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發展的核心

經濟發展的核心

時間:2023-08-08 17:09: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發展的核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經濟發展的核心

第1篇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 沈陽 縣域經濟 產業集群

一、核心競爭力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概念

“核心競爭力”即核心競爭能力的概念,是‘在一個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從與產品或服務的關系角度來看,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是隱含在公司核心產品或服務里面的知識和技能,或者知識和技能的集合體。區域核心競爭力是在比較優勢上形成競爭優勢,各類要素在區域的特定空間聚集、相互作用,形成區域競爭優勢,進而形成區域核心競爭力。企業、產業和政府對要素的整合能力形成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二、沈陽市的區域比較優勢

區域核心競爭力是在區域比較優勢和區域競爭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區域體制創新而形成的一個復雜的混沌系統。比較優勢與資源有關,是指本地區在經濟和生產發展中所獨具的資源與有利條件。而競爭優勢強調的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內生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沈陽經濟區在被確定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以來,圍繞新型工業化主題,沈陽經濟區八城市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沈陽經濟區的區域產業一體化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在沈陽經濟區五條城際連接帶開發和產業布局上,充分利用和發揮各市域比較優勢,即以增量帶動存量調整,實施各市域產業差別化錯位發展,區域產業一體化已經收到顯著效果。中心城市沈陽調整結構的重點是:以增強沈陽輻射力和帶動力,建設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和東北亞區域性國際城市為基本戰略取向,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城區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產性現代服務業。沈陽經濟區現在已經實現了交通一體化,經濟區實現了一小時交通圈,將來還要實現半小時經濟圈。而在獲批的方案中明確確定了“一座核心城市、五條城際連接帶、十大產業集群”和38個新城新市鎮的建設藍圖,這就使得沈陽經濟區要加快在產業布局、人力資源調整和城鄉統籌等眾多領域的關鍵環節顯現全國新型工業化典型的示范效應。按照此進程發展,沈陽經濟區到2020年,基本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努力使沈陽經濟區發展成為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沈陽經濟區以沈陽為中心,涵蓋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遼陽、鐵嶺八城市。這一經濟區資源豐富、城市密集、科技發達、工業基礎雄厚、基礎設施完備,是我國重要的重化工業發展基地之一,是國家能源、原材料、重大裝備制造業和重要國防戰略產業基地,也是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和遼寧省經濟核心地帶。

沈陽經濟區是隨著近代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而漸成規模的,必然會成長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東北全面振興的龍頭區域和遼寧省域經濟增長的核心部分。

政策優勢。在省域層面,遼寧省政府也在積極地推進城市間的協調與合作。省政府為增進城市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搭建了平臺,優先發展區域性的交通設施,環經濟區高速公路以及城際鐵路的建設,為各城市的融合奠定了物質基礎。在城市層面,八城市在注重自身功能強化與結構調整的同時,也在主動走向區域。

產業優勢。沈陽經濟區三大支柱產業,即裝備工業、鋼鐵工業和石油化工重現發展生機。石油化工結構調整加速,正在改變石油化工產品單一產業鏈條對地區發展牽動力弱的結構缺陷,百萬噸乙烯和百萬噸以上的芳烴及深加工,拉長了石油化工產業鏈條。新興產業進入快速發展軌道,高端裝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環保新材料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大力發展以信息、金融、物流、旅游為重點的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已經作為中心城市沈陽和經濟區內各市城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沈陽經濟區現代產業體系框架基礎初步形成。

資源和交通優勢。從地質學角度看,沈陽經濟區地處東北、華北地區北緣環太平洋成礦地帶,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與環境。沈陽經濟區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且儲量巨大,這為沈陽經濟區成為我國主要的重工業基地提供了有力保證。雖然目前大部分地區的礦產資源已面臨枯竭,但從現實看,部分地區仍存在可挖掘的潛力。

沈陽經濟區具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國家正在積極建設哈大鐵路客運專線和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兩大鐵路干線。它們的全線開通將進一步提升沈陽經濟區的交通優勢,為沈陽經濟區的發展提供更為可靠的交通運輸保障。沈陽經濟區具有很強的后發優勢。在成功吸引了數量可觀的外資后,沈陽經濟區應大力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揮高科技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輻射和帶動作用,助力傳統產業升級,實現傳統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當前沈陽經濟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就要求其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此優化產業結構,加速經濟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

沈陽市憑借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吸引八方來客,推動遼寧省經濟快速發展。經過努力完全有可能把沈陽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

三、培育區域核心競爭力促進我市區域經濟的發展

區域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地區在參與國際與國內競爭中所具有的能力,為提升沈陽市的區域核心競爭力,促進本地發展優勢產業區域經濟的發展,著重抓以下幾方面的建設:

1、發展優勢產業

沈陽經濟區發展應積極實施向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傾斜的新戰略。發展優勢產業是沈陽經濟區新城和新市鎮發展的基本動力,沒有產業支撐城市難以發展。沈陽經濟區正在采取同城化、珠鏈式和組團式的區域空間發展模式,著力推進城際連接帶新城、新市鎮建設,并以此為依托,拉長優勢產業鏈條,形成聚集發展效應,做大區域經濟規模,帶動沈陽經濟區加快建設,提升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而沈陽也加速做大做強全市經濟總量,增強對經濟區其他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進而推動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2、發揮優勢產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沈陽經濟區發展應積極實施向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傾斜的新戰略。發展優勢產業是沈陽經濟區新城和新市鎮發展的基本動力,沒有產業支撐城市難以發展。沈陽經濟區正在采取同城化、珠鏈式和組團式的區域空間發展模式,著力推進城際連接帶新城、新市鎮建設,并以此為依托,拉長優勢產業鏈條,形成聚集發展效應,做大區域經濟規模,帶動沈陽經濟區加快建設,提升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而沈陽也加速做大做強全市經濟總量,增強對經濟區其他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進而推動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沈陽經濟區具有很強的后發優勢。在成功吸引了數量可觀的外資后,沈陽經濟區應大力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揮高科技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輻射和帶動作用,助力傳統產業升級,實現傳統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當前沈陽經濟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就要求其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此優化產業結構,加速經濟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同時,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使沈陽經濟區的現代產業成為具備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長久生命力的國際化產業。

總之,利用地區已有的優勢條件,作為增長極,引導并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最終達到提高整個區域要素稟賦的目的。

第2篇

【關鍵詞】 成渝經濟區 成都發展核心 經濟差異

一、研究背景

區域經濟差異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它既能推動經濟的加速發展,又能增大兩極分化、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因此區域經濟差異一直是區域經濟學關注的熱點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區域經濟差異不斷擴大,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學者都展開了對國內各級區域經濟差異的各類研究。但總體而言,對西部較發達的市(區)級地域單元的研究及關注不多,且對其經濟差異的定量分析和空間格局的探討更少。

成渝經濟區于2011年5月獲批通過,它是西部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被稱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城鎮、產業集聚區,是引領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提升內陸開放水平、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支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中,成都發展核心是成渝經濟區“雙核五帶”空間格局中的兩大核心之一,它主要包括成都市的五城區和龍泉驛、青白江等14個(縣級)市(區、縣),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它的發展對充分發揮核心的引領作用、加強成渝經濟區資源整合、優化城市功能、實現錯位發展、打造帶動成渝經濟區發展的引擎和對外開放的門戶城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以成渝經濟區框架下的成都發展核心作為研究對象,具有重大意義。

二、成都發展核心區經濟差異變化態勢

本文以2000—2010年為研究時段,以人均GDP為測度區域經濟差異的變量指標,采用標準差、變異系數和基尼系數來分析成渝經濟區框架下成都發展核心區域經濟的變化態勢。

1、標準差S

標準差是衡量區域經濟絕對差異的一種常用方法,公式如下:

S=(1)

式(1)中,Yi是各區域的人均GDP,Y是成都核心區人均GDP,n取值為1到19。

2、加權變異系數CV(w)

加權變異系數采用統計學中的標準差和平均值進行計算,反映的是各研究單元人均GDP值相對于平均值的整體離散狀況,其值越大,說明人均GDP值的區域間差異越大。考慮到人口規模的影響,采用人口進行加權,CV(w)是衡量區域經濟相對差異的常用指標。公式如下:

CVw= (2)

式(2)中,X為成都發展核心區的人均GDP,Xi為i區(縣)的人均GDP,Pi為i區(縣)人口,P為成都核心區全區總人口,Pi/P為人口權重。

3、基尼(Gini)系數

基尼系數是聯合國推薦的一種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它的數值越大,表明其差距也越大,它也是常用的區域間經濟差異的判定指標之一。其計算公式為:

G(Y)=(n+1)/n-(2/n)×Uy (3)

式(3)中,Y=(Y1,Y2,…,Yn),Y1

上述3個指標的計算結果見表1。

為了更加直觀地研究成都發展核心區域差異的變化過程,依據表1中的數據繪制圖1和圖2。

圖1、2分別為2000—2010年成都發展核心區人均GDP的標準差(S)和加權變異系數[CV(w)]以及基尼系數的年際動態變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標準差S和加權變異系數CV(w)的變動軌跡大體一致,總體呈上升趨勢,期間2004—2007年有一定波動,而后持續上升,S由2000年的5523.8上升到2010年的24505.7,升幅度高達4.4倍,期間2006—2007年有較大幅度的回落,2007年后又持續上升,且增長的速度超過2000—2006年的增長速度;CV(w)呈曲折上升趨勢,大致分為三個階段:2000—2004年的平緩階段,CV(w)值趨于穩定,2004—2007年的劇烈波動階段,經歷了2004—2006年的大幅上升階段和2006—2007年的大幅下降階段,分別上升和下降了37.2%和32.2%,2007—2010年的繼續波動上升階段,增幅為33.8%。同時由圖2可知基尼系數的變化趨勢與S和CV(w)基本趨于一致。可見,成都發展核心區經濟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雖在一定時期內有所波動,但總體均呈現擴大趨勢,區域經濟發展和發散現象愈加明顯。

三、成都發展核心區經濟差異現狀分析

1、人均GDP分析

人均GDP是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2010年成都發展核心區各區縣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2010年成都發展核心區人均GDP均值為44846元,超過該平均值的區縣共有11個,占58%,其中錦江、青羊、金牛等主城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高,均在7萬元以上,尤其是錦江區,超過了10萬元,遙遙領先于排名第二的青羊區,而彭州、大邑、崇州、邛崍、金堂等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均不足2萬元,區域經濟差異的極差為87077元。可見,成都發展核心區各區縣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差距極大。

2、經濟發展綜合實力分析

為了更好地對成都發展核心區19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實力水平進行差異研究,我們篩選了14個指標來對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成如下:國內生產總值(X1),人均GDP(X2),地區財政收入(X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X4),GDP增長速度(X5)(由于增長速度年度間波動較大,為消除偶然因素的影響,采用2000—201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農業總產值(X6),工業總產值(X7),第三產業產值(X8),最終消費支出(X9),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X10),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X11),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勞動者比重(X12),大專及以上人口數(X13),地區教育經費(X14)。

首先將采集到的266個原始數據錄入計算機,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根據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驟借助SPSS軟件進行處理,得到3個主成分因子及其貢獻率,并寫出主成分表達式如下:

