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43: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分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專業建設;師范教育;專業特色;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約有340所高等院校培養本科師范生,其中師范院校96所[1],培養本科師范生的各高校中,80%以上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師范)專業,簡稱計算機師范專業。計算機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高職高專類學校培養計算機技術教育師資、為中小學培養信息技術教育師資,同時,也為企事業單位的計算機管理和應用培養人才。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計算機師范專業人才培養遇到一系列問題,包括社會需求變化帶來的學生就業難問題,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但專業特色不突出的問題,作為師范專業但缺乏信息技術教育的新知識、新理念、新方法的研究等問題。
從2005年起,遼寧師范大學圍繞計算機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索,于2007年獲批第一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計算機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被確立為2009~2011年度學校教學改革重點支持項目。
1問題
1.1畢業生就業問題
目前的畢業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問題,計算機師范專業學生就業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國內的計算機師范專業多建立于二十世紀八十代,目標是培養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專業技能課程和計算機公共教育課程的師資,也培養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師資。經過十幾年的人才積累,多數學校需要的師資已經飽和。
(2)部分相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充實到各高職高專類院校的師資中,對本科師范生的就業有一定沖擊。
(3) 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發展很快,培養的畢業生也面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縮窄了計算機師范專業的就業面。在計算機師范專業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需要重新進行專業定位和專業調整。
1.2計算機專業特色不突出的問題
近四年的畢業生去向統計顯示,每年約有40%的計算機師范學生進入IT企業。計算機師范專業的培養目標除了面向教育領域,還要面向企業的軟件開發和事業單位的信息管理,所以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滿足師范教育需求和企業需求的復合型應用人才。但在人才培養方案方面,師范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需要認真協調。
作為師范專業,重視基礎教育,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嚴密性;而作為面向應用的工科專業,更多的要求是新知識、新技術,重點是新技術在某一領域內的應用。師范專業教育的廣泛適應性和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在有些方面并不完全一致。畢業生進入企業時,事實上存在著高校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甚至需要學生進入社會上的培訓機構,進行“大學后教育”,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體系等[2]。
1.3師范特色不突出的問題
目前的計算機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沒有突出信息技術在師范教育中的作用,也就是沒有突出師范教育中的計算機應用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多媒體信息處理能力需要加強。目前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在線視頻教學等,在教學中還需要進行教學資源及素材庫建設,包括音視頻資料搜集、錄制、剪輯和加工等技能。在很多院校中,作為計算機師范特色的多媒體信息處理類課程體系不完整。
(2) 計算機師范專業必須培養網絡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提高綜合素質的教學能力,從而形成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計算機師范專業教育,在課程體系內信息技術環境下對新課程理念的研究和探索不夠深入。
(3) 教育科研能力不足。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需要經常進行教育研究論文寫作和整理,目前學生很多都在網上搜集素材完成論文外,缺乏獨立的觀點,寫作不規范。
2對策
針對計算機師范專業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必須科學分析,認真解決。社會對計算機師范專業人才的要求為豐富的計算機知識技能和良好的計算機教育能力。根據該要求,計算機師范專業建設發展的核心是加強計算機專業素質教育,在學生有良好的計算機專業知識水平基礎上,提高從師素質,加強師范性教育。計算機師范專業建設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特色建設,二是師范特色建設。如果解決好自身的專業建設問題,就業問題是社會問題,只要培養的是優秀人才,學生個人競爭力增強,專業競爭力增強,就業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2.1加強專業特色建設
專業特色與地域、學校類型和學生層次有關。大連高新技術園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軟件外包基地之一,2009年計算機類人才存量6萬。按高新園區發展規劃,到2015年,人才存量應達到20萬,即每年有超過2萬人的人才需求。從服務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出發,將軟件外包企業人才需求作為修改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之一;再考慮省屬本科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就定位在培養工程型和應用型人才。
計算機師范專業修讀的課程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主干課程、師范類課程、面向社會需求的專業方向課程、教育實習、專業實習等內容,學生課程負擔重。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按專業方向分流是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按“培養規格分類”的一種操作方式[3]。通過進行專業方向分流,實現了厚專業基礎、重方向應用,保證了師范專業分類(方向)培養的實現。
計算機師范專業分方向培養的課程模塊如表1所示[4]。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下面是分方向培養的做法。
(1) 對于部分有寬基礎要求的學生,可以跨方向選課。例如,如果學生選的是Web編程方向,但對計算機控制技術或嵌入式系統課程感興趣,可以打破專業方向,跨專業選課。如果存在上課時間沖突的情況,學生也可以跨年級選課。
(2) 所有的專業方向課程形成課程群,教師形成教學團隊,該團隊直接承擔對外(企事業單位)合作的實訓項目。
(3) 師范類課程中的技能訓練課程如書寫規范漢字、教育法規、普通話等采用講座或以考代練的形式完成。
(4) 實施按專業方向設置選修課后,加大專業基礎課課時比重。例如,C語言和C語言實驗課,教學計劃安排到110學時,數據結構和實驗安排到96學時,保證學生具有良好的專業基礎。
2.2加強新形勢下的師范性建設
在良好的專業教育基礎上,進行具有信息技術特色的師范教育,中心是做好師范教育的轉向,即從培養教師轉向培養優秀教師,解決社會急需的優秀教師需求。在經過調研的專業課程體系下,進行師范類特色課程的開設,是培養優秀教師的基礎。我們的師范特色,定位在服務于遼寧地方教育,培養優秀的信息技術教育人才,在課程設置上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專業基礎課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面向市場的知識體系為核心,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應用技術進行教學。
(2) 師范教育系列課程單獨設置師范教育模塊,主要在第七學期進行,重點進行從師素質、從師技能訓練。
(3) 具有信息技術教育特色的師范類課程認真規劃,除了開設信息技術新課程理念與創新、多元智能的教與學外,補充開設部分實訓課程:圖書光盤制作、電子學檔應用、網絡課程與教學、遠程教學平臺維護。即計算機師范專業師范類課程的設置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系統課程,輔之以教師教育特色突出的師范類課程。
2.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教學團隊
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專業建設的關鍵。計算機師范專業按專業方向分流培養的課程體系實質是計算機工程或應用層次的問題,但高校教學客觀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問題。相對而言,從事計算機應用開發、計算機師范應用研究、實訓方面的優秀教師缺乏。如何采取激勵機制,引導優秀的教師進入本科生教學團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們建立了由高職稱教師、中青年骨干教師、部分研究生共同組成的指導本科生的教學團隊。教學團隊進入實驗室完成師范實訓項目、企業合作項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由教師、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工作的團隊提高了專業方向課程、課程實訓和專業實訓的項目質量。
(2) 研究生參加到教學團隊的實訓項目中,增強了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拓寬了研究生的就業渠道。
(3) 本科生在團隊的實訓中和研究生合作、和高水平的教師接觸,有利于提高其科研水平,為其考研深造選擇更好的專業方向提供條件。
教學團隊運作實施的細則、規范已經完成,良好的教學團隊更有利于專業、學院和學校的發展。以團隊為核心,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學校、企業兩類實訓基地,滿足學生實習、設計和實踐能力鍛煉的要求,提高了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
3效果
我們以面向學校和企業的人才需求為核心,改進計算機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師資隊伍建設,已經取得預期效果。
(1) 適合于學校和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已經從2007級學生開始實施,通過廣泛征求用人學校意見、對企業走訪調研、對在校學生問卷等方式,方案得到用人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廣泛認可。
(2) 建設完成教育軟件開發方向、Web編程方向、嵌入式系統及應用方向3個實訓實驗室,服務于學校和企業。其中的Web編程方向實驗室與大連華信計算機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項目“華信出勤・預算基本信息管理系統”,已于2008年10月份結題,該項目合作方式是:企業提供項目――企業全程跟蹤――學院教學團隊全程指導。該項目被大連媒體《半島晨報》跟蹤報到并推廣,Web編程教學團隊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
(3) 作為師資建設的成果,我們建立了3個進入實訓實驗室的教學團隊,分別是教育軟件開發團隊、網絡Web編程團隊、嵌入式系統及應用團隊,形成了良好的團隊運作和管理機制。我們安排了教學團隊教師到北京全美測評軟件(ATA)公司、大連東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大連華信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學習,帶回的新技術、新需求、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已經應用于本科教學。
4結語
計算機師范專業面向學校和企業的雙重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但由于學生受教育的時間有限,面向學校教育和面向企業開發的課程體系并不完全一致。專業建設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使課程體系能兼顧學校和企業,這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的問題。目前,我們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建設等方面,已經形成一系列的方案、措施和規范,并在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宋永剛. 積極推進教師教育創新,加強師范類特色專業建設:在第一批高等學校師范類特色專業建設研討會上的講話[R]. 桂林:2008.
[2] 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特色專業建設交流材料[R]. 桂林:2008.
[3] 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中國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R]. 北京:2005.
[4] 蔣宗禮. 瞄準定位,科學施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方案研究[C]//大學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
Study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Mode in Computer Normal Major
LIU De-shan, LIU Xiao-dan
(College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關鍵詞:財經類院校;信息化人才;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 (2007) 24-0067-07
1背景
作為我國著名的財經院校之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在財經、政法、管理等學科具有較大優勢,為了更好的滿足這種需求,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復合型高素質專門人才,2007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獲得上級部門批準,正式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招收計算機本科生,為辦好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我們應該明確我校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財經類特色的計算機應用人才,要作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此背景下,我們研究了國際上關于計算機課程體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規范,研究了MIT等美國大學的計算機相關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研究了香港最好的3所大學,實地考察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理工、浙江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具有財經背景的大學,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定位是基礎,特色是突破口,知識領域和全程教學計劃是重點,實踐能力培養是保證”。
2國內外知名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情況
為了開設好我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有用的人才,我們對國外、香港和內地的大學的計算機專業開設情況作了調研,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有以下原則。
a 充分準備、做到有的放矢
外出學習調研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為了能獲得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我系成立了學科調研小組,首先對國內外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校(院)進行網上資料搜索,對所搜索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將不同學校分為三類:著名大學、與我校同性質的大學和該專業辦學有特色學校,確定調研重點學校;其次,根據我校特色及所開專業屬性,定制調研內容;即在充分準備基礎上,制定調研方案。
b 多方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
根據調研方案,我系組織部分老師多批次外出調研,具體地域有:北京、華東地區、武漢,具體學校有: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上海財經大學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浙江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浙江工商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寧波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等。調研的重點是新專業開設的學科定位、課程體系設計、教學管理和學生就業情況。每到一處,盡量與對應的部門負責人進行座談交流,了解他們的專業建設、師資結構、畢業生定位、就業、教材建設、實踐性環節,今后的發展方向、遠景規劃以及市場競爭中存在的問題,并參觀考察部分單位的實驗室。
c 耐心求教,以期得到辦學真諦
調研期間,由于諸多原因,調研工作也不順利。我們就采取“狗仔”戰術,跟蹤采訪求教,不達目的不罷休。由于有時有關人員工作很繁忙,我們就一直等候,直到他們開完各種會,再向其討教有關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國內外知名學校計算機專業開設情況。
2.1國外知名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情況
從著名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到現在尚未完成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目前稱為CC2005),中間經過了十多年。萬維網Web的出現以及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計算機在各行各業的深入和廣泛的應用,使得計算的概念在過去的十年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CC1991將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和軟件工程融合在一起,而CC2005包含五個相對獨立的部分:CCCS(計算機科學)、CCCE(計算機工程)、CCSE(軟件工程)、CCIS(信息系統)和CCIT(信息技術)。其中CCIS與我們國內的“信息管理系”(原圖書館系)比較接近。教育部計算機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2001-2005年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于2006年也正式推出了計算機科學方向、軟件工程方向、計算機工程方向、信息技術方向這四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規范,以有效地指導不同辦學單位的定位,鼓勵按照多規格發展思路辦學。
