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30: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G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3—0049—01
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促使幼兒在生活上自理、行動上自律、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預防和矯治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就必須探索幼兒教師開展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的方法,提高幼兒教師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
幼兒教育不僅是單純的體力或腦力勞動,更是一種耐心、細致、持久的情感性工作,幼兒教師要懷著一顆平常心、愛崗敬業之心,做好工作。2011年6月,我們對教學一線的教師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我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我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收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看待家園共育的作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成效”“幼兒教師如何對待工作壓力”等六個問題。結果顯示:教師普遍感到讓幼兒健康快樂成長與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素質雙贏是她們最大的收獲。教師要像媽媽一樣去了解幼兒、尊重幼兒、關注幼兒健康成長。由此可以看出,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了很大的轉變,從關注文本到關注“以人為本”,教師更加重視幼兒活動的過程,重視幼兒的興趣,關注個別幼兒,力求提高幼兒心理素質,開發其心理潛能,增強幼兒適應能力,努力使每一位幼兒健康、快樂、和諧地發展。
二、教師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
在日常保教活動中,我們始終教育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幼兒建立起良好的師幼關系。教師必須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處處給幼兒樹立典范,用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幼兒,以高昂的熱情和興趣參與各項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個歡樂的群體之中。同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其角色的特殊作用,隨時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處處給幼兒提供積極的影響。教師往往會覺得通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使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許多,遇到突發事件都能及時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良好的心態去影響、教育、感染幼兒,遇到煩心的事也不再怨天憂人,退縮消極,而是從容淡定,感到每一天都在愛與被愛的氛圍中工作和生活,感受快樂和幸福。
三、教師要和家長形成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開展家園協同教育,是延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我們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始終與家長保持著緊密的互動關系,定期開展親子活動,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開放日和家長學校活動,及時交流育兒經驗與心得,解決幼兒出現的心理障礙或問題,并定期為家長發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觀察表》,班級教師還開通了QQ群,與家長互留電話號碼,指導家長用心觀察孩子在家的行為狀態,及時記錄幼兒在家的學習行為與表現。家園協同教育活動使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位家長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觀察表》中寫到:“昨天,孩子抱著我認真地對我說,‘媽媽,感謝你為我洗衣服做飯!’我被孩子的話感動得熱淚盈眶,突然感到她長大了,懂事了。” 還有一位家長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研討會上說:“以前是家長關心孩子,現在孩子也知道關心家長了。有次我去外地出差,孩子說,‘爸爸你把感冒藥帶上,衣服穿暖小心感冒。’”動人的場景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
四、教師要不斷創新教育實踐活動載體
1 中國人心理健康的標準
王登峰教授〔1〕認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備以下4個條件: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態。黃希庭教授〔2〕認為心理健康是一個連續體,連續體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狀態,即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狀態,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狀態,即健全人格狀態。根據中國文化特點,他認為可把中國健全人格者的標準歸納為:對世界抱開放態度,樂于學習和工作,不斷吸取新經驗;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精神;以正面的態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悅納;以正面的態度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追求現實而高尚的生活目標;以正面的態度對待困難和挫折,能調控情緒,心境良好。總之,以辯證的態度對待世界、他人、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順境與逆境,是一個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幸福的進取者。
2 我國不同社會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
21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較為一般。黃希庭、鄭涌〔3〕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全國6大區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224%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上述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中,441%的有1項超標,最高超標的有9項。對178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其中度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4%,重度心理問題檢出率為78%〔4〕。某些特定大學生群體如新生、貧困生、高職學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可以說心理問題已經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并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問題。
22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對河南省高中生進行調查發現,處于中等焦慮水平的學生占7780%,重度焦慮水平的學生占252%〔5〕;對北京市2萬多名中學生跟蹤調查顯示,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對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級小學生調查發現,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達229%〔7〕。某些特定中小學生群體如重點中學學生、農村中小學生、民族中學生、宏志班學生、輟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
23 幼兒的心理健康現狀 我國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不盡人意。對深圳市羅湖區3047名4~6歲幼兒調查發現,其行為問題的檢出率達259%。另據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對上海市3000名4~5歲的幼兒心理健康調查顯示,88%的幼兒有不良習慣,11%的幼兒情緒抑郁、自卑,58%的幼兒焦慮、緊張,20%的幼兒表現多動、坐立不安,25%的幼兒偏食,22%的幼兒性情古怪〔9〕。
24 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 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1999年4月初,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10〕對遼寧省14個市、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的抽樣檢測結果表明,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師自卑心理嚴重。另外,嫉妒情緒明顯、焦慮水平偏高等也是較突出的問題。2005年對280名高校教師進行調查發現,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33%〔11〕。某些特定教師群體如農村中小學教師、高校女教師、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
25 軍人、護士、運動員、企業家等社會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 我國軍人總體心理狀況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視的心理問題,如與人交往時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傷害及對他人求全責備等。調查發現,50%以上的臨床護士存在程度不等的頭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經過敏、內心過分擔憂、記憶力減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沒有耐心等多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況,而以記憶力減退、容易遺忘最為突出,占768%〔12〕。對河南省女運動員調查發現,軀體化、病態人格、抑郁、疑心分別為44%,31%,24%,24%,其他幾項因子最低檢出率也達到18%〔13〕。對企業家的心理健康抽樣檢測表明,5977%的被調查者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678%的被調查者有較明顯的心理障礙,578%患有抑郁癥或躁狂癥等心理疾病,中青年企業家更為突出〔14〕。
26 各種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 資料表明,85%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對上海市1447名60~79歲老年人進行調查發現,嚴重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064%,其中憂郁癥占3117%,焦慮癥34人,占2208%〔15〕。婦女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較為良好,但更年期婦女、農村婦女、妊娠期婦女、賣女等群體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對聾啞學生的調查表明,8133%的學生處于一般焦慮水平,267%的學生具有明顯的焦慮傾向〔16〕。對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發現,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離異單親家庭子女多存在著自卑自責、冷漠孤獨、對人焦慮、沖動等心理問題〔17〕。
3 不同年代中國人心理健康的變化情況
中國人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在不斷惡化。王玉鳳等研究發現,1993年北京市兒童問題行為的檢出率為109%,明顯高于1988年的檢出率〔18〕。我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發展趨勢也有類似情況。1993年對廣州市400余名中學教師進行調查發現,當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較為良好,可能有心理問題的教師僅占104%〔19〕。2000年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2000余名中小學教師進行抽樣檢測發現,存在心理問題的中小學教師高達512%〔10〕。我國老年人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也逐漸趨于嚴重,如1988年對廣州市452名老人的調查發現,對離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占864%,對晚年生活有不良感受者僅占136%〔20〕。2004年有學者用SCL-90對1024名老年人的調查發現,心理健康狀況正常者占119%,低分臨界者占796%,有心理疾病者占85%〔21〕。
4 中國人精神障礙發生的流行病學分析
中國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衛生部提供的資料〔22〕顯示,精神疾病在中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27‰,70年代的54‰,上升到80年代的114‰,輕性精神病患病率達到221%。1993年國內抽樣調查顯示,發病率達1347‰,全國約有1800萬精神疾病患者。近年來未進行全國規模的精神障礙調查。綜合多種資料發現,精神障礙發生率比較高的依次是睡眠障礙、神經癥、酒精依賴、藥物依賴、抑郁癥、精神分裂癥、情感障礙、自殺等,其中重度障礙以抑郁癥最高,輕度障礙以睡眠障礙最高。我國有425%以上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失眠癥的發生率高達10%~20%,但僅有1/3的失眠患者主動去綜合醫院或睡眠障礙專科就醫〔23〕。在15~59歲的人口中,神經癥的發生率大約為222%左右〔24〕。1993年全國人均飲酒量為362L純酒精,酒精依賴發生率為3183%。蘭州抽查10910人口中查出阿片類物質濫用發生率為31%〔25〕。按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抑郁癥的患病率約為5%,20世紀90年代初的我國抑郁障礙發病率為15%,但有過抑郁體驗的人約13%~20%。1993年國內精神分裂癥的發生率為655%。目前精神分裂癥總人數約為600到900萬人〔26〕。對≥15歲的19223人的調查顯示,查出情感性精神障礙患病率為083‰,與之前比呈明顯上升趨勢〔27〕。2002年我國自殺死亡的人數達287萬人,年平均自殺死亡率為23/10萬,每2min有1人死于自殺,8人自殺未遂,自殺在中國人死亡原因中已位居第5位〔28〕。目前,從中國精神障礙患者的年齡結構上看,20歲左右的青少年約占75%,近年來獨生子女的發病率大幅上升。從性別上,女性約占65%左右。從地域分布上,農村患者約占60%左右。從文化程度上,文化程度越低,發病率越高〔29〕。
5 我國心理健康現狀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分析
盡管我國目前心理健康現狀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成果,對國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普遍存在報憂不報喜的現象。研究者常常出于某種目的,常常不愿意對調查結果中的積極情況進行評價,而對消極情況分析偏多,甚至有夸大心理問題嚴重性的傾向;(2)研究工具本身存在不足。目前使用較多的研究工具主要有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大學生人格問卷(UPI)、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SCL-90。由于其本身的有效性仍存在較大爭議,因而常常出現了結果差異很大甚至相互矛盾的現象。而且一次調查,一個量表的測評并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3)常模的老化與混亂。心理健康評定需要常模,但我國測量工具的常模多是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如SCL-90只是在80年代建立了全國青年常模,而研究者卻要把現在各個不同年齡群體的數據與之進行對比,必產生說服力不強及標準混亂的問題;(4)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對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采用問卷評定法,很少采用訪談、產品分析、臨床評定等方法。量表評定后對數據的統計分析具有客觀性、數量化的優點,但也有忽視社會文化因素、不易深入研究心理健康發展機制的缺點,而且一種方法的評定難以相互印證;(5)研究范圍的廣泛性存在不足。如對取樣方便的大學生群體研究較多,對中小學教師、學生群體研究也較多,但對其他社會群體如公務員、高校教師、監獄犯人群體卻較少,特別是缺乏規模性的大樣本研究。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已有研究結論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王登峰.談精神家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98,6(10):37-39.
〔2〕 黃希庭.再談人格研究的中國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0(6):5-9.
〔3〕 黃希庭,鄭涌,張慶林,等.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5-296.
〔4〕 黃萬琪,周威,程清洲.大學生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2):139-140.
〔5〕 張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區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3):203-204.
〔6〕 高山.調查顯示三成中學生心理有問題[N].中國青年報,1999-11-22.
〔7〕 王玲鳳.湖州市559名小學生壓力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2):133-135.
〔8〕 龔建華.深圳市城區學前兒童行為問題及家庭因素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1):95-96.
〔9〕 俞國良.健康從幼兒的心靈抓起[N].中國教育報,2004-11-26.
〔10〕 王加綿.遼寧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檢測報告[J].遼寧教育,2000,29(9):23-24.
〔11〕 張桂華.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教書育人,2005,19(4):32-33.
〔12〕 呂玉娣.臨床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5,4(2):4-6.
〔13〕 周毅剛,郭玉江.河南省女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7):911-913.
〔14〕 譚剛強,楊艾祥.中國企業家心理健康調查[J].西部人,2003,4(8):41-43.
〔15〕 宿飛,蔣伯鈞,周建軍,等.上海黃浦區外灘社區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2):110-111.
〔16〕 林于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0,7(4):9-13.
〔17〕 梅愛琴.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學校對策[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2(4):51-54.
〔18〕 王玉風,任桂英,顧伯美.不同時期北京市城區兒童行為問題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1):51.53.
〔19〕 沈仁麗.423例中學教師心理健康調查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5,4(2):102.
〔20〕 朱高章.廣州市離休退休老年人的社會、心理及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J].老年學雜志,1988,7(1):6-8.
〔21〕 范亞峰,王小合.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4,19(17):45-46.
〔22〕 胡曉夢.精神障礙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居首[N].人民日報,1999-04-18.
〔23〕 余巍,胡嘉紅,李莉,等.廣州市2~12歲兒童1734名睡眠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5,9(8):92-93.
〔24〕 李淑然,沈漁,張維熙,等.中國七個地區神經癥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精神科雜志,1998,31(2):80.
〔25〕 陳林慶,石洲寶,吳麗榮,等.蘭州市藥物依賴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5):285-286.
〔26〕 郝偉.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5,118.
〔27〕 王金榮,王德平,沈漁,等.中國七個地區情感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8,44(2):75-77.
