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7:24: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手術室護理常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目的探討手術室麻醉患者護理方式及實施心得。方法將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的104例手術室麻醉患者,隨機分組每組52例。常規化護理服務組對于手術室麻醉患者予以常規的手術室麻醉護理,預見性護理服務組則在常規手術室麻醉護理的同時采取預見性的護理對策以預防和減少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比較兩組手術麻醉成功率;患者恢復自主呼吸時間、術后睜眼時間;護理前后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平均動脈壓以及心率情況;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結果預見性護理服務組手術麻醉成功率高于常規化護理服務組,P<0.05;預見性護理服務組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平均動脈壓以及心率情況低于常規化護理服務組,P<0.05;預見性護理服務組患者恢復自主呼吸的時間、術后睜眼的時間短于常規化護理服務組,P<0.05;預見性護理服務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化護理服務組,P<0.05。結論手術室麻醉患者護理過程采取預見性的護理方案可提高手術麻醉成功率,減少麻醉并發癥的發生率,加速患者術后恢復進程,減輕患者疼痛和維持生命體征平穩。
【關鍵詞】手術室麻醉患者;護理方式;實施心得
手術室是外科疾病治療的重要場所,而手術室護理工作對于手術的順利開展以及患者的快速康復十分重要,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麻醉護理十分重要。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麻醉護理是減輕對患者的不良應激和減少并發癥,保證手術順利開展和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1-2]。手術室麻醉護理要求患者、護理人員、麻醉師和醫師之間的密切配合。本研究將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的104例手術室麻醉患者,隨機分組每組52例。常規化護理服務組對于手術室麻醉患者予以常規的手術室麻醉護理,預見性護理服務組則在常規手術室麻醉護理的同時采取預見性的護理對策以預防和減少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比較兩組手術麻醉成功率;患者恢復自主呼吸時間、術后睜眼時間;護理前后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平均動脈壓以及心率情況;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分析了手術室麻醉患者護理方式及實施心得,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的104例手術室麻醉患者,隨機分組每組52例。當中預見性護理服務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43.24±2.89)歲。接受普外科手術的患者18例,肝膽外科手術的患者12例,眼科手術的患者10例,產科手術的患者8例,五官科手術的患者4例。麻醉等級I級17例,II級23例,III級12例。體質量42~78kg,平均體質量(57.89±2.55)kg。常規化護理服務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43.78±2.81)歲。接受普外科手術的患者19例,肝膽外科手術的患者12例,眼科手術的患者9例,產科手術的患者8例,五官科手術的患者4例。其中麻醉等級I級17例,II級24例,III級11例。體質量42~80kg,平均體質量(57.13±2.54)kg。兩組資料P>0.05。1.2護理方法常規化護理服務組對于手術室麻醉患者予以常規的手術室麻醉護理,預見性護理服務組則在常規手術室麻醉護理的同時采取預見性的護理對策以預防和減少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①麻醉前護理。在麻醉前給予患者關于疾病知識、手術和麻醉知識的介紹,以提高患者手術治療的信心。護理人員針對手術麻醉方案開展分析和探討,明確麻醉護理的隱患問題,針對隱患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在麻醉之前評估心理狀態: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了解每一個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制訂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計劃,由專業心理科醫師及心理咨詢師對護理人員進行訓練,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心理理論能力以及心理干預能力。②麻醉過程護理。進入手術室后,對患者進一步進行知識宣教,說明麻醉的注意事項和麻醉后機體的感受,促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3-4]。在麻醉過程,需要全程陪護,密切配合麻醉師的工作,并加強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維持輸液的通暢性。麻醉用藥后需要監測患者體溫、血壓等情況,維持靜脈通路通暢,為輸血、補液等提供良好的條件,保證麻醉和手術順利開展。③麻醉后護理。術后需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脫落。做好患者的保暖護理工作和皮膚清潔工作,護理動作輕柔,以減輕患者的痛苦。術后在麻醉恢復后,需要指導患者早期進食和下床活動,加速恢復進程[5-6]。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手術麻醉成功率;患者恢復自主呼吸時間、術后睜眼時間;護理前后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平均動脈壓以及心率情況;手術并發癥發生率。1.4統計學處理SPSS25.0軟件分析統計數據,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計數資料通過組間行χ2檢驗后用[n(%)]表示;計量資料通過組間行t檢驗后用(x-±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2結果
2.1手術麻醉成功率預見性護理服務組的手術麻醉成功率更高,P<0.05。預見性護理服務組的手術麻醉成功率是100%,而常規化護理服務組的手術麻醉成功率是86.54%(45/52),其他7例患者需要追加物。2.2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平均動脈壓以及心率情況護理前兩組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平均動脈壓以及心率情況比較,P>0.05;護理后預見性護理服務組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平均動脈壓以及心率情況優于常規化護理服務組,P<0.05。見表1。2.4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預見性護理服務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化護理服務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P<0.05。
3討論
由于醫療條件和標準的不斷提高,醫學界對手術室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麻醉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7-8]。將麻醉學與護理學結合起來的交叉學科可為麻醉專業培養更多的護理人才。由于麻醉師對麻醉知識的掌握程度較高,能夠做好麻醉護理工作,所以專業護理人員更顯突出。但是我國一些醫院的手術室沒有麻醉護理專業,在手術過程中,護士往往承擔著這個責任。有些醫院麻醉科醫師也同時負責相關護理工作。經過持續臨床分析發現,麻醉護理甚至可以決定手術的最終質量。所以,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的密切配合尤其重要[9-10]。在麻醉配合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術前訪談。手術室護士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釋急診麻醉的細節,盡可能回答一些麻醉和手術方面的問題,滿足患者的基本要求,及時、有效地與家屬溝通[11-12]。家人的關懷與安慰對患者也很重要,能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鼓勵患者接受麻醉與手術,積極配合,使手術更好地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和患者交流時,多用鼓勵和安慰的話語,縮短患者和護士之間的距離,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確保手術順利進行[13-14]。②手術室準備。首先需要對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進行調節,以便于操作。患者處于麻醉狀態時,會顯露在物理環境中。