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畜牧市場研究

畜牧市場研究

時間:2023-09-26 09:33: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市場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畜牧市場研究

第1篇

>> 從資源枯竭之憂到資源再生之慮:碳排放研究述評 碳排放會計研究述評 供給側改革下資源枯竭地區碳排放問題研究 從低硫到低碳:國際排放權會計發展述評 資源枯竭城市藝術化再生研究 我國碳排放會計研究述評 碳排放交易市場研究現狀述評 畜牧業“碳排放”到“碳足跡”核算方法的研究進展お 資源環境稅對交通運輸碳排放強度調節效應的實證研究 從資源稅到碳稅 碳排放:從環境保護到資產管理 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研究 碳排放權交易研究 碳排放轉移研究現狀 碳排放交易研究綜述 從企業角度對碳排放問題進行博弈分析 突圍資源枯竭之困 碳排放權會計計量模式研究 中國省際碳排放極化格局研究 中國碳排放區域差異研究綜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9]Nordhaus,W.D.Economic aspects of global warming in a post-Copenhagen environmen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0,107(26):11721-11726.

[30]Duraiappah,A.K.Formulating and Solving Nonlinear Integrated Ecological-Economic Models Using GAMS[J].Computational Economics,2001,18(2):193-215.

[31]von Below,D.,Persson,T.Uncertainty,Climate Change and the Global Economy[J].NBER Working Papers 14426,2008.

[32]Weitzman,M.L.On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Economics of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9,91(1):1-19.

[33]Olmstead,S.M,Stavins,R.N.An International Policy Architecture for the Post-Kyoto Er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35-38.

[34]Pindyck,R.S.Uncertain Outcomes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J].NBER Working Papers:15259,2009.

[35]Nordhaus,W.D.A Review of 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7,45(3):686-702.

[36]Weitzman,M.L.A Review of 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7,45(3):703-724.

[37]Anthoff,D.,Tol,R.S J.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Balanced Growth Equivalent:An Application of FUND[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9,43(3):351-367.

[38]Barrett,S.Climate Treaties and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22~25.

[39]Nordhaus,W.D.After Kyoto:Alternative Mechanisms to Control Global Warm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31-34.

第2篇

9月24日,KKR、鼎暉投資與現代牧業宣布,三家機構將共同成立一家新的合資公司,未來18個月內將在中國合資建造兩個大型乳業牧場,投資總額約1.4億美元。

在這個新項目中,作為私募股權基金的KKR占據主導地位,不僅僅在項目的發起、籌備、管理團隊組建等事宜中沖鋒在前,在合資公司的股權結構中,KKR也持股超過六成,擁有項目的絕對主導權。在一個全新的項目中投入這樣多的資金和精力,并不是KKR常見的操盤模式。

另一方面,這也足以反映KKR對乳業的看好,尤其是上游奶牛養殖行業。這是KKR在近幾年中第二次涉足乳業,也是其全球合伙人兼大中華區總裁劉海峰三度投資乳品行業,此前劉海峰在摩根士丹利時主導了對蒙牛的投資,曾經對蒙牛和現代牧業的投資使投資人回報頗豐。在數度通過參股方式參與乳品行業后,這次KKR的胃口變得更大。

再度涉乳

KKR、鼎暉、現代牧業,兩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和一家奶牛養殖行業的上市公司,這樣的班底已經不是第一次聯手。

KKR和鼎暉曾于2008年共同投資于現代牧業。自投資之后,現代牧業的規模從3個牧場、2.4萬頭奶牛逐漸發展成為今天擁有22個牧場、近18萬頭奶牛的大規模牧業集團。2010年,現代牧業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而在新成立的合資公司中,KKR變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KKR、鼎暉投資與現代牧業將分別持有61.5%、20.5%與18%的股權,這與三者投入的資金成正比。據悉,新成立的該合資公司計劃于未來兩年建造兩個萬頭規模的牧場。牧場位于華東的山東省商河縣,天氣條件適宜奶牛養殖,并獲得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參與交易的人士稱,KKR是該筆交易的核心機構,參與交易的相關機構和人員也早已有多次合作的經歷,使得合作方們心中更有底氣。

KKR的核心團隊出自于摩根士丹利亞洲投資部,劉海峰此前就一直在摩根士丹利任職,其此前曾主導了摩根士丹利對蒙牛的投資,當時和摩根斯丹利一起投資蒙牛的正是鼎暉投資。而在轉戰KKR后,KKR和鼎暉投資再度聯手,投資了蒙牛旗下的牧業集團現代牧業,此番KKR、鼎暉投資、現代牧業再度聯手顯得并不意外。

但新合資企業的定位和業務方向基本與現代牧業相同,新建牧場為何不直接通過現代牧業的平臺進行,反而是另起爐灶重新搭建新平臺,是否是有意要復制一個新的現代牧業?引入現代牧業的意圖又是什么?

PE行業一位分析人士稱,KKR對這一產業和新項目的興趣和信心很大,但KKR對現代牧業的大部分投資已經退出,因而通過現代牧業的平臺再繼續實施這一新的項目,KKR的話語權和回報就將非常有限。

上述參與交易的人士稱,盡管尚未對該項目的退出有明確的規劃,但是現代牧業作為小股東的進入有可能成為未來KKR等退出的一個渠道。“從現代牧業的角度,他們對這個資產也是非常有興趣,所以如果我們一塊能把這個牧場做好,可能把這些牧場也會注入現代牧業,但是這些都基于最后這個牧場做得好與不好。”

據悉,按照相關約定,現代牧業可在三年后回購合資牧場股權。

爭奪乳業上游產業

這并不是PE行業里慣常使用的模式,在全球以并的KKR在中國過往的投資中也鮮見這樣的案例。新的合資企業實際上是一個新的投資項目,PE機構作為發起人,參與發起設立新公司,并組建新的團隊,全程參與,這凸顯出了KKR的胃口和信心。

數度涉獵乳品行業的KKR團隊從此前的投資中獲利頗豐,并在乳品行業里深諳其道。

今年5月,蒙牛宣布將收購現代牧業兩家私募基金Advanced Dairy 及Crystal Dairy持有的股份,交易合計為31.752億港元。這兩家私募基金分別由私募投資基金KKR和鼎暉投資所控股持有,蒙牛的并購使得它們獲得了套現的機會。Advanced Dairy Company Ltd.套現約占現代牧業已發行股本的20.44%,Crystal Dairy Holdings Ltd.套現約占現代牧業已發行股本的6.48%,兩者相加套現共占股份26.92%。

公開信息顯示,KKR對現代牧業的投資共分兩輪。2008年下半年完成了第一筆約1億美元注資。2009年由于公司收購需要,KKR又追加了約5000萬美元投資。粗略計算可知,蒙牛支付給KKR方面的對價約24億港元,而即便不算上KKR手中還剩余的部分股份,其獲利不菲。

KKR等機構相信,中國乳品行業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是高端乳制品的需求將逐步增多。根據市場研究機構Euromonitor稱,過去五年以來,中國乳制品消費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0%,而由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持續關注及健康意識日漸提高,對高端優質乳制品的需求增速遠高于整體市場,使高端乳制品市場份額從10%上升至19%。盡管增長強勁,中國的年人均液態奶消費量仍低于10千克,而日本和美國的年人均年液態奶消費量分別為32千克與78千克。從現代牧業的投資中,KKR看到了乳品行業上游產業鏈的重要性和投資價值。

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乳企對于奶源的爭奪空前激烈,在這個行業,有一種說法是“得奶源者得天下”,蒙牛此前之所以問題不斷,也被認為和其在奶源建設和控制方面的短板有關,而最近幾年則是大力改善奶源方面的短板。蒙牛對現代牧業的并購、KKR對新牧業公司的發起設立等,都凸顯了資本、產業對乳品行業上游相關產業的看好,尤其是對乳品質量有保障的企業,更是資本方追逐的對象。

第3篇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對策

林下經濟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如何發展林下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生態環境得到保護,走一條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生態之路,是我們林業部門今后的一項重點工作。

1 林下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隆安縣位于南寧西部,右江下游兩岸,行政區域面積2277km2,轄 10 個鄉(鎮),131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2萬人,農業人均收入3938元。全縣林地總面積136533hm2,森林覆蓋率為57.9%。全縣有林面積84333hm2,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的集體林地面積約8000hm2。

據統計,全縣現已發展林下經濟面積2147hm2,其中林下種植300hm2,林下養植1447hm2,林下旅游400hm2;林下經濟從業人員6900人,涉及農戶3130戶,惠及林農15700人;2012年林下經濟產值13731萬元。

2 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

2.1 林禽模式

目前主要有林下養雞,分布地在盛產龍眼和荔枝的那桐鎮、丁當鎮以及盛產板栗的喬建鎮,其中有的經營模式為農戶個體經營,有的是“公司+農戶”模式,由公司向農戶提供雞苗、飼料和技術等,由農戶提供場地和負責飼養。公司包括隆安鳳翔家禽有限責任公司、隆安鳳鳴農牧有限公司、隆安富鳳養殖公司等。全縣目前大概有300多戶養殖戶,年產雞180羽左右,年產值600萬元。

2.2 林藥模式

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農戶在林下種植砂仁,分布地主要集中在屏山鄉上孟村的布練、陸來等4個自然屯,種植面積約167hm2左右,年產值675萬元。另一種是由寶塔工業園區華夏本草藥業公司牽頭組織,以“公司+農戶”模式,引導農戶在林下種植有關中草藥,本模式還在初步探索當中。

2.3 林蜂模式

農戶在自家庭院內養蜂,主要分布在那桐鎮那元村,該村有十幾個養殖戶,每戶養殖50~80箱不等,年產值6~10萬元。

2.4 林產品加工

目前我縣有一家專業從事蜂蜜加工的企業,主要產品有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產品制品等,其廠區坐落在我縣華僑管理區內, 2012年該企業年產值2000萬元。

3 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過于單一

目前全縣發展得比較大并且比較有影響力的只有林下養雞,其它模式仍需進一步發展。

3.2 缺乏資金

發展林下規模養殖,前期運作資金較大,一個存養2000只雞的雞舍,至少需要資金 2.5 萬元,一般農戶都感覺很困難。由于地方財政困難,養殖戶原始資金積累少,以及貨款難度大,資金短缺是目前發展林下養殖的一大制約因素。

3.3 缺乏相關技術知識

由于沒有掌握相關的科學技術知識,導致經營失敗。比如,城廂鎮良安、良一、良二村有農戶在2010年種植金銀花、雞血藤等中草藥時,因沒有掌握相關管理技術,最后種植失敗。

3.4 服務體系跟不上

畜牧業服務體系、保障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有待完善,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方式有待完善和創新。

4 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林下經濟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應將其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放在突出位置,傾注人力、物力、財力,逐步將林下經濟做大做強。

4.1 科學規劃,統籌安排

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講求實效”的原則,結合本縣實際,科學地確定發展林下經濟的種類與規模,允許發展模式多樣化,防止搞“一刀切”,避免盲目跟進、一哄而上。對林下經濟發展進行合理布局,確定中長期發展目標,科學選擇林間種植、養殖模式,因地制宜,宜養則養、宜種則種,提高林下經濟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4.2 擴大宣傳,樹立典型

通過新聞媒體、宣傳手冊、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發展林下經濟的重大意義、政策措施和實用技術,做到政策深入人心,技術熟練掌握,信息及時了解,充分調動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形成全面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同時,積極培育林下經濟示范典型,有好經驗、好做法就及時推廣,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的作用,推動林下經濟全面發展。

4.3 培育龍頭企業,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要把培育壯大產業龍頭作為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走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的路子,鼓勵經營戶搞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實施品牌戰略,不斷做大做強。對現有企業中發展經營好、帶動能力強的進行重點培育,促其上檔次、成規模,催生扶強一批專業化林下經濟龍頭企業,增強其輻射能力,從而帶動更多的群眾投身于林下經濟發展。

4.4 強化服務,合力推進

4.4.1 技術服務

組織林業、畜牧等相關業務主管單位,深入村、屯實地進行技術指導,積極開展對林下種養殖戶的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工作,切實提高農民的種養技術水平。

4.4.2 資金服務

不斷加大林下經濟資金扶持力度,通過大力爭引上級有關部門專項資金、每年從財政列支專項資金等方式,對林下經濟示范大戶給予補貼。規范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大力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推進森林保險,拓寬融資渠道,支持林下經濟發展。

4.4.3 市場服務

按照群眾自愿、民主管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成立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組織或協會,發展經紀人隊伍,加強市場研究,建立預警機制,規避市場風險,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組織程度,使林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4.4.4 部門協調

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涉及農業、林業、規劃、旅游、工商、土地等多個領域,需要各部門配合協調。當地政府應成立發展林下經濟領導小組,及時解決林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政策、規劃、資金、用地等問題,切實推進林下經濟發展。

第4篇

1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成效

1.1林下種植中藥材產業,主要發展以種植茯苓、白術、丹參、板藍根、太子參、勾藤、金銀花、百合、天麻、靈芝為主的林藥模式。通過在油茶林、果園內套種中藥材,共涉及農戶1500余戶、種植面積3333.33hm2,產值達1億元以上,解決勞動力季節性就業6500余人。如高屯鎮絞便村徐紹勇等農戶,利用20hm2油茶示范林基地,開展林藥種植,在林地內套種白術、丹參、板藍根等中藥材,2013年實現產值60萬元,凈收入40萬元。蔬菜產業,主要發展以種植蔬菜、香菇、木耳、竹蓀等為主的林菜模式,該產業涉及農戶1000余戶,全縣利用森林面積1333.33hm2,總產值4000萬元。果品產業,主要發展以種植西瓜、草莓等為主的林果模式。林下種植面積6.67hm2,產值30萬元,解決勞動力季節性就業400余人。

