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

時間:2023-08-15 17:23: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日常生活中的博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壟斷;寡頭壟斷;博弈;消費決策

1、問題提出的實際背景

我們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軍校生活中,有很多行業的競爭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壟斷的。因此我們在書本中學到的有關于完全競爭模型并不能有效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是,作為軍校學員,我們或多或少的接受者本來不應該產生的寡頭壟斷行業,例如服務社、干洗店、圖書文具店等等。在我們的校園里,這些行業或者只有一兩家商店,或者是私人投資租了部隊營房進行再出租。無可厚非的是,我們離不開這些商店,我們一方面被迫、一方面自愿的接受著這些商店的獨立定價。

在這里,不能將這些商店嚴格的定義為我們理論上的壟斷廠商,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商店占有大部分“市場”,基本不存在競爭,他們供給整個“市場”,而且部隊的封閉式管理為其他想進入部隊內部“市場”的貿易商家提供了嚴格的壁壘。

理論上來說,對于寡頭壟斷的“行業”來說,由于商店的數量很少,每個商家都不得不關注競爭對手對其采取的任何行動的反應,如果說競爭對手的降價對于自己產生了一定的威脅,例如市場占有率的威脅,學員中名聲的威脅等等,他就必須先考慮應對的策略以保證自己的銷售量、服務量、營業量等等。奇怪的是,對于以我們大學為例來說,雖然一個“行業”基本只有兩三家商店,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但似乎他們對于競爭對手調高調低價格、提高或是降低服務質量并沒有很大的反應。以學校的服務社來說,我和我的戰友經常無數次的體會到相同的商品在兩個不同的商店差價高達20%以上,甚至是體會過無數次人為胡亂叫價的情況。

我們很生氣,但是我們接受了。事實上,作為和我們情況相同的學員們大多數也接受了。這也是為什么有許多外出的學員回來的時候都會大包小包,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抵制類似這種商店的壟斷定價的行為之一,但這是一時的,并不影響這些商店的定價。分析起來,這些商店雖然有兩到三家,但似乎對“市場”來說,他們就是裸的壟斷廠商。

相對來說,干洗店、餐廳就會相對好一點。例如最近新開的警院三樓餐廳就在打折加上提高服務質量,以吸引學員去就餐。這個時候,他的定價或者收取的服務費會參考其他餐廳,食堂飯菜的定價,不會太離譜,基本上遵循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市場價格規律。湊巧的是,剛好警院餐廳開業的時候,因為聚會去了學校招待所和園源餐廳,他們并沒有大幅度的降價或是提升質量來應對警院三樓餐廳的開業。理論上來說,他們的行為上是不符合寡頭壟斷的基本特征的。

2、相關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2.1提出的相關問題

對于上述情況,許多產生了許多疑問和不解。為什么這些商家對于競爭對手的降價,提高服務質量沒有反應?為什么有些商家在寡頭壟斷的情況下具備的是壟斷商家的特點?為什么學員在不停抱怨的同時,還接受了商家的胡亂定價。

2.2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討論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不管是社會原因、私人原因等等,這里著重探討的是經濟上的相關原因。

一、“市場”結構受到實際情況的影響

“市場”結構,在這里使用狹義的定義,主要是指在軍隊、部隊中,各行各業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對于紀律嚴明的部隊來說,“市場”上的競爭常常受到限制,例如進入部隊的商家一般來說營區內的通常是部隊自己開辦的,成本和收益風險有部隊自己承擔,聘請的工作人員或者服務人員也基本上是部隊內部軍人家屬,解決他們隨軍就業問題。因此,不管是對這些商家來說,還是對他們聘請的服務人員來說,自負盈虧的風險就不是很大,賣出的商品多一件后者少一件對于他們在這個“行業”的生存并不構成很大的威脅。

對于,營區內開放的私人營業的商家來說,每個商家的服務能力和可提供官兵消費的場所只會在一定范圍內來回波動,而這樣的波動對他們來說并不能本質上影響他們的生存,即使面對其他商家的打折,提高服務質量等舉措,他們什么都不做也會有一部分市場消費由他代勞,他的邊際收益也高過了邊際成本,總收益也大于總成本,利潤值總是正數。換句話說,就是他們不用擔心“市場”會被有所作為的商家“獨吞”。

二、商家定價存在價格歧視

不管是壟斷商家或者是寡頭壟斷商家,他們的基本目的都是使得利潤最大化,通常的做法都是使得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來實現的,對于壟斷商家來說,基于這樣的目的,價格就會超過邊際成本,為了增加利潤,他們還會進行一系列其他的活動,其中有一項就是價格歧視。價格歧視意味著對于不同的官兵來說,這些商家會索取不同的價格。

對于人為定價這一問題,我們可以用價格歧視來做出相關的理論分析。經常出現的狀況是,對于女生購買生活必需品和零食的時候他們人為定價會偏離正常的定價,而對于男生購買基本生活用品例如毛巾、皮鞋、襯衣等來說他們定價會高于正常價格。通過日常的購買就能夠輕松發現的是:對于警官他們定價會相對高一些而對于警官家屬或是高級領導他們的定價就會按標簽上的正常定價來收取。這是很明顯的價格歧視了,通常這樣的價格歧視會使得他們的利潤高于計劃利潤。但價格歧視這種現象在明碼標價的私人商店、餐廳就難以實施。

三、相關的博弈分析

通過經濟學博弈論的相關知識,很容易在囚徒困境的例子中發現,不管是在寡頭壟斷市場還是在壟斷競爭市場,都存在一種博弈,包括有商家之間的博弈,商家和購買者之間的博弈。在軍隊中商家之間,特別是國有化的商家之間的博弈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他們的策略不需要考慮到自己是不是選擇的最佳策略,是不是占優策略。因為他們都是由部隊出資、利潤由部隊取得。也就是說國家自負盈虧。

對于國營商家和購買者之間的博弈來說,實際上是不對等的,均衡也事實上是不合理的——即對于學員來說不存在一種實際上合理的選擇。與市場上不同的是,博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信息的不對稱、不完全。但是,對于學員來說,他們實際上是知道那些商品的市場價格的。

3、問題導致的相關影響

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問題,就具有兩面性。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有利也有弊。

3.1有利影響

對于部隊來說,“市場”其實是有限的,如果換成是地方上的廠商進入部隊市場的話會造成一種現象:自然壟斷。在自然壟斷的情況下,效率是底下的,如果開放內部的市場,容許自由競爭進入的話,那么先進入的商家很有可能采取低于可能會進入的競爭對手的價格而保護其的獨占地位,而這樣將會導致惡性的競爭,產生的結果要不就是混亂的,商家變換快,不確定不穩定的情況,要么就是一個商家獨占后為彌補之前價格戰的損失,哄抬物價。因此,采取部隊內部自辦商店,自負盈虧的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一點。

對于軍事秘密聚集的院校內部,使用外來廠商是不合適的,有些敵對分子,間諜機構,不計較金錢利益得失,想方設法要求得部隊的內部秘密。如果開放內部市場,那些以低于成本價的商家很有可能入駐,他們的入駐可能會大大降低學員警官的生活成本,但是安全性得不到可靠保障。

3.2不利影響

3.2.1增加學員生活成本

而對于直屬院校來說,學員按比例外出,也受到嚴格的管控。因此,學員的日常生活用品由于價格偏離價值,高于價值而造成生活成本上升。服務行業雖然略好于國營商店,但是也是在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下經營,避免不了高于邊際成本的價格。

3.2.2降低消費者剩余

學員等作為消費者,由于價格高于價值,價格高于邊際成本,消費者的剩余大大減少,生產者(這里為商家)剩余大大增加,不嚴格的說是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增加了商家的利潤收入。

3.2.3偏激的消費決策

第2篇

在世界歷史的各個時期,以及法治世界的很多角落,無論在法律落后的地方還是在法律蓬勃發展的地區,很多人的生活與法律無涉或盡量在回避法律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在沒有法律的社會,人們的生活仍然和諧有序,生活中的博弈理論在引導著人們的生活,使得在法治社會中存在著無需法律的自治秩序。

一、對法治的反思

歷史上很多法學家,尤其是近現代的法學家,都持有這樣一種觀點:法律,特別是把國家以合法的立法程序制定頒布的成文法律規則,是社會秩序和發展的前提。這種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正在日益強化,并被各國付諸于實踐。十九世紀末以來,很多國家制定了種種強化國家管制的法律,并不斷增加法律規定、細化法律的內容。隨著社會的不斷分工,他們發現了越來越多法律缺席的領域,并“樂此不疲”地為此做出立法的努力。他們相信,國家是規則和執行活動的主要淵源。奧利弗威廉姆斯曾用法律中心論這個短語來描繪這種信念。歷史上典型的法律中心論者霍布斯認為,在一個沒有者的社會中,就只有混亂。沒有一個利維坦,人們看到的就只會是“……持續的擔心,以及暴力死亡的威脅;并且人們的生活孤獨、貧窮、骯臟、野蠻和短暫……。

對于這場每個人反對每個人的戰爭,也還有這樣一個后果,沒有什么是不公正的。對與錯、公正與不公正的概念都沒有存身之地。”[1](P197-198)在法律經濟學中,吉多卡拉布雷西和A道格拉斯梅勒米德認為沒有國家及法律,“獲得物品、服務以及生命本身之渠道就會依據‘強權即真理’來決定———誰更強或更狡猾誰就會贏。”[2](P1090)法治社會中很多人過度看重了法律的作用。他們理想中的法治社會都存在這樣的假定: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是法律的精通者,當民工涌進城市與雇主簽訂合約的時候,他們能夠知悉哪個條款侵犯了他們的權利,并提出質疑進而維護自己的權益。當一個人遭受侵權,他熟悉應當適用過錯原則還是無過錯原則或是公平原則。法律的傳播是有其成本的,而且信息的費用并不廉價。社會的發展可能使得法律越來越普及,但它永遠也不可能使每個人都成為法學家或律師。同時,法律術語的專業化也阻礙了法律被人們認知的程度。人們可能理解鄰里之間的互相幫助卻不懂得何謂“無因管理”。人們可能會對占有他人財產的人予以道德上的譴責,但很多人不會想起,“不當得利”和“侵占罪”。“即使在所謂好訴的美國,那些有問題但不是商業問題的個體都非常不可能求助律師,無論是為了豐富他們的法律知識還是為了幫助提起一項請求。在巴巴拉科蘭對成人的全國抽查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從未用過律師,幾乎還有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只用過一次律師”。[3](P177)同時,把法律作為社會秩序維持的唯一手段,是一種價值判斷的自我中心主義。

