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短期投資與長期投資的區別

短期投資與長期投資的區別

時間:2023-09-15 17:40: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短期投資與長期投資的區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深化企業資產減值準備核算,已成為加強企業經濟核算,落實財務管理謹慎性原則的重要舉措。在新形勢下應怎樣深化此項核算呢?筆者認為,應在努力做好有關工作的進程中注重:

一、正確理解資產減值準備的確認標準

所謂資產減值準備是指企業按《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對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等應收款項計提的壞賬準備;對股票、債券等短期投資計提的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對長期股權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等長期投資計提的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對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庫存商品等存貨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對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以及對專利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委托貸款的委托貸款減值準備;除了貨幣資金、應收票據、預付賬款、長期待攤費用等外的資產均計提了相應的減值準備。即八項資產減值準備金。

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即判斷資產是否發生減值,企業應當以賬面價值與其可收回金額進行比較。

1.壞賬準備。企業應當在期末分析各項應收款項的可能性,并預計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對預計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計提壞賬準備。

2.存貨跌價準備。企業應當在期末對存貨進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貨毀損、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貨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的,應按可變現凈值低于存貨成本部分,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在符合條件下,除了對一些特殊情形的存貨全部轉人當期損益,一次性予以核銷外,可以對減值的存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3.短期投資跌價準備。企業應當在期末對各項股票、債券、基金等短期投資進行全面檢查,如果短期投資市價低于成本,應按其差額確認并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

4.長期投資減值準備。企業應當在期末,對長期投資進行逐項檢查,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惡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并且這種降低的價值在可預見的未來期間不可能恢復,應將可收回金額低于長期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5.委托貨款減值準備。企業應當定期或年終,采用委托貸款本金與可收回金額比較法對有跡象表明本金高于可收回金額的委托貸款,其差額計提減值準備。

6.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企業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逐項進行檢查,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技術陳舊、損壞、長期閑置不用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即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實質上已經發生減值,應按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孰低法按單項計提全額或部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對于全額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不再計提折舊。

7.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對在建工程項目進行逐項檢查,如果有證據表明在建工程已經發生了減值,應當計提減值準備。

二、掌握資產減值準備金計量方法

1.企業對短期投資按照成本與市價孰低計量,并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按投資總體、投資類別或單項投資計提跌價準備,如果某項短期投資比重較大(如占整個投資的10%及以上的),應按單項投資為基礎計算并確定計提的跌價準備。

2.企業應當對委托貸款本金進行定期檢查,并按委托貸款本金與可收回金額孰低計量,可收回金額低于委托貸款本金的差額,應當計提減值準備。

3.存貨可以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計提,當成本低于可變現凈值時,存貨按成本計價;當可變現凈值低成本時,存貨按可變現凈值計價,即提跌價準備。實際工作中,通常按單個存貨項目的成本與可變現凈值計提,如滿足制度規定的條件,可以合并計量成本與可變現凈值或按存貨類別計提。

4.企業應采用備抵法核算壞賬損失,并遵循一致性原則。在確定壞準備的計提比例時,應當根據以往的經驗、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相關信息予以合理估計,并自行確定計提壞賬準備的提取方法(如銷貨百分比法、賬齡分析法、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

5.企業應當在期末對長期股權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逐項進行檢查,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惡化,或技術陳舊、損壞、長期閑置等原因,采用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孰低法的原則按單項項目計量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6.企業應當對有證據表明已經發生了價值減值的在建工程,按其差額計提減值準備。

三、加強資產減值準備賬戶管理

1.設置資產減值準備的賬務賬戶。因企業各項資產的性質不同,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的賬務處理也不盡相同:(1)對應收款項、存貨兩項流動資產發生減值而計提的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因其主要與企業日常管理水平有關,故將其發生的價值減損計人“管理費用”賬戶。(2)對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委托貸款三項投資性賈產發生的價值減損而計提的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和委托貸款減值準備,因均屬于企業對外投資,并且均是為了獲得投資收益,故將其發生的價值減值計人“投資收益”賬戶借方。(3)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三項資產發生的價值減損而計提的減值準備,因其均屬于企業非投資性的長期資產,通常它們的價值減損與企業日常的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故將其發生的減值計人“營業外支出”賬戶。

2.落實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企業計算的當期應當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金額如果高于已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賬面余額,應當按其差額補提減值準備;如果低于已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賬面余額,應當按其差額沖回多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實際發生的資產損失,沖減已提的減值準備。即提取時,借記有關損益類賬戶,貸記相應的資產減值準備賬戶;資產價值恢復需要沖銷時作相反分錄;實際發生資產損失時,借有關資產減值準備賬戶,貸記相應資產賬戶。作為備抵賬戶的資產減值準備賬戶余額一般在貸方,并且一般以減至零為限,但對于“壞賬準備”可能出現實際發生的壞賬超過已提壞賬準備,即可能出現貸方余額,也可能出現借方余額。

3.編制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報表。企業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在期末對外提供財務會計報告時,在資產負債表附表“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上分別具體項目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為了區別固定資產凈值、凈額,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會計報表上單獨列示,其余七項資產減值準備作為調整賬戶在資產負債表上均以賬面價余額減去有關資產備抵賬戶在報表上反映,委托貸款減值準備則按貸款到期年限的長短分別列示于“短期投資”“長期債券投資”項目中。具體講,資產負債表上的“應收賬款”項目應根據“應收賬款、預收賬款”明細賬的賬面余額及其相應的壞賬準備填列;“其他應收款”應據“其他應收款”賬戶的賬面余額扣除相應的壞賬準備填列;存貨項目應按庫存商品、原材料、生產成本等總賬的余額合并后扣除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后的凈額填列;短期投資項目應據短期投資賬面余額加上一年內到期的委托貸款的本息扣除相應的短期投資減值準備和委托貸款減值準備填列;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項目中的長期股權投資項目應按照有關股權投資賬面余額減去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后的金額填列;長期債權投資項目應按長期債權投資賬面余額加上一年以上的委托貸款額減去有關債權投資減值準備和一年內到的長期債權投資后的金額填列;在建工程和無形資產項目則分別由相應賬面余額扣除相應的減值準備后的凈額反映。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關于固定資產的調整賬戶累計折舊與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之間的內在關系是:累計折舊是企業對資產有形磨損狀態所選擇的一種核算政策,一般一經選定后并不輕易變更。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更多的是對固定資產無形磨損而引起貶值狀態所做的價值調整,一般要適應技術進步和市場的變化而變動。

第2篇

一、資產減值準備的制度規定和重要意義

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為何要對沒有發生只是可能發生的資產損失作確認呢?因為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存在著各種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即要求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做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少計負債或費用。確保資產的真實,符合資產定義(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要求。

我國目前的關于資產減值準備規定不僅說明了謹慎性原則的重要性,也是為了避免資產的虛增導致企業利潤的虛增,同時保證企業財務資料的真實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運用謹慎性原則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設置秘密準備,否則就屬于濫用謹慎性原則,將視為重大會計差錯處理。

二、資產減值準備的范圍

自1999年實施了壞賬損失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四項準備后,2001年財政部又頒布了《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及補充規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項資產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委托貸款減值準備,由此擴大成了八項資產準備。

1、短期投資跌價準備

企業在期末對各項短期投資進行全面檢查時,要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是指對期末按照成本與市價兩者之中較低者進行計價的方法)計量,將市價低于成本的金額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并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

2、壞賬準備

企業在期末分析各項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時,預計可能產生的壞賬損失,并對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計提壞賬準備。計提的方法由企業自行確定。

3、存貨跌價準備

企業在期末對存貨進行全面清查時,如由于存貨毀損、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貨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估計售價減去估計完工成本及銷售所必須的估計費用后的價值),應按可變現凈值低于存貨成本部分,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4、長期投資減值

企業應對長期投資的賬面價值定期地逐項進行檢查。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變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投資的賬面價值,應將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是指投資的出售凈價與預期從該資產的持有和投資到期處置中形成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中較高者。其中,出售凈價是指資產的出售價格減去所發生的資產處置費用后的余額。)低于長期投資賬面價值發生的損失,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5、固定資產

企業應當在期末對固定資產逐項進行檢查,如果由于技術陳舊、損壞、長期閑置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是指資產的銷售凈價與預期從該資產的持續使用和使用壽命結束時的處置中形成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中的較高者)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6、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企業應定期對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檢查一次,并對無形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同上)進行估計,將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超過可收回金額的部分確認為減值準備,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7、在建工程減值準備

企業在建工程預計發生減值時,如長期停建并且預計在3年內不會重新開工的在建工程,按照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同上)孰低計量,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計提在建工程減值準備

8、委托貸款減值準備

企業應當對委托貸款本金進行定期檢查,并按委托貸款本金與可收回金額(同上)孰低計量,可收回金額低于委托貸款本金的差額,應當計提減值準備。

三、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及對企業會計數據的影響

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增加當期費用,減少資產,減少當期利潤。如果少計或不計資產減值準備就會減少當期費用,增加資產,從而虛增當期利潤。

盡管企業已經普遍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要求開始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但是由于準則對具體情況界定的不明晰,在計提具體內容上沒有明確的計算程序,因此留給企業很大的選擇空間。

目前,八項準備中頻繁被部分企業當作調節企業利潤粉飾會計報表的利器的主要項目是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及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這幾項。以下筆者試對這四項進行淺析。

1、壞賬準備

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在期末分析各項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并預計可能產生的壞賬損失。對預計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計提壞賬準備。企業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由企業自行確定。壞賬準備計提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說明。在確定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時,企業應當根據以往的經驗、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相關信息予以合理估計。

由于會計準則允許企業可以對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對于那些資產較好,會計核算規范的企業來說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使財務報告更能真實的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反之,只能成為部分企業調節財務狀況的砝碼。調增計提比例,就會增加當期費用,減少利潤,還可以減少當期納稅。

2、短期投資減值準備

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在運用短期投資成本與市價孰低時,可以根據其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按投資總體、投資類別或單項投資計提跌價準備,如果某項短期投資比較重大(如占整個短期投資10%及以上),應按單項投資為基礎計算并確定計提的跌價準備。

由于準則規定企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按投資總體、投資類別或單項投資計提跌價準備,給了一些企業靈活選擇的空間,使部分企業通過對計提方法的選擇――總體、類別和單項,達到左右利潤的目的。例如,投資類別分A、B、C等多種類別,其中A分a1、a2兩種,B分b1、b2兩種,C分c1、c2兩種。期末對各項投資進行成本與市價孰低計價,各項投資跌價損益如:a1為-200元,a2為200元,A類合計互為抵消;b1為-300元,b2為200元,B類合計為-100元;c1為400元,c2為-200元,C類合計為200元。分別按三種不同方法計算如:單項計提的跌價損益為:a1+b1+c2=-700;分類計提的跌價損益為:A+B+C=-100;總體計提的跌價損益為:A+B+C=-100。

3、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投資準則要求,企業應當定期對長期投資的賬面價值逐項進行檢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檢查一次。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變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投資的賬面價值,應將可收回金額低于長期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企業持有的長期投資有的有市價,有的沒有市價,對持有的長期投資是否計提減值準備,可以更據下列跡象判斷。

對有市價的長期投資可以根據下列跡象判斷是否應當計提減值準備:市價持續2年低于賬面價值;該項投資暫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資單位當年發生嚴重虧損;被投資單位持續2年發生虧損;被投資單位進行清理整頓、清算或出現其他不能持續經營的跡象。

對無市價的長期投資可以根據下列跡象判斷是否應當計提減值準備:影響被投資單位經營的政治或法律環境的變化,如稅收、貿易等法規的頒布或修訂,可能導致被投資單位出現巨額虧損;被投資單位所供應的商品或提供的勞務因產品過時或消費者偏好改變而使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被投資單位財務狀況發生嚴重惡化;被投資單位所在行業的生產技術等發生重大變化,被投資單位已失去競爭能力,從而導致財務狀況發生嚴重惡化,如進行清理整頓、清算等;有證據表明該項投資實質上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其他情形。

這里所說的"判斷"主要是要求企業的會計人員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做出主觀的職業判斷。客觀的說,由于每個企業實際情況的不同和每個會計人員的價值觀的不通,可能會使判斷的結果有所偏差,這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有某些企業卻利用這個空子為達到自身目的,對資產減值在提與不提之間隨意判斷。

另外,從會計處理的角度上看,長期投資有成本法和損益法兩種。一般情況下,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采用成本法核算;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采用權益法核算(一般情況下投資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權益法)。權益法要求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當期損益要計入當期的"投資收益"(投資損失為負"-"表示),因此部分企業就根據自身的利益對被投資企業的投資比例在20%上下隨意變動,以致達到控制利潤的目的。

4、存貨跌價準備

存貨準則規定,存貨跌價準備應按單個存貨項目的成本與可變現凈值計量,如果某些存貨具有類似用途并與在同一地區生產和銷售的產品系列相關,且實際上難以將其與該產品系列的其他項目區別開來進行估價的存貨,可以合并計量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對于數量繁多、單價較低的存貨,可以按存貨類別計量成本與可變現凈值。

當存在下列情況之一時,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市價持續下跌,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回升的希望;企業使用該項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成本大于產品的銷售價格;企業因產品更新換代,原有庫存原材料已不適應新產品的需要,而該原材料的市場價格又低于其賬面成本;因企業所提供的商品或勞務過時或消費者偏好改變而使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導致市場價格逐漸下跌;其他足以證明該項存貨實質上已經發生減值的情形。

當存在以下一項或若干項情況時,應當將存貨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已霉爛變質的存貨;已過期且無轉讓價值的存貨;生產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存貨;其他足以證明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存貨。

由于準則允許企業對存貨的跌價準備進行單個或分類計提,以及對發生存貨計提情況的判斷由企業自行決定的靈活性,又不免給一些企業空隙可鉆。

四、相關實例說明

我們知道企業的會計行為受會計準則等制度規定的約束,但會計準則在具有統一性和規范指導作用的同時還兼有一定的靈活性,給會計人員區別不同情況留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和判斷余地,如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存在多種備選的會計方法或可由會計人員做出不同的判斷。準則的靈活性是為了讓更多的企業從實際出發多種會計處理方法并存為企業進行會計操縱提供了可乘之機,有些企業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選擇會計方法,操縱會計報表。具體的會計操縱行為多種多樣,現舉實例說明如下:

1、利用資產減值準備增加企業利潤

TCL通訊(000542)于2003年3月29日了一則《關于對公司2000年度會計報表所反映問題整改報告》的公告,公告顯示了TCL通訊2000年虛增利潤4952萬元的情況。其中包括少計壞帳準備4392萬元,少計存貨跌價準備2813萬元,少計長期投資減值準備685萬元。TCL對此事件僅解釋為會計處理不當、會計估計不當以及會計信息傳遞不及時、不真實等原因造成的,而有關專業人員卻有不同看法。1999年TCL通訊虧損17984萬元,如果2000年繼續虧損,則將被ST。

但是"會計處理不當、會計估計不當"就有蓄意作假之嫌。不計或少計資產減值準備不僅與與會計謹慎性原則背道而馳,還反映出上市公司依然難以擺脫年末粉飾報表的情結。而且在當時給投資者造成的重大誤導,也已經構成虛假陳述。

2、利用資產減值準備減少企業利潤

當然每到年報公布時,也會出現一些形形的虧損企業,虧損的原因亦是多種多樣。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企業資產"縮水"形成的損失。這種現象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濫用謹慎性原則,設置秘密準備造成的。

ST魯銀(600784)在2002年度報告中顯示每股收益-1.07,虧損額高達2.65億元。實際上魯銀投資2002年度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利潤分別比2002年增長了24%和40%,但由于在期末因應收賬款、委托貸款、對外投資等資產方面的巨額計提高達1億元,使得管理費用劇增。這是導致公司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公司為此也帶上了ST的帽子。由于會計制度要求的追溯調整公司將2001年378萬元的盈利也調減為虧損2490萬元,連年的虧損使其成為了交易所首次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的企業之一――*ST魯銀。盡管巨額計提增加了當年的費用,卻降低了來年的費用。魯銀投資2002年第一季度的報告中顯示,公司已經扭虧為盈,實現每股利潤0.03元,凈利潤718萬元。

ST天鵝(000418)2002年年報顯示公司中期的每股收益由0.04元到年末的-1.15元,凈利潤也從中期近1628萬元的盈利到年末的-4.18億元巨額虧損。大量壞賬損失、存貨跌價損失,是導致2002年虧損的重要原因。2002年年報顯示,公司的應收款和存貨計提減值準備高達4.5億元,擔保損失1.39億元。同時由于追溯調整,不僅讓公司三季度報告中盈利的2317萬元變為整個年度虧損,也使2001年業績也由2683萬元的盈利轉為-5750萬元的虧損。不僅帶上了ST的帽子,同樣也被實行了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ST天鵝。另外,在小天鵝公布的2003年一季度的季報中顯示公司已經扭虧為盈,凈利潤為2941萬元,每股收益0.08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61%。

如果說銀魯投資、小天鵝等公司的忍痛"瘦身"為了來年的輕裝前進,似乎還有一點積極意義的話,更有甚者則是完全為了替大股東買單。ST輕騎在2002年年報中稱,大股東輕騎集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已經不能償還對公司的關聯欠款,為充分揭示風險,董事會全額計提相應賬目壞賬準備。34億巨虧中壞賬計提竟然高達42億元,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諸如此類的公司不勝枚舉。事實證明,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已經成為企業調節利潤的砝碼,隨意變更會計政策也成了家常便飯。公司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一些政策達到自身的目的,其實最終的受害者仍然是投資者。一些企業對于由此產生的重大會計差錯也只是在公告里的某個角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而已。例如小天鵝公司2002年年度報告中這樣顯示"由于發生漏計2001年度營業費用的重大會計差錯而追溯調減2001年度凈利潤8524萬元"等等類似內容。:

五、對資產減值準備問題的幾點思考

應該說,資產減值準備的影響只是使企業潛在的問題進行了曝光,其實質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現階段實際情況看,我認為當務之急是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會計控制不僅具有規范企業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防止并及時發現、糾正錯誤及舞弊行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對于提升現代企業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財政部在2001年6月頒布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規范),基本規范的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主要包括: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對外投資、工程項目、采購與付款、籌資、銷售與收款、成本費用、擔保等經濟業務的會計控制。規范除了對"貨幣資金"有細則規定外,對其他各項經濟業務的會計控制僅就方法和檢查做了基本規定,使法律制度出現了真空段。

(2)會計人員提高自身職業道德,嚴格自律性管理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是指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職業活動中所遵循的會計職業行為規范。會計人員不僅要精通業務,勝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對需要反映的經濟業務的判斷和表達,應當基于客觀的立場,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嚴格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現實的會計實務中,業務素質、本位利益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使會計人員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可見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3)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

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控股大股東經常利用關聯交易,拖欠上市公司巨額資金,侵占上市公司資產,而結果往往是傷害中小股東利益,并最終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行和持續發展。

第3篇

關鍵詞:投資策略 概念體系 分析框架 分形市場

一、引言

證券市場存在分形現象已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認可。實務中已開始利用分形現象定性的指導實際投資,并獲得了可觀的收益。基于分形理論對投資策略進行量化研究更是具有非同尋常的理論意義。一方面,統計套利、算法交易、資產配置等傳統量化模型由于忽略了投資者行為、證券價格的長記憶性、證券收益率的“尖峰肥尾”等分形特征而存在刻畫不精確、忽視風險等局限。利用分形理論量化研究投資策略可對證券市場中分形現象量身度造,可充分克服傳統量化投資模型的不足,從而更好地指導實際投資;另一方面,基于分形現象進行量化投資的理論研究至今仍是空白。因此,在證券市場呈分形現象的背景下,運用分形理論來構建量化投資策略可彌補此理論空白,具有較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然而,利用證券市場的分形現象來量化研究投資策略的前提和基礎是理解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的相關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目前,國內外尚無文獻對其系統探討。鑒于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的相關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現狀,本文將對其進行系統探討,以期為構建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的量化模型奠定基礎。

二、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概念體系

( 一 )分形市場的界定 1970年,Fama創造性的將有效市場假設(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歸納為公理。EMH為傳統資本市場理論(CMT)奠定了基石、提供了分析框架。在EMH下,證劵的價格代表了證劵的真實價值,證劵價格的變動必將遵循隨機漫步(Random Walk);從而,尋求價格偏離內在價值的證劵,以及尋找證劵價格的起伏周期和預測模式必將徒勞無功。然而實證表明,證劵市場的運行方式與EMH所描述的情況相差甚遠,而是呈現分形特征。Peters(1994)集眾人之智、采眾家之長,在EMH和協同市場假設(Coherent Market Hypothesis,CMH)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分形市場假說(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FMH)。 FMH的基本內容:市場由眾多投資者組成,不同投資者的投資期限不同;市場信息對不同投資期限的投資者產生不同影響。短期投資者主要注重歷史信息,基本遵循技術分析;較長期投資者更加偏重基礎信息;市場穩定性主要取決于市場流動性;價格反映了短期技術分析與長期基本分析的結合;如果某項資產與經濟周期循環無關,那么將不具有長期趨勢。FMH是EMH的有力擴展,FMH強調信息接受程度和投資期限對投資者行為的影響。在FMH下,投資者僅是有限理性的。信息積累和信息滯后對投資者的影響將造成證劵價格的有偏隨機游走,表現出長記憶、混沌序等分形特征。投資者的投資期限上的差異將保證市場的流動性和穩定性。在FMH下證劵市場不僅僅是經濟和商業形勢的映射,更是投資者情緒的晴雨表。樊智、張世英(2002)基于對EMH與FMH兩者聯系與區別的詳盡討論下,給出了分形市場的一般性描述;分形市場是指具有正反饋機制和非線性結構特性的資本市場,其價格序列波動的表現形式為具有一定維數(Hurst指數 )的分數布朗運動(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 FBM)。該描述切中了分形市場的反饋機制及結構特性,但稍顯片面,同時過于復雜。因此,本文對分形市場作如下簡單明了的定義。所謂分形市場是指以FMH作為市場運行機制的市場。

( 二 )分形市場中投資概念的理解 研討投資策略的前提和基礎是理解投資。不同學者關于投資的定義說法各異。投資是指投入資金賺取更多資金;是指投入當前資金或者其他資源以期獲取未來收益的行為。盡管說法各異,但對其本質特征的描述卻是殊途同歸。投資的本質特征就是放棄或犧牲某種現在有價值的東西,期望從未來收益中獲得補償;即期望資產增值,即追尋 是投資活動的核心。基于前文對分形市場的界定,本文對投資進行結構性分解時,主要是針對分形市場中有價證劵的投資。投資是一項經濟活動,因此,對投資活動的主體——投資者進行分析是至關重要的。在分形市場中,基于短期與較長期投資者對信息敏感度的差異,不同類別投資者對投資策略的偏好將存在差異。較長期投資者相對于短期投資者對基礎信息具有更加敏感,因此,對價值投資更具有傾向性;而短期投資者相對于較長期投資者更注重歷史信息,因此,對基于技術分析的投資策略更具有傾向性。同時,由于同一投資者也難保持其投資期限時間一致,因此,同一投資者也難保持其投資策略偏好的恒常性。在分形市場中,千差萬別的投資者驅動著證券市場的流動,支撐著證券市場的穩定;形形的投資者形成行影無蹤、變化無常的市場動力,驅使著證券市場呈現分形特征。金融工具作為投資活動的客體,是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中的選擇集。金融工具作為資金融通的載體,風險收益組合多樣。投資者對金融工具的選擇的實質就是對風險收益組合的選擇,這依賴于投資者的投資目的、風險偏好等因素。因此,金融工具制約著投資者執行投資策略的可行性。因此,金融工具特征的確定是理解投資的又一關鍵因素。投資過程,作為投資活動的核心,連接著投資者與金融工具。投資過程主要由兩部分工作組成。一部分工作是證券與市場分析;第二部分工作是對最優的資產投資組合進行構建。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對證劵與市場分析的根本目的是尋找出內在價值偏離價格的證劵;基于證劵價格起伏周期預測模式的市場時機選擇是構建最優資產組合、優化資產配置的核心。投資過程的本質是通過選擇或協調各種金融工具,從而選擇與投資者的投資目的相適應的風險收益組合;是投資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保障。因此,投資過程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投資活動的成敗。

( 三 )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的厘定 基于對分形市場的界定以及分形市場中投資概念的厘定,便可對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展開詳細探討。所謂投資策略就是指投資者根據自身需求和風險承擔能力對投資資產進行安排、配置。確定投資者收益需求和風險厭惡特征是構建其投資策略的前提。隨后,投資者設計可實現其目標的投資策略。投資者將根據自身對資產的內在價值、預期收益、風險等因素的推斷結果進行投資資產選擇、配置。因此,投資者對資產內在價值、預期收益、風險等因素的推斷結果是構建投資策略的基礎,投資者根據推斷結果設計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投資策略。在EMH下,由于市場具有競爭性以及投資者具有同質預期,風險收益完全匹配。追求高收益,必然要承擔高風險;不接受高風險,便只能接受低收益。在分形市場中,形形的投資者對資產內在價值、預期收益、風險等因素的推斷方法千差萬別;因此,基于推斷結果所設計的投資策略便具有差異。投資策略的差異表現為投資者歷史投資行為的差異,最終造成證券收益與風險的分形特征。證券市場存在分形特征,因此,證券收益、風險的時變特征具有復雜性、非線性。從而,分形市場中風險收益不完全匹配;在實際投資中,存在套利機會。因此,優異的投資策略可充分利用風險與收益非完全匹配的特征;從而,可以在減少一定程度的風險的同時并增加一定程度的收益。基于此,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的一個直觀描述就是指投資者根據自身需求和風險承擔能力設計協調和選擇風險收益組合以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方案。

三、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分析框架

( 一 )分形市場中的推斷方法 由前文討論可知,確定投資者收益需求和風險厭惡特征是構建其投資策略的前提,而投資者對資產內在價值、預期收益、風險等因素的推斷結果是構建投資策略的基礎。因此,準確的推斷結果是投資策略有效的先決條件;而推斷結果的準確性依賴于投資者所采用的推斷方法。在分形市場中,推斷方法的設計是設計投資策略的必要步驟。傳統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方法等量化投資模型,其推斷方法常常基于線性范式,難以追蹤分形市場中的分形信號。現有基于人工智能、小波分析、支持向量機等理論的量化投資模型,其推斷方法對分形市場中的分形特征也不是量身度造。為克服證券價格、收益、波動中的分形特征對推斷方法的干擾,在分形市場中,所設計的推斷方法不僅要可充分克服分形噪音的干擾,而且還要能更好的追蹤分形信號。因此,在分形市場中,設計投資策略的先決條件便是設計資產內在價值、預期收益、風險等因素的推斷方法。

( 二 )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的分解 理論上,在分形市場中尋求價格偏離內在價值的證劵、尋找證劵價格的起伏周期和預測模式并非無稽之談。與此相反,由于分形通常具有精細結構,而證劵價格又往往表現出分形走勢;因此,波動的證劵價格蘊藏著許多低買高賣的機會;從而,優質的市場時機選擇策略可以讓投資者獲得盈千累萬的資本利得。證劵的內在價值是指證券未來收益的風險調整貼現值。由此可見,證劵的內在價值受證劵未來收益水平和風險調整貼現率的影響。而未來收益水平和風險調整貼現率具有不確定性;因此,證券內在價值也具有波動性。同時,由于激發證券價格和證劵內在價值波動的因素不完全相同;從而,證券價格和證券內在價值的波動往往具有不一致性。因此,根據證券價格和證券內在價值的變動特征,選擇內在價值被低估的證劵并非是天方夜譚。基于上述分析,在分形市場中,選擇價格偏離價值的證劵和選擇基于證券價格預測模式的市場時機均具有可行性;且無論是證劵選擇還是市場時機選擇都影響著風險收益組合。因此,證劵選擇策略和市場時機選擇策略是影響投資策略的兩個因素。另一方面,基于早期研究可知,投資的業績可以通過證劵選擇能力和市場擇時能力這兩個角度解釋。而投資業績的好壞是投資策略優劣的外在表現,因此,在分形市場中,可將投資策略分解為證劵選擇策略和市場擇時策略。其中,證劵選擇策略,就是指識別價格偏離內在價值的證劵的策略;市場擇時策略就是指掌控證劵價格起伏周期的策略。

