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7:29: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環境污染的啟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新農村 河北省 環境污染 綜合治理
一、河北省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環境污染現狀
(一)工業污染源從城市轉向農村
隨著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加上產業梯級轉移和農村生產力分布調整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工業園區在農村地區悄然興起,造成城鎮工業廢水、生活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農村環境污染嚴重。而其中的工業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超標排放是導致農村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不得當
農民的環保意識相對比較薄弱,農村環保基礎實施相對滯后,大多數農村沒有地下污水處理站和垃圾處理站。村民們將自家的生活垃圾直接傾倒在田間水渠,污染生態環境的同時,生活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屬和難以降解的有毒物質隨著滲透土壤中,如果到達地下水系統,將會引起地下水的污染。河北省農村地下水污染情況比較嚴重,根據《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顯示,華北平原局部地區地下水存在重金屬超標現象,主要污染成分為貢、鎘、鉻、鉛等,污染來自海河流域污染地表水入滲補給,嚴重威脅河北省地下水飲用水源安全。
(三)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根據2012年河北省環境公告顯示:2012年全省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34.9萬噸,其中工業和生活排放量為42.3萬噸,農業源排放量為91.8萬噸??梢姾颖笔∞r業面源污染嚴重,已經逐漸超過工業點源污染和城鎮生活污染。而近幾年,由于農民缺乏相關的環保意識,盲目提高農產品產量,使得農藥、化肥、地膜的施用量呈上升趨勢。據《2012年河北省環境狀況公告》數據顯示,2012年河北省糧食播種面積為6302.37千公頃,其中農用化肥施用量為329.33萬噸,農藥使用量為8.48萬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為12.69萬噸,其中地膜使用量68248噸,地膜覆蓋面積達1159.06千公頃。與2011年相比全省農藥、化肥、地膜使用量呈上升趨勢。
二、國內外環境污染治理典型案例及啟示
(一)德國的環境污染治理實踐
德國注重保護生態農業發展。德國政府高度重視對農場生態環境的保護,規定禁止使用化學農藥,采用與自然控制力相協調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禁止使用化學肥料,采用農家肥料,種植豆科植物,實施秸稈還田措施;采用合理多樣的輪作和間作制度。政策上,實施環境保護補貼,使得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向著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
給我們的啟示:一是推進農村環境局域化管理??梢詮霓r村的整體規劃入手,以村為單位,結合村子自身的農業及景觀特點,制定具有特色的環境保護局域規劃。二是發展生態農業。例如可利用“秸稈還田”等措施,對土地施天然肥料而減少化肥的實施,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土壤有機物及氮、磷、鉀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還能防治燃燒秸稈所導致的大氣污染。
(二)美國的環境污染治理實踐
美國農村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垃圾處理回收產業鏈。在美國的鄉村,生活垃圾都是由規模不大的、專門從事廢棄物收購的家庭公司來承擔,這些公司在當地“比比皆是”,家庭公司的員工也是農民,他們開著垃圾車去各家各戶收取垃圾,并取得一定費用。這樣美國農村生活垃圾就得到了很好的處理,經過收集、回收、處理、加工、銷售等一系列商業化的運行模式,形成一個垃圾回收的產業鏈。
給我們的啟示:一是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需要村民提高自主意識。政府的法律制度是約束外因,提高農民自身的環保意識是內因,內因外因相結合才是實施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的有效途徑。二是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國農村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過于分散,沒有一部農村環境保護的專門法,造成農村特有的一些環境污染,沒有明確的監管和治理措施,因而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
三、河北省農村發展的環境污染治理建議
通過借鑒國內外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經驗,提出適合河北省新農村建設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建議:
(1)積極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村鎮污水處理和城鄉一體垃圾處理試點工作。多增加一些環保服務站,垃圾處理回收站,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爭取做到每個村落都能夠設一個能夠解決自身污水垃圾的處理系統,村中建立更多的符合衛生條件的廁所,并定期有專人負責清理回收。各級政府要動員村民捐助農村環保設施,為農村環境治理爭取到更多的資金。
(2)發展生態環保農業。在農業生產上,要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物質,實行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通過采用生物防治病蟲害方法進而大量使用農家肥、種植綠肥等方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采用合理多樣的輪作和間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采用“秸稈還田”措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質,防治大氣污染。
只有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業生態經濟,才能將“環境污染治理”落到實處,而非停留在口頭上,真正為村民謀取利益,從根本上調動村民積極性,從而促進河北省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關鍵詞:政府規制;產能過剩;環境污染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0.06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6)10-0026-05
Abstract:This paper devid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to governmental regulations and excess capacity,establish static and dynamic panel model using provincial data from 1997 to 2012.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the formal regulation can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 pollution. Secondly, improving informal regu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role to environment,informal regul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nhibitory action to pollution that produced by excess capacity. In the end, excess capacity is the cause of pollution,resolving excess capacity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environmental quality.
Key words:governmental regulation;excess capacity;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采用粗放型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了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2016年3月10日,主席在參加兩會青海團審議時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現已到了改變“犧牲環境拉動經濟”發展模式的關鍵時刻。工業的過度擴張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行業多是高污染行業,地方政府大都以犧牲環境來鼓勵投資,企業所承擔的私人成本遠小于社會成本,進而出現過度投資,最終導致資源與環境不堪重負的局面[1]。如何有效治理環境污染?產能過剩與環境污染是怎樣的關系?一般認為,工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同時也是環境污染的最主要來源?;诖?,本文主要探討工業部門政府規制和產能過剩對環境污染的作用是否顯著、作用強度及影響機理,以期引導后續環境政策的調整與完善。
1文獻綜述
關于環境污染的影響因素,陳興鵬等[2]揭示了環境污染指數隨著人均GDP的上升而增加。葉阿忠等[3]分析了經濟增長、FDI與環境污染交互影響體系。Zeng等[4]認為制造業集聚可以減輕“污染天堂”效應。日益惡化的環境正是發達國家污染工業廠商規避本國嚴格環境標準選擇進入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帶來的后果,即Esty和Geradin[5]的污染避難假說。原毅軍[6]認為技術創新對污染減排有顯著的抑制作用。Magat等[7]以加拿大魁北克省紙漿行業為研究對象,檢驗環境規制對生物需氧量和固體懸浮物排放量的影響,結果顯示環境規制能促使企業減少20%的排放量。Blackman等[8]研究證實墨西哥環保機構增加環境監察次數不能顯著刺激企業采用先進的“凈化”技術,正式環境規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關于產能過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產能過剩的原因研究。林毅夫[9]提出“潮涌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對于新產業的發展前景具有良好的社會共識,引發投資的“潮涌”現象,導致產能過剩。陶然等[10]認為隨著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及加入WTO以后,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導致大量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二是產能過剩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研究。江飛濤等[11]認為在我國特定的管理體制下,中央政府難以向地方政府提供環境保護的激勵合同,寬松的環境政策及對污染企業的縱容使得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行業生產成本外部化,最終導致產能過剩。張平淡等[12]利用我國2001~2008年27個制造業行業細分數據檢驗產能過剩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結果顯示產能利用率與環境污染負相關。
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礎上,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拓展:一是從研究視角上,現有研究主要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來探討環境污染問題,鮮有從產能過剩視角來探討環境污染的影響機理;二是把我國分為東中西部地區,引入虛擬變量,分別討論環境污染各因素的影響程度,提出差異化環境污染治理對策;三是解釋中國環境污染的模型,必須要符合我國經濟運行的特征和背景,本文在解釋變量上進行了拓展,引入了非正式規制。
2政府規制、產能過剩對環境污染的作用機理
為了全面分析政府規制、產能過剩對環境污染的作用機理,構建如下理論分析框架,展現三者內在關聯。按照“波特假說”,適度的環境規制有助于提升工業企業生產技術和創新水平,即同樣的投入將增加更多產出,產品供給持續增加,引起產能過剩;環境規制有利于提升產品的競爭能力,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能過剩;非正式規制主要是指社會公眾對污染企業的談判和游說,對生產產生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能過剩;如果污染企業改進技術,增加產量,將加劇產能過剩。總之,政府規制會對環境污染產生影響,而政府規制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不同。為了從理論根源上了解政府規制和產能過剩對環境污染的作用機制,接下來將進行一系列實證檢驗。作用機理繪制如圖1所示。
3指標及數據來源
本文考察我國28個?。ㄊ校ā⒑D?、重慶等省市因數據缺失,不包含在內),樣本期為1997~2012年。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網站。
31被解釋變量:環境污染EP
選取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工業三廢”)三個指標來度量環境污染綜合指數。排除人口規模的影響,以上各排放總量均除以年末常住人口數。由于各指標量綱不同,在進行環境污染綜合指數測算之前,按如下步驟處理:
首先,對三種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標準化處理,即Ht=Ht-HminHmax-Hmin,Ht代表第t年各污染物標準化后的賦值,Ht代表各污染物當年的排放值,Hmax代表各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大值,Hmin代表各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小值。其次,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三種污染物在綜合指數中所占的比重。最后,計算各年環境污染綜合指數,即EPi,t=∑3j=1WjHtj(t=1,2,…16;j=1,2,3),EPi,t表示第i省t年的環境污染綜合指數,j表示污染物種類,Htj表示第t年第j種污染物排放量標準化值,Wj表示第j種污染物所占權重。
32核心解釋變量:政府規制強度和產能過剩程度
正式規制強度ER。借鑒Lanoie[13]采用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水平占GDP的比重來表示,該指標值越大,說明政府正式規制強度越大。
非正式規制強度ERN。傅京燕[14]認為公眾通過談判或游說的非正式規制產生的環保效應更加明顯。一般認為人們受教育程度越高將更加關注環境質量。借鑒Barro和Lee[15]的研究方法,用各省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計算公式為ERNit=∑(Eduyk×Popuk)÷∑Popuk,其中Eduyk表示第k種學歷受教育年限,Popuk表示第k種學歷的受教育人數,各種學歷的受教育年限為小學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高等教育(大專及以上)16年,取自然對數。
產能過剩程度CU。遵循韓國高[1]的做法,用工業產能利用率作為評價產能過剩的指標,產能過剩=1-產能利用率,預期產能過剩與環境污染正相關。
33其他變量的選擇
除政府規制強度和產能過剩程度外,還要考慮其他可能影響環境污染的因素。①經濟增長GDP。選取各地區人均GDP來表示,為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以1997年為基期,換算成實際人均GDP。為驗證環境污染與人均收入之間是否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說),在模型中引入GDP及其平方項,如果GDP估計系數為正,平方項估計系數為負,則EKC假說成立,取自然對數。②技術創新水平Tech。采用各地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GDP的比重來表示。③產業結構IS。選取第二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來表示。④外商直接投資FDI。采用經過價格平減處理以后的外商投資金額來表示,取自然對數。
4實證分析
41環境污染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前面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構建如下多元面板回歸模型:
規制強度,ERNit表示非正式規制強度,CUit表示產能過剩程度,為了探究政府規制強度和產能過剩程度對環境污染的聯合影響,加入交乘項ERit×CUit和ERNit×CUit,it為4個控制變量向量,ωi表示不可觀測的省際效應,v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變量,εit是隨機擾動項,α0~α5、γ為待估系數。