與此同時,患者不斷輸液,液體低于體溫易引起患者發生寒顫。再者,由于麻醉原因,患者對體溫的調節能力降低,室內溫度過低會使患者迅速散熱,不利于后續手術。若手術室溫度過高,手術室的相對濕度會比較低,影響唾液分泌。尤其是注射阿托品等藥物后,患者會有明顯的口干、舌干感,會影響呼吸黏膜的狀況。同時也說明,對手術室溫度和相對濕度的控制,既是保證手術正常生理體征的基本條件,又是手術后恢復的基礎。手術室的溫度通常要調到22℃以上,相對濕度應為65%左右。③麻醉醫師與護士的配合。麻醉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甚至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同時也是決定后續操作過程能否按要求正常進行的關鍵因素[15-16]。因此,在需要手術時,護士與醫師密切合作,嚴格遵守標準操作程序,以達到最佳的工作效果。患者進入手術室時,應在麻醉前取下各種飾物。佩戴假牙的患者還應摘除假牙,并將假牙放置于指定位置。另外,還要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及麻醉方式進行核實,并協助醫師測量患者生命體征。靜脈穿刺、建立一定數量的靜脈通道,隨時補充患者體液,保證手術及麻醉的順利進行。手術室護士還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配制各類藥品,貼上藥品名稱,并放置于指定位置。全身麻醉醉過程中護士要陪患者,以語言或動作安慰患者,經常與患者溝通,讓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手術過程,避免不必要的憂慮和不良情緒,配合麻醉醫師完成麻醉。完成麻醉程序后,患者應該保持與手術一致的[17-18]。手術室麻醉患者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以往常規護理工作往往注重基礎護理,忽視了對患者的全方位護理和對風險和安全隱患的規避。因手術室麻醉患者安全隱患較多,對護理人員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19-20]。預見性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屬于前瞻性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可結合手術室麻醉患者情況和以往經驗,明確可能出現的風險,盡早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發生,最大限度確保手術室麻醉患者的安全和手術順利開展[21-22]。本研究顯示,預見性護理服務組手術麻醉成功率高于常規化護理服務組,P<0.05;預見性護理服務組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平均動脈壓以及心率情況低于常規化護理服務組,P<0.05;預見性護理服務組患者恢復自主呼吸的時間、術后睜眼的時間短于常規化護理服務組,P<0.05;預見性護理服務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化護理服務組,P<0.05。綜上所述,手術室麻醉患者護理過程采取預見性的護理方案可提高手術麻醉成功率,減少麻醉并發癥的發生率,加速患者術后恢復進程,減輕患者疼痛和維持生命體征平穩。
作者:徐美一 單位:撫順市中心醫院手術室
關鍵詞:護理干預;手術室護理;應用
在臨床醫療服務當中,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而手術室是重要診療場所。手術室護理質量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對于手術室護理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常規手術室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措施,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負擔,維持生理功能的穩定,提供更為優質、周到的護理服務,提升醫療護理服務質量[1]。本研究以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0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106例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3例,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齡19~78歲,平均年齡(48.9±5.8)歲,其中接受普外科手術患者13例,心胸外科手術14例,骨科手術15例,泌尿外科6例,其他手術5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齡20~82歲,平均年齡(49.4±7.2)歲,其中接受普外科手術患者13例,心胸外科手術15例,骨科手術13例,泌尿外科6例,其他手術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對照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辦法,進行術前訪視,密切觀察患者的體征,包括血壓、心率、脈搏、血常規以及肝腎功能,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好術前準備,給予一般護理措施,同時保證患者處于安全、舒適的手術。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模式的基礎上,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①術前準備: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針對性采取護理措施,向手術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手術室的情況,講解手術的相關注意事項,保證患者良好的睡眠。加強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更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護理和治療。②術中護理:保證手術室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實時觀察患者術中的生命體征,以預防異常情況的發生。向患者介紹和講解麻醉的相關事宜,讓患者了解麻醉和感覺和狀態,包括對于疼痛的感知能力,消除患者心中的疑慮和恐懼。對于部分局部麻醉的手術患者,由于其保持清醒的意識,醫護人員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狀態,當患者感到不適時,則需要及時進行調整,盡量讓患者感到舒適,進而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③術后護理:完成手術后需要對患者手術皮膚進行清洗,消除血跡和消毒液殘留,患者麻醉蘇醒后的生命體征恢復正常,再將患者送回病房。檢查患者身體各項指標及術后的恢復情況切關注患者病情的變化,醫護人員需要與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進行溝通,詳細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加強術后護理,預防感染及手術并發癥[2]。
1.3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術前術中兩組患者血壓和心率均值。②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兩組患者對于手術室護理的滿意度,評價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χ—±s)表示計量,(%)進行計數,資料通過t值和χ2檢驗,兩組對比滿足P<0.05,兩組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本組研究中,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期間收治的106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在常規護理辦法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辦法,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3]。術前兩組患者血壓和心率對比差異不大,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過程中,觀察組患者的血壓和心率明顯比對照度更低(P<0.05)。觀察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感到滿意37例(69.8%),一般14例(26.4%),不滿意2例(3.7%),總滿意率為96.3%,對照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感到滿意20例(37.7%),一般24例(45.3%),不滿意9例(17.0%),總滿意率為83.0%,觀察組患者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十分顯著,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負擔,提高護理滿意程度,促進患者的康復,具有很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作者:鮑飛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一部
參考文獻:
[1]王昕華.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29:528-529.
