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要點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要點

時間:2023-07-28 17:32: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要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現代景觀設計——包括景觀環境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和大眾行為心理等三個方面。任何一個具有時代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都包含著設計師對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本文對公園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分析、公園景觀規劃的原則、公園設計的要點、公園景觀設計與人的行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Abstract: To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park with various features will be more and more, and more and more detail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space design, there has a close contac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o human should be regarded as one part of space systems. When designs the urban park environment, the designers should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s,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user-centered design thinking, the design should meet the residents’ desire and demand for safety, leisure, communication, and return to nature to create an attractive city park.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cludes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image,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green and the mass psychology of behavior. Each successful works with style of era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 contains the pursuit and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designer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planning principles, points, the contact with human behavior of the park landscape desig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城市公園是公眾休息、游覽的園林,公園的建設、維護和改造都應著重體現“以人為本”的園林建設理念。城市公園中的空間,設施等不但要充分考慮公眾休息、游覽時的行為和心理需要,還要盡量滿足不同群體的多種需求。怎樣營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園,使之真正成為居民的親近休閑場所,已經成為設計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一、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一)特色公園

文化藝術公園:文化公園、文化藝術公園、文化古跡公園、文化旅游公園、雕塑公園、民俗風情公園、音樂公園。

專類公園:交通公園、海洋公園、恐龍公園

(二)袖珍公園

規模小、游客固定、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小型公園將成為現代都市公園體的主體,它所強調色是公園景觀的大眾性、休閑性和趣味性,爭取為居民營造一個優質舒適的休閑空間。

(三)森林公園

突出森林公園的特色和功能一般的功能定位:①保護珍貴森林風景資源等自然遺產;②發展森林旅游;③弘揚森林文化,依據本公園的優勢風景資源或壟斷資源或地域文化,提煉本森林公園的主體功能。如:重點保護風景資源、脆弱環境,突出觀光游覽、休閑游憩、休閑度假、科普的功能,弘揚森林文化。

森林公園色共性特色要求:綠色;自然;生態;野趣,依據本公園的優勢風

景資源或壟斷資源或地域文化及附近其它風景區已有的特色,提煉和創新本森林公園的差異性特色。

二、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分析

(一)公園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

構成公園的主要素材如:植物、地形、地貌是受氣候、時間、空間等自然條

件的影響而演變的。公園規劃和設計必須考慮這些影響,因地、因時制宜,創造不同的地方特點和風格。

(二)健康設施:休憩功能區應占公園的70%以上;健康活動區需控制在公

園陸地的15%以下;兒童活動區需占公園陸地的10%以下。

(三)監控系統:公園內宜設置廣播系統。設有管理處的公園應設置安全管

理視頻監控系統。

(四)有毒植物:休憩、賞景、集散、活動鋪裝場地內及周邊綠地種植設計,

嚴禁選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在兒童游戲活動區范圍內,不得選用枝葉有硬刺或刺狀、枝葉呈硬劍的植物,不應選用發揮物或花粉能引起明顯過敏反應的植物。

三、公園景觀規劃的原則

(一)公園應發揮應急避難功能

要求居住公園、綜合公園和有條件的專類公園應根據有關法規、規范的要求,

結合公園總體布局預留設置應急避難場所和相應設施。

(二)公園規劃通常是將造景與功能分區結合,將植物、山石、水體、建筑

等按園林藝術的原理結合起來,并設置適當的活動內容,組成景區或景點,形成內容與形式協調,主次分明的藝術場景。

(三)生活污水和廢水不得排入公園水體

為了滿足公園生物多樣性和改善城市環境空氣濕度的需要,公園應規劃不少

于占公園面積10%的水體。為經處理或者處理不達標的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不得排入公園水體。

(四)公園內鄉土植物數量

應占選用植物總數的60%以上,喬木覆蓋面積應大于綠地總面積50%。規

定鄉土植物數量應占選用植物總數的60%以上,新建公園達70%以上。

四、公園環境構成因素與人們的行為

(一)人們的行為

人的行為模式很復雜,在公園中的活動也一樣。但在公園環境活動中展開的都是以步行和坐下休息這兩種基本的行動為基礎的,因此,要研究適合市民活動的公園環境,應該從研究最簡單的步行和坐下休息入手。

第2篇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要素,案例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take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around the basic elements of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attracting the rest of the public amusement places, play the park green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meet people for nature and the pursuit of desire, and guide the public to a novel and healthy way of life.

Keywords: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cas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城市隨著時間的推進不斷發展,一棟棟高樓在自然景觀中拔地而起,形成欣欣向榮的城市景觀的過程中,人們的物質水平越來越高,但是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緊張的生活節奏及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使得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城市居民迫切需要通過某種途徑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城市中保留的公園成為城市形象及生態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空間與實體,更是一種精神與文化,城市現代公園成為城市居民假期放松身心的理想場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園設計也應以人為永恒主題。游人的活動可以增加公園的總體藝術效果,并且成為公園景觀構成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1.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要素

1.1合理準確的規劃功能分區

合理化的功能分區是對城市的重新思考,思考當地城市居民需要什么樣的公園生活,在公園改造中就應得以體現,滿足城市居民的閑情雅致。在公園的設計中,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匯集活動空間,形成有趣而多元的空間,如:市民集中活動的大草坪、兒童游樂場、健身區、極限運動區域、茶室、燒烤、游船碼頭、植物觀賞區、文化休閑區等。

1.2合理清晰的游玩動線公園游玩動線的設計應該引導游客的游覽行為,通過富有趣味性的游覽線路將各個功能分區合理串聯起來,形成動靜結合的活動曲線,使游客在公園里游走的同時,能夠充分領略到自然環境與人文情懷的的巧妙融合。1.3多樣化的市民活動場所公園除了是都市中的綠肺外,更多的需要滿足都市生活中各類娛樂活動,設計中需要充分考慮不同人群、各種類型的活動需求。如社交、賞景、健身、展覽、觀演、飲茶、休養、約會、遛鳥、嬉戲、運動、兒童和青少年游戲等各類活動場所。1.4多功能的大草坪大草坪是多功能的綜合活動場所,所有年齡段的所有人群均能在此找到屬于自己的休閑項目,是現代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1.5良好的生態植被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生態植被是最基本的保證,在公園改造設計中,應基于自然特色的整體框架,盡可能保留原有場地和植被,減少對原生植被的破壞。

對于道路兩側3-5米的范圍內或公共活動區域,需要人工栽植地被、灌木、攀巖植物,形成干凈、整潔、美觀而又與自然林木相融合的人工種植景觀。植物配置的形式非常多,主要有孤植、對植、叢植、樹群、樹林、植籬、花壇、花境、草坪等,最終原則是根據功能、藝術構圖及生物學特性要求的完美結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充分發揮植物的特性構成美景,為公園添香增色。1.6歷史文化的延續公園原規劃場地內的現有建筑、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因為其具有所在地方的典型特性,所以其也具有了所在場所的精神體現,在建設過程中應當將紀念性景觀作為重點來設計。應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策略加以保護和利用,同時城市的歷史文脈、風土人情等是城市公園特色的基礎源泉,要善于深入挖掘和體現,使城市公園的景觀空間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個性。

1.7數量充足的停車位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讓越來越多的人買車,停車問題也隨之困擾有車一族,數量充足的停車位解決了開車逛公園的人的停車之憂。1.8人性化的服務設施園林景觀設施小品作為園林景觀的構成要素之一,是園林景觀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集實用與觀賞于一體,若使用得法,有點睛之妙。匠心獨運才能使景觀設計表現出無窮的活力、個性與美感,恰到好處的景觀設施小品離不開精心的設計[2]。公園設施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讓游客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即景觀在被觀賞的同時,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觸的機會,充分調動人們參與其中,放松心情,愉悅心靈,這樣也正體現了城市公園的重要作用。公園的設計中必須考慮無障礙設計,考慮售賣亭、公共廁所、指示牌、垃圾箱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合理布局,只有提供最為人性化的服務才能使公園的社會價值其最大化。

2.對某城市山體公園景觀設計的探討

某公園總用地面積約44公頃,公園定位具有生態風景、觀賞、游樂、健身、休閑為一體的城市體育運動休閑公園。項目場地為丘陵型山體,根據城市發展規劃,捕捉到城市預留的山體綠地,在設計中提出“綠道+山體公園群”這一城市風貌建議,打造一個“城市在綠化中”的充滿情趣的城市。發揮公園的綠化效益和環境效益,滿足人們對于大自然的渴望和追求,以具有特色的花卉和喬木,創造出適宜人們休息、游覽的環境。

2.1入口主景區

設計上整體考慮入口的立面效果,以垂直綠化的山體護坡擋墻連接兩側的出入口,綠樹環抱著昭示性極強的建筑群。運動器材展銷中心、器械健身中心、羽毛球館、籃球場、門球場、乒乓球館、臺球館、餐飲、管理、停車均在此得到妥善安置。高品質的材料運用也點明該區的重要性,同時又通過地面材質的多樣化豐富視覺景觀,滿足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2.2山頂廣場

串聯的點式山頭,形成容納度極大的山頂廣場,不同的人群在此聚集,這里設置活動廣場、亭、廊、觀景塔、健身器材、兒童、青少年活動場所、以及昭顯當地文化特色的主題景觀,是人流的主要匯集地。

2.3道路系統

公園中規劃了自行車、慢跑、登山三條線路,以滿足市民不同的需求。

以自行車為主題的線路,根據不同要求規劃為中級、初級和高級線路。中級線路為公園的主要山體環道,長度約5500米,結合消防車要求設計,局部有較大落差,適合大眾的騎車運動鍛煉;初級線路截取中級線路較為平緩的一段,亦能形成相對獨立的較短距離的山體環道,一段約2300米,一段約1450米,適合老人、小孩的騎車運動鍛煉;高級線路為體驗式自行車越野賽道,結合山地的特點,上下迂回蜿蜒,自然路面混合水泥路、石子路、砂石路、羊腸小道、木橋等設計,為車迷朋友提供一個無比刺激的1000米越野賽道。

以慢跑、漫步為主題的線路,大部分道路和自行車道重合,采取兩級道路錯落安置兩條道路,人車分流,互不干擾,讓人盡情流連于風景,迷失在美景中。

登山道,以連接周邊小區的山體公園入口為起點,設計最便捷的登頂線路,途中設置休息廊亭,設計無限美景在險處。

2.4植物的配置

注重自然生態景觀的塑造,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內涵,建立集生態展示、游覽等功能與一體的園林景觀體系系統,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公園生態系統。用人工技能恢復自然平衡,通過合理配置讓其自身能維持這種平衡.

在道路兩側3-5米及廣場周圍的空間內塑造豐富、多層次的人工景觀,其他空間根據山體地形,創造多種形式的自然生態環境,讓其多樣化的生態環境自動調節,同時增加一些春色葉秋色葉特色植物,搭配一些適合的闊葉林,注重林下灌木、草本的選擇,加強喬灌草的結合,營造出群落完整、色彩豐富、四季有景的山體。

公園中設置了極具觀賞性的專類林,如櫻花園、枇杷園、茶園、桔林等。使其成為本公園的一大特色與亮點,成為四季景色宜人的理想休閑場所。

3.結束語

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首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景觀環境的屬性,要體現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即人性化設計。其次,最小化公園的開發強度,建立保護區域并進行基于現有地形和景觀特點的改善設計,設計公園功能活動區和基礎設施時以增進可持續性和環保作為設計策略之一。總之,城市公園是指向公眾開放的,經過專業的規劃設計,具有一定設施和園林藝術布局,以供市民休憩、游覽和娛樂為主要功能的城市綠地[3]。利用公園可以創造整體豐富的娛樂休閑脈絡,倡導市民關注健康和均衡的生活方式,加強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相關研究,才能使我們的城市更美好。

參考文獻:

[1]羅衛,孫俊橋.對景觀設計方法的研究與分析[J] .現代園藝,2011(11) .

