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時間:2023-07-21 17:27: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1篇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severe water shortage.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re water pollution, low efficiency of water using, water waste and behind the management level.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and re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som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controlling the water consumption,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ing, curb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water reusing, accelerat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so on.

關鍵詞: 水資源;管理策略;節水型社會;可持續發展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management strategy;water-saving soci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5-0017-01

0引言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廣義的水資源包括海洋、冰川、河流、地下水等水體;狹義的水資源指廣義水資源中可以逐年恢復更新的淡水,在工程上,水資源僅指狹義水資源中可被人類開采利用的淡水及用于冷卻的海水。目前,世界上每年有5萬多億m3水體被污染,預計到2025年,將有28-33億人面臨淡水不足[1]。中國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13個國家之一,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2010年,我國將“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定為“嚴格水資源管理、保障可持續發展”。

1我國水資源的特點及管理現狀

1.1 水資源的特點①人均淡水資源匱乏。我國淡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2300m3,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②時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水資源東南多、西北少;降水量大多集中在汛期。③用水量大、利用率低。2009年,全國用水量達5000多億m3;但有效利用率只有16%,噸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8左右。④水污染嚴重。我國屬污染型(有機污染為主)缺水,2009年,全國污水排放總量已達589.2億t,多數污水未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導致約80%的水域受到污染。

1.2 水資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①體制上的弊端。我國水資源管理目前處于分散狀態,未建立以經濟手段為核心的管理體制;水資源配置不合理,生產力布局和水資源不匹配的問題長期存在。②供水短缺與用水浪費并存。我國人均供水能力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全國669個城市中有400個面臨缺水,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約50%)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長期以來國家重視新水源的開發,但忽視了節水方針的貫徹[2]。③缺乏創新意識。水資源管理體制與制度的整體創新進展緩慢,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3]。

1.3 國際水資源管理經驗①美國。美國對水資源實行由州、部落和市政當局負責的分散管理體制[4]。水資源管理策略為:開發新一代水資源監測技術、開發并推廣可提高供水穩定性的技術、研發水資源利用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強對水生態系統服務及用水需求的了解、改善水文預測模型及其應用等。②英國。英國實行以流域為基礎的水資源統一管理,中央對水資源按流域統一管理與水務私有化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國家環境署的主要職責是制定水法、執行環境標準、發放取水和排污許可證、實行水權分配、污水排放和河流水質控制等[5]。③日本。日本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多龍治水、協同管理”,注重水資源的長遠規劃,并通過法律使其成為國家意志[6]。開發先進的節水、治污技術,重視中水、雨水的回用,利用經濟杠桿調節用水量。

2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管理策略

2.1 控制用水總量、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進一步完善水資源規劃體系,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以需水管理為核心,抓好全國、流域、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和節約。落實水量分配和取水總量控制,推進水權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滿足重點缺水地區的用水需求,切實加強應對突發事件的水資源調度工作。

2.2 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社會強化節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額標準。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組織開展先進的節水技術科研攻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現代節水農業,積極推廣技術成熟、節水減排效果顯著的工業節水技術及居民生活節水器具產品。建設節水文化,逐步形成節約用水的行為規范和社會風尚。

2.3 改革體制、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主要有水資源開采利用的市場化、提高公眾參與度等措施。在水資源管理中,居民有權了解水資源的相關信息并參與到決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繼續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促進水務行業市場化改革進程,實現對水資源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的統一管理。

2.4 治污在先、保護水生態劃定水源保護范圍,強化執法管理。加大水污染防治的科研投資力度,建立完善的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逐步實現廢水集中處理。此外,治污不單指污水,也包括生活垃圾、工業垃圾、畜禽糞便等,避免污染物進水,對水資源進行源頭保護。

2.5 重視雨洪利用和污水回用儲存降水和洪水,簡單處理后綜合利用,如景觀水、消防用水、冷卻水等。將城鎮污水廠二級出水進行深度處理(納濾、反滲透),出水可用于綠化、道路噴灑、沖廁、洗車。此外,還要加強地下水儲備[7]。

2.6 開展水資源綜合管理的研究工作加強水資源質與量變化動態及其影響因素的監測,為水資源管理建立信息平臺。加強需水管理的科學研究,在綜合研究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水平。

3結論

①我國面臨著嚴峻的水資源形勢,強化水資源管理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需要,在水資源管理體制的改革過程中應大膽借鑒和參考國外的先進管理模式。②優化配置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創新體制、治理水污染、污水資源化是提高我國水資源管理水平的基本措施。

參考文獻:

[1]Kaveh Madani.Game theory and water resource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9,1:1-14.

[2]王慶永.我國水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9,18:6-7.

第2篇

關鍵詞: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

如今,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現代意識的重要標志,盡管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目前在許多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但有一點卻是大家的共識: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將成為人類新世紀的主題。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建設生態林業正是適應這一要求的最佳模式。

生態林業是指遵循生態經濟學和生態規律發展林業,是充分利用適當地自然資源促進林業發展,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創造最佳狀態環境的林業生產體系。它的主要功能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對水利工程使用壽命都有巨大作用,對農牧畜產起到屏障作用。生態林業建設是生態經濟多樣化和生態平衡的環境基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林業不僅可以提供多種可再生資源、能源,還能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能夠為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發展提供廣闊前景。

(一)建設生態林業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本質要求

建設生態林業能夠為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化創造條件,為科技發展生態化奠定重要的物質和環境基礎,為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生態化提供重要保障。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必然帶來人類經濟生活乃至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革。人們的衣食住行已開始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追求無污染,保持天然特性。食品、人居環境等方面生態化趨勢尤為明顯,由此帶動了物質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同時,生態環境服務成為有價的消費品,生態旅游不斷發展,生態補償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和消費方式的重要因素。人們生活、消費方式的生態化轉變,有賴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建設和恢復,不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

(二)建設生態林業是我國建設生態經濟的重要力量

建設生態經濟是我國物質文明建設在準確把握國情基礎上的高度概括。核心是生態和經濟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它強調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節約資源相結合。林業提供的豐富而多樣化的生物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以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生態利益、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相統一的現代林業建設、綠色產品和旅游產業開發等形成的社會經濟發展潛力正在成為我國建設生態經濟的重要內容。有償使用森林生態效益,是林業發展機制的重大創新。它使森林經營者提供的生態價值得到了社會承認和回報,有利于調動各種參與主體造林護林的積極性,解決林業發展的動力問題,同時也使森林生態效益進入更大范圍的市場進行交易成為可能。

(三)建設生態林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因此,在林業發展上,要加強生態林業建設,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使林業建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第一產業方面,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竹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要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實現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的根本性轉變,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與時俱進,適應新時期林業生產力發展要求。天然林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人工林所無法比擬的重要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可再生資源。建設生態林業就要由采伐天然林為主向采伐人工林為主轉變,就是要在盡量滿足社會對木材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的生態、社會效益。實施退耕還林,恢復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從長遠看,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根本措施;從近期看,又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拉動內需,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從而有利于優化國土利用結構,治理水土流失,保障國土生態安全,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加快生態林業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同志指出:林業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生態建設最根本、最長期的措施;在可持續發展中,應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應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國家林業局提出的林業生態建設的總體戰略思想,集中反映了林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這樣說,建設生態林業已經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主導需求。因此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林業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突出重點抓生態,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參考文獻:

[1]蔡守秋等著《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法制建設》,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第3篇

關鍵詞: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管理;內容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quirements, city planning occup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flourishing, to urban planning requir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ty,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model,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thinking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capable of advancing.

