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統計學要點

統計學要點

時間:2023-07-14 17:35: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要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顱腦損傷開顱探查術;護理配合要點;分析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比較常見的急癥之一, 具有病情重、臨床癥狀復雜、并發癥多、病死率和致殘率高、臨床治療困難等特點,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臨床實施顱腦損傷開顱探查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清除患者顱內血腫以及因挫傷所致壞死水腫的腦組織, 降低患者顱內壓解除腦疝[2]。醫學研究發現對腦損傷開顱探查術實施護理配合, 可有效糾正和保存患者神經系統的重要功能, 降低患者致殘率和死亡率。為此本院對顱腦損傷開顱探查術的護理要點進行了研究,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顱腦損傷開顱探查術5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將56例患者按照先后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8例患者中, 男13例, 女15例, 年齡11~62歲, 平均年齡36.8歲。觀察組28例患者中, 男16例, 女12例, 年齡10~65歲, 平均年齡37.1歲。56例患者中, 閉合性損傷19例, 開放性損傷22例, 合并顱骨骨折5例, 腦挫傷并腦血腫6例, 多發性血腫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配合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配合手術, 觀察組患者采用系統護理模式配合手術, 具體護理配合要點如下。

1. 2. 1 ??谱o理人員的配合 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復雜、危重, 手術室的專科護理人員必須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和高度責任心, 具備一定的顱腦手術配合經驗, 熟練掌握應急技術, 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 準備手術所需物品和器械, 手術過程中能夠與手術醫師相互配合。

1. 2. 2 患者的選擇 行顱腦手術的患者, 根據損傷的部位, 護理人員應協助醫生擺放合適的, 合理使用墊、頭圈, 并使用固定帶妥善固定, 以充分暴露手術野。通常情況下頭部額、頂、顳部手術采用仰臥位、幕下血腫采取側臥位, 顱后窩切口或危重患者采取側臥位較安全, 取側臥位時, 患者膝下應墊軟墊, 避免患者血管和神經受到壓迫。擺放結束后, 及時粘貼眼貼, 以免消毒液損傷眼睛。

1. 2. 3 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 如發現異常情況, 立即向手術醫師和麻醉醫師報告, 及時進行急救。手術開始前如患者出現血壓升高、脈搏緩慢洪大、呼吸深慢的癥狀, 則提示患者顱內高壓, 患者呼吸有鼾聲、嘆息及抽泣樣呼吸, 則提示患者病危[3]。手術中,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積極配合手術, 必要時遵照醫囑提血、輸血。

1. 2. 4 體溫和切口的觀察 行顱腦損傷開顱探查術患者因術中切口暴露過久或大量輸液、輸血, 多伴有體溫過低, 容易出現寒戰, 因此術后應加強對患者的保暖。同時手術后應嚴密觀察患者的切口狀況, 看其是否有滲血、滲液現象發生, 如患者的手術切口滲血、滲液過多, 應立即報告主治醫師進行處理。

1. 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手術后患者神經系統功能基本恢復, 無并發癥發生。有效:手術后患者神經系統功能基本恢復, 未致殘。無效:患者術后以植物人的狀態生存或死亡。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模式配合手術后,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9%, 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1.4%,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顱腦損傷患者由于病情危重, 給臨床治療和護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因此在顱腦損傷患者實施開顱探查術的過程中, 應予以護理配合。多項研究表明, 護理人員在整個救治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綜合分析判斷, 采取相應措施, 從而爭取最佳的手術時機。在護理的過程中, 護理人員應保持高度的熱情, 正確掌握患者不同損傷程度的臨床特征, 及時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 進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改善患者預后。

本院本次對行顱腦損傷開顱探查術患者的護理配合要點進行了研究,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配合, 觀察組患者采用系統護理模式進行配合, 其中包括專科護理人員的配合、患者的選擇、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體溫和切口的觀察,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9%, 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1.4%,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劉軍艷. 顱腦損傷開顱探查術的護理配合. 當代醫學, 2012, 15(2):118-119.

[2] 張太梅. 顱腦損傷開顱術后護理體會.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 3(9):42-44.

[3] 呂珍香. 顱腦損傷急診開顱探查術的護理配合. 瀘州醫學院學報, 2010, 1(8):83-84.

第2篇

2007年4-12月,筆者采用血府逐瘀膠囊治療腦梗死,取得滿意療效,并同期應用尼莫地平治療作為對照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入選標準

    ①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上提出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②經頭顱ct檢查確診,排除出血性腦卒中。③無治療藥物禁忌癥。

1.2  一般資料

    59例腦梗死患者均為本院住院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57~82歲,平均(62.6±2.8)歲;病程0.5~7 d,平均(4.32±2.17)d;伴發疾病中,高血壓24例、糖尿病28例、冠心病19例、其他6例。對照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齡55~78歲,平均(61.5±3.4)歲:病程1~6 d,平均(4.28±2.21)d;伴發疾病中,高血壓20例、糖尿病23例、冠心病15例、其他4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及伴發疾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2組開始治療時間均為入院當天,均給予降顱壓,調整血壓,補充能量、電解質等常規治療。治療組患者同時口服血府逐瘀膠囊(天津市宏仁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2020223), 6粒/次,2次/d;對照組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次,3次/d。2組療程均為2周。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2周時根據中國卒中量表(css)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并觀察2組的血液流變學情況:紅細胞壓積、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

