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區治理的類型

社區治理的類型

時間:2023-08-01 17:40: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區治理的類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社區治理的類型

第1篇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 生態功能分區 生態規劃 生態治理 黃土丘陵溝壑區

Abstract: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to extend the county safety Gou Xiang Yan'an City, for example, to select the slope and undulation of plant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ecological suitability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Landscap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teraction theory of 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 evaluation method, analysis An ditch community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function space. Learn from the overall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method, the community is divided into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unit, and for ecological unit area features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optimize control measures, the final proposed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program,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of rural communities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Keywords: partition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ecological functions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control in loess hilly and gully region.

中圖分類號:[F299.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傳統的小流域治理雖較多考慮了土壤侵蝕,但對作為水保工作實施主體的鄉村居民及聚落分布考慮不周。對于黃土丘陵區的鄉村聚落,已有研究關注其類型、趨向性、內部組織、平面形態、空間結構、分布密度與規模、動態演變及經濟特征等方面 [1-5],對鄉村生態建設單元有一定的關注[6、7],但僅限于聚落分布的自然生態影響因素的研究,因而與小流域治理結合程度不高,以致于村鎮規劃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效果欠佳。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必須要重視人類社會的影響,規范人類活動,減少人為壓力,并根據不同水土流失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建設,減緩自然壓力[8】。經過多年治理,陜北黃土丘陵區土壤侵蝕程度已經下降,未來生態治理重點將逐步轉移到對人居環境的建設,因此開展生態分片建設研究十分必要。

1 研究區概況

1.1 基本情況

安溝鄉地處延安市延長縣城東南25公里處,其地理位置為:東經109°56′48″~110°9′10″,北緯36°21′29″~36°33′7″。全鄉轄25個行政村。本次規范圍為安溝鄉中心社區,包括安溝、東卓等16個村,人口規模5156人,面積136.9Km2。社區土地肥沃,光照時長,屬暖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濕明顯。規劃區內有水庫一座,為安溝水庫,壩址延河一級支流安溝河下游,距縣城15公里。

2 生態環境保育

應用GIS技術,在分析研究區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生態服務功能,生態敏感性的基礎上,劃分了規劃區的生態建設單元,并提出規劃區生態建設的基本框架。

2.1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2.1 .1 生態環境脆弱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來自外界的干擾,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穩定。但是,不同類型、不同狀態的生態系統對外界干擾的反應是不同的。在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干擾或壓力下,生態系統偏離動態平衡狀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發生變化,正常的功能受損,這就是生態脆弱性。安溝社區屬復合生態系統,其生態脆弱性不僅取決于系統內自然要素變動的強度與頻率以及相應的敏感性和可承受程度,同時也受系統中人類活動的影響。該區生態脆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基質脆弱性。該區屬以黃土為基質的環境單元,在流水作用下,極易產生土壤侵蝕,形成各種劣地景觀,使土地生產力下降,生態功能退化。

自然干擾脆弱性。自然干擾主要表現為暴雨,這是該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多發生在夏季,因其具有突發性和猛烈性,加之規劃區內地形破碎、匯水面積小和土質特殊等因素,極易造成強烈的水土流失、滑坡等災害。

人為干擾脆弱性。事實上,人為的擾動是不可避免的。人類要考慮居住擇址的問題,首要選址靠近自然河流、溝谷廊道,以便于其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換與轉移。其次,當溝谷廊道附近的土地不足以支撐社區居民生活的必要空間需求時,塬面斑塊的存在,便成了第二選址。隨著社區居民發展需求的增長,所引起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間的交換與轉移變得更加頻繁與劇烈,自然廊道的功能漸顯捉襟見肘,此時,人為創造的廊道——道路系統便隨之產生。道路系統廊道的出現,一方面增強了斑塊之間的定向交流,另一方面卻也成為自然斑塊與基質交流的障礙與屏障,例如,硬化道路的出現,阻擋和減少了如蚯蚓等小型動物的空間遷移。社區居民必須考慮其生產的發展,進而產生生產性擾動下的農田斑塊。農田斑塊之所以靠近生活性斑塊,是出于耕作便利性的要求。但生產性斑塊在生活性斑塊的基礎上,進一步擠占了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棲息空間,并由此形成了具有空間異性的現狀景觀格局。而社區化之后,景觀格局中的自然要素和人為要素將產生一定的分離。此過程可以總結為:生活性斑塊、生產性斑塊和道路廊道系統,在自然景觀格局的基礎上,一方面加劇了自然景觀格局的演化與變遷,其結果是產生了具有空間異質性的景觀格局,但同時,也威脅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第2篇

社區圖書館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是公共圖書館的縱向延伸。它的出現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特別是文化建設進進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它主要為周邊的居民讀者提供便利、快捷的信息服務,從而成為所在區域群眾的精神樂園。生活在每個社區的居民,感受最多也最為關心的還是身邊的文化---社區文化。因此,城市文化建設的落腳點顯然應該在基層,在社區。筆者就如何建設一個讓居民滿足的社區圖書館提幾點拙見。

一、社區圖書館的地位

現今的公共圖書館最基層設置為區(縣)級,社區圖書館并未納進公共圖書館體系。現有的社區圖書館多數只是作為社區文化站或居委會的組成部分而存在,并隸屬文化站或居委會治理。

二、社區圖書館發展現狀

社區圖書館的地位決定了它的發展現狀。近年來,隨著社區建設經費的逐年進步,社區圖書館條件相應也有較大程度的改善,但總體情況還是相對滯后,存在一系列題目。

1、資金匱乏

現有的多數圖書館主要依靠政府的投進,投進方式單一,投進有限,躲書增長受到限制,設備更新速度緩慢,文化活動等一些延伸性工作不能正常開展,直接影響社區文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2、文獻資源欠缺

國際上衡量圖書館發展水平有兩個主要指標:一是均勻一座圖書館的服務人口數;二是一座城市的人均公共躲書量。標準是5萬人應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人均擁有躲書最少3冊。在社區建設初期,區政府給每個社區補貼一千元用于購置新書。現在,固然每個社區都設有圖書室或閱覽室,但有的閱覽室躲書量還不及個人躲書量多。城市社區尚且如此,鄉村的條件就更可想而知了。

3、躲書品種少,內容單一

社區圖書館一般只躲有印刷型文獻,電子文獻幾乎沒有;圖書的類型較單一,多數是文學、生活類圖書。因缺少購書經費,也存在購買盜版書的現象,圖書更新速度緩慢。因此,門庭冷落,少人問津。

4、服務治理效能低

社區圖書館缺乏具有治理知識和運作能力的專業職員,基本只能承擔簡單的圖書借還工作,服務類型單一,影響圖書館效能的發揮。

三、社區圖書館運作模式

長期以來,社區圖書館的治理體制還是遵循計劃經濟下“一地一館”、千“區”一面的模式。在躲書量、館舍面積、治理規范、設施標準等方面都無法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因此,急需更新舊的治理理念,積極參與社會大循環,充分整合現有資源,降低本錢,進步有限資源的利用率,應努力尋求建設特色館的模式。除了政府投進辦館外,能否嘗試其它的幾種辦館方式。一是將城市的公共圖書館與一個或若干個社區圖書館聯合起來,形成一種總館與分館的關系。由社區提供場所,文獻資料由公共圖書館提供,并配備專業治理職員負責治理。這樣,一方面公共圖書館閑置的文獻資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又有了經濟效益;而另一方面,社區居民又可以在身邊享受到與公共圖書館同等質量的服務,使社會利益最大化。位于賽罕區的學府花園圖書館正是這種模式的嘗試者。該館是內蒙古圖書館的分館,是自治區第一家社區圖書館。八千多居民擁有二萬冊躲書,借閱方便,居民滿足。二是社區與四周高校圖書館聯合辦館,實行一館兩用。高校歷來代表著當代的最高學術水平和發展方向,合作辦館將會提升社區圖書館的素養。三是社區圖書館與企業共建。社區內一般都駐有一些企業和單位,社區可主動與之聯姻,由這些企業和單位出資、社區出面聯合辦館,服務面向社區居民和企事業職工。四是個人辦館。鼓勵熱心公益事業的實業家以個人名義出資建館,由出資者全權運作,在不影響公益服務的條件下,使投資者獲取公道的經濟利益。社區居民只是圖書館的受益者,兩相得益,各取所需。五是居民集資辦館,自建自用。一般由居委會倡導,由社區居民捐資、捐物、捐報刊、捐書籍等來籌建,治理職員由居委會工作職員擔任。

四、社區圖書館服務措施

第3篇

一、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一)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特征

我鎮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和滑坡兩種類型,全鎮已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4個,包括滑坡11個、崩塌3個,分別占災害總數的79%和21%。從地質災害發生時間上看,崩塌和滑坡大多發生于雨季內(5~10月)。旱季發生的崩塌、滑坡,一般都發生在露采礦山的邊坡、排土場和公路沿線等人為工程活動比較劇烈的地段。

(二)上年度地質災害防治簡況

我鎮地質災害高發期為6~10月,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主要是月山村、蓋山村、虎山在汛期內出現不同程度的土方坍塌現象,我鎮相關部門與所在地村(社區)委員會積極參與和配合,認真履行職責,較好的地落實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措施和工作,汛前及時預報,及時疏散、轉移群眾。由于措施得當,整個雨季中并未造成人員受傷。

(三)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⒈降雨趨勢預測

單點暴雨及長時間連續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自然因素。我鎮1~4月降雨量偏少;5月降雨量正常稍偏多,全年雨季在5月中旬前后開始;主汛期為6~8月;9~10月降雨量正常至偏多,有一般性的秋季連陰雨天氣;雨季在10月中旬前后結束。

⒉人為致災因素變化

我鎮近年來城鎮發展迅速,房屋、公路、礦山及水利水電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活動逐年增強。轄區內一些在建和擬建的大型工程,均可能成為地質災害的多發區段。磷礦采空區、采砂場、采石場也將是礦山地質災害多發區。

根據我鎮地質災害現狀和危害特征及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預測,預測我鎮地質災害有如下特征:

1.地質災害類型

地質災害類型仍以自然因素誘發的中小型山體滑坡和崩塌為主,其次為人類工程活動(公路建設、采礦等)誘發的崩塌、滑坡等災害。

2.地質災害發生時間

地質災害主要發生于汛期6~10月,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工程誘發災害的時間具不確定性。

⒊地質災害發展趨勢

我鎮地質災害活動有老災點危害繼續擴大以及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擾動不斷增大的趨勢,由于治理難度大、條件差,治理措施難以有效到位等原因,災害活動性不斷增強,危害性進一步擴大,從總體看,我鎮地質災害的活動和危害仍保持較高水平。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一)選取原則

根據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和災點穩定性、危害性實際情況,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選取原則確定如下:

1.對集鎮、村莊、工礦及重要居民點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2.威脅公路、重要基礎設施;

3.處于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災害規律明顯;

4.曾經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影響較大;

5.可能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根據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選取原則,確定轄區范圍內的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3個:

1.仁義村委會月山村山體滑坡隱患點、威脅7戶群眾的安全。

2.禮智村委會蓋山村都存在山體滑坡的隱患,威脅8戶群眾的安全。

3.鄭和路社區月山村山體滑坡隱患點,威脅20戶群眾的安全。

4.月山社區蓋山村山體滑坡隱患點,威脅8戶群眾的安全。

5.酸水塘村委會山體滑坡隱患點,威脅8戶群眾的安全。

6.太史村委會五組火陡箐,由于農戶在坡腳建房,損壞了坡腳,已造成局部塌方。

7.甸心村委會老虎山,由于土質松軟容易發生山體滑坡。

8.甸心村委會仙鶴村灌溉溝存在崩塌隱患。

9.漢營村委會西漢營村“古二”公路地段公路邊坡崩塌隱患。

10.古城村委會老鴉洞箐,由于開礦挖掘,形成陡面山體容易山體滑坡。

11.漢營村委會小團山,由于開礦排土形成松軟山體,容易山體滑坡。

12.中誼村委會關山頂一片,山體松軟容易造成山體滑坡。

13.舊寨爬齒山云南西儀工業有限公司抽水站石塊崩塌。

三、重點防范期

一般情況下,主汛期就是我鎮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我鎮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6~10月。各村(社區)委員會及民政辦、國土所、城管辦、企業辦等相關部門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及時進入重點防范工作狀態,認真實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確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按照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統一部署,逐步落實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建設、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重要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及監測預報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并加強重點區域地災監測預警工作。

(一)全鎮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目標

全鎮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目標是:發生地質災害時,力求無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強化管理措施

1.為實現防災減災目標,各村(社區)委員會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管理機構,落實責任制,充實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做到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工作機構健全、職責明確、人員到位、責任到人。

2.利用廣播、標語、傳單等宣傳媒介宣傳地質災害科普知識及防災減災措施,增強廣大民眾對地質災害危害的認識,強化減災意識,為防災減災工作建立深厚的群眾基礎。

3.對轄區內所有礦山企業地質環境現狀、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活動特點、危害對象、危害程度和發展趨勢開展動態監測工作。

4.對轄區內特別嚴重的災害點優先治理,對規模大難以治理或投資太大的災點應采取避讓措施。

5.努力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援助,將爭取到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專款用于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勘察及治理工程。

6.堅持“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人類活動可能誘發地質災害時,必須有相應的預防措施,工程建設時應避免開挖邊坡過陡、過高,并及時進行邊坡防護,嚴禁將工程廢土、采礦廢石、廢渣隨意堆放。

7.在汛期內對轄區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不定期巡查。

8.對9個重特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實行專人監測負責制。

(三)搬遷避讓措施

由于地質災害易發區自然環境惡劣,地質災害治理難度和投資均較大,因此,對地質災害的危害一般應盡量采取避讓方式。一是工程建設避開地質災害危險區;二是居于相對穩定的地質災害點上的村(居)民,在汛期或遇暴雨時,撤離危險區暫時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難度大或投資大的不穩定的地質災害體上的村民,一般采用搬遷避讓的方式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

(四)監測預警措施

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是預防地質災害發生或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而群測群防系統的建設,涉及通信、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民政、城建、工程勘察施工等各部門的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多種防災減災措施組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各子系統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要建設好群測群防系統,鎮屬各部門和各村(社區)委員會應密切配合,協調關系,統一行動,保證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

