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58: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語文研修心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升自身文化素養
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是一個人從業的基礎,而文化素養的高低則是一個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為此,我在學習語文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還盡量閱讀了其它的文化書籍,以提升自己的綜合文化素養。
在自主研修中,專業知識書籍主要有《名校校園文化構建力》、《名校教學管理提升力》、《教師專業化五項修煉》、《骨干教師綜合素質提高和心理健康培養》、《研究性教學論》等;文化學術刊物主要有《現代語文》、《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隨筆》等;文化類書籍主要有《杏花春雨》等釋江南叢書,《中國文脈》、《何謂文化》、《千年一嘆》、《文化苦旅》等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書系以及季羨林、馮友蘭、沈從文等文化大師的一些作品。現在,作為一名學科帶頭人,肩負著為其他教師導航的作用。因此,我認真鉆研教育教學理念,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二、立足教學實際,發揮帶頭人示范作用
在學校,作為分管教學工作的校長也好,專業語文教師也好,做好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我都責無旁貸!
1、我認真鉆研教材教法,針對課程內容的不同特點,認真做好教學設計,使自己的語文教學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
2、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引領、輻射作用,做好傳幫帶工作,多指導青年教師,打造學校優秀教師團隊。
在學校“青藍”工程中,每個學期開學,我都對新分配或新調入的教師作崗前培訓。一年來,我精心指導了張XX、婁XX、龔XX、張XX等青年教師,并邀請年輕教師到我的課堂聽課,上好了示范課,也常常下班級推門聽課,和老師交流教學心得,積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充分發揮了骨干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
三、做好課題研究,走科研興校之路
四、合作交流,巧用他山之石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合作與交流,是現代教育發展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一年來,我帶著老師到了印江XX中學、XX二中、XX中學、XX中學進行了教育教學考察交流學習,同時,有XX中學、XX中學、鳳岡四中、官舟中學等中學到我校交流學習。這些交流活動的開展,讓老師們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長處和短處,開拓了教師們的視野,鍛煉了教師們的能力,有力地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在強化向縣一中學習理科教學、向二中學習文科教學的同時,還要加強和縣外、市外乃至省外學校的交流學習,巧用他山之石,攻自己教學之玉。
五、天道酬勤,教學工作出成果
2、教學管理成績。2014年的教學工作。在生源質量極度低下的環境中,中考圓滿完成了縣委政府要求的初中教學成績提升“55”計劃,500分以上64人,位列全縣第四名;高考中一本上線8人,二本上線73人的較好成績。
六、聽從組織安排,完成的其他工作
1、強化政治學習,認真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在活動中,根據中央“為民務實清廉”的主題、“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通過“群眾提、自己找、上級點、互相幫”,本人按照中央、省委、市委關于教育實踐活動的總體要求,以蘭考和息烽縣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會為標桿,認真查擺自己在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的情況、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市委“十項規定”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及“”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撰寫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個人對照檢查材料,在民主生活會上向組織作了深刻的思想匯報。這次活動極大地提高了我的黨性修養和宗旨意識。
一、認識和理解批判性閱讀
批判性閱讀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讀物的科學批判,另―方面是對自己認識的局限性、片面性的批判,使自身通過正確的批判性思維,把自己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
批判性閱讀是一種強調思考、評析的閱讀方法。它是學生深入學習、研究和不斷進取的基礎。批判性閱讀的實質是批判性思維,它兼容創造性思維,包含著四個重要的認識行為:探詢――能主動地發現或提出問題,對可疑、新奇的事物充滿興趣并積極探討;沉思――運用想象、聯想和創新方法去尋找問題以及問題的解答;鑒賞――依據審美或邏輯原則,對內容和形式等進行審視;建構――對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研究與把握。
