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業發展趨勢分析

農業發展趨勢分析

時間:2023-07-12 17:07: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發展趨勢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內容提要】移動互聯時代,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以及門戶網站等傳統媒體受到互聯網、新媒體的嚴重挑戰和沖擊。內蒙古以So

>> “新常態”下內蒙古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關于內蒙古智慧旅游發展實踐的思考 內蒙古能源產業發展的回顧與思考 對內蒙古發展定位的認識與思考 新常態下內蒙古民生發展的新思路 團結動員各族婦女為新常態下的內蒙古發展建功立業 新常態下內蒙古能源企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路徑 新常態下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 “內蒙古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思考 關于內蒙古金融控股公司發展模式的思考 關于內蒙古新牧區建設的幾點思考 論“內蒙古模式” 以開放引領內蒙古 構筑發展新優勢 內蒙古西部生態脆弱區生態綜合治理模式的思考與對策 關于內蒙古雙語教學模式選擇的思考 內蒙古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探索與研究 內蒙古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 內蒙古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內蒙古創意農業發展模式初探 內蒙古物流產業發展模式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③孫亞輝.由“先報后網”向“先網后報”全面轉型[J].傳媒評論,2016年第12期.

④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cnnic

39/index.htm.

⑤王佳煒、陳紅.SoLoMo 趨勢下品牌傳播的機遇與應對[J].代傳播,2013年第2期.

⑥陳力丹、曹文星.微博問政發展趨勢分析[J].編輯之友,2012年第7期。

⑦陳海波.移動互聯時代加快內蒙古黨報向新媒體轉型的五個意識[J].陰山學刊,2015年10月.

⑧吳向陽、塔娜、王韶丹.找準契合點,加快傳統廣播與新媒體融合[J].新聞論壇,2016年第3期.

第2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管理;現狀;發展趨勢

雖然說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著主體的地位。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相比較于工業經濟來說發展起步的時間是比較晚的,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實行之后,我國的農業經濟才取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現在我國的新農村政策的全面推進,黨和國家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也是越來越多,使得我國的農業經濟向著健康穩定的方向進行發展。但是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當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的,這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主要問題就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急需進行解決以及改善的問題。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1.農業經濟管理的方法與經濟發展不相符合。隨著現在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實施。但是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卻沒有及時的進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導致了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現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不相符合的,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了現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約以及限制。不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極大的制約,同時也嚴重的影響了現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當中存在的問題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現行的國家經濟體制的不協調是最為明顯的一個問題,急需進行解決。

2.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農業一直都是我國的主要產業,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的。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我國政府針對農業出臺并且實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明確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關的只是,這也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樹立了堅強的后盾。但是在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實踐過程當中,很多的農業經濟管理問題都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很多的經濟管理制度的執行度是完全不夠的,這也就導致了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效果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再就是我國的相關部門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一點主要就是體現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執行力度上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我國的農業經濟進行發展的同時,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也是需要進行相關的提升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忽視,是會直接的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質量產生影響的。

二、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的不斷的發展,帶動了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不斷發展,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之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主要有這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新型的農產品銷售體系。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農民進行農產品的銷售,提高農民的收入,我們在農業經濟管理當中需要構建一個新型的農產品銷售體系。現在筆者針對新型農產品銷售體系的目標以及如何實現目標進行簡要的介紹。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的主要目標有三個,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滿足顧客的需求。想要實現這三個目標,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就應該具有著六個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個就是營銷主體的規模化以及組織化,第二個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現代化,第三個方面是批發市場的功能齊全,第四個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統的高效率,第五個是以連鎖超市為主體的零售業態,第六個是交易行為以及市場秩序的標準規范化。

2.信息化應用更加的廣泛。隨著現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的發展以及進步,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逐漸的對各個行業的傳統工作模式進行了改變。為了適應時代的潮流,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這樣有助于對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行推動。現在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當中信息化的規模在進行著不斷的擴大,信息化已經開始逐漸的向著我國農業經濟當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滲透。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對于農業技術成果向農業生產力的轉變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有著很大的幫助。推行農業經濟管理有助提高現在農業管理的水平,所以說現在我國的相關部門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農業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水平進行相應的提高,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工作效率。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對于收集以及整理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夠提供便利的。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有效手段,也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農業可以的開發以及利用。

3.農民合作社的改進。農民合作社就是把農村當中的農民聯合起來,這樣能夠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于生產成本以及交易費用都能夠起到相應的節省的作用,并且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農民市場談判地位以及抵御風險的能力,所以說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農業經濟管理,我們需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相應的改革以及發展。通過相關的研究,筆者得出農民合作社當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質因素、商譽因素以及關系因素與合作社的發展是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的,并且對于農民合作社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其中商譽因素以及物質因素對于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是有著更大的影響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長的文化程度、擔任社長的年數以及是否生產大戶決定。制度因素則是由農民合作社當中的機構設置、會議記錄、公開財務運營以及盈余分配等相關的情況進行決定的。物質因素有農民合作社的辦公場所、服務設施以及注冊資金來決定。商譽因素則主要由農民合作社的注冊商標以及相關的名牌產品和綠色認證等決定。關系因素則是由農民合作社與政府當中的相關部門以及村里的組織關系來決定的。通過對以上關系的分析,筆者針對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加大對于社長等相關人員的培訓,提高社長的專業技能以及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對于合作社當中的組織機構衱利潤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讓每一戶農戶滿意。對農民合作社當中的物質資源進行適當的增加,提高農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務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當中的支柱產業,隨著現在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的不斷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卻無法滿足高速發展的農業經濟,本文主要就是介紹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薛敏.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06:218.

[2]于果,馬秉南,董潔.淺談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樸香玉,崔洙男.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農業經濟管理現狀與發展趨勢漫談[J].農民致富之友,2015,18:28.

[5]譚智杰.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趨勢[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42:12-13.

第3篇

農業經濟管理學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及發展趨勢

摘要:隨著現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的發展以及進步,現在每個國家之間的經濟的聯系也是越來越密切了,我國是一個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所以說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收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并且現在我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經濟的發展對于世界經濟的發展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經濟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當中所占有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說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會直接的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在農業經濟當中,農業經濟管理是保證農業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所以說我們的國家必須對農業經濟進行合理的管理,使得農業經濟有著更高的產值。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管理;現狀;發展趨勢

雖然說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著主體的地位。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相比較于工業經濟來說發展起步的時間是比較晚的,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實行之后,我國的農業經濟才取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現在我國的新農村政策的全面推進,黨和國家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也是越來越多,使得我國的農業經濟向著健康穩定的方向進行發展。但是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當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的,這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主要問題就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急需進行解決以及改善的問題。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1.農業經濟管理的方法與經濟發展不相符合。隨著現在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實施。但是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卻沒有及時的進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導致了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現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不相符合的,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了現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約以及限制。不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極大的制約,同時也嚴重的影響了現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當中存在的問題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現行的國家經濟體制的不協調是最為明顯的一個問題,急需進行解決。

2.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農業一直都是我國的主要產業,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的。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我國政府針對農業出臺并且實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明確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關的只是,這也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樹立了堅強的后盾。但是在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實踐過程當中,很多的農業經濟管理問題都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很多的經濟管理制度的執行度是完全不夠的,這也就導致了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效果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再就是我國的相關部門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一點主要就是體現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執行力度上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我國的農業經濟進行發展的同時,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也是需要進行相關的提升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忽視,是會直接的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質量產生影響的。

二、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的不斷的發展,帶動了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不斷發展,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之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主要有這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新型的農產品銷售體系。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農民進行農產品的銷售,提高農民的收入,我們在農業經濟管理當中需要構建一個新型的農產品銷售體系。現在筆者針對新型農產品銷售體系的目標以及如何實現目標進行簡要的介紹。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的主要目標有三個,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滿足顧客的需求。想要實現這三個目標,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就應該具有著六個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個就是營銷主體的規模化以及組織化,第二個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現代化,第三個方面是批發市場的功能齊全,第四個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統的高效率,第五個是以連鎖超市為主體的零售業態,第六個是交易行為以及市場秩序的標準規范化。

2.信息化應用更加的廣泛。隨著現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的發展以及進步,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逐漸的對各個行業的傳統工作模式進行了改變。為了適應時代的潮流,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這樣有助于對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行推動。現在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當中信息化的規模在進行著不斷的擴大,信息化已經開始逐漸的向著我國農業經濟當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滲透。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對于農業技術成果向農業生產力的轉變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有著很大的幫助。推行農業經濟管理有助提高現在農業管理的水平,所以說現在我國的相關部門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農業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水平進行相應的提高,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工作效率。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對于收集以及整理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夠提供便利的。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有效手段,也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農業可以的開發以及利用。

3.農民合作社的改進。農民合作社就是把農村當中的農民聯合起來,這樣能夠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于生產成本以及交易費用都能夠起到相應的節省的作用,并且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農民市場談判地位以及抵御風險的能力,所以說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農業經濟管理,我們需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相應的改革以及發展。通過相關的研究,筆者得出農民合作社當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質因素、商譽因素以及關系因素與合作社的發展是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的,并且對于農民合作社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其中商譽因素以及物質因素對于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是有著更大的影響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長的文化程度、擔任社長的年數以及是否生產大戶決定。制度因素則是由農民合作社當中的機構設置、會議記錄、公開財務運營以及盈余分配等相關的情況進行決定的。物質因素有農民合作社的辦公場所、服務設施以及注冊資金來決定。商譽因素則主要由農民合作社的注冊商標以及相關的名牌產品和綠色認證等決定。關系因素則是由農民合作社與政府當中的相關部門以及村里的組織關系來決定的。通過對以上關系的分析,筆者針對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加大對于社長等相關人員的培訓,提高社長的專業技能以及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對于合作社當中的組織機構衱利潤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讓每一戶農戶滿意。對農民合作社當中的物質資源進行適當的增加,提高農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務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當中的支柱產業,隨著現在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的不斷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卻無法滿足高速發展的農業經濟,本文主要就是介紹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薛敏.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06:218.

[2]于果,馬秉南,董潔.淺談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樸香玉,崔洙男.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農業經濟管理現狀與發展趨勢漫談[J].農民致富之友,2015,18:28.

[5]譚智杰.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趨勢[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42:12-13.

[6]張莉.淺談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3,08:16.

