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市化的經濟學解釋

城市化的經濟學解釋

時間:2023-08-16 17:28: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化的經濟學解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城市化的經濟學解釋

第1篇

關鍵詞:交易效率城市化經濟發展

一、交易效率、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

(一) 交易效率的內涵及意義

“交易效率”最先由經濟學家楊小凱于1988年模仿了“冰山運輸成本”提出:假若一個人購買一單位(元)商品時,他實際只得到k單位(元)商品,那么這1-k單位(元)便可稱之為交易成本,而k單位(元)可稱為該筆交易的交易效率。

(二)交易效率、經濟發展與城市化

近年來,經濟學家日益發現新古典經濟學在解釋城市形成中的局限,紛紛改用規模報酬遞增和交易效率理解城市形成中的本質問題。這類文獻可分為兩類:一類運用規模報酬遞增、多樣化消費偏好和交易效率之間的兩難沖突,來解釋城市形成(Fujtia and Krugmna,1995);另一類借用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經濟、交易效率、多樣化消費偏好之間的兩難沖突來解釋城市形成(Yang,1991,Yang and Rice,1994,Yang and Ng.1993等)。

二、2008年我國58個主要城市交易效率分析比較

從樣本的選擇來看,本文選取中國代表性的58個城市作為分析對象,它們主要由中國的直轄市、省會城市、重要工業基地或對外開放城市組成。這并不能說明中國只有58個城市,只是基于數據收集的難度而折衷的結果。

(一)交易效率指標的初步選取與數據說明

楊小凱認為,交易效率改進既可由運輸條件(新的運輸技術或運輸基礎設施)引起,也可由制度性變化(更有效地保護產權的法律或更具競爭性的銀行制度等)引起。趙則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交易效率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分類。本文結合楊小凱、Eigen-Zucch、鐘富國、趙等知名學者的觀點,交易效率指標將從以下層面選取。

(二) 數據處理與因子分析

1.數據處理

由于衡量交易效率的23個指標的偏度均大于0,呈多右偏狀態,所以應利用自然對數進行轉換,使其變為對稱分布,從而有利于下一步的信度分析。

2.信度分析

從表2交易效率各指標信度分析結果表可知,各指標的Cronbach的α信度系數為0.951,符合大于0.8的高信度檢驗標準,說明各指標均通過了信度分析,指標之間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因子分析。

3.因子分析

表3是根據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得到的分析結果。

由表3可知,KMO值為0.819遠高于0.5的檢驗標準,Bartlett球形檢驗也達到1%的顯著水平,可進行因子分析。但我們提取出來的主成分-因素1對交易效率各指標的解釋力存在明顯差異,對應的主成分-因素1解釋力小的指標我們可以認為這些指標與我們需要的交易效率指標并不一致,可以予以剔除。剔除后的其余變量的檢驗結果如表4。

通過觀察表3、表4可知,剔除某些指標后的KMO參數比未剔除前明顯上升,Bartlett球星檢驗的卡方值在1%的水平上顯著。且提取的主成分-因素1對各變量的解釋程度均進一步增大,這表明,我們剔除解釋力低的指標的作用是積極的。

表5說明了主因素對變異程度的解釋率,可以看出我們提取出的主成分-因素1解釋了15個變量總變異程度的78%左右,其特征值為11.784,相當符合按照特征值大于1以及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大75%以上的因子分析法提取原則。

綜上所述,影響一個地區、城市的交易效率他的因素來自多個層面,不僅有來自于制度層面的、資源稟賦層面的、教育層面的、更有來自于基礎建設、信息通信科技層面上的。最后,我們將因子分數系數矩陣作為新的變量保存下來,即為我們要進一步分析的交易效率指標。

下面為運用SPSS16.0計算得出的我國58個城市2008年交易效率得分及排序情況:

1.從直轄市角度看,北京排名第二,交易效率得分為9.907,天津排名第五得分為8.463,上海排名為58個城市之首,得分為10分,重慶得分為9.114排名第三。

2.從省會城市角度看,共選取了我國27個省會城市得分情況及排名分別為:石家莊得分6.407排名22,太原得分5.595排名30,呼和浩特得分4.569排名39,沈陽得分7.576排名10,長春得分6.843排名19,哈爾濱得分6.688排名21,南京得分7.557排名11,杭州得分7.67排名9,合肥得分6.342排名24,福州得分5.978排名27,南昌得分5.121排名34,濟南得分6.715排名20,鄭州得分7.147排名15,武漢得分7.814排名7,長沙6.851排名18,廣州得分8.966排名4,南寧得分5.352排名31,海口得分3.771排名44,成都得分8.338排名6,貴陽得分4.979排名36,昆明得分6.072排名26,拉薩得分5.511排名31,西安得分7.206排名13,蘭州得分4.606排名38,西寧得分2.905排名52,銀川得分2.978排名50,烏魯木齊得分5.062排名35;

3.從選去的其他城市角度看,包頭得分4.898排名37,烏海得分0.000000159排名58,赤峰得分3.111排名48,通遼得分2.616排名54,鄂爾多斯得分3.038排名49,呼倫貝爾得分2.793排名53,巴彥淖爾得分1.41排名56,烏蘭察布得分1.071排名57,唐山得分5.756排名29,秦皇島得分3.686排名46,大連得分7.112排名16,大慶得分3.927排名42,無錫得分6.369排名23,蘇州得分7.338排名12,南通得分5.153排名33,連云港得分3.928排名33,寧波得分6.949排名17,溫州得分6.138排名25,廈門排名5.18得分32,青島得分7.195排名14,煙臺得分5.928排名28,威海得分4.195排名40,珠海得分3.662排名47,深圳得分7.737排名8,汕頭得分2.976排名51,湛江得分3.802排名43,北海得分1.56排名55。

(三)交易效率指標與主要城市級別的關系

可以看出,城市級別的不同對交易效率及其各指標的大小都有影響。城市級別越高對應的各指標值越大,相反,城市級別越低對應的各指標值越小。即直轄市高于省會城市、省會城市高于其他城市。

三、交易效率與城市化的關系

從交易效率與城市化關系看,交易效率對城市化的影響為正。由模型1為只包含變量人均GDP的模型,該模型的可決系數僅為0.007,說明僅利用對數人均GDP這一個變量來解釋城市化的解釋力是不夠的。在當我們將變量交易效率引入模型后,既得模型2,可知,此時模型的解釋能力顯著上升到0.564,且變量交易效率對城市化的影響為正,系數為374.754,說明交易效率對城市化的影響作用積極且效果明顯。另外,引入交易效率后,人均GDP的系數由-0.002變為-0.008,說明,交易效率在影響經濟發展(人均GDP)的同時對城市化進程起著正面的推動作用。

四、總結

通過以上統計學分析和回歸模型不難看出,交易效率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城市級別越高,對應的交易效率數值越大。交易效率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是顯著的,它通過影響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經濟發展又可通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交易效率共同作用。且表現為,人力資本在提高交易效率作用效果的同時降低了物質資本的投入力度,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參考文獻:

[1]樊綱,王小魯,張立文,朱恒鵬. 中國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J]. 經濟研究, 2003 (3) .

[2]趙. 交易效率與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城市發展研究, 2005 (3) .

[3]樊綱,王小魯,張立文. 中國各地區市場化進程2000年報告[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01 (3) .

[4]趙,尹伯成.論交易效率與中國的城鄉差距[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1) .

第2篇

由于專業背景的不同,各學科從各自的研究角度對城市做了相應的定義和研究,城市的定義尚在爭議之中:地理學家將城市定義為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為主集聚形成的較大的居民點,側重于其空間和景觀屬性;人口學家把城市看做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把人口規模和密度作為判斷城市的標準;經濟學家認為城市是生產要素集約化和業態多樣化的社會有機體,更側重于其商品、服務的生產與交換等經濟屬性;社會家則從社會關系的角度,認為城市本質特征是其特有的生活方式(urbanism)。雖然各學科對城市的定義不同,但城市之所以為城市,而不同于鄉村等其他概念,是由其空間特征、人口密度、經濟結構、生活方式等本質特征綜合決定的。各學科對城市的不同定義衍生出了對城市化的不同理解和研究重點。地理學除關注城市化過程中的人口與經濟的轉換與集中外,還特別強調城市化是一個地域空間過程;人口學所說的城市化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城市人口的聚集和增長所形成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增長過程;經濟學則更重視產業結構以及消費方式的轉變,研究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在城市化過程中的流動;而社會學則把城市化作為新的生活方式產生、集聚、擴散的過程,強調文化、價值觀、等社會演化過程。城市化并不是簡單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而是鄉村要素向城市要素轉變的復雜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城市是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等要素的集中,農村則分散而孤立,強調的是兩者生產要素集聚程度的區別;周一星先生認為城市不同于鄉村的本質特征體現在人口規模、經濟結構、設施水平和文化觀念四個方面[1]。前人對城市、城市化的定義側重點雖各有不同,但都體現了城市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其要素構成和特征與鄉村是截然不同的。

二、城市化的構成要素及其協調性

(一)城市化的構成要素從城市和鄉村截然不同的構成要素出發,我們可以得到城市化的本質便是鄉村要素向城市要素轉變的過程,城市化水平雖由各個要素的城市化速度決定,但城市化的質量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不同要素之間城市化速度的協調性。無論是三十余年的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城市擴張、戶籍壁壘、經濟結構調整、社會保障等問題,還是潛心于城市化問題研究的眾多學者多樣化的研究領域——地理學、人口學、經濟學、社會學,我們都能從中抽象出現階段我國城市化幾個基本的構成要素:空間、人口、經濟、社會。空間上的城市化是其他要素城市化的載體,是隨著經濟、人口等要素城市化所伴生的反映在載體上的現象,即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變和城市地域的升級。從建筑學或景觀學角度說是鄉村景觀向城市景觀的轉變;從土地利用角度來說就是以農村居民點和農用地等為代表的帶有鄉村特征的土地利用類型向以城市、建制鎮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等為代表的帶有城市特征的土地利用類型轉變的過程;從土地產權角度說就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變為城市國有土地所有權。其外在表現包括城市數量增加、城市地域擴大、原有城市用地的再組織和再開發等,也包括基礎設施的改善。人口城市化是早期城市化理論的核心內容,即人口由鄉村向城市集中地過程。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口城市化現在只是城市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本身的概念也在不斷發展。許多人口學家將其定義為具有城市居民特征的人口在區域總人口中的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包括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的轉變,還包括所有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不斷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社會地位和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濟城市化主要指城市化過程中的經濟增長以及經濟結構由傳統的第一產業向以第二、三產業為代表的非農產業轉移與聚集。研究經濟增長、經濟結構演變與城市化之間關系的學者很多,大多數學者認為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經濟結構演變之間具有長期均衡、甚至互為因果的關系。發展經濟學中的劉易斯模型、托達羅的預期收入模型、喬根森模型都從不同角度驗證了這一結果,結構經濟學中的經濟結構演進理論也認為經濟結構的演進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不斷適應,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密切。無論是從勞動力供需的角度,還是從城鄉預期收入差距、消費結構變化的角度,經濟增長、經濟結構演變都是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重要推動力;與此同時,城市化過程中人們的居住、就業、游憩帶動了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需求,生活方式的變化也通過促進消費需求增長和消費結構變化,推動著經濟增長與結構演化。社會城市化也是城市化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來源于城市的社會屬性,城市社會學中便將城市化作為其學科的一個核心概念,認為城市化就是傳統的農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的轉變過程。本文在這里把社會城市化中的“社會”定義為廣義的社會概念,包括文化觀念、生活方式、社會保障等內涵,認為社會的城市化是城市化過程中人的思想觀念、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社會保障水平等全方位的城市化。

(二)構成要素之間的協調性為解釋和解決城市化中出現的問題,許多學者開展了城市化質量研究,強調城市化過程中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城鄉發展與人口的協調性,這是相對以前將人口作為唯一指標研究城市化的進步,但這些研究或僅是城市化水平的綜合測度,或是僅研究其他因素與人口因素的協調,缺少各內在構成要素之間的協調性的深入分析。城市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協調性分為內部協調性和外部協調性。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城市化由空間、人口、經濟、社會若干子系統構成,他們之間城市化速度的耦合問題就是城市化的內在協調性;若將城市化看成一個整體,而研究其與外部要素(如工業化、耕地保護、生態環境等)的關系就是其外部協調性。目前學者們對城市化的外在協調問題關注較多,如城市化與工業化是否同步,城市化與耕地保護的關系等,因此本文不再贅述,而將研究重點放在城市化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協調性上。健康的城市化應當是經濟、人口、空間、社會各要素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過程。經濟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內在驅動力,它為城市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商品和各種服務,通過相對鄉村較高的預期收入和較好的生活品質吸引人口向城市遷徙;它還為城市空間規模的擴張提供了資金、材料和人力資源,是城市擴張的重要推動力;此外,它還為城市的社會保障、文化教育、游憩等社會要素城市化提供資金,促使城市能為居民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和更舒適的生活品質。人口的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衡量指標,通過人口向城市的遷移,能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和更大的消費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也會帶來對城市生產、生活等空間的需求,促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同時,人口還是城市社會保障、文化游憩等服務的主要消費者。社會的城市化代表著城市社會保障、文化教育、休閑游憩服務水平的提高,通過這些不但使城市居民具有更高的素質、勞動或管理技能,還會使他們無后顧之憂,更放心的將財富用于消費,促進經濟的增長。空間的城市化(包括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則為上述經濟、人口、社會要素提供了空間載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過度依賴土地出讓金等地租收入,而這些財政收入又有相當一部分用來提高城市的社會服務水平,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城市社會要素的城市化得到了來自空間要素城市化過程的資金支持。

