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方茶文化

中西方茶文化

時間:2023-07-12 17:07: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茶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西方茶文化雖然源于中國,但中西茶文化在語言習慣、行為習慣、精神內涵及物質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西茶文化的差異盡管對語言及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卻也為我國英語教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素材,對于拓展英語教學范圍,培養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師應該將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學中,通過文化對比激發學生語言學習興趣,提高語言學習效果。

關鍵詞:

中西;茶文化;英語教學;應用

茶文化雖然源于中國,但是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已經與西方文明逐漸融合,形成了與中國傳統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盡管東西方茶文化存在很多差異,但毋庸置疑,它已經演變為聯系東西方文化重要的橋梁之一,而茶文化這種與生俱來的跨文化特點也讓其逐漸受到英語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并被積極地引入到英語教育課堂中。在兩種茶文化激烈的碰撞中,英語學習者可以形成對西方文化直觀的認知,激發英語學習興趣,這對于提高文化理解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本文通過中西方茶文化對比,探究其對于英語學習的意義,以期推進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順利應用。

1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分析

盡管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但是自從茶文化傳入西方世界,并與西方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物理環境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與中國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而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1語言差異

語言不僅是文化的構成,更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反映出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而中西方不同的語言應用將中西茶文化的差異淋漓盡致地反映出來。兩者語言差異主要表現為:首先,中西方茶文化詞匯應用范圍不同,代表不同的文化底蘊。我國茶文化歷史久遠,文化語境中詞匯涉及囊括茶及茶文化方方面面,例如“明前茶”等與社會活動密切相關的詞匯比比皆是。而西方茶文化歷史較短,茶葉僅是從17世紀末才逐漸與西方上層社會有所接觸,茶文化詞匯數量較少,同時受到上層社會生活方式影響,相關語言中如“Royaltea”具有較強的階級性。其次,詞性和詞義不同。我國茶文化相關詞匯多為名詞,而在西方文化語境中,詞性變化較明顯,甚至很多詞在英語中多作為動詞使用。另外我國茶文化中多數詞匯詞義簡單質樸,指向性較強,而西方文化中相關語言具有“喻義”、“轉義”的變化現象,語言內涵與西方文化語境結合,很多詞匯成為特殊文化的符號。例如,“blacktea”(紅茶)完全擺脫了中國茶文化關聯,再如“teahound”(花花公子)直接暗示西方資產階級其糜爛的生活方式,可以說西方茶文化詞匯具有較強的時代烙印。

1.2行為差異

中西方飲茶習慣、飲茶禮儀等行為由于受到不同的傳統文化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別。首先,飲茶習慣差異。我國茶文化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重視日常飲茶行為中對茶葉天然品質的保持,尊重茶的自然屬性,以“清飲”的方式保持茶葉的單純,旨在尋求人和自然的聯系。而西方茶葉消費者一般推崇飲茶的個性需求及多重口感,將牛奶、糖等各種材料摻入茶葉中,以“混飲”激發個性化的生理感受。其次,飲茶禮儀差異。我國的茶文化中飲茶已經融入生活的各個階段,不受時間的限制,而禮儀也遵循儒家思想自上而下的倫理要求,而西方社會大都根據貴族及宮廷禮儀傳統,將飲茶視作社交行為,嚴格遵循西方紳士禮儀。

1.3內涵差異

我國茶文化受到封建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成為培養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可以說我國茶文化凝聚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諸子百家的學說內容,尤其天人合一、中庸自然的觀念讓我國茶文化超脫了物質的局限,升華為道德感悟和更高的精神修養。相較而言,西方的茶文化歷史較短,沒有與西方傳統哲學和價值觀形成密切結合,但是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實用主義特點,茶更多的局限于物質層面,茶葉、茶具或茶俗等大都成為修養和財富的代表,階級意蘊非常明顯。

1.4物質差異

物質文化是揭示異質文化差異最明顯、最直觀的外在形式,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質文化層面的差異主要表現為:首先,茶葉選擇不同。我國是茶葉出產國,無論種類還是出產量都遠超西方國家,在我國,無論是六大茶類還是地方特種茶葉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總體上以未發酵的綠茶為主要消費種類。而西方世界,如英國受到氣候和地理環境影響,更青睞于易儲藏的發酵性的紅茶。其次,茶具差異。我國的茶具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影響,以淳樸自然的瓷器為主,并且講究器具的“雅趣”。而西方茶具大都以奢華為主要特點,茶具和其他輔器具具有典型的貴族和宮廷特點。

2中西茶文化比較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中西茶文化盡管在語言、行為、精神、物質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反而成為語言學習及文化學習中重要的資源,對于提高英語學習的文化性、娛樂性,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主要包括: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文化思維。通過中西方茶文化的學習,英語學習者可以在課堂學習中養成文化比較思維,尤其可以通過文化比較可以讓學生形成對英語語言習慣、英語社會行為習慣較為直觀的認識,以西方的文化視角理解西方民俗、禮儀及行為,進而培養英語思維及英語行為習慣。其次,擴充英語跨文化教學知識。中西茶文化的學習和比較,能讓英語教師和學習者由小及大,以茶文化為基點探究其他文化領域的異同,同時茶文化內容彌補了英語跨文化教學語料缺乏的現實問題,讓英語教學更加具體形象,形成對中西方文化辯證性的認知。最后,創新英語教學方法。中西方茶文化中蘊含豐富的、極具趣味性的英語學習元素,尤其生動、形象的案例能極大激發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實踐活動中參與跨文化交際和語言應用。可以說,茶文化教學有利于英語課堂擺脫傳統的書本灌輸模式和方法,形成以文化體驗、體驗式教學為主的現代教學方法。另外,茶文化中具體、形象的文化元素相較枯燥的語言知識,容易與現代多媒體教學、互動式教學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和語言交流的積極性,提高其語言實踐能力。

3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要想讓中西方茶文化成為英語教學中重要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必須根據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和學生英語學習規律,選取合適的視角和內容,將其導入日常英語教學中,具體來說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3.1立足茶文化差異,強化學生文化認知

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習者探究中西茶文化差異,在教學實踐環節中進行具體的比較,讓英語學習者意識到是文化差異導致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而思維模式差異有直接導致語言風格和應用的不同。在強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建立對中西文化的認知觀念,以茶文化對比為基點,讓學生去認識其它文化的異同,并由此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對英語語言習慣、語法規則、詞匯句法全面的認識,以提高英語學習者語言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在講解詞匯是,教師可以通過“紅茶”、“黑茶”與“Blacktea、redtea”的不同,講述相關詞匯的差異及其歷史背景,由此延伸至“lowtea、hightea”(上午茶、下午茶)的行為習慣,加深學生對英語社會文化的認識和把握。

3.2選取茶文化作品,拓展英語學習范圍

茶文化著作引入英語教學,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可以讓其領略西方文學藝術的魅力,同時也能調動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對原版英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茶文化相關的英文典籍,拓展了英語教學的范圍,既能幫助其理解原文內容,又能提升其英語語法、詞匯及句式的認識,彌補了英語教學過于強調語法、句式的弊病。英語教師可以將英美文學中《簡愛》、《傲慢與偏見》等涉及茶文化內容的名著作品引入課堂,通過文學作品中茶文化內容展示西方社會生活態度及行為方式,讓學生感受英語社會民俗文化傳統及與中國茶文化的不同,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對跨文化交際的認識,同時提升學生語言理解能力。

3.3立足文化學習規律,重視學生認識能力

英語教學中以茶文化推動英語學習者學習質量時,教師必須重視對中西方茶文化學習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循序漸進,且勿生硬灌輸,這就需要英語教師應該首先,理解掌握英語及文化教學相關理論,讓學生技能學習到英語知識,也能在教學活動中品味茶文化豐富的內涵。同時,教師應該善于總結茶文化相關語言規律,并與教學內容形成有機銜接,保障英語教學的完整性和目標性。其次,教師必須要保證中西方茶文化與英語教學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立足英語教學內容,整合茶文化和英語學習的課堂教學體系,并要符合茶文化歷史背景及現代跨文化交際需求。最后,教師應該以茶文化學習為起點,將其他更為豐富、形象、具體的文化內容引導到英語教學中,幫助學者著建立系統的語言文化學習體系,由豐富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學習能力,加深對語境、語法、詞匯等元素的理解。

4結語

中西茶文化在語言、行為、精神、物質等方面的巨大差異,雖然為跨文化交際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但是也為我國英語教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語言學習資源,對于提高英語學習者文化理解力及語言應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英語教學中,無論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從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高度將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學中,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由茶文化學習開始,逐步形成對中西方文化更大范圍的比較和學習,提高文化認知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

作者:施維 單位: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流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勇.茶文化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福建茶葉,2016(7):255-256.

[2]呂春.中英茶文化的內涵差異分析[J].貴州茶葉,2014(1):17-18.

第2篇

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茶語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茶語在漢語和英語中的文化意義完全不同,對中西方文化交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對中西方茶文化中的茶語內涵進行分析探索,以期能夠對理解運用英語,提高中西文化交際能力提供幫助。

關鍵詞:

中西文化;茶文化;茶語;翻譯

我國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不同時期的茶文化都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古代,茶事活動十分活躍,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飲茶成為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在茶文化發展繁榮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和形式。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漸頻繁,茶文化也逐漸在世界其它國家得以流行和普及,人們被中國茶文化所吸引,希望以此了解東方文化,了解茶文化的獨特魅力。茶語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茶語內涵的研究是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茶語與茶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茶語是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承載了最豐富的茶文化內涵的成分。因此,只有正確地理解英語中的茶語內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英語,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傳承。

1中西方茶文化內涵概述

1.1文化內涵

文化的定義十分廣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精神和實踐活動的總和,其中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狹義的文化是指通過某種特定的語言表達思想的某個社會群體的生活表達方式,其中包括了傳統習俗、風土人情、行為藝術、價值觀念等,都屬于這一范疇。詞語與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詞語是文化的體現,也是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詞語的文化內涵是指其蘊含的某種特定的思想特征。不同文化之間有著各自獨特的民族性。作為人們之間信息交流的詞語,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色彩,具有極強的時代特性。

1.2茶文化內涵

中國是最早種植茶樹的國家,關于茶的藥用功能,早在幾千年前就有所記載。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其中詳細地描述了關于種茶、制茶、飲茶等一系列的茶事活動,飲茶是當時人們最喜愛的活動,這一著作對了解中國傳統茶文化,對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在古代的春秋時期,人們以茶葉作飯菜,即吃茶,到西漢時期,飲茶開始流行,烹茶方法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在品茶中,講究色香味以及飲茶環境,古人將茶比作人,以茶抒懷,賦予了茶豐富的思想情感。直至清代,飲茶進入了鼎盛時期,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隨著茶文化的發展進步,茶的概念主要可以分為四種,即,具有長橢圓形葉子、白色花、有硬殼種子的常綠灌木;以茶做成的飲料;指油茶樹;某些飲料名稱。

1.3英語“茶”的文化內涵

1.3.1茶的由來

英語中的茶被譯為“tea”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實,tea是一個漢語借詞,這一發音最早是從中國的福建一帶流傳過去的。在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將茶葉帶入歐洲,隨著茶這一詞語的幾經變遷,最終茶葉和其發音一同被帶到了歐洲。雖然漢語的茶被譯為tea,但是二者并沒有實質關系,二者的讀寫差異主要是由于中西方語言的巨大差異而形成的。在十八世紀以前,由于中國與其它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較為繁榮,因此,茶葉成為主要出口產品進入歐洲,隨著中西方貿易的不斷增加,茶葉的出口量也不斷提升,在歐洲許多國家普及起來。

1.3.2茶的概念

漢語的茶在翻譯成英語傳入英國等國家后,詞義發生了一些變化,tea不僅僅單指茶葉,還指茶會、茶點等內容,茶義得到不斷延伸,在不同的詞組中,茶的本義也發生了變化,例如被譯為吃茶點、大麻香煙等含義。據了解,在英語中,與茶相關的詞組有近兩百個,最常見的有茶點、茶會、茶壺、茶室等譯法,此外,還有與茶完全無關的詞語,例如大麻聚會、喝醉、同性戀場所等。