1.2林下養殖禽類產業,主要發展以土雞、鴨為主的林禽模式,目前,全縣利用森林面積1000hm2,林下養雞、鴨存欄4.5萬余只,產值160萬元,受益50多戶,解決勞動力就業130余人。畜類產業,利用森林面積666.67hm2,主要發展以山羊、竹鼠為主的林畜模式,共涉及農戶300余戶,養殖2.6萬頭(只),產值1500余萬元,解決勞動力就業900人。蜂蜜產業,在林地內放養蜜蜂,發展以養蜂為主的林蜂模式。全縣有專業養蜂農戶10余戶,養蜂150余箱,產值30余萬元,解決勞動力就業40人。如巖洞鎮竹坪村農戶陳明勝2013年在林地內養蜂15箱,產值2萬元,純收入1.2萬元。

1.3林下采集與加工竹筍采集:全縣境內分布有楠竹、斑竹、水竹及實竹等各種竹類資源6666.67hm2,年產各類竹筍500萬kg,產值達5000萬元,解決勞動力季節性就業1.5萬人。其中,年產楠竹筍400萬kg,產值4000萬元,受益農戶3500余戶。同時帶動竹筷、竹席等竹類加工產業的發展。如德順鄉楠竹林場太平山有楠竹基地666.67hm2,過去因經營較粗放,效益差。現引進福建一家大戶黃世龍等人來承包經營,通過加強撫育管理,并采用竹腔施肥等技術,經近兩年的管理,楠竹由原來的低產林逐漸恢復為高產林分,竹筍的產量由原來的450~750kg•hm-2提高到1500~3000kg•hm-2,年產值達600余萬元,解決勞動力季節性就業1000余人。輻射帶動了周邊500余戶農戶實施低產竹林改造。公司下步將開發竹類產品深加工,提高林分的附加值。野生中藥材采集,全縣有近6.67萬hm2森林中散生著各種野生中藥材。如楠竹林場太平山景區森林中,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豐富,林下有種類繁多的野生藥材,像羊霍、野三七、見桿風等珍貴藥材。經調查,林農們在太平山采挖山藥,每年能帶來30萬元的收入,惠及農戶300余戶。野生茶葉采集:太平山景區長有野生無污染、無病蟲害原始生態有機甜茶6.67hm2,經加工可制成干茶,該茶含有多種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年創產值5萬余元。蕨類采集:縣境內林下野生蕨類資源近4萬hm2,每年采集量達100余萬kg,年銷售近50萬kg,產值達250余萬元。全縣林下產品加工主要有茯苓、松脂和竹筍粗加工,利用森林面積2333.33hm2,年生產2856t,產值達2088萬元,解決勞動力就業500余人。

1.4森林景觀利用目前,全縣有規模較大的11個森林旅游景區,景區內共開設休閑山莊、農家樂30多家,涉及森林面積3733.33hm2。森林景觀較大的有楠竹林場太平山國家森林公園景觀、東風林場國家森林公園景觀、弄相山原始森林景觀、平甫森林景觀、石龍山至八舟河森林景觀、天生橋森林景觀、飛龍洞森林景觀等。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實現收入1億元,解決勞動力就業2000余人。如高屯鎮的八舟河-天生橋-飛龍洞景區,每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實現收入3500萬元,輻射帶動新建10余戶農家樂,解決勞動力就業750余人。

2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林下種養殖經濟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我縣林下種養殖經濟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率低,總量不大。我縣作為林業大縣,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30.92萬hm2,目前開發利用面積不足1.5萬hm2,森林利用率較低,林下種養殖經濟總量不大。二是我縣除了茶葉、油茶形成一定規模,建有龍頭企業外,其他林下種養殖業基本上都是農戶單打獨斗,林下經濟發展規模較小,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優勢,不能滿足市場批量需求。三是缺乏科學技術,管理水平低。在種養過程中尤其是在養殖方面,農戶大多數沿用傳統的養殖方式,對科學養殖技術掌握不夠,致使飼養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四是資金制約因素大。經調查,大多數農戶對發展林下經濟熱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啟動資金,發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現有的一些種養殖戶,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資金扶持,在做大規模、拉長鏈條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林下經濟發展缺乏后勁。五是缺乏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服務信息平臺建設,林農信息量少,存在盲目跟從現象,抗風險能力差。

3林下經濟發展對策

3.1培育龍頭企業,帶動林下經濟發展,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林下經濟的發展,如果沒有龍頭企業支撐,就沒有市場競爭力,規模就很難擴大。我縣除了對茶葉、油茶加工企業扶持以外,還要扶持新建1~2家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中藥材、養殖加工龍頭企業。要把培育壯大產業龍頭作為推進林下種植、養殖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積極引進和培育林下種植、養殖專業企業,大力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扶持鼓勵種養戶開展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不斷做大做強。林業、科技、農業、畜牧、扶貧等相關部門也要創辦本部門的示范點,進行重點培育,促進其上檔次、成規模,催生扶強一批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經濟典型,帶動更多的群眾投身于林下經濟發展,不斷擴大林下種養殖面積,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

3.2做好森林資源流轉服務,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促進林下經濟發展規模化經營是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解決林改后有人無山經營或有山無人經營的問題,我縣對森林資源流轉這項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一是建立流轉制度。制定了《黎平縣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管理辦法》等政策性文件,初步明確了物權和債權的各自范圍及其管理方式,規定相關部門的管理職責和林權流轉程序,為規范林權有序流轉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加強流轉服務。我縣有專門的林權管理辦公室,有專職的森林資產評估隊伍。在2010—2012年期間我縣組織具有工程師以上資格的人員,到武漢和貴陽參加國家林業局舉辦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培訓,取得評估資格的人員有15人,為森林資源流轉提供了技術服務保障。三是建立林業綜合交易服務中心。確保了森林資源公開、公平交易,林權流轉不斷走向規范化,促進了大戶承包利用森林資源和林下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四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簡化貸款程序,放寬貸款條件,延長林業貼息貸款期限等優惠政策,對林下經濟項目進行重點扶持,以解決林下經濟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五是積極開展森林保險工作。公益林保費由國家、省、州和縣財政共同解決,商品林保費由國家、省、州、縣財政承擔80%和個人承擔20%。

3.3做好技術和信息平臺服務,為林農提供質量保障一是要搞好技術服務。要整合林業、農業、畜牧等專業技術服務資源,成立專業技術服務隊伍,深入實地開展技術服務,加強技術培訓,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不斷提高種養殖戶和示范戶的專業技術水平。同時,積極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推廣工作。二是要搞好市場信息服務,搭建市場信息平臺。加強市場研究和分析,積極引導農民根據市場行情及時做出產業發展決策調整,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使林下經濟種(養)得好、賣得出、效益高。

3.4總結經驗,不斷探索,積極推進林下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發展林下經濟,可提高林地利用率,有利于解決林、牧、菜、藥等爭地的矛盾,緩解占用基本農田問題,促進多種經營的發展。這種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生態經濟模式,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廣大農民看到了新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巨大效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開發林下經濟的積極性。由于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群眾參與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全縣森林資源穩步增長。發展林下經濟,把樹枝、木屑等采伐剩余物作為種植、養殖的培養基質,林下種植養殖業的發展又加速了樹木的新陳代謝,畜禽糞便為樹木提供了良好肥源。同時,林農加大了對林地的勞務投入和物質投入,及時為樹木松土、澆灌、病蟲害防治等,對樹木的生長和林木質量的提高大有好處。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原則,大力發展林藥、林菌、林果、林下特色養殖等富民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林下經濟發展進一步激發了農民建設生態、發展林業的積極性。通過不斷調整經營方向來盤活林地資源,促進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實現林地效益最大化。

第5篇

綠色經濟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于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綠色經濟一方面通過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人們在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過程中不損害環境與人的健康,使高科技的綠色產品極大地占有市場,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主導部分。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范圍內,按照屬于人類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多年來,經過不斷探索和創新,我場形成了經營的新格局,并在建設現代化大農業、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實現職工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階段,總局、分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既是考驗,也是機遇。我們要善于把握機遇,從實際出發,瞄準龍頭企業真抓實干,切實把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為推動農場現代化大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一、立足當前,正視差距,正確分析我場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近年來,農場緊緊圍繞種植戶增收這一核心,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主,不斷提高科技含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引導壯大龍頭企業,使全場經濟持續發展,職工收入穩定增長,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實現了新的跨越:

一是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完成“旱改水”17萬畝,使水田總面積達到23萬畝。二是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不斷改善。投資1270萬元,新建大棚集中育秧基地18個,大棚2700棟,新打機井1100眼,新購75噸浸種催芽大型設備1套、小型設備190套,投資500萬元對農田渠、溝、涵、路、電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投資800萬元新建曬場73000平方米;投資750萬元新建供搬遷居民使用的倉儲庫房15000平方米。三是實現了農機裝備的進一步更新。投資650萬元分別在向陽和城西管理區建設高標準農機服務中心各一個。投資6800萬元更新農機具1774臺套,其中高性能水稻插秧機195臺,氣吸式播種機6臺,3316聯合收割機42臺,凱斯6088聯合收割機4臺,大馬力機車6臺,全場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6.35萬千瓦。四是農業科技推廣和認證工作進一步加強。重點推廣了大壟密、水稻缽育擺栽、大豆行間覆膜、原壟卡種等新技術13項,完成航化作業53萬畝,投入防雹增雨費用16萬元,承擔的玉米、大豆國家高產攻關項目全部通過驗收,51.9萬畝作物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萬畝作物通過有機認證,10萬畝玉米被農業部認證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五是全面治理農業生產環境,農業標準化水平得到提升。在農時標準化、農機作業標準化、田間管理標準化、“五邊”治理標準化等工作上實行跟蹤管理,建立了場領導包片、科室包隊的管理機制。六是結合通村公路建設,著力打造6條風景線,投資460萬元建設觀光農業,以增大綠量和常綠樹種為核心,完成綠化面積2510畝,綠色通道4條80多公里,綠色城堡2個,綠化畜牧小區1個,加寬綠化帶10公里。七是以加強居民組整體拆遷后奶牛、生豬飼養管理為重點,完善規模飼養場建設。

但應該看到,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龍頭企業的發育滯后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一是綜合實力不強,帶動能力弱。部分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產品檔次低,產品單一;品牌意識不強,真正稱得上名牌、拳頭產品的少;受多方因素制約一些企業不具備資源開發、技術開發、市場開發的能力,無法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運營體系。二是產業布局不合理,規模小。三是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等很難落實。因此,我們既要正視現實,更要看到我們的成績和發展優勢,增強信心,搶抓機遇,把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特別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擺在區域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

二、提高認識,明確方向,正確把握龍頭企業在區域綠色經濟發展中的位置

農業產業化經營,最根本的是堅持土地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通過擴大職工經營的外部規模,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從而走出一條具有墾區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龍頭企業作為連接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的關鍵環節,對發展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走向市場化、專業化、現代化有著重要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的發展水平代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產業化的發展快慢,關鍵在龍頭企業;農產品的不斷開發,流通領域進一步廷伸,實現多次增值要靠龍頭企業;農產品的不斷開發,流通領域進一步延伸,實現多次增值要靠龍頭企業;農業集約經營,科學管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要靠龍頭企業。就目前而言,軍川軍糧酒業不斷發揮品牌優勢,不斷開拓市場,做大做強白酒產業,到20__年,可實現10000噸白酒的生產能力,實現產值4億元,強有力地推進了農場農業產業化進程。為此,我們要充分認識龍頭企業在農業、墾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把這種作用真正發揮好,在現代化大農業中發揮帶頭作用,在增加職工收入上發揮帶動作用。

三、搶先抓早,把握機遇,在競爭中把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在當前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龍頭企業提供了做大做強的良好機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龍頭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一是要抓市場研究。市場是經濟發展的重點,擁有市場,企業才能生存發展。龍頭企業第一要務就是要分析市場形勢,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營銷手段,及時掌握市場供求信息,對于市場的走勢,要有宏觀的把握和戰略的思維,要有前瞻性,特別要重視研究潛在市場。二是抓市場開拓。當前,國際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國際化,龍頭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第6篇

一、宏觀信息經濟理論與測度

宏觀信息經濟理論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闡述:

首先,從相對靜態觀點來看,經濟過程由兩大領域組成,一是包含物質和能源的轉換領域,一是包含從一種模式向另一種模式的信息轉換領域。這兩個領域相互交錯,密不可分。物質和能源生產必須有相應的知識、計劃、調節與控制的信息,而信息的生產、處理與傳播又離不開物質和能源。在形成社會財富的過程中,這兩個領域的一方如何為對方做出貢獻及做出多少貢獻,正是信息經濟研究的課題。

信息經濟,就是以信息商品及其服務為基礎或基本形式的經濟,這是一個與物質經濟相區別的概念。馬克盧普最早提出這一概念,并將信息經濟研究的基本單位規定為生產信息商品和提供信息服務的個人或組織,如廠商或研究機構、個人或家庭等,其目的是將這些個人或組織重新劃分為教育、研究發展、通訊、信息服務和信息設備五個部分,從而限制信息經濟的范圍。然而,在波拉特看來,信息活動或信息市場才是信息經濟的基本單位,其目的是將信息活動創造的價值納入國民經濟統計范疇來測度信息經濟規模。

當然,我們也可以將信息經濟看做是一種以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技能貫穿于經濟活動全過程的經濟形式,其目的是降低產品能源消耗,這種由以物質和能源為基礎的經濟向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經濟轉變過程,也就是國民經濟的信息化過程。在這里,信息經濟已不再是一種預測理論,而是在向人們說明如何適應已經被信息技術改變了的現實經濟活動。

其次,從生產力發展角度分析,迄今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經歷了兩次重大轉變。一是在1880年前后由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石油、內燃機、發電機以及電力的配置使社會變成一個復雜的工業化社會;再就是開始于本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的轉變。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都屬于物質(大眾)經濟,因而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仍然屬于在同一形式下的經濟轉變。與第一次轉變相區別,工業經濟轉變為信息經濟卻是由舊的經濟形式向新的經濟形式的轉變,因此,這種轉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要比第一次轉變深遠得多。自本世紀60年代以來,大眾經濟或物質經濟與信息經濟在全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已經發生變化,而且還將繼續變化。世界經濟的繁榮與衰退在圈套程度上并不取決于信息經濟能否取代大眾經濟,而取決于大眾經濟在向信息經濟轉變過程中二者能否有機地溶為一體。

