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時間:2023-08-10 17:25: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第1篇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世界;中國;相對剝奪

中圖分類號:F9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17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提醒我們國家的發展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更要關注國民感受,要“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十六大報告結束語)。因此,了解世界各國民眾幸福感的情況、影響因素和中國在其中所處的位置,對于制定更好的發展政策有重要的意義,也將進一步驗證目前相關文獻關于影響幸福感客觀因素的相關討論。

1 幸福及其影響因素

幸福是人們主要追求的生活目標[1]。不丹王國提出的追求“國民幸福總值”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英國國家統計局提出“測量國民幸福計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近年倡導發展測量主觀幸福感的指引,聯合國2012年4月了世界幸福報告,幸福這一話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對幸福分類,主要有以外界標準界定的幸福和自我評價的幸福,前者認為幸福是基于觀察者的價值和標準而不是基于行動者的主觀判斷,后者是評價者個人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也稱為主觀幸福(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簡稱幸福感[2]。本文關注的是幸福感,既自我評價的幸福。

幸福的涵蓋面很廣,其研究涉及眾多學科,集中在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主要關注對幸福的心理狀態的描述、測量及其成因的探討,經歷了描述性研究、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三個階段[3]。其中,對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比較廣泛,包括主觀因素如人格特質、自尊、自我、心理控制源等,客觀因素如社會支持、生活事件、經濟收入、健康狀況及國家層面的民主程度等[4-6]。盡管有學者認為主觀因素對幸福感起決定性作用,并指出個人的幸福感是有自身的設定值(set point)的,這個設定值由其自身個性決定,當有事件沖擊時個人幸福感發生變化但是會適應并回到原來的設定值。但更多學者認為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是會改變的[7, 8]。因此,客觀因素同樣起重要的作用。揭示客觀因素與幸福感的關系將對相關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思路的制定,為民眾謀幸福提供參考。總體上,相關文獻對影響幸福感客觀因素的討論主要涉及經濟與主觀幸福感和社會政治環境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等。

首先,有關經濟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學術界并沒有定論[14]。比較其中較著名和受爭議的當屬伊斯特林悖論,他提出這樣一個現象:在一個國家或社會范圍內,富人平均來說比窮人幸福;但在很多國家或社會,人們總體的幸福感并沒有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9]。有很多學者驗證或駁斥了他的學說[10-11]。接受度較廣的是Inglehart的研究結論,他認為,在經濟發展程度較低或人們收入低時收入的提升對人們幸福感的提升起到明顯的作用,但當收入比較高時,收入的提升對幸福感的提升作用甚微甚至可以說不起作用[12]。比較理論可以對這兩類學說進行解釋,該理論認為主觀幸福感是用現實條件同某一標準進行比較判斷的,包含社會比較理論——把自己同別人做橫向比較,當自己優于別人時則更幸福;適應理論—做縱向比較,如果現在比過去更好則會感到更幸福[13]。

其次,關于失業對幸福感影響的研究結論較一致,失業給人們幸福感帶來下降,而這種低靡狀態一直維持到再就業為止,失業對幸福感的影響不僅是收入的下降,而且通過其感受到的社會地位、工作環境中的社會生活和自信的失去是更重要的影響[15]。研究表明,高失業率不僅對失業人群有負面影響,而且對在職人群也有影響,表現為對工作安全感的缺乏,此外,人們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滿意度等也對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16]。該方面研究主要基于個體研究,很多國家層面的研究是基于調查個體的基礎上匯總的。

再次,在社會關系與幸福感的關系方面,眾多相關研究表明,社會關系對人們的幸福感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家庭和社會關系給人們帶來幸福感。在充滿信任、有自由感的社會,民眾的幸福感會更強。在更加公平的社會,民眾的幸福感會更強[14]。

此外,政治對民眾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多集中在民主和政府治理水平與幸福感的關系研究,但存在較大的爭議。一方面,關于民主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部分學者認為在民主社會的民眾比在專制社會的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幸福感[17,18]。也有研究者注意到比利時和前蘇聯主觀幸福感的急劇下降伴隨了接下來的,認為主觀幸福感對民主制度具有影響[19],但Inglehart對前蘇聯國家進一步研究卻發現民主水平的提升并沒有提升民眾主觀幸福感[19]。另一方面,關于政府治理水平與幸福感關系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爭論,主要關注政府的規模、效率、所構建的福利體系等對民眾幸福感的影響。Bjornskov等研究得出政府規模擴大和開支的增多會使人們的幸福感降低,并以政府工作效率的下降來解釋這一關系[21]。Pacek等人的研究認為福利體系對國家幸福感有正向作用。Veenhoven等人的研究則顯示政府開支、福利體系的建立與幸福感不相關,其實是生活水平的差異引起不同國家幸福感的差異[22]。其他學者也有相關研究驗證支持上述兩類不同的觀點并進一步拓展有關政府治理水平與幸福感關系的研究視角[20,23,24]。

本文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世界各國民眾幸福感的空間差異、影響因素和中國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以期為我國制定更好的發展政策提供參考。

2 數據來源

本文的主觀幸福數據來源于世界價值觀調查機構公布的問卷調查。該機構是目前世界公認的幸福感數據最權威的機構,對于各國價值觀(包括幸福感)的調查,從1981年到2008年共經歷了五次,涵蓋的國家其人口達到了世界人口的90%(其中1981-1984年8個國家,1989-1993年18個國家,1994-1998年51個國家,1999-2004年42個國家,2005-2008年56個國家)①。五次調查都涵蓋了兩個和主觀幸福有關的指標,一個是“happiness”,一個是“life satisfaction”,兩者含義相近,但相比較而言,前者即時性成分多一些,后者穩定性成分多一些,本文采取后者作為指標,該項指標通過讓調查者對自己的生活滿意程度打分,1分完全不滿意,10分完全滿意。我們將參與調查的各國民眾幸福感的平均值作為該國民眾當次調查的幸福感分數。

文中的經濟和社會政治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網站公布的各國經濟社會指標,包括各國人均GDP、基尼系數、失業率、政府治理水平(包括公民訴求與問責、政治穩定和無暴力、政府的效率、管制質量、法治、腐敗控制)②。考慮到影響的滯后性,本文各國客觀數據取幸福感調查前一年的,如果前一年數據缺失則取當年數據。

3 世界各國民眾主觀幸福感概況

世界價值觀調查中關于主觀幸福感的這五次調查數據顯示,在不同國家參與調查的人們(個體)對主觀幸福的評分覆蓋從0-10都有分布,差別反映出個體不同的生活環境和個性。從世界范圍的幸福感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幸福感在各國或者不同區域是有差異的,從各國民眾幸福感平均值來看,得分最高的國家比最低的甚至高出近5分。總體來看,世界各國(參與調查的國家)人民基本幸福,歷次調查平均分均在6分以上(表1)。

本文以調查時間距離現在最近且覆蓋國家也最多的2005年—2008年的幸福感數據分析幸福感的空間分布情況,北歐、北美和拉美幸福感分數高的國家最多,幸福感低的國家多集中在東歐和非洲。這與我們傳統認識有一定吻合也有一定反差,人們往往覺得高福利國家的人民幸福感更高,比如北歐、北美,非洲國家多數比較貧窮社會發展比較落后所以幸福感比較低,這一點在研究結果中得到驗證。而拉丁美洲的幾個被調查的國家幸福感比較高,這在我們傳統認識之外,另外,東歐國家的幸福感也比較低(圖1)。可見,幸福感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影響的。

由于每次調查覆蓋的國家不完全一樣,表1所示的幸福感歷次的平均分變化并不能反映出幸福感變化的趨勢,我們以其中不同國家歷時性調查為基礎,分析主要國家幸福感變化的總體情況。由于第一次調查涉及的國家數量較少,本文選取1990年—1999年和2000年—2008年這兩個時間階段都經歷了調查的國家,計算這近二十年間它們幸福感平均值的變化,即用被調查國家2000年—2008年間幸福感調查的平均分值減去1990年—1999年間幸福感調查的平均分值。如圖2所示,共有39個國家和地區經歷了這兩個時間段的調查,其中幸福感提升的國家(地區)有27個,下降的國家(地區)有12個,即多數國家(約70%)幸福感是提升的,另外,幸福感的提升和下降幅度不大,多數國家在1分以內。

4 中國民眾主觀幸福感概況及主要因素

4.1 中國民眾主觀幸福感及主要影響因素在世界中的位置

在世界價值觀調查機構進行的五次調查中,中國經歷了4次,分別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4次的幸福感平均分數分別為7.30、6.83、6.53、6.72,從幸福分數上來看屬于比較幸福的分位,從世界范圍來看在被調查國家中一直處于中上等水平(見表1)。

以文獻研究中總結的對主觀幸福感有影響的主要客觀因素作為指標,以距離目前最近的2005年-2008年的幸福感調查情況和相應的客觀數據為研究的時間截面,衡量和判斷中國主觀幸福感和相應因素在世界中的地位情況。包括衡量人均收入、失業率和政府治理水平三方面與主觀幸福感的相應關系。

4.1.1 人均收入

本文選擇世界銀行的各國的人均GDP來反映各國民眾的收入情況,該指標是以各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總和除以年中國內人口數得出。從圖3的人均GDP與主觀幸福感的散點圖可以看到二者存在一定的冪函數相關關系,該圖同時顯示了調查期內中國在世界中的情況。2006年中國人均GDP為2069.34美元,在調查的52個國家中排名第38位(從高到低),可見中國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中還處于較低水平。盡管在中國歷經四次幸福感調查的1990年至2007年,中國GDP以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而且GDP總量在世界已經處于前列③,在世界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形成了中國強大論甚至,但是中國人口眾多,人均GDP還相對較低,這一點不容我們忽略,而和民眾收入水平密切相關并對幸福感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是人均GDP而非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另外從圖中可以看出來,在相似的人均收入條件下,各國的幸福感差異很大,中國的幸福感處于比較高的位置。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快速發展以及伴隨的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民眾主觀幸福感有望進一步提升。

4.1.2 失業率

本文選擇世界銀行公布的失業率指標反映各國的失業情況,失業率以可以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但是卻沒有工作的人占勞動力的比重來表示④。2006年中國失業率為4.1%,在同期調查的52個國家中排名第37位(從高到低)。中國失業率與幸福感在世界中的位置如圖4所示,中國擁有較低的失業率,雖然散點圖中失業與幸福感并未呈現明顯的線性關系,但目前多數研究證明失業對幸福感有消極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工作機會的迅速增加和充分的就業曾經是經濟繁榮的突出成就,中國的失業率在調查國家中處于比較低的位置,民眾就業相對比較充分。中國勞動力市場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制定和實施相應的促進就業的措施,以此促進國民幸福感的提升。

4.1.3 政府治理水平

本文選擇世界銀行公布的政府治理水平指標來測量治理水平。該指標體系從六個維度界定和測量了各國的治理水平:公民訴求與問責、政治穩定和無暴力、政府的有效性、管制質量、法治水平、腐敗控制。對于每一個治理維度,取值范圍為-2.5分到 2.5分,分值越高代表治理水平越高,反之則反是。從1996年到2002年,世界銀行每兩年一次各國的治理指數;2002年以后,每年一次⑤。對于本文涉及的各個國家,我們將六個維度的分值加總后取其均值來測量該國總體的治理水平。圖5顯示了各國治理水平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中國2006年治理水平分值為-0.56分,在同期的52個國家中排名第44位(從高到低),在中國這六個維度指標分數分別是:公民訴求與問責-1.51分,政治穩定和無暴力-0.52分,政府的有效性-0.17分,政府管制質量-0.14分,法治水平-0.41分,腐敗控制-0.64分。從指標反映出的情況看,中國的治理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但其中可能涉及到不同價值觀判斷的問題,畢竟治理水平的各項分值是主觀評判的,而西方社會對中國政治體制在內的諸多政治方面持有批評態度。然而,這個指標給我們一定的借鑒意義,中國可以朝著上述六個維度去改善國家的治理水平,特別是公民訴求與問責和腐敗控制等方面。

4.2 中國民眾主觀幸福感變化及主要原因

4.2.1 中國民眾主觀幸福感變化

自1978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歷了令世人驚訝的經濟增長速度。在過去三十幾年間,經濟保持在8%以上的年均增長率,根本性地改善了13億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幸福感調查年份的1990年到2007年,城市人均年收入從1510元增長到13786元,農村人均年收入從686元增長到4140元,農村人口貧困率從9.4%下降到1.6%⑥。各種社會經濟指標都顯示出生活水平有大幅改善,相比較物質方面的進步,以自我報告生活滿意度衡量的民眾主觀幸福感呈現出下降。民眾幸福感平均分值從7.30下降到6.72;幸福感分值在6分以下的人數比例由1990年的18.4%上升到2007年的27.4%,也就是感覺不幸福的人多了9%;幸福感分值在8分以上的人數比例由1990年的53.6%下降到2007年的42%,也就是感覺非常幸福的人減少了11.6%。總體來看,民眾幸福感下降。

