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低碳經濟的經濟分析

低碳經濟的經濟分析

時間:2023-08-03 17:28: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經濟的經濟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低碳經濟的經濟分析

第1篇

【關鍵詞】海運經濟 市場 需求

2010年以來世界各國都使用各種刺激經濟復蘇的手段,雖然危機逐漸有所緩和但各國經濟起色不大,世界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期。世界主要經濟體對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需求大大減少,海運需求萎靡,行業整體運行狀況處于低迷狀態。當前,海運業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中國海運業應努力化危為機,優化海運產業結構,保持核心競爭力,打造健康、有序、公平、自由的海運市場,更好地服務全球經濟的繁榮發展。

一、海運市場供求分析

2010年的海運市場隨著各國經濟刺激計劃成效的顯現也呈現出復蘇的勢頭,海運需求緩慢增長,加上各船公司運力供應的調整,運價水平也得以逐步回升。集裝箱、千散貨和油輪三大海運市場的運價水平都明顯好轉,但是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把握市場的趨勢,做出正確的決策。對海運市場的深入研究對海運企業和國際經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危機影響下海運市場計量經濟分析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對海運市場的供需分析做以下設定。

(一)海運市場供需分析

在海運市場中,整體海運需求為世界海運貿易量或海運周轉量,整體海運供給為世界商船隊噸位。由市場供需原理,海運運價與世界海運貿易量存在負相關關系,與世界商船隊噸位存在正相關關系,因船舶燃油價格是影響運輸成本的重要因素,運價與燃油價格也存在正相關關系,即

其中:Pf為海運市場運價指數;Q為世界海運貿易量(t);S為世界商船隊噸位(載重噸);M為燃油價格(元/t)。

(二)海運市場需求分析

海運市場需求是由國際貿易需求派生出來的。對相關歷史數據的分析顯示,世界海運貿易量與反映世界經濟貿易的多個指標呈現明顯的相關性,其中與世界經合組織(OECD)的進出口貿易額指標的相關性尤為顯著,因此選擇OECD進出口貿易額作為海運貿易量Q的解釋變量,即

其中:Q′為OECD的進出口貿易額(億美元)

(三)海運市場供給分析

海運市場的供給通常指一定時期內營運船舶的凈載重噸。影響商船隊噸位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新交付船舶和拆解船舶的噸位,即

其中:St+1為第t+1時期的船舶噸位(載重噸);St為第t時期的船舶噸位(載重噸);SNt為第t時期新交付船舶噸位(載重噸);SDt為第t時期拆解船舶噸位(載重噸)。

而新交付船舶的供給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提前n個時期的造船廠手持訂單數,SN1+n=f(OBt) (4)

其中:SN1+n為第t+n時期新交付船舶噸位(載重噸);OBt為第t時期船廠手持訂單數(載重噸);n為新船平均建造周期(年)。

船舶拆解量與運價、新造船價格、二手船價格密切相關,即

由此,我們可以根據歷年統計數據來分析基于計量經濟分析的海運市場運價趨勢,揭示國際貿易、海運供需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而對未來海運市場運價進行短期預測。

三、后危機時代海運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宏觀層面上

首先,創新是海運業發展的靈魂。海運企業應充分發揮在行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加強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強海運科技成果的交流共享和推廣應用,特別是應加強船舶建造和航海技術的研究,并用現代信息化改造業務、再造流程,提高海運服務質量、效率和競爭實力。其次,國家政策引導與扶持是海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中國海運業的發展無疑離不開國家、政府對行業政策的引導與支持,政府應適當考慮減免國內海運企業營業稅,實施企業所得稅優惠,幫助企業減負。政府應該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通過引進國際上通行的融資租賃模式,成立船舶投資募集公司,通過銀行及投資人的資金投入建立類似封閉式基金而實現融資。

(二)微觀層面上

第一,加快推進海運與造船業轉型升級是主要手段。面臨新的市場格局,海運企業應該盡快整合現有資源,加大兼并整合的速度和力度,發展和壯大自己,提升在國際市場的市場份額和地位,實現集團化、多元化、規模化經營。

第二,抓大放小謀發展。海運企業通過積極實施大客戶、大項目戰略大項目、大客戶的核心就是強強聯合,大力發展集團客戶,既能保證持續的貨源和貨量,也能帶來穩定收入,更能樹立自身的品牌力量,尤其是開發具有一定行業影響力的大企業,無疑可以樹立合作標桿。

第三,增強企業產品差異化能力。企業若想不依靠盲目擴大市場以及進行價格戰來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就要致力于開發多維產品。

第四,發展綠色海運,以低速航行探索發展低碳海運。低速航行正在成為船公司節能減排、發展低碳海運的一項選擇。在后危機時代,環境保護受到空前的重視,當前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呼聲。對于海運業而言,低碳發展既包含挑戰,更包含機遇。說它是挑戰,是因為一定程度上說,海運的低碳化不可避免的要增加船公司在設備更新改造上所花費的成本,說它是機遇,是因為從載貨能力看,海運相比空運、公路運輸都具有碳排放強度低的優勢,在低碳經濟發展潮流下,海運業面臨發展的機遇。

第五,擅于借鑒,發展專業化。加強與國際先進海運企業的交流合作,努力吸引國外資本,學習轉化應用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同時海運企業必須加強關系國際民生的重點物資的專業化運輸,發展大型和超大型的散貨、石油、天然氣、化學品專業特種船舶,為能源和原材料等重點物資提供運輸保障,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第六,理性應對,共同維護市場穩定。海運業何時走出低谷期,這一方面取決于世界經濟貿易復蘇的步伐,另一方面還取決于海運業在后危機時代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動。我認為,在現階段,海運界重塑信心,增進互信,理性應對市場復蘇,共同維護市場穩定顯得尤為重要。在船隊建設方面,要理性擴張。目前各大船型市場仍然積累著龐大的新造船訂單,這對海運業復蘇的前景造成陰影。在此我呼吁海運業各界著眼大局,進一步加快船舶的更新步伐,淘汰老舊船只,攜手努力,共同為海運市場恢復和回升積極創造條件。

在生產經營方面,要理性經營。在上一輪海運市場高峰中,伴隨商品價格快速上升的背景,過多的投機因素也涌進海運業,使得市場運價偏離了正常的供需關系,然而泡沫過后最終受到損害的卻是海運業,對此我們海運業界要吸取教訓,加強對風險的防范和控制,以免重蹈覆轍。

在相互競爭方面,要理性競爭。困難當前,海運企業不應該自亂陣腳、相互殘殺,這樣做只會給行業發展帶來傷害。在此我也呼吁海運各界要堅持把競爭建立在公平、自由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合規競爭,促進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促進業務的創新和變革,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唐麗敏,亓世龍,王慶也,李永鑫.金融危機影響下海運市場計量經濟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2]鄒云美.后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海運企業發展分析[J].科技信息,2009,(31).

第2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效率;碳排放;DEA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4.3;F224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22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資源的高投入、環境的高污染,以及低效率和碳排放劇增,即資源、環境的剛性約束與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作為溫室氣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從碳排放強度看,我國的碳排放強度不但高于發達國家,也高于部分發展中國家。例如,2010年我國每萬美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3.8噸,是美國的3.8倍,日本的6.9倍, 歐盟的 6.3倍,巴西的7倍,印度的1.6倍①。

“十三五”綱要已明確提出,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在研究經濟效率的同時,把二氧化碳排放量納入經濟發展評價指標,利用經濟模型對我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進行評價,對于推進低碳發展、提高低碳經濟發展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國內外關于低碳經濟的研究

(一)國外學者關于低碳經濟的相關研究

2003年,英國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認為低碳經濟是通過低碳消耗和低污染以獲得高產出,通過應用先進的技術來推動經濟的發展。J. A. Duro 和 E. Padilla利用 theil 指數分解法,證實影響碳排放差異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1]。Kei Gomi,Koji Shimada等對建立區域低碳社會進行了研究,認為區域發展應該建立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制定二氧化碳排放的長期計劃,通過溫和的經濟增長來實現目標和計劃[2]。M. David等分析了不同國家及部門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并給出相應政策建議[3]。Toshihiko Nakata,Mikhail Rodionov等認為全球應通過構建一個新的能源系統向低碳社會轉型,常規的能源系統側重于世界能源供給與需求網絡,新的能源系統應該是立足于減少全球碳排放,更改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的創新系統[4]。Fankhauser S借鑒英國的經驗,為碳減排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實際可行的建議。他認為,給碳定價是至關重要的,但低碳還必須解決更廣泛的市場、投資的政策和行為失敗問題,這反過來提高政策的復雜性和協調的問題。碳轉型主要是革命的生產,而不是消費。供應方面的創新和需求需要調整生活方式和行為,但前者占主導地位[5]。Xue J, Watanabe S.通過分析日本的碳排放現狀,對日本政府對氣候管理和能源管理的研究,結果發現,日本廣泛開展能源外交、建設能源儲備、大力發展新能源以保障能源供給,推動了日本傳統社會向“新型低碳社會”的轉變。日本的氣候政策和能源政策對于發展我國的低碳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6]。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針對碳排放和能源政策的研究,對于我國相關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中國學者關于低碳經濟方面的研究

1.對低碳經濟效率評價的相關研究。陳詩一基于SBM-DDF-AAM低碳經濟分析理論機制,構建了低碳轉型進程的動態評估指數,并對改革以來中國各省級地區的低碳經濟轉型進程進行評估和預測[7]。朱承亮在考慮非期望產出SO2和COD的基礎上,基于產出角度的SBM-Undesirable模型,從效率視角對節能減排約束下中國綠色經濟績效進行了研究,發現:考察期內效率較低的省份全部為西部省份,但效率較高的省份未必全部為東部省份,個別西部省份在一些年份均處于生產前沿;中國經濟增長效率區域差異明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增強環境治理強度及能力對經濟增長效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8]。劉瑞翔利用了生產率指數構建與分解方法,發現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是中國環境無效率的主要來源[9]。周瑩在“壓力-狀態-響應”框架下構建了省域低碳經濟運行狀況綜合評價指標體系[10]。相關學者對省域低碳經濟效率的相關研究,主要是通過構建低碳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分析各省低碳發展的差異,進而對各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2.對低碳經濟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林伯強得出對我國碳排放影響較為顯著的因素包括經濟增長、收入增加和能源強度[11]。涂正革發現:經濟規模每增長1個百分點,碳排放量平均增加15百萬噸(MT);不同行業間經濟增長的邊際碳排放量差異很大,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促進節能技術與工藝創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實現中國低碳發展的必經之路[12]。李濤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回歸,考察了影響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因素,認為產業結構對改善碳排放效率最有成效。史亞東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測算了我國主要能耗行業在碳減排約束下的能源利用效率,發現碳減排約束對能源利用效率有顯著的影響[1314]。賈登勛利用Tobit模型研究了低碳經濟發展效率的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結果顯示,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消耗強度與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負相關[15]。

中國學者主要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回歸等方法來研究我國的碳排放和低碳經濟發展,主要采用數據包絡分析等方法,研究影響碳排放的相關因素,進而探索改善碳減排的措施,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4.低碳經濟效率極低(有效值低于0.45)地區有:河南、四川、重慶、貴州、甘肅、河北、山西等7省,說明這些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形勢迫切。例如山西省,GDP為12 113億元,CO2排放量為10 396萬噸,資本存量為11 511億元,勞動力人口為1 790萬人,能源消耗為19 336萬噸。山西省是明顯的高排放、高能耗省份,產出并沒有高出平均水平,低碳經濟效率極低。甘肅省,GDP為5 650億元,CO2排放量為4 048萬噸,資本存量為6 155億元,勞動力人口為1 492萬人,能源消耗為7 007萬噸。甘肅省各項指標都很低,但其低產出是低碳效率極低的最主要原因。