F1=0.3338X1+0.0809X2+0.3304X3+0.3270X4-0.0403X5+

0.3136X6+0.3304X7+0.3338X8+0.3270X9+0.0877X10-0.1753X11

-0.0641X12+0.3034X13+0.3237X14

F2=-0.0179X1+0.4964X2-0.0419X3+0.0538X4+0.5203X5-

0.1555X6+0.0179X7-0.0718X8-0.1077X9+0.5084X10-0.3828X11

+0.1196X12+0.0359X13-0.1615X14

F3=0.0099X1+0.0891X2+0.0594X3+0.0891X4+0.0495X5-

0.099X6+0.1188X7-0.009X8+0.0693X9-0.1386X10+0.3069X11+

0.9109X12+0.0891X13+0.0198X14

接下來,根據累積貢獻率歸一化原則,計算出3個主因子的權重分別是0.698、0.222和0.080,構造出綜合評價研究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函數模型F=0.698F1+0.222F2+0.080F3。將標準化后的樣本值代入該函數模型,計算出每個地區的經濟水平指數,并根據指數大小進行排序,排名越靠前表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反之為越低。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表3可以發現,該評價結果與成都發展核心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直觀吻合度較好,成都五大主城區均位于前列,且遙遙領先于排名靠后的地區,說明成都發展核心區經濟發展差異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與前面我們使用標準差、基尼系數和變異系數等得到的結果是相一致的。按照綜合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我們把成都發展核心區的19個地區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地區是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依次是青羊、錦江、武侯、金牛和雙流;第二類地區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依次為成華、龍泉驛、新都和溫江;第三類地區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依次為青白江、郫縣、都江堰、新津和邛崍;第四類地區是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依次是彭州、金堂、崇州、大邑和蒲江。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人口加權變異系數、基尼系數和標準差為刻畫指標,描述了2000—2010年成都發展核心區縣域經濟差異的變化,并選取2010年為時間斷面,計量分析了成都發展核心區2010年的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并進行了空間格局分析。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經濟總體特征上,十年間成都發展核心區經濟總量大幅增長,同時區域經濟整體差異在波動中逐漸擴大。第二,在經濟發展程度上,現階段成都發展核心的經濟發展水平兩極分化現象十分嚴重,經濟發展水平處于較低和低的地區對整個成都發展核心區的經濟有較明顯的滯后效應。第三,在空間格局方面,成都發展核心區輻射效應明顯。成都發展核心區的發達區、較發達區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五大主城區和其周邊地區,表現出以成都主城區為極核的區域空間結構。現發展階段,核心區的極化作用占主導,區域發展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中心—結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區域經濟差異的存在和變化對經濟發展產生了正負雙重影響。在一定程度內,區域經濟差異可以增強各區域發展經濟的主動性和緊迫感,尤其是對欠發達地區而言。但是區域經濟差異的擴大也可能強化各區域的地方意識,助長地方主義,甚至引起社會動蕩。在倡導積極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成都發展核心作為成渝經濟區“雙核五帶”的兩大核心之一,其區域經濟差異不斷擴大,對于統籌成渝經濟區協調發展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有效實施是十分不利的,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成都發展核心的建設當中,政府應在繼續發展核心區、促使其輻射作用擴大的同時,積極制定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政策,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及特色農業,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貿物流等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同時要把成都發展核心著眼到整個成渝經濟區去,統籌區域發展空間布局,依托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干線,充分發揮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作用,實現錯位發展,在努力發揮現有發展軸帶動作用的基礎上,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軸線,加快欠發達區的經濟飛躍,改變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現狀,推動成都發展核心區和成渝經濟區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注: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編號11SA192。)

【參考文獻】

[1] 彭寶玉、覃成林:河南省縣域經濟實力評價及空間差異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1).

[2] 仇方道、佟連軍、朱傳耿等:淮海經濟區縣域經濟差異變動的空間分析[J].地理科學,2009(1).

[3] 孫姍姍、朱傳耿: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研究與展望[J].人文地理,2008(2).

[4] 靳誠、陸玉麒:基于縣域單元的江蘇省經濟空間格局演化[J].地理學報,2009(6).

[5] 伍世代、王強:中國東南沿海區域經濟差異及經濟增長因素分析[J].地理學報,2008(2).

[6] 馬國霞、徐勇、田玉軍:京津冀都市圈經濟增長收斂機制的空間分析[J].地理研究,2007(3).

第3篇

【關鍵詞】臨空經濟區;發展模式;產業結構;航空;因素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航空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來愈大。而作為現代經濟一種新興經濟形態的臨空經濟,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它以機場為核心,特別是國際性、樞紐性大型機場,并借助其對人流、物流的集散特征,積極發展臨空經濟的發展,并形成強大的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帶動所在區域社會經濟全面發展。臨空經濟區是以機場為地理中心,沿交通線向外發散式擴張而形成的經濟區。能夠帶動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集聚的機場是發展臨空產業的核心,并對比鄰其他經濟區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繼而形成集聚效應和擴展效應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臨空產業以運輸業(客運、貨運)、民航綜合服務為主導,以配套服務、傳統制造業、物流配送及商務餐飲等相關產業為輔。其核心要素包括機場、產業、空間三方面。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步伐不斷加快。歷經改革開放幾十年發展的中國民航業,已經成長為全球航空運輸不可或缺的的力量。同時,隨著航空港優勢的不斷擴大,國內臨空經濟的發展潛力也越來越受關注。抓住現階段我國民航業發展機遇期,致力發展依托于航空的臨空經濟區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二、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模式

模式是主體行為的一般方式。由于區域經濟構成層次、空間要素表現形式的不同導致了其發展模式等不盡相同,同時也形成了其發展模式多樣性的特點。

1.依據劃分視角的發展模式分類

根據劃分視角的不同臨空經濟區具有土地發展模式、方式發展模式及資源發展模式等模式。

(1)土地發展模式

①同軸模式。該模式呈現出由內到外依次為核心區、不可建設區、帶動區、控制區的同心圓布局,該狀態常在機場周邊地形平坦、各因素分布較為均勻的區域;②點軸模式。點軸模式通常由機場與所在城區相距較遠情況下。這種情況下連接兩地的交通線就猶如帶動區域發展的軸,且該區將沿交通線發展,并與中間及末端節點共同構成發模式;③星狀模式。機場處于孤立區域(如填海區等)且周邊區域不適于發展時,將導致核心區域帶動區空間布局相對獨立,進而形成特色鮮明的星狀模式。

(2)方式發展模式

①漸進式發展模式。該模式具有自發、長期及無序性特征,且其是以機場周圍既有城鎮為基石,從機場內部逐漸向其周圍區域進行擴張輻射,經長時間的發展,進而形成綜合性且具有城市規模的功能區。起初由于同機場高層次客貨需求的差異使得周圍的城鎮發展相對較慢,同時,由于機場與周圍城鎮在勞動力資源、格局等存在差異,僅依靠現有增長動力無法與航空產業發展相適應,導致雙方的良性互促機制難以實現;②跨越式發展模式。根據規劃對機場周邊區域進行劃區開發,通過各區開發促進區域城市化,進而形成臨空經濟區。跨越式發展模式具有自覺、先導等特性,且收效期段,其也是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因此常被新建機場及新興臨空經濟區采用。

(3)資源發展模式

①優勢主導模式。通常依托大型國際機場時該模式較為適用。依靠機場對周圍的強大輻射效果,吸引本區發展所需的資源并進行整合,進而形成高檔、完善的臨空經濟;②要素導入模式。當機場自身優勢顯著,吸引自身發展所需資源能力較弱時常采用該模式。機場通過提升自身要素,滿足臨空經濟發展條件。通過相互促進作用形成協同發展局面;③綜合聯動模式。在本區存在一定機場優勢且擁有發展臨空經濟的其他優勢時通常采用該模式。同時還應引進其他優勢資源與本區既有基礎共同發展臨空濟。

2.依據不同導向驅動的模式劃分

臨空經濟發展的模式對于指導實踐非常具有價值,總結國內外臨空經濟的發展特征,依據主導因素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個發展模式:航空運輸驅動模式、航空制造驅動模式、航空物流驅動模式、航空關聯產業驅動模式。

(1)航空運輸驅動模式

航空運輸驅動模式指通過國際綜合性航空樞紐強大的航空運輸網絡輻射力來驅動的臨空經濟發展模式。基于航空運輸“全球易達性”特點,臨空經濟具有外向型經濟特征。機場能夠為供應商及顧客提供便捷、快速的連接方式,進而提高效率,故,全球易達性對商業地點選擇以及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機場周圍落地是各公司的最佳抉擇,這些企業往往具有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擴大出口為核心的特征,這也使得臨空經濟具有外向型經濟的特征。

(2)航空制造驅動模式

航空制造驅動模式指的是通過飛機的總裝制造為先導,在機場周邊形成以航空制造產業集群為主導的臨空經濟發展模式。飛機制作業具有較長的產業鏈,而作為起核心的總裝制造能夠吸引與其相關的企業等集聚在機場周圍。

(3)航空物流驅動模式

航空物流驅動模式指通過機場航空物流驅動,在機場周邊形成以航空物流、臨空高科產業集群為主導的臨空經濟發展模式。物流業對臨空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臨空經濟區內以航空物流業為核心,結合公路、鐵路、集裝箱運輸等運輸方式,形成集運輸、倉儲、航空貨運等現代化空港物流。目前,空港物流業在臨空經濟區發展的模式就是利用機場口岸的功能和機場周邊物流基地的保稅功能,滿足臨空經濟區內園區企業對物流的需求,實現港區聯動推動臨空經濟的發展。而,當企業對運輸的安全、速度等要求到達一定程度,機場周邊地區將成為其選址的首選。

(4)航空關聯產業驅動模式

航空關聯產業驅動模式指的是利用航空關聯產業的拉動,形成航空關聯產業和航空核心產業聯動的臨空經濟發展模式。基于企業與機場“產業關聯差異”的特性,臨空產業形成多樣性的特征。臨空產業與機場資源具有關聯性,但關聯方式與程度的差異性使機場吸引產業呈現多樣性特征。航空關聯產業指對航空運輸服務敏感性較高、利用航空貨運快速安全和機場口岸功能的特殊優勢,能夠有效降低其客貨運輸時間及成本、對快速便捷的人流、物流具有較高需求的產業。機場通過提供良好的運輸環境,加強相關人員間的交流及產品的流通,能夠在一定水平上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三、臨空經濟區發展路徑

由于各地機場的資源狀況和周邊地區條件的不同,臨空經濟區應從機場的規模和區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各自的發展路徑。

1.空間布局:“點線面”相結合

點是指大型國際航空樞紐、門戶機場和區域性樞紐;線是指海港、鐵路及高速公路等交通軸線;面是指機場群及所在區域的城市群與經濟圈,點線面等空間要素對臨空經濟整體統籌規劃及布局具有重要作用。臨空經濟發展在空間布局上應突出“點線面”的緊密結合,“點”是指以樞紐機場航空港為核心所形成的增長極,可以是一個或多個。“線”是指在進出機場交通系統沿線兩側地帶進行開發而形成的增長軸,除了機場道路以外還包括規劃建設的輕軌、地鐵等其他交通軸線。同時,還要整合地區資源,通過不斷完善的“面”域,即機場群建設,實現與區域經濟腹地資源、產業和信息的融合和強化。

2.產業鏈:“上中下”相銜接

臨空經濟產業類型主要有航空物流業、高科技產品制造業、和國際商務會展業等。從產業鏈條角度需要構建臨空經濟的全產業鏈,包括核心產業、關聯產業和引致產業。因此,臨空經濟發展除了繼續注重航空公司發展、民用機場建設、航路空域保障等民航行業內事務,還應站在產業鏈打造的高度合理調配和科學布局臨空經濟發展的各種資源,吸引上下游關聯企業形成產業鏈,帶動臨空經濟區產業結構的優化。

3.市場細分:“左中右”并行

R空經濟發展應把握市場定位,在發展航空客貨運輸、通用航空與航空制造等核心市場的基礎上,繼續鞏固農、林航空等傳統業務,并且服務市場應向縱深拓展,滿足私人、公務飛行等新興通用航空服務等市場需求,更要拓展至航空金融、航空旅游和航空物流等新興市場,以滿足不同客戶、不同需求的發展形態。