關鍵詞:脊柱骨折 手術室護理 不安全因素
作為骨科常見創傷之一,脊柱骨折的發生會對患者的活動功能、生活質量產生極大影響[1]。目前臨床對于這類創傷多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2-3]。結合既往脊柱骨折手術室護理經驗可知,脊柱骨折患者的護理不安全因素較多。因此,分析脊柱骨折患者的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類型及防范方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13例脊柱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手術室護理方法的異同,分為常規組(54例)和防范組(59例)。常規組男31例,女23例;年齡(70.4±3.8)歲。防范組男35例,女24例;年齡(69.8±3.9)歲。差異不顯著。
1.2 方法
常規組接受常規圍手術期護理。防范組接受護理不安全因素防范護理(1)手術室護理安全評估。護理人員結合既往脊柱骨折圍手術期護理經驗、相關科研資料等,確定脊柱骨折手術患者的護理不安全因素。最終確定為:術中不當;術中皮膚損傷;切口感染。(2)制定護理方案。逐一結合脊柱骨折患者手術室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類型、原因,制定防范方案。術中不當:加強護理人員,尤其是低年資護理人員的技能培訓,確保其能夠熟練掌握脊柱骨折患者的護理方法。術中皮膚損傷:這一不安全因素主要與脊柱骨折俯臥位下四肢皮膚保護不當、手術時間較長有關。要求護理人員于正確擺放脊柱骨折患者的后,采用于四肢、腹部等部位下方增設軟墊的方法,做好皮膚保護,減少局部受壓。切口感染:遵醫囑給予脊柱骨折患者使用抗生素;術中合理控制手術時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術后密切觀察脊柱骨折患者切口處皮膚變化,指導患者正確識別切口感染征象。(3)實施防范護理。按照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防范護理方案實施護理。按照每月1次的頻率,總結脊柱骨折患者的手術室護理安全水平,如發現仍存在不安全因素,重新優化防范方案,以促進脊柱骨折患者預后的改善。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的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發生狀況;對比患者的住院時間及術后1周活動功能狀況;統計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19.0軟件統計。不安全因素、護理滿意度數據以x2檢驗統計;住院時間及術后1周活動功能數據以t檢驗統計。P<0.05: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發生狀況
常規組3例術中擺放不當,術中皮膚損傷、切口感染各2例,防范組僅1例術中擺放不當,組間不安全因素發生率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發生狀況[n/%]
2.2 住院時間及術后1周活動功能狀況
常規組住院時間(17.26±3.92)d,長于防范組(P<0.05);常規組術后1周活動功能(83.19±5.17)分,低于防范組(P<0.05)。見表2
表2 住院時間及術后1周活動功能狀況
2.3 護理滿意度
常規組護理滿意度83.33%,低于防范組(P<0.05)。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n/%]
3 討論
脊柱骨折手術室護理的重要性在于:其不僅與患者的手術療效存在密切關聯,還直接決定著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活動功能恢復速度及效果等[4]。因此,改善脊柱骨折手術室護理質量及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脊柱骨折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主要包含(1)術中擺放不當。這一不安全因素主要與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護理技能水平不足等有關。脊椎骨折患者的與其手術治療的順利進行密切相關。這一問題的發生會導致脊柱骨折患者的手術時間延長,甚至可能增加手術治療的風險性。(2)術中皮膚損傷及切口感染。這兩種不安全因素均與術中皮膚保護不當、手術過長等有關[5]。
護理不安全因素預防護理用于脊柱骨折患者的優勢為(1)減少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相對于常規護理而言,護理不安全因素預防護理要求護理人員逐一針對脊柱骨折手術中的不安全因素類型,選擇適宜的預防措施進行干預和控制。本研究證實:防范組不安全因素發生率1.69%,低于常規組(P<0.05)。(2)提高護理滿意度。護理不安全因素防范護理可提高脊柱骨折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原因為:這種護理方法為脊柱骨折手術患者制定了安全的圍術期護理方案,患者的手術并發癥發生風險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因此,其護理滿意度水平可逐漸提高。本研究證實:防范組護理滿意度96.61%,高于常規組(P<0.05)。(3)促進脊柱骨折手術患者活動功能的恢復。護理不安全因素預防護理模式下,術中皮膚損傷、切口感染等容易影響脊柱骨折患者康復鍛煉、活動功能康復狀況的因素均得到良好控制,因此,患者的術后恢復速度相對較快。本研究證實:防范組術后1周活動功能(94.03±4.98)分,低于常規組(P<0.05)。
綜上所述,宜于脊柱骨折患者的手術室護理中,推行護理不安全因素防范護理,以提高患者的手術室護理安全性,改善其術后恢復狀況。
參考文獻
[1]成霞,王翠娟,吳丹,等.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對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的干預效果[J].中華全科醫學,2019,17(04):686-689.
[2]王秀玲,楊雪梅,張瑩瑩,等.醫護一體化分層級責任制護理模式在脊柱骨折患者術后快速康復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08):107-108.
[3]高海華.循證護理模式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3):10-11+55.
〔關鍵詞〕舒適護理;手術室護理;應用效果
手術室是醫院為患者提供手術治療和搶救的場所[1]。大多數患者對手術室均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患者對自身疾病感到焦慮,在進入手術室的時候對環境感到陌生,因此很容易產生緊張、恐懼的不良心理,對手術治療和術后恢復造成一定的影響。舒適護理近年來被我國大多數醫院手術室護理中所應用,通過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排除患者不利的心理因素,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使患者在手術治療中達到最舒適最理想的狀態。本研究主要選擇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256例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25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28例。觀察組男65例,女63例;年齡16~74歲,平均(46.3±5.6)歲;婦產科手術26例,耳鼻喉科手術22例,普外科手術43例,腦外科手術20例,骨科手術17例。對照組男67例,女61例;年齡15~76歲,平均(47.2±5.3)歲;婦產科手術25例,耳鼻喉科手術23例,普外科手術41例,腦外科手術21例,骨科手術18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兩組年齡、性別、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的護理,包括做好患者的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檢查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舒適護理措施,具體方法如下。(1)術前巡訪護理。手術前一天,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巡防,確定患者姓名、手術史、疾病史等。了解手術名稱和方式,了解手術所需時間、病變部位等。在巡訪的時候,護理人員要與患者親切溝通,詢問患者的身體情況,并囑咐患者家屬幫助患者做好手術的準備[2]。(2)心理護理。大部分患者對手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懼,手術前患者往往會出現焦慮、緊張等心理狀態,護理人員要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時,要簡述患者患病的原因、治療的方法和手術的方法,介紹手術的所需時間和大致流程,介紹以往患者手術后的恢復情況等。護理人員可以為患者介紹本院手術室的一些先進設備、優良的環境以及手術醫師的手術經驗,減緩患者對手術室的恐懼心理。護理人員可以與患者家屬溝通合作,耐心安撫患者的心緒,提高患者的自信心,積極配合手術治療。(3)手術護理。進入手術室后,注意調節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幫助患者調整舒適的,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盡量保護患者的隱私部位,術中耐心回答患者的問題。若術中出現意外,則需進行及時的搶救,為患者洗除皮膚上的血跡,蓋好被單。手術結束后,要確定患者的血壓、脈搏以及意識均恢復正常后,才可與麻醉師一同護送患者和回到病房。在回到病房時,要注意保護患者的手術切口部位,與病房護理人員進行交接時,需詳細囑咐術后注意事項。(4)術后隨訪。手術結束第2天后,參與手術的護理人員需進行術后隨訪,觀察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鼓勵患者在恢復之后盡早下床活動,并指導下床活動的鍛煉方法。詢問患者是否仍存在哪些身體不適,若傷口仍然疼痛則考慮與麻醉師聯系并進行進一步處理。
1.3評價指標
觀察和記錄患者的心理狀況,記錄兩組入院治療時、進入手術室治療時的心率以及平均動脈壓指數并進行對比。手術治療后,自制調查問卷發放給患者及患者家屬,問卷內容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以及不滿意3個標準,囑患者進行無記名打鉤,計算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入院時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進入手術室時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護理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7.3%(滿意58例,比較滿意41例,不滿意29例),低于觀察組的95.3%(滿意105例,比較滿意17例,不滿意6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術治療是各種疾病治療的有效方式,但大部分患者對手術治療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為了提高患者手術質量,我國大部分醫院都開始應用舒適護理的模式[3]。舒適護理大致上包括生理舒適、心理舒適、社會舒適以及靈魂舒適4個方面,本研究中對抽取的患者采用了舒適護理的措施,在做好術前準備的情況下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根據患者需求指定護理方案,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不僅提高了患者生理、心理方面的舒適度,還減少了護理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大大提升了手術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護理后,觀察組對護理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進入手術室時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均低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舒適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手術室護理的護理效果,改善手術室患者的心理狀況,提升患者的護理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王克惠.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3):271-272.
