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15: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手術室護理質量精細化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護理品質管理的效果直接關系到醫院護理工作的質量及患者接受治療和護理的效果。醫療體制的改革對醫院的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護理服務的品質,已成為醫院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課題[1]。為此,我院從2014年7月開始,在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中引入精細化管理模式,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4年在我院工作的882例護理人員。在這些護理人員中,有主任護師2例,副主任護師9例,主管護師76例,護師281例,護士374例,培訓護士140例;其中有3例護理人員的學歷為研究生,有181例護理人員的學歷為本科,有628例護理人員的學歷為大專,有70例護理人員的學歷為中專。在進行本次研究期間,這些護理人員的崗位均無較大的變動。1.2方法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使用常規的管理方法進行手術室品質管理,具體的方法是:根據相關規定,讓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配合進行手術,定期檢查藥品、醫療器械的數量、質量,定期打掃手術室等。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使用精細化管理的方法進行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具體的方法是:1)完善手術室護理工作管理制度。對器械消毒、藥品歸類、定量存放等工作進行綜合性的考核與評價。總結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整改的方案。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將相關的操作標準進一步細致化、標準化,做到“有規可依,有據可循”。同時,督促護理人員嚴格按照操作標準進行護理操作[2]。2)控制手術室感染的發生情況。建立感染監控領導小組,促進手術室感染控制工作的規范化開展。小組成員包括科室主任、護士長、護士、維修技師及監控護士等。明確小組成員的責任及任務,做到“明確分工,責任清晰”。科室主任與護士長做好護理質量管理和跟蹤調查工作。護士做好醫療器械的滅菌、消毒工作。技師負責維護設備。監控護士負責監測手術室環境的各項指標,并將獲得的信息匯總。3)加強手術室的衛生管理。在手術前和手術后,對手術床、壁柜、燈具及相關器械進行清理和消毒。每周定期清掃手術室,每個月對手術室進行一次大掃除。手術室的清掃工作需在凈化空調系統下進行,清掃方式為濕式清掃。隔周對手術室的空氣質量、溫度、灰塵粒子、濕度等指標進行一次檢測,并將檢測的結果匯總、上報。4)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管理。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業務能力及職業素養的培訓,并通過考核的方式促進其接受新的護理理念、知識,以促使手術室精細化管理的順利進行。1.3觀察指標從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及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兩個時間段內在我院進行手術的患者中各選取150例患者協助進行本次研究。讓這些患者填寫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將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較為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率=(十分滿意例數+較為滿意例數)/總例數。統計2014年我院發生的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種護理管理模式下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行精細化管理后,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進行精細化管理前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表1兩種護理管理模式下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管理模式十分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不滿意例數總滿意率精細化管理9153696.00%常規管理65721391.33%注:總滿意率相比,χ²=8.34,P<0.05。2.2兩種護理管理模式下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進行精細化管理前,我院共有12例患者發生了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其中有4例患者發生了輸液液體外滲,有3例患者被電刀灼傷,有6例患者發生了壓瘡。進行精細化管理后,我院共有4例患者發生了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其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輸液液體外滲,有1例患者被電刀灼傷,有2例患者發生了壓瘡。進行精細化管理后,我院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進行精細化管理前我院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討論
手術室的護理工作復雜繁瑣,且對工作質量的要求高。使用精細化管理模式進行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時,將各項護理工作細致化,明確了進行護理服務的要求和目的,使護理人員的工作更有針對性,使其更有責任意識,規范其思想和行為,促使其進行護理服務時不遺漏每個細節,更重視每個細節[3]。進行精細化管理后,我院對護理流程中存在的缺陷、問題等進行了修正,使相關的手術室護理規章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統一的管理標準,使護理工作更加規范化。此外,使用精細化管理模式進行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明確了每位工作人員的任務與職責,將責任落實到個人,有效地推動了手術室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4]。總之,使用精細化管理模式進行手術室護理品質管理可有效地提高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服務的質量,降低與手術室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汪暉.精細化管理促進護理專業團隊建設[J].中國護理管理,2015,12(08):905-907.
[2]陳湘玉,謝瑋偉,,等.精細化管理保障優質護理服務持續改進[J].護理管理雜志,2010,14(09):615-616.
[3]楊淑芬.精細化管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9,7(11):3081-3082.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急診手術;護理管理
手術室作為醫院多學科患者搶救治療的特殊工作場所,護理人員任何一個細小環節的疏忽,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1],緊急重癥患者越來越多,手術室護士應做到快速、準確、盡職。因此,加強手術室急診手術管理,是保證急診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是護理管理者應該探討的重要課題。精細化管理是由“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于1911年提出來的一個管理理念,是遵循事物發展運動的規律,以最經濟、最優化的手段和方法去達到最理想的結果,實現對事物運行過程的把握。最早應用于企業界,而后被各類組織廣泛應用。精細化管理以科學管理為基礎[2],2014年我們把精細化管理應用于手術室急診手術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4年的734例手術患者,分成兩組,在應用精細化管理前后,分析其滿意度的差異。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提升護士的綜合能力 為了提高手術室護士的綜合水平,就要不斷地接受新理念、新知識。2014年我們組織護士認真學習精細化管理的理念知識,汲取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培養護士不論做任何工作都要有做細、做精的意識,嚴格要求自身行為,培養嚴謹的工作態度,工作追求精益求精,大家通過學習討論、認真領會,分析手術室具體工作細節,深刻領悟注重細節的重要性,發現并提出工作中需要改進的細節之處。
1.2.2細化工作制度、職責、規范和流程 管理者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讓高素質的員工把事情做好,重要的是讓素質一般的員工在執行同一項命令時能夠按照管理者的意思,將工作保質、保量按時完成,要做到這些,必須有標準的制度、職責、工作流程和行為規范。我們根據科室情況進一步細化了工作內容,比如:制訂手術物品準備指引表、手術器械準備流程、明確術前訪視具體講解內容、每個班次每個時間段的工作流程、快速穿針引線、有效地對燈調床、舒適正確的、各類儀器的正確使用等詳細的分解步驟和標準,制訂器械的保養、醫療廢物的處理、物品消毒的具體標準以及停水、停電、突發事件時的應急預案。
1.2.3做好護理質量控制 手術室的宗旨是生命第一、安全第一。作為手術室,要做好質量控制,精細化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要善于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管好管細節護理操作。及早發現問題及薄弱環節,并相應進行調整,使其向有利的方向發展[3]。量化管理,標準化、統一化管理均是實行質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處處體現精細化管理理念[4]。例如:對手術室實行標識管理,通過對標識的顏色、設計、材料等,明確手術室各類標識,加強細節管理,使手術間物品存放、區域劃分、器械管理等達到了視覺形象統一、工作程序統一,從而提高了效率。許多質量標準都必須通過量化來體現,沒有精細量化的手段、嚴格管理以及有效的監控和糾偏,就缺乏有力的依據。如我們運用了工作檢查量化、考核量化、目標量化、布置任務量化等,明確了責任及目標、提高了效率率,降低了成本[5]。
1.2.4做好對手術醫生、患者的服務 現代醫院服務模式的變革給手術室護理管理帶來了轉變。護士要樹立“給手術醫生提供最滿意的配合,給患者最滿意的服務”“把滿意醫生和患者的需要變成護士的工作行動”的服務理念。護士應有細節服務的新舉措,經過分析、討論、總結并形成條文規范,要求人人執行。為了提供最滿意的手術配合,我們在加強技術規范的基礎上,注重與手術醫生溝通,比如:針對每個醫生的個人習慣做好記錄,并在護士會議上學習掌握。為了給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務,從接到手術通知單或電話開始,要求護士的每個工作細節都要充分考慮患者的需求,比如給患者提供潔凈的擔架車、安全的手術床、溫馨的問候、齊全的器械、滿意的宣教、鼓勵的眼神、及時的遮擋等,護士的服務要體現在每個細微之處。
2 結果
應用前有306例患者滿意,滿意度為83.37%;應用后有359例患者滿意,滿意度為97.82%,應用后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應用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3.1健全了手術室的標準化管理 將手術室護理工作內容以細化的形式提出具體要求,從細微處改進了工作流程,在落實規章制度中,關注細節管理,使手術室有了一套較為健全的規范、制度、職責、流程,使每位護士的每一言行均有了標準。
3.2提高了手術室護士的綜合素質 無數事實證明,禍患常積于細微。手術室工作繁忙,環節復雜,要高標準地完成好護理工作,必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精細化管理影響和規范著護士的思想、情緒、行為,樹立了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他們處處以嚴、精、細、準來要求自己,在壓力的作用下產生了動力。并且使其逐漸感受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護士們人人要求自己從細節入手,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精。不論是從服務方面、技術方面,護士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揮。
3.2精細化管理使手術室護理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護理工作要做到“零缺陷”,應用精細化管理規范手術室護理操作,加強安全管理,由于手術室護士業務技術要求高,風險系數大,加之工作繁瑣,可能導致護理缺陷,引起護理糾紛[6]。在執行質量標準中,管理者要有精細化管理意識,這樣才能促使護士嚴格執行各項護理操作流程,并且通過量化管理、標識管理、各物指引表等科學方法的使用,使護理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3.3提高了服務滿意度 護士樹立精細化管理的新理念,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文化素質,從細微處對手術醫生和手術患者提供服務,使其能夠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大大提高了護士服務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廖容,王瓊華.實施精細化管理 提高服務質量[J].護理管理雜志,2005,5(3):5859.