4.2.2 民眾幸福感變化的主要原因

鑒于前文總結的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客觀影響因素,本文主要考察人均收入、失業率和政府治理水平三方面因素對中國民眾幸福感變化的影響。中國民眾的幸福感變化表現為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失業率增高和政府治理水平未提高條件下幸福感的下降。

(1)幸福感下降與收入大幅提升相悖—相對剝奪的解釋

收入與主觀幸福感關系接受最廣的研究結論,是在經濟發展程度較低或人們收入低時收入的提升對人們幸福感的提升起到明顯的作用,但當收入比較高時,收入的提升對幸福感的提升作用甚微甚至可以說不起作用[12]。按照這個理論背景,中國的現象有些反常。中國是在低生活水平條件下收入的顯著增長,應該會帶來幸福感的提升。而且生活水平不論是和過去相比還是和同期的與發達國家水平差距縮小程度,都有顯著的改善。我們試圖以相對剝奪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

關于相對剝奪感,馬克思曾經論述過,他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帶來的工人階級工資的增長和生活的改善與工人階級工作所得不到的資本家的大為增加的財富相比,認為比起一般的社會發展水平,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程度反而降低了[26]。古爾研究了相對剝奪的三種形式—下降剝奪、渴望剝奪和漸進剝奪,并將相對剝奪學說用于政治學領域,認為現代的社會沖突不是由人們生活狀況惡化引起的,而是盡管狀況比過去有所改善,但仍感到自己落后于別人或者別人的狀況改善的更多更快,因此產生不滿情緒和失落感,從理論上解釋了為什么那些經歷快速經濟發展的國家經常會出現大規模社會沖突[27]。

第2篇

【關鍵詞】公民參與 社會治理 公民組織

【中圖分類號】D630.1 【文獻標識碼】A

提升公民參與能力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們要構建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應該是政府、社會和公民主體平等互動、協同共治,各自承擔相應治理責任的動力系統。但目前,公民作為治理主體,其力量還很弱小,參與能力和效度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為提升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素質和能力尋找可行路徑,創新社會治理,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實質就是公民個體現代化及相應的政府和社會現代化互動的過程。社會治理強調多元主體之間的協調、合作、協作、協同以及相互促進,并形成相應機制。這樣的互動模式和機制的形成是以微觀的公民個體互動、互惠和集體行動為基礎的。這就需要公民具備較強的參與社會事務的能力,才能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應有作用。

公民在參與互動中,對他人采取行動或對他人的行動予以回應,彼此行為不斷調適,以此構建出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所以,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必須重視微觀公民個體。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公民既是社會治理的主體,也是治理的受益者。公民能否積極參與創新社會治理,說到底也是公民自治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問題。公民有能力自治才有可能成為社會治理的真正平等主體。

公民參與社會治理能力不強的因素

盡管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在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上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從我國已有的社會治理實踐來看,公民能力還有待大幅提升。在創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一些地區探索了社會平臺、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還有的地區在城市社區初步構建了網格化社會治理的格局。而且,互聯網上的“數字化公民”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并評判和影響著政府政策。這些創新雖然是社會治理的有益嘗試,但是公民參與能力、民主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約了這些創新機制的實施。另外,傳統的單向度的管控思維和公民參與渠道的不暢通,以及公民有限的參與達不到預期效果等因素均會影響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效能。

第一,我國尚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由于歷史和傳統上個體都沒有真正成為過獨立的利益主體,自然也缺乏對權利的主張。公共利益往往由國家包辦解決,所以人們不會形成社會參與意識,當然也沒有公共精神。當下,雖然物質基礎已經發生變化,但是思想觀念的轉變還有滯后性。一方面,人們還習慣性地單一依賴政府,參與意識淡薄,缺乏主動參與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政府對社會的開放程度還不夠,一些領域依然是行政性壟斷,導致社會組織尚不能公平參與,公民自身更是沒有能力去實質性地參與到公共決策中。

第二,社會治理的有效性對公民個體的參與素質和各方面的參與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方面,公民要成為真正的權利和義務(責任)意識相統一的公民。另一方面,公民還應具備溝通能力、民主能力、質疑能力、合作能力等參與社會治理所必須的能力。這些需要公民文化的不斷孕育和沉淀積累。當前我國公民無論是權利意識、民主意識、公共道德意識還是法治意識都較弱,公民表達利益訴求、與政府的溝通及民主參與的能力與現代化治理能力尚有很大差距。

第三,從已有的公民參與政府決策來看,公民在參與公共政策方面,利益訴求雖有可能表達,但話語權較弱,對政府的影響力有限。這樣,就導致人們逐漸喪失參與的積極性,失去對參與政府決策和政府監督管理的信任和信心,公民參與意識隨之減弱。

第四,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水平較低。一方面,公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經濟、社會乃至政治過程的機會越來越多,熱情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公民在參與中缺少理性判斷能力,往往會被誤導,導致非理性現象的發生。專業性知識的缺乏也使得公民參與能力有限,經常有心無力。此外,公民參與社會治理還缺乏系統的法律規范支持和引導。這也是導致公民參與能力不強的重要因素。

如何提升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

培育公民美德,重塑公民治理主體。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域下,公民應該是和政府、社會一樣具有治理責任的平等主體。為此,公民必須要現由消極被動服從向積極主動參與轉變,從被管理的對象向治理主體轉變。其中基于對公民身份的意識和認同之上的公民美德至關重要。公民身份不僅意味著對國家共同體的認同,而且也意味著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統一體的認同。即公民不僅是國家現代化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國家主人和國家治理的主體。那么,積極主動參與社會事務、承擔相關責任就是公民應有的美德。公民美德會促使公民主動規范、調整自身在參與治理中的行為,促進公民自我治理。

應將公民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嵌入到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系統,在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并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中完成。首先,學校公民教育是提升公民參與社會治理能力的最重要渠道。在社會治理的視域下,學校應該培育公民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

其次,社區和其他社會組織是公民參與能力提升的訓練場。公民可以在參與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基層社區治理和社會組織的活動中練習表達與溝通、主動參與和監督等,從而提升公民素質、提升參與治理的能力。

再次,政府的制度設計和安排為公民參與治理能力的提升搭建平臺。政府的信息公開制度將會在公民平等獲得充分信息的基礎上,激發其參與決策和監督的積極性,其表達和參與社會治理能力將在和其他主體的互動中得到提升。政府搭建各種公民訴求表達和回應平臺以及利益博弈平臺,會為公民溝通和表達等參與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多種資源和機會。政府可以推出榜樣示范平臺,激勵公民參與。

又次,網絡社會治理也為公民教育和公民能力訓練提供了新的契機。網絡作為連接多元主體博弈、交流的空間,最重要的為公民提供了練習參與的場域,公民在網絡公共空間里發生的解決矛盾沖突、表達利益訴求等活動,可以讓人們了解到公民治理主體的參與能力和水平,從而通過反饋、矯正、引導等機制,提升公民參與治理的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最后,公民治理能力的建設,離不開制度和法律。法治既對社會治理有保障作用,同時,也為公民參與社會治理作出程序引導和規范。

讓公民組織成為提升公民參與社會治理能力的關鍵載體。分散的公民個體雖有利益訴求,但是因為彼此之間缺乏信息交流和組織聯系,就不能采取有效行動影響和監督政府公共決策,無法與政府和社會平等協同互動。而公民基于某種利益自愿結成的組織則會在利益表達、交涉和協商,監督權力運行和資源分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這種組織化的過程和集體行動中,公民參與治理的能力會得到培養和鍛煉。而且中國公共領域的興起特別是數字化公共空間的興起,正在促成各種各樣實體化或“數字化公民”組織的生成,它們是公民參與能力最重要的演練場。在這種實質性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公民的參與能力、合作能力、利益表達能力、博弈能力、自我服務能力等將會進一步提升。

(作者分別為大連海洋大學講師;大連海洋大學副教授)

【注:本文系大連海洋大學課題“社會治理視域下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體制機制研究”(項目編號:zd2016007)和大連市社科聯課題“多元主體協同治理視域下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6dlskyb14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視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科學發展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首先,科學發展觀要求大學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中,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的。因此,當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來逐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促進其全面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與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在當今的時代,大學生如果只是單純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的,只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水平才能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貢獻出更大的力量。其次,科學發展觀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樹立發展的理念。發展不但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最為關鍵的元素。第一,只有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才能不斷加強自身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從而更好開展相關的工作。第二,高度重視發展中的各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第三,要對發展的規律展開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和方法進行有效的創新。另外,科學發展觀還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科學合理的方法。在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科學是尤為重要的,只有重視科學,才能夠從實際出發開展各項工作。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除了要科學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規律之外,還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措施來充分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只有這樣,才能夠逐步掌握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法。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之處

首先,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很多高校將工作的重點放在招生和就業等方面,忽略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主體地位。這在一方面導致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也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使大學生們逐漸漠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一味地注重實用價值。這樣不但會逐步加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邊緣化程度,而且會影響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對其未來的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其次,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行機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極為系統的思想教育任務,需要完善的運行機制來加以支持。要更好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需要學校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不斷努力,還需要學生家庭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將各方的力量進行高度協調統一,才能夠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再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課程需要進行創新性的改革。要想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有強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來加以支持。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偏向于理論灌輸,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不但不能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不能切實通過相關的理論知識來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性,方法陳舊落后,依然是以灌輸式的教育為主,缺乏相關的實踐教學。這樣,不但不能為學生提供切身的體驗,而且不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質量。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整體實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力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職人員以及高校的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他們不但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力量,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關鍵力量。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不但缺乏明確的分工,還存在工作上的交叉,這也就導致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下降。另外,大學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這在一方面促進了思想文化的創新發展,但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沒有明確的規劃,在學習和生活上也經常無所適從,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再加上網絡世界的誘惑,導致其現實交流能力的弱化,這些都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

三、科學發展觀視野中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策略

(一)加強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各界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素質教育也逐步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保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但是我國教育方針對各大高校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我國各大高校只有不斷加強素質教育,才能夠使大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與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整體性的提升,促進其全面發展,進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們的實際需求,尊重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作用。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夠一味地依靠灌輸式的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工作和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逐步貼近,結合大學生實際的需求和心理發展規律來開展各項工作。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逐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規律,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其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學生為本,處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的過程中同時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將理論和實際進行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還要對學生進行實質性的關心和幫助。這樣不但可以為大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且可以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體驗性。另外,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教育模式的創新,提升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總而言之,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最佳選擇。

(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

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因此,首先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結合時代和教育的實際發展狀況來設置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各個學習環節緊密結合到一起,使大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政治覺悟和思想道德素質水平。其次,要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教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因此,除了要提升教師們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之外,還要加強對其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培養。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第4篇

 

本文深入闡述了“管辦評分離”的含義,分析三者之間的關系,結合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狀,嘗試探尋黑龍江省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路徑。

 

1 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路徑的形成

 

上世紀50年代初,為了與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合,我國進行了以“院系調整”為主要內容的高等教育改革,并將此方式延續至今。這種高等教育治理體制的主要特點是:中央政府嚴格掌握和控制高等教育政策及方針的制定,并由政府統一領導全國高校治理工作,在高等學校的治理上始終延續著兩種“條塊分割”的管理方式,即一部分由中央政府各部委直接領導,一部分由當地政府直接管理。而無論哪一種治理方式,政府與高校在行政體制上都屬于上下級關系,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指令是高等學校辦學的重要依據,高等學校缺乏獨立辦學的權力,而且政府具有對公立高校校長的任免權。

 

到了9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制伴隨政府職能的轉變也開始走上轉型之路。在高教治理方面,政府職能從微觀轉向宏觀,從原來的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轉為只做裁判員。毫無疑問,在深化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要實現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遵循教育規律,立足基本國情,從原來的由政府統一治理逐漸轉變為政府、高校及社會三者聯動式的教育體制改革。

 

2015年,教育部正式《關于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以文件的形式明確了政府職能在教育改革方面的轉變,建立一個“政府管、學校辦、社會評”的協同機制。“管”是指政府負責依照法律法規制定政策和進行宏觀管理;“辦”的主體是大學,提升大學辦學的自主權;“評”是指第三方評估機構,由中介組織客觀公正地評價大學的辦學水平,其評價結果能為教育部門政策制定和提升教育水平提供參考。

 

2 “管辦評分離”的含義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管辦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促進三個主體的作用方面需要考慮到各自的權責分配,在互動中考量協同機制的發揮。首先,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制定相關政策,引領我國教育事業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而學校應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如何辦好學的事情上來,把提升教育質量作為主要任務,讓高校去行政化,讓教師們安心從事教育;評估機構作為獨立的第三方主體,主要任務是客觀、公正地評估測評大學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評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學質量,為教育行政部門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由此可以看出,管辦評三者之間管是基礎、辦是核心、評是導向。

 