[2]陳胤娥.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17,30(1):185-186.
【關鍵詞】探討預防;手術室;護理差錯;措施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1-0279-02
手術室是外科領域中體現醫學高度治療水平的工作環境,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逐步向滿足外科手術需求的所有功能的方向發展,并最大限度地保持接近無菌的環境,減少傷口的感染,為醫護人員的創造最有利于工作的舒適、安全的環境[1,2]。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更加決定了手術室護理工作必須不斷提高外在與內涵以適應醫療衛生改革的要求,真正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護理差錯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護理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制度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人身損害的事故。我院手術室在預防護理缺陷、差錯、醫療事故方面采取了諸多的有效措施,現匯報如下。
1 術前訪視
術前患者對手術產生一定程度的恐懼焦慮心理,神經體液調節亦出現變化,入手術室后出現呼吸、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潛在的危險更大。因此,術前有效的心理訪視,解除患者顧慮,對安全過渡手術有一定的意義。
(1)訪視后的次日晨會及時對患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年齡較大的患者、神志不清的患者進行交班,以引起相應手術房間工作人員、排班護士長及領導的重視,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
(2)術前訪視與進入手術室后的宣教和健康指導可以有效的解除患者心理上的緊張和不適感。從而使患者較為平靜地接受、配合麻醉及手術,減少了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隔閡,加強了醫患之間的溝通,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減少了摩擦,增強了互信,減少了醫療糾紛的一個根源。
2 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與責任分明
2.1: 術前 將病歷首頁與柜臺手術程序單核對;手術患者核對:姓名、床號、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禁食、過敏史、血型和術前用藥;查核病歷牌仔細核對患者的各種信息:查驗患者備皮情況、首飾、活動性義齒等禁帶的物品、全身有無感染癥狀;檢查手術房間準備情況,各種設備是否處于功能狀態,一般器械、特殊器械、一次性醫療器材是否完備。
2.2 術中 : 術前、關胸腹腔前、關胸腹腔后、縫合皮膚后分別查核器械、縫針、紗布數并做好記錄及簽名。術中給藥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輸血按照常規由輔助護士和麻醉師兩人核對之后簽名記錄。
2.3 術后: 將患者送回病房前,要查對帶回的物品,如:剩余的藥物、X光攝片、取出的結石并通知所在的病區及家屬。如送往蘇醒室則應與麻醉師核對之后詳細交班。
2.4 規范病理標本的保存 :建立病理標本管理"四查四對"制度,規范病理標本的保存與使用。臨床科室、手術室、病理科對于科研、鑒定、保管職責明確。
2.5 洗手:護士與輔助護士職責分明 細化洗手護士與巡回護士的各自職能,強化各自的本職工作技能與協調一致的團隊精神。
2.6 嚴格區分污染手術和非污染手術 : 非污染手術術后按照常規方法進行處理。污染手術對于永久性器械要預先消毒然后再清洗,一次性的醫療器材須在消毒之后再毀形處理。嚴重污染時應加大消毒劑的作用劑量及時間。
2.7 術中嚴格無菌操作原則與無瘤操作: (1)術中嚴格無菌操作原則:手術中污染后的物品必須更換和重新滅菌。術中如果切開胃腸之污染器械應置于彎盤之內,以區別于其他無菌物品。避免身后和橫向傳遞器械、物品。術中手套刺破或須污染及時更換。胃腸道手術關腹時須使用關腹包,確保皮膚及肌層不被胃腸道內容物污染。(2)無瘤操作:腫瘤組織剝脫之后必須及時的放置于換藥碗之中,把與腫瘤組織接觸的所有手術器械及醫療器材從無菌手術區域移除,手術醫生與洗手護士立即更換手套。使用無菌洗必泰成分溶液或者無菌蒸餾水沖洗手術創面,徹底殺死腫瘤細胞。
3 術后回訪
術后3~5天回訪術后患者并給予問候,同時就患者現有的不適做好疏導工作。手術室護士術后的隨訪使患者感受到住院手術并不可怕,自然會產生安全感。每個環節中都有護理人員在關心他,對患者在術中配合及促進術后康復均起到重要作用[3]。
4 討論
4.1 強化護理人員的培訓
4.1.1 專業技能培訓 根據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制定合適的發展計劃,不斷提高手術室護士的業務水平。新職工制定嚴密的培養計劃,確保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要求;從各個方面提高新進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以不斷適應現代手術室護理學科的發展。
4.1.2 服務理念的更新 要求手術室工作人員必須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手術室護士在與患者接觸時應做到態度和藹可親、語言柔和恰當,避免與之發生正面沖突,做到換位思考。
4.1.3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手術室護士應知法、懂法,杜絕侵權的行為,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法律意識,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患者,服務于社會。
4.2 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 健全的規章制度是手術室護理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按照醫學和護理學的發展要求在充分尊重法律的基礎上制定相應合理要求是規范依法行醫的一個有效保證。按照制定的規章制度形成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工作常規,可以有效的減輕手術室護理人員面對工作的不斷變化產生的壓力。
4.3 定期展開安全隱患討論會 :手術室護理管理層和手術室護士定期的安全隱患討論會可以及時解決工作中的困惑、及時更正工作中的失誤、及時驗證常規帶來的便利。
5 小結
及時開展討論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的工作會議:集思廣益的發揮所有在職護理人員的積極性與超前思維,將一線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總結的經驗恰當適時的發揮,科護士長以及分管護士長的護理安全監督,我院手術室實現了全年無護理差錯的優異成績,可以看出所有護理人員采取的有效措施共同維護了手術室的護理安全。
參考文獻
[1] 周益秋.手術室護士的危害因素及預防措施.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1,6(18):34.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3年6月手術室護士18名作為觀察組,均為從事手術室護理工作1年以上。年齡24~42歲,平均年齡(30.16±2.23)歲;工作時間1~22年,平均(10.21±1.16)年;學歷:大專學歷護理人員5例,大專學歷以下護理人員13例。同時選擇2011年6月~2012年5月手術室護士為對照組,其間護理人員沒有生變化。根據對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教育方式不同,對照組接受常規教育,觀察組接受養成教育。
1.2教育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護理人員接受手術室常規教育,加強其無菌意識,做好手術室操作規范的實施,培養與外科臺上臺下合作的流暢性及安全性。
1.2.2觀察組
觀察組手術室護理人員接受養成教育,具體如下:制定手術室安全管理規定細則,給手術室護理人員每人分發一冊并在每日早交班時抽查提問;每月組織手術室安全操作及隱患等相關培訓講座,定期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考核[2]。實行獎懲制,對于年度未出現安全意外事件的護理人員給予獎勵,并在外出交流進修、晉升等方面給予優先。
1.3觀察指標
1.3.1年度不良事件發生例數
統計年度的手術室不良安全事件包括手術放置不當、術中清點失誤、術中感染、用藥失誤等的發生例數,與接受常規教育組進行比較。
1.3.2手術室安全相關知識評分
接受相關教育后,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室安全相關知識進行知曉情況考核,滿分100分,90分以上為優秀,70~89為良好,69及以下為較差。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值加減標準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標準:P<0.05。
2結果
2.1年度不良事件發生例數
觀察組手術放置不當、術中清點失誤、術中感染、用藥失誤等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5.56%)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2手術室安全相關知識
評分觀察組手術室安全相關知識平均評分(87.34±5.21)、優良率較(100%)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手術室的安全管理是整個護理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發生失誤,輕則影響病人治療,延誤手術時間,造成時間與物品的浪費;重則導致病人殘廢、甚至死亡[3]。手術室的護理工作具有環節多、操作多、急診多且技術性強的特點,為了做好護理安全,防止在執行護理操作技術過程中出現的缺陷、差錯、事故等問題,必須加強手術室人員的綜合素質。