1.3.3茶的文化表達方式

茶葉在進入英國后,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都對茶十分喜愛,飲茶也成為英國人的主要習俗。下午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英國飲茶習俗。在茶葉引入英國之前,英國人一天只有兩餐,即早餐和晚餐,由于兩餐時間間隔時間較長,因此英國人便在下午五點鐘的時候邀請朋友一起喝茶聚會,在喝茶過程中,還佐以面包、三明治等茶點,很受大家的歡迎。因此,這一做法很快在人群中流行開來,主人用茶葉招待客人,使人們在交談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因此,下午茶也逐漸成為一種習俗流行起來。著名的波士頓茶黨是美國歷史上反茶葉稅、引發獨立戰爭的重要行為之一。在1773年,英國為了傾銷東印度公司積存的茶葉,通過了茶葉稅法,這一做法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抵制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銷售茶葉這一行為,在美國紐約和費城等地,人民拒絕卸貨,而且在波士頓組成了波士頓茶黨,他們悄悄登上了東印度公司的茶船,將船上價值昂貴的茶葉全部投入了大海,隨后,美國一些城市也相繼發生了傾茶事件。由此,英國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沖突日益擴大,一年后,獨立戰爭爆發。1776年,美國誕生,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了美國獨立。由此,茶葉引起的給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茶葉在進入美國之后受到當地人的喜愛,美國人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將茶葉進行了改良,發明了冰茶和袋裝茶。在1904年,美國舉辦世界上第一個商品展覽會時,一名商人打算向前來參觀的客人提供免費熱茶樣品,但是由于茶葉放入熱水中需要一定時間的沖泡才能飲用,人們不想為此等候,因此沒有人對飲熱茶感興趣,為了節省時間,商人將冰塊倒入茶中,使茶很快能夠飲用,這就是第一份冰茶。冰茶由于味道爽口,時間短,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和喜愛,于是很快在展覽會上風靡起來。如今在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人們更喜歡飲用冰茶,并且在茶中加入檸檬等食物,使茶的口感更加香甜。隨著飲茶的不斷普及,袋裝茶也應運而生,茶商們將茶葉裝入過濾紙或布袋中,直接放入杯中進行沖泡,這種方法不僅使茶渣有了更好的去處,而且使用十分方便,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國也逐漸開始流行這一飲茶方法,受到了上班族等相關人士的喜愛。

2茶語的英譯

2.1茶名

中國的茶葉品種多,茶葉名稱也各具特色,主要以茶葉的制作工藝和產地命名,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茶名的英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首先,茶名采用音譯法。中國許多著名的茶品種大多采用的是音譯法,例如龍井茶、烏龍茶、黃山毛峰等茶種,有的采用的是普通話的拼音譯法,有的是來自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采用的方言譯法,雖然譯法略有不同,但都可以歸納為音譯法。其次,采用意譯法。例如紅茶,被譯為blacktea,這是由于中西方對飲茶的關注角度有所不同,中國人更傾向于茶湯的顏色,而西方人則更關注茶葉的顏色,因此在英譯中不只是從字面進行翻譯,而是強調了其茶性特點,除了紅茶,圓珠茶、熙春茶末等都采用了意譯法。最后,采用音譯加意譯法。例如祁門紅茶采用的正是這一譯法。

2.2茶短語

茶在英語中除了單獨使用外,還常常與其它詞語構成短語使用,這些茶短語在翻譯中也體現出幾個特點:首先,在短語中保留了茶的本義,例如茶會、茶點、茶壺、茶室、茶器等,在譯語中都保留了茶的原義。其次,茶在短語中的意思得以延伸,不能直接譯為茶。例如一種甜餅、午餐食品、吸大麻聚會、同性戀場所等,這些詞語中盡管有茶這一詞語,但詞義卻與茶毫無關聯。最后,茶有派生義和曲折變化。例如喝醉一詞,使茶短語的含義發生了根本變化。除了茶組成的短語外,由茶構成的成語數量卻并不多,由于漢語中的成語往往具有較深的思想文化內涵,是概念意義的精華體現,因此在茶成語的翻譯中,不能直接采用直譯法,而需采用意譯法。例如指不喜歡的人或事,或者在某人心煩時給予安慰等句子的翻譯時,都會用到茶一詞語,強調了情感的執著與絕決。

3結束語

中西方的茶文化有著較大差異,通過對茶文化內涵的分析研究,我們不僅能夠對漢語茶和英語tea之間的異同有所區分,而且對中西方茶文化帶來的歷史文化影響有所了解。對于茶語的構成及翻譯的研究,不僅能夠使人們對英語的理解和應用更有利,而且也讓我們充分了解了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才能有效地提升英語學習興趣和語言交際能力。可以說,只有正確地理解英語中的茶語內涵,認真地研究英語茶語的文化內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英語,使茶文化得到良好的發展和傳承。

作者:劉麗 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2]葛傳.陸谷孫等.新英漢詞典(增補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3]朱亞夫.意義的七種類型和英語詞匯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9):28-30,35

[4]馬曉俐.茶的多維魅力————英國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

第3篇

茶文化音樂作品,能夠同時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社會交往要求以及文化審美需要,它是一種通感藝術形式,并對我國當代音樂教育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我國茶文化音樂作品具有寧靜、古樸、優雅的特點,人們在情景交融的氛圍中,能夠深深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音樂的魅力。音樂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茶文化音樂作為一種音樂的種類,其對于音樂教學的借鑒價值在于生活體驗以及靈感的借鑒,原生態文化企業以及民族性審美價值的借鑒等方面。本文對茶文化音樂作品對音樂教育的促進進行幾點具體分析。

關鍵詞:

茶文化音樂;音樂教育;促進

茶文化在中國傳承了4700多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極具民族特色,同時又富有生活氣息,它在我國農耕文明時代產生,并逐漸形成體系,茶文化的不斷發展,慢慢衍生出了中國茶文化形式,也開始與其他藝術形式產生交際和融合,茶文化音樂就是其中一種,茶文化音樂即具有茶文化的特點,又兼具了音樂的形式和內涵,能夠滿足與茶相關的精神需求與社會交往需求等等,隨著我國高校教育的改革發展,茶文化音樂作品對音樂教學的影響研究也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

1我國茶文化音樂作品的主要特征

藝術在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符合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雖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物質的充實讓人們更渴望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因此更渴望通過體驗生活來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茶文化音樂作品在展現茶文化具有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同時,符合了人們自我修養和品質提升的標準,因此,人們要不斷追求和諧文明的生活方式,才能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符合茶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觀念。茶文化提倡一種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符合現代人追求的簡約、質樸的生活理念,因此,茶文化音樂作品更能夠被現代人所接受。茶文化音樂中展現的是和諧、優美、中庸、自然的觀念,所以人們渴望聽取更多的茶文化音樂,確保生活品質可以不斷提高。音樂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1.1注重營造一種寧靜古典的通感意境,形成“情景交融”

茶文化音樂之所以被現代和古代人所追捧,是由于其音樂可以為人們展現一定的意境。欣賞者通過領會音樂中所體現的情感,并在音樂的旋律中做到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到獨有的藝術之美。由于“茶與音樂”可以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意境,人們在品味茶水與聆聽音樂的同時,聽覺和視覺都得到了享受。音樂可以為觀眾營造一種清雅、古樸的氛圍,符合情景交融的理念,可以在現代緊張的生活中感到一絲寧靜和放松。人們在追求超凡脫俗的生活品質的同時,渴望通過聆聽茶文化音樂找到來自自然的一絲純真和質樸,聆聽茶文化音樂有助于氣質的提升,滿足人們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生活的要求。茶文化音樂可以為觀眾營造一種放松的環境,觀眾更渴望追求心靈的寧靜,因此,從世俗角度來看,聆聽茶文化音樂十分符合現代人對質樸、純真生活方式的一種追求,確保人們在不斷交往中得到反思,了解生活的真正價值。

1.2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地域性、區域性

我國有許多地域盛產茶葉,因此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這些茶文化由于地域的不同所孕育出來的音樂形式和風格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不同的茶文化音樂由于具有多種風格,因此在演唱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江西贛南地區的采茶曲和采茶歌十分具有地方特點,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去聆聽和學習,當地還盛行采茶戲,以扇子花、矮子步為基礎的采茶戲充斥著贛南地區人們的整個生活;粵北地區的民樂節奏較為歡快,字里行間都透露出活躍喜慶的氣氛,人們在歌唱的同時展現了一種歡快的心情,因此,音樂成為當地人調節生活的一種方式;桂南地區的采茶歌婉婉道來,尤其當地詼諧幽默的唱法,更是具有民族特性;魯南地區也盛行采茶歌,這里也基本上以小調為主,通過口口傳唱而繼承,并沒有特別書面形式的記錄。

2茶文化音樂作品對于音樂教學的借鑒價值

我國茶文化音樂在演唱和傳承的過程中講究意蘊的傳承,傳唱的過程,需要營造一個審美的意境,人們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中,可以通過聆聽輕松的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音樂作品,讓生活變得輕松,釋放工作和學習的壓力。我國茶文化音樂作品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盡可能地展現茶文化的藝術價值,也為了在我國的音樂教育和藝術教育領域有良好的基礎,讓學生形成基本的學習觀和教育觀,以茶文化為指導理念,教育學生必須要懂得茶文化在生活中所具有的指導意義,學生需要學習比較接地氣的茶文化音樂,才能在音樂課堂中收獲更多的寶貴經驗。

2.1生活素材與靈感的借鑒

具有多種形式的茶文化讓生活變得更加有趣,也成了音樂教育場所的重要靈感源泉。由于茶文化本身就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因此所形成的音樂藝術也十分具有地域性和多樣性的風格。學校在開設以茶文化音樂為主題的音樂教學課程時,需要抓住教學重點,在對音樂進行分析和理解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理論性學習方法,避免出現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由于學生對于樂感的思考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教師在制定方案時需要借鑒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以學生敏感的音樂形式著手,讓學生了解茶文化音樂的風格和主題。

2.2原生態文化氣息的借鑒

茶文化音樂由于結合了地域性特點,其曲調和歌詞都具有特殊的民族風格,又由于不同地區的人們經過世代的傳承和演唱,使得音樂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茶文化音樂體現了當地人的生活態度,更展現了他們的審美要求。不同的音樂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沿用茶文化音樂的作品進行賞析,首先,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了解茶文化中所講述的中庸和諧的道理;其次,學生在了解茶文化音樂以后,可以對其他音樂有扎實的學習功底,才能結合自身特點完成音樂課程的學習任務。

2.3民族性、民俗性審美價值的借鑒

以傳統民族音樂形式為基礎,茶文化音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嚴肅性,因此學生學習茶文化音樂以后,可以從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特點風格中,找到茶文化音樂的共同點,方便學生開展學習工作。比如:我國在運輸茶葉的過程中由趕馬所形成的曲調,這種曲調簡單質樸,反映了馬幫人員艱苦、枯燥的生活方式,歌詞中簡單的記錄了茶馬古道的單調的生活,讓人們更好地領悟具有民族性和民俗性的茶文化音樂的價值。

3在音樂教育中應用茶文化音樂的基本策略

我國開設音樂教學課程主要是向學生傳授基礎生活和教學理念相結合的茶文化音樂,這種音樂具有特殊的生活韻味,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標準和道德修養,因此,將茶文化音樂作品與生活相結合,可以保證學生有正確的學習態度,體會音樂的藝術價值。

3.1茶文化音樂作品素材的熏陶策略

綜上所述,生活中有多種音樂風格和音樂演奏形式,在進行茶文化音樂課程教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不同作品的音樂元素和特點,才能按照不同類型完成課程的教授任務,例如:以粵北采茶戲和采茶歌為代表,學生在了解廣東北部茶農辛苦工作的過程之后,了解到茶農是以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身體完成采茶工作的,體會了當地人辛苦勞作的工作態度和質樸祥和的生活作風。在工作中還能哼唱曲調,展現了當地人們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方式,讓學生明白,無論承受多大的壓力,只要能夠掌握克服困難的方法,學會自我調整,就可以完成對音樂的學習任務。

3.2茶文化音樂作品體驗過程的“體驗式教學”策略

教師在講述各種以茶文化音樂為主題的課程時還需要讓學生明白音樂在生活中的實質意義,學生只有通過具體的體驗才能與不同的音樂產生共鳴,達到天人合一、人樂合一的境界。學生由于有針對性地學習了茶文化音樂形式,因此,對于茶文化內容中的對唱、合唱以及表演方法有了基本的掌握和認識,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每一組之間通過互相評論所唱歌曲的音調、音色、音階是否準確,以客觀的態度完成音樂課程的學習任務。

3.3茶文化音樂作品的民族性、民俗性教學策略

之前提到了茶文化音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因此,學生在學習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音樂時,首先要對中國的茶文化有基礎的了解和認識,學生需要結合中華民族的特點來追求幸福,具有和平生活理念的生活態度,才能完成對茶文化音樂的審美任務。中西方音樂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為了避免采取中西方音樂結合的教學模式后會對學生學習聲樂產生影響,學生需要準確定位中西方音樂特點的不同,才能保證在音樂課堂上有針對性的學習不同類型的音樂,彌補自身對音樂知識掌握不足的同時,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教師還需要不斷引導學生學習傳統茶文化音樂,欣賞茶文化音樂的藝術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心。學生還需要通過不斷調整自身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在學習中西方結合的音樂特點的過程中,需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理念,才能有效區別中西方音樂的不同。教師需要選取具有明顯特點的中西方音樂,讓學生了解茶文化音樂作品以后,學習到更具民族性和民俗性的音樂課程。學生也需要通過反復練習多種音樂風格,才能最終掌握教師所傳授的茶文化音樂課程。

結束語

茶文化音樂屬于茶文化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當代教育領域中,茶文化音樂與音樂的聯系,以及茶文化音樂對音樂教學影響,成為了音樂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問題。合理的引入茶文化音樂,不僅能夠豐富當代音樂教學形式內容,同時還能夠提升音樂教育的民族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承中國傳統茶文化,總之是一舉多得的重要舉措,本文對此進行了幾方面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音樂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作者:李田甜 單位:黃淮學院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建君.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2013(5):2-5.

[2]陳文貞.論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運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4):174-176.

