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7:23: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微觀經濟學最核心的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專業基礎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1.從經濟學和管理學科角度而言。據我們對多所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查發展,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以及管理學是作為其專業基礎課程進行開設,我院自財務管理本科專業開設以來也一直是這樣開設的。就經濟學本身而言,經濟學理論不僅直接產生于現實經濟生活,而且指導反作用于現實經濟生活。學習的目的首先在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懂得從多角度、多范圍、多層面來分析社會經濟問題,能從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把握經濟問題的本質。而現有的微觀經濟學內容主要是需求、供給、均衡價格、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等以個體為研究對象展開闡述。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國民收入的相關內容、失業、通貨膨脹、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經濟增長等。主要著眼于經濟總量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宏觀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了解國家的總體經濟運行以及政府相關政策對這種經濟運行的影響。從而達到提高經濟資源整體運用效率的目的。通過對這兩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要經濟學的理論知識,更要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增強學生運用基本經濟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經濟理論和模型去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管理學的主要內容是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管理活動的基本理論、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課程,是一門實用性,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目的是通過管理學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企業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論。經濟學和企業管理學這課程對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從西方經濟學中學到貨幣政策,利率政策,才能在后面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中深刻了解到其對我們的企業的融資成本是有影響的。而且教育部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求里面也要求掌握管理學和經濟學的內容。但是經濟學和管理學作為財務管理專業的本科學生而言,只是作為專業基礎課程,而不是專業課程。
2.應用型本科專業基礎課程的定位。專業基礎課程是指某一專業的學生學習該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程。其作用是為學生掌握后續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及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應用型本科的特點是以應用能力為主,因此其專業基礎課程也應該是基礎理論與實踐應用相互融合,以用能力為主。因此專業基礎課程應該由由專業學科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理論課程兩類構成。而現有的財務管理專業專業基礎課程將經濟學分成理論性很強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來進行開設和講解。以及僅將就涉及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原理的管理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程進行開設。我院的財務管理專業自2009年設立以來也一直是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管理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程。而對應用型本科的學生而言,僅掌握其管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是不夠的,更需要去了解企業運行的一些管理知識。
3.從應用型本科的學生角度而言。應用型本科學生的特點由于應用型本科的學生大多數是三本院校分數錄取的學生,其文化素養本身低于一本,二本分數線錄取的學生。并且財務管理專業學生一般是錄取的是文科出生的學生,其數學基本功底比較薄弱,綜合抽象能力也不如一本、二本等院校的學生。但是現有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材,一般多是復雜和模型的推理和深奧的理論分析,并且在理論的分析和闡述中,大多是將理論邏輯分析與數學推理相結合,即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研究。同時還有抽象的概念和形象的圖標,[賈縣民,應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民辦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甚至有些還涉及到復雜的概率統計等數學方面的知識。而管理學但是該課程市面上已經出版的教材里面,大多是抽象的語言闡述和一些形象的圖表進行論述。
二、專業基礎課程整合的方法以及整合的內容
1.專業基礎課程整合的方法。專業基礎課程體系設置的首要原則,筆者認為所設置的專業基礎課程就是結合專業設置的原則,構成對專業的知識基礎內容體系。因此所設置的專業基礎課程必須符合幾個基本要求:一是所設置的某一通識課程必須能夠給予學生最必備的某一方面專業基礎知識或專業基本訓練:二是所設置的某一通識課程必須是內容覆蓋面較廣的,能夠大致體現某個專業知識體系的課程;三是所設置的所有通識課程必須能夠構該專業學生最基本的,同時又相對完整的專業基礎知識體系框架。而對于專業基礎課程的每一門課程的課程內容的確定對于應用型的本科學生而言,作為其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只需要掌握經濟學當中的一些基本結論,懂得如何去應用這些基本結論就行即可,知道如何應用這些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去分析現實中的經濟問題,從而形成一個區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同時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對那些對經濟學感興趣的同學提供一個基礎。因此需要將較為抽象的基礎理論和理解較具體的形象的專業理論知識,按照應用型本科的“以應用能力”為核心的要求來進行.要針對課程整合的功能、結構和內容綜合程度、課程整合方案的效果進行全方位的慮將多門學科整合成一門專業基礎課。既要考慮學生對專業技能課學習的特殊性又要能體現促進學生發展.與應用型本科教育銜接,從而滲透到各個相關財務管理專業基礎課程。
2.專業基礎課程的改革。根據上述基本要求,我院在2014級級的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專業基礎課程按照上述原則進行了修訂,取消了市場營銷學、:國際貿易;將線性代數與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作為放回學校統一經管類開設的公共課程;將原來作為專業課程的財務管理概論和基礎會計學作為專業基礎課課程開設,取消原來的統計學,改成經濟統計學,增加34課時的EXCEL在財會中的應用,保留原來的經濟法課程,課時由原來的68課時變為51課時。將管理學改為企業管理學,將國家稅收作為專業課程開設。對于各門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內容的確定中,根據上述的原則和要求,我院重點對經濟學和管理學做了很大的調整。以下就這兩門課程進行闡我院對2014級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的課程內容的改革。
2.1取消管理課程,將管理學和企業管理學內容整合在企業管理學課程中開設。根據應用型本科對專業基礎課程的定位可知,對于管理學,學生不僅需要了解管理學的一般理論,更需要了解企業經營的管理活動。企業管理的基礎知識,建立相應的知識框架,以便學生在將來的實際工作中逐漸把握企業管理的內在規律。因此需要將管理的基本原理、企業管理實務和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融會到一起。目的是通過計劃、組織、領控制等一系列職能的理論學習,了解企業的資源如何進行優化配置、合理利用、以便順利實現企業的目標。因此我院在2014級財務管理本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進行了改革由原來的管理學課程改為企業管理學,課程內容即課程教學大綱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管理學原理和企業管理學,其中管理學原理占40%,企業管理學內容占60%。另外,我們還開設了企業設立和運行這門選修課程進行強化對企業運行的相關的知識進行強化。
2.2取消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課程,將其內容整合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進行開設。經濟學不僅需要考核學生對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而且還要評判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是否能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否理解當今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特別是認識政府各項經濟政策的理論背景,提高預見這些政策的現實影響的能力,從而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實際工作打好基礎。而在有限的68課時,要完全掌握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些的理論和應用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我院在財務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基礎課程中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整合成一門西方經濟學。其課時也由原來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各68課時改成西方經濟學的共計68課時。其課程內容即教學大綱內容是將微光經濟學內容與宏觀經濟學的內容融合在一塊,前半部分是微觀經濟學,后半部分是宏觀經濟學。整合之后的西方經濟學和原來單獨開設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最大的區別在于重點不再是大量公式、數學模型的推導,而是在于這些公式的應用。
作者:湯炎非單位:海口經濟學院
[摘要]我國企業員工收入整體偏低,且企業內部員工收入存在較大差異,收入較低的員工數量相對較多。在改革進入深水區、旨在提高企業員工享受改革成果份額的當下,研究影響我國企業員工收入相關因素,對加強現代化企業管理意義重大。從相關文獻綜述和經驗數據入手,從宏觀層面、微觀層面、制度層面共三個角度,詳細的對影響我國企業員工收入的因素進行研究,為強化企業管理、提高企業員工收入、實現勞資雙贏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企業管理;員工收入;影響因素
作者:周陽軍彭璧玉(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000)
自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近40年的資源紅利,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讓全世界羨慕的巨大成就,企業員工收入也隨之節節攀升。但是我國企業員工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是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期相對過低而言的,實踐上,無論是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還是世界上主要發展中國家,占我國勞動者主要來源的我國企業員工收入,相比與國內生產總值一直處于偏低水平。研究我國企業員工收入影響因素,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以提高我國企業員工收入,為企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勞動力來源,已成為國家調節收入分配和企業加強現代化管理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企業員工收入影響因素文獻綜述及經驗數據
企業源于國外發達國家的產業革命,因此國外關于企業員工收入影響因素的研究也就較早。Mincer[1]對企業員工是否進行在職教育進行對比研究,發現進行在職教育的員工收入增長,大于未進行在職教育的員工收入增長。Lazear和Rosen[2]在研究企業績效與企業員工收入差距影響時認為,企業實施加大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策略,可以獎勤罰懶,從而提高企業績效,說明企業分配策略對企業員工收入產生影響。O′Reilly等[3]在研究企業薪酬委員會與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收入關系時認為,包括企業薪酬委員會在內的公司架構可以限制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隨意提高自己收入,因此企業薪酬委員會影響企業高管的收入水平。Bowles等[4]對包含一些心理特點的企業員工人格特征與收入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員工人格特征其實是受教育水平、勞動技能等在人身上的外在表現,對員工的收入高低產生影響。Heshmati等[5]在研究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及收入差距影響因素時,認為家庭財產和接收教育的程度,是影響居民收入及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相對于國外而言,我國企業的產生和發展歷程較短,因此國內關于企業員工收入影響因素的研究較晚。李實和尚列[6]認為性別、文化程度、工齡、廠里職務高低是影響員工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沈寒英[7]在研究影響廣州市職工收入分化的因素中認為,單位特征(行業、單位經濟效益、單位登記類型)和員工個人特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身份、政治身份)是影響企業員工收入的兩大因素。李秉強[8]通過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員工收入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認為影響個體收入的影響因素分為宏觀因素、微觀因素、制度因素。其中宏觀因素包括國家經濟水平、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質量、工業化程度、城鎮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投資水平、財政政策、支出政策、所得稅政策等;微觀因素包括企業效率、企業分配格局、受教育程度、勞動技能、后續教育等;制度因素包括戶籍制度、權益制度、意識形態等因素。李湘萍和郝克明[9]也認為企業在職培訓的相關后續教育可以增加企業員工收入。李濱生[10]對我國職工工資收入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認為性別(男性高于女性)、年齡(與工資存在倒U型影響)、戶籍(城鎮員工高于非城鎮員工)、文化程度、企業性質、員工技術類型、工作時間長短、是否簽訂勞動合同、地區差異(東南部高于西北部)等是影響企業員工收入的因素。王改林[11]用2003—2011年我國16個城市數據進行實證研究,認為我國職工工資增長影響因素包括地區人均產值、消費者物價指數、勞動力市場就業人數、受教育年限(人力資本投資)等。買買提依明·祖農等[12]利用我國上市企業2003—2011年共12017個企業樣本數據,進行員工收入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發現企業性質、控股股東持股比率、地區分布、企業規模、企業業績、行業分布對企業員工收入影響較大。張三峰和楊德才[13]用2010年我國城鄉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認為國家金融發展對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構成U型影響。
二、我國企業員工收入影響因素研究
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參照他人研究經歷,分析我國企業員工收入影響因素,可以從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對應的宏觀方面、微觀方面、制度方面共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研究。
(一)宏觀方面
宏觀方面的分析主要包括8個內容。
1.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企業面臨的市場經濟環境也就寬松,發展機會就越多,企業員工工作機會越好,企業員工收入越高,即所謂的水漲船高、大河有水小河滿。反之亦然,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該國企業面臨的市場經濟環境就較為制約,企業很難獲得較高的市場超額利潤。為了節約成本獲得生存,企業往往會使用最直接的成本調控手段,即壓低員工的收入,此時的企業員工收入就往往偏低。本文以下部分的分析也同理。
3.國家通貨膨脹率和物價水平。在企業員工名義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國家通貨膨脹率和物價水平居于高位時,企業員工實際收入就會打折扣,造成企業員工實際收入的購買力下降,等于降低了企業員工實際收入。
4.社會平均就業(失業)水平。在社會平均就業水平高、失業水平低時,不存在企業員工超編,人浮于事,隱形失業等問題,此時企業員工收入就較高。
5.國家財政政策。國家對企業和企業員工實施寬松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間接增加企業員工收入,比如減少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增加對企業員工勞動保障的財政補貼等。
6.國家貨幣政策。國家對企業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就可以為企業貸款構建資產、擴大再生產,及時提供龐大資金和節約巨額財務費用,通過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來帶動企業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并最終為提高企業員工收入奠定基礎。
7.國家人口數量、質量和增長率。人口數量大、增長率高會導致勞動力供給增加、工作機會減少、競爭加劇,對企業員工收入產生不利影響;但是人口素質的提高,可以提高國家和企業的產出水平,進而提高企業員工收入。
8.出口貿易狀況與國際收支差額情況。出口貿易狀況良好、國際收入總體平衡但順差較為平穩,可以促進國內企業加大生產,提高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利用國內企業的比較優勢,推動國內經濟發展和就業,提高企業員工收入。
(二)微觀方面
對應微觀經濟學理論,將企業員工收入影響因素的微觀方面分為企業和員工兩個主體層面進行分析。
1.企業員工收入影響微觀因素的企業層面包括以下6個方面。
(4)互相促進的教研能力。市場營銷專業教學中融合創業教育要求教師有效整合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的創業實踐活動,同時探索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教研相長又要求教師注重專創融合的教育理論學習與積累,過去3年教學團隊發表專業、創業相關的教學教改論文8篇,同時將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教研相互促進。
(1)企業盈利能力。政治經濟學核心觀點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樣,企業經濟盈利能力從根本上決定企業員工收入高低。當然,我國企業盈利能力也受到地域(東部、中部、西北部)、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行業(金融、電信、交通等)、性質(國有企業、三資企業、民營企業等)、企業規模(大型、中型、小型)、科技應用程度、人才貯備等方面的影響。
(2)企業架構是否完善和有效執行。按照當前企業架構的有關規定,企業必須設立董事會、監事會、薪酬委員會等機構,其中董事會和監事會一般需要職工代表。以上機構完善并能發揮有效作用,就可以引導企業分配制度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向企業員工傾斜,增加企業員工收入。
(3)企業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企業分配制度是員工收入和企業剩余之間尋找平衡點。能夠做到“放水養魚”,適當加大員工收入的企業分配機制,可以促使員工有更多的盈余去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身體鍛煉、調劑心理、投資在職教育等),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提高企業剩余。企業實施靈活多變、獎勤罰懶的員工收入激勵機制,可以在企業中形成積極的工作氛圍,在提高企業績效的同時,提高企業員工收入。
(4)企業剩余分享機制設置情況。諸如員工持股、企業凈利潤計提獎金等企業剩余分享機制,可以讓企業員工與企業休戚與共,在獲得工資的同時,得到分紅(紅利、股利),從而增加企業員工的收入。
(5)企業工會倡導的工資談判機制完善情況。雖然我國的企業工會沒有西方國家企業工會那么強大,可以在員工工資待遇上分庭抗爭,甚至是組織大規模罷工。但是,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完善,我國企業工會在企業員工工資談判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當然,各種所有制企業的工會目前發揮的作用強弱有所差別。但總體而言,企業工會完善程度越好,企業員工收入增長機會越大。
(6)企業的經濟分享文化。企業文化深刻影響到企業的內部分配,將企業的勞動者當作是企業利潤的分享者,可以與企業所有者(股東)一起分享企業的經營成果,是一種承認勞動者地位的較高企業文化。企業的所有者和企業高管倡導這種經濟分享文化并付諸實踐,將會極大的提高企業員工收入。
2.企業員工收入影響微觀因素的員工層面是指企業員工之間的個體收入差異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7個方面。
(1)員工人力資本投資程度高低。按照勞動經濟學理論,將人力資本投資分為在校人力資本投資(學校教育)與離校人力資本投資(在職培訓、干中學等)。有關研究顯示,在校教育人力資本投資越多,學歷(學位)越高,勞動技能越高,進入高薪企業就越容易,未來晉升機會也越多。同樣,離校人力資本投資越多,工作技能提高就越快,工作經驗也更加豐富,獲得高職位、高收入機會就越多。
(2)性別差異。雖然我國多次頒布相關就業平等文件,消除我國勞動力就業市場上的男女性別歧視,但是,現實中的男女有別和社會分工導致從總體上而言,女性對工作投入的勞動時間、勞動質量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到女性員工收入一般低于男性員工。
(3)職業身份、職位級別差別。企業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上都是以職業(職位)為基本系數設定的,高職業(職位)的企業員工對應高分配系數的工資待遇收入,且依據職業(職位)高低按照一定比例遞減,從而在企業內部員工個體收入之間形成差異。
(4)技術類型差別、勞動技能高低。企業員工按照技術類型分為臨時性員工、生產類員工、銷售類員工、研發類員工、一般管理類員工、高層管理類員工等等。技術類型的差異導致對應的工資收入體系存在差異,形成收入差異。同時,即使同一技術類型的員工,高勞動技能高勞動生產率的員工,會占據工資收入體系的高端,取得比別人多的收入。
(5)情商高低。情商(EmotionalQuotient)簡稱EQ,是相對于智商提出的慨念,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性格品質。作為企業員工,如果能夠在自我了解、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與同事順暢交流、正確處理企業人際關系等方面做得較好,就具備了良好的情商,就可以獲得企業管理層的認同,作為一種軟實力,可以為員工獲得更高的收入提供機會。
(6)工作時間投入多少。在其它條件相同情況下,員工個人工作時間投入越多,加班、超時越多,生產的產品、提供的其它勞動成果就越多。這對無論是近期的計時工資、計件工資,還是未來的晉升機會而已,都會產生積極的效果。
(7)工齡長短、年齡高低。按照已有研究的倒U型影響,企業員工年輕時期,隨著工齡(年齡)增長,提供的勞動數量和勞動質量大幅增加,個人職位也開始逐步提升,個體工資開始上升,并于中年后期達到個人收入的頂峰。從中年后期到退休,由于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下降、財富的積累、企業用人制度的變化等諸多因素,大部分老年員工退居二線變成顧問或技術指導,此時個人收入開始逐步下降,直到退休之后,絕大部分僅僅得到退休金收入。
(三)制度方面
制度經濟學(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把制度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經濟學分支。它是由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在1937年《企業的本質》一文中提出的經濟學概念。它研究制度對于經濟行為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制度的演變。結合本文研究,企業員工收入影響的制度因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勞動力產權的清晰確認。著名的科斯[14]產權理論認為,產權是自己或者他人受益或者受損的權利。在產權明晰、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配置。我國目前的企業員工收入不高且差距拉大,是產權不清晰、資源配置錯位的具體表現。長期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只重視“物”的產權,不重視“人”的產權。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15]在20世紀60年底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HumanCapitalTheory),后人將其稱為為勞動力產權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本代表人的能力和素質,是與物質資本并列的一種資本,勞動者擁有人力資本的產權,擁有與物質資本所有者共享利益的權利。因此,我國必須從制度上確認企業員工的勞動力產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清晰勞動力產權關系,確保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實現企業員工收入整體提高。
2.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勞動力雙二元分割市場。按照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瑟·劉易斯[13]觀點,勞動力市場存在二元分割。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則存在雙二元分割: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分割,城鎮內部勞動力市場和外來勞動力市場分割。我國這種雙二元勞動力分割現狀是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制度分割。在戶籍基礎上(比如農村戶口與城鎮戶口的差別、不同地域城鎮戶口的差別)形成的工資差異、補貼差異、住房公積金差異、社會保障差異等,造成了企業員工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打破這種制度分割,在我國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是提高企業員工收入的重要途徑。
3.意識形態在制度變遷中的轉變程度。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制度在變遷的過程中,存在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效果。我國經歷了5000年的小農經濟,后來出現計劃經濟,現在倡導市場經濟。這種制度因素的經濟變遷對企業員工的意識形態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農村出身的企業員工,一部分沒有積極轉變思想,沒有什么遠大志向,不會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只是一味的做重復的簡單工作,所以收入較低;另外一部分積極轉變思想,懂得個人努力的投資回報,積極工作,自強不息不斷提升自我,在企業中獲得了較高職位和收入。當然,在制度變遷中,因為存在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效果,企業員工都比以前得到了更多收入(比如相對計劃經濟時期),但是,在具體的企業員工個體中,思想意識轉變快的員工,比思想意識轉變慢的員工,獲得的收入更加高一些。因此,意識形態在制度變遷的轉變程度快慢,影響了企業員工收入高低。
三、結論和建議
通過對影響我國企業員工收入的宏觀因素、微觀因素、制度因素三個方面的研究發現,當前導致我國企業員工收入偏低的影響因素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國家層面的因素,也有企業和員工個體異質性層面的因素。以上各種因素對企業員工收入影響的大小和方向不盡相同,各種因素合力的結果導致了目前企業員工收入偏低的現狀。
鑒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三點政策建議。首先是加大國家宏觀層面和制度層面的改革和實施力度,加快量身定做與提高企業員工收入相關的收入分配、人口、就業、戶籍、勞動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及時修改和執行。其次是企業要從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層面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大企業員工的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員工素質,增加員工收入,放水養魚,并最終惠及企業本身。最后是企業員工個人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個人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完善自我,積極與企業文化靠攏,通過增加對企業的貢獻來提高收入水平。
[參考文獻]
[1]MincerJ.OntheJopTraining:CostsReturnsandSomeImplication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2,70(12):50-79.
