時間:2023-07-11 17:37: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藝術的審美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幼兒歌舞藝術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149-01
對幼兒進行歌舞綜合藝術的審美教育,它主要是提供給幼兒自娛自樂和對幼兒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以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象,深得幼兒的喜愛。
一 總論
幼兒歌舞通過歌舞教學,能使幼兒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幼兒自我表現和自我表達的意識與欲望,培養幼兒健美的身姿和動作的協調性,發展其對節奏的感受力,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二 幼兒審美活動的特點
幼兒的審美活動在本質上不同于成人,這種差別主要表現在審美過程中所依靠身心素質的不同。幼兒身心發展未完成的事實,形成了他們的審美活動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點。
1.直覺性
由于幼兒身心發展處于不成熟的階段,所以審美心理不能從一般的心理機能中獨立開來。按照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4~7歲的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的直覺思維期,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決定了其審美主要對事物的表面現象做出反映,只會從一個特例推到另一特例,并將互無關系的事情說成有因果關系。
2.情感性
“幼兒的審美與藝術是其整體發展的一部分,他側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達。”① 4~8歲的幼兒心理發展所表現出來的“泛靈化”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幼兒審美活動的情感性。這一時期的幼兒常常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體上,將一些僵死的事物生命化,與之對話并付諸感情和行動。
3.創造性
幼兒在審美表達的過程中,常常“不合規矩”,一方面他們審美時是按照自己的靈感進行靈活的調整;另一方面,幼兒由于個體的審美心理發展不成熟,使他們對既定形式和成人經驗的依賴更小,自主創作的靈活性更大。審美活動的創造性主要在于說明幼兒的審美表達更具有審美創造的意味。
三 幼兒歌舞的審美特征
幼兒歌舞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它除了舞蹈藝術具有的特性外,又有它自身活潑、天真、夸張、有趣的特點。幼兒歌舞是幼兒表演的、幼兒觀看的,應符合幼兒生理、心理的特點。一般來說,幼兒歌舞的審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1.幼兒歌舞的直觀性
幼兒審美的直覺性特點決定了幼兒歌舞的特點具有直觀性。舞蹈形象本身就是直觀的藝術形象,它是幼兒通過眼睛、耳朵、身體直接進行審美感覺的。幼兒正處在成長階段,大腦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思維特點是形象具體的。
2.幼兒歌舞的童趣性
童趣性即幼兒的興趣、情趣。興趣,即探究或從事某種事物或活動時的意識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情感體驗聯系的。在幼兒歌舞藝術活動中,要著重注意選材的趣味性。另外,還應講究歌舞語匯的趣味性。
3.幼兒歌舞的童幻性
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幼兒舞蹈藝術最顯著的標志,因為幻想(又稱憧憬)是幼兒心靈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在幼兒幻想題材的歌舞藝術中,他們可以像大獅子一樣在“森林”里走來走去,也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幼兒幻想過程中真實而強烈的情感體現和對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點,正是構成幼兒歌舞藝術特色的基礎。
4.幼兒歌舞的模仿性
模仿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增長知識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幼兒歌舞活動中想象與聯想所揭示的知識性內容就是模仿所提供的,因此說幼兒歌舞具有模仿性。
5.幼兒歌舞的綜合性
幼兒歌舞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集中了演唱、表演、舞蹈、語言等藝術形式,其題材反映幼兒的現實生活,幼兒所感興趣的神話傳說、童話寓言及自然景物中的花鳥魚蟲、山水風雨和童幻世界中的一切,歌舞節目大多都能被幼兒接受。
四 結束語
在幼兒眼中,歌舞不僅是藝術,更是一種游戲。幼兒感興趣的不僅是歌舞動作,更多的是深入幼兒心靈、產生共鳴的內容、情節。在幼兒園中,一節優秀的歌舞表演課必定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必定是以提高幼兒審美能力為起點的,必定能引起幼兒生活和知識經驗的共鳴。
關鍵詞:高校;美育;途徑
藝術審美是一種精神享受,這樣的能力和需要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大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源于自身的情感積淀,更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進行培養和提高。這種素養包含多美育種內容:既包括對基礎知識的把握,也包括對藝術形式的欣賞,進而包括對藝術情操的體驗和領悟。在高校美育過程中,通過教學引領學生在藝術長河中巡游,領略人類深厚的審美理想。
1 確立藝術審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的思維和藝術的素養不僅是社科工作者的靈感源泉,也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今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速發展,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審美教育已成為國家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藝術審美教育是通過藝術教育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在實際的教育中應該樹立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提高大學生藝術審美能力首先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方針政策,在實踐中推廣和改進美育工作,這也是時代賦予高校美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只有確立藝術審美教育在高校教育重的地位,才能時時刻刻引導和鼓勵大學生捕捉和發現美,追求和創造美,體悟和運用美。這樣,大學生的人格心智日漸完善,社會實踐也會愈趨全面和諧,這也正是審美教育的意義所在。
2 高校藝術審美教育的現狀及困境
當下高等教育中的美育現狀、存在的認識誤區急需轉變觀念,創新建設。古今中外,對于美育的探討和研究可謂卷帙浩繁,而對于審美和藝術的論述,為高校的美育研究和美育建設實踐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也為未來的美育建設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2.1 美育認識簡單化、工具化
隨著考生對藝術相關專業報考熱度的持續升溫,對藝術專業課程重視的程度也在加深,但對藝術理論的忽視也日趨明顯。馬克思把美的問題視為人類生存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如果說審美的生存是一種完美的人生狀態,那么無疑,美育就是使人樹立一種審美追求并獲得完整人性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不論是藝術專業教育中對理論的忽視,還是非藝術專業對審美能力的忽視,都是對美育認識的一種簡單化、工具化的體現,其根源就在于美育的宗旨沒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2.2 藝術教育條件缺失
馬克思把“美的規律”視為人類活動的重要標準。實踐不僅是創造美還是體驗美的過程。因此,培養對美的感悟能力是美育工作的關鍵。這樣可使大學生在不斷追求更高的審美體驗中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同時,美育對于非藝術專業的教育來說也同樣意義深遠,不可或缺。美育除了通過藝術教育培養藝術專業學生的自由表現能力外,還培養理想的人性,使人擺脫局限、僵化、分裂的自我,獲得一種全方位的精神的綜合協調能力。因此,美育對于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和熏陶,有利于人性的全面和健康發展。而目前,我國的美育教育課程設置不規范,內容單一且質量不高,形式局限缺乏趣味,無論是專業課還是通識課中美育內容都嚴重不足。這些現實情況無一不影響著美育工作的開展和建設。
3 提高高校美育能力的途徑
3.1 創造美育教學環境