[3]黃曦.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2012(5):12-14.

[4]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J].福建師范大學,2010(6):25-27.

第4篇

對文化來說,語言是其傳播的載體和途徑,只有消除語言上的差異,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有效交流。因此,翻譯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所承擔的作用和價值就遠遠大于其他形式。所以,需要我們通過體系化的教學活動,培養翻譯人才。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對于茶文化來說,其在進行翻譯和語言轉化時,需要對茶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層次認知,只有全面了解這一文化體系,才能實現精準翻譯。本文擬從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及特點分析入手,結合翻譯人才培養的要求,進而從茶文化對外交流視角分析翻譯人才培養的相應思路。

關鍵詞:

中國茶文化;對外交流;翻譯人才;培養思路

隨著人們飲茶習慣逐漸成熟,茶文化對人們的價值影響已經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文化形式,通過對傳統茶文化的研究,能夠讓我們尋找到優化自身價值理念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可以說,中國傳統茶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財富,即使在多元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也極具學習和應用價值。當然在全球一體化建設速度不斷加快背景下,各種文化之間交流融合不斷加快,茶文化也不例外。

1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及特點分析

我國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從神農氏嘗百草開始,我國歷史上就已經有了關于茶的記載,茶在產生初期更多承擔的是醫藥和祭祀的功能。但是自唐朝以來,隨著種茶、制茶工藝水平迅猛發展,茶葉就逐漸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越來越多的人將飲茶作為自身一種生活習慣。因此,茶葉對于人們的生活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茶葉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在飲用過程中,與各種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一種文化———茶文化,可以說中國茶文化的形成不僅詮釋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同時更是對我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認知進行的體系化改造。當然在中國茶文化體系中,有很多專屬名詞,這些名詞的內涵和意義轉化就必須在掌握相關翻譯知識和技巧的同時,通過自身對茶文化的全面了解,進而準確翻譯。文化形成的基礎是社會發展和生產力推動,任何一種文化形式,其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時代特征,對于我國茶文化來說,其形成更是幾千年中華文明推動的結果。想要有效傳播和交流我國茶文化,就必須對其特征進行全面有效認知。我國茶文化首先具有融合特征,其中融入了很多積極向上的內容,尤其是融入了各種積極的意識形態。因此對茶文化來說,在今天仍然具有傳承價值和意義。這些內容大多經歷了幾千年的傳遞和發展,它所包括的內容已經遠遠超過了其表面意思。因此在對這些內容進行翻譯時,就不能依據中英對照來進行翻譯。茶文化傳入西方國家和地區后,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茶文化體系,而中西方茶文化之間是存在明顯差別的。無論是內容,還是表達的含義都有著實質性差別,所以在對這些內容進行翻譯交流時,不僅要結合我國茶文化內涵,同時還要對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有效分析,通過對其差別進行有效鑒別,進而實現茶文化對外交流的理想目的。

2翻譯人才培養的要求分析

在世界融合交流不斷深化的當今,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交流、融合進一步推進,想要實現各種文化內部信息有效傳遞,不但需要合理消除不同文化語言之間的差異,更為重要的是要選擇較為合適的文化傳播載體,通過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進行全面認知,進而實現其融合目的。在世界文化交流不斷深化的今天,英語作為主要應用語言,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范圍,同時也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力。可以說,現階段,我們要想準確、全面了解和認識世界,就必須合理有效使用英語這一語言工具。從目前茶文化交流傳播狀況看,由于專業翻譯人才的相對不足,已經制約中國傳統茶文化發展融合。因此,我們必須結合實際需求,全面探索翻譯人才培養機制。而想要培養理想人才目標,需要做到:首先,牢牢結合翻譯活動的客觀要求,培養學生掌握翻譯過程中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巧。翻譯作為一項語言活動,做好該項工作的前提是豐富的知識儲備糧和靈活的翻譯技巧、思路。因此,做好翻譯人才培養的基礎就是引導其形成扎實的基礎。只有這些人才掌握了相應的翻譯技巧和知識,才能對整個翻譯過程進行有效把握。其次,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培養其掌握多樣內容,全面提升知識儲備和視野。在多元文化迅猛發展的今天,知識信息更新的速度已經超出了以往人們的想象和儲備。如果翻譯人才仍然停留在傳統知識體系中,那么將無法適應迅猛發展的新時代。因此,要積極收集新的知識內容,做好對翻譯人才知識體系的全面儲備,通過更新翻譯人才的知識儲備資源,從而滿足對外交流迅猛發展的客觀需求。最后,當前在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和不足,從某種程度上看影響了文化對外交流活動的有效開展。首先,翻譯人才在培養過程中,過多強調其技能應用培養,忽略了對這些人才人文素養的有效培養。多數情況下,其人才培養活動都是從功能需求視角出發的,由于缺乏對人文內涵的全面認知,以至于很多人才即使掌握了翻譯技巧和知識,但卻缺乏相關文化積淀,以至于對整個翻譯內容和過程把握不透。其次,實際上,文化對外交流翻譯過程中,很多時候,并不能直接依賴翻譯技巧和理論,翻譯的前提是意思和內涵的傳遞,因此,需要對整個翻譯過程的各個情況進行有效了解,通過靈活應用音譯和意譯等各種方式,從而實現對整個翻譯活動的有效表達。對于語言交流而言,其基礎是內容的關聯和認同,因此在翻譯人才培養時,必須注重培養其對各種翻譯情況的了解和認知。最后,目前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構建相應的承載機制,也就是說整個培養過程,不能脫離文化機制來開展翻譯活動。隨著全球文化交流進程不斷加快,如今我們在培養翻譯人才時,必須引導其了解各種文化,認知各種文化的差異,通過培養其掌握相應的理論技能,從而實現對外交流這一目的。

3基于茶文化對外交流視角分析翻譯人才培養的思路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傳播的核心。而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僅我國有茶文化內容,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形成了相應的茶文化體系。因此在進行茶文化對外交流過程中,其前提就是理清中外茶文化之間的差異。其核心則是培養掌握翻譯知識和技巧,了解傳統茶文化的專業翻譯人才,可以說翻譯人才在整個茶文化對外傳播交流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中國茶文化在進行跨語言交流時,如何才能消除語言上的差異,就需要通過開展體系化的翻譯活動,當然從文化交流需要看,培養體系化的翻譯人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思路。通過培養專業翻譯人才,不僅能夠有效傳遞中國茶文化,更重要的在于能夠讓傳統茶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發展。但是我們在進行翻譯人才培養時,必須認識到由于文化和語言上的差距,想要做好茶文化有效交流,不能僅僅依靠機械、客觀的翻譯理論和方法,其前提應該是對傳統茶文化進行全面有效的認知和了解。培養翻譯人才應該注重把握三點,一是不僅要教育其掌握必要的翻譯基礎和技巧,同時也要引導其學習和了解茶文化內容。在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很多人都能認識到翻譯技巧和理論培養的價值和重要性,但是對茶文化內容的了解程度遠遠不夠,事實上,茶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如果翻譯人才對其缺乏必要了解,那么整個語言交流過程很難實現其目標和效果。其次,要構建基于茶文化知識教育的翻譯教學理論體系。茶文化知識是一種知識體系,而翻譯則是一種技巧,如果將兩者割裂開來,不僅無法達到其原有目的,甚至很難讓翻譯人才對兩者聯系形成正確認知。因此,必須將翻譯教學與茶文化知識教育融合開展。比如針對翻譯教學的相關內容和技巧,要選擇合適的茶文化素材進行示范教學,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案例中了解兩者的特點。最后,隨著全球文化交流不斷深化,如今茶文化不僅在我國具有相應形態,在西方國家也有茶文化內容,最典型的就是英美地區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體系。而在茶文化對外交流活動開展過程中,就必須有效辨析兩者差異,通過有針對性的講解,讓人們了解這兩種文化的差別和不同,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真正了解和認知。當然在培養翻譯人才時,也要讓其認識到中西方兩種茶文化內涵及形式上的差別和不同,從而實現茶文化對外交流的目的。

4結語

我國有著成熟的茶文化體系,不僅包含豐富深厚的物質資源,同時也有著極為深厚的精神內涵和價值體系,可以說,我國的茶文化體系就是我國文化的濃縮和精華,因此想要全面深化了解我國文化,其必然需要對中國茶文化進行了解。隨著全球交往不斷多樣化,多元文化交流已經成為文化融合新常態。傳統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其傳播過程中,不僅要認識到其具體價值,同時也要對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進行有效界定,通過培養掌握翻譯技巧、理論和茶文化知識的人才,從而實現傳統茶文化的有效傳播和交流。

作者:王金明 單位:上饒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肖穎.中國茶文化對外交流與翻譯人才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2(15):147-152.

[2]孫鶴.淺析中國與英美飲茶文化比較研究[J].教學研究,2013(6):77-79.

[3]史芳輝.文化對外傳播與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培養[J].中國翻譯,2013(14):322-326.

第5篇

中國和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過程中,茶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有著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意義。雖然西方茶文化歸根結底源自中國,但在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受到西方不同國家的社會和文化影響,中西茶文化之間逐漸出現了很多差異,譬如說在語言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只有進一步了解中西茶文化在跨文化對比上的不同之處,才能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發展歷史,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讓不同文化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又好又快進行。本文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對中西茶文化進行了對比研究。

關鍵詞:

跨文化;茶文化;交流;對比

茶對東西方的飲者來講,不單單是生活中的一種重要飲品,更承載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在當下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東西方不同的茶文化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不斷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東西茶文化多元化共存現象。在對其進行跨文化的對比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由于東方和西方在歷史文化、民族性格、政治國情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其茶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跨文化的視野下對中西茶文化進行對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內涵,有助于我們對茶文化的發展脈絡和內涵有更加深入的認知。

1中西茶文化在語言文化上的對比

首先來看看中西茶文化在“茶”這一詞匯讀音上的歷史淵源。現代漢語的“茶”字發cha音,這是中古漢語時代所形成的讀音。在上古漢語時代,“茶”為“荼”音,古籍《神農本草經》里面記載道,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多種毒草,后來“得荼而解”。據歷史學家考證,里面所說的“荼”,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茶”。那么,我們的漢語是什么時候把“荼”變作“茶”的呢?據學者研究,大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五胡亂華等歷史事件的發生,我國首次出現民族大融合的現象,人口的遷徙和流動就導致語言和文化上的巨大變化,我們的漢語也從上古漢語時期來到了中古漢語時代,很多詞匯在發音上都出現了變化。所以有人推測,關于“荼”的讀音,就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內逐漸發生變化,并被人們所普遍認同和接受,而讀音上的變化必然會帶動文字上的變化,所以“荼”的漢字也就變為“茶”的寫法。唐代著名茶學家陸羽在其《茶經》中,首次把“荼”改為“茶”,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在唐代之前人們就普遍讀“茶”的音了,而書籍和文獻有一定的滯后性,其在規范一種事物的寫法和讀音時,必定是建立在一個社會所普遍認可和統一的基礎之上的。西方茶文化主要是在英語語境下形成的,所以我們研究西方茶文化的語言文化時,基本上是在英語文化圈的范圍之中。與漢語中“茶”的發音不同,英語中茶的寫法為“tea”,從讀音上看,似乎看不到其與漢語中“茶”的發音有什么淵源,但實際上英語中的“tea”的確是來自于中國。在大航海時代,最早出海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先于其他國家來到中國東南沿海,開始了西方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在中西的商貿中,茶與絲綢、瓷器被一同帶往歐洲。由于荷蘭主要與福建沿海等地的茶商進行貿易,所以他們以閩南語發音來稱呼茶。而葡萄牙則主要與廣東一帶的茶商進行貿易,因此他們以粵語發音來稱呼茶。這就導致了一開始茶在歐洲出現兩種讀音,分別是閩南語的“Te”和粵語的“Chaw”,經過一二百年的發展和變化,英語才逐漸用“tea”來規范地稱呼茶。因此,現在西方茶文化中對茶的讀音,從源頭上講是來自于漢語的一個借詞,而且借的是我國方言語系中的閩南語讀音。茶在中西茶文化的語境中有著不同的認知意義。通俗地來說,就是說在中國茶文化的語境里,茶只是一個名詞,代表了一種事物。而在西方茶文化語境下,茶不僅是一個名詞,同時也可以作為動詞和形容詞,同時有了很多的轉義和喻義,這是中西茶文化在語言文化中的一個最大的不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是在與茶有關的詞匯上的差異。我國茶文化語境中,有著大量的與種植茶、生產茶的詞匯,譬如說“茶樹”、“雨前茶”、“炒茶”等,這反映出我國是茶的故鄉和原產地。而英語中則基本沒有此類詞匯,因為茶葉和茶文化對于西方來說是一種舶來品,他們接受的是制作好的茶產品,而非其種植和生產過程。二是茶的用法。中國人說茶,指的就是茶這種事物,茶在漢語中只是一個名詞。但是在英語語境下,由于受到英語俚語和其它語言的影響,茶從單一的名詞逐漸演化出動詞的屬性,舉個例子,漢語語境下會說“下午四點我們一起去喝茶”,茶前面會有“喝”等動詞,但在西方茶文化語境下,會這樣來表述:“weteaatfour”,這里就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名詞,而是直接把茶當做動詞,有“喝茶”之意。

