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市經濟學原理

城市經濟學原理

時間:2023-08-14 17:26: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經濟學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城市經濟學原理

第1篇

1. 關于生態城市的認識

生態城市(eco-city)是由蘇聯城市生態學家亞尼茨基于1981年提出的一種理想城市――自然、技術、人文充分融合,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保護,建立生態、高效、和諧的人類聚居新環境。

對于生態城市的概念,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詮釋。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雷吉斯特認為生態城市的全部內容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健康和活力。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人與生物圈(MAB)”計劃中指出,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環境,是自然、城市與人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結構。

我國的生態城市研究起步較晚,但隨著城市生態問題的日益嚴重,與生態城市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黃肇義等(2001)提出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楊志峰等(2008)認為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公平、繁榮,自然和諧,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王如松(1987)將生態城市定義為在生態系統承載力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去改變城市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城市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建設的一類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富足、健康、文明的生態社區。戴天興(2002)認為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與生產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有利于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2. 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是以實現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以及自然系統和諧,即“人―社會―自然”和諧為其發展目標的。彭曉春、李明光(2001)認為,生態城市的內涵包括三個層次:其一自然地理層次,是城市人類活動的自發層次,是城市生態位的趨適、開拓、競爭和平衡過程,最后達到地盡其能,物盡其用;其二社會功能層,重在調整城市的組織結構及功能,改善子系統之間的沖突關系,增加城市這個有機體的共生能力;其三文化意識層,旨在增強人的生態意識,變外在控制為內在調節。馮端翊(2001)認為生態城市應包括八個方面的內涵: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發展目標和城市規劃;嚴格控制城市人口規模,提高人口素質;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倡導清潔消費;建立城市清潔交通體系;搞好市區立體綠化;發展生態農業,改善城區周邊環境,緩解中心城市的生態壓力;控制區域城市密度,保護綠色城市間隔;改進和完善城市發展考核辦法及指標。

關于生態城市內涵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認識。從系統學的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個由社會―自然―經濟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個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建立生態產業為手段、發展循環經濟為目的的理想經濟運行系統;從地理學的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城市化區域、城鄉二重體,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個以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生態意識觀為主導觀念,社會公正、平等、安全、舒適的人居環境。

3. 生態城市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生態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人類對生態城市的理解隨著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升華而不斷加深。國內外典型的生態城市建設措施及其取得的成果見表1。

生態城市的建設發展,在國外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其關于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理論、經驗也較成熟。而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成熟的經驗不多,且在國際上的影響相對較小。

二、生態城市建設與城市經濟理論

1. 生態城市建設需要城市經濟理論的指導

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在產生、成長、城鄉融合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及其規律的經濟學科。通過分析城市經濟運行,解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空間經濟、外部經濟、聚集和擴散經濟以及分布等一系列實際問題,揭示城市經濟發展規律,研究城市系統和城市經濟結構,以指導城市建設的學科。

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基本任務正是通過闡明城市經濟發展規律,為經濟政策、對策等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系統地研究城市經濟產生的基礎和條件,研究城市的性質、功能和產業結構升級,預測城市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協調城市內部經濟結構間的比例關系,協調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關系,對城市的經濟要素、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規律進行分析,回答有關城市經濟發展的規律性問題,揭示城市經濟的本質和發展的動力與條件,為管理好宏觀和微觀的城市經濟、形成有效的調節和控制系統奠定理念和方法基礎。

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兩大主題,生態城市的建設適應了這兩大主題的要求,是城市發展的新模式,代表了未來城市的發展趨向。與傳統城市相比,生態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點,見表2。

生態城市作為新興的城市建設發展模式,具有與傳統城市不同的特點,較傳統城市的建設更為復雜,甚至在一些層面,生態城市的理念與原有的城市理念是沖突的,有其特有的內在規律。因而,需要根據生態城市的內涵與特點,進行城市經濟理論的創新,建構與之相適應的理論體系,以指導生態城市的健康發展,否則生態城市建設就會流于形式,失去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 城市經濟理論創新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客觀需求

我國的城市經濟學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但是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20世紀80年代,我國城市經濟學集中研究了城市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全方位展開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論的研究,并對城市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以及具體的城市問題、城市經濟政策等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來國內城市經濟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個方面: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的關系研究;都市圈發展與城市之間經濟合作及協調分析;區位選擇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進研究;產業集群與城市經濟發展分析;城市政府職能與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中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涉及了中國城市化道路、城市經濟區域發展、城市現代化、城市經濟的協調運行、城市經濟結構、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經濟管理等問題。

生態城市作為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模式,從城市發展歷史的角度來看,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很少,又由于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情不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不能拿來照抄照搬。現有的城市經濟理論主要是以傳統城市為研究對象的,其理論成果為傳統城市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而針對生態城市特點所開展的理論研究卻存在著不足,無法滿足生態城市建設的需求。因而,為滿足生態城市建設的需求,客觀上要求城市經濟學必須進行理論創新,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全面研究生態城市經濟發展規律,研究其產生的基礎與條件、內部經濟結構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為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健康發展目標和生態城市的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三、生態城市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起步較晚,且多數生態城市的建設以外在的城市形象和環境的改變為主要目標,考慮眼前目標多,長遠目標少,出現了與生態城市內涵相背離的情況,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生態城市建設表面化現象嚴重

由于受思想觀念和經濟發展階段的影響,城市政府往往強調生態城市的表面層次,即城市外在環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盲目仿照西方發達國家生態城市的建設模式,建成一批與當地自然、人文環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觀,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

一些城市為達到生態城市建設的外在化指標,將生態城市建設停留在城市景觀生態化的層次上,單純依靠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等方式建設生態城市,顯然無法真正實現生態城市生態良性循環的目標。

2. 生態意識普及推廣不足

現階段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存在上熱下冷的現象,對于生態城市相關規劃的落實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口號響亮,但卻沒有具體實施的時間框架和建設指南,生態意識在全社會普及推廣的力度不夠,缺少必要的實施規劃及細則,來指導城市建設和配合生態化發展。

城市居民生態城市理念欠缺,環境保護意識淡漠,在建設過程中群眾參與力度不足,生態城市建設延續性不夠,沒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態城市建設公眾參與機制。由于生態城市建設水平難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們對生態城市經濟高效、環境宜人、社會和諧的特點沒有清晰的認識。

3. 城市政府對生態城市建設管理力度缺乏

由于管理機制不健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之間關系難以協調,城市政府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政策引導和組織協調力度薄弱,各相關部門協作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力度不夠,信息資源分散在各個部門,使得城市政府無法完成對生態城市的整體協調調度,工作效率較低。

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雖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生態城市的建設向良性發展,但整體來看,我國關于生態城市建設的法律法規、政策以及管理保障體系仍不完善,對于與生態城市建設有關的法律問題研究較少,相關法律、政策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支持力度不足。

4. 生態城市內部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

我國的產業結構布局相對落后,整體來看還屬于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能耗大、污染重的產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基礎設施薄弱,第三產業滯后等問題突出。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問題日趨嚴峻,城市發展和城市資源承載力之間的矛盾突出。

生態城市建設與城市生態經濟發展不協調,大量企業存在工藝落后、設備陳舊、浪費嚴重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城市及其周邊的環境、資源質量。在生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對綠色GDP評價指標的認識存在偏差,重視程度不夠,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生態城市的經濟高效性優勢不明顯。

5. 生態城市規劃不合理

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可實施和可操作性不足,往往僅是打著生態城市的旗號,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的現象嚴重,使城市的生態建設與城市自身基礎設施建設脫節。

