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7 11:14: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外經貿,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7年我省對外經貿部門積極應對國家對外經貿政策調整,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合作,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立足于“拓寬領域、優化結構、提升水平”,大力實施“科技興貿”和項目帶動戰略,著力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取得顯著成果,對外貿易增長步伐加快,外商投資規模迅速擴大,對外經貿發展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
*7年我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在保持對外貿易又好又快增長的同時,著力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積極推動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取得了新的成效。*7年我省進出口總額突破700億美元,達744.5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8%,其中:出口499.43億美元,增長21.0%,進口245.15億美元,增長14.6%。
一、對外貿易發展步伐加快。*7年我省進出口貿易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態勢,增長速度分別較*5年和*6年提高4.3和3.6個百分點。特別是國家為保持外匯平衡,促進進出口協調發展而出臺的鼓勵擴大進口政策效應顯現,進口增幅較*5年和*6年分別提高了6.7和5.3個百分點。
二、民營企業帶動作用日益突出。近年來,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在外貿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漸成為拉動進出口增長的重要力量。*7年全省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170.4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6%,高于全省進出口增幅12.8個百分點,占全省進出口總額比重為22.9%,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進口和出口增幅也高居各類企業之首,全年出口139.95億美元,增長30.5%,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26.0%提高到28.0%,對全省出口貢獻率達37.7%,拉動全省出口增長7.9個百分點。進口30.49億美元,增長37.1%,不僅比全省進口平均增速高22.5個百分點,而且分別領先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25和25.9個百分點。
三、新興市場開拓成效顯著。*7年,全省在繼續發展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加大對新興市場開拓力度。全年對亞洲和歐盟市場出口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對亞洲市場出口198.28億美元,對歐盟出口105.02億美元,分別增長19.6%和25.8%;對美國出口增長明顯回落,*7年對美國出口108.67億美元,增長7.8%,大大低于上年16.7%的水平;對日本出口仍在低位徘徊,*7年出口62.20億美元,僅增長3.0%。對俄羅斯聯邦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迅速,*7年對俄羅斯聯邦出口7.03億美元,增長41.1%,對巴西出口6.19億美元,增長42.2%。
四、一般貿易成為主要的貿易方式。近年來,我省一般貿易發展迅猛,成為主要的貿易方式。*7年我省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達379.5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6%,增幅比上年提高5.2個百分點,占全省進出口額的比重由上年的47.5%提高到51.0%,其中:出口274.33億美元,增長27.8%,進口105.26億美元,增長27.1%,增幅分別比加工貿易高出15.6和19.6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4.9%,對全省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68.8%,拉動全省出口增長14.4個百分點。
五、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7年我省在保持傳統商品出口規模的同時,努力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擴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商品出口,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逐漸回升。全年紡織、服裝、鞋類、箱包和玩具等五類傳統商品出口132.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224.63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8.04億美元,分別增長23.3%和10.2%,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運輸工具和儀器儀表類機電產品出口增勢迅猛,出口額為98.42億美元、27.24億美元和17.25億美元,分別增長75.0%、53.8%和85.6%。
吸收外資:規模擴大,質量提升
*7年我省吸收外資在規模擴大的同時,注重質量與效益并重,積極引導外商投資的產業投向,優化外資結構,提高吸收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取得顯著成果,外商投資呈現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外商投資規模迅速擴大,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全年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723項,按驗資口徑統計,合同外資94.49億美元,增長20.7%;實際到資40.61億美元,增長26.1%。若按歷史可比口徑統計,合同外資123.36億美元,實際到資81.31億美元,分別增長14.2%和13.2%。
一、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持續高位增長。*7年我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延續上年高增長的良好勢頭,合同外資與實際到資增幅總體保持在20%以上高位運行。合同外資除5月、9月、12月分別下降2.0%、1.1%和32.3%外,其余各月呈現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最高增幅達87.8%,最低為8.7%;實際到資除2月份下降15.4%外,其余各月均呈增長態勢,最高達64.8%。與上年相比,合同外資增幅回落10.7個百分點,實際到資增幅上升2.6個百分點。
二、港澳臺資為主體的格局更加穩固。盡管我省不斷拓展新的投資來源地,但面臺近港澳的優勢仍是我省的突出特點,構建閩港澳臺合作與交流平臺,吸收港澳臺資金是我省吸收外資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因素,依然主導我省吸收外資總體規模。*7年我省吸收港、澳、臺(含第三地轉投資)合同外資64.54億美元,增長21.8%,占全省合同外資總額的比重為68.3%,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港澳臺實際到資28.92億美元,增長36.8%,占全省實際到資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65.7%提高至71.2%。同時,臺商經第三地轉道投資趨勢進一步增強。*7年我省吸收合同臺資(含第三地轉投資)22.46億美元,增長90.6%,占全省合同外資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15.0%提高至23.8%,對全省合同外資增長的貢獻率為65.9%;臺資實際到資10.98億美元,增長45.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9.7個百分點,對全省實際到資增長的貢獻率為41.0%。
三、外資項目資金聚集度提高。*7年我省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促進大項目的簽約落戶和擴大投資,外資大項目成為我省吸收外資增長的主要支撐點。*7年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資千萬美元以上大項目(含增資)404項,總投資198.31億美元,增長64.6%,其中:合同外資71.89億美元,增長72.0%,占全省合同外資總額的76.1%,比上年提高11.4個百分點。在大項目的帶動下,*7年全省外資項目平均規模由上年的362.12萬美元提高到548.42萬美元。
四、服務領域吸收外資進一步拓展。*7年我省招商引資工作在各產業主管部門的配合下,圍繞產業發展共同開展聯合招商活動,吸收外資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特別是服務領域吸收外資增長勢頭強勁。*7年全省服務領域吸收合同外資為23.12億美元,增長54.9%。其中:房地產業吸收合同外資規模居服務業之首,達9.14億美元,增長1.1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08億美元,增長29.3%;居民服務業吸收外資2.8億美元,增長5.1倍;批發和零售業2.79億美元,增長59.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46億美元,增長75.3%。
五、外商投資方式呈現多樣化。近年來,外商投資除新設立企業外,增資、并購等投資方式得到進一步拓展。尤其是*7年以來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呈現新動態。一是外資企業用在境外上市后募集的資金增資;二是外資企業為申請上市作準備進行資產重組和資本擴張。*7年我省外商投資企業增資33.99億美元,增長57.6%;并購企業79宗,總投資7.3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合同外資2.47億美元,增長26.8%。
六、廈門、泉州龍頭作用突出。我省廈門、泉州兩市在大項目的促進下,吸收外資的增長勢頭強勁,對全省的龍頭帶動作用突出。*7年廈門和泉州兩市吸收合同外資61.79億美元,增長41.8%,兩市合同外資占全省合同外資總額的比重高達65.4%,兩市合同外資增量為18.21億美元,對全省合同外資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112.4%;廈門和泉州兩市實際到資23.57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到資總額的58%,增長25.7%,兩市實際到資增量占全省實際到資總增量的57.4%,拉動全省實際到資增長15個百分點。此外,合同外資與實際到資保持雙增長的有三明、漳州、南平和龍巖,福州、莆田、寧德合同外資分別下降7.4%、59.4%和79.3%。
國際合作:穩步推進,力求突破
*7年我省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拓寬國際經濟合作的渠道和領域,國際經濟合作取得新進展。
一、對外投資項目規模擴大。*7年全省新批對外直接投資企業90家,協議投資總額(含增資)2.19億美元,中方投資額(含增資)1.3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0%、27.0%和55.0%。全年新批企業協議投資總額和中方投資額首次分別超越2億美元和1億美元,標志我省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邁上新臺階。同時,對外投資項目日趨大型化,對外投資項目平均規模由上年的119.86萬美元提高到151.11萬美元。
二、國際技術合作穩步推進。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是我省企業“走出去”發展較好的行業,不僅帶動了國產設備材料出口,增加了國家外匯收入,而且拓寬了就業渠道、改善了勞務人員家庭經濟狀況,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7年我省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2.64億美元,增長1.1%;完成營業額2.06億美元,增長2.0%。全年簽訂對外勞務合作合同額3.2億美元,增長0.5%;完成營業額3.18億美元,增長1.0%。截止*7年底在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人數5.14萬人。
國際旅游:發揮優勢,穩固客源
*7年我省繼續發揮面臺近港澳的區位優勢、人文優勢和資源優勢,努力打造旅游品牌,鞏固傳統客源市場,積極拓展境外新興客源市場取得新進展。旅游市場持續增長,旅游消費穩步擴大,產業功能更加顯現。*7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觀光、商務洽談、探親訪友等旅游人數268.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0%。其中:入境過夜旅游者257.37萬人次,增長20.6%。國際旅游外匯收入21.69億美元,增長47.5%。
一、港澳客源市場穩步增長。港澳是我省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經過長期發展,已經相當成熟,近年來一直保持穩定低速增長。*7年是10周年,我省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構想,按照“構筑閩港合作平臺、深化閩澳四項合作”的思路,通過舉辦海峽旅游博覽會等形勢,加大與港澳地區的經貿、旅游合作,進一步鞏固了香港旅游客源市場。*7年接待過夜香港游客78.42萬人次,增長14.8%,接待過夜澳門游客7.83萬人次,增長31.2%。
二、臺灣客源市場再現。對臺旅游一直是*旅游一大特色,我省旅游部門著手打造“海峽旅游”品牌,發揮先行先試和幅射效應,多次組織旅游業界相關人員前往臺灣,通過舉辦旅游推介會等形式,加深了海峽兩岸旅游業界的溝通,拓展了旅游業務和合作,有效促進了兩岸商貿旅游往來。*7年我省接待過夜臺胞70.32萬人次,增長17.1%,增幅較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