4.規劃先行:機場與腹地整體發展

首先,應根據機場的服務規模與發展定位和腹地所在區域經濟的特點規劃臨空產業。其次,分階段規劃發展臨空經濟。機場的發展階段及其發展特點直接影響其產生的影響效應,這將影響臨空經濟區的規模及功能。最后,臨空經濟區的空間結構及布局應與機場及腹地主體功能分區相適應。以便實現基礎設施共享及規模效應。

四、臨空經濟發展影響因素

1.機場自身條件

臨空經濟與一般經濟形勢的發展模式不同,其以機場為核心,并伴隨著機場的不斷發展而逐漸發展,因此,機場的產生與發展對臨空經濟的出現以及后續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臨空經濟的發展同機場自身定位、機場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機場自身設施的完善程度密切相關,機場是臨空經濟發展的基礎,機場的規模將直接影響臨空經濟輻射范圍,機場本身的客貨流量會直接影響到臨空經濟的發展。因此,機場是決定臨空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條件。

2.交通條件

完善的交通網絡能為機場人流、物流快速順暢流動提供良好的基礎,而這種能夠提供順暢環境的能力,是目前許多企業進行選址時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的交通網絡,一方面,包含臨空經濟區與外界相連的地面交通網絡,它們是臨空經濟區發展的基礎,只有具備良好的地面交通網絡,才能保證空港物流及人流在地面的順暢流動;另一方面,指航空運輸網絡。臨空經濟區內能夠為進駐企業提供快捷的航空運輸,從而使得一些生產廠商更傾向于將企業置于機場城內。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成本將產品輸送出去會使其更具競爭力。而臨空經濟區能夠為其實提供這些便利條件,所以,部分企業更愿意將產業置于臨空經濟區內。

3.地區經濟發展及政策支持

臨空經濟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比鄰區域經濟的影響,外部經濟的健康發展能夠促進臨空經濟的優良發展。同時,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也會影響臨空經濟的發展進程。政府相應政策的是臨空產業發展的一大助力,部分情況下政府政策對臨空區的產業聚集等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作為種新型的經濟區,臨空經濟區在發展中會受各方主體之間利益沖突以及相關體制問題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制約,而協調這些問題則需政府支持。如,為給予臨空產業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而實施的稅收、土地優惠等,而這些制約企業發展的因素是單一企業都很難解決的。故,政府政策的支持對臨空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環境

生活環境的舒適性已逐漸成為企業選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不僅機場周邊的便捷交通網絡能夠吸引時間高敏性產品處理及分銷設施,而且隨著世界服務經濟對高效要求認識的加強,機場對相關產業的吸引力毋庸置疑。這些企業職員一般都要求經常進行長途性質的出差的特點。而這些人員通常對工作及居住環境要求較高。因此,和諧的環境也將是機場吸引企業落戶的因素之一。同時,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為技術型產業提供優良的高端人才,為產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鮮血液,這些都是現代企業身份注重的因素。

五、結語

作為新興經濟模式的臨空經濟區,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但是,正因為是新的領域,諸多方面構建還不盡成熟,因此,需要協調各種因素做出完善的規劃,綜合考慮資源特點、比鄰機場流量及相應政策等諸多因素影響,并進行相應的合理性、可行性論證,從而保證臨空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在以機場為核心,帶動整個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更要注重機場核心區和不可建設區的準確界定及嚴格保護,杜絕經濟成分的無序發展。合理配置空間布局,有選擇的集聚相關產業,積極發展無污染、高檔次、世界級的空港產業,并由近及遠,帶動全區迅速發展。對于不同地區臨空經濟區的建設,應合理考慮該區資源配置、輻射范圍內的交通、環境狀況以及相應出臺政策的影響,采用合理的臨空經濟區模式及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 鹿衛鵬. 北京臨空經濟區產業集聚效應實證研究[D]: 遼寧大學, 2016.

[2] 葛春景, 郝珍珍. 臨空經濟區產業集聚模式及發展路徑研究[J].對外經貿, 2013(10): 59-61.

[3] 玄欣田. 鄭州航空港臨空經濟區產業集聚發展策略研究[J].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5(05): 19-22.

[4] 白楊敏, 曹允春, 王婷婷. 我國臨空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模式研究[J]. 學術交流, 2013(11): 93-96.

[5] 袁. 我國臨空經濟區發展策略及對武漢臨空經濟區發展的啟示[J]. 理論月刊, 2010(04): 78-80.

[6] EL HOSSEINY Omar, Challenges facing the Interrelation of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irports and Urban Dynamics in Metropolitan Agglomerations. Case Study: CAIRO INTERNATIONAL AIRPORT”, Airports and Urban Dynamics[M], 2003.

[7] Kasarda John D. Airport cities: The evolution[J]. Airport World, 2013, 18.

[8] Kassarad J. D. Aerotropolis: Landing in the heart of 21st century urban planning[J]. Business Facilities, 2012: 54-64.

[9] T淑霞, 逯宇鐸, 雒園園. 國內外臨空經濟研究綜述[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2(8): 218-222.

[10] 劉鳴秋. 濟南機場臨空經濟發展研究[D]: 山東大學, 2015.

[11] 李曉江. 航空港地區經濟發展特征[J]. 國際城市規劃, 2009(S1): 213-216.

[12] 李曉江, 王緝憲. 航空港地區經濟發展特征[J]. 國外城市規劃, 2001(02): 35-37.

[13] 麻子建. 鄭州航空港區臨空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15.

第4篇

關鍵詞 新時期 企業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價值思考

一、新時期背景下企業發展進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性分析

在十七大報告中,我國提出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為重視經濟發展的現實質量,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為重要方式,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驅動力。相對傳統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能夠規避僅僅以數量衡量經濟質量的問題,將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數量相統一,更為重視經濟的協調性與發展性。企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更需要結合時代特征與現實訴求,推動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堅持自主創新,不斷踐行節能減排,以實現企業長效發展。

二、新時期背景下企業進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路徑思考

(一)以優化業務結構、產品結構,調整企業產業結構為重要策略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依據產業鏈條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充分關注消費結構升級與工業化發展的現實要求,切實推動企業經濟協調發展。當前,我國眾多企業多不具備核心技術,大量出口為貼牌,在市場競爭中,僅僅處于產業鏈低端,以低廉勞動力所能夠獲取的利潤十分有限。為確保企業長期保持發展活力,需要綜合分析產業發展的現實規律,及時進行企業結構優化與調整,以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優化業務結構與產品結構,是企業優化產業結構的重中之重。考慮市場消費結構變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滿足社會需求并提高企業效益。切實以新材料、新技術為依托,提高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產業調整的重要方式,重點開發具備高技術含量與高附加值的新產品,積極拓展消費市場。

此外,企業還應積極調整產業布局,對于企業集團而言,應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積極拓展集團在區域范圍內的影響力,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合理進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確保企業發展與區域資源、能源協調。

(二)以自主創新為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企業發展進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充分關注自主創新,將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企業應切實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的開發,將技術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依托自主知識產權積極培養品牌影響力,并采取多種措施集聚創新要素,為自主創新目標實現奠定基礎。為此,企業應關注以下問題:第一,企業管理層充分重視自主創新,將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企業可在發展進程中,針對技術、工藝與產品等進行創新,同時還可對企業戰略、文化、制度、管理與運營模式進行創新。大型企業需要充分重視科技發展趨勢,在基礎性技術研究的同時,還應重點研究核心技術與前沿技術,爭取科技制高點。中小企業應選擇差異化創新方式,切實提高創新效率與創新質量。第二,以國外先進技術為依托,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實現再創新,掌握自主核心技術。企業在發展進程中,應充分關注國內外技術發展的方向,為企業發展新興產業做技術準備。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應重點消化與吸收其先進技術,爭取實現技術再創新,最終形成企業自主核心技術。第三,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在新時期背景下,國家對企業技術改造給予較多的政策扶持,企業應抓住政策機遇,以工藝水平、產品質量、節能降耗、產品結構、裝備智能化等為技術改造重點,積極引入新技術、新裝備,逐漸淘汰老舊設備、落后工藝。第四,加強研究合作,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充分重視研究合作,通過與大學、研究院等開展產學研合作,為企業打造核心自主創新競爭力提供支持。

(三)推動節能減排,秉承低碳與綠色發展理念

企業屬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同時也是消耗社會能源能耗的主體。在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應秉承低碳經濟理念,尤其是在企業核心業務層面,應切實實施低碳改造,推動節能減排,不斷節約企業生產與運營成本,同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贏得一定的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企業應不斷淘汰高污染與高耗能業務,引入節能技術,提高能源資源實際利用率,通過控制污染物排放,明確清潔生產指標,切實推動企業應用節能減排技術。企業在產業轉型過程中,應積極打造綠色產品,走綠色發展之路。

(四)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

企業發展進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應關注社會責任建設。企業在發展中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通過轉變經濟活動方式與行為,切實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為此,企業應重視與員工之間的關系,轉變單純依靠勞動力因素降低生產成本的管理模式,關注員工自我發展與員工內在工作積極性,提高管理效率與水平,緩解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矛盾;企業在發展中還應降低資源消耗,以提升資源利用質量為主,更多關注企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尊重生態與自然效益。

三、新時期企業發展進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價值思考

從企業發展所依賴的社會與市場大環境上來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轉型與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市場發展的現實選擇,在提高國民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率等方面發揮著重大意義。

從企業發展的視角來分析,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助于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切實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驅動力,同時,企業產業結構升級,能夠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在面對市場競爭時更具備主動性,企業所能夠獲取的經濟效益獲得提升,且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然會對企業現有資源配置狀況進一步優化,實現資源有效整合,提高企業資源利用率。

從現實價值上分析,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訴求,也是企業實現長效發展、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式,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

簡而言之,企業只有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優化資源配置,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方可實現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其預期的市場效益。

四、結語

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生態問題與能源問題,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考驗。我國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高度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企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可通過以下措施實現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優化業務結構、產品結構,調整企業產業結構為重要策略,以自主創新為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推動節能減排,秉承低碳與綠色發展理念,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等。從價值思考上來看,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能夠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

(作者單位為江西煤業集團萍鄉電力分公司)

參考文獻

[1] 辜勝阻,王敏,李洪斌,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方向與新動力[J].經濟縱橫,2013(2):1-8.

[2] 李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背景下優化企業成本管理的途徑探究[J].時代金融(下旬),2013(1):61-62.

[3] 徐永德.新常態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因素和路徑研究[J].探索,2014 (5):108-113.

[4] 許鵬宇.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金融(下旬),2012 (12): 211.

