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30: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機械原理閱讀筆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高中物理 提綱 復習 系統化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10-023-01
高中物理涉及電磁場,天體運動等聽起來天馬行空,學習起來也比較枯燥,所以復習起來如果沒有系統分類,合理規劃的話也會是一知半解,一頭霧水,本問主要針對這一現象,歸納總結一些方法,以供參考。
教材是所有知識點的根本,所有基礎或者引申出的知識都是來源于教材;另外,哲學有語,存在即合理,教材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知識點的結集,是經典。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無論考試出什么樣的題目都是以教材為基準的。
首先,一定要正確理解定義(概念),這是最重要的!定義是所有問題的根基,不理解定義就無從談起做題了。其次,原理、定律、公式的理解和背誦。這些知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對記憶有很大幫助。最后,對非黑體部分認真閱讀。很多同學在看教材時有一個誤區,就是只看黑體標注的原理、定律等,對其它內容則視而不見。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在教材的編寫上,對每個知識點都是有引、有據、有例的,沒有這些的輔助,單純的記憶定律是沒有任何效果的。換個角度來說,命題老師也會抓住這一現象,有可能故意考察同學們往往會忽略的地方。
筆記是學習和復習的重要工具,作用同樣不可小覷。俗話說,講臺就是教師的舞臺,每位教師都想展現最完美的自己,在課前做的準備可想而知,筆記就是大量勞動力的結晶。再者,教師畢竟比學生成熟,在備課過程中發現教材中的不足或者內容不甚完善的地方會主動添加,使之成為容易理解的。其實,同學們在筆記中能夠學到的東西不只有這些,更重要的是學習老師看待問題的思路,這對以后的解題幫助甚大。
2. 分模塊進行整理
在對教材中的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以后,就可以嘗試對知識進行分模塊整理了,基本可以分為這幾個模塊。
力。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各種力的類型、產生的原因及求法,力的合成與分解等等。
運動。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速度、位移、加速度、時間的關系,宏觀經典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微觀粒子引力,曲線運動,碰撞(沖量、動量),跟力相結合后的運動問題等等。
電與電場。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庫侖定律,電場強度,電場線,電容,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電流、電阻、電壓的關系,歐姆定律,電阻的串聯與并聯,電功率,電壓表、電流表等等。
磁場。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磁感線,磁感應強度,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圓周運動,洛倫茲力提供向心力問題,運動導體在磁場中產生電流等等。
光與波。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光的折射與反射,波的干涉和衍射,波長、周期、頻率、振幅、相位等相關知識,機械振動與機械波,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等。
能量。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宏觀物體的動能、勢能,微觀粒子的動能、勢能,動能定理,動量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熱,功問題等等。
原子。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有:核聚變,核裂變,原子結構,粒子性質,與波相結合的問題等等。
3. 知識網絡系統化,查漏補缺
上述各個知識模塊之間的相互聯系可以組成一個知識點網絡。拿力和運動為例,把力和運動相聯系起來的是牛頓運動定律,這樣在這兩個模塊之間就可以寫上牛頓運動定律,如下圖所示:
每兩個模塊能相互聯系起來的都可以這樣做一個圖,這樣把所有的模塊都放在一個大圖中就形成一個網絡,這項工作留給同學自己來做。有了這個網絡知識圖,就可以自己想所有的學過的知識了,在一張紙上寫下所能想到的知識,然后和記錄過的筆記相對比,就可以發現自己忘記的或者不太熟悉的知識,起到查漏補缺的效果。
4. 聯系化復習,根據題型進行復習整理
對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以后,再通過例題和習題的分析就可以自己總結題型了。如電和磁相結合以后可以延伸很多種類型的題目,有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運動問題,導體棒在磁場中運動問題,求研究對象的力與運動關系等。
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應用去解決問題,有時候自己創造題目自己做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將自己認為可以聯系起來的幾個知識點組合成一道綜合題,不斷去創造、創新,才能不斷有能力的提高。
5. 做題貫穿始終(練習的必要性)
做一定量的習題是深刻理解知識、掌握方法的基礎,知識和方法只有在解決具體的問題中才能掌握。解題時要側重常規方法,淡化特殊技巧,解決問題不是解題的目的,我們更注重題目所包含的方法。
物理這門學科是需要踏踏實實學習的,切記不要浮躁,不可眼高手低、好高騖遠,按照上述的方法從最根本最簡單的做起,一步一步地,不斷地學習,進而系統化,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
[ 參 考 文 獻 ]
[1] 盧海峰,高中物理復習策略探究,成才之路, Way of Success,
2012(36).
關鍵詞:生物復習;四字法;效率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1-079-1
一、引導學生學會“聽”
1.培養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將課文中的文字變成形象具體的畫面或圖表。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應該把要理解的文字跟具體的事物或結構結合起來,并對文字所描述的現象、結構、原理等進行形象化的理解。比如,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過程、酶與溫度的關系、細胞分裂過程中DNA或染色體的數目變化等都可以用動畫、圖表來進行描述。
2.教會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和評價,從而引導學生把從文字、畫面和圖表中得到的具體知識上升到知識本質的層面。比如,講到細胞核的作用時,教材中提到細胞核是遺傳物質的儲存和復制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的控制中心。怎樣理解細胞核是細胞代謝的控制中心呢?我們通過分析和綜合得知,生物性狀的主要體現者是蛋白質,細胞內絕大多數化學反應都需要酶的催化,而酶的化學成分就是蛋白質,缺少相應的蛋白質(酶),細胞的代謝就難以實現,也就是說如果控制了蛋白質(酶)的合成,就可以控制細胞內的代謝,而控制蛋白質合成的就是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DNA),所以細胞核是細胞代謝的控制中心。
二、引導學生學會“說”
對于繁多而又有規律的知識,教師若能編出一兩句口訣來概括所學的知識,那么對某章節的內容進行總結,便能事半功倍了,這樣收尾既有新鮮感又會使學生很容易記清全課內容。例如,上完《有絲分裂》后,對有絲分裂的過程,筆者就編了一個口訣:“仁膜消失現兩體,赤道板上排整齊,一分為二向兩極,兩消兩現出新壁。”通過對每句口訣仔細說明之后,學生很快就會對有絲分裂全過程有了很清楚的認識,這個知識點就很快被消化了。又如,動物胚層分化可以用“外表感神經,內呼消肝胰”來概括等等。當然,先讓學生歸納去說,再去推廣,效果會更好。
三、引導學生學會“讀”
1.“讀”教材是夯實基礎知識的最直接的途徑。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離不開基礎知識,考試是對素質和能力的檢測,離開了知識的積累,能力很難形成,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首先要依靠“讀”引導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讀”不是單純讓學生閱讀課本,而是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完成對知識的歸納、梳理,弄清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找出被遺忘的、記憶模糊和理解不透徹的知識點,做好閱讀筆記,逐一攻破。
2.“讀”教材要注意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讀”有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即對課本知識的初步感知、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在初步感知階段主要啟發學生去發現書本“描述的是什么”;在深入理解階段主要啟發學生去發現該內容“是什么意思”;在消化吸收階段主要啟發學生去發現該理論“有何作用,如何作用”。通過閱讀,學生對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記憶得到加強,對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前因后果、適用條件的理解更加透徹,同時還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基因概念的教學,初步感知階段就是讓學生想到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狀,是DNA的一個片段,但不是任意一段,這一段要具有遺傳效應,更不是染色體上的任意一段。深入理解階段就是啟發學生朝著基因與脫氧核苷酸、DNA、染色體、性狀各有何關系,以及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的異同等方面思考。消化吸收階段就是引導學生朝著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狀,基因出現問題對生物體本身有何影響,在基因研究方面有何重大進展,如何利用基因工程為人類服務等方面做初步探討。
四、引導學生學會“寫”
1.要求學生手腦并用,寫(記)筆記,做到“三記三不記”,加強記憶效果,并為今后復習提供幫助。寫(記)筆記是一種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活動,不但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書寫、繪圖能力,而且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科知識以及提煉筆記內容的能力。學生記筆記要避免將筆記記為教師上課的流水賬,不加選擇地全部記下,也要避免將筆記記成教師板書的翻版。記得多、記得亂,就會與聽課及思考發生矛盾,學生最突出的問題是記的速度趕不上教師講的速度,為此筆者要求學生做到“三記三不記”,即重點問題、疑難之處、書上沒有的記;次要問題、易懂之點,書上有的不記。
那時我才發現,別人的學習方法未必適合你。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決定最佳學習方法的,是你的學習類型。
心理學家做過的調查研究發現:有人善于通過觀察來學習知識,被稱為“視覺學習者”;有的人能牢牢記住自己朗讀出來的內容,他們是“閱讀學習者”;而有人能夠很好地記住聽到的知識,他們屬于“聽覺學習者”;還有一部分人喜歡通過觸摸、寫、畫等動手參與來學習知識,他們就是“經驗學習者”。我們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學習類型。
測試:你是什么學習類型
請對下面5個問題作答,用數字1-4對每組的4個答案進行打分。4分表示該答案與你自己的情況最相符,1分則表示該答案與你的情況最不相符。最后得分最高的選項對應的即是你的學習類型。
1.當你計劃給家人一個驚喜,為他們烹飪一盤新口味的菜式時,你會:
A 翻看菜譜,試圖從菜譜上的圖片中尋找靈感
B 不依靠任何意見,自己試著做
C 參考菜譜目錄內容
D 向朋友討教一個好的配方
2.在安裝一部新的機械設備時,你會選擇:
A 依據用戶手冊上的圖示進行安裝
B 直接試著安裝,邊干邊摸索
C 安裝前先閱讀用戶手冊的文字說明
D 向別人請教安裝方法
3.當有一位朋友請你給他們介紹你汽車上的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時,你會:
A 畫個圖表以輔助說明你的描述
B 講述時經常用手勢強調你的話
C 把你所講述內容的關鍵字和關鍵句子寫下來
D 不借助任何輔助手段,只是口頭講述
4.請試著回憶一下你最近一次學習如何去做一件新的事情的情形。你的最佳學習方法是什么?