三、外國客源市場有新拓展。*7年我省接待外國游客突破100萬人次大關,達100.8萬人次,占接待入境過夜游客總量的39.2%,增長27.6%,其中:美國、日本兩大主要客源市場分別輸送游客25.92萬人次和19.79萬人次,分別增長83.3%和12.1%,接待量居外國客源前兩位。歐洲作為我省新興外國客源市場,近兩年增長較為迅速,但目前總量仍不大。*7年接待歐洲游客10.19萬人次,增長16.3%。
*8年展望:對外經貿總體穩中向好
*8年世界經濟仍處于增長期,國際產業調整和轉移還在不斷推進,國內經濟保持穩定發展,海西效應進一步凸顯,為我省對外經貿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同時,我省對外經貿發展正進入重要的戰略轉型期,競爭的加劇,不確定因素的增多使得國際、國內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給我省對外經貿工作帶來了挑戰和考驗。主要表現為:
一、國際方面:國際經濟繼續平穩增長,但不確定因素增加
(一)國際經貿繼續增長,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繼續向縱深推進,世界經濟有望持續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預測:*8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9%,其中歐洲和亞洲經濟增長尤為樂觀,美國經濟雖受次貸危機影響會降低增幅,但不至于造成美國經濟明顯衰退,歐元區和日本經濟總體也將發揮增長潛能,發展中國家經濟將增長6.1%。
(二)國際貿易保持活躍,國際投資出現新趨勢。據有關專家預測,今后一段時期,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有望達到7%左右,國際投資也有望保持在1萬億美元以上的高位。目前,世界主要貿易大國的進出口貿易均有一定幅度增長,德國、美國、日本、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增長較快;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增幅較大,國際貿易成為拉動各國國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貿易結構方面,服務貿易迅速發展,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比重不斷擴大,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因國際原油價格上揚和原材料價格攀升,礦產品貿易最為活躍,進出口增幅最為明顯。機電產品仍為國際貿易中占比最大的產品。國際投資繼續保持活躍,服務外包成為轉移熱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強、信息交流的便利化,全球跨國公司紛紛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到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服務外包發展迅猛,形成了繼制造業之后經濟全球化又一次產業轉移浪潮。國際投資中,傳統新建綠地投資方式所占比重逐步萎縮,跨國并購等資本性投資所占比重日趨上升。
(三)影響世界經貿值得高度關注的因素。一是國際油價持續上升。油價從幾年前的40美元/桶一度上漲到最近的近100美元/桶,能源化工、金屬礦產相當多數量品種商品價格成倍上漲,且波動頻繁劇烈;二是人民幣升值壓力。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破7.3元,專家預測今年人民幣還將升值6-10%。據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0%,外貿企業每出口1美元就損失毛利0.15元;三是美國次級貸款危機使全球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加大。這些因素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經營風險和操作難度;四是貿易摩擦形式不斷翻新。*7年前11個月,我國共遭受各類貿易救濟調查近70起,依舊處于全球貿易摩擦漩渦的中心位置。在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的全球之最外,我國又成為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共遭受8起反補貼調查。貿易摩擦正從產品、企業等微觀層面延伸到宏觀體制、政策層面,涉及的行業越來越多,國際貿易環境更加嚴峻。
二、國內方面:國內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但宏觀調控明顯趨緊
(一)國內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外經貿發展具有良好支撐。*8年中國經濟受北京奧運等積極因素的影響,有望繼續保持增長,預計GDP增速在11%左右。為抑制投資過快增長,重點調控房價,抑制流動性過剩,并著力提高外向型經濟的質量和水平,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0年來首次提出從緊貨幣政策,預計會對經濟增幅有一定影響,經濟形勢可能在*8年下半年或之后進入溫和調整期,但仍會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水平。
(二)宏觀政策調整有利于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目前,國家傾向于進出口平衡,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并不一味追求外經貿指標數量增長。無論是公布《*7年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大范圍調整出口商品退稅率,取消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降低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出口退稅率,將10項商品出口退稅改為出口免稅政策;公布《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明確了鼓勵引進的先進技術、重要裝備、重點行業和資源性產品、原材料,還是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兩稅合一”、加工貿易調整等多項宏觀措施,都旨在明確結構升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導向,推動對外經貿從“量”到“質”的轉變。但從近期影響看,上述政策的相繼實施,以及新的《勞動法》頒布、工業用地實施“招拍掛”等都將加大外貿企業出口增長的壓力,抬升外商投資成本。
三、自身發展:海西效應進一步顯現,但發展后勁存在不足
(一)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拓展新空間。國家41個部委和央企相繼出臺了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國際友人以及各地閩商積極響應,周邊省區在產業、市場、交通、口岸等方面的協作與對接進一步加強,海西效應顯現,有利于拓展我省對外經貿發展的空間。
目前,我國對外經貿戰略已由最初的單純“引進來”為主轉變為“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外貿依存度”和外商直接投資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外貿依存度”虛張聲勢
“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應該堅持,不應有任何反復。近日,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指出,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長的上升期,市場推動發展的力量明顯增強,經濟自主增長的機制開始形成,投資與消費互動的作用逐步顯現。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我們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現在中國對于外資“太多”存在很大的爭論,以至于引起中央高層的關注。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說“對待外資問題,現在經過這么多年的開放,大量的外資進來了,我國的外匯儲備現在已經超過了6000億美金。外資現在的比例占到16%,這個比例已經大到了極限,外資要往下退。”另外,對外貿易方面同樣有人認為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過高。龍永圖在北京大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上,發表觀點認為,我國需要再發展10年到20年的加工貿易,這可以有助于我國解決整個社會的就業問題,尤其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中國的老百姓已經從中國的對外開放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由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多是加工貿易,兩頭都在外面,外資沒有真正進入,因此不能算作嚴格的“外貿依存度”。另外由于中國的規模很大,過分的擔心是不需要的。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兩個基本承諾,一個是嚴格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這個過程勢必會很痛苦,但一定要做。另一個是承諾開放市場,要改變“出口越多越好”的傳統思維方式。龍永圖指出,現在中國進出口的增加量還遠遠不夠;再者,發展外貿經濟,要按照中國入世承諾的兩條,好好遵守國際規則、市場規則;還有,在全國建立全新的戰略意識,開放市場,在國際整個貿易界里多承擔義務,要提高產業結構,在國際分工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龍永圖的核心看法在于認為中國還需堅持發展很長時間的加工業。因為,我們正在向“世界工廠”的角色轉變,發展好了加工工業才能更好的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
FDI與“世界工廠”的中國
外國直接投資(簡稱FDI)和正在崛起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國是備受矚目的話題。在這個過程中,與其它國家相比,比如日本、早期的美國,中國有一些新的特點。第一,FDI在制造業和出口的份額更大。第二,中國有很高的加工貿易比率。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制造業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的91.2%,接納外商實際直接投資額約占全部外商投資額的70%。無論對FDI持支持還是反對態度,都需要承認其在中國經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江小娟研究員認為,伴隨著FDI大量輸入中國,外資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特別是在制造業中的作用很突出,對中國成為全球的制造業中心貢獻明顯。FDI在國內制造業總資產中僅占10%,但在制造業的增加值外資企業占到26%,繳納的增值稅占到27%,利潤占到30%。外資企業已經是目前中國制造業主要的貢獻者之一。江小娟表示,FDI對促進出口和改變出口結構也有貢獻。上世紀90年代初,只有近20%的出口是外資企業,現在這個比率提高到55%;而且出口的技術水平高于中國出口的平均水平。比如,在電子和機器設備類出口中,外資企業占45%;在高技術產品類中占84%,在個人計算機中占96%。FDI為中國成為制造業中心中有貢獻,同時,外資企業也從中獲益頗豐。
在過去10年中,加工貿易在中國發展迅速。加工貿易一般指通過進口資本品和半成品,在中國裝配,并出口制成品。因此,出口和進口的關系非常緊密。目前我國全部出口中,約有55%屬于加工貿易,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占有重要份額。對國內企業而言,加工貿易出口只占其出口的36%,而外資企業則占其79%??梢钥闯觯赓Y企業更喜歡通過加工貿易出口產品。江小娟認為,這大概是因為加工貿易與世界制造網絡關系更密切,而跨國公司擁有全球性的經營網絡。加工貿易需要進口更多的資本品和半成品。對普通貿易而言,只有55%的設備需要進口,而對加工貿易而言,75%的設備是進口的。對中間品進口而言,普通貿易約為28%,加工貿易則近90%。
將FDI引入國內會帶來很多挑戰。人們在擔心利潤外流。目前這尚不嚴重,因為跨國公司將其利潤再投入中國,以擴大生產規模。但是,總有一天,投資會停止,也許是降低投資的增長率,也許是將利潤匯出。這里會有些問題。跨國公司潛在壟斷力量也會是一個問題,目前在制造業這還不嚴重,但在開放服務業,允許跨國公司并購和國內企業時,潛在的壟斷市場的危險就大大增加。另外,對國外的資源過度依賴,比如,資本和技術,會使人們擔心安全,FDI是否會在支柱產業占據很大的份額,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警惕。
關鍵詞:歐元;貿易順差;交易貨幣;儲備貨幣
中圖分類號:F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2)05-0070-02
一、歐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商機
探討歐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的各種機遇,應當特別注重從中國企業進入歐盟與歐盟企業自身對外擴張(進入中國)兩個方面中去把握。
從中國各類企業進入歐盟進行經貿、生產、投資活動來看,在中國的對外經濟貿易關系中,歐盟占有重要地位。中歐經貿關系中的科技含量較高,歐盟連續10年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與歐盟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使雙方的貿易前景十分看好。此外,歐盟還是世界上對華提供政府貸款最集中的地區。到1998年底,歐盟政府和官方金融機構對華提供貸款占中國政府借款總額的36.2%。歐洲還是中國潛在吸引外資的目標地和中國金融業跨國經營的中心區域。連歐盟高層也預測,歐元的啟動是“把對華關系提升到與世界其他重要伙伴同等水平的大好時機”。在今后5年內,歐盟對華直接投資有可能從現在的5%上升到40%。究竟歐元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怎樣的重大商機?