農業經濟管理學論文范文二: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進步,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管理逐漸受到重視。本文立足于農業經濟發展現狀,主要分析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了幾點相應的管理對策。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背景;農業經濟;管理措施;管理內涵;現狀

農業是農村得以發展的根本,提高對農業經濟的重視程度,有利于農業的合理發展。農業經濟既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重視農村經濟管理,對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1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內涵

農業經濟管理,就是在貫徹落實國家方針政策的同時,充分利用當地市場經濟、勞動力資源等多種條件,對市場資源進行再分配,使農業經濟發展逐步步入正軌,積極健康發展的管理活動。農業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發展與當地經濟發展緊密相聯,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為了農業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持續性與科學性,農業經濟管理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調節手段之一。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要求農業經濟向現代化、信息化與持續化發展。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2.1農民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認識不足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要求農業經濟向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業經濟產業化,將目光放長遠,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中央政府對此十分重視,為健全農業經濟管理,中央相繼出臺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農民素質不高,對新農村背景下管理農業經濟的意義認識不足,不能很好的響應和配合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貫徹與落實,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執行力較差,部分農業經濟發展仍處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競爭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贏,無法團結在一起共同發展進步,無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貢獻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義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2.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當前,我國的農村經濟管理尚未形成與我國市場經濟相配套的管理體制。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發揮農業經濟的優勢,不能很好地將農業經濟管理與市場經濟有效結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與發展方向,不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我國新農村的更好建設。為此,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亟待完善與健全。

2.3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執行力較差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單一,綜合素質較低,對農業經濟管理的意義認識不足,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與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這就必然導致了他們執行力較差。農業經濟得不到有效管理,單純依靠農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難以形成較強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效發展,對建設新農村貢獻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措施

3.1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管理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農業經濟也逐漸轉型,農業經濟管理已經滲入到新農村農業經濟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開始注重食品生產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對此,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不能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農業經濟的發展更是商家良心的體現。轉變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符合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基本要求。

3.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

隨著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信息的現代化也應用到農業經濟管理之中。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農業經濟實行科學管理,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素質,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農業經濟的生產與管理中運用現代化技術,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現代化、產業化與可持續性發展。

3.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提高農民農業經濟管理素質

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體,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性。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農業經濟也已不是閉門造車,需要與時代同步,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農民素質,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可以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基本問題,減少走彎路,減少資源的浪費,有利于新農村建設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4總結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仍存在許多問題,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利用現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彌補與完善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中的缺陷。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 井研縣農業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生態農業 循環農業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2-0213-01

隸屬于四川樂山市的井研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部邊緣地區,是樂山乃至整個成都平原重要的產糧大縣。丘陵地貌,整體海拔高度在344m~697m之間,土地總面積共126.1萬畝,其中適宜水稻種植的土地面積為1.55×104hm2。

1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概述

在我國最早提出關于水稻超高產栽培方面的設想的是顏振德(1986)教授,1990年我國又由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袁隆平課題組提出了進一步的育種實踐設想,進一步推進了這一課題的發展,并由此拉開了我國水稻育種栽培技術在高產與超高產領域的研發序幕。

水稻高產并沒有一個統一而具體的數值限定范圍,它是與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地形、土地、氣候情況密切相關的。我國關于水稻高產指標的設定是水稻日產量為100kg/hm2。而鄒應斌教授則指出一旦水稻產量高于本地區廣大面積的高產田的平均水平15%至20%左右就可以被算作“超高產”水平。

2 井研縣水稻高產栽培研究現狀

井研縣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整體氣候特征為濕潤溫暖,雨熱同季,降水豐沛,年均降水量為1025毫米左右。縣內小河溪溝數量眾多,其中30余條的流域面積超過了10km2。充分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以及長期種植水稻所累積起來的種植經驗均是井研縣長期保持較高的產量的原因,但是由于可利用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土地肥力的下降、人口與土地資源矛盾的加劇以及環境污染等多種問題同樣為產量的穩步提升帶來了諸多困擾。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與實行力度正在不斷加強。作為一直以來的產糧大縣,井研縣實則還存在著極大的農業生產潛力。近年來與各科研所以及農業高校的技術合作,互助研發項目不斷增加,也使得井研縣的水稻高產栽培項目逐步開始逐漸帶動起整個區域內科技興農的可持續農業發展勢頭。

3 井研縣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實踐成果

首先,借鑒鄒應斌教授所最先提出的“旺根壯桿重穗”超高產栽培法中關于水稻增產的主要理論,我縣進行了水稻種植的第一步改革工作。我縣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寬窄行移栽、營養劑育苗、一次性配方施肥以及間歇灌溉等,使得水稻的良種實驗培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其次,從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培育選種相關理論中所汲取的理論實踐成果的啟示下,我縣進一步對廣大農戶進行了種植技術培訓,進一步擴大了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長生存空間,使水稻生產達到個頭大、穗飽滿、產量高的目標。

最后,是對土地肥力的改良,挑選適宜氣候,栽培技術上不斷革新等技術途徑上的不斷突破。采取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根系的后續生長活力,有效的增加了光合葉面積,防止了葉片出現葉黃、生長乏力等早衰現象,最大限度提高了水稻品種潛力的發揮程度。

4 井研縣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和研究發展趨勢

4.1 現存問題

第一個影響我縣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實行的因素應當是潛在病蟲害問題。為了順應綠色農業新要求以及改良土地肥力等的需求,必須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等的施放量,這樣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水稻田遭受病蟲害的可能,不同品種,不同批次,不同季節的水稻品種對于植物病害以及蟲害的抗性程度并不相同,其抗性基因檢測技術現階段發展也仍不成熟,一般來講品種的抗病蟲害能力與其生產潛力存在一定不可調和的矛盾關系,現階段還很難使兩者都可以兼顧。

第二個影響水稻高產栽培的是其雜交稻適應性與高產重演性方面的問題。尋找和培育能夠達到高產標準的水稻品種本就面臨著各項技術難題,而培育成功后的推廣進程更是受到了諸如年份、環境、土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高產目標在進行大面積推廣時總是會存在較多無法控制的突況。將品種的適應性與整體生態環境、研發配套栽培技術等后續步驟相結合是現階段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整體研究的重要思想。水稻產量產能穩定性問題以及其在不同生態環境下所需的適宜的生產耕種方式以及生理機制變化等仍屬于不可控的一部分。

第三個影響水稻高產技術研發與推廣的因素是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水平,整體耕種技術的缺乏問題。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是老弱婦孺,大量青壯年轉向二三產業,使得農村缺乏掌握了較高種植技術與科學知識的現代化農民,也使得水稻高產計劃以及后續配套耕種方法的推廣面臨著眾多人力資源層面上的難題。

4.2 發展趨勢分析

在水稻高產技術的研發逐漸走向成熟階段之后,其勢必可以在技術層面上解決高產水稻的增產和抗病蟲害等多種需求上的矛盾,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水稻增產,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力度無疑會進一步加大,相關的科研技術項目也會逐漸開始與農村水稻栽種實際相結合,后續配套種植技術的研發也會更上一個臺階,讓水稻高產栽培不斷突破技術屏障。

實現輕便栽培也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在育秧、栽秧、種植能技術方式上都實現工序的刪繁就簡,實現水稻生產整體邁入省工、省力且高效節能的時代。而這種生產模式無疑也會對現在大量由農村進入城市的青壯年生產勞動力產生一定吸引力,使其愿意回到農村加入到水稻高

而在如今食品危機頻發,人們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異常關注的時代,向著生態培植與循環可持續方向發展也理所當然成為了水稻高產技術研發的另一個目標。在技術研發的不斷精進與生產技術不斷改良的前提下,為協調生態保護與食品安全間的關系提供亦提供了可能性。

小結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在井研縣的推廣實行,不但可以滿足農業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應對人口增加、可耕種土地面積減少所產生的矛盾壓力,還可以為農業實現生態綠色方向的轉型提供有力支持。我縣現階段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實踐仍處于初級階段,但是這條道路所帶來的各個層面上的優勢與前景讓我們相信這項技術將會為農村的新發展注入一股嶄新的能量源泉。

參考文獻

第5篇

[中圖分類號] F4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8-0208-01

農業機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支撐,是農業現代化建設主要內容和重要標志,一個國家的農業是否具備了現代化,其關鍵就在于這個國家的農機是否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當前,我國的農業已經進入到了以工促農,城鎮帶動鄉村的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進行農業轉型十分重要,需要我們加快對農業進行改造,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為此,我們需要明確農業發展的重點,研究好農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不斷加快對現代化農業機械的研發力度,不斷提升農業機械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對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1 臨沂市農業機械發展現狀分析

2014年,全市農機系統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農機辦的領導下,以黨的十重要精神為指針,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過千億、翻三番”的奮斗目標為統領,以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中心,以“4436”農機工程為重點,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使全市農機化事業繼續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首先,農機裝備水平。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653萬千瓦,比2002年增長了3.6%,平均每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0.65千瓦,全省排列第五名。農用拖拉機30萬臺,增長7.7%,全省排列第一名;各類配套農機具45萬臺套,增長7.1%,配套比1:1.5,全省排列第一名,增長幅度均高于往年;其次,農機作業水平。全市機耕作業面積達到600多萬畝。機播面積達到300萬畝。小麥生產過程中的機耕、機播、機收率分別達到85%、80%和80%。節水農業、設施農業和水稻、花生、秸桿綜合利用、大蒜、薯類及蔬菜冷藏等多項機械化技術的開發研制、試驗示范和普及推廣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機運輸、機械灌溉和農副產品加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全市70%以上的農業勞動量已由機械承擔;再次,農機管理水平。通過加大農機行風建設力度,深入開展拖拉機專項整治、農機市場秩序整頓和“文明監理、優質服務”等活動,使全市農機執法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累計拖拉機掛牌達到70%,年審達到59%。駕駛員累計發證達69%,年審達72%;最后,農機經濟效益。全市農機經營總收入達到50.7億元,比2002年增長49.1%,其中,農機作業收入達到47.1億元,增長68%。民營農機經濟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全市農機戶發展到31萬戶,比上一年增長6.6%,經營總收入43億元,占全市農機經營總收入的84.8%。

2 臨沂市農業機械發展趨勢分析

現階段,臨沂市農業機械已經發展了包括小麥收割、玉米收獲、土地旋耕、翻耕等多種農機品種,就這些農業設備的技術性能和工藝水平來說,國際上先進生產和制造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現階段,臨沂市農業機械多數以小型農機為主,還遠遠不能夠滿足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的需求,一些農業機械研究和開發部門的研發能力依然比較薄弱,隨著農業現代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農機和農藝相結合的程度會越來越高。今后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主要是以良種、良法相配套為主要切入點,以節約能源、水源和土地等綜合資源利用技術為發展重點,突出節約成本和增加效益的功能,積極推廣機械深耕,復式整地、精良播種、化肥深施、節約灌溉以及秸稈粉碎還田技術。在發展過程中將緊緊圍繞提高糧食單產、降低生產成本和促進農業基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積極發展和普及適用的的農業機械。重點發展好大型收獲機械、整地耕作機械、播種機械、田間管理機械、畜牧業機械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機械等。

2.1 農業機械向著綠色產品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們在進行各種生產和制造過程中都對資源進行過度的消耗,并對環境產生了嚴重的污染,對人類的生存空間造成嚴重的影響。現階段,環保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高度持續關注,社會對會產生有害物質的機械設備的顯限制也越來越重視。因此,在農業機械研發過程中,生產出那些對環境污染小,功率大的新型綠色農機設備就成為當下農業機械化發展迫切需求。因此,為了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下去,就需要在農業機械設計、制造、運輸以及操作使用過程中,以對環境造成的最小影響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原則,將綠色制造和生產技術引入到農業機械產業中,從而生產出新型的綠色農機產品,這已經成為未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全新經濟增長亮點。

2.2 農業機械朝著信息化和服務化方向發展

現代農業是以可持續發展觀和3S技術為信息基礎。這就要求我們未來的農業機械化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從中實現農業機械設備管理的信息化,采用先進的信息控制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中。要完成精確農業的全過程需要從高新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對農業機械、傳感器和田間作業進行不同層次的控制和服務,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對新型農業機械的科學研究、生產制造、供銷推廣以及使用和管理,僅僅依托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實現農業機械的信息化,建立完善的農業機服務體系,全面促進現代農業的建設和發展。

第6篇

關鍵詞:虛擬儀器技術;農業裝備;測控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5.095

0引言

農業裝備不僅包括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等設備,而且也包括種子加工、土地噴灌與耕耙等各種設備。我國對農業裝備的分析、研究以及使用,在“九五”與“十五”期間就已經開始。這為農業現代化的有效實施做了充分準備。我國農業裝備產品設計制造以及功能,與國際先進農業裝備相比,在很大程度上還具有一定的差距,國際競爭力也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國自動控制水平以及性能檢測技術水平比較低。

