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訓詁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訓詁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時間:2023-08-02 17:15: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訓詁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訓詁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第1篇

關鍵詞:訓詁學教學改革訓釋詞義能力

訓詁學課程專業性較強,涉及大量訓詁理論知識,且學生并未系統接觸古籍,特別是訓詁要籍,盡管教材輔以大量實例,但對獨立學院學生來說,還是稍有難度,這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枯燥,學生學習興趣缺乏。此外,當前江西省中小學語文教師招聘比例相對較高,多數學生畢業將從事語文教學,2017年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中“文言文比例飆升”,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因素。這就要求訓詁學老師在教授一些必要基本知識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就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訓釋詞義能力進行探索。

一、激發興趣

對于獨立學院學生來說,訓詁學是“艱深與抽象”的代名詞,通過對授課學生進行調查,多數學生給以“大雜燴”之“美名”,表面來看是由于訓詁內容涉及面廣,與文字、音韻、方言等知識關系密切,實際上是因為學生掌握或閱讀的文獻甚少、積累不夠造成的問題[1],這是當前多數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普遍現象,如何針對學生現狀激發學習興趣便成了關鍵所在。

(一)例證趣味化

為了提升學生對訓詁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不讓學生產生畏難心理,每個專題的實例導入都顯得至關重要,尤其是新課程的第一節課,既要引起學生興趣,又要契合學生的知識,難度把握非常關鍵。結合學生水平和我院未開設音韻學的實際教學情況,在訓詁學課程教學開篇導入,我們選取了與音韻學、文字學相關的實例進行導入。

音韻學相關的實例通過一幅內容為“大器免成”的書法作品進行呈現,讓學生點評正誤,學生自然能夠指出當前規范的用法是作為成語的“大器晚成”。隨后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中的“晚”字作“免”進行反駁,并進一步反問為何“大器免成”現為“大器晚成”,引導學生聯系同音通假知識,進而得出上古二字音近,讓學生回憶古代漢語通論中關于“古無輕唇音”的論斷,至于楚簡乙本作“曼”,義為“無”,通“免”,韻通“晚”,與前后的“無隅”、“希聲”、“無形”等知識內容則留后面專門章節進行講解。

文字學相關實例通過九華山的一塊內容為“護國月身寶殿”的匾額和《詩經》中“狼跋其胡”一句進行呈現。首先讓學生識讀匾額,重點自然落到“月”字上,通過回憶前期的文字學課程,學生自然知道此字音義皆同“肉”字,然后理解“狼跋其胡”一句,重點自然落到“胡”字,聯系“月”(肉)字,學生知道與身體部位有關,至此文意理解要比“胡”作“姓氏”、“胡須”要準確得多,再通過字典查檢,得知本義是牛脖子下垂的肉,進而引申為獸類脖子的垂肉。

通過調查往屆學生教學以“訓詁”二字的闡釋作為開篇和改進后(見上文)開篇導入的學生反饋情況看,訓詁學課程開篇教學導入時,帶有語言知識趣味性的實例最受學生歡迎,也更能激發學生興趣,講解時盡量簡化訓詁過程和少用訓詁術語,因為學生未接受訓詁主體內容的學習和訓練,以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造成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

(二)例證實用化

結合多數學生畢業將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其中會涉及較多的古文,在教參的標準下進行字詞釋義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常用的方法。然而,在訓詁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會通過大量例證說明前人注本、工具書或教材注釋有可能出現錯誤,不能依賴,這就要求畢業生在中小學古文教學過程中有所甄別,準確甄別自然離不開系統的訓詁知識學習。由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因素,這就要求訓詁學課程在例證選取過程中適當結合學生興趣,側重中小學古詩文注釋的選取,其中注釋正誤皆可作為選取對象。

如語文教學涉及成語“敝帚自珍”時,學生理解難點自然在首字,直接參見注釋并非正確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在注釋的基礎上利用形訓方式進行闡釋,通過工具書查檢古文字形給學生展示,左邊是“巾”(表衣物),且“巾”上加點,一說象征破洞,右邊從“攴”(手持棍),手持棍棒擊打破衣物,會破敗之意,當然在引出“會破敗之意”時可以讓學生聯系“凋敝”一詞加以理解,由此,“敝”作“破敗;破舊”之意,學生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深刻。此例雖說教材有正確注解,但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通過注釋只能“知其然”,缺乏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所以我們要把這些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知其然”的內容,通過訓詁學課程提出,通過闡釋讓其“知其所以然”,進而學會訓詁的方法和流程。

再如《桃花源記》: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其中“落英”一詞教材注為“落花。一說初開的花”。據《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墜露”、“落英”相對,錢鐘書亦認為二者互文同訓,以此解釋“落英”為“落花”。據《爾雅》解釋,“落”作“始”義,當釋“落英”為“始英”,即初開之花。然而,根據郭在貽[2]統計陶淵明詩文,其中除“落英繽紛”外,有七處用“落”字,全作“墜落、隕落”義,據此,陶文中“落”作“始”義不合語言社會性原則,故而“一說初開的花”之義可免去。此例教材注解欠妥,通過案例呈現讓學生漸漸熟悉訓詁辨誤的方法,以此促使學生重新認識中小學語文教材。此外,通過對古文注釋辨誤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術訓練,爭取讓畢業生在今后的教學崗位上做到教學科研兩不誤。

二、提高能力

(一)選講古籍

當前,多數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很少能真正接觸古籍,且鑒于我院未開設文獻學等課程的實際情況,我們通過在訓詁學課程中讓學生選講影印版古籍,一是彌補相關課程的不足,二是提高學生訓詁的實際操作能力。到目前為止,實行學生選講選古籍進行三屆,學生反饋較好。