如果不考慮測量誤差、遺漏變量等內生性問題,對式(1)進行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將出現誤差及不一致性。李鎧[16]等認為環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滯后效應,即當期的環境污染受前一期影響,因此本文在計量模型中引入前一項EPit-1,設定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如下:
LnEPit=α0+ηLnEPit-1+α1ERit+α2LnERNit+α3CUit+α4ERit?CUit+α5LnERNit?CUit+γit+ωi+vt+εit(2)
模型(1)實證結果如表1所示。方程①單獨考證正式規制、非正式規制和產能過剩對環境污染的作用。結果顯示正式規制強度、非正式規制強度和產能過剩程度均與環境污染顯著正相關,說明政府規制強度的上升不能減少環境污染,產能過剩程度與環境污染正相關。方程②加入了正式規制和產能過剩的交乘項,回歸系數為正,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非正式規制與產能過剩的交乘項回歸系數為負,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產能過剩背景下,非正式規制對環境污染有抑制作用。加入控制變量得到方程③,GDP系數為正,其平方項系數為負,并且在10%水平上顯著,驗證了EKC假說的存在。技術創新的系數為負數,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產業結構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越高,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越大。FDI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環境污染。這與宋馬林等[17]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資源尋求型的FDI嚴重破壞了東道國的環境。
42環境污染影響因素的區域差異分析
根據各省所處地理位置,將北京、天津等10個省市劃℃為東部地區;山西、吉林等8個省劃為中部地區;內蒙古、廣西等11個省劃為西部地區。建立模型(3),D為虛擬變量:
東、中、西部地區環境污染影響因素結果如表2③~⑤列所示。從回歸結果看出,非正式規制強度對中部地區的環境污染的抑制作用最小,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最大,所以西部地區應加大非正式規制的力度。產能過剩對各地區的環境污染均有促進作用,且在西部地區最明顯,因為東部地區產能利用率本身較高,產能過剩地區大部分處于中西部地區,化解產能過剩將顯著改善中西部地區環境質量。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對環境污染的作用最明顯,因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工業所占比重較高,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將顯著改善東部環境質量。FDI對西部地區環境污染作用大于東中部地區,說明東中部地區的FDI多為市場尋求型,不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而投入到西部地區的FDI多為資源尋求型,容易導致環境危機。
43關于產能過剩視角的進一步分析
實證模型中加入了非正式規制與產能過剩的交乘項,結果顯示產能過剩背景下,非正式規制對環境污染抑制作用較大,說明產能過剩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非正式規制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但這種邏輯關系是否存在,需要進一步檢驗。
以79%為分界點對各省產能過剩程度進行劃分,產能利用率79%以下歸為高度產能過剩區域,記為S區;79%以上歸為低度產能過剩區域,記為W區。S區包括山西、湖南等13個省,W區包括北京、天津等16個省。在S區和W區分別建立環境污染的動態面板模型,回歸結果見表2⑥~⑦列。S區非正式規制系數為-14691,W區為-10414。說明在產能過剩程度較高的區域,非正式規制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較大,非正式規制對產能過剩造成的環境污染有平抑作用,進一步說明交乘項的運用具有穩健性。
5結論與啟示
本文利用我國28個省市1997~2012年面板數據建立環境污染影響因素模型,檢驗政府規制和產能過剩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正式規制對我國環境污染影響較小,非正式規制對環境污染有抑制作用。產能過剩是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猱a能過剩將顯著改善中西部地區環境質量。非正式規制對產能過剩引起的環境污染有平抑作用。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越低,FDI越低,越能起到降污減排作用,加大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將顯著改善東部環境質量。
基于上述結論得出如下啟示:①制定適宜的政府正式規制強度。不能盲目提高正式環境規制強度,靈活運用排污費、污染許可證、環境稅等規制手段,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產能過剩程度的現實特點,采用差異化的規制強度。②加大非正式環境規制強度,樹立協調、共享、綠色發展理念。政府首先應加大宣傳力度,號召全社會共同保護環境、保護賴以生存的地球。其次應加大教育投資,只有教育水平上去了,環保意識才能再上新臺階。③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產能過剩。近年來多行業的產能過剩不僅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配置效率的低下,還加劇了環境污染,在經濟新常態下不能再盲目擴大投資規模,應加強供給側改革,強化技術創新、錯峰生產及“一帶一路”戰略等,淘汰落后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④合理使用FDI,優化產業結構。事實證明,FDI對我國的技術溢出效應非常有限,反而加劇了我國的環境污染,故不應該再盲目吸引和使用FDI。對東部地區來說,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降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是降污減排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韓國高,高鐵梅,等.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測度、波動及成因研究[J].經濟研究,2011(12):18-32.
[2]陳興鵬,楊冕,等.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動態關系[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5-37.
[3]葉阿忠,鄭萬吉.經濟增長、FDI與環境污染的時空傳導效應研究[J].軟科學,2016(1):17-21.
[4]Zeng D Z,Zhao L X.Pollution Hanens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9(58):141-153.
[5]Esty D C,Geradin D.Market Access,Competitiveness,and Harmoniz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J].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1997(2):265-336.
[6]原毅軍,謝蓉輝.環境規制的產業結構調整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4(8):57-67.
[7]Magat W, Viscusi W.Effectiveness of the EPAs Regulatory Enforcement:The Case of Industry Effluent Standard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0(11):331-360.
[8]Blackman A,Kildegaard A.Clea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Developing-country Industrial Clusters:Mexican Leather Tanning[J].Enviro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ies,2010 (3):115-132.
[9]林毅夫,等.“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J].經濟研究,2010(10):5-19.
[10]陶然,陸曦,等.地區競爭格局演變下的中國轉軌:財政激勵和發展模式反思[J].經濟研究,2009(7):21-33.
[11]江飛濤,耿強,等.地區競爭、體制扭曲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J].中國工業經濟,2012(6):44C56.
[12]張平淡,張心怡.產能過剩會惡化環境污染嗎?[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6(1):68-71.
[13]Lanoie P,Party M,Lajeunesse R.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Testing the Porter Hypothesis[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8(2):121-128.
[14]傅京燕.產業特征、環境規制與大氣污染排放的實證研究――以廣東省制造業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2):73-77.
[15]Barro R J,Lee J W.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Updates and Implications[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1(3):541-563.
關鍵詞: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美國經驗;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01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環境污染事故也隨之進入了高發期,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呈巨額增長態勢。在這一嚴峻形勢下,完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對我國來說意義深遠,有助于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維護公眾的環境權益,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一、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試點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試點工作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大連、長春等地,自愿投保的企業非常少,很快就慘淡收場;第二階段開始自2007年,《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指導意見》后,沈陽、上海、湖南、重慶等多地開始新一輪的試點工作,覆蓋面逐步擴大,并形成了重慶共保體、蘇州合作等特色模式。2013年2月,環境保護部與中國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在涉重金屬企業和石油化工等高環境風險行業推進強制保險試點。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認識不足
部分環保部門和政府部門對這一市場機制和其發揮的作用還不能充分的理解;很多企業仍然存在僥幸心理,環保意識、保險意識都有待提高;也有部分保險公司依然對市場發展的前景存在顧慮,采取觀望態度。
(二)參保企業較少
相比試點省市存在污染風險的企業數目,還有相當數量的企業未投保[6]。環境風險不能充分地進行分散和分擔,繼而也影響了該制度作用的發揮。
(三)保險公司技術支持不足
環境風險的識別和量化難度非常大,保險公司一大客觀存在的阻礙就是缺乏專業的環保技術人才和相應的經驗數據支持。
(四)配套政策缺失
部分省市為了鼓勵企業投保,采取了補貼保費、按比例抵消排污費等措施,但是對投保企業和保險公司來說,這些仍顯得不足。
二、美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發展路徑及經驗
美國該項制度起步較早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1966年以前,環境風險還未明顯地顯現出來,由公眾責任保險單直接承保環境污染損害。1966年~1973年,環境污染問題開始顯現,公眾責任保險擴大了保單的承保范圍,開始包括因持續或漸進污染所引起的賠償責任[5]。1973年以后,環境污染問題凸顯,訴訟案件數量飛速增加,賠償費用巨額增長。公眾責任保險單不愿再承擔因故意造成的或漸進性的污染事故的賠償責任。保險公司開發了獨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產品,承保突發性及累積性污染事故,但以索賠型為基礎,范圍比較有限。同時,美國政府加大了立法管控的力度,相繼頒布《清潔水法》、《環境應對、賠償和責任綜合法》等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并建立了嚴厲的懲罰制度。
美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經歷了從一般到專業、從完全自愿到強制、從承保突發性污染擴大到承保漸進性污染的過程,在調整中發展,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完善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建議
(一)強化政府推動措施
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推動的過程中,政府起決定性的作用,若沒有切實可行的相關舉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失敗的試點經歷將再次上演。
1.政府積極引導與強力推動
我國企業環保意識較低,對保險的認識也不夠深刻,更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2]。從中央文件來說,順應兩會“環保風”,推出相應的指導文件,頒布明確保費補貼、稅收優惠等操作層面的政策;從環保部、保監會來說,配合出臺一系列的通知和辦法等;從各地方政府看,出臺《試點方案》和《暫行辦法》等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發展。
2.建立環境保護信息共享平臺,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上傳環保部門的檢測指標、各企業的環境信息、投保信息和理賠信息、政府環境監測站的實時監控指標、污染事故的原因鑒定和處理情況等,有效傳遞環保部門、保監會、地方政府、保險公司和投保企業等各方的信息。
3.建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
按省級規劃我國環境損害賠償基金的建立,由政府部門組建并負責管理專門基金,用于應對惡性污染事故的巨額賠款?;鸬膩碓磻敯ǎ罕kU公司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保費收入的一定比例;各地方政府財政按照保費收入的比例轉移的資金;未投保的企業所繳納的罰款;政府環境行政征收費用如排污費的一定比例;社會捐助、基金孳息等。
(二)完善合同具體內容
考慮到保險公司經驗不足,承保范圍的擴大適宜循序漸進,由只承保突發性的污染事故逐步擴大到囊括漸進性事故。實行行業差別費率和企業差別費率:對污染程度較高的行業實行高費率,促使企業采用更為環保的技術,并認真做好風險的防范工作,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針對企業的排污情況、環境保護措施等區別制定保險費率。實行浮動費率,投保企業上個年度沒有出險,或采用了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應當降低保險費率。
(三)發展保險中介,促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市場發展
保險中介的積極參與可以緩解市場信息不對稱情況,改善企業不懂保險、保險公司環保技術和人才欠缺的局面。例如簽訂保險合同時,保險經紀對企業的環境安全管理進行實地查勘,找準企業的環境風險點,并以專業的角度協助企業評估環境風險,與保險公司商議適宜的保險費率與合同條款[7]。保險合同簽訂之后,保險中介提供一系列的后續服務:邀請專家進行安全講座,實時向企業通報汛期或其它自然災害信息等,對相關信息與數據的定期匯總,提高環保局等主管部門的監管有效性,并成為進一步優化保險方案、調整費率的重要依據。污染事故發生后,監督保險公司是否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及時賠付,保證投保企業的利益。
參考文獻:
[1]賈愛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負面效應及其規避[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8(12).
