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機械通氣基本原理

機械通氣基本原理

時間:2023-09-25 18:00: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機械通氣基本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機械通氣基本原理

第1篇

資料與方法

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10例,男152例,女58例,年齡60~90歲,平均72.2歲。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潴留臨床表現,19例昏迷,9例煩燥不安,其余病例均言答切題。

操作方法:將無菌氣管導管(內徑以超過纖支鏡外徑2mm為宜,一般成年女性選6.5~7.0mm,男性7.0~7.5mm)套于纖支鏡外,按纖支鏡常規操作方法,由鼻腔插入,當纖支鏡前段到達氣管隆突上約3cm處時,清除氣管內的分泌物,將氣管導管沿著纖支鏡插入氣管內,往氣囊注入適量氣體(一般8~10m1),接人工球囊輔助通氣,并用聽診器檢查兩肺呼吸音確定對稱后,退出纖支鏡。

護理:⑴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言答切題的患者行纖維支氣管鏡氣管插管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懼怕痛苦,懼怕有生命危險,針對這些問題,在術前向患者講明此項檢查在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簡單描述操作過程、有關配合事項和最終達到的治療目標,煩燥不安的患者,術前可靜脈推注安定2.5~5mg,時間一般在插管前即刻進行,給藥過早會抑制患者的呼吸。②用物準備:纖支鏡、6.5~7.5mm的低壓氣囊導管,電視監視系統,心電監護儀,吸氧裝置,吸引器,常用急救藥品,保證各器械處于完好狀態。⑵術中護理:①患者取平臥位稍墊高背部,不能平臥者可側位、半坐位,頭盡量后仰,以便清楚的顯露聲門,用遮擋巾擋住眼睛減少患者心理恐懼感。②插管前將纖支鏡下段及氣管導管內外均噴涂無菌硅油或石蠟油,以減少導管與纖支鏡的摩擦,避免損壞纖支鏡。③當纖支鏡經鼻插入氣管到達氣管隆突上約3cm處時,清除分泌物,然后協助術者迅速、輕柔地將氣管導管沿纖支鏡插入氣管內,插入導管后,注入8~10ml氣體進入氣管導管氣囊,固定導管,連接人工呼吸器,進行機械通氣。⑶術后護理:①觀察患者兩胸廓的呼吸運動是否對稱、生命體征是否穩定以及神志的改變。②吸痰時注意痰液性質,有無黏膜損傷出血情況,發現痰中帶血,要及時給予處理。③加強口腔護理,每天用5%碳酸氫鈉溶液做好口腔護理,定期排空氣囊減少黏膜壓迫缺血壞死的幾率,同時密切觀察氣囊的壓力,防止漏氣,造成通氣不足。

結 果

210例患者用纖支鏡導向經鼻氣管插管均1次成功。導管留置時間1~48天,平均7.1天。插管過程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54例次,血壓短暫性升高13例,導管留置過程中,有鼻黏膜出血2例,68例拔管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咽痛及聲音嘶啞,予對癥治療均有好轉,3例患者因經濟原因營養支持無法跟上家屬放棄治療死亡。

討 論

Ⅱ型呼吸衰竭多見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患者,盡早為此類患者建立人工輔助呼吸,促進二氧化碳排放,治療和預防肺性腦病,從而降低死亡率致關重要。選擇經口氣管插管,后行氣管切開進行機械通氣,此種方法創傷大、風險高,且清醒患者較難耐受,3~5天后必須拔管,而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經鼻氣管插管適用范圍廣、安全,插管及時快捷:由呼吸科醫師操作一般1~3分鐘即可完成,且易固定[1],也不會誤入食道,而且患者痛苦小,可長時間放置一般可留置2~4周[2],也有留管時間220天的報道,氣管內分泌物能快速吸出,有利于病情恢復和撤機。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經鼻氣管插管搶救和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伴Ⅱ呼吸衰竭患者成功的關健不但在于醫師的熟練操作,更重要的是醫護間的配合,良好的護理配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①術前準備要充分:患者的心理準備要充分,物品準備要到位,設備檢查要能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位醫生的工作特點,術中配合及時到位,可縮短操作時間,提高插管成功率。②術中操作要輕柔:送入氣管導管時動作要輕柔,要順纖支鏡弧度送入,避免損傷光纖傳導束以及損傷鼻黏膜引起大出血。③術后觀察要到位:需要了解機械通氣的基本原理和監護儀的操作,掌握危重患者的搶救技術專職護士觀察各項指標,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報告。

參考文獻

第2篇

設施栽培基質的消毒

對于設施栽培中基質消毒,目前國內外處理方法主要為物理方法消毒和化學方法消毒。物理消毒原理主要是利用熱源使基質達到一定溫度,從而消除病蟲害,而化學消毒原理則是利用一些對病原菌和蟲卵有殺滅作用的化學藥劑對基質進行消毒。

目前,物理消毒法主要有利用太陽能、蒸汽、熱水等方法進行消毒。化學藥劑消毒法通常利用甲醛、溴甲烷、氯化苦等對基質進行消毒,這種方式對操作人員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由于化學藥劑消毒方法較為簡便,特別是在大規模生產上使用較方便,因此使用很廣泛。

設施栽培基質消毒裝備技術研究現狀

基質消毒裝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蒸汽消毒法,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就有較詳細的研究數據,主要分為牽引式、自走式、車上搭載式。此外,按照每小時蒸汽蒸發量不同和大小型機重,研發了各類型號蒸汽消毒裝置。日本還生產專用的移動式全自動蒸汽消毒機。日本蒸汽基質消毒機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帶消毒箱。消毒箱下部為蒸汽室,上部為基質室,用于育苗、盆栽。另一類不帶蒸汽室,把帶孔的管子埋在基質中,向管道通入蒸汽。

國內曾使用過蒸汽消毒防治枯萎病、黃萎病、根腐病、根結線蟲,有很好的防效。浙江大學與企業合作一直對基質蒸汽消毒機進行研究和開發,主要利用蒸汽鍋爐產生的高溫高壓蒸汽,通過蒸汽管將蒸汽通入消毒小車,對基質進行高溫蒸汽消毒。但是,由于國內對蒸汽消毒技術掌握得較少,在實際生產中,國內無土栽培基質消毒基本上還是依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安全性差,易對操作者產生不良影響,且對環境影響大。采用進口的基質消毒設備,存在設備價格昂貴、占地面積大、售后服務無法保證等弊端。

基質消毒裝備技術研究方向

基質消毒設備作為設施栽培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省力省工、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等特點。我國設施栽培基質消毒裝備整體發展水平還很低,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基質消毒設備結構簡單,人力勞動強度大且作業環境安全性不高,設備整體性能有待提高,機械化基質消毒設備在國內設施栽培中應用很少。

基質蒸汽消毒的基本原理是:基質消毒箱內設置蒸汽管道,管道上分布有通氣孔。將待消毒栽培基質投入基質消毒箱中,當蒸汽鍋爐產生蒸汽后,通過送汽管將產生的高溫蒸汽通入蒸汽管道,然后經通氣孔對栽培基質進行加熱消毒。這種熱力的方法可消滅基質中對作物有害的微生物、細菌、真菌、線蟲、害蟲和雜草,原理示意圖如圖1所示。

設施農業發展必須依靠機械化作業和自動化控制的不斷融合。從國內外發展趨勢看,設施栽培基質消毒設備,正逐步向作業自動化、生產效率化、環境友好化、資源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我國通過多年的研究,已建立了較好的基礎,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積極研究開發消毒優勢相對較好的蒸汽消毒裝備。在研究消毒機理的同時,還應著重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

研究解決蒸汽進入基質時,對噴嘴的霧化均勻性和適應性的改進,包括噴嘴的霧化效果和位置。

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結合生產中使用的不同材質和規格的基質,以及不同作物等進行試驗,驗證設施栽培基質消毒設備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

第3篇

一、燃油系統

奧迪Q3裝備的是一個64L的馬鞍形燃油箱(圖1),其加油口管布置合理,加油通氣管持續升高,因此加油很方便。燃油箱分成主腔和副腔兩部分,每個腔內各有1個杠桿式傳感器,這使得燃油存量指示非常精確。杠桿式傳感器采用的是三線厚膜傳感器,通過1根冗余導線可接收到一個冗余信息,用該信息可以獲知接觸電阻(這個接觸電阻是具有腐蝕能力的燃油產生的),并在最終計算時去掉這個接觸電阻。這樣的話,接觸電阻就不會影響到燃油表顯示的精度了。杠桿式傳感器固定在底部支撐式供油單元的渦旋腔內。汽油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的燃油供給都是按需要來調節的,就是說實際需要多少燃油就供應多少燃油。使用的是無電刷式電控換向燃油泵。在歐洲市場,汽油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使用的是同一種燃油箱(也只有這一種燃油箱)。

二、動力總成懸置

動力總成懸置對于車輛的噪聲和振動具有決定性影響。由于奧迪Q3車的底盤需要滿足運動式動態運行特點,因此就使用了液壓式的動力總成懸置(圖2)。橫置發動機使用的是普通的抗扭懸置,也稱擺動(自動調心式)懸置。這種懸置的基本原理就是將牽引功能和扭矩支承功能分開了。懸置內的液壓減振機構大大降低了動力總成的低頻運動,因此大大提高了車輛的振動舒適性。發動機所產生的轉矩由擺動支承吸收,這個擺動支承是一個彈性支座,該支座直接連在變速器上并通過副車架與車身相連。

三、底盤

奧迪Q3底盤的開發目標是追求駕駛樂趣、運動性和行駛舒適性,另外還要求具有良好的越野性能。在確定奧迪Q3底盤特性時,重點要放在均衡性方面。因此奧迪Q3表現出的是奧迪車所特有的駕駛體驗,同時也展現出良好的長途行車舒適性和越野性能。

1 懸架系統

(1)前后橋

為了實現上述特點,就使用了重新設計的麥弗遜式前橋(圖3)和多連桿式后橋(圖4)。所有這些還要結合一系列改進內容(既有久經考驗的,也有再次深入開發的)。其基本型式源自奧迪A1,但是為了適應奧迪Q3車的需要,這些用于前驅和quattro四驅的改進后的車橋都做了重新匹配,彈性動力學性能方面更是徹底重新匹配了。

(2)減振系統

奧迪Q3上使用的是Monroe公司生產的連續控制式電子懸架(CES)減振系統(圖5),該系統在奧迪A6L轎車上使用過。這種選裝系統使得駕駛員可以在自動、運動及舒適模式內按行駛狀況來匹配減振阻尼力。模式的選擇是在奧迪駕駛模式選擇中來完成的。無論車輛是停止時還是行駛中,都可以進行模式切換。最后一次所做的設置在重新起動車輛時會自動調用。一個重要的改進就是奧迪駕駛模式選擇中的效率模式,這種模式的減振狀況就相當于自動模式。

奧迪Q3采用的電子減振系統使用雙管減振器(圖6),其阻尼力是通過電磁閥來進行調節的,激活電磁閥的電流大小在0.2~2.0A變動。電流增大,阻尼力增大;電流變小,則阻尼力減小。如果車輛處于停止狀態,那么就不會被激活了。所需要的激活電流的大小是由控制單元計算出來的,該激活電流由控制單元的末級功率放大器來產生。這個激活過程在千分之幾秒鐘即可完成,具體情況取決于路面情況、駕駛員的意愿或者不同的行駛狀況(如制動、加速或轉彎等)。控制單元除了分析傳感器信號外,還要分析諸如轉向、發動機、變速器、制動系統和駕駛員輔助系統的信號。車身水平傳感器用于監測行車高度,其采樣頻率為800Hz,這足夠用于另外計算車橋部件(簧下質量)的振動特性。車身(簧上質量)的運動情況由車身加速度傳感器來監測。

