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教育經濟學原理

教育經濟學原理

時間:2023-08-16 17:30: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經濟學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育經濟學原理

第1篇

關鍵詞: 幼兒園 青年教師 流失現象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是關系到國家、民族、社會、個人百年大計的大事業。在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的幼兒教師更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教育的橋梁,是教育的推動力,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催化劑。但近年來,幼兒園中的某些青年教師任職不久就離開幼兒園轉向其他崗位,造成幼兒園內大量教師的流失,嚴重影響我國幼兒教師隊伍的穩定。這一現象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這里所指的青年教師是指完成了所有職前培訓課程,獲得正式教學資格,擔負起一定的教學責任,從事教育教學1~3年的教師群體。青年教師剛入職的3年期間決定一個教師能否在新環境中生存下來,也是其專業得到迅速發展的關鍵期。造成青年教師流失現象的原因很多。青年教師處在職業生涯初期,面臨方方面面的不穩定因素。當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缺乏職業期待的時候,開始產生職業倦怠感,就會尋找新的落腳點轉入其他行業。這里我將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從教育成本與收益理論、效用最大化理論、公平理論和勞動者的生命周期四個方面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

一、教育成本與收益不對稱

成本一詞原為經濟學概念,是指從事一項投資計劃所消耗的全部資源的總和。教育成本指培養每名學生所支付的全部費用,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在校學生在學期間所消耗的直接和間接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總和。它包含了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間接成本。這里提到的成本是教育直接成本,即受教育者投入于教育的經濟價值,包括公共教育經費支出、教師職前在接受教育上的支出。我們用教師教育者的個人回報率衡量教師教育者投資收益的高低,即接受教師教育的個人回報率=(接受教師教育后的收益-為接受教師教育的收益)/教育成本。當兩種職業的預期收益一定時,教師所付出的教育成本越低,那么受教育的個人回報率越高。回報率的高低反過來影響人們是否從事教師職業,從而也決定教師勞動力的流動。在此,幼兒教師的收入分配制度未能很好地體現能力與收入、投資與回報的關系。幼兒教師職位高昂的投資成本與教師低工資收入兩者之間極不協調,很多幼兒教師在先期如藝術技能鋼琴、舞蹈、繪畫的巨大投入在從教過程中靠正常的工資收入是無法回收的。教師“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待遇越差,職業倦怠越嚴重。與其他行業相比,教師工資水平仍然偏低,而幼兒教師的工資相比較而言就更低了。從較低社會地位向較高社會地位的流動,幾乎是人的本能追求。用做老師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利益遠遠要高得多。在調查過程中,有一位教師就直言不諱:“幼兒教師待遇低,工作辛苦。付出和回報不相符。”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幼兒教師用自身智慧爭取更好生活條件的追求,也不能要求每一位幼兒教師都能甘守清貧,但如果這種追求成為幼兒教師的普遍追求,那么幼兒教師隊伍的穩定將會受到嚴重沖擊。

正是這種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讓幼兒園青年教師感到自己從事的職業和自身的價值難以得到社會認同,而當自己的追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她們自然會選擇“走人”。

二、追求公平

亞當斯的公平理論認為,對自己的報酬的知覺和比較的認知失調,導致當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理緊張。為減輕或消除這種緊張,當事人采取某種行動以恢復心理平衡。如果報酬公平,當事人就會獲得滿足感,從而激勵當事人的行為。一個人的公平感取決于他自己的貢獻與報酬之比是否相等。這涉及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即教師的薪酬水平與其他行業從業人員的薪酬水平相比較時的競爭力。盡管近年來教師的待遇在不斷提高,但與其他職業相比仍然偏低。而教師們也普遍認為自己勞動所得的報酬與家長和社會賦予教師職業的崇高使命不相稱,這就使教師感到非常不平衡,從而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

我們從政府的投入和改革這兩點來看教師隊伍的流失問題。首先從政府投入看,國撥幼教經費僅占教育經費的1.3%。雖然據教育部“2000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資料”顯示,國家撥款的幼兒教育經費在逐年增加,但長期以來,政府投入依然嚴重不足。國撥經費僅占幼兒園教育經費總數的1.3%左右,幼兒教育經費長期短缺,使許多沒有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門投入的幼兒園困難重重,難以發展。再看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政府對幼兒園改制的操作程序簡單化而缺少規范性,使幼兒教師對改制缺乏心理準備,對自身的去留十分擔憂,工作積極性受到極大挫傷,因而很多青年教師在政府推行改制之前,就未雨綢繆轉崗從事其他行業了。

亞當斯認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經常在和周圍的人進行比較,人的能定性決定了在進行比較后的心理趨向,這種趨向影響人的工作動機。任何不公平的待遇和制度都會影響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緒。在我國現有的115.8萬名幼兒教職工中,90%以上是長期聘用的非公辦教師。青年教師多是無編制的教師,即使工作性質和內容相同,但因聘任形式不同,待遇也會有很大差異。據調查,聘用制的幼兒教師月工資平均水平只有1200元左右,還不及新近的在編幼兒教師試用期的月工資水平,而且在寒暑假期間工資會更少甚至沒有,還沒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除此之外,所享受的待遇也不穩定。這種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會導致青年教師心生怨言,不能安心工作,在不公平感與比較利益的驅使下,青年教師會選擇轉崗,爭取自己更大的幸福和滿足。

三、追求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理論闡述的是消費者如何把他所支配的一定量物品用到最有效的滿足需要的地方,或者說是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高度的滿足,達到最大的舒適和快樂。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學校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教育勞動創造經濟價值,教育成果產生經濟效益。由于教育經濟效益的實現相對物質生產效益來說具有較長的周期,因此教育的經濟性不容易被人們認識和理解。處于早期教育階段的幼教工作更得不到人們正確的認識和肯定,教師待遇一直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不能反映教師工作的價值。在對我國某些地區幼兒教師生存狀況的調查表明,92%的幼兒教師反映工作繁重、責任大,特別是幼兒園多發的小事故常常讓老師擔心。學前教育的體制改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實行、幼兒園內部的調整、不同課程模式的引進、家長對教師職責和能力期待的提高等多方面帶來的壓力教師的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高壓力和低收入造成許多青年的幼兒教師改行或流失。