(五)工程治理措施

我鎮年底與四戶受災戶簽訂了《鎮地質災害點工程治理協議書》,防治工作計劃已列入每戶5000元—7000元不同標準的專項經費。具體采取支擋、護坡等措施。

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地質災害動態監測就是對地質災害體變形破壞狀況及其宏觀前兆隨時間變化的監測。地質災害的發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出現大規模變形破壞之前,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征兆,通過監測,及時捕捉這些征兆,作出預報,就可以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所以,地質災害要實行動態監測。地質災害的監測,原則上是誰受威脅,誰負責監測。各村(社區)委員會主任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責任人,以此為基礎,各村(社區)委員會一定要落實監測對象和監測人員。各監測人員一定要擔負起監測預防的責任,按照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復查的要求,加強地質災害隱患全面排查,對排查出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告知當地群眾,指導、督促做好防治工作,落實群測群防,做到準確預報。

第4篇

〔關鍵詞〕社區;治理;現代化;服務型政府;合作

〔中圖分類號〕D0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5)01-0119-08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國家治理現代化”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和歷史任務。作為一個總體性范疇,“國家治理現代化”必然包含著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形式上,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包含三個基本要素:首先是組織要素,其涉及到政府內部權力與資源的配置;其次是職能要素,其涉及到政府與其他權力主體和社會權利主體的權力與功能配置;再次是環境要素,其涉及到政府與各類社會行動者的情境關系。在動態互構的過程中,這三個要素并不能被嚴格地區分與線性地構序。但就政府的合法性基礎而言,回應社會環境、解決社會問題總是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邏輯前提,政府的職能與組織都要圍繞著這個邏輯前提進行重組。

社區是社會的重要基礎和構成部分,我們同樣也可以通過它來透視政府治理現代化。不過就“社區治理現代化中服務型政府的理念模式”這一問題而言,其具有一定的歷史特殊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的政府改革,雖然形態各異,但卻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重新調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20世紀70年代以前,不論是中國的全能型政府,還是歐美的干預型政府,都具政府吸納社會職能,進而控制社會的特點。但是隨著改革的開啟,政府與社會實現了新的分化,政府把一些它不能很好承擔的職能轉移到社會之中,進而為社區的重建以及政府治理社區方式的革新開拓了空間。

(一)政府改革的權力效應

不論是中國的全能型政府,還是西方的干預型政府,都是一種集權型的權力體制。在這種集權型的權力體系中,資源、信息與人員都被組織到緊密控制的科層結構之中,中央政府的計劃成為權力體系運行的重要依據。而且這種集權型的權力體制的最大特點就是,管理性權力是一種主導性權力。依靠管理性權力的強大控制力,科層制組織以及科層式社會管理結構才得以建立并得到維持。在科層式社會管理結構中,社區也被政府所吸納,成為政府有計劃地推進國家建設的重要工具。二戰后,聯合國所倡導的“通過社區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吸納、動員、改造和管理社區的運動。諸如“社區自主計劃的有效實現,有賴于政府積極而廣泛的協助”,“制定全國性的社區發展計劃必須有完整的政策、行政機構的建立、工作人員的選拔與訓練”,“地方性的社區經濟發展,必須與國家的發展計劃相互結合、協調推進”〔1〕等原則都表明政府在社區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政府的改革以及市場經濟的全球布展,權力結構出現了分化。由于政府向社會分權與市場分權,權力體系的構成及其性質發生了變化。原先的那種管理性權力主導的權力體系,現在演變為契約性權力、管理性權力和互惠性權力互動的體系。契約性權力與互惠性權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改變了管理性權力。政府改革所帶來的權力體系變革對社區也有重大的影響。隨著經濟活動的市場化,尤其是住房的商品化,社區內在的契約性權力在不斷增長。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福利的社區化,社區內各種志愿組織的形成,也促使互惠性權力呈現增長態勢。社區內契約性權力與互惠性權力的增長,既促進了社區的自治,也限制了政府的管理性權力。無疑,政府改革的權力效應促進了社區內在權力結構的變化。無疑社區內在權力結構的變化也會進一步要求政府的治理方式進行革新。

(二)社會轉型的整合訴求

政府的分權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型的社會分化。由政府所推動的市場化更是社會分化的重要動力之一。由政府的分權以及市場化所引發的新型社會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社會活力,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政府的有效運行。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市場化所推動的社會分化潛藏著各種風險。市場化有兩個重要的方面,即個體化與全球化。誠如鮑曼、吉登斯等人所認識到的那樣,個體化與全球化不僅帶來了整合性后果,也帶來了分化性后果。個體化與全球化所內涵的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新型社會分層的標準之一。

其實,市場性的社會分化蘊含著社會整合的需求,只不過它總是以否定或隱含的方式存在。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增強,“社群的以及由國家支撐的抵御個人失敗和厄運的保障,現如今正在逐漸地、持續不斷地收縮以及削減,這種現象削弱了這種保障從前所具有的種種吸引力,同時也破壞了社會連帶的社會基礎”。〔2〕市場性社會分化破壞了傳統的社會整合,但卻沒有為新型的社會整合提供出路。在這種情況下,社區作為承載社會整合想象力的概念又被重新激活。社群主義以及社會資本理論對于社會團結以及社會紐帶的謀劃,都為社區作為一種應對新型社會分化的社會整合機制提供了合法性證明。社區作為社會轉型中的整合機制,無疑會對政府的治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當政府以市場化理念為主導促進改革時,社區作為社會整合與團結機制的重要性就會更加明顯。

(三)政府治理方式革新的要求

當前的政府改革最主要的是要改變政府的管理型特征,或者說要變革管理型政府。管理型政府的最大特征是,它不但用科層制組織自身,而且用科層制組織社會。科層制作為一種政府的組織方式,把政府建構成為一個依靠規則和命令、自上而下執行的專業體系。科層制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把社會職能納入到政府管理的范圍之內,使社會變成了政府的附屬,以實現對社會的有效控制。在政府通過科層制管理社會的體制中,作為社會基礎的社區也被納入到政府的行政計劃之中。西方國家專業化的社區管理以及福利體系的設置和中國的單位之都是管理型政府開展管理的基礎。

但管理型政府及其管理社會的方式也存在弊端。管理型政府持有一種技術理性,以效率最大化為價值追求。為了便于管理,管理型政府用同一性的策略來剪裁現實的多樣性,以致破壞了社會活力,陷入悖論性的困境之中。各國政府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相繼實施了改革。一方面,通過分權與職能轉移來提高政府效率與社會活力;另一方面,通過內部民主化與外部民主化策略為政府的有效運行于社會的良好治理塑造新型的制度空間。雖然,當前的政府改革并沒有完全揚棄管理型政府,但是隨著政府價值追求的轉換以及社會自治空間的擴展,政府的模式也在發生變化。服務型政府成為替代管理型政府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社區重建的視角,可以發現隨著職業屬性、政治屬性與倫理屬性等方面的調整,政府的理念正在從管理走向服務。

(四)治理與現代化概念新內涵的影響

治理概念的新內涵起源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變革與經濟研究。“外包的系統化發展、核算單位的自治化傾向、零庫存管理等等都是重新審視‘福特式’生產模式(將生產線一體化,從設計部門到機器制造、從工程師到工人嚴格等級化)的信號。”這促使學者們思考“能用等級化以外的另一種方式來指導企業嗎?在企業內部和在企業與其他企業關系中,生產單位的日益自治化會要求采用哪些新的協調方式呢?”〔3〕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治理理念的興起就是為了揚棄管理理念。隨著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與擴展,治理理念也滲透到政府治理體系之中。在全球治理委員會看來,“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個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4〕很顯然,治理理念為政府模式的革新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向。

現代化概念的新內涵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的政府改革及其效應的影響下形成的。在哈貝馬斯看來,“現代化是一項未完成的工程”;在鮑曼看來,現代化正在從“固體現代性”轉向“流動現代性”;而貝克則認為,現代化正從“第一現代性”走向“第二現代性”。無論學者們做出何種區分,都意味著現代化正在經歷新的階段。與早期現代化的“西方中心論”與“單一現代化”不同,新型的現代化是一個在多元化與復雜化的情境中尋求合作的過程。這種現代化理念對社區治理以及政府模式都提出來新的要求。

綜合起來看,“社區治理現代化中服務型政府的理念選擇”是社會轉型與政府改革情境中生成的一個新議題。社區與政府關系重塑的理念選擇,必須回應權力體系變革的要求、社會轉型的整合訴求、政府治理模式變革的要求,并遵循“治理現代化”的新原則。

二、傳統理念革新以及困境

雖然,社區治理現代化中的服務型政府建構,是一個新的時代命題與歷史任務。但是,通過革新傳統理念來探索這一議題,也不失為是一條可行的路徑。其實,在社區重建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那些通過革新傳統理念對政府與社區關系進行重塑的各種嘗試。傳統理念的革新其實是社會重建的重要構成部分,其并不是要回歸到傳統中去,而是基于新的社會現實的傳統再造。當然,傳統理念革新也有其局限。只有理解其局限,我們才不至于僅僅停留在依靠傳統的外衣來包裝新的理念。

(一)管理理念的革新

當前的政府改革就是要變革政府的管理特性。管理型政府及其對社區的管理,是依靠科層制實現的。通過科層制組織,政府強化了控制自身的能力;通過科層制度,政府強化了對社會的控制。政府通過限制市場性經濟權利、擴張福利性社會權利的方式,滲透到社區的管理之中。通過再分配和規制,原來由社區承擔的職能被政府所吸納。再分配主要涉及到資源的配置問題,諸如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等。加強規制則主要涉及到確定行動準則,諸如各種規范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政府法規等。管理型政府通過科層制式的管理想象力,構建了以自上而下的社區控制體系。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體系能夠動員社區內在的資源以服務于國家建設。但是,從長期以及實踐經驗的角度看,它卻是一個資源低效利用與社會等級化的體系,并最終失去活力與合法性。

為了打破政府管理社區的科層體制,政府逐漸減政放權,并把新管理主義引入到政府過程之中。新管理主義“是工商企業管理領域長期流行的一套管理哲學,它主要包含如下幾點核心觀念:(1)社會進程的主要途徑在于經濟意義上的生產力的持續增長;(2)這種生產力的增長以‘管理’功能對勞動力要素和復雜的信息技術、組織技術、物質形態的商品的生產技術的有效組織為前提;(3)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分離的和特殊的組織功能,在諸如計劃、執行和衡量生產力的實質進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商業的成功越來越依賴于高素質和職業化的管理者;(4)為履行‘關鍵作用’,管理者必須擁有合理的‘管理權限’”。〔5〕新管理主義的最大特點是管理的自由化與市場化。通過新管理主義的視角,不難發現:一方面政府自身的組織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等級制,政府組織朝著扁平化、管理者自我控制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與社區的分離,社區具有了一定的自治權,因而政府管理社區的方式也不再僅僅是命令――服從,而是協商互動。

(二)自治理念的革新

隨著政府的分權化改革,政府與社區逐漸分離開來,社區自治的理念得以復興。不過,社區自治理念的復興并不是要回歸到傳統社區自治的理念中去。傳統的社區自治所賴以嵌入的傳統“社會――國家”結構,在全球化與個體化的沖擊下正在走向解體。“社會正在遭受全球政治和生活政治的夾擊。在‘流動的現代性’條件下,社會的影響力逐漸減弱,社會不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實體,不再有明確的邊界和規范,以至于個體被迫用自身的資源去解決社會問題。”與此同時,“國家從總體上喪失了大部分曾經擁有的各種:它經常處于‘別無選擇’的境地,而不是自由地實施政策選擇。”〔6〕而傳統“社會――國家”結構解體包括“整合與瓜分、全球化與地方化,是兩大相輔相成的過程。更確切地說,它們是同一過程――即世界性的、權力和活動自由的重新分配――的兩個方面”。〔7〕上述這些因素都促使社區自治的理念進行革新。

自治理念的革新促使政府從集權走向民主。不過就政府的民主形式而言,其不同于傳統抽象的“人民”以及代議民主,由于社區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協商民主正在成為政府民主的新形式。與此同時,新型的自治理念要求,政府既不能采取“自由放任”的立場,任自由市場理念侵蝕社區自治,也不能采取過度干預的方式破壞社區自治。隨著社區內在生活政治的興起,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懂得分享權力、實現與社區的合作共治。

(三)情誼理念的革新

情誼理念其實是一種倫理道德理念。正如卡藍默所認識到的那樣,“倫理問題……是因為公(國家)和私(市場)的雙重失敗造成的”。〔8〕雖然,通過傳統理念的再造,管理與自治都具有了一定的新內涵,但是,新管理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仍然具有忽視情誼關系的缺陷。這就引發了人們對情誼關系的再思考。哈貝馬斯看到,新的市民社會“不再包括控制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的經濟領域。無論如何,‘市民社會’的核心機制是由非國家和非經濟組織在自愿基礎上組成的”。〔9〕與此同時,“許多集體行為的問題只通過個人行為無法解決,但是由遙遠的國家調節或間接的正式民主程序也不容易解決。相反,社群的自我調節,結合民主國家及其機構的權威,倒可以使問題得到解決”。〔10〕這就為社區情誼關系的重塑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社會資本”概念的提出使得社區情誼關系受到廣泛的重視。“社會資本包含隱含的知識、網絡的集合、聲譽的累積以及組織資本,在組織理論語境中,它可以被看作是處理道德陷阱和動機問題的方式。”〔11〕 毫無疑問,上述的思考都為社區在新型社會情境中構建抵御流動性風險的倫理情誼網絡提供了方向。

情誼關系的重塑不僅僅關乎社區,同樣也關乎政府對社區的治理。帕特南在研究政府改革時,通過意大利政府改革的不同效果分析,發現社會資本在促進政府改革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帕特南看來,社會資本存儲在一些自發性的組織之中。“這些自發出現的組織,與其說是代表了一種理想的利他精神,不如說反映了一種實用主義的未雨綢繆。處境相同者愿意齊心合力,以抵御社會迅速變化所帶來的風險。”〔12〕這其實意味著,政府在進行改革時,為了促進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可以依靠社區內在的社會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引導、開發和完善社區內部的社會資本對于培育社區情誼關系、維系社區團結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社區情誼關系的培育反過來也要求政府實現倫理化和道德化。