1虛擬儀器技術分析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國家儀器公司,相對于傳統儀器概念提出了虛擬儀器概念。虛擬儀器借助高性能的模塊化硬件與其他軟件的有效結合,能夠有效完成各種測試、測量以及自動化應用。虛擬儀器技術為使用者提供了發揮自己的才能與想象力的空間,可以讓使用者依據自己不同的應用需求設計自己的儀器系統。在提高系統的測量精度、采樣率以及可重復性方面具有積極意義。虛擬儀器系統通常有內置功能插卡、各種接口卡與串行口以及外置測試設備等硬件設備與接口,控制不同硬件接口驅動程序等設備驅動軟件以及虛擬儀器面板等。計算機硬件平臺以及測控功能硬件屬于虛擬儀器系統硬件,實施被測輸入信號的采集、放大以及轉換等功能。儀器面板控制、數據分析處理、儀器驅動以及通用I/O接口等軟件共同構成了虛擬儀器系統軟件。其中,儀器驅動器是虛擬儀器的核心。

2虛擬儀器技術應用現狀分析

虛擬儀器技術是計算機、通信以及測量等技術的有效綜合,是由計算機與模塊化儀器硬件、圖形用戶界面軟件以及數據分析與過程通訊等構成的測控系統,能夠有效實現農業的自動化與智能化。

虛擬技術借助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不同的領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在農業裝備自動化及其性能檢測中,虛擬技術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機產品的檢測與等級分選、農場監控以及數據采集、各種種子、秧苗以及細胞生物特性研究等方面都借助虛擬技術得到了有效發展。相對于傳統農業技術,現代農業技術在科研效率、測試精度,而且在系統靈活性方面都借助虛擬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同時,現代農業技術借助虛擬儀器能夠有效將農業技術開發周期進行縮短,將各種費用有效降低,對農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虛擬儀器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農業裝備自動控制以及性能檢測之中,并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農業裝備測控中虛擬儀器技術應用分析

虛擬儀器技術以其強大的功能、測控準確的特點,在工業與農業自動化以及儀器產業改造中得到了極大的應用。在農業裝備測控中,虛擬儀器技術更是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1農業機械測試中的應用

由于農機機械本身特點決定其測試指標具有不穩定性,也就決定其測試具有一定的動態性與復雜性。傳統實驗儀器在農機進行測試時,只能單獨進行,并必須借助手工或其他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然而,虛擬儀器技術能夠有效實現數據的采集與處理,不僅有效節約了時間與費用,而且結論非常準確,能夠有效優化系統設計。華南農業大學在1999年研制的汽油發動機綜合測試儀,能夠有效采集發動機某個部位的信號并進行處理,進而對發動機的實際工作狀態進行有效反應。黃石理工學院李明喜研究的農機具自動疲勞測試系統,能夠有效對農機具構件工作信號進行測量與數據收集,從而為改進農機提供具有效手段。河北工業大學齊振國等人,研制的機械振動測試分析系統,能夠有效實現農業機械振動測試,從而有效實現農業機械故障檢測與維修。由此可見,虛擬儀器技術是實現農機檢測的有效手段。

3.2農業設施中的應用

華南農業大學借助虛擬儀器技術,研制開發了溫室溫濕度的遠程監控系統,能夠對溫室溫濕度進行有效控制。吉林大學借助虛擬儀器技術,研制開發的溫室環境遠程監控系統,能夠對溫室環境進行遠程監控。在借助虛擬儀器技術基礎上,中國農業大學研制開發的溫室覆蓋材料傳熱系數測試系統,能夠有效采集測試平臺中的溫度、風速、加熱功率參數以及覆蓋材料傳熱系數等數據并進行計算。同時,果樹種植園中的自動灌溉系統,也得到了有效開發與研制。

3.3在農用運輸工具中的應用

農用運輸工具借助虛擬儀器技術,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密執安工業大學對柴油機發動機轉速與負荷、工作中的溫度、壓力以及氣體排放情況,能夠通過自動化數據采集與控制系統進行有效測試。拖拉機的車速、煙度、燈光以及噪聲等能夠借助浙江大學研制的拖拉機性能檢測車得到有效測試。而拖拉機的制動力、速度以及噪音等性能,能夠借助山東理工大學研制的拖拉機檢測與分析系統得到綜合檢測。可見,虛擬儀器技術在農用運輸工具應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農業生產自動化中的應用

中國農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借助虛擬儀器技術,研制開發的蘋果自動分選系統,能夠對蘋果品質進行分析與鑒定,從而實現蘋果等級分選。河北農業大學研制的植物自動檢測與灌溉系統,能夠對植物生長環境實施檢測進而實現植物的自動灌溉。青島農業大學李勝多研制開發的茶園節水灌溉系統,對茶園土壤濕度等數據進行自動檢測并予以采集并分析,實現自動化灌溉,提高了其科學管理水平。浙江大學借助虛擬儀器技術,實施了梨碰撞特性的試驗研究,有效研制開發了農業物料碰撞特性試驗數據采集系統。同時,在保證精選種子的千粒重方面,山東農業大學借助虛擬儀器技術研制的重力式種子精選機測控系統,能夠對種子的千粒重值進行有效檢測與預置。中國農業大學借助虛擬儀器技術有效實現了對牧草種子的選擇與優化。因此,虛擬儀器技術在農業生產自動化中的得到了廣泛應用。

3.5在農業裝備其他領域的應用分析

農業系統實施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得到農業多方面數字化形式信息,才能夠有效實施農業各項決策的實施,屬于一項復雜系統。在將來農業發展中,農業信息化管理將會發揮重要作用。農業信息化管理借助虛擬儀器技術將會更加完善。裘正軍等借助虛擬儀器技術,開發的作物灌溉模糊決策控制系統,能夠綜合判斷作物需水量,進而為節水灌概提供科學依據。羅桂娥等借助虛擬儀器技術,開發了遠程虛擬儀器系統,對農業實驗教學的有效實施具有積極意義。

4虛擬儀器技術應用趨勢分析

由于農業裝備工作環境多是環境惡劣的田間,對其性能檢測與控制非常重要。因此,基于農業裝備測試具有多參數、多因素、動態性、大時滯以及復雜性等情況,虛擬儀器技術逐漸趨向于高性能、多功能、集成化以及網絡化。虛擬儀器技術將不斷改變傳統的有線測量、安裝調試復雜、可靠性低以及數據分析不能夠有效自動化等情況。同時,無線數據傳輸技術也將應用于農業裝備。同時,中國農業大學實施的PXI智能數據采集控制器有效實現了農業裝備共性參數的測控與存儲,在提高測試水平與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7篇

>> 水稻抗旱性遺傳生理機制及育種研究進展 水稻抗旱節水栽培及遺傳育種技術研究 晚熟臍橙落花落果生態影響因子及生理機制研究 水稻抗旱節水栽培技術 分析水稻抗倒伏生理機制與評價方法 依戀的神經生理機制 淺述夢的生理機制 淺論“掩蓋”的生理機制 水稻覆膜節水抗旱栽培技術 推薦節水抗旱水稻品種 節水抗旱造林技術研究 女性高血壓的病理生理機制及診斷和治療 飛行員抗眩暈生理機制及訓練對策 不同土壤濕度對棉花苗期生長及生理機制的影響 MCA腦梗死的影像學表現及其病理生理機制研究 腦出血病理生理機制研究新進展 太極拳保健作用的生理機制研究進展 抑郁癥負性偏向的腦電生理機制研究 水分脅迫條件下水稻傷害機理及抗旱機制研究現狀 節水抗旱造林技術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07-06-10.

[5] BROWN L R, HALWEIL B. China's water shortage could shake world food security[J].World Watch,1998,11(4):10-16.

[6] 楊紅旗,郝仰坤.中國水稻生產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8):351-354.

[7]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中國節水農業發展戰略[M].第一版,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8] 張 穩,黃 耀,鄭循華,等.稻國甲烷排放模型研究-模型及其修正[J].生態學報,2004,24(11):2347-2352.

[9] 黃 耀,張 穩,鄭循華,等. 基于模型和GIS技術的中國稻田甲烷排放估計[J]. 生態學報,2006,26(4):980-988.

[10] 朱兆良,孫 波. 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對策研究[J]. 環境保護,2008(8):4-6.

[11] STONE R. Food safety. Arsenic and paddy rice: A neglected cancer risk?[J]. Science,2008,321(5886):184-185.

[12] YANG D L, JING R L, CHANG X P, et a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mapping for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associated traits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07,49(5):646-654.

[13] YUE B,XUE W,XIONG L,YU X. Genetic basis of drought resistance at reproductive stage in rice: Separation of drought tolerance with drought avoidance[J].Genetics,2006,172(2):1213-1222.

[14] 齊運田,蘇仕華.水稻全程節水栽培技術[J].墾殖與稻作,2001(2):16-18.

[15] 仇家山,鄭愛軍.水稻綜合節水栽培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01(6):12-16.

[16] 林賢青,周偉軍,峰,等.稻田水分管理方式對水稻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04,18(4):333-338.

[17] BELDER P, BOUMAN B A M, CABANGON R, et al. Effec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on rice yield and water use in typical lowland conditions in Asi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4,65(3):193-210.

[18] NOUR M A, EL-WAHAB A. AA AND EBAID RA. Productivity of some rice varieties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intervals and potassium level[J]. Egypti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 1997(12):137-154.

[19] 王笑影,梁文e,聞大中.間歇灌溉對北方水稻生理需水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4,15(10):1911-1915.

[20] 梁永超,胡 鋒,楊茂成,等.水稻覆膜旱作高產節水機理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9,32(1):26-32.

[21] 靳德明,王維金,陳國興.栽培稻節水種植技術研究利用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01(5):5-7.

[22] 趙玉祥,胡茂民,張克林.水稻節水栽培技術新發展[J].黑龍江水利學報,2001(4):44-45.

[23] 李明德,余崇祥,湯海濤,等.稻田農業節水栽培配套技術的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3,22(4):43-45.

[24] 黎毛毛,林震雷,陳 武.水稻節水栽培技術研究進展與策略[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6):24-27.

[25] 姚國新,高 山,陳素生.水稻旱直播的國內外研究進展[J].寧夏農學院學報,2003,24(2):63-69.

[26] 江巨鰲,鄔克彬.早稻生長狀況分析及發展策略[J].作物研究,2004(1):48-51.

[27] TEBR?BGGE F, B?HRNSEN A, GARC?A-TORRES L, et al. Farmers' and experts' opinion on no-tillage in West-Europe and Nebraska(USA)[A].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 worldwide challenge. First World Congress on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C], Madrid, Spain,2001(1):61-69.

[28] 黃占斌,夏春良.農用保水劑作用原理及發展趨勢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5,1(5):104-106.

[29] 羅利軍,張啟發.栽培稻抗旱性研究的現狀與策略[J].中國水稻科學,2001,15(3):209-214.

[30] 宋鳳斌,戴俊英.玉米莖葉和根系生長對干旱脅迫的反應和適應性[J].干旱區研究,2005,22(2):256-258.

[31] 崔國賢,沈其榮,崔國清,等.水稻旱作及對旱作環境的適應性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01(3):70-76.

[32] JONGDEE B,FUKAI S,COOPER M. Leaf water potential and osmotic adjustment as physiological traits to improve drought tolerance in rice[J].Field Crops Research,2002,76(2):153-163.

[33] SEEMANN J R, CRITCHLEY C. Effects of salt stress on the growth, ion content, stomatal behaviour and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a salt-sensitive species, Phaseolus vulgaris L.[J]. Planta,1985,164(2):151-162.

