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5: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知識管理方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探討了知識管理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演化階段,闡述了市場和技術這兩個重要因素對企業知識管理的影響。在企業生產中,市場和技術是企業生產發展的動力所在。市場和技術實質就是說明企業生產什么和如何生產的基本問題。知識管理的發展演化也是圍繞著市場和技術展開的。知識管理的演化過程經歷了產品導向、市場導向和知識導向3個階段。
0 引言
企業是獨立的經濟組織,但是這種獨立性,并不意味著企業是獨立發展的,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綜合影響。企業生產的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社會生活中,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會產生某種物質的需求,然后希望擁有這樣的產品滿足需求。于是企業生產產品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首先,企業要明確生產什么產品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其次,企業要考慮采用何種方法來生產產品。這兩個問題,一個是生產什么,一個是怎樣生產,實際上就是企業需要面對的兩個重要方面:市場和技術。企業生產發展的動力,來自市場和技術這兩個因素。因此,在生產過程中,知識管理的基本問題就是市場和技術。知識管理的發展也圍繞著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展開。
1 知識管理的演化過程
知識管理的演化在企業生產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知識在企業生產中也是從無到有的。實際上,從企業作為經濟單位產生開始,知識就已存在于企業中,知識始終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廠。知識管理所做的只是:將企業中隱藏的知識發掘出來,將知識的影響從隱蔽轉向明顯,將企業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企業主動去尋求知識,通過知識管理使知識在企業中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從簡單到復雜,從發現到應用,知識管理在企業生產中逐步發揮作用。知識管理的演化可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以一個典型的生產導向為目標。第一個階段是產品導向的萌芽期,第二個階段是市場導向的發展期,第三個階段是知識導向的成熟期。從圖1可以看出,3個階段呈階梯狀逐級上升,后一個階段都以前一個階段為基礎,后一個階段是前一個階段的深化發展。
上面是對企業生產中知識管理演化階段的分析,以下將討論經知識管理發展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市場和技術。
2 市場因素
市場是影響企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企業生產是與市場需求密不可分的。企業在生產前,首先要明確戰略定位,即明確市場的何種需求是企業能夠滿足的,企業應該向市場提供怎樣的產品。戰略定位是企業生產的目標。
在經濟學中,市場的平衡狀態恰好是企業的供給和市場的需求達到均衡。但這樣的平衡是一個理想狀態,實際上,在多數情況下,市場并不總是均衡的。但是,只要獲得完備的市場信息,企業就可以朝平衡狀態移動。這個移動的過程,就是不斷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管理促使移動過程順利進行。
市場需求拉動企業生產,同時企業管理理論也在生產實踐中適時地完善。如汽車制造業,在20世紀初,汽車的生產方式是單件小批量,成本高,生產率低。高成本加上低下的生產率,使市場上的汽車售價偏高,影響了汽車的進一步普及。市場對汽車的要求是廉價而批量,這就要求生產汽車必須滿足低成本高效率。美國的福特發明了流水線生產方式,將機器和操作人員按詳細規劃的作業順序排列。
在移動流水裝配線上,生產一輛汽車的時間大為縮短,生產成本降低了,產量也提高了。流水線生產方式滿足了市場的需求,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拉開了現代大生產的序幕。流水線作為新的生產方式,推動了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市場需求更為復雜苛刻,在市場上,隨著汽車產量的提高,對于汽車的需求不僅是數量上的,汽車的性能、質量、價格、交貨期等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目標從產量開始拓展到更多領域。日本豐田公司采用準時化生產(JIT)方式,能夠在需要的時間,按照顧客的需要,提供顧客滿意的產品。這一生產方式很快就使豐田汽車在市場上獲得優勢。市場對汽車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企業的生產就要作出相應的反應。只有緊跟市場變化,企業才不至于被市場淘汰。而企業的生產變化會帶來相應的生產理論的發展。
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的行為表現,其實就是銷售活動。傳統方式的企業生產,對銷售產生作用,這就是所謂的產品導向,也就是生產決定銷售。在知識管理中,市場因素逐漸得到重視,銷售對生產也產生反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導向,也就是銷售影響生產。在企業生產中運用知識管理,將傳統方式倒過來,通過逆向思維,大膽地創新,觸擊到問題的本質核心。生產的目標,表象上是產品,而實質上是要使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也就是說,生產的目標是生產能夠銷售的產品,而不單純只是生產產品。只有考慮市場因素的生產,才是更接近生產本質的生產。
市場需求是一個地域性的概念,即交換場所的需求。知識管理下的企業生產,可以拓展帶來商業利益的領域。如原只從事甲領域生產的企業,在知識管理的作用下,生產可以拓展到乙領域,即生產中的潛力得到激發。另外一種潛力激發的表現是對時間的挖掘。在知識管理的成熟階段,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僅滿足當前的需要,更有為未來的需求所準備的潛在價值。即產品在滿足即時可用的基礎上,附加知識價值,在未來發揮潛力。市場對知識管理的要求,既有來自領域空間的需求,也有來自時間的要求。在空間上,知識管理盡可能地發掘創造價值的領域;在時間上,知識管理盡可能地使產品在未來發揮更多的潛在價值。
在企業生產中,市場因素有著重要的影響。生產中的知識管理,市場也起到重要作用。市場需求引導著企業應用知識管理尋求解決方案,從而完善生產中的知識管理。
3 技術因素
技術也是影響企業生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知識管理中,技術的應用更是促進了知識管理的發展。
當企業明確戰略定位,明確生產什么產品后,就要考慮如何生產產品。企業需要考慮采用怎樣的生產組織形式和技術手段制造產品,實現戰略目標。技術是推動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
生產中的技術包含兩個方面:制造技術和管理技術。制造技術是操作型的.是直接制造產品的技術手段。管理技術是理念型的,是生產組織形式的安排布置。制造技術著眼于操作上的微觀層面的改進,管理技術著眼于理念上的宏觀層面的變革。這兩種技術都是生產中所需要的。如在福特汽車的流水線生產方式中,機器和操作人員有條不紊地依照作業順序排列。生產呈流水線不間斷,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來保證:零件是標準的,能夠互換;生產線按節拍生產,節拍時間順序可以計劃安排。第一個條件需要制造技術來支持。當時工作母機的加工精度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夠使加工的零件在一定的允許誤差范圍內,因而可以實現互換。第二個條件需要管理技術來滿足。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提出的工作定額、標準化等等,都為福特的流水線生產提供了理論支持。在制造技術和管理技術的支持下,流水線生產方式在實踐中得以完善。制造技術和管理技術共同推動著生產方式的發展。
從企業生產的變化方向也可以看出技術的重要影響。如圖2所示,A,B,C三幅小圖分別表現了企業生產的發展方向。圖中以小方塊表示企業生產的基本要素或實力,小方塊的組合表示企業生產的發展。
A圖表示橫向一體化的發展,以一個小方塊代表企業的基本要素,企業的發展是橫向的擴大。橫向一體化表示企業擴展已有的類似資源,如機器、廠房、人員等。在企業出現初期,其規模制約著生產。在產品導向下,能夠生產越多的產品就越有收益。因此,企業規模更大,有更多的機器、廠房、人員,就可以有更多的產量,獲取更大的收益。在橫向一體化發展中,將小企業發展成大企業,就是將小企業的機器、廠房等資源進行復制和增加,這是一種在生產發展初期見效最快,也最容易實現的方式。企業橫向一體化的增長方向,表現企業的發展思路仍是在一個傳統的舊框架內,只是規模上稍有變化。
B圖表示縱向一體化的發展,小方塊表示企業生產的基本要素是縱向累加的,即企業的生產分別向供貨商和經銷商兩個方向延伸,將企業的生產在縱向上擴展。企業不能只關注生產,不能為生產而生產,只有將眼光向生產前后的兩個方向擴展,生產才能更符合市場的實際。縱向一體化也是市場導向的選擇。企業僅靠增加機器,擴大產量的方式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更不能在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如果生產與供貨和經銷兩個方面結合,生產的產品將更有市場競爭力。企業縱向一體化的發展,表明企業開始打破傳統的框架,向更接近市場競爭本質的方向轉變。
C圖表示綜合整體的發展,小方塊代表企業的實力,這些小方塊聚集在一起,產生合力,共同推動企業發展。綜合整體發展,就是企業充分挖掘內外部資源,整合資源,并有效利用資源。這個資源就包括知識資源。整合資源就是產生技術的合力,或者是利用技術的力量使資源在最佳的情況下得到利用。這一發展過程,就是知識管理的過程。企業的產量、規模等數量上的優勢,所產生的量的變化已達到了一定的閡值,難以再有較大的變化。因而企業的轉變需要在質的變化下達到更高的層次。這個質的變化需要依靠技術來實現。無論是制造技術還是管理技術,在企業中所產生的轉變都是創新。技術在創新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在知識管理下,企業生產中的技術能夠產生合力,推動企業生產發展。
從橫向一體化到縱向一體化,再到綜合整體的發展,是一個典型的企業發展歷程。當一個小企業試圖發展時,一般就會考慮購買更多的機器設備,增加產量。企業規模在復制相似的資源的橫向一體化過程中擴大。當企業的規模已經足夠大時,企業就希望將供貨和經銷的流程也考慮到企業內部來,企業就開始了縱向一體化的發展。當企業在橫向和縱向上都已達到一定的規模時,企業的發展就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企業挖掘內外部資源,利用技術力量,產生創新,使企業發生質的變化。企業的質變來自知識管理。
生產的發展,在經歷橫向和縱向之后,走向了憑借技術創新的知識管理道路。從生產發展的歷程來看,技術在生產中的推動作用有兩個層次:被動和主動。被動是指技術在生產中發揮作用是由客觀環境所促使的。當企業在橫向和縱向方面都已獲得發展,需要尋找新的方向時,企業才會開始關注技術的力量。企業在橫向和縱向發展過程中,對于技術也有認識,但是這種認識沒有在綜合整體中深刻,技術的作用也不明顯。技術在被動中被推向企業的中心舞臺后,發展中的技術就逐漸主動地對企業產生作用了。知識管理正是技術主動改變企業的表現。
從技術被動地改變企業,到技術主動地改變企業,是一個轉變。即使在企業進行橫向和縱向的發展中,企業也有主動應用技術的行為,但是,畢竟在橫向和縱向的發展中,企業的核心發展力量并不在技術上。技術真正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是在綜合整體發展階段。此時,知識管理也由于技術作用的凸顯而逐漸成熟。
從企業應用知識推動生產的意義上來說,以技術為核心的綜合整體發展也就是知識管理下的發展,企業生產最終走向知識管理。從上面的分析可見,知識管理是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技術在其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企業在生產中從被動應用技術到主動應用技術時,就表明知識管理在企業生產中出現了。在主動應用技術的層次上,企業開始進行尋找、發現、篩選、獲取等一系列知識活動。在這些知識活動中,知識管理理論也得到了完善。
知識管理,從狹義上理解,就是技術的應用,而從廣義上理解,技術只是知識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知識管理中,除了技術的使用外,還有關于人和組織的問題。但在企業生產中,人和組織也不是關注的重點,這些是人力資源范疇的問題。因此,企業生產關注的重點就是生產方式、生產過程。從狹義上來說,企業生產中的知識管理,技術是最重要的因素。對于知識管理,技術提供支持,提供基礎。沒有技術基礎,知識管理就只能停留在理念的層面,而不能付諸實踐。
技術對企業生產產生了推動作用。在知識管理中,技術同樣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技術為知識管理的實現提供了基礎。如桌面視頻會議就以良好的模擬面對面交流的功能,使知識能夠在不同地域范圍內得到實時的共享。知識管理下的生產流程,也需要信息技術來維護和改進。尤其是大型的跨國公司,其業務分布在不同的區域,更需要技術來支持流程的統一。
4 結論
知識管理在企業生產中的演化經歷了產品導向、市場導向和知識導向3個階段。從產品導向的萌芽時期,到市場導向的發展階段,直至知識導向的成熟階段,體現的是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拓展。從企業內部到企業外部,從當前到未來,知識管理分別在空間和時間上延伸。
市場是企業生產中的重要因素,市場也對知識管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市場需求推動知識管理積極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知識管理;電力企業信息化建設;企業應用集成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the information time, our enterprise to th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also not listed outside. In this article, w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the base, to find and solve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 what i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ow to implement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ow to make the enterprise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中圖分類號:O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現在,我們的社會正在由原始的工業社會轉變為一種信息化社會,而知識管理就是在這種變化下應運而生的,它的基礎是將那些無形的知識體系作為一個企業最重要的財富,只有充分地利用這些無形的財富,才會提高企業的創造力以及企業的競爭能力,并且為了方便知識的潛在傳播,通常都是講知識滲透到做基本的制度或者工作當中,使得這些知識能夠在企業內部共同享用。而且,在當今社會,有許多的大企業都已經實行了知識管理。然而對于電力企業,就要構建一個合理科學的知識管理制度。
知識管理簡介。
對于現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知識已經成為各領域發展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在企業中,對于知識管理體系的是否健全,直接關系到這個企業的未來發展情況。但是我們國家目前還是工業化很強的一個國家,我們只有以信息化來促進工業化的發展,才不至于被其他國家遠遠甩在后面。
知識管理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完整的學科體系,而企業知識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個企業特有的知識體系都是這個企業無形的財富。一個企業的知識提包含著很多東西,比如說企業文化,處事思想等等,這些都是企業知識的一部分。它不僅能夠為企業的生產提供一些相應的技術,還會對原有的管理體系作出創新,尋找更適合企業的發展的新道路。在目前來說,一個企業的知識體系就是這個企業最根本的生命力所在。而實行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轉變傳統的管理形式。對于知識管理,我們還可以具體的細分為兩點:一點是在工作時,對于各種技術的積累,還有一點就是要讓員工養成自主學習并利用知識的好習慣。
以知識管理為基礎建造企業的信息化系統。
知識管理是一種管理形式,而信息化系統是實行這種管理的一種工具,企業進行知識管理的目的是要促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并在企業內部養成一個良好的管理形式。
而對于知識管理影響最大的兩個原因是人和技術。對于一個企業的信息管理系統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保證企業各項業務的正常順利地進行,還要對反饋回來的數據及資料做及時的整理和監管;第二,對企業的員工要有一個很好的管理,為員工的工作創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
電力企業信息化的現狀。
對于電力企業來說,它是一個技術和設備相對比較集中地企業,信息化的管理業很早就開始進行了,而且這種信息化的管理還貫穿到企業的每一個分支中去。在使用這種管理方式后,確實對企業的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計算機的應用也成為必不可少的工作設施。但是這其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說,各個部門之間知識管理自己的數據,相互之間并不進行交流和共享,使得很多信息都是獨立的,不能夠與其他信息相聯系,有的一些相同的信息之間還存在著差異,甚至這其中還留有大量的沒用的數據,占據著很大一部分的空間,這也導致使用者不愛用,系統也沒有真正的起到它應有的效果。而且大部分的數據只是被簡單的轉移進電腦里,不能從這些信息中刷選出有用的信息。而且企業知識表面上進行了信息化的管理,但是卻并沒有真正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出現上面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每年的計劃都不同,管理層也沒有一個明確的信息化管理的目標,通常都是模仿別人,人云亦云。只有真正的明確的我們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目的,才會做好每年的計劃,真正的將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落實下去。
進行知識管理的步驟。
在企業內部實行知識管理,將這些技術和信息存儲,這些內容是后期開展知識管理的基礎。比如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我們可以把公司內部的業務數據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文件保留下來,并儲存好,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內容都會為企業的發展方向提供可靠的依據。在這個創新型的社會,要想我們的企業良好發展,我們也要在技術上不斷地創新,而這些以往的知識將會成為我們進行創新的依據,只有積累了知識,才會有一個好的創新方向。
