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環境污染的本質

環境污染的本質

時間:2023-07-19 17:30: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環境污染的本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環境污染的本質

第1篇

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揮積極作用

自2006年《意見》出臺以來,全國先后有廣東、浙江、重慶、云南等12個省市開展了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并在損害賠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保險報》披露,在2008年12月,環保部向媒體了全國首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案例,當年9月,農藥生產企業株洲昊華公司發生氯化氫氣體泄漏事件,污染了附近村民的菜田,該企業賠償部分村民后,又有120戶村民要求賠償。之后,該企業聯系了承保該險種的平安財產保險公司,經核查屬實后,該公司及時將1.1萬元賠款支付到位。2013年3月,鄞州一家電鍍加工廠內的廢水處理池地基沉降,導致池底出現裂縫,部分污水滲漏排入附近水域內一網箱水產養殖基地,進而出現魚苗大面積死亡現象。接到報案后,人保財險鄞州支公司立即派專家趕赴現場了解情況。經查證,確系企業意外造成此次環境污染損害。在結合當地環保主管部門事故鑒定的基礎上,保險公司很快與企業達成賠償協議,并向該企業兌現了環境污染損害賠款5000元。由此可見,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保險公司將是污染事故的有力處理者。投保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若環境污染事故發生,保險公司會進行勘察,勘察屬實后,再進行理賠,這樣有助于投保方解決環境污染事故,緩解社會矛盾,減輕政府負擔。

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推廣工作難點及成因

(一)企業投保意識不強

據資料顯示,平安產險作為較早推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之一的保險公司,2008年4月,平安產險向保監會備案并正式推出了自行開發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產品。當年9月開始接到保單,當月就簽下了3筆保單。但截至目前,根據平安產險統計的綜合投保率來看,全國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企業數量占排污企業的比率一直偏低。另外,深圳作為全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首批試點城市之一,從2008年開始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2009年,全市僅有8家企業與人保財險、平安產險等保險公司簽單;2010年,此8家企業中7家續保。企業投保率偏低已成現實難題,究其原因,首先是企業經營者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漠視態度。在缺乏法律和行政強制的情況下,企業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還不夠;其次,企業規避責任風險意識不強,污染事件發生后,一方面要接受環保部門的經濟處罰,另一方面與受害方的損害賠償、矛盾糾紛有政府兜底協調,致使其抱有僥幸心態;其三,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偏高,企業難以承受。

(二)保險公司承保意愿不高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作為一項新險種,具有風險識別和量化難度大的特點,其推行存在“三難一缺乏”:一是保險費率確定難,需要大量的環境污染侵權事實作為基礎,來確定每個企業污染風險的等級;二是環境污染損失的評估和責任認定難,同時,環境污染責任制度不健全,污染損害賠償的標準不明確,保險定損和理賠機制不清楚,這些不健全和不確定的因素加劇了環境保險市場的不穩定性;三是缺乏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其實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和車險、財產險等等大同小異,但主要是它的風險特殊性決定了其推行的難度。環境污染的風險大,往往超過了保險公司應對風險的能力,這把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推向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保險公司考慮到承擔的風險大,而不得不提高投保費率,這就造成了投保人的投保壓力;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考慮到環境污染的風險特殊性,而對此選擇避而不談,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承保積極性不高。

三、加強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推行工作相關建議

在實施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工業三廢排放、礦產資源開采對地質和水資源的損害等所形成的環境污染在所難免,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作為一項環境損害賠償的處理機制,對增強企業環保責任意識,緩解政府處理受害百姓與污染企業的矛盾糾紛具有積極作用。結合環境責任保險發展中面臨投保企業積極性不高、賠償標準尚未完善等諸多問題。筆者認為,要想使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能夠順利推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盡快完善環境侵權責任相關法律法規,為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的實施提供法律依據。我國關于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標準管理辦法》、云南頒發過《云南省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處理辦法》還僅僅停留在環境污染防治、資源保護、責任處罰層面,涉及環境污染責任賠償方面的法律少之又少,更沒有關于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專項法律法規。對此,我國應借鑒國外環境立法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國情,盡早制定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相關法律,明確環境侵權的法律責任,為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的運行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

第二,清晰定位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積極引導理念上的環保。當前,企業對于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的理解還停留在損失補償上,即企業發生環境污染事件由保險公司來買單,這樣就大大扭曲了其設立的目的。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在履行對企業的補償責任外,更強調的是激勵企業履行安全生產、保護環境方面的職責。在這方面,國家可以對企業進行積極的政策宣導,在對此險種宣傳和推廣的過程中,扶正企業對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的錯誤定位。同時,保險公司可以發揮自身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專長,幫助企業做好日常的環境安全管理工作,不定期對企業進行環境安全培訓,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環境污染風險排查工作,督促企業及時整改,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的環境污染風險。環保部門也應在政策規定、宣傳導向上積極配合保險公司??傊h保部門和保險公司應聯合起來,引導企業不僅在實踐中環保,更在理念上環保。

第三,各方攜手共同解決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技術上的難題。由于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具有突發性、累積性、滯后性、轉化性等特征,環境污染責任的風險識別和量化難度大,加之保險公司首次“試水”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缺乏相關的經驗,這一險種在推行之初有諸多難題需要解決。對此,國家應加快制定明確的環境污染損失認定和評估標準,加強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試點建設,設立專業的第三方責任鑒定機構,為環境污染責任和損失確定提供統一的標準。保險公司應在條款和費率制定上加大馬力,充分權衡各方利益關系,建立合理的定價機制。可以根據不同行業、不同污染類別設立不同的條款合同和費率標準,保證定價的公平合理。同時,環保部門和保險公司還應積極探索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的經營模式,如對環境污染可能造成損失特別巨大的項目推介再保險公司介入,為原投保保險公司提供巨額賠款保障。

第四,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這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國家為經營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的保險公司提供稅收優惠,由于這一險種在推行之初有許多未解決的問題,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較大的風險。國家應通過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保險公司經營環境污染限制責任險項目,擴大市場主體。二是保險公司通過費率優惠、安全培訓等手段鼓勵企業主動投保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由于企業認識不夠,投保積極性不高,即使強制投保,也未能從本質上認識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保險公司通過費率優惠,如前一年未發生污染事件的企業,在第二年續保時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優惠,以及定期為企業提供安全培訓、風險排查等,一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強化企業對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的本質認識,推動企業達成環境保護共識。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雖不能確保環境不受污染,也不能全力抵制風險,但它的推行將有助于運用保險機制改變企業或個人“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形成“保險后再完善”的綠色發展道路。結合華坪縣情況,雖然目前沒有一家保險公司開辦污染責任保險,但隨著該險種試點推行且條件成熟后將逐步擴大覆蓋范圍,向更寬泛的高污染行業、企業延伸,煤炭、石灰石兩大礦產資源的深度開采加工對生態及水資源環境污染將逐步顯現(并納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范疇),由此發生的損害賠償和矛盾糾紛在所難免,屆時推行開辦該險種既能緩解政府、企業的壓力,也拓寬了保險行業保費收入來源。作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未來市場發展的前景不可估量,這一保險在促進我們更加注重環保、創建和諧文明環境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國家和政府的負擔。

第2篇

根據目前的侵權責任法、環境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對環境污染侵權責任采取單一的無過錯規則原則調整。依無過錯責任原則,在受害人有損害、污染者的行為與損害有因果關系的情況下,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都應對其污染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過錯規則的歸責原則更多地是從被告的義務角度而非原告權利角度分析問題的,然而無過錯責任又將原告的權利放在了考慮的優先位置。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受害人本位的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條款。但是受害人本位的規范模式在現實中存在一些背反的情形,造成一些利益困境。

1.加害人和受害人均在實施環境污染行為

這種情況在水污染問題領域比較常見。我國水污染案件常常導致水產養殖業的損害,催生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如李國發訴東風灌溉區管理處污染損害賠償案、天津樂亭重大漁業污染侵權案件等,這些案件在司法實踐中率先確立了污染侵權責任的無過錯歸責原則,將是否符合排放標準排除出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然而,養殖業也是對環境有破壞作用的生產活動。養殖密度超過水體容量、餌料剩余、水產肥料和生物代謝產物的積累都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或者水體污染。近年來,國內水域常發的水華、赤潮等災害都有水產養殖業的作用因素。2010年國家環境保護部的《第一次全國環境污染源普查公報》稱,水產養殖業排放的COD55.83萬噸,總磷1.56萬噸,總氮8.21萬噸,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84%、3.69%、1.74%。水產養殖業投放的抗生素也是導致大江大河中抗生素殘余的罪魁禍首,全國人用抗生素占總量48%,而52%都是獸用抗生素,投放在養殖水域中的抗生素是江河流域中抗生素殘留的主要原因。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使水污染的受損方在訴訟中居于相對優勢的地位,造成了一種可能性:利用同一環境資源的兩家企業同樣造成污染,但是法律優先保護受害方。在適用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條款時,哪一家企業對水體造成的危害更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受到了損害,受害方通過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獲得賠償,甚至要求另一污染企業停止侵權行為,而損害賠償卻無益于環境保護,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條款的立法目的已經流失。而從另一方面看,對于環境損害事件,若僅以損害事實發生及因果關系存在,即認定侵權責任成立,則企業經營者的排除污染責任將成為絕對責任,對于企業經營者未免過苛,而有害于工業化之進展。

2.受害方本身的違法行為導致環境污染損害發生

由于港口疏浚施工造成的海域污染案件中此種情形較多。近年來,我國經歷了港口建設的高峰時期,同期我國的海域使用制度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以前任由沿海農民通過承包方式自主利用海域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所確立的海域功能區劃制度和有償用海制度。因此,沿海農民在港口及其周圍海域所進行的養殖活動,由于海域功能區劃的確定和港口法的實施,由法律所不禁止變成禁止的活動。同時,港口施工建設經常會造成沿海養殖物損害,受害的農民一般是以海域污染損害為由提起訴訟。在此類案件中,沿海從事養殖的農民的養殖利益是否合法成為審判中常見的爭議問題,如青島海事法院(1999) 青海法威海事初字第84號判決、(2000) 青海法海事初字第41號判決、(2001) 青海法海事初字第23號判決、(2005) 海事初字第006號判決;大連海事法院(2003) 大海錦事初字第16號判決;廈門海事法院(1999) 廈海事初字第019號判決;北海海事法院(2005) 海事初字第004、005、006號判決、(2004) 海事初字第012號判決等。正如此類案件的某一判決書指出的:如對其違法利益予以保護,無疑是鼓勵原告可以不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可以非法使用海域和非法養殖,其產生的負面效應將是其他公民和法人紛紛效仿,其結果將是對國家法制和國家海域的破壞。如果忽視港口管理機關或者經營企業進行港口維護和建設的正當職權以及國家海域使用制度,對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做過于寬泛的認定,將不利于國家法律的實施。

二、從比較法角度看環境污染侵權存在多元歸責原則

雖然早在侵權責任法出臺之前就有觀點指出,單一的無過錯原則無法適應變化多端的環境侵權類型,應該建立以無過錯責任為主,公平責任、風險責任、過錯責任為輔的結構體系。但是更具有普遍性的觀點是,無過錯歸責原則是法治發達國家在應對工業化大生產帶來的污染侵害問題時采取的普遍且唯一原則。這種認識有片面之嫌,單純的無過錯責任無法適應現實的復雜關系,在前文分析的利益困境中,很容易發現法院并未簡單適用無過錯責任,而是從其他角度實際上給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成立附加了其他的構成要件。

1.有的國家在環境污染領域適用無過錯責任有范圍和條件限制

在比較研究中一般將德國環境責任法第1條作為德國對環境污染侵權采取無過錯歸責原則的依據。但是該條的內容是:由于附錄一列舉之設備對環境造成影響而導致任何人身、健康受損或財產損失,設備所有人應對受害人因之所生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很明顯,相對于我國的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條款附加了前提條件,即只適用于環境責任法中附件一詳細列舉的96種設備造成的環境污染侵權損害。立法對嚴格責任的適用沒有給法官留下任何靈活把握的空間。此外,德國環境責任法第5條還規定了忍受限度內的免責:如果設備運行符合預期目標及相關規定,且財產僅遭受輕微損失,或者根據當地普遍情況,損害在可以忍受的合理限度內,對于財產損失的損害賠償責任應予免除。就忍受的合理限度問題,日本的司法實踐作了進一步探索,在環境污染案件中可以用忍受限度論或者新忍受限度論判斷的過失完全取代通說中的過失和違法性的二元可歸責性結構。