[34] 黃 沆,陳光輝.水稻抗旱機制及相關基因研究進展[J].科技信息,2010(14):96-101.

[35] 楊建昌,王志琴,劉立軍,等.旱種水稻生育特性與產量形成的研究[J].作物學報,2002, 28(1):11-17.

[36] FENG L, BOUMAN B A M, TUONG T P, et al. Exploring options to grow rice using less water in northern China using a modelling approach: I. Field experiments and model evaluation[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7,88(1):1-13.

[37] 楊建昌,張亞潔,張建華,等.水分脅迫下水稻劍葉中多胺含量的變化及其與抗旱性的關系[J].作物學報,2004,30(11):1069-1075.

[38] CHEN K M, ZHANG C L. Polyamine contents in the spring wheat leav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drought-resistance[J]. Acta Phytophysiologica Sinica,2000,26(5):381-386.

[39] 李長明,劉保國,任昌福,等.水稻抗旱機理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93,15(5):409-413.

[40] 朱杭申,黃丕生.土壤水分脅迫與水稻活性氧代謝[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4,17(2):7-11.

[41] 郭振龜,黎用朝.不同耐旱性水稻幼苗對氧化脅迫的反應[J].植物學報,1997,39(8):748-752

[42] HUANG X Y, CHAO D Y, GAO J P, et al. A previously unknown zinc finger protein, DST, regulates 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 in rice via stomatal aperture control[J]. Genes & Development,2009,23(15):1805-1817.

[43] 衛齷,李雁鳴,胡玉昆.水分脅迫對不同抗旱性小麥品種光合特性及產量形狀的影響[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5,28(3):1-5.

[44] 康紹忠,蔡煥杰,馮紹元.現代農業與生態節水的技術創新與未來研究熱點[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1):1-6.

[45] 孫小淋,楊立年,楊建昌.水稻高產節水灌溉技術及其生理生態效應[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3):253-257.

[46] FERERES E,SORIANO M A.Deficit irrigation for reducing agricultural water us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7, 58(2):147-159.

[47] GEERTS S,RAES D.Review:Deficit irrigation as an on-farm strategy to maximize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in dry areas[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9,96(9):1275-1284.

[48] De FRAITURE C, WICHELNS D. Satisfying future water demands for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0, 97(4):502-511.

第8篇

只要有農業生產這一過程存在,就有農資生產存在;只要有農資生產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農資營銷這種市場行為。以往,對于農資營銷這種市場行為的分析,我們總是樂觀地分析農資營銷當中的契機和有利因素,而忽視或者說淡化了其中不利的一面。其實,對于營銷當中的不利因素進行實事求是地分析和把握,對于趨利避害,減少損失,降低風險,也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未嘗不可。筆者試從目前農資營銷環境當中存在的四個方面的不利因素,談些個人看法。

一、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作用于農資營銷,往往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積極的一面,而忽視了還需要完善的另一面。近年來,國家政策惠農力度越來越大,有很多的政策性補貼或者投入,都是通過農資營銷渠道實現的。在這個政策價值的實現過程中,給農資營銷帶來的副作用也毋庸諱言。最突出的問題是一些政策并非普惠制,政策的支持是選擇性的,這樣,就造成了在政策因素的作用下競爭的不平等性。例如農機產品的定點經銷制度,就使農機生產廠家生產的產品千方百計地擠入補貼目錄,誰進入了補貼目錄,誰就進入了市場;沒有進入補貼目錄的產品,再先進也沒有良好的市場競爭優勢。對于經銷商來說,也是想方設法取得定點經銷商資格。只有取得了定點經銷商的資格,才能讓廠家放心,讓購機戶放心,讓監管部門放心;于購機戶這一環節,對于是否有補貼,則更是非常直接而且最關心的問題,有補貼意味著國家承認,是定點經銷商意味著質量有保障等等。所有這些意識,都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帶來的。當然,其中還有一些被商品化了的政策因素,還是不公平競爭的根源有時候甚至還是腐敗的溫床,社會矛盾的導火索,也不乏導致惡性競爭的營銷案例。政策因素給農資營銷帶來的不良影響另一個方面還有政策的變化及對接問題。這其實就是說政策當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和變數。還是以農機補貼為例,有時候一種產品前一年的補貼是一個標準,下一年的補貼是另外一個標準,有的第一年沒有進入補貼目錄,而第二年又進入補貼目錄,經銷商和監管部門也難以把握,但是,農機營銷的季節性強,往往由于這樣一些問題,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操作上的問題或者其它問題。還有政策的對接問題。有時候上面的政策已經下來并廣泛宣傳,而下面的政策卻沒有適時對接,具體的實施細則或者方案難以出臺,在農業生產的季節性非常強的情況下,給農戶利益帶來損害,也給營銷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

二、體制因素。而今,農產品生產經營體制非常活躍。農業發展公司、生產基地、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聯戶等農地生產經營模式很多,對農業生產效益的提升,農產品品質的提高,都產生了良好的積極作用。但是,對農資營銷,也帶來了壓力與挑戰。首先是農資生產環境更難把握。由于生產經營體制的變化,區域產業發展方向、規模、市場等因素變數更大。生產什么產品,生產多少等產業計劃難以從某一單一的渠道來把握,農資生產計劃和市場趨勢分析等環節更加復雜。其次,是農資營銷環節。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等,直接導致的就是農資營銷渠道的扁平化。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農資團購等農資應用與經銷模式的產生,使營銷環節的作用力越來越弱,而且這些情況的出現,也使農資營銷的計劃出現更大的可變性和風險性,挫傷農資經銷商的經銷熱情。再深一個層次分析,這些農資生產經銷形式的出現,實際上還存在著農資生產者與經銷商之間爭利的狀況,勢必導致農資市場的畸形競爭乃至農資生產與營銷的對抗性。在這種情況下,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市場,就變得并不意外。其三是資源浪費的問題。農資的更新換代在一些產品當中表現是快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也很強。由于體制的變化,產業轉型升級也無法避免。這樣,就給區域內已有的適用于原有產業經營模式和生產經營體制的農資應用帶來影響。有的由于產業的轉型升級,原有的農資已經不再適用;有的由于經營規模的擴大,新的生產主體需要用新的農資來適用生產,原有的農資資源勢必會被閑置浪費。在農資資源流動性欠強的前提下,體制性因素的變化,導致一些農資資源閑置浪費的狀況,是無法避免的;其四就是農資營銷本身的體制問題。單一的農資營銷,已經被邊沿化,越來越不能適用產業發展的需求,競爭能力也越來越弱。聯合經營、巔峰轉身已經成為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農資經銷商的選擇,一些網購、郵購等農資經銷新模式的出現,也都是在體制因素的作用下產生的,也要高度關注。

三、產業因素。農資營銷當中的不利性產業因素,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其一是農資產業本身。在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需求越來越強烈的趨勢下,以農藥、化肥為主要特征的農資,在農業生產的目的作用下,始終無法擺脫對農產品生產量的追求。質的追求,需要不用或者少用化肥農藥來保證質量;而量的追求,則需要較多的化肥農藥來刺激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量的增加,這樣就造成了人們對農產品質的追求與量的增加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要想由農資自身的變革來解決,在人類社會對農產品量的需求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由此看來,農資產業,只有可能在人們對其質與量的不斷的追求中實現自身變革,達到一種理性平衡,而不可能完全放棄其中對質或者對量的追求。在這種思維下,如何有效地把握農資產業自身的質和量,也是農資營銷當中的一個技術性問題。同時,農資的新產品科研、推廣、普及等問題,也給農資營銷帶來影響。一項農資新產品新技術,從研究、實驗到推廣普及,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較多的可變因素,這也給農資的科研與發展帶來了影響,農資的自我革新和創新難,恐怕也緣于此。當然,農資自身的問題,還不僅僅是對農產品的作用,還有對生態、環境、水、土壤、文化、思想乃至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及基因等的改變,這些都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其二是農資邊沿產業的變化。鋼鐵、礦山、能源、化工、交通運輸等,都與農資產業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即使相對于農資產業來說,是邊沿產業。農機制造需要鋼鐵,肥料生產需要礦石,農資運輸離不開交通能源等。這些邊沿產業當中的每一項,都直接影響著農資的生產和營銷成本。但是,這些邊沿產業,其變幻莫測的程度甚至比農資本身的變化過之而無不及,而且,這些變化還是農資營銷本身無法左右的。來自于這些邊沿產業對農資營銷的影響,使農資營銷始終處在以這些產業為主導產業的邊沿而飄忽不定。其三是其它產業因素。某一具體區域內的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生產經營體制的改變等因素,對農資營銷帶來影響,但對于這些因素的把握,農資營銷也只是被動性的去適用,不能主動地去改變這些,這對于農資營銷實質上也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

四、市場因素。來自于市場的對農資營銷的不利因素,最重要的是假冒偽劣農資。假冒偽劣農資,以其生產成本低,銷售靈活,價格低廉,對農業生產產生的不良作用在短期內無法用肉眼或者簡單的方法來直接判斷,而使其在人們的趨利意識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場。假冒偽劣農資,很多時候是假冒某一品牌農資而進入銷售渠道,坑農害農,擾亂市場環境,影響品牌農資營銷。而且,更有甚者,由于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很多時候,假冒偽劣農資的不良影響還被相關部門以種種理由掩蓋起來,或者淡化其破壞性。這種非市場因素對農資市場的干預,往往被某一局部地區的農資營銷和農產品生產營銷,陷入假冒偽劣產品生產銷售的惡性循環;其次是農資的價格因素。農資市場的價格機制很不明朗,特別是在政策性補貼的投入機制下,農資產品銷售的價格彈性大,產品質量優劣表現并不明顯,使農資使用者產生一種“只選對的,不選貴的”的心態。其實,這本身就是由于農資銷售的自身表現所決定的。還有就是一種新型農資上市,價格制定也很不透明和規范,在無法判斷同一類產品的作用與效果的情況下,價格相差數萬元。這對于農資使用者來說,是難以理喻的。例如無人駕駛直升機這種植保機械,其定價機制就值得商榷。動輒幾十萬的農用機械,恐怕還不是我國當前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所能夠承受的。如果單純從作業效率的角度或者農業生產本身來對植保飛機定價,并不科學。在農業比較效益相對低下的情況下,對某一農資高位定價,只能帶來工農業產品的巨大剪刀差;再次就是農資市場監管問題。不能不說,農資市場監管還存在著很多薄弱環節:農資產品本身的標準化,沒有較為適用的檢測衡量機制,技術標準存在較大差異,產品的淘汰報廢執行難,生產監管難等問題依然突出,安全隱患化解,風險保障機制缺失等等,監管多頭、缺位、錯位等現象存在,造成監管乏力,所有這些問題,都給農資市場的正常發育,帶來了不利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1、認真分析政策因素。農資營銷的政策性因素作用越來越大。有經驗的農資經銷商應該積極掌握政策,認真分析蘊含在政策當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科學預計和判斷政策走向,切實化解政策實施當中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針對政策對接和完善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和問題,采取積極的態度補位,讓政策永遠掌握在有準備的人的手中。同時,善于發現行業政策當中的不利因素,采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化腐朽為神奇,在一些政策作用尚未涉及的空白層面,建立自己的營銷自信,盡力減少政策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