1.5  療效標準

    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上提出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不足17%或增加。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經2周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組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治療組治療后紅細胞壓積、全血比粘度明顯低于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表3。 表1  2組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略)]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比較(略)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表3  2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略)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3  討論

   

腦梗死是因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和腦軟化,其治療原則主要是最大程度的降低缺血性梗死的范圍和保護缺血受損害的腦細胞。血府逐瘀膠囊是以傳統經典方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方研制而成。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通血脈,引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桔梗為諸藥舟楫,引藥上行,與枳殼配伍開胸行氣,氣行則血行,故能活血化瘀、清除瘀阻。實驗研究表明,血府逐瘀膠囊能擴張毛細血管口徑、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環[2],降低血脂,改善血液的濃、粘、聚、凝狀態,并在試管內能縮短復鈣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凝固時間,對血小板有解聚作用[3]。本觀察表明,血府逐瘀膠囊能明顯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全面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67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是臨床危害性較大的疾病之一, 該疾病具有隱匿性的特點, 在缺血發作時往往不能被患者感知, 嚴重者甚至會直接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 因此, 給予患者全面有效的臨床護理十分重要[1]。本文為進一步探討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要點及方式, 特選擇了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采取全面護理的40例患者取得了顯著的護理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數字抽簽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實驗組患者男、女比為22∶18, 年齡48~73歲, 平均年齡(60.32±5.45)歲, 病程2個月~6年, 平均病程(23.73±10.42)個月。對照組患者男、女比為23∶17, 年齡47~75歲, 平均年齡(60.54±5.43)歲, 病程3個月~6年, 平均病程(23.52±10.43)個月。經臨床確診均為冠心病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在醫生的指示下為患者進行藥物注射或者指導患者用藥;對患者的體征情況進行密切監測, 并及時將患者的病情變化反饋給主治醫生;做好常規護理, 定時打掃病房環境, 做好消毒工作, 室內保持通風, 確保溫度及濕度處于最佳狀態。

1. 2. 2 實驗組患者給予全面護理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 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心電監護、健康宣教、飲食護理及體征監測護理。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 為患者講解成功案例, 并普及相關的臨床疾病知識, 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②健康教育。簡單為患者介紹院內環境, 并告知患者相關的注意事項, 耐心解答患者的相關疑問, 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疾病知曉率;③心電監護。對患者的心率、電壓進行持續監護, 患者一旦發生異常情況時, 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 由于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具有睡眠時發作的特點[2], 故在護理過程中給予吸氧護理, 護理時間持續20 min;④體征護理及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對患者的體征情況進行密切的監測, 常規的監測指標包括血脂、血壓等, 制訂相應的飲食計劃, 確?;颊呖蓴z入充分的蛋白質和維生素, 以增加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 減少疾病的誘發機制[3]。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次數、發作時間, 無癥狀缺血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越少, 代表患者的護理效果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護理結束后, 實驗組患者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分別為(4.21±1.15)次和(14.23±1.36)h;對照組分別為(8.42±2.18)次和(20.47±3.64)h, 兩組對比,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相關的研究資料表明[4], 傳統的護理模式缺乏人性化特點, 在護理過程中不能正確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 并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 易造成嚴重的護患矛盾, 導致護患關系緊張, 因此, 及時給予創新有效的臨床護理十分的重要[5]。臨床護理路徑具有專業性和全面性的優點, 自臨床應用以來受到了眾多患者及專家的一致好評。

本研究結果表明, 實驗組患者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時間及發作次數均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 給予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全面有效的臨床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值得推廣應用于臨床中。

參考文獻

[1] 田穎, 邱海葉.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動態心電圖監測及護理.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 49(28):3607-3609.

[2] 張林秀.老年無痛性心肌缺血動態心電圖特點及護理.護理研究, 2011, 25(36):3358.

[3] 牛迪, 王子怡.老年無痛性心肌缺血的臨床特點及其護理要點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31):219.

[4] 杜文輝.老年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0):174.

第4篇

2005-07—2007-07,我們采用潛陽平衡針法治療早期高血壓性腦出血30例,并與西醫常規治療30例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本院內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55~68歲,平均(62±3)歲;高血壓病病史5~25年;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25.3±4.2)分。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53~73歲,平均(61±2)歲;高血壓病病史6~30年;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4.2±3.4)分。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

①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中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診斷標準,有相應的臨床癥狀,經頭顱CT或MRI確診;②發病時間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20%甘露醇125 mL,每日2或3次快速靜脈滴注;尼莫地平4~8 mg,每日1次靜脈滴注。此外,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并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治療4周。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潛陽平衡針法治療。取穴:更生醒穴[4](雙)、涌泉穴(雙)、水溝穴、太沖穴(雙)、曲池穴(雙)。針刺方法:局部常規消毒,選28號1~2寸毫針,更生醒穴緊貼耳垂根下緣,即聽敏穴(耳垂下緣根部之點)上0.3寸的下頜骨外后沿處取穴。針刺深約0.5寸,進針應向頭上方偏斜;水溝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5寸,涌泉穴直刺0.5~1寸,強刺激手法,致雙目盈淚或眼球濕潤為度;太沖、曲池用瀉法,運針時頻率要快,指下針感要強。留針30 min,每15 min行針1次,第2次行針后起針。起針后不按壓針孔,如出血用消毒棉球輕輕擦去,針刺肢體穴位時致該側肢體抽動3次為度。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1.4 觀察項目