“N次售賣”理論的內涵
在微觀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是指如果增加產品的種類或拓寬經營范圍而節約成本,則范圍經濟存在。如組建期刊集團。傳媒業的規模經濟是指隨著傳媒業務規模的擴大而發生的單位運營成本下降、單位收益上升的現象。如期刊發行到一定數量后。印刷的成本就下降。對于傳媒經濟而言。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所發揮作用。均集中體現在期刊經營的“三次售賣”(或N次)理論之中。
所謂“三次售賣”,是指歐美發達國家期刊經營的三種商業模式。
第一次售賣是指“賣內容”。雜志以精彩的內容吸引讀者,擴大發行量,使雜志有可能獲得發行收入,也是雜志發行收入的基礎。第二次售賣是“賣讀者群”,它是雜志吸引廣告的資本,所以第二次售賣是雜志廣告收入的基礎。第三次售賣則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資源。利用品牌資源發展衍生產品。主要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出合訂本、特刊、增刊、圖書、光盤、客戶名單,建立數據庫、網站,舉辦會展、論壇等各種活動,進行品牌授權等。
時下,國際期刊業經營理念已從二次售賣,即售刊和售廣告,發展到了第三次售賣甚至多次售賣階段。經營的路子越來越廣。在期刊的“三次售賣”中,第三次售賣的發展后勁有力。可見。那種把發行看做是期刊的核心收入之一的經營模式已經過時,傳媒經營開始進人“后發行時代”。
在國際期刊市場上,利用“第三次售賣”(或N次)所獲得的利潤與期刊發行和廣告的收入相媲美的案例比比皆是。以美國為例,財經雜志巨擘《財富》和《福布斯》都是第三次售賣成功的典范。《財富》雜志的全球五百強排行榜家喻戶曉,雜志在上海舉行的財富五百強年會不僅讓人們目睹了全球企業界巨子的頂級盛會,也親身感受到了《財富》期刊的品牌號能力。一次上海年會,《財富》雜志究竟賺了多少不得而知,單從其主要贊助商的名單中就可窺見一斑:諸如美國國際集團、安達信、英國電信、戴爾電腦、中國銀行、北方電訊、高盛集團、國泰航空等。《福布斯》全球版的發行量高達100萬份,在全球擁有近500萬高層次的商界讀者,其富豪排行榜與全球五百強齊名。其在上海舉行的一次全球CEO年會賺得盆滿缽滿,展示了知名期刊第三次售賣的巨大成功。
期刊的品牌價值戰略
當下,傳媒市場由兩種經濟理論所指引:一是“金融經濟”,一是“媒介經濟”。金融經濟注重媒體的交換價值。溝通的是金錢;媒介經濟注重的是媒體的使用價值,溝通的是“意義、娛樂和社會認同”。
(一)樹立品牌價值觀。
對于我國期刊而言,要改變利潤結構,在經濟上打翻身仗,最核心的是經營模式的深刻轉型,即要爭取賣三次(或N次),并且每次都賣得成功。“第三次售賣”的核心是挖掘傳媒品牌的市場價值,形成可以無限延伸的市場價值鏈,帶動更多的價值創造,形成更廣的價值網絡。近幾年,受消費市場步入買方市場的影響。我國傳媒市場的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于求”,傳媒市場的“過剩時代”已經來到,傳媒品牌時代來臨。
(二)構建產業價值鏈。
目前,我國期刊的經營模式主要以前兩次售賣為主,靠的是賣期刊和刊登廣告贏利,而依托品牌資源的第三次(或N次)售賣尚處于探索階段。但值得關注的是。期刊的三次售賣已經初見端倪,比如拓展信息服務和咨詢服務,出增刊、特刊、光盤版,舉辦會展、論壇、年會。開辦網站、建立名錄、數據庫、貼牌、市場調查、咨詢等服務,甚至向電視、手機短信等出版業之外延伸。
美國《商業周刊》之所以成為最有影響的財經周刊,得益于它具有獨特性的品牌價值戰略。《商業周刊》對實現其品牌價值的成功運作概括為八個要素:一是盈利;二是權威性和影響力;三是具備跨地域、跨文化的滲透力;四是長期穩定的發展,有長時間的發展史;五是明確的目標受眾和穩定的目標市場:六是業務發展潛力,版面分類眾多;七是有效的市場推廣;八是明晰的品牌產權和完善的授權使用機制。打造期刊品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用心培育和經營。
實現“N次售賣”的前提
――理念創新是關鍵。
創新期刊出版理念,一方面要尋找期刊在市場上的最佳位置,尋找到適合自己期刊的目標讀者群,有針對性地開發潛在市場,使自己更具專業化能力和權威性,創造出比競爭對手更好和更有特色的差異性優勢。另一方面應確立商業理念。樹立消費者意識,確定深謀遠慮的市場策略,把期刊作為一個產業來經營,構建自己的核心價值鏈,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內容創新是根本。
數字化可以改變出版的形式,但技術不能替代內容。出版業是“內容產業”,出版的形式無論怎樣變化,內容永遠是根本。要做到內容創新,具體來說:一是努力向讀者傳遞最新的內容和資訊,反映整個社會科技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二是內容表現形式的創新,包括語言的創新、體裁的創新,打造期刊品牌。《商業周刊》何以成為最有影響的財經周刊?自然得益于它最早提出“新經濟”、“亞洲金融危機”、“創造力經濟”等概念以及大膽而富有挑戰性的選題。
――載體創新是手段。
目前在我國,已有如清華同方、萬方數據、重慶維普等以數字網絡技術整合傳統期刊內容,實現網上付費閱讀的大型網絡期刊集成商,其出版方式、盈利模式和出版規模,已經給傳統期刊出版帶來了影響。作為傳統傳媒的期刊業,要順應數字化、網絡化影響下的內容產業發展趨勢,拓展行業內涵和外延,積極打造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資源平臺和傳播平臺,發展數字化內容產品,開拓增值服務業務。重組運營方式和業務流程,調整產業經營結構,延續期刊作為主流傳媒的競爭優勢。
――經營創新是動力。
經過近幾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絕大多數期刊已經實現了市場化管理運作方式,許多期刊出版單位開始由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的模式向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邁進。傳媒的經營模式取決于它的技術手段、載體方式、市場需求和政策環境等因素。在權衡這些復雜因素、選擇經營模式的過程中,創新能夠對特定的市場主體乃至某種載體形式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市場觀
新制度經濟學市場觀,是指新制度經濟學家對諸如市場是什么、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其有效的運行需要什么樣產權制度前提、有什么經濟社會代價等有關市場的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考和觀點。新制度經濟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觀點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有著深刻的分歧。他們的思想揭示并彌補了主流經濟學市場觀許多重要的局限性或不足,有助于人們對市場獲得更為完整、深入、科學的認識。
一、市場是一種制度
“市場并不像它表面上所顯示的那樣,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經濟學者對“市場究竟是什么”的問題看法并不一致。根據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市場是買賣雙方自由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地方,是價格存在并受供求關系影響的地方。如馬歇爾認為,“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并不是指任何一個特定的貨物交易場所,而是指地區的全部,在這個地區中,買主和賣主彼此之間的往來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價格有迅速相等的趨勢”。②斯蒂格勒也認為,“市場是一個區域,在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是趨于一致”。③普瑞爾指出,市場是“(1)買者和賣者碰面議定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過程,(2)價格存在的地方,(3)價格受到供求力影響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地區”、“區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確定的空間,也包括無形不確定的空間。④在邏輯上,價格的存在是由供求關系決定,是買賣雙方在自由進行商品或勞務交易時必然伴生的現象。所以,對西方主流經濟學來說,買賣雙方對商品或勞務進行自由交易的行為是“市場”的根本。只要存在著關于某種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著關于該物品的市場的存在。
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對市場的看法與主流經濟學有明顯的不同。他們認為,主流經濟學所說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個社會選擇了市場這種制度時才會普遍存在和有效地進行的現象。科斯指出,“大多數經濟學家似乎沒有意識到經濟體系與法律體系之間的這種關系”,“實際上存在著私人法律,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則和規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達成”。⑤布倫南和布坎南認為市場意味著一系列運作規則,“個人行為恰好是在這些規則之下在市場中產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看來,自由交易行為并不是市場的最為本質的東西,市場的最為本質的東西是使此種行為能夠有效進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則和規定”的“法律體系”。正是從這種角度出發,他們把“市場”看作是一種“社會安排”或一種“制度”。如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個社會體系視為依靠技術、法規或習慣對稀缺資源使用導致的沖突的解決方案”,市場只是人類所曾采取的許多“解決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種⑦。張五常說,“市場本身是一種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樣,市場被創造出來在其他約束條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魯博頓和瑞切特說,“市場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進行反復交易(與個體之間的零星交易相對應)的社會安排,‘市場’這個組織由一系列的制度規則(一種制度)和人構成,人們創造了這些規則并將它運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這些制度“決定了每個潛在交易者的產權分配并對這些產權如何使用或轉讓作出了規定”,其目標是使“絕大多數潛在交易方有機會參與競爭”,⑩并“有效地組織交易”。[11]
總之,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市場是一種制度,是價格機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們所看到的買賣雙方自由地確定交換物品的價格和數量的過程或行為,只是在社會選擇了“市場”這種“制度”、“社會安排”或“法則和規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為普遍性存在的現象,不是“市場”本身,而是“市場”所力圖促進的東西。
二、市場是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
由于主流經濟學把市場歸結為人們自由自愿的交換行為,所以,對他們來說,自由交換行為的發生,即意味著市場的產生。在主流經濟學看來,導致交換行為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作為人類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換這個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所遵循的“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14]在西方經濟學家的觀念中,無論是斯密說的交換傾向,還是門格爾所說的人類經濟行為所遵循的“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還是“分工”,都不是由人們可識辨的外在于個人的人為的有形強制行為的結果,而是自然或基于個人理性而自發生成的。把交易行為的發生或市場的產生歸因于這些自發性或自然生成的有關人性或經濟的事實表明,在主流經濟學里,市場被看作是基于個人理性自發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看來,市場制度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資源稀缺性所必然導致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它是作為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這種利益沖突問題的一種方式而產生存在的。阿爾欽指出,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阻礙了每個個人達到完全心滿意足的程度”,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實現的一定程度的心滿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狀況為代價的”,因此社會成員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沖突”。“每個社會都必須解決它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解決(而不是消除)這一沖突的方式通稱為競爭。因為,按照定義,既然沒有辦法消除競爭,那么剩下的問題就在于:為了解決利益沖突,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競爭形式。”[15]阿爾欽和德姆塞茨認為,人類為解決這種“利益沖突”而“作的安排包攬了人類經驗的全部范圍,包括戰爭、罷工、選舉、宗教權威、法律仲裁、交換和投機。每一個社會都采用過這些方法。社會組織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它們所強調的解決與資源稀缺相聯系的問題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這里的“交換”是作為一種社會的“安排”,因此顯然不是主要指行為,而是指人們必須通過“交換”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為他人擁有的財物的制度,即其所說的市場制度。
由于在歷史上或在現實中,人類還常用許多非市場手段如戰爭、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來解決經濟利益沖突問題,所以他們強調,人們選擇市場作為解決因資源稀缺問題所導致的利益沖突的一種社會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理所當然”的。在他們看來,只有資本主義社會才主要依靠市場來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17]自由交換要成為一種現實的普遍的行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權力來加以補充”,[18]需要得到“以國家暴力或懲罰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沒有政府的協助是不行的”。[20]
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社會所采取用于解決其所面臨的公共經濟問題即由于稀缺資源使用而發生的利益沖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強調它需要公共權力的“補充”表明,在新制度經濟學派看來,市場不是基于個人理性自發生成的,而是一個社會的公共選擇或集體選擇的結果,因此是基于集體理性人為建構的,具有強制的性質。這一點在新制度主義所提出的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釋中有著更為明顯的體現。
三、市場是確保稀缺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實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對于主流經濟學家來說,要對為什么市場會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釋,就需要對他們賴于解釋的市場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進行普遍存在性的證明。對于人類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換這個傾向”,斯密本人和后來的經濟學家都沒有予以解釋或證明,也是難以證明的[21]。分工的程度與市場范圍是相互依賴的[22],所以人們根本就不可能獨立于市場對其進行普遍存在性的證明。人類經濟行為遵循“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只是經濟人假設的另一種說法而已。西方經濟學家至今都沒能對該假設的普遍存在性進行嚴格的邏輯證明。所以,總的來說,在西方傳統主流經濟學里,還沒有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給予合理的理論解釋。
由于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社會所選擇的用于解決經濟問題的制度安排的一種,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就從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較的角度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經濟學的解釋。他們認為,之所以是市場而不是“戰爭”等其他手段成了人類社會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為總的來說,市場制度的運行成本較低,能確保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率。
德姆塞茨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產權制度其實就是一組界定行為的原則,它規定了哪些競爭方式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哪些則不受鼓勵、不被允許”。而具體規定“哪些競爭方式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哪些則不受鼓勵、不被允許”與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他說,“依靠暴力進行競爭一般不受稱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許使用暴力,就看不清這種競爭的前提,即無法估計其凈收益了”。而在市場上“通過‘自愿’談判進行的競爭”之所以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就是因為它“提供了權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術手段,同樣還提供了排除造成凈損失的手段”,[23]即“把人們愿意支付的貨幣作為計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貨幣計量的凈損失的那種環境篩除出去”,這就使得它“要比通過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競爭,更能為社會增加實際財富”。[24]德姆塞茨還認為,如果不經過市場協調就使用民主政治體制的集體決策或法庭裁定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和使用,就無法得到通過自由市場交易所揭示的為確保經濟的高效運行所需要的信息,這樣“不管它們采用哪一種效率標準,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癢’,還很容易錯判”,導致比市場更低的效率。總之,在他看來,“恰恰是由于要掌握這些關于效率的先決性條件過于困難,才使得通過自由市場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權及資源使用方式成為一種很實用的方法”。[25]
張五常指出,市場上的競爭“匯集了所有潛在所有者的知識——即可供選擇的合約安排知識和資源使用的知識”,而“合約當事人之間的競爭”又“降低了執行合約的成本”,這樣就“降低了尋找和追求最有價值的選擇來簽定合約把一種資源用于生產的成本”。[26]他還認為,市場價格是“唯一已知的幾乎不導致或完全不導致租金消散的標準”,[27]所以在他看來,“一般來說,管理決策是不可能優于通過價格機制作出的決策。當價格信息引導從事的每一種活動時,發生錯誤的可能性必然減少”。[28]因此張五常認為,正是由于實施自由市場制度社會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場制度的社會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經濟生產力,才使得市場能廣泛地拓展到原來排斥市場的國家。[29]
很明顯,德姆塞茨和張五常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釋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從市場更能促進經濟效率或生產力的角度來解釋,而后者則是從市場更能節省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解釋。但對于新制度經濟學來說,所有的經濟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經濟制度的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這表明,他們二者的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場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為根據來解釋市場的普遍存在性。這種解釋也進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經濟學強調市場的集體理性和集體選擇的基礎。
四、界定明晰而穩定的個人產權是使市場有效運行的一個前提條件
市場運行是買賣雙方的自由交易過程,也是物品價格的形成和決定的過程。價格形成和決定的理論就是西方主流經濟學關于市場運行的理論。從該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主流經濟學家把任何經濟物品或勞務的價格描繪成了只是由那些與其產權制度安排無關的諸如偏好、生產技術和社會經濟資源結構等客觀因素決定的函數,因此,完全忽略了產權安排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另外,在該理論里,“交易成本被假定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為零時,產權界定不會影響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會影響市場運行的效率。這表明,主流經濟學蘊涵著產權與市場運行效率是不相關的市場觀。
對于新制度主義經濟學來說,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設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該經濟理論的最為核心的命題。它認為,在該假設條件下,產權界定會通過影響市場交易成本而影響資源配置效率。所以,產權制度與市場運行效率的關系是該學派經濟學家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根據經濟人假設,他們認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強烈的動力以最有價值的方式使用其產權”,[33]而個人產權即個人對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權、收益權和自由的轉讓權等的任何弱化,如產權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無法獲得有效的保護,都會導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場價格信息質量的下降,[35]從而使得以市場出清價格的交換不能實現,影響資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義經濟學認為,“產權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前提”[37]。要確保市場的有效運行,“產權界定必須首先高度穩定”,[38]“要求不存在對合約條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對合約選擇的限制”,以確保每一個人即“可以自己將物品或資源用于他認為是最有價值的用途,也可以與其他人進行合約安排達到這種用途”。[39]由于在現代文明社會里,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要靠國家,對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來自國家。所以,新制度主義經濟學認為,政府對尊重私有產權給以可信的承諾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40]嚴格限制政府剝奪財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礎是繁榮的市場所必備的。[41]
五、市場不是一種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制度
為給市場經濟提供意識形態上的支持,從亞當•斯密開始,西方主流經濟學家除了宣揚社會利益會因為個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為得到有效促進的“無形之手”原理之外,他們還不斷地提出各種不同的學說或定理來證明,在市場經濟里,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是普遍和諧。如薩伊定律宣揚人與人之間的利害是休戚與共的;[42]巴師夏的經濟和諧論則更是把市場經濟描繪成一個能讓每一個人“憑自愿對它作出貢獻,而獲得的則超過他的貢獻,并且總是增加著他的滿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個人獨立完全協調”的“美麗組織”;[43]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分配論把自由市場經濟描述成為沒有剝削的正義的世界。[44]在目前,許多主流經濟學家都把介紹阿羅和德布魯等所證明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作為微觀經濟學教材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此來宣揚任何一個人的福利都不可能因競爭性市場的存在而變得更差的觀點。[45]
新制度經濟學家明確反對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這種和諧論。在他們看來,市場并不是一種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制度。這不僅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利益沖突是市場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還在于他們認為:
1. 市場并不能消除經濟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沖突,任何交換都必然包含著沖突或競爭的方面。阿爾欽說,由于資源“稀缺”這一“約束的存在”,“每個人”都不可能“達到完全心滿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資源不能同時用來滿足競爭性的需求”,[47]“一些人實現的一定程度的心滿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狀況為代價的”,因此,在每個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都“必然地”是“沒有辦法消除”的。“市場”是“解決而不是消除這一沖突的方式”。在市場制度下,“交換行為是一種手段,借助于這種手段,買者就能夠為了從賣者那里獲得商品而同別的買者展開競爭”。[48]因此,市場交換固然可能因為它是每個買者和賣者借以達到更理想境況的手段而具有協作行為的性質,但它具有競爭行為的性質也是顯然的。所以,阿爾欽認為,經濟學家不應該只把交換當作協作行為來考察,忽視它的“競爭方面”。[49]