四、勞動者的生命周期

勞動者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周期更為有限。因此,勞動者希望在有限的工作生涯中,獲得豐厚的勞動報酬,以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而年青的幼兒教師一般都是大專和本科畢業,有較長的人力資本投入過程。接受教育時間的增多反而會減少工作年限,因此她們會考慮其勞動報酬是否能收回因形成人力資本而接受教育所花費的成本,以及在未來進行個人教育投資的支出。如果預期在工作生涯內無法收回其投資,青年教師必然會想方設法流向高收入行業。

教育經濟理論告訴我們,世界是動態的,又是非平衡的,管理就是要在動態的環境中尋找一種新的平衡。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青年幼兒教師流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一定范圍內的流失也是正常的。青年幼兒教師的流失,單純用行政手段采取“卡”、“堵”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近幾年來,一些地方堵住“門口”不讓幼兒教師走,結果要走的人不辭而別,想走的人留人留不住心。古代鯀采取堵的辦法治理洪水,結果導致洪水更加泛濫。后來禹接受了教訓,采取疏河導水的辦法,結果治水獲得了勝利,解救了黎民百姓的苦難。在青年幼兒教師流失的問題上,道理是相同的,堵截不如疏導。我們應該分清青年教師的合理流失和不合理流失。針對現有青年幼兒教師流失狀況,我們應采取積極主動策略,以主動有序代替被動無序,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以促進教師的正向流動――優秀者流入,不合格者流出。合理流失掉一部分職業道德素質不高、自我期望值過高的幼兒教師。從整體上看,這有利于整個社會更加合理地使用人才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利于單位人才的優勝劣汰。而不合理的人才流失只會導致無效率,嚴重影響幼兒教育質量和整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張厚粲.教育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虞永平.學前教育學.蘇州大學出版社.

[3]蔡笑岳.試析教師角色的心理沖突.中國教育學刊.

[4]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5]葉立群.幼兒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

第2篇

[關鍵詞]語言經濟學 經濟原則 縮略語

[中圖分類號]H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3-0033-02

語言經濟學是以經濟學和語言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涉及多種學科的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在研究傳統經濟變量與語言之間的關系時,把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在有語言變量存在的研究中。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其應用越來越廣泛,重要性也日益加強,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一種新趨勢:人們盡可能地用最少的精力做最多的事情,力求節省時間和精力;在語言交流中,人們開始用經濟快捷的語言來有效地表達思想。在信息交流的各個方面,人們使用語言時以經濟原則為指導,遵循“盡量縮略”策略,在能夠把信息傳達清楚的同時,用詞上盡量不用復雜形式,而是能省則省。

一、經濟學思想對語言學研究的影響

經濟學思想不僅僅體現在語言學上,同時也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基于人力資本學說和西方教育經濟學的新興邊緣學科,主要觀點為:1.語言是一種人力資本。2.語言的使用體現了經濟價值。3.語言的使用具有經濟學的本質因素,即價值、效用、費用和效益。F.Grin認為語言經濟學隸屬于理論經濟學,把經濟學常用的概念和方法應用到存在語言變量的研究中,進而探索經濟學和語言的優化有著密切關系。[1]根據這個理論,把經濟學的論證方法應用到語言問題上就構成了語言經濟學的主要部分。無論是Kasher的理性原則、Grice合作原則中的量準則、Leech的經濟原則還是Paul的需要限度原則,都體現了人類在運用語言時存在著經濟學中效用最大化驅動原理。縮略語的產生與發展與上述語言經濟學原理分不開。

語言學中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語言價值論。2.體現省力原則的有效選擇論。省力原則是人們在運用語言傳達信息時,能夠感受到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作用,這兩個力在人們說話時一起作用,一方面說話人盡量使用簡短語言來表達概念,力求省力;另一方面說話人又力求使聽者能夠理解,確保每個概念都能用一個準確的對應的詞來表達,從而使對方理解起來更省力。語言的優化配置受五條準則的制約:1.從眾準則;2.一般均衡準則;3.前提共識準則;4.擇近準則;5.言語生效準則。如果遵照這些準則來配置語言,語言就能最大化地實現效用,語言的配置就能達到最優化。優化的配置、實現效用最大化的語言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最經濟的語言。[2]經濟學中“效用”和“均衡”理論在語言行為中有了具體表現。

二、英語縮略語的語言經濟性的理據

語言是交流情感、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一旦與具體的交際環境聯系在一起,它就成為可以觀察的言語行為。在交際中,人們使用語言時往往遵循經濟原則:如果一個詞足夠傳達信息,絕不使用第二個。語言的價值學說與經濟學原理息息相關,交際時傳達的信息要恰到好處,既不超出也不少于交際目的的需要。也就是在交際過程中,說者要在表達時避免冗長累贅,使聽者能夠在讀碼和解碼過程中,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益,從而實現效能最大化。“言簡意賅”的表達一方面能夠減輕說者的編碼負擔,另一方面也能夠減輕聽者的解碼負擔。英語簡略語體現了省力原則:語言的創造運用中經濟學效用最大化的驅動原理。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人們在用詞上能夠跟上時代的潮流,最大程度地對已知信息進行縮減。語言是信息的載體,人們注重的是信息傳遞的效率,語言的經濟原則居于第一位。[3]與此同時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舊事物淡出歷史舞臺,新事物登上并占據這一舞臺,在語言上體現為用新詞去傳遞信息、交流情感。詞匯是語言表達中最活躍和最有生命力的因素,能夠折射出社會變遷與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新事物時時刻刻大量涌現,相應的、新的、簡單易記的單詞也就應運而生。

英語縮略語語言經濟性的理據主要包括:1.從信息傳遞的角度,簡約和縮略的語言表達比累贅和繁雜的表達更能迅捷地傳遞人們的思想和情感。2.語言活動遵循經濟原則是邏輯思維的必然結果。3.語言經濟性可以追溯于人的惰性,人們習慣于運用“語言懶惰”,來減少記憶的負擔和壓力,省力原則就應運而生。英語縮略語憑借省力、省時、方便、快捷、清楚和生動等優點日益流行,被人們廣泛運用。[4]

三、經濟原則作用下的英語縮略語的構成

語言經濟學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遞最大的信息量,反映在縮略語上,出現了許多形式的縮略現象。關于英語縮略語的構成,學者們持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縮略語有以下七種構成方式:

(一)首字母縮略語

這類縮略語是取每個詞的第一個字母構成的,是最常見的也是數量最多一種,容易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廣泛運用在口語表達中。它一般是科技術語,或是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的名稱。其可以再分成以下兩種:

1.不可拼讀式首字母縮略語:這類縮略語的讀法是一個一個地拼讀每個字母,字母與字母之間不運用音位規則進行拼讀。如,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執行官)、PEM(privacy enhanced mail保密郵件)等。

2.可拼讀式首字母縮略語:這類縮略語運用音位規則進行拼讀。如,AIDS(Acquired Immure Deficiency Syndrome愛滋病)、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非典型肺炎)。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新舊事物的交替,舊的首字母縮略語會逐漸被淘汰,大量新的首字母縮略語會源源不斷地涌現,日益豐富我們的詞庫。

(二)首尾字母縮略語

這類縮略語是取某一詞的第一個字母和最后一個字母構成的縮略詞,如Dr.(Doctor醫生,博士)、Mr.(Mister先生)、Pa.(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州)等。

(三)截割詞

這類縮略語是截取一個詞中的某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和原詞意思一致并被人們所公認的縮略語。依據截割部位的差異,可以分為:1.截頭法:截去詞的首部,留下詞的尾部,如,copter(helicopter直升飛機)。2.截尾法:截去詞的尾部,留下詞的首部,如ad.(advertisement廣告)、math(mathematics數學)、lab(laborite實驗室)等。3.截頭尾法:截去詞的首部和尾部,如,flu(Influenza流感)等。

(四)首音縮略語

這類縮略語是通過截取各詞的第一個音節以及后面音節的關鍵字母而構成,如,IG-MOD(Digital Modulator數字調節器)、HICOM(High Commissioner高級專員)等。

(五)拼綴詞

這類縮略語是取兩個詞的其中各一部分而合成一個新詞,或把一個詞的一部分和另一個詞合在一起。拼綴縮略語一般保留原詞的意思,分為:1.詞頭與詞尾拼綴法,如,smog (smoke and fog 煙霧)、brunch(breakfast and lunch早午餐);2.詞頭與詞頭拼綴法,如,digicom(digital and computer 數碼計算機)、infotech(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信息技術);3.詞頭與詞拼綴法,如 e-market(electric market電子市埸)、e-service(electric service電子服務);4.詞與詞尾拼綴法,如,boatel(boat and hotel水上旅館)。

(六)派生縮略語

這類縮略語是將詞綴加入到其他的單詞或詞素,以構成新單詞。為了節省空間和時間,以一個單詞來表達一個詞組甚至句子的意思,以簡潔、清楚的形式來表達一類相似的意思,在英語構詞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如,-cyber這個詞綴可以構成cyberspace(網絡空間)、cybercafe(電腦咖啡屋)、cybernaut(網上隨意訪談者)等。

(七)短語或句子縮略

這類縮略語多用于網絡聊天室,它們能夠極大地提高鍵盤輸入速度,如,DIIK (damned if I know要是我知道就好了);BF(boy friend男友)等。

英語縮略語的盛行表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遵循“語言經濟原則”,反映出人們使用語言時求簡、求精的心理趨勢。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縮略語順勢而生。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英語縮略語自然而然地產生并盛行,其廣泛使用便利了人們的交流,促進了人們的溝通,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語言表達。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它的負面問題。所有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語言經濟原則也不例外。一方面,縮略語的使用使簡明、扼要的語言因其本身失去了表達的清晰度而造成語義模糊,引起理解上的困難。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大量新縮略語涌現,其出現和發展速度之快另人們措手不及,人們需要一段時間和過程才能真正接受并掌握新縮略語。因此,語言經濟原則不能無限制地擴張,人們使用縮略語時應考慮其是否得體,要恰到好處地使用縮略語,不可以濫用,不能超出人們的認知能力和經驗范圍,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順利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Grin,F.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language planning:An introd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996(1):1-16.

[2]許其潮.語言經濟學: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J].外國語,1999(4):43-48.

第3篇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 經濟學專業 課程設置

我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因此培養拔尖型創新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一項戰略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大學經濟學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我國的經濟學教育與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的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教學內容空洞,教學手段單一,基本保持教師填鴨式授課、學生記憶背誦的傳統模式。每年大量的經濟學學生畢業,但合格的經濟學人才卻非常稀少。如何盡快改變經濟學專門人才的培養環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經濟學本科畢業生的專業水平,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院校經濟學教育的長期發展,而且還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體制的發展與完善。本文在系統研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模式,并且主要以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簡稱MIT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等知名院校經濟系為例,從專業要求、課程設置等方面研究美國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教育的先進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我國經濟學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1.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設置的理論分析

拔尖創新人才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品格,在某個方面或某個領域能夠創造性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高素質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課程體系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總目標的物質載體。課程體系是承擔特定人才培養職能功能、具有特殊結構和組成部分、具有延伸性、開放性等特點的知識組織結構,課程體系構成了一個學科的基本范式,這種范式使得各門課程形成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具體落實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確立專業規格與專業品質,區分不同人才學科的人才特征,同時課程體系設置海必須反映不斷發展變化的經濟社會要求,跟蹤本學科發展的前沿,既要有知識體系的穩定性,也要有知識內容的革命性和前瞻性,同時還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與課程體系的設置實現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1.1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實現課程體系的組織和優化。要按照經濟學科的特點,實現課程的豐富性、回歸性、聯系性與嚴密性,使得課程的規劃、研究和設計過程逐漸完善。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應當培養學生具有結構合理的基礎知識、自覺的學習意識和較強的自學能力。

