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低碳經濟的起點

低碳經濟的起點

時間:2023-08-04 17:24: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經濟的起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低碳經濟的起點

第1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 企業戰略 轉換模式 可持續發展

一、“低碳經濟”模式正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前景

所謂“低碳經濟”,其含義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從本質上講低碳經濟是關于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更是至今為止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重大而根本性地轉變。

“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挑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90%以上是由于人類消費能源的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隨著全球人口的劇增以及經濟的持續發展,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業已被確認是不爭的事實。能源的過度使用不僅帶來了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增加,由此還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這一點正不斷地為全世界各國人民所重視,并形成了共識。

隨著氣候變化問題日趨突出,低碳經濟的內涵也在不斷深化,諸如“低碳發展”、“低碳經濟”、“低碳技術”等新概念的出現。“低碳經濟”正逐步成為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通過一些學者專家的研究,以及從目前全球低碳產業的發展,“低碳經濟”有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新規則,新標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或將成為未來以低碳經濟為主的生態文明游戲規則,成為第三個規制全球發展的總則,并引領世界經濟的未來發展。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正蘊育著一場全球性經濟的大轉型。這涉及到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形成了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我國正面臨減排壓力日趨加重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挑戰,如何抓住這一契機,直接進入低碳發展模式,成為不容遲疑的重大課題。

二、低碳經濟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經濟展開新的競爭,但是,在這場競爭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并未在同一起點。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在長期發展中探索、開發和累積了有效的節能減排技術,在此技術方面擁有絕對領先優勢,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先于發展中國家早已完成工業化,碳排放量也正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因此,在全球氣候談判的新的世界體系中,將進一步鞏固其領導地位。可以預見的是,當發達國家在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場不斷擴大時,并因此增加了一個主導世界格局的新平臺。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從紡織行業到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到新世紀,以汽車、石化、電子為代表的產業集團,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的經濟增長點往往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低碳經濟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同時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首先,我國長期以來已經習慣了高碳經濟模式,這與低碳經濟的要求嚴重背離。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增長相對聯系密切,碳排放強度偏高,能源用量仍將繼續增長,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有上升,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2007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67.2億噸,比美國高出14%,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24%,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工業化階段,現在已經進入了后工業時代,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經出現相對脫鉤的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增長。它們采用相對清潔的高熱值的天然氣和石油,而不是高污染,低熱值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借助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力,加大了產業結構的升級的力度,一些發達國家把重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通過產品進口來滿足其國內需要,通過這種方式,直接有效地轉移了污染。而我國則正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由于出口產品數額巨大,因此基礎建設規模龐大,碳排放量大是難以避免的。

其次,發展“低碳經濟”仍受到以下因素的約束和挑戰。

1.政府規制轉換的挑戰

擺在監管層面前的重要課題是如何做到能源需求和低碳經濟發展兩者的平衡。能否解決好這個問題,這就需要我國政府的執政理念和政策,必須要創新,要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能源,嚴格執行能耗和環保標準。這些將直接關系到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的前景。

2.低碳技術開發的挑戰

由于我國在節能和環保產業發展方面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起步晚,創新能力不強,再加上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滯后,產業分散,管理能力薄弱等。未來將會有更多政策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節能環保產業。如何盡快提升低碳技術水平,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并采取有效地技術開發組織措施,如推動合同能源管理和環保設施專業化運營等節能環保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鼓勵企業對節能環保的重點工程進行服務外包。

3.評價指標體系變化的挑戰

發展低碳經濟,碳排放量,或將成為新的評價體系。在世界范圍內,低碳產業將產生新的技術標準和貿易壁壘。低碳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標準及相關專利的出現,使開發和掌握技術的第一個國家將成為新的領導者,甚至是壟斷者,其他國家將面臨新的技術貿易壁壘。在這一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則將再次因低碳模式而拉大差距。碳排放將成為新的評價體系,國家的實力,甚至是企業的實力都將重新排序。碳排放指標對國家、企業、產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這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些企業可能看起來充滿活力,但可能是因為過量的碳排放量,明天將無法繼續生存下去,有些行業現在看起來非常虛弱,但因為它符合低碳發展的趨勢,可能在未來將成為巨大的產業。

4.“碳”關稅的挑戰,新的國際貿易壁壘

國際貿易壁壘將增加“碳”關稅的壁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碳產品的競爭。國際碳關稅將起到限制高耗能產品的出口。碳關稅,一旦實施,將大大削弱我國的出口產品價格優勢,我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將會下降,就會直接導致的市場份額萎縮。由于我國的出口產品,高碳行業產品占有比較大的比例,引入碳稅可能在某些程度上的形成倒逼機制,迫使我國企業盡快走在節能、低碳、低排放、低污染的道路上,強化我國經濟的整體實力。

三、低碳經濟理念下的企業戰略轉型

低碳經濟正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雖然世界各國的國情不同,面臨不同的發展階段,甚至不同的戰略意圖,但也難免面臨“低碳經濟”所帶來的機遇:培育新的產業、創造巨大的財富機會、新的轉型機遇、新的游戲規則和新的金融市場。作為新的轉型契機,低碳經濟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低碳經濟的來臨,也將引導著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企業應著力抓住下述的戰略重點:

1.企業戰略中應盡早將低碳理念作為其戰略制定的核心價值理念

由于低碳經濟全面而深刻影響著企業業務運作,因此,企業的產品設計、產品價格、產品市場,甚至于國際貿易政策,這些將越來越多地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變化。低碳環保的背景的突變,影響著企業戰略的制定,基于企業戰略的制定和戰略的評價標準也將與以往不同。因此,企業戰略的理念必須是低碳理念作為新企業戰略的核心價值觀。在這一新的戰略理念的引導下,企業戰略在企業競爭戰略選擇、核心能力培育、資源優化配置、戰略績效的評價標準等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決策。企業戰略目標也將實現多目標,即實現經濟、社會、自然、人的和諧發展,而不僅僅是追求單一的經濟目標;企業戰略的設計與執行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廢棄物最終排放量,直至實現“零排放”。

2.用低碳經濟的理念把握新的戰略投資機會,形成新的創業和就業機會

向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轉型十分關鍵,未來數年清潔能源產業將為各國提供大量機會。低碳經濟將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將帶給企業許多重大投資機會。由于低碳經濟影響到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各個方面,企業投資或可涉及的項目也將在多個方面,如低碳產品開發、低碳技術開發和交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高能效的工業、建筑、交通,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3.培育企業新的核心競爭力

低碳技術的開發與運用應成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契機。由于低碳經濟涉及多個行業和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企業在這些領域應力爭在核心技術上率先突破。

4.選擇更有利的技術發展戰略,防止落入發展中國家技術落后的“鎖定效應”的陷阱

所謂"鎖定效應"就是指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的依賴性。如果我們能直接進入低碳發展模式,及早籌劃,選擇構建“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不走已經被證明過時的常規之路,跳出對高碳產業和傳統的化石能源技術的路徑依賴,就能有效地避免高碳產業和高碳消費的鎖定,獲得高起點的發展機遇。

5.以節能減排及經營活動中“去碳化”作為重點

根據我國的國情,在發展低碳經濟更多地應關注節能減排上,即應在所有的價值增值過程中推進“去碳化”。

6.結合國情提高低碳經濟的效率

既要避免簡單模仿發達國家依賴于高碳經濟的發展的模式,同時又要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巨大需求,低碳產品在我國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居民的消費能力。如新能源作為低碳經濟的代表,其價格往往要高于傳統能源,如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成本高于傳統能源汽車;再如光伏發電的成本是傳統電廠成本的數倍。因而企業的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的開發還需要考慮市場的培育和成熟度,那種不顧實際的消費能力的盲目發展則可能欲速則不達,不利于低碳經濟在我國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著.1999:《競爭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

[2]嚴勇,祝方譯.[英].安德魯,坎貝爾等編.1999:《核心能力戰略-以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戰略》.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3]邱瓊譯.[美].斯圖爾特.克雷納著.2003:《管理百年》.海口:海南出版社。

第2篇

關鍵字:低碳經濟;立法模式;借鑒

中圖分類號:F3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919(2012)03-0056-02

低碳經濟,顧名思義是指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低的經濟發展方式,尤其二氧化碳這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得到有效控制。低碳經濟的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新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改變[1]。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進行規范引導。

1 中國低碳經濟法律體系

我國目前并無相對完善的低碳經濟法律體系,關于低碳經濟的法律規定散見于相關的資源能源立法及環境保護法律之中。

1.1 能源法律方面

能源問題是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要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節約能源。我國關于能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

法》(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2009)、《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07)。上述法律尤其是《節約能源法》對于推動全社會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功效。

1.2 環境保護法律方面

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2),此項法律的公布與實施,標志著我國環境戰略由“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的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09)。

1.3 政策規章方面

近些年來,我國相關的政府部門積極制訂節能減排的各項規劃及實施方案。2004年11月,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一個《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2007年6月,政府公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同年9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年7月19日國務院通過了《“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

2 國外低碳經濟法律概況

2.1 英國低碳經濟法律發展

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進入21世紀之后,英國又因低碳經濟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第一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并宣布將實現低碳經濟作為能源戰略的首要目標,到2050年要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的國家[2]。為實現這一目標,英國政府做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尤其在低碳經濟法律法規制定方面,已經搶占了“全球制高點”。

2008年11月26日,英國議會通過了《氣候變化法案》,為此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減少碳排放、適應氣候變化立法的國家。2009年4月,英國財政部宣布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于經濟社會各方面。同年7月,英國政府了《英國低碳轉型計劃》戰略白皮書,與該計劃同時公布的還有三個配套實施方案:《可再生能源戰略》、《英國低碳工業戰略》和《低碳交通計劃》。

2.2 美國低碳經濟法律發展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也居全球前列。為降低能耗,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美國政府尤其是奧巴馬政府作出了包括立法在內的多項舉措。

2005年美國出臺了《能源政策法》,這是美國第一部綜合性的能源法。2007年美國參議院提出《低碳經濟法案》,該法案明確了低碳經濟將成為美國未來重要的戰略選擇。2009年2月,美國正式出臺了《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同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 法案以立法的形

式提出了建立“碳排放總量管制與交易制

度(cap-and-trade)” 。

2.3 日本低碳經濟法律發展

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和倡導國,日本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結合本國能源匱乏的實際情況,注重與國家能源戰略的協同效應,形成了以《全球氣候變暖對策推進法》為核心,以《能源政策基本法》、《節約能源法》、《氟利昂回收破壞法》、《促進新能源利用特別措施法》等相關配套法規為內容的一整套較為完整低碳經濟法律體系。