[2]周紀昌.我國開發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戰略選擇[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5).
[3]闞小東.綠色保險的政府角色[J].中國保險,2005(4).
[4]劉怡.對普及環境污染責任險的幾點思考[J].青海金融,2002(5).
[5]陽露昭,劉艷.美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審視及啟示[J].法學雜志,2005(11).
關鍵詞:經濟發展水平;環境污染;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4;X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6-000-01
一、數據來源及數據處理
本文采用的是我國2000―2014年中部地區的面板數據,主要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為了降低價格波動對數據的影響,本文利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數據進行消脹處理,基期為2000年。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個省。
二、模型設置和變量選擇
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部地區的面板數據就經濟發展水平對污染減排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為了消除變量間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和異方差的問題,
對變量取對數。據此,我們將設定如下動態面板數據模型:
其中,式中表示地區,表示時間,為地區不可觀測效應,為獨立同分布的隨機誤差項。模型中的變量說明如下:
三、實證結果分析
我們接下來利用Hausman統計量檢驗對模型選擇做出判斷。其中,模型1的Chi-Sq. Stat.結果為39.09,相伴概率分別為0.000,說明模型的回歸估計選擇固定效應模型較好。
從中部地區回歸模型的結果來分析,三個模型中人均產出指標pergdp在99%的置信度下均顯著為正,表明經濟的增長將導致污染物排放增加。但人均產出的平方項(pergdp)2的估計系數在99%的置信度下顯著為負。因此,人均產出與三種環境污染指標之間呈現顯著的倒“U”型關系,這驗證了EKC假說,即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人均產出的提高將導致污染排放的增加和環境質量水平的下降,當經濟體發展超過一定的臨界點后人均產出的繼續提高將降低污染排放和改善環境質量的“倒U型”曲線假說。
四、結論與啟示
現階段,我國人均產出和污染排放之間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驗證了人均產出和污染排放的環境庫茨涅茨假說。這樣的一個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依靠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中國經濟實現高增長、低污染的綠色增長模式是完全有可能的。
參考文獻:
[1]于峰,齊建國,田曉林.經濟發展對環境質量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1999-2004年間各省市的面板數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6(8):36-44.
[2]李斌,趙新華.經濟結構,技術進步與環境污染―基于中國工業行業數據的分析[J].財經研究,2011(4):112-122.
【關鍵詞】 環境責任保險;環境污染;侵權賠償
環境責任保險屬于責任保險的一種,又稱“綠色保險”,是指以排污單位對第三人造成的污染損害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內容的保險。排污單位作為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繳納一定數額的保險費,保險公司據此代為承擔賠償責任, 直接向受損害的第三人賠償或者支付保險金。需要注意的是,保險公司只對突然、意外的污染事故承擔保險責任,而將故意、惡意的污染視為除外責任。美國是實行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代表,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展了環境責任保險。1988年,美國成立了專業的環境保護保險公司,承保被保險人漸發、突發、意外的污染事故及第三者責任。在美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工程保險的一部分,無論是承保商、分包商,還是咨詢設計商,如果涉及環境責任保險而沒有投保,都不能取得工程合同。
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保險公司和環保部門合作推出了污染責任保險,開始了環境責任保險的探索和嘗試。大連、沈陽、長春、吉林等城市相繼開展此業務,但業務經營規模不大,投保企業較少且呈下降趨勢,逐漸陷入停頓狀、無人投保的尷尬境地。2006 年6月國務院在《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 提出要采取市場運作、政策引導、政府推動、立法強制等方式,發展環境污染責任等保險業務。
2007年5月國務院批準《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要“研究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2007年底,華泰保險公司在國內保險公司中首家推出了場所污染責任保險,并通過了保監會的批準,成為繼美亞推出環境責任保險以來國內首家經營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中資保險公司。2008年9月28日,生產農藥的投保企業株洲昊華公司發生氯化氫氣體泄漏事件,污染了附近村民的菜田,由保險公司賠付1.1萬元,這是全國首例環境污染責任險獲賠案例。
一、我國發展環境責任保險的意義
(一)環境責任保險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是目前各國共同認可的發展模式,保護環境因此成為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需要實現的另一主要目標。由于保險公司參與企業防災防損,提供風險管理專業建議,環境責任保險的出現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環境污染事故出現。隨著2006年國務院《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初步嘗試,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得到極大遏制,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明顯減少(如表1所示)。
(二)環境責任保險有利于保障環境污染受害者的利益
隨著世界范圍內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公民的環境意識和法律意識也隨之增強,對自身各項環境權益更加重視,導致有關環境權益的社會糾紛大量增加,環境侵權訴訟也紛紛涌現。當污染事故造成巨大損失超過污染企業承受能力時,受害者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建立,可以使污染受害者的損失得到有效賠償,減少了復雜的污染索賠糾紛,維護了社會穩定。
(三)環境責任保險可使企業規避環境風險,加強環境管理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將會面臨巨大的賠償責任,有的企業可能因此而倒閉,不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一旦發生污染事故,參保企業的賠償責任可由保險公司承擔,增強了企業抵抗環境風險的能力,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平穩發展。
(四)環境責任保險是保險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
中國加入WTO以來,成立、準入了很多中外資保險公司,保險市場競爭開始加劇。保險公司在財產損失保險和人身保險的開發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繼續開發的潛力有限,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國內環境責任保險市場還是一片空白,保險公司盡早開發環境責任保險市場,使之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二、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
對環境責任保險而言,只有解決了環境侵權責任的法律基礎,才能使污染企業產生最基本的投保動力。我國先后出臺了《環境保護法》等環境方面的專項法律20多部,也制定了近百部有關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行政法規。涉及環境污染賠償方面的法律非常少,更沒有關于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法律法規。國家環保總局與保監會聯合推行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其法律依據基本上是一些政策性文件規定,如《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等,要用它們來支撐整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完全建立還存在難度。
(二)經營主體積極性不高,供給不足
環境責任保險風險較大,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商業保險公司對盈虧持平甚至虧損的險種沒有太大的興趣。我國只有少數幾家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經營環境責任保險,經營主體較少,業務單一,不能滿足企業對環境責任保險的需求。環境責任的評定及保險技術含量較高且繁雜,保險公司缺乏專門人才,使得這類險種形同虛設。
(三)承保范圍狹窄,賠付率過低
目前,我國只把突發性污染事故造成的民事賠償責任作為保險標的。事實上,由于污染而造成民事賠償的不僅限于突發性污染事故(如工廠爆炸和毒氣泄漏等),還有累積性污染事故,即污染物累積到一定程度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害。由于保險責任范圍過窄,承保風險較少,導致賠付率較低。按行業劃分的環境責任保險費率卻很高,最低費率為2.2%,最高為8.0%,這與其他財產保險只有千分之幾的費率相比,要高出很多倍。賠付率低而保費高,就會影響投保積極性,畢竟理性消費者不會購買“沒用”的保險。
(四)投保模式設計不合理
環境責任保險在我國大多屬于自愿保險,是否投保完全取決于企業自愿。由于我國很多企業過分重視利潤最大化,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和保險意識且存在僥幸心理,不愿意花費成本投保。這種投保模式下,當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時,受害人就不能得到公平的賠償,不利于保護受害人的索賠權益。
三、我國發展環境責任保險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環境責任保險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應當在環境損害賠償立法中明確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待條件成熟時制訂《責任保險法》,與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基金制度共同構成環境損害賠償的完整體系。
其次,應當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如修改《保險法》,明確規定環境責任保險,修改《環境保護法》和其他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存在環境風險的企業應當投保環境責任保險,以此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擴大投保基數,有助于新險種的順利開辦。
再次,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應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環境責任保險監管規則。
最后,國家還應當建立與環境責任保險相適應的環境侵權糾紛處理機制。
(二)根據國情合理界定承保范圍