A 參看圖解、表格和圖片
B 直接試著動手操作
C 閱讀文字說明或使用說明書
D 聽別人講解
5.對你來說,最有效的記憶方法是:
A 在大腦中描繪一幅圖畫
B 進行嘗試或實踐
C 閱讀相關知識
D 聽取相關介紹
你的最佳學習方法
A―視覺型視覺型的人非常喜歡看書、雜志和報紙,如果你向他問路,他可能會給你畫一張很清楚的地圖,大部分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有規劃、有步驟的學習。
1.列出年、月、周、日的學習計劃;
2.建議選擇學習班,因為群體性的、有計劃的學習對你最有效;
3.讀書時旁邊準備一支筆,用不同顏色的線條和圖形來做標注;
4.自己制作一些小卡片,隨時記錄或背誦;
5.學習場所中不要掛太多花花綠綠的裝飾品或海報,以免分散注意力。
B―經驗型對于經驗型的人而言,他們更需要運動、感覺、觸摸等做的過程,這有助于他們加強記憶。所以,如果強迫他們坐班式學習,反倒會降低了學習效率。
1.用好零碎時間,比如工作間歇、坐公交車、等朋友到來的時間都可以用來學習;
2.將要學的東西制成MV、PPT,動手的過程就是記憶的過程;
3.如果需要背誦,那么尋覓一個較大的空間讓你可以邊走動邊背書;
4.學習之后要有放松,比如游泳、跑步等運動。
C―閱讀型閱讀型的人跟視覺型的人有些相似,學習方法可以借鑒參考。但是,對于閱讀型的人來說,朗讀和整理筆記往往都能起到更為顯著的記憶效果。
D―聽覺型聽覺型的學習者需要聲音作為載體,這樣他們才能對知識感興趣,才能牢牢記住所學的東西。他們喜歡跟人交談、收集信息,而這些都是他們學習的好方法。
1.如果要學英語,那就從學唱英文歌開始吧;
2.在家里或者辦公室里貼一些便利貼,上面寫上問題和答案,以便隨時讀給自己聽;
一、指導學生學會讀書
書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針對地理學科的特點,指導學生讀書應側重于三個方面。
1.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就地理學科而言,讀書習慣的培養應該強調“兩顧”,即圖文兼顧、課內與課后兼顧。圖文兼顧是指讀書時要注意地理圖像與文字間的內在聯系,因為課本中的文字和圖像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有機整體。課內與課后兼顧是指要合理安排讀書時間。除了預習課本內容或教輔外,還可以依據自己的水平閱讀一些地理類的刊物,如《中國國家地理》《環球人文地理》,既有助于對地理原理的理解,又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2.明確不同知識的學習要求。地理知識按其內容屬性可分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三類。由于這三類知識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作用不同,因此在學習的要求上也有根本區別。事實性知識主要指各種地理現象、地理數據等,如山河分布、晝夜更替周期等;概念性知識是指經過抽象概括形成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如晨昏線、水循環原理等;而程序性知識則是指解決地理問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如等值線圖判讀的方法、區域地理的學習思路等。一般而言,事實性知識的學習要求是以識記為主,概念性知識的學習要求理解并能夠實現遷移,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則側重于實際應用。
3.掌握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學生明確不同知識的學習要求后,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這里介紹三種地理學習中常用的讀書方法。(1)抓關鍵詞法。即在閱讀時,抓住能揭示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關鍵詞語或語句,特別適用于地理概念的學習。以“洪積扇”概念為例,教材中有完整表述:“當水流流出山口時,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在山麓地帶堆積下來,形成扇狀堆積地貌,稱為洪積扇。”在閱讀時,只要抓住“水流速度減慢”“山麓地帶”“堆積”這三個關鍵詞,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該概念,因為這三個詞完整揭示了洪積扇的形成外力、分布位置和外力作用方式三個本質屬性。(2)綱要概括法。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越容易實現遷移。綱要概括法就是將所學內容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用綱要的形式加以概括,使之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知識網絡。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地理原理或程序性知識的學習。例如,土壤次生鹽堿化的形成過程(原理性知識)可以概括為: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發鹽分在土壤中積累;鋒面氣旋圖中冷、暖鋒類型的判斷(程序性知識)可以概括為三個步驟:判斷鋒面兩側風向確定鋒面移動方向確定鋒面類型。(3)圖文轉換法。將書中的文字描述轉換為地理圖像或將地理圖像內容轉換為文字的讀書方法。前者可以使抽象的地理知識形象化,后者可以使復雜的圖像內容簡單化。例如,教材中關于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描述可以用正弦曲線圖來表達;反之,不同日期正午太陽高度角隨緯度的變化圖,也可用一句話概括其規律:正午太陽高度角是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指導學生學會用圖
除了掌握必要的讀書方法,還要恰當地使用學習工具。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高中地理教材和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圖,都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有效工具。因此,教學中應特別重視指導學生掌握好這一工具。具體要求是:
1.掌握判讀不同類型地理圖像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地理圖像按其內容的呈現形式可以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型,其判讀的方法和步驟不盡相同,在進行指導時應區別對待。例如:對于常見的區域地圖,判讀的一般步驟是:(1)讀圖名,知道該圖所要表達的主題;(2)讀位置,通過經緯度位置確定圖示區域的空間位置;(3)讀地圖要素:即地圖的方向、比例尺和圖例;(4)讀信息,根據問題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而對于表示地理事物隨時間變化的折線(或曲線)式統計圖,判讀的一般步驟是:(1)讀圖名,知道該圖所要表達的主題;(2)讀坐標,確定橫、縱坐標代表的含義(要素、單位);(3)讀變化,通過折線(或曲線)的數值變化,概括其特征(變化趨勢、有無周期性或階段性)。
2.能夠迅速地獲取和解讀地理圖像中的有效信息。應指導學生通過讀圖,快速獲取地理圖像中的有效信息,并分析、掌握圖中所示地理事物的特點。如通過閱讀“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圖,掌握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規律;通過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掌握河流堆積地貌的類型和分布規律。需要注意的是,地理圖像中的信息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無效的甚至有干擾作用,在判讀時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質,分清主次,排除干擾。尤其是在解題時,必須根據題目的要求進行解讀,既不要遺漏圖中的有效信息,又要避免不分主次,造成對圖像的過度解讀。