2中西茶文化在社會性和人文性上的對比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將茶從單一的飲品升華到了一種具有多種社會功能的文化層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有著十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它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樣,西方茶文化也對其社會有著很深的影響。中西茶文化在對社會文化的影響概括起來可以從社交功能、社會風俗等方面來對比和研究。首先說說中西茶文化在社交功能上的差異。中國人飲茶,一方面是自飲自酌,通過飲茶來進行思考,另一方面就是以茶會友,把茶當做社交的載體。因為茶具有讓人頭腦清醒、平和靜心、思維敏捷等功效,所以中國人很樂意和朋友一起飲茶聊天,來進行思想和觀點上的交流,更好地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因此,無論是古代的茶肆、茶館,還是今天的茶樓、茶藝廳,都是茶文化社交功能呈現的載體。而談到西方茶文化的社交功能,就必須要重點說一說著名的英國“下午茶”。在18世紀前后,隨著中國出口歐洲茶葉量的劇增,來自東方的茶葉也從之前的價格昂貴變得更加親民,這就讓飲茶成為英國不同階層尤其是底層人民都能承受得起的飲品。在當時的英國,喝茶一開始是和早飯一起進行,喚作“上午茶”。但是因為當時英國社會普遍重視早飯和晚餐,而午餐卻很簡單隨意,因此在午后很容易出現饑腸轆轆的現象,于是一些貴族主婦便想到了在下午五點左右一起喝茶吃點心的主意,便開始輪流舉辦“下午茶”宴會。這種風氣漸漸流行到了民間,成為英國社會一個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并滲透到了英國的社會文化當中。從現實意義來看,下午茶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社交載體,讓人們以此為平臺,與他人在談笑風生間進行交流和溝通。其次談一談中西茶文化對社會風俗的影響。中國茶文化對社會民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生活上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朋友來家拜訪,主人會以茶待客;家中無論是蓋房,還是紅白之事,都會把鄉鄰招呼到一起,喝茶談事。其中尤其要提的就是茶文化對中國婚姻的影響。中國民間在婚姻上素來有“三茶六禮”的風俗,這里面說到的“三茶”,說的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以及同房時的合茶。從中可以看到茶文化對我國社會習俗的巨大影響。與中國茶文化不同,西方茶文化對社會民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穿著服飾、社交禮儀之上。在此以英國為例,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一些貴族之間舉辦的茶會對參會者的服飾穿著有著很嚴格的要求,比如說要身穿燕尾服,帽子要選用黑色高帽,襯衣多為白色等等,并且衣服要干凈整齊,以沒有異色和褶皺為佳。英國的這種茶文化其實能夠代表西方茶文化對社會禮儀的影響,體現出的是西方茶文化所蘊含的人文涵養。西方茶文化對社會風俗最著名的影響應當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紳士風度”,這一點在英國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西方的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一樣,都要求飲茶者要沉穩而平和并具有必要的禮貌,譬如,在飲茶時,要輕拿輕放,禁止任何的魯莽行為,并保持環境的靜謐。另外,男士要有女士和兒童優先的意識,在他們需要幫助時,要隨時準備伸出援手。這種茶文化的內涵,從飲茶活動中逐漸走向社會的各個階層,成為西方人生活中的一種人文特征,具體呈現為以禮待人、沉穩莊重、文質彬彬而善于助人等。

3中西茶文化在經濟性上的對比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茶文化在經濟性上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先來看中國茶文化,從現實來看,我國的茶企業很多還是以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為主,究其原因就是我國產茶歷史悠久,茶類品種繁多,工藝復雜,很多都是一個家族祖祖輩輩來種茶和炒茶,具有不同的工藝標準和口感。這種現狀好處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一種茶葉傳統的口感和外觀。弊端就是只能各自為戰,很難形成固定的產業標準和工業化流水線量產,也很不容易形成當代商業所要求的行業統一標準。具體來說,我國茶葉經濟在產業發展上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茶樹種植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舉例來說,很多種茶者過于追求產量,卻忽略了茶葉的質量,在茶樹種植中還是采用已經落后的“密植免耕”種植模式,這種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產量,但是長期以往,極易因為通氣性差而引發茶樹產生一些病蟲害,并且過量的種植還會讓土壤變得貧瘠,進而形成茶葉質量下降的惡性循環。第二是品牌上的單一。我國的茶葉種類盡管豐富多樣,但卻因為各自為戰,缺乏高檔且具有辨識度的茶葉品牌,這就嚴重影響了我國茶葉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認可度。第三是茶企業之間的聯合度和組織化程度較低。在這方面首先是企業與企業之間比較分散,布局也較為隨意,在前期的投產時缺少科學的規劃。其次就是很多茶企業仍然停留在賣茶葉的原始階段,缺乏現代化的營銷思維和方式,很難從文化、精神、歷史、功效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營銷,對市場脈搏和消費者心理的把握能力較差,導致了我國茶葉經濟的附加值很低,影響了我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但反觀西方茶文化,其在發展茶經濟上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第一,西方茶文化所蘊含的平民化和大眾化被很多西方茶企業所發揚光大,他們在進行品牌定位和產品推廣時,首先是從大眾消費這個基本立足點出發,從而在最短時間內贏得更多的市場占有率。而我國很多茶企業卻將自己的產品定位為奢侈品,甚至用一些高檔禮品茶來作為噱頭,如此不接地氣的經營思路,必定無法得到大眾的認可。第二,一些著名的西方茶葉品牌,往往追求的并非是茶葉質量的不斷提升,而是把質量和口感的穩定排在第一位。他們首先會確定一個產品質量標準,然后按照這個標準去嚴格把控產品質量。以英國“立頓”茶產品為例,無論我們在世界各個國家購買其同樣的產品,其顏色、香氣、口感都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產品質量上的穩定就會給消費者極大的品牌認同感和品牌辨識度。中西茶文化在經濟性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異,這與兩種茶文化背后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人文品質有很大的關系。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習慣作坊和家族式的生產模式,因此即便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企業也會延續之前的傳統經營模式。而西方是隨著工業革命而崛起的,其文化特點是務實、低調、合作,這是一種充滿工人階級色彩的人文精神。而西方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因此西方茶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濃厚的西方文化,因此在茶產業發展上也更加注重品牌化、標準化、合作化。另外,中國茶文化本身蘊含了很多歷史文化內涵,加上中國人飲茶往往有喜歡追求一種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很多中國茶企業就投其所好,給茶產品增添很多華而不實的噱頭,進而獲得更多利潤。而西方茶文化則更加務實和世俗化,追求的是外觀和口感上的美妙,這與西方茶文化產生于工業革命的背景有很大關系。

作者:馬曉莉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李燕,吳玉倫.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4):146-147.

[2]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考古,2004(2):327-333.

第6篇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茶文化旅游景點;翻譯策略

1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作為一種產業創新、產業融合的新形式,“茶旅融合”或者說廣義上的“茶文化旅游”成為受消費者青睞、受茶農重視、受政策制定者關注的新型業態。無論基于何種理論、追尋何種出路,茶葉產業的轉型升級最為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推進茶葉產業的發展轉型,從依靠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到依靠科技進步、有機生態的產業;從純粹物質生產類產業發展到文化創意產業,終極的目的就是促進茶葉產業附加值的快速增長。在關于茶葉產業的轉型升級方面,我國《茶葉產業十三五規劃》提出了要拓展茶葉產業鏈的延伸、促進茶葉產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發展、著力打造茶文化品牌、構建產業集群等,對于我們深入認識和把握“茶旅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指導理念。作為茶文化旅游的一種營銷策略,在當前國際化茶文化旅游的背景下創新旅游景點簡介的翻譯是一種吸引國外受眾、拓展茶文化旅游附加值、提升茶文化旅游檔次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功能翻譯理論”作為一種實用性極強的翻譯規范,對于改善當前我國大多數茶文化旅游景點簡介翻譯不得體的現狀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值得我們系統研究和應用。

2功能翻譯理論關于翻譯實踐的主要倡導

翻譯理論是在翻譯實踐中對于翻譯本身、翻譯文本、翻譯者、翻譯方法、翻譯的過程等起到基礎性指導作用的原則、規范、立場等的綜合。在中西方翻譯理論界,較為知名的翻譯理論有“信達雅理論”、“功能對等理論”、“功能翻譯理論”、“互文性翻譯理論”等。茶文化旅游景點簡介的翻譯屬于偏向于“專門用途英語”的一種翻譯實踐,更多地從屬于商務英語的范疇,將文本翻譯的“功能”放在首位,具體來看包括這樣幾點內涵:

2.1實用主義原則是翻譯的主要指導軸心“功能翻譯理論”

于20世紀70年代被德國學者HansVermeer等學者提出,他們提出這種翻譯理論的主要著眼點是改變傳統翻譯界遵循的那種“一味忠實于原文”的翻譯模式,認為隨著現代翻譯領域和分支的逐步細化、延伸等,不同的翻譯文本有不同的性質屬性、不同的語境、不同的受眾、不同的文本功能,因此翻譯理論也應當是多元化的。就偏向于商務交際語境中的文本翻譯來講,由于這種交際帶有明顯的逐利性、世俗性、現實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因此,翻譯的著眼點應當將文本功能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逐字逐句與原文對照。

2.2強調翻譯的具體目的導向

在外語翻譯的理論體系中,主要是存在著兩種主要的流派:其一是偏向于通用外語翻譯理論翻譯的流派,主要是尊重譯文的形式、本意,確保翻譯過程不偏離作者的文本表達原樣;其二是偏向于專門用途外語翻譯的理論流派,倡導根據不同文本的性質、功能和交際目的開展翻譯,比如說商務交際目的、市場營銷目的、學術交流目的、技術性能目的等。功能翻譯理論整體上不倡導刻意“直譯”相關的理論語言表達方式,“強調譯文應該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以譯文預期功能為目的,根據各語境因素,選擇最佳處理方法”。因此,如果說對于茶文化旅游這種明顯的講究市場營銷和宣傳推廣的翻譯實踐來講,如何吸引消費者前來體驗茶文化就是一種首要的翻譯目的和原則。

2.3強調翻譯過程中的創造性叛逆

學術界公認功能翻譯理論的主要原則包括忠實性原則、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等,是一種翻譯中遵循諾德講的那種“功能加忠誠”的模式,或者說是一種“創造性叛逆”的翻譯理論。一方面,功能翻譯理論并不否認、不偏離文本的核心內涵和中心主旨等,另一方面在把握這個核心的翻譯目的的基礎上又會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和“求變”,主要的思路就是“譯者根據某種明確目的并通過積極發揮和運用主觀能動性來完成的創造性翻譯行為”。因此,在這種翻譯理念下,任何對原始文本進行增減、刪除或者補充的翻譯行為都是合理的———當然前提是不能對原始文本的核心目的偏離。

3當前茶文化旅游景點簡介翻譯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茶文化旅游快速地走向國際化交際的過程以后,我國茶文化旅游產業面臨著全新的發展機遇和產業周期,這種國際化背后蘊藏的資本運作、品牌運作、文化創意運作、會展經濟運作、分享經濟運作等都是亟待發掘的重要產業資源。當前我國茶文化旅游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體現在茶文化旅游的文本宣傳方面還存在著這些突出的問題:

3.1直譯法泛濫影響了中華茶文化的魅力

茶文化旅游產業歸根到底是一種通過人的現場體驗來感受茶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的一種產業形式,滲透著美學、文化消費的基因,不是一種純粹的旅游產業。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茶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其背后蘊藏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禪宗思想等體系深厚、理念多維,給國外消費者短時間內徹底了解中華茶文化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例如,當前茶文化旅游景點簡介中在關于地名、茶葉名稱(如金駿眉、大紅袍)等方面還存在直譯法泛濫的問題,文宣資料中直接將“金駿眉”翻譯為“JinJunmei”;將“大紅袍”直接翻譯為“DaHongpaoTea”等,雖然這種翻譯方法保留了拼音讀法的漢字音調,但是,卻十分不利于國外受眾對這些飽含典故的茶文化產生深層次的審美。另外在翻譯中一些低級詞匯的應用錯誤也廣泛存在著。

3.2句法翻譯上中式英語思維嚴重

基于一定的文化差異和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我國在翻譯相關的文宣資料時往往會采取“中式英語”的思維開展翻譯,而不是用地地道道的英語進行翻譯。比如說,漢字表達中的一些語言成分在中文語境中省略是可行的,但是在翻譯為英語的時候基于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視角,要綜合性地把這些缺席的內容補齊,在語法結構上形成“主謂賓定狀補”相結合的完整表達,但是,受長期的中式英語思維的局限,我國茶文化旅游的文本翻譯廣泛地存在著這種問題。

3.3忽視了茶文化旅游景點簡介翻譯的本質目的

上文提到,作為一種商務交際、市場營銷、整合營銷傳播行為,統一性地將景點的簡介翻譯為英文是一種市場行為,而不是純粹的語言行為。需要指出的是,國內一些譯者在翻譯茶文化旅游景點簡介時一味地追求語言上的逐字逐句對等、只注重表達上的文雅得體而忽視了吸引國外受眾能否從景點簡介中產生深厚的旅游興趣,很顯然這就違背了功能翻譯理論的基本立場。

4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茶文化旅游景點簡介翻譯的解決方案

在把握功能翻譯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多樣化的翻譯策略來創新茶文化旅游景點簡介這種商務廣告的翻譯,在此筆者嘗試提出這樣兩種解決方案:

4.1注釋法翻譯策略

茶文化旅游是一種高級形態的消費產業,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享受,還在于追求文化層面的消費感受。對此,為了體現出中華傳統茶文化中一些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的審美享受,可以嘗試“注釋法”翻譯策略,即在尊重原文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的基礎上,采取注釋法增加補充一些西方受眾青睞的文化典故(例如大紅袍茶葉的由來、神農嘗百草的典故等),增加吸引國外受眾的概率。另外,基于一種跨文化交際、互文性翻譯的策略,在用注釋法、增譯法等方法翻譯文宣資料時,為了增加西方消費者的共鳴,可以將中西方茶文化的一些精華的對比等添加進去,使它們成為一種跨文化交際、促進文化對話的良好機制,而不是一種純粹的廣告。

4.2標準化翻譯策略

目前在我國茶文化旅游業的范疇內還沒有關于一些基本性、基礎性旅游用語標準化的實踐,這也是導致我國茶文化旅游文宣材料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基于西方人認識中華茶文化的復雜性,如果在基本的用詞、短語組合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的翻譯方法,會增加跨文化交際的難度。因此,我們建議可以由茶文化協會、地方旅游協會、高校教師、標準化委員會等組成聯席會議組織,對涉外文宣中常見的基礎詞匯等進行標準化統一,成立專門的平行語料庫以供西方受眾和專業的翻譯人員進行借鑒。

參考文獻

[1]張耀武,龔永新,黃啟亮.“茶旅融合”助推茶產業轉型升級探研———以湖北鄧村綠茶集團為例[J].茶葉科學技術,2013(3):32-36.