空間、人口、經濟與社會四要素都是城市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要素都在其中擔負著一定的機能,城市化的順利推動有賴于各要素城市化的健康運行以及各要素之間城市化速度的協調。在城市化各要素的組織結構上,本文借鑒了“四維時空坐標”的概念,在四維時空中,橫、縱、高度和時間坐標共同確定物體在時空中的位置,缺少任意一維都會使物體的位置不準確。在城市化研究中,過去僅研究人口要素的城市化,是一維的城市化,不能代表城市化的方方面面,后來許多學者又綜合考慮了空間、經濟等,開展了二維、三維的城市化研究,而且這些研究的重點往往是城市化水平的綜合測定,而不是各要素之間的協調性,這些研究得到了城市化的水平,卻忽視了各要素城市化速度不協調所導致的問題。通過空間、人口、經濟與社會的四維分析,不僅能更準確、全面的確定城市化水平,還能根據各要素之間城市化速度的差異,發現其中存在的協調性問題。

三、要素協調視角的城市化問題分析

很多城市化實踐中的問題根源都是城市化中空間、人口、經濟、社會各要素的缺位或速度不協調。拉美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是人口城市化速度與其他要素城市化速度不協調的典型代表。由于歷史原因,拉美國家的農地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大莊園主手里,大量農民由于缺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而極端貧困,加之對城市更多就業機會的預期,農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使得農民大量涌入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然而城市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保障等都無法應對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長,人口的城市化速度遠遠快于經濟、空間和社會城市化的速度。人口城市化速度遠遠超過經濟城市化速度,導致城市無法為進城農民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造成城市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如拉美第一大經濟體巴西的失業率自1998年來一直維持在10%左右,雖然非正規部門解決了大量人口的就業問題,但非正規就業由于其本身極不穩定的勞動關系、較差的工作環境和偏低的薪資水平等特點,使得這些就業人口長期處于低水平就業狀態;此外,人口城市化速度遠遠超過城市空間城市化的速度,大量農民進城后無力購置正規住宅,于是大量移民非法侵入無主或閑置土地,建成簡易住房,這些住房危險系數較高,加上沒有納入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差,臟亂成為其代名詞,一些成規模的新進城農民的聚居區逐漸演變為貧民窟;城市人口的過度膨脹、惡劣的空間和經濟環境阻礙了拉美進城農民的社會城市化,無法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品質,加之由于預算有限,政府無力負擔起廣大貧民的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服務,拉美國家60%的城市人口缺少適當的衛生服務和干凈飲用水。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為廣大學者所熱議的“半城市化”現象,農民工以及部分地區出現的用工荒現象,“鬼城”現象等。本文從上文提出的城市化四要素協調的角度加以抽象,嘗試分析上述現象發生的深層次原因。

農民工的“半城市化(peri-urbanization)”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種特殊現象,指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過程中的一種不完整狀態,具體表現在農民進入城市后,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方面不能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從城市化四要素協調的角度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受城市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收入期望的吸引向城市遷移,通過雇傭關系實現從鄉村向城市的空間轉換,在城市工作、消費,實現了人口和經濟的城市化。但他們卻沒有實現空間和社會的城市化,具體表現是:由于收入水平較低,沒有經濟能力購買、租住城市的社區住宅,而大量蝸居在租金較低的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這些地方往往是城市規模擴張過程中沒有改造的農村居民點,村內基礎設施較差,沒有城市的空間特征;此外,農民工進城后,尤其是進入大城市后難以獲得城市戶口,由于戶籍的限制,農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在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諸多方面不能享受市民的待遇,以上這些又直接或間接導致農民工的生活方式無法城市化。“鬼城”原本指因資源枯竭而被廢棄的城市,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各地出現了很多高標準建設的城市新區因為空置率過高,鮮有人居住,也被形象的稱為“鬼城”。被《時代》周刊稱為“鬼城”的康巴什就是空間城市化速度遠遠超過人口城市化的代表。始建于2004年的康巴什新區迄今為止建成區面積已達32平方公里,按照高標準規劃建設,實現了空間的城市化。然而,到2009年僅有2.86萬人入住康巴什新區,人口密度僅893.75人/平方公里,僅為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建成區人口密度的12%,人口城市化速度遠遠落后于空間城市化速度。

四、結論與討論

第3篇

[關鍵詞] 城市游憩帶;泛烏魯木齊城市群;城市化;推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7)01-0091-05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2004年,中國城市化水平達到41.76%。當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推出“烏昌經濟一體化”戰略,一統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州所轄的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等五縣三市,即昌吉州與烏魯木齊市間行政分割將逐步消除。此舉為利用各城市邊緣區間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旅游資源豐富等優勢,提高泛烏魯木齊的城市化水平,興建利于城市空間拓展的城市游憩帶創造了條件。城市居民作為國內旅游的主要客源,由于平時工作壓力較大,愈來愈傾向于在周末及日常生活中選擇短途的城市周邊小范圍的休閑游,這種小范圍內進行的休閑和康體娛樂等游憩活動,將逐漸成為城市居民游憩消費中不可忽視的部分,無疑也將對城市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方面產生較大影響,并由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興建城市游憩帶將對烏昌經濟一體化后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城市化產生較大的推動力。

一、概念界定與解析

(一)對“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概念界定

“泛烏魯木齊城市群”是在“烏昌經濟一體化”基礎上提出的。“烏昌經濟一體化”指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在經濟活動中,在不涉及各自行政區劃的前提下,共同構建廣泛的、統一的經濟協作區,轄區范圍包括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州的五縣三市。筆者提出的“泛烏魯木齊城市群”僅針對“烏昌經濟一體化”中由烏魯木齊市、昌吉市和米泉市共同構成的‘∨’形區域(如圖1所示)。

(二)對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對于城市化,存在著多種理解與解釋。1999年修訂出版的《辭海》中將城市化解釋為:人口、用地和經濟、文化模式由農村型轉向城市型的過程和趨勢。筆者對“城市化”的理解是參照了胡欣與江小群編著的《城市經濟學》一書中的界定,即城市化實際上是一種影響深遠的社會經濟變化過程,其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1)非農產業和勞動力向城鎮集聚;(2)以社會化服務為特征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擴張與強化;(3)鄉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發展。

筆者進一步強調可持續城市化,即從人口、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推動城市化可持續發展,并以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作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

(三)對游憩帶的概念界定

游憩帶的形成,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行為的結果。這里的游憩帶即指城市游憩帶,學者們普遍認為城市游憩帶是動態的,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出現的。此概念源于吳必虎1999年提出的環城游憩帶理論,是指發生于大城市郊區,主要為城市居民光顧的游憩設施、場所和公共空間。特定情況下還包括位于城郊的外來旅游者經常光顧的各級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環大都市游憩活動頻發地帶。該定義主要將環城市游憩帶的空間界定在城鄉之間。筆者對“游憩帶”概念的界定,是指在烏昌經濟一體化的前提下泛烏魯木齊城市群內烏魯木齊市與昌吉市、米泉市的城市邊緣區之間所有呈點狀分散的游憩設施、場所和公共空間,并由其間便利的交通和服務設施等中介相連而成的帶狀區域(如圖1所示),且主要針對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居民提供多種的短期(以周末為主)假日游憩方式,具有一定規模效應的游憩點連成的帶狀分布區域。

二、泛烏魯木齊城市游憩點的開發現狀

從烏魯木齊到形成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過程,就是城市游憩點相連成城市游憩帶的過程。由于泛烏魯木齊城市空間的擴大,作為三個城市中介機會的城市游憩點連成城市游憩帶更為必要。現有游憩點開發現狀如表1和圖2所示。

表1中筆者只選取一些地處三城市邊緣區且交通便利、基礎設施較齊備且已具一定經營規模的游憩點,新近開發且尚未成熟的游憩點并未列在其中。可以看出即使同在一個行政區域內的游憩點仍然獨立經營,各自發展,重疊的經營特色不僅浪費資源,也形不成規模效應。

從圖2可以看出,基于各行政區自身利益開發的游憩點,僅是游憩點的機械堆砌,雖對城市化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卻因零散的游憩點將城市化發展的合力分散,不具備泛烏魯木齊城市游憩帶的規模經營。且游憩帶的發展未納入其城市發展合理規劃的范疇,不利于實現三城市間游憩帶發展的有機結合,也難以對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城市化產生強大推動力。

三、烏魯木齊市、昌吉市和米泉市的城市化水平對比

表2是以2004年各市非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來衡量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截至2004年底,泛烏魯木齊城市群中烏、昌、米三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相差懸殊。此時可利用城市游憩帶作為城市化向軸式和星狀擴展的承載帶,緩解三城市邊緣區間城鄉二元地域經濟結構的矛盾,使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城市化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四、城市游憩帶對泛烏魯木齊城市化的PESE推動機制

圖2表明,目前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游憩點分散分布,并未聚集成帶。若立足于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發展,將這些游憩點通過便捷的交通干線和優質的服務網絡等相鏈接,將有利于三城市游憩帶的合理規劃和有機結合(如圖3所示)。以區域經濟學中的點軸開發理論來分析,泛烏魯木齊城市群以一個核心城市(烏魯木齊),一個中心城市(昌吉市)和一個輔助城市(米泉市)作為增長點高速發展城市化的同時,憑借烏魯木齊城市化發展的擴散效應,以游憩帶作為軸式擴展的軸線來帶動昌吉市和米泉市的城市化發展,在與烏魯木齊市的城市化協調發展同時,借助泛烏魯木齊城市群高速城市化形成的城市網絡,以星狀方式擴展來帶動游憩帶軸線上各相關區域和產業的發展,將大大增強對泛烏魯木齊城市化的推動。

筆者將從人口(population)、經濟(economy)、社會文化(social)和地域生態(ecology)四個角度全面分析游憩帶對泛烏魯木齊城市群可持續城市化的推動機制。

(一)從城市人口(P)方面分析游憩帶對泛烏魯木齊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表3是從靜態的非農業人口增加的角度分析泛烏魯木齊城市群截至2004年底的城市化水平。不同于表2,表3城市化水平是假設城市游憩帶已完善,泛烏魯木齊城市群已成型,以城市群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分析泛烏魯木齊城市化水平的。與表2中烏、昌、米獨立三城市的城市化平均水平相比,僅以非農業人口的靜態的增加就能提高泛烏魯木齊城市群城市化水平。這當然不全面,以下筆者再從三個動態角度逐一解析。

(二)從經濟(E)方面分析游憩帶對泛烏魯木齊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從城市游憩帶中獲得的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規模的提高將對泛烏魯木齊城市圈的產業結構調整起到基礎作用。由游憩產業帶動的旅游收入乘數效應、政府收入乘數效應和對相關行業的產出乘數效應以及增加的就業機會等都對新疆的經濟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可利用泛烏魯木齊城市居民對游憩帶的花費能在本地內再花費的次數來估算乘數效應的大小,其輪轉次數越多,乘數就越大,即經濟效益的提高對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城市化推動作用越大。

城市游憩帶還可解決城市和農村的部分剩余勞動力問題。目前,全世界旅游業創造的就業崗位(直接和間接)達到2.31億個,占全世界當年就業總人數的9.4%,即平均每10.7個就業人員中就有1個人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業工作。也就是說,一個直接為旅游者服務的就業機會創造出若干個繼發的就業機會,國際上通常取1∶3或1∶5的比例來估計直接就業機會與繼發就業機會的關系(楊培玉,2005),即游憩帶的完善還可產生就業乘數效應影響城市就業,用公式表示為:

游憩帶就業乘數效應=(游憩帶直接就業人數+繼發就業人數)/游憩帶直接就業人數

(三)從社會文化(S)上分析游憩帶對泛烏魯木齊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完善游憩帶可基本統一市郊的游憩區域,這將既利于開發保護旅游資源,又保護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地方文化。游憩帶可以調節居民的身心健康,適時改換生活環境,重新充電,恢復活力,增加居民對生活的熱愛,提高居民素質,擴大并強化以社會化服務為特征的城市生活方式。游憩帶還利于有效分流城市流動人口,吸引城市居民向外流動,釋放假期城市人口壓力,分流市區及旅游景點的擁擠程度。它將容納更多的游客或游覽活動量,較好地滿足城市大量人口流動的需求,緩解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城市旅游壓力,從城市社會文化發展方面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四)從地域生態(E)上分析游憩帶對泛烏魯木齊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游憩帶會使泛烏魯木齊城市群中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市區面積增加,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增強,以保護地域生態環境。游憩帶的環境可使人們產生愉悅感、寧靜感和安全感,形成一道與城市環境密切相關的生態屏障,對城市環境的保護和凈化將起到很大作用。

總之,游憩帶的完善對泛烏魯木齊城市化的PESE推動機制可用圖4表示,其中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是從社會文化S和地域生態E方面來體現的。

(五)游憩帶從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和地域生態方面對城市化貢獻率的初步量化分析

游憩帶從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和地域生態方面對城市化的貢獻率可以建立一個初步的指標體系進行綜合分析如表5所示。城市化水平綜合指標體系可以通過對表中數據的采集,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各級指標賦予相應的權重,從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和地域生態四方面計算游憩帶對城市化的綜合貢獻率以及游憩帶分別從這四方面對城市化的貢獻率。

確定權重和完成數據采集后,利用以下公式可分別計算出游憩帶對城市化的綜合貢獻率(C)以及游憩帶從這四方面分別對城市化的貢獻率。

C=PA×A+PB×B+PC×C+ED×D+EE×E+EF×F+EG×G+SH×H+SI×I+EJ×J+EK×K+EL×L+EM×M

以及游憩帶從人口方面對城市化貢獻率P=PA×A+PB×B+PC×C;

從經濟方面對城市化貢獻率E2=ED×D+EE×E+EF×F+EG×G;