我們在訓詁學基礎知識教學結束后,選取《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漢書·高紀第一上》作為學生選講內容,此套“二十四史”由張元濟耗巨資搜訪宋元善本,多以宋元版為主要底本,并對殿本、局本謬誤有所匡正,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選講前,我們將古籍掃描版在學生群里進行共享,按學號將選講內容分配給學生,每人選講一頁內容,并為學生提供《故訓匯纂》、《中華字海》等掃描版或檢索版工具書及國學寶典等檢索工具,再讓學生將古籍內容加標點并輸入電腦,作為紙質作業。選講時,讓學生結合古籍中顏師古注文,參考所提供的工具書進行正文釋義,講解釋義緣由,如此能夠更好地考查學生利用古注及工具書進行詞義考證的能力,個別學生甚至提出新的觀點以對顏注進行匡正,盡管論述條理性有待提升,準確性有待商榷,但這無疑是理論課程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一次重大嘗試。此外,我們讓學生接觸顏注是對訓詁理論知識的鞏固,如《漢書·高紀第一上》首頁便有“遇會也”、“蓄水曰陂”、“晦暝皆謂暗也”等,以此讓學生進一步熟悉訓詁術語。

(二)古語詞考釋

利用方言識記一些古語詞,特別是結合方言加以學習,會讓學生對一些陌生的字詞越發感到親切,因此,通過考釋方言古語詞可以進一步拉近古代漢語學習與現代語言之間的距離,從而縮短古代漢語學習的時空差距,讓訓詁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我們在分配古語詞考釋內容之前會先進行示范教學。

如五河方言“搦”[nuo31]字[3],有“(用手等)擠壓”、“握”、“(用手)搓洗”三個義項,《說文解字》載:“搦,按也。”《齊民要術·雜說》:“河東染御黃法,碓搗地黃根,令熟,灰汁和之,攪令勻,搦取汁。”可知此處“搦”即釋為“(用手等)擠壓”,與方言形成互證。通過古籍檢索,可見曹植《幽思賦》載:“搦素筆而慷慨,揚大雅之哀吟。”“搦”釋為“(用手等)擠壓”不當,當為引申之義,釋為“捉”、“握”。以阮元《經籍籑詁》卷九十二入聲載:“搦,捉也。”及《說文解字注》卷十二篇上載:“玄應書曰:搦,猶捉也,此今義非古義也”之釋義為證,此義又與五河方言中“搦”字詞義互為印證,由“(用手等)擠壓”進一步引申“(用手)搓洗(衣服等)”。通過這種示范指導,我們會先選定當前學術界已考釋出來的古語詞,讓學生按作者思路,通過檢索為作者找出其他例證,以此先行試練。隨后結合學生方言和學習能力進行古語詞選定考釋,此次考釋的古語詞一般學界多未涉及,最后以小論文形式進行提交,納入課程評價體系。

通過對“搦”字考釋,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訓詁的實踐能力,還可以讓學生窺見方言古語詞的保留和發展狀況,進而為學生進行方言研究奠定基礎。

三、結語

我們在訓詁學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通過例證的趣味化、實用化的講解,配合實踐性能力培養,較之于以往教學效果看,改進后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在古文疑難詞義疏通方面得心應手地利用古注及工具書等資源,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訓詁知識的興趣,相信這就是課程所需要達到的理想效果,更是學生進行拓展學習的新開始。

參考文獻: 

[1]趙敏.《訓詁學》課程教學實踐探索[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88-90. 

[2]郭在貽.“落英繽紛”辨析質疑[J].語文戰線,1980(12):14-15. 

第2篇

一、“形訓”的內涵

“形訓”是訓詁學的一個分支,常用于古代漢語的解釋。具體而言,就是通過辨別以及分析漢字結構來達到探索漢字意義的目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形訓”能夠提升字詞教學質量,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漢字的象形特點。漢字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字,最原始的漢字就是象形文字,通過簡單的符號來表達某種意思,使人們將字與某種事物聯系起來。雖然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但是其根基依舊是象形字。比如“田”“火”“日”等文字。這就決定了“形訓”在字詞教學中的適用性。第二,初中生的認知特征。初中生已經基本具有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在理解問題時依舊處于形象思維的階段,這一特征也體現在初中生對字詞的理解中。由于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漢字基礎,如果將“形訓”加入到初中字詞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與記憶能力,使語文教學質量得以提升。

二、“形訓”在字詞教學中的應用

1.在同聲旁形聲字教學中的應用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聲旁相同,但是形旁不同的漢字,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果利用“形訓”法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理解。比如“刪、珊、姍、跚”幾個漢字,其讀音都是“shan”,但是其形旁不同,并且表達的含義也不同。其中“刪”是刀切的意思;“珊”是珍貴的意思;“姍”是姣好的意思;“跚”是行走的意識。在這四個聲旁相同,但是形旁與詞語意思不同,教師如果合理使用“形訓”法,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比如將“跚”拆分為“足”和“冊”,將“姍”拆分為“女”和“冊”,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區分兩者,并使學生快速理解漢字內涵,達到字詞區分與知識鞏固的目的。

2.在形義相關字教學中的應用

形義相關字不一定擁有嚴格的形旁與聲旁概念,只是在各字的結構中擁有一個相同的組成部分。以“自、息、臭、嗅”四個形義相近字為例。教師在講解這四個字時,就可以將“自”作為理解的源頭,可以將其作為自身,并將概念深化到“鼻子”這一感官中,這樣就不難發現“自”與其它三個字的關系,比如“息”可以延伸為“氣息”,即鼻子呼出的氣息;“臭”是鼻子的功能,對事物的氣味進行描述;“嗅”則通過鼻子判斷氣味的行為。不難看出,在字詞理解中,各字之間都與“鼻子”有聯系,并且都在鼻子的基礎上進行擴散,這類解釋具體并且有內涵,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加深學生的理解,鞏固學生的知識記憶。在類似字詞的教學中含有很多,比如“口、舌、言、吐”等的教學中,只要指出“口”字本身與嘴巴有關,就可以對其它形義相關字進行理解。再比如“目、睡、眼、瞻”的教學中,由于這一組每個字都有“目”,意義上也與“眼睛注視”有關,可以通過“形訓”來幫助學生理解。