[2]溫德誠.精細化管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1.
[3]沈芳芳.陳詠梅.精細化管理理念在醫院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17(4):346.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介入手術室;醫院感染;預防
[中圖分類號] R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c)-017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ine manage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 room.Methods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15,fine manage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 room of our hospital.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practical work of operation room and work characteristics in our hospital.Fine management was conducted in view of personnel, goods, environment and so on of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 room,fine management was applied to indoor air disinfection,hand disinfection and other work standards.Indoor disinfection,air quality,pollutant treatment and incision infection rate and other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fine management in the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 room of pour hospital was given statistical comparison.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ine management,qualified rate of disinfection behavior (95.0%),qualification rate of disposal of pollutants (92.9%) was obvious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fine management (76.8%, 61.5%) in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 room of our hospital (P
[Key words]Fine management;Interventional operation room;Nosocomial infection;Prevention
介入手術室簡稱介入室,是醫院內容中將介入設備應用于患者治療的一個手術科室。當前介入治療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類疾病患者的治療,因此介入手術室經常會接收不同類型、不同科室的患者,預防患者出現院內感染也成為介入手術室管理內容中的重點[1]。有研究顯示[2],精細化管理已經成為當前醫院管理中較為常用的一種管理方法,對提升醫院管理水平、效率、質量等均有良好效果。本次研究將以此為據,探討精細化管理在醫院介入手術室預防醫院感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5年6~12月在醫院介入手術室實施精細化管理,半年時間內共實施手術4016臺,接收男性患者2510例,女性患者1506例,年齡1~90歲,平均(52.1±9.5)歲。實施精細化管理前我院收治患者3768例、污染物檢查26次、空氣質量檢查24次、消毒行為檢查56次;實施精細化管理后我院收治患者4016例、污染物檢查28次、空氣質量檢查25次、消毒行為檢查60次。患者實施手術類型主要為心臟介入診療,涵蓋內、外、婦、兒科等多個科室,主要手術類型包括冠脈、電生理、先心等心血管介入診療及其他手術類型等。
1.2管理方法
精細化管理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建立介入手術室醫院感染預防控制小組 建立結合介入手術室實際情況、工作內容、管理規則的介入手術室醫院感染預防控制小組,同時將其融入到醫院、科室、質控組長及質控員的日常感染控制小組內容中,使所屬科室、人員均能認識到介入手術室醫院感染預防控制的重要性。具體來講,介入手術室醫院感染預防控制小組應該主要以自身科室控制為主,通過科室感染預防控制小組建立精細化管理規則,同時將感染預防的理念、措施、規則、標準等多項內容全面告知于參與手術的科室及人員,尤其注重介入手術室自身人員的宣傳與控制,建立優化的、優質的、全面的介入手術室感染預防規則。同時介入手術室感染預防控制小組還應該不斷落實、監督預防規則的實施,將責任落實到各個崗位、人員、事項上,建立定期考核機制并與工作人員的自身利益掛鉤,確保介入手術室感染預防控制小組以及預防規則的作用均得到良好發揮。
1.2.2制定介入手術室預防醫院感染流程規定 介入手術室醫院感染流程規定主要應該針對室內人員、物品、環境等三項內容實施精細化管理。首先在人員管理上,針對接受介入手術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該對其進行術前衛生知識、感染預防等健康教育,協助患者做好術前皮膚清潔、血液檢查、免疫檢查等手術準備并做好各項檢查指標記錄工作。針對有檢查結果為陽性的患者應該在介入手術后再次進行血液及免疫檢查,而急診手術患者則應該在患者術前就進行血液免疫檢查[3]。針對有特殊類型的患者,例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等類型的患者,其術中所使用的儀器、物品必須送往供應室進行集中清洗消毒[4-5]。而針對介入手術室內的工作人員,其在進入介入手術室前同樣需要接受衛生知識、感染預防等健康教育,同時由專門人員負責進行監督。工作人員在進入介入手術室前必須遵循半限制區、限制區的衛生規定,依照相關流程換戴手術衣、參觀衣、鞋子、口罩、帽子等,實施手術者術前必須做好手部消毒措施。相關人員應該定期抽查進入介入手術室實施手術的人員手指表面細菌水平,針對有不符合標準的人進行懲罰直至其符合標準為止[6-7]。在實施連臺手術治療的過程中,介入手術室工作人員應該主要保證自身個人物品的更換、消毒、清潔工作并做好介入手術室的清潔工作,保證手術室清潔消毒時間≥30 min后才能繼續手術;而針對物品管理,醫院介入手術室的物品管理主要是對醫療廢棄物的健康管理,其應該遵循衛生部頒發的《醫療廢棄物管理條例》并結合醫院介入手術室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管理,將醫用垃圾分類后分別放置于不同顏色的垃圾袋,有較為銳利的醫療器械則應該放置于專用的銳器盒中,最后交由專業人員進行統一處理[8]。介入手術室在醫療物品管理過程中應該做到每日一清,同時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回收工作以降低污染源的產生率;最后,在介入手術室環境的管理內容中,管理人員應該針對介入手術室的工作流程、室內環境進行統一的流程設定,并做好標識提醒工作,例如介入手術室所屬的無菌物品間、消毒間、更衣間、手術室、半限制區、非限制區、限制區等,同時針對各個室內的物品擺放制定統一的規則,例如衣服、帽子、口罩、鞋子、臟衣物回收處、垃圾放置處等,確保整個介入手術室環境井然有序,人人能夠清楚明白[9]。
1.3觀察指標
實施精細化管理前后我院介入手術室內消毒行為、空氣質量、污染物處置以及切口感染率等指標[10]。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8.0軟件完成數據的統計與處理工作,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實施精細化管理后,我院介入手術室消毒行為合格率(95.0%)、污染物處置合格率(92.9%)與實施精細化管理前的76.8%、61.5%相比明顯升高,同時切口感染率(0.7%)與實施精細化管理前(6.8%)相比則明顯下降(P0.05)(表1)。
3討論
精細化管理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就是將管理目標進行分解、細化并最終落實的一項過程,而醫院感染預防工作中,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并將其落實到實處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基礎。介入手術室管理一向具備隱患多、人員多、學科多、設備多等特點。諸多臨床統計顯示[11-13],其發生醫院感染的概率相較于其他科室明顯增高。
本次研究中將精細化管理應用在介入手術室管理過程中,主要通過人員、物品、環境三個方面的管理來完成規章制度建立與落實的流程。管理人員應該將精細化管理結合介入手術室的實際情況,分析當前介入手術室預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現象,分析其工作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將精細化理念首先應用在規章制度的建立、優化方面,針對人員、物品、環境等多項內容進行統一健康的管理,避免由于上述原因引發的醫院感染事件。事實上,當前精細化管理已被應用于醫院臨床管理的諸多方面,在醫院管理風險控制、患者治療護理流程、醫院藥物領取應用等諸多方面均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對提升醫院整體管理水平、提升醫院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均有良好效果[14-15]。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將精細化管理應用在介入室的日常管理進程中,對室內人員、物品、環境等進行精細化、全面化、科學化的管理,尤其注重對接入室內風險內容的管理,以優化、精細、全面的流程提升介入室管理質量。本研究實施精細化管理后我院介入手術室消毒行為合格率、污染物處置合格率明顯提高,切口感染率明顯下降(P
[參考文獻]
[1]劉惠芬,王海燕,黃志堅.心血管介入診療患者醫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預防措施[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1280-1281.
[2]王軍浩, 李旭龍, 張錚,等.淺談介入手術室醫院感染的預防[J].醫學動物防治,2011,27(5):470.
[3]楊金煒,李冠海,張明德,等.介入科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監測與管理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9):4297-4298.
[4]陳洲.淺談醫院介入手術室感染的管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3):169-170.