[2]朱志瑜.類型與策略:功能主義的翻譯類型學[J].中國翻譯,2004(3):35-36.

[3]林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及其在實用文體翻譯中的應用[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3):110-112.

[4]胡芳毅.功能翻譯理論對譯者創造性叛逆的闡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72.

第7篇

【關鍵詞】中西面點;紫薯;營養保健

1.中西面點簡介

1.1中式面點

中式面點指源于我國的點心,簡稱“中點”,雙稱為“面點”,它是以各種糧食、畜禽、魚、蝦、蛋、乳、蔬菜、果品等為原料再配以多種調味品經過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質俱佳的營養食品。面點在中國飲食行業中通常被稱為“白案”。它在飲食形式上呈現出多樣性,既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們調劑口味的補充食品。

1.2西式面點

西式面點以面、糖、油脂、雞蛋和乳品為原料,輔以干鮮果品和調味料,經過調制成型、裝飾等工藝過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質的營養食品。是西方飲食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同東方烹飪一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面點行業在西方通常被稱為“烘焙業“,在歐美國家十分發達。烘焙食品以款式美觀、色香味美、新鮮可口的高品質制品來吸引顧客,促進產品銷售。

2.中西面點加工方法的差異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說,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飲巧專維、自成體系。雖然飲食文化差異較大,但是在中西方飲食中大部分以面食為主,那么面食在制作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側重點,也就是說,中西式面點為了迎合各自的飲食習慣,在制作加工方面存在以下差異。

2.1中西方糕點在選料和成形加工方面存在的差異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特產豐富,這就為中式面點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眾多,各地氣候條件不一,人們生活差異也很大,所以 選料要求比較精細,花樣品種繁多。又由于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在中方糕點制作的過程中要求純手工制作,這就彰顯出中式面點在加工制作上的難度和技巧。中式面點要求成形技法多樣,造型美觀,面點成形是面點制作中一項技術要求高、藝術性強的重要工序,歸納起來,大致有 18 種成形技法,即:包、捏、卷、按、搟、疊、切、攤、剪、搓、抻、削、撥、鉗花、滾沾、鑲嵌、模具、擠注等。通過各種技法,又可形成各種各樣的形態。通過形態的變化,不僅豐富了面點的花色品種,而且還使得面點千姿百態,造型美觀逼真。西式面點用料也很講究,大多以乳品、蛋品、糖類、油脂、面粉、干鮮水果等為常用原料,其中蛋、糖、油脂的比例較大,而且配料中干鮮水果、果仁、巧克力等用量大。西點的加工制作要求從造型到裝飾,每一個圖案或線條,都清晰可辨,簡潔明快,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西方糕點的加工裝飾屬于用一兩種裝飾材料進行的一次性裝飾,操作簡便、速度快適合大批量生產。其制作表現形式主要有:仿真形式、抽象形式、卡通形式等等。

2.2中西面點在烹制加工方法上的差異

中國的面食,制作的時候以蒸、煎、烘、煮、烙、炸為主,口感較為輕淡,不像西點,太甜,中式面點多以油炸為主,多油膩,其實這點和中國人的飲茶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茶可以去油膩。西方的點心,制作的時候以烘、烤為主,主要依靠模具一次性成型。這樣制作起來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而且形狀統一,看起來比較整齊、美觀。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傳播,中西方的烹制方法也在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在烹制面食的時候就可以選擇多種烹制方法相結合,這樣就能讓人們品嘗到各種口味不同、風格各異的美食。綜上所述,不管是中點還是西點,在加工工藝上應該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推陳出新。

這本來就是餐飲工作人員不變的信條。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餐飲文化也在逐步走向理解、包容、融合、貫通。餐飲從業人員在保護好歷史積淀下來的傳統工藝的同時,也要努力學習西式面點的制作技巧。內外兼收,洋為中用,為國人的餐桌上獻上更多的面點制品,做出符合中國人口味的美味佳肴。

3.芝麻蓮蓉酥的制作

材料:

油皮:中筋面粉200克(高粉150克+低粉50克)、細砂糖36克、豬油65克、溫水70-80克、鹽3克

油酥:低筋面粉200

克、豬油90克

內餡:紅蓮蓉(廣州蓮香樓出品)500克、

裝飾:蛋液適量,生白芝麻適量

(以上量可做成品20個)

(1)油皮:面粉加入其余材料揉成面團,靜置15分鐘,分成20份備用。

(2)油酥:面粉與油揉成團,分成20個備用。

(3)內餡:黑芝麻蓉分成20份,葡萄干洗凈瀝干水,每份芝麻蓉包入3、4粒葡萄干滾圓備用。

(4)油皮包入油酥,搟卷兩次,再搟成圓皮,包入內餡,收口朝下,略壓成扁圓狀,刷蛋液,再沾上一層白芝麻,放入烤盤。

(5)烤箱預熱,190度中層烤約25-30分鐘即可。

4.紫薯面點的制作

紫薯又叫黑薯,英文名稱 Purple Potato,紫薯因其表皮和肉質均呈迷人的紫色而更加的惹人喜愛。紫薯不但顏色可愛,而且還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物質,其富含蛋白質、淀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同時還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

4.1在餡心上的應用

將紫薯清洗、去皮、切片、蒸煮后制成紫薯泥,紫薯泥與牛奶、椰漿、大棗、果仁、砂糖等常用面點餡心原料搭配,可以制作出十幾種甚至幾十種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餡心。

4.2在西式面點上的應用

蒸煮熟制的紫薯泥不僅僅可以制成餡心,還可以直接放入調制的面團或面糊中。制出別具一格的可口美食。

例一:紫薯蛋糕:

原料:雞蛋500克,砂糖400克,蛋糕油40克,紫薯泥500克,低粉500克,小蘇打10克,泡打粉10克,香粉10克,色拉油300克,水 300克。做法:(1)預熱烤箱至 170℃(或上火175℃、下火160℃),在烤盤上鋪上墊紙,再放好蛋糕圈備用。(2)將雞蛋液放入攪拌桶,加砂糖快速攪拌至發白。(3)在攪拌桶依次加入蛋糕油、低筋粉、泡打粉、蘇打粉和紫薯泥,打發至中性發泡。(4)依次慢速加入水、色拉油拌勻,裝入烤盤進烤箱烘烤。(5)約烤40分鐘,至蛋糕完全熟透取出,冷卻后即可使用。

例二:紫薯糕

原料:紫薯500克,溫水1100克,糖200克,魚膠粉18克做法:(1)將紫薯蒸熟后去皮,用攪拌機加600克溫水攪拌成糊狀。(2)魚膠粉用冰水泡開,瀝干后和溫水一起放鍋內 , 小火燒開使之熔化。(3)把紫薯倒入鍋內,再加入糖煮沸后再煮5分鐘 , 需一直攪拌。(4)倒入干凈的容器內,冷藏至凝固,取出切塊即可。

4.3在中式面點上的應用

(1)紫薯面條、餃子。

面條作為中國面食家族的重要一員,深受人們喜愛。紫薯全粉與一定量的面粉混合(通常 1:3),運用常用的面條加工工藝,可以制作出美味的紫薯面條。一碗熱氣騰騰的紫薯面條,再配以當地各具特色的醬鹵,保證讓你胃口大開、回味無窮。當熱喜歡吃餃子的朋友也可以用紫薯面團來包餃子,無論是葷是素您做的紫薯面餃子不僅餡心鮮美,餃子里還會有紫薯帶給您的香甜。

(2)紫薯饅頭、花卷。

面粉中加入紫薯面,通過發酵制成的饅頭、花卷更容易消化吸收,紫薯的保健功能會更好的發揮作用。尤其適用于老年人、特殊人群食用。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茶文化;中國;英國;英語教學;內涵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土壤之中孕育而成的,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都各不相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各民族的文化特征都要通過語言這扇明窗予以展示,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任何一門語言的教授與學習都是對相關文化的發揚與傳播,對一門語言的應用與把握也是對相關文化的理解與表達。英語作為當今世界應用最為廣泛的語言之一,它所代表的語言文化就是對整個西方文化的縮影,所以,在英語教學的同時,廣大教師必須要注重對英美文化的講解和傳遞,幫助學生培養精準的語感,最終養成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因為語言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交際能力,然而,這一說法僅僅用于語內交際,一旦將范圍擴大到語際交際就會失靈,換句話說,語言能力可以代表一個人在本土文化內的交際能力,但并不能代表這個人在跨文化語境內的交際能力。當前,我國的英語教學通常片面重視對語言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等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社會環境和文化差異的講解,導致很多學生并不明白各種表達形式背后的文化因素,在實際應用中使用不合乎語境或是默認語言規范的表達形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式英語”。茶文化是東西方共有的文化形態,在各自的文化體系中都享有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以茶文化為切入點進行英語文化教學,可以讓學生以一種更加清晰、直觀的方式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及其所帶來的語言差異,從而更好地把握兩種語言的形式特點與文化內涵,更加有效地促進英語學習。

1茶文化概述

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搖籃,擁有近五千年的發展歷史。最初,人們對于茶葉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其解毒、敗火、提神、醒腦等藥用價值之上,而后人們逐漸發現了茶葉顯著的保健功效,遂將其發展成為一種大眾保健飲品,特別是魏晉南北朝以后,飲茶成為了禮儀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儀式,飲茶之風在整個社會散播開來。隋唐時期,茶文化漸成體系,全民飲茶的風尚正式形成,茶館、茶社等紛紛建立,烹茶技藝不斷優化,世界上第一部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將茶文化推上了系統發展的道路。元、明、清時期,城市范圍顯著擴大,茶館漸漸成為了人們文化活動的場所,在茶館中,人們把茶與各類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茶館文化”,至今仍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民間有俗語曰“民不可一日無茶”、“柴米油鹽醬醋茶”、“客來敬茶”等,都反映出了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體現出了茶文化的大眾性與普遍性。中國茶葉品類繁多,主要有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花草茶等七類,品飲方式一般為清飲。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茶文化對于茶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基于各類茶具的優缺點,紫砂茶具憑借其“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的特點成為了諸多愛茶之人的首選。中國人飲茶好獨飲,或者邀上三兩好友靜靜品飲。對中國茶文化而言,飲茶的目的是修身養性、提升境界,所以人們通常會在素雅、寧靜、自然的環境中飲茶,以期透過飲茶讀懂人生的真諦。英國茶文化的形成時間較短,直到十六七世紀左右,茶葉才進入英國。美國茶學家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中指出:“飲茶代酒之習慣,東西方同樣重視,惟東方飲茶之風盛行數世紀之后,歐洲才開始飲之。”盡管只有不足五百年的發展歷史,但這仍然掩蓋不了英國茶文化作為世界茶文化中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的事實。飲茶之風在英國社會流傳開來是受“飲茶皇后”凱瑟琳的影響。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入英國王室時帶來了一些上等茶葉作為嫁妝,她深諳茶葉提神健體的功效,不僅自己每日飲茶,也經常邀請其他王室貴族共同品茶,于是,王室貴族爭相效仿,有的甚至在家中開設茶室、舉辦茶會,就這樣,飲茶的風氣以一種自上而下的形式在社會中形成。后來,公爵夫人安娜為了打發午后至晚餐之間漫長而無聊的時間,便在下午三點至四點左右邀請親友到家中品嘗醇厚的紅茶和精致的點心,既能避免挨餓,又能促進社交,逐步得到了家庭主婦的青睞,隨后則成為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做法。英國的下午茶文化以維多利亞時期的下午茶文化最為典型:主人要選擇家庭中光線和布置最好的房間作為飲茶場所,所用的茶葉和茶具都要盡可能的高檔,配搭的點心、蛋糕則要盡可能的精美,飲茶者則通常要著正裝出席。隨著東西方貿易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茶葉商品涌入英國,成為了人們的日常消費品。在當地飲食文化的熏陶下,人們將牛奶、糖、蜂蜜、肉桂等輔料與茶融合,形成了香濃醇厚、營養豐富的健康飲品,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飲食內容,也奠定了英國茶文化的最終確立。如今,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進口國與消費國之一,人們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飲茶,具體可以細分為早茶、上午茶、午茶、下午茶、晚餐茶、晚安茶等。由此可見,盡管英國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同根同源,但在當地環境的影響下,兩者均具備了典型的民族性與地域性特征,擁有濃郁的本土化色彩。