即忍受限度的衡量要考慮以下因素: (1) 受害人方面的損害的性質(健康損害、精神損害和財產損害)及其輕重情況;(2) 加害人行為的社會評價(公共性、有用性);(3) 設置防止消除損害設施的狀況; (4) 是否遵守管制法規; (5)客觀方面的工廠所在地; (6) 據先住后住關系等周邊情況個別地確定忍受限度。相反,在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的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任何前提,成了一條抽象規則,適用范圍只能取決于司法實踐如何解釋污染。隨著人類知識的發展,乃至整個發展觀念的轉變,人們認識到自身所有的生產行為都會帶來環境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污染的適用界限實際上是人類的所有行為。侵權責任第65條可能會成為一項抽象規則適用于所有的人類活動。

2.有的國家對部分環境污染糾紛適用不動產相鄰關系調整

在德國,環境污染糾紛不僅受環境責任法調整,還受到民法條款調整,其中德國民法上有關不可量物侵入的規定也在發揮調整環境污染糾紛的作用,即第906條規定:在干擾不損害或者較輕微損害土地的使用的范圍內,土地所有權人不得禁止煤氣、蒸汽、臭氣、煙氣、煤煙、熱氣、噪聲、震動和其他來自他人土地的類似的干擾的侵入。如果此類干擾對土地的通常使用或者對土地的收益所造成的妨害超出預期的程度,所有權人可以要求適當的金錢賠償。從文義上看,對于相鄰關系的環境污染糾紛并沒有采取無過錯歸責原則,而是采用了類似忍受限度的標準,即超過通常使用或者預期損害的程度。第906條還規定了若干判斷標準: (1)依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確定和估價的干涉,不超過在此規定中規定的極限值或者標準值的,通常為非重大妨害; (2) 對于在依聯邦公害防治法第48條的并且能夠反映技術發展水平的一般行政規定中規定的數值,適用相同規定;(3) 重大妨害為因按當地通行的使用方法使用他人土地而引起,并且不能夠通過在經濟上可以要求此種使用人采取措施加以阻止的限度之內。其中第(2) 項正是我國司法解釋明確排除的對排污符合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為由的免責。德國民法第906條規定的救濟方式上也有特殊之處,對于其中不屬于重大妨礙的侵入,相鄰關系人有義務忍受,而對于其中重大且用通常方法無法避免的侵入,經過行政許可的營業造成侵入,受害方只能要求金錢補償。

三、環境污染侵權條款適用需要的調整

在審視現有環境侵權訴訟案例后,很容易發現環境侵權條款在侵占其他侵權條款的傳統領域,以至于許多鄰里糾紛都被納入環境侵權領域,有必要通過司法解釋和指導性案例調整環境侵權責任的適用范圍和條件,防止環境侵權責任條款變成新的侵權責任一般條款。同時,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條款的適用也有必要進行調整。

1.確立認定污染的合理忍受限度標準

在新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中,應當運用合理忍受限度標準認定污染。環境問題類型復雜而且新類型不斷涌現,目前引發訴訟爭議較多的噪聲、光污染、電磁污染問題就還沒有相關法律規范標準。什么是污染這個判斷在法律上由這樣兩種方法完成:一是讓它成為一個類似過錯的,交由法官來決定的概括構成要件;二是在法律上進行具體列舉,類似于德國環境責任法第1條。目前只能采取前者方式,也就是在立法上給法官概括的指示,才能讓環境侵權責任條款更能適應個案的需要,更能給予當事人必要的保護。通過法條具體列舉的方式,試圖涵蓋所有的污染類型也是不可能的,法律只能回到抽象概括的方法給污染一個抽象的定義,或者抽象的標準。實際上兩大法系在污染造成損害的界定上都采取了類似合理忍受限度的標準。除了前文提到的德國民法、環境責任法上的規定和日本司法實踐中的學說觀點外,美國1965年的侵權法重述.

(二)在判斷對環境有污染的超常危險行為時,也采取了類似的標準,要求法官在判斷中考慮:該活動多大程度上不屬于通常的習慣、從事該活動的地點的不適當性、對社會的價值被其危險性超過的程度等。司法實踐中,法院在處理新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案件時已經在采用該項原則。在陸耀東訴永達公司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中,上海浦東新區居民受到永達公司經營場所夜間照明的干擾提起訴訟,法院判決支持了受害居民的訴訟請求。在判決中,首先依據《城市環境裝飾照明規范》認定永達公司照明燈光屬于障害光,接著指出其射入周邊居民居室內的外溢光、雜散光,數量足以改變人們夜間休息時通常習慣的暗光環境,且超出一般公眾普遍可忍受的范圍,光污染程度較為明顯。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也應當引入類似合理忍受限度的認定標準。

在光污染、噪聲污染、電磁污染等新型污染中,要根據當地普遍情況,損害在可以忍受的合理限度內,或者該行為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有重要意義,對于該行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予免除損害賠償責任。該規定的意義不只是排除一些明顯輕微的環境破壞行為的損害賠償責任,更重要的是對于一些新型的、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人類活動,不必要馬上讓其承擔被訴、被禁止,以及承擔賠償責任的風險,而是要給新的營業、生產或者生活方式留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2.運用不動產相鄰關系調整相鄰環境利用關系

在爭訴雙方同為污染企業利用環境,或者同為居民生活利用環境的情形下,應當運用不動產相鄰關系調整環境利用關系。如同德國物權法第906條規定,我國物權法上有關相鄰關系的規定也明顯是要在環境污染領域發揮作用,調整利用環境的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對于不動產相鄰關系之間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光、電輻射等有害物質引起的糾紛,應當適用物權法第90條規定來處理,即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噪聲、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在水污染糾紛中,特別還要適用物權法第86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用物權法相鄰關系調整此類糾紛相比較用環境污染侵權責任調整此類糾紛有明顯的不同。

物權相鄰關系處理的原則要遵循物權法第84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環境污染侵權責任中的無過錯責任原則明顯有利于受害方,這種安排是為了矯正現代化工業生產造成的一種實質上的不公平,即一方面是居民的人身、健康權利受到的不可挽回的損害,另一方是實力強大、肆無忌憚破壞環境的大企業。然而,從司法實踐來看,不受限制的環境侵權責任條款的適用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些領域。每個人、企業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同時也有合理利用環境的權利,在不涉及人類生命、健康的情況下,不能將一部分企業利用環境的權利或者污染環境的自由置于另外一些企業之上,或者將某一部分居民享受環境的權利置于另一部門居民之上,而且誰處在法律保護的優先地位完全取決于誰受到的損害先出現,或者誰先起訴。因此,我們在不涉及人的生命、健康的相鄰關系環境糾紛中,還是應當發揮物權法上相鄰關__系規定的作用,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處理。

第3篇

關鍵詞 環境污染;治理;清潔生產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3-0126-02

1 環境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1.1污染治理中的二次污染問題

1.1.1垃圾焚燒中的二次污染

現在對垃圾的處理主要采用焚燒的方法,但在焚燒的過程當中由于燃燒不充分,操作不符合要求等原因,往往會產生多種有害氣體,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這種有害氣體主要包含污染性較強的二噁英,氯化物等,會對環境以及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影響。

1.1.2大氣污染治理中的二次污染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F在的大氣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吸收法,具體就是將廢棄氣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含氮污染物,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用吸收裝置收集到吸收瓶內,然后使用能與之發生反應的物質進行后期處理,從而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這種方法在一般情況下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用于氣體吸收的物質用量難以把握和控制,造成浪費和污染,同樣會出現二次污染的情況。

1.1.3污水處理中的二次污染

現行的污水處理方法主要是通過污水處理廠對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進行物化和生化處理,將廢水轉化為污泥的形式進行排放。

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通常被當做田地和農舍的肥料使用,因此,污泥中所含的鉻,鉛,銅,鋅等重金屬就會隨著污泥滲入土壤,隨著污泥肥料使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所含的重金屬污染物也會隨之增加。更嚴重的是,隨著徑流及降雨過程這些污染物會由地表進去地下,對地下水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1.2污染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技術落后。我國目前的污染治理技術較國際水平有一定差距,污染治理企業技術不過關,設備資源匱乏,從而導致了環境污染治理效果難以保證;

2)人員因素的影響。往往環境治理工作者存在信心不足,對環境治理工作認識不清晰,監管力度不夠,對相關技術掌握不充分等問題。這就直接導致了治理過程中問題的產生;

3)資金問題。資金的儲備不充分以及分配不合理也是導致環境治理工作產生問題的原因。

2“清潔生產”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可持續發展”是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在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方面都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同樣,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也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當今的經濟背景下,落實“清潔生產”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首要任務。

所謂“清潔生產”是指本質上區別于末端治理,從源頭著眼,將污染治理融入生產環節的技術手段。

2.1清潔生產的強調重點

1)清潔的能源。從最基礎的能源方面入手,開發利用無污染的再生能源,并結合新技術合理利用現有的常規能源;

2)清潔的生產過程。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采取先進的管理措施,采用污染較少的生產原料,并引進利用率高、中間廢料產出較少的生產設備與生產模式。減少污染,提高效率;

3)清潔的產品。對所產出的產品進行嚴格的控制,堅決不允許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產品產生,對不能達到要求的產品回收利用,即節約能源又減少污染。

2.2“清潔生產”技術的實際應用

首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新時期環境污染問題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個問題,因此解決此問題必然要采取新模式(可持續發展)來進行。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全方位進行改革,如社會、經濟、文化等,無論從哪方面開始改革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因此,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離不開科學技術。

其次,對于生產過程而言,清潔生產體現為:節約生產過程所需的各種材料和能源,選擇無污染、無危害的原料進行生產,并且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有害物質、生產廢料的排放。和以往的污染治理模式僅僅局限于后處理的思維方式不同,“清潔生產”是將問題的解決擺放在生產過程之前,針對生產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采取積極的前期準備,防患于未然,將可能導致環境危害控制在萌芽之中,從根本上杜絕環境污染。

再次,“清潔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并減少產品從原料的選擇到產品的出產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污染。一方面,對所需資源統籌利用,減少原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減少廢物的排放,促進工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從而實現環境污染治理中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減少人為因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在實施“清潔生產”策略時,環境工作者起著主導作用。環境工作者應做到以下幾點:1)信心十足。秉承可持續發展理論尋找改善環境新方法;2)清楚認識“清潔生產”策略,為治理環境污染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3)環保工作者要將自己的工作范圍拓展開來。環保工作者不僅要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正確實施“清潔生產”策略,還要采用宣傳和教育等方式來培養全公民保護環境意識。

2.3施行“清潔生產”技術的重要意義

“清潔生產”技術是一種有創造性和實踐性的全新理念。將整體預防的治理思想應用于產品的生產與服務過程中。區別于末端治理的陳舊思想,從根源上治理環境污染問題。在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傳統的治理方法不能滿足現有的需求。所以,應從全新的角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推行“清潔生產”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3結論

在技術性和創新行層出不窮的當下,”清潔生產”成為了歷史的選擇。總而言之,在環境治理中推行”清潔生產”將為國內乃至國際領域中環境問題提供全新的解決方式。

參考文獻

[1]柯紫霞,金永平,陳進紅.農業清潔生產環境管理體系探討[J].環境污染與防治. 2008(6).