教師的教學工作需要物質因素和人文因素,即必備的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或者稱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是指教育的場所,包括教室、場地、藝術館以及各藝術類教學設備等。“軟環境”一方面指的是藝術教育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指教學經費中有一定比例的藝術教研經費,便于各種藝術教育工作及藝術活動的有效開展。只有“軟”“硬”結合才能改善高校校園審美文化建設,使大學生走近藝術,完善自我,體驗和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同時,在良好的教學條件與環境里,教師用飽滿的熱情去關心、幫助學生,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合作和諧的關系,并不失時機地在藝術審美教學及藝術活動中,進行肯定性的鼓勵評價,激發學生對藝術學習興趣,增強信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2 改革美育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已開設藝術審美教育課程,但大部分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多處于被動,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已不能適應當今的藝術審美教學規律及實際要求。在新的環境下,教師需要采用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一是教學的參與:藝術的綜合性體現在它是多門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領域的溝通和交融上,將各藝術門類與文學等學科綜合起來,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綜合藝術能力的形成發展,讓這些學科相互支持、相互補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揣摩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的關系,使他們形成一種自覺的自我鑒賞能力。二是語言的參與:當代大學生來自不同地域與環境,受當下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即使他們具有一定的鑒賞與審美能力,但評析一件藝術作品或將自己的觀點系統化時,課堂互動積極性不強,語言表達能力較貧乏。所以要使“教”與“學”互動起來,在互動中發現問題,引導啟發學生審美情趣的表達,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三是行為的參與: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純藝術的還是實用藝術的學習學生都應有行為的參與。使他們親身感受體會藝術創造與產生的過程,近距離接觸藝術,理解藝術,這有助于更好掌握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學生對藝術的認識感受。由此可知,在藝術審美教學方法的改進中,教師要主動地創設情境,發展情趣,培養情感。從而使藝術審美教學課堂生動活潑,富于情趣,調動學生學習藝術理解藝術的積極性。
3.3 加強藝術審美理論教學
藝術理論是打開審美之門的鑰匙。現在大學藝術教育授課中,普遍忽視了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鑒賞理論知識的學習,原因是理論授課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師認為這樣可能會影響學生學習藝術的積極性。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關鍵在于老師有沒有能力將這一內容生動地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認識到藝術理論的重要性,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只限于對藝術的表層認識,這是不夠的。要從理論基礎上去學習、理解、發展藝術,挖掘藝術的真諦與無窮魅力,有了這種深入理解與感知,審美想象才能擴展、豐富、完善,建構起一個審美世界,而不局限于狹窄的知覺對象之中。審美理解能力是使審美活動從表層進入深層意義的唯一途徑。
參考文獻:
[1] 葉碧.大學審美文化教育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當人們談到“美學"和“審美”時都認為這是哲學領域關于“美”或藝術的學問。“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美”字的前面加上“審”字,更具形象和動態感。其實,“美學”和“審美”是等詞,都是從西文翻譯過來的,19世紀后半葉由傳教士引入中國, 后又經康有為、王國維從日文譯至中文①。“美學”和“審美”在英文中是Aesthetic,德文為sthetik,都源于希臘文Αισθητικóξ,即感覺或直覺,并不局限于人們一般性所理解的“美”。而“美”,即英文的Beauty,德文為das Sch?ine(或 die Sch?inheit),在希臘文中是 καλλονη。 由此看來,我們所說的“美學”在希臘文的原意中并非是指“美”的學問。將Αισθητικóξ與“美”和藝術相聯,甚至等同起來,有其歷史的淵源和發展過程。
從人類文明的誕生之日起,對“美”的感知和探討就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成為人類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話題之一。對“美”的研究在后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而促成這門學問獨立的重要契機就是將經驗論與唯理論結合。這個結合點最初是由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美學家鮑姆加登尋取的②。鮑姆加登在1750年出版了用拉丁文寫成的,以Aesthetica命名的著作。Aesthetica一詞是鮑姆加登從希臘語Αισθητικóξ一詞改造而成的。這就是后來譯為中文的“美學”。鮑姆加登的設想是建立一門對感覺、情感的思維方式等方面研究的學科,以此來強調其與理性和邏輯思維的區別。同時,補充以往對美的認識和評價,即從道德和宇宙和諧的角度看美。從此,美學第一次獨立出來,成為哲學的另一個新型的分支學科③。鮑姆加登之所以將Aesthetica一詞作為他的著作的命名,是因為他把感覺或感受的完善性稱之為美④。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領域,美學研究達到了新的高峰并成為一門名副其實的獨立學科,同時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⑤。真正從哲學那里為美學找到一個穩定支點的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⑥。康德強調了審美的無功利性,認為只有當人能超越感官享受,并以一種無利害關系的態度去對待審美對象時,他獲得的感受才是審美性的⑦。康德將“美”提高到自然與自由以及感性和理性的主宰來認識⑧。席勒從康德的美學觀出發,認為美是自由的顯現,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完善形式。處于審美狀態的人可以擺脫自然的必然性與道德的必然性的支配,從而成為自由的人⑨。對人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即“審美教育”(sthetische Erziehung)便是建構一個完美人格的唯一途徑⑩。作為“審美教育”這一概念的首創人,席勒理解了審美教育的雙重意義,即:對感官性事物的理解和對“美”的理論的學習{11}。在康德和席勒之后,對美和藝術的研究都被黑格爾以“藝術哲學”的名義置于他那包羅萬象的思辨體系中。在黑格爾看來,美學的對象是藝術,藝術是人類精神的最高階段{12}。黑格爾雖然也沿用了sthetik作為他的著作的名稱,但他并不認為這是最貼切的命名。在黑格爾看來,這門科學的真正名稱應該是“藝術哲學”,或者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13}。黑格爾強調絕對理念,世界萬物由此推演而來。藝術是精神的,藝術是高于自然的,只有藝術才具有真正的美。因為理念在自然界中的顯現不充分、不完善,而只有通過精神產生的藝術才是美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14}。德國古典藝術時期對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藝術美的研究,而不是對自然美的研究。因為這個時期的歐洲正值古典主義藝術的高峰,對美的研究建立在藝術的發展基礎之上是不足為奇的。
德國著名學者洪堡繼承康德和席勒的理論并在此基礎上設想其教育改革。對洪堡以及與其同時代的德國其他人文主義者來說,審美教育應等同于全部教育。人的審美狀態是通向個體自主的媒介,同時也是社會政治生活的根本條件。洪堡認為:藝術,特別是詩歌可以發展人的想象力。洪堡之后的叔本華、尼采等哲學家則對審美教育萬能論持否定的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審美教育逐漸失去了其權威性。藝術作品也逐漸轉向藝術學科研究的對象。德國古典美學隨著對藝術的新的認識而走向終結{15}。
二、19世紀末以來德國藝術教育運動以及
20 世紀以后對審美教育的討論
從20世紀開始歐洲出現了不同的美學流派。雖然各種美學理論之間的差別很大,但基本傾向是由關于美和藝術的本質的形而上學的討論逐漸轉向對審美經驗和藝術中的一些專門問題的研究{16}。在德國,對審美教育的討論從19世紀末開始也逐漸地與教育實踐相關聯。這些討論是建立在兩個基礎上的,即:對藝術的重新理解和對教育的重新認識。
19世紀以后自律的藝術逐漸陷入危機。在民主的進程過程中藝術不僅失去了它的經濟上的獨立性,也失去了它以往的欣賞者。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的公民迫于工作的壓力已經對純藝術失去了興趣,他們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藝術天地里,在藝術的其他功能中尋求安慰。在教育領域中,經過19世紀末的教育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都轉向平民化和人性化。學校藝術類課程從內容到方法都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出發,以綜合性的藝術訓練和趣味性為目的{17}。教育的改革和對藝術的新的認識為20世紀中期對于審美教育的熱烈討論打下基礎。伴隨這場教育改革的是一連串的與藝術相關的教育運動。這些藝術教育運動都因其社會影響而被列入在德國審美教育史中。
19世紀末期產生的對藝術的變革性的思考影響到人們對藝術教育的反思。“藝術教育運動”(Kunsterziehungsbewegung) 就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18},這是德國教育史上第一次主要涉及廣泛的教育改革運動{19}。當時德國學校中的藝術類課程, 如繪畫和唱歌的教學都從知識入手而又停留于知識。對技術的過分追求也導致了對藝術的體驗和感受的忽視。這樣的教學不但在學生與藝術之間構成了障礙,而且將學生置于被動的學習狀態{20}。“藝術教育運動” 的倡導者提出了“通過藝術進行教育和通過教育進入藝術”的理念{21}。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應喚醒并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藝術教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李西特瓦克(Alfred Lichtwark)在深刻地批判了學校教育中從知識到知識的弊端后指出:詩歌、音樂和視覺藝術不是理智的表達而是人的心靈的藝術化的呈現{22}。藝術應服務于人,服務于生活。“藝術教育運動” 所提出的藝術教育課程改革包括美術、詩歌、音樂和舞蹈領域的教學;提倡學生應該在一種沒有理論學習負擔的情況下,懷著某種崇敬的心情進入藝術大門,并通過自身的藝術實踐,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感受{23}。“藝術教育運動”將各類藝術課程都提到一個新的角度來理解,對德國以后的學校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幾乎是同一時期開展的“青年音樂運動”(Jugendmusikbewegung)同樣是一場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創新運動。“青年音樂運動” 是伴隨“青年運動”(Jugendbewegung)而產生的。“青年運動”發起的初衷并非與教育相關,甚至是反機構性的教育{24}。它的目的是通過自我的力量尋找真實的生活。許多青年以團隊形式通過徒步旅行、營地生活等活動尋找集體生活的意義,并在途中發掘和表演民間音樂、舞蹈。這場運動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從高雅藝術轉向民間藝術,甚至提倡自然的、樸素的著裝。這場運動雖然以校外活動的形式發起和展開的,但它的思想卻對20世紀德國的學校藝術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25}。與“青年運動”相聯的“青年音樂運動”提倡回歸自然的、適合青年的音樂。民歌表演、合唱及簡單樂器的演奏給青年人的音樂生活帶來了新的活力。“青年音樂運動”挖掘和弘揚大眾化音樂,強調音樂的社會性。但它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條分支:一支是民歌崇拜主義者;另一支則是德國古典音樂大師的維護者。總的來說,“青年音樂運動”的理想是遠離俗氣的小市民的音樂,在樸素的民歌和德國經典音樂中尋找民族精神。這又使得它難免地帶上了國家民族主義的色彩{26}。