[關鍵詞] 圖書館;服務創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2-0065-03
1 圖書館打造服務創新品牌服務的必要性
打造創新及品牌服務,從服務的創新和質量著手,為圖書館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是圖書館突破傳統、生存興盛之道。少兒服務是圖書館服務的重中之重,新時期下,青少年問題又呈現出多發性和多樣性特點,因此,筆者從少兒服務入手,著重探討少兒服務如何創新的戰略問題。
應當注意的是,當前圖書館少兒服務工作存在著不少共性問題,表現在:
(1)僅注重活動的形式,缺乏穩定性,不重視效果。開展的服務質量較低、周期較短,無法取得深層次的效果。
(2)拘泥于傳統,缺乏創新。青少年不僅要接受大量龐雜的知識信息,還要應付填鴨式的應試教育,適應全球化的文化沖突,抵御社會各種不良誘惑,這都使得他們心理健康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傳統服務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青少年的需求,圖書館需要更多地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
(3)缺乏具有廣泛社會公信力的服務品牌。傳統的圖書館少兒服務在專業性和公信力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公眾對傳統服務形式的了解遠遠多于實質認同,圖書館迫切需要樹立具有高度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服務品牌。
2 無錫市圖書館打造“太陽花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動品牌的實踐
2.1 背景
2004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如何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健康、有益的成長環境,怎樣為未成年人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無錫市圖書館作為本地區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基地,在關注未成年人成長、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擔負著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2.2 舉措
2.2.1 建設咨詢網站,提供信息導航服務。無錫市圖書館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行業優勢以及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于2004年10月率先在業內建立了第一個專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詢和服務的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網,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費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
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網以網頁的形式出現,由“成長心曲”“放松心靈”“專家咨詢”等8個類目組成[2],通過虛擬的網絡讓全市乃至更廣范圍的未成年人享受便捷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使心理健康知識得到更好的普及;網絡服務的開放、自主、可匿名求助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長的主動求助;無錫市圖書館還聘請了衛生、教育、心理咨詢等領域的十多位專家作為網站的特約咨詢員,為無錫及外地的青少年提供個性化的網上心理咨詢服務。
2.2.2 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動中心,開展特色服務。在平臺成功運作的基礎上,無錫市圖書館積極聯合政府、文化機構、醫院、學校、媒體等多方力量,建設無錫地區首個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為工作重心的社會公益服務平臺。無錫市委、市政府對此創新舉措高度重視,2005年10月,由市委宣傳部主辦、無錫市圖書館承辦的作為無錫市“七彩陽光計劃”內容之一的“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動中心”(以下簡稱“活動中心”)在無錫市圖書館揭牌成立。活動中心建立后,無錫市圖書館高度重視,傾注大量人力、物力,調動館藏資源、場地資源、人力資源及社會資源,不斷創新形式,拓展服務內涵,開展了靈活多樣的心理健康服務與活動。這些活動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參加,深受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喜愛,并且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
2.2.3 組織服務團隊,提供專業人才保障。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及心理咨詢服務專業性的限制,要求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人員必須具備國家二級以上心理咨詢師資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由具備豐富的教育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圖書館自身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離不開相關社會機構及專業人員的參與。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網開通時,無錫市圖書館聘請了十多位專家作為平臺的特約咨詢員,在運作過程中又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2006年,由無錫市10所心理咨詢機構共同組成的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志愿團隊成立,至今,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志愿者已達近百人。無錫市圖書館還積極與市衛生中心、學校、法院等機構合作,聯合多方力量,提升服務質量。
2.2.4 建設活動基地,提升整體服務能力。經過多年的運作,無錫市圖書館在獲得社會廣泛認可的同時,獲得了無錫市委、市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2009年,政府下撥專項經費,為無錫市圖書館辟出了200平米空間,并進行了裝修、布置,配置了心理健康圖書資料、電腦設備、軟件系統及活動器材,開辟了閱讀區、團體活動區、音樂放松室、沙盤室和個案咨詢室,構建出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動基地,成為活動中心的專門服務陣地,面向全市未成年人開展心理咨詢、測試、矯治及各類特色活動。同時,活動中心還開通了全省統一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熱線96111和QQ在線咨詢、郵箱咨詢等服務,免費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咨詢和預約服務。
2.2.5 良性運作與創新服務,獲得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可。2007年、2010年,“太陽花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動連續兩次被評為無錫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十大品牌,2008年被江蘇省文化廳評為公共圖書館優秀服務成果一等獎,2009年被評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集體,2010年獲第九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服務項目榮譽。參與活動的孩子們自稱是“陽光下盛開的太陽花”,將孩子們送到圖書館來的家長們感謝志愿者和圖書館的老師們,說這一活動就像“一簇七彩陽光”照耀著孩子成長的心靈。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積極投身到志愿服務隊伍中去,在奉獻愛心的同時,也獲得了自身的成長。
2.3 措施
2.3.1 策劃覆蓋面廣的社會活動,打造“太陽花開”心理輔導站品牌。無錫市圖書館在多年成功運作的基礎上,于2010年正式啟用“太陽花開心理輔導站” 這個品牌,為未成年人服務。活動中心面向社會策劃了“太陽花開心理輔導站”徽標征集活動,收到了來自全國27省(市)設計愛好者的應征稿160余份。經過專家評審,選出了符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宗旨和目的的作品并向社會公開,經公眾認可后定下徽標。徽標的運用提升了整體品牌形象。整個征集過程對活動品牌起到了廣泛宣傳的作用。
2.3.2 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調查,編印心理健康材料,樹立專業的品牌形象。無錫市圖書館于2006年對全市部分中小學進行社會調查后形成抽樣調查報告,2010年又聯合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在全市隨機抽取28所中小學、3 500人進行過社會調查,并形成《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家庭教養方式調查報告》。報告公布后,無錫地區各媒體爭相報道調查結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7年編制了《無錫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手冊》。2009年編印了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動中心宣傳活頁,詳細介紹活動中心的服務方式、內容、場地、聯系方式等。2010年,編印了《太陽花開專題簡報》,其內容涵蓋“名家講座”“太陽花絮”“案例參考”等,全面展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動。以上所提及的宣傳資料均免費向全市中小學生發放,在宣傳“太陽花開”系列活動的同時,樹立了專業的品牌形象。
2.3.3 依托圖書館陣地,設計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活動。
(1)開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沙龍。每月一次的活動主要針對家長在陪伴、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現實問題來選擇主題,如“叛逆的青春”“讓孩子學會表達情緒”等。每次邀請一名專家主講,由于活動范圍小,活動參與者與專家、參與者之間能及時互動,且形式相對輕松休閑,容易建立互相信賴的參與群體。
(2)定期舉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專題講座。無錫市圖書館先后邀請李子勛、陳默等國內知名心理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直接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識向大眾進行普及,指導家長和老師們轉變教育觀念,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3)舉辦大型現場咨詢活動。結合圖書館豐富的讀者活動,為未成年人及其家長提供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心理公共衛生服務的現場咨詢會。既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普及和宣傳,又能有效的解決許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參加咨詢的青少年及其家長們可以與應邀的專家們進行隨意的交流,發現問題后能獲得直接的建議和幫助。
(4)策劃組織寒暑期系列活動。學生在寒暑期有充裕的時間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無錫市圖書館圍繞孩子的心靈成長策劃組織了豐富的寒暑期活動,如“EQ-兒童情商”訓練營, “親子情,暑期樂”團體輔導等。這些活動不僅能促使學生認識自我,還能提高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假期生活。
2.3.4 聯合社會力量,建立覆蓋全市的服務網絡。為了滿足更多未成年人身心需求,無錫市圖書館自2006年起先后啟動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系列活動。近兩年,無錫市圖書館在部分早教中心、幼兒園、中小學、特殊教育學校、社區、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等20家單位掛牌,成立“太陽花開心理輔導站”分站,建立起覆蓋未成年人各年齡段及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
2.3.5 重視志愿團隊建設,保證品牌服務質量。無錫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成員由具備相關資質的熱心公益人士組成,他們在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同時,也通過無錫市圖書館舉辦的咨詢師沙龍和專家進行業務交流,提高業務水平。無錫市圖書館定期邀請業內知名專家免費為參與志愿服務的咨詢師舉辦專業督導培訓和業務學習交流活動,此舉吸引了更多的專業人才加入中心的活動,保證了品牌服務質量。
2.3.6 注重積累優質服務經驗,吸引讀者積極參與品牌活動。優質的服務能讓參與者從內心接受并信賴圖書館的服務。無錫市圖書館在開展“太陽花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動時,非常注重參與者的感受。活動開展初期,大多數人對心理咨詢抱有錯誤的理解,有的人雖然想嘗試解決自己內心的困惑,卻很難拋開世俗觀念而主動尋求幫助。無錫市圖書館開通的網絡咨詢、電話咨詢既幫助了許多有困惑的未成年人和家長解決了問題,又很好地保護了他們的隱私。有的孩子封閉自己不愿出門,工作人員會根據家長的請求及時安排志愿者主動上門提供幫助。在每次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還積極與孩子及家長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并建議他們對活動中的收獲積極思考,引導孩子和家長們從被動接受活動的信息到主動思考自己如何更好的受益。一些孩子和家長的感悟被編進《太陽花開專題簡報》中,這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和家長們參與到品牌活動中來。
3圖書館在創新少兒服務打造文化品牌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 存在問題
3.1.1 專家資源缺乏。圖書館本館工作人員較少系心理專業出身,目前普遍的心理專業人員是來自社會上的心理服務志愿者和極少部分學者,幾乎沒有學界權威專家承擔常務指導工作,專家資源匱乏。
3.1.2 家長關注意識不強。由于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很大,在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過程中,往往需要針對家長開展專門的教育培訓或指導,但是絕大部分家長都采取漠然處之的態度,根本沒有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1.3 人力和資金保障不足。成功的服務品牌往往具有范圍廣、服務深、活動多的特點,既有周期性的群體活動,又有長期性的個體跟蹤。圖書館作為一般事業單位配置,在人力和資金保障方面尤顯不足。
3.2 建議
3.2.1 建立專家資源共享庫。由于權威專家數量有限,因此,建議以省為單位,建立專家資源共享庫,可采取個案特別指導和定期對地方圖書館掛鉤的專業志愿者業務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地方圖書館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水平。
3.2.2 擴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傳,引起家長重視。要通過各種渠道擴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傳,比如學校在家長會時的宣傳教育,電視、電臺和網絡等媒體的公益廣告、專題節目,等等,讓家長了解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重要性,幫助家長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以此爭取圖書館服務的主動性。
3.2.3 政府開辟綠色通道,專門部門負責保障實施。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圖書館的業務問題,而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大社會問題,政府應當予以高度關注,對與此相關的公益機構要予以大力扶持,建立相應的福利制度,并由專門部門負責保障和監督,為該項服務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資金保障。
3.2.4 與高校心理專業聯系,成立心理專業實習基地。圖書館的心理健康服務面臨著人力資源缺乏的障礙,而高校心理專業學生又存在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點。若兩者結合,則可以各顯所長、互補所短,通過學生畢業實習基地的建立,既保障圖書館的服務人力,又能讓學生在具體案例和其他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盡快完成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角度來看,就如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華生所說的一樣:“給他一打健康的嬰兒,讓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環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個嬰兒變成任何一種人物”。在影片中通過行為主義的治療使得阿歷克斯失去了基本的生活生存能力,甚至是對原本自己喜愛的音樂也因為治療中的泛化成為了除暴力以外讓自己生不如死的東西。所以片名《發條橙》也是對行為主義實驗的一種抗議。
一、少年阿歷克斯的問題
1.少年阿歷克斯
大部分觀眾對于阿歷克斯持的是一種批評的態度,在批評中我還有一絲同情,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任何一個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兒時期。從影片一開始阿歷克斯的父母在對待自己一個星期沒去上課的孩子只是一問了之,到出獄后父母認他人為子,不愿接受阿歷克斯,再到父母看望受政府關注、擁有好工作的阿歷克斯時的一切表現,無一不說明這對父母對阿歷克斯的教養方式是有問題的。
2.人格障礙與阿歷克斯
型人格障礙屬于人格障礙中的一種,由中國心理協會與中國就業指導中心聯合編寫的《心理咨詢師二級》中提到:根據ICD—10《國際疾病分類》指出人格障礙有三個要素:早年開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人格的一些方面過于突出或顯著增強,導致牢固和持久的適應不良;給病人帶來痛苦或貽害周圍。而型人格障礙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高度的攻擊性,缺乏羞恥感,不能從經歷中取得經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社會適應不良等。(《心理咨詢師二級》,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編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67-71頁)
影片中的阿歷克斯,更像是一個處于叛逆期的少年,他的暴力行為更像是為了爭取在小團體中的領導地位。就像襲擊貓女士實非他本意,而是在他的同伴反對自己并發生沖突之后,他對貓女士的侵犯更像是要在同伴團體中樹立起自己的威嚴。很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團體助長犯罪率。在蔡永山、王宏云、蘇芳的《青少年團體犯罪的調查報告》中顯示:“青少年面臨著痛苦的歸屬感問題,他們想要成為群體的一部分,特別是同齡群體的一部分,16歲時這一需求最為明顯”。“青少年犯罪以搶劫、為主,暴力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大的盲目性、沖動型,缺少成人犯罪的手段,且智力和體力不健全,所以為達目的往往手段直接、殘忍。”通過調查得到的最直接結果是:“青少年犯罪的最大特點是——團伙犯罪。在參加固定或不固定團體的犯罪成員主要是十六七歲的青少年”。(蔡永山、王宏云、蘇芳:《青少年團體犯罪的調查報告》,載《北京教育研究》2004年6期)影片中的阿歷克斯正處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的暴力行為也都是團伙進行,而他正好是影片的主角,所以觀眾把焦點和所有問題放在了他身上,而他的另外三個同伴卻得到了免責。
另外,我們看到,誤殺貓女士被捕在警察局的那一段,當他的老師來到審訊室,告訴他貓女士死了,阿歷克斯是不敢相信的,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愧疚之心,所以他對老師說:“告訴我貓女士沒有死,這不是真的!”然而,就在這之后,老師吐了一口唾沫在阿歷克斯的臉上,激起了他年少的自尊心,他不以為然的笑了。在之后,當他出獄遭到父母的拒絕,一個人無家可歸,游蕩到河邊時,一個流浪的老人可憐的向他乞討,他還是將自己身上的錢給了老人,只是諷刺的是,這個老人是曾經被自己和同伴們毆打過的流浪漢,接受了自己恩惠的老人依然沒有放過自己,卻是遭受一群流浪漢的毆打。這些情節都表明阿歷克斯是一個處在叛逆期的少年,身在一個冷漠的時代。
二、阿歷克斯的“治療”