從社會文化方面對城市化貢獻率S=SH×H+SI×I;

從地域生態方面對城市化貢獻率E4=EJ×J+EK×K+EL×L+EM×M。

當然,也可根據計算結果得出游憩帶對城市化綜合貢獻率(C)的評估結果以及游憩帶從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和地域生態方面分別對城市化的貢獻率的評估結果。評估結果既可作為總體適度調整游憩帶的規模和發展方向的依據,也可在與泛烏魯木齊游憩帶的總體發展規模相協調的同時,從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和地域生態等單方面對游憩帶推動泛烏魯木齊城市化的進程適度調節。

事實上,烏魯木齊市的城市化建設已初具規模,但其與昌吉市、米泉市毗連的城市邊緣區仍基本游離于城市化發展的軌道之外。即使昌吉市和米泉市的城市化發展也并不完善,突出表現為昌、米二市的城市化對外擴散能力不理想,也就是說支撐新疆地區的城市化乃至整體發展的烏昌經濟一體化的增長極體系還不健全。這就要求城市化的集中發展使相關產業在一定空間聚集,進一步壯大新疆經濟增長極向其腹地的輻射力。同時,完善的泛烏魯木齊城市游憩帶可將烏昌地區的城市化更集中、合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烏昌經濟一體化的增長極體系以至全疆的城市化發展。但筆者想要強調的是,城市化的集中發展并不等于無限擴大區際間的城市化差異。作為基礎設施投入的泛烏魯木齊城市游憩帶可加大泛烏魯木齊城市群作為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并在增強極化的同時,利用擴散效應將城市化擴散至縱深地區。在初級極化時,其擴散效應主要表現為城鄉人員空間移動和思想觀念交流的便利,以此推動城市化進程。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化的擴散效應還會表現為從相關產業的轉移、技術的升級擴散及先進理念的傳播等等方面深入推動全疆的城市化發展。同時,若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發展到高度集聚的階段時,城市游憩帶也可迅速發展一些呈帶狀分布的衛星城鎮,以使聚集體分散化,應該說,在對城市聚集程度的控制程度尚存爭議的今天,游憩帶無疑可適當調整城市聚集程度,這也正是筆者提出泛烏魯木齊城市群的發展模式暨城市化初期發展的集中模式的初衷。

五、結語

筆者對城市化推動機制的分析是以可持續城市化為原則的。城市化的發展應立足于城市自身的經濟和地緣條件,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既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城市化不僅是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果,也應是改善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理想環境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全面發展。可以說,可持續城市化的目標就是要建立健康城市,這個城市應是由健康的社會和健康的環境有機結合發展起來的一個整體。城市游憩帶目的就是實現可持續城市化的發展,尋求建立健康的泛烏魯木齊城市群。游憩帶培育健康的城市精神,營造祥和健康的生存空間和公共空間。游憩帶理所當然應成為人們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生態空間,主營休閑娛樂的游憩帶將在泛烏魯木齊城市群未來的城市化建設中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胡欣,江小群.城市經濟學[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

[2]連玉明.中國城市報告:2004[R].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4.

[3]姚士謀,朱英明,陳振光.中國城市群[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1.

[4]馬傳棟.城市生態經濟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89.

[5]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第4篇

【關鍵詞】福利經濟學;農民工;社會救助;公平與效率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019-01

作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之一,福利經濟學主要研究如何進行資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進行收入分配以實現公平以及如何進行集體選擇以增進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是指國家與社會面向由貧困人口與不幸者組成的社會脆弱群體提供款物接濟和扶助的一種生活保障政策。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的設計與實施,在福利經濟學的歷史演進中,我們要汲取思想營養,為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的設計提供理論指導,并在實踐中對社會救助的實施提供價值規范。

一、城市化進程中構建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一)農民工應對社會困境的迫切需要

一是農民工工資收入低。據調查,農民工月實際勞動時間超過城鎮職工50%,但月收入不到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的60%,實際勞動小時工資只相當于城鎮職工的1 /4。二是農民工工作不穩定。多數農民工從事的是臨時工、季節工、承包工、勞務派遣工、小時工等,與用人單位也不簽訂勞動合同,使農民工的工作呈現不穩定特征。三是農民工職業病和工傷事故多。農民工拿著最低的工資,卻在干著最重、最苦、最累、最危險的活。他們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勞動環境差、危險性高的勞動崗位,職業病和工傷事故多。農民工工作的這些特征使他們成為一個極易陷入困境的群體,構建一種社會救助制度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必然要求

農民工與社會其他群體一樣,享有法律所賦予公民的所有權利和利益。我國憲法第45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由此可見,享有社會救助權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一樣,有權享受政府提供的社會救助。

(三)保障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

補償性公平是政府運用各種宏觀調控手段來彌補市場對收入分配調節的不足。市場經濟改革以來,農民工參與所在地的城市經濟建設,對促進當地經濟增長、拉動內需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無論在初次分配環節還是在再次分配環節和多次分配環節,農民工均處于不利的地位。相對于農民工所付出的勞動而言,其收入是較低的,他們干的是最臟、最苦、最累的活,而人身權利、經濟權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建立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在農民工需要幫助時給予救助,是保障我國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和體現。

(四)加快城市化進程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步驟

現代化的實現需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步發展。我國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大力推進城市化,基本途徑是農民市民化。農民市民化過程中首先需要實現的是農民工的市民化。建立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使農民工對城市產生認同,促使農民工融入城市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加快農民的市民化步伐,從而加快城市化進程。和諧社會的主要基礎是確立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各主要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關系。

二、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的福利經濟學解釋

(一)舊福利經濟學思想與農民工社會救助

庇古的福利經濟學采用了邊際效用分析法,在理論上論證了社會救助在增進一國福利方面的作用,其收入均等化、國家干預論等觀點及轉移支付主張,對世界各國以社會公平為出發點,實行有利于窮人的社會救助政策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社會救助是每個公民應該享有的受法律保護的基本權利,受助者不應該受到任何歧視和懲罰。

(二)新福利經濟學思想與農民工社會救助

雖然新福利經濟學更多的是關于效率問題的研究,但它與強調公平分配的社會救助不僅不矛盾,而且新福利經濟學能從更為宏觀的角度為社會救助提供了理論支撐。以效率為目標,從宏觀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研究社會救助問題,進一步揭示了社會救助政策的經濟意義。

三、構建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的建議

(一)強化政府責任

在救助責任上,政府應該充分承擔對最困難的社會群體進行救助和提供服務的責任,保障農民工權益不僅是社會公正的體現,更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所在。在結構轉型和體制轉軌的當代社會,很多人的貧困并非僅僅由于個人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社會的因素。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應當為每一個人提供獲得公共服務的最低條件,特別是對農民工這樣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又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要給予特別的關心和支持。

(二)強化企業責任和發揮非政府組織作用

農民工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是健康、生命為企業創造利潤,為企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作為企業,在農民工遭遇困境時,有責任、有義務為農民工提供救助。非政府組織在農民工社會救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設計好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的制度框架

在救助理念上應強調責任和權利的基本對等,對受助對象增加工作要求,即“無責任便無權利”,防止福利依賴;在救助方式上不僅要轉變社會救助就是一次性或幾次性現金幫困的陳舊觀念,更應體現對受助對象“能力”和“機會”擴展的幫助,“機會”擴展可以解決我國當前勞動力數量過多而造成的貧困,“能力”擴展可以解決勞動力質量低下而造成的貧困,;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可用于救助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救助對象資格的確定上應具有“選擇性”和“瞄準性”,在制度的輸送渠道上要防止救助資源分散甚至流失,以至于救助的瞄準機制失靈。

參考文獻:

第5篇

楊琨(1984-),女,漢族,湖南省瀏陽人,講師,經濟學碩士,單位:蘭州城市學院經濟學專業,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宋蕾(1984-)女,漢族,甘肅省蘭州人,講師,理學碩士,單位:蘭州城市學 院地理學專業,主要從事環境評價以及人文地理方向研究。摘要: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極大的促進市場活躍程度,使用交易效率這一概念,可以避免直接衡量交易成本這一難題,從而對于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本文使用中國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的統計數據,運用計量工具測度并分析中國城市的交易效率與城市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差異性與城市的交易效率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通過交通、通信、教育等方面所體現出的交易效率的提升對城市的經濟發展有正面的促進作用,而上述結論對西部地區城市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交易效率;城市發展;截面數據;西部地區一、文獻綜述

傳統的經濟學研究,如錢納、劉易斯、托達羅等人普遍認為,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根本,是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研究的主要重心集中在工業發展引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轉移,特別是勞動力在不同地域與產業間的轉移,所引發的聚集經濟效應促進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以二元結構理論與集聚經濟理論為基礎的分析框架能較好解釋城市形成的原因,卻不足以解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20世紀50年代形成了一系列以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為核心的理論,如區位優勢與增長極,以及弗里德曼、尤曼、帕洛夫等人為代表在經濟結構主義的區域不平衡發展論基礎上,嘗試用帶有區域性的空間結構來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問題,成為了當前城市化實踐與研究城市化過程的主要理論框架。

在上述理論框架中,學者們普遍承認分工演進對經濟發展或增長具有關鍵性的推動作用[1][2](Young,1982;Schultz,1993),既按照古典經濟學“斯密定理”:分工水平取決于市場擴展。而市場擴展水平與市場的交易成本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第索托[3](H.de Soto,1989)諾斯,貝納姆[4](2000)等人采用威廉姆森(1985)提出的基于制度的比較方法從不同角度印證了交易成本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極大的促進經濟發展。

交易成本經濟學是當代經濟學一個重要的分析范式,但正如A.Benham 和 L.Benham(1998,2000)[5]所列舉的那樣,第一,沒有普遍認可的術語,對交易成本的不同定義引發了對測量問題的爭議;第二,由于生產和交易成本是被聯合決定的,因此會導致對交易成本的單獨估計變得相當困難;第三,如果交易成本非常高,許多交易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第四,一價定律(the low ofone price)在此并不適用。[6]因此,對于交易成本的衡量存在很大的爭議,在具體問題的研究上存在相當大的困難。

楊小凱在其新興古典經濟學中提出的交易效率的概念及其理論,對于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問題產生了新的觀點與研究思路。楊小凱[7](Yang,1988)對“交易效率”的定義模仿了薩繆爾森(1952)提出的“冰山交易成本”概念。其假設一個人購買一單位(元)商品時,他實際只得到k單位(元)商品,那么1-k單位(元)便可稱之為交易成本,而k單位(元)可稱為該筆交易的交易效率。“交易效率”概念引入的意義在于:首先它不需要引入一個單獨的交易部門,從而避免了由此帶來的模型化難題,并使之能與一般均衡框架和睦相處;其次它避免了直接衡量交易成本面臨的難題,為從交易效率這一視角衡量經濟體的交易成本創造了條件。[8]同時,Yang(1991)[9],Yang and Rice(1994)[10]在一般均衡框架內指出了交易效率提升、城市出現與分工內生演進的關系。在他們模型中,如果交易效率極低,則分工和專業化好處被消耗殆盡,人們只能選擇自給自足;如果交易效率不斷提高,則人們就會選擇專業化和勞動分工,因此,隨著交易效率的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水平也相應提高。[楊小凱的書]

二、交易效率的測度

本文的出發點正是基于交易效率的視角下,從交易效率的影響層面出發,測度并分析中國城市的交易效率,研究交易效率與城市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很多學者使用計量分析工具,從有關政府制度、法規、通信交通、基礎設施、教育水平等眾多指標中選取并構造了能夠反映經濟體一般交易效率水平的指標,本文借鑒了這些學者的觀點與研究方法,使用2012年中國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的統計數據,建立模型分析中國省會城市的交易效率水平并加以研究。通過對交易效率與城市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重點分析西部地區城市交易效率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趙博士[11](2006)等人研究表明,交易效率的構成主要來自新制度經濟學對交易成本的相關理論解釋。其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即交易技術與交易制度。圍繞這兩個層面又可以進一步把交易效率細化為交通基礎設施、通信基礎設施、教育以及政府行為等幾個維度。

首先,交通基礎設施的提升能夠降低交易時間的損耗和其他物流成本,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占據發揮重要的作用。其次,通信水平的提升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交易的總量和交易效率,無論從減少信息不對稱,還是從加大信息傳播幅度與加速傳播速度的角度去看,一個區域通信水平的高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該區域的交易效率水平。第三,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促進當地勞動力學習掌握更先進的生產知識與技能,更便利的展開市場交易行為,帶來更高的市場活躍程度,從而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專業化分工,增加生產與交易活動,不斷提高交易效率。

此外,較高的市場化水平也是交易效率提升的重要方面,如較高的政府行政效率、健全的法律體系、良好的金融服務系統、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機制,都可以充分刺激一個地區的商業活躍程度,提升交易數量與交易質量,但是考慮到中國城市間的市場化程度差異相對較小,以及測度中國城市市場化程度指標體系數據欠缺,市場化水平并未被納入本文的量化分析模型之中。

因此,本文從以上幾個方面,綜合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與可靠性,選取如下具體四個方面的數據建立模型:

表1:交易效率衡量指標交通水平方面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每萬人民用汽車數量通信水平方面人均通信費用教育水平方面每萬人高中以上學校畢業人數檢驗并分析中國31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經濟發展水平與交易效率之間的關系。其中交通基礎設施、通信水平相關指標數據均可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計算得出。反映教育水平的“萬人高中等學校畢業人數”以及“每萬人民用汽車數量”沒有確切的各省會城市、直轄市統計數據,則使用《中國統計年鑒》中各省的數據替代,能夠近似反映各區域水平的差距。處理后的各城市指標數據如下:

表2我國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交易效率指標城市全市人均

GRP(元)每萬人高中以上

學校畢業人數年末實有城市道路

面積(萬平方米)每萬人民用

汽車數量X人均

通信消費北京816585604.26991643711.0973847.931天津852134370.633104921925.7091824.767石家莊399191998.30842126113.472798.9297太原492922680.97227528084.5881644.454呼和浩特752663008.743165110097.441721.217沈陽726482864.42462234946.6171557.848長春526492687.92259132406.945890.9181哈爾濱427362424.85341142328.2291033.714上海825604290.77899421375.5473291.149南京762632918.7741045810642.811657.978杭州804782576.40949009485.8462268.586合肥485631906.43146643665.2491595.264福州521522556.6221693704.3381494.121南昌530232435.87226023406.4731063.052濟南643112380.965636114058.81103.403鄭州568552311.71633626662.4141340.461武漢683152883.23577262998.6781579.237長沙795302490.80942583951.9441416.87廣州975883062.8461005011240.53854.146南寧311722194.14132962646.603836.428海口356692391.52722132962.2062656.939重慶345002707.09710870391.0028610.2397成都487552014.8367153651.3581453.514貴陽317121555.72813483640.4161192.707昆明388311586.68732635184.0061588.03拉薩391761031.8473664032.3891519.312西安454952669.30855023003.0481379.779蘭州375702341.94821683266.0071152.36西寧347432153.1218051796.664941.6005銀川489642253.71716523323.9881096.642烏魯木齊526492880.81421566566.2062085.297*全市人均GRP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 人均通信消費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2》

*每萬人高中以上學校畢業人數 每萬人民用汽車數量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三、中國城市交易效率比較

從表中數據可見,交易效率的相關指標在31個城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北京、上海、廣州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核心城市,同時也是中國交易效率最高的區域,各項交易效率指標排名均處于領先位置。東部其他經濟發達地區及中部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核心城市交易效率排名也處于靠前的位置。而西部內陸經濟欠發達地區,包括蘭州、貴陽、西寧、銀川、烏魯木齊、拉薩,一方面經濟發展較慢,人均GDP低于全國其他地區,同時反映在交易效率方面,教育、通信、交通各方面的指標均處在墊底的位置。各區域的交易效率水平存在差距,并且與GDP的差異性保持一致。

京津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聚集了大量優勢的生產要素,具有良好的交通、通信基礎設施,交通通信效率高成本低。區內城市聚集了大量優勢教育資源,特別是高等教育,同時大量來自其他地區,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資源不斷涌入以上地區的城市,極大的提高了當地的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對交易效率的提高有積極的影響。同時以上地區也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市場開放程度高,市場經濟活躍。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北京、廣州、上海以及附近的天津、杭州、南京等城市的交易效率領先于全國其他城市。與這些地區較高的人均GDP水平保持一致。而另一方面,蘭州、西寧、銀川、拉塞、烏魯木齊等西部省會城市在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市場化水平方面與東部地區相比均存在較大差距。從而在整體上造成交易效率水平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較中部地區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四、交易效率對城市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檢驗

通過建立計量模型,檢驗交易效率對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考慮到截面數據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性,對原始數據進行對數變換的基礎上建立模型,回歸結果如下:

表3:我國城市經濟增長與交易效率回歸結果

注:括號中數據為t值

模型中各項指標均在10%水平上顯著,其中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人數與每萬人民用汽車數量兩項指標在5%水平上顯著。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每萬人民用汽車數量,人均通信費用,每萬人高中以上學校畢業人數四項指標聯合起來對城市人均GDP變異的解釋程度達到了67.46%,且各項指標的系數均為正,說明采用這四項指標衡量的城市交易效率對城市的經濟發展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城市勞動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達到了0.45,說明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解釋中國城市之間經濟發展差異產生的來源。當地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對交易斜率的提高有較為明顯的正面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與當地即期教育數據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育對交易效率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效應,因而只能通過測量一個地區整體的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以體現教育對經濟的影響。

每萬人民用汽車數量與人均通信消費的系數比較接近,其對人均GDP差異性的解釋程度相當。這符合我們的理論預期,伴隨著區域內技術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基礎設施、交通工具等方面的進步對交易效率有積極的拉動作用。民用汽車數量的增加會促進經濟要素流動的效率提升,增加交易達成的可能性。而在通信成本基本相當的情況下,較高的人均通信費用意味著具有更便捷高效的信息傳播環境,使信息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交易的信息對稱性,提升城市的交易效率。

通過模型檢驗,城市道路所體現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存在一定影響,但是其所發揮的作用較小,在四項指標中系數最小,且只是勉強通過10%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一方面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的功能服務水平,提高城市對經濟發展所需要素的吸引力,增加城市所產生的聚集效應,同時促進城市內部經濟要素的流動效率。但另一方面在城市這一較小的區域范圍內道路面積擴展所體現出的交易效率提升并不顯著,而且作為省會級城市的樣本數據之間,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差異相對較小,因此對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的影響也就較不明顯。

五、結論及對西部地區城市發展的啟示

交易效率的提高可以通過市場擴展和分工演進影響到經濟增長。[12] 通過對31個省會城市與直轄市交易效率的測度,模型證明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差異性與城市的交易效率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這種交易效率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可以通過城市的勞動力教育水平、城市道路建設、民用汽車數量、人均通信費用等一系列指標的高低來加以衡量。基于上述實證模型,交易效率的提升對城市的經濟發展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西部城市的經濟發展一直滯后于東部地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基于交易效率的視角,可以從全新的角度審視西部城市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帶來全新的思考。歷史上西部城市普遍依靠較為單一的工業門類發展所帶來的聚集效應,過度依賴政策扶持,城市經濟結構不合理。在新的經濟環境下,西部城市舊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維系,同時對新的、充滿活力的經濟要素又缺乏吸引力,使得城市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這其中西部城市的交易效率較低是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影響既體現在交通、通信技術設施等硬件環境方面,也體現在以教育水平代表的軟環境方面。

首先,西部地區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國家一直在下大力氣扶持西部地區的教育事業,整體而言西部城市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義務教育階段的東西部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但受制于先天條件不足,基礎薄弱,西部地區高中以上階段的教育投入缺口依然較大。一方面是西部城市教育經費相對短缺,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導致整體教育水平與經濟發達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是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強烈吸引著西部的優質勞動力資源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特別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水平人才。從而使得西部城市的整體勞動力素質與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相比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嚴重制約著西部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其次,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較大不足。西部地區的城市建設近年來發展較快,但受制于各種原因,建設水平不高,更多的是在彌補城市發展的歷史欠賬。突出表現在城市道路方面,由于歷史上城市規劃的不合理,道路建設投入經費不足,使得道路建設與改造速度跟不上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城市機動車保有數量整體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部分西部城市道路卻不堪重負,出現嚴重的交通擁堵現象,嚴重影響城市交通的通行效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落后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已經成為制約城市經濟增長的一對突出矛盾,是交易效率對經濟增長影響的一個重要體現。加快西部地區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提升城市競爭力,加速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第三,交通運輸通信等流通服務環節效率偏低。除了作為硬件的基礎設施建設之外,相關服務產業業務環節的活躍程度以及服務水平的提升對于西部城市的交易效率提升同樣意義重大。與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相比,西部地區城市的物流、通信、信息等服務行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質量與服務效率存在差距。而西部地區城市之間的地理空間跨度大,城市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對通信、物流等行業的依賴性更高。大力促進西部城市相關服務業發展,努力提高相關服務環節的效率,可以極大的促進西部城市交易效率的提升,推動經濟更快發展。

受限于數據來源等客觀原因,本文的研究范圍依然比較有限,對政府行為以及區域內市場化對交易效率的影響尚未納入到分析范疇之內是本文所建立模型的一大不足。進一步改進研究方法,在更深層面上分析交易效率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楊小凱.貿易理論和增長理論的重新思考及產權經濟學.載于 湯敏、茅于軾主編《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商務印書館,1989.

[2]Schultz,T.W.,Origins of Increasing Returns,Black Publishers.1993

[3]H De Soto,The other path:The informal revolution,Ncw York:Harper and Row,1989

[4]Alexandra Benhan,Lee Benham.The Costs of Exchange.Ronald Coase Insititute,2001

[5]Alexandra Benhan,Lee Benham.Property righ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a commentary on what economists know.Transforming Post-Communist Political Economies,1998

[6]羅必良.交易費用的測量:難點、進展與方向[J].學術研究.2006 第九期

[7]Yang,X.,Borland,J..1991.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460-82.

[8]趙,尹伯成,孫楚仁.交易效率,工業化與城市化――一個理解中國經濟內生發展的理論模型與經驗證據[J].經濟學.2006,03

[9]同[7]

[10]Yang,X.and Rice,R.,1994,“An Equilibrium Model Endogenizing the Emergence of a Du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ector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25,346-68.

[11]同[8]

[12]同[10]

第6篇

一、品牌資本共生規律的內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區域經濟,就是在不破壞競爭機制的基礎上,發展品牌資本及其共生關系。品牌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共生與競爭兩類,并且是此消彼長的。可是,經濟學家們往往關注品牌資本之間的競爭關系而忽視共生關系,導致區域經濟理論處于乏力狀況。許多地區的行政長官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態度上支持,卻不知如何落實這一戰略,盲目地招商引資,粗放增長方式至今還在延續。這一切都說明,品牌資本共生規律還沒有受到中國經濟理論界重視。

在不存在城市關鍵資源尤其水資源瓶頸的條件下,品牌資本的存在與發展具有空間結群性,即每一品牌資本往往是同一城市(地區)其它品牌資本存在和增長的有利條件,這就是品牌資本共生規律,或叫做“品牌資本的社會性”。所謂“一花引來萬花香”,用來比喻品牌資本共生,是很恰當的。在不存在資源瓶頸的條件下,只有較大的城市(地區)才能容納較多的品牌,從而形成共生的局面。由于城市擁有較大的市場規模、豐富的人力資本、發達的交通和信息環境、良好的市場秩序和優越的區位,往往是品牌資本共生的理想空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區域內品牌之間的關系,是共生與競爭的對立統一,而且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了品牌之間關系的性質究竟是以共生為主還是以競爭為主。我們無論如何不能以取締競爭來發展共生,因為如果那樣做了,就等于取締了市場經濟。競爭的實質,是爭奪資源。只有將品牌納入一個具有更大資源秉賦的市場上(常常表現為擴大城市規模),才能更好地發展共生關系。所以,對于發展品牌資本共生來說,城市的選址或者城市布局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品牌資本共生規律的論證

品牌資本共生規律是存在的,這可以通過品牌資本價值、市場規模、非均衡和效率理論加以證明。

首先,品牌資本共生規律可以由品牌資本價值理論或交易成本理論加以證明。品牌資本就是一個品牌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方面的價值,單位是元。品牌資本價值的數學表達公式是:

,(x.)代表因獲得第i類外部公眾的信任為某品牌(商號或注冊商標)帶來的潛在價值(是由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節約,以及公眾多向度支持帶來的價值),它是第i類公眾信任總值x:的函數,單位是元。Q.是第i類公眾就其手中資源的交易而言對某品牌的信任值,可以采用0、1、2、3、4分別代表信任梯度中的不信任、有點信任、比較信任、很信任、完全信任。(注意:不同類型的公眾,其評價項目是不同的,比如消費者關注產品,而政府可能關注稅金額度,銀行則更關注還款);K。指第i類公眾因資源規模及其稀缺程度而產生的意見權重系數(科技發明成果和社會影響力也是公眾所擁有的最重要的經濟資源);D:是指第i類公眾因擁有的區位而產生的意見權重系數,一般來說,公眾所擁有的資源離企業的距離越近(意味著運輸成本越節約),D.越大。由于D與企業所處的地理區位(或社會網絡區位)有關,所以處于都市的企業,擁有近距離的重要公眾(如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和高校等公眾類型),其品牌價值總是高于邊遠地區的企業。如青島有六大馳名品牌,這六大馳名品牌構成其它企業的實力強大的公眾資源,青島便能吸引許多世界級品牌、跨國公司和大項目紛紛落戶青島,這就是品牌集聚效應。此外,D的大小也與公眾所處的政治、經濟區位有關。比如說,處于市場開放國家的公眾,其擁有的資源易于流出,D值就越大;再比如說,友好國家的公眾,其擁有的資源易于被取得,D.值也越大。很顯然,品牌資本價值由其擁有的公眾規模和結構所決定。如果某一地區已經存在知名品牌,這個先在的品牌資本主體(企業)就可能成為其它品牌資本主體(其它企業)的順意公眾資源,從而相互提高品牌資本的價值。這一理論,不僅可以解釋品牌資本共生規律,或品牌資本極化聚集現象,也可以解釋經濟領域的“傍大款”現象。凡是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品牌主體,都可以成為第一、二產業品牌主體的公眾;終端品牌主體都可以成為上游品牌主體的公眾。以品牌資本價值理論證明品牌資本共生規律,是建立在降低交易難易程度和交易成本基礎上的。

其次,品牌資本共生規律也可以由市場規模原理予以證明。一般而言,某一地區如果已經有某些品牌落地,那么,這個地區的就業規模往往擴大了,市場購買力也增大了,有利于新品牌成長。新品牌資本進一步擴大了就業規模,市場購買力進一步提高,從而推動其它品牌資本的進一步發展。品牌資本的發展,往往吸引人們向這一地區聚集,從而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加速這一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而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推動包括企業品牌在內的整個城市品牌資本價值上升,提升與外部的互動力,凝聚人才和品牌資本,進一步推動城市化進程。如果排除各種偶然因素,我們會發現,城市品牌資本價值的提升,是品牌資本共生不斷發育的結果。反過來,城市品牌資本價值的提升,必然促進可再生資源的聚集,從而引發新一輪品牌資本共生。品牌資本與整個城市品牌資本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依存關系以人口規模作為支撐,同時被資源尤其水資源瓶頸所制約。