繼“藝術教育運動”和“青年音樂運動”之后的是“繆斯教育”(Musische Bildung)。“藝術教育運動”和“青年音樂運動”所提倡的回歸自然、集體主義精神思想深深地影響了“繆斯教育”。與“藝術教育運動”的思想相同,它試圖沖破一切藝術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禁錮{27}。“繆斯教育”的倡導者追溯至古希臘文中“mūsik”的原意,即音樂、舞蹈和詩歌的結合,為藝術教育再次尋找新的出路和方法。“繆斯教育”不是在系統的理論背景下,而是在一股熱情潮流的推動下產生的。它涉及的范圍包括語言,音樂和舞蹈,如,對即興講演及朗誦能力的培養;對早期音樂的了解;對身體運動所獲得的感受的重新發現;對各種體裁的舞蹈的認識等。基于柏拉圖對音樂的認識和他的國家主義思想,“繆斯教育”的提倡者特別強調音樂的社會功能,認為通過這樣的教育可以團結人心。這種思想后來很容易被納粹分子利用于其國家民族主義教育。“繆斯教育”缺乏一定的理性,并將藝術能凈化人的觀念過分理想化{28}。將“繆斯教育”的理念直接運用于學校教育改革的人是凱斯登貝爾格(Leo Kestenberg),他是20世紀德國音樂教育史上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從人道主義的角度詮釋“繆斯教育”,認為“繆斯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教育,可以培養人的想象力和表現力{29},應貫穿于學校教學科目和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基于這種理念,凱斯登貝爾格的音樂教育改革打破了以往以單純的唱歌為中心的音樂課,使獲得全面的音樂感受和創造力成為音樂課的主要目的{30}。
“繆斯教育” 對現代德國音樂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45年以后,經過對“繆斯教育”的反思,音樂教育界又重新認識音樂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并將“繆斯教育”的理念同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結合,為音樂教育在理論上尋找依據,在方法上尋找道路。“繆斯教育”的概念曾長期運用于德國學校的藝術類課程,但與初始的“繆斯教育”運動已沒有直接關系。 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繆斯教育”已被“審美教育”所代替{31}。
以往的“藝術教育運動”、“青年音樂運動”和“繆斯教育”都強調了藝術與人的互動關系,強調了藝術的綜合性。這些運動對德國藝術教育改革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20世紀50年代起德國教育界又掀起了對審美教育的理論和相應教學方法進行討論的探索的熱潮。60年代末期因這場討論達到高峰而被稱為審美教育的“文藝復興”時期{32}。人們對審美教育的反思追溯至古希臘文中sthetik的原意,“感覺教育”被重新提出。這里的“感覺”不是對表象的直覺,而是一種經過分析和理解的感受。以“感覺教育”理解“審美教育”,比以往的“藝術教育”、“繆斯教育”更具現實性,非常符合時代的發展和后現代時期藝術的轉折。從“審美教育”到“感覺教育”充分體現了一種對藝術及藝術教育回歸和發展的思考{33}。結合20世紀以來社會及藝術的發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自我塑造的人。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培養人的感受能力至關重要。20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Adorno)曾對藝術、音樂和審美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阿多諾將藝術作品理解為一種過程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將在孤獨的社會產生的痛苦轉化成一種所謂的安撫行為,這種行為挑戰和諧,接受不和諧。阿多諾認為,雖然藝術反映現實,但仍保留其超越社會的獨立性。通過對藝術進行分析,欣賞者可以一層一層地解開其神秘的面紗,最終欣賞者通過全面的認識而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自由人。基于對藝術作為一個過程的理解,阿多諾對音樂教育提出的建議是將聆聽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首要位置讓給主動性的音樂實踐。阿多諾將其“瓦解的邏輯”與他對藝術的認識相結合,對德國的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4}。
藝術教育工作者繼承阿多諾的思想,在60年代認真思考了審美教育的目的。新的審美教育觀不是將審美教育僅局限于藝術性的教育,而是將其向培養感覺能力的,培養自我和民主意識的更為寬廣的目標開放。德國教育委員會1971年提出的教育目的中,審美教育被定義為:“審美教育是為培養具有享受、批評和改造藝術作品的能力,培養感覺及塑造個人周圍世界的生活能力,是為培養學生理解社會現象和審美現象的能力以及通過敏感化了的感覺來加強自我意識”{35}。
審美教育的具體特征、內容以及功能可總結為以下幾點{36}:
一、批判性能識別審美活動中的人為操縱部分。在審美活動中人的審美傾向,如偏愛的顏色、形狀等可能被利用,進而縱去接受一定想法,如,消費特定的物品,進行政治選舉等。與席勒相符的審美教育目標應是培養政治上解放的人。審美教育不應只顧及高雅的藝術作品,而是應同時揭示和分析藝術的產生與功能,使學生對藝術品獲得全面的認識。
二、幻想性能設想審美活動中的一切可能性并實現預設的愿望。如果說“批判性”是指向現實,幻想性則是指向未來。通過各種創造性的審美活動,學生能夠自由地建立發展和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和社會觀。
三、享受性能在審美活動中體驗到感官的滿足。當在審美教育的批判性和幻想性部分地實現以后,當感官得到滿足以后,審美教育就開始發揮其享受的功能。如,對視覺藝術的觀賞,對自我創造的欣賞,在舞蹈中對動作的美感性的造型和變化等。
四、實用性能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使自主的自覺的學習和自身的滿足成為可能。在審美活動中,主體只有通過主動的接受才能得到交流的滿足。學生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如能將學習目的確立為將自己培養成為傳播者而不只是接受者,才能真正掌握語言和非語言的各種交流手段,并可通過各式各樣的材料獲得人格自主和形成自我意識。
從以上的概括可以看出,新的綜合性的審美教育具有比以往更為寬廣的視野,是以“解放、批判、自主、改造、平等、享受、欣賞”為目的{37}。為實現這樣的教育目的,必須培養人的感受能力。所謂“感覺教育”是對視覺、觸覺、聽覺和運動覺的全面啟發和培養,進而是對事物的分析、思考的改變和產生新的感受。“感覺教育”是德國20世紀中期對審美教育的換位思考和概括,這種對審美教育新的認識也恰當地體現了古希臘文中Αισθητικóξ一詞真正的內涵。
結語
21世紀的今天,從生活和文化中獨立出來的藝術早已被置于生活和文化中去重新認識和演繹。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導致了某些區域中文化的多元性,“藝術”的概念也在不斷地變化。中文中的“審美”一詞似乎顯得格外“不合時宜”。中文“審美”一詞當中的“審”字的本義有審查、審核和審定等意思。因此,人們常常會將“審美”簡單地理解為對“美”的審視。由此引來的是:“審美”就必定帶有主觀性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又決定了主體的價值取向。因此,在當今如此多元的社會,帶有價值取向的主體在進行審美活動時,必定會產生取舍意向,因而不能真正認識社會、文化的多元性。
其實,不論是將“審美”理解為單一的、對形式藝術的認識, 或是將“審美”解釋為狹隘的對“事物”作“美”的審視,都是對“審美”一詞本義的單層片面理解。從sthetik一詞的歷史淵源及發展來看,其對事物感性認識及對“美”的理解的雙重意義恰恰適用于當今社會文化,藝術的多元性。德國現代審美教育的理念也應對我們重新理解“審美”的含義有借鑒意義。德國近現代藝術教育走過的歷程展示的是:在藝術的概念和教育的內容不斷變化的今天,回歸sthetik的本意再次尋找審美教育的意義和方法成為必然。
審美教育首先是對人的感受能力的培養,進而是對人類各種文化和審美現象的感悟和認識。審美教育所向往和塑造人的意義是伴隨著感受能力的提高而實現的。不以感覺、感受為基礎的審美教育是空洞而無益的;不追求美感的審美教育是枯燥無味的;對各種文化形態和美的現象視而不見的審美教育是片面和愚昧的。
①黃興濤《“美學”一詞及西方美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文史知識》2000年第1期。
②黃克劍《美:眺望虛靈之真際》,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第12頁。
③同②,第310頁。
④鮑桑葵著、張今天譯《美學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167頁。
⑤李澤厚、汝信主編《美學百科全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第510頁。
⑥同②,第13頁。
⑦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通史(第四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第72―73頁。
⑧Gieseler,Walter(Hrsg.).Kritische Stichw?irter zum Musikunterricht.Bad Heibrunn:Klinkhardt,1993.p.25.