(四)傳統理念革新的困境

在工業社會中,“政府與社會關系是中心與邊緣的關系,政府處于中心,而社會則是圍繞在政府的邊緣,并形成了穩定的中心――邊緣結構”。〔13〕在中心――邊緣結構中,中心對邊緣具有特定的支配作用,邊緣要服從于中心。就政府與社區的關系而言,社區管理的科層制就是中心――邊緣結構的實現方式之一。隨著政府職能社會化,社區從政府的嚴格管制中脫離出來。社區與政府的分離使得政府的中心地位被削弱。隨著社會中心論的興起,社區與政府關系的中心――邊緣結構發生了變化,兩種社區中心論被凸顯出來。一種是從市場社會中心論的角度看社區與政府的關系,社區被嵌入到商品化的理念之中,與此同時政府也被放置到邊緣位置。另一種是從志愿社會中心論的角度看社區與政府的關系,社區被嵌入到互惠互利的理念之中,政府同樣也處在邊緣位置。雖然,從基于科層制的政府中心論到基于市場理念或志愿理念的社會中心論的轉變,促進了經濟、社會與政治秩序的辯護。但是這三種中心論在試圖把功能相對分離的社區與政府整合到一起時,采用的都是單一化的策略。這種單一化的策略其實是追求同一性的表現。這種同一化的策略無視功能分化的合理性,試圖強制性地實現功能的高度整合,最終卻導致社會功能的紊亂。尤其是在當前社會復雜性與流動性不斷增長的情境中,這種依靠單一中心進行功能融合的策略就會更加不合理。

為了克服單一中心整合模式可能帶來的社區治理的碎片化,一種多中心的理念逐漸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多中心理論的興起為多元力量的共同發展提供了合理性證明,并減弱了多元力量為了爭奪單一中心地位而發生分裂的可能性。但是,多中心理論仍然停留在中心理論的視野之中。雖然,多中心理論虛化了那個絕對的單一中心,但是它并沒有真正地解決碎片化問題,而只是把碎片化問題弱化了。一旦那個能夠維系多中心之間均衡的隱秘力量被忽視,社區治理的碎片化會以更極端的形式出現。其實,不論是單中心還是多中心,都沒有真正的理解當前社會分化的意義及其限度,因而也就沒有理解社會整合的意義及其方式。社區治理的碎片化問題,看似是一個分化過度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整合不當的問題。社區內在力量的分化,自然會帶來多樣化的功能及其合理的存在。但是多樣化的功能之間必須有所整合才不至于出現紊亂狀況。這就要求超越簡單的分化邏輯和局部思維,從整合與整體的角度重新思考社區治理。

三、合作理念中服務型政府治理社區的策略

傳統理念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拓展人們對于社區治理現代化中服務型政府的認知。社區管理理念的革新透露出服務型政府的職業屬性,社區自治理念的革新揭示出服務型政府的政治屬性,而社區情誼理念的革新則凸顯了服務型政府的倫理屬性。但是,傳統理念對于新型社會分化與整合的不當理解,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人們對于服務型政府的準確理解。這就要求,用一種更加合理的理念來理解社區與政府之間的關系。

(一)合作理念的維度

社區治理的現代化需要服務型政府具有一種合作理念。雖然,合作的概念早已有之,但是,在全球化、后工業化的進程中,合作具有新的特質。

首先,合作蘊含了領域融合的維度。近代社會“處于不斷分化的發展過程之中,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都進入了一個不斷分化的歷史進程中了”。“在近代社會的分化中產生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在這同時,日常生活領域也開始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出現。”〔14〕領域的分化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多樣化,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社會的復雜化。為了實現社會秩序與整體功能的發揮,各個領域之間必須被有效協調起來。不過工業社會中的領域協調是依據同一性的領域侵蝕。所謂領域侵蝕,其實就是用一個領域的原則與功能來取代其他領域的原則與功能,以實現各個領域之間功能的一體化。但是,領域侵蝕用單一功能來支配其他功能的實踐,最終被證明是無效的。在新型的社會情境中,重新分化出來的各個領域不僅具有了新的特質,而且在協調的理念和方式上也發生了變化。從社區治理的角度看,生活在社區之中,并不是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同質性的空間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信息、資源和人員不斷流動的空間之中。社區內存在的多種功能領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同一性的支配和服從關系。各個領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侵蝕與被侵蝕的關系,而是融合關系,即從相互建構的意義上把握各個功能領域之間的嵌合方式。

其次,合作理念蘊含了倫理的維度。社區內在各種力量之間的融合,顯然不能通過競爭與控制實現,而是需要激發一種關于倫理共同體的想象力。“對共同體來說,多樣性和包容性并非勢不兩立。在許多語境中,我們把共同體理解成是由比較松散的合作活動和群體構成的。忠誠和凝聚固然重要,但是,關切和考慮每一個人的利益這一隱含承諾同樣重要。為了共同體的目的,分界線被打破了。焦點轉移到共同事業和共同的生活。”〔15〕 換言之,共同體的構成雖然是多樣的,但是共同體各個構成部分之間并非是相互隔離的、而是相互溝通的。共同的事務也并不是被事先自上而下給定的,而是通過各個構成部分之間相互破除自身的禁錮而相互建構起來的。與此同時,對于合作的倫理之維和道德共同體的理解也可以通過社會資本這一路徑。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社會粘合劑,有利于修補由市場機制所引發的社會分化與分裂。在帕特南看來,社會資本有兩種,一種是黏合性社會資本,一種是連接性社會資本。“黏合性社會資本有助于加強特定的互惠原則和成員的團結。連接性社會網絡,能夠更好地連接外部的資產。連接性社會資本可以產生出更廣泛的互惠原則,而黏合性社會資本則會使人們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16〕利用這些社會資本的有利特性,可以建構出一個合作網絡。

再次,合作理念蘊含了網絡的維度。正如鮑曼所認識到的那樣,“‘社會’越來越多地被視為一種‘網絡’而非‘結構’(更不用說一個穩定的‘整體’):社會被人們認識為各種隨意性的聯結和分離的矩陣,一個能出現無數種排列組合方式的矩陣”。〔17〕 在很大程度上,網絡概念提供了一種不同于結構概念的理解圖式。第一,結構可能預設了一個先在的整體性或者說“一”,然后結構中的所有其他構成要素都要依據這個整體性或“一”來進行自我建構;而網絡并不預設一個先在的整體性或“一”,而是在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各構成部分之間的平衡。第二,結構具有信息傳遞的單向度性,而網絡具有信息傳遞的多向度性。第三,結構具有穩定性和尋求確定性的特點,因此不適應高度流動與不確定的社會。網絡則具有靈活性,它能順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第四,結構中的構成部分具有固定的位置并且處于不同的層級之中,而網絡中的構成要素則不再具有固定的位置,處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互動。在很大程度上,只有“網絡”才能為社區與政府的合作治理提供有利的關系模式。

(二)服務型政府治理社區的策略

首先,引導新型社區自治。當前社區自治的興起并不是一個單向度的內生過程,而是一個多向度的互構過程。政府也將會在新型社區自治興起的過程中發揮特定的作用。就社區治理的建構而言,社區治理中的關系既不應當是競爭性的交換關系,也不應當是控制性的管理關系,而是服務性的合作關系。就當前服務型政府建設與社區自治興起的關系而言,服務型政府應當引導社區走向新型自治。服務型政府既不能采取自由主義的策略放任社區自治,也不能采取管理主義的策略控制社區自治。歷史的經驗已經證明這兩種策略都是不可行的。服務型政府作為在全球化、后工業化進程中政府建設的目標模式,就應當以服務的理念來處理其與新型社區自治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服務型政府既要承認新型社區自治,又要促進新型社區自治的成長。因而服務型政府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促進新型社區自治。服務型政府引導社區自治,就是要以合作的理念引導社區自治,使社區自治被納入到網絡化的治理結構之中,并促進政府與社區在功能上的有效融合。

其次,培育社區倫理精神。工業社會是一個理性化的社會,倫理精神被作為一種價值巫魅驅逐到社會精神的邊緣位置。社區的倫理精神同樣也受到了排擠與限制。一方面,社會層面上的個人自由和組織控制的理念把倫理精神變成了附屬于它們的理念,因而社區倫理精神就無法得到伸張。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也支持個人自由組織控制的理念,社區的倫理精神也就無法制度化。在全球化、后工業化的進程中,人們重新從社會團結與道德責任的維度來尋找新的社會治理方式。在社群主義和社會資本理論的助推下,社區倫理精神的培育再次成為一個焦點問題。第一,我們不能夠再用一種感性的和自然主義的視角來看待社區倫理精神。隨著社會越來越復雜,社區倫理精神的建構必須自覺化。第二,當前社區倫理精神的培育需要從領域融合的角度來理解。工業社會中的社區倫理精神在領域分化的過程中被削弱。在后工業化進程中,隨著政府職能的社會化,社會治理的主體變得日益多元化,領域融合的跡象已初露端倪。第三,隨著領域的融合,政府與社區的關系也將發生變化。在很大程度上,社區不應再持有一種傳統的自然主義的道德觀,政府也不應當在從自由主義或管理主義的角度來理解自身的倫理特質和社區倫理特質。只有通過服務型政府才能培育社區倫理。服務型政府只有通過實現行政人員道德化以及建構道德制度才能矯正自由主義和管理主義對于其自身倫理精神的限制。政府的倫理化有助于引導社區的倫理化。

再次,構建社區合作制度。社區的發展離不開制度的保障,而政府在提供制度保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過,在當前社區重建的情境中,政府所提供的制度保障類型以及提供制度保障的方式都與工業社會中政府的所作所為有很大的區別。工業社會中的制度設計是由兩種理念支配的,一種理念是競爭,一種理念是控制。當然,這兩種理念之間也存在著交叉和混合的現象。不過這三種形式不再適應新型的社會情境。通過服務型政府建構的合作制度的理想類型應當是由倫理精神聯結在一起的行動者網絡。第一,通過服務型政府建構的合作制度不是一個結構而是一個網絡。“網絡”與“結構”相比,更適合于理解和應對當前社會的特質,即由高度復雜性和流動性所導致的關系模式。第二,通過服務型政府所建構的合作制度是行動者的網絡。行動者具有自主性,不像結構中的行為者那樣只是被動的服從并執行來自上面的命令。在一定程度上,行動者不僅僅再從上層接受命令,而且也在與其他行動者的互動中開展活動。在由“網絡”所提供的無中心和無層級的關系中,行動者能夠圍繞著公共事務的解決展開自主而平等的交往。第三,服務型政府所建構的合作制度是具有倫理精神的行動者網絡。行動者只有具備倫理精神才能彼此信任和相互合作。政府作為網絡中的一個重要行動者,必須實現自身的倫理化,并以倫理精神為指導服務于其他行動者。

〔參考文獻〕

〔1〕黎熙元,等.社區建設――理念、實踐與模式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25-26.

〔2〕〔17〕〔英〕鮑曼.流動的時代〔M〕.谷蕾,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序言2-3,序言3.

〔3〕〔法〕戈丹.何謂治理〔M〕.鐘震宇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37-38.

〔4〕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4-5.

〔5〕〔美〕登哈特.新公共服務〔M〕.丁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譯者前言2.

〔6〕〔英〕鮑曼.被圍困的社會〔M〕.郇建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282,9.

〔7〕〔英〕鮑曼.全球化〔M〕.郭國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66.

〔8〕〔法〕卡藍默.破碎的民主 〔M〕.高凌瀚譯.上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71.

〔9〕〔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序言29.

〔10〕李惠斌,楊雪冬.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5-6.

〔11〕曹榮湘.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與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115.

〔12〕〔美〕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王列,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1.

〔13〕張康之.尋找公共行政發倫理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序言14.

〔14〕張康之.行政倫理的觀念與視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23.

第5篇





〔摘要〕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事關微觀層面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理論上,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受益主體范圍明確,其有效率的供給模式是由社區范圍內的居民自行組織,其供給水平決定于主體之間的合作行為與非合作行為,而合作行為與非合作行為內生于特定的社區環境,是主體屬性與制度安排的結果變量,嵌入于農村社區特定的社會結構之中。本文以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村社區為現實研究背景,以新經濟社會學的嵌入理論為基礎,從主體要素和制度要素兩個維度建立起了一個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合作行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相關的理論命題。

〔關鍵詞〕農村社區;公共產品;異質性;合作行為;嵌入理論

〔中圖分類號〕C919;C912.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6-0101-07

一、問題的提出

公共產品是相對于私人產品而言的,純粹意義上的公共產品具有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任何個人的消費都不會減少和影響其他人對這類物品消費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公共產品供給模式與私人產品的不同。1公共產品理論研究集中在公共產品的類型界定、公共產品有效率供給以及與公共產品供給相關的籌資與成本分擔機制設計上。公共產品分類研究是公共產品理論建構的邏輯起點,有關公共產品類型研究是以物品的分類為基礎的,有兩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奧斯特羅姆以排他性和共同使用為標準將物品分為私益物品、收費物品、公共池塘資源和公益物品四大類,不同類型物品的有效率供給機制和設計原理雖沒有統一而固定不變的模式,但相互之間的差別卻是不可忽視的。2公共產品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決定了市場機制在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失靈,致使公共產品的供給和共享資源的治理始終面臨著公地悲劇、囚徒困境和集體行動悖論三大難題。公共產品理論是政府職能邊界的確定,政府、市場和企業關系處理,公共財政分配的基礎理論。3近年來,隨著實驗經濟學的興起,國內外理論工作者從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角度出發,以主體的經濟理性為基本前提假設,對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自發合作行為生成的條件與環境制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尤其是現實世界中廣泛存在的私人自愿供給公共產品實踐案例,顛覆了人們對公共產品供給理論的傳統認識,引起了人們對公共產品政府單一供給模式的反思。4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的研究發現不僅豐富了公共產品供給理論的內涵,也拓展了公共產品供給的融資方式,為解決財政資金約束條件下的公共產品供給難題尋求到了第三條道路,為社會福利的增加尋求到了新的途徑。如果以公共產品的私人自愿供給為既定事實,那么,這種自愿供給在什么類型的公共產品供給中更容易產生,它是否與供給主體的個體屬性和環境屬性相關,也就是說什么樣的個體更容易在公共產品供給中出現合作行為,什么樣的制度環境安排更容易導致個體合作行為的產生,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是什么就成為了公共產品私人自愿供給中的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如果將上述一般性理論問題作進一步的具體推導,那么在轉型時期、非均衡化的鄉村社會中,圍繞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的供給是否會存在合作行為,這些合作行為的產生與合作主體和社區環境的關系是什么就成為鄉村社會治理必須回答清楚的問題。

