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7:31: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發展重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耕地重心;經濟重心;幾何中心;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3) 09-0000-05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資源,保持一定數量的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不僅人均耕地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耕地大量流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難以避免。中國耕地資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已成為農業生產及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近年來,一些學者對全國以及某些典型地區的耕地面積變化過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做了研究并已取得不少進展。
1 研究區概況
重慶市位于東經105°17′-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處于我國內陸西南部、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東臨湖北、湖南,南接貴州,西靠四川,北連陜西。地形走勢從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起伏較大,最高海拔2797m,最低海拔75m,呈現東南高而西北低的顯著的立體地貌特征。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占幅員面積94%,其次是河谷、平原、盆地和高原[1]。
重慶市是一個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直轄市,區域內部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耕地總量較少,人均占有量更少;陡坡耕地比重大,耕地質量差,生產率低;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生產潛力極為有限。隨著重慶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變化,重慶市耕地資源利用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體現在耕地總量呈遞減趨勢,不同經濟體中,耕地面積遞減速度有差異;另一方面,耕地質量在不斷下降。重慶市在實現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將會給重慶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帶來深刻影響[2]。重慶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重慶市面臨著四大問題:三峽庫區的建設,要求保護生態環境;經濟地位的提升,城市化速度加快;非農建設用地需求量的迅速增加;農村經濟要發展就需要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保護耕地安全又勢在必行,必須要嚴把關口。如何協調四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耕地供求矛盾關系,是實現重慶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關注的問題[3]。耕地后備資源的區位條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因此,本文是對重慶市近十年的耕地資源重心和經濟重心的演變及其對比分析。
2006年,重慶提出“一圈兩翼”發展戰略,即以主城為核心、以大約1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范圍的城市經濟區(“一圈”),建設以萬州為中心的三峽庫區城鎮群和以黔江為中心的渝東南城鎮群(“東北翼、東南翼”)。此政策的提出,是基于重慶的實際情況:重慶的主城區的發展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的速度不夠,必須通過城市擴張來擺脫貧困和提高競爭力。由于重慶東西方向、南北方向的差異較大,因此,有必要對重慶內部不同發展程度的經濟體進行更詳細的分析。本文對重慶分區域對比分析也是基于此政策對重慶經濟體的劃分。
2 研究的現狀、理論、方法及數據來源
2.1 研究現狀
國內外許多學者利用耕地數量變化的研究顯示,耕地流失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并且由于處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增長階段,相關關系存在不同的特點。而針對重慶市耕地面積變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重慶耕地的減少與經濟發展具有直接關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重慶耕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均呈現不斷下降趨勢,但是耕地變化與GDP變化的同步率不穩定[4]。
美國學者弗?沃爾克將“重心”方法引入到人口問題研究中,用以分析美國西部開發和陽光地帶崛起所引起的美國人口分布變化情況[5]。20世紀70年代以后,我國學者也開始嘗試運用重心研究方法分析社會問題,并且在研究經濟重心、耕地重心、人口重心、就業重心、能源重心、消費重心等等問題時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在空間信息快速發展的年代,GIS技術的應用無疑是解決空間統計、空間分析問題最好的手段和工具[6]。但是將耕地重心與經濟重心進行空間上的相關分析卻很少有人涉及。
2.2 研究的理論
“重心”原本是物理學中的概念,是指物體內各點所受重力產生合力的作用點。人流、物流和能量的分布無不在空間上展開,各種物質和能量在空間上聚散和遷移,便產生了某一時刻的重心問題,重心的運動方向、速度和強度是表征某一物質在空間上變化的最好指標。各國學者把此概念的運用延伸到經濟、人口、就業、污染重心等等方面研究。當某一空間現象的空間均值顯著區別于區域的幾何重心時,就指示了這一空間現象的不均衡分布,或者稱為“重心偏離”。偏離方向指示了空間現象的“高密度”區域,偏離的距離則指示了均衡程度[7]。
“重心”運用到經濟學中時,是指在區域經濟空間里的某一點,在該點各個方向上的經濟力量能夠維持均衡[8]。不過,對一個擁有若干個次一級行政區域的省、市來說,計算經濟重心通常更多地借用地理坐標來表達空間上的距離概念。在對經濟重心進行計算時,基于對前人經驗的借鑒,耕地面積的變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GDP和各產業值方面[9],本文運用的數據為重慶各個區縣年末人均GDP數量作為耕地經濟重心計算的基礎指標。
同理,區域耕地數量在空間分布上的變化同樣導致耕地分布重心的遷移。因此,耕地分布重心表征了區域耕地分布在空間上的集中性特征。本文運用各個區縣每年年末的耕地數量作為耕地重心計算的基礎指標。
2.3 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本文根據以上理論,對整個大重慶以及三個經濟體分別的(一圈、東北翼、東南翼)經濟重心和耕地重心進行計算并分析。具體方法為:(1)建立資源數據庫,包括重慶市2001-2010年統計數據盡可能全的10個年份的耕地面積和人均GDP數據[10];(2)采用ArcGIS空間分析方法,使用Spatial Statistics Tools中Measuring Geographic Distribution下的Mean Center工具計算耕地及經濟的重心。據此,獲得耕地、經濟近十年重心,將它們合并到一個圖層上以方便分析。用直線按年份的次序得到的重心連接起來,形成重心變化曲線。(3)利用ArcMap軟件的距離測量工具測出各個重心移動和相離的距離。利用GIS技術直觀、形象地表示不同年份重慶耕地重心、經濟重心的移動軌跡和速度。
本文選取重慶市各個區縣2001-2010年的逐年年末耕地資料,重慶市各個區縣的人均GDP資料,以及重慶行政區劃矢量圖。這些資料來源于重慶市統計年鑒資料和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數據的處理和圖件的制作主要是運用Microsoft Excel軟件、SPSS16.0軟件和ArcGIS軟件完成。
3 大重慶及三大經濟體耕地重心、經濟重心空間變化
3.1 大重慶耕地重心、經濟重心空間變化
3.1.1 大重慶耕地重心空間變化
根據整理的2001-2010年期間重慶各個區縣的耕地數據,計算出每年的耕地重心坐標,將其表示在經緯網平面坐標系中,并依年份將各個坐標點連接起來便可得到10年來重慶耕地重心的動態演化(圖1)。由圖可知:(1)重慶耕地重心一直位于107°26′E以東,29°55′N以南位于涪陵區北部。大大偏離了重慶的幾何重心(107°52′,30°3′)位于豐都縣內。這說明重慶的耕地分布從十年前就處于不平衡狀態,耕地的密度西部高于東部,南部高于北部。東西方向的不平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這樣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共同導致的。(2)由于三峽工程的實施,出于生態保護等等各個方面的需要,重慶東北方向處于三峽庫區的區縣進行了退耕還林,導致01-04年耕地的不斷減少,耕地重心也不斷向西南方向移動。
圖1 大重慶耕地重心
Fig1.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center of gravity in Chongqing
3.1.2 大重慶經濟重心空間變化
根據整理的2001-2010年期間重慶各個區縣的人均GDP數據,計算出每年的人均GDP重心坐標,將其表示在經緯網平面坐標系中,并依年份將各個坐標點連接起來便可得到10年來重慶經濟重心的動態演化(圖2)。由圖可知:(1)10年來重慶人均GDP重心,在106°48′30″-106°53′30″E、29°40′15″-29°42′30″N之間變動02年從江北區移動到渝北區。相對于幾何中心,人均GDP重心一直偏向于西南,即一圈經濟體,這說明重慶區域經濟發展一直處于不平衡狀態。一圈經濟體是重慶的經濟高密度區。而且東西方向的區域差異要大于南北的差異。(2)從01-04年,人均GDP重心向東北方向移動7.1km,從05年起,重心處于一個相對密集的區域,說明在這一階段,東北地區的經濟有所發展,但是,與經濟發展較好的一圈相比,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發展。
圖2 大重慶人均GDP重心
Fig2.The Economic barycenter in Chongqing
3.1.3 大重慶耕地重心與經濟重心空間變化關系
大重慶內,耕地重心與人均GDP重心都位于重慶幾何重心的西南方向,耕地重心距離幾何重心41km,人均GDP重心距離幾何重心103km。比較兩幅圖的變化趨勢得出結果:(1)01-04年,耕地重心變化方向與人均GDP重心變化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此時東北方向的經濟發展是與耕地數量的減少同步的。在SPSS軟件的支撐下分析重慶耕地面積和GDP之間呈現明顯的相關關系,Pearson的相關系數達到-0.886,也佐證重慶的經濟發展與耕地之間相關性大。(2)05-10年耕地重心變化方向與人均GDP重心變化方向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此時,經濟的增長對土地的依賴性減小,產業結構得到了升級,各個地區執行退二進三政策,進行土地流轉,提高土地集約化使用,避免了土地浪費,土地政策的執行對耕地保護有一定的成效。
3.2 一圈耕地重心、經濟重心空間變化
3.2.1 一圈耕地重心空間變化
圖3為一圈經濟體耕地重心變化圖,由圖可知:一圈經濟體內,耕地重心位于沙坪壩區內,重心由(106°26′30″E,29°33′30″N)向(106°24′0″E,29°34′10″N)呈現緩慢地向西北方向移動的現象。位于一圈的幾何重心(九龍坡區內)(106°30′5″E,29°31′20″N)西北方向10.8 km處。耕地重心背離幾何重心方向的移動,說明一圈內,耕地的不均衡性正在逐漸變大,并且東西方向的不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
圖3 一圈耕地重心
Fig3.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Circle
3.2.2 一圈經濟重心空間變化
圖4為一圈經濟體經濟重心變化圖,由圖可知:一圈內經濟重心一直處于沙坪壩區內,并且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但是總體呈現出向東北移動的現象。與一圈的幾何重心距離有所縮短,不均衡性有減弱的趨勢。
圖4 一圈人均GDP重心
Fig4.The Economic barycenter in the Circle
3.2.3 一圈耕地重心與經濟重心空間變化關系
一圈內耕地重心與經濟重心都位于重慶幾何重心的西北方向,耕地重心距離幾何重心10.8km,人均GDP重心距離幾何重心6.5km。比較兩幅圖的變化趨勢得出結果:一圈內主城內經濟基礎穩固,使人均GDP重心在較小的范圍內波動,但是,仍然有向東方向移動的趨勢,這與一圈內耕地重心的移動方向西相反。重慶主城將第二產業向長壽和涪陵(位于重慶一圈的東部)轉移,經濟得到很快的發展,依賴土地程度比較嚴重,經濟發展與土地相關性強[10] ,SPSS軟件分析Pearson相關系數達到-0.886。
3.3 東北翼耕地重心、經濟重心空間變化
3.3.1 東北翼耕地重心空間變化
圖5為東北翼經濟體耕地重心變化圖,由圖可知:01-08年,東北翼耕地重心在萬州區內由(108°26′0″E,30°47′0″N)向(108°22′30″E,30°44′30″N)呈現向西南方向移動的現象,09-10年,耕地重心有向相反方向回移的現象。位于東北翼的幾何重心(云陽縣內)(108°40′5″E,30°57′55″N)西南方向。
圖5 東北翼耕地重心
Fig5.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Northeast wing
3.3.2 東北翼經濟重心空間變化
圖6為東北翼經濟體經濟重心變化圖,由圖可知:東北翼經濟重心在萬州區內(108°23′25″E,108°25′30″E),(30°47′0″N,30°49′30″N)范圍內,整體呈現逆時針變化,01-03向西南方向移動,04向西北移動,05-10向東北方向移動。
圖6 東北翼人均GDP重心
Fig6.The Economic barycenter in the Northeast wing
3.3.3 東北翼耕地重心與經濟重心空間變化關系
東北翼耕地重心與人均GDP重心都位于東北翼幾何重心的西南方向,耕地重心距離幾何重心32.2 km,人均GDP重心距離幾何重心29.5 km。東北翼耕地重心與經濟重心相比,01-03年變化方向一致,04-08年變化方向相反,09-10年變化方向一致,耕地重心與經濟重心空間變化步調并不完全呈現相同或相反。整個東北翼的不平衡性有逐漸減弱的趨勢,西南部的耕地儲備資源較東北來說更為豐富。
3.4 東南翼耕地重心、經濟重心空間變化
3.4.1 東南翼耕地重心空間變化
圖7為東南翼經濟體耕地重心變化圖,由圖可知:東南翼耕地重心位在彭水縣(108°27′50″E,108°28′20″E),(29°13′0″N,29°14′0″N)范圍內,01-07年,東南翼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動,09-10年,向東北方向移動。處于東南翼幾何中心(彭水縣內)(108°28′20″E,29°15′20″N)的南方。總體來說耕地重心向北移動,與幾何中心的距離正在逐步減小。
圖7 東南翼耕地重心
Fig7.The Economic barycenter in the South East wing
3.4.2 東南翼經濟重心空間變化
圖8為東南翼經濟體經濟重心變化圖,由圖可知:東南翼經濟重心處于彭水縣(108°23′30″E,108°25′35″E),(29°18′50″N,29°19′50″N)范圍內。01-04年人均GDP重心在一定區域內波動,05-06年重心向北移動,07-09則向東南方向移動。處于東南翼幾何重心西北方向,總體看來人均GDP重心與東南翼幾何中心的距離正在減小,東南翼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正在逐漸減小。
圖8 東南翼人均GDP重心
Fig8.The Economic barycenter in the South East wing
3.4.3 東南翼耕地重心與經濟重心空間變化關系
東南翼耕地重心位于東南翼幾何重心的南方,人均GDP重心都位于東南翼幾何重心的西北方向,耕地重心距離幾何重心2.6 km,人均GDP重心距離幾何重心8 km,相對差距在不斷減小,不平衡性不斷減弱。耕地在東北翼的分布相對比較平衡,耕地重心向北移。由于黔江區的發展,人均GDP重心東移,即向黔江區移動。
3.5 三個經濟體耕地重心、經濟重心空間變化的相互關系分析
三個經濟體相互比較,一圈及東南翼的耕地重心和人均GDP重心,與各自區域的幾何重心比較,相偏離的距離較小,東北翼偏離的距離更大,分別達到了耕地重心距離幾何重心32.2km,人均GDP重心距離幾何重心29.5km。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東北翼以萬州為分界區域的西南方向區縣包括梁平、忠縣、墊江、豐都的耕地資源,自然條件相比于東北方向的區縣包括城口、巫溪、巫山要更好一些。經濟方面東北方向的區縣包括城口、巫溪、巫山、奉節、云陽、開縣包括萬州,都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基礎薄弱,西南與東北經濟發展失衡,導致人均GDP重心向西南方向偏離幾何重心較遠。隨著建設以萬州為中心的三峽庫區城鎮群發展戰略的開展,重慶東北翼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正在逐步減小。但是東北翼的經濟發展依然與耕地的相關性很大,SPSS軟件分析Pearson相關系數達到-0.899。
東南翼是三個經濟體中唯一耕地重心和人均GDP重心處于幾何重心兩側的區域。并且,兩個重心都有向幾何重心移動的趨勢,從側面可以分析出,在一定程度上,東南翼的經濟發展與土地的掛鉤較強,相關性大[11],SPSS軟件分析Pearson相關系數達到-0.865。
以重慶2010年耕地數據為基礎,利用ArcMap中Symbology中Quantities工具制圖,依據各個區縣的耕地數量分成五個級別,耕地資源最多的為第一級,資源最少的為第五級,中間按照各個樣本間的密集程度劃分出三個級別,得到重慶2010年耕地數量分級圖9。從圖中可以看出:(1)一圈經濟體的耕地資源呈圈層結構分布,中間圈層是主城區,耕地資源貧瘠,中間圈層向外,耕地數量逐漸增多,一圈經濟體的外圈層耕地資源比主城要豐富。(2)東北翼經濟體開縣、萬州的耕地資源豐富,耕地現有量是最高級別;西南方向的梁平、忠縣、墊江、豐都和東面的云陽、豐都耕地資源較豐富;處于第二級別;最北邊的城口,最東面的巫溪、巫山耕地資源相對較少,分別是第四和第五級別。(3)東南翼的彭水、酉陽耕地資源較豐富,處于第一級別;而石柱、武隆、黔江、秀山耕地資源則較少,處于第三級別。目前東北翼和東南翼的經濟發展對土地的依賴性較強,在合理利用時要注意對耕地質量好的地區進行耕地的保護,保證糧食安全。
圖9 重慶2010年耕地數量分級圖
Fig9.2010 The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grading figure in Chongqing
4 結論
重慶整體來說,耕地和經濟在各個區域發展不平衡,但在不同的經濟體,由于先天的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增長階段不同,不平衡的程度不同,重心分布的特點也不同。但是,卻都存在經濟增長,伴隨耕地減少的情況。目前我國處于經濟中等發達高增長型,代價性的耕地減少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起飛階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這一階段,耕地面積的減少對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也反映出目前發展階段對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夠,產業結構不夠完善。為了實現重慶全面發展,實現城市帶動農村,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轉移第二產業時,需要注意對當地耕地生態資源的保護,實現經濟科學的可持續發展。
不足之處:在解釋耕地重心與經濟重心移動的根本原因或影響因素方面有待深入的定量研究;在不同屬性重心之間互相影響的關系方面,定量分析方面需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陳曉軍.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研究[D].重慶市:西南大學,2009,11.