2. 市場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市場行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們講使用資源就會發生沖突,有關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說‘自由市場總會使每個參加者受惠,也能使社會效用實現最大化’就不正確了”。因為“市場在權衡比較得益和受損時,是把人們愿意支付的貨幣作為計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貨幣計量的凈損失的那種環境篩除出去。自由市場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舉例說,“當新產品進入市場時,自由市場在運作中承載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種新產品能給其消費者帶來多大的益處,人們購買了這種產品,則被它取代的、原有產品的生產者就受到損害。”所以,他強調指出,認為“自由市場制度總會使每個參加者受惠”或認為 “每個人都能從市場行為中受惠的觀念”,是出于“對市場功能和運營”的“完全錯誤”的“解釋”,是“不正確”的,“必須摒棄”[50]。
3. 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場具有強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認為,“既然我們講使用資源就常會發生沖突,有關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哪種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那樣,那么也會因其無法容忍的非實用性(即沒有效率),而很快就讓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場“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該制度具有強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爾欽認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沒有哪個完美無缺的標準是有效的”。“市場”的這種“不完美”或“缺陷”是人們要獲得它的“更大優點”所必須承受的“代價”。[52]
從其反對市場和諧論的最后一個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經濟學反對市場和諧論,揭示市場的不和諧性,特別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點,其目的不是為了反對自由市場制度,而是為了反對那些一看到市場有缺陷就認為應該用政府來取代市場的干預主義。從這一角度講,它的目的其實和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和諧論一樣,都是為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辯護的。
六、結語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制度主義市場觀與主流經濟學的市場觀有深刻的差異。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來說,新制度主義市場觀是一種新的市場觀。在筆者看來,無論從推進人們對市場的認識來說,還是從現在還沒有建立起能夠確保經濟持續有效運行的穩定均衡制度的社會來說,這種新市場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綜合起來,它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意義:其一,它強調市場存在的制度基礎,有助于人們認識到,自由交易并不像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所暗示的那樣是僅僅依賴個人理性就可以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的行為,它需要某種特定經濟制度的支持,好的市場(sound market)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完全自發的秩序,它包含并體現著某種人為的秩序,它需要建構理性主義的努力。其二,它指出市場作為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這一性質,有助于人們認識到,一個社會選擇市場,首先并不是由于市場擁有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那些美好的性質,而是因為該社會存在著需靠它來解決的由于資源稀缺所導致的無法消除的使用沖突。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以自由交易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所需要——但為他人所擁有的物品的市場行為,首先并不是如正統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是一種個人自發的行為,而是一種社會強制的行為。其三,它較為深刻地闡明了市場在確保經濟的普遍效率方面所具有的為其他任何社會制度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優勢之所在,彌補了主流經濟學的不足,有助于人們更為充分地認識到在現實社會經濟條件下選擇市場經濟制度的經濟合理性和必然性。其四,它對產權制度與市場運行效率所具有的影響的揭示,有助于政府認識到明晰而穩定的個人產權制度對確保市場運行效率的重要性,意識到濫用國家權力——這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唯一能夠合法地對個人產權進行侵犯的權力——對經濟的可能的危害性。其五,它較為客觀地揭示了那些不可能在市場經濟中消除的社會沖突以及由這些沖突所導致的為有效率的市場所不能加以制止的有害后果的普遍存在性,有助于人們較為充分地意識到,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市場和諧論是不現實的,市場效率不是免費的午餐,只有以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方式來應對市場經濟的不和諧甚至危機,才可能實現市場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和諧。
注釋:
①【美】e•曼斯菲爾德:《微觀經濟學:理論與運用》,鄭琳華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26頁。
②【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朱志泰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10月版,第18頁。
③【美】j•斯蒂格勒:《價格理論》,施仁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83頁。
④【美】f•l•普瑞爾:《東西方經濟體制比較:研究指南》,錢偉譯,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171-172頁。
⑤r. h. coas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2, no. 4 (sep., 1992), pp. 713-719,p718。
⑥brennan,g.,and j.m.buchanan,1985,the reasons of rules.cambrie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3。
⑦[16][17][33][36][47]a. a. alchian, h. demsetz,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3, no.1,(mar.1973), pp16-27、p16、pp19-22、p22。
⑧[27]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527、436頁。
⑨⑩[11][18][20]【美】e•g•富魯博頓、【德】r•瑞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范式》,羅長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4、350、365、343頁。
[12][22]【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版,第13、16-20頁。
[13]【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版,第20頁;【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卷),陳良璧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版,第18頁;【英】杰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郭大力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版,第81頁。
[14][21]【奧】c•門格爾:《國民經濟學原理》,劉絜熬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0、97頁。
[15][19][46][48][49][52]阿曼•阿爾欽:《產權經濟學》,載于盛洪編:《現代制度經濟學》(上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8-80、68、69、68-69、79頁。
[23][24][25][38][50][51]【美】h•德姆塞茨:《產權制度中的道德與效率》,載于【美】h•德姆塞茨:《所有權、控制與企業》,段毅才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26-351、346、337、338、336-337頁。
[26]張五常:《佃農理論》,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版,第83頁。
[28]steven n. s. cheung,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6, no. 1 (apr., 1983), pp. 1-21,p5。
[29]張五常:《共有產權》,載于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430頁。
[30]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oct.,1960, pp1-44。
[31]科斯:《科斯的評論》,載于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469頁。
[32][3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70、pp56-58。
[34]h.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7, may, 1967, pp347-359.p354-35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64。
[35]h. demsetz,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7, oct.,1964. pp11-26,p19-20。
[37]r. h. coase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 (oct., 1959), pp. 1-40,p27。
[40]d. c. north,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jun.,1994, pp.359-368.:p366,p361;d. c. north:《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62-178頁。
[41]b. r.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s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secure market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轉引自【美】e•g•富魯博頓、【德】r•瑞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范式》,羅長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4頁。
[42]【法】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陳福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10月版,第141-149頁。
[43]【法】巴師夏:《經濟和諧》,載于季陶達:《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選輯》,1963年9月版,第205-220頁。
[44]【美】克拉克:《財富的分配》,陳福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2月版,第1-16頁。
[45]【美】安德魯•馬斯-科萊爾等:《微觀經濟學》(下),劉文欣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737頁。
參考文獻:
關鍵詞:成本會計發展規律
一、成本會計的發展是管理思想不斷演進的產物
(一)20世紀前期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階段
這一時期,美國許多企業為了應付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經濟危機,開始推行泰羅的科學管理方法。其基本特點是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精確測算工人們每一步、每個動作、每道工藝流程所需花費的時間,制訂出標準的操作方法和有刺激性的計件工資制度,力爭以最簡單的操作、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完成特定的任務。當時的成本會計配合泰羅科學管理的需要,引進了“標準成本”、“差異分析”和“預算控制”等的技術方法。
其成本會計的目的是在企業戰略方向和管理決策已確定的前提下,協助解決在執行過程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生產經濟效果和節約的問題。在這個階段,要求標準成本計算必須對全部成本計算進行全面地收集和合理的分配,使產品及其相關的費用能在已售的產品和未銷的存貨之間區分開來,強調以客觀、明確的方法對全部成本進行分配。
(二)新管理科學理論形成階段
這一階段的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引進行為科學管理,注重“人”的因素。正如梅奧的《人的行為科學研究》和麥格雷戈的《企業中人的因素》中所強調的:應發掘企業中人的發展潛力,承擔責任的能力,以及為組織目標而奉獻的意愿。即認為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應以產品為中心,而應以人為中心,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要求對組織的行為,以及組織中人的行為進行廣泛地調查研究;讓職工參與管理、決策,借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擴大企業利潤。
二是增強競爭能力,優化目標管理。目標管理是由德魯克提出的,即企業建立合適的組織條件和運作方法,使人們能通過使自己的努力符合組織的目標而最好地實施自己的目標。
三是強調經營決策。管理的重心在經營決策,這是現代管理科學與泰羅科學管理最本質的區別。
著名的管理學家西蒙認為,決策的過程就是全部的管理過程,現代企業經營決策的成功或失敗往往是企業最大的成功與失敗。c.w.杰斯曼強調有效的決策是分析、解決問題的合乎理性的邏輯過程。同時,在標準成本計算方面,還增加了現實性。把過去制訂標準成本具有理想規范的傾向,即所謂“理想的標準成本”,改變為“現行的、可以達到的標準成本”。為了對間接費用進行控制,采用了編制“彈性預算”的辦法,代替傳統的“固定預算”。四是運用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現代科學突飛猛進和大規模運用于生產,使生產力獲得迅速的發展。同時,企業外部生產瞬息萬變競爭加劇,因而,企業管理迫切要求管理現代化和科學化,利用科學技術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業管理的靈活性和高度適應性。五是采用系統管理。在現代管理科學基礎上發展的現代成本會計體系,其成本管理是全局性、決策性的,以服務于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這與標準系統中的成本控制不同,因而有必要建立區別于傳統成本會計的現代成本管理理論。
(三)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的管理科學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管理思想受微觀經濟學的影響,加之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推進,使成本會計實踐更為豐富多彩,技術方法日新月異,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具體表現在:
一是成本會計中的權變思想得到體現。目前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及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企業管理(包括成本管理)只用固定的數學模式,就可應付自如,而必須把各種現代管理學派的理論兼收并蓄,取長補短,根據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權宜應變、靈活掌握,力求在工作、組織和人三者之間,形成最佳配合,以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二是信息經濟學思想滲透于成本會計之中。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是試圖對信息的“需求”進行計量,而這種需求的計量是以信息的價值和提供該項信息所花費的成本為基礎的。信息成本通常包括精確性成本和及時性成本兩類,在實際工作中比較容易確定。但信息價值的計量則較為困難,一般通過決策者所面臨的環境、決策者可采用的行動、實現環境和決策者采取行動所產生的結果(此結果是環境和行動的函數)、決策者對于風險的態度或偏好因素構成的模型求得。從理論上講,信息經濟學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成本會計核算中不能片面追求“真實性”而不顧取得信息所花費的成本,否則就得不償失。目前為止,信息系統的成本會計核算還難以準確的定量化,強化信息系統的成本效益分析仍將是未來的一項重要課題。
三是理論得到應用。理論認為,成本管理系統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中的一個子系統。而且是一個獨特的系統,即“經管責任”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公司組織中,“人”是相對于“委托人”而言的。股東把決策權交給總經理,總經理再把管理權層層分配給各單位的負責人,于是就形成了一個“樹狀”的委托責任系統。
成本管理系統的目標不再是“真實性”,而是委托人和人之間簽訂的合同經濟效率,即評價一個成本管理系統是否有效的標準,應視其是否能及時、有效地促使管理人員實現企業原定的目標。因此,委托人與人之間訂立合同的出發點:一方面要使部門的管理者(人)分擔風險;另一方面也要起到對全體員工的激勵作用。必須指出,對于成本管理系統的這種認識,是從委托人與人之間訂立合同的活動中引伸出來的。這使成本管理工作者意識到今后成本會計系統,應當利用以預算為基礎的合同和特定的差異分析模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重大突破。四是信息技術沖擊和影響著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進入21世紀以來,與現代信息社會相適應的高科技突飛猛進,成本會計中的傳統觀念和視野,理論與方法等都顯得有些不適應,信息技術通過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影響著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的思想與方法。如隨著生產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產品技術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以成本為焦點的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如何科學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成為現代成本會計理論中的重要研究課題。
二、成本會計的發展是各種成本管理方法不斷交融再生的產物
(一)成本會計的發展體現了“整合”的內在要求
“整”是整體和整理。“合”是協調。“整合”是將全部資源,根據完整性、系統化與有序協調的原則進行整理,以達到最優化的效果。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各類文明、文化的多元與差別,使得整合對象不斷擴大。整合不是排斥,而是建立在兼容基礎上的壯大和最優,在取長補短中獲得新生,這也是經濟學中漸進式制度變遷的內在要求。制度變遷由漸進式和激進式之分,前者的變遷過程是緩慢和自發的,后者則具有革命性的特征。西方國家這兩種變遷的制度之間是匹配的,而我國的制度變遷尚缺乏經驗,加之歷史與文化背景的不同,致使我國的制度變遷在激進與漸進之間往往難以協調。所以,容易出現國外“最優”的成本會計工具無法成功地移植于我國企業,究其根源就在于國情的不同。會計是環境的產物,從企業環境角度分析,影響成本會計整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技術因素。上個世紀推動成本會計整合的最直接的技術因素有適時制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適時制(Just-In-Time)的目的是消除不增值作業(N0ValueAddedActivities),減少浪費。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SIMS)是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測試(CAT)、彈性制造系統(FMS)和管理信息系統(MIS)等各個系統的集合。SIMS對成本會計的沖擊表現在:傳統的成本結構發生了變化(機器折舊與研發費用增加),以及成本控制方法的整合變動(如各責任中心變為作業組,標準成本差異控制的效果減弱)等方面,本世紀對成本會計整合的最直接因素將是由智力資本所表現的各種技術要素。傳統以節約為核心的成本會計理念是建立在資金、設備等有形資產投入占主導地位的基礎之上的,本世紀的成本會計發展將圍繞品牌與技術標準的確立開展理論與方法體系的整合與創新。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及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成本會計的功能將進一步擴大,未來成本會計系統的整合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技術因素。
(2)環境因素。在我國迅速成為世界“制造工廠”的同時,環境、貿易摩擦等問題也迅速成為成本會計面臨的重大課題。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精神,積極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些問題的諸多方面需要借助于成本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整合去加以解決。此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產品和技術的競爭,而更多的是規則的競爭,是對規則制定與參與程度的競爭。加強成本會計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工具開發與整合,并積極投身和參與國際經濟規則(如會計規則、貿易規則等)的制定,將會在幫助我國企業應對反傾銷等貿易磨合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3)人文要素。會計活動既受制于技術性的規定,如記賬方法等,更受價值觀的支配,其中人文因素的影響極為明顯。成本會計是企業文化的體現,從構成文化因素的前提條件看,成本會計體系的整合狀況體現了國家和地區的大眾文化與社會習俗。就目前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而言。其目標是要明確產權主體,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但如果片面強調產權改革而忽視人文因素的作用,往往會出現不應有的發展阻礙。上個世紀末理論界普遍認為,產權清晰的企業環境才能促進企業的發展,成本會計界也圍繞產權問題開展了各種問題的探討,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創新概念,如產權成本會計、產權財務成本、財權等。這些成果普遍認為,經濟的增長、企業的發展是技術與制度的產物,是以產權清晰為基礎的,進而得出結論:一個產權不明晰的企業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其實這種認識也具有片面性,沒有注意到文化差異和文化創新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二)成本會計的發展符合科學研究方法觀的發展規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積極引進了歐美各國的成本會計技術與方法,同時在學術界的推動與支持下,幾乎大部分的先進成本會計工具在各領域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應用。但現實問題是企業在應用中客觀表現出不太適應的傾向,迫切需要通過成本會計工具的整合來提高其應用的效率或效果。目前要注意研究、總結這些技術與方法應用中的有益經驗,并結合我國企業特點加以整合與提煉。具體的思路是:理順各種成本會計技術與方法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堅持技術的有效性和方法的實用性原則基礎上,實現成本會計工具之間的互補,以及成本會計功能的提升,獲得整合的綜合效應;圍繞企業特定環境開展成本會計工具的“個性化”改造,特別是針對我國經濟轉軌環境與文化特征,實現成本會計工具的“本土化”。如何將我國企業已經獲得的成本會計經驗,從理論上加以提高,使分散的經驗更加合理、系統,進而成為具有科學性的方法體系,這是現階段強化成本會計整合的根本目的之一。優化成本會計的技術與方法,需要從研究方法上加以整合,尋求突破。成本會計的研究路徑大致有兩種:
關鍵詞:銀行監管;監管理論;金融機構
Abstract: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it is also most likely to trigger a systemic risk sector. How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operation, economists and bankers agree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d against and defuse financial risk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to run,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70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introduce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olicies, systems and protocols, economists also the issu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painstak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 banking supervision; regulatory theo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前言
