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統計學因素分析

統計學因素分析

時間:2023-07-13 17:23: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因素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摘要: 針對企業管理決策十分重要的平均指標的兩因素分析,文章作者結合典型實例提出了全新的解題方法,從而大大簡化了計算過程,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效果,為指數體系因素分析的便捷應用等提供了有益參考。

Abstract: Directing at two-factor analysis of average index which is fundamental to enterprise management decision, the authors present brand-new solution methods combined with one typical example. This method greatly simplifies the computational process,reduces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improv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the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and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to the convenient application for the factor analysis of index system as well, and so on.

關鍵詞: 平均指標;指數體系;因素分析

Key words: average index;index system;factor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1-0142-02

0 引言

統計學原理》是應用型普通高校本/??茣媽W專業應修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程。在《統計學》和其它有關教科書上同樣也都講到了對平均指標進行因素分析。在講解《統計學原理》的“指數體系和因素分析”中“平均指標的兩因素分析”部分的內容時,我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解題方法,以期達到簡明、易學、易教、易用的目的。

1 相關概念和理論

算術平均數的基本計算形式是用總體的單位總數去除總體的標志總量[1]。平均指標就同質總體內某一數量標志求得。平均指標指數中的平均指標通常是加權算術平均數,計算加權算術平均數所依據的資料是統計分組后所形成的變量數列。在統計分析中,將一系列相互聯系、彼此間在數量上存在推算關系的統計指數所構成的整體稱為指數體系。指數體系是進行因素分析的基本依據。因素分析法就是根據指數體系,從數量上分析能反映某種社會經濟現象總體變動情況的經濟指標變動,受多種影響因素的指標變動的影響方向、影響程度[2]和影響數額(絕對值)的一種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按其被研究指標性質的不同可分為兩類:總量指標的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標的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的結果表現為相對數和絕對數兩種形式[3]。準確計算和便捷運用因素分析法,提供客觀、科學的統計信息,對企業的管理決策無疑十分重要。

2 平均指標兩因素分析傳統講解方法

對平均指標兩因素分析的指數體系進行講解時,所使用的公式一般為:

第2篇

【關鍵詞】手術;切口感染;影響因素;護理對策

手術切口感染是外科常見的并發癥,可導致切口愈合延緩、住院時間延長、加重家庭負擔,甚至造成全身感染等嚴重并發癥[1-2]。因此,探討分析手術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實施針對性手術室護理措施,對獲得良好療效及促進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10—2015-10間我院手術治療的680例患者。男344例、女336例;年齡18~69歲,平均43.5歲。急診手術205例,擇期手術475例。骨科手術198例,婦產科手術124例,胃腸手術122例,泌尿系統手術119例,肝膽手術117例。

1.2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6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切口是否感染分為感染組(37例)與未感染組(643例),并比較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性質、手術類型、手術地點、有無參觀人員、手術時間、引流管數、是否為接臺手術等。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Epidata3.1和SPSS17.0進行數據錄入與統計分析。比較方法包括單因素分析與非條件Logistic回歸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單因素分析

在680例患者中,發生切口感染37例(5.44%),其中急診手術、非層流手術室、有參觀人員、手術時間>3h、接臺手術患者的切口發生感染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非條件

Logistic回歸多因素分析急診手術、非層流手術室、有參觀人員、手術時間>3h、接臺手術均為手術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3.1手術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

通過單因素分析與非條件Logistic回歸多因素分析,急診手術、非層流手術室、有參觀人員、手術時間>3h、接臺手術患者的切口發生感染率更高,屬于手術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急診手術往往實施較為倉促,術前準備不夠充分,無法及時做好患者的綜合評估與消毒清潔工作。非層流手術室不能高效清除環境細菌,致使室內細菌的濃度較高。有參觀人員或接臺手術時可大幅增加手術室內浮游細菌的數量及流動性。手術時間過長增加了切口的暴露時間,致使其與空氣中細菌接觸風險增加,更容易導致切口感染[4-5]。

3.2護理對策

(1)術前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充分做好術前準備,積極落實清潔消毒工作。合理處理患者機體抵抗力下降相關因素,嚴格執行手術全過程的無菌操作。(2)盡量選擇在層流手術室進行手術。對于非層流手術室,應延長術前及術后的消毒時間。(3)手術復雜、預計手術時間>3h時,盡可能優先排序。(4)盡量避免或減少接臺手術,其間隔至少需要通風10min,充分稀釋空氣內浮游細菌,嚴格遵循“無菌-有菌”的順序原則[6]。(5)嚴格控制參觀手術的人數,對操作復雜、時間較長的手術更應規避。減少手術室內人員不必要的走動與出入。術中囑參觀者與手術臺之間保持>1m的距離[7]。(6)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與規范操作熟練度,提高護理配合能力與效率,并對患者給予適當心理護理干預,以盡量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感染暴露風險。

作者:廖思蘭 彭紅 莫戀 單位: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手術室

參考文獻

[1]吳海英,全日紅,蔡亞娜,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預防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效果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3):563-564,647.

[2]戴穎玨.會陰側切術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及預防對策[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8):1314-1315.

[3]項大業,連永生.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6):1150-1152.

[4]劉瑜.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策略[J].西部醫學,2012,24(7):1343-1344.

[5]陳芳,章忠渭,楊月明,等.普外科老年患者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6):632-634.

第3篇

[關鍵詞] 多發性骨髓瘤;臨床特征;預后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4(b)-003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al feature and prognosis of multiple myeloma (MM). Method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index of 53 patients with diagnosis of MM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May 2015 were reviewed.SPSS 17.0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Through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the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explored. 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hemoglobin,serum calcium,albumin,β2-microglobulin (β2-MG),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nd serum creatinine were related factors in MM prognosis.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and β2-MG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MM.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dian survival time among the grade Ⅰ,Ⅱ,Ⅲ according to ISS staging (P=0.000).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dian survival time among the grade Ⅰ,Ⅱ,Ⅲ according to DS staging (P=0.917). Conclusion High level of β2-MG and old age are correlated to poor prognosis.ISS staging would be more suita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Key words] Multiple myeloma;Clinical feature;Prognostic factor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種發生于B淋巴細胞的漿細胞惡性腫瘤[1],特點為漿細胞克隆增殖產生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輕鏈并致多個靶器官損害[2-4]。本病的年發病率為1/10萬~5/10萬[5]。據美國癌癥協會統計,MM占所有癌癥的1%,占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10%[6],好發于中老年,在西方國家為第二常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7]。MM異質性強,生存差異大,至今難以治愈,預后因素復雜,分期系統多樣。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具有完整診療和隨訪記錄的MM患者臨床資料,評價其預后因素并尋求最適用于預后評估的分期系統,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5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53例M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診斷及臨床分型均符合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MWG)MM的診斷標準[8],隨訪至2015年11月,存活19例(35.8%),死亡34例(64.2%)。在53例患者中,男性31例(58.5%),女性22例(41.5%);年齡為31~88歲,中位年齡為61歲;其中IgG型27例(50.9%),IgA型11例(20.8%),IgD型4例(7.5%);κ輕鏈型4例(7.5%),λ輕鏈型5例(9.4%);不分泌型2例(3.8%);患者初診時按照Durie-Salmon標準[9]進行分期,其中Ⅰ期7例(13.2%),Ⅱ期12(22.6%),Ⅲ期34例(64.2%);按照ISS標準[10]進行分期,其中Ⅰ期9例(17.0 %),Ⅱ期19例(35.8%),Ⅲ期25例(47.2%)。53例患者的治療均以MP/VAD/M2等聯合化療為主。

1.2 方法

記錄并分析患者初診確診時的年齡、性別、血紅蛋白、血清鈣、白蛋白、β2-MG、血清LDH、血肌酐以及骨髓漿細胞數。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平均值及中位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進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檢驗作單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作多因素分析,檢驗水準定為α=0.05。

2 結果

2.1 影響MM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53例MM患者9項變量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血紅蛋白、血清LDH、白蛋白、血肌酐、血清β2-MG與預后相關,其中年齡≥60歲、血紅蛋白

2.2 影響MM預后的COX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篩選出的6項預后相關因素再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血清β2-MG是獨立預后因素(表2)。

2.3 DS分期對生存的影響

根據DS分期,Ⅰ、Ⅱ、Ⅲ期中位生存期分別為40、26、20個月。不同DS分期的中位生存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917)(圖1)。

2.4 ISS分期對生存的影響

根據ISS分期,Ⅰ、Ⅱ、Ⅲ中位生存期分別為41、31、12個月,不同ISS分期的中位生存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圖2)。