目前隨著手術量的大幅增多,手術室護理人員數量明顯增加,許多年資較淺甚至新入院的護理人員在未接受系統化培訓前就投入一線,也成為手術室護理缺陷事件發生的高危因素之一[4]。為了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與外科醫生及麻醉醫生的配合,增加手術過程的流暢性、減少不必要的不良事件發生,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系統化的養成教育顯得尤為必要。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主要包括接錯病人、手術擺放失誤、止血帶使用不當、手術器械準備不全、術中無菌原則貫徹不徹底、清點失誤、術中儀器使用不當、用藥失誤、術中標本保存不當或丟失等,以上事件一旦發生均將對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5]。
為了明確后期養成教育對提高手術室護理的綜合素質及手術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性的意義,研究選擇三甲醫院的手術室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常規教育及養成教育,結果表明:觀察組人員接受養成教育后的手術放置不當、術中清點失誤、術中感染、用藥失誤等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人員;手術室安全相關知識平均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優良率較高。由此可見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采取養成教育對于提高手術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減少不良安全事件的發生等均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手術室;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4-0109-02
手術室是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重要場所,由于手術醫生使用手術刀等手術器械,對患者的刺激性較大,患者術前不免產生恐懼心理,擔心手術過程發生意外,不免發生過強的應激反應,導致患者出現許多不良反應,如對疼痛的耐受降低,不能積極地配合手術治療[1]。術前產生焦慮和恐懼情緒,也影響手術治療效果。護理干預是在護理過程中采取多項措施,有助疾病康復[2]。術前通過護理干預能減少患者的恐懼和焦慮的心理,增加手術成功率。本文通過護理干預在手術室的推廣和應用,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行手術治療的100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齡17~72歲,平均(43.1±6.7)歲;手術類型:闌尾切除35例,甲狀腺切除25例,骨科手術30例,婦科10例;麻醉類型:全身麻醉8例,椎管麻醉80例,局部麻醉12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類型、麻醉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手術護理,術前進行簡單的術前教育,常規備皮,指導患者術中術后的注意事項,干預組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上,實施完整的手術室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常規護理 (1)術前向患者宣傳疾病有關知識和手術的簡單程序,同時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指導患者做好術前準備,進行手術備皮,術前禁食禁飲,對患者講解術中術后的注意事項。(2)術中配合麻醉師進行麻醉,指導患者采取合適的,配合手術醫生及時傳遞手術器械,做好術前、中、后手術室儀器、器械的消毒滅菌工作。(3)術后對患者進行傷口包扎,并與病區護士做好交接工作。
1.2.2 護理干預 (1)術前的護理干預,大多數患者都是第一次進行手術,術前不免產生恐懼、焦慮的情緒,需要在進行術前訪視室主動介紹手術室的具體情況,向患者宣傳疾病有關知識和手術的簡單程序,告訴患者手術設備先進齊全,主刀醫師的資歷及經驗豐富,增強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對患者所提疑問,巡回護士要耐心一一解答,針對較為突出的問題及時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訪視護士要從術前準備到術后恢復的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講解使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2)術中的護理干預,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巡回護士要積極熱情的接待患者,詳細告知手術室的信息,如手術使用的器械等,擺放的位置,手術所需,使其熟悉手術室環境,降低對手術的恐懼感,及時有效的與患者進行溝通,使其了解手術的安全性與重要性,增加其信心。密切觀察患者表情、言語和動作,若發生不適,及時與患者交流,講解手術操作的必要性,并適當談些和手術無關的話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幫助患者減輕不適,保持手術室環境安靜、溫度濕度適宜、空氣清新,一般室溫控制在,22 ℃~25 ℃,相對濕度為50%~60%,盡量控制噪音[3],還應該通過肢體語言向患者投遞關愛,可以通過眼神、握住患者的手、幫患者擦拭額頭上的汗液,并不時告訴患者手術的進展狀況;另外,在不影響手術正常進行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患者身體的暴露,以便幫助患者保護隱私和注意防寒、保暖[4]。(3)術后的護理干預,手術完成后,幫助患者擦凈傷口周圍的血跡,并進行包扎,固定好各種管道,以防脫落,幫助患者穿好衣服并送至病房,與病區護士做好交接工作。(4)術后的回訪對患者現有的不適給予問候和疏導,并告知患者手術效果很好,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患者克服術后抑郁反應,針對患者所提出傷口疼痛及大小便不適等情況,回訪護士需做出耐心解答,以消除患者疑慮,指導患者合理的飲食以及手術后的恢復運動,以減少手術并發癥,密切觀察引流管里的液體,發現不適立即報告醫生,與患者交流,了解其思想狀態,告知家屬盡量多關心患者,并做好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調查。
1.3 療效評價標準
在術前3 d和術前1 d運用漢密爾頓焦慮評分(HAMA對患者的焦慮情進行評價,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重。14分以上評定為肯定的焦慮;7~14分評定為可能有焦慮;6分以下評定為無焦慮。同時在手術室認真評定患者的滿意度[3]。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后焦慮情緒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傳統的護理模式已不能滿足手術室的護理要求。手術室護理干預在傳統的護理模式中增加了更多的內容,通過對患者全方位的接觸,對其心理和身理進行了更全面的了解,為手術能安全順利的進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手術室是醫生搶救和治療患者的重要場所,手術治療效果會受到護理管理方案合理性的深刻影響,手術成功與否也直接受護理水平的影響[4-5]。因此必須要不斷提高護理水平,護理水平的高低也會對患者手術治療成功與否、病情恢復快慢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手術對患者身體、心理均會造成傷害,大多數患者因對手術產生恐懼感,而排斥治療,某些醫療事故更加重患者的心理恐懼感。實施手術護理干預焦慮狀況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結果說明,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的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有利于患者康復,還能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焦慮是情緒反應的常見類型,可能由于手術威脅心理,極易導致患者自身痛苦,通過生理學機制打亂個體生理平衡。此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達到藥物無法達到的作用[6]。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焦慮情況比較 例(%)
組別 >14分 7~14分
對照組(n=50) 16(32.0) 29(58.0) 5(10.0)
干預組(n=50) 4(8.0) 17(34.0) 29(58.0)
P值
表2 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的手術室配合情況比較 例(%)
組別 主動配合 基本配合 勉強配合
對照組(n=50) 21(42.0) 15(30.0) 14(28.0)
干預組(n=50) 28(56.0) 16(32.0) 6(12.0)
P值
在手術室為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不僅對患者有利,還可以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并且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素質,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時改變了傳統的思維方式,適應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7]。本研究結果和對照組相比,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焦慮情緒,還可以提高患者對手術的配合程度,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董占.人文關懷應用于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2):53-55.