觀察2組治療7日后血壓、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變化及意識恢復情況,并在30日后統計2組臨床療效。

1.5 療效標準[1,5]

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90%,病殘程度0級;顯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46%~89%,病殘程度1~3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8%~45%;無效: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 果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略)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意識恢復時間比較

治療組30例,意識恢復24例,平均恢復時間(33±5)h;對照組30例,意識恢復18例,平均恢復時間(80±4) h。2組意識恢復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2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比較

見表2。表2 2組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比較kPa(略)

由表3可見,2組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4 2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25.3±4.2)分、(12.2±1.8)分;對照組分別為(24.2±3.4)分、(15.4±2.1)分;2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高血壓性腦出血屬中醫學中風范疇。為肝陽化風,氣血并逆,直沖犯腦,血溢脈外而發病。早期針刺以平肝熄風、調和氣血為主,使陰陽協調,經絡氣血通暢而控制病情發展。更生醒穴是于汝俊發現的治療“神志不清”的經驗穴,是在針刺治療不語、牙關緊閉的患者中摸索出的穴位,處于手少陽三焦經絡的轄區,通過針刺刺激,依靠經絡的傳導,從而起到疏利三焦氣機、調達上下的作用[3]。驗之臨床,用于氣機逆亂、陰陽乖違而致“神志不清”患者的復蘇,療效迅速,為行之有效的應急措施之一。《素問·陰陽離合論》曰:“腎脈與沖脈合而盛火,故名太沖?!睕_脈者,十二經脈之海,能調節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之氣血;腎者,元陰元陽之根、臟腑陰陽之本?!夺樉拇蟪伞吩弧疤珱_……動脈知生死”。 太沖穴屬肝經,為肝臟原氣留止之處。《靈樞·經脈》曰 “肝足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所以肝腦相通。此外,張錫純認為肝為“一身氣化發生之始”,周學海認為“握升降之樞”。因此,古今論述皆認為太沖具清泄肝陽、平熄肝風之功。加涌泉、水溝更有促開竅醒腦之功。諸穴合用,共奏醒腦開竅、平沖降逆之效,達平肝潛陽、平衡陰陽的作用。

臨床實踐證明,潛陽平衡針法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急性期患者意識障礙的恢復有一定療效。而且,對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降低作用(P

【參考文獻】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 [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第5篇

【關鍵詞】 食管癌術后; 腸外營養支持; 腸內營養支持

中圖分類號 R5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6-0037-02

臨床食管癌術后的患者需進行必要的持續胃腸減壓,術后5~7 d內禁止經口進食,常常會導致患者出現水電解質紊亂以及低蛋白血癥。給予其短期內的營養支持策略已經成為臨床上的共識,而采用正確的營養支持方式又可有效減少臨床相應并發癥,促進患者傷口愈合,調節患者營養失衡狀態。一般臨床主要采用的營養支持分為腸外營養(parenteraI nutrition,PN)和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據相關文獻[1]報道顯示長期進行PN會導致患者腸道載膜出現萎縮、腸道菌群失調、膽汁淤積與肝臟損害,而EN則更能滿足患者生理需求,可有效維持患者體內腸載膜結構的完整性,目前臨床營養支持模式已由原本的PN為主轉變為以EN為主。文章現結合2010年3月-2013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腫瘤科收治的61例食管癌手術患者術后短期的營養支持方式臨床效果,預期為臨床食管癌術后患者找出最佳的營養支持策略,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0年3月-2013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腫瘤科收治的食管癌手術患者共計61例,其中男27例,女34例;年齡42~65歲,平均(52.4±3.1)歲;上段食管癌18例,中段食管癌30例,下段食管癌13例。排除術前營養狀況差、合并心肺疾病、糖尿病及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將所有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其中A組31例,B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針對A組患者采用腸內營養支持策略:采用鼻胃管患者31例,采用鼻空腸管、復而凱腸內營養泵以及營養泵管,控制恒溫器加熱溫度在38 ℃~42 ℃。第一天開始以20 ml/h的速度輸注溫開水,觀察有無腹脹、潴留、嘔吐、惡心等癥狀,第二天以20 ml/h的速度輸注瑞代,如果患者可以耐受,慢慢增加至80~100 ml/h。劑量500~2500 ml/d。B組采用場外營養支持策略:脂肪乳劑10%,復方氨基酸7%,以及葡萄糖、電解質及其他多種微量元素等,補充液體量約為2600~3200 ml/d,熱量約為1500~3000 ml/d。確定沒有其他禁忌因素后,進行插管,插管后,觀察傷口是否有出血、滲血現象,必要時可以選擇進行加壓止血,注意每天對患者的敷料進行更換,并用酒精進行消毒,且輸液器也應該做到每日更換。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對比

術后7 d兩組排氣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據統計,A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1共有例患者出現了切口感染癥狀,占3.23%;5例患者出現了腹瀉癥狀,占16.13%;2例患者出現了腹脹癥狀,占0.65%,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81%。B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共有3例患者出現了切口感染癥狀,占10.00%;2例患者出現了腹瀉癥狀,占0.67%;4例患者出現了腹脹癥狀,占13.33%,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00%,A組腹瀉并發癥發生率高于B組,B組腹脹率、切口感染率高于A組,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食管癌患者體質進行性下降,術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分解代謝尤其是蛋白質的消耗增多,多數患者處于負氮平衡狀態,術后早期的營養支持可有效預防營養不良,提供好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預后[2-3]。針對臨床進行食管癌手術患者的機體營養維持,應結合患者相應的臨床特點,如不能經口進食、腸胃功能尚未恢復等,臨床護理工作要圍繞這些表現特性有效地開展,全腸外營養支持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腸內營養是一種可以通過胃腸道直接為患者代謝提供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各類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對于保持和恢復患者的胃腸功能以及胃部結構的完整,為患者補給營養,幫助患者恢復機體功能,療效顯著,值得推廣到此類患者的臨床實踐應用中去。

參考文獻

[1]劉海深.食管癌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4):77-78.