近年來,這一領域的理論和實踐也日益引起中國的經濟學家、金融學者的興趣和關注。尤其是即將走過三年歷程的中國銀監會,在以勇氣和智慧開啟中國銀行業監管新局面的過程中,已經基本完成了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制度框架的構建工作,其探索和創新更為中國銀行監管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了進一步推動當代銀行監管理論與本土實踐的結合,加快中國銀行監管理論的建設和總結,本期《理論前沿》周刊專門邀請兩位專家從不同角度撰文對銀行監管理論進行介紹。
閻慶民博士曾任中國銀監會銀行監管一部主任,出版過《中國銀行業監管問題研究》、《中國銀行業風險評估及預警系統研究》等多部專著。他認為:總體來看,現代金融理論研究呈現出既分化又綜合的發展趨勢,這一點在銀行監管問題研究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銀行監管研究的對象越來越精細,研究范圍從最初的防止銀行擠提,到后來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銀行風險監管。發展到現在,銀行監管問題已分化為并表監管、功能監管、跨境監管以及彈性監管等眾多的研究領域。但另一方面,銀行監管問題并沒有像其他經濟學領域(如經濟增長理論、通貨膨脹理論、匯率理論、利率理論、市場失靈理論等)一樣形成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大量理論性的觀點、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類文獻中,為闡述特定問題而出現。在此情況下,銀行監管研究與其他經濟領域出現了綜合、交叉和滲透現象,社會利益論、喬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論、佩茨曼價格決定模型、波斯納管理理論、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凱恩的管制辯證法理論等許多新興的經濟學理論和方法被移植于銀行監管問題研究,一些其他經濟管制部門(如電信、鐵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銀行監管研究中,20世紀60年代以來風行西方經濟學界的博弈論、線性規劃和計量經濟學更是對銀行業監管研究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正是根據上述研究方法,理論界對銀行監管的經濟學原因進行了研究。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監管理論,有的是從監管的原因出發,有的是從監管的實際效果出發,有的是從監管的機制出發,不同的側重點形成了金融市場失靈論、金融社會崩潰市場論、政府掠奪論、特殊利益論和多元利益論等理論解釋。閻慶民博士通過《當代銀行監管理論的發展》一文為我們闡釋了這些代表性理論的精華所在。
潘文波博士來自銀行監管一線,對中國銀行監管工作探索規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的努力有著切實體會,他通過《中國銀行監管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一文展示了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致力進行監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創新的有效嘗試。
新春伊始,我們推出本組文章,希望在中國銀監會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學者和實踐工作者能夠加入銀行監管理論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國際視野與本土資源的雙重優勢,針對中國銀行監管的理論探討也能成為最前沿的金融學術研究。 (姜欣欣)
當代銀行監管理論的發展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是企業獲得外部融資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強調指出,銀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長期信貸組合轉變為短期的存款組合,降低了交易費用。為此,各國政府對銀行監管給予高度重視。但對于為什么要進行銀行監管,監管的效果是怎樣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監管理論。
一、金融市場失靈理論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對“管制”的解釋為:管制是政府為控制企業的價格、銷售和生產決策而采取的各種行動,政府公開宣布這些行動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視社會利益的私人決策。經濟學家將經濟管制理論應用于金融監管,認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對銀行強有力的監管能夠提高銀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使社會福利水平最大化,實現帕累托最優。這一理論被稱為公共利益理論,或者稱為官方監管觀點,其政策含義是,私人部門一般缺少相應的信息、動力和能力去監控企業和銀行機構,因此,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機構對銀行進行監管。
(一)市場失靈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論背后的經濟學現象是金融市場失靈。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信息不對稱是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問題可能發生在兩個階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別導致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逆向選擇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問題。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結果即造成信貸風險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尋找貸款最積極,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貸款的人。例如,風險企業或詐騙者往往最積極地尋求得到貸款。逆向選擇使得貸款可能招致信貸風險,貸款者可能決定不發放任何貸款,即使市場上有信貸風險很小的選擇。道德風險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問題。金融市場上的道德風險指的是:借款者可能從事從貸款者的觀點來看不希望其從事的風險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很可能使這些貸款不能歸還。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別人的錢,借款者可能將原本用于生產的貸款投資于高風險的股票市場以獲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風險降低了貸款歸還的可能性,貸款者可能決定寧愿不做貸款。
(二)銀行危機的外部性
銀行危機的外部效應也是需要政府監管銀行一個重要原因。外部效應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著人們關注但又不在市場上出售的“商品”。微觀經濟學已經證明,外部效應的存在使得社會資源的配置不能達到最優化,影響到經濟運行的效率。信息不對稱也可能導致金融機構的廣泛倒閉,產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廣大儲戶不可能清楚金融機構的經營是否穩健,因此,一旦對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發生懷疑,就會出現“傳染效應”和“羊群效應”,單個銀行的風險問題或者倒閉很容易產生連鎖反應而導致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好的銀行和壞的銀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眾蒙受巨大損失,并對整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在現代金融體系中,金融機構財務的高杠桿特性,也使得這種外部效應更為明顯。
(三)法律的不完備性
現實社會是變化的,而法律具有穩定性,當初制定的法律并不能完全反映后來的變化,即存在時間的不一致性。因此,法律具有不完備性,不可能達到最優。而如果人們知道法律的局限,就會鉆法律的空子,法律就失去了最優的阻嚇作用。由于法庭必須是中立的,不可以成為主動執法者,因為主動執法意味著執法者必須介入案件,要有自己的立場。因此,需要有一個與法庭相分離的機構,即“監管者”。從功能上來說,法庭與監管者的不同在于,法庭的執法方式是被動的,執法只有在上訴后才進行,監管是一種主動的執法方式,可以在有害后果或事件發生之前監督、調查、甚至要求停止某一行為。因此,在法律不完備時引入監管機構的主動式執法就可以改進執法效果。監管是政府行為,不同于法庭。
(四)科斯定理
根據科斯定理,如果沒有交易成本,只要有法庭來執行合同,根本不需要另外的機構——政府、監管者,等等。科斯定理所依賴的最關鍵假設是有效依法履行復雜合同的可能性。法官必須能夠、更重要的是愿意去閱讀這些復雜的合同,核實特殊條款的約定事實是否真正發生,以及解釋籠統、含糊的語言。法官要依法適用法律,就更需要做到這些,對法規細則的解釋和適用甚至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事實上,許多國家的法庭資金匱乏,法官缺乏動力,不懂得如何適用法律,不熟悉經濟問題,甚至還發生腐敗行為。
由法官實施法律的一種替代策略是由監管者執法。法官和監管者的關鍵區別在于后者較容易有懲罰違規者的激勵。由于轉軌國家的司法制度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效率低下而且落后,核實特定案件情況和解釋法律規則的成本很高,法官也許沒有足夠的激勵去執法。監管者執法則有強大的激勵和傾向性,或許可以更有效地保護產權。當利益集團還沒有充分組織起來,而且政策制定者獨立性強、非常關注公眾利益,監管者就能實行審慎監管,這種情況下監管執法就更為強有力。因此,就解決市場失靈而言,政府規制成為低效的司法程序的替代方式。
(五)金融約束
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等人從“金融約束”的角度就政府對銀行的市場準入控制等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政府的兩個重要目標是提高金融部門的穩定性,建立激勵機制以使高質量的金融機構得以發展。限制銀行業的競爭,保持銀行業的效益性從而維護其“特許權價值”(即營業執照的價值),就可以提高金融體系的安全性,這對整個經濟具有重要的正外部效應。為了規制銀行業的競爭行為,政府需要控制向銀行業的進入。太多的進入會妨礙大多數競爭者達到一個有效的規模,從而減弱它們長期投資的能力和意愿,惡化銀行的整體質量。
當然,除了限制市場準入之外,金融約束的相關政策是要防止現有銀行機構的過度競爭,過度競爭或無效競爭只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導致銀行“特許權價值”的降低和銀行體系安全性的下降。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金融約束政策是限制資產替代性的政策,即限制居民將銀行體系中的存款轉化為其他資產。否則,就會導致銀行體系資金的減少,效益性的下降。這涉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問題。
二、金融社會崩潰市場論
該理論認為由于銀行業的特殊性,銀行在金融市場中所面臨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對稱、壟斷、公共品、規模經濟遞增以及外部性等問題不僅僅會導致局部“市場失靈”,而且會導致社會性的“經濟崩潰”,金融系統具有強烈的信息不對稱和不確定性,這些因素使它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性,從而通過干擾國家的貨幣供給機制和信貸形成機制,對實體經濟產生強烈的沖擊,并且由于金融系統的放大作用,將使這些沖擊具有毀滅性的副作用。因此,國家應當對銀行業進行全面的管制。
金融市場失靈論和金融社會崩潰市場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強調了金融監管的合理性方面,基本上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中來構建的理論,并假定了國家和其他監管主體具有監管的能力,且它們的目標是與社會利益一致的。因此,這兩大理論構成了主流經濟學家銀行監管理論的基礎。在瓦爾拉的理想世界中,所有的金融制度都能達到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最佳狀態。
三、政府掠奪論
“政治/監管俘獲理論”是與公共利益理論相反的另一種監管理論,從實證的角度探討了公共利益理論的現實性。該理論認為金融監管機構的政治家(監管者)在監管工作中并不是將整個社會的福利最大化,而是將其個人的福利最大化。這樣,政治家(監管者)經常將銀行的資金轉移到與政治相關的企業,而不是一般的社會企業;或者實力較大的銀行將會“俘獲”政治家(監管者),誘導銀行監管人員從銀行的利益出發而不是以社會的最佳利益為出發點進行監管。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實證研究表明,從實際效果上看,對銀行進行官方監管的結果是降低了銀行配置社會資源的效率,特別地,如果一家政府監管機構的權力過大,甚至會影響到一般社會公眾和企業獲得信貸資金的能力。也就是說,市場失靈是政府監管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政治/監管俘獲理論”卻強調了政府失靈的可能性。
為此,經濟學家在探索市場失靈(這是政府干預的借口)和政府失靈(這意味著政府監管并不必然能夠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同時存在的機制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有人提出,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建立一種科學的機制,既能避免政府監管的“掠奪之手”,同時又能夠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也就是利用政府的“扶持之手”。我們可以將之稱為“權衡理論”。有人提出,在適當的激勵機制下,設立一個獨立的銀行監管機構可能是解決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方法。該機構不僅獨立于政府,而且應獨立于銀行,既能克服信息不對稱,又避免被銀行所俘獲。
四、特殊利益論和多元利益論
近年來,經濟學家提出應進一步強化私人(債權人)對銀行的監督權,因為私人(債權人)數量眾多,與單一的政府監管機構相比,很難被銀行或者政府部門俘獲。該理論的政策意義是,銀行監管的戰略應是通過強化銀行的信息披露要求,降低私人(債權人)獲得信息、處理信息的成本,提高其監督銀行的動機和能力;與此同時,限制政府監管機構的權力,以防止其利用銀行達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經濟學家也觀察到,借助私人機構(債權人)對銀行進行監督,必須注意設立科學的存款保險制度,如果一國政府建立的存款保險制度過于慷慨,則會大大降低私人(債權人)對銀行監督的動機。除此之外,由于現實中廣泛存在著“搭便車”現象,利用存款人來監督銀行的設想很難達到理論上希望達到的實際效果。
在強調私人監管方面,有人認為可以由銀行代表儲蓄者從私人保險公司(而不是像美國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購買存款保險,他們認為私人保險公司比政府的存款保險公司更有動力去精確地衡量銀行的風險并據此收保費。當然,私人保險公司的提倡者并不是主張完全摒除公共監管。但反對這一觀點的人認為,主張私人存款保險公司的觀點忽視了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由于銀行危機的外部效應,在宏觀經濟的沖擊下,即使是資本充足的銀行也會失去清償能力。最后,政府不得不出面作為最后貸款人,向銀行業注入大量公共資金。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銀行的大多數債權人,對銀行的經營狀況了解確實比較少,特別是廣大儲戶、缺乏銀行專業知識的非金融企業,使這些債權人暴露在風險之下,在沒有存款保險制度的條件下,更容易出現銀行擠提現象。因此,建立或明或暗的存款保險制度是一個相對較好的制度安排。當然,并不排斥其他大額債權人對銀行的監督,如次級債券持有人對銀行的監督。
對銀行監管盡管有上述的爭論,但典型的銀行監管還是通過公共部門來進行的。公共監管有兩大途徑:相機監管和非相機監管。相機監管是指當銀行的清償能力降低到某一臨界點時,監管機構擁有相機性的權力去控制這家銀行。非相機監管是指當監管機構獲得銀行的控制權后,監管機構可以出售銀行或者將銀行清算。同時,如果銀行的股東愿意增加股本投資,則股東可以重新獲得對銀行的控制權。一般來說,銀行清償能力越低,股東保留控制權的代價就越高,管理層受到干預的可能性就越大。
總的來說,銀行監管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前沿理論之一。經濟學家對監管問題的研究日益重視,但到今天也沒有形成統一、完整的理論體系。隨著人們對監管問題的重視,相信會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問世。
中國銀行監管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
現代金融學理論認為:“銀行業監管無非是一般公共監管理論在現代銀行業的具體應用”。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作為政府的代表,肩負著銀行監管的重任。三年來,銀監會系統致力進行監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創新,有力推動了銀行監管理論和實踐新的發展。
一、資本約束監管
從風險監管的角度看,資本是一個緩沖器,資本高低直接關系著銀行承擔風險和抵御非預期損失的能力,對銀行自身安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所謂監管資本,即指監管當局規定銀行必須持有的最低資本,包括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兩部分。監管當局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制定并采取的一系列監管標準、方法和行動稱為資本監管。資本監管成為當今對銀行業實施審慎監管的核心內容之一。
我國從1996年開始也實行了資本監管,但在不少方面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導致資本充足率明顯高估,此外,對資本充足率偏低的銀行,也沒有規定明確的監管措施。在全面借鑒巴塞爾新、舊資本協議的前提下,2004年初,銀監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標志著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管有了新的突破。
兩年來,該辦法確定的資本約束機制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銀行的資本約束意識明顯增強,紛紛采取“分子”和“分母”對策,通過敦促股東注資,調整資產結構,改善經營狀況,引進合格戰略投資者,發行長期次級債券、可轉債,上市或增資擴股等多種方式補充資本。另一方面,銀監會加強了對資本充足的監管檢查。到2005年末,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銀行已達40家,達標行資產占比約達73%。從我國實際出發,銀監會今后把我國銀行業實施新資本協議的基本策略確定為“兩步走”和“雙軌制”,積極鼓勵國內大型銀行加快內部評級體系建設,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二、風險為本監管
縱觀國際銀行業監管模式的演進,可以清楚地歸納出這樣一條發展軌跡:一是合規性監管階段。即監管銀行是否執行有關金融規定,監管主要是基于對資金價格、業務范圍、市場準入等的直接控制。合規性監管主要是一種事后查處,這種方法市場敏感度較低,不能及時全面反映銀行風險,相應的監管措施也滯后于市場發展。二是資本為本監管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強調銀行須持有足夠的資本抵御風險。但是在復雜的經營環境下,僅有簡單的關于資本的定量比率是不夠的。三是風險為本監管階段。以香港為例,風險為本的內涵為:先確定和衡量銀行營運時所面對的各種風險,進而敦促銀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防范和化解風險。其基本特征有:必須建立在對銀行風險的識別與計量之上;將風險劃分為潛在風險數量和風險管控質量兩部分,分別進行分析評價;風險評估須通過標準化的方式進行,風險分類及評估方法應符合國際慣例和最新要求;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盡可能地將監管資源集中在銀行機構所面對的最大風險環節;風險為本監管是一個持續監管的循環過程。風險為本的監管模式,滲透和充斥著更多的數據收集以及分析與預測,標志著銀行監管邁上了更高層次。
銀監會適時順應和升華了國際銀行業監管實踐的變遷,在成立之初就啟動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信息系統建設工程——“1104工程”。逐步確立了風險為本監管的基本框架,實行現場檢查與非現場監管的分離,建立非現場監管與現場檢查相互銜接,相互配合的有效協作機制,逐步向風險為本監管方式過渡。“1104工程”的實施,是實現風險為本監管體系的重大舉措,是我國銀行業監管方式的一次革命。
三、法人公司治理監管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銀行問題以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銀行的公司治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1999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了《加強銀行的公司治理》,使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成為了全球性的課題,也有助于監管當局對銀行公司治理質量進行評估。近年來,關于銀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的研究日益深入。在我國,公司治理已經由一個起初的學術概念演變為當前銀行改革實踐的核心內容。2005年,銀監會劉明康主席多次對良好銀行公司治理的核心內容進行了全面闡述。“從監管的角度看,公司治理就是董事會和高管層為領導和管理銀行運作而設定的科學架構和制度。廣義的公司治理還包括:銀行內部各個組織機構清晰的職責邊界,獨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風險調整后的回報率基礎上的考核機制,科學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以及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等五個方面,這也是良好銀行公司治理的五個特征……”
從2002年開始,人民銀行就開始制定法人銀行公司治理的相關規定,陸續頒布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股份制商業銀行獨立董事和外部監事制度指引》。銀監會在負責公司治理改革的指導和監督工作中,相繼了《關于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和《股份制商業銀行董事會盡職指引》(試行)等,致力引導商業銀行以國際先進銀行為標桿,對治理架構、經營管理體制和內部流程進行再造。
四、激勵相容監管
激勵相容監管是激勵理論在規制經濟學中的應用。在對銀行業的監管中,監管當局渴望獲得可靠的信息,使監管結論更為科學、合理,且具有警示作用。而銀行機構作為行為主體的另一方,往往出于利己考慮或其他原因,總是千方百計提供虛假信息,或隱瞞不利信息,使監管結論偏差或失效。監管當局要想獲取銀行的真實信息,或者說保證銀行作出對監管目標有利的舉措,就必須設計和建立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正是由于認識到了這一點,”激勵相容“這一概念才被用以概括銀行監管的發展方向。
所謂激勵相容監管,強調的是銀行監管不能僅僅從監管的目標出發設置監管措施,而應當參照銀行機構的經營目標,將銀行機構的內部管理和市場約束納入監管的范疇,引導這兩種力量來支持監管目標的實現。
激勵相容監管目前還沒有非常完善的、得到廣泛推廣的機制。國際銀行界對激勵相容規制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始于1995~1996年前后,以《巴塞爾資本協議市場風險修正案》的推出和“預先承諾制”(PCA)理論為標志。
激勵相容監管的理念,在銀監會成立后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應用,主要就是在監管中強調融合銀行的內部管理目標。如,對銀行實行分類監管,按銀行的不同風險程度,實行差別監管。還如,在資本管理中,突出了激勵與約束相互協調的原則。在加強對商業銀行資本約束的同時,為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提供激勵。鼓勵資本充足率高的銀行優先發展,擴大信貸規模。對資本不足的銀行則實施糾正和制裁措施。上述措施,充分激勵和促進銀行朝著監管者要求的目標和方向發展,實現了監管收益最大化的目標。
五、銀行監管的鏈接
公共監管理論認為,銀行業是外部效應和信息不對稱性均十分突出的公共行業,因而需要政府管制。以監管當局為代表的外部監管正是一種使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強制性制度安排。但是這種監管的核心作用也是有限度和邊界的,諸如監管法規的滯后性、監管彈性不足等,從而使有效監管受到限制。與此同時,社會中介、行業自律、內部控制、市場約束也具有一定的監管優勢,成為防范銀行經營風險的重要防線。從而在銀行監管和上述各主體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整合、有機鏈接的機理。
以監管當局為核心的監管鏈接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間接鏈接,即監管當局加強對商業銀行內控機制的評價,對社會中介的監督,對同業公會的指導,加強對銀行信息披露的監管。這是以監管當局為主導的監管鏈接的主要方式。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產業選擇風險規避
風險是指發生損失或傷害的可能性以及損失的程度,在這個概念中強調了損失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國際直接投資風險是在特定環境下和特定時期內客觀存在的可能導致國際經濟損失的狀況,一般地,將對外直接投資中由于不確定性事件的發生,引致資本或收益損失的可能性叫做對外投資風險。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概況
(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企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有實質意義的對外直接投資,進入21世紀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有加快的跡象。根據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我國2008年上半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56.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29%,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強勢勁頭。
(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現狀