在以往由政府分飾“管”和“評”兩種角色的情況下,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的評估不僅僅是教學水平的測評,其評價結果也影響著教育資源的分配,這樣政府就可以通過評估的方式將對高校的控制之手伸向各個角落,影響高校辦學的自主性。甚至有些高校為了迎接評估工作專門投入大量的人力,重新建立教學檔案、根據評估需要“完善”教學文件、學生試卷造假等等。這些做法都嚴重違背了高等教育評估的客觀性的原則,在評估中取勝的心態也無法使高校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育改革創新上。因此,要實現“管辦評分離”,最終目的是實現“評”和“辦”的分離,讓高校在辦學過程中享有更多的自主權。“管”和“評”的分離是實現“管”、“辦”分離的基礎,只有讓“評”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門“管”的手段,保持價值中立,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政府對高校辦學的干預。

 

3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狀分析

 

首先,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能力有待提高。近年來,雖然黑龍江在高教管理方面緊隨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但是鮮有針對地方特點的政策出臺,國家的政策是面向全國高等教育管理而制定的,缺乏針對性。同時,黑龍江高等教育管理在治理理念方面的滯后,管理模式的陳舊等問題都是制約其治理能力的限制因素。在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建設方面,黑龍江省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針對本省的高等教育現狀特點,制定適合本省特色的改革之路才是縮小差距的唯一途徑。

 

其次,行政權力過度干預治學環境。這也是我國高等院校管理中的共性問題,高等學校不同于其他單位,高等學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最高學府。在高校內部治理方面,應當將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分屬于不同部口或個人,行政工作的原則應當是服務于學術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行政管理部門往往過度干預學術權力,利用直接干預或政策制定的方法影響學術權力,強行將學術部門和個人控制在行政管理之下。將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關系錯位或顛倒。由于行政權力的過度膨脹,往往導致學術權力得不到正常的發揮。在高校治理中,主要由行政權力部門掌握著學校主要領導的任免權,并且由行政部門規定和布置教師應當完成的教學及科研任務。這就導致了學術權力依附于行政權力、學者聽從官員的現象,即導致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上的上下級關系。這種關系長此以往必然會阻礙行政的服務宗旨和學術發展、科研進步,使高校教師沒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或科研上面。對高校教師的考評,一方面要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同時為了職稱評定等還要完成一定的數量、主持相應級別的課題,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催生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

 

隨著高等院校改革、升級大潮如火如荼地開展,黑龍江省在2010年前后也有一大批高校從專科升為本科或從“學院”更名為“大學”,隨著招生的擴大也導致了學校行政機構設置的增加和管理人員的擴充。院校升級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高等教育的進步與提升,但是行政機構的膨脹與行政權力的過于強大使得本該服務于教學與科研的機構相比于教學規則更傾向于政治規則,使高校主體的師生 享受不到行政機構的服務,這嚴重地限制了高校學術的發展,本該是“凈土”的校園也充滿了“官氣”。

 

4 “管辦評分離”對提高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啟示

 

要實現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需要促進高校管理理念和體制、大學辦學模式和教育評價三個方面協調發展,并發揮高校管理理念和體制的主導作用,使其轉變為一種管理能力的提高,進而促進公眾社會評價辦學的能力。結合當下黑龍江省高教治理能力的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管辦評分離”的含義,并將其運用到提升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工作中來。

 

首先,開創高等教育新格局,重構大學新型關系。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基本問題是正確處理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關系,推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應該明確政府與社會的職能權限,構建政府、高校和社會共同治理高等教育公共事務的新格局,即政府應主動向其他兩個主體放權。同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形成行業評價評判標準,逐步建立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基本原則,建立開放、多元、立體的高質量評價機構與監督體系。第三方評估機構的獨立性能夠不斷提高其對高校監測的科學性、專業性和社會公信力,完善治理監督機制。此外,以政府為引導,充分調動學校和社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步形成政府宏觀管理,社會有效參與、學校自主辦學的教育新體制,各司其職,最終形成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新型辦學模式。

 

其次,建立中介組織體系,緩沖政府與大學關系。在黑龍江省,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在社會參與機制和中介組織建設方面有所推進,但要改變當地政府與大學之間過于直接的關系,中介組織體系建設還需推進,需要加大政府對中介組織體系建設的扶持,很多規章制度尚待建立。中介組織的存在不僅緩沖了政府對高校的直接作用,還為大學訴求的表達和大學自治提供一定的空間,在政府與大學之間構建了充足的緩沖地帶。除此之外,加強政府與中介組織的合作,也有助于提升政府對社會發展的掌握能力,并增強社會組織能力,這將有助于未來黑龍江省高等教育長遠發展和實力的提升。

 

第三,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平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大學章程的制定標志著大學內部治理正規化的開端,但還不能說從此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間權重的確立,或學術權力已經在兩者博弈之前已經占有主導地位。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是要幫助學術權力在大學治理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提升學術水平在大學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推動大學的發展。理順兩者之間的關系,減少大學行政化的色彩,增進大學與政府、大學與社會之間的信任和互利,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大學的實力水平和內部治理能力,也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

 

第四,多種治理手段和治理工具相結合,垂直治理和水平治理相結合。與其他地區相比,黑龍江省的高等教育的垂直治理水平較高,垂直治理的分權已經較為細化。在水平治理方面,雖然條塊治理解決了一部分垂直治理當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對多中心治理方式的重視還不夠,社會、學校或個人的發生得不到重視,政策研究機構提出的建議未予采納,導致其在指導大學如何更好運轉方面的作用也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毫無疑問,未來黑龍江省在提高高校治理能力建設方面需要充分發揮多種治理方式,并使用更多的治理工具運用到提高高校治理能力的工作中來。

 

第五,借助信息技術的發展,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理念的實現需要科學技術的做保障,比如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大規模多元化的管理、大學對內部資源的分配、復雜的財政制度、審計制度、研究評估制度等等,這些都依賴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的流通。在黑龍江省,雖然應用于高等教育中的技術不斷發展,信息公開制度初露苗頭,但還無法滿足對復雜的高等教育體系進行治理的需要,推動信息技術發展、建設完備的信息公開制度將成為未來高等教育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綜上所述,只有完善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建設,加大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力度,才能實現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個改革的行進過程中,需要調動校內外各相關利益和行為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鼓勵高校辦學的自主性、發掘第三方評估機構的潛在作用,并使之相互協調。與此同時,不斷完善機制,推動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建設,進而將高等教育改革的構想轉化為現實,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第5篇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思想 思想性

論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學各個環節的個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種原因而并未充分彰顯,明確并落實思想性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深化和實效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現

“思想”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其含義有所不同。如,哲學論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對于感覺、印象的一種認識成果,屬于理性認識,有時也可指一種理論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學中的“思想”則指的是思想意識,涵蓋了意識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側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為、態度的主觀觀念、主觀意識、主觀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特點的范疇[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觀念為涵載,強調思辨而非經驗,價值主導而非價值中立,承載著價值判斷、倫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屬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著充分的表現。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目標

在學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學明顯不同,其目標是直接而明確的培育某種觀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人格及行為實踐等方面達到預想結果。而其他學科的取向是知識性或稱做學術性的,不直接涉及與知識相關的觀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學盡管作為一個學科也有自己的學術性特征,但其最終取向卻不是傳承和增進知識形態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而是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觀念水平。

2.思想、觀念性教育主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無一例外都是觀念教育,觀念教育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也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素和結構。思想政治理論課以觀念教育為內容取向,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這當然不等于說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進行觀念上的說教,但卻明確了一點,即要圍繞觀念教育選擇有效的載體和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觀念培育的目標。而知識性的內容則必須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簡單的知識和學術傳承。另外,與課程緊密相關的多種靈活多樣的載體和形式,如社會實踐活動,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須注意,這些載體和形式的運用必須以思想觀念的培養為主導,做到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評價標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評價標準是思想性的,強調課程對受教育者主觀思想觀念的改進和提升,具體來說就是在促進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以為理論指導和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方面所達到的效果。這迥異于常見的學術性標準,后者注重對某學科領域的知識的掌握以及增進和積累。政治學和倫理學傳承和發展政治和倫理道德的知識體系,可能培養出政治學和倫理學學者,卻未必能培養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根本上說不是在傳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培養系統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的學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質有所提升。

二、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實現的認識誤區

1.泛政治性使思政課無法觸動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

所謂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學中過度強調課程的政治性,把教學簡化為政治說教的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說的階級性、意識形態性,其含義是說沒有超越階級和非階級的思想體系,其目標是要完成統治階級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卻不可以簡單地在本質層面展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的誤讀反倒會制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實現。表現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即通常所說的“上綱上線”,并且為了做到這一點,不惜牽強附會,甚至肆意歪曲。表現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學內容的構建中過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內容輕描淡寫。表現之三是在教學手段上進行輿論宣傳和政治說教,以宣傳口號代替理論的邏輯展開,把思想和理論教育演變成政治蠱惑和行動動員。這種“泛政治性”傾向最致命的缺點是沒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思想層面上,無法通過理論的透徹解讀來觸動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使受教育者堅定理論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相反,過度的政治渲染還會拉大思想和理論與受教育者的距離,阻滯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論水平。

2.學術依附性使思政課囿于知識積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謂學術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觀念培育而強化知識性、學術性積累的傾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術性還相當孱弱,學術地位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但學術性的追求必須是在對本學科的學術特性充分認識和把握的條件下來展開,且不可簡單套用其他學科的學術軌道。有的教師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做專業課進行教學,認為這樣的教學才有深度和力度,但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來看,這種所謂學術化風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上的一個誤區。從理論上說,追求教學的

學術性恰好用知識性掩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特有的思想性特征;從實踐上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對象大都是非該專業甚至都不是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生,從課程的數量和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能力等方面考慮,學生不可能完成對課程知識體系的充分把握和學術積累,遑論基于這一知識性積累而提升思想和觀念水平。

3.重理論環節而輕實踐環節使思想教育與現實脫節而缺乏實效

社會實踐和課堂教學一樣,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論和西方的教育理論都明確了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對成熟,自我意識強,情緒、情感豐富,并且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樂于獨立思考,具備了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通過社會實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時期。由于在社會實踐中接觸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而非書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學生們無法通過簡單的背誦、記憶完成任務,必須迫使自己作出認識和思考,這無疑是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的一種再好不過的途徑。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環節或者被忽視乃至名存實亡,或者雖有嚴格的社會實踐安排但卻缺失思想性的主導,甚至淪為變相的旅游。

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的對策

1.貫徹針對性、形象性、層遞性原則,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上的思想性

針對性是指課程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每個人即便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也都會形成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和看法,都會有自己的“原初思想”。當然,由于理論素養的缺乏,這種“原初思想”和我們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還有或大或小的差距。從這種差距出發,遴選并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體系,就很容易與學生的思想產生呼應,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體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論化,而要盡可能地形象生動,有感染力。這不只是要求運用視聽資料,更重要的是應盡可能地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選取那些學生日常經歷的,有深刻寓意的鮮活素材,結合這些素材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會因為與現實生活的結合而不再產生距離感,在潤物細無聲中達成目標。層遞性是指在課程內容的構建中遵循思想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使教學內容呈現出不同的層次并在時間上依次遞進,例如要把課程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在內容上作出調整和整合,以符合學生思想發生發展的實際,有利于學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有學術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術支撐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深厚基礎,但必須凸顯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術研究的獨有視角,是學術個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為目的的研究而非單純的理論研究。“合思想教育性”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學術研究的一個基本方向和獨特研究領域,能否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關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價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地位。其次,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研究以學術地位并加強其學術性研究。長期以來,教學方法的研究不被視為學術研究,在論文的分類上就有學術論文和教學論文之別,后者顯然沒有得到學術承認。這種觀念的形成與各專業學術研究在整個學術領域的強勢地位有關,它所強調的是學術積累而不是思想和觀念的教化。以觀念和思想教化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比任何其他學術領域都更重視教學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學術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為核心的學術評價標準。這對于本學科確立獨特的學術領域,凝聚和培育學術人才,提升在整個學術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3.突出思想性在整個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在社會實踐的準備階段,要使選題富有思想意義,與課堂理論教學有銜接,作出詳細、可行的實踐計劃并作必要的技術準備,以保證社會實踐的深度;在行動階段,要進行全時段的導引和監督,保證社會實踐的方向和力度;在最關鍵的總結階段,除了嚴格要求,更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創新社會實踐成果的形式,使學生的思想和觀念以最便捷的途徑、最大的容量表現出來,同時還要挖掘學生最深刻的內心感受。總之,思想性主導的社會實踐既要有“量”——使學生廣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學生的思想觀念獲得深度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第6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市政法工作會議精神和要求,以增強全體執法人員的法治思想意識、依法辦事能力,加強依法行政為主線,堅持處罰為輔、教育為主,疏導與整治相結合,民生與秩序相兼顧,“省標”與“民標”相統一,把握好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中各方利益的平衡,妥善處理化解好各種矛盾,著力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深化平安建設工作,維護社會穩定,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勝利召開。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促進綜治規范化建設

1.加強組織領導和考核。成立局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工作領導小組:

落實“一崗雙責”,明確分管領導和職能科室的綜治責任,健全綜治管理網絡體系;建立健全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考核機制,督促下屬單位和部門落實工作措施,加強城管系統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

2.明確工作目標措施。各單位要根據城管局2013年主要工作目標責任分解表和年初簽訂的綜治責任書要求,以本單位不發生不穩定事件和治安案件為基本目標,以強化社會服務管理,履行市容管理領域綜治社會職能為己任,以落實綜治工作責任目標為核心,制定落實責任制和完成控制指標的具體措施。

3.健全基礎臺帳。各單位要高度重視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臺帳管理,按照目標責任要求,分門別類建立健全綜治工作臺帳,上報綜治宣傳信息稿件,促進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基礎臺帳的規范化建設。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升依法治理意識和能力

以提高執法人員法治意識、思想水平,提升依法辦事能力為目標,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考核。除積極組織參加“周末課堂”、市法制辦培訓、城管局培訓外,努力協調好工作與學習矛盾,擠出時間開展培訓、考核。

1.實行“1+1+1”培訓機制。即全體執法人員每月集中培訓一次、全體協管員每月集中學習一次、全體人員每月第一個周三晚上學習一次。

2.開展“學法律、會說理、能辦案,爭當執法能手”主題活動。結合執法工作需要閱讀法律書籍,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執法實際,研討難題,提高執法效率和規范化水平;組織以城市管理方面爭議問題為辯題的辯論賽,增強思辨能力,認清城管工作的價值,樹立工作信心和自豪感;開展案例評比,展示執法成果,彌補不足,在全系統形成不斷學習,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人人爭當執法能手的良好局面。

3.嚴格執行考核、獎勵制度,保障學習培訓效果。對培訓內容進行理論考試;組織2次現場執法能力測試,檢驗執法實務能力。

(三)把握行業和社會發展規律,創新管理,力爭取得新效果

1.繼續完善“網格化管理”模式,將管理任務按區域劃分,市容管理和矛盾化解任務落實到人,加強責任心,提高工作效率。

2.堅持并完善“全程說理式執法”,在整個執法、管理過程中針對相對人和利害關系人可能產生的疑慮、不滿、矛盾及時剖析、解釋,力爭做到案結事了;選擇標的較大、關注度高、有潛在矛盾可能的案件進行回訪,充分聽取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增進理解,加強服務,確保執法實現管理目的,消除矛盾隱患。

3.依托指揮中心平臺和街面巡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進城管進鄉鎮、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深化平安創建工作。

4.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健全統一指揮、結構合理、反應靈敏、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完善應急工作預案,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強化教育培訓和實戰演練,提高危機防范和風險管理能力。

5.各單位要立足管理工作特點,把握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時代變化規律,引導社會參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積極研究創新切實可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促進公平公正,提高管理效能。

(四)加強排查,積極應對,有效化解矛盾和安全隱患

1.繼續落實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五步工作法”,健全定期排查與專項排查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全方位、多層次地排查,確保不留死角和盲點。

2.加強工作和對投訴辦理應答工作。維護好投訴舉報平臺,暢通訴求表達渠道。高度重視數字化平臺案件的處理和反饋,實現數字化平臺建設目標;對各網站、多媒體的投訴、舉報,要虛心傾聽,迅速辦理,真誠回應;對事項嚴格按規范辦理,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盡量避免反復、升級事項發生,并舉一反三,查找根源,從源頭控制新的矛盾產生。

3.加強安全生產管理。按照安全生產“一崗雙責”的要求,層層分解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加大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考核力度,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制度;全面提升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水平;建立安全隱患管理臺帳,抓實隱患排查治理,堅持安全例會和每月一次的“安全檢查日”活動,堅決杜絕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全力遏制較大生產安全事故,努力減少一般生產安全事故。

4.強化社會風險評估。對重大決策和較大的執法事項要預先做好社會穩定的風險評估和突況的應對預案,杜絕決策失誤或執法冒進導致危及穩定的事件發生。對違法建設的查處尤其是涉及拆遷的違建查處,要嚴格依法執法,充分做好各個階段的說理、解釋工作,在執行過程中嚴格按照法定程序保護好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合法利益,避免矛盾激化。

第7篇

2011年4月武漢市掀起了一場治庸行動,吸引了社會各方的關注。14個職能部門向社會做出了十大突出問題整改的公開承諾,涉及保障性住房建設、“黑的”非法營運、建筑工地“霸”等問題,承諾3個月見明顯成效,半年有根本性好轉。

11月22日至25日,武漢市對官員的“十個突出問題整改承諾”進行了一次集體檢測,借助直播的形式,開展“電視問政”。武漢市共計有16名官員參加,其中包括三位市委常委和一位副市長。問政人則為30名從武漢市各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及網上報名的市民代表。

武漢的“電視問政”,實際上就是治庸問責的延伸和拓展,它給“治庸問責”舉行了一場電視公考,是新時期“媒體問政”與“媒體參與”政府治理的新趨勢,在中國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型政府的倒逼力

武漢的“電視問政”,更廣義的說法是“媒體參與”或“媒體問政”,它凸顯了媒體的功能。媒體屬于立法、行政與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可以成為政府治理的有效監督力量,對政府治理形成強大壓力,從而幫助政府提升治理水平。

在媒體參與和媒體監督的影響下,政府治理的透明度由被動到主動,會無形中得以增強。政府為公眾承諾了什么,如何踐諾,兌現如何,群眾是否認可等一系列問題,都通過電視這一媒體直面公眾。正如武漢這次電視問政中,被城管局認定的“違章建筑”為何頑固屹立?通過政府驗收的房屋為何出現墻壁大面積脫落?出租車司機故意多繞路,欺壓外地人為何屢禁不止?一個個犀利的問題被拋給官員,有的官員稱“被問得汗直流”,正是這種“汗流浹背”促使政府重視承諾,讓政府官員強化誠信意識,既要“說到”,更要“做到”。

對于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者而言,這種電視問政的方式因為是直面公眾,且有記者暗訪的短片,報道的細節是參與節目的職能部門管理者所無法掌控和預見的,就如同“考生”(官員)面對“考官”并未知曉考官所出的考題是什么,所面臨的挑戰和質疑是什么。媒體的參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政府的責任意識與服務理念在輿論壓力和媒體監督下必然會得到強化。因此這種來自被管理者與被服務者的直接監督,可以為政府部門回應公眾提供一種常態化的倒逼機制和動力機制,會從一定程度上優化管理者的行為,從而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務的品質,有利于逐漸建立起一個責任型、回應型政府。

公民參與的推動力

武漢的“電視問政”,通過媒體的參與和監督,公民與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者面對面的溝通,既強化了公民的參與意識,有助于實現通過公民來治理的理念,也強化了公民的監督意識。

“電視問政”給更多的公民傳達著這樣一種訊息:即每一位公民作為公共權力的享有者之一,有權力監督政府治理的行為和政府服務的品質,有權力對政府進行問責,幫助政府提升治理的水平,改善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

與其他類型的公民參與形式相比較,“電視問政”為公眾提供了直接、寬泛、有效的行政參與和監督平臺,讓群眾的利益訴求得到有效回應。“電視問政”使公眾的話語權得以尊重和保障。對于政府承諾的各類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公眾可以詢問和監督落實情況,提出質詢,發表看法,對政府作為是否滿意直接表態。

正是這種公眾參與的推動力,強化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互動。

媒體與公民參與可以幫助政府及時掌握信息――對于公共服務品質的反饋和需求,改變以往政府與公民之間只是單方面的服務提供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關系,以電視為代表的媒體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其功能不只是為社會成員提供信息載體和傳播工具,更重要的是通過媒體的議程設置和話語表達,為公眾提供利益表達和維護的渠道,進而實現民意主張與政府決策的良性互動。

媒體凸現橋梁作用

武漢的“電視問政”將政府治理中的各類情況與信息以新聞的方式提供給公眾,并在“電視問政”的過程中加入媒體評論、媒體調查、媒體監督等各種再生信息,減少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對政府形象的公眾認知起到傳遞、解讀和引導作用。

另一方面,媒體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者和公眾代言人,將公眾對政府工作的質詢、意見和建議加以表達和傳播,借“媒體問政”的平臺實現公民問政,在監督政府工作的基礎上,幫助公眾完成對政府形象的再認知過程。

因此,“電視問政”是從媒體自身所擔當的社會責任出發,將公眾利益的維護與發展作為訴求目標,保障政府傳播意愿與公眾知情、表達、監督意愿之間的充分溝通,使傳播互動過程成為重塑政府形象、維護公眾利益的有效路徑。

在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形象傳播已成為公眾主動傳播參與的過程,媒體的橋梁作用比以往更加突出,電視問政也是維護公眾話語權的主要平臺之一;除了為政府和公眾提供話語表達的技術平臺之外,其媒體組織自身的價值也進一步得到凸顯,對引領社會價值取向和公眾價值判斷往往起著潛移默化的決定性影響。

電視問政需要制度化

誠然,武漢的“電視問政”確實發揮了一定的積極效應。政府官員現場解答公民的問題,現場受理,當場回應,并承諾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予以解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府力圖提升治理水平的信心與意識。但是,這種問政形式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的地方,比如參與者的代表性問題,比如“電視問政”是否存在“作秀效應”。

“電視問政”中因為參與的公民數量有限,所以并不能完全代表公民的意見,甚至有時無法代表大多數人的觀點。“電視問政”中所涉及的問題往往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政府治理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拿出來通過電視或“媒體問政”的路徑予以解決的,畢竟是少而又少,而且很多被“媒體問政”的領域都是進行過精挑細選,換言之,還是比較有代表性、典型性甚至是特殊性的,是可以解決的。至于公民意見比較大,矛盾與沖突比較多的公共服務領域,至少目前完全寄托于電視傳媒是無法全覆蓋的。尤其是政府基層的治理與服務――如街道、居委與村委等層面,每天直接為公民提供服務,且涉及到公民切身利益的領域,目前尚無法像武漢那樣通過每年一次的電視問政來予以解決。

如何將電視問成公民常態化的參政與問政,如何把政府治理從做給媒體看到做給公民看,從對媒體負責到對公民負責的轉變,如何實現從治理到服務的轉變,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問題。

“電視問政”或者“媒體問政”需要通過制度化建構,且政府部門若敢于直面媒體、直面公眾,敢于自我解剖,自己揭短,敢于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則無疑會增加媒體監督與公眾參與的熱情。

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透露,“兩會”結束后,武漢市委、市政府將再次向社會征求最需要解決的10個問題,并要求有關部門主要領導公開承諾。他表示,去年的“電視問政”取得良好反響,2012年還將繼續推進,并將加大頻率,初步確定為每半年舉行一次。“‘電視問政’并不是簡單地作個報告,而是讓暗訪組從市民、旅客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實際上是要通過這種形式將廣大干部置于人民監督之下。”

第8篇

關鍵詞:社會資本;政府質量;市場化程度;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15)12-0045-08

當下中國環境形勢日趨嚴峻和環境風險積聚增長,探尋有效的環境公共治理模式成為解決當下中國環境問題癥結的關鍵“藥方”[1]。國外的理論研究已經指出社會資本在環境治理中能夠“擔當大任”,事實上,由社會資本所驅動的社區治理、民間治理等自發式環境集體行動在國外早已盛行,并產生了極為明顯的效果。但是,在中國,相應的環境集體行動數量少、規模小、影響微乎其微,反倒是一系列的環境倒逼了政府環境治理行為和模式。進一步來看,近年來各地區環境群體性抗議事件成急劇增長態勢,但是從實際的效果來看,有的群體性抗議事件催生了政府逐步的改善環境治理方式,有效的提升了環境治理績效;而有的群體性抗議事件逐漸的演變成沖突性,在威脅社會穩定的同時,反而并沒有及時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那么,這背后差異的原因又是什么?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講,中國的社會資本到底有多少、是否能夠影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環境治理,其背后的影響機制是什么?本文以中國日趨加劇和受關注的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從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視角,探討中國語境下社會資本是如何影響到環境治理的

,提出并驗證社會資本制度環境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關系的基本假說,并提出以社會資本機制促進環境治理的相關建議。

1研究基礎與邏輯起點

1.1社會資本界定及其度量

社會資本概念及其研究范式的提出是當今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領域內容和方法上的重要突破,社會資本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一起構建了新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理論模型,并廣泛地滲透到增長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環境資源經濟學等各個學科分支當中。基于對以往研究的回顧和總結[2-5],社會資本不外乎包括四種形式:一是信任關系;二是互惠與交換;三是共同規則、準則和認同;四是溝通、網絡與組織。

社會資本并不像實物資本那么容易發現、看出及測定[6],對于局外人而言實物資本的存在是顯而易見的,相比之下,社會資本幾乎是完全不可見的,除非認真努力地去調查人們用以組織自己的方法及那些指導其行為的權力義務。