我們研究了UC Berkeley、Stanford、Princeton、GeorgiaTech等大學的計算機相關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發現各大學在保持其各自辦學特色的基礎上,也逐漸吸納了CC2005的一些課程改革理念,例如Berkeley在計算機理論、計算機工程方面都開設出系列的課程;Princeton開設了計算機工程、信息技術等方向;Stanford的選修課程非常豐富,可以分出算法理論、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圖形和人機交互、網絡與分布式系統、人工智能、軟件系統設計等方向。而佐治亞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開始采用全新的ThreadsTM培養方案。ThreadsTM培養方案提出了一種新的組織課程的方法,代表了課程設置多元化、多方向的培養模式,并構建了一種長期的動態的課程體系。該培養方案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及自我調整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能力,并給予了學生在廣泛的領域中選擇專業方向,以及將個人學習計劃納入市場大環境中的機會。
2.2香港名校計算機課程體系的開設情況
通過網上的資料收集,我們發現香港的同行也十分重視CC2005的課程體系,在他們的課程改革中也參照了該體系的思想,而且大家都非常重視數學基礎和編程基礎。港大和中大具有比較濃厚的人文基礎,在人文和通識教育方面的課程很有特色。
香港大學率先完成了新課程體系的設置,他們的課程方向基本上體現了CS、CE、SE、IS這4方面的內容。尤其是他們關于信息系統集成方面的課程很有特色,這門課程實用性很強,而過去國內外大學都很少開設。學生畢業后很多都從事系統集成工作,即使將來做研究,具有系統集成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大學的CS、CE兩個方向的設置非常明顯。而且他們正在進行新的課程設置,準備提供更多的選修課程,使得學生在高年級能夠進行專業分流。中文大學有一個非常成功的work-study項目,學生保留學籍到公司工作半年到一年(相應地延長學籍),然后回來做畢業設計,每屆學生有50%以上選擇參與該項目。
香港科大的選修課程比較豐富,也有CS、CE兩個方向。他們非常重視程序設計能力訓練,有5門編程課程。另外,科大對于程序設計原理、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算法分析與設計、軟件工程、研究性學習、畢業論文等課程,設置了“honor track”(優秀學生班),進入優秀班的學生大約為全體CS、CE學生的1/8,共30名左右。學生并不固定,需要通過任課教員的考試或認可,并沒有強制的成績限制。優秀班授課廣度深度和教學進度都高于普通班。優秀班的成績評定不受正態分布的限制,完全是教員說了算。
2.3國內名校計算機課程體系的開設情況分析
教育部計算機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以“培養規格分類”為核心思想的計算機專業發展的建議,鼓勵不同的學校根據社會的需求和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研究型、工程型、應用型)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方向)專業規范中,對知識結構要求包括:工具性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專業技術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經濟管理知識。
根據實地考察,分析國內名校計算機課程體系的現狀可知:
1) 工具性知識基本普及,其中最好的是外語、文獻檢索和科技寫作也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得到普遍重視,但是在方法論、科技協作和科技方法等“軟科學”方面還需有所提高。
2)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具備了普及條件,各校普遍開設大量的選修課,起到豐富學生知識結構的作用,如:上海財經大學通過4個限選模塊突出強化法律類課程。
3) 在自然科學知識方面,各校表現出差異不大。數學、物理教學在各校中普及,只是在數量上的差異。
4) 工程技術方面,各校表現出較大差異,也體現出部分學校對該方面教學的差距。傳統的工科高校,課程偏“硬”,硬件試驗課程比較多;而綜合類特別是以社科類為主的高校課程設置偏“軟”,以原理課和軟件分析設計的課程居多。教學較好地進行了工程技術方面的基本素質培養。
5) 經濟管理知識方面,各學校基本上開展了這方面的基礎教育。
6)工科知識方面,有些學校結合自身背景,開設了有關光電、機械、微電子等工科基礎知識課程。
7) 各學校具有較強的專業教學的實力和條件,專業知識的組織有層次,能夠適時更新;同時都努力加強專業教學的實踐環節,重視教學的實效。
根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方向)專業規范,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四類。統計表明,各高校課程設置的基本框架類同,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強、前后銜接有序,注重基礎,勇于開設新課。但在課程的具體設置上各有所側重和不同。課程的命名細節不盡相同,個別課程在歸類上不盡相同。
公共基礎課的普遍性最強,僅存在少數非普遍設置的公共基礎課,如英語等。專業必修課的普遍性也較強,但存在一定數量的非普遍設置的課程:如武漢大學的計算機圖形學等等。
差異充分體現在對專業選修課的設置上。在計算機學科的縱深層次、實用計算機技術、理論基礎與技術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各具風采。公共選修課的選課方向一致,但在具體課程設置上也有較大差異。
3財經類大學開設計算機專業的建議
3.1定位是基礎,特色是突破口
國家和社會對計算機專業本科人才需求與信息化的目標、進程密切相關 ,計算機市場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對計算機人才的層次結構、就業去向、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的具體要求 ,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不是數量太多或質量太差,而是滿足社會需要的針對性不夠強、結構上不合理。
如圖1所示:計算機人才培養應是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金字塔結構,為了保障國家根本利益:必有一支計算機基礎理論與核心技術的創新研究隊伍――科學型人才;為了大部分IT企業的發展:主要開發滿足國家信息化需求的產品――工程型人才;為了企事業、國家IS的建設與運行(主流需求)――信息化技術型人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原有含義相對于社會需求已經不能容納目前的辦學規模,而信息化社會有很大的、長遠的對信息化建設人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還沒有哪個專業在滿足,而 “計算機專業”應該是最靠近培養這方面人才的,以“規格分類”為核心思想 ,實現總體結構調整,解決人才培養與需求結構失衡問題,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名稱下,鼓勵不同學校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本科水平的教學計劃考慮三種不同的類型:
圖1 人才需求金字塔結構
科學型:以知識創新為基本使命,研究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
工程型:考慮基本理論和原理的綜合應用,不僅要考慮系統的性能,還要考慮建造系統的代價以及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可以是以硬件為主的系統,也可以是軟件系統(應用軟件、系統軟件);
應用型:承當信息化建設的核心任務,掌握各種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功能和性能,善于系統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管理和維護復雜信息系統的運行。
基于我們對于保險、民航、氣象、地震、大學等中國大型機構中信息技術部門人員所占百分比的調查,信息技術人員占2%~2.5%,同時,在各種企事業機構中信息技術人員占比率在逐年增加。信息技術作為大學人才培養的一個知識體系,其基本目標是:圍繞社會中各種組織機構(以及個人)的需求,通過對計算技術的選擇、應用和集成,創建優化的信息系統,并對其運行實行有效的技術維護和管理。
財經類大學一般具備經濟和管理的特色,培養的學生懂經濟,通管理,特別能理解各種組織機構的需求,所以其計算機專業培養的學生懂經濟、通管理同時能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能較好的創建信息系統。所以財經類大學的計算機專業適合培養目前比較緊缺的人才――應用型(信息技術型IT)人才。
財經類大學計算機專業培養學生的目標定位是:培養計算機應用技術型、應用復合型人才為主,具有較廣泛的通識基礎,良好的人文素質,扎實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面向工程技術應用、重視實踐環節的鍛煉,具有較強的工程適應能力;具備一定的行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知識和技能。他們在理論上,應理解各種計算技術,這樣一種理解應該能夠直接指導為滿足用戶需求對技術的選擇和應用;在實踐上,應善于系統集成,善于理解用戶的需求和提供最優的滿足這種需求的技術路線,有效地對系統運行實施技術性管理。
3.2知識領域和全程教學計劃
財經類大學計算機專業比較適合信息技術型方向,表1主要是CC2005中IT與其他三個方向的知識取向比較。
表1 CC2005中IT與其他三個方向的知識取向比較
從表可以看出,IT方向的主要知識領域包括信息技術基礎,程序設計基礎,集成程序設計技術,人機交互,信息保障與安全,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平臺技術,系統管理與維護,系統架構與集成,社會知識與專業素質,Web系統和技術。
1) 信息技術基礎
其中包括基本概念(17學時)、組織機構的信息化(6學時)、信息技術發展史(3學時)、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3學時)、典型應用領域(2學時)、數學與統計學在信息技術中的應用(3學時)。
2) 人機交互
人的因素(6學時)、應用領域中的人機交互問題(2學時)、以人為中心的評價(4學時)、開發有效的人機界面(時)、易用性(1學時)、新興技術(2學時)、以人為中心的軟件開發(5學時)。
3) 信息保障和安全
基本知識(3學時)、安全機制與對策(5學時)、實施信息安全的相關任務和問題(3學時)、策略(3學時)、攻擊(2學時)、安全域(2學時)、計算機取證(1學時)、信息狀態(1學時)、安全服務(1學時)、隱患分析模型(1學時)、漏洞(1學時)。
4)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概念和基礎知識(8學時)、數據庫查詢語言 (時)、數據組織和體系結構(7學時)、數據建模 (6學時)、數據庫環境的管理(3學時)、特殊用途的數據庫(1學時)。
5) 集成程序設計技術
程序語言概述(1學時)、系統間通信技術(5學時)、數據映射與數據交換(4學時)、集成編碼(4學時)、腳本技術(4學時)、軟件安全實踐(4學時)、其他相關問題(1學時)。
6) 計算機網絡
網絡基礎(3學時)、路由與交換(8學時)、物理層(6學時)、網絡安全(1學時)、網絡應用領域(1學時)、網絡管理(6學時)
7) 程序設計基礎
基本數據結構(10學時)、程序設計的基本要素(時)、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時)、算法和問題求解(6學時)、基于事件驅動的程序設計(3學時)、遞歸(1學時)
8) 平臺技術
操作系統(10學時)、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3學時)、計算基礎設施(1學時)、企業級軟件、固件、硬件。
9) 系統管理和維護
操作系統(4學時)、應用系統 (3學時)、與系統管理相關的活動(2學時)、管理域(2學時)
10) 系統架構與集成
需求(5學時)、采購 (4學時)、集成(3學時)、項目管理(3學時)、測試和質量保證(3學時)、組織機構環境 (1學時)、系統架構(2學時)
11) 社會知識與專業素質
信息技術專業寫作 (5學時)、信息技術行業與教育發展史(3學時)、計算的社會環境(3學時)、團隊合作(3學時)、知識產權(2學時)、信息技術應用涉及的法律問題(2學時)、組織機構的環境(2學時)、職業操守規范與責任(2學時)、隱私和公民權利(1學時)。
12) Web系統和技術
Web技術(10學時)、信息體系結構(4學時)、數字媒體(3學時)、Web開發(3學時)、漏洞(1學時)、社會軟件。
同時結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科類是強勢的特色,計算機專業目標定位在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化建設人才需求為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具有創新精神及很強的實踐能力,既扎實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又具備基本的經濟、法律與管理知識,具有較強的科研開發技能、管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主要能從事財經、政法領域,兼顧其它領域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研究、項目開發和技術管理工作的綜合型、實用型中高級專門人才的前提下,我們應該還應該開設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會計學等相關課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要求總學分為166學分,其中英語政治等公共必修課占了50學分。公共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占8學分,實踐環節占14學分,只有94學分可用于專業課程,下面是專業相關課程的學時學分要求。
(1) 專業基礎課
(3) 專業選修課
專業選修課中我們提供了較多的課程,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發展方向的課程學習。
3.3實踐能力培養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學校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兩個部分,對實驗教學來說就是要解決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我們要通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專業綜合實訓與校外的專業實習、社會實踐共同實現了“應用型、融通性、開放式”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要達到這個要求,首先,實驗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緊跟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以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本著“厚基礎、強理論、重應用、促交流”的教學理念、培養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與開發水平的、適應性強的、有較強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的人才。其次,在實驗教學中,要通過開展基礎操作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動手能力;通過開展綜合應用性實驗,培養學生的綜合適應能力與團隊精神;通過開展創新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開拓精神。最后,要搞好實踐教學,需要做好實踐教學規劃,我們實踐教學規劃的原則如下:
a) 以教學改革為先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標;
b) 以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為基礎,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建立既獨立于課堂教學又與其密切配合的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c) 建立一支業務能力強、敬業愛崗、人員相對穩定的實驗教師隊伍;
d) 加強實驗教材和精品實驗課程建設,出版系列特色實驗教材。
4結束語
我們認為辦好計算機專業“定位是基礎,特色是突破口,知識領域和全程教學計劃是重點,實踐能力培養是保證。”
1) 定位和特色。我們認為在中南財經類大學的計算機本科教學應該定位于應用技術型,將培養目標定位在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化建設人才需求為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具有創新精神及很強的實踐能力,既扎實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又具備基本的經濟、法律與管理知識,具有較強的科研開發技能、管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主要能從事財經、政法領域,兼顧其它領域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研究、項目開發和技術管理工作的綜合型、實用型中高級專門人才。
2) 知識領域和全程教學計劃,按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技術方向)專業規范,結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經、法、管特點,改進課程體系,不斷完善課程設置,建立相應的全程教學計劃。同時將專業課程下放,在第一時間與新生見面,提高專業穩定率。
3) 強調學科特色,加強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體系上,精心設計實驗內容,搞好實驗室實驗、實驗室實訓、實習基地實習項目和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推進實驗教學。
參考文獻
[1] CC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of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portal/cms_docs_ieeecs/ieeecs/education/cc2001/CC2005- March06Final.pdf
[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討論稿)[J]. 高等學校理工科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訊,2004,(11)。
[3] 2006-2007 Computer Science Threads General Catalog, Georgia
Tech. catalog.gatech.edu/colleges/coc/ugrad/comsci/
threads.php
[4] 黃維通,許忠信,朱小梅,李秀. 中外計算機應用人才培養比較[J]. 計算機教育,2005,(5).
[5] 潘洪軍. 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結構體系構建的思考[J]. 計算機教育,2005,(4).
作者簡介
駱正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學院計算機系 430074
E-mail:
1.1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導向
以社會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就是要注重市場對計算機人才的實際需要,以最終學生能順利就業為目標.對于本科階段的計算機應用型人才來說,培養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主要體現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要面向區域和行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第二注重對社會需求量較大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2以應用能力為核心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一是拿到實際問題以后能夠對其進行整體把握以及系統分析;另外就是要求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夠用數學模型將其抽象出來,用數學模型準確地將實際問題表達出來進而求解.除此之外還應該讓學生掌握系統工程的分析方法,尤其是能用本專業的軟件工程方法將實際問題解決并開發出來.在該“2+1+1”的人才培養模式中,要始終將應用能力的培養要將課程建設貫穿其中,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中心,尤其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的教學和實踐內容要科學的設計和論證.