隨著對外投資的發展,目前已拓展到貿易、資源開發、工業制造、交通運輸、餐飲旅館、咨詢服務、科研開發、農業、房地產業等,其中以貿易、資源開發、工業加工制造為三大重點領域。總的來說,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高度集中于資源開發業和初級加工制造業。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來源
投資必然存在風險,跨國投資更增加了諸如政治、文化等所帶來的風險。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其對外直接投資由于本身技術水平、產業結構等諸多因素更加顯示出了風險特點,其風險來源于多方面。
(一)對外投資產業結構不合理
過度依賴于資源開發業。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各種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自然資源成為限制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伴隨著資源存量的不斷減少,在資源開發業領域的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將會逐漸增加。
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比重較低。伴隨著信息全球化和網絡全球化的發展,擁有核心的生產技術是獲取投資收益的關鍵,技術密集型產業由于附加值較高,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強。雖然我國近年來對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有所增加,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尤其是中高科技企業的比率仍然很低。
第三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很低。當前,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它們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重點大都落在了第三產業上,而我國目前的對外直接投資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產業結構的層次還比較低,因此不可能盲目地要求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但是,這些產業代表了我國未來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重點的發展方向,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能夠有效地帶動國內產業的發展。
(二)相對于東道國本土企業及第三國企業的競爭劣勢
在跨國直接投資中,我國企業與東道國企業的競爭劣勢體現在信息不充分上,由于文化環境、風俗習慣、交流語言的差異,海外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在決策中信息往往不充分,尤其是跨國企業在與東道國企業展開競爭時,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往往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造成較大的經營風險。我國企業與第三國企業的競爭劣勢主要體現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我國企業的技術優勢不足,對于許多引進技術的消化、創新不夠,技術當地化的優勢并不明顯。
(三)世界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
世界經濟環境對直接投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匯率變動、價格波動、需求變化、投資壁壘、技術更新上。匯率風險是指因匯率的變化而導致對外投資者在東道國子公司資產價值變化的不確定性,匯率的變動會導致生產成本變動,投資收益率多變,投資者難以對企業形成正確的預期,從而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風險規避的理論分析
(一)均值-方差模型
研究不確定性條件下選擇的一種方法是通過少量參數來描述對象的概率分布,并把效用函數看作定義在這些參數之上,最通俗簡便的例子就是均值-方差模型,只要考察幾個有關投資-收益的概率分布的統計量就可以很好的描述投資主體的投資偏好,具體為:
假設隨機變量W取值wi(i=1、2、3……n)的概率為pi,那么這個概率分布的均值就是它的平均值:uw=∑wi×pi,這個概率分布的方差是(w-uw)2的平均值,記作:z2=∑(wi-uw)2×pi。方差是對概率分布的離散程度的測度,因此,它可以合理地度量所涉及的風險。
既然這樣,我們自然會假設,保持其他情況不變,如果投資主體是厭惡風險的,比如說企業總是對投資小心謹慎,只有在收益值更大或者獲得收益的可能性更高時才愿意投資,那么企業一定會選擇收益值的均值大而收益值的方差小的產業去投資。
(二)最優資產投資
本文運用均值-方差模型來分析一個簡單的資產投資損益問題,假設企業可以投資n種不同的資產xi(i=1、2、3……n),當投資資產xi時,如果不發生意外,你始終可以獲取固定的報酬率ri,不發生意外的概率是pi,而發生意外時的損失率是ri'(ri'>0),當然發生意外的概率是1-pi,那么,該資產的平均報酬就是ux=ripi-ri'(1-pi),該資產組合報酬的方差可以表示為z2=(ri-rx)2pi+(ri'-rx)2(1-pi)。由前文可知,如果ux很小而z2很大的話,厭惡風險的投資者根本就不會投資這第i種資產,同樣,企業會對各種可能的產業投資計劃項目利用以往數據進行收益和損失分析,選擇其中最大的收益可能而且風險系數最小的資產進行投資。
(三)雙產業投資模型
雙產業投資模型即資產分散,是將投資分散到不同區域,即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尋求一種最佳的投資組合,從而避免某一特定區域經濟的影響,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以汽車產業和房地產市場投資為例,假定企業只能投資這兩種產業,并且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不考慮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
本文使用的是無差異曲線分析方法,用r1和r2分別表示投資汽車行業和投資房地產行業所獲得的收益,即投資后企業擁有的貨幣價值,當然企業的投資資金預算是一定的,兩種產業投資額與收益必將呈現負相關關系。
關鍵的問題在于預算線斜率的確定。假設起初企業擁有的固定投資資金是S那么r1、r2分別代表投資兩個產業的投資收益率的話,縱截距應代表把資金S全部投入房地產行業所獲得的收益,即OM=r2×S;同理,橫截距應代表把資金S全部投入汽車行業所獲得的收益,即ON=r1×S,這樣可以導出預算線的斜率為兩投資產業的收益率之比,即k=r2/r1(取絕對值)。實質上,如果把資產收益率看作是投資收益的價格的話,預算線的斜率仍然是兩“商品”的價格之比,這與消費者的效用理論是完全相通的。
我們還可以粗略的繪制出投資者可能具有的對應于兩種投資的無差異曲線,很自然,這種無差異曲線的形狀是凸的,這表示他寧可在每一種狀態下保持相同數量的投資,也不愿在一種狀態下投資很多而在另一種狀態下投資很少。
給定了兩產業投資的無差異曲線和資金預算線,就可以討論產業投資組合的最優選擇問題,與往常一樣,這種最優選擇可以用切線條件來表示:兩產業投資額的邊際替代率一定等于預算線的斜率也就是投資收益率之比。
(四)產業選擇的風險規避
小島清的比較優勢投資論(TheTheoryofCompartiveAdvantagetoTnvest)的主要核心就是“一國應該從已經或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開始對外直接投資,并依次進行”。其中,“已經或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有一個書面的定義,叫做“邊際產業”,具體地講,“邊際產業”是曾經在國內有長期高速地增長,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而在現階段已經或者即將陷入增長停滯期的產業,正是這所謂的“邊際產業”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應選擇的產業。
我國規避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措施
(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
基于小島清的比較優勢投資理論,我國的“邊際產業”應該是以下幾個產業:加工組裝型制造業、紡織與服裝業、資源開發業。這些產業是我國傳統的優勢產業,在國內市場已經基本飽和,然而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穩定,發展中國家對這些產業的需求也較大,其具有廣闊的國際市場,將其部分投入國外市場正好可以達到雙方產業優勢互補,相互借鑒為各國的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較大的空間。
(二)分析東道國市場環境
我國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前,應該制定風險防范機制,不能在沒有了解東道國的情況之前,就輕率地做出投資決定。企業在投資前要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要對目標企業所在國政治、文化、法律甚至是競爭對手情況作調研分析,盡量縮小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政治、法律、文化等風險。
(三)積極應對世界經濟波動帶來的風險
針對世界經濟波動導致的匯率風險可利用遠期外匯市場套期保值等措施來避免,同時,采用分散化經營策略,即將投資資金來源、投資地域、行業、產品及產品銷售渠道、原料來源等多樣化或分散化,例如,如果公司實現了分散化籌資和多樣化持有貨幣品種,那么,就可以防止因某種貨幣貶值或升值帶來過大的匯率風險損失。
(四)對外直接投資與技術吸收
在技術資源層面,由于國際競爭愈來愈集中于技術研發和應用領域,技術密集型產業愈發突出,而我國的技術研發和應用能力不足,因此極有必要通過對外投資補充技術要素,拓寬技術轉化途徑,投資于技術資源密集的發達國家有助于掌握世界科技動向,汲取高新科技成果,增強自身技術研發能力。
參考文獻:
1.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2.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六版,費方域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燕敏,田秋梅.淺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J].熱點關注,2007
〔關鍵詞〕 理性;道德偏好;二次理性;社會均衡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3-0026-05
①有限理性的實現程度一詞來源于何大安的提法。何大安:《行為經濟人有限理性的實現程度》,《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91-101頁。
②引自〔英〕阿弗里德?馬歇爾著,廉運杰譯《經濟學原理》,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18頁。
③理性,指新古典經濟學中理性的含義,代表利己,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或個人損失最小化的含義。文中的理性一詞均指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如有特例,將會標注。
〔作者簡介〕楊云鵬,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一、 引言
“經濟人”假設作為傳統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奠定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研究的基石。然而,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界關于“經濟人”假設的爭論從來未曾平息。于學界看來,對“經濟人”假設的爭論不只關乎假設本身,更關乎建立在假設之上的整個經濟學體系。而不斷地質疑與爭論正好為經濟學體系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源泉。可以預見,這般爭論在經濟學發展的道路上是難以平息的。
西方傳統經濟學中的“經濟人”思想最初源于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斯密認為一個人經濟活動的根本動力即是人對自私的追逐,〔1〕雖然“經濟人”這一范疇當時并沒有在其著作《國富論》(1776)中明確提出。而斯密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1759)看似與“經濟人”之思想相沖突,卻實為互補地闡述了人具有多重動機的情形,即人除了自私自利的動機以外還存在其他動機。〔2〕繼斯密之后,大衛?李嘉圖等古典派經濟學家展開了對其“經濟人”思想片面和極端的詮釋。李嘉圖(1817)認為求利即是“經濟人”的全部,而道德、倫理的特性則排開不作考慮。〔3〕19世紀末,阿弗里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1890)問世,馬歇爾表達了他對“經濟人”思想折中的觀點:“經濟動機不全是利己的。對金錢的欲望并不排斥受金錢以外因素的影響,欲望本身也許是出于高尚的動機。經濟衡量的范圍可以逐漸擴大到許多利他的活動在內”②。〔4〕由此看來,理性③僅是人類多種多樣的原始動機之一,并未承載著人類原始動機的社會性。〔5〕進入20世紀以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對完全理性假定提出了質疑,提出了“有限理性”一說,認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狀態。1953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發表了《實證經濟學方法論》,文中宣稱對現實的預測和對實際數據的比較是檢驗一個理論或者假說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而理論假定的真實性并不重要。〔6〕這一觀點引發了西方經濟學界關于經濟學方法論的大論戰。此后,又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納德?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一說,并創立了以有限理性假設為邏輯起點的新制度經濟學派。而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1992)通過實驗發現,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抉擇時通常遵循某些捷徑和原則,而這與經濟學理性假設和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論存在偏差,〔7〕需要通過對人類心理的研究來完善行為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由此看來,現實社會中人類非理性特性的存在引發了經濟學家對“經濟人”假設的多方質疑和修正。認為經濟行為人對何大安在《行為經濟人有限理性的實現程度》一文中的說法“行為經濟人”的調整,作者認為“經濟行為人”更為恰當。何大安:《行為經濟人有限理性的實現程度》,《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91-101頁。除了物質與金錢的理性選擇外,還將受到道德、信仰、習俗、教育程度、喜好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而選擇非理性,同時也可能因為交易成本、行為限制和環境變化等客觀因素造成行為結果的非理性。然而,在如此繁多的非理性影響因素下,如果妄想能夠把所有因素都納入“經濟人”假設的考量中是不現實的,同時也是不具有意義的。〔8〕
利他行為由親緣利他、互惠利他和純粹利他三種形式構成〔9〕,可視為人類的內生偏好進行研究〔10〕。國內學者趙春學(2005)探討了一種將利他的社會偏好和個人社會價值納入經濟學基本假設的模型,并加入了物質商品與時間的約束條件。通過放松完全理性的假設條件使得該模型能夠分析更為廣泛的社會現象。〔11〕基于公平偏好的研究文獻也頗為豐富,韋倩(2010)從互惠公平和不公平厭惡兩種意義對經濟學模型進行了研究,并對當前國際上流行的納入公平偏好的經濟學模型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評價。〔12〕而朱富強(2011)認為如若考慮到人類為己利他行為的存在,經濟學的理性假設能夠更好地解釋社會現象。〔13〕無論基于何種偏好與何種價值,學術界對人性假設不完全理性的命題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成了共識。這勢必會引起對經濟學基礎假設的一些質疑與反駁,就如基于有限理性假設的新制度經濟學和以人類心理和行為研究為核心的行為經濟學。然而,更加重要的命題是有限理性的實現程度如何對社會結果產生影響。〔14〕只有完成這樣的命題才能使經濟學的理論離現實更進一步。
二、模型假設
理性與非理性,是人類社會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的選擇。何大安認為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安排關鍵在于偏好的確定,而制約偏好的變量主要在于認知、環境和信息。〔15〕本文視人性中的理性與道德偏好為理論回歸現實的研究突破口,通過重構基于理性與道德偏好下“經濟人”假設模型,來研究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選擇安排以及由此造成社會結果的偏差。首先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一:理性和道德是人們原始動機中僅有的兩個選擇偏好。西方傳統經濟學假設認為,人們在面臨選擇時總會做出對私己有利的決定。然而,無論是現實社會還是理論研究中都不缺乏利他和兼顧社會公平的個案。該模型通過對人性假設的高度概括,將經濟假設設定在理性和道德兩個維度,旨在有效地分析人類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安排。
假設二:市場中不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人們不受行為限制且不受環境變化的影響。該模型排除了環境、信息和行為限制等客觀因素,以考慮人們在一定認知水平下的主觀選擇為研究核心。
假設三:人們可以輕易地在理性與道德偏好中做出選擇。社會中對于理性和道德價值取向是對理性與道德偏好的累積。人們對理性和道德具有不同的偏好,社會通過對偏好的累積可以形成社會的總價值取向。如果把抉擇的次數作為理性取向和道德取向的衡量標準,那么社會的總價值取向則是每個決策者每一次決策計數的簡單加總。然而,一次決策中可能同時兼具了理性與道德的偏好。同樣的社會體制下,人們可能遵循大致相同的價值取向,然而總會因為認知的不同而產生具有差異的價值取向。隨著決策者的決策次數增加,基于理性與道德選擇的社會總體價值取向會更趨于精確。
假設四:決策者的每一次選擇具有獨立性。決策者的每一次選擇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指經濟活動中的決策者在每一次選擇下都是遵從市場規則和社會規范“社會規范”是指丹?艾瑞里所著《怪誕經濟學》一書中第四章曾提出人們交易時將遵循社會規范與市場規范中。指人們在社會中所遵循的兩種法則,一種源于市場力量規范,人們追求物質;而另一種則是社會中非市場的力量。一旦市場規范力量介入,社會規范就會消失。文中引用處也可指社會價值的不同取向。的,分別具有其獨立性。而不是指經濟行為人的選擇是隨機的。
假設五:研究對象規模相同且保持不變。假設分析的任何一個社會團體或國家具有相同的規模,且規模保持不變。理由在于,不同的研究對象中在某段界定的時間內都存在著不可計量的決策次數,由于決策次數趨近于無窮大,可以近似地將其認為研究對象的規模相同。
假設六:決策者具有 “重復理性”或者“二次理性”的行為特性。“重復理性”或“二次理性”指決策者在進行抉擇時將所有偏好盡量地整合并以此獲得更優收益的行為特征。參照之前的假設可以理解為:決策者在兼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性偏好和道德偏好時,如若兩種偏好的選擇結果不存在沖突,決策者將選擇盡量地整合、重疊其個人的理性與道德偏好,以此獲得更優的利益結果,即兼具經濟上的利益獲得和精神上的利益獲得的較大滿足滿足,這里的滿足指此模型中決策者的物質滿足與精神滿足,即理性滿足和道德滿足。如將其拓展含義,則代表任意形式滿足的總和。。這個整合和重疊的過程即是“重復理性”或“二次理性”。如若拓寬本文的假設,將決策者決策時考慮的更多種因素納入其中,最終仍可通過“重復理性”的行為特征來增加最后利益的獲得。“重復理性”行為特征的假設在研究和生活中都有跡可循。何大安在《理性選擇向非理性選擇轉化的行為分析》一文中闡述了“人類選擇行為中的非理性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理性選擇轉化而來的”的觀點,認為通過發現人類行為特征而將理性與非理性割裂開來的研究不具科學性。〔16〕 而本文正是從理性出發,通過納入道德偏好因素來研究理性與非理性之間轉換實現程度的機理。因此,更具科學性。
三、模型分析
通過決策者選擇的利益出發點、受益時間偏好和目標差異的研究,將社會中決策者的選擇分為三類:低階選擇,從利己的思想出發,偏好在短期內受益,追求個人福利的最大化;高階選擇,偏好在長期內受益,追求社會福利的最大化;中階選擇,介于私己與社會之間,偏好介于短期與長期之間,目標追求介于個人福利最大化和社會福利最大化之間。因此可見,低階選擇更加注重對理性的追求,高階選擇則更加傾向于對道德的追求,而中階選擇是一種中間狀態。〔17〕
表一:決策者選擇的分類依據“經濟行為人選擇分類表”參照楊云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 “經濟人”假設微調的假想》一文中的思想,略有修改。楊云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 “經濟人”假設微調的假想》,《經濟體制改革》2010年第6期,178-180頁。
低階選擇(L)中階選擇(M)高階選擇(H)
利益出發點利己介于利己與利社會之間利社會
受益時間偏好短期受益介于短期與長期收益之間長期受益
目標個人福利最大化介于個人與社會福利最大化之間社會福利最大化
由假設三可得,決策者的無數次選擇構成了社會的價值取向。因此,根據社會中所存在的理性與道德選擇組合,將社會情況分為三種類別:兩種極端情況和一種過渡情況,即完全理性社會、完全道德社會和理性與道德社會。
表二:理性與道德選擇下的社會分類
完全理性社會(R)理性與道德社會(S)完全道德社會(M)
目標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理性與道德的追求并存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
組成低階選擇低階選擇、中階選擇、高階選擇高階選擇
完全理性社會的目標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由低階選擇組成;完全道德社會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由高階選擇組成,每個人、每一次都追求道德演繹的極致;而理性與道德社會中充斥著低階選擇、中階選擇和高階選擇,理性與道德偏好之間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理性與道德社會中,決策者可以基于偏好自由決策,因此重疊理性的行為特征得以展現。理性與道德社會最符合現代社會范式,也正是本文分析的重點。
定理一:理性與道德偏好曲線呈凹形。
根據以上假設,描繪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縱坐標代表決策者的理性取向,以決策者的理性選擇次數來計量;橫坐標代表決策者的道德取向,同樣以決策者的道德選擇次數來計量。由于單次決策中可能同時兼具理性與道德偏好,可以講其以分數的形式計量,以此來表示每一次選擇中的理性成分和道德成分。因此,當兼具理性與道德偏好時,偏好曲線可能呈現出凹形的特性。下圖描繪的是決策者在理性取向與道德取向中做出的無數次選擇。
圖一 理性與道德偏好曲線
圖中橫軸X代表道德取向,縱軸Y代表理性取向。在完全理性社會下,社會的價值取向統一。決策者完全遵循社會價值標準,只選取理性取向。因此,點A(0,a)為充斥著低階選擇的完全理性社會。而在完全道德社會下,社會的價值取向同樣是統一的,決策者完全遵循相反的社會價值標準――道德取向。因此,點B(b,0)為追求道德極致的高階選擇組成的完全道德社會,且a=ba=b的原因如下:假設五中提到社會規模相同且保持不變,而社會中所面臨的選擇次數一定且無窮大。因此,無論是偏好理性還是道德的選擇次數應相等或者近似相等。而a和b分別代表完全理性社會的完全理性選擇次數和完全道德社會的完全道德選擇次數。因此,a=b。。而完全理性社會A與完全道德社會B兩點間的線段AB呈現凹形。其原因如下:
首先,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非線性的。完全理性社會A與完全道德社會B兩點間的曲線AB代表社會中決策者對于理性與道德選擇偏好的情況。然而,理性取向與道德取向的偏好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存在單次選擇理性與道德并存且重合的情況,正是這種特殊的情況導致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不為線性。
其次,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非凸形。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經典分析,兩種商品的偏好曲線普遍應呈現凸形,它可以很好地詮釋兩種商品間偏好的真實情況。然而,理性與道德并不像偏好曲線為凸形的一般商品那樣,呈現出邊際替代率遞減的特點;也不像一般商品那樣,呈現出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因此,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不是凸形的。
最后,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呈凹形。新古典經濟學關于商品偏好的分析中,除了呈現凸形的一般商品外,還有一些并不呈凸形的特殊產品:完全替代品的偏好曲線是斜率為-1的一組線段;完全互補品的偏好曲線是向右上方開口的一組折點在y=x上的折線,;而像海洛因等上癮品的偏好曲線呈現出凹形等。〔18〕葉航的廣義效用范式中,也支持效用強度減少導致相關行為投資減少的論調。作者認為,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呈凹形最合理地解釋社會的現實狀況,即決策者的價值選擇構成了社會的價值取向。然而,在社會價值取向下,決策者會呈現出不斷追求取得社會認可的價值取向的趨勢。換句話說,在一個理性或者道德取向一致的社會中,相左價值取向的成本是十分巨大的。而在兼具理性與道德取向的社會中,價值取向間轉換的阻力則要小得多。這表現為邊際替代率遞增的特點。同時,在價值取向不單一的社會中,中階選擇的現象會使曲線彎折。因此,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應呈凹形。
設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為二次函數,y代表理性取向的選擇次數,x代表道德曲線的選擇次數,α,β和γ為二次函數的參數,則有:
y=αx2+βx+γ
根據y=αx2+βx+γ呈凹形的特性,可知y=αx2+βx+γ的二階導數d2ydx2<0,即α<0。由于模型設定的特點,經濟行為人選擇的次數一定大于零,可知γ>0。除此之外,若y=αx2+βx+γ在區間[0,γ]上單調遞減,應滿足y=αx2+βx+γ的一階導數在區間[0,γ]小于等于零,即dydx=2αx+β≤0。因此,β≤0。最后,由于y=αx2+βx+γ交于縱軸和橫軸的截距相等,即上文提到的a=b,可得,αγ+β+1=0。
因此,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y=αx2+βx+γ應滿足α<0,β≤0,γ>0且αγ+β+1=0。
定理二:完全理性社會與完全道德社會分別存在唯一均衡點。
完全理性社會和完全道德社會具有價值取向單一的特點。因此,在如此極端假設的社會中,決策者的價值取向趨近于符合社會的價值取向,即在理性與道德偏好曲線上,完全理性社會和完全道德社會分別存在唯一點A(0,a)和唯一點B(b,0)的均衡點。
在A(a,0)和B(b,0)兩個均衡點下,決策者沒有任何動機改變其價值取向,因為在單一社會價值取向的社會中轉變價值取向的成本是十分巨大的,以至于不會有決策者去改變個人的價值取向。
完全理性社會和完全道德社會均衡的完成是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推動的。只有在行政、宗教和信仰等有力手段的推動下,才能從社會的非均衡點到達均衡點。
那么,理性與道德社會中是否存在均衡點?