讓法律作為唯一的控制手段,將自認為保護人們權利的手段通過立法手段得到強制執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將自己的價值判斷強加給了其他人,世界是多樣化的世界,人們對權利的理解在很多方面也有所差別。當法律運用各種手段來保護公民的權利時,對公民本人來講可能帶來更多的傷害,幾年前,人們熱烈討論的秋菊打官司的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秋菊最后的結果對法治論者看來是一種權利保護的進步,但對秋菊本人來說所帶來的更多的生活麻煩卻剛剛開始,法律是對她的保護還是一種傷害,值得我們思考。現實中,我們看到,真實世界中的情況確實從來都不總是為立法規定的,盡管法學家由于職業的狹窄視野,由于職業的利益和自我感受,總是夸大他們的成文法律規則的效能。生活中,多數人是不懂法律的,有些人的生活很少與法律打交道,甚至與法律絕緣,法律術語的高深與法律程序的繁瑣都讓人敬而遠之。與此相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些習慣,成為人們解決糾紛的主要方式,其便捷、經濟而且充滿人情味的方式更讓人們青睞。

二、自治的秩序

(一)自治秩序的存在大多數個人,在多數情況下,其生活環境是家庭和關系較為緊密的群體。一些較為細節化的非正式規范調整著家庭和小型群體的生活,并形成了穩定的、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在這樣聯系緊密的群體中,存在著一個程度相當高的依賴性。換言之,小型群體中的每個成員在作出決定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受到親情和友情的約束。彼此信任的人際關系,使正式的法律制裁和法律保護成為多余。“簡而言之,大多數人對私法了解很少,并且他們也不關心自己是否對此無知。他們的經驗告訴自己,說到底,支配普通人際事務的基本規則并不在法律書本中”。[3](P178)綜觀人類歷史,離開了法律人們依舊可以正常地生活。畢竟,“法律從產生起到今天,這一過程是伴隨著社會取代狩獵社會和采集生活、成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基本模式才逐步演化發展的。在法律產生之前,人類社會早已存在并有秩序地運行著。”[4](P81)甚至在現今的許多法治社會,多數糾紛通過非法律手段解決。這種非法律手段協調人們的生活所形成的秩序,在此,稱為自治秩序。

(二)自治秩序存在的動力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是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但追求自我利益并不必然是一有機會就自私自利。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具有社會性。這種社會性使人成為個體性與團體性的統一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理性的人與他人交往時,一方面他要盡量滿足自己的利益即選擇犧牲一部分利益讓與別人,另一方面還要顧及到他人的利益,以求在將來獲得更多的利益。人們相互之間的利益衡量被稱為博弈論。“博弈論采用的是理性行動模式;理性行動者模型有兩個基本的支撐信條。它認為,首先,每個個體都追求自我利益的目標,其次,每個個人從不同的手段中作出理性選擇來實現這個目標”。[3](P190)博弈理論分析的是兩個人或多人之間的互動,卷入博弈的人所能夠得到的報酬取決于他們在博弈當中的選擇。博弈論的雄心在于預測博弈者在一個特定的博弈境況中將選擇做什么。因為博弈理論家運用了理性行動的模型,他們因此設定博弈者總是希望最大化他們的個人報酬。如果無論其他博弈者作出什么選擇,某個選項對一個博弈論者在該博弈期間都有利,博弈理論家就稱這一選項為博弈期的“首選”。自治秩序往往存在于能夠重復博弈的群體中。在人們相互熟悉、相對封閉的群體內,人們的交往是持續性的,利益的較量也是反復的,一個人的行為能夠被其他人所預測,因而自治更容易形成。超級秘書網

當兩個生活于彼此熟悉并需要持續相遇的環境時,他們通常會通過簡單的針鋒相對戰略進入到一種相互合作的模式。因為人們在作出影響自己和他人利益行動之前會作出一個簡單的損益預測。如果,一個人背叛而另一方合作,則背叛的一方能夠得到最大的利益;如果雙方合作,雙方都可以得到適中的利益;如果雙方都背叛,則雙方都得不到利益。自己背叛、他人合作固然會使背叛者得到最大化的個人報酬,但合作者并非傻瓜,在重復博弈的情況下,他往往會在日后的交往中以眼還眼來救濟。同時,一個人與人交往中經常背叛的行為會迅速在相對熟悉的群體中傳播開來,人們對他將來的行為將作出背叛的預測,這對背叛者將來的生活會引起極大的不便。為了自身長遠的利益,理性的人會選擇合作。這種合作的選擇帶來的是人們對日常生活出現的糾紛進行自行解決而非訴諸法律。一方面,“現代的社會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種固定的規則,法律一定得隨著時間而改變其內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個在社會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這與時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為‘敗類’。”[5](P57)人們自行形成的解決機制卻相對穩定和便捷。同時,法律的繁瑣以及成本的昂貴使人們不愿費時費力地選擇訴訟,而喜歡通過傳統形成的簡捷習慣解決彼此的沖突。另一方面,在相對封閉的群體,人們相互熟悉,在生活中有利益影響的雙方不愿通過訴訟的介入使得彼此之間的關系顯得疏遠,畢竟,有理的一方在今后的歲月很可能有求于暫時犯錯的一方,而犯錯的一方更愿意通過自己的協調來彌補已犯下的過錯,通過訴諸法律不僅使自己經濟受損,更會使自己的聲譽受損,這對他將來的生活會帶來諸多不便。

第3篇

若一人認罪并指證另一人,而對方保持沉默(即單方背叛),此人將立即獲釋,沉默者將被判刑20年。

若雙方都保持沉默(即互相合作),則二人都將以妨礙公務罪被依法論處,獲刑1年。

若二人互相指證(即互相背叛),則二人都將被判刑5年。

上圖即為兩嫌犯面臨情勢的示意圖。他們應如何選擇,才能將自己的刑期縮至最短?

這種具有競爭或對抗性質的行為就稱為博弈。在博弈中,參加對抗或競爭的各方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或目標,必須考慮對手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并力圖選取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策略,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就是如此。

由于兩嫌犯被分開監禁,無法知道對方的選擇;即使他們能夠交談,也未必能夠盡信對方。我們可以來設想一下他們會如何選擇。

若對方沉默,指證對方會讓我獲釋,所以應該選擇背叛;

若對方率先指證我,那我也要指證對方才能得到較短的刑期,所以也應該選擇背叛。

就個人而言,指證對方所獲的刑期,總比沉默要來得低。兩人面對的情況一樣,所以他們經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因此,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結果,就是雙方互相背叛,結果二人都服刑5年。

兩人都選擇認罪策略并都被判刑5年這一結局被稱為“納什均衡”,這是這場非合作博弈的必然結果。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區別在于參與博弈的當事人之間是否有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沒有,就是非合作博弈。

博弈論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考慮對方的策略并相應調整己方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目標的理論。它是現代數學的一個分支,也是運籌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博弈論的應用十分廣泛,在經濟學、政治學、軍事戰略、進化生物學以及計算機等領域都是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

用手做乘法

剛開始學習算術時,我們肯定都用手做過加減法。但很多人不知道,十個手指還可以用來做乘法,比如說9的倍數的計算。

將雙手放在膝蓋上,如圖1所示,從左到右給手指編號。然后選擇你想計算的9的倍數,假設要計算9×7,只要像圖2所示那樣,彎曲標有數字7的手指,然后數出彎曲的那根手指左邊剩下的手指數目為6,右邊剩下的手指數目為3,9×7的答案就是63。是不是挺神奇的?你也來試試?

國王的城堡

第4篇

[關鍵詞] 博弈 納什均衡 競爭

一、博弈概述

博弈理論假設游戲的雙方都是“理性的人”:在一定的預期和條件下,每個人都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每個人的決策都可能影響到其他人并同時受到其他人的影響。證券市場漲跌即是這種“博弈”的鮮明體現,市場參與各方正是在這里為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勾心斗角。博弈論根據其所采用的假設不同而分為合作博弈理論和非合作博弈理論。前者主要強調的是團體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們在利益相互影響的局勢中如何選擇策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選擇問題,強調的是個人理性。目前經濟學家談到博弈論主要指的是非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達到力量均衡。在這一點上,博弈論和經濟學家的研究模式是完全一樣的。經濟學越來越轉向人與人關系的研究,特別是人與人之間行為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人與人之間利益和沖突、競爭與合作,而這正是博弈論的研究對象。

二、企業競爭中的博弈

我們將例舉出許多類似于“囚徒的兩難處境”這樣的例子。如價格戰、軍備競賽、污染等等。一般的博弈問題由三個要素所構成:即局中人(players)又稱當事人、參與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對局中人所做的選擇和贏得(payoffs)集合。其中所謂贏得是指如果一個特定的策略關系被選擇,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問題都會遇到這三個要素。

1.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即一方所得必定意味另一方的等量損失。如青島啤酒對中小啤酒企業的兼并與收購,一方面借以消滅競爭者,另一方面又壯大了青啤的規模,這采取的就是一種零和博弈的策略。在目前中國啤酒市場集中度不高的背景下,青啤采取這種戰略是正確的。青啤在國內最大的競爭對手燕京啤酒,按照市場競爭的法則,青啤當前應當采用競合統一戰略,即在競爭的背景下保持合作,以防兩敗俱傷。燕京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其總經理李福成放出話來,不想和青島啤酒發生直接沖突,并提出只要青島啤酒不搶占他的北京市場,燕京也不會搶占他的山東市場。

2.價格博弈

在價格博弈中,只要以對方為敵手,那么不管對方的決策怎樣,自己總是采取低價策略會占便宜。這就促使雙方都采取低價策略。現在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家電價格大戰,彩電大戰、冰箱大戰、空調大戰、微波爐大戰……這些大戰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費者。在這里,我們可以解釋廠家價格大戰的結局也是一個“納什均衡”,而且價格戰的結果是誰都沒錢賺。因為博弈雙方的利潤正好是零。競爭的結果是穩定的,即是一個“納什均衡”。這個結果可能對消費者是有利的,但對廠商而言是災難性的。

3.“綠色成本”博弈

企業今天的商務環境包含著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在這個廣泛范圍內所發生的一切成本(非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廢舊物品的管理、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土壤和水污染的處理等)都必須作為內部成本來加以考慮。如:如果考慮自然生態的約束并自覺地選擇適應自然環境,就要將這部分成本內部化;反之,如果考慮選擇等待政府施加壓力并受到公眾運動的譴責,則要冒生態法規成本和懲罰成本之險。很多管理人員與財務分析人員由于覺得這種“綠色成本”難以量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造成這種成本的原因歸結于他人的問題,因此時常在某種程度上回避“綠色成本”這樣一個事實。

三、博弈的啟示

我們在生活中,還經常會看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要想取勝,關鍵在于集中優勢兵力攻打敵人薄弱環節。這對指導我們的經營決策不無啟示。企業要在力量懸殊情況下獲勝,必須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1.強強聯合尋求突破