首先是人民幣對歐元的匯率優勢將擴大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由于未來的歐元走向是一個強勢貨幣,在人民幣匯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我國對歐盟將存在匯率上的相對優勢,它使我國出口商品在歐盟國家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力,所以我國對歐盟貿易的盈余將逐步擴大。其次,從長遠看,歐元的使用將減少中國與歐盟各國貿易結算的復雜性,利于節省成本、降低風險,擴大貿易。由于歐洲貨幣的統一,減少了我國與歐盟各國貿易結算中多種匯率變動的風險,降低了各種可能的費用和機會成本,使企業長期發展計劃變得更加安全、穩定。中歐貿易與投資透明度的增加,可刺激歐盟區的就業,經濟增長率也可望增加,歐盟成員國的市場容量也將隨之擴大,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可以先出口到某一個歐元國家的口岸后,經分銷中心再轉向其他貨幣聯盟國,這就使中國商品在歐元區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極大拓展。第三,歐元啟動有利于改善中國外匯儲備結構。1999年12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已達1547億美元,其中美元約占60%,日元約占13%,以德國馬克為主的歐幣約占15%,足見中國的外匯儲備對美元的依賴性太高。隨著歐元的啟動,我國依據貨幣的穩定程度及實力變化,可適當增加歐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實行儲備資產的多元化,從而分散風險,避免損失。第四、歐洲資本市場的統一為我國籌集資金提供了便利。歐元啟動后,歐元資本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將全面呈現出金融交易成本低、資本市場容量大和較低利率政策的特點。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中國企業和金融界可充分利用這個市場為企業發行歐洲債券和股票,以籌集低成本的資金。
從歐盟自身的各國企業向外擴張來看,隨著歐元的實施,歐盟的綜合實力與歐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都將得到提高,從而刺激歐盟成員國的對外資本輸出。歐盟有可能在亞太地區更大的范圍內,其中包括在中國市場上與其他國家展開角逐和競爭。這是因為,歐元的出現不會立即對歐盟的產業結構調整產生影響,其高福利、高稅收政策和高生產成本也不是歐元區能馬上解決的問題;況且,歐元并不能改變“資本追逐利潤”的規律。因而,在歐盟當前企業兼并浪潮的同時,為了降低成本獲取更大的利潤,歐盟企業有可能在歐元啟動后反而加速將生產線向低稅收、低福利和低勞動力成本的地區轉移。開拓中國市場的愿望就會進一步增強。就中長期而言,與廣闊的世界市場相比,歐元區內的投資空間也是較為有限的,歐元區內的資本對外投資也是必然的。因此,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及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特別是中西部開發產生對資金、技術、人才的新的巨大需求,必將直接影響歐盟的對華投資??梢灶A見,如果歐元逐漸趨硬,歐盟將獲得升值收益,那么,對華的投資及銀行貸款就會不斷增加。特別是在中國新近加入WTO的重要時刻,對華投資已成為歐盟對外發展戰略重點戰略利益所在,不來中國,就會讓別人捷足先登,就失去了自身的戰略利益??傊瑲W元啟動后,中國的對外經濟貿易關系中,中歐之間現存的互為重要經貿伙伴的關系將會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歐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歐元畢竟是歐盟的貨幣,它的啟動自然首先是促進歐盟區內的經濟效益與發展。另一方面,歐元對區外的各國經濟的直接沖擊與間接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目前,這類影響主要體現在我國的對外貿易、我國國內的外資利用及金融業發展上。
1.在對外貿易上,由于歐元區各國匯率取消,將使我國出口企業無法實施基于匯率風險基礎上的差別價格戰略,因而將連帶承受歐盟征收反傾銷稅或削減配額的壓力。此外,在歐元過渡期內,出現了歐元借貸和結算上的風險,以及對方企業以歐元引進作為毀約借口的合同風險等,加上歐元區“對內拆籬,對外筑墻”的保護主義及歐元區東擴的替代效應,將減少大宗基礎產品的進口,從而使我國對歐出口的競爭力下降,并增加了市場進入的難度。最后,我國出口企業將承擔高額的歐元轉換的成本風險,這其中包括各種財務與業務管理系統,計算機軟件更新以及對員工培訓費用等。所有這些都將加強地區的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拓展與歐洲的貿易產生不利影響。
2.對我國利用外資的影響。歐盟是我國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區。截至1998年7月底,歐盟共向我國注入了150多億美元的直接投資,居日本和美國之后的第三位。但是長期以來,歐盟偏向于重貿易而輕投資,對東亞地區,特別是對中國的投資份額很少。1996年,歐盟對華投資僅占其海外投資總額的4.2%左右。迄今為止,歐盟對華投資協議資金總額僅占我國協議利用外交總額的不足6%。還應該注意到,近期內,歐元的出現將促進歐洲資本市場更為統一,歐洲市場競爭力也將進一步提高,也將使歐盟吸引更多的境外資金參與其經濟發展。同時,歐元區內欠發達地區投資的優惠政策體現得更為充分,因此,歐元啟動后,又會吸引歐盟的部分對外投資發生回流。
3.對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壓力加大。首先由于商業銀行在歐元區貨幣兌換方面的業務將全部消失,該區兌換收入作為我國銀行業收益的重要來源也將不復存在。其次由于在歐元啟動后,歐元區國家的所有資產和債務都將按歐元重新計價,引起我國以歐盟國家貨幣計價的資產和債務潛在匯率風險加大,例如,在轉換計價時,就可能帶來資產減值或債務增加的損失。最后,由于中國加入WTO,中國將面對歐盟要求全面開放證券、保險、銀行、信托等金融市場的壓力,加之歐元區內的銀行可能均采用集融資、信貸、保險、投資、證券于一體的全能型銀行模式,競爭力較強,這無疑加大了中國金融業的競爭壓力。
因此,歐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負面影響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從長期來看,歐盟的強大將使我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直接面臨著美國、日本以外的又一個極其強大的競爭對手,應加強對這方面影響的長期追蹤與研究。
參考文獻:
[1]裘元倫.評歐元與美元的關系[J].國際經濟評論,1999,(1).
[2]馬國芝.新世紀中歐經貿關系前景[J].國際貿易問題,2000,(2).
[3]俞喬.亞洲金融危機與我國匯率政策[J].經濟研究,1998,(10).
[4]陳寶森.美國經濟現狀、問題及其世界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1).
[5]王東.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各種危機隱患依舊[J].世界經濟研究,2000,(1).
Impact of Euro on the Foreign Trade in China
HOU Jian-hui(Zhengzhou College of Animal Husbandry Engineering,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As a currency for transaction and reserve, euro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nning a financing market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setting a model in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monetary system and the world financial system. Meanwhile, it will benefit China in expanding its trade surplus to the European Union and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trade payment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thus improving China‘s reserve composi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However, the negative effect of euro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euro; trade surplus; transaction currency; reserve currency.
