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7:07: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藥行業市場結構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醫藥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銷售毛利率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111-03
一、研究方法、目的和意義
為研究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和資本結構的關系,筆者選擇了滬深兩市2011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69家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為樣本,樣本數據是通過查閱醫藥上市公司的年報和財務報表并進行整理而獲得的,在定量分析時應用了統計學中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并利用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對數據進行研究。這些統計分析過程都由Eviews6.0統計軟件以及Excel電子表格運算完成。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樣本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和銷售毛利率進行對比和分析,試圖找出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聯系,從而提出對優化醫藥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的一些建議。
醫藥行業作為最有發展前途的行業,已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而醫藥上市公司是整個醫藥行業發展的主力,經過多年的成長,已成為最活躍的上市公司板塊,但同時也存在資本結構不合理等不足之處。資本結構不合理會影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進而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因此,研究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本結構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二、相關概念的定義和說明
(一)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是指上市公司債務資本與資本總額的比例關系,在實踐中,資本結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本文研究偏向于狹義的資本結構,理由是短期資金的需要量經常是變動的,并且在整個資金總量所占比重不穩定。因此,在通常情況下,公司的資本結構就是指長期資本中債務資本與全部資本的比例關系[1]。
(二)銷售毛利率
銷售毛利率簡稱為毛利率,是毛利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即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100%,它反映了企業產品銷售的初始獲利能力。如果銷售毛利率過低,表明企業沒有足夠多的毛利額,補償期間費用后的盈利水平就不會高。通過這一指標可預測企業的盈利能力。
三、我國醫藥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和銷售毛利率的數據描述
(一)我國醫藥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現狀
下面將從圖1分析我國醫藥上市公司2002—2011年的資本結構變化情況。
圖1描述的是2002—2011年間我國醫藥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的變化趨勢。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在2002—2011年期間經歷了一個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圖1顯示,資產負債率在2002年和2003年兩年幾乎保持不變,分別是45.54%和45.56%。從2004年開始,負債率進入了一個相對較快的增長期,2008年達到最高的51.22%,隨后又快速下降,在2011年資產負債率已降為46.41%,低于醫藥上市公司在2002—2011年間48.17%的平均水平。從圖中可以看出,資產負債率每年的下降幅度已有所縮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止跌,并開始回升。
(二)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的現狀
2011年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的行業水平是33.78%,相比2010年32.38%,增長了1.4個百分點。我國各家醫藥上市公司的銷售毛利率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毛利最高的和毛利最低的相差84.56個百分點,在這69家醫藥公司中,銷售毛利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33.78%的有32家,占比為46.38%,而大部分的醫藥上市公司都處在行業水平之下。下面我們將通過表1和圖2來說明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近幾年來的變化趨勢。
圖2反映的是2002—2011年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曲線的變化情況。從表1和圖2可以看出,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的變化幅度不大,在34.05%的水平上上下浮動。在2002—2011年這10年間,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的平均銷售毛利率先從2002年的36.57%下降到2003年的33.76%,接著連續兩年上升,在2004年達到最高值36.99%,隨后逐步降低,在2009年降為30.69%,達到谷底后,在最近兩年開始反彈,2010年32.38%,2011年達到33.78%,但仍低于10年前的水平。目前,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正在進行中,人們的醫藥需求也會進一步增加,這些都會促進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繼續上升,從趨勢圖中也可以看到,在未來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的銷售毛利率仍處于上升的趨勢。
四、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本結構數據比較分析
圖3描述的是我國醫藥上市公司2002—2011年間銷售毛利率與資本結構的變化趨勢。從圖3可以看出,總體上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的銷售毛利率隨著其資產負債率的增加而減少,反之亦然,兩者呈現出負相關關系。從圖3可看出,在2002—2005年這段時間,銷售毛利率與資產負債率的負相關關系不明顯,此間資產負債率微弱上升,而銷售毛利率卻是先下降后逐漸上升。2005年后,兩者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在資產負債率達到最大值時,銷售毛利率處于較低水平。
表2描述的是不同的資產負債率區段所對應醫藥上市公司的銷售毛利率均值。通過表2可以看出,2002—2011年間,每年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的銷售毛利率大體上都隨著資產負債率的增加而下降。如2011年,資產負債率在30%以下的醫藥上市公司平均銷售毛利率為47.62%,30%—40%的為42.71%,負債率越高毛利率越低,負債率達到70%以上的公司毛利率均值僅有18.01%,遠低于行業33.78%的水平;2010年的情況也如此,負債率30%以下的毛利率為43.62%,70%以上的僅有17.86%。負債率區段為30%以下所對應的醫藥上市公司10年間銷售毛利率算術平均值為46.69%,70%以上的為20.96%。從這里也可看出,資產負債率越高的公司其所對應的銷售毛利率就相對較低,負債率與毛利率呈負相關。
以上圖3和表2分別從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產負債率在10年間的變化趨勢對比和不同資產負債率區段所對應的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變化對比反映出了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本結構間呈負相關。
五、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本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
由上文數據描述和對比分析可知,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本結構呈負相關關系,但以上數據是行業的算術平均值,為了驗證結果的準確性,下文將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來進行實證分析,所用數據為69家樣本醫藥上市公司2002—2011年10年間的面板數據。
從圖3和表2所反映出的變化趨勢,建立假設: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產負債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將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產負債率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后,回歸結果示于表3。
從表3可以看到,判定系數R2=0.8846,調整后的判定系數R2=0.8844,兩者的值均較高,說明擬合效果較好,并且杜賓值為1.96,在2附近,表面不存在序列自相關性。其中MLL?為銷售毛利率,AR(1)為資產負債率。MLL?系數為-0.25,表示當銷售毛利率上升時,資產負債率會隨著下降。這顯示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關系。從而基本上驗證了以上假設。
六、研究結論和啟示
1.通過以上對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本結構關系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我國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與資本結構之間呈負相關關系。企業的資本結構對醫藥上市公司銷售毛利率產生影響。一般來說,資產負債率越低的公司銷售毛利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強。
因為負債利息可以在稅前利潤中抵扣,企業可以少納所得稅,資產負債率越高,節稅帶來的收益越大[2]。所以,在企業的資本結構中,一定比例的負債可以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提高銷售毛利率。但當債務融資所占比重較大時,企業的財務風險增加,企業自用資金的成本提高,從而導致了企業銷售毛利率的下降。
2.通過對所選樣本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上的結論,并從中得出了以下優化我國醫藥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啟示。
就我國醫藥上市公司本身而言,其應優化自身資本結構,使資產負債率保持在適度的水平。由于我國醫藥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銷售毛利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公司在進行負債融資時,要進行負債的規模管理。最優的資產負債水平應當是在免稅利息和負債增加引起的破產成本之間權衡,使負債即起到了節稅的功能又不會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以達到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3]。
政府應大力發展債券市場。與股權融資相(下轉150頁)比,企業債券是一種較硬的融資方式,它要求按時還本付息,這可以形成對經理層的有效監督,實現最佳的資本結構。政府應積極培育企業債券流通市場,建立多層次債券交易市場體系,對符合要求的公司債券積極鼓勵其掛牌上市 [3],通過這種方式來推動資本市場的均衡發展,優化醫藥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
參考文獻:
[1] 黃賢玲.廣西地區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現狀及對策建議[J].科技創業月刊,2006,1(1):52-53.