考慮到環境責任保險公共利益性、我國環境保護法律不完善、企業個人環保意識和保險意識薄弱等原因,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確定合理的承保范圍。我國可以采取分步走的策略,即先承保突發性的環境污染行為,待時機成熟再承保持續性環境污染行為,并在承保累積性污染事故時附加嚴格的限制條件。
(三)構建科學的承保機構體系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區企業和公眾環境意識程度不同。對環境責任保險應以當地實際情況為依據,采取就地承保、分散風險的策略,由不同的保險機構來承辦:即對于突發、意外的環境損害,由現有財產保險公司直接承保,并由政府出面引導保險公司建立共保聯合體;對于逐漸發作的環境損害,由于其運作極具風險性,現有財產保險公司對此類環境責任保險并不熱心,可借鑒美國做法,組建專業保險機構來開展業務。由于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理論研究和實務經驗都很欠缺,如果由一家或幾家保險公司單獨承保不現實??捎捎蓢噎h保局與中國保監會協商,選取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保險公司聯合承保。
(四)實行強制為主、任意為輔的投保方式
國外主要有三種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一是以美國和瑞典為代表的強制保險制度,二是以法國和英國為代表的任意責任保險制度,三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兼用強制責任保險與財務保證或擔保作為環境損害賠償的保障制度。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投保模式,經常面臨污染事件頻發、企業投保意識不強的問題。
我國最好實行以強制責任保險為主、任意責任保險為輔的投保方式。對高危行業如石油、化工、造紙、核燃料生產和有毒危險廢棄物的處理等采取強制環境責任保險,對其它污染程度較輕的行業如城建、運輸或已采取清潔生產等有效環保措施的單位,則由政府引導企業自愿購買環境責任保險。
(五)嚴格限定責任限額
按照一般民事侵權責任理論,環境侵權人在追求經濟利益時造成環境污染和他人環境權益損害時,應承擔賠償全部損失的責任。但在環境侵權中,環境本身所遭受的損失和由環境侵權所致受害人的財產、生命、健康和精神損失一般都相當巨大,由侵權人或被保險人承擔全部責任,可能會導致賠償方破產。環境侵權責任保險的賠償應實行責任限額制,這有利于促進投保人采取措施,減少環境侵權發生及損害擴大,也有利于維持保險機構的清償能力。
(六)建立相對較長的索賠時效
環境侵害具有潛伏性、累積性等特點,其所引起的損害一般要在幾年或幾十年后才會爆發。這一不確定性,往往使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發生在保險單有效期內的污染造成的損害,無法把握其未來的賠償責任。環境侵權的特殊性就決定了其索賠時效不同于一般財產保險的索賠時效。為平衡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促進環境責任保險的健康發展,我國可在有關法律法規中,對環境責任保險規定相對較長的索賠時效。
參考文獻
[1]胥樹凡.建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具有重要意義[N].中國環境報.2007-03-02
[2]張雷.國內外環境責任保險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
[3]張云輝.對發展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思考[J].黑河學刊.2005(6)
【關鍵詞】污染 空間溢出 聚集
經濟活動會出現污染情況,屬于負外部屬性。目前我國大城市都處在高污染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影響中。城市的環境會對經濟的聚集效益產生約束影響。在長三角和京津唐以及珠三角這三個主要經濟帶中,其影響的機制相對較為明顯。如何在經濟聚集以及環境污染互相影響機制下,找到對應的空間關系,在對發揮市場化的經濟聯動效果中,讓環境污染的防治獲得合理的協調解決,促進我國城市一體化的合理經濟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經濟活動會帶來環境污染的問題已經形成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共識。大城市的聚集程度高,污染也會相應的嚴重。其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矛盾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在對區域污染聯合治理過程中,引起地區性的利益分割,產生了區域間聯動政策和協調管理方式的矛盾。站在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區域間存在利益的影響關系進行分析,需要研究出在市場經濟協調機制下,加深污染防治并促進市場以及政府共同協作,對污染進行整治。目前的研究,都偏向對聚焦和污染之間的單向影響因素,對其污染向聚集進行的反向影響因素并沒有太多的實質性質研究。因而,其模型的建立都是通過經驗進行的,其理論的推導并不充分。對聚集以及污染之間的空間相關性存在結果的偏向。都是通過對單一污染物以及來源存在的差異影響進行判定,其實證結果有一定不足,通過產出密集理論的研究,可以得出,目前我國地級城市的污染物有多種,并在空間聯立方程模型中對其之間存在的雙向作用以及空間溢出進行理論對立研究。對其外生變量以及內生變量之間的研究需要建立相互性。
二、從產出末端來構建經濟聚集與污染之間的理論模型解讀
其理論模型的研究,需要對產出密度基本模型進行分析,考慮到聚集會直接出現環境負外部性,因而在生產環節的外端進行分析,污染是生產的是附加類型的產品屬性,需要對污染擴展在產出密度模型中的具體意義進行解讀。假設0單位的產出效應會直接帶來Q單位的污染產出數量。因而對現有的產出關系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分為正常產出和污染產出。產出理論模型進行分析,產出并未包含非期望產出,污染作為一種附屬產品,可以認為滿足產出密度模型的基本特征。其模型所表述的結果,可以表示產出過程中污染產出與正常產出之間的比例關系,即污染強度。根據產出模型進行分析,可知正常產出在單位面積上的產出與就業密度、物質資本投入等外在影響條件有著直接的對等關系,經濟產業的投入就會增加。意味著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有利于促進聚集經濟的形成,非農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促進產出的提高,促進污染排放總量的增加。當非農部門中污染型產業的比重增加時,污染產出增加的速度高于整個非農部門的產出增加速度,從而導致污染強度增加。在其經濟發展處在高速狀態下,其污染的比率會開始提升。特別是諸如制造業等容易產生污染的產業聚集,產出過程中的污染副產出總量和強度會出現幾何倍數的增加。當物質資本和勞動的單位回報率一定,根據產出密度理論模型可知經濟聚集會通過地方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獲得聚集的正外部性,未來獲得聚集的溢出效應,微觀企業個體受交通運輸成本以及市場利益中心點發散,不斷向中心地區聚集,使得地區經濟聚集不斷提高。其向心的作用就開始變得忽視。實現了生產上的規模經濟,經濟聚集主要表現為產出規模的擴張和污染產出的增加,經濟聚集效果會產生污染的加速度排出,此階段的地區發展目標主要為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當經濟活動過度度集中時,隨著聚集水平的繼續增加,聚集呈現出明顯的負外部性,需要對此類負外部性的滿足0
三、研究的結論得出
首先聚集對環境污染的作用存在兩個直接實現的方式,一方面通過經濟聚集可以實現產能擴張并引起環境污染水平的提高。經濟聚集通過外部溢出效應獲得直接的生產水平的提高,但污染情況就會加重。環境污染對經濟聚集的反向作用機制也有兩個途徑:一是環境污染通過企業生產成本來影響企業在空間上的布局,從而對經濟聚集產生抑制作用;二是環境污染通過對勞動生產率產生的負面影響來抑制經濟聚集。
其次,經濟聚集和環境污染有著相對顯著的空間溢出。城市的經濟活動密度和環境質量與周邊城市密切相關,周邊城市的經濟活動和環境治理都會對自身城市的經濟以及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變動。周邊城市的經濟聚集、勞動生產率也會影響本地的環境污染,周邊城市的環境污染。同時,環境污染也會對經濟聚集有著重要的反推影響。
最后,對整理宏觀經濟角度分析,對外開放的環境效應為正,未來中國應繼續加大引進FDI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同時需要設置相應的環保門檻。技術進步是可以對環境有一定的改變影響的,但效果有限??紤]了經濟發展水平與污染的關系后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且目前我國重點地級城市處于拐點的右側,其對環境的規劃效果需要保障在經濟效能獲得合理產出后,進行不斷的政策調整以及細致優化。需要提高現有標準的水平,要保障在嚴標準以及城市發展的宏觀要求中進行均衡性的考慮。
四、政策方面的啟示
一方面,經濟聚集與環境污染之間有著對等的相互影響關系,城市化的過程中不可片面追求城市的規模和經濟密度而忽略環境污染對經濟聚集的負面影響。應建立城市經濟密度與污染數據的動態關聯監測系統,確定經濟密度和污染閾值,需要對經濟活動區域以及污染活躍區域分布進行分析,降低污染對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從產出末端角度看,應減少污染類的產出,降低污染型產出的比重,優化產出結構和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要素投入進行分析,雖然環境消耗可增加產出,但過多使用環境要素也會產生更多污染,需要重視對技術更新的重視,要通過技術水平的提高,讓生產率保障在增長同時,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降低到最低的變動范疇、資本和勞動要素對環境要素的替代,在提升現有監控標準的同時,并通過實際行動去引導企業對防治污染工作的重視。
另一方面,經濟活動是污染的主要來源,經濟發展協同是污染聯合治理的根本,應形成地區經濟協同為主要手段、政策管理為協同手段的防范管理機制。政策和管理上的聯動可取得治污短期效果,從長期看,協調地區間的產業結構、發展規劃等經濟因素才是污染治理的根本。因此,主動去建立產業發展帶,劃分合理的產業結構分布區域并層面的協調組織,全面協調各地的發展規劃,制定出完備的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環境污染不應該通過降低經濟發展進行控制,需要通過對其經濟聚集作用分析,選擇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調整手段,合理的規劃出產業集群帶。同區域經濟的結構和布局調整,選擇最為適宜的技術最為輔助手段,實現污染的降低,并保障經濟的發展速率。政策管理應該偏向防范管理機制,要對區域經濟類型進行把控和適當的區分,對空間溢出要得出適當的風險防范預判,并通過政策的引導,讓經濟的發展獲得合理和充分的延伸以及適當和功能完善的擴展。盲目的政策引導會加劇區域污染的出現,進而在后續的處理機制中,成本和周期會上升,帶給經濟增長約束的壓力。
通過對經濟聚焦與環境污染的空間溢出以及相互影響作用的機制進行恰當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我國的地級城市處在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矛盾的狀況中。要在交互影響中,對其技術以及區域規劃在其矛盾解決的作用有清晰的認識,對其空間溢出的效果要進行準確和全面的評估。
參考文獻:
[1]史青.外商直接投資、環境規制與環境污染[J].財貿經濟,2013,(1).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大連漏油事故發生兩月有余,肇事公司一如既往地沉默應對,大連市政府成了信息披露和善后清污的主力軍。即便如此,漁民的油污打撈款也僅發放50%,有關的損害評估和賠償事宜更是毫無進展,受害者訴訟無門,只得走上漫漫維權上訪路。而剛剛近期發生的中海油渤海蓬萊19-3油田海上滲漏事件,從6月21日一條微博曝出至今已經從一起安全生產事故,演變為一起公共事件,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財產損失令公眾痛心,相關企業在事故處理中所透出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國內外案例對比分析表明,在對環境污染的執法處罰方面,我國與國外存在明顯差距。當前我國正處于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企業違規造成的污染事件屢見不鮮。頻繁發生的事故責任究竟該由誰來承擔?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機制來懲處污染企業,遏制污染事故?尤其“十二五”期間,“有效防范環境風險”是國家環境保護規劃的四大重點戰略任務之一,我國需要在污染損害賠償方面建立健全哪些法律法規支撐?