隨著物質經濟逐漸過渡到信息經濟,信息部門的發展將受到怎樣的制約并有什么后果呢?法國經濟學家瓊•沃格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基于n•帕金森定律和熱力學中引出的定律提出兩個重要結論:第一,信息部門增長比整個經濟快一倍;第二,當信息部門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超過50%,這種增長就趨向于達到“經濟成熟”的最高界限,物質生產將會出現倒退。然而,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信息經濟在90年代得到行政機關發展的事實,使人們對沃格觀點的正確性產生懷疑。

宏觀信息經濟測度理論和方法最早由馬克盧普確立,后經波拉特和魯賓等人充分發展。馬克盧普認為,國家生產部門中知識及其分配活動的測度,可以分為教育、研究與開發、通訊媒介、信息設備和信息服務五個類別來進行。波拉特則認為,應該依據信息產品或服務是否進入市場交易為標準,將國家信息部門劃分為一級信息部門(如信息設備生產部門和專業性信息服務)和二級信息部門(如政府機構或企業內為政府或企業內部服務的信息部門),以此分別測度這兩個信息部門產值,從而計算出國家信息部門總產值。在測度方法上,馬克盧普和波拉特也不相同,馬克盧普采用最終需求法測度信息部門產值,波拉特則采用增值法測度信息部門規模。從總體上看,這兩 種方法各有長處,但目前許多測度模式都采用增值法計算信息經濟規模。

將信息部門劃分為一級信息部門和二級信息部門測算國家信息經濟規模,是波拉特對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理論發展的一個貢獻,他創立的信息經濟測度模式被稱為波拉特范式。按照波拉特范式,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主要根據兩項指標測度信息經濟規模:一是信息部門或信息產業產值在國民(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二是信息勞動者在總勞動人口中所占比例。波拉特范式的最大缺陷是對統計數據有嚴格要求,而當前許多國家實行的社會經濟統計體系一般難以滿足這種要求。這樣,數據來源不同,應用波拉特范式測度的結果也就有所差異。盡管如此,波拉特范式仍然是目前較為準確地考察國家信息經濟規模的理論模式。

二、第四產業與信息市場

第四產業及市場的形成,信息市場功能與特征,信息產業及市場的競爭與合作等問題,構成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第二部分內容。80年代后,以電子通信產業及服務為核心的狹義信息產業(市場)概念,滲透到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理論形式中。目前某些研究者使用的信息市場概念,已不再是馬克盧普和波拉特等人創立的廣泛意義的信息市場概念。這樣,研究文獻中的信息產業(市場)概念出現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信息畜牧業(市場)主要指以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核心的信息處理產業(市場),廣義信息產業(市場)不僅包括狹義范疇,而且兇手教育、科學研究、文化藝術等產業(市場)。

費希樂—克拉克產業分類法將國民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這是目前國際上最為通用的產業分類體系。然而,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卻認為,作為信息經濟發展的理論結果,信息產業應當作為社會經濟過程的一種獨立產業存在,也即所有國民經濟活動都可以歸納在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四大產業概念之下。這種觀念最早出自波拉特,隨后得到宏觀信息經濟學者的普遍贊成。但是,作為第四產業的信息業主要包括哪些產業部門或經濟活動,西方學者之間卻存在較大分歧。

一種常見觀點認為:第四產業是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中與信息設施及服務相關的活動識別出來而形成的產業群,它主要由四大部門組成。(1)信息生產產業,即主要直接生產可消費信息。(2)信息處理產業,該產業主要對所獲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使其成為經濟與管理決策依據,不涉及信息生產。(3)信息分配產業,即從事信息傳播與分配活動的社會部門。(4)信息基礎設施產業,信息基礎設施的生產、安裝、操作及維修等社會部門。在此信息產業結構基礎上,形成四種信息職業:(1)信息生產者,包括科學技術人員,市場研究與協調人員,信息收集者,咨詢服務人員,藝術家和程序設計員等。(2)信息處理者,包括政府職員,行政管理人員,業務管理人員,商人,辦事員及領導者等。(3)信息分配者,包括教育工作者,新聞工作者等。(4)信息基礎設施職業,包括信息機器操作人員如郵電通訊人員、打字員、信息交流員和數據加工人員以及專職為信息基礎設施服務,保證信息暢通的安裝、維修人員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產業及信息職業人員的社會活動,構成宏觀信息市場。與一級和二級信息部門相對應,宏觀信息市場也由一級和二級信息市場構成。在一級信息市場中,信息技術及信息的傳遞技術都由企業來組織,其交換價格按照確立的時間地點而形成。二級信息市場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信息市場,因為其信息產品不在公共市場上交換,也不形成市場價格。但是,二級信息市場既發揮社會集團內部信息交流市場的功能,形成信息貿易內部化,同時,也起到支持一級信息市場發展的作用。

無論是一級信息市場還是二級信息市場,其最終產品是知識。它們都具備符號性經驗交流,學習乃至再學習,改變認識乃至確認某項知識,降低不確定性,擴大選擇范圍,實施合理選擇,評價各種決策,控制經濟過程,傳遞經濟知識等14項功能。根據這些功能,宏觀信息市場具備以下特征:所有權外在性,公共商品外在性,消費過程無損耗性,收入與財富再分配效應,生產與交換不確定性,技術外在特征,政府創造市場的能力和試題的局限等。

三、信息(技術)與經濟增長

西方宏觀信息經濟學主要從信息生產率和發展經濟學角度,研究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經濟系統可以分信息和生產兩個子系統。為簡化模型,假定所有產品和服務都在生產子系統內生產;信息子系統所生產的只是經濟數據(知識)的搜集、傳遞、加工、儲存、檢索,以及分析、命令或其它指示的聯絡與溝通、決策實施的評價中的反饋。如果市場參加者不斷增加,職業類別將會增加,或者技術過程變得更為復雜,或者經濟系統生產的產品及服務的種類越來越多。于是,信息過程變得更加集約化。據此,通過對信息子系統與生產子系統各自的投入效用與經濟系統的實際產出效用的比較,能夠得出信息生產效用,即信息的生產率可由實際產出對信息投入要素的比率而獲得。根據該原理,研究認為,美國經濟中的信息生產率除1929-1934年呈上升趨勢外,1934-1974年基本上呈下降趨勢。也就是說,隨著社會活動的擴大,為獲得1美元的產出,生產者需要耗費比以往更多的信息活動支出;信息環境“質”的改善與信息成本的上升似乎同步進行。運用乘數方法對其他國家信息生產率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7篇

全市農村有75個鎮1262個村。20__年末,全市鄉鎮人口304.7萬,其中農業人口259萬,占全市總人口37.86;耕地面積122704公頃,平均每個農業人口擁有耕地0.05公頃,林地和水域約占全市總面積的一半。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農業逐步從傳統城郊型農業向現代都市型農業轉變。20__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76億元,增加值102億元,農民純收入6840元,同比增長9.2,8.9,6.1.農產品種植結構逐步向優質高效和生態農業發展。全年花卉種植產值達8.39億元,增長9.6%,目前花卉苗木已成為農業的新增長點。全年蔬菜總產量34.2萬噸,增長4.1%;水果總產量43.1萬噸,增長23.3%。生豬出欄量196.5萬頭,,增長1.8%;牛奶總產量4.74萬噸,增長14.3%,水產品總產量34.6萬噸,增長3.1%。

二、外向型農業發展現狀和特點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現有外向型農業企業286家,其中,外資出口企業(包括“三資”企業)226家,內資出口企業60家。經營范圍涵蓋種植、畜牧、水產、加工各個行業。企業大致分為“種養出口”和“加工出口”兩種類型。與傳統農業企業相比較,這些出口企業的顯著特點是:具有較廣泛的信息渠道和銷售網絡,經營方式靈活,生產管理規范,引進的技術和經營的品種新穎獨特,是當地農業的亮點。部分企業規模較大、產業化程度較高、輻射面廣,代表了我市農業的發展方向和現代化生產管理水平。這些龍頭企業在拓展自營業務的同時,還充分利用自身實力和國內外各種銷售渠道,為農戶提供優良種苗、種畜,技術指導,開展產品加工、銷售,有效地帶動了當地農業生產,緩解了個體農戶產品銷路不暢和效益低下的問題。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__年,全市20家大型出口企業帶動的農戶達132800戶,帶動農戶增收額為77282萬元。平均每家企業帶動農戶6640戶,平均每戶增收5819元。而非出口型龍頭企業平均每家企業帶動農戶5600戶,平均每戶增收849元.相比之下,外向型農業明顯優于非外向型農業。平均每家多帶動農戶1040戶,多增收4970元。農產品出口已成為拉動我市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龍頭企業已成為農產品出口的生力軍。

在政府扶持下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副產品出口呈逐年穩步攀升趨勢。20__年全市農副產品出口總值為80386萬美元,比改革開放初期的79年增長16倍,占全市農業產值的1/3。排除突發性因素造成的影響,我市農副產品出口年均遞增率為19.5。20__年,按照國家海關總署和農業部的要求,農產品出口開始采用WTO統計口徑 水海產品。按新口徑統計我市農產品出口為4.33億美元。

目前農業出口仍以傳統初級產品為主,加工產品為輔。20__年,種養業產品出口占全市農產品出口總值的60.75其中,園藝產品占26.35;禽畜類產品占20.64;水海產品占13.77;深加工農產品占出口總值的39.25。產品出口到129個國家和地區。從出口市場份額看,亞洲地區占76.4;美洲9.52。歐洲7.93,非洲4.61;大洋洲僅為2.04。繼日本之后,美國已躍升為我市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第二大伙伴,僅次于香港。

為適應我國加入世貿后的新形勢,外向型農業企業正加入主動調整的行列。企業對國際標準由過去的“懼怕—彷徨”轉向“主動研究—科技應對”,朝著農業國際化的目標邁進。在出口門檻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企業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努力改進傳統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順應國際市場需求。99年,歐盟大幅度提高花卉檢疫標準,要求每100克介質不能超過20條有害線蟲,使我市盆景出口受到嚴重打擊,花都金星園藝公司一度中斷了歐洲的盆景出口業務。現在,該企業已找到應對措施,通過高溫滅菌法對泥土消毒,并用藥物噴灑植株,有效解決了線蟲問題,恢復了盆景出口。__菜場也從肥、土、水、病蟲害控制等方面入手,用生物技術開路,解決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問題,使蔬菜通過歐盟、美國,尤其是日本的苛刻檢查,產品遠銷歐美、亞洲和大洋洲。荔枝出口過去一直受保鮮條件制約,令果農望洋興嘆,現在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加工設備,采用定溫殺蟲,低溫處理,恒溫儲運技術,使我市5的鮮荔枝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和歐洲各國。對于今年即將放開的港澳冰鮮家禽市場,我市一些大型家禽出口企業也提前作好了準備。由于冰鮮市場的放開會影響毛雞的出口數量,江村、火村等大型家禽出口企業正在向屠宰、分割加工、冷凍、熟食方向發展。

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企業品牌意識也在不斷增強。95年,我市農產品注冊商標可謂鳳毛麟角,種植業僅有“花都菜”一家注冊了商標,近兩年,各地農產品注冊商標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據不完全統計,我市名優農產品商標已達102個,還有大批企業正在籌劃注冊具有本企業特征和產品特色的商標。

五、主要做法及經驗

在利用外資發展外向型農業,帶動地區經濟增長方面,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抓好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98年開始,市委市政府作出扶持20個龍頭企業和興辦10個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不分所有制,只要有實力、有帶動能力,經考評合格,就給予一定的資金、政策扶持。各區、縣級市也采取了相應的配套扶持政策。資金投入按三個1:1配套,即:市政府投入1,地方政府投入1,企業投入1,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僅99-20__年兩年,全市各級投入扶持龍頭企業和現代化建設的資金達5.2億元。加入世貿后,按照WTO的有關文件要求,調整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將資金主要投向基礎設施、環保配套、科研開發、市場信息等方面。目前我市重點扶持的20家農業龍頭企業當中,有13家是農業出口創匯企業,其中4家是外資企業。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農戶的養殖技術和產品檔次,使農產品出口品種、數量、質量不斷提高。

第二,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與產業結構。根據市場需求調節生產,同時根據實際,因地制宜建設了一批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農業商品基地,促進了區域布局的優化。在產業結構上,重點發展優質谷、蔬菜業、林果業、花卉園藝業、畜牧業、水產業、種子種苗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等七大主導產業,著力優化農產品品質結構,大力培育和樹創農業品牌,建立了一批無公害、綠色食品基地,發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觀光休閑農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適度調減糧食、糖蔗種植面積,擴大花卉、 蔬菜和水產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規模,使全市農業的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下降到50,畜牧水產業產值比重上升到49。

第三,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重點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種子、種苗工程建設,積極引進優新品種,加快優良種苗的繁育,從源頭上控制和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79年至今,我市從國外引進了大量的優良品種,其中花卉2500種,蔬菜20__多種,水果300多種,禽畜品種30多種,食用水產品種58種,林木35種,其他農作物180種。優良種苗的引進有效地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增加了適銷對路品種。二是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把科研體制改革與推廣農業科技緊密結合起來,使新品種、新技術得到迅速推廣;農戶的種養技術水平明顯提高。三是加快農業信息網絡建設,從99年開始,市政府投入20__萬元建成了廣州農業信息網,為農戶和企業提供農業信息,極大地增強了政府的協調服務功能。農業信息網開通運行至今,已農業政策法規、農產品供求、價格、科技、市場研究分析等信息近40萬條;20__年底開通運行廣州農業電子商務網后,更進一步拓展了農產品交易渠道。近期舉辦的“第二屆網上荔枝節”,開發了荔枝生產、購銷、消費的綜合信息平臺,直接為荔枝銷售尋求國內外市場,有效地解決了荔枝豐收后可能出現的“果賤傷農”問題。科技進步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四,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95年,我市就成立了無公害蔬菜監測中心,建立了6個市級檢測站,形成了全市無公害蔬菜監測網絡,實行生產環節到流通環節全過程的檢測監控,并逐步建立了蔬菜殘留農藥抽檢制度,每年抽檢蔬菜樣品5萬多個。98年又成立了市農業標準化監測中心,市財政投入上千萬元,配置了先進的檢測設備,并完善機構充實人員,對全市菜、畜、禽、果、魚、奶、食用菌七大類上市農產品開展安全衛生質量普查。到目前為止,我市已先后建立了種子種苗、蔬菜、花卉、飼料、肉類、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環境等各類監測機構。同時建立健全了市動物檢疫監督所,進一步完善了動植物檢疫監測網絡。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關系到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走向世界的前景,市政府已將標準化工作納入我市農業發展“十五”計劃的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在今后工作中,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監測工作仍將是我市農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