再次,品牌資本共生規律還可以從品牌資本共生與競爭關系的非均衡分布原理予以證明。品牌資本的共生關系與競爭關系在不同經濟領域之間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如果不存在水、電、油等自然資源的瓶頸(必須依托可靠的城市布局),那么,總體而言,品牌資本之間的關系是以共生關系為主,以競爭關系為輔的。這是因為當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部門越來越多,不同經濟部門的品牌資本之間、不同行業的品牌資本之間、尤其同一行業的上下游品牌資本之間,存在密切的經濟依存關系,他們之間以共生關系為主,以競爭關系為輔。上述品牌資本之間雖然也可能存在競爭,比如爭奪銀行貸款資源,爭奪投資場所等,但發生的頻率較少,總的來說,是以共生為主,以競爭關系為輔。而瓜分銷售市場的競爭,主要發生在生產、經營相同或可替代產品的企業之間。這時,不同品牌資本之間的關系,是以競爭關系為主,以共生關系為輔。生產、經營相同產品的品牌資本之間也存在共生關系,比如說遭遇出口關稅上調的時候,這些品牌資本主體就可能聯合起來,形成一致而強大的聲音,甚至影響政府的決策,但這樣事情發生的頻率較小。相對于越來越細的社會分丁所形成的品牌資本共生關系而言,競爭關系存在的領域十分狹小。這就在規模上決定了品牌資本共生關系居于主體地位。

最后,品牌資本共生規律還可以從服務效率理論予以證明。眾所周知,服務業規模是基于生產規模與生活規模基礎上的,如果生產規模與生活規模較小,服務業的生存就發生困難,就不會聚集門類齊全的服務企業,這將導致第二產業的生產企業的效率低下。一產、二產與三產之間的依賴關系決定了品牌向城市聚集的動機,是追求效率,或者說,城市比鄉鎮擁有更高的效率。

上述四個方面的論證都可以證明品牌資本共生規律的存在。但是,這四個方面的論證都是有前提的,即首先假定不存在城市關鍵資源尤其水資源瓶頸。這個假定如果被,那么,品牌資本之間的關系將發生質的改變,即競爭將成為主要方面,共生淪為次要方面。這一結論對于當代中國的城市布局具有極大的價值。

三、品牌資本共生規律的經濟學價值

品牌資本共生規律的經濟學價值,在于它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本原則。具體而言,品牌資本共生規律的經濟學價值,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品牌資本共生規律的經濟學價值,在于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我國城市化的路徑。品牌資本共生規律要求每個省、自治區合理規劃城市布局。品牌資本共生的理想條件,是區位優勢明顯、人口較多的城市,而不是人口較少的小城鎮。這就決定了,中國人口在地域上的二次分布只能走“城市化”道路,而不能走所謂的“小城鎮化”道路。因此,品牌資本共生規律的第一方面經濟學價值,在于糾正我國城市化路徑。對于人口密度相對稀薄的廣大中西部地區,本人認為,品牌資本共生與小城鎮戰略是排斥的關系。中國的城市化,是以巨量人口轉移為標志的人口重新配置過程。中國的城市化戰略不應強調小鎮化而應強調城市化。城鎮概念屬于中國歷史上的軍事范疇,強調鎮守一方,城鎮是據守之城。如果強調所謂的“小城鎮化”戰略,成千上萬的小城鎮爭奪市場資源的結果,必然會加劇市場分割,而市場的行政分割或空間分割,都將打碎品牌資本共生體系。所以,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要求我們在城市布局上樹立“市在先,城在后,城為服務業載體”的理念,而不能反過來,人工地制造“無根之城”。當前應重新評估和思考中國城市化的路徑選擇問題,否則會導致巨量的浪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許多地區的城市化運動都實行了攤大餅模式。比如,與鄉鎮經濟崛起相適應,江蘇省城市化走了攤大餅的彎路。由于缺少總體設計,后來不得不并掉了600多個鄉鎮。江蘇省人口密度高達760人/平方公里,每一個鎮的人口規模都能達到一個小城市的規模,比如江蘇省的蘇州所屬5個市(縣)共48個鎮,鎮均人口為20.51萬人。①由于有人口規模作為支撐,這些鄉鎮又處于長三角都市帶,江蘇省的攤大餅式的城市化模式并沒有招致過大的損失。但這一模式絕不能大面積地在中西部地區推廣,比如吉林省。吉林省的人口密度僅為140人/平方公里。吉林省624個鄉鎮(其中鎮426個,鄉198個)的平均人口僅為2.92萬人。②吉林省各個鄉鎮人口規模相差較大,比如,長春地區農安縣有26個鄉鎮,總人口117萬,鄉鎮平均人口4.5萬人;而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南部的和龍市,全市下轄十鎮五鄉四個市轄街道辦事處,總人口24萬人,鄉鎮平均人口僅為1.6萬人。如果每個鄉鎮都不放棄發展的機會,則由于人口規模過小,每個鎮的服務業就不會發達,也不可能有實力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服務業不發達,就不利于安排就業,也不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人口規模過小,甚至無法維持稅基。吉林省的省情,決定了吉林省不能走鄉鎮經濟道路,而只能走大、中、小城市相互協調的城市化發展道路。這里的小城市往往指的是縣級市,吉林省應重點發展縣級市,撤銷鄉級政府,將現在的鄉政府所在地改為縣政府的派出機構,其職能僅限于維持治安。這樣的人口布局有利于品牌資本共生,尤其有利于服務業品牌的成長。我們知道現代服務業是未來經濟的主角。可是,不管是為生產服務的服務業,還是為生活服務的服務業,都必須建立在有生產規模或有生活規模的基礎上。只有“大規模的生產”和“大規模的生活”,才能支持服務業大發展。那么反觀中國某些地區的小城鎮化運動,會發現它正在形成不合理的人口布局。有人認為,中國的人口為10萬人口的小城市已經相當于外國的中等城市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沒有從實際經濟規模(生產率乘以勞動人口)出發思考中國的城市規模問題。比如,日本的汽車工人效率為中國工人效率的8倍,實際上意味著中國80萬人口的城市僅相當于日本10萬人口的城市經濟總量。就是說,在一個第二產業高效率的國家,10萬人口就足以促成發達的服務業,而在中國卻需要80萬人口才能養活發達的服務業。一產、二產與三產的品牌資本之間是共生的關系,這是一個規律,這一規律與城市規模的關聯性極大,它逼迫我們必須從有利于品牌資本共生的立場出發去謀劃城市布局。據專家測算,100萬至200萬人的特大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建設效益最好;50萬至100萬人口的大城市,其效益居第二位;20萬至50萬人口的城市效益居第三;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效益最差。很顯然,這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中國的生產率較低,城市人口規模應大些才會有更高的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益。所以,在不突破不可再生資源瓶頸的前提下,通過拓展可再生資源的規模,適度擴大城市人口規模,才能為品牌資本提供良好的共生條件。如果不存在資源尤其水資源的限定,那么城市越大,城鄉一體化經濟中的分工越細,越有利于品牌資本共生。因此,品牌資本共生規律所具有的第一方面經濟學價值,在于它糾正了中西部地區人口二次分布的路徑,指引我們破除小城鎮狹隘認識,構建大、中、小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其次,品牌資本共生規律的經濟學價值,在于糾正我國各地區招商引資活動的價值取向。眾所周知,城市的規模并不能無限地擴大,也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機會成為大型或特大型城市。任何城市的規模總會受到城市資源尤其水資源瓶頸的限定,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或增加生產活動的規模,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在依據資源尤其水資源的狀況確定了城市布局之后,我們還要探討如何不突破資源尤其水資源瓶頸,發展品牌共生關系。本人認為,要想不突破資源尤其水資源瓶頸發展品牌資本共生體系,就只有選擇節約資源型品牌和產業結構。因此,各地在招商引資環節上,必須糾正認錢不認品牌的做法。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依靠節約資源型或循環經濟技術體系的全面發展,別無他途。如果各地方政府都能支持節約資源型品牌和產業的大力發展,那么,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落到了實處。

第7篇

人口城市化一般來說指的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和聚集過程,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城市化不僅僅是簡單的人口變動,同時也是伴隨著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等方方面面的變動,涉及到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目前各領域的學者從各自角度出發研究城市化,并取得顯著的成果。對城市化研究的新特點可大致歸納為三類:

(一)從研究角度來看,已從前期的以宏觀層面為主逐步拓展到更具現實意義的微觀層面,從國家或整個經濟體角度逐步轉向區域、省際或單個城市等微觀領域的研究。

(二)從研究方法來看,實證研究的方法得到普遍使用,學者在研究人口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及人的發展等之間聯系時,更多的采用了更具科學意義的計量分析方法,分析的結果也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參考價值。

(三)從研究內容來看,已從前期的單純的經濟學領域擴展到社會學,生態學等其他學科,并采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使得城市化的研究內容更加深入和廣泛,所取得成果也更具實際意義。

二、人口城市化現狀的研究

(一)對于人口城市化內涵的理解和界定

由于城市化本身的復雜性,不同學科的學者對城市化有著不同的解釋和定義:經濟學家強調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即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變;地理學家強調空間的移動,認為城市化是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農村居住點向城市居住點轉移的過程;社會學家則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角度來研究城市化,強調城市化是社會生活方式的主體從鄉村向城市轉變;而人口學家則從人口數量的角度觀察城市人口規模的分布和變動情況。總的來說他們對城市化的理解都是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出發的,沒有對城市化進行全面的界定。

黃宇慧(2006)從實質、表現形式、內容三個方面闡述了人口城市化的內涵。指出人口城市化實際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非農業人口的過程”。

(二)中國人口城市化的總體現狀

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總體現狀表現為:一、城市化進程處于快速發展的通道之中,城市化速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二、城市化模式已由原先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口遷移模式過渡到以市場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人口遷移模式;三、無論從經濟指標對比還是統計數字,或者城市化的質量方面,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總體滯后國際正常水平。

田雪原(2006)將城市化分為鄉村城市化、超大城市主導城市化、逆城市化三個階段,并認為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總體已步入第二階段,即超大城市發展主導著城市化的性質和進程。李力行(2010)認為當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統計方法是不科學的,因為其將很大一部分的農民工包含在內,但他們沒有真正享受城市市民應有的各種權利和社會福利,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城市化。因此我國城市化測度主要表現在統計意義上的城市化而非實際的城市化水平。

(三)中國地區人口城市化現狀

當前中國地區之間的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發展呈現東高西低的狀態,地區之間差異明顯。東部地區基本形成城鎮網絡體系;中部地區中心城市雖然發展很快,但是發揮區域經濟中心作用的大城市很少;西部地區的大城市僅限于省會城市,城市體系很不完善。就城市化進程來說東部明顯快于中、西部地區。

王亞力,朱翔(2010)通過人口、經濟、空間、社會四個方面的城市化指標構建了綜合的城市化指數,并在此基礎上比較了中部六省的城市化進程及帶來的社會效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景躍軍(2005)分析了城市化水平高起點的東北地區在改革開放深入階段城市化速度逐漸放緩,落后于其他地區的原因。

改革開放前,由于制度因素我國城市化基本停滯,城鄉二元社會明顯,農村積蓄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改革開放后,制約人口流動的制度開始松動,在農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合力作用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短期內大量人口流動以及政府應對措施的滯后及經驗的缺乏,致使我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劉家強,唐代盛(2003)認為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城市體系結構失衡,功能減弱,生態環境惡化,城鄉關系不協調,二元結構明顯三方面問題。李力行(2010)闡述了當前我國城市化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即“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城市空間擴張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融入城市的速度,并稱之為虛城市化現象。

四、影響人口城市化的因素研究

(一)經濟因素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西方一些經典理論,如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托達羅城鄉人口遷移模型等無不是從研究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關系著手的。

王金營(2004)利用跨國數據對城市化與經濟增長進行了相關分析和模型檢驗,認為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城市化的發展程度。黃宇慧(2006)運用協整理論,通過選取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城鄉消費支出、第三產業的比重等指標進行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揭示了這些指標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臺冰,厲有為(2006)對人均工業增加值與城市化水平的數據樣本進行了回歸分析,并對兩者因果關系進行驗證,證明兩者具有高度相關性,人均工業增加值增長是城市化水平變化的重要動因。

(二)制度因素

長期以來制度問題是制約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首要因素,改革開放前由于相關制度制約,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基本停滯,城鄉處于割裂狀態,二元化特征明顯。改革開放后,一些阻礙人口流動的制度開始松動和消亡,城鄉人口流動的限制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城鄉有別的制度限制著農村人口的遷徙,制約著城市化發展。

盧向虎(2005)從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城市住房供給制度、城市用工制度和城鄉教育制度六個方面闡述了制度因素對我國農村人口城鄉遷徙的阻礙作用。

(三)社會發展因素

除了經濟、制度因素影響城市化外,社會發展因素也不同程度的影響城市化。

王延中(2010)分析了社會保障體系與城市化的關系,認為適度的社會保障有助于全民共享社會福利體系更有利于從整體上促進城市化和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五、人口城市化帶來的影響研究

(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發展既是城市化的動因,也是城市化的結果。城市化會帶動經濟各方面,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資源配置等不同程度的調整和轉變。

李林杰,申波,李楊(2007)揭示和分析了城市化對國內消費需求的影響,并提出應借助人口城市化來促進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李通屏,成金華(2005)運用改革開放后主要年份的數據對中國城市化的投資效應和消費效應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健康穩定的城市化伴隨著穩定協調的投資和消費關系,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具有“有城無市”或“城與市”不協調的特點,高投資、低消費成了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常態。趙顯州(2006)以1978年以來的時間序列數據為樣本,對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作了動態分析,證明其兩者存在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