阿歷克斯的入獄前后是一個非常鮮明的對比,與其說是入獄前后,不如說是治療前后,影片中涉及的治療方法叫做:“厭惡療法”。它是通過附加某種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進行不適行為時,同時產生令其厭惡的心理或生理反應。如此反復實施,結果使不適行為與厭惡反應建立條件聯系。以后盡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進行這種不適行為,厭惡體驗照舊產生,為了避免厭惡體驗,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棄原有的不適行為。
在實施厭惡療法時首先要確定求助者的“靶癥狀”,因為厭惡療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要確定打算棄除的是什么行為。就像阿歷克斯一樣他身上的不良行為不止一樣,但是只能選擇一個最主要的或者是求助者迫切要求棄除的不良行為。與不良行為相聯系的厭惡刺激有很多種,比如電刺激、藥物刺激、想象刺激等。影片中選用的是藥物刺激:吐根堿。正如影片中提到的一樣:“受試者會產生一種類似于窒息的感覺”。厭惡刺激的強度是很大的,其產生的不遠遠壓倒了阿歷克斯觀看暴力影片產生的種種 。而且阿歷克斯的厭惡感是在觀看暴力影片的同時產生的,這就是厭惡體驗與不良行為是同步的,只有這樣才能盡快的形成條件反射。
另外,在實施厭惡療法時,是特別要注意“靶癥狀”是單一而具體的,在影片中,醫生本只想治療阿歷克斯的暴力行為,讓他在發生暴力行為或者看到暴力行為時產生強烈的生理不適而放棄暴力行為。但是意外發生了,醫生在給阿歷克斯觀看的暴力影片中沒有剔除貝多芬的音樂——第九交響曲。這使得聽第九交響曲也成為了靶癥狀,就像想要戒酒的求助者,人們通常是邊喝酒邊吃菜,治療時要把非靶癥狀的行為剔除,只讓喝酒,不讓吃菜,否則針對喝酒的厭惡治療會珠鏈到吃菜,以至于治療后吃菜也產生厭惡反應。就這樣阿歷克斯在聽到第九交響曲時也會有強烈的生理反應,這成為他出獄后小說作家折磨他的一個武器。
關鍵詞: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未成年人發展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家庭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積極探索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新規律、新途徑、新機制,著力構建家庭教育新模式,合力推進家庭教育工作,是目前和將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1、未成年人不同領域的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德育、智育、個性心理培養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方面,每一個方面都是未成年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的。
1.1加強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培養
家庭的倫理道德是整個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石。家庭道德責任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長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責任教育是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中最基本的內容。社會發展對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責任的形成造成沖擊;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問題,家長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比較普遍,致使孩子道德責任的形成受到影響;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行為失范現象較為普遍。這些都使得人們有必要探討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責任教育問題。孔子曰:“少若成大性,習慣成自然”,就是說孩子自小養成的習慣,對其今后的發展,甚至一生的前途將產生重要影響。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是實現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和知識培養均衡的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1.2加強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培養
所謂智力教育,就是知識教育。當前,我國對未成年人治理教育非常重視,并且已經有了很多探索。未成年人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的興趣遠遠超過理性認識。所以,作者認為,如果采取未成年人智力教育生活化的方式將會更有利于增強未成年人學習興趣,提高未成年人學習效率,同時,智力教育也是改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一種家庭教育有效方法和途徑。所謂智力教育生活化,就是把智力教育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從實踐中找到學習的樂趣。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在他看來,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則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比如,家長在教孩子識別動物時,就可以把孩子帶到動物園,對這活生生的動物進行現場教育,這要比在書本、畫冊上教育孩子效果好得多。
1.3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個性心理培養與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來臨,一些全新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極大地沖擊著我們,而且以驚人的力量和速度改變著青少年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的家長和家庭教育要轉變舊有的思路和模式,以適應新的變化。然而,在當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卻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也十分缺乏。家長對孩子精神上的過度保護,如同身體上的過度保護一樣,極大地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家長應對心理健康教育常識充分了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給予重視和指導。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長及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其意義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首先,它有助于孩子思想品德和人格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其自主性和自律性。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孩子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無形中培養了獨立思索的能力;同時,家庭中有原則可循,這就需要嚴格要求自己。從小培養孩子自我約束、按一定行為規范辦事的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意志。其次,健康的心理狀態在發展孩子的情感、意識、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同時,又可以提高孩子的智能水平。健康心理可以使個體保持愉快樂觀的心境,這對于調動個體智力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的形成,以及新的暫時神經聯系的建立和所有神經聯系的復活,都是十分有利。
2、未成年人不同發展階段的家庭教育研究
2.1嬰幼兒期家庭教育
嬰幼兒的發展應是全面、和諧的發展,應該重視發揮各種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幼兒教育中的交互和滲透作用。行為是一個人品行的外在表現,加強對嬰幼兒行為的指導,讓嬰幼兒在知行合一中快樂而健康地成長。完美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的,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觀念,與幼兒園相互配合,激發幼兒的行為意識,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力地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2.2小學期家庭教育
在對未成年人實施小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校教育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卻起著關鍵作用,由于這種關系,二者必須有機結合達到合諧統一。作為家長,應該主動到校了解學生在校表現,配合老師做好工作,限事態于萌芽狀態,切實負起家長的職責。避免臨渴才掘井,發現自己的孩子落后很多了才來關心,表現為被動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長。
2.3青春期家庭教育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很強的叛逆心理,那是很正常的也是發育的必經過程!由于這個階段孩子隨之自己的長大和與社會接觸面的擴大,知識面的拓展和經驗的增多,他們的眼界更加開闊,興趣也逐步由家庭轉向外部世界。他們希望獨立,不再像兒時那樣事事聽從父母,如果父母過多地干預他們的事,他們則會不高興,甚至產生對立情緒。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強烈的獨立傾向表現不理解,感到悲傷和失望,認為自己為孩子吃了很多苦,而現在孩子翅膀硬了,不需要自己了,于是總是把孩子緊緊抓住不放,事實上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該認識到青少年尋求獨立的傾向有著積極的意義,問題是做父母的應該如何去進行科學引導。沒有認識到這點,仍然按照自己的邏輯來管理孩子那將帶來更多的麻煩!作為家長要管理好孩子就必須注意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變化規律,特別是心理,抓住他們內心的動向,正確引導,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合理處理,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答復,為孩子樹立榜樣!
3、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影響因素
3.1不同文化背景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影響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也會不同。不同的家庭文化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不一樣的。家長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影響不同。在我國未成年人教育中,應當重視不同家庭背景的文化差異,使他們獲得與其家庭相一致的教育,以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康發展(文化差異包括地區差異、民族差異等)。
3.2社會變遷影響著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社會變遷主要是指社會關系、社會風氣、社會組織、社會管理、社會心理、社會風氣等方面的局部性變化。社會變遷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沖擊著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隨著社會的變遷,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理念,甚至對教育是否成功的評價標準也是很有影響。現代社會,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期望值也越來越高。但一部分家長由于忽視子女主動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養,忽視子女性格和情感的培養,忽視子女的自信心和創造力的培養,忽視子女的勞動能力培養,使一部分子女的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社會責任感,家庭教育已是社會變遷中的突出的社會問題。就當前而言,家庭教育應該與時代同步,掌握教育規律,把孩子培養成合格人才。
3.3社區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社區文化對家庭教育也有很大影響。社區文化是通行于一個社區范圍之內的特定的文化現象。包括社區內的人們的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地方語言和特定象征等。我國城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質、經濟收入在總體上處于優勢地位。與農村青少年的父母比較,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相對更全面、自覺和科學,其精力和物質投入也更大。表現在教育方式上就是給子女的溫暖多。要求也多,管理也嚴。在農村,父母雖然“望子成龍”,但囿于自身文化素質和各方面條件限制,他們對子女的教育相對來說主要還是處于一種自發的或自然而然的狀態,因此在教育方式大多數維度上的得分低于城市父母。從農村和城市兩類社區的文化背景來看,父母角色的認知和分工存在差異。
3.4家庭因素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影響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的生活氛圍、父母的品格和文化修養、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的等等諸多方面。父母應該多創造有利因素,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作為父母要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作風民主、和藹可親,這對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將產生極為有利而深刻的影響,在生活和工作中處處以身作則,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說教。父母樂觀、鎮定、愉快的情趣對孩子可以產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應自覺克制來自各方面的煩惱、傷感和憂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讓孩子感到家庭是溫馨安全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質環境和心理氣氛也應充分考慮其教育的影響。
4、未成年人家庭衛生保健與營養
4.1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因素
要想對未成年人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必須了解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因素。一是避免家長對未成年人的期望過高,這讓孩子的壓力過大。二是不要過度對孩子保護,養成孩子的過度依賴心理。三是對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不要過多干涉,應該相信孩子自己能夠解決好安排好學習和生活。四是避免網絡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網絡上充滿了很多新奇的東西,很多未成年人由于抵制力差過度沉迷于網絡世界,家庭在這方面應該正確引導,教育孩子合理應用網絡。
4.2未成年人的保健與營養
未成年人正處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長期,所以這個時候對未成年人進行正確的保健與營養很重要。目前很多孩子由于營養過剩或者不均衡造成肥胖癥等等。家長應該準備合理的飲食習慣,為孩子合理搭配飲食,避免孩子暴飲暴食或者不吃早餐等不良習慣。
5、結論
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性格、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礎,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孩子教育中,應該堅持德育與智育相結合,充分考慮影響家庭教育的因素,營造愉快的家庭教育環境,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關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環境的理性思考》,高布權;馮曉琴,2006年01期
[2]《全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報告(節選)》,中國婦運,2008年06期
2019精選吸煙人群調查報告(一)
調查目的:吸煙對人體,對環境的危害
調查對象:大學吸煙狀況
調查內容:
吸煙人數呈上升趨勢,而且人群范圍分布廣泛,青少年吸煙人數每年都大幅度上升,據統計中國平均吸煙年齡為10歲。
現在在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以及大學生中隨處可見吸煙者。近年來,女性吸煙人數也在上升,而且上升速度超過男性。吸煙對自己,他人以及社會都有著重大的危害
調查方式:觀察法
發放問卷法
調查時間:20**年**月**號
調查人員:
*********
調查結果:吸煙人群范圍廣,人數多,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大。
調查體會:
吸煙有以下幾個危害:
一.對自己:一手煙
1.致癌作用
吸煙致癌已經公認。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吸煙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別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和小細胞未分化癌。吸煙者患肺癌的危險性是不吸煙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煙在35支以上,則其危險性比不吸煙者高45倍。吸煙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煙者高10~13倍。肺癌死亡人數中約85%由吸煙造成。
2.對心、腦血管的影響
許多研究認為,吸煙是許多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吸煙者的冠心病、高血壓病、腦血管病及周圍血管病的發病率均明顯升高。統計資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壓病患者中75%有吸煙史。
3.對呼吸道的影響
吸煙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慢性氣道阻塞的主要誘因之一。實驗研究發現,長期吸煙可使支氣管粘膜的纖毛受損、變短,影響纖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體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有改變,容易阻塞細支氣管。即使年輕的無癥狀的吸煙者也有輕度肺功能減退。
4.
對消化道的影響
吸煙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煙者增加91.5%,并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氫鈉,致使十二指腸酸負荷增加,誘發潰瘍。煙草中煙堿可使幽門括約肌張力降低,使膽汁易于返流,從而削弱胃、十二指腸粘膜的防御因子,促使慢性炎癥及潰瘍發生,并使原有潰瘍延遲愈合。此外,吸煙可降低食管下括約肌的張力,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
5.
其他
吸煙對女性的危害大于男性,吸煙對孕婦影響更甚。吸煙可引起煙草性弱視,最近,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在強烈噪聲中吸煙,會造成永久性聽力衰退,甚至耳聾。
二.對他人的影響:二手煙
吸二手煙對健康的危害程度雖不如主動吸煙,但也相當嚴重,足以危及生命,應給以充分重視。
1.
致癌作用
日本的一項權威性長期追蹤調查結果顯示,不吸煙婦女受丈夫在家中吸煙影響而患肺癌死亡的危險率要比對照組(婦女與丈夫均不吸煙)高出一半至一倍多。美國近期報道,生活在吸煙家庭中的不吸煙婦女與生活在非吸煙家庭中的相比,患肺癌幾率要高出2~3倍。在工作間、酒吧間長期暴露于二手煙的不吸煙者患肺癌幾率與非被動吸煙者相比要高出40%~50%。
2.
對心臟的影響
不吸煙的被動吸煙者與無被動吸煙者相比,患冠心病危險性高出25%~30%。美國男性暴露于二手煙的患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達9.6%,而非暴露組為7.4%。
3.
對呼吸道的影響
長期接觸二手煙可引起各種慢性呼吸道疾患。美國一研究報道,被動吸煙者呼吸困難危險率增加45%,患慢性支氣管炎危險率增加65%,患哮喘危險率增加39%。
4.
對嬰幼兒的影響
嬰兒被動吸煙患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危險率增加20多倍。我國一項隨訪調查表明,嬰兒被動吸煙患上呼吸道感染和氣管炎的危險率增加37%和45%,幼兒被動吸煙還會引起中耳炎和哮喘多發。
三.
對兒童的影響:三手煙
三手煙是吸煙產生的除氣體之外的最后一種有害物質:固體。
研究表明,殘留在衣服和家具上的香煙氣味能被人體皮膚吸收。通風和污染程度的不同可能導致香煙的殘留氣味滯留數小時、數天甚至數月。在某些情況下,只有通過徹底的大掃除或更換壁紙、地毯和窗簾才能清除這種污染。
四.