(責任編輯:薛平 責任校對:蜀丹)
(一)地理格局:亞洲國家(地區)占主體的對外經貿關系
我國已與世界所有國家建立了經貿關系。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對外經貿關系迅速發展。2009年,我國已同世界上22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關系,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90個,對外投資目標國達到102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對象國達到183個,對外援助對象國(經常性援助)達到123個,并與14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并實施了自由貿易協定,經貿關系拓展的深度和廣度均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亞洲國家(地區)在我國對外經貿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的發展是從亞洲起步的。1978年,我國貿易伙伴國僅為40多個,其中,亞洲占16個,對亞洲貿易占外貿總額的49.2%;利用外資主要來源于日本、東盟、香港和澳門,約占我國利用外資總額的70%以上。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集中在伊拉克、埃及、索馬里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尚未起步,對外援助主要面向亞洲周邊國家和部分非洲國家。2009年,亞洲國家占我國對外貨物貿易總額的53.1%,亞洲十國(地區)占我國利用外資總額的63%,亞洲占我國對外投資流量的77.9%(2008年),占我國工程承包總額的51.1%(2008年),占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的79.2%(2008年)。從對外開放三十年來發展變化的態勢看,我國對外經貿關系正在逐步從亞洲向全球更廣泛的區域拓展,但以亞洲國家為主體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
(二)領域格局:與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領域各有側重的經貿關系
1 以貨物貿易為基礎形成的對外經貿關系全方位格局。中國的對外經貿關系格局是從發展雙邊貨物貿易關系開始,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國貨物貿易往來對象遍及全球所有國家(其中包括25個沒有外交關系或已經斷交的國家)。我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貿易規模持續擴大。1978年至2009年,我國進出口貨物貿易總額由206.4億美元擴大至22072.7億美元,共計增長了105.9倍。
2 依托外商直接投資不斷深化的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經貿關系。利用外資是我國深化與其他國家經貿關系的重要紐帶,以發達國家為主體,投資與貿易相互促進成為當前經貿關系格局的主要特點之一。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來源地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前10位投資來源地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0%。1992-2009年,美、日、歐發達國家占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雖然沒有顯著提升,但我國與上述發達國家的貿易額占我國外貿總額的比重卻從35%提高到43.4%,說明外商直接投資促進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經貿關系的更快發展。目前,我國利用外資的來源國(地區)約有190多個。截至2009年年底,中國累計設立外資企業近68萬家,實際使用外資9850億美元,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跨國投資東道國,在國際投資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
3 依托多種形式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迅速發展的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經貿關系。與貿易、外商直接投資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結構相比,我國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對外投資及對外援助等各種形式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均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要對象。2008年,我國對外工程承包的91%,對外勞務合作的86%,對外投資的93%都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對外援助也以“南南合作”為主要特色。多種形式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不僅促進了東道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也為進一步密切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經貿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1990年至2008年,我國與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貨物貿易年均增速達到21.4%,與非洲發展中國家貿易年均增速達到28.6%,均高于同期我國對外貿易增速。
(三)產業格局:依托制造業分工合作形成的對外經貿關系
制造業是我國發展對外經貿關系的重要載體。從貿易角度看,一是貨物貿易發展規模大于服務貿易,2009年我國貨物貿易總額達到22072.7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為2868億美元,前者相當于后者的7.7倍;二是貨物貿易以工業制成品為主,2009年在我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達到82.1%。從投資角度看,一是外商直接投資以制造業為主,2009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中制造業投資占比達到52%;二是對外投資主要體現為我國制造業產業鏈下游環節的對外延伸。雖然2008年我國對外投資產業類別中商務服務業的占比達到29.7%,居第一位,但這些領域的投資大多是制造業下游環節的對外延伸。因此,我國當前的對外經貿關系發展主要是以制造業為載體形成的。
產業分工合作是當前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這一特點在我國加工貿易發展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我國加工貿易的進出口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已經由1981年的5%提升至42%。其中,加工貿易進口主要來源于日本、韓國、東盟和中國臺灣,占我國加工貿易進口總額的57.4%,加工貿易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占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61.9%,這一結果表明,當前我國的對外經貿關系主要體現為美歐發達國家與亞洲周邊國家在產業梯次轉移過程中形成的多層次的分工合作關系。
(四)發展模式:雙多邊合作共同推進的對外經貿關系
1 世貿組織框架內機制性開放條件下推進多邊經貿關系。2001年加人世界貿易組織使我國經貿關系發展模式從雙邊框架下的自主選擇性開放,轉變為多邊框架下的規則機制性開放,對我國經貿關系發展規模、水平及經貿關系處理方式等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有利的方面看,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的經貿發展環境更加開放和透明,促進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經貿關系的發展,2002年至2008年,我國外貿總額從6207.7億美元增加到25616.3億美元,年均增速達到26.6%,高于1978-2001年的年均14.9%的增長速度。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527億美元增加到1083億美元,年均增速達到12.8%,高于1979-2001年的年均11.6%的增長速度。大型項目、高技術含量的投資項目顯著增加,對外經貿關系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從不利的方面看,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貿易摩擦的數量顯著增多,從加入世貿組織前年均22起發展到目前的年均82起。據世貿組織統計,自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以來,成員方反傾銷立案中涉及中國產品的調查案件占總數的七分之一左右,且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反傾銷案件針對中國。2008年全球
新發起反傾銷調查208起、反補貼調查14起,中國分別遭遇73起和10起,占總數的35%和71%。中國已連續十四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成員,連續三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2009年1至8月,共有17個國家(地區)對中國發起79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反傾銷50起,反補貼9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7起),涉案總額約100.3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2%和121.2%。貿易摩擦的增多對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2 自由貿易區戰略推動下更為緊密的雙邊和區域經貿合作關系。自2002年中國簽署《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發展形成了新的推進機制。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目前,我國已與14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并實施了自由貿易協定,加快了雙邊和區域合作進程的發展。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加快了我國與有關國家的關稅減讓和領域開放進程,提高了領域開放程度,對發展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以中國一東盟自貿區為例,2002年以來,我國與東盟各國貨物貿易年均增長率達到27.1%,高于自由貿易區成立前年均17.4%的增長水平。中國與東盟的相互投資也取得了較快增長,2009年,東盟主要國家對我國的投資額達到43億美元。2008年,我國對東盟各國的投資額達到24.84億美元。東盟在我國對外經貿關系中的地位顯著提升,以貨物貿易為例,我國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額占我國貨物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002年以前的8.2%提高至9.1%,在亞洲國家(地區)中的地位從第四位提高到第二位。我國的對外經貿關系格局呈現出“多邊框架下全面推進與區域、雙邊框架下重點發展相結合”的局面。
二、我國對外經貿關系格局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平衡”的經貿關系格局
1 地理分布不平衡的經貿關系格局。目前,我國經貿關系格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地理失衡現象,貿易與投資的主要合作伙伴集中于少數國家。從貨物貿易領域看,2009年我國貨物貿易前十大貿易伙伴分別為歐盟、美國、日本、東盟、香港、韓國、中國臺灣、澳大利亞、印度及俄羅斯,與十大貿易伙伴的進出口額占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的76.4%。從服務貿易領域看,也存在著貿易伙伴集中度較高的現象。2009年,我國前五大服務貿易伙伴依次為香港地區、美國、歐盟、日本和東盟,與該五大伙伴之間的服務貿易額占服務貿易總額的68%。從外商直接投資發展看,截至2008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來源中,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日本、美國和中國臺灣省居前五位,占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68.1%。從對外投資發展看,截至2008年,我國對外投資存量排名居前五位的分別為中國香港、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占我國對外投資存量總額的83.4%。綜合比較,美國、日本、東盟、歐盟在我國對外經貿關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高度失衡的經貿關系格局將增加我國對外經貿合作發展的風險。
2 領域分布不平衡的經貿關系格局。我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而在世界投資格局中的影響力則相對較弱,表明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的領域格局也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從貨物貿易發展看,2009年我國占世界貿易比重達9%,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其中,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進口則僅次于美國、德國,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國。從服務貿易發展看,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已經達到3060.3億美元。其中,出口1471.1億美元,進口1589.2億美元,分別增長了66、57.8及82.6倍。我國服務貿易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排位也不斷提高,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及進口在世界的排名已升至第五位。從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看,2008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僅占全球FDI流量的6.4%,截至2008年底,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僅相當于美國的16.6%。從對外投資流量和存量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占比雖然呈現上升趨勢,但2008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流量僅占全球的3%,而對外直接投資年末存量的占比僅為1.1%。由此可見,我國對外經貿關系以貨物貿易為主的不均衡現象是十分顯著的。這種領域分布的不均衡使我國在處理對外經貿關系和應對國際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方面的靈活性大大降低。
3 貿易收支不平衡的經貿關系格局。這主要表現在貨物貿易領域,一方面,近年來我國貨物貿易順差額不斷增加,2009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額已達1960.7億美元;另一方面,我國貨物貿易順差集中在美、歐等發達國家,而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韓國和日本。盡管貿易收支狀況并不完全代表國際貿易競爭力和各國實際獲益情況,但美、歐發達國家動輒以順差問題作為其揮動貿易保護主義大棒、干涉人民幣匯率問題等行為的口實,這不利于我國處理與美、歐發達國家的經貿關系,也不利于我國對外經貿全局的健康發展。
(二)“低層次”的經貿關系格局
1 加工貿易方式占據半壁江山,產業分工層次較低的對外經貿關系。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經貿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42%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完成的。其中,由外資企業完成的加工貿易總額近80%.這表明我國利用外資的較大部分也是以加工貿易為載體實現的。由于大部分加工貿易是以OEM為主要方式,附加值低,加工貿易企業利潤率一般在5%左右,大部分處于價值鏈分工地位最低的加工組裝環節。即使在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加工貿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也達到81.5%(2009年),這些都表明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的產業分工格局仍處于較低水平。
2 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高度依賴進口,貿易競爭力水平較低的對外經貿關系。從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看,我國出口產品中工業制成品的比重達到94.5%,但同時,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高度依賴進口,我國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的對外依存度達到85%,高端核心芯片與電子元器件99%依靠進口,石油化工裝備的80%、數控車床的70%,光纖制造設備的100%依賴進口。這說明,雖然我國經貿合作的規模不斷擴大,并已居世界領先地位,但在對外經貿關系格局中,特別是同發達國家的經貿關系中,我國的貿易競爭力仍處于較低地位。
3 以價格、資源、環境成本為主要競爭手段,綜合收益水平低的經貿關系格局。作為全球第二貿易大國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經貿關系發展規模雖然在不斷擴大,但現有對外經貿關系格局主要是依
靠低價格的成本競爭力,并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成本代價形成的。因此,是低收益水平的經貿關系格局。以出口產品價格來看,我國主要商品的出口價格不僅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與發展中國家也存在很大差距。這說明現有經貿關系格局的擴張模式具有不可持續性,不利于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的長期穩定發展。從外商直接投資發展看,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轉移到我國,在促進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發展的同時,也對我國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當前經貿關系格局具有脆弱性和不可持續性,是綜合收益水平較低的發展格局。
(三)“被動型”的經貿關系格局
1 外資企業為主體的被動型貿易關系格局。在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外資企業完成的貿易額已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5.2%。其中,外資企業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5.9%,進口占進口總額的54.2%。由于形成了對外資企業、加工貿易方式的高度依賴,使得外資企業成為左右進出口貨物流向和引導外貿關系格局的主要力量,而廣大內資企業長期缺乏自主營銷渠道和國際化發展經驗,市場格局的拓展受制于人,現有經貿關系格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動形成的。
2 “引進來”多于“走出去”的被動型投資關系格局。我國對外投資起步較晚,相對而言,“引進來”的發展規模、速度均大大超過“走出去”。因此,長期以來我國經貿關系的發展,特別是投資關系的發展更多地是以我國接受國際產業轉移為主要形式。盡管我國制定并多次修訂外商投資指導目錄,各級政府部門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大多制定了明確的發展定位,但從“被動型引資”向“主動型選資”的轉變僅是近年來在部分沿海地區才有體現,而目前絕大多數地方的利用外資仍以被動型接受為主。近年來,我國對外投資雖有較快發展,但主動配置國際資源的能力仍比較弱。因此,投資關系格局總體上仍處于被動狀態。
3 缺乏明晰戰略的區域合作關系格局。近年來,我國與有關國家自由貿易區談判的進程大大加快,對提升和深化我國對外經貿合作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我國現行的區域經濟合作關系并無清晰的布局,已經達成協定的國家在我國與該區域經貿關系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顯著,自貿區協定簽署的進程更多地取決于雙方合作的積極性(特別是對方國家的積極性),及協定對雙方市場和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因此,這樣形成的區域合作關系格局也帶有被動型的色彩,不利于我國優化經貿關系格局,提升經貿合作水平。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1 Introdu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ies gradu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marginal status within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From then on,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kept coming out and each claims its legitimacy for existence. Among these schools 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DTS approaches translation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is viewed to be a social activity hav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and for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dealt with beyond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is incorpora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 attention was first directed to DTS by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subject is whatever happe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spec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strategies, brainstorming and the revision, to the final product making appeara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 method of DTS is basically descriptive. The prescriptive tendency 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is abandoned.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noted down. With accumulated data, some underlying truths about translation will come out which will prove to be instructive not only for theoretical probe but also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practice. I will apply this descriptive method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A convenient tool has been set up to conduct DTS. “Norm” is operative at every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re skeletal structure of what constitute descriptive studi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accounted for with the help of norm.