第4篇

    1)技術落后。我國目前的污染治理技術較國際水平有一定差距,污染治理企業技術不過關,設備資源匱乏,從而導致了環境污染治理效果難以保證;2)人員因素的影響。往往環境治理工作者存在信心不足,對環境治理工作認識不清晰,監管力度不夠,對相關技術掌握不充分等問題。這就直接導致了治理過程中問題的產生;3)資金問題。資金的儲備不充分以及分配不合理也是導致環境治理工作產生問題的原因。

    2“清潔生產”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可持續發展”是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在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方面都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同樣,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也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當今的經濟背景下,落實“清潔生產”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首要任務。所謂“清潔生產”是指本質上區別于末端治理,從源頭著眼,將污染治理融入生產環節的技術手段。

    2.1清潔生產的強調重點

    1)清潔的能源。從最基礎的能源方面入手,開發利用無污染的再生能源,并結合新技術合理利用現有的常規能源;2)清潔的生產過程。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采取先進的管理措施,采用污染較少的生產原料,并引進利用率高、中間廢料產出較少的生產設備與生產模式。減少污染,提高效率;3)清潔的產品。對所產出的產品進行嚴格的控制,堅決不允許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產品產生,對不能達到要求的產品回收利用,即節約能源又減少污染。

    2.2“清潔生產”技術的實際應用

    首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新時期環境污染問題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個問題,因此解決此問題必然要采取新模式(可持續發展)來進行。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全方位進行改革,如社會、經濟、文化等,無論從哪方面開始改革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因此,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離不開科學技術。其次,對于生產過程而言,清潔生產體現為:節約生產過程所需的各種材料和能源,選擇無污染、無危害的原料進行生產,并且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有害物質、生產廢料的排放。和以往的污染治理模式僅僅局限于后處理的思維方式不同“,清潔生產”是將問題的解決擺放在生產過程之前,針對生產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采取積極的前期準備,防患于未然,將可能導致環境危害控制在萌芽之中,從根本上杜絕環境污染。再次,“清潔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并減少產品從原料的選擇到產品的出產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污染。一方面,對所需資源統籌利用,減少原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減少廢物的排放,促進工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從而實現環境污染治理中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減少人為因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在實施“清潔生產”策略時,環境工作者起著主導作用。環境工作者應做到以下幾點:1)信心十足。秉承可持續發展理論尋找改善環境新方法;2)清楚認識“清潔生產”策略,為治理環境污染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3)環保工作者要將自己的工作范圍拓展開來。環保工作者不僅要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正確實施“清潔生產”策略,還要采用宣傳和教育等方式來培養全公民保護環境意識。

    2.3施行“清潔生產”技術的重要意義

    “清潔生產”技術是一種有創造性和實踐性的全新理念。將整體預防的治理思想應用于產品的生產與服務過程中。區別于末端治理的陳舊思想,從根源上治理環境污染問題。在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傳統的治理方法不能滿足現有的需求。所以,應從全新的角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推行“清潔生產”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5篇

關鍵詞:礦產污染 生態破壞 三種生產理論 界面活動控制理論

2010年國內發生了兩起重大的礦產污染事件。2010年7月3日,福建省紫金礦業有限公司銅礦濕法廠銅酸水泄漏,9100m3的污水順著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導致汀江部分河段被污染,大量網箱魚死亡。10月21日, 中金嶺南最大的鉛鋅冶煉廠——韶關冶煉廠發生鉈泄露,導致北江中上游出現鉈超標現象[1]。這樣重大的污染事件不僅對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也給人民的生產、生活乃至身體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成為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音符。

人口、資源和環境決定著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的本質是人口、資源和環境三者和諧。我國礦產資源豐富,但是開發技術落后且管理不到位使我國的采礦業面臨著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三大類問題。因此,探討采礦帶來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形成規律[2]、[3],尋求合理的解決對策[4]-[9]成為廣大學者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就污染論污染往往會使人們在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面前陷于末端治理的被動局面。只有從理論層面探討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深層次原因[1] 、[10]、[11]、[12]、[13],才有利于從根本上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采礦活動在體現人類社會生產與自然環境的矛盾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從三種生產理論和界面活動控制理論來探討采礦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為揭示礦產污染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提供新的思路,為解決礦產污染問題提供理論支持。

1.基于三種生產理論和界面活動控制理論的礦產污染及生態破壞成因解析

1.1基于三種生產理論的解析

1.1.1三種生產基本原理

三種生產理論是伴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不斷深化應運而生的[13]。該理論認為人和環境組成的世界系統的生產過程包括人口生產子系統、物質生產子系統和環境生產子系統。人口生產指人類生存和繁衍的總過程,包括人口數量、人口素質和人口消費方式;物質生產指人類從環境中索取生產資源并接受人口生產環節生產的消費再生產,并將他們轉化成生活資料的總過程,包括社會生產力和資源利用率;環境生產則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環境對其自然結構、功能和狀態的維持與改善,包括消納污染(加工廢棄物、消費廢棄物)和生產資源(生活資源、生產資源)[11]。環境生產子系統是人口生產子系統和物質生產子系統的基礎,環境生產的輸入-輸出不平衡是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環境生產的輸出包括有形的資源輸出和無形的環境容量能力的輸出;輸入包括人口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廢物輸入和對環境的保護措施的輸入。廢物的輸入超過環境容量的輸出,保護措施的輸入卻跟不上資源的輸出,因此環境生產輸入-輸出平衡失穩,環境問題隨之而來。三種生產理論突破了兩種生產理論—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局限,對大規模過度的與掠奪性的使用環境資源(包括自然資源與消納廢物),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等問題進行了合理的解釋,并且為解決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思路[10]、[12]。

1.1.2從三種生產理論探討礦產污染的成因

人口生產環節的基本參量是人口數量、人口素質和消費方式。中國人口基數龐大,這直接導致了社會對礦產資源消費的總額超出了環境生產子系統的資源生產力。而且現階段中國的人口素質即人的科技力量和文化道德修養還不夠高,在巨大的經濟誘惑面前企業選擇眼前利益忽略環境生產。再者,綠色消費的觀念還未深入人心,人們不正確的消費方式也加重了環境問題。紫金礦業污染事件和中金嶺南鉈污染事件發生后其A股股價都漲停。出現了環境污染的負面新聞后股價反而沖擊漲停,市值增大,這表現股民對上市公司環境風險的忽視[17]以及消費觀的錯誤。

在物質生產環節,資源利用率不高,即在同等的環境資源下,物質生產過程從環境中索取的資源量大且加載到環境中的廢物多。紫金礦業的銅酸水和中金嶺南的重金屬,這些都是人口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廢物。江、河都是一個開放的具有自組織機制的系統。銅酸水和含鉈的廢水作為正熵輸入汀江和北江中,增加了它們的熵值,破壞了它們的耗散結構和自組織性,系統失去平穩。

對于環境生產環節,其資源生產力和污染消納力都遭到了破壞,系統內部的能量和物質流動都受到了影響。所以環境生產子系統崩潰,三種生產的環狀結構失穩。

1.2基于界面活動控制理論的解析

1.2.1界面活動控制基本原理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事物或系統之間共同的部分或者聯系渠道,是不同系統的物質、能量或信息交匯的場所,是相關聯的事物或者系統之間最活躍、最容易發生變化的部分。它可以是時間上的,空間上的甚至是其它形式上的;可以是直接的界面也可以是間接的界面。比如,河岸線是河流與陸地之間的空間界面;演替進行中的荒草地實際是草地生態系統與荒漠生態系統之間的時間界面。界面具有兩個基本的特征:一是只存在于相互聯系的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事物之間發生物質、能量或者信息交流的產物;二是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間的通道,來自相互作用的各個系統的物流、能流或者信息在此交匯,因此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者系統所共有的。界面上的過量的人類活動往往是產生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對界面活動進行合理地控制是減少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11]。

第6篇

關鍵詞:加油站 環境 控制措施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加油站數量也不斷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國加油站數量達到9萬座以上,廣泛分布在高速、高等級、國道、省道公路,以及區縣交通主干線上,加油站數量的增加為企事業單位、私家車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加油站環境污染問題逐漸突出,表現在加油站含油污水的排放、地埋油罐及管線滲漏對地下及周邊環境的影響等,隨著國家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加油站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二、加油站環境污染現狀

目前,加油站主要經營汽柴油、甲醇汽油、乙醇汽油等,油品易揮發、易爆炸的性質決定了加油站是危險場所,安全管理工作是加油站重中之重的工作,但隨著國家對環保工作越來越重視,作為危險場所的加油站,其環境污染現狀也受到多方面的重視。目前,加油站所涉及的環境污染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1.油品蒸發造成的污染

汽油屬于輕質油品,是一種易揮發的石油產品,加油站在油品接卸環節、為客戶車輛加注油品過程中產生的對環境有污染的油蒸氣,根據試驗測定,當空氣中的油蒸氣濃度達到38~49g/m3時,人體在4~5分鐘便會出現明顯的眩暈、頭痛及麻醉感等,5~6分鐘可能有生命危險。特別是某些省份在推廣甲醇汽油:其組份就是汽油和甲醇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加注某種添加劑后使用,甲醇具有一定的毒性,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大于普通汽油。

此外油氣蒸發還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據估算我國每年汽油油氣蒸發造成的損失達數萬噸。以某加油站提供數據,假設年加注汽油量上千噸,結合汽油油氣質量濃度測定值,每年在油氣蒸發上造成近10噸的損失。大量油氣散發到空氣中,既污染了環境,又浪費日趨偏緊的石油資源,同時還對加油站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2.油品跑冒滴漏造成的污染。

加油站員工在為客戶車輛加注油品時,可能發生油槍滴灑現象;由于加油員責任心不強而導致的油箱溢油現象;油品接卸過程中,未能及時關閉閥門而造成油品泄漏現象,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此外,地埋油罐和管線使用時間較長或者施工質量把關不嚴而發生滲漏未能及時發現,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極大影響,而這種污染造成的影響將在若干年內存在,甚至對某些土壤造成永久性污染。

3.含油污水排放造成的污染。

加油站內的含油污水主要來自沖洗有油污的場地時產生的污水和油罐及管線清洗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在加油、接卸油品過程中,跑冒滴漏產生的油污經過水沖洗后,如果未能正確處理并進入油水分離池,直接進行排水溝、河流和池塘等,由于油分子集中在水面上,形成油膜,會破壞水的自凈功能,造成水變黑發臭,極大的影響了生態系統,對周邊居民的生活也造成威脅。

三、加油站環境污染控制措施

1.對于油品蒸發造成污染的控制措施

目前,國內外普遍采用的是回收油氣技術,加油站油氣回收分別由二個系統組成。第一個系統是指油罐車密閉式卸油.目的是防止卸油時油氣溢散及揮發;第二個系統是指車輛在加油時油氣回收,目的也是防止車輛在加油時油氣揮發。國家標準GB50156-2002《汽車加油加氣站設計施工規范》第4、6點規定了油氣回收技術的要求。該技術是一項節能、安全、環保技術。從節能角度上,國家標準GB50156-2002《汽車加油加氣站設計施工規范》規定,油罐、通氣管口與站外建、構筑物的防火距離可減少20%,可以減少加油站的征地,從而減少加油站的整體投資,同時,每年回收的油氣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從安全角度上,油氣回收技術極大的減少了油氣的排放,減少了卸油、加油現場的可燃物質,破壞了物質燃燒(可燃物、助燃物、火源)的條件,降低了安全風險。從環保角度上,采用油氣回收技術后,改善了加油站的工作環境,員工的身體健康得到一定的保證,

此外,現在國家標準GB50156-2002《汽車加油加氣站設計施工規范》明確了加油站油罐必須埋地,油品溫度相對較低,在確保安全的同時,減少了油品的揮發。在加油站生產經營過程中,合理安排好油品進銷存業務,保持油罐高庫存,減少油罐空容量,對于控制油氣揮發也有一定的作用。

2.對于油品跑冒滴漏造成的污染

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教育,進一步提高員工的工作責任心,最大限度的避免油品加注過程中出現滴撒現象,堅決杜絕油箱溢油事故的發生。油品接卸環節中,嚴格操作規程,監卸人員必須堅守工作現場,加油站管理人員加大巡查力度,防止出現油品泄漏。

做好設備設施的維護保養工作,嚴格執行油品進、銷、存管理制度,發現異常損耗必須及時查找原因,防止油罐或管線出現滲漏對周邊環境造成更大的影響。對于使用的油罐及管線,按照規定定期進行壓力檢測,及時發現隱患并整改。積極采用新技術,目前,新建加油站油罐可采用雙層油罐,在雙層管壁之間,有滲漏監測裝置,一旦內層油罐發生滲漏,監測裝置馬上報警。該項技術是本質安全環保技術,雖然前期投資較大,但可靠性高,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上,應逐漸推廣。

加大加油站施工過程的監督力度,埋地油罐及管線必須嚴格按照規范進行試壓,試壓方案、試壓運行記錄及試壓結果必須經甲方及施工監理單位簽字確認,嚴格落實誰簽字誰負責制度。

3.含油污水排放造成污染的控制措施。

加油站的含油污水排放必須按照環保部門的要求,符合標準方可排放。加油站應設置三級油水分離池,即一級分離池為沉淀池,將污水中的雜質進行沉淀;二級分離池為隔油池,利用油品密度小的特點將油污進行隔離;三級分離池為清水池,沖洗場地的污水必須經過三級油水分離裝置方可排出站外。有條件的加油站可以安裝油水分離裝置,分離效果好。

加油站油罐及管線清洗的污水嚴禁直接排入下水道或私自排放到其它地方,同時由于此類污水中所含的油污較多,也不易直接排入三級油水分離池,建議與當地污水處理廠聯系,妥善處理。

4.其他控制措施

加油站及其上級管理單位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教育,提高員工的環保法律意識,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最大限度的減少環境污染事故的。加油站上級管理單位要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將環境污染事故等同于安全事故來考核,進一步提升加油站對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技術;擴展融合

0.引言

隨經濟技術的快速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得到提高,因此人們更加注重生活質量。但是人們發現我們生活的環境因為經濟發展而被污染,以前都是利用污染環境來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于是人們開始提倡保護環境和治理環境,并對治理手段和技術進行長時間的研究,目前推出的是現代生物技術,因此本文就生態環境與生物環境的融合進行了分析。