第3篇

關鍵詞:城市公園;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公眾參與

城市公園對于城市居民回歸自然、進行戶外活動而言非常重要。人們在享受飛速發展的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感受到遠離大自然,污染嚴重,環境喧鬧,住房擁擠所帶來的一系列困擾。在現代高樓大廈中緊張工作的人們渴望回到自然的懷抱,大自然的寧靜、閑適與生趣對都市人來講是難能可貴的。而城市公園的建設正是契合了人類這一重返生態樂園需求,恰到好處的提供了供市民休閑娛樂和釋放壓力的公共場所。城市居民在公園中或散步、或游戲、或躺或坐陶冶性情,在公園文化中充分展示了城市生活的閑適美好。城市公園已成為提升城市文明、城市環境和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公園作為現代城市中最大的開放空間,正確把握其形態空間上的韻律節奏,將建筑與景觀、自然風光與人類活動有機的結合到一起是城市公園設計中的最需把握的關鍵要點。公園規劃建設的方式可以有多種,但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人服務,空間的目的是人的活動,為人提供一個充滿生機的界面。在這個界面里人們可以暫時放下生活包袱、壓力痛苦,充分享受自然和生態的美好。

一、 城市公園公共綠地的建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城市公園中最重要建設也是最廣泛建設的是必然城市公共綠地部分,面向“綠色是生產力”、“綠地是地球之腎”的觀念深入人心的新世紀,如何創造一個生機勃勃的、生態健康的城市公園,是城市景觀規劃師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國《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中將城市綠地分為公園綠地(G1)、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五個大類。對“公園綠地”的定義是:“城市中向公眾開放的、以游憩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設施和服務設施,同時兼有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綠化用地。”

公園綠地的建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鄉土植被、當地材料、結合本土人文資源等構筑和諧、親切、舒適的休閑活動空間,注重經濟、實用、節約,體現人與自然相適相宜、相互協調。 “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對于有生命的植物,有良好的生命供養之地,才是生存之本,必須充分尊重原有山體、水體、丘陵進行合適綠地配置已滿足人們向往大自然純樸精神的要求,在公園營造上不能一概摒棄,要盡力保護已有的未被破壞的原生態風貌的物種群落。即使遇到環境已遭毀損的情況,也要盡力發掘其可恢復利用的植被,水體,并通過補種植物群落,引入魚、鳥、兩棲類動物,加強中水利用、雨水平衡收集等生態性手段來營造生態性小區域,創造宜人環境,進而達到塑造自然生態景觀的要求。將喬木、灌木和革本植物組合在一個群落中,形成一個復雜交錯的植物群落,向自我維持、養護生態水平發展,讓植物群落向自然循環再生的態勢發展。

在公園建設中以“生態、文化、休閑”為目標,注重用公園環路和“T”型道路聯系,與綠地、水體等開敞空間相互融合,創造山環水繞的城市休閑空間。綠地結構上一般宜視野開闊、樹種搭配多樣、空間變化豐富,能夠較好地展現自然之美和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首先在樹種選擇上,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做到“適地適樹”。即根據氣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條件來選擇能夠健壯生長的樹種,其次在綠化配置上,植物配置突出"草鋪底、喬遮蔭、花藤灌木巧點綴"的綠化特點,同時量化上盡量使其能發揮最佳生態效益。再次,樹木的種植方式上應由隨場地的規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賞樹木的姿態應孤植;利用樹木劃分空間,引導視線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戲場地可以利用樹木圍合成獨立的空間,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區域可種植滿足遮陽隔音的樹種等等。最后,在空間布局上體現點、線、面相結合,注意再生空間的綠化等等以達到模擬自然,創造鳥語花香之意境。

二、 城市公園環藝小品等建設應始終強調人性化設計。

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要做到人性化,就是一切要以人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要在公園布局規劃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整體自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動為出發點,追求一種優雅、放松、生態、休閑、娛樂、且活動安全并有強烈歸屬感的景觀風貌。要堅持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合理開發地下空間,增加綠化面積,提高土地使用率。

要“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和審美要求出發營造公園公共環境,城市公園開放性要求城市公園要與城市相銜接,更加突出對人的關注,這些問題的解決均需要通過景觀序列的合理組織來實現。在城市公園設計中景觀序列的組織可通過垂直空間、水平空間、境界與意境層次的有序變化來實現。通過各種類型的景物有機組合,將表現風景特色,襯托主題的景觀加以串聯、導引、強化,形成一個“起、承、轉、合”的富有韻律美的游覽線路。通過道路轉折、地形起伏、林木遮掩、空間滲透等處理手法使游人“漸入佳景”。

公園設計上應重點分析公共開敞空間的分布形態以及尺度、節奏、層次、韻律、天際線等的視覺要素和標高、朝向、間距、建筑后退線等的技術要素。城市公園作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和展現城市生活的重要舞臺,尤其要體現設計的人性化和以人為本的觀念。應有意識地在公園內組織和創造多種功能的活動,以充分發揮公園空間的內在潛力。如:設置運動區,區內除球場外,設置富于趣味的運動徑,兼運動、按摩、健身等多種功能;設置旱噴泉,跳躍泉,人們在泉水之間穿梭戲水,別有一番生氣;應十分重視運用環境藝術手段美化各種設施和園林小品,并強調單個公園的標志物與可識別性標志物已提高公園的景觀特色和增加可識別性;應創造豐富的空間結構層次,利用尺度、圍合程度、地面質地等手法在城市公園整體中劃分出主與從、公共與相對私密等不同的空間領域。考慮到人們參觀,瀏覽交往及休閑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結合廣場的性質,很好的組織人流車流,形成良好的內部交通組織。

三、城市公園的規劃必須不斷注入公眾參與的元素

城市公園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它是促進社會交流融合、和諧發展的場所,是異質性社會的黏合劑。城市公園的建設成為緩解城市空間和交通以及人類心理壓力的重要途徑,更應表現出的是羅杰斯(Rogers)的“鄰里之間的戶外房間”、托普森的“陌生人的會場”、雅各布斯的“街頭芭蕾”、芒福德的“城市劇場”、懷特的“城市舞臺”等社會空間的作用。城市公園作為城市開放空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大眾生活、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而作為公園參與者的人是最能衡量和反應這種空間的使用價值及使用狀況。

城市公園設計的場所或景觀不僅是讓人參觀的,而是供人使用、供人在其中休閑娛樂,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的。都市人對自己周圍環境要求正在不斷提高, 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趨勢和方向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以設計師和領導的決策為主導的設計過程已經在削弱,趨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因為只有公園的使用者才真正清楚需要在這個公園中獲得什么樣的美感或者精神需求,設計者只有圍繞這種需求進行主題設計,才能創造中迎合公眾需求的城市公園。公園的共享性與開放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設計過程是一個過程,使用者和設計者之間不存在可替換的真實體驗。正如佛里德曼所說,“設計過程有一部分是教育過程,設計者(規劃者)從群眾那里學習歷史的文脈和價值觀,而群眾則從設計者身上學習技術和管理,雙方的交往讓兩類知識融合,共同發展。”。

第4篇

關鍵詞:藝術景觀;景觀雕塑;設計

景觀雕塑一直是藝術景觀設計的重點內容,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藝術景觀設計中的景觀雕塑作為藝術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更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現代的景觀園林設計中,藝術景觀雕塑設計,更是成為了凸顯園林藝術氛圍,烘托園林整體氣氛的重點,受到藝術景觀設計工作者的喜愛和重視。

1藝術景觀設計中的景觀雕塑概述

1.1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人們在認識自然的同時,通過藝術處理對園林景觀的優化和再造。現代的景觀設計不僅要考慮其應用價值,還要符合生態學與美學原理。通過景觀設計對周圍環境要素的虛擬改造,能夠使人造的園林與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提高建筑園林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度,從而提高建筑和園林的舒適性、藝術價值和實用性。現代的景觀設計包含景觀雕塑設計、居住區規劃、城市公園設計、城市廣場、步行街設計、游泳和休閑地設計、國家公園設計等內容。

1.2景觀雕塑設計概念

景觀雕塑設計時藝術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很多著名的園林其藝術表現都離不開景觀雕塑的設計。景觀雕塑作為能夠影響整個藝術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更是成為很多藝術景觀的設計主題,并成為區域的標志性建筑。景觀雕塑設計雖然是為藝術景觀設計服務的,但由于景觀雕塑卓越的表現力,以及在藝術景觀中較強烈的視覺沖擊,很容易成為區域環境的標志和象征的載體。因此,景觀雕塑的設計不僅是藝術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還極大的促進了藝術景觀設計的發展。

1.3景觀雕塑的發展

景觀雕塑是從遠古社會的祭祀活動中發展而來的,在遠古社會,景觀雕塑作為一個部落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宗教含義。這種景觀雕塑的雛形更多的是為了表達某些精神上的意義,并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文化表現元素。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現代的景觀雕塑已經超越了宗教、皇權、神權等精神上的表達意義,更多的深入到各個領域,并成為現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景觀雕塑不僅是彰顯區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很多優秀的景觀雕塑還成為了區域文化的代表,極大的促進了現代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現如今,景觀雕塑對現代園林和建筑設計的影響越來越大,每一座新修的公園、廣場、綠地都會采用景觀雕塑來凸顯期文化內涵,表達設計主題。景觀雕塑設計的自由性和多樣性,決定著景觀雕塑具有極佳的文化表現力,諸如廣州的五羊石像、廈門白鷺洲的白露女神雕塑等,均傳到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情感,引領著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些城市的底蘊,并成為城市的象征。

2現代藝術景觀雕塑設計

2.1符合當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

景觀雕塑是靜態的藝術,其材質和質感決定著景觀雕塑必須和周圍的人文、藝術環境相融合,才能獲得生命。在進行園林景觀雕塑設計時,首先要創造一個健康的空間氣候,保證景觀雕塑能夠和周圍的風、綠植、建筑、地貌相呼應,并具有一定的文化表現力。為了避免景觀雕塑設計給人以突兀的感覺,設計時一定要減少外來特殊物質的引入,避免對原有生態和文化系統的破壞,并符合當地的氣候和地域特點。除此之外,還要考慮雕塑的外形受光照的影響,做好對太陽直射光線的控制。

2.2景觀雕塑基座的設計

景觀雕塑的基座是雕塑與環境直接聯系的基礎部分,也是保證景觀雕塑穩定性的重要結構。優秀的景觀雕塑設計,不僅其雕塑主體會具有突出的藝術和文化表現力,其基座一定也能夠和雕塑、和自然環境相融合,并幫助雕塑與自然環境做好溝通。重視景觀雕塑基座的設計,不僅能夠增添景觀雕塑的藝術表現效果,還能夠提升景觀雕塑與環境的和諧度,提升整個景觀雕塑的藝術性。景觀雕塑的基座設計包含碑式、坐式、臺式和平式四種,這四種樣式都各有特點,適用于表現不同文化內涵的景觀雕塑。其中碑式多表達紀念意義,而雕塑僅僅起到點題或裝飾的作用。坐式則以古希臘、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表現手法為主,是古典風格雕塑常用的基座樣式。臺式所表現的效果更加親人,多用于主題雕塑的基座。平式則顯得比較自由,多用于廣場、草坪或水面上,能夠實現雕塑與環境更加完美的融合。