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集中兵力殲滅敵人,否則我們將被敵人消滅,這種理念在我們的企業經營策略中同樣適用。資源整合,強強聯手在如今的商業社會已是慣例的經營策略,而IT行業在近幾年更有與傳統行業“牽手”的成功探索。在今年,借助于傳統行業的資源尋求市場的新突破也是一種新的氣象。

2.把握時機,當機立斷

我方要獲得勝利,主要是要集中全部兵力攻擊敵方薄弱環節,但是我們的一舉一動也極有可能被敵人發現。因此,當我們掌握有利時機時,應有壯士斷腕的氣魄,采取迅速行動,而不應優柔寡斷,否則一旦敵人改變策略,我們將坐失良機。特別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當今世界產品周期不斷縮短,面對急劇的信息革命,猶豫將會使你喪失良機。在當今“快魚吃慢魚”的時代,市場上的需求已出現,只要你比對手更快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你就是贏家。

3.重視信息

這是競爭取勝的又一關鍵因素。企業的發展也與戰爭一樣,應依據對市場變化的把握、對未來的判斷和對自身狀況的分析,適時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迅速整合自己的資源,努力降低成本,提供市場所追捧的產品。在博弈的基本組成中有一項是信息集(或信息結構),競爭情報將改變參與人的信息結構,從而使博弈的均衡結果發生遷移。

四、結束語

從“納什均衡”的普遍意義中我們可以深刻領悟司空見慣的經濟、社會、政治、國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現象。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博弈的思想經常被應用到例如投資、消費和雇用關系分析,生產、庫存和維修關系分析,標價、拍賣和談判策略制定,自然資源和污染關系分析,委托與關系分析等各種經濟活動中去。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博弈思想的精髓,才能在企業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第5篇

媽媽花2000元給亞莉買了一架電子琴,可亞莉生性好動,對音樂沒有什么興趣,電子琴漸漸落了灰。不久,亞莉媽媽的同事介紹說有一位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的老師可以給亞莉做家教。這個時候你覺得亞莉媽媽會做何決定呢?亞莉媽媽決定請家教,理由是:“電子琴都買了,當然要好好學,請一個老師教教,要不這個琴就浪費了!”為了不浪費2000元的電子琴,亞莉媽媽繼續浪費了3000元的家教費。

當你進行了一項不理性的行動后,應該忘記已經發生的行為和你支付的成本,只要考慮這項活動之后需要耗費的精力和能夠帶來的好處,再綜合評定它能否給自己帶來正效用。

這就是亞莉媽媽的教訓,她所陷入的困境,在博弈論上稱為“協和謬誤”。

20世紀60年代,英法兩國政府聯合投資開發大型超音速客機,即協和飛機。該種飛機機身大、裝飾豪華并且速度快,其開發可以說是一場豪賭,單是設計一個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達數億元。

項目開展不久,英法兩國政府發現:繼續投資開發這樣的機型,花費會急劇增加,而這樣的設計定位能否適應市場還不知道;但是停止研制也是可怕的,因為以前的投資將付諸東流。隨著研制工作的深入,他們更是無法做出停止研制工作的決定。協和飛機最終研制成功,但因飛機的缺陷(如油耗大、噪音大、污染嚴重等)以及運營成本太高,不適合市場競爭,英法政府為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研制過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棄,本來可以使損失減少,但他們沒能做到。人們往往會陷入類似的誤區:一項工作的成本越大,對它的后續投入就越多。

我們把那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稱為“沉沒成本”。沉沒的意思是說,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如果一旦交易不成,就會白白損失掉。但如果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就會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有這樣一個人,他向一家健身俱樂部付了一筆會費后,突然被醫生告知他在一段時間內不適宜劇烈運動。但這個人非常可能不顧劇烈運動帶來的痛苦和后果,繼續健身。顯然,如果尚未支付這筆會員費,他會很樂意接受退出俱樂部的選擇。問題在于,冒著身體的痛苦繼續運動,可以使自己不用面對會員費變成一筆巨大的損失的問題,但是由此帶來的痛苦和損害健康的后果,很可能會遠遠大于會費的損失。這里的會員費就是一筆沉沒成本,不應再去考慮。

也許,在健身的問題上很多人還可以清醒過來,但在其他很多類似的事情上,卻往往在沉沒成本的誤區里泥足深陷。

認賠服輸的智慧

一位老太太的獨生子死了,雖然已埋葬多日,但是她仍然整日以淚洗面。

釋尊聽說了這件事,帶著弟子趕到墓地。

老太太滿懷希望地問道:“佛陀啊,您能讓我兒子復活嗎?”釋尊靜靜地回答:“你給我拿火來,我就運用法力,讓你的兒子復活。不過,這個火必須來自未曾死過人的家庭,否則,我做了法也沒有效果。”自古以來,哪有不曾死過人的家庭呢?老太太需要的火始終無法找到,只好失望地回到釋尊的面前說:“我出去找火了,就是找不到沒有死過人的家庭。”

釋尊這才說道:“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沒有不死的人。死去的人已經死了,可是活著的人仍然要好好地活下去。而你卻不想面對這個現實,難道不是執迷不悟嗎?”老太太如夢初醒,不再想尋死。

沉沒成本對決策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以至于很多英明的決策者都無法自拔。很多時候,他們開始做一件事,做到一半的時候發現并不值得,繼續下去或者會付出比預想多得多的代價。但此時付出的成本已經很大,思前想后,只能將錯就錯地做下去。但實際上,做下去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第6篇

英語已經在網絡上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通用語言。在此過程中,英語本身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When America emerged from the ashes of a bruising war with Britain in 1814, the nation was far from united. Noah Webster thought that a common language would bring people together and help create a new identity that would make the country truly independent of the British.

1814年英美戰爭結束后,當美國從戰后的廢墟中發展起來時,還是個四分五裂的國家。諾亞?韋伯斯特認為,統一語言將會使人們更有凝聚力,并獲得新的身份,這有助于美國真正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The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ok 18 years to complete and Webster learned 26 other languages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etymology of its 70,000 entries.

韋伯斯特花了18年時間寫成《美國英語詞典》,為了研究詞典中的70,000個單詞的詞形變化,他學習了26種語言。

Webster’s dictionary, now in its 11th edition, adopted the Americanised spellings familiar today―“er” instead of “re” in “theatre”, dropping the “u” from “colour”, and losing the double “l” from words such as “traveller”. It also documented new words that were uniquely American such as skunk, opossum, hickory, squash and chowder.

《韋氏詞典》現在已經是第11版了,它采用我們現在熟悉的美式拼寫――“theatre”中的“re”變為“er”,去掉“colour”中的“u”,把一些單詞中的兩個“l”如“traveller”變為一個“l”。詞典中也收錄了一些美國獨有的新詞匯,如skunk(臭鼬),opossum(負鼠),hickory(山核桃),squash(南瓜)和chowder(雜燴)。

The Internet is creating a similar language evolution, but at a much faster pace.

互聯網為類似的語言演變創造了一個平臺,但速度要快得多。

There are now thought to be some 4.5 billion web pages worldwide. And with half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now online, many of them are written in Chinese.

現在在全球范圍內共有大概45億網頁。在中國,如今有一半的人都是網民,其中很多人使用中文上網。

Still, some linguists predict that within 10 years English will dominate the Internet―but in forms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we accept and recognize as English today.

不過一些語言學家預測,10年內英語將成為互聯網的主導語言,但形式將和網民今天接受和認可的英語有很大不同。

That’s because people who speak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lready outnumber native speakers. And increasingly they use it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non-native speakers, particularly on the Internet where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grammar and spelling and users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ir accent.

這是因為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數已經超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而且非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都使用英語,尤其是在互聯網上,人們不太注重語法和拼寫,使用者也不用擔心口音問題。

第7篇

周志強: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東方審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圖書評論》執行主編,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目前主要從事文藝美學、中國大眾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現在時

上海法官案曝光者陳某稱,趙明華干預案件裁決,為討回公道,他按正當渠道申訴,卻泥牛入海。

陳某第二次憤怒了,正常訴訟演化為私仇。

《致青春》一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女大學生朱小北去校超市購物,被污偷盜,撕扯中受傷,也打壞了超市物品。校方各打三百大板:超市道歉,朱小北賠償。感覺倍受侮辱的朱小北一怒之下,打碎了超市玻璃……

以功能主義方法解讀,朱小北的憤怒來自她尋求法理和人文的平等,校方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采取了傳統社會中社群調整的方式,試圖用平衡代替平等;平等論者與平衡論者的決裂,致朱小北付出離校的代價。

當弱勢個體無法在利益上獲得補償,他就不知道該如何維護尊嚴。那么一種踢貓式的遷怒攻擊行為,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總把經濟發展看作是天然正確的道路,在生活各個方面把利益受損和人的受損等量齊觀時,遷怒攻擊就會變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當尊嚴受損害的這些人越來越多,我們就遇到了憤怒中國和中國式憤怒。

朱小北經歷了兩次憤怒:第一次是受到超市老板侮辱,第二次是覺得這種侮辱不可能合理解決。相對而言,第一次憤怒屬可指導性憤怒,即認為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解決問題;可怕的是第二次憤怒,屬不可指導性憤怒,即不認為可以在現有秩序和機制內解決問題的憤怒。第二次憤怒的特點是,如果老板罵了我,我沒有辦法對抗老板,那就去踢路邊的貓。

中國式憤怒的核心是“二次憤怒”,這種憤怒具有三個內容:以破壞性為核心的遷怒、性的人格分裂,并最終導致就近攻擊的破壞欲。

如果一個社會總是導致第二次憤怒,那這個社會的管理機制就出了大問題。在中國,這個問題的典型特征是:一方面,總是通過各種行政管理機構和相應法律法規的確立,承諾可以公平合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普通公民卻付不起這種渠道尋求合理性的訴訟成本、政治成本和生活成本。于是,遷怒就變成了中國式憤怒的典型癥候。

值得反思的是,踢貓轉移了憤怒,也摧毀了對社會主導體制的信賴,促成對身邊人或事的攻擊習性。幾乎所有這種形式的憤怒,都是在一個合理化前提下,以團結起來大鬧的方式完成的。在這種集體合理化攻擊的方式中,公司、單位或集團,往往成為眾人發泄憤怒的對象。這正是遷怒機制的作用:如果長期以來總是受到各種無法說清的抽象壓抑的困擾,這種集體性的合理化攻擊行為,就具有強烈的狂歡效果和爆發性紓解功能。與上述遷怒機制和合理化攻擊有明顯差異,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暴躁性易怒行為。一次小小的汽車刮蹭,可能會釀成大打出手的流血事件。

在這里,小型暴力沖突乃是國家社會沖突的微縮版本或戲劇版本。

首先,在這種沖突背后,隱含著對國家權力機制的警惕、不滿和破壞欲,仿佛只要是規定、規則和行政手段,就必然隱含對個人生活權利和主張的損害。與國家權力的博弈,縮小成了在具體而微的場景中,大聲喊出自己的不信任,并用暴力形式發泄這種不信任激發的憤怒。

其次,很多時候,這種權力的博弈來自對權利的訴求,卻往往變成暴漲的個人強權意識,即控制他人最舒服、最安全和最符合我意圖:如果能感受到資本—國家的壓抑性機制,卻不知道它藏身何處時,那生活中的一切他人都可以是它的代表;只要能夠控制他人,就能保障自己。

顯然,寬容的消失、攻擊性的增強,讓我們看到一個易怒的中國:辱罵、攻擊與隨手丟棄垃圾、吐痰……只要可以發泄內心不滿和危機感,合理的形式也許并不重要,所以,碎片化憤怒就成為人們的常見態度。

遷怒—攻擊—權力,構成了中國式易怒的內在邏輯:如果我總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那就會不斷用遷怒的形式積累憤怒,使之成為社會病;一旦有合理借口,我會大肆攻擊,試圖引起關注——這也許是對建立很好的解決問題機制的提醒,實在不行也是一種報復;只有讓我保持不隨便被損害的狀況,我才可能在這種社會中活得更好——為此我積極努力拼搏,試圖不再被人欺負,所以,現在誰敢欺負我,我就教訓誰!