1.2社會資本、制度環境與環境治理

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社會資本對增長、公平、貧困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重要影響[7]。許多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污染都可以被稱之為大規模的集體行動困境[8]。盡管環境集體行動迫切需要,但是并不會自發對環境公共產品需求做出響應。之前的研究已經指出有兩類因素在集體行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好的制度和高水平的社會資本。事實上許多好制度可能屬于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受到社會資本的影響。在環境治理中,社會資本可以通過共享信息、協調行動和集體決策三種機制影響到環境治理行為的交易成本,進而決定著環境治理集體行動的成敗。這三類機制在個體、社區、地區和國家層面均能夠發揮相應的作用。

在共享信息上,在環境治理過程中,信息的豐裕程度和對稱程度決定著環境集體行動能否實施和成功完成[9]。環境集體行動的參與主體往往會根據所掌握的信息程度來選擇行動的策略,一旦缺乏必要的信息或者知曉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其參與環境集體行動的概率將會大大降低,而且作為一項策略互動行為,還將蔓延式的影響到其他參與者的決策。溝通、網絡和組織通常可以有效的傳播信息、擴大信息的覆蓋面,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大大提高環境集體行動的可能性。在協調行動上,在環境集體行動的過程中,行為主體并不會根據事先所設定的程序按部就班的參與行動,而是會在參與過程中根據信息的變化來不斷的調整集體行動策略,不可避免的是在調整的過程中利益沖突會不斷的涌現,此時,如果社會資本相對充足,比如擁有較強的信任關系、互惠機制以及公平有效的“游戲規則”,參與者之間沖突的可能性不僅會自發的降低,而且還會在其他社會資本的“干預”下得到進一步的緩解。在集體決策上,集體決策是公共物品供給和市場外部性管理的必要條件,環境集體行動可以被看作是一個不斷集體決策的過程,集體決策的過程往往也是意見達成一致的過程,意見一致的過程不僅受到決策規則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決策主體信任、互惠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認為,信任關系、互惠、社會準則和溝通網絡組織等社會資本都能夠直接的影響到環境治理行為及其績效。

假說1:總體上看,社會資本有利于環境治理。

1.3制度環境(政府和市場)和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

一個地區的社會資本越多并不總是意味其收益就越大,社會資本本身還存在著一個最優區間或者水平,社會資本必須與所處(依賴)的制度環境相契合。在現有的研究中,絕大多數將社會資本看作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從當今社會制度文明和法制建設的角度來看,社會資本中還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要素在其中。如社會關系往往與政治權力結合起來,形成政治上的裙帶關系,在中國特有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中,社會關系網絡往往會嵌入到政治治理的等級結構中,使得私人權利與公共權力相結合,并進一步加劇腐敗和不平等,繼而影響到社會一般的信任水平[10]。不可否定的是,其中一些要素在制度不健全的歷史時期中替代性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好比是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條件下所能夠發揮的作用。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各地區環境結果迥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在地區社會資本過度或者社會資本不足所造成,如由于社會信任水平的下降、互惠機制的缺乏以及社會組織網絡(互聯網絡)的推波助瀾(惡意傳播謠言、網絡大V),打破一種和平式的抗議訴求,直接演變為群體性沖突或者加劇群體間的不信任,非但沒有解決環境問題,反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進一步惡化了原有的社會資本基礎。因此,我們提出第2個假說:

假說2: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之間可能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并不是社會資本越高、環境治理的效果越好,環境資本存在著一個適度水平;

推而廣之,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的影響不僅受制于其自身的社會資本水平,而且還會受到所在地區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的影響。一方面,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影響甚至決定著社會資本的水平,較高的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有利于培育社會資本,抑制社會資本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影響著社會資本的環境效應,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的影響必須依托于所處的環境,政府環境和市場環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然,需要指出的,政府質量和市場程度可以直接的影響和作用到環境治理,本文所探討的重點是這兩類因素如何影響到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

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往往能夠有效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民營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產品和要素市場相對發展、中介組織和法律相對健全[11],這些都有利于培育、形成和積累社會資本。在公共服務水平更高的地區,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相對較高、社會鴻溝相對較小、社會凝聚力較高、社會環境相對優越,公共服務還可以通過影響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積累而促進社會資本的形成與發展[12]。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當下中國少部分地區的環境上升為社會沖突還與所在地區的市場化程度和政府質量密切相關,尤其是后者,由于政府效率低下、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和不均等,再加之與公眾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機制和信息傳遞機制,會進一步加劇社會資本不足或過度所帶來的各類弊端。對此,我們提出假說3:

假說3: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的影響受制于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政府質量越高,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越大;市場化程度越高,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亦越大。

2社會資本測度

2.1度量方法:MIMIC模型

MIMIC模型的特性在于同時具有因的指標(cause indicators)與果的指標(effect indicators)。因的指標在SEM中即為外因潛在變量的測量指標,果的指標為內因潛在變量的測量指標,該模型可以得到所有因的指標和果的指標對潛在變量的影響程度。

MIMIC模型的結構決定了可測變量的選取將直接影響著社會資本測度的準確性與可靠性。MIMIC模型本身只是提供了一個在合理選取指標變量之后測度社會資本的有效手段,至于如何選取指標變量更多的要依賴于社會資本理論形成和變化原因以及社會資本的綜合影響,而且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歷史、文化、地理、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使得指標的選取還必須立足于樣本地區的實際。現有研究已經指出社會互動、文化傳統、社會現代化轉型、第三部門和政府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影響[13]。對此,我們選取了如下指標分別作為社會資本潛在變量的原因變量與指標變量,將12個指標分為四類:選擇營商環境、全球化、收入差距來度量信任關系,使用就業狀況、財政福利來度量互惠,利用財政風險和契約狀況反映社會準則、規則和約束,選擇社會服務、社會組織、社會流通、信息共享和社會溝通來表示溝通、網絡與組織。

2.2數據與測度結果

本文將社會資本作為隱變量,并充分考慮影響社會資本的原因,如全球化、收入差距、就業狀況、財政福利、財政風險、社會組織和社會溝通等因素;并以營商環境、契約狀況、社會服務、社會流通和社會共享作為指標變量,建立MIMIC模型,來測算社會資本的相對規模。

我們首先考慮一個封閉經濟中的社會資本,從模型的最一般形式切入(不納入全球化因素),逐步剔除統計不顯著的指標變量和原因變量,根據卡方檢驗得到的概率值,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調整后的擬合優度(AGFI)、標準化殘差均方根(SRMR)等檢驗值,綜合考慮并確定模型,并根據增刪變量來調整模型的擬合度,選出最適變量結構。根據原因變量的估計系數,我們進一步計算得到18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004-2011年的社會資本,由于我們主要測算所在地區社會資本相對總量,宏觀層面的社會資本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穩定性,本文無意測算社會資本的人均水平。

從2004-2011年,全國平均社會資本分別為0.017 675,0.017 261,0.017 551,0.018 018,0.019 496,0.022 297,0.025 436和0.029 265,呈現出較穩定的上升趨勢,從地區分布來看,東部地區的社會資本總量最高,西部地區其次,中部地區最后。

3模型、變量和數據

3.1模型設置與變量選擇

在借鑒Hari et al.[14]和Papyrakis[15]等跨國和分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了社會資本的平方項,觀察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是否存在著非線性關系。構建如下的基本模型:

其中,被解釋變量EPI表示環境治理績效指數,考慮到環境治理績效的綜合性,在參照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主要從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以及生態環境三個角度進行合成,具體包括環境污染指數(PI)、污染治理指數(PCI)和綠化指數(GI), 其中污染排放由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人均SO2排放量和人均工業煙塵排放量構成,污染治理指標則由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SO2硫去除率、工業煙塵去除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環境治理投資等7個二級指標構成,綠化指數則由綠化率表征。采用主成分方法合成環境治理績效指數,首先對各項二級指標分別作標準化處理,然后逐級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為各個二級指標賦予相應的權重,分別得到污染排放指數(倒數化處理)、污染處理指數和綠化指數,最后再次采用主成分方法為上述三個指數賦予相應的權重,最終得到環境治理績效指數。

社會資本(SCI)為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社會資本還可以分解為社會信任關系(ST),社會互惠(SM),社會準則規則和約束(SN),以及社會溝通、網絡和社會組織(SCM)四類,社會信任關系、社會互惠,社會準則、規則和約束以及社會溝通、網絡和社會組織同樣采用主成分方法測算得到。X為引入到模型中的其他控制變量所組成的向量集,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人口密度、教育和對外開放以及氣溫和降雨。為了進一步考察社會資本所處的制度環境對其環境治理效應的影響,本文的實證策略做如下安排:

在模型(1)的基礎上引入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兩個指標,得到:

本文中,按照各地區2004-2011年平均政府質量指數和平均市場化程度指數將186個城市劃分為政府質量較高地區和政府質量較低地區、市場化較高地區和市場化較低地區。但是簡單的按照自變量的相關標準對樣本進行分組,難以準確的反映各種門檻變量對差異的影響。在非線性計量經濟模型發展的背景下,新發展出一種新的門限面板回歸模型(threshold-old panel regression,TPR),該方法針對上述兩種分組方法的局限性進行了改進,不需要給定非線性方程的形式,門檻值及其個數完全由樣本數據內生決定,同時提供了一個漸進分布理論來建立待估計參數的置信區間,運用Bootstrap方法來估計門檻值的統計顯著性。

對于政府質量指數的度量,本文借鑒了現有文獻的做法并考慮到地級市層面數據的可得性,主要從稅收負擔、公共品供給和產權保護3個維度來刻畫地級市政府質量[16],用本年應交增值稅/(本年應交增值稅+利潤總額)來度量所在地區的稅收負擔,使用文化、醫療衛生和教育事業來反映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品,并以產權保護作為地方政府所履行的職能。在市場化程度指數的度量上,使用民營化、特定行業就業和市場化指數來進行度量,民營化用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就業人數占總人口比重度量,特定行業主要是指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行業,最后我們使用了樊綱[11]所提供的分省市場化指數,并假定一個省內部各地級市共享該省的市場化指數。

3.2考慮內生問題的穩健性檢驗與方法選擇

在關注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時,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模型本身所存在的內生性風險。在系統GMM方法中還將引入上述部分論證的外生工具變量共同組成工具變量集合。一方面,我們需要根據Sargan檢驗和差分誤差項的序列相關檢驗來判斷工具變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進一步選擇Wind-meiger所提出的改進的有限樣本標準差估計實現對兩步估計標準誤的糾正,使SYS-GMM的兩步穩健估計比一般估計更為有效。再加之SYS-GMM方法比較適用于時間跨度小而截面單位較多的面板數據,本文所選擇的8年186個城市的面板數據恰好符合其特性。

3.3數據樣本

本文選取了口徑更為穩定一致的2004-2011年為研究的時間區間和其中的186座城市,共計得到1488個觀察樣本,原始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樊綱編輯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

4實證結果匯報

4.1基本結果

4.1.1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

表1匯報的靜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固定效應方法的回歸結果。與假設1預期完全一致,社會資本可以有效的改善環境治理、提升環境治理水平和績效。具體說來,表1的模型(1)和模型(2)報告的是社會資本對環境污染影響的回歸結果,社會資本與環境污染的關系顯著為負,當社會資本水平每提高1%時,環境污染可能會降低0.28%,當引入社會資本平方項后發現,二次項系數為正,說明社會資本與環境污染之間可能會存在著U型關系,社會資本的拐點值為0.074 2,當社會資本沒有超過0.074 2時,社會資本可以有效的抑制污染,當跨過該拐點后,社會資本對環境污染的抑制作用會趨近于零并可能還會加劇環境污染。模型(3)和(4)報告的是社會資本與污染處理關系的回歸結果,我們發現,社會資本一次項系數為正,二次項系數為負,這表明,在一定的社會資本水平范圍內,社會資本可以有效的激勵和促進污染治理,社會資本與污染治理之間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倒U型關系,社會資本的拐點值為0.078 8,即過度的社會資本可能并不利于環境污染治理。模型(5)和(6)顯示的是社會資本與城市綠化之間的關系,依然發現,社會資本與城市綠化指數之間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倒U型關系,社會資本拐點值為0.133,明顯高于環境污染和污染處理回歸中的社會資本拐點,這表明,社會資本在城市生態綠化方面可以發揮相對更為重要的作用。最后,在上述三類環境指標的基礎上合成得到環境治理績效指數,如模型(7)和(8)所示,社會資本可以有效的通過降低環境污染、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和生態環境建設來實現環境治理績效的提升,當社會資本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時,環境治理績效指數會顯著的提高0.538 2%,引入社會資本二次項后,其系數為負,雖然不顯著,但是通過前面三個指標的綜合判斷,可以認為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倒U型關系,社會資本的拐點為0.054 8。

4.1.2不同類型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

進一步將社會資本分解為社會信任關系,社會互惠,社會準則、規則和約束,社會溝通、網絡和組織,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基礎上,考察各類形式的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及其差異,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我們發現,四種類型的社會資本在不同的顯著性水平上促進了環境治理績效的提升,具體說來,當四種類型的社會資本均提高1個百分點時,環境治理績效分別提升0.26%、0.19%、0.21%和0.57%,單純的從社會資本的內部構成來看,相比較社會互惠和社會準則規則約束而言,社會溝通、網絡和組織以及社會信任關系對環境治理績效的促進作用更大。不同類型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類型社會資本的特征及其與環境公共事務的耦合度所決定。