2 制動系統

奧迪Q3標配的制動系統包括前、后橋40.64cm(16英寸)制動器和電動機械式駐車制動器,ESP系統采用的是TRW公司的產品。

(1)電動機械式駐車制動器(EPB)

奧迪Q3也使用了其他奧迪車型上普遍采用的電動機械式駐車制動器(圖7),其改進之處是將橫向加速度傳感器G200、橫擺率傳感器G202和縱向加速度傳感器G25]都集成在控制單元J540內,這些集成在一起的傳感器取代了ESP傳感器單元G419。駐車制動伺服電機V282和V283的結構和功能與現在已經使用著的部件是一樣的。制動系統控制單元J540的功能也與當前配備EPB奧迪車上的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完成了控制單元J540的在線編碼過程后,必須對上述的傳感器進行基本設定,以便校準。

(2)電子穩定控制(ESP)系統

奧迪Q3是首款使用TRW公司生產的ESP(圖8)的奧迪車型(TRW 450),除了可以實現EBV、ABS、ASR、EDS和ESP這些基本功能外,還能實現標配車輛上的前輪驅動車上的電子驅動橋差速鎖、全時四驅車上的可選車輪力矩分配、液壓制動輔助、液壓制動助力、制動盤刮水、制動效能衰退的液壓補償、及轉向建議(標配),以及選裝配置車輛上的掛車穩定、輪胎壓力監控顯示及駐車轉向輔助功能。

3 電動機械式轉向器

與奧迪A7轎車不同的是,奧迪Q3車輛上使用的是帶有軸平行驅動裝置的電動機械式轉向器(圖9)。

(1)結構組成

電動機械式轉向器主要由轉向機構、轉向助力電機、電子控制單元、1個用于監測轉向力矩大小的傳感器及1個用于監測電機轉子位置的的傳感器組成(圖10)。

(2)控制原理

第4篇

關鍵詞 切削加工;技術;原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 TG5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82-0172-01

1 切削加工中原理分析

通過采取切削加工形式,可有效控制切削過程中的工件和刀具之間產生摩擦;而的基本原理在于:在刀具的前刀面位置與切削之間形成一層薄膜,既可避免二者的直接接觸,也可控制金屬接觸的薄層位置的剪切強度,進而弱化摩擦系數。在整個切削加工的過程中,各種物理吸附膜、氧化膜、化學吸附膜、涂層膜等都可發揮作用;而通過油性添加劑則可在金屬的表面形成物理吸附薄膜;而劑中存在的極性分子,可以和金屬表面通過化學作用產生化學吸附膜等等。

在切削力相對較小的情況下,膜可保持長久的降低摩擦力的作用;而隨著切削力的不斷增加,膜可能發生磨損,直到脫落;此時切削加工的摩擦處于混合狀態或者邊界狀態;如果切削力進一步增加,并造成邊界膜的破裂、失效等,那么切削加工的摩擦就會處于沒有任何的狀態,即干切削形式;一般情況下,切削加工屬于邊界形式,在滿足邊界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將摩擦力(F)用以下公式表達:

F=A[mτ1+(1-m)τ2] (1)

在該公式中,A代表滑動表面之間接觸的總體面積大小;m代表接觸面中固體接觸部分的比例大小;τ1和τ2分別代表固體與膜的剪切強度;如果膜保持完整狀態,那么m≈0,此時摩擦力F1=Aτ2;由于考慮到膜剪切的強度低于固體剪切強度

(τ1<τ2),因此F1≤F≤F2,那么在邊界條件下,摩擦力處于流體條件摩擦力與干切削摩擦力的數值之間。

2 技術在切削加工過程的應用

采取完全不使用任何切削液的方法,即干切削,可有效改善由于使用切削液而引發的各種環保問題。近年來,我國刀具材料不斷發展與完善,極大提高了可承受的切削溫度。例如,在傳統使用的鋼刀具中,耐熱溫度不超過300℃,否則刀具的硬度將受到影響,加快磨損,縮短使用壽命;而高速鋼刀具的最高溫度可達到約600℃左右、金剛石刀具的最高溫度可達到800℃左右;陶瓷刀具可達到1000℃左右等等。

如果能夠完好地配合加工方法、加工材料以及刀具性能等,選擇干切削加工方法較為簡便,但是也要考慮到,由于沒有使用切削液,也具有一定不利之處,例如:增大了摩擦因數,進而切削阻力增加,降低加工效率;不能實現熱交換,溫度升高速度快,加工零件的精確度受到限制。因此,為了改善這一實際問題,再加上考慮到環保問題,確保性能與冷卻性能,應盡量選用最小量的劑,即半干切削方法。通過應用半干切削加工技術,減少了供給切削液的數量,因此就對切削液提出較高要求,必須保證以最少劑量發揮最大效果,滿足高效率、節能環保目標。有關半干切削加工技術以及應用,分析如下:

2.1 兆聲波冷卻技術

在傳統的切削加工過程中,通過增加磨削液或者提高壓力的方法,提高磨削的性能;但是在半干切削作業條件下,逐漸減少了磨削液的使用容量,如何才能保證高效率、高質量的磨削性能?兆聲波冷卻法應運而生。在切削加工過程中應用兆聲波冷卻技術,在噴咀位置安裝兆赫茲的高頻率超聲波震蕩器,這樣可推動液體加速度,在沖擊力的作用下沖擊砂輪的表面;或者流入到砂輪的縫隙中,確保磨削液與砂輪表面充分接觸,提高冷卻效用與性能。

2.2 MQL切削加工技術

當前,MQL切削加工技術即最小量油的加工方法,帶動了技術的發展與變化。在MQL系統中,主要包括了經過改裝的機床主軸、供氣系統、供油系統等;將套管放置到主軸中,保持外管通氣、內管通油;設置在主軸前端位置的混合系統,則處于油氣混合狀態,源源不斷地將霧狀劑輸入到切削工具中。通過應用霧狀劑,回轉的部分相對較短,因此不會受到離心力產生的影響;在工具前端位置的孔中,將霧狀劑高效率、精準地噴灑到切削位置,并可對供油量進行任意調節。

在MQL系統中,供油量控制在50 ml/h范圍內,壓縮氣體的壓力不大于0.4 Mpa,采取MQL切削加工技術,主要具備以下優勢:其一,有效減少用油量,僅為傳統方法的2%-5%;在切屑中基本沒有油;其二,工件中附著的油量較少,便于清潔;其三,不需要大量的能源冷卻液循環系統,不需要采取管理手段,降低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其四,結合環境保護要求以及油品性能保障等,在MQL技術中,可強化生物降解的性能,提高承載力,減少由于蒸發而產生的損失,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在MQL方法中,應用酯類油,既可改善環保問題,也可保障性能。但是僅通過壓縮空氣實現冷卻作用,可能對冷卻效果產生一定影響。因此,MQL方式仍需改進。當前,考慮以下兩種方法的應用:

1)油水復合供給。通過該方法,分別將油、水進行霧化處理,并噴灑到切削位置;根據實際情況調節油水的混合比例,以滿足性能、冷卻要求為主。

2)水滴法。利用多層套管形式,同時進行油、水以及空氣的供給,在水滴的表面附有一層薄薄的油膜,以霧狀噴灑到切削位置,水滴蒸發后起到冷卻作用,其他油膜則發揮效用[6]。在切削過程中,由于局部位置的溫度較高,因此水分可以瞬間蒸發并形成一層油膜,確保工件的表面不會生銹,一般在端銑加工或車削加工等方面較為適用。

2.3 浮動噴咀技術

浮動噴咀技術主要應用于磨削加工中,可將附著在砂輪表面并隨著砂輪運轉的空氣層去除,確保磨削液和砂輪充分接觸、吸附,以此保障效果。通過對噴咀流出的流體進行反作用力的優化調節,確保其力度超過噴咀壓到砂輪中的彈簧力,同時保持砂輪表面和噴咀之間具有一定間隙。一般情況下,在噴咀和砂輪之間的間隙約為0.1 mm-0.2 mm,這個間隙中不會通過太多的磨削液,因此可控制使用磨削液的劑量。與傳統噴咀相比,使用浮動噴咀技術將減少砂輪的磨損量。雖然普通的噴咀可以大量地噴灑磨削液,但是前期使用過程的磨損較為嚴重,即使處于正常的磨損狀態,也會提高砂輪的磨損率;但是使用浮動噴嘴方法,極大減少磨削液的用量,反而降低了砂輪的磨損力,并可保持平穩運行

狀態。

以切削加工來看,使用切削液是最常見、應用最多的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切削液的適應溫度相對較低,再加上制造和使用、排放等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因此當前受到一定限制;采取抗磨涂層技術、刀具表面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由于涂層容易脫落并失效,也要慎重使用;經大量應用實踐表明,采取刀具自技術,可有效控制摩擦力,保障抗磨性能,并可控制設備投資成本,減少能源消耗,防范環境污染問題,在今后的切削加工中,將得以全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曹同坤,鄧建新.添加固體劑的自陶瓷刀具材料及其減摩機理研究[J].工具技術,2007,3.

[2]肖壽仁,謝世坤,桂國慶,肖冠云.綠色切削加工技術的研究及其應用[J].煤礦機械,2006,12.

[3]魏朝良,崔海濤,董瑩,邵騰飛.不同條件對切削加工性能的影響[J].油,2011,4.

[4]張天勝.固體劑的作用機理和應用[J].知識經濟,2009,5.

第5篇

關鍵詞 :大樹移植;養護; 管理

1大樹的概念

大樹移植中的大樹是指壯齡樹木或成年樹木,胸徑在15~20cm以上,或樹高4~6m以上,或樹齡20年以上的樹木。

2樹移植在園林綠化中的意義

現代城市發展方向是生態健全、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園林城市。城市園林化已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提升城市品位,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園林中的有些樹木生命周期很長,要想充分發揮其最佳的綠化功能和藝術效果,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長;有些重點工程,要求用特定壯齡樹的優美樹姿相配和,這就只有采用大樹移植的辦法才能實現。因此,當前大樹移植已經成為城市綠化、美化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措施,特別是重點工程,往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體現綠化、美化的效果;同時也是保護在城市改建擴建工程中已成林的古樹和各種樹木的有效手段。

3大樹移植的基本原理

3.1近似生境原理移植后的生境優于原生生境,移植成功率較高。樹木的生態環境是一個比較綜合的整體,主要指光、氣、熱等小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如果把生長在高山上的大樹移入平地,把生長在酸性土壤中的大樹移入堿性土壤,其生態差異太大,移植成功率會比較低。因此,定植地生境最好與原植地類似。移植前,需要對大樹原植地和定植地的土壤條件進行測定,根據測定結果改善定植地的土壤條件,以提高大樹移植的成活率。

3.2樹勢平衡原理樹勢平衡是指喬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須保持平衡。移植大樹時,如對根系造成傷害,就必須根據其根系分布的情況,對地上部分進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長情況基本保持平衡。因為,供給根發育的有機營養物質來自于地上部分,對枝葉修剪過多不但會影響樹木的景觀,也會影響根系的生長發育。如果地上部分所留比例超過地下部分所留比例,可通過人工養護彌補這種不平衡性,如遮陰減少水分蒸發,葉面施肥,對樹干進行包扎,阻止樹體水

分散發等。

4移植前的必要措施

4.1移植前的準備工作

4.1.1選苗按設計要求的品種、規格及選苗標準(正常生長幼狀齡,未感染病蟲害,未受機械損傷,樹形美觀、樹冠完整)號苗,號苗后,樹正方向用紅漆做標志,并將樹品種、規格(高、干、分枝率、冠幅)登記 。