The case taken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s are compared and observations are made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my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several aspects, I hope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will done in light of DTS.
關鍵詞:信息化建設;網絡;教育規劃
中圖分類號:G47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01-0053-03
一、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
1.前取得的主要成績
依據遼寧對外經貿學院的“十二五”規劃中相關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十二五”期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諸多成績,主要包括:我校校園網節點已增加至1.2萬,實現了全校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室內的全覆蓋;共有交換機300臺以上、實體服務器52臺,網絡由原來的單一采用S8505千兆交換機作為校園網的核心交換機,發展為學校主節點采用雙核心Juniper MX960萬兆交換機。已完全實現了“核心萬兆――骨干千兆――節點百兆”的校園網絡拓補結構。多媒體教室合計104個,座位總數達到15521。校園監控點共計1314個,實現了校園各個角落、所有樓宇內部和124個電子考場的監控全覆蓋。現有學校出口帶寬達1.2G,教育網鏈路帶寬10兆。
(2)教學信息化資源建設更加豐富
學校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不斷提升教學信息化水平和質量?!笆濉逼陂g學校上線的教育教學信息化資源達20余個。精品課程網絡平臺建設初具規模。自主學習及考試平臺普遍開展,共包括16門課程實行“機考”,實現了集學習、考核、評閱的全過程自動化。
(3)信息化校務管理更加有效
校各職能部門已建或在建16個系統平臺。并對其進行分析細化。教科研校務管理從無到有深入各個管理領域。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及人財物等資源調配過程實現信息化管理。
(4)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制度更加健全
進一步明確各部門人員在信息化建設中的職責,逐步細化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工作規范與要求,修訂、完善具體工作中的各類規章制度,共包括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管理條例、校園網計算機用戶行為規范、官方微博信息安全防范及應急預案、網上信息暫行規定、網絡中心機房管理制度、校園一卡通管理辦法、多媒體教室設備使用管理規定、錄播教室使用管理規定等8項。為保證校園網絡和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支撐。
(5)教研科研信息化管理更加科學
通過系統平臺實現了科研工作的網絡化管理,建立了科研管理平臺,全面、實時、準確提供學校相關的科研信息,為校領導科研決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持,在學校整體科研水平的提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逐步完善實現了學生早操考核人臉識別管理平臺,安裝了12個室外攝像頭,可完成1.2萬在校生的早操簽到任務。
(6)教育信息化管理隊伍更加強大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信息化隊伍的建設,由副校長兼任網絡中心主任主持信息化建設;學校各二級學院和職能部門配備專人負責教育信息化;學生依據“學院-系部-班級”的組織方式組建各級信息員隊伍,隊伍人數達到200人以上。每學年進行3批次以上固定培訓,將學校信息化建設成果、具體系統的實際使用方法推廣宣傳到每一名學生,同時將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
2.尚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學校當前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制約發展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1)信息化建設觀念有待加強,我校的校園信息化建設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各基層單位不夠重視,教職工信息化建設的觀念跟不上,使很多校園信息化資源不能夠得到很好的利用。有時甚至出現了把舊有管理模式塞入新建系統的現象,這些都阻礙了我校的信息化建設進程。
(2)基礎軟硬件平臺建設仍沒有達到全覆蓋,信息化管理與服務落實不夠深入,以至于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管理、規劃、服務不夠協調的問題。導致出現了信息化建設各自為政的情況,形成了多個信息孤島。
(3)信息化管理人員素質和數量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學校校園信息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信息化管理人員工作量也隨之提升,同時對其專業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高層次高水平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隨之加大?,F有人員的業務水平亟需大幅度提高,特別是要提升現代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識,以滿足快速發展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4)教育教學基礎數據標準還不夠規范、數據范圍還不夠全面,數據交換與共享還不夠充分,開展更進一步的數據分析與挖掘十分困難,難以提供準確、全面的數據分析決策。
二、信息化發展建設總體規劃
1.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和參照《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我校教科研及校務管理的全面融合,在教育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校務管理等方面實現先進化、現代化。圍繞解決我校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實際突出問題,以明確辦學目的、支撐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重點,全面深化信息技術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實際應用,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和建設一流應用型大學提供有力支撐。
2.基本原則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堅持以“服務全局、融合創新、深化應用、完善機制”十六字原則做好工作。建設具體的思路為:一個目標,建設一個智能感知、互聯協作、個性定制、綜合決策的智慧型校園;二大理念,以“用戶驅動”為第一要件,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學管理與服務全過程;三個抓手,以信息交互、業務整合、數據分析為主要抓手,優化信息化建設路徑;四個平臺,打造基礎設施平臺、基礎數據平臺、信息與交互平臺、管理與決策分析平臺,提供統一數據共享、綜合信息管理和決策支持服務;五項保障,科學規劃布局、細化需求導向、落實經費投入、強化信息安全、加強應用培訓。
3.主要目標
我校信息化建設主要目標包括:一要建成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基礎環境,達到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二要融合不斷創新的教科研網絡,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新技術不斷進行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從而培養出更高素質的合格人才;三要打造高效互聯的校務管理,達到先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四要提供智能感知的校園文化生活,提供優質周到的個性化定制服務。最終將各應用服務領域的所有信息融入統一平臺,以此為基礎進行進一步數據分析與挖掘,為教科研及校務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三、信息化發展建設主要任務
不斷進行校園網絡核心換代和骨干網絡升級改造;及時地進行出口帶寬擴展工作;不斷規范和拓展校園基礎數據;制定和修正我校數據接口標準;逐步建設完善各分支系統。并大力加強移動校園、智慧校園的發展建設。全力開展四大平臺建設。
1.基礎設施平臺建設
(1)加強網絡硬件平臺的建設:構建結構穩定、運行可靠、出口通暢的網絡基礎平臺,實現出口路由雙鏈路負載,完善大二層網絡精細化網管。進一步深化無線網絡,加強網絡密度和鏈接覆蓋。網絡出口逐步提升至5G以上。
(2)加強信息系統軟件平臺建設:逐步深入教科研校務管理職能的信息化,實現校級跨部門管理的業務流程重組再造與優化,提升學校信息資源共享利用及數據整合,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提供決策支持服務。
(3)大力發展物聯網應用建設: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互聯網+”的融合手段,以信息網絡為依托,運用大量的感知終端,通過豐富的應用系統進行綜合分析處理,高效便捷地服務于我校教科研及校務管理的全過程。
2.基礎數據平臺建設
依據堅持、強化服務和技術開放的原則,拓寬校園網的數據服務領域,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為學校信息化建設服務。完善和細化基礎數據標準,落實相關建設責任部門,及時填補數據管理空白。
3.信息與交互平臺建設
充分整合微信、微博、APP及學生自媒體資源,建設立體式多層次信息交互平臺,切實加強個人、團隊、專項工作組群、校級各部門橫向及縱向溝通。使教科研及校務管理中的政策和通知順暢下達并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
4.管理與決策分析平臺建設
通過我校多平臺互通互聯,將基礎數據資源進行分析和挖掘處理,對學校的人、財、物進行統一調配管理,將教科研活動、校務管理的各業務流程進行自動感知、識別并及時給出評價處理提示和建h。給予廣大師生個性化的綜合信息服務。
四、保障措施
1.科學規劃布局
制定和落實教育信息化發展政策,完善各類信息化項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績效評價體系,建立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將行政管理人員及教師信息教育技術能力納入考核體系。加強督導評估機制,把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水平納入部門考核中來,促進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續提升。
2.細化需求導向
從各級院系、職能部門的實際業務出發,立足我校長期規劃發展目標,對現有教科研及校務管理的工作流程進行深入調研,并依據廣大師生的實際需求逐條細化,同時不斷進行數字資源重組和優化。抓住重點,準確及時地建設和整合信息管理系統,以充分保障學校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實際需要。
3.落實經費投入
進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的運行維護經費,合理確定并逐步提高應用系統和資源開發的投入比重,堅持可持續發展。同時廣泛開拓資金籌措渠道,適時引入校企合作,鼓勵企業進校投資,從而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
4.強化信息安全
從組織體系、管理體系、技術體系三方面建立統一的安全保障體系。建立信息安全事件處理領導機構,制定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方案。針對突發信息安全事件,明確專人負責,按章辦事,對安全事件進行分類、逐級處理。對重點防護對象實施嚴防死守,責任到人。加強安全防護技術手段,從物理上徹底抑制安全事故發生。
5.加強應用培訓
以“互聯網+”及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理念為指導,結合我校實際特色,切實提高我校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以此促進教育教學手段方法的變革,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努力培養出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意識、精通信息技術業務、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敢于創新、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加速我校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進程。
五、結論
校園信息化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信息化建設水平一定能夠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為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服好務,為實現高水平應用型本科大學的目標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馬金鐘,趙國宏,徐鵬.基于校園網絡教學平臺的顛倒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2).
