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34: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3S技術;林業工程;具體應用;發展趨勢
利用“3S”技術實時監測森林資源變化,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林業發展規劃,已經成為當前多數國家林業工程建設的主要手段。現階段,國內林業發展狀況不容樂觀,濫砍濫伐、過度采伐現象嚴重,植被后期養護難以跟進,導致林業工程建設面臨重重阻力。在此基礎上,將“3S”技術引入林業工程建設,實現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林業繪圖、病蟲害防治以及植被分類等多方面的作用,推動林業工程建設有序發展。
一、3S技術簡介
3S技術是以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技術)為基礎,將三種技術中與林業工程建設有關的領域有機整合而刑場的一種新型綜合技術。它集信息獲取、信息處理和信息應用于一體,對林業工程的現代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3S”技術中,GPS主要被應用于實時、快速地提供目標,包括各種傳感器和運載平臺的空間位置;RS用于實時地或準實時地提供目標及其環境的語義和非語義信息,及時地對GIS進行數據更新;GIS則是對多種來源的時空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在專家系統及各種專業模型支持下,進行動態仿真、模擬,進行最優化決策,作為“3S”技術集成的基礎平臺。
二、3S技術在林業工程中的應用現狀
1、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應用
森林資源調查能夠為林業工程規劃的制定,及其后期發展方向提供必要的事實依據,是林業工程建設的準備工作。一直以來,我國森林資源調查采用傳統的人工式調查法,不僅調查周期長,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而且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都存在問題,很難起到指導作用。而利用“3S”技術則能夠有效的解決上述弊端。例如,林業部門要調查某一區域的森林覆蓋面積和林區密度,可以利用GPS對所要測量的區域進行覆蓋掃描,并將掃描圖像傳輸到控制計算機上,利用專業的軟件計算出該森林區域的面積。
2、在森林資源動態監測中的應用
林業工程的建設是一項持續的、動態的過程,森林作為一種可利用資源,始終處于“種植-采伐-再種植”的循環過程,因此要想保證森林整體功能的實現,必須要對森林資源進行動態監測,時刻把握森林發展動向,以便于林業部門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由于不同林區的功能存在較大差異(如經濟林、觀賞林),因此在進行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時,也要選取不同的衛星遙感影像數據源作為基礎數據源,同時對森林反射的光譜波段和分辨率進行捕捉和分析,以此獲得監測信息。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GPS進行空間定位,將RS和GPS有機結合,建立縱向和豎向坐標系,形成完整、直觀的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以便于管理人員能夠實時掌握森林信息,為下一步發展計劃作出科學指示。
3、在森林病蟲害監測與防治上的應用
RS技術是通過捕捉和檢測植物反射光譜來確定植物信息的,基于這一特點,可以將RS技術應用于森林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當樹木遭受病蟲害后,樹木的枝葉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所反射的光譜信息與正常情況相比也會存在較大差異。遙感儀器在檢測到差異信息,利用GPS系統對目標區域的森林資源進行定位,確定其受害范圍和受害程度,最后利用GIS對病蟲害種類、危害等級進行預測、分析和評估。通過“3S”協同作用,能夠將森林內部信息直觀的呈現出來,以便于林業人員制定解決對策。
4、在繪制林業專題圖中的應用
傳統的林業制圖一般都以地形圖作為制作專題圖的基本圖,成圖周期長,精度低,投入高,且多采用手工繪制,沒有實現系統化和自動化。“3S”技術的發展應用使專題圖的編制在方法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傳統的手工轉繪被計算機所取代,遙感信息成為制作專題圖的重要資料來源,各種調查數據經過專題提取后都可形成各自的專題圖。
5、在林火信息預測和林火撲救中的應用
森林火災具有突發性強、蔓延迅速、危害性大等特點。傳統的森林火災撲救主要通過火勢或風向預判,采取撲救措施,但是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確定性影響,這種方式極具被動型。利用“3S”技術不但可以對森林火災進行實時監控,進行預測預報,還可以有效的指導林火的撲救工作,提高了火災蔓延趨勢預判的準確性,對于降低森林火災損失有極大幫助。同時,利用“3S”技術還能對災后的損失、過火面積進行評估。在進行林火實時監測時,主要信息源是衛星影像,主要起火點的定位是依靠GPS,GIS主要作用是災后評估。
6、在植被分類方面的應用
綠色植被具有顯著的、獨特的光譜特征,不同的植被及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其反射光譜特征不同,遙感作為森林植被調查的信息源,可通過植物的反射光譜來實現。GPS可不依賴地面控制點直接對遙感圖像定位,通過GIS的綜合分析可對大區域的森林植被類型、植物季相節律、植被演化等進行監測分析
珍稀野生動物資源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珍稀野生動物數量少,生存環境復雜,人工實地調查難度大,效率低。應用“3S”技術調查,既可以提高精度,又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在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中,“3S”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利用GPS在行走調查樣帶時進行起始點的尋找及行走過程的導航,用以保證樣帶的準確性;利用遙感圖像進行景觀類型的劃分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監測,確定與野生動物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態因子;利用GPS將野生動物數量、分布及其動態變化規律與其棲息地保護管理的狀況關聯起來,進行綜合的分析,并將結果以圖形或數據形式表示出來,形成各種調查報告及圖面材料。
三、3S技術在林業工程中發展趨勢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采用“3S”技術進行全新概念的數據采集和數據更新,已不難實現。GPS技術中獲取多時相的遙感信息,由RS定位和導航,利用GIS進行數據綜合分析處理,提供動態的林業信息和豐富的圖文數表,最終提出決策實施方案。在技術上可以說是跨時段的,將逐步替代傳統的調查、規劃、監測和管理手段,使林業行業由單一粗放的經營管理模式邁上動態化、科學化、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汪澤鵬,樓曉欽3S技術在寧夏林業調查中的應用初探[J],林業資源管理,2013(07):131-133.