[2]董永紅,王愛萍,徐鉤.腸內聯合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十二指腸疹[J].腸內與腸外營養,2008,15(16):364-365.

第6篇

關鍵詞 脂肪液化 腹壁切口 臨床療效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0年4月~2010年8月收治行腹式手術150例患者中愈合不良者10例。兩組患者平均年齡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所有病例于術前常規排除高血壓、糖尿病等高危疾病。第一組二期縫合;第二組“拉糖”治療。

評定標準:愈合時間長短;愈合效果;患者感受。

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

結 果

愈合時間長短及愈合效果:第一組愈合時間8~9天,第二組5~6天,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愈合良好,第二組有1例患者需再次拉糖,愈合良好,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患者感受:第一組患者再次縫合疼痛難忍,第二組無疼痛,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討 論

第7篇

關鍵詞:團體健康教育;肝癌;術后康復;影響分析

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代謝功能。目前我國治療肝癌的首選方式仍是手術治療,同時配合臨床護理人員對手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本次研究選取我科收治的40例肝癌患者,對其中的20例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實施團體健康教育,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我院在本院進行治療的均經甲胎球蛋白檢測、腹部B超、CT明確診斷為原發性晚期肝癌的患者4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51歲;其中初中以下文化7例,高中文化10例,大學以上文化3例;對照組男 13例,女7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47.5歲;其中初中以下文化12例,高中文化 6例,大學以上文化2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觀察組實施傳統健康教育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健康教育方法,由負責醫生和值班護士分別負責,根據患者的臨床階段實施經驗性的健康教育。

1.2.2對照組實施團體健康教育 實驗組患者實施團體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間由指定的護理人員進行針對性、持續性的團體健康教育,在固定時間段,利用1 h左右的時間,鼓勵肝癌患者及家屬同時參加,實施采用個別成功案例講解、示范操作、指導演示、及時答疑等方法,對肝癌患者及家屬進行團體的疾病相關知識教育,同時結合心理干預。團體教育在實驗組患者住院期間至少進行2次。團體健康教育分為入院團體以及出院團體。

1.2.2.1入院團體 ①請患者逐個自我介紹,使團體其他成員認識了解其疾病發生的時間及患者現在的心理狀態;②護理人員運用PPT,為患者及家屬介紹住院環境,及各項檢查的注意事項,配合要點;③介紹肝癌的定義及發生的原因、臨床表現、主要治療方式等;④術前指導:常規身體檢查、 呼吸功能鍛煉、 協助咳嗽排痰、營養支持。圖片直觀的解釋胃管、尿管、血漿引流管等的留置方式及其重要意義和患者配合要點;⑤手術后護理:引導患者術后床上活動,練習床上大小便;指導患者術后康復活動,積極介紹術后運動的必要性;介紹術后飲食注意事項,以及良好休息的重要性;⑥患者及家屬提問環節。

1.2.2.2出院團體 ①依然請患者先進行自我介紹,內容包括姓名、年齡、入院時間、手術時間、以及現在存在的問題;②解答患者及家屬康復階段的各種問題;③評估患者和家屬對康復過程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接受能力;④發放健康手冊;⑤講解辦理出院流程;⑥出院前分別對兩組患者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試卷測試,得分高于85分視為合格,否則為不合格;⑦患者互留聯系方式,方便出院后交流。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健康教育前,兩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接受健康教育后的合格率為95.0%高于對照組的65.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依從性 觀察組的治療依從性優良率為95%高于對照組的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我們臨床護理過程中開展團體健康教育能使患者及家屬更好的學習疾病的相關知識,可使患者對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所了解。患者之間相互交流,了解彼此心理狀況,相互幫助、鼓勵,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手術成功者以身示教,解除患者對手術的各種疑慮及心理壓力,從而使其有效地配合手術治療,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術后臨床護理的依從性,于此同時對提高患者滿意度也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梁鍵,林海珍,李芳紅,等.健康教育對原發性肝癌患者依從性的影響及其意義[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1(1):98-99.

[2]Y Matsui,H Ryota,T Sakaguchi,et parison of a flexible-tip laparoscope with a rigid straight laparoscope for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The American surgeon,2014,80(12):1245-1249.