1979年6月,日本頒布了《能源利用合理化

法》(又稱《節約能源法》)。1997年4月頒布了《促進新能源利用特別措施法》,大力發展風力、太陽能、地熱、垃圾發電和燃料電池發電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2002年6月由日本國會制定的《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正式頒布并實施。

綜上所述,通過對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低碳經濟立法進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國的低碳經濟立法模式大致有這樣幾種:①以防控“氣候變化”為主導的法律模式,英國屬于此種立法模式;②污染預防型法律模式,以美國為代表;③低碳經濟型,以日本為典型。

3 國外低碳經濟法律模式對中國啟示

3.1 低碳經濟立法要結合中國的國情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等多重壓力。目前中國經濟發展 “高碳”特征極其明顯,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低碳經濟立法不應該采取“一刀切”原則,要考慮既給原有的支柱產業留下生存的空間,又要為新興的產業營造良好的市場規制秩序[3]。

3.2 低碳經濟立法要與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相契合

任何國家的法律體系都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建設低碳經濟法律體系必須結合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既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立法模式,也不能不考慮現有法律體系特點,特立獨行,一味創新。應該立足于我國現有的低碳經濟立法,改進與現代經濟發展體制要求不符的條款,增加“森林碳匯制度”、“綠色碳基金制度”等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規制及制度。

3.3 低碳經濟立法要突出政府主導及全民參與作用

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完善與發展絕不僅僅依靠少數立法者努力,其中政府主導地位及全民法律意識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是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然而日本的經濟發展速度規模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這得益于日本健全的低碳經濟立法體系,更關鍵的是日本政府在低碳經濟領域發揮的主導地位及全國民眾節約環保意識的普及。

中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競爭態勢,通過法治手段,繼承傳統的精華,借鑒國外經驗,中國低碳經濟法律體系會日益完善,也會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愈加重要的功效。

參考文獻:

[1]崔霞.發展低碳經濟,法律規制要先行[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1):52-52.

第3篇

王文彪稱,他始終有一個夢想,就是“讓錢學森的沙產業理論能在我們手上發揚光大,造福人類”。

國內首家沙產業集團

一年之前,2009年1月17日,在億利資源集團年度工作會議上,億利資源集團下屬的沙產業事業部正式改組成為億利資源沙產業集團。迄今為止,這也是國內成立的首家沙產業集團。

發展低碳經濟,億利資源集團擁有較好的基礎。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沙漠,總面積近兩萬平方公里。依托20多年的荒漠化防治和沙產業發展的平臺,沙產業集團整合了億利資源全部沙漠產業相關公司,包括億利資源沙漠生態低碳公司、生態項目公司、上海廟牧場、上海廟旅游旅游公司、七星湖旅游公司、庫布其沙漠溫泉酒店等沙漠生態、沙漠旅游、沙漠新能源等相關企業。

億利資源庫布其沙漠七星湖景區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餐飲、住宿、娛樂、會議接待、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09年成為鄂爾多斯地質公園景區。并在2009年第二屆國際沙漠論壇上國家科技部將七星湖確立為“國家沙漠新能源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與“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據介紹,“國際沙漠T3挑戰賽”、“國際旅游小姐大賽”均在億利資源七星湖連續舉辦兩次了。“國際旅游小姐大賽”的成功舉辦,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媒體的關注,七星湖景區的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為當地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成熟、卓有成效的推廣平臺。并且七星湖也逐步成為以沙漠草原風光著稱的影視拍攝基地。

沙漠低碳新經濟

改善氣候環境,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億利資源大膽構筑了“沙漠生態新經濟”的發展戰略,計劃到2015年使沙漠綠化面積達到10000平方公里,生物固碳達到1000萬噸/年,并在此基礎上構筑發展沙漠三大產業。

庫布其沙漠最適宜種植的是甘草和沙柳這類耐旱性強、生命周期短的沙生植物,而且三年必須輪采一次。因此,億利資源沙產業集團在鞏固發展甘草中醫藥現代化產業的同時,正在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以沙柳等沙旱生植物為原料的生物化工技術,加快建設一個低碳生物化工產化業基地。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庫布其沙漠光照充足,生態環境優越,而且用電就近,這是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優勢所在。億利資源集團在庫布其沙漠規劃了太陽能發電項目,并借助億利能源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太陽能光伏上游產業。

沙產業集團負責人表示,億利資源集團將建設占地10000畝的品種高達10種以上的沙旱生植物園,將繼續以綠色環保、沙漠生態為核心著力打造“沙漠生態低碳文化、蒙元文化、朔方文化、地質公園文化”等四大文化,將使億利資源庫布其基地真正成為沙漠生態低碳產業的示范基地,真正成為國內外沙漠生態低碳產業產、學、研的主陣地。

在鞏固發展甘草中醫藥現代化產業的同時,億利資源還將與國內領先的科研機構政合作開發以沙柳等沙旱生植物為原料的生物化工技術,要逐步建設一個低碳生物化工產業基地。

第4篇

內容摘要:200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將北京城市發展目標確定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是高度一體化的世界經濟環境下國際大都市的高端形態。世界城市的主要特點是對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響力,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發展模式,成為后危機時期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力。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已經初步具備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經濟基礎,但仍需要政府、企業與居民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世界城市 低碳經濟 北京市

關于北京市的城市定位,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議題。20世紀80年代,確定北京城市性質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了建設國際城市的戰略目標,1993年將北京定位為“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和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國際城市”;200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將北京城市發展目標確定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2021年至2025年左右進入世界城市行列;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市長郭金龍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建設世界城市”被定為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

發展低碳經濟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

(一)“世界城市”發展的要求是建設“低碳城市”

“世界城市”是全球化的趨勢下所產生的新的城市形式,它是集聚跨國公司總部、商業服務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信息傳播中心等,兼具各種功能,并且是控制全球經濟的重要空間節點。世界城市是高度一體化的世界經濟環境下國際大都市的高端形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競爭的日益加劇,建設世界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獲取更大發展空間的必然的戰略選擇。20世紀后半葉,西方發達國家涌現了一大批這類城市,如紐約、倫教、東京等。

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未來形態,其實質是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使能源低碳發展,建立健康有效的能源低碳經濟體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促使世界經濟加速向低碳化深入發展,美國、歐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都將低碳領域作為投資的重點,低碳經濟成為實現全球減排目標、促進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主要發達國家憑借低碳領域的技術和制度創新優勢,加緊制定和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構筑世界新一輪產業和技術競爭新格局。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點是對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響力,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沈金箴,2007)。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發展模式,成為后危機時期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力。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協調社會經濟發展、保障能源安全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途徑,已得到世界各國普遍認同。因此,成為世界城市或保持世界城市的領先地位,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世界城市必然要發展成為低碳城市。當前主要世界城市,如東京、紐約等,都在大規模投入低碳領域,加快低碳經濟轉型,促進經濟復蘇,培育新增長點以向低碳城市轉型。

(二)發展低碳經濟以縮小北京與當前主要世界城市的差距

“低碳經濟”由英國率先提出,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其實質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建立新的能源結構,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以能效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為核心,以市場機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為先導,以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為標志,以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互和諧為目標的新型發展模式,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建立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鼓勵低碳發展的國際國內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機制,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它的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以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為標志,北京市的發展已進入新階段:2009年北京GDP近12000億元人民幣,人均GDP首破1萬美元大關;北京擁有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居全球第三,僅次于東京和巴黎;北京擁有法人金融機構600多家,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720億元人民幣,對北京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16.7%;首都機場成為世界第四、亞洲第一大機場;北京第三產業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占比為75%,吸引就業人數占全市就業人數的75%以上,可見時代的發展要求將首都北京建設成國際一流水平的世界城市。

近年來,北京的基礎設施建設、綜合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北京已經成為全球城市體系中的主要成員,Beaver-stock等的研究顯示,北京已經是第三層級的世界城市(蘇雪串,2007)。北京的高新技術、文化等優勢日益顯著,總部經濟也初顯端倪。但與高層級的世界城市相比,北京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北京高碳經濟和外貿發展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向低碳城市轉型勢在必行。服務化是世界城市發展的一般趨勢,生產業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特征,且發展生產業有助于增強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因此,提升產業層次,特別是發展生產業是北京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未來的發展中北京主要應實施發展低碳經濟的中長期戰略規劃,力圖在新一輪的世界經濟增長中獲得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以進入世界城市體系的高端。

北京發展低碳經濟的經濟學分析

(一)北京發展低碳經濟的需求分析

北京要素稟賦約束呼喚低碳經濟發展。中國的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中國擁有居世界第l位的水能資源,第3位的煤炭探明儲備,第11位的石油探明儲備。已探明的常規商品能源總量為1550億噸標準煤,占世界總量的10.7%。但中國人均能源資源探明量只有135噸標準煤,相當于世界人均的51%。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碳排放強度方面特別不利(張坤民,2010)。北京資源稟賦有限,傳統化石能源儲量少,可再生能源利用少,碳匯資源正在努力提升。北京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技術裝備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導致單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產品能耗均高于高端世界城市的平均水平。因此,北京需要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北京當前的發展階段決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中國目前的工業化基礎水平及能效較低處于工業化初期。中國是處于工業化中期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消費尚屬于生存型消費。而北京已經處于后工業化階段,需要培育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低碳經濟將成為拉動北京經濟增長的引擎。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它包含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內容,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大進步。例如,日本低碳經濟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正是來自日本公害問題促進日本掀起的繼重化學工業后的第二次經濟增長浪潮,目前,日本仍在低碳領域的各方面不懈努力。

由于存在鎖定效應,因此北京發展低碳經濟刻不容緩。所謂鎖定效應,即現在的決策將會影響到今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低碳經濟的鎖定效應明顯。因為基礎設施、機器設備等一旦投入成為沉沒成本,其使用年限均在15-20年以上,其間一般不會采用新技術更新。例如現在投巨資新建的燃煤電廠將被這些投資“鎖定”,未來十幾年內只能繼續沿用傳統技術,二氧化碳排放較大。北京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超前運籌,避免鎖定束縛,克服路徑依賴。

(二)北京發展低碳經濟的供給分析

北京正處在國民生產總值從1萬美元向2萬美元跨越的新階段,已經具備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經濟基礎。

北京在低碳農業與碳匯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森林、耕地、草地和濕地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北京山水資源豐富,近年為迎接奧運新增造林面積大,低碳農業取得成效。2009年北京森林覆蓋率達到36.7%,林木綠化率達到52.6%,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4.4%,人均綠地面積達到49.5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5平方米。北京在2010年1月正式成立了碳匯辦公室,由林業局、園林局等機構共同組成。同時啟動了八達嶺長城等幾個“碳匯林”建設項目。