1.3以素質教育為重要方面
社會的發展迫切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大量的計算機應用型人才,所謂人才就是要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對于企業來說,過硬的技術是員工必須首先要必須具備的,同時良好的職業道德、積極的工作態度以及團結精神也是作為不可或缺的.為了訓練學生的職業素養,學院將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溝通技巧、職場禮儀、就業指導等課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
2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2.1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宗旨就是應用,所以能實際應用是其發展的動力和歸宿,計算機本科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企業對應用型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即理論知識扎實,有一定的系統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
2.2知識、素質協調發展的教學指導思想
計算機專業一般要求學生掌握以下課程知識:離散數學、電子技術基礎及設計、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計算機組織與體系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面向對象技術、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能、信息系統、軟件工程等課程.素質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精神品質與知識和能力的升華.學生的素質較高,就可以使學生知識和能力更加積極的發揮作用,同時還能進一步增強知識和能力.計算機專業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主要以企業軟件項目設計為主,所以這就涉及在關鍵開發過程中與客戶以及隊員的溝通問題,因此與他人交流、協作、人際交往以及項目管理能力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3.1學制采用“3+2”的培養模式
“2+1+1”的培養模式指的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分三段式,兩次分流.首個階段是大學本科前兩個學年,在這兩年中主要以公共基礎課程、通識課程和各類選修課程為主,主要目的是拓寬學生的基礎知識,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二階段是大三學年,通過第一個階段的學習,然后實施第一次分流,指的就是專業分流,即分流以后更加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不同的培養方法,對學生專業知識面進一步拓寬.最后一個階段是大四學年,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與愛好在主修專業內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并進行二次分流,也即是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進行分流,此時主要以專業方向課程為主,根據自己所選的專業方向進行深層次培養.因為本科畢業時學生往往有兩種出路,即考研和就業,相應的將培養方向分成理論研究型和工程技術型兩類.
3.2調整和優化課程體系
對目前課程體系結構做進一步優化,對課程教學內容進一步調整:通過對國內外不少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結構的調研,并且根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關系,對目前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不合理部分修改,對部分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和優化,逐步建立模塊化、層次化、方向化的課程理念.課程教學內容也不能一成不變,它同樣根據技術的發展、市場的需求進行更新和調整.根據最新人才培養模式[4],對課程體系重新規劃,新課程體系結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始終堅持如下原則,即:
(1)用發展的眼光設置課程體系.當前,技術日新月異,新技術相關內容要及時引進到教學中,要用發展的眼光設置課程體系,保證教學計劃的先進性.
(2)課程體系的設置要保證開放性.課程體系設置要將一些發達國家的先進教學經驗引入進來,不僅如此,教學方法、教材等方面也要保證較高的開放性.
(3)理論教學和實訓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計算機教學最終目標是培養企業所需的優秀人才,所以聘請企業界專家對教學大綱以及教材內容進行討論與修訂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一來可以保證教學內容緊跟技術發展的需要,理論聯系實際,突出應用.
3.3采用新的教學模式
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傳統的應試教育區別較大,新模式采用三個階段學習,即“理論+上機+在線訓練”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可以以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掌握軟件開發的相關技術.新教學模式下每階段的課程都按照“理論+上機+在線學習+指導學習”的方法,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重點培養學生運用實際技能去分析與解決問題.
(1)理論:基本概念和理論主要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授完成,主要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學習.
(2)上機:通過上機課程將實踐和理論知識統一起來,對理論做進一步理解.
(3)在線學習: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完成自學、自問等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指導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種種問題,這時教師可以組織討論和解答,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與進一步提高.
3.4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改革重點,是理論應用實際關鍵一步.實踐教學主要有基本教學實驗、課程設計、綜合課程實踐、開放實驗、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開發、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多方面的內容.實踐教學環節是決定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因素,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模式工作中的重要環節,要制定完備的實踐教學工作計劃.不僅主干課程,而且專業基礎課程都要合適的制定課程設計,在假期期間可以鼓勵高年級學生實施項目研究,通過項目實施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3.4.1全項目實戰的實踐教學模式在新培養模式提倡為學生提供若干個有意義的針對學生的開發項目,這些項目可以出自教師的科研課題,也可以是某企業的實際項目.尤其是專業課程,都可以使用項目驅動的方式實施教學,在理論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實際案例來拋出教學內容,在上機實踐課則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完成類似項目,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實踐經驗.在實踐教學環節要注意各自角色的轉變,教師可以轉化為項目經理,教材里的習題可以使實際應用項目,課堂就變成學生在完成項目.
3.4.2加強實習實訓一邊要加強校內實踐工作,另一方面要通過和校外實習基地建立良好的計劃切實將實習實訓落到實處,要讓學生在實習實訓中充分掌握相關知識與應用技巧,搭建校企平臺,實現雙贏.目前我院已在北京科瑞爾斯有限公司、南京達內、上海杰普、科大訊飛、蘇州風云等公司等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合作一方面能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另一方面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動手實踐能力具有很好的積極意義,而且也為學生的就業鋪平了道路.
3.4.3增設綜合課程實踐內容可以通過增加綜合課程實踐內容的方式促進學生的應用能力的提升.綜合課程實踐可以安排在大二和大三下學期,時間可以在一至兩周時間內,并且實踐課程內容最好與本學期教學內容相關,通過實踐促進學生對本學期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應用,指導老師往往是本學期專業課程的主講老師.設計題目要考慮到學生掌握程度的差異性,難度和內容要多樣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造能力.程序設計是計算機專業教學的重要部分,程序設計、C++、數據結構、數據庫等課程往往在大二下學期就已經結束,這時可開展軟件開發的綜合項目.計算機網絡、JAVA、WEB一般在大三時結束,此時可開展網絡設計的項目,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在Internet環境下的編程與數據庫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0-0256-03
一、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職能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目前大家普遍認可的高等教育四大基本職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新。可以看出,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職能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職能,是高校存在與運轉的主體部分。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人才培養模式在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受教育者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也面臨著一些新問題。如何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則需要高等教育從業者和管理者的繼續探索和共同努力。
按大類培養模式是在按大類招生基礎之上應運而生的。所謂按大類招生,就是將學科門類相同或相近的專業合并歸類招生,學生入學后在大一到大二期間,統一進行通識基礎教育和學科基礎教育,兩年后學生通過對學科內各專業的了解,結合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成績和特長,根據專業選擇的標準及要求,以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雙向選擇再進行專業分流的過程。[1,2]
大類培養模式在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專業選擇、個人發展和未來規劃等方面以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可以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這種“先寬后窄”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學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同時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選擇合適的專業和發展方向。大類培養模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各學科、各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實踐動手能力,按大類招生培養為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合適的土壤。[1]
二、信息技術類專業按大類培養的優勢
廣義的信息技術是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主要包括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注:引自百度百科)。在大部分高校中,這些技術歸屬于不同的學院,本文以計算機技術為研究對象。通常來說計算機學院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管理、網絡工程等專業。我國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和IT公司求賢若渴形成鮮明的對比,究其原因,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是一個重要因素,而按照大類培養模式能夠有效地緩解這一矛盾。
1.有利于吸引優質生源。按大類招生以后,現有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管理、網絡工程、電子商務等專業可以歸類到一個大類里,考生選擇某一大類專業,實際上就等于選擇了可能的幾個專業,增加了考生在錄取后對不同專業的選擇機會。這樣就有效避免了由于在填報志愿時學生對專業不了解,出現專業冷熱不均的情況,進而提高生源質量和新生入學的報到率,減少申請調整專業的人數。[2]
2.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由于缺乏對各個專業的了解和研究,對專業的選擇普遍具有盲目性,未必真正清楚專業的發展前景和就業情況,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對這個專業是否感興趣以及自身是否適合該專業。學生在經過一到兩年的學習后,通過班導師的指導、與高年級同學的交流,對專業設置及研究方向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成績和職業生涯規劃,根據就業形勢和政策導向更加理性地選擇專業,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主觀能動性。同時學生的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更加扎實,在此基礎上確定具體專業繼續學習時更科學、更合理。專業知識也更扎實深厚,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在就業市場上的選擇余地更大。[3]
3.有利于適應IT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信息技術是我國發展最快、最活躍,并能夠推動其他各行各業應用的一個產業。按照大類招生后,不管是按照“1+3”或“2+2”的培養模式,都要完成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等幾大知識模塊的學習和考核。基礎知識體系相對穩定,其設置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可根據行業發展現狀并結合社會需求制定,使計劃更加合理;同時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調整周期可更短,如兩年或每年調整,在調整時,大類招生的學生還未進行專業選擇,學生可以執行最新的專業人才計劃,解決了以往提前制定的人才培養計劃無法適應IT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之間的矛盾。
4.有利于緊跟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人才市場一直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供需矛盾,“找工難”和“招工難”同時并存的現象在IT行業尤顯突出。高等教育在計算機科學理論研究方面人才的培養上有較大的優勢,但在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存在層次單一,教學內容滯后,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嚴重問題。市場需要能夠直接使用的實用型人才,而許多畢業生往往需要較長的培訓才能勝任工作。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我國IT人才需求同時也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所以IT人才的培養必須緊跟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導向。按大類培養可以有效緩解這一矛盾。在學生進入高年級進行專業選擇時,學校可以根據市場實際需要調整不同專業方向學生的數量,向政策鼓勵的行業進行傾向性的人才培養,這樣不光可以解決人才培養問題,促進學生就業,也能解決市場的燃眉之急,可謂一舉多得。[4]
三、信息技術類專業按大類培養模式的思路和對策
當代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包括三個部分: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培養素質。這幾個方面在大類人才培養模式下,都能夠得到較好的實施和實現。然而作為一個新事物,大類培養模式也必須適合各學科或者學校的實際情況,否則也可能成為水月鏡花。信息技術按大類培養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構建起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絕對不是將計算機類的幾個專業的簡單拼湊疊加,是學校教育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目前學院實行的按專業系設置行政教學單位、學生按專業建制班進行教學與管理、實驗教學資源按專業配置等傳統模式已不適應大類招生的需要,需要實施一系列配套的教學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包含了受教育者的選拔準入、教育與管理、學績考核與評價等諸多環節。就現有大學人才培養模式來看,普遍存在著不科學、不合理之處。例如,以分(高考分數)為綱的高考錄取制度、僵化的課程與教學體系、單一的學生評價等。高等教育由長久以來的精英化轉變為大眾化,其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質量觀、價值觀等都必然發生一定的變化。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也是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5]。“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推行,首先應該解決一下幾個關鍵問題:
1.招生從分數排名變為真正的擇優錄取。目前我國教育管理部門提出大學錄取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全面考核、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原則進行,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大部分院校還是以分數來決定學生的錄取工作。如果要貫徹按大類培養的模式,則在招生環節就應該進行改革。分數目前來說是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比較公正的衡量標準,但這不應該成為學生錄取的唯一標準。在實行大類招生的高效,能夠吸引到更多的生源,為此,我們建議在高效招生過程中更多地發動專業教師參與,對符合本大類招生錄取分數的學生進行一些深入考察,結合各科分數、興趣愛好、課外活動成績等綜合考慮。這樣就可以在眾多報考學生中選擇到更適合本專業的學生。
2.根據按大類培養模式進行教育和管理。在大類招生后,必須按照大類培養的教學體系進行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信息技術類專業的大類培養模式的教學計劃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基礎教學部分,完成基礎課程(如數學、英語等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如程序設計基礎、電路原理、操作系統等),另一部分為專業教學部分,就是按照不同專業和研究方向進行課程設置。
目前學校實行的傳統建制班級管理方式僅適合專業分流前,分專業后,傳統班級中的同學分屬于不同的專業,主修的課程與上課的時間與地點均不一致,班導師管理學生相當困難。同時,由于同寢室各同學的專業可能不同,學生在學習中的相互交流、幫助不易。我們在已有“導師制”基礎上進行改革,將原來的“建制班導師制”改為“專業方向導師制”。具體來講就是把原來每個班設立一個導師改成一個班多個導師,每個導師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學生進行雙向選擇。這樣做的優勢就是每個導師在一個班指導的學生人數比較少,利于學生管理,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高年級學生的傳幫帶作用將學生組織起來。這種學生管理方式,專職輔導員負責學生日常管理,專業導師、碩士研究生和高年級學長指導學生學業。這種管理模式中,學生的成長能夠得到專業教師的指導,同時融入到學習科研團隊,培養出來的人才具有更強的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在就業工作中具有更高的競爭力。[6]
3.學生成績考核與評價。高校成績評價機制是教育教學思路和人才評價標準的直接體現,是引導學生學習取向的重要手段[7]。成績考核和評價的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識要點并能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解決,是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綜合考察。我國傳統的學生成績考核與評價主要是集中在期末考試分數上,這就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學習風氣和習慣,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目前面臨的一個最為嚴峻的問題。大類培養模式作為一種新的嘗試和改革,學生成績考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在進行成績考核時,我們要變傳統的以期末考試為主為過程考核為主。具體講就是要減少期末考試成績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平時成績的考核比重,加強學習過程的控制。
大類培養模式中基礎課和專業課要采用不同的考核模式。基礎課程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應該重點加強理論知識點的考核,授課過程中穿插一些專題討論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點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因為盲目性而產生的厭學情緒。專業課的考核應該加強實際項目開發能力的考核,設計“課堂”+“項目”+“報告”+“考試”的考核方式。將每個知識點以項目開發的形式進行學習和考核,教師參考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討論、參與項目的表現、撰寫報告能力、期末考試成績等多項指標按照不同的權值綜合評定學生成績。在考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誠信,加大過程控制,盡量杜絕學生抄襲、作弊現象,讓學生在每個環節都能有所收獲。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控制專業課教學,提升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8]
進入高年級進行專業選擇時,可以采用高考填報志愿的形式,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對想要填報的方向進行排序填寫。這時綜合考評就是一個最重要的依據,我們采用“自主選擇”+“宏觀調控”的策略進行專業分流。由于市場需求、國家政策導向、學生興趣、就業等各種因素影響,再加上人們的“從眾心理”,在進行專業分流時必然會面臨著冷人不均的情況,這時前期的學生成績考核和評價是有序分流最重要的依據。開始階段先進行專業宣傳,介紹各個研究方向(專業)課程體系和專業培養目標,讓學生明確專業發展方向,了解就業市場前景。在學生進行自主專業選擇后,結合前期學生的綜合考評成績、各方向創新實驗室成員狀況、專業導師和輔導學長評價、學生自身特點等各種因素進行整體考慮專業分流。在考慮學生成績時,按照不同研究方向和專業,對不同的課程可以設置不同的權重,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特長,找到最適合學生的發展方向。對于超過人數限制的熱門專業,就按照綜合評價排名進行由高到低進行選擇。未能按第一志愿分流的學生原則上按照第二志愿進行重新分配,同樣按照綜合考核排名,直到所有學生選擇好自己的方向。這樣就會更好地避免學生專業選擇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同時充分考慮學生自身優勢和特點,真正做到擇優錄取。
4.師資隊伍建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大類培養模式對師資隊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專業教師而言,不僅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教學組織能力,而且還應具有實際項目設計開發應用能力。這種雙師型教師具備相關實際應用開發經驗,在教授理論課程時,能夠根據理論知識要點,結合具體應用進行講解。在教授實踐實習課程時,能將應用項目的問題分析得很透徹,條理清晰,便于同學們理解與掌握理論與實踐知識,而且能夠在學生專業技術上、就業上給予積極的支持與幫助。同時,大類培養模式在學生進入高年級后重新選擇專業后,也就打破了原來的建制班結構,學生的管理也是一個挑戰。多數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多以學生辦公室為主體,再配以班主任進行分班管理。隨著大類培養模式改革的深入開展,準許學生自主選專業、選任課教師、選上課時間、選修年限,淡化了班級和年級概念,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無法正常工作。構建“以學生成長為核心,以導師制為依托”的學生管理工作就應運而生。建設一支熟悉學生管理,適應大類培養模式的學生管理隊伍是完成大類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束語
大類培養模式是各大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適應新時期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每個高校有自己的發展歷史、指導思想、師資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的專業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樣就要求大家研究和總結一套適合自己的培養模式。
總之,作為一種新的培養模式,大類培養模式符合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大趨勢,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基本保障,是綜合性人才培養的理性選擇。當然各高校應當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圍繞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以及配套的軟硬件條件來考慮是否實施大類培養。只有各方面條件都比較成熟才能充分發揮大類培養模式的優勢,培養出知識、能力、素質綜合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孫艷京.專業大類招生環境下工科類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08,(08):40―42.