類烏齊長毛嶺馬鹿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90年,2005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總面積120614.6公頃,初夏,只見長毛嶺馬鹿保護區里,高山草甸一望無際,念青唐古拉山余脈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溫柔地伸展著雙臂,大約上千的馬鹿,在開滿格桑花的草甸上奔跑或憩息。瀾滄江的支流吉曲、柴曲和格曲河像潔白的哈達,由西北向東南飄舞著,通過望遠鏡,我們看到一群小馬鹿跟著爸爸媽媽正在哈達縈繞中沐浴和飲水。這時,太陽好極了,每當馬鹿搖動它們美麗的鹿角,就聽見陽光嘩嘩流淌的聲音,好似仙境中彌漫的奇光幻影,我們趴在草地上,遠遠觀看著,驚喜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據相關資料統計,保護區內除了馬鹿,還有脊椎動物180種,分屬于4綱13目47科。其中魚類1目2科3種,種數占總種數的1.7%;兩棲類1目3科4種,占2.2%;哺乳類5目13科39種,占21.7%;鳥類6目29科134種,占74.4%。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34種。馬鹿屬哺乳綱,鹿亞科,鹿屬。野生馬鹿是大型珍獸,屬國家和自治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你們可以走到他們中間去拍照。”說著, 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走來,將背上背著的一麻袋圓蘿卜在草地上撒成長長的半圓形,我們剛好在弧形之內,頓時,成千上百的馬鹿飛奔而來,沿著蘿卜干把我們圍在了中央。當它們歡喜地享用紫色的,類似瑪卡的蘿卜干兒(元根)時,我們終于能夠近距離凝視它們了。
原來,馬鹿是僅次于駝鹿的大型鹿類,體形頗似一匹匹小駿馬。雌性馬鹿看上去個頭比雄性馬鹿小,長長的頭和面部上,有一對溫柔的大眼睛,睫毛長長的,閃爍著太陽的光影,眼睛的兩旁長著一對可愛的圓錐形的大耳朵。鼻端,濕漉漉的唇是純褐色的,額部和頭頂則為深褐色,面頰泛著淺淺的褐暈;脖頸和四肢修長而優雅,蹄子看上去卻結實有力,尾巴則乖巧短小。而雄性馬鹿個個頂著花枝般的巨大鹿角,威武地跑動時,頭頂的鹿角像海底一叢叢奇美的珊瑚花,又像招展的春天在呼喚繽紛的花朵。我撿起一塊元根慢慢走近一匹雌鹿,它抬起一雙清澈的眼睛怯怯地望著我,我每向前走一步,它就優雅地后退一步。
“它們怕生人,不會吃的。”剛才給馬鹿撒喂元根的那位婦女笑道:“你們靠后一點,看我的。”說著,她朝馬鹿群里呼喚了幾聲,立刻跑來三頭馬鹿,一頭是雌馬鹿,另外兩頭雄性馬鹿頂著美麗的花枝,它們吃著那位大姐手心里的元根,任她撫摸和喃喃低語,那情景,令我們怔然和深深地感動……
“那兩頭雄馬鹿是雌馬鹿的孩子”那位大姐和馬鹿們親昵一番后,坐回到草地上,遙望漫山遍野的馬鹿群,給我們講述了她和馬鹿最初的故事。
40多年前的一天。大姐名叫向秋拉姆,那時還是一位十六、七歲的少女,在類烏齊草原放牧時,遇到暴風雪,她趕著羊群躲到一個山窩里,卻看見兩頭剛出生的馬鹿依偎著已死去的媽媽瑟瑟發抖。向秋拉姆把小馬鹿抱回家,嘴對嘴地喂它們糌粑粥和牛奶,晚上怕它們冷,又抱它們睡一個被窩,小鹿終于活下來,并漸漸長大了,一聽到向秋拉姆的聲音就像孩子般跑到她的懷里。
后來,向秋卓瑪放牧時也帶上它們,看見它們特別喜歡鉆到灌木叢里,也看到遠處許多的馬鹿在默默眺望。終于有一天,兩頭馬鹿朝山上的馬鹿群奔去。向秋拉姆流著淚望著它們遠去的背影,以為再也見不到它們了,沒想到在一個下雪的冬天,兩頭馬鹿中的一頭雌馬鹿踏雪歸來,還懷有身孕。向秋拉姆格外欣喜,全村人也認為這是一個吉祥之兆,如此,在向秋拉姆的精心照顧下,馬鹿媽媽終于順利產下三頭小馬鹿。開春時,馬鹿媽媽帶著三個幼崽,一步一回頭,回返山野。后來,每年冬雪來臨,都會有成群的馬鹿下山,等待向秋卓瑪和慈悲的村民們給它們喂食糌粑、蘿卜干和干草料。終于,1990年,國家開始正式建立野生馬鹿自然保護區。
向秋卓瑪成為第一個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當饑餓的馬鹿三三兩兩在大雪紛飛的冬季膽怯地下山,靠近村莊覓食時,向秋卓瑪成功地把它們引入到土墻壘起的保護區的圍欄中,整整一個冬天,當地的農牧民還把自家儲藏的飼草料送來保護區,使向秋卓瑪和保護區的同事們,得以給馬鹿們提供充足的飼料,使得馬鹿們安全過冬。等到次年冬天,那些從保護區回到山嶺的馬鹿竟帶來更多的母鹿和小鹿,而且年年遞增,圍欄已經可以撤除了……
“度過了寒冬,它們過幾天要上山去了。你們若再來晚半個月,就看不到這么多馬鹿了。”向秋拉姆對我們說時,已從四十年前的美麗少女,變成了一位慈祥的“馬鹿媽媽”。這時,遠遠地又走來兩位扛著兩麻袋元根的男子。年老一些的叫扎噶,是向秋卓瑪的丈夫,另一位叫旺青多吉,他們都是馬鹿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向秋拉姆和丈夫扎噶,因馬鹿結緣,已在保護區工作了二十多年了,而二十年后,類烏齊野生馬鹿群已發展到上千頭,成為世界獨一無二最大的野生馬鹿保護區。
在我們依依不舍告別美麗的馬鹿和慈祥的“馬鹿阿媽”向秋拉姆時,又傳來喜訊:昌都地區開展第二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取得重大發現,新發現雪豹、鶚、棕尾\、灰背隼、云雀和喜馬拉雅斑羚等多個野生物種。其中,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院長朱雪林介紹說,雪豹當時潛伏在海拔4600米左右的陡峰處的杜鵑灌叢中,調查組工作人員通過影像分析得知,這只雪豹體長80~100厘米、尾長70~80厘米、體重40~60公斤,是一只3~5歲左右的成年雪豹。雪豹善于偽裝、生性機警、動作迅速,為進一步了解昌都區域雪豹的活動情況,調查小組已選擇合適控制點,架設了多臺先進的紅外線自動數碼照相機,希望獲取更多雪豹活動的信息。
而近年來,雪豹種群數量恢復較快,活動日趨活躍,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南地區等地都發現過雪豹的足跡。為了解喜馬拉雅雪豹生存狀況,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于2015年5月成立了雪豹保護中心,專門從事雪豹保護工作。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被稱為“雪山之王”。
根據《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方案》和《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技術細則》要求,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與國家林業局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已于2015年5月分成多個調查小組赴昌都地區3個常規調查地理單元、12個調查樣區,展開為期4個月的雪豹等珍稀瀕危物種專項調查和鳥類常規補充調查。
與此同時,相關調查還顯示,地處橫斷山脈和瀾滄江、怒江、金沙江三江流域的昌都地區,是第二大林區,森林覆蓋率達31.7%,原始森林植被多樣,天然沼澤濕地保存完好,野生動物種類約占全野生動物種類的80%,其中珍稀動物約占全的40%。被國家列為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的就有71種 ,其中芒康紅拉山自然保護區內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數量從500多只上升到700多只。 目前,昌都地區已建設38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697007公頃,占昌都國土面積的6.3%……
目前,大黃石生態系統面積達48562~72843km2,橫跨懷俄明、蒙太拿和愛達荷三州,由2個國家公園、6個國家森林地、3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3個印第安原著民保護區以及州立土地、城鎮和私人土地組成[5],黃石國家公園是大黃石生態系統的核心。大黃石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大的保存完好的溫帶生態系統之一。熱泉特征、野生動物、湖泊、大峽谷以及石化樹構成了大黃石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財富。其中野生動物包括北美最大的麋鹿群之一,美國最大的放養的野牛群,稀有的灰熊群以及罕見的狼獾和猞猁。生物種類涵蓋了67種哺乳動物、322種鳥類、16種魚類、10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12000種昆蟲和1150種原生維管植物[6]。大黃石生態系統內的動物物種豐富度和分布取決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所在棲息地的環境質量[7],并且受到了火山地質運動、森林火災、氣候變化以及越來越多的自然和人為的影響。總體來說,大黃石生態系統由氣象氣候、地質地貌、生物水文和人類土地使用構成,而各要素之間隨時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如黃石地區獨特的間隙泉和溫泉受到火山活動的影響;熱泉中硫、碳、氮含量對水體底部的微生物(嗜熱菌、細菌、古生菌)等產生影響;土壤和水體中的礦物質、大氣溫度濕度等變化帶來植被分布和數量的變化,進而影響著食草動物和狼群的分布和數量。同時,人的因素也不可忽略,人類在大黃石地區的伐木、狩獵、采礦、游憩、居住、工作等活動直接影響了植物和動物廊道;汽車尾氣、生活垃圾廢水、空調等對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影響,氣候變化是引起外來物種入侵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周期性的森林火災也對黃石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成為維護黃石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其演化的直接動力之一。