第8篇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6(a)-0138-03

Discuss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ICC Line to Cancer Patients with Chemotherapy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re Points

JIANG Hai-lan

Sichuan Da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azhou, Sichuan Province,635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PICC line to cancer patients with chemotherapy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re points. Methods 76 cancer patients underwent chemotherapy via a PICC line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8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high-quality nursing for PICC. And the nursing efficacy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lower; the degree of comfort and sense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nd other indicators was obviously better, respective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Cancer; PICC line; Chemotherapy; Care points

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部分化療藥物屬于化學生物堿制劑,容易出現不良反應。臨床方面常采用常規外周靜脈穿刺的方法給藥,但長期反復機械穿刺刺激以及局部藥物外滲等情況容易導致外周靜脈或組織壞死,影響治療效果,不僅會阻礙化療方案順利進行,還會給患者增加痛苦[1]。該研究整群選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該院收治的76例給予PICC導管腫瘤化療患者探討PICC導管的應用效果與護理要點,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該院收治的76例給予PICC導管腫瘤化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其中男36例,女40例,患者年齡29~78歲,平均年齡(53.5±9.2)歲;置管位置:正中靜脈16例,貴要靜脈60例;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予以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具體如下:護理人員根據常規PICC置管和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向患者詳細講解與PICC相關的知識和要點,告知患者正確進行自我護理的方法,待其出院后向其發放宣傳手冊。

觀察組接受優質PICC護理,具體如下:①置管前護理措施[2]:PICC置管腫瘤化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醫護人員要及時將PICC的要點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同時將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和所需費用情況、置管的具體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等進行講解,與置管成功的患者及其家屬及時交流,盡可能消除其負面情緒,使其配合治療;對患者血管情況進行正確評估和常規檢查。②置管中護理措施:在進行置管時,一定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流程,與患者保持交流,幫助其消除恐懼緊張感,將配合要點告知患者,以便操作順利進行。③置管后護理措施:對穿刺點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現紅腫、疼痛、分泌物等要及時進行處理;選擇適宜的敷料并定期進行更換,在導管置入之后24 h內要更換敷料,然后7 d更換一次,對汗液弄濕的敷料以及導管中出現回血的情況要及時更換;輸液結束后采用≥10 mL的注射器抽取10~2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對導管進行沖洗,采用稀釋的1~3 mL肝素鹽水進行脈沖式封管;若患者注射白蛋白、脂肪乳等高黏性物質,則需要采用10~2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脈沖式沖管。④并發癥護理措施[3]:感染是PICC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減少感染的關在在于進行嚴格無菌操作,密切觀察穿刺點是否存在紅腫、滲血等情況;定期進行常規檢查,若患者出現不明全身感染可能會牽連導管時要立即將導管拔除,并將導管尖端剪下進行實驗室細菌培養。為避免患者出現靜脈炎,需要合理選擇導管型號,保證穿刺動作輕柔,以減少對患者血管造成的機械性刺激和損傷血管內膜情況;在輸注刺激性較強的化療藥物時應確保導管尖端處在上腔靜脈之中;若患者出現靜脈炎后應將其患肢抬高,進行局部濕熱敷,4次/d,30 min/次,若患者3 d之內仍未見好轉則應考慮拔管,然后繼續濕熱敷,同時停止對此部位輸注液體。對患者血管高危因素進行正確評估,掌握正確封管技術;確保導管暢通,避免導管內血栓脫落;明確沖管及封管操作;對可能出現血栓的患者定期進行血管B超檢查,對已經出現血栓的患者要及時進行溶栓治療。確保PICC導管暢通,避免其出現打折、扭曲現象;輸注粘稠度比較高的液體或血制品之后要及時采用生理鹽水對導管進行沖洗,待其干凈之后采用10 mL肝素鈉稀釋液繼續脈沖式推注沖管進行封管;患者無需輸液時要定期沖管并正壓封管。

1.3 觀察指標[4]

對兩組患者PICC不良事件進行統計對比,采用模糊數字評分法對其舒適度進行評價,0分表示非常不舒適,10分表示非常舒適。采用MUIS量表對其疾病不確定感進行評價,共12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感和不良情緒越嚴重。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采用(x±s)和(%)表示,并分別行t檢驗及χ2檢驗。

2 結果

觀察組PICC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舒適度及疾病不確定感等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腫瘤化療患者需要的治療時間一般都比較長,患者因為長期反復靜脈穿刺,活動受到限制,局部容易出現疼痛、腫脹、靜脈炎等情況,尤其是化療藥物外滲處理不及時則可能導致局部皮膚壞死或者功能障礙,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5-6]。

PICC穿刺表現出諸多的優點,主要體現為操作步驟較為簡單,臨床治療成功率高以及出現并發癥的概率較少等系列優點,臨床表現出的安全性較高,能夠為患者長時間保留導管,患者能夠有效接受。

PICC置管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反復穿刺和外滲等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采用PICC置管方式進行化療,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需要承受的穿刺之痛,還能減少因長期化療導致的并發癥;靜脈保持暢通無阻也可進一步促進化療周期順利完成,改善患者生存質量[7]。

該研究中,觀察組PICC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舒適度及疾病不確定感等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第9篇

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燒傷科,重慶 408300

[摘要] 目的 總結燒傷皮膚再生療法救治嚴重燒傷的治療要點,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數據。方法 選取我院2009年—2012年3年間收治的嚴重燒傷患者65例,按照就診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35例)與對照組(3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燒傷皮膚再生療法進行救治,對其治療效果、創面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進行對比與分析。結果 觀察組在有效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94.29%VS76.67%),且觀察組的無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5.71%VS23.33%),組間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另外,觀察組在創面愈合時間上較對照組明顯縮短,且觀察組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32.8±6.7)VS(49.6±9.7),組間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燒傷皮膚再生療法其療效顯著,止痛效果好,創面愈合快,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瘢痕的形成,是治療燒傷的理想方法。應充分掌握其治療要點,嚴格按照其原則執行,才能真正提重燒傷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愈后的生活質量。