Key words: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contents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目前,城市規劃工作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城市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也對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國的城市規劃工作的實施,卻顯得有些“疲憊”,很難適應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因此,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統領城市規劃工作,對城市規劃管理工作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癥結的所在,“對癥下藥”,使我國城市規劃管理工作能夠跟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保持適度的超前、真正擔當起城市發展的龍頭角色。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戰略地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城市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充分運用人力、物力、財力、技術、信息、時間、資源、環境等來調節和控制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發展變化情況。現代城市是一個由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相結合而形成的城市生態經濟系統,與此同時進行著經濟再生產、人口的再生產以及生態環境再生產的活動。而城市的生態經濟系統在這三種再生產中又分別產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三個部分之間的對應關系和對立就組成了現代化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并且通過實施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生態經濟的綜合管理。

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城市規劃管理是指城市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等管理工作的統稱。城市規劃管理包括城市規劃編制管理、城市規劃審批管理和城市規劃實施管理三個主要環節,其中城市規劃編制管理主要是組織城市規劃的編制,征求并綜合協調各方的意見,規劃成果的質量把關,申報和管理;城市規劃審批管理主要是對城市規劃文件實行的分級審批制度,成熟規劃實施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用地規劃管理,建設工程規劃管理和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管理等。此外成熟規劃管理還包含了建設項目選址規劃管理,建設用地規劃管理,建筑工程等。

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的基礎原則

經濟效益原則

城市的經濟效益要求城市的經濟增長應該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了城市經濟總量規模、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城市產業的空間布局等。經濟增長要為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的和諧提供充分的物質基礎,同時要采取對社會有利和環境友好的發展方式。

生態和諧原則

城市生態環境的價值不僅僅只取決于商業價值或是是否對人有使用價值來評定,而是要更多的體現在間接的價值上。例如:凈化污染物質、維護生態平衡等,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管理要求能維護和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價值。

社會公平原則

城市社會公平含有地域社會的公平以及國際社會公平,城市社會公平要求通過對城市合理的規劃、城市運作管理、運行社會保障、全面教育等政策工具提高社會的公平性。社會公平性要求注意城市各地地域間的平衡,給城市地域創造平等的發展機會。

以可持續發展的觀下的城市規劃

1、以可持續發展觀指導城市規劃工作

依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城市規劃工作也是持續進行的,而不是為了一時的新鮮、曇花一現,而是應該在大力避免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過度快速變化,而對既定的城市規劃進行反復的修改,甚至是篡改形象,堅決避免我國的城市規劃不能與時俱進。這就要求城市規劃政策的方案在制定以前應做充分的調研,城市規劃本身應該更具前瞻性和使用的超前性,堅決反對思想保守、因循守舊;在城市的規劃中要根據城市的發展狀況并且尊重城市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避免由于個人原因改變城市規劃管理的方式,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城市規劃。

2、用城市規劃落實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戰略應該從城市規劃的總體方案中進行落實。首先應該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各項具體項目進行明確;然后尋找與之相對應的城市規劃具體政策方案,例如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以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并且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系統與城市規劃系統中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把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加以落實。具體的做法為:(1)對大中型城市的市域城鎮體系進行規劃,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2)城市空間結構與功能布局,主要包括了產業布局和用地結構,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3)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內容;(4)城市形象規劃,數字符號和城市形象骨架,例如:北京市正在進行修編的總體規劃中提到的“兩周兩帶”,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化和形象化;(5)城市生態環境的規劃,主要包括了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土地的分類利用規劃、生態綠地系統規劃、城市園林綠地的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6)交通的綜合規劃,主要包括了對外交通和城市內部的交通,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外聯系。(7)對市政公用設施的規劃,主要包括的內容涉及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排給水工程、電力工程、信息基礎工程、環境衛生工程設施等,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8)綜合防災規劃,主要包括了人防、消防、防洪等,這是對城市安全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3、與科學發展觀相一致的新城市規劃管理

我國的科學發展觀是在2003年提出來的,其主要的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因此以科學的發展觀,致力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管理,具體有以下結果方面:

(1)統籌城鄉發展的原則。把城市規劃改造成城鄉規劃,即由完全以城市為中心的單純城市規劃發展為城鄉平衡發展的城鄉一體化,因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村的支持,只有實現城鄉的共同發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2)統籌區域發展的原則。把相對封閉和孤立的城市規劃改造成具有聯系性的城際規劃和區域規劃,城市和城市之間應該揚長避短,互相補充,避免重復性建設,造成資源浪費。

(3)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把經濟的增長建設性規劃改造成重視社會發展和人文關懷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總體是城市規劃的核心,但是城市規劃也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包含進去,例如:福利事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

(4)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將聚焦鋼筋水泥森林的建設規劃改造成更多的對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

(5)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原則。改變城市規劃設計市場的國內壟斷與封閉的局面,對外開發規劃設計市場,引進國際競爭,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國外規劃項目的競標。

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城市規劃進行了分析,針對我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問題、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同步問題等給出了有效的解決措施。可持續發展是城市化進程的主旋律,只有改革傳統城市規劃模式,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統領城市規劃工作,才能實現我國城市規劃管理工作與時俱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坤明.可持續發展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第4篇

可持續發展是發展與可持續的統一,“既要滿足當展的需求,又要留足后展的空間”,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明進步的正確方向。長江航運作為我國內河航運的代表和主力軍,深入研究和實踐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面建設“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現代長江航運體系的同時,把一條清潔美麗的長江留給子孫后代。

一、長江航運與沿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互動互利、共融共存

作為內河航運的代表和主力軍,長江航運是長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其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一條主線四個長江”發展戰略引領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

戰略引領發展!長江航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依靠科學的戰略引領。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秉承國家內河水運發展戰略意圖,從沿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出發,科學總結了長江航運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實踐經驗,系統提出了“一條主線四個長江”的發展戰略。其核心內容是:以“建設長江黃金水道,發展現代長江航運”為主線,以打造“平安長江,數字長江,陽光長江,和諧長江”為根本任務,以踐行“三個服務”為根本要求,以“加快調整長江航運發展結構”為主攻方向,以“到2020年實現長江航運現代化”為主要目標,注重轉變發展方式,分三個階段循序漸進,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要求和重點。

2010年10月下旬,總理在視察武漢新港時指出,長江黃金水道的建設和發展,要遵循“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河道整治、生態保護,永續利用”的方針。我們制定的“一條主線四個長江”發展戰略,突出了長江航運、綜合運輸體系、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突出了發展速度、質量、效益和安全的有機統一,突出了要素投入、科技進步、體制機制創新的有機統一,更加注重資源有效利用、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是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得到了發展實踐的檢驗。

2、沿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依賴于長江航運發展。

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經濟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解決好資源和環境等重大難題。為此,國家在沿江實施了“6+1”的發展戰略,即沿江布局的六大區域發展戰略與國家內河航運發展戰略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目前,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形成了以冶金、電子、機械、汽車、原油、化工等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最富活力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區域之一。長江經濟帶的GDP占全國總量的40%以上,聚集了全國500強企業中的近200家。長江航運承擔了沿江85%的煤炭、85%的鐵礦石,中上游90%的外貿貨物運輸量。長江航運為沿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貢獻達到1200億元,間接貢獻達2萬億元;直接從業人員200多萬人,帶動間接就業1000萬人以上。

3、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沿江經濟社會發展。

沿江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對運輸需求的日益旺盛,也促進了長江航運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發揮干支直達、江海直達的優勢,長江航運已經成為沿江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近年來,長江航運貨運量年均增長都超過了1億噸,保持了年均2位數的增長速度,高于我國GDP的增速。2010年,長江干線貨物通過量突破15億噸,同比增長12%。

綜上所述,透過沿江經濟社會和長江航運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長江航運與經濟社會互動發展的脈絡與軌跡。實踐證明,沒有沿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沒有長江航運的可持續發展。反過來,如果沒有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的強力支撐,同樣會影響和制約沿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共融共存、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現在已經基本形成。

二、“五力”齊發,給力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

一個行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本上講取決于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即行業優勢),并依賴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物質運動的規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力”的推動。給力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的是長江航運的“實力、合力、能力、動力、活力”。

1、雄厚的“實力”。

實力是硬道理!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實力首先來自于國家戰略。2011年1月21日,國務院以國發〔2011〕2號文件正式頒布了《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長江航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法制建設、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等發展環境越來越好,綜合實力越來越強。其次是“一條主線四個長江”發展戰略的快速推進,“四個長江三步構建”第一步發展目標已經順利實現。三是長江“母親河”的無限魅力,以及長江航運所具有的“綠色、環保、低碳”的本質特征,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最典型的“低碳之王”。

2、空前的“合力”。

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上下協調、左右配合、內外順暢的發展環境。近年來,我們一方面不斷深化落實部省合作協議,另一方面不斷強化“五個機制”建設,凝聚了長江航運發展的空前合力。