⑨同②,第512―513頁。
{10}同②,第403頁。
{11}同②,第22頁。
{12}同②,第510頁。
{13}同②,第645頁。
{14}同②,第189頁。
{15}同②,第25頁。
{16}同②,第511頁。
{17}謝嘉幸、楊燕宜、孫海編著《德國音樂教育概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第48―51頁。
{18}Gruhn,Wilfried:Geschichte der Musikerziehung.Hofheim:Wolke Verlag,2003,P.185.
{19}Scheibe,Wolfgang:Die Reformpdagogische Bewegung 1900-1932.Eine einführende.
{20}同{18},第186―187頁。
{21}Kunserziehungsbewegung.In:-encyclopedia_721543765-Kunsterziehungsbewegung.
{22}{24}同{19},第186頁。
{23}Jansen.Barz Peter.Die Kunserziehungbewegung.In:phil-fak.uni-düsseldorf.de/ew/bf/bf_veranstaltungen/ws02/ K unsterziehungsbewegung.
{25}Jugendoewegung.In:dtv Lexikon,F.A.Brockhaus GmbH,Mannheim,und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 Co.KG, München, Band9,1992.p.116.
{26}同{19},第223―228頁。
{27}Hopf,Helmuth.Musische Bildung.In:Lexikon der Musikpdagogik.Regensburg:Gustov Bosse Verlag,1984.pp.201-202.
{28}同{19},第273―277頁。
{29}Günter,Ulrich.Kerstenberg-Reform.In:Lexikon der Musikpdagogik.Regensburg:Gustav Bosse Verlag,1984.pp.134―137.
{30}同{18},第142―143頁。
{31}Ehrenforth,Karl Heinrich.sthetische Erziehung.In:Neues Lexikon der Msikpdagogik.Kassel:Gustav Bosse GmbH&Co.1994.p.24.
{32}{33}同{18},p.12.
{34}Warner,Theodor,Sonntag Brunnhilde,Adorno.In:Lexikon der Musikpdagogik.Regensburg:Gustav Bosse Verlag,1984.p.10.
{35}同{18},第161頁。
{36}Kerbs,Diethart.Zum Begriff der sthetische Erziehung.In:Musik und Bildung,Mainz:Schott Verlag,1972,p.11.
一、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價值
在改造社會和自然的過程中,對美的追求不斷的推動著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在藝術的世界中對美得追求不僅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是藝術本身的價值所在。所以審美教育成為了現代藝術教育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在高校聲樂課程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對聲樂技能的掌握和培養,也要重視對聲樂教學所具備的藝術性與審美性。充分的認識審美教育在聲樂教學中的價值,利用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感知力。首先,審美是藝術長存的基礎。在創作音樂作品的時候,審美觀念的培養可以讓人們能夠借助歌詞的內容更加明確歌曲的內涵和音樂的內容,彌補高校在校生在聲樂表演中知識積累局限于教材,生活閱歷相對少的缺點。讓學生從整體上學會把握美感的所在,抓住藝術的真正魅力,從而提高高校聲樂教學的質量。審美觀念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所以教師必須在學生進校時就對學生進行審美觀念的教育和培養,樹立學生自己的聲音形象,加深學生對審美的印象,逐漸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其次、審美觀念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
審美教育可以使聲樂表演者產生愉悅的心理,切身感知自己所創作的音樂的美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心理。讓學生能夠在優秀的音樂作品中感知現實社會之外的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激發他們對于音樂內涵的理解,豐富學生的藝術情感,凈化和熏陶學生的身心,讓學生學會自主的追尋美好的事物。再次,增強藝術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藝術離不開審美,獨特的審美可以使學生彰顯個性,拓寬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眼睛發現美、發現藝術。讓學生帶著美得和善良的眼光看待世界,提高學生的美育道德水平,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最后,審美教育可以提高聲樂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融入審美教育可以讓學生沉浸在音樂的美感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和欲望。同時也可以改變只教授技巧的枯燥和單調的聲樂課程,以學生的感受為中心,改變教育的觀念。在生活和社會的各個方面都不能缺少審美教育,尤其是對音樂藝術的教育,融入審美教育,不僅可以熏陶學生的對音樂的感知力、增強藝術的感染力,還可以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
二、如何把審美教育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中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得知審美教育有很大的價值,我們可以把審美教育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中,從發音練習、音樂詞曲和舞臺表演藝術等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同時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推動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首先,在發音練習中融入審美教育。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只是介紹簡單的發音技巧是不夠的,單單的擁有好的嗓音也是不夠的,在系統科學的發聲練習中要教會學生讓自己的聲音具有藝術魅力。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靠老師的引導和學生自己的體會,教師要告訴學生在自己的每一個發音當中都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讓美好和善良由內而外的散發出來。想象自己正在呼吸著天地間的精華,吐氣如蘭,發出的聲音猶如精靈般在美麗的天空中跳躍。這樣發出的聲音才能讓自己感到身心愉悅,同時也能讓聲音具有藝術魅力,感染更多的人。
這樣生動形象的教學既提高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思維意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其次,在音樂詞曲的欣賞中融入審美教育。在音樂詞曲的欣賞中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詞匯的運用,另一個方面是意境的表達。詞曲中蘊含了豐富的審美教育素材,要教會學生欣賞詞曲的韻律美和音樂美。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多舉例子,如周杰倫的《煙花易冷》中的歌詞寫到:“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我聽聞,你始終一個人,斑駁的城門,盤踞著老樹根,石板上回蕩的是在等……”這段音樂曲和詞都充滿了凄涼的美感,簡單的詞匯塑造出來了一個古人癡情等待愛人的凄涼場景,意境優美,催人淚下,給人無限的想象力。在這些例子中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討論,了解學生的感受,引導學生去體會詞曲中的優美意境。再次,在舞臺表演技巧中融入審美教育。聲樂表演是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除了要求聲音優美、詞曲意境優美、還要要求學生擁有較高的舞臺表演技巧。教師應該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給學生進行一些形體的和穿衣打扮的訓練,避免學生在舞臺上出現彎腰、皺眉等不美觀的現象,這也是審美教育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這樣才能在整體上提高藝術的美感。最后、要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并且根據學生的個性尋找不同的培養途徑。教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教師對美的感知程度可以感染到學生,教師首先得有發現美得眼睛。同時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對美得感知力不同,不同的學生能發現不同的藝術之美,所以老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給與其不同的訓練方式,使藝術和學生的天然特征完美結合。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可以增強藝術的感染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人的審美觀點也在不斷的變化,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審美觀點,所以我們應該不斷的探索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把審美教育和聲樂教學完美的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藝術興趣,不斷的在藝術的道路上追求完美。
作者:高茵 單位:邯鄲學院
關鍵詞:兒童;藝術教育;解讀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300-02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中國最新發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兒童藝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兒童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用藝術形式表現自己的情感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的活動。
新《綱要》的藝術教育較之以前相比一改過去以培養藝術專才為目的的教育思想,所有的藝術活動均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為宗旨,為兒童將來參與和從事藝術活動打下基礎,提高兒童的藝術素養以及對藝術的鑒賞力和創造力。教學方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 ,是一種鼓勵兒童進行體驗性、探究性、參與性、創造性、反思性的學習。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包括動畫片的制作,多媒體的運用等。這些都能很好的開闊兒童的藝術視野,有利于培養兒童從小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教學場所和教學內容越來越開放,不僅僅限于課堂中音樂美術舞蹈的教學。它已經深入到兒童的日常生活中去,拓寬了藝術教育的內涵。教學對象日益壯大,面對的時全體兒童,而非少數具有藝術天賦的那一部分。力求克服兒童藝術教育中存在的非藝術化、專業化、成人化、時裝化、尖子化等異化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兒童藝術教育,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兒童藝術教育,給藝術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指導。有哲學的、生態學的、教育學的、心理學的等等。從而使得藝術教育的發展有了深厚的理論根基。不管是社會,教師還是家長應對藝術教育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藝術教育不再是培養藝術匠人或是其他教學課程的附庸,而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人格健全的人,懂生活,有品位,有一定審美能力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人。