當前中國資本利益與公眾利益的矛盾很大。不解決社會財富公共分配問題,中國社會就會深陷寡頭經濟的泥淖,最終喪失社會發展活力,人們的生活信心也會崩潰。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體制,既遏制資本經濟的罪惡,又維持資本經濟的活力,同時恢復追求公平合理的體制,便成為今后政治體制改革必然面對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消除中國式易怒。W本欄責編 / 永東

未來時

第8篇

關鍵詞:人力資本;博弈論

網絡游戲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在2007年以來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網絡游戲卻異軍突起成為整個網絡經濟的領頭羊,得到迅猛發展。2007年,中國網絡游戲實際銷售收入為105.7億元人民幣,市場規模為128億元,網游用戶規模達到4800萬。預計在此后的4―5年間,網絡游戲產業的發展還將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幅。基于網游產業良好的發展前景,其對于就業的拉動與促進作用日益顯現。大量滿足相關知識或能力要求的勞動力資源涌入網游產業。而在網游企業的相關職業崗位中,產品研發人員因其較高的專業技術要求與職業特質等原因,無疑成為了最具行業代表性的職業。本文即嘗試結合產業與職業的雙重特點,針對網游研發人員人力資本投資的相關特征展開探討。

一、本文討論的相關背景

(一)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投資。從勞動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所謂的人力資本即是指勞動者通過人力資本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由于這種知識與技能可以為其所有者帶來工資等收益,具有如資本般可實現價值增值的特征,而又與物質資本相對,因此被稱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積累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實現的。常見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包括各級正規教育,在職培訓活動,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勞動力遷移等。(二)博弈論。博弈論亦名“對策論”、“賽局理論”,屬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 目前在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系,計算機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考慮“游戲(Game)”中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并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具有競爭或對抗性質的行為稱為博弈行為。在這類行為中,參加斗爭或競爭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標或利益。為了達到各自的目標和利益,各方必須考慮對手的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并力圖選取對自己最為有利或最為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博弈論就是研究博弈行為中斗爭各方是否存在著最合理的行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這個合理的行為方案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二、模型主體

(一)網游研發人員的教育選擇模型:1、職業教育的競爭優勢。在常見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中,各級正規教育無疑在個人知識能力結構的完善和求職就業導向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網游產業依托于傳統IT產業背景,但對于研發人員的相關要求又明顯體現出文化創意產業所特有的綜合性。基于以上特點,針對網游研發人員教育選擇的博弈論模型可進行如下假設。很顯然,博弈雙方人力資本投資的全過程不具備同時發生的可能性。但在針對“應聘”這一行為的抽象假設下,博弈行為是同時發生的,而且雙方一般情況下無從得知競爭對手的教育背景。此外,由雙方的收益情況可知,一方所得并不恰好等同于另一方所失。綜上所述,該博弈為完全信息靜態博弈。2、后續情形下的補充模型舉例。對于該模型,可以進一步加以解釋:如果甲、乙均選擇“行動”,由于乙要承受更大的負效用,因此甲將取得更大的優勢;因此如果甲是一個想要在新項目中全力表現以博得賞識的員工,那么乙完全可以選擇“等待”,借助甲的才干使得自己不必投入過多而項目依然能夠較好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乙全力以赴,依然容易出現甲坐享其成的結果,因為根據組織行為學的相關理論,由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月暈效應”往往會使得老板傾向于做出“甲貢獻更大”的錯誤判斷;當然,如果兩人均選擇得過且過的策略,則效用不會產生任何變化。(二)網游企業的培訓模型。現代人力資本理論表明,除員工所接受的正規教育外,入職后企業所提供的相關培訓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事實上,基于角色轉換理論加以思考就不難發現,企業所提供的培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基本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講,相較于員工最初的正規教育背景,企業與員工均有理由在決策和執行層面給予培訓以更多的關注。(三)員工流動的后續實證分析。根據勞動力市場的相關理論,除各級正規教育、在職培訓活動外,勞動力的遷移與流動同樣是不可忽視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在上述模型中,已經針對員工因企業不同的培訓方式而采取“忠誠”或“背叛”等不同策略的可能性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下面針對勞動力流動的分析或許理解為上述博弈模型在實證層面的補充更為恰當。換句話說,該部分將不涉及新的博弈模型,甚至不過多涉及人力資本理論本身。但基于實證分析的完整考慮,相關內容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網游企業的培訓模型中,我們通過反復剔除劣策略的方式,最終遴選出了(鍛煉,忠誠)這一占優策略均衡。但大量實證數據表明,網游研發人員的職業忠誠度較低,勞動力呈現出較強的流動性。這即是說,在現實的勞動力市場運行過程中,“背叛”代替了“忠誠”這一理論上的優勢策略而成為大量網游研發人員的實際選擇。接下來,本文將聯系網游市場的發展現狀以及網游研發人員的自身特點分析該現象出現的合理性。

結論:本文引入博弈論這一數學工具,針對網游產業的特點以及網游研發人員的人力資本投資特征進行了初步分析。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作為網游研發人員而言,選擇職業教育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是較為適宜的。但事實上,人們在選擇是否接受某種教育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意識的影響而引入價值判斷。在這樣的前提下,人的理性將受到極大局限。換句話說,經濟人的決策與社會意識之間往往存在著廣泛而深刻的矛盾。顯然,相關問題的解決將更多地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最終交由時間解決,而作為經濟工具的博弈論在復雜的社會問題面前顯得辦法不多。關于網游企業采取崗位培訓同公司中長期項目綁定的做法與網游研發人員忠誠度較的現狀同樣構成了一對矛盾。事實上,員工個體的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正是一個與企業以及同質競爭者不斷博弈的過程。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大量存在,類似的多方博弈往往表現為動態的、不完全的和非合作的。要找到這一博弈過程中局中人完備的策略空間,勢必要借助于更加復雜與深入的博弈論內容。

作者單位:北京物資學院

參考文獻:

第9篇

【P鍵詞】信息經濟學 信息不對稱 現象及對策

一、信息不對稱基本理論及發展

以不完全信息和不對稱信息為前提取得的理論研究成果,形成了當代最富特色的信息經濟學研究領域。信息不對稱這一現象早在19世紀70年代便受到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羅夫、邁克爾.斯彭斯、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的關注和研究,其中阿克羅夫將其表述為“市場上買賣雙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異的,通常賣方擁有較完全的信息而買方擁有不完全的信息;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管理者比投資者更多地了解企業的全部經營信息,因此在與投資者的對弈中處于優勢地位。實際上,管理者披露的信息常常帶有許多噪音,這就使得投資者在獲得有效信息和獲得投資利益時處于不利地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這為市場經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目前學界普遍認為信息不對稱是在不完全信息市場上,交易雙方掌握的相關信息的不對稱分布對市場交易行為產生了影響,并引發了市場運行效率問題。信息的形式及效用、委托理論與激勵機制設計、不利選擇與道德風險、最優稅制理論等內容構成了不對稱信息經濟學的微觀分析基礎。

信息不對稱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無處不在,一個最經典的案例就是魚目混珠的二手車市場,最近曝光的“百度賣吧”事件也體現著信息不對稱的危害,近幾年被輿論炒得沸沸揚揚的“唐慧案”更折射出有人別有用心的利用信息不對稱來操縱司法公正的可怖,等等諸如此類,我們應當正視生活中此類由信息不對稱引發的問題,吸取教訓,總結經驗。

二、信息不對稱現象分析

(一)經典案例二手車市場及其新發展

阿克羅夫于1970年提出“檸檬市場”的概念,“檸檬”一詞在英語有次品、劣質品的含義。這一概念是用來描述在舊車市場上,交易雙方之間存在非對稱信息,賣方對產品質量掌握比買方更多信息,買方無法區分次品和好車。買方只知道車的平均質量,因此只愿意根據平均質量支付價格。這導致提供質量高于平均水平的二手車的賣者退出交易,只有質量低的賣者才愿意進入市場,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出現,低質量產品驅逐高質量產品,從而使市場上出現產品質量持續下降的情形。而在市場充斥次品的情況下,買主與其承擔風險還不如直接不買,這樣需求下降又使價格下降,又近一步提高了次品的比例,引發一種惡性循環。最終,賣主選擇銷售次品而買主選擇不買,“逆向選擇”由此產生。

二手買賣雙方的不對稱給予了中介可乘之機。中介公司在交易過程中,不斷對買方抬高賣方要求的價格,而對賣方則不斷強調買方所能給的價錢。交易一旦形成,買方則要多付出給賣方,而賣方實際拿到的比買方所付價錢要少,中介公司利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賺取利潤,加劇了雙方的逆向選擇。其實不只是在二手市場,回想日常生活,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金融機構賺取的其實就是信息的費用,他們為資本盈余方和資本短缺方提供信息,實現二者的融資交易,自己則獲得相應的費用和差價。

而這種情況有了新的發展,筆者注意到在二手車市場上有新的交易模式出現,比如一個名叫“瓜子”的二手車交易網站,它通過O2O的發展模式專注于二手車和汽車后服務市場,推動國內個人二手車市場發展,建立直接面向二手車買家賣家的交易平臺,省去了中間環節(中介、車商等),以互聯網連接買家到賣家,實現C2C。以武漢為例,該網站的武漢站自開通來,綜合業績已躋身公司前五名。通過引入全新的C2C交易模式,瓜子網已讓逾1000萬武漢市民初步享受到了一站式的賣車、買車服務帶來的好處1。這或許是一種不錯的發展模式,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逆向選擇的問題。