2.3景觀雕塑的情景創造

景觀雕塑不僅能夠美化環境、豐富生活,還能夠承載一定的人文和歷史意義,因此現代城市景觀雕塑設計更多的以彰顯文化主題著眼,具有標識、引導、分割與點綴的作用。現代的景觀雕塑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其韻律、節奏、對稱、形體、點線面、體量、色彩等,并注意景觀雕塑的情景創造。利用景觀雕塑的這些抽象因素,能夠表現出具體的精神感悟,因此,在景觀雕塑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怎樣把各種公共因素轉化成為富有感染力的藝術語言符號是我們藝術創作的關鍵。把公共性的種種因素分別加以分析研究,根據它的外在顯示的特點概括、提煉成為具有精神品位的城市視覺識別形象,從而形成景觀的主題。

2.4景觀雕塑的創造性思維

景觀雕塑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文化載體,在設計時一定要采用創造性思維,因此,單純的模仿是無法使景觀雕塑具備藝術價值的。創造性思維設計的景觀雕塑,其題材、形式、體量都是為了表現某一主題或精神含義設計的,因而具有獨特性,通過景觀雕塑的設計與環境的輝映,能夠賦予景觀雕塑生命活力。因此,景觀雕塑首先要有視覺沖擊力,并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這就要求設計師能夠站在文化的高度,處理與創作有關的問題。綜上所述,藝術景觀設計中的景觀雕塑,是藝術景觀設計中的重點內容之一。要完成優秀的藝術景觀雕塑設計,必須賦予景觀雕塑文化內涵,做好基座設計,并重視情景創造,注重雕塑設計的原創性,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更加優秀的景觀雕塑設計。

作者:常志堅 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第5篇

>> 湛江南國熱帶花園景觀營造淺議 室外景觀照明常見方式及問題分析 城市發展過程中營造花園式小區室外環境景觀探討 園林景觀種植探討 新農村景觀文化營造方式研究 園林景觀室外工程施工組織探討 大型室外噴泉景觀水池水處理探討 論居住小區及室外居住景觀設計 景觀園林綠化種植施工探討 園林種植與景觀種植比較探討 城市街頭綠地的景觀營造探討 城市公園的景觀營造探討 園林景觀規劃的主題意境及營造方法探討 淺談庭院設計及庭院景觀營造 探討松樹的育苗和種植方式 關于園林苗木種植要點及苗木養護方式的探討 水庫淹沒范圍內苗木種植增多及處理方式探討 探討油茶種植與營造林技術的研究 種植玉米管理及探討 園林景觀種植施工圖設計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其他均為作者自攝、繪制。

參考文獻:

[1] 蘭丁. 洋蘭簡介[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版),2000(3):4.

[2] 凌緒柏. 熱帶蘭在海南產業化發展中的前景與問題[J]. 熱帶林業,2002,30(2):31-33.

[3] 胡松華. 萬代蘭[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版),2005(11):18.

[4] 聰賢. 萬代蘭培養要點[J]. 花卉,2012(5):30-30.

[5] 李振堅,王雁,武榮花. 優良觀賞植物石斛蘭(上)[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07(3):6-8.

[6] 譚奕為. 淺談石斛蘭在城市園林中的創新應用[J]. 大科技,2014(16):356-357.

[7] 周肇基. 蘭花中的舞蹈家――文心蘭[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03(9):4-5.

[8] 璋. 大花蕙蘭四季養管與花期調控[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08(4):10-11.

[9] 陳璋. 卡特蘭四季養管與花期調控 [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版),2008(6):8-9.

第6篇

【關鍵詞】藝術混凝土公園景觀 施工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TU52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藝術混凝土在當前社會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各個角落都有著它的影子。公園景觀中更是少不了藝術混凝土的裝扮。藝術混凝土給公園的景觀設計帶來了新穎的理念,不但在美化公園的同時,更是在熏陶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良好的公園景觀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享受,因此,藝術混凝土對于公園景觀中的應用更是必不可少,而藝術混凝土在應用過程中的施工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藝術混凝土在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施工準備

1、材料準備

1)水泥:普通硅酸鹽42.5R水泥。 2)碎石:砂子,豆石,石子尺寸為5毫米至10毫米,粘土含量控制:砂是不超過3%,石不超過1%。 3)混合物的類型和要求。 a.FDN減水劑:摻水泥用量內約5%至7%。外加劑:在21%至35%的粉煤灰混合的水泥用量必須滿足二級以上。 4)硬化劑,脫模粉,封端劑。

2、技術準備

1)組織有關人員學習工藝規程,并向有關施工人員技術交底。2)生產、技術、材料部門組織提供商品混凝土的廠家,提前安排廠家熟悉現場及行車路線。3)商品混凝土配套內業資料、施工配比,原材料質單、復試報告等必須齊全。4)配合比的主要參數要求。a.坍落度:坍落度控制在40 mm~100 mm之間。b.水灰比:水灰比應小于0.6,同時采用減水劑保證坍落度。c.砂率:控制在38%~43%之內。

藝術混凝土在公園景觀中的操作工藝

1、測量放線

1)根據要求,以已知的控制線(或控制點)為依據,用鋼尺、經緯儀等工具,在原始地坪上放出所做工程的位置線。2)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打標高控制樁,以此來控制所做工程的標高。

2、支設模板

1)根據設計要求,合理支設模板,保證其形狀、尺寸、厚度等符合要求。2)模板及其支架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穩定性,能夠保證工程形狀、尺寸和相關位置的正確。模板接縫處要嚴實,不得漏漿。3)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干凈。4)模板及支架系統構造簡單,裝拆方便。5)如采用木模,應有保證其不吸收水分的措施,可刷瀝青漆或沿木模鋪設塑料薄膜等。

3、基層處理

1)當基層為土基層時,應灑水濕潤基層,但不能出現明水。

2)當在混凝土或其他基層上進行澆筑時,應先灑水,后撒水泥,并用笤帚等工具均勻拉毛。

4、澆筑、振搗、整平混凝土

1)一般要求。a.檢查并清理模板內殘留雜物。b.混凝土的澆筑方法:混凝土澆筑沿縱向用一次到頂的連續澆筑方法。c.如自拌混凝土,作業人員必須按照施工配合比進行混凝土攪拌,并且要保證混凝土性能的穩定性。2)往模內傾倒混凝土后,用鐵鍬配合找平耙子找平,再用振搗整平器進行初步找平提漿,隨后用木抹子進一步找平,并用2 m靠尺檢查其平整度,及時進行調整,最后用鎂抹子抹壓平整。3)如需留置伸縮縫,可在此階段進行軟切割,或等到混凝土終凝后進行硬切割,但要保證不蹦邊,不掉角。

5、撒硬化劑

1)當混凝土表面抹壓平整以后,就開始撒硬化劑。2)操作順序要跟混凝土的澆筑順序一致,先澆筑的先撒,后澆筑的后撒。3)操作人員,一手拿裝著硬化劑的小桶,一手滿抓硬化劑,撒硬化劑時,應順風進行(如風過大,要采取防風措施),動作要舒展,以保證硬化劑均勻分布在混凝土表面。

6、抹面、壓光

1)當撒完硬化劑2 h左右,硬化劑也充分吸收水分,普通混凝土表面用手指可以按下2 mm~3 mm(纖維混凝土為5 mm~6 mm)時,用鎂抹子對已上硬化劑的混凝土表面進行抹壓。2)如發現有透底的部位,再適量撒些硬化劑,待其充分吸收水分后,再用鎂抹子抹平。3)最后用鋼抹子進行收面,對混凝土表面進行精細找平、抹壓,保證表面平整,無砂眼、孔洞及砂粒等。

7、撒脫模粉、上模具、壓模

1)用鋼抹子抹完10 min左右,等到混凝土表面基本收干后,開始撒脫模粉,脫模粉應撒布均勻,力求達到薄而不透。2)隨后開始擺放模具,同顏色的模具不能并排擺放,要錯開,并且模具與模具連接要緊密,擺放時要使模具基本垂直混凝土表面,盡量減少模具與混凝土表面的摩擦,以免造成表面起砂。3)模具擺放穩妥后,開始壓模,壓模人應根據混凝土表面的軟硬情況合理用力,壓模器要垂直下砸,以保證藝術紋理充分顯現。4)如觀察紋理一致美觀,擺模人應提起模具,如模具局部濕潤,應往模具上抹些脫模粉,再進行擺放。5)專定一人進行軟模操作,硬模無法施工的部位,需用軟模進行單獨處理,用木錘或橡皮錘敲擊軟模,注意紋理的觀察,保證其與整體一致。6)如果個別部位存在缺陷,應用專用修補工具進行修補。

8、上封閉劑

當混凝土表面沖凈干燥后,就可以滾涂或噴涂封閉劑兩遍,保證涂刷(噴涂)均勻,無漏刷(噴)和透底現象。

三、藝術混凝土在公園景觀中的質量標準

1主控項目

1)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2)藝術紋理清晰、美觀,深淺一致,具有良好的整體性。

2一般項目

1)澆注混凝土施工縫的位置之前根據設計要求和施工技術方案來確定。施工縫處理施工技術應按程序執行。 2)混凝土建設完成后,及時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并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是混凝土固化時間: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鹽水泥攪拌混凝土,不得少于7天;摻緩凝外加劑凝固土壤,不少于14天。二是混凝土養護過程中,不得踩踏。

3、注意事項

1)藝術混凝土所使用的水泥的質量必須達標。要有質量說明書,出產日期等檢查驗收,同時在水泥的運輸和儲藏過程中不同品種、標號、生產日期的水泥應該分別放置,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注意防潮,否則需要重新進行檢驗。2)施工中所使用的外加劑必須符合國家的標準質量。3)施工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把握住上硬化劑、脫模粉以及壓模的時機,壓模的力度要根據混凝土的具體情況而定。4)清理周圍環境,灑水濕潤,防止塵土污染混凝土表面。5)每次澆筑量大小要根據模具數量嚴格控制,防止因模具周轉問題而影響施工質量。6)施工人員每日記錄施工進展情況,包括進度、人力安排,材料消耗數量,所用部位等,以利于工程的管理。

四、藝術混凝土在景觀中的應用效果

工程完工后,得到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的一致認可,景觀廣場、道路色彩艷麗,改變混凝土表面呆板、灰冷的形象,賦予其新的色彩及造型,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并且耐磨、防滑、不易起塵、易清潔等。對于城市公園景觀和城市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背景和文化內涵,市區公園的土地有限,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植被資源,改變了公園的景觀面貌,公園景觀的存在使得綠地系統整體水平的提高。

結語

如今藝術混凝土在公園景觀中的應用日益增多,對于藝術混凝土的施工質量的標準也是越來越高。成功的藝術混凝土景觀設計給人們是美的享受,帶來的是舒適。因此,施工工作人員和設計人員應當盡職盡責,營造一個良好的建設環境,真正的將藝術混凝土的魅力體現在公園景觀之中,讓城市更加的亮麗。

【參考文獻】:

[1] 李 健.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施工工藝標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493-513.