[5]吳英超,楊金煒,陳錨錨.介入治療醫院感染的預防與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5):3708-3709.
[6]邵國女,何小青,孔江明.精細化管理在基層醫院介入手術室預防醫院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5):108-114.
[7]顏麗.精細化流程管理在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0):2781.
[8]許巧玲,馮娟,王日星.精細化管理在醫院手術室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8):142.
[9]黃嵐.精細化管理在手術室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12(9):174-175.
[10]龔榮花,陸云.精細化管理在潔凈手術室地面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2):87-88.
[11]樊鴻雁.手術室精細化管理對控制醫院感染的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9):1078-1080.
[12]任旭,朱金玉.探討醫院介入手術室院內感染的預防管理措施[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36):101-102.
[13]錢蓉,郭華,黃英.潔凈技術應用于手術室感染的精細化管理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5,28(5):43-44.
1.一般資料
我院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共設10個凈化手術間,其中腔鏡手術室3間。2014年住院總手術量7000多臺,腔鏡手術就達1000例以上。
2.管理方法
(1)人員管理: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增強手術護士的責任心和風險意識,讓每位護士意識到細節就在身邊,充分認識細節的重要性。安排責任心強的護士專人管理腔鏡器械,熟悉腔鏡器械的結構以及性能,制定手術室腔鏡器械管理登記簿,記錄腔鏡器械的廠家、名稱以及器械的使用情況等,做好器械管理檔案,設立腔鏡器械使用交接制度,對經常發生器械缺漏者給予批評、教育,情節嚴重者予以處罰,以提高大家的工作自覺性和積極性。
(2)專科培訓:2014年,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分科分組管理配合手術,開展全員知識技能培訓,以提高專業素質及業務技術能力,特別注重對新入科護士的培訓和管理。對于腔鏡器械的使用、儀器的調試等基本技能,專科組長配合護士長逐一過關考核。新購進的儀器設備應立即請廠家工程師講解器械結構、功能、如何拆卸、清洗、組裝、何種方式滅菌,使每位護士除能掌握相關的腔鏡器械專業知識,正確使用、規范操作。除了定期保養外,還能排除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一般小故障。同時也對相關專科醫生進行必要的培訓。
(3)細化管理流程:①建立各類手術腔鏡器械準備卡和手術醫生偏好備案:組長將各類腔鏡手術所需器械一一列出整理成器械準備卡,收集各專科醫生的使用習慣和特殊偏好,記錄后整理成冊。器械準備護士按腔鏡器械準備卡和手術醫生偏好卡內容逐一準備,無一漏缺。根據手術需求新增加器械時,及時加入器械準備卡。②腔鏡器械存放管理:在無菌物品室設置腔鏡器械架、各科專用腔鏡器械框,按不同手術用途分為普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耳鼻喉科、骨科等,定位放置,醒目標識。③腔鏡器械的術前核對:手術當日洗手護士檢查、核對該手術間所需的腔鏡器械用物,發現有問題,及時與器械準備護士聯系。④腔鏡器械的術中使用:手術開始前,檢查儀器、器械的性能與完好性。術中傳遞器械準確、輕柔;用完后及時收回,切忌隨意置于手術野周圍,以免摔落造成損壞而延誤手術進行。操作中,尤其是鏡頭、攝像頭等貴重、易碎物品要輕拿輕放,最好單獨拿取,傳遞鏡頭等器械應詢問醫生,得到肯定答復后方可松手。手術醫生夾取組織出套管時,尤其是體積大、韌性強的組織,組織鉗頭不能合并,不要暴力進出套管,以免損壞鉗頭。護理人員應監督術者,提醒其不適當的使用方法,減少器械損耗。⑤細化腔鏡器械的清洗與保養:有研究表明,徹底清洗可以降低3-4個對數值的細菌數,而正確的處理過程又可以減少再生醫療手術器械受損及延長其使用壽命。將各專科的腔鏡手術器械組成制成照片,并附上文字標識,裝訂成冊;同時將器械的清洗、保養、滅菌方法、注意事項等編制成操作流程并制成塑料卡片,放在固定手術間及清洗間,便于護理人員及時查看,護士長對各環節進行監督和檢查。⑥細化交接核查制度:手術結束及時檢查所用器械鉗齒吻合是否閉合、絕緣部分有無損傷,螺絲有無松動,密封圈是否老化等,隨時處理,清洗完畢再次檢查是否齊全,做好與供應室及器械準備護士的交接。
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珚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實施腔鏡精細化管理后,設備、器械使用不合格率低于實施前(P<0.01)。隨機抽取20位腔鏡手術醫生進行實施精細化管理前、后醫生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實施腔鏡手術器械精細化管理后,手術醫生對腔鏡管理的滿意度為(96.4±3.17)%,高于精細化管理前的(91.3±5.83)%(P<0.05)。
三、討論
精細化管理是“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于1911年提出一個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手術器械是手術操作的基本工具,是手術室護理質量水平的體現,也是保證手術順利完成的必備條件。內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等優點;但是其更多的是依靠手術器械的操作,屬于典型的器械依賴性手術。
[關鍵詞]手術器械圖譜;手術室護士;護理教育;醫院感染
[中圖分類號] R4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b)-015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ap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in the training of nurses in operation room.Methods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30 nurses in operation room were studied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15 persons) and control group (15 persons)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methods.Nurses in operation room in the control group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2015) without the use of training instrument,intrument were set up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ersonal habits,without any intervention;nurses in operation room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rom October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trained in the use of surgical instruments.Using time of operation room nurses learning and mastering all surgical instruments set and evaluation qualified rate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set were observed between two groups,and evaluation of surgical doctors on instrument nurses between two groups was understand.Results Nurses operating result and evaluation result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3±1.21) points,(96.7±1.47) points respectively,higher than (91.2±2.67) points,(91.0±2.05)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Surgical instruments map;Operating room nurses;Nursing education;Hospital infection
手術室是外科醫療的重要場所,手術室創新管理對醫院來說意義非常重大[1]。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相應的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涌現,手術器械擺臺的管理在手術室中也走向規范化的模式[2]。為了顯示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規范手術器械管理,方便臨床護理教學,器械護士通過對器械的有效整理使我們能方便快速地拿到所需要的器械,從而有效縮短傳遞器械的時間[3]。我科根據各專科手術需求制定器械擺臺圖譜來提高器械護士的手術配合質量,統一規范手術器械擺臺方法,現報道臨床護士培訓的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將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30名手術室器械護士手術器械擺臺圖譜的培訓進行研究,根據培訓方法的不同隨機分為研究組(15名)和對照組(15名)。對照組(2015年4~9月)手術室器械護士未使用圖譜培訓,按照自己的個人習慣進行擺臺,無任何干預措施;實驗組(2015年10月~2016年4月)對手術室器械護士使用手術器械擺臺圖譜培訓。兩組年齡、性別及學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設計理念及目的 手術器械擺臺圖譜作為手術室臨床器械護士成長的橋梁,設計時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充分考慮各類手術擺臺在組成、性能、原則、手術名稱、包裝等方面的要求[4];對圖譜配以詳細解說,使其具備操作簡便、快捷、可操作性強,簡單易懂等特點。手術器械擺臺圖譜的應用使手術護士能夠快速熟悉擺臺的相關裝配要求,快速安全地完成手術器械的清點、擺臺原則、傳遞方法,保證手術器械的管理、保養、維護,使手術配合質量走向專業化、規范化的道路,有效預防醫院感染,體現出手術室精細化管理的優越性[5]。
1.2.2制作方法 采用相對固定的專科組長管理體制,由手術室專科組護士對各類手術器械按普通手術和微創手術包進行先分類放置,以便帶教時區分檢索。由各專科組長組織本專科成員按照手術擺臺原則共同制作出本專科(附有手術名稱)器械擺臺的照片打印成紙質版并匯總到各專科組長由其修改,再由專科組長匯總到護士長處,業務會議上由全科護士對圖片進行討論修改,并對器械擺臺圖片進行命名,如“開胸止血手術擺臺”等,確認無誤后打印成彩色過塑并整理在活頁文件夾內成冊[6]。設計成活頁手冊,在使用中既不易破損,又可在開展新手術后及時更新內容更換單頁紙張,使擺臺圖譜始終保持整齊新穎[7]。
1.2.3編寫說明 按照各類手術分類逐項對每一張手術器械擺臺圖譜的清點核對要點、器械清點手法、特性、手術包的組成、腔鏡器械擺臺的無瘤原則、拆分組成、安裝正確,為器械供應工作提供相關的參考標準。編寫時按照器械打包工作實踐中對圖譜內錄入的每份手術器械包的組成、添加一次性物品(如紗布、紗墊、縫針、刀片等)、器械核查要點,清洗方法,高、低滅菌條件,性能保養、交接運送流程以及所用包裝的敷料包布等方面的要求逐項進行確切、詳盡說明,加入物品規定數量。特殊器械專項列出,配圖說明,利于實際工作應用[8]。圖1為我院部分器械擺臺圖片。