按照“合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原則,我們與沿江七省二市地方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與重點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主流新聞媒體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開展了一系列實質性的發展合作。加強政企合作,我們開展并深化了幫扶港航企業的“春暖行動”,大力構建和完善幫扶港航企業的長效機制。與長江水利委員會等涉水部門進行合作,按照“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努力實現航運與水利事業的共同發展與協調發展。

3、卓越的“能力”。

認真踐行“三個服務”,堅決不搞“發展中的落后”、堅決不搞饑不擇食的低水平建設、堅決不搞“削足適履”的短期行為。長江航運在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位移服務的同時,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增值服務,長江航運的通過能力和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十一五”期,長江航運建設的投資達到 78.6 億元,并新增了16.5 億元的中央預算內資金,建成了一大批關鍵性航運基礎工程,長江航運的基礎設施面貌煥然一新;長江干線航道維護水深大幅提高,實現了全線夜航,打造了1120多公里“水上高速通道”,長江航道通過能力大幅提升;優化船舶過閘調度,三峽船閘的通過能力得到進一步挖掘;大力推進船型標準化,干線貨運船舶平均噸位超過900噸,三峽庫區船舶平均噸位達到1400噸;上海、武漢、重慶三大航運中心建設逐步推進,經濟輻射能力顯著增強,港口正朝著規模化、專業化、大型化方向發展,長江干線已經擁有蘇州、南通、江陰、南京、鎮江和武漢等6個億噸大港;把安全與發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實履行政府安全監管和企業安全生產兩個主體責任,安全生產形勢逐步穩定,2010年長江干線水上交通安全形勢創造了歷史最好紀錄。

4、強勁的“動力”。

改革、創新、科技、人才,展示出了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適應國家發展要求,穩步推進體制改革,順利完成公安體制和通信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長江海事離事歸政工作等。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不斷提高長江航運的核心競爭力,在航道整治、船型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節能減排等關鍵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南瀏段數字航道示范工程、三峽船閘集中控制及遠程申報技術、“太陽能一體化航標燈”等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借助VTS、AIS和CCTV建設,長江干線安全監管能力大幅提升,安全保障大大增強。注重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按照“一有四干”的用人導向,突出建設、科技、執法、管理和領導干部隊伍等實用人才隊伍建設。

5、迸發的“活力”。

離開市場的支撐和依托,沒有一定的經濟總量和經濟規模,沿江經濟社會和長江航運的可持續發展都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當前,長江航運的“活力”也不斷迸發。

一方面,長江航運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是一個吸引力很強的市場。依托長江,沿江省市紛紛調整產業規劃和布局,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外向型經濟,推動長江航運與沿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強烈的互動和互促態勢;同時,國內外大型港航企業與長江港口合資、聯營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另一方面,長江航運也是一個規范有序的市場。我們注重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并積極鼓勵和支持港航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進一步做大做強骨干企業,培育新興市場,引領行業快速發展。加強行業管理,切實維護企業和船員的合法權益,積極營造公平公正、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近年來,長江航運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目前,長江水系擁有省際內河貨運企業共2631家,沿江七省二市擁有運輸船舶數總計11.47萬艘,集裝箱箱位達102.67萬TEU。

三、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長江航運發展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總體上講,當前長江航運的發展現狀還存在“兩個沒有變”,表現出“兩個不相適應”。即:長江航運仍然是綜合運輸體系中的“短板”這一客觀現狀沒有變,長江航運基礎相對薄弱與沿江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航運需求的不相適應這個主要矛盾沒有變;長江航運與構建綜合運輸體系的總體要求不相適應,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需求不相適應。具體來看,主要表現為四大挑戰:

一是航運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挑戰。今后一段時期是長江航運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干線航道系統治理的關鍵階段,建設規模大、質量要求高、工程進度快,需要協調予以解決的問題很多。能不能高標準規劃,真正體現航道治理的系統性、前瞻性、整體性和協調性;能不能加強技術攻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解決好建設中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都關系到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

二是安全發展面臨著挑戰。經過多年艱苦努力,長江航運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提高,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出現了難得的好局面。但是,長江航運安全發展的基礎仍然相對薄弱,安全責任制尚未“落地生根”,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船舶技術狀況參差不齊,現代化監管手段和應急反應能力不足,特別是在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頻發態勢下,實現長江航運本質安全任重而道遠。

三是與其他運輸體系的銜接面臨著挑戰。建設“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沿江綜合運輸體系,單靠長江航運一家是不行的。我們既要積極主動作為,充分發揮長江航運的綜合優勢,堅持把長江航運搞上去;又要搞好規劃銜接與工作協調,注重解決與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其他運輸方式的“零距離銜接”和“高效率換乘”的問題,大力發展綜合物流。

四是處理與水資源綜合利用的關系面臨著挑戰。“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最大化”這一課題,對涉水涉航行業的建設發展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航道與河道、航線與河勢、治理與保護等關鍵問題,處理得好則會事半功倍,而處理得不好則會留下后患。

此外,長江航運的可持續發展,在信息化建設、體制機制、人才支撐以及法制建設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這些問題和挑戰,都是我們在實現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不容回避、必須認真思考、加以解決的艱巨課題。

四、推進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和努力方向

當前,長江航運正處在大建設、大發展、大跨越的黃金機遇期,也處在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時期。我們必須以加快實施國家戰略為契機,把加快發展、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與推進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努力追求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最佳兼顧,堅持“一條主線四個長江”發展戰略不動搖,切實做到:把握“兩個關鍵”、突出“兩個支撐”、建設“兩個平臺”、抓好“兩個監管”、強化“兩個保護”。

1、把握“兩個關鍵”――航道治理和船型標準化。

航道和船舶是推進長江航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航道治理主要解決“水面以下”的問題,是長江航運發展基礎的基礎,需要在國家戰略層面通過政府來統籌推進;船型標準化主要解決“水面以上”的問題,是推進船舶運力結構調整的重心,需要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市場的層面來逐步推進。

加快干線航道的大規模治理,按照“深下游、暢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方針,加強與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門的合作,大力實施“中游荊江河段航道治理工程”,解決中游不暢的“短板”;加快“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工程”,提升通江達海的能力;實施“干支聯動”工程,推進干支成網。力爭到2015年,提前5年基本實現《長江干線航道總體規劃綱要》提出的規劃目標,滿足沿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需求。

積極落實《推進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實施方案》和《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的合作協議》,按照“開前門、關后門、調結構”的方針,綜合采取技術、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快航運結構調整,淘汰老舊落后船舶,力爭“十二五”末,長江干線貨運船舶平均噸位達到1600噸,到2020年船舶平均噸位達到2000噸,船舶安全技術性能明顯提高。

2、突出“兩個支撐”――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事關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的后勁。我們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位置,積極開展長江航道系統治理、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現代安全監管體系、節能減排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應用。同時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航運生產力。

推動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人才。我們要牢固樹立“人才興航、人才強航”的理念,按照“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原則,加快建立科學的人才激勵機制、評價機制、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以領導干部隊伍、管理和執法人才隊伍、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隊伍為重點,以領軍人才為核心,以院士、前沿性專家、技術拔尖人才、公共管理和服務人才為突破口,采取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的辦法,以求盡快形成數量匹配、結構合理、門類齊全、梯次分明、素質優良的長江航運人才隊伍。

3、搭好“兩個平臺”――綜合信息平臺和綜合物流平臺。

信息化是長江航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提升長江航運服務水平和運輸效率的關鍵所在。我們將充分發揮長航局的綜合管理職能,依托區域航運中心和重要港口樞紐,加快建設長江航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長江航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全面建成“數字航道”并及時推廣應用;建設長江航運數據中心,集成長江航運業務所需主要公共數據信息;不斷完善行業管理應用系統,主要業務集成度不斷提高;電子政務網絡覆蓋全線,高速、寬帶的通信傳輸網絡基本形成,信息資源整合程度有效提高,長江航運信息化體系趨于完善,信息技術對現代長江航運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加強。