[2]Stockholm.Relating Land Use and Global Land Cover Change[C]//IGBP Report No.24 and HDP Report No.5,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王業僑.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利用相關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25(3):81-85.
[4]石彥,楊慶媛,文森,馮應斌.重慶市耕地變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中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新農村建設研究,2008:811-817.
[5]傅娟.建國以來新疆經濟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動態轉移軌跡與區域經濟發展[N].新疆財經,2011(2).
[6]何學洲.基于GIS的人口空間統計分析研究與實現[D].重慶市:西南大學,2008:3-4.
[7]徐建華,岳文澤.近20年來中國人口重心與經濟重心的演變及其對比分析[J].地理科學,2001,21(5):385-389.
[8]曹宗龍,陳松林.基于GIS的經濟與產業重心空間演變及動態分析――以福州市為例[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1,23(2):22-33.
[9]徐映雪,任志遠,張文梅.基于GIS的陜西省耕地與人口空間變化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8,26(3):216-222.
[10]魯春陽,楊慶媛,文楓,張彥濤.重慶都市區耕地面積變化與經濟發展相關性的實證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10):146-150.
【關鍵詞】 旅游重心 影響因素 長三角
重心模型是研究空間分布問題十分科學有效的方法,它能夠實現空間分布問題從定性向定量的轉化,能夠使面狀問題趨于簡化和精準化。重心研究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顯著地表明區域發展的空間均衡性和差異性特征。近年來,重心研究方法在經濟領域、人口轉移、城市重心等領域得到國內外學者認同,他們在分析了經濟社會、產業與人口重心的動態演變軌跡、影響與驅動因子上也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但目前僅有少部分學者將重心理論用于分析旅游產業屬性的變化。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憑借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其旅游業發展水平在全國也處于領先地位。國務院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將長三角地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但由于長三角地區內部不同的區位與交通條件、資源稟賦、政府重視程度及國家投資傾向重點的不同,各地的旅游發展狀況和水平呈現出較大差異。本文引入區域重心的概念,區域旅游重心在時間維上的變化,就表示了區域旅游差異的動態演變過程。
一、數據與研究方法
1、研究區與數據來源
根據《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本文研究的長三角地區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選取該地區24個地級市和上海直轄市,共25個市域作為研究區,以入境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人數、國內旅游收入、地理坐標為研究指標,收集2000—2011年的相關統計數據。數據資料主要來自各年份《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上海統計年鑒》以及各地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研究方法
借助力學原理,重心是指某區域空間上存在的一點,該點在各個方向的受力保持均衡。旅游重心是指某區域空間上的一點,該點在各個方向上旅游發展實力能夠維持均衡。依據旅游發展實力表現形式的不同,旅游重心又可以分為旅游人口重心、旅游收入重心、旅游資源重心等。本文選取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旅游人次、旅游外匯收入、入境旅游人次四項旅游統計量值,分別計算其旅游重心。假設一個區域有n個次級區域構成,其旅游重心坐標計算公式如下:
X= Y=(1)
式中,X為旅游重心的橫坐標,Y為旅游重心的縱坐標, X為第i個次級區域的幾何中心橫坐標,Y為第i個次級區域的幾何中心縱坐標,P為第i個次級區域的某一旅游統計指標。
二、旅游重心的演變分析
旅游重心的變動反映出區域旅游發展平衡點隨時間發生空間移動的軌跡及空間差異性。
根據2000—2011年長三角地區25個城市的入境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人數以及國內旅游收入,由公式(1)計算出各年份旅游重心,如圖1所示。
長三角地區的地理幾何重心位于31.10°N,119.81°E湖州市北部長興縣,太湖西岸。四項指標的旅游重心一直處于地理幾何重心的西部,這與長三角地區遼闊的地域情況、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歷史基礎等有很密切的關系。
從綜合來看,長三角地區的旅游重心(包括國內旅游人次、國內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匯收入這四個重心)分布大致位于蘇州市吳江縣和吳中區,始終偏離該區域的地理幾何中心,呈現“西移”、“南遷”、波動式的“近中心型”特點,但旅游客流重心(包含國內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人次)相比旅游收入重心(入境旅游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在緯度上有偏離幾何重心南下的強勁趨勢。旅游重心在經度上的移動距離普遍大于在維度上的移動距離,這說明旅游重心在東西方向上的移動幅度遠遠大于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動幅度。旅游重心的大幅波動且偏離“西南移動方向”的狀況基本都發生的特殊年份,2003年“非典”、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2010年上海“世博會”這類偶發性事件都在相關年份影響到了長三角旅游發展的空間格局。
具體來看,自2000年以來入境旅游人數重心先向東南偏移,2005年開始向西南偏移,在2003年和2010年其偏移方向發生了改變,整體上仍以小幅向南偏移為主;其重心由2000年位于31.17°N,120.58°E蘇州市吳中區偏移到31.06°N,120.55°E位于蘇州市吳江市,向南偏移了0.11°,向西偏移了0.03°。旅游外匯收入重心呈現西偏南的移動趨勢,以向西轉移為主,但在2003年、2008年和2010年偏離了西南移動方向,整體上其重心由2000年位于31.18°N,120.79°E蘇州市吳江市向西南偏移到位于31.12°N,120.50°E的蘇州市吳中區,向南偏移了0.06°,向西偏移了0.29°。國內旅游人數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經度上向西偏移了0.23°,維度上向南偏移了0.11°,重心偏移相對較大。2003年受“非典”事件影響,國內旅游人數重心曾一度向西北方向轉移,但2005年旅游業恢復正常后,國內旅游進入大發展時期,其重心迅速向西南方向轉移,2010年受到上海世博會的強力拉動作用,該年重心明顯向東偏南轉移。國內旅游收入重心31.1°N附近上下波動且向西偏移,整體上緯度沒有大變化,經度上偏移較大,向西轉移了0.27°。
通過不同類型旅游重心演變的空間對比顯示,旅游客流與旅游收入呈現一定的正相關,但旅游客流重心(國內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向南下轉移的幅度要明顯大于旅游收入重心(國內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這表明人均旅游消費的區域差異拉大;特別是2006年后國內旅游收入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而國內旅游人數重心則繼續向著西南方向偏移,這表明,旅游重心所在地蘇州市吳中區偏西北方向的城市,其旅游消費要明顯高于重心偏西南方向的城市。國內旅游與入境旅游也呈現一定的正相關,但國內旅游重心(國內旅游人次、國內旅游收入)與入境旅游重心的位置相比更加偏西、偏南,且轉移幅度更大,特別是國內旅游客流重心的變化明顯強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的轉移幅度。這表明,這一區域入境旅游已進入較為穩定的發展態勢,國內旅游發展屬于快速發展階段,旅游業發展暫時落后的地區需要從國內旅游市場入手,逐步改變長三角地區旅游發展的不平衡格局,實現一體化共同發展。
三、影響因素分析
1、區域政策
區域發展政策是影響區域旅游重心演變的重要因素,能起到引導和助推的雙重作用。發展旅游意識較強的地方政府,優先出臺相關的旅游產業發展政策,引導資金、技術、資源、人才等要素的流動,可直接或間接改變該地區的旅游產業地位并扶持旅游經濟發展。區域重大產業政策和城市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對長三角區域經濟產業布局安排產生了重大影響。如2000年確立以上海為長三角經濟發展的龍頭,相應的政策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生產要素向該地區的空間集聚。這些區域政策,也都直接或間接得影響到旅游業空間布局,并引起區域旅游重心發生變化。
2、資源稟賦
旅游資源是形成旅游產品的基礎,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旅游目的地形成競爭力的重要條件,能刺激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長三角地區的旅游資源特色差異比較明顯,空間分布也不均勻,但目的地若能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的優勢,做好營銷與旅游資源的開發,仍能促進其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并影響區域旅游重心的演變。
3、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因素是決定旅游重心方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發達的地區不僅旅游需求普遍旺盛,同時發達的經濟基礎能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更好的資金、技術等支撐服務。反之,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旅游業發展會受到經濟基礎的嚴重制約。上海、蘇州、無錫、杭州、南京等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旅游發展也較好。而遠離經濟中心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長三角部分地區,受到經濟發展的輻射小,旅游發展也較為緩慢。
4、區位交通
從空間相互作用理論來看,區位是區域發展的基礎,是發展地區旅游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交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個地區不利的區位條件,區位與交通既影響到本地區對游客的吸引力,又能影響游客的可進入性。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區位交通條件得天獨厚,上海的快速發展,使得上海市周邊緊鄰的蘇州、嘉興地區憑借其獨特的區位,與上海一并成為長三角旅游發展格局中的熱點區域。杭州灣跨海大橋、蘇通大橋等重要交通條件的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目的地間的聯系,助推區域旅游重心發生遷移。
5、突發事件
旅游業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特點,因而極易受突發事件的影響。某些突發事件因對不同地方影響程度不同,很有可能直接導致區域旅游發展空間格局的暫時改變。依據對近年來重大突發事件的考量發現,不同性質突發事件對旅游發展影響不同;突發事件給旅游產業帶來的主要是不利影響;經濟越發達,突發事件對旅游產業的影響越小,旅游產業恢復速度越快。
四、結論
本文以長三角為例,通過引入區域重心模型和相關統計指標,對區域旅游發展的時空特征進行了測度。通過描述2000年來長三角旅游重心演變的移動路徑,有助于從宏觀上把握該區域旅游發展在空間上的變遷趨勢,結果表明:第一,長三角地區旅游重心偏移幅度不大,在經度上的移動距離普遍大于在維度上的移動距離,即在東西方向上的移動幅度遠遠大于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動幅度。第二,旅游重心偏移方向發生轉變主要在特殊事件的年份,即2003年“非典”、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第三,長三角地區旅游重心在空間上呈現出“波動式得向西南方向偏移”,呈現出“西移”、“南遷”、波動式的“近中心型”特點。第四,旅游客流和旅游收入、國內旅游和入境旅游這兩對旅游重心的指標均呈現一定的正相關,但又不完全等同;具體表現在旅游重心的轉移幅度上,旅游客流大于旅游收入,國內旅游大于入境旅游。第五,在影響演變的因素上,長三角地區旅游重心演變過程主要是由五項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即區域政策、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區位交通和突發事件。其中,資源稟賦和市場區位是影響區域旅游重心演變的內在因素,而區域政策、經濟發展、交通條件與突發事件是影響區域旅游重心演變的外在推手。
(注:本文受浙江工商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140XJ1512020。)
【參考文獻】
[1] JULIE C. Concentr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he new geography of freight distribution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3).
[2] 許家偉、侯景偉、宋宏權等:1990—2009年中國區域差異與空間格局——以人口重心與經濟重心為例[J].人文地理,2011,26(4).
[3] 喬家君、李小建:近50年來中國經濟重心移動路徑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1).
[4] 陳志剛、王青、黃賢金等:長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動及其驅動因素研究[J].地理科學,2007,27(4).
[5] 王鑫磊、陳斐、王海萍:中部地區經濟格局動態演變的空間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7).
[6] 黃娉婷、張曉平:大都市區工業重心時空變動軌跡分析:以天津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2,32(3).
[7] 萬三敏、陳淑蘭、沈振劍:中部六省旅游重心轉移規律及對旅游合作的啟示[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29(2).
[8] 李創新、馬耀峰、張佑印等:中國旅游熱點城市入境客流與收入時空動態演化與錯位——重力模型的實證[J].經濟地理,2010,30(8).
[9] 楊忍、孫根年、吳晉峰等:基于重心模型的國內旅游地域結構演變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6(6).