二、兒童藝術教育的性質
兒童藝術教育素來就是以生動、具體、直觀的藝術形象為廣大兒童所喜愛,也易被幼兒所理解和接受。同樣一個事物,通過藝術的形式向而兒童解釋比用深奧華麗的語言解釋來的更為感性和直觀,也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實踐證明,讓兒童從小從事藝術活動或用藝術的方式從事各種活動,有利于培養兒童對藝術的興趣和感知能力,自我表現力,全面提高兒童的綜合素養,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豐富幼兒的精神生活,對于培養和諧的個性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結合新《綱要》中關于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要求、在開展幼兒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以下原則有的放矢,也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1.兒童性
“一切為了兒童,為了一切兒童,為了兒童的一切”。這是幼兒藝術教育的教育理念,亦即兒童藝術教育的組織實施都要從兒童的實際出發,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所謂現代兒童觀,即兒童是人,他具有人的尊嚴以及其他一切基本人權。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人,他具有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權利,有其內在的生動的精神生活,成人應當尊重和珍視這種精神生活。成人應注意理解和參與兒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動,不應將化無條件地強加給兒童。每位兒童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兒童的發展,而且還在于兒童的歡樂和幸福,兒童應有權擁有歡樂自由的童年。因此,兒童藝術教育應該充溢著對人的鮮活的生命精神與人性的關懷,不能操之過急,拔苗助長,更不能把兒童作為藝術技能傳遞的工具,忽視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畫畫分為“涂鴉期”、“象征期”、“定型期”、“寫實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能跨越,亦不能顛倒。只是兒童在各個階段停留的時間長短有異,并無實質差異,不能忽略規律,否則只會事與愿違。同時,要求成人不能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勉強兒童從事嚴格的藝術學習,或錯誤地認為藝術教育就是練聲、識譜,色彩、線條……不管幼兒是否感興趣或能否接受。
任何壓抑兒童天性的藝術教育不但不能激起兒童對藝術的興趣,相反還會導致抵觸情緒的出現。因此兒童藝術教育首先以順應兒童的發展前提,以兒童為中心,為兒童的個性自由發展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彩取的藝術教育形式也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2.審美性
對美的意境的追求是一切藝術的起點和目的,這是由藝術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藝術的本質畢竟是審美的。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人學會做人、求知、勞動、生活、健體、審美,即意味著審美也是人保持終身學習的重要內容。只有一個具備審美眼光的個體才能持續發展,才會熱愛生活,關愛自己和他人。兒童藝術教育應該通過塑造美的藝術形象、創造美的環境,使兒童處處得以美的熏陶,培養兒童的審美趣味、審美感受力的整體協調發展。在傳授藝術技能的同時更應該讓兒童學會創造美、欣賞美,充分挖掘兒童豐富的情感世界。懂得一些基本的藝術常識,接觸一些藝術專業術語,不要學完一首歌,就只能唱這首歌,不會欣賞,不知道它優美動聽在哪里,結果也只不過成了藝術教育的容器。因此,應該有意識培養兒童具有正確的審美偏愛和審美體驗,這樣才不會出現盲目的瘋狂追星現象,而致經典的交響樂演奏會門庭冷落。這就要求教育應通過藝術教育及藝術活動培養兒童具有高尚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審美體會和審美觀,這對兒童一生的成長都是獲益匪淺的。藝術教育的審美性能培養受教育者的愛美之心,人一旦有了愛美之心,愛德、愛智之心也會相應產生。
關鍵詞:書法藝術;教育;審美素養;教學策略
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非常豐富的組成,書法藝術在傳統藝術中是一個非常耀眼的存在,書法藝術的背后蘊含著中國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也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醇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勤勞汗水的文化藝術結晶。通過對實際的書法教育的觀察發現,傳統的書法教育工作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往往只是重視書法的筆畫的教學工作,只是關注學生是否按照書法藝術的筆畫構成和運筆的規范等方面來進行學習,導致過多的時間用在了這方面的工作,沒有正確的認識到書法藝術教學工作對學生的審美素養的培養的重要作用,這與書法教育工作的預期目標產生了偏離。利用書法藝術對學生進行審美素養的培養,這是對學生進行書法教育的初衷,利用書法教育滿足學生對于審美素養的需求,通過書法藝術背后所蘊含的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以后的學習生活開辟道路。
一、學習漢字的歷史,感悟書法的藝術特點,促進學生的審美素養
書法藝術就是通過高超的書法技巧和賦予漢字精神內涵來展現出來的,漢字最初的時候就是模仿生活中的聲音而發明的,漢字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表意”,每一個漢字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同樣的每個漢字都有其背后豐富的精神內涵,漢字獨特的藝術特點也提高著人們的審美素養,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漢字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書法藝術表現形式。書法藝術的發展和人們在不同時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特點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每個歷史時期的書法藝術都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審美潮流,也是時展的重要藝術體現,這些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共同組成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漢字的起源是從商朝的雕刻在烏龜甲殼上的甲骨文開始的,隨后是雕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叫鐘鼎文),再然后是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宋體以及隨著時展而逐漸演變而來的電腦字體。書法藝術有著豐富的藝術內涵,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關鍵手段,引導著學生進行書法藝術的學習就需要學生首先要對中華民族的漢字的發展歷程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先了解漢字的形成與發展的脈絡,了解漢字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的書法特點和所代表的審美觀念,讓學生學習漢字書法的發展歷程,在歷史的前進中感受書法藝術的魅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二、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讓學生在讀帖的過程中提高審美素養
學生的審美素養是在不斷積累中成長的,書法藝術所蘊含的美的元素也隨著適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培養學生對優秀的書法作品的欣賞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書法藝術的優秀作品都是反映著人們的實際生活,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書法藝術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就會不僅反映出了人們的生活,還充分的描繪出了美的意境。所以,培養學生的書法藝術的欣賞能力,引導著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讀帖欣賞,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書法藝術,從而能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的目標。
讓學生進行讀帖的時候發現優秀字帖中的審美特點,所以學生的讀帖就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讀帖過程。首先,學生讀貼需要讀懂字帖中的線條美,觀察字帖每個漢字的運筆和線條構成,揣摩作者進行創作時的心情,然后再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結果感悟書法的魅力;其次,從字帖中發現書法得章法美,想要讀懂一幅字帖就需要對字帖的章法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在讀帖的時候從字帖的章法構成中感受字帖的整體的協調之美;最后,要在讀帖的時候體會到書法的意境美,書法藝術的靈魂就是書法中所蘊含的意境,這就需要學生對字帖作者的情感和個性進行全面的了解,再根據作者進行創作時的所處的時代來體會出書法作品中的意境美。
三、進行書法藝術實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書法藝術教學,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積累文化素養,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老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書法的臨摹活動,設置幾種不同的字體類型,例如,行書、楷書、隸書、草書等,讓學生選擇一種進行臨摹,讓學生在實際的書法臨摹中掌握不同的書法形式的藝術特點和審美。學生在選擇陌生的漢字書寫形式進行臨摹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遇到不認識的漢字的概率比較大,老師可以利用這些與簡化字不同的繁體字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通過長期的書法臨摹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華優秀和傳統文化,也能幫助學生在進行書法臨摹的過程中掌握簡化字與不同書寫形式的繁體字的不同,從而加深對漢字的認識,在不斷的積累中提高自身得文化素養,促進審美素養的良好發展。
同時影視藝術又具有其他藝術所難比擬的巨大觀眾群和社會影響,從而具有審美教育,認知作用,審美娛樂和宣泄等作用。
關鍵詞:審美教育;認知作用;審美娛樂
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社會,影視傳媒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看一些影視節目,這些影視節目在人們心中或多或少都產生一些影響。影視藝術又有許多社會功能,包括審美認知作用、審美教育作用、審美娛樂作用。
一、影視藝術的審美認知作用