2大黃石生態系統管理的體制適應性
2.1管理機構
大黃石地區的聯邦土地在行政區劃上由國家公園管理局、野生動物局、土地管理局和國家森林局共同管理,前三者隸屬于美國聯邦內政部,而國家森林局隸屬于美國聯邦農業部[7]。1964年,國家公園管理局和國家森林局2個部門通過“理解備忘錄(MemorandumofUnderstanding)”達成共識,合作共管大黃石地區,并成立了大黃石協調委員會(GreaterYellowstoneCoordinationCommittee,簡稱“GYCC”)。之后,美國野生動物局和土地管理局分別于2002年和2012年相繼加入GYCC。GYCC作為大黃石地區生態系統管理的協作平臺,每年召開一次會議,會上四大政府機構官員與當地利益團體、商業團體、非政府環保組織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商議區域生態系統管理事務。大黃石地區的生態系統管理的相關組織機構和利益團體及其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大黃石生態系統的分析評估、決策機制、項目實施等事項通過委員會進行統籌協調,各部門力圖找到交叉的任務,尋求共同管理大黃石地區資源的機會。其任務是:1)提供公眾服務和維持大黃石地區資源方面的領導策略;2)協調國家公園、國家森林、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土地管理行政區規劃和監測;3)設置大黃石生態系統為優先考慮對象,并分配資源來實現目標;4)提供聯邦、州、地方機構、民間組織和公眾之間互動論壇,鼓勵在聯邦單位和合作伙伴間的協調和共享;5)確定并解決持續出現的新問題,運用相互協作的戰略思維;6)減少重復工作,尋求共享信息、資源和數據的機會;7)在法律允許和機構使命的范圍內,制定大黃石地區統一的規則、要求、程序和公眾信息[8]。在大黃石生態系統委員會的統一合作戰略目標下,進一步設立多個專業委員會(簡稱專委會)實現主要生態系統議題的分項管理,包括水生入侵物種合作社、陸生入侵物種小組、清潔空氣合作伙伴、防火安全管理團隊、漁業團隊、水文團隊、白皮松委員會、可持續經營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成員來自與大黃石地區相關的聯邦、州立、縣機構的管理者和專家。其他還有一些專業組織在GYCC統一協調下參與到大黃石生態系統的管理中,如1983年成立的跨部門的灰熊委員會(InteragencyGrizzlyBearCommittee,簡稱“IGBC”),其成員組成包括了聯邦政府的國家公園管理局、野生動物局、森林管理局、土地管理局和地質勘探局,州立政府的相關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他們在GYCC的協調下進行灰熊數量的監測和保護[9]。由此可見,目標統一、職能細分的管理形式使大黃石生態系統委員會兼具綜合化和專門化的特點。
2.2當前管理內容與形式
2009年,大黃石生態系統委員會的聯邦政府機構管理者、美國地質勘查局和來自高校的科學家共同確定了威脅大黃石生態系統的三大外部力量:氣候變化、土地使用變化和入侵物種[10]。參與者總結大黃石生態系統所面臨的挑戰是:“理解大尺度的壓力是如何影響生態系統動力及其服務功能的,并在此理解的基礎上決定管理景觀的最佳途徑。”他們確定了研究的需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生態系統是如何響應氣候變化的?尤其是水系統,高原和林木群落的變化,雪和土壤濕度的改變,以及諸如干旱、洪水、火災、昆蟲騷擾和疾病等干擾過程;2)人類如何影響生態系統?例如如何管理人類聚居才能最小化野生動物生態的影響?放牧、采礦和能源發展這些人類活動是如何改變土地使用和生態系統的?3)是什么促使入侵物種的傳播?入侵物種如何影響大黃石生態系統的?氣候變化和土地使用的變化如何影響入侵物種以及它們的管理?這3部分的議題可歸結為對生態系統中各組成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屬性、程度、機制和規律的研究,在此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經設定指標、確立閾值、風險分析等步驟實現生態系統的管理,建立起生態科學研究和管理政策之間的聯系。針對氣候變化、入侵物種、物種保護、土地使用等問題,各小組通過制定清單普查、監測評估、戰略計劃、實施計劃、管理導則、管理手冊等文件落實管理,并定期匯報完成成果和下一步的工作重點。管理內容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1)對生物物種或自然災害在尺度、范圍、結構和功能等屬性上進行普查、制作清單,評估其狀態并建立監測機制;2)采用適應性管理策略進行生態系統的維持、保護和修復;3)制定物種管理或災害防治的管理戰略(表1)。管理內容細致地考慮了地質、水文、生物資源、氣候以及人為要素對于大黃石地區生態系統的作用,旨在生態系統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共享生物資源三者之間達到平衡。既有以生物、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管理規劃,如《大黃石地區灰熊管理指導方針》《大黃石禿鷹管理計劃》《大黃石地區空氣質量評估》《大黃石地區白皮松策略》等;又有將人類及文化的多樣性視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進行的管理規劃,如《冬季游客使用管理:多機構的評估》《春秋季大黃石地區游憩評估》等(表1)。
2.3管理途徑
大黃石生態系統管理涉及多個部門特別是國家森林局、土地管理局等,如何保證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法律與制度是重要基礎。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森林局與國家公園局官方就達成了大黃石協調管理共識,圍繞野生動物問題、火管理計劃以及裝備政策等開展對話協調,也制定了合作計劃與實施方案,但效果不佳,直到1988年國會進入干預,制定促進協調的法案,加快大黃石協調管理政策的改革,促進國家公園局、森林局等部門捆綁政策的制定,1988年大黃石協調委員會成立區域領導團隊,負責機構內部以及區域之間長期目標、計劃與管理戰略的協調等,這樣大黃石生態系統管理才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6]。
3大黃石生態系統管理的特征和借鑒意義
3.1戰略上:跨邊界的生態系統管理思路
國家公園邊界常常是一個理想的和考慮實際成本以及其他因素后妥協的結果,邊界的修訂與公園游憩特征和機會、操作和管理上的議題有關,例如可達性、地形測量、自然特征、道路等,同時也受到管理授權的影響,如管理可行性、尺度、配置、所有權、成本和其他因素[9]。黃石國家公園的邊界雖然已經包含了地熱資源和多種野生動物棲息地,但生態格局的演變和生態過程相互作用的范圍遠遠超過了這個邊界,野生動物的遷徙和捕食路徑不會局限在此邊界內,邊界之外的氣候、地質、水文變化以及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都對國家公園邊界內的自然資源產生影響。黃石地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運用生態系統的思想,從單獨的邊界內的物種保護、恢復擴展到區域景觀的尺度;在管理上打破行政邊界的阻隔,以黃石國家公園為核心,針對特定保護目標的需要擴大管理邊界。我國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保護地均有明確的邊界,但由于公園內部及其周圍地區管理目標的不同導致了2個或多行政區域在邊界處的管理特別脆弱,城鎮化、工業化促進保護地邊緣地帶土地性質轉變使物種棲息地受到威脅,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增加[11];另外,目前國內風景名勝區或自然保護區在進行資源調查分析時對區內資源要素與環境屬性描述較多,但從生態系統角度對生物體、環境和人為因素之間相互長期的影響規律和分析明顯欠缺。黃石公園這種從區域生態系統角度思考國家公園資源有效管理的思想對于我國目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保護地保護具有借鑒意義,即從區域角度構建保護地生態安全格局,這種格局是基于保護地特定保護目標的需要而建立的。