北京已經初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改變了高投入、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氣候變化、能源安全、擴大就業和提升經濟競爭力要求走低碳發展道路。建設低碳城市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北京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成果顯著。已經初步形成低碳城市建設的推進機制,建成了一批低碳經濟試點園區和項目,工業園區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目前北京人力資源豐富、低碳經濟的資本投入多,低碳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北京可以利用先進的低碳技術,實現跨越式的低碳發展。

北京低碳型交通已經形成規模。北京建設軌道和公交,發展高效清潔的交通工具。北京在全國率先推出公交優先戰略,并實施私家車輪號出行策略。北京實現地鐵、公交車、出租車、免費單車等交通“零距離換乘”;已經在全市實現垃圾清潔直運等一系列舉措。

北京低碳型建筑也在逐步推行。北京全面提高建筑能效,開創低碳建筑和運行模式。2008北京奧運的“綠色奧運”已經在全國起示范作用。例如,奧運村統一安裝上了太陽能集熱板,奧運村采用這種先進的太陽能集熱板生產熱水,每平方米年節省1527度電能,按每度電0.5元計算,可節約電費763元。整套設備年節約電費高達4578000元,按設計使用20年計算,這套太陽能系統就能節約電能18324萬度電,節省電費9156萬元。國奧村的微能耗幼兒園,設計蓄冰池450立方米,經計算蓄冷負荷貢獻率超過22.7%,整個空調季約可節省能源16000千瓦小時。

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

(一)政府引導,自上而下地推動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動,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大量的投入。節能開始的時候是低成本或零成本的,但節能的空間也很有限。隨著持續的節能減排,邊際成本必然日趨提高。所謂“邊際成本”,即額外l單位產出所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量。對于碳減排來說,客觀存在著邊際成本隨減排的增加而增加的趨勢。因此對于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企業和經濟消費者而言,發展低碳經濟意味著額外的成本增加。公益型就很難做到收益性。所以,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補貼或碳稅等形式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例如,日本光伏企業之前享受政府補貼,光伏產量占全球市場超過70%,后來取消政府補貼。德國、中國企業由于技術及成本優勢,乘勢而上,搶占全球市場。政府要發揮在構建以低碳經濟為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引導作用,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政策協調作用。例如,北京市很多小區出于美觀等考慮,不允許安裝太陽能采暖。這就需要政府出面協調相關部門利益與考核機制。

(二)積極宣傳,自下而上地推行低碳消費方式

低碳經濟不是要求居民降低生活質量,而是反對奢侈浪費,提倡綠色消費的低碳生活。這樣,既發展生活所需要的服務,又盡量減少投入能源。低碳經濟有三個層面:一是基于經濟生產方式層面。主要包括基于低碳形態的生產、消費以及相關市場交換的政策與制度安排等。二是基于社會發展形態層面,主要是低碳發展理念在社會、政治、文化以及生態領域的延伸。三是基于人類發展文明層面,主要包括人類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以及人類自身全面發展等(陶良虎,2010)。低碳經濟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事情,也是與我們每個人緊密相關的事情。推行低碳消費方式需要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社會組織和公民的廣泛參與。以市民為對象,進行教育。普及新技術時間很長,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參與,轉換為每個公民(企業公民和自然人公民)自覺自愿的行為,變為每個家庭、每個人的責任,大家都參與。工業節能發展空間已經很小,家庭生活大有可為,例如家庭冬季采暖占總排放的1/3-1/2。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每個人出謀劃策,參與其中。要一點一滴積累,要全社會行動,積少成多,使低碳消費方式成為新時代社會的價值取向的“風向標”。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隨手關燈,節約每一張紙、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粒米等等都是低碳經濟的具體行動。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三)企業主導,切實發展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需要政府主導,但企業是低碳經濟的踐行主體。堅持節能優先,產于實現節約、高效、大幅度降低能源強度,從而降低碳強度。激勵企業從事低碳生產和經營。應對氣候變化所推動的低碳技術和產業的新興與發展,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未來的企業競爭必定是基于低碳產品與技術的競爭。政府應通過低碳產業規劃、財政稅收的扶持、金融融資的支持,引導企業進入低碳產業、發展低碳產品。同時,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全球建立低碳領域的技術創新機制,力爭在清潔和高效能源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在國際碳減排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企業定期企業環境報告書披露溫室氣體的產生情況及削減措施等信息,以敦促企業減少碳排放。

(四)逐步推進,由試點低碳城市到低碳城市

積極開展低碳經濟試點,高起點規劃建設低碳產業園區,開發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產品和技術,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編制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努力建設低碳城市。有效的國際合作是實現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加大低碳經濟的宣傳,官民合作,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的低碳城市形象。低碳城市建設要求建立一套科學、先進的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北京東城區已經規劃建設低碳城區。東城區有能源總部經濟的基礎,可以大力發展集合低碳的智庫、金融、投資、研發和貿易的統計平臺,建設北京低碳產業中心。

參考文獻:

1.金元浦.走向世界城市―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第5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廣義虛擬經濟;實體價值;虛擬價值;二元價值容介態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 (2013) 02-0028-07

A Study of Low-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A Yong-hong LIU Xian-wei(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racterized by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emission has leaded to several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resources exhaustion and air pollution.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seriously challenged by these problems. Under this background,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im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e paper studies the nature of dualistic Rong-Jie state of low-carbon economy. Furthermore, the method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material value, environmental value and psychology value of low-carbon economic model.

Keywords: low-carbon economy,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aterial value, virtual value, dualistic RongJie state

一、引言

林左鳴先生將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定義為廣義虛擬經濟,其基本特征表現為“二元價值容介態”,即傳統價值由于不斷融入信息介質而進化為更高級的價值。廣義虛擬經濟實質上是一種基于“生活價值論”的人本經濟,它著重考慮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來的社會進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態及其發展規律,它正在取代傳統物本經濟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的主角,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純粹滿足生理需求或純粹滿足心理需求的經濟往往是以錯綜復雜的方式交織在一起[1]。低碳經濟概念是在全球氣候變暖、能源危機等生態災難日益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的背景下提出的。人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現有發展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低碳經濟便成為廣義虛擬經濟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

二、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低碳經濟內涵

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之后,全球人口數量激增,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傳統工業經濟對自然資源存在的巨大依賴以及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環境惡果,逐漸為人們所認識,20世紀60年代起,環境保護運動的浪潮不斷高漲,這使得人們開始反思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發展與增長極限的關系。在此時代背景之下,低碳經濟,環保經濟,綠色經濟等一系列概念和經濟發展模式應運而生。“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劉細良認為現代意義上的低碳經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自身對經濟增長與福利改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一種理性權衡;是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關系的一種理性認知;是繼人類社會經歷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的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能源新革命[2]。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低碳消費也已成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低碳經濟,其內涵更為系統和充實。廣義虛擬經濟是基于人本經濟的新經濟學理論,傳統的發展觀聚焦于滿足人的物質需求;人類福祉提高的發展觀或是新的發展觀則是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發展觀,發展的目的,是以人為起點,又以人為歸宿的,理想狀態是實現一種以人文本的和諧社會[3],低碳經濟正是契合了廣義虛擬經濟這一發展觀念。低碳經濟從根本上說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對經濟福利指標的重視和對綠色GDP的追求。低碳經濟通過盡量減少生產、生活所需的直接和間接的能耗、物耗,盡量以非物質形式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減少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索取和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目標,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基于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可以認識到低碳經濟實質上是一種人本經濟,它凸顯了人自身作為生產力發展的價值取向,不斷豐富和發展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使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享受得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發展綠色化、社會和諧化,是在對人的物質需求的滿足基礎之上對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不斷滿足和擴展。

廣義虛擬經濟理論認為當前的經濟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 并非一成不變的均衡系統, 而是時刻處于傳統價值與信息介質帶來的新價值之間不斷動態融合和進化的容介態[4],基于容介態這一特征,低碳經濟可以看成是由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互融合的經濟系統,圍繞低碳經濟所建構起的價值體系是一個相互容納、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系統(圖1),其中實體經濟層面,低碳經濟、產業與傳統經濟模式和產業一樣,創造出具體的實體價值以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生理需求;在虛擬經濟層面,包括了環境價值,心理價值以及其他與低碳經濟有關的虛擬價值(如碳金融市場的虛擬價值)的實現,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人們的心理和社會需求。實現實體經濟價值的同時,環境價值等作為一種附加價值得以實現,實體物質和虛擬兩種價值形式相互容介,進而產生了整個價值的增長。作為一種可行性判斷方法,成本―收益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經濟研究,在以往對低碳經濟的研究當中,就有研究者使用該方法建立了低碳經濟的簡單模型,進而比較傳統經濟與低碳經濟之間的成本和收益變動 [5],但之前的研究對低碳經濟模式下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是以傳統經濟模式為視角的,并未能夠全面深入地探索低碳經濟模式下價值實現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本文將在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以成本―收益分析為方法,對低碳經濟各種價值的實現機制及其容介態特征的表現進行探討和分析。

三、低碳經濟是在廣義虛擬經濟時代對傳統經濟的革新性嘗試

I = ( R + C ) - [ (S1 - S2) + G ] (1)

其中,I表示低碳模式的成本;S1表示傳統模式下需要投入的常規能源成本;S2低碳模式下需投入的常規能源成本;G表示公共投入;R表示科研和開發上的投入; C表示新設備、材料等的成本或對原有設備、材料等的改造成本。

在式(1)中,與傳統產業模式相比,發展低碳產業存在成本上的增大和減少兩部分,在增加的成本方面,主要包括了新的生產模式在研發、設備和材料上的投入,例如貝丁頓社區的建設中,必要的建筑材料投入、改造以及采暖、能源等設備的研發,就屬于增加的成本。在減少的成本方面,利用了新的能源,廢舊材料再使用,以及人力資源成本的降低,使得對常規能源的消耗和原材料成本下降,此外,低碳產業在很多國家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包括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資金上的投入,以及社會融投資,這些可以看作是公共投入部分。綜合來看,增加的成本即R+C趨于一個固定值,而減少的成本從長遠來看,投入的資源成本差額S1-S2的值則越來越大,因此,短時間內I值可能會大于0,但就長期而言,I值則是負值,并存在從一開始I的值便是負值的可能。

低碳模式的收益值B可以表示為:

B = ( B2 - B1) + E + P (2)

其中,B表示低碳模式的收益;B1表示原產業模式下產品的市場收益;B2表示低碳模式下產品的市場收益;E表示低碳模式所實現的環境價值;P表示低碳模式下所不斷衍生出來的,能夠滿足人們各種社會心理需求的價值形式。

在式(2)中,低碳模式下的收益包括了實體物質價值的實現,具體表現在產品的銷售額的提升,也包括了環境和生態價值形式實現,還包括了社會、心理價值的實現。低碳模式的收益中,各種價值的實現形式和過程是復雜的,在實體價值得以實現的同時,生態環境價值與社會心理價值也一并得以實現且各價值形式的實現相互交融。對于低碳模式之下,生態環境價值與社會心理價值的實現將在下文進行具體分析。