4.1.2現場勘查對該大樹的土質、周圍環境、地下管線、交通路線及障礙物進行詳細調查,以確定是否有條件按規格標準掘起土球,是否具安全運輸條件。

4.1.3工具材料準備準備各種工具、材料、運輸、安全標志及通行證。

4.2移植前大樹處理

4.2.1切根處理采取斷根(回根、切根)使主要的吸收根系回縮到主干根基附近,在大樹移植前1~3年,分期切斷樹體根系,以促進側、須根生長。具體辦法:以樹干為圓心,以胸徑3~4倍為半徑畫圓斷根;用0.001%濃度的萘乙酸涂抹切口,促生根;拌著肥料的泥土填入夯實,定期澆水。

4.2.2平衡修剪根系受傷嚴重,對樹冠修剪,以減少地上部分蒸騰。保持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的平衡,具體修剪方法有全株式、截枝式、截干式,實踐中視樹種的生長發育特性而定。

4.2.3樹體處理樹冠用麻繩收冠,繩著力點墊軟物,以免擦傷樹皮。大樹高時,并有傾斜,在挖前用毛竹桿將樹體支撐,以防倒伏。

5移植后的養護管理

5.1樹體保護

5.1.1支撐樹大招風,大樹種植后應即支撐固定,慎防傾倒。正三角樁最利于樹體穩定,支撐點以樹體高2/3處左右為好,并加墊保護層,以防傷皮。

5.1.2防病治蟲堅持以防為主,根據樹種特性和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勤檢查,做好防范工作。一旦發生病情,要對癥下藥,及時防治。

5.1.3施肥施肥有利于恢復樹勢。大樹移植初期,根系吸肥力低,宜采用根外追肥,一般半個月左右1次。用尿素、硫酸銨、磷酸二氫鉀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濃度為0.50%~1%的液肥,選早晚或陰天進行葉面噴灑,遇降雨應重噴1次。根系萌發后,可進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慎防傷根。

5.1.4防凍新植大樹的枝梢、根系萌發遲,年生長周期短,積累的養分少,因而組織不充實,易受低溫危害,應做好防凍保溫工作。一方面,入秋后,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并逐步延長光照時間,提高光照強度,以提高樹體的木質化程度,提高自身抗寒能力。另一方面,在入冬寒潮來臨之前,做好樹體保溫工作。可采取覆土、地面覆蓋、設立風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加以保護。

5.2保持樹體代謝平衡

大樹,特別斷根處理的大樹,在移植過程中,根系會受到較大的損傷,吸水能力大大降低。樹體常常因供水不足,水分代謝失去平衡而枯萎,甚至死亡。因此,保持樹體水分代謝平衡是新植大樹養護管理、提高移植成活率的關鍵。為此,我們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5.2.1地上部分保濕① 包干。用草繩、蒲包、苔蘚等材料嚴密包裹樹干和比較粗壯的分枝。上述包扎物具有一定的保濕性和保溫性。經包干處理后,一可避免強光直射和干風吹襲,減少樹干、樹枝的水分蒸發;二可貯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經常保持濕潤;三可調節枝干溫度,減少高溫和低溫對枝干的傷害,效果較好。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塑料薄膜包干,此法在樹體休眠階段效果是好的,但在樹體萌芽前應及時撤換。因為,塑料薄膜透氣性能差,不利于被包裹枝干的呼吸作用,尤其是高溫季節,內部熱量難以及時散發會引起高溫,灼傷枝干、嫩芽或隱芽,對樹體造成傷害;② 噴水。樹體地上部分,特別是葉面因蒸騰作用而易失水,必須及時噴水保濕。噴水要求細而均勻,噴及地上各個部位和周圍空間,為樹體提供濕潤的小氣候環境。可采用高壓水槍噴霧,或將供水管安裝在樹冠上方,根據樹冠大小安裝一個或若干個細孔噴頭進行噴霧,效果較好,但較費工費料。有人采取“吊鹽水”的方法,即在樹枝上掛上若干個裝滿清水的鹽水瓶,運用吊鹽水的原理,讓瓶內的水慢慢滴在樹體上,并定期加水,既省工又節省投資。但噴水不夠均勻,水量較難控制。一般用于去冠移植的樹體;③ 遮蔭。大樹移植初期或高溫干燥季節,要搭蔭棚遮蔭,以降低棚內溫度,減少樹體的水分蒸發。在成行、成片種植,密度較大的區域,宜搭制大棚,省材又方便管理,孤植樹宜按株搭制。要求全冠遮蔭,蔭棚上方及四周與樹冠保持50cm左右距離,以保證棚內有一定的空氣流動空間,防止樹冠日灼危害。遮蔭度為70%左右,讓樹體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證樹體光合作用的進行。以后視樹木生長情況和季節變化,逐步去掉遮蔭物。

5.2.2促發新根① 控水。新移植大樹,根系吸水功能減弱,對土壤水分需求量較小。因此,只要保持土壤適當濕潤即可。土壤含水量過大,反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對發根不利,嚴重的會導致爛根死亡。為此,一方面,我們要嚴格控制土壤澆水量。移植時第1次澆透水,以后應視天氣情況、土壤質地,檢查分析,謹慎澆水。同時要慎防噴水時過多水滴進入根系區域。第二方面,要防止樹池積水。種植時留下的澆水穴,在第一次澆透水后即應填平或略高于周圍地面,以防下雨或澆水時積水。同時,在地勢低洼易積水處,要開排水溝,保證雨天能及時排水。第三方面,要保持適宜的地下水位高度(一般要求-1.50m以下)。在地下水位較高處,要做網溝排水,汛期水位上漲時,可在根系挖深井,用水泵將地下水排至場外,嚴防淹根;② 保護新芽。新芽萌發,是新植大樹進行生理活動的標志,是大樹成活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樹體地上部分的萌發,對根系具有自然而有效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根系的萌發。因此,在移植初期,特別是移植時進行重修剪的樹體所萌發的芽要加以保護,讓其抽枝發葉,待樹體成活后再行修剪整形。同時,在樹體萌芽后,要特別加強噴水、遮蔭、防病治蟲等養護工作,保證嫩芽與嫩梢的正常生長;③土壤通氣。

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氣性能有利于根系萌發。為此,一方面,我們要做好中耕松土工作,以防土壤板結。另一方面,要經常檢查土壤通氣設施,發現通氣設施堵塞或積水的,要及時清除,以保持土壤良好的通氣性能。

6結論

新植大樹的養護方法、養護重點,因其環境條件、季節、樹體的實際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行分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時、因地、因樹靈活地加以運用,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2] 陳飛平,孫科輝,郭起榮.城鎮綠化大樹移植常見問題及定植保育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 2005, 33(12):2300-2301.

[3] 鄭紅建,劉躍華,張文健.城市綠化中大樹的移植技術[J].林業科技開發,2006,19(3):74.

[4] 郭勇.昆明地區大樹移植技術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04, May.29(增刊):175~176.

[5]唐菲,等. 合肥地區大樹移植和養護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 2004,(5).

第6篇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化;大樹;移植技術

在城市園林綠化中,如果大樹移植的技術與措施缺乏科學性,導致大樹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不但使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金浪費。

一、關于對大樹移植的原理分析

(一)大樹移植地的生態環境要近似

樹木對生長地的生態環境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是在土壤 、光照、氣候、溫度等方面必須適宜大樹的生長。在大樹被移植到園林以后,園林的生態環境要與以前近似或者更優于以前的生態環境,大樹才能茁壯的成長。如果被移植地的環境與大樹要求的生長條件大相徑庭,導致大樹死亡的可能性就比較高,成活率當然不理想。如北京漢石橋濕地周邊區域的土壤結構比較復雜,在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要求,要想引用水杉、七葉樹等樹種,必須置換土壤,施酸性肥料在能改善土壤結構,逐步適應大樹生長。所以我們在移植以前必須要對定植地的園林環境進行綜合性的評估,尤其要對土壤條件進行科學測定,根據測定結果科學改善土壤條件,有助于提高大樹移植的成活率。

(二)做到對新植樹體的平衡與協調

新植入園林的大樹有可能在被植入以前生長根系就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此時園林的工作人員要根據大樹的根系的分布狀況,科學的對大樹的損傷部分進行必要的修剪,使地下的根系生行情況和地上的生長情況平衡。因為供給枝葉生長的營養來自于深入地下的根系,當地上部分的比例超出地下部分時,我們可以通過人工養護的辦法來減少水分的蒸發,還可以對葉面進行施肥,或者是把樹干包裹起來阻止水分散發的辦法來彌補這種不平衡狀況。如果對大樹的枝葉修剪的過多會影響樹木的景觀,也會給樹木根系的生長發育帶來一定的影響。

(三)保持大樹的收支平衡

經研究,一顆正常生長的大樹它的根和葉片所吸收的養分與它在生長和蒸發過程中所消耗的養分應是基本持平的。當大樹所汲取的營養高于消耗或者等于消耗時才能維持或者促進大樹的生長發育。為提高大樹的成活率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技術手段在促進大樹汲取與消耗的平衡。比如我們可以在栽植前對栽種地進行充分的灌水,大樹在原種地被挖起以后噴施上移植蒸發劑,在運輸大樹的過程中給大樹吊上袋輸液,對大樹的新長枝葉進行科學的修剪,還可以對樹木進行噴水或者在葉面進行施肥等來幫助大樹吸取營養。還可以搭建遮蔭棚來降低大樹的水分蒸發,保持大樹吸取與消耗的平衡,以提高大樹的成活率。

二、大樹移植以前的主要工作

(一)移植樹種的科學選擇及應注意事項

移植的大樹最好是能夠多次移植并能成活的“熟苗”。每棵樹木都一定的方向性,在進行移植以前先要觀察樹木的方向性,并做好記號。選擇沒有病害的大樹移植,在同等條件下,如果樹木直徑相同,那么矮樹比高樹容易成活。在樹種的選擇上一般葉子較小的比葉子大的比較容易成活,軟闊葉樹和針葉樹成活率較高,當地移植的樹木比外地移植的樹木容易成活,移植苗比實生苗成活率高。在對移植樹苗進行選擇時要注意以上內容。

(二)移植時間及定植穴挖掘

在移植時間上落葉樹種選擇春、秋兩季。在早春季節葉芽即將萌動但還沒膨脹之前移植效果最好。秋季樹木即將進入休眠期利于移植。移植時要避開極端天氣,最好選擇晴天或者土壤干燥季節;避免樹根被陽光直射或者暴曬。對城市改擴建工程中要移走的樹木,最好選擇在連陰天或降雨前后進行移植。定植穴要比土球大30 厘米到40 厘米,比土球深20,厘米到30 厘米,另外還要在定植穴的底部進行施肥,再回填上20 厘米厚的泥土,并放置好通氣管。比如杭州市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春天景觀工程在大樹移植前制定了周密的移植方案及技術措施,采用植物活力素根部澆灌與樹干注人相結合的技術,并在樹穴內放置通氣管,使得此次移植獲得成功,成活率99%以上。

(三)其它準備事項

另外還要準備好園林機械、吊繩、草繩、麻布包、遮陰網、撐桿、鋼管架等輔助材料與工具。

三、大樹移植的科學措施

(一)大樹的整形與挖掘

在移植過程中對大樹進行修剪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在修剪時要注意把枯枝、弱枝修剪掉,把樹干的高度和樹冠的直徑確定好,做到既能保證成活率又能體現出樹資的優美。在對大樹進行挖掘時,保護好樹木的根系尤為重要;在挖掘時要把樹干作為中心,土球的直徑保持在樹干胸徑的8 到10 倍左右,土球的厚度保持在土球直徑的1/2 ~ 2/3左右。由外部向內部進行挖掘,盡量留好根部的原土,根系留的越多越好。