第五,實施名牌戰略,提高產品競爭優勢。在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我市農業企業積極參加全國性農業博覽會、商品交易會,參加省市、全國性的評比、評獎活動,爭取無公害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努力創造名牌產品。同時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宣傳我市農副產品,樹立品牌形象。創造品牌效應。迄今為止,已先后有60多種農產品獲國家、農業部、省市級名優產品稱號,41家企業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證書,11個農產品獲綠色食品合格證書。還有102種名優產品注冊了商標。名牌產品的示范效應和知名度有效地帶動了地方經濟貿易的繁榮。

第六,擴大對外宣傳,加強招商引資。省市政府近年來多次舉辦農業招商會、項目洽談會和各種形式的展銷會、博覽會;各級地方政府也利用地理資源優勢適時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豐收喜慶活動,擴大農業對外影響,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20__年我市農業對外招商局洽談會吸引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客商前來洽談。簽約27項,合同利用外資855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000多萬美元。

截至20__年,全市農業利用外資項目累計達253個,合同利用外資4.2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88億美元。來我市投資農業的國家、地區和國際金融組織已擴大到21個。

在招商方式上,我市主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吸引外資。具體做法是:1、政府搭臺,企業唱戲;2、加強對外聯絡,為基層穿針引線;3、以友薦商,以商引商。;4、發揮宣傳媒體作用。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做專題和專版報導,宣傳投資政策、投資環境;5、制作農業VCD光碟,投資指南和招商項目冊;6、在網上招商洽談信息,吸引海內外客商前來參觀、洽談。通過廣泛招商引資,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發展的資金缺口問題,對開發當地資源,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擴大農產品對外貿易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四、存在問題

我市外向型農業近年來發展較快,但亦存在著不足和問題。隨著我國加入WTO,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些問題將更加尖銳地表現出來,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導致我市農產品出口下滑的趨勢。目前我市外向型農業面臨著以下困難:

1、出口產品價值偏低,深加工產品開發力度不足。出口主要是鮮活、初級產品,產值相對較低。加上全球氣候偏暖,產量上升,競爭加大,價格持續走低,影響了創匯收入。今年荔枝獲得大豐收,總產量超歷史最高水平,但價格卻大幅下跌,優質荔枝糯米糍、桂味下降至3元/公斤左右;蔬菜批發價約1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8.6,社會零售價約2.3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2;瘦肉型肉豬7.2元/公斤,同比下降8.6;白雞均價6.45元/公斤,同比下降5.14。牛奶價格也有所下降。上半年,農產品價格整體下降,使農民種養收入減少,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此外,加工產品出口比重偏低,附加值低,也是出口增長緩慢的原因之一。

2、技術壁壘越來越高。近年來,發達國家不斷修改農產品準入標準,提高技術壁壘,使我市大宗出口產品禽畜、蔬菜、花卉盆景等受到嚴峻挑戰。自從歐洲提高盆景檢疫標準后,我市盆景出口大幅下滑;禽畜出口因海外媒體大幅渲染禽畜疾病,造成消費者恐慌,出口數量減少。水產品出口香港,過去憑收貨人認可書放行,但20__年5月1日起,香港采用歐盟水產品進口標準,大幅提升技術檢測指標,僅抗生素、細菌檢測兩項,就有95的產品不合格。最近,蜂蜜產品也因歐盟10倍提升藥物殘留檢測指標而遭遇出口困難的尷尬局面。由于提高農產品準入條件符合消費者愿望,又能有效限制進口,因此,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求助于技術壁壘,在本國農產品豐盛時,提高檢測指標,遇到農產品短缺時,才對檢測指標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政策。據增城漢華菜場反映,蔬菜出口日本,要通過的檢測指標多達43項。這種情況表明:改善生產環境,嚴格控制種子、土壤、水肥、藥物殘留等,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

3、保鮮儲運技術有待提高。目前我市農產品出口主要依賴亞洲市場,拓展遠洋市場的障礙之一是保鮮、包裝、儲運不過關。據了解,蔬菜出口到歐美等國家,因腐爛造成成本上升的情況較為常見,而且損失比例由收貨方自報 ,增加了出口的難度;荔枝保鮮技術雖有突破,但成本較高,35天的保鮮期對遠洋運輸仍顯倉促,不能解決大批量出口問題。只有進一步降低成本、延長保鮮期,解決保鮮儲運和農藥殘留問題,才能使我市拳頭產品有更大的出口創匯空間。

4、出口主體實力不強。農業“三資企業”和私企出口在廣東是異軍突起,占農產品出口的52.16,而在廣州僅占30.7,總體實力相對較弱。大多數民營企業不能自己出口的原因是:缺資金、缺外貿人才、缺市場、缺信息,出口量小,沒有形成規模,無法“走出去”競爭,因此,只能較多地依賴外貿公司出口。

五、設想與建議

我國加入世貿后,一方面,按照市場互換原理,近160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將對我國農產品提供市場和準入機會;另一方面,主要發達國家憑借自身的經濟技術優勢,制定苛刻的技術標準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能否抓住這個機會,趨利避害,提高國際市場份額,主要取決于我們的農產品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和信息渠道的暢通。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從源頭上控制和確保農產品質量。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在穩定和扶持傳統出口產品發展的同時,加快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積極引進國外新品種、新技術,加快優良種苗的繁育、開發工作,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因地制宜地發展具地方特色的優、稀、特、品種,適應不同國家、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需求。

2、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標準化建設。農產品出口主要實行產地檢驗與口岸查驗相結合的檢疫制度,因此,生產基地環保和標準化建設就成為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沒有一定的生產規模,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較強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出口質量就沒有保證。個體農戶因資金技術有限,很難對種養產品實行嚴格的技術監控和生產設備更新;一些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也未達到環保和標準化建設要求,這是造成農產品出口質量極不穩定的重要原因。政府有必要安排基地標準化建設專項扶持資金,支持企業配備完善農產品檢驗檢測設備,加強基地標準化建設,通過增強企業競爭力來提高產品競爭力;以基地示范效應帶動農戶朝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3、盡快建立完善標準化體系。農產品出口屢遭國際市場“紅牌”的事實表明,在衛生安全技術方面,我們有不少標準還沒有建立起來,已有的標準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不適應國際市場的新形勢。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標準化體系,制定各行業農產品品質標準,加強對生產過程各項指標的監控,尤其是產品上市質量監控,以國際化標準來規范出口企業的生產行為。鼓勵企業和農戶采用中草藥、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殘留,實現綠色環保和無公害生產,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5、政策資金適當向出口企業傾斜。出口企業一般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國際銷售網絡和產品競爭優勢,代表了我市農業的發展方向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在國內農產品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出口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外向帶動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對提高農業綜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政策資金上適當向出口企業傾斜,是政府對農業發展的導向性指引,它肯定和鼓勵農業朝國際化標準邁進,參與國際競爭,同時也為廣大分散的個體農戶樹立了一批以質量效益取勝的先進典型。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業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設立出口基地專項資金,對出口創匯在200萬美元以上的農業企業,在基地環保衛生設施建設、出口技術環節攻關、出口市場開拓、外貿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適當扶持。重點扶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龍頭企業,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同時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培育,形成梯隊出口的強大后勁。利用外向型農業企業的市場效應、科技效應和管理示范效應帶動我市農業跨上新臺階。

6、加強對農產品深加工的扶持,提高產品附加值。對有潛力走向國際市場的名優特新農產品加強保鮮加工處理,解決大批產品短期集中上市問題。大力發展冷凍加工、脫水處理、生物發酵和真空包裝技術,集中力量進行難點技術攻關,改善加工儲運條件滯后的局面。把水海產品深加工項目列入“十五”開發計劃,增加創匯品種和創匯值。

7、發揮企業、農業信息網和行業協會的市場開拓功能。政府應支持龍頭企業在本市、國內和境外建立直銷連鎖分店和銷售網絡,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利用信息網絡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優勢,及時向生產出口企業和農戶國際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農產品進出口政策信息;此外,行業協會自行解決行業問題和開拓市場的功能不可忽視。行業協會可直接向各級政府部門反映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可對外抗議某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壁壘,傳播企業的呼聲。政府有必要引導和發展行業協會,利用協會縱橫溝通的業務網和行業信息去拓展海外市場,緩解企業自身實力不足的矛盾。

8、建立激勵機制。對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在招商引資和農產品出口方面成績突出的農業企業和個人經營者給予政策扶持,在財政、貸款、技術咨詢和服務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對在農產品出口創匯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與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第8篇

[關鍵詞]生產者服務業 黃河三角洲 高效生態經濟 意義

上個世紀,世界先進國家先后進入“服務經濟”時代。進入21世紀以來,這種現象有了更深入的發展。不僅服務業產值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而且滲透到一切經濟活動之中。離開服務業,代表著現代社會的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都無法實現,尤其是金融、保險、咨詢、市場調查為代表的生產者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和現代化的標志。對于正面臨著大開發、大建設的黃河三角洲地區來說,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能促進特色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高效發展與生態有效保護的統一。因而,大力發展生產者服務業對黃河三角洲建設具有戰略意義。

一、生產者服務業簡介

生產者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于1966年由美國經濟學家H.Greenfield提出,也稱生產者服務業。他認為,生產者服務業是指市場化的中間投入服務,是一種可用于商品和服務的進一步生產的非最終消費服務。1975年,美國經濟學家Browning & Singelman根據聯合國標準產業分類(SIC),把服務業分為四類,即生產者服務業、流通型服務業、消費者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在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將生產者服務業分為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商務服務等。

生產者服務業是由于企業為應對激烈的競爭環境、提升核心競爭力,在產業的分工不斷深入發展的基礎上,將部分缺乏競爭優勢的生產活動“外置”而形成的。因而,生產者服務業是與制造業直接配套的,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它能利用現代高技術對生產過程進行更為精細的專業化分工,把傳統上由企業內部組織進行的服務活動剝離出來,通過為制造業提供智力型服務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來推動制造業的發展。同傳統的服務業相比,生產者服務業是一種高智力、高積聚、高成長、高輻射的現代服務業。

由于生產者服務主要作為商品和服務生產過程中的投入發揮中間功能,因此,在經濟服務化和知識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以生產者服務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越來越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導性力量。據統計,1980-2005年期間,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上升到68%,主要發達國家達到71%,中等發達國家達到61%。其生產者服務業的增長又遠遠超出服務業的平均增長水平。在OECD(世界經合組織)國家中,經濟主體已經從原來的制造業轉換到服務業,金融、保險、房地產及經營服務等生產者服務行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1/3。生產者服務業己經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如美國生產者服務業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超過48%。

在國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者服務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生產者服務業的產值穩步增長,結構逐漸優化,競爭力得到不斷提高,形成相對完整的生產者服務體系。2003年,生產者服務業附加值達到了14658億元,是1990年的5.7倍。1997- 2004年生產者服務業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6% ,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國內經濟最發達的北京、上海等地,也正是生產者服務業最發達的地區。京津冀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都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大力推動當地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2009年11月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中(以下簡稱《規劃》),也明確指出要:“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重點發展生產業。”

二、生產者服務業對黃河三角洲的意義

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地資源優勢突出、地理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系統獨具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而且其開發已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等外部環境。但該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嚴重制約著其發展,給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提出嚴峻挑戰。

發展生產者服務業,有利于高效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推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有利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構筑現代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體系;有利于該地區實行區域發展統一規劃、陸地海洋統一布局、重要資源統一管理、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統一推進,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有利于加快與天津濱海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及山東半島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企業合作等方面的全面對接,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促進環渤海地區互動并進、共同發展。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產業基地,實現《規劃》目標,成為環渤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區的關鍵。

1.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體系的構建要求重點發展生產者服務業

第一,生產者服務業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發展先進制造業、建設先進制造基地,形成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生產者服務業由于其中間投入性天然的與制造業高度相關,對制造業各種生產活動都有巨大的影響影響。沒有配套的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黃河三角洲建設的重點建設的石油裝備、汽車及其零部件、設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都無從談起。首先,生產者服務業是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內在要求。現代經濟體系中,制造業和服務業已經建立一種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動態內在聯系。它們之間深層次的專業化分工,可以提升企業的專業化水平,集中力量發展核心競爭力,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出質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降低運營成本;其次,生產者服務業是提高現代制造產業鏈運轉效率的關鍵。現代經濟中,產品真正處于生產制造環節的時間只占很少部分,大部分時間處在研發、采購、儲存、運輸、銷售、售后服務等階段,而這些階段正是現代服務業的覆蓋范圍,產業鏈高效運轉依靠現代服務業的高度發展;再次,生產者服務業成為制造業產品價值增值的主要源泉。現代先進企業的最主要的價值增長點已不在制造生產環節,而轉移到生產服務環節。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通過外包等手段,將生產環節剝離出去,專注于設計研發、品牌營銷、資本運作、技術創新、專業咨詢等業務領域的經營;最后,生產者服務業能促進知識和技術在制造業生產過程的運用。制造業技術和知識的應用大多是通過科技開發、管理咨詢等生產者服務的投入來完成的,生產者服務起著把技術進步轉化為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作用。黃河三角洲地區要發展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提升該區域的制造業競爭能力,就必須發展生產者服務業。