(二)醫藥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引起群情激奮的百度賣吧事件體現著商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博弈,引得人們扼腕的同時不禁讓人思考背后的原因。筆者認為這一行為利用的就是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當下我國醫療體系還比較薄弱,地區差異明顯、信息擴散程度不均,有很多偏遠地區的人或者感到“看病難、看病貴”的人不得不更“青睞”于“百度一下”來“求醫問藥”,而人們對醫學知識的缺乏更加劇了信息的不對稱,且受到病急亂投醫的心態的影響,更容易相信所謂的各種神醫和偏方。百度賣吧事件被曝出后,有很多網友回顧自己和身邊人的經歷,想起很多情況下都是生病了“百度一下”,還有人在醫院無能為力時“百度一下”找到了所謂的神醫卻被騙,更糟糕的是甚至有人選擇相信網上的所謂的診斷和醫治方法,不相信醫院,放棄科學治療,因此耽誤了病情。于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被虛假醫療機構利用,引得大量患者上當受騙。

(三)信息不對稱與司法公正

公平正義是人人期許的,而有人卻利用信息不對稱妨害了法治實踐的公平正義,為自己謀利。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持續了數年之久的“唐慧案”,它實際包括三個案件,第一個案件、最受公眾關注的案件、也是后兩起案件的源頭是唐慧女兒樂樂被強迫、的刑事案件,第二起案件是唐慧被勞動教養行政復議案,三是唐慧被勞動教養訴請國家賠償案。后兩起案件均以唐慧的勝利告終,而第一起核心案件在歷經六年多的多級法院審理之后終于以兩名主要被告人無期的判決結束。該案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唐慧在案件判決過程中不斷的纏訪鬧訪行為以及媒體對案件的大肆悲情渲染和不實報道,引發輿論對勞教制度、司法獨立的大討論。

該案的主角唐慧最初是以悲情母親的形象為世人所熟知的,因為她的為女兒爭取公道卻貌似無果的歷程讓網友心痛和憤懣。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唐慧屢屢打著為女兒爭取公道的旗號干擾司法獨立和公正,具體要求是一定要判處被告人死刑,而實際上被告人罪不至死。唐慧利用媒體為自己大肆宣傳,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隱瞞了案件的部分事實信息,爭取了輿論的廣泛支持,在輿論的重壓之下,法院最終的判決雖沒有按唐慧的要求予以死刑,但依舊是過重的。

我們看到,信息不對稱再一次被人利用,通過隱瞞部分信息,指向性的、自利的、加工過的信息,為自己謀利,甚至妨害司法獨立,造成“道德危機”。

(四)信息不對稱與人們的主觀認知

個人與國家所站角度不同,獲取的信息量和方式更是有著天壤之別,因此,當個人從自己的角度、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出發評價某項國家政策或者某個社會問題時,很容易得出不全面甚至是錯誤的評價。而若個人能夠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從多個角度考慮同一問題時便會理解國家的政策和行為,正如“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對于這種現象,公民個人首先應該關心國家大事,及時了解國家的宏觀政策;其次拓寬獲取信息的渠道,通過電視新聞、報紙、網絡等載體從中獲取相關信息;三是要注意對自己特別關心的信息做到重點收集,做好記錄;最后要提高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即文化素養。

三、對策

雖然信息完全對稱是理想狀態,但毫無疑問我們應通過制度建設和自身努力盡可能實現信息交流的暢通,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危害,降低交易成本。為應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負面影響,筆者認為文中提到的通過O2O的模式實現直接的C2C是一個不錯的案例。其次,實行許可制也是一條思路,這樣可以減少質量的不確定性,從而縮小信息不對稱的差距,規避逆向選擇的發生。另外,完善信息披露與中介制度,通過制度強制公布應公布的信息,并規范中介的行為,避免中介利用信息不對稱賺取“貓膩”,同時也利于買賣雙方進行合理選擇。再者,大量釋放和獲取市場信號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經典的案例就是勞動者的文憑,用人單位在獲取應聘者的實際能力的信息上處于劣勢地位,文憑此時便成為了他們可供參考的重要信息,以此彌補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的風險,類似的例子還有如廠商不吝重金推廣自己的產品、推出試用版等等。雖然每個事件就具體情況而言會有不同的、具體的解決辦法,但總體上來說,無疑要做到的都是通過法規制度的形式,來規范每一個主體的行為,做到應披露的信息堅決披露,公之于眾接受大家監督,盡可能做到防止有人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漏洞謀取個人利益、損害他人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個人也應該從自身出發,拓寬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提升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盡量規避生活中由信息不對稱引發的問題。

信息不對稱理論,指出了信息對市場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在市場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并將發揮更加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信息的不對稱性對生活的影響,并積極尋求解決方法,通過完善制度建設、開發新的交易模式和提升自身,來規避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高紅陽.不對稱經濟學研究現狀述評.當代經濟研究,2005(10).

[2]劉穎.中國機動車保險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第10篇

關鍵詞:不確定性;風險;內涵;來源;影響

中圖分類號:N0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2-0097-02

科學在近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巨大成就為它贏取了一批忠實可靠的信眾,很多人將科學視為真理的直接化身,把科學與“確定無疑”等同起來。懷有這種信念的人要求科學進行高度精準的預測,并提供可靠的技術。而一旦科學家不能提供這些時,在公眾中就會出現一種不滿傾向。然而,科學并非像部分公眾所理解的那樣,作為在未知領域的探索,本質上必然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當科學家試圖理解一個細胞異常是如何引起癌癥,一個基因是如何傳遞信息促進機體發育時,這些研究的每一個階段都被包圍在不確定性之中。不確定性的產生有許多方式,它的本質也許會隨時間而改變,但是科學絕不可能游離于不確定性之外。科學發展正是在不斷克服、戰勝自身的不確定性、獲取相對確定性的過程中實現的。不確定性充斥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今天會下雨嗎?股市會下跌嗎?著名科學家亨利?波拉克認為,“實際上,科學家面對的不確定性同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確定性沒有如此大的不同”[1]。因而,要讓公眾真正地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不確定性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到底什么是不確定性呢?

一、不確定性的內涵

無論是在決策理論中還是在科學技術哲學的視域下,科學技術所具有的不確定性通常與風險緊密相連。轉基因農業、全球變暖等都是現代科技具有不確定性的典型案例,而科技本身的不確定性就構成了現實的潛在風險,吉登斯、貝克等社會學家稱后工業化社會為“風險社會”[2]。這樣的表述以及日常用語,并沒有對不確定性與風險進行嚴格的區分,為了明晰不確定性的內涵,筆者在這里對風險和不確定性這兩個概念進行一個對比。

首先,“風險”概念兼具事實和價值兩個因素,它既具有客觀內容又負載價值――“不合心意性”[3]。華盛頓大學哲學教授伽德納認為,“風險”涉及已知、可靠的概率,表明人們可以對行為以及可能的結果用概率值進行表示;而“不確定性”則是在不知曉概率的情況下出現的,對于行為的某種后果出現的概率并不能被可靠地量化。另外,“不確定性”不像“風險”那樣蘊含“不合心意性”。我們對合心意的未來事件也可以使用“不確定性”的技術含義。但是,人們經常用“不確定性”代替“風險”,把“風險”定義為“不確定性”的特例。在決策理論中,“不確定性”具有在未知可能后果的情況下做出決策的含義。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很少會根據確定概率值的風險進行決策,大多數的生活場景都包含不具有準確概率的不確定性,這也適用于科技領域。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科學認識對象日趨復雜,科學認識的局限性也日益凸顯,政策分析專家沃克將這種不確定性定義為:任何對難以達到的完全決定論的偏離[2]。另外,每一個科學定律、原理和對觀察結果的陳述都是省略掉某種細節后的概括,沒有任何東西能被完全精確地描述,所有科學結論都是基于假設的推論,我們必須允許不確定性的存在,因為無法窮盡所有觀察實驗來確保結論的絕對正確。

二、科學不確定性的來源

科學的本質就是對未知的探索,科學的不確定性來源于科學活動本身。科學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及其結果,因此,科學不確定性的根源既存在于認識客體當中,也存在于認識主體當中。

科學的不確定性首先來源于它的客觀基礎――世界的無限性、發展性、復雜性,這其中包含著大量的偶然和隨機因素[2]。科學只是特定時期人們對世界某一部分的認識,因此,每一階段的科學認識就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且,人們在從事科學認識時,總是把認識對象相對固化,否則科學認識就無法進行。這樣,人們得到的即使是科學的認識也只是對發展到目前為止的事物的認識,與處在永恒變動之中的客觀世界相比,這種相對固化的認識就顯得滯后、其不確定性就必然存在。

科學的不確定性還來源于認識主體的局限性。首先,人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人的各種認識器官在接收外界信息時具有特定適應范圍,顯然,人類所接收到的絕不是世界的全部信息;其次,人類要受制于主體的認識結構,認識結構主要是由主體以往的經驗和知識所構成,同時包括一定的情感、意志因素,這就會使認識偏離純粹客觀性、確定性而帶上主體性、個性化色彩。再次,認識要受到人類整體認識能力的影響。在特定時期人類的認識能力總體上是有限的,這時取得的認識也只能是具體的、歷史的,只是近似地反映了客觀世界及其規律。

另外,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也是整個科學活動存在著多種不確定性的來源。簡化的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但在“簡化的、受控制的實驗室條件下產出的知識,在說明和運用于復雜的現實條件時,就可能出現未預見到的狀況,產生不確定性”[2]。波拉克曾說過,“這更大的不確定性來源于實驗是否很好地表達了自然中正在發生的情況”[1]。建模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手段,在由現實向模型的概念化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例如,不完備的觀測數據導致輸入的不確定性;對建模對象的不完備理解導致的不完全或有缺陷的概念化;將簡單的數學模型復雜化為計算機模型的不準確導致的不確定性等等。同時,任何科學認識都是以假說的形式出現的,通過科學假設、推理而得到的不完全驗證的科學結論本身也包含著諸多不確定性。由此看來,科學活動的很多環節都會受到有關不確定性的質疑。