1.2.4繪制圖解 對圖譜中的手術器械擺臺逐份進行拍照、繪制。手術器械擺臺圖譜的圖片分為整份器械擺放的全景圖及手術臺上器械配合擺放圖。
1.2.5裝訂成冊 設計拍照完成后,制作出電子版,統一進行彩色打印。按照普通手術和微創手術分類排序,裝訂成活頁,在使用中既不易破損,又可對新開展手術做增加擺臺內容時只需要更換單頁,使圖譜始終保持整齊[9]。
1.3培訓方法
1.3.1對照組 對照組研究上半年手術室器械護士未按照擺臺圖譜進行培訓,采用固有的“師帶徒”教學管理模式,未采取任何干預措施。
1.3.2實驗組 實驗組研究下半年對手術室器械護士使用手術器械擺臺圖譜培訓,按照手術器械圖譜分開放手術和腔鏡手術,按照利于拿取原則擺臺。
1.4評價標準
對兩組器械護士制定出器械擺臺評分標準,觀察手術室護士學習掌握各科手術器械擺臺所用的時間及手術器械擺臺評價合格率;同時向手術醫師發放調查問卷,了解手術醫師對兩組器械護士的評價。通過考試對護士的掌握情況進行評估,考試分值為0~100分,主要考察護士的實際操作情況,根據手術器械擺臺所用時間、質量及規范程度對其操作成績進行評定;通過將滿意度調查問卷發放于手術醫師,由手術醫師填寫,以此掌握手術醫師對器械護士的評價[1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實驗組護士的操作成績與評價成績均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由于亞專科越來越細致化,手術器械設備也隨之日益增多,對手術室護士要求越來越精細化,手術室護士短時間內熟悉各種醫療器械及各科器械擺臺存在難點,由此對手術配合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11]。
器械護士擺臺操作是指器械護士在各類手術過程中對手術用物(器械)的規范準備、擺放[12]。在臨床實踐中存在器械護士沒有經過規范的擺臺訓練,操作中無法達到統一化、規范化、標準化,影響手術開展的現象[13]。為了更好地配合手術開展,我科采用相對固定的專科組長管理體制,由各專科組長結合臨床工作經驗,對各類手術要求進行手術器械擺臺整理,拍成圖片,匯總后全科討論,并進行命名,整理并打印成活頁手冊,用于規范化管理和培訓[14]。經過多年的臨床應用,手術器械擺臺圖譜在手術室規范化統一管理、手術器械的快速傳遞和護理教學方面均起到了“模本”的作用[15]。
該手術器械擺臺圖譜制作簡單易行,在手術配合進程中使用,使手術配合質量有了專業性的提升,既縮短了手術時間又保證了手術安全,提高了器械擺臺的整體質量,突出了在手術配合中的優勢。同時,手術器械擺臺圖譜的使用減少了器械在擺臺過程中造成無瘤技術的器械污染,保證了器械的最大化使用功能,為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手術器械。另外,器械擺臺圖譜的使用解決了由于手術室護士對手術器械擺臺不熟悉而導致的器械從開始分區整理造成的時間過長問題,有效地提高了手術器械擺臺的實用性,保證了手術進程,提高了手術配合質量,凸顯了手術室精細化管理的優越性。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中手術器械擺臺圖譜操作、評價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王曉媛等于《手術器械示意圖在手術室帶教中的應用》一文中,研究組理論分、實踐分均優于對照組,其研究結果與本文相似,但本文更加側重于手術器械擺臺圖譜應用于手術室中對護士的效果及手術室醫生的滿意情況,評價成績中手術醫生認為推廣手術器械擺臺圖譜的使用有效提高了手術配合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穎,趙穎,李萍,等.品管圈活動在統一器械護士擺臺操作規范中的作用[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6,30(1):58.
[2]杜秀云,李華,李霞.手術室低年資護士器械準備的精細化培訓[J].新疆中醫藥,2015,33(4):94-95.
[3]栗恒.數字檔案技術在提高手術室護士器械相關知識學習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6,8(5):178-180.
[4]陳亞進,陳捷.能量外科器械在肝臟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2015,4(1):9-12.
[5]唐亞萍,尤衛紅,何妙東.特殊儀器和器械使用視頻在專科醫院手術室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 12(9):101-102.
[6]鄭少燕,吳丹燕,黃旭華,等.品管圈在提高骨科手術器械準備完整率中的應用[J].臨床急診雜志,2015,16(4):299-301.
[7]李光昕,李眉.舒適護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效果[J].遼寧醫學雜志,2015,16(2):118-119.
[8]黎曉燕,許連航,韋金鸞,等.模塊化教育模式在腔鏡手術護理配合培訓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9):1776-1777.
[9]朱智,陳嫻,張亞莉,等.標簽打印機在手術室器械和物資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1):78.
[10]陳秀鳳,劉彩紅.專科手術器械彩色圖譜在消毒供應中心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4):103-104.
[11]念金霞,葉培英,李楨鳴,等.條形碼技術在手術室器械追溯系統中的應用[J].海峽藥學,2015,27(12):92-94.
[12]夏葳.手術室專科護士培訓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6):261.
[13]葉劍芳,方霞波.精細化管理在手術室腔鏡設備器械管理中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2):119-121.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化療護理;腫瘤患者
腫瘤的發病率在我國呈增長趨勢,大多數惡性腫瘤患者在就診時病情已經是晚期,無法進行手術,因而化療成為了晚期腫瘤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作為醫院管理的組成部分,腫瘤患者護理管理質量的提高,有助于醫院整體護理質量的提高[1]。我院是腫瘤專科醫院,承擔大量腫瘤患者的化療護理工作,如果護理不當,將直接影響患者的化療效果[2]。精細化管理是常規管理模式的優化產物[3],能夠通過分工與配合細化護理人員的分工,顯著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為了研究精細化管理在腫瘤患者化療護理管理中的效果,特進行本次研究,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選取我院腫瘤患者94例,納入標準為:所有的患者均采用靜脈化療治療。將所有患者分為常規管理組和精細化管理組,兩組患者在平均年齡、性別分布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具體數據對比如表1所示。常規管理組與精細化管理組相比,P>0.05。1.2方法常規管理組按照以往傳統方法進行管理,即做好相關工作的部署以及效果評估。精細化管理組主要做到以下幾點:①精細化排班:包括辦公室排班、責護組排班和夜班的排班,將責任具體到每一個人;②加強對護士的管理,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培訓腫瘤專科護士、靜脈治療專項護士、PICC導管專項護士,以講座或集中學習的方式,對護士進行腫瘤患者化療護理專題培訓,由經驗豐富的老護士帶教,使其他護士,尤其是低年資的護士快速、全面地熟悉化療藥品的使用方法、特點及不良反應,督促護士掌握靜脈穿刺部位的選擇,并多進行練習,要求掌握化療藥物外滲等不良事件的處理辦法。定期進行考核,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詳細的指正,以不斷提高腫瘤專科護士、靜療專項護士、PICC導管專項護士的專業能力和安全觀念,促使其將精細化管理的理念落實在實際護理操作中;③做好化療準備和健康教育:在進行化療之前,收集、整理患者的檢查報告,統計患者有無過敏史、化療藥物外泄史、有無靜脈炎等,然后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做出針對性的護理計劃。為每一位患者建立巡視卡,詳細記載每一項輸液,定時巡查,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同時,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引導患者及家屬正確認識化療藥物的副作用,介紹化療流程、不良反應和不良反應的處理辦法,并向患者講解保護血管的方法;④化療過程中的配合:護士應合理選擇靜脈,熟練地進行穿刺,根據藥物性質選擇合適的穿刺工具,注意穿刺部位應左右交替,避免24小時內重復穿刺同一靜脈,加強液體巡視以便及時處理滲液等不良事件。同時應觀察患者的尿量,囑咐患者多飲水,通過排尿降低腎毒性;⑤化療后:及時、有效地處理化療不良反應:由護理經驗可知,患者在化療中經常出現不良反應,如靜脈炎、藥物外滲、導管堵塞等,護理人員應及時發現,并作出合理的處理,例如當患者出現靜脈炎時,要限制患者的肢體活動,指導患者將患肢抬高,對發生炎癥的地方進行濕敷,每天三次;必要時涂抹喜療妥,每次涂抹必須清理干凈皮膚,每2小時涂抹一次。1.3觀察指標①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靜脈炎、藥物外滲、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四項,統計各組出現以上癥狀的患者例數,計算發生率;②護理質量評分:包括急救品管理、文件書寫和工作質量、健康教育知曉評分,統計各組所得分數;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發放調查問卷,統計患者的滿意度,包括服務態度、耐心度、操作是否熟練3方面,共20題,滿分100分,分以上視為滿意,計算滿意度。1.4統計學方法用SPSS19.0軟件處理所得數據,用(x±s)表示所有的計量資料,用P表示組間差異,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可知,精細化管理組的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管理組,而護理質量評分和滿意度高于常規護理組,兩組間有明顯差異(P<0.05),具體數據對比如表2所示。表2兩組患者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護理質量評分及常規管理組與精細化管理組相比,P<0.05。
3討論
精細化管理,是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更細致的管理,是對常規管理的理解與細分。應用于醫療領域,有利于醫療安全的提高和醫療衛生的改善[4]。在腫瘤患者的化療中,應用精細化管理,應遵循預防為先,安全為主的原則[5],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細化護理操作,尤其注意規范特殊操作,所有的護理操作和用藥必須符合規定;②落實腫瘤專科的所有管理工作;③嚴格控制護理工作中的每個環節,不定期檢查,建立嚴格的核查標準和質控制度,充分調動護理工作者的積極性。總之,精細化管理,是針對腫瘤專科的工作特點,對容易出現的問題制定系統的防范及處理制度。我院合理運用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對腫瘤患者化療的護理工作進行的細化與規范,分工明確,具有較好的操作性,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可得,精細化管理的應用使得我院腫瘤患者化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降低,而護理質量評分和患者的滿意度顯著提高。綜上,精細化管理應用于腫瘤患者的化療管理中,能夠提高患者的化療安全,提高護理管理質量,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蔡燕顏.精細化管理在采血處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7):80-81.