(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主要表現為農業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這種大規模人口遷移必定會對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出現許多新矛盾和新問題。

隋海燕(2006)認為城市化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重要的一環,對實現社會公平、提高經濟效率、解決二元經濟結構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李林杰(2005)認為導致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源是城市化滯后,所以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路徑在三農之外,加快城市化發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三農”的一系列矛盾。

(三)對環境發展的影響

人口城市化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口聚集及工業化反映出來的,工業化在推動人口聚集的城市化過程中,同時又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大氣污染、水源污染、森林破壞等。

姚從容(2010)分析了城市化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認為城市化帶動人口大規模的空間積聚,以及現代生活方式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替代,使得城市人口排放的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在迅速增加,導致城市空氣質量下降,熱島效應加劇,局地氣候變化顯著。董婕(2010)認為城市化同樣對水資源影響巨大,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城市用水量、用水結構、用水效率都發生相應變化,當前我國城市用水的供給矛盾越來越突出,2002年全國660個城市中有400多個缺水,其中,100多個嚴重缺水,已經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主要瓶頸。

(四)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人是城市化的主體,在城市化過程中必定會對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和轉變。

王金營,董正信,蘭學莉(2005)認為城市化與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城市化需要大批的高素質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對農村人口進行培訓,不斷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又可以促進城市化發展。城市化和人力資本相互促進,共同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資源的有效配置。何景熙,馬紅莉(2005)分析了人口聚集對教育發展的推動效應,諫言通過城市化的人口聚集,為教育、公共衛生等人力資本投資取得規模遞增效益,實現人力資源與其他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市場化發展,從而形成人口城鎮化—人力資本投資集中,人口素質提高—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良性循環模式。

六、人口城市化的對策研究

針對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建議和對策,在此做一些闡述。

第8篇

俞憲忠(1956.12-),男,山東滕州市人,管理學博士。現為濟南大學經濟學院特崗教授,研究生導師,濟南大學勞動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獲得聊城大學教育學學士學位和河海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人力資源方向)。曾在山東科技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和濟南大學等高校任教,主講過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宏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規制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人口經濟學等專業課及基礎課,并于2000年晉升為經濟學教授。主要學術兼職是西南財經大學兼職教授和研究生導師,美國劍橋學院兼職教授,曲阜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經濟論壇首席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WTO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山東交通學院兼職教授,國家社科規劃辦專家庫成員,山東省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生產力學會理事,濟南市理論工程人才,新浪網財經和鳳凰網財經頻道“經濟學人”專欄作者等。

二、研究領域

俞憲忠教授主研制度經濟學、人口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主要是從制度變遷與人口轉變的理論視角研究經濟發展問題。其主要研究領域為:一是制度變遷研究,在此領域主要研究作為市場經濟制度核心構件的產權制度,尤其是自由選擇性質的人力資本產權制度;二是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研究,在此領域主要研究城鄉二元結構、農民市民化和勞動者自由選擇問題,致力于表達國民大眾的主體發展訴求;三是勞動就業制度研究,在此領域主要研究農業、鄉鎮、國企和政府四大充分就業陷阱,并致力于尋求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制度創新路徑問題等。俞憲忠教授的主要研究特色是主張學術自由、學術獨立和學術競爭等學術理性,并堅定不移地認為作為思想現代化、人口現代化、就業現代化和制度現代化(包括政府現代化)的“新四化”,遠比作為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技現代化的“老四化”而更加重要,“老四化”只能是“新四化”的發展函數。“新四化”對各種發展現象具有更強的解釋能力。俞憲忠教授的職業精神:做一個獨立而有良知的經濟學人。

三、研究成果

俞憲忠教授先后共出版經濟學著作與教材13部。在《人民日報》、《經濟學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中國人口年鑒》、《文史哲》等重要報刊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80余篇,其中CSSCI和全中文核心期刊70余篇,98%以上的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口年鑒》等轉載20余篇次。獨立主持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骨干參研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大項目子課題主持人和一般項目執行人)。先后共獲得全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1990、2008、2012、2014)、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2014)、山東省第6屆精品工程獎(2001)和山東省軟科學優秀成果獎(2014)等學術獎項10余項。

四、主要論著

1、現代市場經濟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2、流動性發展,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城鄉和諧就業理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4、自主產權與自由選擇,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

5、市場經濟所特有的人口規律,文史哲,1999年第4期。

6、可持續性創新分析,光明日報,2000年7月4日。

7、現代化的動力是絕大多數人受益,文史哲,2000年第4期。

8、制度現代化解構,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9、是“城市化”還是“城鎮化”,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年第5期。

10、城市化進程中的若干問題辨析,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11、充分就業狀態及其發展陷阱,齊魯學刊,2004年第6期。

12、繁榮時期政府不作為的宏觀政策命題,文史哲,2004年第6期。

13、人口流動規律及其政策含義,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年第1期。

14、社會科學是生產力之母,經濟學家,2005年第2期。

15、中國人口流動的動因分析,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16、全球化與中國勞動力自由流動,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12期。

17、從“招商引資”到“招商引制”,浙江學刊2009年第5期。

18、對勞動密集型戰略的理論質疑,財經科學,2010年第4期。

19、勞動發展須超越中國制造,人民日報,2010年6月17日。

20、“包容”是民眾發展的制度訴求,人民日報,201010月14日。

21、從科斯定理到勞動力自主產權,浙江學刊,2010年第6期。

22、從正面理解危機的經濟成長價值,齊魯學刊,2010年第4期。

23、專業化分工的經濟驅動效應,東岳論叢,2010年第5期。

24、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主體權利訴求,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25、自主產權、物品產權和知識產權背景的制度效能,改革,2011年第4期。

26、優好制度設計:激勵與懲罰相兼容,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12期。

27、制度現代化的演進趨向與路徑選擇,江海學刊,2012年第4期。

28、勞動力產權界定的最優模式與最佳路徑,經濟問題,2012年第8期。

29、政府人力資本投資與勞動者自益,東岳論叢,2012年第2期。

30、勞動力自由流動與和諧發展研究,齊魯學刊,2012年第2期。

31、市場經濟制度與勞動力自主產權,當代財經,2012年第10期。

32、當代人力資源研究的缺陷及其成因,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33、家庭人力資本投資與勞動力代際權益配置,浙江學刊,2013年第5期。

第9篇

關鍵詞:城市化;城鄉收入差距;計量分析

一、引言

劉易斯提出二元經濟結構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不僅會帶來經濟的繁榮,同時也會造成城鄉之間差距的拉大。庫茲涅茨又針對劉易斯的研究得到新的理論,也就是著名的“倒U理論”即社會的貧富差距隨著經濟的發展,成曲線狀。在倒U假設中,國民收入的分配情況、變動的趨勢主要是由城鄉二元結構轉換導致的。王小魯,樊綱(2005)經過對計量模型的運用,分析得到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所產生的,其中政府與社會還有很大的空間采取合理措施來防止差距的擴大。

本文試圖運用全國1990——2011年的相關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得到近年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從而進一步確定城近年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

二、指標選取與模型的建立

本文在指標選取的過程中,主要根據經濟學理論中對城鄉收入差距有較大影響的指標進行了數據的收集,同時也是以上述研究者們的指標選取為基礎,進行了進一步的選擇。

(一)指標的選取

1、城鄉收入差距(y)是反映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一個收入差距的實際指標,在大多數研究中都將其進行了量化,本文也將采用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分析。城鄉收入差距變量的選取主要是選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值為標準。

2、城市化(x1)是反映城鄉之間人口轉移的重要指標,隨著勞動力的轉移,必定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也是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標,以城鎮人口與總人口的比重來計算較為真實。

3、二元經濟(x2)是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標,不僅能夠反映城鄉之間的不平衡,也能在數值上進行城鄉之間的比較。二元經濟結構等于城鎮社會總產值與城鎮勞動者人數之比,再除以鄉村社會總產值與鄉村勞動者人數之比的計算方法。

4、失業率(x3)一直以來都是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的是城鎮失業率進行計量。對失業率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進行預期,則應該是負相關的關系。

以上數據均來源于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具有較強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二)模型的確定

在城鄉收入差距的研究中,主要是以變量的變動率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所以選擇自然對數的形式,這與大多數學者做城鄉收入差距測度的方程形式相一致,建立如下方程:

經過優化的方程中只含有二元經濟這一個解釋變量,方程的各項檢驗對應的值為:調整R2=0.98,DW=1.57,F=498.56。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應值的分布表中的t值為:t(0.025)(20)=2.086,統計檢驗可通過查表得到對應值,各項指標均通過檢驗,表明方程的擬合優度較好,變量不存在自相關,也不存在序列相關。說明二元經濟在所選取的幾個變量中,是與城鄉二元經濟相關性最高的指標,同時統計檢驗之后,也得到了對應的定量分析的關系,即當二元經濟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則城鄉收入差距則會提高0.94個百分點。

(2)檢驗

經濟意義檢驗:城鄉收入差距是城鄉之間差距的重要指標,隨著勞動力的遷移城鄉之間的總產值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差距。而城鄉的收入差距具體會受到包括城市化與二元經濟,以及失業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主要針對以上三種因素做了多元回歸的分析,并最終得到了城鄉收入差距與二元經濟的相關性較大且能夠通過統計意義的檢驗。

統計意義檢驗:作為多元回歸的方程,首先要看調整后的可絕系數的檢驗是否通過,本文得到的最后的方程的R2為0.98,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F檢驗的值達到了498.56遠遠高于1%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4.38,通過檢驗表明方程具有較高的顯著性;t檢驗的值為11.30大于t0.025(19)=0.688通過t檢驗則說明變量具有顯著性;dL=1.22,dU=1.45;1.22

四、結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著城鎮化的腳步逐年加快,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也越發嚴重,本文主要是從影響差距的原因著手,選取了城市化、二元經濟與失業率作為主要的影響因素來判斷。通過對模型的優化,最終得到,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二元經濟,也就是城鎮總收入與農村總收入的差距。

定量分析的結果表明,二元經濟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則城鄉收入差距就會擴大0.94個百分點。雖然本文還有很多因素沒有進行討論,但是也可以發現城鄉收入差距與二元經濟的高度相關性,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可以通過減小二元經濟的方法,如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扶持力度,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等。縮小差距的根本方法就是從二元經濟結構入手,促進經濟的整體繁榮的同時,有傾向性的扶持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財富的二次分配。(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程開明,李金昌 城市偏向、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機制及動態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7(07)

第10篇

公元前5 世紀,蘇格拉底終日游走于雅典廣場和街道,以與人辯論為樂。市集是他最熟悉的地方。這里為雅典市民提供公共生活,也是各種商販活躍的商業場所。他們發明的空間原型,在兩千余年后的今天,成為了“現代化城市的象征”。

在美國,有2.43 億人口擁擠在僅占全國總面積3% 的城市里。生活在東京及其周圍的人口高達3600 萬,這里是全球生產效率最高的城市區域。孟買的中心城區居住著1300 萬人口,北京和上海的人口規模已經超過2000萬。

遍布摩天樓、高速路,動輒千萬人口計的超級城市圖景,智慧如蘇格拉底,當年也無法想象。盡管2500 年前,他們已完全開掘了城市文明的精髓:自由(市場)、共享和創新。

1980 年代,中國的深圳特區吸引了湖南、湖北大批農民尋找就業機會,成為中國最早的農民工。今天,2.5 億農民工的城鎮化,被視為中國政府經濟前景的最大變量。

工業革命年代,倫敦的產業工人進城后享受到良好的居住和社會保障制度。500 年后的中國農民、農民工進城之路則坎坷得多。不同于西方城市化與工業化同步的自發過程,中國城鎮化進程伴隨著強烈的權力驅動特征,一些專家稱之為“被城市化”、“半城市化”,認為城鎮化的結果變為了征地和驅趕農民進城的目的手段。

在城鎮化改革尚未給出清晰路線圖之前,這一中國新的經濟改革重大內容無法回避“人的城市化”命題。

有人潑冷水,有人添柴火

7 月31 日,國貿三期大酒店,金碧輝煌,北京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城鎮化改革――這個大熱話題在此展開討論。有發改委背景的專家李鐵先生、經濟學家陳志武、知名學者秦暉、人口問題專家蔡,他們唇槍舌劍,使得這場城鎮化改革的觀點之戰火花四濺。

經濟學家陳志武第一個做主題演講。相比中國如何進行下一步城鎮化,陳志武更關注“城鎮化”與“大改革”誰該在先的問題。他以北京與倫敦的城市差異說明,不同的權力制衡架構,不同的制度最終決定城鎮化的內涵和個性。陳志武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終身教授,一年中有很多時間在北京、紐約、倫敦等城市間穿梭。他總結北京的城市特質充分體現了行政權力主導下的城市化特征。與之相比,倫敦散布的面積很大,卻根據教育和其他功能分別發展出以多個中心為主要特色的城市,與巴黎、新德里,尤其是北京形成非常鮮明的差別。

匹配于權力中心,中國的城鎮化形成一線、二線、三線城市資源配置架構,從上到下的權力結構基本決定了從富到貧的經濟機會。“希望這種自上而下,行政權力推動的城鎮化,尤其是推趕農民上樓舉措的時候,要對自己的權力稍微謹慎、謙虛一點,而不是像以往表現那么傲慢。” 陳志武不客氣地批評。

另一些經濟學家對于中國城鎮化態度積極,如不在場的厲以寧。半年前,厲以寧曾談到國外的城市化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應該走老城區(商業區)、新城區(工業區開發區)和新社區(新農村)之路。兩年前他發言表態中國的城鎮化率還太低,必須加快城鎮化,并樂觀地期待說中國的持續經濟增長是有保證的,“這是全世界今后30 年間最大的市場,最有潛力的市場”。