第7篇

植物保留的必要性

1.出于對生命尊重的需要:原有植物做為一種生命體存在于場地中,往往是經過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淘汰而幸存下來的,作為一群生命體理應得到與動物甚至人類一樣的生命尊重,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對此類生命的保護更是明確地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2.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需要:植物做為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不僅具有增加濕度、滯留灰塵、減少噪音、殺菌、抗污和防輻射的一系列改善和保護環境的功能,而且具有凈化空氣、凈化水體、凈化土壤的生態功能,所以只有加強植物保留,減少植物破壞,才能使生態更平衡,環境更優美。綠色世界里利用保留植物形成的休閑空間

綠色世界大草坡上利用保留植物形成的怡人景觀 綠色世界大草坡上利用保留植物形成豐富而又寧靜的植物空間

3.人類自身生存的需要:植物的生長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世界上只有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調節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比例平衡,避免了因世界人口密度的加大,工業飛速地發展而排放出二氧化碳增多,氧氣減少帶給人們身體健康的危害以及人類生存發展的危涉。

4.植物造景的需求:城市的生態因子都不如苗圃,為了能保證新種苗木的成活,一般都會對苗木進行截頂、修枝、收冠,經過處理的苗木在景觀性和綠量上已是大打折扣,且為了適應新的生長環境還要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恢復,在成活都成問題的恢復期,其景觀效果只能是從屬成活要求了,而原有植物都是經歷了生存淘汰而幸存下來的一些品種,在原地具有較強的抗損害能力,且原有植物都是生機傲然、郁郁蔥蔥、冠大蔭濃的,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景觀性,在綠量和景觀效果上都比新種苗木要好很多。

5.成本控制的需求:強調對場地中的植物的循環利用,減少植物資源消耗,通過設計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植物,使之重新參與生態系統的生產與循環,達到“資源再利用”,從而降低植物資源消耗,

植物保留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實例

實例簡介

1.東莞市綠色世界城市公園,以下簡稱綠色世界

綠色世界位于東莞市區南部,用地面積為4.03平方公里,區域內丘陵起伏,綠化豐富,擁有成規模的自然林帶和人工果木林,林相較好,如何保留以及運用好區域中已有的植物資源,成為規劃設計中的一大重點和難點。

2.東莞市同沙生態公園,以下簡稱同沙生態公園

同沙生態公園位于東莞市區東部,總用地面積約為30平方

綠色世界里為保留植物而形成的小島與新建景觀橋以及水面的組景

公里,項目規模龐大,首期實施西入口,環湖主干道即環湖路。沿環湖路周邊已有植被豐富,植物形態優美、多樣,如何運用好這些已有的植物景觀資源同樣成為設計中的一大研究要點。設計觀念:兩個項目均有意識地通過規劃設計,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的負影響,盡量使設計過程和結果對設計場地內的原有植物的破環和影響降到最底,使原有植物盡可能多地原地保留且與新設計的植物以及新設計的建筑、場地、構筑物、道路、水面等形成生態上的平穩和景觀上的協調。具體設計內容:

1.綜合利用原有各類植物,營造宜人的植物空間,形成優美的植物景觀

綠色世界內原有植物品種豐富,長勢良好,但植物空間較為混亂,通過重新的規劃設計后,使保留植物充分發揮其在空間美學中的作用,根據原有植物的數量、樹形、大小、高矮的差異合理地進行植物保留,用原有植物數量較多,樹形較大的榕樹類作為整個空間的統一者和協調者,結合其他作為空間強調者、景觀指引者的保留植物形成了疏密有致,開合有度的植物空間。而同沙生態公園中環湖路的植物保留主要以豎向的挺拔植物與橫向的道路形成一種強烈對比的視覺沖擊,以及在湖面路段采用完全開放的空間處理,在有擋墻處采用較為封閉式的空間關系,沿路走來形成一種開合有度,收放自如的景觀空間,營造出輕松、優美的植物景觀。

2.結合植物保留合理進行景觀地形設計

綠色世界與同沙生態公園都把植物保留做為設計原則之一,都是把植物保留作為一個硬性的設計條件來規劃設計的,所以在進行景觀地形設計時,地形的起伏變化突出了保留植物的美,新設計的景觀地形與保留植物形成了有機的美學結合。

3.植物保留與新種植物的結合

兩個案例在保留植物與新種植物的結合上,采用雙管齊下的方式,一方面是以保留植物為參

同沙生態公園里保留植物與新建道路、新種植物、原有湖面形成的組景

照,在新種植物的選擇上盡量使其在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上跟保留植物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引起統一感;另一方面是對保留植物進行一定的修整,使其能與新種植物之間產生相互聯系和美學配合。

4.植物保留與其它景觀要素的組合

保留植物不僅具有獨立的景觀表象,還是城市景觀中的景觀構筑物、道路、水體、桌椅、燈具、雕塑以及指示系統等景觀小品構圖的重要組合材料。

1)植物保留與景觀構筑物的組合

景觀構筑物是指小型的景觀建筑物、亭子、廊架、景觀橋等經過人工藝術加工的硬質景觀,是景觀功能與實用功能的結合體,其形體時常出現刺目而生硬的線條,在兩個案例中規劃設計時常把景觀構筑物布置于保留植物中間或旁邊,

同沙生態公園里豎向的保留植物與橫向的道路形成的景觀 同沙生態公園里保留植物結合新種植物形成的開合空間

綠色世界里保留落羽杉與保留小葉榕形成的植物空間 綠色世界里保留榕樹與新建景觀橋以及水面的協調關系

利用保留植物的形體和質地來柔化景觀構筑物單調、平直、生硬的硬質線條,打破生硬感,豐富景觀構圖,形成豐富的、有層次感的景觀畫面。

2)植物保留與道路、水體的組合

道路、水體的岸線一般都是橫向的線形或帶狀空間,只有與體現豎向空間的植物尤其是生機勃勃、高大挺拔的保留植物結合起來組景,才能使道路和水面富有生氣,形成均衡、豐富的景觀構圖,通過道路邊的植物保留能加強道路的引導性,序列感;通過水體邊的植物保留能豐富水面的空間和色彩。

3)植物保留與桌椅、燈具、雕塑的組合

兩個案例在桌椅、燈具、雕塑的規劃布點上都結合了保留植物來整體考慮,充分利用保留植物合理布置桌椅、燈具、雕塑,盡量達到景觀上的協調和功能上的完善。

結語

植物保留作為城市景觀改造設計中重要的生態和景觀要素,理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認知,通過有意識的設計方法和設計措施盡量使已有植物能原地保留,以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

環境的破壞和影響,但對保留植物的應用不能

綠色世界里保留植物形成的宜人空間和美麗光影

第8篇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市場的辦法開發建設新區

新區地理條件好,區位優勢明顯,且在城市建設上是一塊“凈地”,具有拓展城市空間、增強城市承載能力、提升城市形象的優越條件。因此,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堅持規劃建設管理并重、強化政府依法管理的基礎上,引入市場機制,學會用市場的辦法經營城市,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必須在學習借鑒外地經驗、依據新區地形地貌特征、充分體現歷史文化、地域風情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創新理念,科學定位,高起點規劃、高水平開發、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宜居”的目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著力把新區打造成功能完善、宜居宜業、環境優美的生態新區,使新區成為未來的獨具魅力、彰顯特色的一張城市名片,進一步增強宜居城市的輻射力、影響力、競爭力。

二、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科學編制新區規劃

新區位于主城區西南部,規劃范圍東至謙泰吉路,南至長江、西至水圣路、北至迎賓大道,面積為1.67平方公里,折合約2505畝。新區城市設計、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已由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已經市規委會審查,即將依法上報審批。在新區設計中,努力做到:

1、用科學的設計理念指導規劃

(1)創建多元、和諧的復合功能公共活動中心區

隨著媒體時代的到來,未來行政建筑尺度將逐漸轉變為遍布轄區的專業功能模塊,依賴于虛擬信息網絡系統的聯系,權力不再體現在對空間的擴張,而將更多的體現在對社會公共關系的協調與處理。因此行政中心功能不再單一停留在行政辦公功能上,而應植入復合的公共活動場所加以整合,提高中心公共空間對廣大市民的吸引力。

(2)營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公共活動場所。

功能的復合、廣場的開放,生態化、人性化元素的應用,極大提高空間的可參與性,布置會展中心、文化中心等公共建筑,打破冰冷的空間氛圍,營造“生活、工作、娛樂”全面發展的環境,塑造城市新形象。

(3)構筑連續優美的景觀網絡

規劃以公園為源、以董和公園為內核向基地滲透,形成網絡化的綠色空間開敞體系,實現景觀空間的共享,提供優美的輪廓線及景觀。

(4)完善舒適便捷的交通系統

遵循公交優先、完善車行和步行線路設計,提高區域的可達性,完善靜態交通體系布局。

2、用高標準的設計準則指導規劃

(1)建筑設計準則

從建筑的尺度、形式、材料、色彩、交通組織等設計要素入手,確定共同遵守的準則,以保證建筑的相互協調,強化地區總體特征。

(2)街道景觀設計準則

將街道作為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通過規定的道路斷面、沿街建筑、地面鋪設、綠化種植、道路照明等設計準則,創造舒適宜人、特色鮮明的高品質街道景觀。

(3)綠化設計準則

對由道路及沿線綠化、開敞綠地、住宅組團綠地、城市公園等組成的綠地系統提出相應的設計要求,創造良好的綠化環境。

(4)水體設計準則

確定景觀河道、水廣場等水體系統,提出相應的設計要求,充分體現新區的景觀特色。

3、準確確定新區功能定位

打造具有時代特征,富有地方特色,展示城市風采的城市新區。

4、系統完善新區功能結構

整個新區功能結構為三心三軸八片區。

(1)三心:行政中心、城市綠心、體育中心

行政中心:由市委、市政府等一系列政府管理部門組成的行政辦公區及相關商務辦公區。

城市綠心:以董和公園為載體的城市公園。

體育中心:市級體育活動中心。

(2)三軸:公共活動軸、生態綠化軸

公共活動軸:沿江大道布置的文化演藝中心及會展中心所形成的公共活動主軸和團結路沿線為社區服務的公共活動次軸。

(3)8片區:行政綜合區、商業文化娛樂綜合區、生態綠化區、體育休閑區、居住區(東干渠以西1個片區;東干渠以東、團結路以北、董和公園東西兩側各1個片區)、商務辦公區

行政綜合區:包括政府辦公區、會展中心和文化中心。行政辦公區位于沿江大道至團結路以北約80米處,是規劃的行政管理核心,用地面積9.53公頃、折合143畝。該區域建筑物沿南北向對稱布局,以中式園林式綠化庭院布局。主要建筑物包括政府辦公大樓、各部門辦公大樓,中央軸線設置市民廣場,與公園遙相呼應,共同營造公共系列空間。

文化會展位于行政辦公區前東西兩側,是市民活動的場所,用地面積5.71公頃、折合86畝。用現代手法展示最具特色的建筑界面。規劃延續了行政辦公區縱向對稱的布局模式,對稱的布置文化中心和會展中心。