[2]許巧玲,馮娟,王日星.精細化管理在醫院手術室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8):142-144.
[3]陶慧麗.精細化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7):64-65.
隨著臨床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外科手術越來越細微,難度越來越大,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技術含量、工作范圍、服務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潔凈手術室環境;手術儀器設備的更新;手術室學科向更專業、更現代化發展,給手術室護理人員提出新的挑戰,不僅要更新理念,更新知識,掌握新的技術,而且要從細節入手,關注工作中的每一點一滴。
細節管理是作為相對于全盤管理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圍繞管理戰略的實施,對細節進行辨認 、分析、 補充、 完善 、延伸 、控制 、超越的過程。據資料顯示大多數醫療事故的發生、醫患之間的糾紛都起因于細節的疏忽。筆者主要淺談以下幾方面體會。
1 加強學習 ,重視細節管理理念的滲透教育
細節管理首先是一種管理理念,理念指導行為,行為造成習慣,習慣鑄就細節,細節決定成敗。護士長首先要深刻領會細節的重要性,提高精細化管理意識,使管理的每個環節注重細節,才能造就習慣,使人訓練有素。其次重視崗前教育和利用晨會進行思想素質教育,提高護士自我管理控制能力,使護士個人對自己的工作行為及工作質量進行控制[1],充分調動護士積極性和自覺性,努力為手術患者提供全期優質、細化服務,樹立“服務細節決定服務成敗”的思想,明確細節是科室的理念;是提高手術服務質量的基礎;是保證醫療護理安全的關鍵。讓大家明白積極、嚴謹的工作態度,高度的責任心能讓我們工作的每一細微之處至善至美。如果不注重細節,久而久之其不良習慣就有可能帶來護理安全隱患甚至差錯事故的發生。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因忽視細節導致的安全隱患也不乏其數,如手術結束前只清點器械數量而忽略器械的完整性,導致異物殘留患者體內。接急診手術患者時未告知患者貴重物品不得帶入手術室,術后患者誤認為首飾(一只耳環)在手術室丟失,雖然患者出院后在自家車上找到,也給我們賠了禮道了歉,但是之前對我們醫護工作者的形象影響極壞。其實我們的工作是由無數個細節組成,忽視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因此,我們必須強化細節管理,只有把工作中的細節做到位,患者和手術醫生才能滿意,醫療護理安全才能保證。
2 健全各項制度,制定質量評價標準,再造工作流程,達到細化管理
通過健全、加強各項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制定手術室各種應急預案,質量標準和檢查細則,定期進行護理缺陷討論,建立一套不斷改善的服務品質,追求不斷完善服務的工作流程和體系來達到細化管理。用制度管人、管事,達到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控制。重點抓落實,尤其是制度和崗位落實,把最簡單、最容易的具體工作認真細致,一絲不茍地做好做細,真正做到求真務實地執行好每一項制度,落實好每一個崗位。
如我們在2006年12月改造了交接班流程,所有手術一班到底,中途不得接班,避免在繁瑣的交接過程中發生不安全因素,而延誤手術時間。把夜班在護士辦公室進行口頭交接班過程,落實到實地交接,從值班休息室到每個手術間,進行全過程交接。護士長通過交接班過程檢查了夜班的工作質量,改變了過去在質控小組檢查時才發現各種交接單填寫不全、各種儀器設備使用后未記錄、各種消毒液使用無開瓶時間等問題,如今在交接過程中發現有未記錄、簽名的,交班人員立即落實。手術間物品定量定位,整齊劃一,環境清潔。值班休息室明亮潔凈,清新如家。
3 理解人文關懷,培養護士的職業形象,建立有效溝通,完善護理服務細節
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人文關懷的核心是尊重人、關懷人、關心人的精神問題[2]。醫護、護患關系是手術室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與醫生和患者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
我們通過定期發放手術室護士滿意度調查表、召開有關科室座談會,廣泛開展交心談心等多種形式,了解護士服務態度和工作態度,手術配合熟練程度和工作質量等,并根據患者及醫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提出整改措施,促進了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和手術室護士之間的溝通了解,形成友好的合作氣氛[3]。多次組織“假如我是一個手術患者”、“假如我是一個手術醫生”大討論,使全體護士在觀念上轉變,思想上重視,行為上落實,增加集體榮譽感,提高護理品質。
南丁格爾獎章得主王秀瑛曾說“護士的職業形象就是力與美的結合”,我們定期進行溝通交流知識和技巧培訓,通過運用自己的力與美、知識與技能、品質與服務等合成一體的技巧和方法[4],給予手術患者、手術醫生微笑服務與人文關懷。來自護士內心的微笑,給人寬容、和藹、可親,創造出一種愉悅的氛圍,留下美好印象進而達到了相互信任;在語言溝通中使用文明禮貌用語,把愛心、同情心和真誠相助的情感融化在語言中,自然、親切、溫和,安慰了最敏感、最脆弱的心;在行動中關懷體貼、謙和恭敬、動作輕巧、神情專一,運用溫柔的肢體語言傳遞愛心,使患者和手術醫生感到滿意、心情舒暢。當一名護士在工作表現出愛心、優雅、知識、睿智的時候,無形中就詮釋著護士職業美的形象,一言一行可讓患者和手術醫生信賴,能夠感染人、吸引人、征服人,體現出護士的職業魅力[5]。因為我們深知:只有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建立高效的工作團隊,提供最細致的關懷,才能達到高質量的細節服務。
4 加強儀器設備的管理
手術室的各種儀器設備種類繁多,絲毫的疏忽都可能造成貴重儀器設備的損壞和醫療損失,其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手術的成敗以及患者的安全。為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延長其使用壽命,保證手術患者手術順利進行,我們建立了儀器設備檔案、儀器設備故障維修檔案以及定期維護保養檔案。對新引進的儀器設備,由廠家講解儀器性能、操作程序、消毒方法、保養維修及使用注意事項,使每個人都能熟悉儀器的使用原理、操作方法、清潔、消毒滅菌和保養方法,培訓后進行考核并存檔。每臺儀器設備上配有使用登記薄,塑封后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項卡片、負責人卡片,所有的儀器設備實行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人配合、班班交接。由于我們注重每個環節的監控,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反復強化培訓,使每位護士都能在工作中注重細節以保證儀器設備的安全使用。
總之,手術室護理安全防范與細節有著密切聯系,“1%的疏忽,可能導致100%的失敗”《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管理提高了患者、手術醫生的滿意度,細節品質的培養,使人文關懷、細節關注轉化為護士的自覺行為,把每一個平時極易疏忽的環節做細做透,把工作中每一個基本環節有條不紊的做到位,保證了工作質量的穩定性、有序性和均衡性,確保了護理質量零缺陷,服務質量零投訴。
參考文獻
[1] 宋烽,王建榮.手術室護理管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第一版,205
[2,4,5] 魏革,劉蘇君.手術室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6 .第二版,102-103
一、明確培訓學習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護理理論和臨床實踐的不斷發展,隨著人民群眾對護理的標準越來越高,對醫院護理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護理人員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才能做好護理工作,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獲得病人和病人家屬的滿意。我是一名醫院護理人員,深刻感到自己目前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與迅速發展的醫院護理工作相比,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通過刻苦學習和努力實踐才能提高。這次醫院領導安排我參加培訓,我要珍惜這次培訓機會,明確培訓的重要意義,通過認真學習,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以便更好地做好護理工作,取得優良成績,為醫院護理事業發展作貢獻。