在當前經濟減速期,新型城鎮化改革被中國政府作為一項振興經濟之策推出,在主流觀點市場享有政治上的正確性。但城鎮化成為政府發展經濟而采取的一種戰略或手段時,又出現一種邏輯悖論。這也是陳志武們更關心制度改革的原因。

官員身份的專家李鐵多年研究小城鎮建設。他執掌的發改委小城鎮發展研究中心曾在天津試點過“宅基地換房”模式并推行至全國十多個省。這一模式將農民的宅基地復墾,用增加的耕地換取城鎮建設用地指標,以進行大城市郊區舊村改造、小城鎮建設。不過這種行政主導式的城鎮化模式,被部分學者認為操作中仍難擺脫強拆和逼農民上樓之嫌。

李鐵試圖在主題發言中做出某種解釋:“其實我們現在解決的不是要怎么來推動城鎮化,而是人已經進來了,我們應該怎么辦?我們的政府截止到現在,除了70 年代上山下鄉青年全部回城之外沒有進行過任何改革。可是農民進城問題,是靠市場能解套的嗎?不能,還得靠政府,這一塊兒是關鍵。”

這并未能完全釋解觀點對立者的擔憂。陳志武強調城鎮化本來是結果,不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現在本末倒置,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強制安排推城鎮化發展,而非市場驅動,到最后只能出現更多像鄂爾多斯康巴什、鄭州新區、鐵嶺新城這樣的鬼城。

被關注的房價和權利

說到鬼城,焦點自然轉移到房價上。

李鐵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中國一、二線城市房價將繼續上漲,三四線城市房價將繼續崩盤。他的依據是國外房地產泡沫是在城鎮化飽和之后,而中國還遠遠未完成。而正如陳志武提出的權利配置決定論,北京集中了最優質的大學資源、醫療資源,房價上漲是不可避免的市場規律。

城鎮化大方向下,中央未對房地產表態,接過話頭的首創集體老總劉曉光顯然為三四線城市崩盤的可能性擔憂,抱怨主要是地方土地財政的問題被提得太多。他謹慎判斷新型城鎮化啟動后房地產會是一種穩定發展,“比較溫和”,于是遭到主持人調侃“劉董伴隨著一次次(房地產)調控,說的話越來越少”。

中國城鎮化最引人矚目的成果是高企的房價。這讓一部分人引以為驕,認為這是城市價值提升的體現。不過他們在作此看法時忽略了一個前提條件:中國的城市化是在城鄉土地、戶籍二元結構的制度背景下展開的。

新一輪城鎮化大熱讓地方政府官員和房地產商感到興奮。他們更熱衷于聽到精英們談論,如何更進一步通過新的城鎮化發展來為以后的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源動力。不過目前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目標,可能離他們的期望值甚遠。

政府可能首先考慮到,有2 億多的農民工和7300 萬城鎮間流動人口已經在各類城鎮就業,但沒有城市戶口,沒有住房,無法享受城鎮居民的公共服務。官方預計到2020 年要有3.3 億人進城,李鐵指,所謂新型城鎮化就是制度上逐步解套,中央態度明確要重點解決農民工進城后就業服務均等化、定居落戶難等一系列公共服務的問題,甚至還要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秦暉的社會學視角使得他談到城鎮化問題更關注權利問題。作為集多重身份與一身,同時身為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最具知名度的公共知識分子,他長期的研究方向是“土地制度與農民史”。

當話題一集中到戶籍制度上,秦暉即拋出看法,“戶籍問題實際是權利不平等的問題”。他認為,李鐵所說的城鎮化要實現所謂公共服務均等化當然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還不是公共服務均等化,首先是個人權利均等化問題,是所謂外地人(農民工)權利經常受到侵犯的問題。而這部分人,其實是城市化的動力來源。

主持人姚久盛調侃秦暉提供了“感性”的事實,并提問說,解決上述人群從戶籍到公共服務當然政府、公眾都愿意,但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流動人口最多,財力又明顯無力承受,該怎么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口的蔡教授反問,“既然這些人已經在這個城市工作、居住,說明這個城市需要這些人,需要他們的服務,GDP 里頭有他們的貢獻,那為什么叫‘無力承受’?”

主持人又問,“從人的角度,如果我們現在要做城市化的路線圖,接下來要做哪一步?” “從人的角度”這一說法讓蔡感到挑釁意味,以緘默作答,主持人話鋒一轉:“不從人的角度也行”,蔡直接回應“城市化就是人,沒有別的東西。”

窮人的城市?富人的城市?

很多去過里約熱內盧的人會看到,這座擁有世外桃源般快樂的城市,除了有美麗的海灘、古老的建筑和通常無可挑剔的天氣,還是一座100 多萬擁擠在破爛不堪的棚屋之中的城市。當你從伊帕內瑪海灘上向周圍的山頂望去,將會發現一些大煞風景之處――這些驚人美麗的山上,到處都是貧民區和棚戶區。

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曾說,“任何一座城市,不論它的規模有多小,其實都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窮人的城市,另一部分則是富人的城市。”他很早就了解到觀察一個城市的特性中貧民區和富人區的兩面。而城市化真正要解決的,正是城市貧民問題。

在中國,秦暉提到前幾年學者們曾對是否有貧民窟話題產生過巨大爭論,“實際上中國不僅從來就有貧民窟,以前叫‘棚戶區’,而且貧民窟居住權是一種市民的特權。”

秦暉舉出典型的城市貧民權利被侵犯的例子:“如果市民住在棚戶區,要改造棚戶區就要解決安置和補償問題,可是農民或者說外來人口是沒有的,他們隨時可以被趕走。前幾年很多城市都出臺過把這些人趕走(的政策),實際上剝奪了他們的居住權。”

“包括很多地方搞‘城中村’改造,已經逐漸提高了對原村民的補償,但是實際上很多棚戶區現在都是租出去的,住的是沒有居住權的外來居民――城鄉結合部改造最大的利益相關群體是這部分人,所謂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這些比戶籍農民多出十幾倍的人――現在按照所謂的‘不補償、不安置,否則后患無窮’的原則把他們無條件驅逐,

在世界各國都沒有這樣殘忍的做法”。

蔡進一步解釋,“如果沒有貧民進城,提供新的人力資本(勞動力),就沒有什么城鎮化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并不在于看未來是一個百分點還是一點四個百分點的城鎮化增長速度,而是要看是不是把2.5億(的進城農民)真正變成了市民。”

一些人在擔心,隨著城鎮化帶來的農民工大量進城,中國將來有一天會不會出現像美國一樣的情況,富人紛紛從城市中心搬去郊區?秦暉直言中國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實際情況是,中國很多的大城市靠下一級政府創造的財政收入上繳,把城市建得越來越漂亮,卻不愿意外來人口到這里來,不僅僅是市長反對,所有的城里人都會反對,因為不愿意和農民工,衣衫襤褸的低收入、低素質的農民居住在一起。

前段時間美國城市底特律破產的消息被大量關注。底特律似乎提供了一種負面警示:政府因投資減少、富人和大企業紛紛離開而無力負擔公共財政倒閉。由于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一直是個令人頭痛的隱憂,加上農民工城市化的未來負擔,有人擔心中國政府會否蹈其覆轍。

對此秦暉反駁部分精英持有的是窮人進來逼走富人導致的觀點,強調“中國現在還處在驅趕窮人的階段”,與底特律的城市化危機根本截然相反,并向主持人強調“事實只有真和假,沒有感性還是理性之分”。

李鐵同樣對這個事實感興趣。他解剖中國的城市基本上靠工業開發區招商引資解決財政,地方招商基本是零地價負地價,這在世界上前所未有,一邊開發房地產來解決政府收益,一邊來彌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每一任政府攤大餅攤出去,都按這種模式走的時候,那就面臨著擊鼓傳花傳到哪里去的問題。

他進一步分析,高等級城市輻射全國輻射全省,有足夠的購買力支撐,問題出在三線城市收入水平不高的地方,它的輻射能力弱,擊鼓傳花攤到最后的結果就必然會面臨著崩盤。“為什么這次地方政府特別希望中央政府在城市化政策上,給他們解決項目投資,就是希望解套,他們寄希望于兩個,一是解決更多融資,二是給予更多土地,用土地變現來解決他們的債務問題。”

底特律危機的啟示

是鼓勵現有城鎮化模式繼續下去,同時彌補一些公共服務欠賬緩和矛盾,還是冒著一些地方房地產和相關行業可能遭受崩盤的危險,進行根本制度的改革?圓桌爭論難解難分。

劉曉光從城鎮化改革中嗅出房地產的機會,“城鎮化除了農民的權利、生活方式的問題,很重要的是物質形態,沒有物質的東西怎么建設?小城鎮建設60% 是物質的城鎮,而且不是一萬、兩萬,可能是幾萬、十幾萬,這是我的一個觀點。”

主持人同樣為房地產高歌猛進唱贊歌:“未來的北京充滿了希望,我們很快就能夠在萬柳一帶看到每平米15 萬的房子,三年半以后我們能夠在豐臺看到每平米八萬的房子,大概17 個月以后我們就能夠在通州看到每平米三萬二的房子,望京很快就要出現每平米八萬塊錢的房子了……我們真是為這個偉大的價格公式感到欣慰!”

外國媒體預測,到2025 年,中國預計會出現15 個平均人口2500 萬超大城市,城鎮化的速度和規模都讓世界矚目。美國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影響21 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件大事。

但是上述預測都基于行政權力主導下,進行的房地產擴張為特征的城鎮化模式毫無風險的前提下。有企業家提出,現有的城鎮化思路可能未考慮到,15 年后中國老齡化程度將非常高,將來人口的遷移要發生根本性、革命性的變化,養老可能不會在高等級城市。現有的資源配置錯位加大了三、四線城市面臨的崩盤危險。

第11篇

1. 關于生態城市的認識

生態城市(eco-city)是由蘇聯城市生態學家亞尼茨基于1981年提出的一種理想城市――自然、技術、人文充分融合,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保護,建立生態、高效、和諧的人類聚居新環境。

對于生態城市的概念,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詮釋。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雷吉斯特認為生態城市的全部內容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健康和活力。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人與生物圈(MAB)”計劃中指出,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環境,是自然、城市與人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結構。

我國的生態城市研究起步較晚,但隨著城市生態問題的日益嚴重,與生態城市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黃肇義等(2001)提出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楊志峰等(2008)認為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公平、繁榮,自然和諧,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王如松(1987)將生態城市定義為在生態系統承載力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去改變城市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城市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建設的一類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富足、健康、文明的生態社區。戴天興(2002)認為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與生產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有利于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2. 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是以實現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以及自然系統和諧,即“人―社會―自然”和諧為其發展目標的。彭曉春、李明光(2001)認為,生態城市的內涵包括三個層次:其一自然地理層次,是城市人類活動的自發層次,是城市生態位的趨適、開拓、競爭和平衡過程,最后達到地盡其能,物盡其用;其二社會功能層,重在調整城市的組織結構及功能,改善子系統之間的沖突關系,增加城市這個有機體的共生能力;其三文化意識層,旨在增強人的生態意識,變外在控制為內在調節。馮端翊(2001)認為生態城市應包括八個方面的內涵: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發展目標和城市規劃;嚴格控制城市人口規模,提高人口素質;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倡導清潔消費;建立城市清潔交通體系;搞好市區立體綠化;發展生態農業,改善城區周邊環境,緩解中心城市的生態壓力;控制區域城市密度,保護綠色城市間隔;改進和完善城市發展考核辦法及指標。

關于生態城市內涵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認識。從系統學的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個由社會―自然―經濟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個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建立生態產業為手段、發展循環經濟為目的的理想經濟運行系統;從地理學的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城市化區域、城鄉二重體,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個以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生態意識觀為主導觀念,社會公正、平等、安全、舒適的人居環境。

3. 生態城市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生態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人類對生態城市的理解隨著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升華而不斷加深。國內外典型的生態城市建設措施及其取得的成果見表1。

生態城市的建設發展,在國外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其關于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理論、經驗也較成熟。而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成熟的經驗不多,且在國際上的影響相對較小。

二、生態城市建設與城市經濟理論

1. 生態城市建設需要城市經濟理論的指導

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在產生、成長、城鄉融合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及其規律的經濟學科。通過分析城市經濟運行,解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空間經濟、外部經濟、聚集和擴散經濟以及分布等一系列實際問題,揭示城市經濟發展規律,研究城市系統和城市經濟結構,以指導城市建設的學科。

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基本任務正是通過闡明城市經濟發展規律,為經濟政策、對策等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系統地研究城市經濟產生的基礎和條件,研究城市的性質、功能和產業結構升級,預測城市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協調城市內部經濟結構間的比例關系,協調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關系,對城市的經濟要素、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規律進行分析,回答有關城市經濟發展的規律性問題,揭示城市經濟的本質和發展的動力與條件,為管理好宏觀和微觀的城市經濟、形成有效的調節和控制系統奠定理念和方法基礎。

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兩大主題,生態城市的建設適應了這兩大主題的要求,是城市發展的新模式,代表了未來城市的發展趨向。與傳統城市相比,生態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點,見表2。

生態城市作為新興的城市建設發展模式,具有與傳統城市不同的特點,較傳統城市的建設更為復雜,甚至在一些層面,生態城市的理念與原有的城市理念是沖突的,有其特有的內在規律。因而,需要根據生態城市的內涵與特點,進行城市經濟理論的創新,建構與之相適應的理論體系,以指導生態城市的健康發展,否則生態城市建設就會流于形式,失去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 城市經濟理論創新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客觀需求