生態城市的空間規劃不合理,對城市的擴張和城市自身結構優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不注意開放空間的利用和保護,使城市開放空間日益減少,生態質量隨之下降;交通組織形式混亂,公共交通系統不發達;土地集約利用能力不足,盲目擴張城市用地范圍,土地浪費現象嚴重,直接影響到生態城市的建設進程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6. 缺乏科學的生態城市評價標準

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態城市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使得生態城市的建設缺乏必要的指導原則以及建設過程中對原有生態結構的維護規則。單純重視城市綠地面積指標的完成和生態景觀的建設,城市綠化沒有為城市生態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沒有將生態城市的內涵融入到城市的復合生態系統之中,淡化了生態資源培植,考慮經濟建設過多,考慮生態資源再造少,其綜合效益較低。

總之,現階段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存在著諸多背離其獨特內涵的問題,涉及城市建設的諸多方面。這些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緣于缺乏生態城市經濟理論的指導,因而創新城市經濟理論的研究,形成適宜生態城市建設需求的城市經濟理論成果,糾正生態城市建設中的各種偏差,為構建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的城市生態體系,促進城市的良性健康發展做出貢獻,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四、以生態城市為目標的城市經濟理論創新的思考

生態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理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基于城市經濟理論研究的實際和生態城市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目前以生態城市為目標的城市經濟理論創新應重點圍繞如下方面進行:

1. 生態城市的本質與內涵

對生態城市本質和內涵的正確認識是城市經濟理論研究的出發點。關于生態城市內涵的解釋,學術界尚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城市經濟學應該在已有的關于傳統城市本質與內涵研究的基礎上,完善城市經濟學基礎理論體系,通過與傳統城市的比較研究,深入研究生態城市的本質特征和具體內涵,明確生態城市運行的目標和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域。

2. 實現“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目標的基礎和條件

“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是生態城市區別于傳統城市的主要特征,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諧的社會運行為經濟的長效發展創造了條件,高效的經濟運行為居民財富的積累奠定了基礎,而生態的良性循環是城市持續發展的前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三者又常常表現出矛盾性,城市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系統,“社會、經濟、生態”是共生的客觀存在,但“和諧、高效、良性循環”的目標沒有相應的基礎和條件卻難以共存。城市經濟學應在區分城市特征的基礎上,研究在保證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城市社會內部關系協調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與條件。

3. 生態城市的空間特征

城市的空間結構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關系到城市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已有的城市經濟學理論認為,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大致可分為同心圓型及其軸向結構、放射扇形和多中心型等變形形式,其中同心圓模式是城市形成的基本結構。然而生態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城市地理空間概念上,它區別于傳統城市獨立于周邊鄉村的特點,是一種城鄉融合的城市化區域,因而在空間特征上,生態城市必然會與傳統的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經濟學應該在生態城市的空間特征上,研究適應于生態城市特點的空間結構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規律,找到最適合生態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模式。

4. 要素稟賦與生態城市建設的途徑選擇

要素稟賦是城市在特定的區位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城市是區域空間上多種要素大規模聚集的結果。在長期的建設發展中,城市已經形成了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目標的相對完備的要素構成及資源配置方式。然而,生態城市作為新興的城市形態,需要充分考慮環境、社會、經濟等眾多方面的生態化要求,根據自然條件、區位條件、資源條件、人文條件等要素稟賦的不同,選擇適宜的建設途徑與方式。城市經濟學研究應能揭示要素稟賦與生態城市建設途徑選擇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為決策者提供科學的路徑選擇判定標準。

5. 生態城市的經濟運行規律

城市經濟是在密集的地理空間范圍內的開放性經濟,它不是封閉的,因而城市經濟的運行需要依靠外部環境。生態城市打破了傳統城市的地域界限,將城市與鄉村融合到了城鎮化區域之中,具有更廣闊的經濟運行環境。因而,城市經濟學應該研究生態城市的經濟構成,生態城市的經濟運行所遵循的特有規律,已有的傳統城市經濟運行規律有哪些可以運用到生態城市的發展之中,現有的經濟運行規律怎樣指導生態化的經濟運行,如何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等問題,尤其應該特別關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經濟運行規律。

6. 生態城市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模式

生態城市的空間特征,決定了其產業結構不同于以非農經濟為特征的傳統城市,將是一、二、三次產業相互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新模式。又由生態城市復合式生態系統的特點所決定,其集約內涵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將與傳統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必須將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區別對待,研究符合生態城市內涵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包含第一產業在內的新型城市產業結構的發展問題、滿足生態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態城市產業結構的構建問題、城市三次產業布局的合理分配問題、如何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效益二者之間關系的問題、如何促進傳統工業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及第三產業轉型的問題等。應特別關注對生態城市區域產業傳導機制的研究,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態、經濟、高效的產業鏈,在城鄉一體化條件下發揮生態城市產業的帶動機制,加快生態產業的發展。

7. 生態城市經濟運行管理體系與評價指標體系

城市經濟運行管理體系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城市經濟運行管理體系是否有效的依據,對城市經濟運行管理體系的優化具有引導作用。生態城市的經濟運行有其特有的規律,應該構建不同于傳統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應從生態城市自身經濟運行特點著手,重點研究生態城市經濟運行的特殊性、生態城市經濟運行過程中各部門的協調方式和責任分工、進行生態城市發展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問題。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目標,充分考慮節能、降耗、環保等內容構建適宜生態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

五、結語

第2篇

關鍵詞: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交通;環境;房地產

在城市化迅速推進、城市經濟迅速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帶來不少尖銳的城市間題。縱觀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現狀,均是以消耗自身的環境質量和社會效益為代價的。城市經濟發展所引起的“城市病”問題表現在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浪費、貧困、高失業率和犯罪率、住房和財政危機等方面。遺憾的是,我們非但未能如此,很多時候反而變本加厲。

一、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現狀

(一)普遍擁擠的城市交通

在城市所面臨的各種交通問題中,交通堵塞和擁擠最為突出也最為普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特大城市市區機動車平均時速已由過去每小時20公里左右下降到了現 在12公里左右。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區,機動車平均時速已下降到每小時8-10公里。全國31座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交通流量負荷接近飽和,有的城市中心地區交通已接近半癱瘓狀況。

(二)嚴重污染的城市環境

1.空氣污染加劇

長期以來,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燃燒產生了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導致嚴重的煤煙型大氣污染;迅速的城市化伴隨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現了嚴重的機動車尾氣污染,形式嚴峻。

2.水污染嚴重和水資源短缺

目前我國每日排放的廢污水量約1億多噸,造成全國三分之一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在我國目前66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達1600萬噸以上,如遼寧省的城市每天缺水8.5×105噸,每年因缺水而影響的工業產值達2300億元。

(三)無序無度的房地產開發。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當土地的市場價值被發現以后,政府與開發商看到了土地的巨大增值前景,各地無一例外地出現了無序無度的“開發區熱”和“房地產熱”。目前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問題:

1.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

截止2011年房地產業占國家GDP比重接近10%。2009年以來,房地產投資增速逐月回升,1~6月同比投資增長速度已達24.2%,超過上年同期增速0.7個百分點。可見,房地產業投資已在我國形成較大的規模,并呈現出逐漸增長的趨勢。

2.商品房價格上漲過快

目前房地產價格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商品房價格上漲過快,使普通居民無力購買所需住房。目前,大多數城市中低收人階層和在城中打工的農民工沒有能力購買正規的房地產市場的商品房,只好在城市的周邊和城市的縫隙中自發搭建簡易住房;加上城市擴張的加快,使大批仍然保留農村集體所有制的農舍村落或完整的農村社區被城市建設用地所包圍,形成了“城中村”現象,直接影響城市觀瞻以及城市衛生、交通、治安等。