關鍵詞 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空間格局;演變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5-0007-06
自1978年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兩大地區之一,蘇南的鄉鎮經濟 和上海的外資經濟以及浙江的民營經濟迭起,不斷地推動著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其對我國經濟未來的 走向,乃至全球經濟格局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研究自1978年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空間分布特征及其演變過程,可以更準確地把握該區域經濟發展動力 機制、變化規律及發展趨勢,對于制定有效的區域發展戰略、加速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進程和保障區域 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歷來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如 城市群的空間結構及形成機理 [1~3]、區域可持續發展[4]、區域產業結構與區域一體化[5,6] 等。隨著 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長江三角洲地區其內部單元區域經濟發展呈現不同的發展速度,區域經濟的差異與空間格局的演變逐漸成為 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例如:葉依廣等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該區域各城市的綜合實力 進行比較,認為今后 的發展應以上 海為核心,以南京、杭州、蘇州為三個支點[7];張成(2006)采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空間結構進行研究,將其劃分成四個等級[8]李健等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長三角城市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指出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水平呈正比[9]。這些研究深化了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空間格局及其隨 時間變化的認識,本文將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上即1978年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空間分布規律及其演變等進行探 討。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域
關于長江三角洲范圍,有基于不同學科角度的不同認識與劃分。參照1992年6月國務院召開 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規劃座談會以及2003年8月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的精神,確定本項 目案例區長江三角洲的范圍包括以上海為中心,以滬杭寧為主體,北部包括揚州、泰州、南通,南部包括 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上海、湖州、嘉興、杭州以及處于杭州灣以南的紹興、寧波和舟山、臺 州等16市,其面積約為11.31萬km2。
1.2 數據來源
所有數據的來源包括:江蘇、浙江、上海近年統計年鑒及相關城市的統計公報。五十 年、新浙江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別行政區統計年鑒2005;江蘇統計年鑒2000-2006(電子版)、上海統計年鑒2006、浙江 統計年鑒2000-2005(電子版)及浙江省2005年各市縣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在時間段上,選取1978-2005年之間連續27年,并從中主要選擇1980、1990、2000、2005 年這四個時間斷面,以反映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空間演變軌跡。區域發展水平是區域在某一 時期創造財富或獲得財富的綜合能力,通常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10]。考 慮到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流動人口最多的兩大區域之一,人均GDP往往與實際情況有一定的誤差,因此在指標選取 上,本文以地區生產總值(GDP)來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1.3 研究方法
(1)動態度:為測度區域GDP變化的大小及速率,本文采用動態度作為研究單元GDP變化速率 的度量[11]。GDP動態度表達的是研究區域一定時間范圍內GDP總量變化情況,其計算 方法見公式(1):
K=Ub-Ua[]Ua×1T×100% (1)
式中:K表示研究時段內的單元GDP動態度,Ua、Ub分別表示 研究期開始和結束時某一研究單元GDP總量(換算為可比價格計算),單位均為億元,T表示研究時段長度。
謝天成等:1978年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格局動態變化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5期(2)不平衡指數:為定量反映各研究單元經濟分布的等級程度,采用羅倫茲曲線來計算研 究單元經濟等級體系不平衡指數[12],其計算方法見公式(2):
S=∑n[]i[DD)]Yi-50(n+1)[]100n-50(n+1)(i=1,2,3…,n)(2)
式中:S為不平衡指數,Yi表示規模等級,是各研究單位按照占長江三角洲GDP總 量的比重從大到小排序后,第i級的累計百分比,n取16。如果各研究單元經濟規模平衡分布,則 S=0;如果分布極不平衡,集中在一個研究單元內,則S=1。如果隨著時間的變化,S變大,則表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 向不平衡方向發展;反之,則向平衡方向變化。
(3)區域重心:研究區域差異常采用基尼(GI)系數,但它體現的只是區域差異的靜態變化。 借鑒力學原理,本文引入區域重心概念[13],區域重心在時間維上的變化,就表示區域差異 的動態演化過程,其計算方法見公式(3):
x=∑n[]i=1[DD)]MiXi/∑n[]i=1[D D)]Mi
y=∑n[]i=1[DD)]MiXi/∑n[]i=1[DD)]Mi (3)
式中:(x,y)表示區域重心坐標,(Xi,Yi)為各研究單位坐標 , 本文取各城市市區坐標,Mi表示研究單元某種屬性意義下的“重量”,譬如人口 、產值等,本文取各城市GDP總量計算,n取16。
2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格局演變
2.1 GDP數量變化特征
將研究單元各年地區生產總值按照可比價格進行處理,由公式(1)計算得到1978-2 005年長江三角洲各城市GDP動態度(見表1)。
由表1,從GDP動態度來看,長江三角洲地區共有7個市的GDP動態度超過100%,其中最高的 紹興高達178.49%。名列動態度前八名的都是經濟發展起點較低,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迅速 的地區,主要沿寧滬杭甬鐵路,呈“Z”型分布。這些城市擁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及經濟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鄉 鎮企業、民營企業及外資企業發展迅速,并且分別成為江蘇省與浙江省的核心經濟區域。而 動態度較低的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邊緣及兩翼地區,如舟山、南通、泰州、揚州及南京,其中舟山市僅為45.48%, 排倒數第2,這說明相對于動態度較高的地區,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是長江 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動態度最小的城市,為45.38%,這是由于上海經濟發展的起點較高,1978年地GDP 就已經達到272.81億元(當年價格),而此時的蘇州僅為34.42億元(當年價格)。
從GDP增加額看,在1978-2004年期間,增加額排在 前6位的仍然主要沿寧滬杭甬鐵路分布,分別為上海、蘇
表1 1978-2005年長江三角洲各城市GDP動態度
Tab.1 Dynamic degree of GDP in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1978-2005城 市1978年地區生產總(當年價格,億元)2005年地區生產總(當年價格,億元)絕對數量變化(億元)動態度(可比價格計算,%)城 市1978年地區生產總(當年價格,億元)2005年地區生產總(當年價格,億元)絕對數量變化(億元)動態度(可比價格計算,%)上海市272.819 154.188 881.3745.38南京市34.422 411.112 376.6976.17蘇州市31.954 026.523 994.57134.14無錫市24.932 804.682 779.75154.00常州市17.571 303.361 285.7998.05鎮江市12.18871.67859.49110.48南通市29.391 472.081 442.6966.51揚州市14.38922.02907.6480.03泰州市14.15822.26808.1170.31杭州市28.402 942.652 914.25127.13寧波市20.172 449.312 429.14148.08嘉興市13.291 159.661 146.3787.18湖州市8.88 644.25635.3791.90紹興市11.291 447.471 436.18178.49舟山市3.88280.16276.2845.48臺州市10.131 251.771 241.64154.38
州、杭州、無錫、寧波及南京,其 中上海高達8 881.37億元。可以說1978年以來,長江三角洲GDP增加額主要集中在這六個城市,這進一步加劇了經濟格局空間分布的不均衡。上海是我國 經濟的龍頭城市,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基礎,20世紀90年代浦東的開發進一步推動了上海經濟的快速發 展。近15年來上海市GDP在全國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5%左右,2005年達到9 154.18元,占5.0%。蘇 南及浙東北地區改革開放前就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與上海市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在地理位置上與上海市 在相連,經濟聯系也最為密切,受到上海市經濟發展的輻射,在加之較好的發展政策,因此經濟發展迅速 。在地區生產總值數量上,寧滬杭甬鐵路沿線地區與長三角兩翼地區中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除舟山外, 兩翼地區與蘇州、無錫、寧波等1978年基數的“落差”并不是很大,但是由于發展速度的差異,仍然無法 根本改變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空間分布格局的基本輪廓。以1980、1990、2000、2005年這四個時間斷 面來看長江三角洲16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排序。上海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始終是第一位;蘇州 在1980年為第三,1990年后就一直僅次于上海,排第二;杭州上升一位,1990年后一直排第三;GDP排在 最后的仍然是舟山、湖州、泰州、鎮江、揚州、臺州等兩翼及邊緣的幾個城市,位次變化不大。值得一提 的是南京的位次下降,1980年為第二,1990年下降為第四,2000年后跌到第六位。[KG)]
2.2 GDP空間分布動態變化特征
考慮到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隸屬于不同的省區,為便于比較按照行政區劃將其劃分成上海市 、江蘇八市及浙江七市三大區域,從總體上看,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見表2)。
由表2,長江三角洲地區省際空間格局的地域差異,可
以從三大區域GDP進行縱向(時間序列) 和橫向(地域序列)考察。從時間序列上看,1978年以來三大區域GDP均呈增長態勢,上海市GDP從 1978的311.8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9 145.18億元;江蘇八市從277.9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4 633.70億 元,浙江七市2005年達到10 175.27億元。從宏觀布局上看,長江三角洲區域GDP空間分布格局出現由不平衡向 平衡演化的趨勢。在所占份額上,主要表現為上海市份額的下跌及江蘇八市、浙江七市比例的增加。上海市 由1978年的45.15%,下降到1990年的31.31%,2005年已跌至26.95%;江蘇八市所占份額有所提高, 從1978年的33.37%,到2005年的43.09%,增加了9.72個百分點;浙江七市從1978年的20.12%增加到2000年 的31.18%,近幾年略有下降,但一直保持在30%左右。可見,長江三角洲區域GDP的演變,表現為江蘇八市、 浙江七市與上海市的差距由逐漸縮小并且超過上海市的過程。
為了描述長江三角洲區域內部單元GDP之間的差異,引入城市地理學的首位度指數(即首位城 市與第二位城市統計量之比)和不平衡指數。從統計資料中發現在1978-2005年期間,長江三角洲地 區城市GDP的首位度指數有下列特征:總體呈下降趨勢,由1978年的7.9下降到1990的3.7;1993年以 后首位度一直位于2~3之間,2004年達到最小為2.2。從區域宏觀上分析,依據公式(2)計算出1978-2005年期間 長江三角洲區域GDP的不平衡指數(見圖1)。從總體上看,1978年以來該區域各城市GDP不平衡指數呈減小趨勢,由1978年的0.604下降到1990年的0.445,1996年達到最小為0.421,之后又有所增加,2005年達到0.462。這表明1978-1996年間,長江三角洲地區各
(1)1978年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GDP重心,一直在120.64°~120.87°E、31.05°~31 .24°N之間變動。相對于幾何重心(120.46°E,30.88°N)而言,GDP重心一直偏向于東部和北部。而且東西 方向的偏移距離與南北方向總體相差不大,兩者之間的大小更替。這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一直處于不 平衡狀態,東部和北部是長江三角洲的經濟高密度區,1978-1983年、1995-2005東西方向 的區域差異要大于南北方向,而1984-1994年南北方向的區域差異要大于東西方向。
(2)1978年以來,長江三角洲GDP重心總體上呈現出緩慢向西南方向移動。從1978-1995年 ,18年間GDP重心從120.87°E,31.24°N遷移到120.66°E,31.08°N。在東西方向 ,向西移 動了0.21°,年平均0.012°,合1.15 km;南北方向上,向南移動了0.16°,年平均0.009°,合1.01 km:稍慢于 東西方向。GDP重心向西南移動了26.81 km,這說明這一階段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有所收斂,東西 方向及南北方向的差異有所減小。1996-2005年這10年間,GDP重心由先向西偏移后在向南移動,最后向 北折回1995年重心附近,在東西與南北方向上整體變化不大,其中2002-2005年間南北方向的偏移要 大于東西方向。[KG)]GDP重心的演變反映了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的空間演變過程。總體上看,GDP重心向西 南方向移動,與區域幾何重心距離減小,表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有所減小。改革開放初 期、上海市GDP在整個區域占有絕對優勢,首位度大,GDP重心偏向上海市方向,隨著蘇南與浙東北經濟 的崛起,與上海市經濟規模的差距有所減小,因而GDP重心向西偏移。此外,由于蘇南地區具有較好的經濟 基礎與區位優勢,江蘇八市的整體經濟規模一直要高于浙江七市,因此相對于幾何重心,GDP重心向北偏 移。改革開放的政策推動著浙江民營經濟的高速發展,特別是杭州與寧波,近10年來GDP一直位于第三與 第五位,浙江七市的經濟規模在長江三角洲區域地位不斷上升,因而GDP重心向南移動。最近幾年來,浙 江經濟特別是寧波的發展速度有所減緩,而蘇錫常地區憑借其良好的區位優勢,吸引大量的外資企業,其 經濟發展仍然保持較高的速度,GDP重心又有向北移動的傾向。
3 結論與討論
(1)1978年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GDP增長速度較高的城市,主要沿寧滬杭甬鐵路,呈“ Z”型分布;發展速度較低的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邊緣及兩翼地區,如舟山、南通、泰州、揚州及南京 。由于上海、蘇錫常、杭甬等城市的經濟基礎、區位優勢及發展速度與其它城市的差異,目前長江三角 洲地區經濟空間分布格局的基本輪廓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2)上海市與第二位城市(1983年后一直為蘇州市)的差距有所減小。從整體上看,長江 三角洲地區各城市地GDP等級體系的不平衡有所收斂,GDP的差異呈縮小的趨勢;近幾年差距有所增加。(3)1978年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GDP重心整體上表現出緩慢、定向的向西南移動趨勢 ,表明區域差異總體上在不斷縮小,最近幾年南北差異又有所擴大。隨著杭州灣大橋的貫通與洋山港的建設,其必然將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差異產 生影響,這將是下一步研究工作。
致謝:由衷地感謝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學院何小波博士生在數據計算 方面給予的幫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顧朝林,張敏.長江三角洲城市連綿區的發展戰略研究[J].城市研究,200 0,(1):7~11.[Gu Chaolin,Zhang Min.The Strategy Research for Yangtze RiverDelta Megalopolis[J].Urban Research, 20 00, (l):7~11.]
[2]姚士謀,陳爽.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空間演化趨勢[J].地理學報1998,5 3(增刊):1~ 10. [Yao Shimou. Chen Shuang. The Trend of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i n the Chang jiang River Delt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53(Supplement): 1~ 10.]
[3]胡序威,周一星,顧朝林.中國沿海城鎮密集區空間集聚與擴散研究[M].北京:科學 出版社,2000. [Hu Xuwei,Zhou Yixing, GuChaolin. Studies on the Spatial Agglom eration and Dispersion in China's Coastal CityandTown Concentrated Areas[M ].B 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
[4]王志憲,虞孝感,徐科峰,等.長江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的態勢與對策[J]. 地理學報,2005,60(5):381~391. [WangZhixian,Yu Xiaogan,Xu Kefeng etal. Situat ion and Sugges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5):381~391.]
[5]陳建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同構及產業定位[J].中國工業經濟,2004,(2):19~ 26. [Chen Jianjun. Study on Same Structure and Position of Industry in DeltaArea of Changjian River[J].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4, (2):19~26.]
[6]寧越敏.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1998,7(2):57~61. [Ni n g Yuemin. A Study on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in Yangtze Delta Region[J].Worl d Regional Study, 1998,7 (2):57~61.]
[7]葉依廣,周蕾.長江三角洲各城市綜合實力的主成分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4, 13(3):197~202. [Ye Yiguang, Zhou Lei. A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onSynthetical Strength for Citi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J]. Resources a 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4, 13(3):197~202.]
[8]張成.長江三角洲地區多中心空間結構的經濟分析和聚類[J].規劃師,2006, 22(9 ):5 2~55[Zhang Cheng.Economic Analysis on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and Clus tering in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J].Planners, 2006, 22 (9):52~55.]
[9]李健,寧越敏,石崧.長江三角洲城市化發展與大都市圈圈層重構[J].城市規劃學 刊,2006, (3):16~21.[Li Jian, Ning Yuemin, Shi Song.Urbanization Developme nt and Megalopolis Reconstruction in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J].Urban Plann ing Forum, 2006,(3):16~21.]
[10]陸大道,薛鳳旋,金鳳君.1997中國區域發展報告[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7:16 ~2 6.[Lu Dadao, XueFengxuan, Jin Fengjun. 1997 Regional Development Report of C hina[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997:16~26.]
[11]候西勇,莊大方,于信芳.20世紀90年代新疆草地資源的空間格局演變[J].地理學 報,2004, 59(3):409~417. [Hou Xiyong, ZhuangDafang, Yu Xinfang. Grassland Ch angeand Its Spatial Patterns in Xinjiang in 1990s[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 04, 59(3):409~417.]