綜合低碳模式下的成本與收益分析,傳統模式轉向低碳模式的凈現值可表示為:

NPV = B t I t / ( 1 + r ) t (3)

其中,Bt表示t年的收益;It表示t年的成本;r表示貼現率;t表示年份。如果NPV≥0,說明該模式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根據上述分析不難判斷在低碳模式之下,收益值不斷擴大,而源于低碳模式所投入能源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低碳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則遠低于傳統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因此,低碳模式能夠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是對傳統模式一種革新。

四、低碳經濟對生態、社會和心理需求的滿足

五、結語

本文從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對低碳經濟進行了系統分析,對低碳經濟模式之下各種價值形式的實現及其二元價值容介特征的表現進行了探討。基于上述低碳經濟在實體價值、環境價值、心理價值及其他虛擬價值上的實現方式,綜合(2)、(4)、(5)式,可以得出低碳經濟價值實現模式,即(2)式可以改寫為:B = ( B2 - B1) + E1 + E2 + E3 + P1 + P2 + P3。在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之下,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較而言,低碳經濟價值的實現包括了產品實體收益所產生的增值,低碳模式所帶來的兩類環境價值及節約下來的環境補償價值,還包括了滿足人們社會、心理需求的價值形式以及產品自身品牌價值的實現。可以看出,各種價值的實現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賴,環境價值、心理價值及其他虛擬價值的實現有賴于實體經濟,否則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低碳經濟模式之下,環境價值、心理價值和其他虛擬價值形式不斷融入到實體價值之中,使得價值產生了增值,體現了低碳經濟的二元價值容介特征。

參考文獻:

[1]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劉細良.低碳經濟與人類社會發展 [N].光明日報,2009-06-10.

[3] 陳元先、陳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經濟學理論的重構 [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0 (2):5-15.

[4]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導論 [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09(1):5-25.

[5] 朱亞光.成本收益分析視角的低碳經濟簡單模型研究 [J].中國證券期貨,2010 (5):99-101.

[6] Roszak T. The voice of th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 [M].America: Red Wheel/Weiser, 2001: 291-296.

[7] 洪大用.環境關心的測量:NEP量表在中國的應用評估 [J].社會,2006,26(5):71-92.

[8]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78, 9(4): 10-19.

[9]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g A G, et al.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 56(3), 425-442.

[10] Wu J P, Zi F, Wang G X, et al. A study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ten cities of China [R]. Paper reported at the Nin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Kunming, China. (2011, July).

[11] 吳建平.生態心理學探討 [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3):37-41.

[12] 李金昌.價值核算是環境核算的關鍵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3):11-17.

第6篇

(一)低碳經濟下的能源產業轉型 在當前經濟下,低碳經濟的發展前景已經被充分認識,低污染、低排放成為當今時展的主流,我國的能源產業面臨嚴峻的考驗。在低碳經濟下,傳統的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節能減排問題;此外,傳統能源產業的基礎為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在可預見的將來,傳統能源的當前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所以能源產業必須轉型才能更好的生存。

低碳經濟下的能源產業的轉型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實現循環經濟,以煤炭產業為例,就是對于精煤進行煉焦,煉出的焦炭用于煉鋼,對于中煤、煤泥、煤矸石用于發電,從而可以形成煤、焦、鋼、電銜接順暢的大循環鏈條,同時,對于產生的廢氣進行化工、發電,產生的廢渣用于制磚、制水泥,產生的廢水處理后再循環利用,基本實現“零排放”;第二個層次是將現有的傳統能源向太陽能、風能、水能以及核能等新型能源產業過渡。國家能源局曾明確表示,在十二五時期應當加快推進能源產業的轉型發展。傳統的能源產業在我國的能源資源穩定供給,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傳統的能源產業是不可持續的,當前在合理調控傳統能源開發,優化傳統能源配置,加強安全綠色集約開發的基礎上,加快能源產業轉型,是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能源產業的轉型階段,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被進一步放大,做好能源產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是能源產業轉型成功的必要條件,所以,能源企業的財務管理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做好財務的投融資管理、預算管理等,是當前能源產業經營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低碳經濟下能源產業財務決策 能源產業的財務風險是由能源產業發展戰略決定的,在轉型期,能源產業一方面不能完全摒棄傳統的能源發展模式,必須做好節能減排的設施的投融資,以適應當前的低碳經濟發展要求;另一方面,傳統能源產業向新能源產業轉型,還需要加大在新能源設施以及科研發展的投入,從而成功轉型。從能源產業的發展戰略可以看到能源產業的財務資金流向。

一是“三廢”處理等循環經濟需要財務投資增加。低碳經濟下,企業正在產生的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以及歷史遺留下的“三廢”問題必須及時處理,這方面的財務預算投入的加大,給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帶來一定的壓力。現階段,一些煤炭等傳統能源產業為追求產量和節約成本,不注重清潔高效開采,存在“采厚棄薄、采易棄難”等弊病,產生礦物浪費,廢棄物隨意排放等行為,使資源、環境的惡化與低碳經濟背道而馳,與經濟良性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低碳經濟下,傳統能源產業摒棄短期利潤最大化目標,增加對其生產耗費,污染排放等的考核,開拓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三廢”排放,清潔生產的發展模式,由資源密集型向生態型、低碳型轉化,企業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從而可能對企業的現金流以及利潤造成不利影響,從而加大了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

二是能源產業轉型需要資金投入。我國當前的能源產業依然是傳統的能源產業為主,其高投入、低產出的發展模式不再適應經濟的發展,與低碳經濟的低污染、低排放相違背;另外,傳統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其不可再生性決定了產業轉型的必要性,低碳經濟下,新能源產業的巨大優勢,也讓傳統能源產業看到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此情形下,傳統能源產業的成功轉型離不開巨額的資金投入,包括基礎設施、科研人員等的投入。但是,在轉型期,該項投入是不能產生效益的,從而給企業帶來資金流的緊張;此外,轉型的成功與否尚未可知,一旦失敗,將面臨極大的財務風險,甚至給企業的持續經營帶來威脅。

二、低碳經濟下能源產業的財務風險表現形式

(一)財務籌資風險 籌資是一個企業生產經營的起點,由籌資而引起的財務風險成為籌資風險。在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企業融資如果不能按既定目標使用,將無法實現資金供應者的預期結果,實現財務管理的目標。在能源企業的內源融資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向市場融資。當前市場環境的復雜性,使企業的融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當前我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存款準備金率高,銀行的放貸能力進一步縮小;其次,我國的債券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對企業發行的債券的接受能力受限,從而加大能源產業的融資風險。

在可籌集資金的情況下,由于能源產業的轉型發展需要的大量資金,每年將產生較大的利息支出,同時,轉型期的收益較小,因此負債規模越大,財務風險越大。低碳經濟下,能源產業需要加大對低碳技術的研發及其投入力度,包括節能減排技術、廢物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等。這些項目的資金籌集將加重企業的財務負擔,因此,必須將籌資額控制在一定的增長范圍內,預防因籌資額較大而產生的財務風險。

(二)投資回報風險 投資風險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于投資額、回收額、投資項目使用期限的變動而導致資產報酬率無法達到預期財務目標的產生的財務風險。二是由于流動資產結構不合理而導致的流動性財務風險。能源產業低碳化的現實趨勢使能源產業在加快轉型中的投入過大,可能出現在投資過程中由于投資額度不合理,投資項目不科學等而產生財務風險。

第7篇

建設低碳經濟試驗園區,應該遵循環境優先、資源共享、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綠色交通等5項基本原則。

1)環境優先原則。在東莞低碳經濟試驗園建設、招商、企業生產等一系列工作中,必須要嚴格遵守環境優先的原則,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獲得社會的最大產出。

2)資源共享原則。有針對性地建設該產業群需要的公共基礎設施,達到各企業資源共享的效果。

3)循環經濟原則。利用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原則,達到低碳經濟的最終目的。

4)清潔生產原則。對生產過程與產品采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減少碳排放或實現碳零排放的目標,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最大化。

5)綠色交通原則。盡量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減少因出行而產生的碳排放。

低碳經濟試驗園區,是建立在減少碳排放基礎上,由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形成的企業社區,并且通過各單位共同管理環境事宜和經濟事宜來獲得更大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社區[6]。主要從經濟、環境、資源、社會4個方面體現其核心發展思路。

1)經濟方面。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形成幾條主要的低碳產業鏈,擺脫過去只低碳不經濟的尷尬局面,實現低碳與經濟共同發展。

2)環境方面。結合東莞生態園的實際情況,保護生態濕地,并且利用生態濕地建立濕地公園,發展旅游業。

3)資源利用方面。建立污水處理中心,將生產、生活廢水進行處理和循環利用。制定完善的節水、節能、廢物利用的方案、措施,使整個園區的各種資源都能得到有效利用。

4)社會發展方面。在管理模式、政策環境等方面大膽嘗試,營造優越的生活環境、文化環境、創業創新環境;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不斷增強科技支撐能力。

根據東莞生態園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完成“一中心二基地四公園”的總體布局(圖1)。

一個中心:中心區匯集了園區的低碳經濟研究所、碳審計機構、低碳建筑、園區管理中心、現代服務業和綜合功能區(圖2),周圍有2個濕地公園,環境優美,適宜居住。

1)成立低碳經濟研究所。在園區建設時,吸納國內外低碳經濟研究專家,建立低碳經濟研究所,對低碳產業、低碳技術等進行深入研究,進而為整個園區低碳產業以及各項低碳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低碳經濟研究所致力于引進一流的人才,重點開展低碳能源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開發與集成、新能源發展戰略和技術路線研究。

2)建設低碳建筑。在試驗園區內,所有建筑在建設時都可以融入低碳經濟的理念。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形式及總體布局[7]。

3)建立碳審計機構。對企業或產品進行碳盤查,也稱“碳審計”,是低碳化考量的第一步。碳審計是指在定義的空間和時間邊界內進行碳足跡計算的過程,其結果可以是只關注溫室氣體排放源和信息的碳排放清單,也可以是一份完整的碳盤查報告用以公開碳排放數據[8]。碳審計可以使“低碳”行動獲得數據支持。目前,國內能提供碳審計的機構并不多,更多的還是依賴國際力量。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碳審計的需求不斷擴大,誰先開展此項業務,獲得較多的經驗,誰將在未來的低碳社會中享受巨大的利益。對于東莞來說,建立碳審計機構,不但能讓企業更加清楚自身的碳排放量,而且也可以讓政府對高碳排放量的企業加大管理力度。