3.能夠借助于地理圖像進行各種智力活動。對地理圖像的判讀還需要能夠借助于地理圖像進行記憶、思維、想象等各種智力活動。例如,能夠借助重要經緯線記憶世界各區域的大致地理位置,做到“手中無圖、心中有圖”;能夠通過“某時刻某區域海平面氣壓分布圖”,分析圖定地點的天氣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地理考試中,不少試題的圖像中往往隱含著不能直接觀察出來的解題信息,這些信息必須運用分析、演繹、歸納等邏輯方法才能獲得。例如,通過分析推理某地某日觀測記錄到的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日變化示意圖(2013年高考安徽文綜卷),可以判斷出該日的可能日期、天氣狀況及該地的可能位置;試卷中還經常出現一些無圖考圖的題目,看似難度很大,但如果能夠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畫出示意圖,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
三、指導學生學會思維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地理學科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分析與總結能力、比較能力、抽象與概括能力以及判斷、推理能力等幾個方面,是地理學習能力的核心。教師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地理思維訓練指導。
1.學會分析與總結。分析是將事物的整體分為較簡單的組成部分并分別加以考察,總結則是把分析過的事物各方面的屬性聯系起來,形成事物的整體特征。分析和總結方法是認識地理事物特征、揭示地理事物間內在聯系的最基本方法。在高中地理學習中,運用分析和總結方法的難點在于如何將事物的整體進行完整的劃分,而不能有遺漏。例如:農業區位的評價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從哪幾個角度來闡述?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最常見的失誤之一,就是分析過程中常常出現要素的遺漏,沒有把研究對象的所有屬性都揭示出來,以致最終通過總結得出的只能是不完整或片面的結論。而突破這一難點的關鍵在于:教師在指導學生應用分析和總結方法時,必須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通過訓練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掌握回答不同類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學會比較。比較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的某些屬性加以對比,從而揭示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或不同點。這是地理學習中常用到的一種思維方法,有助于認識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規律,也有助于地理知識的系統化。在地理學習中,可以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比較方法。例如,為了研究熱帶沙漠氣候的分布規律和形成原因,可以采用類比法將澳大利亞熱帶沙漠氣候和南美大陸熱帶沙漠氣候作為比較對象,通過比較兩者分布的相同點,揭示出熱帶沙漠氣候分布的一般規律及形成的主要因素;而通過比較兩者分布的不同點,可以揭示出地形、洋流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學會抽象與概括。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的特征,而舍棄其非本質的特征;概括是把抽象出來的各種事物之間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或內在聯系加以綜合,從而達到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的學習都離不開抽象與概括,熟練掌握抽象與概括的方法,可以使復雜的內容簡單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和理解,又提高了學習效率。例如,等溫線的凸出方向與氣溫高低的關系,可以簡要概括為“高高低低”(等溫線向高緯方向凸出,氣溫偏高;等溫線向低緯方向凸出,氣溫偏低)四個字;洪澇災害治理的具體措施,可以用“堵”(建水庫、加固堤防、植樹造林等)和“疏”(整治河道、建分洪工程、退田還湖等)兩個字來概括。
4.學會推理。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一個未知的結論的思維過程。地理新知識的獲得過程,從本質上講就是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推理的過程,而地理原理的應用就更離不開推理。根據推理的思維進程方式,可以把推理分為演繹推理、類比推理、歸納推理三種形式,在運用這三種推理方法時,應該注意:運用演繹推理時,不要生搬硬套地理原理,如不能根據對流層大氣“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這一原理,推出“同一座山,海拔高的地方氣溫一定低于海拔低的地方”的結論;運用類比推理時,不能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如果僅僅根據兩個研究對象某些屬性的相似就推出它們其他屬性也相似的結論,就會犯“機械類比”的錯誤;而運用歸納推理時,則既要抓住事物的一般規律,又要注意事物的特殊性,對所形成的結論有時要加以必要的限制。如“冷鋒過境,常常帶來大風、降溫、雨雪天氣”,這句話中“常常”兩個字是不能省略的,否則就是“以偏概全”。
四、指導學生學會做課堂筆記
課堂筆記伴隨著學生課堂學習的整個過程,記好課堂筆記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一是便于課后復習,避免遺忘;二是可以調動眼、耳、腦、手多種器官的參與,有助于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三是可避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提高學習效率。由于記筆記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的指導應該既“求同”又“存異”,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兩個原則:
1.選擇性原則———記什么?
課堂筆記不是課堂實錄,記錄的內容不必面面俱到。如果因記課堂筆記而影響了其他的學習活動———聽課、討論、思考、發言,顯然得不償失。因此,筆記的內容要有所選擇。一般說,在地理課堂中需要做筆記的內容主要有:(1)板書提綱。好的板書提綱是對課本內容的梳理和提煉,是學習內容的濃縮。記好提綱,課后復習時就能夠以提綱為線索,提高復習效率。(2)補充內容。地理課堂中補充的內容主要有三類:一是課本中沒有而學生需要知道的知識,如農作物的生長習性、不同地形條件下農業生產的布局等;二是經過教師梳理的課本中沒有系統闡述的知識,如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構成要素;三是程序性知識,如等值線圖的判讀方法、工農業區位評價的一般步驟等。(3)疑難問題。應及時記錄課堂上沒有理解的疑難問題,以便課后采取補救措施及時解決。否則,疑難問題積少成多,不但會為后續的學習制造更多障礙,降低學習效率,還會削弱學習信心和興趣,進而影響學習效果。(4)答題思路。講評試卷或習題時,一些學生常常會原封不動地記錄老師投影出的答案,這顯然不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因為地理問答題的答案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其文字表述方式不一定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與其照搬答案,不如只記答題思路,課后再根據所記錄的答題思路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這樣,既掌握了答題思路,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2.實用性原則———怎么記?