四、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采用基于交叉評價DEA方法,測度和評價了2012年中國30個省份的低碳經濟效率,避免了傳統DEA模型中權重依賴性的缺陷。

研究表明,2012年中國區域低碳經濟效率基本上呈現東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分布,且省際差異明顯。從區域層面上看,低碳經濟效率東部為0.68,中部為0.58,西部為0.48,同時,從省際層面上,各省低碳經濟效率差異較大。廣東、福建、上海、浙江、江蘇、湖北、海南等7個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好。河南、四川、重慶、貴州、甘肅、河北、山西等7省,這些地區低碳經濟效率最低。在資源與環境的約束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低碳經濟效率低下的主要來源。在明確了省際低碳經濟效率差異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分析每個省市效率低下的原因,考慮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現狀和產業結構布局,進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碳減排戰略,有的放矢。例如,山西省是我國主要煤炭產區,屬于傳統能源大省,煤炭開采與加工對地區碳排放影響較為顯著。山西高能耗行業所占比重達到53%,因此其低碳化進程中,應加大煤炭開發使用領域的技術投資,強化高能耗行業研發管理力度。

(二)提高低碳經濟發展效率的手段

1.發展低碳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在低碳經濟背景下,中國應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加快工業內部結構調整,擴大清潔能源的利用,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以提高能源效率。以“高能耗、高產出”的遼寧省為例,應當在產出不減少的情況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2.發展低碳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嚴格限制“高能耗、低產出”產業的發展。從源頭減少碳排放,比如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減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以山西省為例,面對其高排放、高能耗的發展特征,產業轉型升級是當務之急。

3.提倡低碳消費與環境保護。發展低碳經濟與低碳消費直接關聯。要求在大幅度提高經濟指標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只有通過節能減排、要素重置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改善才是低碳轉型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4.鼓勵自主研發,加大技術投入強度,完善碳權交易平臺和碳基金運營模式。完善碳交易平臺,將碳排放納入效率評價體系,激發企業減排的積極性。政府為低碳技術的研發提供資金撥款,同時鼓勵民間投資,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政策與資金支持。

注釋:

①此處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中二氧化碳數據來源于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

[參考文獻]

[1]Duro Juan Antonio, Padilla Emilio . International inequalities in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 A decomposition methodology by kaya factors[J] . Energy Economics , 2006,28(2):170187.

[2]Kei Gomi, Koji Shimada, Yuzuru Matsuoka, et al. Scenario Study for a Regional Low carbon Society[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 2007(2):121131.

[3]David M, Christopher Y. Achieving deep reductions in US transpor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cenario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Energy Policy , 2009,37(12):550559.

[4]Nakata T, Rodionov M, Silva D, et al. Shift to a low carbon society through energy systems design[J].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0,53(1):134143.

[5]Fankhauser S.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a lowcarbon economy: lessons from the UK[J]. Climate Policy, 2013,13(3):345362.

[6]Xue J, Watanabe S. Low Carbon Economy in Japan[J],Handbook of clean energy systems,2015(6):37193753.

[7]陳詩一.中國各地區低碳經濟轉型進程評估[J].經濟研究,2012(8):3244.

第3篇

(長江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摘要:結合影響低碳競爭力的因素,從四個維度建立省域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首批低碳試點的五個省份進行對比分析,進而評價湖北省低碳競爭力水平。結果表明,湖北省在五省比較中無明顯優勢指標,整體低碳競爭力處于中游水平。最后,從優化產業結構、轉變能源消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建立區域間低碳發展的溝通機制等五個方面給出提升湖北省低碳競爭力的建議。

關鍵詞 :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比較;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5-1239-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53

收稿日期:2014-11-0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BJY081);湖北省軟科學項目(2013BDF047)

作者簡介:韓 蕾(1989-),女,湖北孝感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低碳經濟,(電話)15827717572(電子信箱)chqshelen@163.com;

通信作者,吳 杰(1964-),女,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財務與會計方面的研究,(電話)13972387688(電子信箱)535075345@qq.com。

自從“低碳經濟”的說法被廣泛接受后,低碳經濟發展逐漸被提上議程,各國要求發展低碳經濟的主張不謀而合。2010年我國開始實行低碳省份和城市試點,對省域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北與廣東、遼寧、云南、陜西一起成為國家首批低碳試點省份。地區之爭轉向區域低碳經濟發展之爭,地區整體競爭力水平將主要取決于低碳競爭力的強弱。試點五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狀況各有差異,通過比較分析其低碳競爭力狀況可以了解湖北省低碳競爭力在試點五省中的地位,進而探索適合湖北省自身發展的途徑,為湖北省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決策提供參考。

1 低碳競爭力

低碳競爭力是一種能力,強調在低碳前提下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低碳競爭力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通過技術手段、開發新能源等手段推動經濟向低碳模式轉變,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能力[1]。

有關低碳經濟的研究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研究的熱點,有不少國內學者對地區低碳競爭力評價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加以實證研究。馮碧梅[2]設計了一個“五級疊加”的評價指標體系,從自然、產業、人文三大生態系統視角評價了湖北省低碳經濟發展情況;張小軍[3]構建了一個硬指標和軟指標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從低碳能源、產業、產出和環境這四個方面來評價低碳競爭力;楊念等[4]從效率情況、環境狀況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構建河北省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分別從高中低碳區中選取出浙、魯、豫、晉四個省份與之進行對比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江正平等[5]的省域低碳經濟評價體系著眼于低碳經濟的四個核心要素,對全國的30個省份進行層次分析,并根據結果最終將其歸為四個類別,即低碳區、相對低碳區、相對高碳區和高碳區;鄭仕華[6]建立了共58個三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涵蓋了經濟發展層面、社會發展層面、科技發展層面、環境發展層面和動態發展層面,綜合運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兩種方法分析了全國30個省(市)的低碳發展水平,并根據結果將其按層次分類;程東祥[7]的區域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指出要素之間存在著灰色關系;金小琴等[8]對中國西部的12個省(市、地區)低碳競爭力進行評價,依據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將其區分為低、中、高碳三檔。

上述研究主要是評價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參差不齊,尚未有統一的標準,關于試點五省低碳競爭力的測度研究更是屈指可數。一個地區低碳競爭力的評價研究有助于了解區域的競爭優、劣勢,也是地區有針對性地制定低碳政策的關鍵,有助于推動地區低碳發展。

2 省域低碳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和指標的選取需要考慮影響低碳競爭力的因素。已有研究顯示,提高能源效率能有效減少碳排放[9],而能源強度越低越有利于減少碳排放增長[10],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都是影響碳排放量的聯動因素,此外,居民生活消費情況、單位GDP增長能源消耗量等因素也會引起碳排放量的變化。

綜合看來,影響省域低碳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涵蓋經濟、能源效率和環境以及發展潛力等方面。以國內學者建立的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為參考,從低碳產業競爭力、低碳環境競爭力、低碳效率競爭力和低碳發展競爭力四個維度出發,構建省域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表1),共19個指標。

3 數據來源與處理

選取2012年低碳試點五省的各指標數據進行研究,其中碳排放總量指標來源于北京數匯通環境研究所,其他指標數據分別來源于2013年遼寧、湖北、廣東、云南和陜西各省的統計年鑒及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等,其中部分數據通過計算得到。選用層次分析法,首先建立起層次結構模型,再通過構造兩兩判斷矩陣計算各層次元素的權重及檢驗一致性[11]。

3.1 構造層次分析模型

由表1可知,整個低碳競爭力評價體系由三個層次構成,分別是目標層A(低碳競爭力)、準則層B(低碳產業、環境、效率、發展競爭力)和指標層C(各級子指標)。

3.2 建立判斷矩陣

AHP主要是人們對各個層次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判斷,將這些判斷以數值形式排列矩陣得出判斷矩陣。判斷矩陣是以上一層次某因素為基準,判斷本層次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采用Satty 1-9標度法。

3.3 計算相對權重

假定有n個指標A1,A2,……,An,其重要程度分別為w1,w2,……,wn。兩兩比較它們的重要程度得到一個n×n的兩兩判斷矩陣A,則

3.4 一致性檢驗

根據上述步驟描述,指標體系的兩兩判斷矩陣如表2至表6所示。結果顯示,各個判斷矩陣都符合CR<0.1,通過了一致性檢驗。

3.5 指標標準化處理

按照層次分析法選取反映低碳競爭力的19個指標作為初始變量,對遼寧、湖北、廣東、云南和陜西5省2012年低碳競爭力情況進行分析。表7為各省2012年各項指標的初始數據。

首先把指標體系中的所有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由于有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的分別,為了使統計口徑保持一致,對正向指標采用公式Zij=(Cij-Cijmin)/(Cijmax-Cijmin),逆向指標則采用公式Zij=(Cijmax-Cij)/(Cijmax-Cijmin)進行標準化處理,結果如表8所示。

采用線性加權的方法,用各個標準化后的指標值分別與對應的各指標權重相乘,然后相加,最后得出低碳試點五省的低碳競爭力綜合得分(表9)。

4 湖北省低碳競爭力評價

由表8可知,試點五省的低碳綜合競爭力強弱排名依次為:廣東、陜西、湖北、云南、遼寧。四大指標層的具體得分和排名情況存在著明顯差異,其中廣東在四大指標層得分處于絕對領先地位,位列第一,其他省份表現各有不同。湖北省在低碳產業、低碳環境和低碳發展三個競爭力的比值均低于試點五省的平均值,只有低碳效率競爭力具有相對優勢,湖北省低碳競爭力排名情況如表10所示。

4.1 低碳產業競爭力

湖北省的低碳產業競爭力在試點五省中處于第三位。這是由于湖北省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能源消耗需求大,總體產業結構偏重,雖然近年來湖北省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但第二產業占比重超過50.00%,主要還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2012年湖北省重工業占比高達65.42%,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廣東、云南相比還有相當的提升空間。

4.2 低碳環境競爭力

在試點五省中,湖北省低碳環境競爭力排名第四,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從具體指標分析來看,湖北省森林覆蓋率最低;煤炭資源消耗所占比重僅低于陜西,處在倒數第二位;生活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最低。此外,近年來湖北省也在不斷承接著國內的產業轉移,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還需要一定的過程,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影響著湖北的低碳環境競爭力。

4.3 低碳效率競爭力

低碳效率競爭力是整個低碳競爭力的關鍵,所占權重也較大,這一指標層所有指標均為逆向指標。廣東省碳排放總量最大,居于末位,湖北省處第三位;人均碳排量是相對指標,能動態地反映各省碳排放情況,湖北人均碳排量排名第三,居于云南和廣東之后;人均生活消費碳排量是在考慮消除人口因素基礎上考察居民低碳生活水平的指標,湖北排名第二位,僅次于云南,這主要是與居民消費習慣及消費模式有關,湖北居民低碳生活水平相對較高;萬元GDP能耗指標和碳排放強度指標都是衡量低碳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標,湖北分別列居第三位和第二位,說明湖北還需重點提高低碳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4.4 低碳發展競爭力