最后,隨著當代科學與社會相互作用的不斷加強,使得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對科學本身的影響不容忽視,科學的社會建構性日益凸顯,這也會成為各種不確定性的重要來源。例如,既有因為管理不當、誤操作、違反安全規定等社會、人為因素造成的不確定性;也有因為科學的不確定性的客觀存在而導致的“確定性真空”引發的事實、價值之爭,也就是社會和政治利益圍繞著科學技術交互作用而衍生的不確定性,知識的不完備為價值因素提供了競技場,同時這些因素也參與著對知識不完備的“建構”,它們是相互促進的[2]。正是經濟、社會、政治、歷史、文化和心理等多種異質性因素的存在,使得科學呈現出一種充滿不確定性的圖景。

三、科學不確定性的影響

以求真為己任的科學在向更高復雜性邁進時,發現了自己的極限,具體科學實踐中的不確定性粉碎了其對絕對、確定真理的迷夢。科學的不確定性是內在于科學的,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特質,也是科學家所熟悉的,他們深知并不是所有的不確定性都可以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消除。我們不應沉溺于虛假的確定感中,而將不確定性視為“科學的困境”,僅僅停留在回避它、排斥它的層次。我們應當直面科學的不確定性,它并非消解科學理性的消極因素,相反科學的不確定性是科學發展內生性的東西,是科學知識增長的必要條件[4]。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是科學家應對科學中的不確定性,倒不如說正是科學的不確定性推動了科技進步,科學是靠不確定性而繁榮的,正是不確定性的存在催生了諸多新的科學知識。例如,對于遺傳性狀如何被復制的不確定,最終導致了雙螺旋分子結構的發現;對于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帶來了新能源技術、減排技術以及各種節能清潔技術的發展。另外,科學不確定性還可以促進認識模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通過打破封閉的知識生產方式,讓更多元的因素參與到對知識的構建中來,開放態度、擴大視角、豐富思想。

而在決策層面,問題就不是這么簡單了。對于決策者而言,最簡單也是最常見的反應就是要求至少表面上存在確定性。決策者們的態度,也許可以用一位美國食藥局長的話來代表:“我要的是一份健康證明書,而不是關于糖精的空洞無物、模棱兩可的回答。”[5]在這里科學就遇到了一個認識的不確定性與公眾預期之間進退兩難的境地。當科學家針對某一相關問題提供意見時,所有的確定建議都可能發生錯誤,長期建立在假定的結論確定性上的科學可信度,會因為任何一種有關這類本質上不確定問題的科學建議而受損。由于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在此情況下,科學顧問可能慎重地拒絕提供決策者所要求的明確建議。但是這樣人們就會認為科學沒有在必要時刻發揮提供建議的公共功能,其合理性將受到威脅,這種威脅本身才是科學真正的困境。

但不確定性最糟糕的情況并不是僅僅如此。當科學被要求為政策服務時,就會涉及更多的利益、訴求。科學的不確定性被政治化,尤其是在面對環境、氣候、健康等問題時,某些利益集團就會以不確定性為借口拖延行動。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時,以不確定性為借口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在這里不確定性不僅僅停留在決策層面,而是涉及了更深層次的倫理問題。

當科學的不確定性與決策相逢,各種訴求和利益紛紛登場,多種因素都加劇了決策的不確定性,科學本身的社會建構性催化了科學和決策不確定性的互長,在各方的博弈之下,科學不確定性衍生出多種其他的不確定性,科學的困境進一步演化為決策的困境。當然,諸如風險預防原則、NUSAP方法、“預期效益最大化”等對于處理不確定性是很有幫助的,但想要真正地解決困境,僅憑技術上的翻新還很難實現,更加需要決策方式與文化的更新,是要以一種全新的理念與智慧去面對科學與決策中的不確定性。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對諸如氣候變化這樣迫切的問題,我們不能等到一切都有了十分的確定性后再做決策,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不確定性一樣,這樣的決策結論也要“無可奈何”地在不確定性上產生。事實上,我們要做的就是用與對待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相類似的態度――“不是畏懼,而是被激勵;既然無法避免,就要勇于創造”的態度,去理解和適應科學的不確定性就行了。

參考文獻

[1][美]亨利?N.波拉克.不確定的科學與不確定的世界[M].李萍萍,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2]徐凌.科學不確定性的類型、來源及影響[J].哲學動態,2006(3).

[3]Ove Hansson S.Risk―Objective or Subjective, Facts or Values?[J].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2010(13).

第11篇

[關鍵詞]博弈論 經典博弈模型 博弈行為 博弈決策

“博弈論”原本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但由于它較好地解決了對競爭等問題的可操作性分析,成為經濟學中激蕩人心的一個研究領域。可以說,“博弈論”已經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輪廓線。從對“博弈論”簡要、通俗的介紹中可以發現,我們身邊充滿了博弈,或者說,我們身邊的許多行為、現象都可用博弈來概括。“博弈論”不僅屬于經濟學,也理應屬于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歷史學等,這些學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論”那旖旎的學術風光和精細的分析技巧。“博弈論”的英語原文是Game Theory,直譯過來就是游戲論、運動論或競賽論。譬如在足球比賽中,雙方都想在努力鞏固防守的同時,積極進攻以置對方于“死地”。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博弈。“弈”在漢語中是下棋的意思,下棋中的雙方行為特征也如同足球比賽中雙方的行為。當然,擴展開來講,企業之間的競爭、國家之間的角力等等,都是“游戲”,只是游戲的內容不同而已。

一、博弈簡介

“博弈論”就是分析博弈行為和博弈決策的一門科學。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已于前不久為“博弈論”研究專家羅伯特?奧曼和托馬斯?謝林所獲得,1994年度和1996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分別由納什、澤爾滕、海薩尼、莫里斯和維克瑞等“博弈論”專家分享。如此眾多的“博弈論”研究專家的頻頻獲獎,凸現了“博弈論”在主流經濟學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博弈論”原本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但由于它較好地解決了對競爭等問題的可操作性分析,成為經濟學中激蕩人心的一個研究領域。可以說,“博弈論”已經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輪廓線。

我國古代有個“田忌賽馬”的故事,說的是齊威王與大將田忌各出三匹馬,一對一比賽三場,由于齊威王的最優、次優和較差的三匹馬分別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馬快,所以田忌總是以0∶3告負。后來田忌的謀士孫臏給田忌出主意,讓最差的馬去與齊威王最快的馬比,而讓最優的馬去贏齊威王次優的馬,讓次優的馬去贏齊威王最差的馬,這樣便以2∶1取勝。但我們還可進一步設想,如果齊威王知道了田忌的花招后,便會在以后的比賽中也更改出馬的次序,當然田忌的出馬次序也應改動。雙方的出馬次序怎樣才是最合理的呢?這便是“博弈論”更深一層次研究的問題了。

二、一個非技術性的定義

博弈即一些個人、隊組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各自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從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規定或定義一個博弈需要設定下面四個條件。

1.博弈的參加者。即在所定義的博弈中究竟有哪幾個獨立決策、獨立承擔結果的個人或組織。

2.各博弈方各自可選擇的全部策略或行為的集合。即規定每個博弈方在進行決策時,可以選擇的方法、做法或經濟活動的水平、量值等。

3.進行博弈的次序。在現實的各種策略活動中,當存在多個獨立決策方進行決策時,有時候需要這些博弈方同時作出選擇,以為這樣能保證公平合理,而很多時候各博弈方的決策又有先后之分,并且有時一個博弈方還要作不止一次的決策選擇。

4.博弈方的得益。對應于各博弈方的每一組可能的決策選擇,都應有一個結果表示該策略組合下各博弈方的所得或所失。

以上四個方面是定義一個博弈時必須首先設定的,確定了上述四個方面就確定了一個博弈。博弈論就是系統研究可以用上述方法定義的各種博弈問題,尋求在各博弈方具有充分或者有限理性、能力的條件下,合理的策略的選擇和合理選擇策略時博弈結果,并分析這些結果的經濟意義、效率意義的理論和方法。

三、博弈的結構和博弈的分類

由于博弈研究的問題多種多樣,因此博弈模型相互之間的差別可能會很大。這些差別可以理解為都是博弈問題的結果差別。當博弈結構有差別時,博弈的結果和分析方法往往也有不同,因此對博弈的結構特點有所了解是很有價值的,在此我們提出博弈論問題的分類和博弈理論的結構。

1.博弈中的博弈方:博弈中獨立決策、獨立承擔博弈結果的個人或組織為博弈方。因此我們把博弈方分為“單人博弈”、“兩人博弈”和“多人博弈”。這里的“單人博弈”和“兩人博弈”,并不一定是自然人,而是指前面所說的博弈方,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經濟社會組織。

2.博弈中的策略: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策略內容稱為“策略”。

3.博弈中的得益:得益即參加博弈的各個博弈方從博弈中所獲得的利益,它是各博弈方追求的根本目標,也就是他們行為和判斷的主要依據。

(1)零和博弈:它是常見的博弈類型,同時也是被研究得最早、最多的博弈問題。

(2)常和博弈:它也是很普遍的博弈類型。常和博弈可以看作零和博弈的擴展,零和博弈則可以看作常和博弈的特例。

(3)變和博弈:零和博弈和常和博弈以外的所有博弈都稱為“變和博弈”。

(4)博弈的過程:博弈的過程也是博弈結構的重要方面。根據博弈過程方面的這些差異,博弈問題通常分為“靜態博弈”、“動態博弈”和“重復博弈”幾個大類。

①靜態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時或可看作同時選擇策略,采取行動的博弈是靜態博弈。

②動態博弈:指博弈方的選擇和行動有先后之分,后行者可以根據先行者的策略選擇來決定自己的策略。

③重復博弈:所謂重復博弈實際上就是同一個博弈反復進行所構成的博弈過程。構成重復博弈的一次性博弈也成為“原博弈”或“階段博弈”。

我們研究的大部分是重復博弈的原博弈都是靜態博弈,或者說是由靜態博弈構成的。這種由同樣一些博弈方,在完全同樣的環境和規則下重復進行的博弈,在現實中有很多實際的例子。如:體育競技中的多局制比賽、商業中的回頭客問題、企業之間的長期合作或競爭等等,如果不考慮環境條件方面的細小變化,都可以看作是重復博弈問題。

5.博弈的分類和博弈理論的結構

博弈結構這些方面的差異對博弈結果和博弈分析都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博弈分類相互之間都是交叉的,并不存在嚴格的層次關系,但我們還可以根據各種分類對博弈分析方法影響程度的大小排除大致的次序。

(1)是分為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如果各博弈方能達成某種有約束力的契約或默契,以選擇共同的策略,此種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屬于非合作博弈。

(2)是分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與變和博弈。

(3)是分為靜態博弈與動態博弈。

(4)是分為完全信息博弈與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前一種博弈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擁有全部的相關信息,只擁有部分相關信息的便屬于后一種博弈。

