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室內庭院景觀設計

室內庭院景觀設計

時間:2023-08-02 17:15: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室內庭院景觀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室內庭院景觀設計

第1篇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居住方式也在呈現多樣化。別墅是現代人享受的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需要健康的,更貼近自然的,有更多的戶外活動場地和機會。這就要求新概念下的別墅,應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而適應現代人的種種需求,注重空間的流動、通透與開闊,開發新的功能空間。內庭院在別墅中正是設計師開展個性空間,創造新的空間感受形式的良好手段,在另一方面借助于內庭院還可改善傳統別墅中的一些缺點。

內庭院作為私家別墅的一個獨立的空間,使得別墅平面在空間上內外結合。人們更加的親近自然,擁有更多的戶外活動空間,從而使現代別墅更富有細膩的人性化,空間更具流動性,創造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帶給人們全新的感受。內庭院不僅僅作為景觀庭院而存在,其承載了更多的功能,作為一個醒目的亮點點亮著現代人的別墅生活。

營造一個美麗的私家庭院的第一步應決定庭院的風格,要根據環境條件,家庭人員組成及養護能力等情況制定計劃。

與建筑物一樣,庭院也有不同的風格,應該首先確立一種自己喜歡的樣式。庭院的樣式可簡單地分為規整式和自然式兩大類。然后,根據別墅建筑物是西式、中式或是日式大致定下庭院的類型。例如,有著代表性的日本雜木園式庭院與茶亭等,融自然風景于其中,它與西式建筑是不相稱的,而日式建筑也與規整式的西式庭院有格格不入之感。總之,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內庭院與建筑物之間的協調性。

其次,要考慮到排水、光照、通風、土質等情況。他們的好壞與否會影響到植物生長發育的好壞,特別是光照充足與否是決定可栽培哪些花卉的重要條件。一般來說,光照條件好、朝南的庭院最理想,所以必須首先弄清自家庭院的條件,一天中有幾個小時的日光照射?是半陰或是背陰?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宜這些環境的植物種類。

家庭結構也可反映出居住在這里的家庭的生活方式。只有上班族夫婦的兩口之家由于無暇養護花草,庭院中只能種花木或宿根花卉。有幼兒家庭的庭院內應有可以放玩具的草坪,種一些色彩艷麗的一兩年生草花和球根花卉,如果家中有喜歡搞養護管理的人,就可種些四季時令草花,營建一個完美的觀賞花園。總之,庭院樣式及所栽培植物種類應根據家庭人員組成與年齡結構而有所不同。

在私家庭院的塑造案例中,景觀設計師比爾的設計是讓我們欣賞的。他將過時的花園變成了令人流連忘返的世外桃源。分析比爾的經典案例,我們可以做如下探討:

尋找庭院的優缺點

比爾在圣地亞哥購買了一座建造于上世紀20年代的宅子,帶有很大的私家庭院。房屋在庭院的一角,這讓庭院的結構十分完整。老房子是地中海風格,有著現代已經不再流行的裝飾。庭院四周是2.5米高的灰泥墻,被死氣沉沉的樹木和凌亂的草地環繞著,看起來很不舒服。

庭院延續室內風格元素

對內庭院和房屋建筑物現狀做了一番深入的了解之后,比爾開始尋找靈感,準備展開他的改造計劃。他腦海中閃現出簡單的法國農舍的模樣。思量再三,比爾決定保持建筑本身樸素的風格,將房屋使用的材料和色彩元素延續到庭院的設計中,這樣有利于將庭院和房屋自然地聯系起來,變成室內與室外結合的活動空間。”

視覺沖擊,選擇合適的材質和色彩

在改造工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建筑和室外的景觀看起來融為一體。了解了比爾的設計案例我們就會明白,只要讓房屋建筑物與室外庭院分享相同的色彩、材料和風格就可以了。新粉刷的暖黃色院墻與房屋連接在一起,好像永遠沐浴著燦爛的陽光。房屋的百葉窗和花園入口爬滿長春花,而遍及花園的砂礫和墨西哥沙巖路面則呼應了建筑的風格。開花時節,淡雅的藍紫色花朵與黃色建筑、圍墻形成色彩上的對比,特別是院子里的藍花楹樹,當它們開花的時候,顏色正好與黃色的建筑外觀形成視覺上的對比,令人賞心悅目。

戶外家具銜接室內設計

每個區域雖然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比爾把他們流暢地銜接起來,室內和室外,也被彼此融洽的組織到一起。比如,圓拱形的法式門將室內餐廳與戶外就餐區連接在一起。而在房子的另一面,搭配和諧的門和木籬笆把廚房和菜園聯系在一起。起居室的落地玻璃門將室外的景色融入到客廳之中,讓人在屋內也能享受到戶外的美景。為了進一步模糊室外和室內的邊界,比爾讓戶外家具風格與室內會客區保持相同。戶外的每個區域里都運用了室內設計的方法,讓室內和室外看起來更加和諧。

第2篇

關鍵詞:居住小區總體規劃 建筑設計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Xi'an City Zhenye Chanba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location and planning and explains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oad traffic planning and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residential in detail.

Key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is the overall planning area

中圖分類號:TU972+.1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一、項目概況

1.區域位置

本項目位于項目用地位于西安市浐灞生態區內,北二環東延伸線(廣安路)以南,東三環(金七路)以西,地處浐河、灞河交匯區域,距離西安市中心約10公里。總建筑用地面積:87887.0㎡,其中:住宅建筑面積:285990㎡;商業建筑面積:22510㎡;物業管理及配套服務用房:800㎡;公廁:80㎡

2.基地分析

規劃用地原為北牛寺村,葡萄種植用地,整個地形呈不規則形,地勢平坦。環境資源方面,東臨未來金融商務區,隔河遙望園藝博覽會;南面現為城中村,未來將作為居住及金融開發用地;西面緊鄰泊墅一期居住小區,遠看桃花潭公園;北臨未來地鐵三號線,交通便利。

二、規劃設計理念

1.提煉建筑文化精華,展現濃郁歐式風情。

對傳統歐式建筑進行分析與簡化,汲取其文化精華,注重風情展示和園林景觀打造,形成獨具特色的住宅小區。

2.創造“和諧社區、溫磬家園”。

功能布局緊湊,以人為本,方便高效的組織各功能分區的關系。營造環境優美,鄰里空間開放的居住小區,并強化多層次空間可識別性及領域感,為居民提供一個生動、舒適、安全的活動場所。

三、總體布局

1 用地布局

在整體規劃布局中,為體現本小區的規劃特色,營造出具有現代氣息的意式風情社區,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打造:

(1)地下室抬高,減少土地挖方,營造私密庭院。

本項目將地下室頂板在周邊道路標高基礎上抬高1.3米,覆土1.2米,小區內庭院總體抬高2.5米。該設計有效的減少了土地挖方,并避免外界對內庭院的干擾,給居住者創造更私密的庭院空間,體現尊貴感。

(2)特色風情商業街,展現“雙首層立體商業”模式。

用地南北側及西側均設有1-2層沿街商業,其中西側為主要商業界面。為更好的與“泊墅一期”商業及主入口對接,本方案在地塊西側亦設置了2層高的風情商業街及小區主入口,并結合主入口與商業街的高差關系,提出 “雙首層立體商業”模式,實現二層商業“一層化”,客流人氣最大化。在地塊西南角,設有4層高的集中商業,服務于一二期,是引導人流的重要商業節點。

(3)合理布局住宅建筑,注重景觀和朝向的均好性。

本項目住宅建筑均是27-32層之間的高層建筑,在規劃方面力求所有住宅均是南北朝向,并擁有良好景觀。建筑布局大量采用點式及雙拼方式,沿用地四周圍合布局。用地南北側,建筑均平行于道路設置,形成延續界面;西側緊鄰泊墅一期,結合主入口和風情商業街,布置兩棟點式住宅,與一期相互呼應;東側兩棟點式住宅南偏西扭轉15°,以達到景觀最佳效果;內庭院中心區域設置三棟樓王,將內庭院有機分為三大組團空間。

2.道路交通規劃

(1)人車分流交通形式:

在交通設計上,本小區實現人車分流,人行通過室外臺階及垂直電梯進入小區,車行則通過較小高差直接進入地下車庫。用地東側設有可直接到達內庭院的消防車道,中心庭院內全為步行交通,兼顧消防車道,滿足規范要求。

(2)出入口設置:

用地內共設置三個人行出入口和四個車庫出入口。小區主要人行出入口位于用地西側金九路,用地南側及西北角另設兩個人行出入口。車庫出入口在用地南側設置三個,北側設置一個。其中南側人行出入口與兩個車庫出入口結合設置。

(3)停車系統規劃:

小區停車系統主要分為地上停車及地下停車,停車位共2837個,其中地上停車位150個,地下停車位2687個。地下室分兩層布置,負一層地下室建筑面積為55250.86㎡,停車位1506個,負二層地下室建筑面積為51749.14㎡,停車位1181個。

3.豎向設計

本地塊周邊地勢平緩,用地北側廣安路略有高差變化。用地西側及南側沿街商業及入口標高均設為390.70,北側商業及入口標高隨廣安路由西向東逐漸變高,西北角390.70,東北角391.60,共抬高0.9米。中心內庭院標高為393.20,比周邊道路標高高2.5米。住宅首層標高均與內庭院標高相適應。其中于小區東南區域設有下沉運動廣場,其標高值在內庭院標高基礎上下沉7.5米,即為385.70,運用臺地手法設置不同層次的庭院空間。整個建筑場地地面排水坡度均不小于0.2%,場地道路主干路最小縱坡為0.2%,最大縱坡為4.4%。場地道路略高于城市道路,并設有完善的雨水排放系統,為污水、雨水的排放提供便利條件。

4.綠化景觀設計

小區環境設計主旨是讓建筑融入環境,設計空間與自然空間有機結合。設計中不僅關注平面的構圖及功能分區,還注重全方位立體景觀層次的打造,運用軸線關系、大臺階、廣場鋪地、植物配置等手段,進行高差設計和空間轉換,把意式景觀元素臺地、雕塑、噴泉、花壇、幾何圖案等融入環境設計中,使整個小區洋溢異國風情,彰顯意式皇家園林氣質。

四、建筑設計

1.建筑平面設計

(1)住宅戶型設計:

住宅設計強調其舒適性、安全性、實用性和多樣性,普遍貫徹以下幾個原則:

a、五明設計:明廳、明臥、明廚、明衛、明梯,使住宅采光良好,通風順暢。設計中積極引入南廳觀念及南向臥室多的特點,同時每個單元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朝向,視野開闊,保證采光通風及日照要求。

b、在住宅平面設計中保證戶型方正實用,尺度適宜,明確功能和面積分配,動靜分區,主次分區、潔污分區。

c、每戶均設計了大陽臺或露臺,都配有生活陽臺,考慮室內外空間和景觀的相互融合,保證每戶均有最大的自然接觸面。

(2)配套及公建用房

包括沿街商業建筑、小區配套服務用房及設備用房。商業設計時,注重流線設置的合理性及高效性,大力突出商業雙首層概念,同時注重商業業態的引入及分區。配套服務用房及設備用房在設計中,強調布置合理、功能完善、使用方便,同時滿足相關規范要求。

2.建筑立面設計

為延續“振業泊墅一期”的意式建筑風格,通過對一期立面風格的研究,本設計在維持立面風格完整統一的同時,更注重建筑細部的刻畫,層次的劃分以及風情韻味的打造。

(1)住宅立面設計:

住宅立面為典型的三段式結構特征,呈現俊逸的新古典主義外觀。立面形象追求簡潔大方,賦予建筑清新簡約的歐陸風貌。整體建筑空間形態高低分布有序,錯落有致,采用破屋頂形式,天際輪廓線柔和自然。立面設計強調頂部輕盈,底部穩重,中間層次多樣。注重將意式拱券、檐口、線腳、裝飾柱、小構件等建筑語匯融入到立面設計中,同時人性化考慮立面開窗,橫豎向分隔,以及空調位特殊處理等。立面色彩以深咖啡色為主要基調,配以少許米黃色作為點綴,低調奢華、高貴典雅。

(2)商業立面設計:

商業立面設計其手法及建筑語言的運用均與住宅立面設計統一協調,立面色彩以米黃色為主要基調,深咖啡色為點綴,使商業建筑更具親和力,更烘托出周邊住宅建筑的挺拔。商業與小區出入口結合設計,配以弧形大臺階、拱券柱廊、意式高塔,讓整個商業極具風情。設計中更注重廣告位、空調位、櫥窗等細部處理,使整個設計更具人性化。

3.無障礙設計:

根據相關規范及規定,對小區入口、商鋪、住宅主要入口、候梯廳、公共走道、電梯轎廂以及小區公廁等均進行了無障礙設計。

4.地下室及人防設計:

人防面積按首層建筑面積投影計算。本工程人防面積為:17861.64 ㎡(具體面積以人防部門發的面積征詢單為準),共可劃分9個防護單元。

地下室總建筑面積為107000㎡,共分為兩層布置,負一層地下室建筑面積為55250.86㎡,負二層地下室建筑面積為51749.14㎡。戰時用于人防,平時用于停車。

第3篇

關鍵詞:別墅,庭院,文化,空間,分析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1、緒論

1.1選題背景

自2006年淄博市正式跨入“國家園林城市”行列以來,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新建墅區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住宅環境的優良與否,也構成了評審住居地生活總體價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重視和銳意追求,有了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的室外生活空間的需要。

1.2選題目的與意義

本文針對地處北方的淄博市作為研究對象,針對現有的別墅庭院景觀進行了歸納總結,詳細闡述了淄博地區別墅景觀設計特點及植物配置;列舉了具體的設計案例,分析其景觀特點,以期待更好的滿足今院景觀的建設需要,為今后的庭院發展提供參考,促進淄博的景觀建設的創新與突破。

2.淄博市別墅庭院空間概況

淄博別墅市場一直處于平穩發展階段,隨著市場逐漸成熟,一些各具特色的別墅應運而生,遍布城市各個角落。淄博地區別墅區共計約17處,其中張店區有2處,桓臺縣有5處,臨淄區有1處,周村區有6處,博山區有1處,高青縣有1處,高新區1處。本文選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別墅庭院具體分析。

隨著近幾年城市的發展,大的房地產開發公司的進入,帶動了本地景觀設計水平的提升。在本地別墅庭院景觀中會大量用植物來增加景點,用植物來遮擋私密空間。淄博地處北方城市,有著很好的季節性變化,因此在植物的選擇和使用上有多種搭配和層次的選擇。

3、淄博優秀別墅庭院空間配置特色分析

案例【淄博荷塘月色】

3.1營造庭院空間的布局

淄博荷塘月色景觀規劃以江南水鄉田園休閑風情建筑風格作為基本思路,重點提煉中式園林的精髓。強調親切、怡人氛圍,體現“綠環水動”的規劃理念,景觀主軸上設置水景,人在水景中,一步一景,景隨步移。在設計中南向花園與庭院互相呼應,形成互動的景觀空間體系,創造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人居環境。

本案例別墅庭院綠化環境包含了私人別墅庭院和公共綠化兩部分,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要做好公共庭院的維護,也要引導、協助業主做好私人別墅庭院綠化,才能使整個社區形成生態化的優良環境。私人庭院是屬于業主個人的私有空間,業主可根據自己喜愛,在其中布置各種園林綠化植物或小品。而現在的開發商往往先在其上鋪設草坪,以求得售前有一個良好的面貌,并且所費不多。

公共綠化的部分開敞而有序,庭院周圍均植名花,渠上有橋,過橋百步,既是郁郁蔥蔥的楊柳與修竹。這里種植的植物,已作精心布局,使山水、建筑、花木交相輝映,景色如畫,完全是移步換景。小橋流水、植被、景觀小品有趣的構成了一副開敞自由的休閑愜意空間。公共空間與私人別墅庭院有明確分隔,私人庭院強調私密性,作為室內活動的室外延伸。

3.2植物配置特點

3.2.1布局變化

植物配置圍繞著水系的景觀主軸,以點帶面,多節點共生的結構布局,形成相互穿插互動的植物配置空間體系,借景、對景的設計手法在植物配置中被大量運用。在植物品種的選擇上,突出與中式大宅相呼應的樹種,松竹梅的使用較為廣泛,各類松竹的交相輝映,很好的突出了中式景觀的意境。并采用大量的喬木環繞園區,有效的隔離了周圍的嘈雜宣泄的環境的影響。行道樹則采用了淄博本地常用的國槐、欒樹。

3.2.2層次性及多樣化

別墅區內采用的樹種多為淄博本地的樹種。別墅的景觀植物相對較為豐富。但在別墅內庭院種植的植被較為單一。

別墅庭院的植被,從層次上在說,以突出喬木+地被模紋為主要表現層次。減少花灌木的使用,意在打造一種視線上的通透性和純凈感。從植被使用的多樣性來說,以常綠的松竹類為特色,烘托中式大宅的這個主題,因此松竹梅+模紋+景石可以說是這個別墅庭院的精華之處。再配以落葉喬木搭配使用,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3存在問題分析

3.3.1布局配置特點不足

1、從整個園區的景觀規劃布局看,建筑外庭院風格及布局能體現中式庭院的風格,風格上來講作為傳承傳統庭院布局,顯得分量不夠足,達不到蘇州園林中的意境畫意。

2、建筑私人庭院景觀的規格基本相同,有“中庭”、“前庭”、“后院”的設置。能很好發揮人們對傳統庭院的憧憬之情。 但別墅私人庭院的結構設計過于簡單,甚至對比公共區域的綠化簡直就是簡陋,一方面這是由于作為業主的自留地,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相比較大城市來說,空間的布局上單一,內容缺失,設計還不夠到位。需要完善的提升的東西還需要逐步推進,用來豐富我們庭院生活內容的東西還很多,這還遠遠不夠。

3.3.2植物應用中所存在問題

庭院內種植的植被層次較少、過于平均,現代別墅都體現出植物的群落性結構,本案中沒能體現這一種植特點。 而且在植物品種上也較為單一,缺少色葉植被及宿根花卉的映襯。顯得整個別墅區內雖然常綠較多,但也缺少萬綠從中一點紅的意境。 再者,由于層次上的缺失,在施工中植物種植布局排列上顯得不夠有序和美觀,視覺感覺有點亂。

4、對策與建議

作為對淄博別墅庭院的分析,針對以上發現的問題,做出針對性的對策及合理化的建議,明確今后需要提升的方向。拿出來分析的兩個庭院案例,有自身案例的優勢,又恰恰在一些環節上缺失。首先要想做好庭院區的景觀設計,首先要明確其特點,發揮文化優勢,避免奢華型建設,進行可持續建設發展的方式。在細節上注重風格的選擇、色彩的運用、結合各個景觀元素才是做好別墅庭院景觀的重要手段。

4.1別墅庭院風格的選擇

別墅庭院有多種不同的風格,一般是根據業主的喜好確定其基本的樣式。別墅庭院的樣式可簡單地分為規則式和自然式兩大類,目前從風格上私家北方別墅庭院可分為四大流派:亞洲的中國式、日本式,歐洲的法國式和英國式。而建筑卻有多種多樣的不同風格與類型,如古典與現代的差距,前衛與傳統的對比,東方與西方的差異。

4.2別墅庭院色彩選擇

色彩也是影響別墅庭院風格的因素之一,對色彩規劃的一個技巧是根據建筑色彩與周圍環境確定別墅庭院的主色調。觀葉植物在花園的別墅庭院景觀設計中很重要,在英國等歐洲國家,認為花壇中栽種些觀葉植物是很自然的事情。夏季是一個開花植物種類繁多的季節,因此,可以進行多樣化的色彩組合,用充滿野趣的多年生草花來點綴。在夏季即使用色彩明度高的多種花色組合也不會有雜亂之感。崇尚簡潔的可以在別墅庭院中種些花草,或者是做成一個綠色植物的苗圃。而如果希望取得更加理想的景觀效果,可以請專業的別墅庭院景觀設計師來別墅庭院景觀設計和制作別墅庭院。

4.3表現時序的植物景觀

園林植物隨著季節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累累,冬季枝干虬勁。這種盛衰榮枯的生命節律,為我們創造別墅庭院的四時演變的時序景觀提供了條件。根據植物的季相變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種植,使得別墅庭院的同一地點在不同時期產生某種特有景觀,體會時令的變化。

5、結論:

從古到今,人們似乎總是離不開庭院。庭院的起源,是一個被歷史湮沒的年代,他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城市化日益發展,但人們始終也割舍不了對庭院的眷戀。城市土地過度開發,居住密度過大,綠地減少。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規劃和設計,使得人與自然逐漸地被隔離,要擁有安靜的生活環境,優美的大自然,清山綠草和新鮮空氣成為了現代人的奢望。庭院,這種人為的自然空間,再次成為我們的依賴,他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我們對自然的需求。作為本次研究的主題也是希望能在自身調查理解的基礎上對淄博現狀庭院做一個梳理,使我們更好的更明白的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環境和精神空間。

作為本次研究的主題也是希望能在自身調查理解的基礎上對淄博現狀別墅庭院景觀做一個梳理,別墅庭園作為私有景觀的主要載體,在注重觀賞性的同時更需要重視庭園功能和空間的設計,應立足于服務對象的使用要求,面向生活,以人為本,做到高質量的景觀品質的同時滿足居住者日常室外活動需求及空間場所感的營造。 這也是當下我們追逐中國夢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柏艷芳、郭紹霞. 淄博市園林綠地樹種調查分析[J],黑龍江農業科學 ,2011年

[2]李玲.淄博市城市道路綠化植物配置及景觀效應研究[J]. 山東科學, 2007年8期.