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額體現的是對工業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廣東投入最多,其次是陜西,湖北列于第四位;R&D經費投入強度折射出的是地區對科學研究的投入多少和重視程度,在這一指標上廣東排第一,其次是陜西,湖北排名第三,湖北省科研經費投入還有待加強;研發人員是科技進步的中堅力量,規模以上企業研發人員和高技術產業研發人員這兩個指標湖北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這與湖北省大力引進人才、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環境污染治理投入強度湖北和廣東并列第二位,僅次于遼寧,說明湖北還比較重視環境污染治理,遼寧省在早期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而后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治理環境污染,鑒于此,湖北在發展經濟時必須堅持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5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對試點五省的低碳競爭力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湖北省在試點五省中低碳競爭力處于中等水平。但綜合比較結果顯示,湖北省與排名第一的廣東省差距還是比較大,湖北省發展低碳經濟還任重道遠,要提升湖北省低碳競爭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優化產業結構,著力發展第三產業。湖北省表現出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量較大的特征:產業結構仍以工業為主,偏重化工業特征明顯,鋼鐵、化工、電力、汽車制造等行業在湖北省工業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縱觀試點五省,低碳產業競爭力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廣東和云南,這主要得益于兩省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較高,這兩省也是五省中僅有的兩個第三產業占比重超過40%的省份。湖北省應該充分借鑒其經驗,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

2)加強環境基礎建設,轉變能源消費方式。森林、綠地等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力軍,能有效增強碳匯。植樹造林、保護好現有的綠地生態環境對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碳匯也十分重要。在低碳環境競爭力排名中,廣東、云南仍然名列前茅。云南省是旅游大省,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高、突發環境事件概率最低,比較注重環境保護。反觀湖北省,不僅是煤炭消耗大省,森林覆蓋率指標還是明顯的劣勢指標,基礎環境建設還是需要努力的方向。清潔能源的開發在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還有非常大的前景,大力開發和使用清潔能源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

3)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經濟要發展,能源消耗必不可少,隨著湖北省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能源消耗增加將是必然趨勢,實現低碳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迫在眉睫,廣東省在這方面起了良好的經驗示范作用。廣東省經濟實力十分雄厚、科技發達,在能源消耗控制方面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在低碳效率指標上占據絕對優勢。湖北省需要經濟發展和技術提高兩手抓,使得能源消費碳足跡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保持一致。

4)政府積極引導,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湖北省在居民生活低碳消費方面做得比較好,需要繼續保持。政府在低碳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積極引導鼓勵低碳消費、倡導低碳生活、呼吁全社會開展低碳行動是非常必要的。同時,政府還要加大對重點科研項目、環境保護及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資力度,為各項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堅強后盾。

5)建立區域間低碳發展的溝通機制[12]。湖北省被列為低碳試點省份后,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也在逐步建設完善中,這也為湖北省全面提升低碳競爭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湖北省內低碳示范基地、低碳產業園以及試點省份之間應該建立起長效溝通機制,及時交流經驗,定期公開低碳發展等方面的信息,以點帶面,推動區域低碳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建中,袁小量.區域低碳競爭力系統結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2):26-29.

[2] 馮碧梅.湖北省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3):54-58.

[3] 張小軍.關于低碳經濟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的研究[J].商業時代,2011(34):16-17.

[4] 楊 念,孫文生,王蔚宇.河北省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發展水平評價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7):3917-3921.

[5] 江正平,張 偉,雷 亮.省域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測評[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212-216.

[6] 鄭仕華.省域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J].城市問題,2013(11):61-66.

[7] 程東祥.區域低碳競爭力系統分析與評價研究[J].生態經濟,2013(5):47-51.

[8] 金小琴,杜受祜.西部地區低碳競爭力評價[J].生態學報,2013(4):1260-1267.

[9] 馮相昭,鄒 驥.中國CO2排放趨勢的經濟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43-47.

[10] 汪宏韜.基于LMDI的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5):143-146.

[11] 周德群,方志耕.系統工程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第4篇

關鍵詞:大型沼氣;推廣;可行性分析

近幾十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和農村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國家立足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將農村沼氣作為重點項目之一,逐年加大投資力度,很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沼氣建設,投入大量資金,農村沼氣已從小范圍試點示范向大規模建設推進。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的大型沼氣工程為例,對大型沼氣項目建設的可行性進行分析,為在全國范圍內適宜地區推廣建設大型沼氣項目奠定理論基礎。

一、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又稱財務評價,主要是從項目層次出發,通過對項目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財務生存能力的分析,判定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因為竇店模式是以政府的一次性投資為主,一般不存在債務資金,也不存在數額較大的維持運營資金,因此在財務分析時,不考慮其償債能力和財務生存能力,只進行盈利能力分析。具體分析步驟是:財務費用和效益估算編制現金流量表;計算相關指標分析財務可行性和抗風險能力。

(一)財務費用和效益估算

財務分析時,只估算農村戶用沼氣池的直接費用和效益。

1、費用流量(CO)

(1)初始投資

北京市房山區大部分大型沼氣站采取區政府、鎮政府和村委籌資的方式建成,初始投資一般為200萬元左右。

(2)運營維護費

根據對竇店鎮大型沼氣站的調研,沼氣站運營費用主要有:原材料為雞鴨牛糞,就近購買,每年約需18000元;由兩名村民兼職維護沼氣站的運營或者外地農民工,工資一般為每月800元,每年約需19200元;壽命期內部分設備每年檢修一次,每次約2000元;不計算稅費等,其他費用如電費等每年約3000元;合計42200元每年。

(3)折舊額

項目當年建設,當年投入使用,壽命按10年計算。

2、效益流量(CI)

每口沼氣池的直接效益是因其提供的熱能而為農戶節約的開支,正常每天產沼氣約800立方,市場價格每立方1.8元-2.5元,按每立方1.8元價格計算,則每年直接效益約為525600元,計算期第1年按減半計算。

設定行業基準收益率為10%,現金流量表如表1所示。

(二)財務內部收益率

財務內部收益率是指項目在整個計算期內各年財務凈現金流量的現值之和等于零時的折現率,也就是使項目的財務凈現值等于零時的折現率。財務內部收益率是反映項目實際收益率的一個動態指標,該指標越大越好。一般情況下,財務內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準收益率時,項目可行。

其計算公式

式中:FIRR為財務內部收益率;CI和CO分別為t年的現金流入和流出;FIRR為財務內部收益率。

當假定收益率為15%時,累計凈現值為34679元,收益率為16%時,累計凈現值為-51950元,采用插值法計算可得大型沼氣工程的財務內部收益率為15.4%。大于行業基準利率10%,項目可行。

(三)財務凈現值

財務凈現值是按設定的基準收益率計算的項目計算期內凈現金流量的現值之和,其計算公式

IC為行業基準收益率,這里取10%。經計算,戶用沼氣池的財務凈現值約為643842元,大于0,項目可行。

(四)投資回收期

投資回收期是指以項目的凈收益回收項目投資所需的時間,一般用未經折現(或折現)的凈現金流量和累計凈現金流量(或累計凈現值)計算靜態投資回收期(或動態投資回收期),計算公式為:

式中:Pt為投資回收期;T為各年累計凈現金流量(或累計凈現值)首次為正值或零時的年數。

(五)指標分析

戶用沼氣池的財務內部收益率為10.89%,大于行業基準收益率7%;財務凈現值為2648731元,大于0,因而建造大型沼氣站在財務上是可行的。其靜態和動態投資回收期分別只有9.22年和15.23年,表明項目投資回收期很短,抗風險能力強。

二、經濟分析

經濟分析又稱國民經濟評價,是從國家整體角度考察項目的效益和費用,用社會折現率等經濟參數,分析計算項目對國民經濟的凈貢獻,評價項目的經濟合理性。從社會經濟資源配置角度出發,分析大型沼氣項目建設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以及社會為項目建設所付出的代價,從而考察其經濟合理性。與財務分析不同,在經濟分析時,除識別直接費用和效益外,還需識別間接費用和效益,在此基礎上,編制經濟費用效益流量表,并計算經濟凈現值和經濟內部收益率。

(一)經濟費用和效益估算

1、費用流量(C)

(1)直接費用

可在財務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相關數據取得。因建設投資中主要投入物如儀器設備等物資價格都反映了市場價格,并不存在扭曲現象,也不存在稅收、利息等在經濟分析時必須剔出的轉移支付,因此,經濟分析時的直接費用應與財務分析時的費用相同,即C=CO。

(2)間接費用

農村戶用沼氣不存在負外部性,因此,其間接費用可忽略不計。

2、效益流量(B)

(1)直接效益(B直接)

戶用沼氣池的產出所替代的原煤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因此,其直接效益應與財務分析時的效益相同,即B直接=CI。

(2)間接效益

間接效益指由項目引起,在直接效益中沒有得到反映的效益。對于農村戶用沼氣池來說,主要包括環境價值和資源價值。

環境價值主要是指由于沼氣站的建設,禽畜糞便進入發酵池經發酵后轉化為熱能和無害化的有機肥,極大地減少了隨處堆放傾倒糞便對環境的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空氣的污染以及因為隨處堆放傾倒禽畜糞便所引起的蚊蠅孽生,殺滅了大量的寄生蟲卵和傳染病菌,改善了農戶的生存環境,減少了疾病發生。農村戶用沼氣池的環境價值可用支付意愿法來計算,其價值相當于農戶因修建了沼氣池改善環境衛生而愿意為這個項目支付價格。通過調查問卷可以得出計算得該村農戶的支付意愿的加權平均值約為每戶380元/年,以沼氣站供應800戶計算,則V1=304000元。

資源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沼氣池的使用而減少了傳統的植被砍伐;另一方面,沼液、沼渣中不僅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而且還有許多生物活性物質。由于這些物質的存在使得沼渣、沼液既可作為良好的營養素施于田地,又可有效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還能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農作物品質、節約養殖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因而,沼液、沼渣可起到部分替代化肥、農藥的作用。這部分不易量化,暫不予計算在內。

因此:間接=304000+0=304000元。計算期第1年其間接效益按減半計算。現金流量表如表2所示。

(二)經濟內部收益率

經濟內部收益率的計算公式

式中:B分別表示C年的效益流量和費用流量,為經濟內部收益率。運用插值法求得戶用沼氣池的經濟內部收益率為32%,大于社會折現率10%,表明項目資源配置效率達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

(三)經濟凈現值

經濟凈現值的計算公式

式中:is為社會折現率,取8%。經計算,戶用沼氣池經濟凈現值約為247萬元,大于零,表明項目可以達到符合社會折現率要求的效率水平,從經濟資源配置的角度可以被接受。

三、結論

本文著重從微觀層面項目的角度進行了財務分析和從宏觀層面社會經濟資源有效配置的角度進行了經濟分析。結果表明,建造大型沼氣項目不僅從財務方面和資源配置方面來看都是可行的,同時還應看到財務評價的投資回收期時間較長,因而現階段需要政府扶持。從經濟評價的角度來看,經濟凈現值和經濟內部收益率遠大于財務凈現值和財務內部收益率,其環境和資源價值尤為顯著,既有效配置了資源,又提高了經濟效率,從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看更具有推廣價值,同時大型沼氣規模化程度高,政府資金支持提供強大保障,管理較為便利,技術和市場的創新空間大,優勢明顯,發展前景更為廣闊,同時也為發展低碳經濟、節能減排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建設項目經濟評論方法與參數[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22).