本文在分析國外政府針對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所適時制定的一系列應急管理政策與措施基礎上,概括指出國外環境應急管理機制特點:首先,環境突發事件推動了發達國家相關應急管理機構的建立和加強;其次,環境突發事件促進了發達國家環境應急法律法規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再次,環境信息公開是發達國家有效預防和應對環境突發事件的重要手段;同時,建立應急管理基金及提供災難損害補償機制是環境應急管理堅實的經濟保證;最后,建立有效的責任與利益分享的市場機制是有效減少環境突發事件風險與影響的必要。為此,我國應該借鑒國外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應急管理經驗,更新應急管理理念,加強我國環境應急管理。
國外環境應急管理機制特點
國外尤其發達國家面對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造成的經濟、環境及人們生命和健康等巨大損失,深刻反思之后針對國內外環境污染突發事件背景制定了一系列積極應對措施,在機構、法律、政策措施等方面逐漸建立和完善了其預防和應對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
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推動了發達國家環境應急管理機構的建立和加強
強有力的環境應急管理機構是應對和處理環境突發事件的重要保證。隨著20世紀50-60年代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的不斷發生,發達國家不斷建立和加強了國家級和地方級的常規應急管理組織機構。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緊緊抓住了一些有影響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發生的機會,改革和加強相關環境應急管理機構,以彌補當時環境突發事件或環境危機管理機構的缺失。如為預防或應對類似1986年印度的博帕爾災難,美國建立了國家應急反應委員會及地方應急規劃委員會。1970年1月1日,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簽署建立環境質量委員會(CEQ),為總統提供環境問題的建議并審評環境影響報告。這些報告要求包括所有聯邦機構規劃項目和主要環境結果。1970年12月2日,美國環保署簽署法令,衛生教育和福利國家大氣污染控制局(NAPCA)及內務部水質量管理司(FWQA)成立。1979年建立聯邦應急管理局。1990年由國會授權,美國建立了化學品安全和有毒物質調查委員會獨立機構,其職責為調查特別化學品事件及一般性化學品事故,報告及為改善安全狀況提出規章調整等政策建議。
環境突發事件促進了發達國家環境應急法律法規體系的健全和完善
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是檢驗各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是否完善和符合現實需要的重要標準。在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應急管理法律法規體系方面,目前發達國家應急管理法規體系已相當健全,并根據應急形勢的發展不斷修改和完善。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日本政府在震后40個小時內沒有采取任何應急行動,國家的抗震救災行政管理幾平陷于癱瘓。這是日本政府的一次重大教訓。針對這一重大教訓,日本政府全面改組了災害的救援系統。1961年日本國會制定了《災害對策基本法》,并于1995年進行了修改,其主要內容包括:各個行政部門的救災責任、救災體制、救災計劃、災害預防、災害應急對策、災后恢復重建、財政金融措施、災害應急狀態等。這種嚴密的法律,再加上對于各個條款都制定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同時還有其他一些領域的專門性法律相配套,因而形成了比較全面的應急管理法規體系。
環境信息公開是發達國家有效預防和應對環境突發事件的重要手段
環境信息公開已成為各國政府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環境信息公開化的內容、范圍、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應對環境突發事件和環境災難經驗中,環境信息公開作為各國政府有效預防和應對環境突發事件的重要工具也是其重要內容。如公開有毒物質的存放和釋放信息,有利于公眾監督,對有效預防環境突發事件尤其重要。
在美國的應急計劃和社區知情法中,要求那些非常危險物質的儲存量超過一定限度的企業向相關機構通報,而且要求相關企業對600多種有毒化學品釋放數量每年進行報告,并將這些報告向公眾公開。美國有毒物質控制法要求在化學品制造或分配之前優先對健康和環境影響進行測試,而且要求保存這些記錄,同時允許環保署通過公民程序執行。美國的有毒物質釋放清單(TRI)要求公眾可以免費獲得有毒化學品的年報。公眾還可以根據記分卡網站(污染信息網站)公布的數據了解其周圍有毒物質的釋放情況(WWW,SCORECARD,ORG)。事實上,許多社區組織已經使用的數據給企業施壓使其減少排放,同時,重要的是,許多企業由于信息公開的要求已經自愿減少了其化學品排放。
建立應急管理基金及提供災難損害補償機制是環境應急管理堅實的經濟保證
眾所周知,環境突發事件的處理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在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應急管理政府財力和社會保障方面,發達國家除了由強大的政府財政的財力支撐和保障外,還通過政府、民間機構、市民三者分擔的形式,構建起了一個安全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由包括居民、企業、NGO、NPO在內的社區和政府共同組成,建立了市民自主應急組織和企業自身應急體系。美國相關法律在這方面也有具體規定,而且事實證明,提前建立特別基金并提供災難補償機制對處理環境突發事件是非常必要的。美國“綜合環境應急、補償和 責任法”中規定建立超級基金(Superfund)為政府處理環境突發事件提供資助。超級基金最初規定每5年基金額為16億美元,并通過對化工產業征收新稅提供資助。1986年超級基金的預算提高到90億美元。
建立有效的責任與利益分享的市場機制是有效減少環境突發事件風險與影響的必要
在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應急管理的參與主體方面,發達國家提倡參與主體多元化,危機應對機制市場化。即在環境應急管理中,明確環境突發事故的責任主體以及各方應該承擔的責任與利益分享義務,這樣可以有效預防環境突發事件的發生及有效處理環境突發事件。美國“綜合環境應急、補償和責任法”中指定了環境污染突發事故的責任主體,包括:有毒物質釋放時,設施的所有者和運營者;處置有毒物質設施的所有者和運營者;發生泄漏設施有毒物質的生產者;有毒物質釋放的運輸人員。除此之外還明確規定了事故的擴展責任,包括:任何責任主體都對所有清潔有害物質的清除或補救行動成本負有法律責任;任何責任主體都對所有其他應對有害物質釋放的費用負有法律責任;對自然資源的傷害和損害負有法律責任;對受影響社區執行健康評估負有法律責任。
由此可見,美國“綜合環境應急、補償和責任法”最具威懾力的地方是它認定環境責任具有可追溯性,即如果個體行為造成環境污染,那么該個體需要承擔污染治理的有關費用。這無疑是為很多公司增加了巨大的環境風險,由此企業自身積極要求和推進保險公司提供相應的保險產品,以幫助企業規避風險。這便導致了環境責任保險產品的誕生。多數的環境保險公司都是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成立的子公司。因此,發達國家在環境應急管理中,都非常重視市場激勵與約束手段如環境責任保險等金融工具的運用。
關鍵詞:危險廢物 現狀 問題 建議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固體廢物的產生量也在急劇增加。而固體廢物中危險固體廢物由于其毒性、腐蝕性、易燃性等危險特性,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較大的危害性,由于危險廢物所引起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對危險廢物進行全面地管理、科學預防、安全處置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危險廢物的特征及危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危險廢物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和感染性的特性。對環境的危害主要表現在:
(一)復雜性
危險廢物產生源涵蓋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導致危險廢物種類繁多,性質各異,其污染環境的過程可能會經過轉化、代謝、富集等各種方式而變得非常復雜。
(二)滯后性
危險廢物屬于固體廢物,以固態形式存在的有害物質向環境中的擴散速率相對比較緩慢,達到污染危害標準需要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后才能顯現出來,但一旦發生了環境的污染,所造成的損害是持續不斷的,不會因為危險廢物的停止排放而立即消除。
(三)不可恢復性
有些危險廢物若處理處置不當或發生環境污染后,治理難度大費用高或者現有技術無法治理,導致生態恢復緩慢或者無法恢復。
二、濟寧市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現狀
濟寧市危險廢物量大面廣、地域特點明顯,近300家企業申報危險廢物轉移計劃,涉及22大類別,其中精(蒸餾)釜殘、醫藥廢物、表面處理廢物、廢礦物油、廢漆渣、污泥、廢包裝物等為產生量大的廢物。通過對濟寧十三家較為典型的企業進行調查,危險廢物產生及處置情況見表:
從調查情況來看:
1.不同企業產生危險廢物的種類差別較大、地域差別明顯;
2.各企業產生危險廢物涉及種類較多,而同一類產生量較??;
3.大本分企業沒有自建處理設施,只有少數企業針對排污量大的危險廢物建設處理設施,自行處理或利用。
(二)存在問題
1.對危險廢物產生源監督力度不夠。
產生危險廢物工業企業數量多、分散,監管難度較大。環保部門固體廢物管理工作人員不足,影響了對危險廢物的有效監管。各別企業為了逃避責任,瞞報或申報產生量,私自將危險廢物傾倒或簡單填埋,形成潛在污染風險,造成危險廢物分布、總量家底不清。
2.危險廢物處置能力不足
目前濟寧危險廢物處置與綜合利用的企業經營規模較小、重復建設、技術開發能力薄弱,生產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尤其電子廢物處理能力明顯不足。
3.公眾參與不夠
近年來,對水污染、大氣污染的宣傳已經引起社會的重視,公民的環保意識有所提高。但對于危險廢物的宣傳不夠,很多人不了解危險廢物的危險性,將電子產品、農藥包裝物等當作生活垃圾丟棄。造成未經分類的有害廢物進入衛生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造成二次污染。
三、國內外先進經驗對濟寧市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的啟示
(一)加強危險廢物源頭監管,建立全過程管理體系
政府增加管理力量及投入,提高管理人員業務能力,充分發揮環保本門的監管職能,加強危險廢物源頭監管??梢越梃b日本,危險廢物產生量由企業、行業協會收集基礎數據,如實填報、提交,準確掌握危險廢物的產生種類、產生量、利用或處理處置方式等信息。對危險廢物從源頭到最終去向都有一個清晰完整、可操作的路圖,每批廢料走向可追溯。暢通危廢收集處理渠道,建立全過程管理體系,提高危險廢物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確保危險廢物得到及時安全處置。
(二)建立健全問責制度
加強對危險廢物產生行業監督檢查,加大處罰力度。對某些嚴重污染環境借鑒美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可能導致環境污染的責任者事先向保險機構交納保險費,當污染發生后對環境或第三人造成危害,有保險機構對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
(三)提高危險廢物防治水平
推行清潔生產工藝,從源頭減少危險廢物的產生。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生產技術,提高處理工藝技術水平。國外先進經驗表明,小規模、分散處理危險廢物成本很高、很難達到污染控制標準,也不利于環保部門監管,危險廢物更適合分類收集、集中處置,因此,危險廢物處理企業大型化、規?;彩前l展趨勢[4]。
(四)引進和開發新技術
近年來,國內危險廢物處理技術發展迅速。例如等離子體熱解危險廢物技術得應用,可以實現高溫裂解徹底,減少尾氣二次污染,清潔安全。關注國內外最新技術動態,結合濟寧市實際現狀,引進新的技術、設備,推進危險廢物處置技術邁上新臺階。
(五)加強宣傳、鼓勵群眾參與
利用各種媒體宣傳作用,及時危險廢物治理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危險廢物環境污染的警示教育,引導社會群眾的監督和參與,舉報危險廢物污染行為。開展廢熒光燈管、廢鉛酸蓄電池、農藥包裝物等廢物采用強制回收、以舊換新、有償回購等激勵措施,激勵使群眾參與到危險廢物治理當中。
參考文獻:
[1]日本固體廢棄物處理模式給中國帶來的啟示[J].商品混凝土,2015,(10).