第二,生產者服務業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體系要求按照高效、生態、創新的原則發展現代農業和節水農業,以綠色種植業、生態畜牧業、生態漁業為突破口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和當地農業的效益。高效生態農業體系的建立,對比于傳統農業,要求相關地區在密切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特色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要求在產業鏈上有進一步的整合,要求相關的農業知識能更快的得到推廣和運用;要求更多的商業支持,比如物流、融資、市場運作、品牌經營等;要求通過更多的生產者服務保證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突出產品的特色,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這些無不需要配套的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

第三,生產者服務業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黃河三角洲地區要通過建設電子信息、新材料及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提升整體的產業層次,提高附加價值,形成新的利潤點。但這些產業都有知識密度高、投資風險大的特點,對該地區中小企業的進入無法形成有力的吸引,給產業市場化設置了一定障礙。只有與之配套專業生產者服務業的介入,才能促進相關行業知識的流動,提供高科技企業研發創新的平臺。通過相應的金融支持、物流支持、商務支持、信息支持提高項目的成功率。比如,項目前期需要可行性研究、風險資本、產品概念與設計、市場研究等生產服務,項目中期,應有商業咨詢、質量控制、設備租賃等生產服務,項目后期需要廣告、運輸、銷售等服務。

第四,生產者服務業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環境友好型工業、循環經濟的重要保障。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和高效生態的發展模式,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合理的發展經濟,相關的生態指標成為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循環經濟成為必然選擇。然而,要發揮該地區的資源和能力優勢,原油生產、精細化工、輕紡、造紙等產業不僅不能輕易放棄,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要進一步的鞏固加強。這就要求必須大力發展生產者服務業,促進這些產業的集聚生產、集約發展、集中治理。生產者服務業的介入,能推動高效能、可循環技術研發,加快電力、建材、輕工等行業的技術改造,構筑生態環保產業鏈;能促進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加快傳統化工向低排放、可循環、精細化方向轉變;能支持石油化工等產業鏈的延伸,提高海水、鹵水和巖鹽資源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油鹽化工產品的接續利用。

總之,黃河三角洲地區要建立高效生態經濟體系,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工業,就必須重點發展配套的生產者服務體系。

2.黃河三角洲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重點發展生產者服務業

第一,生產者服務業能有效的促進黃河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和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是決定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和體現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重要標志。從近現代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產業結構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狀態的變化并協調發展,由此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要求必須重點發展生產者服務業。《規劃》確定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產業體系中,無論是起基礎作用的高效生態農業或是重點發展的環境友好型工業無不以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為支撐。生產者服務業與第一、第二產業協調發展能有效推動產業結構在高科技化基礎上的優化升級,進而將產業結構推進到適應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的模式。而且,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還可以促進第三產業內部協調發展,支持消費者服務業的發展。黃河三角洲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能促使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產業的競爭力、集約化的利用資源,從而轉變生產方式,對當地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二,生產者服務業能推進黃河三角洲地區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現代經濟體系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我國也已經進入以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競爭力的發展階段,長三角、珠三角強大的制造業競爭優勢適合當地的產業集群現象密切相關的。生產者服務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發展正是特定地域內的產業集群化發展一種有效途徑。可以通過將金融、保險、物流、培訓等生產者服務業緊密圍繞在制造業的周圍,構成產業集群的生產服務支撐體系,推動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同時,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還能促進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形成。在生產者服務業的嵌入,能引起產業集群內部的技術擴散和知識創新[3],為產業集群內的先進企業提供交流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平臺。比如,研發、咨詢等生產者服務機構往往比企業具有更強的對新知識的吸收消化能力,當新遷入企業帶來的新技術還不能被原企業所接受,或這種新技術具有部分不可移植性時,研發、咨詢機構可先把新技術接收過來,通過研究改良后再逐步推廣。金融擔保、管理咨詢等非生產者組織可以通過資金支持、智力支持幫助小企業在創新中長大,改變自身的地位,獲得創新的內在動力,進而加快整個產業集群的創新速度。可以說,發達的生產者服務業,將使產業集群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為其創新提供持續的動力支持,使創新的源泉涌動不息。《規劃》中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劃定了多個工業園區作為當地產業集群的發展的平臺,以促進整個地區工業競爭力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重視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

第三,生產者服務業能促進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構建良好的創新平臺。首先,生產者服務業有助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創新能力。經濟意義上的創新,不同于實驗室里的科學發明,創新要素包括人才、信息、資金,甚至制度環境等。生產者服務業可以通過配置創新要素,提升當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而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其次,生產者服務業有助于降低黃河三角洲地區企業的創新風險,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作為現代生產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孵化器與風險投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的結合是現代創新體系中最活躍、最強大的因素,這已經為創新的實踐所證明,納斯達克、硅谷莫不如是。再次,生產者服務業有助于黃河三角洲區域的創新系統的構建。現代意義上的創新系統應當是由參與技術發展和擴散的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組成,并有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廣泛介入和政府適當參與的網絡系統。生產者服務業在網絡中發揮著配置創新要素、促進其充分有效組合、實現最佳創新模式的功能,是創新網絡的骨架。因而,黃河三角洲地區要提升當地企業的創新能力、降低創新風險,構建先進的創新網絡,必須高度重視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

第四,生產者服務業有助于協調黃河三角洲區域經濟的發展。黃河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包括東營濱州等地的19個縣區,總面積達2.65萬平方公里。各地的資源條件、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經濟狀況等都有所不同。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必須有“一盤棋”的思想,從整個區域的發展高度統籌各地的發展,實現比較優勢,提升整體的產業能力。盡量避免長三角、珠三角開發過程中由于區域內各地市產業趨同,發展模式相近,造成的重復競爭、資源浪費現象。另外,對整個黃河三角洲經濟區來講,也要主動加強與周邊地區特別是天津濱海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等的經濟交流和技術合作,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新格局。這些都離不開區域內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生產者服務業能夠通過區域內部的交易成本降低、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培育產業競爭優勢,促進產業集聚,形成更加明顯的產業特色,最終形成明顯的區域經濟特色。這個過程的不斷發展和深化,正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同時,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還有助于加強產業對接,積極承接山東東部和天津濱海新區產業轉移,深化黃河三角洲與周邊經濟區的的交流和合作。

第五,生產者服務業能加速黃河三角洲地區核心城市的形成。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的崛起,必須有以其核心城市群作為發展的基點,并以之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各市仍缺乏相應的功能和影響力。對于城市發展來講,生產者服務因其很高的區域經濟“乘數效應”比制造業有更高的經濟價值。同時,生產者服務業一般都具有很高的知識和技術密集性,不僅對城市本身經濟的發展又很強的帶動效應。而且對本城市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有很強的外溢效應。更為重要的是,生產者服務業作為現代城市核心產業,能夠決定城市的能級與地位,有效的提升城市的輻射力、影響力,進而強化城市的區域樞紐作用。城市通過發展生產者服務業能夠實現對現代生產要素的加工、整合、配置,從而加速產業集聚、人口集聚,促進城市商品市場、人才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完善,優化區域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4]。如滬、寧、杭等地之所以能夠成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離不開其發達的生產者服務業。東營、濱州等地要成為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則必須能夠發揮其資源配置中心的作用,必須有發達的生產者服務業作為支撐。

三、結語

作為服務經濟中最具經濟價值的生產者服務業,對未來的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能左右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成敗。黃河三角洲地區要在全國率先創新出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高效增長與生態有效保護的統一,就必須高度重視并優先發展當地生產者服務業,由此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但也必須看到,目前黃河三角洲的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現狀還遠遠不能滿足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需要。這就更加顯現出大力發展生產者服務業對于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代中強.制造業與生產者服務業的互動關系―來自長三角的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08(4):22-28.

[2]高峰.全球價值鏈視角下制造業與服務業的互動[J]. 現代管理科學,2007(1):43-45.

第9篇

根據筆者目前的認識,公元10世紀因第二寒冷期的到來而導致的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是其時經濟格局變遷的初始動因;而草場南移作為氣候變遷的結果又持續擠壓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板塊,顯然這是晚唐以降黨項、契丹、女真等周邊部族與天水一朝爭奪生存空間的經濟動因;在農業經濟板塊向東南方向收縮的同時,由于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和戰亂的壓力。中原士民在晚唐五代和兩宋之際扶老攜幼、持續南移.導致勞動力分布和國家賦稅重心移往長江下游地區;而江南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一帶,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除向湖海要田(圩田、涂田)之外,日益增多的農業剩余人口轉向工商業領域謀生,江南經濟區于是不僅在量上(人口、耕地、賦役征取),而且在質上(商品貨幣經濟的發達程度)全面超越中原經濟區.我國傳統社會的區域經濟格局于是顯現出嶄新的面貌。至于交通網絡的變化則從一個側面反映經濟格局變遷的脈絡及其具象,亦須攬人視野。本文即挾此認識,將學界關于唐宋之際經濟格局變遷的成果歸納為五個方面,即自然環境的變遷、農牧經濟板塊的錯動、經濟重心的南移、交通網絡的變化以及區域經濟的盛衰,扼要加以介紹.

一、自然環境變遷研究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其變遷必然會對人類社會經濟產生影響。在自然環境諸要素中,與唐宋之際經濟格局變遷關系至為密切的三方面當是氣候變遷、森林植被變遷和水系變遷。

關于氣候變遷。氣候對人類生存狀況的影響重大而深遠.特別是氣溫升降和干濕狀況的變化對于人類經濟行為的選擇之影響尤為突出.竺可楨《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東方雜志》22:3.1925.2)為研究歷史時期氣溫變遷的較早成果。1972年.竺氏又在《考古學報》第1期發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認為唐宋之際正處于物候時期由第三個溫暖期(公元600年到1000年)向第三個寒冷期(公元1000年到1200年)轉變的階段,年平均氣溫持續下降,致使生物分布亦出現較:丈變化。張家誠等《我國氣候變遷的初步探討》(《科學通報》19:4,1974)、任振球《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的異常期及其天文成因》(《農業考古》1986.1)等文,又做進一步申論.龔高法等《歷史時期我國氣候帶的變遷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歷史地理》第5輯.1987)認為,隋唐溫暖時期,亞熱帶北界位置較之現代北移1個多緯度;而宋代寒冷時期,亞熱帶北界位置較之現在則南移1個緯度以上。

也有部分學者從區域研究角度對竺氏觀點作局部的修正和補充。張天麟《長江三角洲歷史時期氣候的初步研究》(《華東師大學報》1982.4)認為,長江三角洲在公元500年至850年處于暖期,公元850年至1200年處于冷期。王開發等《根據孢粉組合推斷上海西部三千年來的植被、氣候變化》(《歷史地理》第6輯,1988)認為上海西部在公元550年至1100年期間氣溫處于上升階段。李一蘇《江西唐代以來的冷暖振動》(《農業考古》1990.1)認為,北宋初期的江西繼唐代之后更加溫暖。盛福堯《初探河南省歷史時期的寒暖》(《歷史地理》第7輯,1990)推斷河南省在隋唐時期以暖為主.自9世紀起轉寒;五代至宋初,暖情占優勢,溫度有所回升;11世紀寒情顯著.滿志敏《唐代氣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氣候冷暖特征的研究》、《黃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葉的氣候冷暖狀況》(分見《歷史地理》第8輯,1990;第11輯,1993)指出,唐代氣候以8世紀中葉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氣候冷暖的總體特征與現代相近,后期氣候明顯轉寒.氣候帶要比現代南退1個緯度。而在五代北宋之際至元中葉.包括黃淮海平原在內的我國東部地區大部分時間都有偏暖的跡象.陳家其《江蘇近二千年來氣候變化研究》(《地理科學》1998.3)指出唐代中期以前很少有冷冬記載.何業恒《近五千年來華南氣候冷暖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1)認為,唐至北宋,華南氣溫較高,北宋末年氣溫逐漸降低.程遂營《唐宋開封的氣候和自然災害》(《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1)認為,在公元1000年以前,北宋東京仍處于隋唐以來的第三個溫暖期;但到了公元1000年以后,頻繁的雪災預示著寒冷氣候的到來.