對調查數據的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知道,研究生在小時候抽煙的比例比較多,在后來因為出差或者接觸社會讓研究生沒有辦法去逃離吸煙,并且吸煙還會使青少年學生記憶力減退,精神不振,學習成績下降。因此,我國中小學生守則中明確規定學生不準吸煙。我們還可以看出:研究生煙齡之長,雖然問卷中大都在大學后開始吸煙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有相當比例的人在小學就開始吸煙,他們的煙齡都在8年以上,這樣的事實禁不住讓人有些吃驚,我們絕不能把這些人忽視,雖然他們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此類事件一旦發生,那么他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研究生吸煙大都原因很相似,大都是因為周圍環境的影響,絕大多數的在大學里面學會的,如果大學不會抽煙到研究生學會抽煙的基本沒有,或者因為環境的變化,被迫抽煙,所以研究生基本上都會抽煙,也都會去抽煙,這在他們看來也是沒法避免的,也是無法逃避的。生活壓力在這里,學習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抽煙慢慢就成為了一個習慣,當我們發愁或者受到挫折的時候都會選擇抽煙來讓自己放松。
在研究生中,每天大都平均在5至10根左右,大都數人都在這個范圍中間,
如果課程少的話,每個人抽煙的數量也會增加,因為研究生上課,大都是小班上課,老師面對面授課,當我們上課的時候無法再去抽煙,一般抽煙的時間都會放到下課時間,或者是聚會時間。所以空閑時間多的時候,除非經常上自習,那么就會把大多時間放在消遣上,這樣自己抽煙的理由和借口就會更多,讓自己也更加相信,抽煙是因為自己的沒課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讓抽煙合理,公開化。
針對這次調查,
我深深的感受到,抽煙對我們的危害是無法避免的,唯獨能避免的就是我們能否少抽煙或者盡量不抽煙,抽煙引起的各種疾病也是我們無法逃離的,我們現在因為寂寞而抽煙,將來我們也會因為抽煙引起的疾病而寂寞。
愿天下研究生都會像我一樣看清抽煙的本質,都能認清抽煙的客觀現實,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創美好的未來。
2019精選吸煙人群調查報告(二)
調查時間:XX年7月5日—7月9日
調查地點:沈陽市內各大學
調查對象:沈陽市內大大學大學生
調查人:
一.調查背景:問卷調查
發出問卷100份
收回100份
其中有效100份
二.具體分析:在我們調查的100名大學生中,經常吸煙和吸煙成癮人數達10%,其中,男生高于女生,三、四年級學生高于一、二年級學生,三者均有顯著統計學差異,在這些人中上大學以后養成吸煙習慣的高達85%,學生吸煙33%是因為交際應酬,11%是因為長久的吸煙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10%的人認為是為了調節情緒,緩和緊張或尷尬的氣氛走上了吸煙的道路的,還有8%的人認為是一種享受.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和預測,每年約有350萬人死于與吸煙有關疾病;香煙在不完全燃燒過程中發生一系列的熱分解與熱合成的化學應,形成大量新的物質,其化學成分很復雜,從煙霧中分離出有害成分達3000余種,其中主要有毒物質為尼古丁(煙堿)、煙焦油、一氧化碳、氫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一系列有毒物質。在煙草中原有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氨基酸等人體需要的有益物質,如果把它作食用那是有益的,但是把它作為香煙,經過燃燒而釋放出煙霧灰塵等,就都變成有害物質。煙草點燃的煙霧由兩部分組成,其中氣體部分,占據92%,包括多量的氧和氮無害氣體和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及微量的致癌、促癌、纖毛毒物質。粒相部分占8%,主要為尼古丁和煙焦油。我國目前我是世界煙草生產和消費大國,而且吸煙年齡日趨減小.青少年吸煙問題不僅已嚴重威脅了我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國家對學生控煙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相繼實行無煙學校,并將學生控煙問題列入健康促進學校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吸煙的危害:
1.對呼吸道粘膜產生炎癥刺激:如醛類、氮氧化物、烯烴類。
2.對細胞產生毒性作用:如腈類、胺類、重金屬元素。
3.使人產生成癮作用:如尼古丁等生物堿。
4.對人體具有致癌作用:如多環芳烴的苯并芘以及鎘、二甲基亞硝胺、β-萘胺等。
5.對人體具有促癌作用:如酚類化合物。
6.使紅血球失去荷氧能力:如一氧化碳。
對著如此多的危害我覺得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解決這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提出幾點建議:
1,
消除緊張情緒:
緊張的工作狀況是您吸煙的主要起因嗎?如果是這樣,那么拿走您周圍所有的吸煙用具,改變工作環境和工作程序。在工作場所放一些無糖口香糖,水果,果汁和礦泉水,多做幾次短時間的休息,到室外運動運動,運動幾分鐘就行。
2,體重問題:
戒煙后體重往往會明顯增加,一般增加5-8磅。吸煙的人戒煙后會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速度,并且會吃更多的食物來替代吸煙,因此吸煙的人戒煙后體重在短時間內會增加幾公斤,但可以通過加強身體的運動量來對付體重增加,因為增加運動量可以加速新陳代謝。吃零食最好是無脂肪的食物。另外,多喝水,使胃里不空著。
3,加強戒煙意識:
明確目標改變工作環境及與吸煙有關的老習慣,戒煙者會主動想到不再吸煙的決心。要有這種意識,即戒煙幾天后味覺和嗅覺就會好起來。
4,尋找替代辦法:
戒煙后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在受到引誘的情況下找到不吸煙的替代辦法:做一些技巧游戲,使兩只手不閑著,通過刷牙使口腔里產生一種不想吸煙的味道,或者通過令人興奮的談話轉移注意力。如果您喜歡每天早晨喝完咖啡后抽一支煙,那么您把每天早晨喝咖啡必成喝茶。
5,打賭:
一些過去曾吸煙的人有過戒煙打賭的好經驗,其效果之一是公開戒煙,并爭取得到朋友和同事們的支持。
6,少參加聚會:
剛開始戒煙時要避免受到吸煙的引誘。如果有朋友邀請你參加非常好的聚會,而參加聚會的人都吸煙,那么至少在戒煙;初期應婉言拒絕參加此類聚會,直到自己覺得沒有煙癮為止。
7,游泳、踢球和洗蒸汽浴:
經常運動會提高情緒,沖談煙癮,體育運動會使緊張不安的神經鎮靜下來,并且會消耗熱量。
8,扔掉吸煙用具:
煙灰缸,打火機和香煙都會對戒煙者產生刺激,應該把它們統統扔掉。
9,轉移注意力:
尤其是在戒煙初期,多花點錢從事一些會帶來樂趣的活動,以便轉移吸煙的注意力,晚上不要像通常那樣在電視機前度過,可以去按摩,聽激光唱片,上因特網沖浪,或與朋友通電話討論股市行情。
為了健康,提倡人人戒煙。戒煙的關鍵第一是認識,第二是決心,第三是恒心。因此戒煙的關鍵在自己。
三.結論:大學生吸煙率增加問題應引起高度關注,需要加大控煙宣傳教育力度和強化干預措施加以控制.控制吸煙就是要達到逐步減少卷煙等制成品的消費水平,這會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減少了對健康的損害,這是“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它會使煙農和卷煙生產及銷售商減少產量和銷售量,這是“弊“的一面。也許,還會預期政府由此而減少煙草帶來的稅收。我們需權衡利弊孰大,從而決定政策取向。
2019精選吸煙人群調查報告(三)
世界無煙日,針對“90后”大學生開展的一項吸煙情況調查顯示,超過四成的受訪者第一次吸煙是在初中,他們大多是受好奇心驅使。幾乎所有受訪者都知道二手煙的危害,但只有三成人會勸阻他人吸煙的行為。
吸煙多是受好奇心驅使
參與本次調查的共有4017名“90后”大學生,男女生的人數大體相當。調查顯示,受訪者中有過吸煙史的人占比35.5%,他們吸煙的最大動機是好奇心驅使,其次是為模仿他人和緩解壓力。
調查發現,這些“90后”煙民的吸煙史普遍不短,上高中前就開始吸煙的近六成,42.9%的人在初中第一次接觸香煙。這些年輕的煙民中,近九成能把每天的吸煙量控制在5支以內,有34.5%的人平均每天連一根煙都抽不到。
結果顯示,受訪者多是在心情不好、感覺壓力太大或飲酒后吸煙,還有人感到孤獨、疲憊時會點上一支。
僅三成人會勸阻吸煙行為
調查顯示,97.8%的受訪者知道吸二手煙的危害,但當他們身處二手煙的環境中,僅有三成人會進行勸阻。此外,59%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不應該吸煙,九成人介意自己的男(女)朋友吸煙,不贊同女生吸煙的超過八成。
解讀
吸煙早可能是受環境影響
大學生用戶研究中心負責人呂文龍表示,“90后”煙民中近六成人是在上高中前就開始吸煙,說明他們可能是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日常生活以及接觸的影視劇中,吸煙都給尚處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孩子以很大的誘惑,他們嘗試吸煙也是追尋一種酷的感覺。”
超過三成的“90后”吸煙人群每天抽不到一支,說明這些人還沒有形成很大的煙癮。“這其中可能有公益宣傳的原因,對吸煙有害健康做得比較廣泛和深入。所以這些孩子知道吸煙太多對身體不好,因此會控制自己的吸煙量。”呂文龍說。但這些“90后”有時因社交需要,或者是遇到苦悶煩心的事,也會想到要抽一支煙。
2019精選吸煙人群調查報告(四)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吸煙的狀況,掌握其影響因素,研究分析吸煙的原因,提高學生的危害意識,消除惡習,使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于是我們對某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調查目的
吸煙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社會問題,根據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里查德·皮托的前瞻性調查顯示,到2025年中國現有20歲以下的青少年中約有5000萬人將死于吸煙所致的疾病。據有關資料表明,近幾年我國青少年的吸煙率有上升趨勢。所以,青少年吸煙問題已成為社會以及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由于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好奇心重,模仿性強,一旦染上吸煙的惡習,再想戒是相當困難的。因此,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吸煙的狀況,掌握其影響因素,研究分析吸煙的原因,提高學生的危害意識,消除惡習,使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于是我們對某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我們選擇了某校七、八、九三個年級的30名學生,共發放問卷30份,實際回收問卷30份。
2、調查方法
采取整群抽樣調查的方法,在調查前講清意義,在調查者的指導下,學生在教室內獨立完成,當場交卷并一律不記姓名,以解除學生顧慮,確保所得的材料的真實性。
3、調查處理
我們將調查問卷,用百分率進行統計。
三、調查項目及內容
問卷共問了以下幾個問題:
1、你是何時開始吸的煙?2、你開始嘗試吸煙時,是一種什么心態?3、你吸了多長時間的煙,現在是否還在吸煙?4、你通常在什么地方吸煙?5、你總共吸了幾次煙?6、你是經常吸煙還是偶爾吸一次?7、你在何處買的煙?當你去習煙時,老板會警告你未成年人不準吸煙或說一些阻止你的話嗎?8、你是受何種影響開始嘗試吸煙的?父母影響、好奇心、同學引誘還是別的原因?9、你吸的煙來自何處?自己買的,同學給的,拿的父母的?10、你知道吸煙的危害嗎?如果知道為何還吸?11、當你看到你周圍的同學吸煙是何態度?你制止過嗎?12、你通常吸什么品牌的煙?多少錢一根?
四、調查結果
1、學生吸煙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總數30人中,吸過煙的26人,占86.7%;僅有4人未吸過,占13.3%。
從小學開始吸煙的學生10人,占吸煙總數的40%;從七年級開始吸煙的8人,占30%;從本學期開始吸煙的8人占30%。這表明學生多數是從初中開始吸煙的,并且呈上升趨勢。
2、當問你開始嘗試吸煙時,是一種什么心態,80%的學生認為好奇、刺激、好玩;10%的學生認為象大人一樣,個別學生認為很酷;5%的學生感到害怕、緊張;5%的學生是虛榮心作怪,認為很有面子。
3、當問你通常在什么地方吸煙,60%的學生是在沒人的地方;20%的學生躲在廁所里;10%的學生在伙房里;10%的學生在宿舍里。這表明大多數學生認為吸煙是不光彩的行為。
4、當問你是經常吸煙還是偶爾一次,只有10%的學生經常吸,90%的學生是偶爾一次。這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吸煙沒有上癮。
5、當問你何處買的煙,當你去買煙時,老板會警告你未成年人不準吸煙或說一些阻止你的話嗎,80%的學生是在校外買的,10%的學生是在校內小賣部買的,10%的學生是在宿舍買其它同學的;買煙時,無人警告未成年人不準吸煙。《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七條“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經營者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的標志,對難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這表明老板不懂法律或是社會責任感不強。
6、當問學生吸煙的原因,學生開始吸煙出于好奇心的占80%,受同學引誘的占20%,這表明學生吸煙多是受好奇心的驅使,自我控制能力較差。
7、當問煙的來源,60%吸煙的學生是同學給的,30%的學生是自己買的,10%的學生是偷拿父母的。
8、當問你吸煙的危害性,100%的學生知道吸煙有害人體健康。
9、當問你看到周圍的學生吸煙,持何態度時,80%的學生無動于衷,只有20%的學生出面制止。
10、學生抽的煙80%的是5元一盒的紅旗渠,15%的是3元左右的黃金葉、黃山松等,5%的為10元一盒的帝豪煙。
五、青少年吸煙的原因分析
1、強大的好奇心理
調查中我們知道,因為想嘗試而吸煙的占80%。青少年學生具強烈的好奇心,對新事物和行為都有很大誘惑力。對吸煙的行為也是如此,他們有想試試看的心情,看到成年人叼著香煙,火光一閃閃的吐出白煙的姿態,覺得好不自在,以為吸煙可能有著無窮的樂趣。所以想親自品嘗一下這吞云吐霧的滋味。
2、交往心理
在社會風氣影響下,為了聯絡感情,相互敬煙成為習慣,學生認為煙可使人產生親近感。
3、對偶像的模仿心理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因時髦而吸煙的占20%。不少青少年學生有對偶像的崇拜心理。如對家長、老師、名人、名星等,對他們的言行舉止都進行模仿,尤其是對偶像吸煙時的姿勢等,認為這樣可以與偶像的距離近了,而且使自己也趨于“成熟”的感覺。于是學生學到了吸煙。
4、虛榮心的驅使。青少年學生虛榮心強,當看到別的同學吸煙,自己也想和其他同學一樣吸煙。
六、防止對策
干預青少年學生的吸煙,應由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參與,齊抓共管。
1、學校要擔當起青少年控煙的重任
(1)學校要制定出控煙的政策。學校是青少年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學校政策對于青少年吸煙行為的形成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管理制度中應明確嚴禁吸煙的規章制度,將控煙制度落到實處。
(2)學校要真正落實好健康教育課。學校控煙教育主要通過建設教育課進行,加強學科滲透,要探討一種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將健康教育知識納入到學校正常課中。
(3)要通過主題活動或班級、學校的板報、墻報等活動,進行廣泛持久地做好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教育工作,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座談計論,收看煙草對生態環境、青春期發育影響的電影、錄像、圖片等,使學生切實認識到吸煙是一種害人害己的行為,以便他們自覺抵制吸煙。
(4)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調查,我們看到許多青少年的吸煙,不僅是他們的行為問題,而且反映出的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如模仿心理、各種心理壓力、交往心理的需要、好奇心理等。我們必須全面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明確人生目標和責任,增強對吸煙行為理智判斷和自控力,達到自覺、理性地抵制吸煙。
(5)教師要起表率作用。學校要制定不容許教師在校內吸煙、在學生面前吸煙等規定,或將教師不吸煙、做學生表率納入《師德公約》進行規范,與評選文明班級、教師獎勵掛鉤,并規定辦公室不擺放煙灰缸、不向來訪者敬煙等。這些措施對青少年學生的控煙將起到積極的影響。
(6)對那些不吸煙者應及時地給予表揚,對那部分雖未完全戒煙、而已取得階段性“成績”的學生,向他們道一聲真誠而熱情的鼓勵詞,這樣比吃任何靈丹妙藥都更為有效。學生需要的不是批評和處罰,而是關懷、溫暖和友情。鼓勵的形式也不僅停留在口頭上書面上,而要重在實際體現上。
2、要充分調動家庭、社會的力量。
(1)家長要控制給學生每月的零花錢。現在大部分的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父母給予學生的零用錢也較多。女學生喜愛吃零食,喜愛小動物,而吸煙男學生每月零用錢的相當一部分則用于煙的消費上。也有一部分學生的吸煙直接來源于吸煙的家長,家長吸煙,影響其孩子,而且家里的香煙隨時可以拿到。據此,作為吸煙的家長,應積極的戒掉吸煙的習慣,同時在給子女零用錢時要有計劃,另一方面要配合學校加強對學生教育,引導進行正確的消費和健康的活動。
(2)要加大控煙法規的制定與執行。據調查顯示,青少年學生很容易買到香煙。這表明我國的社會環境對未成年人的影響較大。雖然國家有關法規中已明令禁止一切形式的煙草促銷活動,禁 止商業部門將煙草出售給未成年人,禁止一切向青少年教煙、遞煙、勸煙的行為,公共場所禁止吸煙。但是執法力度明顯不夠。吸煙率最低國家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已證實,對吸煙的未成年人處以一定程度的罰款,并要求他們參加健康咨詢講座是控制青少年學生吸煙的有效手段之一。
2019精選吸煙人群調查報告(五)
一
了解煙草及煙草制品
煙草中的有害物質,還可以通過降低人體免疫能力來增加人體患病的風險。
二
煙草制品的種類有哪些?