(二)被移植大樹的包扎與運輸

在對土球進行包扎時做到土球不松散,盡量用草繩、苔蘚來包扎。把樹干和一些粗壯的分枝包裹好,以減少它們的水分蒸發和減少運輸帶來的損傷。大樹在挖掘完畢以后,觀察直徑的大小來選擇科學的運輸方式,如果使用人工運輸存在一定困難的,就要選擇機械類的運輸方式,在起吊與運輸的過程中把枝葉與土球保護好,避免土球崩裂和枝葉受到損傷,盡量選擇合適的天氣,當天挖掘、當天起運和當天栽種。

(三)被移植樹木的栽植與灌溉

1、在栽植以前先要觀察是否有損傷的根系,對損傷的根系進行必要的修剪,盡量做到刀口小而平整,這樣有利于新生根的愈合與生長,然后用多菌靈對大樹的根部與土壤進行必要的消毒。

2、對已經挖掘好的栽植穴進行必要的施肥,然后在回填20 厘米后左右的表土。通過斜吊的方式把大樹放置到穴內,把包扎和捆綁的繩子去掉,利用機械將樹干扶起。

3、把樹木扶起后觀察樹木的向陽方向,調整正確,把土球上的繩子去掉,然后回填樹坑,在回填近一半左右時,用腳踏實。在回填時做到根系與土壤的密結,避免土球松散破壞根系。

4、大樹移植好以后,在短時間內修好樹盤,用水進行灌溉,一直到灌足灌透為止,然后再封土。

四、大樹移植以后的養護與管理工作

洛陽市國花園管理處承擔著中國花園建成后的綠化管理工作,移栽大樹5 種,平均成活率達90%以上,其中科學的養護管理發揮了重大作用,給我們提供較多的經驗,所以細心地養護管理對于大樹恢復生機相當重要,尤其是在移植以后的1 天到3 天內的養護是大樹成活的關鍵。在對大樹進行移植時,大樹的根部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吸水能力大不如前,有可能導致死亡。尤其是樹木的上部經常會因蒸騰作用而缺水,及時的補充水分不可少視,我們可以利用高壓水槍進行噴霧,也可以采用吊鹽的方法進行營養補給。大樹移植的初期階段或者是高溫季節要搭制蔭棚遮蔭,減少樹體水分的蒸發,通常遮陰度為70%左右,讓樹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一定的散光,保證樹體能夠正常的產生光合作用。在秋后要注意減少氮肥增加磷鉀肥的使用量,逐漸提高樹體的光合作用,增強樹木的木質化程度,提高抗寒能力,或對樹干涂白。在進入冬季以后,大樹容易受到地溫的危害,在冬季的寒潮到來之前可以對園林的大樹采取地面覆蓋、覆土、設立風障等提高御寒能力。對于已經定植完畢的大樹要注意對大樹進行觀察,如有枯葉現象出現要做好分析與研究,科學采取應對措施。針對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和樹種的特性,及時防治,對癥用藥。

參考文獻

第7篇

三、水稻機插方法與技術

1. 整田方法與要求

水稻機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對大田質量要求比較高。一般旋耕深度為15厘米左右,犁耕深度為15~18厘米,不重不漏,田塊平整無殘茬,高低差不超過3厘米。田面要求基本無雜草、雜物、淺茬等殘留物。耕整后大田要達到表層稍有泥漿,下部土塊細碎,表土軟硬度適中的程度。建議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進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土壤泡透后再進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達到“早、平、透、凈、齊、深、勻”的標準。“早”是指適時搶早,保證有足夠的沉淀時間,根據土壤類型確定,一般沉淀時間在5~7天;“平”是指稻田內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處處干”;“透”是指整地后要達到耕作層一致的程度,具有足夠的塇土層,利于根系發育;“凈”是指要撈干凈稻田殘渣、雜草,進行集中銷毀;“齊”是指稻田四周要平整一致,池埂橫平豎直;“深”是指水整地要深淺一致,攪漿整地深度為15厘米左右;“勻”是指全田整地均勻一致,尤其是稻田四周及四角。機插秧要求稻田泥漿充分沉實,其標準是泥水分清,沉實但不板結,判斷依據是田面指劃成溝且慢慢恢復為最佳沉淀狀態,此時是水稻機插的適宜期,可以達到較好的插秧效果。若指劃不成溝,則說明沉淀不夠;指劃成溝但不能恢復,則說明沉淀過度,影響插秧效果。泥漿沉實時間的長短,需根據稻田土質及泥水糊度而定,一般砂質土需沉實1天左右、壤土需沉實2~3天、粘土需沉實4天左右。若田腳較爛,泥水較糊,沉實時間則需更長些,東北稻區泥漿的沉實時間一般需要7天左右。

2. 秧苗標準及機插密度

水稻機插秧的秧齡、葉齡及苗高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隨著機插秧秧齡的增加,即育秧時間變長,秧苗的葉齡、秧苗的高度也會增加。目前我國水稻機插秧多采用中小苗移栽的方法,適宜秧齡為2.1~3.5葉、苗高為12~18厘米的秧苗。但不同稻區、不同季節育秧的溫度不同,要達到適宜機插的秧苗標準,秧齡會有差異。如東北黑龍江建三江地區,秧苗葉齡長達3.0~3.5葉、苗高達到12~15厘米,育秧時間需要30~35天;南方稻區雙季早稻一般只需25~30天;單季稻和雙季晚稻育秧時由于溫度較高,育秧15~20天秧苗葉齡就可達3.5葉,苗高可達到12~18厘米。

機插時根據水稻的品種與組合選擇適宜的種植密度。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使用的是9寸插秧機,其行距為30厘米,株距一般控制在12~21厘米,理論栽插密度為1.05~1.85萬叢/畝。用9寸插秧機插秧常規稻,一般株距控制在12~14厘米,每叢4株左右,每畝大田栽插秧苗1.58~1.85萬叢,每畝栽秧苗25~35盤。雜交稻機栽插秧苗,株距控制在16~21厘米,每叢2~3株,每畝大田栽插秧苗1.05~1.39萬叢,每畝栽秧苗15~20盤。9寸插秧機適用于雜交稻和單季常規稻。一些分蘗力弱的常規稻和雙季稻需要通過加大種植密度來增加有效穗,從而獲取高產。9寸插秧機往往因為行距太大,無法提高密度而不能實現足夠的穗數。因此,雙季稻的機插應采用25厘米或7寸行距的窄行插秧機,在株距同樣為12~22厘米的條件下可顯著提高機插密度,確保機插技術在雙季稻和常規稻的應用中亦能達到高產。因此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7寸或25厘米的插秧機進行雙季常規稻的插秧,這樣有利于提高種植密度,確保高產。

3. 機械插秧

機插秧對稻田水層的深度有一定要求,插秧前一天把稻田水層調整到1~2厘米左右(呈花達水狀態),從而有利于插秧機作業;若田面水過少,插秧機行走困難,秧爪里面容易粘泥,會夾住秧苗,秧槽內易塞滿雜物,造成供苗不勻不齊,甚至出現嚴重的折苗、漏苗現象。若田面水過深,則立苗不正,造成插秧深淺不勻,浮苗缺苗多,且插秧機行走過程中易推苗壓苗,不能保證插秧的質量。

機插前要調整好插秧機的取秧量、機插深度和機插株距。水稻插秧機的每叢插植秧苗數量是由插秧機取秧量決定的,調節取秧量是保證插秧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插秧機是通過秧針在秧毯上切取一長方形面積的秧苗塊實現取秧。而實現切取一長方形面積的秧苗,必須選取相應的秧針橫向寬度和縱向寬度,因此插秧機調節取秧量實際上是調整橫向取秧量和縱向取秧量這兩個變量。目前插秧機每盤取秧次數一般在600~700次左右,橫向取秧量調節一般在18次左右,縱向取秧量一般在1.6厘米,實現縱向取秧36次左右。機插時應根據播種量的大小選擇相應的取秧塊,從而減少機插傷秧和漏穴等情況的發生,且秧苗站立度好,不易漂、倒,插秧后返青快。機械插秧的深度是否合適,對秧苗的返青、分蘗以及保全苗影響極大,水稻機械插秧的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插秧深度小于1厘米,穗雖然多,但個頭較小,不抗倒伏;插秧深度在3厘米以上,則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蘗,尤其是低位節分蘗受明顯抑制,高位節晚生分蘗增多,分蘗延遲,分蘗質量差,弱苗插深還會變成僵苗。不同插秧機調節插秧深度的方法不同,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通過調節浮板與秧針運動最低點之間的距離,實質上是調節浮板與插秧機的相對高度來控制插秧深度,有專門的調節機構和操縱桿。由于田間軟硬程度不同,實際的插秧深度還需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將插植深度調節手柄置于“淺”位置。機插株距需根據水稻的品種與組合選擇相匹配的數值,9寸插秧機常規稻一般株距為12~14厘米;雜交稻機插一般株距為16~21厘米。

由于用機械代替人工栽插,以及育秧中播種不均勻和出苗差異等原因,機插秧漏秧現象普遍存在。一般而言,漏秧率在5%以下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較小,當漏秧率超過10%時,會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因此多數品種都需要補秧。機插秧應盡早補秧,尤其對稻田邊角等漏秧處要及時人工拋栽補苗。同時機插后灌好扶苗水,預防敗苗,促進秧苗早返青。

4. 定量施肥

水稻機插秧實行精確施肥,定量控苗。水稻機插秧每生產100公斤稻谷,約需吸收氮1.6~1.9公斤、磷(P2O5)0.8~1.3公斤、鉀(K2O)1.8~2.4公斤。原則上,要控制氮肥的用量,增加磷鉀肥的用量,適當提高穗肥用氮比例。在南方稻區,雙季稻每畝施純氮10~12公斤,給雙季稻適當加重基肥和分蘗肥用量,以保證有效穗數,一般基肥、分蘗肥和穗肥比例分別為50%、30%和20%;單季雜交秈稻每畝施純氮12~15公斤,可提高穗肥比例,一般為30%左右;粳稻氮肥用量可適當增加到每畝16公斤,需提高穗肥用量比例,穗肥用量比例占總量的30%~40%。機插水稻根據水稻品種生育期的長短,機插早、生育期長的品種,分蘗肥可以分二次施用。磷肥每畝施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25~30公斤作基肥。鉀肥每畝施氯化鉀10~15公斤,按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穗肥需要結合植株的生長和氣候狀況確定用量,并與好氣灌溉結合,定量控苗。北方黑龍江墾區常規生產每畝施尿素(46%N)8~10公斤,磷酸二銨(18%N、46%P2O5)6公斤和硫酸鉀(50%K2SO4)9公斤,N︰P︰K比例為2.2︰1︰1.6。氮肥分別作基肥、分蘗肥和穗肥,共分三次施用,各占總氮肥量的30~40%、30~40%和30%。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鉀肥作基肥和穗肥施用,分別占60%和40%。

5. 好氣灌溉

水稻機插秧水分管理采用“三水三濕一干”的好氣灌溉法。具體為:

(1)移栽期:寸水插秧。即旱耕水平,插秧前灌水1寸左右,自然露干,便于返青、活棵。

(2)返青后:寸水施肥、除草打藥。在移栽后5~7天早施分蘗肥和除草劑,一般灌水1寸左右,能提高土溫水溫,促進土壤養分分解,分蘗節處的光照和氧氣充足,能促進分蘗的發生和生長。