關鍵詞:資本結構;企業價值;醫藥上市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059-05
一、問題的提出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全部資本的構成中所有者權益與企業負債兩者各占的比重及其比例關系。自Modigliani與Miller 提出MM理論以來,國外學術界逐漸對資本結構的實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先后出現了權衡理論、信號傳遞理論、優序融資理論等。公司資本結構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到公司的經營業績和長遠發展,這些學者分別從不同側面得出了企業資本結構與其市場價值是否相關的結論。第一類是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相關論??煞譃閮深悾海?)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正相關論,主要有凈收益理論、傳統理論、修正MM理論、Miller模型、信號傳遞理論和權衡理論;(2)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負相關論,主要有破產成本理論。第二類是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無關論。這方面的理論主要有經營業收益理論和MM理論。第三類是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關系不定論。主要是和成本理論和優序融資理論。理論認為債務不僅會減少股東和經理人成本,還會增加股東和債權人的成本,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成U型關系;優序融資理論認為企業融資偏好次序為內部融資、債務融資、股權融資,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的關系并不能確定。
目前,中國國內學者關于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相關關系的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大致可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正相關。如劉明、袁國良(1999),洪錫熙、沈藝峰(2000),呂長江、王克敏(2002),汪輝(2003等從不同角度證明了正相關的觀點。第二種觀點,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負相關,即公司財務杠桿的提高會降低公司價值。馮根福、吳林江、劉世彥(2000),呂長江、韓慧博(2001)、肖作平(2005)等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結論。第三種觀點,資產負債率與公司價值成U形相關關系。呂長江、金超、韓慧博(2007)通過選取1997―2004年深滬兩市610家上市公司,組成平衡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建立聯立方程,研究表明資本結構對公司業績的影響是非線性的,存在“倒U型”的相關關系。
國內外學者也分行業研究了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的關系。Hatfield等(1994)對行業負債率和公司價值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 。中國學者的研究結論也不盡相同。葉娣、金銘(2009)認為公司的行業屬性對財務杠桿的價值效應具有一定的影響。財務杠桿在大多數行業中發揮有效的價值激勵作用,在某些行業的激勵強度要高于另外一些行業。同樣是對家電行業的研究,李錦望、張世強(2004)對中國家電行業的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中國家電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而朱武祥、(2001)研究結果表明,在競爭比較激烈的家電行業,股權結構與企業價值并無顯著相關的。
醫藥制造行業屬于低杠桿行業,但其利潤率也是相當高的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有著其特殊性和差異性。張志輝、趙悅(2008)以及張一南(2010)通過實證分析,都得出基本一致的結論:中國醫藥制造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對經營績效存在顯著為負的影響。然而。程大友(2004)研究了醫藥類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得出兩者正相關的結論。筆者認為這些研究中還存在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他們的研究中要么沒有控制資本結構以外顯著影響公司價值的因素,要么就是選取的樣本太少,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本文立足與中國的實際,在借鑒中西方已有的資本結構理論成果基礎上,結合中國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實際,分析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相互關系,試圖為中國政府部門相關政策的制定和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二、研究假設
根據資本結構理論研究成果,本文對中國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關系做出如下假設:
假設1: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正相關
根據資本結構理論,企業存在一個最優的資本結構。在最優資本結構之前,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正相關,當超過最優資本結構之后,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負相關。根據對中國家醫藥制造業資本結構的統計分析,中國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2001―2005年分別為45%、48 %、48%、45%和 48 %左右,平均45.85% 。根據胡援成 (2002)的分析,中國上市公司最優資產負債率應該是在60%左右。因此,我們假設中國家電行業企業價值與企業資本結構正相關 。
假設2:長期負債率與企業價值正相關
根據MM理論,企業的負債因為避稅的作用,對企業價值有正的貢獻。在企業的負債中,長期借款、公司債券等長期債務不僅具有利息的避稅作用,同時在借款合同中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約束,對企業治理效應較好,從而對企業價值的提高起到正向作用。因此,本文假設企業價值與長期負債率正相關 。
假設3:短期負債率與企業價值負相關
雖然企業負債可以對企業價值起到正的作用,但是因為中國企業中短期負債 更多的是商業信用,這些負債對企業價值起不到避稅的作用,如果企業短期負債較多,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下甚至是有可能對企業價值起到負的作用,也就是企業價值與短期負債率(流動負債/總負債)可能是負相關的。
三、實證研究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根據證監會2001年頒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醫藥制造業分類代碼和名稱為:C8醫藥、生物制品,包括C81醫藥制造業(又分為C8101化學藥品原藥制造業、C8105化學藥品制劑制造業、C8110種藥材及中成藥加工業、C8115動物用藥品制造業)和C85生物制品業(又分為C8501生物藥品制造業和C8599其他生物制品業)兩大類。這里我們選取C81醫藥制造業的上市公司的有關數據。
中國醫藥制造業行業上市公司較少,截至2006年底共有79家。本文選取了2001―2005年所有滬市和深市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中僅發行A股的上市公司做統計分析。我們將ST股的公司和同時發行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剔除,同時也剔除一些財務比率異常的數據,最后得到的數據是312個。
我們選擇的樣本數據來源于深圳國泰安CSMAR數據庫、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等公開披露的A股上市公司2001―2005年度報表。所有的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使用Eviews統計分析軟件及Excel軟件。
(二)研究模型與變量設定
我們采用OLS來分析影響資本結構對企業價值的關系。我們所用的模型如下:
模型1:檢驗總負債水平與企業價值的關系
Q=α+β1 FZHL+β2LNTA+β3BO+ε
模型2:檢驗長期負債與企業價值的關系
Q=α+β1 LFZHL+β2LNTA+β3BO+ε
模型3:檢驗短期負債與企業價值的關系
Q=α+β1 SFZHL+β2LNTA+β3BO+ε
1.被解釋變量為公司價值。公司價值直接計算比較困難,國內研究文獻所選取替代公司價值指標主要有兩類:財務指標 (會計指標) 和企業市場價值。 財務指標主要有資產回報率 (ROA)、凈資產收益率 (ROE)、銷售利潤率(ROS)和主營業務收益率等,而衡量企業市場價值的主要是托賓 Q 。會計指標由于受到盈余管理以及股市欠成熟的影響而導致數據失真較嚴重,以其作為公司價值替代指標需慎重。我們以托賓 Q作為公司價值的衡量指標。托賓Q是公司資產市場價值與賬面價值之化,用非流通股對應的資產價值代替其市場價值。