第5篇

關鍵詞:技術創新;經濟發展方式;創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1-0006-02

引言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長期以來,中國依靠資源優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經濟始終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但是,目前決定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內外條件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例如原有的“勞動力無限供給”和“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資源和環境越來越難以支撐高污染高消耗的工業化進程等。并且這種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產品鏈條短、經濟效益差、結構性矛盾突出,難以適應市場的長期發展需求。因此,增強技術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積極應對新時期和新形勢的客觀要求,更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暴露出來的成本問題、結構矛盾、科技體系的不健全等,都嚴重制約了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程,對未來經濟持續發展構成威脅。所以,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是應對國內外諸多挑戰和風險的重要方面。中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企業層面:產品層次較低,核心競爭力不強

傳統的粗放型經濟主要以原材料和資源密集型的初級產品生產為主導。大部分企業由于技術水平較低,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對外依存度較高。在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方面,中國的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中國企業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低勞動力成本的生產方式,與國外同類企業相比核心競爭力存在巨大差距。這不僅是制約中國技術創新水平提高的一個瓶頸,同時也是嚴重影響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產業層面:結構不盡合理,鏈條不夠完善

從三次產業的構成來看,第二產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第一產業升級緩慢、第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且結構不盡合理,并且第二產業的主導地位是由大量輸出原料型產品拉動的,高精深加工產品輸出比較少,技術結構水平較低、新興工業發展緩慢。同時,傳統的經濟發展不注重資源關聯產業的構建,產業鏈條短,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而分散,規模經濟效益差,專業化協作程度低,盲目追求自成體系,嚴重影響了產業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另外,從國際分工看,由于中國企業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方面高度依賴國外市場,因而在產品品質、創新等差異化競爭中完全無法取得優勢,始終處于世界產業鏈條的低端。

(三)資源和環境層面:資源瀕臨枯竭,環境遭受破壞

資源瀕臨枯竭是中國傳統型經濟發展面臨的直接問題,也是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直接原因。中國傳統的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粗放式開采加速了資本枯竭的進程,造成資源嚴重消耗和浪費。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資源約束矛盾將會越發突出。從環境方面看,生產快速擴張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和排放等,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可持續發展面臨現實威脅,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二、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機制

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與發展是實現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的重要支撐。歷史和現實都強有力的證明,技術創新將形成一個國家和地區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率和集約度,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現有產業鏈的延伸,促進企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推動產業結構內外的變革、優化和升級,形成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從而使一個國家和地區略去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發展的某些中間環節,帶動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進而在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經濟格局中占領戰略制高點、主動權。

技術創新對經濟轉型的作用機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提升產品技術層次、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降低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首先,技術創新相當于新的生產函數的導人,其重要表現就是在原有生產要素的數量狀態下,通過系統內部結構的調整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使有效資本和有效勞動增加;其次,技術創新或產品創新存在空間極化和區域差異,率先實行科技創新和采用新技術的企業和區域將會獲得更豐厚的超額利潤,乃至成為世界財富迅速聚集的中心;再次,大規模的創新活動將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增強經濟結構自身的穩定性;最后,技術創新是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和資源矛盾問題的最便捷、最經濟,也是最可行的途徑。

三、以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途徑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市場需求、要素供給、市場機制、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結構轉換能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力以及政府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要在經濟發展中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通過技術創新擴展生產可能性空間、提高產品層次、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最終形成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和諧統一。以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創新組織方式

1.組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主要以購買技術和吸收FDI為載體來吸收外部科技資源。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最近幾年出現了許多組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的新形式。例如,組合全球要素在中國創業、通過對外投資獲得核心技術等。

2.推動更加廣泛的產學研合作。通過產學研的全面融合,可以為企業降低研發投入成本,同時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強力支撐,促進支柱產業擁有自己的核心關鍵技術,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同時,通過產學研聯盟可以將科研院所的技術成果迅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避免科技成果的閑置和浪費,使科技力量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3.建立高效的公共創新服務組織。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首先,政府通過適時的職能轉變,為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環境。其次,完善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其科技咨詢、資金支持、創新成果交易、轉移和擴散等方面的作用,借助各種有力因素促進技術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

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整體技術水平普遍較低,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中國企業必須瞄準國際先進企業,通過比較找出差距和不足,明確趕超的目標和方向,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和技術創新規劃,堅持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促進、技術創新與結構調整相關聯、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相并重的原則,加快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步伐,加大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力度,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并促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加快打造優勢產業鏈,著力提升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

(三)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優化經濟結構

發展新興產業是產業發展升級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在經濟全球化尤其是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很多國家都把爭奪經濟技術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把技術創新投資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投資,把發展高技術及新興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突破口。中國必須準確把握世界高技術及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大力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新興產業,加快形成一批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高技術先導產業群和新興產業基地。另外,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要實現自身的快速擴張,還必須通過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實現產業的良性循環,獲得持久的生命力,達到三次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的目的,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著力構建經濟社會及資源環境和諧發展的格局

當前,中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時期,長期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資源瓶頸和環境壓力問題,要保持經濟和社會的健康快速和持續發展,就必須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找到契合點,著力發展低碳經濟、節約利用資源、開發運用新能源,將技術創新納入到人與自然資源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中去探討,追求自然生態平衡、社會生態和諧有序和人的全面發展。在以技術創新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一定要跨越技術本身的局限性,構建一個滿足現代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盧福財.核心競爭力與企業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趙凌云.中國發展過大關――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與路徑[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韓瑞國,和炳全.自主創新視角下的云南資源型經濟轉型戰略探索[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4):111-113.

[4]常倩倩.淺析中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黑龍江對外貿易,2009,(1):15-16.

第6篇

(一)城市群建設有助于提升區域競爭優勢

所謂城市群,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分布一定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的城市,它們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交通條件和信息網絡,建立起內在的有機聯系,并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為核心,共同構成一個經濟、社會、生態等密切聯系且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一旦形成城市群,就會使整個區域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城市群建設的實質,是建設以城市為主體的區域經濟組織模式、經濟分工的協作體系,實現以城鄉互動、區域一體化為特征的高級演進形態,通過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結構的城市之間相互聯系和不同等級、不同分工、不同功能的城市之間相互補充,使得規模效應、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聯動效應達到最大化。城市群建設強調產業聯系,注重關聯性,因此。群內的經濟增長容易形成擴散效應,這對于提升區域競爭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實踐意義。

(二)城市群建設的重點在于核心城市的發展

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應具備以下功能:

1 具有一定的規模,能夠集聚產業。一般來講,城市的規模越大,工業基礎就越健全,這樣,無論所建企業在原料供給上有什么新要求,在生產工藝上有什么新標準,都可以在城市空間范圍內得到滿足。伴隨著企業的擴張和城市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會越來越高,收益也隨之提高,實現“報酬遞增”。隨著時間的推移,產業將趨向于空間集聚。產業集聚有利于減少生產及交易成本,提升區域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2 具有本地根植性,通過開放提升自身的區位吸引力。在資源不可流動的前提下,本地根植性是在城市群市場形成過程中,為本地企業提供中間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而形成的。當形成的產業產生聚集效應后,聚集經濟就會迅速發展,并獲得壟斷競爭優勢。優勢一旦形成,在開放性的作用下,便會對其他地區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本、技術與人才,提供特定要素、中間產品和專業化服務的供應商,于是,產生技術“外溢”效應并獲得正的外部性經濟,進而導致核心城市與其他地區生產區位的改變。

3 重要的交通樞紐,影響經濟活動主體(企業)的區位選擇。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而且交通體系完善發達,特別是港口規模巨大,設備優良。不僅可為當地企業的中間產品和服務提供低廉的運輸成本,還可以提供由于開放性而帶來的發展機會,

4 服務功能完善,能夠提供專業化服務。一般來講,核心城市的形態演化是成熟的,甚至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是城市群智力、技術、文化、金融與工商業的中心。核心城市所提供的服務既包括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維修、人力資源、營銷等方面的技術服務,又包括基礎設施、金融、法律和信息服務,并通過專業化服務強化核心城市對區域的影響。

5 生產方式具有柔性和多樣性,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柔性和多樣性的生產系統可以靈活地適應市場并滿足市場需要,使生產組織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以促進區域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6 處于文化制高點,有獨特結合力。文化處于制高點,意味著有更多的話語權,即能夠控制區域發展方向。在市場經濟運作中,城市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然而,通過核心城市的制高點文化,就可以控制這種作用力并使各個城市規則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空間點陣,增強區域的競爭優勢。

(三)城市群建設是新世紀我國區域競爭的著力點

波士華城市群以紐約、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為帶動,GDP約占美國GDP總量的24%。它屬于典型的核心城市帶動型城市群。在我國東部沿海有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個經濟區,支撐三個經濟區的分別有三個城市群。2007年,三大城市群實現全國GDP的46.5%。其中,以廣州、深圳為核心城市的珠三角城市群,其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10%,以北京、天津為核心城市的環渤海城市群,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1.3%。與波士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相比較,天津與廣州的經濟規模依然相對偏小,核心城市的功能不強,再加上區域內城市分工格局不完善,交通體系不健全,核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不突出,整合作用不明顯。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我國區域經濟的振興與發展,必須把城市發展和區域發展結合起來,加快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的發展。這不僅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強化市場機制配制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產業鏈條,通過分工協作構成城市群產業錯位發展,更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提升產業等級,使產業結構不斷合理化、高級化和國際化,提高我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競爭優勢。

二、作為核心城市。津穗的發展彰顯旺盛的生命力

(一)不斷進取,富有朝氣的發展氣勢

1985年,處于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廣州,地區生產總值邁上了首個百億元臺階,達到124.36億元。1995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邁上了首個千億元臺階,達到1252.71億元,從百億元到千億元僅用了10年時間。1999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又突破了2000億元,2002年突破3000億元,隨后以每年跨越千億元臺階的速度高歌猛進,2008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0億元,達到8215.82億元。

作為中國北方沿海最大城市的天津,1979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3.01億元,逼近百億元大關。1996年,天津地區生產總值首次邁上了千億元臺階,2002年突破2000億元,2004年突破3000億元。之后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從3000億元到4000億元僅用了2年,從4000億元到5000億元用了1年。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元,達到6354.38億元,且當年經濟增量首次超過1000億元。天津與廣州的經濟發展無不彰顯蓬勃的生命力,不僅速度快,而且質量好,富有朝氣。

(二)搶抓機遇,厚積薄發的發展后勁

改革開放之初,廣州的經濟總量明顯低于天津。1978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為43.09億元,天津為82.65億元,兩者相差近一倍。以后,廣州緊緊抓住中國第一輪改革開放的先機,充分利用經濟特區的政策輻射效應,實現了跨越發展。1989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4億元,超過天津(283億元)。

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州的經濟增速始終位居全國大城市前列。進入新世紀,其經濟增長繼續加快。與此同時,天津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奮力拼搏,銳意進取。從1994年至今,經濟增速連續15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自2006年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來,其核心帶動作用愈益凸顯,經濟自主增長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也明顯增強。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

2009年,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津穗兩市努力化解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上半年,在全國GDP增長7.1%的情況下,廣州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917.27億元,同比增長8.5%:天津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3154.85億元,同比增長16.2%。

三、津穗作為核心城市最重要的職責是加快所在區域的城市群建設

目前,廣州作為“珠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核心城市,著力增強資源配置功能和經濟發展社會事業輻射功能,增創高端發展、綜合服務、體制機制新優勢,并著力塑造城市先進文化品格以不斷提高輻射和滲透功能。廣州有責任也有義務在珠三角,特別是泛珠三角經濟合作與發展中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并與港澳攜手,共同打造我國南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

2006年7月27日,國務院明確天津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要逐步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作為“經濟中心”的天津不僅要承擔區域金融、貿易以及生產等多種功能,產生強大吸引、輻射和綜合服務能力,而且要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天津的經濟發展與跨越,不只是提升天津的競爭力,而是要帶動環渤海及整個北方經濟的振興,特別是通過與北京合理界定功能定位,實現產業錯位發展,共同構筑中國北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

四、新形勢下支撐天津發揮核心城市作用的能量

(一)天津發揮核心城市作用所積蓄的能量

1 從政策層面看,2005年10月,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為標志,中央政府賦予天津城市全新定位:天津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要逐步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國務院關于確立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決定,無疑在政策上給予天津實現經濟趕超以巨大能量。天津可在濱海新區2270平方公里區域內,以新時期深化改革擴大開發試驗者的身份,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先試,這種政策“試錯權”的巨大能量,必定為天津的快速崛起提供極大支撐。