[3]陳冰. 現代建筑空間與中國傳統庭院、園林空間的潛在關聯[D]. 上海:同濟大學, 2006

[4]徐慧華.獨棟別墅環境景觀設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5]李品;鄭占鋒;孟朝;申月華;聶慶娟.私家別墅花園景觀設計精致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年35期

[6]曹國偉;胡希軍;胡陽陽;張永賓.現代別墅庭院的情感設計[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王珊;楊姍;朱蕾;王京華.庭院的生態作用――以蛇口南海意庫3號廠房改造方案為例[J].工業建筑,2008年11期

第4篇

文化和創意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無可取代的核心。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景觀設計中,應該在景觀元素和設計手法上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創意的營造。

1.1景觀設計定位

1)明確園區的功能和性質。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性質不同,需要明確景觀主要功能和性質,如工業遺產類產業園,藝術社區產業園,綜合消費類產業園等。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應根據自身的特色,進行具體的設計定位。不同類型的園區應該有所區別,弄清它的主要功能和性質,也是景觀設計符合產業園本身的需要。

2)明確園區使用主體和消費者對空間的需求。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的主要使用者是創意階層,他們有著獨特的工作方式。另外,在一些對外開放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消費者也是使用者,需要考慮到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活動需求。為了營造能激發創意階層的創造力的環境氛圍,在創意產業園區內的物質環境空間可分為兩部分:創作空間和交流空間。首先,創作空間種類要多樣,需要室內室外兼而有之,同時不僅需要安靜獨立思考的空間,也需要交流協作的空間。需要設立激發創意靈感的景觀元素,例如一些娛樂設施,趣味景觀小品等。此外,創作空間還需要有人性化的環境,在一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將內庭、回廊等戶外空間引入工作環境中,這樣可以減少人們長時間在密閉的工作空間內產生的壓抑、煩躁和疲勞感,繼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交流空間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正式交流空間一般在會展中心、培訓中心等,要求有較大的室內空間尺度,為各類創意人士和普通大眾提供廣闊的互動交流空間;非正式交流空間種類很多,包括一些室內的特色餐廳、咖啡屋、酒吧、書吧等,當然還包括步行道廣場、庭院等戶外空間場所。創意階層的人員通過面對面交流,思維得到放松、活躍和激發,從而產生創意和靈感。

1.2景觀設計表達

1.2.1多義性規劃原則規劃園區空間

多義性空間一般具有功能的多元性和功能轉化的靈活性,也就是指創造的豐富空間能夠滿足不同活動的不同需求,或者是多種功能同時存在于同一空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重新的組合和調整。具體做法是:

1)同點多時混合使用。對于同一個地點,在不同的時間段,使用人群的感受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在同一空間通過多時段、不同層面、多種功能地混合使用,可以促進活動的不斷發生。

2)多種活動的混合。產業園區應該提供能夠滿足多樣變化的活動空間,這樣才能提供與城市大眾生活相聯系的機會。城市公共空間吸引各類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同人群活動的彼此交融和溝通。

3)場地資源的共同享用。通過場地共享使人的活動集中,使場地中的人可以看見別人的活動,這樣的場地更容易使人停留,從而激發各種活動的產生。

4)交通可達。交通可達指到達一個目的地可以選擇的路徑數量及其便捷程度。場所的可達性高就會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它。

1.2.2原場地元素的利用和改造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文化。在工業建筑為形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就包含著先天的舊工業文化和后天的創意文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的廠房等建筑物,管道、煙囪等構筑物或是鐵軌、碼頭、機械等設備這些具有明顯識別性的元素,記錄工業時代的奮斗故事,它們所象征的工業精神與文化應該被藝術地重塑和表達。從場地中提取原有的元素,如原廠房的鋼構架、斷墻、鐵軌、機器等,進行藝術地再創造,例如利用原廠房改造成使用功能建筑,鐵軌成為道路裝飾,斷墻或機器重新裝飾成為空間小節點的主景。讓這些元素成為園區的“標志”,喚起造訪者的記憶與共鳴,同時又具有新時代的功能和審美價值。

1.2.3新元素的植入

保留原場地元素是營造場地文化的重要手段,但還應該為了塑造園區的新功能而進行再創造,這就需要植入新的景觀元素,這些景觀元素應該具有時代性和產業的主題性,這樣才能和原場地元素一起創造出特色鮮明的空間特征。新的景觀元素可以獨立設置,成為主景,有的可以和原場地元素組合,形成復合型構成元素,彰顯場地文化與特征。

1.2.4植物配置設計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一般不具備大面積綠化的場地,所以植物規劃往往是“見縫插綠”,這也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植物配置設計最大的特色。在原有植物盡可能保留的基礎上,增加植物種類和數量。原有植物能夠增強場地的成熟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著場地的歷史。植物種植上也需要像其他類型的元素一樣,采用以少勝多的藝術手法,一棵樹成一景,一種植物成一季。在需要突出植物的空間中,選用形態個性、色彩變化的樹種,在需要隱藏植物,但是需要植物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空間,就需要選用形態規整,色彩和枝葉均質的植物,以融洽植物和大環境空間的關系。

二、結語

1)傳承文脈精神。應該深度發掘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歷史文化特征,塑造具有園區文化的環境,使人們獲得認同感。同時也要注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所在城市或區域的文化提煉,傳承區域文脈精神,形成大區域文化氛圍下特質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脈精神。

2)營造創意氛圍。創造力產生的源泉,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靈魂就是創意。所以,創意氛圍的營造可以增強園區的藝術氣息,同時也將增加園區自身的藝術魅力,這將會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

3)發揮藝術魅力。景觀設計與藝術的關系十分密切,如上所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景觀設計更是如此。藝術的設計手法在建筑外立面的設計與改造、雕塑小品的主題表達、功能性設施的人性化設計和植物配置的生態設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5篇

關鍵詞:城市綜合體 節點式空間 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城市綜合體概述:

(一)城市綜合體概述

城市綜合體 (英文為HOPSCA),是酒店(Hotel)、寫字樓(Office)、公園(Park)、購物中心(Shoppingmall)、會議中心(Convention)、公寓(Apartment)等首個英文字母的縮寫。

也就是說,每個城市綜合體至少組合了上述功能中的3種,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以一種功能為主、多種功能配套的多功能、高效率建筑群落,往往被稱為“城中之城”。

(二)城市綜合體的四大典型特征

特征一:超大空間尺度

城市綜合體是與城市規模相匹配,與現代化城市干道相聯系的,因此室外空間尺度巨大。由于建筑規模和尺度的擴張,建筑的室內空間也相對較大,一方面與室外的巨形空間和尺度協調,另一方面則與功能的多樣相匹配,成為多功能的聚集焦點。

特征二:通道樹型交通體系

通過地下層、地下夾層、天橋層的有機規劃,將建筑群體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間貫穿起來,同時又與城市街道、地鐵、停車場、市內交通等設施以及建筑內部的交通系統有機聯系,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樹型”(Access Tree)體系。

特征三:現代城市景觀設計

應用現代城市設計、環境與行為理論進行景觀與環境設計是城市綜合體的重要特征。通過標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鋪裝、照明等手段形成豐富的景觀與宜人的環境。

特征四:高科技集成設施

城市綜合體既有大眾化的一面,同時又是高科技、高智能的集合。其先進的設施充分反映出科學技術的進步是這種建筑形式產生的重要因素。室內交通以垂直高速電梯、步行電梯、自動扶梯、露明電梯為主;通訊由電話、電報、電傳、電視、傳真聯網電腦等組成;安全系統通過電視系統、監聽系統、緊急呼叫系統、傳呼系統的設置和分區得以保證。

(三)城市綜合體的功能

綜合體內部物業關系緊密,通過不同的組合模式使其整體功能遠遠大于部分之和。“城中之城”的概念就是從綜合體的集聚效應而來的。綜合體物業因具備辦公、居住、餐飲、娛樂、商務等多種功能,能夠滿足人們在不同時間的不同需求,其本身已經成為一種全時段的城市活力中心。在城市新興區域發展綜合體物業,有助于形成城市副中心的凝聚力。由此可見,綜合體物業對于城市新興區域的發展具有很大幫助。

二、城市綜合體內部節點式空間設計應用

(一)城市綜合體內部開放空間分類

城市綜合體內部開放空間分為節點式空間、引導式空間、水平交通空間、垂直交通空間四大類。

(二)節點式空間設計方法

本文主要對節點式空間進行闡述,節點式空間即“庭”式空間,包括中庭空間,邊庭空間,側庭空間,綠化內庭院,內廣場等,本文主要論述比較典型的中庭空間,邊庭空間,內廣場三種空間形態。

1.中庭空間

⑴.中庭空間的剖面形式主要分為四大類,各有不同的設計方法:

①.垂直式——即與中庭相聯系的各樓層界面在一條垂直線上,這是最普通的一種形式。

②.外伸式——層界面自上而下逐漸外伸,這種形式每層都有部分面積直接朝向天空,因而可以直接獲取日光,但是帶來的問題是中庭底層的面積減少,以及底層的直接采光會有所影響。

③.后退式——樓層界面自上而下逐漸后退,這樣上部樓層可以給下部的樓層起遮陽的作用,同時豐富的玻璃頂面也可以形成有意義的空間意向。傾斜上升的形式可以同時帶來良好的空間導向。

④.復合式——就是綜合運用以上幾種空間形式同時結合地上、地下空間特點,創造豐富多變的中庭空間。

⑵.中庭空間頂界面的設計方法:

①.水平頂面——特點是造型簡潔、較為經濟,但空間感受單調,常使用空間網架支撐或者點式玻璃幕墻技術,常用于較小型空間中。

②.拱形頂面——這是券拱技術運用到頂棚上的一種體現,是比較經濟與合理的結構形式,一般采用單一元素的重復運用,如果在狹長中庭中重復使用,具有較強的視覺導向性。

③. 流線型頂面——技術較新穎,采用不規則的弧形或者連續曲線,依賴三維空間技術,使空間處理富于動感。

④.坡脊頂面——一般為經濟的三角形天窗剖面形式,其技術設計簡單、坡度選擇自由,適合于跨度較大的中庭空間。

⑤.幾何體頂面——有圓錐、半球、三角錐等多種形式,這種形式向心性比較強,在加強外部造型和內部空間視覺焦點上有積極的作用,視覺沖擊力強。

⑥.膜結構頂面——這類結構形式造型能力較強,同時經濟且施工方便,在陽光強烈的時候可以阻擋部分光線,使室內采光柔和。

⑦.綜合式頂面——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形式的綜合運用,使頂界面的形態更加多變,層次更加豐富。

⑶.中庭空間側界面的設計方法

中庭的虛實關系主要通過墻的形式來表現。大面積的實體墻面帶形窗,給空間造成一種室外的立面的效果;而虛實對比的墻面則強調一種空間滲透的實體界面。為了強調四周空間與中庭空間的滲透,回廊一般設計為透空的形式,或采用玻璃等透明材料,不僅豐富了空間的立面效果,而且給人提供了一個開敞的觀景視點。

2.邊庭空間

邊庭又稱沿街中庭,有意識地把公共空間置于購物中心一側,形成沿街中庭或單邊步行街,也可以用大片玻璃幕墻將綜合體內部空間景觀向街道增加對外的展示性,起到誘導性消費作用,同時豐富城市街道景觀。

⑴.邊庭的剖面空間形式——邊庭空間是建筑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結合點,他的設計主要包括逐退式、逐進式、豎直式、弧面式、外接式。

⑵.邊庭的平面空間形式——一般根據其基地周邊的交通環境分為內凹式、單邊式、角隅式、圍合式、周邊式。位于道路的一側的邊庭式建筑平面一般使用內凹式和單邊式,而角隅式和圍合式則多用于十字交叉路,周邊式則常用于四面都有道路環繞的大型購物中心。

3.內廣場:(也稱內庭院)

內廣場的設計方法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⑴.聚心式:這類廣場具有穩定的向心圖式,能形成一種特殊的秩序感與向心力,使得購物的行為集聚于中心點,是吸引顧客的關鍵所在。

⑵. 靈活型:這類廣場的形成主要由于組成整個商業綜合體的單體建筑本身就是形態各異,互相交錯,并且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法則,由此帶來的其內部的廣場空間也就是變幻莫測,給行走于其中的顧客以峰回路轉的感覺。

⑶.導向型:一般與步行道結合,或者有若干個主次廣場結合而成,將人流一步步引向中心廣場,這類廣場具有很強的縱深性,給人一種誘導性的購物心理。

⑷.特殊內廣場:多采用綠化、水體等軟質材料組織庭院的內容。這種庭院觀賞性遠大于使用性,所以常常作為供客人觀賞、休息的空間,不適于作為人流量大的交通樞紐空間。

⑸.多核型:上述形式的綜合運用,給顧客提供了多個選擇空間,空間更生動且更具吸引力。

三、小結

商業綜合體內部開放空間的環境設計是其空間設計中的一部分,而其中的節點式空間設計又占很大的比重。通過對節點式空間建筑形式及環境設計的手法來表現空間感,最大限度體現空間魅力。將環境設計的物理層面和景觀層面相結合,從人的接受范疇對環境設計標準進行明確定位。為空間環境設計在技術范疇方面的提供了有力的論證。