四、“博弈論”中的經典博弈模型

根據博弈定義,小到企業之間的競爭和合作,國家之間的傾銷反傾銷、制裁和報復等,都有可以歸結為博弈問題。“博弈論”中有一些由點及面、發人深思的經典案例,這些案例不僅使專業研究人士如醉如癡,也使一些普通民眾興致盎然;不僅成為“博弈論”中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整個經濟學領域中的學術奇葩。

1.囚徒困境

假設警察局抓住了兩個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獲得的證據并不十分確切,對于兩者的量刑就可能取決于兩者對于犯罪事實的供認。警察局將這兩名嫌疑犯分別關押以防他們串供。兩名囚徒明白,如果他們都交代犯罪事實,則可能將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們都不交代,則有可能只會被以較輕的妨礙公務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會被立即釋放,不交代者則將可能被重判8年。

對于兩個囚徒總體而言,他們設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個囚徒在選擇不交代的策略時,都要冒很大的風險,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將可能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對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種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對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兩人都會選擇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個體理與集體理之間的矛盾、沖突。

囚徒的困境博弈的重要意義,在于類似的情況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在市場競爭的各個領域和方面,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以及政治、軍事和法律等各個領域問題中,都有類似囚徒困境的現象。

2.智豬博弈

假設豬圈里有一大一小兩只豬,豬圈的一頭有一個豬食槽,另一頭有一個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撳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若小豬去撳,大豬先吃,大豬可吃到9個單位,小豬撳好后奔過來,則只能吃到1個單位;若大豬去撳,小豬先吃,小豬可吃到6個單位,大豬吃到4個單位;若同時去撳,奔過來再同時吃,大豬可吃到7個單位,小豬吃到3個單位。在這種情況下,不論大豬采取何種策略,小豬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即在食槽邊等待大豬去撳按鈕,然后坐享其成。而由于小豬總是會選擇等待,大豬無奈之下只好去撳按鈕。這種策略組合就是名聞遐邇的“納什均衡”。它指的是,在給定一方采取某種策略的條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此處為大豬撳按鈕)。

智豬博弈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如大股東行使監督上市公司的職責,而小股東則坐享這種監督帶來的利益,即所謂“搭便車”;愛清潔的人經常打掃公共樓道,其他人搭便車;等等。

3.斗雞博弈

兩只公雞面對面爭斗,繼續斗下去,兩敗俱傷,一方退卻便意味著認輸。在這樣的博弈中,要想取勝,就要在氣勢上壓倒對方,至少要顯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來,以迫使對方退卻。但到最后的關鍵時刻,必有一方要退下來,除非真正抱定魚死網破的決心。

這類博弈也不勝枚舉。如兩人反向過同一獨木橋,一般來說,必有一人選擇后退。在這種博弈中,非理性、非理智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種可選擇的策略運用。如那種看上去不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的人,或者看上去有點醉醺醺、傻乎乎的人,往往能逼退獨木橋上的另一人。還有夫妻爭吵也常常是一個“斗雞博弈”,吵到最后,一般地,總有一方對于對方的嘮叨、責罵裝聾作啞,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去冷卻怒火。在企業經營方面,在市場容量有限的條件下,一家企業投資了某一項目,另一家企業便會放棄對該項目的覬覦。

第12篇

[關鍵詞]生活世界;旅游世界;心境;旅游體驗;心游狀態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0)06-0025-07

一、引言

近年來,在心理學、人類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共同涉入下,旅游體驗研究內容廣泛、方法多樣,為理解旅游體驗提供了多視角的考察。但不可否認,“旅游體驗依然是旅游研究中最欠缺的領域之一,對一些基本問題的理解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比如,“對游客如何建構體驗的理解,以及在不同或類似情境下,游客體驗有什么變化或不同”。

因此,為了深化對旅游體驗的理解,有必要對其發生情境進行一番探討,建立一個統合的理論解釋框架,以便揭開旅游體驗的內在邏輯。本文將借用“旅游世界”的概念。不過,這里僅僅借用這個概念的外殼。因為原有“旅游世界”的概念是對應于現象哲學層面的“生活世界”。更準確地說,是從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抽離出來的一個局部、一個逸出。正如學者謝彥君所說的那樣,“我們對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做了小小的、僅僅表現在外延上的修正,那就是,我們所指的生活世界,是專指相對于旅游世界的日常生活世界”。在探討旅游世界之前,先看看生活世界的意涵及其特點。

二、生活世界:旅游動機的溫床

19世紀以來,唯科學主義的濫觴、物質主義的奴役、技術主義的肆虐和功利主義的追求,使西方社會最終走人了發展困境,呈現出高度物質文明和極度精神墮落兩個極端。整個日常生活世界被納入韋伯所謂“科層制”的統攝之下。非人格統治的普遍化,整個日常生活變為窒息生命自由靈性的“鐵籠”。哈貝馬斯所說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危險征兆和馬爾庫塞指出的“病態社會”日漸顯現。面對這場深刻的人性危機,胡塞爾認為導致這場社會危機的根源在于科學世界在自己的建構過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遺忘了“生活世界”。正是“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這一分裂導致了科學和人的存在的危機。因此,他認為拯救人性危機的唯一出路,就在于重新回歸到為人所遺忘或疏忽的真實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首先意味著朝向我們涌現、發生的直觀對象的總體,是所謂自然態度中的世界。它是“作為唯一實在的、通過知覺實際地被給予的、被經驗到并且能夠被經驗到的世界”。生活世界相當于“日常生活世界”,即“這樣一個概念,它在精神領域中占據著獨一無二的位置,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具體的周圍世界之中,而且我們的一切關注和努力都指向這個世界,指向純然發生的這個精神序列中的一個事件”。但生活世界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因為生活世界不具有目的結構。“生活世界始終是在先被給予的,始終是在先存在著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種意圖、某個課題,不是根據某個普遍的目的而有效的。任何目的都以這個生活世界為前提……”。

胡塞爾把哲學視角轉向生活世界,其主旨在于重新尋找人的價值和意義,為自然科學的順利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胡塞爾的后繼者,如海德格爾、舒茨、哈貝馬斯等人,大多都采用了生活世界詞匯而舍棄了胡塞爾生活世界的超驗基礎,將生活世界理解為處于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之外的人的日常生活。盡管稱謂有別,但是他們均把“生活世界”等同于“日常生活世界”,即是與體制或系統(各種社會制度和組織)相對的私人和公共空間。而諸如政治、經濟、政治、教育等有組織的、自覺的非日常生活并不含涉在他們的生活世界視野之內。

無論是胡塞爾還是其后繼者所指的“生活世界”,均是一個自然態度下無目的的、非組織化的、非理性化的、充滿人性化的、活生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人沒有被科學、技術、制度所束縛或異化,而是回歸到原本的人性上來。在某種意義上,“旅游世界”比“日常生活世界”更接近他們所說的“生活世界”。這也就是本文為什么要放棄大師們關于“生活世界”的內涵,而僅僅取用其外殼的緣由。本文所述的“生活世界”不具有哲學意義的高度,而是回歸到普通人的現實生活,試圖從中發現旅游動機的萌芽以及旅游的意義。亦即本文所謂的生活世界,就是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為普通人所經歷的、知覺的、行動的生活場域。

這里所指的“生活世界”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是指以“某個普通人”為中心的個體意義上的生活世界。不同個體由于生活、工作、休閑等一切活動所經歷、感知、行動的場域總是有所差別,因此,相互之間的生活世界也就有所不同。其次,生活在同一區域的不同個體之間的生活世界總會發生重疊和交叉,從而形成某個群體所“共享的部分”,這正是生活世界的第二層面的意義――群體生活世界。本文主要是在第一層面使用“生活世界”的概念。那么,普通人的生活世界是一個什么樣子呢?是否隱藏著旅游的“種子”呢?克里品朵夫(KrippendorfN)曾用這樣的詞語來概括日常生活的內容――“垃圾,噪聲,工作,忙亂,學校,勤奮,污染,所有這些詞匯,都是日常生活當中司空見慣的。這些詞匯所傳達的情感色彩,也往往是灰暗的、沉悶的、憂郁的和枯燥乏味的”。有學者甚至指出:“我們之所以能夠禁受得住漫長的日常生活中的這一切,原因在于我們夢想中還懷有一個假期,還懷有一個到遠方旅行的承諾。旅游的作用,就仿佛一個美麗的點綴,是灰暗的日常生活中的亮點。它意味著康復,意味著新生”。如此描寫雖有點過了,但導出了生活世界孕育旅游動機的萌芽。換言之,工具理性、物質導向的現代生活世界,深深埋下了“旅游的種子”。

從空間維度來看,生活世界是一個有限的、確定的世界。日常生活所感知的、觸摸到的總是一個有限的、確定的地理空間。對于幼兒而言,這個地理空間確實充滿著新奇和不確定性,甚至可能是一個無限廣闊的天地。或許也總是用好奇的眼光來探究這個空間的一草一木。但等長大后,這個生活世界卻變得如此的熟悉、確定和狹小。那雙長大了的眼睛或許已經不再關注這個空間當中一切與目標無關的內容。生活在一個充滿張力、高度結構化的世界,一切均指向所謂的目標。這個地理空間的陽光、花草、小鳥聲,基本上從人們視域中消失。除非陰雨連綿 之時,或者借機偶爾的閑暇與情侶漫步于海邊或者公園里,這一切才會回歸你的視域。總之,日復一日地生活在一個有限、熟知的地理空間,注意力、感覺會慢慢地消退或轉移,遠離對于目標來說無意義的“關注”。好奇心也慢慢從意識中潛伏到潛意識里。但是,“好奇”、“尋求變化”是人類天生的本性,隱伏在潛意識中的“好奇心”,隨著日積月累,總會有一天會進入意識之中,萌發“探奇”、“換換環境”、“看看外面世界”的沖動,如果其他客觀條件允許,那么旅游就會由此生成。人們會帶著童年般的好奇心去審視“外面世界(即旅游世界)”的一草一木,而不再像生活中那樣對周遭的一切熟視無睹。

從時間維度來看,生活世界是一個往復的、單調的、平庸的世界。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尤其是伴隨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工作變得簡單化、程序化、機械化。絕大多數工作,難以擺脫“單調”、“重復”的宿命。雖然物質的獎賞會帶來一些刺激和動力,但是“創造性的毀滅”、“人性的催殘”和“精神的頹廢”始終使人們多處于一種“煎熬的狀態”。即使處于“非工作狀態”,也擺脫不了“單調”、“重復”的宿命。每天的油鹽醬醋、吃喝拉撒也一樣讓我們感到“乏味”、“平淡”,甚至有些“無奈”。像“初戀的約會”、“久別的重逢”、“偶爾的升遷”……這些美妙的時刻,只能是生活的零星點綴,改變不了日常生活單調、重復的刻板軌跡。因此,總是渴望了解另一個世界、嘗試過另一種生活。“當一天農夫”、“做一天漁民”、“民俗旅游”等這些正是基于現代人回應現實生活的平庸、單調的心理欲求所設計出來的旅游產品。總之,重復、單調、平淡、甚至有些乏味的生活,驅使人們走近另一個世界,嘗試過另一種生活。