二、城市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城市交通擁堵的原因

1.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不協調

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城市規劃者對于城市的功能定位缺乏一個系統、科學、前瞻性的考慮。

2.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劇

隨著近幾年我國大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機動車擁有量迅速增加,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劇了城市道路的擁堵程度。特別是大城市中心區私家汽車無序發展、過度使用,使中心區的道路網經常處于超負荷狀態。

(二)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的原因

1.空氣污染原因

我國城市的環境污染首先表現在空氣污染方面。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少大城市的大氣污染類型由煤煙型轉變為汽車尾氣、建筑工地揚塵和城市垃圾焚燒爐以及其他燃油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使污染物的類型更加復雜化和多元化。

2.水污染原因

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各種工業污水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當即排人周圍環境,造成城市的水環境污染。由于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發展,許多 城市都出現了嚴重的缺水問題。除此之外,中國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生活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人水域,使 淡水資源供給受到水質惡化和水生態系統破壞的威脅。

由此可見,中國城市環境是隨著城市經濟發展而不斷惡化的,這種狀況及趨勢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

三、維護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對策

1.合理規劃城市交通,增加交通供給

在城市規劃時,應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單純靠增加道路來解決交通問題是無效的,新建的道路設施會誘發新的交通量。增加供給模式并不是單純地增加道路來解決交通問題,應結合城市交通路網存在缺陷,調整城市交通結構和完善交通管理方式,有效利用道路資源來緩解交通擁堵。

2.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優先安排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綠色安全、便捷快速的城市換乘體系等。實施不同程度的小汽車總量調控政策,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有效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針對特大城市,大力發展大容量快速軌道交通、快速交通等公共交通方式。

(二)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對策

目前,入世使我國城市環境面臨機遇與挑戰。今后一段時期,應該在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策略,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為此,提出對策如下:

1.確立新的城市環境戰略目標規劃

根據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要求,城市分布特征、城市環境條件和環境要求的差異,綜合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要求,確立城市發展的環境戰略,指導城市經濟建設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按照新的城市發展環境戰略,制定不同類別城市發展環境目標規劃,確保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行動,達到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建立合理的城市體系結構和環境綜合整治規劃

依法實施;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嚴格控制資源能源消耗高、污染嚴重的工業在城市發展;轉變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改變落后的城市能源和資源利用方式。

(三)解決城市房地產發展不合理問題的對策

1.加強商品房結構規劃的管理

針對我國城市房價上漲過快,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要切實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就需著力發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此外各地還要制定和實施住房建設計劃,對新建住房結構提出具體比例要求。只有有效的調整了商品房結構,才能解決商品房市場供求失衡的狀況。

2.制訂合理的政府公共管理績效考核標準

科學擬訂政府公共管理績效的考核標準,減少經濟指標,包括GDP增長、財政收入增幅等,增加社會性指標,如人民群眾社會幸福度、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社會和諧度等,以避免地方政府為單純追求GDP增長和財政收入增加而大批出賣土地、大規模開發建設等,以減緩政府政策對房地產業的推動力。(作者單位: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商丘分公司)

參考文獻:

[1]馮云廷.城市經濟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第3篇

關鍵詞:產業集聚;圈層布局;差異化發展;比較優勢

中圖分類號:F062.9;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260(2010)02-0015-07

一、引言

產業集聚已經成為推動中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它也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因此,產業集聚的理論魅力與現實挑戰使得產業集聚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融合研究成為一項富有意義的工作。

產業集聚和城市的出現及發展是同一互相強化的過程。城市為產業集聚提供了市場空間,而產業集聚又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根基;城市和產業集聚的交互發展又為彼此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生產空間。葛立成(2004)指出:“產業集聚是城市化的基礎。”①張亞斌等(2006)提出:城市的出現內生于產業集聚活動,即伴隨著企業生產區位選擇,產業集聚活動在區域內形成的不同等級城市就構成“城市群”。此外,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中國各地近年來涌現出一批都市圈或大都市區。較為典型的有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武漢、長株潭、成渝、中原等都市圈(魏后凱,2007)。總之,本地化產業集聚及規模經濟的不斷發展,參與區域分工的城市規模逐漸擴大,產業集聚與城市及城市群的出現具有互動化的效果。這是產業和生產要素謀求發展空間、市場空間和生產空間的結果。

本地產業集聚的發展要以市場范圍的擴大為目標,必然面臨區域競爭和區域協調問題。區域相互依存和相互競爭的空間均衡問題一直是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研究的重要領域。區域合理分工可以提高區域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從而提升區域競爭力。此外,區域分工的發展與演進過程伴隨著經濟活動空間分布格局的變化和區域經濟利益格局的變動,貫穿著激烈的區域競爭。因此,區域差異化與區域分工的形成與演進是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重要源泉。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區位向量形成的本地化規模經濟的產業集聚,可以獲得特殊的競爭優勢,能夠增強中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此基礎上,促成國內區域間產業鏈對接、國內產業價值鏈②與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對接。

產業空間集聚給予本地區以競爭優勢,但它不能否定其他地區的可復制的后發優勢。問題的關鍵在于每一地區都可以通過產業集聚使經濟得到發展,并且區域之間可以形成共存的協調發展。本文主要研究本地區產業集聚的圈層布局和區域之間的差異化發展,它們的融合是中國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優道路。產業圈層布局和區域差異化發展可以實現產業集聚的規模經濟和發揮比較優勢。

二、“杜能圈”與城市發展

杜能圈(Thunen ring)(具體參見圖1)是杜能 杜能出生于1783年,于1850年逝世。的農業土地利用和租金模型的核心之一(杜能,1997),它來自于杜能親身的土地耕作和不停地在自己土地上進行的農業改造。通過超過十年的成本和收益的調查,杜能才滿意自己的抽象模型,并且用收集的數據擬合其模型。杜能于1826年討論內生的集聚力決定城鎮(或者中央商務區)的形成時,假定一個平原包含許多同樣規模的小城鎮,并且它們之間的距離等同。杜能不僅在最終產品市場區位是外生給定的情形下,討論了圍繞城鎮的土地利用問題,而且認為內生的集聚力決定了城鎮的形成。薩繆爾森(2006)稱贊杜能不僅創造了邊際分析和管理經濟學,而且根據現實經濟變量構造了最早的一般均衡模型。杜能的開創性研究開啟了后世對區位和產業布局研究的理論空間。

杜能(1997)提出了圍繞城鎮設址的農業生產土地利用和土地租金的聯合決定模型。他假定,考慮到每一種農作物生產的不同種植條件,農作物的每英畝產量和它們的運輸成本都不相同。他提出,如果農民和土地所有者不存在有規劃的競爭,在每一個體追求自我利益的條件下,土地將如何配置?杜能表明農民之間的競爭將會導致土地租金的梯度變化,在中心城鎮租金最高,依次降低,直到城鎮邊緣土地租金為零。因此,農民將面對土地租金和運輸成本的平衡(tradeoff)。由于農作物之間的產量和運輸成本不同,將會導致生產圍繞城鎮的同心圈格局。在均衡狀態,土地租金梯度變化以致于農民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耕作品種。杜能的分析表明同心圈格局是自發出現的。甚至,農民不知道其他人種植何種農作物,同心圈依然存在,以致于沒人意識到它的存在。此外,它證明這種沒規劃的結果是社會最有效率的。因此,它也表明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最佳作用。

我們從圖1可以看出,農作物生產根據地租和運輸成本圍繞中心城鎮依次呈圈層分布。杜能不僅關注圍繞城鎮設址的農業生產問題,而且在他的后半生,還關注整個空間經濟問題,包括在孤立國城鎮的次序和分布。Fujita(2000)指出:“杜能的確是現代經濟地理的奠基人,他不但研究了傳統經濟地理和區位理論,而且還涉足了現代城市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