[2]徐俏琳.關于高校按大類招生的若干思考[J].麗水學院學報,2007,19(4):114-116.
[3]唐蘇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1):88-89.
[4]韋琳娜.大類招生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影響與對策[J].高教論壇,2008,2(1):22-25.
[5]汪雪琴.電氣信息大類分專業的實踐與思考[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1):67-70.
[6]周釵美.大類招生體制下的學生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刊):87-88.
[7]秦海霞.國內外高校成績評價機制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綜合(上旬).2012,(11):12-14.
[8]劉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14):107-108.
1 智能系·信科院
智能科技系是2002年9月初正式成立的,它完全根植于北人信息科學中心,末作增擴。后者的簡稱——“信息中心”——雖然易與“計算中心”或“情報資料中心”混淆,卻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北大一些有識之士倡議建立的第一個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它以數學系、無線電f電子學)系和計算機系為主,聯合心理學、中文、遙感等共十個系所而組成,宗旨是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充分發揮北大的綜合優勢。即使放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來看,這樣的舉措也是頗有前瞻性和魄力的。在此基礎上,北大很快于1986年建立了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這樣人數不多的一個機構,先后出過三名院士和一名北大常務副校長。以指紋識別為代表的研究成果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
2003年9月10日,北京大學最大的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成立。它包括計算機、電子學、微電子學和智能科學四個系,有十二個(研究)所和中心,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若干部門實驗室。系是教學單位,所和中心是研究實體。從此,智能科學系(暨信息中心、國家實驗室三位一體)翻開了新的一頁。
2 專業增列·學會指導
成立智能科學系除了要順應北大“系并院”的潮流,也是完善作為學校基本建制單位所必備的。何新貴院士為系取了名稱,如今許多學校也大都采用這樣的稱謂。查紅彬教授擔任系主任,筆者是主管學科建設和教學的副主任,具體參與負責各項相關工作。創辦國內第一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也是我們這一班人繼承傳統的首要任務。事實上,早在一年多前,大家就進行了醞釀,特別是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多次組織的相關研討,成為重要的準備基礎。
北大是一級學科下自主增設、增列學科專業的學校。系領導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當年申辦智能本科專業,而且志在必得。為此,我們在前期制定了詳細的步驟計劃,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各項準備工作。我們起草完成了所需的各項材料(人才需求論證、專業建設規劃和適應培養目標的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方案、教師教輔隊伍和基本辦學條件說明以及國內外背景對比材料等),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涂序彥等學者對此進行了專家論證,協助完成了論證報告。這些工作就緒后,我們在2003年10月下旬向學校主管副校長、教務部負責領導和學院領導做了匯報說明,并于10月30日正式提交申請材料。經學校的學部討論通過,校教務部審核和校教學科研工作委員會論證(由于是國家公布專業目錄外者),再經校學術委員會審議,報校長辦公會批準,最后于12月15日前順利完成了全部程序,報教育部備案。2004年初,教育部正式批復并公布了北京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新的本科招生專業。這個專業名稱是查紅彬教授建議的,日后成為教育部批復新申辦學校的統一提法。
由于“智能科學與技術”未在國家公布的專業目錄中,因此是增列而非設置,北京大學將其置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之下。由于北大歷來嚴格控制招生規模,我們的30名招生計劃是由信息學院其他三個系從原有計劃分配名額中擠出來的。新專業的計劃發展規模最終為50名。
3 教學計劃·四校會議
智能科學系雖然成功地創建了國內第一個“智能科學技術本科”專業,但也面臨著許多挑戰。首先是缺乏本科教學的經驗。盡管信息中心前身具有北大最早的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研究生培養己歷十余年,但一直實施科研主導體制,未曾從事過本科教學。師資隊伍擴充快,新進年輕博士比例大,而真正有過本科教學經歷者寥寥無幾。此外,信息學院成立后開始調整教學計劃,制定了一年級統一課程內容,新生是按學院統一招進來,第一年共同學習,后三年才分專業培養。我們雖然為申辦專業制定了一套課程計劃,但因不兼容學院的統一規劃而未能第一次通過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審核。為此,我們組織學院經驗豐富的老教授,為本系青年教師進行教學培訓,聽取學院主管負責領導和幾位多年從事本科教學管理的老系主任對教學計劃的修訂意見。
通過幾個月的努力,我們完善了智能科學系的課程體系,并最終通過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審核。這個教學計劃具有幾個特點:一個大基礎——以學院的數、理和信息類為主,強調寬厚扎實;三個核心課程群作為專業理論基礎,包括智能基礎課程群(智能科學技術導論、人工智能、腦與認知科學、信息論、信號與系統)、機器感知課程群(生物信息處理、圖像處理、數字信號處理、模式識別)和計算智能與知識發現課程群(智能信息處理、機器學習、數據挖掘、計算智能等),以及兩門實驗(機器感知和機器智能)和其他各種選修課。四年學分150分,其中必修88學分(包括全校公選26學分、大類平臺20學分、學院要求的13學分、專業必修29學分),專業選修56學分(含專業課44學分、通選課12學分),畢業設計6學分。
為了更好地交流經驗,擴大本專業的影響力,2005年5月,我們發起并與第二批獲準的學校(南開、北郵、西電)在北大召開了四校研討會,圍繞各個學校在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建設、招生、教學計劃制定和未來發展設想等方面進行交流研討,并建立了聯系機制和網站。全國一些兄弟院校也紛紛來北大了解情況,開展座談,我們則盡可能貢獻自己的經驗,給予支持。
4 招生·分流
從2004年開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按學院大類招生,每年接收330~340名本科生,占全校的1/9左右。學生高考排名在全校屬中上,但成績分布差異較大。與學校的其他學院(多從一個系成長為一個學院,如數、理、化、生等)相比,信息學院是由四個不同的系合并而來的,專業跨度大,因此采用一年分流的模式(上述學院為二年分流),筆者被指定負責這項工作。我們提出自愿為主、計劃為輔的方針,盡量滿足同學們的興趣志向。制定的分配計劃是:電子學系120人、計算機系110人、微電子系70人、智能科學系30人,允許有10%的調整。分流工作在大一下學期(每年4月份)進行,包括全院動員、四個系專題介紹宣傳、開放日參觀咨詢等幾個步驟,可謂熱鬧非凡,同學們可以充分了解了四個系的專業特色。
為了克服盲目性引發的偏差,我們建立了一個網上分流系統,在正式填報專業前,增加了摸底預填報的環節,及時反饋群體意向的分布信息,指導學生們的選擇,也便于學院掌握動向,調整措施。這種大類招生、進來一段時間后再分專業的舉措體現了北大的人文關懷。智能專業初辦,基礎條件差,缺乏畢業生記錄的宣傳說明,與學院其他三個老牌系(電子學系50年歷史、計算機和微電子系30年歷史)相比較并無優勢可言,但是我們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和細致有效的改進,使這個新方向日益顯現出魅力。隨著智能專業的成熟,特別是有了第一屆畢業生后,就愈加受到更多學生的喜愛。
選擇智能專業的人數逐年上升,2004級34人、2005級36人、2006級39人、2007級43人,目前正在進行的2008級分流達到45人。除了在信息學院內部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北京大學其他學院的轉系情況也開始有了可喜的變化。北大最好的元培計劃實驗班今年第一次有4名學生選擇智能專業,醫學部和光華管理學院也有申請者(本文成稿時這項工作還在進行),2008級學生肯定突破50名,我們在第五年就達到了創辦智能科學專業的規劃目標。
5 首屆生·班主任
在新辦專業中,有一項由教授擔任智能本科專業班主任的舉措。這是利用教授的學識、經驗和責任心來更好地管理呵護自己的學生,避免了年輕教師因職稱晉升等壓力可能出現的疏漏。這一做法取得明顯效果,不僅受到同學們的普遍歡迎,信息學院也開始考慮推行。筆者擔任了智能專業的第一任班主任。首屆學生(2004級)有34名,他們進入北大后毅然選擇全新的智能專業是很有勇氣的,全班有11名來自北京的學生,5名女同學,這個比例迥異于整個信息學院的總體分布。
該班學生的年齡恰與我自己的孩子相同,我天然地熟悉他們的一般特點,也理解家長們的想法。北大信息學院的淘汰率平均是7%,每年都有20多人退學。這班學生在大一時的成績并不占優,其中有幾人處在邊緣位置,因此,我立下的最低目標就是確保所有同學不掉隊。我首先通過全班民主選舉任命了一個5人組成的班委會,這個5人機構在隨后的幾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走訪宿舍,了解每個人的情況,為了消除代溝,我努力融入同學當中,學習熟悉他們的語境和思維想法。我同多數同學家長有過接觸,從中更深入地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也包括尋求家長的必要配合。我與所有同學做過不止一次的個人交談,經常是在晚間,很多時候是他們主動找我,談遇到的各種困惑、自己的想法、志向等,我利用這些機會及時解決了具體問題。在學習上,我組織全班同學開展互幫互學,尤其對幾門有難度的專業課程進行“聯合攻關”。全班的“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成績甚至超過了計算機系。
幾年來,全班團結互助,像一個大家庭,班委會也一再連任,得到全體擁護。到畢業時全部合格,實現了我的愿望。不僅如此,全班的學習成績在學校的綜合評估中優良率達93‰畢業設計都在良以上,有14人獲優秀,更有三名同學的畢業論文被評為學院“十佳”論文。學院的第一、三名也都出自我班。34名同學中有22名繼續保送本校讀研(其中20人仍在本系),4名同學去了大的國企和知名外企工作,8名同學出國深造,在歐、美一些名校攻讀博士,其中有一名學生同時拿到了包括哈佛、MIT、CMU、UCLA在內的著名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最后選擇MIT)。第一屆智能專業學生的良好成績極大鼓舞了我們,增強了我們辦智能專業的信心,也為以后的幾屆同學做出榜樣。
幾年班主任的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大學,教書、育人同等重要。要適應新時代年輕人的特點,保持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把人格培養放在首位。能夠進入北大的學生都是各地的尖子,當他們聚集在這所著名學府時,首先要調整原來俯視周圍的習慣,學會平視甚至仰視其他同學,平和自己的心態,開闊胸懷,樹立人生抱負和刻苦努力的決心,這樣才能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才有所作為。班主任的工作往往細致入微,其實是把70%的精力用到30%的人上面。一些學生掉隊是否可以避免,關鍵看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到位。
6 培養體系·本研貫通
北大是(文)理科性質的學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也是按理學設置,盡管它更強調學科交叉。從智能科學的內涵來看,我們設立的培養方向更多地是繼承自身傳統和學校的綜合優勢,突出“以人為本”的腦認知和與心理生理結合,開展機器感知(視、聽、觸)和數據轉換信息,進而發現知識的機器智能兩個方面的研究。同時,我們配合學院的教學指導規劃設置課程計劃,除了全校的公共必修課程(外語、政治和體育),還有學院的公共平臺課。第一年主要是夯實數學、物理和信息類的基礎,后三年的專業課程安排是以必修的專業基礎和機器感知與機器智能兩個方向的專業核心課程為架構。為了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還重點建設了兩門實驗課程。此外,還利用學校的各種本科科研基金項目(包括大學生創新基金、著政基金、泰兆基金、校長基金)和各個實驗室承擔的項目來吸引學生,培養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研究興趣,為日后進一步深造打基礎。由于絕大多數學生都將讀研,這樣的安排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并成為撰寫畢業論文的基礎。我們還打通了本科高年級與研究生一年級的課程,利用各種機會舉辦研究講座,如龍星計劃、專題報告、國際人工智能遠程教學等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研究方向,調動學生的潛質。從專業特點來看,我們的智能學科更偏向于“軟”的一側,因此也充分利用信息學院,特別是計算機系的各類教學資源來幫助扶持新辦專業的成長。