3.2制度上:跨部門的合作協調機制
大黃石生態系統管理跨部門合作協調主要由大黃石協調委員會(GYCC)來實現。大黃石協調委員會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1)1964—1991年建立統一框架階段;2)1992—2005年內部成員擴大和管理內容細分階段;3)2006—2012年現狀成果評估和完善分項規劃階段。從大黃石協調委員會的形成歷程來看,其跨部門的合作協調機制同美國和加拿大共管的五大湖流域生態系統的管理框架非常相似(圖2)。框架揭示了實施生態系統管理方法的基本過程,其步驟是針對達成共識的生態系統問題制定戰略框架、實施行動計劃;其特色在于監測評估反饋和利益相關者間協商的反饋。目前我國學界普遍認同美國國家公園的中央集權垂直管理模式要優于我國保護地分權管理模式的觀點[13]。實際上美國國家公園的垂直管理模式并不是單向的管理,同樣存在多部門協調如同農業部、森林局、土地局、地方利益相關者等,如何有效協調實施是該制度的關鍵,大黃石生態系統的跨部門合作協調機制為我國建立國家公園制度與政策提供了參考。針對生態系統問題建立統一的戰略框架,建立信息和數據的共享機制和平臺,加強協調和反饋,政策與法律賦予大黃石協調委員會的權力,保障發展計劃的實施。
3.3決策程序上:基于科學研究的管理決策體系
大黃石生態系統的管理決策以大量的科學評估和監測為依據,通過適應性管理框架把科學知識和管理行動統一起來(圖3),通過科學監測和分析能夠證實或潛在地改變管理行動[10]。由于生態系統時空尺度變化的多樣性,使得生態系統監測的結果可能是非線性的,具有不確定性,導致生態系統管理措施可能會根據科學研究的進展而不斷調整、完善。科學家一方面通過設計監測模型幫助管理者理解管理行動及其成果,使管理者和科學家互動;另一方面,在生態資源評估時,管理者可能要求科學家給出更多信息,使科學家重新設計數據收集計劃,建立監測模型,這就要求科學人員與管理者保持合作,對生態系統進行動態的監測和管理,目的是指導科學研究能夠更好地服務管理者,從而不斷完善基礎數據清單和長期監測項目,揭示更有意義的大黃石地區生態系統現象和所受影響。20世紀60年代以前黃石國家公園獵殺灰狼以增加鹿和野牛的數量使灰狼瀕臨滅絕,引進外來樹種培育風景林,導致生態系統功能嚴重破壞[14]。這是由于規劃決策只注重人的觀賞體驗需要,忽略生態系統的自然運作規律所帶來的后果。生態系統管理提供了一個將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應用到具體管理實踐的框架[15]。國家公園保護與管理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黃石國家公園的教訓以及今天在生態系統保護上的成功揭示了基于科學研究的管理決策體系的重要性,我國保護地的規劃管理應該在動態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決策,應依靠多學科的力量,進行生物資源的專項分析,從而避免管理中的盲目性。
4結語
(一)面上造林成績顯著。
一是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超額完成任務。截止目前,今年全區共完成各類造林面積32186.8畝,其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造林1700畝(經濟林1000畝、風景林700畝)、長防林造林7000畝、農發優質經濟林2000畝,其它造林21486.8畝。完成封山育林3000畝(均為長防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現有林培育5300畝,完成森林撫育中央補貼33800畝。
二是強力推進“三線三邊”綠化提升。按照“超前謀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結合“三項創建”、統籌“美好鄉村”建設。今年完成森林長廊新建工程16.66公里,新建鄉村道路線路綠化35.3公里,完成“三邊三線”綠化提升工程17.5公里。
三是義務植樹有特色。2015年共完成義務植樹211.9萬株,四旁植樹182萬株。
四是積極投身美好鄉村建設。2015年我局積極支持美好鄉村建設,實施創建森林城鎮1個(__鄉)、森林村莊 15個任務。
五是完成各項重點工程提升、規劃工作。完成南輔道、G105國道(戚橋至青山醫院段)、都市休閑沿河大道、六蘇路、G105國道(312國道下道口至金裕大道)的提升工程以及“__茶谷”沿線、茶谷主體公園等綠化方案的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
(二)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
一是強化林地資源保護管理。認真貫徹執行《森林法》、《占用征用林地審核審批管理辦法》,對因工程建設確需占用征用林地的,我們按法定程序和期限嚴格把關,及時審核上報,加強審核審批前的現場勘驗和審核審批的檢查監督,嚴禁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截止6月份,全區共辦理林地征占用1起,正在辦理3起,收取森林植被恢復費24.8萬元。
二是加大涉林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始終保持涉林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截止目前,共查處林業行政案件25起,行政處罰25人次,查處率100%;刑事案件2起,已經移送2起。
三是加強護林防火管理工作。在森林防火期,我局在廣播電視臺播發防火通告、利用手機短信平臺發送防火信息、懸掛橫幅、下發至中小學生的一封信等形式,努力營造森林防火濃厚氛圍;其次在防火緊要期,要求并督促鄉鎮加大巡山護林力度,在重點地段落實專人管護;三是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鄉鎮主要領導為森林防火第一責任人等。今年以來,我區的森林火情發生率與往年同期相比有明顯下降,并得到及時撲滅,沒有造成大的損失。
四是加大林業病蟲害、野生動植物資源管控力度。全區共設立了20塊標準樣地和30塊臨時樣地對林業病蟲害進行踏查核系統觀察,目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全面達標。另外,上半年,根據上級安排,在全區范圍開展了一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從而摸清了家底,為下一步制訂野生動物保護規劃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三)各項林業改革得到進一步深化。林權流轉日益規范,截止目前全區共流轉林地面積達15萬畝,僅2015年上半年流轉林地面積2萬畝,共辦理林權抵押貸款26起,共貸款3500多萬元。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不斷注入林業,為林業發展注入了活力。森林保險穩步推進,全區共完成公益林312461畝、商品林52000畝的投保工作,上半年配合保險公司多次實地查勘林地定損工作,督促保險公司據實及時將保險理賠款發放到受災林農手中,今年共理賠100多起,林農獲得賠償款30.3萬元。
(四)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做好機關各項工作。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共同推動裕安林業又好又快的發展。一是加強干部培養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競爭上崗、輪崗交流力度,優化干部配置,上半年對國有林場領導班子進行考評、調整、充實,選派政治上靠得住、業務上過得硬的干部充實到關鍵崗位。二是抓好基層林業隊伍建設。加強對職工的業務培訓、執法培訓,強化理想、信念教育,開展林業文明窗口創建活動,不斷提升林業形象。切實加強木竹檢查站、國有林場等基層單位建設,穩定機構隊伍。三是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加強懲防體系建設,突出對重點領域、環節和崗位的監督檢查, 按要求完成了局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工作的清理工作,并及時進行公示公開。四是做好其他各項工作。做好機關
后勤服務、財務保障、離退人員服務管理和信息公開等工作。前階段承接區政府交辦的老物資局周邊地塊拆遷工作,目前正在掃尾攻堅。一、迎接國家、省市等各級檢查驗收;
二、抓好秋季造林驗收和整地工作;
三、完成好區委區政府交辦的各項工作(創建森林城市、招商引資、征地拆遷、美好鄉村及綠化重點工程建設等);
四、開展退耕還林工程、公益林管護等驗收,及時上報林業涉農資金(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清冊,兌現到戶;
五、開展林業執法專項行動,全力保護森林資源安全;
關鍵詞:濕地;現狀;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02-02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serv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Pingba County Wetland
Liao Zhengwu1 et al.