2.解釋變量用資產負債率FZHL來表示,反映總體資本結構??梢詫①Y產負債率進一步分解為長期負債率(LFZHL)和短期負債率(SFZHL),表示資本結構的期限結構。長期負債率和短期負債率有較大的相關性,我們分別考察其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3.控制變量:(1)公司規模LNTA,用企業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表示。假設公司規模對企業的價值有正的影響。(2)成長性BO,用主營業務增長率表示。假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越大公司的價值越大。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1.描述性統計。表2分年度給出了統計模型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2001―2005年中總債務比率平均值是45.98%,也說明了醫藥制造業低杠桿融資的特性,不過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特別大。該行業平均短期負債率很高,平均長期負債率很低,所有負債比重中絕大部分來自于短期負債的融資,其占的比重大約是90.2%。但是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一個公司其長期融資比率應該比這個比率高的很多。可見中國上市公司的長期債務融資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2.實證結果分析。本文使用Eviews統計軟件對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并根據前面所建立的模型對回歸結果進行分析。
(1)資產負債率與企業價值的回歸結果分析。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我們可以看出回歸模型調整后的樣本決定系數R2為8.42%,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不是很好,解釋力也不是很強,沒有足夠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但F檢驗對應的相伴概率P值等于0.000001,說明模型的整體檢驗在1%水平下統計顯著,也反映變量間呈高度線性。此外,也可以驗證該模型不會出現多重共線性的問題。
資產負債率(FZHL)未能通過顯著性水平10%上的T檢驗,統計不顯著。這說明負債總額對提高企業價值缺乏解釋能力。即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不顯著,從而拒絕假設1。該結論與中國以往的研究結論都不相同,由于回歸系數不具有統計意義,目前尚不能作出確切的結論,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佐證。
另外,實證結果還表明,控制變量中公司規模(LNTA)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與企業價值在統計上負相關,顯示公司規模越大,企業價值越小,與預期假設相反;公司的成長性(BO)在10%水平上統計顯著,與企業價值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公司的成長性越好,越利于提高經營績效,與預期假設一致。
(2)長期負債率與企業價值的回歸結果分析。回歸結果(如下頁表4所示)。我們可以看出回歸模型調整后的樣本決定系數R2為8.47%,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不是很好,解釋力也不是很強,沒有足夠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但F檢驗對應的相伴概率P值等于0.000001,說明模型的整體檢驗在1%水平下統計顯著,也反映變量間呈高度線性。此外,也可以驗證該模型不會出現多重共線性的問題。
長期負債率(FZHL)未能通過顯著性水平10%上的T檢驗,統計不顯著。這說明長期負債對提高企業價值缺乏解釋能力。即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不顯著,從而拒絕假設2。由于回歸系數不具有統計意義,目前尚不能作出確切的結論,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佐證。
另外,實證結果還表明,控制變量中公司規模(LNTA)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與企業價值在統計上負相關,與預期假設相反;公司的成長性(BO)在10%水平上統計顯著,與企業價值顯著正相關,與預期假設一致。
(3)短期負債率與企業價值的回歸結果分析。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我們可以看出回歸模型調整后的樣本決定系數R2為8.47%,說明模型的擬合程度不是很好,解釋力也不是很強,沒有足夠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但F檢驗對應的相伴概率P值等于0.000001,說明模型的整體檢驗在1%水平下統計顯著,也反映變量間呈高度線性。此外,也可以驗證該模型不會出現多重共線性的問題。
短期負債率(FZHL)未能通過顯著性水平10%上的T檢驗,統計不顯著。這說明短期負債對提高企業價值缺乏解釋能力。即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不顯著,從而拒絕假設1。由于回歸系數不具有統計意義,目前尚不能作出確切的結論,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佐證。
另外,實證結果還表明,控制變量中公司規模(LNTA)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與企業價值在統計上負相關,與預期假設相反;公司的成長性(BO)在10%水平上統計顯著,與企業價值顯著正相關,與預期假設一致。
(4)影響實證結果的其他因素分析。以上三個模型R2均不到10%,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不是很好,這些模型并沒有將所有影響企業價值的影響因素考慮進來,同時也反映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對于影響本文實證結果的其他因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1)上市公司對經營業績的粉飾。由于中國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有的上市公司采用違法行為,利用虛假會計信息來粉飾公司業績。2)上市公司企業價值的其他影響因素。上市公司企業價值的優劣取決于很多因素,除了公司本身的財務因素外,國家的政治環境、經濟政策、行業因素、公司自身的經營情況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公司的所有權結構、股權的產權性質以及公司的規模等都會對其價值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3)其他因素。本文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即實證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比如數據的可比性、真實性問題,樣本選擇問題等給實證研究客觀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本文的主要數據來源于深圳國泰安CSMAR數據庫以及互聯網,如果存在上市公司提供不真實數據的情況,可能會對本課題的研究產生不利影響,使之與真實情況存在一些誤差。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結合企業規模、成長性,對中國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了以下相關結論:
結論1:中國醫藥制造行業的負債水平相對較低,同時短期負債所占比重太大(平均大約為90%),長期負債太少。中國大多數上市公司既不發行公司債券,銀行長期借款比率又低,那么短期債務可能成為實質上的長期債務。短期融資長期使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公司財務風險的增加,增加醫藥制造行業的短期償債違約風險,同時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目的也是為了償還到期的短期債務,而不是用于發展前景良好的投資項目。形成中國醫藥制造行業短期負債比率過高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企業內部而言,一方面,醫藥制造業受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經營風險較大,從而降低財務風險,融資決策謹慎,獲得長期負債資金較少;另一方面,醫藥制造業流動比率較低(大約在1.5),有較強的短期償債能力,從而企業管理層短期負債較多(原磊、趙紅、劉慧,2007)。
結論2:中國醫藥制造行業的資本結構對企業價值存在不顯著的影響。這表明:在中國醫藥制造行業,財務杠桿與公司價值是無關的(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究其原因,主要是醫藥制造行業相當一部分公司資本結構不合理,影響了其公司價值,負債并沒有真正對公司價值的增長產生應有的效果。根據Masulis,Ronald.W(1980)實證檢驗結果,能夠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的負債水平變動范圍介于0.23~0.45之間。從本研究的統計數據來看,資產負債率低于23%的公司(47家)占樣本公司總數的15%,高于45%的公司(147家)占樣本公司總數的47%,介于23%~45%的公司(118家)占樣本公司總數的38%,從而近60%的公司資產負債率在23%~45%這一區間之外。這也說明很多公司沒有充分利用債務成本可以帶來的財務杠桿效應。
為了中國醫藥制造行業將來更好的發展,我們建議這些上市公司多利用財務杠桿,優化資本結構。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較低,平均45.48%左右,同時流動負債在總負債中所占比重過大。這說明了中國醫藥制藥業上市公司與其他上市公司一樣,偏向于股權融資;同時,負債主要是通過主要商業信用形成的應付賬款等流動負債,而沒有較好的利用財務杠桿,不能夠從公司根本利益出發來安排恰當的資產負債率水平,同樣不利于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標。對于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應該縮小短期債務融資,增加長期債務在總債務融資中的比重,使資本結構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 Hatfield G B,Louis T W,Wallace N D.1994,The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The effect of firm and industry debt ratios
on market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s,7(3):1-14.