1.我國生態環境現狀

我因為工業生產“三廢污染”、化肥和農藥污染以及廢棄塑料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水資源短缺,我國已經有一半城市處于缺水狀態,農村地區也出現人畜飲水困難,土壤也受到了污染,耕地面積越來越少,土地荒漠化問題愈演愈烈,森林覆蓋率逐年下降,草場面積也在銳減[1]。人們的身體健康因為這些環境污染問題,出現了多種復雜疾病,而且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因此,我國必須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力度,采用高新技術老控制環境污染程度,達到生態環境的平衡,比如說現代生物技術就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技術,可以用來治理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

2.現代生物技術用于環境保護的優勢

現代生物技術是指以DNA分子為基礎,也就是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的總稱。現代生物技術不僅可以用于醫藥研究、視頻工程和農作物改良,而且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生物技術就已經是一種高新技術,受到世界各國研究機構的重視,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利用生物技術治理環境污染有許多優點,主要分為以下三點:(1)現代生物技術可以破解垃圾廢棄物和污染物的分子結構,達到講解污染物的目的,而且這些被講解的產物還可以重新利用,這樣就可以做到最大程度地減少環境污染,既可以減輕環境治理的重擔,緩解污染問題,又可以對垃圾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凈化空氣、美化地球環境。(2)利用發酵工程技術處理污染物,最終轉化的產物都是無害物質,比如說說甲烷、氮氣和二氧化碳等,可以一次性轉化,避免多次轉移造成更大面積的污染,因此生物技術是一種比較便捷和徹底的污染處理手段,而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3)生物技術是在酶促反應的基礎上產生化學反應的過程,酶作為一種生物催化劑,其本質是活性蛋白質,主要是在常溫常壓的條件下發生反應,因此生物治理技術可以就地實施,而且不會影響到其他作業的進度,與化工過程相比條件更加寬松,而且反應過程也得到簡化,使用的設備也比較簡單,處理成本較低,而且效果顯著、操作便捷,優勢比較明顯[2]。生物技術也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如工業廢棄物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環境監測和工業清潔生產等各個方面。

3現代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3.1生物凈化污水

污水中隱藏的有毒物質比較復雜,包括酚類、重金屬、有機酸、蛋白質、氰化物和有機汞等。微生物通過自身的活動就可以解除污水毒害,使有毒物質轉化為無毒物質,從而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當前使用的固定化細胞技術和固定化酶就是一種生物凈化污水的方法,固定化細胞技術和固定化酶技術屬于酶工程技術,固定化酶又被稱為水不溶性酶,主要是通過物理吸附或者化學鍵合法將不溶性載體和水溶性酶結合起來,使得酶不溶于水,但是其催化活性得以保留。而微生物細胞是一個固定化酶反應器,最直接的制酶方法就是將微生物細胞固定。重金屬污染是導致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重金屬污染的生物修復是利用微生物作用和植物作用來弱化土壤中重金屬的毒性,其中的原理就是通過生物作用改變重金屬的化學形態,使重金屬固定,降低它的可利用性和移動性,通過生物吸收來達到解毒的目的。污染土壤的修復過程可以促進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增加,激發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實現改善土壤結構的目的,這樣就可以遏制水土流失、風蝕和水蝕等現象。

3.2消除白色污染

廢氣的塑料和農用地膜一般都很難自動降解,這應該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成分。我國土壤。河溝等地有近百萬噸的塑料垃圾,它們殘留在土壤中就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如果不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十幾年后耕地可能就會顆粒無收。由此可見塑料垃圾的危害性,它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態環境,對塑料降解進行研發已經急不可待。如果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就可以成功分離出可以降解的塑料和農膜,然后利用微生物構建高效降解菌,另外還可以分離克隆降解基因,將這個基因導入土壤微生物中,就可以同時發揮兩者的作用,迅速把塑料和農膜進行降解。同時,國家還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農膜的研發和應用。

3.3消除化學農藥污染

在耕種農作物時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學農藥,而化學農藥有很多都會殘留在土壤中,這樣就會產生毒害作用。因此,人們一直在尋找安全有效的方法去消除化學農藥,有的是通過礦化作用將農藥分解,這種消除方法比較徹底,而且很少出現副作用;有的是通過共代謝作用轉化農藥,這種途徑操作比較復雜,既有良好影響也有不利影響[3]。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農藥中的微生物,達到最佳的降解效果。要想徹底消除化學農藥污染,應從推廣生物農藥入手,這類農藥主要包括微生物殺蟲劑和微生物除草劑等,大多是由生物體的代謝產物組成,但目前還未得到重視,應用不夠廣泛,因此人們應利用DNA技術來提升生物農藥的殺蟲效果。

4.結語

現代生物技術是信息技術時代下的產物,既表明了人們對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重視,也彰顯了我國在高新技術上的發展水平。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國家要想取得更長遠的發展,就必須做到生態環境的平衡,不能以污染環境為代價去發展經濟,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雖然生物技術已經成功研發出來了,但是它還沒有被廣泛應用,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推廣生物技術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 張衛平,楊立峰,張俊芳.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教育生態環境建設[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 2015, 17(01):11-12.

第8篇

關鍵詞:命令控制系統,經濟激勵機制,有效性,經濟性

近年來,英國環境法學術界和立法界廣為認同和關注的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命令控制系統和充滿活力的經濟激勵機制的對立統一和綜合運用。

命令控制系統,作為典型的環境污染控制手段,本質上是一種強制管理調整,這種手段主要通過政府的強制命令來減少污染,例如通過設立環境標準,以及推廣某一種低污染環境技術的。命令控制系統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及很大程度上良性地和指導了環境政策的方向,并在實踐中對環境質量的提高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隨著環境的演變,在解決日益加深的環境污染問題上,這種強制性手段似乎越來越力不從心。命令控制系統的過多硬性規定,最終導致了環境政策的無效率以及不經濟。于是,環境污染防治將目光投向新生的經濟激勵機制。

經濟激勵機制本質上是一種間接調控手段。它試圖通過諸如污染收費、征稅、補助以及建立在產權法和污染者付費原則上的許可交易等刺激機制,鼓勵那些能夠使整個福利最大化的環境行為,從而在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福利之間找到最理想的平衡點①。因此,經濟激勵機制依賴其成本經濟性和鼓勵先進技術的運用以及靈活性等優點而倍受推崇。但是,該系統的發展還極不完善,其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與上的優勢也有一定局限。

作為最早產生環境保護概念和環境法的國家之一,英國的實踐證明,命令控制系統和經濟激勵機制有著各自的優勢以及缺陷,只有綜合運用兩種手段才是最有效、最經濟的解決環境問題的理想途徑。

一背景

環境問題于英國由來已久。在環境保護法發展期間,英國政府環境行為的形式和理念②的變化導致其環境政策的變化。

英國現代環境保護法起源于革命③。最典型的事例是依據《化學堿法案1863》成立的化學堿調查組織。這個組織的任務就是控制所有工業堿的排放。然而,這個時期的環境政策雖然看似更有效,甚至為公眾所接受,但并非很成熟,因為議會傾向于采取末端控制措施抑制污染,而忽略了環境保護的整體性。換句話說,相當大的注意力被放在“事后措施”上,即著力改善既有環境,而非“事前防范”,即控制污染源④。同時,片段性、無計劃性以及不連續性也是這個時期的環境政策的特征。由于這些特征的存在,地方上在環境措施的采取上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⑤。學者們將英國環境政策的這種形態歸納為“行政色彩濃厚,分散實施,追訴最小化,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親密合作”。無論英國環境政策的形態如何,都有一種共同認識,那就是形成許多環境政策的理論結構傳統上都以行政命令理念為基礎。這種行政命令手段是以管理者設定一個或多個嚴格環境標準為基礎,然后通過行政許可或同意的形式強加于被管理者身上,如公司、個人等,以明確哪些行為是可以實施的,任何沒有獲得許可的行為或者逾越界限的實體或個人都將受到行政強制執行。

雖然行政許可和行政強制執行以及刑法上的強制執行已經被認為是英國環境政策制定的一個主要的指導方向,但是多樣的英國環境政策,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行政命令控制手段的不信任態度的產生。《環境保護法案1990》第一章中的“污染整體控制”(IPC)的建立明確顯示了從傳統的污染危害被動控制原則到以預防為主原則的重大轉變。IPC致力于尋求“最可行的環境保護選擇”(BPEO)和要求“不至于產生過多成本的最佳可利用技術”(BATNEEC)。IPC最基本的特征是它不僅對某一流程可以排放到現有環境中的污染物種類做了規定,而且對生產流程本身也做了規定。該特征因此意味著一個事實,那就是行政命令控制手段的范疇歷史性地從單純針對現有環境的污染后果轉移到對污染原因的關注。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在IPC的影響下,行政系統也經歷了深遠的轉變。學者們指出,這些變化表現在,蘇格蘭環境保護事務所接管了原河流凈化部和皇家工業污染檢查組織以及地方有權機構的許多環境職責。1996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環境事務所的設立將污染控制職能(污染整休控制、廢物管理、水污染管理)史無前例地統一于一個行政部門下。IPC,相對于傳統的“末端控制”在解決環境問題上似乎更具發展前途。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依賴IPC來實現環境污染控制是正確的。隨后取代IPC的“污染整體防治”(IPPC)更明確地顯示出英國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尋找治理環境問題的最好方法。IPPC由歐、盟發起,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的英國因此就有義務采納實施IPPC.IPPC的目的在于用所有適當的手段從整體上控制環境污染,特別要防止和減少空氣、水和土地污染物的排放。IPPC中涉及的適當手段在治理環境污染的過程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最佳可利用手段(BAT)被推崇為防止和減少污染排放的“明星手段”。

英國經濟激勵機制的演化發展時間并不很長,但較之命令控制系統的發展卻更加扣人心弦。英國以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市場手段一一環境稅而自豪。早在1909年,LoydGeorge法官就將環境稅加人汽油價格中。唯一遺憾的是,自此以后,該措施的采用就處在不連續狀態。英國在實踐中推廣市場手段較歐盟中所謂環境問題的“領頭者”—荷蘭和丹麥要晚,原因就在于英國環境政策傳統框架、形式與內容的制約。這種論斷后來為皇家環境污染委員會在1972年證實:“我們并不認為環境收費系統比()許可系統更行之有效……如果采用適當的政策,(許可系統)就能保證良好的環境效益……收費系統的運行管理需要專業人士……而我們不認為現階段存在這樣的專業人士……政府應該立即對采用市場手段的個案進行調查;但我們并不完全相信這些調查結果已經能夠充分顯示從許可制度向市場手段為主的轉變在環境污染控制上具有可行的正確性。”

在是否運用經濟激勵機制的問題上,首先,英國根本性的態度轉變似乎始于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正式規則的整合。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從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報告開始在英國受到關注和推崇。報告里指出,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與當前需要相適宜,而同時不會危及到后代的這種發展與需求相適宜的步調??沙掷m發展的目的在于,調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確保每一種發展的受益大于其成本,包括它的環境成本。其次,英國接納經濟激勵機制的趨勢被提倡革新的風潮所帶動。這種革新風潮認為,以命令控制為典型特征的政府調控手段,離開了社會各層面參與環境保護責任的分配,沒有能力完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經濟激勵機制,作為一種選擇性補充替代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后這種姿態上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經濟激勵機制手段被運用到實踐中。AndrewJordan,RudigerWurzelandAnthonyR.Zito的書中有例為證,大量減少車主對過濾石油的運用,減少使用未過濾石油車主的環境責任。1993年實行的國內燃料消費稅及1996年實施的垃圾稅同樣反映出一個事實,那就是,經濟激勵機制的采用在英國不再是停滯不前或者暖昧不明,而是激進的或蓬勃發展的。雖然經濟激勵機制的廣泛運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另一方面,它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大多數的經濟激勵機制本質上都是被運用到了增加財政收入上,而非保護環境本身。經濟手段明顯偏重于工業而非消費者。然而,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伴隨著執政黨的更替,新的工黨政府在推廣經濟手段的運用,建構環境政策框架上致力于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眾多諸如2001年的“氣候變化征稅”,2002年“排放物交易方案”的新經濟手段得到采納。事實證明,英國政府現時已經完全摒棄純粹依賴命令控制系統的策略,而是信心十足地將更大的賭注放在經濟激勵機制上。

二、命令控制系統的發展歷程

英國管理體制的一直是以質量為導向的。環境質量標準就是這種以質量為導向哲學的最好體現。環境質量標準是以控制無危害性物質為目的,通過對某種污染物對現有環境的影響作為評估這種污染物是否達到排放要求的。除了這種控制無危害物質排放的環境標準,還有兩種標準控制危害物質的排放,通常被稱之為排放標準和流程標準。排放標準明細出允許從某一種工廠或者某一種設備里排放出的污染物質的總量。雖然這種標準并不像環境質量標準一樣受到重視,但并不意味著它不受歡迎,而是被普遍認為它可以為環境質量標準所包含,成為衡量質量標準的一種手段。