3 討論

MM好發于中老年人。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發病中位年齡61歲,較歐美國家報道的65歲略低[11]。Riccardi等[12]通過對341例接受傳統化療的MM患者的研究發現,年齡>66歲的MM患者的生存期較≤66歲者延長。Corso等[13]對356例初治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50歲以下MM患者的生存率大于50歲以上患者;而Siegal等[14]的研究顯示,年齡對無事件發生率(EFS)、生存曲線(OS)無明顯影響。雖然目前對于年齡是否影響預后存在一定爭議,但年輕患者的總體預后較好。Kaneko等[15]對116例MM患者的年齡與疾病危險度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是否>60歲是預后評價因素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

血清β2-MG是細胞膜上Ⅰ型組織相容性抗原的輕鏈。在MM中,由于骨髓瘤細胞惡性增殖及腎功能損害而導致血清β2-MG明顯升高,其是淋巴系統疾病腫瘤負荷的標志物,與腎功能密切相關[16-17]。相關研究[18]已證實,MM患者的血清β2-MG水平對于預測OS及EFS都有重要意義,是MM的一項獨立預后指標。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血清β2-MG是MM的獨立預后指標,這與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報道一致。

MM分期方法有多種,其中DS及ISS分期標準最為常用,但DS分期更多反映的是疾病的臨床進程及腫瘤負荷。研究[19]顯示,X線檢查陰性的癥狀型骨髓瘤經CT、PET或MRI檢查后發現,20%的骨骼有異常。IMWG報道的ISS國際分期系統是利用白蛋白、血清β2-MG這兩個臨床常用指標將骨髓瘤患者分為低、中和高危三期,易于臨床推廣應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根據DS分期標準進行生存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917);根據ISS分期標準進行生存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提示ISS分期是MM的預后指標。2015NCCN指南指出,ISS分期系統較DS分期系統有更好的預后預測作用[20]。

綜上所述,高齡、高血清β2-MG是MM的獨立不良預后因素,與DS分期標準相比,ISS分期標準具有更好的預后評估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洪真.沙利度胺聯合VAD化療方案對多發性骨髓瘤臨床療效的系統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0):41-46.

[2] 秦小琪,徐燕,安剛,等.腎功能對β2微球蛋白水平作為多發性骨髓瘤國際分期系統預后因素的影響――單中心666例臨床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5,36(5):393-397.

[3] Eslick R,Talaulikar D.Multiple myeloma:from diagnosis to treatment[J].Aust Fam Physician,2013,42(10):684-688.

[4] 楊蕊雪,高露,施菊妹,等.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進展與分期[J].中國癌癥雜志,2014,24(10):727-731.

[5] 沈君,王椿,魏道林.靶向治療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療效及生存的影響[J].白血病?淋巴瘤,2014,23(2):100-106.

[6] Siegel R,Naishadham D,Jemal A.Cancer statistics,2012[J].CA Cancer J Clin,2012,62(1):10-29.

[7] Caers J,Withofs N,Hillengass J,et al.The role o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diagnosis and follow up ofmultiple myeloma[J].Haematologica,2014,99(4):629-637.

[8] Kyle RA,Rajkumar SV.Criteria for diagnosis,staging,risk stratification and response assessment of multiple myeloma[J].Leukemia,2009,23(1):3-9.

[9] Durie BGM.A clinical staging system for multiple myeloma:correlation of measured,myeloma cell mass with presenting clinical features,response to treatment,and survival[J].Cancer,1975,36(3):842-854.

[10] Greipp PR,Jesus SM,Durie BGM,et al.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for multiple myeloma[J].J Clin Oncol,2005,23(15):3412-3420.

[11] Siegel R,Ma J,Zou Z,et al.Cancer statistics,2014[J].CA Cancer J Clin,2014,64(1):9-29.

[12] Riccardi A,Mora O,Brugnatelli S,et al.Relevance of age on survival of 341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update results of the MM 87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rotocal[J].Br J Cancer,1998,77(3):485-491.

[13] Corso A,Klersy C,Lazzarino M,et al.Multiple myeloma in younger patients:the role of age as prognostic factor[J].Ann Hematol,1998,76(2):67-72.

[14] Siegel DS,Desikan KR,Mehta J,et al.Age is not a prognostic variable with autotransplants for multiple myeloma[J].Blood,1999,93(1):51-54.

[15] Kaneko M,Kanda Y,Oshima K,et al.Simple prognostic model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a single center-study in Japan [J].Ann Hematol,2002,81(1):33-36.

[16] Greipp PR,San Miguel J,Durie BG,et al.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for multiple myeloma[J].J Clin Oncol,2005, 23(15):3412-3420.

[17] Dimopoulos MA,Kastritis E,Michalis E,et al.The International Scoring System (ISS) for multiple myeloma remains a robust prognostic tool independently of patients′renal function[J].Ann Oncol,2012,23(3):722-729.

[18] Weber DM,Wang M,Delasalle K,et al.Confirmation of prognostic value of model using β2-microglobulin and albumin for multiple myeloma propo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 with similar results using β2M alone[J].Blood,2003,102(11):937-951.

[19] Mhaskar R,Redzepovic J,Wheatley K,et al.Bisphosphonates in multiple myeloma:a network meta-analys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2,(5):CD003188.

第4篇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預后;影響因素

髖關節疾病是常見的骨科疾病,病情到了晚期會由于髖關節疼痛導致跛行、功能障礙、活動受限。使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現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全髖關節置換術發展迅速,不只是假體設計、假體材料、手術技術方面,而且在術后康復治療和理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2]。本文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影響預后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回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間收治的28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臨床病歷資料,結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間收治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齡51~82歲,平均61.5±2.1歲;股骨頭壞死16例,股骨頸骨折9例,髖關節骨關節炎3例;術前Harris平均評分43.5±4.2;使用骨水泥型人工全髖關節14例,使用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髖關節14例;術后發生并發癥3例。

1.2手術方法

采用全身復合麻醉,患者側臥位,取后外側切口,顯露并切開關節囊,垂直切斷股骨頸,對髖臼進行操作,充分暴露股骨截面,將假體試模安放好,之后復位檢查。確定位置正常后充分固定,沖洗創面,放置引流管,然后關閉切口。之后按常規行術后處理。

1.3預后觀察

患者順利完成手術后,隨訪3個月,進行術后Harris評分。以79分為分界點,分為2組。A組18例,Harris評分>79分,預后良好,包括優、良這2個級別。B組10例,Harris評分≤79分,預后不理想,包括中位、差這2個級別。分析可能影響預后的相關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術前Harris評分、人工全髖關節材料、是否發生并發癥、是否接受早期心理干預、護理干預。

1.4 Harris評分標準

Harris評分組成:1、疼痛,共44分;2、關節功能,共18分;3、關節運動,共5分;4、行走能力,共33分。其中優為90~100分;良為80~89分;中位70~79分;差為小于70分。

1.5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均應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經單因素分析篩選出顯著差異的研究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計算各因素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區間(95%CI),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情況

比較A組和B組患者的一般資料,A組在術后發生并發癥、接受早期心理干預和接受護理干預方面的比例與B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單因素分析

經過統計學分析,是否發生并發癥、是否接受早期心理干預、護理干預在單因素分析后的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多因素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為基礎,可能相關因素作為自變量,包括是否發生并發癥、是否接受早期心理干預、護理干預,以是否影響預后作為因變量,建立Logistic回歸方程。結果顯示是否發生并發癥、護理干預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因素,P

3.討論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自德國人Gluch第一次嘗試開始,經過了早期探索、初步形成以及現展三個階段。全髖關節置換術能夠迅速重建髖關節的功能,消除髖部疼痛,矯正畸形的髖關節,維持髖關節的穩定,改善患者的關節活動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以及腫瘤等髖關節疾病,可以獲得顯著的療效[3,4]。由于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年齡普遍偏高,這一年齡層的患者一般身體素質較差,同時患有基礎疾病,而且髖關節病變大多為較難治愈的疾病,如股骨頭壞死、陳舊性股骨頸骨折,因此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預后會受到影響。為了改善這個狀況,本文對影響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預后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研究。

關于全髖關節置換術使用的人工全髖關節材料方面,本文比較了骨水泥型與非骨水泥型兩種。有關研究表明,非骨水泥型假體具有術中安全、手術時間短、手術創傷小、生物學假體固定等優點,而術后Harris評分、并發癥方面及預后效果,兩種假體無明顯差異[5]。兩種材料的假體只是在術中效果和無菌性松動方面有顯著差異,臨床效果接近。A組和B組患者中使用骨水泥型人工全髖關節的比例基本相同,可見人工全髖關節材料對預后影響不大。

全髖關節置換術引起的并發癥包括:坐骨神經牽拉傷、腓總神經損傷、下肢深靜脈拴塞、下肢腫脹、髖關節脫位等。如果發生的并發癥未及時得到處理會嚴重影響預后恢復,本文A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術后護理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已發生并發癥的癥狀。成功完成手術之后需要配合完善的術后康復治療才能得到理想的恢復效果。康復治療能夠促進患者恢復體力、解除疼痛、增強肌力、保持肌肉張力、維持關節穩定性、恢復關節活動度,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避免長期臥床引發的并發癥[6,7]。干預性護理措施可以保證康復治療的順利進行,使患者了解到康復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治療配合度。而早期心理護理對康復治療的順利進行能夠起到促進作用。因患者承受的心理壓力大,容易引起緊張、焦慮、悲觀的消極情緒,這些心理問題會導致術后康復訓練懈怠,針對性的給予心理干預能夠使患者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提高術后康復效果。由于老年人感覺遲鈍,影響對自身狀況的判斷,需要每過2小時觀察患肢末稍血液循環、感覺情況、活動、溫度,針對情況及時處理[8]。

本研究結果顯示,是否發生并發癥、是否接受早期心理干預、護理干預在單因素分析后的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應用Logistic回歸方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影響預后的獨立因素是是否發生并發癥、護理干預。術前進行早期心理干預,術前術后均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指導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針對影響預后的因素進行合理的改善,能夠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賀 杰,馮秀丹,陳 燕,等.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海南醫學, 2010, 21 (17): 135-137,116.