關鍵詞: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微控制器
中圖分類號:TP39;TN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7)06-00-02
0 引 言
目前電子產品的智能化、微型化乃是大勢所趨,而設計的重點主要為硬件電路設計與軟件程序設計。硬件電路設計必須熟悉集成電路芯片的功能及相應的應用電路,為此我們經常需要閱讀集成電路芯片的數據手冊(Datasheet)。
在項目設計階段的芯片選型、硬件電路設計、軟件程序設計,直至后期的產品系統調試等,都離不開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的技術支持。從閱讀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的角度來看,數據手冊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帶有CPU的集成電路芯片,如常用的74HC系列數字電路、功率MOSFET電子器件等;另一類是帶CPU的集成電路芯片-微控制器等,如STM8S系列、ARM Cortex-M4。
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根據項目設計的功能要求,選擇并熟悉集成路芯片功能參數、設計硬件原理圖及印制電路板圖,直至最終完成系統調試工作,本文從電子工程師應用的角度,就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的快速閱讀內容、方法、建議作歸納總結,供設計者參考。
1 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簡介
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是集成電路芯片制造商提供的芯片使用手冊,比較詳細地描述產品的特性(Features)、電氣特性(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引腳功能(Pinout and Pin Description)、典型應用電路(Typical Application Circuit)、封裝尺寸(Package Dimensions)或封裝信息(Package Information)、PCB庫元件封裝參考圖(Soldering Footprint or Recommended Package Footprint)、備用功能映射(Alternate Function Remapping)、通用硬件寄存器映射(General Hardware Register Map)、時序圖(Timing Diagram)、詳細型號說明及訂貨信息(Ordering Information)等,是工程師在電子產品設計、維修等工作過程中查閱最多的文檔資料。
2 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的閱讀內容
2.1 閱讀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的簡介部分
閱讀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Datasheet)簡介部分的目在于知道這是什么元件,有什么功能,可應用在什么場合。主要包括產品提供商、元器件型號、封裝類型、基本特性或應用場合等內容。概述(General Description),相對而言比較籠統的介紹了芯片的功能;特性(Features) 標注的是基本電氣的性能;應用(Applications)大致了解芯片的用途,可應用在哪些方面等。有些手冊會給出等效原理圖(Schematic Diagram),但只是電路效果相同,并非芯片內部的實際電路,即使按該電路搭建,也無法替代該芯片的使用。
2.2 熟悉元器件的功能框圖、引腳功能描述及注意事項
首先要特別注意元器件的工作電源及引腳編號,若單片機集成電路AT89S52是5 V工作電源,只有一個接地引腳,而目前很多基于ARM Cortex-M0、ARM Contex-M4等微控制器的工作電源為3.3 V,且有多個工作電源VDD引腳與多個接地引腳GND。其次接線圖(Connection Diagram)或引腳描述(Pinout and Pin Description)會告訴讀者引腳的編號、功能,注意選用的芯片封裝,不同的封裝往往編號相同但引腳功能不同。最后功能塊圖(Block Diagram)會描述芯片內部的主要功能模塊,方便使用者進一步熟悉芯片內部的資源;注意事項是指芯片工作所能長期承受的電氣參數及工作環境,超出這一條件芯片便會損壞或無法正常工作。正確理解引腳功能描述是使用芯片、正確設計接口電路并選取正確電路參數的前提。
2.3 電路的設計
閱讀芯片數據手冊的最終目的是使用電子元器件進行電路設計。正確設計電路是應用該電子元器件的前提。所謂電路設計就是在電子元器件的外面添加一些電阻以限流,添加電容進行濾波,添加三極管進行電流放大,添加光電藕合器進行隔離以提高抗干擾或實現電平轉換等,以便電子元器件能夠按照工藝控制要求正常、穩定、長期工作。不僅要查閱數據手冊提供的典型應用電路(Typical Application Circuit)作為參考,還要特別注意制造商提供的應用筆記(Application Note),應用筆記是生產制造商對Data Sheet的延伸和補充,是制造商對芯片使用經驗的總結,提供的參考電路具有非常好的實用效果,若有應用筆記一般會在Data Sheet中加以說明。
2.4 器件的封裝
在進行原理圖設計時,必須確定芯片的封裝,因為不同的封裝其引腳的編號很可能不同,且制作電路板時必須有詳細的尺寸才能建PCB元件庫。封裝尺寸(Package Dimensions)或封裝信息(Package Information)會詳細說明芯片的機械尺寸,主要包括芯片大小、引腳間距、引腳寬度及PCB庫元件封裝參考圖(Soldering Footprint or Recommended Package Footprint)。
2.5 橫向閱讀
通過橫向閱讀可以閱讀不同公司相同產品的數據手冊,因為有的制造商提供的數據手冊比較詳細,而有的則比較簡單,且僅部分制造商會提供應用筆記參考。同時還可以從互聯網上百度芯片的應用案例,并進入知網查閱芯片的相關應用論文,以進一步加深對芯片應用的理解,正確、快速設計出芯片的應用電路。
2.6 元器件的采購
認真閱讀訂貨須知(Ordering Information),主要內容為型號的詳細含義,注意芯片引腳數、芯片封裝、引腳間距、工作溫度范圍、包裝形式等標識,需提供詳細的型號才能采購,同時注意包裝信息,方便現自動貼裝。
2.7 微控制器的閱讀
對于微控制器的閱讀,必須注意內部資源及相關寄存器,具體內容為程序空間及存貯類型、數據空間RAM、掉電保護E2PROM或D_Flash空間、系統振蕩電路及時鐘、定時器/計數器、A/D轉換及D/A轉換、SPI接口、I2C總線、CAN總線、異步通信口UART等。值得注意的是,通用輸入輸出(GPIO)引腳往往是復合多功能引腳,其功能的確定由相關寄存器設置,因此硬件設計必須與軟件設計相結合。此外,從編程的角度出發,還要熟悉編譯系統及程序下載適配器等。
3 快速閱讀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方法建議
3.1 閱讀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方法
快速閱讀集成電路芯片的數據手冊,建議采用如下步驟:
(1)到芯片制造商官方網站下載數據手冊及芯片應用筆記資料,亦可通過供貨商提供;
(2)正確理解參數的含義,熟悉芯片的相關參數,確認該芯片能否滿足功能需求;
(3)硬件設計時要研究與引腳、功能控制等相關的芯片內部資源;
(4)軟件編程要熟悉相關寄存器;
(5)無需閱讀全文,只需閱讀所要使用的功能部分即可,且需注意所選型號與所提供資源的關系;
(6)注意關連性,如用到定時器時要熟悉系統時鐘,因為定時器的時鐘源來自系統時鐘分頻;
(7)軟件編程時應注意分析并讀懂時序圖,不必閱讀大量的文字說明;
(8)到百度或智庫查閱相關應用性案例作為參考,以節省研究時間,盡快正確使用。
(9)注意結合芯片采購,選中的型號或封裝需能在市場采購到且要考慮供貨時間、價格成本等,尤其對于用量不大的產品設計,更應注意供貨市場的穩定性。
(10)考慮芯片的生命周期,同時盡可能選用小封裝貼片元件,注意其后續的供貨生命周期及需求量,有些元件雖然新,但用戶少,有些元件雖然老但用戶多,典型的如AT89C52芯片。
(11)注意數據手冊中的“note”,重要通知(Important Notice)以及法律責任申明等信息,這也是較好利用芯片的關鍵所在。
3.2 閱讀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建議
閱讀芯片數據手冊的目的是為了正確應用芯片。因此對工程師做出如下建議:
(1)平時可以通過選擇兩篇典型的數據手冊,如美國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 的NTD5865NL功率MOSFET管和意法半導體ST的STM8S103微控制器,閱讀研究并積累;
(2)注意提高英文閱讀能力,因為大多數集成電路芯片產自國外;
(3)盡可能找制造廠家的英文版數據手冊閱讀,翻譯的中文數據手冊中往往存在錯誤。
4 結 語
閱讀英文版集成電路芯片數據手冊,在閱讀過程中要將重點內容與所需功能相結合,芯片選型和市場供貨相結合,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相結合,在閱讀過程中注意查閱并理解參數的正確含義,具備快速閱讀芯片數據手冊的能力,是所有電子工程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本文僅作一些探討。
參考文獻
[1] Athalye P, Maksimovic D, Erickson R. High-Performance front-end converter for avionics applications[J].IEEE Tra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03,39(2):462-470.
[2]閆琪,王江,熊小龍.智能車設計“飛思卡爾杯”從入門到精通[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4.
[3]劉建,解洪成,張衛國.交互式電子技術手冊的數據來源分析[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1(S1):84-88.
[4]馬沛生.特性數據與數據手冊[J].化學工程,1987,7:9-12.
[5]黃志球,徐丙鳳,闞雙龍,等.嵌入式機載軟件安全性分析標準、方法及工具研究綜述[J].軟件學報,2014,25(2):200-218.
[6] Maithil Pachchigar,Richard Liggiero.獲取數據手冊以外的ADC數據[J].中國集成電路,2015,24(11):40-43.
[7]趙廷弟.安全性設計分析與驗證[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
[8]胡璇,楊春暉,黃茂生,等.航電系統軟件需求知識本體構建及評價[J].計算機工程, 2013,39(3):56-62.