實現知識在企業內部的共享。如果我們保留下來的知識只是放在那里,不拿出來使用,那么他們就會使一堆廢紙和沒有用的數據,也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只有將知識于特人分享,才會使知識體現他真正的價值所在。現在的經濟模式已經不是那種閉門造車的時代了,已經轉變為很開放的全球化的經濟模式。只有將我么積攢下來的知識在企業內部進行共享,讓知識在企業年內不自由發展,而且要讓這種現象成為一種習慣。如果其他的部分出現的錯誤或者是問題,其他部門都會引以為鑒,在以后的活動中避免發生這種錯誤。相反,如果一個部門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其他的部門也會借鑒。
要進行不斷地創新。創新的進行知識管理的最終目標。只有知識積攢到了一定的數量,才會進行創新。只有讓知識在企業內部達到共享,并且驚醒不斷地知識積累,并且每個員工都做到這一點,才會使我們的產品更加的具有特點,并有更具有競爭力。而且這時候我們的產品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是企業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
建設只是管理體系的關鍵地方。
一定要明確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競爭點是什么。只是管理的目標是一定要與企業發展的方向相吻合的,只有他們相互保持一致,才會使知識管理體系健康的發展。比如說某一企業的發展方向時做一件長久的、有規模的、高科技的百年企業,這里的長久就說明這個企業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要想達到一定的規模就必須要讓知識在企業內部得到共享,想生產出具有高科技的產品就要求管理人員對這些知識進行總結和創新。
一定要明確企業的競爭點是什么。對于一個企業,一定要對自己企業的有力的競爭點充分地了解,以及在將來,還有那些產業可以成為企業的競爭方向。根據這些,才能制定出在企業內有哪些單位必須要先進行知識管理。我們也可以采取別的辦法來確定企業內部應該進行知識管理的順序,盡可能的對那些投資小,效果好的地方先實行,也會為其他的部門有一個榜樣的作用。
確定知識管理的流程。針對于不同的部門,我們要知道不同的部門需要的知識是哪方面的,獲得這些知識是否有困難,困難又是什么。針對這些內容,我們詳細的規劃出知識管理的計劃,以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得到更為科學合理的知識管理體系,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企業。
再將知識管理引進到企業,并開始使用后,還要對其進行評估,看看這種知識管理體系對于某個部門是不是真的起到了某種積極的作用。同時對于一開始的設計階段也要進行審查,看起在理論上是不是真的符合企業的發展。同時還要依據評估出來的結果,對企業下一個階段的知識管理進行改進,時期更適合企業的發展需要。
總結。
知識管理體系的產生時間很短,在未來幾年中還會不斷地發展、創新和豐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不進行知識管理,反而更要進行知識管理的不斷創新,以求使我們的企業發展的更好。對于電力企業這樣數據多,發展快的企業來說,就更要好好地在企業內部進行知識管理,使得我們的電力企業經久不衰的發展,同時還會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
參考文獻:
[1]徐小平.電力企業如何構建知識管理體系.企業導報--2011年8期
[2]郭雅娟.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電力企業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江蘇電機工程--2008年3期
關鍵詞:協同商務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系統
美國IBM公司曾就電子商務提出了著名的“3C”理論,其中第三個“C”—Collaboration,即“協同”,意謂不同地區的人們可以利用網絡條件在一起工作。現代商業環境中客戶需求的多變和市場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從大規模生產模式轉向以客戶為中心,關注客戶真實需求的大規模定制模式。企業間的合作要求相互了解,需要相關的知識共享。由于知識管理系統僅僅局限在企業單個組織內部,缺乏與外界的有效對接,無法滿足協同商務環境下的動態的、跨組織的、跨地區的、跨國界的知識共享需求。
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基礎階段、功能階段、集成階段和協同階段。在基礎階段是借助簡單的網站來產品信息;在功能階段則通過建立相對完善的網上交易系統和物流系統來實現基本的電子商務功能;在集成階段則將電子商務的各個因素有效地集成起來,大力提高電子商務的運作效率;而在協同階段,應使企業進一步完善各種應用系統的集成,實現業務流程的重組和優化,并且通過全面的知識管理,實現與供應商、客戶和合作伙伴很好地協同工作。因此,協同商務不僅代表了電子商務發展的主流方向,并且還將大大推動企業知識管理的向前發展。
企業知識管理系統及其面臨的問題
知識管理簡單地說就是以知識為核心的管理,是指通過對各種知識連續管理的過程,以滿足現有和未來創新的需要,確定和利用已有以及將獲取的知識資產,開拓新的機會。知識型企業能夠對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應,明智地運用內部資源并預測外部市場的發展方向及其變化。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發展方向和領導方式,以獲取潛在的巨大效益。
知識管理系統(KM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是實施知識管理的依托平臺,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KMS是指支持企業對知識鏈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管理的軟件系統,是企業進行知識管理的工具,亦是企業進行知識沉淀和處理的平臺,可看作是廣義KMS的技術子系統;廣義的KMS是一個“社會—技術”系統,是從企業整體的各方面、各層次因素來考慮對知識管理的支持,是由知識管理主體、客體(知識)、知識過程、軟件工具(狹義的KMS)和企業內部環境(組織結構、企業文化、人力資源和激勵機制等)組成的有機系統。
目前企業知識管理系統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知識量的急劇膨脹。大多數企業所處理的知識處于迅速膨脹的狀態,幾乎呈幾何級數的增長速度,使得企業管理人員難以消化和無所適從;“知識孤島”問題。由于企業使用各種不同的網絡系統和應用系統,系統間的相互獨立性加大了企業進行整體知識管理的難度這些知識缺乏相互連接的傳遞渠道,成為知識孤島;知識的“隱性”問題。對企業而言,能夠使用某種形式編碼而實際存儲在知識庫中的知識,如科學技術、專利發明等能形成文檔的知識只占10%左右,而其它的90%都是難以用編碼形式存取的非結構化的“隱性”知識,需要員工之間的直接交流和共享;知識的個性化問題。董事會、企業管理者、企業員工、合作伙伴等都是企業中知識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但他們的知識角度和關注重點是不一樣的。要求從知識的內容、頻率、結構、安全、存取、集成等各個方面都能滿足不同類型人員對知識的個性化需求,這對于現行的知識管理系統來講,將是難以適應的。
協同商務系統對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支持
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9年提出了協同商務的概念,在闡述其基本思想時指出,協同商務是一種激勵具有共同商業利益的價值鏈上合作伙伴的商業戰略,它主要是通過對于商業周期所有階段的信息共享來實現,其目標是在滿足不斷增長的顧客需求的同時來增強其獲利能力。價值利益的所有成員通過將他們的核心的競爭優勢組合起來創造新的產品或者服務來獲取利潤,這些新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將比各個組成部分的簡單集合大得多。
協同商務的含義十分寬泛,它包括企業內部門與部門之間、企業與外部企業之間如供應商、合作伙伴、分銷商、服務提供商、客戶等的業務往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協同,都可視為協同商務的一部分。可將協同商務分為設計(Design)協同商務、促銷與銷售(Market/Selling)協同商務、采購(Buying)協同商務、規劃與預測(Planning/Forecasting)協同商務等四大領域。因此,協同商務不只是銷售鏈和供應鏈的廠商的內外電子化與流程整合,更包括設計與規劃等不同層面的活動。
協同商務系統要對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提供有效支持,必須解決以下三個問題:如何把企業中不同部門和各級員工所擁有的大量信息和知識,按不同信息源與知識源的特點,尋找合適的匹配對象,將恰當的知識在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恰當的需要者,實現信息流與知識流的有序化;如何使員工根據其商務活動環節的需要,能夠迅速有效地從形形的知識資源中尋找到其所需的知識;如何把企業的客戶與合作伙伴集成到企業的網絡資源中來,以最簡單的方式向內部和外部提供信息和知識,實現企業員工之間、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基于商務目的,提供多種形式的信息交流與知識交流。
根據以上分析,協同商務系統對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支持,要求將企業的所有應用軟件和數據集成在一個統一的信息管理平臺之上,并以統一的用戶界面提供給用戶,使企業可以快速地建立企業對企業和企業對內部員工的知識平臺,使企業可以站在比“系統集成”、“應用集成”更高的“知識集成”的層次上,為企業的知識管理系統建設提供方向和思路。如果把企業力量的源泉用“信息情報知識智慧”這個公式來喻示,那么協同商務系統則為企業的知識積累和知識創新開辟了新的舞臺,并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基于協同商務的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構建原則
知識管理和協同商務為企業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企業要想提高創新能力,其管理的中心就應轉移到對知識資源的最優配置上。而協同商務的精華——集成的知識、開放的門戶正是知識管理所需要的。而且協同商務的鏈式管理思想也為知識的最佳配置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可將產品從其誕生直至銷售的過程看成是知識傳遞和協同的過程,意味著不斷的知識創造。可將知識傳遞和協同的過程與產品的傳遞過程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更為完整的鏈條——協同商務鏈,并以協同商務鏈為基礎,建立協同商務的企業知識管理系統。
基于協同商務的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應立足于以下協同知識管理需求:知識的獲取主要從協同商務鏈內與鏈外獲取協同商務鏈整體的成員所需的知識;強調知識的共享與傳播。由于鏈上各成員間在業務上的互補性,使得知識的共享與傳播有利于知識在整個協同商務鏈中運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知識創新效率的提高,以及協同商務鏈整體競爭優勢的提高;在知識運用方面強調協同商務成員間知識水平的協調,包括知識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協調,以保證最終產品能在知識上得到保證,實現其功能的協調和優化;支持基于協同商務的知識管理的基礎性活動,包括戰略性協同商務鏈成員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管理、支持知識在協同商務鏈成員間交流與共享的聯盟文化管理、基于Internet技術的知識庫的管理、在成員之間的知識教育與培訓系統管理等。
根據以上分析,系統應能利用先進的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術,將不同地區的信息與知識集成起來。系統在功能架構上應包括知識文檔管理、客戶關系管理、資產管理、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工作流管理等管理模塊。在技術方面應側重實現:與現有商業過程的無縫集成;基于角色的內容組織;對于最終用戶的個性化信息和知識傳遞。
基于協同商務的企業知識管理系統實施
基于協同商務的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網絡技術建立的一套企業管理軟件系統。該系統把企業的產品設計、分析、采購、制造、銷售、市場、現場服務和顧客等連成一個全球性的知識網絡,使得在產品的商業化過程中承擔不同角色,使用不同工具,在地理上或供應網絡上分布的人員,能夠協同地完成產品的開發、制造以及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在知識的共享、保密、協調、開放等原則的指導下,系統實施應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一)建立基于協同商務鏈的知識庫
從知識來源看,協同商務鏈的知識庫內容應包括鏈內知識和鏈外知識兩大類。其中鏈內知識為知識庫的主要部分,由供應商、中間商、制造商及分銷商企業內部知識庫中的部分內容構成。而此部分內容的選擇應依據保密—公開—共享的關系原則,保留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相關的知識。因此在知識識別上應根據成員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知識分級標準,對知識分級歸類,以知識的機密級別來控制知識的可共享范圍。而鏈外的知識主要是指從Internet中補充一些與市場相關的知識和其他公共知識。
從知識類型看,協同商務鏈的知識庫由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部分構成。顯性知識是其主要內容,而隱性知識雖不便于進行文檔化處理,但由于其涉及到協同商務鏈成員的核心能力,應通過BBS論壇、討論區、視頻會議等方式來實現交流。
為了便于知識庫的使用,需設計相應的知識地圖,充分發揮知識地圖對企業知識管理系統應用的導航作用。
(二)分步進行系統實施
基于協同商務的企業知識管理系統可分三個步驟實施:以知識管理為核心,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和項目管理的內容的實施;以工作流管理為核心,將項目管理、財務管理的內容集成在一起,實現管理流水線;以系統的整體應用為核心,將企業內部的所有系統集成在一起,實現有效的績效管理。
在系統的開發應用過程中,應設立知識主管來具體負責知識管理工作,組織進行商務鏈上的各種知識的搜集與分析,并監督知識的利用效率;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來鼓勵員工的知識交流、共享和創新;將客戶、合作伙伴融合到內部的業務運作和知識管理中來。
(三)實現知識管理系統與協同商務管理系統功能的集成應用
為了方便在不同的業務和知識領域內切換、查找和共享知識,系統應通過超鏈接的形式,將分類的共享文檔管理、BBS和討論組、工作流管理、網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客戶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功能集成在一起,實現用一個平臺來集成企業知識管理系統與協同商務管理系統的應用。在統一的管理平臺上實現充分的知識共享,使員工、合作伙伴和客戶都能通過協同商務系統聯系在一起,在知識管理的層次上,實現充分、有效地協同工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知識管理 知識地圖 圖書情報學 研究結構
[分類號]G350
1 引言
知識管理是目前學術界長興不衰的研究領域,輻射了管理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圖書情報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學科。綜觀近年來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內容包括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系統、管理實踐、智力資本、組織行為和創新績效9個領域,囊括了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方法論和應用三大宏觀方面以及組織、人員、系統三大微觀方面。
不同的學科對同一主題的研究,在視角、方法和目的上都會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學側重知識管理中的戰略制定、人力資源管理;計算機信息科學關注智能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的內容;而圖書情報學更傾向于對知識管理中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圖書情報學的角度,通過數據分析,研究近5年來在該領域中對知識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發展的趨勢。
對知識管理的發展動向,國內外學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綜述文獻如鄧湘琳的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盧金榮、郭東強的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等;研究類文獻如張勤、徐緒松采用共詞分析和可視化技術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探索,趙艷枝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對情報學界知識管理研究現狀的分析;張勤、馬費成以共詞分析為方法,對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進行了探討,Murray從企業的未來創新變革的角度對知識管理的發展重點進行了闡述,Meams針對南非地區信息和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進行了趨勢探索,Mohamed更多地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現狀,而Andriessen則提出了一個可視化的方法,來對組織的知識管理進行繪圖,揭示隱性知識,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識管理的研究動向和發展趨勢,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數據源大多是國內文獻,或者只是針對若干種國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國外知識管理發展的最新進展和動態,分析方法也不夠完整,偏重于單純的定性分析。本文從圖書情報學的專業數據庫(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關知識管理的文獻,采用詞頻統計和共詞分析的方法,對這些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數據分析,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基礎上,繪制出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并以此解讀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研究的側重點,總結出發展熱點和研究趨勢。