[2]李艷玲,陳 敏.舒適護理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后的應用[J].海南醫學, 2011, 22 (15): 144-146.

[3]曹魯軍,肖建華,王 俊,等.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36例臨床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2, 12 (4): 68-69.

[4]豐桂平,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患者的早期護理干預體會[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2, 10 (1): 71-72.

[5]T.S. Huang, M.N. Rahaman, Hot isostatic pressing(HIP) of alpha-AL_20_3 submicron ceramics pressureless sinte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mprovement in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use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 Hard Materials, 2010, 24 (11):124-126.

[6]劉師良,李 哲,徐躍根.骨水泥型與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比較[J].浙江創傷外科, 2010, 15 (6):722-725.

第5篇

[關鍵詞]ICU;壓瘡;營養指標;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5(b)-0138-03

Early warning effect of clinical nutrition index on pressure ulcer in patients with ICU

HUO Wan-jun1 LIU Rong-min1 XIONG Xiao-ling2

1.School of Nursing,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00, China;2.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Uni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sure ulcers and common clinical nutritional indexes in ICU patients.Methods 256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ICU of a three class A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May 2016 to February 2017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for risk factors of decubitus ulcers in ICU patients.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moglobin,red blood cell,hematocrit,albumin,total protein,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calf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P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Pressure ulcer;Nutritional index;Risk factors

壓瘡指位于骨隆突處、醫療或其它器械下的皮膚和/或軟組織的局部損傷[1]。目前臨床上壓瘡的患病率和發生率仍然很高,尤其是重癥監護(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研究發現,ICU內壓瘡的患病率為14%~41%,發生率為1%~56%,是普通病房的2~3倍[2]。有文獻[3-4]報道,營養情況與ICU患者壓瘡的發生有關。目前國內外常用壓瘡評估量表存在缺少營養評估條目,或營養評估條目僅根據營養方式和進食量進行評估等問題,不能起到有效預測ICU患者壓瘡發生的作用,因此需要結合客觀的指標提高評估的準確性。本研究通過對ICU患者壓瘡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探討臨床常用營養指標與壓瘡的關系,為ICU患者壓瘡的防治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2月在廣東省某三級甲等醫院ICU收治的25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入住ICU時間≥24 h;③首次皮膚評估未發現壓瘡;④入院前未患影響皮膚觀察的皮膚??;⑤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急慢性皮膚病或燒傷患者;②不愿參加研究或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男135例,女121例;年齡(67.70±16.66)歲;ICU住院日(8.77±17.32)d;入院診斷:骨折12例(4.7%)、呼吸系統疾病53例(20.7%)、泌尿系統疾病27例(10.5%)、神經系統疾病25例(9.8%)、消化系統疾病15例(5.9%)、循環系統疾病25例(9.8%)、腫瘤72例(28.1%)、其他27例(10.5%)。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ICU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調查表”進行資料收集,包括三部分。①ICU患者基本資料;②臨床常用營養指標,包括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白蛋白(albumin,Alb)、總蛋白(total protein,TP)、總淋巴細胞計數(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上臂圍(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MAC)、小腿圍(calf circumference,CC)、身高(hight,H)、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③壓瘡的發生情況。

1.2.2 調查方法 對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填寫ICU患者危險因素調查表。實驗室檢查結果取距本次研究最近一次的結果作為研究數據。臥床患者BMI的計算參考王艷等[5]研究得出的BMI回歸方程。壓瘡分期采用美國壓瘡顧問小組2016年版分期標準[1]。每天由2名護理人員對納入的研究對象進行評估、觀察,直至首次發生壓瘡、轉科、死亡為止。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連續性資料以x±s表示,非連續性資料用率表示,通過t檢驗、χ2檢驗或非參數檢驗比較兩組患者各營養指標差異,對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進一步使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以P

2結果

2.1一般資料

本組256例ICU患者中,有61例患者在ICU住院期間發生壓瘡,發生率為23.83%。61例患者共有76處壓瘡。壓瘡分期:1期壓瘡40處(52.63%),2期壓瘡31處(40.79%),深部組織損傷5處(6.68%)。壓瘡發生部位以骶尾部43處(56.58%)最多,其次是足部7處(9.2%)和臀部7處(9.2%)。壓瘡患者主要疾病診斷所屬系統以呼吸系統24例(39.3%)為主。兩組的性別、年齡、入室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臨床常用營養指標與壓瘡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除TLC指標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Hb、RBC、HCT、Alb、TP、MAC、CC、BMI 8個變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2.3 ICU患者壓瘡發生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以壓瘡是否發生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P

3 討論

3.1 ICU壓瘡發病特征

本研究納入對象中有61例患者在ICU住院期間發生壓瘡,發生率為23.83%,與涂倩等[6]的報道結果相似。本研究發現壓瘡發生部位主要在骶尾部、足部和臀部,多數ICU患者長時間處于臥床狀態,局部皮膚組織持續受壓不緩解,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增加了壓瘡發生的危險性。壓瘡患者疾病診斷所屬系統以呼吸系統為主,涂倩等[6]的研究結果顯示,呼吸系統疾病是壓瘡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呼吸系統功能異常引起的全身氧合作用改變可能與壓瘡的發生有關。此外,本研究中男性、高齡、入室天數延長患者壓瘡發生率較高。

3.2實驗室指標與壓瘡發生的關系

單因素結果分析顯示,壓瘡組與非壓瘡組患者的Hb、RBC、HCT、Alb、T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人體測量指標與壓瘡發生的關系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壓瘡組與非壓瘡組患者的MAC、CC、BMI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本研究探討了臨床常用營養指標與壓瘡的關系,結果顯示Alb和CC對ICU患者壓瘡的發生有預警作用。雖然Alb作為實驗室指標能部分反映營養情況,但生化指標容易受病情影響,不能穩定地評估患者的營養情況,另外CC目前尚無統一的營養診斷界值標準,因此對ICU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時,應將以上營養指標與目前常用的壓瘡危險評估表中營養方面的評分細則結合,以提高壓瘡的預防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Npuap.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NPUAP) announces a change in terminology from pressure ulcer to pressure injury and updates the stages of pressure injury[EB/OL].https:///,13 April 2016.

[2]Keller PB,Wille J,van Ramshorst B,et al.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review of risks and prevention[J].Intensive Care Med,2002,28(10):1379-1388.

[3]高碧麗,丁玉蘭,陳菁.ICU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護士,2015,(3):142-143.

[4]Serra R,Caroleo S,Buffone G,et al.Low serum albumin level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the onset of 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Int Wound J,2014, 11(5):550-553.

[5]王艷,蔣德川,袁芳,等. 臨床常用營養指標與臥床老年患者體質指數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21):24-26.

[6]涂倩,孫艷,張純瑜,等. 氧合作用和血流灌注指標對ICU患者壓瘡發生的預警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85-287.

[7]Nassaji M,Askari Z,Ghorbani R.Cigarette smoking and risk of pressure ulcer in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Int J Nurs Pract,2014,20(4):418-423.

[8]Corniello AL,Moyse T,Bates J,et al.Predictors of pressure ulcer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isease[J].J Vasc Nurs,2014,32(2):55-62.

[9]Sayar S,Turgut S,Dogan H.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at risk according to the waterlow scal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essure ulcers[J].J Clin Nurs,2009,18(5):765-774.

[10]Cowan LJ,Stechmiller JK,Rowe M,et al.Enhancing Braden 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in acutely illveterans[J]. Wound Repair Regen,2012,20(2):137-148.

[11]鄧小紅,王喬鳳,李明珂,等.ICU住院患者發生院內獲得性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6):836-839.

[12]周敏.ICU住院患者壓瘡發生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健康前沿,2016,23(2):148.