3.在文字古義拓展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形訓”法,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古典詩歌或者文言文中的漢字詞義,為學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內涵提供幫助。在漢字的發展中,其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常常會將漢字的古代釋義與現代釋義混淆。因此,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可以通過引入現代經過精簡后的字進行古文字釋義,這樣使學生能夠形象、直觀地對文字的含義進行理解。比如“北”字,在文言文中常常有“脊背”的意思,而現代多用來作為方位表述的文字,在幫助學生理解上,教師可以將其延伸到更加原始的甲骨文,講述在甲骨文中“北”的象形是兩個人的背靠在一起,因此在古代漢語中就有“脊背”的意思,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再比如“益”的古代釋義與現代也不同。在古代,其含義為“溢”,在講解中,教師也可以借助更早甲骨文中對“益”的象形表達來理解,甲骨文中“益”的外形像一個裝滿液體的容器,容器中的水要溢出,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的理解“益”在文言文中的表意。

三、“形訓”在字詞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第3篇

我們的生活已經步入小康,但我們比以前更快樂,更有智慧了嗎?很多調查得出的答案都令人沮喪。原因之一就在于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我們一度與飽含中華民族智慧的中國傳統文化漸行漸遠。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宣言》中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 500多年前,從孔子那里尋找智慧。”另有報道說,我國政界、軍界和工商界對《孫子兵法》的重視還趕不上日本。直到最近,我們才算真正開始重視國學。

要想搞好國學教育,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師應具備什么樣的國學素養?在幾度經歷“國學熱”之后,他們實際的國學素養又處于一個什么水平?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全國中學語文優秀教師王瑞剛進行了采訪。

《中國教師》:王老師您好,我特別想聽聽您對我國國學教育的總體評價。

王瑞剛: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國學涵蓋了我國幾千年來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影響深遠,博大精深;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國學對國民精神的引導、安頓作用是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綿延千年而不絕的關鍵。但是,我們卻曾幾度以自殺式的行為斬斷與它的聯系。例如,我國歷來號稱“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但在當今這個經濟與技術至上的時代,教育卻過多地注重魔鬼式的應試訓練、技術訓練,輕視人文素養的培養,導致部分國人信仰大廈傾頹、精神家園迷失、價值觀淪喪,危機重重。

好在近年來教育部一直積極倡導國學教育,社會各界也在積極響應、踴躍實踐、勤奮探索。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孟憲實曾指出,中國未來十年一定會是傳統文化大發展的時代。而且中國的各個階層也都已經意識到沒有國學的中國文化不是完整的中國文化。

國學的傳承與發展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而傳授語言文字的理解與表達之道又是語文教師的根本任務所在。然而我國大陸的語文教師的國學素養還比較弱,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國學方面的內容還很欠缺。相比之下,我國臺灣省的高中課本中至少60%的文言文比例令我們汗顏;臺灣高中生要用文言文寫作,而咱們大陸高中生即使是閱讀淺顯的文言文也困難重重,以至臺灣學者感慨我們大陸學者的國學功底淺薄。因此,盡管國學教育難以一蹴而就,但我們中學語文教師作為與國學教育關系最為密切的教育工作者,仍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弘揚國學的歷史重任,大力提升國學素養,將其融入語文教學,語文教師應成為普及國學的積極倡導者和堅定執行者,以改善國學教育的尷尬現狀。

《中國教師》:社會上對國學的定義五花八門,有的人認為國學就是儒家思想,就是四書五經,我們究竟應該怎么理解國學?

王瑞剛:1840年我國在經歷失敗后,進入西學東漸、文化轉型時期,張之洞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后來,“中學”一詞演化為“國學”,曹聚仁認為是由留日學人將日語的“支那學”“漢學”轉譯而來,即“中國學術”之意。近現代學者大都用“國學”指稱中國固有之學術文化,如章太炎編著《國學概論》《國學略說》,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創辦《國學季刊》,影響都很大,“國學”逐漸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繼晚清時期民族主義色彩濃郁、科學主義特征明顯的兩次較大規模的國學浪潮之后,20世紀90年代又開始了第三次國學浪潮,這次的國學浪潮則凸顯出鮮明的人文化、大眾化與市場化傾向。概括而言,“‘國學’一詞就是在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主要是指參照西方學術對以儒學為主體,包括儒、佛、道及各家各派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進行研究和闡釋的一門學問。”

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積淀而成,她猶如一片深沉豐厚的大海,歷朝歷代的思想之流不斷匯聚其中,既凝聚了歷代中國人的智慧精華,但也不免摻雜著糟粕渣滓,形成了泥沙俱下的國學之海。因此,面對“國學”這個任何人即使窮盡一生也難以說得盡、道得清、鉆得透的話題,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既要努力提升自身國學素養,積極踐行國學教育,更要不斷增強去粗取精的思辨力。

《中國教師》:那么國學在語文學科中、在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中該是一個什么地位?

王瑞剛:語文和國學關系最為密切,首先,學國學有助于實現新課程的教育培養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學生如果不能對自己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所理解,有所體悟,就像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哪些卓爾不群的家人,有哪些價值連城的物品。如果不知道如何去發揚光大這些閃光的精神以造福生活,何以引導他們深深地熱愛這個“家”呢?汲取國學的精神文化營養,以文為鑒,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修養與精神情操;而以史為鑒,則可以明確國人的歷史使命與方向;以哲為鑒,可以鍛造國民面對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

其次,學國學也有益于塑造語文教師的優秀精神品質。浸濡國人兩千余年的儒學既注重個人修養,也強調有益社會,倡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贊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精神,主張“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為師之道。在接觸蘊含著豐富思想與情感的國學經典方面,語文教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時常含英咀華,滋養其中,必然有助于成為奉行“仁義禮智信”的謙謙君子、“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儒雅之士、暢享“悠然見南山”之趣的生活達人,有助于成為秉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精神的忠誠國民。

最后,語文教師學好國學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工作質量。孔子在《學記》中指出“親其師,信其道”,而要想讓學生“親其師”,教師首先必須得有淵博的學識、靈動的智慧、儒雅的風度。深厚的國學素養非常有助于培養咱們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同時還有助于引導學生接近國學、熱愛國學,使其成為具有扎實國學功底、高度民族自豪感和濃厚人文精神的真正中國人。

《中國教師》:我國中學語文教師的國學素養處于一個什么水平?他們的國學素養能否滿足教育教學需要?