關鍵詞:存款重心;貸款重心;演變軌跡; 比較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10JHQ027);教育部“春暉計劃”資助項目(S2010010)。
作者簡介:王曉芳 (1958-),女,陜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研究;王瑞君 (1984-),男,山西呂梁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研究;胡嘯兵 (1981-),男,陜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096(2012)06-0006-05收稿日期:2011-12-31
一、研究綜述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產業政策、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投資政策及社會條件的差異性,導致信貸投放的區域不平衡問題嚴重。王曉青等(2004)提出了“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中國金融支持格局,得出了存貸款供給的地區差距越來越大的結論;陳國立(2006),得出貸款投放與各地區GDP成正相關關系的結論。
通過對銀行存貸文獻的梳理,目前尚無文獻利用重心理論來對銀行業存貸款進行研究,故本文借鑒物理學重心理論,將其運用到對我國銀行存貸款空間分布演化分析中,對1991年~2009年我國銀行業貸款重心的演變軌跡,分析出存貸業務的區域分布與變動態勢,為實現我國銀行業存貸業務的全面協調提供基礎性研究與相關政策建議。
二、存貸款重心及其測度方法重心作為力學概念,指在重力場中,物體處于任何方位時所有各組成質點的重力合力都通過的那一點。而具體的物體重力與質量呈現如下的線性函數關系:
Z=Mg; (1)
其中Z表示物體重力,M表示相應的物體質量,g為自由落體加速度。
由于重力與其質量存在簡單的線性函數關系,因此根據線性轉換原理,借助物理重心能夠反映出物體質量在空間分布的總體特征。
重心計算的一般數學表達為:設總質量為M的物體處在一個確定的直角坐標空間系中,該物體內部有N個微元質點,且每個質點對應的空間坐標為(xi,yi,zi),其對應質量為mi,則該物體的物理重心G(X,Y,Z)坐標可通過以下方式確定:
X=(∑Ni=1ximi)/M; Y=(∑Ni=1yimi)/M; Z=(∑Ni=1zimi)/M; (2)
所謂“存款重心” ,是指在區域經濟空間中的某一點,在該點處各個方向的存款力量交相融合并處于平衡狀態,其位置與目標區域吸收存款規模的分布狀況有關。通過目標地區存款重心的位置,能計算出其在一定時期內的移動方向和距離。當把某個地區看作一個平面幾何圖形時,在一定時期存款重心移動的方向也就代表了吸收存款時地理轉移的方向。存款重心的基本計算方法是:假設某一區域由N個次級區域i構成,那么該地區的存款重心表示為:
XD=(∑Ni=1xiQi)/QYD=(∑Ni=1yiQi)/Q (3)
其中,XD、YD為存款重心點坐標值;xi、yi為次級地區的經緯度,一般采用各次級地區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的地理經緯度坐標;Qi為各次級地區銀行業年末存款余額;Q為我國銀行業年末存款余額。
因為距離是個方向矢量,不同時期區域存款重心空間移動距離一般包括長度和移動方向兩個方面,具體的計算過程如下:
DS-K=C×(YS-YK)2+(XS-XK)2 (4)
θS-K={nπ2+arctg[(YS-YK)/(XS-XK)]}×180π,n=±0,1,2,… (5)
其中,S、K分別表示兩個不同時期,D表示兩個時期內存款重心移動的距離,X、Y表示存款重心的地理經緯度。θS-K表示相對于K期的S期存款重心移動方向的角度變化,C為將地理經緯度距離轉化為平面距離的常數系數, 一般取111.111(王軍,2010)。把正東方向角度視為0°,所有旋轉角度取歐氏幾何角度單位,定義逆時針選轉為正向,順時針旋轉為負向,重心移動方向范圍取 (-180°,180°)。
與存款重心類似,貸款重心可以認為是信貸投放空間中的某一點,在該點處各個方向的力量交相聚合并處于平衡狀態。貸款重心的位置與國家信貸政策及銀行業集約型經營有關,將其引入到銀行業中以說明銀行資產業務空間發展的變化軌跡,并用來評估區域內轉方式調結構的實際效果。貸款重心坐標及移動距離、旋轉弧度的計算可以比照存款重心,那么該地區貸款重心可表示如下:
XL=(∑Ni=1xiIi)/IYL=(∑Ni=1yiIi)/I (6)
DS-K=C×(YS-YK)2+(XS-XK)2(7)
θS-K={nπ2+arctg[(YS-YK)/(XS-XK)]}×180π,n=±0,1,2,… (8)
其中,XL、YL表示貸款重心的地理經緯度,Ii為各次級地區銀行業年末貸款余額,I為我國銀行業年末貸款余額,S、K分別表示兩個不同時期,D表示兩個時期內貸款重心遷移的距離,θS-K為相對于K期的S期貸款重心移動方向的角度變化,貸款重心移動方向、旋轉角度及C的取值都與存款重心類似。
三、中國存貸款重心變動軌跡(一) 數據準備
本文研究對象為中國大陸地區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變動軌跡,故選取中國大陸地區為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的總體區域空間,中國大陸地區所有省份(含自治區、直轄市)共計31個子區域為求解重心的微元單位,按重心研究的一般做法,取各個地區省會(或直轄市)城市地理經緯度代表各省份的地理經緯度坐標,具體見表1, 數據來源自 google earth. com。
表1中國各省地理經緯度
省市區東經北緯北京116.42 39.92 天津117.20 39.13 河北114.48 38.03 山西112.53 37.87 內蒙古122.08 46.07 遼寧123.38 41.80 吉林125.35 43.88 黑龍江126.63 45.75 上海121.43 34.50 江蘇118.78 32.05 浙江120.20 30.27 安徽117.17 31.52 福建119.30 26.08 江西115.90 28.68 山東117.00 36.40 河南112.53 37.87 湖北114.32 30.52 湖南113.00 28.22 廣東113.23 23.17 廣西108.19 22.48 重慶106.4529.57 四川104.07 30.67 貴州106.72 26.57 云南102.73 25.05 陜西108.95 34.27 甘肅103.73 36.03 青海101.75 36.57 寧夏106.27 38.47 新疆87.68 43.77 91.0029.60海南110.3520.02注:各省經緯度值單位為標準地理度;數據來源:google
選取各個省份銀行年末存款余額代表各個省份銀行業年度存款情況,選取各個省份銀行年末貸款余額代表各個省份銀行業年度放貸情況。具體數據由中國期刊網數據挖掘平臺()整理而成,基本參考資料為1991年~2009年各省統計年鑒。
(二) 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的實證刻畫
按第二部分定義的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計算方法,計算得出1991年~2009年間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經度、緯度以及逐年位移的方向旋轉角度和移動距離,具體數值詳見表2。
據表2計算結果,將1991年~2009年中國銀行業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變動軌跡描繪在以經度為橫坐標、緯度為縱坐標的坐標圖上,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軌跡如圖1、圖2所示。 表2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數值刻畫(1991~2009)
年份存款重心經度(XD)緯度(YD)位移距離(D)旋轉角度(θ)貸款重心經度(XL)緯度(YL)位移距離(D)旋轉角度(θ)1991114.9433.72〖6〗115.2534.111992114.9633.3145.10-88.21115.1733.9618.8861.491993115.0433.3811.4638.96115.2033.925.76-53.571994115.3833.054.0512.37115.1233.939.71-6.681995114.9532.9546.9683.56114.8933.3866.2167.931996115.0532.9610.824.77114.9433.416.2932.011997115.2432.9921.348.38115.0733.3416.35-27.961998115.1832.967.5027.32115.1233.355.6912.411999115.2033.016.5070.02115.1333.296.54-80.222000115.1533.089.21-55.47115.2133.4317.3358.292001115.2033.095.2516.82115.2633.405.98-28.712002115.3033.1211.7014.88115.3233.407.30-3.802003115.3633.107.06-19.29115.4033.3013.58-54.622004115.3433.189.16-75.96115.3933.291.0975.202005115.3833.237.2051.89115.4333.1912.04-68.672006115.3533.213.7828.07115.6333.3126.0533.012007115.3333.175.8867.80115.6333.2210.69-89.402008115.2733.228.82-40.91115.5032.9929.3660.522009115.2633.193.2069.68115.4632.965.4935.94注:位移距離單位為千米;旋轉角度單位為歐式幾何角度;經緯度單位為標準地理經緯度
圖1存款重心運行軌跡
圖2貸款重心運行軌跡
1991年~2009年間,銀行存款重心總體呈現由高緯度向低緯度,低經度向高經度移動的趨勢;但在移動過程中出現了1995、2005年等重要拐點。從旋轉角度來看,存款重心移動順時針方向占72.22%,逆時針方向占27.78%。位移距離在3.2至46.96千米范圍內波動,波動幅度較大。說明了我國存款重心在1991年~2009年間整體從西北向東南方向移動。具體來說,1991年~1995年,我國存款重心整體是向西南方向移動,在1996年~2005年,存款重心逐漸朝東南方向移動,2006年以后向西略微移動。在我國存款一直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一個區域的存款基本也能反映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而我國存款重心的運行軌跡基本與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相吻合。
1991年~2009年,貸款重心總體由高緯度向低緯度,低經度向高經度移動,呈現明顯的“西南—東南—西南”方向的演變趨勢。從旋轉角度來看,存款重心移動順時針方向占50%,逆時針方向占50%。位移距離在1.09至66.21千米范圍內波動,波動幅度較大。1991年~1995年,銀行業貸款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動,1996年~2006年,呈現向東移動的態勢,2007年~2009年銀行貸款重心再次呈現出向西南移動的趨勢,原因在于這期間國家的信貸政策對西南區域有比較大的傾斜。從圖2中看出,我國信貸投放一直在動態的變化中,也就是說中國區域信貸投放一直處于不平衡狀態。1991年~1995年中國銀行業貸款投放逐漸向西南方向投放,1996年~2006年東西部差距越來越大,東南地區逐漸成為我國信貸投放的高密度地區。2007年以后信貸投放方向有所變化,開始逐步向西部轉移。
(三) 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的關聯分析
1.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經、緯度變動軌跡比較
由圖3,我國存貸款重心演變軌跡在經度上的對比,可明顯得出我國存貸款重心演變軌跡是由分散走向會合再到分散的特點。總體來說,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移動軌跡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由西部向東部轉移的特點,1991年~1994年,存貸款兩個重心經度變動軌跡正好相反,存款重心演變路徑在經度上由西略偏東慢慢移動,而貸款重心運行軌跡則是逐漸由東到西移動,說明在吸收存款中,東西方向變化不是太明顯;而在信貸投放中,西部地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其原因在于西南巨額的基建投資在發揮作用,國家加大了信貸支持力度。在1995年~2005年,存貸款重心運行軌跡基本上都是由西逐年向低緯度展開東向遞增,吸收存款和投放信貸方面東部地區的占比逐漸加大;2006年以后,存款重心則開始逐漸向低經度地區移動,但是貸款重心則繼續向高經度地區移動。這是由于商業銀行實行集約化的經營模式,它在更大的范圍內分配金融資源,在信貸資產結構不斷調整的情況下,西部地區往往成為信貸壓縮的重點地區,致使區域內資金外流,存貸比持續降低,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存貸重心點的差距越大,說明區域存款外流越嚴重。從存貸款重心的經度整體走勢來看,存貸款重心向高經度地區逐漸移動,基本反映了我國東西部地區在存貸上的不平衡性。
圖3存貸款重心經度變動軌跡比較
其次,從緯度軌跡來看,存款重心和貸款重心移動軌跡趨同性明顯,無論從變動方向還是變動幅度上看,具有相同的趨勢,即貸款緯度總是高于呈緯度波動并向低緯度地區移動。貸款重心移動趨勢始終都是從北向南移動,但是存款重心在1995年以后存款重心逐漸朝北方向緩慢移動(見圖4)。貸款重心緯度高于存款重心表明從1991年開始國家就引導信貸資金向需要鼓勵和扶持的地區流動,推動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在1995年以前,信貸規模作為中央銀行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工具,發揮巨大的作用,所以此時的存貸款重心和國家的宏觀政策緊密相連,即國家的重心由東部沿海地區的帶狀式發展演變為“以東部帶中部及西部”的軸線式發展模式,所以南部地區較多資金流入,加快中西部的開發開放。1995年后,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按照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求平衡、自我發展的原則,實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存貸款重心向低緯度地區逐漸移動,基本反映了我國南北地區在存貸上的不平衡性。
圖4高技術產業重心與經濟重心緯度變動軌跡比較
表3存款經度和貸款經度的單位根檢驗
變量ADF
檢驗值臨界值(5%的
顯著性水平)相伴概率
(P值)結論 Deposit-2.9329-3.67930.0538不平穩D(Deposit)-8.4385-3.68920.0000平穩Loan-2.4804-3.67930.1304不平穩D(Loan)-4.8462-3.68910.0006平穩
2.存貸款重心經度與緯度的格蘭杰因果檢驗
我們采用ADF檢驗方法分別對存貸款的經緯度進行檢驗。
表4存款緯度和貸款緯度的單位根檢驗
變量ADF
檢驗值臨界值(5%的
顯著性水平)相伴概率
(P值)結論 Deposit-3.6793-5.34040.0698不平穩D(Deposit)-10.2081-3.68920.0000平穩Loan-3.5924-3.67930.0123不平穩D(Loan)-6.7794-3.69980.0001平穩
在表3和表4中用D(Deposit)和D(Loan)分別表示存款和貸款的一階差分,從表中可知存貸款經度與存貸款緯度皆取一階差分后,ADF檢驗的統計值在顯著水平α=5%之下統計顯著,故這四個變量都呈現穩定的狀態。
表5存款經度與貸款經度的格蘭杰因果檢驗
零假設 樣本數 F統計值 P值 貸款經度不是存款經度的原因 18 1.43197 0.2500 存款經度不是貸款經度的原因 8.57868 0.0104
由表5可知格蘭杰因果檢驗值在α=5%的顯著水平上是顯著的,因此我們拒絕零假設,認為在經度的移動中,存款與貸款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存款重心經度的移動導致貸款重心經度的相應變動。
表6存款緯度與貸款緯度的格蘭杰因果檢驗
零假設 樣本數 F統計值 P值貸款緯度不是存款緯度的原因 15 4.09864 0.0491 存款緯度不是貸款緯度的原因 6.40561 0.0161
由表6可知格蘭杰因果檢驗值在α=5%的顯著水平上是都是顯著的,我們拒絕零假設,認為在緯度的移動中,存款與貸款之間互為因果關系,即存在由存款到貸款的單向因果關系,同時也存在由貸款到存款的單向因果關系。
四、分析與結論
本文運用重心理論考察1991年~2009年間我國銀行業存貸款業務空間分布格局變動演化情況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得出如下結論:
(一)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分別位于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和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存款重心在以臨泉縣為中心方圓40公里的范圍內運動,貸款重心在以沈丘縣為中心方圓60公里的范圍內運動。存貸款重心的大部分活動區域重合,表明銀行存貸款業務具有類似的空間分布格局。但是,存款重心位于貸款重心的正南偏東方向,二者運動區域不是完全重合,說明我國存款分布以東南地區較為密集,而貸款較多的投向西北方向。這表明,總體而言諸如西部大開發等區域經濟平衡舉措初見成效。但是,但是存貸款重心均嚴重偏離我國地理中心(大地原點),偏向東部地區。表明銀行存貸款業務整體而言在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更為密集。
(二)我國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都嚴重偏離我國大地原點(東經105°55′,北緯34°32′),從銀行業存貸業務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來看看,我國存貸款業務與整體經濟發展都存在嚴重的區域不均衡問題;從總的軌跡變動路線看,我國信貸的不均衡投放問題日益嚴重,正好映射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均有所擴大,轉方式調結構困難不斷加大。這說明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性經濟發展戰略舉措及國家信貸政策的推動下,銀行業貸款業務也出現向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不斷調整的動態博弈局面。
(三)從經度變動情況看,存款重心與貸款重心經度移動軌跡呈現出局部高度相似性。兩條經度變動軌跡在1995年~2005年間以極為相似的變動路線逐年向高經度展開東向遞增。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這說明在經緯度的檢驗中,銀行業貸款重心的移動都可歸因于存款重心的移動,即本區域內的存款基本都投放在該區域內。而在緯度檢驗中,存款重心的移動也可由貸款重心的變動來解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在緯度(南北方向)上我國銀行存款吸收的內生性較強,說明在緯度方向上銀行業存貸款互動良好,形成區域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所以建議中央政府在不影響其區域發展的前提下,來帶動偏北方向地區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陳國立.2006.我國信貸市場的集中與集中度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3):106-110.