二、農村社區公共產品與供給合作行為環境分析

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有別于統一概念下的公共產品,類似于布坎南的俱樂部產品,既包括器物性的有形產品,也包括無形的農村公共事務,其供給具有明顯的空間范圍,局限于一個村莊,消費主體身份特征和范圍易于界定。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消費過程中既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也具有不完全的非競爭性,其供給水平事關一定范圍內的農村社區居民公共利益,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具有經濟和社會功能。以中國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為大的歷史背景,微觀層面上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主體合作行為產生的條件是什么,一直以來是廣大理論工作者所忽視的問題。目前,有關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研究成果眾多,廣大理論工作者以農村社會內部資源不足和農村公共產品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密切關聯為研究預設,從城鄉統籌發展和城鄉要素供求關系角度出發,認為農村社會的發展在縮小城鄉差距,帶給農村居民切實的經濟利益外,還具有正外部性,因此,加大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既符合廣大農民的利益訴求,也符合整體社會利益訴求,強調政府對農村社區公共產品的財政投入正在演變成為一種社會共識。5顯然地,強調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的財政投入具有均等化城鄉公共服務的作用,然而財政資金的投入效應是以微觀層面的接應能力為基礎的,而這種接應能力不僅表現在實物層面上的基礎設施配套條件上,而且也表現在社區的社會資本上,而合作行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在缺乏對農村社區層面的合作行為進行研究的情況下,過分強調公平而忽視效率是否會導致同一問題的反方向發展是政府加大對農村公共財政投入必須正視和思考的問題。由此可見,對農村公共產品進行細分和供給場域分析是強調國家公共財政對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投入的首要工作,是財政資金配置效率的基礎保證。

從整個社會結構分析,農村社區處于整個社會結構底層,具體到一個特定農村社區,其公共產品是多譜系的,既有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俱樂部產品,而處于物品譜系不同位置的產品應采用不同供給模式,采用政府單一供給模式必然會因農村公共產品消費過程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程度不同而產生無效率供給。因此,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應建立在對農村公共產品分類基礎上,對不同類型公共產品采取多種供給模式,應將主體的復雜性和相應的環境因素納入到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中去進行系統思考。至農村實施以來,農民獲得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農戶家庭作為一個生產經營決策單位的自主性得到了國家政權的認可,農村社會巨大的生產潛能得到了有效釋放,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6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社會的轉型,以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為現實背景,農村社會出現了三種新的趨勢。一是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村社區范圍內不僅出現了職業分化,而且也出現了財富分化,這種分化不僅表現在個體層面,也表現在一定村莊范圍內的家庭層面,個體和家庭層面分化的典型形式是主體之間的資源稟賦的不同,也就是說農村社區范圍內的公共產品供給合作行為是以社區范圍內合作主體的自主性和差異化為基本背景的。利他主義理論認為主體視角的自主性和差異化既是環境變量的結果,也是主體異質化的表現形式。7在公共產品的私人合作供給中,決策個體間的異質性具有主導公共產品自發供給的作用,這說明在公共產品的合作供給中,個體的異質性是重要的前導變量和觀測變量。8由于選擇性激勵的存在,個體層面的異質性將會導致多樣化和內涵豐富的個體選擇。雖然個體收入、偏好、知識等方面的差異對其公共場域合作行為作用機理因研究樣本和環境的差異而非一致,但集體行動中的個體屬性與合作行為的選擇之間的相關性是一致的。9二是隨著農村經濟活動組織方式的變化,農村社會經濟活動的場域因素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尤為明顯的是農村社會組織關系的變化。“組織既是一種容器,又是容器中的內容;既是結構,又是過程;既是對人類行為的制約力量,同時又是人類行為的結果。組織為集體行動實踐提供了持久的條件與力量。”10如果將農村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化的組織或組織系統,那么不同的系統形態將會對處于系統中微觀層面的組織及組織系統中的個體行為產生影響,組織結構既是個體行為的結果,也是個體行為的活動場域,對個體行為具有影響。如果說傳統的農村社會是典型的熟人社會,是一種“差序格局”,那么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許多新型的經濟組織內生于農業部門與其他部門的經濟交往,村民個體因經濟社會活動的內容和場域的不同而分別嵌入于不同的組織形態之中。11不同組織不同的角色和活動內容勢必會對微觀層面的個體帶來心理上的沖突,影響其合作態度和合作行為。三是隨著農村社會與外部社會之間經濟、社會交往的增加,農村社區原有的封閉性被開放性所取代,以互惠為基礎的合作動機或重復博弈受到了合作內容、合作對象變化的現實挑戰,處于解構之中,而一次易所需的協調機制尚在建構之中,農村社區范圍合作機制的變化和轉型無疑也會對鄉村社會的合作帶來影響。上述三個方面的變化對社區范圍內集體合作行為的影響涵蓋了個體、個體屬性和合作環境。

如果以此為合作行為研究的背景知識,那么農村社區范圍內圍繞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合作行為就演化成為一組環境約束條件下行為主體之間個體選擇以及不同個體策略之間的互動行為。以農村社區范圍的個體和個體合作的環境因素為二維視角,一般意義上的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是否還會在特定環境下的農村社區范圍內自發形成供給和合作行為,主體之間和環境差異性程度對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數量動態均衡的作用機理是什么就成為農村社區合作治理研究的理論問題,需要重新梳理其理論視角和相關命題。

三、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合作行為研究的二維視角

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公共產品,具有明確的空間和利益界限。根據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理論,其有效率的供給主體是受益范圍內的農村社區村民家庭和家庭成員,其供給水平決定于村民家庭或村民個體在一定組織形式下的共同合作行為,是微觀層面的利益主體之間的策略互動行為。如果將農民的合作行為放在一個大尺度的歷史視野和特定的環境中去考察,那么個體層面的行動單位和組織變量就必須納入到其行動系統中。12現有的有關中國農民合作行為研究的結論大相徑庭,其理論研究的學術進路是將農民作為社會化的小農,視其合作行為完全是基于利益算計的結果,并將社會化小農的行為與特定的社會結構密切相關作為基本預設,采用經驗主義和組織分析的方法去對傳統的中國農村社區范圍內的集體行動進行研究,其結論在“農民善分不善合”和農民“有條件合作”之間漂移,在合作內容和合作條件兩個方面缺乏可信的現實解釋力。13農民是從事農業生產的社會個體,在古典經濟學的分析范式中,農民的行為隱藏在組織和制度的假設之中。近年來,隨著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等假設的引入,農民個體的行為從中觀層面的組織中分離出來,成為發展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研究的焦點。農民個體成為各種不同流派經濟學研究的分析單位,組織和制度被納入到了農民個體行為的分析框架之中。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合作行為發生在中國農村社會的轉型過程中,農村社會轉型是由內生性的農業組織方式變遷而引起的,這種內生性制度變遷的直接結果是“農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以及土地的使用規模”的組織方式的變化,其變革是一種制度創新。14受內生性制度變遷的影響,不同地區的農村社會正悄然發生著漸進性制度變遷,漸進性制度變遷既是中國農村各種形態組織構建的動力,也是中國農村社會分化和多樣性的原因。兩種制度變遷共同作用于農村社會的直接結果是農村社會結構的差異化和組織的多元化。由此可見,農村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既是自然演化的結果,也是人為建構的結果,并在時間維度上展開,既受制于農村社會集體行動建構,也始終處于不斷建構與解構過程之中。農村社會組織的建構與解構對行動領域中個體的影響是雙重的,其既對行動者的行為決策進行限制,形成約束,也為行動者的行動決策提供著重新獲取行動資源的機遇。權力、權力關系、不確定領域、集體行動的關系結構和穩定性以及行動者本身的“被構造性”共同構成了組織情境抑或組織特征,微觀層面的個體將其自然或社會化的個體屬性帶入到組織的情境中,其行為不僅建構了組織的形態,而且組織的形態也不斷型塑著個體,相互之間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個體利益與社會福利之間的調和,相互之間利益調和機制協調著人們之間的合作行為。15

如果將組織納入到個體合作行為的分析框架內,那么組織屬性和個體屬性就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應作同等的技術處理。更進一步,農村社區性合作行為就成為在特定社區環境內圍繞一個具體的合作內容而展開的策略互動行為。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合作行為發生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是個體屬性和組織情境因素的結果變量,其結果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社會秩序。有關社會秩序的形成及其治理,不同學科的學術進路有著明顯不同。在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范式中,自利的理性經濟人行為的結果必然會導致公共物品和集體行動中“搭便車者”的產生,其治理措施就是要通過制度設計使“搭便車者”的成本大于利益。16顯然地,在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預設了一個擁有完整、自由意志的行動者,以經濟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進行著所有的一切經濟活動決策,具有低度社會化的趨勢。17在低度社會化的社會中,自愿捐贈行為是不可能發生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存在不同場域和不同程度的各式各樣的捐贈行為,理論與現實的差異性說明,基于理性經濟人假設的結論對現實是缺乏解釋力的。在社會學的研究范式中,“一般道德”如慣用的文化、規范、社會化在人的行為決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個體在社會學家眼中是完全沒有自由意志的行動者,完全屈服于他人的行為和社會壓力之下,存在著過度社會化的趨勢。18顯然地,一旦個體所屬的社會及社會類型為已知,則個體的行為亦為已知,個體會毫無反抗地滿足他所在社會和社會類型對他個人行為的期待,表現出慣用的文化、規范、社會化所要求的行為。在過度社會化的社會中,個體行為是可預期的、確定的,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可以通過政治、文化來進行建構,且表現為高度一致,這與不同個體在同一組織環境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行為選擇的現實是不一致的。由此可見,不管是經濟學的低度社會化還是社會學的過度社會化,兩者都預設著個體處于一種“社會性孤立”狀態之中,其行為決策的組織情境因素以及行為主體之間互動過程中的一些行為因素要么不會對個體行為決策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和作用,個體屬性主宰著整個世界,要么個體完全失去自我,個體行為決策完全受制于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游離在現實生活個體真實行為的左右兩端,現實生活中的個體在不同情境狀況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差異性只是個例而不是經濟學和社會學一般意義上的行為表現。經濟學和社會學對個體行為解釋的非契合性為新經濟社會學的學術研究留下了生存和競爭空間。在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視野中,經濟行為內生于社會網絡中,是行為主體互動的結果,也就是經濟行動本身是在行為主體的交互作用過程中作出的決定,除制度安排以外,社會網絡聯結是個體經濟行為的解釋變量,模仿他人行為與屈從于社會壓力等社會性動機也在個體行為決策的要素集合之內。扎根于大理論(Grand theory)龐雜的概念,新經濟社會化萃取了一組抽象的概念,如社會網、弱連帶、結構洞、個人影響、門檻效果與傳播效果等并加以模型化,從而提高了其對個體行為生成機理的解釋力,形成了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硬核和相應的保護帶。由格蘭諾維特在波蘭尼理論基礎上所提出的嵌入理論是新經濟社會學的核心內容。在嵌入理論看來,“經濟活動是社會網絡內互動過程的結果”,與任何個體行為一樣,所有的經濟行為都有社會背景,正是這個社會背景才會對經濟行為產生根本性的影響。19嵌入觀點極大地調和了社會化不足和過度社會化兩種對立的觀點,并將個體行為置于人際關系的互動網絡中加以觀察,一方面個體的理性計算和偏好雖然發揮著作用,但其本身也會因為社會情境的不同而發生著動態的變化,個體決策環境及博弈雙方的行為互動會影響其行為選擇;另一方面個體之間的互動會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結構和社會秩序,組織內部的權力、權力關系和不確定性領域以及承諾,社區要素不僅是組織建構過程中的“附屬物”,而且也是型塑個體行為決策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見,在人類社會的集體行動中,如果將個體間的合作行為視為互動的結果,那么合作行為除受個體屬性影響和制約之外,個體之間的互動模式、互動環境不僅內含在整個社會情境和組織變量之中,而且不同的互動模式、互動環境對初始合作行為的產生以及合作行為均衡發展的機理是不同的。從這一角度分析,新經濟社會學的嵌入理論以及互動觀點無疑為中國農村社區范圍內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合作行為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分析工具。

四、嵌入理論框架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合作行為的理論命題

以新經濟社會學的嵌入理論和互動觀為基礎,對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合作行為進行研究,下列問題就包括在整個研究體系中:一是將社區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合作行為作為一種經濟活動,個體的屬性與合作行為的生成關系是什么?二是如果將個體合作行為視為不同社會和組織情境互動作用的結果,那么當前農村社區的社會組織情境因素包括哪些,其中最為主要和關鍵的因素是什么?三是將個體的合作行為納入到組織情境中去分析,合作行為產生動態演化的初始條件和后續條件是什么?事實上,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過程就須建構起一個農村社區范圍內,個體村民或村民家庭就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合作行為分析的二維空間,即個體屬性與社區情境因素對主體行為決策選擇和行動的交互影響。

(一)個體屬性與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合作行為的理論命題

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是村民及村民家庭圍繞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成本、收益的集體行動,涵蓋了集體行動決策和組織實施等環節,其本質是一種微觀層面的合作行為。傳統的集體行動理論認為集體行動中的個體為同質化的自利者,他們在集體行動中以效用最大化為根本目的,考慮的是自身資源配置及結果,他人在集體行動中的資源配置及配置結果并不會納入到其效用函數中而加以考慮,不會對其行為決策產生任何實質性影響,其基本結論是集體行動通常不會在規模較大的群體中產生,從而面臨著集體行動困境難題。近年來,實驗經濟學和實驗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一個由多個成員組成的群體中,群體成員在多個層面上表現出非勻質性,僅從偏好角度看,群體成員中不僅有自利者、利他主義者,還有公平偏好者和對等偏好者。在行為主體異質性情況下,合作行為能否生成就決定于上述不同類型的異質性個體的隨機概率分布,也就是說合作行為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一種社會建構,而這種社會建構是以一定條件為基礎前提的。20在一個給定的群體里,個人偏好分布與策略環境有重要的交互作用。集體行動中的合作行為不僅決定于誤差、學習效應,而且與集體行動中的個人社會偏好有關。在具有社會偏好的集體行動理論中,個體被視為具有公平偏好、道德和情緒上的對等者或利他主義者,集體行動中的個體不僅關注集體行動結果的公平,還關注產生這種結果背后的動機是否友好、友善。

①George Stigler 認為一個好的理論應滿足簡約性、解釋性和預測性三個條件。

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的實質是一種合作行為,是異質性群體和個人之間的合作行為。圍繞著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和消費,社區范圍內的村民家庭將會形成利益共同體,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一旦被提供出來,它就會成為一定范圍內、確定主體之間的共享資源。共享資源的存在既是群體性合作存在的基礎,也是群體性合作的結果。21社會背景對經濟行為具有根本性的影響,而社會背景是由個體層面的職業以及中觀層面的組織抑或經濟制度所構成的社會結構決定的,人的行為要受到社會結構的約束。22農村社會內部的分化程度不同決定了個體行為的結構和制度演化的路徑不同,其結果是個體在整個村莊的位置結構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反過來會帶給其不同的信息利益,從而影響其行為決策。23