[2] Masulis,Ronald.W,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firm Value: Some Estimates,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3,vol38,pp.107-126.
[3] Modigliani,F.and M.H.Miller,June 1958,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3),pp.261-296.
[4] 劉明,袁國良.債務融資與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J].金融研究,1999,(7):34-39.
[5] 洪錫熙,沈藝峰.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114-120.
[6] 呂長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權比例相互作用機制研究[J].會計研究,2002,(3):39-48.
[7] 馮根福,吳林江,劉世彥.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學家,2000,(5):59-66.
[8] 肖作平.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互動關系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05,(3):16-22.
[9] 呂長江,金超,韓慧博.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管理者利益侵占與公司業績[J].財經研究,2007,(5):50-61.
[10] 汪輝.上市公司債務融資、公司治理與市場價值[J].經濟研究,2003,(8):28-35.
[11] 葉娣,金銘.不同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和公司價值[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9,(8).
[12] 李錦望,張世強.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4,(2):32-35.
[13] 朱武祥,.股權結構與企業價值――對家電行業上市公司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1,(12):66-72.
[14] 張一南.中國醫藥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2010,(11):76-79.
[15] 張志輝,趙悅.中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14):138-140.
[16] 程大友.醫藥類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實證研究[J].山東經濟,2004,(5):56-58.
[17] 原磊,趙紅,劉慧.中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分析[J].太遠科技,2007,(4):28-29.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pital Structure and Firm Value of China’s Listed Compan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A-Share Liste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LIANG Zhi-q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
關鍵詞:醫療保障制度 改革 價值理念
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最為艱難的部分。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合作課題的研究報告正式公布。報告中將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比作了“夾生飯”,對我國醫改的現狀作了深刻分析,明確提示我國的醫改已陷入政府、醫患不滿意;中高低各收入階層均不滿意的窘境,深戳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現象。實際上,這些問題的癥結全在于不科學的制度設計,重點是還未形成一套基本的醫療保障價值理念。社會價值理念的確定有助于把握公共管理制度設計的大方向??茖W的制度規劃源于科學的價值理念。
1 我國保障制度設計應當體現公平優先原則
具體、有效地推進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是全面貫徹和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步驟,也是保障全體國民基本醫療費用支出安全的客觀要求。
其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要求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公平和效率間關系與社會制度密切相關,考慮到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程度,公平和效率間就不存在單一的對應關系,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關系往往存在明顯差異。就當前的醫療保障市場形勢來看,我們應該堅持公平有限,效率兼顧。其二,醫療機構經過市場化改革后,在市場的導向下,大中醫院的硬件條件和醫療技術不斷提高,而鄉村醫院始終在艱難維系,有的甚至瀕臨倒閉。國家醫療保障政策也向大中型醫院傾斜,使城鄉醫療資源分化更加明顯。當前,國內大城市承擔著80%的醫療資源,其中30%的醫療資源被大醫院占據。其三,近幾年,政府逐漸縮減對醫療機構的投入,低價藥開始提價,但政府并未增加藥品漲價的補償,醫療機構自負盈虧,不得不將利潤放在運營目標的首位。而醫療機構不同于其他經濟主體,市場化運作勢必使醫療服務提價。比如,部分醫院為提高醫療利潤,紛紛購置最好的醫療設備。而設備到位后為了回本,又相繼推出各種不必要的醫療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醫療資源浪費現象,并且使原本緊張的醫患關系更加僵化。
鑒于此,政府如何在醫療保障方面發揮主導作用,貫徹公平優先的價值理念,構建公共保障體系,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呢?筆者認為:醫療保險工作是醫療保險政策的核心,緩解了我省城鄉居民特別是特困群眾“因病返貧”和“因病致貧”的問題。醫療保障行業應該著力抓好專業人員隊伍建設,補充具有醫學專業背景,有醫學臨床工作經驗,通曉醫改政策的人員作為醫保工作的專業審核人和經辦人,并加強對他們的培訓。要加快節奏,強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盡快完成管理“六網合一”和就醫“一卡通”工作。要定期對醫保費用和不合理醫療行為進行結構分析,并上報相關部門,加強對醫療機構的制約,規范醫療行為。要形成合力,規范各級醫療機構。加強對診療、用藥等行為的檢查,提高抗風險能力,增強醫療保險制度的公信力和可持續力。同時,鼓勵更多的醫療機構參加醫療保障,鼓勵醫務人員參與購買個人醫療責任保險;積極探索完善醫療保障的產品,鼓勵、引導醫療機構集中投保醫療場所公眾責任險、醫務人員意外傷害險、醫療意外險、財產險、火災公眾責任險等保險,形成綜合性的風險保障計劃;完善保險經辦機構盡早介入醫患糾紛處置的機制,加快醫療保障理賠體系建設,但個人仍需少量付費,以免浪費。特困群體自付部分可減免。
醫療領域市場化改革進程中,仍需要政府的行政干預,以保證市場秩序有條不紊。政府應該堅持“公平優先、效率兼顧”的基本原則,巧妙地平衡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為確保公眾公平地享受醫療保障,政府必須利用行政手段適當干預藥價調整,投資建設平民醫院,照顧特困群體,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2 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應當遵循利益均衡性原則