[13]王艷,高娟,陳惠敏,等.營養客觀參數與老年患者壓瘡發生的相關性分析[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1,25(1):8-10.

[14]Campos AC,Groth AK,Branco AB.Assessment and nutritional aspects of wound healing[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8,11(3): 281-288.

[15]Bonnefoy M,Jauffret M,Kostka T,et al.Usefulness of calf circumference measurement in assessing the nutritional state of hospitalized elderly people[J].Gerontology,2002,48(3):162-169.

[16]Chumlea WC,Guo SS,Vellas B,et al.Techniques of assessing muscle mass and function (sarcopenia)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the elderly[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1995,50(Spec):45-51.

[17]S英.醫院感染現狀分析及上臂圍和小腿圍對臥床醫院感染患者營養評估的作用[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6.

第6篇

【關鍵詞】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胰性腦病;危險因素

Objective:Tostudytheriskfactorsfor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complicatedbypancreaticencephalopathy(PE).Methods:Clinicaldatafrom255patientswithSAPfromJanuary2005toDecember2006werereviewed.ThirtyoneSAPpatientshadPE,and224SAPpatientsdidnot.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SAPpatientsinbothPEgroupandnonPEgroupwereanalyzed.Results:Ransonscaleandtheincidenceratesof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renalfailure,hypoproteinemia,hypocalcemiaandhyperglycosemiainPEgroupwerehigherthanthoseinnonPEgroup(P<0.05).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ⅡandCTseverityindexscales,theactivitiesofamylaseandlipase,theincidencerateofliverfunctionfailure,theinfectionrateandtheoperabilitybetweenthePEgroupandthenonPEgroup(P>0.05).Multivariate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showedthatARDSandhyperglycosemiawerehighriskfactors.CurerateinPEgroupwashigherthanthatinnonPEgroup.Conclusion:NosogenesisofPEistheresultofmultiplefactors.ARDSandhyperglycosemiamaybethehighriskfactorsforPE.

Keywords:acutenecrotizingpancreatitis;pancreaticencephalopathy;riskfactors

胰性腦?。╬ancreaticencephalopathy,PE)是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危重難治并發癥之一。我們對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并發PE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總結,以探討其發病的危險因素。

1對象與方法

1.1病例來源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治療的AP病例,共納入255例。

1.2診斷標準

參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草案)》[1]。(1)AP:臨床上表現為急性、持續性腹痛(偶無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其含量≥正常值上限的3倍,影像學提示胰腺有或無形態改變,排除其他疾病者??捎谢驘o其他器官功能障礙。少數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輕度增高。(2)輕癥AP:具備AP的臨床表現和生化改變,而無器官功能障礙或局部并發癥,對液體補充治療反應良好。Ranson評分<3,或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Ⅱ,APACHEⅡ)<8,或CT分級為A、B、C。(3)SAP:具備AP的臨床表現和生化改變,且具備如局部并發癥(胰腺壞死、假性囊腫和胰腺膿腫)、器官衰竭、Ranson評分≥3、APACHEⅡ評分≥8和CT分級為D、E等情況之一者。

1.3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SAP診斷標準。

1.4排除標準

(1)根據病歷資料難以確定SAP診斷者;(2)病歷資料嚴重缺乏,難以進行病情輕重評分者;(3)肝性腦病;(4)既往有顱內疾病史、精神病史和糖尿病史。

1.5分組

采用回顧性對照研究,根據是否合并PE將符合上述納入標準的病人分為PE組31例和非PE組224例,均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forWindows。單因素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

2結果

2.1兩組性別、年齡、院外病程和病因

PE組年齡(46.84±14.70)歲,男20例、女11例,院外病程(2.87±2.49)天;非PE組年齡(48.89±14.45)歲,男124例、女100例,院外病程(2.31±2.79)天,兩組性別、年齡、院外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E組膽系疾病6例(19.4%)、高脂血癥2例(6.4%)、酗酒2例(6.4%)、暴飲暴食6例(19.4%)、其他15例(48.2%);非PE組膽系疾病123例(54.9%)、高脂血癥21例(9.4%)、酗酒18例(8.1%)、暴飲暴食29例(12.9%)、其他33例(14.7%),兩組病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治療前兩組病情程度及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值

治療前,兩組APACHEⅡ評分和CT嚴重指數(CTseverityindex,CTS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Ranson評分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表1治療前兩組病情程度(略)表2治療前兩組血淀粉酶和脂肪酶(略)

2.3兩組并發癥

PE組肝功能衰竭的發生率為32.3%(10/31),非PE組為44.2%(99/224);感染率PE組為22.6%(7/31),非PE組為13.4%(30/224);PE組手術率為9.7%(3/31),非PE組為9.4%(21/224);PE組白細胞計數增高率為48.4%(15/31),非PE組為49.6%(111/224);兩組肝功能衰竭發生率、感染率、手術率和白細胞計數增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PE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的發生率為80.6%(25/31),非PE組為37.5%(84/224);PE組腎功能衰竭的發生率為41.9%(13/31),非PE組為23.2%(52/224);PE組低蛋白血癥的發生率為83.9%(26/31),非PE組為65.6%(147/224);PE組低鈣血癥的發生率為77.4%(24/31),非PE組為50.0%(112/224);PE組高血糖的發生率為80.6%(25/31),非PE組為40.2%(90/224),PE組ARDS、腎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癥、低鈣血癥和高血糖的發生率高于非PE組(P<0.05)。

2.4并發癥多因素分析

對肝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癥、低鈣血癥、高血糖、感染率、手術率和呼吸衰竭等并發癥與PE發生的相關性進行了多因素分析,其中只有ARDS和高血糖的發生率與PE有關(P<0.01),ARDS與PE發生的回歸系數為0.147(t=3.44,Sx±s=0.043),高血糖與PE發生的回歸系數為0.120(t=2.83,Sx±s=0.042)。并發癥的變量賦值為1,無并發癥的變量賦值為2。

2.6預后

PE組中治愈及好轉11例(35.5%),自動出院8例,死亡12例;非PE組中治愈及好轉180例(80.4%),自動出院18例,死亡26例。非PE組治愈率明顯高于PE組(P<0.05)。

3討論

PE是公認的AP危重難治并發癥,發生率一般為7%~35%[2]。PE在SAP的發病率是輕癥AP的7倍,一旦發生,病死率在52%~100%。大多都認為PE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3],但發病機制仍然不清楚。目前認為PE的發病機制與胰酶激活、細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過度釋放、血流動力學紊亂導致的微循環障礙、內皮素1/一氧化氮比值失調、低氧血癥、細菌感染和水、電解質紊亂及維生素B1缺乏等有關。臨床治療缺乏特異手段,因而掌握其發病的危險因素,以指導臨床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SAP病情嚴重程度是由全身炎癥反應導致的多臟器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所決定,多臟器功能不全同時也是SAP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組資料顯示,PE組入院時的APACHEⅡ評分、CTSI評分和Ranson評分均高于非PE組,且兩組Ranson評分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PE組入院時的病情重于非PE組。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PE組ARDS、腎功能損害、低蛋白血癥、低鈣血癥及高血糖發生率明顯高于非PE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只有ARDS和高血糖與PE的發生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兩組入院時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也就是說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與病情嚴重程度以及PE的發生無關聯。另外,臨床發現腎功能損害、低蛋白血癥和低血鈣與疾病的預后也有關系,但沒有統計學意義,考慮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有關,應進一步擴大樣本含量,但在臨床中仍應注意。

我院中西醫結合治療SAP在疾病早期防治休克和多臟器功能損傷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療效,使該病死亡率和手術率均顯著下降[4]。255例SAP患者,其PE的發生率為12.6%,低于單純西醫治療后的發病水平,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SAP有預防PE發生的作用。預防重在迅速控制病情,預防多臟器損傷的發生和程度,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尤其是防治低血鈣,控制血糖,積極的營養支持預防低蛋白血癥的發生等。目前有研究[5]顯示低分子肝素可以預防SAP時PE的發生。

【參考文獻】

1GroupofPancreatopathy,BranchAssociationforDiseasesofDigestiveSystem,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DraftcriteriafordiagnosisandtreatmentofacutepancreatitisinChina.YiXianBingXue.2004;4(1):3538.Chinese.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草案).胰腺病學.2004;4(1):3538.

2EstradaRV,MorenoJ,MartinezE,etal.Pancreaticencephalopathy.ActaNeurolScand.1979:59(23):135139.

3ZhangHY,XiaQ.ReviewoftheChineseliteratureaboutpancreaticencephalopathyinrecent15years.ZhongguoXunZhengYiXueZaZhi.2005;5(1):7174.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張鴻彥,夏慶.胰性腦病的中文文獻15年回顧.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5;5(1):7174.