商業文化娛樂綜合區:本區域位于謙泰吉路以西、董和公園以東,用地面積7.47公頃、拆合112畝。區內設置星級賓館、企業總部、公寓式酒店、購物、娛樂等建筑群。

生態綠化區:本區域為規劃的董和公園,用地面積31.8公頃、折合477畝。作為市最大的城市公園將面北向的綠地和水有機串聯為一體,園內建設具有特色的古建筑群,提供商務、會議、培訓等活動。

體育休閑區:本區域用地面積11.9公頃、折合179畝。為規劃的市級體育中心,用于舉辦中小型運動賽事及演出。

居住區:本區域以東干渠為界分為兩類,合計用地面積57.33公頃、折合860畝,東干渠以西為多層、小高層、高層住宅區,用地面積39.07公頃、折合586畝;東干渠以東為高層住宅區,用地面積18.27公頃、折合274畝。其中東干渠以西近沿江大道為仿古商業街,區內由錯落有致、高低起伏、曲徑延伸的一至二層建筑群組成。結合社區配套公共設施,在團結路沿線布置社區醫院、中學、小學、居委會、派出所等設施。

商務辦公區:本域區位于團結路以北、東干渠以東、董和公園以西,用地面積5.59公頃、折合84畝。區內建設中高檔商務辦公樓。

以上用地面積不包括東干渠及防護綠地136畝、道路用地428畝。

5、節點設計

這里指行政文化中心的節點設計。

空間布局:為彰顯行政核心區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影響力,應用中心軸線開敞式空間布局,使行政大樓顯得雄偉莊嚴。在中心景觀軸線上,設置下沉廣場、噴泉、綠化等,在軸線兩側布置市屬辦公、文化中心、會展中心等功能建筑。

景觀設計:大臺階形成系列廣場,硬質廣場是該區域為人們提供集會、交流的主要場所,造型新穎的綠化中種植色彩豐富、具有本地特色的植物,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

三、堅持高質量高速度,強力推進新區開發建設

新區建設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我們要創新思路,真正把市委蔚書記關于“經營城市”的理念充分地貫徹到開發建設新區的各項工作中去,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基礎先行、項目帶動”的原則,遵行“規劃為綱、全面啟動、分步實施、重點推進、遠近結合、滾動發展”的工作思路,有計劃分階段地推進各項建設,這樣才能加快新區開發建設的步伐。

1、科學指導,合理確定開發建設的基本原則。

(1)規劃先行的原則。新區開發必須始終堅持按最終審定的規劃設計付諸實施,切忌輕易變動。城市規劃是從全局利益、長遠利益出發的,批準的城市規劃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權威性,不得擅自改變。因此,新區的規劃設計方案一經批準便具有法律效力,各項建設用地和建設工程,必須符合規劃設計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擅自改變。

(2)分期建設的原則。整個開發建設時間3—5年,建議分兩期建設。第一期開發建設謙泰吉路以西至東干渠以東片區,爭取2—3年建設到位。這一片不含道路和東干渠綠地,可用于建設用地1176畝,其中行政中心及部分市直部門辦公用地229畝,居住用地274畝,董和公園477畝(其中水面130畝),酒店、賓館、商業門面、商務辦公和寫字樓等196畝(其中企業總部預留50畝)。以上可用于商業開發的470畝。

(3)保護民利的原則。

(4)滾動發展的原則。

(5)質量第一的原則。

(6)功能配套的原則。

(7)廉潔高效的原則。

(8)安全穩定的原則。

(9)積極穩妥的原則。

(10)整體推進的原則。

2、以地生財,多渠道籌集開發建設資金。

城市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城市建設實行市場化運作,實現資金投入資本化,是先進地區經營城市的經驗之道。在財政直接投入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走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市場運作之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做活土地文章,多渠道、多形式籌措開發建設資金,其中主要的資金來源渠道靠拍賣土地。據初步估算,整個新區可用于商業開發的土地1056畝,其中第一期建設中可用于商業開發的土地470畝,若按每畝150萬元價格計算,可收益7.05億元。一是據土地部門初步估算共計用于征地搬遷費用需要1.4億元左右,其中征地費用(含工作費用)6339萬元;搬遷補償費用(含居民點征地建設費用)7220萬元。二是據規劃部門初步估算用于行政中心建設資金需要2億元左右(82800㎡×2500元/㎡=2.07億元)。三是據市政局初步估算用于第一期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要0.5億元左右。四是據園林綠化部門初步估算,用于董和公園建設和東干渠以東片其他園林綠化資金需要1億元左右。五是余下的2億元左右還可用于老城區改造。

3、精心謀劃,分步實施開發建設。

第一期開發建設大約2—3年,在工作步驟上,可以分五步進行實施。

(1)第一步,率先進行征地搬遷,同步進行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設計工作,時間安排2012年4月至7月。

據土地部門調查,需要搬遷的共計262戶,其中磚混結構177戶,磚木結構71戶,個體私營企業14戶。由此可見,這一步搬遷工作是最為艱難的。在某種程度上,征地搬遷的進度決定著新區開發的速度。所以,建議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市級領導牽頭、有關方面參加的精干的搬遷工作專班,大戰一百天,完成搬遷工作任務,為新區早日開工建設奠定基礎。同時,抓緊搞好安置房的建設。據規劃部門測算,東明電業西側地塊7.6畝,可建安置房15500平方米,其中商業1200㎡、住宅14300㎡,可提供120套住房。余家溪居民點南側地塊16.7畝,可建8層、11層、17層商住綜合樓各1棟,總建筑面積40000㎡,可提供228套住房。以上兩個安置點可以滿足搬遷戶住房的需要。

(2)第二步,拍賣土地,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招投標,依法依規確定開發建設業主。時間安排2012年4月至7月,與第一步同步進行。

在具體開發建設過程中,要創新開發模式,重視引進大集團、大財團參與新區開發建設。在招標的方式上,既可以分塊分片區進行招標,也可以采取捆綁開發、整體“打包”的方式進行招標,哪種方式有利于新區開發建設,就選擇哪種方式。

(3)第三步,做好準備,爭取早日啟動行政中心和董和公園建設,同步配套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時間安排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

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的基礎上,爭取在今年8月份以前啟動行政中心和董和公園的建設,這樣便可以使廣大市民看到新區建設的希望。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在1年內完成,行政中心和董和公園爭取兩年完成。

(4)第四步,整體推進,適時進行商業開發和公共設施建設,配套完善功能。時間安排2012年至2013年。

在商業開發方面,包括商品房、酒店、賓館、商務辦公和寫字樓、商業門路以及部分企業總部等方面的建設,爭取在兩年內建成。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隨著基礎設施建設一并考慮,有些方面要同步建設,如給排水等,有些方面可考慮基礎設施建成后施工,爭取在2012年底前完成。

(5)第五步,生態優生,切實搞好新區綠化建設。時間安排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底。

在綠化建設上,首先應遵循的原則是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堅持自然融于城市、城市歸于自然的理念,凸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精心構建“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城更美、居更佳”的城市環境。鑒于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沿江—長江,沿水—東干渠,沿湖—董和公園和白鴨寺湖),決定該區綠化建設要優先濱水地區的綠化建設。沿江大道以南的公園綠化建設,按照搬遷一處綠化一處的原則,正在抓緊進行之中,今年內確保公園新區綠化和核心區提檔升級綠化到位。董和公園在搬遷工作進行期間,綠化工作人員要先行踏勘地形,按照規劃設計要求,拿出詳細的具體綠化方案,在2012年春季前后,先行綠化一批,隨著公園內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推進。東干渠兩邊的綠化等搬遷完和地形整理后再建設。道路和廣場的綠化建設,在道路和廣場建設完畢后進行。對于綠化樹種的選擇,要適地適樹,注重生態,兼顧景觀。

在綠化資金的投入上,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同時,多吸收社會資金的投入。在社會資金的投入中,企業、單位以捐贈大樹、片林為主,個人以捐贈小樹、營造紀念林為主。同時向市民普及綠化知識,提高廣大市民愛綠護綠建綠的積極性,共同美化環境。

第9篇

關鍵詞: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植物配置

Abstract: With th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peeding up,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landscape attention event. Combining the author's years of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from the aspects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should be adhered to, and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t configuration and ecological design idea and combin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plant arrangement

中圖分類號:TU986.3

前言;園林景觀設計具有科學.藝術和社會三個方面要素構成, 三者密不可分, 相輔相成。不同的景觀設計師和景觀作品對三個方面有不同的側重, 因而指導思想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 設計就存在缺陷。如果從這點來理解, 生態設計思想作為景觀設計中科學原則的重要部分, 應當貫穿設計過程的始終。在現今, 景觀設計師的任務和責任已轉變為幫助人類合理的進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為人類創造戶外活動空間, 所有的景觀設計都必須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之上, 生態設計應是景觀設計中的一個普遍原則。在設計過程中, 不應當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 應將人看作自然系統中的一個因子, 生態設計意味著人為過程與生態過程相協調, 遵循生命的規律, 對環境的破壞達到最小。但是這個最小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 所以生態設計應當是在現有的知識和技術條件下朝這個方向的努力。

1.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應堅持的原則

1.1 因地制宜原則

所謂因地制宜,就是指對住宅所在地的條件進行合理的利用,包括植物結構、地形、地貌等,這樣不僅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景觀改造而產生的成本投入,還能使園林綠化工作具備更加濃郁的鄉土氣息,讓園林植物能夠健康的成長起來。另外,在進行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之前,設計人員也應對當地人的生活習慣進行了解,以便使設計具有更多的人性化內容。

1.2 以人為本原則

園林景觀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為居民提供一個可供休閑、娛樂和交流的場所,而以人為本,則是要求生態園林景觀設計要使居住氛圍充滿生活氣息,實現統籌規劃、景為人用的設計目標,讓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的居民都能夠從中受益。

1.3 有所創新原則

生態園林景觀設計與其它的規劃設計一樣,只有在繼承現有風格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才能突出自身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創新也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除了要求設計者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外,還要求他們能對這些知識進行靈活、合理應用。在設計過程中,工作人員應注意對有關主題和風格進行創新體現,力求將本地的文化、民情、習俗等內容與園林景觀融合在一起。另外,在建材的選擇上,也應盡量選擇那些生態環保的園林景觀構成材料。

2.生態園林景觀設計要點

生態設計是通過構建多樣性景觀,對綠化整體空間進行生態合理配置,盡量增加自然生態要素,追求整體生產力健全的景觀生態結構。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過喬、灌、草和地被復合群落結構,提高葉面積指數,盡量選用葉面積大、葉片寬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綠化光合效率,創造適宜的小氣候環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溫和冬季保溫的能耗,提高市民與自然環境的聯結感:同樣,根據功能區和污染性,選擇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發揮綠地對污染物的覆蓋、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進城市生態平衡。此外,還應重視植物景觀的其他生態功能的發揮,如對人直接的強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創造清新空氣和釋放保健物質等功能,在特定的環境中營建衛生保健的植物景觀,改善生活環境,有利身心健康。

3.生態園林景觀的植物配置

此外,節約型城市生態園林景觀的植物配置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脈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應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物等融合在城市園林綠化中,使城市綠地系統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產生可識別性和特色性。實現功能、形式和意義的統一,滿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豐富和提升植物景觀的內涵和功能。具體如下:

3.1合理進行植物配置

城市節約型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必須考慮植物種類組合構圖、色彩季相、園林意境以及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如山石、水體、建筑等之間的相互搭配,其主要技術包括:

3. 1了解本地區條件和植物特性(氣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狀、光照強度、濕度等,植株高度、綠色期、開花期花色、適應性等),遵循適地適植物原則,主要途徑有改植物適地和改地適植物。改植物適地包括選種、引種馴化、育種等。改地適植物,即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技術;

3. 2根據植物的不同特點合理配置

植物的特性很多,有觀花的,如紫薇、夾竹桃、石榴、桅子、廣玉蘭、醉魚草、木本香蕾、糯米條、云南山茶、冬櫻花、月季等。一些花形奇特的,如鶴望蘭、兜蘭、飄帶蘭、旅人蕉等。賞花時更喜聞香,如木香、月季、、桂花、梅花、白蘭花類備受歡迎。不同花色可組成的絢麗色塊、色斑、色帶及圖案,在配植中極為重要,有色有香則更是極品。根據上述特點,在園林設計時,可配植成色彩園、芳香園、季節園等。很多植物的葉片很有特色。巨大的葉片如恍榔,直上云霄,非常壯觀。其它如董棕、魚尾葵、巴西棕、高山蒲葵、油棕等都具巨葉。亞馬遜王蓮,浮在水面上巨大的王蓮葉猶如一大圓盤,可承載幼童在水面上游蕩,吸引眾多游客。還有具有奇特的葉片如軸擱、山楊、羊蹄甲、馬褂木、蜂腰灑金榕、旅人蕉、含羞草等。尤其是彩葉樹種在園林審的應用更是廣泛,它能體現園林美中的色彩美,如紫葉李、紅葉桃、紫葉小劈、變葉榕,紅桑、紅背桂、金葉檜濃紅朱蕉、菲自竹、紅楓、新疆楊、銀白楊等。此外,還有眾多的彩葉園藝栽培變種。

有的植物的果實也極富觀賞價值,奇特的如象耳豆、眼睛豆、秤錘樹、蠟腸樹、神秘果等。巨大的果實如木菠蘿、番木瓜等。很多果實色彩鮮艷,紫色的紫珠、葡萄;紅色的天目瓊花、歐洲英援、平枝拘子、小果冬青、南天竺等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園林景觀中還有不少香花、香葉植物,如茉莉花的清香、蘭花的幽香、含笑的甜香、桂花的濃香、紫羅蘭的醉香、梅花的暗香浮動,荷花的芳香遠溢,桂花的十里飄香以及佳肴香茗等芳香美,都能引起游人美好的嗅覺感受。

3. 3高度搭配要適當

上層喬、灌木分枝點較高,種類較少時,下層地被植物可適當高些,種植區面積較小時,要選擇較為低矮的種類,花壇邊緣選擇一些更為低矮或蔓生種類,會更加襯托出花的艷麗,

3. 4色彩搭配要協調

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變化和對比,具有豐富季相變化。如落葉樹下可選一些常綠植物,如麥冬、蔥蘭、沿階草等。常綠樹下可選耐陰性強、花色明亮、花期較長的植物,如玉瞽、紫萼等。

用本土植物造景是構建地域特色園林綠地的基本手段,通過運用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過藝術手法,充分發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質感、色彩等自然美來創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觀。要營造地域特色的城市園林綠地景觀須充分結合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發揮鄉土樹種的作用。

4生態設計思想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作為生態景觀設計, 不應單純地把重點放在設計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 而是應該把重點放在“結合”上面, 這其中包含著人類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關系的意思。作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 他尋求的不應是武斷的硬性的設計, 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 當然這還必須要根據自然本身的限制條件來設計。例如, 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 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 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 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 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 并且保留當地傳統的一些文化特點。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師在設計中遵循生態的原則, 這些原則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 但具體到每個設計, 可能只體現了一個或幾個方面。通常, 只要一個設計或多或少地應用于這些原則, 都有可能被稱作“生態設計”。充分利用場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設施, 賦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 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一些景觀設計項目, 能夠通過雨水利用, 解決大部分的景觀用水, 有的甚至能夠完全自給自足, 從而實現對城市潔凈水資源的零消耗。在這些設計中, 回收的雨水不僅用于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 還用作周邊建筑的內部清潔。或者利用自然凈化的機理設計各種人工濕地, 水的流動.水生植物的生長都與水質的凈化相關聯, 使景觀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態的原則之中。

第10篇

引言

在開發景區旅游中,綠道(Greenway),不僅僅是我們俗稱的“綠色道路”,它更多的是一個完整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它包含的不只是道路,也是植被、山水、地形、休息平臺等,是該景區旅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用來連接景點、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地以及休閑場所的重要空間紐帶。認識和重視綠道設計擔當的角色,是對景區設計一個重要的啟發點,也是一項新的設計挑戰。

項目概述

五指石景區,位于粵、贛、閩三省交界的廣東省平遠縣城以北57公里的差干鎮內,為粵東著名的丹霞地貌旅游勝地。規劃面積16.8平方公里。匯聚了“丹霞地貌、森林生態、人文古跡”三大景觀,兼具雄、險、奇、秀、幽、古的特色。

其中,綠道設計是五指石景區內核心景區地面旅游開發項目,開發全長4.5公里。以五指石為中心,貫穿于整個景區,沿途設置各種自然石雕、游步汀步、以及山谷棧道等游樂項目,以供旅客休憩、品味。

目前,待開發的綠道現狀,植被雜亂叢生、水溪不成體系、民居建筑零星分布,形成每個景區現有的問題“有資源無景觀”,開發需多次考察及駐扎項目現場,結合當地風俗民情,自然環境量身定制,因地制宜的創作景觀方案。

綠道的設計定位

隨著人們對環境需求的渴望越來越濃烈,綠道設計已然不是單純的人工設計。我們不再將自然景區混淆于城市公園的設計套路,以人為本,從事休閑、娛樂的設計目的,而更多地應偏向于以自然為本,以人為輔的設計趨勢。

1.不同城市的共同認知

不僅僅是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城市,對于景區的綠道設計,都有了相同的認識和定位,越來越重視景觀重塑,還原自然,回歸自然的本質。諸如:日本東京,這個注重生態自然的城市――狹山丘陵,位于東京西北部,以多摩湖和狹山湖的水源保護林為中心,周圍環繞了狹山公園、八國山綠地、東大和公園、野山北?六道山公園這4座大型的東京都立公園,仿佛是漂浮在首都圈的一座綠島,生息著眾多當今珍稀動植物。在這里,您可以感受堪稱日本懷舊風景的鄉間自然與景觀。這里,就是自然與美的親密結合,人們可以感受原生態自然帶來的感官世界,一個區別于都市鋼筋混泥土嘈雜的大自然。

2.本項目的資源定位

項目核心資源是優美生態的自然環境。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客家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濃郁的客家風情與得天獨厚的發展旅游的地理條件。正是利用這些優勢條件,吸引著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森林、大都市生活的人們。穿梭在城市交通的噪音和熙熙攘攘擁擠的街道中,使人們向往著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觀賞著自然的山水,陶然于鳥鳴山幽之中,呼吸純凈新鮮的空氣,感受真正的森林,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放松和愉悅身心。

3.本項目的綠道定位

因此,正是這樣一種人類渴望的需求,重溯了優美生態的大自然環境。本項目的綠道設計定位以“生態、自然、神秘、親密”為主。

綠道的設計理念

綠道設計的核心理念是原生態,原生態指原初的生態,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人工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景觀界被認為沒有被破壞的、未經人為修飾過的,回歸大自然的就是原生態。這里,綠道的設計理念從以下幾方面闡釋:

1.什么是生態?

“生態”,就是“生物(動植物)得以生存、生長、生息的狀態”。即,人類在其中所建造的設施、所使用的材料、在該環境中的活動,不會影響動植物的繁衍生息。想做到真正生態設計,就要尊重自然環境,要思考和定義人類自身在自然環境中擔當的是怎樣的角色。我們往往從自身出發,而忽略了大自然應當作為真正的主角,有自然中的動植物、水、土壤、空氣,人類其實是處在觀察者這樣一個位置上。

人們所建設的構筑物和設施必須要不影響動植物生存、生長、生息的狀態,要將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生物的空間造成的侵占和破壞降到最低,并盡可能的為動植物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以便讓人們能更好的感受和觀察它們。

2.生態景觀的關鍵要點是什么?

關鍵要點是使用本地的生態材料。

(1)生態景觀的主要材料有木、竹、石等,這些材料應為就地取材或本地生產加工的鄉土材料。

(2)木材、竹材等應考慮其材質能滿足構造物或設施的強度要求,還需經過必要的防腐處理以便后期的維護,以及延長設施的使用壽命。

(3)石材包括本地能采集到的砂石、卵石、礫石、青石、花崗巖等。

使用生態材料能夠確保水的循環,并將降雨還原給大地。這些取自自然的鄉土材料也能夠使人造的構筑物和設施在材質與色彩上與環境協調統一,與自然相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3.生態景觀設計與實施的指導總則是什么?

(1)盡可能的使用鄉土的木、竹、石等生態景觀材料。本項目“綠道”用到的材料包括:鵝卵石、青石、麻石、杉木、粗砂土,以及部分紅磚和當地礫石。

(2)生態效果實現的最高原則:不影響、不擠占動植物的生長空間,并盡可能的為生物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水和大氣是生物得以生長的必要條件。因此,使用的生態材料在形成設施的構造與做法上要保證該設施有透水性、保水性。

(3)靈活運用與強調原地形,不改變、不破壞生態的原狀,如有必要的改變則要控制在最小限度。生態景觀是將水、綠色植物和土地作為主體,人是大自然的觀察者而非創造者,因此在為人類的活動提供趣味空間而對自然進行必要改造時,要控制在合理的、最小限度范圍內。諸如:遇樹則繞開而非砍樹、遇水應順勢而為的疏導而非堵截、房屋與田地的布置應按照原有地形進行合理的分布、路的鋪設在遇山時應繞山而行而非開山劈地等。

(4)生態景觀應體現自然的線條與美感,要表現大地的廣闊感、深遠感、柔和感與安定感。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要應基于其本身的地理條件、是順勢而為的、體現自然曲線的空間,而非盡是人工痕跡的、生硬的直線條。

(5)體現地域個性。使用當地的材料與傳統技術、當地的建筑樣式、符合當地的風格。

(6)營造符合人體尺度的、有趣味的活動空間。區別于城市中大范圍人群活動的空間,風景區的生態景觀要著重營造舒緩的氛圍,靈活有效地運用山、石、樹、水、植物等元素營造自然的、有趣的、小尺度的空間,而非大而無當和死板的。

綠道的設計內容和實施

1.綠道的設計內容

綠道,整個設計依托于原生態的自然資源及客家文化作為背景;增添趣味節點及配套服務設施,完善游線體系;以生態步道和橋梁貫穿;每隔1公里左右間距,設置配套服務設施含公廁及售貨亭;完善景區給水排水系統,保護景區生態環境;整合客家建筑居住群,打造瑰麗客家鄉村!