( 三 )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的分析框架 基于前文對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的厘定及分解可知,投資策略的設計可通過證劵選擇策略設計和市場擇時策略設計實現,構建有效投資策略的關鍵是分析證劵選擇策略和市場擇時策略。(1)分形市場中證劵選擇策略分析。根據前文的厘定,證劵選擇策略,是指識別價格偏離內在價值的證劵的策略。識別價格偏離價值的證券的前提和基礎是確定證券的內在價值。證劵的內在價值是指證券未來收益的風險調整貼現值。其中,未來收益是指包括資本利得、紅利在內的全部現金回報,風險調整貼現率等于無風險收益率與風險溢金(Risk Premium)之和;風險溢金是指針對投資某項資產時的額外風險所需的額外回報率。在理論上和實務中,未來收益常常基于歷史數據、經濟形勢等因素給出判斷;風險溢金的確定取決于投資者對超額風險和額外回報二者間關系的看待,依賴于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投資者常常希望承擔低風險并享受高收益,從而常常利用風險資產組合構建或協調風險收益組合。有效前沿或稱最小方差邊界、有效投資組合、有效邊界、最優資產組合等,其上的風險收益組合是約定風險范圍內預期收益最高的投資組合,是投資者首選的風險收益組合。因此,優異的證劵選擇策略必將在有效前沿上選擇風險資產。從而,設計證劵選擇策略關鍵在于設計有效前沿的構建策略。傳統有效前沿構建基于Markowitz的資產組合理論和市場完美性假設,在期望收益、方差、風險資產間協方差已知的情況下,便可根據均值——方差準則構建有效前沿。在EMH的假設下,市場具有完美性;然而,實際的市場并不完美,交易成本、資本利得稅等因素影響著風險資產組合的構建,從而影響著有效前沿的構建。Jarrow et al.(2007)研究表明,即使很小比例的交易成本也可能嚴重扭曲無交易成本下的最優資產組合。與此同時,在FMH的理論下和金融市場的現實背景下,較長期投資者和短期投資者對期望收益、方差、風險資產間協方差預期非同質。因此,分形市場中的有效前沿是代表最佳風險收益組合的變動曲線。綜上所述,基于投資者投資期限構建動態有效前沿的策略是設計證劵選擇策略的關鍵。(2)分形市場中市場擇時策略分析。根據前文的界定,市場擇時策略是指掌控證劵價格起伏周期的策略。證劵價格起伏周期的掌控基于對證劵價格趨勢的把握。因此,對證劵價格趨勢的分析是設計擇時策略的重中之重。所謂證劵價格趨勢,是指證劵價格朝某方向運行的過程。實操中,常常以某種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MV)朝某方向運行的過程作為價格趨勢,但確認價格趨勢并非易事;同時,以移動平均線作為證券價格趨勢會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投資者掌控證券價格趨勢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低買高賣,并順勢而為。因此,設計低買、高賣策略便可掌控證券價格趨勢,實現優質市場時機選擇。而低買、高賣策略的設計,關鍵在于捕捉證券價格的低位、高位。所謂證券價格低位或高位,是指在既定的投資時間區間內,相對最低或最高的證券價格。其中,投資時間區間由投資者的投資起點和投資期限確定。在分形市場與真實證券市場中,由于投資者投資起點和投資期限的差異,因此,不同投資者的投資時間區間不盡相同。從而,證券價格的低位與高位只是相對的,緊緊依賴于投資者的投資時間區間。同時,由于信息對不同投資者影響不同,致使不同投資者投資行為不同。短期投資者因受信息擴散緩慢以及對信息反應遲鈍的影響,表現出慣,造成證券價格的慣性效應;較長期投資者受此影響不大。投資者對信息反應行為的差異,致使較長的投資時間區間內證券價格分形波動。從而,較短投資時間區間內的證券價格低位、高位混雜在較長投資時間區間內的低位與高位之間;這是是短期投資者慣的結果,也是短期投資者市場擇機根本的根本依據。設計低買、高賣策略便可實現優質市場時機選擇,因此,設計低買、高賣策略就是設計市場擇時策略。對于短期投資者,市場擇機的根本依據就是把握慣引致的慣性效應。低買策略和高賣策略并非兩種不同的策略,本質上高賣策略和低買策略并無區別,會在證券價格高位賣出證券便會在證券價格低位買入證券。這是因為,當投資者賣出證券時,相當于用股票在買現金。如果投資者能在證券價格高位賣出證券,那么,以證券作為現金價格必然是在價格低位買入了現金。因此,要想在證券價格低位買入證券,只需要在現金價格高位賣出現金。綜上,設計市場擇時策略關鍵在于設計高賣策略,在投資者的投資時間區間內捕捉證券價格的高位,掌控短期投資者的慣。(3)有效前沿與慣。證券選擇和市場擇時二者相互影響,因此,作為兩者核心依據的有效前沿與慣也將相互影響。短期投資者嚴重的慣,將導致證券價格過度的慣性效應,營造出市場情緒潮流。此時,非完全理性的較長期投資者也難以完全擺脫市場情緒的影響。在情緒潮流中,部分較長期投資者將重新衡量預期收益、風險等因素;并根據其重新衡量的結果,做出推理,改變其投資行為。如:舍棄既定投資期限、改變投資風格等。最終,與短期投資者一起致使市場偏離既定的有效前沿。另一方面,基于投資者投資期限構建的有效前沿可反映短期投資者的慣。在分形市場中,市場偏離既定有效前沿伊始,由于較長期投資者更加偏重基礎信息,短期投資者更加關注歷史信息;因此,此時的市場動力主要源于短期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此時,短期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是對歷史信息的反應,表現為慣。綜上所述,嚴重的慣將導致市場偏離既定的有效前沿,基于投資者投資期限構建的既定有效前沿可反映慣。有效前沿與慣分別作為證券選擇和市場擇時的核心依據,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 四 )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設計的展望 由前文可知,投資策略的設計可通過證劵選擇策略設計和市場擇時策略設計實現。基于市場擇時的資產配置對投資業績具有絕大部分的貢獻,且證券選擇本身也依賴于時間因素,因此,本文僅對市場擇時策略設計給出一些展望。設計市場擇時策略關鍵在于基于證券價格的慣性效應設計高賣策略。高賣策略即在投資者的投資時間區間內捕捉證券價格的高位。由于證券價格具有分形特征,而分形通常具有自相似性,通常可由一些迭代過程得到。從而,證券價格走勢是自相似吸引子或幾個自相似吸引子的迭加。基于吸引子定理和拼貼定理,證券價格的這種分形走勢可用少量幾個壓縮映射和生成元產生一個新的分形走勢來無限逼近。由于這個新的分形走勢由其生成元和迭代函數系唯一確定,因此,其未來走勢確定。在證券價格未來走勢不會較大偏離此前分形走勢的假設下,便可利用這個構建的分形走勢尋找證券價格未來走勢中的相對高位,進而根據投資者的投資期限做出投資決策。可見,尋找證券價格走勢的逼近分形走勢是設計高賣策略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證券價格的分形走勢具有標度不變性特征。標度不變性是指在不同時間或空間尺度下證券價格的分布函數間具有冪律關系。由于較短時間間隔觀察到的證劵價格相對于較長時間間隔上觀察到的證券價格具有更多的數據,因此,也包含著更多的有效信息和信息噪音。利用高頻數據和低頻數據間的標度不變性特征,可獲得較之低頻數據更多的有效信息,可免受較之高頻數據更少的噪音干擾。從而,更有利于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分形分布(Fractal Distribution)可真實描述證券市場收益序列的“尖峰肥尾”現象,是對真實證券市場收益序列的統計描述,可充分反應證券市場中的標度不變性特征。基于分形分布的市場擇時策略可克服基于正態分布的市場擇時策略低估風險、過早賣出等不足。從而,利用分形分布可以更加精準的計算出證券價格未來走勢的概率,進而可根據概率的大小進行市場擇時。然而,分形分布的參數估計具有較大困難,因此,設計分形分布的參數估計方法是設計高賣策略的又一方法。總之,利用證券價格的分形走勢設計投資策略關鍵在于充分利用分形的種種特征,充分利用分形時間序列中的有效信息和盡可能去除分形時間序列中的信息噪音。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分形市場中投資概念的理解,在投資者協調和選擇風險收益組合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將投資策略厘定為投資者根據自身需求和風險承擔能力設計協調和選擇風險收益組合以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方案。在此基礎上,對設計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的先決條件——資產預期收益、風險等因素的推斷方法進行了分析。在把投資策略分解為證券選擇策略和市場擇時策略的基礎上,提出了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的分析框架。在分形市場中,設計基于投資者投資期限的有效前沿和基于投資者投資時間區間的高賣低買策略是構建投資策略的關鍵路徑。而設計高賣低買策略關鍵在于投資者在投資期限內有效捕捉證券價格的高低位,掌控短期投資者的慣。本文對分形市場中投資策略分析框架的建立,將為進一步構建貼近證券市場分形現象的量化投資策略提供理論基礎。

*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分形市場環境下開放式基金業績持續性之關鍵因素挖掘研究”(項目編號:2012017212005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明星效應下基金家族價值偏愛及家族造星策略有效性研究”(項目編號:13YJC79015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分形條件下基金投資風格漂移與股票市場波動效應量化研究”(項目編號: 2013ZB0016)及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開放式基金投資風格漂移及風格資產輪換策略有效性研究”(項目編號:12CJY00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丁鵬:《量化投資——策略與技術(修訂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

[2]許林:《基于分形市場理論的基金投資風格漂移及其風險測度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集》(2011年)。

[3]苑瑩、莊新田、金秀:《多重分形理論在資本市場中應用研究綜述》,《管理學報》2010年第9期。

[4]黃怡蓉:《中國股市的分形結構:理論與實證》,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樊智、張世英:《金融市場的效率與分形市場理論》,《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3期。

[6]馬慧明:《英漢證劵投資詞典》,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7]B B Mandelbrot,Richard L Hudson著,張新等譯:《市場的(錯誤)行為:風險、破產與收益的分形觀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8]Kenneth Falconer著,曾文曲譯:《分形幾何的數學基礎及其應用(第二版)》,人民郵電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9][美]加里·加斯蒂尼,馬克·克里茨曼著,諶季強等譯:《金融風險管理詞典》,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

[10][美]加里·加斯蒂尼,馬克·克里茨曼著,諶季強等譯:《金融風險管理詞典》,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

[11][美]R A賈羅,V馬斯科西莫維,W T津巴編,吳文峰、仲黎明、馮蕓譯:《金融經濟學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維克多·斯波朗迪著,俞濟群、真如譯:《專業投機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版。

[13]蔣曉全、丁秀英:《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資產配置效率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

[14]王征:《資產配置對基金收益率的貢獻度分析——來自中國市場的經驗數據》,《經濟科學》2005年第4期。

[15]苑瑩、莊新田:《基于多重分形的金融市場復雜特性分析及應用:以中國股票市場為研究對象》,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版。

[16]Kyoung Eun Lee , Jae Woo Lee. Scaling and Multiscaling Properties in the Korean Stock Market.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2007.

[17]Yudong Wang,Li Liu,Rongbao Gu.Analysis of efficiency for Shenzhen stock market based on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09.

[18]A Ganchuk, V Derbentsev, V Soloviev. Multifractal Properties of the Ukraine Stock Market.Workingpaper, 2006.

[19]Justine Gregory Williams, Bill M Williams.Trading Chaos-Maximize Profits with Proven Technical Techniques (2nd Edition).New Jersey:John Wiley&Sons, Inc.2004.

[20]Daniel O Cajueiro,Benjamin M Tabak.Multifractality and herding behavior in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Chaos,Solitons&Fractals,2009.

[21]Jozef Barunik,Tomaso Aste,T.Di Matteo,Ruipeng Liu.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of multifractality in financial markets. Physica A,2012.

[22]Edgar E Peters.Fractal Market Analysis:Applying Chaos Theory to Investment and Economics.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 1994.

[23]Zvi Bodie, Alex Kane, Alan J Marcus. Investments(8th Edition).New York: McGraw-Hill,2009.

[24]Andrew Pole. Statistical Arbitrage: Algorithmic Trading Insights and Techniques.New York: John Wiley&Sons,Inc.2007.

[25]Luciano Zunino, Alejandra Figliola,Benjamin M. Tabak et al. Multifractal structure in Latin-American market indices.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2009.

[26]Man-Ying Bai, Hai-Bo Zhu.Power law and multiscaling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Physica A,2010.

[27]Roger G Ibbotson, Paul D Kaplan. Does Asset Allocation Policy Explain 40, 90 or 100 Percent of Performance.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2000.

[28]Gary P Brinson, Brian D Singer, Gilbert L Beebower. Determinants of Portfolio Performance II: An update. 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1991.

[29]William Forbes. Behavioural Finance. New York: John Wiley&Sons,Inc.2009.

[30]Jerome Chave,Simon Levin.Scale and Scaling i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Environmentaland Resourmics,2003.

[31]Robert A Meyers. Complex systems in Finance and Econometrics. New York: Springer,2009.