(1 Forestry Bureau of Pingba County,Pingba 561100,China)
Abstract:Using the second wetland survey data of Pingba Count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Pingba wetland,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wetland.
Key words:Wetland;Situation;Conservation;Countermeasure
《濕地保護管理規定》中將“濕地”定義為: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濕地[l]。《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將濕地、農業、林業并列為三大生態系統,濕地是唯一有國際公約保護的生態系統。濕地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作為具有獨特生態結構和功能的生態系統,濕地在提供人類必需的動植物資源、維持生態平衡和水平衡、調節氣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動植物棲息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由于其在自然水循環中的獨特作用,而被稱為“地球之腎”。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濕地研究已經成為國際學術界及公眾十分關注的熱點課題[2]。為了解平壩縣濕地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筆者進行了系統調查,以期為平壩縣的濕地保護和治理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1 研究地區概況與方法
1.1 自然概況 平壩縣位于貴州省安順市東部,東經105°59′24″~106°34′06″,北緯26°15′18″~26°37′45″。總面積99 880hm2。全縣平均海拔1 250m,最高海拔1 645.6m,最低海拔963m。該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16.8℃,1月均溫4℃,7月均溫22.4℃。極端最高氣溫為34.1℃,極端最低氣溫為-10.7℃,無霜期273d,年降雨量達1 298mm,相對濕度為83%左右。
1.2 研究方法 按照《貴州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實施細則》(貴州省林業廳2012年4月),對平壩縣行政范圍內符合濕地定義的各類濕地資源,包括8hm2及以上的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以及寬度10m以上、長度5km以上的河流濕地。
對所有符合最小調查面積要求的濕地斑塊以及符合最低長度與寬度要求的河流濕地,調查濕地類型、面積、分布、所屬流域、水源補給類型、植被類型及面積、主要優勢植物種、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保護管理狀況、河流濕地的河流級別等18項一般濕地調查因子。依據已區劃好的衛星圖片圖斑,與實地對照判讀、驗證,并核實、補充和完善所有的一般調查因子。調查流程:對照打印圖紙熟悉調查圖斑實地判讀驗證核實、修改圖斑核實、修改和完善調查表格取景照相整理外業調查資料數據輸入電腦數據匯總分析編制調查報告,提交調查成果。
2 濕地現狀
2.1 濕地類型、面積和分布 平壩縣濕地類型包括永久性河流、庫塘和輸水河3個類型,共有濕地斑塊39個,濕地總面積873.42hm2。通過調查,全縣共有寬度10m以上、長度5km以上永久性河流23條,面積529.48hm2,占全縣濕地總面積的60.6%;全縣共有面積8hm2以上庫塘15個,面積338.09hm2,占全縣濕地面積的38.7%;全縣共有季節性河流濕地1個,面積5.85hm2,占全縣濕地面積的0.7%。39個濕地斑塊中,最大濕地斑塊為羊昌河,面積229.2hm2;最小濕地斑塊為二官河溝,面積1.62hm2。
受喀斯特地形地貌的影響,全縣濕地分布與地形地貌特征基本相吻合。以中部平壩河為干流,輻射向兩側分布,河流基本為南北走向,向北匯入烏江。庫塘為筑壩攔蓄河流而成,最大庫塘為松柏山水庫,面積70.64hm2。 (下轉110頁)
(上接102頁)平壩零星濕地區共有濕地植被面積50.64hm2,占全縣濕地總面積873.42hm2的5.8%。
2.2 濕地植物和植被 調查植被群系共有18個,其中以空心蓮子草群系分布最廣,其次為雙穗雀稗群系,第三為小飛蓬群系。人工濕地(庫塘、輸水河)植物群系和種類較少。主要濕地植物種類為空心蓮子草、雙穗雀稗、小飛蓬、水蓼、青蒿、苧麻、一年蓬、野、水芹、水竹、千里光、蒲公英、牛膝、馬鞭草、圓果雀稗、荊三棱、野菊、車前草、喜旱蓮子草。天然濕地植被分布較零散,種類較多,處于自我繁衍狀態,未有保護利用記載;人工濕地因人為因素影響,植物群系和種類較少,未有保護利用記載。
3 濕地資源保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濕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3.1.1 盲目開墾和改造行為依然存在 盲目的農用地開墾、改變天然濕地用途和城鎮開發占用天然濕地,直接造成了天然濕地面積削減和功能下降。如樂平鎮水淹塘部分濕地被填來建房;平壩縣最長的羊昌河,近年來由于泥沙淤積和水體污染嚴重,導致河道的面積和容積縮小,行洪功能降低,生態環境惡化,野生水生生物種類銳減。
3.1.2 濕地水污染問題仍很突出 工農業的發展和城鎮化雖然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三廢”的排放嚴重污染了河流和庫塘水體,也對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破壞。尤其是羊昌河上游的東門河,河水已成黑水、臭水。污染不僅使濕地水質惡化,而且對濕地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危害,導致濕地質量下降、功能衰退。
3.1.3 水資源利用結構不合理 濕地是工農業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過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平壩縣濕地供水能力受到極大影響。因過度從濕地取水或開采地下水,使部分地區的濕地水文受到嚴重威脅,導致濕地水質降低,庫塘萎縮。
3.2 保護和管理濕地基礎工作薄弱
3.2.1 沒有專門的濕地保護法律 目前,僅有經國家林業局審議通過的《濕地保護管理規定》,且剛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宣傳實施仍不到位。我國在濕地保護管理方面還沒有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保護濕地的一些法律零散分布在《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中。這些法律法規的立法目的都不是從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出發制定的,沒有建立濕地利用許可制度、補償制度、調查監測制度、評估制度等,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滿足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造成濕地管理很被動,對一些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行為找不到處理的法律依據。因此,濕地保護執法監督工作基本沒有開展。
3.2.2 縣級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縣級林業部門基本上沒有設立專門的濕地管理機構,濕地資源的監測工作根本不可能開展,濕地保護管理的投入基本為零,濕地科研宣教工作基本沒有進行。
4 對策建議
4.1 立法保護 《濕地保護管理規定》已經國家林業局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同時國家應強化濕地保護和利用方面的法制建設,盡快制定一部《濕地保護法》。各省市配套制訂相應《濕地保護條例》,使濕地保護和利用工作逐步走向依法管理和利用的法制化軌道。
4.2 建立健全濕地保護管理機構 平壩縣人民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成立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保證人員編制,為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全面深入開展提供組織保障。
4.3 組織編制縣級濕地保護規劃,落實濕地保護方案 利用此次濕地調查資料建立濕地資源信息庫。組織編制縣級濕地保護規劃,為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依據。
4.4 加大對濕地保護管理的投入力度 當前濕地保護和開發的經費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濕地保護和利用的瓶頸。為此,政府投資應發揮主導作用,盡快將濕地保護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以保證濕地保護規劃的實施。同時,應盡快建立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基金,基金的來源主要從濕地經濟作物或經濟活動的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同時應積極爭取關心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國內外社團和個人的捐贈,以把濕地的生態環境破壞程度減少到最小。
4.5 提高市民濕地保護的意識 濕地保護是一項群眾性的事業,需要有很高的公眾參與度。因此,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對保護平壩濕地至關重要。通過“世界濕地日”、“中國濕地日”、“愛鳥周”等多種形式的公眾宣傳教育活動,向公眾宣傳濕地保護的有關知識,進一步加強濕地功能、價值和效益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提高平壩市民愛護濕地、保護濕地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局令第32號.濕地保護管理規定[Z].北京.2013:1-2.