總體說來,竺可楨關于唐宋之際氣候變遷的論斷,迄今仍為學界的主流觀點,并為眾多歷史地理教科書所采納,如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上、下)》(人民教育,1987;1988),張步天《中國歷史地理(上、下)》(湖南大學.1987;1988),史念海《中國歷史地理綱要(上、下)》(山西人民.1991),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1993),張全明、張翼之《中國歷史地理論綱》(華中師范大學.1995)等。

關于干濕狀況.竺可楨《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前揭)根據對比中國歷代旱災和雨災的統計資料,認為唐代旱災相對較少。徐近之《黃淮平原氣候歷史記載的初步整理》(《地理學報》1955.2)認為長江流域一般較黃河流域濕潤.黃河中游早多于澇。1977年,鄭斯中等《我國東南地區近兩千年氣候濕潤狀況的變化》(《氣候變遷和超長期預報文集》,科學)指出,自公元初以來,我國東部地區存在著水災相對減少而旱災相對增加的趨勢,公元1000年以前早期持續時間短,濕潤期持續時間長.其后則恰恰相反。王鄉、王松梅《近五千年我國中原氣候在降水量方面的變化》(《中國科學》B輯,1987,1)指出,公元630年到834年這200多年是中原地區近3000年來歷時最長的多雨期.張步天《中國歷史地理(下)》(前揭)認為,東部地區的干濕狀況大致與氣溫對應,唐中期至北宋中葉為最長濕期.持續約240年(811年-1050年)。而且淮河以北地區旱多于撈,淮河以南地區則相反.劉俊文《唐代水災史論》(《北大學報》1983.2)根據唐代降水旱情的統計分析,認為氣候特征以溫濕為主。

關于森林植被。史念海《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河三集·二集》,三聯.1981)認為,唐宋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地區繼續縮小.山地森林受到嚴重破壞,丘陵地區的森林也有變化。宋代的破壞更遠較隋唐時期劇烈,所破壞的地區也更為廣泛。林鴻榮《歷史時期四川森林的變遷(續)》(《農業考古》]985.2)指出,唐宋時期四川森林的變遷進入漸變時期,表現為盆地、丘陵的原始森林基本消失.偏遠山區森林受到一定程度摧殘,部分地區手工業的發展也使林區受到破壞。張靖濤《甘肅森林的歷史變遷》(《農業考古》1986.2)指出.唐宋時期森林采伐的規模很大,時為農耕區的黃土高原上的森林日益遭到嚴重破壞.隴南山地森林覆蓋率仍然較高.李繼華《山東森林的歷史演變》(《農業考古》1987.1)認為唐宋時期山東森林日益減少。朱士光《歷史時期我國東北地區的植被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4)認為唐宋時期該地區森林未受明顯破壞。植被方面。朱士光《歷史時期農業生態環境變遷初探》(《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0.2)認為,黃土高原上植被的嚴重破壞是唐宋以來的事.其后果是助長或促進了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西部的三個沙漠的形成與發展.史念海《歷史時期森林變遷的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3)和《論歷史時期我國植被的分布及其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2)兩文,認為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東北地區的森林植被的減少大多始于唐宋之際。趙永復《歷史時期黃淮平原南部的地理環境變遷》(《歷史地理研究》第2輯,1991)指出,唐宋以后,隨本地區植被的銳減.湖澤陂塘逐漸淤成一片平陸。水早災害加重.鄒逸麟《前揭書》認為,唐宋之際華北平原的次生草地和灌木叢漸為大片栽培植被替代,黃河中游地區植被破壞嚴重,太行山區森林至北宋已為童山.秦嶺大巴山區森林仍然茂密。林鴻榮《隋唐五代森林述略》(《農業考古》1995.1)指出,唐代北方森林面積進一步縮小,不少林區殘敗,生態后果遠遠高于南方.而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程民生《宋代林業簡論》(《農業考古》1995.1)指出.宋代的天然林帶主要分布于山區.如南方的四川、湖南、江東和兩廣、福建北部,北方則主要集中于秦嶺山脈和京西路的部分地區以及太行山區.

關于水系和湖泊。唐宋之際東部平原水系變遷較大,而尤以黃河中下游水系和長江中下游水系變遷對經濟格局影響至為明顯。鄭肇經{中國水利史)(商務,1.939)較早涉足水系變遷問題。岑仲勉《黃河變遷史》(人民,1957)為探討黃河變遷的最早專著。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后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學術月刊》1962.2)認為.安史亂后,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黃河下游河患增多.五代以降,河患更是愈演愈烈.史念海《由歷史時期黃河的變遷探討今后治河的方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1.1)指出.唐代后期黃河中下游河道泥沙大量增多.宋代淤泥更為嚴重,河道頻繁改易.張含英《歷代治河方略探討》(水利.1982)介紹了黃河下游在北宋初至中葉前后的五次改道情況.周魁一《隋唐五代時期黃河的一些情況》(見《黃河史論叢》.復旦大學,1986)認為.唐末下游河道漸趨淤高,曾于河口段改道,五代時期53年內決溢19次,11世紀初又出現了懸河現象。鄒逸麟(前揭)認為至唐末以前黃河下游河道相對穩定.此后黃河下游進入變遷紊亂時期.湖泊方面,鄒逸麟《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遷述略》(《歷史地理》第5輯,1987)認為,從6世紀至]o世紀,華北大平原上的湖沼雖有一部分消失或縮小,但整個湖招的布局似無根本性的變化。北宋時期,由于主要河流頻繁改道,華北大平原湖沼逐漸發生了較大的變遷.部分湖泊開始淤廢。

關于長江中下游水系的變遷.王育民、張步天、鄒逸麟(前揭)在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別進行了概述。他們認為,唐宋時代云夢澤已淤成平陸;下荊江統一河床形成,河床不斷淤積.逐步深化為河曲,北宋河患始見頻仍;洞庭湖進一步下沉,湖面向西部擴展;鄱陽湖因彭蠡澤迅速向東南方向擴展,迫近鄱陽縣城。太湖平原湖泊廣布,太湖水系中之太湖至北宋復歸淤淺.泛濫時有發生,而吳淞江雖在人宋以后漸淤,但經北宋中葉整治,情形有所改觀.李文瀾《唐代長江中游水患與生態環境諸問題的歷史啟示》(《江漢論壇》1999.1)認為唐代是長江中游水患頻率最低的歷史時期.湖泊方面,張修桂《洞庭湖演變的歷史過程》(《歷史地理》創刊號,1982年)認為,唐宋時期洞庭湖仍處于沉降擴展之中.譚其驤、張修桂《鄱陽湖演變的歷史過程》(《復旦學報》1982.2)指出,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大體奠定了鄱陽湖未來的范圍和形態.

二,農牧業經濟板塊錯動研究

在自然環境諸要素中,氣候變遷是影響我國北部農牧業經濟板塊發生錯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張家誠《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影響的初探》(《地理學報》1982.2)認為,若其他條件不變,年均氣溫下降1℃,糧食單位產量即會較常年下降10%;年均降水量下降100毫米,糧食產量也會下降10%。程洪《新史學一一來自自然科學的挑戰》(《晉陽學刊》1982.6)認為,若其他因素不變,某地區平均氣溫降低1℃,相當于將該地區向高緯度推進200到300公里;若年降水量減少100毫米.我國北方農業區則將向南退縮100到500公里。龔高法等《氣候寒暖變化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紀念科學家竺可楨論文集》,科學普及,1982)認為,唐五代溫暖濕潤期農作物的生長期比現在長10天以上.翁經方等《中國歷史上民族遷徙的氣候背景》(《華東師大學報》1987.4)認為,如果年平均氣溫下降2℃,生物的分布區域就要向南移緯度2‘至40C,反之亦然.倪根全《論氣候變遷對中國古代北方農業經濟的影響》(《農業考古》1988.1)認為,歷史時期氣候變冷變干造成我國北方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由北向南退縮,農業地區隨之不斷南退。

關于唐宋之際的農牧業分布,史念海《黃土高原及其農林牧分布地區的變遷》(《歷史地理》創刊號,1982)指出.隴東、陜北和晉西北地區,從隋唐開始逐漸由牧區轉變為農區,農牧區之間的界限則處在變動之中。趙永復《歷史時期河西走廊的農牧業變遷》(《歷史地理》第4輯.1986)認為,河西走廊自唐安史亂后至北宋,處于畜牧業生產占優勢的歷史時期。史念海《隋唐時期黃河上中游的農牧業地區》(《唐史論叢》第2輯,陜西人民,1987)指出,唐初牧馬地原在隴右,鄂爾多斯高原也在唐初開始成為游牧區.河隴各地在吐蕃占領時,也均為牧場.唐后期馬政漸趨廢弛,原牧馬區仍為半農半牧區。史念海《唐代河北道北部農牧地區的分布》(《唐史論叢》第3輯,陜西人民.1987)說,“燕山以南,在唐代已經都成為農耕地區,司馬遷所規定的碣石龍門間的農牧地區分界線,這時應北移到燕山之上”。“燕山北的桑干河中游和玄水、白狼河流域。就是當時的媯州和營州。仍當是半農半牧地區”。韓茂莉《唐宋牧馬業地理分布論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987.2)和《宋代農業地理》(山西古籍,1993)指出,唐后期牧馬區由前期的集中于隴右、關內、河東三道,轉向河淮一帶分散。而且牧馬區域穩定程度漸差.人宋以來,河牧監內移,良田被占,河北路農耕地僅為該地區總土地面積的十分之四.河東路山區及澤、潞、遼等州軍,農牧混雜。陜西路地處農耕區西界,西、北兩面均為半農半牧區.程民生《宋代畜牧業略述》(《河北學刊》1990.4)指出,因失去北方及西北牧場.宋代畜牧業總量較唐代為小,但在其他地域畜牧業的發展卻超過唐代。杜瑜《甘肅、寧夏黃土高原歷史時期農牧業發展研究》(《黃河流域地理環境演變與水沙運行規律研究文集》第五集,海洋,1993)認為,自唐宋時期開始,該地區由以往的半農半牧狀態向農業地區轉化。雍際春《宋代以前隴中黃土高原農牧業的分布及其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2)認為.中唐以后,隴中牧業衰退,農業也呈不平衡發展。唐代后期肇始的濫墾之風更使草原牧場加速退化。張澤咸認為,西域在吐蕃占領期間,畜牧業有顯著振興,農業亦未見衰落;歸義軍時代河西農業仍稱發達(分見《漢唐間西域地區的農牧生產述略》。《唐研究》四,1998;《漢唐間河西走廊地區農牧生產述略》,《中國史研究》1998.1).史念海《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變遷及其對王朝盛衰的影響》(見《唐代歷史地理研究》,中國社科.1999)認為,唐代農牧業界線為農耕區與半農半牧區的界線.較漢代有所北移.東段北移到燕山山脈以上,西南端達至隴山之西,東北端伸向遼水下游.而半農半牧區的界線則由陰山山脈西達居延海,東達燕山山脈.葛金芳《中國經濟通史(第五卷)》(湖南人民,2002)指出.宋遼夏金時期的農牧分界線由從外長城(即秦漢所建長城)退縮到內長城(即明代長城)一線,即從位于東北方向的碣石向西南蜿蜒伸到龍門一線.此線以西以北,大片農田化為牧地,除燕云一帶的部分地區外,多以畜牧業為主。就是此線以東以南的農耕區中.草場牧監也為數不少.

研究唐宋之際北部中國的農牧業分布情況.尚須關注遼和西夏轄區。契丹(遼朝)南境之南京道(治今北京)、西京道(治今山西大同)地處今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屬華北大平原的北半部。陳述《契丹社會經濟史稿》(三聯,1963)認為。契丹北境草原以牧業居多,分布著“插花田”;而毗鄰漢區的南部地帶定居放牧的成分也逐漸增加,燕山以南則是傳統農耕區.鄒逸麟《遼代西遼河流域的農業開發》(《遼金史論集》第2輯.書目文獻,1987)認為.自10世紀始.西遼河流域分布著墨點農家村莊.遼代以后.該地成為半農半牧區,或稱農牧交錯區。林榮貴《遼朝經營與開發北疆》(中國社科.1988)指出,北部、西北地區和潢河(西拉木倫河)流域一帶為傳統畜牧業區;潢河與土河(老哈河)匯流處及其周圍地區.分布著零星的墾殖點;在上京道的東部、南部和中部還分布著一些草原式的“插花田”.由于在草原地區開辟農業區,又在農業地區開辟牧場或放牧點.故遼代農牧業的總體發展方向是,農業生產向北拓展,畜牧業生產向南推進。顏亞玉《契丹統治下的燕云農業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3)指出,唐末至五代初該地區農業經濟堪稱發達,其后又有起伏,但仍以增長為主。鄭川水等《歷史時期遼河流域的開發與地理環境關系》(《歷史地理》第10輯.1992)認為.在10世紀初遼河中下游平原重新出現點線分布的農田與居民點。漆俠、喬幼梅《遼夏金經濟史》(河北大學,1994)指出,契丹人所在的草原地區以畜牧業為主,穿插一點農業;大定府以南奚人居住的部分草原和燕山山區.畜牧業與農業相間.燕山以南至白溝以北.西達東北.東至遼東.則以農業為主,雜以部分畜牧業和果樹業。鄧輝《遼代燕北地區農牧業的空間分布特點》(《歷史地理》第14輯.1998)認為.遼代燕山以北到大興安嶺東南麓.是一個非常寬闊的農牧交錯地帶,農業集中于赤峰市以南的中京地區,赤峰以北的上京地區則以游牧為主.農業區的北界大約位于隆化縣北到赤峰市一帶,再向東穿過奈曼、庫倫二旗南部的黃土臺地北緣。韓茂莉《遼金農業地理》(中國社科,1999)指出契丹立國之前以畜牧業為主,還未形成固定的農業墾殖區,漢城主要分布于西拉木倫河、大凌河、灤河流域。遼建立后,主要農業區分布于西拉木倫河流域、醫巫閶山北端以及中京周圍,遼東、燕云地區亦以農業生產為主,畜牧業區以北疆和東北疆最為廣泛,半農半牧區的典型區域為河東、代北一帶。

西夏轄區在今甘肅、寧夏一帶。江一鳴《歷史時期寧夏地區農林牧分布及其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988.3)研究了寧夏地區或農或牧的變遷過程。漆俠、喬幼梅(前揭)認為,除夏州一帶的毛烏素沙漠地區外,西夏境內皆適宜畜牧業.農業區集中于靈州、橫山天都山一帶的片段土地.以及河西走廊。韓茂莉《西夏農業區域的形成及其發展》(《歷史地理》第l0輯.1992)指出,西夏農耕業最為成熟與穩固的地區是銀川平原及宋、夏交界處的丘陵山地,河西走廊附近的農業亦有一定發展,但不占重要地位。杜建錄《西夏經濟史》(中國社科,2002)認為,西夏的農業區為興靈平原和內蒙古河套平原,荒漠與半荒漠牧區由鄂爾多斯與阿拉善兩大高原組成,農牧相間的半農半牧生態區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與宋夏沿邊山界.

三、經濟重心南移研究

唐宋經濟重心南移問題的提出。始見于張家駒《中國社會中心的轉移》(《食貨》2:11,1935),其后張氏又相繼發表《宋室南渡前夕的中國南方社會》(《食貨》4:1,1936)和《宋代社會中心南遷史(上)》(商務,1942)重申自己的觀點。半個多世紀以來.學術界就此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焦點主要集中于對經濟重心的理解、南移完成的時間、南移的判定標準,以及南移的具體內容等方面.