定理三:理性與道德社會存在唯一均衡,該均衡的理性取向超越了道德取向,且具體數值為-αγ24(α<0)。
在理性與道德偏好的二維模型下,決策者通過某種程度整合理性與道德偏好來追求自身滿足,即“二次理性”,從而達到理性與道德社會下的社會均衡。因此,求解理性與道德社會均衡點的問題轉化為條件極值求解問題。
圖二 理性與道德選擇下的均衡點
已知: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y=αx2+βx+γ,滿足α<0,β≤0,γ>0且αγ+β+1=0。
求解: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y=αx2+βx+γ(α<0,β≤0,γ>0,αγ+β+1=0)使z=x+y最大的解。
解得,當x*=γ2,y*=2γ-αγ24時,理性與道德的偏好曲線y=αx2+βx+γ(α<0,β≤0,γ>0,αγ+β+1=0)使z=x+y最大的解,最大解為z*=4γ-αγ24。
鑒于2γ-αγ24>γ2 ,則x* <y*。
通過求解,理性與道德社會的確存在一均衡點E(γ2,2γ-αγ24),而理性與道德社會存在的任一點都將向均衡點E(γ2,2γ-αγ24)趨近運動。正如丹.艾瑞里設計的“誠實與不誠實”試驗丹?艾瑞里所著《怪誕行為學》中第十一章203-206頁的實驗,作者將其稱為“誠實與不誠實”實驗。實驗得出,人們在誠實與不誠實的測驗中,通常會表現出不誠實的行為特征。但是,這種不誠實并未達到其不誠實的最大限度,通常介于誠實與最大極限的不誠實之間。的結果一樣:人們在適當的環境中,面對誠實與不誠實的選擇,并不會選擇完全誠實,也不回選擇完全不誠實,而是在誠實與完全不誠實中間選取一定的折中點。〔19〕在文中分析的理性與道德社會中,決策者在理性與道德不完全沖突的情況下,朝著均衡點E(γ2,2γ-αγ24)趨近,即γ2程度的理性和2γ-αγ24程度的道德,并最終達到均衡。社會到達均衡時,社會中的決策者將獲得γ2程度的理性滿足和2γ-αγ24程度的道德滿足。
由于2γ-αγ24>γ2,可知理性與道德社會均衡點E(γ2,2γ-αγ24)的理性取向坐標值2γ-αγ24大于道德取向坐標值γ2。表明決策者人群在理性與道德的二維空間里,最終達到均衡時的理性取向超越了道德取向,具體程度為-αγ24(α<0)。簡單的說,理性與道德社會的最終均衡將表現為理性與道德同時存在,但理性成分大于道德成分。
定理四:理性與道德社會達到均衡時,道德水平恒定,理性超出道德的水平取決于α的大小,即理性與道德偏好曲線的凹形程度。α的絕對值越大,社會均衡時理性超出道德的水平越高;α的絕對值越小,社會均衡時理性與道德的水平越為接近。
理性與道德社會均衡點E(γ2,2γ-αγ24)的理性取向坐標值高于道德取向坐標值-αγ24。由于α<0,因此,-αγ24為正。文中可知,γ代表理性與道德社會中選擇次數的多少。由于假定社會規模不變,即γ恒定,理性與道德社會達到均衡時的道德水平γ2保持不變。而理性水平2γ-αγ24以及理性高于道德水平-αγ24的大小由α決定,即理性與道德偏好曲線的凹形程度。當α的絕對值越大,理性與道德偏好曲線凹形越明顯,則社會均衡時理性超出道德的水平越高;反之,理性與道德偏好曲線越平坦,則社會均衡時理性與道德的水平越為接近。
四、小結與啟示
完全理性社會、完全道德社會、理性與道德社會均存在各自的均衡。完全理性社會均衡與完全道德社會均衡通常處在人們具有單一、原始的社會需求下才可達成,抑或通過宗教、信仰、文化或行政手段等輔助完成。而理性與道德社會由于存在不同的價值取向,則將分別從理性或道德的價值取向基礎向均衡點自動趨近。
現實社會中,人們在理性與道德偏好下的選擇安排決定了社會有限理性的實現程度。文中考慮的具有道德與理性偏好的理性與道德社會中,人們通常會基于個人的道德與理性偏好做出使其滿足最大的決策,由此而達到的社會均衡將同時具有理性取向與道德取向。如若社會規模不變,則均衡時達到的道德水平恒定。而理性水平超越了道德水平,超越的程度取決于理性與道德偏好曲線的凹形程度α。α的絕對值越大,理性與道德偏好曲線凹形越明顯,均衡到達時理性超越道德的實現程度越明顯;反之,理性與道德偏好曲線越平坦,均衡點到達時理性與道德實現程度越接近。抑或可以說,理性與道德社會下,決策者的二次理特征越突出,則到達均衡時的理性水平超越道德水平越明顯,社會的有限理性實現程度越高,社會的最終滿足程度越大。
本文基于人類二次理性的行為模式猜想發現了有限理性實現程度的某些跡象與規律。而這些跡象在社會現實中也同樣有跡可循。根據經驗總結,中國向來是一個崇尚美德的國家。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不斷發展經濟建設,追求物質水平提高,而一些傳統的美德正在逝去:不良的商家涌現,腐敗問題嚴重等等。圖二中N點是否可以代表中國現在所處的理性與道德偏好現狀?而從N點至E點的運動趨勢是否預測了中國未來的走向?與此同時,美國這個崇尚自由與理性的國度對慈善等行為的提倡是否能夠作為鼓勵二次理模式的手段來增加社會最終滿足程度?這些猜測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將可能得到驗證。
〔參考文獻〕
〔1〕〔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唐日松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英〕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周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4〕〔英〕阿弗里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廉運杰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5〕 聶文軍.亞當?斯密經濟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6〕〔美〕丹尼爾?豪斯曼,經濟學的哲學〔M〕.丁建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AMOS TVERSKY, DANIEL KAHNEMAN.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2,5,pp.297-323.
〔8〕〔11〕楊春學.經濟人的“再生”:對一種新綜合的探討與辯護〔J〕.經濟研究,2005,(11):22-33.
〔9〕葉航.利他行為的經濟學解釋〔J〕.經濟學家,2005,(3):22-29.
〔10〕葉航,汪丁丁,羅衛東.作為內生偏好的利他行為及其經濟學意義〔J〕.經濟學家,2005,(8):84-94.
〔12〕韋倩.納入公平偏好的經濟學研究:理論與實證〔J〕.經濟研究,2010,(9):137-148.
〔13〕朱富強.現代經濟學中人性假設的心理學基礎及其問題――“經濟人”假設與“為己利他”行為機理的比較〔J〕.經濟學家,2011,(3):49-58.
〔14〕〔15〕何大安.行為經濟人有限理性的實現程度〔J〕.中國社會科學,2004,(4):91-101.
〔16〕何大安.理性選擇向非理性選擇轉化的行為分析〔J〕.經濟研究,2005,(8):73-83.
〔17〕楊云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經濟人”假設微調的假想〔J〕.經濟體制改革,2010,(6):178-180.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和創業不足的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育界也在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探索有效破解問題之道。但教育界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更多地歸因于外部因素和客觀因素,而很少從大學教育自身內部去深刻反思。其實,大學生的經濟教育嚴重滯后是導致其就業難的深層教育根源。
一、大學生的經濟教育嚴重滯后
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起了整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特別是促發了人們經濟意識的空前覺醒和不斷高漲。這一巨大變化必然要求對全體國民,特別是年輕一代進行必要的經濟教育,使他們具備基本的經濟素質和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知識和能力。然而,我國學生的經濟教育與社會發展要求相比嚴重滯后,與發達國家相比現狀和問題令人困惑和擔憂。
(一)我國學生的經濟教育現狀
目前,在我國教育界,對于經濟教育普遍重視不夠,各級各類學校至今未開設專門的市場經濟教育普及課程。而中小學學生僅有的少量經濟知識教育,也是在初中的社會課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課中學到的。當前經濟教育內容從總體看過于宏觀,離現實生活相距較遠。教學過程中又特別側重知識傳授,學生對教育內容的學習亦僅限于死記硬背和應付考試。大學階段主要在思想政治課中開設《政治經濟學》這門公共必修課,除了經濟類專業外,其他專業的經濟類課程則以選修課程方式設置,門數很少,而且學生選修也多以完成選修課學分為主要目的。
反觀發達國家,對于學生的經濟教育是非常重視的。美國、韓國、英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都將經濟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或獨立設置課程,或者在相關課程中列出。如美國的家庭和學校從小就非常重視少年兒童的理財教育。在1960年,美國就設立了專門的經濟教育委員會,負責管理和指導學生的經濟教育。在高中階段的經濟教育中,設置了獨立的經濟學課程,具體內容包括經濟學基礎、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經濟度量方法和社會管理目標等六大方面。再如,韓國的中小學經濟教育內容都體現在社會課教科書中,以高中為例,其社會課(i)、(ⅱ)兩個部分內容共計15個單元172個方面,內容全面且非常具體。在基礎教育之上的大學階段,各個大學開設的經濟類課程門數很多,學生也有充分的選擇余地。
與發達國家相比不難看出,我國學生的經濟教育非常落后。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不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都缺乏對學生進行經濟知識的普及教育和經濟能力(包括創業與就業能力、理財能力等)的培養,致使教育應有的經濟功能長期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我們的教育在個體層次要求上甚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背離。反映在我們的課程設置中,把經濟教育劃入社會課或思想政治課,使經濟教育從屬于政治教育或德育,這種課程設置方式是不合時宜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二)輕視經濟教育導致大學生經濟素質嚴重缺乏
學生經濟教育落后導致大學生在經濟意識和創業能力等方面嚴重不足,具體表現在:
一是經濟意識淡薄,缺乏經濟上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有關研究資料顯示,我國學生的經濟素質明顯落后于西方,大學生的經濟意識與國外大學生相比至少落后3年以上,只相當于西方發達國家高中生的水平。我國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一種非理性的消費現象,甚至千奇百怪的消費方式也闖入了學生們的生活,如:“紅色消費”(生日大操辦、考試宴慶),“灰色消費”(泡網吧聊天、打游戲),“黑色消費”(吸煙、喝酒甚至賭博)等現象。學生在校或畢業參加工作后,仍然成為“啃老族”、“寄生族”或者“月光族”。這些現象的出現暴露了我國學生經濟教育嚴重不足,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和理財意識等,直接導致了許多“大齡嬰兒”的出現。
二是正確的市場經濟觀念沒有很好地樹立起來。盡管學生從小就處于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響和沖擊。但由于我們現在的教育過強的相對獨立性,教育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學生很少理解和參與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活動,致使學生根本沒有樹立起正確的致富觀念、財富觀念、金錢觀念、消費觀念和理財觀念。然而,大學生又是敏感群體,極易受社會環境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的經濟意識不斷覺醒,這本來是好事,但是,由于法制建設滯后等種種原因,特別是缺乏對于國民進行必要的市場經濟教育,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日漸膨脹,一些人奉行一切向“錢”看,把賺錢作為唯一的奮斗目標,這種思潮對大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誘惑和沖擊。現在很多學生認為市場經濟就是金錢經濟,人生價值的實現就是以賺錢多少為衡量標準,“唯錢論”思想也在校園內日益流行。
三是缺乏創新精神,缺乏創業致富的理念和就業能力。不可否認,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我們的教育輕視甚至忽視學生的就業創業教育、致富和理財能力培養,以及金錢和消費觀念等一系列經濟素養的培育。經濟教育缺失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創業不足問題的深層次教育根源。大學生經濟教育嚴重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需要,導致學生普遍缺乏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就業能力不足,擇業觀念落后,造成畢業即失業,增加了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許多大學畢業生迷戀城市舒適生活,不愿到農村就業,不能做到勤儉節約和合理消費,正確的金錢觀念和理財意識缺乏;一些學生鄙視吃苦耐勞、勤勞致富,有的甚至夢想一夜暴富。所有這些,無不說明我國學生的經濟教育嚴重落后的事實。這也正是許多學生無論在校還是在離開學校后,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生活和社會改革發展需要,有的甚至發生價值觀突變、陷入功利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泥潭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大學生經濟教育滯后的認識論根源分析
目前在我國,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對于經濟教
育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誤區。誤區的存在有著深刻的認識根源。
(一)傳統教育本質觀導致輕視經濟教育
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仍然堅持傳統的教育認識論。認為教育就是培養塑造理想的人、純粹的人和脫離現實生活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總之就是要培養塑造出不受社會污染的、純潔高尚的,甚至祛除了私心雜念、七情六欲的“圣人”、“真人”和“完人”。在此認識基礎上,一方面,把教育僅僅看做是一種認識活動,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專心致志、廢寢忘食地“追求真理”的人,甚至不惜“朝聞道夕死足矣”。進而又把教育等同于知識教育,把知識視為客觀、普遍、永恒的真理而加以灌輸和傳授,故此,教育完全可以關起門來“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研讀書本知識。這種專一、“求真”的知識精英教育,必然導致教育實踐中注重文本知識的傳播,而不是以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著眼于現實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發展需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生存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在思想上把教育僅僅等同于德性教育,曲解“德育為先”的思想,把“德育為先”變成了“德育唯一”。同時,受上述教育認識論的影響,秉承著“知識即美德”,又把德性教育僅僅等同于知性德育,變成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和傳授,德育成了蒼白無力、缺乏實效的道德說教。
(二)傳統教育價值觀對經濟教育的排斥
傳統的教育價值追求鎖定在價值理性的灌輸和塑造上,把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人為地割裂開來,試圖以價值理性取代或者遮蔽工具理性,甚至把工具理性特別是經濟領域的工具理性視為“洪水猛獸”而加以防范和壓制,而不是在承認并充分發展工具理性的同時倡導和諧價值理性的培育。傳統教育在處理道德與經濟關系上,強調重義輕利的價值導向,甚至把道德和功利人為分割、對立起來,主張“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倡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以培養安貧樂道、清心寡欲的“圣人君子”。這種教育價值觀割裂了人性的物質欲望和精神價值層面,致使倫理道德壓抑甚至滅絕了個人物質生活需要和致富欲望。令人嘆惜的是,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民的經濟意識不斷覺醒和高漲的今天,我國的教育仍固守著這種已不合時宜的重義輕利的教育價值傳統,無視生動豐富的經濟生活對教育的需要和挑戰,封閉在自己的圈子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堅持著“學而優則仕”傳統下“止于至善”的古訓和學做“圣人君子”的陳舊觀念,羞于言商,恥于談錢,“駝鳥心態”堅持到底。殊不知,無視或者逃避并不能否定問題的存在,更不能解決問題。大文豪蕭伯納在《巴巴拉少校》前言中說過:“告訴孩子們‘追求金錢是一種罪惡’就是教他們學習最厚顏無恥地撒謊,教他們最虛偽地墮落。”德育的實效性差與我們不能正視經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很好地處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關系直接相關。其結果必然是教育的經濟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德育的效果也不可能彰顯出來。正是傳統的教育價值取向上的偏頗,導致我國學生的經濟教育長期得不到重視和有效的實踐。
(三)對市場經濟與教育的關系認識上存在誤區
一些學者認為,教育對經濟的過度趨附與社會的過度親和使當代教育迷失了自我,市場經濟的功利原則導致“教育祛魅”。筆者認為,這種批判或擔憂在教育管理和運行層面上看,似乎是有道理的。的確,我們應該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物質欲望和現實利益追求合理化,人們的經濟意識空前覺醒,致富欲望高度膨脹,傳統的義利觀被徹底打破。如果說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是空前的,那么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深層次的價值觀層面上。由于市場經濟排擠著行政權力和道德情感調節經濟的傳統,引入法律手段和競爭機制來調節經濟活動,呈現出法制經濟、資本經濟和理性經濟等明顯特征,傳統的“以義制利”的道德與經濟關系轉變為“以法制利”的法律與經濟關系,使得工具理性和法律成為整個社會市場經濟發展運行的動力和基本的調節規范。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經濟教育,加之價值理性并沒能跟上人們工具理性膨脹的步伐,再加上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在全球化大環境下對傳統計劃經濟改革中摸索前進,相關法制法規不夠健全,致使人們長期禁錮著的經濟意識和發家致富思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脫韁的野馬突然爆發,導致產生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泛濫的傾向。“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提高,然而人們尚未形成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正確、合理的價值觀,出現了一些信仰危機。經濟的快速轉型與社會文化價值系統重構滯后的矛盾是造成價值觀危機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生活對于傳統教育帶來的巨大沖擊和影響。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和挑戰,人們不是考慮如何改革傳統教育并積極開展必要的市場經濟教育以主動應對,而是對于全球化背景下勢不可擋的市場經濟大加責罰,批評這是市場經濟的所謂“功利原則”的消極影響和負作用,把一切罪名都推給了市場經濟,使它成為萬惡之源、眾矢之的,其實,市場經濟原本應是理性經濟、法制經濟,是誠信守約的道德經濟,是世界各地廣泛采用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人們對市場經濟產生的認識誤區,在市場經濟觀念上的錯誤,乃至對市場經濟對教育影響的過分指責和擔憂,恰恰正是我們的經濟教育嚴重落后所致。
三、破解阻礙經濟教育的認識論難題
現實是殘酷的,抱怨或者逃避都無濟于事,但挑戰往往也是和機遇并存的。應對市場經濟的挑戰、加強學生的經濟教育,是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為此,必須在思想和理論上大力破解阻礙經濟教育的認識論難題。
(一)大膽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
倡導和加強經濟教育,必須突破傳統教育認識論的局限。首先,教育不是培養抽象的“完人”,不是抽象的“人”的教育,教育的對象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活生生的人。那種脫離實際生活的、從抽象的完美無缺的人的形象設計出發而展開的教育,只能培養出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或者神性“完人”,絕對不是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的現實生活著的公民。那種理想化的、不切實際的、“花瓶式”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必須終結。其次,教育也不僅僅是德育,“德育為首”或者“德育為先”并不是以德育壓制或者。排擠其他教育,更不能“德育唯一”、人文價值教育“獨霸”。再次,知識教育不僅僅是為認識而進行知識教育,不僅僅是為知識而求知,不僅僅是為求真而求真。認識論是實踐的認識論,認識是在實踐中、通過實踐并為了實踐的。認識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求真,而是為了實踐,是為了解決人類生存發展實踐中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馬克思在1845年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早就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關于脫離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 論,是一個純粹的經院哲學問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認識與實踐必須結合起來,科學知識和科學真理并非“價值無涉”,把科學與生活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無視活生生的現實經濟生活基礎,這正如馬克思所批評的那樣:“說生活有它的一種基礎,科學有它的另一種基礎——這根本就是謊言。”我們的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深刻認識市場經濟與教育的關系,大膽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真正處理好認識與實踐、理論與實際、求知與求職相結合的問題。
(二)破除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對立的魔咒