第5篇

【關鍵詞】天然氣加氣站;設備規模;經濟配置問題

低碳理念的不斷深入,加上環境保護的緊迫性,使天然氣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利用天然氣代替不可再生能源例如汽油等作為汽車燃料,十分符合當下的環保要求。借助天然氣的低排放,能夠有效解決城市大氣污染的問題。因此,在此基礎上對天然氣加氣站的建設就十分必要。

一、天然氣加氣站設備規模經濟分析

天然氣加氣站主要由六個部分組成:天然氣壓縮系統、壓縮天然氣儲存系統、控制系統、壓縮天然氣售氣系統、天然氣凈化干燥系統、調壓計量系統。關于天然氣加氣站設備規模經濟主要是由經濟規模決定的,而經濟規模石油壓縮系統與儲存系統決定的。

1.天然氣加氣站壓縮系統

天然氣壓縮系統主要有進氣緩沖罐、壓縮機主機、系統、冷卻系統這幾個主要系統組成。壓縮機主機不僅是壓縮系統的核心,更是整個天然氣加氣站的核心。壓縮機屬于連續性生產設備,為了能夠有效減少壓縮機的頻繁開停機次數,減小設備的磨損,延長設備的使用年限,增設儲氣系統就顯得十分重要,另外也能夠保證設備安全、可靠運行。

一般的壓縮機設備采用往復式。壓縮機的進氣壓力一般在0.035至9MPa,加氣站壓縮機的排氣壓力普遍是25MPa,雖然有的能夠達到28甚至是32MPa,但是排氣壓力在25MPa時是最經濟、可靠的。筆者推薦采用國產壓縮機,雖然我國在產生壓縮機方面起步較晚,但是目前生產出來的壓縮機質量并不遜色與國外產品。見下表:

通過具體的比較可以發現我國的加工精度之所以沒有跟上來,是因為還未達到一定的加工水平。但是我國國產壓縮機的成套價格遠低于進口壓縮機,并且不管是從配件供應還是售后服務都更有保障,因此從經濟的角度而言采用國產壓縮機更能減小經濟損失。

2.天然氣加氣站儲存系統

天然氣加氣站儲氣系統主要是為了彌補壓縮機排量的不足。主要的儲氣方式有氣瓶、打井以及儲氣罐三種。通過具體的比較發現,采用地下儲氣井儲氣的方式不僅存在經濟優勢同時安全性能較好。在建設地下儲氣井時,首先需要符合國家以及行業現行的技術標準,其次硬要符合車用壓縮天然氣H2S≤15mg/m3,露點小于54℃,儲存壓力≤25MPa。還需要設置進氣口、排氣口、排污閥、壓力表、安全閥等,為了能夠保證氣體干燥還要假設排液管。

二、解決天然氣加氣站設備規模經濟配置問題的具體措施

關于解決天然氣加氣站設備規模經濟配置問題,主要考慮到加氣站服務對象、數量、加氣時間、壓縮機容積流量選定與數量、壓力容器的尺寸、壓力容器壓力組分類、充氣軟管數量的選擇等。

1.關于壓縮機的選擇計算

參考目前國家頒布的相關技術標準,壓縮機最佳的開機時間為10至12小時,在壓縮機型號選擇相同的基礎上裝機數量最多3臺。假設呀隨機每天開機時間為12小時,為了保證經濟成本,壓縮機每小時生產氣量按照公式Q總=Vopt/H,其中Q總為壓縮機小時生產力量,m3/h;Vopt為加氣站每日生產天然氣氣體規模,Vopt=10000m3/d,H為壓縮機日開機時間。

考慮到加氣站經濟規模,而壓縮機生產性能又與加氣站經濟規模有關系,因此采用壓縮機組合生產方案能夠更好的降低經營成本。針對組合式方案要根據加氣站具體情況而言,但是主要利用以下四個參數衡量其生產性能,即:組合生產方案實現經濟規模系數K、單位經濟氣量電耗E、生產適應性S、投資經濟性G。

2.關于儲氣井的設計計算

選擇適當的初期設備能夠在延長壓縮機工作時長的基礎上提高儲氣井的容積利用率。如果出現選取不當的情況,不僅增加了加氣站的造價,還會造成資源浪費。考慮到汽車加氣受到的外界影響比較明顯,在一天之內會呈現出波峰與波谷的起伏,針對在加氣高峰期滿足汽車加氣要求是提高加氣站經濟效益的重點。

假設每天出現兩個加氣高峰期,通過公式q儲=5000Nm3/d,同時算出壓縮因子最后就能夠算出最佳的儲氣井總容積為18m3。通過實際的實踐發現當儲氣井的相對容積越大時,總容積的利用率越小。假設每天出現三個加氣高峰期,儲氣井總容積為12m3。假設每天有4個加氣高峰期,并且日生產氣量都集中在高峰期,得到儲氣井總容積為9m3。最后從經濟方面進行比較,由于低碳經濟的推廣,關于天然氣加氣站的建設規模都在逐漸變化,已經不能滿足正常汽車的加氣需求,大多數都屬于超負荷運行狀態。但是無論是采用大排量的壓縮機還是增大儲氣井的容積,都會導致投資成本的增加。

三、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目前的加氣站規模設備配置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而其中部分加氣站超負荷運行的現象較為嚴重,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由地理、社會環境以及具體政策等造成的。我國在大力發展天然氣加氣站的同時要盡快完善相關標準建設,快速推動天然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汪貴,王靈軍,吳惠芳.淺析CNG加氣站高壓儲氣方式[J].天然氣與石油,2012,11(05):103

第6篇

The research into carbon footprint is now of more and more conce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also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ies and possibl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in textile industry.

低碳經濟的基本觀點有兩個:第一,它是把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一直到回收、廢棄的整個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達到零排放;第二,它將整個社會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費生態化,保證國民經濟向著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2006年,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牽頭作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 1% 的GDP投入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可以避免將來每年 5% ~ 20% 的GDP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200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一、發達國家為發展低碳經濟所作出的承諾

低碳經濟的概念是2003年在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正式提出來的。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表 1 是部分發達國家為發展低碳經濟而作出的承諾。

二、紡織行業節能減排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2009年5月,中國政府公布落實“巴厘路線圖(Bali Roadmap)”的文件,闡述中國關于哥本哈根會議落實巴厘路線圖的立場和主張。2009年9月,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了中國今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同年11月,總理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國2020年降低碳強度的目標: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 ~ 45%。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加工及出口國,紡織工業一直是出口優勢產業。但由于受國內紡織工業整體水平的限制,整個行業還沒有完全擺脫高能耗、高排放及勞動密集型的狀態。2010年1月,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別指出,加強淘汰紡織業的落后產能工作。會議對輕工、紡織等重點行業近期淘汰落后產能提出了具體目標任務。2010年5月27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各地下達了2010年 18 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任務,其中涉及紡織服裝業的內容主要有,印染產業淘汰 31.3 億m相關產能,化纖產業淘汰 55.8 萬t相關產能。2010年8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社會公告制革、印染、化纖等 3 個行業中遭到淘汰的落后產能企業,其中涉及到印染企業 201 家。2010年12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為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2010年本)》,其中涉及紡織行業的有 35 項。政府對紡織行業節能減排的規劃從宏觀到具體,并在年底以專文的形式對減排的具體工作做出了指導,紡織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迫在眉睫。

三、控制或減少碳排放的方法及其特點

1.碳關稅

碳關稅是指對高耗能產品特別征收的CO2排放關稅,最初用于歐盟針對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課征商品進口稅,以避免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后,歐盟國家所生產的商品遭受不公平的競爭。2009年6月22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從2020年起,對來自不實施碳排限額國家(包括中國)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

但是對于碳關稅征收的合法性問題學術界尚存在爭議。事實上碳關稅的征收一方面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自由貿易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另一方面違背了《京都議定書》確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將會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大打擊,對發展中國家明顯不公平。大多數學者認為,碳關稅與WTO的基本原則是相悖的,其實質是“以環境保護之名,行貿易壁壘之實”。

2.碳交易

碳交易指的是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權的交易,它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反映出CO2排放權的交易和讓渡。碳交易的基本規則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向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碳交易是以市場的方式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手段。

3.碳足跡

碳足跡是從生命周期理論出發,分析產品生命周期內直接與間接碳排放數量的一種方法。目前國際上對于碳足跡的定義尚未有統一的表述,各研究機構及研究人員對碳足跡的定義見表 2。

其中,以英國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所提出的定義較為全面、準確。在定義中,碳足跡的描述不僅包括了CO2,還包括其他 5 種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包括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氫氟碳化合物(HFC)、全氟化合物(PFC)和六氟化硫(SF6)的系列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的碳足跡通過CO2當量來進行計算。整個產品的碳足跡通過全球變暖潛值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即單位質量的某種溫室氣體排放在給定時期內(比如 100 年),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與CO2的相對比值來量化。

在上述 3 種控制碳排放的方法中,碳關稅由于實施的合法性遭到眾多國家的質疑,其本質是一個國際政治經濟問題,已經失去減少碳排放的意義,不僅在理論上缺乏支持前提和基礎,在實踐上也難以實現,暫時還不能用來有效地控制或減少碳排放問題。碳交易的著眼點是宏觀層面,并不能具體到某一產品的碳排放層面上,而且碳交易的排放價格由于市場的原因,有較大的波動性,會增加企業的遵從成本。要減少此波動性,只能依靠市場制度的完善和市場主體自身意識的提高,故碳交易的減排成本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以碳交易的方式引導具體部門的節能減排工作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碳足跡評價方法則為紡織企業從源頭上實施節能減排提供了可能性。對紡織品實施碳足跡評價將引導國家實行產業結構升級,逐步淘汰落后產能。

四、碳足跡的計算方法及比較

碳足跡概念的提出從產品生命周期評價的角度出發,將與企業生產和個人活動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考慮范圍,從而能夠從本質上分析碳排放的過程,進而為各企業和相關部門制定合理的減排計劃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

目前碳足跡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模型以過程分析為基礎,第二類模型以投入產出分析為基礎。

過程分析法以英國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基于生命周期評價法提出的碳足跡計算方法最為典型。運用上述方法計算碳足跡的方法步驟如下,首先是繪制過程圖(流程圖),主要的流程圖有兩類:一是B2C,從原材料一直到廢棄物處理,包括所有材料、能量和廢棄物流通;二是B2B,即不包括消費環節。第二步是確認系統邊界并確定優先次序,系統邊界確定了產品碳足跡的范圍,即產品碳足跡評估應包括哪些生命周期階段、投入和產出,其確定的原則是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任何超過預期產品生命周期總排放量1%的任何單一排放源的排放量都必須包括在內。第三步是收集關于整個生命周期階段的材料數量、活動和排放系數的資料,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應當盡量使用原始數據,使得研究結果更為精確可信。第四步是進行碳足跡的計算,計算最根本的依據是質量平衡方程。最后是分析碳足跡計算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提高碳足跡分析的精確度。

由于允許在無法獲知原始數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二手數據,采用過程分析法計算得出的碳足跡分析結果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例如因無法具體統計各批產品在運輸及零售環節中的碳排放,采用平均值的替代算法會影響碳足跡的計算精確度。

投入產出法是目前比較成熟的經濟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W・Leontief提出的。Matthews等人在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會(WBCSD)對于碳足跡的定義的基礎上,結合投入產出模型與生命周期評價法建立了經濟投入產出 ― 生命周期評價模型。該方法可用于評價家庭、工業部門、企業部門以及各種組織的碳足跡。它將碳足跡的計算分為 3 個層次:第一層為組織正常運作中的直接碳排放的計算;第二層為為組織的正常運作提供能源部門的直接碳排放的計算;第三層為供應鏈全生命周期的直接和間接碳排放的計算。

由于該方法采用分部門的方式來計算碳排量,對于同一部門內不同批次的產品采用平均化的方式處理,其核算結果只能得到整個企業不同產品的平均數據,無法具體到某一產品的情況,因此并不適用于計算單一產品的碳足跡。

五、紡織品碳足跡及工業生態鏈碳足跡

參照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關于產品碳足跡的定義,可以界定紡織品碳足跡的定義,即紡織品從原材料的獲取到生產、運輸、銷售、使用以及廢棄物的處理過程中所排放的CO2及其他溫室氣體量的總和。

然而目前計算紡織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尚存在諸多困難,這是由于:(1)天然植物性纖維原料在農業生長過程中的碳足跡涉及到的不確定因素(如化學肥料使用等)較多,而且農業階段碳足跡的可控性效果欠佳,因此較難確定農業階段的碳足跡;(2)紡織品的使用周期和方法以及洗滌方式多種多樣,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計算使用階段及回收階段碳足跡的方法;(3)從農業到工業,再到產品使用階段乃至產品最終廢棄階段的整個鏈條較長,最終產品碳足跡的計算精確度難以保證。