我從小就愛讀書。小學時代的連環畫,即俗稱的“小人書”,占據著我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以至于現在的記憶還脫不了那個黑白分明的底子。出生在一個不需要思想的年代,自然容易成為一個盲從的學生。起初,我竟然對書里的一切信以為真,對其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敬佩得難以言表。后來,知道了文學作品中的形象雖然可能有原型,但大多是虛構的,便轉而對作家們的本領崇拜得五體投地,立志要當一名作家,也寫出一些讓人著迷的神奇故事來。可是事與愿違,盡管我當年的許多學生現在成了作家,我自己卻充其量只能算一個作者,只不過我對文學和文學青年們的熱愛,卻絲毫不減當年。每有文學競賽,只要舉辦單位樂意請我這個做過作家夢的所謂專家當評委,我總是欣然應允。
最初發現書里竟然也有錯時,我有點不敢相信;經過仔細求證,發現真的錯了,心情十分復雜,因為那些美好的東西不再如以前認為的那樣美好了。如今,粗制濫造的書籍和文章多了,嘩眾取寵的書籍和文章多了,故作高深的書籍和文章多了,批判性閱讀,也就慢慢成了我的一大嗜好;而且,在批判的同時,我還嘗試著提出自己的創見。
二、對教科書和教學用書的批判
在我剛參加工作時的20世紀80年代,教科書的權威性是無法動搖的。向它挑戰,是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充分的積累的。那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第五冊中,有關詩詞曲朗讀方法的知識短文有一處瑕疵。教材已經用了幾年,老師們習以為常,并未在意。在那篇短文中,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的節奏劃分是這樣的: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將“三秦”和“五津”生硬地拆開,我覺得不妥,但在教材這個“權威”面前,我還是不敢貿然行事。于是,我開始大量閱讀與詩詞曲相關的理論著作,并且從大量古典詩詞中尋找例證。
相關的理論著作,我手頭有很多,如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劉福元、楊新我二位先生的《古代詩詞常識》,潘佛章先生的《詩詞讀寫》,艾治平先生的《古典詩詞藝術探幽》,李葆瑞先生的《詩詞語言的藝術》等。細讀下來,我不禁為自己的判斷而沾沾自喜。王力先生說:“在聲律單位和語法結構發生矛盾的時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語法結構。”這就等于宣布了將“三秦”和“五津”拆開來的節奏劃分方法是錯誤的。潘佛章、艾治平、李葆瑞諸位先生都主張將五字句和七字句分別分成兩個較大的節奏單位:五字句分為二三,七字句分為四三,把三字尾看作一個整體。這樣,上面例句中,“輔三秦”“望五津”便均不必拆開,也不會影響意思的表達。
古典詩歌的例證,我認為《唐詩三百首》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尤其是其中那些著名詩人的著名詩作。通讀一遍后,果然收獲頗豐。但是,我最終放棄了其他的選擇,而只選取了杜甫《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一是因為大家對這句詩耳熟能詳,二是因為按照上述知識短文所講方法來劃分節奏,就需要將疊詞“森森”拆開,尤顯其荒謬。后來,我還參閱了《宋詩鑒賞詞典》《宋詞鑒賞詞典》《元曲鑒賞詞典》,鮮有所得。最后,我在《樂府詩選》中找到了一首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其中“李波小妹字雍容,蹇裳逐馬如卷蓬”一句令我大喜過望。因為若按照上述知識短文所講方法來劃分節奏,人的名字“雍容”便要被拆成兩半,這就不只是荒唐,簡直是可笑了。
從對教科書的批判性閱讀開始,到大量閱讀相關的理論著作和詩歌,最終成就了論文《詩詞曲節奏劃分辨》,文章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上。這是我第一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不久,在教材再版時,依照我的意見對相關部分進行了修改。幾年后,我把這個故事寫成文章《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參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50周年社慶征文,獲得了特等獎,還發表在《中國教育報》上。
歐美諸國教育界要求語文教師從小學起,就要重視指導學生學會批判性閱讀,即不囿于課文,而能用自己的眼光去閱讀,發表自己的見解。可是,在我國,小學語文教材和教學用書成人化傾向嚴重的現象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我妻子是小學語文教師。一天,我閑來無事,順手拿起一本小學語文教學用書翻了翻。我驚異地發現,原來小學語文的教學參考書竟和中學的教學參考書如出一轍:第八冊第一課《小足球迷》,不僅在“教學要求”“數學重點”等概括性文字中找不到兒童口味,甚至在“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中,也找不出多少能夠體現兒童情趣的地方!
我又從妻子那里要來第八冊教材,發現這篇課文中的不少地方,是能夠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著意發揮的。教師教學用書卻熱衷于絲絲入扣地“冷靜”地條分縷析,而我們的小學教師又大多習慣于循規蹈矩,從不懷疑教參這個“權威”。這種現象讓我意識到:小學語文的成人化偏差十分嚴重,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要讓小學語文教育多一份對孩子的愛,要讓孩子們在一個充滿童趣的氛圍中學習、成長!