四、參考文獻

1、齊康. 城市環境規劃設計與方法. 第一版.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2、顧馥保. 商業建筑設計.第二版.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第6篇

“洋蔥圈”理論

中國中輕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工程設計部主任建筑師何嘉欣引用“洋蔥圈”理論將醫院景觀環境一層層剝開,清楚地剖析了各層關系:第一層交通與院區,在兩者間利用松柏、灌木、草皮等四季綠植將空間分割,既方便患者出行,又保證院區內相對私密和安靜的環境;第二層醫院院區內的景觀環境,達到美化院區內環境,調養患者情緒,保持院內宜人環境氛圍的目的;第三層醫院建筑內環境,標識導向、醫院風格景觀、獨特的觀景空間以及建筑內綠植等室內景觀,均為患者營造了良好的療愈環境氛圍。

室內景觀

從整體到細節

醫院的室內空間為人流主要集中區域,環境注重親切宜人的尺度。談到室內景觀的設置,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環境藝術設計所所長陳亮從整體到細節做了如下分析:

整體,自然搭配。設計之初,室內環境應注重整體,協調自然環境與設計的合理搭配,將天然因素如自然光、自然風等恰如其分的引入室內。

組合,屏蔽人流。適當的景觀環境設計還起到屏蔽人流的作用,例如北京醫院老北樓重建工程,是為某部分特定人群使用的醫療場所,室內應避免大面積人流的交叉。而在4層~9層的病房區,每兩層設置一個開放且便于交流的花園空間,將病房和單元區隔開。

細節,突出無障礙性。室內的景觀環境不同于室外大鋪大開的綠色帶,在其美觀的裝飾上,更多應考慮室內景觀的無障礙性。例如,在道路的設置上,考慮乘坐輪椅的患者,要保證兩輛輪椅能夠并排通過,一般寬度在1.8m~1.9m,這是最小間距;植物的選擇上避免高大茂盛,防止患者發生危險時醫護人員無法及時看到。這些細節對于設計有很大的制約性,要求設計師將功能和美觀相融合。

將人和人的行為作為設計元素

天津醫院副院長薛鐵軍認為:“室內景觀環境的設計應以人為主體,將人和人的行為作為設計的一個元素,以設計的手法將其融入到營造的環境和氛圍中去。”療愈空間的室內景觀環境設計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適宜的尺度。根據空間尺度的分級配以不同尺度的景觀元素,利于營造空間的層次感,讓人感受到不同空間過渡的暗示。

五覺的感受。人在視覺方面的認知是有限的,設計師可以綜合調動使用者的聽覺、觸覺、甚至嗅覺感官。比如在療養室內播放柔和的音樂,并增設散發淡淡怡人香氣的植物,利用空間引入溫暖的陽光,都會充分調動人的五覺,深入心靈。

正能量空間。療愈環境具有融合異質物的暗示作用。不論是挫折或壓力,療愈環境都可以用一種生活狀態展現出來,令人身在其中充分放松身心,更加寬容地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事物。療愈環境通過空間美學與環境心理學的整合,采用空間組合、色彩、聲、光等方式提供給患者正能量的空間感受。

喚起認同感。療愈的環境應該在景觀小品的選擇、光線、色彩、設備設置等各個方面讓使用者產生認同感,患者只有產生舒適與安全的認同,才會將感受轉化成個人歸屬感。

體現當地文化。環境中的標識、器具、設備與裝飾應能呈現出所在地的文化與自然特色。在環境中體現更多的自然元素,讓患者感受到生命的能量,進而形成鼓勵的暗示。

室外景觀

體現醫院主題

薛鐵軍認為,室外景觀設計應體現醫院的主題,做到整體化的設計,從院前廣場、院區道路、景觀綠化的設置形成整體體系,并在風格、元素、空間、色彩等方面協調一致,這樣設計出的空間會體現統一的主題感。

重視地域性與季節性

陳亮認為,室外的景觀較室內的景觀更為復雜,室內環境的濕度和溫度相對恒定,室外景觀就要根據所處的環境和地理位置來進行調整。比如,北方地區四季的溫差大,不僅要考慮植物的搭配及空間的合理性,還要重視對整個醫療環境的營造。而南方地區在這方面相對簡單,溫度變化不是很顯著,植物的生命力相對更旺盛。

景觀設計案例

醫療景觀的設計還不同于其他景觀的設計,除了注重功能外,好的景觀環境設計會對整個醫療環境起到一個好的烘托,或者是一個品質的提升作用。

陳亮以某軍區總醫院為例進行了分析,該院位于繁華城市的主要街區,有著80多年的建院歷史,設有床位1650張。隨著整個醫院基建設施的逐步改建完善,對于建筑外環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設計將現有門診樓、病房樓和辦公樓間的綠地進行整合,形成主題明確、功能完整的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起到改善空氣質量、營造宜人的綠色景觀空間的作用,而且更加凸顯室外景觀環境的功能性。

整體協調,精神感召

景觀的作用除了本身觀賞的功能外,對于患者精神上的影響更為重要。醫療景觀設計不用過于花哨,恰到好處,能讓患者心情放松就好。

該院內科樓南側為綠地,東側為正在建設的發熱門診,未來也將成為人流密集區域,在此位置設計多處人性化設施,方便病患休息停坐。C字型波浪座椅,半圍合狀態,可供多人圍坐休息。L型木格柵遮陽架在綠樹掩映之中,可乘涼,可休息,木制材料,質地柔和,尺度適宜。另外,還可采用日本的枯山水的做法,用一塊石頭代表一座山,用一片卵石代表一片海,更加的抽象,不僅能節約造價、美觀環境,同時還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

配合整體,烘托環境

景觀環境的設計不可脫離整體的建筑環境,應起到烘托環境的作用。例如該軍區總醫院整體是由幾棟樓組成,結合當地多雨等客觀條件,特設計加入多條連廊,將連廊的形象和功能緊密結合,以此作為景觀環境的一部分。所以醫療環境首先要保證其功能之后再體現適度的觀賞性。

又如該院辦公樓前綠地,以開敞廣場為主,點綴橢圓型地臺樹池和草坪。高大喬木退讓于建筑北側,強調廣場的空間感。鋪地圖型運用直線折線,強調知性、條理、嚴謹的風格,在地面嵌入條形燈磚,給夜景照明帶來豐富的變化。

細節設計,療愈為主

屋頂花園,一般以方便移動的盆栽為主。由于受結構和建筑的限制,屋頂樓板應防水,不能設置大面積的覆土,只能設置一些灌木或者小型花卉,均以盆栽的方式出現。另外,水景環境也需要引起重視,水中細菌傳播繁殖較快,應盡量避免污染。

室外景觀環境內每隔30m~50m宜設置休息座椅,患者走動會比平常人更易勞累,如有需要可考慮加入平躺座椅,甚至應備搶救設施,以防緊急情況。國內醫院經常在景觀中設計無障礙坡道,且有的坡長達40m,而中間沒有停緩區,單憑患者自身較難爬坡,在此細節上更應為患者多作考慮。

疏導交通,功能分區

第7篇

回顧多層與小高層住宅的

發展5部曲

住宅屬于社會基礎生活類消費品,像其它社會產品一樣,經歷了時代更迭與換展過程。縱觀近年來的高層塔樓及多層住宅,大致有5次劃時代的變遷與升級。

第一代:經濟節約型。這一代住宅的典型代表,是一組電梯服務8戶的井字塔樓或一梯3~4戶的多層住宅。平均每戶面積約60~70平方米,除了較小的臥室與客廳之外,僅有陽臺、廚房、廁所等基本設施,布置緊湊,盡可能降低公用面積。小區總體布局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服從高容積率,追求建造數量,戶型不在乎朝向。

第二代:經濟適用型。這一代住宅無論高層還是多層,在上述經濟節約型的基礎上,開始調整住房起居室布置,爭取寬闊景觀,避免相互干擾。每戶平均面積適當增大,注意小區總體規劃,保證了住宅作為生存資料所需的基本居住與休息功能,并適量增加公用設施。

第三代:發展轉變型。這一代住宅為適應、改善居住環境,戶型避免正西朝向,改善室內通風條件,廚衛趨向半封閉空間。高層平均戶型面積增加到80~100平方米左右。多層住宅,更是以一梯兩戶代替了一梯多戶,接近綠地,擁有景觀。小區總體設計方面,更注意空間的完整性和公用設施的齊全性,屬于由經濟節約型向舒適型過渡的轉變型住宅建筑模式,旨在塑造、提升居住質量。

第四代:景觀舒適型。這一代住宅的主要特征,是全力改善和提高住宅居住的舒適度。高層的每層戶數由8戶減至4~6戶,戶型平均面積增大,并根據朝向和景觀分別設置大小不同的戶型。大戶型的廚房和衛生間面積也相應增加,并設置貯藏室、工人房。多層則大多變為一梯兩戶的大戶型,有的還增加了電梯,頂層、底層增設復式戶型。此外,小區的基礎服務建設更加完善,有會所、健身中心、大型停車場及物業管理,小區綠化規模成倍遞增,一般都建有小區內的中心廣場和公用庭院。

第五代:生態文化型。這一代住宅不僅追求舒適,而是旨在創造健康、怡人的樂居環境,它從空間、布局、文化、效益四個層面進行綜合性規劃,打造人類、住宅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的融洽共生。注重利用大環境資源(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社會等),使小區與城市空間、用地環境良好協調。小區整體布局方式,努力營造陽光普照、空氣清新、綠地靜美的生態之景。不僅有賞心悅目的樓房空間,戶戶能均享的精致庭院,還有人車分流的安全通道,以及供人們居住、交往、休閑、健身的活動環境。具體來說,住宅單元構成符合整體設計規劃,地產商往往因地制宜構筑戶型,力求戶戶有良好朝向、景觀及通風環境,降低樓層電梯的服務數量,減少戶間干擾。戶型大小符合國家制定的居住標準要求,并能以多元化的戶型適應消費者個性化住房選擇需要。深層體貼構建戶內生活環境,廚房、洗手間、儲藏室、工人房、設備間、服務性落地陽臺等均有效組織、合理布局,電氣供應、油煙排放、空氣調節、垃圾收集處理,均能妥善安排。對于外部自然環境,有分層次的系列性綠色體系和生活配套設施體系。既有大的綠色景觀,又有小區內的綠色庭院,以及每戶的綠色生態陽臺與戶內庭院。小區擁有超市、美容院等生活配套設施,有會所、幼托等文化性配套設施;小區內擁有良好的智能化體系,安保、通訊、物業管理一應俱全,計算機系統與寬帶網絡共同構筑現代化小區配套體系。

當今生活方式改變人們的住宅需求觀念

隨著社會高速運轉,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住宅建筑提出了更新要求,這一切也都直接影響了建筑師對住宅小區的規劃和住宅設計的改良。住宅市場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暢想生活和空間的夢之領域,拉近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新的小區、新的住宅去適應新的變化和新的生活,建筑師既要以一名普通居者的身份去理解和體會生活的改變和需求,同時又要肩負創造生活、創造時代的責任。

在快速發展的今天,住宅建筑應借鑒以往的實踐與經驗,積極判斷未來發展、未來模式與空間,為人們提供一個家之所向的居所。隨著現代住戶對居住空間和氛圍要求的提升,以往單一的行列式規劃已不能適應今天的多元化要求,具有院落式的布局、相對封閉空間的住宅組團,更能給住戶帶來領域感和安全感。另外,住宅組團形式也在發生新變化,組團的規模經過了小組團大組團再次回歸小組團的發展。人們在重視大環境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組團內部的空間環境和自身宅前屋后的空間,這是最接近人們自身的半私有空間和私有空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工業化的發展,人們在參與社會活動的同時,對家的留戀要求越來越高,半私有空間和私有空間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室內外空間交流的一個過渡。同時,空間類型也從地上模式逐步向地下空間延展。