(一)靈活性與革新

從理論上來說,命令控制系統在環境保護方面是非常有效,或者說有經濟效率,甚至是很成功的手段。遺憾的是,事實遠非如此。學術界一直有共識,命令控制系統,包括環境質量標準,排放標準和流程標準,或許可以被認為是最靈活的手段,因為這些標準分別留給執行者和有權機構一些彈性空間。環境質量標準只要求排污者達到預先設立好的污染級別,而不是強調排污者在某一工業流程應該采取的技術,這樣也就給排污者留下了一定的選擇空間。在這個意義上講,這個標準極具靈活性。

認識到IPC可行性的道德支撐后,對于來說,IPC還有很多已知有利性。例如一些大企業,非常愿意應用BAT-NEEC的高手段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以對較小規模的競爭者形成更強的競爭力。另外,一些大企業可以通過向一些急子想以低成本提高環境技術的企業出售這些技術來獲取收益。在一定意義上,這也是包括大規模和小規模企業革新發展環境科技的動力之一。因此可以大膽假設,這種“可交易的環境技術”,如果被正當運用,也許會產生類似經濟激勵機制中的環境許可交易制的效果。相反,被認為是最具有靈活性的環境質量標準的理念,至少在環境技術革新上不如排放標準和流程標準。在環境質量標準已經達到的情況下,污染者就失去了繼續改善自己行為的動力。雖然選擇性分析并不能完全回答是否環境標準越沒有彈性,該標準就越不可行的問題,但有一點值得指出的是,形式主義式的只考慮靈活性因素而忽略對諸如道德和革新等可行性因素的考慮,對全面認識命令控制系統是無益的。

(二)成本性

地域性地設立統一環境質量標準容易造成成本不經濟性。因為位于吸收容量相對較大的環境里的很容易以低成本達到環境標準,相反,位于吸收容量相對較小的環境里的企業必須花費相對較大的資金來達到環境標準。環境質量標準的不經濟性還應當歸因于對于污染等級的持續監控。設立統一標準的排放和流程標準也同樣具有不經濟性。因為他們也同樣忽略了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邊際減益成本的。很明顯,這就形成了一種現象,有些企業不用投人太多資金就很容易達到標準要求,而有些企業要滿足標準要求就必須花費更多資金。因此,從經濟學上講,不同企業的成本差異就造成了邊際減益成本。邊際減益成本因而被視為命令控制系統在控制環境污染問題上的一大缺陷。

(三)環境效應

(l)標準設定系統。就環境效應而言,命令控制系統在控制環境質量方面被認為是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也成就了環境控制系統在實踐方面印證其有效性的重要依據。但是,至少在控制不可見的流動傳播污染物方面,其實際效應不如期待值高。此外,排放標準和流程標準都在控制一個地區某種污染物的累積效應上,例如汽車廢氣排放上力不從心。(2)執行程序。人們普遍認為,命令控制系統缺乏充分的執行力,由此阻礙了環境質量的提高。在開始環境法的執行之前,有必要介紹一下執行概況。從總體上來說,環境法的執行旨在“防止污染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而非對再造成危害者實行處罰?!睆倪@個角度而言,環境執行的特點倒是在英國環境法的執行中有著很好的體現。Bell

三、經濟手段的歷程

外部不經濟性是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無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環境問題上的外部不經濟性,通常是由于企業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把一些成本轉嫁給造成的。因此解決外部不經濟性要么采用命令控制系統強制要求企業償付這些成本,或者采用經濟激勵機制。命令控制系統一直被認為是污染控制的最成功手段。但是,從美國的實踐可以看出,它在成本經濟、靈活性、環境效應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對于這些命令控制系統不能克服的問題,英國開始采用經濟激勵機制來解決。

環境污染控制中的經濟手段可以被定義為收費和市場形成。收費種類多樣,大體上采取排污收費和環境稅的形式。排污收費對污染者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按單位收取費用。環境稅則是“確保污染者對他們給社會帶來的環境成本承擔責任;給環境保護和容量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給予環境友善行為以激勵;為減少其他一些不經濟的環境稅提供資金儲備”。至于市場形成,它旨在建立一個有排污權的市場,例如排污交易系統。

(一)收費系統

總體上講,排污收費的概念建立在一個假設上,那就是因為排污者必須為每單位的排污量付費,所以排污者不得不盡量減少污染物排放以減少邊際減益成本,從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環境稅是為了真實反映管理和處理污染物的成本,因而污染者必須為此付費。也就是說,污染者一方面必須更多地生產可循環利用型產品以減小沉重的稅務負擔,另一方面生產者也必須衡量生產可循環利用產品的成本和純收入之間的差距。由此可見,環境稅在上是經濟有效的。

在理論上,包括排污收費和環境稅在內的收費系統也能促使污染者改進技術或者使自己的生產行為更加有效,同時更進一步鼓勵可循環利用產品的生產,最終實現可持續廢物管理和廢物最低化的目標。

環境稅的另一個目標是通過對某些易于遭遇高稅率的公司實行稅收基金補償的方式來鼓勵環境友善行為,并幫助他們提高環境技術。事實上,只有14.3%的稅收被派到這種用途上。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余的稅收資金大部分被用做減少雇主的國家保險投人了。因此,諸如信用方案等的環境方案,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從而使基金更好地用于鼓勵循環利用和恢復資源。

(二)市場形成

排放許可交易或許是英國環境污染控制中最常見的一種經濟手段。支墊排放許可交易制度的理論就是“環境惡化源于珍貴資源的不清晰產權”。排放交易系統旨在授予或者出售資源的使用權,并建立配套市場,從而達到對稀有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該系統因此在這個意義上非常具有吸引力,因為它使污染者自己決定怎樣有效地利用資源和怎樣有效地減少污染。然而,這個優勢卻在道德層面上引發了爭論。除了固有特性產生的缺陷,初始分配上也存在著問題。許可的初始分配可以通過溯源或者拍賣來完成。在現實中,溯源對現有企業有利,對新人者卻不利。因為當一個新企業想介人一個已經存在舊企業的領域的時候,政府就不得不增加污染權的總量,給新介人者分配權利,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加深了污染程度。雖然許可交易制度可以保證既定程度上的環境質量,但它在提高環境質量上卻不成功。許可交易制度只考慮為污染企業減少成本,而不是考慮環境效益。OECD的一個報告也證實了這點:人們普遍認為,許可交易制度在經濟有效性上的成績遠高于其環境有效性上的成績。然而,環境上的無效率卻意味著經濟效率的取得。雖然一方面,排放交易制度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從而低成本地達到既定環境標準,并通過向那些邊際成本高的企業出售剩余許可而獲得收益;另一方面,所有企業的邊際成本最終會趨子一致。

總的來說,通過對美國的環境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淵源的分析不難看出,在環境污染防治過程中,片面強調命令控制系統或者夸大經濟激勵機制的有效性都是不可取的。以環境標準為標志的命令控制系統,在解決現有環境污染問題上具有被動性,實踐中缺少靈活針對性,政策上不連貫,對于環境技術革新欠缺激勵機制,從而導致環境政策的不經濟與無效率。然而,命令控制系統也決非一無是處,它的確定統一的特點賦予了其執行上的通暢統一,并且在實踐發展過程之中,規則制定也逐漸擺脫死板而趨向突出特定環境及情況。另一方面,被贊譽為最具經濟性和最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激勵機制,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卻也差強人意。問題主要集中在數據的欠缺、合理稅率的制定、對環境總容量的以及由許可交易制度引起的環境道德方面的爭議等。由此可見,綜合運用命令控制系統和經濟激勵機制也許是當前最理想的一種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合理分析兩種手段,揚長避短,互相補充,交叉使用,從而在控制污染,保護環境的同時克服外部不經濟性的產生及存在,才能最有效、最經濟地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要求。

我國環境資源保護在傳統的命令控制、行政主導的體制下,正在越來越多地引人市場機制的功能加何處理好這二者的關系,英國的理論與實踐是個很好的借鑒。我們尤其有必要合理借鑒發達國家環境法制系統發展的經驗教訓,結合實際,少走彎路,在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二者間的關系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釋:

①John Alder David Wilkinson.Enviromental Law ,1999,Chapter 7,p.21l.

②Andre Jordan and Anthony R.zito,“New Instruments of Enviromental Governance?National ExPerioces and Prospects,p?180.

③Reid, Environmental Law,:Sifting Through Rubbish (1995),JR p.238.

第9篇

1.綠色化學理念與發展

綠色化學又被稱之為環境友好化學,通過名稱定義就可以發現,綠色化學是為了環境改善而存在的,它在思想上反思了傳統化學實驗教學的缺失,同時也吸收了多種新型技術,如生物技術、材料技術以及信息理論等,由此可以看出,綠色化學是新興但卻綜合交叉的學科理念。從本意上分析,綠色化學的核心是從資源重復利用角度對傳統化學工藝的改革,從而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眾多綠色化學理念之中,原子利用率與綠色化學十二原則被認為是化學最核心本質的思想,首先原子利用率,也被稱之為原子經濟性,以倡導原子控制為依據,進而減少化學反應中目標產物質量與廢棄物質量,從而保障反應物質原料最大限度的進入到生產物原料之中,極大地提高原子的經濟性。其次,綠色化學十二原則,在此項原則之中,以預防化學廢棄物產生為主,通過合理的化學實驗方法,使化學反應生產物更加安全無害,同時在實驗過程中,提倡使用催化劑,進而通過加快化學反應速率,來減少實驗過程的危害性。

2.綠色化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研究

(1)更新實驗教學理念,注重綠色環保教育

若想從本質上實現綠色化學實驗教學,首先,教師要從自身的觀念入手,實現實驗教學理念的更新。在傳統的高職化學實驗教學中,主要是以化學試劑為原料,以驗證化學實驗理論為教學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加深化學知識認知,由此可以看出在以往的教學中,并沒有關注綠色化學這一概念,只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為此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提出了學生雙基能力的培養以及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此教師也應該從教學改革創導出發,在實驗教學中以學生為主,減少實驗過程中有毒有害物質對學生身體的傷害,將綠色化學理念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應用在實驗教學之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構建綠色化學實驗教學課堂。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綠色化學理念不只是要落實在實驗教學之中,還應該注重對學生的綠色教育,強化學生環保意識,具體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環保知識的滲透,將生態平衡、臭氧空洞、溫室效應以及三廢污染等和一些著名的環境破壞事件,以圖片或者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從心理認可綠色化學,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將綠色化學概念融入到實驗學習中。其次,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尋找一些有毒試劑的代替品,并且引導學生研究無污染實驗裝置以及實驗設計,在提升學生環保意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后,高職院校內,可以開設相關的化工環境保護概論選修課程,讓學生在業余時間中可以進一步學習綠色化學理念,強化學生的綠色化學意識,進而讓學生將這種綠色化學意識帶入到今后的工作以及化工生產過程中,無論是對于學生自身,還是我國的工業建設發展都是具有重要意義。

(2)做好三廢處理,減少環境污染

在化學實驗中試劑完全反應結束后,會生產一定的廢氣、廢水、廢渣,這些實驗殘留的物質將成為破壞環境主要的污染源,被稱之為實驗“三廢”。在綠色化學理念下,做好三廢處理十分重要。首先,實驗廢氣就是指在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氣體,這些氣體人吸入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在進行試驗研究時,主要是以“扇聞”的方式進行觀察,如氨氣就是一種典型的廢氣,但在實驗結束后,這些氣體仍然會有部分殘留,并且還會彌散在空氣之中,從而對人身體造成危害,因此必須要進行嚴格的廢氣處理。其次,廢水就是指在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有機溶劑、廢酸溶液以及廢堿溶液等,在實驗結束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這些溶液分開收集,并有針對性的進行處理。以廢酸溶液和廢堿溶液為例,在進行處理時,可以采用酸堿中和的方式,通過溶液之間的調和,將廢液PH值控制在6.5~8.5之間,然后在進行排放,這樣就不會對下水管道以及水源造成危害。最后,廢渣就是指在化學實驗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固體有害物質,對于這些廢渣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回收并進行二次利用。在這里筆者以“硬水軟化”實驗為例,在實驗過程中會產生樹脂廢渣,但若是將這種廢渣浸泡在濃度為1mol/L的HCl溶液中,廢渣就可以二次利用成為日后實驗中的原料,而這無疑是符合綠色化學實驗概念的。除了以上的處理措施外,針對三廢環境污染,最本質的一種方法,就是實現實驗過程污染物零排放,而這也是綠色化學理念的核心。具體來說,在實驗過程中,應做好相應的實驗污染主控點,通過實驗設置優化,對實驗材料、實驗裝置、實驗試劑以及實驗方法進行控制選擇,從而實現零污染、零排放的目的。為此在進行實驗時,教師可以從地方能源開發以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出發,在實驗過程中為學生滲透綠色化學理念,從而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注重實驗教學內容與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篩選出兩個獨立的教學板塊,第一的板塊以網絡技術與仿真實驗技術為主,第二板塊以綜合性實驗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所選用的實驗材料都是無毒或者低毒的材料,然后將一些毒性大、污染強的實驗匯集成合成實驗,如指示劑合成實驗,減少采用笨、溴、氨磺酸等有害試劑使用。同時注重新型綠色化學實驗教學研究,如綠原酸超聲提取分離、白云石制備超細碳酸鈣、單寧酸沉淀法提取煙堿以及相色譜等,通過這些同等教學目的綠色化學實驗模式實施,代替原有有害有毒實驗操作,不但可以從本質上減少三廢污染實驗產生,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綠色化學意識,對于學生日后的工作發展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3)減少試驗試劑用量,開展化學微型實驗