煙草制品有很多種,但沒有一種是安全無害的。無論是燃燒還是不燃燒,過濾還是不過濾,其中的有害物質都是會不可避免的地進入吸食者體內,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三、“低焦油卷煙”對健康的危害更小嗎?
煙草業設計出“低焦油”卷煙、或加入各種風味的目的,是增加卷煙的吸引力,誘導吸煙或消弱吸煙者戒煙的意愿。低焦油煙的健康危害并不會減少,甚至可能促使肺炎的發病機會增加。
四、煙草的流行狀況
關于吸煙的15組數字、
據WHO統計30%,目前全球約有11億吸煙者,其中中國吸煙人數占世界人數的進,排名第一。中國超過一半成年男性吸煙,男性吸煙人數世界第一、有一半吸煙者買一包紙煙的低于5元人民幣,如此低廉的價格將促進煙草使用,最終導致醫療衛生費用增長。
五、中國吸煙人群有什么特點,哪些人吸煙比較多?
在中國,農村人群吸煙率比城市略高,教育程度越低,每天吸煙量越高,男性醫務人員的吸煙率高達40%
六、世界煙草消費趨勢如何?
近幾十年來多數發達國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吸煙率呈明顯下降趨勢;目前俄羅斯和中國男性吸煙率世界最高;在東歐國家和中國,男性煙草市場可能已經達到飽和,煙草業正在將目標人群瞄向青少年和女性。
七、吸煙對健康的危害
你所不知道的吸煙危害
全球每年因吸煙及因二手煙暴露死亡的人數達600萬,吸煙是肺癌的首要危害因素,此外還可以導致多種惡性腫瘤,如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膀胱癌等。吸煙還可以導致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導致青少年哮喘,增加呼吸系統感染的發病風險,并對其預后產生不利影響。吸煙還可引發2型糖尿病,且增加其并發病的發生風險。
八、要吸煙,還是要吧寶寶?
吸煙損傷人體性功能與生殖功能,倒致男性功能障礙,女性受孕機率低。妊娠婦女吸煙可以導致導位妊娠、自然流產、新生兒低出生體重、畸形兒等。
知道嗎,吸煙也會傷“心”,吸煙可導致多種腦血管疾病-損傷血管內皮,導致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引起冠心病,腦率準和外周血管疾病。
九、女性吸煙危害有多大?
吸煙會使女性宮頸癌,乳腺癌的發病率增高,絕經后女性骨密度降低,增加發生髖部骨折的風險。
十、二手煙對健康的危害。
二手煙,傷害就在神近。
且前我國約有7.4億吸煙者,遭受二手煙暴露和吸煙一樣,可以導致多種嚴重疾病,如肺癌、乳腺癌、冠心病等。妊娠期二手煙暴露可以導致嬰兒出生體重降低和嬰兒猝死綜合征,兒童被動吸煙則會引起支器官哮喘,肺功能下降、急性中耳炎等。
二手煙危害知多少?
研究表明,室內環境中有抽煙時,任何措施都無法避免他人吸入二手煙,唯一能杜絕二手煙的方法就是在室完全禁煙。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英語環境;教育觀念;基礎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少兒英語教育在家庭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家長過于追求學習結果往往忽視了對孩子自身情況的考慮,缺乏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同時,缺少正確的教學方式,降低了孩子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也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
一、少兒的英語學習特征
兒童早期的成長是英語學習的關鍵時期,從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階段。這一期間兒童對語言相對敏感,接受和模仿能力都較強、思維也比較活躍,對語言的學習是十分有利的。兒童由于心智尚不成熟,所以其心理是既簡單又復雜的。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可塑性很強,很容易在家長和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對英語產生興趣,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心理負擔較小,他們敢于開口說英語,相比成年人而言他們更加勇敢,沒有害羞、膽怯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擾等,這些都是兒童心理對英語學習的積極影響。但同時,兒童的心理特點也存在一些不良因素,比如兒童的自控能力很差;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可以投入學習的時間十分有限;缺乏獨立學習能力,不能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制定學習計劃等,這些心理因素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是十分不利的。
二、少兒英語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家長過于追求教學結果
如今的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有些家長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希望孩子能夠盡快的掌握更多的知識,往往忽視了對孩子自身情況的考慮。現代科學已經不斷向我們證明,教育要符合少兒的智力發育規律,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大腦發育情況進行家庭教育。在我國,普遍存在家長的教育過于好高騖遠的情況,看到其他的孩子口語能力強、英語單詞掌握的多,就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樣就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對孩子英語的學習也是十分不利的。英語的學習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確定學習內容,比如側重于詞匯、聽力、口語等方面,但是,在家庭教育的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家長往往盲目跟風,不能根據孩子具體的學習情況安排學習內容,尤其在孩子上了小學之后,家長的英語教育完全圍繞著學校的考試進行,忽視了對孩子興趣和學習狀況的考慮,由于現在的家長都十分重視成績,導致英語的學習成績成為了家長炫耀的資本,長期如此就會導致孩子逐漸喪失英語學習興趣。
2、教育方式不正確
英語的學習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在學校中學習英語之外,在家庭中家長的正確教育也對孩子的英語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的灌輸孩子英語知識,這樣會造成少兒對英語學習的恐懼,嚴重挫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打擊了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作為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學習英語,通過游戲娛樂的方式教會孩子英語知識,發散孩子的思維開發智力,使得少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會英語知識,同時,快樂的學習環境不僅讓孩子更快的接受新知識,也加深了孩子對英文知識的印象,大大提升了學習效率。
三、如何正確在家庭教育中開展少兒英語教育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占有很大的分量。家庭之中,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也越來越重視對英語的教育和學習,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英語成為了一大重要內容。作為家長要摒棄從前陳舊的教育理念,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不要把孩子當成向他人炫耀成績的工具,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孩子學習英語,提高英語水平。
2、提高家長的文化水平
新時代的教育方式與從前的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變化,在對少兒的教育中我們也要不斷更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水平。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所以,作為孩子的家長要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就目前來看,大多數的父母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并不到位,這對孩子的學習也是十分不利的,少兒在英語學習的初步階段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指引,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在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通過進行相關的英語游戲學習英語知識。
3、為少兒創造良好的英語環境
英語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要重視對口語能力的培養。作為家長在家庭之中要盡量多的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英語環境,比如用英語和孩子進行簡單的交流、在墻面上張貼英語畫報、陪孩子看英文動畫片、一起學習英語光盤等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讓孩子接觸英語和練習英語。
四、結束語
對少兒的英語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在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對英語的學習。作為家長做好對少兒的英語教育工作,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積極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英語環境等,這對孩子以后的相關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也可以大大提高少兒的學習熱情,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開發少兒智力等,為兒童以后的成長和發展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賀義輝.少兒英語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探討[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37-41+48.
[2]陳新宇,榮隆徽.少兒英語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42-45.
[3]鄭野,王方.少兒英語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02:112.[
4]楊曉斌.營造家庭教育氛圍促進少兒英語學習[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02:121-125.
關鍵詞:學前心理學;教學策略;優化;幼兒師范教育
教學策略是幼兒心理學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學情境中完成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認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學程序計劃和采取的教學實施措施。幼兒心理學教學中的種種策略和技術的運用都是教育者對于教學策略的選擇,同時也反應出教育者在教育目標和內容上的價值取向。“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學前心理學教學既生動活潑又保證質量?”“怎樣才能使我的學生發展全面又有幼師特色?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幼教人才?”“有沒有可能使我的學生在學習心理學中,學得扎實、實踐能力增強、創新精神也發展?”“什么樣的教學可以使師生雙方都成為主體,協同發展?”等等,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自己的腦海中,試圖努力尋找一個合適的答案。通過長期不斷探索和實踐,如何優化幼兒心理學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質量,以達到幼兒心理學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作者在這方面作了些嘗試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僅供大家參考。
一、提高幼兒教師綜合素質,優化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
從培養人才的業務素質、基本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的目標出發,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做到既有總體目標,又有階段目標和具體目標,使每章每節每課時都做到目標明確。作為幼師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學前心理學,應做到從一般規律到特殊規律的縱向有序及同層次學科的橫向結合和有機聯系。比如緊密結合幼兒教育學、幼兒衛生學、幼兒園課程及教法、幼兒園管理、幼兒游戲、兒童心理健教育;以及心理測量、幼教科學研究等學科,豐富充實幼兒心理學的內容,真正能用科學的觀念去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同時盡可能把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發現融入到教學中來,開闊學生的眼界,激活思維,緊緊跟隨科學時展的潮流,及時觸摸心理學領域研究發展的前沿,使學生能領悟到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前景和價值。轉變封閉式的教育觀念,轉變“重知輕能、重專輕寬、重智輕德”觀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將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納入教學工作的日程中,針對學生個別、群體開展課外心理咨詢活動,加強學生自我修養以及人生觀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為培養新一代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優化學科理論的指導性和實踐性
從學前教育專業性和師范性的培養目標出發,幼兒心理學教育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機會,親臨幼兒園多看、多聽、多想、多用,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如學生在觀察幼兒“注意”為什么容易分散時,發現幼兒“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除了來自外界刺激物的影響和自身的興趣、需要、愿望因素之外,還與“注意”其它品質有關,因為同學們發現有的幼兒“注意”分散時是東張西望,做小動作,而有的幼兒總是發呆,在想其它事情。前者是由于幼兒“注意”不穩定,容易轉移所致,而后者是由于“注意”太穩定難以轉移所致。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了解的幼兒“注意”的特點,提出各種建議和措施,以防止幼兒的分心現象,學生們不僅掌握了幼兒心理發展規律,還懂得了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三、充分利用間接知識,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
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取決于學習時的使用情境,要使學習者達到對知識深刻理解的目標,就要把知識置于真實的、復雜的情境中,通過知識的應用來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從而使學習能適應不同的問題情境,在實際生活中能有更廣泛的遷移。心理現象分析就是利用現成的“間接知識”,讓學生能在真實的或虛構的情境中去認識人的心理現象和規律。
(一)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表現進行分析
心理學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數心理現象都能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到,心理現象雖然復雜,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它終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許多心理現象帶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在學習“知覺規則―知覺選擇性”時,首先把學生分成小組,觀察和記錄生活周圍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為我們知覺對象,通過觀察使學生們了解到:凡是與背景差別較大的、運動變化的、排列有規則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們的知覺。又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心不能二用”、“酸葡萄效應”、“及時復習是抗遺忘的良藥”等等心理現象。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和學習充分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后不斷觀察周圍和反思自我,舉一反三,學習起來更有興趣、更有主動性,能學有所用。
(二)結合心理現象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典型案例中心理現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較特殊的條件下產生的特殊心理現象,通常情況下是觀察不到的;同時又能科學的解釋心理學中最為基本的心理規律和現象。古今中外這樣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和間接知識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如在學習“環境對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影響及兒童早期發展中‘敏感期’的概念”時,給他們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通常這些案例成為學生學習和掌握相關內容的重要依據,如“狼孩”“野生兒”“兒童在特殊環境中成長的特例”,讓學生們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和討論這些特殊兒童心理、行為形成的原因,明白兒童早期一些行為或心理品質的形成在某些時期是非常敏感的,一旦錯過這些時期極易造成終身的不良影響。從而更深入的理解環境和教育對一個人早期身心健全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結合文學作品中的心理現象和案例進行分析
文學作品是一種間接知識,是經過藝術加工或虛構的“間接知識”,經過選擇,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眾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為表現進行心理現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王熙鳳;《水滸傳》中的李逵、魯智深;《圍城》中的方鴻建、李梅亭等各類人物,他們都具有獨特而典型的人格特征,針對這些人物的分析,可更直觀的、更生動的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人格的特質理論、類型理論和層次理論;同樣,針對《阿甘正傳》、《雨人》、《海倫·凱特》等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可以幫助學習者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論的相關內容,最終學生通過討論,對人的智能結構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真正理解了人的八種智能潛力在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特殊結構,以及每個人在智能優勢方面的差異性和獨特性。
(四)結合自我心理現象和心理感受分析