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在傳統的經濟學研究框架內,人是理性的“經濟人”,是利己的,以“經濟人”為基礎假設的主流經濟學充分滿足了好理論的簡約性、解釋性條件①,但對現實中的利他行為以及復雜情境下群體行為中利己與利他行為相互交織狀況缺乏預測性。現有的有關群體行為中利他行為理論研究的解釋是建立在博弈框架下,其學科基礎包括了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學。親緣選擇理論認為在具有血緣關系的群體中,受親緣利他的影響,合作行為更容易產生。24在互惠利他理論看來,利他行為僅僅發生在愿意實施利他行為的合作者之間。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框架中,利他行為意味著在人的偏好集合和愿望中存在著利他因素,人們在行動時會把他人的福利狀況納入到自己的效用函數中加以考慮。由此可見,不同的個體屬性假設會導致不同的行為預測。在傳統農村社區范圍內,建立在個體親緣、地緣關系上的農村社區環境決定了農村社區范圍的理性個體不僅會把他人的福利納入到自己的效用函數中加以考慮,而且受交往頻率的影響,農村社區范疇內的個體將會把未來的收益作為自己行為的策略依據,也就是說族緣、血緣、親緣、地緣關系越密切的農村社區,利他行為更容易產生,以利他行為為基礎的群體之間更容易出現合作行為。如果將個體偏好屬性、資源稟賦、位置結構和村莊關系結構作為個體屬性納入到村莊范圍內的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對其合作行為進行研究,那么我們就可以提出以下理論命題:

命題1:村民個體偏好類型及概率分布對社區性公共產品的合作行為具有預測作用,村民個體的偏好類型不同將會導致不同合作行為模式,對等偏好個體分布較廣的村莊社區合作行為的產生更多地決定于公共產品的類型和供給組織決策方式。

命題2:在傳統的農村社區,個體基于族緣、血緣、親緣和地緣關系密切程度與農村社區的個體利他行為正相關,而具有利他行為動機的個體在群體中的比例將會直接導致農村社區范圍內的合作行為,也就是說在傳統的農村社區,村民個體之間圍繞社區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合作行為更容易自發產生。

命題3:社區范圍的村民及村民家庭的分層與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合作行為負相關,合作行為決定于社區性公共產品收益的共享程度,村莊范圍內的政治精英和經濟能人的合作行為對群體性合作行為具有預測作用。

命題4:處于社區范圍內不同位置的村民或村民家庭對村莊范圍內社區性合作行為的自發生成具有觸發作用,處于優勢位置的行為主體的合作與不合作行為決策對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的合作行為具有決定性作用。

(二)社區因素與農村社區合作行為關系的理論命題

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的供給行為是以一定場域為基礎的集體性合作行為,是一種嵌入到一定社會環境因素的經濟行為,其動態均衡不僅決定于集體行動中的個體因素,而且與行為決策環境因素密切相關,是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一般而言,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如果將社區范圍內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和供給結構作為經濟行為和一種集體行動,那么這種經濟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控制人們經濟行為的社會和政治法規。25在制度經濟學分析范式內,制度作為博弈規則是理性的政治和經濟企業家設計出來的,制度是規則約束和結構安排的同一體,具有博弈規則和結構安排的二重性,也就是什么樣的制度安排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構,而什么樣的結構就會有什么樣的運行機制,三者共同保證了一種既有的組織形式和集體行動模式。26已有研究表明,在傳統的中國農村社會內部,一是在社區范圍,村民家庭之間在長期交往中所形成的特殊信任和一般信任以及群體規范等非正式制度層面的場景因素維系著社區范圍內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的供給。信任結構和水平不僅降低了信息搜集成本,而且還可以增加個體對合作收益的期望值。27社會規范不同于政策、法律和市場的作用機理,通過認同、尊重和聲望機制作用于個體心理,從而導致了個體和參考群體一致的決策行為,對個體的經濟行為具有決定作用。28也就是說非正式制度領域內的信任和社會規范對村民個體的合作行為具有影響。二是正式制度以及自上而下的政治權威的存在也會生成社區范圍內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一致性集體行動。回到今天的中國廣大農村,一方面隨著農村大量資源的外流,農村社區原有的熟人社會正在發生結構性演變,半熟人社會以及村民家庭之間的關系松散,家庭與家庭之間基于傳統的生產、生活互助、互惠行為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正在消解,信任的產生缺乏交往基礎;另一方面,村民自治實施以來,建立在傳統集體行動理論基礎上的集體行動困境的治理措施包括了建立可置信的懲罰機制和自利性激勵機制。雖然以社會偏好為基礎的集體行動理論認為保持集體行動中合作行為的有效措施包括促進信任、溝通、適當利用社會規范的道德力量、發揮富人的聲望動機,但是這些因素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改變農村社會的信任規范以及正式治理結構對村民個體合作行為的事實。如果將上述兩個方面農村社區的現實作為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的現實環境納入到農村社區合作行為的研究中,那么圍繞農村現實的經濟生活而形成的橫向關系結構及縱向的社會治理關系就成為村民合作行為的關鍵環境變量,不僅人為地建構著農村社區的正式制度和規則,而且也會形成個體行為的結構,從而影響個體層面的合作行為。農村社區環境的復雜性是由農村社會的轉型、國家、集體、個人的關系結構在農村社會的映射兩個方面內容構成的。農村社會的轉型導致農村社區范圍內合作基礎的變化,以血緣、親緣為基礎的小范圍內合作正在逐漸被基于社會資本和利益的外向型合作替代。國家、集體、個體關系的不順,致使農村社區治理權威的失信,正式組織在村莊范圍內的資源動員能力弱化,瓦解了社區合作的基礎。農戶家庭勞動力、土地資源配置方式不同,意味著農村社區范圍內的公共產品帶來其效益的不同,這也必然會導致同一社區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帶給個體效用的評價差異。29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效用函數決定于私人物品的數量,如果在一個社區范圍內,農戶家庭既面臨著私人物品,又面臨著社區性公共產品,那么其效用函數就決定于私人物品和社區性公共物品的供給數量和結構。

農村社區性公共產品供給合作行為發生在特定環境中,具有個體穩定性偏好、理性選擇和相互作用的均衡結構的基本內核。在制度經濟學范疇內,主體行為將會面臨特定的環境約束并擁有特定的關于環境的信息,與此同時,主體之間基于鄉村記憶而形成的有關相互之間作用方式的信息和行為理解已經內化為行為主體之間的地方性知識,從而對主體的行為動機和模式產生影響。如果將主體行為納入到上述所謂的微觀經濟行為理論研究的“保護帶”中加以分析和研究卡拉托斯(1970)將研究范式分為不變的硬核和它可變的保護帶。穩定性偏好、理性選擇和相互作用均衡結構就構成微觀經濟學范式的內核。努森(1986)則將保護帶分為主體面臨的特定環境,主體擁有特定的關于環境的信息和特定的相互作用方式三個部分。參見努森,Normal Science as a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 From a Microeconomic to a Neo-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The Swedish Collegium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Social Science,1986.,那么在農村社區環境中基于歷史層面上所形成的傳統習俗、規范以及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都會影響到農村社區的合作行為,且在合作的內容上展現出關系合作、任務合作等多種形態。更進一步將農村社區環境及相關信息以及基于交往歷史而形成的有關社會資本、獲取信息的方式進行細分,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命題:

命題5:社區性的開放性與社區范圍內的合作行為負相關。在一個相對較為封閉的社區環境條件下,交往頻率的增加極大化了誠實守信的未來收益,關系合作是社區合作的主要內容。

命題6:信任類型對合作行為的類型具有預測作用。特殊信任與行為主體的關系合作行為正相關;一般信任與行為主體之間的任務合作行為正相關。

命題7:農村社會規范通過促進個體合作的內生互動,內生互動具有結果的示范性,而結果示范性與村民個體的合作行為相關。當內生的合作行為能夠得到尊重時,一致性合作行為將會成為集體行動,當內生的不合作行為不能受到孤立時,一致性合作行為難以成為集體行動。

命題8:村莊治理類型與農村社區合作的內容和水平具有相關性,正式權利體系內的治理較村莊內部自發組織的治理對合作行為具有更強的預測作用。

五、結論與啟示

農村社區范圍內,圍繞村莊公共事務的共同治理而產生的合作行為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是國家“財政資金下鄉”所必需的基礎條件,而農村社區范圍內的合作行為正受到個體的主觀意識、個體資源稟賦和個體行為互動環境變化的影響。傳統的、建立在熟人社會互惠基礎上的合作治理機制面臨著交往對象范圍擴大、合作內容不斷深化的挑戰,系統地對農村社區范圍內合作行為產生的個體層面和組織層面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合作行為理論研究的需要。本文從個體屬性和村莊組織層面兩個維度對農村社區合作行為的生成條件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框架建設,提出有關個體屬性和組織層面的相關命題,這些理論命題一方面有待于田野調查數據和個案的佐證,這是后續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其二維分析框架的理論正確性以及分類的科學性也有待于理論邏輯的演繹推理證明。

〔參考文獻〕

〔1〕〔16〕M.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Mas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為制度的演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3〕馮俏彬,賈康.權益——倫理型公共產品:關于擴展的公共產品定義及其闡釋〔J〕.經濟學動態,2010,(7). 

〔4〕Ahn TK,Ostrom E,Walker JM.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and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Choice,2003,117,pp.295-314.

〔5〕陳錫文.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與“三農”面臨的挑戰〔J〕.中國農村經濟,2010,(1);程為敏.關于村民自治主體性的若干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05,(3);劉鴻淵.社會分層模式下的農村村級公共產品供給主體行為研究——一個基本的理論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9);張紅宇.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農業政策的創新〔J〕.管理世界,2009,(11).

〔6〕林毅夫,劉明興.經濟發展戰略與中國的工業化〔J〕.經濟研究,2004,(7).

〔7〕Andreoni.J.Privately Provided Public Good in a large Economy:The limits of Altruism,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8.35,pp.57-73.

〔8〕Ledyard,J.O.Public Goods:A Survey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Kagel J.H.,Roth A.E.,eds.Hard 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9〕Fischbacher; Urs; Simon Gachter and Ernst fehr.Are People Conditionally Coopertive? Evidence from a public Goods Experiment, Working paper NO.16, Institute for Empirical Research In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Zurich.

〔10〕埃哈爾·費埃德伯格.權力與規則:組織行動的動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11〕.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2〕李丹.理解農民——中國社會科學哲學案例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13〕曹錦清.黃河邊上的中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賀雪峰.什么農村、什么問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4〕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8.

〔15〕Crozier,Michel & Friedberg,Erhard,Actor and Systems:The Politics of Collective Ac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7,P.4.

〔17〕〔18〕M.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

〔19〕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經濟社會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0〕米歇爾·克羅齊耶,埃哈爾·費埃德伯格.行動者與系統——集體行動的政治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21〕朱憲辰,李玉蓮.異質性與共享資源的自發治理——關于群體性合作的現實路徑研究〔J〕.經濟評論,2006,(6).

〔22〕A.Giddens.Central Problem in Social Theory:Action,Structrue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Analys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3〕〔美〕羅納德·伯特.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4〕思拉恩·埃格特森.經濟行為與制度〔M〕.商務印書館,北京.2004.

〔25〕Lakatos and Musgrave. Falsification and the Methodology University Press.

〔26〕吳玉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與行為實證分析——以村域社會資本為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1,(10).

〔27〕Guiso,luigi;Sapienza,Paola and Zingalea,luigi:Dose Culture Affect Economic Outcom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2),2006.

第6篇

摘要:通過對網絡虛擬社區和自組織理論的介紹,對虛擬社區的自組織特性進行了分析,并結合自組織理論對網絡虛擬社區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社區;網絡虛擬社區;自組織理論

一、什么是網絡虛擬社區

“社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騰尼斯認為,社區是指由具有共同習俗、價值觀

的同質人口所組成的、本社區成員關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但與世隔絕和排外的社會關系的團體。騰尼斯之后的許多社會學家在對社區進行定義時,都將“一定的地域”作為社區存在的必要條件之一。而當我們的社會從工業社會邁入信息技術社會之后,網絡的出現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社區的含義。

瑞德爾格(Rheingold)最早提出了虛擬社區的概念。他指出,虛擬社區是指一群依靠計算機網絡彼此溝通的人們,彼此有某種程度的認識,分享某種程度的知識和信息,相當程度上如同對待友人般彼此關懷,所形成的團體。崔嵬在評述這一定義時,認為這個定義并沒有給“虛擬”和“社區”兩個概念以充分的說明,他認為虛擬社區至少具有四個特性:1、虛擬社區通過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溝通得以存在,從而排除了現實社區;2、虛擬社區的互動具有群聚性,從而排除了兩兩互動的網絡服務;3、社區成員身份固定,從而排除了由不固定的人群組成的網絡公共聊天室;4、社區成員進入虛擬社區后,必須能感受到其他成員的存在。史密斯認為,一個網絡社區是通過電訊傳播網絡,顯著的發生在經由計算機所連接起來的一組人進行的許多方面的互動[1]。筆者認為,崔嵬的說明比較全面的對網絡虛擬社會的含義進行了解釋,故本文采用他的定義。

二、什么是自組織

沈紅認為,自組織概念相對于被組織而言,是指一個社會系統保持系統自身的整合和連續性的功能狀況[2]。《系統科學大辭典》上給出的自組織定義是:自組織就是系統在演化過程中在沒有外部力量強行驅使的情況下,系統內部各成員協調動作,導致空間的、時間的、功能上的聯合行動,出現有序的活的結構。

三、自組織的相關理論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源于物理學的自組織理論群開始被引入生物學、化學、社會學等領域,并且引起了廣泛關注。它包括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哈肯的協同學、托姆的突變論、艾根等人的超循環論等。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教授1969年正式提出的,主要研究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關系及其對自組織系統的影響等問題。

四、虛擬社區自組織性質分析

(一)虛擬社區系統的開放性

網絡的開放性使虛擬社區的系統運作具備了開放性的特征。筆者認為,虛擬社區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信息的來源多樣化。互聯網聯通世界的各個角落,人們可以方便的通過虛擬社區或許各種類型的信息。其次,參與人員的流動性。雖然說虛擬社區中的成員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但是他們可以自由選擇繼續留下或者離開這個虛擬社區,所以從人員的流動上而言,也具備一定的開放性。第三,信息展示的公開性。參與虛擬社區互動的成員在虛擬社區中的留言、帖子等除了少量被限制必須先注冊或者登陸才可瀏覽外,大部分信息可以被任何一個上網的人瀏覽到,所以從信息展示的公開性而言,虛擬社區也具備開放性。正是因為虛擬社區系統的開放性這一先決條件,虛擬社區系統內部才能產生自組織行為。