自馬克斯。韋伯以來,人們在認識上逐漸把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人為分割并對立起來,這個魔咒一直在折磨著當代社會發展特別是現代社會公民教育的運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教育也深陷這個魔咒之中,我國學生經濟教育的最大阻力就在于此。一方面,在觀念上堅守傳統教育觀念,認為教育主要在于價值和精神層面的培養和引導,雖然我們也提倡培養物質與精神、身心和諧、全面發展的人。盡管這種理想人的形象設計并不否認工具理性的價值,但思想觀念上卻更重視價值理性的引導,如學“做完人”等提法,主張“先做人后做事”,人為地把“做人”與“做事”割裂開來,甚至極力推崇價值理性,而壓抑、否定追求物質利益的工具理性的培養。另一方面,對于工具理性還存在著深深的顧慮或憂慮,這主要體現在懼怕工具理性泛濫或者膨脹會吞沒價值理性上,造成整個社會價值淪喪、精神頹廢。但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絕不是回避經濟教育,絕對不能無視追求物質利益的工具理性對于人的生存發展、對于社會物質文明乃至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的巨大作用。當然,因為我們所建設和發展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顯然也不能重走資本主義社會工具理性膨脹、僭越價值理性的老路。
破除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對立的魔咒,真正的解決辦法是承認且充分發展工具理性,并以普世的倫理價值導引工具理性,使二者達到真正的和諧融洽或保持必要的張力,而不是各自僭越、彼此排斥,甚至互相吞并。工具理性是人類生存的必然要求,是壓制和否棄不了的,重新回到我國封建社會傳統的“以義克利”甚至“滅人欲”的做法,或是像康德那樣武斷地設定實踐(道德)理性優越于其他(理論)理性,都是不合時宜的。當然,象一些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學家所提倡的以工具理性否棄價值理性的極端功利主義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我們必須在思想上轉變把身與心、物質與精神等人為分割、二元對立的認識,承認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各自的存在合法性,認識到二者并不必然對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是能夠和諧共存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壓制,而在于恰當的價值教育和引導,在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導工具理性在市場經濟實踐中的健康運行。這才是我們的應有態度和合理選擇。
(三)克服“鴕鳥心態”,勇于面對挑戰
中國2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競爭性市場,也造就了一大批競爭性企業。
在這個競爭市場上,所有企業的經營效果都必然受到市場的檢驗和裁決,它們的經營運行也必然由市場規則來支配。在這個市場上,競爭這個裁判,越來越多地把所有的企業,不管是公有還是私有,都納入到一個框架之中,大量的企業不得不受到競爭的驅使,不同程度的、逐步的收斂于某種最適合于市場競爭的所有權模式。因為市場競爭通常只是把更好的回報給予那些更加努力的企業,而能夠激勵企業付出更多努力的剩余控制權的機制就這樣應運而生地起來了。
然而,名義上的法規通常總是跟不上實際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因而必然落后于實際所有權關系的潛在變化。在大批的國有企業中發生的潛移默化的所有權關系,實際上正是適應市場競爭的結果。這種變化的實質就是,國有企業的經營者掌握了企業的實際剩余權,國家只是企業的名義所有者,而這也正是在某種程度上促進效率提高的制度源泉。
這種名義國家所有權和實際企業所有權的分離,并不等同于一般市場經濟中的兩權分離。
后者是有著嚴格的私有產權市場的規范約束,而前者則是以國家的產權名義,行企業或個人利益之實。這種不規范的產權分離體制雖然具有某種積極的意義,但是它的弊病也越來越多,它不僅為尋租者提供了機會,破壞了公平競爭,而且,即使從純粹經濟效率的角度來看,也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因為不被法律承認的企業實際所有權往往會產生大量短期行為,過度的在職消費和收益分配,不合理的資本交易和消耗等等,這些都會損傷企業的真實競爭力和持續的發展后勁。
因此,把不合理的名義國家所有權的外殼脫去,轉變為名符其實的“企業所有權”(注:這里的企業所有權是一個經濟學上的范疇,而不是法學的范疇。按照產權經濟學理論,企業所有權是指剩余索取權或者剩余控制權,參閱Alchian 和Demsetz (1972)Grossman和Hart(1986)。),實際上是反映了新生產力要素要求擺脫某種舊有桎梏,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愿望,也反映了公平市場競爭的要求。這是許多國有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行一種普遍的民營化模式(注:關于民營化的概念有各種提法,有的稱為“私有化”,有的稱為“民有化”,其實質都一樣。本文采用民營化的提法是為了與大家約定俗成的用法相一致。民營化是個較廣泛的范疇,在本文它特指的是某一種方式的民營化,即主要由經營者購買企業控制權或所有權的方式。它與通常的MBO 方式類似,不過在這里,它與上市公司的MBO 是不同的。)的主要原因。
一、中國民營化的特征和基礎:利益相關者的半自發行為
我們的研究假定競爭的市場,競爭的企業,在其中,一般的國有企業很難得到壟斷收益,或得到某種轉移的額外收益。消費者具有充分的選擇自由,因而通常不存在其福利受到企業侵蝕或被剝奪的現象。因此,經過十幾年的市場磨礪,企業的實力資源不再來自國家的計劃分配,而是來自于市場的配置,取決于自身的競爭能力。
競爭市場使得企業的興亡盈虧都局限于企業自身,搞得好自己得益,搞不好自己倒霉。
因此,我們研究的這種企業民營化,首先要看到它們是立足于這樣的市場,具有這樣的自負盈虧機制的基礎。在這樣的機制下,民營化所產生的企業權益的再分配就必然主要地局限于企業自身的利益相關者。這種以企業利益相關者為基礎的民營化,是過去20多年市場競爭下形成的既定利益格局在邏輯上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對于這樣形成的利益格局完全否定,那么很可能會造成市場漸進改革的鏈條中斷,造成大量的經濟不穩定和已形成的合理的市場規則遭到破壞。
本文所討論的國有企業的主要的利益相關者是由作為所有者的政府,作為債權人的銀行,和企業經營者及職工所組成。這4種相關者是構成企業利益缺一不可的主體部分。
政府作為國有企業所有者的代表,是服從于現實約束條件的結果。因為具有行為能力的所有者只能是政府。銀行之所以成為利益相關者的原因在于,國有企業自從“撥改貸”以后,主要投資均來自銀行,銀行成為國有企業的最大出資者。在企業看來,銀行貸款和國家撥款實質上都是國家投資,都是某種程度的軟預算。至于經營者和職工,由于他們的全部收益和福利均來自于企業的收益和積累,因而必然與企業有著十分密切的、息息相關的聯系。
在實踐中,政府往往把國有企業的產權權益關系的重組決策權下放給企業,主要由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來進行協商討論,確定基本的改制方案。這本身就是一種國有產權退出企業的姿態,就是給予企業民營化的充分自主權。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只要存在足夠的市場競爭壓力,只要政策環境給予這種利益關系的調整以足夠自由的空間,那么,企業就可能通過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益關系的調整和重新組合來形成合理的產權機制。
那么,在民營化的改制中,政府為什么會采取了這樣一種退出的姿態,讓企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自發地進行產權權益的重組呢?
從理論上講,市場化競爭導致的國有企業收益普遍下降和風險增加的結果,使得政府作為所有者最希望退出競爭企業。當它從國有企業那里已經得不到什么收益或利潤,同時還要承擔企業虧損的風險,承擔幾乎無限責任的各種債務或補償時,這種負虧不負盈的不對稱機制導致它們必然傾向于放棄這種名義產權。
然而,政府作為所有者和作為執政者的雙重身份,使其在改制中往往具有相矛盾的動機和行為。政府作為執政者,要對的穩定、發展、就業和社會福利負有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政府在這方面的基本目標是財政或稅收收入、經濟發展和增長、就業、社會穩定等。這些目標與作為國有企業所有者身份的目標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在計劃經濟,稅收、經濟增長和就業主要是靠國有企業,因而執政者和所有者這兩種目標具有較大的一致性。對于那些具有一定壟斷收益的產業或企業來說,利潤目標與稅收就業目標也具有較大的一致性。然而,在市場競爭導致非國有企業大量進入的產業或領域,這兩種目標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在競爭性產業或市場,國有企業的財務利潤基本上是圍繞著零而波動的,(注:可以從理論上表明,國企零利潤行為的原因或必然性(劉小玄,2003)。另外,我們的經驗分析也能夠支持零利潤行為。)因此,所有者無利可圖甚至是負支出,理性的反應是退出該領域。
但是,不像一般的非國有企業退出那樣簡單,只要將固定資本妥善處理就可以了。作為政府的基本社會目標,保持穩定和就業是其基本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政府不可能簡單地把國有企業關門,讓職工一走了事,否則由此會引發的大量失業必然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正是這種穩定和就業的目標,與政府作為所有者的收益目標是相矛盾的。
因此,政府采取的能夠兼顧兩種目標的唯一方式就是寄希望于企業的民營化改制。政府試圖通過由企業原有的利益相關者對所有者權益的重新調整和生產要素的重組,激發出潛在企業能量,不致使企業倒閉破產,達到既退出國有產權,又力求保全企業就業或部分就業的目標。
總之,政府在退出國有企業的政策導向下,以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為基礎進行產權權益關系的調整,表現為一種半自發特征的民營化改革,這是中國漸進性改革的企業基礎,也是形成中國市場化和民營化轉軌過程的典型特征。競爭市場就是這樣不斷地促使企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進行各種新的利益選擇和重組,其行為的互動關系,則形成了某種有利于企業民營化的發展趨勢。
二、民營化發生的原因及其阻力:各種不同利益的權衡
1.政府的選擇
政府的民營化改制目標是為了擺脫虧損和承擔相應的責任。然而,政府是否或何時退出國有,則取決于政府對于其在企業的收益和成本的權衡。其中,成本GCc=F (資本投入,土地投入),收益GRc=F (企業利潤,政府主管官員和經營者的尋租機會,職工工資)。
在成本既定的條件下,根據收益的變化,政府有如下的選擇順序:a )如果企業有較高利潤率,能同時滿足政府作為所有者和執政者的業績要求。同時政府管理者和企業經營者在其中也會存在較多的潛在利益,那么,政府通常不會選擇退出國有企業。
b )當企業利潤率為零時,政府預期其成本投入得不到必要合理的回報時,它就會選擇退出國有企業。這是作為資本所有者的基本行為動機,退出是作為所有者的必然選擇。
c )然而,當企業名義利潤率為零,但實際利潤還存在時,主管部門和經營者則有其尋租的機會。由于政府同時還有執政者的就業目標,它不是單純只考慮作為所有者的利益目標,所以它處于某種可退或可不退的矛盾狀態。這時,有關的尋租利益和職工就業目標,往往成為政府退出的重要阻力。不過,企業的實際利潤空間越小,尋租可能性就越小,則退出的阻力也會越小。
d )當企業實際利潤為零,管理者和經營者亦無租可尋,但企業仍舊能夠發出工資,故可在滿足就業的目標下,維持簡單再生產的現狀。這時,政府作為所有者的風險壓力很大,愿意積極尋求盡快退出。然而,是否能夠退出則取決于企業是否還有潛力,以及是否有人能夠挖掘出這些潛在利潤。如果無人接盤,企業為了就業還將不得不維持下去。
e )企業表現為持續負利潤,甚至連就業和簡單再生產亦無法再維持下去,政府必須盡快退出,不然將背負巨大的財政和債務負擔。
可以看到,政府選擇退出往往是接近最后的下策,只有當實際利潤率為零時才會大大降低退出阻力。在這種依賴自發推動民營化的政策下,體制內的尋租機會和官員可能的風險都會導致民營化阻力的產生。在這種情形下,政府作為所有者利益來考慮的權重,往往低于作為個人牟利目標和官員政績目標的權重。這也是大量的競爭企業仍然不能實行民營化的重要原因。
總之,政府選擇是否退出或是否民營化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權衡政府在企業的實際收益和成本的關系。民營化在很多情形下,并不是政府對于競爭企業的積極的首要選擇,而只是一種消極無奈的選擇,是無租可尋,不承擔可能直接仕途風險下的選擇。
2.經營者或企業家的選擇
利潤最大化通常是企業家的最基本目標,正是這個目標導致他們去推動民營化的改制,他們也是民營化的可能受益者之一。作為市場的一分子,他們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也是與市場經濟的規則相一致的,是有利于和促進市場經濟的的。當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能夠從競爭中獲利也并非易事,這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而且,競爭市場的利潤空間也很小,通常也不易獲得高額利潤。
因此,國有企業的經營者是否愿意實行民營化的改制,也取決于其目標利益的權衡。追求利潤最大化固然是每個企業家的基本目標,然而,對于以效用最大化作為自身利益目標的國企經營者來說,依靠民營化來獲得效用最大化并不是唯一途徑。當企業經營者還有其他機會獲得利益的時候,他需要選擇一種付出代價小而收獲又較大的機會。
經營者的利益目標函數如下:Max U=F (利潤,隱性收益和效用,工資獎金,能力)
企業經營者的基本效用目標主要與企業利潤正相關。利潤越高,企業經營者的各種效用或附加收益也就會越高。假定各個企業的市場狀況、物質資本和員工素質都大致相當,決定利潤的主要因素則是經營者的能力。然而,在不同的激勵制度條件下,經營者能力受激勵的釋放程度是不同的。因此,經營者的利益目標在不同的制度下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假定在民營化的激勵機制下,經營者的能力比民營化以前得到較大程度的釋放,因而能夠產生相對更大的利潤收益。同時,過去的隱性收益,即不合法的收益或過度的在職消費也可以成為公開的合法收益。這些都有利于會使經營者有動機去推動企業民營化的實現。
經營者的選擇與政府不同,他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企業的實力來進行選擇。通常來說,經營者能力越強的,往往越能發現企業的潛力,其對于民營化的動機就越強;反之,經營者能力越弱的,往往越無法發現企業潛力,其民營化的阻力就越大。因此,在經營者的效用目標函數關系中,經營者能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因素,它的強弱直接與制度變化相關,因而也與企業潛力大小相關,最終決定經營者能否從民營化改制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因此,經營者的選擇和權衡主要是根據企業自身的人力資本投入與相應的預期回報的關系來決定。在企業既定的物質基礎上,如果經營者的人力資本投入具有較好的預期回報,則會成為推動民營化的強有力的動機。所以,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促進民營化的動力也并不總是必然存在的。這種動力的強弱大小主要取決于經營者對其人力資本的未來價值的預期。
當然,如果原有的經營者選擇保持現狀而不是進行改制,政府則可以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尋找新的經營者或企業家來推動企業民營化。從上來說,總是會找到這樣的企業家,只要轉讓價格和轉讓條件合適。但是在實際中,由于存在諸多的限制條件,例如,職工對外來者的不信任不合作,原有管理層的抵制,信息的不對稱和不透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包括收購后果的不確定和影響企業穩定發展等等因素,都會大大增加引進外部人進行民營化改制的難度。
那么,外部企業家在推進國有企業民營化方面的利益選擇機制是怎樣的?通常來說,他們愿意出資購買企業資本,但普遍不愿意接受原有職工。因為資本成本是確定的,可以買斷的,而職工的勞動成本是不確定的,無法買斷的,以后還需要不斷追加投入的。尤其是對于外部人來說,職工是最不透明的、最棘手的,不知道以后可能會出現什么麻煩。但是從政府角度來看,接受企業的全部或大部分職工是民營化改制的基本前提,否則無法解決大量的失業問題。因此,只有當這個矛盾能得到較好解決時,依靠外部企業家來推動民營化改制才能得到較大的發展。
3.職工的選擇
職工主要權衡改制前后的收益福利狀況,如果預期改制后的收益福利和效用低于改制前,則會反對改制。如果前者不低于或大致等于后者,他們會接受改制。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們則會積極地支持和推動改制。
一般來說,即使民營化改制可以使得一般職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不變,但是從職工的效用來說,改制通常會加強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因而必然要增加職工的勞動強度。這實際上減少了職工原有的閑暇效用,是某種無形的福利損失。從市場風險來看,民營化改制使得職工直接面對勞動市場,就業不再受到國家的保護,因而從鐵飯碗變成了泥飯碗,大大增加了職工失業的風險,這也是職工的一項福利損失。此外,從觀念上來講,職工也不太愿意接受其地位從“主人”變為“雇工”。從這些意義上來講,職工是不支持改制的。不過,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市場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不斷提高生產率,閑暇效用的逐步消失,破產壓力的逐步增加,使得上述阻力也在逐漸減弱,各種阻礙民營化的觀念也正在相應轉變,因此,職工也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能夠接受民營化。
對于那些發展前景還較好的企業,對于那些不需要解雇很多職工的企業,職工預期的改制后收益也不比改制前少,因此,職工比較容易接受這些改制方案的施行。但是,發展前景不佳,需要解雇較大量職工的企業,當被解雇者預期的失業風險較大,預期失業時間較長時,民營化的阻力很大。可是問題恰恰在于,大多數需要改制的企業,都會涉及到大量的生產要素重組和裁減冗員。因此,對于職工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不僅是歸還國家對職工,尤其是老職工的保險福利的欠賬,而且對于減少改制阻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許多企業,經營者為了增加改制推動力,往往與職工聯合起來收購股權,這樣可以增加職工的激勵,同時也會提高職工的預期收益。通過職工持股,從而使得他們在改制后的收益,包括工資和分紅,可能高于改制前的收益,這樣就會大大增加職工對于民營化改制的支持和推動。
4.銀行的選擇
當銀行缺少足夠的承受力來接受大量由于改制而需要豁免的債務時,銀行寧可企業推遲還貸,也不愿接受企業民營化。因為國有企業不改制可以無限期地拖欠債務,而一旦改為非國有的民營企業,則不再能夠拖欠。在這個意義上,銀行歡迎保留債務的改制,這意味著企業將由實實在在的行為主體來承擔債務,而不再存在那種在國有企業中“找不到誰是欠債主體”的現象,因而能夠有效減少債務風險。所以,從本質上來看,從銀行的利益關系來考慮,銀行不愿意接受較高風險的國有企業作為債務人。但是,不解決債務問題,企業改制往往無法進行。任何新的經營者都不可能為其前任,或為某些政府決策失誤承擔那些長年拖欠的債務。在這個意義上,銀行反對任何豁免債務的改制。于是,銀行成為改制或民營化的一個最基本的約束條件。
銀行只有在企業具有償還債務的能力的前提下,才會接受改制。或者,如果國家能夠給予一定的債務核銷的計劃指標,則銀行可以接受企業豁免債務的改制;或者政府批準可以將改制企業的債務暫時掛起來,銀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民營化的改制。否則,銀行則不能接受改制,改制會被擱置和拖延。因此,銀行是否接受改制,一方面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或清償債務能力,另一方面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財政承受能力,服從于政府的需要。通常來說,較多數量的債務核銷需要得到中央銀行的許可或得到有關的配額指標才行。
三、模型的建立
根據以上的利益相關者的不同目標和最優選擇的權衡關系,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簡化的企業民營化的均衡模型如下:
附圖略
經營者的改制目標是預期最大化利潤,其選擇行動
上述函數中的各個行為變量均為預期改制需要重新選擇的投入要素。其中,nasset為改制后所需要的企業資本,nland 為改制后需要的土地要素,adebt 為實際需要承擔的債務,ll為需要的勞動投入,hc為人力資本的投入,其包括更多的努力和能力的釋放。
在上述成本函數中的投入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本的投入。人力資本的投入主要是制度激勵所決定的。民營化模型的本質就在于,它需要通過企業所有權的變革,來改善激勵機制,從而促進人力資本投入的大大增加。改制所確定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能夠決定人力資本的預期投入,控制權和索取權越大,人力資本投入可能越多,可能得到的收益回報也越大。
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動態均衡過程。改制后的股權結構既是事前給定的激勵變量,又是事后可能得到的相應回報收益的依據。
根據上述模型,人力資本的投入必須要與其投入的回報收益相等,這是達到最優均衡的必要條件之一。由于人力資本的投入不同于物質資本或財務資本,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無形的投入,是經營者更多的努力和能力的釋放,體現在經營者的管理、組織、技術或產品創新上,體現在企業的綜合競爭效率上。因此,對于競爭市場上的績效優良的企業,其效益必然是來源于企業的人力資本的超額投入,其較好的效益或剩余也應當歸結為對較多投入的回報。
這種投入和回報的均衡機制是互為反應式的,有多大的回報激勵,就會有多大的人力資本的投入,直至投入不再產生新的收益增量為止。所以,股權結構是企業家在改制中需要選擇的一個重要的制度變量。因為任何企業的人力資本及其回報機制都是均衡的,互為反饋的,確定一個合理的股權激勵機制是決定整個均衡反饋互動過程的良好的出發點。
上述目標函數和最優均衡條件是民營化模型的核心部分,是否能夠實現其目標,則在于能否滿足其最優均衡條件。在最優均衡條件中,除了人力資本投入和產出收益外,對于資本成本、勞動成本和債務成本的投入,也必須滿足其相應的均衡條件,模型才能實現最優化。
因此,其他的約束條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必要條件,如果不能滿足,也無法實現民營化。
對于政府來說,只要滿足以下約束條件就可以達到其預期的民營化改制退出目標:
GR(asset ,land)≥GC(ece )
其中,GR和GC分別為政府的退出收益和退出成本,asset 和land分別為政府轉讓企業凈資本和土地的價值,ece 為政府在企業的隱性負債,也可以說是政府退出國企所需要支付的補償。政府的改制收益主要來源于企業凈資本價值和土地價值,當該收益大于或等于政府所承擔的企業改制成本,或大于政府在企業的負債,即應支付職工的改制補償金ece ,那么,改制才可能推進下去;而當改制得到的收益可能小于成本時,則政府無法承擔補償的責任,改制則無法實行。
對于職工來講,必須滿足的約束條件如下:
Rwf=F (ww,jj,ll,pw)=jj ×pw×ww+ec+ll×ww
其中,Rwf 為預期改制后的職工收益,其主要由市場工資率ww、解雇人員jj、繼續聘用員工ll和職工預期找到新工作的概率pw所決定。
職工主要權衡改制前后的收益福利狀況,如果改制后的收益福利低于改制前,則要求相應補償,直至兩者大體相等。改制后的收益和福利實際上是一種預期值,從上講,預期的改制后收益相當于以下范疇,即預期找到下一工作前的全部收益的總和。這個預期收益主要是由預期工資率,以及預期找到工作的概率水平或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來決定的。
由于改制往往導致一部分員工被解雇,而另一部分員工仍然保持就業,因此這兩部分人所需要的補償水平也是不同的。假定企業員工留用后仍能大體保持原先的工資率水平,那么政府主要負擔的補償就包括兩部分,即失業補償jj×pw×ww和職工工齡補償ec.這兩部分之和正是政府在企業的隱性負債ece ,或者是其須承擔的改制成本。因此可得到:
ece=jj×pw×ww+ec
在失業補償范疇中,pw為找到新工作所花費的平均時間,這實際上相當于一種再就業平均概率的轉化。也就是說,找工作的時間越長,就業概率越低,因此需要得到的補償就應越多。失業補償從理論上說,相當于預期能夠找到下一個工作之前的基本工資和福利的總和。
這種補償與找到工作機會的概率密切相關,解職后找到工作機會的概率為100%,則不需要得到這種補償;反之,預期改制后完全找不到工作機會的人預期的收益率為零,其必然要求相當于補償其退休以前的全部損失的收益。通常的補償標準是建立在一種平均的工作機會的概率。
工齡補償ec是對全部職工改變國有身份的風險補償,也是對他們過去對企業資本增值所累積的一種貢獻補償。因為,即使是對于改制后仍然留在企業工作的職工來說,這個飯碗不再是“鐵”的,而是具有市場風險的“泥飯碗”,改制對于他們來說增加了風險,同時,在企業的資本增值中也有他們長期累積的貢獻。因此,按照職工的工齡為依據大致的貢獻基礎,從企業的積累中拿出一部分過去創造的資源作為職工補償是合理的。
所以,如果上述補償條件得不到滿足或補償不足的話,職工必然會反對改制,或至少不支持民營化,因為這種補償不足的改制會損害職工的隱性利益,并會到他們的基本生活保障?