然而,討論產業在某一特定地區集聚一般地,人口和產業集聚在某一城市或者城市群。的原因,我們通常會回溯到馬歇爾(2005)的外部經濟理論,韋伯(1997)的工業區位論,胡佛(1990)、克里斯塔勒(1998)以及勒施(1995)的中心地理論。其實,杜能的思想是克里斯塔勒(1998)和勒施(1995)的中心地理論的前身,杜能的思想也影響著此后經濟地理理論的發展。艾薩德(1991)立足于城市發展的大背景,提出要建立一般區位理論。俄林(2008)提出要發展融合貿易理論和區位理論的一般區位理論。Fujita(2000)這是在2000年國際杜能大會(紀念杜能去世150周年)的一個講座。認為Krugman(1991)是杜能單中心空間經濟和集聚思想的聯合體。其實,理論學家在討論集聚經濟時,都已經假定城市存在。因為在他們觀察到的現實世界,城市已經存在,所以他們將它設為既定條件。因此,產業圍繞城市集聚分布是杜能思想的延續,城市發展也不斷證實杜能思想的正確性。

值得注意的是,杜能的理論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沒能引起經濟學家的注意。在杜能時代及在他之后很長一段時期,主要是農業經濟時代,杜能的空間經濟理論來源于農業社會背景,最終得到賞識和盛行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改進的城市空間模型。到20世紀中期,許多國家出現城市人口大爆炸,由此導致的城市問題的增加急切需要全面理解現代城市理論。因此,杜能的理論慢慢引起經濟學家和地理學家的重視。阿朗索(2007)將杜能的孤立國農業土地利用模型引入城市,重新解釋城市內部的土地利用和地價阿郎索用通勤上班的工人替代農民,中央商務區代替城鎮,在城市背景下,一般化杜能的中心概念:投標租金曲線。。盡管阿郎索從住宅土地利用和價格問題來分析城市的內部結構,但是它也為我們分析城市集聚經濟打開了一扇門。Fujita(2000)指出:單中心城市模型為現代城市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自此,城市經濟學快速發展起來,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新城市經濟學的發展達到頂峰。

應用杜能的區位理論研究實際問題,總體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空間研究層次,即以農戶或農村聚落為中心的空間水平的杜能環、以市場為中心的空間水平的杜能環,以及以整個國家或大的地域為中心的空間水平的杜能環(高進田,2007)。杜能(1997)圍繞城鎮的土地利用模型,以及阿郎索(2007)改進的圍繞中央商務區(CBD)的大都市區土地利用模型,都簡單地假定城鎮或中央商務區的存在。但是,城鎮(或中央商務區)如何出現以及在何處出現,并且導致的整個經濟體空間結構是什么,杜能無法提供解釋。問題的焦點是最終產品的市場區位是外生給定還是內生給出。我們可以用空間的“第一性質”如有差異的土壤條件,或者存在可通航的河流和天然港口。(first nature)形成的區位差異來解釋最終產品市場區位的外生給定。當然,最滿意和最成功的解釋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逐漸進入主流經濟學的新經濟地理學。新經濟地理學回答了一個重要問題,內生的集聚力(agglomeration force)即“第二性質”決定了城鎮或者中央商務區的形成。

三、產業集聚視角下的產業圈層布局

杜能圈提供了農業生產圍繞城鎮按照地租和運輸成本圈層布局的分析視角,本質上是需求導向的結果,而不同產業圍繞城市群圈層布局是可以從經濟空間布局中觀察到的現象,也是企業精致選擇的結果。城市群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將若干個城市和小城鎮相對集中布局,各城市之間通過各方面功能的聯系、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利益協調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城市圈內客觀上存在著大中城市和小城鎮的城市等級(安虎森,2005),它們不僅在功能上互補,各自具有產業特色,且在人口轉移上也是互補的和相互促進的。由于城市群涵蓋了大量人口,構成了一個龐大消費市場的區域系統,吸引著產業圍繞城市群設址。因此,從產業發展道路來講,要實施以大城市為重點、中等城市為輔助、小城鎮為補充的多層次的城市化發展模式。

區域內分工或稱之為區域內地理分工是社會分工在地理空間上的表現形式。區域分工不僅從屬于企業內部分工(如跨國公司),而且現實意義上更要服從于市場需求,圍繞人口集中、市場集中的城市群圈層布局。由區域生產要素和歷史條件決定的行為主體相互作用出現的區域專業化集聚生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力“趨優分布”規律起作用的結果。圍繞城市群的區域專業化的產業集聚發展將帶動區域系統內其他生產部門的綜合發展,并形成主導產業、輔助產業和基礎產業相協調的區域產業集聚結構。

我們從圖2可以看出,按照運輸成本的大小圍繞城市群形成產業集聚圈,同時,產業集聚圈根據產業鏈的重要性以產業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產業圍繞城市群圈層集聚布局可以服務以城市群為目標的消費市場,又可以節省運輸成本,在本地市場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推動下,達到國內市場效應,向國內其他城市群甚至國外擴大消費市場。

產業圍繞城市群圈層布局可以具體到產業鏈條縱向布局。這里,產業鏈是產業特定空間集聚布局形成的基于某個產業一定技術關聯關系的產業鏈條式形態。一個產品可以分解為不同的零部件,或者按照生產過程分解為不同的工序和模塊,從總裝或者集成的角度來看,它是一個完整的最終產品;但從參與分工的各個企業來看,其所承擔或完成的工序、模塊或者零部件,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產品。顯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技術創新的不斷進步,產品種類將會越分越細,產品細分化將不可避免。從產業鏈分工來看,一個產業價值鏈可以垂直分解為不同環節,即從總部策劃、R&D、產品設計、原料采購、零部件生產、裝配、成品儲運、市場營銷到售后服務,并且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在不同的空間進行。當這種分工從生產環節延伸到技術開發、銷售環節,其分工范圍突破產業邊界,延伸到其他制造業甚至第三產業領域,從而不斷進行產業融合。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加快,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區已經或即將出現按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工序甚至模塊進行分工的新態勢。在這些大都市區內,大都市中心區著重發展公司總部、研發、設計、培訓以及營銷、批發零售、商標廣告管理、技術服務等環節,由此形成兩頭粗、中間細的“啞鈴型”結構;大都市郊區(工業園區)和其他大中城市側重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逐漸形成“菱形”結構;其他城市和小城鎮集中在一般制造、零部件加工,慢慢發展成為中間粗、兩頭細的“棒型”結構(魏后凱,2007)。如圖3所示。

區域競爭表現為以產品―市場為基礎的區域發展資源和素質的競爭。Fujita等(1986)引入住戶的土地消費和應對企業區位決策的住戶再選址進入的標準空間競爭模型,研究在土地市場影響下的空間競爭。住戶的空間分布成為內生的,并且在住戶競爭土地使用的基礎上引入土地市場。由于住戶需要支付土地租金和消費企業產出,因此住戶的需求內生地依賴于其支付租金后的剩余收入。他們也試圖提出保持空間競爭過程來解釋作為中心城市的區位和數目。因此,Fujita等(1986)是在區位空間一定的情況下,研究住戶競爭的過程。從這個研究視角,區域競爭是在市場空間一定的情況下,消費者、資源以及社會發展動力的競爭。魏后凱(2007)指出:“目前中國的區域競爭主要表現為各都市圈之間的整體競爭,而不是過去的那種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基于產業集聚的各都市圈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各地競相發展某一產業,形成對資源、市場和人才的激烈爭奪,甚至造成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由此必然導致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資源配置的非帕累托最優,以致于社會再生產循環系統被破壞,因而使區域經濟關系偏離理想的區域均衡態。伴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目前大都市區內的各種沖突也日益顯現。這里所指的沖突,是指在大都市區內,一方的決策和行動已經或者將要對另一方產生消極影響。這種沖突主要包括經濟沖突、社會沖突和環境沖突三種類型(魏后凱,2007)。因而,區域之間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發展區域競合關系是次優選擇和現實選擇。袁志剛(2007)指出,“產業集聚是緣于非農產業的規模報酬遞增地方化,如果緩解地區差距必須著眼于改變現有的產業集聚,而很可能會損害已有的空間效率。他也提出解決區域差距的出路,要將目前中西部地區的多數人口遷移到東部地區,形成三個世界特大型都市圈,充分發揮、挖掘東部地區已有的集聚效應。”詳見《序》,載范劍勇:《產業集聚與中國地區差距研究》,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總之,地方政府干預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是為了促進區域自身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政府需要從全國整體發展的全局角度來考慮其對各個區域的影響,制定可行政策,處理好區域之間的經濟社會自然關系,促進產業集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融合。