樊杰, 陶普曼. 1996.中國農村工業化的經濟分析及省際發展水平差異[J]. 地理學報 (5):398-407.
馮宗憲,黃建山. 2006. 1978-2003年中國經濟重心與產業重心的動態軌跡及其對比研究[J]. 經濟地理(2):249-254.
孫婷,黃建山. 2010.經濟發展與技術空間分布關系的實證檢驗[J]. 統計與決策(9):99-102.
王曉青,李云山. 2004.貨幣供給機制、經濟結構問題與金融總量調控[J].金融研究(9):10-18.
王軍,楊惠馨. 2010. 2006 -2008年中國省際高技術產業效率實證研究[J]. 統計研究 (12):1338-1346.
(編校:少卿)
More Tracking Movements of Deposits and Loans Focus in China Banking
WANG Xiaofang, WANG Ruijun, HU Xiaobing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論文關鍵詞:科技創新,內蒙古,因子分析,空間布局
0引言
科技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地區)科技總量、科技水平及發展潛力的綜合體現,包括教育和科學競爭基礎、技術競爭水平、研究與開發競爭水平、科技人員競爭水平、科技管理競爭水平、科技體制和科技環境競爭水平等多個方面[1],是城市競爭力中硬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科技創新理論起源于技術創新理論和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是區域經濟增長和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其強弱是衡量區域科技實力的重要尺度。城市創新系統理論從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研究中演化出來,由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環境創新等構成,其中知識和科技創新能力是其核心[2]。
城市已逐漸成為現代社會國際生產力分布體系和勞動地域分工中新的空間組織形式,因此未來國際間競爭將主要表現在城市層面上。本文通過對內蒙古9個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模式、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比較,就我區如何形成競爭有序、合作緊密、要素優化配置的有機整體,如何增強政策規劃的協調性和發展的有序性等影響內蒙古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予以研究因子分析,最終構建內蒙古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及空間布局。
1內蒙古城市發展現狀
1.1全區經濟發展初具規模
近年來,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初具規模。全區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7.08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58.04億元,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代,經濟總量迅速擴張。GDP由1999年的1379.3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7761.8億元,在全國各省的位次由第24位增長到第16位;初步核算,2010年我區首次實現生產總值過萬億元,達到11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9%[3],遠遠高于全國4.6%的增長率。據統計,1952~2008年全國平均增長8.1%,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長只有3.6%,而1979~2008年內蒙古年均增長率達到12.1%,分別快于全國和世界經濟增速4個和8.5個百分點。1999~2008年內蒙古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穩居居全國第1位[4];人均生產總值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4638美元,居全國第8位,連續六年保持西部第1位免費論文下載。
圖1 內蒙古2000~2009年經濟增長率變化趨勢圖
1.2全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為了形象描述內蒙古各地級市三次產業結構的特點,在此選用“三軸圖”法,通過三次產業結構重心軌跡的動態變化來形象描述產業演進過程及產業結構的發展階段。
首先選取原點,引出三條兩兩相交成120°的射線因子分析,記為X1、X2、X3軸,則(X1+X2+X3)=100,把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點在Xi軸上,歷年三點連接所得出的三角形重心軌跡即為某時期產業結構的變化軌跡。為了進一步反映產業結構質的變化,可將平面平分成6個區域,其上任何一點可用仿射坐標來表示[5]。三次產業結構根據X1、X2、X3的大小順序,出現圖2所示的6種情況。產業結構高級化過程,即產業結構重心通過左旋模式或右旋模式從兩個方向進入第4區域,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
圖2 產業結構重心對應區域及演進模式圖
通過構建仿射坐標系和簡單計算,可得到內蒙古9個地級市1998~2008年產業結構重心分布區域,并繪制相應的重心軌跡演進變化圖(圖3)。
圖3 內蒙古9地級市產業結構重心軌跡演進變化圖
重心位置在同一區域內變化時,表明產業結構未發生變化;當重心位置有跨區變化時,則意味著產業結構發生了的變化[6]。根據計算結果及圖3可以看出,1990年全區三產業結構比例依次為35.3%、32.1%、27.3%;21世紀后,三次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轉變為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2010年三產產業結構依次為9.5%、54.6%、35.9%。在自治區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各地級市工業化水平也明顯提高,9個地級市產業重心軌跡均呈右旋模式,即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變,由第一產業主導向第二產業主導推進,由產業結構初級化向中、高級化變化的歷史性跨越。但由于各市地理位置、資源環境、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其經濟發展程度、產業結構變化速度也有所差異。
2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
2.1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本文在借鑒吸取了甄峰(2000)、范柏乃(2003)、李宗璋(2005)、孫鈺(2008)、《中國科技發展報告2007-2008》研究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7-2008)》研究組構建的科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遵循科學性、可操作性、獨立性等原則因子分析,結合內蒙古9地級市的實際情況對指標數據進行取舍,構建?絲萍即蔥履芰ζ蘭壑副晏逑擔以便針對內蒙古城市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價。該評價指標體系具體體現?4個一級指標下的8個二級指標和22個三級指標,見表1。
表1 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目標層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單位
內蒙古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
科技創新環境
經濟環境
X1
人均GDP
元
X2
人均GDP增長率
%
X3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社會環境
X4
公共圖書館
個
X5
公共圖書館藏書總量
千冊
X6
普通高校學校數
所
科技創新投入
財政投入
X7
固定資產原值
萬元
X8
科技經費支出總額
萬元
X9
課題經費支出額
萬元
X10
財政科技支出比重
%
物資投入
X11
國有研究開發機構
個
X12
科技人員占研究機構從業人員比重
%
X13
科學家、工程師數
人
科技創新產出
經濟產出
X14
科研經費收入總額
萬元
X15
工業增加值
萬元
科技產出
X16
發明專利數
件
X17
申請專利數
件
X18
授?ㄗɡ?
件
科技創新潛力
教育潛力
X19
教育支出
萬元
X20
高等院校在校學生數
人
科技潛力
X21
國際互聯網用戶數
戶
X22
《經濟問題雜志》2014年第五期
一、投資的重心移動與空間集聚
(一)投資的重心移動在社會經濟現象研究中,區域重心被定義為不同區域權重導致的拉力平衡點,由于各個城市的投資水平不平衡,使得各個城市的權重有很大差異。投資重心移動的方向表明投資活動正在向該地理方向轉移。選取336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自治州、盟)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作為投資指標,分析得出我國1995年投資重心位于河南駐馬店市,2000年和2005年均位于安徽阜陽市,2011年位于河南周口市。1995~2000年期間投資重心向東北方向移動28.06公里,并且東西向移動幅度大于南北向移動幅度,表明此期間,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且超過其他地區,提供了投資重心向東移動的力量。2000~2005年期間投資重心再次向東北方向移動49.43公里,且南北向移動幅度大于東西向移動幅度,表明此期間,以京津冀為代表的環渤海經濟圈憑借著發達的交通網絡、雄厚的工業基礎和人力資本、相對富足的自然資源等區位優勢發展迅猛,投資力度加大,為投資重心的移動提供了向北的力量。2005~2011年期間投資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動74.21公里,造成這種現象的外部原因: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使西部經濟發展得到重視,加強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西部大城市(比如重慶、西安)的投資力度提升最突出。
(二)投資的空間集聚情況全局空間關聯分析(GlobalMoran’sI)反映的是空間鄰接或空間鄰近的區域單元屬性值的相似程度。如果是Xi區域i的觀測值,則該變量GlobalMoran’sI計算公式如下。GlobalMoran’sI指數是一種總體統計指標,它只能說明所有區域與其周邊地區之間空間差異的平均程度。為了更清晰地反映區域經濟內部空間差異的變化趨勢,還要通過局部空間關聯分析來實現。在進行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時,利用LocalMo-ran’sI可以測量每個區域與其周圍地區的空間差異程度,即進行局部空間自相關,它是GlobalMo-ran’sI的分解形式。本文采用Moran散點圖和LocalMoran’sI兩種方法來研究每個區域與周邊區域之間的局部空間關聯和空間差異,Moran散點圖將變量z與其空間滯后變量(wz)之間的相關關系,以散點圖的形式加以描述,即構成了Moran散點圖。其中,橫軸表示變量的觀測值,縱軸表示其空間滯后變量的取值。每個區域觀測值的空間滯后就是該區域周圍鄰居觀測值的加權平均,具體通過標準化的空間權重矩陣來加以定義。Moran散點圖可分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H-H):區域本身與其周邊地區都是高值區,二者的空間差異程度相對較小;第二象限(L-H):區域本身是低值區,而其周邊地區為高值區,二者的空間差異較大;第三象限(L-L):區域本身與其周邊地區都是低值區,二者空間差異程度較小;第四象限(H-L):區域本身是高值區,而其周邊地區為低值區,二者的空間差異較大。將Moran散點圖與行政區劃圖結合起來,便得到LISA集聚圖。本文使用Moran’I來判斷變量自身的空間相關性,Moran’I取值范圍為(-1,1),指數絕對值的大小表征空間相關程度的大小,同時本文給出中國城市2011年投資的Moran散點圖(見圖1),結果顯示Moran’I值為0.15,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在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地區集中分布,在空間上表現出較強的全局空間相關性,呈現出明顯的趨同集聚。中國城市投資的高高集聚城市有20個,分布在長三角、遼中南地區、京津冀地區、山東半島,中國投資的低低集聚城市主要分布中國西部省份、黑龍江的邊疆地區、廣東省揭陽市。中國的投資高低類型區個數僅有2個,即蘭州和重慶,說明在中國很難形成投資飛地。中國的投資低高類型區則伴隨著高低類型區和高高集聚區而生,具體分布在重慶周邊、京津冀和長三角高高類型區周邊。
二、投資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一)數據選擇資本是工業化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中國處于工業化中期,經濟發展處于投資驅動的次級階段,資本投入是維持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投資分為國內投資和外資,考慮到兩種資本的性質與作用不盡相同,FDI對經濟的影響較為復雜,FDI與經濟增長正相關關系在學術界尚未形成一致的結論,一些學者認為外資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并沒有決定性的影響。[18]因此,本文將其分開考慮,分別為國內投資變量(X1)和外商直接投資變量FDI(X2),國內投資變量取扣除外資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土地投入是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運用土地政策實施宏觀調控以來,土地投入對經濟的影響更甚,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平方公里)(X3)作為土地投入。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是廉價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投入以就業人數(萬人)(X4)來表示。由于缺失數據較多,因此本文將剔除,對32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自治州、盟)進行了實證分析。
(二)模型設定本文使用的空間計量經濟模型主要是納入了空間效應的空間常系數回歸模型,包括空間滯后模型(SpatialLagModel,SLM)與空間誤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SEM)兩種。空間滯后模型(SLM)主要探討某個經濟因素在空間上是否有擴散現象(空間溢出效應)。空間滯后模型中樣本觀測值的空間依賴關系由外生的空間滯后變量來表達,其模型表達式為。式中,y為因變量矩陣;X為n×k的外生解釋變量矩陣;ρ為空間自回歸系數;W為n×n的空間權值矩陣,可以用鄰接矩陣(rook)或地理衰減矩陣構建,其中,rook是最為常見的空間權值矩陣,rook規定兩個地區彼此相鄰則為1,不相鄰為0,以此構建矩陣,然后進行行標準化,標準化后的矩陣的行元素之和為1,這意味著一個地區的周圍地區的權重之和為1;Wy為空間滯后因變量,即相鄰地區的觀測值Wy對本地區觀測值y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ε為隨誤差項向量。式中,ε為隨機誤差項;λ為n×1的截面因變量的空間誤差系數;μ為隨機誤差向量。參數λ衡量了存在于誤差項中的樣本觀測值之間的空間相互依賴作用,參數β的大小反映了自變量X對因變量y的影響大小。SEM的空間依賴作用由于存在于擾動誤差項ε中,因此該模型度量了周邊鄰接地區關于因變量的誤差沖擊對本地區觀測值的影響程度。
(三)實證分析本文建立的空間滯后模型(SLM)表示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受周邊鄰接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該模型表示經濟增長存在空間溢出效應。該模型中地區之間的空間依賴性由空間滯后變量WlnY來反映。模型設定為:式(3)中,W為n×n階標準化空間權重矩陣,WLnY為空間滯后變量。ρ為空間回歸系數,其估計值反映周邊鄰接地區經濟對本地區經濟的影響,即ρ值刻畫了空間相關性程度。本文建立的空間誤差模型(SEM)表示地區間經濟增長的空間相關性并不是來源于地區的Y值,而是來源于未納入模型的解釋變量的空間相關性。地區之間的空間依賴性通過空間滯后誤差項Wε來體現。模型設定為:式(4)中,λ為空間誤差自相關系數,其大小刻畫回歸殘差之間空間依賴(或者是空間相關)的大小,λWε為空間滯后誤差項。為了比較分析,本文除了SLM和SEM回歸分析外同時引進普通模型OLS分析,結果見表1。空間回歸決策過程如下:模型的選擇標準首先看LM-Lag和LM-Error檢測統計量。如果兩者都不能拒絕0假設,堅持OLS的結果;如果只有一個LM檢驗統計量拒絕0假設,則選擇與拒絕0假設的檢驗統計量相對應的空間回歸模型。如果兩個LM檢驗統計量都拒絕0假設,則進一步考慮Roubust形式,選擇與最顯著的統計量相對應的空間回歸模型。表1顯示Moran’sI誤差檢驗顯著,指數為4.3043(P=0.000),在統計上高度顯著。這意味著OLS回歸的殘差項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即區域經濟具有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原因則是模型遺漏了空間變量,使得被解釋變量LnY的空間相關性不能完全由模型中的解釋變量(LnX1、LnX2、lnX3、LnX4)所解釋,因此OLS模型回歸得出的結果存在一定偏差。之后,同時對兩個拉格朗日乘子滯后(LMlag)和誤差(LMerr)進行檢驗,結果二者檢驗都顯著,然后對穩健性(R-LMlag和R-LMerr)進行檢驗,結果R-LMerr更顯著(P=0.000),進一步說明有必要進行空間計量模型分析,且認為SEM模型可以更好地擬合空間效應。由于空間計量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ML估計模型中的參數,因此基于殘差平方和分解的擬合優度R2的檢驗意義不大,但可比較各模型的LogL、AIC和SC值來說明模型的優劣。由表1對比發現,SEM的對數似然LogL、AIC和SC的絕對值都比OLS的估計值小,說明SEM模型比OLS模型估計有效。模型中所有變量的系數均在10%顯著水平下呈正相關(除土地投入之外的變量且都通過1%的顯著檢驗)。國內投資(X1)、FDI(X2)、土地投入(X3)和就業人數(X4)越多,城市的GDP總量越大,其中國內投資系數最大,為0.630(P=0.000),這表明影響一個城市經濟水平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其次為就業人數,為0.215(P=0.000)。土地投入在不考慮空間相關線的OLS模型中通過10%的顯著檢驗,而在SEM模型中沒有通過檢驗,即在統計上不顯著。說明考慮了空間相關性的影響,降低了土地投入對中國城市經濟增長貢獻率的顯著性。FDI對經濟的影響為正,為0.118,說明FDI的技術效應和資本積累效應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也就是FDI和地區經濟增長直接形成了區域循環累積效應。SEM模型中的空間誤差項λ的估計值為0.329,且高度顯著,表明城市層面的經濟水平確實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一個城市的經濟水平不僅與物質資本、就業人數、FDI有關,還受到鄰近城市的經濟水平影響。平均而言,鄰近城市的經濟總量每增加1個單位,本城市的經濟總量增加0.329個單位。總之,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本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增加,而FDI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限。
三、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空間計量經濟學方法以全國32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州、盟)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證實了中國的投資分布具有顯著的空間相關性(空間依賴性),一個地區的投資水平受到周邊鄰接地區的投資水平的影響。中國投資的高高集聚區分布在長三角、遼中南地區、京津冀地區、山東半島。依據本文的計量結果,可知首先投資對經濟發展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國內投資對中國區域經濟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作用力遠大于FDI、勞動投入和土地投入等要素。國內資產投資每增加1個單位,GDP就增加0.630個單位。由于FDI對區域經濟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就必須要積極吸引外資以及充分利用外資,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其次,土地作為經濟發展日益重要的稀缺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較大,各地對土地指標的爭奪日益激烈,許多城市進行盲目圈地和過度城市化,加劇了資源環境的不協調,依靠土地投入拉動經濟增長僅是特殊階段發展經濟的權宜之計,而非持續經濟發展的長遠之計。