王瑞剛:國學的傳承與發展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而傳授語言文字的理解與表達之道又是語文教師的根本任務所在。因此國學教育的普及有賴于中學語文教師的積極參與,而教師國學素養的高低又關系到國學教育普及的程度。然而,正像前邊講得那樣,我國大陸的語文教師的國學素養還比較弱,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國學方面的內容還很欠缺。除了在大學學過的一些經典篇目和教材里的篇目,絕大多數語文教師閱讀過的國學經典少得可憐,很少有人完整地閱讀過一本國學經典名著,以至于他們對國學知識和內容的理解層次也很淺。我曾問及本市的同行為什么“論語”的“論”字讀作“lún”,儒家的“中庸”是什么意思,幾乎沒有人能做出合理的解釋,甚至有一位大力倡導學生讀《論語》的教師也沒能回答出來。對于課文涉及的古代作家,多數語文教師都停留在文學常識水平的了解上,處于只知道某些“雞名”“蛋名”,卻沒有親自品嘗過其美味的人云亦云的階段。部分語文教師理解語言文字的水平不盡如人意,在古典詩文教學中習慣于按照教參照本宣科。他們只能算是教參的傳聲筒、試題的衛道士,缺少深入探究的思辨意識。除非萬不得已,很少有教師能主動寫作(包括教學論文),具有較為扎實的古典詩文寫作水平的語文教師更是屈指可數。多數中學語文教師對于國學中的道家、佛家的相關知識更是少得可憐,甚至完全不感興趣。

可喜的是我們的語文教師普遍對國學持肯定態度。我經常會去了解語文教師對弘揚國學的看法,絕大多數語文教師都認為非常必要。這主要是因為職業性質、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師是與國學距離最近的教育者,較其他學科教師在大學教育中受國學影響更多,而且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文部分就是國學中的精華部分。而另一方面,盡管肯定國學的價值,但絕大多數教師不愿主動地強化國學教育,僅關注語文教學成績的變化,強化國學教育的意識不強。究其原因,一是對國學的價值認識不夠;二是自己在求學階段就沒有培養起對國學的濃厚興趣;三是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家庭負擔等使他們無暇顧及國學素養的提升;四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篇目一再減少,盡管人民教育出版社為高中選修課編排了《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先秦諸子選讀》《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中國民俗文化》等國學教材,但因為要備戰高考,這幾本教材基本沒人使用;五是教學評價體系中沒有對國學素養提出明確而有效的考查要求。另外,個別教師對國學雖有著深厚的理解與認同,但悲觀地認為弘揚國學的大環境缺失,貧瘠的土壤、稀薄的空氣使其無法進行國學的復興。應當說,作為弘揚國學的一支主力部隊,中學語文教師隊伍的國學素養的確乏善可陳。盡管從全國范圍內來看高考命題尚未向國學經典的考查傾斜,教學評價體系也不突出對國學素養的考評,但語文教師仍然要對國學教育有決心、有熱情,要積極提升自己的國學素養。

《中國教師》: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國學素養?又該如何有意識地加強自身國學素養的提升呢?

王瑞剛:一是要慎思明義,樹立正確的弘揚國學教育的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人類要發展,一方面要面向未來,另一方面要回到人類的源頭,向我們的先輩汲取智慧。”國學教育的用意就在于以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體悟我國古人的智慧,繼承并發揚國學的精華,獲得人生智慧的圓滿,成為經世致用的一代新人,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二是要勤思明辨,改變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語文教學向以“少慢差費”備受詬病,至今仍無實質性改善,主要在于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的陳舊落后。黑格爾有句名言“熟知并非真知”,枯燥的講解、機械的記憶和教學的索然寡味,都源于師生均未達到“真知”的境界。真知利于牢記,牢記有益活用,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要博觀約取,要加強國學經典著作的學習。《學記》說得好:“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語文教師要想加強、改進國學教育,那自己就要先成為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的典范。教師遠離了“昏昏”之態,方利于學生“昭昭”之得。

《中國教師》:世界的文化遺產可謂浩如煙海,依據不同標準可以分為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學、歐美文學、亞非拉文學等,語文教師不可能也沒必要都成為國學大師。國學經典汗牛充棟,那么意趣所在和學識水平各不相同的教師該如何確立自己學國學的目標?

王瑞剛:的確,古今中外的語文經典美不勝收,提倡學國學也不能要求每位語文教師都要把國學放在首要地位,更不能將所有語文教師推進經典研讀的大海飽受煎熬之苦,那是不切實際的,而且也會使語文教學減色不少。在此我建議教師根據自身的志趣和原有基礎,按照四個層次去確立學國學的目標,去閱讀相關的國學經典。

最基本的層次是要研讀教材文本。語文教師最低限度的研讀是要保證吃透教材里的古典詩文文本:初中有70余篇(首);高中必修的有42篇(首),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文散文欣賞》有48篇(首),《先秦諸子選讀》26篇,《中國文化經典研讀》52篇(則)。其中《中國文化經典研讀》是涉及面較多的國學經典讀物,九個單元中既有經、史、子、集四部經典,又含儒、釋、道三家著作,時代跨度由先秦到清末,還配有相關知識短文,對于較為全面地了解國學中的各家各類著作很有幫助。出于提高教學效果的考慮,閱讀這些教材文本時,應該注意不僅要弄通字面義,盡量多地熟讀成誦,還要深入領會、欣賞其思想感情的內容,最好再閱讀一些名家評析類的文章。