在高職化學實驗教學中,實驗教學開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從而認識化學原理本質。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只要能夠起到觀察效果即可,與實驗試劑的用量無關。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很多實驗試劑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和腐蝕性,大量的實驗試劑反而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在實驗設計過程中,減少實驗試劑用量,開展微型化學實驗十分重要。微型化學實驗被譽為二十世紀末期的化學實驗革命,也是現下綠色化學實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減少實驗試劑用量為主要目的,但卻可以獲取同樣的化學信息,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投入的化學試劑用量減少了,因此產生三廢的可能就會降低,這樣就可以實現控制環境污染,節約材料成本的目的。通常情況下,采用微型實驗,實驗耗材和實驗經費可以降低成本費用一半以上,同時在具體實驗時間中,也可以縮短原有實驗時間的30%~40%左右。另外,微型實驗充分的利用了實驗資源,并且結果表征都是采用精密的儀器進行操作,這可以使觀察效果更加突出。例如在進行“乙二酸制備”以及“乙酰苯胺制備”過程中,都可以采用微型實驗,且在實驗過程中使用的試劑用量僅為原有實驗試劑用量的10%~20%左右,這無疑也是綠色化學理念的一種體現。(4)改善實驗教學環境,實施網絡虛擬仿真實驗隨著近些年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進行高職化學實驗教學時,運用網絡模擬與仿真實驗代替原有的實驗操作,可以從本質上減少環境污染問題,進而實現綠色化學實驗教學。運用網絡虛擬仿真實驗具有以下三點好處,首先,可以降低實驗成本,減少實驗設備投入。在進行網絡虛擬仿真實驗時,是不需要使用任何實驗試劑與實驗器材的,對于教師而言,減少實驗準備勞動強度,同時也降低了實驗成本,尤其是在現下的高職化學實驗教學中,課堂教學以大課為主,實驗開展困難,網絡虛擬仿真實驗為教學創造了便利性,同時也降低了實驗污染物的產生。其次,實施網絡虛擬仿真實驗為教學時間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在現下的高職院校之中,總學時通常情況為400個學時左右,但在教學中具體的實驗項目有90個左右,而這些實驗項目包括基礎操作實驗、化學性質實驗等,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了嚴重的學時不足現象,這就影響了正常教學,網絡虛擬仿真實驗為課堂節約了更多的時間,有助于教學效率提升。最后,網絡虛擬仿真實驗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網絡虛擬仿真實驗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將實驗知識點以及操作要點,編制在相應的計算機軟件之中,通過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播放,并且可以反復的進行練習操作,實驗現象千變萬化,并且自帶一定的游戲性和趣味性,這樣既減少了化學實驗污染的危害性,又提升了學生的實驗學習興趣,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網絡虛擬仿真實驗的實施應用,而這也是對綠色化學概念的一種倡導。

3.總結

綜上所述,高職化學實驗教學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繼而加深學生的化學原理認知,而將綠色化學理念應用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化學素質,還可以讓學生將這種綠色思想帶入到工作中。因此,未來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綠色化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研究。

作者:白都 單位: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朱鵬濤,周青.美國高中化學教材中實驗安全教育的特點與啟示[J].化學教學,2016(08).

[2]陳靜,石曉波.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03).

[3]楊秀清.綠色化學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5(02).

第10篇

關鍵詞 對外貿易;環境污染;區域差異;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 X3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12-0159-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32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貿易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我國進出口總額以及外商直接投資快 速增長,進出口總額從2000年的4 742.9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 632.6億美元,年均增長2 3.80%,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40.08%增加到2008年的59.41%,外商直接投資 也由2000年的407.15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23.95億美元(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9》 并經過計算得到)。與此同時,我國也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大氣污染、水污 染以及其他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那么對外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是否 會產生和加重環境污染便成為一個爭論的焦點。因此,本文試圖利用2000-2008年我國30個 省的面板數據,分析對外貿易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環境污染的不同影響,以期尋找在對外貿 易過程中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又能抑制環境污染的重要政策變量。

1 文獻回顧

目前,國際學術界對自由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已經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無 論從短期還是從長期來看,自由貿易所引起的環境后果都是有害的,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而 言,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將直接導致環境質量的惡化;另一種觀點認為,盡管自由貿易在短 期內的環境效應是有害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由貿易將對環境產生長期的有益的影響。對 于這種影響,可以通過考察三種效應來把握,即:規模效應,表示經濟活動規模發生的改變 ;結構效應,表示生產產品(或產業結構)的變化;技術效應,代表生產技術的改變。一般 來說,規模效應會加重環境惡化,但當生產結構的變化從“骯臟物品”向“清潔物品”轉換 或者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時,自由貿易反而會使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Grossman和Krueger[1]的研究發現,當收入達到某個水平以后,上述結構效應和技 術效應的總和將會超過規模效應,因此自由貿易在長期對環境質量的改善是有幫助的。按照 這種觀點,一國的收入越高(這被認為是自由貿易的結果),那么環境損失也就越低。Lope z[2]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他認為自由貿易的影響取決于生產過程中傳統生產要素 與污染的替代彈性,以及當偏好完全不同時收入的效用曲線的相對彎曲程度。這方面的經驗 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3]通過對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 A)內有關國家跨部門空氣質量的考察,得到了經濟增長與污染物排放的倒U型關系。1992年 Lucas等[4]發現,1960-1988年發展中國家的污染排放量和污染密集型產業擴張迅 速,而當其中的一些國家達到了較高的收入水平后,污染物排放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對此現 象的解釋是,由于制造業在這些國家GDP構成中所占份額的下降,而并非是由于這些國家采 用了更為清潔的生產技術。Birdsall和Wheeler[5]對拉丁美洲國家進行的研究則發 現一國的開放程度(以該國的貿易制度和外國投資來衡量)與其污染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關系 密切。在貿易自由化(如取消對新技術進口和外資進入的限制等)的前提下,工業化國家較 高的環境標準將被傳遞到發展中國家,于是經濟越開放的國家,在清潔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 也就越快。Antweiler等[6]也研究了一國貿易開放度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得出的結 論是貿易自由化有益于環境保護,一國的貿易限制越少,環境污染也就越少。Dean[7 ]通過建立一個聯立方程模型,考察了貿易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發現自由貿易對環境質量 既有直接的、短期的負面影響,又有間接的、長期的積極影響。具體地說,國內貿易條件的 改善將會直接導致環境污染的增加,短期內自由貿易將令環境質量惡化;但長期來看,對外 開放度的提高會極大地促進收入的增長,收入的增長又會推動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從而起到遏 制環境質量惡化的作用,貿易自由化的間接影響是減輕了對環境的損害。

當然有一部分學者持有相反的觀點。Copeland和Taylor[8]在一個北南貿易模型(N orthSouth model)中,從規模、結構以及技術等方面對國際貿易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做的 理論分析表明自由貿易減輕了北方國家的環境污染,但是增加了南方的污染,結果在世界范 圍內污染物的總量可能是增加的,北方國家對南方國家的轉移支付能夠減少全球范圍的污染 總量。Chichilnisky[9]考察了當有關國家缺少明確界定的產權時,自由貿易對自 然資源利用的影響。給定兩個具有相同技術、自然稟賦和偏好的區域間的貿易,如果其中一 個區域的環境資源產權不清,那么現實中的為防止資源過度使用而設立的稅收政策極有可能 導致對環境資源的過度利用從而對全球環境構成威脅。 Esty和Geradin[10]都指出,作為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結果,各國會紛紛降低各自的 環境質量標準以維持或增強 競爭力,出現所謂的“向(環境標準)底線賽跑”(race to the bottom)的現象,甚至出現阻 撓環境立法等 漠視環境管制的現象。Ropke[11]聲稱貿易制度本質上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內部出 了問題),尤其是發展 中國家的貿易收益(從環境角度上看)是值得懷疑的。Ropke指出國際貿易會在某些方面引起 環境問題, 例如自然資源的低估,不惜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擴大了環境的外部性影響等等,因 此應該減少貿 易活動。Daly和Goodland[12]也認為許多環境問題是無法通過不受管制的市 場(如自由貿易)來得到公平 地、有效地和持續地解決的。Ekins,Folke和Costanza[13]還從環境角度批判了貿 易對環境有益的論調,其 理論的主旋律是:作為貿易自由化的一種結果,經濟增長產生的好處絕非像某些學者聲稱的 那樣被用于環 境保護事業;即便上述增加的貿易收益用到了環境保護,那么對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 不可逆轉的即 無法修復的環境損害也是無濟于事的;與貿易有關的運輸量的攀升將會導致更多的與能源相 關的環境損害。 Lopez[14]對非洲國家加納的一項研究顯示,隨著貿易自由化的進一步加深,將會 導致生物資源的進一步滅失 和毀林事件的不斷發生。Wheeler[15]選取了美國以及接受外資最大的三個發展中 國家即中國、巴西和墨西哥 等國的空氣質量的變動趨勢為分析樣本,其分析結論清楚地表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空氣 質量在上述四 個國家的主要大城市中都呈下降的趨勢,因此自由貿易對這幾個國家環境質量的影響是負面 的。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實證研究中多采用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抽樣數據進行研究,即使采 用中國數據的研究,也多是上世紀末的數據。眾所周知,近十年來,中國貿易開放程度不斷 加大,經濟高速增長,因此,早期的研究并不能反映中國近十年來的情況。另外,中國經濟 發展具有地區之間不平衡的特征,因此對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研究,可能更具有現實意義。

2 模型的建立及數據來源

2.1 模型的建立

本文在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6]的理論模型基礎上進行修正作為實證分析 的依據,該模型中將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分為規模、技術和結構效應,進一步將這些效應分解 為更具體的經濟因素:經濟規模、資本與勞動比、收入水平、貿易開放度以及國家類型等。 本文將貿易開放度表示為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兩部分,具體的計量模型為:

lnz=c0+c1lnS+c2lnk+c3ln I+c4ln +c5lnF+c6lnT

其中z為表示環境污染水平,用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以下簡稱?。┟磕甑墓I二氧化硫 排放量來表示;S為表征規模效應的解釋變量,用各省每年的工業GDP表示,為消除 物價影響,各地工業GDP均使用工業GDP指數平減后的真實工業GDP(2000年不變價);k為表征結構效應的解釋變量,用各省每年的資本勞動比表示,由總投資額與從業人員之 比計算而得,其中各省固定資產投資額也用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進行了平減(2000年不變 價);I為人均收入的解釋變量,用各省每年的人均GDP表示,同樣為消除物價 影響 ,各地人均GDP均使用人均GDP指數平減后的真實人均GDP(2000年不變價,對于個別沒有人 均GDP指數數據的省份,采用GDP指數來代替);狻TBZ〗代表各省每年的外貿依 存度,用當年進出口貿易總額與各地GDP的比值表示;F代表各省每年的外 資依存度,用當年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各地GDP的比值來表示;T代表各省治 理環境污染的力度,用當年工業污染治理項目投資完成額與當地GDP的比值表示。

2.2 數據來源

本文在分析中采用的是我國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2000-2008年的面板數據,并將其劃分 為東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 、廣東和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 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因西 藏統計數據缺失較多,因此本文的分析不包括。數據來源為各地2001-2009年統計年鑒 ,以及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并經過整理計算而得。

3 計量分析

3.1 Hausman檢驗

首先利用Eviews 6.0軟件對東中西部地區的三個面板數據分別估計隨機效應模型并進行Haus man檢驗,東中西部地區Hausman統計量的值分別為22.865 924、392.407 729和13.705

696,相對應的概率分別為0.000 8、0和0.033 1。檢驗結果表明三個地區在5%的顯著水平上 都拒絕了隨機效應原假設,應該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3.2 計量結果

由于需要對東中西部每個地區分別進行估計,同時又要考慮每個省的差異,因此選擇固定效 應變截距模型進行檢驗,考慮到截面個數較多而時間序列個數較少,因此采用了截面加權回 歸(Cross Section Weights),結果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變量對各個地區污染排放有著不同的影響。