基于以上原因,加之我國是紡織品服裝生產大國,從紡織原材料的生產加工直到成衣制造都有較強的生產能力和競爭力,而且工業階段的碳足跡可以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流程等方法來降低;而與此相比,我國天然植物性纖維的種植則基本處于粗放式經營的狀態,較難以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和降低農業生長階段的碳排。因此,可以嘗試將核算重點放在工業生態鏈上,研究范圍界定為從紡織原材料進廠直到最終成品出廠的整個工業生產過程。這樣就可以解決產品生產鏈長、農業階段和使用階段碳足跡核算困難等問題。參照產品碳足跡的概念,嘗試定義工業生態鏈碳足跡:紡織品在生產加工階段從原材料進廠之后直到最終成品出廠之前所涉及到的所有直接與間接碳排放量。

紡織品工業生態鏈碳足跡的計算采用過程分析法,計算過程如下:(1)繪制產品工業生產階段的工序流程圖,范圍包括從原材料進入工廠到成品出廠;(2)確認邊界,在此過程中應當及時更新信息并修正過程圖;(3)收集產品工業生產階段的材料數量、活動和排放系數的資料;(4)計算產品碳足跡,計算過程應盡量合理分配公共管理部分的碳足跡;(5)評估碳足跡計算的精確度。

選擇計算工業生態鏈碳足跡的目的在于重點抓住工業生產部分,進而有針對性地指導節能減排工作。計算工業生態鏈碳足跡,能夠使得同行業內同一產品類型的企業之間具有清晰的參考比較對象,促使企業自主采取節能減排措施以及使用先進技術減少單位產品的碳足跡。計算紡織品工業生態鏈碳足跡同時能夠有效地確定出工業生產階段碳排量較高的環節,引導相關部門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減排措施。

六、討論

碳足跡的研究有利于國家從一個全新的、更微觀的角度評估碳排放問題。在現階段碳足跡的研究中,不難發現以下一系列需要明確并思考的問題。

(1)邊界確定問題:由于碳足跡的概念缺乏明確的定義,導致計算過程中的邊界難以確定。對概念的充實完善應當成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點之一。

(2)數據選擇的一致性:不同的碳足跡理論對數據的使用與否具有不同的選擇。相關的研究人員應當增加實地調研的次數,完善碳足跡的核算方法。

(3)特殊數據計算的可靠性:參與生產過程的不同物質的碳排量的確定目前也是難點,例如印染部分助劑的碳排量如何計算,相關評估人員在碳足跡評估過程中需要多注重這部分碳足跡值的確定。

(4)評價指標的基準點:即產品的質量基準,對產品運用碳足跡評價必須建立在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的前提下進行。相關認證機構必須嚴格把握產品質量關,讓碳足跡評價建立在健康的競爭基礎之上。

(5)制定政策的可操作性:若碳足跡的評估成為落實環保政策的強制措施,國家是否已經做了充分的調研工作,是否充分了解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該如何應對隨著部分環保不達標企業的關閉而產生的就業問題,這些都是相關政策制定部門應當注意的問題。

七、結語

碳足跡的研究,給企業提供了一種核算生產階段碳排放的自檢方法。對于消費者而言,可以了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信息,促進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的良性互動。對于政府而言,使政府能夠從更微觀的角度監測高碳排環節,幫助政府制定紡織工業節能減排政策,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節能減排政策實施的效率,為國家調整產業結構提供抓手和技術支持。碳足跡認證的實施則能夠有效發揮認證制度在規范市場中的作用,其結果勢必會促使相關行業主動積極采用節能環保的高新技術,迎合時展的潮流。

參考文獻

[1] . 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3):345 359.

[2] 劉世錦.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徑研究[R]. 北京: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2010年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

業名單公告[EB/OL]. ,2010 08 08.

[4] 張建平. 嚴防國際貿易保護主動應對碳關稅[J]. 中國科技投資,2009 (10):52 53.

[5] 呂海霞. 碳關稅:全球金融危機下的新型綠色壁壘[J]. 中國物價,2009(10):46 48.

[6] POST. Carbon Footprint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R].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POSTnote268.

[7] Energetics. The Reality of Carbon Neutrality[R]. 2007.

[8] ETAP. The Carbon Trust Helps UK Businesses Reduc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R]. 2007.

[9] Wiedmann T,Minx J. 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J]. SA Research & Consulting,2007:9.

[10] Carbon Trust.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S]. UK:BSi,2008.

第7篇

【關鍵詞】:設計原則;總體框架;施工管理措施;現狀下激勵機制

一、 設計原則

1、 綠色建筑設計是建筑規劃師及設計師進行綠色生態建筑全過程設計指導,從建筑布局,景觀設計,到建筑護結構,內部格局以及系統設計,都存在建筑節能設計的極大空間,優秀的設計能夠在不增加投資甚至減少投資,大大節約建筑的運行成本,提升建筑品質的同時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損害。綠色建筑方案設計與結果評估 建筑物全年逐時能耗分析 小區熱環境,風環境,日照模擬評估,室內環境品質評估;自然通風,照明采光,熱舒適性評估 建筑圍護結構節能設計:墻體構造,遮陽,門窗幕墻系統節能方案設計 建設項目新能源資源分析、能源利用總體規劃節能空調系統技術經濟分析:熱泵應用,滯水層技術,空調系統節能技術 可再生能源技術可行性論證:太陽能光熱,太陽能光伏,風能應用,生物質能應用,其他綠色節能技術應用:光導管應用,節能電梯,智能照明,綠化,雨水與中水利用 。

2、 方案需因地制宜項目調研

(1)應結合當地的發展方向及當地特色來開展新城的低碳生態規劃工作,對當地的相關規劃及本地特色進行性一定的詳細調研。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a)開發區域現狀調研b)生態城管委會調研C)地區整體現狀調研.

(2)制定低碳生態指標體系

根據低碳生態規劃目標,制定生態規劃指標,并對各個指標的量化數值進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3)編制低碳生態指標實施導則

對低碳生態指標進行細化分解,將各個指標具體分解到落實層面,指導生態城的規劃和建設。

(4)低碳生態城經濟效益分析

詳細分析進行低碳規劃涉及到的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的增量投入及建筑方面的增量投入,并分析進行低碳生態規劃帶來的各方面的收益,包括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

(5)、制定低碳示范技術體系

針對開發區域的規劃制定低碳生態指標,充分考慮不同地塊的功能性質卻別,將指標融入地塊的規劃及設計中。

二、總體框架

綠色施工總體框架由施工管理、環境保護、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能與能源利用、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六個方面組成(圖1)。 這六個方面涵蓋了綠色施工的基本指標,同時包含了施工策劃、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的指標的子集。

圖1 綠色施工總體框架

項目經理部實施綠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組織管理、規劃管理、實施管理、評價管理和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五個方面。

三、 施工管理措施

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各項目部要成立由集團總公司公司、監理單位、施工總承包項目部單位負責人組成的工程項目“綠色施工管理領導小組”,負責工程項目綠色施工全面工作。

“綠色施工管理領導小組”應明確專人負責其單位職責范圍內的綠色施工管理工作,制定綠色施工管理責任制度,并組織實施。集團總公司責任集團總公司是工程項目綠色施工的責任主體單位,應向施工項目部單位提供建設工程綠色施工的相關資料,并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求施工單位整改或停工。施工項目部單位責任

集團總公司在內部考核文件及內部承包合同中對施工項目部單位的責任應約定如下:

施工項目部單位是建設工程的綠色施工管理的直接責任單位,負責具體實施綠色施工的各項工作要求,項目經理是綠色施工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建設工程實行施工總承包的,總承包項目部單位應對施工現場的綠色施工負總責。各專業分包單位應服從總承包項目部單位的綠色施工管理,并對所承包工程項目的綠色施工負責。總承包項目部單位應在施工組織設計中編制綠色施工技術措施或專項施工方案。總承包項目部單位應組織綠色施工教育培訓,增強施工人員綠色施工意識。總承包項目部單位應定期對施工現場綠色施工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做好檢查記錄。

在施工現場的辦公區和生活區應設置明顯的有節水、節能、節約材料等具體內容的警示標識,并按規定設置安全警示標志。施工前,總承包項目部單位應根據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施工現場環境保護和人員安全與健康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按照集團總公司提供的設計資料,總承包項目部單位應統籌規劃,合理組織一體化施工。施工合同中應約定施工單位綠色施工的權利、義務,及相關處罰措施,并應便于操作。

四、現狀下的激勵機制

綠色建筑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組成部分的低碳建筑的發展,必須意識先行。然而,現階段綠色建筑理念并未普及,人們綠色建筑意識淡薄。往往激勵企業注重短期的“低投入”、“高產出”,而這一“低投入”就必然伴隨著“高碳排”。因此,舊有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依然存在,并嚴重阻礙了綠色建筑在我國的推行。 一方面,我國經濟正處在快速發展及基礎設施的大量建設階段,由于缺乏先進、有效的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綠色技術,經濟仍停滯在高能耗、高排放發展的落后時期,這勢必帶來更多溫室氣體的排放; 另一方面,由于投入所限,至今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綠色低碳監測系統,也是我國發展低碳建筑的重要制約因素。有數據表明,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場所使用中央空調的能耗為普通建筑能耗的2―3倍,由于缺乏對大型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量的監測數據,不能及時觀測與控制這些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情況,因而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建筑能耗大戶高碳排的問題。 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不足,相關政策的缺位,以及目前我國科技水平和技術研發能力的限制、技術轉讓費高昂、產業結構的失調等,都極大地阻礙了低碳建筑的發展。

五、【結束語】在國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發展低碳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下,打造國際水平的綠色建筑將對綠色生態城市建設和推進綠色建筑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對于業主、建筑承包商、或物業管理單位而言,綠色建筑評價不但能幫助管理者發現建筑系統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更能極大的提升企業形象,提高建筑物出租率和商業回報。目前,我公司將推廣綠色建筑作為企業形象建設和社會責任之一。

【參考文獻】

1、 《綠色建筑概論》 劉加平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第8篇

關鍵詞:建設工程經濟;市場經濟;協調發展;關系

一、建設工程經濟的發展現狀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建筑行業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并顯著改善了人民生活。據相關數據,2001年以來,我國與建筑業密切相關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持續在15%以上的高位運行,建筑業總產值及利潤總額的增速也持續在20%左右。2013年開始,我國建筑行業總產值同比增長速度漸緩,但仍處于較快的發展進程之中。一個工程項目的完成離不開巨大的資金消耗,因而持續繁榮的建筑行業逐漸成為了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國家也逐漸加大了對建設工程經濟的研究力度。合理分析工程經濟效果和投資所獲效益的過程即為建設工程項目的經濟分析工作,其可通過研究項目成本為建設工程經濟效益最大化提供合理的理論依據。新時期對建筑行業提出了建設工程經濟必須與市場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

二、建設工程經濟與市場經濟發展的關系

1.建設工程經濟能夠迅速拉動市場的需求。興建國民基礎設施對大眾的消費意向有著引導作用,這正是建設工程經濟拉動市場需求的主要體現。此外,這些基礎設施對于加快城市化建設及現代化進程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建設工程經濟能夠有效帶動周邊行業的興起。具有自身獨特特點的建設工程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其發展同建材行業、冶金制造行業、水電行業等也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因此建設工程經濟的發展也可帶動這些周邊行業的興起,市場經濟也將會因這些行業的發展而更加活躍。3.建設工程經濟維護了市場經濟的穩定增長。良性的建設工程經濟發展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發生大規模金融危機時,穩定的建筑行業可通過吸引大批量的家庭資金有效緩和并抵御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危機,從而使整體的社會經濟以更加穩定、健康的態勢發展。