1.2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實現科學性與發展性相協調。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意見中明確指出:“必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反應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從整體優化角度開展課程體系的優化及教學內容改革”。經濟學是一個涉及面廣、分支多、理論性與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而且變化頻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理論和體系層出不窮,需要我們結合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求,將整個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各個模塊、各門課程科學合理地、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方法相配合、傳承與創新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同時,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來臨,隨著手機、電腦、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的強勢傳播,青年學生的閱讀習慣也在不斷變化,手機閱讀、互聯網閱讀成為閱讀的主流,這樣在當代學生中,知識碎片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許多學生難以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更要重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1.3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做到普適與特色相結合。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的科學,因而具有普遍適用性,因此在課程體系設置中要尊重經濟學體系的一般內容與范式,做到課程體系的普遍適用。然而,每一個高校的研究與教學偏好又都有所不同,其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甚至基本觀點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完全一模一樣的課程體系設置不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差異化生存、特色化發展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就課程體系設置而言,也要體現差異化、特色化,學校要因校而異,根據自己的教學定位和理念,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著眼經濟建設的前沿變化,預測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趨向,開發出相應的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1.4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做到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平衡。拔尖創新人才應具有全面的素質和廣博的知識結構,只有深入掌握本學科理論知識、廣泛的相關學科知識,才能具備觸類旁通的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理論上有所突破,眾所周知著名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既是經濟學界的大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也是著名的計算機專家,曾榮獲美國最高的計算機科學獎項。因此,在經濟學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必須重視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大量開設理工、人文、社科、藝術等方面的基礎課程,開設交叉學科的綜合課程以及跨學科的講座等等,打破專業限制,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2.美國四所著名高校經濟學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

一是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美國多所著名高校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培養目標、培養制度,教學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內容,就教學模式而言,主要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在課程設置上,美國多數高校實施的是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課程結構設計,但各校的課程分類與組合不盡相同。如麻省理工學院為理工類學生開設人文社會課程,以保證文理學科相互滲透。二是在教學內容方面,研究型大學處于核心地位的是研討課,還有跨學科的專題學術討論課程、導師輔導課以及問題情境式教學課,重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美國還十分重視開設創業課程,硅谷60%-70%的企業都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和教師創辦的。三是教學方法靈活,研究性教學等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經濟學教學方面,為了使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掌握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分析方法,美國大學在設置本科經濟學課程時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計量學以及經濟分析與應用等方面課程細分為初級和中級兩個層次,在經濟學專業一年級,開設初級經濟學原理,二年級學習中級經濟學在初級課程中對新生只講授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不涉及高等數學方面的內容在學生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素養和相關的數學知識后,才允許修讀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中級微觀應用分析、中級宏觀應用分析等方面的課程,有的學校在選修課程上還開設高級微觀理論。以下是MIT、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學校經濟系課程設置。

2.1 MIT本科課程設置[1]:

2.1.1一般經濟學理論,這一類課程包括微觀經濟理論與公共政策、微觀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原理、中級微觀經濟理論、中級應用宏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經濟學閱讀與討論、經濟學專題、博弈論的經濟應用、經濟學與心理學、戰略與信息等課程。

2.1.2產業組織,包括產業組織與競爭策略、衛生經濟學、經濟學與激勵:理論與應用等課程。

2.1.3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包括經濟學中的統計方法、計量經濟學、經濟學中的研究與交流:主題、方法與應用、高級計量經濟學等課程。

2.1.4國民收入與金融,包括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環境政策與經濟學、能源決策、市場與政策、能源經濟學與政策、金融經濟學、教育經濟學、信息技術與美國勞動市場等課程。

2.1.5國際、區域與城市經濟學,包括城市與區域經濟學、國際貿易等課程。

2.1.6勞動經濟學與勞資關系,包括變化的經濟中的美國勞動力、勞動經濟學與公共政策等課程。

2.1.7經濟史,包括中世紀經濟史的比較研究、金融危機的經濟史、資本主義以及對它的批評、世界貧困問題等課程。

2.1.8經濟發展,包括發展理論基礎、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發展等課程。

2.2 MIT研究生經濟學課程設置[2]

2.2.1一般經濟學與理論,包括經濟學家的數學、微觀經濟理論Ⅰ、微觀經濟理論Ⅱ、微觀經濟理論Ⅲ、微觀經濟理論Ⅳ、博弈論、契約理論、博弈論專題、獨立研究論文、討論:經濟學專題、經濟學閱讀討論等。

2.2.2產業組織,包括產業組織Ⅰ、產業組織Ⅱ、衛生經濟學討論、集體選擇理論:經驗檢驗、集體選擇理論:制度與實證政治理論等。

2.2.3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包括經濟學中的統計方法、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非線性計量經濟分析、高級應用計量經濟學專題、應用計量經濟學專題、經濟研究討論。

2.2.4金融經濟學,包括金融經濟學簡介、高級金融經濟學Ⅰ、高級金融經濟學Ⅱ、高級金融經濟學Ⅲ。

2.2.5宏觀經濟學與貨幣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Ⅰ、動態最優方法應用、宏觀經濟理論Ⅱ、經濟增長、宏觀經濟理論Ⅲ、經濟波動、宏觀經濟理論Ⅳ、經濟危機、宏觀經濟學專題、高級宏觀經濟學Ⅰ、高級宏觀經濟學Ⅱ、高級宏觀經濟學Ⅳ。

2.2.6公共經濟學,包括環境政策與經濟學、公共經濟學Ⅰ、公共經濟學Ⅱ、高級公共經濟學專題、環境經濟學與市場失靈的政府反應。

2.2.7國際、區域、城市經濟學,包括城市與區域、城市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國際經濟學Ⅰ、國際經濟學Ⅱ。

2.2.8勞動經濟學和勞資關系,包括勞動經濟學Ⅰ、勞動經濟學Ⅱ、高級勞動經濟學專題、勞動市場關系與職業流動性。

2.2.9經濟史,包括經濟史等課程。

2.2.10發展經濟學,包括發展經濟學:微觀學問題與政策模型、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與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政治經濟學:制度與發展、經濟制度與增長政策分析、政治經濟學1:國家與經濟的理論等課程。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項目主要課程:核心課程:價格理論(分為Ⅰ、Ⅱ、Ⅲ)(應是微觀經濟學)、收入理論(分為Ⅰ、Ⅱ、Ⅲ)(應是宏觀經濟學)、數量分析方法(包括經濟學中數理方法導論、經驗分析Ⅰ、Ⅱ、Ⅲ);專業課程:數理經濟學(包括博弈論、信息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專題)、計量經濟學與統計學(包括高級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專題、市場專題(貝葉斯方法在營銷與微觀經濟計量學中的應用)、經濟史(包括人口與經濟、商業倫理、市場營銷的經濟學與人口統計)、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本(包括應用價格理論、人力資本、知識與技能經濟學)、數量經濟分析(生命周期動態學與不平等、社會相互作用與不平等)、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經濟增長專題、國際貿易與增長、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分析)、公共部門經濟學(政治學的經濟模型、公共部門經濟學、公共部門中的發展經濟學)、計量勞動經濟學(微觀數據分析Ⅰ、Ⅱ、Ⅲ)、宏觀經濟動態學與金融市場(宏觀經濟的隨機模型、公共財政與宏觀經濟動態學、金融市場的動態模型)、金融經濟學(金融決策理論Ⅰ、Ⅱ、Ⅲ)、資產定價(資產定價、實證金融專題、資產定價專題)、產業組織(高級產業組織理論Ⅰ、Ⅱ、反托拉斯與產業組織)。另外有很多討論課程,還有方法論的訓練課程。[3]