第4篇

一、外商投資企業由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導致所采用的會計政策發生變更,除下列規定要求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處理外,其他就更采用未來適用法:

(一)按《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計提的短期投資跌價準備以及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委托貸款減值準備的處理。

按《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計提的應收賬款壞帳準備及存貨跌價準備與原制度計提數的差額,采用追溯調整法。

(二)對于《企業會計制度》旅行之日以前發生、但在施行之日仍然持有的投資,自《企業會計制度》施行之日起應按《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處理,即在《企業會計制度》執行之前,按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已確認的投資及投資收益,不予追溯調整;其后對投資收益的確認和投資賬面價值的調整等,應按《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處理。

(三)外商投資企業在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時,如果未攤銷的開辦費和籌建期間匯兌損失余額較大,直接將其余額轉入當期損益對企業的利潤產生重大影響的,可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處理。如果未攤銷的開辦費和籌建期間匯兌損失余額較小,直接將其余額轉入當期損益對企業的利潤無重大影響的,可將其余額直接轉入當期損益。

二、外商投資企業在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時,其他有關問題的處理,按以下規定執行:

(一)"有價證券"科目余額,轉入"短期投資"科目。

(二)"預付貨款"科目余額和"預收貨款"科目余額,預付賬款"科目和"預收賬款"科目。

(三)"存貨變現損失準備"科目的余額,轉入"存貨跌價準備"科目。

(四)"籌建期間匯兌損失"貸方余額,應區別情況處理:留待清算時處理的,轉入"長期待攤費用"科目;留待彌補企業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年度虧損的,轉入"長期待攤費用"科目;自企業投入生產經營起按5年分期平均轉銷的,如直接將其余額轉入當期損益對企業的利潤產生重大影響的,可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處理;如直接轉入當期損益對企業的利潤無重大影響的,可直接計人當期損益。

(五)其他遞延支出余額,應區分不同情況處理:對于能使以后會計期間受益的部分,轉入"長期待攤費用"科目;不能使以后會計期間受益的部分,直接計人當期損益。

(六)"遞延投資損失"科目余額,應區別不同情況處理:如果是借方余額,應轉入"長期待攤費用"科目;如果是貸方余額,應轉入"遞延收益"科目。

(七)應付公司債、應付公司債溢價或折價余額,應當轉入"應付債券"科目。

(八)"應付工資"(或"應付工資及福利")科目余額,應區別不同情況處理:如果屬于應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總額(包括在工資總額內的各種工資、獎金、津貼等),仍在"應付工資"科目反映;如果屬于應付中方職工的退休養老等項基金、保險福利費用和國家的各項補貼,應轉入"應付福利費"科目。

(九)"應付福利費"科目除核算從"應付工資"科目轉入的各項內容外,只核算外商投資企業按規定從稅后利潤中提取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及其使用。其余福利費應于發生的當期直接計人當期損益。

(十)"儲備基金"、"企業發展基金"、"利潤歸還投資"科目余額,轉入"盈余公積"科目。

(十一)在資產負債表"預計負債"項目下增設"遞延收益"項目。

在資產負債表的"實收資本"項目下增設"其中:中方投資(非人民幣資本期末余額和外方投資(非人民幣資本期末金額項目。

第5篇

【關鍵字】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 權益法

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與權益法的核算是長期股權投資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減值準備"是"長期股權投資"的備抵項目,兩者互為補充,共同反映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增減。無論是計提減值準備,還是按權益法確認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正確損溢、減少風險損失、"的"謹慎"原則。也正是如此才導致實務中對兩者的差別認識不清。為此,本文著重就兩者的區別作一探析。

一、兩者的性質目的不同

在實際工作中,人們認為按權益法確認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已經表示了長期股權投資價值的增減,再對其計提減值準備顯得多余和重復。其實,兩者在性質上是不同的,目的也不完全一樣。權益法確認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是投資單位按其持股比例乘以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來計算的,是為了控制被投資單位,以便從銷售、供應、技術或管理上得到補償。而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實質上是從"資產是預期的未來利益"的角度出發,對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進行定期比較。當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時,確認長期股權投資發生了減值,要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從而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以使賬面價值真實客觀地反映實際價值。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所表示的價值減損,主要是由于外部環境或內部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它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見,按權益法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是對長期股權投資價值的確認,但并不表示長期股權投資價值的實際增減。盡管按權益法的賬面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映投資價值,但這并非是其的主要作用,其的主要作用是按投資比例計算投資成本,確認投資收益和股權投資差額。它不能及時反映與調整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的偏差;而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正是在對長期股權投資價值確認的基礎上,以一種更靈活、更及時的方式,確保長期股權投資現時價值計量信息的有用與相關。因此,也有人認為計提減值準備是對成本的修正,反映了長期股權投資當前的價值,是一種資產計價的手段。

二、兩者的核算范圍不同

《企業準則--長期股權投資》中規定:“投資單位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除以下情況外,企業應對所有長期股權投資按權益法核算:(1)被投資單位已宣告破產或依程序進行清理整頓;(2)被投資單位處于嚴格的各種限制條件下經營,其向投資單位轉移資金的能力受到限制。而計提減值準備的核算范圍則明確規定:企業應于期末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檢查,如發現存在下列情況,應當計算長期股權投資的可收回金額,以確定資產是否已經發生減值:1.有市價的長期投資(1)市價持續2年低于賬面價值;(2)該項投資暫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3)被投資單位當年發生嚴重虧損;(4)被投資單位持續2年發生虧損;(5)被投資單位進行清理整頓、清算或出現其他不能持續經營的跡象。2.無市價的長期投資(1)影響被投資單位經營的或法律等環境的變化,如稅收、貿易等法規的頒布或修訂,可能導致被投資單位出現巨額虧損;(2)被投資單位所供應的商品或提供的勞務因產品過時或消費者偏好改變而使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被投資單位財務狀況發生嚴重變化;(3)被投資單位所從事產業的生產技術等發生重大變化,被投資單位已失去競爭能力,從而導致財務狀況發生嚴重變化,如清理整頓、清算等;(4)有證據表明該項投資實質上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其他情形。

三、兩者的計提不同

在確認了初始投資成本后,(1)以已取得被投資單位股權后發生的凈損益為基數;(2)對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則以被投資單位的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為基數。按其持股比例計提的,權益法一經確認不得隨意改變。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的計提,它主要是于期末通過對長期股權投資可收回金額與其賬面價值的估價、比較、判斷來進行計提的。

四、兩者的計提基數不同

長期股權投資基數,(1)以已取得被投資單位股權后發生的凈損益為基數;(2)對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則以被投資單位的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為基數。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是針對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而言的,在期末時按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熟低的原則來計量,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而可收回金額是依據核算日前后的相關信息確定的。相對而言,長期股權投資減值這種估算是事后的,客觀一些,不同時間計提的減值準備金額具有不確定性。

五、兩者的納稅不同

《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企業經營活動中實際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如果投資單位適用的所得稅稅率高于被投資單位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的,除國家稅收法規規定的定期減稅、免稅優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資所得應按規定還原為稅前收益后,并入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依法補繳企業所得稅。

第6篇

關鍵詞:農業上市公司;投資規模;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79.2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6-0046-06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12

一、引言

投資決策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務決策之一,是公司財務決策的起點,其對公司的運營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投資規模是企業投資決策的一個重要內容,企業投資規模的大小反映企業未來生產能力的高低,投資規模如何安排會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投資經濟效益產生各方面的影響。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農業上市公司作為連接農業生產和資本市場的重要紐帶,對推動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國家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發展壯大日益重視,不少學者紛紛對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行為進行研究。但就目前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國內學者對企業投資規模的實證研究較少,特別是還沒有學者專門展開對農業上市公司投資規模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農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從財務角度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投資規模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充分考慮股改的影響,以期對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決策、資本市場監管和國家宏觀調控提供一些參考。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相關研究

經過長期的發展,西方經濟學中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分析已較深入。早期的企業投資理論主要包括Clark的加速器投資理論、Dusenbery的流動性投資理論、Jorgensen的新古典投資理論和Tobin’s Q理論。[1]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理論、非對稱信息理論的發展,理論界開始基于資本市場不完備的前提下研究融資約束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早期的研究分析了融資方式對投資規模的影響,如過度投資與投資不足理論等。其后,學者們研究了不完全市場條件下的融資行為和投資特征,普遍認為企業的投資決策將受到信息和成本的影響,投資決策和融資決策之間存在交互影響。[2]考慮到融資約束、不確定性各自都不能完全解釋公司的投資行為,一些學者開始將融資約束和不確定性結合起來研究其對公司投資行為的影響。[3]

近年來,大股東控制、投資行為、經營績效及其公司價值的關系受到學者們的特別關注。如Baek et al(2003)當股權集中達到一定程度時,最基本的問題將從投資者和經理人之間的沖突轉移到控股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沖突。[4]

(二)國內相關研究

從國內現有的文獻來看,有關企業投資行為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逐漸發展起來。梅丹(2005)研究結論顯示,經典投資理論對我國上市公司確定投資規模具有適用性,上市公司投資規模主要取決于面臨的投資機會、內部現金流和負債程度,且大公司在確定投資規模方面對遠期投資機會遠比小公司敏感。[5]

此后,何青(2006)對我國企業投資行為的目標函數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上市公司投資行為的市場化并不純粹。同時,利率、固定資產折舊率、稅收等成本因素對我國上市公司投資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6]何金耿、丁加華(2001)率先驗證了公司投資與現金流之間具有較高的敏感性。[7]吉瑞、王彥博(2007)發現企業的投資水平與企業內部現金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企業的固定資產折舊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8]

國內學界對企業資本性支出的實證研究,基本上都是借鑒了Tobin’s Q模型或者基于Tobin’s Q與銷售加速相結合的模型,并在其基礎上加入一些新的研究變量t或者控制變量I,構造研究中采用的模型。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屬于新興市場,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影響著上市公司的投資行為和效率。上市公司投資規模的確定以及投資規模的影響因素,對上市公司的投資過度以及投資不足等低效率的投資行為進行初步判定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鑒于此,本文主要以農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從企業面臨的投資機會、內部現金流、負債程度、優惠政策和股權集中度的角度來研究企業投資規模的影響因素。

三、研究假設的提出

(一)投資機會與投資規模

投資機會是市場對企業收益的估價,是企業成長性及績效的表現。Tobin’s Q的研究為度量投資機會提供了方便。梅丹(2005)驗證了經典投資理論對我國上市公司確定投資規模具有適用性。[5]本文采用Tobin’s Q值代表公司面臨的潛在長期投資機會對公司投資需求的影響,用營業收入反映當前投資機會對公司投資規模決策的影響,假設1:投資機會與投資規模成正相關關系。

(二)現金流與投資規模

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投資規模對內部現金流敏感。何金耿、丁加華(2001)證實了不同公司間投資需求對現金流量依賴性不同,股息發放率越低,對現金流量的依賴性越高。[7]Shin and Kim(2002)發現擁有大量現金的企業比持有少量現金的企業容易做出非效率的投資決策。[9]胡國柳等(2006)找到了內部現金流與資本支出水平顯著正相關的經驗證據。[10]鑒于此,本文用內部現金流量表示企業的資產內部現金流水平,假設2:現金流與投資規模成正相關關系。

(三)負債結構與投資規模

理論表明,股東與經理人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其反映在企業投資領域即是各種非效率的投資行為。童盼、陸正飛(2005)研究發現,負債比例越高的企業,企業投資規模越小,資產負債率與投資不足及過度投資行為的發生均呈現負相關關系。[11]本文用資產負債率表示企業的資產負債水平,假設3:負債水平與投資規模成負相關關系。

(四)優惠政策與投資規模

由于農業基礎地位的極端重要性,加上農業自身的弱質性,為了發展和保護農業,我國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制定了諸多優惠政策。何源、白瑩等(2006)研究發現,稅收優惠政策對上市公司投資效率的提升確實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優惠政策對農業上市公司的利潤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2]本文采用實際所得稅率的指標反映優惠政策對投資規模的影響,假設4:實際所得稅率與投資規模成負相關關系。

(五)股權集中度與投資規模

大股東控制直接影響了上市公司的投資行為和效率,中小股東的利益則被置于次要地位。[13]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股權主要集中在前三大股東尤其是第一大股東手中。盡管股權分制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股權高度集中和大股東控制現象。因此,大股東控制問題仍然是后股權分制時代我國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采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作為股權集中度的替代變量,假設5: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投資規模成正相關關系。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對農業上市公司的樣本選取遵循以下標準:農、林、牧、副、漁類上市公司2004-2008年均可獲得相關數據的公司;剔除這五年中被ST和PT①過的公司。基于上述原則,本文選取了2004年1月1日前在滬、深上市的23家農業公司為研究樣本,以2004-2008年為數據窗口,所有數據均來自國泰安中國股票市場數據庫(CRMAR)中的財務和市場數據庫、上市公司年度報告以及和訊財經等網站。回歸方法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過程由EVIEWS5.0軟件、EXCEL2007完成。

(二)變量定義與模型設計

1.被解釋變量――投資規模的替代變量。本文用企業固定資產原值的增量(I)/期初固定資產原值(K)的指標來衡量企業投資規模的程度,其中I =期末固定資產原值-期初固定資產原值。

2.解釋變量――投資規模影響因素的替代變量。本文選取以下變量作為投資規模影響因素的替代變量。(1)Q:長期投資機會,用Tobin’s Q值表示,其中Q=(可流通股的市場價值+非流通股×每股凈資產+負債賬面價值)/總資產賬面價值;(2)S/K: 短期投資機會,用營業收入表示;(3)L/A:負債水平,用負債賬面價值/總資產賬面價值表示;(4)CF:內部現金流,其中CF=(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債務利息-股利-企業所得稅);(5)TAX:所得稅稅率,用企業所得稅/企業利潤總額表示;(6)Contral:股權集中度,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表示。

3.控制變量――本文選取公司規模(Size)、年份(Year)作為控制變量。其中公司規模根據國家2003年公布的企業規模劃分標準,年銷售額在3億元以下的為中小型企業,3億元及以上的為大型企業。相應地把樣本分為小規模和大規模,分別用0和1表示。考慮到股權分制改革的影響,年份的具體取值如下:對2004、2005年度的相應變量取值為0,對2006、2007、2008年度的變量取值為1。

2.模型設計

本文借鑒Tobin’s Q模型,加入新的研究變量,構建的投資規模影響因素模型如下。

(1)考慮各變量的數量級不一致,筆者把企業的投資(I)、內部現金流量(CF)以及主營業務收入(S)都除以期初固定資產存量(K)加以標準化,見模型1:

=a0+a1Qit+a2()it+a3+a4+a5Taxit+a6Contralit+a7Year+a8Size+?著

其中Iit是i公司在t期的投資支出;Kit是i公司在t期的期初固定資產存量;()it是i公司在t期的資產負債率;Qit是i公司在t期的長期投資機會; 是i公司在t期的短期投資機會;是i公司在t期的內部現金流水平;Taxit是i公司在t期的實際所得稅率水平;Contralit是i公司在t期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水平;Year和size是設定的虛擬變量,分別代表年份和公司規模的虛擬,是隨機擾動項。