我們原有的博士、碩士點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方向,為了讓我們的培養體系更加系統,我們進行了兩年的精心準備。2007年底,我們正式向北大研究生院申請增列“智能科學與技術”碩士和博士點。經過必要的論證,最終獲得批準,及時銜接第一屆本科畢業生升研。至此,本、碩、博一以貫通,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下的二級學科,一個完整的智能科學技術專業培養體系建立起來,從培養體制上保證了新興智能專業的順利發展。
7 特色專業·教學團隊
五年來,北京大學智能科學技術本科專業從醞釀到創辦,可謂初見成效,走過了頗具挑戰的歷程。除了確定具有特色的培養目標和方向外,還需要扎扎實實落實每一個環節,并在實踐中檢驗。本科教學迥異于研究生培養,它的計劃性、按部就班執行的嚴格性以及每堂課程的內容安排和效果評估必須一絲不茍。
信息學院秉承了北大的優良傳統,對這個新辦的專業給予了巨大支持和關懷,使我們能迅速成長起來。我們從一開始就有一套嚴格的課程設置審核程序、教案檢查制度和新教師上崗準入的試講考核手續。學院有一支由經驗豐富的退休教師組成的督導組,隨堂聽課評估每一位教師的講課內容、方式和教學效果,及時糾正問題。作業批改和試卷出題也都有嚴格規定。在課程體系的建設方面,信息學院打通了一年級的公共部分,深化和夯實了數理基礎。
在專業課程上,智能科學系提煉了三個課程群,并組織教師進行重點建設。此外還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除了在專業上實施分流培養外,我們還針對北大學生的特點,在基礎課采用實驗班的A、B分級組合方式,滿足不同專業對各自基礎培養的要求。在專業課程群中,也允許不同興趣的組合選擇,充分發揮和提升學生的能力。為了更好地關懷學生順利成長,我們除規定教授擔任班主任外,還設立了本科生學術導師制,加強對學生的各種指導。智能科學系也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了一大批(半數以上)優秀的年輕教師,其中信息學院中從國外回來的教師比例是最高的,為這一新興學科注入了最具活力和新思想的力量。在招聘教師時,教學需求和能力成為評價的重要指標。
2007年,我們接受了教育部的學科評估,新辦專業得到好評。學校開始關注我們的進步,在隨后的一年中,我們一再從學校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陸續獲得了國家一類特色專業、北京市一類特色專業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等稱號,2008年又獲得國家級教學團隊稱號。我們的培養體系和人工智能雙語教學也分獲北京大學的教學一、二等獎。
8 結語·致謝
盡管北大年輕的“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建設初見成效,但征程是漫長的,我們還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問題。然而,智能科學這個本科專業方向是很有希望的,它不僅吸引了大學的新生,也在高考人群中產生著愈加重要的影響,它的健康發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精心培植。每所大學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們應該從學校、師資、方向、生源以及學科培養性質和目標等條件出發來建設新興專業。以上是筆者對北京大學第一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創建歷程的回顧,希望與同行共享。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許多人給予了熱情幫助和支持。這里要特別感謝北大信息學院陳徐宗教授,感謝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涂序彥和王萬森教授。
最后引龔定庵一句名言:“但開風氣不為師”。
9 總結與展望
本文介紹了廈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在學科發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基本建設情況。我們希望這些初步的工作總結能對目前正積極籌辦本專業的兄弟院校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我國的發展尚屬初級階段。盡管近幾年得到了國內部分高校的重視,但其發展并不是很快,且進一步發展也存在一些障礙。比如,從專業配置來看,目前智能科學與技術并非一級學科,多數學校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培養都是依附于其他相關專業。從長遠來看,這并不利于整個學科的發展。希望通過各相關高校的廣泛交流和積極配合,“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在國內的發展能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ROUTEROS;DNS;VPN;pptp
中圖分類號:TP302.7
1 設置DHCP服務
1.1 添加地址池
/ip-->pool
addname="dhcp_pool1"ranges=192.168.x.x-192.168.x.x
1.2 設置網關和dns
/ip-->dhcp-server
addname="DHCP_SERVER"interface=LANlease-time=3daddress-pool=dhcp_pool1add-arp=noauthoritative=nodisabled=no
/ip-->dhcp-server-->network
addaddress=192.168.X.0/24gateway=192.168.X.Xnetmask=24dns-server=202.102.134.68,202.102.152.3comment="客戶端接收到的dhcp網絡信息"
2 Routeros規則建立
2.1 設置pppoe撥號上網,建立pppoe_out,取消默認網關、默認DNS
/interfacepppoe-client-->pppoe_out
2.2 建立pppoe-out到VPN-server的專用路由通道;
/iproute
adddst-address=x.x.x.x/32gateway=pppoe_out
2.3 設置pptp連接,建立pptp_out,取消默認網關、默認DNS;
/interfacepptp-client-->pptp_out(linode-pptp)
2.4 設置異常IPdst-addressrouterule,建立FWed
/iproute
adddst-address-list-->FWed
2.5 設置防火墻,進行地址轉換
/ipfirewallnat
addaction=masqueradechain=srcnatdisabled=no
2.6 建立路由分流規則
/iproute
adddisabled=nodistance=2gateway=pppoe_outdst-address=0.0.0.0/0
adddisabled=nodistance=1gateway=pptp_outcheck-gateway=pingrouting-mark=FWed
2.7 traceroute測試
/toolstraceroute
3 訪問異常IP地址及域名規則建立
3.1 設置本地DNS為googleDNS(8.8.8.8,8.8.4.4)
/ipDNS
3.2 設置異常域名分析規則,建立layer-7分析結果標記to_google_DNS;
/ipfirewalllayer7-protocol
addname=to_google_DNSregexp="***.com|***.com"comment="標記需要修改DNS的異常域名"
3.3 設置防火墻標記規則,對內網發出的異地DNS查詢建立標記to_local
/ipfirewallmangle
addaction=mark-connectionchain=preroutingnew-connection-mark=to_localdisable=nosrc-address=!localdst-address-type=!localdst-port=53protocol=udppassthrough=nolayer7-protocol=to_google_DNScomment="標記異常域名解析請求到本地DNS"
addaction=mark-connectionchain=preroutingnew-connection-mark=to_localdisable=nosrc-address=!localdst-address-type=!localdst-port=53protocol=tcppassthrough=nolayer7-protocol=to_google_DNScomment="標記異常域名解析請求到本地DNS"
3.4 設置防火墻,根據規則to_local,進行地址轉發;
/ipfirewallnat
addaction=acceptchain=dstnatdisabled=nodst-port=53protocol=udpsrc-address=_LOCAL_IP_comment="直通,不需要修改DNS的客戶端"
addaction=acceptchain=dstnatdisabled=nodst-port=53protocol=tcpsrc-address=_LOCAL_IP_comment="直通,不需要修改DNS的客戶端"
addaction=redirectchain=dstnatdisabled=nodst-port=53protocol=tcpto-ports=53connection-mark=to_localcomment="修改DNS查詢到本地DNS"
addaction=redirectchain=dstnatdisabled=nodst-port=53protocol=udpto-ports=53connection-mark=to_localcomment="修改DNS查詢到本地DNS"
3.5 traceroute測試
/toolstraceroute
4 總結
經過以上設置及規則建立,系統可以實現網絡訪問的智能判斷,當網絡訪問出現異常訪問IP地址及網站域名,系統會自動修改客戶端DNS地址或自動切換到VPN連接方式來保證網絡訪問的暢通。
參考文獻:
[1]張超,胡玲芳,趙修慶.使用RouterOS搭建高職院校圖書館遠程訪問VPN系統[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12).
[2]胡剛,段煒.利用ROUTEROS建設PPPOESERVER方案[J].聲屏世界,2011(12).
[3]孫寒冰.SSLVPN技術在校園網中的應用與研究[J].科學之友,2011(20).
[4]陳偉.基于RouterOS系統的IPSecVPN的實現[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1,06.
[5]胡剛,段煒.利用RouterOS架設pppoeserver方案[J].聲屏世界,2011,12.
[6]袁小潔,基于RouterOS軟路由在校園網絡中的典型應用[J].科技資訊,2010,22.
河海大學(始于1915年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是一所有近百年辦學歷史,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授權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實施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以及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擁有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求學》雜志:貴校2013年的招生政策相較往年,有什么變化?
河海大學招生辦:學校2013年的招生政策與往年相比,主要有以下三點變化:(1)在編制招生計劃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各地區人才需求特點,加大了特色專業、強勢專業以及就業前景好的專業計劃數量;(2)我校2013年總招生計劃數較往年有所增加,增量部分投放至外省,特別是中西部省份;(3)經教育部批準,2013年起我校新增和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面向天津、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6省招收環境科學專業學生。
2.《求學》雜志:這幾年,高校的招生競爭相對還是比較激烈的,學校在吸引優秀生源方面有沒有比較好的政策?
河海大學招生辦:河海大學在舉辦多年基地強化班的基礎上,于2009年7月成立了大禹學院。大禹學院以國家重點學科為依托,是學校培養本科拔尖人才的專門學院。學院在課程貫通的基礎上,實行本碩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小班化教學,實行導師制,并注重國際化交流和培養,旨在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術精英和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學生前兩學年按水利土木大類(徐芝綸班為工程力學專業)進行培養,后期經雙向選擇分流至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土木工程等品牌專業培養。該院近幾年錄取學生均為各省尖子生。
3.《求學》雜志:貴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特殊的辦學舉措?
河海大學招生辦:長期以來,我校堅持“寬口徑、強基礎、重實踐”的人才培養路徑,狠抓數學、物理、力學等方面的教學,為同學們的發展拓寬專業基礎。同時,為培養基礎寬、重實踐、能力強、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學校2013年在商學院、環境院、理學院、港航院4個學院12個本科專業實行按類招生。學生入校后按類在統一的教學平臺上培養,在一到兩年基礎課程培養后再進行專業分流。此外,學校還在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有很多探索,如“1442”工程、青馬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國家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為同學們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各種平臺,提供各類條件。
4.《求學》雜志:學校有哪些特色專業?這些特色專業在2013年招生中的錄取情況如何?