[9]李震,劉斌,陸民燕,等.基于擴展Petri網的除冰軟件安全需求建模和驗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2,38(1):64-68.
[10]崔萌,李宣東,鄭國梁.UML實時活動圖的形式化分析[J].計算機學報,2004, 27(3):339-346.
[11]樊曉光,文奎,張鳳鳴.軟件安全性研究綜述[J].計算機科學,2011,38(5):8-13.
[12]楊仕平,桑楠,熊光澤.安全關鍵軟件的防危性測評技術研究[J].計算機學報,2004,27(4):442-450.
[13]方濱興,陸天波,李超.軟件確保研究進展[J].通信學報,2009,30(2):106-117.
[14]邵津,鄧芳,王千祥.一種基于模型的軟件系統監測方法[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2010,47(7):1175-1183.
【關鍵詞】數學閱讀;高考數學;重要性
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類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是當代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一談及閱讀,人們聯想的往往是語文閱讀,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社會的數字化”,僅具有語文閱讀能力的社會人已明顯顯露出其能力的不足,所以現代及未來社會對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語文閱讀能力、數學閱讀能力、外語閱讀能力和科研閱讀能力。因此,數學閱讀就顯得更加重要。以幾年來全國和各地高考數學中出現的數學閱讀題為例,說明數學閱讀在高考數學中的重要性。
數學閱讀過程同一般閱讀過程一樣,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包含語言符號(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同時,它也是一個不斷假設、證明、想象、推理的積極能動的認知過程。但由于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及嚴謹性、抽象性等特點,數學閱讀又有不同于一般閱讀的特殊性,認識這些特殊性,對指導數學閱讀有重要意義。
一、數學閱讀要認真細致
數學閱讀由于數學教科書編寫的邏輯嚴謹性及數學“言必有據”的特點,要求對每個句子、每個名詞術語、每個圖表都應細致的閱讀分析,領會其內容、含義。數學閱讀時,對重要的內容常通過書寫或作筆記來加強記憶;另一方面,教材編寫為了簡約,數學推理的理由常省略,運算證明過程也常簡略,閱讀時,如果從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較大,常需紙筆演算推理來“架橋鋪路”,以便順利閱讀;還有,數學閱讀時常要求從課文中概括歸納出一些東西,如解題格式、證明思想、知識結構框圖,或舉一些反例、變式來加深理解,這些往往要求讀者以注腳的形式寫在頁邊上,以便以后復習鞏固。
例1(2004年福建省高考試題)一個總體中有100個個體,隨機編號0,1,2,3,…,99。現用系統抽樣的方法抽取一個容量為10的樣本,規定在第一組抽取的號碼為m,那么在第k組中抽取的號碼個位數與m+k的個位數字相同,若m=6,則在第7組中抽取的號碼是:63。
解析:讀懂試題中給定的“抽樣法則”非常重要,因m+k=6十7=13,故在第7組中抽取的號碼個位數字是3,從而抽取的號碼是63。
例2(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題)設,利用課本中推導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公式的方法,可求得的值為:。
解析:本題要求利用課本中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如果平時只記憶公式,而缺乏對課本公式來源過程的閱讀,就不知道要用“倒序相加法”。
令 ①
則 ②
為化簡,應將①、②式相加,類似于等差數列的情形,猜想:。而
所以:
所以:
二、由于數學語言的高度抽象性,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必須認讀感知閱讀材料中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理解每個術語和符號,并能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達到對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識結構,這中間用的的邏輯推理思維特別多。而一般閱讀“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為一體,因為這種情況下的閱讀,主要的是運用已有的知識,把它與新的印象聯系起來,從而掌握閱讀的對象”,較少運用邏輯推理思維。
例3:(2003年上海卷高考題)給出問題:、是雙曲線的焦點,點P在雙曲線上。若點P到焦點的距離等于9,求點P到焦點的距離。某學生的解答如下:雙曲線的實軸長為8,由,即,得或17。
該學生的解答是否正確?若正確,請將他的解題依據填在下面空格內,若不正確,將正確的結果填在下面括號內()。
解析:試題提供的解答過程是不正確的,產生了多解。由題意知:,若,由題設知兩邊之差大于第三邊,與三角形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性質矛盾。
三、數學閱讀過程中語意轉換頻繁,要求思維靈活
數學教科書中的語言可以說是通常的文字語言、數學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交融,數學閱讀重在理解領會,而實現領會目的的行為之一就是“內部言語轉化”,即把閱讀交流內容轉化為易于接受的語言形式。因此,數學閱讀常要靈活轉化閱讀內容。如把用符號形式或圖表表示的關系轉化為言語的形式以及把言語形式表述的關系轉化成符號或圖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語形式表述的概念轉化成用直觀的圖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語言表述
正規定義或定理等。總之,數學閱讀常要求大腦建起靈活的語言轉化機制,而這也正是數學閱讀有別于其它閱讀的最主要的方面。
例4(2004年江蘇省高考試題)某校為了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隨機調查了50名學生,得到他們在某一天各自課外閱讀所用時間的數據,結果用右上方的條形圖表示。根據條形圖可得這50名學生這一天平均每人的課外閱讀時間為()。
A.0.6小時 B.0.9小時 C.1.0小時 D.1.5小時
解析:由條形圖要看出,對應閱讀時間量為0、0.5、1、1。5、2小時的人數分別為5、20、10、10、5,故50人閱讀的總時數為:小時,所以平均每人閱讀時間為: 小時。
例5(2004年上海卷高考題)某地2004年第一季度應聘和招聘人數排行榜前5個行業的情況列表如下:
若用同一行業中應聘人數與招聘人數比值的大小來衡量該行業的就業情況,則根據表中數據,就業形勢一定是( )。
A.計算機行業好于化工行業
B.建筑行業好于物流行業
C.機械行業最緊張
D.營銷行業比貿易行業緊張
解析:本題選材于社會熱點問題,背景鮮活真實,考查學生閱讀圖表后獲取有用數據的能力。根據表中的數據,可推知機械行業的應聘人數少于貿易的65280人,與招聘人數89115之比小于1,也可以這樣理解:凡來應聘的都有工作,而物流行業,招聘人數少于化工的70436人,應聘人數74570與招聘人數之比大于1,即來應聘的人肯定有人沒有工作,故可斷定“建筑行業好于物流行業”,故選B。
閱讀能力是學習數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技能,數學新知識的學習離不開閱讀。由此可見,在高三數學復習中通過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己閱讀例題的解法、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十分迫切,也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一、學會讀書
(一)正確使用課本
課本,是教與學的根據。試題源于課本,但高于課本。要學習好各個學科,必須重視并靈活利用課本。
首先是學會預習。“讀、劃、寫、查”是預習的基本步驟,“讀”即先粗讀一遍,以領會教材大意。根據學科特點,然后細讀。“劃”即劃分層次、劃出重點、劃出疑點。“寫”即將自己的看法、體會寫在書的空白處或筆記本上。“查”即自我檢查預習的效果,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預習就是為提高聽課效率做好鋪墊。
其次是高效聽課,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學會聽課和記筆記。記提綱,一目了然;記思維,按圖索驥;記重點,有的放矢;記疑難,追根求源;記補充,信手拈來;記總結,高屋建瓴;記感悟,標新立異。專心致志,勤于思考,思維與老師合拍。多發言、多討論、多動手、多實踐,把課堂變成自己學習的主戰場。爭取當堂的知識當堂掌握,沒聽懂的做好標記,課后找同學或老師幫助解決,堅決杜絕思路跟不上時就停滯不前或放棄聽課。總之,要想高效聽課,力求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同時要學會用藝術的眼光去欣賞這堂課。
再次是課后復習,即消化階段,“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而創造不過是運用記憶”,要遵循機械記憶、理解記憶、創造記憶的步驟。切記“死背書、背死書”,根據老師所講的知識再結合自己的認識,進行深入理解、系統地分析,必須及時地、仔細地、逐字逐句地閱讀課本,并在此基礎上,動腦動手,積極消化。
然后是鞏固階段,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在做題中鞏固知識,在鞏固中揣摩做題技巧,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最后,做好歸納總結,包括知識的歸納和方法的歸納,使所學的知識在頭腦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所學的方法和技巧能靈活應用。
(二)廣泛涉獵知識
除了精讀課本外,為了開拓視野,培養自學能力,還應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特別是參考資料、科普書籍和報刊等。除了自己特感興趣的可以精讀外,一般只要泛讀。其意義在于擴大你的知識面,活躍你的思維,做到厚積薄發。
二、認真做好實驗
(一)要認真學好課本上的探究實驗
學習實驗方法、實驗原理和實驗裝置,可以啟發我們的思路,使我們在進行實驗時可以進行借鑒,吸取其精華,并認識到對現象細致觀察和科學歸納的重要性。
(二)正確觀察演示實驗
課堂上的演示實驗,一般是老師進行操作,來引導我們正確觀察、分析總結得出規律。在演示的過程中,要看清每個步驟的目的、操作過程、現象變化、注意事項等。
(三)認真動手做好實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百聞不如一見,更不如一做,要真正掌握實驗技能,必須通過自己的實踐。
三、學會做題
做題是高中學習中的重要環節,它對透徹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起很大的作用。如果只追求解題數量和分數的多少,陷入題海,必然收效甚微。
(一)要學會審題
做到認真讀題,認真思考,合理轉化信息,快速尋找突破口。例如:在解化學選擇題時,首先應認真分析該題考查的是哪方面的知識點,抓住關鍵字詞,排除干擾選項,挖掘隱含條件,再針對性地采用合適的解題方法。
(二)要有目的性地選題和做題
重復題目不宜做太多,難度過大的題目可以請教老師、同學;“做對一道題,掌握一套題”“解決一種題型,掌握幾個規律”,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歸一,力求多角度思考,多方法解題,規范有序。
(三)要增強自信,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成績分化的原因
面對眾多初中學習的成功者淪為高中學習的失敗者的情況,我對他們的學習狀態進行了研究,發現造成成績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科學的學習習慣、方式方法。