最后,銀行約束條件必須滿足以下公式:Loan=F(adebt ,dq)
其中,Loan為企業欠銀行的到期債務;adebt 為企業實際承擔負債;dq為政府給予的債務核銷或豁免指標。
對于銀行來說,其改制約束條件是建立在政府政策支配下的債務債權的平衡基礎上的。
只要其債務有償還的保障,那么不管這保障來自企業自身,還是來自政府政策的豁免,只要銀行自身利益不會受到損害,它們就能接受民營化。
四、決定改制最優均衡的關鍵變量
綜合上述改制的最優目標函數和相應的改制約束條件,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聯立方程組。
從這個方程組,可以看到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在改制中的相互關系。
min C=a (nasset,nland ,adebt ,ll,hc)(企業民營化的目標函數)
asset+land=>jj×pw×ww+ec (滿足政府約束條件)
Rwf=jj×pw×ww+ll ×ww+ec (滿足職工約束條件)
Loan=adebt+dq (滿足銀行約束條件)
在上述方程組中,對于經營者或企業家來說,需要重組所有的投入變量,這是關系到利潤目標能夠實現和多大程度上實現的關鍵選擇。除了人力資本的投入變量在較大程度上是企業家能夠自己決定的,其他的每個變量都要涉及到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基本均衡條件,這是企業家無法自己決定的。如果其他相關者的均衡難以滿足,那么方程就無解,因而無法實現一般最優均衡。只有當企業家的選擇都能滿足其他相關者的均衡條件時,改制才能順利進行并完成。所以,能夠求得上述模型的解,實質上正是滿足了實現民營化的最優均衡的基本條件。
在生產要素的重組中,必然涉及到企業的資本轉讓,職工的去留,債務的清償核銷,以及職工的經濟補償。那么,在上述方程組中,哪些變量在確定改制的最優目標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哪些變量的選擇是關系到方程是否有解的關鍵呢?以下將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1.企業資本轉讓價格的確定
假定企業的改制資本是進行了合理的剝離之后的資本,不包含那些非生產性和無效資本。
那么,確定資本成本的決定因素就是其轉讓價格。
在企業家的成本函數中,他們希望能以較低的轉讓價格購買改制企業的資本,以便能夠以較低代價獲得更高的產出。那么,約束企業家的最低成本愿望的條件是什么?也就是說,如何能夠保證國有企業獲得一個合理的、真實的資本價格,來進行這種民營化的產權轉讓?
如果企業資本定價高于企業實際市場價格,那么,購買這樣的企業股權則很難保證基本的利潤目標實現。同樣,對于政府來說,資本定價過低會導致國有資產損失,這會使得政府難以接受民營化改制。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均衡點,在這個點上,企業能夠滿足基本的利潤目標,同時政府也能夠接受這樣的改制條件。
所以,是否存在一種能夠被兩方共同承認的市場均衡點是十分關鍵的。如果沒有兩方共識的基礎,那么結果可能是無法達成一致性的產權轉讓協議,民營化也是不可能的;或者是,結果形成的均衡是扭曲的,必然造成其中一方利益的損失。在這樣的形勢下,如果市場能夠給出較真實較合理的資本價格信號,則是實現合理民營化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
對于企業的資產評估,通常公認的是以預期資產收益率作為貼現率來進行折價,得到以市場收益為基礎的企業價格。企業產權轉讓基本上是以這樣的評估方式,并參照同行企業的技術和其他有關效率指標。因此,只要市場競爭是較為充分的,企業的實力就能夠通過同行業內各種有關指標的比較得到反映,以此為依據的企業價格評估就是大體準確的。
所以,在競爭市場上,對于非上市企業來說,不透明的內部經營信息是不可避免的,而企業的市場銷售份額、銷售利潤和現金流等反映市場收益率的指標,作為競爭的結果和公開的市場信息,則是能夠反映其資本價格的基本依據。
在的一般競爭市場上,多數企業的競爭通常比較充分,能夠形成較為合理的企業收益率格局,這也是國有企業資本價格形成的主要基礎。對于要進行民營化的國有企業來說,這種資本評估依據是產權買賣雙方達成共識的主要基礎。因此,以市場收益率為基礎的資本價格的形成,是民營化可能發生、進行和的基本前提,否則,民營化將沒有合理發生的市場基礎。
2.員工經濟補償的確定
國有企業總是會有或多或少的冗員,因此,企業家能否按照自己的要求裁減冗員,自主選擇改制后的員工,則是決定其成本能否降低,利潤目標能否實現的前提。由于涉及到裁員,政府不希望由此造成較大失業,職工更不希望丟掉飯碗,因此,這項要素重組的要求可能是最困難的選擇。
實際上,在民營化改制時,對于重組選擇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對員工的經濟補償,因為只有這個經濟補償才是他們預期收益的底線和保障,尤其是預期改制以后的就業可能是不確定的條件下。因此,經濟補償的決定意義在于,它直接關系到員工能否接受和通過企業的改制方案。當然,對于國有企業來說,這種補償主要應由國有產權的代表——政府來負責和承擔,因為國有企業對于員工負有就業保險和社會福利的必要責任。
職工的經濟補償在聯立方程組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是構成政府改制成本的重要組成因素,又是滿足職工預期收益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對于這個變量的確立是關系到兩個基本均衡約束條件能否滿足的關鍵。
在職工補償中,最重要的是失業補償。政府在確定這種經濟補償時,基本依據應當是本地區的工資水平和就業概率(或失業率)。從員工來看,一個地區的失業率越高,員工預期他們越是難于找到工作,則越不愿意民營化;反之,則阻力會小得多。所以,以比較客觀的市場工資水平和就業率或失業率作為雙方協商共識的基礎,來確定經濟補償水平,則政府和員工都應能接受。
只有建立在真實的市場工資率和市場就業率基礎上的經濟補償標準,才能為民營化改制提供一個合理前提。然而,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環境,甚至不同經濟周期,往往會有不同的市場工資率和失業率,以此為基礎的補償標準也可能會因地因時而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是根據補償標準確定的平均水平,具體到不同企業和員工,也需要進行適當調整,否則很可能會導致員工預期收益與實際補償之間的較大差距,難以實現雙方共同接受的最優均衡條件。
因此,如果沒有一個市場工資收益率的標準,民營化改制必然會損害有關當事者的基本權益,很可能使得民營化改制建立在某種對于勞動者進行剝奪的基礎上,或者導致政府付出較高的退出成本,這往往使得民營化改制的成本太高而無法進行。
3.滿足方程組最優解的變量選擇
在上述方程組中,凈資本、土地、職工補償和債務這幾個變量是滿足方程有解的重要變量,它們之間互為消長,互為均衡,缺一不可。
假定職工的補償既定,凈資本可變。這時凈資本必須大于或至少等于補償總額。
當凈資本價值低于補償額時,則職工不接受;而當其太高時,超過了企業家所滿意的控股權的購買力,也無法成交。兩種情形方程都無解。只有在大于或至少等于的一定范圍內,才是最佳的均衡區間。
假定職工補償既定,凈資本也既定,而土地可變。這時土地價值加上凈資本的價值必須大于或至少等于補償總額,其原因同上。不同之處在于,企業一般沒有土地所有權,改制后企業付費使用土地。改制時企業如果改變土地用途,則往往由城市統一按拍賣方式處置,國家通常收回超額級差地租。因此,完全依靠變賣土地來支付職工補償,通常會受到較大限制。
不過,在許多地方,市場規制不完善的條件下,企業將自己使用的土地也等同于凈資本價值處置是常見的。當然,對于凈資本明顯不足以支付補償的企業,拿部分土地作為補充性補償也是可行的。
假定企業的凈資本和土地價值既定,這時如果其價值小于支付職工的補償jj×pw×ww+ec,那么要滿足方程有解的話,主要只能是,設法減少解雇職工數jj ,或者取消全部職工的經濟補償ec,再就是減少解雇職工的預期收益補償pw×ww.這些方式是以犧牲職工利益為代價的,經營者或職工都是難以接受的。
從以上幾個變量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看出,債務有一定的核銷余地,但可變彈性不大;土地雖然經常被用來代替凈資本的補償不足,但亦受到一定限制。為了滿足民營化有解,實際上就不得不在凈資本和職工補償之間進行選擇。在上述兩種選擇方式中,補償既定,凈資本可變的均衡區間是最優變量的選擇區間。因為當企業凈資本價值等于或大于職工補償價值的時候,既能夠實現滿足企業家買斷控股權要求和職工補償要求,同時也是政府能接受的最優均衡狀態。而另一種選擇,即凈資本和土地既定,補償可變的均衡方式,則是以職工補償不足為代價的強制性均衡結果。
在實踐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滿足最優凈資本選擇均衡模型的改制范例,然而,仍然也存在許多對職工的補償不足,造成民營化不良結果的企業案例。
那么,為什么這些企業往往是在凈資本小于職工補償的時候才進行改制退出,導致這種補償不足的結果?
實際上,這種結果表明,政府實際的退出時機與改制均衡的最佳退出時機往往是不一致的。如同我們在第二節的所表明的,退出的主要障礙是政府更強調執政者的需要,強調穩定避免風險,對于仕途的更多考慮,以及某些既得利益者為了滿足尋租的需要,而搭政績目標便車的結果。因此,國有企業通常變成了完全的空殼才不得不被考慮改制退出,造成國有資產的持續流失,這樣勢必延誤了改制的最佳時機。所以,能夠滿足民營化最優均衡的退出條件,就是國有企業退出的最佳時機選擇。企業凈資本價值、企業家對控股權的購買值與職工補償值之間的合理關系,是形成民營化均衡模型最優解的取值范圍。
滿足上述民營化均衡的最優解只能存在于企業凈資本價值及其相關值的合理選擇區間。
我們從以上模型的分析中,表明了最優解的存在以及原因。
五、和政策含義
上述模型是在單一企業內獨立地發生和實現,是不依賴于外部其他力量的一種內部各種力量實現均衡的行為。理想的均衡模型的實現,是在不損害任何一方利益相關者的前提下實現的一種帕雷托效率的改進。然而,在實踐中,無論對于企業家,還是對于政府、銀行和職工來說,都是有益的和能夠接受的均衡的最佳集合,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出現的。現實中經常出現的現象是,對于職工補償的強制性均衡,從而引發了的不穩定;原經營者滿足于既得利益的現狀,不愿或無能力進行改制;或者是由于職工、銀行等利益相關者不愿接受改制方案,從而不得不消極地等待,將民營化擱置。
所以,單個企業的最優民營化具有很強的限制性條件依賴于企業的凈資本余額,一旦沒有足夠的能夠補償和實現利益相關者均衡的內部資金來源,企業的民營化最優均衡就無法實現。因此,當許多企業已經錯過了最佳退出時機的事實無法改變時,為了使得民營化的最優均衡能夠在較大范圍內實現,我們必須能夠突破單個企業的資金預算約束瓶頸,在更大范圍內尋求最優均衡的實現。
從政策上來講,政府尋求更大范圍內的均衡,以解決職工補償不足的,其資金來源則可能取之于某種壟斷或資源壟斷的部門企業,用這些壟斷租來支付民營化的改制成本。
當然,政府從某些效益好的競爭企業退出,將從中獲得的剩余收益作為其他企業補償不足的來源,也能解決由于強制性均衡引起的不良后果。
由于無法滿足改制經濟補償的或銀行債務償還的均衡條件,一些企業不得不使企業改制拖延或擱置。這種拖延的結果更加耽誤了最佳退出時機,以至于最后企業耗盡所有凈資本。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由于改制的拖延,這些可能由于改制而被激活或創造新價值源泉的資本,不得不被擱置而喪失了其可能產生的收益。這顯然是資源的損失和浪費。因此,改制拖延所涉及的企業越多,改制拖延的時間越長,相應的資本和土地資源的損失浪費也越大。從政策上講,對于改制的拖延,無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拖延的結果是以承擔更大的改制成本為代價。因此,對于那些無法實現最優均衡的民營化,積極的補救措施就是在更大范圍內尋求資金補償來源,政府為此承擔必要的改制退出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政策義務。
民營化的均衡模型及其最優解的存在,表明最優民營化政策是存在和可行的。這樣的最優政策的選擇依據,對于推動現實中的民營化改制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模型是以企業家的目標函數為其核心的,能否實現最優化取決于預期的股權變量,以及這種激勵制度下的人力資本投入所產生的預期收益。如果沒有這種激勵產生的新投入,最優目標不能實現。企業家的自愿性和積極主動行為,是實行民營化的基本前提。如果企業家沒有自身的最優目標及其可行的實現方式,沒有企業家由此產生的主動性,就不會產生提高效益的源泉,因而改制就不可能成功。在這種情形下,當原經營者不能勝任這個目標的實現時,政府進行適當的外部推動是必要的,在更大的范圍內尋求外部的企業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企業家積極主動地有效投入和預期目標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對原經營者進行強迫改制,包辦代替,拔苗助長,都會導致改制的失敗。在這個意義上,模型也同樣適合于外部企業家購并的民營化改制,因為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符合企業的最優選擇,行為和目標都是一致的。
其次,對于政府來說,選擇最優退出時機是極其重要的,這是關系到民營化能否順利平穩實現的關鍵。模型表明,在企業凈資本、職工補償和企業家購買力相匹配的條件下,可以實現最優均衡。當資本價格和勞動價格是外生決定時,政府能夠決定的就是退出時機的選擇。
因此,退出時機的權衡切不可以企業的現期收益和成本為基礎,而要以退出成本和退出收益來確定。這種政府最優選擇的理論依據也為解決何時退出國企提供了相應的政策依據。
此外,模型對于民營化過程中各種要素價格的合理確定也給予了理論上的論證。民營化的大規模進行必須要以競爭市場為前提,否則,沒有一個公平的市場要素價格,民營化也就失去了合理轉讓的基礎。幸運的是,的長期市場化改革已經初步形成了競爭性的市場,這就為我們的民營化提供了一個比較客觀合理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資本價格的評估,勞動要素的補償,都能夠有一個市場標準。這個市場依據也是實現最優民營化均衡的基本前提。
因此,按照這樣的規范和依據制定政策,就為國有資產和職工利益提供了可行的保障。
總之,模型表明,發現那些能夠對企業進行有效投入和重組的企業家是決定國企改制能否成功的關鍵。人們有時往往糾纏于國有企業交易價格的問題,認為定價是決定性的。殊不知企業產權交易與產品市場交易不同,尤其在中國遠未成熟的資本市場上,經常充斥著大量低效率或無效率的交易行為。因此這種市場交易的有效性很值得懷疑。實際上,識別企業家的最簡單方式就是根據企業效率,能夠在過去持續創造較好效率的經營者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內部還是外部,大都能成為未來成功的企業家。這樣的企業家具有創造新價值的能力,而企業改制正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是為那種不創造價值的投機者提供溫床。
我們的最優民營化模型來自對于大量實踐經驗的,它立足于經濟轉軌過程,是對現實經濟進行合理和高度抽象的結果。一個好的理論,不僅僅在于它來源于實踐,還在于它能形成政策依據,用以規范和指導實踐。最優模型的形成,正是可以用于這個目的。對于實踐中不少偏離最優軌道的現象,以最優民營化理論為基礎的政府政策,應該能起到積極良好的糾偏作用。
「
1劉小玄,2003:《中國轉軌過程中的企業行為和市場均衡》,《中國社會》第2期。
2瓦里安,1997:《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第三版),經濟科學出版社。
3G.羅蘭,2000:《轉型與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