[2]渠玉英,李毅.危險廢物環境管理探討[J].中國環保產業,2012,(02).
[3]許婷等.國內外危險廢物管理制度研究[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論文集[C].2015.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環境保護
引 言:資源型城市在長期的經濟建設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資源型城市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影響著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中環境保護工作至關重要。本文研究了國外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中開展的環境保護工作,并結合我國資源型城市實際情況,提出了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中開展環保工作的建議。
1 國外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中環境保護工作
1.1 日本資源型城市環境保護工作
日本政府建立了以環境廳為核心的環境行政體系,環境保護工作以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產業廢棄物處理為重點,在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中主要采用法律和經濟手段進行環境管理[1]。
1.1.1 加強立法工作
90年代,政府的環境管理理念由經濟優先轉變為經濟與環境兼顧,政府頒發了環境基本法、節能法、再循環法,推動了日本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1.1.2 采用經濟手段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些用經濟手段獎懲的措施及國家補助規定以防止和減輕環境污染。1974年日本《大氣污染防治法》明文規定,“國家應努力對煙塵處理設施的修建改進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建議及其他援助,以促進煙塵處理設施的整頓,防止大氣污染”[2]。在《廢棄物處理與清掃法》中規定國庫應當按總理府會的規定,為市鎮村修建垃圾處理設備及糞尿處理設施所需費用,以及處理因天然或者其他原因所產生的廢棄物所需費用,提供部分財政補助;對修建一般廢棄物處理設施,產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及其他廢棄物處理設施提供必要的資金補助和其他援助。
1.2 美國資源型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的做法
美國是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其資源型城市環境保護工作主要有以下特點:
1.2.1 強化法律手段
美國的環境保護工作突出強調法律的規范作用。美國聯邦政府和國會先后制定和通過了油污染法案、水污染控制法案、確定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環境政策法案、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潔凈空氣法案、噪聲控制法案和固體廢棄物管理法案。
1.2.2 強調經濟手段的運用
在美國,環境保護工作普遍而充分地運用了環境經濟政策手段,經濟激勵政策或者基于市場的政策工具的使用,通過市場信號來改變企業行為,諸如通過污染物控制水平或方法等直接的行政命令來改變企業行為更加有效果。包括:財政援助及補助金、補貼;稅收刺激;排污交易政策[3]等。
1.2.3 自愿合作計劃
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行一系列的自愿合作計劃,促使環境管理模式逐步從強制性轉變為鼓勵性模式,以更靈活而有效的方式鼓勵企業超越現行的環境規定和標準,取得更佳的環境表現和社會效益。典型的自愿合作計劃包括33/50有毒化學物質削減計劃、能源之星計劃、綠光項目、綠色化學項目、為環境而設計計劃等。
1.3 德國資源型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的做法
德國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以歐盟的指令、法規和標準為指導[9],其實施的基本手段包括環境法和規劃手段、環境命令和控制手段(如禁令、許可證、標準、環境影響評價等)、經濟手段(包括環境稅、財政補貼)、志愿協議、生態審計等以及其他的環境政策手段,如提高公眾環境意識、信息交流和環境教育等[4]。
2 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中環境保護工作的建議
我國目前共有資源型城市118座,占全國建制市總數666座的17.7%,其中大多數城市已相繼進入資源開發的鼎盛期或衰退期,這些城市所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城市穩定發展和持續生存問題,所以有關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重視[5]。資源型城市遺留的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環境問題,是城市轉型過程中環境保護的重點,而城市轉型過程中如何加強環境管理、將環境保護工作與經濟發展相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方向。
2.1 加強環境管理,健全環境保護責任制
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主要從完善環保法律法規、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進行,同時通過加強健全環境保護責任制強化政府和企業環境保護意識,使環境保護工作在促進城市結構轉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2 促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發展壯大環境保護產業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合理利用共、伴生及“三廢”資源,鼓勵礦產資源、工業和建筑業廢棄物的綜合回收利用,加強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工作,持續開展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研發并推廣環保產業技術,逐步形成以環保研發、環保設計為龍頭,以環保制造為基礎,環保檢測為補充,環保產品、設備、成功展覽、交易等大型活動為延伸的環保產業鏈條,構建起一個涵蓋環保技術與設備、資源綜合利用、環境工程與服務、以及生態環境建設四位一體的環保產業體系[8]。
2.3 實施有效的污染源治理
污染源治理是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最直接方法,是改變環境質量的有效措施,結合城市環境保護現狀,實施有效的污染源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污染物治理技術改造加強工業企業污染源治理和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幾個方面。
參考文獻:
[1]楊興,謝校初.美、日、英、法等國的環境管理體制概況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5,15(2).
[2] Rautenbach R,Wwelsch K.Treatment of landfill gas by gas permeation—pilot plant results and coMParision to alternatives[M].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1994,87:107-118.
[3] 霍海燕.西方國家環境政策的比較與借鑒[J].中國行政管理,2000,(7):39-42.
關鍵詞:經濟增長;環境;產業結構;政府行為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0008602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憑借相對發達的經濟基礎和經濟條件、優越的地理優勢、較高的科技實力等,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然而,與此同時,江蘇發展的資源環境制約也是明顯的。環境是江蘇省最重要、最稀缺的內生資源之一。目前,江蘇省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江蘇省每平方公里的污染負荷位居全國之首,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占全國12%左右,位居全國之首。
近十幾年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江蘇省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占全國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并且呈上升趨勢,這表明江蘇經濟的發展方式仍然維持粗放型發展模式,高消耗、高污染、結構水平低的狀況未能根本改變。經濟發展尚未完全過渡到效率驅動階段。環境的承載能力能否支撐當前的發展模式和速度,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作為江蘇乃至全國奔小康先行者的太湖流域,問題同樣十分顯著,一個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的地區,在人均GDP相當于中國平均水平的近5倍的同時,近十幾年來工業廢水排放量竟占到全國總排放量的近8%;而且,廢水排放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其經濟增長速度。
選取太湖流域的江蘇部分為例,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太湖流域占江蘇省GDP六成左右,對全省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是太湖流域的經濟發展處于全國最先進水平,該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治理的經驗將對后起地區提供重要啟示。
2太湖的產業結構與環境污染
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協調,與經濟結構的轉變密不可分,按照錢納里等人工業化階段劃分標準:工業化初期人均GDP為1200-2400美元,中期為2400-4800美元,高級階段為4800-9000美元;同時,產業結構上,服務業比重始終是不斷上升的,并將在工業化階段超過農業成為僅次于工業的第二大產業,在發達階段超過工業成為最大產業;錢納里曾指出,“發展就是經濟結構的成功轉變”。目前,按照太湖流域各地的人均GDP來看,大多已處于工業化的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轉化的時期,但是,產業結構尚未按照西方國家的歷史規律發生變革,近年來第二產業比重反而有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則出現下降的趨勢。這種不合理的結構將對環境持續的造成負荷。
對第二產業內部的細分行業進行的統計結果更為直接地表明了太湖流域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太湖流域工業廢水的主要排放行業為紡織、化學原料制造、火力發電、毛染整精加工、造紙及紙制品、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制造業等傳統行業,上述行業四項排污指標合計分別占總量的70.79%、81.88%、71.9%、69.43%。紡織印染、化學原料制造是主要的兩大水污染物來源行業。目前江蘇省紡織印染產能位居全國第二,紡織印染加工業出口份額占全國印染加工業出口總量的1/3。而太湖流域則是江蘇省紡織印染產業較為集中的區域。在全省960多家重點印染企業中,有570多家坐落在太湖流域,占全省印染企業的60%。
行業廢水排放總量COD氨 氮總磷
排放量(萬噸)占總量(%)排放量(噸)占總量(%)排放量(噸)占總量(%)排放量(噸)占總量(%)
紡織印染25097.7726.4893449.2152.211325.6815.15140.6534.68
化學原料制造13242.113.9714046.277.852809.1232.136.368.96