引導學習者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體驗或困惑作為心理學教學資料,充分提取過去的認知經驗,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和理論進行討論和分析。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學習問題、感情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自我意識偏差等問題都能成為學生感興趣的重要話題,這不僅對學好心理學有幫助,同時對學習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長起重要的作用。我們的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怎樣幫助學生解決由生理上的巨大變化所帶來的心理困擾,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問題,理應成為我們心理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四、綜合運用多種多樣教學方法,優化學生的認知態度和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敗和教學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沒有恰當的教學方法,就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正如巴班斯基所說:“現代課堂教學的鮮明特色乃是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乃是有意識地選擇某一課題的主要教學方法,所選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決相應的教學和教育中的任務。”
(一)發現學習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探索和運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發現不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之事物的行為,正確的說,發現包括著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新行為。”發現式學習中,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鞏固了知識,懂得怎樣思考、怎樣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一定的認知策略;教學顯得生動活潑,易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之產生更強的學習興趣;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和對書本的迷信,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的探索和運用。
1.結合教材,運用觀察的方法
引導學生在自然條件下對幼兒心理及行為現象進行觀察,如幼兒的認知規律、行為特點、語言發展規律等等。幫助學生擬定觀察計劃,提供觀察條件,學習作觀察記錄,并進行分析總結。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
2.結合教材,運用調查的方法
讓每一位學生有機會對幼兒進行較長時間的調查了解。幫助學生制訂詳細的調查計劃,即調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調查問題有哪些,調查步驟如何,結果如何分析等等。如我們讓學生針對幼兒的個性、情感、意志發展水平等方面,進行五周的個案追蹤調查。同學們擬出計劃后,制作出相應的問卷和圖片,創設各種情景甚走訪家長,最后寫出詳細的調查報告,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3.結合教材,運用心理測量方法
在心理學教學中,我們盡可能遵循客觀性和科學性的原則,用事實說話、用科學說話。幫助學生學會選擇行為樣本,進行客觀測量和標準化測量。比如,通過幼兒畫人的方式測量和分析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學生從這些活動中去發現一些有趣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現成的量表進行測量,也能根據一定的測試目的和要求設置和編制出簡單的心理測試量表,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應用科學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合教材,運用心理小實驗的方法
有許多心理現象和規則,必須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下才能觀測到它們的存在,才能真正了解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如在學習和了解人的“感知覺”這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運用心理測試儀器:重量知覺儀、方位知覺儀、顏色視覺儀等儀器,或用一些簡單工具,學生分組在心理實驗室進行一些簡單的小實驗。結果學生們通過實驗發現每個人的感知覺水平是有較大差異性的,而每個人的“感覺域限”或“絕對感覺域限”更是各不相同的。
(二)問題解決教學法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探索和運用
我們知道真正有價值的學習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激活或喚醒思維材料的刺激因素,問題解決過程是一個不斷反思、調整、改進的過程”,“問題解決”教學是以“人”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我盡可能在每次上課前針對教學的內容設計出相應的一些“問題”或“問題情境”。每當我向他們提出:“為什么幼兒的記得快也忘得快?”“孩子們為什么總愛聽故事?”“孩子們為什么總愛玩游戲?”“幼兒的自我意識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為什么具有相同遺傳條件、相同生活背景的雙胞胎,甚至是連體人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等問題時, 同學們通常都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和探索心理,甚至把這些問題看作是一種挑戰,這樣的挑戰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他們的認知興趣和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激發,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調動,過去的經驗被激活。當問題得到解決時,學生不僅有成就感和自信心,還會產生增值效應,可推動新的學習,成為教學持續生命力的重要動力源泉。
(三)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優化師生互動關系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爾波特(f.allport,1924)強調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他認為合作學習創造了學生之間積極的同伴關系,而這種積極的同伴關系對學生又產生了積極而意義深遠的影響。
在心理學教學中,合作式學習方法的運用給我的教學來了許多好處。比如學生在掌握了幼兒記憶發展特點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我組織他們分組討論:“同樣的學習材料(一首兒歌),如何讓幼兒能在最輕松最愉快的情況下記憶較果最好?”,并要求運用所學知識總結出至少四種教學建議和策略。由此帶來的效果是,同學們討論異常激烈,思維活躍,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方法,有的組提出了好幾種策略和方法;有的組用文字展示討論結果,有的組用圖畫展示;有的學生甚至輔之以動作和表情,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的活動有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承認和研究他們的假設;有助于學習者對不同意見形成新的理解,養成合作學習和耐心傾聽的習慣;同時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關鍵詞】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經濟學分析;美國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5)07/08-0089-05
嬰幼兒心理健康研究在過去的20年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產生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對早期兒童干預作用的認識。嬰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建立在努力加強嬰幼兒自身能力以及減少兒童后續適應不良之上的。這意味著,不管從減少人類痛苦的立場,還是從制定實用的健康政策的經濟角度考慮,投資早期兒童干預項目都具有重要意義。〔1〕盡管,不是所有的早期兒童干預項目都卓有成效,但是過去25年來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部分旨在提升兒童生活質量的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確卓有成效,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文擬從經濟學視角,對此加以深入分析。
一、美國主要的早期兒童干預項目實證研究
1.佩里學前教育項目(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
該項目在1962~1967年間選取了123名來自密歇根伊斯蘭緹的低收入家庭的3~4歲兒童,并隨機將其分配為學前教育干預組和控制組。干預組的兒童每天在學前班接受2.5小時的早期教育干預,每周接受一次90分鐘的教師家訪,持續一到兩年。研究者追蹤研究了這些兒童之后直到40歲時的生活狀態,發現與控制組相比,干預組中靠社會福利生活的人數明顯少很多,發病率和犯罪率也低很多(控制組兒童長大后的犯罪率比干預組高5倍),而就業率和收入水平則明顯高很多,高校畢業率也高很多。干預組和控制組差異顯著。由此可見,參與早期干預的兒童與不參與早期干預的兒童的人生軌跡大不相同。
2.護士-家庭合作計劃(NFP)項目
該項目是一個以提高胎兒和嬰兒健康,促進低收入家庭準媽媽和嬰兒發展為目的的兒童早期干預項目。從準媽媽懷孕開始,護士每一周或兩周會進行一次家訪,直到嬰兒2歲。該項目有3個主要目標:(1)提高婦女健康水平(提高她們的營養水平,預防藥物濫用)。(2)提高家庭育兒水平(豐富父母的科學育兒知識,減少兒童受傷、被虐待和被忽視現象的產生)。(3)促進準媽媽產后的終身發展(關注其后續懷孕計劃以及學業和就業情況)。項目最初在紐約進行,之后擴展到其他城市。關于這一項目效果的調研結果與佩里學前教育項目基本相似。
3.親子中心(CPC)項目
該項目旨在幫助芝加哥市內3~9歲低收入家庭的兒童,為其家庭提供全面指導和服務,希望通過提高家長參與程度來提高兒童的學業成就。該項目包含4項主要內容,分別是提供早期干預,促進父母參與,提供以語言為基礎的結構化課程,促進幼小銜接。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參與這一項目,兒童進入小學后的學習更加順利,適應能力更強。
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順利推進有賴于政府相關政策的保駕護航,尤其是針對殘疾兒童的專門政策。1986年,美國國會對1975年頒布的《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進行了修訂,通過了《99~457公法》。該法要求各州逐步實施全州范圍的、綜合性的、多學科和多部門合作的早期干預計劃,即《殘疾嬰幼兒早期干預計劃》(The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isabilities),以滿足 3歲以下殘疾嬰幼兒及其家庭的特殊需要。1990年,美國國會又修訂了《99~457公法》,頒布了《殘疾個體教育法》,后來還對《殘疾個體教育法》進行了多次修訂。〔2〕得益于相關法律的嚴格實施,美國全國范圍內的殘疾兒童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減輕了家長的負擔,為兒童以后進入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2年奧本海姆和麥格雷戈(Oppenheim & McGregor)在《教育經濟學: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對低收入家庭兒童的公共益處》的調查報告中證實了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收益。報告指出,佩里學前教育項目和開端計劃等項目均能夠顯著降低犯罪率,提高高中畢業率,減少健康養護和社會福利的消耗,并提高雇員收入水平(平均每個項目參與者可獲益100,000美元)。奧本海姆和麥格雷戈在研究中發現,獲得高中畢業文憑,可以使個體一生收入平均增加89,000美元,而參與早期干預項目的個體一生的收入至少可以增加15,120美元。多諾霍和西格爾曼(Donohue & Siegelman)則通過研究指出,除了增加經濟收入之外,早期兒童干預項目對降低犯罪率的確有顯著作用。〔3〕科恩(Cohen)估計,政府因成功避免一個年輕人犯罪而節約下來的成本大約是1.3萬~1.5萬美元。與此同時,對早教中心的投入又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的州政府以及聯邦政府都通過投資早期兒童干預項目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在羅德島,政府將約2.28億美元投入到有執照的早期教育機構,這些投資在帶來近4億美元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創造了9626個工作崗位。在羅德島,早期教育每投入1美元,得到了1.75美元的回報。在路易斯安那州,2000年時已經有12701所早期教育機構,雇傭了22644位員工,為超過149000名兒童和136000名在職父母提供服務,帶來近6.58億美元的總收入。在路易斯安那州,早期教育每投入1美元,得到了1.72美元的回報。在佛蒙特州,約有2.08億美元被投入到有執照的早期教育機構。這項投資帶來的經濟收益為4.26億美元,并提供了7231個工作崗位,使37489名父母得以重返職場,從而間接增加了10億美元的收入。總之,日益增多的實證研究證據表明,早期兒童干預項目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創造收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1)直接收益(提供早期兒童干預服務的收益,或者說早期教育機構的收益)。(2)間接收益(為開展早期兒童干預項目而購置物品和提供服務等產生的當地經濟收益)。(3)內在影響(家長在當地的花銷)。(4)家長收益(家長參加工作創造的收益)。〔4〕
三、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支持措施
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深入探討了投資早期兒童干預項目對人類發展的益處。他描述了一個“動態互補”的過程,即有能力的人能夠獲得更多的技能,擁有更多技能的人會更有能力。〔5〕正如赫克曼所描述的,對早期兒童干預項目投資的大多數收益產生于動態互補過程,并且接受早期干預的兒童年齡越小,其獲得的收益越大。他利用經濟分析模型證明,越晚實施早期干預,處理問題所需付出的代價就越大,得到的回報就越少。〔6〕赫克曼據此指出,美國各州總是處在有效使用不斷縮減的財政資源的壓力之下,可是任何遠離兒童的投資都偏離了最有效的資金使用軌道,因為接受早期干預的兒童在長大后會創造更大收益。
然而,雖然諸多研究已經證明早期兒童干預項目能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與大學教育只需家庭承擔23%的成本相比,早期兒童干預項目卻需要家庭承擔60%的成本。可見,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對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投入。〔7〕為此,路易斯安那州州立早期教育與發展補償金咨詢委員會呼吁政府對早期兒童干預給予更多支持。
有研究者提出用稅收抵免計劃來支持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稅收抵免計劃主要為四個群體提供稅收抵免鼓勵,以扶持高質量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發展。這四個群體分別是家長、早期教育機構舉辦者、早期教育機構教師、支持早期教育機構的公司及其所有者。
1.對家長的稅收抵免
根據稅收抵免計劃的標準,如果家庭中有一個年齡小于6歲的兒童,并且該家庭在早期教育機構已經登記,即符合退稅條件,可以申請專項貸款。這項專項貸款用于支付與接受高質量早期教育服務相關的支出,即幫助家長有能力選擇更高質量的早期教育機構。孩子所入的早期教育機構的等級不同,家長所獲的稅收抵免額度也不同,詳見表1。
2.對早期教育機構舉辦者的稅收抵免
這項稅收抵免計劃被用于幫助早期教育機構舉辦者支付他們為提供早期教育服務所增加的成本,如更新設備、豐富學習資源、為高水平的教師提供更高的薪酬等。不同質量等級的早期教育機構,享有不同額度的稅收抵免,詳見表2。
3.對早期教育機構教師的稅收抵免
這項稅收抵免計劃是提供給不斷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早期教育機構教師的。這一稅收抵免計劃有效提高了高水平教師的工資,但沒提高早期教育的收費標準,避免了將增加的人力成本轉嫁到兒童家庭身上。稅收抵免額度根據教師認證或受教育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教師可得到3,000美元的稅收抵免,接下來依次為2,500美元、2,000美元、1,500美元等。這一稅收抵免計劃還適用于早期教育機構的其他職員。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稅收抵免計劃只根據教師的專業水平進行劃分,與早期教育機構的等級無關,從而有效避免了教師一味期望進入高等級早期教育機構工作的問題。〔8〕
4.對支持早期教育機構的公司及其所有者的稅收抵免
那些捐助過早期教育機構,或者為早期教育機構的員工提供過獎金支持的公司及其所有者,也可以享受稅收抵免計劃。稅收抵免的額度與早期教育機構的質量等級相關聯(見表3)。這一政策通過增強企業團體和早期兒童發展工作之間的聯系,為早期教育機構爭取到更多社會資本的支持。〔9〕創立、維修或者改擴建早期教育機構,或者為早期教育機構購買設備的公司及其所有者,均可一次性申請50,000美元的稅收抵免費用。為員工子女提供早期教育服務的公司及其所有者,可申請每名兒童5,000美元的稅收抵免費用。
四、討論
相當多的縱向研究證明,對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投資能改善項目參與者的生活,造福全社會,獲得巨大回報。早期干預會對兒童的學習產生持續影響,使兒童在未來更有可能完成高中及以上學業,減少對社會福利的依賴,降低他們成為未成年父母或者參與犯罪活動的可能性。由此可見,早期教育投資是幫助兒童成長為有為、健康的青年的最有效方式,政府應對此給予足夠重視。〔10〕
從經濟學視角看,早期兒童干預項目除了會對受教育者產生積極影響外,也會對當地經濟產生相當積極的影響。一方面,早期教育機構通過提供早期干預服務,向受教育者收取相應的費用,從而獲得直接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隨著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發展,早期干預所需的用品采購可以間接拉動早期教育機構所在地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由于早期教育機構的開辦,需要雇傭相應的工作人員,也可以帶動當地的就業,從而間接幫助政府提高就業率。美國政府采納研究者關于對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給予更多關注的意見,為早期教育機構提供經濟支持,不僅擴大了早期兒童干預項目的受眾,而且減輕了參與早期兒童干預項目家庭的經濟負擔。〔11〕
與美國相比,我國的早期教育項目(即美國的早期兒童干預項目)起步較晚,同時由于市場相對不規范,目前還很少有研究者對早期教育機構給地方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進行過研究。雖然文化背景和國情不同,不過美國的稅收抵免計劃還是頗有借鑒價值的。稅收優惠的確是一種對早期教育機構發展有利的經濟支持政策,尤其是對民辦幼兒園。不過,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稅收種類繁雜,稅收涉及面較廣,因此稅收優惠也許并不是最可行的經濟支持手段。根據我國國情,最適合的經濟支持手段也許可以參考現行的高校補助方式,即各級教育部門給予民辦早期教育機構運營商直接的經濟援助。當然,民辦早期教育機構運營商首先必須通過相關認證,然后才能申請相關的經濟援助。而對于接受早期教育服務的家庭的經濟支持,則可以通過兒童監護人的工作單位來考核,并通過監護人所在工作單位發放一定的經濟補助金,再由工作單位向政府統一進行報備。自由職業者則可以直接在早期教育機構享受費用減免,再由早期教育機構向政府申請資金補助。對接受早期教育服務家庭的補助可以有效擴大早期教育服務的對象范圍,使更多兒童享受到優質的早期教育。
為此,我們呼吁教育學與經濟學研究者加強合作,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與此同時,希望政府部門能盡快出臺相應政策,為民辦早期教育機構舉辦者和接受早期教育服務的家庭提供直接的經濟援助,從而擴大服務范圍,讓更多兒童成為早期教育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ARNOLD D H,MCWILLIAMS L,ARNOLD E H.Teacher discipline and child misbehavior in day care:Untangling causality with correlational dat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2):276-287.