[

關鍵詞 ] 燒傷皮膚再生療法;嚴重燒傷患者;治療要點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7(a)-0145-02

創面壞死、滲出、感染、疼痛等局部變化為嚴重燒傷的主要臨床表現,且全身各重要系統和器官因嚴重應激反應、休克等被累及,常引起組織器官功能不全、機體內環境與免疫功能紊亂,處理不當、不及時會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引起各種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1]。因此,嚴重燒傷的死亡率極高,且預后差。其成為燒傷臨床救治中醫生最難以掌握的部分[2]。經過多年臨床經驗證實,燒傷皮膚再生療法救治嚴重燒傷患者較為理想的方法,其機制是燒傷創面創造一個生理濕潤的再生環境,排除壞死皮膚組織,激活潛能再生細胞,使創面達到生理性愈合[3]。本文選取我院于2009年—2012年3年間收治的嚴重燒傷患者65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我院2009年—2012年3年間收治的嚴重燒傷患者65例,按照就診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14~63歲,平均年齡為(37.3±2.5)歲;燒傷面積:31%~50%18例,51%~80%12例,80%以上5例;致傷原因:火焰燒傷17例,沸水燙傷13例,化學燒傷5例;燒傷分類以深Ⅱ度最多共20例,淺Ⅱ度8例,深Ⅱ度及小面積淺Ⅲ度混合6例,深Ⅱ及大面積Ⅲ度1例。對照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5~62歲,平均年齡為(36.3±3.2)歲;燒傷面積:31%~50%16例,51%~80%10例,80%以上4例;致傷原因:火焰燒傷15例,沸水燙傷11例,化學燒傷4例;燒傷分類以深Ⅱ度最多共18例,淺Ⅱ度7例,深Ⅱ度及小面積淺Ⅲ度混合4例,深Ⅱ及大面積Ⅲ度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燒傷面積、致傷原因、燒傷分類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有無統計學差異,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方法,即將燒傷部位立即浸泡于冷水,經冷水沖洗后用肥皂清潔創面,去除殘留物后涂敷磺胺嘧啶銀(由浙江杭康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3020325),最后用紗布繃帶保護創面免受二次損傷。觀察組患者采用燒傷皮膚再生療法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2.1綜合治療 患者一入院立即建立雙靜脈通路、面罩吸氧、導尿、心電血氧監護、抽血樣、給予保暖等措施。按照燒傷再生醫學與療法的抗休克補液原則及公式及時補充血容量,以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搶救4 h后給予冬眠療法,讓病人進入冬眠狀態使機體達最低消耗;綜合給予抗感染、擴容、改善微循環、清除內毒素、堿化尿液、凈化血液、營養支持等藥物治療。

1.2.2創面治療 污染的創面可先用0.1%新潔爾滅(由南昌白云醫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6021593)或生理鹽水清潔,再用無菌棉蘸干,然后直接外涂濕潤燒傷膏(由汕頭市美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00004);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將創面上的水皰皰液抽出,皰皮保留3~5 d,去除腐皮后創面外涂濕潤燒傷膏0.5~1 mm厚,每3.5~6 h換藥1次。對于暴露治療不方便的創面,可包扎治療,但涂藥量需加倍,以確保治療效果。創面應24 h保持濕潤。

1.3療效評價標準

①顯效:燒傷創面完全修復,無瘢痕,無感染;②有效:燒傷創面基本修復,有瘢痕;③無效:創面未修復甚至加重,出現感染。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系統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應用t檢驗其相關性;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治療效果上的比較

經治療,觀察組顯效23例,有效10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4.29%,無效率為5.71%;對照組顯效8例,有效15例,無效7例,有效率為76.67%,無效率為23.33%。觀察組在有效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的無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在創面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上的比較

①觀察組淺Ⅱ度創面的愈合時間為(8.5±2.1)d,深Ⅱ度創面的愈合時間為(25.7±1.6)d,深Ⅱ度及小面積淺Ⅲ度混合創面的愈合時間為(38.8±1.4)d,深Ⅱ及大面積Ⅲ度混合創面的愈合時間為(45.3±2.6)d;對照組淺Ⅱ度創面的愈合時間為(12.1±3.4)d,深Ⅱ度創面的愈合時間為(33.2±4.5)d,深Ⅱ度及小面積淺Ⅲ度混合創面的愈合時間為(44.7±4.8)d,深Ⅱ及大面積Ⅲ度混合創面的愈合時間為(56.2±4.5)d。觀察組在創面愈合時間上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有統計學意義。②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32.8±6.7)d,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49.6±9.7)d。觀察組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3討論

燒傷皮膚再生療法其技術核心是以創傷皮膚原位再生,其判斷標準是深度燒傷無疤痕愈合,符合了盡可能保留病人的活組織和保護全身各器官功能,減少藥物和手術對機體帶來的損傷和打擊的要求,使患者有一個近似正常人的生理環境,大幅度提高其愈后生活質量[4]。有關研究顯示[5],燒傷皮膚再生療法可有效治愈嚴重燒傷,正確掌握其治療要點,是保證救治過程的平穩和皮膚再生順利完成的關鍵因素,首先要加強早期抗休克的治療,有效復蘇補液、抗休克、強心、護腎、保暖、防躁動等醫護至關重要;其次,對感染及低蛋白血癥等并發癥的防治及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非常重要,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最后注意對患者胃腸道功能進行維護,補充創面大量的滲液,減輕患者體內蛋白的丟失[6]。

本研究中,將實施常規治療方法的對照組與采用燒傷皮膚再生療法進行救治的觀察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有效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94.29%VS76.67%),同時其無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5.71%VS23.33%),組間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與曹文德等人[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燒傷皮膚再生療法救治嚴重燒傷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另外,觀察組在創面愈合時間上較對照組明顯縮短,且觀察組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32.8±6.7)VS(49.6±9.7),組間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孫記燕等人[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燒傷皮膚再生療法救治嚴重燒傷患者,可有效促進創面的愈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

綜上所述,燒傷皮膚再生療法救治嚴重燒傷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促進創面的愈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

參考文獻]

[1] 戴永恒.應用皮膚再生醫療技術結合自體皮簇內植術治療關節部位深Ⅲ度燒傷的臨床觀察[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09,21(2):113-114.