[2]孫園園.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學,2012,7(14):83-85.
[3]劉瑞俠,戴愛蘭,盧芳,等.手術室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效果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1,11(6):19-20.
[4]馬保莉.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4):654-655.
[5]喬翠芬,李蘭芝,謝露霖.健康教育在手術室的應用[J].家庭護士,2008,6(2):89-94.
[6]趙玉玲.護理干預在預防手術室護理差錯發生時的重要性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12):159.
1資料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此次研究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總數為152例。其中有80例患者為男性,72例患者為女性;最小年齡者22歲,最大年齡者71歲,平均年齡為(46.3±4.4)歲;手術類型:婦科手術35例,普外科手術75例,肝膽外科手術32例,神經外科手術10例。按照手術先后順序將152例患者分為研究組(n=76)與對照組(n=76)。比較兩組患者的資料數據,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的圍術期予以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施以手術室細節護理,具體如下:術前細節護理:術前1d由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訪視,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為患者講解手術方法、流程等,幫助患者做好術前心理準備。耐心解答患者的心理疑慮,如果患者存在不良情緒或消極心理,要對其做好心理疏導,以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3]。手術之前,護理人員要將手術所需的器械、儀器、藥品等準備齊全,并予以徹底消毒。在手術開始前半小時,將手術室溫度調節至23~26℃,濕度維持在50%左右,備好恒溫毛毯[4]。檢查好手術臺,檢查各儀器,確保可以正常使用。術中細節護理:在手術床上鋪放一次性護理墊,患者入室后,護理人員要引導并協助患者取舒適,對足跟、髖部等做好防護,防止壓瘡;將患者足跟部位墊高2~3cm,利于血液回流[5-6]。手術期間所用的輸注液、生理鹽水等要提前預熱,以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7]。護理人員在走路、傳遞器械時要保持動作輕緩,盡量降低聲音。護理人員之間不可議論患者,要充分尊重患者隱私。勤加關注患者的心率、血壓、皮膚顏色變化,如有異常情況要及時告知手術醫師。手術完畢后,要對切口進行消毒及包扎。術后細節護理:在將患者送回病房過程中要注意保暖,同時保護好引流管,防止牽拉或受壓受折。術后對患者做好飲食指導,鼓勵患者在病情穩定后可進行適當的活動,促進胃腸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8]。
1.3觀察指標
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感染發生率、護理差錯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整理研究數據,核對無誤后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檢驗,感染發生率、護理差錯發生率均屬于計數資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比較結果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行t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感染發生率為2.63%(2/76)低于對照組的13.16%(10/76),研究組患者的護理差錯率為2.63%(2/76),對比對照組的11.84%(9/76)也更低;P<0.05,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手術室護理具有工作量大、技術性強、風險性高等特點,稍有不慎則可對患者及手術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甚至引發護患糾紛[9]。我院目前主張為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室細節護理,在術前、術中、術后各環節均以患者為核心,最大限度消除不安全因素,確保手術可以順利進行,以達到減少感染、護理差錯等不良事件的目的。此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在圍術期接受手術室細節護理,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感染發生率、護理差錯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手術室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安全中具有理想效果。綜上所述,為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室細節護理,可有效降低感染、護理差錯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作者:趙桂華 單位:內蒙古赤峰市醫院手術室
參考文獻
[1]黃景香,許秀芳,郭麗敏,等.介入手術室的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6):517-519.
[2]陳娟.手術室細節護理對于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的意義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7):84-85.
[3]向霞,楚媛.無縫對接護理鏈在手術室安全舒適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6,14(28):2985-2988.
[4]陳利姑,王欣,張貴麗.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與管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1):199-200.
[5]肖群艷.手術室護理安全干預機制的應用與體會[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5):279-281.
[6]鐘愛玲,戴紅霞,常后嬋,等.三級質控護理管理模式在手術室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6,37(23):3641-3642.
[7]王純君.手術室護理安全文化建設的思考[J].海南醫學,2013,24(17):2609-2611.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優質護理;常規護理;效果
近年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不良生活習慣的養成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的趨勢, 而且病情均較急重, 從而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患者在即將手術時, 日常生活狀態、精神方面影響不佳, 從而導致其易出現焦慮、緊張、抑郁等負面情緒, 給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影響[1]。目前, 因在當代醫療模式的轉型下, 臨床護理尤其是優質護理顯得尤其為重要, 而優質護理在此類疾病護理中被廣泛應用, 本文通過對手術室護理采用常規護理以及優質護理比較, 取得較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的76例手術患者均為2011年2月~ 2013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對象, 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8例。其中男35例, 女41例, 年齡18~82歲, 平均年齡(40.15±16.56)歲;所有患者中10例婦科手術, 15例普通外科手術, 9例泌尿外科手術, 24例產科手術, 6例眼科手術, 12例骨科手術。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措施 對照組:在治療期間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本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全方位的優質護理, 具體有以下幾點:①患者進院時, 護理人員通過談話、溝通等方式后, 應做出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可詳細給患者介紹此病的病因及治療過程, 以支持及鼓勵性的語言溝通, 也可通過介紹成功治愈同類型的病例來使其增強健康認知, 消除其心理的焦慮、緊張和恐懼等不良情緒, 可更好的促進治療效果。②保持病房內外環境干凈、安靜, 手術室應準備好臂架、頭架、布類、襯墊以避免患者部位暴露, 每天對患者的床位進行打掃, 室內的物品整齊擺設;在手術當天, 護理工作人員應做好相關的手術準備等候在手術室門口, 并且使用有針對性的關懷言語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③手術過程中, 若出現異常聲響, 護理工作人員應耐心解釋并安撫患者, 讓患者消除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在靜脈滴注時, 工作人員應執行無菌操作;對患者的體溫、輸液部位應要經常進行了解, 可根據患者體溫和癥狀進行相關調整。④在手術結束時, 工作人員應及時告知患者手術順利完成, 讓其放心;手術完畢后用鹽水對患者皮膚出現的血跡或手術液進行清潔。出手術室后, 可將詳細手術過程告知患者家屬, 并給予術后相關的健康指導, 患者出院時, 應交代注意事項及出院的健康指導, 并囑其可隨訪復查, 可留醫護電話號碼以便患者隨時電話咨詢。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滿意度高達94.7%, 遠高于對照組68.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費用和心理方面比較 采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輔以全方位護理措施的觀察組均明顯優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 且不良反應少,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于外科疾病患者, 最主要是治療方法是手術, 而在手術期間發生的事情會成為治愈的關鍵, 但是手術期間可能會讓患者產生較強的心理與生理應激反應, 因此對手術和麻醉的順利進行以及治療的效果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對其患者行護理措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臨床資料顯示, 采用常規護理在手術室護理方面, 其主要作用為完成基本的治療以及基礎的護理措施等, 但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精神等護理措施, 使得患者不積極進行配合, 因此常常造成護理工作的不到位, 達不到有效治療的目的。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上施行全方位優質的護理措施, 不僅使患者在心理、精神上獲得極大的滿足, 而且可以保持較愉快的心態, 積極配合治療, 有效調養保健, 促進患者身心健康,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更有利于術后得到康復以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治愈, 從而促進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提高。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 觀察組的滿意度高達94.7%, 遠高于對照組68.4%(P
綜上所述, 對于行手術的患者施行全方位優質的護理措施有著較好的效果, 從而使其身心健康得以恢復, 充分說明了護理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應秀環.手術室護理采用不同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對比.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4, 4(5):73-74.