未來住宅的綜合發展趨勢

建設部在面向、針對各大城市指導建設時指出,建造符合二十一世紀的大眾住宅,是我國住宅產業未來發展的基本準則和方向。其中,對于小康型住宅建設標準提出了明確要求:套型面積較大、平面布局合理、通風采光充足、住宅環境舒適等,并對廚衛設備、門斗、水、電、煤氣、綠地、垃圾處理等問題都提出了指標性界定。

未來住宅的發展應在原有標準基礎上,滿足住戶更多維、多層次的要求,不斷改善住宅品質,更強調以人為本的住宅建設,突出住宅的舒適性、節能性、智能性。未來住宅設計及小區規劃,秉承人類宜居為核心靈魂方案,塑造自然優美的室內外環境,符合人的長遠生活軌跡。住宅功能更合理,讓居住者能在其中方便、安全、衛生、舒適的享受家庭幸福時光。住宅內部房間齊全,動靜分開、潔污分離,主要居住的房間陽光充足,各種設施齊全,能滿足家庭最大限度的節能需求。加深住宅群的文化內涵,保護和發揚具有獨特地區、民族性的住宅群。

未來的住宅設計標準的跨越式提高主要體現在:一重視環境設計。作為設計行業主導力量的房地產設計,由于受傳統體制的限制,環境設計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加快設計院體制的改革深化、加速設計師業務水平提高,是我國住宅環境水平提高的當務之急。二是強調立體綠化。垂直面上多做綠化設施及小品,多種垂直植物,真正實現空間環境的綠化。三是講求舒適性,舒適設計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永不褪色。四是注重節能與環保。綠色建材的使用尤為重要,無論住宅設計還是在家居裝修中都應大量采用綠色產品。細節設計的科學化,注定不論室內還是室外,需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建筑師以居者的身份來設計和研究不同類型的住宅設計。切身研究每一個細節,如窗的大小、位置、開啟形式、所用材料等,選擇、分析最佳配比方案。由于建筑師、設計師對住宅的未來使用具有前瞻性,在平均住宅使用壽命50~70年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為今后的發展和改造留有余地和可能性,例如在空間上盡量不用承重墻,在電信、電力等用量上留有充分余地,為今后發展、改造提供可能。

加快未來住宅的科技化步伐

信息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促使住宅向科技化方向發展。新式小區隨處可見用戶智能控制器,具有三表讀數和報警功能;用戶可視對講機,有效杜絕無關人員進入各單元樓;聲控、光控照明系統,控制電源自動開關;VOD視頻點播,可在家中點播影視歌曲節目;智能網可實現網上購物、家庭辦公、證券交易、遠程醫療、家庭教育等。智能化住宅充分利用現代化4C——計算機、通訊與網絡、自控、IC卡技術,通過有效智能傳輸,將安防與多元信息服務通過智能化綜合布線進行系統集成。

社會科技進步,令住宅建筑逐步運用高科技手段滿足現代人“安全、高效、舒適、便利”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科技化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筑節能應用技術。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先進的空氣凈化技術、綠色照明技術、先進能源利用技術,建筑護結構方面有外墻幕墻、遮陽、門窗的節能技術等。二是環境與生態保護應用技術。如園林綠化與景觀研究技術,綠地節能、節水、環保設施應用技術,室內聲學環境與區域噪聲的控制與監測技術。三是水資源利用技術。包括中水利用技術、雨水利用技術、節水設施應用等。四是綠色環保建材及產品。包括綠色環保建材應用技術,再生或可再生材料應用技術等。五是智能化服務系統。如綜合布線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監控報警系統等。六是結構設計與施工新技術。包括新型的結構計算、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的配套關鍵技術等。

目前,我國處在實現全面住宅科技化、搭建基礎網絡平臺的初級階段,需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寶貴經驗,隨著科技化設計的不斷深入加強,更安全、便捷、舒適的科技化宜居住時代即將到來!

歷練住宅人文生態篇章

現代居住文化的核心,應該是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統一,滿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強調在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融入人文因素,將歷史文脈、地區習性和周邊影響作為創造理想住宅建筑的重要參數,盡量將富有地方特色的當地元素融入到住宅建筑中。這樣的融入,并非只是簡單的借鑒外型,而是真正從人們的生活習慣上去考慮,使居住在其間的人,能夠體會到強烈的親切感和歸屬感。

第8篇

關鍵詞:現代醫院 室內裝飾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38+.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現代醫院室內裝飾裝修設計的基本原則

1.1 醫院室內裝飾裝修設計要滿足使用功能要求

首先應該根據使用功能進行方案構思。“功能”既為明確所設計的內容是作何用。設計要圍繞醫療平面優化設計,內裝修風格設計,內裝修聲光設計,節能環保裝飾材料,殘疾人輔助設施的設計,清晰易于識別的標識系統,內庭院景觀設計,完整的色彩體系而展開。不同功能的廳室,在形式與色彩以及裝修形式與格調,均有不同要求。這些要求首先出于對功能的滿足。同時強調設計應首先考慮功能性,這是給每項裝飾設計提出一個空間定位,根據人們的使用需要,使設計工作有明確的方向。功能性除了上述功能外,還具有對使用者生理、心理、性情愛好、民俗民風等方面要求的滿足。

1.2 醫院室內裝飾設計要滿足精神和文化品位的要求

醫院室內設計在考慮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時, 還必須考慮精神功能的要求( 視覺反映心理感受、藝術感染等) 。室內設計的精神就是要影響人們的情感, 乃至影響人們的意志和行動, 所以要研究人們的認識特征和規律、人的情感與意志、 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并要運用各種理論和手段去沖擊影響人的情感, 使其升華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

1.3 醫院室內裝飾設計要滿足現代要求

建筑空間的創新和結構造型的創新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者應取得協調統一, 充分考慮結構造型中美的形象。現代醫院室內裝飾設計, 它置身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范疇之中, 要使室內設計更好地滿足精神的要求, 就必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

二、現代化醫院的總平面布置

以山西某醫院為例,門診大廳以現代簡約中式為主軸,以方正規矩之木梁柱構架整個挑高空間及吊頂,并于中央使用透光膜以隱藏原鋼構之雜亂構造,但仍適當的引進白晝之自然天光,并功能性地隔絕艷陽之曝曬。中央主題畫作墻可邀當地名書畫家表現山西本地之風土民情,象征醫院帶給病患沖破難關之信心,如生命之樹屹立不搖。

急診大廳以淡綠色和淺色木紋板創造空間之平和感,令總是充滿緊張感的急診間有舒緩感覺。吊頂以規格礦棉板和透光板燈槽加上線性空調出回風口組合而成,兼具美觀和維修簡易之功能,壁面木紋抗貝特板既防撞又易清潔,整體大廳感覺簡潔明亮而高效率。

住院大廳挑高區條狀鋁板加透光膜吊頂,創造整體空間大氣感,而柱面木紋包板搭配照明壁燈令人產生安定溫暖的感覺,壁面大型書畫裝飾墻不但裝點空間美感也適度調節住院病患的心情,整體溫暖而明亮的用色搭配令人感受如沐春風。

三、山西某醫院裝飾設計的具體方案

1.內裝修風格設計

本案使醫院賓館化,提供舒適幽雅的環境來緩解病患緊張的心情。“以病人為中心”作為主要設計思想,塑造一個有現代感,溫暖親切的形象,消除患者對醫院的恐懼感,創造溫馨健康的公共空間幫助病患盡快康復,并設計時將室內景觀與建筑設計結合,引入綠色植物和陽光,營造出現代生態型醫院的舒適環境;室內景觀可以滯留微塵,釋放氧氣,使醫院人群擁擠的大廳空氣干凈、清新,緩解患者急躁情緒,讓被動等待的空間,成為欣賞植物的愉悅空間。

2.內裝修燈光設計

燈具與光源首重形式簡單,盡量“單一化”符合維修方便的現代節能初步要求。主要營造舒適的空間氣氛,保護環境、關注生態是每一個有學識的設計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光表現情感、性格。在醫院室內設計中,可以運用“光”表現情感,表現室內的氣氛。如光照度強表現了明快、熱烈,清醒、公平等性格。而光照度弱時,則表現出沉悶、陰暗等性格。在醫院這種特殊的環境中,光的強弱還被運用在一些特殊的空間,如一些B超室、檢查室都會運用調光系統來更好的為病人進行檢查。在醫院室內設計中,光的構成效果還應確定能夠達到何種效果,然后選擇相對應的“光”。 如在一些有推床的住院病區、病房區和功能檢查等區域燈光盡量避免直射可透過墻面反射光源,不但燈光柔和還可達到穩定病人情緒的作用。另外在室內設計中的其他因素,如色彩、材質、造型都受光的條件的制約。必須先運用光的條件而后表現它的個性。

(1)光的照射方式 藝術構成:采用不同的光的照射方式,形成不同的室內藝術效果。例如,按照設計構圖規律,形成前景與襯景,直射照明與間接光暈的構成圖像。利用光照方式的不同,得到不同的造型光影的藝術效果,比例與尺度、光影.黑白灰的層次等,都應符合視覺美的規律法則。例如,尺度、比例、主次統一變化,漸變以及特異的手法等,在作“光環境”設計時,與其他視覺藝術同樣應符合光的藝術構成規律。

(2)光色與色溫:一般在醫院室內作照明設計之前,對光色會有一個決定。即采用冷光源或暖光源。冷光源,如日光燈管、節能燈等。光色偏冷,照度顯亮,但色溫過高時,則人臉在廳內顯得過冷,看了很不舒服。在大廳室中選用光源時,應同時對色溫加以限制。一般色溫選3000以下,可以不會有色光大冷的感覺,而且在選用不同色溫的光源同時,配合更須十分慎重。如使用不當會影響整個光環境的效果。

3.公用系統設計如采用機械通風空氣調節系統時,應特別注意建筑物內的氣流組織。嚴格保證清潔區空流流向次清潔區再流向污染區。即應當對清潔區、次清潔區與污染區的氣疏壓力形成級差,由清潔區向次清潔區、污染區依次遞減,嚴禁倒流。樓宇自動化、信息自動化BAS、PACS、LIS、RIS等將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有助于減少醫務工作人員的來往活動,以提高工效并減少院內的辦事效率,應盡量配置。

4.醫療空間環境從心理社會生物醫學模式出發,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病患者就醫診治的醫療環境空間,考慮在院區內長期工作的醫務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空間。人性化醫療環境內外空間的創造注重綠色生態環境技術的運用。構筑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醫療設施。

5.節能環保裝飾材料

在醫院設計中我們建議多采用綠色建材及標準化成品,不僅能減少現場加工所產生的二次浪費,避免噪音擾民、人工成本增加、質量不穩定等傳統施工劣勢,更能運用規模化的優勢,降低材料人力的預算成本,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

6.殘疾人輔助設施的設計

無障礙設計包含了專用坡道、無障礙公共衛生間、高低護士臺、公共空間無障礙輪椅存放、電梯無障礙按鈕、樓梯間無障礙引導磚等等,都體現了醫院人性化設計的關愛和體貼。

四、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的提高。從而對醫療環境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所以現代醫院的設計應該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簡約化,智能化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要求。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新理念;校園建筑;運用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校園建筑作為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物質載體,在校園建筑建設過程中運用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不僅是提高校園建筑設計水平的必經之路,也是確保校園建筑工程質量的關鍵。那么如何在校園建筑建設過程中運用現代建筑設計理念呢?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以以江門市紫茶學校為例,作出以下幾點僅供同行參考與交流的淺見。