2中英茶文化內涵對比

中國茶文化源于古老的農耕文明,提倡回歸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英國茶文化則源于先進的工業文明,其中既承載著歐洲宮廷貴族的高貴優雅,也彰顯著工業社會所強調的務實性與目的性。兩者在文化內涵方面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歷經幾千年的風雨變幻,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儒、釋、道三家精神的統一。道家思想認為,天、地、人是平等而趨同的,茶生長于山野之中,得天地之精華,承豐壤之玉露,正是道家所說的極盡自然之物,蘊含著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的神韻,透過飲茶這一活動,人們可以真真切切地從茶道之中感悟天道、地道、人道。儒家思想提倡“中庸”和“仁禮”,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佛家文化則有禪茶的傳統,主張通過飲茶反躬自省。在飲茶的過程中,人們將三家精神合而為一,體會“和、靜、怡、真”的深刻哲思。“和”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茶道的靈魂,主張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與和諧;“靜”是修習茶道的不二法門,強調人在飲茶的過程中應當平心靜氣、心和神寧;“怡”是茶道修行所帶來的心靈感受,通過飲茶實現心靈的凈化與升華,獲得情感上的開懷與舒暢;“真”則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通過飲茶返璞歸真,看透人生真諦,深諳自然真理。與之相對,英國茶文化源于西方個人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無論何時何地,人們總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他人面前,喝茶也不例外。英國下午茶對于環境與形式的要求可謂極致,環境必須要優雅高貴,衣著一定要典雅得體,茶點一定要高檔精致,待客一定要體貼周到。對于英國人而言,飲茶不僅僅是個人的休閑娛樂,更是一種大型的社交盛宴,通過飲茶活動,人們可以展現自我風采、拓展社交脈絡。可以看出,英國茶文化中的飲茶目的與中國茶文化有著很大差異,它不再追求修身養性、凈化心靈,而是注重飽腹、娛樂與社交,其務實性不言自明。

3基于茶文化對比的英語教學

茶文化是中國文化與英國文化中相通的部分,是人們易于理解、易于把握的內容,也是文學教學最容易切入的部分。所以,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熟練把握中英茶文化的對比分析,將茶文化的相關內容融入到語言教學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提升教學效果。一方面,英語教師應當以“茶語”為內容要素,通過中英茶文化表達來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度。在英語中有大量與茶相關的表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cupoftea”了,其內涵并不僅僅是“一杯茶”那么簡單,而是用于表達對于人或事物的喜歡程度,以及對事物的擅長或熟練程度。而“differentcupoftea”則是指完全不同的人、事或者情況,可以看出,英國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一樣,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英語教學也應當貼近生活,將日常“茶語”作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語言積淀與語感能力。另一方面,英語教學應當以營造語境、培養語感、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運用原汁原味的英文作品構建英語氛圍。茶文化作為中英兩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很多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在中英兩國的文學論壇中,有很多文學作品都反映著兩國獨特的飲茶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人們對茶的熱愛,通過英文茶文化專著品評,教師可以為學生開辟出別具一格的英語文化世界,理解慣用表達之后的特殊文化背景,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茶文化電影,賞評茶詩、茶詞、茶曲等,促進學生理解中英文化美學的異同,提升學生的品味修養與文化內涵,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出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參考文獻

[1][美]威廉•烏克斯.儂佳,劉濤,姜海蒂譯.茶葉全書[M].東方出版社.2011.

[2]孟丹.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0.

[3]王柳人.中英茶文化比較與英語教學[J].科技信息,2010(31):202-203.

第9篇

中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為茶源國,中國茶文化的話語權卻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上日益失勢。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部分在于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混亂。從文化視角來看,這種混亂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源于茶葉分類范疇不通約;另一方面源于單品茶葉名外翻過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過對以上翻譯問題的透視與解析,藉此對茶葉類別以及單品茶葉名翻譯提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

茶文化;茶名翻譯;不通約性;分類范疇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自唐代茶圣陸羽撰寫《茶經》始,飲茶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隨著唐朝茶詩的盛起,茶慢慢滲透進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與傳統“儒、釋、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東方茶文化。然而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后起之秀的英國“下午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爭鳴并占領了主流文化話語權,為各自國家的文化身份與形象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觀之下,當代中國“茶文化”自后在國際舞臺上日漸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文化話語權逐漸失勢。這種局面的形成涉及眾多因素,其中茶葉譯名亂象叢生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文化視野下,對茶葉名現行翻譯狀況進行述微,剖析茶葉分類范疇的不通約性所帶來的翻譯問題,并討論了如何在具體茶葉名翻譯過程中再現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為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交流過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茶葉名翻譯現狀述微

迄今為止,茶葉的發現與利用在中國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歷史,它于16世紀才被歐洲人所知,作為外來語通過音譯進入印歐語系。作為舶來品的茶葉名在印歐語系中的翻譯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隨著各國茶文化的平行發展,茶逐漸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脈中,成為各自的文化符號,而非一種單一的所指。本節將茶葉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語境中對比異同,進行闡釋并分析茶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以求從文化視角找到可行性的譯法。

二茶葉名翻譯分析

1.茶類不可通約性造成的翻譯混亂。

由于當初茶葉進口地區方言的差異,茶的英譯主要有兩種發音,一種源自廈門方言語系(Te/Tay),而另一種則來自于廣東話語系(Cha)。廈門方言“Te”經由航海技術發達的荷蘭人傳入歐洲,經歷了“te,tee,tay,tea”并用的時期,到最后采用“tea”來統一稱謂。(程啟真,2010:P21)在國際文化舞臺上,茶葉傳到各國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飲用方法不同,各個國家所青睞的茶葉品種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紅茶,主銷歐美、大洋洲地區;其次是綠茶,最受中國及西非、北非等國人們的喜愛。近年來,綠茶在歐洲市場也開始回溫,再次是烏龍茶,除中國外,主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國坤,2004:P104)從茶類來看,歐美國家并未對其細分,只有紅、綠之辨別。而中國的茶葉分類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期,隨著新的茶品的出現,不斷地進行細化。在明朝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紅茶,而清朝則創制了白茶、青茶。(陳椽,1979:P44)以上中國的茶類劃分主要是參考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對于這幾大類茶名的翻譯,由于東西方分類范式不一,造成茶類翻譯出現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譯中的紅黑之辯。中國六大茶類中的紅茶是由武夷巖茶簡化了加工程序發展而來的一種全發酵茶。最早的紅茶產自附近村鎮的小種紅茶。最早進入英國市場上的紅茶則是武夷茶,這在國王威廉三世的牧師約翰•奧維格頓(JohnOvington)的《論茶的種類和品質》中有所記載:“第一種茶武夷茶(Bohea),中國人也稱它為武夷(Voui)。此種茶葉顏色偏小,葉子較小,沖泡后茶湯一般呈褐色或紅褐色。在中國,人們生病的時候或有健康保護意識的人往往在感覺體制虛弱時,就只喝這種茶。”(ovington,1732:P144)奧維格頓在撰寫這篇文章時只有中國這一個茶源國,印度和斯里蘭卡還沒有生產茶葉。因此,在十八世紀前“Bohea”被用來指代中國紅茶的總稱。但是隨著中國的閉關鎖國以及印度和斯里蘭卡等紅茶產地的出現,中國紅茶逐漸淡出了國際市場。中國的六大茶類劃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葉的湯色劃分,如綠茶綠湯、紅茶紅湯、黃茶黃湯,以此類推紅茶在命名之初,雖是黑葉紅湯,但是取其湯色,將其命為紅茶。但是隨著印度和斯里蘭卡紅碎茶的引入,武夷紅茶(即中國紅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葉色將其命為“黑茶”(Blacktea)。而國內茶葉外翻過程中多采用歸化譯法將紅茶譯作“Blacktea”。這種翻譯方法使得六大茶類中的黑茶,即后發酵茶陷入尷尬的境地。為了厘清紅黑之別,多數譯者將黑茶譯作“Fermentedtea”(后發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發酵茶來譯介黑茶,是按照發酵程度來進行范疇劃分的不得已做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的分類范疇主次不分,因為如若按照發酵程度劃分,則分為不發酵、全發酵、半發酵,而后發酵的黑茶,與前發酵的白茶,中發酵的青茶和黃茶隸屬于半發酵茶系類。如果將其譯作“Fermentedtea”,并與“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將造成茶類系統分類的混淆,而這種茶葉總類譯介時候的混淆則造成單個品種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譯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將黑茶譯作“Darktea”(深色茶),與“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終將無法凸顯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與其他五類茶迥異。作為茶葉起源國以及茶類最豐富的國度,我國在輸出茶文化的過程中,理應肩負起“正名”與“分類”的重任,在茶名翻譯的過程中不能采用“西方為中心”的歸化譯法,這種譯法使得茶葉在國際上分類混亂,范式不通,使得國內的其他茶葉一直在茶葉交流與傳播的舞臺中處于邊緣地位。國內將紅茶默認的譯作“Blacktea”,并且將其視為一個跨文化的談資教育英語學習者的時候,英國人李約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紅茶已經直接譯作“Redtea”。(Needham,2000:P544)這種正名行為為茶葉統一范式奠定了基礎,也對恢復我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大有裨益。因此,紅茶的譯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眾的接受問題”,而是緊系國際茶葉范疇分類與中國茶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重要問題,紅黑之辨的溯源性理應得到譯者的重視,這對于泱泱茶文化的回歸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譯之“烏龍”。六大茶類中的青茶介于紅茶(全發酵茶)與綠茶(不發酵茶)之間。按照發酵形成的色澤分類為青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烏龍茶就是青茶的俗稱。而在國際茶品譯介的過程中,也鮮少將其譯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慣例采用音譯法將其譯作“Oolongtea”,與其他幾類同列。但是實際上烏龍茶即是烏龍茶類總稱,又是單個茶品名,也是茶樹的品種之稱。正是因為其意思以及涵蓋面存在的爭歧,后續的茶葉領域學者采用了青茶作為這種半發酵茶的總稱。而因為歷史因素的發展,隸屬于烏龍茶的大紅袍與鐵觀音等茶葉,因其海內外的傳播效度之廣,使得作為總稱的烏龍茶與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總孰分已經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學者指出,烏龍茶作為大紅袍與鐵觀音的上義詞,是劃分中的好壞不分。(陳椽,1979:P44)而如果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使得“Darkgreentea”作為半發酵茶的總稱,使得烏龍茶成為青茶中一個分支,這樣不僅能夠規范茶葉的分類系統,而且使得茶葉的分類依據不言自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茶文化在輸出中最為棘手之事當屬茶類總稱的界定以及統一。厘清茶類總稱后才能夠使得各個茶類下的茶品在翻譯的時候有據可循、有法可依。而茶類統一英文名稱,必須先給紅茶“正名”,青茶“立目”。

2.單一茶品名翻譯的混亂。

茶界素來就有“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的說法。而單品茶葉的命名也是各具特點,有表達名茶品質特點的,例如茶類品種、造型、色澤、滋味、香氣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顯示地方特色的,表達強烈的地方、區域性。如西湖龍井、廬山云霧茶等。表達文化特色,暗示歷史背景和文化史實,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銀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對于各色茶名的翻譯仍未統一。如武夷巖茶,有譯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譯法。這些紛繁蕪雜的譯法終究需要統一才能夠杜絕一茶多名的狀況發生,在國際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經濟價值。而筆者認為,作為茶文化身份的內核,茶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文化以及審美的轉換。茶從來不只是一種物質凝聚物,更是一種精神凝聚體。在譯介每一個茶名時,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蘊意的再現。本文試分析幾例,以傳達單種茶葉名的譯法。綠茶中的“西湖龍井”命名時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龍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這一地名在國際上已被譯作“WestLake”,并以“淡妝濃抹總相宜”聞名。如果翻譯過程中將其采用音譯譯作“XiHu”,一方面茶葉的產地無從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詞所產生的審美想象也隨之消失,成為一種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龍井”一詞源于龍泓井,翻譯該詞的時候如果采取意譯“Dragonwell”(龍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龍”所蘊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徑庭。在中國,“龍”是威嚴、權利的象征,蘊含積極的所指。而歐洲國家“龍”多意指殘暴、兇猛等特征,與負面信息相掛鉤。考慮到積極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葉在國際上的推廣等因素。“龍井”因此應采用音譯法,來規避文化之間差異。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來命名的茶葉品種很多,如韶山韶鋒、南岳云霧、祁門紅茶、金竹云峰茶等。這些地名與山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采用目前通用譯法,而不能為求便利,純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葉出產地方、區域文化在外譯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保留,采用通用譯法體現出來。這樣在推廣過程中,通過茶名就能溯其源頭,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歷史背景與文化史實命名的茶葉,如文君綠茶、普陀佛茶、西施銀芽、八仙云霧、東坡毛尖等。這些茶葉名均含有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內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綠茶,因其產自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即四川省邛崍縣而得此溫文爾雅的芳名。而在這些茶葉外譯的過程中,也應該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歷史文化蘊意。如文君綠茶在外銷過程中應采取厚譯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這種文化內涵的備注使得茶葉名稱由來以及歷史蘊意得到了再現,在茶葉外銷的過程中,對于中國的文化外傳也能夠起著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葉在翻譯的時候也應以茶文化傳播與茶葉外銷為目的,力求將茶葉與文化緊密結合,以此來使中國的茶文化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中逐步的標新立異,獲取一定的話語權,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結語