二、培訓學習的收獲
我這次參加“萬名護理人才培訓項目”手術室專科護理培訓,通過一周手術室專科護理理論學習和參加三周手術室專科臨床實踐,使自己的手術室專科護理理論明顯提高,增長了手術室專科臨床實踐經驗,收獲非常大。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臨床實踐,我都認真學習,努力實踐,碰到不懂和不理解的問題,虛心向老師請教,和學員們一起探討,求得正確的答案,切實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為自己今后進一步做好手術室專科護理工作,打下良好、扎實的基礎。
三、培訓心得體會
(一)加強學習,爭做學習型員工
通過這次學習培訓,我深刻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特別在當今發展迅速的時代,學習就更加重要,一個人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需要,必定被時代所淘汰。作為一名醫院護理人員,要學好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臨床實踐能力,以便能夠全面做好護理工作,完成護理工作任務,取得良好工作成績。一定要有一種學習的危機感、緊迫感,把學習知識、提高素質作為生存和發展的緊迫任務,把學習當作一種工作和追求,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爭當學習型員工,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提高實踐能力,全面做好護理工作。
(二)強化質量,提高護理工作水平
護理工作一是要強化質量,二是確保安全,我要把本次培訓提高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全面落實到自己的護理本職工作中,使護理工作有明顯改觀和提高。我要根據手術室專科臨床護理的工作特點,結合實際,嚴格執行《手術室護理管理手冊》、《護理質量考核手冊》及《護理質量控制標準》,有效地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我要強化護理安全意識,貫徹“高標準,精細化,零缺陷”的護理質量管理標準,切實保障護理安全。
(三)規范服務,提高病人滿意度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專科分組;實施效果;體會
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外科技術也隨之發揮在那,手術室護理人員專科化分組已經成為了必然發展方向,要求手術室護理人員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促進手術室護理人員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另外,傳統的手術室護理人員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手術室工作的要求。《我國護理工作發展規劃》中指出,促進護理專業化發展,增強護理質量及服務效益,是當前我國護理工作重點思考問題,并把手術室護理納入到優先發展的五類專科護理人才培養計劃中。為了順應外科手術專業化發展,手術室護理人員專業化已經成為了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重要途徑。本院從2013年其實施專業手術護理分組管理方式到現在,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院屬于二級級醫院,共有10間手術室,年平均手術量約為6852臺。在職手術室護理人員共31名,其中主管護師12名,護師12名,護士7名。
2 方法
2.1設置護理專科組
2.1.1分組方法 按照本院實施收拾的數量級特征,結合手術學科理論知識,我院設置了4個手術室護理專科組:普外/腦外/泌外科組、骨科/胸外科/婦科組、五官科/產科/腎內科組、微創內鏡組,每個專科組配置一個相對應的手術室。
2.1.2 成員構成 手術術設置護士長1名,副護士長1名,帶教老師3名。按照每個專業具體的手術情況,每個專科組設立組長1名,長期固定的護理人員1~2名,流動護理人員6~7名;對專業組長必須嚴格規定,必須是大專及以上的學歷,2年以上的手術室護理經驗[1]。
2.2 改變工作方式 ①重新整理手術包:按照每個專業組的具體需求,遵守每個醫生的使用習慣,重新設置手術包器械,從而確保手術正常進行。②調整物品準備班次:手術過程中使用的器械及藥物的準備工作主要是巡回護士的職責,現在變為由洗手護士準備。③高度重視術前訪視、術后回訪:該職責長期由專科組長對本專科手術患者進行術前訪視、術后回訪,若組長由于其客觀原因難以進行該項工作,由該組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替代。
2.3安排護士輪崗 該專科內的組長必須長期不變,組內相對固定的護理人員必須任職洗手護士和巡回護士2個月以上,3個月輪換1次科室;組內不固定組員,工作5年以下(含5年)并有執業資格證書的護理人員任職洗手護士,工作5年以上擔任巡回護士,每3個月輪換科室1次。工作不到1年的護士必須接受新護士專業培訓,掌握手術的基本理論及技巧,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專科組內實施的中小手術,每1個月輪換專科1次,其并不列為專科組成員。
2.4實施培訓
2.4.1制定培訓內容和計劃 每個專科組的培訓內容及計劃均是由專科組長和護士長研究制定的,使得培訓計劃更具針對性及全面性。培訓主要內容為:手術準備工作;手術患者的安置問題;手術的解剖位置和醫生的特點;手術配合過程;專科儀器設備的使用與維護;手術器械的使用、清洗及消毒滅菌方法;感染和特殊感染物品的處理等[2]。由專科組長負責本組培訓計劃的實施和考核。
2.4.2 制定考核方法 手術室工作年限在 2年以內的護士接受輪崗培訓,每個月接受理論考試和操作考核各1次,須每月撰寫護理筆記5篇;工作年限在2年以上的專科成員,每個月接受理論考試和操作考核各 1次,并撰寫5篇護理專案;由護士長進行點評并存檔。
2.5效果評價 每月隨機抽取我院手術醫生60名,制定專門的調查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是專科護士分組前后護理質量對比,其評價標準主要有手術物品準備情況、術中配合、特殊器械使用情況及手術期間護士工作滿意度的情況。共發放問卷調查表60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有效率100%。
2.6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進行 χ2檢驗。P
2 結果
2.1分組前后護理質量對比 分組后手術室護理質量明顯高于分組前,兩者差異性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分組前后醫護配合滿意度對比 分組后醫護配合滿意度高于分組前,分組前后醫護配合滿意程度差異性較大(P
3 討論
隨著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手術科室劃分越來越詳細,手術設備更新進度更快,各個科室手術越來越向專業化、精細化、復雜化方向發展。手術室護理人員若對手術基本知識不了解、基本操作流程不熟悉以及新設備不會操作等等,都會影響手術過程中的配合程度,從而影響手術正常進行。所以,手術室專科護理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的需求。對手術室采取專科護理分組有助于增強手術室護理人員專科護理技能,更好地配合醫師完成手術。本院共設置了4個專科護理小組,每個小組采取3級管理機制,實現了職責明確。根據專科分類護理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一下幾方面:①專科護士能夠全面掌握該科室業務,提升整體配合質量及護理滿意程度;②構建較好的護患關系,增強護理水平;③較好地配合醫生向患者詳細講解手術過程中或手術后產生的并發癥,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減少醫療糾紛;④激發護理人員自覺加入專業學習的熱情,有助于培養出更多專業化的手術室護理人員。
參考文獻:
關鍵詞:RBRVS DRGS 績效管理
一、傳統成本管理下粗放型績效管理模式
(一)傳統的產業成本的概念,主要是基于會計核算的成本分類。而現代的產業成本管理已經走出單純的狹義的產品成本、期間費用類型。同樣,現代醫學成本管理的理念,也強調以“服務、品質、成本”并重。提高醫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是醫院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傳統的績效管理模式,科室經營以財務核算為主,以收支結余形成的分配手段,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醫療大環鏡正面臨著巨大的變化,促使醫院管理者重新思考醫院成本管理的內涵,引導醫院運用尖端的醫療技術,促進醫院可持續發展,從而構建新型的醫院運作模式。