一、概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尤其是小學作為每位學生的啟蒙基地,作為校園建筑設計人員應本著促進廣大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原則,致力設計現代化、科學化、人性化的校園建筑,為開展小學教育工作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為學生的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基于此,作為校園建筑設計人員應在校園建筑設計過程中融入現代設計理念,致力打造現代化的花園式學校,為創造個性化、現代化的校園建筑而不懈努力。

二、工程概況

江門市紫茶學校位于北環路南側,東西兩側為規劃道路,南側為市北區生態公園,現地塊為一山體。上下高差達40米。地形呈長方形地形。規劃用地面積為86351m2, 建設用地面積為63581m2, 總建筑面積為51606m2。該校主要分教學區、行政區、運動區三個區域。(如下圖所示)

教學樓外觀圖

三、設計理念

(一)開放

校園的開放不僅應該體現在去除封閉的圍墻,新世紀新型校園的開放會體現在課堂的開放,學生們的學習環境不會僅僅停留在教室當中,校園的走廊、過廳、草坪、大樹下、各類開放空間,甚至每個角落都會成為學生們自由開放的課堂,以供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不同梯次的交流。一個校園室內外開放空間多少,以及這類空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都會對學生的在校期間的學習、成長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建筑文化的互動

用建筑形象、建筑環境影響年輕的一代。生活學習在其間的學子們,有些人可能會成為新的一代建筑師,而其他人也因為建筑而提高自己的建筑文化素養。

(三)健康

在后SARS時期,健康與公眾衛生的問題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學校這一人員高度密集的場所,師生們需要一個健康舒適的教學環境。設計注重采用建筑手段和科技提高手段和改善學生們的每天切身接觸的學習環境。一個健康良好的環境,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而且對其成長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可變性與豐富性

新時期的教學方式是多變和豐富的,設計當中為學校提供盡可能多的、大小不一的教學空間,以適應教學方式的變化。

(五)平實

江門市紫茶學校伊始就是個“平民學校”,“平民遺風”決定了其建筑風格既要適應現代的發展,更要平和、實用。盡量應用普通的材料達到良好的外觀效果。

四、總體布局考慮

依據功能組織將學校分為教學區、行政區、運動區三個區域。各功能分區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有聯系。尤其是進入校門后的東西軸線向教學區與其他功能區嚴格分開,使外來人員給教學區帶來的影響減到最低。運動區與行政區部分布置相對靠外,利于今后體育設施、圖書館、禮堂等部分的對外開放。

(一)教學區

教學區的建筑采用南北向布局,這樣的做法首先可以在爭取良好日照的情況下減小日照間距;其次,也呼應了校園內原先道路走向,緩和建筑和已有地下管線之間的矛盾。再次,南北向的布局可以在炎熱的夏季,減輕西曬日照的惡劣影響。此外,這樣的布局還可以回避教學樓面對景觀是“煤庫”的尷尬局面。最后,傾斜的建筑走向使校園產生了很多不規則的室外開放空間,利于活躍校園環境。

教學區的普通教室樓內除規定的60班教室外,還設計出很多風雨廊等休息空間。這類空間可以用于中午的學生午餐,風雨天的室內課間活動,課余各種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也可改造為課外活動教室,甚至直接當作教室,以適應在實行“分級教學”、“中學學分制”后帶來對更多教室的需求。

(二)行政區

學校各類辦公場所日常與外界接觸交流較多,圖書館和禮堂也都有可能是日后對外開放的功能,因此設計將這類功能通并入行政區,并置于靠近校門的位置。同時禮堂、圖書館又與辦公部分相對對立,使這些功能的開放不至于影響到正常的辦公使用。

(三)運動區

紫茶小學辦學特色當中很重要的就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因此,本次設計當中在運動區內特意設計了完整400米跑道,與具有乒乓球,籃球訓練專用樓層的體育館。除乒乓球訓練外,體育館內還設有風雨操場、籃球場、健身房和形體教室。此外運動區內還設有9塊獨立的籃球場地及1塊獨立的游泳池場地。加上體育館里的1個籃球場,滿足設計的10個籃球場要求。

五、校園建筑環境設計策略

為確保校園建筑環境設計與功能區的平面之間相互協調,便將小型廣場設計在校園的入口處以形成校園的入口空間,并配套設計了硬質光彩的草坪、鋪地磚、樹蔭、綠地以及卵石路,這樣當學生步入校園時就能感受到強烈的校園文化氛圍和開放而又活潑的空間氣氛,一改傳統校門給人的嚴肅性。室內設計時把綠化融入建筑庭院與庭院內部,從而形成多個分散式的怡人小景,實現建筑與綠化之間的和諧化、統一化,這樣就拓展了綠地的使用范圍。但需要注意的是,設計過程中應確保動態景物與靜態景物之間的協調,例如人為動態景物,校園建筑內的各種設施為靜態景物,這樣在環境設計技能把人引入廣場,還能實現人與廣場之間的協調,加上場內小徑和鋪地將人引入廣場的每一角落和綜合大樓的入口,使得動態運動的人稱布景建筑前的一道亮麗的動態景觀,在給整體景觀增加生命力的同時將環境變得精彩而又動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就綠化系統來看,主要在教學區前區,及各教學樓棟之間、教學區與運動區之間設置大面積綠化,構成一個系統;就景觀系統景觀環境設計來看,主要依托學校南高北低的兩級地勢,結合中心綠化帶、各個建筑之間的綠化內庭,運用傳統庭院設計手法,實現景觀因素的穿插與互動。再加上各類廣場鋪地以及景觀小品的設置,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室外活動場所,而且也體現了花園式校園的特征。

就校園停擺車輛的場所來看,學校的車輛停放一直是個令人困擾的問題,再加上目前的家用轎車的發展迅速,機動車的停放也提上了日程。為了校園環境的整體效果,校園主入口前不設置任何車輛停放,車輛停放區域設置在學校次入口體育館旁,與學生日常生活及教學分開,使其方便在非教學時段對社會開放,同時考慮了小學對室內活動課的需求。

就是開放空間來看,好的開放空間設計是對校園環境的活躍,也是對學生、老師人性的尊重。本方案當中利用學校入口處的綠化場地、教學樓棟45度傾斜角所產生的空間、行政區的大臺階、運動區與實驗樓之間的樹陣小廣場等室外空間充分結合綠化景觀設計,為師生們提供豐富的室外開放空間。我們又在本身寬度就達3.5米的走廊,在局部出挑加寬形成“港灣空間”,為師生們提供了多樣化的室內交往空間。使人們無論在室內還是室外,都充分感受到開放空間給他們帶來的人性化關愛。另一方面,在國家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之后,這些開放空間的設置,為學校提供了更豐富便利的,在教室之外的研究討論場所。

六、節能設計措施

(一)外墻護結構的保溫節能設計措施

外墻護結構的保溫是建筑節能的重點,設計計劃對建筑采用外墻外保溫,使建筑更有效的節約能源,降低日常的采暖制冷運行費用。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外墻保溫技術的應用使建筑結構的熱損失降低,從而有效減輕了在冬季學生和教師因長時間就座和站立感到腿腳發冷的現象。為師生提供更健康舒適的學習環境。

(二)外窗的保溫節能設計措施

外窗高質量的外窗系統,可以有效的減小建筑的熱損失,同樣起著節約能源、節約運行費用的作用。設計當中考慮盡量減小窗戶的開啟扇,同時兼顧考慮到打掃衛生時擦窗的方便。建議采用上部開啟換氣小窗方法扇的形式,適應通風換氣規律,優質的外窗同時還可以有效降低噪音。這些都是為師生提供一個通風良好,且溫差變化相對較小的健康教學環境的手段。

七、結語

總之,在校園建筑設計過程中融入現代建筑設計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現代校園建筑設計人員,應在日常工作中著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參與到設計工作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設計過程中融入現代建筑設計理念,并充分結合學校實際,盡可能設計出現代化、人性化、科學化的校園建筑,為確保校園建筑的質量、功能性、美觀性奠定堅實的基礎,彰顯設計水平的同時為促進我國建筑事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微妙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GBJ 99—86.

第10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人性化;綠色生態;消防

一、項目概況

溫州市新橋頭小學位于溫州市鹿城區,北面、東面均為居民區,南面為區間道路,西面是振甌路。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為11941.79,其中含綠化帶面積912.39、道路征用面積1454.69。

二、設計理念與構思

校園規劃設計還應關注教室外的空間,通過各種室內外、半戶外的空間串聯和虛實變化,形成各種學習步道和情境趣味空間。本項目工程的學校設計,以學生“最有效學習”的角度去思考。一天的學校生活應該應包含上學、放學、上課、下課、集會、討論、運動、休息、游戲、聊天、沉思、發呆等,既考慮了教室內的上課空間設計,也滿足了對其他生活空間的需求。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與娛樂生活的興趣。

1.設計在滿足小學各項功能的合理性、實用性的前提下,塑造一個既具有溫州地方特色,又個性鮮明、富有時代氣息的生態教育建筑,展現新世紀教育建設精神風貌

2. 建筑布局與場地環境相結合,同時也是對場地環境的一種再開發與改善。設計力求創造出多層次,豐富變化的流通空間,具有趣味性,符合小學生心理感受。

3.底層空間高差處全坡道設計及無障礙電梯的設置,充分體現“以人為本、

人性化”的設計理念。

4.結合建筑布局及校區出入口位置,設計入口廣場景觀池、立體景觀綠化墻及內庭院景觀空間,建筑、景觀溶為一體,相映成趣。

5.教學樓主體色為白色,再點綴以彩色線條或深色石材片墻,仿佛在一張白紙上繪出絢麗多彩的圖案,整體色彩歡快、活潑,富有想象力。

三、總平面設計

校區規劃動、靜分區明確,同時又相互聯系。教學樓布置在地塊西側,運動場布置在地塊東側,盡可能減小教學樓對地塊北側的居民樓的影響,同時也避免了地塊東側居民樓對教學樓的日照遮擋。教學樓呈“F”布局,校區主入口位于地塊南側道路、正對教學樓,形成“前廳后院”的空間形態。“前廳”即主入口廣場,“后院”即內部庭院空間。

1.出入口布置

地塊只有南面沿城市道路,校區沿城市道路設有兩個出入口,主入口及后勤出入口。主入口正對教學樓,前設有入口廣場;后勤出入口位于地塊西側。

2.交通流線組織

人流、非機動車流主要從地塊南側主入口進入校區,解決學生和教師的人流和非機動車流,主入口一側設置車行出入口,形成人車分流。學校廚房貨流運輸通過后勤入口完成,校園內道路與城市道路形成環形消防通道。

3.綠化及景觀系統設計

景觀設計結合建筑空間,兩者相互協調、滲透:主入口廣場西側,沿一層廚房外墻面設計景觀水池及綠化,二~層利用外露樓板平臺設計立體景觀綠化;內部庭院結合建筑空間造型,布置陣列式景觀花池及建筑轉角處的景觀水池,這樣,建筑、景觀渾然一體,獨具特色有不乏文化性、趣味性,為師生提供一個休息、交流、娛樂的開放式樂園。

四、建筑設計

1.平面布局

學校建設標準為完全小學Ⅲ類,學校規模為24班,每班按45個學生計算,學校總學生數為1080人。學校普通教室和專業教室及主要配套用房配置如下: 24個普通教室、12個專業教室、2個教師閱覽室、1個學生閱覽室、3個科技活動室、1個小型會議室、6個行政辦公室、7個教學辦公室、2個校長辦公室、1個教職工活動中心(兼大型會議室)、1個廚房;教學樓為五層,呈“F”型,其中一~ 四層為普通教室、專業教室、學生閱覽室、科技活動室及教學辦公室;五層為行政辦公室、教師閱覽室、會議室、教職工活動室、接待室、德育展示室。