在研讀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最好是再找些與教材文本相關的國學經典全本拿來讀一讀,以便較為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我們不妨制訂個讀書計劃,至少將四書、五經、《說文解字》《古文觀止》《史記》《戰國策》《左傳》及一些古代名家的詩文集讀一讀。哪怕只是走馬觀花,也要遍覽。朱自清先生說得好:“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還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一番經典,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對國學有較濃厚興趣的教師,那就應有更廣泛的涉獵,近代的梁啟超、、朱自清乃至現代的葛兆光等諸位先生都曾開列過國學經典閱讀書目,既包括儒釋道三家,也包括史學、小學。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各有其獨特之處,對此,南懷瑾形象地比喻為“佛家開的是百貨店,道家開的是藥店,儒家開的是糧食店”,而中國人民大學宋志明教授則將其概括為:儒家教人“拿得起”――有為,道家教人“想得開”――無為,佛家教人“放得下”――解脫。值得注意的是,在閱讀時要結合現代生活,以辯證的眼光去粗取精。在現實生活中,有了儒釋道三家的精神滋養,便可像東坡居士一樣,擁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人生智慧。

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一兩位古人的著作適當下點鉆研的工夫,這就有點國學研究的味道了。在這種精研中,或許能夠尋找到不厭百回讀的經典作品,從而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走進國學研究者的行列。有“最后一位國學大師”美譽的錢穆就是由小學教員通過自學而成為一代國學大師的。如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所言:“‘你的’經典作品是這樣一本書,它使你不能對它保持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系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中國教師》:我國古代涌現出了很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您最推崇的有關教育的國學論著有哪些?

王瑞剛:我認為教師不管處于哪個閱讀層次,都要認真地讀一讀《大學•學記》。這部教育理論著作成書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紀,既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的寶貴文獻,也理應成為我們在教育和教學實踐中必須學習的圭臬之作,堪稱每位中國教師必讀的“教育圣經”。《學記》既是儒家經典中的大經,也是歷代統治者設學施教、“奉為法戒”的教育經典之作。此書語言精辟,言簡意賅,涉及教育目的、尊師重教、學校管理、教師素質、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等多方面的問題,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其中很多深刻的教育闡述仍然能夠為我們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指導。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成長、發展,國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符合時代特征的國民精神與國民形象。“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傳統思想啟示著我們語文教師要以“承傳國學,功在千秋”的歷史使命感在中小學扎實推進國學教育,并且要將其辯證地彰顯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做到知行合一,決不能只顧簡單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國學指導生活、啟迪人生的實用價值。

《中國教師》:知識離不開語言,國學就更是如此。談國學不能不提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您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從語言文字這方面提高國學素養?

王瑞剛:在語言文字方面,關鍵是要重視“小學”,要能夠體會神奇的漢字表意形象的特點。所謂“小學”,即文字學,分文字、音韻、訓詁三類。它是一切有關語言文字的學問中最為基礎的一門,也是研究國學的必修課。漢字的形、音、義具有神奇獨特的韻味,形音義相結合,既有利于品悟漢字之美,也易于牢記運用。起源于象形的漢字,其字形、詞語還具有獨特的形象表意特征,往往借助于景、物、人、事之貌表達社會人生之理。比如“林”“森”表示許多“木”(樹),“淼”表示水大,“華”的繁體字形“”的下部分約略像一支抽象的花朵樣子;以“河清海晏”形容天下太平,以“江河日下”比喻情況日益糟糕;以“萬馬奔騰”形容氣勢浩大、場面熱烈;以“萬馬齊喑”比喻人們的沉默。

在熟知漢字的人眼里,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獨特、微妙的思想與情感,一字之易,往往便意味著思想、情感甚至意境發生了變化。古人賦詩作文極為講究煉字之妙、音韻之變,所以才會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和“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苦吟佳話。章太炎先生的國學研究最重視“小學”,陳寅恪甚至認為:“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曾說:“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能文而不能知道者或有矣,烏有知道而不明文者乎?”“今日欲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精研文字為要務。”周作人在《漢字》一文中說:“在大學不必說了,就是在中學也當注意文字學,明漢字形體的大概,不但可為將來專攻的基本,對于文字構造感到興趣,也有利于學習文章。”

為加強“小學”知識的積累,教師可閱讀《說文解字》《文字學概要》(裘錫圭著)《中國文字學》(唐蘭著)等書籍,還可在以下三個方面多做嘗試。

一是抄寫古籍。抄寫是一種深入領悟漢字的好辦法,既可練習書法,又可在凝神斂息中感受漢字字形之美、字義之趣。每日抽出15分鐘即可抄錄一段,貴在堅持與領悟。任繼愈先生曾提出“認繁用簡”的主張,所以也不妨抄寫一下繁體字片段,或許會有另一番妙悟。我曾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深感疑惑,如何理解學習的喜悅呢?在用繁體字抄寫這句時,忽生一悟:“習”字繁體為“”,“羽”為鳥兒的翅膀,每日里雀躍嬉戲、追捕覓食、倉皇逃生,隨時都要依賴翅膀來完成,故而可引申為“時刻運用”。故此可知,“不亦說乎”的并非學習,而是學習之后“時刻運用”的活學活用啊!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是涵泳詩文。漢字雖有表意形象的特征,但今人讀書多心浮氣躁、囫圇吞棗,很難透徹理解詞語內涵。宋代大儒朱熹認為:“讀書須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體察。”這“涵泳”的本領真是個慢活兒,古人讀書時搖頭晃腦的形象常受今人嗤笑,殊不知正是這“輕搖慢晃”才能將漢字里的妙趣搖勻、晃出。現在有很多教師一味要求學生背熟詩文,但學生朗讀、背誦時的速度猶如念繞口令,這種走馬觀花般的誦讀方式,只得其聲,未得其韻,更無法得其要旨精髓,以致念誦得快,忘記得也快,不得不在以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學習。教師首先要學會這“涵泳”的慢功夫,然后指導學生在“緩視微吟”“口誦心惟”中增強理解、品悟與記憶,如此方能更好地領悟古詩文的文質兼美。長久積累,既可廣積文章范式,悟出作文之道,又可真正獲得思想情感的熏陶。