2.1 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應該更多的關注各主體的需求,合理的平衡各個主體的利益,爭取各主體的理解和支持。由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醫療機構和醫患之間實際是一種供需關系,或者說是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我們在設計醫療保障制度時,“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的目標主要基于醫療機構有效的工作來實現。換而言之,在醫療保障體系中,醫療機構屬一個主體要素。在醫療保障服務項目中,醫療機構是提供服務的一方,而醫患則是接受服務的一方。醫療保障制度順利實施,是醫藥企業維系日常運營活動的一個重要前提。惟有醫療、醫患和醫藥行業正常運作,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才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才有可能實現醫療保障基金收支平衡。由此可見,協調好各方利益應該是醫療保障制度設計必須考慮的問題。
2.2 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應該能對各個利益主體有制約作用。醫療保障行業市場化改革中難免出現誘導逐利行為。市場上醫療服務需求越來越大,醫療服務行業對效益的需求日益膨脹。醫療機構、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供方誘導需求的現象普遍存在,可見醫療保障行業要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仍面臨諸多考驗。但是,對醫療保障行業的投入不能中斷,醫療技術應該朝著低成本方向發展,這樣才能在現有經濟發展水平上最大限度滿足醫療行業的需求。
2.3 醫療保障制度設計要體現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的主導作用。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自建立之初到現在,參保人數穩步增加,截至2012年末已經覆蓋了96%的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體上實現了全面覆蓋。
基本醫療保險整體上實現全面覆蓋,并不意味著基本醫療保險能夠保障國民的全部醫療費用支出安全,這是由基本醫療保險的定位決定的。國民就醫的部分費用還沒有被基本醫療保險所報銷,部分人群的特殊醫藥服務需求的費用還不能被基本醫療保險所報銷,部分人群因病致貧、返貧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國家應該在保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覆蓋的同時,倡導全社會大力發展補充醫療保險。我國的補充醫療保險發展歷史較短,但是種類較豐富,目前主要包括公務員醫療補助、大額醫療費用補助、企業補充醫療保險、職工互助醫療保險和商業補充醫療保險這五種形式。在基本醫療保險全面覆蓋的情況下,補充醫療保險的發展將有助于直接減輕參保人員的醫藥費用負擔,間接地減輕基本醫療保險的壓力,推動醫藥產業的發展和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的形成。
3 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應當推動誠信體系的建立
堅持誠信體系建設與責任體系建設相結合,在全市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企業是第一責任人”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切實加強農村食品藥品市場監管,充分發揮農村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網絡在農村集體聚餐報告、偏遠地區假劣食品藥品案件舉報等方面的作用。堅持誠信體系建設與日常監管相結合,研究制定餐飲食品、藥品、醫療器械、保健品、化妝品日常監管“黑名單”制度,逐步完善了信用體系評價。建立“黑名單”企業市場退出機制,通過日常監管和專項檢查,對發現的“黑名單”企業每兩個月曝光一次。
同時,該市還通過公布12331舉報電話、設立舉報箱、聘請社會監督員,廣泛征求意見建議,接受社會監督,采取有力舉措加強對監管人員和經營者、消費者的教育引導,努力做到執法規范化、管理科學化、工作標準化、宣傳經常化。
建立穩定的醫療保障誠信管理制度。堅持誠信體系建設與責任體系建設相結合,健全“地方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的醫療保障責任體系,同時配套完善“黑名單”制度,通過日常監管、專項檢查和群眾舉報,對發現的“黑名單”的當事人每兩個月曝光一次。同時開通舉報電話、設立舉報箱、聘請社會監督員,廣泛征求意見建議,接受社會監督,采取有力舉措加強對監管人員和操作者的教育引導,努力做到執法規范化、管理科學化、工作標準化、宣傳經?;?,讓“失信成本”遠遠高于“守信成本”,讓失信者承擔相應的風險。
從本質來講,醫療保障誠信缺失屬于違約操作。在市場經濟運作中,當違約效益高于守約效益,有不少經濟主體往往被利益驅使而選擇違約操作。而我國現行的法制體制僅僅以補償損失來處罰違約行為,對毀約者或違約者缺少威懾力。鑒于此,在設計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過程中,應該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來倡導誠信經營,并對誠信缺失的單位或個人予以嚴厲處罰,弘揚正氣,運用法律武器為醫療保障制度正常運行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梅紅.試析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7(01).
文獻綜述與研究框架
LeBas和Latham依據演化理論指出[6],沒有持續的R&D活動,就不會出現技術變革;不能有效地實現技術獨占,就沒有持續的獲利能力,也就缺乏動力開展持續性的知識創造活動。因此,技術競爭力產生于那些通過開展技術活動不斷產生和積累技術知識并獲取技術創新收益的企業。薛求知和羅來軍分析了跨國公司由技術壟斷優勢范式向技術競爭優勢范式演進的過程,并詳細分析了兩種范式的不同[7]。他們強調,技術壟斷優勢范式突出表現在對核心技術和技術轉移的控制,是通過對壟斷技術的保護和經營實現長期的技術積累;而技術競爭優勢范式則表現在跨國公司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和對跨國技術資源與能力的整合方面,致力于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來應變外部競爭環境的動態化和復雜化。然而本文認為,這兩種范式并不是割裂開的,面對技術變革不確定性的增強、技術生命周期的縮短、顧客需求的動態變化、行業競爭強度的不斷加劇,如果只依靠技術的控制和保護,原有的壟斷優勢會很快喪失,只有持續地開展技術研發和技術資源整合,才能帶來持久的技術競爭優勢。然而,在當下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如何保護技術并獨占技術收益是鞏固企業市場地位的重要手段[8]。因此,中國本土企業一方面需要持續地開展原型技術的研發和技術資源的整合,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獨占技術在市場上的收益,從自主創新中獲利。因此,本文將技術競爭力界定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通過運用自身技術優勢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表現為技術的先進性、協同性和獲利持續性。自主創新是企業依靠自身資源或通過外部資源獲取,獨立開展技術研發活動,實現產品或工藝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最終從市場上獲益[9]。根據自主創新的三個主要階段(即技術原型的產生、產品的形成和生產、市場上的商業化),并借鑒彭光映和曾繁華總結的發達經濟體跨國公司全球技術競爭戰略[10],本文認為,中國本土企業要想提升自身的技術競爭力,在國內和國際雙重競爭中脫穎而出,應該加強技術研發活動,有效協同各類技術資源并獨占創新成果在市場上的收益。由于本文是基于企業自主創新的背景,因此不涉及技術合作方面的內容。簡單來說,本文所要研究的企業技術競爭力包括技術研發、技術整合和技術獨占三個方面。