(二)虛擬社區系統的非線性機制

系統的非線性要求其子系統在數量和質量上的相互獨立,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在時間上為非連續性,在結果上為非加合性,在發展空間上為多維性,在發展方向上并非是唯一的[3]。在虛擬社區系統中,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發展是非線性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有他們不同的人員數量、人員構成、探討內容,并且它們不是在同一時間發展起來的,他們在發展上是不同的,不平衡的。可能有的子系統比較熱門,有的子系統比較冷清,但是由于同樣是處在一個大的虛擬社區系統中,所以不同的子系統之間會互相宣傳、互相包容,使整個虛擬社區系統從無序變成有序,保持平衡狀態。這是虛擬社區系統之所以產生自組織的根本原因。

(三)虛擬社區系統的遠離平衡態

當一個系統處于平衡態狀態下,這個系統是比較生硬的,缺乏生機和活力的。虛擬社區系統內部具有許多的子系統,由于每種子系統所關注的問題、人員的數量、組成都可能有明顯的不同,這就使虛擬社區系統遠離平衡態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充滿活力的。子系統的差異越大,虛擬社區系統遠離平衡態越多。當各個子系統處在不斷的量變過程中,最終量變可能會導致質變,系統會重新穩定下來。這是虛擬社區產生自組織行為的必要條件。

(四)虛擬社區系統運作過程中的漲落現象

在自組織運作過程中,小得漲落如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便會積聚成為一個大的漲落,從而推動系統的穩定。在虛擬社區系統中,漲落現象的產生可能來自于社會政策的出臺、人們自身興趣的變化、新事件的發生等。比如一個時期大家會關注“兩會”,另一個時期又會關注“天仙妹妹”等內容。隨著漲落的發生,隨時可能產生一個新的虛擬社區,也隨時可能有一個虛擬社區消失。

五、自組織理論對虛擬社區運作過程的啟示

虛擬社區的自組織性特征,給了我們一些有效治理虛擬社區的啟示。

(一)打造更為開放的虛擬社區系統

雖然虛擬社區當中有一些內容并不適宜于所有的人觀看,甚至有一些與事實不符的煽動性言論完全應該被禁止在虛擬社區系統中出現,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完全禁錮了一些人瀏覽虛擬社區的自由。只是我們應該建立健全一些監管機制,讓虛擬社區真正發揮其正面的對社會的影響作用。

(二)鼓勵虛擬社區系統內部發展多種類型的子系統

不同類型的子系統可以豐富虛擬社區的內容,讓人們在虛擬社區當中獲得各方面的知識和信息。只要是對虛擬社區的參與者有利的不違背法律和道德的主題,都可以形成一個子系統,這樣多種子系統共同存在,給了人們充分的選擇范圍,也促進了虛擬社區系統的繁榮。

(三)合理的利用虛擬社區的漲落現象

在出現漲落現象時,要很好的利用并深度發掘讓人們產生興趣的話題,對于積極的對社會發展有推動性的內容,要予以支持并且吸引大家繼續參與,滿足人們對信息了解的需求,而對于人們不再關注問題和含有違反法律道德的內容要及時予以撤出,讓虛擬社區的平臺更具有實用性和對社會的推動性。

從自組織理論的視角來研究虛擬社區,提供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認識虛擬社區的特性,自組織對虛擬社區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崔嵬,.在虛擬與現實之間―――一塌糊涂BBS虛擬社區研究[J].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1.

第7篇

一、整治目的

依照市縣政府的要求,對全區主次干道、背街冷巷、社區天井墻壁上的各類型小廣告宣傳欄,進行集中整治,到達表面整潔、內容健康、美觀不吝嗇,并施行長效治理。

二、組織指導

為保證小廣告宣傳欄整治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成立區小廣告宣傳欄整治工作指導小組。成員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整治指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城管局,辦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擔任小廣告宣傳欄整治工作的推進、協調、調劑和督導及相關數據的搜集、整治、上報等工作。聯絡德律風:。

三、整治局限及責任分工

1、經市有關部分審批設置在我區的254塊小廣告宣傳欄(見附表一),不符合規則的,由行政法律局擔任進行督查整改并執行行政處分。

2、凡與科普、社會救助、計生宣傳、健康教育、消防宣傳、黨建宣傳、精神文明、報刊閱讀、平安生產、廉政、艾滋、社區事務、雙擁、法制、統戰、禁毒、環保、綜治、人防、婦聯、共駐共建、勞動保證、民族宗教等內容無關的小廣告宣傳欄,依照屬地治理的準則,由各街辦、賢士湖治理處擔任撤除,對撤除后的墻體要用與本墻體顏色鄰近的涂料進行粉刷,美化好周邊情況。

3、所保存的小廣告宣傳欄,陳腐襤褸的,要進行更新維修。依照屬地治理的準則,由各街辦、賢士湖治理處擔任催促設置或運用的單元或部分進行整改。

4、區整治指導小組辦公室擔任檢查催促各街道、賢士湖治理處、各相關部分小廣告宣傳欄整治工作發展落實狀況,并會同市城管委依照“整完一條、驗收一條”的準則上報擔任驗收。

四、整治工夫和步調

小廣告宣傳欄整治工作按“先主后次、具體整治、逐路驗收”的方法施行,整治工夫為6月6日至8月20日,分為三個步調:

(一)查詢摸底階段(6月6日—6月12日)

各街辦、賢士湖治理處組織人員對轄區內小廣告宣傳欄進行具體摸底查詢和注銷建檔,制訂詳細的整治方案。

(二)整治階段(6月13日——8月15日)

依照先骨干道后次干道,再背街冷巷、社區及天井的準則,分批進行整治。第一批整治骨干道38條,整治工夫為6月13日—6月26日;第二批整治次干道52條,整治工夫為6月27日—7月24日;第三批整治小街巷113條及社區、天井,整治工夫為7月25日—8月15日。

(三)查缺補漏階段(8月16日—8月20日)

區指導小組辦公室組織人員依照整治規范和要求對全區整治狀況進行一一排查,整治達不到要求的,各責任單元要立刻整改,做到發現一處、整改一處,不留死角、避免反彈。

五、工作要求

一要增強指導。此次整治工作的責任主體為各街辦、治理處、區法律局。各責任單元指導要高度注重,成立專治活動小組,首要指導要親身抓,分擔指導詳細抓,落實工作職責,加速具體推進小廣告宣傳欄整治工作。

二要增強治理。各責任單元要嚴厲整治規范及要求,制訂緊密的施行方案,把握好整治工夫節點,保證在規則工夫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整治任務。

第8篇

關鍵詞: 城市社區建設 居民參與 研究

一、研究現狀

在眾多研究文章中,學者主要對社區居民參與的概念、現狀、分類和途徑、功能和意義,以及對策等,進行了較為精辟的論述。

1.社區居民參與概念

學界主要有三種看法。行為論者認為,社區參與是指社區居民作為社區管理的客體,更作為社區管理的主體,參加社區各種事務的行為。[1]過程與行為論認為,所謂居民參與是指居民個體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決策與管理的過程和行為。[2]發展論則認為社區居民參與是指社區居民影響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行為和過程,其目的在于推動社區發展,從而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3]

上述闡述均有各自角度和目的,但可以理出社區居民參與的共同特征,一是社區居民為參與主體;二是社區事務及其治理過程為參與客體;三是通過參與施加一定的影響是社區居民參與的目的。這些共同特征,構成社區居民參與的基本要素。

2.社區居民參與現狀

學界一般從參與意識、人員情況、參與程度三個方面考量社區居民參與情況,認為我國城市社區居民參與遠不適應推進社區建設需要,居民社區參與意識比較薄弱,總體參與率不高,參與數量不多且分布不平衡,居民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參與較低層次的社區事務運作。[4]

而對于造成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社區居民參與不足的原因,學界也有幾種觀點。四因說認為,一是原有的“單位參與意識”阻礙居民“社區參與意識”的產生,是居民社區參與不足的首要原因;二是行政化的社區管理方式導致居民參與觀念淡薄;三是社區工作者隊伍整體素質偏低,工作方法老化,造成居民參與社區熱情不高;四是現代都市生活特征客觀上不利于居民社區參與行為增加。[5]五因說則認為,影響我國社區居民參與的因素包括社區歸屬感、社區公共空間發育程度、參與價值、參與成本和制度設計等五個方面。[6]矛盾說認為居民參與不足在于參與期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7]學者還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有的從居民參與與社區服務側面,認為社區服務產業化政策導向致使營利項目急劇膨脹,社區服務公共性顯著減弱,影響了居民對于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服務領域的認同。[8]有的從政府和社會中介組織角度,指出政府的統制意識和方式不僅使得社區居委會發生嚴重職能錯位,還湮滅社區居民參與意識、削弱了居民參與和自治能力。[9]有的則明確提出社區類型、年齡、婚姻狀況、職業狀況、社區滿意感和歸屬感等因素與社區參與頻度存在顯著關聯,而性別、文化程度、健康狀況等特征與社區參與頻度之間沒有顯著關系。[10]

可以看出,我國社區居民參與仍然處于較弱參與階段,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社區居民歸屬感不足,期望值與現實狀況不一致,參與機制不完善,等等。

3.社區居民參與分類與途徑

學界主要根據主體參與意愿、參與形式、參與渠道和參與內容的不同,對社區居民參與狀況做了不同劃分,劃分為動員型參與和自主型參與;組織參與和非組織參與;制度化參與和非制度化參與;社區政治參與、社區經濟參與、社區文化參與、社區社會參與等。[11]有的學者依據參與客體的功能特性不同將社區居民參與分為決策參與、實施參與、監督參與和信息參與。[12]還有學者認為,動員式執行參與是主要形式,這種參與既不能使居民對社區開展的具體事務進行決策,又不能對社區公共權力運作進行監督;非政治性參與是社區居民參與主要內容,社區居民參與的事務多與政治不沾邊或關系不大,是“雜務”。[13]

關于社區居民參與途徑,學界亦有不同闡述。有的認為居民參與途徑主要有三類:以個人身份參與社區的選舉或建設規劃、作為某個組織或單位成員參與到社區發展中、組合成多種類型的非正式組織參與社區的福利服務和保障性工作等。[14]也有學者強調應重視社區居民在參與包括社區服務在內的各類社區發展計劃、項目等公共事務或公益活動的過程中,相互之間所形成的復雜關聯和互動關系體系。[15]還有學者把參與途徑分為兩類,傳統路徑包括直接或間接選舉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等,新途徑則有建立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三會”制度,建立“社區人民聯絡員”制度,制定社區居民公約和社區自治章程,建立民主評議機制,開設議事園,實行居民公決,實行居民門棟自治,建立民情信息站,建立接待室,組織聊天會,等等。[16]

4.社區居民參與的功能和意義

“橋梁說”認為,參與是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聯系橋梁,只有居民直接參與和治理,才能培育居民社區歸屬感、認同感和現代社區意識,才能有效整合與發揮社區自身各種資源,居民社區參與是社區發展的內在動力源泉,離開居民社區參與,就沒有真正或完整意義上的社區發展。[17]“服務標準說”則指出能否實現居民積極、廣泛參與,是衡量社區服務發展效果的客觀和最重要依據,社區社會化服務網絡的形成,依賴于人力資源的廣泛調動,依賴于居民參與程度的提高。[18]還有學者更從社區居民參與在社區建設中的地位出發,指出居民參與是衡量社區建設成功的重要標志,是社區建設健康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搞好社區建設的根本保證;[19]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社區發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堅實的基礎意義和巨大的推動作用。[20]

上述論述還停留在就事論事的理論層面,社區居民參與的意義不盡于此,應把它與社區居民自治聯系起來,并放在政府管理的環境中,其功能和意義將更為突出。

5.社區居民參與對策研究

如何應對社區建設中的新問題的挑戰,怎樣健全社區居民參與的機制和途徑,學者們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唐忠新提出了原則性較強的四措施說,第一,強化宣傳教育,培養社區意識;第二,堅持社區需求本位原則,注重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來調動居民廣泛參與的積極性;第三,堅持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原則,使每個參與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第四,建立和完善參與機制,如激勵機制、責任機制等來推動社區居民參與向制度化發展。[21]楊榮則提出“四化”措施:第一,居民參與利益社區化,將單位的服務功能向社區轉移,特別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使居民工作之外的其他利益關系都能在社區得到體現;第二,社區自治制度化,加強法制建設、規范參與程序,推行區務公開,搞好社區簡政;第三,居民參與組織化,提高居民自主組織能力,增強其社區歸屬性;第四,社區服務專業化,向市場化推進。[22]李婷玉則認為提升社區居民參與應從調整社區中三個相關主體的思想觀念開始:對于政府官員,要相信社區有自治的能力,將權力切實地下放到社區;對于社區居民委員會,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政府權力控制與社區治理、自治之間關系,使政府、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居民都能負責任地共同投入到社區建設中;居民個人應看到社區參與可能為公共生活、個人生活帶來的積極轉變,主動融入到社區中去。[23]潘小娟則認為完善社區居民參與必須強調和堅持社區居民參與的廣泛性和有效性,重視社區意識的培養,注重社區居民的共同需求,推進社區居民參與的有效開展。[24]

二、研究現狀簡評

從上述我國學界研究城市社區建設中居民參與問題的現狀,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外學術界直接以社區居民參與為主題的著作較少,學術論文相對較多,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研究缺少宏觀的理論框架指導,大多以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分析為主,缺乏多學科的理論融合分析,如經濟學、政策學的視角就較缺乏。

第二,實證的調查研究較少,對社區參與的問卷調查的指標較為簡單,其研究報告也是簡單地描述各地居民社區參與的現狀,然后整體分析,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

第三,研究內容都過于龐雜,缺少系統性,而且對于居民參與問題的核心把握不到位,因此所提出的擴大居民參與的對策也未能抓住此核心問題,而流于表層,難以深入,缺乏可操作性。

我認為在城市社區層面探討居民參與的關鍵在于:第一,剖析社區居民參與中各種問題的原因,以調動起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第二,探討如何從制度建設上保障社區居民參與的熱情,切實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6][11]王剛,羅峰.社區參與:社會進步和政治發展的新驅動力和生長點[J].浙江學刊,1999,(02).