2、積極適用體制變化。當前我國的農地生產經營模式,總的趨勢是由小戶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向發展。無論體制如何變,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始終是方向和主流。所有體制的變化發展,都離不開這個主流。因此,農資經銷商應該抓住這一主流,適用營銷的變化。應該從區域內生產經營體制的最基本現實出發,鞏固農資營銷運營成果,牢牢掌握農資營銷的客服資源,使自身的經銷成為有本之木;要敢于根據區域生產經營體制變化的發展趨勢,通過農資營銷模式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培訓推廣創新等,使農資營銷不斷適用體制的變化發展。

3、切實關注產業動態。農資營銷,既要立足于營銷做營銷,這是營銷的本質要求,又要跳出營銷做營銷,這是營銷創新的要求。這兩種觀點,都要求經銷商切實關注產業動態。既要關注農資行業的產業動態,又要關注農資的邊沿行業、產業之外的產業動態,準確判斷產業發展。這種對產業動態的判斷,是建立在對農資產業情況熟悉的層面上的,也是建立在對與農資相關的或者農資產業之外的其它產業變化趨勢有一定了解的層面上的。所以,一個成功的農資經銷商,應該對以農資產業為中心的與之相關和無關的產業,都有充分了解,并從其中積累起豐富的營銷經驗為我所用,來維護自己的營銷決策。

4、著力完善市場功能。針對來自于市場環節的不利因素,保持農資經銷商應有的底線,樹立抵御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高度自覺,確保假冒偽劣農資不從農資營銷渠道流入市場,保持品牌農資營銷的主導作用,用品牌農資的信譽、質量、服務、優勢,堵死假冒偽劣農資的流入;勇于從區域農資市場需求變化出發,合理推進農資市場價格機制運行。積極引進農資新產品、新技術并著力推廣,立足于產品終端的市場需求,推進和嘗試區域內新產品價格運行機制,讓農資產品價格變化在市場經濟規律的框架內運行;積極配合農資市場監管,主動接受主管部門監管,著力推進農資市場的安全處置機制、風險保障機制、產品淘汰機制等的建立健全和落實執行,確保農資市場健康有序運行。

(譚鐵安)

第9篇

關鍵詞 專業圖書館分會 學術年會 知識服務

分類號 G250

專業圖書館是我國圖書館事業三大主要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公共圖書館系統、高校圖書館系統并列而存。專業圖書館分布于各行業中,覆蓋了我國科研機構、政府體系、事業機構、非政府組織、廠礦企業等范圍,是數量最大、種類最多的一類圖書館系統。根據1992年《中國圖書館與情報機構名錄大全》的統計數據,當時的專業圖書館數量約8000-9000家。不同類型的專業圖書館規模都不相同,其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大型專業圖書館館員規模可以達到百人以上,而小型專業圖書館則僅有一個館員。如,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總、分館)的工作人員可達500余人,館藏圖書合計達到千萬冊,直接的服務讀者可達數萬科研人員:而小型的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圖書館的人員規模只有1-2人,館藏數量萬冊,服務對象僅僅幾十人。在中國專業圖書館體系中,科技類圖書館是主體,其規模較大,可以代表專業圖書館服務的發展方向。

中國圖書館學會專業圖書館分會(以下簡稱分會。前期名稱為:中央國家機關和科學研究系統圖書館學會)是我國專業圖書館領域內最大的學術社團,分會現有團體會員單位近300家,主要來自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局、辦)、中央直屬單位和科研系統的圖書館、信息中心。由分會主辦的每屆學術年會是專業圖書館領域最重要的學術會議之一,每年都吸引大批專業圖書館員乃至高校、公共系統的圖書館員參加。年會的主題均由分會學術委員會專家討論提出。本文通過2001-2008年分會學術年會主題的演進,結合專業圖書館服務知識化的發展趨勢,對專業圖書館知識服務新走向以及專業圖書館分會未來學術交流活動的基本取向進行探討。

1 2001-2008年年會探討熱點演進

進入21世紀,圖書館事業在網絡環境、信息技術的重塑下發生了重大變革,對于直接服務于國家創新一線的專業圖書館來說,這種變化無疑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專業圖書館開始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未來發展之路。

表1是進入21世紀后專業圖書館分會學術年會主題的演進。從中可以看出,從世紀初機遇與挑戰的形勢分析開始,到探索應對措施與途徑,再到實踐成果交流與學習,年會的主題在延伸、拓展,專業圖書館服務也在不斷深化、推進。

?2001年年會開啟了新世紀專業圖書館在WTO、知識服務業、圖書情報業三者間內在關系的思考與探討。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主任袁海波在會上介紹了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事業的發展戰略及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的發展框架;時任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數字圖書館項目管理中心常務主任的張曉林博士作了“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工程與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報告;清華同方介紹了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與專業知識服務的進展。使得專業圖書館員從理念上對知識化服務有了全面的認識。

?2002年年會探討了入世后中國圖書情報業面臨的問題及應有的對策。有專家認為,入世后,中國圖書情報業的社會環境將發生很大變化,市場特性更加明顯,圖書館服務的公益性與盈利性將在總體上形成新的平衡,圖書館與其他社會部門之間的關系將得到調整優化等。

?2003年年會探討了處于社會轉型與經濟轉型并存時期的專業圖書館的生存與發展。年會就專業圖書情報機構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定位和功能、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知識資源組織與開發、知識管理與技術支撐、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管理與知識產權問題、利用競爭情報拓展專業圖書館的服務功能等問題展開研討,交流了專業圖書館嘗試開展知識化服務的產品與成果。

?2004年年會主題是“圖書館的品牌建設”,這也是圖書館業內首次集中以“品牌”建設為主題而展開的學術活動,其目的在于再次開啟對市場經濟與圖書館發展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引導我們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探索圖書館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生存藝術和發展規則。會議通過對圖書館實施品牌戰略的理論與實踐、圖書館服務品牌的塑造、圖書館資源品牌的建設、圖書館文化品牌的培育與創建、品牌圖書館人力資源建設與管理、數字圖書館的品牌戰略、圖書館的品牌管理等問題的討論而形成以下共識:品牌建設對圖書館而言,是一個對內凝練共識、強化特色、提升品質的蘊意,從深層次講,圖書館品牌建設是嘗試探索圖書館在新的環境下持續、全面發展的行動方案。

?2005年年會是在中國圖書館學會當年的年會以分會場的形式召開,會議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專業圖書館知識化服務的理念和實施途徑,采用全場互動的形式,就“專業圖書館是精品店還是超市?”的話題,全面討論了專業圖書館服務的“精品觀”和“超市觀”。

?2006年年會以“國家創新體系中專業圖書館的服務與發展”為主題,探討專業圖書館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務,從而明確了專業圖書館的發展戰略。會議首次將圖書館為企業開展深化服務作為年會討論的熱點之一。

?2007年年會以“專業機構知識服務的最佳實踐”為主題,廣泛深入地交流與探討了圖書館事業創新發展中的知識服務的實踐問題。年會涉及了圖書館知識服務前沿探討;適應用戶需求變化的圖書館服務模式探索(學科化、專業化信息服務,科技決策信息服務,企業決策信息服務、情報研究與咨詢服務等)等方面。重點交流了專業圖書館開展知識化服務的機制建設,展示了新環境下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

?2008年年會以“知識化服務進程中的專業圖書館:技術、方法和服務”為主題,從知識服務的組織技術、服務方法和服務工具角度,討論了滿足知識服務需要的資源組織方法、技術系統開發、平臺工具建設、服務產品開發等問題。會議重點展示了多種知識化服務平臺,并推出了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如關于機構倉儲、資源長期保存、開放存取、可視化分析工具、科研機構發展態勢自動監測技術支撐體系等平臺建設,專家們展望了Research Library 2020、專業圖書館2.0等未來發展態勢。

2 專業圖書館服務的一些趨向

從上述年會主題的分析可以看出,專業圖書館尤其是科研類專業圖書館是我國文獻情報服務的中堅力量。進入21世紀,專業圖書館在中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大潮中,積極探索服務模式的轉型與創新,并積累了大量最佳實踐,創建出符合用戶需求特征的專業圖書館文獻情報服務模式。

2.1 以特色數據庫支撐的特色服務

隨著數字化資源的涌現,為適應專業圖書館服務轉型的發展,專業圖書館機構面臨新的資源結構和布局調整,數字化資源建設已經成為專業圖書館的重點任務之一。專業圖書館主要通過專業文獻數據庫的集團采購和建立特色數據

庫來構建獨特的數字資源體系,以實現專業圖書館的特色服務。如,2006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組織全院研究所圖書館在實現印本資源全面調整的前提下,調整電子文獻資源結構,精細分析科研人員科技信息需求強度的頻度分布,逐個資源逐個單位設計最佳的數字化資源供應方式,以最佳效率水平提高文獻資源保障能力;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文獻信息中心在組織引進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中心的CA-BI、聯合國糧農組織的AGRIS、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的AGRI-COLA等100余種國內外電子數據庫的基礎上,建設了中國農業科技文獻數據庫、國外農業科技文獻數據庫、中國農業圖書館館藏文獻目錄數據庫、農牧漁業科技成果數據庫、世界農業發展動態數據庫、中國食物與宏觀農業數據庫、中國農業經濟分縣基礎數據庫等各類實用型數據庫50余個,總量達到1500萬條。

2.2 以專業化為特色的文獻信息服務

建立專業化的文獻信息服務機制,開展面向專業化信息需求的服務已經成為專業圖書館的普遍服務內容之一,專題文獻信息服務主要包括:專題檢索服務和專業信息導航。如,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信息研究所建立有行業知名的“中國冶金信息網”、“世界金屬導報”等網站,為行業提供著大量高附加值的專業數據庫、統計數據庫和特種數據庫及專業信息導航功能;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組織開發了中國石油和化工資源網,以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的文獻資源為基礎,開發設計了大量的科技文獻資源檢索模塊,開拓了各種不同的網絡服務模式,使廣大讀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需要的信息。

中國專業圖書館機構組織了不同形式的專題文獻信息導航服務網站,建立專題(垂直學科)門戶,幫助用戶從總體上把握各科技熱點領域的發展現狀、資源特色與信息獲取途徑。如,在NSTL支持下,各個成員單位組織了“納米科學與技術信息門戶”、“認知科學信息門戶”、“水資源信息門戶”、“可再生能源”、“食物與營養”、“環保科技”、“艾滋病預防與控制”、“農業立體污染防治”等。

2.3 以學科為基礎的個性化定制服務

開展個性化服務是現代專業圖書館實現服務價值的主要形式,主要內容是依據科研工作者個人或項目的特定需求開展文獻信息服務。在專業圖書館發展的現階段,更需要結合科研用戶的需求特征,組織加強主動的文獻信息服務,組織學科館員主動走入科研人員工作環境中。在此方面,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顯著成就。為推動面向科研一線的專業化文獻信息服務,該館嘗試建立了學科館員制度,在能源、信息科技、空間科技、先進材料和先進制造、微納米、資源與生態環境、人口問題、農業科技、海洋科技等領域設立學科館員,探索開展學科化服務。

中國專業圖書館在各自相應學科領域開展了大量的信息分析和報道服務。信息分析服務包括兩類:面向學科和研究項目的信息分析服務;面向科技政策和戰略管理的信息分析服務。在學科信息分析服務方面,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依據醫學領域的發展狀況,組織了《艾滋病科研動態》、《計劃生育科研動態》、《婦幼衛生科研動態》、《生物醫學研究動態》、《心血管科研動態》等多種信息服務,供全國醫學人員研究;在科技政策和戰略管理方面,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組織了科技政策、科技規劃、科技計劃門戶網站;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組織成員單位開展專題情報調研,分析相關領域的學科研究進展、政策與戰略,提供政策咨詢報告。