4、抓好“兩個監管”――安全監管和市場監管。

安全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市場是可持續發展的平臺。我們既要履行好安全監管的政治職能,也要履行好市場監管的經濟職能。一方面,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大安全理念,“以人為本”加強行業安全監管和應急救助能力建設,努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圍繞建立健全“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全過程監控”的安全管理模式,加快推進長江航運企業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為沿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出行提供安全可靠的航運保障。另一方面,堅持“用政策引導市場、用信息服務市場、用法規規范市場”,進一步加大對長江航運市場的宏觀調控,努力建設公平公正高效的市場機制,創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特別是要更加突出民生理念,注重航運的安全、便捷、舒適,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5、強化“兩個保護”――立法保護和生態保護。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和長遠的發展,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第5篇

經合組織(OECD)對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為:以安全、經濟和被社會接受的方式提供運輸和服務;達到公認的衛生和環境質量目標,如世界衛生組織制訂的控制大氣污染物和噪音方面的目標;避免超過生態系統完整性的臨界負荷和水準,如聯合國界定的有關標準;不加劇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消極現象。可見,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時間上保持連續性:滿足現在、未來的交通需求;在空間上保持協調性:使人口、資源、環境、交通協調發展,處理好其間的關系;在運輸內部保持系統性:建立起高效、合理的交通運輸體系。因此,如何使交通運輸不僅能為社會提供安全優質服務,滿足經濟社會需要,又能減少對資源的占用,減少對衛生、環境、生態的破壞,做到經濟社會交通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涵。

根據經合組織對交通可持續發展界定的內容,結合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未來交通運輸仍需快速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國交通可持續發展總體目標可確定為:建立起符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總體要求的安全、高效、經濟、協調、綠色的交通運輸體系。首先交通運輸要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需要,特別是滿足經濟社會向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知識經濟發展的基本需要;其次交通運輸的發展要符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交通運輸的總體要求,建立起安全、高效、經濟、協調、綠色的交通運輸體系;第三實現資源、環境、交通的和諧統一:交通對資源的占用、對環境的破壞及交通傷亡等要控制在國家允許范圍內,對外部的負面影響實現低速增長,符合國際組織的標準和要求,減輕對社會的損害。

為此,我國交通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施,第一階段:加快交通運輸發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第二階段:實現運輸質量和水平的極大提高; 第三階段:交通運輸實現運輸規模“零增長”、土地等物質和能量消耗速率“零增長”;生態和環境惡化速率“零增長”,同時實現生態質量和生態安全的極大提高。

二、我國綜合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各交通方式各自發展,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較薄弱。運輸業是一個整體,但由于各種運輸方式的技術特征不同,各有優勢和特點,完成單位運量對交通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貢獻不一。據研究,鐵路、公路、民航運輸單位對象的能耗,客運為1∶3∶5.2;貨運為1∶1.3∶3。據德國調查,在同等運能條件下,鐵路與高速公路的占地為1∶2.5―3。據《可持續發展與交通運輸》研究,在土地占用方面,單位換算周轉量占地公路是鐵路的3―5倍左右,各方式能耗強度,公路是鐵路的2―10倍。公路是交通運輸對環境影響最主要的因素。客運方面(人公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強度:公路是空運的1―2倍,是鐵路的10倍左右;貨運(噸公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強度,公路是鐵路的10倍左右。公路也是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要運輸方式。而鐵路、水運占地少,運量大,單位運量能耗和排放相對較小,符合交通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要求,理應快速發展。但由于交通管理體制不順,交通可持續發展理念薄弱等原因,各運輸方式發展很不平衡:我國公路高速發展,近幾年年投入2000多億元,目前高速公路已達3萬多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鐵路、水運相對發展緩慢,鐵路份額持續下降,鐵路客運量十多年來一直徘徊不前,同目前我國經濟水平對鐵路的要求及交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不相適應;在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方面,私人小汽車高速發展,而城市公共交通特別是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相對緩慢,給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

2、交通運輸發展水平較低。交通技術裝備水平較低。鐵路營業里程僅7萬多公里,客貨混跑嚴重,運營速度較低,至今沒有高速鐵路。鐵路電化率、復線率水平較低,電力機車僅占機車總數的28.4%。高速公路雖發展迅速,但仍不能滿足需要。特別是運輸車輛水平較低,能耗較高,安全性能差;運輸組織管理較薄弱,物流、集裝箱多式聯運、計算機信息、通訊等各項技術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由于發展水平較低,我國交通仍屬粗放型發展,在資源消耗、交通安全、環境破壞等方面遠未達到可持續發展水平。

3、目前,我國沒有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用以考核我國綜合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水準和進程。因此迫切需要有相應的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指標用于反映我國綜合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水平。

4、缺乏有效的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要求運輸企業提高運輸效率,降低單位運量的消耗和排放;盡可能地減少資源占用。這就要求運輸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加大投資,從而有可能降低經濟效益。目前,我國對交通運輸的資源占用、排放等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5、交通管理體制不順。運輸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同運輸方式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然而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交通運輸多頭管理,在交通規劃、建設、運營等方面未從交通整體優勢,從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大局出發,而是從部門角度出發,千方百計加快自身發展。因此,各運輸方式間不能形成合力,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快發展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運輸方式,對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6、國家對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明確。我國提出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和要求,但對交通運輸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卻僅提出總體要求,并無具體總量指標要求,約束性不強。如鐵路、公路等建設未從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角度加以論證和約束,在資源消耗,環境,交通安全等總量上沒有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通可持續發展。

三、“十一五”我國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為實現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十一五”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應確定為:加快交通運輸發展,滿足經濟社會的需要;根據經濟社會對交通的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加快可持續發展交通方式的發展;推進交通技術進步,提高交通運輸現代化水平;建立交通可持續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和有關考核指標。此外,還須選擇有利于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適當模式。

1、未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和發展的任務。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等都將給交通運輸特別是鐵路的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預計未來我國交通運輸客貨運輸量仍將快速增長。據預測,2003―2010年全社會客運量年均遞增速度為5.6%,2010年達250億人;全社會客運周轉量年均遞增速度為5.8%,2010年達22000億人公里;全社會貨運量年均遞增3.4%,2010年達190億噸;全社會貨運周轉量年均遞增5.1%,2010年達73000億噸公里;2011―2020年全社會客運量年均遞增4.8%,2020年達400億人;全社會客運周轉量年均遞增5.1%,2020年達36000億人公里;全社會貨運量年均遞增3.2%,2020年達260億噸;全社會貨運周轉量將年均遞增4.8%,2020年達117000億噸公里;2010年交通運輸客貨運輸量分別較2002年增加89億人,7874億人公里;41.7億噸,22457億噸公里。

2、未來交通發展模式及主要條件。交通發展模式對我國交通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未來我國有不同的交通運輸發展模式。(1)公路主導型發展模式(A模式)。這種模式與當前我國交通發展模式基本相同。主要特點是公路投資繼續加大、市場份額不斷提高,民航快速發展,鐵路、水運穩步發展,鐵路份額持續下降。(2)公路、鐵路協調發展模式(B模式)。針對鐵路運輸現狀及鐵路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增加鐵路投資,加快鐵路發展,提高鐵路份額,使鐵路在運輸市場中的份額保持穩定并有所提高,促使鐵路公路協調發展。(3)鐵路強化型發展模式(C模式)。鐵路跨越式、高速發展,公路穩步發展,航空快速發展。通過大力增加鐵路投資,強化鐵路發展,并減少公路投資,放慢公路發展,使鐵路市場份額大幅提高,改變目前鐵路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局面。三種模式各種運輸方式份額發展趨勢:模式A鐵路份額繼續沿目前下降速率快速下降;模式B鐵路份額有所提高;模式C鐵路份額上升,保持在合理水平。三種情景各方式份額預測詳見表1。

ABC三種模式的實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各種條件的配合,如國家產業政策、體制改革、投資環境、環境能源、交通與經濟的關系、交通能力及技術、服務質量和水平、運輸價格等,詳見表2。