四、社會再生產鏈條下的區域差異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產業地方集中、區域競爭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無論是國際分工還是國內分工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逐漸由傳統分工方式向新型分工方式轉變。從分工發展過程來看,國內區域產業分工的演變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產業間分工,它是指不同區域發展不同的產業,進行專業化生產,這是經濟發展早期階段的產業分工方式。第二階段是產業內分工,就是不同區域都在發展同一個產業,但其產品種類是不一樣的,它是產品專業化。第三階段是產業價值鏈分工。雖然很多地區都在生產同一產品,但是各個區域按照產業價值鏈的不同環節、工序甚至模塊進行專業化分工。新型產業分工是對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分工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趨勢的理論概括,是相對于傳統產業分工的概念,新型分工主要包括產業內分工和產業價值鏈分工。吳金明等(2005)指出:“從更高層次上說,現代區域或企業的競爭已經演繹為區域或企業所加入的產業鏈之間的競爭。”

然而,在城市群之間的經濟競爭沖突一直較為突出的是各地均競相發展同一產業甚至同一產品而出現產業結構雷同、各地工業園區紛紛上馬和各種重復投資問題。這種情況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均較為常見,各城市甚至各工業區在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等方面降低投資門檻(如環保政策)而展開激烈競爭,甚至互相挖墻腳。從某種程度上講,如果區域產業結構高度化在這里,產業結構主要指工業結構或者更小的制造業結構。工業結構高度化是指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內部結構變化的過程表現為由附加值低的結構向附加值較高的結構轉換的趨勢,參見林麗瓊:《投資經濟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頁。呈現趨同可以看作是良性的區域產業競爭和沖突的結果,但是如果區域產業結構重現低水平的重復,必然造成資源浪費、污染加劇、消費市場惡性競爭、國內區域間產業鏈之間分工和合作斷裂,以及無法與國外產業鏈高端對接。

顯而易見的是,生產的發展和競爭的需要引發了分工,分工促進了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從區域分工來講,產業價值鏈的不同環節具有不同的區位特征,即研究開發階段和銷售服務較多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大量生產階段多在大城市周邊地區的分散區位。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城市群間競爭需要依據自身的實力和現有條件,選擇合適的主導產業。Mori等(2002)指出:在給定產業最優設址的情況下,都市區數目和規模存在穩定的關系,產業設址行為具有很小的自由度,因此,大都市區城市之間的等級原則決定了產業分布格局,這樣小城市吸引較低等級產業才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此外,區域專業化生產要以區域外的要素、商品和服務交換為目的,為了促進適度競爭和區域差異化發展,區域間必然需要進行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以及產業分工和協作。陳秀山等(2003)指出:“分工表現為各種社會勞動的劃分及專門化。分工既包括部門間、企業間和企業內部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產部門固定在一定地區的地域分工,即區域分工。”市場經濟發展越成熟,需求導向的機制發揮作用就越充分。因此,區域要形成有競爭力的區位經濟,需要促進區域內產業價值鏈分工。同時,必須進行區域協調、優勢互補,適度發展區域間產業內分工和推動各區域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間分工。李廉水等(2007)指出: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還是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之間,都在開展著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區域分工與合作。很顯然,本區域圈層必須立足于本圈層的區位比較優勢,進一步以國內其他區域圈層和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以國際市場為導向,擴大本區域圈層產業的輻射力。此外,各區域應該發展本地化規模經濟的產業,避免產業同質化、惡性競爭。從而,這就保障了各區域產業的競爭優勢和資源有效配置,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蔡等(2002)指出:企業按照本地的比較優勢進行產業選擇、技術選擇的結果,就會形成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特點,構成國家整體的區域分工格局。此外,區域專業化有利于新知識的發現和傳播,促進區域競爭力的提高。梁琦(2004)指出:“創新發明是大城市的現象,重大的創新發明一般都出現在大城市而不是小地方;大多數創新發明都發生在城市而不是城市之外的地方,而城市本身就是集聚的結果。”

由圖4可知,圍繞城市群Ⅰ圈層布局的本地化產業集聚A,由于規模經濟和“國內市場”擴大效應,產品供應范圍逐漸覆蓋城市群Ⅱ。隨著其進一步發展,又覆蓋城市群Ⅲ。最后,產品供應覆蓋國外城市群。

因此,圍繞城市群的產業圈層結構實現了內部城市精細合理化的專業分工,使區域內各地區的區位優勢重新組合和有效組織,發揮了各城市在區域圈層中的區位比較優勢。同時,不同區域圈層之間選擇各自比較優勢的產業,降低了區域間產業結構“同化”的危機,又加強了和國內不同區域圈層經濟結構的分工和協作。此外,各區域選擇自身本地化規模經濟的產業,不斷促進產業上下游的配套性,科學分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而使企業能較大幅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使產業集聚規模經濟和產業競爭優勢交互增強。最后,各區域要能夠發展有品牌企業支撐的產業,進而形成產業區域品牌,不斷提高對產業鏈的控制能力,差異化發展各自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吳金明等(2005)指出:“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龍頭”企業之間的競爭、產業鏈(亦即產業的配套性,包含配套能力、配套水平質量等)之間的競爭、對產業鏈控制能力(控制產業鏈高端或關鍵環節、控制關鍵資源、控制關鍵技術)的競爭以及新產業區之間的競爭。”

總之,區域分工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現象,而且是一定社會經濟制度在生產領域的集中反映,需要政府制度創新和區域合作。區域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促進了生產制度的創新,推動了交易制度的完善與規范,由此帶來收益遞增和社會變革,構成了區域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

五、政策建議

產業圈層布局和區域差異化發展可以實現產業集聚的規模經濟和發揮比較優勢。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率,需要國家及地區間制度協調和制度環境一致化。因此,政策推動就成為產業圈層布局、區域經濟差異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策略。

中央政府的作用強度應根據區域之間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特點而有所不同,其作用主要有:(1)將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組織起來參與整體區域發展規劃過程,發揮領導與促進作用,同時明確區域差異化發展的戰略導向。(2)促進和支持區域合作,支持自下而上制訂區域發展戰略的方法,綜合考慮社會、環境與經濟問題,加強地區協調與合作。科學引導不同區域、各省市以區域核心城市或者省會城市為中心,其他不同等級城市為節點,培育區域內圈層經濟結構。(3)在明確可信的未來規劃與一系列國家目標的基礎上,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前瞻性和發展性。