[2]靳永峰,周彥平.包頭市黃河濕地保護與建設探討Ⅲ[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1):88-89.
××縣物產豐富,是一個特色鮮明的山區縣。××是全國第一個無公害臍橙生產示范基地縣,全縣臍橙面積達25.9萬畝,臍橙產業覆蓋了80%的農戶。××文化底蘊深厚,是贛南采茶戲的發源地,是江西第一個“中國楹聯之鄉”,境內有中國最大的方形圍屋東升圍。
2004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0.95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0億元,比上年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4.0億元,比上年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8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全縣財政總收入7640萬元,本級財政收入61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5元。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林業生態建設給予高度重視,提出了“生態立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大力培植森林后備資源,加快森林生態體系建設,全縣的森林生態得到健康、穩定、快速發展。
一、堅持以資源增長為目標,強化保護,推動森林生態體系建設
一直以來,我們堅持以資源增長為目標,強化保護管理措施,推動森林生態體系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為實現構建和諧新××的戰略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加強林政資源管理。一是嚴格林木采伐管理。堅持以“限額采伐、全額管理”為重點,嚴把木材采伐許可的審批關,嚴禁超范圍、超樹種、超限額采伐,嚴禁在劃定的生態公益林、珠防林、闊葉林保護區內設立伐區。加強伐區的檢查監督,強化源頭管理。改革集體林木采伐生產辦法,取消集體林由林業公司獨家經營的管理模式,堅決取締鄉、村買賣青山和個人承包生產木材的行為,減少資源浪費。二是強化木材流通管理。在提高管理人員素質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木材運輸管理工作監督網絡,加大對違法木材運輸活動的查處力度,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章木材運輸行為。三是規范木材加工管理。嚴把木材加工廠辦證審批關,制定出一套符合實際的辦證程序。堅決取締生產規模小、加工工藝簡陋、資源浪費嚴重的加工企業。嚴格按照省林業廳、省經貿委、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中小企業局《關于開展全省木材(加工)單位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強了木材經營(加工)企業監督管理,對經營加工單位實行全面監督,分片管理,統一印發加工臺帳,制訂生產計劃,核定年度木材消耗量。使木材經營加工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四是積極開展“開源節流,改燃節能”工作。全面關閉柴炭市場,積極引導廣大農村居民改燃節能,推廣以煤代柴、以氣代柴、以電代柴等無污染燃料,大力推廣“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有效緩解了能源性消耗對森林資源造成的巨大壓力,減輕了環境污染。
(二)強化封育管護措施。以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為重點,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森林資源的封育管護。一是嚴格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管理。2001年,我縣被列為全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試點縣,實施面積達66.74萬畝。為保證我縣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試點工作順利實施,我們結合本縣實際,制訂了《××縣國家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保護管理辦法》、《××縣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試點實施方案》,嚴格按照定人員、定面積、定責任、定報酬、定獎罰的“五定”責任制及公平、公正、公開的競標原則,擇優聘請專職護林人員。落實管護責任制,簽訂管護責任狀,強化檢查監督,嚴格獎懲,對管護好的鄉(鎮)、單位予以表彰,對不依照責任狀進行管護的鄉(鎮)、單位予以處罰,并在全縣通報批評。二是加強城區風景林的保護管理。制訂了城鎮綠化規劃,印發了《關于對城區風景林及主要公路沿線山場實行封禁的通告》,把縣城周邊第一層山林規劃為城區風景林,實行全封山,進行封閉式培育和保護,配備專職護林員,落實獎懲措施,實行定任務、定山場、定目標、定報酬的崗位責任制度,并定期組織開展造林綠化活動,補植針、闊樹種,提高林分質量和自然抗風險能力。三是強化林業行政執法隊伍建設。通過舉辦業務知識培訓班,開展法律法規知識競賽,實行業務考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執法人員整體素質,增強保護森林資源的技能。并成立了林業執法稽查大隊,加大林業行政執法的監督管理,規范執法行為。同時,在全縣18個鄉(鎮)組建了老年護林協會和村級護林協會、禁山會,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民間護林協會組織這一群眾性護林組織的護林作用。四是狠抓護林防火工作。始終把森林防火工作放在森林資源保護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實行政領導負責制,強化防火領導責任。采取敲銅鑼、播放錄音喇叭和防火知識光碟等措施,強化防火宣傳教育。加強專業撲火隊伍和兼職撲火隊伍建設,成立了縣森林防火專業撲火隊,深入開展知識培訓,提高撲救火災能力,使全縣有限森林資源得到切實保護。
(三)嚴格林地使用管理。一是放活林地使用權。深化林地資源經營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償流轉機制,規范流轉程序,打破對林地占而不用、用而不管、荒廢林地的管理模式,保障轉讓、受讓雙方人的合法權益,推動全社會投入到搞活林地上來,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中的資源配置作用。二是嚴格征占用林地管理。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顧、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并重的原則,嚴格執行林地使用審批制度,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縣國有林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明確林地使用權流轉有關規定的通知》等文件,專門下發文件規范產業開發(果業、中藥材等)征占用林地秩序,要求產業開發必須優先選擇荒山、荒地、稀疏林地,并在嚴格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報經縣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由林業部門審核后報縣政府審批。從而有效地遏制了無序開發、亂征濫占林地、亂砍濫伐林木的現象,使產業建設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生態化的道路。三是加強對果園戴帽山的管理。為發揮果園戴帽山保土蓄水、維護生態平衡的天然屏障作用,促進全縣無公害臍橙產業的發展,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果園戴帽山管護的通知》,規定凡需開發種果的單位或個人,必須搞好果業開發規劃設計,劃定等高線,保留總山場1/5-1/3戴帽青山,嚴禁“剃光頭”式開發。同時,按照“誰開發,誰綠化,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加強戴帽山的保護管理和造林綠化,落實管護責任,各果業開發戶為戴帽山保護管理的責任人,嚴厲打擊“剃光頭”開發和破壞果園戴帽山林木的不法行為,從而形成“山頂飄綠帶,山腰果飄香”的生態佳境。四是加大林地資源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非法占用、破壞林地資源的行為,積極開展清理整頓活動,針對盲目毀林開荒、取土、采石、采礦、修路、建房、侵占生態公益林地等非法征占用林地現象,逐項逐類立案登記,依法從嚴查處。
(四)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力度。積極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工作,對境內的珍稀野生植物進行造冊登記,加強對野生植物經營單位和個人的管理,嚴禁非法采集野生珍稀植物。積極開展“春雷行動”和“颶風行動”等專項整治斗爭,對全縣非法收購、出售和加工野生動物的窩點進行嚴厲查處,并將行動過程拍制成電視新聞在社會上反復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和警示效果。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停止了全縣所有野生動物經營、加工、銷售的許可證發放,并對現有經營加工戶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收回證件重新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核批準,有效保護了全縣野生動植物資源。
