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7:06: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語文義務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活動教學;小學語文
《九年語文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包含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兩大板塊。過去我們過分地重視了學科課程,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活動課程的教學。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獨立活動為主的多種教育實踐活動,是學科課程的必要延伸和拓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它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對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其個性得到健康發展,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之成為合格加特長的人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學語文活動課的內容及方法:
結合當前教育發展的狀況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小學語文活動課主要有口頭表達類活動、閱讀類活動、書面表達類活動和社會實踐類活動等4部分組成。
(一)口頭表達類活動
1.一句話新聞。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收看電視新聞聯播等為內容,濃縮成一句簡練而又能夠表達完整意思的話,在早操后向全班或全校同學介紹。開展此項活動,在內容上要新鮮,這樣才能有吸引力;在組織形式上要靈活,一般情況下,一天安排一兩人,但必須要有安排表,以保證活動正常開展;同時應允許和鼓勵每次有1人隨機發言,以積極參與為活動增添活力。長期堅持開展此項活動,不僅可以使小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水平逐步提高,還可以促進課堂片段教學,達到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輔相成的效果。2.故事會。在學生自由或有組織地閱讀、收看、收聽他們喜愛的故事的基礎上,先鼓勵學生把故事講給親人、同學、好朋友聽,再安排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在一周一次的班級或學校故事會上去講述。3.朗讀比賽。朗讀教學的現狀并不能讓人樂觀,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三個不斷提高的層次要求。開展朗讀比賽活動,先要根據學生朗讀的水平與特點,幫助學生選取不同體裁的朗讀內容,如性格沉穩的男生可選古詩詞,富有激情的女生可選抒情散文,然后先給一定的時間去自我練習,教師可以指導。最后再參加班級、年級或學校組織的比賽。但最好開展校級等大規模活動的次數不宜太多,班級組織的小型比賽可適當增加次數并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把課堂教學當成課外比賽活動的“練兵”,把課外活動視為課堂教學效果的“檢閱”。
(二)閱讀類活動
1.閱讀有益的圖書。為滿足學生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望,我們應讓學生走進閱覽室,去涉獵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成長有益的圖書,以開闊視野,積累知識,為寫作能力的提高打基礎。當然,開展這項活動應堅持室內閱覽和業余閱讀相結合的原則,真正使之起到陶冶學生情操和培養自學能力的作用;同時應重視與課本配套的《自讀課本》的閱讀,使閱讀的“輪”不要偏離教學大綱這根“軸”。2.交流讀書體會。多讀書,還要會讀書。從這個意義上講,交流讀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所形成的定勢較少,容易被同年齡段的同學所介紹的讀書方法所溝通。因此,經常開展交流讀書心得活動,有助于使大多數同學的閱讀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提高。交流的內容可以是對文章的觀點、自己受到的教育等,也可以是文章的寫作方法借鑒、摘抄積累好詞佳句等。交流的形式最好先采用口頭交流,隨著活動時間的推移和年級的升高再慢慢過渡為書面交流。不論采用哪種方式,都一定要使聽眾“有所得”。組織此項活動,應以本班或同年級為單位進行。
(三)書面表達類活動
1.書法小組活動。漢字是書面表達的憑借,寫好漢字是語文素質的一個重要反映。因此,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不可忽視書法小組。在活動內容上教師指導應重點放在習字格式、執筆方法、間架結構要領等方面。形式應堅持先臨后摹、先硬筆后軟筆、以楷為主的原則,同時應以重在激發學生愛好書法的興趣和打基礎為指導思想,不宜過高要求。另外,書法小組活動的陣地不應只局限于書法室、習字本,還可結合寫字課、手抄報、墻報、作業等,使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也可以“書法作品展”為動力,激勵學生再接再厲。
2.寫廣播稿活動。小學生常以自己的成就被別人知曉為自豪,故可開展為校園廣播站投稿活動。它既可以滿足學生的自豪感,又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為校園文明建設作貢獻。廣播稿的內容可以是身邊的好人好事、讀者文摘,也可以是自己滿意的習作。至于形式,應不拘一格,消息、啟事、表揚稿、記敘文、采集來的打油詩等都可以。在量上,應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對活動組成員應規定每人不少于一兩篇,多者適當表揚鼓勵以爭取人人參與,達到以量促質,最終提高書面表達水平的目的。
3.電腦漢字輸入活動。不會操作電腦將是新世紀的現代文盲,小學將不可推卸地要承擔起普及電腦初步知識的責任。鑒于目前教育的現狀,小學語文須先開展電腦漢字輸入活動。對于城市及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漢語拼音輸入查尋漢字法、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為主,逐步使學生從熟悉鍵盤向上機操作打印漢字發展;農村及條件尚不具備的學校,可仿制鍵盤圖,以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為主,進行指法模擬訓練,為條件具備時開展此項活動作必要的準備。開展此項活動,不僅可使小學語文緊扣時代脈搏,還可強化學生使用拼音、識記字形、用部首查字等語文能力。
(四)社會實踐類活動
1.游覽。組織學生游覽家鄉的山巒丘陵,以登高磨礪學生意志;游覽家鄉的河灘海濱,以流水不復還激勵學生珍惜光陰,以綠草翠柳陶冶學生情操;游賞家鄉的名勝景點,以源遠流長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參觀家鄉建設的新成就,讓學生切身感受,了解家鄉在變化,祖國在前進。這里強調認識家鄉,不僅僅是使活動容易操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熱愛祖國”轉化成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現實。游覽活動還可為寫作搜集、積累素材。
小學語文教學是門思維性、想象力很強的學科,它不僅具有嚴格感悟性、規范性、科學性的一面,而且具有靈活性、變通性、閱讀性的一面。注意語文教學中閱讀感悟能力的培養。恰當地處理教材中的“一般”和“特殊”、“通常”和“例外”的關系,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融合貫通,而且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認識觀,提高語言思維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將閱讀能力貫穿于課堂教學中。為此,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含有智力因素的內容,啟發學生的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和渠道,用簡捷巧妙的方法去思考和解答問題,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的閱讀與感悟呢?