2 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來源于EBSCO數據庫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該數據庫收錄了600多種期刊及書籍、研究報告和學報的索引,主題包括圖書館學、分類學、編寫目錄、書籍裝訂、在線信息檢索及信息管理等內容,數據庫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該數據庫中收錄的期刊內容全面、廣闊,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本文選取LISTA中從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這段時間收錄的知識管理相關文獻,并下載了這些文獻的摘要及關鍵詞等信息。
在LISTA數據庫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為檢索式,并限定時間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對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出檢索結果1918篇,對這些以知識管理為關鍵詞或主題詞的文獻進行關鍵詞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結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獻中,共包含不同的關鍵詞5333個,其中除去本位詞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獻類型關鍵詞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關鍵詞為5329個,有效關鍵詞出現的總次數為16413次,其中前100位關鍵詞出現總次數為6699,占總數的40.82%,前30位出現的頻率為25.97%。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關鍵詞的詞頻均大于60,且占據總詞頻數的25.97%。而前100位關鍵詞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這30個關鍵詞(見表2)為基礎。
從表2中這些關鍵詞可以看出,在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術、服務、資源、企業管理、高校圖書館應用、信息素養等內容。那么,這些研究方向對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樣的貢獻率?它們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內在聯系呢?我們能否從這些文獻中解讀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熱點和研究結構?帶著這些問題,本文借助社會統計軟件SPSS,對以上獲取的關鍵詞進行了相關的統計分析,以期構建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地圖。
3 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及知識地圖構建
知識地圖起源于地理領域的地圖,最早由英國情報學家布魯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過分析文獻的邏輯內容,找到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能夠引起人們創造和思考的知識點并將其聯系在一起,構成知識地圖,通過知識地圖揭示知識的有機結構。知識地圖是基于科學計量學引文分析理論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發展起來的、國際上新興的可視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應用圖示的方法揭示出學科領域的發展及演進趨勢、研究課題的擴散與傳播、作者或機構間的關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識地圖法,首先對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頻關鍵詞進行兩兩的共詞檢驗,即對高頻關鍵詞兩兩出現的頻數進行統計,得出30*30的關鍵詞共詞矩陣,再將共詞矩陣轉化為相關矩陣,導入到SPSS中,通過關鍵詞的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來繪制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過盡可能少的因子來描述盡可能多的指標及指標之間的關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研究對象的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較低。
對以上提取的30個關鍵詞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圖l所示,有8個因子被提取,這8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解釋貢獻率為74.943%,即是說,將這30個關鍵詞分為8類,就解釋了國外圖書情報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約75%的信息。而其中前5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2.9%,根據“所提取的因子應能概括總體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將這30個關鍵詞分為5類。另一方面,與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個數碎石圖(見圖2),則直觀顯示因子分析的前5個因子類別是比較明晰的,前5個因子對整體走勢起了決定性作用,是變化最明顯的部分,這說明將知識管理研究劃分為5~8類都是合理的。
3.2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依照“物以類聚”的原理,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個體的分類。其原理是同一類中個體有較大的相似性,不同類的個體差異卻很大。本文采用聚類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統聚類法對共詞的相關矩陣進行聚類分析,將這30個關鍵詞按組間連接法,即將平均距離最小的兩項合并為一類,最后繪制出30個關鍵詞的共詞龍骨圖(見圖3),初步反映關鍵詞之間的聚類情況,然后參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個數,將30個關鍵詞聚合成5類。
該龍骨圖直觀顯示了30個關鍵詞之間的關聯度,其中越早被聚為一類的關鍵詞之間的關聯越緊密,而類的大小直接反映這個主題的集中程度和學者對它們的關注程度。一般來說,理論性強、研究方向指導性強以及較受重視的研究領域會形成較大的類。
3.3 多維尺度分析
在確定了聚類的個數和基本范圍后,接下來通過SPSS中的多維尺度分析,繪制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多維尺度分析圖,并通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得出的結果,按照5因子要素,將30個關鍵詞按照圖3的聚類,最終繪制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見圖4)。
圖4中,橫軸衡量了研究的應用性。越往右的主題與實踐應用的聯系越緊密;縱軸衡量了研究的理論性,越往下的主題理論性越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B類研究的實踐應用性是最強的,D類研究的實踐應用性相對較弱,A類研究的理論性最強,而C、E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
按照以上各種統計分析,我們可以根據30個高頻關鍵詞將圖書情報學的知識管理研究結構分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企業組織應用、共享與創新、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以及信息素養五大類,如表3(表內百分比為各類在五大類中所占的比重數)所示:
同時,根據同一類中關鍵詞同時出現的次數,采用內部連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這個主題的密度,根據該類與其他類的外部連接的總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該主題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為橫坐標,密度為縱坐標,取各個類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為原點,繪制戰略坐標圖。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詞聚合成主題的聯系強度,也就是該主題的內部強度,它表示該類維持自己和發展自己的能力,一般來說,密度越高,說明分類中的各關鍵詞聯系越緊密,研究趨勢趨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個主題和其他主題的相互影響程度,一個主題與其他主題聯系的數目和強度越大,即類與類之間的聯系越廣泛,這個主題在整個研究工作中就越趨于中心地位。根據密度和中心度的計算方法,本文繪制出國外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發展的戰略坐標圖(見圖5)。
從戰略坐標圖可以看出,五大類呈兩級化的分布狀態。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以及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是知識管理研究的中心,發展較為成熟,是當前的研究重點;而其余三類B、C、E則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業組織應用、共享與創新以及信息素養的研究相對處于非核心的狀態,其發展還不夠成熟,未具規模。
4 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發展現狀的解讀
根據以上國外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研究的知識地圖和相應的戰略坐標圖,結合近年來知識管理發展的現狀。以下對該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研究結構和特點進行簡要解讀。
4.1 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
分類A“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是五大類中最大的一類,所占比重高達45%,包含了9個知識點。這是知識管理傳統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內容范圍較廣。涵蓋了資源、技術、服務、管理、專家等各方面,是對總體構架和理論基礎的研究。A類研究在圖書館情報學研究中最受重視,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一象限。該類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說明A類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類別中都是最高的。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A類研究的理論性最強,而實踐應用性中等。4.2企業組織應用
分類B“企業組織應用”在五大類中所占比例為14%,包含了6個知識點。這是管理學非常重視的研究方向,在圖書情報領域也是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該類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類,但高于C和E類。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B類研究的理論性中等,而實踐應用性是最強的。
4.3 共享與創新
分類C“共享與創新”在總類中占8%,包含了4個知識點。這也是一個研究的重點,位于戰略發展圖的第三象限。因為該類的主題相對較窄,雖然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受主題范圍的影響,其核心度相對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識地圖顯示c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應用性較強。
4.4 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
分類D“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是5大類中的第2大類,所占比重高達28%,包含了6個知識點。隨著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日益膨脹、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信息服務逐漸難以滿足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知識創新的需求。從信息服務到知識服務,是圖書館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知識服務及涉及到的知識整合、組織、處理、檢索、存儲等已成為圖書館服務研究的熱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類中的關鍵鬩“United State”直觀地說明了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美國是研究知識服務、組織和檢索的翹楚。該類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僅次于A類。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D類研究的理論性中等,而實踐應用性則相對較弱。
4.5 信息素養
E類“信息素養”是最后一個被聚入的類,其研究比重占五大類的5%,包含了3個知識點,位于戰略發展圖的第三象限。雖然這一類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對其他4類而言比較低,但是近年來圖書情報學對信息素養的關注已經越來越多,而信息素養也逐漸地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研究主題出現在各種國際會議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認為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信息素養指的是人們為了滿足各種信息需求,發現知識和利用知識的各種能力的綜合表現,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這都涉及到了知識的管理和應用。所以將知識管理相關的服務、方法融入到信息素養的規劃和實施中,是近年來發展的一個趨勢。知識地圖顯示E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應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類別,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還包括許多其他內容,如數字圖書館、數據庫管理、互聯網、組織行為、組織結構、知識轉移、競爭情報、社會網絡、搜索引擎、本體等內容。這些研究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類只是涵蓋了圖書情報領域對知識管理研究的主要內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興的研究因為發表的成果還不夠多,尚不能體現在知識地圖中。有的類別下包含了很多小類,對于具體的研究方向而言,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細分研究。此外,有些類目名稱雖然不同,但內容可能是一致的,這在分類和研究中也應注意。如智力資本和知識工人,本質上都是對知識人員的描述,但是它們分屬兩個不同的類別。這是因為人員在不同的環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樣的,在企業管理中,知識人員承擔著智囊團的角色,而在知識管理的系統分析中,知識人員大多是指服務的提供者。
以上5類研究結構,與Ponzi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結合兩者的研究,他們將知識管理的研究結構大體分為:①從公司戰略的高度認識知識管理;②“學習”的相關研究;③組織信息處理和IT支持;④知識管理的實踐。本文的各類結構基本可以在他們的結構中找到對應點,如針對企業公司的知識管理應用、信息處理及各種信息技術、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情景學習和信息素養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識哲學”在本文中沒有反映出來,這應歸結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異。在國內研究中,張勤等人對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采用更細致的標準,劃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統、人力管理、組織行為理論與創新績效幾大類,這些也都與本文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
5 結論
綜合以上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
·總體上看,國外知識管理的研究越來越趨向多元化發展,但實質上,無論是組織應用,還是知識的檢索與服務,各個類別下仍可概括為信息技術與組織管理應用兩大維度。
·國外知識管理的三大系統——信息科學系統、管理科學系統、社會學系統,相互交織與作用,形成了知識管理領域內容紛繁多樣的研究主題,從而構成了以“技術一管理一人”為主脈絡的龐大研究體系:國外知識管理從信息技術與組織管理二元范式并存發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為參與信息和知識流程的各種角色,其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正逐步成熟,促進知識管理學科的更全面深入的發展。
·除了傳統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論技術和企業應用的研究外,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知識服務、信息素養和共享與創新中的應用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尤其是技術創新和創新績效管理,這些都是近年來知識管理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雖然在國內知識管理的研究與國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強,國內的研究也對世界知識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勤,徐緒松,共詞分析法與可視化技術的結合:揭示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管理工程學報,2008(4):30-35