4)完善園區管理。園區管理中心負責園區建設各項工作的組織、指導、協調工作,制定園區各項具體的政策與管理制度,負責園區建設項目的策劃、包裝、申報、融資和管理,負責園區內各項工程的建設、管理和運行的監控,為園區各類企業和機構提供服務。此外,園區管理中心必須要實行低碳管理,在園區低碳發展方面起到帶頭作用。

5)打造低碳現代服務業。2010年東莞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0464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39%,占GDP的48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東莞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加,將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東莞的主導產業。此外,現代服務業的能源利用強度低,單位產值的碳排放量少,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也是東莞市產業低碳化的重要舉措。所以,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要重點培育對低碳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的服務業,包括低碳技術服務業、環保服務業、碳交易和碳金融業等。

6)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低碳經濟試驗園區內設置廢物利用中心,對園區內的一切廢物進行資源循環利用,使園區在發展低碳產業的同時,也能進行低碳生活、低碳消費,真正從各方面達到低碳發展的目標。如圖3所示,廢物利用中心包括污水處理廠、能源利用研究中心以及廢物回收處理站。

兩個基地:“兩個基地”是指太陽能產業基地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它們就像園區的一對翅膀在中心區的兩邊。發展低碳經濟產業是整個園區的靈魂所在,我們要大力引進相關項目,并且在引進、培育產業的時候要堅持高起點,堅持低碳原則,要進行研究和論證,確保產業的低碳化,符合園區的發展方向。同時要突出產業招商,推動大批低碳企業和項目迅速匯聚東莞。

1)太陽能產業基地。東莞已有數家生產太陽能光熱和光伏產品的高新科技企業,如五星太陽能公司、南玻集團和信義玻璃集團,已完成了一批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項目,例如在廣場、學校、賓館、宿舍等推廣使用室外太陽能照明和太陽能-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9]。以熱水器為主的太陽能熱利用產品的產能超過100萬m2,產品90%內銷,10%出口;光伏產品(主要為光伏電池組件)產能達100MW,產品90%出口,10%內銷,總產值在5億元以上。在東莞低碳經濟試驗園區建立太陽能產業基地,培育完整的太陽能產業鏈(圖4)。同時,發展其上下游產業,使太陽能產業能夠在園區內穩定發展,成為東莞低碳產業發展的先導。

2)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粵港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控網絡2007年上半年監測數據顯示:東莞的臭氧超標最為嚴重,位居16個監控站之首[10]。汽車數量的激增,是東莞臭氧濃度超標的主要原因,發展新能源低碳汽車產業顯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比亞迪公司已推出了全球第一輛雙模電動車,將純電動、油電混合完美整合,制造出低碳的新能源汽車。在高油價時代,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不但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且能夠創造更加舒適的環境。低碳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我們應該引進高產值低碳產業,擺脫只“低碳”不“經濟”的尷尬局面。

四個濕地公園:四個濕地公園,即東部濕地公園、北部濕地公園、三角洲濕地公園和月塘湖公園[11],分布在整個低碳試驗園區。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園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的實踐成果。根據低碳經濟試驗園區的實際區位情況,建設濕地公園,開發一條貫穿整個低碳試驗園的旅游路線,讓園區的游客在觀賞濕地公園特色景觀的同時,也了解整個低碳試驗園區的情況,提高低碳意識。

為確保落實本設計方案,實現發展目標,針對當前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按照低碳標準,制定園區準入制度。園區內的項目都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評審,符合要求后才能進入園區。特別是進入園區的低碳產業,要始終堅持高標準、高門檻招商,堅持低能耗、低排放、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引入標準,初步建成符合低碳經濟模式的現代產業體系。

2)給予優惠政策,引進低碳企業。給予低碳企業優惠政策,比如給剛入園的企業一定的政策扶持,給企業低碳新技術研發資金,吸引低碳企業進入園區。

3)吸納人才,加強專家隊伍建設。堅持把吸納人才作為低碳試驗園發展的根本,建設低碳經濟研究專家隊伍,使低碳經濟試驗園的所有技術得到理論支撐。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共享機制。基礎設施是園區發展的首要條件,所以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建立共享機制,從而實現節能減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促進地方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

5)健全管理制度,加強園區管理。健全園區的管理制度,完善各項目的管理流程,進一步加強管理培訓,不斷提高管理的水平。

第8篇

關鍵詞:低碳旅游;發展模式;發展政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作者簡介:沈中印(1975-),男,河南商丘人,九江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生態經濟,區域旅游發展。

中圖分類號:X3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05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11-12-02

一、研究背景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壯大,出現了旅游資源不當的開發利用方式和非生態的管理模式,使得旅游業早已不再是天然無污染的朝陽產業。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旅游發展方式的變化軌跡,經歷了從可持續旅游的理論到生態旅游的實踐,人們仍然在不斷探索可持續旅游、生態旅游實現的基本原則和路徑[1]。如今低碳經濟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旅游將成為繼綠色旅游、生態旅游后新的時尚環保型旅游,將主導未來旅游的發展方向。低碳旅游發展方式是可持續旅游發展的新方式,它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要求。隨著全球氣候環境的變化,世界各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在2009年的世界經濟論壇上,低碳旅游的概念被首次并且正式提出,提倡旅行中盡量減少碳足跡與二氧化碳的排放[2]。

我國也開始重視低碳旅游的發展。中國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促進會副會長魏小安說,旅游業帶有低碳的天性,比如本身占用資源少,很多資源可持續利用,旅游業發展最重要的是要首先把生態保護好,同時與其他產業形成良性互動與良性補償,這種發展不但可以節能減排,同時又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3]。2010年3月18日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提出重要的低碳經濟內涵,即旅游發展要倡導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為重,提倡旅游業發展要節能節水減排。支持旅游企業如旅行社業、旅游交通運輸業、旅游飯店業、旅游景區、其他旅游企業以及旅游相關企業把新能源新材料運用起來,使節能節水減排技術的運用更加廣泛,積極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倡導綠色消費,把旅游企業創建成節能減排的綠色環保企業。可以說在中國發展低碳旅游勢在必行。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作為我國中部旅游重點發展區域,其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都非常豐富。為了順應全球旅游業生態化、低碳化的進程,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全國各旅游地爭相向低碳旅游轉型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所在區域江西已拔得頭籌。2009年11月17日至23日,首屆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在江西南昌舉行,大會發表了《南昌宣言》,號召在全球范圍內大力發展低碳與生態經濟,還提出今后每兩年在南昌舉辦一屆世界低碳大會[4]。江西省政府國內首個低碳經濟白皮書《綠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經濟社會發展綱要》,宣示了江西省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在順應時代和經濟發展的同時又確立了明確的行業發展目標和政策支持,這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旅游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更體現了這項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旅游發展模式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生態是其建設的特色,發展是核心,轉變發展方式是關鍵,探索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新路子是最終目標。這一本質內涵,深刻揭示了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循環、高產出的低碳經濟高度一致[5]。低碳旅游業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對于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本文提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低碳旅游”的三輪驅動模式:旅游者、旅游企業、政府部門分別作為旅游的主體、載體、介體,構成了旅游業的產業鏈條,應有機聯動,形成合力,做好鏈條上每個環節的節能減排工作,整體推進低碳化的旅游方式。按照由旅游者、旅游企業、政府部門共同主導的“低碳旅游”模式,結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資源特征及開發利用的現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旅游模式的構建具體可從政府部門、旅游企業、旅游者三個方面來進行,具體模式設計如下:

(一)政府部門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相關政府部門應該意識到發展低碳旅游業的重要性及意義,并且能把低碳理論與當地實踐相結合:第一,加強制度建設,規范低碳旅游的運行環境;第二,堅持規劃先行,確保低碳旅游的高起點發展;第三,加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旅游相關政策的制定與落實;第四,集中財力物力,抓好低碳基礎建設;第五,開發與保護并舉,實施低碳發展戰略。

(二)旅游企業

旅游企業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通過提升低碳旅游服務理念、開發設計低碳旅游產品、改善低碳旅游接待設施、引導低碳旅行方式等手段將低碳旅游轉化為旅游者的行動。把低碳旅游逐漸滲入到人們的旅游和生活方式中。旅游企業要行動起來,積極主動引導旅游者[6]:①轉變現有的旅游交通模式,提倡使用公共交通以及鼓勵使用混合動力汽車、電動車、自行車、步行等低碳方式,這樣既豐富旅游過程,使旅游過程多樣化,又豐富旅游項目,使項目新鮮和刺激。②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和認知誤區,認為奢華浪費就是面子就是品位,這是大錯特錯的低級價值觀。要強化旅游中的清潔、方便、舒適、省時等,塑造高級高品位文化,以此提升文化品牌。③旅游企業應積極推行旅游向智能化發展的思想和行為,提升旅游運行效率,全面推行節能減排工程,降低能源消耗特別是碳的損耗,最終把循環經濟模式深入到旅游產業鏈的全過程。因此,旅游企業要全面轉型,以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為理念,建成低碳旅行社、低碳旅游交通系統、低碳旅游飯店、低碳旅游住宿、低碳旅游景區景點、低碳餐飲和低碳娛樂等低碳旅游企業。

(三)旅游者

旅游者作為旅游活動的主體,是促進低碳旅游發展的主要力量。按照“低碳旅游”模式,旅游者應積極踐行低碳化的旅行方式和消費方式。要做到低碳飲食,不浪費,不多點亂點菜,吃不完的打包帶走;低碳住宿,牙刷、牙膏香皂、洗發液、拖鞋、毛巾、水杯等日常用品要自己帶,盡量不更換床褥;低碳游覽,少坐車多走路,多用人力車和電車;低碳購物,少購物,減少購物欲望,盡可能的購買環保物品,可以循環使用的物品;低碳娛樂,少消費娛樂產品,以此實現旅游者自身真正的低碳旅游。

綜合以上分析,三輪驅動模式各方面不是孤立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關系,如政府部門應制定低碳企業的標準,并以此來制定獎勵標準,以及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旅游企業給低碳旅游者以適當的補償,如低碳旅游者如果不使用酒店賓館的日常用品以及做些對環保有益的事情,可以用贈品和優惠打折的方式給予物質補償,同時,旅游企業可以設立獎章獎牌,按照環保星級制作環保獎牌,刻上低碳旅游者的名字以及日期等信息作為紀念,定會受到旅游者的歡迎。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旅游發展政策建議

(一)加快推進低碳旅游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

制定旅游景區保護開發管理法規,如河南省曾出臺過《旅游景區保護開發管理辦法》,借鑒已有的經驗,應盡快出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景區保護開發管理法規》,制定旅游景區開發與規劃的生態、能耗、排放等標準;制定旅游行業內部能源管理辦法, 如鼓勵旅游企業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廣使用節能技術、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等,對旅游企業進行能耗等級評定;制定旅游行業內部污染防治法,如制定水污染排放標準,對于不合格的企業要求其進行改造,控制噪音污染。[7]