(2)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表明,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都可以用投資規模對內部現金流的敏感性來解釋。為了區分投資不足和投資過度,本文借鑒通用的Vogt研究方法,在模型中加入交叉項Qit?。當交叉項的系數為正時,表示公司受融資約束,可能投資不足;當交叉項的系數為負時,表示公司存在過度投資,見模型2:

=a0+a1Qit+a2()it+a3+a4Qit?+a5+a6Taxit+a7Contralit+a8Year+a9Size+?著

(3)為了區別大規模公司和小規模公司投資影響因素的特點,本文分別加入公司規模與現金流、Tobin’s Q、主營業務收入、股權集中度的交叉項(size?、size?Qit、size?、size?contralit),以考慮大公司和小公司的資產投資分別對現金流、長期投資機會和近期投資機會的敏感程度,見模型3:

=a0+a1Qit+a2()it+a3+a4+a5Size?Qit+a6Size?++a7Size?+a8Taxit+a9Contralit+a10Size?Contralit+

a11Year+a12Size+?著

五、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從表1結果可知,長期投資機會Q的均值為1.5227,短期投資機會S/K的均值為0.6847。按照經典投資理論,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對未來投資收益持較樂觀態度。

從內部現金流水平看,農業上市公司的內部現金持有水平不高,均值為0.0265,低于國內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從負債水平來看,國內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大約維持在50%-60%,農業類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為46%,處于略低水平,說明未能較好的使用財務杠桿;從實際所得稅率比例來看,均值為9.38%,最小值達到-0.7724,遠遠低于其他行業水平;從股權集中度來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37.11%,股權較為集中。

另外,從圖1可看出,各變量變動趨勢趨于平穩。在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后均呈現出較大的波動上升趨勢,到2007年趨于平穩。值得指出的是,2004-2008年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基本沒有變化,股權集中度水平仍較高。

(二)相關性分析

由表2可知,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低,不存在嚴重的多重線性關系。

(三)實證回歸結果分析

整理后的模型1、2、3的回歸系數及檢驗結果見表3、4、5。實證結果表明,以上實證檢驗的結果基本支持上文的分析。查表可得,模型1和2中的F值和DW值均通過5%水平上的檢驗,即說明模型1和模型2均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和一階自相關,模型3中的DW值偏小,因含有交叉項而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線性。

1.模型1的解釋變量。模型1的解釋變量中代表投資機會的Q和S、內部現金流CF/K、優惠政策TAX、股權集中度CONTRAL對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均存在著較為顯著的相關關系。

(1)代表長期投資機會的Q對投資規模的影響不顯著,但短期投資機會S/K對投資規模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當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進行投資決策時,對未來潛在的投資機會并不是很關注,而考慮更多的則是當前的投資機會。

(2)代表內部現金流量水平的CF/K在5%的水平上較顯著為負,與原假設相反,這說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主要來源于投資和籌資產生的現金流,而不是內部融資。

(3)實際所得稅率TAX對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影響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這驗證了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業上市公司的利潤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4)股權集中度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說明了農業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公司的投資規模決策具有較顯著的影響作用,持股比例越集中,公司的投資規模越大。

(5)設置的年份虛擬變量YEAR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股權分制改革后減少了投資支出,縮小了公司的投資規模。

2.實證分析結果。實證結果顯示,代表負債水平的資產負債率L/A、公司規模SIZE對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影響不顯著。

(1)當期資產負債率L/A對投資規模的影響不顯著,表明農業上市公司通過債務融資所獲得的現金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投資,融資獲取的現金流可能更多的用于農業補貼或其它的優惠政策上。

(2)公司規模SIZE對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成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在研究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影響因素時,公司的資產規模影響力度較小。

在模型2中,加入的長期投資機會Q與內部現金流CF/K的交叉項系數為正,但相關性并不顯著,說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尚不存在明顯的投資不足狀態。在模型3中,公司規模SIZE變量與現金流量CF/K的交叉項與投資規模均成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主要是由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內部現金流CF/K和短期投資機會S/K對投資規模的影響力度比較大。

以上回歸結果表明,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主要由投資機會、內部現金流、優惠政策、股權集中度等因素影響決定。

六、穩健性檢驗

(一)單位根檢驗

本文選用的是面板數據,鑒于計量經濟理論表明,眾多經濟變量尤其是面板數據大都是非平穩變量,用非平穩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偽回歸。為避免偽回歸現象,本文采用ADF單位根檢驗法,確定各變量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

ADF檢驗的原假設是存在單位根,查表可知,1%水平下的t統計值(臨界值)是-3.488585,上述各序列變量原值在1%水平下的t統計值均小于臨界值。因此,可以極顯著的拒絕原假設,說明各變量序列均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的時間序列證明上述回歸結果有效。

(二)鄒氏突變點檢驗

本文在數據的選取過程中,為了研究股權分制改革的影響,設定了虛擬變量year代表突變點,取year=0(t=2004、2205);year=1(t=2006、2007、2008)。經過鄒氏突變點檢驗到的結果驗證了2006年是突變點,如表7所示。

七、研究結論

本文以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短期投資機會、內部現金流、實際所得稅率和股權集中度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產生的影響較顯著;而資產負債率、長期投資機會和公司規模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影響不顯著,這與國內目前應已有的對其他行業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另外,本文分析得出股權分制改革對農業上市公司的投資規模產生了較顯著的影響,股改后農業上市公司整體上減少了投資支出水平觀點。

本文研究發現農業上市公司對政策支持的依賴性較大,融資渠道主要來源于外部,特別是政策性貸款,而企業的內部融資所占比例不高;其次,本文研究還發現我國農業上市公司進行投資行為決策時,仍主要關注當前的投資環境,缺乏從長期的戰略角度思考。

參考文獻:

[1]Tobin,James,.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Journal of Money[J].Credit and Banking,1969(2).

[2]Dittmar,A.,Shivdasani,A.Divestitures and divisional investment policies[M].Journal of Finance,2003,58:2711-2744.

[3]Bo,H., Lensink, R., Sterken, E..Uncertainty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J].European Finance Review, 2003(7):297-

321.

[4]Bakes, M.,J.C.,Steinand J.Wrugler..When does the market matter: stock prices and the investment of quity-dependent fir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3):203-

218.

[5]梅丹.我國上市公司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財務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科學,2005(5):80-86.

[6]何青.我國上市公司的投資行為研究:基于新古典理論的檢驗[J].當代財經,2006(2):25-30.

[7]何金耿,丁加華.上市公司投資決策行為的實證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2001(9):44-47.

[8]吉瑞,王彥博.轉軌時期企業投資行為目標及影響因素[J].山西財經大學報,2007(1):92-98.

[9]Shin H.H.and Kim Y.H. .Agency costs and efficiency of business capital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quarterly capital expenditures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2(8):139-158.

[10]胡國柳、黃景貴、裘益歡.股權結構與企業資本支出決策理論與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6(1):137-147.

第7篇

一、概念上的比較

1.長期股權投資的概念。長期股權投資是一種權益性投資,分兩個方面,一方面,長期股權投資是從事生產、運輸、貿易等經濟活動并且自負盈虧的生產性單位或社會組織,持有的對其子公司、合作管理的企業或者是聯合營運的一系列企業的權益性投資;另一方面,按照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持股比例,20%以下的為權益性投資。

2.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概念。作為會計學2007年新增加的會計科目的交易性金融資產,是指從事生產、運輸、貿易等經濟活動并且自負盈虧的生產性單位或社會組織,由于最近一段時間銷售而享有的,或以賺取差價為目的,也為適應現代瞬息萬變的市場交易,從二級市場買來的取代原先短期投資的基金、債券和股票這樣的投資業務。原先的短期投資與之類似,又存有些許差異,各有側重點,各有內涵。

3.二者概念上的區別 。雖然二者都被劃分為資產類科目,其收益都歸在“投資收益”一類里,但是區別如下:從目的看,交易性金融資產以賺取差價為目的,而長期股權投資是為了獲得較大的投資利益。從途徑看,交易性金融資產通常是通過對股票、債券、基金等的近期出售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則是通過分得利潤或股利取得。從活躍性看,交易性金融資產具有活躍市場價格,相對固定報價;長期股權投資具有活躍市場價格,還包括沒有活躍市場價格的權益投資。

二、特點上的比較

1.長期股權投資的特點。長期股權投資是通過長期持有投資實體的股票,通過對被投資單位持股,實現其所制定的規則、施加巨大的影響或改善加強貿易關系;長期股權投資相當于長期債務投資,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承擔相應的風險,即利險并存;除了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通常不能在任何時間出售,即禁止出售。

2.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特點。 企業的目的是短期的,即其控股公司是為了短期利潤而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一般期限不應超過一年;該資產具有活躍市場,可以由此來獲取該項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它在會計工作進行的持有期間里,不計提資產減值損失。

3.二者特點上的區別。前者為非流動資產,后者則是流動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是對權益類投資對象的投資,而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債券。不同的會計原則:長期股權投資是用成本法和權益法來計算,交易性金融資產則是運用公允價值。不同的入賬價值:前者不包含稅收的費用,直接是買價,以成本法來算,其稅費歸到投資收益里;后者主要包括成本法和權益法這兩個方法,成本按購買價加上稅費的總價格來算,采用被投資企業投資的公允價值資產份額的總成本,以權益法入賬。

三、賬務處理上的比較

1.取得方面。當股票的成本大于公允價值和持股比例的積時,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和權益法作如下處理:借記“長期股權投資(支付的價款及相關稅費),應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貸記“銀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資產是借記“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成本(價格),投資收入(稅收),應收利息,應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貸方則相應的是:“銀行存款(實際支付的金額),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從證券公司購買)”。當成本小于公允價值和持股比例的積時,長期股權投資在成本法下作如下處理,借記“長期股權投資(支付的價款及相關稅費),應收股利(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貸記“銀行存款”。同時,長期股權投資在權益法下,借記“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公允價值和相關稅費的比例),銀行存款(相關的稅收和費用的實際支付),營業收入(不包括稅費和之間的總差異率的公允價值)”,貸方不變。這種情況下,交易性金融資產沒有會計處理。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相關稅費予以費用化,不計入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相關稅費予以資本化,計入成本;當使用權益法時,記錄成本小于長期股權投資的投資成本,而且在投資成本低于其主體下賬面價值份額的公允價值時,才計入“營業外收入”。

2.宣告發放利息或現金股利方面。在成本法下,長期股權投資借記“應收股利(投資者分配利潤×股權)”,貸記“投資收益”;在權益法下,借記“應收股利(投資者分配利潤×股權)”,貸記“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與之相似,即借記“應收利息(證券應收股利的票面息率)”,貸記“投資收益”。持有期時,二者處理相同,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的現金股利或利潤,計入“應收股利”賬戶,股票股利不作會計處理。但是在非持有期,應用成本法時,二者都算在“投資收益”里,而權益法之下,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科目“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會被調整。

3.收到利息或現金股利方面。長期股權投資用成本法和權益法時,借記“銀行存款”,貸記“應收股利(利潤分配股權投資者)”。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是借記“銀行存款,應收利息(證券應收股利的票面息率)”,貸方同上。二者的賬務處理的方法相同。

4.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方面。在凈利潤方面,長期股權投資在權益法下,借記“長期股權投資,利潤和損失調整(投資收益×股份凈利潤)”,貸記“投資收益”。凈虧損的問題上,長期股權投資在權益法下,借記“投資收益(凈損失――投資者的持股報告)”,貸記“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交易性金融資產是相似的會計處理。與交易性金融資產不同的是,在采用權益法的時候,長期股權投資會調整其賬面價值,再計入相應項目的損益調整里面。

5.被投資單位的其他權益變動方面。所有者權益增加時,長期股權投資在權益法下,借記“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權益變動(所增加的公允價值×持股比例)”,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當減少時,在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借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貸記“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權益變動(所減少的公允價值×持股比例)”。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不發生任何改變。當用權益法的時候,需要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將它計入到“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權益變動”里。

6.資產負債表日的期末計量方面。當公允價值比賬面價值大時,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如下: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貸記“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當公允價值小于賬面價值時,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不變。交易性金融資產則是借方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貸方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二者做相應的會計處理,雖然都要調整賬面價值,但交易性金融資產沒有資產減值。

四、長期股權投資與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相互轉化

1.交易性金融資產轉化為長期股權投資。(1)由于公允價值不能再可靠計量,從而進行二者之間的轉換。當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特別少或者不再能夠被計量,導致交易性金融資產不再適用于公允價值計量,這時候企業就能用長期股權投資來計量原先的這項資產,用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來轉化之前的這項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成本。隨著會計工作的進行,在之后的會計期間里,當交易性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時候,把原本直接列入到所有者權益項里面的相關損失或利得,進行轉出,歸入到當期損益里面。當它被處置時就轉出,列到會計分錄“當期損益”里面。此外,同這項交易性金融資產所關聯的,原先直接算到所有者權益中的損失或者利得,不發生改變,還是應該保存在所有者權益當中。(2)由于追加投資,從而進行二者之間的轉換。企業購買股權的時候,這項投資滿易性金融資產的確認條件,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企業自身經營辦法的變化,增加股權投份的比例,被投資單位對企業本身實施操控、共同操控、或者產生很大作用的時候,交易性金融資產就能轉化為長期股權投資 。這里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在企業追加股份的投資比例之前,這項投資要在活躍市場里,擁有報價并能可靠地計量公允價值。

第8篇

一、調賬原則及會計處理

企業應當分別按照《工業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原制度”)的規定清查損失和按照《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新制度”)有關減值等的規定預計損失,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進行核算。企業應在“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中設置“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和“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明細科目,分別核算企業在執行新制度前按照原制度清查的資產損失及因執行新制度預計的資產損失。

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指企業按照原制度規定,因資產發生報廢、毀損等已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但尚未處理的損失金額,以及已經發生的損失但尚未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的金額,如按原制度規定應記而未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的資產盤虧、毀損等。

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指企業按照新制度有關減值等的規定,對應收款項、短期投資、存貨、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計提的減值準備。

(一)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的會計處理

企業在執行新制度以前,對于按照原制度的有關規定清查出的損失,應先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賬務處理為: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一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清理”(固定資產發生的損失先通過“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核算)、“原材料”等有關資產科目。“待處理財產損溢一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的余額,包括原已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的金額以及在執行新制度前按照原制度的有關規定核查出的損失金額。