(3)分蘗期:濕潤灌溉分蘗。指分蘗期要以濕潤灌溉為主,提高根際氧化還原電位和氧化力,促進水稻養分吸收和分蘗早發,大分蘗、基部分蘗增加。

(4)擱田期:當苗數達到穗數苗數80%時,要及時在稻田開豐產溝排水擱田,可以采用稻田開溝機開溝,提高開溝效率。要輕擱田,多次擱田,擱田程度以人站在田面有明顯腳印但不下陷、表土不開裂為準。然后復水,待水層自然落干后再輕擱。擱田時,每次斷水應盡量使土壤不起裂縫,切忌一次重擱田,造成有效分蘗死亡。通過擱田合理控制無效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最高蘗數控制在穗數苗的1.3~1.4倍,防止苗峰過大,穗型變小及倒伏。

(5)穗分化期:擱田結束,開始復水。水分管理進入間歇灌溉,灌3~5厘米的水層后停灌,讓其自然滲干,直到地表無水,腳窩尚有淺水時,再灌3~5厘米水層,如此反復。但減數分裂期注意不能缺水,此期如無低溫冷害至抽穗前3~4天再晾田1~2天,目的是不斷向土壤中通氣,增加土壤中氧氣的含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做到以水換氣、以氣養根、以根保葉、以葉保產。

(6)孕穗開花期:寸水孕穗開花。這個時期是水稻的需水臨界期,田間要保持一寸左右的水層。

(7)灌漿結實期:以濕潤灌溉為主。當腳踩到田里1寸左右深時,則灌一次淺水,讓其自然落干后再灌上淺水,保持一干一濕狀態。一般水稻抽穗后30天以上,進入臘熟末期再停灌,到黃熟期再排干。要嚴防深水淹灌,對于部分低洼地要強行排水,增加晾田的次數,增強根系活力,提高其抗倒伏性、抗病性。

6. 病蟲草綜合防治

原則上是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1)由于機插秧苗苗小體嫩,易遭受稻薊馬、螟蟲、稻蟓甲等趨嫩性昆蟲的危害。栽前進行一次藥劑防治工作,可有效地控制本田活棵返青期前后的蟲害。用48%毒死蜱、25%速滅威、20%啶蟲脒、25%噻嗪酮或10%吡蟲啉在水稻2.5葉期后均勻噴施;在移栽前3~5天再噴一次“送嫁”藥,可防治大田前期灰飛虱、稻薊馬、二化螟等,兼治三化螟、稻象甲等害蟲。

(2)大田栽前耕整是水稻高產栽培技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防除雜草的重要措施,一般包括耕翻、滅茬、曬垡、施肥、碎土、耙地、平整、清除田面漂浮物、化學封殺滅草等九個環節。

第8篇

關鍵詞:大型樹木;移栽養護;管理

Abstract: Large trees in the green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applied in application,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posed, from the new tree water metabolism balance to maintain and tree body protection two introduced for large tree transplanting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transplanting big trees.

中圖分類號:S27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園林化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提升城市品位,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園林中的有些樹木生命周期很長,要想充分發揮其最佳的綠化功能和藝術效果,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長;有些重點工程,要求用特定壯齡樹的優美樹姿相配和,這就只有采用大樹移植的辦法才能實現。因此,當前大樹移植已經成為城市綠化、美化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措施,特別是重點工程,往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體現綠化、美化的效果;同時也是保護在城市改建擴建工程中已成林的古樹和各種樹木的有效手段。

一、大樹的概念 1、大樹移植中的大樹是指壯齡樹木或成年樹木,胸徑在15~20cm以上,或樹高4~6m以上,或樹齡20年以上的樹木。

2、大樹移植的準備。對該大樹的土質、周圍環境、地下管線、交通路線及障礙物進行詳細調查,以確定是否有條件按規格標準掘起土球,是否具安全運輸條件。 按設計要求的品種、規格及選苗標準(正常生長幼狀齡,未感染病蟲害,未受機械損傷,樹形美觀、樹冠完整)號苗,號苗后,樹正方向用紅漆做標志,并將樹品種、規格(高、干、分枝率、冠幅)登記 。

二、大移植的基本原理 1、近似生境原理樹木的生態環境是一個比較綜合的整體,主要指光、氣、熱等小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如果把生長在高山上的大樹移入平地,把生長在酸性土壤中的大樹移入堿性土壤,其生態差異太大,移植成功率會比較低。因此,定植地生境最好與原植地類似。移植前,需要對大樹原植地和定植地的土壤條件進行測定,根據測定結果改善定植地的土壤條件,以提高大樹移植的成活率。 2、樹勢平衡原理樹勢平衡是指喬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須保持平衡。移植大樹時,如對根系造成傷害,就必須根據其根系分布的情況,對地上部分進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長情況基本保持平衡。因為,供給根發育的有機營養物質來自于地上部分,對枝葉修剪過多不但會影響樹木的景觀,也會影響根系的生長發育。如果地上部分所留比例超過地下部分所留比例,可通過人工養護彌補這種不平衡性,如遮陰減少水分蒸發或用源動立大樹蒸騰抑制劑,可有效減少水分蒸發,葉面施肥用植物VC,補充維生素和激活細胞再生,迅速恢復,對樹干進行包扎,阻止樹體水分散發等。

三、大樹移植技術

栽植大樹的栽植程序大致包括:地形整理、換土挖穴、起苗運苗、栽植養護等。

1、大樹整理修剪。修剪起挖前將內堂枝清掉,按規定高度截剪下垂枝,剪掉病蟲枝。運輸至種植地點在車上修剪頂枝,頂枝若為嫩枝則需全部剪掉,長度約30厘米左右。剪掉過密枝,將一半的老葉打掉,以利于新陳代謝。保留中間年輕葉,年輕葉不能過密。修剪枝條為整體的三分之一,不破壞樹形,并為萌發新枝、葉創造條件。根系修剪的刀口要求小且平整,有利于新生根的生長。

2、大樹換土挖穴。為了提高成活率,苗木的移栽均需帶土球。確定大樹的種植點定點放線之后,樹穴應大于土球直徑30厘米~40厘米,深40厘米~60厘米。樹穴以口面圓整、穴壁縱直、穴底平坦為標準。挖穴時將表土堆放在一邊,底層土堆在另一邊,清除雜物。土球規格以苗木胸徑的8~10倍為宜。土球包裝一般分為繩索包扎型和木箱包裝型兩類。樹木移植時要用草繩捆綁樹干,以減少樹體水分散失,同時防止日灼。

3、大樹起苗運苗。起吊運輸選用起吊、裝運能力大于樹重的機動車和適合現場施工的起重機。起吊樹木時應在樹干上包扎麻袋片,以免拉傷樹皮。樹干吊點最好選擇在分叉與樹結處。車上準備一根長木條或沙包。把樹放上車時土球靠車頭,樹冠朝后,將樹架在木條或沙包上,靠木條處用麻袋墊上,避免傷到樹皮。土球兩側用磚或沙包靠緊,避免左右搖動。吊樹種植時看準樹冠方向,選定朝向。回填土近三分之一時,松吊樹帶,看樹是否正直平穩。如斜向一邊,用吊機勾吊樹帶拉直,直到樹正為止。樹木栽植完畢在四周砌水堰,并充分灌水。加土覆蓋、踩實并扶正樹木,設立支架。

四、移植后養護管理

大樹,特別斷根處理的大樹,在移植過程中,根系會受到較大的損傷,吸水能力大大降低。樹體常常因供水不足,水分代謝失去平衡而枯萎,甚至死亡。因此,保持樹體水分代謝平衡是新植大樹養護管理、提高移植成活率的關鍵。為此,我們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澆水與輸液

大樹移植后應立即澆一次透水;待2~3天后澆第二次透水;過一周后澆第三次水,以后應視土壤墑情適當延長澆水時間。每次澆水都應做到澆勻澆透,表土干后要及時進行中耕,以利于土球底部的濕熱能夠散出以免影響根系呼吸。除正常澆水外,在夏季高溫季節還應經常向樹體纏繞的草繩或保濕墊噴水,一般每天要噴4~5次水,早晚應各噴一次水,中午高溫前后應噴2~3次,每次噴水,以噴濕不滴水不流水為宜,使根部土壤保持濕潤狀態即可,以免造成大樹根部積水,影響根系的呼吸和生長。現代先進的養護技術是以給大樹吊注輸液為主,輸液最大的優點是不會造成根部積水影響根系呼吸和生長,因為常規澆水法很難控制水量,易造成水的浪費和根部積水,使用吊注輸液能節水節工節能達90%以上。

2、捆扎保濕

① 包干。用草繩、蒲包、苔蘚等材料嚴密包裹樹干和比較粗壯的分枝。上述包扎物具有一定的保濕性和保溫性。經包干處理后,一可避免強光直射和干風吹襲,減少樹干、樹枝的水分蒸發;二可貯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經常保持濕潤;三可調節枝干溫度,減少高溫和低溫對枝干的傷害,效果較好。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塑料薄膜包干,此法在樹體休眠階段效果是好的,但在樹體萌芽前應及時撤換。因為,塑料薄膜透氣性能差,不利于被包裹枝干的呼吸作用,尤其是高溫季節,內部熱量難以及時散發會引起高溫,灼傷枝干、嫩芽或隱芽,對樹體造成傷害。② 噴水。樹體地上部分,特別是葉面因蒸騰作用而易失水,必須及時噴水保濕。噴水要求細而均勻,噴及地上各個部位和周圍空間,為樹體提供濕潤的小氣候環境。可采用高壓水槍噴霧,或將供水管安裝在樹冠上方,根據樹冠大小安裝一個或若干個細孔噴頭進行噴霧,效果較好,但較費工費料。有人采取“大樹打吊針”的方法,即在樹枝上掛上源動力大樹吊針營養液,運用人體打吊針的原理,讓袋內的水和營養迅速被植物吸收,提高大樹成活率。一般用于直徑大于8公分的樹體。

3、搭棚遮陰

大樹移植初期或高溫干燥季節,要搭蔭棚遮蔭,以降低棚內溫度,減少樹體的水分蒸發。在成行、成片種植,密度較大的區域,宜搭制大棚,省材又方便管理,孤植樹宜按株搭制。要求全冠遮蔭,蔭棚上方及四周與樹冠保持50cm左右距離,以保證棚內有一定的空氣流動空間,防止樹冠日灼危害。遮蔭度為70%左右,讓樹體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證樹體光合作用的進行,以后視樹木生長情況和季節變化,逐步去掉遮蔭物。注意:高溫天氣在運輸途中和栽植養護時大樹遮陰不能過嚴,更不能密封,也不能直接接觸樹體,必須與樹體保持50厘米的距離,保證棚內空氣流通,以免影響成活率。同時,利用現代先進的蒸騰抑制技術(抑制蒸騰劑)來減弱樹體的蒸騰作用,防止水分過度蒸發。

4、支撐拉繩固樹

大樹移植后,必須穩固大樹,避免其晃動和被大風吹搖樹干和吹歪樹身。常采用的立支撐桿(一般成品字形三桿支撐)和拉細鋼繩的方法(細鋼繩拉樹應為品字形三方拉樹,并注意系安全標識物)穩固樹,若采用支撐桿,支撐點一般應選在樹體的中上部三分之二處,支撐桿底部應入土40~50厘米。

5、剝芽除萌除梢

大樹移植后,對萌芽能力強的樹木,應定期、分次進行剝芽除萌、除嫩梢(切忌一次完成),以減少養分消耗。同時應及時除去大樹基部及中下部的萌芽,控制新梢在頂端30厘米范圍內發展成樹冠。注意:有些大樹移植后發芽是在消耗自身的養分,是一種假活的現象,應及時判斷是否為假成活并采取相應措施。

6、防凍防寒解害

新植大樹的枝梢、根系萌發遲,年生長周期短,積累的養分少,因而組織不充實,易受低溫危害,應做好防凍保溫工作。一方面,入秋后,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并逐步延長光照時間,提高光照強度,以提高樹體的木質化程度,提高自身抗寒能力。另一方面,在入冬寒潮來臨之前,做好樹體保溫工作。可采取覆土、地面覆蓋、設立風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加以保護。源動立大樹防凍劑在低溫寒流來臨前3-5天均勻噴施,給大樹穿上防護服,低溫造成的凍害必須使用防凍劑來解凍愈傷,恢復樹勢。

第9篇

關鍵詞:園林;建筑;設計;環保

Abstrac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design, superb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bound of philosophy aesthetic ideas presenting to the world, its rich external form really affect the whole beautiful landscape, garden style development are key to in and environment, scene harmoniously fluctuation kongfu, and strive to achieve for potential, with the form, is embedded, decent, and strive to create a appearance the landscape, thereby achieving "as though someone, wan since opening day," artistic state, for human create more beautiful art environment play a good found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ol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robes into the innovation of design thinking garden architecture.