三、建設工程經濟同市場經濟協調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1.節能環保長期性戰略的缺乏。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使得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對各行各業生產過程中的環保措施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建筑行業。建筑工程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同生態環境平衡密切相關,其環保效力與整個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壯大直接相關。但就目前而言,我國低碳環保建筑的比例相對較少,建設工程經濟無法同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保持協調一致。

2.價格同價值不一致。市場經濟的發展需嚴格遵循“商品價格圍繞實際價值上下波動”這一市場規律,但房價持續攀升成為我國建設工程的主要發展趨勢,房地產開發商、炒房團持續炒作是最根本的原因。房價長期居高不下嚴重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原則,長此以往必將引發泡沫經濟等一系列的嚴重后果。

四、建設工程經濟與市場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1.合理控制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建設工程經濟同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加大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需注意的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并不是盲目地降低房地產商品的價格,而是依據市場實際變化及價值規律進行調整。政府在實際調控過程中,應盡力避免房價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房地產價格與其價值應始終保持正常的波動范圍。于我國政府而言,除需將房地產市場的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外,還需定期對建設工程經濟進行評估和指導,進而為建設工程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有效維護市場秩序。

2.加大對建設工程經濟的金融監管力度。除合理控制房地產價格外,我國政府還需加大對整個建筑行業市場的金融監管力度,以保證建設工程經濟同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監管范圍需涉及整個建筑工程項目的開發進程、貸款規模、還貸能力等內容,只有對建筑行業進行科學有效的監督才能推動其同商業銀行之間的合作,才能對其借貸項目加以嚴格控制,銀行才可通過正常運轉的借貸業務實現資產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強對建設工程經濟的金融監管還要求政府大力推動銀行的改革,有效規避建筑行業高風險借貸對銀行的影響,降低金融風險。

3.以激勵政策促進建筑行業的經濟轉型。在促進建設工程經濟與市場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建設工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應以市場經濟為基準,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如前文所述,當今時代,人們的綠色環保意識越來越強,隨著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劣及資源的逐漸減少,國家相繼提出建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市場經濟需積極相應國家號召,并制定出長期的節能環保戰略目標。與此同時,建筑行業也應堅持節能環保戰略為發展導向,以提升同市場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基于此,國家應及時出臺一系列的激勵政策,鼓勵建筑行業朝低碳經濟的趨勢發展,并給予一些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節能建筑的企業一定的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如對環保型住宅建設進行優惠稅收等。這些激勵政策必然可促進建筑行業的經濟轉型。

五、結束語

作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工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合理運行息息相關,因而建設工程經濟同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十分有必要。現階段,我國建設工程經濟在與市場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價格同價值不一致、節能環保長期性戰略缺乏等諸多問題,建筑行業無法同市場經濟準則相適應。對此,我國政府與建筑企業應積極應對,并在大量經濟研究基礎上尋找出解決對策,以加強對建設工程經濟的調控,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生強.建設工程的經濟風險及防范[J].東方企業文化,2012,23:217+205.

[2]項飛海.建設工程經濟管理問題及對策[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04:233-234.

第9篇

能源審計與CEAS

對一個公司而言,能源審計是根據國家有關能源法規和相關標準,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方法,對企業能源的物化消耗過程通過財務會計信息加以反映,在對能源利用狀況進行審計、診斷和分析的同時,對環境效果進行監測和評價,從而尋求耗能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能源審計包括兩個環節:節能監測與審計。能源審計依據的國家有關能源法規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規定的有關條款:“國家對重點用能單位要加強節能管理,各級節能管理部門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源利用狀況進行監督檢查,可以委托具有檢驗測試資格的單位,進行節能的檢驗測試”。除此,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的節能法規也是能源審計得以展開的法律法規。公司環境核算系統(CEAS)提供公司日常商業活動的年度環境影響的綜合評估系統,是控制經濟對自然環境影響的一種工具,有助于更高質量的生活。這個核算系統正適合解決當今世界所爭論的焦點問題:氣候變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這一國際性法律文件為公司環境核算系統(CEAS)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契機。當今世界由于過多的能源消耗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過度地消耗化石能源這一不可再生資源而追求過高的經濟增長勢必對氣候的變化產生嚴重的影響。傳統的核算系統由于是建立在經濟利益上而沒有考慮相應的社會責任,從而顯得公司不愿意承擔由于自己的產出而不考慮由此造成的社會責任。“選擇一個局部的、非貨幣的并且以產出為導向的方法,這個方法只處理公司的日常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并且用非貨幣單位度量這些影響,通過將其自身局限于許多與公司社會責任相關的問題中的一個,將這個方法選作公司核算系統(CEAS)是合適的。”公司傳統的核算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建立是以市場環境下的交易為前提的,其核算動機及追求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將外部不經濟轉嫁給社會,其社會成本的不計量不能體現為完整的會計核算體系,表現出只是形式上的沒有具體實質性的社會責任信息,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沒有成為人類的共識。通過公司環境核算系統(CEAS)的建立,公司責任和社會責任可以統一在同一系統下,貨幣與實物量同時計量反映,從而打破傳統的會計核算框架體系,成為更加有效地衡量公司經濟活動以及在這一前提下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的國際趨同的核算系統。

能源審計的支撐:財務會計信息

在能源審計的內容中,涉及相關財務信息的項目包括:1.能源管理概況中的能源管理、采購、出入庫制度等;2.用能概況及能源流程中的各種能源使用狀況、管理使用流程等;3.能源計量及統計狀況中的計量器具配備情況;4.能源消費指標的計算分析中分品種能源消耗、分攤指標計算等;5.能源成本指標計算分析;6.產品綜合能耗和產品能耗指標計算分析;7.主要用能設備的運行效率計算分析;8.節能量計算和評審節能技改項目的財務和經濟分析。在上述能源審計內容中,每項內容幾乎都涉及財務會計信息,如我們通常熟知的原材料出入庫的核算與管理、生產過程中原材料、動力費用等的耗用情況、固定資產及低值易耗品等的購入及使用情況、消耗的各種直接及間接材料和動力費用等在各種產品中的分配、消耗的能源材料占總成本的比重、機器設備的使用效率、能源消耗量的效率分析以及財務會計通常采用的經濟分析方法等。從表面層次上看能源審計與財務會計相差甚遠,但兩者之間有其本質的內在聯系,鏈接兩者之間的鏈條就是兩者之間信息的供求關系,能源審計需要會計提供耗費能源的所有資料,財務會計為能源審計供給真實客觀的信息。這里的供求關系也需要一個平衡,如果供不應求對能源審計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那么信息的失真是能源審計難以容忍和接受的。從能源審計與財務會計信息的關系可以看出,財務會計信息是能源審計得以順利展開的前提保證,而能源審計則是對財務會計信息加工整理的必然結果。會計核算的準確與否決定著能源審計的成敗,能源審計的準確有效對財務會計信息的提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源審計與財務會計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能源審計是目的,財務會計是基礎。

對會計核算方法的影響:環境因素

縱觀各國會計發展歷程,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法律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等都對會計變革和發展產生影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這一國際性法律文件預示著已經將低碳經濟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這必將引起各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相應改變,對二氧化碳的排放備受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中國政府已向世界承諾: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06年我國財政部頒布了1項會計準則、38項具體準則以及相關應用指南,到2011年,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已實現持續全面趨同。這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實務與世界接軌,實現了國際化下的標準化。當今的信息技術無孔不入,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財務會計首當其沖,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會計信息只有體現綜合性的特點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這一特點要求企業不僅要提供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的會計信息,更要求企業提供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其他計量單位的會計信息來滿足其需要,這必然產生計量手段的變化:貨幣計量手段向綜合計量手段的轉變。當今社會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與融合,控制論、協同論、系統論和管理學等學科對會計學產生了巨大沖擊與影響,財務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必將發生顯著變化,傳統會計那種單純依靠事后記賬、算賬、報賬,不能提供前瞻性的信息,僅以提供歷史信息作為主要賬務處理、分析方法的一門單純的學科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變遷,傳統會計具有的核算和監督兩大職能已不能充分體現現代會計應具有的特征,預測、計劃、核算、控制、監督、分析和考核更能代表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會計的本質要求,會計學科越來越凸顯出來的綜合性特征被現實所接納而迸發出極強的生命力。隨著環境問題的提出,聯合國建立了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系統(SEEA;1993a)“,它利用物質平衡的方法展示了經濟與環境之間一整套的相互作用。”相應地在宏觀層面上,歐洲、美國及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均建立了類似的核算體系。在微觀層面,一些國家提出并建立了公司環境核算系統(CEAS),該系統作為反映日常經濟活動年度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系統,控制經濟活動對經濟的影響。它突破了傳統會計核算的局限性,在傳統核算采用的貨幣計量方法的基礎上,引入了數量單位這一計量方法反映環境對經濟的影響,是對傳統會計理論和方法的充實、完善和提高,這一適應環境因素的新興的會計核算領域將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地發揮會計應有的作用,更能體現會計發展的方向。

傳統核算的愿景CEAS

傳統的會計核算方法立足于公司本身的經濟利益,為社會公眾所提供的經濟信息是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按照信息需求者的不同偏好,按照會計法規以及會計準則等的要求來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這一信息只能反映出公司資金運動的結果和經營成果。難以避免的是,幣值是否穩定和市場周期的變化等客觀因素將對會計信息的提供或多或少有所影響,波及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資產負債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貨幣層面上,但實物量不會受其影響,用貨幣反映出來的信息極容易被主客觀因素所制約,用貨幣反映出來的會計信息雖然能使社會公眾習慣地加以接受,但常容易被“粉飾”。“公司環境核算系統:對抗環境質量退化的一種管理工具”。這種核算系統體現了對傳統的核算方法的一種演變,這種演變也像會計核算原則一樣具有重要性。公司環境核算系統是在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下,由只有貨幣表現的會計信息這一單一模式擴展到貨幣與實物(數量)同時為社會公眾提供有用信息的綜合模式。這種綜合反映公司經營狀況即經營環境的模式,不僅能充分體現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效果,更能表現出公司的社會責任感,耗用社會資源的狀況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公司環境核算系統為有效解決公司的外部性問題提供了可以借鑒的一種有效方法。CEAS是在傳統的會計核算基礎上,依據投入與產出的相互關系,對公司在生產和提供勞務的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從其投入(如原材料等)到產出過程中所形成的廢棄物、污水、二氧化碳等對環境的消耗與影響,專門設置相應的用數量計量的賬戶加以計量和反映。尤其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用這樣一個賬戶加以計量和反映更能體現一個組織的盈利能力的強弱、經營期間的長短、經營效果的好壞、管理水平的高低、外部是否經濟以及對外部不經濟的社會責任。