審美認知的藝術的審美認知作用,主要是指人們通過藝術鑒賞活動更加深刻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影視節目具有最直接的認知作用。影視藝術在幫助人們認識社會的同時,又發揮了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影視節目包含了人文、歷史、地理、自然、音樂、舞蹈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僅使我們開拓眼界,獲取知識而且更加深刻的揭示了社會,歷史,人生的內涵與真諦。
就像央視的《人與自然》這檔節目,它的宗旨是“謳歌生命,關注環境”,讓我們在看節目學習了動物,植物,自然等科普知識的同時,也讓我們對大自然的神奇和動植物生命的延續肅然起敬,更多了份對人與自然間該如何和諧相處的思考。
還有像《道德觀察》這類社會倫理性節目,在反映社會道德問題的同時,也讓我們對這些問題和其中一些反映人性的東西產生深刻,強烈的思考。這對我們今后該怎樣正確的對待自己的人生都是有幫助的。
二、影視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
美育教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由于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特點,這使得影視成為最直至,最有活力,最有影響力的綜合藝術。在人們欣賞藝術的同時,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使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從而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是生活”,藝術是對生活的再現,影視藝術的許多題材都是來源于生活,讓我們能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劇中人物他們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時又讓我們又多了一份對社會與人生的思考。
就像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描述了一個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盡單身父親的責任,如何辛苦的帶著小兒子為了生計辛苦奮斗,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后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專家的勵志故事。這部影片的主角他那股不為命運低頭,堅守自己心中的夢想奮發向上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讓我明白只要你不拋棄,不放棄,愿意堅持到底,幸福總會來敲門,付出最終會獲得成功的。
《風雨哈佛路》同樣是一部在精神上催人警醒的優秀影片,描寫了一個生活無家可歸的女孩,父母雙雙染上艾滋病,但這個女孩沒有放棄人生的希望,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命運挑戰,最后踏入哈佛大學的學術殿堂。看完這個影片感觸頗深,完全被這個女孩子的精神所感染。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故事那么簡單,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警醒,只有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才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人生。
三、影視藝術的審美娛樂作用
藝術的審美娛樂作用,是指通過藝術鑒賞活動,使人們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影視藝術具有最直接的解壓、娛樂特點。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有時候我們會被這些壓力壓得喘不起,在這個時候就要適當的休息,通過欣賞一些影視節目來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
影視藝術可以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壓抑或者無法實現的情緒、愿望通過欣賞電視藝術創造的想象世界或夢幻世界得到滿足和解脫。現在我們提倡的是高格調的娛樂性,以健康的形式通過藝術欣賞來陶冶人的情操。就像我們看的一些喜劇電影、小品它不僅讓我們欣賞聆聽了優美的畫面藝術和語言藝術,而且讓我們的精神消除疲憊,產生愉悅感,受到教益。
例如印度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輕松愉快的電影情節加上充滿娛樂性的故事情節,讓觀眾被三個主角的幽默詼諧逗得哈哈大笑。在欣賞這部影片的同時,也被電影中他們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所感染。優秀的影視作品既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又包含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因此影視藝術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國際性。
影視藝術作為一種影視文化,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同時影視藝術又帶給我們新的認識和反思,在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中,應該從根本上確立影視藝術的人文價值。從而為更好的為人的全面發展、塑造完美人格、培養審美觀、提高人們的藝術品位和審美修養提供良性循環的平臺。
[關鍵詞] 書法教育 中小學生 藝術 價值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歷經數千年的沉淀和發展,在世界藝術之林享有盛譽。中小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對中小學生進行書法教育,不僅僅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客觀要求,同時具有相當重要的藝術價值。
一、對中國書法藝術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行充分了解
書法藝術在長遠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具備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在對中小學生進行書法藝術教育的時候,就要對中國書法藝術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行充分了解。因為對中小學生進行書法藝術教育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寫得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了解書法藝術的歷史發展軌跡,對其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及藝術情操、藝術修養的訓練與培養。
書法藝術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起源。中國文字的發展,從甲骨文到后來的小篆,經研究發現象形字的比例不斷降低,會意字與形聲字的比例則在不斷提高。這個過程中,文字純象形的成分正不斷地減弱,而符號化的成分則不斷地增強;文字的形體也在不停地進行演化,書寫的工具也由最初的刀刻演變為用筆寫。然而有一點卻是始終不變的,同時也是漢字在整個古體字階段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即象形的特點從始至終都沒有發生改變;并且,我們不同階段的祖先在將漢字實用價值進行充分發揮的時候,也在對其使用的漢字不間斷地加工、進一步美化,使其更加規范;且主動對其形體美感方面的效果加強,令之更加具備裝飾性和藝術性,提高其在藝術欣賞方面的價值。
這是書法藝術在初期階段的發展歷史。研究中可以將不同歷史時期下人們所使用的文字作對比,從中了解到漢字發展演變的歷程,引發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中小學生的學習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書法教育不僅是對漢字的書寫結構、書寫法度進行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對優秀作品的欣賞能力、以及優秀作品中精華的吸取。
二、培養中小學生書法藝術的審美興趣,提高其藝術想象力
對中小學生進行書法藝術教育,體味書法藝術的深厚魅力,在培養中小學生藝術審美興趣、提高藝術想象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是培養其藝術情操和藝術修養的關鍵措施。
書法教育,指在教師的幫助下,使中小學生能夠從整體上領略到各種書法藝術的樣式美,即對書法線條的不同節奏和力度、質感及韻律、空間關系等美感進行整體性的把握與體驗。對書法藝術而言,線條即是生命。因此,指導學生得到書法藝術中的線條具備的深厚內涵的體驗,是書法教育的重要任務。
如同舞蹈藝術里的基本步法,以及音樂藝術里的基本音階一般,書法藝術內的線條是其最基本的組成部分。線條力度的剛與柔;橫豎的曲與伸;筆畫間的異同;筆鋒的隱與顯;以及運筆的疾與徐;提按和輕與重;體態的動與靜等等,皆會產生出不相同的韻律感與節奏。
由于線條本身所具備的質感,以及其對空間的分割所帶來的節律,都能夠使欣賞者產生不同的美感。比如:楷書書法中的線條使人產生莊重沉穩的感覺,歐書的特征是嚴謹險峻,顏書以敦厚雍容著稱,趙書則具備流暢嫵媚的特點;而隸書的則是強勁方正,有些是枯澀古樸,有些是秀美高雅;行草書里的線條以變化莫測為特征,萬千的儀態將線條豐富的韻律感和節奏充分發揮表現出來。可以說,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其鮮明的節奏、無窮的意味,所表現出的藝術力并不低于一曲優美的音樂。
總而言之,書法藝術的審美價值是由韻律和節奏兩個方面所構成的,對中小學生實施書法藝術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自由地發揮其想象力,在指導下通過揮動其手中的筆墨,細致觀察,將不同的線條加以對比,自由地理解和體驗,最終達到體悟于心、提高藝術審美興趣和藝術想象力的目的。
三、培養中小學生書法藝術的創造熱情
在理解體驗的基礎上,對中小學生進行書法教育,能夠培養其對書法藝術的創造熱情。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而言,理解體驗是繼承,創造即是創新;對中小學生進行書法教育,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揚光大,并在此過程中提高中小學生的藝術情操和藝術修養。
對中小學生進行書法藝術教育,首行要培養其對書法藝術創作的自信心,以及在書法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所能夠獲得的自由之感與趣味性,指導者要幫助中小學生在娛樂的過程中,逐漸地掌握書法藝術的不同技法。
毛筆的靈活運用是書法藝術教育的關鍵,教育中需要使學生通過筆墨的自由揮動,充分領會各種不同筆法所表現出的不同效果,包括中鋒、側鋒、鋪毫及提按、頓挫、轉折等;而運筆速度方面的差異,則可以帶給學生以輕盈、快捷、沉重、緩滯等各種不同的感觀。這些不同的審美體驗,并不僅僅只局限于行草書等作品,而應當滲透進入各種不同書體的每一筆每一劃,幫助學生們充分體驗不同筆速下線條所表現出的力度、枯澀、蒼潤等不同質感。下一步則可以讓中小學生體驗在創作中靈活運用手指手腕的快樂感覺。書法藝術被譽為紙上的舞蹈,只有在對手指、手腕進行靈活運用的基礎上,操作毛筆工具在紙面間翻轉、頓挫,表現輕重、疾徐等不同特性,才能夠創作出儀態萬千、具有審美價值的書法藝術作品;而對腕力熟練的掌握運用,才能夠使筆法更加靈活,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才會更加地自然生動,具備打動人心的魅力。當學生們在創作過程中體會到自由之感與趣味性,積極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自信心也隨之越來越強,繼而更加充滿自信的揮運筆墨,體會到更深一步的審美價值。
綜上所述,如今的書法是以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而存在的。對中小學生進行書法藝術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對其藝術修養和素質的培養,而不僅僅是進行單純的技能訓練。訓練技能是培養藝術素質的一種措施,書法藝術教育要通過技能的訓練,使中小學生獲得審美興趣,提高其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熱情,才能真正體現其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狄德全.淺談小學書法教育[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03).