Keywords: garden; Architecture;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園林建筑是一種具有獨特的特點的建筑,它是造園的重要要素之一,它不僅要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還要滿足建筑的景觀功能,實現與自然統一的原則。中國園林建筑有著其獨特的外觀特征,“意”和“蘊”貫穿于設計的始終。通過園林建筑實現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出變幻莫測的感覺。我國古代的園林建筑都趨于嚴格的對稱美和趣味盎然的自然美。在有限的空間中實現能夠欣賞到無限空間的美是中國園林建筑的最大特色。

一、園林建筑的作用

園林建筑是指在園林風景中, 能看又能用 ,既有使用功能 ,又能與其它造要素構成景觀 ,供觀賞游覽的各類建筑物 、構筑物、 園林小品等。 現今的園林建筑, 其內容與功能已遠遠超過以往古典園林中亭廊 、樓、 榭之類的, 簡單的僅供游賞, 飲宴等內容, 現今的園林建筑不僅類型上十分豐富多樣, 且在功能上也有確定的, 較復雜的要求, 以及具有先進舒適的設備 。它們以獨特的造型、 明麗的色彩 ,在各種園林綠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功能要求從古至今, 為了滿足游人在園林中各種游覽活動的需要, 都要設置一定數量的園林建筑。 隨著人們在園林中的活動內容日益豐富 ,必然要求有多種類型的園林建筑, 不斷完善園林內容、 形式及功能。因此 ,滿足人們休息、 游覽、 文化、 娛樂、 宣傳等活動要求, 就是各類園林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景觀要求我國園林建筑的突出特點就是與園林環境密切結合, 不論是古典園林還是現代園林綠地 ,園林建筑都已遠遠超出了其自身的使用功能 ,而以其精巧典雅的造型與周圍山水、 植物相結合 ,構成秀麗的園景 ,成為園林綠地景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園林建筑設計創新思考

園林建筑設計除了要考慮立意、選址、 布局、 借景 、尺度與比例外, 還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1、環保節能

太陽能、風能、水能怎么與建筑結合,怎么樣利用 ,如何做到環保生態一直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園林建筑屋頂應充分考慮太陽能、風能的利用,臨水建筑要考慮水能的利用。

現代建筑是一種過分依賴有限能源的建筑, 能源對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機械空調的建筑意味著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僅是導致能源緊張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為制造大氣污染的元兇。日本有關學者研究得出,在環境總體污染中與建筑業有關的環境污染占比例為34%,包括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等。而生態環境保護是綠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綠色建筑設計必須深入到整個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評估建筑能耗狀況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建立全面能源觀。

我們可以從奧運建筑評估體系中看出,奧運建筑從環境、能源、水資源、材料與資源,室內環境質量方面闡述了如何全面的提高奧運建筑的生態、環保質量。從這個典型的例子中我們要學會借鑒,保證在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各類資源的基礎上,園林建筑生命周期各個環節體現節能資源,減少污染,創造健康舒適的環境。

2、與環境協調

環境可分為兩個部分,即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建筑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有機融合,不僅可以突現建筑的造型美,而且還具有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關系。

3、自然

園林建筑造型應與自然和諧,時時處處都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有機整體構成關系。大自然是一個生命機體,由局部到整體,各種事物密切關聯,而人也是這個機體中的一部分,中國園林較密集的建筑分布,使人與自然呈現一種膠著融合,建筑與自然要素的空間相互滲透,既是景觀的聯系,也是空間場所的聯系。把園林建筑屋頂設計為坡形,是有機的建筑設計形式 ,曲線造型與自然融合為一體。中國國家體育館外形設計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4、隱藏

一些園林建筑需要進行隱藏,如園廁、工具房 、倉庫等。 隱藏可以分為地上隱藏與地下隱藏。地上隱藏就是把需要隱藏的建筑安排在僻靜的地方, 種植植物進行適當遮擋, 如是園廁需要做好引導標志。地下隱藏就是建筑建在地下,露出的部分需要覆土、覆草,同時安排好通氣、換氣的設施,還可在露出部分安裝太陽能板吸收能源。

5、覆蓋與遮擋

利用植物覆蓋與遮擋是建筑生態型設計的一種表現方式。綠化在夏季有明顯的降溫作用。根據有關研究,夏季有壁面綠化的建筑會比同等條件下沒有綠化的建筑室內溫度低1-2℃。由于樹葉遮擋了太陽輻射,減少建筑的熱,室內溫度降低,舒適度增加,空調能耗降低。同時有觀測數據表明,經人工栽培數年,蔽蔭顯著的地錦和葡萄可增加相對濕度10%-20%左右,綠化還能改善局部CO2的平衡,吸收有毒有害的氣體、吸附煙灰和沉降、隔離噪音、凈化空氣、美化環境、調節情緒。從能源、環境質量和生理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綠化對改善人居環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6、色彩與質感

園林建筑色彩與質感問題,除涉及房屋的各種材料性質外,還包括山石、水、樹等自然景觀。

色彩是園林建筑中的重要語言和因素,在建筑設計中巧妙地應用色彩感情的規律,充分發揮色彩的暗示作用,能引起大眾的廣泛注意和興趣,容易產生種種聯想與想象。進行建筑色彩設計時要掌握色彩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當代藝術領域的發展趨勢,要善于運用色彩學的理念指導建筑色彩設計,使設計出來的色彩讓人感到舒服。公共建筑的色彩可相對鮮明、熱烈、突出,強調其功能地位,主要顏色不宜超過三種,且要合理搭配,把握適當的比例與尺度,與環境氣氛相協調統一。

質感表現在景物外形的紋理和質地兩個方面。 紋理有曲直 、寬窄、深淺之分,質地有粗細、剛柔、隱顯之別。質感雖不如色彩能給人以多種情感上的聯想 象征 但質感可以加強某些情感上的氣氛則毋庸置疑;蒼勁、古樸、柔媚、輕盈等建筑性格的獲取與質感處理關系很大。

色彩與質感是建筑材料表現的雙重屬性,兩者相輔共存,只要善于發現各種材料在色彩、質感上的特點,并利用它組織節奏、韻律、對比、均衡等各種構圖變化,就有可能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園林建筑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 它既要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 又要滿足園林景觀的造景需要 。因此, 在設計中, 一定要強調建筑的“ 因境成景 ”,無論是立意、 選址 、空間布局還是體量 、色彩、 質感及造型上, 都要依具體環境條件來決定, 協調好建筑的人工美與環境的自然美 ,只有這樣才能使園林建筑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成為具有藝術美的景觀建筑, 從而為游人創造可居 、可行 、可游 、可賞的園林環境, 使園林建設得以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覃事妮. 風景園林建筑與建筑之比較[J]. 山西建筑, 2010,(04) .

[2] 梁浩研. 淺析城市園林建筑設計現狀與發展[J]. 科技信息, 2010,(23) .

第10篇

關鍵詞:名優茶;生態環境;適宜性評價;廣德縣

中圖分類號 S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53-05

1 廣德縣茶葉生產概況

1.1 發展歷程、產業現狀 廣德茶葉在歷史上久負盛名,宋代每年上交貢茶5kg;明朝每年進貢芽茶35kg、葉茶150kg;1915年,“廣德云霧茶”參加國際巴拿馬博覽會,獲得金牌大獎。1988年,茶葉專家根據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研制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高品質茶葉,遂被評為省級名茶――“太極云毫”。1989年全縣茶園面積0.19萬hm2,產茶505t,1999年全縣茶園面積0.2萬hm2,產茶561.6t,2001年開始,農業技術部門宣傳引導新辟茶園使用無性系良種,目前全縣良種品種主要為白茶、黃茶、龍井43、迎霜等。2005年以后,良種茶樹種植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133.33hm2,2014年全縣良種茶園面積增至0.19萬hm2,提前完成省級部門提出的2015年前良種比例達到40%的要求。2008年在全省率先種植黃茶,目前種植面積已接近667hm2,在全省屬領先地位。到2015年,全縣茶園面積已發展至0.5萬hm2,其中良種茶約0.2萬hm2,年產茶葉

5 400t,綜合產值4.1億元。全縣有15個茶葉合作社,其中省級1個,市級1個。茶葉加工企業38個,市級龍頭企業1個,縣級龍頭企業8個,清潔化加工場12個。現有5個茶葉品牌(陽峰、頌祥、圣封、烏松嶺、金龍山)獲得國家有機農產品認證;5個茶葉品牌(太極云毫、雙嶺、祠山翠毫、太極洞、君寶)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14年初取得了全縣無公害茶葉產地認證資格。“烏松嶺牌”廣德白茶和廣德云霧茶分別榮獲2013年“中茶杯”一等獎、第三屆“國飲杯”一等獎。廣德縣于2010年起連續舉辦5屆廣德縣茶文化節,宣傳推廣廣德茶葉品牌,傳播廣德茶文化。

1.2 名優茶園、新老茶園分布與名茶種類 廣德縣地處皖南丘陵、低山區,茶葉產區主要分為山地茶區、丘陵平畈茶區、標準規范化生產的良種茶園3個大類。山地茶園面積約有1 000hm2,主要以南部的楊灘、四合、柏墊、盧村、東亭5個鄉鎮為主,多為分散墾復的野生茶園,主要生產“太極云毫”名優茶;丘陵平畈茶園面積約有933.3hm2,主要以中北部的桃州、新杭、邱村、誓節4個鄉鎮為主,該區春季生產名優茶,有銀針形(單芽)、卷曲形(碧螺春)、圓條形(毛峰)等多個品種,5月中旬以后生產炒青、珠茶等大宗茶。標準規范化生產的良種茶園面積約有1 866.67hm2,主要分布在四合、盧村、東亭、桃州、誓節、邱村、新杭等鄉鎮,楊灘、柏墊良種較少,良種茶葉大多銷往江浙茶葉市場。另外,省農墾部門的祠山崗茶場、上海勞改部門在廣德縣的白茅嶺農場,分別有茶園300hm2、433.33hm2,此類茶園為標準規范茶園,基礎好,產量高,平均單產可達200kg/667m2以上。