1 教育閱讀觀念的開放性
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的束縛,形成“開放式”的教育閱讀觀念,首先是教師角色的再定位。教師與學生是平等友好的合作伙伴,教師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育人者、參謀者、服務者、欣賞者。
其次,教師不要先想怎么教,而要先想怎么學。教師只有從學生的出發去考慮,才有可能真正為學生服務;教師也只有認真地觀察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生有強大的學習潛能,有無窮的閱讀感悟能力。例如,在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三冊《金色的草地》一文時,筆者放棄了平常的情境引入,而是采用談話引入,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最喜歡最感興趣的事,請同學們暢所欲言。于是同學們紛紛提出了自己閱讀后的問題:問題一,這些并不引人注意的蒲公英,為什么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歡樂?問題二:草地為什么會變色?為什么說蒲公英是我們最喜愛的一種花? 用這樣的方法把同學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充分地對學生學習的潛能進行挖掘。這樣做有利于學生的閱讀和對學生的感悟能力的培養。
2 課堂閱讀教學的開放性
教育學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語言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思考能學會的內容不要講,學生通過與同學合作能解決的問題不要講,教師應當根據學生情況決定講授內容,組織開放的課堂。
2.1開放的課堂,要給學生自由選擇閱讀的權利
加強課堂教學開放性的核心是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學習的主人,要充分保證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能量得到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克服教材中一些帶有指令性與唯一性的弊端,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金色的草地》一文時,筆者先讓學生自己自由地閱讀課文,筆者巡回指導,然后請小老師帶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在自由、自覺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同桌互相說一說、找一找,草地為什么會變成金色的?請大家用筆在書上做上記號,這樣做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這是一個開放的課堂,他們可以輕松的有目的進行閱讀學習,另外在交流的同時還拓展了學生的感悟思路,培養了學生閱讀的靈活性。
2.2開放教學,誘發閱讀意識
實施開放式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討問題,靈活地解決問題,通過交流、討論、想象等形式誘發閱讀后的感悟意識。例如筆者在教學“搖”“蹲”“嘻”這3個字時,提問:“同學們,你們誰能告訴老師,怎樣才能很快地記住這幾個字?小組討論后,有的說:把頭左右擺一擺就是“搖”;有的做了一個搖船的動作說這就是“搖”等等。同學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記住字的辦法。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們的感悟思維也在這熱烈氣氛中誘發出來。
2.3開放的閱讀學習,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能力的核心是語言感悟思維,語言感悟思維的基礎是閱讀實踐,學生始終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強化學生的閱讀實踐意識,是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有效策略。
語文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使封閉的書本文化積累過程轉變為開放的、活生生的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的自我發展過程,這既是學生認識能力發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而新教材加入了“體驗性課題”使語文閱讀教學走出課堂,接觸社會,這無疑可促進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其在應用中領會,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把學與用有機地統一起來。例如,課文《花鐘》、《蜜蜂》、《玩出了名堂》、《秋天的雨》等都是學生平常喜聞樂見,學生或是做過、或是見過、玩過的,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因此學生們學起來是那么的親切,那么的容易接受。
2.4進行開放的閱讀教學,設計開放題
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鼓勵學生對題目進行猜想、理解而推陳出新,通過對課題的閱讀解析,從而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例如上《秋天的雨》一文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們搶著回答,秋天的雨給大地帶來了什么?這么多的顏色是什么顏色?小動物們都在忙著干什么?”接著老師告訴他們:你們問的真好,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文中,你們認真地讀一讀課文吧。像這樣的問題能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感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氣氛中為學而閱讀感悟。
3 閱讀運用的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