4LiuXB,JiangJM,HuangZW,etal.Clinicalstudyonthetreatmentofsevereacutepancreatitisby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SichuanDaXueXueBaoYiXueBan.2004;35(2):20420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劉續寶,蔣俊明,黃宗文,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研究(附1376例報告).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35(2):204208.

第7篇

[關鍵詞] 腎癌;腎癌根治術;預后;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37.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42-03

腎癌是指起源于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不高,約占成人惡性腫瘤的3%[1],但它卻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腎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已經成為可能。為提高腎癌患者的遠期療效,本研究探討了影響腎癌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3年4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255例腎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腎癌;②接受腎癌根治術治療;③有完整的病歷資料。排除標準:①隨訪丟失的患者;②圍手術期死亡的患者;③因其他原因導致患者死亡。根據隨訪結束時患者存活與否,我們將上述研究對象分為存活組(n = 176)與死亡組(n = 79)。

1.2 方法

回顧性調查所有入選患者的病歷資料,相關因素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指數、發病部位、病理類型、腫瘤大小、TNM分期、肉瘤樣變、臨床癥狀程度、腔靜脈瘤栓、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術后免疫治療等指標。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先用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選擇有統計學意義的相關因素再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雙側檢驗P?。肌?.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腎癌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理類型、腫瘤大小、TNM分期、肉瘤樣變、臨床癥狀程度、腔靜脈瘤栓、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術后免疫治療等因素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肌?.05)。見表1。

2.2 影響腎癌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TNM分期、肉瘤樣變、臨床癥狀程度、腔靜脈瘤栓、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是影響腎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 < 0.05),術后免疫治療是影響腎癌患者預后的獨立保護因素(P?。肌?.05)。見表2。

3 討論

腎癌,又稱為腎腺癌、腎細胞癌等,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原發性腎惡性腫瘤。至今為止,腎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長期血透、長期使用解熱鎮痛藥、肥胖、吸煙等因素有關。此外,某些職業工作者腎癌的發病率較高,如石棉、石油、皮革等[2]。另外還有少數腎癌患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相關。

腎癌根治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腎癌最常用的術式,但是該術式的遠期療效受諸多因素的影響[3]。本研究中我們分析了13個指標,結果顯示TNM分期、肉瘤樣變、臨床癥狀程度、腔靜脈瘤栓、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是影響腎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肌?.05)。不同因素影響腎癌患者的預后不一致。TNM分期、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影響患者遠期療效容易理解,這說明現階段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然是提高腎癌患者預后的關鍵因素。基于形態學特征以及基因改變,腎癌可以分為透明細胞癌、狀細胞癌、嫌色細胞癌、集合管癌、未分類細胞癌等,既往將肉瘤樣腎癌作為一個獨立的組織學類型,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腎癌肉瘤樣變可見于各種類型的腎細胞癌,是其向更高惡性的轉化[4]。腔靜脈瘤栓是指腎癌延伸或轉移到下腔靜脈血管腔內所形成的新生物,有時甚至可以進入右心室。既往曾認為腔靜脈瘤栓的手術風險較大,因此多采取保守治療。隨著手術技術、麻醉技術的提高,目前在行腎癌根治術的同時已能同時取出腔靜脈瘤栓[5],但是該術式對手術者的操作技巧有著很高的要求,稍有操作不甚可增加腎癌通過血行轉移的可能性,從而影響患者的遠期療效[6]。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免疫治療是影響腎癌患者預后的獨立保護因素(P?。肌?.05)。在腎癌根治術后,給予患者放療、化療往往難以取得較好的療效,但是免疫治療的療效卻獲得了認可[7]。目前,腎癌患者免疫治療方法眾多,如細胞因子治療、轉基因腫瘤疫苗治療、自體腫瘤細胞疫苗治療、以肽鏈為基礎的疫苗治療、過繼細胞免疫治療、以樹突狀細胞為基礎的免疫治療、CD4+CD25+調節性T細胞治療等。上述免疫治療方法各有其特點,在臨床治療腎癌的過程中,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以提高腎癌患者的遠期療效。

[參考文獻]

[1] Kim TY,Choi HJ,Hwang HG,et al. Three-dimensional texture analysis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cell nuclei for computerized automatic grading[J].J Med Syst,2010,34(4):709-716.

[2] Cairns P. Renal cell carcinoma[J]. Cancer Biomark,2010,9(1-6):461-473.

[3] Harano M,Eto M,Yokomizo A,et al. Comparison of standard and 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J]. Fukuoka Igaku Zasshi,2007,98(11):389-396.

[4] Matrana MR,Ng C,Rao P,et al.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 with sarcomatoid dedifferentiation treated with pazopanib: a case report[J]. Clin Genitourin Cancer,2011,9(2):137-139.

[5] Caso J,Tidwell J,Tsivian M,et al. Stapled renal vein with in situ tumor thrombus: a useful intraoperative maneuver to facilitate radical nephrectomy and 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ectomy[J]. Urology,2011,77(1):217-222.

[6] Feng X,Bao J,Jing Z,et al. Tempofilter II for tumor emboli prevention during radical nephrectomy and 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us resection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J]. J Surg Oncol,2009,100(2):159-162.

第8篇

【關鍵詞】 星形細胞瘤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urvival of the supratentorial astrocytomas patients. METHODS: KaplanMeier and Cox regression model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prognostic factors: sex, age, tumor locus, KPS score before operation, epilepsy before operation, histological grade, peripheral edema, tumorbrain interface status, intratumor calcification, cystic changes of tumor, family history of tumor, type of surgery,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nd size of tumor. RESULTS: In analysis of KaplanMeier,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urvival time: age, tumor locus, KPS score before operation, histological grade, peripheral edema, tumorbrain interface status, intratumor calcification, cystic changes of tumor, family history of tumor, type of surgery,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nd size of tumor.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Cox regression model,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urvival time: position of tumor, KPS score before operation, histological grade, type of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nd size of tumor. CONCLUSION: New instruments and measures will improve the survival of supratentorial astrocytomas patients.

【Keywords】 astrocytomas; treatment; prognosis

【摘要】 目的: 分析影響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生存的因素. 方法: 選取性別、年齡、部位、術前KPS評分、術前癲癇、病理級別、瘤周水腫、瘤腦組織界面、腫瘤內鈣化、腫瘤囊變、腫瘤家族史、手術方式、術后放療、腫瘤大小等14個可能影響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生存期的因素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歸分析. 結果: 用KaplanMeier法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部位、術前KPS評分、病理級別、瘤周水腫、瘤腦組織界面、腫瘤內鈣化、腫瘤囊變、腫瘤家族史、手術方式、術后放療、腫瘤大小等12個因素是影響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生存期的危險因素;Cox回歸多因素分析顯示部位、術前KPS評分、病理級別、手術方式、術后放療、腫瘤大小6個因素對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生存期的影響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結合預后影響因素、注意治療中的各環節,合理安排治療模式,將有助于不斷改善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 星形細胞瘤 ; 治療; 預后

0引言

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原發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40%~43%,而星形細胞瘤又是膠質瘤中的最常見類型,約占其25%~50%. 雖然絕大部分星形細胞瘤(除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生長相對局限外) 均呈侵襲性生長,但各種星形細胞瘤的預后卻千差萬別. 為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我們應用

統計模型[1]分析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生存的影響因素, 以供臨床參考.

1資料和方法

取自199001/199612收治手術切除的139例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生存時間按年計算,以手術日至末次隨訪時間為準,存活或死于其他疾病者按截尾值對待.該組病歷均獲隨訪,隨訪至200312. 復習139例患者的臨床、影像和病理資料. 進行統計分析的項目及其賦值歸納見Tab 1. 手術的分級和標準為:0. 次全切除; 1. 肉眼全切; 2. 顯微全切[術后CT和(或)MRl復查無殘留]. 放療方法為直線加速器,總量40~60 Gy,平均54 Gy. 統計學方法:KaplanMeier法,以存活時間為反應變量,考察選自臨床、影像和病理資料的14項因素對存活時間的影響,Logrank法進行單因素假設檢驗. 對單因素分析中P

2結果

139例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采用Kernohan分級法,低級別膠質瘤(Ⅰ~Ⅱ級)81例;高級別膠質瘤(Ⅲ~Ⅳ級)58例. 40歲以下患者83例. 腫瘤發生于額,顳,頂或枕的患者102例;發生于丘腦或腦室的患者37例. 腫瘤大于5 cm的患者68例;腫瘤小于5 cm的患者71例. 有腫瘤家族史16例. 瘤腦組織界面清楚患者45例. 顯微全切69例,肉眼全切39例,次全切除31例. 術前癲癇39例. 64.7%的患者經過放療. 全組14個預后影響因素均行KaplanMier單因素分析(Tab 1). 年齡、部位、術前KPS評分、病理級別、瘤周水腫、瘤腦組織界面、腫瘤內鈣化、腫瘤囊變、腫瘤家族史、手術方式、術后放療、腫瘤大小對生存時間產生顯著影響. Cox回歸多因素分析表明:部位、術前KPS評分、病理級別、手術方式、術后放療、腫瘤大小是決定患者生存的主要預后因素(Tab 2), 其KaplanMier法生存曲線見Fig 1~6.表2139例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略)