〔2〕CAHMI C. 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health〔M〕.Portland,OR: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2003:100-105.
〔3〕YOSHIKAWA H,KNITZER J.Lessons from the field:Head start mental health strategies to meet changing need〔M〕.New York: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1997:200-208.
〔4〕GREENSPAN S I,NOVER R A,et al.The child psychiatrist and day care: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consult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1976,(15):108-130.
〔5〕GREENSPAN S I,NOVER R A,BRUNT C H.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 to childcare〔M〕//M SHORE. (eds.)The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Washington,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Welfar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1975:105-131.
〔6〕MOELLER M P.Early intervention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ho ar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J〕. Pediatrics,2000,106(3).
〔7〕SU X,LONG T,CHEN L,et al.Early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China:A family perspective〔J〕.Infants & Young Children,2013,26(2): 111-125.
〔8〕JOHNSTON K,BRINAMEN C.Integrating and adapting infant mental health principles in the training of consultants to childcare〔J〕.The Journal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2005,18(4):269-281.
〔9〕JOHNSTON K,BRINAMEN C.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 in child care:Transforming relationships among directors,staff,and families〔M〕.Washington,DC:Zero to Three Press,2006:78-85.
就建筑行業而言,由于中央及各地政府的調控政策,房地產市場逐步降溫,大量民間資金在伺機而動,尋找新的投資方向。在這個背景下,養老產業成為了新的熱點,各種機構如雨后春筍不斷出現,新的養老概念也層出不窮。下面將借助近10年在美國積累的知識及對中國問題的粗淺看法,就老年安養機構的規劃設計作一些分析。由于無法在中國收集到全面的數據,難以對兩國情況做詳細的類比,但希望讀者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做出合理的比較與判斷。
概念范疇
本文談及的老年安養機構,包括退休社區(retirement community)、自理型退休公寓(independent living)、介助型護理院(assisted living)、特護型護理院(skilled nursing)和連續護理型退休社區(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老年社區服務中心、托老所(daycare center)、臨終關懷(hospice)、老年醫院和康復中心等不在本文討論范圍。
服務對象
老年產業開發的首要任務是確定目標人群,即誰會購買你的服務或產品。一直以來國人有個認識誤區,覺得很大比例的美國老人會在養老院安度晚年,其實不然。據美國疾控中心報道,美國65歲以上的老人中居家養老的占93%,在特護型護理院的占4%,其他占3%。這個比例在不同的年齡段有較大的變化。如65~74歲年齡段(即“年輕老人”),居家養老的比率高達97%;而到85歲以上年齡段,選擇特護型護理院的占14%,其他機構占8%。由此可見,在美國,居家養老仍是首選,養老機構的主要目標人群是85歲以上的老者。當然,中國與美國相比,醫療條件不同,上門醫療服務普及度較低及預防醫療的執行力度不足等因素會降低老人選擇機構養老的年齡門檻。
另外一個衡量服務對象的指標是ADL及IADL。ADL是英文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的簡稱,衡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即吃飯、穿衣、如廁、上下床、梳妝及洗澡。IADL即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是衡量獨自生活能力的指標,這些能力包括打電話、吃藥、燒飯、打掃房間、洗衣、理財、購物和交通等。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特護型護理院有68%的老人有3項以上ADL需要幫助,而在退休社區及住家,該比例分別為16%及8%。在這3種養老形式(特護、退休公寓及居家)中,只需要1~2項ADL協助的老人的比例分別為16%、35%及18%;缺失部分IADL能力的比例為95%、65%及39%。
既然大部分老人選擇居家養老,那么誰會是養老機構的潛在客戶?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選擇機構養老的幾大原因包括:向往更多的社會交往和活動;需要生活照料;難以勝任日常家務;喪偶;需要更多的行動自由與自主;減少住房開支;需求不間斷的醫療照顧;鄰近親戚朋友;等等。
一般而言,健康的且能保持一定社交活動頻率的夫婦不太可能選擇機構養老。因而這些機構的潛在客戶包括兩種:一種是夫妻一方或雙方在生活和醫療方面需要照顧,另一種是喪偶或獨居,無法維持原有的社交圈及在生活上無法自理。能接受機構養老的老人一般來說受過良好的教育,思想較為開明,對各種養老方式有較好的了解。
雖然服務對象是老人,但是很多關鍵性決定,比如是否搬進老年安養機構或是選擇哪一家,大部分由其子女代為決定。因而從規劃設計而言,建筑形象、空間布局和內部裝飾能否讓其子女滿意、地理位置是否方便探視等顯得尤為關鍵。
“醫”和“養”在老年安養機構中的關系
美國疾控中心2009年數據顯示,65歲以上老人大概占各類診所就醫總人數的26.9%、占醫院門診人數的15.7%、占住院人數的38.6%。在各年齡組中,老年人的住院天數最長,為5.7天(各年齡平均為4.9天);每千人住院人次為320,就醫人次為15437。
影響老人健康的幾大慢性病依次是:高血壓(55.9%)、關節炎(51.2%)、心臟病(30.4%)、腫瘤(24.0%)、糖尿病(20.5%)、哮喘(11.3%)、氣管及支氣管疾病(10.3%)和中風(8.6%)。另外,多種心理及精神疾病也是困擾老人的重要因素,如抑郁癥(13.7%)和老年癡呆(6%)。選擇機構養老的老人通常會有上述一種或多種疾病,因此他們對養老設施與醫院、診所之間的交通是否方便,所提供醫療服務的種類和質量非常看重。一些老年設施直接開在大醫院附近,或是直接由醫院開設,便于把生病的老人及時送到醫院就診,或是從醫院接納基本病愈但需長期護理至康復的患者。這也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醫療費用的一個重要手段。
離醫院較遠的老年安養機構,特別是特護型護理院,有護士24小時輪值,全科醫生每周定期探訪,或是安排班車送老人到醫院看病檢查。當患者發生緊急情況時,護士會叫救護車。美國有較完善的救護應急系統,從打電話到救護人員到達,僅需8~15分鐘。筆者在一家老人院調研時曾目睹一位老人摔倒昏迷,鼻孔出血,值班護士發現后立刻撥打911尋求救助。10分鐘后救護車即趕到,醫療人員對傷者進行簡單的護理后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救治。
由此可見,“醫”是老年機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有關研究表明,65%的老人認為能否提供好的醫療服務是他們選擇養老社區的關鍵。
美國早期的護理院完全照搬當時醫院的環境設計和管理方式,具體表現為長走廊、護士站居中布置、多人病房和潔凈單調的室內空間等。我們通常稱之為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該模式從醫療管理的角度出發,強調醫療效率。
社會模式(Social Model)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多位學者提出,它針對的是醫療模式中存在的忽視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問題,強調生活質量與醫療護理質量同等重要。據統計,老人在連續護理退休社區(即CCRC)生活的平均時長是6~7年,在特護型護理院的平均天數為66天。他們每天接受醫療服務(包括檢查、打針、吃藥和理療康復)的時間最長不過1~2小時,有的甚至只有幾分鐘。在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里,老人自行或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參與各種日常活動。因而,“生活”(即“養”)應是老年機構關注的重點。
采用社會模式的機構十分注重滿足老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強調從環境設計的角度營造“家”,而不是賓館,更不是醫院的氛圍。“家”應是溫馨且尺度適宜的,應能最大限度保證主人的自,讓其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料理生活事務,并保護其隱私和維護其尊嚴。在家里,主人有權決定家具布置及室內裝飾,能與親友短聚、留宿家人。在社區里,老人可以有選擇地參加各種活動,結交朋友,建立和維系自己的社交圈。
“醫”和“養”不是一對矛盾體,兩者的目的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促進老人的身心健康。老年安養機構如果沒有高質量醫療服務的保證,很難吸引客戶;但是如果過于強調醫療而忽略了根本的生活和社會需求,對老人的健康毫無裨益。
可見,社會模式相較醫療模式而言有明顯的優越性,這也是近10年來以“養”為主但有充分醫療資源保障的老年人服務設施在美國大行其道的原因。
老年人服務設施的規劃設計理論
老年人服務環境的相關理論很多,下面對影響較大的幾個進行簡單的闡述。
*老年生態學理論(An Ecological Theory of Aging)
這個理論由著名老年學家鮑威爾·羅頓(Powell Lawton)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從“環境與人相適理論(Person-Environment Fit)”衍生而來。鮑威爾指出,人對環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能力越強,對各種環境適應得越快;能力較弱則適應得較慢,且可適范圍較窄。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項機能隨之下降,原有的環境或許需要改造才能使其維持正常的生活活動。但是,如果將相對健康的老人置于要求較低的環境里,也會產生不良的效果。老人將會缺少鍛煉的機會而喪失部分機能。因此,鮑威爾建議在老年機構設計、建設和運作過程中,應對其未來發展有周詳的計劃和展望,并留有一定余地以供改善。
*社會學生態模型(Social Ecological Model)
社會學生態模型在公共健康學方面運用很廣,近年被引入到環境研究和設計領域。該模型闡釋了影響人行為的多種因素:人的性格與行為特征、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建成環境等。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緊密關聯的,因而設計師需要有開放而敏銳的思維,善于觀察和交流,熟知機構的管理和運作模式,能綜合分析信息和協調各方面關系。
*無遷移養老(Aging in Place)
從熟悉的環境搬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離開多年建立起來的社交圈,會使老人在感情和心理上難以割舍,其適應期一般在6個月以上。有學者因此提出無遷移的概念來解決這類難題,連續護理型退休社區(即CCRC)應運而生。這類機構提供各層級的醫療照料及生活照顧服務,使老人在身體條件變差的情況下仍無須搬離原來的社區。通用設計理論(Universal Design)也被廣泛應用于老年住宅設計,使居住空間在原有的基礎上稍加改動即符合老人新的需求。
*多代養老模式(Multi-Generation Aging Model)
長期以來,很多老年社區的地理位置與周邊居住區結合不緊密,甚至給人一種被隔離的感受。多代養老模式理論,主張老年安養機構成為居住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考慮和幼兒園及小學臨近開發,使老人能方便接觸子女,幫助照料年幼的小孩,享天倫之樂。
*積極養老理念(Active Aging)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積極養老”是指人們在養老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優化健康、社交和安全等資源,以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積極養老”鼓勵老年人在安全和醫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積極參與社會事務,促進自身生理和心理健康。老年安養機構的設計者們應創造條件,促成積極養老目標的實現。
對中國養老規劃問題的思考
*注重完善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
目前中國對養老產業的支持力度很大,國務院已發文要求各省做好養老規劃。做好這樣的規劃需要強大的數據庫支持,以做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但就收集的一些全國性調查報告看,數據分項較粗,針對性不強,可用性較低,給相關研究造成不少困難。另外,美國醫療機構在做項目規劃時,大都會使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綜合人口情況、交通、家庭收入、居住密度和現有醫療設施分布等情況生成熱度圖(Heat Map),以找出最佳投資區位。但國內各部門各自為政,難以分享信息數據,使得應用新技術進行科學決策成為空談。因此,當務之急是完善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并針對具體情況做科學、深入、細致的調研。否則,做出的規劃再好再完善,也是一紙空文。
*鼓勵養老機構化整為零,提倡社區多代養老
過去十年房地產的迅猛發展造成城市地價飛漲,使得在城市中建設養老社區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現在正在興建的動輒上千畝的社區,大都在城市邊緣,交通極不方便,與城市生活隔離。再者,由于尺度過大,導致服務和管理難以到位。從國家政策層面來說,應該鼓勵養老機構化整為零,融入到普通小區的開發中,提倡社區多代養老。
*找到“醫”和“養”的平衡點,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現今投資開辦養老機構的兩股主要力量,一個是房地產商,一個是醫療機構。房地產投資需要資金快速回籠,有可能對醫療及后續服務缺乏關注。而醫療機構則有可能照搬醫院的管理和服務方式,在“養”方面有所欠缺。如何找到“醫”和“養”的平衡點,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多重視前期策劃
最后要指出的問題是:開發投資者過于依賴建筑師,對前期策劃缺乏重視。這個問題不但存在于養老機構,也存在于醫院項目的開發設計中。
前期策劃和設計是“量體”和“裁衣”的關系,量體沒做好,不可能做出合身的衣服。在前期策劃中,建筑師應與投資和管理者合作,綜合各方面力量,了解目標機構的管理模式、服務類型及流程、不同使用者(老人、家人和服務醫療人員)的需求等,以此為據制訂任務書。這樣的任務書可讓建筑師設計時有理有據、得心應手,充分發揮創造力。可以說,前期策劃做得好,整個項目就成功了一大半。
(本文省略了參考文獻,若需參考文獻,請與本刊編輯部聯系)
呂志鵬
一、全市家長學校基本情況
幾年來,我市以“科學家教城鄉行”、“萬名父母進家長學校”等主題活動為抓手,充分發揮市家長學校總校指導和推進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主陣地作用,大力推進學校、村(社區)、企業、機關、網上、廣播六類家長學校的建設,使之成為集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于一體的重要教育領地。同時我們本著“高質量普及、有特色發展”的工作原則,在工作體系、資源布局、人才隊伍、管理機制等方面不斷調整、完善,形成了由點到面,由普及到提高,不斷向科學化、特色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強化領導,落實措施,家庭教育工作體系逐步健全。
1.明確職責,加強組織領導。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發揮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了由市委宣傳部部長任組長,市教育局副局長、市婦聯副主席任副組長,市文明辦、關工委、團市委、市婦聯、教育局、民政局、衛生局、計生局、海寧日報、海寧電視臺等10個部門為成員的市家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并根據人事調動,及時調整領導小組成員,為深入開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同時,制定下發了《關于海寧市家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職責分工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具體工作職責,初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支持、部門配合、社會參與、共同指導的社會化、開放式的工作格局,統籌協調推進全市家庭教育工作。