1.3 茶園管理、施肥與制茶技術 隨著茶產區標準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廣德縣有多處67hm2成片豐產茶園,南部山區實施有機茶園管理,中北部茶園實施無公害標準管理。通過無公害、有機茶的試驗示范以及“茶葉生產標準化”項目的連續實施,廣德縣茶葉標準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2014年全縣0.45萬hm2茶園順利取得無公害產地認證。2006年以前,廣德縣茶園施肥管理粗放,基本靠茶農自身經驗盲目施肥,甚至部分茶園每年只采一季春茶,基本不施肥。自測土配方施肥補貼資金項目在全縣實施后,縣土肥站與茶葉站通力協作,積極開展名優茶園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逐步建成廣德縣茶葉施肥指標體系:以有機肥為主,在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的基礎上,控制氮肥總量,特別是控制后期氮肥施用量,提高茶葉品質。注意氮磷鉀三要素肥料的配合施用和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施肥總量:有機肥料施用量1 500~2 000kg/667m2;茶葉單產(鮮葉,下同)200kg/667m2以下,每667m2施氮肥12kg、磷肥5kg、鉀肥7kg;單產200~250kg/667m2,667m2施氮肥14kg、磷肥5.5kg、鉀肥7.5kg;單產250kg/667m2以上,每667m2施氮肥15kg、磷肥6kg、鉀肥8kg。施肥比例:基肥,100%有機肥和磷肥、40%左右的氮、鉀肥在9~11月份結合深耕作基肥深施;追肥,在茶樹開始萌動和新梢生長期間施用,以速效氮肥為主,氮、鉀肥配合施用,每季采茶后及時追施。春、夏、秋3季氮、鉀肥追施比例分別占施肥總量的25%、20%和15%。施肥方法:以根際施肥為主,根際施肥與根外施肥、葉面施肥相結合。要求基、追肥深施,宜采用穴施、溝施,施后及時覆土。杜絕施用含氯化肥,大力推廣含硫型專用配方肥。目前,依據生產實際和采摘批次,全縣茶園基本采用1次基肥,1~3次追肥的施肥模式。茶葉生產機械化程度大幅提高。自1996年農業部門在全縣推廣名優茶機制技術以來,現有各類名優茶機械1 000多臺,機制率已達90%以上,中北部規模茶場的大宗茶已全部實現機采機制。名優茶機制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促進了批量化、規范化生產,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1.4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4.1 茶葉產銷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較低 廣德縣南部山區茶園分散,相當一部分茶農仍為個體經營,自產自銷,缺乏規模較大的茶葉公司或企業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縣級茶葉市場規模較小,集散量不大;現有茶葉合作社,實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還比較弱,買茶難、賣茶難的現象依然存在。

1.4.2 茶葉品牌雜、亂,影響力不足,競爭力不強 品牌多、名牌少,能代表廣德地域特色的名品更是鳳毛麟角,這是廣德縣茶葉產銷所面臨的尷尬局面。廣德縣目前有10多個茶葉品牌,規模不大、影響較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茶場或茶葉加工企業都想根據自己的特色創品牌;不同企業在申報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茶、QS認證時,必須有自己的品牌;地方政府也根據企業的品牌認證、商標注冊給予獎勵,因而造成品牌眾多的亂象。由于品牌特色相近,形成相互惡性競爭,導致難以產生規模效益,且在創品牌及認證方面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1.4.3 茶園管理粗放,科學施肥水平不高 由于廣德縣名優茶園多集中在低山、丘陵區域,管理成本相對較高,茶園配套設施很不完善,加上茶農科學種茶意識不強,缺乏足夠的技術指導,導致水肥管理粗放,盲目施肥、水分管理基本靠天等現象非常普遍,從而降低了茶葉的品質和產量。

1.4.4 名優茶生產缺乏采工,成本上升 名優茶要上檔次,必須嚴格控制采摘時效和采摘標準,目前只能通過手工采摘來實現,但由于采摘工緊缺,一些茶園不得不放棄生產名優茶,轉而生產大宗茶或機制毛峰茶,特別是廣德縣中北部一些規模茶場,表現尤為突出。而小茶場或茶農所雇的采摘工也需按天計酬,不能按采摘數量計酬,否則工人難請、鮮葉質量難以保證。近年來,廣德縣采摘工工資年年上漲,年均漲幅10%~20%,2015年已達150元/d(包吃、住)。

1.4.5 山區夏秋茶資源利用低 廣德縣南部山區為名優茶產區,每年僅采春茶,夏秋季許多優質鮮葉原料棄之不用,甚為可惜。

2 優質茶園立地條件

2.1 地形地貌 廣德縣位于皖南山地與沿江平原的過渡帶,地貌格局比較復雜。南部以低山為主,山間發育峽谷,山地組成的巖性差異較大,有二長花崗巖,石英巖、砂巖、粉砂巖、石灰巖等;中部以崗地(臺地)、平原為主,縣內河流都由此向西北流出,入郎溪縣境內;北部以丘陵為主,僅皖、蘇、浙接壤處有低山蜿蜒,組成丘陵的巖性與南部低山相似,但該處石灰巖質地純厚,發育形成了典型的亞熱帶地下喀斯特溶洞。縣內最高點為南部的馬鞍山,海拔863.3m,最低點為西北邊緣的獅子口,海拔14.5m。

2.2 植被、氣候條件

2.2.1 植被 廣德土地肥沃,資源富饒,物產眾多,被譽為中國“竹子之鄉”和“板栗之鄉”,安徽“絲綢之鄉”和“茶葉之鄉”。全縣國土總面積2 165km2,森林覆蓋率60%。從植被林帶劃分上看,廣德屬亞熱帶常綠與落葉闊葉林植被帶的南部,植被種類豐富,野生植物種類有254科,

1 043種。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2.97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12.14萬hm2。

2.2.2 氣候 廣德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溫度17.5℃,其中:1月份3.2℃,7月份31.1℃;年均降水量

1 149.7mm,其中:1月份42.2mm,7月154.1mm;年均日照時間2 121h,其中:1月份137.6h,7月份229h;常年無霜期300d左右;≥10℃年有效積溫5 100℃以上;年極端最低氣溫-10℃,極端最高氣溫40.5℃。

2.3 土壤成土條件與分布 廣德縣的土壤質地級差較大,從砂土到粘土均有分布,且不同質地的土壤,在地理空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與地形地貌格局有一定的相關性。

2.3.1 南部低山 絕對高度500~1 000m,相對高度>200m,主要分布在本縣南部的馬鞍山―太山―棉花山一帶,由震旦紀的硅質巖類以及白堊紀燕山運動階段的花崗巖類所組成。

2.3.2 北部丘陵 絕對高度

2.3.3 盆緣崗地 絕對高度

2.3.4 盆地 主要分布在廣德縣城周圍,盆緣圍繞著丘陵、低山,主要是近代山河沖積物,是廣德縣糧油作物的高產種植區域。耕作土壤以水稻土為主,棕紅泥田占62%,砂泥田占33%,其他5%;除水稻土外的耕地絕大多數是由第四紀紅土發育而成的黃紅壤。廣德土壤95%以上呈強酸性反應,pH值4.5~5.5。

2.4 茶園立地條件

2.4.1 山地茶園 面積約1 000hm2,多為分散墾復的野生茶園。海拔高度150~500m,相對高度>50m,坡度15~30°,部分>30°;排水條件良好;種植模式采用梯式等高種植,部分散株狀種植;以茶肥間作為主,部分茶園茶果間作;新建茶園均為無性系茶園,主栽品種為白茶、黃茶;干茶和鮮葉僅采一季春茶,采摘標準為“一葉一芽”或“二葉一芽”。

2.4.2 丘陵平畈茶園 面積約有933.3hm2,主要分布在中北部鄉鎮,該區春季生產名優茶,5月中旬以后生產炒青、珠茶等大宗茶。海拔高度50~300m,相對高度10~50m,坡度5~20°;排灌條件良好;種植模式多采用梯式等高種植;以茶肥間作為主,部分茶園茶油間作;新建茶園均為無性系茶園,主栽品種為白茶、黃茶。

2.4.3 標準規范化茶園 面積約1 866.7hm2,在全縣范圍內均有分布,其中楊灘、柏墊良種較少,良種茶葉大多銷往江浙茶葉市場。另外,省農墾部門的祠山崗茶場、上海勞改部門在廣德縣的白茅嶺農場,分別有茶園300hm2、433.3hm2,此類茶園海拔高度30~100m,相對高度

3 生態適宜性評價

3.1 調查方法 根據《安徽省土壤肥料總站關于開展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評價調查的通知》(皖農土函【2015】21號)文件精神,開展廣德縣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評價調查。采用資料有:屬性數據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所編撰的《廣德土壤》,2006年開始進行的“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所獲得的林地、茶園調查點資料(包括采樣點坐標、基本情況、土壤農化分析數據等),本次全縣名優茶園適宜性評價調查資料,縣、鄉、村基本情況統計以及其它相關文本資料和數據資料。

3.2 技術路線 具體步驟為:(1)收集相關數據資料和圖件,并按照統一的規范進行分析和處理,建立適宜性評價數據庫。(2)選取評價指標,確定單因素權重,建立“概念型”評價指標隸屬函數度模型及層次分析模型。(3)確定評價單元,提取評價單元屬性,包括土壤化驗數據,茶園調查數據,社會經濟要素等評價指標屬性。(4)根據建立的評價模型進行茶園生態適宜性等級劃分,得出茶園生態適宜性各等級面積與分布,總結出廣德縣優質茶園的生態特點等。

3.3 評價原則 優質茶園生態適宜性是指在一定區域內,茶園的土壤理化性狀、立地條件、土壤養分、農田基礎設施及耕作施肥管理水平等因素滿足茶葉生長的程度。根據評價的目的要求,生態適宜性評價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3.3.1 綜合因素研究與主導因素分析相結合原則 綜合因素研究是指對地形地貌、土壤理化性狀、相關社會經濟因素之總體進行全面的研究、分析與評價,以全面了解茶園生態適宜性狀況。主導因素是指對茶園生態適宜性起決定作用的、相對穩定的因子,在評價中要著重對其進行研究分析。因此,把綜合因素與主導因素結合起來對茶園生態適宜性進行評價,更具合理性,更加貼近生產實際。

3.3.2 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原則 茶園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模糊系統,定量和定性要素共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為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科學,宜采用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在總體上,盡量采用定量評價方法,對可量化的評價因子如土壤養分含量、土層厚度等按其數值參與計算,對非數量化的定性因子如土壤表層質地、土體構型等則進行量化處理,確定其相應的指數,并建立評價模型,以計算機進行運算和處理,盡力避免人為隨意性因素影響。在評價因素篩選、權重確定、評價標準、等級確定等評價過程中,盡量采用定量化的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和專家知識,對評價的中間過程和評價結果進行必要的定性調整。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從而保證了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3.4 層次分析模型建立 本次生態適宜性評價遵循綜合因素研究與主導因素分析相結合和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原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評價因子的權重,其基本原理就是把復雜問題中的各個因素按照相互之間的隸屬關系排成從高到底的若干層次,根據對一定客觀現實的判斷就同一層次相對重要性相互比較的結果,決定該層次各元素重要性先后次序。通過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準則層、指標層各項指標權重采用專家打分法確立,依據實地調研和專家意見選定15個參評因子確定權重參入適宜性評價(表1)。

表1 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評價指標與權重

[目標層\&準則層\&權重\&指標層\&權重\&組合權重\&茶園生態適宜性\&立地

環境\&0.41\&海拔\&0.18\&0.0738\&地形部位\&0.13\&0.0533\&植被類型\&0.17\&0.0697\&坡向\&0.16\&0.0656 \&坡度\&0.15\&0.0615\&有效土層厚度\&0.21\&0.0861\&農業

設施\&0.15\&灌溉能力\&0.57\&0.0855\&種植模式\&0.43\&0.0645\&理化

性狀\&0.12\&質地\&0.36\&0.0432\&pH\&0.42\&0.0504\&礫石含量\&0.22\&0.0264\&養分

狀況\&0.32\&有機質\&0.32\&0.1024\&全氮\&0.28\&0.0896\&有效磷\&0.18\&0.0576\&速效鉀\&0.22\&0.0704\&]