根據獨有的地理環境和生態植被,設計以“一帶、四林、五谷”組成,九個獨特景點豐富了游線景觀――一帶,即峽谷綠道漂流帶;四林,即秘林、逐蕉林、野花林和尋芳林;五谷,即風鈴谷、風車谷、百鳥谷、野蕉谷以及夾風谷。

這九個獨特的景點,又詮釋著九個不同感觀的世界,即聽――用耳朵聆聽風的聲音,用心去感受真實的自然;想――用心感知,在茂密的叢林中,去思考大自然的奧秘;看――一個個轉動的風車葉片,猶如綠色的翅膀忽閃而來,映照著色彩繽紛的水晶屋光彩奪目;觸――用手指輕觸蕉葉,仿佛能觸摸到生命律動的旋律;賞――用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方式,賞析著叢林鳥兒翩然起舞的歡快;聞――聞一聞花兒的芳香,嗅一嗅草兒的清香,在滿鋪野花的山林中,看那蝴蝶、蜜蜂追逐嬉戲;望――登高眺望,世界之遼闊,自然之偉岸盡收眼底;探――探峽谷綠道,虛實相間,峽谷漂流,萬分驚險;尋――翻過山川,越過河流,生命最終的意義在于不斷追尋與探索……。

2.綠道的實施

維持原生態,杜絕對自然破壞性的設施建設。將“綠道”打造成一條穿梭于靜謐森林的小路,讓人們親近和觀察真實的大自然,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回歸心靈的祥和寧靜。

(1)道路鋪裝

1)道路:砂石路:較平坦路段采用寬度為1.8米,道路基礎層在素土夯實的基礎上,鋪設礫石,取消混泥土墊層,保持原有水土的滲透性,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水循環。木棧道:局部低洼、過峽谷溪流的路段或植被脆弱地帶做架起抬高的木棧道,寬度為1.5米。

2)排水處理:原則上自然排水為主,部分較平坦易積水路段設排水溝,施工部分以生態手法。

3)自然、生態、野趣的原則:取材當地天然材料――礫石、卵石、杉木。施工過程考慮植物保護,保留成材的樹木及景觀效果好的植物。鋪設道路需根據地形順勢而為。

(2)汀步(園路汀步、臺階汀步、水中汀步)

1)汀步施工:局部淺涉水溝壑、沼澤泥濘地帶可做汀步通過處理。汀步高水面350mm,粒徑≥500mm。

2)自然、生態、野趣的原則:就地取材,利用現場石塊,施工過程少破壞、盡量不破壞環境,保留原有生態環境。在保證功能的基礎上,保留原有卵石自然面,使材料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呼應。少人工化痕跡,增加自然的野趣。

(3)臺階(棧道臺階、園路臺階)

1)臺階施工:木樁臺階寬度為1.5米,道路基礎層以素土夯實,打上木樁,鋪設礫石,取消混泥土墊層,保持原有水土的滲透性,保持自然生態的循環。寬度為1.5米,道路基礎層以素土夯實,保留石塊本身的自然面。

2)排水處理:臺階兩邊自然排水。

3)自然、生態、野趣的原則:取材當地原木、礫石、石塊,施工時要最大化保留生態環境,做到不破壞原生態地貌為原則。材料要粗加工,保留材料原來的特征以體現野趣,效果上體現與城市的反差。

(4)崖壁棧道、欄桿(含橋欄桿、棧道欄桿)

1)崖壁棧道、欄桿施工:棧道寬度為1.5米,混凝土挑梁橫插石壁之上,鋪設木板,實木欄桿。

2)排水處理:自然排水。

3)自然、生態、野趣的原則:材料取當地原生實木。通過溪流上架設混凝土挑梁棧道,將人的活動空間凌空于溪流之上,做到不破壞原生態系統,保留溪澗的原有自然風貌。棧道材料要有自然的質樸感,與周邊環境呼應,妙趣橫生。

(5)橋

1)橋施工:橋寬度為2.5米,兩端堆砌石塊基礎層,架設整木,上搭木板橋面。欄桿高度0.9米。

2)自然、生態、野趣的原則:材料選用當地木材,不選擇鋼混結構,不破壞現場生態自然地貌,和周邊環境融于一體。整體色彩與自然融于一體,保留材料原來的特征,保持與城市的反差。

結語

通過五指石綠道項目的方案設計,宛若呈現一幅大自然叢林的畫卷,展現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我們都不曾留意到,美麗的自然如畫如影,已悄然而至身邊,我們的改造,是在發現美、還原美、創造美,用我們的畫筆,在大自然的風景中,用色彩描繪出生動形象的圖形和場景。

第11篇

1.1普通擋土墻

這種類型的擋土墻僅僅作為功能性存在,并無任何裝飾或者改造,一部分是因為過去的市政建設沒有考慮到審美需要,另一部分是由于環境空間的限制。

1.2生態綠化型擋土墻

由于可以擴大綠化面積,豐富道路的景觀層次,若綠植量足夠,還能對道路微環境生態系統有凈化作用,因此這類擋土墻在城市中應用最多。大多單獨用植物或者植物與工程結合來美化墻體,在重慶常見的有擋土墻上部種植垂吊植物、擋土墻下部種植攀沿植物和墻體修砌種植槽式,種植槽也可分為掛式和鑲嵌式。在城市道路綠化的相關書籍和論文中,這類型的擋土墻時有涉及,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一般來說設計要點為:(1)生態自然,應優先選取習性相符的本土物種,同時還要考慮在工程結構中的適應能力;(2)層次分明,喬灌草地被的合理配置,同時也要結合季相變化與色彩對比,以創造層次豐富的擋墻景觀;(3)尺度適宜,要按照擋土墻的實際尺寸與設計要求合理選取植物,不同的植物形態之間的株距密度等也要有科學考量;(4)基調統一,一個城市的景觀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道路綠化也在這個體系之中,因此擋土墻綠化也不能刻意求新求變,必須要在整體風格統一的基礎上來體現不同路段的可識別性;(5)工程合理,擋土墻綠化不同于其他部分道路綠化的地方就是它的種植形式及景觀設計都要從工程學的角度來考慮,要在不破壞結構穩定性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進行綠化配置。

1.3藝術裝飾類擋土墻

藝術裝飾類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在精神需求大大增加的當今社會,這種蘊含了一定意義的裝飾藝術化的擋土墻越來越多,它在滿足了其工程功能的前提下還具有良好的文化藝術性,結合道路環境及地段特點對城市景觀效果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提升了城市形象與品位,并且有一定的展示宣傳和科普教育作用。藝術裝飾類擋土墻的處理手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手法如下:(1)彩繪法。采用持久性涂料直接繪制在擋土墻上,由于制作方便,材料簡單,表現手法多樣,對場地環境要求也不高,因此表現出很大的自由性,可以繪制出各種類型的圖案與內容,不過保存時間不長,會褪色(圖1)。(2)浮雕法。把石材、鋼材等材料加工制作成型的圖案造型通過構建與擋土墻墻體連接成一個整體。可以用多種藝術形式和材料相結合,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法對圖案的光影明暗、色彩層次、紋路機理等進行處理以達到最強烈的效果。這類擋土墻材料耐久,美觀大方,沖擊力強,是城市打造形象的最好窗口(圖2)。(3)化整為零類。這種類型的擋土墻在滿足豎向上的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分段分臺,平面走向也經過精心設計,有的還與城市公園綠地相結合,將種植設計與之融為一體,或者增加構筑物以提供市民休閑娛樂,使臺地成為主要的游玩對象,擋土墻也就成為了該路段道路景觀的主體,因此需要面積較大高差明顯的綠地空間,在重慶主城區并不多見。(4)同時還存在另一種類型的擋土墻,它們本身沒有任何的改造處理,但是可以同城市街頭綠地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如同中國傳統園林中的經典造景手段,對其前面的植物、雕塑、小品等有一個良好的襯托作用。以上就是重慶主城區道路擋土墻的一般形式,還有的比如置石堆疊式、山水結合式等,在園林綠地或小區中常見,道路擋土墻則幾乎無此實例,就不納入本文討論范圍了。

2設計要點

2.1色彩設計

城市環境中,色彩是最能調動人們情緒和烘托氣氛的元素之一。中國美院副院長宋建明教授認為,“城市色彩景觀分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含義是指城市景觀所呈現色彩的總和,它包括了自然景觀色彩、城市建筑物色彩和城市‘生活態’相關的色彩;狹義的含義是指城市景觀中相對穩定的建筑色彩。對于城市色彩景觀規劃而言,主要是研究狹義層面的色彩,即從城市角度來研究建筑組群與城市景觀色彩的關系。”從2005年開始,重大建筑城規學院受市規劃局委托,開展了重慶市主城區城市色彩總體規劃研究,提出了以暖灰作為重慶建筑的主導色調,同時對不同地區作如下規劃:以渝中半島東部為中心,為橙黃灰;以長江和嘉陵江為界,東北片區為淺谷黃灰、東南片區為淺豆沙灰、西部片區為淺磚紅灰;內環高速內外兩部分,色彩內濃外淡。城市道路擋土墻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同樣也要在這個整體規劃之下,重慶大部分擋土墻裝飾除了部分特殊彩繪外都為磚紅灰和灰色,同時,由于其宣傳展示性與藝術裝飾性的要求,還有一些特殊的設計要點。(1)結合材料固有色彩進行設計,在浮雕法中所采取的大部分材料都有其自然色彩,在創作過程中除了另加噴涂以外,若能直接利用材料的本色,能達到一種返璞歸真渾然天成的效果。如楊公橋路段的浮雕就與堡坎的自然山石相結合,色彩相宜渾然一體,直接利用材質本色又完美地體現了老重慶的風貌。(2)突出裝飾效果,無論是浮雕還是彩繪,在城市景觀中都起著美化環境的作用,對城市空間環境強調的是它的裝飾性。通過以色彩、適應的線條、造型構成某種形象,這種形象有其總體構想與特定內涵,而色彩直接參與畫面的構成和影響觀者的視覺感受,對總體效果十分重要。在充分理解了環境、主題和材料工藝等的前提下設計色彩,使擋土墻裝飾整體融入景觀環境,達到加深對周圍環境的印象和美化視覺的目的。如腫瘤醫院路段的擋土墻裝飾就在磚紅色基調下用層次化極簡化的線條勾勒出重慶的代表性景觀,展現出一種直觀大氣的裝飾感。

2.2形式內容與寓意

一般來說,彩繪浮雕等有以下幾種表達方式:①具象。這種表現手法是具體現實形象的真實再現,但又不僅僅是簡單的描寫,必須要抓住所描繪形象的外部形態特征,才能生動自然。一般在需要表達歷史題材或者全景時會采用這種方式,因為比較符合人們平時的直觀視覺感受和形象記憶,是普通群眾最易接受的藝術形式,在擋土墻裝飾中也多有應用,比如楊公橋“凝固的記憶”浮雕群。②意向。意向對客觀形態的關注不再是主要方面,注重對所要描繪的形象的內在感知,以獲得一種間接朦朧的藝術效果。創作的對象來源于生活,比如城市特征的一些提煉,但在借助藝術語言塑造之后又明顯的高于生活。這種表達方式意境深刻,一般出現在墻面彩繪圖案中。③抽象。在除去了對象的具體形態并使之符號化,然后再有序組織成一個有內涵有目的的新形象,一般都是簡潔的圖案和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構圖,在環境中十分富于裝飾美和形式美。但是單純的抽象藝術觀賞的普及性并不高,在以廣大公眾為主要對象的道路擋土墻裝飾上,一般采取具象為主,加以提煉過的典型藝術形象和藝術化的線條構圖來表達其意圖,才能一目了然直接純粹。就意圖來說,道路擋土墻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面向對象的廣泛性,其寓意要做到淺顯易懂、源于生活、積極正面,內容也要尊重和傳承當地的歷史、體現城市特點等。比如地域文化的內容,既能喚起本地人的歷史記憶和心里歸屬感,對外來游客也是一個很好的了解當地文化的平臺。就重慶而言,梯坎路、吊腳樓、重重疊疊的建筑等環境特征和紅色文化的歷史特征,是擋土墻的一個絕佳題材。同時一些圖案內容如傳統美德類、現代精神文明建設類也因寓意和象征的美好向上,在擋土墻裝飾中也是廣泛采用的。