環境不確定性引起了企業對戰略導向的關注[11]。企業戰略導向研究理論是一種能夠影響企業決策制定框架的潛在哲學體系,是指導企業資源利用、戰略規劃和經營管理的觀念、傾向、動機和愿望[12]。不同的戰略導向,對企業的競爭優勢理解不同,也對企業應對內外部環境有不同的影響。戰略管理與營銷研究認為,企業家導向和市場導向是影響企業戰略和運營的兩個關鍵戰略導向。企業家導向型企業致力于通過創新性、風險承擔、先動性等理念指導企業行為。企業家導向強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企業主動制造變化和探索新機會的結果,突出了企業在戰略和行為上的強勢地位。而市場導向是一種反應式思維模式,強調通過關注外部環境變化并利用現有資源做出適應[13]。市場導向型企業更傾向于了解目標顧客的當下需求和競爭者的戰略行為,在內部跨部門協作的基礎上整合資源,為顧客創造價值最大化。因此,現有文獻普遍認為,盡管新知識的產生和應用具有很高的風險,企業家導向型企業也敢于冒險,并先于競爭對手,研發出創新性的新技術。與漸進性的技術改進相比,企業家導向更有利于新技術的突破以及新市場的開發和進入。市場導向型企業由于能夠針對顧客需求的變化和競爭對手的策略做出及時應對,因此在機會利用和避免不確定性威脅方面具有效率優勢,但因為僅僅局限于現有的顧客、渠道和競爭對手,將企業的思維局限在已有的框架中而無法產生根本性的變革。
現代企業即使能夠通過自身的研發努力生成新穎的、獨特的新技術,也有可能面臨市場的丟失。如何通過技術研發和技術整合“打下江山”,又如何通過技術獨占機制的應用“守住江山”,從而提升和鞏固企業來之不易的市場地位,是學術界和企業界面臨的重要課題。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代表了企業的競爭狀態。它是企業主營產品在其所有滲透領域內的綜合市場占有率,或是在主營產業中的排名順序[8]。企業參與技術競爭的目的是基于企業競爭中的技術因素,建立一個使自己有利可圖且持之以恒的市場地位。然而,不同的戰略導向會因企業決策和行為的差異,影響技術活動的開展。現有文獻研究了企業家導向和市場導向作為對立面對創新突變性產生兩種相反的影響[14],然而近期也有文獻證明除企業家導向外,市場導向也能通過強烈的創新意愿間接產生更多的創新性[15]。Baker和Sinkular則提出,企業家導向和市場導向具有互補性[12],兩者組合有利于企業利潤的獲得。目前兩種戰略導向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在理論界仍然存在爭議。本文根據自主創新的三個主要階段,將企業技術競爭力細分為技術研發、技術整合和技術獨占三個方面,研究其對企業在行業中所處地位的影響。同時,引入企業家導向和市場導向作為前因變量,探討戰略導向對企業技術競爭力的作用。本文力圖通過對企業技術競爭力方面的研究,旨在為中國本土企業發展戰略導向和開展自主創新活動提供理論依據。基于此,本文構建了基本的概念模型。
研究假設
俞文華分析了美、日、歐等在中國大陸開展的技術競爭,認為企業的技術競爭力是促進其技術地位顯著上升的重要原因[16]。如前面的論述,基于自主創新的企業技術競爭力是指一個企業長期持續推出創新性技術及產品并從中獲益的能力,包括技術研發、技術整合和技術獨占。技術研發是企業從事技術研究、設計、開發、科學分析和反復試驗等活動,是一項創造性、開拓性和實驗性的工作,其結果是技術原型的產生。只有加強高精尖技術的研發,并掌握技術的制高點,才能掌控競爭的主動權。技術研發包含兩方面內容,即學習和技術變革[17]。在技術研發的過程中,企業通過探索性學習,可以搜尋新的技術機會、產生新的技術知識,這種企業內部產生的知識具有較高的隱性和情景依賴性,相對于外部獲取的知識,具有更強的不易模仿性和難以替代性,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另外,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企業需要不遺余力地開展技術研發活動,探索新的未知,避免企業技術面臨被替代的風險。沒有持續的技術研發,就不會有新技術的產生[6]。Intel成功的例子說明,往往一些突破性的技術變革來自于企業內部,是技術外部獲取和模仿跟隨策略所無法企及的;同時,持續不斷的研發努力是實現自主技術領先開發的基礎,能夠引領技術前沿,從而確保了IntelCPU市場霸主的地位。因此,技術研發能夠幫助企業憑借新穎的、先進的技術和企業特有的研發知識擁有行業技術競爭的主動權,提升并鞏固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因此,提出以下假設:H1a:技術研發與企業地位正相關。#p#分頁標題#e#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高精尖技術的發明創造并不是輕而易舉的,即使有些技術被成功研發,也可能被束之高閣,無法進入市場和消費者手中,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為避免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鏈條出現斷裂,申長江認為[18],企業在將原型技術發展為適于商業化制造的產品或工藝時,需要充分利用內外部技術資源,將多門類技術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并發揮其協同優勢,實現技術向新產品和大批量生產的轉化。劉瑤借助海爾集團的案例說明,企業有能力并有效實施技術整合是判斷其競爭力的重要依據[19]。Ianisiti首次提出技術整合的概念[20],他認為,技術整合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在新產品或制造流程開發的過程中選擇、甄別、提煉和應用所需技術的活動。鄧艷和雷家骕總結了國內外有關技術整合的研究,將其細分為面向產品開發的技術整合和面向大規模制造的技術整合[21]。前者可認為是從原型技術到具體的產品方案,簡稱為產品化,后者是從單個產品技術到可批量制造的技術,簡稱為工程化。產品化階段是應用原型技術開發出高質量和高性能的產品;工程化是將產品批量化和高效率地制造出來。Ragatz、Handfield和Petersen研究證明了尤其是在技術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高的行業,企業技術整合是決定新產品生產周期、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和生產成本的重要指標,這對企業快速并持久的占領市場具有重大影響[22]。此外,技術整合需要跨部門的交流與協作,這有利于企業內外部顯性和隱性知識的轉移,還可以消除組織中的各種邊界和障礙,保持組織柔性。在技術整合過程中,企業不僅需要審度內部的技術基礎,還需要關注外部市場環境,如原材料的可獲得性和顧客的偏好等,才能有效地對各類技術資源進行甄選、應用和重組。因此,技術整合加快了企業響應市場的速度,幫助企業適應外部環境,從長期來看,有利于企業獲得市場優勢?;诖耍岢鲆韵录僭O:H1b:技術整合與企業地位正相關。