河海大學招生辦:河海大學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兩學科的綜合實力處于全國領先位置,尤其是水利工程學科總體實力最強。在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水利工程位居全國第一。目前,學校擁有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程力學、能源與動力工程、通信工程、農業水利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物聯網工程等1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此外,還有8個江蘇省品牌專業、8個江蘇省特色專業等。
這些特色專業延續了以往的慣例,錄取分數總體較高,水利相關專業表現尤為突出。建議考生填報我校時充分考慮專業級差,注意填報專業之間的梯度,避免高分落榜或調劑。
1、嚴重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經手術治愈,或房室間隔缺損分流量少,動脈導管未閉返流血量少,經二級以上醫院專科檢查確定無需手術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壓病。
2、重癥支氣管擴張、哮喘,惡性腫瘤、慢性腎炎、尿素癥。
3、嚴重的血液、內分泌及代謝系統疾病、風濕性疾病。
4、重癥或難治性癲癇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嚴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和依賴。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攜帶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6、結核癥除下列情況外可以不予錄取。
(1)原發型肺結核、浸潤性肺結核已硬結穩定;結核型胸膜炎已治愈后治愈者遺有胸膜肥厚者;
(2)一切肺外結核(腎結核、骨結核、腹膜結核等等)、血行性播散型肺結核治愈后一年以上未復發,經二級以上醫院(或結核病防治所)專科檢查無變化者;
(3)淋巴腺結核已臨床治愈無癥狀者。
二、患有下列疾病者,學校有關專業可不予錄取
1、輕度色覺異常(俗稱色弱)不能錄取的專業:以顏色波長作為嚴格技術標準的化學類、化工與制藥類、藥學類、生物科學類、公安技術類、地質學類各專業,醫學類各專業;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動物醫學、動物科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生態學、偵察學、特種能源工程與煙火技術、考古學、海洋科學、海洋技術、輪機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化工程、林產化工、農學、園藝、植物保護、茶學、林學、園林、蠶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水產養殖學、海淀漁業科學與技術、材料化學、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學前教育、特殊教育、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各專業。
2、色覺異常II度(俗稱色盲)不能錄取的專業,除同輕度色覺異常外,還包括美術學、繪畫、藝術設計、攝影、動畫、博物館學、應用物理學、天文學、地理科學、應用氣象學、材料物理、礦物加工工程、資源勘探工程、冶金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交通運輸、油氣儲運工程等專業。專科專業與以上專業相同或相近專業。
3、不能準確識別紅、黃、綠、蘭、紫各種顏色中任何一種顏色的導線、按鍵、信號燈、幾何圖形者不能錄取的專業:除同輕度色覺異常、色覺異常II度兩類列出專業外,還包括經濟學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公共管理類、農業經濟管理類、圖書檔案學類各專業。不能準確在顯示器上識別紅、黃、綠、蘭、紫各顏色中任何一種顏色的數碼、字母者不能錄取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
4、裸眼視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錄取的專業:飛行技術、航海技術、消防工程、刑事科學技術、偵察。專科專業:海洋船舶駕駛及與以上專業相同或相近專業(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
5、裸眼視力任何一眼低于4.8者,不能錄取的專業:輪機工程、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專科專業:烹飪與營養、烹飪工藝等。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不能錄取的專業:學前教育、航海技術、飛行技術等。專科專業:面點工藝、西餐工藝、烹飪與營養、烹飪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等。
三、患有下列疾病不宜就讀的專業
1、主要臟器:肺、肝、腎、脾、胃腸等動過較大手術,功能恢復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病史,甲狀腺機能亢進已治愈一年的,不宜就讀地礦類、水利類、交通運輸類、能源動力類、公安學類、體育學類、海洋科學類、大氣科學類、水產類、測繪類、海洋工程類、林業工程類、武器類、森林資源類、環境科學類、環境生態類、旅游管理類、草業科學類各專業,及土木工程、消防工程、農業水利工程、農學、法醫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動物科學各專業。專科專業不宜就讀烹飪工藝、西餐工藝、面點工藝、烹飪與營養、表演、舞蹈學、雕塑、考古學、地質學、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業設備安裝工程、鐵道與橋梁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公路與橋梁工程、鐵道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專業。
2、先天性心臟病經手術治愈,或房室間隔缺損分流量少,動脈導管未閉返流血量少,經二級以上醫院專科檢查確定無需手術者不宜就讀的專業同第三部分第一條。
3、肢體殘疾(不繼續惡化),不宜就讀的專業同第三部分第一條。
4、屈光不正(近視眼或遠視眼,下同)任何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讀海洋技術、海洋科學、測控技術與儀器、核工程與核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專科專業:與以上相同或相近專業。
5、任何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讀地礦類、水利類、土建類、動物生產類、水產類、材料類、能源動力類、化工與制藥類、武器類、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植物生產類、森林資源類、環境生態類、醫學類、心理學類、環境與安全類、環境科學類、電子信息科學類、材料科學類、地質學類、大氣科學類及地理科學、測繪工程、交通工程、交通運輸、油氣儲運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草業科學、動物醫學各專業。專科專業:與以上相同或相近專業。
6、一眼失明另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于400度,不宜就讀工學、農學、醫學、法學各專業及應用物理學、應用化學、生物技術、地質學、生態學、環境科學、海洋科學、海洋技術、生物科學、應用心理學等專業。
7、兩耳聽力均在3米以內,或一耳聽力在5米另一耳全聾的,不宜就讀法學各專業、外國語言文學各專業以及外交學、新聞學、偵察學、學前教育、音樂學、錄音藝術、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各專業、醫學各專業。
8、嗅覺遲鈍、口吃、步態異常、駝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風的,不宜就讀教育學類、公安學類各專業以及外交學、法學、新聞學、音樂表演、表演各專業。
9、斜視、嗅覺遲鈍、口吃不宜就讀醫學類專業。
此部分內容供考生在報考專業志愿時參考。學校不得以此為依據,拒絕錄取達到相關要求的考生。
四、其他
1、未列入專業目錄或經教育部批準有權自定新的學科專業,學校招生時可根據專業性質、特點,提出學習本專業對身體素質、生理條件的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明確刊登,做好咨詢解釋工作。
論文關鍵詞:數學與應用數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高等院校,特別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必須面對社會人才市場的需求。在對我國當前對于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的研究與分析的基礎上,三峽大學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自2004年開始啟動了“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實驗班”的“教學質量工程”改革項目,經過多年的不斷改革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該項目研究2012年獲得三峽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本文將一些改革理念和具體做法進行簡要總結,以期與各校同行進一步交流。
一、改革的相關背景及其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目前人才市場對于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在結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對于一些傳統的基礎理論性學科專業的人才需求的形勢更是產生了本質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給這些學科的傳統辦學模式帶來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這些學科人才培養的改革。
1.社會對數學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
現行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學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中規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培養掌握數學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具有運用數學知識,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受到科學研究訓練的高級專門人才”;其畢業生去向為“能在科技、教育、經濟和金融等部門從事研究、教學工作或在生產、經營及管理部門從事實際應用、開發研究和管理工作,或能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事實上,《規范》中將數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大體分成專職數學研究人員、交叉學科研究人員、高等教育數學教師、應用型數學人才、基礎教育數學教師等五種類型。即使今天看來,《規范》中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在總體上仍然是正確的。但是,也應充分注意到當今社會對數學人才的需求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層次上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
(1)專職數學研究人員、高等教育數學教師類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向著高層次、少而精的方向發展。這類人才的來源主要是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中的博士及博士后。即使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對數學教師的基本學歷要求也是碩士及以上層次。
(2)基礎教育的數學教師因近幾年補充到位及中學生生源的減少,需求的數量逐步趨于動態平衡狀態。
(3)交叉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和以數學、計算機為主要工具的國民經濟各領域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數量較大,并且會逐年增加,需求層次主要是碩士、博士生,同時也需要一定數量的本科生。
綜上所述,數學本科專業原有的就業渠道正在逐步喪失,該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適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
2.數學學科建設面臨的困境
三峽大學是以“水利水電”為特色、以工科專業為主體的一所省屬綜合性大學,近年來其數學學科取得了重大發展。但是,數學學科同時也面臨著兩種相互矛盾的態勢。一方面,專業師資隊伍日益壯大,科研能力與水平逐步增強,人才培養層次與水平穩步上升;另一方面,數學與應用數學本科專業建設卻越來越舉步維艱,招生和就業兩頭困難。數學學科的建設面臨著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似乎有“有學科,沒專業”的趨勢。因此,對數學這一傳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改革的指導思想及培養模式
既然人才培養必須符合社會需求,因此改革之前必須分析三個主要問題:第一,社會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數學(本科)人才;第二,能夠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第三,如何才能培養好這種人才。
1.社會需要的本科數學人才
(1)可供進一步培養深造為數學高級研究人員及大學數學教師的后備人才。這一部分要求數學基礎扎實且有較強培養潛力的優秀本科畢業生,但需求數量小。
(2)可供進一步培養深造為需要較多數學基礎的相關應用型學科專門人員的后備人才。這一部分不僅需要較強的數學基礎,而且需要有較好掌握其他應用學科基礎知識的復合型優秀本科畢業生,有較大需求數量。主要途徑是報考相關應用學科的碩士研究生或者直接就業。
(3)接受過師范專業培養的中小學基礎數學教師。這一部分不僅需要有較好的數學基礎,而且要求接受一定的師范專業技能訓練。
2.培養模式改革的指導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確定了對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指導思想,即“加強基礎,注重能力;拓寬口徑,重視應用;突出特色,分流培養”。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下改革思路:
在加強基礎、注重能力方面,體現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課程的核心內容,抓住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重點,加強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在拓寬口徑、重視應用方面,提供了與土木與建筑學院、水利與環境學院、電氣與新能源學院、機械與材料學院和經濟與管理學院有關專業中相結合的多個模塊供學生選擇,以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工程問題的能力;在突出特色、分流培養方面,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優秀學生保送攻讀研究生。
3.培養模式改革的總體方案
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峽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實驗班實施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體現了加強數學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培育應用特色、實施本碩貫通的思路。以實現三分之一的畢業生保送攻讀本校數學學科或其他工科學科的碩士研究生;三分之一的畢業生報考其他大學應用性學科的碩士研究生;三分之一的畢業生通過雙學位拓寬就業渠道而直接就業。
三、制度保障體系與管理體系改革
實驗班改革方案力度大,涉及面廣,管理復雜,需要全校多部門的配合。因此,必須預先制訂完整的政策保障和學生管理新體系。
1.兩次招生的新體制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實驗班是一個新生事物,一時還不能得到廣大考生的了解,因此,除了加強招生宣傳之外,制訂了以高考一次招生為主、校內二次招生為輔的兩次招生模式。
(1)三分之二的生源由高考一次招生完成。因該實驗班人才培養層次較高,其中三分之二的畢業生要通過保送和考試繼續攻讀相關應用學科的碩士研究生,為確保生源質量,我們對報考考生的高考成績設定了較高門檻。
(2)三分之一的生源在當年新生入校一個月內由考生自主提出申請,經過考核通過轉入該實驗班就讀。
2.運行體系的新模式
實驗班人才培養運行模式為“統一主修模式、同步選擇輔修、擇優本碩連讀、分流復合培養”。
(1)統一主修模式:統一按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主修專業培養,同時加強通識性基礎教育、綜合素質教育,課程統一設置、統一要求。