在對經濟重心的理解上,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人民.1977)提出安史亂后唐代財賦重心在江南的說法.冀胡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中國社科,1981)提出基本經濟區的概念,認為隋唐時期,長江流域取代黃河流域.已取得了基本經濟區的地位。袁莢光、李曉路《唐代財政重心的南移與兩稅法的產生》(《北京師院學報》1985.3)提出財政重心的說法,但認為唐代后期財政重心的南移并不等同于經濟重心的南移。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若干問題探討》(《光明日報》1988.6.15;《農業考古》1991.3)贊同.財賦重心”的提法.趙德馨《我們想寫一部怎樣的<中國經濟通史<》(《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3),則區分了.經濟重心地區”與.經濟中心地區”的不同,認為.經濟重心地區”是指經濟較其他地區發達、財富較其他地區多的地區,是經濟發展、財富分布不平衡的結果。

在南移時間的看法上.學界存有較大分歧。依各家意見提出的先后次序而盲,第一種是“南宋說”.張家駒(前揭文)認為,中唐以后.南方社會的發達已漸漸超過北方。及至宋代.東南已完全成為國家根本。而南宋時代更為中國社會經濟中心轉變的最大關鍵.其所撰《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1957)再次強調,宋王朝的南渡標志著南方經濟的空前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經濟重心完成南移行程的時代。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岳麓,1996)認為.經濟重心南移至北宋后期已接近完成.至南宋則全面實現。第二種是.隋代說”。全漢升《唐宋帝國與運河》(重慶商務,1944)認為,中古之經濟重心在隋代業已南移.第三種是“晚唐五代說.,韓國磐《五代時南中國的經濟發展及其限度》(《廈門大學學報》1956.1)認為,五代時南中國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均較北方發達.曹爾琴《唐代經濟重心的轉移》(《歷史地理》第2輯,1982)認為.唐代后期經濟重心從我國北方轉向南方。童超《東晉南朝時期的移民浪潮與土地開發》(《歷史研究》1987.4)認為。經濟重心南移始于東晉南朝,終于唐五代。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大學,1992)認為,安史亂后.經濟重心加速向南方傾斜.終南移于長江流域。翁俊雄《唐代區域經濟研究》(首都師大,2001)認為唐代后期經濟的總體水平大大超過唐前期。尤其是長江流域。寧可主編《隋唐五代經濟卷》(經濟日報,2000)指出。大體上從安史亂后,南方經濟發展的水平超過北方,全國的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第四種是“宋代說”,李劍農《宋元明經濟史稿》(三聯,1957)說,“宋以后之經濟重心遂移于東南”。漆俠《宋代經濟史(上、下)》(上海人民.1987,1988)認為宋代經濟水平整體上是“北不如南.西不如東”。葛金芳《宋遼夏金經濟研析》(武漢,1991年)根據《元豐九域志》的統計數據,認為北宋熙豐年間(1068年-1085年)耕地和勞動力資源重心的南移過程已經完成.近在《中國經濟通史(第五卷)》(前揭)中又重申了這個觀點.但程民生《宋代北方經濟及其地位新探》(《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3)認為,北宋時我國的經濟重心似仍在北方。程撰《宋代糧食生產的地域差異》(《歷史研究》1991.2)中甚至認為宋代“北方地位比南方有過之而無不及”。稍后又在專著《宋代地域經濟》(河南大學,1992)中說,”宋代南北經濟各有特色。經濟重心從發展趨勢上看正在南移,但從歷史現狀上看還未完成..五是“六朝說..羅宗真《六朝時期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江海學刊》1984.3)為其代表。

在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判斷標準上.學界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多數學者是從人口分布人手,易曼暉《唐代的人口》(《食貨》3:6.1936)指出,天寶以后,北方南徙人口大抵集中于江南道.黃盛璋《唐代的戶口與分布》(《歷史研究》1980.6)認為,安史亂后人口比重發生變化,黃河中下游讓位于長江中下游,汴河兩岸讓位于漢江襄鄂等州,沿海港市戶口猛增.林立平《唐后期的人口南遷及其影響》(《江漢論壇》1983.9)認為,經過安史之亂的人口南遷.江南人口密度已居各道之冠.我國古代的人口分布重心也由此基本上從黃河流域轉向了江南.胡煥庸《中國人口地理(上)》(華東師大,1984)指出,安史亂后.人口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南方遠遠超過北方。胡道修《開皇天寶之間人口的分布與變遷》(《中國史研究》1984.4)亦認為安史之亂是南北人口升降的主要轉折點.費省《論唐代的人口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2)認為.元和時期的淮河以南及江南地區為大面積的人口密集區.人口占全國三分之一。凍國棟《唐代人口問題研究》(武大,1993)指出,安史亂后人口南遷與經濟重心南移同時發生,黃河中下游地區失去了傳統的人口重心地位。翁俊雄《唐后期政區與人口》(首都師大,1999)指出,安史亂后,長江流域民戶日趨增多.宋史領域,胡道修《宋代人口的分布與變遷》(《宋遼金史論叢》第2輯,中華,1991)認為宋初人口分布的最大特點為北方人口的減少和南方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之區主要分布在東南、江淮一帶,這是南方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吳松弟《中國人口史(第三卷)》(復旦大學,2000)指出,遼宋初期無疑是南北人口分布的一個轉折點,此前北方人口占優,此后南方人口逐漸確立了絕對優勢,并一直維持到明清時期。

后來漸涉農田水利、蠶絲紡織、自然生產力和城市分布等諸多方面。論者們普遍認為,南方水利事業在中唐以后的大規模興修,是促使南方經濟趕超北方經濟的重要原因之一.鄒逸麟《從唐代水利建設看與當時社會經濟有關的兩個問題》(《歷史教學問題》1959.3)指出.在唐前期138興修的163項水利建設中,北方五道有101項,占全數三分之二.唐后期101項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項,以江南道為最多,竟占49項.因此安史亂后,是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局面的初步形成期,至于其鞏固與發展.則在10世紀以后的宋代。闡明同一主旨的成果極多.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李燦文《唐代水利事業與南北經濟重心的轉移》(《新亞書院歷史系系刊》4.1978).黃耀能《隋唐時代農業水利事業經營的歷史意義》(《中山學術文化集刊》30.1983).周魁一《中國古代的農田水利(續)》(《農業考古》1986.2),楊蔭樓《秦漢隋唐間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趨勢與經濟區域重心的轉移》(《中國農史》1989.2),鈕海燕《唐代水利發展的因素及其影響》(《歷史地理》第10輯.1992),屈弓《關于唐代水利工程的統計》(《西南師大學報》1994.1)等.

紡織業方面,孫運郅從絲織業角度考察,認為絲織業中心的南移完成于唐宋之交(《絲綢之路和我國絲織業中心的遷移》。《華東師大學報》1981.1).黃世瑞《我國歷史上蠶業中心南移問題的探討》(《農業考古》]985.2;1986.1)認為我國蠶業中心的南移開始于唐末五代.完成于南宋.陶緒《論宋代私營絲織業的生產形態及地理分布》(《中國經擠史研究》1990.2)認為宋代南方私營絲織業的發展速度高于北方.邢鐵《我國古代絲織業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中國經濟史研究》1991.2)認為,在兩宋三百年間絲織業的生產重心尚未轉移.鄒逸麟亦指出,唐宋以后我國絲織業南盛北衰的局面逐漸形成(《有關我國歷史上蠶桑業的幾個歷史地理問題》,《選堂文史論苑》,上海古籍.1994).

董咸明從自然生產力角度探討,認為唐代北方自然災害遠較南方頻繁.對經濟的破壞程度遠遠大于南方(《唐代自然生產力與經濟重心南移》,《云南社會科學》1985.6)。鄭學檬、陳衍德《略論唐宋時期自然環境的變化對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廈門大學學報》1991.4)認為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是自然環境的優劣互為逆轉的結果。

林立平從城市分布角度加以闡述.認為唐宋之際的中國都城已由長安而洛陽而開封地向東遷徙,中國城市分布重心也從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下游的江淮及太湖區域,也表明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移到長江下游地區(《試論唐宋之際城市分布重心的南移》,《暨南學報》1989.2).近有鄭學檬(前揭)將經濟重心完成南移的判斷標準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經濟重心所在地區生產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超過其它地區.表現為人口眾多.勞力充足;主要生產部門的產量與質量名列前茅;商品經濟發達。第二,經濟重心所在地區生產發展具有持久性和穩定性.不只是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居優勢地位.而是有持續占優勢的趨勢.就是其優勢為后世所繼承。第三,新的經濟中心取代了舊的經濟中心后.封建政府在經濟上倚重新的經濟中心,并在政治上有所反映。

四,交通網絡變遷研究

唐宋交通網絡由國內陸路、水路和通向域外路線三方面組成.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著述.仍是嚴耕望《唐代的交通與都市》(《大陸雜志》8:4,1954)、《隋唐五代人文地理(上、下)》(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唐代交通圖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3,1985.1986),和青山定雄《唐宋朝代的交通和地志圖研究》(吉川弘文館,1963),兩人對復原唐代、宋代的交通路線貢獻尤巨.日野開三郎對《五代時期南北中國的陸上交通道路》(《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12.三一書房.1989)作過研究.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叢考》(中華,1997)中也有六篇關于唐宋交通道路的考證文章.

先看陸路。白壽彝《中國交通史》(商務,1937)列舉出唐代以長安為中心向四周展開的六條陸路交通干線.在所開鑿的新道中.又以大庾嶺山路為最重要。宋代陸路干線改以開封為中心。陳偉明《唐五代嶺南道交通路線述略》、《宋代嶺南交通路線變化考略》(分見《學術研究》1987.1;1989.3)認為,唐代以廣州為中心向四方延伸的各條交通路線中.北路較南路發達,西路較東路發達。宋代嶺南交通基本格局除沿襲唐代,但其功能開始由唐代的政治型、軍事型向經濟型轉變,嶺南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動脈.李孝聰《公元十一十二世紀華北平原北部亞區交通與城市地理的研究》(《歷史地理》第9輯,1990)認為.宋遼驛道的開辟,使得大名府、澄州、澶州為代表的一批地方中心城市地位的上升.宋遼邊界形成了一條新的城市帶。蔡良軍《唐宋嶺南聯系內地交通線路的變遷與該地區經濟重心的轉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3)敘述了唐宋時期嶺南以廣州為中心聯系內地的三條道路,即桂州路、郴州路和大庾嶺路,認為自唐代完成對大庾新路的開鑿后,該路成為人嶺南的最佳線路,嶺南交通重心亦因此東移至郴州路和大庾嶺路.韓茂莉《宋代嶺南地區農業地理初探》(《歷史地理》第l1輯,1993)指出,宋代由內地進入兩廣的道路自西向東主要有三條.湘桂道(水路)、騎田道、大庾道,而以后者路途較為通暢。張澤咸《唐代工商業》(中國社科,1995)指出,安史亂后西線中的荊襄段因汴水通航受阻而變得格外重要。曹家齊《唐宋時期南方地區交通研究》(《宋史研究通訊》2002.2)指出,唐代南北交通干線主要有兩條.一為長安東南行至嶺南道;一為洛陽東南行至汴州.經運河至福建、嶺南道.宋代人閩路進一步開辟,幾條南北干線之間聯系進一步加強,杭州與淮西地區聯系進一步密切。

再看水路。白壽彝(前揭)指出唐代的運河較江河等水道所居地位要高,唐代中葉后大運河南段地位更見重要.北宋汴河(通濟渠)在交通上居于睥睨一切的地位。而在唐宋之際,所開浚的河渠中作用較大的還有嘉陵江、新源水、蔡河、廣濟河、金水河、荊南漕河、深州新河等.但地位均無法與運河相比。全漢升《唐宋帝國與運河》(前揭)認為.運河聯結著北方的軍事政治重心和南方的經濟重心。導致唐宋帝國的經濟地理發生劇烈變動.李劍農指出,安史亂后.除江淮汴道地位見重外.由湘、贛二水人江,溝通江以南與嶺表,又顧流人揚州.經汴淮以達于河,由湘出者至鄂州人漢、漢沔經陸路至長安。此亦有唐一代內河南北交通之要道.就沿海航線而言,唐代海舶,由交廣北航經泉州.北以江都為終點;揚子江口以北至白河口之線.幾無定泊之港。然在宋時,已由交廣閩浙江淮擴至密州(《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宋元明經濟史稿》,前揭)。《長江水利史略》(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江水利史略》編寫組,水利電力,1979)指出.北宋時期,與長江干流密切相關的運河有三個系統:其一為江北運河,聯系黃河、長江的汴運潁運等;其二為江南運河,聯系江浙;其三為荊襄運河,聯系長江、漢水。馮漢鏞《宋代國內海道考》(《文史》26.1986),對宋代沿海各地,包括長江口外、錢塘江口外、閩江口、珠江口外、黃淮以北的海道,進行了詳細考察.王興淮《我國歷史上的江漢運河》(《中國水運史研究》專刊一,1987)指出,北宋是江漢運河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的歷史時期之一.王力平《唐肅、代、德時期的南路運輸》(見《古代長江中游的經濟開發》,武漢,1988)認為,中晚唐水陸交通中。穿過秦嶺.經漢、沔水系,溝通關中地區與江漢流域以及整個東南地區水陸聯系的南路,肅、代、德時期運輸非常活躍.承平之際即告蕭條.王力平《唐后期淮潁(蔡)水運的利用與影響》(《河北學刊》1991.2)說,“北宋的惠民河與唐時的淮穎(蔡)水運相比,已不再是臨時性、替代性的運道,而成為了固定運輸線.”張澤咸(前揭)認為,有唐一代,珠江、長江、淮河、黃河等都有商船通行,沿海自南海至渤海的海上交通亦有發展.

域外交通又分陸、海兩路。白壽彝(前揭)較早據《新唐書·地理志》列舉唐代通四夷的七條重要道路,除登州海行人高麗渤道、廣州通海夷道外,其余五條為陸路,自唐天寶亂后,西域交通漸形衰落,雖北宋盛時也不能完全恢復。烏廷玉《隋唐時期的國際貿易》(《歷史教學》1957.2)、陳守忠《北宋通西域四條道路的探索》(《西北師院學報》1988.1)分別考察了隋唐和北宋的通西域道路。藍勇《唐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轉輸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4)認為,南方陸路主要有川滇道、邕州道、滇緬印道.