第4篇

關鍵詞:中文;英文;詞源;翻譯;英語教學

一、引言

英語教學所重技能有五個方面,即聽、說、讀、寫、譯。但是分析其中起關鍵作用者,筆者認為還是應屬翻譯。

其原因在于,聽懂英語歸根到底就是聽的人能將其所聽到的英語,自己給自己翻譯成其本國語言。會說英語就是自己能將自己原本用本國語言表達的意思,用英語翻譯出來。閱讀理解的終極衡量標準,也應該是能否把所閱讀的內容正確地翻譯成自己的母語,而絕非能夠正確回答多項選擇題而已。會正確回答多項選擇題只是會考試,絕非是真正掌握了閱讀技能。寫作也就是把自己原本用自己本國文字表達的內容翻譯成英文而已。

而詞源方面的知識,在翻譯中所起到的作用絕對不可低估。從事翻譯工作的專業人員,如果能同時駕馭英漢兩方面的詞源學知識,在翻譯過程中就能夠妙筆生花,達到傳神的效果。但是如果他們在這方面缺乏應有的素養,其結果就會導致譯文佶屈聱牙,甚至謬誤百出。

筆者曾在有些英語教材中見過不少詞源學知識缺失所導致的這類錯誤。例如,筆者曾使用過某一套專門培養翻譯工作人員的系列教材,其中有一本書是專門針對閱讀理解的。筆者在其中看到了下面這樣的英文內容:

“…this goat-footed bard, this half human visitor to our age from the hag-ridden magic and enchanted woods of Celtic antiquity…”

該書編者在注釋中將之翻譯成了:

“……這個長著山羊腿的吟游詩人,這個恍如出自令人毛骨悚然的幻術和古代凱爾特人的魔林的半人半神的當代訪客……”

既然這一英文內容出自培養英語高級翻譯人才的閱讀教材,那么檢驗閱讀理解正確與否的標準在翻譯成中文后不就一目了然了?上述所引注釋里面的中文令人不知所云,實乃顯而易見。而且其中錯誤不止一處。此處權且只談對goat-footed一詞的理解錯誤,其原因確確實實在于詞源學知識的缺失。goat是“山羊”,山羊的foot就是山羊的蹄子,“蹄子”在英文中就是hoof。山羊是偶蹄動物,“長有偶蹄的”在英文中就是cloven-hoofed。這個詞源問題涉及英語國家關于魔鬼的童話故事,即魔鬼可以有各種偽裝,但是卻無法改變其只有兩個腳趾的原形。所以goat-footed就是“兇相畢露”意思。

問題的關鍵在于goat-footed無法直接在英漢詞典中查到,必須先將goat-footed聯系到cloven-hoofed,然后才能在詞典中找到答案。

上述這樣的錯訛應該引起高等教育界同行的高度重視。

因為如果我們的資深專家出了這樣的錯誤,貽笑大方事小,誤人子弟事大。不能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本癥結在于詞源學知識的缺失,依然一味固守從國外照搬的多項選擇題的教學和考試方法,后果更是堪憂。當然,是否取消多項選擇題,代之以有些專家提倡的學術英語,恐怕也有待斟酌。因為若有所謂的學術英語,除非我們還有所謂的學術漢語。

當然,本文主旨不在討論學術英語的提法是否妥當,也并不想追究是否還應該提倡學術漢語,而是要討論英語教學與翻譯和詞源的關系問題。所以此處暫且列舉這方面少數幾個典型例子,借以說明和論證筆者所提出的觀點。

二、翻譯中一步到位的成功范例

英語中有enterprise和entrepreneur兩個詞語,前者既可解釋“企業”,也可解釋“開拓精神”、“進取精神”或“冒險精神”,而后者則解釋“企業家”。

不諳英文詞源學的人,可能無法想象enterprise為何既可以解釋“企業”,又可以解釋“進取精神、開拓精神、冒險精神”。這是由于中國的漢語語文教學,自“五四”以降,取消了傳統的小學,即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從而留下了不少遺憾。

《說文解字》對“企”字作了以下的解釋:

企:舉踵也。從人止聲。古文企從止。

同時,《說文解字》對“止”的解釋是:

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凡止之屬皆從止。

這說明,“企”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上面是人,下面是止(腳),突出了人的腳,表示踮起腳跟看的意思。這一點從漢語的相關詞語中依然可以找到確切的佐證,如“企盼”、“企足而待”等等。

所以,早期的學者在漢語中把enterprise翻譯為“企業”。從這一做法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的翻譯家極其深厚的中文功底。

從漢語方面去看,“企”字出現在“企足而待”這樣的詞語中,表示“企盼”的含義。而從英語方面看,與enterprise同源的entrepreneur的英語解釋又是: a person who sets up a business or businesses, taking on financial risks in the hope of profit(《牛津詞典》)。在《牛津詞典》對entrepreneur所作的上述英文解釋中,“hope”(“希望”,也就是“企盼”)這個詞理應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牛津詞典》對entrepreneur所作的上述解釋,翻譯成漢語就是:“在經濟上承擔風險的同時,企盼能夠通過辦廠、辦公司而獲利的人。”

由此可見,早期翻譯enterprise和entrepreneur這兩個詞的學者,雖然現在已經無法通過考據查到其姓甚名誰,但是我們依然不得不佩服這位譯者。這樣的譯者,不但在英文方面有細致入微的識別能力(能夠準確捕捉到“hope”一詞),而且在中文方面也有著極其深厚的積累和功力。若非如此,是難以希冀將entrepreneur翻譯成“企業家”的。因為“企業”是西方社會進入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以后才出現的生產單位。在此以前只有中世紀的作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企業”。而中國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是跳過了資本主義這個階段。因此,中國人的漢語中原來根本就沒有“企業”這個詞語。因為在中國原來壓根就不存在催生這個詞語所必需的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組織形式。