3、三種模式比較分析。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對三種模式進行分析比較如下。(1)土地占用:1996年鐵路每億噸換算噸公里占地19.7公頃,2002年為24.47公頃,每公里鐵路占地5公頃左右,未來每億噸換算噸公里占地按20-25公頃計算;公路未來每億噸換算噸公里占地按100-200公頃計算。港口水運1996年每億噸換算噸公里占地12公頃,未來每億噸換算噸公里占地按6公頃計算。機場、航空1996年每億噸換算噸公里占地4.4公頃,未來每億噸換算噸公里占地按4公頃計算。(2)能耗:按未來每百噸公里能耗鐵路1.5―1.8公斤標煤,公路8―10公斤標煤,民航40―45公斤標煤,水運1―1.2公斤標煤,管道1―1.3公斤標煤,計算三種模式能耗。(3)運輸費用:未來運輸成本費用,每萬噸換算噸公里鐵路按700―800元,公路按1600元,民航按6000元,水運按500元,管道按450元計算。(4)環境影響:2002年鐵路排污費2460.7萬元,治污費用23682.2萬元,每萬噸換算噸公里1.27元,公路、民航是鐵路的10倍,水運與鐵路基本相同計算。(5)運輸安全:交通運輸死亡人數,每億噸換算噸公里死亡人數按略低于目前水平計算。按上述標準計算可知,到2010年B模式較A模式節約土地1238124公頃,減少能耗、運輸成本、環境損失、死亡人數分別為2683萬噸標煤、1452980萬元、33926萬元、24408人;C模式較A模式節約土地2536241公頃,減少能源、運輸成本和環境損失分別為5723萬噸標煤、7810920萬元、78149萬元,減少死亡人數49106人,見表3表4。

上述分析表明,鐵路、水運份額越高,從可持續發展的指標看,這種運輸系統越優越。A模式:投入大,資源消耗大,環境影響大、交通事故損失大。B模式:較A模式占優;C模式:鐵路、水運主導發展模式,最優。

4、各種模式可行性分析及選擇。比較而言,A模式不符合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這一模式基本上是國外二戰后所走的道路,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由于受石油、環境等的影響,許多國家開始反思這一交通政策。我國交通運輸仍處于大發展階段,鐵路運輸能力遠未能滿足社會需要。目前我國鐵路運輸市場份額持續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鐵路運載能力小,運量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實際需求,據分析,鐵路運輸客運需求量約占社會需求10%左右,而不是6%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公路超常規發展,搶占了鐵路運輸市場份額。因此,我國未來交通發展要避免走國外的老路,應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須改變目前的發展模式。

為加快鐵路發展,削弱公路、民航發展的模式同樣不可行。一是從各種交通方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鐵路、水運不能替代公路民航。鐵路將在中長途旅客運輸、旅客運輸需求量較大的短途城際間公交化運輸服務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承擔大宗散貨運輸任務、長途物資及長途集裝箱運輸任務。公路將主要承擔短途物資運輸、短途旅客運輸、鐵路無法直接提供服務地區,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的旅客貨運輸。水運提供特定區域的旅客運輸及為沿江、沿海、沿河地區大宗貨物運輸服務,為外貿貨物提供運輸服務。航空運輸為中長距離運輸提供服務。管道將提供石油、天然氣的輸送任務。二是從消費者選擇角度分析,人們對時間價值和運輸服務質量及個性化將提出更高的要求,運輸費用不再是出行唯一的考慮因素,未來汽車、航空運輸仍將快速發展,用鐵路民航替代公路不現實。三是從各模式發展條件看,C模式中鐵路改革任務較重,支持鐵路發展的投融資等條件有較大難度。四是鐵路運輸、水運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公路的快速發展。

綜合來看,鐵路、公路等協調發展模式即B模式,較符合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從它的外在條件看,也較符合我國交通發展的實際情況,因此是較可行的模式。“十一五”期間要大力發展鐵路運輸。根據當前鐵路嚴重滯后的現狀,一要加大鐵路投入,加快鐵路發展;二要加快鐵路改革步伐,使之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三要適當減少公路投資,放慢公路建設步伐,使公路、鐵路協調發展。

四、加快我國綜合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

我國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是一項涉及政府、行業、企業、個人的系統工程,主要體現為國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以推進和實現。

1、樹立科學的交通發展觀,轉變交通增長方式。我國交通運輸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從單一的數量、規模、速度型變為速度、規模、效益相統一;從單純重視交通經濟效益轉向經濟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從粗放資源消耗型變為集約資源節約型;由各方式各自發展向協調發展轉變;向生態、環保、安全型轉變。

2、加強規劃,協調發展。一方面交通運輸發展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國家在生產力布局規劃時要充分考慮運輸的布局規劃,運輸的布局規劃也應同生產力布局規劃相協調,盡可能減少重復,迂回等運輸,降低運輸強度,減少運輸資源的過分占用,從而減少交通運輸對社會外部環境等的損害;另一方面,要加強交通運輸各方式間的統一規劃,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于交通發展規劃中,按照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揚長避短,形成有機合理的綜合運輸體系,提高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把交通運輸對外部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實現交通可持續發展。

3、建立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根據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目標及要求,我國交通行業應盡快建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這些評價指標可將我國對國際組織的承諾、要求、標準等進行換算后作為衡量交通可持續發展的標準,使之成為國家對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要求。主要指標有:(1)運輸強度指標,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運輸量;(2)運輸消耗系數,即單位運輸量所占用的土地、能源、投資等資源;(3)環境、衛生、生態損害(破壞)指標,即單位運輸量的排放量等;(4)運輸安全損失指標,即單位運輸量的傷亡人數、經濟損失等;(5)運輸效率指標,即全員勞動生產率、投入產出指標數等。

4、加快科技進步,提高運輸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積極采用先進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加快交通智能系統的開發和研究,提高運輸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交通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現代交通體系。據統計,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安全性高于普通鐵路、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的死亡率也遠低于普通公路。要加快發展高速、重載技術,集裝箱多式聯運技術和現代物流技術,提高運輸效率、降低資源損耗。

5、提高資源占用費用,把交通運輸外部成本內部化。我國為鼓勵交通運輸的發展,在土地利用方面給予價格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多占土地的傾向;運輸企業對交通運輸事故損失的補償成本較低,交通運輸對環境生態等破壞沒有承擔足夠的責任和義務等,客觀上造成了交通運輸部門對土地等資源的浪費,環境、安全等方面的破壞,不利于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一方面應根據市場規律,提高資源額外占用的費用,以減少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把交通運輸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如對交通安全的損失費應按受損害方不同年齡,職業、收入水平以及其他相關因素進行綜合補償,而不能簡單一刀切。形成對環境污染的補償機制,實行誰污染(排放),誰治理、補償的機制。機動車排污費可按車輛排污費收,也可通過燃油稅附加方式征收。在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基礎上形成的“全要素”成本核算有利于社會發展選擇對外部環境、生態、衛生、安全影響較小的交通方式,從而促進交通可持續發展。

第6篇

關鍵詞 水資源;污染;發展

中圖分類號P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8-0133-02

水是生命之源,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之所在。但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限的水資源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母親河黃河的頻繁斷流、長江冰川面積的不斷縮小、大量的水土流失,種種現象讓我們不得不警醒,充分認識我國水資源現狀,并采取積極的對策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下迫在眉睫的任務。

1 我國水資源利用現狀

1.1水資源不足

我國是全球13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淡水資源量只有2300m3,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耕地面積占有水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0%,水資源嚴重緊缺。目前,我國缺水總量為400億m?,全國600多座城市有一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缺水現象7千萬人吃水困難,加之地下水開采過度,地表水污染嚴重,導致可用水資源日益減少,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1.2水污染嚴重

近年來,我國水體污染現象嚴重,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我國的污水排放已經超過640億噸,并且以每年18億噸的速度增加,大部分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其中黃河、長江、珠江、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接納了全國城市污水排放量的70%,污水的直接排放導致江河湖泊水質嚴重惡化,根據水利部1993年~1995年開展的中國水資源評價表明,在全部評價的700多條河流中,水質良好的只占評價河長的32.2%,受污染的河長占評價河長的46.5%,在全部評價的河長中,90%以上城市水資源嚴重污染,由此可見,我國水污染形勢之嚴峻。

1.3節水意識不強

由于對我國水資源緊缺狀況的認識不足、政府節水宣傳不到位,導致群眾的節水意識淡薄,并且水價嚴重偏低,從經濟方面放縱了企業及個人對水資源浪費。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灌溉仍然采用傳統的大水漫灌的方式,水的灌溉利用率僅為60%左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也只有45%左右,損耗量高出發達國家兩倍,存在嚴重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同時,由于長期以來忽視了對水資源的保護,相應的監管措施實施不到位,導致大量企業向水中直排,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形勢。