火力發電9298.89.815269.352.94824.329.4218.454.55
造紙及紙制品6326.426.686159.513.44402.484.60.930.23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5155.735.443851.662.15642.577.3416.754.13
毛染整精加工2981.343.158042.434.49171.631.9624.195.96
制造業4984.415.2615744.028.8115.521.3244.2610.91
這些數據和分析表明,盡管太湖流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前列,但是產業結構的優化沒有同步進行,部分年份甚至出現倒退,從而無法使經濟增長與環境實現協調。
3政府行為與環境污染
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的背后,政府可能扮演負面的推動角色。高污染的紡織工業等行業正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的支柱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比較明顯的重要產業。地方政府缺乏足夠的激勵,去治理這些行業的污染排放。
以無錫為例,無錫市的五大傳統支柱產業包括機械、紡織、冶金、化工、電子,都屬于高污染的行業,無錫長期沿襲著“兩頭在外”和承接國內外制造業轉移的發展模式,早在1996年,無錫市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已經達到40%。生產過程中引進能源和原材料,生產和出口相當多的是耗能高、污染高的產品,在產生利潤的同時也產生了污染,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承接了污染。
我們再以調查結果中廢水排放總量和COD兩項指標均居首位的吳江市為例,吳江市盛澤鎮是中國四大綢都之一,全鎮共有27家印染企業,印染業已成為鎮辦工業的支柱產業。盛澤鎮針對印染企業集中、排污量大的特點,近年來,先后建了7套印染廢水處理設施,并對所有印染企業實施控制生產設備、控制污水排放總量的“雙控”限量限產措施。2005年,為了削減廢水排放總量,盛澤鎮政府又將7家印染企業搬遷到吳江市其它郊區鎮,原本的目的是盛澤鎮每天可減少印染廢水排放3.3萬噸。但是,實際上這些企業搬遷后,污染并沒有減少,而且存在污染異地轉移的問題。另外,有些企業連環評都沒有做就已經將廠區建好,根本不能保證將來的污染治理,雖然有的企業有環評手續,但也存在“先上車后補票”的現象。
工業廢水及污染排放量一方面與地區經濟規模相關,另一方面也與當地的工業產業結構密切相關,而政府對經濟結構高級化進程放緩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
1模型設定、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
1.1VAR模型設定及脈沖響應函數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的優勢在于不用判斷是否為內外生變量,通過將系統中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中所有內生變量滯后值的函數來構造模型,從而將單變量自回歸推廣到由多元時間序列變量組成的向量自回歸模型。當變量是非平穩時間序列時,基于VAR模型進行的協整檢驗是可靠的。本文對處在同一工業化階段的環境質量進行研究,通常將含有n個變量、滯后p期的VAR模型定義。脈沖響應函數用于衡量某個內生變量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VAR模型所有內生變量的當前值和未來值所造成的影響,對第i除了影響自身,還會通過動態滯后結構對其他的內生變量進行傳導。在計算時給一個變量的擾動項一個沖擊,那么也影響了其他擾動項,得到的結果再沖擊引起下一期值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擾動的最初影響在VAR模型中擴散引起模型中所有內生變量的變化。
1.2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參照已有的工業化指標體系,選擇相關工業發展指標且與環境質量有關的變量:人均GDP、三產業結構比、工業環境污染的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COD)、廢氣中二氧化硫(SO2)、工業環境治理的投資(EINVEST)、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NIE)。對上述的經濟的時間序列數據取自然對數,這樣變換后可減少異方差,不會改變各經濟的時間序列數據特征。因此,在所有變量前加上LN表示相應的數據經過對數轉換為新變量,分析結果具有合理的經濟意義。人均GDP取對數即為LNAGDP,三次產業比對數變換為LNIND1、LNIND2、LNIND3,避免模型信息的重疊性,選取第二產業比重進入模型,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COD)取對數變換為LNCOD,廢氣中二氧化硫(SO2)取對數變換為LNSO2,工業環境治理投資(EI)取對數變換為LNEI,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NIE)取對數變換為LNNIE。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和統一性,在處理工業化發展的環境效應方面,選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國研網數據庫、國家統計局網站和2004—2012年各省的統計年鑒等。
2模型檢驗、估計與結果分析
2.1單位根檢驗由于經濟時間序列變量會表現出非平穩的特征,為了避免“偽回歸”問題的產生,減少模型估計的系統性偏誤,需要在建立模型之前檢驗變量的平穩性,使研究結論具有廣泛性。通常情況下是用增廣的Dickey-Fuller(ADF)單位根檢驗方法來檢驗數據的平穩性。先設定一個原假設,原假設的假設序列存在一個單位根,再進行檢驗。如果ADF統計量很顯著,則拒絕原假設,認為數據是平穩的;否則,接受原假設,認為數據存在一個單位根,數據是不平穩的。運用Eviews6.0軟件對上面六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ADF單位根平穩性檢驗見表1。從表1平穩性檢驗結果可見,LNAGDP、LNIND2、LNCOD、LNSO2、LNEI、LNNIE在各顯著水平上均是非平穩的。當進行一階差分后,在95%的置信區間內可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即它們的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都是一階單整數列,滿足協整檢驗條件。
2.2Johansen協整檢驗協整檢驗一般是用來檢驗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如果非平穩變量的某種線性組合是平穩的,則稱這些變量序列間有協整關系存在,即變量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13]。上述ADF平穩性檢驗得到的差分序列均為平穩序列;進一步做協整檢驗,采用Johansen特征根跡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意味著變量DLNAGDP、DLNIND2、DLNCOD、DLNSO2、DLNEI、DLNNIE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存在一種長期均衡。協整檢驗結果見表2。
2.3VAR模型建立與估計根據AIC、SC準則,滯后階數的選取上以二階滯后為最優,因此確定建立的VAR模型滯后階數為二階滯后。對VAR模型進行參數估計,得到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相互效應影響的VAR模型的估計結果。VAR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95386,擬合效果較好。根據估計出VAR模型根的模可知,所有根的模都小于1,即AR的特征根的倒數都在單位圓內,體現了VAR(2)的穩定性,因此用脈沖響應函數來分析模型中內生變量對其他內生變量的擾動所做出的反應。
2.4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圖1分別表示各工業環境污染指標對工業環境治理變化的響應函數圖。其中,縱軸為彈性大小,橫軸為滯后期間數。結果表明,當在本期給工業環境污染一個正的沖擊,在第一期對工業環境治理有一負影響;在第二期變為正值,在第三期達到正的影響最大,而后開始下降,到第五期以后逐漸趨向于零,并沒有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整個呈現“N”型波動。說明給工業環境污染一個正的沖擊,工業環境治理呈現出上升狀態,工業環境污染對環境治理具有促進和持續效應。在本期給工業環境污染一個正的沖擊,在第一期對工業結構有一個負的影響,在第二期達到負影響的高峰,到第四期之后影響變為正值,而后逐漸減弱,呈現“一負一正”的波動趨勢。從中可得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沖擊造成的影響逐漸減少,最終環境污染指標穩定在零增長率這一均衡水平。
3結論和啟示
從VAR模型中可見,在工業規模、工業環境治理、工業結構、工業環境污染和經濟增長這些指標的相互作用下,工業規模DLNNIE對環境污染指標DLNCOD的影響率為-0.7439,對環境污染指標DLNSO2的影響率為-0.8436,表明工業企業規模的增多對環境污染有著促進作用,導致環境污染更加嚴重。工業結構的影響與工業規模大致相同,工業結構與工業環境治理呈正向關系,說明工業的任何一方面的擴大都會導致工業環境治理的成本增加。因此,調整工業結構、加快工業新型化建設,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一、綠色會計概述
(一)綠色會計產生背景分析
二戰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自然資源長期處于被極度開采的狀態。人口劇增致使需求增加、能源緊張、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源接近枯竭,這不僅制約了經濟發展,而且影響了人類與自然、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在環境資源惡化和批判傳統會計基礎上產生的綠色會計始于上世紀70年代早期,旨在為保護生態環境,研究生態環境的成本和價值、提供生態環境變化的會計信息。西方綠色會計理論中,以英國鄧迪大學的格瑞?威爾士大學的霍金森、加拿大審計署的羅賓斯坦等人最具代表性,其核心是用會計來計量、反映和控制社會環境資源,目的在于改善整個社會的環境與資源問題。
(二)綠色會計研究的意義
1.綠色會計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
2.企業應確立“綠色經營”理念,綠色會計是綠色經營系統的組成部分。
3.企業應確立經濟和社會環境的雙重受托責任,綠色會計系統可以確認和考評企業的社會和環境受托責任。
4.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修正傳統gdp統計核算方法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企業的綠色會計核算則是宏觀“綠色gdp”計算和核算的基礎。
二、綠色會計在我國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關我國環境污染經濟落后與貧窮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主要根源,但依靠發展污染密集型產業和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不僅不能改善生態環境,反而加重了污染的程度,當經濟增長到達一定階段時,對環境資源的免費使用必然達到極限,我國的環境污染類型已十分嚴重,據世界銀行測算,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僅空氣和水污染的損失占gdp的比重就達8%以上。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是以環境資源為代價的。
我國對環保的重視促進綠色會計的發展