[2]鄧湘琳,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7。29(1):59-61
[3]盧金榮,郭東強,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趙艷枝,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研究現狀分析——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挖掘,圖書情報工作,2008,52(7):102-105
[5]張勤,馬費成,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探討——以共詞分析為方法,情報學報,2008,27(1):93-101
[6] Murray A J. Workplace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nf the future:Tipping points on the horizon. The Journal n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 155-162
[7] Mearns M A. Trend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calapproaches applied in doctor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vgemenl: An exploration of ten years of research in South Afri-ca. SAJIM: Soulh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10(4) : 7-23
[8] Mohamed M. Knowledge management teehnalogles: The "continuumi-zafion" n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Journal of lnforma-L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167-173
[9] Aodriessen D, Kliphuis E, Mckenzie J, et at. Pictur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analysing knowledgemetaphors in vis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7(4) : 405-414
[10]陳強,廖開際,奚建清,知識地圖研究現狀與展望,情報雜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維濱,基于CSSCl的我國管理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08,52(12):55-58
[12]錢峰,基于SPSS知識地圖的國內數據挖掘研究現狀分析,情報科學,2008,26(6):924-928
[13]魏曉俊,基于科技文獻中詞語的科技發展監測方法研究,情報雜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國外管理學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的町視化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3):91-94
[15]陳維維,李藝,信息素養的內涵、層次及培養,電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 L J.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bread nfknowledge management: A bibliometre study of its early stage ofdevelopment. Scientometrics, 2002,55(2):259-272
關鍵詞:組織知識管理系統;演化;超循環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雅礱江水電開發聯合研究基金項目(50579101)。
作者簡介:熊學兵(1976-),男,河南信陽人,管理學博士,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瑞士圣加倫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企業管理研究;任佩瑜(1952-),男,重慶人,四川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企業戰略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0)01-0089-04 收稿日期:2009-11-20
組織知識管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可以被看成一個生命系統。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包括知識管理基本價值活動子系統、支持性價值活動子系統、組織業務流程子系統等。正如生命系統的演化具有超循環結構一樣,組織知識管理系統也是以超循環結構的形式演化和發展的,而且組織知識管理超循環系統也是有等級性的循環發展系統。
一、超循環理論
超循環理論(Hyereyele Theory)是由德國生物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根(M.Eigen)于1970年提出的。超循環理論認為,從化學演化向生命演化的過渡中必然有一個分子的自組織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非生命物質依靠復雜的超循環結構實現了向生命物質的質的跨越。
該理論認為生物進化是一個采取超循環形式的自組織過程。超循環理論把生物化學中的循環現象分為不同的層次。反應循環是系統運行的基本反應序列,靠系統外部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來驅動,其中任何一步的產物是先前某一步的反應物。反應循環是較低級的組織形式,其反應式如下:
在反應循環中,M在催化劑E的催化下,形成中間復合物EM,再轉化為EN,最后釋放出生成物N和催化劑E,繼而催化劑E又加入下一輪新的反應行列。在這種轉化反應中,催化劑的催化作用等同于中間物的循環復原,因此反應循環相似于生命系統的第一特征――新陳代謝。
催化循環由若干組織的反應循環構成,并相互聯系形成自催化循環或交叉催化循環。它是比反應循環更高級的組織形式,表現出較高級的組織水平。其反應式如下:
這是一個簡單的自催化反應循環。反應物M在催化劑N的作用下生成更多的N,其中一部分生成物N又作為催化劑轉入下一輪新的反應。這樣往復來回,形成一個持續不斷的自催化循環。
兩個或兩個以上反應物相互催化、相互生成時就構成了交叉催化反應循環。在交叉催化反應循環內部可以包含自催化反應循環。圖3所示的是一個簡單的交叉催化反應。
超循環是由若干催化循環通過功能耦合形成的高級循環,是比催化循環更高一級的組織形式,是以催化循環作為亞單元,并通過功能連接起來所構成的再循環。也就是說,它是循環的循環、復雜反應的循環。通過循環過程的進行,每個要素既能自我復制,又能對其他要素產生催化作用,實現功能性的綜合,提高系統的非線性特征,使系統具有自組織所需的全部性質,能夠穩定地、相干地、自我優化地演化。
二、組織知識管理系統超循環機理分析
借鑒劉剛(2007)的知識網絡超循環結構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認為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具有知識反應循環、知識催化循環和知識超循環三個層次。
(一)反應循環
根據組織知識管理理論,組織是知識的集合體,組織的運動是組織中的知識按序轉化的過程(Grant,1996)。在組織知識管理系統中,伴隨著系統組織的運動,知識則沿著“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和“內部化”(Inter-nalization)的路徑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知識管理系統每運動一個周期,系統的知識就沿著S-E-C-I路徑循環一次。S-E-C-I構成了知識轉化序列――知識反應循環。知識反應循環開始于從外部獲取知識(包括各種技術、經驗、教訓等),并與系統內部原有的知識相結合,即“內部化(I)”環節。然后,沿著S-E-C-I序列循環演化,并在“外部化(E)”環節分離出來,輸出到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外部。這樣,組織的知識就在不斷地、周而復始地重復自身的反應循環(劉剛.2007)。知識反應循環是組織知識管理系統較低級的組織形式,也是系統運動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催化循環
劉剛(2007)認為,知識具有可傳播和可分享性,這種特性使知識在反應循環中所產生的知識,如管理經驗、生產技能、操作技巧等,可以在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內部得到迅速擴散和廣泛的傳播,即組織內部不同的部門或個人在知識反應循環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原先沒有掌握的許多知識。換言之。通過知識反應循環中的知識“內部化(I)”到“社會化(s)”過程,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內部的整體知識水平和知識資本總量增加了,即出現了知識增量。這樣,對知識反應循環來說,下一輪的循環就不會停留在上一輪的知識總量上,而是在一個更大的知識總量上運行。其次,知識還具有可積累性。可積累性使知識在反應循環過程中可以不斷地積聚和疊加。當知識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必將通過“外部化(E)”到“組合化(C)”的過程發生質的突變,產生新質的知識,如專利、技術發明、技術創新等(劉剛,2007)。
(三)知識超循環
知識具有外部性。公共產品的知識一旦被生產出來,生產者就無法決定誰來得到它。某一組織通過創新和開發所獲得的新知識,很大一部分會外溢出去。它不僅包括產品生產的技術、產品的款式、花樣等,還包括產品的市場信息、產地品牌、組織的管理方式等等。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不僅存在于組織本身的知識管理系統內部,而且存在于組織之間,如組織與供應商、合作伙伴、顧客之間等,甚至產業之間或者國家之間,表現為知識在不同組織之間的擴散、傳播、轉移和獲取以及組織間知識非線性的交互作用。這種知識非線性的交互作用來自于一個組織所產生的增量和新質知識的“溢出-擴散”及其他組織對這種“溢出一擴散”知識的“學習-應用”(劉剛,2007)。任何一個組織,必然受到其他組織知識的“溢出-擴散”效應的影響。當然,組織知識的“溢出-擴散”效應要受到組織的知識缺口、組織間的知識關聯性、知識溢出的時間、空間、組織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一個組織主要受到來自它的上游組織所產生的增量和新質知識的“溢出一擴散”作用,因為它們之間的知識是互補的、遞進的。這樣,通過增量和新質知識的“溢出-擴散”效應,上游組織把自身的知識反應循環、催化循環與下游組織
連接起來,指導和控制著下游組織的知識循環,構成了知識超循環(劉剛,2007)。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組織知識管理系統中,每一個子系統都有自己的反應循環,各子系統(反應循環)在某一階段的工作又為下一階段的工作積累了經驗和教訓,提供了催化支持。比如說,知識轉移的循環是指知識轉移內部的繼承和創新問題。每一項知識轉移工作都是在已有知識獲取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該項知識轉移工作又會為下一階段的工作提供催化支持。如果使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的循環在遠離平衡的開放狀態下進行,它就能獲得自主性和方向性。這個組織知識管理系統中的每個元素既能自復制,又能對下一元素的產生提供催化作用。組織知識管理系統通過系統內各個單元間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組織機制,從而使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向更高的有序狀態進化。如果我們把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看作一個生命體,則知識管理基本價值活動子系統是組成生命體的最基本基因,而知識管理支持性價值子系統和組織業務流程子系統則成為進化過程中的突變體。知識管理基本價值活動子系統必然產生一定的信息(編碼),如知識獲取能力、轉移能力、共享能力及組織政策、經驗等。這些信息就如同突變體編碼的復制酶。知識管理系統必須不斷地運行活動,接受組織乃至社會的選擇,才有可能保持已經積累的各種信息,并獲得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的發展,也就是必須不斷地復制自己。
組織知識管理系統中的每個子系統在時間軸上相互聯系,形成二級循環網絡。各個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每一個子系統(反應循環)為其他子系統提供催化支持――產品、經驗、信息等,從而形成催化循環。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各子系統的催化循環在功能上相互耦合,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形成一個超循環系統。形成超循環的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各子系統之間既競爭又協同,從而選擇和進化,使組織知識管理系統不斷向有序方向演化。
基于超循環的組織知識管理系統進化的原理就是,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的演化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非線性作用,具體表現為各種超循環組織的形成、發展、解構和重組,超循環是組織知識管理系統非線性作用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應用超循環這種耦合機制,既可整合組織內在知識,減少復制誤差,又可接受外來知識,實現復雜與變異、分解與合成、耦合與隔離、競爭與協同、穩定與不穩定的統一,積累起巨大的知識量,完成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的自整合、自穩定、自維持、自創立、自學習、自復制等功能,促進其產生與進化,向有序方向發展。
總之,組織知識管理系統超循環是能夠提供非線性相互作用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這種超循環強調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各個子系統以及組成要素之間的功能耦合和循環催化的互動關系,并通過包含多個正反饋和負反饋的多重反饋結構的超循環組織,實現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向高級有序結構的演化。
三、組織知識管理系統演化的超循環組織結構
(一)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結構模型
縱觀國內外對組織知識管理內涵的研究,組織知識管理過程不外乎知識的采集、組織、轉移、共享、創新和應用。組織知識與業務流程具有內在的相關性。組織知識貫穿于各個業務流程中,形成知識碎片。要讓知識更好地為組織服務。必須把組織的知識與具體的業務流程緊密結合起來,對知識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實現知識的共享和應用,以提高組織的績效。因此,本文建構組織知識管理系統模型(見圖5)。
1.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的耗散結構特征。組織知識管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耗散系統;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具有遠離平衡態的特征,并表現出階段性;組織知識管理系統是一個多層次、涉及多因素、遠離平衡態、開放的復雜系統,各要素之間必然存在著非線性作用。
2.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的穩定性和結構失穩特征。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的演化具有誘發和漲落的機理。漲落誘發了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的演化。組織知識管理系統不僅受其內部漲落的影響,由于其開放性,它還受到外界各種漲落的影響。也就是說系統不但有內漲落,也有外漲落,同時組織知識管理系統演化過程具有分叉機理。
(二)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的超循環組織結構
組織知識管理系統中的超循環組織是多樣化的、多層次的、豐富的,有不同的結合途徑和表現形式。組織知識管理系統中既存在倍增效應的正反饋,也有起自穩定作用的負反饋,整個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由一系列多重正負反饋結構構成的超循環組織組成。它們之間通過功能耦合和循環互動,促使系統向高級有序方向演化。
如圖6所示,組織知識管理系統包括組織知識管理基本價值活動子系統超循環組織模塊、組織知識管理的支持性價值活動子系統超循環組織模塊、組織基本業務流程子系統超循環組織模塊,直接反映出各個子系統模塊間的循環、耦合和反饋關系。吳杰認為,在這些反饋循環關系中,人和知識是兩個重要的因素,但不是組織知識管理的本質。從知識和人這兩者的結合出發,可以發現,人把知識激活的過程有兩個重要環節:一個是將信息轉化為知識。這一環節要借助工具和手段,通過信息和智慧的結晶創造知識資源;另一個是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和財富。這一環節主要是賦予知識以智慧,讓知識在特定的條件下、特定的需求中發揮作用和增值,以達到知識創新的目的。這兩個環節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它們是不同子系統超循環組織間的循環“催化劑”。
組織知識管理基本價值活動模塊包括知識獲取、知識轉移、知識共享、知識創新以及知識應用。知識獲取就是組織通過各種方式從組織內外部收集、尋找、產生、捕獲有價值的知識。組織可以從前期積累下來的標準化知識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也可以增大研發投入取得技術,從組織各部門收集信息;也可以引進人才,借鑒先進組織的經驗,從咨詢公司購買方案,從大學研究機構、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并獲取知識;也可以從戰略聯盟或者收購組織中獲取知識。知識轉移就是建立組織內外各種知識轉移渠道,如人員轉移、電子郵件、組樣技術、電話、視頻會議、面對面會議、培訓會議和課程、專家知識轉移團隊、實踐社團和利益集團、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傳真、書面報告、手冊等,通過產品或設備等把知識轉移到需要的地方,還包括知識的保護。知識共享就是指組織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通過各種共享手段為組織中其他成員所共同分享,從而轉變為組織的知識財富。為實現知識共享,首先,組織高層領導要重視并推動、帶頭實施知識共享。其次,要建立知識共享平臺和渠道。第三,要采取措施促進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互相轉化和共享。組織知識創新就是在組織已有的知識資源基礎上開發、產生新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內部的群體成員之間以及這些成員與組織外部的上下游組織、用戶之間共同分享知識,產生知識萌芽,即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概念,并證明這些概念對可利用的市場信息、組織知識愿景以及商業運作模式和技術可行性解決方案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制造產品原型,最終通過產品原型與其他部門、組織以及用戶之間進行知識的交叉測