2 我國水資源利用對策

2.1合理利用現有水資源

由于我國水資源嚴重不足、且分布不均,除了采取各種措施積極開發利用水資源外,還必須實行全面節約措施,以緩解目前存在的城市和農村嚴重缺水危機,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在用水方面,應在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城市節水方面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

目前,我國農業用水量占全國用水量的73%左右,因此,農業節水是節水中的戰略重點。應大力推行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技術,提高灌溉保證率,全面推廣節水農藝等措施。在工業方面,萬元產值用水量仍然偏高,平均工業用水重復率僅為45%左右,而發達國家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70%~80%,因此,在工業節水方面全面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空間仍然很大。在生活用水方面,應大力推廣使用節水設備和器具,提高污水處理比例,推廣中水回用及雨洪利用技術。在城市節水方面的重點是降低我國城市供水損失率,目前,我國北方一些地區供水損失率高達30%,是歐洲發達國家的4倍左右。所以加快城市原有供水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失率,是城市節水首要任務。

2.2保護現有水資源

近年來,在加快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步伐的同時,卻忽視了對水資源的保護,一些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致使我國江河污染日益嚴重,水體污染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和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不可不直接面對的問題。

在污水處理方面,應改變誰污染誰治理的現有體制,走治污產業化之路。誰污染誰治理是計劃體制下延用至今的傳統做法,30多年的改革開放,計劃體制已經被現在的市場體制所取代,體制與機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不能排除某些企業不顧社會公共利益,直接排放污水,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為此,應該對每一個企業進行污水排放量的核定,按處理難度大小收取排污費,由專業治理企業進行處理,走治污產業化的道路。并對污水處理行業給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可以采取對這些專業化污水處理廠實行低稅或免稅政策,控制污水處理成本,降低污水處理收費對社會和個人的經濟壓力,同時保證污水處理具有自我發展、完善的能力,加大對污水處理科研開發投入,獎勵污水處理創新科研成果,不斷提高污水的排放標準,并建立污水排放的激勵機制,對提高外排污水標準的企業給予獎勵。

2.3增強節水意識、獎勵節約,嚴懲浪費。

只有從思想上改變原有的粗放型、資源消耗型的發展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人與資源的和諧共處。因此、要做到合理利用水資源,必須全面提高群眾的節水意識。

加大宣傳,營造全民節水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用水風尚。對節約用水的企業或個人給予獎勵,并嚴懲浪費水資源的企業或個人。采取合理可行的水價調整措施,控制因水價過低造成的水資源浪費現象,以價格杠桿促進市民節水意識的提升。

總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與污染問題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態勢,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充分認識我國水資源現狀,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應對目前嚴峻的水資源危機,努力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將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環境保護相協調,以保證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7篇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的歷程中,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和前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全面吸收和綜合人類社會發展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新發展觀,豐富了發展內涵、創新了發展觀念、開拓了發展思路、破解了發展難題。

貫徹科學發展觀,首先要全面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被廣泛認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發展理論。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也是發展理論的核心內容,涉及到發展的目標、價值、代價、主體、動力、條件、模式、戰略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科學發展觀則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和基本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對從不同角度關于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的分析和闡述,應抱兼收并蓄的態度去解讀、領會和掌握:《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4年第1期所載《樹立科學發展觀要實現十個轉向》一文認為,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包括如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民本發展,即新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堅持以民為本,這是發展的根本要求;(2)全面發展,即新世紀中國的發展必須涵蓋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這是發展的多元內容;(3)協調發展,即新世紀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要保持發展的不同領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適應、有機配合、優勢互補與彼此促進,這是發展的基本原則;(4)可持續發展,即新世紀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生態、環境與資源相互適應,這是發展的重要體現;(5)統籌發展,即新世紀中國的發展必須遵循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這是發展的戰略指導。

《領導科學》2004年第6期所載龐元正:《當代中國的發展實踐與科學發展觀》一文,則提出科學發展觀主要解決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1)對于“什么是發展”做出了科學的回答;(2)對于“為什么要發展”做出了科學分析;(3)對于“怎樣才能發展”做出了科學的探索;(4)對于“怎樣評價發展”做出了科學判斷。還有《理論學刊》2004年第4期所載吳振坤:《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文章認為,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發展的本質和目的、發展的中心、基本內容和根本要求等。科學發展觀要回答的問題有:要不要發展,為誰發展,發展什么,怎樣發展,往哪里發展等問題。具體來說就是:(1)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目的,是回答“為誰發展”的問題;(2)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是回答:“要不要發展”的問題;(3)科學發展觀還要回答:“發展什么”的問題,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所要達到的目標、完成的任務;(4)科學發展觀要回答:“怎樣發展”的問題,這就是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基本內容主要是堅持“五個統籌”;(5)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回答“怎樣發展才能保持永續性”的問題。:

還有些學者從哲學的高度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他們認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三句話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和豐富的內涵,是用反思傳統發展觀的結晶,體現了學說的精髓;這三句話還構成科學發展觀的完整內容:第一句話是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或哲學指南,是它的靈魂,第二句話的三項要點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第三句話是科學發展觀的終極價值目標——人的全面發展。由上述三句話組成的科學發展觀正是的哲學、探討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精髓在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波瀾壯闊實踐中的展開,因此而精彩。(注:《當代思潮》編輯部:《時代的哲學行動的指南——就“以人為本”有關問題答讀者問》,載《當代思潮》2004年第6期。)

總結起來說,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離不開發展;解決國內各種經濟社會問題,保持社會穩定,離不開發展;堅持“一國兩制”的方針,和平統一祖國,離不開發展;維護國家及,離不開發展。歷史與現實使中國人民認識到,中國的出路在于發展,中國的希望在于發展,中華民族的命運和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皆系于發展。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觀其根本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一個戰略思想。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發展。”(注::《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載《經濟日報》2004年3月1日。)

2.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規定。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不斷進步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目的和出發點,為每個人實現自我價值和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創造出一個公平競爭、機會均等的機遇,使他們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活力競相迸發,使他們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堅持以人為本,就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特別是要鼓勵人們依法經營,勤勞致富,先富帶后富,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堅持以人為本,就要為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要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切實保障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利,使人民當家做主。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宗旨和執政理念,客觀上必然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

3.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統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全面是指空間各個方面都要發展;協調是指內部各個方面的關系彼此要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可持續是指時間的延續,強調發展進程的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

第8篇

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帶來巨大壓力

發達國家大多經過40多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社會。此時,這些國家已基本實現現代化,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目前,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未實現現代化,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相對落后,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同時,我國當前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組織、物質、制度等各方面的準備還不充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較薄弱。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必將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壓力。因此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沖擊,要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僅時間緊迫,而且壓力巨大。

人口老齡化還會使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年齡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經濟增長方面,人口老齡化使國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養老金、醫療費用和福利費用等消費基金不斷增長,影響積累基金,特別是生產性基金的增長,進而影響經濟增長率的提高。在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方面,老年消費群體的日益擴大,直接引起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進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

在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的狀況下,如何解決老人們的養老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化的難題。

面臨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嚴峻形勢,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老齡意識和建設“老人強國”理念,增強緊迫感,切實負起責任,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應對,認真化解,推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發展

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發展,通過發展解決問題,反過來,通過不斷解決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并將長期處于老齡社會,這是二十一世紀我國的一個重要國情。要切實從老齡社會這一基本國情出發,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完善法律法規,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做好應對老齡社會的各項準備。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為適應人口老齡化高峰期的到來奠定物質基礎。

2.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勞動者素質,減輕人口老齡化在勞動力方面的不利影響。要把發展老齡產業擺在重要位置,制定老齡產業發展規劃和優惠扶持政策,引導和促進老齡產業發展。重視開拓老年消費市場,以滿足日益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需求。

3.加大統籌力度,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快推進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和老年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村對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承受能力。

三、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加快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建立強有力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家庭和個人廣泛參與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格局。