2.4 建設綜合集成文獻服務平臺

在組織數字化文獻資源體系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各自服務特色,建立獨立的文獻信息服務系統。中國專業圖書館的數字化集成服務系統體現了以下特征:

?科學文獻、信息和數據的跨界集成。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在實行重組整合后,重新規劃了數字圖書館服務網站,采取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提升科研一線的數字化文獻信息保障能力,建立以用戶服務效果為評價標準,以建立嵌入用戶環境為手段,整合電子資源體系和服務體系,提高用戶檢索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文獻信息服務與科研過程集成。針對融入用戶信息環境和科研流程的需求,國家科學圖書館組織開發了“個人桌面信息工具”,用戶在瀏覽網頁、編輯文件、郵件交流等過程中,能隨時劃詞選擇所關心的主題、數據或問題,及時自動接入到該館的集成服務系統中,并能根據用戶特征和流程需要鏈接相應的服務功能。

3 專業圖書館分會未來學術年會主要內容的設想

第10篇

關鍵詞 食用菌產業;工廠化生產;優勢;問題;對策;山東東營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312-01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是指在封閉式廠房中,利用工業技術控制光、溫、濕、氣等要素,創造適宜食用菌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發育的人工環境,利用工業化機械設備自動化(半自動化)操作,采取標準化工藝流程有序組織生產,在單位空間內,實現立體化、規模化、周年化栽培的食用菌生產模式。現對東營市工廠化食用菌產業發展進行探討如下。

1 東營市工廠化食用菌產業發展優勢

1.1 菌料資源豐富

全市每年生產農作物秸稈約210萬t、棉籽殼(含棉籽餅)10萬t、玉米芯10萬t,還有大量的牲畜糞便、林木枝條、農產品加工下腳料等,菌料資源豐富。

1.2 生產空間充足

東營市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后備土地資源最多、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豐富的土地資源是吸引農業生產要素聚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核心優勢,開發利用條件得天獨厚。

1.3 具有傳統生產基礎

東營市食用菌栽培歷史悠久,農民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1.4 生產技術條件成熟

真姬菇(蟹味菇、白玉菇)、北蟲草、香菇、金針菇、雙孢菇等高檔名優食用菌生產技術已經成熟,探索形成了以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為主的多種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1.5 市場比較效益較高

食用菌產品被國務院列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被世界衛生組織和糧農組織確定為“天然、營養、保健”機能為一體的綠色食品[1]。食用菌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和前景。食用菌經濟效益顯著,1 hm2金針菇產值是玉米產值的50倍、小麥產值的60倍。

2 東營市工廠化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2.1 產能逐年提升

2010年全市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能力2.5萬t。2012年,食用菌產量突破15萬t,成為全省最大的工廠化高檔食用菌生產基地。2013年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13家,年生產能力35萬t以上,成為“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之鄉”。

2.2 產業發展特點突出

規劃建設了榮豐、正漢等10個優質食用菌示范園區,食用菌產業由季節性生產向周年性生產轉變;由一菌為主向多菌并舉轉變;由農戶分散生產向工廠化集約化生產經營轉變;由生產主導型向加工主導型轉變。

2.3 產業發展推進有力

一是科學規劃。自2010年開始,重點規劃建設10個優質食用菌示范園區,制訂了《瓜菜產業發展規劃(含食用菌)》,2011年出臺了《關于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見》,食用菌優質生產基地形成規模,工廠化高檔珍稀菇產品供不應求。二是培育品牌。扶持壯大工藝先進、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強的加工龍頭企業,培育了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優產品。三是實施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制定食用菌生產技術標準和規程,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探索和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 、“企業+基地+農戶” 、“協會+企業+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著力打造制種、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經營鏈條[2]。四是強化科技支撐。引進、推廣優質高效食用菌良種及技術,研發新型食用菌栽培料及配方,促進產品向優質珍稀發展,降低生產成本。先后引進了雙孢菇、真姬菇(白玉菇、蟹味菇)、金針菇等10多個優良品種,反季節栽培技術等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不斷深化對外合作,與多所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引進新成果和新技術,提供食用菌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水平[3]。五是發展循環經濟。食用菌生產用的都是作物秸稈、樹木伐條、農產品加工下腳料、各類糞便等,生產出的卻是優質、美味的產品,不僅變廢為寶,而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配套建設有機肥加工車間和設備,把菌糠制成商品有機肥或專用肥、有機營養土等,再用于農業生產,真正做到了優質、高效、生態,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大循環,帶來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3 東營市工廠化食用菌產業發展策略

3.1 推進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園區建設

著眼于提高食用菌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在多個優勢產區,打造龍頭企業和示范園區,建設菌種繁育場(基地)[4]。扶持山東榮豐食用菌有限公司(白玉菇、蟹味菇、金針菇)、東營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方華食用菌有限公司、東營市正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白玉菇、蟹味菇、雞腿菇、北蟲草、金針菇)、綠野菇業有限公司(金針菇、北蟲草、雙孢菇)、麒麟食用菌合作社(黑木耳)等發展規模較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帶動全市食用菌產業園區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5]。

3.2 推進政策支持體系建設

研究制定食用菌產業發展政策,在多方面給予一些規模大、檔次高、帶動能力強的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支持;統籌安排,整合資金,加大對食用菌產業的投入,確保食用菌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6]。

3.3 推進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建設

鼓勵和扶持農民發展各種類型的中介組織。組織加工企業、運銷大戶、生產示范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效合作機制,提高食用菌生產經營者的組織化程度。完善市場硬件建設,改善軟件環境,進一步規范市場管理。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形式的宣傳培訓,轉變農民觀念,樹立良好的信譽意識,提高市場知名度,促進產品流通。著力培植有實力的科技型、加工型龍頭企業,利用其聚集和輻射功能,探索和推行“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使基地與企業緊密聯合,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鏈[7]。重點建設高標準菌種、菌棒供應和產品回收企業,直接為農戶提供高質量的生產菌,實行統一原料供應、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質量、統一產品收購和加工的“五統一”政策,擴大輻射帶動能力。同時,利用菌渣生產有機肥、栽培基質、活性炭等,發展循環經濟,完善產業鏈條。

3.4 著力推進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

圍繞提高食用菌產業綜合效益,加大研發力度,加快開發、引進發展食用菌加工企業,促進加工增值,不斷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扶持壯大加工型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優產品,全力打造黃河口食用菌品牌,不斷增強食用菌產業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建立食用菌產品直供、配送或連鎖經營網絡。同時,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著力引進選育一批品質優、產量高、適應性強的新品種,研制推廣新成果、新技術,加強人才培養[8]。

4 參考文獻

[1] 葛鑄聰,劉培峰.我市成為全省最大的工廠化高檔食用菌生產基地[N].東營日報,2011-06-20(1).

[2]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蔬菜等五大產業振興規劃的指導意見(魯政發〔2010〕81號)[J].山東政報,2010(17):8-23.

[3] 王忠宏.順昌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5):379-380,383.

[4] 盧敏,李玉.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新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2(5):3121-3124,3127.

[5] 胡亞琴.江山市食用菌產業發展優勢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23):389-390,392.

[6] 馮麗.東營“孵化”食用菌產業基地[N].農民日報,2012-11-20(8).

第11篇

關鍵詞:水資源承載力;動態變化;驅動力;主成分分析;塔里木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8-4685-0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16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承載能力的高低影響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水資源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對于水資源承載力(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WRCC)的研究,學者大多將水資源承載力納入可持續發展理論中,如 Harris[1]著重研究了農業生產地區水資源承載力狀況,并作為地區發展潛力的一項衡量標準;Rijiberman等[2]在研究城市水資源承載力中將承載力作為區域水資源安全的衡量標準。中國雖然在水資源承載力研究上起步相對較晚,但成果頗豐。自20世紀80年代施雅風明確提出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概念,迄今為止仍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3,4]。水資源承載力可理解為是一個度量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受水資源制約的閾值,是水量供需平衡與退化到臨界狀態所對應的水資源量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規模[5]。

水資源承載力的動態分析和評價是根據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運用數學模型對該區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進行定量描述,從而全面地分析出水資源承載力的狀況,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6]。常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有背景分析法[7]、層次分析法、多目標決策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8]、DPSIR模型[9]、主成分分析法[10-12]、人工神經網絡[13]、綜合評價指標法[14]、區域水資源的供需平衡模型[15]等。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進行定量研究,分析其動態變化特征,并對其主要驅動力進行評價。

塔里木河流域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河流域,是干旱區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帶[16]。對于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成果較多。對其梳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①從生態學角度出發,研究綠洲地區水資源脆弱性[17]、生態需水量[18]。②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塔里木盆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9]、水資源利用方式[20]、水資源合理配置[21]、相對承載力[22]。③從人類活動影響的角度出發,研究人類活動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23]、城鎮化過程中水資源的利用[24]。可以看出,對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最新的動態變化和驅動力分析較少。因此,依據近期的統計數據,從整體上科學把握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資源承載力的動態變化特征,對地區政策措施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新疆南部天山與昆侖山、阿爾金山山脈之間,自西向東繞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貫穿塔里木盆地,輻射面積達102×104 km2,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河流域。屬大陸性暖溫帶極端干旱氣候,降雨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干燥,水資源形成條件差[24]。流域涵蓋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簡稱巴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簡稱克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和阿克蘇地區。塔河干流自身不產流,三大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和田河是其干流的主要補給來源,開都河-孔雀河流域曾與塔河干流失去地表水利聯系,近年來通過庫塔干渠與塔河干流相連,與三大源流統稱為“四源一干”。塔里木河流域主要以冰川融雪補給為主,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經濟、生態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線[25]。塔里木河流域各縣市主要沿河流分布,綠洲的人口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具有明顯的依賴性,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關乎綠洲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 數據來源

結合塔里木河流域特征,以塔里木河流域所在的5個地州的數據或總和為研究中所用的塔里木河流域部分數據來源,以更好地從整體上反映城鎮化過程中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動態變化特征。所用2005-2013年統計數據主要來源于2006-2014年各年的《新疆統計年鑒》《新疆城市、縣城統計年報》《各地州統計年鑒》《各地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 水資源承載力動態特征分析及綜合評價

3.1 水資源承載力的主成分分析

運用主成分計算公式及SPSS等統計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計算,得到標準化數據、相關系數矩陣、特征值、主成分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表1-表4)。由表2分析出水資源承載力的各項指標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相關性。其中,x1與x3、x1與x18、x3與x9、x3與x11、x3與x18、x7與x9、x17與x18之間分別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97、0.92、0.88、0.86、0.89、0.85、0.95,證明可以進行主成分分析。由表3可知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為91.029%(≥85%),總體代表了因子對塔里木河流域地區水資源承載力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得到主成分載荷矩陣。

由統計軟件計算出相關矩陣R的特征值K、累積方差貢獻率E及主成分載荷矩陣(表3、表4)。由表3得知,當E>85%時的最小m為4,因此本研究取前4個主成分進行分析,對應的4個特征值分別為k1=8.936、k2=3.647、k3=2.281、k4=1.522。由方差貢獻率公式可知,各個特征值的方差貢獻率即為各主成分量的權重:e1=49.646%、e2=20.260%、e3=12.670%、e4=8.453%。從表3中可以看出前4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已經達到91.029%,因此,選擇前4個主成分作為研究對象。

3.2 水資源承載力動態變化趨勢分析

運用統計軟件以及主成分的運算公式得到主成分F1、F2、F3、F4與各因子之間的線性關系式,同時根據綜合得分=因子得分×方差貢獻率,計算綜合得分F。根據F值的大小來表明水資源承載力的情況,值越大說明該年度水資源承載力越小,然后對其進行排序,通過排序來分析在一定時間序列上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動態變化情況。