(二)加大低碳旅游政策扶持力度

國家對于節能減排、綠色循環經濟、新能源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也應該積極爭取國家這方面的政策支持。對低碳旅游企業予以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利用經濟刺激、引導旅游企業積極向低碳化發展;對低碳旅游項目、旅游業科技創新項目、低碳產品和低碳旅游示范項目等,予以資助和獎勵等支持;對于國內外低碳旅游的大項目和低碳新技術推廣給以現金補貼和優惠貸款等政策支持,并引導金融機構予以信貸支持。

(三)制定低碳旅游激勵政策

為推動低碳旅游的積極發展,政府部門應制定低碳旅游激勵政策,配套相應的制度和機制。如芬蘭從1990年開始征收碳稅,范圍涉及交通燃料中的汽油和柴油以及其他輕燃料油、重燃料油、煤炭、泥煤、天然氣和電力,對此政府征收基本稅、附加稅和管理費。激勵政策可以是收費,也可以是財政補貼。收費的對象主要是針對不積極實行低碳發展的旅游企業,以促使這些旅游企業改變粗放或者非低碳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而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方向。財政補貼主要針對積極采取低碳發展的旅游企業,給予他們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傾斜、獎勵、項目支持等,以激發和鼓勵這些低碳旅游企業開展低碳旅游的積極性和示范性,從而推動低碳旅游企業的主動和積極發展。

(四)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旅游示范區管理規范

以低碳旅游示范區來帶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經濟的發展,進而推廣到其他旅游區,對景區內建筑物、交通設施、賓館、餐飲、購物等各方面做出具體要求,保障低碳概念落實到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引進并利用最新低碳技術,減少能源消耗;加快景區節能政策與法規的建立;提倡旅游景區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并對使用新能源的旅游景區給以補貼和獎勵;對低碳建筑和節能建筑給以適當的財政補貼。

(五)努力建設并塑造環鄱陽湖低碳旅游城市群

盡快建設以南昌九江景德鎮為中心的環鄱陽湖低碳旅游城市群,并制定低碳旅游城市標準,把這些城市確定為省級低碳旅游試點城市,以此示范,延伸擴大到其他城市,實現環鄱陽湖所有的城市都能低碳化,最終建設成環鄱陽湖低碳旅游城市群。

(六)協調多方利益,形成合力發展低碳旅游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考慮政策的利益相關者,協調旅游項目開發商、旅游企業、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當地居民、游客的利益。處理好旅游企業與旅游行業的關系,低碳旅游企業的發展要與本地域的行業、產業鏈的低碳發展戰略與規劃保持一致。低碳旅游發展需要政府部門、旅游項目開發商、旅游項目開發者與規劃者、旅游經營與管理者、旅游企業、當地居民、游客的全面參與,形成低碳旅游發展的根本動力。

(七)制定旅游企業的低碳旅游政策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應對旅游景區、旅游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業制定相關政策。如景區規劃要做到景觀生態化,資源利用越少越好,鼓勵使用綠色能源和本地的生產原料,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景區內使用環保觀光車、天然氣燃料、電動電瓶車、畜力車、人力車等少污染或無污染的交通工具,這樣有利于保護景區的生態環境;對于星級酒店評定則必須以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基本要求,否則不予考慮;對于旅行社,應大力推廣低碳旅游產品,推出“碳中和”配套服務,積極宣傳低碳旅游[7]。

參考文獻:

[1] 汪明華.倡導低碳旅游 推進發展方式轉型[J].旅游學刊,2010,(25):11-12.

[2] Elliott.Tourism:Politiesand Publieseetor management[M]. Londonand NewYork,1997.

[3] 謝良兵.長株潭低碳路線圖:從旅游起步[N].經濟觀察報,2010-8-14.

[4] 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旅游 江西首個省級低碳經濟發展綱要[J].領導決策信息,2009,(12):14-15.

[5] 江西省政協專題調研組.發展低碳經濟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0,(02):1-6.

第9篇

關鍵詞:礦業城市 低碳經濟 低碳產業 低碳技術 發展規劃

1、引言

在高度的經濟增長與城市化進程之下,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來自環境、社會、區域的種種壓力。如何在保持經濟高速穩定增長的同時,又能夠解決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尤其是減少城市能源消耗與廢棄物的排放成為中國政府非常關注的問題。2003年英國政府將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寫入政府白皮書。之后許多城市開始以低碳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目標。礦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適宜的產業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等,尤其是在全球低碳經濟大潮中,更需要資源的綠色開采與開發、引導城市產業機構的調整、促進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采用嚴格的環保措施。

2、礦業低碳城市的規劃方法

2.1 礦業城市規劃相關概念

礦業城市規劃是指研究礦業城市未來發展、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未來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基本任務是根據國

家城市發展和建設方針、經濟技術政策、國民經濟和礦業經濟發展規劃、資源和社會長遠計劃、區域規劃來確定礦業城市性質、未來發展方向,綜合部署礦業城市經濟、資源、文化、社會、基礎設施等各項建設,保證城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保證城市有序、和諧、可持續發展。

2.2 礦業城市低碳發展規劃方法

在規劃之前我們首先建立低碳經濟模型:

W(CO2)=P×××—F

根據此模型,其中,E為不同類型能源使用量,可按標準統一折算為標準煤;W(CO2)為CO2排放量,系數K為碳排放強度或者碳排放系數。不同地區、不同技術條件及能源結構的K是不等的。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所以K約等于2.45(燃燒1噸標準煤排放CO2約為2.45噸)。在這一公式中,假設K值恒定,低碳問題就可以轉化為能源利用問題的核算。城市能耗包括家庭能耗E1,交通能耗E2,公共建筑能耗E3,生產性能耗E4。但是我們的城市自由吸收CO2的總量需要減去,一般我國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都采用森林碳匯的形式,1立方米木材大約可以吸收1.83噸CO2,溫帶地區森林每年每公頃吸收2.5—27噸CO2,我們通常按照15噸來計算,取F來代表。

3、低碳經濟規劃視角下的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

3.1 礦業城市低碳產業發展規劃

礦業城市產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包含四大體系:第一是依托礦業城市主導產業形成的產業集群,通過對主導產業的培育、加強,可以實現礦業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壯大礦業城市經濟力量;第二是以礦業城市產業集群體為基礎,通過產業中的企業間的技術鏈、知識鏈、價值鏈、信息鏈和市場鏈建立低碳經濟體系,以此來實現產業升級和低碳發展;第三是由技術、經濟、管理和政策來提高產業內各個企業的資源開發利用率及節能減排技術研發與利用,這是低碳經濟體系的保障;第四是礦業城市產業低碳經濟運行模式中的資源、人口、環境和社會作為礦業城市低碳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與產業間發生物質、能量、信息等多方面的交互作用,為礦業城市低碳產業發展提供宏觀的支持。

在此模型基礎上,我們基于礦業城市的發展現狀和特征,可以從產業運行模式中設計出礦業城市典型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一,通過核心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入產業鏈,形成資源到中間產品再到最終產品的低碳產業鏈條;二,在礦產資源富集區域,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區、節能減排示范區、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基地為主的產業集群;三,通過建立低碳產業園區、低碳科技園區、低碳工業園區等,把資源型企業或科技企業集中在園區內,按照高起點、高科技、高產業鏈、高附加值、高節能環保的新型工業化要求發展資源—科技型產業集群;四,以產業鏈為延伸,以資源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產業集群體為核心,建立產業延伸性低碳經濟產業集群體系。最終通過實現產業低碳化發展來促進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

3.2 礦業城市低碳技術發展規劃

3.2.1 礦業城市低碳技術發展系統

低碳技術包含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炭層的勘查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除礦業經濟部門以外,還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汽車等眾多部門。礦業城市的低碳經濟系統是由企業層、產業鏈層、產業集群層、礦業城市層等不同層面構成的集合體,這意味著,整個低碳經濟系統的技術支撐體系同樣存在著不同的層次。企業的技術體系是基礎,尤其是企業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清潔生產工藝和循環技術應用;產業鏈層和集群層是基于整個產業或資源富集區、園區低碳技術使用;礦業城市層主要是從城市整體,通過系統的規劃、設計和選擇、實施來建立礦業城市低碳經濟宏觀技術體系。

礦業城市低碳技術支撐系統是由高效利用技術、再利用技術、減碳技術、去碳技術和無碳技術五大部分構成,它是一個涉及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三維系統。技術系統的手段以此為開源化、再利用、減量化、無害化;作用對象以此為初級礦產品、廢棄礦物、新能源、新型可利用礦品;作用領域以此為資源領域、生產領域、消費領域、環境領域。

(1)礦業城市低碳經濟的高效利用技術體系。高效利用技術體系是礦業城市實施低碳經濟最為重要的手段,因為它涉及到礦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轉型。對于礦業城市來說,只有有效地降低單位產品資源消耗、降低生產過程中的廢物生產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礦業城市高效利用開發技術體系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節約技術;伴生資源、伴生有益組分的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采選冶過程的高回收技術等,通過降低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過程中的資源回收率、降低生產過程中的廢物產生等途徑,實現礦業城市產業運行中的資源高效利用。

(2)礦業城市低碳經濟的再利用技術體系。再利用技術是礦業城市低碳發展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煤矸石、廢礦石的再利用技術;尾礦、尾液的綜合回收和利用技術;礦坑廢水、洗選廢水的再利用技術;瓦斯、冶煉煙塵的再利用技術等。通過再利用技術的使用,可以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減少最終廢棄物排放的規模和強度,有效的降低系統內產品生產的綜合消耗。

(3)礦業城市低碳經濟的減碳技術、去碳技術和無碳技術體系。礦業城市的減碳技術、去碳技術和無碳技術的應用,是實現城市低碳發展的關鍵。減碳技術包括煙氣脫硫等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采礦土地復墾及造林技術;旨在提高化石燃料內在使用率的超燃燒系統技術,超時空能源利用技術,高效節能建筑技術,高效電網傳輸技術,高效火力天然氣發電技術、熱電聯網技術等。去碳技術目前只要指碳捕捉技術,目前積極采用的是CO2重新注入油井以增強抽油壓力,甲烷回收,CO2制成干冰投擲入海,CO2泵入深海等技術。無碳技術主要包括清潔能源利用技術。這些措施都是實現礦業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關鍵,可以將礦業城市生產運營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或者增加城市碳匯。

3.2.2 礦業城市低碳技術發展政策

由于低碳技術在我國剛剛起步,相關政策體系極不完善,所以,首先,應該制定相對完善的配套政策,如碳稅、排放權交易政策;其次,有針對性的扶持低碳技術研發,促進低碳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加強產學研結合;第三,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第四,通過綠色證書交易、政府采購等措施引導企業研發和采用低碳技術;第五,加快低碳產業示范區、低碳科技園區的建設,在園區內部給予企業優惠措施;第六,建立低碳技術創新平臺,通過城市統一規劃、規范管理、設立專項基金、集聚人才、整合資源等;第七,推動多元化投資,鼓勵風險投資;第八,加強國際低碳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礦業城市要大膽走出去,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共享成果,為我國礦業城市低碳技術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閆軍印.礦業城市循環經濟系統設計與優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年11月.