[2]林琴.現代書法藝術教育的價值嬗變――以小學書法藝術教育為研究視閾[J].藝術探索,2007,(02).
[3]林興鋒.小學書法教育現狀與對策[J].青少年書法,2009,(07).
馬克思曾指出,藝術和審美作為人類精神需要和享受的一個主要方面,是在物質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滿足的基礎上必然發展起來的,這是人的一個高級屬性,“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方面得到發展”①。也就是說,現代人和現代教育通過藝術和藝術教育的形式,已經成為完善和發展自我個性的重要途徑。“藝術教育不僅是一種理論,而且更是一種實踐活動,它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②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陣地,通過課程化的途徑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選擇與內在要求。
課程建設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創造活動,因而必須遵循一定的價值原則。美國文化哲學家列維(AlbertWilliamLevi)和藝術教育家史密斯(RalphA.Smith)就提出,教學的進程如同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統一體,從接觸、熟悉和感知訓練到歷史意識、欣賞代表作和批評分析,整個過程的重點是從中學會發現和接受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強調講授方式與對話教學法等。③樹立科學的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理念,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前提與核心。教育部2006年出臺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高校開展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理念進行了宏觀的架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圍繞該方案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把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辨別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綜合素質作為課程理念的最終指向。具體來講,當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要樹立以下幾種基本理念。
一、愉悅理念: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內在屬性
西方現代美學理論強調,審美必須與實際的人生問題、與社會功利問題相分離,強調審美只有作為無功利、無利害的純形式的存在才是它自身。換句話說,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實施的壓抑人性、不能給人愉悅感受的藝術課程,哪怕其功利性結果多么令人羨慕,價值含量多么高,都違反了藝術教育的基本規律,是一種反藝術的課程,也是與現代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相悖的。
從上述的最終指向目標出發建構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理念,在培養過程中注重精神層面知、情、意結合,德育、智育、美育相互滲透,改變了傳統教育結構中由道德倫理所統攝的德性教育模式,也修正了傳統教育重視知識技能、漠視情感的偏頗,在完善教育體系的意義上強調三者兼顧、全面發展。保持學生的良好求知心境和愉悅的身心狀態,使他們充分感知藝術的愉悅性,這既是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內在屬性,也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與價值取向,也就是說,愉悅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目的與手段二者的統一體。我們按照精神愉悅這一要求,可以把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概括為三個層次,即藝術審美感知的愉悅、藝術意識喚醒的愉悅和藝術情感共鳴的愉悅。
第一層次是藝術審美感知的愉悅。前蘇聯美學家斯托洛維奇說:“藝術的本質是審美。”④在藝術教育中,審美教育是一種自我的實現和自我的體驗,只有對藝術有著濃烈的審美感知,才能喚醒人的自身藝術意識,進而對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也正如席勒所說的那樣,“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⑤。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審美,才能夠實現“理性的人”這一目標。“美不僅是我們的對象,而且是我們主體的狀態,在審美過程中,感覺、情感和思維是交織在一起的”⑥,對藝術的審美感知,是實現精神愉悅的前提。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藝術感知習慣,在此階段,學生的審美傾向初步形成,通過審美感知體會到精神愉悅,可以讓學生對藝術心領神會,保持濃烈的感知興趣。
第二層次是藝術意識喚醒的愉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⑦。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喚醒學生所獲得的藝術審美體驗,學生的藝術興趣才能夠得以不斷保持,“當人們處于快樂的時候,他們的身心是自由的,他們能夠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因而,他們作為人的本質力量,能夠自由而又充分地表現出來,這時,他們就成了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因而,藝術教育的目的,最后還在于培養人,發展人,使之成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⑧。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學生內心的審美意識,喚醒他們內心的藝術情感,使得他們能夠在興趣盎然的藝術課堂上,主動而又積極地掌握一些基本的藝術技能,確立認識、鑒賞藝術作品時所需要的態度,進而在藝術課堂上能夠專心致志地審視藝術作品的感性特征,從中體驗到藝術情感喚醒的愉悅。
第三層次是藝術情感共鳴的愉悅。審美活動離不開情感的參與,愉悅是藝術情感體驗的結果,享受藝術愉悅的途徑便是對藝術進行審美體驗。只有當審美體驗被激發之后,與之相隨的審美情感能夠被激發起來,起到強化知覺、激勵想象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推動藝術情感的共鳴,這也是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情感愉悅的最高體現層次。我們常用的“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等詞語,就是情感共鳴最好的表現方式。“只有當學生從被說教、動員、強制、灌輸的被動地位解放出來,處在一種對藝術的渴望狀態,融自身的生命內容于藝術審美對象的狀態時,他們才會感到自己進入了一種‘自我實現’的自由境界,……在個性的空前解放中獲得了極大的享受和愉悅。”⑨由此可見,在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教師依靠共鳴的師生情感,利用藝術的魅力吸引、感染學生,使其自覺自愿、主動積極地并附有創造性地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參與藝術活動,這種精神的愉悅最終會體現在對藝術情感的接受上。
二、人文理念: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
人文精神是人文主義課程觀的價值體現,人文主義課程觀的出現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融合的結果。科學主義核心是“科學崇拜”和“工具理性”,當今教育所追求的“能力本位”“行為目標”等,就是科學“工具理性”的表現。⑩在科學主義支配下,課程文化也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如提倡科學精神的形成和科學方法的掌握、重視課堂教學等。但隨著人本主義哲學的盛行,課程文化出現了轉變,表現出強烈的人文取向,人文主義課程觀由此確立。人文主義反對整齊劃一的課程教學,認為人的情感、意志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由此課程文化也體現出對“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最終的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要求“課程的全部重點必須從事物世界轉移到人格世界”?。伴隨著科學主義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逐步走向融合,課程文化也開始擺脫原有的視野局限,有了新的發展,于是,人文主義課程文化便確立了。我們強調人文理念是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在于它展現了人文主義課程觀的審美性和融合性特點。
藝術教育美育審美情感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早在2000多年前,以先秦時期的孔子和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為代表,東西方的大思想家們都不約而同地注意到了藝術對人類社會的意義和作用。這種現象的出現絕非偶然,它一方面說明人類各民族文化的歷史進程具有某種驚人相似的共同規律;另一方面也說明藝術由于具有審美認知、審美教育、審美娛樂等多種功能,確實能對社會生活產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
一、藝術教育的意義以及在其他學科中的重要性
在當代社會中,藝術教育顯得更加必要和緊迫。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一方面,造成了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舒適和富有,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和消遣需要;另一方面,高科技社會,又使社會分工更加專門化和職業化,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被程序化和符號化,高效率的工作節奏加重了人們的精神壓力,物欲橫流更加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危機和隱患,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反而變得更加焦慮和不安。席勒早在18世紀時發現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的分裂、“情感沖動”與“理性沖動”的沖突,在當代社會中變得更加尖銳突出。
在這種情況下,藝術格外受到當代人的青睞。人們需要在藝術中恢復自身的全面發展,防止感性與理性的分裂,在藝術田地里恢復心理平衡與精神和諧,通過對藝術與美的追求,提高人的價值,達到個性的發展,實現人格的完善。例如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喜愛音樂、精通文學,他除了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外,還經常拉小提琴和彈奏鋼琴,愛因斯坦本人曾講過,在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里對真、善、美的不斷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對藝術的愛好豐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1993年在北京炎黃藝術館召開的“科學與藝術研討會”有一句名言:“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
二、當代藝術教育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藝術教育空前重視。在前蘇聯,藝術教育也受到相當的重視,除傳統的音樂、美術、戲劇、電影等藝術門類外,還興起和發展了“工業藝術設計”等新興藝術學科,將技術與藝術、科學與美學、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融合在一起,使藝術的范圍,從人類的精神生活領域擴大到物質生產領域。在美國,近40年來藝術教育也發展的很快,僅影視藝術為例,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僅有幾所大學設立了電影電視系,到了80年代末期,開設電影電視課程的大學已近千所,在其中攻讀各種學位的學生達數萬人之多。開設出門類齊全、種類繁多的藝術課程,內容除涉及各門藝術和藝術史外,還涌現出一批新目前,的藝術邊緣學科,如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藝術教育學、藝術符號學、甚至藝術理療學(如音樂療法)等。
我國近年來藝術教育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藝術教育的實施逐漸得到推廣。僅以高等學校為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批重點院校從20世紀90年代初率先在校內推行藝術公選課學分制,后迅速在全國高校中普及開來。截止2005年,全國1000余所高等院校中的絕大多數,都已相繼開設了各種各樣的藝術課程,受到廣大學生熱烈歡迎。在此基礎上,許多綜合大學,師范大學乃至理工院校,紛紛成立或籌備承立藝術中心、藝術系或藝術學院,全國中小學的藝術教育也蓬勃發展。這一切標志著我國的藝術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三、藝術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1、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提高人的藝術修養