首先計算主成分函數表達式,由各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與標準化之后的變量y相乘得到。下面以2005年數據為例進行計算,以此類推,可計算出2005-2013年各年的F值(表5)。

F1=0.321 8y1+0.169 3 y2+0.324 5 y3-0.311 4 y4+0.015 1 y5-0.179 6 y6+0.272 6 y7+0.280 3 y8+0.292 0 y9+0.109 1 y10+0.303 1 y11-0.279 0 y12-0.018 1 y13-0.116 4 y14+0.154 2 y15+0.011 0 y16+0.279 7 y17+0.312 1 y18

F2=-0.007 9 y1+0.179 1 y2+0.043 5 y3+0.043 5 y4+0.439 3 y5+0.336 2 y6+0.241 9 y7+0.225 2 y8+0.195 8 y9+0.092 2 y10-0.052 4 y11+0.028 3 y12+0.462 4 y13+0.230 9 y14-0.326 2 y15+0.316 3 y16-0.129 3 y17-0.092 7 y18

F3=-0.120 5 y1-0.033 8 y2-0.141 0 y3+0.126 5 y4-0.316 5 y5-0.337 7 y6+0.178 8 y7+0.162 2 y8-0.013 9 y9+0.526 4 y10+0.086 7 y11+0.035 8 y12+0.047 7 y13+0.439 6 y14-0.329 7 y15-0.270 8 y16+0.103 3 y17-0.043 0 y18

F4=0.004 1 y1+0.590 1 y2-0.042 1 y3-0.156 4 y4+0.168 6 y5+0.131 3 y6+0.005 7 y7-0.032 4 y8+0.006 5 y9-0.176 7 y10-0.196 2 y11+0.373 7 y12-0.220 5 y13+0.128 9 y14-0.138 6 y15-0.458 8 y16+0.225 3 y17+0.154 0 y18

F=0.496 5 F1+0.202 6 F2+0.126 7 F3+0.084 5 F4

水資源承載力與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的F值呈負相關。從表5和圖1可以看出2005-2008年F值變化較大,水資源承載能力降低較快;2008-2010年F值總體平穩,水資源承載力下降緩慢;2010-2013年F值變化比較明顯,從-0.016 3上升到3.380 5,水資源承載力下降相應也最為明顯。總體來看,塔里木盆地地區2005-2013年水資源承載力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4 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變化驅動力分析

由主成分載荷矩陣(表4)可以看出x1、x3、x7、x8、x9、x11、x17、x18與第一主成分有較大的正相關性,x5、x13與第二主成分有較大正相關性,x10與第三主成分有較大的正相關性,x2與第四主成分有較大的正相關性。綜上所述,將塔里木河流域地區水資源承載力驅動因素歸納為工農業生產、人口、第三產業和城鎮化發展4個主要的驅動力類型。

4.1 工農業生產

第一主成分包含了49.646%的主成分貢獻率,屬于主控因子,是影響塔里木河流域地區水資源承載力的主要驅動力,可以控制其他因子的變化,主要包括農業用水、工業用水、耕地面積和灌溉面積。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傾斜和對口支援下,塔里木河流域所在的南疆地區社會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出現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態環境退化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2005-2013年,塔里木河流域地區生產總值從698.37億元增加到2 576.39億元,水資源需求不斷增大(圖2)。由統計數據得知,年末耕地面積從114.451萬hm2增加到169.344萬hm2,有效灌溉面積從112.284萬hm2增加到155.981萬hm2,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的比重最大,并且呈現遞增的態勢,而工業、三產、居民生活和生態等用水量相對較少(圖3)。

4.2 人口

第二主成分包含了20.260%的貢獻率。主要是水資源總量和人均用水量。受水資源總量限制,水資源能夠承載的用水量有限。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人均用水量逐漸增加,對水資源承載力的影響相應增大。2005-2013年,塔里木河流域地區總人口從943.12萬人增長到1 082.07萬人,增長幅度較大,用水量相應增加。就人均用水量來看,2005-2009年基本穩定,2010年有所下降,2010-2013年呈現出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由此可知,近年來,人均用水量增加較快(圖2-3)。

4.3 第三產業

第三主成分包含了12.670%的貢獻率。主要是第三產業用水量。相對于工農業生產用水,第三產業用水比重較小。如2013年,農業用水量為348.02億m3,第三產業僅為0.68億m3,相差極大。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三產業發展逐漸加快,因此,第三產業仍對水資源承載力構成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餐飲、住宿等服務業上。

4.4 城市化水平

第四主成分包含了8.453%的貢獻率。主要是城市化率。2005-2013年,塔里木河流域地區人口城鎮化率從44.02%增長到49.76%,增長幅度較大,并且研究末期值高于同期新疆的城鎮化率(44.47%)。但塔里木河流域地區城鎮化發展內部差異明顯,2013年巴州城鎮化率為78.88%,阿克蘇地區為64.15%,克州地區為58.97%,喀什地區為37.91%,和田地區為35.15%。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可以看出: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增加了用水總量;由于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塔里木河流域地區仍分布有較多的農村和農業人口,這使得耕地面積和灌溉面積較大,需水量較多,不利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嚴重制約著塔里木河流域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來看,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變化的主要驅動力是農業用水量和人口數量,而工業、第三產業等要素對水資源承載力的影響相對較小。從農業用水量與表示水資源承載力的F值的相關性來看(圖4),R2=0.8789,擬合度較高,農業用水量與F值存在著較高的相關性,表明在2005-2013年,農業用水量與水資源承載力的動態變化密切相關。因此,塔里木河流域地區對于人地關系的處理、水土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和發展節水農業尤為重要,尤其需要對塔里木河流域的灌溉面積和農業用水進行控制。為保證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的目標要求,到2030年塔里木河流域所在的南疆地區總灌溉面積將控制在2.466 7×106 hm2以內,農業用水總規模宜控制在2.6×1010 m3左右,還水于生態[26]。從人口數量與F值的相關性來看,R2=0.878 9,擬合度較高,人口數量與F值有著較高的相關性。表明在2005-2013年,人口數量的變化與水資源承載力的動態變化密切相關(圖5)。

4 小結與討論

4.1 小結

1)運用主成分分析的數理統計方法對塔里木河流域地區水資源承載力進行動態分析和評價,利用專家打分法確定評價因子,既可以避免一些人為的主觀隨意性,又能簡化評價工作。通過主成分分析所得到的主成分較好地體現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動態變化趨勢,也較好地分析出了農業發展與人口等驅動因子對水資源承載力的影響。

2)水資源承載力與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的F值呈負相關。通過綜合評價,2005-2013年,F值在波動中增加,塔里木盆地水資源承載力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通過在時間序列上的綜合評價分析,較為直觀地得出了塔里木盆地水資源承載力的動態變化特征,對當前塔里木河流域工農業生產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3)通過對變量進行數據運算,得出影響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4個主成分,分析出水資源承載力變化的驅動力為工農業生產、人口、第三產業、城市化水平。其中,農業用水與人口數量對塔里木河流域地區的水資源承載力影響最大。可以看出,農業的發展和耕地灌溉對水資源需求較大,需要對農業用水和灌溉面積進行控制。

4.2 討論

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要重點解決供需矛盾,圍繞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塔里木河流域地區所在的南疆地五地州應控制農業和農村人口,以防耕地面積盲目擴張,緩解人地關系,減輕水資源壓力;積極培育二、三產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開展新型城鎮化事業;要增強對水資源的統籌調配能力,增加節水灌溉面積的比重,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灌溉設備和技術,來應對大量農業用水需求對水資源承載力帶來的挑戰和威脅。通過保障生態環境用水和抑制生產活動對水資源的過度消耗,增強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HARRIS J M,KENNEDY S. Carrying capacity in agriculture:Global and regional issue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 29(3):443-461.

[2] RIJSBERMAN M A,VEN F H M V 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water system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0,20(3):333-345.

[3] 翁文斌.現代水資源規劃――理論、方法和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 雷學東,陳麗華,余新曉,等.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04,15(3):10-14.

[5] 袁 偉,郭宗樓,吳軍林,等.黑河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J].生態學報,2006,26(7):2108-2114.

[6] 魏光輝,馬 亮.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評價[J].廣東水利水電,2012(2):39-41.

[7] 姚治君,王建華,江 東,等.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進展及其理論探析[J].水科學進展,2002,13(1):111-115.

[8] 陳洋波,李長興,馮智瑤,等.深圳市水資源承載能力模糊綜合評價[J].水力發電,2004,30(3):10-14.

[9] 陳洋波,陳俊合,李長興,等.基于DPSIR模型的深圳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J].水利學報,2004(7):98-103.

[10] 李坤峰,謝世友.基于主成分分析重慶水資源承載力影響因子評價[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8(S2):38-41.

[11] 孟凡德,王曉燕.北京市水資源承載力的現狀及驅動力分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5(3):100-105.

[12] 王 濤,孜比布拉?司馬義,美克拉衣?艾克拜爾,等.烏魯木齊市水資源承載力的動態分析[J].水文,2014,34(6):55-60.

[13] 王 儉,孫鐵珩,李培軍,等.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區域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生態學雜志,2007,26(1):139-144.

[14] 黎 明,李百戰.重慶市都市圈水資源承載力分析與預測[J].生態學報,2009,29(12):6499-6505.

[15] 王 浩,秦大庸,王建華,等.西北內陸干旱區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2):151-159.

[16] 方創琳,喬 標.水資源約束下西北干旱區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閾值[J].生態學報,2005,25(9):2413-2422.

[17] 姜海波,馮 斐,周 陽.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脆弱性演變趨勢及適應性對策研究[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4,25(2):81-84.

[18] 劉新華,徐海量,凌紅波,等.塔里木河下游生態需水估算[J].中國沙漠,2013,33(4):1198-1205.

[19] 李 艷,張鵬飛,唐曉春.氣候變暖背景下塔里木盆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J].地理科學,2011,31(11):1403-1408.

[20] 張 波.探索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的利用方式[J].中國水運,2014,14(4):223-224.

[21] 黃 輝.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08.

[22] 王長建,杜宏茹,張小雷,等.塔里木河流域相對資源承載力[J].生態學報,2015,35(9):2880-2893.

[23] 段建軍,王彥國,王曉風,等.1957-2006年塔里木河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J].冰川凍土.2009,31(5):781-791.

[24] 王長建,張小雷,杜宏茹,等.塔里木河中下游城鎮化進程中水資源利用分析――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為例[J].干旱區地理,2012,35(2):324-331.