哈佛大學開設的主要課程有:一般經濟學、經濟理論、經濟思想史為一類,包括微觀經濟理論Ⅰ、Ⅱ、文化經濟學、宗教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博弈論Ⅰ、Ⅱ等;計量經濟學與數量方法,包括應用計量經濟學、金融計量學專題等;經濟史、發展經濟學,包括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學Ⅰ、Ⅱ、發展政策設計、經濟增長理論;貨幣和財政理論與政策、公共部門經濟學,包括公共經濟學與財政政策Ⅰ、Ⅱ、衛生經濟學等;國際經濟學,包括國際金融、高級國際貿易專題等;產業組織與規制、環境經濟學,包括產業組織Ⅰ、Ⅱ、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包括公司金融、企業家精神的理論與經驗研究、行為金融;勞動、人力資本與收入分配、城市經濟學為一類,包括社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科學經濟學。另外有大量的閱讀、研究、討論課程安排。[4]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課程設置:1)第一年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分析Ⅰ和Ⅱ、經濟學家須掌握的數學方法,計量經濟學Ⅰ和Ⅱ;2)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與發展Ⅰ和Ⅱ、科學、技術與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公共財政Ⅰ和Ⅱ;3)計量經濟學,包括微觀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經驗方法、應用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理論、計量經濟學專題Ⅰ和Ⅱ、計量經濟學討論會;4)經濟思想史,包括經濟思想史;5)產業組織與規制,包括產業組織專題、產業組織專題Ⅰ、Ⅱ和Ⅲ、產業組織討論會;6)國際經濟學,包括國際金融、貿易與金融政策中的戰略問題、貿易協定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貨幣與金融、貿易與發展專題、國際貨幣經濟學專題、商業政策專題、全球經濟政策、經濟地理專題、國際貿易討論;7)勞動經濟學,包括勞動經濟學Ⅰ和Ⅱ、勞動經濟學專題;8)宏觀經濟學與貨幣理論,包括宏觀動態學專題、高級宏觀經濟分析Ⅰ和Ⅱ、宏觀經濟學與一般均衡理論、經濟分析專題Ⅰ和Ⅱ、應用宏觀經濟學與金融、經濟模型中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貨幣理論與政策、高級經濟學經驗研究專題、貨幣經濟學討論會、經濟波動討論會;9)微觀經濟理論與數理經濟學,包括高級微觀經濟分析Ⅰ和Ⅱ、群體決策的建模與分析、經濟學家的高級數理經濟學方法、數理經濟學專題、金融與貨幣的一般均衡基礎、博弈論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控制論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機制設計、契約與組織、政治的經濟分析專題、市場設計、產業競爭的經濟學與政治學、微觀經濟學討論、應用微觀經濟理論討論、應用微觀經濟理論研究方法討論;10)公共財政,包括公共財政Ⅰ、Ⅱ、Ⅲ、公共經濟學基礎;11)其他課程,包括美國經濟史、歐洲經濟史、日本的經濟組織與發展、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專題研討、蘇維埃與后蘇維埃經濟、中東歐、后蘇維埃國家以及東亞改革國家的轉軌問題、城市經濟學、集體行動的政治經濟分析、政治經濟學理論、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轉軌經濟學、歐洲一體化的經濟分析、日本經濟問題、衛生經濟學專題;12)討論,包括經濟理論、貨幣與宏觀經濟學、勞動與人力資源、國際經濟學、發展與環境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產業組織與戰略、應用微觀經濟學與勞動。[5]

3.美國高校經濟學課程設置的特點

從前述具有代表性的美國高校經濟系課程設置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3.1課程體系完整,數目龐大

每一所大學開設的經濟系課程幾乎都涵蓋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從一般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到經濟學的各個分支領域如勞動經濟學、衛生經濟學、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等無所不包,課程數量龐大。哈佛大學2009年秋季為本科生開設的課程有20門,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有50門之多。由于課程內容豐富,數量龐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術興趣以及今后的職業選擇,靈活選擇要學習的課程,有助于實現經濟學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的權衡,也有利于教師專注于某一個研究領域,提高研究與教學的質量,同時也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2課程層次豐富,結構合理

美國高校經濟學課程體系布局合理,課程之間內在的結構關系、邏輯聯系得以完善。

首先,課程層次性強,課與課之間的縱向銜接緊密。在課程設置上,遵循知識傳授的漸近規律,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方式,構建完整的經濟學課程體系。各大學都把一些主要的經濟學課程分解成幾個由低至高的級別,如微觀經濟學Ⅰ、Ⅱ、Ⅲ,宏觀經濟學Ⅰ、Ⅱ、Ⅲ,計量經濟學Ⅰ、Ⅱ、Ⅲ等等,讓學生拾級而上,步步升高,幫助學生既打好專業基礎,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識。

其次,注重經濟學方法的訓練。美國高校在經濟學課程體系的設計中,特別強調現代經濟分析研究方法的教學,開出了大量統計方法、數學方法、計量經濟學、微觀宏觀經驗研究方法、數理經濟學方法等課程,并且分為多個不同的層次,這樣的課程設置,有助于學生掌握現代經濟學研究的主流理論和方法。通過經濟理論與經濟方法課的結合,以突出定性經濟學與定量經濟學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既理解相關的經濟學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論的定性表述,又能把這些理論化解為具體的假設,并運用統計資料和方法,對其進行規范化的定量檢驗。