以上是從中文“企”字的詞源,分析entrepreneur在英譯中的過程中中文詞源學知識的重要性。所以說,對于英漢或漢英翻譯而言,不但英語詞源學的知識十分重要,而且中文詞源學的知識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時,單靠英語詞源學的知識,并不一定就能將一個英文詞語翻譯得很貼切。Entrepreneur從英文翻譯到中文的過程就是很好的一個例證。因為單從entrepreneur的詞源看,它來自法語的entreprendre,在英文中表示“undertake,take in hand”,其結構根據國外詞源學方面的研究,稱是entre- + prendre”,等于英文結構的“between + to take”。prendre是take的意思;但是entre在這個詞里是否等于between,筆者認為還值得深入研究和斟酌。而且即使entre等于between,再加上prendre,這兩個構詞元素合在一起,實在令人費解,不足以讓翻譯家從中得出entrepreneur應該譯成“企業家”這樣的結論。

但是這對于理解《牛津詞典》給出的英文解釋卻很有啟發。《牛津詞典》對其的解釋如前所述,是a person who sets up a business or businesses, taking on financial risks in the hope of profit。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其中包含了taking on這個詞組。這絕對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entrepreneur的法文詞根prendre就是英文的take。

而《牛津詞典》對enterprise的其中一個解釋,則使用了a project or undertaking, especially a bold or complex one,其中直接出現了undertaking。

對于其另一個詞義,即“開拓精神”、“進取精神”或“冒險精神”,我們只要細心分析entrepreneur的解釋,即a person who sets up a business or businesses, taking on financial risks in the hope of profit,就可以抓住其中的taking on financial risks(承擔經濟上的風險)。這里的“風險”就是一個重要的線索,給了翻譯者一個啟發,從而使之得出了“冒險精神”這個詞(風險冒險)。至于“開拓精神”和“進取精神”,我想這是在“冒險精神”的基礎上,進而結合enterprise在例句中的實際使用情況,進一步推演出來的譯法了。

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看到了《牛津詞典》在對英文詞語作解釋時,所采取的釋文在用詞上非常講究。例如,上述例子中的釋文選用了take,緊緊扣住了被釋詞entrepreneur和enterprise中的詞源prendre。這也許就是很多英語界的學者推崇這本詞典的原因之一。而筆者在這里想要提出的是,我們在使用英-英詞典時,如果能對英文釋文的措辭細加留心,也許就能窺見其中對被釋詞的詞源的提示。

而且,在對英文單詞的中文解釋加以記憶的過程中,也就是通俗所說的背單詞的時候,某人如果能夠首先抓住與其詞源關系最貼近的那個解釋,例如這里的“冒險精神”,余下的由此孳乳而來的解釋,如“開拓精神”和“進取精神”,就非常易于記憶了。

三、經過仔細琢磨后完善的翻譯范例

這一點在democracy,proletarian等詞語在“五四”時期的中文翻譯中可以看得尤其清楚。當時,democracy被譯成了“德謨克拉西”,而proletarian則被譯成了“普羅大眾”。從democracy的翻譯結果來看,一方面是因為從有史以降迄止清朝末年,在中國的社會政治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過“民主”的任何社會政治實踐。也就是說,生活中不存在這樣的東西或事物。所以,在語言中與之相對應的詞語也就只能一直處于缺位狀態。隨著中國人對西方政治發展的歷史進程不斷深入的了解,同時也隨著中國人在政治方面的訴求的不斷提高,人們對democracy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在這樣的一個前提條件下,輔之以對democracy一詞的詞源的分析,即希臘文的demos表示英文的common people(中文就是平民),加上英文的-cracy(借自從希臘文-kratia而來的拉丁文-cratia,其英文含義是rule,而中文就是“統治”),后來的翻譯家就順理成章地將democracy翻譯成了“民主”。

就“普羅大眾”這個譯文而言,可能中國現在的70后、80后這些年輕人,已經難以識別“大眾”前面的“普羅”所代表的意思了。

proletarian來自拉丁文的 proletarius,等于英文的“citizen of the lowest class”(最低等級的公民)。按照詞源方面的資料,其含義是“古羅馬時代沒有財產的人,他們不納稅,不服兵役,他們為國家所盡的義務僅僅就是生育子女(in ancient Rome, propertyless people, exempted from taxes and military service, who served the state only by having children)。proletarius來自拉丁文的proles,等同于英文的“offspring, progeny”和中文的“后代、子女”。

而英文中的prolific(多產的)與proletarian屬于同源詞,其結構是 proles(“offspring”)+facere。也就是說,-fic這個形容詞后綴來自拉丁文動詞facere,等于英文的make和中文的“制造、生產”。

或許由于“五四”時期英文方面資料不足,或由于該詞的早期譯者一時沒有參悟透徹,或是由于其他原因,proletarian一度就以“普羅大眾”的形式流行于當時的文化人之中,一直到后來人們采用了現在通行的譯文“無產階級”才逐步退出了中國人的語匯。

四、由于不明詞源或語源而出現的誤譯及其他問題

某科技英漢詞典將articulated lorry翻譯成了“鉸接式四輪平臺卡車”。實際上,采用鉸接式的卡車絕對不可能是四輪的,而且也不必是平臺式的。

鉸接式卡車是采礦業和各行業大規模建設中一種通用性很強的土石方運輸機械,由于結構的特殊性,它能適應惡劣的氣候、極差的地形,并具有極高的可用性。鉸接式卡車的關鍵在連接前后兩個部分的鉸接器,其原理類似于萬向節。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車架。前一部分布置發動機及其操作系統、駕駛室。后一部分布置車斗和自卸裝置,通過鉸鏈接頭將汽車的動力部分與載貨部分連接起來。鉸鏈接頭直接與汽車前車架或者后車架相連,接入垂直鉸鏈和水平鉸鏈后使車輛具有良好的行駛性能:汽車的一部分可以在水平面內相對于另一部分向左或向右回轉成45度角,甚至是“折疊”在一起。另外,前后車架都可以在垂直于公共縱軸的平面內繞公共縱軸作獨立的無限制轉動。