[2][19][22]楊榮.淺論社區建設中的居民參與[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

[3][12][16][20][24]潘小娟.中國基層社會重構――社區治理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4]沈君杉.論社區建設中的居民參與[J].四川行政學報,2005,(02).

[5]陳雅麗.市社區發展中的居民參與問題[J].科學經濟社會,2002,(03).

[7][13]陸爽.城市居民參與現狀與對策[J].黨政干部學刊,2003,(07).

[8][15][18]張偉兵.社區服務發展中“居民參與”問題的思考[J].科學經濟社會,2002,(2).

[9][23]李婷玉.社區發展與居民參與[J].湖北社會科學,2001,(12).

[10]雷潔瓊主編.轉型中的城市基層社區組織[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4]葉南客.中國城市居民社區參與的歷程與體制創新[J].江海學刊,2001,(05).

第9篇

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中國城市化、現代化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城鄉一體化推進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目前我國農業人口轉移正在發生重大轉變,進入城市融入的新階段:越來越多的農民由亦工亦農向全職非農轉變,由謀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轉變,由城鄉流動向定居城市轉變。處在新階段的農業轉移人口有著新的社會需求:隨著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其民主意識、參與意識、平等意識不斷增強,逐步要求改變“貢獻在城市,保障在農村;年輕在城市,養老回農村”的狀態,要求與城市市民在就業、教育、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文化生活、政治參與方面的平等共享。雖然中央與各級政府采取了諸多措施提升他們的權益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然而,與他們的訴求相比,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融入仍然困難重重,尤其在公共服務、社會心理方面依舊被嚴重排斥在城市社會生活之外(謝建社,2011:142-144)。那么,如何提升教育、就業、醫療等權益分享方面的均等化并進一步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融入?本文擬從人力資本的視角切入,研究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實現路徑。由此,本文試圖回答以下問題:人力資本與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內在邏輯機理如何?通過何種渠道充分發揮人力資本作用以進一步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融入?關于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本與其城市融入之間關系的研究,目前多見于兩類文獻。一是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影響因素的研究,針對20世紀20-50年代從歐洲遷移到美國的移民的融合研究表明,隨著移民受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高、遷移時間的增長和英語的熟練掌握,移民及其后代實現了向上的社會流動(Chiswick,B.,1977:376-380;Greeley,A.,1976:20-36;悅中山、李樹茁、費爾德曼.,2012:45)。研究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學者也一致認為,受教育程度、技能掌握和熟練程度是影響他們留城意愿和留城能力的重要因素(張廣勝、周密,2013:88)。其中,人力資本以嵌入到社會資本的方式,發揮促進經濟融入的作用(劉建娥,2011:78;王文彬,2013:172-173)。二是人力資本對就業、工資收入和社會平等的影響研究,認為具有較高人力資本水平者能夠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收入,職業教育與培訓能夠顯著提高參訓者的就業概率和工資水平,提高弱勢群體的經濟地位(Attanasio O.,Ku-gler A.,Meghir C.,2011;Eichler M,Lechner M.,2002)。參加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者更容易在二產和三產中獲取工作崗位,提高人均收入(姚先國、俞玲,2006;楊玉梅、曾湘泉,2011;王海港、黃少安、李琴、羅鳳金,2009;劉萬霞,2013);對河南省灌陽縣和伊川縣的調研表明,與未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者相比,受訓者的人均收入要高出一倍(劉玉來,2003);對江蘇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調研表明,參訓者比未參訓者的平均收入高6541.13元,前者為9076.41元,后者為2535.28元(謝正勤、鐘甫寧,2006)。已有文獻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和現實參考,但這些討論更多是基于制度整體的分析,忽略了微觀主體的能動性和主體能力的差異性,從而不利于制度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更是沒有清晰界定人力資本與城市融入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本文試圖對上述兩點作出補充,在引入融城能力變量、構建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本與城市融入的邏輯機理的基礎上,調研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本和城市融入的現狀,剖析兩者之間的內在影響機制和形成路徑,進而提出進一步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的政策選擇。

二、農業轉移人口的人力資本與城市融入:邏輯機理

(一)邏輯機理

我國農業轉移人口的融城進程需要經歷農村退出、城市進入、城市融入三個環節(劉傳江、徐建玲,2008)。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融入主體的主觀意愿和相關能力的共同作用。從農民到農業轉移人口的第一環節已無障礙。但在第二環節,即從農業轉移人口到市民轉變過程中,只有具有留城意愿的農業轉移人口同時具有留城能力并能在城市提高生存能力,市民化才會得以成功過渡。因此,是否具備融城能力是農業轉移人口融城的關鍵。由此,本文假定,農業轉移人口的人力資本影響其融城能力,進而影響其城市融入。具體指,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能夠提高其融城能力,進而提高其城市融入程度,見圖1。

(二)概念操作化與變量衡量

上述邏輯機理中,人力資本是最為核心的變量。為考察人力資本對于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的推進作用,本文借鑒“知識人力資本”、“技能人力資本”、“經驗人力資本”的類型劃分(李培林,2013),并以教育程度、正規教育年限,是否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是否獲取技能等級證書、證書等級,來城工作時間作為衡量指標。融城能力是考察人力資本與城市融入邏輯關系的重要傳導機制,具體指農業轉移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可行能力,包括參與經濟活動、公共治理和社會網絡的能力,分別由就業行業、就業環境、合同簽訂,是否參與公共決策、社區治理和社區活動來衡量。城市融入是本文的因變量和落腳點,主要指農業轉移人口與城市市民在經濟發展成果、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文化娛樂方面的均等共享,分別由個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對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滿意度,是否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等衡量。此外,本文還使用一些主觀心理指標衡量融城程度。

三、農業轉移人口的人力資本與城市融入: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基本情況

本文實證分析部分所依賴的調查是清華大學農業轉移人口數據的一部分。這項調查在2014年寒假、暑假及2015年上半年開展,基準問卷設計方面參考了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類似主題的問卷。本項研究相關的問卷情況是,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700份,有效問卷576份,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別為100%和82.3%。此外,筆者還分別與農業轉移人口、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職業教育專家共訪談和座談31人次。問卷進行描述統計和相關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調查樣本分布合理且具代表性,研究的效度有保障。就居住地看,被調查對象共覆蓋包括北京市在內的全國16個省/市,樣本分布廣泛且均勻。就性別看,女性占比34.7%,男性占比65.3%。就年齡看,被訪者平均年齡為33.5歲,20歲及以下的占比7.1%,21-30歲的占比39.9%,31-40歲的占比24.5%,41-50歲的占比24.9%,51-60歲的占比1.1%,60歲以上的占比0.5%。就教育程度看,占比最高的是初中,為39.6%,其次是高中,為13.4%,第三是小學;第四是中專/高職/技校10.9%。被訪者以已婚為主,占66.8%,未婚者占比31.3%。就戶口情況看,外地農業戶口占比最高,為66.8%,其次是現城市農業戶口,為16.7%,第三是外地非農戶口,為13.9%,最后是現城市非農戶口,為2.6%。就就業情況看,以從事工資性經營工作為主,占比75.4%,非農經營占比11.4%,務農占比5.4%。總體來看,樣本符合當前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情況,①也符合本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設定。

(二)農業轉移人口的人力資本與融城能力

以下將基于調查問卷數據剖析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本水平、融城能力、城市融入程度之間的邏輯關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來城工作時間等數據缺失較多,故有些分析中沒有考慮全部的人力資本分類,只作知識型和技能型人力資本對城市融入的影響分析。1.知識型人力資本提升了農業轉移人口的融城能力第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就與就業行業之間的關系看,從小學至本科及以上學歷,隨著被訪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就業行業基本呈現從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筑業)向第三產業(包括商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和家庭服務業)轉變的趨勢,從事二產的比例從76.6%下降到45.2%,從事三產的比例從21.3%增至51.2%(大專),且中職時,從事三產的人員比例開始超過從事二產的人員比例(圖2)。就與工作環境之間的關系看,基本呈現工作危險性隨著教育程度提高而降低的規律(圖3)。上過掃盲班的被訪者的工作環境的優勢或許是經驗型人力資本作用的結果,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被訪者比大專學歷者感知的更危險的工作環境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意識更高。就與合同簽訂之間的關系看,基本呈現書面合同簽訂率隨著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的趨勢。調研數據表明,具有本科及以上、大專、中專/職高/技校、高中、初中、小學學歷的被訪者的書面合同的簽訂率分別是85.5%、79.6%、70.5%、60.8%、55.5%、44.1%。第二,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利于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社區治理和文體娛樂等高層級的融城能力。就社區選舉活動看,從小學到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被訪者的參與比例分別是2.8%、4.0%、2.6%、3.3%、5.5%、14.3%,除小學和初中學歷者的經驗型人力資本情況影響外,呈現出明顯的選舉比例隨著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的規律。就文體娛樂活動看,從未上過學到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被訪者的參與比例分別是70%、66.7%、18.3%、25.2%、27.6%、35.0%、21.8%、26.8%,小學到中專/職高/技校學歷的被訪者的文體娛樂活動參與比例呈現明顯的隨著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的規律,未上過學和掃盲班被訪者推斷仍是經驗型人力資本作用緣故,大專與本科及以上學歷被訪者的情況考慮是自我認知程度更高、工作更忙所致。2.技能型人力資本提升了農業轉移人口的融城能力第一,技能型人力資本提高了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其一,參與技能培訓提高了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就與就業行業之間的關系看,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和參加過培訓、當過學徒工的被訪者在工業行業的就業比例分別是44.9%、42.2%,這兩類被訪者在餐飲和家庭服務業的就業比例分別是20.5%、36.5%,表明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行業隨著技能培訓的參與向第三產業轉變。就與工作環境之間的關系看,兩類被訪者中,工作有職業病風險且沒有防護措施的比例分別是14.1%和10.2%;工作中沒有其他危險性的比例分別是67.5%和62.8%,表明被訪者工作風險因參加過技能培訓而降低。就與合同簽訂之間的關系看,兩類被訪者的合同簽訂率分別是63.7%、66.3%,參加非農培訓、當過學徒工和參加其他培訓的對應比率分別是71.9%、55.4%和77.7%,表明被訪的農業轉移人口的書面合同簽訂率因接受過技能培訓而提高,且其他培訓(如職業教育)更明顯地提高書面合同簽訂率。其二,持有技能等級證書提高了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就與就業行業之間的關系看,持有和沒有技能等級證書的被訪者在第二產業中的就業比例分別是49.4%和65.9%,在第三產業中的就業比例分別是45.3%和32.9%,表明持有技能等級證書的被訪者更易于在第三產業就業。就與工作環境之間的關系看,工作沒有職業病風險的被訪者在沒有和持有技能等級證書中的分布是60.3%、64.6%,工作沒有其他風險的被訪者在沒有和持有技能等級證書中的分布是61.1%、63.0%,技能等級證書的持有會降低工作危險。就與合同簽訂之間的關系看,持有等級證書的被訪者的書面合同簽訂率遠遠高于無等級證書者,比率分別是70.3%和59.7%。其三,技能等級證書類別越高,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越強。就與就業行業的關系看,除中級證書持有者外,隨著證書等級級別的提高,被訪者在第二產業的就業比例逐漸降低,在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逐漸提高,尤其是當證書級別為高級時,被訪者在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53.3%)超過在第二產業的就業比例(46.7%)。就與工作環境的關系看,隨著證書級別從初級到高級,被訪者的工作環境逐漸轉好,職業病危險和其他工作危險度降低,分別從72.5%和68.3%降到47.1%和41.2%。就與書面合同簽訂的關系看,隨著等級證書級別的提高,被訪的農業轉移人口的工作書面合同簽訂率基本逐漸提高(圖4)。第二,技能型人力資本提升了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社區治理和文體娛樂等高層級的融城能力。其一,參與技能培訓的被訪者更傾向于參與社區治理和文體娛樂活動。就社區治理/選舉看,沒有參加任何培訓和參加其他培訓的社區選舉參與比例分別是4.7%和6.3%,表明參加過其他培訓的被訪者的參與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類型被訪者。就文體娛樂活動參與看,四類被訪者的社區選舉參與比例分別是2.5%、4.1%、2.7%、3.5%,表明文體娛樂活動參與比例因參加過技能培訓而增加。其二,持有技能等級證書者更易于參與社區治理和公共事務討論。沒有等級證書者和等級證書持有者參與選舉的比例分別是3.3%和4.9%,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討論的比例分別是1.4%和4.3%。其三,技能等級證書類別越高,農業轉移人口參與文體娛樂活動的能力越強。特別是高級證書持有者的文體娛樂活動參與比例(58.8%)比前四者大幅提高(中級證書者的比例為35.7%)。但參與社區治理活動的優勢不明顯(圖5)。

(三)農業轉移人口的融城能力與城市融入

1.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越強,則越能更好地融入城市

第一,就業于第三產業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居于10萬元以上的收入段中的比重(15.5%)大于第二產業的被訪者(10.6%),表明其融城潛力更大;前者對公共服務的滿意度更高;②具有更好的城鎮生活適應度和更強的融入感知,其占比分別比后者高出4和9個百分點。第二,工作中沒有職業病危險和其他工作危險,或者有危險但有防護措施的被訪者的個人年收入高出有工作危險且沒有防護措施的被訪者約8000元;家庭年收入方面,在3萬元以上和10萬元以上的收入段中,前者比后者分別高出13.7%和8.5%;前者對公共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后者;對城鎮生活適應度和融入感知比后者分別高11.8%和25.6%。第三,書面合同簽訂者的年收入比未簽訂工作合同者的年收入高約5000元;家庭年收入方面,在10萬元以上和3萬元以上收入段中,前者比后者的比例分別高4.5%和6.1%;前者對公共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后者;對城鎮生活的適應度和融入感知比后者分別高出2和19個百分點。

2.農業轉移人口參與公共治理和社會網絡的能力越強,則越能更好地融入城市

第一,參與文化娛樂活動和社區公共事務討論的農業轉移人口的年收入高于沒有參與公共治理和社區活動者,三者的年收入分別是43225元、55254元和32367元。家庭年收入方面,在3萬元以上和10萬元以上的收入段中,參與文體娛樂、選舉和社區公共事務的被訪者的比例分別達到77.7%、79.2%和76.9%,而沒參與這些活動的被訪者的比例為69.4%。第二,參與文體娛樂活動的被訪者對上述諸項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滿意度均高于沒有參與者。第三,城市生活總體適應度方面,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討論的被訪者的比例(85.7%)高于沒參與者的比例(79.4%)。城市融入感知方面,參與文體娛樂活動的被訪者的比例(76.2%)高于沒參與者的比例(59.9%)。