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后,應區別以下情況進行會計處理。

1.經營資質條件對凈資產沒有明確要求的企業,對于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經批準沖減相關所有者權益時,應先將“待處理財產損溢一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金額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如未分配利潤不足以沖減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還應依次沖減盈余公積和資本公積。賬務處理為: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同時按依次沖減的盈余公積和資本公積,借記“盈余公積”、“資本公積”等科目,貸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

經過上述結轉以后,對于經營資質條件對凈資產沒有明確要求的企業,其“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應無余額;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中以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和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部分,以負數在資產負債表的“未分配利潤”項目中反映。

2.經營資質條件對凈資產有明確要求的企業,在沖減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時,應以現有經營資質條件所需凈資產為限(指沖減有關損失以后的凈資產金額不低于經營資質條件所需的凈資產金額,下同),將“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中可直接沖減所有者權益的金額相應沖減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和資本公積。賬務處理為:按可沖減的未分配利潤金額,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按可沖減的盈余公積和資本公積金額,借記“盈余公積”、“資本公積”等科目,按可沖減的待處理財產損失金額,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

如果以現有經營資質條件所需凈資產為限,可以沖減的所有者權益金額小于已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的金額,未沖銷的資產損失反映在“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該部分資產損失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部分以減項列示。

(二)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的會計處理

企業按照新制度的規定,對于應收款項、存貨、短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及無形資產等預計的損失,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所得稅的企業,應按預計的損失金額,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貸記按新制度設置的有關資產減值準備科目;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所得稅的企業,應按預計的資產損失的所得稅影響金額,借記“遞延稅款”科目,按預計的資產損失扣除記入“遞延稅款”科目金額后的余額,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

科目,按照預計的資產損失金額,貸記有關資產減值準備科目。

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所得稅的企業,在確認上述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并需確認遞延稅款借方金額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合理預計在可抵減時間性差異轉回期間內(一般為3年)是否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予以抵減,否則,不應確認遞延稅款借方金額(下同)。

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后,應按以下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1.經營資質條件對凈資產沒有明確要求的企業,在沖減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時,賬務處理為:企業應按照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的金額,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對于預計的資產損失中可用盈余公積彌補的部分,應借記“盈余公積”科目,貸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

經過上述結轉以后,“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應無余額;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中以公益金和盈余公積不足沖減的部分,以負數在資產負債表的“未分配利潤”項目中反映。

2.經營資質條件對凈資產有明確要求的企業,在沖減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時,應以現有經營資質條件所需凈資產為限。企業應先將可沖減的“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金額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如果企業在按照本規定將“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沖減相關所有者權益以后,盈余公積仍有余額并可用于沖減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的,應相應沖減盈余公積。賬務處理為:企業應按可沖減的預計資產損失金額,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對于按規定可沖減的盈余公積,應借記“盈余公積”科目,貸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

如果以現有經營資質條件所需凈資產為限,可以沖減的所有者權益金額小于已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的金額,未沖銷的資產損失反映在“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該部分損失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部分以減項列示。

(三)企業在執行新制度時,對按照原制度規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如按照新制度規定應采用權益法核算的,在轉為按照新制度核算時,應按照以下原則調整:

1.如果執行新制度之日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小于按持股比例計算的應享有被投資單位賬面所有者權益的份額,應按其差額,借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科目。

2.如果執行新制度之日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大于按持股比例計算的應享有被投資單位賬面所有者權益的份額,應按其差額,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科目,貸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

在進行上述會計處理后,企業應按照新制度的規定,按調整后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與其可收回金額進行比較,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四)企業在執行新制度時,對按照原制度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如果執行新制度之日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小于按持股比例計算的應享有被投資單位賬面所有者權益的份額,應按其差額,借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科目;如果執行新制度之日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大于按持股比例計算的應享有被投資單位賬面所有者權益的份額,應按其差額,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科目,貸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

二、賬目調整

企業應在上述核實資產的基礎上,直接轉至新賬或沿用舊賬。

(一)“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應收補貼款”和“其他應收款”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應收補貼款”和“其他應收款”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應科目的核算內容基本相同。調賬時,應將以上科目的余額直接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

(二)“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科目

原制度沒有設置“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科目。企業對于執行新制度預計的短期投資的價值損失,應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貸記“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科目。對于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的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金額,按照本規定的相關要求進行處理。

(三)“壞賬準備”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壞賬準備”科目,但與原制度相比,核算方法有所變化。企業對于執行新制度預計的壞賬損失,應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貸記“壞賬準備”科目。調賬時,應將“壞賬準備”科目的余額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對于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的壞賬準備金額,按照本規定的相關要求進行處理。

(四)“材料采購”、“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異”、“委托加工材料”和“分期收款發出商品”,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物資采購”、“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異”、“委托加工物資”和“分期收款發出商品”科目,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同。調賬時,應將“材料采購”、“委托加工材料”科目的余額分別轉入“物資采購”、“委托加工物資”科目;其他科目的余額直接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企業也可沿用“材料采購”、“委托加工材料”科目進行核算。

(五)“自制半成品”、“產成品”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自制半成品”、“庫存商品”科目,但未設置“產成品”科目。調賬時,應將“自制半成品”科目的余額直接轉至新賬或沿用舊賬;將“產成品”科目的余額轉入“庫存商品”科目。企業也可沿用“產成品”科目核算完工產品的成本。

(六)“存貨跌價準備”科目

原制度沒有設置“存貨跌價準備”科目。企業對于執行新制度預計的存貨價值損失,應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貸記“存貨跌價準備”科目。對于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按照本規定的相關要求進行處理。

(七)“待攤費用”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待攤費用”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有所不同。調賬時,除在財產清查中已作為損失處理的自“待攤費用”科目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的部分以外,企業應將“待攤費用”科目的余額直接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

對于原已記入“待攤費用”科目的攤銷期在一年以內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可按原攤銷期限繼續攤銷,直至攤銷完畢為止;自執行新制度以后新發生的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固定資產后續支出,再按新制度及固定資產準則的規定進行處理。

(八)“長期投資”科目

新制度沒有設置“長期投資”科目,而設置了“長期股權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科目。調賬時,企業應對“長期投資”科目的余額進行分析,將屬于長期股權投資的部分轉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將屬于長期債權投資的部分轉入“長期債權投資”科目。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分別情況處理:

1.原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對執行新制度之日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與按持股比例計算的應享有被投資單位賬面所有者權益份額之間的差額,應按照本規定的相關要求對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并以調整后的金額轉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

2.在執行新制度之日,按照原制度以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如按照新制度規定應按權益法核算的,應按照本規定的相關要求對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并以調整后的金額轉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

(九)“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科目

原制度沒有設置“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科目。企業對于執行新制度預計的長期股權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的價值損失,應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貸記“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科目。對于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的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金額,按照本規定的相關要求進行處理。

(十)“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清理”和“無形資產”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和“無形資產”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應科目相同。調賬時,應將上述科目的余額直接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

新制度設置了“固定資產清理”科目,對于原制度下“固定資產清理”科目的余額應分別情況處理:如果原記入“固定資產清理”科目的金額是因固定資產報廢或毀損等原因產生,應將其余額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并按照本規定的相關要求進行處理;如記入“固定資產清理”科目的金額是因出售固定資產轉入,應將該部分的余額直接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

(十一)“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科目

原制度沒有設置“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科目。企業對于執行新制度預計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價值損失,應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科目,對于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金額,按照本規定的相關要求處理。

(十二)“在建工程”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在建工程”科目,但核算內容有所變化。調賬時,企業應對“在建工程”科目的余額進行分析,將屬于在建工程的部分轉入“在建工程”科目;將屬于工程物資的部分轉入新設置的“工程物資”科目。

企業應在“工程物資”科目下設置“減值準備”明細科目,并定期或至少亍每年年度終了,對工程物資的可收回金額進行全面檢查,如果有跡象表明工程物資的賬面價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額的,應當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

企業在執行新制度時,按照新制度預計的工程物資減值損失,應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貸記“工程物資?減值準備”科目;執行新制度以后期間計提工程物資減值準備時,應借記“營業外支出?計提的工程物資減值準備”,貸記“工程物資?減值準備”科目。編制資產負債表時,“工程物資”項目應以扣除工程物資減值準備后的工程物資科目的賬面價值列示。對于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的工程物資減值準備金額,按照本規定的相關要求進行處理。

(十三)“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科目

原制度沒有設置“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科目。企業對于執行新制度預計的在建工程價值損失,應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貸記“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科目。對于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科目的在建工程減值準備金額,按照本規定的相關要求進行處理。

(十四)“遞延資產”科目

新制度沒有設置“遞延資產”科目,而設置了“長期待攤費用”科目。調賬時,除在財產清查中已作為損失處理的自“遞延資產”科目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的部分外,其余部分應轉入“長期待攤費用”科目。

企業因執行新制度和固定資產準則以后,對固定資產大修理費用的核算方法由原采用預提或待攤方式改為一次性計入發生當期費用的,其原為固定資產大修理發生的待攤費用余額,應繼續采用原有的會計政策,直至攤銷完畢為止;自執行新制度和固定資產準則以后新發生的固定資產后續支出,再按照新制度及固定資產準則的規定辦理。

(十五)“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同。但在調賬時,企業應將“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在財產清查過程中清查出的資產損失也應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前的損失”科目。因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則應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執行新制度預計的損失”明細科目。

企業對于清查出的損失在按照本規定沖減有關所有者權益后,由于受經營資質條件的限制仍有未沖減的部分,在資產負債表中應作為所有者權益的減項列示。

(十六)“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其他應付款”、“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和“應交稅金”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其他應付款”、“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和“應交稅金”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應科目相同。調賬時,應將上述科目的余額直接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

(十七)“應付利潤”科目

新制度沒有設置“應付利潤”科目,但設置了“應付股利”科目。調賬時,應將“應付利潤”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應付股利”科目或仍沿用“應付利潤”科目進行核算。

(十八)“其他應交款”、“預提費用”、“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遞延稅款”、“專項應付款”科目新制度設置了“其他應交款”、“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遞延稅款”、“專項應付款”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應科目相同。調賬時,應將上述科目的余額直接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

新制度“預提費用”科目的核算內容與原制度有所不同。企業因執行新制度和固定資產準則以后,對固定資產大修理費用的核算方法由原采用預提或待攤方式改為一次性計入發生當期費用的,其原為固定資產大修理發生的預提費用余額,應繼續采用原有的會計政策,直至沖減完畢為止;自執行新制度和固定資產準則以后新發生的固定資產后續支出,再按照新制度及固定資產準則的規定辦理。

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所得稅的企業,在執行新制度時,“遞延稅款”科目的金額包括按照原制度核算轉入的遞延稅款金額及在執行新制度時,因按照新制度規定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產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等。

(十九)“實收資本”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實收資本”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應科目的核算內容相同。調賬時,應將“實收資本”科目的余額直接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

(二十)“資本公積”科目

新制度“資本公積”科目的核算內容較原制度有所增加。調賬時,應在“資本公積”科目中增設“執行新制度前的資本公積余額”明細科目,在執行新制度時,應將“資本公積”科目的金額在沖減有關損失后的余額,轉入“資本公積?執行新制度前的資本公積余額”科目。

(二十一)“盈余公積”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盈余公積”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應科目的核算內容相同。調賬時,應將“盈余公積”科目的金額在沖減有關損失后的余額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

(二十二)“本年利潤”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本年利潤”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應科目的核算內容相同。由于“本年利潤”科目年末無余額,不需要進行調賬處理。

(二十三)“利潤分配”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利潤分配”科目,其核算內容較原制度相應科目的核算內容有所增加。調賬時,應將“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的金額在沖減有關損失后的余額轉至新賬,也可沿用舊賬。

(二十四)“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費用”和“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營業費用”和“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科目,產品銷售收入通過“主營業務收入”科目核算,產品銷售成本通過“主營業務成本”科目核算,產品銷售費用通過“營業費用”科目核算,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通過“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科目核算。由于上述科目年末無余額,不需要進行調賬處理。

(二十五)“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應科目的核算內容相同。由于上述科目年末無余額,不需要進行調賬處理。

(二十六)“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所得稅”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所得稅”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應科目的核算內容相同。由于上述科目年末無余額,不需要進行調賬處理。

(二十七)“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應科目的核算內容有所不同。按照新制度規定,“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除核算原制度規定的內容以外,對于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的核算,也應通過該科目核算,并且該科目余額直接轉入利潤分配的有關明細科目,不再作為利潤表項目列示。由于該科目年末無余額,不需要進行調賬處理。

三、會計報表

(一)資產負債表

企業執行新制度當年年末“資產負債表”的“年初數”欄內各項目數字,應根據上年末“資產負債表”的“年末數”欄內所列數字按照新制度的規定進行調整后填列。調整方法根據上述有關調賬規定處理。執行新制度當年的“資產負債表”應按新制度的規定編制,經營資質條件對凈資產有明確要求的企業,由于受經營資質條件限制未能沖減的待處理財產損失,在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者權益部分增設“資產損失”項目列示,調整后的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部分如下表所示:

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行次年初數期末數

實收資本(或股本)115

減:已歸還投資116

實收資本(或股本)凈額117

資本公積118

盈余公積119

其中:法定公益金120

未分配利潤121

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小計(未考慮資產損失

前的金額)122

減:資產損失①123

其中:按照原制度清查的損失未核銷部分②124

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合計(剔除資產損失后

的金額)125

注:

①上表中“資產損失”項目,反映企業按照原制度清查的資產損失以及執行新制度預計的資產損失金額在沖減相關所有者權益后仍需在以后年度處理的部分。

②“按照原制度清查的損失未核銷部分”項目,反映企業按照原制度清查的資產損失中因經營資質條件要求需要在以后年度處理的部分。

(二)利潤表

第9篇

關鍵詞:謹慎性原則;會計核算;應用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18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而新《企業會計制度》則更加明確地規定:“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計提秘密準備。”正確理解謹慎性原則,并針對其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進行具體的闡述,對正確進行會計核算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對謹慎性原則的理解