(2)同步選擇輔修:在學習主修專業的同時,學生根據興趣和自身條件選擇輔修授權雙學位專業或選擇輔修其他專業,如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等。
(3)擇優本碩連讀:第五學期結束,根據學生主修專業前五學期學習情況擇優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
(4)分流復合培養:第六學期開始,在推薦免試的基礎上進行分模塊分流培養。在繼續執行主修專業培養方案的同時,分流執行相應模塊的后期培養方案。
3.學生管理的新體制
實驗班學生全程由招生所在學院管理,但同時也分期引入如下管理新體制:
(1)學生入學后的前兩年統一由所在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安排專職輔導員和兼職班主任,實施常規的學生班級管理模式。
(2)導師制按每7~10名學生安排一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或具有博士學歷的青年教師為指導老師,負責指導學生的選課、選模塊,為中期分流做好準備。
(3)導學制根據學生未來專業分流預期,聘請相關工科學科和數學學科在讀優秀研究生為學生的導學學長,輔助導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
(4)中期分流后,對被擇優入選本碩連讀的學生提前安排研究生專業的指導老師,使之能在導師的直接指導下提前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基礎課程學習,開展科研實踐活動。
四、改革的主要創新之處
1.觀念創新
突破學科門類與專業限制,理工結合,創造性地提出“加強數學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培育應用特色,實施本碩貫通”,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人才培養方針。一方面,為工科相關學科研究生培養輸送具有深厚數學基礎的人才;另一方面,拓寬了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和深造的口徑。
2.模式創新
創造性地提出了“統一基礎、分段實施、分流培養、本碩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統一加強通識性基礎教育和綜合素質教育,相關基礎課統一設置、統一要求;平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主要專業課及其基本技能訓練分段實施;在統一基礎課教育的基礎上實行模塊分流培養。
3.制度創新
新招生辦法:高考招生一次招生和校內二次招生相結合,確保招進實驗班的同學愛學、能學、學得好;新保研政策:實驗班30%優秀學生保送碩士研究生;新學生教育管理制度:選派該學科具有博士學位的優秀教師做實驗班學生的班主任或導師。重點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幫助學生選擇雙學位或輔修專業相關課程(包括教師教育課程)或考研以及就業等工作。
五、改革所取得的實際成效
就近三年該實驗班畢業生情況看,數學與應用數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1)為校內應用性學科碩士點輸送了大批具有較強數學基礎的生源。這部分學生既具有較強數學基礎又具有良好的工科專業基礎,專業上手快,發展潛力大,深受工科學科導師的歡迎。
(2)篩選出部分真正喜歡數學并有良好基礎的可供深造培養的數學專門人才。實驗班每年都有10名以上的學生自愿選擇保送本校或報考其他重點大學的數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3)學生科技創新與學科競賽成績顯著。自2007年以來,數學系每年派多名隊員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先后獲得全國一等獎7項、二等獎14項,這一成績在省屬高校中排名第一。近三年來,學生為第一作者公開20余篇。
關鍵詞:閉環控制;分層次;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概述
1.1雙語教學研究與改革的必要性
為緊跟世界技術發展的趨勢,及時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成果,2001年8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即按照“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
2007年1月,教育部聯合財政部發出1號文件,決定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又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校內及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高水平專業人才承擔教學任務和開設講座,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
2006年,我校與印度NIIT公司、新加坡GENITIC計算機學院合作辦學,分別招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各2個班,引進了他們的課程體系和原版英文教材,絕大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使用雙語教學。因此,在我校研究與探索雙語教學,推廣應用已有的改革成果也成為必然的要求。
1.2雙語教學研究與改革的開展情況
出于不同的歷史、社會、經濟等目的,不少國家和地區實施了雙語教學,并采用了不同方式,如美國的“過渡式”、加拿大等“法語浸入式”、“英語浸入式”與“英語與法語混合浸入式”、新加坡的“三向分流式”、澳大利亞在借鑒加拿大“法語浸入式”模式后形成的“澳大利亞浸入式”雙語教學等模式。
我國的很多高校也逐步開展并實施了雙語教學,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有針對專業的,也有針對課程的,但基本上都是關于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針對不同專業的課程雙語教學模式研究非常稀缺,在實踐中存在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諸如對雙語教學目標的認識不夠;缺乏人力和物力資源;缺乏科學的雙語教學課程體系研究等問題。有的雙語教學以譯代講,不善于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泯滅了大學生參與雙語教學課程的學習興趣,致使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開展從源頭到實施過程,再到實施效果評價的總體研究是有價值的,也是開展雙語教學研究的總體趨勢。
我校計算機工程系2002年在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開設“軟件工程”雙語教學課程,2003年開始在通信工程專業開設“信號與系統”、“操作系統”等雙語課程,并以“信號與系統”課程為背景,深入開展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2雙語教學研究內容與實踐
2.1研究思路
根據目前我國各高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高校可以分為以教學為主型的一般本科院校和重點研究性大學。一般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經濟建設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隨著經濟全球化,人才的培養也逐步國際化。
但與重點研究性大學比,一般本科院校在師資力量、學術水平、研究力量、生源情況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實行雙語教學也不能追求完全一樣,不論是雙語教學的內容還是程度都應有所區別。
我們研究的思路,就是根據一般本科院校的特點,探索合適的雙語教學方法、手段和模式,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較好的信息檢索和應用能力,能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具有寬闊的眼界,適應國際化環境的要求。
2.2研究內容
雙語課程的教學研究與普通課程的教學研究雖然有較多的相同點,但由于雙語教學的自身特點,也具有很多特殊性,如文化的影響、語言環境的影響等。所以研究雙語教學,要在普通教育教學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建設、改革、組織符合專業建設需求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2.3研究與實施過程
實施雙語教學的課程一般都選用國外的教材,在形式與內容上都與國內教材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我們根據教學大綱選取比較合適的教材,但教學內容則并不局限于教材,而是根據需要對課件、參考文獻等進行重組,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先進,便于教學,并盡力減少語言不同造成的“二度污染”,減少雙語教學對教學產生的影響。
對與課程相關的實踐性教學內容,結合課程大綱,不因雙語而降低培養要求,加強設計性與綜合性實驗建設,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雙語教學的研究成果應及時應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再探索、再實踐。研究與推廣實施過程主要分四步:
第一步,以信號與系統課程為切入點,對課程的雙語教學進行研究、探索與總結。
第二步,在信號與系統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基礎上,將其研究成果逐步推廣應用于操作系統、軟件工程等課程。
第三步:根據前期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針對合作辦學的特點,研究普通高校大面積開設雙語教學課程的特點與雙語教育教學方案。
第四步:根據前期的研究、探索與實踐,總結并推廣應用到各種辦學形式和不同專業所有開設雙語教學的課程。
3雙語教學研究與實施的主要成果
雙語課程教學研究與改革主要是針對雙語教學特點與課程性質,適應新的專業教學需求進行的教育教學網站建設與教學方式、學生課后自學與輔導以及考核與考試方式進行的教育教學方式、手段的研究與改革。在幾年的雙語教學改革與實踐中,我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改革與探索。
3.1雙語課程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
教學內容緊扣專業需求,同時兼顧考研學生的深入學習需求,對教學內容組織體系進行有效的組合與改革。
開發了雙語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基于Web的CAI課件,利用Microsoft Agent實現了英文版中部分語音功能,利用金山詞霸實現了在線翻譯功能。
雙語教學課件主要包括教學大綱、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要點分析、實驗與課程設計等內容。
為了配合學生自學,課件中提供了相關課堂教學的全程錄像、教學課件、練習與測試題庫下載,為了激發學生的自學積極性,課件還提供在線討論、在線答疑等功能。
基本實現所有雙語課程都建有課程網站。現在已實現采用多媒體網絡課件教學,課件網上公開,現有的教學資源已全部實現網絡化。
3.2雙語課程的考核方式改革
面對雙語課程,學生的畏難情緒較大,開始時作業抄襲現象非常嚴重。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學習過程,課題組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部分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具體措施為:
(1) 改一次考試方式為兩次考試方式,第一次考試為閉卷,第二次為開卷或半開卷。
(2) 對考核方式與考核內容進行改革。一般課程考核方式主要是從試卷庫中選取期終考試試卷,考試時間為120分鐘,其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70%,期中考試占10%,實驗、作業完成情況與出勤占20%;考核內容主要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組織。改革后擬采用習題考核與綜合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即第一次考核為閉卷考試,考核內容為平時作業所做過的習題,考試時間為90~120分鐘,占課程成績的50%;第二次考核(期終)為開卷或半開卷考試,考核內容在教學大綱內以綜合分析與應用題型為主,考試時間為90~120分鐘,占課程成績的40%;實驗、作業完成情況與出勤占10%。
采取上述改革可以加強學生平時對學習的重視程度,避免作業抄襲現象,同時對學生及時掌握與鞏固所學知識起到良好的作用,促進了優良學習風氣的形成。
3.3雙語課程的分層次教學組織模式
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我們在總的培養要求不降低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層次組織,并配合學生的不同需求,建設了多層次多需求的教學資源配套網站,如信號與系統課程。從網站的雙語化到課件的雙語化,從Signals and Systems I到Signals and Systems II,再到考研輔導,從網站的習題分層次到網上自測系統的層次劃分(可以任意選擇的難度等級),多層次多角度為學生考慮,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與教學組織需求。在教學方法上,以“重點、難點為突破口”,以點帶面,輔以課后習題、輔導、實驗等形式展開教學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4雙語課程教學改革效果的閉環控制
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改革的效果一直實行專家、教師與學生多方位立體的跟蹤調查,基本實現了教學改革的閉環控制模式,如圖1所示。例如,對課程教學的調查就有初期調查、中期調查與期終調查,對調查結果及時做好分析與總結,同時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課程的教學、建設、實驗、學習資源、網絡使用情況與建議等,在教學中及時加以改進,將同行、學生的使用意見和建議及時地反映到教學改革與建設中去。
3.5立體化教材建設
為解決學生“聽起來都會,放下來都忘,做題全抄”的問題,我們在考試試卷中增加了作業題型的分量,起初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不夠理想。后來編寫與教材配套的習題指導書,對幫助學生消化、理解所學內容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們還編寫了實驗講義等,研發多媒體課件課堂版和網絡版,完善自編電子教案和課程主頁等,形成了立體教材。
4雙語教學取得的效果
根據學校教務處信息反饋系統和課程網站討論版反饋的信息,近年來,學生對“信號與系統”等雙語教學課程的評價逐年提高,普遍認為課程所用的教材比較新、教學資源比較豐富,網上教學也比較暢通,還提高了大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反映的主要問題是英文教材看起來比中文版費時多。下面是調查的數據統計結果:
(1) 對考核方式的滿意度逐年增加,99%的人對兩次考核方式是滿意的。
(2) 對作業批改的滿意度是99%,其中近一半的人是非常滿意的。
(3) 對實驗報告批改的滿意度是100%,其中1/3以上的人是非常滿意的。
(4) 對答疑的滿意度是97%以上。
(5) 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保持在100%,且非常滿意的占1/3左右。
(6) 對采用雙語教學的滿意度逐年增加,89%的人對課程采用雙語是滿意的。
(7) 對課程的總體滿意度一直保持在98%。
5結束語
從2001年至今,我們對雙語教學的研究與探索已有7年多時間,從“信號與系統”雙語教學課程開始,采取了邊研究探索邊實踐推廣的方式,研究成果在“操作系統”、“軟件工程”等雙語教學課程中得到應用。近年來,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開展,雙語教學研究與改革正在大面積推廣,從實踐結果看,收到了學生滿意度高,同行評價好,專家對成果充分肯定的效果。希望研究成果對普通院校開展雙語教學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Z]. 2001.
[2] 教育部. 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Z]. 2003.
[3] 王莉穎. 雙語教育比較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4] 任衛群,饒芳. 工科專業類課程雙語教學的體系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103-106.
[5] 廖舸. 關于我國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思考[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83-65.
[6] 李秋萍,顧立志. 教學為主地方性高校雙語教學的定位及應注意的問題[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4):94-96.
[7] 曹霞,王建生. 試論高校實施雙語教學的挑戰與對策[J]. 中國高教研究,2002(9):94-95.
[8] 付筱娜. 試析高校“雙語”教學模式[J]. 中國高教研究,2002(7):91.
[9] 莊德林,孫超平. 制約高校雙語教學的主要因素及對策探討[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177-182.