第12篇

[關鍵詞] 生物產業 生物經濟 云南

生物技術的發展及生物產業崛起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也為調整經濟結構,解決瓶頸制約,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最終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世界各國都把生物產業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加速搶占“生物經濟”制高點。生物技術作為中國重點發展的高技術,已經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了把生物技術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加強生物技術在農業、工業、人口與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十一五”期間,生物產業被列為全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而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在近 5 年內中國將重點培育數個產值達到 500 億的生物產業基地。

一、國內外生物產業發展趨勢

生物產業作為 21 世紀的朝陽產業,生物產業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和強勁的勢頭迅猛發展,其產值正以每三年增加五倍的速度遞增。有關統計表明,全球生物產業的銷售額約每 5 年翻一番,增長率高達 25%~30%,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 10 倍左右。美國《時代》周刊預言:2020年世界將進入生物經濟時代,革命性的市場投放階段預計將在 2025 年后到來,到 21 世紀中葉,當生物經濟進入成熟階段時,生物應用技術將滲透到我們生活中許多與生物無關的角落。

生物產業在全球的迅速升溫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生物產業正在推動新的產業革命形成,對經濟發展、環境改善,特別對人類自身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三次產業革命。預計到 2020年,生物醫藥占全球藥品的比重將超過33%,生物質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費的比重達5%,生物基材料將替代10%~20%的化學材料,生物產業的市場空間將比信息產業大10倍。生物產業的銷售額每5年增加2倍,增長率高達25%~30%,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10倍左右。生物產業目前已成為世界經濟與國家安全競爭的焦點,各國、各地區紛紛制定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成立專門機構,并采取建園設區、爭奪人才、增加投入等重大措施,促進生物技術產業在知識密集區域集聚化發展,努力搶占21世紀國際經濟技術競爭制高點。如美國基礎研究經費的49%用于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研究,歐盟第六研究框架計劃的 46%用于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

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在我國發展迅速,是21世紀我國最有希望取得創新進展和最具國際競爭潛力的新領域。我國高度重視生物產業的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生物產業發展,我國成立了“國家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促進產業化領導小組”、建立生物產業基地、制定《中國生物技術及產業化發展綱要》、頒布《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組織實施重大專項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生物技術研發體系,在基因組測序、生物芯片、干細胞研究、組織工程蛋白質解析、生物醫學材料等領域的研究和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2009 年 6 月 2 日,國務院辦公廳的《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中,闡述了現代生物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生物醫藥領域、生物農業領域、生物能源領域、生物制造領域、生物環保領域。

目前全國涉及生物技術的企業7300多家,工業總產值約8000 億元。國內許多省(市)如江蘇、山東、天津等在“十二五 ”發展規劃建議中都將生物產業作為戰略重點,紛紛制訂專項規劃和政策,設立專門領導機構和專項資金,培養專門的人才隊伍,加速生物產業的發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在稅收、金融、人才引進、進出口等方面對生物技術企業給予全面支持,目前已經培育了一大批新企業,在我國生物技術發展中起著龍頭帶動作用 。

二、云南發展生物產業的優勢和潛力

云南是生物資源得天獨厚、科技力量較強的省份,自“十五”以來,生物技術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云南白藥、景谷林業、綠大地、沃森生物等企業先后在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全省9件“中國馳名商標”全部出自生物產業領域,50%的“云南著名商標”來自生物產業領域。初步形成了一批實力較強的生物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基地,云南具備了發展生物技術及其相關產業的優勢和潛力。

1. 資源優勢

云南素有“生物王國”和“生物種質基因庫”之美譽,植物、動物、微生物資源豐富,在中國已發現的約3萬種高等植物中,云南有426科、2592屬、17000多種,科、屬、種分別占全國的88.4%、68.7%、62.9%;珍稀物種資源占全國的67.5%,居第一位;云南擁有高等脊椎動物1799種,占全國總數的55%,還有昆蟲10000多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254種瀕危植物中,云南省有117種,占全國總數的46.1%,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383種瀕危動物中,云南省就有243種,占全國總數的63.4%,其中23種為云南獨有。微生物資源在云南省最為豐富,目前全世界公開報道過的放線菌,半數以上都能在云南找到。近20年來,中國發現的6個放線菌新屬都是在云南發現的。云南省擁有854種野生食用菌資源占全國938種的91%以上,其中有不少為云南獨有。每年自然儲量約50萬噸,但僅采摘10萬噸、形成商品量3.2萬噸,出口8000余噸,其中松茸出口日本1000多噸。

云南省國土面積僅占全國的二十五分之一,但卻擁有全國50%以上的生物種類,在較小區域富集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這在全世界都極為罕見。豐富的生物資源為發展生物產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也形成與戰略投資者在技術、資金、商貿等方面合作的互補性。

2. 研發優勢

云南在生物技術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研發優勢,云南省140個科研機構中有76個單位從事生物產業相關的研發工作、研究人員3700多人。在生物科技創新領域,已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在建國家工程技術中心1個;建設和認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0個,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工業微生物發酵工程重點實驗室等已成為生物產業研發基地,在以特產天然藥物有效成份為基礎開發的人工全合成和結構改造藥物方面走在國內前列,初步形成了涵蓋生產、加工、貿易的科技體系、標準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3. 產業基礎優勢

云南生物產業企業和產品具備較突出的競爭優勢和特色。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煙、糖、茶、膠、畜、林和天然藥物、綠色保健食品、花卉園藝、生物化工等為主的生物產業格局,2008年,全省生物產業增加值達194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4%,扣除煙草產業增加值702億元,全省其他生物產業增加值達到1238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1.7%,生物產業已成為全省發展最快的支柱產業。

煙葉、茶葉、花卉、咖啡、核桃、膏桐等品種的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一;煙草、鮮切花、咖啡、核桃、食用菌等品種的產量名列全國第一;蔬菜、中藥材的面積和產量不斷向全國前列邁進;肉類總產量躍居全國第八位,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基本形成。現代醫藥、花卉園藝、生物能源、木本油料等新興生物產業逐步興起。

規模以上各類生物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100多家,主要生物產品加工率提高到48%。生物產業領域的中國馳名商標、云南省著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分別達到9件、314件和10件,擁有斗南花卉、晨農蔬菜、云南白藥、排毒養顏膠囊、昭通天麻、云南紅酒等一批知名品牌產品。

三、云南生物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云南生物產業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優勢,但云南生物產業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企業規模小、品牌產品不多、企業未能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產業“工程化”環節薄弱等突出問題。

1. 企業規模較小,品牌產品不多

云南省生物技術產業在工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和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還不多,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還體現不夠,市場份額較小,國際競爭力不強。在全國具有突出地位的龍頭企業、企業集群不多,大多數為小企業,產業總體規模不大,有資質的生產型企業較少。新產品開發、生產與科研結合不夠,缺乏支撐生物技術產業的優勢產品和名牌產品、難以占領更大市場。

2. 研發投入不足,企業未能完全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的核心是人才,在發達國家,企業是生物技術產業的主體,R&D 經費主要來自企業,R&D 人員主要在企業,生物技術 R&D 投入占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發達國家一般為20%左右,我國為5.0%,云南省高新技術企業不到 3.0%,其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投入更低。云南主要技術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業高素質人才缺乏,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中介體系不完備,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亟待建立。

3. 產業“工程化”環節薄弱

我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是生物技術創新的主導者,使得我國生物產業在技術研發階段雖與國際差距不大,但在產業化階段的差距卻不斷拉大。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除產學研結合不緊、企業研究力量薄弱、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不暢外,“工程化”環節薄弱是主要原因。形成產業鏈條的中游“中試、放大、集成”的瓶頸制約嚴重。一些科研成果在實驗室里的產品都達到標準,但一旦進入中試、放大和規模化生產,卻很少成功。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成果仍不能滿足生產和商品化的需要。而對科研機構或科研人員來說,由于無中試基地或無資金進行中試、放大,其科研產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下游,從而造成產業上下游鏈條的銜接不夠,大大影響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四、云南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的對策建議

建國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物產業的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十六大以來,全省按照“扎扎實實打基礎,突出重點抓特色”的發展思路,圍繞“鞏固提高煙、糖、茶、膠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果蔬、馬鈴薯、花卉、食用菌、咖啡、中藥材、特色經濟林等優勢產業”的總體要求,生物產業呈現出增長速度快、發展勢頭好的喜人局面。目前,制定了《云南省生物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5)》,對發展生物產業做出了總體部署,生物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針對前面所述云南生物技術領域特點、優勢、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云南生物產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1. 建立加快生物農業發展的協調和管理機制

云南省生物產業目前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發展機遇,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科技先導、企業主體”的運作模式,以新型工業化的理念謀劃生物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省政府發展生物產業辦公室的統籌、協調、服務職能,充分調動相關部門和單位的積極性,統籌規劃、協同推進,建立起加快發展生物產業的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體系。抓住全球生物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提出云南生物產業前瞻性發展思路、戰略舉措以及具體政策措施和發展模式,促進全省生物產業快速發展。

2. 多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大力支持創新

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以增量帶動存量,盤活分散在各部門的存量資金,采取財政、金融、稅收、貼息、補助等多種經濟和政策杠桿,全方位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向生物產業聚集。

省級財政視財力情況,逐年增加云南生物農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建立較大數額的生物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破解生物產業發展的瓶頸環節和延伸產業鏈的集成技術、共性技術研究,強化支持源頭創新,加強生物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高度關注生物技術研發生產中關鍵“工程化”技術的攻關研究,解決目前產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和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充分運用財政支持、金融信貸、引進外資、民間投資等渠道,解決生物產業發展的融資難問題。財政資金“以小撥大”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生物產業。制定生物產業融資的可操作政策,建立有利于風險投資進入、退出的科學機制。

支持生物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生物技術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融資或發行企業債券,支持生物技術企業通過收購上市公司和創業板直接融資。加大政策性金融對生物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金融機構對符合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的生物企業要給予積極的信貸支持,支持中小企業以專利技術為擔保向銀行貸款。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吸引省外、國外風險投資機構來云南省建辦事處或選擇投資項目,充分利用創業板市場,吸引大批社會資金投向生物工程科研開發和成果轉化,大力扶持科技投融資機構的建立和發展。

3. 整合相關資源,形成推進生物產業發展合力

結合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整合國家和省、市、區生物技術產業領域的研發、技改、產業發展的資金以及其他相關資源,集成推進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建立生物產業發展重大問題的協調機制,加強生物產業體制改革、產業發展、技術研究開發、生物安全監管等方面的有機銜接,形成推進生物工程發展的合力。

4. 實施人才發展戰略,營造吸引人才集聚的政策環境

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構筑生物產業發展的人才高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生物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基地,培養一批生物產業技術創新人才、技術應用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設立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生物產業發展創業基金,吸引海外學子回國創業;鼓勵和支持省內外各類人才在云南創辦生物產業企業,大力推動工業、商業人才向生物產業基地流動。所在地政府給予積極引導和政策支持。從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建立人才激勵機制三個層次出臺具體扶持政策,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和發現人才、尊重人才、量才取酬的激勵機制,構建有利于集聚生物產業發展人才的良好政策環境。

5.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相關政策,建立有利于生物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縱觀國際上生物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生物產業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制度變遷在生物產業發展中發揮著幾乎與技術變革同等重要的作用。這是與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相一致的。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創新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凈化產業發展環境,激發市場潛能,從而實現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因此,在我國生物產業秩序尚不規范,相關產業政策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有效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已有推進生物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逐步構筑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產業政策體系顯得十分必要。

云南應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剛要

( 2006~2020年 ) 》和《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配套稅收政策,鼓勵生物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原始和集成創新能力,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深入貫徹落實《云南省生物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5)》,幫助企業用好、用活相關產品開發、創新性企業建設、技術開發費 150%稅前抵扣等一系列實用政策。云南應根據現代生物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周期長等特點,結合國家稅收改革方向和促進生物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針對生物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措施和稅收優惠政策。

6. 擴大開放,加強國際合作

云南應積極開展生物產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推進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走出去”,帶動整個行業健康快速發展。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種創新資源,全面提升生物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國際國內市場開拓能力和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配套相關政策,吸引省外、國外生物技術企業來滇設立分公司、創建研發機構和產業基地。

參考文獻:

[1] 韓春清,王志章. 全球生物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J ]. 中國商界,2008,(8):104

[2] 王宏廣. 發展生物技術引領生物經濟 [M ].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