二、現代成本管理下精細化績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城市公立醫院改革需求。國家衛計委《關于加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評價的指導意見》要求,建立健全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評價機制,指導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完善對工作人員的績效評價,規范各級各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評價工作,推動醫療衛生機構改進服務質量,加強標準化、專業化和精細化管理,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向公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l生服務。人社部推進醫療保險付費方式改革,探索結合按病種付費嘗試進行總額預付的方式。醫保付費方式改革不僅是為了控制費用,而且促使醫院改變經營管理模式。
(二)醫療市場結構變化。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成為醫改主要內容之一,對公立醫院的發展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公立醫院應積極通過精細化管理模式和多方合作,達到利益相關方的多贏效應。
(三)行業九不準。醫療衛生行業“九不準”明確規定不準將醫療人員個人收入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掛鉤,不準開單提成,不準違規收費。
三、RBRVS和DRGS方法應用初探
RBRVS作為醫務人員勞務價值單獨定價的公允系統,與DRGs理論在綜合考慮疾病嚴重度和復雜性的同時,還考慮了醫療需要和醫療資源的使用強度,為建立基于醫護人員勞動價值的薪酬分配方案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一)RBRVS(以資源為基礎的相對價值比率)的應用。
1.概念定義。RBRVS(Resource Based Relative Value Scale),主要是根據醫師在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所消耗的資源成本高低來計算每次服務的相對值,并結合服務量和服務費總預算,計算出每項診療服務的醫師勞務費。通過建立臨床人員的績效獎金量化評估標準,落實到每一個診療項目,客觀地體現每項醫療服務項目投入的時間、技術力量、體力、風險、壓力成本,建立合理分配、有效激勵的績效考評機制。
2.資源投入要素。我國現有的醫療收費價格不能完全合理地反映不同醫療服務項目的資源投入量,因此,不能以統一的分配比例分配給不同的收費項目, RBRVS的基本思想是用醫生服務中投入的各類資源成本來計算每項服務的勞務費,其設計原則為:(1)必須為醫生親自操作的項目。(2)部分操作項目不一定體現服務價值。(3)風險性及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勞務價值高,反之則低。(4)單位工作量耗費人力價值多的項目,勞務價值高,反之則低。具體包含內容為:(1)醫師執行一項服務所要求的技術水平、技術難度、平均耗時等投入。(2)執業成本,服務中的經常性開支,治療失當的額外費用和因病重程度、發病部位、死亡概率而應支付的職業責任保險金。(3)專業訓練之機會服務成本,即醫生畢業后接受專科培訓期間失去的收入。
3.RBRVS設計流程。以RBRVS為臨床醫生勞務費設計基準,是參考哈佛大學研究相對價值比率,由于考慮到當時的醫療服務市場失靈,醫療收費價格已被扭曲,美國國會通過相關法案,旨在改革當時備受爭議的醫療付費辦法。此項改革的焦點就是采用以資源投入成本支付取代以收費項目為基礎的支付辦法,此系統于1992年初在美國試行后,因其在對醫生的支付方面不依據市場價格,可以說是以投入成本為基礎而規定的診療行為的各自單價,故成為美國抑制醫療費用上漲的一個舉措之一。其內容為:(1)進行每一個醫療項目的成本分析。(2)設計能表達醫師投入資源和技術力的一個相對關系值。(3)以RBRVS 進行醫療項目的貢獻評估。(4)建立臨床人員的績效獎金量化評估標準,落實到每一個診療項目。(5)完全體現將績效獎金與臨床人員工作量結合。
(二)DRGS(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方法應用
1. DRGS定義。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以病例的診斷或操作作為病例組合的基本依據,綜合考慮了病例的個體特征,如年齡、主要疾病、并發癥和伴隨病,將臨床過程相近、費用消耗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個組(DRG)中。在DRGS基礎上,可以計算出疾病嚴重程度指數CMI(Case Mix Index),依據CMI區別不同科室的出院病種的難易程度。
2.DRGS進行病種風險評價及病種成本核算。DRGS綜合考慮了疾病嚴重度和復雜性,同時考慮醫療需要和醫療資源的使用強度,被認為是一種“以病人為中心”的病例組合系統, 因此,通過DRGS進行病種風險評價,需要臨床經驗與統計驗證相結合,臨床專家、統計學者、計算機工程專家以及不同專業、不同科室的臨床醫生共同參與,針對不同疾病類型設置不同診斷編碼 (ICD-10),不同治療方式設置不同的操作編碼 (ICD-9),依據個體特征差異年齡、體重、伴隨癥、并發癥等信息進行病種分類,形成風險評價,進行成本核算。(1)病種風險評價:建立評價要素目錄、建立評價用病種組列表、設置評委進行較大樣本量數據評價,對疾病風險進行評價。依據患者狀態、醫療資源投入、相對消耗等多因素進行疾病綜合指數評價,測算風險系數。(2)病種成本核算:應用病種成本核算軟件計算出DRGS病種成本,與風險系統進行換算,形成病種成本。病種成本核算優勢:①為醫保支付結算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②按照行業平均成本實行同病同價推動醫改;③推動醫院績效變革,有效地推動了醫院績效管理模式向更精準化管理延伸。
3. DRGS對醫院管理的意義。(1)通過核心病種的管理,促進三級醫院服務能力標準提升。(2)為病種成本核算提供依據。(3)更客觀地評價醫務人員勞動價值。
(三)RBRVS+DRGS方法下各系列人員績效管理量化方式
1.臨床醫生。RBRVS點數×數量×分值+DRGS分類出院人數×分值-可控成本±綜合質量考核,分值確定如下:(1)確定公共項目分值,如搶救、住院診查、收住病人、書寫病歷等; 代表性項目分值,每個科選擇有代表性的項目,根據項目難易程度排序并確定該基準項目得分。如手術分級,將各個科室的手術項目通過HIS系統歸集、列冊,由科室主任組織對手術進行分級排序并分別確定分值。(2)不同項目分值相對等評價,應用內部比較平衡方法建立起不同項目之間的比值P系,如住院醫師看門診與手術之間的比值關系確定。
2.醫技檢查團隊。按醫技服務項目RBRVS點數×數量×分值-可控成本±綜合質量考核。(1)數據歸集:通過HIS系統將現有醫技診療項目進行歸集;(2)列冊、篩選:將各科所發生的醫技診療項目列冊,交由各科室醫技確認是否為該科室醫技診療執行項目,并進行補充及刪除;(3)分值設定:經各科室醫技科室確認后,結合以時間測量法及開會討論等方式,對每個執行項目設定相應的分值;(4)調整、確定:對各科室交回的醫技項目進行統計、測算、修改,最后確認各醫技項目的分值。
3.護理團隊。按靜脈注射、靜脈輸液、心電監護、心肺復蘇等項服務項目RBRVS點數×數量×分值-可控成本±綜合質量考核。(1)按設定的醫院護理服務項目工作量分值計算工作量總分值,其中護理等級可以用護理時數取代。(2)急診科護理人員:在全面完成院前急救任務,給予保底工作量分,其余的護理工作量按醫院護理服務項目工作量分值計算。(3)手術室護理人員:手術室護理人員按手術等級臺數分值來計算。(4)無法計算工作量的:無法計算工作量的科室按崗核定崗位分值考核計算。
4.行政后勤。按職能部門和崗位職責要求,運用KPI核定并計算各科室、各部門不同單元的分值-可控成本。
四、結語
醫療機構利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整合醫院已有信息資源,融合財務流、業務流等信息,實現傳統績效管理模式向新興績效管理模式轉變,通過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并將考核結果與薪酬分配進行有效對接,保證醫院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通過精細化經濟核算,展開成本效益分析,降低醫療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工作質量,提高領導決策水平,實現“向管理要效益”,為醫院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Z
參考文獻:
[1]呂鍵.論深化醫改進程中分級診療體系的完善[J].中國醫院管理,2014,34(6).
[2]何琴.醫院對財務報表審計的方法探討[J].商業會計,2015,(3).
[3]李琪.論事業單位績效評價機制的現狀及改進思路[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12).