【關鍵詞】 手術室; 細節護理; 護理安全; 效果分析
doi:10.14033/ki.cfmr.2017.5.03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5-0071-02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Operation Room Details Nursing in the Operation Room Nursing Safety/LI Cui-zhe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5):71-7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operating room details nursing in the operating room nursing safety.Method: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5,68 surgical patients wh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was 34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operating room details nursing,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care,two groups of nursing quality and nursing safety index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Result: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12%,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was 73.53%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Operation room; Detail nursing; Nursing safety; Effect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Danyang,Danyang 212300,China
手術室是醫院重要的場所,也是比^特殊的場所,手術室護理工作比較繁瑣,各個細節均需要特別注意,因此,細節護理對于提高護理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1]。相關研究顯示,在手術室護理中采取細節護理可減少患者并發癥情況的發生[2]。為探析手術室細節護理在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效果,本文將2015年1-12月收治的68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68例手術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0~68歲,平均(40.6±7.3)歲,手術時間30~350 min,平均(180.5±24.3)min,手術類型:普通外科手術12例,骨科6例,婦科6例,泌尿外科5例,產科5例。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19~68歲,平均(41.3±8.3)歲,手術時間35~355 min,平均(185.3±30.3)min,手術類型:普通外科手術12例,骨科6例,婦科5例,泌尿外科6例,產科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采取手術室常規護理,主要內容是告知患者術前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術中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常規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等。
1.2.2 觀察組 采取手術室細節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術前護理:護理人員應去患者病房與患者進行溝通,講解手術的相關事項,告知患者手術的目的、麻醉方式及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等,同時向患者介紹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的害怕心理,幫助患者增強自信心。避免提及死亡、意外等敏感詞匯,站在患者的角度和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的疑問作仔細解答。同時護理人員在術前做好儀器設備的準備,并熟練掌握操作流程。(2)術中護理: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應以溫和的態度向患者作自我介紹,消除患者的戒備心。在麻醉時,給予患者支持,手術操作時協助患者擺放好舒適的,保障手術室溫濕度適宜,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果患者提前蘇醒,應安撫好患者的情緒,并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的疏導,如果患者發生不適或者出現異常情況,應馬上告知手術醫師。(3)術后護理。術后做好患者皮膚清潔護理,仔細清點手術器械及紗布等,以免發生遺漏,應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安撫工作,待患者麻醉清醒后,第一時間告知患者手術很成功,并囑患者家屬做好對患者的后期照顧,以促進康復[3]。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護理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價主要包括儀器設備管理、巡回和洗手護士之間的配合技能,這各為30分,消毒隔離、器械準備各為20分,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高。護理質量安全為各項總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100分。護理滿意度以自制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評價,一共100分,其內容包含術前準備、護理技能、服務態度、患者舒適度、護患溝通等方面。90分以上為十分滿意,80~90分為滿意,80分以內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十分滿意+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94.12%,對照組護理滿意率73.5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與意義(P
2.2 兩組護理質量及護理安全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設備管理、洗手護士及巡回護士配合技能、消毒隔離及護理質量安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護理人員不僅僅要為患者提供醫學方面的護理服務,同時也更加注重心理和生理上的護理服務。因此,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尤其是手術室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細節護理,意義重大。相關研究顯示,手術室護理中采取細節護理,不僅可以保持手術順利進行,提高成功率,同時也可以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4]。文獻[5]的研究中指出,手術室細節護理和傳統的常規護理比較,患者的滿意度更高,手術成功率更高。本研究中,觀察組通過采取手術室細節護理,其護理滿意率94.12%,與對照組73.5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護理質量是護理管理中的核心,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場所,其護理質量的好壞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掛鉤,任何的不安全因素均可以導致患者殘疾、受傷,甚至是死亡。因此,規避手術室護理風險,提高護理質量是重點,也是目前手術室護理研究的熱點[7]。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細節護理屬于比較前瞻性的護理模式,符合現代醫學中的“以患者為中心”的宗旨。本研究中,觀察組設備管理、洗手護士及巡回護士配合技能、消毒隔離及護理質量安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說明,手術室細節護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安全中,能夠顯著提高護理質量,這與徐曉燕[8]的研究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手術室細節護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安全中,能夠顯著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夏紅霞.手術全期細節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護理質滿意度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1):1596-1597.
[2]黎秀華.手術室護理中細節護理的應用價值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190-192.
[3]陳曉晶,原英姿,姚曉麗,等.細節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6):174-176.
[4]劉貴琴.細節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手術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4):46-48.
[5]馮緣.手術室全期細節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6):85-88.
[6]周鳳偉.細節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237-238.
[7]梁w齡.細節護理對手術室感染的預防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4):861-862.