設立境外公司法律規定有:
根據《關于設立境外貿易公司和貿易代表處的暫行規定》第一條規定,企業申請在境外設立貿易公司和貿易代表處的資格是:
(一)具有經國家外經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部門批準的外經貿經營權。外經貿公司須從事對外經貿業務3年以上;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自獲得經營權后,須從事對外經貿業務1年以上;
(二)遵紀守法,資信良好;
(三)有相應的人才、資本和國際化經營能力。
(來源:文章屋網 )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旅游規劃學”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個旅游規劃項目包括:資源調查與評價、市場分析與預測、主題形象設計、功能分區、空間布局、產品設計、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規劃、投入產出分析、市場營銷、圖件制作等多方面內容。因此,要想完全掌握旅游規劃學知識體系,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廣泛涉獵多學科的知識,實現各知識領域的融會貫通,這無疑是對該門課的任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旅游管理系現有教師20人,學緣結構科學、學科互補。專業背景涉及旅游學、管理學、地理學、經濟學、藝術學、生態學、統計學、市場學、規劃學、文化學、心理學、信息系統應用及數學模型構建等學科。畢業院校包括蘭州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大連工業大學等,師資可以勝任“旅游規劃學”課程的理論教學。然而,教師們參與的規劃實踐項目較少,旅游規劃實務經驗匱乏,對教學水平的提高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實踐教學不足,教學方法陳舊“旅游規劃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將教學重點著眼于實踐教學。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實踐教學往往僅停留在表面。近年來,很多“985”、“211”高校配備了3D乃至4D的虛擬旅游規劃設計實驗室或旅游規劃與景觀實驗室等。而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旅游規劃實驗室建設目前尚屬于空白,校內的實踐教學工作尚未展開。同時,學院還缺少制圖實驗室,再加上旅游管理專業的生源多為文科生,要求能夠熟練操作軟件制圖較為困難。畢業生大多僅了解旅游規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只能做一些撰寫文本初稿的基礎工作,不能畫圖甚至不識圖。
由于承擔的規劃項目少,學生全程跟隨教師參與規劃的機會更少,即便能夠參與,也只是做一些前期市場調研、資源調查或文本初稿撰寫等基本工作。真正能夠讓學生提高能力的景區規劃和產品設計,往往也只能以校園或附近公園作為實例進行項目設計和空間布局,可操作性差。目前,實踐教學僅僅是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去市內,主要是學校周邊的景區進行參觀學習,由于經費限制,在景區參觀學習的時間也僅有一天,學生走馬觀花,收獲很小。規劃專業軟件及原理課程開設較少旅游規劃除了理論與方法的講解外,圖件制作也占有了較大的比重,尤其是在總規基礎上進行的控詳規及專項規劃等均需要進行包括建筑風格、材質用料、色彩樣式、高度、豎向、容積率、建筑密度、紅紫線寬度等一系列規劃,需要開設多門專業制圖軟件及相關課程。旅游管理系的藝術設計專業已開設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環境藝術設計原理、公共空間設計等課程。旅游專業在進行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編制時可以考慮為本專業的學生開設以上課程。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旅游規劃學”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必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學校周邊的旅游景區進行實地調研,調研內容應涵蓋: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旅游市場分析與預測、旅游形象策劃與設計、旅游景區分區與布局、旅游產品創意與規劃、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及規劃圖制作等。經過實際考察驗證教師所講授的專業內容,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有利于同學們鞏固所學內容。在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實地調研的基礎之上,還需要加強與大連市各知名旅游景區的合作,包括:老虎灘海洋公園、金石灘景區、圣亞海洋世界、森林動物園、東雞冠山景區、世界和平公園、白玉山景區等等,力爭將這些景區建設成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旅游規劃調研的實習基地。此外,還可以開展野外教學,將課堂搬到野外,在大自然中進行實踐教學。通過這樣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不但增長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而且還利于大家對旅游系統中各構成要素之間關系的進一步領悟,同時增加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增長學生的成就感,實現課堂與社會的完美結合。實際上,能夠讓學生直接參與到規劃項目當中去,這對其專業能力的增長是最為有效的。遼寧對外經貿學院作為近些年才逐步嶄露頭角的新興院校,其旅游管理系的教師們能夠主持或參與高檔次、大手筆的規劃項目的機會還比較少。鑒于此,教師們尚需在不斷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廣泛聯系社會各界,積極爭取各級規劃項目,以期為學生提供珍貴的參與實踐的機會。盡可能地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本科四年的學習過程中直接參與一次旅游規劃的實踐。創建規劃實驗室,豐富教學手段目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的旅游規劃實驗室建設尚屬空白。學院亟需建立旅游規劃實驗室,憑借4D技術完成旅游區的虛擬現實化。通過實驗室教學,讓學生學習到國內外各級別規劃的經典案例;對虛擬的待開發旅游區進行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客源市場分析與預測,旅游形象策劃,功能分區與空間布局,旅游產品設計,旅游輔助設施規劃等規劃實務訓練;并要求學生利用實驗室學習制作旅游規劃的相關圖件,以達到每位學生都具備一定的規劃圖件繪制能力這一目標。使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利用目前的多媒體教室及未來擬建的旅游規劃實驗室,通過多媒體、幻燈片、投影儀等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以視頻、動畫、圖片等直觀形式運用于教學之中,同時適當配以音樂,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旅游項目策劃的過程中,可結合旅游項目策劃的幾種方法相應地引入國內外經典策劃案例。
此外,在師生互動教學中,可以鼓勵同學們將自己創意的方案通過幻燈片、視頻等方式進行展示與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和探討。科學構建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相對于其他課程,“旅游規劃學”是有一定技術含量、體現學生綜合競爭能力尤其是創意能力的核心課程,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不僅要能夠進行旅游規劃的創意、寫文本,還能夠制作PPT,能夠設計基本的規劃圖件。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旅游管理系本科專業應適時適量開設與旅游規劃相關的基礎課程以及專業制圖軟件課程,包括:區域分析與規劃、生態旅游學、地圖學、遙感與測繪、景觀設計、環境藝術、公共空間設計、AutoCAD、Freehand、Mapinfo、Photoshop等課程,將學生培養成為既能夠出策劃、寫文本,又可以制作規劃圖件的專業人才。為了解旅游規劃界最新動態及興起的規劃手法,并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助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定期邀請業界知名專家學者來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旅游管理系開展專題講座,拓寬任課教師與學生們的專業視野。4結束語“旅游規劃學”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任課專業教師需要通過參與旅游規劃實踐提高教學水平;還應建立旅游規劃實驗室,為實踐教學提供硬件支撐;提高景區參觀學習的有效性,增加學生參與規劃實踐的機會;完善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王恒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旅游管理系
差距與轉變
2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對外經貿大國,但是還算不上一個對外經貿強國。在新的世紀里,我國的目標應當是從一個對外經貿大國發展成為對外經貿強國。但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現時還有許多差距。
我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較小。1999年排在世界貨物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2.4%、德國9.6%、日本7.5%、法國5.3%、英國4.8%、加拿大4.2%,而我國僅為3.5%。排在世界服務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服務貿易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8.8%、英國7.6%、法國5.9%、德國5.7%、意大利4.8%、日本4.5%,而我國僅為2.0%。
從進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結構看,我國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所占比重偏低。美國的機械設備出口在其全部貨物出口中所占比重約為52%、德國51%、日本69%、法國43%、英國48%、意大利39%。我國機電產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不到4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品。此外,我國的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之比,也比上述國家低得多。
從資本流動情況看,我國外資流入與對外投資均小于居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1999年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2755億美元,美國對外直接投資1509億美元;流入英國外資821億美元,英國對外直接投資1992億美元;流入德國外資268億美元,德國對外直接投資505億美元;流入法國外資391億美元,法國對外直接投資1079億美元;流入荷蘭外資337億美元,荷蘭對外直接投資458億美元。而中國人均利用外資規模同上述國家相比更是相差甚遠。
從貿易體制和企業經營機制看,我國與居于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相比,還缺乏一套較為完善的經濟貿易法律法規體系。在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下,這些國家的關稅稅率都比較低,非關稅措施相對透明和穩定,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本國企業受國家政策保護比較少,存亡成敗主要取決于自身競爭能力。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一套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環境的企業經營機制和治理結構。
我國綜合國際競爭力排位落后世界水平。從國內產業發展、國際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服務、基礎建設狀況、企業管理水平、科學與技術實力、人口素質等指標所反映的綜合競爭力看,目前居于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其排位也都居于世界前列。而我國的綜合競爭力目前僅居于世界第29位,單項排位我國際化程度排第20位、金融服務水平排第42位、基礎建設狀況排第40位、企業管理水平排第30位、科學技術實力排第13位、人口素質排第24位,總的看來都比較落后。