基于CEAS的能源審計

能源審計貫穿于企業的整個生產過程,即從投入到產出的產品生產過程無不體現能源審計的痕跡。但其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產品生產是以能源消耗為前提的。能源審計的一些核定方法中,絕大部分所需信息都需要財會部門予以提供:如能源審計產品產量的核定所需信息與企業產品的完工入庫以及未完工產品的完工程度緊密相連,也可以說能源耗費與企業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是密不可分的;能源消耗數據核定中要求既要考慮直接的能源消耗,還要考慮相關間接能源消耗對產品生產的影響,如不構成產品成本的管理、銷售等非生產部門的能源消耗以及委托加工產品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能源價格與成本的核定方法中,所需要的價格按實際成本確定,如有不同的價格時以加權平均單價確定,完全依據的是會計的核算方法;在企業能源消耗技術經濟指標平均分析方法中,不僅要計算產品總能耗,還要計算產品的單位能耗,與企業成本核算中產品總成本與產品單位成本的確定方法一致,其中包括產品直接和間接對能源的耗費;在企業能源利用狀況的評價中,要對所耗的所有能源,包括熱、電、水、油等分別根據會計成本核算中的各種費用分配表所提供的資料進行分析評價,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至關重要的—環境效益評價,這一點正與公司環境核算系統中的環境核算緊密聯系起來。公司的財務會計核算與環境效益核算的緊密結合就是公司環境核算系統所要反映的內容,這無疑表現出能源審計所依賴的信息來源應該是這一通過在傳統核算體系的基礎上拓展了的環境核算系統。能源審計包括三個層次,即耗能—耗能對象—產出效率,這同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十分相似:材料等費用的消耗—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成本的高低是效率的反映了)。從這一點上看能源審計貫穿于企業成本核算的全過程。有所區別的是,企業發生的所有能耗都屬于能源審計的內容,包括生產耗用和非生產耗用的能源消耗;而會計核算則按費用的歸屬對象分別計入了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但其相同點表現在:能源消耗在成本費用分配表中均得以反映,包括貨幣和實物量的信息,這一點反映了能源審計對成本核算信息的依存度。這些內容表現出能源審計是建立在傳統的會計核算基礎之上的特點。不論從投入到產出還是從購入到最終使用形成有效能源,生產對環境終將產生影響,它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排放和廢棄物。排放和廢棄物在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均存在,能源審計要評價生產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在目前狀況下需要依靠企業各個部門提供的有用信息。CEAS這一環境核算系統由于提供的是貨幣和實物量等綜合性信息,用貨幣的形式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用非貨幣即數量的形式反映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基本可以滿足能源審計所需要的財務方面的信息,相對減少了能源審計的工作量,降低了能源審計成本。能源審計可以依據CEAS所提供的貨幣和實物量等綜合性信息稍作加工整理,結合其他非財務會計信息就可以完成審計工作,對公司作出真實有效的能源審計結論。如果CEAS的建立可以改變能源審計目前信息搜集比較分散的缺陷的話,建立公司環境核算系統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其全球的趨同:反映企業的雙重責任———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人類日益關注環境保護追求生存質量的時候,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對提升企業的公眾形象至關重要,達成共識更能反映出一個國家走低碳經濟之路的決心和措施。

第10篇

關鍵詞:能源消耗;宏觀經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時間序列;ARMA模型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407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1-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1.001

1 概述

能源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是人類賴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國能源工業以煤炭為主,形成了多能互補的能源生產體系。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文章從時間序列角度考察我國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的因果關系,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2 時間序列分析

選取1990~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以及能源消耗的數據,畫出它們的時間序列走勢圖。

觀察發現GDP與能源消耗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上升,序列沒有明顯的周期性,為非平穩時間序列。通常可以采取差分的辦法,把它們的線性趨勢和拋物線趨勢去掉。

數據分析:在運用時間序列分析時,要保證序列平穩。如果一個時間序列的概率分布函數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并且期望值、方差與自協方差均為常數,則該時間序列平穩。對于不平穩的時間序列,可以對序列通過差分或對數變換等進行處理,其中ADF檢驗是最常用的一種檢驗方法。

設GDP為y,能源消耗為x,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研究選取中國1990~2014年能源消費量和國內生產總值(GDP)、能源消費等數據資料,利用Eviews軟件來進行協整和因果檢驗。其中國內生產總值為消除相應物價水平影響后的不變價數值。

根據表1,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費時間序列的t統計量分別為-2.377347、-2.481506,均大于1%、5%和10%不同水平下的臨界值,根據檢驗中的P值,認定接受原假設,變量存在單位根,時間序列不平穩,需要進一步分析檢驗。經過一階差分后的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費時間序列依然不平穩,經過二階差分后的能源消耗以及國民生產總值的時間序列的t統計量均小于1%、5%、10%水平下的臨界值,故此時時間序列平穩。

經過二階差分后時間序列Y平穩,從自相關函數圖和偏自相關函數圖中可以看到,偏自相關系數在一階后截尾,自相關系數在4階后拖尾,因此可設定為ARMA過程。故p=1、q=4,初步建立了ARMA(1,4)模型。

可以看到,解釋變量的系數估計值在1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顯著的。

對殘差進行檢驗,得到P值是0.0024,所以拒絕原假設,殘差較平穩,可以認為模型較好地擬合了數據。

2015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期間,GDP年均增長8.0%,增長速度放緩。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長9.5%,2012年、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對GDP的產出規模進行預測,從圖中可以看到,“Static”方法得到的預測值較平穩,表明模型的預測結果較理想。

3 能源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分析

3.1 數據分析

對國民生產總值和能源消耗先去對數,做協整檢驗,通過最小二乘法(OLS)構造一元回歸模型為:

再檢驗lx和ly的非均衡誤差序列ε的單整性。

從表5可以看出,非均衡誤差序列在1%、5%和10%水平下,拒絕了原假設,是平穩序列。因此,非均衡誤差序列檢驗結果認為,經過取對數后的自變量x和因變量y的ADF均拒絕了原假設,均具有協整關系。

通過P值,原假設y不是x的原因被接受,x不是y的原因被,即國民生產總值和能源消耗Granger存在單向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在滯后期為1、2、3、4時,中國GDP與能源消費總量之間具有單向顯著的Granger因果關系。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GDP增加了,相應的能源消費需求也有所增加,這樣就直接或者間接優化能源產業結構的配置,但是能源消費增加GDP不一定增加。

4 結語

第一,從GDP增速來講,為了適應新常態,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我國GDP增速主動換擋,由高速轉為中高速;從單位GDP能耗來講,單位產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從GDP總量來講,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復蘇做出了重要貢獻;從人均GDP來講,我國人均GDP總量穩步增長,在全球的排名也不斷提高。

第二,在“十二五”時期,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實際依次降低2.01%、3.6%、3.7%、4.8%。也就是說,2015年只要降低3%,就可以完成“十二五”降低16%的預期目標。單位GDP能耗之所以下降這么多,得益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更加注重增長質量和效益。“十二五”期間,我國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能源消費結構發生深刻變化。

第三,在全球氣候變暖、能源不足、環境惡化的條件下,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確保能源的可持續性,優化資源的配置,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源消費結構深刻地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狀況,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又反過來決定能源消費總量和利用水平。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費變動的特點,顯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揭示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的新常態特征。

參考文獻

[1] 趙進文,范繼濤.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內在依從關系

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7,(8).

[2] 韓城.實證分析新能源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基于

協整分析與格蘭杰因果檢驗[J].資源與產業,2011,

13(1).

[3]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

計出版社,2015.

[4] 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

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 樊元,劉亞麗,陳晶.甘肅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動態

第11篇

1.工程設計與工程造價的關系

工程設計是具體實現技術與經濟對立統一的過程。擬建項目一經決策確定后,設計就成為工程建設和拉制工程造價的關鍵。據統計分析,工程項目設計費用一般只相當于工程投資額的1%以下。但正是這少于1%的費用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度卻大概在35%~75%范圍內。經濟合理的設計,可以降低工程造價5%~10%,甚至可達10%~25%。建設過程各階段對投資的影響如圖1所示。設計可以使工程造價在較大范圍內波動。其中結構設計占有主導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設計方案對投資的影響

通過編制和分析設計概預算,可以了解資金分配的合理性和工程各組成部分的投資比例。研究表明,工程設計中,建筑結構方案的選擇及建筑材料的選用對投資都有較大影響。如結構形式、基礎類型、層高等。

1.2在設計階段進行工程造價控制便于技術與經濟結合

設計時吸收造價工程師參與全過程設計,使設計從一開始就建立在健全的經濟基礎之上,在做出重要決定時就能充分認識其經濟后果。投資限額一且確定以后。設計只能在確定的限額內進行,有利于建筑師發揮個人創造力,選擇一種最經濟的方式實現技術目標,從而確保設計方案能較好地體現技術與經濟的結合。

1.3設計質量對工程造價的影響

設計費一般不足建設工程全壽命費用的1%,但它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卻占到75%以上。由此可見,設計質量對整個工程建設的效益是至關重要的。據統計,在諸多原因中,由于設計責任引起工程質量事故所占比例接近50%,很多建筑因設計時功能不合理影響正常使用或受力不合理引起應力集中,而導致重復投資或設計圖紙質量太差,造成各專業相互矛盾,相互制約。從而造成停工、返工,引起投資浪費等。

2.降低建筑工程設計中的工程造價

2.1村立精品意識

對結構優化設計的過程是結構工程師打造設計精品的過程。要求結構工程師不僅要具備深厚扎實的專業基本理論基礎、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更要有盡心盡力、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品意識。改變以往在管理上重業務經營、輕技術質量,造成設設計人不注重技術水平的提高,設計只要保證不出大的質量問題,方案的好壞、造價的高低無關緊要,使優化設計失去內在動力。導致對設計方案不認真進行經濟分析,而是為保險起見,隨意加大安全系數,造成投資浪費。只有在單位內部管理上把設計質量和造價經濟同個人效益掛鉤,才能提高設計人員的質量意識和經濟觀念。促使結構專業經濟化。預算專業可以提前介入到結構設計的方案階段,為結構工程師提供必要的經濟分析數據,改變以前設計過程中不算帳。設計完了預算見分曉的現象,通過結構工程師與造價工程師對設計質量和經濟指標進行全過程的控制,實現設計產品技術質量與經濟的統一。

2.2合理選擇結構形式

建筑物地面以上的結構形式對工程造價有很大影響。目前建筑結構體系主要有磚混結構、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剪結構、裝配式大板、大模板結構、排架結構、鋼結構門式剛架、高層簡體結構等等。不同的建筑結構形式各有優劣,應比較各種結構的布置方案、受力體系及經濟性能,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綜合考慮,采用適合本地區的經濟合理的結構形式。一般高度超過80m的建筑采用簡體結構,60m~80m的采用剪力墻結構,30m~60m的高層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30m以下的商場、寫字樓、旅館、中小學校采用框架結構,低層建筑采用磚混結構。

2.3地基處理方案的選擇

地基基礎所占資金高達總投資的1/3以上,是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工作人員應對地基處理技術的優缺點有較全面的認識,并熟悉各種地基處理技術的造價,以達到優化地基造價的目的。據調查,天然基礎的造價為樁基造價的27%~67%。因此在滿足設計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天然基礎而不是樁基可以避免浪費。但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如此。目前,建筑物逐步走向高層、甚至超高層。對地基的要求越來越高,天然地基已無法滿足工程需要,地基處理方案也越來越多。如某項目因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僅為80kPa,為滿足沉降量和承載力的要求,基礎設計中采用樁基比彈性地基梁造價節省近50%。

就樁基而言就有好多種,如現澆鋼筋混凝土灌注樁、預制鋼筋混凝土樁、雙灰樁、碎石樁、高壓噴射水泥樁粉噴水泥樁、粉噴石灰樁等。事實上,選擇經濟好的方案能大大降低造價。在樁基選型時,應充分考慮場地四周的環境條件、場地的土質條件、單樁承載力的范圍值等。在高層、超高層及一些特殊結構的地基基礎設計中,適合的方案可能不止一個,結構設計人員應和造價師緊密配合對工程造價的控制,加強對各種方案的技術經濟對比,以最優的地基處理技術和施工技術。最終選擇滿足設計和使用要求的地基處理方案。