2.健全制度,推進規范化建設。堅持將家庭教育工作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婦女兒童發展總體規劃,每年年初制定家庭教育工作計劃,明確目標任務。不定期召開全市家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找出差距,促使家教工作不斷向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2012年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家長學校建設工作實施意義》,進一步明確了家長學校的主要任務、組織管理、保障措施等,要求村(社區)家長學校按照“四有三優一突出”的指導標準(即有陣地、有機構、有教材、有師資;整合資源優、活動效果優、規范管理優;辦學特色突出),規范、科學、有序的開展家庭教育工作。
3.拓展陣地,夯實服務基礎。在原有家長學校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全市家庭教育陣地網絡,盡量使家教知識輻射到每個年齡段的的學生家長。目前,我市共有家長學校423所,其中學校家長學校14 2所,村(社區)家長學校243所(其中城鎮社區62所),企業家長學校14所,新居民家長學校2所,機關家長學校1所。建成其中全國示范家長學校2所,省級示范家長學校4所。同時,積極發展網絡媒體的輻射作用,在海寧婦女網開設“兒童天地”、“網上家長學校”等專欄;在海寧婦聯官方微博開設“父母微課堂”;在《海寧日報》為少年兒童開設“成長”專版,設置“心語信箱”和“習作園地”等專欄;在海寧電視臺“潮鄉童話”欄目播出家庭教育知識;在海寧電臺“潮鄉半邊天”欄目開設“陽光家教”專欄,進一步健全了家長學校、電視報刊、遠程教育多維一體的教學網絡,為家長提供更靈活多樣的學習途徑,實現家教知識“宣傳在基層、普及到家長、受益在兒童”。
(二)優化隊伍,加強研究,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1.建隊伍。充分發揮好一支覆蓋全市、分工明確的家庭教育工作隊伍,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在2011年成立了由教師、醫生以及熱心家教工作的志愿者組成的家庭教育講師團,目前講師團共有成員27名。每年及時調整充實講課內容,通過制定下發講師團課題計劃,為基層提供菜單式服務,進一步提高講座的針對性、實效性,正在達到“家庭所需、家長歡迎”的工作目的。同時,充分發揮家教志愿者作用。開展巾幗文明崗與村(社區)結對服務,組織開展“家庭教育志愿者進村入戶”活動,全市中小學校、幼兒園、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積極參與親子互動、法律咨詢、流動課堂等家庭教育志愿服務,加強對農村兒童、留守兒童、孤困兒童、流動人口兒童等家庭的指導服務,幫助廣大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2.抓培訓。為家庭教育教師團的每位講師贈送《家庭教育》雜志,每年都組織開展專門的業務培訓。去年我們召開了全市家庭教育論壇,5名優秀教師演講自己的課題,同時聘請家庭教育工作專家進行面對面點評輔導,以此提升家庭教育講師團整體素質和課件水平。今年我們舉辦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業務培訓會,邀請了嘉興教育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紀忠華老師作《談家庭教育中的親子互動》專題輔導講座。同時,組織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參加由省婦聯、省社科聯和省家庭教育學會等單位主辦的海峽兩岸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論壇暨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培訓班,進一步提升家教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此外,基層婦聯組織也通過案例分析、課堂互動、實戰模擬演練等多種形式加強家庭教育講師團培訓。
3.興研討。立足家庭教育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圍繞單親媽媽家庭、農村家庭、早期教育等重點內容,推動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新臺階,發動全市熱心家教工作者開展社會調查和課題研究,探索實踐與理論的結合,總結撰寫了農村家庭子女教育狀況、親子互動、早期教育、“小公民”道德建設等方面的調查報告、典型經驗等文章,為全市家教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決策參考。積極參與嘉興市優秀家庭教育論文征集選評活動,進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和服務實踐能力。2012年,桃園小學費玲妹的《親子同行,營造家庭閱讀氛圍》和機關幼兒園俞美華的《優化隔代教育,提升新班家園協同》獲得了嘉興市優秀家庭教育論文一等獎,其他9篇論文分獲二、三等獎。今年共向嘉興上報家庭教育論文29篇。
(三)創新載體,拓展渠道,凸顯家庭教育工作實效。
1.與“雙合格”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相結合。以更新家長家庭教育觀念,傳播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為重點,積極打造“科學家教城鄉行”、“萬名父母進家長學校”等品牌活動,指導和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質,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百合新城家長學校每季度舉辦一次大型公益家庭教育講座,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家長,進行不同內容的講座;海洲街道東長社區舉辦隔代家庭教育講座;袁花鎮積極打造“花溪家園”家庭教育品牌。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各鎮(街道)、村(社區)舉辦各類講座81場,參加培訓6086人次;開展各類家教活動28場,參加活動8535人次。
2.與“文明家庭”創建相結合。為進一步弘揚家庭文化,樹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去年組織開展了以“和諧家庭、幸福海寧”為主題的第六屆家庭文化節,通過舉辦感恩書信大賽、家庭美德感言微博征集、親子運動會等活動,大力開展家庭文化建設特色活動。同時,我們還將家庭教育工作與學習型家庭、平安家庭、綠色家庭、“知識進萬家”等各類特色家庭創建相結合,進一步擴大家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和覆蓋面,努力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同時,各鎮(街道)、市屬婦委會也通過開展各類主題宣傳活動,進一步提高廣大未成年人增強道德意識、踐行道德規范、培養高尚情操的自覺性。斜橋鎮舉辦了以“珍愛生命,遠離”為主題的禁毒“流動課堂”宣傳活動。硤石街道通過禁毒宣傳圖板巡回展、禁毒書法攝影比賽、現場宣傳咨詢活動等開展禁毒宣傳月活動。市城管局“城管巾幗宣傳團傳播文明進學校”,與紫薇小學聯合開展“城管知識進校園,文明使者在行動”為主題的班會活動。
3.與“六一”、暑假等重要時間節點相結合。在節假日來臨之際,各家長學校通過向家長發放《學生(兒童)防溺水安全教育告家長書》、《致家長的一封公開信》,發送假期安全短信,開設學生(兒童)家長防溺水安全教育專題講座,加強對孩子的學習、安全和社會實踐教育,提醒家長要盡好監管責任,讓孩子過一個平安、快樂、有意義的假期。此外,我們還利用“三五”、“六一“、“七一”、“十一”等節慶,開展“學習雷鋒、做美德少年”網上簽名寄語、“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謙恭有禮中國人”等主題活動,連續13年開展“萬名學生下社區進村落”活動,依托各社區家長學校,以講座、 征文、文藝演出、義務勞動等形式豐富學生暑期生活,進一步健全我市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教育新格局。
(四)突出重點,展現特色,家庭教育工作均衡發展。
1.突出早期教育。開展“早教大篷車下村進社區”公益活動,宣傳普及早期家庭教育,形成以“家庭為陣地,社區為依托”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使科學育兒知識真正進鄉村、進家庭。2012年在全市開展“早教大篷車”下村進社區活動18場,共300多名孩子參加親子互動活動。同時,結合“家庭文化節”連續兩年舉辦0-3歲寶寶親子運動會,通過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并進一步增進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展現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
2.突出新居民子女。為深入了解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狀況,2011年我們開展了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狀況調研,并組織教育局、新居民事務局、公安局等單位召開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狀況座談會,通過分析現狀,發現問題,探究對策措施,為針對性開展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參考。今年我們圍繞“孤困兒童家長和新居民子女家長”兩大群體,組織10場家庭教育講座免費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傳播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長科學育兒水平。
3.突出孤困兒童。市婦聯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從加強未成年人特別是孤困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成長的高度出發,傾力打造潮鄉“社會媽媽”工作品牌,同時聯合市慈善總會開展“關愛成長”慈善助學工程,每年資助60名3-14周歲正在接受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的孤困兒童每人800-1000元助學資金。活動開展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各級婦聯組織、巾幗文明崗、女性社會團體紛紛加入到愛心隊伍,在生活、學習、情感等方面進行結對幫扶。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幾年來,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辦了些實事。但在我國經濟社會加速轉型、家庭結構日趨多元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市家庭教育工作與新時期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為:
1.家庭教育“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婦聯和教育局作為家庭教育指導的牽頭單位,尚未形成合力。婦聯由于職責范圍有限,人員緊張,難以顧及整個面上的工作;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現象。
2.家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家庭教育工作量大,周期長,針對性和延續性強,需要師資、場所和必要資金,但目前我市還沒有家庭教育專項經費,現有的工作經費是在其它工作經費中統籌開支。由于缺少經費保障,外請專家老師前來授課造成難度,一些必要的宣傳教育活動、調查研究、師資培訓、教材編寫、評選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開展,這與家教工作的需要很不適應。
3.家庭教育隊伍不夠穩定。教師缺乏專業的家庭教育培訓,學校缺乏家庭教育專業工作者,這種現象目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和為人父母的體驗,掌握專業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目前,學校負責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分管學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和各班班主任,然而他們的專業知識卻是學科教學,這樣的家庭教育隊伍,其思維和視野,容易局限于學校教育內部,難以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考慮家長教育的方法和技術。
4.家庭教育缺乏針對性。開展家庭教育,必須考慮到家長的特殊構成,對不同的家長采取不同的分類教育策略。對所有家長開展同一內容、同一方式的教育指導,就缺乏針對性。對于學生和家長結構比較單一的城市中心小學,這種教育指導策略,也許會收到成效,而對其它城中村小學、流動、留守兒童等家長教育要取得實效,就必須分類教育指導。
5.家庭教育宣傳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家長獲取家庭教育知識的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大眾傳媒;二是社會機構對家長的直接指導。從學校家長學校看,家長學校開班往往被家長會所代替,流于形式,真正開展家庭教育的很少。村(社區)家長學校覆蓋率已達100%,但受資金、資源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每年大都只開展1-2次活動,家長們又忙于工作無法抽身前來,聽課的人往往不多。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優化指導,保障家長學校健康發展。加強統籌協調,確立“一主多輔、全面推進”的家長學校辦學模式,即學校家長學校是主陣地,其他各類家長學校是有益的補充和完善。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利用其師資和管理優勢,對幼兒園、中小學等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家長實施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社區、企業、專業等各類家長學校。以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為宗旨,探索建立以家長為主體、以學校為主導、以社區(村)和企業等為聯系紐帶的和諧教育協作組織,實現家庭、社區、學校人才和設施設備資源共享,加強對家長和兒童的引導。
2.整合資源,加強家庭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 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處于弱勢狀態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缺少家庭教育專業人才,目前家教工作者大多是基層教師兼職的,沒有更多的精力把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做精做細,因此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同時要加強家庭教育工作者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和指導水平,使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聘請家庭教育專家深入基層特別是家庭教育薄弱的農村作報告、辦講座,傳播科學的家教知識,幫助家長解疑釋惑,提高家長科學教育孩子的能力,縮小城鄉差距。不斷壯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隊伍,廣泛招募以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高校在校學生、社會媽媽為主體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充分發揮他們在服務社會、服務家長、服務兒童中的積極作用。
3.保障經費,推動家庭教育工作落實。要爭取政府加大對家庭教育事業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經費投入,爭取將家庭教育經費納入 財政預算,用于保障開展全市性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鎮(街道)要增加對家庭教育工作經費投入,保障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正常開展。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通過合法方式爭取社會力量支持,補充校(園)內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經費。
4.強化宣傳,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宣傳網絡。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更為基礎更具影響力。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只有延伸到家庭,才能獲得教育持續發展的動力。因此要繼續大力推動家庭教育知識的社會化傳播,通過部門合作,有計劃的將家庭教育講座納入紫薇大講堂、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通過電視講座、開展培訓、沙龍討論、組織活動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擴大家庭教育的受眾面,讓更多的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促進城鄉家庭教育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