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有:(1)營造一個財政穩定的經濟環境,選擇好本區域內的主導產業,促進產業集聚和區域產業價值鏈的完善。(2)以區域內主導產業為主建立競爭優勢,促進區域市場發育,繁榮區域經濟,改善產業與地區的總體經濟環境。實現圈層結構內城市之間合理清晰的產業定位和專業化分工,整合區域內資源,形成區域圈層經濟的比較優勢。(3)制定良好的地方教育政策,人力資源開發政策應與經濟發展相一致。城市圈內大中城市的普通高校教育、職業教育及成人教育資源豐富,辦學條件較好,應責無旁貸地開展城市圈對接教育和培訓。同時,要注意對城市圈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以提高綜合教學效率。要盡可能多地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以滿足產業配套勞動力的要求。

然而,政府的作用還不僅僅如此,推動和提高區域的制度供給才是長遠之計。制度是一個涵蓋范圍很廣的范疇,不僅包括體制、政策和法規,還包括道德、倫理、觀念和習慣等。由于區域道德、倫理和觀念的差異,區域經濟行為主體的制度創新能力也不同。經濟增長是自然資源、勞動力、技術、資本和制度等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由于要素配置效率決定著經濟增長速度,而經濟制度又影響到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區域經濟政策屬于制度范疇。因此,政府應通過制度安排,改變各區域的要素供給,進而改變區域之間的要素配置和經濟發展速度。

參考文獻:

阿朗索. 2007. 區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論[M]. 梁進社 等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42-62.

艾薩德. 1991. 區域科學導論[M]. 陳宗興,尹懷庭 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4-46,135-140.

安虎森. 2005. 空間經濟學原理[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75.

蔡,王德文,王美艷. 2002. 漸進式改革進程中的地區專業化趨勢[J]. 經濟研究(9):24-29.

陳秀山,張可云. 2003. 區域經濟理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

杜能. 1997.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M]. 吳衡康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20,55-81.

俄林. 2008. 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M]. 逯宇鐸 等 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37-49.

范劍勇. 2008. 產業集聚與中國地區差距研究[M].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3-5.

高進田. 2007. 區位的經濟學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3-14.

葛立成. 2004. 產業集聚與城市化的地域模式[J]. 中國工業經濟(1):56-61.

胡佛. 1990. 區域經濟學導論[M]. 王翼龍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91-102.

克里斯塔勒. 1998. 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M]. 常正文,王興中 等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2-25.

勒施. 1995. 經濟空間秩序:經濟財貨與地理間的關系[M]. 王守禮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3-40.

李廉水,周彩虹. 2007. 區域分工與中國制造業發展:基于長三角協整檢驗與脈沖響應函數的實證分析[J]. 管理世界(10):64-73.

梁琦. 2004. 高技術產業集聚的新理論解釋[J]. 廣東社會科學(2):46-50.

馬歇爾. 2005. 經濟學原理[M]. 廉運杰 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73-76,207-226.

薩繆爾森. 2006. 經濟分析基礎[M]. 何耀等 譯.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32-67.

韋伯. 1997. 工業區位論[M]. 李剛劍 等 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31-34,37-46,118-120.

魏后凱. 2007. 大都市區新型產業分工與沖突管理:基于產業鏈分工的視角[J]. 中國工業經濟(2):28-33.

吳金明,張磐,趙曾琪. 2005. 產業鏈、產業配套半徑與企業自生能力[J]. 中國工業經濟(2):44-49.

張亞斌,黃吉林,曾錚. 2006. 城市群、“圈層”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視角的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12):45-52.

FUJITA M,THISSE J. 1986. Spatial competition with a land market: hotelling and von Thunen unified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3 (5):819-841.

FUJITA M. 2000. Thunen and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EB/OL]. A lecture on the international thunen conference. kier.kyoto-u.ac.jp/DP/DP521.pdf.

KRUGMAN P. 1991.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3):483-499.

MORI T,NISHIKIMI K,SMITH T. 2002. Some empirical regularities of spatial economie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city size [R]. Discussion Paper,No.551:1-28.

A Study of Carrying out Pattern of Industry Ring

and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Regions

LI Jingha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第4篇

關鍵詞:體育經濟學;證偽主義;范式理論;科學研究綱領;交叉學科

1體育經濟學的研究歷史溯源

在歐美國家可以追溯到經濟學研究者一些相關的、少量的體育經濟學研究成果,特別是勞動經濟學(主要關注球員工資、轉會)、城市經濟學(主要關注體育場館)、產業經濟學(主要關注職業體育市場競爭)的研究[1]。1956年6月,美國學者羅滕伯格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的《棒球運動員的勞務市場》,被當今學者認為是開創體育經濟學研究先河的文章[2]6。之后,有學者認為羅滕伯格在此篇論文中勾畫了職業體育聯盟的11個經濟特征,其中“不變性原理和消費者偏好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假設”,被后人視為職業體育經濟學分析的奠基石[2]6。1971年6月,英國學者斯隆發表的《職業足球的經濟學:足球俱樂部追求效用最大化》,被認為是開創歐洲和北美職業體育管理模式比較研究先河的文章。文中提到:“斯隆基于英國足球實踐指出,歐洲職業足球俱樂部以獲勝最大化為發展目標,而不是美國學者主張的利潤最大化”[2]6。德國早期有關體育經濟學的研究論文集中于體育觀賞活動的分析,經濟學中常用的概念被應用到體育觀賞活動的研究中。在德國,體育由體育協會和體育聯合會管理,但這一組織類型長期沒有受到經濟學界的認可與重視。加之經濟學家在當時的體育學研究領域未獲得認可,體育學長期受到非經濟學科的影響,一些其他學科的研究者趁機進入該研究領域。多曼認為,非經濟學研究者極少使用經濟學中已建立的規范標準來對這一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最初的體育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由于在社會學與經濟學理論之間搖擺不定和不重視核心的經濟學概念而飽受詬病。從經濟學視角來看,體育經濟學在概念生成中缺少準確性。我國對體育經濟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經濟學》標志著體育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我國啟蒙與發展。1991年,在我國體育經濟學被正式列為一門學科,當時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局限在政治經濟學范疇,缺乏西方經濟學和現代產業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支撐和指導[1]。在對體育經濟現象進一步研究的過程中,既與經濟學發展有明顯的銜接,也存在斷層。針對企業管理問題的學術討論促進了一種管理學視角的建立,這一視角超越純經濟學領域而為行為學相關學科的運用提供了可能性。在以經濟學為導向的企業經濟學向系統的管理學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了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答的問題:管理學到底是一種用科學方法進行解釋的科學,還是一種純藝術性科學。企業經濟學是一種能夠引導不同學科進行融合的學科。體育經濟學的發展,一方面受經濟學傳統路線的影響,它將體育經濟學定位于“經濟學下的純子集”,其中經驗目標僅限于體育中真實存在的行為體。另一方面,體育經濟學并沒有明顯參照經濟學進行構建,同時也不是一種與管理學相同的學術體系。布羅伊爾和蒂爾將體育管理學稱為一種由體育經濟學、體育心理學、體育法學和體育社會學構建的科學。紐弗與比勒的研究雖然沒有將體育經濟學與體育管理學區分開來,卻突出強調了體育社會學、體育心理學與體育法學是體育管理學重要的相關學科,且與體育經濟學有藕斷絲連的關系。“體育經濟學與管理學作為學科的獨立性是顯然的,但是作為應用研究性的學科,二者的融合是一種趨勢”[1]。綜上,體育經濟學的研究路線可分為經濟學與非經濟學2條傳統路線。經濟學傳統路線明顯局限于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來構建學科理論,而非經濟學傳統路線則運用不同交叉學科的觀點來研究體育中出現的經濟問題。這種非經濟學研究方法能夠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而不受各類理論數量和性質的限制,進而生成一系列學術理論性問題。