2.4建筑材料的選擇

結構設計的目的便是花盡可能少的錢,做最安全、適用的建筑,這就要求結構設計時對材料的選用要合理,利用要充分。要根據結構構件的不同受力特點、工作環境和材料的力學性能特點,選用合適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合理選擇,既可以滿足使用功能、提高工程質量的要求,又達到可以節省資金,降低造價的目的。因此,需要在熟悉建筑材料的性質、性能和各項技術指標的基礎上,了解不同類型建筑材料的價格,按照靈活、經濟、適用的原則,建筑結構的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選擇以安全適用、造價合理、施工方便為基本原則,應就地取材,減少運輸費用,降低造價。例如磚混結構,由于其保溫性能不好,為了達到保溫隔熱的目的,必須通過增加墻體厚度。而采用空心磚或具有更好隔熱性能的建筑材料,對減少墻體厚度、降低工程造價效果顯著;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以受壓為主的柱子,就要充分發揮鋼筋混凝土材料中混凝土抗壓性能好的特點,盡可能采用高標號混凝土,不但可以減小構件截面,增加使用空間,還能減輕結構自重。梁板以受彎為主,可采用高強度鋼筋,以減少鋼筋用量,同時要注意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與混凝土強度的匹配,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材料的性能。

2.5鋼筋種類的選擇

目前建筑市場上的鋼筋種類很多,如HPB235級鋼筋(I級鋼筋)、HRB335級鋼筋(Ⅱ級鋼筋)、HRB400級鋼筋(新Ⅲ級鋼筋)、冷軋扭鋼筋、冷軋帶肋鋼筋、預應力鋼絞線等。HPB235級鋼筋屬低碳鋼,強度較低,外形為光面鋼筋,主要用作板的受力鋼筋,因為它與混凝土粘結強度較低。HRB335級鋼筋和HRB400級鋼筋為低合金鋼,RRB400級鋼筋為余熱處理鋼筋,這3種鋼筋強度較高,外形為月牙紋鋼筋或稱變形鋼筋。HRB400級鋼筋及HRB335級鋼筋一般用作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主要受力鋼筋,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的非預應力鋼筋。

在滿足結構設計承載力要求的前提下,選擇相對造價低的鋼筋方案,可以達到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但大多數設計人員一般把設計的重點放在配筋計算上,忽視了鋼筋種類的選擇。

2.6經濟跨度與合理板厚

如混凝土排架結構跨度一般不超過30m,鋼結構門式剛架一般不超過36m,鋼結構門式剛架經濟跨度為24m,混凝土框架結構經濟跨度6m~8m,挑梁根部高度為懸挑跨度的1/6左右。而懸挑板經濟厚度為懸挑長度的1/12左右。現撓板厚度為板跨的1/30~1/40較為經濟。由于現今鋼筋價格猛漲,混凝土價格相對較低,現澆板取合理厚度,通過微小增加板厚,鋼筋節省較為明顯,從而降低工程造價。

2.7控制層高

據有關資料表明:層高每下降10cm,墻體材料可節約10%左右,工程造價降低約1%左右。因此,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適當降低層高,以降低工程造價。

3.結語

第12篇

關鍵詞:能源消費 經濟增長 關系

一、引言

2014年11月12日,中美兩能源消費巨頭再次發出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美國計劃于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范圍減排目標,并將努力減排28%;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C02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該聯合聲明充分體現了兩國要向能源合理利用、低碳經濟轉型、全球2℃溫升目標作出長期努力的決心。能源不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且是衡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國家文明發達程度的指標。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供給不足、能源結構偏差、能源效率低下、破壞生態修復系統、環境壓力增加等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能源消費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也推動著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面臨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稀缺的矛盾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合理利用能源,保證經濟的穩步發展,促進綠色GDP增長是當務之急。無論是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都成為各國制定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正確認識并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緩解或是解決能源瓶頸和生態壓力問題,保持經濟的持續穩步增長具有顯著的重要意義。

一、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相關理論研究

關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分析,國內外學者主要基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從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外商投資、家庭消費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如何改變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現狀,以實現經濟平穩持續增長。

比如,在技術進步方面,李廉水等(2006)將技術進步分解為科技進步、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三個部分,發現技術效率是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科技進步的貢獻相對低些,但隨著時間推移,科技進步的作用逐漸增強,技術效率的作用慢慢減弱。何小鋼等(2012)延續了李廉水等(2006)的研究,發現到2012年為止,科技進步對能效提高的貢獻超過了技術效率。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王強等(2011)針對產業結構對能源效率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中國第三產業較第二產業發展對能源效率提高具有更大推動作用,根據發達國家發展經驗,中國第二產業發展對能源效率提高的抑制效應尚未顯現,經濟發展仍需粗放、耗能工業拉動,且中國能源消費過度集中于煤炭能源的結構特征會抑制能源效率的提高。McDermott,Rocha (2010)強調政府應充當科研機構與技術人才的溝通橋梁,企業在產業升級中擁有足夠的知識實現產業升級轉型,進而實現經濟發展中能源的合理利用。Kohpaiboon, Jongwanich(2013)強調了產業升級對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為產業集群是產業升級發展的結果,而非技術升級的前提條件,政府應該為前沿產業發展創造機會。

從外商投資角度,Pavlinek,Domanski等(2009)認為外商在資本和技術上的雙方面投入為中歐汽車制造產業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FDI的引入要確保不以犧牲當地資源環境為代價,要確保實現資本和技術的雙效吸收。

從家庭消費理論出發,Schubert Johannes等(2013)研究發現德國近50%的碳排放是由于私人交通造成的,這與城市和農村的不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職能分工有關,因此政府在制定降低碳排放政策時要考慮家庭結構的因素。

總體來說,國內外學者對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分析主要是基于循環經濟理論,從促進兩者和諧發展的因素入手分析的,這些理論分析從不同側面對能源經濟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日后的研究起到了攜領啟發的作用。

二、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不同方法選擇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主要采用計量模型分析、灰色關聯度分析、脫鉤系數法以及投入產出模型分析等方法,閱讀相關文獻發現,對于研究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關系這一課題基于不同理論、方法的論述對應著該課題研究的不同角度,從研究效果上來說各有千秋。具體來看有以下評述。

(一)基于計量模型的研究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目的是要確定一個變量的滯后項是否包含在另一個變量的方程中,是檢驗經濟變量間因果關系常用的一種計量經濟學方法,其本質是用條件概率來定義因果關系。該檢驗方法為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萊夫格蘭杰(Clive W.J.Granger)所開創,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時間序列必須具有平穩性,否則可能會出現虛假回歸問題,因此在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之前首先應對各指標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單位根檢驗。

有許多學者建立計量模型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Granger因果檢驗,但是對于我國整體能源消費與GDP兩對時間序列的因果關系研究上有不同的結論產生,楊宜勇等(2009).王鑒雪等(2011)、戴新穎(2014)利用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了我國能源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發現中國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在長期內保持均衡狀態且兩者互為因果關系。然而,汪旭暉等(2007)、鄢瓊偉等(2011)、張寶山等(2012)、王秀麗(2014)的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為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單向Granger原因。馬宏偉等(2012)以1978年-2008年樣本區間數據為基礎,利用Johansen協整檢驗法和基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短期、長期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發現我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費之間存在單向Granger因果關系,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費的Granger原因。在短期內,以上學者普遍認為我國能源消費與GDP之間存在波動關系,不具有Granger因果關系。對于這種研究同一地區卻得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果的現象,很可能與學者選擇不同時間跨度、不同時間間隔的數據有關,當然模型變量的不同選擇同樣也會造成對實證分析結果造成影響,但是由于Granger因果檢驗務必要求所檢驗的序列平穩,對于協整序列不可直接進行該檢驗,因此也不排除模型中存在錯誤的可能。

(三)脫鉤系數法分析

脫鉤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原本具有依賴關系的兩種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再具有相依關系而實現獨立發展,即實現了脫鉤。基于這一理論對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選擇和計算脫鉤系數,何時或者說發展到何種程度即視為真正實現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化等問題,就此,國內外也有不少學者基于不同時間范圍、針對不同地域進行了相關研究。

針對如何選擇和計算脫鉤系數,判斷脫鉤狀態或測度脫鉤程度,當前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OECD開發的脫鉤指數法以及Ta pio提出的彈性分析法,其中王遠等(2010).郭巖等(2013)、何劍等(2014)運用脫鉤指數法計算了脫鉤系數,但是由于脫鉤指數法只能分辨出脫鉤與非脫鉤,無法準確判定脫鉤的程度和類別而使其應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多數學者對Ta pio模型更為青睞,比如武紅等(2011)、吳振信等(2013)、張小平等(2013)、蓋美等(2014)均使用Ta pio彈性分析法來計算脫鉤系數。

從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分析成果上來看,脫鉤指數越大,也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相對于能源消費的效率越高,也就是實現了脫鉤,反之,則定義為復鉤,也就是說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依然存在依賴關系。王遠等(2010)發現1990-2005年間江蘇省能源消費與地區生產總值處于弱“脫鉤”狀態,進入2000年后,二者呈現出擴張性“復鉤”趨勢。武紅等( 2011)利用河北省1980年-2009年數據分析得出,1980年-2009年,河北省能源消費總量與碳排放總量的變動趨勢近似,能源強度與碳排放強度的變動趨勢近似,1980年-2009年期間,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彈性指數類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彈性指數類型在同年份表現完全一致,且在大部分年份指向弱脫鉤狀態。吳振信等(2013)、張小平等(2013)、郭巖(2013)、蓋美等(2014)分別對北京市、甘肅省、青海省、遼寧省做了類似分析。

在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中,De Freitas, Luciano Charlita等(2011)探討巴西從2004年到2009年經濟增長率和C02排放之間的脫鉤關系,2009年以后兩者間脫鉤顯著。Baranzini, Andrea等(2013)研究了瑞士從1950-2010年期間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以1970年為界,能源消耗對經濟增長貢獻逐漸減弱,這意味著GDP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可能趨向脫鉤,節能減排的政策不一定對瑞士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

(四)投入產出分析

投入產出分析的理論基礎是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是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來實現的分析方法,投入表反映各種產品的生產投入情況,包括中間投入、最初投入等,支出表反映各種產品的使用去向情況,包括中間使用去向和最終使用去向。就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研究來說,不少學者選取了經濟發展中的某種環境、某個行業、某一因素來研究其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基于此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經濟分析、政策模擬、經濟預測等。

比如郎春雷( 2012)就基于技術創新這一因素作為經濟發展投入對能源消費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彈性的確具有反彈效應,但由于目前中國整體的技術創新水平還未達到限值的階段,因此加快技術創新水平是降低能源消費強度的重要手段。烏力吉圖( 2012)則從能源消費部門人手,編制各年間能源投入產出表,分析了我國各產業部門能源消費的結構、變化、效率、完全能源強度等,量化分析了能源消費型部門的生產用能源轉變。陳琳(2013)從產業關聯的角度出發,采用結構分解分析法(SDA)給出了中國1997年、2002年、2005年、2007年能源消費碳排放的投入產出分析模型。吳開堯等( 2014)使用價值型能源強度作為中國經濟產業能源制約程度指標,按照SEEA核算方法編制1997-2002-2007-2010年混合型能源投入產出可比價序列表。由以上文獻可以看出,使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好處在于可以針對某一要素進行該要素對兩者影響的特定分析,但是投入表產出表的編制方法很多,在選擇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這一點對研究結果的客觀真實性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同時,正由于投入產出方法的自主因素,利用這種模型進行針對某一變量變化途徑的情景分析是不錯的選擇,比如曹俊文等(2012)就基于該方法對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進行了情景分析,模擬了在不同經濟增長方式情景下中國2020年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情況,并由此對我國減排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四、研究評述與未來研究趨勢

為減緩全球溫室效應的加劇,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和諧發展的問題備受各國政界人士以及業界學者的關注,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出發深入研究能源經濟問題,解決經濟快速增長下能源的供給不足、能源結構偏差、能源效率低下、破壞生態修復系統、環境壓力增加等問題,均是各界學者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