(1)從工業GDP對污染排放的影響來看,工業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東中西部地區污染排 放分別增加約1.20、1.26和1.73個百分點。在顯著性水平為5%的條件下,各地區經濟規 模對污染排放的影響是顯著的。

(2)從資本勞動比對污染排放的影響來看,資本勞動比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東部地區污染 排放增加約0.60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增加約0.82個百分點, 而西部地區減少

0.60個百分點 。在顯著性水平為1%的條件下, 各地區資本勞動比對污染排放的影響是顯著的。西部地區 的結果與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6]的模型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 型產業分別是重污染產業和輕污染產業”的理論假設相悖。產生這種反?,F象的可能解釋是 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的模型是一個抽象簡化模型,現實中無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 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有污染程度較高的行業,只不過前者相對于后者高污染的部門更多而 已。

(3)從人均收入水平對污染排放的影響來看,人均收入水平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東部地區 污染排放減少2.13個百分點,在顯著性水平為1%的條件下,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水平對污染排 放的影響是顯著的。而中西部地區污染排放相應增加0.25和0.74個百分點,但均不顯著。這 個現象可以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來進行解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揭示出環境質量開 始隨著收入增加而惡化, 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隨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環境質量與收入 呈倒U型關系。從本文的計量結果來看,東部地區已經越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最高點,而 中西部地區還沒有越過最高點,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污染排放還有增加的趨勢。另外,有 學者(Grossman等[3];Antweiler等[6];Copland等[8])認為 人均收入(或滯后的人均收入)可以表示技術水平,認為人均收入越高,公眾對環境的需求 越多, 進而促進技術水平提高,本文也沿用這一邏輯推斷。

(4)從進出口貿易比重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果來看,貿易比重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東部地 區污染排放減少約0.08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地區分別增加約0.73和0.14個百分點,在顯著性 水平為10%的條件下,進出口貿易比重對東部地區環境污染的影響不顯著,而對中西部地區 的影響是顯著的。

(5)從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果來看,外商直接投資比重每提高一個百分 點,東部地區污染排放減少約0.14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地區污染排放分別增加約0.09和0.11 個百分點,在顯著性水平為10%的條件下,各地區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是顯 著的。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引資質量和結構明顯好于中西部地區。根據“污染 天堂假說”推論,自由貿易的開展使得發達國家更易于將那些能源(資源)密集型、污染嚴 重的產業通過投資的方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因此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惡化。從本文的計 量結果來看,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確實存在“污染天堂”現象。

(6)從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比重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果來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比重每提高 一個百分點,東中西部地區污染排放分別減少約0.04、0.04和0.07個百分點,這與我們的預 期是一致的。但在在顯著性水平為5%的條件下,只有西部地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比重對環境 污染的影響是顯著的。也就是說,東中部地區的污染治理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4 結論和建議

依據以上對東中西部地區面板數據的回歸結果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結論并提出相關建議:

(1)規模效應會進一步加劇我國的環境污染。隨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貿易推動了我國 經濟的持續增長,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但它也同時帶來了經濟增長的副產品――環境污染水 平的提高。在人們的環境偏好――收入彈性不高、環境管制不健全的條件下,環境質量仍然 會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而趨于惡化。

(2)結構效應增加了東中部地區的環境污染但減輕了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程度。東部地區 產業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由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但由于環境監管不嚴,環境標 準不統一等原因,這些資本密集型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屬污染型企業,從而導致該地區環境污 染更加嚴重;中部地區結構效應也為正,說明該地區的結構轉換也帶來了更多的環境污染; 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與東部和西部不同,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 調整正朝著有利于環境改善的方向發展。一般地,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再過于依賴資源 的開采、能源品的消耗,而是轉向依靠技術革新、生產率提高以及管理、組織形式的創新時 ,工業生產的環境壓力將會得到有力地緩解。因此,掠奪式開發、粗放式經營,甚至以犧牲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可取的。

(3)技術效應明顯降低了東部地區的環境污染程度,但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不明顯。因此 ,中西部地區應加大對環保技術的研發投入,加速環??萍汲晒纳唐坊彤a業化,引導并 扶持環保產業的發展,使其成為經濟和貿易的新增長點。同時應充分利用對外貿易消除發達 國家技術壁壘的有利時機,鼓勵引入國際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并對國內引進環保技 術的企業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與優惠。

(4)貿易開放度的提高有利于東部地區環境的改善,但加劇了中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近 十年來,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出口的環境負效應大于進口的環境正效 應,致使中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有進一步加劇之勢。同時,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也加重了中 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原因是中西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仍然集中于加工制造業,環保治理配 套設施不健全,相應的治污減排約束機制不強。隨著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的高速增長, 中西部地區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資源環境代價,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中西部地區 的環境污染是否會進一步惡化將主要取決于整個地區環境管制的力度,以及綜合運用行政、 法律、經濟、教育和科技手段促進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能力。我們絕不能因為對外貿易帶 來了環境污染而否定對外開放的政策,相反我們還要繼續擴大并提升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 質量和層次,充分利用WTO的相關規則,實施結構性梯度開放策略,用適當加快污染產業的 開放程度來換取對清潔產業的合理保護。同時,要貫徹落實外資的產業導向政策,鼓勵綠色 科技型外資的引入,限制或禁止污染產業向區內轉移,那么貿易開放必將在推動經濟增長的 同時改善中西部地區的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 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2):353-377.

[2]Lopez R. The Environment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the Effects of Economi c Growth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 anagement,1994, 27(2):163-184.

[3]Grossman GM, Krueger A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 an Free Trade Agreement[R]. NBER. 1991, Working paper 3914.

[4]Lucas R E B Hettige H, Wheeler 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 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Toxic Industrial Polluti on: 1960-1988[A], in P.Low , ed. ,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C ].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992.

[5]Birdsall N, Wheeler D. Trade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Latin

America: Where are the Pollution Havens[A]? in P. Low , ed. , International T rade and the Environment[C].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992.

[6]Antweiler W, Copeland B R,Taylor M S.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Environ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4):877-908.

[7]Dean J,Gangopadhyay S. Export Ba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 dUnemployment,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1(3):324-336.

[8]Copeland B R, 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 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3):755-787.

[9]Chichilnisky G.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J]. 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4):851-874.

[10]Esty D C, Geradin D. Market Access, Competitiveness, andHarmon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J]. The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1997, 21(1): 265 - 336.

[11]Ropke I. Trad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A Critical Assessmentof the “Free Trade Dogma”.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4, 9(1): 13-22.

[12]Daly H,Goodland R. An Ecologicaleconomic Assessment of Deregulati on of InternationalCommerceunder GATT.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4, 9(1): 73- 92.

[13]Ekins P, Folke, C, Costanza R. Trad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 Issues in Perspective.Ecological Economics, 1994, 9(1): 1-12.

第11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內生增長 環境污染 資源稀缺

一、引言

一直以來,早期的主流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擁有并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優勢,并未十分關注資源與環境問題,各國經濟增長往往伴隨著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破壞。近來,這一問題日益突出,全球的資源環境正呈透支之勢,全球資源供給能力的減少,連同資源需求的增長在加速進行,于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著名經濟學家托達羅甚至在其1994年的發展經濟學教科書中指出,“在過去的40年中,經濟學家們已經日益認識到環境問題對發展努力成功的重要性……在環境上獲得可持續增長與我們對經濟發展的定義成為同一語了。”

根據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定義,可持續發展就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沙掷m發展要求既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Solow。等人指出,可持續發展并非意味著要把各種資源存量保持在初始狀況。例如,如果美國沒有用耕地代替森林,美國可能現在還是一片原始森林,不可能有今天這么發達和富裕。由此看來,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用一種資源合理代替另一種資源,比如用肥沃的耕地來代替原始森林。因此,可持續發展依然需要權衡各種資源,這一問題可以放在增長理論框架下分析。

二、分析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增長理論框架

Ramsay(1928)模型提供了現代增長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其跨期效用最大化就是要權衡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的利益,如果引入資源耗竭約束和環境污染約束,該模型就是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一個不錯的框架。事實上,利用增長理論框架分析可持續發展并不是一個新課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當梅多斯等人提出轟動一時的增長的極限論時,著名環境經濟學家Dasgupta and Heal(1974)就運用新古典增長理論分析了不可再生資源的最優開采路徑,并得出了較為樂觀的結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Romer(1986)知識外溢模型和Lucas(1988)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為代表,經濟學家們開始放松新古典增長理論的一個關鍵性假定――資本邊際報酬遞減,有的對新古典增長模型框架進行了修正和發展,有的則完全放棄了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定,構建了以技術進步內生化為特征的新經濟增長理論,也被稱為內生增長理論。90年代以后,通過引入技術創新,新增長理論奠定了技術進步的微觀基礎,從而進一步完善了通過分析技術進步抵消資本邊際收益遞減傾向對經濟持續增長問題的解釋。

20世紀末,資源稀缺和環境退化問題日益嚴重,引起了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傳統的新古典增長理論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時顯得蒼白無力,而新興的內生增長理論卻在日臻成熟,它給人們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帶來了一種新思路,于是人們的思想便轉移到了用內生增長理論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上。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就是在人與環境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前提下,在考慮了環境污染和資源稀缺后,研究可持續發展能否維持和如何維持,解決稀缺資源在各種用途之間的配置。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并構建了“內生型經濟增長模型”框架。這些研究一般都將環境資源作為一種資本引入生產函數,在對均衡經濟增長路徑求解的基礎上擴展模型,并據以得出相應的經濟含義。

Aghion和Howitt(1998)結合關于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增長問題的相關研究,闡述了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討論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他們首先引入了環境質量指標變量E(E小于0),并將E看作一種會因環境污染而耗竭、但又具有再生產能力的資本品,于是人們的福利便取決于消費和總的環境質量指標,進而取決于環境污染和資源可再生性,相應地瞬時效用函數為u(c,E)。以P表示污染流,它是產出水平Y和污染強度Z的增函數,即P(Y,z)。以θ表示最大的可再生速度,顯然θ大于0。因此,環境質量跨期動態微分方程為:

E=-P(Y,z)-θE(1)

假設環境質量具有一個上限值和一個下限值,因此對于所有時間t,最優增長路徑必須滿足約束條件:

Emin≤E(t)≤0(2)

此外,除了資源的可再生速度,不可再生資源的存量S也會影響可持續發展,S不能為負值,且其變化率是資源開采流量R的負數。這時,影響產出的因素除了資本K和中間產品生產力B,還包括資源開采流量R和污染強度z,即總產出函數為

Y=F(K,B,Rz)

這一產出函數可以采取多種具體函數形式?,F在,尋找考慮了環境資源因素的最優增長路徑,就是在一系列約束條件下求解目標函數

(3)

這些約束條件包括有形資本、智力資本、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初始條件,決定這些狀態變量變化率的運動法則,K、B、S的非負約束,以及前面談到的約束條件(2)。不難得到這一最大化問題的漢密爾頓函數:

(4)

這里,控制變量是消費、研究、污染強度和資源開采。這個漢密爾頓函數和以往傳統增長方程沒有太大不同,惟一的區別在于這里是一個“綠色的”國民生產凈值,考慮到了環境特點、環境損耗和自然資源存量。因此,最優增長路徑就是,通過對與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開采有關的成本與收益賦予價格,來在當代人福利與未來人福利之間進行平衡。這樣,增長能否持續的問題,就轉化成了是否存在國民生產凈值最優增長路徑的問題。

三、環境污染、資源稀缺與可持續發展

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分析可持續發展,一般是從環境污染和資源稀缺兩個方面展開的。近來,將內生增長

模型和環境問題結合起來所做的研究不少,多是在內生增長框架下探討包含污染積累及其負效用的短期和長期含義。Stokey (1998)率先進行了關于環境污染與可持續經濟增長的研究,構建了在內生增長理論下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一個基本框架。她引入了污染強度Z,作為代表性消費者的控制變量之一,利用內生增長的簡單AK模型來分析了環境污染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并在長期增長將停滯、跨期替代彈性小于1的情況下,得出了倒U型的環境Kuznets曲線。Aghion and Howitt (1998) 對Stokey的AK模型的假設稍作改動,正如前面所述,他們給環境質量設定了一個下限值,低于該下限值環境質量將不可逆和累積惡化,并具有非常高的成本。在這一假設下,如果資本無限制地增長,污染強度Z在長期內會漸漸趨近于零,這時消費的增長率將下降到小于零。這就是說,不斷提高清潔技術來避免環境災難的成本,會使得資本的社會邊際產出減少到能夠維持增長的值之下,因此增長在長期內是不可持續的。但是,如果換一種生產函數,即像熊彼特模型那樣區分有形資本和智力資本,則可以得到相反的結論。智力資本即知識生產,是由清潔技術生產的,污染并不能使其社會邊際產出減少,如果這種更“綠色”的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快于有形資本的積累速度,這樣它就能抵消由于降低污染強度帶來的社會資本邊際產出的減少,于是可持續發展便得到了保證。沿襲這種思路,Grimaud(1999)在分散經濟的熊彼特模型中考察了污染排放許可對平衡增長路徑的影響。此外,Withagen和Vellinga(2001)通過三個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內生增長模型,發現環境污染、自然資源稀缺等新元素會影響長期增長率。后來,Grimaud又進一步細化Stokey和Aghion的基本模型,還用“創造性破壞”的概念分析了平衡增長路徑上的不可再生資源的最優開采速度(Grimaud and Rouge 2003)。