2 從要素層面看,天津所具有的基礎要素稟賦和正在成長的高級要素為天津實現經濟跨越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支撐,特別是土地要素為天津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天津濱海新區尚有1214平方公里的鹽堿地荒地,不適宜耕種可作生態和建設用地,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這在目前國內外大中城市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迅速的區域是不多見的,必然為天津產業擴張與升級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3 從規劃設計層面看,天津改革開放晚于廣州,這是不利的一面,但辯證地看,天津可從先行者的發展教訓中獲得經驗,特別是從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設計未來的發展,在更高的起點上為實現科學發展夯實基礎,提供能量。目前天津市在新修編的《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中,以深化落實國務院確定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的城市定位為目標,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面向東北亞,用區域和國際視野,著眼天津未來長遠發展,著力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了“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總體戰略。

(二)天津實現崛起的精神支撐

1 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天津市要在思想上更加解放,在行動上更加開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下,不斷地進行先行先試的科學創新。優勢來源于創新,有優勢才能起到核心城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

2 對經濟發展要素必須注重所用。要素稟賦對于競爭優勢固然重要,但不能只強調所有,不強調所用:所有不是優勢,所用才是優勢。要素只為天津經濟發展提供可能性,只有把這種可能性轉變成現實性,才能真正形成天津的現實優勢。

第7篇

關鍵詞:經濟轉型期;區域經濟空間結構;資源配置:廣東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9)10-0052-05 收稿日期:2009-04-21

區域經濟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和社會現象,區域空間的差異的形成與資源的配置和產業的空間轉移密切相關。我國進入經濟轉型期(1978-2015年)(樊安群,2005)以來,這一問題更加凸顯。許多學者對之進行了研究。其中,實證研究部分更多在宏觀層面上探討(覃成林,1997;楊開忠,1994;吳殿廷,2001:周玉翠等,2002);目前我國對微觀地域的空間經濟演化比較缺乏探討。李小建、樊新生(2006)以縣域為基本單元,以人均GDP為衡量指標,分析了河南省經濟空間結構演變過程。鑒于從縣(市)域角度和范圍對區域經濟的空間結構研究較少的情況,并且考慮到縣級單元是我國具有行政、管理、經濟職能的最基本的地理微觀區域,對縣域分析更能反映發展差異問題,因此在對廣東省發展差異的因子分析的樣本選取中,突出縣域的特點,把全省的縣級縣、市作為主要分析對象。

本文將以縣(縣級市)域為主要(包括部分市)研究單元分析廣東區域經濟差異變化的時空特征,以實證地區間非均衡空間集聚發展模式。

一、廣東省縣、市級區域空間資源配置的動態過程

對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及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分析,過去常用人均GDP等單項指標,采用指標絕對量之差、增長率等定量分析方法。由于單項指標分析方法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有時難以對區域經濟結構的變化作出準確的判斷,本文采用綜合指標法,以較為全面反映空間發展的特點和趨勢。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指標的選取力求能較為全面反映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據此,我們選取了反映經濟總量水平的最具代表性的10項指標,其中,經濟水平指標包括人均GDP(1)、人均工農業產值(2)、人均儲蓄額(7)、人均社會商品零售額(8)、人均財政收入(9)、職工平均工資(6);工業結構水平指標用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3)和非農業人口比重(5)表示:城市化水平指標用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4)和非農業人口比重(5)表示;經濟效益指標用一般預算收入占GDP比重(10)來代表。采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通過對廣東省1990年73個縣(市)(包含6個地級以上市)和2005年廣東省69個縣(市)區域樣本進行公共因子的提取,然后利用所提取的公共因子及其得分,計算綜合評價值。

(一)廣東省縣(市)域因子分析過程解釋

利用1990年和2005年統計數據,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均得到4個公共因子,運算過程表明,觀測變量KMO檢驗和Bartlett檢驗結果,1990年、2005年數據進行Bartlett檢驗的F值均等于0.000,表明數據來自正態分布總體。1990年的KMO取值為0.871,2005年的KMO取值為0.823,說明進行因子分析很好。

采取主成分法來提取公共因子,根據其旋轉后的因子提取結果,提取的4個公共因子的累計貢獻率,1990年的達到98.07%,2005年的達到93.21%,根據其旋轉因子載荷矩陣表,4個公共因子分別可反映經濟水平、工業結構水平、城市化水平和經濟效益等信息。并進一步計算各公共因子得分,然后將公共因子得分加權求和;計算綜合評價值:Q1=∑W*kyk;式中k=1,2,…,p,p為公共因子的個數,wk為第k個公共因子的權重,yik為第i個樣本的第k個公共因子的得分值。

(二)廣東省域綜合指數分析

1 1990年廣東省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呈顯著的核心一型空間極化狀態。根據1990年的綜合評判指標分類結果(表1),1990年,第一類是深圳市,得分最高,是廣東省的空間中心。第二類的珠海市、佛山市、東莞市、中山市四個市得分次之。前兩類是廣東省的經濟發達地區,構成廣東區域的核心區。第三類的縣、市屬于廣東省經濟發展中地區。也均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構成核心區與區之間的邊緣區(過渡區)。第四類的縣、市屬于廣東省的欠發達地區。這些縣、市基本分布在廣東的東翼、西翼和北部山區(除高要和博羅外,這兩縣屬珠三角地區),構成廣東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區域范圍。

從以上數據可以表明,20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使經濟轉型期進入一個相對持續的階段,廣東地區的經濟空間結構形成明顯的核心一型格局。從發展水平看,并沒有形成以廣州、深圳兩地為中心的雙核型經濟空間結構。

2 2005年廣東省域的核心一型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根據2005年的綜合評判指標分類結果(表2),2005年,第一類仍然是深圳市,得分最高(高出排位第二的東莞市2.43分)。第二類中,與1990年比,增加廣州市,并且排位上東莞由第四上升到第二位,廣州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第三類中,與1990年比,除廣州上升外,減少(下降)6個縣市,保留4個縣市。并且增城和從化的排位上升明顯,增城上升7位(順排第七),從化上升8位(順排第九)。第四類中,除增加6個縣市外,其余的縣市歸類與1990年一樣沒有變化,但排位有的縣市變化很大。

從表2中可以看出,15年后,由第一、二、三類縣市構成廣東省域的單核型核心區和邊緣區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但邊緣區的范圍明顯縮小;第四類縣市構成廣東省域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但空間的范圍明顯擴大。廣州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正處于上升時期,從總量和實力上構筑真正意義上的深圳、廣州雙核型區域經濟結構的趨勢正在逐步形成。

二、廣東省空間極化與空間擴散分析及結論

(一)區域空間極化作用持續,回波效應明顯。區域差異不斷擴大

廣東的核心區極化作用強,極化速度快,表現在核心區與區的極差值過大。因為核心區愈來愈集中在六大地級以上市的城市區位上(從以上分析的邊緣區的縣市縮小可知),由于城市中心的集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加強,促使區域空間極化作用持續不斷,回波效應明顯,使核心區與區之間的邊緣(過渡)地帶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越來越大。從表1、表2可以看出,由于受極化作用的影響,一些縣市的經濟實力與核心區所在城市的差距拉大,因子分

析的綜合指標排位不斷后移,后移最多的遂溪縣前后相差55個位次。

(二)核心區的集聚力遠大于區的集聚力

一方面,從第一、二類的核心區所在區位可以分析:核心區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高而促使其集聚能力強。2005年,珠三角土地面積41698KM2,僅占全省的23.2%,但集聚的人口數(年末戶籍)達2498.88萬人,占全省的31.6%(若加上外來流動人口,則比例數還要高許多)。其中,核心區中的六大城市(深圳、東莞、廣州、珠海、佛山和中山)的土地面積為19188KM2,僅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0.7%,但六市的人口密度達到1979.3/KM2,高出全省平均值的2.9倍。地區生產總值18059.38億元,占全省的95.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11.47億元,占全省的67.0%。數據顯示:珠三角土地面積小,人口數量多且密度大,創造的產值和收入高,充分表明珠江三角洲人物財的集聚程度大,集聚力度強。另一方面,第四類主要以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為主的區,2005年,土地面積共有161842KM2,人口數(年末戶籍)共達6487.12萬人;地區生產總值共達5490.52億元,占全省的24.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共計188.48億元,僅占全省的10.4%。數據顯示: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的土地面積大,人口密度相對小,創造的產值和收入較低,說明人物財的集聚程度小,集聚力度弱。

(三)核心區同時產生擴散作用,區出現一定程度的涓滴效應

從表1和表2可以分析,廣東區域經濟空間持續產生極化作用的同時,擴散作用也開始出現。受擴散作用的影響,空間的部分縣市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和實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綜合指標的排位前移,前移的縣市主要有分布在山區和沿海兩地的10個縣。這種由核心區向區擴散的反極化運動,產生涓滴效應。但是,與區域空間極化的集聚力和回波效應相比,廣東的區域空間的反極化的擴散力和涓滴效應較弱,從表中顯示出區中即使排位上升較快、靠前的一些縣(如海豐縣),經濟實力仍然不強。因此,這種擴散難以動搖廣東的中心一型空間極化狀態的基本格局。

(四)金字塔型縣(市)域經濟差異模式持續強化

從表l和表2分析,劃分為第一類的深圳綜合指標與第四類的縣市的最大差值,1990年是4.2,2005年是4,35;1990年,綜合指標中第一、二、三和四類縣市分別為1、4、11和57個;2005年,綜合指標中第一、二、三和四類縣市分別為1、5、4和59個縣(市)域經濟差異呈典型的金字塔模式(如圖1)。因此,廣東的核心區的經濟輻射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小,擴散力不強;特別是金字塔型中屬于十分關鍵的中層部分縣市數量明顯不足(如第三類的縣市數量減少),使金字塔型的縣(市)域經濟差異模式更加凸顯。

(五)結論

廣東各縣(市)域經濟的發展,在經濟轉型期的一個相對完整的階段(1990-2005年)中,各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均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水平,并且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15年中在不斷提高:1990年各縣市人均GDP的平均值為1690元,其中人均GDP最小值為610元,到2005年,各縣市人均GDP的平均值為17421元,其中人均GDP最小值為3012元,15年中分別增長了9.31倍和3.94倍。但是,各縣市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增大,極化作用增強。因此,從以上因子分析中,我們能夠得到一個基本的結論:廣東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在資源配置中存在著不合理性和低效率,從而導致在經濟轉型期出現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失衡。

三、廣東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資源有效配置運行機制

(一)提升核心-型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等級形式

雙核型結構可認為是點軸式空間結構的雛型。核心區中的核點(增長極)增多,核心區由核點通過軸線向擴散的能力就會更強,有利于地域空間資源沿點軸進行有效配置,減少點軸區域間的發展差異性,因此屬于較高級的空間結構等級形式。由點軸到網絡空間結構是更高級的等級,因為網絡的形成進一步強化了位于網絡上的點對周圍地區的擴散和輻射作用,這時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形成較為均衡的態勢(李娟,2002)。

1 選擇點一軸漸進式空間開發模式。廣東的區域經濟空間發展軸線已經成型,可以在此基礎上采取點軸開發模式。具體來說,(1)確定主發展軸線。廣東的主發展軸線實際上已經十分明確和完善,主要是深圳一廣州一珠海,兩端分別接受香港和澳門的經濟輻射,沿珠江口呈V型分布,在軸線上的城市還有東莞、佛山、中山,共五個城市構成主軸線上的五個點。(2)在主軸線上采取葡萄串式的布點開發,以達到“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布局目的。這里的布點主要是在主軸線上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因為主軸線是珠江三角洲作為核心區內的最重要的經濟集聚和經濟擴散與輻射的通道。布點條件已經成熟;通過布點增強產業集聚,加強城市群的點的作用,使核心區的發展極功能盡快得到完善和加強,促進經濟輻射能力的生成。(3)加強廣州作為準核點的功能開發。廣州為省會大城市,在省域空間結構中作為主要的中心地與深圳遙相呼應,并構成雙核型結構十分重要。因為雙核結構揭示了區域中兩個不同功能的城市之間的空間耦合關系,這種空間組合可以實現區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補(陸大道等,2003)。為此,廣州可在汽車產業等重工業產業區、高新技術產業區和圍繞新白云機場的臨空經濟產業區的建設上下功夫,增強區域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順利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形成廣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力。