2體育經濟學概念爭議

海涅曼在其早期研究中認為,體育經濟學就是對那些用經濟學方法研究體育的恰當歸納。之后,蒂姆建議將體育經濟學用來指代人們所參與體育行為中的經濟學,體育管理學則指特殊的企業經濟學原理。霍希一方面區分了體育經濟學與體育管理學,另一方面又將其與體育經濟進行區別。霍希認為,體育經濟學指的是擴展的、與問題相關的概念,它與一種有限的、與學科相關的概念相對立;將經濟學原理運用到體育領域,也就是體育經濟;關于體育乃至所有體育中的經濟學問題,它首先依賴經濟學理論,也需要社會學或心理學、組織學原理來解釋,因此,這類科學在國際上稱之為體育管理學。與霍希的“體育經濟”概念意義相同,多曼使用的是“體育經濟學”這一概念,他認為體育經濟學是將企業經濟學和國民經濟學理論機制應用到體育的各個領域中。相反,弗里克和瓦格拉主張使用“體育經濟學”名稱來表示“經濟學中的子學科”。我國學者蘇義民認為:“從國民經濟的基本構成來看,體育部門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體育經濟學也可稱作一門部門經濟學;體育已成為一個產業,體育經濟學同時也是一門以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產業經濟學。”[3]叢湖平、鄭芳則指出:“體育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體育領域的經濟現象、經濟活動的本質特點和規律的學科。體育經濟學不是簡單地研究體育或經濟,也不是某個運動項目的經濟學研究,而是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體育資源實現價值的各種規律的學科”[2]9。此外,哈格將體育經濟學看作為經濟學中的應用型子學科和體育學中的理論場域,用來研究體育與經濟的關系。格魯普認為體育經濟學是體育學的分支領域;體育商業化的加強,體育市場和體育經濟體的出現促進了體育經濟學的發展。普廷格爾將體育經濟學看作體育學新出現的分支學科,以及連接體育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的紐帶,如今他強調經濟學原理對體育的適用性,并將體育經濟學定位于體育學新的分支領域。按照尼區關于體育經濟學的建議,體育經濟學是體育中的經濟學和體育的經濟學。前者關注體育研究領域之外的普遍性現象,同時這些現象具有經濟學意義,而后者是對體育進行經濟學解釋,以全面重建一個獨有的領域。

3體育經濟學的科學理論思考

科學理論是一種元理論框架,用以解釋那些規范性理論是如何形成的。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庫恩的范式理論和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是最具影響力的3大科學理論概念框架。依此對體育經濟學進行科學理論思考。

3.1歸入證偽主義的思考

證偽主義是由英國哲學家波普爾創立的理論。他從反對邏輯實證主義關于科學理論來自對經驗歸納的觀點出發,把科學理論看作是普遍命題[4]24。波普爾認為科學理論的本質在于猜測,而最終無一幸免地要被證偽,科學理論不斷通過有限的,個別的經驗事實而被證實,但個別的經驗事實都能證偽普遍命題[4]25。在證偽主義中,由于錯誤的結論能夠回溯到至少一個前提中,而且通過不斷證偽來一系列錯誤,這樣可以實現科學理論對事實和假設的要求[5]。盡管將研究的不同傳統路線歸入科學理論,并不能對目標研究領域進行命名,但卻能提出一些符合事實和假設要求的陳述。當前經濟學傳統路線也描述體育領域內的獨特現象,基于已有的經濟學理論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在證偽過程中,確定了體育現象中經濟學陳述的適用范圍,同時這些陳述也經歷了證偽的過程。借助體育這一客體對經濟學陳述進行證偽將會驗證或否定這些陳述。如果人們不去討論到底何時進行證偽,所進行證偽的到底是哪些組成部分,那么,這種通過體育現象對經濟學陳述的證偽只不過意味著,一種證實的經濟學陳述的使用范圍并不能對某一種體育現象起作用。某些不經意的修改調整能夠針對這種體育現象生成新的陳述,而這類陳述必須重新進行證偽,并在證實的情況下延伸到其他研究領域進行驗證。用體育領域的現象對經濟學陳述進行證偽,對其進行特別調整時,可能存在與目前陳述系統的不協調。這些矛盾至少限制了適用范圍,并最終拋棄原有的理論而選擇另一種替論。如果某種被證實的經濟學陳述無法在體育研究領域中得到實證驗證,人們可以將這種相關現象稱作研究領域的特殊性。針對體育領域進行的學科性科學證偽被歸到“體育經濟學”或“體育管理學”,它重點對內容進行說明,但仍停留在上位學科的認知層面。對于體育經濟學來說,若將每一學科陳述相關聯(其中某一學科陳述必須源自經濟學陳述系統)并能夠被證偽的話,之后體育經濟學就能形成一種知識增長。證偽主義并不能判斷一種學科性或者超學科性的方法是否能夠更好地符合研究目標。其僅能夠在陳述的復雜性上進行對比。那些著重論述經驗事實的陳述體系,揭示了很大一部分實證性內容,卻很少能避免被證偽的結局。基本陳述的復雜性隨著其關聯性的增加而強化,因此,一種學科基本陳述H1與另一種基本陳述H2(它與H1具有關聯性且由來自其他學科陳述H3組成,即H2=H1+H3)相比顯得更簡化。從學科認識興趣(H3的來源)的基本立場來看,H1也不具有復雜性,因為它無法對H3進行證偽,同時H3也不能對認知對象進行補充性描述。與H1、H3其中之一或兩者相加比較來看,H2更有可能進行實證性解釋和預測。基礎陳述的關聯性是一種研究策略的定量問題。對極其復雜陳述的驗證會縮小陳述體系的適用范圍,而這些陳述體系能夠非常準確地描述它們所研究的現實狀況;然而,對簡單陳述的驗證會形成普適性陳述,這類陳述經常會有很大的適用范圍,因此,體育經濟學及體育中經濟學的科學傳統路線存在一定風險,總結的陳述并不能生成可供相關專家使用的知識,由于自身的非學科導向能更明顯地促進不同描述體系的延伸,最終形成帶有具體適用范圍的理論體系。在證偽主義的前提下對體育經濟學進行學科定位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些被證實的,但在體育研究領域無法進行實證檢驗的經濟學觀點可以充當體育的特殊性;作為決定性組成部分,體育經濟學體現了學科陳述的理論融合程度,并如同作為整體的體育學一樣在進一步提升融合度時面臨難題。

