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29: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語文字音字形歸納,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言”于律己,提高素質;言傳身教,以準示生。
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自身素質的彰顯更多源自口頭語言的表達,因為課程的生動與否,學生課堂知識吸收的多少都和老師的講課水平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我力求上好沒一節課,準確與學生交流,把握好課堂語言,帶給學生正確的語言知識。有時個別字把握不太準確,我總是翻閱字典查正讀音,而我把握不準的字音也恰恰是學生知識的盲點。在通過各種形式反復訓練,強化記憶,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為此,專門在課前五分鐘開展揭短PK活動,通過互相指摘錯字別字、方言土語,強化學生對規范語言的識別。
2 深入精髓,巧記準授;有規可循,彰顯能力。
對于高中語文教師來說,尤其是高三的語文老師,面臨著更現實的問題,針對每年的考試大綱: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形,這一要求,可以推究命題點聚焦于常用和應用,著眼于認讀和寫作。為了提高在高考中答題的命中率,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象聯想能力、創造思維能力,我在教學中總結了一些集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常用規范字識記和正確運用的方式方法。
2.1 知己知彼分析錯誤原因。
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總結了如下三條常見錯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拿來和學生一起共勉。
2.1.1 音同致誤,學會以義辨形。這里面又分成2類,其中一類是混淆含義,張冠李戴。比如松弛和馳騁中的兩個不同的馳字。神采和色彩中的兩個彩字;另一類是誤記誤寫,生造詞語。例如一籌莫展很多學生寫成一愁莫展;漸入佳境寫成漸入加境。導致一字之差貽笑大方。
2.1.2 形近致誤,學會以音辨形。這里面也歸納為2類,其一單純形似造成誤寫。例如徒和徙,肆與肄,盲與肓等。第2類是偏旁相似造成誤寫。如“阻”與“狙”,“滔”與“諂”,“扛”與“杠”等。
2.1.3 義近致誤,音同義近看語境定搭配。語體色彩不同,一般指書面語和口語,如成語中“寧缺毋濫”和“毋庸置疑”不能用“勿”,“弱不禁風”中不能用“經”。在成語固定形式中,“長吁短嘆”中“吁”與“仰天而噓”的“噓”都是嘆氣的意思,但不能互用。
2.2 運籌帷幄辨析字形技巧。
這一章節總的指導原則是以義為綱,據義辨形。具體方法有如下幾條。
2.2.1 看字義字形:辨別錯別字的技巧主要是“以意辨形”根據偏旁來辨別正誤。比如遼闊和寥廓,不脛而走獨辟蹊徑和涇渭分明里的幾個同音字。輻射和幅度等等。
2.2.2積累固定搭配:如破釜(斧)沉舟 ,開門揖(緝)盜,再接再厲(勵)等等。
2.2.3 分清特殊語境:有時候一個詞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還要看詞所在的句子給出的語境。如厲害和利害得失,變換與變幻莫測。啟示與招聘啟事等。
2.2.4 注意特殊用法:如含有比喻意義的川(穿)流不息,水龍(籠)頭;擬人手法的挖墻腳(角)不脛(徑)而走等。
2.3 招兵買馬積累識記方法。
這一章節里我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了四條方法。
2.3.1 對比記憶法:對比意思偏旁甚至感彩。如融洽和恰當,發軔和柔韌,門可羅雀和聲名鵲起等。
2.3.2 聯想推測法:如投奔和走投無路,坐鎮坐落坐標,人才薈萃和出類拔萃(粹)等。
2.3.3輻射織網法:如自詡——栩栩如生——雁翎隊;裨益——裨將——婢女——髀肉復生;日暮窮途——帷幕——墳墓——羨慕——募捐等
2.3.4留心生活法:如旋律——頻率,學籍——籍貫,撿破爛——挑肥揀瘦——披沙揀金等。
通過這些方法的探究和運用,在學生復習備考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些風趣的方法更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了識字教學效率。
3 練好基功,影響學生;溝通大眾,服務社會。
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的一筆好字可以帶給學生更多的教益。因為教師是學生的崇拜者,也是學生的模仿者。
教師的一筆一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不但在授課上要生動精彩,而在黑板上演示的時候更要瀟灑自如,在作業本試卷上寫批語的時候給學生賞心悅目的感覺,叫學生佩服信服并更好得師生互動和諧默契。因此老師必須練好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
一、內容的變化
(一)“考試內容”增加了“選考內容”。大綱版考試內容分五大板塊:“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古代詩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寫作”。新課標版分為六大部分:(1)現代文閱讀(9分);(2)古代詩文閱讀(36分);(3)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4)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5)語言文字運用(20分);(6)寫作(60分)。其中(3)和(4)為選考內容。從考題的設置及分數的分布來看,新課標更注重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加大了對古代詩文識記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現代文閱讀由原來大綱版的“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變成新課程版的必考題“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和選考題――文學類(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實用類(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文本閱讀。同時新課標版去掉了大綱版中現代文閱讀“概括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