試(蔣翠清,2007)。知識應用是知識管理的最終目標。知識應用可以理解為組織對獲取、吸收的新知識和已有知識進行整合并實際運用到業務流程中以解決實際問題或制定決策的過程。知識應用的最終目的是組織價值的具體實現。知識應用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新知識的應用必然要與組織原有知識進行整合,進而變為組織掌握的知識,進入下一個知識應用的動態循環過程中。影響知識應用的因素很多,有知識本身的特性,也有個人與組織的因素,三者共同影響著組織的知識應用過程。信息技術能夠對知識應用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但信息技術只是知識應用的工具而不是知識應用的全部(劉叢軍,2008)。這些影響因素相互耦合、循環互動,形成包含多重反饋的知識管理基本價值活動超循環組織。
組織知識管理支持性價值活動模塊包括組織的愿景、戰略、目標、組織、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社會關系、技術等。首先,組織的愿景、戰略、目標是知識管理的首要任務,統領著整個知識管理系統(任佩瑜,2004)。組織知識管理首先要有明確的戰略規劃和戰略選擇、切實可行的目標。戰略規劃要有明確體現知識價值的戰略定位,并且組織要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時改進組織戰略。組織結構的設計要以知識價值活動流程為導向,并有效地支持各知識價值活動;要減少組織層級,構建扁平型組織;組織要能根據自己的生產特點,結合先進的管理方式,形成獨特的業務流程;要建立跨部門的團隊;決策方式應科學、民主,有效運行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文化是指組織要建立以人為本、學習型、知識主動型的組織文化,提倡開放、信任、合作,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氛圍,倡導敢于創新、冒險、不怕失敗的精神,為組織知識管理創造良好的環境。人力資源管理是指為知識管理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包括有專門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和專門的知識管理崗位,選拔、培養組織需要的各類人才,組織各類培訓、學習,建立一套能夠很好促進組織知識管理的激勵制度等。社會關系是指組織為了更好地實施知識管理,與傳媒、社區、政府等建立良好互動的公共關系,與金融證券行業有很好的合作,股東投資回報率高,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遵紀守法、信譽良好,并且與供應商、合作伙伴、競爭對手、顧客等互動良好。技術是指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統、交流平臺,如電子郵件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組織內部網絡平臺、組織對外網站、組織論壇等,以提高組織的溝通效率,加快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轉移、共享和應用,為知識管理提供信息技術支持。這些因素之間通過功能耦合、因果循環,形成組織知識管理支持性價值活動子系統超循環組織。
關鍵詞:醫療器械;審評核查;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對知識、知識應用和創造過程進行規劃和管理的活動[1]。新版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將組織的知識作為一種新的資源引入標準要求。當前,通過實施知識管理提升運營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組織從“優秀到卓越”階段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1.知識管理應用于醫療器械審評核查工作的必要性
1.1醫療器械審評核查知識特點
作為保障公眾用械安全源頭準入關的醫療器械技術審評和體系核查(以下稱審評核查)工作,是典型的知識型工作,與藥品相比,醫療器械產品更為復雜多樣,對審查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知識覆蓋面的要求也更高。在審評核查過程中,審查人員既要掌握行業監管涉及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要求,也要熟悉各類產品的設計原理、功能特點、臨床應用以及生產環節對生產工藝、過程控制等專業知識要求,同時,結合行業最佳實踐,對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生產的可控性做出綜合判斷和評價。審評核查過程既是需要大量信息支撐的知識應用過程,也是知識不斷開發和產生的過程[2]。
1.2審評核查知識管理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日新月異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特點,需要審查員應用知識管理的手段加強對新知識的跟蹤和學習,確保審評核查業務能力不斷滿足創新發展的需要;醫療器械審評體制改革的要求,需要審查機構通過形成有效的知識儲備體系和共享流程,促進審評核查工作提質增效;職業化專業化檢查員隊伍建設,同樣需要應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形成全面的知識培訓體系,加速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因此,盡快建立適應醫療器械審評核查工作的個性化知識管理體系,以促進知識的及時共享、有效應用、不斷積累和創新。知識管理體系的建立,對切實提升審評核查質量和效率,促進審查標準統一、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醫療器械審評核查知識體系的分類
對審評核查工作來說,知識主要指來自于實踐并經總結、驗證,能夠對審評核查工作直接產生指導、參考、約束作用的內容。按照知識的來源分,審評核查知識可分為外部知識(從組織外部獲取)和內部知識(由組織內部產生)[3]。涉及的外部知識主要包括法律法規、標準指南等規范性文件,發展規劃、政策信息等指導性文件,以及監管動態、學科知識、技術文獻等參考性資料;涉及的內部知識主要包括組織內部產生的管理規定、工作規范等工作要求,審查要點、審查意見、工作模版等指導性文件,以及信息數據、經驗總結、研究成果、學習培訓等參考性資料。知識管理的重點是要促進內部知識的產生、傳播和利用。按照知識的表現形式分,審評核查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4]。顯性知識可以用文字、圖表、語音、視頻等方式表達;隱性知識的載體是人,其表達形式為審查員在各自崗位上積累的工作經驗、閱歷,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等。結合內部管理模式,建立相適應的創新激勵機制,促進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之間的內部轉化和創造,是組織知識管理活動難點和挑戰。醫療器械審評核查知識分類圖譜見圖1。
3.醫療器械審評核查知識管理體系的構建
知識管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對知識客體即知識信息的管理;對知識主體即人員的管理;對知識環境即組織的管理[5]。知識管理將知識、人和組織鏈接成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因此,知識管理體系的構建應從以上三個方面著手,并綜合考慮組織的戰略、文化、流程、制度和信息化資源,進行系統化的設計與策劃。汲取組織知識管理實踐經驗,結合審評核查工作實際,構建醫療器械審評核查知識管理體系結構如下(見圖2)。
3.1知識管理共識
對審查機構來說,知識管理是較新的管理方法,它的運行需要與組織的管理機制和業務流程充分融合。知識管理工作的深入推動,需要得到組織領導的重視和各部門的配合。因此,在組織內部各方達成對知識管理的共識,建立統一的理解,是知識管理體系構建實施的第一步。結合實踐經驗,建議組織將ISO9001知識管理內容和要求作為切入點,通過交流、研討、培訓的方式達成初步共識。
3.2知識管理組織架構
知識管理是一項持續的創新活動,需要聚集組織各層次力量集體推進。建立知識管理組織架構,明確不同層級的角色職責,是項目順利實施的組織保障。為確保知識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組織還應確定知識管理責任機構,承擔知識管理規劃、實施、推動工作。結合審評核查機構現狀,建議考慮將知識管理職責掛靠在質量管理相關部門。
3.3知識管理戰略目標
戰略和目標是知識管理實施的方向。組織應結合發展戰略來規劃知識管理戰略和目標。對于審查機構而言,大量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是其核心資源,產品注冊的技術審評、生產許可的現場檢查為其核心技術服務,智能化審評核查和知識創新為其核心方向,因此審評核查機構的知識管理戰略可以從知識管理如何提升審評核查過程的科學性、高效性,加速人才成長和團隊創新等角度切入。
3.4知識組織體系
知識組織體系的構建需要明確知識生產、內容組織、知識利用與更新機制。根據審評核查業務所產生和涉及的各類知識信息進行界定,明確核心知識范圍,確定知識構架和知識地圖,構建多維度的知識分類體系。存量知識是組織在運作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知識資產,知識管理實施過程中首先應對存量知識內容進行梳理整合、分級分類,形成初步的知識數據庫,確保知識的共享和利用用;同時,明確增量知識收集和產出的方法和要求,推進知識的更新和創造。
3.5知識管理系統
根據審評核查機構業務工作現狀,建議依托已有的信息化系統(如審評核查業務系統、OA系統等),在其功能平臺上進行拓展。系統的設計可重點關注知識庫管理、知識應用、知識交流、角色管理等環節的設置。知識管理系統通常應包括知識庫(知識獲取、保存、傳遞)知識社區(知識評價、發現、創新)、知識地圖(知識體系、流程展示)功能。系統的設計還應考慮與其他系統的整合,建立可供各系統交互的知識庫,實現知識的充分開發和利用。
3.6知識管理制度體系
知識管理需要制度的規范,對組織的知識管理活動進行約束和激勵。基于審查機構的現狀,應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識管理的制度體系,確保知識管理的有效應用和持續推進。制度體系應涵蓋有關人員職責、權限和工作要求的人員管理,知識界定、分類、保存、共享、應用的流程管理,知識庫和知識社區的應用管理,以及知識交流創新、人員培訓考核等激勵機制,通過一系列制度讓每個人都感到知識管理與自己息息相關,使“知識”真正落到人,“管理”切實落到實處。
4.小結
應用知識管理的方法,結合信息化技術手段,從以上六個維度進行綜合考慮,初步建立起適合審評核查工作的個性化知識管理體系,以確保組織對知識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知識管理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持續性工作。當前,2015版ISO9001對于組織知識管理的要求,其本質上還是處于基礎應用層次,也是知識管理體系建設的初步層級。隨著知識應用的不斷深入,推進各業務職能全面的知識管理,解決高層次的決策、創新問題,實現組織知識管理的系統化高層次,將是審評核查知識管理體系建設實施的目標和方向。
參考文獻
[1]知識管理.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OL].2019-10-23.
[2]唐文燕,張華,金德莊.構建藥品審評核查業務知識管理系統的探討[J].上海醫藥,2018,39(13):56-57.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T19001-2016/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要求[S].2016.
關鍵詞:知識管理;創新;熱點前沿;CiteSpace;文獻綜述
如今,知識已經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本,一個國家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加快知識創新。知識的不斷創新已成為推動時展的根本動力。洪湧(2017)指出創新的本質和源頭就在于知識的創造和應用,在創新創業的研究中發現,整個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帶動雙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動機。本文擬利用CiteSpace軟件,對知識管理與創新的研究的關鍵詞、主題和引文進行挖掘,基于關鍵詞共現和重點關鍵詞剖析,探索知識管理與創新研究的熱點聚焦;基于主題結構聚類,探索知識管理與創新研究的重要元素,分析知識管理與創新理論的演進脈絡及未來發展的可能趨勢,以期對國內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WebofScience數據庫為數據來源,以“knowledgemanagement”and“innovation”為主題詞,文獻類型選擇Article,檢索時期跨度為2009~2018年,檢索時間為2018年12月16日,得到檢索結果共計1236條,每一條數據記錄主要包括文獻的作者、題目、摘要和文獻的引文。此外,CiteSpace軟件自動將檢索文獻當作使引文獻,將使引文獻的參考文獻(總計48938篇)列入研究范圍,擴展了分析的廣度。
二、研究熱點分析
本文將WOS外文數據庫中2009~2018年間所有的知識管理與創新相關文獻數據導入到CiteSpace軟件中,網絡節點選擇“keyword”,以3年為一節點進行切割,選擇TOP50為標準,生成知識管理與創新研究熱點領域關鍵詞圖譜,調節閾值到50,最終圖片如圖1所示。通過圖1發現,代表研究熱點的高頻關鍵詞除知識管理和創新之外,還有績效、企業、前景、吸收能力、能力、管理競爭、優勢、模型等,表明知識管理與創新研究的主要的熱點領域包括通過知識管理創新提高企業績效的研究、企業知識創新研究、知識管理創新過程研究、知識管理創新能力研究、企業競爭能力與企業知識創新優勢研究、知識管理創新模型研究、知識管理與創新的發展前景研究等幾個方面。
三、研究主題分析
明確了研究熱點,本文嘗試揭示知識管理與創新研究的框架結構。在CiteSpace軟件中對知識管理文獻進行聚類分析,用重點關鍵詞對聚類做了標注,生成聚類圖如圖2所示,生成聚類數總計31個,其中主要聚類8個,其聚類模塊度ModularityQ=0.69(顯著),MeanSihouette=0.3044(考慮到存在23個小聚類會降低總體平均值的問題,作者認為,S值是合理的)。從圖2可以發現,知識管理與創新研究的框架結構存在八個主要模塊。第一個模塊是知識管理的聚類,主要聚焦于知識管理策略對組織績效的影響,知識管理的過程(包括知識創業創新能力等方面。第二個模塊是兩面性的聚類,主要聚焦于創新兩面性這一轉型過程,中小企業開放研發與開放創新,信息技術的采用對知識創造的影響等方面。第三個模塊是組織學習的聚類,主要聚焦于組織學習能力與組織創造性思維的構建,知識流動和知識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等方面。第四個模塊是調查聚類,主要聚焦于方法層面,主要是利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探索性分析,譬如,利用問卷調查法探索知識管理在組織文化、結構、策略與組織效能關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知識管理與組織績效及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問題等。第五個模塊是管理創新的聚類,這一聚類與組織績效密切相關,創新是手段,績效是企業的目標,具體包括創新、組織學習和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在開放創新的全球競爭市場中,維持卓越企業績效所必需的能力的本質和微觀基礎等的研究。第六個模塊是社會資本聚類,這一聚類主要側重于人力資源,將人作為重要的企業競爭優勢,具體包含探討知識管理能力在人力資源戰略實踐與創新績效關系中的作用,檢驗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和員工知識對創新能力發展的影響,以及企業創新能力的績效等方面。第七個模塊是綠色創新績效的聚類,經分析發現這一聚類所謂的“綠色”,并非單純傳統意義上的環保生態,其研究主要落腳于電子商務和商業智能等運行過程網絡化、低污染、低能耗的新興元素,著重研究中小企業,包括電子商務的使用通過組織創新對企業績效的貢獻,通過商業智能和知識管理提高創新能力的在線社交網絡在創新能力發展中的重要性等問題。第八個模塊是社交媒體聚類,這一聚類與互聯網和各種媒體網絡的發展密切相關,主要涉及在知識管理與創新過程中運用社交媒體,促進知識的傳播速度與質量以及在線社交網絡增強知識管理的方式等的問題。
四、結語
1.知識管理和創新研究熱點豐富,發展勢頭迅猛,涉及企業知識創新、知識管理創新過程、知識管理創新能力、知識管理與創新的發展前景等多方面,充分彰顯了知識管理與創新的研究熱度之高。從由突顯關鍵詞劃分的三個階段來看,研究從企業內部過渡到企業外部再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具體內容上,層次分明。2.知識管理和創新研究領域廣,重點包含八個分支方向,包括對知識管理過程、創新的兩面性、組織學習和創新績效、研究方法、管理創新與組織績效、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和創新績效、綠色創新績效———人工智能與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的研究,為后續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夯實的理論支撐。3.本文的分析是基于WebofScience收錄的國外文獻作為數據源,缺乏國內研究的現狀的相關文獻數據,對比分析國內外文獻將是進一步研究的可考慮方向。
關鍵詞:企業知識管理 問題 對策
知識經濟最直觀和最基本的特征是各種生產要素的作用和影響空前提高。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構成新的生產要素體系,不僅能替代人的體力勞動,而且通過替代人的腦力勞動使以智力為主的勞動力逐步替代以體力為主的勞動力,成為競爭的關鍵因素。
當前,中國大多數企業的知識管理,以提高員工素質和技能,促進良性競爭環境形成,帶動企業向健康而有活力的方向發展,吸引并留住大批人才,最終帶來其綜合競爭力的極大提高為目的。其特點是注重企業知識的共享性和創新性,重視企業人才、企業創新、企業形象和企業文化發展戰略,將知識和信息作為企業戰略資源等。但眾多企業在實施知識管理過程中成效不盡如人意。
企業知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缺少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有效互化
所謂顯性知識,即可以通過語言方式傳播的知識。典型的顯性知識主要指以專利、科學發明和特殊技術等形式存在的知識,存在于書本、計算機數據庫及CD-ROM等介質中。隱性知識,也稱隱含經驗類知識,往往是個人或組織經過長期修煉而擁有的知識,通常不易用語言表達,也難以傳播。知識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完善,更能創造價值。隱性知識的挖掘和利用能力是個人和組織獲得成功的關鍵。員工的隱性知識必須要得到顯化,要能夠存儲在數據庫中,要能夠轉移給另外的員工;而數據庫中的顯性知識要能夠被員工所學習,轉化為他們的自身技能,成為他們的隱性知識。只有這樣,知識在企業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傳播,才能發揮知識自身的最大價值。