(1)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
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只會機械地聽課和做練習,對老師有很強的依賴心理,不能掌握學習主動權,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表現在不制訂學習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課后練習經常不能獨立思考而依賴與同學討論完成,也就不能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加強對新技能的掌握。對課后小結更是從不重視甚至忽視,因此不能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2)缺乏科學探究的精神和方法。
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難點,突出思想方法。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反應方程式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
(3)缺少基礎的訓練。
一些好高騖遠的同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就行了,而不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如我班有一位男同學,他分析問題時反應很快,思維比較敏捷,但是成績并不突出,有時還會出現較大的起伏。后來經多次了解發現他就存在上述問題。
2.知識銜接能力的欠缺。
初中化學教材內容通俗具體,知識層次較低,題型少而簡單,多強記性的題目,少理論分析、推理演算型的題目。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高中化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物質結構理論、化學反應原理、化學平衡題的分析、有機化學等,客觀上這些內容就是分化點。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與學生初中熟悉的無機化學完全不同,如不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分化就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3.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質。
進入高中后,會學習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知識與能力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因學習不得法而成績不好,但如果能及時總結教訓,改變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就可以趕上去。部分同學卻不思改進,不作努力,缺乏毅力與信心,成績越來越差,能力越得不到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高中學習的重要條件。
二、避免分化的應對措施
高中學習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上述情況,我采取了以加強學法指導為主,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養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化解分化點為輔的對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強學法指導。
(1)改進學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提高學習能力。
學習的個體化特征十分鮮明,一千個學生可能就會有一千種學習方法。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但應盡量學習比較成功的同學的學習方法。因此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有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方法,也要注意養成自主學習的一般習慣:制訂學習計劃、預習、上課、復習、作業、系統小結等。
制訂學習計劃要目的明確,協調各學科,合理安排時間。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在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煉學習意志。課前預習使聽課更專心高效,記筆記能做到詳略得當。課堂學習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抓學習節奏。化學學習能力的提高需要敏捷的思維,而沒有一定的速度和節奏就不能培養敏捷的思維。二抓問題暴露。老師在講授課程過程中會提出很多典型的或普遍性的問題,學生原來存在的一些問題會被暴露,這時應及時抓住問題、解決問題。三抓課堂練習、習題評講。學生做題是無心的,而老師尋找的例題是有心的。及時復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一環。獨立作業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理解掌握”到“熟練運用”。系統小結要在系統復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據,參照筆記與有關資料,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能對所學知識由“靈活運用”到“舉一反三”。
(2)戒急戒躁,循序漸進。
由于年齡較小,閱歷有限,為數不少的高中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我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發現新知的積累過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許多優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了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熟練程度。
(3)研究學科特點,積極探究最佳學習方法。
化學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學習化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也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課本,又要能跳出課本。化學方程式要牢記,但不能死記。要做到了解反應發生的原因,理解反應過程中的原理。學會歸納同類反應的原理,掌握記住一個反應式就能推出一類反應式的方法。由了解元素的具有的化合價而知道含有該元素不同物質的化學性質。
2.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和“樂”就是愿意學、喜歡學,也就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形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興趣并不一定自發產生,可以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逐漸培養。通過預習培養學習的好奇心,聽課時力求解決預習時的疑問,體驗學習的成功。及時思考和回答老師的提問,培養學習思維與老師的同步性,把老師對提問的評價變為鞭策學習的動力。學會從點滴成功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如:解出一道題,掌握一種解題方法,老師的贊賞和鼓勵,等等,都應該成為成功的體驗。不斷從成功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績)中獲得愉悅就能不斷激發學習熱情。
3.鼓勵學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
學生在初定環境下所具有的榮譽感與成功感能否帶到高中,這就要看他是否具備面對挫折克服困難,走出困境的毅力,能否合理并迅速地調節自己的心理。教師可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針對學習焦慮、應試心理進行學習動機、成才道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應試技巧方面的心理疏導和教育。如可采用“理智調試法”、“期望放松法”、“目標轉移法”、“自我安慰法”、“松弛訓練法”、“合理宣泄法”等,指導學生學會對可能產生的困惑和焦慮情緒自我調節,保持良好的心理,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健康成長,順利完成學業。
4.幫助學生克服分化點。
物質結構理論、化學反應原理及有機化學基礎,這些內容都是高中化學學習的分化點。幫助學生克服分化點需要老師具有很強的基本功和努力鉆研的精神。吃透教材內容、分析研究教學內容,不斷嘗試用最易懂且最容易掌握的方法教給學生知識和方法。這樣的化解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提高學習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集中+零散:也就是說每天專門抽出一段時間來記憶單詞,然后再隨時鞏固。盡量選擇便攜式的詞匯書,一有空就拿出來看。
2、舉一反三:也就是一些詞根、詞綴的記憶方法,在以往單詞的基礎上拓展,特別適合已經有3000左右的單詞,希望能迅速擴充到5000-6000的學生。
3、情景聯想記憶:就是把單詞放到句子中記憶或者是意思相關聯的單詞或詞組歸類記憶,這樣的好處是記憶不枯燥,而且能夠與應用相關聯。
4、練習記憶:也就是用反復練習來鞏固單詞的記憶效果,避免單純的機械記憶。
5、分項記憶:因為聽、說、讀、寫各項對詞匯的要求不盡相同,所以在記憶單詞的時候應該更有針對性。例如,閱讀的單詞以識讀為主,很多單詞只要求記住意思不要求會拼寫。而聽力單詞則不僅僅要求會拼寫而且朗讀正確。
巧記英語單詞的方法二
1、人的記憶周期一般是七天,所以,把自己要背的單詞分成七份,七天之內看完一遍,可以記不住,但是一定要看完,然后七天一輪回。
2、詞典上的單詞肯定有相當部分是自己認識的,這部分不要看了,把自己不熟的,甚至完全陌生的做上標記,直到熟識為止。
3、背單詞可以采用實物聯想方法,比如pencil,想象鉛筆的樣子,breast,胸膛,研究表明,象形記憶是比較有效的記憶方法之一
4、學單詞的目的是用,單詞既然學了,就試著用它來造個句子,試著把自己想說的話轉化成英語,開始的時候可以用簡單的詞,隨著自己詞匯量的加大,可以提升自己所造句子的難度。
5、根據詞性背單詞,比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等等,而且這種記憶方法也會提升語句段落理解能力。
6、最后,要擺正自己的心態,英語是一種工具,心態平和,功夫到位,持之以恒,英語必然被我們踩在腳下,確實,它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巧記英語單詞的方法三
首先,你得每天500個單詞這樣背,不要覺得不可能,不是讓你精細的背,而是粗背,即第一遍的時候,只要求每個單詞看著能熟悉,知道一個意思,不需要能拼寫出,也不需要背詞性。
然后,重復背。假如單詞書有20單元,如果每天你能掌握好時間,最好在背今天的任務的同時也能粗粗看看昨天背的500個單詞,若是沒空也可以不看。就這樣20天背完后,你就可以開始從第一單元開始繼續這樣背,這樣你會發現很多單詞你更熟悉了,更容易背了。
最后,要想背好單詞,時間是必需花的,即每天抽出一個多小時來背即可。而且只有這樣反復的背,只要背過5,6邊以后你會發現你記住了大部分單詞。 其實原理很簡單,你可以結合我們自己學中文字,難道現在我們認識的所有字都是這樣一個一個精細的背出來的嗎? 不見得吧,大部分都是我們因為經常看到,自然而然就記住了啦。
巧記英語單詞的方法四
借助前綴來記憶。前綴顧名思義,就是放在單詞前面的一小部分,常見的有un-,in-,im-,pre-等,放在單詞前面,前綴+單詞=新的單詞。如:like 喜歡,un-前綴為“不”,那么unlike 意思是“不喜歡”。這樣記單詞是不是很簡單?