4.2社會資本、制度環境與環境治理

首先在原有基準模型的基礎上引入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指數兩個因素,發現(如有需要,回歸結果作者可提供,下同),社會資本系數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但依然顯著為正,同時還發現,社會資本的二次項系數顯著為負,這表明,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依然呈現出倒U型關系,與原有基準模型略有不同的是,社會資本的拐點值進一步增加,達到0.062 1,這似乎表明,政府質量因素和市場化程度因素可以有效的延緩社會資本拐點的到來,進一步延長最優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的區間和范圍。與社會資本類似,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均存在著倒U型關系,分別引入了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的平方項,發現,二次型系數均為負,這意味著,單純依靠政府機制、市場機制或社會機制,都難以獨立有效的推進環境治理,任何一種機制作用的發揮都有賴于另外兩種機制所提供的條件,尤其對社會資本而言,更依賴與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所提供的環境,這是由社會機制所處的相對較弱的地位所決定的。

為了進一步準確的判斷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是否會受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將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分別依次設定為門限變量,通過觀察門限值上下樣本的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影響的差異,來更為貼切的反映制度環境的影響。首先,我們進行門檻效果檢驗來確定門檻個數。我們依次設置了不存在門檻、一個門檻和兩個門檻進行估計,得到F統計值和采用Bootsrap方法得到的P值,結果發現,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變量的單一門檻均通過1%顯著性檢驗,而在雙重門檻檢驗中,兩項門檻變量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存在著單一門檻效應。接下來進一步確定具體的門檻值,根據門限回歸的結果,我們發現,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的門檻值分別為0.196和0.215,具體說來,當政府質量低于0.196時,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094,而當政府質量跨過0.196時,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系數則上升到0.189,增加了1倍;當市場化程度低于0.215時,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114,當市場化程度高于0.215時,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率績效的影響系數則穩步增加到0.153。這表明,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確實是影響到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的重要因素。在此,我們還進一步比較了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作用于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程度的差異,根據前文的統計分析發現,平均政府質量指數為0.278,平均市場化程度指數為0.244,并且政府質量的核密度分布相較于市場化程度明顯右移,但是盡管如此,政府質量的門檻值依然低于市場化程度的門檻值,這似乎說明,改善政府質量所帶來的社會資本邊際環境治理效應更高。在進行門限回歸之前,我們還進一步按照各地區平均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將樣本分為兩等分,即政府質量較高地區和政府質量較低地區、市場化程度較高地區和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并進一步比較了四類地區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盡管四類地區的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均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倒U型關系,但是政府質量較高地區的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系數明顯大于政府質量較低地區,且兩地區的社會資本拐點分別為0.108和0.054;市場化程度較高地區的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績效的影響系數明顯大于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且兩地區的社會資本拐點分別為0.098和0.056。

4.3穩健性檢驗

4.3.1引入工具變量

考慮到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我們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的工具變量并采用考慮動態效應的系統GMM方法進行估計,結論與前文結論基本一致。

通過上述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到社會資本的拐點值,接下來有必要、也有可能進一步找到相對于環境治理率績效的社會資本相對不足地區、社會資本相對適度地區和社會相對過度地區。所測算的拐點值為0.062和0.077,分別將其作為社會資本相對不足地區和相對適度地區、相對適度地區與相對過度地區的劃分標準。選擇這兩個值,主要是基于這兩個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且都控制了制度環境變量的影響,同時部分的考慮了內生性問題。從年均比重來看,社會資本相對不足地區占到85.15%,社會資本相對適度地區和社會資本相對過度地區的比重僅為7.39%和7.46%,在環境治理上,絕大部分城市面臨著社會機制不全的困境,而目前中國環境治理困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社會資本不足起著重要“作用”,比如公眾參與環保行動目前仍處于傳統模式階段,這是一種非常有限的末端參與。社會資本分布的趨勢來看,社會資本相對不足城市的數量和比重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這類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社會資本相對適度城市的數量和比重則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上升趨勢。針對社會資本不同類型地區而言,各自側重點和關注點應該有所差異,對于社會資本相對不足的中西部地區而言,重點應該放在努力增加社會資本上,最大限度發揮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社會資本相對適度的東部中等城市,應該同時兼顧社會資本和其他制度因素的同步推進,通過完善制度環境進一步拓展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的區間范圍;對于社會資本相對過度的地區而言,應該將重點放在制度環境的改進上,在短期內,這一地區社會資本的容量和環境治理效應已經到了瓶頸期,現有的制度環境難以滿足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發揮的需要,因此,進一步通過制度創新,在更高的政府制度水平和市場化程度上實現與社會資本有機對接。可以解釋的是,東中西部地區同時出現環境的內在機制是存在差異的,中西部地區更主要源于社會資本的不足,即社會群體間尤其是公眾與企業和政府間缺乏足夠的信任,再加之溝通機制不暢,企業缺乏履行環境社會責任的社會規范和約束機制,使得這些地區的出現;而東部地區環境出現則可能是社會資本相對過度尤其是所處的制度環境難以滿足社會資本的“需要”所引發,以廈門PX項目事件和啟東事件為例,兩地區均處于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兩類事件均是由上馬環境污染項目所引起的,由于兩地區社會資本相對充分,使得社會公眾在污染危害尚未嚴重發生之前就采取相應的集體行動進行反饋,如廈門PX項目建成之初,105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合簽名“關于廈門滄海PX項目遷址的提案”,但并未引起足夠重視,之后隨著事態的蔓延以及公眾急速關注,當地政府較為迅速的開啟多輪座談溝通,進行了二次環評、公眾投票和項目遷址,最后以平穩方式解決了這一危機;而啟東事件自始至終,當地政府并未充分重視,而民眾的利益訴求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反而在集聚和反彈,直至最后演變為大規模。這兩起事件恰恰說明:社會資本水平并不是越大越好,特別是當所處的制度環境尤其是政府部門難以滿足社會資本的“需求”時,社會資本反而會引致環境治理的低效;但是如果政府部門努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自身的運行效率,引導和溝通機制順暢,那么即使社會資本水平相對較高,反而會更有利于提升環境治理績效。

4.3.2更換樣本與指標

為了進一步證明本文結論的可靠性,根據數據的可得性和適用性,我們在已有的186座樣本城市中,篩選出93座城市,篩選標準是這些城市均列入環境保護部公布PM10、SO2、NO2數據的113個大中城市中,同時將樣本的因變量替換成PM10、SO2、NO2變量,來考察社會資本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分別采用門限回歸、考慮工具變量的SYS-GMM方法進行檢驗,時間區間為2004-2010年,得到的結論與前文基本一致。

5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提出了社會資本、制度環境與環境治理績效之間關系的三個基本假說,我們研究發現:社會資本總體上有利于環境治理,尤以社會信任和社會溝通(網絡和組織)的效應最為明顯;社會資本與環境治理之間呈現倒U型的非線性關系,社會資本存在著一個適度水平;社會資本對環境治理的影響受制于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兩種因素,政府質量和市場化程度越高,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越大,同時,改善政府質量所帶來的社會資本邊際環境治理效應更高;從年均比重來看,社會資本相對不足地區占到85.15%,社會資本相對適度地區和社會資本相對過度地區的比重僅為7.39%和7.46%,目前中國環境治理困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絕大部分城市面臨著社會資本不足所導致的社會機制不全的困境。

本文結論對現階段中國環境治理機制的設計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一是重視社會機制尤其是社會資本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的作用,持續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縮小收入差距、提升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以及積極推動社會組織發展,對于積累社會資本、發揮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具有重要意義;二是重視制度環境在形塑和提升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中的作用,良好的政府質量和較高的市場化程度可以強化社會資本的環境治理效應,拓展和延伸社會資本環境治理效應的廣度和深度;三是重視社會資本與制度環境的匹配與銜接。對社會資本不同類型地區而言,各自側重點和關注點應該有所差異,對于社會資本相對不足的中西部地區而言,重點應該放在努力增加社會資本上,社會資本相對適度的東部中等城市,應該同時兼顧社會資本和其他制度因素的同步推進,對于社會資本相對過度的地區而言,應該將重點放在制度環境的改進上。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亞洲開發銀行.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2-5.[Asian Development Bank.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utur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nalysis [M].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12:2-5.]

[2]Putnam R D.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Journal of Democracy, 1995, 6 (1): 65-78.

[3]Coleman J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39-244.

[4]Francis 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Global Economy[J].Foreign Affairs,1995,74 (5): 9-103.

[5]Stiglitz J. Capital Market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stability [J].World Development, 2000, 28 (6): 1075-1086.

[6]Ostrom E, Gardner R, Walker J. Rules, Games, and Common Pool Resources [J].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24-43.

[7]Grootaert C. Social Capital, Household Welfare and Poverty in Indonesia: Local Level Institutions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Environmentally and Soci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148, 1999: 34-59.

[8]Duit A, Galaz V, Eckerberg K, et al. Governance, Complexity, and Resilienc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 20(3): 363-368.

[9]Tsa T.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Regional Waste Recycling [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8,16 (1):44-55.

[10]陸銘, 李爽. 社會資本、非正式制度與經濟發展[J]. 管理世界, 2008, (9):161-165.[ Lu Ming, Li Shuang. Social Capital, the Informal Syst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Management World, 2008, (9): 161-165.]

[11]樊綱, 王小魯, 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23-45. [Fan Gang, Wang Xiaolu, Zhu Hengpeng. China’s Market-oriented Index: Regions in Relative Process Report 2011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1: 23-45.]

[12]遲福林.公平與可持續:未來十年的中國追求[J].經濟體制改革, 2012, (2):5-7. [Chi Fulin.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Next Decade China’s Pursuit [J]. Economic Reform, 2012, (2): 5-7.]

[13]Jones N, Clark J R A. Social Capital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Coastal Areas: A Review of Current Debat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3,80(4): 12-19.

[14]Dulal H B, Foa R, Knowles S. Social Capital and Cross-Countr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2011,20(2):121-144.

[15]Papyrakis 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Socially Fragmented Countries [J]. Environmental Resource Economics,2013,55(1):119C140.

[16]陳剛, 李樹. 政府如何能夠讓人幸福?[J]. 管理世界, 2012, (8):55-67.[Chen Gang, Li Shu. How the Government Can Make People Happy [J]. Management World, 2012, (8): 55-67.]

AbstractThe extent to which social capital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polic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Increasing evidences suggest that social capital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or growth, justice, pover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environmental issues as the study object,puts forward three basic hypothe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adopts structural equation of MIMIC method to estimate the social capital level of more than 1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t the macro level from 2004 to 2011,and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to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and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system heterogene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social capital is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capital exerts the most obvious effects to social trust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dilemma. Most of the cities are facing social mechanisms of social capital shortage caused by incomplete plight. It’s not true that the greater the social capital level the better it is; especially whe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will lead to the in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f governments make effort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 and their operation efficiency, guiding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re open,

and it is matched with social capital,it will be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mechanisms, especially to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xert the role of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mechanisms in shap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promote cohesion and matching of social capital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Different focuses should var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gions in term of social capital.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 that is comparatively short of social capit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creasing social capital.

Mediumsized cities in eastern region with relatively moderate social capital

should both consider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apital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factors.