articulate來自拉丁文名詞articulus,等于英文的joint,中文的關節。所以articulated lorry僅僅就表示這類卡車采用了鉸接式的前車部分和后車部分的鏈接方式。在中文譯文中加入“四輪”和“平臺”都是畫蛇添足之舉。這種卡車采取前車部分和后車部分相對獨立的結構方式,所以其車頭部分就有自己的輪胎。加上這類卡車多用于土石方運輸,其載重量之大就使得后車部分必須有至少四個,或者甚至八個以上的輪子。外加其多用于運輸土石方,所以后車部分必定有車斗。所以articulated lorry又何以可能是四輪式平臺卡車?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The Gift of the Magi翻譯成中文后,所取的標題是《麥琪的禮物》。這樣的標題可能導致中國讀者的誤解,認為小說中所提到的禮物,是一個名字叫麥琪的人所贈送的一件禮物。但是這篇小說中僅有的兩個人物是Mr. James Dillingham Young(詹姆斯·迪林厄姆·楊)和他的太太。按照西方人的婚姻習俗,太太在婚后便隨夫姓了,所以他太太的名字也不應該叫麥琪。實際上,這篇小說英文標題中的Magi來自波斯語中的magus,是magus的復數形式,所指的是古波斯的教士或僧侶,即《圣經》中由東方來朝拜初生的耶穌的三賢人。這三個賢人來到耶路撒冷朝拜圣嬰耶穌的時候,攜帶了獻給耶穌的三件禮物——黃金、歿藥和乳香。黃金象征耶穌作為神的兒子的高貴無比的出身。歿藥在古時候是中東和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所用的材料之一,象征耶穌將為救贖人類而付出自己的生命,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乳香是中東地區過去的女性出嫁時的嫁妝,價格極其昂貴,同時又象征女性的,從而進一步象征耶穌作為道成肉身的神的兒子,既有和我們一樣的肉身,但是又不同于我們每個人。我們每個人是生來就帶有原罪的凡胎肉骨,但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唯一的一個無罪的人,和童貞女一樣純潔無瑕,清白無辜。

基督教認為,《圣經》里的三賢人來到耶路撒冷朝拜圣嬰耶穌,是因為神愛世人,所以讓他的獨生子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上,救贖人類,并為此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基督教所說的“神就是愛”。所以三賢人向圣嬰耶穌敬獻上述三樣禮物,是對神所給予世人的愛的一種回饋。

由此可見,歐·亨利通過這篇小說所希望表達的,并非如有些讀者和評論家所認為的那樣,是“以社會最底層的一對小夫婦之間的誠摯的愛,反襯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關系”。

歐·亨利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環境下的作者,他并非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環境下的批判現實主義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家,讀者和評論家不應該對他的這個短篇小說作過度的解讀,而是應該考慮到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傳統,把他的這個作品看成是對“神愛世人,世人愛神”這樣一種基督教的思想和信仰的詮釋。戰爭、災害、死亡、疾病、貧困等等,也許是人類永遠無法徹底擺脫的痛苦。但是有了愛,人類的痛苦至少可以得到撫慰。愛,這是一種普世價值。這也許就是小說作者想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達給讀者的一種思想。

但是,即使知道了magi的由來,我們在將小說標題翻譯成中文的時候,仍然非常難以處理得絕對地自然和貼切,并同時又能扣住原來的英文用詞去處理中文的譯文。然而,如果我們抓住了magi和《圣經》中的內容的淵源,我們難道不能采用意譯的方法,將標題翻譯成《愛的禮物》嗎?

陸谷孫教授為吳光華先生的上海譯文版漢英大詞典作了一個序。在這篇序言中,陸教授提到了中國官方報刊對八寶山革命公墓的英文翻譯的官方版本。陸教授的原文節錄如下:

最近同一位往昔的學生討論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的英文譯法,蒙他告我,我國的官方譯法就是“Babaoshan Revolutionary Cemetery”,洋人也接受。但我依然認為不通,八寶山又不是巴黎公社時期的拉錫茲神甫公墓,發生過革命戰事;而且遍查英語詞典,revolutionary只有類乎“of, relating to, or having the nature of a revolution”的詞義,并無“for revolutionaries”之意。倒是查了吳編漢英得到啟發,遂建議用“Cemetery for Noted或Veteran Revolutionaries”的譯法。

從上述陸教授的評論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翻譯界面臨的難題,同時也從中體味到了在翻譯工作中人們遇到的種種甘苦。

Babaoshan Revolutionary Cemetery和陸教授的版本相比,當然一下就暴露出了至少兩個問題:

(1)在漢語中,“革命公墓”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革命的公墓”是無法接受的,所以revolutionary cemetery(革命的公墓)是無法接受的。

(2)陸教授擬用的Cemetery for Noted Revolutionaries 或Cemetery for Veteran Revolutionaries,其語法結構是有案可稽的。例如,復旦大學的“美國研究中心”的英文譯文是A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這是與國外類似研究中心的英文名稱的語法結構完全一致的。另外,“兒童讀物”的英文翻譯應該是books for children,其語法結構也是相同的。

但是陸教授上述的一番話還給了筆者另外一個啟發。筆者認為,八寶山革命公墓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身后能安葬在這樣一片公墓中的人士,除了是革命者之外,不但必須是陸教授所說的那樣的noted or veteran revolutionaries(著名的或老資格的革命家),更必須是在中國的革命史上被公認為是最杰出的先驅式的人物,其地位類同于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前賢先哲。

所以筆者認為,或許我們不妨將八寶山革命公墓翻譯成Pantheon for Veteran Revolutionaries或Pantheon for Noted Revolutionaries。筆者作這樣的考慮,是因為pantheon在漢語中相當于“萬神殿,萬圣殿,先賢祠”。“萬神殿”不但是古羅馬建筑史上被米開朗基羅贊嘆為“天使的設計”一件杰作,而且還供奉了羅馬全部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