近幾年我國出口增長速度有所放慢,除亞洲金融危機等外部環境影響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迄今為止我國外貿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從當前和今后發展趨勢看,這樣一種粗放型、數量擴張型的增長不可能長久維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是新形勢下外經貿持續、健康發展的歷史性課題。首先,國際間經濟貿易競爭日益激烈,以廉價工業制成品為主的出口增長更多地受到市場規模限制。在過去若干年中,我國許多出口產品成為眾矢之的,遭遇到激烈競爭和反傾銷威脅。因此,只有不斷提升出口商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價值,才有可能保持和擴大我國的出口市場份額。其次,我國沿海地區原有的勞動力和其它要素成本低廉優勢正在遞減,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和資源性商品出口增長的潛力已經有限。只有加快產業技術進步,培植新的競爭優勢,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術、服務含量,才能保持和強化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勢頭。第三,我國外經貿主體結構不夠合理,國有外貿企業競爭乏力,除外商投資企業外的其他非國有企業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只有大力推進外經貿體制改革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軌,才能優化經營主體結構,充分調動各類企業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競爭的積極性。第四,粗放型外貿增長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而且今后將日益受到國際貿易中環保要求的制約。只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更多地“走出去”利用國際資源,才能緩解出口增長與環境、資源等的矛盾,實現外經貿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告別短缺經濟階段,外貿的地位、作用已不僅僅是出口創匯。進出口增長必須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目標相協調,使國民收入實現最大化。因此,這就要求企業經營進出口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外貿宏觀調控和管理必須以保證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為最基本要求,依靠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發揮比較優勢和提高經濟效益,來實現外貿的更大發展。由外經貿大國向外經貿強國轉變,是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在今后5年到10年國民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推動作用的關鍵,也是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爭取更大民族利益的需要。
中國邁向外貿強國應堅持的基本方針:實現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參與多邊貿易體制與加強區域和雙邊經濟合作并舉;發展服務貿易;建立和完善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對外經濟貿易體制。
“十五”到2010年目標
著眼于今后的國際國內環境,“十五”計劃期間我國外經貿發展的主要目標應當是:商品進出口繼續以略高于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增長,結構和效益進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顯著提高;服務貿易實現較快增長,重點服務產業國際競爭力有明顯增強;利用外資領域進一步擴大,項目技術水平和規模有新的提高,結構和區域分布趨于合理;對外投資穩步擴展,境外資源開發利用和加工貿易形成一定規模;經常項目收支實現大體平衡,國家外匯儲備和主要外債指標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以下為“十五”期間我國外經貿發展主要指標預測:(1)商品進出口年均增長速度將在7.5%-8.5%之間,2005年進出口總額將達到6700億—7000億美元,其中出口將達到3400億—3600億美元;機電產品出口年均增長速度將在13%上下,2005年機電產品出口總額將達到1700億—1800億美元,在出口商品總額中所占比重提高到50%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年均增長速度將在15%以上,2005年出口總額將接近700億美元,在出口商品總額中所占比重提高到20%左右。(2)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速度將略高于“九五”期間的水平,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達到460億—500億美元。(3)服務貿易年均增長速度將在12%-15%之間。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年均增長速度將在15%左右,2005年營業額將達到260億—280億美元。
第十一個五年計劃(2006年—2010年)期間,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仍將努力保持持續、穩定增長態勢。預計到2010年,商品進出口總額將達到9000億美元,出口將超過4500億美元;機電產品出口所占比重將提高到6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所占比重提高到30%。我國在世界商品貿易中的份額將由現在的3.5%擴大到3.8%左右,商品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將上升到前6位;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將由現在的1.8%擴大到2.0%左右,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將上升到前10位;利用外資規模繼續保持發展中國家第1的地位。
實現上述目標,意味著我國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人力資源優勢得到較好發揮,主要產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企業通過參與國際競爭將實現較快的技術進步和較好的經濟效益,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將獲得更加堅實的基礎,國家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同時,我國開放型經濟格局將基本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規則要求的外經貿管理體制逐步走向完善。對外經濟貿易將更好地發揮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基本方針
面對21世紀世界經濟貿易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為實現建設一個對外經濟貿易強國的奮斗目標,我國在對外經貿工作中應當強調和堅持以下基本方針。
第一,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發展開放型經濟,實現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外封閉和畏懼競爭只能導致更大差距。因此,要樹立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意識,通過發展開放型經濟,全面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外經貿發展要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適度地超前于國民經濟增長,在保持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勢頭的同時,加快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
第二,努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實行與跨國資本有利于我國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的長期戰略性合作。吸引以跨國公司為主角的外國直接投資,是發展中國家加快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必然選擇。要正確地對待加入世貿組織以后跨國資本將大舉進入我國這一現實,運用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手段,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國公司投資的積極方面,限制其消極方面。與跨國公司建立有利于我國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的長期戰略性合作和共同發展關系。
第三,參與多邊貿易體制與加強區域和雙邊經濟合作幾方面工作并舉,互為促進和補充。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制與在多邊框架下加強區域和雙邊的經濟合作,是為外經貿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的重要環節。應當了解和熟悉世貿組織規則,建立有效的政策協調機制,利用世貿組織有關規則維護我國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的權益。同時,應當高度重視中國與周邊國家、地區的區域和雙邊經貿合作,大力推進各個層次的區域經濟貿易一體化。
第四,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推進科技興貿計劃。發揮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是實現外經貿持續和有效增長的基本要求。要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繼續實行有利于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一系列政策。積極推進“科技興貿”行動計劃,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改造傳統出口產業,培植適應當代科技進步潮流的新興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強政策性出口信貸和保險等對外經貿發展的支持力度。鼓勵電子商務等新的貿易方式的開發和應用。
(二)制訂全市對外貿易的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并組織實施;監測、分析全市外經貿宏觀運行情況,提出總量平衡、結構調整等宏觀調控建議,并通過統計、會計、審計等手段予以檢查督促。
(三)開展進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設備等方面的應用研究,提出對策和建議。
(四)指導、協調全市對外經貿工作;管理全市進出口商品、服務貿易、科技貿易和加工貿易;申報和管理出口商品配額,審核上報進出口許可登記;管理、指導駐境外經貿企業和境外經貿機構駐樂分支機構;歸口管理或組織涉外經貿洽談會、展銷會;負責全市國際貨運行業管理,審核、申報國際貨運經營權。
(五)管理全市機電產品的進出口及其招標工作;指導機電產品出口生產體系的建設;指導外經貿企業技術改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六)參與制定全市外商投資的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提出全市外商投資的規模、方向和產業導向;編制全市對外招商引資項目庫,組織開展對外招商、談判等活動,指導和管理吸引外資工作;負責審批或申報利用外資合同、章程;受委托發放外商投資企業的指準證書;管理外商投資企業的有關涉外事項;協同有關部門審批或申報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設備的立項工作;協同有關部門審批或申報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設備的立項工作;監督、檢查外商投資企業執行有關法規及合同情況,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七)研究制訂全市境外投資的發展規劃、管理辦法和具體措施,經批準后組織實施;負責全市境外投資項目和機構的審核、申報工作;指導市內優勢產業與專業市場到境外開展加工貿易和設立分市場,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
(八)管理全市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等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業務;審核、申報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經營權。