第三,注重跨學科培養。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經濟系設有經濟數學(Econ-Mathematics)、經濟統計學(Econ-Statistics)、經濟運籌學(Econ-Operation Research)、經濟哲學(Econ-Philosophy)、 經濟政治科學(Econ-Political Science)五個跨學科方向,學生的培養由兩個系共同完成,各個方向均有自己的學分要求,其中前兩個對數學的要求很高,分別占總學分的22%和44%。這樣的跨學科培養是緊跟經濟學發展前沿的表現,有助于培養學生利用經濟學和其他學科共同分析某個領域的能力。本科生畢業后,學校會鼓勵他們去別的大學繼續深造(不同于我國的基地班),基本上沒有近親繁殖現象。通過跨學科的培養,不斷拓寬經濟學教育領域的學科目標。這些跨學科的經濟學擴展課程,如社會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法律經濟學、文化經濟學、宗教與資本主義等課程,為經濟學的理論論證和方法應用提供了新的機會和空間,而且還在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比較中,發現本學科的缺陷和不足,促進自身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3.3課程的應用性強

美國大學本科經濟課程設置特別注重提高課程的應用性,以適應大部分本科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具體經濟職業的實際要求。課程的應用性既體現在每一門課程的內容里,又顯示在眾多課程之間的結構關系之中,從每一門課來看,其內容設計一般是從具體的經濟現象著眼,在提出、分析和解決存在于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相關的經濟學概念、理論和方法,因此,整個課程的學習不是和經濟現實脫節或割裂開來,而是形成積極互動的良性關系,即在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中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知識的拓展,又提高對經濟現實的思考層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政策水平。

3.4全球化的學術視野

美國高校的經濟學研究在全世界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因而其學術視野并不僅僅局限于美國本國的經濟問題,對全球經濟問題都有研究。因而其開設的課程幾乎涵蓋全球各國的主要經濟現象,開出了大量涉及各國經濟問題的課程,如歐洲一體化的經濟分析、日本的經濟組織與發展、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問題研究、國家經濟問題、中國經濟問題等課程,開闊了學生的學術視野,避免了過度本土化所帶來的問題。這些課程安排,也會促進多學科的融合,促進學生探討和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經濟問題背后所隱藏的多元化的因素。

3.5課程設置重視學生參與和師生互動

美國高校課程設置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以及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每個高校都開設了大量的workshop和seminar課程,由任課教師主持,每個班級不超過20人,在教師指導下閱讀論文,對本領域的問題進行研討,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討論課還須提交自己的研究論文,這樣的課程有利于塑造具有懷疑精神和創新思想的學術品格,有利于培養學生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是一個極大的欠缺。

4.完善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 實現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美國幾所著名高校經濟學課程設置情況的分析,我們認為完善我國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實現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科學設置教學層次

把經濟學專業的西方經濟學課程分為初級和中級兩個明顯的層次,初級經濟學原理在一年級開設,不用數學表述,只是講解基本原理,而且可以由教授輪流講授。中級微觀經濟學和中級宏觀經濟學,涉及一定的數學語言,在二年級開設,我國一些院校的經濟學專業已采用這種課程設置,可以在經濟學其他專業推廣。與之相關的計量經濟學、應用微觀、應用宏觀等課程在三年級開設,加強課程的應用性。

4.2加強經濟分析方法課程的教學

我國的經濟學教育,注重理論內容的講授與灌輸,但對經濟分析方法課程的教學卻有所忽視。就目前我國經濟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來看,大多數院校僅在二三年級開設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課程,授課時間為一學期。而前面我們看到,美國高校在方法論方面開設的課程非常豐富,包括微觀計量、宏觀計量等專門化的課程,這樣學生可選擇的課程較多,也容易培養他們對這些比較枯燥的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建議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統計學等計量經濟學等方法論課程也應分為不同的層級,在二、三年級開設,在培養基本理論功底的同時,注意學生的選修課建設,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

4.3逐步提高討論式教學的比重

Workshop或Seminar式的教學,對我國高校來說是一種新課程,不能拘泥于課本知識,應當更加注重實際問題的研究,注重理論分析能力的培養,要將最新科研成果引進Seminar教學,尋找突破點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Seminar課程應由對本領域學術發展趨勢較為熟悉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在每一門專業課之后都應開設類似的課程,由教師指定研究領域和文獻,學生對該領域的問題研究、討論,每個學生都要參與討論。Seminar課程應從原屬課程分離,單獨設立,課時比例也應提高。

4.4拓寬專業口徑

從以上美國著名高校的辦學理念看,這些院校均秉承寬口徑、少分類的原則,使得經濟系課程設置反映經濟學理論各個組成部分的有機聯系,尊重知識之間的普遍聯系,加強課程的廣博性和基礎性,避免了高等教育過度專業化的問題。我國各高校專業口徑狹窄,財經類院校表現尤為明顯。在某個財經類院校,西方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撰寫的有關股票市場有效性問題的論文,竟然被學術委員會評為不符合專業方向,因為該校有金融學院,委員會成員認為股票市場問題只能由金融學院來研究。如此狹隘的專業劃分只會局限學生學術視野,限制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高校應吸收這些先進的經濟學教學經驗,減少專業分類,實現院系教學之間的互通,使學生打下寬厚的知識基礎。

4.5以科學研究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經濟學的課程提示設置中,要大力推進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線的研究性教學,運用案例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等教學方法,大力加強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增加探索性課程,加大教育資源對學生開放程度。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每一名課程都要以問題探索為導向,在科研時間獲得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從學生入校就開始科研訓練,大學生科研項目要提供明確的科研計劃,安排導師專門指導,提示經常性地舉辦學術研討會和成果交流活動等,不斷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注釋:

①資料來源:

②資料來源:。

[5]MIT經濟系研究生課程設置:http://econ-mit.edu/graduate/courses/

[6]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項目課程設置:http://economics.uchicargo.edu/。

[7]哈佛大學經濟系課程設置:http://economics.harvard.edu/。

第4篇

斯蒂格利茨[1]、哈維·羅森[2]、范里安[3]等學者堅持高等教育是私人產品。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高等教育是公共產品,應該由政府出面買單,如張保慶[4]、姜毅超[5]等。但是薩繆爾森[6]、王善邁[7]卻認為高等教育是準公共產品(quasi-public goods),具有多樣并巨大的外部性。這一觀點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Vaizey[8]; Eckaus[9];Blaug[10];Levin[11])達成共識,成為政府進行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重要經濟學基礎。布魯斯從成本分擔的視角分析高等教育的成本可以由政府或納稅人、家長、學生、捐贈個人和機構四部分共同承擔,進而確定高等教育的準公共產品屬性[12]。韓宏從教育的受益者分析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準公共屬性,受益者包括政府和個人(家庭),其辦學的經費可以由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提供,對教育的投資可以取得相當于市場平均利率的回報[13]。鄭備軍認為高等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準公共產品,它同時具有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屬性,即具有排他性、競爭性和正外部效應[14]。因此,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高等教育應該由政府和市場來共同負擔。 