[10] 朱全銀.信號與系統精品課程雙語教學網站建設[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2):92-9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based on Layered Closed-Loop-Control
ZHU Quan-yin, YAN Yun-yang, CHANG Bo
(Faculty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
1按大類招生是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按大類招生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實現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大類招生培養模式是高等學校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改變傳統的招生和培養方案,招生不分專業,按學科大類或院系招生,讓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平臺學習后,根據本人意愿、興趣、就業去向以及社會需求和自主擇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中期專業分流的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它能使學生更好地結合自己的興趣、自身條件、社會需求而選擇專業,減少高考填報志愿的盲目性,縮短專業選擇與就業的時間,使得招生、培養、就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滿足了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順應了學科發展綜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趨勢;能及時反映市場需求進而有利于學校對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專業設置,體現“按需培養”原則,提高辦學效率。目前,很多高等學校采取大類招生這一形式,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學校競爭能力的手段。
2電氣信息類按大類招生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
為了拓寬專業口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實施個性化培養,我校實施試行了電氣信息類(包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四個專業)的大類招生。對于電氣信息類大類招生培養方案,我們確定了“通識教育、按類教學、倡導探索”的教育教學理念。“通識教育”是強調基礎教育、平臺教育和全面素質教育,作為非師范專業學生我們還加強了“人文素質”的教育熏陶。“按類教學”體現三方面的含義:一是按大類教學,拓寬專業口徑;二是為有不同優勢的學生開展分級教學、因材施教;三是為有不同興趣、不同畢業去向的學生開展分流教學。“倡導探索”是建設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潛質和探索精神的學科專門人才。
本科生培養方案是學校組織和管理教育教學過程的基本依據,是學校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目標和定位的具體落實。我校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對電氣信息大類招生制訂了“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重個性”的人才培養目標。
我校電氣信息大類招生培養方案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重個性”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根據我校特色和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理念,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規格,規定了畢業生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設置“2+2”教學平臺,拓寬專業口徑,增加基礎類課程學時和實踐學時,以實踐教學為突破點,切實加強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創業意識的培養;因材施教、增加“柔性”,積極為學生的個性與興趣發展創造條件。加大課程整合力度,提高課程的通用程度,增強培養方案對彈性學習年限的適應性以及教學安排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滿足學生的升學與擇業需要。
3我校電氣信息類按大類招生的實施
(1)對電氣信息類學生采取“2+2”的培養模式,實行寬口徑分流培養
學生在一二年級不分專業,按學科大類統一學習規定的基礎平臺課程,加強通識教育,實行寬口徑知識培養,取得規定的學分后,于第五學期分流到相應的專業繼續學習的“2+2”培養模式。電氣信息類學生分流限定在學生就讀的大類所含專業方向內,在專業方向分流中,學生在充分了解各個專業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興趣、特長、志愿可以在一年級后初選專業、二年級后選定專業,兩次選擇專業方向,避免了專業選擇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2)構建四個平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調整
為實現“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重個性”的人才培養目標,我校堅持基礎牢固、理論踏實、專業靈活的原則;注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的協調統一。為電氣信息類大類招生學生構建了“公共基礎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專業方向平臺、個性發展平臺”四個平臺,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課程體系、知識體系、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結構模式。公共基礎平臺主要開設通識課程為主,學科基礎平臺開設高質量的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方向平臺則根據學生專業分流后的方向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個性發展平臺盡量多開設一些限選課和選修課,以利于自由發展,培養學生個性。在課程比例上,四個平臺所開設課程大約分別占總課時的25%、18%、35%和22%左右;必修課占70%,選修課占30%左右,其中實驗課大約占總課時的20%。前兩個平臺以高質量的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夯實學生知識基礎,拓寬學生專業面,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為后兩個平臺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給學生個性發展的留下了良好空間。
(3)加強通識教育,拓寬學生知識面
通識教育是注重學生基本素養教育的需要,順應了當代高等教育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為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知識面,使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寬泛的基礎,我校對大類招生學生在通識教育課程方面,要求每個學生必須選修自然科學類、人文社科類、藝術類等跨學科課程四門以上(大于144課時),并聽一定次數的學術報告。通過通識教育,強調學生拓寬基礎,溝通文理,使學生擴展視野,開闊思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在較為寬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4)深化教學改革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校電氣信息類大類招生是整合了兩個院系的四個專業方向而成,我們采取優化師資隊伍,鼓勵教師大力開展教學研究,深化教學改革,引導廣大教師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改,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凝練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構建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廣大教師不斷深化教學內容改革,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知識體系;各專業課任課教師積極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活動,從重視知識單向傳授向重視師生平等討論和知識創造轉變,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逐步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創新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
(5)提供多樣化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校為電氣信息類學生提供了除課堂學習之外的多種學習方式,專業課程都提供了網絡在線學習、多媒體課件學習、在線視頻學習、在線輔導答疑、虛擬實驗、網絡學習論壇等多種學習方式。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進行鞏固,提高課堂所學知識。通過多種學習方式的結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既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6)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為實現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我校對原有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優化,為電氣信息類大類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培養目標和方案,按要求安排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均安排有實驗、課程設計等,并將實驗課程進行單獨設課,提高實驗課程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增加實驗學時,部分課程的實驗學時達到理論學時的50%,并保障實驗開出率達到100%。通過改進培養方案架構,提高實驗課時比例,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管理,使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的結構同樣完整,實現了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我校還通過開放實驗室、到實習基地見習和實習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知識,培養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
(7)加強學生科技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創新思維
為鼓勵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校外學習、社會實踐等創新和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開發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和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我校制訂了全套實驗室開放的管理規范,部分實驗室對學生全天候開放;在相關院系建立創新實驗室,成立興趣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電子設計、軟件設計等科技活動;創新實驗室還面向參加全國和省級各種競賽的大學生免費開放;院系設立了大學生創新項目,并制定了保障措施,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個人才能和創新能力。通過以上活動和措施,使得學生軟硬件開發能力、電子應用能力和網絡應用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近三年電氣信息類相關專業學生獲省“電子設計大賽”一等獎、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等若干獎勵,發表學術論文20篇。
(8)增加教學投入,提高學生專業競爭力
我校近三年來,對電氣信息類大類招生相關專業共投資一千多萬元對原有實驗設備和儀器進行更新和完善,新購實驗設備1500余臺(件),實驗室用房面積增加3000多平方米,我校三個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兩個可為電氣信息類相關專業實驗服務,還擁有電子技術實驗室、硬件綜合實驗室、計算機與網絡基礎實驗室、模式識別與數字圖像處理實驗室、創新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為電氣信息類相關專業實驗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環境。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各種專業實驗和創新學習,豐富的實驗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校還采取鼓勵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課題研究活動,盡早開展科學技術研究訓練,使學生在奠定學科技術基礎的同時了解社會,參與科研與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專業競爭力。
(9)加強教學管理,指導學生做好個人專業發展規劃,順利實現專業分流。
從學生入學起,我校就通過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對電氣信息類學生進行嚴格的教學管理和專業教育,并在一二年級指導學生做好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學生在學習1~2年后,根據本人意愿、就業市場信息進行專業選擇,避免了學生由于對專業設置不了解而產生“一報定終身”的狀況。我校在尊重學生志愿的同時,也從專業布局,人才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出發合理調整專業人數,避免修讀方向人數嚴重失衡,以保證國家和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專業分流工作根據學生志愿,按學生加權平均分排序從高到低依次挑選的辦法,嚴格遵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向學生公示,無異議后確定,并報教務處批準。分流名單審定后,學生按審定的專業方向修讀三四年級課程,使得學生專業思想穩定,愿意學習,樂于進取。
4電氣信息類按大類招生的積極意義
(1)有利于優化教學資源、提高辦學規模和水平
電氣信息類按大類招生使我校有限的優秀教師資源和物質資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學生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實行合班上課,使更多的學生可以得到優秀教師的教誨,欣賞他們的風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通過教師競爭上崗,促進了教師間的良性競爭,提高了教學效果,達到了資源共享、規模辦學的目的。
(2)有利于高校培養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人才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現多元化、綜合化趨勢,具備較為寬廣的知識面和較全面的綜合能力是時代對人才的新需求,也使得高等教育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大類招生改變了傳統的以專業為核心的培養模式,使學生不過早地局限在某個專業之內,以免造成知識面過窄、導致就業面太窄、創新精神和適應能力不足的現象。按大類招生能強化學生的基礎訓練,拓寬專業口徑,完善學生專業知識結構。良好的“通才教育”和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個性發展”,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了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我校電氣信息類按大類招生、實施專業分流,加強了學習競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了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順利度過中學教育到大學教育過渡的不適應期,激勵學生積極努力學習基礎知識,力爭先進,一定程度上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厚基礎的目標。
(4)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
大學新生的高考志愿一般是由家長、老師代為填報的。選擇專業時往往以就業形勢估計為依據,常常忽略了學生自身的真正興趣,使學生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按大類招生,學生入學后通過一二年級基礎課學習,拓寬了知識面,不僅為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知識,而且增長了見識,更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專業學習,發揮自己的特長,使得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
(5)有利于學生準確預測就業形勢,提高就業率
學生入學兩年以后根據興趣愛好和專業前景進行專業分流,推遲了選擇專業的時間,提高了對就業形勢預測的準確性,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社會急需的專業學習和進行專業分流,改善學生就業率下滑的現狀。
5電氣信息類按大類招生的體會
(1)電氣信息類按大類招生必須與專業建設、教學改革相結合,要有充分的準備工作,不宜倉促而上,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按大類招生培養模式,是一項根本性的教學改革,必須建立在優化專業布局,加強專業建設的基礎之上。不是幾個相近專業的簡單疊加,需要在教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大綱、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有根本性的更新。必須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優化專業結構,深化教學改革,及時把握市場信息,使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2)大類招生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業務水平。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強調要培養厚基礎、寬知識、具備終生學習能力、擴展知識領域的潛力和適應社會人才市場的多變的復合型人才。這就必須要求有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我校鼓勵中青年教師報考博士、碩士研究生,并采取“引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培養、引進電氣信息類相關專業博士9名(2名在讀博士)、碩士27名,提高了專業教師隊伍學歷層次,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教學和科研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吉林省產業結構高等學校專業設置
一、吉林省產業結構現狀特別是高校專業設置問題分析
1.產業結構的總體問題嚴重,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目比較多,而且波動不明顯,比例在46%左右,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有下降趨勢,第三產業發展比較迅速。也就是說,吉林省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相對穩定,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流動,結構并沒有優化,產業結構不合理。
2.內部結構也不合理,第一產業結構單一,種植業比重過大,而加工業水平偏低;第二產業結構偏重,以傳統工業為主,重工業比重大,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長緩慢;第三產業結構偏窄,對其他產業影響較大。
3.吉林省產業結構調整受資源、環境、傳統文化、體制、制度、資金、技術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4.產業結構與高等教育之間互補作用不明顯。現有高等教育結構培養的人才的規格、質量和水平,影響了我省產業結構的布局和經濟的創新能力。
(1)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需求不適應。高等院校應該重視社會需求,并且能夠依據社會的需求而設置專業。但是當前高校專業結構與經濟發展及其變化不協調,按經濟發展的需要主動調整專業設置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不少學校新專業的設置主要以當前人才市場的反饋信息為依據,這只能反映現行產業結構條件下用人單位的需求,并不能完全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未來變動趨勢,基本上屬于經驗性操作,直接導致了畢業生結構性過剩和總量不足并存的現象。
(2)專業布局不合理,專業的重復率偏高。一些高校不顧自身條件和未來社會的需求,爭相創辦所謂熱門專業,形成了“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局面。長此以往專業趨同現象日益嚴重,高校之間展開生源大戰,不僅浪費有限的教育資源,而且導致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學校辦學失去特色,辦學質量下降。以吉林省為例,全省普通高等學校35所,專業重復布點10個以上的就有16種專業,主要集中在文、管、經、法、理、工等學科門類。其中英語專業31個學校設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9個學校設點,市場營銷專業27個學校設點,工商管理專業23個學校設點。從一定程度上客觀地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使人才培養的成本加大。
(3)缺少充分的條件和科學論證。一些高校認為學校發展就是擴大學校的辦學規模,多上專業,多招生,在缺乏市場調查和嚴格的科學分析條件下匆匆開設新專業。而新上專業大多數都是一些投入不大,屬于短線熱門專業,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不合理,專業面狹窄。比如英語、市場營銷、藝術設計、漢語言文學、教育類專業等,就是如此。新上專業在師資、設備、場地、用房等方面嚴重投入不足,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就得不到提高。許多高等學校都存在著與社會人才需求滯后的現象,適應性不強,特色不夠明顯。學校及主管部門缺乏一個較長期的發展規劃,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和自我調整專業的管理機制,盲目地增上新專業,必然會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4)學科專業覆蓋面不夠廣。以吉林省35所高等院校為例,在教育部249種本科專業目錄中,仍有80種專業空白。一些急需的新型學科、邊緣交叉學科和應用型學科發展很緩慢。許多高等學校改造傳統學科專業同時,設置新興學科專業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近幾年投入較大的應用型、工程類學科專業布點較少。原因是學校在資金上嚴重短缺,高等學校資金的來源除了部分政府扶持和學校自身辦學的收入外,大部分資金要靠貸款,高額的利息成了高校的嚴重負擔。因此,學校不增設投入較大的學科專業建設,因為回報小、見效慢。這種現象造成高等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的一種不良現象。
二、調整高校專業設置,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就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與升級的過程,除了應注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揮基礎農業優勢;優化第二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結構全面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調整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以外,調整高等學校專業設置非常重要。
1.以超前思維進行專業設置
經濟發展是變化的,高校既要從當前實際出發,又要考慮長遠需求,即要有短期、中期甚至長期的安排。應該把本科專業設置計劃和國民經濟的長、短期計劃統一起來,按照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變化規律,調整長、短線專業比例。與此同時,高等院校培養的是知識型的人才,而知識本身就對社會發展具有引領性的作用,這也就決定了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遵循前瞻性原則,否則就有可能重溫歷史的教訓。
2.發揮專業設置的自和主動權,增強辦學自由度
我國本科專業設置審批權限,曾在長時間內集中在教育部,也曾幾度下放到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或由高等學校自行決定。實踐證明,在當前情況下,過于集中,不利于發揮部門、地方和學校的主動性、積極性、靈活性,也難以做到科學合理;而過于分散,又將造成宏觀上失控,干擾人才培養的計劃性,帶來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只有實行“統一管理、分級審批”的體制是比較適宜的。不過一定要明確本科專業設置審批權限的分工,嚴格規定本科專業設置審批的標準,完善本科專業設置審批程序,逐步增強高校本科專業設置自,以發揮高校在本科專業設置方面的優勢,權力下放一些,效果就好一些。
3.靈活增設新專業,調整專業整體布局
新增專業要以社會的實際需要為依據,必須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有針對性的市場調查研究、人才需求預測和可行性的充分論證。如國家和地區專業布點情況,畢業生就業信息及就業情況、人才市場緊缺的專業等。充分掌握調查研究才能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遵循學科專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相結合;正確處理適應需求變化多樣性和保持專業相對穩定的關系。對新設專業進行定期檢查,不斷地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政府主管部門應采取宏觀調控方式指導各高校專業建設與學校定位緊密結合,推動學科專業可持續發展。
4.內練基本功、強化內涵建設,優化專業設置結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專業設置應在充分尊重高等教育辦學規律的基礎上,主動適應迅速變化的人才市場新需要。一方面要加強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造和建設,發揮學校已有學科的專業優勢,鍛造品牌專業,培養特色專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市場發掘或學科專業交叉整合,培育新專業,大力扶持有廣闊前景的朝陽專業。在專業內涵建設上,應打破學科壁壘,拓寬專業口徑,按大類招生,寬口徑分流培養,使專業在不同的方向上拓展,形成眾多范圍小、容易調整的專業方向,既保持專業的相對穩定性,又能靈活應對。
誠然,吉林省的產業結構調整還要有制度、教育等一系列方面做相應的調整以保證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我們要認識到高校專業設置和經濟發展是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我們不能顧此失彼,并且整個經濟社會也是一個有機體,我們也不能只追求產業結構調整而不顧及其它,我們的目的是要吉林省經濟步入健康發展快車道。
參考文獻:
[1]劉玉玲:吉林省產業結構變動特點及存在問題分析.稅務與經濟,2006(1)
[2]溫璐璐王海濤:遼寧產業結構分析及對策.經濟研究,2006(12)
[3]王岳平:“十一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及政策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04(3)
[4]國家統計局:2007年吉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