(四)農業轉移人口的人力資本與城市融入

1.知識型人力資本促進了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融入

第一,農業轉移人口知識型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其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增加經濟收入。被訪的農業轉移人口的受教育年限與被訪者個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均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受教育年限”與“被訪者個人年收入”和“被訪者家庭年收入”分別在0.05和0.0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098和0.134。第二,農業轉移人口知識型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強其留城意愿和城鎮歸屬感。被訪者的受教育年限與其城市融入主觀感受在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與留城意愿、歸屬感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15和0.147;與工作、生活中所感受的歧視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129和-0.134,表明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被訪者更易于得到社會認同和尊重。

2.技能型人力資本促進了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融入

由于數據類型所限,在此采用交叉表方式分析被訪者技能型人力資本水平與總體生活適應度、融入認知之間的關系。第一,技能培訓有助于農業轉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總體上看,被訪農業轉移人口均有較高水平的城鎮生活適應度和融入認知。參加過培訓的被訪者的城鎮生活適應度更高,參加其他培訓(職業教育)的群體的總體適應度和融入認知要明顯高于其他群體(圖6)。第二,技能證書持有有助于農業轉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持有技能證書的被訪者的城市生活適應度和融入認知都高于無技能證書者(圖7)。第三,技能等級證書級別越高則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擁有正式技能等級證書的被訪者對城市生活的適應度相對較高,且等級越高,適應度越高;擁有初級證書的被訪者的自我融入認知遠高于其他(圖8),這可能是由于擁有中高級等級證書者對城市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所致。

3.經驗型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則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程度越低

第10篇

關鍵詞 規劃;綠地系統;北京;新城

中圖分類號:G3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 前言

近年北京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和中心城區的擴展,使得北京城區和周邊新城[1]的建設用地有一體化的趨勢,導致區域內天然植被面積不斷縮小,生物多樣性降低。北京各新城位于北京中心城區的周邊地帶,擁有大量的文物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因此對新城的綠化環境加以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是提高北京市整體環境的重要環節。

二 北京新城綠地現狀與問題分析

1、現狀存在的問題

(1) 城市綠地結構不完整:主要體現在綠地分布不均衡,隔離綠帶被侵占,綠地自身的綜合效能發揮困難。例如大興區域的森林覆蓋率雖已達到一定程度,但森林資源分布不均,且樹種單調,導致生態功能未能充分發揮作用。[2]

(2) 淺山區的保護力度較弱:淺山區是北京重要的果糧生產區,也是山前地下水的重要保護帶,但是人為活動的加劇使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自然要素不斷減少。

(3) 濕地系統功能退化:近年來,永定河下游受官廳水庫的影響,多年持續干早,大小河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坑塘等濕地退化,形成了“大區域、小濕地”的格局,對依賴濕地的動植物資源造成威脅。

(4) 公園綠地體系分布不合理:由于用地緊缺,在市場經濟的壓力下,綠地的發展建設嚴重滯后于城市發展,且構成類型單一。如昌平老城區,只有一處公園,雖有一定的規模,但常常人滿為患,場地和設施不足。

(5) 過度開采:由于煤炭、礦沙石的大量開采,已經對各礦區所在區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出現了生態系統退化的現象。例如上百年煤礦開采的歷史給門頭溝遺留下了大面積采空區,礦渣山、山體采石瘡面較多,為生態恢復增加了難度。

2、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 盲目地套用現成的規劃模式:北京城是我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每個新城都有著豐富的資源,然而規劃者沒有充分地去挖掘所在城市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歷史文化資源,盲目的模仿其它城市的規劃模式,卻丟失了新城自身獨特的風格和特征。

(2) 缺乏與上一層次規劃之間的協調和互動: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往往在總體規劃完成以后才開始,兩者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如果城市綠地的格局和構想能夠在城市總體規劃早期形成,將有效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及合理性。

(3) 土地資源緊缺,綠化建設費用高:新城中心區由于建筑密度高,土地價格相比周邊區域昂貴許多,在進行綠化改造過程中征地十分困難。

(4) 缺乏有效的監管:對于公共綠地的建設管理,園林管理部門雖然有綠化管理條例,但由于管理體制的原因無法介入管理。另外由于城市決策者對城市綠地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了綠地規劃成果因缺乏有力的監督而變成一紙空文,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3]。

三 北京新城綠地系統的規劃類型

綠地作為土地利用的一種方式,同時具備了生態性、人文性和景觀性三個基本功能,每一類綠地由于其主要職能不同,所對應的設計手法和理念也有所不同。為了加強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將“新城綠地系統”劃分為“生態型綠地子系統”、“游憩型綠地子系統”和“景觀型綠地子系統”三大部分。

本文這樣劃分的主要目的是根據每一類綠地子系統表現出的主要功能,采取最有針對性的建設和保護措施,以便其更好的發揮自己的特長。

1. 生態型綠地子系統:

主要目的是建立對非建設用地的保護與營造,構筑城市長遠發展的基本生態框架,主要包含以下類型:

(1) 風景名勝區:為實現風景名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確立了18個北京市風景名勝區,是現有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的2.5倍。

(2) 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總面積達到3250 km2,保障95%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典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并形成完整的保護和管理體系。

(3) 濕地:恢復和提高濕地生態系統整體功能,加強對潮白河水系濕地、永定河水系濕地、大清河水系濕地、薊運河水系濕地的保護和恢復建設。

(4) 河流水系廊道:在保證防洪防澇要求的前提下,對河岸進行改造治理,提高生境多樣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應、有效過濾污染物。

(5) 風沙治理區:對“三河兩灘”五大風沙危害地帶加強森林建設,既能抵御風沙進京,又可以發揮水源涵養作用,為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背景。

(6) 農業生產綠地:為糧食、副食品生產基地,也是生態環境自然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對農田系統加以保護,為城市生態綠地的擴展留有足夠的空間。

2. 游憩型綠地子系統規劃

隨著城市居民對健康和運動的關注,人們對游憩地的數量、質量的需求急劇增大。游憩型綠地子系統主要由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三個類型組成。

(1) 郊野公園:為了控制城市建設的無序蔓延,充分考慮為市民提供游憩和運動空間,規劃了四大郊野公園,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康樂場所,在保證生態系統穩定和良性循環的基礎上,讓城市的綠地資源最大限度地供市民享用。

(2) 城市公園:是城市人居環境中具有生態平衡功能的系統,是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表示城市整體環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3) 社區公園:社區公園是居民日常休憩活動利用率最高的場所,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同時兼有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綠化用地。

城市公園與社區公園共同構成了城市建設區內綠地網絡的基本骨架。

3. 景觀型綠地子系統規劃

主要分布在建設區內,包括兩類,

(1) 城市交通空間綠地:實現主要交通空間園林化,通過森林式的綠化隔離屏設計,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人行環境。

(2) 城市重要公共活動空間綠地:主要強調重要文化設施、公共設施等建筑的屋頂及屋面垂直綠化,規劃改造擁擠雜亂的空間,提高公共活動空間的環境。

本文的理論成果是在具體分析北京新城綠地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基礎上,通過對各種相關因素的分析、整合、提煉,從而實現綠地系統合理、完整、有序的發展,這對改善城市整體生態環境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希望對以后新城的綠地系統規劃及建設活動能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首都園林綠化政務網

第11篇

一、基本情況

XXX是市“中心城區”,全區共注冊登記社會組織366個,其中:社會團體62個,民辦非企業單位304個,主要涉及教育(268個)、民政、文化、體育、等行業。62個社會團體中行業協會商會41個。目前,全區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達6.5個,在數量上初步達到了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6個以上的發展目標。

此外,全區在各鄉鎮、街道進行備案的社區社會組織共計1229家,基本達到了城市社區10家、農村社區5家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要求。

二、前段工作

1、抓組織領導,促高位推進。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全區社會組織工作,區政府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社會組織孵化培育、扶持社工類社會組織發展、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工作,制定出臺了《扶持發展社會工作類社會組織實施辦法(試行)》、《開展社區民政服務社會化改革推進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方案》、《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實施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項目加強基層民政經辦服務能力工作方案》等相關政策文件,將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和社區治理創新,納入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和社會治理一盤棋安排。局黨組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將社會組織管理工作作為民政重中之重來抓,局黨組書記多次就社會組織年檢、行業協會商會脫鉤等社會組織工作親自安排部署和督促落實。

2、抓依法監管,促規范發展。一是推行政務服務審批改革工作。全面落實“一件事一次辦”改革要求,實行首席代表審批制,取消現場核查環節,社會組織成立登記審批時間由法定60個工作日壓縮至20個工作日。民政局行政審批股連續2019年、2020年兩年,在區政務服務”好差評測評中獲得全區行政股室排名第1和第2名的好成績。二是開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2018年度,民政聯合公安部門開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查處了“老兵之家”非法社會組織活動,起到了較好的震懾效果。三是開展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工作。根據中央和省市相關文件精神,自2016年7月開始,啟動全區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工作。全區共有32家行業協會商會完成脫鉤。四是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收費行為。2021年1-2月,區民政局牽頭區發改局、區市場監管局對全區41家行業協會商會收費情況100%全覆蓋展開抽查檢查。檢查結果在監管系統平臺進行了公開。

3、抓培育扶持,促基礎帶動。2016 年,成立“區社會組織孵化培育中心”,通過近3年的努力,共孵化培育出“區永愛志愿者協會”“區博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16家慈善公益類、社會工作類、社區服務類群眾急需的社會組織。與此同時,區財政每年度預算安排不低于50萬元用于支持社工類社會組織發展、不低于100萬元用于購買社工類社會組織的服務。十三五期間,區社會組織承接民政等購買服務項目20余個,項目資金達400余萬元。

4、抓黨建引領,促作用發揮。2017年5月成立區社會組織綜合黨委,綜合黨委書記由由民政局黨組書記兼任。黨委下轄支部6個,其中5個功能型黨支部,1個實體性黨支部,共有黨員59人,其中,直管黨員20人,流動黨員39人。各社會組織在黨建引領的旗幟下,緊緊圍繞黨和政府工作大局,積極參與社區社會治理創新和其他中心工作。

三、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及其原因

1、社會組織自身方面。一是社會組織的結構不平衡。從社會組織的類型上看,教育類、行業協會商會偏多,公益性、慈善性、服務性的社會組織偏少。二是部分社會組織(社團)發展質量不高,作用發揮不大。目前登記在冊的全區性社會團體共計62家,其中行業協會商會41家。活動正常開展的只有區總商會、區懷素書畫學會等7個組織。三是“僵尸”組織比例較大。據調查,全區長期沒有收入,沒有支出,沒有活動開展,處于僵尸狀態的有14家、失聯的2家。

第12篇

一、高校周邊商業社區現狀

1.空間形態。高校周邊商業社區的空間形態分為沿街道線性分布和獨立的商業社區。其中沿街道線性分布的典型代表是商業街,一般存在于高校的老校區。這些商業街一般是早期周邊居民為師生提供服務消費而自發形成的,多流動攤位。這種商業空間可以產生很好的商業氛圍,但易造成人車流線交叉,存在交通安全隱患。而獨立的商業社區的典型代表是大學城,一般是自上而下的統一規劃與管理形成的一種較為成熟的具有現代街區特點的商業空間形態。這種商業社區空間一般吸引圈大、服務范圍廣、商業功能齊全,但是出現情況相對較少。

2.交通組織。商業街由于主要是由高校和附近居民步行前來消費,時間點集中于上下課時間,且道路本身寬度狹窄,不利于機動車穿行,因此整條商業街形成了步行為主的商業空間。大學城的交通組織一般是經過統一規劃建設的,交通便利。

3.商業社區發展程度對輻射范圍的影響。商業街多沿街線性分布,規模較小,消費主體絕大部分為在校師生以及附近居民,受學校寒暑假影響較大,因而此商業社區對校園的依附性較強,對其所屬區域居民等影響較小。大學城便利的交通條件、多元化的經營內容、全面的服務使得附近學生、居民消費頻率較高,校園的人文氛圍使其更具文化特色,能夠形成獨立的商業吸引圈。

4.高校商業社區的業態構成。我們對該高校商業街進行了實地訪問,采用實地調研法將商業街業態進行了分類。其中,餐飲類店鋪占商業社區總店鋪的比例接近40%,其次是服裝鞋帽類店鋪占商業社區總店鋪的比例為30&左右,美容美發類店鋪的比例為14%左右。

二、高校周邊商業社區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缺乏綜合治理。高校周邊商家和流動攤販大多集中于學校綜合主要出入口與生活主要出入口周邊的街道上,特別是每天早中晚都會有大量流動攤販聚集。交通擁堵、建設混亂、人員混雜,因而存在安全隱患,影響高校安全與秩序,有損高校形象。對管理部門而言,在高校建設初期,未將其納入特殊區城市規劃中,是其規劃及服務意識的缺位。

2.經營項目重復率高。經營項目存在自發性和無序性,經營者易忽略大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因而商品市場上同質性高也就成為高校周邊商業社區的一大特點。作為商家,僅著眼于同類商品銷量高,消費群體龐大,而對市場運作缺乏長遠預測,在無科學調查、經營分析的基礎上,很少有商家會考慮是否存在經營項目重復問題。

3.高校優勢發揮欠缺。每所高校都涵蓋有不同專業類型的學科,但目前大學生動手能力差,實踐意識不強,無法有效的將課本知識與實踐內容相結合是一大現狀。首先,他們對校園周邊的商機缺乏敏銳性,目光僅僅局限于校園內部。其次,高校的組織引導不到位,“行萬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校應有意識的加強同學們應用知識的能力,積極鼓勵同學們文明科學的走進高校周邊商業社區,使大學生的高素質商業表現在商業社區內部起到模范作用。

4.流動攤販無序經營。流動攤販數量多,種類多樣,相比經營固定店鋪需要的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等市場準入證件,流動攤販均不需要辦理,其整體運作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而缺乏強制管理的后果就是食品質量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出現安全事故責任人難以得到落實,安全隱患巨大。

三、高校周邊商業社區發展的改善措施

1.政府引導協調高校周邊商業社區協調發展。政府作為主導部門,應發揮其服務職能起到引領作用,對高校周邊商業社區的建設可以分類進行。一方面,對于高校的老校區,重點把握“改造建設”。集中優勢部門及時整治,嚴格建立健全并執行準入制度,對現有商鋪進行衛生、商品質量的監督。另一方面,對于高校建設新校區時,突出“規劃建設”,汲取老校區發展經驗,完善基礎設施,限制交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