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中國應制定環境保護法;1982年,我國將“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寫入《憲法》;1984年,中央將環保提到了“基本國策”的地位;1994年,我國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1997年,“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被寫入《刑法》;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隨之發展的綠色會計,最初的研究以理論為主,2002年啟動具體實踐,但相關的專業標準建設和完整的會計體系還處在完善中。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比較重視環境報告,政府管理機關是最主要的使用者,企業環境報告存在強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且以強制型居多。我國于2001年3月成立了“綠色會計委員會”、6月成立“綠色會計專業委員會”,為研究綠色會計理論與實務提供了平臺,促使綠色會計的盡快建立。
(一)綠色會計在我國推行的必要性
1.我國目前環境資源現狀的需要
目前我國環境資源東乏西富,資源配置與利用不均衡。綠色會計從資源、環境和生態的整體出發,要求企業對所擁有、使用的自然資源、對環境、資源的污染破壞及應履行的治理義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敦促企業轉變“無償使用”資源的錯誤觀念,合理高效的利用資源。
2.建立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
社會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制度基礎,自然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企業要實現長期生存和穩定發展,必須樹立適應環境的觀念。
3.企業適應全球競爭的必然結果
國際上要求企業將自然資源的損耗進行核算,計入損益,產品定價要考慮相關環境因素,綠色會計幫助企業順應國際潮流,增強自身競爭力,更充分地參與國際競爭。
(二)綠色會計在我國推行的可行性
1.綠色會計是環境學等相關學科與會計學相互交叉滲透而形成的,這些相關學科在我國發展已經較成熟,能夠適應綠色會計建立的需要。
2.我國會計的基礎規范工作日漸完善、《企業會計準則》的全面推行,使綠色會計可以借鑒一些理論和方法,上市公司管理人員對環保觀念的認同形成良好的試點工作基礎。
3.相關法律的不斷規范和完善、政府的監督和推動作用,形成我國推行綠色會計的外部政策性基礎。
4.廣大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提高,對綠色會計的推行形成良好的監督。
5.企業認識到綠色會計推行帶來產品國際競爭優勢、吸引更多的投資、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等,會主動實施綠色會計,自愿披露綠色會計信息。
6.國際對綠色會計的不斷推動,發達國家綠色會計實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我們更多的理論經驗借鑒和實務學習案例。
三、綠色會計在我國企業推行的對策研究
(一)我國企業綠色會計推行的準備
雖然綠色會計在我國推行已經具備必要可行性,但還需要很多準備工作。
1.推行面臨的主要困難
(1)從業人員知識結構不完善
目前我國會計人員僅對財務領域知識掌握良好,缺乏環境、生物等方面知識。
(2)計量標準需要時間統一
我國有關資源環境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雖然“三綠工程20”,實施顯效,但環境資源方面的統一標準制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3)對經濟事項的反映難度增加
綠色會計計量除了用貨幣計量,還要對事項的原因、性質和預采取的措施、預計成本進行詳細解釋。
(4)稅收方面的缺陷
①沒有專門環保稅種,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和保護作用。
②現有資源稅,稅檔差距小,征稅范圍狹窄,不能明顯調節資源的合理利用。
③環保稅收優惠單一,稅收政策缺乏靈活性和有效性。
④不同污染物間收費標準不平衡,采用單因子21收費,會使企業規避納稅。
⑤征收方式不規范,排污費由環保部門征收,影響排污資金的使用效果。
2.推行綠色會計的前提條件
傳統會計中的企業,往往只考慮企業的短期利益,對資源消耗無度。克服這一缺點,推行綠色會計,要以下列條件為前提:
(1)提高全民素質,加強環保意識。
(2)企業制定長遠發展戰略,增強從投資改善環維護中取得效益的抗風險力。
(3)制訂各種環境績效衡量指標,完善、科學的綠色會計方法體系。
(4)健全環保法律法規建設,約束、規范人們的經濟行為符合環境發展需要。
3.我國企業推行綠色會計應遵循的原則
以下是根據我國實際,推行中要堅持的原則:
(1)長期性和循序漸進原則
推廣實施綠色會計是長期性工作,堅持循序漸進,分階段有步聚的進行。
(2)靈活性和邊界推進原則
實施綠色會計,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從簡單的事項開始。
(3)系統性和雙贏的原則
綠色會計面臨解決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問題,形成一個系統,要實現經濟繁榮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的雙重目標。
(4)強制性和全方位監督原則
政府及相關部門須明確規定企業最低限度的披露,全社會進行聯合監督。
(5)堅持成本效益原則
推行綠色會計應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盡量用少的成本獲取較佳的效益。
(二)我國企業目前環境信息的披露
1.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感淡漠。美國杜邦公司有句名言:“盡量不要在地球上留下腳印”,以少用不可再生資源,將排放物減少到最低為企業發展理念。美國著名的星巴克咖啡宣稱,只要是綠色咖啡,星巴克就愿意出高價購買。星巴克咖啡的ceo奧林。史密斯說:星巴克的最大成績之一,就是說服顧客付3美元的高價買一杯“有社會責任的咖啡”。與之相比,我國多數企業對其社會責任漠視,只注重經濟利益,因環保成本大,污染治理設施要么根本不建,要么不運轉,不惜犧牲企業名譽換回短期經濟利益。
2.我國企業對環境信息的披露缺陷。目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還局限于排污申報登記、通過媒體傳遞獲得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信息、在產品包裝上標出綠色產品標志等初級披露方式。即使基礎較好的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披露的環境信息也不多,沒有統一遵循的標準,環境信息披露少且不規范,環境報告目標過于狹隘、內容和方式缺乏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具體的環境信息、資源利用效率等狀況則難以為公眾所知。
3.環保實施中的成敗啟示。據湖南省永州市環保局科研所的數據資料顯示,湖南省永州市環境污染治理顯效,該市空氣質量達國家一級標準,湘江上游水質明顯改善。該市九條水泥公司通過安裝凈回收裝置治理空氣污染,使得工廠職工的肺病患病率大大降低以外,并且每天可回收水泥20噸,以此估算一年可收回投資,冷水灘造紙廠原每小時向湘江排放90噸廢水,嚴重污染湘江水質,后投資水循環回收系統,可回收再用水80噸,并利用回收系統的煤渣制磚,大大地降低用水成本的同時還取得了煤渣再生利用收益,達到了環境、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與之相反,淮河治理污染不理想,其原因是周邊的企業偷排污水,企業實施環保成本高、違法成本低是眾多地區污染反彈的最大誘因?!?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跡,90年代身心受害。”形象說明淮河的污染日益惡化,淮河流域的蓮花味精集團2003年因偷排污水被罰款近1200多萬元,據測算每偷排污水一天,就能省下近10萬元的排污費??梢钥闯觯h保措施如果能夠有利的得到實施,對于企業來說是可以帶來利益收入的,可以以推行綠色會計的實施為契機,改變我國企業的短視行為。
(三)推行綠色會計的對策研究
1.提高企業對環境資源保護自律意識
企業提高環保意識,自覺保護環境可以為綠色會計的實施創造良好主觀環境。
2.創新為主,借鑒為輔借鑒
西方綠色會計理論方法和企業的成功案例,結合我國實際,加速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會計體系,早日與國際慣例接軌。
3.加速綠色會計準則和制度建立,規范綠色會計核算及報告形式
界定綠色會計核算對象,應包括如下的一些內容:
(1)反映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對自然資源損耗:
①環境污染損失:性質如“三廢”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失,可按復原或避免成本法核算,而類似環保部門罰款的賠償,可按歷史成本法直接計價。
②自然資源消耗:企業經營活動中的自然資源超額消耗,按歷史成本計價。
(2)反映企業對環境所作的貢獻,包括“三廢”控制、補救和減少自然資源耗費等的各項支出,可以通過以下賬戶來進行核算:
①資本投資:與環保有關的工程設備等的購買或參與環保建設投資。
②研究與開發費用:減少企業產品自然資源耗費和提高廢物利用的投入。
④環保行政與規劃費用:維護環境資源的環保支出。
⑤補救措施費用:企業生產破壞環境,對資源環境的補償支出。
⑥復原或回收費用:對資源的恢復和處理廢物的支出。
(3)反映企業改善資源環境而獲得的收益,主要包括:
①企業利用“三廢”生產產品及因此獲得減免稅的收益。
②環保方面業績好的企業,獲得國家對其發放的鼓勵獎金。
③企業通過改善環境,獲得更多的投資、市場銷售擴大和利潤的提高。
④企業實施環保措施后產生社會效益,增加企業的商譽。
(4)綠色會計的報告形式
披露信息的方式除單獨對綠色環境要素考核,還有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及報表附注形式。
①資產負債表中增加反映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的內容,來披露企業因生產耗用或損害自然資源負擔的社會責任。
②利潤表將與環境有關的收益和損失納入反映系統,計算得出綠色凈利潤。
③現金流量表補充內容:按照企業經營、投資、籌資活動現金流量順序進行,如購買環保產品產生的現金流量、支付給工人的環境污染補貼費、購買環保用固定資產如排污設備等產生的現金流量、創建綠色商標的耗用現金,保護環境所進行的籌資而產生的現金流量等。
4.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國家對資源使用應堅持有償原則,給出明確的價格信號。
5.運用綠色會計理論進行投資估價綠色可行性報告可以幫助投資決策,避免重復性投資和造成環境污染投資。
6.進行企業試點,逐步推廣選擇受關注的環境問題在某些地區或行業作為試點內容,最后推廣、普及。
7.加大綠色會計宣傳教育的力度
保證綠色會計的實施,要加強環保意識教育,大學中增設綠色會計、審計專業課,加強在職會計人員的綠色會計培訓工作,創辦中國綠色會計刊物。
8.推行獎懲制度
嚴懲污染破壞環境行為,獎勵實施綠色會計、治理污染的企業和人員。
9.加大綠色審計力度
環境審計可以促進企業更好的加強環保工作,改善保護環境,有效利用資源。
10.關于改革我國稅制的思考
(1)國際經驗對我國實行綠色稅收政策的啟示
歐盟許多國家實行綠色稅收政策,對廢氣、廢物排放征收環境稅、對一般性廢棄物和污染征收成本支付稅。借鑒國際上環保稅收政策,我國實行綠色稅收應該做到:
①綠色稅收政策不應加重納稅人的總體負擔
執行綠色稅制應保持納稅主體現有的總體稅負基本不變,開征環境稅時,降低企業其他稅賦,將企業繳納的環保方面的收費并入環境稅中,避免重復征收。
②新開征的環保稅要達到稅收的橫向與縱向公平
本著“誰污染誰納稅”與“完全納稅原則”,保持新開征的稅種與現有相關稅種相互協調配合,形成綠色稅收調控體系。
③征收的環保稅款要??顚S?/p>
財政部門編制專門的預算,審計部門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跟蹤審計,確保資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2)稅制的具體構想
針對現在過度消費自然、低度消費人力的情況,可以增加對環境資源使用的課稅,減少與勞動和資本有關的課稅,調整現行稅率稅目,具體如下:
①擴大消費稅的課征范圍,包括用難以降解和無法回收利用的材料生產的產品、預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各類包裝物品、一次性使用的電池及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氟利昂等產品。
②適當提高汽油、柴油、鞭炮、焰火等污染性產品的稅率。
③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除土地、礦產、森林,要將草原、灘涂、地熱、大氣、水等納入進來,調整稅額,將對資源的利用的相關環境成本考慮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