內生增長理論因受到生態問題的驅動,主要是關注環境污染問題,多數文獻都忽視了自然資源對增長的貢獻或創新在克服資源稀缺中所起到的作用。雖然有些經濟學家們也在研究資源稀缺問題,但他們主要是在假定外生技術進步的新古典框架下進行的。事實上,除了污染問題外,資源稀缺作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另一個方面,也同樣可以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來分析。早在19世紀70年代,環境經濟學家Dasgupta and Heal(1974)、Stiglitz(1974)就曾將自然資源作為一種生產投入討論了自然資源稀缺問題,然而他們的討論運用的是新古典外生模型而不是內生技術變遷,得出的是增長可持續的樂觀結論。內生型創新在緩和資源稀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關于內生型創新與資源稀缺關系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近來,一些非經濟學領域的調查已經提出了創新與資源可獲得性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例如,Homer-Dixon(1995)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創新與資源稀缺存在一種雙方面的關系,一方面創新能夠緩解資源稀缺,另一方面資源稀缺可能會限制創新能力,特別是在一些低收入國家。同時,經濟學領域關于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的近期討論,更是加強了這些關于長期經濟增長潛在因素的跨國跨地區調查的經驗結論。這些經驗研究從窮國缺乏能夠促進增長的穩定經濟政策和制度的角度,解釋了為什么窮國沒能趕上富國的問題。然而,Barbier認為,窮國的制度和政策失敗雖然很關鍵但還不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傳統分析忽略了一個同樣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窮國對自然資源稟賦的結構性依賴,它是窮國增長的一個重要桎梏。窮國為了設法解決資源稀缺問題,可能會選擇一條本質上“不可持續”的長期增長路徑,而不是能確保“可持續”的長期增長路徑。后來,他接著分析了資源稀缺對創新供給的這種約束,認為在一些關鍵假設下內生增長可以克服資源稀缺問題(Barbier 1999)。

四、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探討的一個主題,關于經濟增長與可持續性不能共存的爭論很多。這些討論表明,當不考慮環境問題時,人口增長率和外生技術進步率決定著長期經濟增長率。但如果引入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它們似乎對增長率沒有什么影響,只產生水平效應。因此,從長期來看,穩定狀態水平會低于沒有引入環境因素的初始水平。顯然,如果再考慮資源耗竭問題,增長率就可能又會發生變化。因此,創新不過是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的一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將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稀缺性質引入最優增長理論才能更好地對經濟增長問題做出解釋。本文給出了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基本框架,但關于什么樣的政策才能真正實現最優的可持續增長路徑還有待進一步的分析。這些政策的具體制定和實施還涉及到制度體系問題,構建和實施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新制度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深遠話題。

【參考文獻】

[1] Aghion , Philippe and Peter Howitt , 1998 ,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 MIT Press.

[2] Dasgupta , Partha and Geoffery Heal , 1974 ,"The Optimal Depletion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41,3-28

[3] Edward B. Barbier,1999,"Endogenous Growth and Natural Resource Scarcity,"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Jul 1999,14,1,51-74

[4] Grimaud , Andre , 1999 ,"Pollution Permits and Sustainable Growth in a Schumpeterian Mode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38(3) , 249-266

[6]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

第12篇

    一、環境責任保險是環境污染事故風險防范不可或缺的制度

    由于海域污染可能帶來的損害后果十分嚴重,環境責任保險已經成為國外企業不可或缺的風險防范措施。在世界廣泛關注的海域污染事件中,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造成23000平方公里海洋面積受到污染,使英國石油公司(BP)向墨西哥灣災民賠償1億美元,另外BP公司設立了總額為200億美元的專項賠償基金。而在更早的1999年“埃里卡”號漏油,法院判決法國石油工業巨頭道達爾集團對污染負有責任,罰款37.5萬歐元,同時向約100名原告支付1.92億歐元賠償金。1989年美國 “瓦爾德斯”號漏油,??松緸榇酥Ц?3億美元,用作清理、賠償和罰款等費用。據悉,這些重大事件中都涉及到數額巨大的環境責任保險賠付,如BP公司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獲得了35億美元左右的保險賠償。

    我國現正處于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多年里集中出現,呈現出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在我國的7555個大型重化工業項目中,81%分布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近年來,國家環??偩纸訄筇幹玫耐话l環境事件平均不到2天就發生一起。數據顯示,僅2010年我國就發生了156起突發環境事件,相應的防范機制卻存在缺陷,導致污染事故頻發。作為當今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大石油進口國,我國90%的進口石油是通過海上船舶運輸完成,同時海上石油勘探和開采也取得長足進展,僅在渤海灣就有上千口油井,船舶漏油和海上油井漏油事故也時有發生。目前,經有關部門檢測發現,我國沿海地區海水的含油量已經超過國家規定的海水水質標準2倍至8倍,海洋石油污染十分嚴重,致使我國每年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200億元。2010年7月發生的大連原油儲罐陸地輸油管道因爆炸起火導致的漏油事件,留下了一眼望不到邊的“黑?!?但涉事企業僅以“投資抵賠償”,而相關后續賠償工作卻全部由大連市政府承擔。今年6月4日開始發生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即中海油溢油事件)已使周圍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類水質海水目前下降到了劣4類,對海洋環境造成了較大程度的污染損害。

    大連泄漏事件、中海油溢油事件再次為我國的環境安全敲響警鐘,與此相關的環境責任險制度日趨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二、環境責任保險的法律特征

    對于我國公眾較為陌生的環境責任保險,該制度源于西方發達國家并正日趨成熟和完善。從法律特征看,環境責任保險有以下幾點:

    (一)環境責任保險本質上并非純正的第三者責任保險,也具有自保險的性質由于污染破壞環境產生的影響具有綜合性和牽連性,當被保險人的自有場地受到污染破壞而無能力搶救治理,相鄰地區的人乃至整個人類將會受到牽連,因此投保人的自有場地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受到污染侵害產生的搶救費用和治理責任應當作為環境責任保險的保險標的。

    (二)環境侵權對象包括財產權、人身權和環境權環境污染致害往往造成受害者生命、健康和財產上的損失,即受害者的人身權、財產權受到了侵害。傳統民法從財產權、人身權兩方面對環境進行保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許多重要的環境要素像空氣、陽光、水等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個人財產,不能成為所有權的客體,無法以財產權作為對其救濟的根據。而相鄰權的局限性在于其范圍狹小,只限于以不動產的相鄰關系為前提的環境侵權,但環境侵權往往具有遷移性、遠距離的特點。把環境權與財產權、人身權并列作為環境侵權的對象,可以彌補傳統民法的缺陷,也有利于新型權利概念的生成,增強人們的環境權利意識和法制觀念。

    (三)保險人承擔的保險賠償責任是一種民事責任根據中國《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及相關的法律規定,違反環境保護法律規定者應承擔的責任,根據具體情節及情況不同,分為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相對易于鑒定,它們強調的是違法者對國家承擔的懲罰性個人責任,由自己承擔,不能轉嫁于社會,這與責任社會化性質的環境責任保險的賠償責任是不一致的。公平正義是民事責任所追求的基本價值,表現為在施于致害者必要的賠償責任但又不至于使其失去生存能力的同時,及時有效地補償受害者的損失。現代特殊侵權責任社會化(如環境侵權責任社會化)就是以此為價值基礎而產生的,環境責任保險就是環境侵權責任社會化的一種表現。環境責任保險只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私權關系,屬于民事責任的范疇。環境責任保險中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由保險合同規定,保險人的保險賠償是基于環境責任保險合同進行的,其責任社會化體現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而被保險人所承擔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強調的是投保人對國家承擔的懲罰性責任,不受環境責任保險調整。

    (四)環境責任保險合同遵循因果關系推定原則最大誠信原則、可保險利益原則、近因原則和賠償責任原則是傳統保險合同的四大基本原則,環境責任保險合同也必須遵循最大誠信原則、可保險利益原則和賠償責任原則。但所不同的是,在侵權因果關系的認定上,環境責任保險合同遵循因果關系推定原則,故在證明方法上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因此,在環境責任保險中,只要求環境污染受害者在相當程度上舉證,不要求全部技術過程的舉證,即只要證明“如無該行為,就不會發生此結果”的某種程度上的蓋然性(或然性)即可推定因果關系的存在。

    三、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進程

    (一)關于陸上企業的環境責任保險2007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與中國保監會聯合出臺了《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在我國一些省市試點開辦環境責任保險,然而實際情況是企業參保意愿薄弱、保險受益覆蓋面小、賠償金額不足以彌補污染侵害后果。某環保廳人士分析認為,長期以來污染事故發生時,若涉事企業無力賠付,多由地方政府買單。同時,我國石油、石化企業主要投保財產險(含倉儲的財產險)、機損險、貨運險、人身意外保險、工程險;碼頭財產設備險,或者是碼頭操作責任保險、油污責任保險、第三者責任保險等。對于環境責任險這一新生事物,財力雄厚、抗風險能力強的大企業,認為企業不會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即使發生了環境污染事故,自身也有能力應對而不愿投保。

    更為關鍵的是,各國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在初期很大程度上必須要靠政府強力推動,然而我國因相關法律法規的欠缺,對高風險企業推行責任保險的工作尚缺乏強制力。目前國家層面的環境責任險的依據只有原國家環??偩峙c中國保監會聯合出臺的《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這一意見目前并未上升到法律法規的高度。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開始了破冰之旅,無錫市是國家環境保護部2009年確定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城市,今年2月實施的《無錫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實施意見》(以下稱《實施意見》),使無錫在江蘇率先推出環境污染責任險。據悉,由此無錫約2000家存在一定環境污染風險的企業納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范圍。投保企業可按照生產經營規模和環境風險等級,在100萬元、200萬元、500萬元和1000萬元等檔次中,選擇相應的賠償限額?!秾嵤┮庖姟返耐瞥?意味著“綠色保險”機制將在無錫全面、強制性推行,靠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這一制度,以期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二)關于船舶環境責任保險1967年的“Torry Canyon”號油輪擱淺,泄漏原油12萬噸,污染英國140英里的海岸線,而油污受害人僅得到五分之一的損害賠償,由此引發了國際社會對海上船只漏油導致沿岸環境污染事故的關注,也直接促成了1969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簡稱CLC1969公約)的誕生。CLC1969公約為保障油污受害人得到合理、充分的賠償,創立了海上油污責任強制保險的完整體系。該公約規定,在締約國登記的載運2000噸以上散裝貨油輪的所有人必須投保油污責任險或者取得其他財務保證。同時在第五條第11款又規定,保險人或提供財務保證的其他人有權按照本條規定設立基金。最后CLC1969公約第七條第8款還規定,對污染損害的任何索賠,可向承擔船舶所有人污染損害責任的保險人或提供財務保證的其他人直接提出,即便油污損害是由于船舶所有人本人故意或明知可能造成損失而輕率地作為或不作為所造成。可見其賦予了責任保險人一種近乎無條件的責任限制權利。

    1992年用兩個議定書對這一“舊”的賠償機制進行了修訂,公約修正案提高了賠償限額、擴大了油污損害的適用范圍,這兩個議定書分別稱為《1992年民事責任公約》和《1992 基金公約》,隨后又于2003年進行了修訂。

    我國于1999年1月5日向國際海事組織交存了《〈1969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1992年議定書》加入書,成為該議定書的締約國。根據議定書第13條第4款的規定,該議定書于2000年1月5日對我國生效。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的配套文件之一,2010年交通運輸部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實施辦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該實施辦法第二條指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內航行的載運油類物質的船舶和1000總噸以上載運非油類物質的船舶,其所有人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投保船舶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取得相應的財務擔保。

    該實施辦法第四條指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內航行的船舶應當按照以下規定投保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取得其他財務保證:

    1.載運散裝持久性油類物質的船舶,投保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其保險標的應當包括持久性油類物質造成的污染損害。

    2.1000總噸以上載運非持久性油類物質的船舶,投保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其保險標的應當包括非持久性油類物質造成的污染損害和燃油造成的污染損害。

    3.1000總噸以上載運非油類物質的船舶,投保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其保險標的應當包括燃油造成的污染損害。

    4.1000總噸以下載運非持久性油類物質的船舶,投保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其保險標的應當包括非持久性油類物質造成的污染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