二、堅持以重點工程為依托,創新機制,大力培育和發展森林后備資源
為建設完善森林生態體系,我們在切實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以重點工程建設為依托,創新營造林機制,大力培育和發展森林后備資源。
(一)以社會造林為主體,全面推進防護林工程建設。為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我縣在上級沒有資金投入的情況下,不等不靠,多方籌集資金,組織力量,自我啟動了防護林工程建設,在全縣各鄉(鎮)、場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荒坡活動。一方面,通過廣泛宣傳發動,爭取社會各界捐資贈資,大力開展“保護母親河綠色行動”等植樹造林活動。另一方面,深化林業經營管理改革,創新營造林機制,推廣桉樹、速生楊、雜交竹等新品種,按照“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落實經營主體,加快“五荒”和疏林地的合理流轉,大力發展股份制林場和生態林業莊園,有效調動社會造林積極性,帶動公民義務植樹活動深入開展,推動防護林工作建設不斷向前發展。近幾年來,共綠化荒山荒坡10.5萬畝,建立水源涵養林12萬畝,固堤護岸林4.5萬畝,水土保持林9萬畝。
(二)以重點工程為紐帶,推動造林綠化活動深入開展。重點落實三大重點林業工程建設項目。一是全面啟動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為進一步綠化、美化好東江源頭區的生態環境,完善東江源區森林生態保護體系,給香港同胞送上一泓潔凈、放心的東江水,自我啟動了天然林保護、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等珠江防護林造林工程項目。同時,于2001年、2002年實施了國債珠江防護林建設項目工程,嚴格按照項目管理要求,落實“誰造林,誰管理,誰受益”的造林新機制,全面推行招投標制落實經營主體,高標準、嚴要求地完成造林1.35萬畝、封山育林1.95萬畝。二是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為了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增加人民群眾收入,于2003年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全縣退耕還林面積3.5萬畝。特別是為了更好地凈化水質,按照“戶有一蔸竹,村有一個點,鄉有一條線”的規劃要求,重點以濂江河和鎮崗河兩條流域沿河兩岸為主營造黃竹林基地,在美化綠化村莊環境的同時,護堤固岸、凈化水質。三是大力發展商品林基地。通過制訂優惠政策,放活商品林的經營管理權,加大資金扶持、技術服務和信息網絡服務,深入開展誠信生態招商,積極引進外商和境內外民營企業、個私業主投資林業產業建設,拓寬投資渠道,商品林基地得到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建立以毛竹、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各類商品林基地118.8萬畝。
三、堅持以“生態立縣”為指針,立足當前,努力開展林業生態建設
歷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縣森林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森林資源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在生態保護建設中也呈現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我縣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較低,生產力還不發達,農村能源性消耗仍然是我縣森林資源消耗的重點。二是農民整體素質較差,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還不高,破壞生態環境的事情時有發生。三是個別鄉鎮水土流失仍較為嚴重。四是經濟發展與源區保護之間的矛盾遠未解決,特別是全面禁伐森林資源、全面關停稀土和其他采礦業,關閉影響生態環境的企業,阻止污染企業進入我縣,每年減少財政收入1億多元。五是由于縣財政困難,源區保護與建設投入資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許多基礎建設工程特別是防護林工程、防火基礎設施、農村新能源開發、污水治理、防洪工程等基礎建設無法實施。
針對當前林業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緊緊圍繞“生態立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按照“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的原則,今后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生態宣傳教育。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宣傳標語、生態講座、送戲下鄉等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深層次地宣傳國家林業政策、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及法律法規。宣傳保護建設生態林業的重要意義和措施,特別是要加強中央、省委《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森林法》及《森林實施條例》等林業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全面提高全社會愛林護林、愛護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為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
(二)加強護林隊伍建設。嚴格按照新時期生態林業發展的整體要求,全面加強護林隊伍建設,培育一支業務過硬、組織有力、精簡高效、廉潔奉公的林業護林隊伍。一是進一步發展壯大護林隊伍。按照生態林業建設的要求,通過進一步深化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建立起“競爭上崗,雙向選擇,擇優錄用,末尾淘汰”的勞動用工新機制,聘請護林人員充實到護林隊伍中來。同時,以業務技能、法律法規知識為重點,切實做好護林員的培訓工作,提高護林隊伍的整體素質。二是進一步落實護林責任制,強化獎懲措施,加強巡山護林工作。三是加大森林消防隊伍建設力度,建立健全各鄉(鎮)專業撲火隊伍和兼職撲火隊伍,加強防、撲火知識培訓,提高防撲火能力,全面加大森林生態體系保護、防火和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的力度。
(三)推進封山育林工程。把封山育林工作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好抓實。在全面施行禁伐天然闊葉林,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準備從明年開始逐步減少商品性的木材采伐,逐年增加封山育林面積。通過搞好規劃設計、資源評估、落實政策措施,帶動全縣天然林的保護、發展,更有效地保護我縣的自然森林資源,增加林木蓄積量,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
(四)突出林政資源管理。首先,重點抓好森林資源監測站建設,加強境內森林資源管理的動態監測,隨時掌握資源的消長情況,適時按監測結果調整培育和保護戰略。其次,抓住國家加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力度的有利時機,按照省、市建立地方性生態公益林的要求,設立縣級生態公益林,通過逐年加大面積,使全縣公益林面積達到152萬畝,占全縣山地面積的50%以上。第三,繼續實施企業上馬先加蓋“綠色印章”的環境保護制度,進一步抓好污染源的清理整頓工作,嚴禁創辦高污染或耗資源型的企業。進一步加大低消耗、無污染、促進生態建設的生態環保型企業的引進和保護、扶持力度,全面降低森林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污染。第四,按照“誰開發,誰綠化,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抓好果園戴帽山的造林綠化管理,嚴禁“剃光頭”式開發,營造良好的果園生態環境。第五,強化林地管理,嚴格執行國家林業用地管理審批制度,嚴厲打擊各種借產業建設破壞林地等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切實保護林地資源。
持續,這一具備發展眼光的設計思路為我們找到了答案。只有那提倡場所的可持續設計,追求整體場所環境的和諧與共生,將景觀場地與周圍自然空間與社會經濟發展形成協調,才能夠經得住人們感官和自然的雙重考驗,才是濱水景觀成為城市不斷發展與成長的動力之源。
二、濱水地區開發的前景
濱水區是城市中一個特定的空間地段,指“與河流、湖泊、海洋毗鄰的土地或建筑;城鎮臨水體的部分。”是一個城市非常珍貴的資源,也是對城市發展富有挑戰性的區域。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轉型為濱水地段的開發提供了契機。一項成功的濱水開發工程,不僅可以改善沿岸生態環境,重塑城市優美景觀,提高市民生活品質,而且往往能促進新的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城市稅收,并獲得良好的社會形象,進而帶動城市其他地區的發展。在城市向外擴張逐漸向內涵延伸的歷史條件下,濱水區的更新改造和再開發也呈現日益增長的發展趨勢。
三、規劃設計原則,濱水區作為城市的更新地區,要本著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原則,即古人所說天人合一,要城市建設成為和諧樂園,因此要顧及下述要素。
1、宏觀布局