作者:陳園園王榮成安祥生王建康宋慶偉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太原師范學院管理系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市場條件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涉及多方面的問題,但首先是生產力發展的問題。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著內在關聯,沒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就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根本上是一個問題,因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是生產力發展在經濟結構以及經濟發展驅動力結構變化上的表現。生產力發展的載體是企業,因而企業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只有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于企業,才能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在促進企業發展的各種要素中,市場機制是最重要的。可以說,創造完善的市場條件是促進企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市場機制具有促進企業自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過競爭機制來實現的。因此,重要的是要創造能夠使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市場條件。市場機制在為企業創造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外部環境的同時,也促進了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能力的提高。對于企業來說,無論是觀念的轉變還是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良好的市場條件。客觀的市場條件迫使企業必須有這樣的觀念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市場競爭條件越充分,企業這―觀念也就越強烈。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遵循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心轉到創造更好的市場條件、塑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和增強企業自身轉變發展方式的能力上,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條件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為實現經濟增長拉動力的轉變提供體制保證。具體而言,需要完善以下幾方面的體制:
完善對消費品生產,特別是對服務業發展的投資體制。必須在投資體制上保證政府加大對保障和改善民生項目的投資力度和比重,放寬對社會資金投向服務業的限制,使提高消費比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都能夠得到體制上保證,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到實處。
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從體制上保證國民收入再分配更多地向直接形成居民收入的方面傾斜,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和數量,使更多的人能夠通過再分配途徑獲得更多的收入。
完善初次分配體制,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必須從體制上扭轉壓低勞動報酬作為降低生產成本最主要途徑的這種觀念和做法,使企業逐步提高報酬在生產成本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能夠保證企業創造的總收入中有更多的份額成為勞動者的收入,又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實質上是實現經濟發展源的轉變,即經濟發展主要靠要素驅動向主要靠創新驅動轉變。經濟發展源的不同,反映的是國家創新能力的強弱。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要在體制上保證經濟發展主要來源于科技進步和創新。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條件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戰略任務,政府作為政策的制訂者和宏觀經濟調控者,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起著重要作用。政府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主要通過制訂政策來實現,而政策是政府功能最主要的體現。政府政策能夠影響所有的生產主體,所以,政府的作用遠大于任何一個經濟主體。經濟發展政策不僅從宏觀上主導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也從微觀上規范著企業的行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政府從整個經濟發展的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要求出發提出的戰略任務,政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保證。政策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它能夠按照國家對經濟發展的總要求,根據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或對哪些方面給予支持或對哪些方面進行限制,并能夠進行靈活的調整。政策具有的這種獨特優勢和作用,決定了研究和制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體系,為整個社會實現這一轉變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是政府要做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畢業人數
作者簡介:楊忠旋(1988-),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蔣家瓊(1975-),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湖南 長沙 410006)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8-0012-03
不同時期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有其自身不同的特點,依照其自身發展規律,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而作出適時的調整。[1]本文對美國1999~2010年近十二年層次結構發展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對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中的發展特點及其規律進行研究,發現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期為我國快速擴展的高等教育提供借鑒,使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達到相對均衡狀態,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美國高等教育各層次變化狀況
1.各層次規模的增長速度變化
1999~2010年美國高等教育的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畢業人數呈現出逐年穩步上升趨勢,對于有著高入學率低畢業率的美國,畢業人數的上升說明美國高等教育總體招生規模也有所擴大,見圖1。
2.各層次畢業人數增長幅度各不相同
在美國高等教育總體畢業規模擴大,各層次畢業人數逐年穩步上升的大前提下,各層次畢業人數的增長幅度不盡相同。從圖1可以看出,拿到學士和碩士學位人數都處于穩定的逐年上升狀態。根據表1數據可以看出,學士學位人數從1999年的1237875人上升到2010年的1715913人,學士畢業人數每年的增長率與平均增長率存在較小的差距,碩士畢業人數從1999年的457056人上升到2010年的730635人,碩士人數每年的增長率與平均增長率差距也不大,這說明學士和碩士這兩個層次呈逐年穩步上升趨勢。美國博士生教育向來以嚴要求、高質量的“金標準”聞名于世,博士畢業人數從1999~2009年這十年除了2001年有負增長情況外大體處于平穩上升狀態,只有在2009年在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下,為了滿足緊急的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2]有大幅度擴大,增長率達到134.15%。從年平均增長率來看,博士學位畢業人數增長率最高,其次是碩士層次,再次是學士層次。雖然碩士、博士招生規模的增長率高于學士規模的增長率,但學士畢業人數依然是碩士、博士招生人數總和的兩倍,這說明在高等教育成熟的美國,層次失重問題依然存在。
3.各層次畢業人數的階段增長趨勢
學士層次整體呈穩步上升趨勢,從1999年到2002年,有小幅度增長,2002年學士畢業人數規模增長率4.38%,學士層次增長最大,2003年到2009年屬于平穩增長狀態,2009年到2011年增長率有所上升。2010年的學士畢業人數增長率為3.99%,達到次高點。碩士層次整體也是呈穩步上升趨勢,并且碩士層次的畢業人數增長率總體高于學士層次畢業人數增長率,2003年的招生規模是碩士層次招生規模中的一次小高峰,達到9.03%,小高峰后呈現增幅整體下降趨勢,2006年降至最低點1.77%,2007年開始有所回升,2009年再次回升到5.52%。博士層次規模增長起伏較大,2001年出現-1.66%的負增長情況,2002年到2006年又開始呈現整體穩步增長趨勢,2007年有小的波動,2009年,博士層次呈現大幅增長,高至134.15%,2010年趨于平緩。
總的看來,1999年到2003年各層次整體呈上升趨勢,2003~2004年達到一次小高峰,2004~2005年增幅有所降低后各層次呈平穩增長狀態。除了博士層次在2001年中出現負增長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因素的影響呈現大幅度增長外,學士、碩士層次整體上基本處于平穩上升狀態。從整體增長幅度來看,博士層次增長幅度高于碩士層次增長幅度,碩士層次增長幅度高于學士層次增長幅度,見圖2。
二、美國高等教育各層次比例發展現狀
1.各層次比例格局發生變化
21世紀的美國高等教育已基本走向成熟,處于穩步發展階段,各層次格局不存在大幅度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各層次人才的需要不斷增加,高等教育層次規模和數量上有所擴張,各層次間的比例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從圖3中可以看出,學士畢業人數規模有明顯減少,博士人數規模有相對大幅度的增加。學士畢業人數比例從1999年的71.15%下降到2008年的68.85%,這十年屬于平穩下降狀態,降幅不大,2009年由于突變因素的影響有三個百分點的降幅,2010年降至最低點65.74%。碩士畢業人數比例增長幅度不大,增減幅度在一個百分點范圍內,基本趨于平穩。博士畢業人數情況與學士招生人數情況大至呈現出相背離趨勢,博士畢業人數比例從1999年2.58%上升到2008年的2.91%,這十年博士畢業人數屬于平穩上升狀態,漲幅不大,同樣,2009年由于突變因素的影響有三到四個百分點的漲幅,達到博士畢業人數比例的最高峰6.34%,2009年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從大體趨勢上來觀察,學士畢業人數比例在逐年減少,碩士、博士畢業人數比例在逐年增加,學碩博層次比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正在逐步發生變化。
通過對比1999年和2010年的層次比例情況,可以清晰直觀看出這12年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變化情況,學士畢業比例逐年減小,碩博畢業比例逐年增大(見圖4)。學碩博比例從1999年361.82∶100∶9.8變成954.22∶100∶22.41。這說明兩個情況,一是美國高等教育總體規模有大幅度的擴張,雖然學士畢業比例逐年下降,但學士招生人數有所增加,且增加數大于碩博畢業增長人數總和。二是美國高等教育依然存在層次的失重問題,學士畢業人數比例依然是碩博畢業人數比例總和的兩倍。2010年學士畢業人數比例相對于1999年畢業人數比例放緩,碩博畢業比例增加也說明美國高等教育層次逐步提高,整體規模向更高層次轉變,見圖5。
2.各層次男女比例
(1)各層次中男女所占男女總數比例。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比例格局是學士最多,其次碩士,再次博士。在各層次中男女生所占男女總數比例與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存在相似性,從1999年、2010年各層次中男女占男女總數比例的數據來看,存在一個問題,1999年學碩層次中男生比女生所占比例略低,博士層則是男生所占比例高于女生所占比例。2010年學博層次中男生所占比例高于女生所占比例,只有碩士層次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比例,見圖6。
(2)男女人數在各層次所占比例。美國高等教育在受到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后,加之個人對教育層次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發生了變化,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各層次中男女生人數的比例。從表2數據中可以看出,1999年,學碩層次的女生比例要高于男生,博士層次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到了2010年,各層次的女生比例都高于男生,特別是碩士層次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比例近三分之一,這說明近年來美國女生接受高等教育多于男生。
3.分科類各層次比例
不同學科的層次結構發展變化,既可以反映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又可以體現社會對于高等教育的總體需求。[4]美國的學科專業分類系統共有38個學科群(一級代碼)、362個學科(二級代碼)和1265個專業(三級代碼)。[5]高等教育學位結構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6],本文選取了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農學、醫學、工商管理、教育學、法學、工學、理學幾個不同學科專業作為對象,將1999年和2010年這幾個不同專業的各層次招生比例作為分析樣本進行對比分析,近而發現不同專業的層次結構的發展變化存在一些特點。
(1)農學、理學、文理綜合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學科,層次比例的變化幅度不大。理學和作為交叉學科的文理綜合,在學士層次上比例還有小幅度的增長,在碩博層次上比例都存在小幅下降趨勢,說明美國高等教育在這兩門學科上更加注重學士層次的教育。農學存在學士、博士層次比例下降,碩士層次比例增長的情況,作為研究農業科學的農學,是典型的技術應用型學科,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產業部門,肩負著為其他產業部門提供物質基礎的重要任務,農學這一學科的作用也相當重要,從1999年和2010年數據來看,層次分布比例變化不大,碩博層次比例增長緩慢,說明美國高等教育在農學這一學科上對人才的培養重心開始向碩士層次上轉移。
(2)工商管理、工學作為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二、三產業的學科,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學士層次比例在逐漸放緩,碩博層次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幅。這種變化也體現了美國高等教育在不斷適應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3)醫學、法學、教育學關系社會民生的學科層次比例發生了較大幅度的變化。醫學專業學士、碩士層次比例都發生了大幅度的縮小,博士層次比例增長迅速。教育學專業學士層次比例下降明顯,碩博層次比例都有所增長。變化幅度最大的是法學專業,1999年,法學專業層次比例最大的是在碩士層次,其次是學士、博士層次,2010年,法學專業的學士、碩士層次比例都有大幅度的縮減,博士層次比例出現迅猛增長,高至80.71%,占據法學專業的五分之四。
(4)根據1999年和2010年各學科層次招生比例的數據來看,美國高等教育不同科類的層次結構總體在向碩士層次轉移,比較注重實踐經驗的農學和作為交叉學科的文理綜合,在人才培養方面傾向于學士層次的培養,作為與經濟、民生息息相關的法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層次側重點略高于其他學科,更傾向于博士層次,見圖7、圖8。
三、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研究的結論
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發展變化是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通過對1999~2010年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發展變化情況的研究,得出以下幾條基本結論。
1.各層次整體規模擴大
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基本成熟,1999~2010年是美國高等教育穩步擴張時期,2010年整體規模較之1999年有一定幅度擴充,各層次畢業人數逐年增多,說明之前各層次招生人數也呈逐年增多趨勢,特別是在2008到2009年美國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下,碩博層次的畢業人數有大幅度的增加,遠超出了碩博層次的平均增長率,2010年各層次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回歸穩步增長。
2.各層次比例發生變化
1999~2010年美國高等教育在整體規模擴充的情況下,各層次比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學士層次規模逐年縮小,碩博層次規模逐年擴大,學碩比例出現下降,博碩比例攀升。從總體層次規模分布來看,學士層次畢業人數逐年減少,碩博層次畢業人數逐年增加。未來美國高等教育層次比例重心將從學士向碩士層次轉變,對人才培養的重心也將向碩士層次偏移。
3.各學科的層次結構相應發生改變
通過1999年和2010年不同學科門類層次比例變化情況可以看出:實踐性較強的農學和專業性不強的理學、文理綜合的層次重心在學士層次上;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學科和貼近民生的學科的層次重心將出現上移,重心大體轉移至碩士層次,部分學科重心甚至上升至博士層次。
高等教育結構的研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課題。高等教育結構的建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7]觀察美國高等教育1999~2010年層次發展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層次規模在逐步擴大,各層次的比例重心大體上移,各學科層次結構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也會發生相應改變。然而,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對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需求不同,探索優化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途徑將是一項永久的任務。
參考文獻:
[1]SIR ERIC ASHBY,The structure of high education:A world view[J].High Education,1973,(2):143.