借助后綴來記憶。說完了前綴,我們來說說后綴,即單詞后面的一小部分。常見的有-ment,-tion,-less,-ness等。放在單詞后面,單詞+后綴=新的單詞。如home 家,-less“沒有.....的”,homeless“沒有家的”,要巧妙的運用后綴記單詞,效率瞬間提升!
把近義詞放在一起記憶,但是注意不要搞混淆。把幾個相似的單詞放在一起記憶,記得更快更牢,不過前提是你很熟悉它們,不然容易搞混淆。如house 房子, horse 馬;mouth 嘴巴, month 月份。還有很多的例子,需要同學們在背單詞的時候積累了。最好拿一本專用的英語筆記本來記錄,有空的時候多翻一翻,加強自己的記憶。
借助音標來記憶。這一步驟就需要同學們是否熟悉音標了。音標有48個,20個元音,28個輔音。借助音標記單詞,讓你能夠做到會讀就會寫!聽起來是不是酷酷的?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怎么記憶吧。
一、抓回顧
回顧化學知識的方法是多樣的。可以通過閱讀教材(也可以將教材與課堂筆記結合起來看)的方法去回顧。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要特別留意新授課時圈點過的內容,留心教材上給出的習題(好多中考試題總可以在教材的習題中找到“影子”)。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可以從面上減少對課本知識的遺忘,避免知識漏洞的出現。
也可以根據章節的目錄去回顧。以教材的章節目錄為線索,書面整理或口頭復述每一節的所學內容,發現遺忘,再打開教材或筆記進行溫習。這一回顧方式,能有效診斷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還可以按照知識的模塊去回顧。如氧氣、氫氣、二氧化碳三種氣體的實驗室制取,是初中化學的重點內容,復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制備原理、所用裝置、收集方法、驗滿方法、操作要點等幾個方面一并回憶相關知識。這種回顧方法,能使零散的知識由點變線、由線成網,增強知識回顧的系統性。
二、抓歸納
知識的歸納可以局限在某一章節進行,也可以打破章節的限制,按照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由于后一種歸納方法的跨度大、綜合度高,因此,總復習中大多采用此方法。如對于物質的性質和變化,我們可以作如下歸納:
歸納是將所學知識并線織網的過程,該項工作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也可以自己嘗試進行。
三、抓梳理
知識網絡的產生,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重溫中考考點的新背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對網絡中的重點知識加以梳理。
1.對比法
對比既是強化記憶的良好途徑,也是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化學中可以對比的知識為數不少,如上述網絡中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物質分類網絡中的純凈物與混合物、氧化物與含氧化合物;身邊化學物質網絡中的氧氣的密度、溶解性與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氫氣、一氧化碳與碳的化學性質;實驗網絡中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與驗滿方法、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與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等。復習過程中,我們要采用讓它們“成對亮相”的方法,找出異同,尋得聯系,從而使相關知識深深印記在腦海之中。
2.提煉法
對于網絡中的重要概念,在敘述其主要內容、抓住其關鍵字詞的同時,我們還要學會提煉其核心內容。如質量守恒定律,可以從其概念及常見考題中提煉出其核心內容:六個一定不變(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元素的種類、質量,物質的總質量),一個一定改變(分子的種類),一個可能改變(分子的數目)。抓住了概念的核心,也就找到了解答概念試題的金鑰匙。
3.串聯法
所謂串聯,就是以某一知識點或某一個話題為中心,將某些概念或原理集結成小型知識塊。如以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為中心,可以將元素的化學性質、元素的化合價、元素的分類、子所帶電荷等知識串聯成塊;以概念判斷結論成立的前提為話題,可以將分子比原子大的前提(分子和構成它的原子相比)、質子數相同的粒子屬于同種元素的前提(對于原子和非原子團子而言)、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的前提(相同溫度、相同溶質)、固體溶解度大小比較的前提(溫度、溶質、溶劑三者中至少有兩個相同)等連成一片。知識的成塊出現,能為解題過程中快速聯想帶來便利。
4.延伸法
知識的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因此,復習過程中,我們很有必要把握這種延伸關系。知識的延伸關系包括知識結構的完善,如物質的構成,學習分子、原子的知識時,只知道物質由分子或原子構成,學過子之后,物質構成的知識體系才得以完善:物質由分子、原子或子構成。知識的延伸關系還包括知識內容的遞進,如對化學變化的認識,由淺入深經歷了以下三個過程:化學變化是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宏觀)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構成新的物質(微觀)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不變,因此,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宏觀、微觀整合,得出質量守恒定律)。
四、抓感悟
實驗考查是化學中考的重頭戲。對于實驗的復習,我們不能只將重點放在規范的基本操作、實驗操作的要點記憶上,還應放在探究實驗設計思想的感悟上。
1.化隱性為顯性的思想
實例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用足量的紅磷除去空氣中的氧氣,然后再讓水去填補氧氣的體積空缺,從而測出了氧氣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
實例2: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探究――向盛滿二氧化碳氣體的塑料軟瓶中倒入約瓶體積三分之一的水,蓋上瓶蓋振蕩。由瓶變癟的現象推出瓶內氣壓變小,再推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元素守恒的思想
實例1:電解水的實驗――通過對水分解產物(氫氣、氧氣)的檢驗,確定產物中含有氫、氧元素,然后用元素守恒的思想,推出水的組成。
實例2:甲烷組成的探究――將甲烷氣體點燃,用一個干而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發現燒杯內壁有水珠(得出燃燒產物中有水);將燒杯翻轉過來,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發現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得出燃燒產物中有二氧化碳)。根據燃燒產物含有的元素(C、H、O),可推出甲烷中一定含有C、H元素。
3.對比探究的思想
實例1:探究溫度對分子運動速率的影響――將相同質量的品紅(也可以用其他能夠溶于水的有色物質)分別放入50g熱水和50g冷水中,比較品紅的擴散速率。通過對比,得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大。
實例2:探究酸溶液中的何種粒子使紫色石蕊變紅――在稀鹽酸(含水分子、氫子、氯子)和氯化鈉溶液(含水分子、鈉子、氯子)中分別滴入紫色的石蕊試液。通過現象對比,可得出是酸溶液中的氫子使紫色石蕊變紅。
4.追蹤探究的思想。
實例: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入氫氧化鈉溶液中,然后向所得溶液中滴加稀鹽酸。由有氣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的現象,可推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了碳酸鈉。
上述探究思想的感悟,對于領會探究性試題的命題思路、提高探究性試題的解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五、抓題型
一、 初中生數學學習方法的現狀與分析
通過近三年的課堂教學實踐,初中生數學學習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讀、聽、思、說、記、寫、糾、用,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1.諸多學生不會閱讀數學課本內容,總以為閱讀課本就是看結論,呆讀硬背,不僅沒讀懂讀透,而且應變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都較差,嚴重制約了自學能力的發展。
2.學生不能充分認識到老師講課的重要作用,聽課時抓不著重點,導致顧此失彼,精力分散,聽課效率下降,效果極其底下。
3.學生思考問題常常受思維定勢的干擾和影響,不善于分析轉化和進一步思考,其思路狹窄、滯后,甚至受阻,挫傷其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他們的學習。