于是,我讓妻子把其他的小學語文教材全部找來。接連上多天,一有空閑,我就當起“小學生”來,把這十多冊教材和十多冊教學用書讀完了。粗略統訃,反映兒童生活的課文所占比重,只有約37%,居然不到一半;而反映兒童生活的作品,也同樣存在著成人化傾向,具體表現在加入了過多的成人的思想感情,有意無意地避開了童年時那些“幼稚”的方面,一些文字顯得過于深刻和“老到”,等等。
僅僅帶著批判的眼光閱讀一共20余冊的教材和教學用書還不夠,還要尋找產生這種偏差的原因和糾正這種偏差的方法。至
少,相關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是非讀不可的。通過閱讀,我找到這樣的心理學依據:同樣一個對象,反映在成人和小學生眼里,并不是完全一樣的。要多從兒童的角度去審視小學語文教材,使其中的課文更富于兒童情趣,讓學生們感受到,教材與他們的生活的距離是那樣的接近,與他們的思想感情是那樣的融洽。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更加濃厚。后來,我把自己的想法,寫成了題為《小學語文的成人化偏差》的論文,發表在《小學語文教學》雜志上。
三、對教育理論著作的批判
當前,我們面對浩如煙海的讀物,最重要的對策之一是養成一種批判性的閱讀能力和選擇能力。諾貝爾獎獲得者溫伯格博士提醒人們,不要安于接受書本上所給予的現成答案,要去嘗試發現與書本上不同的東西。要注意培養學生批判文獻、批判演講、批判前輩的能力。
中國人喜歡跟風,中國的教師也不能免俗。建構主義來了,一夜之間,所有的課題方案、教學論文和教學案例都“建構”了;合作學習來了,課堂上便開始流行四人小組,不管需不需要合作,都讓學生熱鬧一番;接受美學來了,不管學生對于課文怎樣解讀,便都“很好”“很有道理”“很有見解―了。學術風氣也越來越不正常,除了照搬照抄別人的成果,還有一些人將一些通俗的道理改頭換面以后,用比較“洋氣”或者是比較“陌生”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人不得不贊嘆作者學問高深。
因為職業的原因,也因為性格的原因,我把這個理論那個學說的著作買了許多帶回家,試圖把它們學懂弄通。但是,天資愚鈍的我對許多著作只能是一知半解。于是,看到同一理論的不同版本,或者關于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如何進行實際操作的書籍,我又忍不住買回家來參詳。現在,圍繞我書房三面墻壁的8個書柜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這種理論。幾年來,我似乎著了迷,一有空閑,就會對這些理論著作進行分門別類的閱讀,將各種理論的要點摘錄下來,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通俗化的解讀。
后來,便用被我“消化”了的理論,指導研修班的青年骨干教師做課題、寫論文和案例,告訴他們哪些理論在自己的課題、論文和案例中用得上,哪些用不上,應該怎樣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我甚至將自己在閱讀這些理論時的心得在新課程全員培訓大會上與一線教師交流。
在講到接受美學的時候,我指出,接受美學注重讀者再創造的能動作用無疑是正確的,但將讀者的地位無限抬高以致忽視作家和作品本身,就失之偏頗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如果讀者讀到的不是哈姆雷特而成了其他的文學形象,文學的典型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關于合作學習,我認為,合作學習在提高學生學業成績、自尊心、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等諸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也和其他教學策略一樣,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和適應對象。因此,不能濫用合作學習,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對教學進行合理設計,弄清楚合作學習策略適合于哪些教學內容和不適合干哪些教學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確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后來,我還將這些通俗化的理念,結合自己的實踐和思考,寫成論文《既要合作,也要效率》,發表在《中國教育報》上。
朋友中不乏博士和碩士,本人才疏學淺,自愧不如,因而認認真真地拜讀過一些專著和文章。但是,越讀越覺得許多書籍和文章無法卒讀。時下,國內有些學者的著作和論文,以在熟悉的名詞后面標注英文和生造名詞為叫‘髦,表示自己曾經喝過一些洋墨水。哪怕是中國味很濃的“國語”,也非要加上對應的英文“na LionalIanguage”不可。再如“同儕語言”,就是在有意地“陌生化”,讓一般教師讀不懂。查詞典得知“同儕”是一個文言詞語,乃“同輩”之意;所謂“同儕語言”,其實就是特級教師洪鎮濤先生所說的“伙伴語言”,卻遠不如洪先生那樣來得通俗、生動。
于是,我將自己20余年讀書、教學和研究所得,系統地整理出來,寫成了30余萬字的《語文教學科研的成果表達》一書,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理論的通俗化和實踐中的可操作性。正因為書中“示例”的絕大多數由自己撰寫,或者經我指點和修改,我才最了解其形成過程,這種“解剖”才最真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