[2]GEOFFREY J.GILES,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J].Higher Education,1978,(7):131-156.
[3]Date collection:high education statistics[EB/OL].http://nces.ed.gov/.
[4]何曉芳,遲景明,李霞,等.1998-2007年中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變遷研究[J].高教探索,2010,(3):47.
[5]劉少雪,程瑩,劉念才.創新學科布局 規范院系設置[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10):69.
農村信用社是銀行類金融機構,又是信用合作機構,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一部分。農村信用社與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農村合作社是由農民入股組成,是為了解決農民以及小生產者資金不足建立的信用組織,其主旨在于為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同時支持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打擊民間不良借貸組織。農村信用社就是農村信貸貨幣機構,一旦出現問題,農業與農村經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阻滯,甚至喪失可持續發展能力,引發糧食危機,因此必須解決湖北省信用社不良貸款難題,以維護國民經濟基礎,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及進程。
1 湖北省信用社不良貸款現狀
根據數據分析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現況為“三高三低”;從形態來看,“兩呆”貸款占比高,逾期貸款占比低;從投向來看,村組集體一級鄉企貸款占比高,農戶貸款占比低;從時間來看,行社分家后占比高,行社分家前占比低。
2 湖北省信用社不良貸款成因
2.1農村信用社自身管理問題
農村信用社是為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而建立,其重心在農業方向。但某些區域的農村信用社,信用審核擔保制度過于寬松。農村信用社人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決策問題草率。
農村信用社是由農業銀行發展而來,其管理人員并無細分而是由農業銀行人員領導管理,缺乏獨立性,導致其放貸盲目性增加,加上經濟體制漏洞問題,行政部門的干預,企業經營混亂,企業經濟效益不佳產生的逃債拒債現象屢見不鮮。集體農業的貸款采取統借統還的舊模式,形成呆賬。
2.2 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問題
湖北省農村信用社受制于同業競爭,拓展大部分的高息存款業務,導致負債規模擴大,資金閑置過多,而總資產對比稍少,為達到資產與負債的平衡度,湖北省大部分地區的農村信用社開始盲目的發放貸款,造成了資金沉淀。部分區域農村信用社為了追求高利潤,將貸款投放農業大戶,導致資金集中,風險加大,其中還有部分主力農村信用社在清收盤活中,沒有實際消化本金,只著重利息清收。管理人員把重心放在貸前審核、貸時審批、而忽略了貸后檢查,各項管理制度的執行強度、力度不夠。
3 湖北省信用社不良貸款的解決措施
3.1 當地政府強化管理政策
管理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亂象,當地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關政府部門應該幫助農村信用社改善這一亂象,化解由此帶來的巨大風險,給予農村信用社政策上的鼓勵支持以及監督,完善其貸款程序的各項機制,改善農村信用社人員管理體系問題,加強對政府人員走捷徑借貸的管理強度。
3.2 農村信用社注重自身管理
不良貸款亂象的產生與農村信用社自身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改善信用社內部管理,提升工作人員的素質以及自我監督的能力必不可少,也應適當施加壓力,著重收清盤活這方面的問題,還可內設不良貸款專案處理組,改變呆賬情況,后期管理也應加強,從而預防不良貸款的再次崛起。對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的關系應該細分甚至是隔開,同時農村信用社人員的管理問題、培訓問題等都應進一步改善。
對已經形成的不良貸款,應該按照法律法規逐步追究其責任人以及責任單位的責任,同時對不良貸款可以分級處理,分為重、中、輕三個級別,按照等級進行先后處理。對于不良貸款的認定標準以及核對程序也必須達到完善,加強對于不良貸款的催收。加強農村信用社貸款的審查力度,前期貸款審核,中期貸款審批,后期貸款核實其及后期追蹤管理方面應劃為重心。
【關鍵詞】浙江省;縣域經濟;城市經濟;轉型;動力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進入新世紀以后,浙江“產業層次低、企業規模小、空間布局分散”(低、小、散)的縣域經濟正在經歷“成長的煩惱”,面臨轉型升級路徑鎖定的困境,給浙江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換滯緩、高端要素短缺、公共服務能力薄弱等。因此,浙江縣域經濟亟須轉型升級。2014年,浙江人均GDP為72967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1878美元),跨越10000美元,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這一發展階段對浙江經濟形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經濟以集約集群集聚與高端高質高效的優勢無疑成為理想的經濟形態。因此,我們很有必要研究浙江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的動力機制。
二、浙江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新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市場化、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推進,浙江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呈現新趨勢。主要體現在:一是城市經濟發展效率超越縣域經濟;二是縣域經濟融入都市區發展;三是發達縣(市)進入城市經濟快速發展期。這些表明浙江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升級已成必然趨勢。
(一)城市經濟高效發展,成為驅動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導性力量
隨著城市化重心從小城鎮向大中城市轉移,各類生產要素和產業不斷向城市集聚,城市經濟快速、高效發展。2012年①,11個設區市GDP達16479.67億元,占全省的47.74%,人口僅占31.77%,而58個縣(市)②GDP達18038.49億元,占全省的52.26%,人口卻占了68.23%。11個設區市的經濟發展效率遠遠高于58個縣(市)。而且11個設區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財政總收入分別占全省的52.74%、56.34%,占據了半壁江山。隨著新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以城市群和都市區為載體的城市經濟將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力量。2013年杭甬溫三大中心城市市區集聚了全省17.18%的人口,卻創造了33.35%的地區生產總值。
(二)都市區和城市群逐漸形成,縣域經濟融入都市區發展成為新趨勢
都市區和城市群的形成增強了縣(市)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系,促使縣域經濟從支撐城市經濟發展為主向接受城市經濟輻射為主轉變,促使區域空間結構網絡化發展。目前,環杭州灣、溫臺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和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逐漸成形,將近50%的縣(市)已被納入網絡化城市體系中。杭州都市區吸納了臨安、富陽、德清、桐鄉、海寧和紹興等6個縣(市);寧波都市區吸納了余姚、慈溪、奉化、寧海和象山等5個縣(市);溫州都市區吸納了瑞安、永嘉、樂清、洞頭、文成、平陽和蒼南7等個縣(市);金華-義烏都市區吸納了東陽、浦江、蘭溪、武義和永康等5個縣(市)。這意味著這些縣(市)必將受到城市經濟的輻射,縣(市)與中心城市融合發展將成為趨勢。城市經濟正在一步步“吞噬”縣域經濟。
(三)發達縣(市)進入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服務化趨勢不斷增強
“四換三名”①、“退二進三”等一系列產業轉型升級措施促使各種城市經濟業態不斷涌現,傳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或生產業轉型,產業結構服務化趨勢不斷增強,縣(市)服務功能不斷提升。2013年,紹興縣、義烏市、慈溪市、嘉善縣等22個縣(市)人均生產總值跨越10000美元(見表1),迎來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商貿服務業、金融業、物流業、信息產業等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人數比重持續上升。以義烏市為例,從2000—2013年,義烏市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從43.5%持續增長至57.05%。發達的商貿服務業提高了義烏市服務其他縣(市)的能力。此外,部分縣(市)以“智慧城市”為抓手促進“生產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帶動了信息產業等相關生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產業結構服務化趨勢。
三、分工視角下的浙江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動力機制
浙江縣域經濟呈現向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并非偶然。因此,我們很有必要研究其轉型的動力機制。如此,一來可以更好地推動浙江縣域經濟轉型;二來可以為全國其他縣域經濟提供發展的參考。
(一)概念界定
縣域經濟是農村市場化取向改革的成果,本質上是農村工業化與以小城鎮(建制鎮)為重心的城鎮化在縣域空間上融合互動促使縣域產業分工所產生的特征鮮明的經濟形態。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產業,縣域功能以生產為主;二是縣域城市化水平不高,空間集聚度低,產業布局分散,城鄉二元結構明顯;三是縣級行政區劃為經濟發展的空間依托,縣城與中心鎮往往是縣域經濟增長極;四是區域分工水平比較低,以部門間分工或區域產品分工為主,缺少產業鏈層面分工。城市經濟伴隨城市化進程而發展,本質上是集聚經濟,是分工與集聚在地理空間上互動所產生的具有較強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的經濟形態。呈現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推動力,農業現代化是重要的支撐力;二是在集聚與分工的互動中,生產業從第三產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主導產業,城市以服務功能為主;三是城市人口以非農人口為主,城市化水平比較高,中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比較強;四是產業鏈分工水平高,城市之間分工明確、錯位發展,都市圈經濟是其演化發展的高級形態。由上可見,從分工角度來看,縣域經濟是一種以部門分工為主的經濟形態,而城市經濟是一種以產業鏈分工為主的經濟形態。因此,從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升級可以理解為分工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也就是說,浙江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升級是經濟形態的轉變,分工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經濟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而不是行政區劃的調整②,更不是縣域經濟的“消滅”。
(二)動力機制分工
從縣域與區域兩個層面作用于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縣域層面,分工深化提高個人或企業專業化水平,引起市場規模擴張與分工網絡擴展,推動人口集聚、產業集中,提高縣域空間集聚度,促進服務業大發展,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帶動縣域空間結構與功能的轉變。區域層面,分工深化使得中心城市經濟能級提升,使得城際之間分工協作、經濟聯系密切,增強了縣域與中心城市的融合互動,促進都市圈形成與發展,基于明確的城市等級體系與密切的城際經濟聯系,縣域經濟受城市經濟輻射而轉型。因此,轉型的關鍵是利用促進分工演進的機制。基于貝克爾和墨菲(BeckerandMurphy,1992)[1],楊格(Young,1928)[2]與楊小凱(1998)[3]等人的研究,分工受到交易成本、市場范圍、社會知識水平與協調成本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市場化、城市化、工業化與信息化是縣域經濟轉型的促進機制。市場化有助于明確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消除市場壁壘,推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建立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擴大資源配置范圍,促進區域分工。城鎮化推動人口、產業等資源向城市集聚,提高空間鄰近程度,加快知識、信息、技術等要素的傳播與分享,提高社會知識積累水平,降低生產活動的協調成本。工業化推動制造業發展,為服務業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為城市化提供基本動力。信息化釋放空間與時間對資源配置的約束,擴展了市場空間與容量。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正是在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與城市化的作用下,浙江縣域經濟呈現向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
1.動力機制Ⅰ:市場規模擴張與分工網絡擴展。亞當?斯密最早提出“分工受市場范圍限制”的觀點即“斯密定理”。阿林?楊格(Young,1928)充分肯定“斯密定理”,并深化了這一觀點,認為“分工一般的取決于分工本身”,即分工與市場規模之間是相互影響和決定的一種網絡關系。因此我們可以說:市場化深化縣域分工,推動分工網絡形成與擴展;分工深化提高市場化程度,擴大市場規模。市場化從廣度與深度兩個層次提高分工水平。在廣度層面,市場化促進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擴大了資源優化配置的空間范圍,直接推動市場規模擴大和區域分工深化;在深度層面,市場化明確政府與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消除市場準入限制、行業壟斷等各種市場壁壘,改善了經濟活動所需環境。浙江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個市場化深化的過程,是一個市場規模擴張與分工網絡擴展互促互進的必然結果。20世紀80年代,浙江率先實施農村工業化,開始市場化取向改革。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市場化進程,推進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農村工業化與市場化的互動開啟了縣域經濟支撐城市經濟發展之路。隨著市場化的推進,浙江經濟呈現出兩個發展特征。一是各類商品和要素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相應的商品與要素市場逐步建立,區域市場體系逐漸形成,區域貿易流量大大提高,典型地表現為各類專業市場的快速崛起、擴張與國內外貿易量上升。二是在地方政府產業政策引導下,縣域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條件,依托區域市場體系,融入區域產業分工,建立自身的產業體系,這不僅推動了浙江區域產業結構的形成,也固化了區域產業分工體系。進入新世紀,信息化以其強大的滲透力、影響力融入經濟活動的每個環節,提升提速市場化進程。各類專業市場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無論是規模還是功能都得到極大地提升,分工網絡進一步擴展,縣域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目前,隨著義烏小商品城、余姚中國塑料城等專業市場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商貿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等生產業大發展。
2.動力機制Ⅱ:人口集聚、產業集中與縣域空間集聚度提高。縣域空間集聚度的提高能深化縣域層面分工,推動產業轉型,進而帶動縣域空間結構與功能的轉變。錢學鋒、梁琦(2007)[4]認為分工與集聚之間的內在聯系乃是通過報酬遞增作為媒介而實現的。也就是企業為獲得遞增的報酬必然會集聚。貝克爾和墨菲(BeckerandMurphy,1992)[5]在《勞動分工、協調成本和知識》一文中指出分工不僅受市場容量的限制,更受到協調分工的成本以及社會知識水平的限制。只有在不存在協調成本或者協調成本相對較低而市場又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分工才會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人口與產業的集聚或者說城市化的推進加速知識積累,縮短空間距離,方便經濟主體之間信息交流,大大降低了生產活動的協調成本。綜上所述,人口集聚、產業集中即縣域空間集聚度提高的過程就是縣域層面分工深化的過程,就是縣域產業轉型的過程。浙江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升級是以建制鎮為重心的城鎮化向以縣城與中心鎮為重心的城市化演進的過程,表現為人口、產業等資源從向建制鎮集聚到向縣城與中心鎮集聚。工業化為城市化提供物質基礎,推進城市化;城市化則為工業化提供空間依托。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中,人口、資金、技術、產業等各類經濟資源向縣(市)地理空間集聚,城鎮就業人數不斷增長,產業種類也不斷增加。縣域空間集聚程度的提高使得需求多樣化,引起中間產品需求擴張,進而深化了縣域層面分工,推動生產業、消費業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使得縣域產業結構服務化趨勢不斷增強。20世紀80年代,浙江以小城鎮為重心的城市化與農村工業化的互動推進鄉鎮企業快速發展。鄉鎮企業與專業市場的融合互動導致產業集群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的“塊狀經濟”。在該城鎮化戰略的指引下,浙江經濟出現“弱市強縣”與“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現象。90年代,浙江省政府不失時機地提出以中小城市為重心的城市化戰略。中心城市開始快速發展,城市經濟崛起。縣域經濟進入自身產業結構調整期,開始向城市經濟轉型升級,但對城市經濟的支撐作用并沒有減弱。2006年開始,浙江率先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自此,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的互動得到加強,使得縣域經濟受城市經濟輻射效應越來越強。