4.口頭表達能力差。主要表現在解題時會卻無法表達。回答老師提問時,口頭表達的內容不精煉,不生動,欠準確,或答非所問。
5.識記知識多是機械記憶,理解記憶少,滿足于記住結論,而不立足于去理解、概括、聯想,導致認知網絡不能完整建立。
6.書寫格式混亂,條理不清楚,作圖不規范,缺乏應有的嚴謹性和規范性。 尤其是幾何問題更為突出。
7.學生在作業或測試后,對出現的錯誤,不能及時糾正,找不出錯誤的原因及矯正的方法。
8.由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是機械的,重知識結論,輕知識發生的過程及來源,導致不能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應用能力差。
二、 指導學生數學學習學法的對策
針對上述存在的諸多問題,作為教師又如何去指導學生的學習呢?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培養學生的“讀、聽、思、說、記、寫、糾、用”的能力。
1.重課本內容讀的指導
南宋朱熹說過:“幼時讀書,背至滾瓜爛熟,不甚了了,成年逐漸感悟,回思意味深長。”這表明一個人學習,讀和悟,讀是第一位的。因此要認真指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從課本的各個方面去去深入理解內容。一是讀標題,要求學生細細體會標題,能提綱挈領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內容;二是讀例題,在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例題,并初步理解解題方法;三是讀插圖,它們可使學生更形象、具體、準確地理解文字的內容;四是讀算式,按算式各部分的原理讀,按算式所表示的意義讀,這樣可以弄清算式的概念和意義;五是讀結語,要求學生對結語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以便準確地把握。
同時讀書時要抓好三點:一是粗讀,即邊讀邊圈、點、勾、畫,大體弄懂教材內容,對理解有困難的地方作記號;二是精讀,即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細嚼課文,把握重要的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思想及方法;三是研讀,即當每一章節內容學完后,整理學過的知識,弄清體系,小結歸納要點,形成知識網絡。
2.抓教學過程聽的指導
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聽課,先從培養學習興趣入手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的認識結構,打開“聽門”,專心聽講。其次,要指導學生會聽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一是注意聽教師每一節課開始所講的教學內容、重點和學習要求;二是注意聽教師在講解例題時關鍵讀粉的提示和處理;三是注意聽教師對概念要點的剖析和概念體系的串聯;四是注意聽教師每一節課的小結和對某些較難習題及例題的提示等。
3.注重激啟學生說的指導
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激發啟發學生說呢?第一,啟發學生說思路,說思維過程。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自己想法的機會,可以讓學生根據某一個問題,獨自小聲說,同桌之間練習說,四人小組相互說,教師學生共同說……等等。通過說,培養學生語言的條理性和思維的邏輯性。第二,引導學生用簡明、準確、規范的數學語言,完整地回答問題,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后,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概括出定義、法則或公式,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培養學生寫的指導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做學習筆記;指導學生將數學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指導熟練掌握數學常用書寫格式,指導他們學會作圖,培養學生的直觀思維能力。
5.嚴格學生糾錯的指導
(1)設置“陷阱”,誘使學生得出錯誤
有的放矢地選一些頗具迷惑性的題目,在易錯的節骨眼上設“陷阱”,先誘使學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維沖突,再引導學生在自查自理中掙扎出來,達到學生深刻理解概念和知識的目的。
(2)適時恰當引入錯例,引導學生獨立評析錯誤
對于例題的錯誤解法由學生獨立地對錯誤進行評析和判斷,引導學生獨立尋找錯誤加以分析,讓其自己進行矯正。
(3)強調學生用知識意識的指導
教科版的課外拓展內容大多安排在“發展空間”欄目,必修1、2共計38篇,選修3系列共計78篇,子欄目有:課外閱讀、實驗室、走向社會、物理在線等。
筆者以“發展空間”材料的分類為切入點,來探討其教育功能。
一、“發展空間”材料的分類
拓展知識類:對課本已有物理知識作進一步拓展,深化。如,“電場疊加原理(3-1)”,“等勢面(3-1)”,“對示波器的研究(3-1)”,“勻速圓周運動與簡諧運動(3-4)”等。
物理學史類:介紹科學家的貢獻、生平事跡,以及他們建立物理概念或規律的艱辛歷程。如,“居里夫人(3-5)”,“杰出的科學家法拉第(3-2)”,“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必修2)”等。
科技前沿類:介紹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和新成就,以及自然界的奇觀妙景。如,“超導現象(3-1)”,“夸克模型(3-5)”等。
STS類:介紹科學技術在社會的應用。如,“人民大會堂的聲學構造(3-4)”,“增透膜與反射膜(3-4)”,“納米材料(3-1)”等。
實踐類:學生應用物理知識創新與實踐。如,“制作大體積明礬晶體(3-3)”、“自制力的合成器(必修1)”等。
可見,教科版注重了解物理學史和解決實際應用類問題,注重科技與社會的聯系,體現新課程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教師作為教學組織者,對“發展空間”的理解和重視程度直接決定實施的情況。教師是聯系教科書與學生的橋梁,應認真研究“發展空間”的內容,理解其設計思想、目的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功能。
二、把握“發展空間”的教育功能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物理學科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是指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物理學科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使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創新。新課標實施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教材設計了一些簡易可行的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特別是針對其中疑難問題的理解。
例如,“塑料泡沫制小船(3-3)”,“制作噴氣船(3-5)”等,它們都容易制作,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完成。這些小實驗貼近學生生活,很容易激發他們的興趣。通過親自動手做小實驗,既可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又可以深化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另外,“物理在線”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搜索資料,利用網絡資源自己組織開展物理科普講座,如“人造地球衛星”,“全息技術、激光技術應用”,“廣義、俠義相對論簡介”等。這是培養學生能力一種途徑,能發揮探究的自覺主動性,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2.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
學生到高中階段學習物理很是被動,可以描述成“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作業套公式”。知識只能機械地灌輸到學生的大腦,學生的能力嚴重缺失。“發展空間”是教學內容的延伸和補充,其內容鮮明、主題突出,對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物理素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對教學重點、難點知識再理解和應用。
例如,學生對合力大小與分力大小隨夾角變化關系理解不夠。教師可引導學生課后利用塑料片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模型,兩條鄰邊表示兩個共點力,夾角可以隨意改變,對角線表示合力,模型做好后,觀察當兩個分力間夾角從0°到180°的變化過程中,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變化情況能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很有效地鞏固了課堂上建立的物理知識。
3.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