我國的城市經濟學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但是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20世紀80年代,我國城市經濟學集中研究了城市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全方位展開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論的研究,并對城市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以及具體的城市問題、城市經濟政策等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來國內城市經濟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個方面: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的關系研究;都市圈發展與城市之間經濟合作及協調分析;區位選擇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進研究;產業集群與城市經濟發展分析;城市政府職能與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中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涉及了中國城市化道路、城市經濟區域發展、城市現代化、城市經濟的協調運行、城市經濟結構、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經濟管理等問題。

生態城市作為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模式,從城市發展歷史的角度來看,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很少,又由于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情不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不能拿來照抄照搬。現有的城市經濟理論主要是以傳統城市為研究對象的,其理論成果為傳統城市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而針對生態城市特點所開展的理論研究卻存在著不足,無法滿足生態城市建設的需求。因而,為滿足生態城市建設的需求,客觀上要求城市經濟學必須進行理論創新,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全面研究生態城市經濟發展規律,研究其產生的基礎與條件、內部經濟結構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為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健康發展目標和生態城市的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三、生態城市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起步較晚,且多數生態城市的建設以外在的城市形象和環境的改變為主要目標,考慮眼前目標多,長遠目標少,出現了與生態城市內涵相背離的情況,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生態城市建設表面化現象嚴重

由于受思想觀念和經濟發展階段的影響,城市政府往往強調生態城市的表面層次,即城市外在環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盲目仿照西方發達國家生態城市的建設模式,建成一批與當地自然、人文環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觀,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

一些城市為達到生態城市建設的外在化指標,將生態城市建設停留在城市景觀生態化的層次上,單純依靠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等方式建設生態城市,顯然無法真正實現生態城市生態良性循環的目標。

2. 生態意識普及推廣不足

現階段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存在上熱下冷的現象,對于生態城市相關規劃的落實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口號響亮,但卻沒有具體實施的時間框架和建設指南,生態意識在全社會普及推廣的力度不夠,缺少必要的實施規劃及細則,來指導城市建設和配合生態化發展。

城市居民生態城市理念欠缺,環境保護意識淡漠,在建設過程中群眾參與力度不足,生態城市建設延續性不夠,沒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態城市建設公眾參與機制。由于生態城市建設水平難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們對生態城市經濟高效、環境宜人、社會和諧的特點沒有清晰的認識。

3. 城市政府對生態城市建設管理力度缺乏

由于管理機制不健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之間關系難以協調,城市政府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政策引導和組織協調力度薄弱,各相關部門協作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力度不夠,信息資源分散在各個部門,使得城市政府無法完成對生態城市的整體協調調度,工作效率較低。

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雖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生態城市的建設向良性發展,但整體來看,我國關于生態城市建設的法律法規、政策以及管理保障體系仍不完善,對于與生態城市建設有關的法律問題研究較少,相關法律、政策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支持力度不足。

4. 生態城市內部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

我國的產業結構布局相對落后,整體來看還屬于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能耗大、污染重的產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基礎設施薄弱,第三產業滯后等問題突出。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問題日趨嚴峻,城市發展和城市資源承載力之間的矛盾突出。

生態城市建設與城市生態經濟發展不協調,大量企業存在工藝落后、設備陳舊、浪費嚴重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城市及其周邊的環境、資源質量。在生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對綠色GDP評價指標的認識存在偏差,重視程度不夠,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生態城市的經濟高效性優勢不明顯。

5. 生態城市規劃不合理

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可實施和可操作性不足,往往僅是打著生態城市的旗號,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的現象嚴重,使城市的生態建設與城市自身基礎設施建設脫節。

生態城市的空間規劃不合理,對城市的擴張和城市自身結構優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不注意開放空間的利用和保護,使城市開放空間日益減少,生態質量隨之下降;交通組織形式混亂,公共交通系統不發達;土地集約利用能力不足,盲目擴張城市用地范圍,土地浪費現象嚴重,直接影響到生態城市的建設進程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6. 缺乏科學的生態城市評價標準

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態城市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使得生態城市的建設缺乏必要的指導原則以及建設過程中對原有生態結構的維護規則。單純重視城市綠地面積指標的完成和生態景觀的建設,城市綠化沒有為城市生態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沒有將生態城市的內涵融入到城市的復合生態系統之中,淡化了生態資源培植,考慮經濟建設過多,考慮生態資源再造少,其綜合效益較低。

總之,現階段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存在著諸多背離其獨特內涵的問題,涉及城市建設的諸多方面。這些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緣于缺乏生態城市經濟理論的指導,因而創新城市經濟理論的研究,形成適宜生態城市建設需求的城市經濟理論成果,糾正生態城市建設中的各種偏差,為構建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的城市生態體系,促進城市的良性健康發展做出貢獻,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四、以生態城市為目標的城市經濟理論創新的思考

生態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理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基于城市經濟理論研究的實際和生態城市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目前以生態城市為目標的城市經濟理論創新應重點圍繞如下方面進行:

1. 生態城市的本質與內涵

對生態城市本質和內涵的正確認識是城市經濟理論研究的出發點。關于生態城市內涵的解釋,學術界尚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城市經濟學應該在已有的關于傳統城市本質與內涵研究的基礎上,完善城市經濟學基礎理論體系,通過與傳統城市的比較研究,深入研究生態城市的本質特征和具體內涵,明確生態城市運行的目標和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域。

2. 實現“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目標的基礎和條件

“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是生態城市區別于傳統城市的主要特征,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諧的社會運行為經濟的長效發展創造了條件,高效的經濟運行為居民財富的積累奠定了基礎,而生態的良性循環是城市持續發展的前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三者又常常表現出矛盾性,城市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系統,“社會、經濟、生態”是共生的客觀存在,但“和諧、高效、良性循環”的目標沒有相應的基礎和條件卻難以共存。城市經濟學應在區分城市特征的基礎上,研究在保證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城市社會內部關系協調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與條件。

3. 生態城市的空間特征

城市的空間結構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關系到城市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已有的城市經濟學理論認為,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大致可分為同心圓型及其軸向結構、放射扇形和多中心型等變形形式,其中同心圓模式是城市形成的基本結構。然而生態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城市地理空間概念上,它區別于傳統城市獨立于周邊鄉村的特點,是一種城鄉融合的城市化區域,因而在空間特征上,生態城市必然會與傳統的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經濟學應該在生態城市的空間特征上,研究適應于生態城市特點的空間結構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規律,找到最適合生態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模式。

4. 要素稟賦與生態城市建設的途徑選擇

要素稟賦是城市在特定的區位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城市是區域空間上多種要素大規模聚集的結果。在長期的建設發展中,城市已經形成了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目標的相對完備的要素構成及資源配置方式。然而,生態城市作為新興的城市形態,需要充分考慮環境、社會、經濟等眾多方面的生態化要求,根據自然條件、區位條件、資源條件、人文條件等要素稟賦的不同,選擇適宜的建設途徑與方式。城市經濟學研究應能揭示要素稟賦與生態城市建設途徑選擇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為決策者提供科學的路徑選擇判定標準。

5. 生態城市的經濟運行規律

城市經濟是在密集的地理空間范圍內的開放性經濟,它不是封閉的,因而城市經濟的運行需要依靠外部環境。生態城市打破了傳統城市的地域界限,將城市與鄉村融合到了城鎮化區域之中,具有更廣闊的經濟運行環境。因而,城市經濟學應該研究生態城市的經濟構成,生態城市的經濟運行所遵循的特有規律,已有的傳統城市經濟運行規律有哪些可以運用到生態城市的發展之中,現有的經濟運行規律怎樣指導生態化的經濟運行,如何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等問題,尤其應該特別關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經濟運行規律。

6. 生態城市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模式

生態城市的空間特征,決定了其產業結構不同于以非農經濟為特征的傳統城市,將是一、二、三次產業相互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新模式。又由生態城市復合式生態系統的特點所決定,其集約內涵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將與傳統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必須將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區別對待,研究符合生態城市內涵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包含第一產業在內的新型城市產業結構的發展問題、滿足生態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態城市產業結構的構建問題、城市三次產業布局的合理分配問題、如何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效益二者之間關系的問題、如何促進傳統工業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及第三產業轉型的問題等。應特別關注對生態城市區域產業傳導機制的研究,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態、經濟、高效的產業鏈,在城鄉一體化條件下發揮生態城市產業的帶動機制,加快生態產業的發展。

7. 生態城市經濟運行管理體系與評價指標體系

城市經濟運行管理體系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城市經濟運行管理體系是否有效的依據,對城市經濟運行管理體系的優化具有引導作用。生態城市的經濟運行有其特有的規律,應該構建不同于傳統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應從生態城市自身經濟運行特點著手,重點研究生態城市經濟運行的特殊性、生態城市經濟運行過程中各部門的協調方式和責任分工、進行生態城市發展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問題。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目標,充分考慮節能、降耗、環保等內容構建適宜生態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

五、結語

第12篇

關鍵詞:城市化;金融發展;面板數據

一、文獻回顧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個國家的金融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金融水平逐漸與國際金融水平接軌,國內外有關金融發展的研究較多。關于城鎮化和金融發展的研究,我國學者大多認為城鎮化進程和金融中介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互動機制。如黃勇和謝朝華1(2008)運用非結構化的VAR模型,指出城鎮化建設和我國銀行貸款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在城鎮化過程中,銀行貸款對其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劉啟春和劉翔2(2008)借助中國西部地區1980-2007年的數據,采用誤差修正模型(ECM)研究發現:在短期,金融發展對城鎮化沒有影響;但是在長期,金融發展能夠促進城鎮化的發展。陳愛莉3(2004)認為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張宗益、許麗英4(2006)通過對我國1952-200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分析,指出金融發展對城市化進程具有推動作用,并且加快了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后,較高的城市化水平會促進金融的發展,而較低的城市化水平會對金融的發展起一定的阻礙作用。通過對以上的文獻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學者均探討的是金融發展對城鎮化進程的作用,較少學者探討城鎮化進程對金融發展的作用。因此,本文將綜合運用重慶19個區縣①的面板數據來深入探討城鎮化進程對金融發展的作用。

二、城市化對金融發展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本文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來分析城鎮化對金融發展的影響。其基本模型如下:

findevit=c+αubrit+∑jγjcontroljit+εit

其中,i代表重慶各區,t表示年份;findevit代表第t年第i個地區的金融發展狀況;ubrit代表城鎮化率;controlj表示第j個控制變量;c、弧γ為待估參數;ε代表誤差項,服從白噪音分布。

(二)指標的選取

1、金融發展的指標(findevit):本文使用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GDP來衡量金融發展的規模(loan),即loan=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GDP。 運用各區城鄉居民的儲蓄額與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的比值來表示金融發展的效率(fe),即fe=城鄉居民儲蓄額/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

2、城鎮化(ubr):用城鎮化率來表示,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即UBR=重慶各區縣城鎮人口/區縣總人口。

3、控制變量(Control):本文選取了3個可能對金融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的指標。包括:①地方政府干預指標(dfcz):衡量地方政府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干預程度。用當地政府財政支出/GDP來衡量。②經濟增長指標(pgdp):表示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本文用人均生產總值來表示經濟增長指標。③固定資產投資(gdtz):是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經濟活動。本文用各地區年末固定資產投資額/GDP來表示。

(三)數據來源

文選取了重慶市19個區2004~2013年10年的相關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重慶統計年鑒》,以及各區的統計公報和政府報告。為避免數據的非平穩性,文中ubr和pgdp將采用對數形式。采用經濟學統計軟件stata12.0來進行相應的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四)回歸以及結果分析

由于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中可能存在截面間異方差和自相關問題,會使產生估計偏誤,因此本文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即FGLS估計法。其結果如下:

在表2的回歸結果中,模型Ⅰ和Ⅱ的被解釋變量為金融發展規模,模型Ⅲ和Ⅳ的被解釋變量為金融發展效率。模型Ⅰ和Ⅳ中只包含了城鎮化這一個解釋變量,模型Ⅱ和Ⅳ分別在模型Ⅰ和Ⅲ的基礎上引入了控制變量。從表2可知,模型Ⅰ和Ⅱ中ubr的系數符號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表明加快城鎮化進程有助于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大,對金融發展規模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控制變量方面:模型Ⅱ中pgdp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且貢獻不明顯;gdtz的系數符號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dfcz雖然對金融發展規模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但結果并不顯著,說明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較為滯后,產業結構需要優化和升級。模型Ⅲ和Ⅳ中ubr在系數符號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說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金融發展效率將會受到抑制。控制變量方面:模型Ⅳ中gdtz對fe的貢獻不明顯,pgdp和dfcz的系數符號在1%的顯著水平下為負,說明地方財政支出和經濟增長都會對金融發展效率過快起著抑制作用。

以上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城鎮化進程并沒有推動金融整體的協調發展,因此,筆者根據本文實證結果的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完善地方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和穩定機制。地方政府可以考慮逐步退出地方金融機構,循序漸進地引入當地民間資本,為當地的民間資本提供出路。政府可以為金融的穩定發展保駕護航,如建立地方穩定金融資金,以支撐地方金融快速穩定的發展。二是從推進城鎮化的角度,改進地方金融的結構和功能,優化金融機構類別與構成,打破國有銀行的壟斷地位,鼓勵和吸引非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外資銀行的參與,建立起多元化、多層次的銀行類金融機構,營造健康、良好、有序的競爭環境,為中小城市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注解:

① 19個區縣分別為:江北區、沙坪壩區、渝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北碚區、萬州區、黔江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大足區、巴南區、江津區、綦江區、涪陵區、長壽區、大渡口區、渝中區。根據重慶2012年統計年鑒的行政劃分。

參考文獻:

[1] 黃勇,謝朝華.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效應分析[J].理論探索,2008(03):91-93

[2] 牛啟春,劉翔.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影響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08(20):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