[2]蔡博峰.低碳城市規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年6月.

[3]婁偉.低碳經濟規劃理論、方法、模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3月.

[4]熊焰.低碳轉型路線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年2月.

[5]牛冬杰.低碳城市建設理念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9月.

第10篇

【關鍵詞】海北;低碳旅游;發展;思考

低碳經濟自20世紀末出現后,很快風靡了全世界。所謂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它不僅對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旅游者和旅游全過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它要求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的每一個環節來體現節約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動來詮釋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文明社會的建設。低碳旅游是針對傳統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它比生態旅游具有更為豐富而且明確的內涵。發展海北低碳旅游業不僅有利于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產品結構,而且對于提高海北知名度、建設高原旅游名州、加快推進生態立州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發展低碳旅游業需要把握的兩個問題

發展低碳旅游業,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海北既擁有獨特的原生態旅游資源,又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地位,發展低碳旅游業、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把握以下兩個問題。

1.1樹立低碳理念。旅游業是戰略性產業,屬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社會效益好。發展低碳旅游業是創建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在旅游業中推行低碳消費、綠色發展帶動示范作用突出,可率先成為實踐者,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就海北而言,當地草原的原生態游牧文化、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態度等,構成了典型的高山草原社會遺產,是極其稀缺的低碳旅游資源。因此,特別要在旅游主體企業賓館飯店、景區景點、旅行社、購物點及導游中,倡導低碳消費,在旅游行業中推行循環經濟、倡導低碳消費,培養低碳消費理念,提高人們的節能、減排意識。營造低碳旅游發展氛圍,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發展低碳旅游業的重要性,牢固樹立低碳理念,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同時,以標語宣傳、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全社會低碳經濟的教育,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并加強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

1.2倡導低碳行為。旅游者、旅游開發者、旅游企業、旅游管理者作為旅游各方參與者,都應在行為上低碳化。將生態環保理念滲透到工作、生活和消費中,使旅游者建立健康、生態和可持續旅游方式。旅游開發者對自然景區不做“硬”開發,要做“軟”開發。不改變原有地貌,堅持“多利用、少開發”的原則,選擇性開發低碳旅游資源。旅游企業則要提供給旅游者低碳化旅游產品。在旅游餐飲上,盡量選用本地的食材,選擇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餐形式建議多選自助餐的形式。在旅游飯店上,要以綠色飯店的理念全面創建低碳旅游飯店,用節能新技術,降低能源消耗,實行垃圾分類等。在旅游交通上,旅游者不妨多采用傳統交通工具,選擇徒步、穿越、營地等體驗性強的旅游方式,同時要控制景區(點)內交通工具的進入,應禁止外來車輛、景區私家車、公務車及出租車的進入,景區內設置環保旅游觀光車、電瓶車、畜力車、人力車等少污染或無污染的交通工具以保護生態環境。在旅游方式上,低碳的實現主要取決于旅游景區低碳的實現,景區在開發和管理上以低碳為理念,創建生態型景區,發展產業化自行車旅游、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濕地旅游等綠色生態類型的旅游產品,徹底扭轉到低碳、環保的發展道路上來,最終形成全產業鏈的循環經濟模式。在旅游購物上,盡量購買原生態的商品,抵制過度包裝、生產設計復雜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娛樂上,應減少開發大型實景和文化演藝類活動,大力開發原生態的、體現當地原汁原味文化的旅游項目。旅游管理者則主要控制游客數量,對旅游者進行低碳教育,通過游客管理、景區管理實現低碳化。

2.發展低碳旅游業需要注意的幾個重點

2.1強化規劃引導。發展低碳旅游業,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的規劃來指導。已有的規劃重視旅游本身及其相關產業的布局和發展,而忽視生態保護和建設;只注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忽視資源保護。有的景區景點在景觀設計上,沒有充分體現人性化和生態化設計理念,以致許多建筑物與自然環境不協調。因此,旅游服務要以人為本,旅游開發則要以天為本,也就是要將這種未經工業化污染的生態景觀資源、生態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保留下來,拋棄數量經濟的觀念,合理測算生態承載量,限制游客數量,走品質旅游經濟的路子。一是在具體規劃上,要增進環境優化與人文關懷的互動,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加強對全州旅游資源價值、市場潛力以及旅游開發將會造成的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估,按照適度、有序、分層次開發的原則,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制止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不良行為。對以往已經編制的旅游資源開發規劃,要按照資源環境保護優先的要求,重新審視、調整、修改完善。二是在具體項目上,要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各景區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制定規劃,關鍵是要嚴格實施規劃,使規劃法制化,成為指導低碳旅游業的綱領性文件。三是在旅游產品的規劃設計和改造創新上,要依托海北旅游資源殊的自然屬性,找準旅游資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使旅游產品既美麗多姿又富有神韻,既統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氣質。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旅游規劃建設上的生態理念、環保意識及建造藝術,以規劃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精心打造生態旅游板塊。

2.2制定政策措施。低碳旅游發展勢必需要相關部門、相關主體的支持和配合,共建合作機制聯合推進。應注重相關行業規劃或計劃的銜接,以共同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共同制定標準、共同監督執行、共同評定檢驗等形式,將旅游業節能減排工作融入國民經濟體系中綜合規劃、執行和考核。各級政府和旅游業主管部門創造有利的宏觀環境和內在機制,健全發展低碳旅游的激勵機制,發揮企業發展低碳旅游的主體作用,并引導公眾參與。一是統一認識,加強指導,全州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都要從建立循環經濟這一高度來倡導低碳消費、發展綠色旅游的認識。二是制定相應低碳旅游的地方標準。通過制定綠色旅游飯店、賓館,低碳景區、旅行社的地方標準和考核獎勵辦法,引導旅游企業投入到推行低碳消費、發展綠色旅游中來。三是建立表彰獎勵機制。將是否“低碳”納入行業發展的考核和評價因素,促使現有旅游模式轉變,激勵引導旅游主體爭創低碳企業、綠色企業,使廣大游客爭做“文明游人、低碳游客”。對達到地方標準的綠色旅游飯店、賓館,低碳景區、旅行社及優秀導游人員、文明游客,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四是加大低碳旅游的宣傳。利用旅游宣傳推介的優勢,在國內外節會、媒體、網絡上宣傳低碳旅游品牌形象,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五是加大行業監管。從旅游的各要素入手,與相關部門聯合制定低碳消費、綠色旅游的鼓勵扶持政策,引導旅游綠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2.3營造良好環境。海北州作為青海省4A級旅游景區全覆蓋地區之一,更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圍繞低碳這一核心,推動旅游走向深入。一是要有特色濃郁的人文環境。一個地方要有特色,不是靠高樓大廈,而是靠傳統文化的積淀,靠建筑語言的表現,靠鮮活的生活氣息,形成濃郁的人文環境。所以,一個濃郁的人文環境必須要求對自身的文化有充分的認識,要珍重自身的文化,要熱愛自身的文化,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形成一個特色濃郁的人文環境。二是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通過多措并舉,保護好原生態資源,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低碳旅游建設和經營。堅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涉旅安全、市場秩序、衛生防疫、“三廢”排放等突出問題。搞好城鎮和景區垃圾、污水的無公害化處理,在景區景點、賓館飯店和城鎮居民中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煙塵和噪聲排放,保護好優質空氣和水源。同時,加強對《環境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的宣傳和實施。進一步建立健全關于促進低碳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和制度,保護并優化海北旅游生態環境。三是防止盲目開發,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一方面,在開發初期就應通過技術手段使景區設施建設符合環保要求,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在策劃上要突出“天人相通、動靜結合、雅俗共賞”的理念;在布局上要突出“特色突出、優勢互補,資源節約、生態優先”的理念;在性能上要突出“建筑為形、文化為魂,生態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學界定旅游環境質量、容量或承載力狀況的發展趨勢,控制旅游人數,避免環境污染,防止盲目開發,保證資源及環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

第11篇

關鍵詞:產業轉型 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 問題以對策

一、引言

早在21世紀初,英國第一個正式提出產業轉型應著力于“低碳經濟”這一方向。截至目前,對于低碳經濟的理念眾說紛紜。本文將其理解為,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手段,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二、湖北省低碳經濟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

1.產業結構不盡合理。21世紀伊始,湖北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圖1)表明:

第一,糧油一直是湖北省農業中的主導產業,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規模一直很穩定,沒有大幅上升或下降的表現。

第二,工業領域的迅速崛起,已經取代農業成為湖北省的主導產業。

第三,服務業一直在湖北省經濟體中處于劣勢地位,近幾年發展所取得的成效不大,將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

2.能源消費對外依賴嚴重。工業一直是湖北省的支柱產業,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持,近幾年湖北省出現能源資源衰竭的現象,供給嚴重落后于對能源的需求量,只能靠大量進口維持目前工業發展的需要。另外,開發當地新能源的成本高昂、耗時長、工程量大、資金投放量多、收益時間長,這給湖北省的產業更新換代帶來巨大的障礙。

圖2顯示,從2000年開始,僅僅過了8年湖北省的能源消費就上漲了3倍,上漲速度驚人,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勢。由于湖北省處于亞熱帶季風區受季節的影響大,這給水能資源的開發帶來了困難。

根據圖3顯示,本省能源的開發量只有向外省進口能源總量的二分之一,意味著湖北省不能實現資源自給,如果外部能源進口渠道切斷,對該省工業的發展將會是毀滅性打擊。

3.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曾有“魚米之鄉”之稱的湖北省,物產豐富,土壤肥沃,氣候宜人,而近現代社會的工業化走的是“三高”路線,即: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生態系統已遭嚴重破壞,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經濟增長速度大為減緩。

首先,水質普遍下降。以長江與漢江交匯口為起點呈現出向四周擴散的污染帶,以兩河沿岸的城市為基準正逐步蔓延到附近的城市,湖北省內基本上很難找到可供飲用的純凈地表水。

其次,空氣質量下降。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達30萬噸以上,這一數據在這兩年中也不斷刷新高紀錄。

最后,城市垃圾產生量攀升。由于在排放的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導致土地、水資源的重金屬污染現象嚴重,原本的耕地如今也演變為非農業用地。