缺少專門的知識管理機構
由于知識已成為與勞動、資本相并列的要素,同時,知識管理也是一個復雜而繁重的工作,為了有效運營知識,企業應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知識管理工作包含多個方面,僅僅在知識管理中增設一個CKO,對知識管理進行總體負責,顯然是不夠的。知識管理工作不能由一個人包辦,應有一個專門知識管理機構進行管理。CKO應是這個機構的主管而不是包辦,知識管理機構中應設立知識經理、知識工程師及知識產權主任等,并配置高素質的財會人員、技術人員及法律人員。由這些專業人員輔助CKO進行知識管理才能確保CKO的工作成效。
缺少明確的職位知識需求
企業作為從事特定經濟業務的單位,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產業中的技能、技藝及管理藝術等。企業應根據其經濟業務、市場競爭狀況及今后發展方向等確定自身需要的某一經濟業務,及與具體場景有關的知識類別、數量、深度及質量等。對每一個職位都應該明確這個職位所需要的技能,并對其類別、數量、深度及質量等做出具體的說明。員工在這個職位上就能夠就這個職位的知識需求做出系統的判斷,能夠及時補充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不足,同時避免對不必要知識的過多的涉獵,避免對知識的過深要求。這樣就可以節約公司的大量時間和資源。
缺少知識的資本化營運
知識是有共享性的。它與其他的企業資產不同,知識不具有獨占性,即把你的知識傳送給別人后,你還擁有這種知識;甚至通過互動,你的知識不但不會減少,反而還會增加。知識的非消耗性與知識的共享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它不會由于有更多人享用而減少和消失。企業可將知識(主要指可表述的知識)視為是企業的一種資產,可直接視為資本進行運營。知識與企業其他資源不同,其他企業資源在共享中有著現在的競爭性和沖突性,在引進與讓渡的過程中必將對其中一方有一定的資源上的損失。而企業在對知識進行資本化運營的過程中,對雙方的資源都不會有任何的損失。
缺少對員工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發現、發明的數量呈現加速遞增的趨勢,且應用周期越來越短,機器設備、產品和技術的陳舊周期也越來越短。培訓不光是教育員工如何去工作,同時更要教育員工如何去自主學習,如何去對知識進行共享,如何去對知識進行傳播,如何去進行知識的創新,培訓要達到培養創造知識型員工的目的。而在一些企業的培訓計劃之中,對于自主學習、知識共享、傳播和創新的培訓并不多,更多的是對于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培訓,這不利于知識管理的進一步深化。
企業知識管理的應對策略
促進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
日本著名的知識管理專家Nonaka提出知識轉化的四種模式。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稱為群化,也叫社會化:通過觀察和對話交流,個人直接從他人那里獲取新知識。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稱為外化:通過討論和文件編輯將知識轉化為明確具體的形式。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稱為融合:組合各種不同形式的顯性知識,如文件或者數據庫中的知識。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稱為內化:比如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將個人在文件中得來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切身經驗。企業可以通過以下技術實現有效轉化。
外化技術 外化首先包括一個強大的搜索、過濾與集成工具,從組織的外部知識與內部知識中捕獲對企業現在和未來發展有用的各種知識;其次是外部貯藏庫,它把搜索工具搜索到的知識根據分類框架或標準來組織他們并存儲下來 ;再次是一個文件管理系統,它對貯存的知識進行分類,并能識別出各信息源之間的相似之處。基于此,可用聚類的方法找出公司知識庫中各類知識,構建隱含的關系或聯系。外化的最終作用是通過內化或中介讓尋求者能夠得到所搜集的知識。
內化技術 外化是從組織外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尋找對本企業有用的知識,發現組織內部存在的各種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并進行集成以利于傳播。內化則是設法發現與特定消費者需求相關的知識結構。在內化過程中,通過過濾來發現企業知識庫中與知識尋求者相關的知識,并把這些知識呈現給知識需求者。
中介技術 內化過程強調明確、固定的知識的傳送,而中介針對的是那些無法編碼存儲于企業知識庫中的知識,它將知識尋求者和最佳知識源相匹配。通過追溯個體的經歷和興趣,中介能把需要研究某一課題的任何在這一領域中有經驗的人聯系起來。
建立專門的知識管理機構
公司可以成立一個知識管理部。知識管理部總體負責公司的全部的知識管理活動,由公司任命專職的CKO對于知識管理進行領導,直接向公司CEO負責。知識管理機構應該包括四個層次的知識管理人員。
第一層次的人員并不直接屬于知識管理部,他們主要包括公司的技術研發人員,同時也包括公司的工人和管理人員。他們會在從事本職工作中創造知識,如研發人員會有技術專利,工人有生產技術,管理人員有管理經驗等。他們應將他們的知識進行知覺的貯存和傳播。
第二層次的人員是知識管理部的技術人員,他們的工作對象是公司產生的全部知識,他們要對公司的全部知識進行收集、整理和輸入數據庫。這些人員對知識具備理解深刻,對公司需要什么知識和不需要什么知識應了如指掌;同時,還要求他們能夠對知識進行提煉,這就是知識在隱性和顯性中的轉化,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要求于其工作的知識領域有豐富的經驗,所以這些人員可以是兼職的,可以由研發人員中的高級工程師、工人中的高級技師及管理人員中的高級經理等兼任。
第三層次的人員是知識管理部的專職人員,即知識項目經理。他們針對知識管理中的各個不同方面,如了解企業內外環境、企業本身和企業員工知識需求,組織、監督企業知識庫和內部網的建設與運作,確保企業知識庫和內部網設施及其支持工具的正常運行;領導、組織知識集成與創新管理;對知識產權進行管理;對知識員工的管理等,對這些具體的工作進行組織管理。要求他們對他們所管理的方面有著專門的知識,并能夠在CKO的統一領導下與其他方面的主管進行及時的溝通,做好公司的知識管理工作。
第四層次即公司CKO,他是知識管理的主管,總體負責公司知識管理工作。同時,企業還可建立智慧團,把企業中掌握重要知識的職工挑選出來,組成企業的智慧團(或稱之為專家組)。專家組的成員不一定全是企業的在職人員,也可以是企業的退休人員、社區消費者,甚至是具有一技之長的職工家屬等。將專家組成員的個人檔案登記在企業的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中,這些人作為企業的決策顧問,可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智力援助。
明確各職位的知識需求
要明確各職位的知識需求,一是要盤點企業的知識。知識總是附著在某一載體上的。要實施知識管理,首先要盤點企業擁有的知識如人才、資料庫等,弄清企業的知識家底。知識盤點的對象是企業的全體員工和資料庫,根據知識盤點情況,知識管理人員對于企業知識分布情況就一目了然,并能知道企業還有什么知識的潛力可資利用,還缺什么樣的知識。同時,通過知識盤點企業可建立知識的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能更好地促進知識資源在企業各部門之間共享,并據此制訂企業的知識培訓規劃。二是要明確各職位的知識需求。通過企業的知識盤點,知識管理人員可以通過企業的知識分布情況,明確企業的各個職位的知識需求情況。
知識資本的有效運營
對公司中的知識資本,如專利、商標、版權、技術訣竅及商業訣竅等進行有效管理與運營也是知識管理的一項重要功能。其中,企業可以抽出專門資金用于向外購買其他公司專利技術,這樣可以節約開發資金和開發時間雙重資本,有利于增強公司的技術競爭力。同時,企業也可以購買現成的市場信息,爭取盡早把握商機。企業的技術在國內有著領先水平,企業可以將自身的技術進行有條件地讓渡,可以將資金、技術或是股權等作為條件轉讓技術。將資金作為轉讓條件可增加公司收入,加速公司發展;以技術作為轉讓條件可以在技術層面上優勢互補,增加競爭力;以股權作為轉讓條件可以擴大公司規模,若是國外公司還有利于公司的國際化進程。
更完善的培訓
企業應制訂一個針對自身企業的知識培訓計劃。制訂企業的知識培訓計劃需要根據企業知識盤點。知識盤點能夠比較容易發現企業的薄弱環節和人才不足的問題。盤點中所發現問題,如企業職工掌握了哪方面知識及他們希望朝什么方向發展等,都顯示得十分清楚;同時,企業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知識的員工等問題也十分明了。這就需要通過從外部引進知識進行教育培訓,把企業員工培養成知識員工,企業在這方面的投入是極為必要而又具有深遠意義的。
總之,在知識經濟時代,通過對知識積累和應用管理能夠更好地使企業運用企業人才資源的集體智慧,提高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激勵員工將自己的知識融入到集體的智慧中,形成知識創新能力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員工的知識優勢結合在一起時,就可以使企業對外部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明智地運用內部資源,正確地推測市場的發展方向和變化趨勢,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
1.王德祿,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論文摘要:目前,教師知識管理已經成為教師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對教師知識管理相關概念——教師個人知識和教師知識管理,以及教師知識管理理論架構的國內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從事教師知識管理的研究者提供參考。
目前,關于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成果國內外都比較少,就國內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出教師知識管理研究主要分4個方向:1)教師知識管理的工具與方法的研究;2)教師知識管理基礎理論研究;3)教師知識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4)教師知識管理在教育管理學中的應用。在教師知識管理研究領域中,教師知識管理的相關概念和理論架構等基礎理論是其他各個方向研究的基礎,但這些教師知識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內容尚未達成一致,學者們提出各自不同的觀點。本文對目前教師知識管理相關概念——教師個人知識和教師知識管理,以及教師知識管理理論架構——進行綜述,期待為所有關注教師知識管理的研究者提供參考。
國內對教師個人知識的認識不同,基于此,從3個不同的視角提出多種教師個人知識分類:基于知識結構與范疇,分別提出七類說[1]、四類說[2]、三類說[3];基于知識形態將其分為教師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4];基于知識來源將其分為教師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對教師知識的認識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教師知識管理認識。教師知識管理內涵的認識基本分為2個派別:基于內容的教師知識管理和基于過程的教師知識管理。
1 教師知識管理相關概念
1.1 教師個人知識內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開始探討教師個人知識這個概念,目前對“教師個人知識”這個概念的認識尚未達成共識。引用較多的有3種解釋。1)臺中師范學院學者孫耀永[3]將教師知識總結為:一種對促進教學有用、隨時可以加以修正和補充且來源多元化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知識。2)北京大學學者楊明全[5]指出,教師知識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所必須具備的智力資源,教師知識的豐富程度和運作情況直接決定教師專業水準的高低。尤其是從一些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身上可以發現,教師在從事專業教學活動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獨特的智慧技能,就是教師知識。3)臺灣師范大學林進材博士[6]認為:教師知識,一般而言,指的是教師在某一教學情境中,為達到有效教學所必需具備的一系列理解、知識、技能與特質等。教師知識是根源于實踐理性的知識,是教師在復雜且不確定的教學情境中,奠基于個人過去多年積累的專業生涯中,不斷地進行反思性活動而得來的實踐知識。
由上可見,教師個人知識都強調教師的經驗,由此累積的教學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即教師的個人知識。
1.2 教師知識管理內涵
1)基于內容的教師知識管理。劉省權[1]指出,教師知識管理是指運用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技術,并輔以學習型組織理論與信息技術,管理有關教師的顯性與隱性知識,從而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提升、教師專業與素質的發展,進而提升整個學校組織的競爭力。李勤[7]認為,教師知識管理就是通過系統的方法管理個人的知識與學習,積極主動探究處于隱性狀態的教師知識與經驗。
2)基于過程的教師知識管理。金玉芝[8]認為,教師知識管理是指教師對于專業教學知識的持續取得、儲存、分享、運用與創新的過程。通過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識系統與制度,增加教師專業知識的分享性與流動性。梁占華[9]認為,教師知識管理是指教師個人或學校產生、獲取、收集、組織、傳播、共享、利用和創造新知識,運用集體智慧促進教師個人專業成長和提升學校整體應變及創新能力的系統過程。孫志麟[10]認為,教師知識管理是指教師能夠結合信息技術的力量,有效地對專業知識進行取得、組織、儲存、轉換、分享、應用與創造的連續過程。促進隱性知識顯性化,增加專業知識的實踐價值,藉以提升教學效能,增加學術的學習成就。
由上可見,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基本分2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基于內容的教師知識管理,它強調教師知識管理的內容,教師隱性知識的顯性化;二是基于過程的教師知識管理,強調教師知識管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從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中可以得出有關教師知識管理的幾個要點:1)教師知識管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包括知識的獲取、組織、儲存、共享、應用與創新等;2)教師知識管理的內容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側重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實現自身知識的增值;3)教育知識管理的目的是促進教師個人專業成長,提高教學效能,提升教師與整個學校的競爭力;4)教師知識管理需要信息技術、學校機制、知識管理制度、教師組織文化等一些要素的保障,以及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的支持。
2 教師知識管理理論架構研究
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研究較晚,因此,目前尚沒有權威的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理論架構。國內普遍接受美國生產與質量中心提出的知識管理的理論架構,這個結構包括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過程和影響因素2部分。基于這一參考,邵晶晶[11]提出的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理論架構包含教師知識管理的過程包括知識取得、分享、應用、創新;影響因素有信息技術、教師文化、教師學習型組織、教師激勵制度。王興海[12]提出的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理論架構包含教師知識管理的過程包括知識取得、儲存、分享、應用、創新;影響因素有信息科學技術、校園文化、學校領導、激勵機制。本文基于以上參考,提出圖1所示教師知識管理的理論架構。
2.1 知識獲取知識獲取就是教師獲取自己所需知識的方式方法。教師所需知識的來源有2方面:1)共享其他教師的個人知識;2)獲得存儲在各種媒體中的知識,如互聯網、圖書館等。其中,第一類知識可以在知識共享階段獲得,因此把它放在知識共享階段討論;第二類知識可以說是一個知識的海洋,如何才能更快地從中獲得更有效的知識是關鍵,因此,這個階段涉及知識搜索、知識挖掘等。
2.2 知識存儲知識存儲就是教師將已經獲取的個人知識分類、整理,然后將其以系統化的結構存儲在自己的知識庫中。知識系統化的存儲便于教師應用創新知識時的檢索、提取,也方便與其他教師之間的共享。因此,這一階段涉及知識的分類整理、知識的檢索提取、知識庫的構建等。
2.3 知識應用、創新知識應用、創新就是教師應用已經存儲的知識發現新的知識和規律,不斷更新自己的現有知識體系,從而促進教學發展和自身專業成長。這是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核心。體現在知識管理系統中就是教師將其隱性及顯性的知識應用到專業研究上。
2.4 知識共享共享知識就是教師之間分享他們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共同探討教學問題,增加教師個人知識的流通性。教師知識共享可以打破教師個人思維和知識領域封閉的現狀,激發教師的創新能力。知識的共享涉及知識的轉移與傳播,以及教師知識共享的方法與途徑。
教師知識管理要考慮信息技術、績效評估、學習型組織和學校文化制度等的影響,信息技術是進行知識管理的手段,它會直接影響知識管理的效果;績效評估是動態監控知識管理績效的,不僅會影響知識管理的效果,還會影響管理者的態度;學習型組織是教師進行知識交流與共享的有效途徑,而教師知識管理的核心之一即是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學校文化和制度會影響教師進行知識管理的動機。
3 結束語
本文綜述教師知識管理研究領域的相關概念——教師個人知識和教師知識管理,以及教師知識管理的理論架構,希望幫助教育從業者了解該領域目前的研究情況,更深入地了解教師知識管理。研究發現,本文涉及的研究內容只是停留在探討層面,雖然它可以提供一些參考,但尚未上升到理論知識的層面。因此,教師知識管理作為一個可以提升教師和學校競爭力的新的研究領域,值得教育從業者開展深入的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劉省權.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教師的知識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4
[2]胡忠光.中學教師的知識管理[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6
[3]喬貴春.基于知識地圖的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4]謝忠新.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校本研修與教師知識管理[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1):7-10