通過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們發現中國茶文化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在當今國際交流的平臺上仍需強化其地位,構建起標新立異的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葉種類范疇的不通約性所造成的翻譯混亂,以及單個茶葉名翻譯的不統一,翻譯過程中不重視文化的再現等因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作為茶源國的我們應該積極推行新的范疇分類譯法,這種新的范疇分類譯法不僅有利于其他茶種的推廣,也能夠杜絕單個茶葉名翻譯的混亂。對于單品茶葉名的翻譯應該注重茶葉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現,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國茶文化身份的重構以及推介。

作者:劉珍珍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程啟真.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坤.茶文化概論[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第10篇

關鍵詞:茶文化;通感現象;翻譯

通感,簡單來說就是感覺的聯通,即通過描寫藝術和頭腦想象,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不同的感覺相互轉移、融合、貫通,達到更好的文學表達效果。中國與茶文化相關的典籍、詩詞中,出現了大量的通感現象,用文學的方式將茶文化的意蘊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嘆為觀止。通感的應用,讓茶文化的藝術魅力得到了升華,讓茶文化和文學的結合更加緊密。在《茶詩三百首》和《續茶經》中,都不乏運用通感手法的令人拍案叫絕的佳句,為后人所稱道。研究茶文化,可以將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現象作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口,由此可以更加深刻、更加簡潔地窺探到茶文化深刻的內涵與豐富的價值,也可以幫助茶文化翻譯工作者更好地把握翻譯準則,達到翻譯過程中表詞達意的準確與適當。

1通感現象概述

通感作為一種文學修辭手法古已有之,但其運用需要作者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與良好的文學素養。通過不同感覺形式的相互連通、轉移、融合,通感可以把作者所描繪的內容通過多種感知途徑呈現在讀者眼前,極大地增加了文段的表現力,也有效地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使得閱讀過程生動有趣、波瀾起伏,如身臨其境一般。錢鐘書先生曾經對于通感這一文學表現手法有過精辟的論述:“在日常生活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者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這正是通感手法的形象描述,錢鐘書先生對于通感的表述,也引起了諸多學者對通感的濃厚興趣,不少專門研究通感現象的課題才開始出現。近來對于通感的研究不斷深入,也得到了不少研究結論。通感現象涉及的學科是比較多的,包括了生理學、心理學、語言學、美學乃至認知學等等,從大的層面來看,通感現象可以是一種修辭方式,也可以是一種認知方式,同樣可以是一種人類基于感覺和想象的心理活動。在通感現象中,從觸覺領域向其他感覺領域映射的現象是最為普遍的,這也是通感現象中人的感覺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變化的表現。在人的所有感覺中,觸覺是最為簡單的,之后由易到難的感覺排列分別是溫覺、味覺、嗅覺、聽覺、視覺。在不同感覺相互貫通、轉移的過程中,人對于事物的感受將會更加深刻、具體、形象,事物給人留下的形象記憶和抽象記憶都將會更加深刻。茶文化兼具形象性和抽象性,運用通感手法表現茶文化內涵,可以說再合適不過了。

2茶文化中的通感現象

在流傳至今的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如《續茶經》以及諸多茶詩中,都大量地出現了通感現象,運用感覺的轉移、融通,提升了文學語句所描繪的茶文化的魅力。分析發現,大多數的茶詩以及《續茶經》中,運用的通感手法主要有四種,即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視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嗅覺向味覺的映射以及味覺向視覺的映射,并以前兩種的使用為最多。大量的通感手法運用,讓茶文化典籍的言辭更加生動、形象,也讓讀者讀起來更加津津有味,更加能領會茶文化中的深刻意蘊。

2.1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

在前面提到的人的所有感覺的級別中,已經說過觸覺是人的所有感覺中最為低級、最為簡單的感覺。因此,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在通感現象中出現的次數也最多,運用難度也比較小。在中國古茶詩以及《續茶經》中出現的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數不勝數,有效增強了文句的感染力。如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寫道:“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云跂石人。”劉禹錫將花乳的清冷觸覺運用通感手法轉移到了味覺中,實現了觸覺向味覺的映射,讓人們對于花乳的感受更加形象、具體。又如在《續茶經》第六章中寫道:“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此時作者將觸覺轉移到了嗅覺中,實現了觸覺向嗅覺的映射。此外,觸覺向聽覺和視覺映射的通感現象也很多,如梅堯臣在《宛陵集•茶灶》中寫道:“夜火竹聲干,春甌茗花亂。”其中所運用的通感手法就是觸覺向聽覺的映射。又如高啟在《采茶詞》中寫道:“雷過溪山碧云暖,幽叢半吐槍旗短。”運用的通感手法則是觸覺向視覺的映射。可見,在中國古茶詩和《續茶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運用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的通感手法的地方是非常多的,將陌生、新鮮的描述對象形象、生動甚至有趣地呈現在了讀者眼前,通過觸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通過不同感覺形式的交織,使讀者對于作者所描繪的對象的感受更加深刻。

2.2視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

在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所運用的通感手法中,以視覺為出發點的映射主要是朝著味覺、嗅覺、聽覺等映射,表現出了作者強大的文學功底。相比于觸覺,視覺的復雜程度更高,因而視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也更加復雜一些,但所能取得的通感修辭效果是非常好的,令人讀來津津有味。例如,鄭谷在《峽中嘗茶》中寫道:“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其所運用的通感形式,就是視覺向味覺的映射,酒渴、春味等詞語,將詩句的文化意蘊提升了一個臺階,讓人讀來對作者嘗茶當時的心境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共鳴。又如,黃庭堅在《同公擇詠茶碾詩》中寫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云來。”其中所運用的通感手法,就是視覺向嗅覺的映射,把視覺感受的元素應用到了嗅覺感受當中,增強了詩句的文學感染力。又如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寫道:“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李白所運用的正是通感當中的視覺向聽覺的映射,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視覺向其他感覺的影響,在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的應用同樣普遍,因為人對于外界的百分之九十之多的感覺來自于視覺,因而視覺對于其他感覺的映射所能達到的文學表現效果也是最高的,非常有助于讀者更好地建立對作者所描寫的文學對象的形象化認知。

2.3嗅覺向味覺的映射以及味覺向視覺的映射

相對于前兩種映射,嗅覺向味覺的映射和味覺向視覺的映射在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出現的次數更少一些,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嗅覺和味覺都是比較高級的感覺,以其為起點建立映射相對更困難,并且讀者理解起來相對難一些,如果運用不當,很可能造成文辭生澀,不僅對表詞達意不利,還會降低讀者的閱讀體驗。如靈一在《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中寫道:“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作者所運用的正是聽覺向視覺的映射方式,將流水的潺潺之聲映射到暮色當中,在讀者眼前形成一幅生動的、兩人在暮色中、流水旁飲茶的畫面,讓人感嘆。又如溫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寫道:“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作者將水的味道形容為“香”,而“香”明顯是形容嗅覺的,這即是運用了嗅覺向味覺映射的通感方式,將井水的清澈、甘甜、清香描寫得細致入微,讓人讀后在頭腦中對井水產生的印象更加多元、深刻。可以說,嗅覺向味覺的映射以及味覺向視覺的映射,雖然在中國古代茶典籍中運用較少,并且理解起來較為復雜,但其恰當地運用同樣展現出了高超的文辭感染力,讓語句的表現力上了一個臺階,也讓讀者讀來獲得了更好的文學藝術感受。

3茶文化中通感現象的翻譯

通感手法的運用在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提升了茶文化的意蘊,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然而在茶文化典籍的翻譯過程中,通感現象的翻譯卻尤為困難。基于中西方茶文化乃至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漢語和英語在表述方式、意義范圍方面的不同,對于茶文化中通感現象的翻譯必須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將茶文化典籍中運用通感手法的原意準確翻譯出來,并盡可能全面地傳達原句中所蘊含的深層次含義。這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何在準確性與語句內涵中尋找到平衡點,成為了茶文化通感現象翻譯的關鍵。目前來看,常用的方式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從而盡可能有效地跨越語言、文化、思維、生活經驗的差異,達到茶文化中通感現象的良好翻譯效果。例如,《續茶經》第三章中寫道:“茶味主于甘滑。”可以將此句話翻譯為“Thetasteofteashouldaboveallbesweetandsmooth.”在此句翻譯中,將茶味道的甘滑翻譯為“sweetandsmooth”,就是運用了直譯的翻譯方式,sweet在英語中的意思就是甜,而smooth在英語中的意思就是滑、光滑。直譯的翻譯手法,非常有助于維持原文詞句意思的準確性,遵循了翻譯工作的基本原則,忠實地反映出了原文的辭藻運用方式以及語言組織方式,更加有助于讀者細致入微地感受中國茶文化內涵、領略茶文化的魅力。但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單憑直譯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很多時候直譯只能呈現詞句的基本意思,而無法傳達詞句的深層次意蘊,此時,就需要綜合運用直譯和意譯,達到譯文中原文此句意思的全面表現。例如,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寫道:“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云跂石人。”對于此句的翻譯,就需要用到意譯的策略,最合理的譯文為“Yettosensethetruescentofsuchdazzlingtea,AStoneGardenrecluselikemeyouneedtobe.”此句譯文中,將原文中的“花乳清冷味”翻譯為“thetruesenseofsuchdazzlingtea”,運用了意譯的翻譯方式,因為如果簡單地將“清冷”直接翻譯出來,完全無法表現出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甚至會讓外國讀者讀起來感覺不知所云、摸不著頭腦,而采取此種意譯的方式,則可以將原文的意思準確表達到位,雖然未能將“清冷”二字進行準確翻譯,但所達到的翻譯效果卻是最佳的。可見,由于文化因素以及經驗因素、語言因素,對于茶文化中通感現象的翻譯,確實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需要翻譯工作者悉心鉆研。唯有綜合、靈活、適當地采用多種多樣的翻譯策略,才能全方位展現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通感手法的美感,讓國外讀者跨域語言文化的障礙,近距離欣賞中國茶文化的文化之美、內涵之美,這對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4結語

作為茶文化中經常出現的修辭方式,通感現象在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中的大量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條研究茶文化的快捷道路。在多種人類感覺相互轉移、貫通的過程中,茶文化的內涵、魅力、意蘊得以充分展現,茶文化所營造的文化氛圍、文化感受也更加能夠深刻地影響讀者。通感手法的應用,升華了中國古代茶文化典籍的文辭美感,也塑造了中古茶文化高大、儒雅、溫和的基本形象,成為現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對于茶文化中通感現象的翻譯,雖然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能將原文中通感現象所描述的意蘊翻譯出來,將可以幫助外國友人更準確地、更直接地欣賞到中國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對外國友人形成的文化沖擊是非常巨大的,這將有助于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將有助于贏得更多的、世界范圍內的人們對于中國茶文化的認可和欣賞。

參考文獻

[1]邵惟韺.詞匯化通感與修辭性通感———英漢語通感對比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3):1-6.

[2]姜欣,吳琴.茶文化典籍中的通感現象及其翻譯探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52-155.

[3]彭懿,白解紅.通感認知新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14-17.[4]邱文生.文化語境下的通感與翻譯[J].中國外語,2008(3):89-94.

[5]馬紅娟.通感現象下英漢視覺隱喻對比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0.