三、分析湖北省產業結構現狀及問題

1.產業結構層次低,效益低下。1978年,湖北省的三大產業比重工業以42.2%的比重領先,農業緊追其后,服務業以17.3%的水平落后。這一經濟結構到2008年有了重大轉變:工業增長了1.6%,第一產業與1978年相比下降了24.8%,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23.2%。相比于全國產業經濟發展水平,湖北省農業在發展各省市排名一直靠前,相比之下服務業的發展速度也一直落后于全國其他省份。

2.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資源利用效率低。1978年以來,湖北省實行,生產力量薄弱,農戶沒有能力引進機器提高生產效率,這種制度不再適用于現在的生產競爭模式。如今的農業發展應是大規模生產,引進先進機器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重視農副產品的生產,使得農業更加市場化、專業化。其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業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務工,導致耕地大量閑置,土地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如果不提高農業的規模效應,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勞動力流失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

3.工業缺乏靈活性,以內向型為主。傳統的高耗能產業與低耗能的高新技術產業難以協調,主要是由于產業結構落后,不能適應現在工業發展的需要。湖北省高新技術應用的領域十分狹小,許多技術也只停留在理論上,實踐應用過程出現許多困難,在一條產業鏈中,投資類的產品主要依靠新技術的開發,而消費類的產品依然依靠傳統技術,這樣使得分工不當所引起的產業鏈銜接不合。

4.服務業出現結構性問題,發展處于低水平階段。湖北省的服務業處于低水平階段,主要以技術水平較低的批發、零售、運輸行業為支撐,產品附加值低,難以推動經濟快速發展。且湖北省能夠從事第三產業進行生產創造的人才較少,導致服務業就業比率結構性失調,第二產業接納了許多農業的剩余勞動力,其生產價值遠不如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內部也出現分化,傳統型的一直居于較高比重,金融、信息技術、科研開發等新興技術產業處于劣勢,發展空間狹小。

四、湖北省產業結構改制面臨的困境

1.資源消耗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湖北省一直以資源消耗性產業為主的路線,與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違背,這種高耗能的經濟模式被取締無可厚非。鋼鐵,冶金,化工產業雖然為本省創造了GDP,但也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路線。21世紀初的9年間,湖北省年均能源消費增速達到10%,要想對如此依賴傳統能源的產業結構進行改革,任務艱巨,資金投入巨大,耗時也必將很長。

2.傳統發展模式制約產業結構調整。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加快經濟增長速度,人們不斷地掠奪環境資源,致使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道路不僅沒有帶給我們利益,而且透支了子孫后代的資源,這種模式在湖北省的經濟發展方式中已經根深蒂固。同時,政府的績效考評與該地方的GDP發展是呈正相關的,地方政府不惜犧牲環境來拉動經濟的增長,使得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式不能真正的貫徹落實。

3.企業難以負擔低碳經濟成本。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企業必須引進先進的機器、高新技術、人才,資金成本企業難以承擔。為了實現低碳經濟,各國政府對企業施加壓力,限制其高耗能產品的生產,對于其污染排放量也加以嚴格的規定,與高新技術已廣泛運用的省份相比,湖北省的企業將會失去市場競爭力,企業寧愿停產,也不會進行大規模的產業轉型。

4.傳統農業面臨挑戰。作為中國糧食基地之一的湖北省,第一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面對如今粗放型的農業經濟模式,更應該向具有分工,專業化,規模化的經濟模式發展。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僅局限于工業、服務業,還要運用于農業,如果忽視農業的轉型,本省的三大產業結構必將失衡,造成畸形成長。

5.社會體制不完善。第一,立法的缺失。關于低碳經濟發展這塊的法律尚不健全,使得執法部門無法可依,不能明確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僅靠現有環境法仍舊杯水車薪。

第二,政府管理體制不健全。地方政府中環境管理部門很多,職能劃分界限模糊,人浮于事,一旦出現問題要么出現無人負責,要么就是多頭管理,政府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第三,環境保護未引起重視。企業為了經濟利益,往往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政府為了GDP的增長對這些企業一般持包容,放縱的態度,以至于執法不嚴,違法不咎。

五、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1.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湖北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將開發新能源,應用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本省的經濟發展新戰略,完善現有的節能減排機制,使其符合企業實現經濟收益的目標;鼓勵高校培養新能源創新型人才,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優化升級;督促企業對其硬件設施換代升級,并且在企業間形成以評級為手段的競爭體制,促進資源的可循環的利用,減少資源浪費。

2.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湖北省應以高興技術產業為主,調整并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與創新、逐步淘汰或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以金融、信息、房地產、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扶植低耗能,技術水平高,產品附加值高的企業,幫助其完成產業結構的優化。

3.降低低碳經濟成本。隨著碳交易市場的逐步擴大,通過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促進省內碳排放權交易的貨幣化,同時推進省內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積極向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將省內的資源進行逐一定價,調控企業的污染成本。在年度財政預算中,政府應加大對低碳項目的支出比重,建立專項資金扶持低耗能大型項目。

4.著力發展高效節約型農業。強化農業技術改革,使農業發展進一步高效化、規模化、專業化,改變以往資源浪費現象,對已經污染的耕地進行整治,使其恢復耕地功能;積極發展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農業,提高本省農業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對農副產品提高重視;推廣節水灌溉,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套種等技術,在有限的土地資源的條件下,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5.構建完善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政府應將碳排放量作為績效考核的重點,提倡綠色GDP,建立碳交易市場,提高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對居民生活方式和企業生產方式提倡無碳化,控制碳的排放量,打造綠色生活;建立政府扶植,以企業改革為主體,技術創新和開發為核心的三者有機結合的生產模式,加大對節能減排等高新技術的研究深度和廣度,打造以低碳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周慧.面向產業低碳發展的金融服務系統及傳導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1.

[2]王可強.基于低碳經濟的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2.

[3]肖海平.區域產業結構低碳轉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第12篇

[關鍵詞]碳排放;低碳經濟;能源;環境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49-0193-02

當前,低碳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正方興未艾,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可以逐步減少我國能源對高碳資源的依賴,可以改善我國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也可以保護自然環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低碳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由之路,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低代價發展的戰略選擇。

1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主要是指在經濟發展中盡可能最小量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體。在全球范圍內倡導低碳經濟是避免災難性氣候變化的必要手段,各國尋求低碳經濟發展已經變成緩解全球變暖長期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日益枯竭的不可再生型能源資源、不斷上升的能源需求以及能源價格,也將推動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發展“低碳經濟”旨在圍繞整個經濟活動,在生產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溫室氣體排放,主要體現在對能源生產和消費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選擇,以求達到最小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模式,與以往的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傳統經濟有本質上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工業方面,高效率的生產和能源利用;能源結構方面,可再生能源生產將占據相當高比例;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并且更多地使用自行車和步行;建筑方面,辦公建筑與家庭住房都采用高效節能材料以及節能建造方式。隨著經濟不斷擴展,逐步減少碳排放量,打破傳統經濟增長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之間的舊的高度相關關系,建立新的低碳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低碳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模式的革命,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應當對低碳做出相應的反應。

2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目標將受到嚴重挑戰,出路就是發展低碳經濟。這有助于緩解我國面臨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和保護資源環境,然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著諸多挑戰。

第一,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是建立低碳發展模式的制約因素。目前,全國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煙塵都是由燃煤排放的,大氣污染中僅二氧化碳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占GDP的2.2%。雖然我國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以煤炭為主、多種能源互補的能源結構,但是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的65%左右仍為煤炭,而且這種以煤為核心的能源結構在現在以及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很難改變。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能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大,煤炭的消耗會隨之大幅度提高,帶來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氣體的排放也將進一步增加。

第二,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與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存在矛盾。目前我國處于快速工業化的發展階段,重化工業發展比較迅速,水泥、鋼材、石化等高耗能的行業含碳量非常高。這也給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如何提高這些行業的生產水平和技術,在生產最好的產品的同時使碳的排放量達到最小是我們今后應該去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第三,我國總體技術水平落后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嚴重障礙。實現低碳經濟是保護氣候的重要途徑之一,但要真正的實現低碳經濟還需要很多科技的支撐。比如,甲烷的回收利用、氧化亞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并儲存到地下等。

3 加快推進我國低碳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第一,制定國家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戰略和系統化的產業發展規劃。在制定低碳能源戰略時,應突出“以我為主”,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從發達國家已走過的經濟發展道路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建立中國特色的節能環保管理體制、市場機制和保障體系,大力培育國內市場,通過打造骨干企業,造就一批可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同時,以培育市場為核心,開展系統性的產業規劃編制,規劃應充分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分階段、分地區差別加以實施。體制機制建設進程也應納入規劃的范疇,涉及節能環保項目的規劃,國家、省市縣各級規劃應銜接配套,統籌部署。

第二,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給,提供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加緊制定《低碳經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法律支持。要及時出臺相關獎罰政策,如征收碳稅、征收填埋和焚燒稅、征收生態稅以及某些領域實行減免稅收等。要改變過去對領導干部的考核辦法,明確將低碳經濟納入政府決策者政績的考核體系,建立新的評價和考核指標體系。各級政府自上而下應該層層簽訂低碳經濟目標責任制,督促其行使低碳經濟職能,抑制地方保護主義,重構資源的產權制度。

第三,重構社會價格體系,解決價格和成本障礙。要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驅動企業低碳經濟的實現。資源的稀缺性必須通過市場供求反映為高價格,否則,企業沒有壓力來實施碳減排原則。因此,應取消對自然資源的價格管制,并將部分壟斷級差收益當做資源的再生費用留給企業;對當前一些收費加大征收力度,大幅度提高碳排放取費標準,使企業的污染成本大幅度地提高,讓企業感到切膚之痛,促使企業外部成本內部化,使企業在高昂的污染代價和清潔生產、循環再利用增值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自覺走低碳經濟之路。

第四,明確環境產權,制定獎懲規則。明確環境產權界定范圍既包括現有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又包括破壞生態環境與資源所造成的侵權和經濟損失。對產權難以界定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如空氣、河流等,可以通過劃分各地區一定的責任范圍,合理分攤環境治理費用和嚴格法制約束,制定出明確的獎懲規則。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和無節制使用自然資源及由內部經濟導致的外部非經濟。

第五,推進節能環保體制機制建設,構建并規范市場。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市場機制和保障體系。特別是要重視和強化節能環保技術、產品及服務的標準化、系統化工作,大力制定完善我國主導的相關標準體系,引導產業朝著規范化、規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發展。建立技術交易機制和技術交易市場,是提升節能環保技術水平,發展這一新興產業的關鍵之一。要抓住此次產業調整的機遇,通過交易機制和交易市場推動節能技術、設備、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幫助節能環保技術資源在中小企業和大企業間合理配置,有效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要建立行業準入許可證制度,提高準入門檻,促使企業高起點投入,保障節能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