第9篇

【關鍵詞】教師;素質;提升;途徑

一、全面發展 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想提高自身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努力成為綜合性人才。在教學方法、思維方式、理論水平等多方面都應該符合當代學生的特點,了解必要的多學科知識,習慣多學科專業思維。并能夠通過強大的表達能力將這些方面的能力表達出來,與學生產生共鳴,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知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

(一)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途徑

教師專業技能包括講課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激勵能力、教材向教學轉化能力、駕馭課堂能力。身為教師,擁有高水平的教師專業技能是教師的立命之本,教師只有提高專業技能,才能清晰透徹的講授課程內容,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傳遞給學生。要想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技能,要從一下幾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高校應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制定專門的培養計劃與培養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主管院(系)應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師專業技能培養計劃,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具備的教師專業技能和應該達到的教學水平。

其次,建立相應的教學質量督察體系,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管理。教學督導部門應該以隨機聽課、教學常規檢查等方式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做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專業技能。

最后,為了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技能的提高,學校、院(系)應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不同水平的教師,課酬、津貼、任務量都要有所差異。并適時舉辦教師專業技能大賽,對表現優異者給予適當物質和精神獎勵,并以此作為晉級、晉職的考量標準之一,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師的專業技能。

(二)科研能力提升途徑

科研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切實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進教學,以教學帶動科研。科研能力的提升,要做到:第一,以科研開發為手段,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科研能力。第二,以學術交流為契機,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科研能力。第三,以學術專著為載體,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科研能力。

(三)實踐能力提升途徑

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實踐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實現意識形態理論向實際生活有效的轉化,用經典理論指導實際工作,用實際工作驗證經典理論,使自身的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二、明確認識到本職工作的重要性,增強職業榮譽感

在高校中,從學生到教師,再到學校,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程度都明顯不夠,科研經費不足,學科歧視等現象較為常見。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正視自身的工作性質,明確認識到身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責任,擔負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了解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直接來源;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指導。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做學科專業教師,同時還應該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對本職工作的重要性持有堅定信念,以身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榮。

三、注重個人形象

經濟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的不斷凸現,使高校的教育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師生關系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現在,教師的權力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正在弱化,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非權力因素上,而這些非權力因素的主要載體就是教師的個人形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理論較為抽象,課程形式以大課堂教學為主,所以教師個人形象因素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較為關鍵的因素。

研究表明,在教師個人形象因素中,學生最關注的是教師的知識面、語言運用藝術、師生交往三個影響因素,大部分學生認為好的教師應該是博學多才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知識結構科學合理,能夠解決學生專業學習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其次是教師語言運用藝術,教師在教學中,要說標準的普通話,且普通話必須標準、流利,速度適中,教學語言具有美感;最后,師生交往理念及師生關系也是教師形象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以教師身份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注意自身的個人形象。做到為人師表,在學生中樹立威信,保證課程的順利進行。

四、開拓視野,創新思維,提高課程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指導思想上始終堅持思想不動搖,并且要緊跟時代脈搏,積極吸收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積極開拓視野,積極向其他學科教師、學生學習,善于在教學中采取新方式、新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時俱進。這樣不僅能保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青春活力,提高課程的吸引力,也能同時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綜合素質。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努力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體系,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課程授課者,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自身素質是完善思想教育體系,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王樂夫.公共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第10篇

關鍵詞:社會治理;政策創新;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8-0183-02

一、社會治理政策創新的困境

20世紀末期興起的治理理論,為社會運行和發展打開新的視角,引起學者對社會治理的探究。西方國家的社會治理政策主要解決社會沖突、民主失靈、市場無效和危機風險等問題,而我國的社會治理政策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現象而靈活調整和變遷的,需要政府主導、各階層廣泛參與,在此基礎上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主要按照管理―治理―善治的軌跡演變和創新。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不斷創新,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1]。

(一)社會矛盾引發的治理成本增加

社會的深入發展引發各種類型的矛盾,矛盾的集中和頻發成為社會治理成本增加的誘因,盡管我國采取多種手段治理社會矛盾,但仍然是有增無減,反而愈演愈烈,如城市拆遷、貧富差距、勞資矛盾、分配失衡、霧霾危害和等,矛盾的出現必然阻礙社會的發展,成為社會和諧的隱患,政府為了社會和諧和經濟發展有必然會采取有效對策予以解決和處理,拆遷補貼、利益調節、處罰沒收、局部微調等方法的運用,并沒有實質性地解決這些社會矛盾,反而增加了治理成本,激化了社會矛盾。

(二)社會組織畸形發育造成社會力量弱小

社會治理應該打破政府一家獨大,鼓勵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但在長期政府主導的體制下,社組織發展受限,往往沒有發揮出更多的力量治理社會問題,他們表達自身意愿的渠道狹窄,權力范圍較小,都沒有能夠有效參與到社會治理活動中來,政府也沒有根據社會組織的特點進行合理定位,“強政府、弱社會”的格局依然沒有打破,由此造成社會力量弱小,無法獨立承擔社會責任,其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三)社會認同危機使社會缺乏共識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競爭性經濟形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加劇了社會階層的分化,使個體、組織等認同出現危機,其本身的利益訴求和表達沒有真實有效的發揮出來。多數個體和組織都隱藏自身的能力和要求,社會認同必然出現危機,加之社會組織和個體的信仰、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沖突和差異,引發了更多的社會思潮,給社會的和諧帶來束縛,使社會缺乏共識,多樣化的社會理念引起認同的危機,也不利于經濟、文化等內容的整合[2]。

(四)社會階層分化導致更多的社會失范

由于階層利益、結構、地位等方面的分化日益明顯,社會行為的表現也多種多樣,不同階層的個體和組織的生活方式、生產水平、收入比例和價值導向都不同,根據收入、權力、成分、文化等又區分為更細的社會階層,階層固化逐漸讓位于階層流動,社會風險、危機和沖突更加多樣,社會失范現象比過去更多,出現假冒偽劣、投機取巧、偷稅漏稅、坑蒙拐騙、腐敗交易、誠信危機、道德缺失等不良的社會失范現象,必然給社會的安全穩定帶來嚴重影響。

二、社會治理政策創新的對策

為有效解決社會治理政策創新的困境,就要從政策上實現社會治理的創新。

(一)通過機制構建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堅持不懈地健全社會治理機制,以法治化和現代化推進社會治理的良性秩序,找到化解社會矛盾的基點。通過建立有效的理性問責機制、信息公開機制、矛盾預防機制、風險評估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等,保障公眾權益,調節公眾矛盾,真正建立行政和司法調節的聯動體系,降低社會治理成本。當前,我國不斷強調和凸顯依法治國的重要性,針對社會矛盾強調通過法治方式來化解,解決社會各階層的違法和不作為現象,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處理社會治理問題,盡可能發揮各階層、組織的力量,凸顯法律法規、章程公約的積極作用,體現社會治理的法治化理念[3]。

(二)賦予社會組織更多的治理權力

推進政社分開,積極培育社會組織,明確社會組織的地位并賦予其合理合法的權力,激發社會活力,壯大社會力量,這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要避免政策的中斷,就要在政策中明確社會組織的治理范圍、領域、環節和權力配置的長效性,為推進治理現代化提供信息平臺,暢通政府與社會組織的交流環節,增強政策的平衡,盡可能設置政府與社會組織的良性溝通渠道,發揮更多社會組織的監督和控制職能,穩定社會運行方式,加快社會民主進程,提高社會公眾對社會事務的管理和參與水平[4]。

(三)重構社會認同體系

通過擴大政策機制,重構社會認同體系;通過政策的宣傳教育及溝通,強化思想意識體系,完善公眾利益訴求表達,溝通政府與公眾的對話,實現不同階層、群體和組織利益的平衡,凝聚社會共識;通過優秀文化成果和傳統思想引導,實現觀念整合,針對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突出重點、樹立典型,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主流意識引導社會文化思潮,提高社會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列主義為作為政策平衡的主流思想,擴展政策宣傳的渠道,使這種主流思想能夠在實踐中得到實質性弘揚。發揮政策的鼓勵性和煽動性,在公眾價值觀念和行為多元化的基礎上,積極培育并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社會公眾的觀念、思想和行為,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5]。

(四)合理搭建階層平臺減少失范行為

通過政策構建政府牽頭、社會組織和公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治理結構,發揮各階層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要構建道德、體制和法律三位一體的管控體系。道德和體制要通過政策的教育、引導和共識,以社會道德規范為核心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調節社會公眾的觀念和行為,確立適應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范和標準,使之成為社會治理的自覺道德精神。科學的治理體制強調政府的核心地位并轉變政府的角色和職能,在明確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分權政府、服務政府作用的同時,賦予社會較大的自,由社會公眾自發組成不同類型的管控組織,對失范行為和現象實施有針對性的控制,將社會失范控制在有效范圍內,從而保持社會和諧。法律的管控則要構建適應社會治理的法治體系,按照法律程序推進依法治國,凸顯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6]。

三、社會治理政策創新的經濟分析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社會治理政策創新是與市場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經濟發展決定社會治理的水平和政策的調整,社會管理與計劃經濟及計劃向市場轉軌的經濟形態有關,而社會治理又與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直接相關,未來社會的高度和諧化必然要求社會治理政策以善治為導向來具體實施。

根據社會治理政策的演進,未來的創新必然與經濟發展水平相符,才能解決現實經濟形態下的社會問題,而社會問題的出現和矛盾的爆發都是社會運行到一定程度,經濟決定下的產物,而社會治理政策的設計也要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突出重點,符合社會實際情況,才能便于執行,發揮社會治理政策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社會治理政策創新符合經濟發展水平

過去的計劃經濟束縛下,我國社會治理工作相對簡單,沒有多樣化的社會矛盾和分歧,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的競爭性、盲目性等使社會各階層以經濟利益為驅使和導向,社會各行各業都以經濟水平和地位為衡量標準,此時的社會治理政策主要強調管理社會,保持社會的高度統一,而21世紀后,我國強調大力發展市場經濟,以建立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為向推動社會的發展,經濟快速發展出現了更多的社會問題,社會、政治和文化的進程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必然出現利益分化、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也出現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的霧霾現象,更出現強拆、高速建設等符合經濟發展水平的現象,充分說明了社會治理政策的不斷創新要符合經濟發展的水平。

(二)經濟引導下的社會治理政策更有利于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是伴隨著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而出現的。在經濟引導下,各階層、各組織都要按照經濟發展方向和重心明確自身的利益訴求,按照經濟地位參與社會治理過程。政府要為維護經濟利益而不斷擴大社會治理主體的范圍,營造更加靈活的治理環境,從而滿足各階層的利益,提升社會治理的水平。在經濟利益的引導下,各社會治理主體要求在政策的創新中摒棄治理環境中的不當措施和方式,調動和激發社會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和創新性,使其能夠以經濟為導向,按照社會運行規律和市場經濟水平開展相關的治理工作,將社會治理的積極要素調動起來服務于社會治理的各個環節、領域和范圍,構建符合經濟水平的新機制。

(三)明確社會治理標準的基礎上構建相應的經濟指標

社會治理標準根據當前的經濟形勢擬定,主要從公共服務、養老保障、衛生醫療、公共交通、公共住房、就業創業、環境保護等眾多方面設定相應的標準,各地區、各單位和部門還要考慮經濟實力和水平有針對性地設置相應的標準,在此基礎上,還要有效構建科學的經濟指標,經濟指標要與社會治理標準相協調,要清晰明確、具體可行、便于操作,使之更能符合社會治理的發展要求,成為激勵和約束社會治理主體的主要依據,對各社會治理主體起到引導和監督的作用。這樣的經濟指標才能與社會治理標準相得益彰,推動社會治理的有序發展和漸進創新。

總之,從經濟學視角解析社會治理政策的創新,就要從經濟發展水平入手,衡量相應的社會治理標準,推動社會良性運行,以政策作為主要引導力量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才能緩解社會矛盾,實現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目標。

參考文獻:

[1]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4-5.

[2] 吳曉燕,關慶華.從管理到治理:基層社會網格化管理的挑戰與變革[J].理論探討,2016,(2):147-152.

[3] 趙漣漪.我國政府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14,(9):26-28.

[4] 楊麗,趙小平,游斐.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理論、問題與政策選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5-12.

第11篇

以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落實中央、省、市、縣政法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增強干部職工安全感,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

凝聚民政系統各方面力量,加大宣傳力度,動員民政系統黨員干部職工積極參與,努力排查調處矛盾糾紛,使民政系統在2015年度人民群眾對公眾安全感滿意度再上新臺階。

縣民政局成立以局主要領導任組長,班子領導任副組長,各鄉(鎮、街道)社會事務辦公室或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民政工作主要負責人及機關各科室、局屬各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2015年民政系統提升公眾安全感指數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民政局黨政辦公室,具體負責日常事務。

(一)突出宣傳重點,形式豐富多彩。一是要突出宣傳的重點內容。大力宣傳各級黨委、政府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于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建設、法治建設、隊伍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認真履行“保一方平安”政治責任的工作情況;宣傳民政系統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以及各部門深化平安建設,提升平安創建水平的做法、成效和先進典型。二是要突出宣傳的重點部位和對象。民政重點宣傳部位是:局機關、局屬各單位和各鄉(鎮、街道)社會事務辦公室或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宣傳的重點對象是:民政系統干部職工及服務對象。三是要突出宣傳的方式和實效。組織上門入戶宣傳,征求群眾對民政部門工作、對提高公眾安全感的意見建議,指導居民開展自我防范,爭取群眾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開展“主題周”、“主題日”宣傳;充分利用電視、展板、電子顯示屏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多渠道、多形式、氛圍濃厚,成效明顯的宣傳工作,提高民政工作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

(二)堅持標本兼治,加強綜合治理。

1.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增強群眾滿意度。機關各部門、局屬各單位和各鄉(鎮、街道)社會事務辦公室或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要把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解民怨、順民心作為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加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著力排查化解一批重大案件和矛盾糾紛,切實維護廣大群眾合法權益,進一步提升群眾滿意率。

2.努力提升安全防控水平,確保工作環境安全無憂。落實人防,以治安保衛人員為基礎,加強辦公區域的巡查力度,避免盜搶案件發生。鞏固物防,在辦公區域重點要害部位加強物防措施,杜絕盜竊案件的發生;提高技防,在辦公區域重點部位高清探頭建設的同時,規范單位內部安裝監控探頭,進一步提高監控探頭覆蓋率。