[2] 崔曉林.嚴重燒傷抗休克時胃腸內缺血的研究[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2010,14(8):262-265.

[3] 候師明,汪東亮,戚軼雙,等.早期應用美寶胃腸膠囊預防中、重度燒傷病人的消化道應激性損害[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11,15(3):188-192.

[4] 鄭玉紅.燒傷再生醫學預防控制燒傷創面感染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學,2013,3(20):88-89.

[5] 胡棟才,胡清泉.皮膚器官原位再生復原技術治療大面積深度燒傷的療效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2,1(21):47-49.

[6] 趙賢忠,孫記燕,張東波,等.中西醫結合皮膚再生法治療增生性瘢痕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8(22):1329-1332.

[7] 曹文德,李建偉.皮膚再生技術在大面積燒傷治療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0,6(9):761-763.

第10篇

關鍵詞:眩暈;腦梗死;危險因素

眩暈是常見的臨床癥狀,約5%的眩暈為急性腦卒中所致[1]。眩暈作為腦梗死常見的癥狀之一,可為本病的先兆或首發癥狀。本研究通過病例對照研究,旨在探討以眩暈為首發癥狀腦梗死的臨床及影像學特點。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19例為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奇臺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以眩暈為首發癥狀腦梗死患者。同時抽取同一時期無眩暈癥狀腦梗死患者19例為對照組。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既往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脂血癥等)、個人史(如吸煙、飲酒史)、臨床表現、體格檢查、神經影像學和生化檢查指標等。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見表1。

19例以眩暈為首發癥狀的腦梗死中,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齡45~72歲。眩暈組年齡、性別、血管危險因素與無眩暈組腦梗死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無眩暈組腦梗死多位于前循環(78.9%),以肢體感覺、運動受累最常見,其中肢體運動障礙13例,肢體感覺障礙9例。眩暈組腦梗死中后循環梗死17例(89.5%),前循環梗死2例,其中橋腦8例,小腦3例,枕葉1例,延髓3例,丘腦3例,中腦3例,常伴隨多種神經受損的癥狀和體征。眩暈組腦梗死與無眩暈組梗死部位及臨床表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眩暈是患者對空間關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覺障礙,常感到外界環境或自身旋轉移動或搖晃。眩暈病因多樣,機制復雜。眩暈的評估依賴于詳細的病史采集,本文報道的19例以眩暈為首發癥狀腦梗死均以"眩暈"為突出臨床表現,大部分患者伴有2種或2種以上腦卒中危險因素。出現眩暈的原因是前庭小腦通路或前庭神經核及其傳導通路腦組織缺血,也可能為腦干本身缺血所致[2]。

本研究中眩暈組腦梗死中2例為頸內動脈供血區梗死,其中1例存在重度頸動脈狹窄(80%),考慮其眩暈與頸內動脈盜血有關。對于有其它神經系統伴隨癥狀的眩暈患者,頭顱MRI和MRA檢查可作為常規的檢查方法。同時,應重視血流動力學及顱內外血管形態的全面評估。

總之,對于以眩暈為首發癥狀就診的患者,詳細的病史采集和細致的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尤為關鍵,結合影像學檢查做全面綜合的分析。即使早期無典型的腦梗死征象,也應早期藥物干預,宜盡早完成頭顱MRI評估,以降低致殘率。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護理查房;臨床護理;護理滿意度;臨床治療配合度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595-02

隨著醫學模式及健康觀念的轉變,人們對健康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新的標準[1]。為更好的提高臨床護理水平和滿足患者臨床治療要求,我院自2012年10月開始實施加強護理查房措施,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0月前住院治療患者160例,為甲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86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45.5±10.5)歲;2012年10月后住院治療患者184例,為乙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103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46.5±10.5)歲,兩組患者均住院治療5天以上,對比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平均住院治療時間等,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查房

甲組患者160例,均采用常規性護理查房,每天進行晨起查房,對每個住院治療患者情況進行詳細記錄。

1.2.2加強護理查房

乙組患者184例,均進行加強護理查房措施,依據患者的情況制定查房計劃,平均每天查房2次,每天進行晨起查房和傍晚查房,對每天查房時間,每個病房患者情況,特殊需要護理患者進行詳細的記錄和進行交接班。每天在趁早查房時仔細詢問患者的情況,有無異常情況,在交接班時對新入院患者的情況進行詳細的介紹和記錄,針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護理指導,對危重患者加強巡視和管理。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如有異常立即告知主治醫生進行處理。

1.3統計方法

統計學分析選用SAS8.0統計軟件,以 ±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數據錄入計算機 ,選用 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X?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治療滿意度和臨床治療配合度