3討論

幕上星形細胞瘤是腦膠質細胞瘤中最常見的一種腫瘤,由于其生物學行為呈浸潤性生長,故幕上星形細胞瘤的治療結局存在多變和難于預測的復雜因素,因此采用何種治療手段及治療規劃就難以確定,優劣之間殊難比較.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就多項預后因素進行統計分折,當今診斷和治療均有進展,因此有必要就幕上星形細胞瘤的治療進行評價. 根據本組資料,用KaplanMeier法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部位、術前KPS評分、病理級別、瘤周水腫、瘤腦組織界面、腫瘤內鈣化、腫瘤囊變、腫瘤家族史、手術方式、術后放療、腫瘤大小等12個因素是影響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生存期的危險因素;Cox回歸多因素分析顯示部位、術前KPS評分、病理級別、手術方式、術后放療、腫瘤大小6個因素是決定患者生存的主要預后因素. 本組數據的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瘤周水腫、瘤腦組織界面、腫瘤內鈣化、腫瘤囊變、腫瘤家族史與存活時間關系密切,但多因素分析未能獲得統計學支持. 本組數據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性別和術前有無癲癇差異對存活時間沒有影響.

影像學方面[2],高級別星形細胞瘤易出現瘤周水腫、瘤腦組織界面不清楚,表明腫瘤惡性程度高或具有間變和生長活躍的特點,這樣的腫瘤預后較差. 低級別星形細胞瘤鈣化提示預后良好. 腫瘤囊性變者預后較好也有文獻報道,可能與囊變者更有利于徹底切除腫瘤. 但作者統計結果表明:單因素分析瘤周水腫、瘤腦組織界面和腫瘤內鈣化、腫瘤囊變與存活時間關系密切,而多因素分析未能獲得統計學支持. 本組數據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部位、術前KPS評分、病理級別、手術方式、術后放療、腫瘤大小差異對存活時間均有顯著影響.

對于腫瘤的部位絕大多數資料只區分出額、顳、頂、枕 , 部分也區分出胼胝體及腦室周圍、基底節的, 但無明確將丘腦或腦室單獨作為一個因素來考慮. 本組之所以將之提出, 系因考慮到丘腦、腦室腫瘤與腦的重要結構尤其是大血管關系密切, 手術時易傷及諸如大腦大、大腦內靜脈、大腦前動脈或內囊等結構, 對手術的全切率及患者的預后影響較大, 這與莫濟川等[3]的觀點一致,因此認為有理由將之單獨提出進行研究. 結果也在多因素分析中顯示丘腦或腦室腫瘤的生存率明顯不及其他部位者. 術前KPS評分≥80分者生存率顯著高于術前KPS評分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部位、術前KPS評分、病理級別、手術方式、術后放療、腫瘤大小6個因素是所分析的各因素中最重要的預后指標,是判斷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臨床結局的最重要和最準確的指標. 要提高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術后的長期生存率,必須圍繞包括早期診斷與治療、術后綜合治療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改善幕上星形細胞瘤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南克俊,魏永長,李春麗,等. 原發性結外淋巴瘤128例生存分析[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2;23(14):1343.

Nan KJ, Wei YC, Li CL, et al. Survival analysis of 128 patients with primary extranodal lymphomas[J].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2;23(14):1343.

[2] 張輝. 腦膠質瘤影像學表現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及對預后的評估[J]. 國外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 2002; 25(3): 152-154.

Zhang H. Molecular biological basis of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gliomas and evaluation of prognosis[J]. Foreign Med Sci?Clin Radiol Fasc, 2002; 25(3): 152-154.

[3] 莫濟川,黃罡,王建軍. 第三腦室脊索樣膠質瘤的新認識[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2;23(24):2211-2212.

Mo JC, Huan G, Wang JJ. New cognition of chordoid glioma of the third ventricle[J].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2;23(24):2211-2212.

[4] Cillekens JMJ, Belien JAM, van der Valk P, et al. A histopathological contribution to supratentorial glioma grading, definition of mixed gliomas and recognition of low grade glioma with rosenthal fibers[J]. J Neurooncol, 2001;46:23-43.

[5] 劉秀芳, 夏云飛, 柳青, 等. 164例膠質瘤術后放射治療療效及預后[J].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 2001;10(2): 108-111.

Liu XF, Xia YF, Liu Q, et al.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nd prognosis of 164 glioma patients[J]. Chin J Radiat Oncol, 2001;10(2): 108-111.

第9篇

【關鍵詞】 肥胖癥;患病率;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58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4-0296-02

根據國際肥胖專家工作組提供的數據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疾病負擔報告 ,目前全球兒童超重率接近10%,肥胖率為2%~3%。雖然不同國家所用標準可能不盡相同,地區之間差別較大,但總體上各地區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1]。肥胖嚴重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為探討江西省城市小學生肥胖現狀,本課題組于2005年5-11月對南昌市、九江市、萍鄉市城市小學生肥胖現狀進行了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考慮江西省11個地級市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地理特點,選取南昌、九江和萍鄉3個城市,通過整群抽樣法,隨機抽取南昌市小學生3 467名,九江市小學生2 436名,萍鄉市小學生2 155名,共8 058名小學生,其中男生4 145名,女生3 913名。再隨機抽取3個城市7~13歲的兒童進行肥胖影響因素問卷調查,共發放950份調查問卷,得到有效問卷884份,有效率為93.1%。

1.2 方法 測量身高、體重,按照《中國學生超重、肥胖BMI篩查標準(適用年齡7~18歲)》[2],確定超重與肥胖兒童。

參考有關文獻,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1)姓名、性別、學校、出生年月等一般項目;(2)飲食情況、起居情況(包括戶外活動)、遺傳因素、家庭狀況等。

1.3 統計分析 用SPSS 11.5軟件包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肥胖相關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分類有序反應變量的Logistic回歸。肥胖度的評價分為3個有序等級:3=肥胖,2=超重,1=體重正常。

2 結果

2.1 兒童超重和肥胖檢出率 3個城市小學生超重檢出率為12.0%,其中以南昌最高(13.8%);3個城市小學生肥胖檢出率為4.2%,以南昌最高(5.1%)。見表1。

表1 江西省3個城市小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

地區調查人數超重率/%肥胖率/%南昌3 46713.85.1九江2 4368.62.6萍鄉2 15512.74.4合計8 05812.04.2

2.2 不同年齡組男、女小學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比較 見表2。男、女生超重率分別為14.5%和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年齡組超重率男生均高于女生,除9歲和13歲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他年齡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男生超重率在10.7%~19.4%之間,以10歲組最高;女生超重率在7.4%~11.0%之間,以7歲組最高。

男、女生肥胖率分別為4.8%和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年齡組肥胖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只有7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生肥胖率在2.2%~7.3%之間,以7歲組最高;女生肥胖率在1.9%~4.3%之間,以9歲組最高。

2.3 兒童肥胖影響因素分析 多分類有序反應變量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肥胖或超重的危險因素有男性、愛吃肥肉、常挑食、喜歡喝雪碧等飲料,保護因素有喜歡吃蔬菜水果和女性。見表3。

3 討論

肥胖癥是一種慢性疾病,兒童期肥胖是成年期肥胖的基礎,也是高血壓、冠心病與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3]。因此,防治兒童肥胖癥是提高全民生命質量,預防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腦血管疾患的重要環節。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江西省3個城市兒童的超重及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2.0%和4.2%,均略高于目前世界水平[1],這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注意膳食營養平衡相關。

超重率和肥胖率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14.5%,4.8%)均高于女生(9.2%,3.6%),這可能與我國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有關,也可能與少數女孩盲目追求苗條體型,片面節食、禁食有關。

肥胖影響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男性、愛吃肥肉、常挑食、喜歡喝雪碧等飲料、很少進行室外活動可導致兒童肥胖;而喜歡吃蔬菜水果是肥胖的保護因素,因其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減緩食物由胃進入腸道的速度。

第10篇

關鍵詞:糖尿病足;高危因素;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475-0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不僅給患者的生活生存質量帶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給社會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及早識別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并對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采取正確的治療和護理措施,是降低糖尿病足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本文將進一步探討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為制定科學的糖尿病足護理對策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2011年間收治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收治的45例無合并糖尿病足的糖尿病患者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4.2±3.4)歲,病程3~16年,平均(8.2±1.7)年。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41~73歲,平均年齡(56.5±3.1)歲,病程2~14年,平均(5.3±1.2)年。