1.建立健全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繼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研究實行將大額的慢性病門診費用納入新農合補償范圍的辦法。建立和完善社會醫療救助制度。大力發展老年社會福利、老年社會救濟事業。鼓勵發展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

2.大力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政府要在增加對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建設投入的同時,積極引導民間資金投資興辦不同檔次的養老服務機構,實行民辦公助、公民合作、民建民營政府給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保證養老服務機構正常運行,發揮作用。鼓勵社會力量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緊急救援、心理咨詢等服務項目,形成為老服務網絡體系,為居家老人,特別是高齡老人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

3.鞏固和增強家庭養老功能。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傳統的家庭養老仍是我國的主要養老方式。要在全社會加強以感恩教育、責任教育為重點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揚尊老、養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加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貫徹實施力度,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要從法律上、制度上、措施上鼓勵兒女養老。積極創新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機制,推行協議養老制度,明確子女對老人的贍養責任;建立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政府補貼制度等,努力解決空巢老人養老問題。

四、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有強力的組織保證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齡工作顯得日益重要,老齡工作機構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第9篇

關鍵詞:水權管理; 節水社會; 可持續發展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ight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pecific measur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management of water rights; water-saving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V21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前言

全球對水與發展和水與環境的強烈關注反射出水資源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和至天重要的作用;對水的管理的關注反映出社會的一種擔心:不恰當的水的管理可能是誘發各種水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對水的管理,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種全球性共識和正在世界范圍推廣的實踐。

2 水權管理

2.1 水權的提出

水權包括水的所有權、使用權、受益權和轉讓權,其核心是所有權。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長期實行以計劃手段配置水資源,水資源產權主體混亂,致使水資源配置效益低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水的供需矛盾13益突出,水資源短缺13趨嚴重。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世界各國普遍通過立法,規定水資源為國家所有,并建立和完善水權制度,實行水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水資源的有償使用和轉讓等,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由于水資源的所有權屬國家所有,這就決定了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的主體是國家。國家可以通過所有權采取行政的、經濟的等各種手段來調配、保護和管理水資源,并通過行使受益權,建立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行水的使用權的轉讓。

2.2 水市場的屬性

水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享有基本用水的權利。對一個地區或流域來說,除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外,還必須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區之間的基本用水需求。因此,水非同一般商品,既要考慮它符合一般商品按價值規律的定價原則,又要考慮用戶的承受能力,一般按照成本核算、用戶協商、政府調控來合理制定水價。水資源的分配是一種利益的分配,在某一地區或某流域內水資源配置方案不僅要考慮技術上的可行性、經濟上的合理,更重要的是要考慮政治上的可行性,要考慮水資源配置方案實施后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要注意通過水市場的調節,協調地方利益分配,縮小地區差別,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2.3 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

水權是有價值的,特別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用水者要取得水權就要付出必要的代價,即取得水權機會成本。水價從完整意義上講應包括工程水價、資源水價和環境水價。后兩者主要表現為征收水資源費和排污費。一般情況下,工程水價和環境水價相對固定,但資源水價作為取得水權的機會成本,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水的供求矛盾、用水效率和效益等,即不同的用水戶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間,使用不同水源的水量,其資源水價是不相同的。對―個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考慮水資源的擁有總量及其承載能力,要“以供定需”和“以供定產”。對水資源緊缺地區要合理調整和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決不能搞高耗水、高污染企業。

當前我國水價偏低, 一般只能達到成本的60%~70%,農業水價更低,一般只能達到成本的50%左右。目前在水價構成中主要核定的是工程水價、資源水價和環境水價,還沒有引起各部門的高度重視,更缺乏具體的實施辦法。由于尚未形成合理的水價機制,社會上群眾節水意識淡薄,一方面造成水環境日趨惡化,水資源緊缺;另一方面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這樣,作為國民經濟建設戰略重點的水利,就難以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調整水價,可以調整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并自覺地調整用水數量和結構,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3 水權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水權及其管理在我國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對進一步升華治水思路和水利管理方式將產生重要影響。

3.1 水權的初始配置是水權制度的關鍵

配置初始水權,就是通過水資源總體規劃和水資源配置方案,將水資源使用權按照一定的原則分配給開發利用者。合理界定水權,是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的基礎,也是建立和完善水市場的前提。水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根據水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水權的初始分配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可持續利用原則。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水環境的破壞,會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甚至威脅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更要為經濟社會后續發展留下空間。對一個地區或流域來說,只能按照水資源的規劃要求適度開發,而無序的過度開發濫用將導致生態環境的失衡和破壞。二是公正、公開、公平與效率優先的原則。通過水權轉讓使部分落后和欠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起步階段可以獲得部分發展資金,而發達地區則可以通過市場購買水權,以滿足經濟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使水資源從低效益地區配置到高效益確地區。

3.2 加強政府宏觀管理,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

水利設施具有興利、除害等綜合功能,既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又帶有公益性和壟斷性,因此,必須實行政府宏觀調控。我國目前對黃河水量的統一調度、黑河分水及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實行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是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合理配置水資源的最佳模式。

第10篇

【關鍵詞】 生態城市 意義 措施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升華。建設生態城市則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是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內涵

生態城市建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通過綜合協調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改善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良性循環、協調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生態城市建設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發展,它不僅是一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更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建設生態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生態經濟理念指導和規范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機制,尋找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培育發展環境。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經濟社會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區域內環境保護、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理論,基本出發點是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核心是生態經濟發展,目標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全面、健康、持續發展。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

從生態學的意義上講,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由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城市建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效益觀、消費觀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強調經濟、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生態城市建設是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和建設現代化城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于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建設生態城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生態城市是在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等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更高一級的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模式。生態城市建設不僅需要營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環境,還要具有生態高效的經濟環境;不僅要有和諧高效的社會環境,更需要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因此,建設生態城市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有利于促進環境質量與現代化進程協調發展,引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方向。

2、建設生態城市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載體。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更注重人類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態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設生態城市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新載體,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建設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經濟效益,更加注重人類福利、注重復合生態整體效益。建設生態城市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緩解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彌補自然資源的結構性缺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措施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把握好四個方面。

1、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1)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互促雙贏,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指標,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資源和環境將難以支撐,環境安全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保護生態環境也不能脫離經濟發展去談,必須靠發展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問題。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發展輕環保的問題,也要堅決防止一談到環保就放慢發展、甚至不要發展的傾向,真正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并進。

(2)正確處理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關系。循環經濟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經濟,可以使資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經濟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資源能源的巨大浪費,也致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循環經濟根據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三個原則,使得整個經濟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末端處理,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少產生廢棄物。建設生態城市,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2、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個方面。(1)培育生態文化是源動力。要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生態知識普及教育,包括科學的資源觀、消費觀和發展觀,努力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充分發揮輿論宣傳和政府引導的作用,搭建各類宣傳和創建載體,大力倡導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提倡節約和循環利用,把循環理念和生態意識滲透到千家萬戶,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努力在全社會形成提倡節約、循環利用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

(2)發展生態經濟是核心。建設生態城市,關鍵是走節約型、循環型的經濟發展道路,也就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經濟是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對策,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有效途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用循環經濟理念抓好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后生產力。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

旅游和現代服務業,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資源、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和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循環經濟的自主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路子。

第11篇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增速換擋期”和“動力轉換期”的戰略轉型新階段。與此同時,發展過程中積淀的諸多不可持續問題也凸現出來。這些問題長期以來被高速增長帶來的紅利所掩蓋,但在增速放緩、動力轉換、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 協調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

具體到紡織行業表現為:勞動力緊缺與結構變化,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出口市場的技術準入持續加強等,而考慮到以數字化、智能化、定制化、網絡化和社會化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全球產業和規則重構,挑戰還包括產業信息化過程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尊重、智能機器人應用下的員工發展、電子商務條件下線上線下的供應鏈管理等。

新的經濟常態下紡織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是什么?新的技術革命下紡織業未來的發展模式是什么?