【關鍵詞】胸腔鏡手術室;常規護理;護理干預胸腔鏡手術VATS適應證:診斷性
胸腔鏡適應證。包括原發性胸腔積液,包裹性積液,原因不明的膿胸,彌漫性肺病變,局灶性肺病變,胸膜腫塊,氣胸,血胸,急性胸部創傷,膈肌損傷,縱隔腫塊,心包疾病,胸椎病變,經食管活檢,縱隔淋巴結、胸骨旁淋巴結活檢,經膈肌穿刺肝活檢。治療性胸腔鏡適應證包括:分離胸膜粘連,胸內止血,人工胸膜固定,心包開窗,心包切開,心包囊腫切除,胸交感神經切除,結扎胸導管,切除肺部孤立性腫塊,肺楔形切除,肺葉切除,切除縱隔腫瘤,包括胸腺瘤,胸內甲狀旁腺、神經纖維瘤、囊腫等,腔椎膿腫引流,胸迷走神經切除,食管切除等。胸腔鏡具有無創、美容、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1]。然而在胸腔鏡手術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器械因此易引起患者恐懼、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為了使患者順利的完成手術,對其實施護理干預顯得至關重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9月~2017年4月在我院實施胸腔鏡手術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護理干預組,各40例。常規護理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51.5±7.2)歲,疾病類型:肺大泡、肺結核、胸膜病變等;常規護理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50.5±7.2)歲,疾病類型:肺大泡、肺結核、胸膜病變等。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1.2.1常規護理組給予常規護理。1.2.2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①術前護理干預:在手術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及心理情況進行評估,向患者講解手術的流程及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并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向患者講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另外護理人員應做好有關手術的相應準備,如胸腔鏡、專用剪刀、分離鉗等,同時對設備及器械進行檢查,以保證可以正常的使用。②術中護理干預:在患者進手術室前應核對患者的基礎信息,如姓名、床號等,護理人員應全程陪同患者并給予鼓勵、安慰。護理人員應協助醫生將患者手術部位徹底暴露出來,在腋窩下放置軟墊,在胸部兩側墊長型紗袋,在兩腿之間放置軟枕,以保證患者的舒適度。在手術中護理人員應隨時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避免出現異常情況。③術后護理干預:在患者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應將患者護送回到病房,同時向患者家屬講解術后的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同時觀察患者的尿量、切口疼痛度及康復情況的變化,隨時查看患者是不是有發生并發癥感染的現象;指導患者正確的排痰方式,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可以適量的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訓練;多鼓勵、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食譜,保證患者每天攝入充足的維生素,提高機體抵抗能力;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促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1.3觀察指標經過不同護理后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護理后,護理干預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胸腔鏡直視下進行手術治療時患者因為對治療方法不了解易出現緊張、焦躁、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因此為其實施護理干預顯得至關重要[2-3]。經過此次研究發現,護理干預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主要以患者為中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使護理變得有連續性、系統性和完整性[4]。伴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的發展,醫療模式也有了突分猛進的發展,護理干預不僅僅在臨床護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手術室的護理中也逐漸得到了應用,不僅滿足了患者對護理的需求,也保證手術可以順利的完成,降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保障了患者的預后,通過在術前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徹底消除了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感,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術后對患者進行訓練指導,可有效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間接降低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壓力。總而言之,強化胸腔鏡手術室護理不僅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在保證患者治療效果的同時也降低了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極大的保證了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孫華.胸腔鏡手術室護理體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25(26):251-252.
[2]柳媛.胸腔鏡下肺大皰切除術手術室護理心得體會[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6,17(1):47-48.
[3]徐敏.胸腔鏡下肺癌根治手術的護理體會[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6):1019-1021.
[關鍵詞]手術室;細節護理;手術室護理安全性
手術室作為醫院的一個重要部門,其護理工作也較為重要,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性質為有較大的風險性、工作繁重、技術要求較高且需要較長的工作時間,因此采用一種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至關重要[1]。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發現細節護理干預具有理想的護理效果,對提升護理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采用抽簽分組方式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66例手術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即對照組和實驗組,每33例患者為1組,其中對照組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最高年齡患者為64歲,最小年齡患者為20歲,中位年齡為(39.2±2.5)歲,最長手術時間為285min,最短手術時間為35min,平均手術時間為(128.2±10.5)min;實驗組包括19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最高年齡患者為65歲,最小年齡患者為21歲,中位年齡為(40.2±2.1)歲,最長手術時間為285min,最短手術時間為35min,平均手術時間為(128.5±10.2)min,統計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研究資料中的基本信息,結果顯示P>0.05,差異并不顯著,統計學意義并不存在,研究中對比數據有較強的可比性,參考價值較高。
1.2方法
將常規護理干預應用于對照組患者中,即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常規護理等,而實驗組的護理方法為細節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1.3評價指標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護士配合技能、儀器設備、器械準備及消毒隔離進行評分;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共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項,護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度和一般滿意度之和。
1.4統計學處理方法
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相關對比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整合,其中研究結果中各項評分均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驗證方式為t驗證,而護理滿意度計數資料用(n,%)表示,驗證方式為χ2驗證,是否存在統計學意義用P值進行判斷,若P值小于0.05表示差異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手術室護理安全性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患者的護士配合技能評分、儀器設備評分、器械準備評分及消毒隔離評分均明顯較高,差異對比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0%,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75.67%,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較高,差異對比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心理護理干預
手術患者在面對手術時難免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比如緊張、擔心、恐懼等,因此護理人員要在術前對患者加強溝通和交流,將手術室環境向患者詳細介紹,并將手術的必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提升患者對手術室的了解程度,針對患者產生的不良情緒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將其不良情緒消除[2]。同時,利用成功案例法對患者進行心理疏通,將其情緒進行緩解,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將其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提升。
3.2術前護理干預
手術當日患者要在護理人員的引導下進入手術室,并將術中的注意事項告知患者,提升麻醉的配合度;在患者進行麻醉時,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多鼓勵患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促進順利進行麻醉[3]。另外,醫護人員可通過表情、眼神暗示給患者,安慰患者,對其心理壓力進行緩解。
3.3細節護理干預
值得注意的是護理人員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要用輕柔的動作進行操作;對手術室濕度和溫度進行適量調節,手術室要保持安靜,避免患者在手術中有不適感產生;在手術中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主要包括血壓、心跳、呼吸等;在完成手術后,護理人員要將術中殘留的血跡清理干凈,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將衣物整理好,并核對好患者的資料,并將其送回病房[4-5]。綜上所述,研究結果顯示:細節護理不但提升了護士配合技能評分、儀器設備評分、器械準備評分及消毒隔離評分,同時提升了護理滿意度。
作者:錢宏莉 單位:景德鎮三三五醫院
參考文獻
[1]關柏秋,曹曉艷,董淑琴,等.手術室細節護理在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4(12):57-60.
[2]羅利平.探討手術室細節護理對提高手術室護理安全性的影響[A].//2015臨床急重癥經驗交流第二次高峰論壇[C].2015:1-1.
[3]王永.手術室細節護理在提高手術室護理安全性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9(24):255-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