藝術修養是人的文化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當代社會幾乎人人都離不開藝術,但是真正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還需要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在藝術欣賞中不斷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把欣賞中的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知。因為藝術欣賞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和再評價,只有欣賞者具有較高的欣賞能力,通曉藝術的基本知識,才能從更高的起點上去欣賞藝術作品,更充分的發揮藝術的審美功能和現實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因此,“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藝術教育正是要提高人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使人們在藝術欣賞活動中,真正的、充分的得到藝術的享受。
2、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藝術教育之所以在整個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因為它可以培養和健全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培養人們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優秀科學家”的問題時,認為包括藝術在內的多方面的學問可以提供廣闊的思路,例如多讀小說就可以幫助提高人的想象力。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這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中,人的創造力也得到充分的發揮。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十分重視美育和藝術教育,強調音樂藝術對啟發人的創造性思維至關重要,他晚年甚至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研究美學與藝術方面的問題。
3、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完美的人格
由于藝術是審美情感的集中體現,因而,藝術教育對人的情感的培養與提高,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歷來的思想家、藝術家們,都十分重視藝術對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凈化作用,強調通過藝術教育來培養人們美好、和諧的情感和心靈,從而實現完美人格的構建。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過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使人進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為一個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所以,藝術教育既是一個人獲得全面發展的保證,也是社會實現全面進步的基礎,更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需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藝術教育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于全民族精神素質的提高,對于人文精神的高揚,都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睿,李忠偉.藝術教育在工科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科學教研,2007,(20).
舞蹈藝術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物化,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所以,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當然是舞蹈美學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舞蹈教學中的審美,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把舞蹈作為一個已然的存在物,通過這一存在去把握其形式美,把握其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把握其真善美的統一。另一方面是把舞蹈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生成過程,去把握其審美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以及其生成過程中的美的傳統等等。舞蹈美感實質上就是舞蹈的審美意識。舞蹈審美意識的客觀標準和個性差異,舞蹈美感的民族性與時代性,舞蹈審美感受的心理形式都需要我們聯系豐富多樣的舞蹈藝術實踐,去做深入一步的研究。因此,要重視舞蹈審美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二、審美教育與舞蹈教學的關系
(一)舞蹈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能夠將美的意境十分形象地傳達給學生
因此,想要進行審美教育,舞蹈教學就是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用具。它為審美教育的萌發提供了最好的環境,當審美教育體系成熟,又能夠為舞蹈教學提供一系列的幫助,兩者互相作用,互為依附。簡單來說,舞蹈教學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審美教育是舞蹈教學的動力。
(二)審美教育對舞蹈教學的進一步開展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幫助作用
學生在建立起深厚的舞蹈功底之前,一定要對舞蹈有著透徹而深刻的理解,然而達到這種程度的理解,就必須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是幫助學生從基礎開始,建立起正確健康的審美觀,保證學生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發展。同時,審美教育還能有效提高舞蹈的美學價值,使舞蹈更具有觀賞性,對舞蹈的推廣和普及具有重要作用。
三、將審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學中的方法
(一)明確審美概念
首先要明確審美的概念,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審美,舞蹈的審美與生活中的審美有著哪些不同之處,又有哪些聯系。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審美觀,然后再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審美觀來進行舞蹈學習活動,使舞蹈教學充分與審美教育相融合。學生得到了正確的教育,具有了區分美與丑,好與壞的基礎,即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以后的生活也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二)培養鑒賞能力
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只有提高了鑒賞能力,審美教育才能算是取得了成效。學生在舞蹈教學中想要發揮主動性,就必須將鍛煉鑒賞能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完成。舞蹈教學中的很多細微之處,包括舞蹈本身所蘊含的精髓,都需要具備了一定的鑒賞能力才能夠體會。因此,做好審美教育中的鑒賞學習,能夠極大地提高舞蹈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與藝術相結合
審美教育與藝術并不沖突,相反,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審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加強鑒賞能力,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改善。從而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出屬于自己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學習方法。這不僅是對學生自身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也為藝術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兩者相結合,是共同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結果。
四、審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學中的促進作用
(一)促進了美學的發展
舞蹈作為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很強的傳播能力和教育能力。學生在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在舞蹈當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將審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學中,使舞蹈中所蘊含的美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舞蹈教學成為了美的代表,激發了學生對于美的追求,促進審美教育的融入,兩者相互作用,使美學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二)促進了審美觀的建立
審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只有好的審美觀,才能產生好的舞蹈作品。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只有具備了審美觀,才能真正領會舞蹈中所包含的美的精髓。同時,正確的審美觀為舞蹈教學的美學樹立起了好的榜樣,也奠定了舞蹈的美學基礎,對于舞蹈教學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三)促進了的整體發展
要辯證地看待審美教育和舞蹈教學之間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卻有各有特色。舞蹈教學為審美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也促進了美的傳播;而審美教育為舞蹈教學指明了發展道路,樹立了美學標桿,使舞蹈更具有美的感染力,促進了舞蹈教學的發展。因此,審美教育融入舞蹈教學的促進作用,是使舞蹈和審美作為一個整體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五、總結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藝術活動也包含認知因素,認知在藝術活動中意味著客觀的、理智的反映。在審美情感的深層往往隱含著理性的認知。
藝術活動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
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括審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方式,是主體對于客體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離開理性,理性在分析時代氛圍、讀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于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標志,但同時藝術又具有意識形態特性。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義的,它規范著藝術活動的基本傾向,其意識形態特性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透的內涵。
藝術活動的功能
(1)審美認知功能;
(2)審美教育功能;
(3)審美娛樂功能。
藝術活動的基本性質
藝術活動是以特有的藝術語言體系為媒介、以創造形象或意境為旨歸的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它凝結為審美的意識形態。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
藝術教育主要通過指導人們進行藝術創作、藝術鑒賞等活動,實現美育的最終目標。
藝術分類的方法
1、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等)、空間藝術(繪畫、雕塑等)和時空藝術(戲劇、影視等)。
2、以對藝術作品的感知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音樂等)、視覺藝術(繪畫、雕塑等)和視聽藝術(戲劇、影視等)。
3、以藝術作品對客體世界的反映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再現藝術(繪畫、雕塑、小說等)、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筑等)和再現表現藝術(戲劇、影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