(三)“考試能力要求”由大綱版的五級變為新課標版六級,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探究”能力要求:(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探究”能力要求:(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2)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明顯增加了考查考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某一問題,能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
(四)大綱版要求的“能識記文學常識,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在新課標版中直接移至“古代詩文閱讀”部分,并只要求“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可見“文學常識”和“現當代詩文默寫”不再考查。且從2012年全國高考語文新課標卷來看,古代詩文的名句名篇考查涉及初中、高中教材及傳統文化經典。如,《孟子?告子上》、韓愈《師說》、辛棄疾《永遇樂》。
(五)語言文字運用中,由大綱版的“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識記現代漢字的字形”變為新課標版的“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均增加了“常用”一詞,限定了范圍。“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中,由大綱版的八種變為新課標版的九種,增加了“反復”。
(六)寫作中,由大綱版的“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變為新課標版的“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書寫規范”變為新課標版的“不寫錯別字”。顯然,新課標版表述更嚴密,要求更具體。
(七)2012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共17套,選用材料作文的16套。選用命題作文的1套,為江蘇卷,但也是采用了材料+命題的形式。材料作文題型始終堅持內容上貼近時代生活,立意上具有多種選擇,理解上不設閱讀障礙等原則,并通過題干的具體要求,將立意的自、文體的選擇權和標題的擬定權交給考生。大綱版、新課標版的作文都是材料作文。這些材料,都非常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只不過大綱版所提供的材料指向十分明確。新課標版所提供的材料從道德層面關注社會,思考人生,呼喚人性的善良。諸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勿以善小而不為”、“知恩圖報”、“善有善報”“既利人又利己”等。
二、結構的變化
(一)現代文閱讀的“鑒賞評價”隨著“選考題”調到了乙卷(主觀題)。
(二)“語言知識運用”由一卷調到二卷,這樣分類清晰:一卷是閱讀;二卷是表達。
三、試卷結構變化
大綱版試卷均為必考內容,全卷21題。新課標版試卷分為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必考部分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選考部分考生只能從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中選擇一類作答。必考題125分,約占全卷總分值的83%;選考題25分,約占17%。全卷18題。
四、2013年考生備考要義
由于2013年將是甘肅省新舊高考對接的第一年,為保持新舊高考模式平穩過渡,確保新舊高考的順利銜接,2013年的高考將會是在舊的模式基礎上進行的漸進式穩步改革,因此考生在備考中可不必過度緊張。
一要扎實研習新課標版考試大綱和新課標卷真題,熟稔考點,明確題目的采分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類題訓練。又如,小說類文本閱讀題設置的典型問題一般有“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樣寫有什么效果”等,這些問題都可歸為“作用類題型”,作用類題型,需要分條作答,一般可以從結構項(著眼于或開頭或中間或結尾的什么作用、效果)、內容項(寫了什么人或事)、情感項(表達了表層或深層的什么情感)以及效果項(運用了什么修辭或手法,有什么作用)四個方面來組織答案。但這四個方面有時并不是需要都寫,而是突出強調某一兩個方面即可。答題時注意術語與文本要有機結合。
二要聯系課本,強化識記,夯實基礎,融會貫通,構建知識網絡。要認真梳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5)和我省選修中的限選模塊(在下列選修模塊中至少選擇4個。詩歌與散文系列: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小說與戲劇系列:中國小說欣賞、外國小說欣賞;新聞與傳記系列:新聞閱讀與實踐、中外傳記作品選讀;語言文字應用系列:語言文字應用、文章寫作與修改;文化論著研讀系列:先秦諸子論著選讀)內容,特別要注意與新課標版試題相對應的限選模塊內容的對接,加強目標性、實效性訓練,力爭在有限的備考時間內,取得最大的備考效果。備考要強化基礎知識,回歸教材,把高中語文教材上的語文知識結合高考內容加以篩選、改編、整合、創新。把精讀篇目按現代文和文言詩文兩大類型進行梳理:現代文分字音積累、字形辨析、詞語辨析、成語積累、精彩段落賞析、能力遷移六個方面;文言詩文分為實詞積累、虛詞積累、文言句式、名句名篇、詩文鑒賞、能力遷移六個方面。字音積累以《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和中學語文教材注釋中出現的一些字詞為基礎,字形、詞語、成語可搜集相關資料編印《容易出錯的字》及《容易用錯的成語》等小冊子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余分散記憶,積累知識。文言詩文備考要緊扣經典篇目。全國高考語文命題組張偉明先生說過,“在文言文測試方面,文言虛詞和實詞以及文言文句式考查與課文聯系非常密切”,“文言文試題的語段雖然選自課外,但所考查的知識都在課本以內”。事實上,這幾年高考試題中涉及的文言詞語大都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如此分類進行歸納總結,由淺入深,穩步推進。