2.3表達方式與尺度問題

道路景觀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是大部分觀賞者都處于運動狀態,特別是在機動車中的人,由于汽車行駛中駕駛員與道路環境中的物體相對運動,眼睛分辨物體的最小距離發生變化;相對運動速度增加,眼睛分辨物體的最小距離就會隨之增大。同時車速的增加眼睛視點移至遠方,雙眼所能看到的范圍也會縮小。所以相應地決定了不同等級道路上擋土墻的裝飾內容與風格。就市區內主干道行車來說,一般車速在40~60km/h,由于車速的影響,視野范圍、觀察深度、色彩感知等都比較粗略,第一印象就是擋土墻的色彩基調和構圖形式,至于其所表現的具體內容則只能觀察到一個大概的輪廓,而那些面積小的圖象符號就無法去留意了。所以,這種類型的擋土墻的設計要盡量不復雜,元素構成符號的造型要簡潔大方、易記憶。當該地段處于次干道及以下等級時,速度一般小于等于30km/h,觀察者的移動速度足以令他欣賞細節與內容,這時就可以比上一種擋土墻設計更加豐富多彩一些,形式上復雜多變,形象內容豐富細致一些,色彩及表現手法也可以更加多樣化,使擋土墻裝飾的整體效果更飽滿充實而值得推敲與駐足。

2.4與城市景觀相結合

總的來說,道路擋土墻仍舊是道路景觀和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所以擋土墻裝飾完成后要與周圍的景觀環境相協調,使整個環境空間產生和諧美觀的藝術效果。如主干道擋土墻的特點就表現為色彩鮮明、線條大膽、內容明確,而在一些人流量不是太大的道路上,擋土墻的裝飾就細節豐富、色彩柔和、風格細膩,與觀賞者的心理環境相吻合。除此之外,裝飾是一門藝術,如果設計師沒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就無法提升作品的品位,同時裝飾也是一項工程,實際制作和施工經驗則是品質的保證。所以擋土墻的藝術設計是一個需要多工種密切配合的項目,不僅需要景觀設計師的參與,優秀的工藝美術師和工程技術人員也是成功的關鍵。

3總結

第12篇

關鍵詞:綠道;交通工程;設計要點

引言

現代社會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使得人們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愈來愈少,交通出行也往往一味追求快速到達目的地,也因此錯過了許多美好的自然景物。而綠道交通工程所倡導的是一種慢行的理念,綠道交通工程主要由慢行道和相應的配套設施組成,作為連接城鄉的重要通道,其給人們提供的是一個可以放慢節奏近距離接觸和感受自然的開放式空間,人們在其中可以獲得心靈的釋放以及對自然美的享受,這也是綠道工程的魅力所在。

1綠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類

1.1綠道的概念

綠道一詞最早起源歐美,本意是指連接城鄉的交通道路形式,而由于城鄉之間的交通道路往往處于自然的環境當中,因此也就將其形象地稱為綠道。綠道這一概念傳入我國的時間相對較晚,至今我國在綠道的設計與建設方面也沒有形成完整而成熟的體系,但隨著人們對綠色出行需求的不斷加大,對于綠道交通工程設計的研究也顯現出了極大的必要性。從形式上來看綠道是一種基于自然環境的開放式綠色空間,綠道建設經常選在有自然山脊、河岸或是風景區道路的區域中,通過合理規劃建設慢行道,并配以相應的指示設施等配套服務系統,讓游人在其中能夠充分感受自然之美。同時綠道與城市公園、風景區、名勝古跡、居民區的連接也能夠給人們的出行、游玩、放松提供極其便利的條件,并發揮出環境保護的作用,也有著很高的生態價值[1]。

1.2綠道的分類

由于綠道建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對于綠道的研究仍相對不完善,在綠道建設類型方面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因此,在綠道的分類方面也有著許多不同的標準,本文僅從綠道形式與功能角度著手,對綠道進行類型的簡單劃分,具體分類如下。1.2.1生態型綠道該類型的綠道在使用功能方面更加注重生態性,因此此類綠道在打通城鄉的同時,并不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相反,其建設還能夠為野生動物的遷徙以及自然的物種交流創造相對良好的條件,并能夠為自然可靠工作及人們的生態游等提供重要的支持。生態型綠道大都沿小溪、河流、山脊線等自然構造而建,通過這樣的形式將不同的景點區域進行串聯,并以公路、國道線等地段和河海沿線的綠化帶為連接中心,從而更好地突出其生態價值。1.2.2游憩型綠道此類綠道的建設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出行游憩的需求,通常會以具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為基礎,建于其上。在選址方面,游憩型綠道通常將自然走廊作為主要的選址參考,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廢棄鐵路沿線、景觀通道、河渠等人工走廊[1]。1.2.3河流沿岸型綠道河流沿岸型綠道工程一般多見于城市濱水區的復興開發當中,通過沿著河流或其他城市水系沿岸建設綠道工程,來提高濱水區的開發利用效率,在滿足人們出行、游覽等需求的同時,刺激濱水區經濟的發展。1.2.景名勝型綠道風景名勝型綠道大多為沿道路或水路等路徑而建設的,此類綠道建設的主要目的是連接城市及其周邊的各大風景名勝區,為人們進入風景區提供方便的條件,也有利于更好地發揮風景區的游覽觀賞價值。1.2.5綜合型綠道綜合型綠道的最主要特點在于其并非某種綠道的單一形式,而是將其他類型的綠道根據實際的條件與需要隨機進行組合,其所構建的通常是一個功能較為齊全且能夠滿足人們選擇需求的框架形式。

2綠道建設的重要意義

綠道建設不僅僅是作為連接城鄉或城市中心的通道,其在地區經濟發展協調性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也發揮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對于綠道建設意義的分析,有助于提高人們對綠道工程價值的認識,并能夠更好地發揮出綠道的積極價值,為綠道工程的推廣建設創造有利的條件。

2.1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減小區域經濟差距

綠道的建設通常連接著城市內部公共區域和城市外部的自然風景與名勝古跡區,這樣就能夠有效帶動綠道工程沿線的經濟發展。同時,由于綠道打通了城鄉間的通道,以綠道為基礎,充分發揮鄉村自然環境及風景名勝等優勢,促進鄉村區域經濟的發展,這樣也能夠有效縮小城鄉之間以及城市中心區域與周邊區域間的經濟差距[2],實現城市發展的均衡性,與此同時也能夠為人們緩解生活壓力、接觸自然、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質量創造提供有利的條件。

2.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護自然文化資源

現代城市中的綠道工程多是不適宜汽車通行的慢行道設計,同時綠道與以往的休憩區最大的區別在于其摒棄了傳統大塊的規劃形式,而改為狹長的線形結構,這樣的結構對于空間的利用率更高,同時對于泊車的限制也更大,這既可以減少城市出行的車輛數量,同時綠道工程還倡導綠色出行、低碳出行的理念,其規劃與景觀布局更適宜人們步行或自行車通行,既能夠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也能夠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并且還能幫助人們提高身體素質[2]。此外,綠道工程建設更好地重組了自然生態環境與資源,能夠在城市中為自然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間,同時綠道的建設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為了獲得一個干凈整潔的休憩、放松環境,人們可能會自覺地改變一些平時出行、旅游中的不良習慣,以保護綠道周邊的自然環境及歷史文化資源。

3綠道交通工程設計要點

要充分發揮綠道工程的作用與價值,就必須要以完善、科學的設計與規劃作為基礎,以提高綠道工程設計的水平與質量。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對綠道交通工程設計規劃的要點進行科學分析,從綠道交通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即慢行道、服務設施、標識系統以及綠道景觀設計四個方面著手,并充分考慮各組成部分在實際功能方面的要求,以滿足人們在綠道使用過程中的實際需求。

3.1慢行道的設計規劃

慢行道的設計規劃中最主要的是根據實際的使用需求及功能要求合理設計慢行道的寬度與線形,通常慢行道按照功能的差異,可以分為自行車道、步行道、無障礙通道以及綜合慢行道幾種類型。在慢行道的建設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最大限度地避免對地表植被及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影響。同時在選線的過程中,還要將環保、護林、防火、管理等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確保選線的合理性以及周邊景觀的豐富性,滿足人們的游覽需求[3]。此外,在慢行道鋪裝方面既要保證其經濟適用,還要達到較好的美觀性,最重要的是要確保鋪裝施工的質量以及整體的安全性,突出綠道交通工程的特點,更好地發揮出綠道的價值。

3.2服務設施的設計規劃

單純建設慢行道是無法滿足行人、游客以及管理工作需求的,也不能夠充分發揮綠道工程的價值,因此,還需要建設完善的服務設施,滿足綠道使用中各方面的需求。在服務設施的設計與規劃中,首先應注意從方便游人的角度出發,合理進行綠道的集中或分散布局規劃,并保證經營管理的有效開展。同時綠道出入口、公交接駁站、景觀節點等應該相對集中設置,要確保此類服務設施的有效利用率。此外,服務設施的建設選材必須要保證其生態環保特性,應便于移動、拆卸,并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

3.3標識系統的設計規劃

綠道工程中的標識系統也是綠道重要的配套系統,其在綠道的使用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標示與引導作用。標識系統的組成主要包括交通標線和交通標志兩個部分,交通標線主要是為保證綠道的連通性而設立的,其設計規劃要求具有連通性與專屬性,并要保證足夠的寬度,顏色應選用白色,根據實際情況還設有自行車地面標記、下車推行標記等,標記的設置間隔應符合要求,并要能夠起到強調綠道路權的作用[3]。交通標志的設計必須要滿足清晰、簡潔的要求,在保證標志引導作用良好發揮的基礎上,還應突出標志設計的特色性,以區別于一般的標志,同類標志應保證合理的設計間隔,同時還要注重選擇環保材料。

3.4綠化景觀的設計規劃

綠化景觀是綠道發揮生態價值的關鍵所在,綠化景觀的規劃設計必須要以生態保護和生態資源科學開發為基礎,根據地區氣候、環境、土質等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植物種類進行景觀構建,在確保綠化植物景觀布置適應性的同時,還要充分保證植物及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為不同的生物提供適宜的生存與繁衍的空間、環境,既滿足人們接觸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也能夠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4結語

綠道工程的建設是推動綠色出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因此,應著力加強綠道工程設計的合理性,保障綠道工程建設的質量,充分發揮綠道工程的社會價值與生態價值,使綠道成為促進人與自然、生態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紐帶與橋梁。

參考文獻:

[1]朱大海.淺談交通工程設計[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4(2):39-46

[2]凌煥然,王偉,樊正球,等.近二十年來上海不同城市空間尺度綠地的生態效益[J].生態學報,2011,31(19):5607-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