對于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通常需要對于宏觀的框架進行規劃設計,要通盤考慮水區在整個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做好合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規避不利用條件。
2、生態環境
這是當今社會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在過去由于人類的過度攫取自然資源,使得各種自然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對于濱水區的規劃必然要考慮到這一方面,這既是響應時代的號召,同時也是城市規劃的避讓要求。這是一個自然地理要素極易受到人類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影響, 規劃設計中應以“ 自然一經濟一社會” 復合生態系統為指導。
3、多樣性與差異性
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應注重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塑造,應當以滿足環境自身的完整,這就會使得濱水區具備生態功能完善和景觀穩定性好的特點。城市濱水綠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態功能要求,主要是通過植物來完成的,這就決定了對城市濱水空間的規劃建設,必須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江河岸線的自然生態群落結構,以綠化為主體,以植物造景為主體,強調以鄉土樹種為主,兼顧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
4、盡量保留原始地貌
濱水區原有濕地、大的植被板塊以及坡地等自然資源盡量不要破壞,設計中盡量順應原有環境,自然協調發展。保持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讓環境充滿生機與活力。任何園林景觀生態系統都有特定的物質結構與生態特征,呈現空間異質性,規劃設計之前應該對基址進行系統的分析,考慮基址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的特征,并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遵從這些生態環境特征,盡量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運用天然材料,創造自然生趣的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應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個性,促進自然物能循環,構架城市生境走廊,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作為濱水綠地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加以體現。
5、整體與局部
規劃設計中要把濱水區作為一個整體考慮, 不要把某一局部單獨進行優化, 不利于整體達到一個最佳狀態。這種現象在分標進行中常見。 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城市濱水區的整治不單純是解決水運、防洪等使用功能的問題,還應包括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江河、湖泊的水質,增加濱水綠地的游憩機會和景觀效果,提升濱水地區周邊土地的經濟價值等一系列問題。濱水景觀的規劃建設必須以系統工程為指導,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慮景觀、生態等需求,把濱水綠地建設成多功能兼顧的復合城市公共空間,以滿足現代城市生活多樣化的需求。濱水區景觀設計應該是成為一個體系,與城市空間是連續不間斷的,如在交通和綠化系統上,濱水景觀帶可以和城市綠地空間、廣場、公園等結合,使綠化帶向城市擴散、滲透,與城市綠地元素構成完整的系統,營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
6、景觀結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觀整治與文化景觀保護相結合,是城市濱水綠地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突出濱水綠地文化內涵和地 方景觀特色的重要手段,也是濱水區的內在要求。特別是對一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名城來說,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并且利用園林景觀表現手法來加以表達,即保持了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又是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它對恢復和提高濱水景觀的活力,增強濱水綠地的地方特色、趣味性、文化性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這一方
面一定要多下工夫。根據目前我國濱水區的發展現狀來看,尤其要注意這幾個方面的控制和管理。
(1)濱水區場所的公共性。濱水區景觀規劃就是要把這條綠帶真正變成為市民喜歡的公共場所,成為全體市民真正的公共財富。為此必須要防止各種圈地現象,如非要隔離,則可用綠籬等加以區分等方法,以顯得比較人性化。
(2)功能的多樣性。濱水區應提供多種形式的功能,如林蔭道、成片綠茵休憩場地、觀景臺、音樂廣場、兒童娛樂區、游艇碼頭、賞魚區等,結合人們的各種活動組織室內外空間,豐富人們的生活。
(3)水體的可接近性。親近流水是人的天性。留戀與水天之間,徜徉在余輝之下無疑是心曠神怡的大樂事,有水的地方總會有歡聲笑語。然而很多城市的濱水區卻往往面臨著潮水、洪水的威脅,因而必須要設有防洪堤、防洪墻等防洪公共設施。這些設施可采用不同高度臨水臺地的做法以增加實用性。比如芝加哥湖濱的斷面示意,按淹沒周期,分別設置了無建筑的低臺地,允許臨時建筑的中間臺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臺地三個層次,這就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也保持了美觀,可謂一舉多得。
(4)環境保護與生態化設計。水的質量決定了人的生命的質量,同樣也是濱水區開發的關鍵,目前很多城市的濱水區開發都是從河道清污、凈化水質開始的,這是濱水區開發的第一步。
四、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的模式
1、斷面的處理
第一種是自然原型駁岸:這類駁岸常設置于地勢坡度較為舒緩的濱水區,規劃時以盡量保持其原有狀態,不要破壞他的原貌;同時宜用一些耐濕性、深根性植物(如蘆葦、花菖蒲、垂柳、水杉等)來達到加固、穩定河岸駁岸的目的,同時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第二種是自然型駁岸:這類做法是針對沖蝕較為嚴重、坡岸陡峭的濱水區的做法,除用植被配合外,還需要用木材、天然石材等進行底部保護,這樣才能做到雙保險。具體的做法是,利用漿砌石塊或石籠木樁等進行護底,在坡腳上部修建一定傾斜度的土堤,斜坡上面再用植被進行覆蓋,在用植被覆蓋時,最好是喬灌草結合,配置成復層混交形式,這是自然界最有效的保護。
2、生態設計模式。濱水區的建筑密度不宜太大,周圍布置有建筑物或構筑物時,應考慮通風問題,同時要考慮通車等等。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在方案設計之初統籌考慮,如考慮建筑物的布局、當地的風向等等。
3、建立綠色廊道:在對濱水區生物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要盡量保護原有物種,不要破壞其生態平衡。沿岸綠帶要保證有足夠寬度,同時控制大體量的建筑物或構筑物的興建并與郊野基質連通。在保證濱水作為生物過程的廊道功能的同時,與其他城市綠地構成完整的綠地網絡,這對于完善城市格局特色及綠化空間特色產生深刻影響。關于濱水綠化方面,建議采取自然式布局,盡量避免規則式布局。
3、人文設計模式
人類歷史文化景觀是我國景觀設計中不可忽略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國長期傳承的一種設計理念。從城市的發展來看,往往城市中濱水區是發展最早的,因為那里的環境比較適合人們的生存。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城市的濱水區找尋城市的歷史文化,并根據現有的條件改進。因此,對于濱水區規劃設計,應綜合考慮設計區域的地理歷史環境條件,充分挖掘當地傳統歷史人文景觀資源,同時以美學為特征注重濱水區景觀的觀賞效果。
五、 結語
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要做到從整體出發,全局出發,并做到“以人為本”,要對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引起高度的重視,并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作出合理規劃,本文已對濱水區的景觀規劃做出探討,希望能對我國的濱水區開發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韓玉玲,岳春雷,葉碎高等.河道生態建設—— 植物措施應用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2、趙思毅,侍菲菲.濕地概念與濕地公園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3、日本河川治理中心.濱水景觀設計叢書——護岸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11赫特·德萊塞特爾.德國生態水景設計『M1.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