2 加強網絡開發,向網絡型空間結構轉化。當點一軸開發到一定程度后,區域經濟空間的重點開發要轉移到次一級的發展軸線、點和面上,由此形成網絡空間結構,使整個區域空間開發進入一個高級階段。(1)開發次級發展軸線。共有四條次級軸線:東軸線:廣州一汕頭方向;西軸線:廣州一湛江方向;北軸線:廣州一韶關方向;沿海軸線:汕頭一深圳,珠海一陽江一雷州半島。在這四條次級軸線上,關鍵要利用核心:區的經濟擴散和輻射效應做好產業空間布局,促進點一軸一面在地域上的融合。特別是沿海軸線,要充分利用海洋一港口一腹地之間的聯系和區位優勢,做好海洋型生產力結構布局和資源配置。(2)加強網絡建設。除了交通、信息的網絡建設之外,其一,要特別重視區域間和區域內的企業網絡空間結構的完善與優化,這是構成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重要微觀基礎,尤其要加強邊緣區、區中的企業網絡的形成與擴展,建立與核心區經濟的網絡聯系。其二,重視廣州新白云機場的臨空經濟網絡建設。大型機場是發展臨空經濟網絡的前提,廣州新自云機場是國內三大樞紐機場之一。以機場為核心向臨空輻射,呈現出立體化、多層次、輻射狀的特點。國外數據表明,臨空經濟的涵蓋網絡范圍在1500KM2到5000KM2之間(彭澎,2006)。因此臨空經濟網絡建設對廣東區域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

3 改變縣(市)域經濟發展差異模式。適度的差異性有利于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這也是區域經濟的魅力所在,但差異性越來越大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就必須改變。廣東要改變縣(市)域經濟發展差異模式,由金字塔型縣(市)經濟發展差異模式轉化成紡錘型縣(市)經濟發展差異模式。要使大部分的經濟欠發達的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上升到中游,地區發展差異縮小。

(二)打造新型大珠三角經濟圈。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經濟轉型期的新時期,廣東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尤其是以往的地緣優勢逐漸減弱,政策優勢逐步消失,產業升級的壓力加大,許多不可持續的因子增多,決定了新時期廣東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必須優化調整到一個新的層次和水平。由此,要達到這個目標,筆者提出打造新型的大珠三角經濟圈,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新思路。

1 建設粵港澳經濟一體化的空間格局。如,可利用CEPA政策效應,更多地吸收香港的經濟輻射效用,特別要在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物流產業方面接受香港的輻射;還要在交通網線上構造珠三角城市圈快捷通道。

2 確立香港在大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的戰略地位,與深圳、廣州形成一極雙核的區域空間發展模式,帶動廣東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第8篇

低碳經濟的宗旨是推動經濟行業行為能夠更合理、更迅速的前進,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完成地區社會、經濟、生態能夠和諧相處,共同前進。低碳經濟并非只是轉變了排放程度,而是對其前進形式的本質改變,低碳經濟的實質就是改革、經濟前進形式的轉變。低碳措施改革是地區低碳經濟前進的重點,其重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區低碳減少排放直接與新資源措施、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排放等低碳措施相結合,進而能夠控制地區碳排出量;

(2)產業措施的改革,發展中區域尤其是迅速前進的區域關鍵的是其產業經濟轉變,減少碳排放,推動三次產業的前進,提升三次產業能源使用狀況,提升商品經濟利潤,提高經濟生長的品質以及速度,改變撐持經濟前進的重要支柱;

(3)低碳措施的升級,會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創新,進而轉變人類現在社會經濟前進的資源根本。在低碳經濟環境中,地區前進主要是以經濟前進為根本,朝著社會、經濟、環境等多方面發展的可持續方向轉變,地區經濟前進是從以往的能源、資源等元素中開展創新改革、機制改革、整治形式改革等改革支配前進形式改變,區域間的連接從之前的在產業鏈的基礎上進行工作劃分合作轉變為改革協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發展條件。地區前進形式改革是低碳經濟前進的根本,經過地區學習、地區改革、地區合作制度,變成以地區改革制度為重點的新形式。低碳目的以及改革目的同時當做權衡地區新式前進樣式的重點審核標準,是地區經濟發展的直接體現。

2低碳經濟對區域發展模式的影響

2.1重新構建區域發展支撐要素

傳統的商品、服務和生產環節的資源、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影響下降,而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技術創新等要素的作用上升。

2.2重新確立區域關系

低碳經濟條件下,影響區際關系的要素發生了改變,由傳統的經濟要素向民生、民權要素轉變。對區域內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傳統發展之路必將走到盡頭,人們將逐步認可合理的區際生態補償。

2.3形成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

地區低碳經濟發展影響因素很多,牽扯到機制、措施、文化等部分。關鍵在產業、施工、交通、資源、整治等低碳需求部分開展體系改革。對此要引起多方面的關注。

3區域差異和低碳發展模式的差異

3.1欠發達地區基于區域學習的低碳經濟發展

(1)區域內核心企業間的交流式學習過程。區域核心企業間在空間上、產業的關聯、社會文化等因素作用下,核心企業通過交互式學習實現低碳知識的共享和再創造。

(2)區域低碳知識在系統內的交互式學習過程。以區域內科研院所等組成的低碳知識創新中心、中介、信息中心、風險投資等服務機構構建的專業服務通道,實現創新性的低碳知識持續地向以企業為核心的區域生產體系流動,促進區域向著以創新主導的低碳化模式轉變。

(3)區域的網絡向核心網絡的低碳知識流動,跨區域的交互式學習與創新過程。前面兩個層次是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因為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最終需要建立在自身發展基礎和優勢發揮的基礎上。區域外部低碳知識的融入,以及內部相應低碳知識的調整與重組,構成了區域低碳知識的再生產,產生新的低碳知識進入區域內外的流通。由此,促進區域低碳發展,實現欠發達地區低碳發展的跨越。

3.2發達地區基于區域創新的低碳經濟發展

由于發達地區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濟、技術、制度等基礎。其區域發展核心是區域低碳創新體系的構建,包括創新知識,創新制度與文化,低碳創新系統等。

4區域低碳經濟發展主要路徑

4.1區域治理模式的創新

區域治理模式創新突出了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量化指標、市場配置機制及公共產品與完善的服務。以此為據,構建區域低碳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指標體系引領區域低碳建設方向,規范區域低碳建設行為,調控區域低碳建設進程;構建區域生態環境類商品和服務市場體系,突出生態環境類商品和服務的經濟屬性及其市場體系的建設;構建區域低碳發展公共服務機制,不但完善基礎設施等物質性產品,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低碳經濟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等體系的建立;建成區域低碳發展的經濟利益協調體制,充分發揮居民參與區域低碳的積極性。

4.2經濟發展方式上的轉變

地區低碳經濟前進的基本道路是經濟前進形式的改變,要調節地區產業前進形式,調節需要調配構造、產業構造改善、進出口構造調節、資源構造。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主動培養地區改革系統。地區生態條件、本區域民眾生存、地區經濟對策等銜接式制造程序,慢慢成為關鍵的要素。在地區分工合作系統中,促進區域聯系由以往的產業結構朝著改革協作的關系改變,同時調節以往能源新條件下低碳市場價值的研發,改變以往的制造形式。

4.3優化地域系統

第9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評價指標;德爾菲法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一詞是2003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的。此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200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把當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鑒于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我國的環境日益惡化,低碳經濟已成為國內普遍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對低碳經濟的研究大多側重于低碳產品的開發、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研究、碳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等方面,而對于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對此做些探討。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核心要素

關于低碳經濟,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報告指出,“低碳經濟是一種后工業化社會出現的經濟形態,旨在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國及其國民受到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并最終保障可持續的全球人居環境。”國內較早研究低碳經濟的學者認為,提高低碳效率和清潔能源是低碳經濟的實質,能源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是其核心,應把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莊貴陽)。國家環境保護部周生賢部長指出:“低碳經濟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模式為基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大的進步。發展低碳經濟,是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目的是為了應對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挑戰,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是技術創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結構的清潔化等。低碳經濟和核心要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資源稟賦、低碳技術和消費模式。

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和背景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因此,在對低碳經濟進行核心要素分析時,應將其放在首位。資源稟賦是實現低碳經濟的物質基礎。資源稟賦不僅包含能源資源,還包括礦產資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森林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其反映了其發展低碳經濟的先決條件和潛力。技術因素也是低碳經濟的發展的又一重大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技術因素與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一個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也有可能采取后發優勢,通過吸取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驗教訓,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從而在低碳技術上獲得較高的起點。目前的低碳技術主要涉及傳統能源的清潔與高效利用、節能技術、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的減排新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低碳經濟,也應將消費列入低碳研究的核心要素。因為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為現在或未來的消費活動為最終目的所有碳排放都與人們最終消費活動息息相關。研究表明,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其居民消費產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差異很大。很多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能力高于發展中國家。

二、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的構建原則

對于城市低碳經濟發展進行綜合性評價,應建立一套系統要素進行量化標準。既能體現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環境優化發展,又能反映城市低碳發展的狀況和趨勢。因此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與可比性原則。指標的設計要嚴格符合低碳經濟的含義,根據低碳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設置。各指標要概念準確,清晰明了,描述全面,從而有利于針對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和研究,并具有推廣和應用型。

(2)系統性和層次性原則。本文提出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目標即為評價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狀況。因此,指標體系的設置要注重把一系列低碳經濟指標有機聯合起來。而且在設置過程中,也要堅持各指標層次性原則和同級指標互斥性原則,以期對各總體性指標進行細化,從而使指標體系在使用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設定應該在可操作性方面較強,指標相關數據要具有較強的可獲得性,盡大程度達到評價體系具有實際意義。

(4)導向性原則。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設置,既要體現前瞻性的思想又要,符合國家的政策導向,使其對未來指標有先導作用。

(5)發展性原則。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各指標的設置也應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要根據低碳經濟的發展實踐進行動態修正,這也體現了哲學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的方法論原則。

三、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

本文綜合評價體系中指標的采用德爾菲法,通過對低碳經濟的相關研究成果總結分析,對諸評價指標進行篩選,依據層次性原則,將整個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三個層次,目標層即為對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發展整體狀況進行評價,準則層則是依據低碳經濟的四個核心要素從而對目標層進行細分,而指標層則是對準則層各二級指標進行具有實際操做性的指標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層次

目標層 準則層 指標層

經濟發展 人均GDP、GDP增長率、環保產業GDP比重、高新技術產業GDP比重、第三產業比重、第三產業從業人數、資源循環利用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

資源稟賦 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人均綠地面積、自然保護區面積比、空氣環境質量

技術發展 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生活垃圾處理率、工業廢棄物利用率、、低碳農藥化肥使用率、傳統產業低碳改造率、低碳R&D經費占GDP比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比重、清潔煤高效利用率、智能節能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技術

社會發展 萬人擁有公交車數、城市化率、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公交系統便捷程度、環保教育普及程度、新能源汽車比重、私家車年行程千米數、低碳意識認同度、節能建筑比例、社會保障覆蓋率、人口自然增長率

完成指標體系設置以后,就要對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評價。通過數據收集,將研究指標的數值與標準值進行比較,求出相對比率。對于各指標的權重賦值,應采用類似于指標選取的德爾菲法。評價表格的格式如下(見表2)。

其中,對于負向指標正向化問題,通常采用取其倒數的方法計算指標層指數,最終得出研究對象的綜合評價分數。

運用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運用德爾菲法時,在專家的選擇上,也要根據評價對象,決定是選擇一定區域內的專家還是全國范圍內的專家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專家。

(2)準則層指標的設計中,低碳經濟的四個核心要素是其涉及的基礎,其中,用經濟發展來代替發展階段要素,因為經濟水平最能體現經濟發展階段;關于消費模式,用社會發展的諸項指標來替代消費模式要素,因為消費模式與社會發展狀況指標密切聯系。

(3)對于指標層的諸項指標,要從客觀實際出發,運用權變的原則,依據評價的區域范圍以及評價的具體用途不同,應進行各指標細化歸類和增刪,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4)對于標準值的選擇,根據研究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標準,例如同類研究對象的標桿值、國家標準、平均水平等。

(5)對結果進行最終評價時,不僅要看到最終目標層的結果,還要看到影響目標層結果各準則層的評價結果,以期更深入的分析。

目前,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亟待突破的問題。在我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資源節約形、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使發展由粗獷型向節約型轉變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建立指標評價體系并對其進行研究就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2]胡大立,丁帥.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1).