3.2歸入范式理論的思考

范式最早由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提出,它指的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的集合[6]。范式是庫恩科學方法論的核心。“這一概念一方面對社會成員的思想、價值觀、方法論等進行總的概括,另一方面也表示總體中的某一成分對具體問題的解決,而這一過程作為模范典型能夠替代常規科學對一般性問題的解釋規則”。在解決一些學術圈內專家共同面對的問題時,這種科學方法論的各種范式更加有效。科學的進步依賴于專家所達成的一致,即將一種范式作為他們研究工作的基礎,而非通過證實或證偽。相互競爭的范式借助它們的預言、知識、地位和聲譽來獲取科學界的擁護,然而這些范式原則上是不能進行相互比較的。范式并不是以某種理論存在為先導。經濟學的核心范式在于“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以及“由此產生的用來解釋宏觀經濟學現象的結論”。弗里克在討論體育經濟學中體制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協議成本、交易成本理論、貿易和博弈論的意義時,運用了核心經濟學范式的內容。同樣,多曼在定位體育經濟學中經驗和認知目標時,也使用了相同方法。到目前為止,還無法斷定體育經濟學的經濟學傳統路線是否采用了與經濟學常規理論相對的其他范式;因此,經濟學傳統路線也被理解為經濟學常規科學的組成部分,而且常規科學的認知界限也無法確定。但針對國民經濟學理論展開的方法論之爭,以及對金融市場理論和宏觀經濟理論進行的抨擊,表明了常規科學的局限性。目前,還無法確定體育經濟學的經濟傳統路線是否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然而,對于體育經濟學中的非經濟學傳統路線來說,還無法確定一種可以用來確立學科身份的范式。通過研究,對于是否已經形成一種與其他學科范式相獨立的范式仍值得質疑。目前,體育經濟學的非經濟傳統路線仍處于前范式理論時期,也就是還沒有獲得一種范式,因此仍無法進行常規科學的研究。另外,也無法確定是否能夠在非經濟學傳統路線中生成一種或多種范式。內在原因可能是體育學中缺乏主導范式或管理學的學科融合度不高。另外,常規科學擁有一種較高的吸引力,它能夠引導科學家做出有利于范式的規范化選擇。體育經濟學中2種傳統路線的不同范式的發展程度,導致了學科內與學科間不同理論或理論成分通約性的差異。雖然庫恩和費耶拉本德認為經濟學傳統路線中,常規科學的擴展不存在不可通約的問題,但無法避免非經濟學傳統路線內部,以及2種傳統路線之間的通約性問題。理論對比需要一種中間語言,這樣就可以將那些需要進行對比的理論毫無保留地翻譯成這種語言,然而并不存在這種中間語言。如果各種范式及其機制化的可能性不存在吸引力,那么也就不存在不對稱的范式發展(此處存在經濟學傳統路線下的常規體育經濟學,而那里融合了存在各種通約性問題的前范式嘗試)。初生的非經濟學范式也許通過與學科母體(由象征性概括、模式、價值和范例式解題構成)保持一致來渡過前范式理論時期,這樣在與其他范式競爭時可以爭取剩余的吸引價值。總之,集中將核心經濟學范式應用到體育研究領域,同時缺乏替代范式使得體育經濟學中的常規科學帶有認知理論的優點和局限性,非經濟傳統路線由于沒有統一的范式而限制了各個理論解釋問題的能力,但可以使用其他理論成分進行解釋。

3.3歸入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思考

英國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學研究綱領這一概念。他認為人們對科學的評價往往不是針對單獨的理論,而是一個具有相同硬核、可變的保護帶和正反啟發法的理論系列,這一理論系列就是科學研究綱領[7]。拉卡托斯用一系列理論組群來替代證偽原則和范式的規范性原則。根據他的方法論,絕大部分科學都是一些可以通過問題轉換來進行評價的研究綱領。科學革命源于一種研究綱領推動另一種研究綱領的過程。各個研究綱領具有連續性,它們是相互聯系的理論,這些理論雖然并不能反映整個科學,但是與某一特殊問題對象相關。這種連續性通過研究綱領的硬核而產生,而這一硬核作為反面啟發法擺脫了檢驗。當一種研究綱領能夠揭示更高層次的真理時,也就是說它能夠毫無矛盾地解釋其他研究綱領也能描述的現象,另外,也能至少解釋一種其他現象或能提出一些新的可證偽的預言時,這種研究綱領將會優先受到重視。研究綱領是由具有連貫性理論T1、T2、...Tn組成的理論系列。一種針對體育領域(T1;S)中一個或多個現象的理論系列出發點,可以成為另一種理論系列的組成部分,后者描述的是體育領域以外的其他現象(T1;S=TX;nonS)。如果TX;nonS后續理論的應用范圍被證實與假設一致,或者范圍更大的話,對體育領域內和領域外現象的解釋就會存在一定的相關性(Tn;S=TX;nonS)。若通過實證發現應有范圍受到限制的話,這種限制也會影響到體育領域或其他研究領域。當涉及體育之外的研究領域時,這種應用在更多研究領域的理論將會發展成用來研究體育領域內一種或多種現象的理論。當這類范圍限制影響到體育的研究領域時,那么這種體育研究綱領的作用將會降低。然而,一種理論系列的出發點也可以是單個的理論,這一理論可以是對其他理論系列中不尋常現象的反映,也可以作為對意想不到檢測結果的反映,最終它可以發展成為一種研究綱領。體育經濟學的2種傳統路線中,可以重建一種評價性的研究綱領。作為早期體育經濟學論文關注的焦點,體育中的單個現象(比如體育成績的均衡性與觀眾需求的關系、體育比賽中高額的固定成本開支)可以借助完美的經濟學研究綱領進行研究。柯西蓋塞僅從經濟學的一種研究綱領出發,認為經濟學研究綱領的硬核就是經濟學行為模式。而對這種行為模式的有限性利用形成了硬核的保護帶,比如在無限理性、信息、利己和易變的偏好性方面,與研究綱領的硬核相反,這種有限性最終被證偽。在非經濟傳統路線中重建研究綱領,并不能形成一種像經濟學傳統路線那樣具有更廣維度的研究綱領。有限的非經濟傳統路線研究綱領既能夠展示有關體育團體的理論發展狀況,這類理論通常與體育金融分析、結構分析及之后體育發展報道相關。對于這2種研究綱領來說,經濟學和社會學行為觀點是它們的硬核,將經濟學研究綱領保護帶中出現的內容成分納入它們的保護帶中;然而,可以發現2種體育經濟學傳統路線科學綱領之間的重合點,也許可以通過體育這一形式化對象中為數不多的理論或通過對不同現象的關注得到解釋。隨著非經濟學傳統研究綱領的擴展,以及經濟學研究綱領更多地在體育現象中應用,上述現象也可能發生改變。當這類歸為體育經濟學的研究綱領,更加關注一些科學訓練或取得體育成績等問題后,它們也會與其他體育研究綱領相競爭。由此,2種傳統路線下的體育經濟學研究綱領在研究相關現象時就會變成未成熟的研究綱領。起初這些研究綱領缺乏解釋力。同時,缺少證偽的現象描述,由于自身的簡化性而在中期會使研究綱領整體陷入質疑之中;因此,要么盡快克服這種簡化性,要么通過忽視相關現象來其合理性,從而避免這種簡化性。拉卡托斯認為,“如果一種研究綱領能夠在沒有競爭性綱領的情況下進行進步的問題轉換,那么我們就不應該拋棄它”[7]。由于只有在極少情況下才能明確解釋一般意義下的科學理論狀況,以及那些研究綱領的基本特征,特別是它們的硬核與保護帶;因此,確定進步的問題轉換或發現體育經濟學或管理學研究綱領的退化現象變得尤其困難。概言之,體育經濟學的研究綱領與經濟學研究綱領齊頭并進,或者禁錮于自身有限的適用范圍內。體育領域內的現象只有在極少情況下才能通過各種體育經濟學的研究綱領得到研究,這些研究綱領首先要與其他強勁的體育學或其上位科學的研究綱領相競爭。

4結束語

在體育經濟現象的研究歷程中存在2種研究路線,這2種傳統路線使用了不同的概念來解釋研究現象。在證偽主義、范式理論及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分析框架下,發現它們產生了不同科學理論及其難題。對經濟學和非經濟學傳統路線進行二分法區分,使得科學理論的蘊涵更加明顯。有時對體育經濟學提出雙重標準,要求它們與經濟學和體育學都要建立起關聯,這似乎沒有注意到研究綱領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范式問題和方法論問題。這類問題盡管能在個別論述層面上得到解決,但無法在學科發展層面上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丁文,彭延春.基于學科建設視角的體育經濟學與管理學的比較論析[J].體育與科學,2014,35(2):117.

[2]叢湖平,鄭芳.體育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蘇義民.關于《體育經濟學》教材建設中幾個主要問題的基本認識[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5):84.

[4]孫明湘,陳娜.淺析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波普爾對“分界問題”與“歸納問題”的解決[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3.

[5]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60-63.

[6]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