二、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的公平與效率相關研究 

關于如何處公平和效率的關系,福利經濟學大致有三種觀點:效率優先、公平優先、公平與效率兼顧。效率優先論的代表人物有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人,他們強調經濟增長中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重要作用,反對政府干預收入再分配[15]。羅爾斯在對待公平與效率關系上堅持“公平優先于效率”。他指出:公平正義是優先于效率的,效率原則從屬于公平正義原則,如果能提高社會最貧窮的人的利益,即使犧牲某些效率也是應該的[16]。阿德爾曼和莫里斯也曾提出教育機會的社會公平原則,認為教育機會應公平地提供給各階層或個體人們[17]。公平與效率兼顧觀點的學者凱恩斯[18]、阿瑟·奧肯[19]認為,公平與效率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不存在誰絕對優先于誰,二者都同樣重要。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績效目標也就是實現高等教育財政資金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統一[20]。 

高等教育的供給一般會存在不足的現象,從而引起社會效率的損失[21]。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張和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當前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高等教育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矛盾,我國高等教育財政中公平與效率的矛盾還將非常突出[22]。不少學者關注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政策促進教育公平和效率這一領域。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率,而是為了實現公平[23]。 

三、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績效評價的內涵研究 

績效評價在高等教育的應用是在西方國家開始興起的。對高等教育的績效評價除了可以實現地區間高等教育質量、辦學效益和效率的對比,還能實現國際間的對比[24]。以績效評價為基礎的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機制旨在改善公共服務供給,提高教育的責任和服務意識,實現高等教育的市場、信譽與責任的平衡。于是,績效評價上升為影響政府管理部門及高校的有力工具。 

對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內涵的不同理解主要源于對績效的不同認知。關于績效(performance)學者們有很多不同的描述。如Campell認為,績效是在個體控制之下的與目標相關的動作,而不是行動的后果或結果[25]。OECD指出績效是有效性,既包括實施該活動的經濟性、效力和效率,還包括活動實施主體對該活動過程的遵從程度及社會公眾滿意度[26]。Premchand指出績效含有節約、效益和效率的含義,體現了效率、產品與服務質量及數量、機構所作的貢獻與質量[27]。 

四、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績效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相關研究 

(一)國外研究成果 

1965年,美國學者Stufflebeam在反思泰勒行為目標模型的基礎上提出CIPP評價模式,即按照背景、輸入、過程、產出四類評價指標對一些學校進行評價[28],成為美國政府要求各州采用的教育評價方法。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SB)使用的評價指標分為輸入指標、過程指標和輸出指標三類。 

1985年,英國的Jarratt Report將績效指標分為能夠反映學校特征的內部指標、反映學校學科設置對社會經濟適應情況的外部指標和反映學校資源利用效率的運行指標。較為全面的高校績效評價體系是《英國大學管理統計和績效指標體系》,將績效評價分為輸入指標、過程指標和輸出指標三類。 

另外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英國績效小組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包括經濟性指標、效率性指標和有效性指標在內的“3E”標準體系,將績效評價指標分為經濟指標、效率指標和效益指標。經濟指標可以反映投入的情況,而效率指標可以反映教育活動的過程,效益指標則反映教育活動的產出情況,這三類指標涉及到教育投入、過程、產出的各個方面,比較全面,這種績效評價指標是目前比較常用的。 

從近些年的文獻來看,西方國家對于財政性高等教育支出的績效評價的總體思想主要還是源于以前的研究成果,結合研究對象的特征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國內研究成果 

目前國內學者普遍意識到指標建設是高等教育績效評價的核心,能夠很好解決財政資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問題[29]。然而,由于我國對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工作還剛剛起步, 雖有一些學者借鑒國外經驗開始對構建指標體系進行探索。但尚沒有形成一致公認的評價指標體系。 

吳建南和李貴寧建立了一個由輸入、輸出和反饋三條路徑構成的一個閉環系統,即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一般系統模型[30]。基于上述原理,從五個方面——總體狀況、目標達成、合規性、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構建了一個適用于任一層級或地方財政部門進行績效評價的通用指標體系。呂煒認為吳建南和李貴寧在研究思路上存在不足:第一,偏重投入環節的評價,沒有考慮到評價教育的外部影響;第二,缺乏系統展開的指標體系,理論性強而操作性不足,沒能合理地融合教育活動的過程特性來進行指標體系的架構[31]。因此,從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角度出發,呂煒帶領的東北財經大學課題組吸取經驗和教訓,構建出以績效內涵和教育支出過程特性為兩個構建基礎,以投入、過程、產出和效果為維度的我國公共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32]。 

從投入、過程、產出的角度出發設計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學術界達成了一定共識,但是,應根據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分以不同的指標、角度和維度來衡量。陶愛元和曹中從教育投入、教育過程以及教育輸出三個領域來考慮高等教育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33]。李玲,廖楚暉[34],朱文軍[35]等人從評價的對象入手,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作出分類,界定當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范圍,并以這一分類為基礎,建立高校教育支出績效評價通用指標體系和標準體系,創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的計量方法。 

五、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績效評價方法相關研究 

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績效評價的方法主要有數據包絡分析法、平衡記分卡法、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Belm(2003)認為績效評價方法的選擇是由績效評價的目的決定的,比如,業績評價需要的是結果評價,而預算和分配決策需要的是效率評價。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ata Envelope Analyse,簡稱DEA)能適用于多投入多產出的生產環境,克服了回歸分析的缺陷。Levin(1974)開始關注教育生產的技術效率的測量方法。Bessen(1983)在對教育項目的效率評價研究時采用了數據包絡分析方法。Beasley在比較英國所有大學化學系的相對效率時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36]。楊斌將DEA方法與橫向比較法、偏離度與變異系數法、粗糙集與信息嫡結合等方法綜合運用,分別評價了教育投入的充足性、公平性、效率性及綜合績效[37]。 