第11篇

一、文化與商業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它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關于文化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提出過各種觀點,但都無法形成統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1]就曾在他們1952年發表的著作《文化:概念與定義之回顧》(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收集了近300個有關文化的定義。著名學者胡文仲認為:1)文化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所創造出來的,是社會的遺產。2)文化既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也包括實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們的行動指南,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所學會的。5)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據不同的價值觀念區分不同的文化。[2]而商業是人們從事的經濟貿易活動,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商業也隨之逐漸成熟,從最初的只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演變成越來越注重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精神方面的體驗。而要提高商品的體驗價值,就要給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地變化,他們不再只是簡單地追求實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價值。所以,商業和文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文化對商業的影響日益突出,并已成為商業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業文化也就這樣悄然地出現了。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商業活動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所創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業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上,商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進步。比如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承載了商業的繁華和文化的共融。所以,文化的進步始終離不開商業。商業不僅能把商品和先進的生產方式傳播到其所到之處,還能把各種文化形式帶到各個地方,并與當地的文化進行交流,使得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能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恩格斯曾說:“商入對以前一切都停滯不變,可以說由于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現在商人來到這個世界,他應當是這個世界發生變革的起點。”[3]由此可見,商業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始終起著重要作用。商業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二、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了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用文化差異來解釋國際商務中的所有問題是十分荒謬的,但如果否認真實和深奧的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否認它給全球商務活動帶來了很大影響,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4]因此,我們要正視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在各個方面存在差異,比如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行為方式等。同樣,中西商業文化也同樣存在各種差異。如果將人類的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商業文化也可一分為二,即商業物質文化和商業精神文化。商業物質文化即各種商品、商業建筑和設備等,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商業精神文化即商業習慣、商業理念、商業思維、商業價值觀、商業道德等。這里,筆者將主要分析中西商業精神文化的差異。

(一)商業習慣的差異西方商人通常把人際關系和商業關系區分開來,他們跟生意伙伴往往只談如何合作,不管在正式場合還是休閑場合,所以他們就沒有只跟朋友做生意的顧慮,商業關系比較簡單。然而中國商人一般認為要跟人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交朋友,所以會通過飯桌,甚至人情來拉近關系,把對方變成朋友的同時也使他成為其商業伙伴。這種商業理念讓外國商人很不習慣,但如果他們想在中國打開市場,也不得不入鄉隨俗,適應中國的人情世故。

(二)商業思維的差異中西方人的思維差異在商業上也有所體現:中國商人傾向形象思維,而西方商人則傾向抽象思維。中國商人側重由面到點的敘述方式,而西方商人喜歡由點到面進行闡述。中國商人強調以聯系的角度看問題,注重事物的整體關系。西方商人則會將事物分割,進行邏輯分析。比如在商務函電往來中,中國商人往往采用歸納式的表達模式,即先闡述問題再表述自己的觀點。西方商人則通常采用演繹式的表達模式,即先提出觀點再對其進行闡述。在商務談判中,中國商人一般更注重對方的誠意和實力,強調在談判中要隨機應變,缺乏周密的安排。西方商人則更注重談判的布局,即會事先明確目標,確定計劃,收集數據等,對談判的過程和要求非常熟悉。在公司管理中,中國商人認為一切要以大局為重,看重人際關系,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促使業務更好地往來,所以要先處理好各種關系,強調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西方商人強調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相對簡單,工作中各人只要按章辦事就可以了,職責清晰,互不干涉。

(三)商業價值觀的差異西方商人以最求利潤為唯一目標,任何活動都要以股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按期公布公司的財務報表。一旦公司出現虧損,通常就要大幅裁員,甚至申請破產保護。中國商人注重企業效益的同時更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即使陷入虧損狀態,也盡可能維護職工的利益,盡量避免破產。在企業經營中,西方商人注重個人利益,平等競爭。中國商人注重整體利益,講究人情世故。在企業管理中,西方商人向往進取精神和創業精神,而中國商人則認為創業容易,守業難,因此向往領導才能和守業能力。

(四)商業道德的差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商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文明經商,禮貌待客;遵紀守法,貨真價實;買賣公平,誠實無欺等。中國商人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賺錢,他們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商人會通過賺錢來滿足自身甚至是他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西方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在資本主義初期,他們會通過慘無人性的手段榨取他人的勞動來賺錢;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他們則會千方百計地從消費者身上賺取更多的利潤。

三、中西商業文化沖突的應對策略

中西商業文化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各種沖突,這些不同商業文化間的沖突也屬于跨文化沖突的一部分,因此要解決這些沖突就需要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尋求方法。

(一)跨文化交際理論中西商業文化的交際也是跨文化的交際,因此合理應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對解決中西商業文化沖突有很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發展跨文化交際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二戰后,美國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面臨著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各種交際問題,從而促使學者們進行文化差異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愛德華•霍爾(EdwardHall)在其《無聲的語言》(TheSilentLanguage)中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為跨文化交際學理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5]18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0年,許國璋發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的起步。[6]2.跨文化交際理論戴曉東認為,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群體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員互相交換信息、相互溝通、共同建構意義和身份的過程。[5]51一直以來,國內外的許多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跨文化交際理論進行拓展和深化,其中丁允珠和歐埃特塞爾的跨文化沖突管理理論比較有影響力。他們認為,跨文化沖突管理主要受到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1)定位因素,包括文化價值模式、個人屬性、沖突規范和面子的關切;2)情景與交往范圍的特征,包括群體的內外界限、關系參數、沖突目標的評判和沖突程度;3)沖突過程因素,包括沖突方式、維護面子的策略、情感表達以及沖突的節奏;4)處理沖突能力的特征,包括得體性、有效性、滿意和成果。①它們的內在邏輯是交際沖突首先受到定位因素的制約,并影響到情境因素,且在過程因素中得到更直觀的體現,沖突管理能否成功取決于得體性、有效性、滿意和成果等因素;沖突管理的結果又影響到文化價值定位及其他各個方面。

(二)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解決之道廣義而言,只要兩個對象之間的需求無法搭配或相容,我們就可以說,他們處于沖突的情境之中。[7]由于中西方的商業文化存在差異,必然就會有各種商業交際的沖突。因此,要解決沖突,就必須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積極尋求有效的方法。1.提高對中西方商業文化的認同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積淀。東西方商業文化之間存在很多差異,甚至有人認為它們是背道而馳的。西方人在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質驅動下,形成了一種完全靠剝削勞動力或吸引消費者來賺取利潤的商業模式。對他人缺乏關愛精神。而東方人深受儒家提倡的道德觀念影響,在利益驅動的現代商業社會往往仍會遵循有些道德準則,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不管哪種文化都有其利弊,西方人擅長用富有邏輯的理性思維來對待經濟,缺少感情因素。而東方人擅長用感性思維對待經濟,缺乏嚴密性。兩種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才能煥發新的活力,任何固步自封的排他行為都會給自身帶來不良后果,導致經濟停滯不前,落后挨打。要進行良好的商業溝通必須要平等對待不同文化,具有開放的精神。2.進行適當的商業文化調整在實際商務活動中,要主動提高文化意識,加強自身文化修養,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對方文化,多站在對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們,探索有利于雙方的交際模式,會有助于贏得對方的尊重,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在商業文化的交流中,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取對方的文化精華,摒棄文化糟粕。比如中國人容易安于現狀,講究面子,缺乏競爭意識,應多吸取西方文化的長處。但西方人太強調自我,不利于家庭穩定和社會團結,也應摒棄,需要學習中國的集體意識。此外,還應該把西方的商業習慣及商業理念同東方的商業價值觀相結合,取長補短,孕育出新的商業文化。

四、結語

第12篇

關鍵詞:現代藝術設計;人文精神;精神訴求商業性與實用性是當今經濟時代中藝術設計的價值表征,而藝術性與精神性是藝術設計的靈魂所在。藝術形式是主體精神的外在表現,而蘊含在藝術設計之中的精神之魂才是使藝術作品獲得永恒魅力的關鍵。現代藝術設計包蘊著設計者的人文素養與藝術追求,通過一定的藝術主題與設計作品表達著藝術家的精神訴求。現代藝術設計繼承了中國傳統人文精神,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與藝術神韻,同時充分展現著設計者的藝術修養、情感表達及精神追求。

1現代藝術設計的人文精神與藝術追求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藝術設計屬于文化精神領域,是文化精神傳承的載體。作為一種設計藝術,它被用來為人類商業利益服務,但其中的人文精神不可磨滅。藝術設計中的人文精神真正地決定著一件藝術作品的優劣與否或層次高低。人文精神表現出對人的獨特價值與個體尊嚴的尊重與維護,以及對人性美好一面的由衷贊美與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人文精神、時代特色、民族文化底蘊與設計者的個性特征、藝術追求融合在一起,凝聚在藝術作品之中,并借由這一載體綻放出藝術的魅力與精神的光芒。藝術設計中呈現出藝術家或設計者自身獨特的個性特征,是設計者個性才華的展現,其中每一個細節都詮釋著藝術家自身的藝術追求,對美的認識、理解、再現或創造。在當今社會,現代藝術設計的商業化路線日漸明顯,但如果一味迎合市場的需要,而喪失了自身的人文內涵與藝術追求,那么藝術設計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在商業化浪潮的洶涌中將漸漸迷失。喪失了人文精神的藝術設計將是沒有靈魂的軀殼,徒留干癟的外殼而無實際的內涵,將在時光的流水中被淘洗掉,從大眾的視野中徹底消失,不留痕跡。

以園林設計為例,現代藝術設計中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有韻味與濃厚的人文精神。南方園林的藝術設計自由寫意、清新淡雅,將古典文化與現代設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自然天成,和諧統一,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精神的獨特韻味與優美意境。這些園林設計無論在規劃思想、意境構思方面,還是建設設計、格局規劃方面,都處處展現中國文化的審美追求與人文精神。它們繼承了古典藝術設計比如蘇州園林的設計精神,受唐代山水寫意畫藝術美的影響,模仿古典寫意山水的神韻,具有優良的品質及人文價值。這些設計繼承了中國文人精神之中“外師造化,中觀內心”的精神傳統,在設計手法及風格方面展現著中國文人的審美觀念與精神追求。精雕細琢的園林設計與建筑設計,以其精美絕倫的外觀贏得了當代人的喜愛,取法自然的古典韻味傾訴著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得到充分表現的優美深邃而又沖淡自然的意境。現代藝術設計在體現古典韻味的同時,也發散著現代元素的光芒,在講究藝術美與人文性的同時,表現一種現代與古典相結合的藝術的創新。園林設計取法自然,呈現出一種中國式的美,表現人文精神與藝術內涵。此外,現代藝術設計繼承了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蘊,同時受到西方思想及手法的影響,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人文精神是不分國界的,無論中西方的藝術技法或設計理念都是文化精神的承載者與表現者,表達精神追求,展現人文關懷,正是現代藝術設計存在的意義所在。

2現代藝術設計的情感呈現與精神表達

藝術設計是人類精神的產物,凝聚著設計者的心血與情感,是設計者思想情感的呈現與內在精神的表達。藝術設計者將自己對社會生活及藝術世界的理解與體驗凝聚并提煉為某種藝術象征,并通過一定的符號或圖畫形式表現出來,轉換為某種可見的形式,在社會中傳播并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帶來獨特的心靈體驗。在這種藝術轉化過程中,藝術家的真情實感是將藝術思想與表現形式連接起來的橋梁。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內心真實情感的外在呈現,藝術家的情感是其作品靈感的來源,是藝術創作的動力。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是充滿了生命力與情感滲透的作品,缺乏真情實感的設計通常不會是好的藝術設計。只有設計過程中融入了作者真實的情感,作品才能展現出一種生命的活力與飽滿的張力。比如,一種著名茶葉品牌的包裝設計,設計者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加入其中,充分地體現了中國人文精神,同時在設計過程中將設計者自身對茶文化的熱愛灌注其中,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對中國文化濃厚的熱愛與自豪之情。整個設計作品既是對中國文人精神的真實展現,又充分體現出設計者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由衷熱愛與自豪感。

中國文人傳統對現代藝術設計有著一定的影響。魏晉文人表現出的人格獨立與個性表達是一種對獨立精神的追求,是對個體獨特性與自由之精神的充分表達。這種精神傳統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在魏晉時代達到一個高峰,并流傳至盛唐時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藝術家。精神表達正是現代藝術設計中所承載的功能之一,并從根本上影響著中國藝術設計的品格。這種精神傳統強調藝術家內在個性的外在精神表達,要求藝術家在其藝術作品中充分體現自身獨特的精神訴求。這種精神表達強調神似而非形似,講究格調、品性與意境,表現在具體的藝術設計當中,便要求以一種獨具特色與思想內涵的精神蘊含并貫通藝術設計作品之中,使藝術作品呈現出獨特的韻味、格調與品性。現代藝術設計注重個性表現,通過個性化設計實現當今時代現代化得內心表達。現代藝術設計應該汲取中國文人重精神表達的這一文化傳統,在設計過程中打破固有模式,開放自我內心,以獨具特色的藝術創新充分展現個性化的創造力與表現力,將精神表達的傳統發揮到極致。

中國藝術設計中的精神表達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具有含蓄內斂、取法自然的特點,同時還強調大氣、精美的設計格局。中國歷代藝術家強調藝術之為藝術而非技術,即不能拘泥于技藝之術,一味地追求技術與技巧,而是要在藝術表達中融合自身藝術素質及人格修養,才能創造出優秀有價值的藝術作品。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應注重設計的思想內涵,首先形成明晰而透徹的思想,并以創作者自身深厚的人文素養及藝術積淀為基礎,然后融合中西方各種設計技巧,才能把握藝術設計的精髓,真實并淋漓地展現自身獨特的個性特征與內在精神。只有設計者內心精神的充盈、藝術素養的完善及技藝的純熟,才能成就優秀、精彩、完美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優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