[3]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33).

第10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 理論基礎 價值

1、低碳經濟及其相關理論學科對比研究

生態經濟、綠色、循環經濟是低碳經濟的相關學科,其中生態經濟主體探究生態與經濟體系的復合結構、具體功能以及規律特征。循環經濟則基于生態自然系統中的物質循環以及能量變換規律構建經濟系統,令其引入至自然生態體系物質循環中,構建了新一類經濟形態。其本質層面體現為一類生態經濟,需要利用生態學規律引導人類社會各項經濟活動。英國經濟學家提出了綠色經濟理念,基于對人們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有限資源的合理維護以及能源規劃,創建體現健康意識、平衡屬性的特色化經濟模式。由本質層面來講,循環經濟、生態、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均為三高一低逐步向三低一高發展轉變的形式。也就是高水平資源投入、大排放、高能耗、效率低,逐步發展為降低投入資源、控制消耗與排放量,提升生產服務效率的優質模式。上述四類經濟類型均為新型發展構建經濟思想。其中,生態經濟主體傳遞理念為,經濟活動應符合生態規律,其構建體系則應符合生態系統特征。循環經濟主體由循環視角構建生態化的經濟發展活動。綠色經濟為排除自然資源的消耗價值以及形成環境污染造成的價值損失之后創設的生產總值,其主體側重對資源利用的有效節約,追求最終實現綠色的GDP價值。發展低碳經濟主體針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提升對人類生活形成的顯著影響威脅,其關注經濟發展不應以加大二氧化碳總體排放量作為付出的代價,總體追求經濟發展應脫離于碳排放。由本質層面來講,低碳經濟可歸于生態經濟理論范疇。其提法相比于他類經濟形勢,則更加凸顯了當前經濟建設發展階段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發展追求目標由高碳向低碳模式過度。由哲學辯證視角來看,低碳經濟可由明確主要矛盾出發進而應對發展經濟階段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該經濟思想是社會大眾面臨資源瀕臨枯竭、環境惡化污染、生態系統受到不良破壞等問題,進行自我反省與優化更新的實踐結果,是對自然與人們實踐活動關系的新一輪審視與科學總結。

2、低碳經濟理論基礎研究

近年來,持續惡化的溫室效應對全球經濟建設發展均形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其作用程度并不次于世界大戰以及全球經濟危機。為此我們應主體針對碳排放量持續提升造成的溫室效應產生的顯著經濟影響,探索新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深化理論基礎,拓展研究領域,方能促進低碳經濟的良好、優質發展。低碳經濟是經濟學理論的分支之一,主體基于經濟學相關原理及規律,探究發展經濟同二氧化碳排放間的矛盾問題,促進經濟建設及環境發展的良好協調性。低碳經濟同環境氣候的變化涵蓋較多學科理論內容,因此對其要想進行整體的研究把握,需要我們樹立綜合視野,深入至多學科領域。可采用繼承傳統方式,開展邊際研究、彈性分析、結構衡量、總量研究、均衡分析等實證研究,同時還應對各地域碳排放標準規范進行深入分析。再者我們可借鑒他類學科研究分析方式,例如環境經濟領域學科之中的波及性研究、成本有效性以及成本效益研究等。還可進行碳足跡、金融、碳權以及碳循環的綜合研究分析。

3、低碳經濟核心經濟學價值

3、1解決國際經濟發展合作困境問題,優化整體經濟體系

經濟發展階段中,提升整體競爭力,僅利用貿易手段遠遠不夠。倘若由經濟效益視角來講,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可令合作成員國形成良好的合作剩余,對各自發展極為有利。而由生態效益層面來講,國際經濟發展合作則會形成更多負效應影響,引發環境問題。基于國際經濟合作中將制造環節逐步向欠發達國家實現轉移,其技術水平較低,且能源結構不佳狀況,會在制造生產階段中形成顯著環境問題。例如過度開發資源、提升碳排放總量等。而基于碳流動屬性,則會對國際領域各國均形成不良影響。為此我們應科學樹立低碳經濟合作發展思路,通過開展碳貿易與交易,科學解決潛在不良問題,化解國際經濟發展合作困境。再者,低碳經濟基于國際經濟全面收益視角進行發展,因此其理論應上升到國際經濟發展范疇領域,令其研究視角進一步拓寬。應利用低碳經濟做好國際經濟學的有效補充,優化整體經濟體系,進而真正促進國際經濟的全面發展。

3、2創建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石,引導更新消費方式

傳統經濟學發展理論其研究主體目標為提升財富,尤其將物質財富作為核心任務,形成了顯著的溫室效應問題。基于現代經濟學主體任務為提升國家GDP,倘若仍舊應用傳統理論作為行動指引,則會無法符合經濟全面發展的核心需求。為此,我們應基于低碳經濟學相關理論,創建完善研究體系、夯實理論基石,做好生態經濟、綠色與循環經濟的有效補充,促進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良好轉變。物質消費的擴充可拉動經濟增長,并促進經濟循環。基于現行能源體系結構,提升物質消費勢必令碳排放總量顯著增加,而降低碳排放則會對物質消費形成相應抑制,體現了兩環節的矛盾問題,即目標沖突。為此我們可利用低碳經濟理論做好矛盾沖突的良好化解。摒棄物質消費是發展經濟根本動力的理念,令低碳經濟促進生產發展方式的優化更新,并進一步轉變人民的生活與消費形式,進而將低碳經濟促進物質的過度消費良好轉變為精神消費,令人們全面關注智力投資,進而為經濟發展建設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3、3進一步豐富低碳經濟主體研究內容

低碳經濟研究發展階段中,形成了一定工具。例如碳交易、貨幣、經營貿易、碳期貨以及關稅與期權等。該類理論概念仍舊包含一些不完善的問題,同時為金融領域、貿易學科與虛擬經濟創設了新型研究內容。為此,我們應進一步探究低碳經濟發展風險因素以及其中包含的不確定性問題,豐富主體研究內容,做好經濟學原理概念的新一輪審視、更新傳統觀念,方能提升研究水平,真正促進低碳經濟的持續、優質、健康發展。

4、結語

總之,針對低碳經濟內涵與相關理論學科分析,我們應做好實踐探究設想,明晰低碳經濟發展核心經濟學價值,才能全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豐富低碳經濟內容,實現經濟建設全面升華。

[參考文獻]

第11篇

在對廣東核心-邊緣結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繼續關注此種背景下的廣東邊緣地區城市的發展問題,對其邊緣化的機理、特征進行研究。

【關鍵詞】廣東省、核心-邊緣結構、邊緣地區城市、發展、全球化

【Abstract】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with the character of globalization and has much correlation with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in the world. The form of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a progress step by step. It develops from its initial stage in which the centralization is the motif and now the diffusion is changing to be motif in the structure. But different industry in the structure shows difference view. it shows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going to its integrity.

After that, this paper will going on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in the periphery-area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ause, the character and the developing path of the cities in the periphery-areas.

【Key words】Guangdongprovince、Core-Periphery structure、cities in peripheral regions、Development、Globalization

中圖分類號:TU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不均衡發展及以其為理論架構起來的核心-邊緣理論是是目前學界盛行的一種對區域發展的空間解釋模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不均衡發展又是在全球產業轉移的基礎上進行的,兩者緊密結合著。廣東的發展集中反映了具有中國特色及時代特色的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問題。

本文以此為切入點,結合核心-邊緣理論和全球產業轉移相關理論,意圖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發展問題進行探討,探究這種具有中國發展特色的核心-邊緣結構的發展歷程,關注邊緣城市的發展問題。

相關研究綜述

國內關于邊緣地區城市的研究比較少,近年處于起步階段。研究主要從都市圈角度和全球化角度對邊緣地區城市發展問題進行研究。

一些研究者基于邊緣城市與都市圈的關系,從邊緣城市融入都市圈的角度來研究邊緣城市的發展問題。張仁橋(2003)在碩士論文中探討了處于南京都市圈的鎮江市的發展問題。王玉(2006)在其碩士論文中探討了城市群邊緣區城市的發展問題。翁桂芝(2008)在碩士論文中研究了處于城市群邊緣區的商丘市的發展問題。仇海囡(2009)在碩士論文中探討了長三角大都市連綿區邊緣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徐智(2008)年基于近代以來蕪湖與長三角城市關系的考察,提出了蕪湖市融入長三角的路徑選擇建議。

另外一些學者則將邊緣城市的發展問題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研究。修春亮、李紅等(2003)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城市的邊緣化問題。李紅(2004)在其碩士論文中研究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地方城市的邊緣化現象及其機理。但這些研究沒有將全球化結合到具體地區的核心-邊緣結構來進行研究。

本文試圖將邊緣地區城市置于都市圈的核心-邊緣結構視角與全球化視角下,考察邊緣地區城市的發展問題。

廣東省的核心-邊緣結構現狀、演變歷程及其特征

3.1廣東省核心邊緣結構介紹

圖3-1 2013年廣東省山區縣人均GDP分布圖(含肇慶市)

從縣級市的尺度上面,可以發現廣東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更細的內部結構,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對各山區縣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研究。

在理論上,核心-邊緣結構會有集聚和擴散兩個階段,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對廣東的經濟空間結構進行了探討。在此為了論述的方便,將廣東省的核心-邊緣結構視為處于一個集聚的階段。從圖3-1中可以看出,2013年廣東各縣級單位的分布具有一定規律,在接近珠三角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分布呈現出從珠三角向外層層遞減的分布模式。而在與珠三角有一定距離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分布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再聚集。出現了比珠三角低一等級的經濟集聚中心。

3.2廣東省核心邊緣結構形成過程中的兩個特征

3.2.1產業轉移引導下的廣東省核心-邊緣結構

廣東省核心-邊緣結構的形成過程是伴隨著產業轉移的過程而逐漸形成的。同時,處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背景下,廣東的發展過程也具有明顯的特征,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由于一開始中國缺乏資本與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土地資源作為原始資本,通過接納全球產業的轉移來獲得發展的資本與技術。這個階段以制造業的增長與擴張作為基本特征。制造業產業帶的迅速在珠三角地區擴展開來,形成了一種純工業意義上的核心。不過,在更宏觀的視角里面,這個核心正是全球體系里面的邊緣地區,貢獻著廉價的資源,獲取低等的利潤。在空間上,外來的產業帶與廣東原有的核心-邊緣結構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核心-邊緣結構。在這個階段,第三產業深受第二產業的影響,其發展態勢跟隨第二產業的發展態勢。