3.密切干群關系,增進感情融合。組織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所需所盼,特別要深入那些生活有困難、生命財產遭受侵害的群眾中,理順情緒,化解怨氣。認真落實便民利民服務措施,讓人民群眾充分感受民政工作者服務的熱情。

4.爭抓創建典范,深化平安內涵。進一步探索完善符合形勢要求和基層實際的基層平安創建工作新機制,不斷深化平安建設的內涵,改進平安創建方式,提高平安創建水平。爭創一批平安建設典范,促進基層基礎工作更加扎實,基層組織更加健全,群防群治機制更加完善。牢固樹立“大平安”理念,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的新期待,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和民意導向,努力提升平安建設的社會化水平,推動由“治安小平安”向“社會大平安”拓展,推動由打擊、防范、管控向服務、管理、建設轉變,推動由平安指數向幸福指數提升。

(三)注重活動實效,積極開展大走訪。

全局干部職工要深入基層,密切聯系群眾,傾聽群眾呼聲,會同各鄉(鎮、街道)社會事務辦公室或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在民政干部職工及民政服務對象中開展提升公眾安全感大走訪活動,不斷提升公眾安全感和政法工作的群眾滿意率。

1.走訪范圍。提升公眾安全感大走訪活動主要側重對裝有固定電話的用戶進行走訪。

2.注重實效。各鄉(鎮、街道)社會事務辦公室或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干部職工要深入到轄區內民政干部職工及民政服務對象固定電話用戶家中,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仔細解釋宣傳安全感測評資料內容,宣傳如何回答好省、市公眾安全感測評電話;盡力解決他們反映的生產生活困難問題,樹立機關干部的良好形象,爭取人民群眾對公眾安全感測評工作的支持,確保省、市公眾安全感測評中能積極良好地反映我縣情況;著重向固定電話機主和其家庭所有成員宣講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良好現狀,講解清楚公眾安全感測評的方法和所要訪問的相關問題,請固定電話機主或家庭成員如果接到省、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打來的公眾安全感測評電話,要積極配合,維護____縣整體形象,較好地回答調查問題。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全體民政人員要把增強群眾安全感作為街道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切實提高認識,抓好組織領導,采取全力措施,力爭卓有成效。

(二)加大宣傳,營造氛圍。要進一步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宣傳手段,廣泛深入地宣傳黨的政策、法律法規、政府惠民舉措、社會發展成就,更多地宣傳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正著手解決或得以解決的信息等,全面展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綜治維穩和平安建設的成效,把群眾的目光更多地引向社會的光明面,增強其主流意識。

第12篇

【關鍵詞】 公司治理; 社會責任; 企業價值; 結構方程

一、研究意義和文獻綜述

現代公司作為市場經濟體系重要的微觀主體,其公司價值對企業本身運行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公司治理一直是理論與實務界的熱點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能否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企業好壞的指標,這使得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探討迅速成為了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共同起源于現代企業的產生,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進行綜合的深入研究,以揭示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和公司價值的關系。

(一)公司治理與企業價值相關性關系的研究

關于公司治理與企業價值相關性關系的研究,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

在股權結構與公司價值相關性方面,Demsetz(1985)認為由于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的利益存在沖突,控股股東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常常會以犧牲其他中小股東的利益為代價,股權分散型公司價值較優。Beiner、Drobetz(2003)認為公司治理同企業價值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構建公司治理綜合指數,并得出公司治理綜合指數較高、治理水平較好的公司能夠獲得較高的市場估價的結論。孫永祥、黃祖輝(1999)認為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對控股股東并且有其他大股東存在的股權結構最有利于公司價值最大化。楊善林(2006)認為股權分置改革有利于提高股價與企業價值之間相關性,股權分散能更好地提升企業價值。

在股東和管理層激勵和約束方面,Jensen、Meckling(1976)認為公司的價值取決于經理所占有的股份比例的多少,經理的利益隨著其股權比例的增多而與全體股東的利益越趨于一致,經理持股的增加可以減少成本,經理層所占比例越大,公司價值越高。McConnell(1990)認為托賓Q值比率與管理層持股比例之間存在著類似倒U型曲線的關系,在管理層持股比例達到40%~50%的區間,曲線先向上傾斜隨后緩慢向下傾斜。魏剛(2000)認為高級管理人員的年貨幣收入與公司經營績效并不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在董事會與公司價值的關系方面,Weisbach(1988)認為外部董事能實施相對獨立的監督作用,由外部董事支配的董事會比內部董事支配的董事會更有利于公司價值的增長。Jensen(1993)認為董事會的規模與公司價值具有負相關性,董事長兼任總經理,會降低董事會的獨立性和監督性,決策可能會更多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犧牲其他股東權益。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相關性關系的研究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相關性關系的研究,眾多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Preston和O'Bannon(1997)認為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表現和企業財務價值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能夠增加企業的利潤和提高公司的價值,不合法和不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能夠對企業績效產生負效應。Waddock和Graves(1997)認為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表現與企業財務績效存在肯定的關系,與股東報酬率、資產報酬率和營收報酬率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從而對企業價值有肯定的關系。沈洪濤(2005)從相關利益者理論角度,通過定量指標分析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績效、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認為我國公司社會責任與財務業績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對提升企業價值有積極作用。李正(2006)認為從當期看,承擔社會責任越多的企業,企業價值越低;但從社會資本理論看,長期承擔社會責任并不會降低企業價值,且資產規模、行業因素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程度有著正相關關系。溫素彬、方苑(2008)認為短期來看,我國大多數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程度越高,企業價值的負影響越大;長期來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其企業價值具有正向影響作用。田虹(2009)認為當期企業社會責任指數與提高企業利潤、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成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三)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關系的研究

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劉連煌(2001)從公司治理機制角度,通過對公司內部治理的改造設計,從而更好的促使公司有效地履行其社會責任,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必須要貫穿到企業治理中得以實現。盧代富(2002)從公司治理制度安排角度進行研究,認為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要盡量讓各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管理,改變傳統的以股東利益為本位的公司治理模式,從而使公司能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利益,以使企業社會責任得到落實。祖良榮(2004)從公司治理、公司社會責任和公司重組的角度,分析了采用內部人治理模式的公司,在公司重組過程中由于職工參與程度高,其社會責任程度較高;而采用外部人治理模式的公司,由于公司市場控制程度高、職工參與程度低,因此,社會責任程度較低。仇書勇(2004)從企業外部環境角度,分析了產品、經理人、勞動力以及資本等外部市場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程度,認為企業有必要通過加強企業外部市場環境治理來更好地承擔企業社會責任。韻江、高良謀(2005)把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安排和設置融入到公司治理中,認為將公司治理、組織能力和社會責任這三者整合起來才能保證企業實現在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更好的良性發展。張兆國等(2008)從外部治理機制和內部治理機制兩個角度,指出要逐步改變傳統的股東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起一個能夠讓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治理機制。王陽(2009)認為應基于企業社會責任對公司治理模式進行重構,以克服傳統的公司治理所存在的不足,并論述了職工、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新模式。

綜上可見,目前國內外研究主要是側重研究公司治理和企業社會責任兩者分別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對于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系統的綜合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兩者來研究企業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極少。本文試圖運用經驗證據,綜合公司治理和企業社會責任來檢驗二者對企業價值有無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也越受人們關注。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程度對企業價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響,企業要與政府、股東、債權人、員工等利益相關者保持良好的關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把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戰略中,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據此提出假設1:

H1: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正相關。

公司治理結構與企業價值有著緊密的關系,良好的公司治理水平能使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競爭力和企業績效得到提高,從而使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企業價值得以提升。據此提出假設2:

H2:公司治理結構與企業價值正相關。

企業要做大做強,跟企業的治理水平息息相關,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價值。同時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完善能提高企業經營業績,從而使企業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據此提出假設3:

H3:公司治理結構越完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與企業價值正相關。

三、變量設計與樣本選擇

(一)變量設計

有關變量的定義如表1所示。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深滬兩市A股上市的重污染行業公司為樣本,剔除公司治理變量數據和相關財務數據不全的公司,共得樣本公司214家,數據來源于聚源數據工作站和樣本公司2010年度報告。

四、統計檢驗

在AMOS Graphics中繪制出路徑圖并進行分析,結果如圖1。

從輸出結果看,模型指標擬合效果不理想。對于結構方程模型,一般很難在第一次模型擬合中達到理想效果。因此在第一次擬合的基礎上進行修正,直至達到最佳效果。本文首先根據殘差分析結果修正。殘差值是實際變異量與估計變異量之間的差異,殘差值為正/負時,表示模型低/高估了兩變量的差異,需要增加/減少變量之間關系的路徑。本文通過去除那些路徑系數非常小的變量來進行修正,然后添加潛變量間的相關關系來對模型進行修正。根據初步估算時輸出的修正指標(Modification Indices,簡稱M.I),從中發現e3和e7間的M.I值為29.783,是所有M.I值里最大的。這就說明假設中的e3和e7之間有聯系,所以通過建立e3和e7之間的相關關系來使模型最優化,通過輸出的模型修正擬合指標以判斷模型是否擬合,如果擬合程度不好就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模型擬合理想。本文經過重復上述步驟5次,擬合結果見表2。

從表2中發現模擬結果比較理想,模型可以被接受,被接受的模型輸出路徑如圖2。

五、研究結論

通過模型修正并標準化后,從圖2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程度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系數是0.98,產生正的影響,表明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價值,假設1成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方面,對職工的貢獻、對政府的貢獻、對供應商的貢獻、對客戶的貢獻和對公眾的貢獻路徑系數分別為0.59、0.61、-0.27、-1.04和0.32,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是正相關的,由此可見,對職工的貢獻、對政府的貢獻和對公眾的貢獻和企業價值是正相關的,因為對職工、政府和公眾的貢獻能獲得更多的回報,從而提高企業價值。對供應商的貢獻、對客戶的貢獻和企業價值是負相關的,其原因是對供應商的貢獻、對客戶的貢獻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業的財務成本和經營成本,從而降低了企業的盈利水平,不利于企業價值的提升。

二是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價值影響的系數是0.08,說明良好的企業治理結構對企業價值產生正效應,能提升企業價值,假設2成立。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二大至第六大股東持股比例、高管人員持股數占總股數的比例對應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38、0.82和0.38,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價值是正相關的,由此可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企業價值呈負相關關系。因為“一股獨大”可能存在侵吞公司資產等利益掏空行為,從而不利于企業價值的提升。第二大至第六大股東持股比例、高管人員持股數占總股數的比例和企業價值是正相關的,前者原因是第二大至第六大股東持股比例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企業治理層的股東制衡機制來提升企業價值,后者原因是高管人員持有部分股權,使高管人員得到激勵,企業價值越高其所得到的回報也會越多,從而達到降低成本和提高企業價值的效果。

三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程度和企業治理結構總的影響系數是0.14,同時公司治理結構和企業價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由此可見,公司治理結構越完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與企業價值是正相關的,假設3成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改善企業的經營能力和提高企業效益,使企業價值得到提升,從而更好更有能力履行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六、研究建議

一是順應國家發展戰略,改變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進行產業結構升級,使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本文研究結論表明,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有助于企業價值提升的。重污染行業不能只追求企業短期利益而忽視社會利益,這不僅是我國法律法規的要求,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微觀企業具體運行中貫徹實施的必然趨勢。對于不能很好履行社會責任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應加強管理監督,限期整改,必要時強制關閉,這是我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才能促進企業本身和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改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充分發揮企業內部治理的監督機制。同時,政府需要加強對企業轉型升級的扶持,通過財政政策和信貸政策等宏觀經濟調控手段,來促使企業更好更快地進入良性的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 Demsetz,Haroll and Kenneth Lehn.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caus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

[2] Beiner,Drobetz.An integrated fra-

mework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valuation-evidence from Switzerland[J].Finance Working Paper,2003(34).

[3] 孫永祥,黃祖輝.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績效[J].經濟研究,1999(12).

[4] 楊善林,楊模榮,姚祿仕.股權分置改革與股票市場價值相關性研究[J].會計研究,2006(12).

[5] Jensen,Meckling.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6] McConnell,John,and Henri Servaes.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

[7] 魏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J].經濟研究,2000(3).

[8] Weisbach.Outside directors and CEO turnover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

[9] Jensen.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3,48(3).

[10] Preston,O'Bannon.The Corporate Social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Typology and Analysis[J].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12).

[11] Waddock,Graves.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4).

[12] 沈洪濤.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財務業績關系研究――基于相關利益者理論的分析[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13] 李正.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6(2).

[14] 溫素彬,方苑.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10).

[15] 田虹.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相關性――基于中國通信行業的經驗數據[J].經濟管理,2009(1).

[16] 劉連煌.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M].法律出版社,2001.

[17] 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和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8] 祖良榮.歐洲公司治理體制與企業社會責任重組[J].產業經濟研究,2004(5).

[19] 仇書勇.論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外部治理的完善[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3(4).

[20] 韻江,高良謀.公司治理、組織能力和社會責任――基于整合與協同演化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