3.5 概念型評價指標隸屬度模型建立 由于各因素間的數量綱是不同的,為了便于衡量各因素對于茶園產量、品質的影響程度,需要將每個因素都能統一到同一量度上來。而各評價因素對茶葉生產的影響程度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評價因素等級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是一個連續的漸變性,因此應對耕地地力評價中的各個指標建立相應的隸屬函數,以此表示評價指標的狀態值,詳見表2。

表2 概念型評價指標隸屬度

[海拔

(m)\&

范圍\&

200~400\&100~200,

400~500 \&20~100,

500~700 \&

>700 \&得分\&1.0\&0.7\&0.5\&0.2\&地形

部位\&范圍\&中下部\&中上部\&下部\&頂部\&得分\&1.0\&0.7\&0.5\&0.2\&植被

類型\&范圍\&喬木、

竹林\&喬、灌混生林\&灌木林\&無植被\&得分\&1.0\&0.7\&0.5\&0.2\&坡向\&范圍\&南\&東\&西\&北\&得分\&1.0\&0.7\&0.5\&0.2\&坡度

(°)\&范圍\&5~15\&15~25\&0~5、25~30\&>30\&得分\&1.0\&0.7\&0.5\&0.2\&有效土層厚度(m)\&范圍\&>1\&0.6~1\&0.2~0.6\&

能力\&范圍\&滴灌\&噴灌\&溝灌\&無灌溉

設施\&得分\&1.0\&0.7 \&0.5\&0.2\&種植

模式\&范圍\&梯田、

等高\&\&叢植\&\&得分\&1.0\&0.7\&0.5\&0.2\&質地\&范圍\&砂質中壤\&重壤、輕壤\&粘土\&砂土\&得分\&1.0\&0.7\&0.5\&0.2\&pH\&范圍\&5~6\&4.5~5,6~6.5\&4~4.5,6.5~7\&7\&得分\&1.0\&0.7\&0.5\&0.2\&礫石含量(%)\&范圍\&20~30\&10~20,30~40\&0~10,40~50\&>50\&得分\&1.0\&0.7\&0.5\&0.2\&有機質

(g/kg)\&范圍\&>40\&25~40\&10~25\&

(g/kg)\&范圍\&>2\&1~2\&0.5~1\&40\&20~40\&10~20\&200\&100~200\&50~100\&

3.6 評價結果 廣德縣有耕地面積7.5萬hm2,可利用林地面積2.19萬hm2,參與本次名優茶園適宜性評價的耕地面積為6.89萬hm2。

3.6.1 耕地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進行等級劃分 本次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評價采用目前常用的自然要素評價指數進行,其關系式為:

IFI=b1x1+b2x2+…+bixi+…+bnxn

式中:IFI,耕地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指數;xi,耕地某自然屬性(評價指標);bi,該屬性對耕地名優茶園適宜性的貢獻率(層次分析法獲取的該屬性的權重)。

采用累積曲線分級法對廣德縣耕地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進行等級劃分,分為高度適宜、適宜、勉強適宜和不適宜,劃分結果見表3。

表3 耕地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等級劃分

[IFI\&>0.80\&0.80~0.72\&0.72~0.64\&

3.6.2 耕地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面積統計與空間分布 從總體上來講,廣德縣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土壤屬性等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廣德縣全境(除新杭鎮東北部和楊灘、柏墊、誓節3鎮交界區域富含石灰石外)均適合茶樹生長,但并不建議將所有的宜茶耕地都用來發展茶葉生產,而應從茶葉的品質、產量和經濟效益出發,嚴格依據耕地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等級劃分,結合當地結構調整總體規劃有序的進行名優茶園建設。檢索評價單元屬性庫,統計耕地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各等級的面積,廣德縣耕地名優茶園生態適宜性高度適宜、適宜、勉強適宜和不適宜的面積分別為0.77萬hm2、3.326萬hm2、1.694萬hm2和1.095萬hm2,分別占評價耕地總面積的11.2%、48.3%、24.6%和15.9%(表4)。

表4 廣德縣各鄉鎮名優茶園適宜性等級面積統計

[\& 高度適宜 \& 適宜 \& 勉強適宜 \& 不適宜 \&鄉鎮\&面積(hm2)\&比例(%)\&面積(hm2)\&比例(%)\&面積(hm2)\&比例(%)\&面積(hm2)\&比例(%)\&邱村鎮\&1040\&13.5\&5053.33\&15.2\&2573.33\&15.2\&1320\&12.1\&盧村鄉\&900\&11.7\&3453.33\&10.4\&1026.67\&6.1\&1026.67\&9.4\&四合鄉\&453.33\&5.9\&1963.33\&5.1\&833.33\&4.9\&533.33\&5.1\&楊灘鎮\&1306.67\&16.9\&4240\&12.7\&1826.67\&10.8\&1060\&9.7\&柏墊鎮\&973.33\&12.6\&3880\&11.7\&1973.33\&11.6\&1280\&11.7\&新杭鎮\&953.33\&12.4\&4960\&14.9\&2853.33\&16.8\&1633.33\&14.9\&桃州鎮\&440\&5.7\&3206.67\&9.6\&2406.67\&14.2\&1846.67\&16.9\&誓節鎮\&1220\&15.8\&5860\&15.8\&2680\&15.8\&1740\&15.9\&東亭鄉\&426.67\&5.5\&1513.33\&4.6\&766.67\&4.5\&493.33\&4.5\&總計\&7713.33\&\&33260\&\&16940\&\&10953.33\&\&]

4 廣德縣優質茶園建設標準

廣德縣名優茶園主要分布在廣德盆地周邊低山、丘陵區域,名優茶產區生態環境極為優越,常年云霧繚繞,植被豐富,林木蔥郁,茶葉內在品質優異,制作工藝精湛,產品香高雋永,回味甘醇,汁多耐泡,保鮮易貯,完全符合純天然綠色食品標準。本次調研在綜合全縣主要名優茶產地優勢條件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廣德縣優質茶園建設標準:

4.1 茶樹品種 采用無性系良種,目前廣德縣良種品種主要為白茶、黃茶、龍井43、迎霜等。另外,楊灘五合、蘆村甘溪、東亭陽岱山等地老茶園為當地野生群體良種,該群體種無品質優勢,主要依靠優良的生態環境獲取競爭優勢。

4.2 土壤類型 廣德土壤絕大多數是由第四紀紅土發育而成的黃紅壤,呈強酸性反應,pH值4.5~5.5,非常適宜茶樹生長。在生產實踐中宜選擇pH值在5~5.5的壤土、砂礫質壤土、砂礫質粘壤土,礫石含量20%~30%為佳。

4.3 地力標準 要求有效土層厚度達到0.7m以上不含石灰石,通氣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土壤主要養分含量指標處于全縣中上水平:有機質>20g/kg;全氮>1.5g/kg;有效磷>20mg/kg;速效鉀>150mg/kg。

4.4 立地環境 茶園環境對茶葉的品質有及其重要的影響,廣德茶葉一直靠優良的生態環境受到青睞。茶樹對光照時長、氣溫、地溫、土壤水分、空氣濕度、紫外線強度等自然條件較為敏感,因此優質茶園建設應重點考慮海拔高度、地形部位、植被類型、坡度、坡向等因素。依據廣德地貌特點,建議首選海拔300m左右,地處低山、丘陵中部,植被較豐富,坡度30°以下,坡向偏南且距離生活區、工業區等5km以上的山地、林地、坡地。

4.5 農業設施 優質茶園種植模式宜采用梯式等高種植,農業配套設施以實現“水肥一體化”為最佳,健全排灌系統,建立茶園病蟲害物理、生物防治系統。

4.6 茶園土壤保護與質量提升 廣德縣優質茶園主要集中在低山、丘陵地區,土壤保護與質量提升首先要防止水土流失,茶草、茶肥、茶果等間作模式既能起到固土作用,又能改善茶園內部小環境,同時達到培肥土壤的目的;施肥應以安全的有機物料為主,堅持有機無機相結合,按廣德縣茶葉施肥指標體系科學施肥;大力提倡農作物秸稈上山進茶園,茶園秸稈覆蓋冬季可保溫防凍,夏季可防曬保墑,更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5 優質茶葉發展建議

5.1 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 一是南部山區大力開發名優茶生產,以楊灘鎮五合村、東亭鄉陽岱山村、盧村鄉同溪和桃山村為名優茶基地,加工“太極云毫”扁形茶系列,同時執行有機茶標準;二是中北部大宗茶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淘汰一部分丘陵平畈區的低效茶園。以祠山崗、楓樹嶺為優勢區域,扶持規模茶場、龍頭企業,改良茶樹品種,健全配套設施,改善生態環境,更新加工設備,實現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生產;三是盡可能利用夏秋季茶葉資源,積極開發茶葉新品,對于試驗加工烏龍茶、紅茶等新品的茶葉企業,政府應當給予政策、資金扶持。

5.2 整合名優茶品牌 筆者認為,茶葉品牌應以“一縣一品”為好。因此,政府應加緊扶持一些管理規范、發展勢頭良好的茶葉規模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促其較快地成長為龍頭企業,并且鼓勵中小茶企和茶農自愿依附于龍頭企業的標準化管理,自愿放棄或不再爭創自己的品牌,形成該企業的系列化產品,實現互利雙贏。

5.3 加強技術培訓,創新茶產業發展方式 要采取多種形式,對茶企、茶農和茶商等相關從業人員定期開展涵蓋品種選育、園地選擇、栽培模式、水肥管理、病蟲防控、制茶工藝、保鮮貯存、包裝標示、品牌營銷等內容的全方位培訓。建立示范區、示范點,以點帶面,及時總結典型茶場或茶農優質、高產、高效的成功經驗,全面推進無公害茶園和綠色有機茶基地建設和認證,嚴格控制農殘,確保品質安全。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名優茶標準化茶園開展物聯網技術試點,實現種茶、采茶、制茶到銷售環節的全程可追溯監控,讓客戶真切的享用到高品質的“放心茶”。

5.4 完善縣級茶葉交易市場建設,構建茶葉營銷新模式 應采取切實措施推動交易市場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技部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的指導示范作用和工商、衛生、質監等部門的監督管理作用,用優惠的政策、優美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吸引更多的信譽好、實力強的企業和商戶入駐,逐步實現“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品牌,分級包裝,按質論價”的銷售格局,打造出一個管理規范、誠實守信、安全高效的產業集群。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好廣德獨有的“三省八縣交界地”的區位優勢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生態環境,拓展營銷渠道,構建具有廣德特色的茶產業營銷網絡。一是建立互聯網銷售展示平臺,集中展現廣德名優茶的產地環境、優良品質和精湛工藝;二是與休閑觀光農業相結合,適度發展有機茶生態莊園,形成游園、采茶、制茶、品茶、茶食品、茶餐飲等一條龍產業鏈;三是積極探索有機茶園私人或團體認租方式,讓那些懂茶、愛茶的城市人群有機會真正擁有“自己的茶園”;四是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深入開發茶葉新品、茶葉食品、茶葉菜品和茶保健品,讓廣德茶葉和茶產品通過大型超市、旅游商店、土特產專賣店走進千家萬戶。

參考文獻

[1]李賢勝,葉軍華,楊平,等.基于GIS的廣德縣耕地地力定量評價[J].土壤,2009,41⑶:490-494.

[2]黃功標.GIS支持下茶園土壤適宜性評價的技術[J].福建茶業,2005,1:20-21.

[3]錢敬智.廣德茶業產供銷良性循環的要素分析[J].茶業通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