20世紀90年代,最受關注的績效評價方法就是平衡計分卡法。卡普蘭、諾頓開發的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簡稱Bsc)就是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財務與非財務指標體系,包括財務、客戶、內部經營過程、學習與成長四個方面,對企業的經濟業績和競爭狀況進行全面、綜合、系統的評價[38]。談潔從平衡記分卡法的理念出發,對義務教育財政支出進行了績效評價[39]。結論顯示,平衡計分卡法在高等教育財政經費投入的績效評價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從資金籌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產出效率以及高校發展潛力四個方向進行評價。章建石、孫志軍(2006)認為對高校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應全面反映各高校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并采用了層次分析法進行了實證分析,效果較好[40]。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簡稱PCA)是一種利用數學降維思想的客觀分析方法,把多數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能夠涵蓋大量信息的新指標,簡化指標體系的結構,使評價結果客觀、科學。具體的應用包括:為了準確度量出大學財政預算的運營效率情況,黃林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歸納統計涉及高等教育投入產出的多個變量和經濟意義顯著的新的主成分變量,并運用回歸分析法分析產出主成分與投入主成分之間的聯系,得出結論:我國高等院校產出量仍然在粗放型地增長[41]。從教育經濟學原理出發,許長青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1995—2006年10年間公共高等教育投資效益問題,得出我國學術性科研產出與投入總量正向關系不顯著,發現了高等教育投資的效率缺陷[42]。 

另外,一些學者在探索績效評價的過程中,嘗試一些較為新穎的方法體系。例如,應望江和李泉英探索將投資環境的評估方法運用到高校投資效益評估中的可能性,主要思路是借鑒閔氏多因素分析法,首先評估各類因素的子因素,并據此對該類因素做出五級判斷——優、良、中、可、差[43]。 

六、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績效評價相關研究評析 

一是對高等教育產品屬性的界定不統一。高等教育產品屬性的界定對政府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的支出績效評價至關重要,是政府承擔高等教育責任的基礎。 

二是在績效評價中公平與效率協同度較低。相關的研究基本上是單獨分析公平問題或者是效率問題,很少把公平與效率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同時也較少考慮有效性和經濟性問題。 

三是在構建指標體系時只關注教育的投入和使用,而忽略對教育活動的效率和產出效益的評價,這樣會導致評價范圍過窄,不能對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實行有效、全面、綜合的評價。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績效評價要體現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使用過程、產出和效果的全過程。在設計指標時,要考慮教育經費內部的使用情況,區分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利用效率。 

四是關于評價方法的研究表明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績效評價的結果也會不同。每種評價方法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領域,不論采取哪種方法,在進行績效評價時都會有優勢和缺點,應根據被評價對象的特點和評價目標選取合適的評價方法,以求得出更為科學的評價結論。

    [參考文獻] 

[1]斯蒂格利茨.經濟學[M].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40-141. 

[2]Harvey S.Rosen. Public Finance [M].Irwin:McGraw-Hill, 1999:76. 

[3]Varian, H. R. Microeconomic Analysis (Third Edition) [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2. 

[4]張保慶.教育是西部開發基礎之基礎[J].新西部, 2001(6). 

[5]姜毅超.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經費投入分析——公共產品理論的視角[J].遼寧教育研究, 2007(11). 

[6]薩繆爾森. 公共支出純理論[J].經濟學與統計學評論,1954,36(4):387-389. 

[7]王善邁. 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8]Vaizey, J. E.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M]London: Macmillan St, 1962. 

[9]Eckaus. Economic Criteria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4(46). 

[10]Blaug, 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M].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70. 

[11]Levin, H. J. Education as a Public and a Private Good[J]. Journal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1988,6(4). 

[12]布魯斯.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問題[M]. 周亮勛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13]韓宏.財政支出與高等教育投資來源[J].江蘇高教,2001(4). 

[14]鄭備軍.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經濟學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 

[15]弗里德曼.自由選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6]羅爾斯.正義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7]阿德爾曼和莫里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社會平等[M]. 1973. 

[18]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86.. 

[19]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重大的抉擇[M].華夏出版社,1987. 

[20]廖開銳. 我國高校債務的現狀、成因及化解對策分析[J].會計之友,2012(3). 

[21]鄧子基.財政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2]王為民.關于我國高等教育財政問題的探討[J].經濟師, 2004(8). 

[23]王志揚.高等教育財政支出:存在問題、國際比較與改革方向[J].南華大學學報. 2008,9(6):32-34. 

[24]Gaither, G. Nedwek, B.P. and Neal, J. E. Measuring up: the Promises and Pitfalls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R].Washington DC: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1997. 

[25]Campell. J. P.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90. 

[26]Diamond, J.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M].OECD Working Papers,1994. 

[27]Premchand.公共支出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2. 

[28]Stufflebeam D L. Evaluation Under Title 1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al Act of 1965[M]. Data Collection, 1966. 

[29]段鑄,程穎慧.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中指標創新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 

[30]吳建南, 李貴寧. 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模型及其通用指標體系構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24). 

[31]東北財經大學課題組, 呂煒. 公共教育支出績效考評制度國際比較研究[J]. 經濟研究參考, 2006(92):16-25. 

[32]呂煒,王偉同.我國公共教育支出績效考評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財政研究,2007(8):24-29. 

[33]陶愛元,曹中.中國高等教育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J]. 統計與決策, 2007(11):74-75. 

[34]廖楚暉.政府教育支出效益的有限性分析及模型[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3).

    [35]朱文軍. 高校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財會月刊, 2007(12):63-64.

[36]Beasley, J E. Comparing University Departments[J].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eienee,1990(18):171-183. 

[37]楊斌. 農村教育投入:績效、機制與模式[D]. 西南大學, 2011. 

[38]卡普蘭,諾頓.平衡記分卡:化戰略為行動[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39]談潔.平衡計分卡在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9(8). 

[40]章建石, 孫志軍. AHP法在高校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06(10). 

[41]黃林芳. 高等教育投入產出主成分分析[J].財經研究, 2005(31). 

[42]許長青. 我國高等教育投入產出主成分分析:1995—2006[J]. 現代教育科學, 2009(5). 

[43]應望江, 李泉英. 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及應用研究——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