謹慎性原則又稱穩健性原則,是指在存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在會計核算中應當對企業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作出合理預計,要求會計人員對某些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存在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選擇時,在不影響合理選擇的前提下,以盡可能選用不虛增利潤和夸大所有者權益的處理方法和程序進行會計處理。由于謹慎性原則充分考慮了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而不考慮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會計信息比較穩健,或比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壞的估計。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對的是紛繁復雜的外部經濟環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市場風險,比如金融風波、債務人的死亡、破產、固定資產因技術進步而提前報廢、惡性競爭等情況,謹慎性原則正是針對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要求人們在會計處理上充分估計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損失,這樣有利于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但謹慎性原則若使用不當,也可能降低企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時還可能導致企業設置秘密準備,使會計信息失真。

二、謹慎性原則在中國會計核算中的具體應用情況

(一)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與體現

會計核算中謹慎性原則的應用,體現具體會計準則的諸多方面:

1.發出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存貨采用實際成本核算時,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和各別計價法。在物價上漲時,發出存貨的計價采用后進先出法,會使本期成本接近當期水平,減少利潤中水分,期末存貨價值偏低,體現謹慎性原則。若采用先進先出法,則會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潤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貨價值升高,實現不了穩健性目的。

2.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有平速折舊法和加速折舊法兩大類,若企業選用加速折舊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則可使企業在固定資產使用的前幾年多提折舊,從而減少利潤,少交所得稅,等于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又可使投入的資金盡早收回,提高資金的利用率,體現了謹慎性。

3.計提八項資產減值準備。《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中規定了企業計提的減值準備由四項增至八項。

4.設置資本公積準備項目。《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對于因接受捐贈而持有的非現金資產;對外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時,因被投資單位增資、擴股、接受捐贈等原因引起本企業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增加時,暫不確認為普通權益,而計入資本公積準備項目,待非現金資產或長期股權投資處置后,才將實現的收益轉入一般公積項目。

5.債務重組。企業在進行債務重組時,只能確認重組發生的損失,不得確認重組發生的收益,不預計未來的或有收益,但預計未來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實際收到時,才能作為當期收益處理,完全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內涵,有利于防止企業利用債務重組調節利潤的現象發生。

6.收入的確認與計量。在提供勞務交易的結果不能可靠估計的情況下,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中對收入區別不同情況予以確認和計量,方能充分體現謹慎性原則。

7.無形資產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對企業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的開發成本直接計入當期費用,不計入無形資產價值;當無形資產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時,企業應將該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予以轉銷。

8.投資。《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對于對外投資投出非現金資產評估高于其賬面價值,不確認收益;對于股權投資差額,若為借項,按不超過十年的期限攤銷,若為貸項,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攤銷;企業收到短期投資的股利或利息時,不確認收益,而是到處置時再體現在凈損益中。

(二)謹慎性原則運用實例分析

1.案例

假設紅星公司2007年2月8日以一臺設備對外投資。設備原值1000000元,已提折舊250000元,評估確認價值900000元,2007年12月1日,紅星公司預計該項投資可收回金額為700000元。2008年4月1日,紅星公司因為財務困難,原欠銀河公司貸款950000元無力償還,經雙方協商,紅星公司同意以該項投資清償債務。該投資的公允價值為920000元(假設不考慮稅金)。

2.相關會計處理

(1)2007年2月8日,以固定資產取得長期股權投資

非貨幣易準則規定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據此,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為750000(1000000-250000=750000)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750000

借:累計折舊250000

貸:固定資產1000000

(2)2007年12月31日,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投資準則規定,由于投資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惡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額低于投資的賬面價值,應將可收回金額低于長期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全部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即為50000(750000-700000=50000)元。

借:投資收益50000

貸:長期投資減值準備50000

(3)2008年4月1日,以長期股權投資清償債務

債務重組準則要求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非現金資產的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全部計入資本公積或當期損失。在本例中,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950000元與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700000元之間的差額250000元全部計入“資本公積”。

借:應付賬款950000

借:長期投資減值準備2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750000

貸:資本公積——債務重組收益250000

3.結論

謹慎性原則的直接體現和深入運用,避免了一些企業濫用公允價值,借關聯交易和債務重組等粉飾業績、虛增利潤,造成會計信息嚴重失真。《企業會計制度》對謹慎性原則的全面體現和深入運用,將從制度規范上使會計信息更加接近企業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為遏制會計信息失真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供了制度保證。

(三)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運用的兩面性

1.謹慎性原則的優點

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虛增利潤的做法,體現了公平、公允原則,企業會計準則修訂后對資產計提項目增加了,引進了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項目。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生存面臨風險,高估利潤無疑使企業生存的風險更大,盲目樂觀會使企業面臨無法維持經營的局面。因此,運用謹慎性原則可以預計企業未來損失,防范經營風險,體現了資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業提高競爭實力。

2.謹慎性原則的弊端

一是具體操作煩瑣,愿意完全采用的企業數量不多;二是謹慎性原則僅是對某一時間上而言的,對于整個會計期間則無法體現。如:計提壞賬準備對當期利潤起了穩健作用,但對于以后的會計期間也會造成利潤反彈的現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謹慎性原則操縱利潤的現象并不少見。上市公司視自身經營情況決定謹慎原則的取舍,若其需要體現公司業績時,往往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而有的公司在經營不景氣時,采用穩健的做法,制造前期虧損后期經營業績持續上升的假象,提高公眾對其的期望值;四是會計制度與稅法規定存在不協調,使企業因選擇穩健而導致利潤虛減。如:當期產品保修費用,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可于產品銷售的當期計提,但按照稅法規定于實際發生時從應得稅中扣減。這使得當期費用增加,所得稅卻未能相應抵減,造成當期利潤虛減。

三、會計核算中運用謹慎性原則應注意的問題

(一)正確對待謹慎性原則與相關準則的關系

從中國現有會計規范看,有些體現謹慎性原則的具體方法操作性是比較強的,如后進先出法、加速折舊的方法等,但企業會計制度中關于資產發生減值的判斷標準不夠明確,特別是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作為決定資產減值準備數額決定因素的“可變現凈值”的確定較為困難,這為企業利用謹慎性原則進行操縱留下了一定的空間。

(二)正確對待謹慎性原則與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關系

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為謹慎性原則的正確運用奠定基礎。會計職業判斷能力主要是指會計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依據現有的法律、法規和企業會計政策范圍作出的判斷性估計和決策。鑒于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可選擇性”的范圍日益擴大,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提高職業判斷能力,使其能夠準確把握謹慎性原則的實質,在對不確定性的事項進行估計和判斷時,力求客觀和公正,避免主觀隨意性。

(三)正確對待謹慎性原則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關系

現代企業管理中應強化企業內在約束機制,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優化會計行為,從而使謹慎性原則得到合理的應用。所以適當地運用謹慎性原則需要會計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

(四)正確對待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度”的問題

實行謹慎性原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但在謹慎性原則的應用過程中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只有適度地應用謹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提示謹慎性會計的本質。從理論上講,謹慎性會計原則雖然具有較強的傾向性,但恰當地應用它并不會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影響。適度應用謹慎性原則對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證的,它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協調一致的。

參考文獻:

[1]丁尚祿,企業會計制度與謹慎性原則[J].中國科技信息,2005,(24).

[2]杜偉堂,陳支農.權責發生制原則與謹慎性原則[EB/OL].中華會計網校,2006-02.

[3]財務管理如何運用謹慎性原則[EB/OL].中國管理傳播網,2007-08.

第10篇

一、我國期貨合約會計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期貨業務的會計處理缺乏統一規范,對浮動盈虧的處理不一致。有的經紀公司采用每天結算價結算交易盈虧,即堅持市價原則;而有的公司則尊重成本原則,按實際交易價格結算盈虧。對同一筆交易由于計量方式的不一致,使各公司產生結算差異。對于投資,期貨業務的會計處理也不完善。按參與期貨交易的目的,企業的期貨業務可分為投機套利和套期保值兩類,這兩類業務在我國其他市場同時存在。兩類業務會計處理的依據不同,其具體的賬務處理有很大差別。但我國只對投機套利的賬務處理進行了簡單規范,不涉及套期保值業務。這樣對兩種交易類型劃分不清,核算不完善,難以對期貨業務加強管理,易出現風險和資產流失。

(二)我國不對開新倉的價值和對沖平倉的價值進行確認,致使會計核算不完整。期貨合約被視為期貨交易的對象,這使會計面臨一些問題:是否要對期貨合約專門核算與報告,也就是構成期貨合約的商品、金融工具總額是否應被確認為資產或負債,如何反映。雖然大多數買入期貨合約者有權獲得一定金額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同時支付貨款;賣出期貨合約者有義務交付商品或金融工具,同時收取貨款,但這些權利、義務只有將合約持有至交割日時才能履行,這種權利、義務通常不反映在報表中。而僅以保證金來反映期貨交易的全過程,這樣會形成期貨交易額的高風險性與保證金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決策的正確性。

(三)科目設置與報表揭示存在問題。

1.會員資格費。我國通過“長期股權投資——期貨會員資格投資”科目反映會員資料費。我國期貨交易所實行會員制,只有會員,才能取得交易席位,也才能進行期貨業務,要成為交易所的會員,必須支付會員資格費。從會員的角度來看,支付會員資格費所享有的只是所有權和使用交易席位的權力,并有非會員單位進行期貨交易的資格。從表面上看,期貨會員資格費是期貨交易所注冊資本的份額,如同股份公司的股權投資,但會員資格費有別于一般長期股權投資。因為一般長期投資者享有收益分配權,同時也承擔被投資企業的風險,會員資格費支付者沒有利潤分配權利,期貨交易所實行會員制,利潤并不進行分配。因此,把會員資格費作為長期股權投資并不合適。

2.席位占用費。為了向報表使用者提供反映期貨業務特點的信息,期貨投資企業在報表中揭示席位占用費的有關信息,期貨投資企業將“應收席位費”排列在流動資產中的“其他應收款”項目上。但是由于應收席位費的時間一般在1年以上,期貨投資企業將“應收席位費”排列在流動資產中的“其他應收款”項目上并不合適。

3.年會費。年會費是1年的費用,受益期是1年,對于支付方來說屬于待攤費用。當會員期貨投資企業和期貨經紀公司支付年會費時,按照支付數額,分別記人“管理費用——期貨年會費”科目借方和“營業費用——期貨年會費”科目借方,這并不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從期貨交易所角度來說,年會費是提供1年服務的報酬,收取年會費時,按照收取的數額一次全部記入“年會費收入”科目貸方也不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

4.保證金。首先,基礎保證金與其他保證金不同,其實質是會員對承擔期貨風險的擔保和抵押,而基礎保證金只是一種叫法,根據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對基礎保證金的會計處理應該反映其實質。將基礎保證金與結算準備金的核算不加區分的做法,未能反映基礎保證金的實質,不利于報表使用者了解期貨風險的信息。其次,結算準備金、交易保證金性質不同。結算準備金處于貨幣資金形態,投資企業可以隨時調用,類似于銀行存款。交易保證金是期貨合約已經占用的資金,企業不能隨時調用,而且這筆占用資金可能給企業帶來收益,同時也使企業承擔了一定的風險,因此具有短期投資性質。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有關規定中將性質不同的兩部分資金合并在“期貨保證金”科目中核算,而且沒有進一步劃分明細科目,不利于了解企業資產的流動性,也不利于準確企業的凈投資報酬率,即真正用于交易保證金投資的報酬率。

(四)投機套利和套期保值平倉損益的確認時間不同。在我國,投機套利的平倉損益在當期予以確認,而套期保值合約的平倉損益則應與被套期保值項目配比。這表明套期保值合約平倉損益計入利潤表的期間具有一定的可操縱性。

(五)按照我國規定,不論是投機套利還是套期保值,持倉盈虧在利潤表上是不予確認的,只有平倉損益才予以確認。筆者認為,這一處理欠妥。期貨交易以公開、公正及公平競爭作為基礎,公允價值是其會計核算的基礎,因此當合約價值發生變動時,應核算產生的損益。如果相關的期貨合約的持倉盈虧不在當期確認,就會使企業利潤不能完整地在企業財務報表上得到反映。

二、對我國期貨合約的思考

(一)統一期貨業務會計處理規范,使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為了期貨市場健康發展,制定適合國情又有一定前瞻性的期貨業會計制度迫在眉睫。一項好的行業會計制度應能概括地反映出該行業的特點,做到量體裁衣,對癥下藥。所以在制定期貨業會計制度時,必須針對期貨會計的特點。與傳統行業不同,期貨業有三個市場主體,它們進行期貨交易的行為都應是期貨業會計制度要加以規范調整的。而且三個市場主體各有特點,這是制定期貨會計制度必須要考慮的。投資對期貨業務進行會計處理時,應重視謹慎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和相關性原則。首先要從財務安全角度考慮,充分預計可能存在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要加強對期貨投資的監控,及時掌握期貨投資全過程的資金動態;會計信息不僅要考慮相關利益集團的需要,而且要充分考慮期貨合約價格的主要因素及其延續性,考慮套期保值與投機套利的相對性。我國期貨業要在新世紀蓬勃發展,有效的監管是重中之重。無論是期貨從業人員,還是會計工作者,都熱切盼望期貨會計制度的誕生,使期貨會計充分發揮監管、服務職能,為期貨業、進而為市場的建立盡應盡之責。

(二)對期貨合約的價值進行表外披露或表內確認。在現實經濟環境下,我們是把期貨合約作為或有資產或者或有負債處理的。這可歸納為三個原因:一是期貨合約不是“貨”,并未真正發生商品所有權或實物的轉移,不能歸于存貨或其他流動資產項目;二是期貨合約不能作為短期投資,因為期貨合約占用的資金僅是保證金部分;三是期貨合約的金額容易隨價格、利率等變化而猛增或銳減,很容易被人操縱。因此,期貨合約的價值不在正式的會計賬簿上予以反映,而要另設備查簿加以記錄,備查簿上應記錄期貨合約的交易品種、規格、月份、成交量等。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應在補充資料中增設一欄反映企業期末持有期貨合約的有關信息,以便報表使用者估算。隨著期貨合約價值在報表附注中披露的做法逐步被會計界所認可,進一步的發展有可能是在表內將期貨合約確認為資產或負債。