第二個階段:改革開放一定時期后,中國在積累了足夠的資本與技術后,開始謀求自身的長遠發展。這個時期以生產的多元化與技術進步、產業轉移升級作為特征。表現在核心-邊緣空間結構上面,第二產業開始向外轉移擴散,第三產業則出現向中心集中的態勢。而原有的核心地區則開始擺脫單純的產業核心角色,開始形成獨立的生產控制與服務系統,成為國家、區域本土的真正意義的核心。此時,本土新生的具有完整意義的核心-邊緣結構開始形成。

3.2.2行政體制的影響

中國的行政體制有著其特殊性。中國的地方政府控制著地方經濟發展等各項事務,政府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地方經濟的發展是地方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能,是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標。

中國行政體制的另外一個特征是層級性,中國政府的管理是一種層級管理的系統。下級政府是在上級政府的管理下工作的。高一級的政府能夠擁有更多的政治與經濟資源來發展經濟。

在全省尺度來看,處于核心-邊緣核心的廣州、深圳、珠海的行政等級是最高的。而從縣級市的尺度來看,在地級市內部,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的地方往往是地級市政府所在的縣區。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認為,經濟發展水平分布的核心-邊緣模式是一種理性的按照經濟學思維所抽象出來的一種均勻分布模式。而在具體的實踐中,核心-邊緣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行政體制的影響來實現的。

廣東省邊緣地區城市的發展特征

4.1廣東邊緣城市邊緣化機理

4.1.1省內不均衡發展的歷史路徑依賴

在省內各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區位、資源、政策傾斜等的不同,在早期的發展中,就已經形成了不均衡發展的態勢。在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省就已經具有不均衡的經濟發展狀況。這是廣東早期的核心-邊緣結構。

4.1.2全球化下的生產與貿易、直接投資的轉移傾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與貿易的全球性轉變與國外投資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這些產業與投資投向第三世界國家的時候,傾向于進入具有比較優勢的城市,生產、服務進入有區位優勢、便捷交通和對外聯系的城市。并且在進入后,一般形成一定范圍的產業與服務核心,而大部分的沒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城市,就走上了被邊緣化的道路。外來投資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傾向。并且外來投資的分布與經濟發展情況具有很強烈的相關性,體現了廣東核心-邊緣結構受外來投資與產業轉移的影響很大。

4.1.3全球化下的生產組織過程-全球城市體系

在全球化產業轉移與重新布局過程中,形成了新的垂直分工體系。這個體系囊括生產的各個階段與過程,具體包括跨國公司、大型企業集團的總部、研發機構、加工基地等不同等級的生產程序在不同層次城市的空間分布。弗蘭克(1967)引入了大都市-衛星城市的結構來解釋這種現象。在這個結構將跨國資本和城市發展聯系起來,整個世界連成一體,在這個系統的結構中,低一級的城市依附于高一級的城市,形成不同層級的核心-邊緣結構,中心城市通過這個結構吸取利潤及剩余。

在這個結構中,第三世界的產業生產帶處于最低等級,出于交通與成本等的考慮,這些產業帶一般是所在國家的核心發展地帶,而其他的邊緣區域城市,基本很少直接參與到這個分工之中,它們一般只是作為產業核心的邊緣區,為之輸送勞動力及各種生產要素。這種過程又對這些城市原有的生產體系造成破壞,原有的生產體系在全球化過程中被排除在這個垂直分工體系之中,并在競爭中節節敗退。

4.2廣東邊緣城市邊緣化特征

4.2.1勞動力資源與生產要素的輸出

在廣東核心-邊緣結構發展的前期,產業轉移的范圍只局限在珠三角內部,而其他地方則作為這種產業帶的勞動力以及生產要素的提供地。

在改革開放到現在,珠三角吸引了全國的勞動力與生產要素資源,同時廣東省的邊緣城市也為珠三角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與生產要素。

一方面,農村地區人多地少,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產生了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加上務農收入相對較低,而出外務工則有更具吸引力的收入,擁有更具吸引力的生活方式與發展前景。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珠三角地區遷移,發展到后來農民甚至丟棄土地而去珠三角謀生。

另一方面,邊緣地區由于缺少良好的產業基礎與經濟發展前景,對人才缺乏吸引力,吸引不了外來的人才,也留不住內部的人才。大量人才流向珠三角地區。

4.2.2工業萎縮,退化為地區服務中心

由于與珠三角地區的工業生產相比,邊緣地區工業缺乏競爭力,在競爭中節節敗退。邊緣地區大部分地方工業萎縮。

另一方面,立足本地市場以生活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邊緣城市更多地退化為服務本地生活需求的生活服務中心。

4.2.3外來投資與產業轉移的依賴

邊緣地區缺乏自身發展的資源與動力,在區域競爭中處于落后位置。目前,廣東邊緣地區發展缺乏源動性,更多地依賴外來的投資以及產業轉移。在這種過程中各地重復建設,并且與珠三角地區出現雷同的發展路徑。

4.2.4大型交通設施的依賴

一方面,由于廣東處于中國的南部,作為中國與世界交匯的一個前沿陣地,廣東肩負著聯系內外的責任。珠三角核心的擴散方向指向內地,并在具體的軸線上面主要通過交通線進行聯系與擴散。而另一方面,邊緣地區城市的發展對基礎設施建設的依賴也很大,這些基礎設施大部分是基礎交通設施。這兩層關系,使得邊緣區的發展受到大型交通設施的很大影響。這個可以從上面縣級尺度的邊緣區結構中看出,在京廣線、京九線以及京珠高速沿線出現了較好的發展態勢。

5.結語

廣東省核心-邊緣結構具有自身獨特的特征,其形成過程與產業轉移過程具有相關性。本文除了在基本范疇上面探討了廣東的核心-邊緣結構,還著重在全球化的視角下介紹了廣東核心-邊緣結構的產業轉移特性。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廣東邊緣地區城市的邊緣化特征。

參考文獻:

圖書類

[1] 閆小培等. 地理·區域·城市—永無止境的探索[M]. 1994年12月第1版.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小建等. 經濟地理學[M]. 2006年10月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許學強等. 城市地理學[M]. 1997年7月第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彼得·迪肯. 全球性轉變-重塑21世紀的全球經濟地圖[M]. 2007年第1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期刊類

[1] 王小玉. “核心-邊緣”理論的國內外研究述評[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年10月,第4卷(第十期):41-42.

[2] 包卿、陳雄. “核心-邊緣”理論的應用和發展新范式[J]. 經濟論壇, 2006年8月,2006年第8期:8-9.

[3] 修春亮等.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城市的邊緣化問題[J].規劃研究, 2003年,2003年第27卷 第9期:22-26

[4] 郭楚冰. 廣東省區域發展差異的變動規律及趨勢研究[J]. SOUTH CHINA REVIEW, 2008年,2008年二月三月刊:49-59

[5] 李永潔等. 廣東省城鎮空間結構研究[J]. 規劃師, 2002年,2002年第10期第18卷:76-80

[6] 趙瑩雪. 廣東省縣際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J]. 經濟地理, 2003年7月,2003年第4期第23卷:467-471

[7]Friedman JR.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Cambridge:MIT Press.1966.

[8]Grant and Nijman.Globalization and the Corporate Geography of Cities in the less-Developed World.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92(2),2002,

學位論文類

[1] 王玉. 城市群邊緣區城市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6年

[2] 仇海囡. 長三角大都市連綿區邊緣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3] 翁桂芝. 城市群邊緣區視角下的商丘發展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2008年

[4] 張仁橋. 都市圈城市發展研究—以鎮江市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曉娟. 上海的邊緣城市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第12篇

“無線電是信息化無處不在的唯一載體”,不僅如此,隨著無線電技術的飛速發展,該唯一性不斷凸顯,正在向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擴展。而在區域無線電管理工作過程中,要管好資源、用好頻率,確保發揮并進一步挖掘無線電頻譜資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就必須擁有與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無線電監測手段。

值得強調的是,無線電技術設施建設周期較長,所以無線電監測網絡的規劃應適度超前于當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面對當前無線電管理部門管理資源普遍不足的現狀,科學、合理、全面地分析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不僅有助于管理目標分級,摸清不同區域無線電管理需求的輕重緩急,實現資源分配因地制宜,而且可以為監測網絡布局提供宏觀依據,實現管理核心區無線電監測的率先覆蓋。

基于以上考量,寧波無線電管理機構圍繞海洋經濟發展,建立了全市無線電監測網絡宏觀布局。

海洋經濟發展規劃

寧波位于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兩翼中的南翼,與上海跨杭州灣相望,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海洋產業經濟發達。從2003年到2008年,海洋產業總產值由1040.3億元增長到2309.15億元,年均增長17.35%,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由50.1%上升到58.3%,海洋經濟已成為寧波經濟的支柱。

預測數據顯示:到2015年,寧波海洋經濟領域的三產比例為3.02:71.20:25.78。第一產業主要是海洋漁業,寧波轄區目前共有水上(漁業)船舶電臺約12870臺;第二產業以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業、海洋電力業等臨港工業為主,其中僅海洋油氣業占海洋經濟比例就高達36.05%,其臺站頻域密度非常高,龍頭企業鎮海煉化的臺站頻域密度更是高達38.9臺/MHz,為寧波所有無線電用戶之最;第三產業主要以海洋交通運輸業為主,寧波海洋交通運輸業占比為7.65%,是海洋經濟無線電用戶最多的產業,寧波港集團的臺站頻域密度為22.5臺/MHz,2011年其專網設備每周利用總時間達到了262080小時,平均每臺設備每天要使用19.2小時。

時至今日,寧波的海洋經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發展機遇。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了實施海洋經濟開發和發展海洋產業的重大戰略;2010年5月,國務院批準實施《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2011年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2011年7月7日,國函〔2011〕77號文件批復同意建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這一系列發展規劃為寧波海洋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經濟高地,就是信息高地。無線電技術應用的密集區正是經濟發展的活躍區。通過進一步分析寧波地區已登記無線電臺站的空間分布情況,寧波市無線電管理機構發現:首先,無線電臺站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區和海洋經濟產業帶上,這些區域的無線電臺站數量占到全市總數量的80%。

其次是“一核兩帶”區域――未來寧波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重點區域――恰好囊括了所有的無線電臺站分布密集區。因此,寧波的無線電監測網絡應順應地區經濟發展規劃趨勢,優先實現這些區域的無縫覆蓋。

寧波地區無線電固定臺站分布和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布局

無線電監測網絡布局

從“十五”計劃至今,寧波地區已經建設完成“十站兩車一搬移”的無線電監測網絡。這樣的監測網絡規模在浙江省內名列前茅,但仍然無法滿足海洋經濟發展對無線電監測覆蓋的要求。分析寧波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其中期監測網絡覆蓋的目標應是實現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一核兩帶”地區的無縫覆蓋。

核心區、北部產業帶和南部產業帶無線電監測網絡布局

寧波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布局總體可概括為“一核兩帶”,即核心區、北部產業帶、南部產業帶。

核心區包括海曙區、江東區、江北區、鄞州區部分地區。其中海曙區是所有縣市區臺站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為28.3臺/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臺站分布密度的9倍多;除鄞州外,其它區的臺站分布密度也都顯著高于全市平均數。目前該地區已建設完成4座A級固定監測站,基本實現了區域內20MHz~3000MHz的無縫覆蓋。

實現北部產業帶的無縫覆蓋是寧波地區監測網絡宏觀布局的近期目標。北部產業帶南起北侖港區,經過鎮海石油化工區,北至慈溪杭州灣開發區,帶內海洋經濟產業布局已趨于成熟,帶內的北侖區、鎮海區、慈溪市、余姚市,其臺站分布密度均高于或持平于全市平均數。

目前,北部產業帶已建設完成1座A級高山站(具備9kHz~8000MHz監測能力,20MHz~8000MHz測向能力),2座A級固定監測站,3座C級小型監測站。計劃近期再建設1座A級固定監測站,2座C級小型監測站,即可實現北部產業帶的無縫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