3.動力機制Ⅲ:都市圈的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都市圈具備以下幾個特征:一是都市圈以集聚能力強、輻射能力強的中心城市為核心;二是具有發達完善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周邊城市與中心城市之間交通通達性高、信息交流通暢;三是圈內城市之間產業分工明確、職能互補;四是圈內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商品與勞務自由貿易,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強。可見,都市圈的形成與發展是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與信息化在區域空間互動發展的結果。這是因為:市場化消除市場壁壘,推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商品勞務自由貿易,是都市圈形成與發展的前提與保障;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高級要素與高端產業向中心城市集聚,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與輻射能力;信息化統籌提升工業化、市場化與城市化,促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縮短城市之間空間距離,擴大了市場規模,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而且加速了知識積累,進一步深化分工,最終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熟都市圈由強大的中心城市、緊密的城際聯系與清晰的城市等級體系的構成。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在空間上的融合互動,促使環杭州灣、溫臺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與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都市區形成。隨著“七線兩樞紐”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城市化的集群化、網絡化發展趨勢日漸明顯。“十二五”時期,浙江四大都市區、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積極推動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和功能,提高中心城市與周邊縣(市)之間的產業梯度,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縣(市)則主動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因地制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商務、金融等生產業,積極發展旅游、商貿等生活性、消費業;中心城市與縣(市)之間以交通、信息通道等基礎設施為依托實現鏈接。這些規劃都將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縣(市)的融合互動,最終實現中心城市拉動縣域經濟轉型。
四、啟示
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與市場化的影響下,區域分工水平不斷提高,縣(市)與中心城市之間經濟聯系不斷加強,一體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浙江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升級應堅持“強縣戰略”與“都市圈戰略”雙輪驅動轉型。在“強縣戰略”指導下,深化縣域內部分工,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轉型,大力發展生產業,以產業轉換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在“都市圈戰略”指導下,深化區域層面分工,城市化重心從中小城鎮向大城市傾向,促進高級要素、高端產業等資源向中心城市集聚,提高中心城市集聚與輻射能力,將縣(市)納入都市區發展。深化縣域內部分工關鍵在于以城市化與信息化優化工業化,重點在于發展生產業,主動力在于縣(市)城市化的推動作用;政府作用則在于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針對性地實施“招商選資”,延長產業鏈。具體表現為:一是加快推進縣(市)城市化,提高縣域空間集聚度,合理發展服務業,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與信息產業等生產業,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二是以“智慧城市”、“數字城市”建設為著力點,努力提高企業、產業發展平臺與社會領域信息化水平,加快實現企業產品、研發、生產過程與管理、營銷等環節的信息化;三是提高經濟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區域甚至全球分工,圍繞主導產業承接中心城市或國際轉移產業,采取“補鏈式”招商引資,提高生產迂回度,提高中間產品生產量,促進生產業發展。深化區域分工關鍵在于深化市場化改革,推進新型城市化與信息化融合互動,重點在于明確縣(市)區域地位,主動力在于新型城市化的引領作用;政府作用則在于擴大區域合作范圍,加深區域合作深度,努力消除區域壁壘,實現地方政府共贏。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完善縣域經濟發展的“硬環境”與“軟環境”,促進生產業發展;二是創新區域經濟管理體制,構建區域協調機構,消除行政區劃與體制機制對都市圈發展的限制;三是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構建“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的城市等級體系,同時要重點提高中心城市經濟能級,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以城市經濟反哺縣域經濟。
【參考文獻】
[3]楊小凱.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縱觀中國歷史,一般都以“上下五千年”來概述中國歷史發展,五千年是一個時間概念,以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發展作為線索。歷史,本就是一個對于時間的不懈求索與探究的學科,但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不僅呈現的是時間上的推移與進步,更呈現的是多樣化的文化現象,這與中華大地“縱橫一萬里”的特點不無關系。
1.地域差異形成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差異
近現代以來,許多歷史學者越來越關注歷史與地理的相融合,以地域的視野縱觀中國歷史變革與文化進步。由此形成了一門學科為歷史地理學,其主要研究的方向有四點:一為復原,即各別時期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的近似復原;二是變遷,即不同時期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三是分布,即特定時期的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的主要分布點研究;四是差異,即特定歷史時期中地理面貌與人文地理面貌間的不同地域間的差異。而對于中國歷史學者所關注的地域視野主要是第四點,即針對特定時期不同地域所產生的不同文化差展與風土人情。地域差別包括自然地理景觀的差異與人文地理景觀的差異。《史記》中“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講的就是這種由于地域的差異而導致的人文地理景觀的差異。而在中國人文地理的研究層面上,以漢族聚集地為例。秦嶺淮河為界,形成南北風土人情的差異。如在使用交通工具上形成南船北車的差異,在飲食上形成南米北面的差異,更在風土人情上形成南方人細膩溫柔如水,北方人粗獷、豪放如風等等。這些都是由于歷史的發展,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差異,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歷史文化特點。而地域差別產生的淵源也是跟歷史的不斷變遷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2.不同時期的中國歷史文化差異
秦漢時期,我國以北方的關中與山東作為兩大農業中心,也是政治經濟的中心。而南方由于地廣人稀,幾乎屬于空白階段,因此炎黃文化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主要文化,漢中地區為代表的中原地區是當時全國的文化中心。漢武帝獨尊儒術,到百年后的成帝,劉向將全國境內劃分為若干區域,時任丞相的張禹使僚屬朱贛按區敘其風俗,后被班固編于《漢書地理志》當中,根據此項資料可發現,當時全國齊地“士多好經術”,魯地“其好學猶愈于他俗”,三輔世家好禮文,但各地還沒有提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相反不同地區還出現不符合儒家禮教的習俗。如三輔“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杰則游俠通奸”。河內“俗剛強,多豪杰侵奪,薄恩禮,好生分。”楚之江南“信巫鬼,重祀”。吳人以文辭顯,“其失巧而少信”等等。表現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特點。隨著魏晉南北朝社會大變遷,北方移民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南北經濟發展已呈均衡態勢。但這個時期,仍以北方為中心,盛唐可以說是南北共榮的文化發展階段。《隋書?志?地理志》將隋煬帝時期全國一百九十個郡按《禹貢》九州編次,各于州末略敘其風俗。《地理志》表示,九州之中,兗徐青三州十五郡為教化最好的地區。其次為豫、冀兩州,這五州指的便是黃河下游兩岸即所謂的關東地區。而關西地區基本為儒家聲教所不及,長安附近關中平原三郡,風氣極壞,“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三輔以北以西的古“六郡”之地,則比較淳樸,自此以北緣邊九郡及河西清群“多尚武節”。秦嶺以南長江上游地區,唯蜀地“頗慕文學,時有斐然,”漢中與巴地則“質樸無文,不甚趨利……”漢中以西蜀郡以北諸郡則因“連雜氐羌,人尤勁悍”……即使處于盛唐時期,其表現出的文化差異也是略有不同的。天寶年間的《通典?州郡典》中記載了其間三百多府郡的風俗。舉例來說,塞上文化主要是指以駐守邊疆的士兵為中心的文化特點,表現為唐代北方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及自然地理景觀。以儒家文化為例,興盛地區在北方“山東”,兗州,南方“吳中”,略如隋時舊樣;惟以蜀土比齊魯,與隋代相比略有發展。由于安史之亂,北方居民再次大南移,使南方經濟發展速度再次加大,南方人才迅速增加,五代末的時候,長江流域的經濟力量已遠超北方,成為重要的經濟重心。北宋時期,北方再次成為政治中心,經濟發展有見長之處。但靖康之難以后,文化重心再次南移,甚至遠至福建及嶺南地區。北方由于長年戰亂,已無力扭轉其經濟中心南移之勢。《宋史?地理志》中將崇寧時二十四路合并為十二區,略述為中原地區“多專經術”,南方地區則“好為文辭,登科弟者尤多”,在此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兩宋是理學最昌盛的時代,但徐福建一路講誦竟概未涉及,由此可見即使在宋代,理學也未必已被讀書人所普遍接受;二是文化最為發達的兩浙、江南、福建地區,又普遍信鬼、尚祀、重浮屠之處。宋代民間佛道權威顯然比周孔之教要高得多。元明清時期雖然政治重心在北方,但經濟重心已固守南方,同時南方人才濟濟,明制內閣大學士皆翰林出身,其中南直、浙江、江西三省共得75人,占全國總數的45%,從人才分布總形勢來看,東南最盛,中原次之,西北與西南最為落后,西北陜西,現代的陜甘青寧四省區只出二人,西南的廣西和云南也只出二人。清代江蘇狀元幾乎占全國一半,重要學者皆來自于南方。時至今日,我們仍可從南北方經濟發展特點一窺當年的歷史文化變遷的腳步。
3.地域差異的語言表現形式
地域差異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即為語言的變化。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它隨著人口的遷移而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從語言發展變化來看,幾次的南北大融合是語言變化的重要階段,也是語言豐富與發展的重要階段。首先表現在詞匯的,新詞的加入,舊詞的滅亡,在每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里,詞匯變化是首當其沖的,它是語言系統中變化最快的一種,幾乎每時都會產生新的詞匯,又伴隨著舊有詞匯的消失;二是表現在語音上,目前我國語音系統已形成方言系統,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地語音也在慢慢變化。三則表現在語法上,這是語言系統中最為固定的一種。一般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參考我國文言文語法與現代漢語語法,仍可以發現語法的變化。總而言之,從先秦兩漢歷代中原王朝來看,幾千年來沒有一種文化可以貫穿所有時期,各時代不同的風土人情差異,使我國歷史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中華文化的地域差異并不是在否定中華文化的共同性。這二者是辯證在存在著。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有著共同意識的文化大國,文化在相通之處,更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可以看出我國文化,兼容并進的特點。在外來文化相沖擊的今天,以地域視野考察中國歷史發展,與文化差異更多的便是通過對差異性的辯證討論,而找出共同性的發展路徑,真正做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一直以來,人們都用經濟總量、貿易總額等的改變從定量的角度對經濟進行劃分、解析和推理。殊不知,經濟還可以從心靈的感受、喜惡的深淺程度來做以定性的區分。如今人們已經迎來了經濟發展的“心時代”。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只有那些能夠把握住時代脈搏的人才能收獲豐厚的利益。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投資者只有順應經濟的風向才能實現既定的目標。
“在心時代,人們為自己的經歷、體驗和感悟而付錢。在這里,一系列表現文化意味的產品被制造出來,人們知道自己主要在消費符號、感覺和信仰,或兼而有之,生產者為滿足人們對這一系列文化符號、樣式的認識、認知和認同,努力使經濟活動在文化之中展開,心經濟就這樣應運而生。”這是寫在《心經濟33條鐵律》扉頁上的一段話,概括性地講出了“心經濟”的含義和由來。簡言之,這本書是有關時代、市場、經營、管理四個重點方面的三十三條鐵律,均具有規律性的力量,若違背了,就很難成功。作者曹世潮,是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所長,文化學者、未來學家,從事文化和文化戰略研究二十余年,對國家、地區、產業、行業、公司之間的戰略形勢亦相當通透。作者舍棄往常以“生產”的標準來劃分經濟、社會和時代,大膽地提出以“需求”的準線來重新審視整個經濟社會。在書中,作者認為心經濟與身經濟標志了經濟以2001年為界限,進入了完全不同的兩個歷史階段;即公元2000年以前,人類以物質生產滿足人的身體、生理、生存需要,即身時代;21世紀伊始,人類將重心轉移至情感與精神需要,即“心時代”。
新奇的視角、通俗的語言以及睿智的分析促使我細細研讀了這本書的內容,對于作者所想要傳達的思想也有了更多了理解和想法。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書中闡述的“鐵律之十九:排浪式消費”。在心經濟時代,消費的產品由于是文化產品,而且是針對人們的情感與精神需要的,這樣的消費一定是潮汐式的,是在不同的波浪式中發展、前進。接下來作者將形成這種消費形式的原因從四個方面加以分析,分別是人的心情的自然變化、民族的不同情性、人們始終變化的生活以及文化規律性的改變。以人們變化的生活因素為例,作者從美國911事件為切入點來解釋,指出該事件發生之后,美國人的消費就開始下降,流行的東西特別是文化產品其主題也發生了變化;詩歌成為流行,黑色的服裝流行起來,旅游業受到重創等,這同當時美國人的心境和發生的時事是有很大關系的,但是當其國人的悲傷感漸漸退去時,這些流行的事物也隨著改變。經濟的發展就這樣隨著人們生活的變化、心情的波動而起伏變化,形成了排浪式發展的規律。
《心經濟三十三條鐵律》這本書用平實易懂的語言,生動貼切的實例從經濟生活的細枝末節向讀者傳達出其對宏觀經濟的準備把握與理解。但最讓我感到難能可貴的還是作者超前的理念和對經濟、文化滲透式的理解。身與心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需要,這樣的劃分也在人們面前呈現了兩種決然不同的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這兩種經濟特質的揭示引發了人們對于經濟發展的重新審視和更加深刻的感悟。而且書中所講的這些鐵律渾然一體,可以彼此互動、觸類旁通。倘若從投資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內容的話,我認為其對于未來的投資行為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和戰略意義。如果一個投資者可以意識到21世紀“心生活、心時代、心經濟”到來的這一無可逆轉的趨勢,那么對于其未來的投資方向也會有一個更加明確的目標。作為一個卓越的投資者,更應順應經濟發展的大勢,著眼于長遠,將注意力集中于商品的精神及文化附加值上來,而不再單單是商品本身。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去規避投資戰略上的風險與失誤,以獲取更多的利益。隨著信息交流傳遞的加強,俯瞰現在的經濟市場,我們不難發現商品的同質化已是愈演愈烈,競爭也隨之加劇。要想在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去,除了要關注商品的功能價值之外,還要專注于商品所能帶來的心靈價值。具體而言就是商品的設計、構思以及創意等這些之前少被關注的“軟競爭力”。因而對于這些產業的投資回報將更具有更大的意義和升值空間,不失為投資者的明智之舉。玩具行業是表現最為明顯的一個產業。如今玩具市場招攬顧客的不再是以往那些復雜或者龐大的事物,而是那些能給人帶來精致心靈沖擊的物件。也就是說玩具市場已經洞察到“心時代”的到來,至于那些反應稍慢的企業就不得不被時代和市場所淘汰。綜上所述,在“心時代”到來之際,投資者應以敏銳的洞察力把握這一時機的關鍵變化,將注意力的重心更多的放到實體經濟的文化價值上來,比如產品獨特新穎的寓意或者其他的與之有關的紀念意義,當然同時也不可放棄對產品本身質量的追求,因為對產品心靈體驗的價值是建立在其物質基礎之上的。在心經濟時代,正所謂得民“心”者的天下。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