現實中,并不是每一個創新企業都能夠從創新中獲利,真正的創新者也不一定是市場上的贏家。企業不僅需要關注技術產生階段,還應該致力于市場的開發和占領,盡快實現創新成果的商業化,才能確保市場地位的穩固。技術獨占是指開展技術創新的企業在市場上通過獨占機制的使用確保其從創新性的技術中獲益,避免因競爭對手和跟隨者對創新企業核心技術的復制和模仿而丟失創新收益[23]。只有能夠獨占技術創新收益的企業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獲取技術競爭力。現有文獻通常用獨占機制的有效性來衡量技術獨占性[24-25]。獨占機制是用來保護技術研發中不斷增長的租金的手段[25]。獨占性最重要的維度是技術的本質和專利、商標、著作權等法律保護機制的有效性[23]。后來又被學者歸為兩類[26]:一種是通過明確技術所有權獨占創新收益,又被稱為法律獨占機制;另一種是企業的戰略,通過商業秘密、市場領先、互補性資產等占用技術創新收益,又被稱為戰略獨占機制。專利在技術占用方面主要表現為,一是通過專利權享有壟斷利潤,二是通過專利許可、或增加談判砝碼使企業獲益。企業保護技術的壟斷地位和獨占技術擴散和轉移的收益,成為企業技術競爭的有力武器。然而,信息披露風險性高、專利申請手續繁瑣和維護成本高等原因也限制了專利在保障創新收益方面的局限性[27]。Cohen等認為[27],商業秘密、領先市場和互補性資產等在除化工和醫藥行業外均具有比專利更好的獨占作用。商業秘密能夠用較低的成本保密核心技術不被模仿,避免競爭對手侵吞創新企業的市場份額。領先市場是指企業能夠比競爭對手以更快的速度將創新成果推向市場,發揮先動優勢,從而獲得更多的市場占有率?;パa性資產包括支持創新產出的聲譽、渠道和制造能力等。Teece認為[23],在很多情況下,企業只有擁有難以被模仿的互補性資產才能成功實現新技術的商業化,并從技術創新中獲得收益。企業聲譽作為無形資產,具有很強的市場感召力,是奠定企業市場地位的基礎。渠道關系有助于創新企業獲取終端市場的相關知識和信息,能夠以較快的速度和較低的銷售成本,將創新成果遞送到最終用戶手中。制造能力優勢能夠幫助企業降低創新成本,從而提高創新利潤。因此,總的來看,技術獨占機制的有效性對企業創新過程商業化成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只有經過成功的創新商業化,企業才能真正地獨占創新收益,增強企業經濟實力,從而提升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谝陨险撌?,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1c:技術獨占與企業地位正相關。
企業家導向是一種通過內生的新思維、新決策和新行為來主動影響外部環境的戰略方式[13]。企業家導向型企業強調對未來技術、需求和競爭的預期,主動開展技術突破和領先開發活動,愿意進行風險投資并承擔風險。技術研發雖然可以促進新穎性技術的產生,但其過程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風險性、長期性和資源消耗性。企業家導向型企業認為,突破性的技術變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從技術研發中進行探索性學習并積累經驗。它們對所研發的技術前景充滿信心,愿意打破技術常規,支持突破性的技術進步;對技術風險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并且愿意承受研發失敗所導致的損失;同時,強調研發戰略的先動性,激勵研發團隊創造出優于競爭對手的新技術。因此,企業家導向型企業更愿意加大研發支出,鼓勵企業內部開展持續的研發努力和新技術的產生,為技術研發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提高新技術的新穎性和難以模仿性。因此企業家導向偏向于促進技術研發。市場導向引導和激發企業根據外部環境調整自己的思維、決策和行為,是一種適應性戰略方式[15]。市場導向致力于應對現有顧客需求和競爭者行為的變化,回避對未知采取冒險行為,從而限制了探索性和超前性思維的產生,而探索性和超前性思維正是新技術研發的主要來源。第二,盡管有研究證明,市場導向也是進行技術改進的主要動機之一,但是技術原型的產生需要大量研發資金和人員的投入,而市場導向會避免投入大量資源嘗試這樣一個試錯和探索過程[28]。第三,技術研發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是持續新知識創造和積累的過程,市場導向強調對外界環境的及時回應,不愿開展耗時長久的原型技術的研發活動。因此,本文認為,市場導向關注的是當前的技術基礎和漸進性的改進,從而抑制了高風險、高投入和長期性的新技術研發?;诖?,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2a:企業家導向與技術研發正相關。H2b:市場導向與技術研發負相關。#p#分頁標題#e#
技術整合需要對多種技術進行調查、評估、選擇并整合到產品開發和大批量生產中去。在技術整合的過程中,企業始終需要關注已有技術選項和外部環境的有效匹配[20]。其中,產品化階段需要考慮外部競爭環境和顧客偏好,工程化階段需要考慮供應商批量供應和生產能力。市場導向正好為技術整合創造了合適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通過對外部環境的觀察和分析,避免了技術整合的盲目性,通過內部的溝通與協作,加速了技術整合的效率,因此,市場導向促進了技術整合。然而,技術整合過程中仍然面臨整合風險[29],現有技術選項能否發揮協同優勢具有不確定性,需要企業進行不斷的實驗和探索,而企業家導向型企業愿意承擔風險,并投入資源嘗試多種可能性,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另外,技術整合的目的是將技術應用到產品創新和批量生產中去,企業家導向型企業更具有前瞻視野,致力于尋求新顧客、挖掘現有顧客的潛在需求并預測市場發展趨勢,不斷推出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同時企業家導向鼓勵企業主動引導外部環境朝有利于企業的方向發展,促進企業通過技術整合成為能夠引領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因此,本文提出:H3a:企業家導向與技術整合正相關。H3b:市場導向與技術整合正相關。
企業家導向反映了企業通過“由內而外”的方式驅動企業主動制造變化,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內部技術創新性追求上,而市場導向則表現為通過“市場拉動”促使企業對變化做出回應,更多地關注市場上顧客、競爭對手和其他環境要素下的狀態[30]。因此,市場導向具有較高的市場協同性,促使企業開展更多的市場活動。首先,市場導向型企業將競爭者視為威脅,他們更加關注技術獨占問題,促進企業有效利用知識產權。市場導向型企業善于對市場狀況和競爭環境進行把握,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專利戰略獲取壟斷收益、許可費用,亦或是增加談判籌碼,也可以采用商業秘密的形式保護核心技術不被模仿。第二,市場導向型企業在確定創新成果進入市場的時間時,不僅要全面考慮顧客和競爭對手的狀況,還需認真審視自身的資源和能力,以應對領先市場面臨的市場不確定性和技術不確定性。第三,市場導向型企業關注企業聲譽構建和促銷活動,旨在提升創新成果的市場接受度和顧客認同度;同時,由于了解自身營銷資源和技能的優劣勢,市場導向型企業善于運用互補性資產幫助企業獲取創新收益。本文認為,技術獨占的有效性依賴于市場的需求環境和競爭環境,市場導向對外部當下環境的關注和回應促進了技術獨占機制有效性的發揮,而企業家導向忽視外部環境,如果只是一味地強調創造環境,而不“審時度勢”,將面臨新產品和新技術合法性的缺失,無法快速博取市場認同,從而限制其市場收益的獲取。因此,本文提出:H4a:企業家導向與技術獨占負相關。H4b:市場導向與技術獨占正相關。
實證研究
本文的數據來自于國內600家技術型企業的問卷調查。在文獻研究、專家訪談、預調研的基礎上對問卷進行測試、修正與完善。通過面訪方式進行正式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共回收有效問卷270份,有效回收率為45%。本次調研主要是為了研究企業層面的技術競爭和技術創新行為,因此調研對象鎖定在了解企業整體狀況的總經理或者高層管理人員。調查的樣本包括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和合資企業等,遍及廣東、陜西、河南、天津、甘肅、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河北、山西、四川、上海等省市,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機械、電子和通訊等行業。本文對自變量均采用多題項李克特7級量表的度量方式。采用過程變量來表征企業的技術研發活動??紤]到創新投入和產出的時滯性問題,本文通過考察企業過去3年中在研發努力中的表現來度量技術研發。技術整合,主要是指組織內的知識整合和技術協調,因此參考Iansiti研究內部技術整合的題項[24],并結合中國制造業的特點,共設計了3個題項。雖然技術獨占在理論和實踐中很重要,卻難以直接測量。因此,許多學者都試圖通過檢驗各種獨占機制的有效性來間接地度量獨占性[24-25]。本文設計6個題項考察了法律機制和戰略機制的有效性[26-27]。對于企業家導向和市場導向的測量題項則采用趙根申等(2006)的量表[31]。關于因變量,本文對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市場地位,采用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進行度量。詢問被訪者所在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分別用1—前15%,2—前15%~30%,3—中間,4—后30%~15%,5—后15%表示。同時,本文以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作為企業市場地位的變量,用李克特7級量表法度量企業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市場占有率的增長情況(1表示很低,7表示很高)。另外,企業技術競爭力評價對競爭性產業具有實際意義,因此將行業類型、所處行業的發展階段和行業競爭強度作為控制變量。