[5]揚明全.教師知識:來自實踐的智慧[N].中國教育報,2004-1-20(7)
[6]林進材.教師知識的內涵、建構及其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J].臺灣中等教育,1997,48(1)
[7]李勤.信息時代的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J].浙江教育科學,2005(5):23-24
[8]金玉芝.國明小學教師的知識管理——個人與組織面向之分析[D].臺北:臺北師范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1
[9]梁占華,郭甜,張玲.中小學校教師知識管理系統設計構想[J].教育技術導刊,2006(1):4-5
[10]孫志麟.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J].臺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16(1):236-238
[關鍵詞]績效 知識管理 讀者共建 基礎服務 顯性知識
[分類號]G251
無論是最早提出圖書館三要素說的陶述先生,還是先后兩次提出圖書館四要素、五要素說的劉國鈞先生,他們都把“書”列為了圖書館的一大要素。隨著人們對圖書館認識的深化和計算機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書”這一要素在內涵上有一定的變化,現在一股多稱之為“文獻信息資源”,它們以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方式記錄于各種載體,是一種顯性化的資源,也是人類知識外顯的主要途徑。
如何開發、管理與使用好圖書館的知識資源,是每位圖書館人必須直面的、首當其沖的焦點、熱點問題。2002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現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專門召開了“知識管理:圖書館的機遇與挑戰”學術研討會。截至2011年4月30日,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收錄的題名同時含有“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文章已多達1410篇。但誠如柯平教授所說,“有關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研究成果數量眾多,但質量并不樂觀”,“大量文獻仍然處于低層次的重復之中”。直面這一課題,我們就要選取新的角度,才能找到新的學術研究思路與明確的工作思路。顯然,圖書館強調知識管理是為了提高服務效率,實現圖書館組織的高績效。筆者擬采用逆向思維,在確立圖書館組織績效模型的前提下,倒過來思考績效模型的各影響因子在知識管理中的實現途徑。
1、圖書館績效棱柱
1.1 績效棱柱理論
英國頂級績效管理專家安迪?尼利、克里斯?亞當斯和邁克?肯尼爾利在2002年提出了第二代績效測評工具――績效棱柱(performance pri。sm,PP,見圖1)。“績效棱柱包括5個方面: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利益相關者的貢獻、戰略、流程、能力”。
與平衡計分卡相比,績效棱柱模型在從利益相關主體那里得到貢獻的同時,還關注利益相關主體的滿意。該模型創新之處在于既強調了利益相關主體簡明而直接的取向,又測量了利益相關主體對組織所做的貢獻。
1.2 圖書館績效棱柱模型
“模型作為一種研究對象提供了一種建構途徑”。借鑒管理學前沿的績效棱柱理論的三緯立體空間設計思路,考慮到讀者是與圖書館利益最為相關的主體這一因素,我們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建立了圖書館組織績效棱柱評價模型,如圖2所示:
由圖2可見,圖書館績效直三棱柱模型中有5個面,即讀者共建面ADE、基礎服務面DEFC、顯性知識面ABCD、隱性知識面ABFE、讀者滿意面BCF。它們各自獨立、相互關聯。
2、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的基本模型
圖2中的顯性知識面由4條棱邊組成:①DC棱是顯性知識面與基礎服務面的相交棱,代表為采集、存儲、傳播顯性知識的基礎服務與文獻保障能力。②DA棱是顯性知識面與讀者共建面的相交棱,代表圖書館引導讀者貢獻的顯性知識量。③AB棱是顯性知識面與隱性知識面的相交棱。通過AB棱的連接,圖書館組織內部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實現了相互貫通與轉化。因此,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為促進或實現主觀知識客觀化和客觀知識主觀化而對知識客體所進行的諸如整理、加工、引導、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組織化過程及其方法”,定義為“知識組織棱”,代表圖書館的知識組織能力。④CB棱是顯性知識面與讀者滿意面的相交棱,代表讀者對圖書館所能提供的顯性知識的滿意度。
柯平教授曾呼吁:“要努力建立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基本模型,建立和完善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理論體系”。圖書館實現組織績效的過程,具體說就是合理配置和使用圖書館各種資源,最大程度滿足讀者不斷變化的信息與知識需求的過程。“圖書館作為從事知識資源搜集、整理、保管、傳播和利用并為社會提供服務的機構,必然要實現知識管理”。知識管理與圖書館戰略是相互融合的。因此,圖2不僅代表了圖書館的組織績效,也可以作為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的立體模型予以提出。
2.1 模型反映了圖書館顯性知識鏈活動的基本環節
“知識鏈是組織間的知識流動所形成的知識流網絡”。顯性知識鏈是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的核心主體。一個成功的模型應能表明顯性知識選擇、顯性知識創造、顯性知識內化和顯性知識外化的全部過程。顯性知識鏈首發端于EF棱,獲取文獻信息。可用于基礎服務的館藏文獻越多,EF棱越長,文獻基礎服務的空間越大。而后,其沿基礎服務面向DC棱拓展,實現信息與人類認知能力的結合,在DC棱通過人工或智能的篩選、驗證,完成顯性知識的析出。接著,析出后的顯性知識流在平面ABCD內重組,產生新的顯性知識。再接下來,顯性知識流通過知識組織AB棱向隱性知識面ABFE流動,完成知識內化。所產生的隱性知識在平面ABFE內完成交流,最后回到EF棱,外溢為顯性文獻。
2.2 模型強調了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的物質基礎――技術整合
“技術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基礎支持因素”…,“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就是要從技術上提供對圖書館知識生成、積累、交流和應用過程的系統支持”。從技術層面分析該模型,DE棱表現為支持外部文獻資源獲取的通道;EF棱表現為支持內部文獻資源獲取的通道;DC棱表現為支持獲取、提煉知識的工具;平面AB―CD表現為存儲顯性知識的知識庫及存儲知識的工具;CB棱表現為分發以及呈現知識的工具;AB棱表現為知識組織技術;平面ABFE表現為支持知識應用及創新的工具。不難發現,技術作為一項基礎服務,貫穿于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始終。在模型中,表現為基礎服務面EFCD向知識組織棱AB的立體縱深推進。
2.3 模型蘊涵了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的動力機制一――知識激勵
實行有效知識管理所要求的遠不止僅僅擁有合適的現代技術。知識不是信息,信息可以傳播到任何地方而傳播成本極低,而知識的傳播成本,例如專利的購買或者生產訣竅的掌握,成本極大。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與我們日常所說的人本管理有相似之處:“人本管理或知識管理的核心都是要創建一種機制和氛圍,使企業員工的創造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并形成一種集體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共建的關鍵在于激勵。因此,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應突出“人才激勵管理”。
在模型中,DE棱代表外部讀者提供的顯性信息;DA棱代表外部讀者提供的顯性知識;AE棱代表外部讀者提供的隱性知識;與技術基礎服務一樣,讀者共建過程也貫穿于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始終。在模型中,表現為讀者共建面AED向讀者滿意面BFC的立體推進,推進過程中自然形成了三條棱邊:EF棱代表圖書館內
部提供的顯性信息;DC棱代表圖書館內部提供的顯性知識;AB棱代表圖書館內部可包容的隱性知識。顯而易見,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應重點加強對外部讀者與圖書館內部挖掘、整理、分享顯性知識的激勵。DA棱與外部連通,獲取讀者貢獻。DC棱與內部連通,挖掘自身潛力。DA棱與DC棱相交的D點,我們將其定義為顯性知識的激勵著力點。激勵管理是通過內在的或外部的刺激使人的動機產生或加強,并引起動機的行為,它是聯結館員需要與圖書館管理目標之間的橋梁。
2.4 模型體現了知識組織從低級向高級的歷史進程
“圖書館作為知識的社會記憶系統,全面系統地存貯了社會上絕大部分知識,使知識得到了有序化存貯與積累,避免了知識存在的散亂狀態,這本身就是知識組織的基本方式”。知識組織的形式從低級向高級可分為4種:①以文獻載體為基礎的知識組織;②以學科內容為基礎的知識組織;③以知識單元為基礎的知識組織;④以專家智能系統為基礎的知識組織。在圖2模型中,知識組織棱是從A點向B點展開的。展開后的B點越遠離A點,形式越高級,讀者越滿意。“圖書館內部活動是一種知識組織活動”。在模型中知識組織沒有被定義為面,而是表現為一條明顯突出的棱邊,從而確立了知識組織活動AB棱在整個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中的核心樞紐地位。
3、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的四大轉變
3.1 讀者共建層面上,圖書館應實現組織方式的轉變
2001年拉奧(s.R.Siriginidi)指出:圖書館將經歷“從支持圖書館館員的技術到授權圖書館用戶的技術”的范式演變。2002年,斯圖亞特與莫蘭(R.DStueart和B.B.Moran)指出:圖書館“在用戶取向上,由等待用戶、員工授權向促進使用、用戶授權轉變”;“以讀者為中心開展各種各樣的圖書館服務活動。道理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卻不那么容易”。
這里我們剖析一個既現實又簡單的例子,就可知道由員工授權向用戶授權轉變過程的艱難。為杜絕個別館員利用工作時間上網炒股、玩游戲,部分圖書館斷開了流通部工作用電腦的互聯網接口,這樣一線的讀者服務工作在主要的工作時段被限制在“借借還還”的傳統模式。館員利用互聯網所能做的宣傳館藏、挖掘知識、解答咨詢、廣交讀者、組織共建的工作,只好存業余時段,靠著一份自覺、憑著一份熱情、為著一份執著,星星點點地向前緩慢推進。事實上,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館員是讀者的組織者、知識的導向引航人。惟有放手授權館員,完善管理監督機制,才能給圖書館注入活力,找到出路。所以,管理思路不能過于簡單,因噎廢食,要積極創造條件、重視一線,為館員與讀者主動提供支持技術,讓每一位館員具有終身學習、不斷進取的愿望和能力。
館員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協調發展是促進雙方共同前進的唯一方法,更是推進圖書館工作乃至整個圖書館事業不斷前行的決定性力量。
3.2 用戶滿意層面上,圖書館應實現管理目標的轉變
“未來的圖書館是知識資源中心”。圖書館不僅僅是為讀者提供書、報、刊借閱瀏覽的公共服務場所,還應直接提供知識的增值服務,這是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的最終目標。圖書館必將經歷范式演變,“從以圖書館為中心到以信息為中心,最后到以知識為中心”。為此,柯平教授將“設立知識管理職位,經營知識管理項目”列為圖書館知識管理應當采取的重點突破戰略之一。
現代化高水平的圖書館服務不僅僅是為讀者提供原始文獻或文獻線索,更重要的是直接輸出用戶所需要的知識。這一現實的任務,每位館員都應直面承擔,而不僅僅是處在“知識管理職位”的館員的專項工作。面對這一艱巨的任務,每位讀者都應積極參與,眾人拾柴,共建共享,館員更多的是監督協調,當好組織人。面對這一永無極限的任務,人人都應腳踏實地,不避細小,發揚一點一滴的“積”的精神。
知識管理并不等同于信息管理。知識與信息不同,知識除了要靠經驗去消化匯集來的信息,還要去驗證、思考,甚至在親身體驗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3 基礎服務層面上,圖書館應實現戰略重心的轉變
讀者第一、服務至上是圖書館工作的一大原則。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應以讀者為中心來組織服務。傳統的讀者服務工作是以室藏文獻的直接傳遞為主要手段的被動服務方式,工作內容主要是上架下架、借借還還的一般,借還圖書是一線讀者服務部門的工作重心,于是“借借還還”成了一線服務的同義詞。充足的館藏信息、良好的閱讀環境、整潔的架位、和藹可親的微笑,是其質量評價的主要內容。在模型中,我們不難發現:館藏信息的充足度只是表現為EF棱的棱邊的長度延伸;良好的閱讀環境、整潔的架位、和藹可親的微笑也完全局限在平面EFCD的內部。傳統的工作方式,如果放眼于整個模型,顯得十分單薄,尚未形成支撐效應。基礎服務要真正形成支撐面,就要求館員運用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讀者的認知能力,整合人類的認知策略,篩選、標識、析出顯性知識,為讀者提供參考咨詢,因此,DC棱是圖書館基礎服務的現實戰略方向。
應在讀者服務的一線,在讀者最多的場所,直接開展參考咨詢工作,從而使其真正成為圖書館最具活力的一項工作,成為集中體現圖書館服務功能和服務水平的窗口,成為深化服務內容、提高服務層次的前沿工作。把服務工作重心從借借還還向參考咨詢轉移是讀者迫切的需要,而幫助讀者在信息的海洋中查找所需的知識資源已成為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的第一任務。
3.4 知識創新層面上,圖書館應實現知識組織形式的轉變
以文獻單元為基礎的知識組織具有明顯的不足,“它不能直接輸出用戶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不能展示人類知識創造的動態邏輯過程”。以知識單元為基礎的知識組織,雖然向用戶提供了“純知識”,但持續動態的知識生產、知識的多維膨脹,可能導致用戶真正所需要的知識缺失或沉隱。事實上,知識的產生離不開人的認知,同一知識其所需要的人群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征,不同知識其所需要的同一人的思維模式與方向更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找到了駕馭知識的人,就有可能找到被駕馭知識。人際的組織與互動是知識組織的必要輔助形式。
Abstract: Tobacco construction is large and complicated,it brings enormous challenge to knowledge sharing of project management,how to apply modern management method to realize knowledge accumulation,mining,collection,summarizing and sharing is the current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obacco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paper does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obacco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analyze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object and implement mechanis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關鍵詞: 煙草建設項目;知識管理;對象;機理;措施
Key words: tobacco construction project;knowledge management;object;mechanism;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S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6-0061-02
作者簡介:汪炎平(1969-),男,浙江富陽人,MBA,高級工程師,項目經理,研究方向為智能化,項目管理。
0 引言
工程建設項目向大型化、復雜化的方向發展,給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考驗,如何獲取項目所需相關知識,對工程項目進行更為有效的管理,并能使項目知識能夠得到增殖并能為以后的類似工程項目服務是現代工程項目管理中需解決的問題。[1]工程項目管理,在很多企業實際上還是一種通過經驗的累積和學徒式的傳承來進行的管理活動,這樣使得工程項目管理的效果有限,工程管理人才的培養耗時太長,使得資歷在人才認定中占的比例太大。[2]項目管理人員仍單純依靠個人力量解決項目中出現的問題,無法借助組織內部、外部力量及先前項目的知識積累來完成當前的管理工作。項目雖然具有臨時性的特點,但并等于我們不需要將當前項目中的問題、知識進行收集、積累、挖掘和總結,其實大多數的項目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當前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措施,很可能直接幫助下個項目解決同類或者相似的為問題,如果沒有完成完善的項目知識管理體系,直接導致項目組織知識的流失,不利于項目組織的發展。可見,有效進行項目知識管理對項目管理工作的開展和項目組織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1 知識管理的概念
煙草建設項目的知識管理,是指在煙草建設項目中,運用現代管理學和控制論的理念,借助現代化的管理工具,對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的知識和產生的知識進行收集、積累、挖掘和總結,以利于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和實施結束后的知識傳遞和共享,提高本項目和同類項目的管理效率。知識管理的過程是一個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之間不斷轉化,不斷創新的過程,也是項目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相互交流的過程。煙草建設項目知識管理的目標是:在項目管理中最大程度地獲取、積累、傳遞、共享和利用知識,使每個員工在最大限度上貢獻知識的同時,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識,高效、優質地完成項目管理任務。[3]
2 知識管理的對象
知識管理的對象是項目管理過程中的人、信息和技術,知識管理的難點在于挖掘出對項目實施關鍵的知識,并利于檢索。從煙草建設項目的全壽命周期來看,煙草建設項目管理可分為決策階段、實施階段和使用階段等,而實施階段又可分為前期準備階段、設計階段和施工階段。在各個階段知識管理的對象不同,側重點也不同,需要識別影響工程建設項目的關鍵知識因素,現重點對實施階段因素進行梳理和總結,如下:
2.1 項目前期準備階段知識管理 主要是審批意見、專家論證意見、立項信息及如何在前期階段為項目做準備的報告和經驗等知識。
2.2 項目設計階段知識管理 重點是政府審批流程及報批經驗,設計方案比選、修改和完善的經驗,各參與投標設計單位的情況和設計作品特點,專家信息的收集等。
2.3 項目施工階段知識管理 這個階段是知識產生的高峰階段,招評標記錄及報告、項目進度延遲的原因及對策、合同談判,進度、質量控制的經驗及教訓,參與建設和投標的總分包單位、供應商名錄及產品信息,都是企業的寶貴財富,都需要有效的積累和管理。對于施工過程中形成的設計變更單、施工記錄單、工程量和材料設備簽證單,以及與簽證有關的施工日志、施工進度表、施工備忘錄、例會記錄、工程照片(對于一些重大的現場變化,還應及時拍照或錄像,以保存第一手原始資料)、驗收報告等資料,應及時進行搜集、整理和歸檔,作為項目知識倉庫的一項內容長期保存。知識倉庫應滿足智能化的檢索、整合功能,為后期工作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4] 驗收記錄、工程結算情況、工程調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解決方法,也需要進行有效的積累和管理,以促進企業知識庫的完善。
3 知識管理實施機理
項目管理過程是一個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之間不斷轉化和不斷創新的過程。項目管理中的知識集成,其主要過程可概念化為知識處理過程的螺旋化,即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不同階段的螺旋形。
①社會化:包括個體間為了表達個人的知識和經驗而進行的隱性知識的交流。項目員工可通過知識集成系統上的會議系統、電子郵件、討論版等進行隱性知識的交流,激發創新的靈感。②外在化:描述的是一個知識的轉化過程。通過知識集成系統上的討論版、個人主頁、知識庫管理系統等,項目員工可以將自己的經驗轉變成共享的顯性知識。隱性知識通常難以表達,因此往往通過隱喻、類推、豐富的語言想象、故事、可視化工具、模型、圖表等支持轉換。為了達成有建設性的意見或有創造力的觀點,綜合和演繹法尤為重要。③綜合化:對不同的顯性知識進行綜合化和系統化處理,以便在組織范圍內使新的知識得以共享。通過知識集成系統的知識分類等,加速知識的系統化和優化,提高現有知識的轉換和轉移速度,增加知識的實用價值。④內在化:指組織范圍內顯性知識向個體的隱性知識的轉換,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習過程。通過知識集成系統中的知識推送系統,向企業員工提供他所需要的最新知識,提高學習效率。通過知識集成系統中的知識分布圖等,使企業員工能快速找到他所需要的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素質。
從知識集成的螺旋化過程可看出,要有效地實施知識集成,關鍵是如何實現知識的社會化,使員工的隱性知識得以交流、碰撞,產生出新的隱性知識;如何實現知識的外在化,使員工的隱性知識轉變為顯性知識,從而方便地被整個項目成員共享,并可被繼承。
4 知識管理措施
4.1 知識管理組織和流程完善 在項目組織建設的初期,就應當將知識管理作為組織的一個內容,配置專人負責并請專業機構在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組織框架和知識管理的流程建設。包括文檔匯總流程、文檔知識處理流程、知識流程、知識分享流程等,如果只有組織,而沒有相應的流程建設,組織人員將在混亂中進行知識管理,隨心所欲,影響到知識管理的效果和可持續性;同樣如果只有流程,而沒有配套的組織,知識管理將沒有專人負責,也會使知識管理的效果打打折扣。
4.2 知識管理的制度保障 知識管理的制度保障包括實施制度和獎勵制度兩方面的保障制度。實施制度是指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制度規定、考核規定和懲罰規定,考核規定是實施制度的關鍵,應定期組織項目主要負責人對目前各項目組在知識管理方面的建設和實施效果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對實踐效果不佳的團體和個人進行適當的懲罰。獎勵機制是以項目考核為基礎,對有效實踐知識管理的團體、個人進行適度獎勵,對有重大貢獻的團體和個人進行重大獎勵,促進項目知識管理的進行。
4.3 知識管理的信息化平臺建設 知識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應集成在項目管理軟件建設中,以實現知識管理信息化的功能。第一,基礎數據的收集。就是要構建文檔處理平臺,收集各種文檔、報告和其他資料。第二,要定期、專人對近階段的資料進行分析,對相關數據進行挖掘,作為知識庫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第三,知識的檢索。任何知識的收集都是為了知識的利用,為了有效利用知識支持項目在投資、質量、進度、合同和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在知識庫建設的同時應建立知識的檢索系統,以便高效地實現信息的檢索;第四,知識的。目前階段的多少項目管理軟件并沒有信息的定制功能,應在項目管理軟件添加項目重大進展、形象進度計劃、下階段可能遇到的項目知識、新技術的應用情況等的訂閱,以便項目管理人員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適應項目管理的需要;第五,知識的保密。項目實施信息涉及到自身的知識產權,應限制項目知識的的擴散范圍。
4.4 知識管理的文化建設 傳統的項目管理模式是知識隨著技術人員流動,技術人員不在了,這個知識的流動就終止了,不利于項目有效知識在項目管理人員之間的流動,沒有實現項目知識的價值最大化。為了實現知識在新老員工之間的交接,應加強以“知識分享”為中心的項目文化建設,有以下幾項措施:第一,定期組織項目管理人員總結本階段管理經驗并形成書面報告;第二,定期組織項目管理人員分享經驗成果;第三,按專業形成各專業學習小組,分享本專業內的知識成果并組織學習最新的專業知識;第四,項目部制定幾個攻關課題,組織項目管理人員積極進行課題研究,實現知識創新。用以上幾個措施,在項目部內部形成知識總結、知識學習、知識分享為內容的項目知識管理文化。
4.5 知識管理持續改進 任何管理都不是一成不變地,必須根據項目實施情況進行適度調整,以適應當前項目管理的需要。知識管理的持續改進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項目知識管理組織和保證制度的持續改進,以便為知識管理形成良好的保障機制;一個是項目知識內容的持續改進;再一個是項目文化建設的持續改進。
5 結論
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在長期運行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各式各樣的知識,知識在使用過程中其能量會呈幾何級數增長。因此,知識已經成為項目成功的關鍵素,在項目過程中實施知識管理成為提升項目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為知識管理在煙草建設項目中的應用做了積極地探索,但這只是一個項目探索的成果,如何更多地接受實踐的檢驗,發現它的不足并不斷地進行完善,這才是促進知識管理理論及其實踐不斷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森,徐偉,張道順.知識門戶在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J].科研管理,2005,(1):71-75.
[2]姚偉.基于知識管理的工程項目管理[J].科技和產業,2009,(1):66-70.
[關鍵詞] 知識管理 知識層次劃分 知識體系結構
我們已經進入“知識時代”,企業欲謀生存、求發展則必須將知識管理納入企業的整體戰略和經營運作中去。知識管理不僅能作為戰略武器不斷支持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而且能作為戰術武器直接輔助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企業大學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公司管理類、技術類、技能類知識的沉淀管理與分享。
一、知識管理內涵
人類經歷了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和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兩次重大的轉變。其中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分別是以土地和貨幣的物質資源為基礎,同屬物質經濟。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知識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資源。在這種環境下,知識管理應運而生。
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21世紀的組織,最有價值的資產是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和他們的生產力。”在信息時代里,知識已成為最主要的財富來源,而知識工作者就是最有生命力的資產,組織和個人的最重要任務就是對知識進行管理。知識管理將使組織和個人具有更強的競爭實力,并做出更好的決策。到目前為止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為知識管理的研究做出了共享,其中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弗•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匈牙利哲學家邁克爾•波拉尼(MichaelPolanyi)、現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Drucker)、 徹馳曼(Churchman)、日本一橋大學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廣孝(Hirotaka Takeuchi),美國波士頓大學商學院信息管理教授托馬斯.H•達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美國德爾集團創始人之一卡爾•佛拉保羅、美國的維娜•艾利、維格(Wiig)、奎達斯(P. Q uitas)、法拉普羅(Frappuolo)等眾多學者。
20世紀90年代后,計算機網絡在西方各國白領部門迅速普及,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效率,也作為創造價值的手段,開始發揮作用。這個期間,在知識管理領域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論文,為今天的知識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首先,1990年,哈默(GrayHaem)和普拉哈拉德(C.K.Prahlad)發表了有關企業核心能力的一系列論文,提出員工的技巧、經驗 等知識構成企業的核心能力的觀點,并指出企業競爭力在于創造核心能力。1995年野中郁次郎(Nnoaka)發表了題為《知識創新型企業》的論文。這篇論文揭示了日本企業利用員工的隱性知識進行產品開發的過程,給美國企業帶來很大的震動。1939年彼得•德魯克出版了《后資本主義社會》的著作,并在書中宣告人類社會正處在知識社會的大門。1959年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高出版了《創造知識的企業》,對知識管理做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形成知識管理的研究圈。
二、知識管理的戰略規劃
知識管理戰略規劃是對企業導入知識管理體系的全面謀劃,首先通過分析知識管理現狀,找出差距,分清重點,確定可能的方向;其次通過分析電力企業的發展戰略、實現戰略的相關部署、戰略實現的關鍵績效指標,形成知識管理的目標與戰略。
1.企業大學知識管理目標
知識管理的目標當然是力圖能夠將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以便使他們能夠做出最好的決策。知識管理的目標最終將是打造企業的競爭優勢,為企業不斷的創造利潤。把企業大學的知識管理目標分為效益目標、效率目標和效能目標。
效益目標包括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建立或增強;實現企業執行力的落實;實現企業生命力(穩固與創新)持續與增強;實現對經營管理戰略的支撐等。
效率目標是指決策支持知識管理確保領導決策;崗位技能知識管理確保工作質量;流程操作知識管理確保工作有序;規范協作知識管理確保工作效率;氛圍文化知識管理確保工作激情等。
效能目標是指新員工融入團隊或企業的過程,有了科學且高效獲取知識的平臺;員工在業務接手前有了取得相關崗位經驗技能知識的渠道與平臺;公司的工作流程化、標準化;員工知識的轉化、沉淀、利用;企業知識轉變為核心競爭力;管理層的決策、執行、監控等有了順暢的渠道和平臺;領導對員工、員工對領導、員工對員工之間的交流;員工發表意見、疑惑解答等。
2.電力企業知識管理需求分析
電力企業在技術、技能和管理方面大膽創新,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知識,這是企業的一筆寶貴財富,需要企業大學來繼承和發揚。
管理類知識是指公司在精益管理、卓越績效、安全意識培養、服務意識培養、全面質量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創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總結了許多經驗教訓;企業的管理業務流程多而復雜,員工對整體流程及自己崗位在流程中的地位不清,急需梳理。
技術類知識包括公司的技術開發中心,通過進站工作的方式,集中全公司的科研成果和先進設備,發揮公司各單位骨干的力量,科技創新,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課題;公司實施了一系列的先進的自動化系統、信息管理系統(比如配網自動化系統、主網自動化系統、電能量采集系統、負荷監控系統、綜合查詢系統、PMS系統、ERP系統等等),并在這方面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新技術、新設備的引入,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水平。
技能類知識主要是老員工在一線工作多年,對工作中遇到的故障、事件都有豐富的應對經驗,因此希望通過知識管理把這些經驗整理成案例,用于教學,豐富新員工的知識;一些員工對新近設備的技術說明不愿意主動詳細的學習,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夠強,需要企業大學跟蹤、研究和掌握全新設備和技術的發展,抽取出新技術中的精華部分,快速有效的傳授給員工,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關鍵的知識;關聯性專業和上下道工序知識也需要整合,同時還應考慮與其他機構或行業的接口知識。
另外,通過企業大學的培訓實現知識快速的增值,才能體現企業的效益。培訓中應該實現資源重組、充分利用、以及增值;從知識管理的角度,要做到知識的積累、沉淀和共享,通過建立知識庫、經驗庫提高培訓的效率,降低培訓成本。
3.電力企業知識來源分析
知識的來源主要分外部來源與內部來源,如下表所示:
三、企業大學知識管理體系規劃
1.企業大學知識的定義
知識是無限的,因而定義知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著解析企業的流程;建立知識體系架構;梳理各崗位工作所產生的知識、員工貢獻的知識、員工所需求的知識、常用的知識、基礎知識、專家知識、員工的工作經驗和總結等知識內容;確定這些知識內容的管理方式;通過工具平臺、組織和制度逐步使知識管理工作走向正規化。
結合電力企業實際情況,按照上述劃分公司的知識可分為三大類:管理類知識、技能類知識、技術類知識。這三種知識各有其特征和適用范圍,互相支持,最終搭建起宏偉的“知識大廈”。
2.知識的層次劃分
每一種類型的知識又會分為不同的層次,企業大學知識的內容有四個層次。分別是思想層、資源層、事項層和操作層。
3.知識管理體系結構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對企業大學知識管理系統結構進行規劃和設計,由于企業知識主要分為管理類知識、技術類知識和技能類知識,所以在進行模塊劃分時要分別考慮對待,通過這樣一個平臺系統對企業大學的知識進行管理和使用。
系統平臺的體系結構有統一的知識管理系統門戶,用戶可以通過Web Browser登錄訪問,系統內主要對管理類知識、技術類知識和技能類知識進行管理,這些管理模塊的服務支撐系統由組織架構、KM機制、人員管理和安全管理組成,共同來為其提供支撐,在應用服務器層面是處理各種業務規則的應用組件層,可以采用IBM Domino 6應用服務器,并可與IBM Webshpere無縫集成。數據庫層是存儲各種信息(電子文件或數據)的數據管理層(Database Server),支持Domino文檔數據庫和Oracle/SQL Server等關系型數據庫。在服務器層面使之可以運行在基于Intel的Windows體系平臺、SUN、IBM、HP和Linux等開放系統。
四、總結
以上海電力企業大學為基礎進行知識管理的規劃和系統結構的設計,知識管理戰略規劃是對企業導入知識管理體系的全面謀劃,通過分析知識管理現狀,確定發展的方向,并分析上海電力的發展戰略、實現戰略的相關部署、戰略實現的關鍵績效指標,形成知識管理的目標與戰略。上海電力在技術、技能和管理方面大膽創新,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知識,這是上海電力的一筆寶貴財富,需要企業大學來繼承和發揚。因此需要對這部分知識做好管理,為企業的發展和效益的增加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Drucker P.Dyson E.Handy C Looking ahead: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1997(05)
[2]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3]Bertels T.Savage C M Tough Questions on Knowledge Manage ment 1998
[4]Huseman R C.Goodman J P Leading with Knowledge: 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1999
[5]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1984(05)
[6]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1991(17)
[7]Corner K R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 1991(01)
[8]Prahalad C K.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oc of the Corpation 1990(03)
[9]Earl M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toward a taxonomy 2001(01)
[10]Tiwana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klit: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2000
[11].Firestone J M. McElroy M W Key Issues in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
[12]樊治平知識管理研究 2003
[13]王廣宇知識管理--沖擊與改進戰略研究 2004
[14]南希•M•狄克遜.王書貴.沈群紅共有知識-企業知識共享方法與案例 2002
[15]安妮•布魯金.趙曉江企業記憶-知識管理戰略 1999
[16]多羅西•倫納德•巴頓,孟慶國,侯世昌.知識與創新 2000
[17]彼得•圣吉.郭進隆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