2.建筑造型設計

建筑外觀造型設計以小學生的心理感受為出發點,通過建筑形體的圍合與穿插、局部架空等設計手法,創造多層次、變化豐富的趣味空間及具有時代精神、活潑歡快的外部造型。

3.剖面設計

根據功能使用需要設計,教學樓室內外高差0.15米,一層層高4.5米,二~ 四層層高3.6米,五層層高3.6米(教工活動室層高4.2米),地下室層高4.2米。

五、消防設計

本項目工程利用整個校區規劃道路網,在各區域內形成順暢的消防環線。根據教學建筑人流量大,并有陣發性活動規律,將教學區、步行區布置結合廣場作為瞬時疏散面。在主次干道一側每隔120米設室外消火栓,已保證消火栓的保護半徑不超過150米。

1.消火栓系統:消火栓系統采用市政直供給水方式。火災初期10分鐘消火栓用水由屋頂消防水箱供應。其頂層消火栓處靜水壓不低于7米水柱,10分鐘后由消防車向消防管網供應。整個管網成環網布置,按每一著火點有兩支本層水槍到達原則布置水槍。屋面設置1套試驗用帶壓力表的單栓消火栓。消火栓系統于室外設1套SQDNl00地上型消防火泵接合器。

2.噴淋系統:本工程的噴淋系統采用單一分區給水方式。地下室按中危險II級布置直立型噴頭。噴淋系統室外設2套SQDNl00地上型消防水泵接合器。

3.地下室水泵房內布置有噴淋水泵XBD4/25-100L二臺,一用一備;地下室消防貯水池容積100m3;教學樓屋頂消防水箱容積18 m3,水箱設置高度滿足最高層消火栓7m靜水壓力要求。

六、人防設計

1.建筑人防設計

本工程的人防地下室等級為甲類6級防空地下室,屬平戰兩用,平時為機動車庫,戰時為人防地下室。人防地下室按二等人員掩蔽所設計。人防地下室建筑面積為1756m2,設1個防護單元,每個防護單元戰時出入口數量及出入口寬度均能滿足規范要求,出入口寬度按每100人0.3m計算。

2.電氣人防設計

本工程在地下室設置一個人防單元,其中人防應急照明、重要的通信、報警設備為二級負荷;電源Ⅰ由本小區內變配電所引來,電源Ⅱ由地下室發電機房引來。供電電壓為380/220V。雙電源手動切換;所有直接穿過工事圍護結構或防護密閉門、密閉隔墻的電纜電線,均采有管內密封的方法進行防護密閉處理;所有動力設備直接啟動,就地控制。潛水泵采用就地自動/手動控制;工事內照明采用節能燈,吸頂安裝,監戰加防掉落保護網。同時考慮應急照明燈若干,應急時間為180min。防護密閉門外的照明設獨立回路。

3.人防通風設計

本工程為六級人防工事,設在地下室。人員掩蔽所的戰時通風系統設計包括戰時通風系統分為清潔通風、濾毒通風和隔絕通風三種通風方式;送風系統由防爆波活門、擴散室、粗過濾器、密閉閥門、濾毒器和送風機組成;排風系統由防爆波活門、擴散室、密閉閥門、自動排氣活門和排風機組成;平時用的通風、防排煙系統的風管均經風室、密閉門、防護密閉門、風井等與室外相連,以保證人防工事的密閉性。

第11篇

規劃設計理念

北京市從1990年代初開始步入老齡社會,現今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4%,但是為了老年人提供專門服務的設施和場所相對稀少和單一,嚴重滯后于人口老齡化發展的趨勢。中華民族有著敬老的優良傳統,老年人過去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現在是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全社會的共識。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遠見的企業,北京東方太陽城房地產有限責任公司把握住老年產業發展的巨大商機,以“全新退休生活領跑者”為開發理念,投資開發建設目前國內最大的老年社區――東方太陽城。規劃設計以綠色生態為指導原則,把陽光、綠地、水體作為基本設計要素和生態資源,以開放空間的規劃結構為設計手段,科學整體地從規劃、建筑設計、建造運營管理等領域系統地采用了先進適度的技術,節約能源、促進環保,為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適、生態、和諧的生活環境,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綠色老年社區。

規劃布局

項目選址位于順義區潮白河畔,原為河灘地,20世紀下半葉潮白河由于上游水庫的建設,流量逐漸減少,局部河段形成枯河,項目所在地因此逐步形成林地。選址于此體現了節地的綠色理念,基地現狀植被良好,地形平坦,向陽臨水,生態景觀資源豐富,為打造綠色生態社區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基于場地的自然特性,東方太陽城采用開放空間的規劃結構,各類建筑按功能與造型的差異進行歸類和集中,形成7個主要的組團,以島式布局的手法散布于基地的大片綠地中。由于基地遠離市區沒有通常的市政條件,規劃設計利用綠色生態手段,結合地勢設計了近16萬平方米的水體,起到雨水的收集與排放、防洪調蓄、改善小氣候的作用。經過規劃布局,綠地、水體、居住組團互相分隔、包繞、穿插,空間元素呈現相互開放的結構形態,這種空間結構保證了充沛的陽光,流通溫潤的小氣候環境以及良好的視覺景觀。為了保證人與陽光、空氣、水體、綠地盡可能地親和,東方太陽城采用低密度開發的策略,其中,一期容積率為0.45,二期為0.56,三期為0.80。在此基礎上,規劃設計通過系統的生態景觀設計進一步完善了開放空間的規劃結構。

首先各組團空間以穿插包繞組團的水體和綠地為景觀組織的核心,有的組團以自然流暢的水面為中心,建筑順沿池岸自由排布;有的組團以規整的水系為景觀軸線,形成幾何化的空間;的組團貼臨運動綠地線性布局;全部建筑向綠地開放。各個組團獨特的空間形態強化了組團的可識別性,同時也形成鮮明的景觀主題。組團內部空間配合各自的景觀主題配種富有特色的植物,精心設計鄰里庭院、室外小品以及步行系統,形成視覺豐富 由公共領域向私密空間逐級過渡的景觀體系。

東方太陽城的景觀設計不僅有形態上的系統考慮,在空間序列上也著意安排,重點在于主要出入口和干道沿線,利用栽植和地形形成空間的收放、引異、屏蔽,并通過水體空間的穿插,特色花卉樹木的栽植形成一系列富有變化令人愉悅的景觀走廊。

適應老年生活的社區建筑

東方太陽城為適應老年生活并達到“退休生活領跑者”的設計理念,從規劃、住宅單體、服務配套設施、社區無障礙設計等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細致的精心考慮。

1.環境設計

每一社區按照功能的差異被賦予相對獨立的外觀現象并通過綠地水體空間形態、植物配置等強調各自的視覺特性,形成良好的空間導向性。

出行安全性借助于規劃合理的交通系統得以實現,車行、人行、高爾夫專用球車道各成系統。車行系統分級設置一級路為主干道由南向北將各個社區聯通,二級路為次干道連通主干道與各社區,人行系統盡可能與車行系統分離,供行人及騎自行車人使用,并在居住單元、公共場所和各類景觀綠地之間建立了全面安全便捷的聯系。并盡量減少與車行的交叉。在人車混合交叉地區設必要的限速裝置主要車行道采用曲線路型以減緩車速。小花園風景地帶步行道結合小品建筑設置充分的座椅供老年人中途休息,在多層公寓和公建場所設無障礙電梯及殘疾人坡道等無障礙設施。

2.戶型設計

除針對老年人機能衰退引發的特殊需要進行無障礙設計外,在住宅設計中重點考慮下列內容:

①住宅類型的廣泛性,針對不同收入階層老人,有公寓、聯排住宅、獨立住宅等類型戶型面積從70m2的一室一廳公寓到有500m2的獨立式住宅,不同閱歷的老人相聚在這里不同的人生,相同的歸宿,使他們樂于交流感受,心態平和地從新鮮的視角感悟人生。

②注重公寓戶型的舒適性與經濟性的統一,如一居室的起居間開間為3.6m2,二居的開間為3.9m2,三居更大一些二居面積在95~102m2,小三居面積約125m2,起居、餐廳分設,三臥二衛,并帶小面積工人房(公寓平面圖)。

③對老年住宅形態進行了積極探索,考慮到老人身體較弱的護養要求,較大戶型中均設工人房,在老人健康時期可當作貯藏室。在聯排和獨立等較高標準住宅中突出兩代居的設計理念。首層均設帶獨立衛生間的南向老人主臥,并靠近起居廳,可方便出入戶外。戶型均為平層不設錯層與高差,聯排住宅受傳統四合院啟發采用內院式布局,并在露臺庭院設活動百葉門提供老人專用的戶外活動空間。

④立面造型平和健朗,采用自由組臺的坡屋頂造型平實又不顯拘謹,考慮到老年人視網膜黃斑衰退,對黃色系比較敏感,外立面色彩統一運用黃、橙、紅等柔和又醒目的色彩,以涂料為主;聯排住宅以坡頂為主,平坡結合獨立住宅采用口坡頂。

3.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

考慮到社區離城區較遠,配置了相對更為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并集中布置于中心社區,位置居全社區中心地段,方便各社區到達。中心社區的總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圍繞中央水景呈集群式布局,中央水景是直徑120m的人工湖,周邊是寬敞的親水步行街道,正南是步行街放大形成的太陽廣場,也是中心社區的主入口。中心會所功能齊全,地下一層為農貿市場與物業管理中心,首層設有超市,精品店與各式餐廳,二層為中心大堂、多功能廳、圖書館、活動室,三層還有各類活動用房。健身中心位于中心水景以東,包括室內綜合球館、游泳池、健身房及保齡球館。中央水景正西是零售中心,有銀行、郵局,各類便利服務、飲食集中的區域,為老年居住者提供了極其方便

的服務。中心社區還建有旅館,為來此作客和參加各種老人節活動的外地老人提供了多種形式與價位的住宿。完善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為居住在這里的老人創造了超出一般社區的優勢服務。

除中心社區以外各居住社區也配備了小型服務中心,方便日常使用。

水體與生態設計

東方太陽城重視綠色生態設計,把它作為落實可持續經營理念的技術保障體系 綠色生態設計要求“對影響所規劃地區的自然界力量進行生態學的觀測”通過觀測確立最適合這些自然條件的設計形式,它們不僅承擔人類需求的社會功能,也參與物質能量循環,承擔著生態平衡的自由功能,而綠色生態設計謀求兩種功能和諧統一。東方太陽城結合原有地形,把低勢地面圍成湖,保留大片綠地加以種植改造,綠化和水體不僅是景觀要素也是環境優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系統包括雨水管理、廢水處理系統、植物調節改善氣候條件、通過水體創造舒適小氣候及清潔能源的作用。

將水體設計了豐富各異的形態:當水體融合在社區內時,呈規整的水系,幾何形的湖岸鋪裝和種植方案結合岸邊的幾何圖案;當水體在開放的空間中,呈自由的水岸線,活潑流暢、植物配置也富有不同特色,其形式更是多樣。有親水型的,如中心湖面的親水平臺、觀漁小橋、自然荷池、十字水渠……人們可以靠近它在岸邊漫步、在水中蕩舟還有觀景型的,如噴泉、疊水…置身于繽紛各異的自然景觀環境中對貽養老人之心情、增進身心健康提供了環境保障。

生活給水來源于自打深井,經水箱自潔器消毒處理后供小區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經管道系統集中至中水站,一二期工程共用一個供水站設計規模1700m3/d,在中水站經過兩級接觸氧化處理后再經過濾水器處理,達到國標要求的《景觀環境用水的再生水質標準》,中水站處理后再經一片人工土壤(約667m2,1.5m深)及其上種植的強過濾作用的植物滲透凈化技術(植物主要是蘆葦和菖蒲),進一步去除殘余的氮、磷等污染物進一步提高景觀湖水的水質標準。未經這步處理的污水直接用于道路灑水與綠化澆水。