圍繞這些問題,11月18至19日,香港紡織及成衣制造商溢達集團在中國桂林舉辦了首屆旨在打造一個探討中國可持續發展方向平臺的“十如論壇”,論壇聚集了各界人士及學者共同探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并探索中國經濟下一個發展模式。包括前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斯坦福全球供應鏈管理論壇主席李效良等各界代表就工業制造、供應鏈管理、城市設計等領域的可持續性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對于傳統制造行業的轉型,以及論壇本身承載的使命,溢達集團董事長楊敏德表示:“尋求新的發展模式對中國目前來說是迫切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要通過多領域開展交流和協調來達到整體和諧。這不僅是社會的責任,更是企業的責任。依托桂林這座既注重生態又著力發展經濟的山水名城,有利于為平衡經濟、環境與人文文化和諧發展帶來靈感。”

紡織原料制約日益顯現,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綜合成本上升壓力突出和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生存形勢更為嚴峻,這四個方面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認為是目前紡織企業所面臨的主要困境。對此,他表示:“首先,紡織企業要加強技術與裝備支撐。其次,廣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加快突破高值化再生回收技術,實現對廢舊資源的有效再利用;再次,加強開發生物基纖維材料,提高高仿真、差別化、功能性纖維的開發利用水平,化解紡織原料資源制約。除此以外,健全相關標準體系也十分重要。”

王天凱同時提出,要提高行業配置資源能力,合理引導紡織企業在海外投資,建立與國內優勢互補的全球產業布局體系,并完善行業綜合服務,結合行業可持續發展任務和企業需求,提升和創新相關服務。

傳統制造的轉型同樣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桂林市副市長徐峰在對溢達集團可持續發展實踐表示肯定的同時表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素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優良的生態環境著稱。近年來,桂林堅持綠色發展,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理念,實現經濟與環境齊頭并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而據悉,桂林將由溢達投資20億人民幣,興建一個與桂林山水相得益彰的工業旅游生態園區,通過融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向世界展示紡織業一個以人和生態為本的新的發展模式。

第12篇

論文摘要:轉變管理方式,堅持從嚴治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結合晉中市實際,對水資源、水環境、水供需狀況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從管理理念、開發方式、用水模式三個方面的轉變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從搞好總量調控、強化節水管理、推進機制創新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對策措施。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和公共性社會資源。21世紀人類面臨人口的繼續增長與資源短缺日趨加劇的雙重壓力,尤其對資源型缺水的晉中市來說,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需求量相應增加,水資源短缺矛盾日益顯現。如何堅持科學發展觀,轉變治水理念,創新用水模式,正確處理開源與節流,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著力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1、從資源危機中認識從嚴治水的緊迫性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晉中和全國一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同時也面臨經濟快速發展與水危機困擾并存的挑戰。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現階段晉中的突出水情,也是晉中市將要長期面臨的基本區情。因此,充分認識從嚴治水的重要意義,既是解決全市日益復雜的水資源問題的迫切要求,也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前提條件。

第一,從嚴治水,是增強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根本要求。水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根據全市第二次水資源評價成果顯示,近20年來,全市平均水資源總量10.9億m3,人均367 m3,每公頃平均2 865 m3,人均和每公頃平均水資源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每公頃平均水平的16.5%和10.6%,屬國際公認的極度缺水地區。全市地下水可開采量3.8億m3,而目前地下水開采量達4.2億m3,開發利用程度高達110%,尤其是平川地區已形成超采面積910 km2。由于過度開采,引發地下水位下降、河水斷流、濕地退化等一系列生態與環境問題。與此同時,水浪費、用水效率低下也是不爭的事實。據有關資料顯示,占全市社會總水量70%的農業用水,利用率僅45%,相當于發達國家的50%。工業萬元產值取水量95 m3,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工業水重復利用率僅65%。城市管網漏失率為20%,節水器具普及率僅60%。水資源嚴重短缺與普遍浪費并存的現象警示我們: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突出瓶頸,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第二,從嚴治水,是增強城鄉與區域協調發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晉中是農業大市,農業灌溉用水占總供水量的70%,而有效灌溉面積還不到總耕地的40%,農業抗御干旱災害的能力較低。要在人增地減水缺的條件下保持農業穩定發展,需要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同時,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對水資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統籌城鄉水資源配置賦予水資源管理更為艱巨的任務。從水資源供需預測分析,到2015年,全市各行業需水7.66億m3,按現供水能力計算,缺水1.75億m3;到2020年,全市各行業需水8.85億m3,按照現在的供水能力計算,缺水2.94億m3。因此,必須把從嚴管理水資源作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徑,加強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統籌水利工程建設,強化水資源的節約保護,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城鄉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從嚴治水,是增強民生與公共服務能力的理性選擇。水利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晉中市水資源管理取得重大進展,但與推進民生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目前全市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仍有36.2萬人,一部分城鎮人口受水量及水質不安全影響,保障城鄉飲水安全的任務還很艱巨,與水資源的公共服務能力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只有從嚴治水,建立權威高效、運轉協調的管理體制,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水資源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和低水平開發的狀況,才能有效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水資源權益問題,才能真正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2、在轉型發展中確立從嚴治水的新思路

當前,我國正處在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和可持續水利轉變的關鍵階段。為適應水資源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與水資源節約、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方略,重點在以下三方面實現根本轉變。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晉中市水資源短缺、開發潛力有限、用水效率不高、環境問題突出,不能走傳統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須加快推進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轉變,在水資源規劃、配置、節約和保護等各個環節都要體現需水管理的理念,實施用水總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農業用水管理上,要樹立可持續節水農業的理念,在追求水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時,保持和提高水資源的自然再生能力,謀求農業協調發展和地區的共同發展。在工業用水管理上,要樹立用水成本觀念,就是在追求企業效益中,統籌考慮用水成本,對企業產品用水和總用水進行定額考核,并實行累進加價收費,提高用水效益。在城市生活用水管理上,要樹立節水就是省錢的思想,通過實施階梯式水價,逐步培養居民節水意識,推動節水社會的建設。

二是在開發方式上,要加快從“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向“合理開發、有序開發”轉變。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正確處理開源與節流的關系,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統籌規劃,科學論證,優化配置,科學確定開發目標和開發規模,優化功能布局,高度重視和妥善處理水資源開發中土地占用、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體制機制等問題,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把水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與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著眼未來發展用水需求,立足水資源供需平衡,晉中水資源開發的思路應是:“開源、節流、治污、嚴管”四措并舉,實施流域水系的梯級開發和水環境的綜合整治,全面提升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和水工程的供水能力,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在開源方面,重點建設以松塔水電站為重點的“四中兩小”控制性骨干工程,大力開發以潛流引水、河流引水、泉水利用為主的小泉小水,加快旱垣集雨灌溉工程建設,通過以上水源工程建設,全市可新增供水能力2.44億m3。在節流方面,要在積極推廣節水技術的同時,嚴格控制平川地下水的過度開發,超采區嚴格限制新增開采量,通過建設替代水源工程,逐步壓縮地下水開采量。

三是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從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轉變。要在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中,樹立節約用水觀念,倡導文明用水方式,堅持節水優先、治污為本、合理開源的用水模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與效益。農業用水模式,要大力推廣適合晉中的多種高效集約和可持續節水模式、即經濟有效的生物農藝節水模式、現代溫室設施模式、先進灌溉設施的園區模式、干旱地區的集雨模式、水土流失地區的免耕模式、農林牧結合的復合模式等。同時,要有選擇地推廣膜下滴灌技術等先進節水模式,力爭使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60%,實現農業用水的零增長。工業用水模式要大力推廣中水利用、再生水循環利用等模式,使萬元產值平均取水量降到40 m3以下,再生水利用率達到85%以上。城市生活用水要普遍推行節水器具使用和大力推廣“一水多用”循環用水辦法,使城市供水管網平均漏失率降到8%以下,城鎮人均日用水量控制在100 L以內。

3、在對策措施上找準從嚴治水的落腳點

水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依法從嚴治水,把水資源管理的重心放在合理配置、全面節約和有效保護上。

第一,以總量控制為核心,抓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是完善水資源規劃體系。抓好全市各流域、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和節約、保護等專業規劃的編制。二是推行取水總量控制。依據流域水系分布狀況和區域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和取水計劃,確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產業的用水量,并將定額指標層層分解,分類核定,定額管理,節獎超罰,形成約束與獎勵相結合的運行機制。三是推進水權制度建設。重點抓好三方面的制度建設,即水資源的權屬管理制度、水權流轉制度、水市場監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