從生活場域來看,現實生活是一個權力導向、理性主導、遵循資本邏輯的世界。時空兩維限定了人們的生活空間,其中布滿了由角色所劃定的各種社會關系網絡,這些共同建構了日常生活的場域。正如布迪厄所言,“社會世界是由具有相對自主性的社會小世界構成的,這些社會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邏輯和必然性的客觀關系的空間,而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邏輯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約成支配其他場域運作的那些邏輯和必然性”。在布迪厄看來,這些“社會小世界”就是各種不同的子“場域”,如經濟場域、政治場域、消費場域、學術場域、道德場域等。人們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相關的“子場域”相耦合。比如,職員身份的“工作場域”,公民身份的“政治場域”,顧客身份的“消費場域”,信徒身份的“宗教場域”,如此等等。這些“子場域”的集合建構了個體的“生活場域”。

場域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空間,而且是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空間。我們(行動者)在各個相互獨立的“子場域”,都具有某種身份和一定數量的“資本”,這決定了各自在場域中的“位置”。更高的位置,擁有更大的權力;“權力”越大,“資本”的分配方式就越有利于行動者,從而使其獲得更多的“資本”,占據更優越的“位置”。由此,“權力”在場域中占據了核心地位,成為行動者的目標導向。布迪厄認為貫穿場域的是“權力”。每個行動者,遵循“每一個子場域自身的邏輯、規則和常規”,為了“權力”而展開激烈的廝殺。場域成為一個充滿爭斗的空間。資本成為權力的符號。因此,決定競爭的邏輯就是資本的邏輯。資本不僅是場域活動競爭的手段,同時又是競爭的目標。簡言之,個體以身份為紐帶成為各種相互獨立的各子場域的行動者,運用慣習(Habitus)與擁有的資本,在既定的子場域中,使用不同的手段參與博弈,以便爭取有利的位置,從而維系或者改變資本的分配方式,使自己獲得更多的資本。作為權力符號的資本,則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我們淪落為資本的奴隸(也就是物質的奴隸)。

生活世界的有限空間、單調重復的步調,以及現實生活的競爭壓力、人際關系的淡漠、理性和制度所造成的壓抑、情感的失落和精神信仰的迷失……現代性“賜予”生活世界的陰暗已經呈現得淋淋盡致。這使其埋下了旅游的種子,激發了人們沖破日常生活的“鐵籠”,走進另一個世界(旅游世界),尋求生命的解放和個性的自由。

三、旅游世界:另一種生存空間

沖破“鐵籠”、尋求自由的人們,走進的旅游世界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呢?為什么它能夠提供另一種生存的可能?謝彥君從兩個角度將旅游世界與生活世界予以區別:“其一,旅游世界總是生活世界的一種暫時的隔離,先是離開它,然后再回歸它。在這個背離和回歸的過程中,旅游者發生了變化。其次,在時間上,旅游者在異地所度過的時間,相對于(日常)生活世界所擁有的完整(甚至圓滿)的時間而言,將是永久性的逸出或漏損”。這實質上就是旅游兩個最基本特征“異地”、“暫時”的另一種表述。然而,問題是滿足“異地”、“暫時”兩個條件的活動很多,比如,國事訪問,求學,軍隊侵入。“異地”、“暫時”的生存空間,對于這些人來說,顯然不是旅游世界。

為此,需要尋找旅游世界得以存在的其他前提。實質上,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既是相互分離、又是不可分離的兩個世界。對于個體而言,當他以“旅游者”的身份脫離了日常生活的邊界,他確實進入了自己的“旅游世界”。在這種意義上,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是完全分離的。但無論個體如何脫離,總是落腳在他者的“生活世界”。也就是說,對于人類群體來說,其實只有一個生活世界,不存在旅游世界。因此,個體的旅游世界總是與他者生活世界存在重疊和交叉(參見圖1)。換言之,“旅游世界”是對個體“生活世界”的逃逸,但卻是對群體“生活世界”的重疊。既脫離了生活世界,又沒有脫離生活世界。旅游世界僅僅是“旅游視角下”他者的生活世界!

這個結論具有非凡的意義,因為它導出了這樣的事實:所有的旅游世界原本都是生活世界。旅游世界之所以成為旅游世界,并非它的物質生成性(或客觀存在性),而只是主體視角的轉換。正是因為旅游者使用另一種視角看待他者的“生活世界”,所以他者眼中的“生活世界”,才得以獲取“旅游世界”的地位。這就說明了人們看待旅游世界及其相關的構件,必然采取與生活世界完全不同的視角,這是其存在的前提!也就是說,如果視角沒有轉換,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只呈現其在生活世界的面目,此時沒有任何東西成為旅游世界的構件,因此,也就不存在旅游世界。在旅游者到來前后,他者生活世界本質上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只不過新增了一個價值――旅游價值。旅游世界的主要構成要素(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服務設施等),并沒有獨立的客觀存在性,也都只是視角轉換后生活世界某種存在的另一種呈現(看待視角的轉換)。

以旅游資源為例,在生活世界中,對于資源的界定都是以生產的視角(生產者透鏡),隱含著資源是存在于生產過程,而不是消費過程(如果人們既從生產過程,又從消費過程來定義資源,那么必定會存 在嚴重的重復!而且會導致“資源生產資源”的悖論!)。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說鐵礦石資源而不說鋼鐵資源,說土地資源而不說糧食資源。然而,旅游資源的認識卻必須基于消費者透鏡(否則,旅游資源的概念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存在就必然導致與其他資源界定的重疊)。也就是說,必須用旅游世界的視角而不能用生活世界的視角來審視旅游資源。世界上原本并沒有旅游資源,只因為旅游者的到來,他者生活世界的“某種存在”,增加了旅游價值,取得了雙重地位(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兩種地位),才成為“旅游資源”。因此,旅游資源本質上是旅游者透鏡下生活世界的“某種存在”的另一種價值呈現。它本身不是客觀存在,而是附在客觀存在之上的一種映射。

因此,離開視角轉換,旅游就回歸生活世界(即使這個世界是他者的生活世界而不是我的生活世界),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因此,之所謂旅游者,之所謂旅游資源,之所謂旅游產品,之所謂旅游產業,都是視角轉換凸鏡(旅游凸鏡)下某個生活世界或其構件的一種映射。如果沒有旅游,生活世界不會消失,也不會改變;而如果沒有生活世界,就不會有旅游世界。旅游世界是依附于他者生活世界的旅游世界。旅游世界中的所有構成要素,存在于旅游世界之前,也不會隨著旅游世界的消失而消失,也不會隨著旅游世界的產生而產生。因此,要理解旅游世界關鍵在于搞清楚視角的轉換。

生活世界,盡管離不開消費但以生產為主導,高度重視客觀存在的物質文明,盡管存在感性但更強調理性;旅游世界,雖然存在生產性但以消費為主導,盡管也需要理性但更強調超越理性,追尋“情感釋放”與“精神救贖”為主。不嚴格地說,生活世界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理性的世界,是一個以生產為導向,以功用為標準的世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而旅游世界是一個不具有絕對客觀存在性的、感性的世界,是一個以消費為導向,以差異為標準的世界,是一個依附于他者生活世界的世界。因此,認識旅游世界及其構成要素,必須脫離生活世界的生產導向及理性、功用的視角,否則就是完全的重述,是一種沒有意義的解釋。要理解旅游世界必然要以旅游世界的視角。這種視角是一種以差異為標準,以消費為導向,相對的、感性的視角。這兩種視角的差別,可以從兩者關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之間的差異而顯露無遺(參見表1)。

正是因為這種視角的差異,導致如果依然用生活視角來界定旅游世界的構件,那么必然導致混亂或爭論不休。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一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所體現的對旅游資源的認識。雖然從定義上看秉持旅游視角,但是在分類、評價環節明顯是從生活世界的視角來審視旅游資源,即從旅游資源客體本身來認識旅游資源,而忽視了旅游資源本身不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是依附在客觀存在的旅游價值。生活世界的任何物象,只要被旅游者主觀地賦予旅游價值,那么就可以取得“旅游資源的地位”,在這種意義上,生活世界任何物象都具備成為旅游資源的潛質。因此,對旅游資源的類型劃分,就相當于要將生活世界的所有物象進行分類。如果依然按照生活世界的視角導向,依照不同學科對旅游資源進行分類,這顯然是徒勞的,因為旅游學者不可能從其他多種學科的分類體系整合出一種綜合的分類框架。即使勉強拿出一個分類框架,也必然是處處遺漏。另一個例子是旅游產業,盡管中央至地方都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的發展,相繼制定各類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國家統計年鑒是沒有“旅游產業”這一說法的。為什么呢?理由極其簡單,因為國家統計是從生活世界認識和劃分產業,目前的測算系統已經包括了所有GDP。因為旅游產業不是一個完全獨立意義的產業,在測算GDP過程中被分算到其他各產業中(即統計年鑒的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如果硬性添加旅游產業,那么必然導致產業劃分的混亂或者GDP的重復計算。

這種視角的轉換,本質上是心境的轉換,是個體從生活世界的心境過渡到旅游世界的心境,從而使得旅游者進入另一種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旅游世界為這種心境的轉換提供了外部空間和條件,從而取得了特殊生存空間的地位。因此,旅游世界獨特之處不在于其客觀的構成要素,而在于旅游者主觀的心境。因此,旅游的本質也不在于“異地”和“暫時”兩個外部特征,而在于旅游者處于一種“心游狀態”。正是這種心游狀態,使得旅游世界呈現出如下不同于生活世界的特點。

情感主導的世界。旅游活動包含著軀體的移動、感官的知覺,以及理性的認知,但其根本性特點則是一個情感主導的過程。這一判斷主要基于3點:從旅游的定義來看,“出自非義務的目的”是學者們的共識。從旅游動機來看,盡管不同旅游者以及不同旅游活動的動機各自有別,但是基本可以歸結為兩類:逃逸和尋求。逃逸生活世界的煩惱、壓力、緊張以及單調重復的步調;尋求心里的迷失,情感的愉悅和精神的慰藉。無不指向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領域。從旅游活動的歸宿來看,歷經旅游世界的種種體驗,回歸生活世界的旅游者,除了“旅游體驗”外,剩下的就只有照片和紀念品,顯然后兩者不可能成為旅游活動的根本歸宿。由此可見,“旅游體驗”成為旅游活動的最終歸宿,是旅游者苦苦追尋的目標所在。而體驗正是情感主導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