關鍵詞:高考 語文 教材 識記 閱讀 思考
一、扎實根基,在識記積累中增加語文積淀
識記基礎,心中有數。在教學中注重教學單元的整體性,借助教材構建知識體系,編寫知識清單,引導學生梳理課文中重要的字音、字形、成語等,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同時,將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通過輻射法、比較法延伸到課外,將生活類常用詞語納入其間,反復記憶,夯實根基。對教材中的文言課文爛熟于心,形成良好的語感,同時,注重文言知識的儲備,歸納整理、溫習鞏固一定數量的詞語和句式,在廣泛識記的基礎上,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遷移于課外。
強化積累,心領神會。對于教材中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一一落實過關,不留盲點,在內化之后,可以有意識地將這些經典言語引用或化用到文章中,活學活用,加深記憶。同時,教材中涉及到的作家、人物各具個性,各有所長,他們大都經過歷史的淘洗,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個傳奇,要引導學生對教材上的材料進行認真梳理,靈活運用,讓教材真正成為材料的“活水之源”。
二、品味內蘊,在深度閱讀中提升語文能力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原點,在平時的實踐活動中只有腳踏實地,扎實閱讀,才可能仰望星空,思維騰躍,才可能使語文能力真正得以提升。在閱讀教學中,特別強調兩點。
1.點面結合,注重閱讀過程的引導
循路識真,局部深讀。“作者思有路,循路識斯真。”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課文中作者提供的材料,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主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近幾年高考語文試題中機械式術語套用題越來越少,文言閱讀、詩詞鑒賞、現代文閱讀的考查,都強調學生在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局部深讀,讀得有層次,讀得有亮點,讀得有深度,才能在考場上游刃有余。由此,在教學中,教師針對教材中不同課文的文體特征、呈現方式,首先要確定教學內容,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教,具體而言,一堂課是要讓學生透徹領會作品的思想意義,是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巧妙過渡、組織行文,是分析文章選材、表達上的獨特匠心,還是品味文章深處隱藏的內蘊,體味字里行間流淌的情感?教師在反復權衡、大膽取舍之后,要善于抓住閱讀過程中的“關節點”,進一步指導學生學會怎樣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鉤玄提要,適當精讀。以名著閱讀為例,目前,必修教材一到五冊單獨設立“名著導讀”板塊,導讀內容涵蓋作者生平、主要情節、典型人物、主題探討、藝術特色等方面,在復習階段,這一板塊有效地起到了強化學生對中外名著整體內容把握的積極效果。由此,我們在重視“面”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著力精讀其中有代表性的精彩章節,具體來講,針對同一章節,學生可以采用圈點批注的方式,在閱讀中書寫自己的閱讀感受,在課堂上就原文的同一處勾畫可進行多人次多角度的品評交流,也可就章節中的多處圈點,集中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我們相信,只要學生認真讀了,就能在答題中折射出他的閱讀狀態,就能在文字中顯現出個人的獨特體驗。
2.浸潤心靈,重視閱讀的審美功能
以文言文閱讀為例,高考試題越來越注重“言”“文”并重。“言”即是文言知識,對“言”的測試,實質上是考查學生對文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即“學以致用”;“文”即是對文意的理解,即“品之內蘊”,從中感受文章的思想魅力,體悟內含的精神力量。古文閱讀教學,就不僅僅是對字、句的簡單疏通,重點實詞、虛詞的羅列總結,知識點的單純講解,文言文教學還應有非常重要的著眼點和立足點,即吸取文本中精神成長的養料,內化人物的人格精神,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必修教材中許多古文篇章閃爍著思想的光芒,彰顯出特立獨行的作家們非凡的個人氣質與深厚的文學修養,如老莊的“超乎象外”“游方之外”;王羲之的蘭亭感言,大徹大悟;屈原的獨清獨醒,志存高遠……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懷著虔誠之心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咀嚼韻味滿香的文化經典,體味千年來作家的人格魅力,在心靈的浸潤中提升思想高度,增強審美意識。
三、勤于思考,在交流探究中豐富語文內涵
“課標”中明確指出:“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語文學習應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語文不是以知識性為主的學科,它以能力性、實踐性為主,主要考查言語表現能力。言語表現的核心是思想,有思想才有深度,才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讓思考貫穿課堂,培養探究意識。2013高考現代文閱讀第18題要求考生結合文章內容,探究河流與文化的關系,這既要求考生進乎文內――準確把握文本主題,又要出乎文外――聯系現實,將思考點滴形成文字。高考試題中,對探究能力的考查不僅局限于文本類閱讀顯性的題目當中,細細品味其它很多命題,會發現探究思想融入其間。由此看來,探究,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先看到學生看不到的細微之處,充分利用文本中蘊含寶藏的“資源點”,幫助和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多角度、個性化的解讀,注意問題設計的坡度、難度,層層引導,步步推進,讓問題存有思考的價值,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學生思維訓練到位,探究意識增強,才能以不變以萬變,真正立于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