乙組患者的護理治療滿意度、患者對臨床治療配合度等均顯著優越于甲組患者,差異性顯著,具體有統計學意義(P

2.2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治療時間

乙組患者平均住院治療時間(21.54±6.57)天,顯著優越于甲組患者(35.15±8.52),差異性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護理查房每天進行,人人參與,減少了各班人員根據護理需要了解病情所需的次數及時間。護士長有針對性的提出護理要點,使各班人員的工作更有序,目標更明確[2]。增加了值班護士對住院治療患者的了解,提高了針對性護理,顯著增加了護理效果。由于在每天查房時主班護士要報告病區動態及患者病情,因此主班護士在工作中的責任感及主動服務意識增強了,工作中有意識地記住患者的姓名、病情、治療及護理措施,護士長在查房中檢查護理措施落實情況,使各班護士的工作更主動,服務更細致、周到[3]。

本文中對比加強查房前后患者的情況 實施加強查房后患者護理滿意度、臨床治療配合度、平均住院治療時間均顯著優越于實施前,差異性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護理查房能有效的提高臨床護理的滿意度、提高患者臨床治療配合度,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時間,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林慧芳, 趙鳳娥, 趙淑芳.三級護理查房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 010,07(33):254-255.

第12篇

【關鍵詞】 腹腔鏡;脾臟聯合膽囊切除術;圍術期;護理要點

腹腔鏡下脾臟聯合膽囊切除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其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 目前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然而, 手術是一種應激性刺激, 會使患者產生焦慮、緊張等不良心理, 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 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有研究報道, 圍術期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腹腔鏡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 提高手術治療效果[1]。為了探究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在腹腔鏡下脾臟聯合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 本文進行了相關性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鏡脾臟聯合膽囊切除術治療的32例脾亢進并發膽結石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14例, 患者年齡24~74歲, 平均年齡44.5歲。患者的脾臟長度為14.7~18.9 cm, 膽結石直徑為2.1~31.3 mm, 結石為單發或者多發。根據護理方法的差異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 內容包括:術前身體評估、皮膚準備、心理護理;術后一般護理、并發癥護理、運動指導、飲食干預等。具體如下。

1. 2. 1 術前護理 ①術前評估:術前, 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評估, 特別是凝血及心、肝、肺、腎功能, 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 并為患者補充維生素K等, 從而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②術前準備:術前1 d囑患者進食無渣或少渣的易消化食物, 禁食易產氣食物;術前晚用肥皂水進行灌腸, 囑患者術前8 h禁食, 并進行常規備皮;手術當天清晨為患者進行胃腸減壓, 并留置尿管。③術前心理護理:耐心與患者溝通, 向患者介紹腹腔鏡手術的相關知識, 包括治療方法、預后效果等, 從而使患者對手術形成較清晰的認識, 減少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

1. 2. 2 術后護理 ①一般護理:術后密切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 采用24 h心電監護, 為患者吸氧, 氧流量為3~4 L/min。指導患者采用舒適, 麻醉未醒時取去枕平臥位, 并將頭偏向一邊;清醒后取半臥位。保持引流管的通暢, 觀察切口的液體滲出等情況。②并發癥護理:a.出血。術后腹腔內出血較嚴重,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護士應密切關注患者, 注意其生命體征、面色、引流液的性質等, 若發現引流液增多, 并呈血性, 流量超過150 ml/h時, 同時患者出現脈搏細弱、臉色蒼白、血壓降低等癥狀, 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搶救。b.靜脈血栓。脾切除術后易致血小板上升, 進而誘發靜脈血栓。為了預防血栓、護士應對患者四肢進行按摩, 并囑患者進行自主活動和早期下床活動, 若發現血小板超過正常值, 應按照醫囑給予阿司匹林與華法林等抗凝藥物。c.高碳酸血癥。腹腔鏡手術需建立CO2氣腹, 進而誘發高碳酸血癥, 術后護士應注意為患者吸氧, 并指導患者半臥位, 從而減少乳酸堆積 。d.膽漏。膽囊夾閉不全、肝外膽損傷等是膽漏發生的主要原因, 術后護士應密切注意患者腹腔引流液的性質, 保持引流管的通暢, 當患者出現腹脹、惡心、低熱等異常時應立即上報醫生進行處理[2]。③飲食及運動指導:早期飲食能促進胃腸蠕動, 因此應鼓勵患者早期飲食, 并以流食逐漸過渡到普食。早期活動能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 指導患者術后24 h在床上自主活動, 48 h后下床活動, 并為患者建立每日康復目標, 從而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滿意度及并發癥的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0%(16/16), 并發癥發生率為6.25%(1/16);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75.00%(12/16), 并發癥發生率為31.25%(5/16), 兩組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其他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手術、住院及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 兩組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 腹腔鏡下脾臟聯合膽囊切除術臨床應用更為廣泛, 由于其創傷性小、并發癥少、患者術后恢復快, 因而受到了患者的廣泛歡迎。但是, 手術作為一種應激性刺激, 會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產生不利影響, 干擾手術效果, 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 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本研究中實施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 手術、住院及術后排氣時間, 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 對腹腔鏡脾臟聯合膽囊切除術患者實施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效果確切, 能改善患者的滿意度, 縮短治療及恢復時間, 并能減少并發癥, 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麗君, 韓蔚, 徐勝前.腹腔鏡脾臟聯合膽囊切除術患者的圍術期護理.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