1.2判定指標:血糖控制分為3個等級[1],優:FBG 4.4~6.1mmol/L,PBG 4.4~8.0mmol/L;良:FBG≤7.0mmol/L,PBG≤10.0mmol/L;差:FBG>7.0mmol/L,PBG> 10.0mmol/L。依從性分為3個等級,優:完全遵循醫囑;良:部分遵循醫囑;差:完全不遵循醫囑。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人口社會學因素:如表1所示,兩組患者在性別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和病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護理

3.1足部護理:密切注意患者足部感覺,觸摸足背動脈搏動,足部色澤、溫度、足部形態等。指導患者及家屬注意足部衛生、避免外傷。鞋襪清潔,穿溫暖柔軟而寬松透氣的棉襪,選擇合適鞋底厚的軟鞋[2]。同時,每日幫助患者用溫水泡腳,足部出現干燥、皸裂者給予使用潤膚霜、尿素霜涂抹足部。

3.2血糖護理:本研究結果表明,血糖控制不理想者的糖尿病足的發生率較高,這提示血糖控制不理想時糖尿病足的一個危險因素。因此,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詳細介紹控制血糖的正確方法,包括用藥治療,飲食和運動治療,強調血糖控制對于預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性。同時,每日定期監測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根據血糖水平,調整藥物使用劑量。

3.3健康教育: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依從性較差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糖尿病足的發生率較高,這是由于患者對糖尿病足的認知水平有限,老年患者的知識面狹窄,因此治療依從性差。護理人員強調健康宣教的重要性,通過各種形式的健康宣教活動, 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識, 明白控制血糖的重要性[3],以便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提高治療依從性。

4討論

本次對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研究結果表明:高齡、病程較長、血糖控制不理想以及治療依從性差是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這與羅惠芳[4]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故在臨床護理工作實踐中,應針對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對患者進行護理,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葉小蘭,葉懷瓊.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6):1167-1168

第11篇

關鍵詞:宮頸癌患者;病理特征;預后效果;淋巴結轉移

【中圖分類號】R73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0-0015-02

宮頸癌是目前臨床婦科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原發癌的發病人群以30~35歲的女性為主,而浸潤癌的發病人群則以45~55歲的女性為主。近幾年,在環境污染、飲食結構改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其發病率呈現出愈發年輕的趨勢[1]。有關報道顯示,盡早治療宮頸癌患者,可以改善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有了更高的自我保健意識,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狀況,而且如今運用篩查技術已經可以篩查出宮頸上皮內瘤等病變,進而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筆者分析了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與預后影響因素,現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3月~2012年3月之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與有關的診斷標準相符合,并且經過病理檢查確診?;颊吣挲g22~69歲,平均(42.8±3.5)歲,其中28例≤30歲,72例>30歲;疾病類型:腺癌37例,鱗癌63例;淋巴結轉移情況:無淋巴結轉移者71例,有淋巴結轉移者29例;無肌層浸潤58例,有肌層浸潤42例;癌細胞分化程度分級情況:Ⅰ級44例,Ⅱ級31例,Ⅲ級25例;臨床分級情況:Ⅰ期31例,Ⅱ期52例,Ⅲ期17例。本次研究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精神疾病患者、有認知障礙者以及合并其他基礎疾病或并發癥者。

1.2研究方法: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并分析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探討影響宮頸癌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所有患者出院后均接受為期3年的隨訪,隨訪方式包括隨訪信、電話和復查等,達到了100%的隨訪率。統計患者的生存期,也就是從確診宮頸癌開始至死亡日期,計算患者的3年生存率?;颊叩闹委煼绞焦矁煞N,分別為:單純手術治療,放化療聯合手術治療。

1.3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分析與處理數據時采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12.0,采用(均數±平均差)的方式表示計量數據,并用t檢驗其組間比較,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計數數據,并用x2檢驗其組間比較。如果P<0.05,說明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生存率差異則用Log-rank進行檢驗,采用COX風險比例模型進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2結果

2.1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年齡≤30歲的28例年輕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5例為分泌物異常,所占百分比為17.9%,非正常和接觸性出血18例,所占百分比為64.3%,其余5例無癥狀,所占百分比為17.9%。年齡>30歲的72例中老年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13例為分泌物異常,所占百分比為18.1%,非正常和接觸性出血32例,所占百分比為44.4%,其余27例無癥狀,所占百分比為37.5%。年輕組患者與中老年組患者相比,無癥狀情況較少,出血情況較多,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宮頸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在病理類型為腺癌的37例患者中,脈管癌栓陽性者0例,陰性37例,所占比例分別為0和100%;淋巴管癌栓陽性者5例,所占比例為13.5%;發生淋巴結轉移者14例,所占比例為37.8;腫瘤直徑<4cm者13例,所占比例為35.1%;臨床分期為Ⅰ期者8例,所占比例為21.6%,Ⅱ期26例,所占比例為70.3%,Ⅲ期3例,所占比例為8.1%;腫瘤分型:結節空洞型0例,所占比例為0,菜花型10例,所占比例為27.0%,糜爛型8例,所占比例為21.6%,結節型19例,所占比例為51.4%。在病理類型為鱗癌的63例患者中,脈管癌栓陽性者1例,陰性62例,所占比例分別為1.6%和98.4%;淋巴管癌栓陽性者2例,所占比例為3.2%;發生淋巴結轉移者15例,所占比例為23.8%;腫瘤直徑<4cm者20例,所占比例為31.7%;臨床分期為Ⅰ期者23例,所占比例為36.5%,Ⅱ期26例,所占比例為41.3%,Ⅲ期14例,所占比例為22.2%;腫瘤分型:結節空洞型4例,所占比例為6.3%,菜花型25例,所占比例為39.7%,糜爛型16例,所占比例為25.4%,結節型18例,所占比例為28.6%。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宮頸癌鱗癌與腺癌患者的脈管癌栓陽性率、淋巴管癌栓陽性率、腫瘤大小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淋巴癌是否轉移、臨床分期和腫瘤分型方面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2.3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隨訪結果顯示,3年內共18例患者死亡,3年生存率為82.0%,死亡率為18.0%,死亡患者的生存期最短為9個月,最長為34個月,平均(18.5±2.3)個月。經過分析,淋巴管癌栓、淋巴結是否轉移、腫瘤大小對患者的預后效果無影響,臨床分期、臨床類型和治療方案不同的患者預后效果有顯著差異,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臨床分期、臨床類型和治療方案為宮頸癌患者預后效果的獨立影響因素。

3討論

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女性而言,宮頸癌是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女性生殖器惡性腫瘤中排第一名[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年齡≤30歲的年輕患者與年齡>30歲的中老年患者相比,無癥狀情況較少,出血情況較多,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這是因為年輕患者與中老年患者相比,病情發展較快,所以容易發生出血等情況,病情兇險,需盡快治療。最近幾年,發病患者逐漸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的原因可能和性疾病傳播、免疫系統不成熟、初次過早、多個等有關。年輕患者由于癥狀不明顯,漏診率高,淋巴結容易發生轉移,放射療法通常無法取得理想療效,所以一旦確診后需要盡早采取手術方法治療。宮頸癌鱗癌與腺癌患者的在淋巴癌是否轉移、臨床分期和腫瘤分型方面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宮頸腺癌與鱗癌相比死亡率更高,究其原因,可能和腺癌容易侵犯淋巴與血管間隙有關,更容易發生淋巴結轉移?;颊叩?年生存率為82.0%,死亡患者的生存期平均(18.5±2.3)個月;臨床分期、臨床類型和治療方案不同的患者預后效果有顯著差異,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臨床分期、臨床類型和治療方案為宮頸癌患者預后效果的獨立影響因素[4]。臨床分期方面主要是發病早期治療能夠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所以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廖震華[5]等在《190例宮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中,通過回顧性分析190例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其5年生存率為70.95%,而且年齡<40歲、手術+化療或/和放療組的5年生存率大于≥40歲、單純化療或/和放療組的患者;單因素分析顯示預后效果與病理類型、臨床分期、腫瘤分期、手術與否有關,而Cox回歸分析顯示病理類型與淋巴結轉移與否是患者預后效果的獨立影響因素。說明宮頸癌患者預后效果的重要危險因素仍然是淋巴結轉移,為提高生存時間,可采用手術聯合放化療的方式治療,早期患者具有較高的生存率。而張保華[6]等在《76例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中分析了肌層浸潤、細胞分化、臨床分期、病理類型、年齡和宮頸癌預后間的關系。結果顯示,病理分級、組織類型和年齡不同的患者預后效果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無淋巴結轉移者的生存期明顯高于有淋巴結轉移者,無肌層浸潤者的生存率明顯高于有肌層浸潤者,Ⅱ、Ⅲ期宮頸癌患者的生存期明顯低于Ⅰ期患者,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與本次研究的結果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與醫療水平直接影響著宮頸癌發病率,加強早期篩查可以起到預防癌變的作用[7]。許多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較快,非常重視癌癥的預防和治療,鼓勵女性進行宮頸癌篩查,有效降低了宮頸癌發病率。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癌的發生關系密切,該病以陰道出血與陰道排液為早期癥狀,癌癥發展至晚期時,增大的癌組織會使周圍的正常組織被擠壓,從而引起下腹痛、尿急、便秘、尿頻等癥狀。中老年人由于機體功能衰退,抵抗力、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較高,所以發病率高。有關部門應推廣宮頸癌早期篩查,盡早發現和治療疾病,以便提高患者的生存率[8]。綜上所述,影響宮頸癌患者預后效果的因素較多,臨床上應當盡早確診并給予手術聯合放化療等綜合治療,尤其是對腺癌患者,加強護理中老年患者,避免其出血,延長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參考文獻