雨水的排放與消納也以景觀湖為最終蓄水體,通過截污、截留、循環、生態修復后“自然凈化”“自然排放”的技術手段進行綜合設計。

1.利用地形地貌

屋面雨水就近匯入建筑附近的低勢綠地(低于道路路面5cm~10cm)明顯削減了雨水徑流量,去除了初期雨水污染物,也節約了綠化用水。低勢綠地的溢流口或其自然坡面與輸送排放雨水的綠化淺溝連通,路面和停車場雨水則先匯入附近低勢綠地、帶狀綠化截污帶或路邊淺溝對初期雨水徑流進行截流截污后輸送排放;對污染量較大的集中停車場在排水溝內設置特殊的初期雨水自動棄流裝置,將污染的初期雨水分流,通過污水管系進入中水處理站:在流量較集中的排水區域還設置淺溝,底部設碎石調蓄空間和雨水調蓄池,并設置提水景觀設施,增加補充地下水量改變局部景觀效果。

2.對部分堤岸修整改造

修建一些岸邊生態島,通過修建岸邊凈化帶及不同的植物種植和微生物生態處理,達到自然凈化的功能,對湖岸設計的變化使其形成水流擴張區、緩沖區、靜水區,水流在湖體內減速、轉向,加大湖水的循環,既強化湖體的凈化功能,同時也改善湖體和小區自然景觀效果,使水體能有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生態條件。同時利用人工土壤植物滲瀘凈化技術對中水進一步處理,提高景觀湖水水質標準。

3.削減雨水峰流量

增加雨水的就地消納,由于基地處于河灘低洼地勢,削減雨水峰流量。對湖體溢洪口和排洪渠進行合理設計,充分發揮水體的調蓄容量,提高防洪標準。

綜上所述的水系統的設計與生態應用,節約了大量地下水資源,雨水經有效的入滲措施,涵養了地下水,維護了自然水循環的環境,僅小區一期工程用地總面積29ha其中建筑基底用地3.9ha,道路(含廣場、綠化停車場)用地6.0ha,綠化用地15.30ha,人工湖占地3.18ha,為人工湖補充了雨水8.7萬噸;小區二期工程總用地面積51.70ha建筑基底用地9.224ha,道路(含廣場、綠化停車場)用地10.6ha,綠化用地27.56ha,人工湖面積4.5ha,為人工湖補充了25.2萬噸雨水。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中,根據一期、二期的實際運行情況和水量平衡分析計算,一、二、三期工程平均可利用雨水量將達到70萬噸。

對雨水利用有多年技術研究經驗的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在東方太陽城雨水綜合利用系統的設計中提出了許多關鍵技術措施,進行了水量平衡分析計算,配合了東方太陽城總體方案的順利實施,實現了小區雨水綜合利用及污水零排放的設想,為東方太陽城的生態環境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建筑節能設計

從項目始建以來,建筑的節能設計一直是作為重要的措施貫穿設計全過程,基于我公司在參加北京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作了一些探討性的方案與工作,2001年8月即向投資方提出了在東方太陽城項目實施綠色、節能設計的理念和再生能源使用的可能性,得到了投資方的響應。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在國內尚處起步階段,因而確定了分步采用,逐漸深入的水、地源熱泵技術的應用策略。

首先在期工程的來訪中心采用了水源熱泵系統,利用地熱能達到節能目的,并采取回灌措施減少對地下水的消耗,避免對地下水的污染。一期工程的試點取得經驗后在二期和三期工程中加以了推廣,公寓、聯排住宅和所有公建項目均采用井水源熱泵技術、獨立住宅全部采用土壤源熱泵技術,在獨立住宅中,每棟別墅或四合院獨立采用一套地溫循環冷暖系統。末端方式夏季為風機盤管制冷冬季為風機盤管或地板輻射采暖送熱。從2004年6月開始運行經過測試地源熱泵的熱溫度全年穩定,夏季其冷源由土壤源熱泵組織供12/7℃的冷水,夏季房間溫度達到24~26℃,冬季的熱源由土壤源熱泵機組提供45/40℃的熱水,冬季房間溫度達到20~24℃,其制冷制熱系數可達3.5~51,較傳統空氣源熱泵高出40%,運行費用為普通空調的50%~60%。系統方式的選擇可根據用戶要求在設備機房內切換,熱泵機組采用法國CITA公司的產品,在雙方配合下成功地采用了這一先進技術。雖然發展商在前期一次投入較高,但卻實現了長期使用過程中的經濟與節能效果運行費用冬季為14.3元/m2,夏季為13.4元/m12,冬夏合計27.7元/m2。

第12篇

關鍵詞:規劃 ,建筑設計

Abstract: The Zhongshan ocean city area residential A12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discus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district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feature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TB4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項目概況

中山遠洋城A12區住宅小區位于中山市繁榮的中心城東區,北臨興文路,南為城市外環線,東側為長江路。中山遠洋城共開發17個地塊,A12區為17個地塊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地塊處于中山市的高尚片區,北與建設中的博覽中心隔街相望,更可遠眺紫馬嶺公園,西側為規劃中的金字山公園,環境資源非常優越。在充分考慮為城市積極多樣化的商業、文化及社會服務以及為社區創造相對集中的文化交流、生活服務,同時亦為小區形成文化及社會服務中心。

A12區用地面積為123435.64 m2,中間被一條市政規劃路分成南北兩個地塊,現狀場地為坡地,最陡處高差約為20m。總建筑面積347931.87m2,綠化率達41.88%,容積率為2.13,居住戶數為1716戶,其中小于90 m2建筑面積有304戶,每戶90~120 m2建筑面積有233戶,每戶120~140 m2建筑面積有406戶,每戶在>140 m2以上的有773戶,合計共需停車位數量為2165輛車,故小區固應套設施的需要建造三個大型地下車庫為解決交通車位問題,地下車庫總面積為89328.37m2. 中山遠洋城A12區住宅小區是一個設施完善,交通方便的新型綜合小區。

2.總平面規劃設計

中山遠洋城A12區住宅小區在理念設計上注重建筑的空間感及視線開闊。針對現時許多開發商一味地追求高容積率,將開發區以最大限度地爭取建筑布置以達到賣樓多的目的,來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但卻忽略了建筑規劃原本的實際用意。建筑規劃應該注重均衡化比例,住宅、辦公樓與商鋪之間應適量有機結合,而不是密集地相合并,這對于整個小區的空間感及視線開闊感有十分大的影響。綜合對地塊的性狀分析,本方案將穿越小區的市政路設計為未來的商業休閑街,道路兩邊商業街互相呼應,成為積聚人氣,休閑購物的場所;商業街西側設置了連通天橋,天橋北端住宅底層架空,使南北兩個地塊花園相通。南地塊內保留山體綠地作為小區的中心公園,并且把高層區和低層區分開,使得幢與幢之間的樓距加寬,視線更加開闊,北地塊布置了水體景觀,形成山與水的對話,成就一個山水園林居住區的規劃設想。

A12區根據現場的地形,從規劃空間,景觀設計,土方平衡等各個角度綜合考慮,將地塊按臺地設計,同時利用地形高差設計開敞式半地下生態車庫。高層住宅布置于地塊的北側及東側,低層住宅布置于地勢高差較大的西南側,結合地勢條件進行布局,結合周邊優勢資源;體現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規劃布局強調視線、日照、通風,并講究建筑的序列與肌理,在有限的用地上創造典雅的社區與建筑形象。

3.建筑設計

3.1建筑形態

A12地塊建筑形式包括:幼兒園、雙拼別墅、聯排別墅、13至31層高層住宅以及局部底商等配套設施,用地西北側為在建的A11地塊高層住宅區。A12區地勢中心處高、南北低,東高西低,利用場地高差在中間市政規劃路兩側設有二層商業廣場。幼兒園設于北地塊最西側,北地塊步行主入口結合商業廣場設于商業樓的中心處,底部有自動扶梯將住戶送到花園內,機動車主要出入口設于幼兒園和商業樓之間。A12區南地塊沿中間規劃路設了兩個出入口,其中西側出入口和A11區住戶共用,低層住宅區設了獨立的門禁系統,高層區和低層區分開管理。南地塊按臺地設計,各臺地之間有緩坡及臺階相連,增加人在小區花園里行走時的趣味性。

沿長江路一側為40米控高區,主要布置13層高層住宅,沿中心規劃路兩側主要布置了29至31層高層住宅,地塊南側主要布置了2至3層的低層住宅。

地下部分:在高層住宅的地下設計了的兩層地下室,結合地形高差,上層地下室主要為半開敞的車庫,下層地下室主要為平戰結合的人防車庫;雙拼別墅每套住宅內有自己的獨立車庫,聯排別墅地下設計了滿鋪的半地下生態停車庫。

3.2消防及交通

本項目沿中心規劃路兩側有部分地面停車位供商業使用,住宅主要為地下停車。車輛進入小區后,沿道路可直接進入車庫,高層組團僅有消防車及救護車在緊急情況下才能進入組團內部,確保了人員在組團花園活動的安全,并為住戶提供了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住戶停車后均可通過地庫電梯直接入戶,高層沿住宅四周設有環行消防通道或盡端式回車場,消防登高面車道坡度小于2%,通消防車的道路坡度均小于7%;低層區有組團級車道穿過,并根據消防要求設置消火栓。消防控制室位于南地塊西側物業管理用房首層內。

3.3豎向

A12區地勢中心處高、南北低,東高西低,根據地勢的高差關系,北地塊設計成一個大平臺,南地塊自北向南層層疊落形成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臺地建筑,同時利用地形高差設計為開敞式半地下生態車庫,減少了土方開挖量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地形特征和生態環境,不同標高的場地豐富了小區的豎向景觀。

3.4戶型設計

住宅類型有高層住宅、聯排別墅及雙拼別墅,所有戶型以南向為主朝向,南北通透。

高層戶型主要分為七類,其中A型住宅為一梯二戶,其它高層住宅均為一梯三戶或者一梯四戶, 120以上戶型均帶入戶花園,部分住宅頂層為復式戶型。每套住宅隨面積不同設有一間、二間、三間套房,小套房設有臥室、衛生間,大套房設有書房、臥室、衣帽間、衛生間,為不同客戶提供了多種選擇性;動靜分區,流線合理;各功能、空間尺度宜人,大戶型,空間舒適,小戶型,靈活實用;臥室區域與公共活動分區明確,互不干擾,大進深陽臺方便實用,戶內花園及大開間的客廳、主臥提升了居住品質。

聯排別墅力求在有限的開間及進深中,營造豐富別致而富有情趣的空間,通過內庭院的形式將中部最不利的區域演變為綠色花園。在有效改善室內采光通風等居住條件的同時,亦令空間形態得以產生質的提升,變無趣為有趣,變無味為品味。

雙拼別墅以平面中部樓梯間為核心將各層空間有序地串連在一起,為家庭廳及各類情趣空間的點綴,令整座住宅充滿了靈動,每戶設有獨立的車庫,270度花園圍繞,贈送地下多功能室。

3.5立面設計

立面采用新古典風格,在傳統的“三段式”基本形式上,增加凸窗、挑陽臺、百頁等現代建筑手法,使建筑既能體現經典的高尚住宅理念,又注入了時尚的元素。深咖啡色紫砂磚和淺咖啡色的文化石、白色粗紋的涂料、木色的花架以及深灰色的窗框、百頁等不同色彩、材質的材料搭配,形成強烈對比,建筑群體透出濃郁的人文色彩,體現了現代建筑風格。中間市政規劃路兩側為商業街,沿街布置柱廊、屋頂花架等設計,增加了商業建筑的休閑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