首先采用SPSS18.0和AMOS18.0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分析。通過相關系數表(見表1)可以看出,所有變量間相關性很低(相關系數小于0.5),避免了多重共線性問題,適合進行進一步實證分析。采用Chronbach'sα系數和組合效度(CR)來檢驗量表的信度。通過表2可以看出,所有潛變量的Cronbach'sα值和組合信度均大于門檻值0.7[32],說明變量的度量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和可靠性。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結果顯示,理論測量模型具有很好的擬合優度(χ2=319.050,df=179,χ2/df=1.782,p=0.000,GFI=0.900,CFI=0.945,IFI=0.946,RMSEA=0.054)。另外,所有度量指標在其所在構念上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6,平均可提取方差(AVE)百分比均大于50%,這意味著每個潛變量的度量都是有效的[33]?;谧畲笏迫还烙嫷膮f方差結構分析方法,本文應用AMOS18.0構建結構方程模型,來檢驗變量間的路徑效應,實證結果如表3所示??梢钥闯觯Y構模型擬合良好(χ2=389.147,df=201,χ2/df=1.936,p=0.000,GFI=0.882,CFI=0.927,IFI=0.928,RMSEA=0.059)。
由于因變量企業地位在調研問卷中是反向編碼,因此,技術研發、技術整合和技術獨占均與市場地位的測量指標負相關,且統計顯著,說明技術競爭力的三個方面均可以促進企業地位的提升。從統計結果來看,市場導向和技術研發間具有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β=0.096,p>0.1),而假設H2b認為,市場導向抑制了企業的技術研發,因此假設H2b沒有得到支持。企業家導向與技術獨占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雖然為正,但無統計其顯著性(β=0.076,p>0.1),與假設H4a預測的方向相反,因此假設H4a也未通過驗證。除此之外,其余7個假設均得到實證支持。概念模型中各變量間的路徑關系如圖2所示。為了檢驗概念模型的穩健性,本文采用企業地位的變量,市場份額的增長,作為因變量,重新檢驗變量間的路徑關系。圖3中顯示了統計檢驗的結果,該結構模型各項擬合指標和圖2中的模型接近,說明模型擬合良好。由于市場份額增長采用的是正向編碼,因此從圖3可以看出,技術研發、技術整合和技術獨占均與企業市場份額增長正相關,且統計顯著,再次驗證了假設H1a,假設H1b和假設H1c。另外,與圖2中的路徑結果相似,在圖3中,企業家導向顯著地影響技術研發和技術整合,從而支持了假設H2a和假設H3a;而市場導向與技術整合、技術獨占顯著正相關,從而支持假設H3b和假設H4b;企業家導向雖然與技術獨占正相關,但無統計顯著性(β=0.078,p>0.1),假設4a再次未通過檢驗;市場導向與技術研發之間呈現微弱的正相關關系(β=0.098,p<0.1),在0.1的統計水平上邊際顯著。實證結果說明,企業家導向是促進技術研發和技術整合的主要戰略動因,而市場導向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推動技術整合和提升技術獨占方面;技術研發、技術整合和技術獨占均促進企業地位的提升,但和技術研發與技術整合相比,技術獨占對企業地位和市場份額具有更強的直接影響。#p#分頁標題#e#
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立足于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背景,研究了企業技術競爭力的構成,根據自主創新的三個主要階段,將技術競爭力細分為三個方面,即技術研發、技術整合和技術獨占。同時,構建了企業戰略導向、技術競爭力與企業在行業中所處地位之間路徑關系的概念模型,并以中國270家技術型企業為樣本對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結論。
第一,技術競爭力是企業的一項核心競爭力,由于企業在技術方面具有研發、整合和獨占的優勢,從而產生企業特有的、難以在市場上購買也難以被其他企業模仿和替代的、在企業長期創新實踐中產生并積累的優于其競爭對手的一種能力。企業技術競爭力不僅表現在企業內部的新技術原型的研發,還包括可能跨企業邊界的技術資源整合活動,以及市場上的技術創新收益的獨占行為。因此,技術研發、技術整合和技術獨占共同構成了企業技術競爭力,任何單一方面的優勢都不能保障企業在技術層面持續地優于其競爭對手?,F有的關于技術競爭的研究更多地關注于技術先進性,而本文從技術產生、技術應用和技術獲利三個方面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技術競爭的過程,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簡潔、可操作性強的技術競爭力評價體系。
第二,研究證明了企業技術競爭力對企業地位和市場份額的促進作用,說明對于技術型企業,技術競爭力直接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實證結果表明,與技術研發、技術整合相比,技術獨占對企業地位具有更強的直接影響力。牛永革和李蔚認為[8],建立卓有成效的戰略防御系統能夠遏制競爭對手的挑戰行為,保護技術在市場上的獲益,是鞏固企業市場地位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支持了他們的觀點。本文認為,盡管技術研發是企業參與競爭的立足之本,但是技術成果的最終競爭力體現在市場方面[34]。
第三,企業的戰略導向對企業技術競爭力具有差異性影響,企業家導向促進技術研發和技術整合,而市場導向促進技術整合和技術獨占。該結論說明,企業家導向與市場導向并不是相互矛盾、不可調和的,企業家導向與市場導向的恰當融合對企業技術競爭力的提升具有更好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結論支持了Baker和Sinkular、楊智等的研究[12,30],認為兩種導向相結合的企業有著比單純執行某一導向的企業的績效更好。另外,與Christensen和Bower的研究不同[14],本文的市場導向對探索性和創新性技術研發的負向影響沒有得到支持。Vázquez等認為[15],市場導向通過創新意愿會間接影響技術活動的創新性,這給本文的研究結論提供了可能的解釋,說明僅僅研究市場導向與技術研發之間的直接關系是不夠的,挖掘它們之間存在的復雜作用機理是本文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其次,企業家導向對技術獨占的負向關系也沒有得到支持,這說明,企業家導向并不是技術獨占的直接影響因素。企業家導向型企業敢于冒險挖掘未來的市場需求和挑戰市場競爭,也許能夠通過新市場的探索和開發創造創新收益。高展軍和李垣認為,企業家導向有利于市場導向的培育[35]。因此,雖然企業家導向與技術獨占沒有直接的聯系,但也許可以通過市場導向間接影響技術獨占。
面臨日趨激烈的國內和國際競爭,企業如何參與并應對雙重競爭局面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現代企業的競爭目的由謀取短期利潤向謀求長期競爭優勢轉變,競爭內容由價格競爭向產品、服務競爭以及更高水平的專利競爭轉變。這些轉變歸根結底是技術的競爭。不遺余力地發展技術競爭力是技術型企業提高其競爭地位的重要途徑。本文的研究結論對中國本土企業評價和發展技術競爭力并開展自主創新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