(三)對一些賬戶的性質重新確認并在報表中分類列示。

1.對于“長期股權投資——期貨會員資格投資”的性質重新確認。支付會員資格費取得權利和資格,從實質上看是形成了一項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只是形式,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應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另外,將會員資格費作為無形資產,而不作為投資,有利于正確期貨投資的報酬率。從這一角度出發,期貨投資企業和期貨經紀公司應設置“無形資產——期貨會員資格費”科目進行核算。月末在會計報表中以“無形資產”中的“期貨會員資格費”單獨列示。

2.對于“應收席位費”在報表中應作為長期資產反映。期貨經紀公司和期貨交易所對于席位占用費有的單獨列示,有的沒有單獨列示,這一點應形成統一的標準。另外,考慮到應收席位費時間一般在1年以上,期貨投資企業將“應收席位費”排列在流動資產中的“其他應收款”項目上并不合適,按照資產的分類應將其排列在“其他長期資產”中。

3.對于年會費的核算應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年會費是1年的費用,受益期是1年,對于支付方來說屬于待攤費用。隨著會計電算化、會計軟件的普及,將支付的年會費一次性計入“管理費用”的做法越來越顯得不可取。會員期貨投資企業和期貨經紀公司設置“待攤費用——期貨年會費”科目核算,支付年會費時,記人科目的借方,每月攤銷時再將攤銷額記人管理費用或營業費用;期貨交易所將年會費收入在1年中分期確認,對于未實現的收入部分在“預收賬款”科目核算,這樣不僅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也避免了期貨交易所收取年會費的月份收入過高,不能正確計算所得稅的弊端。

4.對于不同保證金區別對待。將基礎保證金單列出來,會員單位設置“應收風險抵押金”科目,期貨交易所設置“應付風險抵押金”科目。設置兩個科目后,考慮到基礎保證金相對于席位占用費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應將兩個項目在會計報表中單獨列示,以反映期貨業務的高風險特點。由于基礎保證金占用的時間一般較長,會員單位可以將“應收風險抵押金”項目單獨放在“其他長期資產”項目上,期貨交易所將“應付風險抵押金”項目單獨列示于“長期應付款”項目下。對于結算準備金、交易保證金因性質不同,投資企業可以設置“期貨交易準備金”和“短期投資——期貨交易保證金”兩個科目分別核算結算準備金和交易保證金。為了突出期貨交易的特點,在資產負債表中單獨將“期貨交易準備金”項目列示于“貨幣資金”項目下。

(四)財政部應對套期保值合約的確認標準加以明確,以盡量減少主觀判斷成分,降低操縱利潤的空間。這項工作一般要在開立交易賬戶之前就加以規定。比如開立套期保值賬戶,不僅要簽署一份證明書,列明客戶已經擁有或希望擁有,已經賣出或希望賣出的現貨商品名稱、數量等,同時必須提供確實可信的證明材料。每個會計期間期末應對套期保值合約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如果以前被認為是套期保值合約,而現在已經不符合套期保值合約的條件,應將該期貨合約作為非套期保值合約處理。

(五)對于持倉虧損應在會計上予以確認,但應對投機套利和套期保值的持倉盈虧區別對待。如果被認定是投機套利交易合約,因市場價值變動而產生的持倉盈虧在市場價值變動當期確認為損益。對于被認定為是套期保值合約的會計處理,在資產負債表中,持倉盈虧金額作為“遞延套保損益”計入資產負債表,并在報表附注中披露套期保值合約結算價計算的價值及被套期保值項目的性質及金額。

1.左衛,《關于企業期貨會計的幾點思考》,《上海會計》,2001.1.

第11篇

一、資產負債表重要性

(一)反映資產及其分布狀況

資產負債表能夠反映企業在特定時點擁有的資產及其分布狀況的信息。表明企業在特定時點所擁有的資產總量有多少,資產是什么。具體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等。流動資產包括公司的現金、各種存款、短期投資、各種應收應付款項、存貨等。它比往年提高,說明公司的支付能力與變現能力增強。長期投資是企業一年期以上的投資,如公司控股、實施多元化經營等。其增加,表明公司的成長前景看好。固定資產是對實物形態資產的分析。所列的各項固定資產數字,僅表示在持續經營的條件下,各固定資產尚未折舊、折耗的金額并預期于未來各期間陸續收回。

(二)表明企業所承擔的債務及其償還時間

資產負債表能夠表明企業在特定時點所承擔的債務、償還時間及償還對象。如果是流動負債,就必須在年內償還;如果是長期負債,償還期限就可以超過年。因此,從負債表可以清楚地知道,在特定時點上企業欠了誰多少錢,該什么時候償還。各項流動負債應按實際發生額記賬,關鍵在于要避免遺漏,所有的負債均應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出來。長期負債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項等。由于其的形態不同,因此,應注意分析、了解公司債權人的情況。

(三)反映凈資產及其形成原因

資產負債表能夠反映在特定時點投資人所擁有的凈資產及其形成的原因。凈資產其實是股東權益,或者是所有者權益的另外一種叫法。在某一個特定時點,資產應該等于負債加股東權益,因此,凈資產就是資產減負債。應該注意的是,可以說資產等于負債加股東權益,但絕不能說資產等于股東權益加負債,它們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因為企業的資產首先要用來償還債務,剩下的不管多少,都歸投資人所有。先講所有者權益是不允許的。最后是股東權益分析,包括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四個方面。分析股東權益,主要是了解股東權益中投入資本的不同形態及股權結構,了解股東權益中各要素的優先清償順序等。

二、結合電力企業實例分析

我們運用比率分析和趨勢分析兩種方法,所謂比率分析法,就是通過分析兩個指標存在的內在關系,計算相關數據的比率來分析和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比率分析法還包括四種類型:短期償債能力比率分析、資本結構與長期償債能力比率分析、獲利能力比率分析以及資產運用效率比率分析。而趨勢分析法,就是對比分析不同時期下的財務報表及相關數據,從而了解數據指標變化規律。分析的指標包括差異數、差異率及趨勢比率,其中,差異數指不同時期下的財務指標的差值,因為其直接反映了數據的具體差值,故對財務指標的變化情況體現較為直觀;差異率指反映的是差異數和基期數的比值大小,也就是說其體現的是財務指標變化的幅度大小,用來了解指標的變動水平;趨勢比率指把不同時期下財務指標換算成某一規定時期的百分比,目的是以便更直觀地了解企業某項財務指標變化規律,也有助于推斷企業財務變化趨勢。

該電力局資產負債參見表1(年初、年末資產情況)及表2(年初、年末負債情況):

對于上表提供的數據,我們進行如下分析:

1.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年初資產負債率=35490/44990=78.88%,年末資產負債率=36740/49240=74.61%。可見,相比于年初,年末資產負債率有一定的下降,但總資產負債率很高,反映企業存在較大的風險。

2.長期負債比率=長期負債/資產總額,年末長期負債比率=31740/49240=64.46%。企業有很高的債務資本,資本結構不夠厚實,反映出較大的財務風險及有限的再融資能力。

3.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年初流動比率=990/11000=9%,年末流動比率=1240/5000=24.8%。在一定程度內,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和流動負債的安全性與企業資產流動比率呈正比,該電力局較低的流動比率就是較低的短期償債能力及較低的負債的安全性的一個體現。事實上,太高的流動比率不是一個好現象,反映了企業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4.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凈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全年有37800萬元的收入,相對而言,500萬元的年末應收賬款就很少,反映企業平時的電費回收狀況不錯,從而能有效地避免有很多壞賬的出現。應收賬款周轉率=37800×2/(200+500)=108次。

5.總資產收益率=(利潤總額+利息費用)/資產平均總額=(105+1870)×2÷(44990+49240)=4.19%,這一數據體現的是企業只有偏低的獲利能力,由于企業是負債經營,引起過高的財務費,財務杠桿不利,因此,該電力局的資本結構有待改善,使財務風險降

下來。

6.銷售對固定資產比率=銷售凈額/固定資產平均余額=37800×2/(44000+48000)=0.82,該指標主要反映的是企業的固定資產運用效率,一般而言,不同的行業該指標的要求不太一樣,有時差異比較大,但就電力行業角度來看,該電力局固定資產效率較低。

三、結語

第12篇

(華中科技大學軟件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摘要]本文主要對私募股權、天使資本對創業板市場IPO抑價的不同影響,從私募股權和天使資本兩個方面進行詳細的論述,其主要內容有:通過私募股權機構,相關人員要明確地認識到股權投資市場的周期性規律。然后在創業板企業發展中,要優先考慮天使資本,進行股權融資,從而發揮最大的作用。最后,監管機構要加強引導,鼓勵私募股權機構理性分析投資對象并進行長期投資。通過這些內容,相關人員能夠更加明確兩個內容對IPO抑價的影響,企業能夠科學決策,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

關鍵詞 ]私募股權;天使資本;IPO抑價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47

1創業板市場的IPO抑價現狀

每家上市公司都會整理招股情況,收集相關數據。私募股權資本持股司的IPO抑價率普遍比較高,這種情況并不是因為逐名效應的影響,而是因為公司在股權融資時的逆向選擇。在分析天使資本時發現,這種情況并不會對IPO抑價率產生影響,主要原因是其投資的公司質量比較高,與真實的股權融資需求相比不需要進行逆向選擇。

2私募股權投資對IPO抑價的影響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公司發展中,風險資本具有信息披露和認證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降低企業上市的融資成本,從而減少IPO抑價。這種說法得到了一些公司及從業人員的支持。隨后,相關學者提出了逐名假說,分析風險資本具有一定發生概率,在資產增值比較嚴重和資本回收的巨大壓力下,一些動機沒有發育成熟的公司,就會被迫埋入IPO市場,造成VC持股企業出現較好的抑價水平,影響公司的生產經營模式[1]。

這種說法得到了當時很多學者的支持,認為這種逆向選擇的假說具有一定意義。創業企業家與風險資本家之間,如果沒有擁有一致的信息,那么會導致企業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在制定發展方向時,會出現一些問題。這種情況主要表現為企業家與風險資本家在問題上,風險資本家無法選取較好的企業,風險較高,盈利水平不明顯,創業企業家缺乏實力,導致市場上的抑價率比較大。

與國家的發展情況相比,我國對企業IPO的理解比較少,關于私募股權資本對其的影響更是匱乏[2]。所以在分析中,主要是通過之前的歷史分析,進行定量研究。例如一些研究人員在風險投資研究中,發現其在市場中具有一定認證功能,但是這種情況曾在美國出現,在我國并沒有顯示出這個功能。在內地資本市場分析中,風險投資并沒有消除IPO抑價,使上市費用降低,增加企業研發投入等,而是在長期的經營生產中,明顯增加股價收益。

據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設:

H1:在創業板市場中,私募股權資本持股企業的IPO比較高,單純依靠私募股權機構無法達到認證的目的。

H2:在創業板市場中,私募股權資本能夠促使企業的IPO抑價率提升,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逐名動機存在。

H3:在創業板市場中,私募股權資本能夠促使企業的IPO抑價率提升,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私募股權資本時有逆向選擇效應。

在創業板市場中,有比較明顯的熱銷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PE機構放棄一些價值投資理念,逐漸變為短期投資的Pre-IPO形式。相關人員分析PE機構并不會詳細分析其他企業入股質量,也不會對持股企業的專業治理水平進行改善,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治理水平得不到提升,無法發揮與國外同行業的認證作用。在創業板中,國內的PE機構成立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持股單位應縮短基金實現的時間。PE機構近年來流入了很多熱銷和資金,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機構的非理性投資,所以工作人員應該激勵一些資質較差的企業進行逆向選擇。

3天使資本對IPO抑價的影響

針對天使資本對IPO抑價率的影響,很多學者普遍認為,天使投資者更加重視投資收益,所以天使持股的企業在上市,會更加努力的與承銷商進行談判,將抑價下壓。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天使投資者有較好的企業籌劃上市和識別能力,所以最重要的工作是推動一些年輕的企業上市,并對選擇效應進行有效控制,從而更好的分析天使持股對抑價率的影響。

在實際操作中,天使投資者具有比較明顯的作用:

一是在創業初期階段,天使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比較高,而這個階段也是大部分創業企業家最困難的階段,所以天使資本對被投資的企業來講,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能夠決定成敗,更好的實現企業管理和經營。

二是在企業發展中,天使資本與PE機構有一定區別,這些人掌握的資金幾乎都是自有資金,并沒有委托和等問題,所以沒有籌集和后續的資金壓力。天使資金的投資者考慮的是投資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是最大化的管理,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天使投資者與創業的企業家,利益相一致。

三是在國外一些調查研究中,一些PE機構,在應對基金持有者時,有一定壓力,所以會在投資前進行大量的篩選和調查,嚴格控制投資的風險,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很多復雜的合約,這種方法能夠為基金持有者帶來較好的信譽。天使投資者一般通過投資項目“事后”積極主動監督控制風險,然后依靠創業企業家的信任和關系進行治理。

在分析中發現,天使投資者與PE機構的投資周期、投資目標和融資渠道不同,這個過程并沒有逐名的動機,所以進入資質平庸企業的逆向選擇的可能性比較小。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在同行業的發展中,天使投資者仍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所以在理性分析和發揮作用上比較欠缺,經常會受到創業板市場的熱銷影響,無法應用認證作用,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設:

H4:針對沒有實行私募股權和天使資本的公司,天使資本持股不會對被投資企業的IPO抑價率產生顯著影響。

4結論

通過上文可知,私募股權和天使資本對創業板市場的參與者和監管者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針對創業企業,在選擇股權融資時,要優先考慮天使資本,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其次,針對私募股權機構,相關人員要明確地認識到股權投資市場的周期性規律;最后,監管機構要加強引導,鼓勵私募股權機構理性分析投資對象并進行長期投資。在實際應用中,IPO抑價率有一定局限,無法較好的衡量創業板上市企業進行股權融資的成本情況。但是這種融資成本不僅僅包括首日抑價率,還有其他指標和影響因素,所以我國較短的創業板歷史中,數據的限制會影響實證效果,需要相關人員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曜,張子煒.私募股權、天使資本對創業板市場IPO抑價的不同影響[J].財經研究,2011(8):113-1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