[1]張毅娟,吳昌洪,趙蘇萍,等.貴州省黔南州布依族和水族宮頸癌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2011,(29):4494-4496

[2]梁立治,鄭敏,劉繼紅,等.血清CYFRA21-1與宮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34(09):674-677

[3]IzmalovTR,Pan'shinGA,DatsenkoPV.Theroleofageandtumorgradeinthechoiceoffractionationregimeninpatientswithhigh-gradegliomas[J].VoprosyOnkologii,2012,(03):374-379

[4]田兆華,王志啟,王建六,等.子宮內膜樣腺癌伴鱗狀上皮分化46例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6(2):102-104

[5]廖震華,陳增春,陳桂林,等.190例宮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J].中國腫瘤,2010,19(4):283-286

[6]張保華,王澤華,盧實.76例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醫藥,2004,44(27):47-48

[7]KormishJD,SinnerD,ZornAM.InteractionsbetweenSOXfactorsandWnt/beta-cateninsignalingindevelopmentanddisease[J].De-velopmentalDynamics,2010,(01):56-68

第12篇

關鍵詞:牙周??;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牙周?。≒eriodontal disease)包括牙齦炎和牙周炎,牙周病是口腔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牙周病是牙周組織的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它可導致牙槽骨的吸收和牙周組織的破壞,是造成35歲以上人群失牙的主要原因。并且研究表明牙周病還可以誘發人體全身疾病,可以導致或加劇冠心病、胃炎、糖尿病和肺部感染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1-4]。根據第3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80%~97%的成年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為給牙周病的預防和治療提參考依據,采用1:1病例對照研究的方法調查了236例牙周病患者患病的危險因素,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9月~2011年1月來我院口腔科就診的牙周病患者236例,所有患者診斷標準符合:牙周病診斷符合《牙周病學》(衛生部統編教材第4版)中的診斷標準。其中男152例,女84例,齡41~59歲,對照組為來我院進行體檢的236例健康體檢者,其中男148例,女88例,年齡45~58歲。兩組間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調查方法:所用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經過我院醫師統一的培訓后,按照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設計統一問卷調查和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社會經濟因素、健康行為、口腔情況、口腔保健情況及全身健康情況和口腔衛生習慣等,將口腔衛生習慣分組: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且≥2 min為好;每天刷牙1次或以下,時間<2 min為差。并且在詢問過程中避免使用誘導性詞語。

1.3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 11.5建立數據庫,單因素檢驗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單因素χ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非條件性Logistic回歸法。

2 結果

2.1  牙周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通過單因素χ2檢驗發現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χ2=6.32,P<0.05),患有糖尿?。é?=17.47,P<0.01),吸煙(χ2=8.36,P<0.01),口腔衛生習慣差(χ2=21.37,P<0.01)等牙周病組比例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牙周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例)

變量牙周病組健康對照組χ2值P值文化程度

小學及以下66436.31<0.05 大學及以上1431571.79>0.05月收入

2000元以上5873

2000元以下1781632.38>0.05糖尿病

有327

無20422917.47<0.01吸煙情況

吸煙9868

不吸煙1381688.36<0.01飲酒情況

飲酒158149

不飲酒78870.75>0.05空腔衛生習慣

差5921

好17721521.37<0.01 

 

 

 

 

 

 

 

 

 

 

 

 

 

 

 

 

 

 

 

 

2.2  牙周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以牙周病發病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對牙周病發病有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引入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變量進入水準為P=0.05。兩分類變量采用0、1賦值。結果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口腔衛生習慣差、患有糖尿病、吸煙是牙周病發病發生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牙周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

  因變量βS.E.WaldSig.Exp(B)95% C.I.for EXP(B) 

上限下限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0.7590.4594.4430.0361.5641. 4375.039口腔衛生習慣差0.3240.3770.5110.0042.4032.7576.340患有糖尿病0.5300.4644.1420.0133.4501.4542.065吸煙1.3320.2222.3580.0014.6721.75515.651

注:β為偏回歸系數;β>0為危險因素;β<0為保護因素;S.E.為偏回歸系數的標準誤;Wald為χ2值;Sig.為P值;Exp(B)為優勢比或比值比;EXP(B)95% C.I.為優勢比95%的可信區間

3 討論

口腔健康是生活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把口腔健康列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而牙周病是危害口腔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周組織,即牙齦、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的各種疾病,在世界范圍內均有較高的患病率,在我國患病率更是居于齲病之上。牙周病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疾病,特別是發展至晚期,牙齒松動、脫落,咀嚼無力,嚴重影響消化功能,甚至引起胃腸道隱患。由于該病是導致缺牙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引起部分患者的心理障礙,因此對于高危人群早期的預防對防治牙周病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5-6]。

本研究發現文化程度較低,口腔衛生習慣差,患有糖尿病,吸煙是導致牙周病發生的危險因素,本研究顯示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患牙周病的危險因素(OR=1.564 95% CL 1.437~5.039),這與患者文化程度低對牙周疾病癥狀總體認知程度較低,對早期無自覺癥狀或癥狀較輕的齦炎不夠重視,等到癥狀明顯或加重時才去醫院就診有關,因此要加強牙周病癥狀尤其是早期癥狀的衛生宣教。每天刷牙1次或以下,時間<2 min是牙周炎的患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是因為正確的刷牙可以保持口腔衛生狀況良好,菌斑的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牙周病患病率明顯下降,而每天刷牙1次并且刷牙時間<2 min,不能很好的保持口腔衛生,菌斑不能有效控制,進而導致牙周病的發生。本研究和以往的研究均顯示糖尿病與牙周病關系密切,糖尿病與牙周炎相互影響,互為高危因素。糖尿病可增加牙周病的發病風險及嚴重程度,研究顯示糖尿病者患牙周病的機率比無糖尿病者高出20%~30%。并且在糖尿病人群中,牙周病的損害嚴重且進展迅速,糖尿病患者比血糖正常的患者發生難治性牙周病的概率高2~3倍。牙周病亦是糖尿病的易感和促進因素,長期的牙周病慢性炎性反應會促進患者血糖升高,本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發生牙周病的危險度是正常人的3.45倍,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吸煙是牙周病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獨立的危險因素,吸煙可以從多方面影響牙周病的發生、發展和愈合,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以影響人牙齦和牙周膜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及貼附 ,并且有研究認為:吸煙可使牙周病患者體內中性粒細胞活力下降,并且可以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導致牙周組織的損害;通過抑制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和附著,影響牙周組織的修復;還可影響成骨細胞生長和加重骨吸收,從而影響牙齒的修復[7-9]。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牙周病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對口腔保健知識認知有限,采取的不正確的口腔清潔措施,對牙周疾病沒有“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的觀念,吸煙和糖尿病等是導致牙周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所以,有必要加強口腔健康檢查和宣教,使人們認識到其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并組織定期檢查,對口腔疾病進行早期預防和早期治療,特別是吸煙和糖尿病人群。

4 參考文獻

[1] Soejima H,Nakayama H,Fukunaga T,et al.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score of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Heart Vessels,2009,24(2):103.

[2] Bawadi HA,Khader YS,Haroun TF,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iodontal disease,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y diet among adults in Jordan[J].J Periodontal Res,2011,46(1):74.

[3] Acharya AB,Satyanarayan A,Thakur SL,et al.Status of association studies linking diabetes mellitus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in India[J].Int J Diabetes Dev Ctries,2010,30(2):69.

[4] 齊小秋.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6.

[5] Lamster IB,DePaola DP,Oppermann RV,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periodontal disease to diseases and disorders at distant sites:communication to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nd patients[J].J Am Dent Assoc,2008,139(10):1389.

[6] Peruzzo DC,Benatti BB,Ambrosano GM,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as possible risk factors for periodontal disease[J].J Periodontol,2007,78(8):1491.

[7] Foia L,Toma V,Ungureanu D,et al.Relationship diabetes mellitus-periodontal disease:etiology and risk factors[J].Rev Med Chir Soc Med Nat Iasi,2007,111(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