(九)負責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通報、咨詢;承擔我市對外反傾銷、反補貼及保障措施相關工作;參與調查處理重大的國際貿易爭端,負責指導、協調國外對我市出口商品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應訴等事務。
(十)指導全市外經貿行業的財務管理工作;負責對市屬外經貿企業國有資產進行監管和內部審計;會同有關部門管理外貿出口發展基金;配合做好出口退稅和外匯管理工作;負責全市外經貿統計,提供信息咨詢服務;負責全市外經貿標準化、信息化工作。
(十一)指導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工作,協調涉外部門與外經貿有關的事項;參與市政府對口岸工作的管理。
1.1實驗室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方法陳舊
盡管學校、系部、教研室包括任課教師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都一直在進行改革創新,但就總體而言,單一化灌輸性教學方式仍然在實驗室教學中占有主導地位。師生間缺乏交流,實驗、課程設計都采用多年以來形成的傳統方法。在實驗設計前,教師把實驗的內容、操作方法與步驟、報告格式都寫得一清二楚,學生按照教學大綱完成規定內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機械性地操作,缺少主動積極的思考,一旦離開了教師,學生就不知所措。
(2)學生學習興趣缺乏
一是機械性填鴨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完全不能理解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和對未來工作的益處,學習興趣也無從談起。二是學校實踐教學普遍時間較短、課時較少,學生尚未熟練掌握實際操作內容,課程已經結束,而學生在課堂之外又沒有其他渠道進行學習,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放棄。三是教學與實際脫節。學生清楚地知道實踐教學環境只是對現實的模擬,即使敷衍了事,也不會產生任何后果。因此,個別同學學習態度極不認真。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在實驗室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均感覺效果不甚理想。
1.2校企合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1)開發真正有效果的實訓基地困難重重
企業的開設根本目的是為了利潤,而學校的開設根本目的是為了教育。兩者追求的不同決定了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必然存在分歧。企業需要的理想員工是不用培訓即可直接上崗的熟練工人,而恰恰學生都是毫無實踐經驗,需要花費大量人力時間進行培訓的“職場菜鳥”。此種培訓的成本企業既不愿自我消化,又無法從學校獲得補償。所以實踐中,企業往往不愿與學校進行實踐教學方面的合作。同時,作為企業的員工,工作的基本目的是為了獲取勞動報酬,企業也會最大限度地利用員工的勞動來為本企業的發展服務。如果企業的資深員工被學校聘用進行實踐教學工作,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在企業的正常工作,這也是企業所不愿接受的。
(2)普遍教學難以實現
一方面,企業接受的實習學生數目有限,企業不希望在實習過程中不斷更換實習學生。所以學校只能不斷擴大合作企業的數量,來增加學生實習機會。另一方面,適宜去企業進行實習的學生范圍有限。大一大二學生基礎不牢,大四學生又面臨就業,只有大三學生較為適宜。因此,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只能使少數學生受惠,難以實現普遍教學。
2物流管理專業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大學生校園快遞中心構建
2.1建設構想
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可以依托物流管理專業的學術性組織—物流協會,與物流企業合作,在校內建立經營性物流企業,以本校學生為經營對象,以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為員工,以物流協會骨干成員為企業管理者,真正進行物流經營運作。實現學生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在物流實際運作中學到真正的實踐經驗,為學生步入社會打好基礎,同時也可以為在校生提供更方便的物流服務,提高學生的生活水平。
2.2建設步驟
(1)實踐教學業務種類確定
根據近年來網絡營銷和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現狀,快遞已經成為新興的朝陽產業,而大學生是使用快遞的主力軍。通過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89%的同學進行網絡購物,82%的同學每月收取快遞1次以上,46%的同學經常使用快遞。如果針對快遞業務進行實踐教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能夠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同時,快遞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實際操作人員,其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也恰恰滿足了實踐教學需要學生輪訓的要求。校內師生希望校外快遞公司能夠提供暫存服務和代收代簽服務,但由于學校的特殊性,快遞公司難以滿足此種要求,客戶的需求也為建立校園快遞中心提供了有利條件。綜上所述,在校園內建立大學生快遞中心,模擬快遞企業實際運作,成為了校內實踐教學平臺構建的首要選擇。
(2)校企合作伙伴確定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校園周邊分布著順豐、宅急送、申通、匯通、中通、圓通、韻達等數十家快遞公司,日均處理快遞400件左右,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其中申通快遞的市場占有率在50%以上。因此,2012年6月,遼寧對外經貿學院物流管理專業與申通快遞大連分公司旅順營業部合作,共同組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大學生校園快遞中心,將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新模式引入校園。
(3)實踐教學形式確定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將專業社團活動和開設專業實踐課程相結合,實訓周期為一年。在第一學期,以物流協會的名義,組織對快遞業務實際操作有興趣的同學,進行常態化的社團活動。在第二學期,開設專業實踐課《快遞業務模擬》。課程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由教師講授快遞業務的理論知識,著重講解快遞業務的具體運作流程。同時,采用分組輪訓的形式,安排學生到校園快遞中心內進行實際操作,保證每名參與同學每星期至少有一次參與快遞業務實訓的機會。
(4)實踐教學內容確定
大學生校園快遞中心的業務流程與快遞企業營銷服務部完全相同,提供的是校園內“最后一公里”的快遞服務。主要包括2類實訓內容:一是快遞郵件的派發,從快遞的卸車與清點開始,包括快遞的短信通知與標記,快遞的上架與排列,快遞的派發與登記,到付郵件運費和貨款的收取,快遞的信息處理以及問題件的處理等工作。二是快遞郵件的收寄,包括快遞禁寄品和限寄品的了解,快遞公司的選擇,快遞費用的計算,快遞單據的填寫,快遞郵件的包裝,快遞費用的收取,快遞郵件裝車與快遞信息錄入。在此過程中,快遞企業派遣資深員工擔任實訓指導教師,定期進入校園快遞中心指導工作。本校物流管理專業指派專任教師,負責該中心的日常管理。參與學生進行分組,負責該中心的具體業務操作。
2.3實施效果
自2012年6月校園快遞中心建立以來,已對物流管理專業2011級,2012級,2013級同學進行實訓,參與同學超過150名,此種新型實踐教學模式的學生覆蓋率達到33.7%,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通過本實踐教學平臺,學校、企業和學生3者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三元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創新了實踐教學模式,更好地為學生提供了教育;企業獲得了業務利潤,又減少了運營成本;學生增強了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結語
對外經貿公司在主管局和各有關部門的指導與大力支持下,貿易公司綜合財務工作總結綜合財務工作總結外經貿企業綜合財務工作總結某某公司200年財務工作總結200年。按照“一開四促,三外并舉,勞務為主,外資為重,經貿結合,全面發展”總目標,努力開拓經營,積極組織創匯,實現營業收萬元,實現凈利潤萬元,全面完成了原定的各項經濟指標,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本年度我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財務成果,主要是公司上下齊心合力狠抓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面對國際、國內經貿市場競爭激烈的新形勢,一、堅持“三外并舉”全力開拓經營一年來。公司上下進一步樹立主動出擊、積極進取的觀念,堅持“三外并舉,全面發展”方針,全力開拓經貿業務,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擴大新的創收門路1、廣開渠道。
一方面利用出國洽談、國內接待、信函往來等方式及時同客戶溝通信息,200年。廣泛征求客戶意見和要求,妥善解決同國外客戶在以往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一步鞏固與國公司等一些老客戶在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又采取走訪、聯誼等方式,接待個新的外商團組,同近名外商進行了經貿洽談,并主動加強同省、市各對外窗口單位的聯系與合作,發展結識了一批新客戶,多方開拓了信息渠道和合作渠道,為進一步開展對外經貿工作,擴大創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努力增加創匯一年來,2、進一步開拓市場和項目。通過市外經委、市總工會、市僑辦等十幾個單位以及目前在國外工作、學習的同志的聯系、介紹,繼續探索擴展國外市場,特別是加強了同美國、日本、阿聯酋、韓國、匈牙利等國家和地方擴展勞務業務及經貿業務的合作,行業工種上除向海外繼續增派廚師、面點師、服務員外,還同日本學校達成了外派美容、美發、建筑開修生的使用合作,組織我市飲食服務業管理人員赴日本、美國考察項目。全年共向海外增援勞務人員人,派出考察研修人員名,創匯萬美元,比上年增加萬美元,增長%。
年初我投資萬元與方客戶合資合資建設了會社,3、加強了海外投資設點工作為適應繼續在國開拓市場的需要。并派駐專人作為商務人員,從而為繼續擴展同國的合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全年達成外貿業務萬元,并達成了項新的勞務輸出意向。
繼續擴展國內貿易4、認真總結經驗教育。
及時處理遺留問題之外,今年除重點抓好對去年各項貿易的收尾工作。還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搞好市場調查、解市場行情的基礎上,開展了糧油外貿供貨業務,實現了銷售收入萬元,獲利萬元。
加強對全局外向型經濟工作的指導二。
公司在搞好自身實體經營的同時,本年。還積極承擔了飲食服務系統的對外招商、辦理涉外手續及傳遞外經貿信息等項工作。先后為賓館、飯店、學校等家企業聯系招商引資事宜,并為賓館等家企業辦理了出國考察、洽談勞務輸出業務的手續。并組織家企業參加了市聯誼會”由本公司參與指導、籌辦的中合作餐飲有限公司”項目也于月日正式簽約,由方投資的萬元也已經全部到位,預計明年年初即可運行營業。此外,還按主管局的要求,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了年引進外資擴展大中型飲食服務企業的規劃》為進一步發展飲食服務系統外身型經濟提出了具體的構想和意向。
進一步完善了承包經營責任制年,三、深化企業改革中。深化公司內部三項制度改革中,本著“承包到部、責任到人”總原則,進一步完成了承包經營責任制,與勞務部了以“包死原有項目,確保利潤基數,開拓新上項目,創收凈利分成,實行責任抵押,事故差錯扣補”為主要內容的承包合同,同貿易部簽訂了包死基數,保證上繳,超額分成”為主要內容的承包合同,同時與辦公室等綜合部門簽訂目標責任狀,進一步明確公司與各部門、各部門與每一名職工的責、權、利的劃分,有利地調動和激發了公司干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四、建立和完善了各項財務制度,加強了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管理。
強化企業財務賬目、資金、外幣、現金管理的同時,年。起草通過了財務部工作職責》出納員崗位責任制》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醫藥費報銷制度》等,進一步完善和理順了財務管理體制。雖然在各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總體上講,仍存在著工作抓得不實、不細、不深的問題,突出表現在
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志沒有真正形成一切以市場為中心的觀念,1、思想觀念轉變上。危機感不強,紀律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