結果:麻醉前觀察組患者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分別為(76.2±4.1)次/min、(111.5±6.0)mm Hg、(81.2±3.4)mm Hg,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4.1±5.0)次/min、(139.7±6.9)mm Hg、(92.2±6.0)mm Hg,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 綜合護理干預; 心率; 血壓; HAMD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1-0103-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ursing work in operation room.Method:From April 2014 to June 2015,100 cases with various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 operation room,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arried out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Changes of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before entering operation room and before anesthesi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The heart rate,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esthes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76.2±4.1)times per minute,(111.5±6.0)mm Hg,(81.2±3.4)mm Hg,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94.1±5.0)times per minute,(139.7±6.9)mm Hg,(92.2±6.0)mm Hg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Operation room nursing;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HAMD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Rong County,Rong County 5375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1.058
手術室是臨床通過手術方式救治患者的重要場所,手術室內安靜、清潔及無菌環境為醫師搶救患者提供了有效保障。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能否開展高效、細致的護理對于手術效果以及患者預后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1]。本文就此觀察研究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綜合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提供一定指導和幫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00例各科手術患者納入本次研究;納入標準:(1)無精神病史以及家族精神病史;(2)無聽力障礙以及言語障礙;(3)征得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能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工作者;(2)不理解本次研究目的且缺乏依從性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1~54歲,平均(36.4±5.1)歲,其中胸外科手術患者3例,泌尿外科患者8例,普外科手術患者20例,骨科手術患者5例,婦科手術患者14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3~60歲,平均(35.5±6.4)歲;其中胸外科手術患者5例,泌尿外科患者1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18例,骨科手術患者4例,婦科手術患者1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類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手術室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方法如下:(1)術前訪視。術前1 d由巡回護士負責開展術前訪視,掌握患者身體狀況、既往病史、手術方式以及手術部位,并針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術前心理指導與健康教育,告知手術流程、手術儀器設備、麻醉方案、手術環境以及術中護理等內容,講解術前應準備事項以及術中應注意事項,幫助患者從整體上認識手術流程,并就患者提出的相關問題做出耐心、詳細的解答,提高其治療依從性[2-3]。(2)手術室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入室后應做好手術前各項準備,并將手術室布局以及各類用物簡單介紹給患者,注意心理和語言層面的溝通交流,利用轉移話題、聊家常等不同方式來轉移患者注意力,以免其進入手術室這一陌生環境而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手術開始后應注意尊重患者隱私,盡量避免非必要性暴露。術中若患者因牽拉、手術刺激以及組織切割而出現不適感時,護理人員應及時予以撫慰,告知這是正常手術操作,無需憂慮和恐懼[4-5]。(3)術后回訪。手術完成后3 d應開展術后回訪,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及身體恢復情況,并指導患者掌握術后恢復要點及應注意事項,解釋術后軀體產生的不適感,幫助患者認識術后恢復的過程,從而緩解不良情緒,以平和的心態來看待術后康復進程。此外還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開展術后復健指導,降低手術并發癥,并鼓勵患者開展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和下床活動,以增強患者體質,促進術后康復。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入室前和麻醉前記錄兩組心率、收縮壓以及舒張壓變化,并對比兩組下床活動時間、傷口拆線時間及住院時間,采用HAMD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情緒改善并作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入室前與麻醉前的心率、血壓變化對比
入室前兩組患者的心率和血壓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前觀察組患者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傷口拆線時間更早,HAMD評分更優,住院時間更短,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手術室護理管理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手術成功率及手術治療效果,對于患者病情恢復及近遠期預后也有重要意義[6-7]。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入室前兩組患者心率、血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麻醉前觀察組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分別為(76.2±4.1)次/min、(111.5±6.0)mm Hg、
(81.2±3.4)mm Hg,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4.1±5.0)次/min、(139.7±6.9)mm Hg、(92.2±6.0)mm Hg,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綜合護理干預模式不僅有利于改善患者情緒表現,為手術順利進行與治療效果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時還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對于患者病情預后有較大幫助[8]。從表2數據分析來看,術后觀察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傷口拆線時間更早,HAMD評分更優,住院時間更短,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降低患者應激反應,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洪小美,陳麗鋒.舒適護理在手術室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19-20.
[2]周金秋.手術室全期護理對老年手術患者術中應激及術后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5(12):3308-3310.
[3]張秀英,朱國紅,葉惠艷,等.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2):17-18.
[4]鐘雅,鄭碧汝,顏小華,等.手術室優質護理對手術患者心理和滿意度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5,41(14):2183-2184.
[5]劉維靜,陳清梅.精細化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207-208.
[6]高紅梅,張正義.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1):63,92.
[7]關柏秋,曹曉艷,董淑琴,等.手術室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2):57-60.
[8]陳婉萍,林麗蓮,范應魯,等.全程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及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3):684-685.
[9]別逢桂,李柳英,王文平,等.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7):596-597.
1、增強護士細節管理意識
(1)做好細節管理的宣傳教育
通過討論、回顧性分析各類醫療護理差錯、事故,總結經驗教訓,加強護士對細節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強化護士細節管理的理念,強調風險源于細節,培養護士重視細節、關注細節。醫療事故皆是由“小細節”、“小隱患”引起。讓護士充分認識細節的重要性,深刻領會從護理安全管理上把握住“細節”是事關患者生命利益、事關護患關系和諧、事關醫院發展的大事。
(2)加強理論學習及培訓
通過參加醫院及科室舉辦的業務學習、講座等,如“護理風險防范與對策”、“精細化管理”,參觀學習其他醫院護理管理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對護士進行細節管理的理論培訓,并結合實際加深理解及運用。如選取一個工作流程,讓大家去尋找哪些環節存在不足之處,然后思考如何加以控制和改善,讓護士真正理解并自覺地把細節管理運用到臨床實際工作中。
2、不斷完善護理常規、制度及各項技術操作
規范管理的基礎是制度,細節來自于制度量化、細化的標準。制度是評價各項工作的標準,是檢查工作的依據和維護醫院正常工作秩序的保證,也是提高護理質量,消滅差錯事故的重要措施。為細化管理,我們先后制定、修訂了“建檔制度”、“手術患者核對制度”、“取卵術及胚胎移植術護理常規”、“手術患者護理記錄單”、“手術室應急預案”等,并補充增加了護理各類崗位工作職責,如“:咨詢臺護士職責”、“手術患者管理護士職責”。結合臨床實踐對一些存在隱患的環節進行流程再造,如在對手術患者的管理流程中,對其進行宣教后、離院前須患者簽字確認,加強安全管理。不斷修改和完善了護理工作的細節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3、優化就診環境簡化就診流程
制定各種書面的流程,如:“試管嬰兒就診流程”、“人工授精就診流程”、“建檔須知”。以及各種須知、注意事項等宣傳資料,使患者熟悉、了解每一個治療環節。通過增設建檔護士,減少了患者的等候時間。及時更新各種標識、路線提示,如更新觀察室、取精室、檔案室等房間的標識,增加預防跌倒警示牌和溫馨提示;調整位置房間,縮短手術室到觀察室的距離,便于對術后患者的推送和護理。同時根據患者量的增長,增設座位,提供飲水機、紙杯,創造寬敞、明亮、安全的就診環境,方便患者就診,讓患者有家的感覺。
4、科學分工為患者提供連續
根據生殖醫學中心的護理工作特點設置崗位。護理工作包含咨詢、預約建檔、手術、回訪、病案管理、護理安全管理。我們學習、討論后采用了接觸點管理。從患者咨詢開始,直到完成整個治療過程,在每個關鍵點設置護理崗位,如咨詢臺護士:接受患者各種咨詢、解答疑問、介紹治療流程;建檔室護士:審核證件、協助建檔、講解治療方案;B型超聲室護士:協助患者做檢查,預約復診時間;注射室護士:無菌操作,交代藥物作用及注意事項;手術患者管理護士:術前核對、開費、安排取標本,配合各種手術,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健康宣教(用藥指導、手術前后注意事項、復診時間等)。這樣,使患者在每個治療環節都能得到護士的服務,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的服務,以提高其服務滿意度。
5、加強健康宣教
輔助生殖技術(特別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治療過程復雜,各個環節要求高,在任何階段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妊娠的失敗。因此,在各個治療環節提供相對應的健康知識宣教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避免其遺忘和出錯。除采用各種途徑如書面手冊、墻報、宣傳欄、健康講座等進行宣傳外,還選擇關鍵環節(建檔時、進入治療周期時、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取卵術前后、胚胎移植術前后)進行重點講解,并采用舉辦多人講座、小講課、座談、個別指導等靈活機動形式,及時為患者提供各種生殖生育知識信息。
6、提高護士用心服務意識
生殖醫學中心護士工作中充當著不同的角色:接待者、咨詢者、管理者、宣教者、護理者。多角色的擔當與轉變,需要每位護士擁有用心服務意識,做好各種細節工作。用心服務就是要把為患者服務的每一個細節做好,從一點一滴做起,每個細節、每個操作流程都要規范細致。要進行換位思考,理解患者的煩惱和辛苦,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對于面色茫然、欲言又止的患者,要主動關心、詢問,主動為患者提供信息和幫助;在手術室主動詢問并觀察患者的感受,給予保暖和心理支持等幫助,緩解其緊張情緒。
二、細節管理成效
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中心每月發放10份調查表向患者進行隨機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護士服務態度、主動介紹、病房環境、技術水平、健康宣教、儀表與語言規范、隱私保護、及時幫助和指導等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滿意、不滿意進行評價。回收率為100%。結果表明,患者滿意例數分別從實施細節管理前的107例(2010年8月-2011年8月)上升至116例(2011年8月-2012年8月),滿意度由89%提升至97%,細節管理成效明顯。
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