港口與海上交通.開創者當屬桑原騭藏《蒲壽庚考》(陳裕青譯.中華.1929)和《唐宋貿易港研究》(楊煉譯,商務.1935).兩書據伊本.胡爾達茲比《道程及郡國志》記載,指出交州、廣州、泉州、揚州為唐宋四大貿易港.此外潮州、福州、溫州、明州、松江亦為沿海貿易港。白壽彝(前揭)指出,隋唐宋時代的域外交通,較前為特別進展并歷時最久的,是南海上的交通。烏廷玉(前揭文)認為.唐代從廣州出發可至大食波斯及南洋諸國;對日本的商路則有兩條,一為北路,即由登州出海;一為南路.從明州出發.兩宋海外貿易路線經馮承鈞(《諸蕃志校注》,中華.1956)、蘇繼頃(《島夷志略校釋》.中華,1981)和章巽(《我國古代的海上交通》.商務.1986)等諸多先生的持續努力,現已清楚有四條航線。東海起航線是從明、杭等州出發東渡高麗、日本;南海起航線是從廣、泉等州出發.有三條.一是經三佛齊(今蘇門答臘)轉航閹婆(今爪哇)、渤泥(今加里曼丹)、麻逸(今菲律賓群島)等地.二是經蘭無里(今印尼亞齊)再橫渡印度洋去阿拉伯半島上的大食諸國.三是從蘭無里出發橫渡細蘭海到故臨(今印度奎隆).在此換乘小船,沿近海西北向駛入波斯港、亞丁灣。與此同時,也有更多的沿海港口被發掘出來。陳高華、吳泰《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天津人民.1981)指出,宋代東海航路中有登州、密州、明州、杭州、華亭、溫州等港;南海航路中的廣州、雷州、徐聞、瓊州等港;介于東海和南海航路間的有泉州、福州、漳州等港。章巽(前揭)指出,北宋時期,長江口以北的通、楚、海諸州.以及長江口以南的越、臺、福、漳、潮、雷、瓊諸州,也都是通航的海港。沿渤海灣的登州、萊州、滄州、平州、都里鎮諸地,亦有海舶往來.關履權《宋代廣州的海外貿易》(廣東人民.1987)認為,廣州是唐代最為繁榮的貿易港,宋代與之通商的海外國家較唐代為多.海外貿易也超過了唐代.蔣致潔《唐宋之際絲路貿易與海路貿易的消長變化》(《社會科學戰線》1993.5)認為,自唐宋以降,在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陸路(絲路貿易)地位日趨下降。海路貿易逐漸占據優勢.基本上處于主導、支配地位。陸韌《宋代廣西海外貿易興起初探》(《海交史研究》1997.1)認為,宋代廣西海港得到了極好的發展機遇。一躍成為西南地區貿易重地和出海門戶。黃純艷《宋代海外貿易》(社會科學文獻,2003)認為,宋代貿易港較唐代有明顯增長,北自京東路.南至海南島.港口以十數.形成多層次結構,大致可分為廣南、福建、兩浙三個相對而言自成體系的區域.

五、區域經濟研究

此項研究源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食貨》雜志.進入80年代后,關注者益多。漆俠對兩宋區域經濟的研究堪稱詳盡具體.他認為從整體看是“北不如南.西不如東”(《宋代經濟史(下)》.上海人民。1988)。葛金芳在《中國經濟通史(第五卷)》(前揭)中.從動態角度將其發展趨勢概括為“東強西弱.南升北降”,并將各區域經濟的特色歸納為:中原經濟頑強發展、一波三折,東南經濟蓬勃興起、后來居上.西川經濟不平衡發展,中南經濟困頓停滯,廣南經濟地曠人稀、起點過低。

中原經濟區。該區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唐代大體包括關內、河東、河北、河南四道,以及山南道北部地區.宋代則為京畿、河北、京東、河東、陜西、京西北路六路.學界普遍認為,關中地區自唐中葉后經濟發展遭受重創,人宋以后漸次恢復。楊德泉《北宋關中社會經濟試探》(《宋史研究論文集》,浙江人民.1987)指出,從農業和手工業看,較之唐代.宋代陜西經濟地位明顯低落。韓茂莉《北宋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的地域特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1)認為,中原地區以河南的經濟發展水平為高;陜西則次之.雖本地農業區僅限于關中,但仍能達到較高水平;河東略有余糧;唯河北一路糧食最為短缺。程民生《論宋代河北路經濟》(《河北大學學報》]990.3)認為.宋代河北路經濟仍然發達,實力雄厚.邢鐵《宋代河北的絲織業》(《河北學刊》1990.5)認為河北的絲織業仍較發達,絲織業的重心似仍在北方.程民生《論宋代陜西路經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1)認為宋代陜西的經濟發展屈從于國防利益,但手工業門類齊全.商業也異常活躍.

東南經濟區。該區泛指長江下游地區,尤其以太湖流域為重心.在唐代大致為淮南、江南道東部地區.宋代大致為淮南東西路、江南東西路和福建沿海地區。該區在兩宋時期發展迅速,故成果較多.陶希圣《五代的都市與商業》(《食貨》1:10,1935)指出,五代時,各地商業繁榮.都市繁盛。尤以淮河以南最足稱道.楊章宏《歷史時期寧紹地區的土地開發及利用》(《歷史地理》第3輯.1983)認為,唐后期,該地區已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至宋代,更成為全國的糧食基地之一。方如金分析了《北宋兩浙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其原因》(《漸江師范學院學報》1984.1).彭友良《兩宋時代福建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考古》1985.1)指出兩宋時代福楚農業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表現為土地的墾辟,耕地迅速增加;水利的開發和興修;各種物產豐富;對外貿易的崛起。梁加龍《宋代江西蠶業發展初探》(《農業考古》1985.2).文士丹、吳旭霞《試論北宋時期江西農業經濟發展》(《農業考古》1988.1)和吳旭霞《宋代江西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江西社會科學》1990.6)等.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江西的經濟發展。謝元魯《論“揚一益二”》(《唐史論叢》第3輯.陜西人民,1987年)認為.揚州在唐以后的衰落不過是東南地區內部中心城市轉移的一種表現.杜瑜《歷史地理變遷與揚州城市興盛的關系》(《平準學刊》第4輯上.光明日報.1989)指出.唐代后期江淮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揚州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揚州亦因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很快發展為全國最大經濟都市。楊希義《唐代絲綢織染業述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l990.3)指出江南地區的絲織業到唐代后期已超過北方.林汀水《兩宋期間福建的礦冶業》(《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1)認為福建的礦冶業初興于唐代.至宋極盛.成為全國重要的礦區之一,出產金、銀、鋼、鐵、水銀、錫和礬等礦。方亞光《論唐代江蘇地區的經濟實力》(《中國史研究》1993.1)認為,唐代中葉以后,從生產工具水平、手工業技術、商品經濟發展程度而盲,該地區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韓茂莉論述了《宋代東南丘陵地區的農業開發》(《農業考古》1993.3)。方健《唐宋茶產地和產量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2)認為,若從唐宋茶的產量而言,江南路居首位,次則四川,荊湖第三,兩浙第四,淮南13山場至北宋盛極,福建茶產量雖遜于以上各路.但以品質優良著稱.兩廣產量甚微.周生春《論宋代太湖地區農業的發展》(《中國史研究》1993.3)認為北宋崇寧以后太湖地區農業發展達到北宋后期最高水平.龍登高《宋代東南市場研究》(云南大學,1994年)通過分析和比較,認為宋代的經濟與市場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在東南的兩浙、福建、江東、江西四路。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前揭)指出.太湖地區自晚唐五代以來,農業經濟的發展最為突出;手工業以制茶、制鹽、紡織、竹編、葦編、瓷器、釀酒、造紙、藥材等為主.水平較高。江西經濟開發自五代始大大加速,有特色的產品主要是稻米、豬、牛、禽、魚等副食品資源、木材、礦產、蔬果、烏血等經濟林等等;手工業品則以瓷器最出名。宋代福建農業發展最快的地區是沿海平原,在許多方面與兩浙有共同之處,它也代表當時中國農業經濟的水平。而從總體來看,五代時期南北方農業經濟發展不平衡.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農業經濟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了北方,但本地區內部亦不平衡。方健《兩宋蘇州經濟考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4)一文,認為宋代蘇州經濟居當時全國的領先地位,與中唐以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相一致.周懷宇《論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發展》(《安徽大學學報》2001.3)認為,隋唐五代是淮河流域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個快速成長期,揚州、開封為兩大龍頭城市,而沿運河相繼涌現出的新城市中較為突出的有宋、楚、泗、壽、潁、濠、宿、廬等州.陳國燦《宋代江南城市研究》(中華,2002)認為.北宋時期,兩浙路的城鎮發展最為顯著,已達到乃至超過了北方發達地區的水平;江南東路次之.接近北方發達地區的水平;江南西路雖較宋代以前有顯著的發展,但由于起點較低,直到北宋中后期,仍與兩浙、江東地區有相當大的差距.葛金芳《兩宋東南沿海地區海洋發展路向論略》(《湖北大學學報》2003.3)認為,人宋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的興盛,促使東南沿海地區開放型市場崛起,進而在本地區出現海洋發展路向,其具體表征有五:其一.東南沿海眾多外貿港口,從南到北連成一片;其二,海外貿易范圍大為擴展,構成當日世界性貿易圈的兩大軸心之一;其三.進出口商品中,分別以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為主;其四,中外商人隊伍壯大,出海經商風氣盛行;其五,對域外世界的認識遠較漢唐豐寓詳贍。此前,也有專文討論福建地區的海外貿易問?,如林汀水《略談泉州港興衰的主要原因》(《廈門大學學報》1984.1),韓振華《五代福建對外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3).胡滄澤《宋代福建海外貿易的興起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1).廖大珂《唐代福州的對外交通和貿易》(《海交史研究》1994.2)等.

西川經濟區。該區大致指唐代的劍南道,北宋的成都府和梓州、利州、羹州這四路.關于唐宋時期四川經濟的發展.先后有兩部專著予以討論,賈大泉《宋代四川經濟述論》(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5)認為,自10世紀后期至北宋中葉,本地經濟發展迅猛,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李敬洵《唐代四川經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8)指出中唐以后四川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兩個地區之一。賈大泉《宋代四川的紡織業》、《宋代農村商品生產》、《宋代四川城市經濟的發展》(分見《宋史研究論文集》1982年年會會刊.河南人民,1984;《西南師范學院學報》1985.1;《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86.2)認為,宋代本地的紡織業在前代的基礎上又有長足發展,農村地區的商品化生產的專業分工現象極為普遍.在蠶桑紡織業、茶葉種植業、甘蔗種植業和制糖業、藥材種植業、釀酒業、井鹽業、水果生產方面均有體現,從而促進了本地區商品經濟的日趨活躍。城市經濟的發展貌似繁榮。但在封建勢力的干擾和戰爭的沖擊下,很難持續.謝元魯《宋代成都經濟特點試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3)、《論“揚一益二”》(前揭)認為,宋代成都的經濟十分繁榮.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韓茂莉《宋代川峽地區農業生產述論》(《中國史研究》1992.4)認為.川峽四路的農業生產發展很不平街,川西成都平原是全國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川東地區卻仍然較為落后.林文勛《宋代四川與中原內地的貿易》(《宋代經濟史研究》,云南大學.1994)認為.時至宋代,四川地區已發展成為我國西部區域的經濟中心區.

中南經濟區.該區大致措庸代山甫道南部和江南道西部一帶,宋代的京西南路和荊湖南北路。鄭學檬《試論唐五代長江中游經濟發晨的動向》(見《古代長江中游的經濟開發》,武漢。1988)指出,唐五代長江中游(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地區經濟發展加速.使地區聯系日趨緊密,由此江南經濟正在向超過北方的方向發展。韓茂莉《宋代荊湖地區農業生產述論》(《歷史地理》第12輯.1995)認為,宋代荊湖南、北路尚未得到全面開發.尚未處于粗放經營階段。楊果《宋代兩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2001)認為.兩宋時期是兩湖平原市鎮在空間上迅速擴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其中值得特別注意的又是縣以下鎮、市的擴展.

廣南經擠區.該區大致指唐代的嶺南道,北宋的廣南東西二路.徐俊鳴《古代廣州及其附近地區的手工業》(《歷史地理》創刊號,1982)認為,唐宋時期本地區手工業較為發達.諸如造船、紡織、食品加工、陶瓷、制紙、礦冶等均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陳偉明《宋代嶺南主棱與經濟作物的生產經營》(《中國農史》1990.1)認為宋代嶺南地區初步形成了獨立的農業生產區。關履權《宋代廣東歷史發晨趨向與農業商品化》(《廣東社會科學》1991.1)認為工商業和海外貿易對廣東歷史發展起了催化劑作用.韓茂莉《宋代嶺南地區農業地理初探》(《歷史地理》第11輯.1993)分析了宋代嶺南地區的人口構成及其分布,認為蠻人集中分布的廣西和海南島生產方式還很落后.指出宋代內地移民是嶺南地區重要的農業生產勞動力。內地移民集中的南嶺南坡地帶,以及珠江三角洲,是嶺南農業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也是嶺南最重要的農業經濟區.但與內地相比.嶺南大多地區的生產方式仍很落后.

筆者自知,對于學界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段中所做的有關唐宋經濟格局研究的成果,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此文中一一盡述的.因取舍眼光和目的所限.即使部分較為重要的成果,間或亦有遺漏.在對經濟格局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上述梳理后.筆者認為要使此課題的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還須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確立貫遇研究的思路,打破朝代分野.即以唐宋變革期學說為指導.改變過去以朝代為中心的敘述模式,將晚唐至宋的經濟格局變動視作整體予以考察,關注趨勢的演變特征,以期反映出其時經濟格局變動的總體面貌。

第二,明確經濟格局變遷的內涵,切實把握其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經濟格局當以自然環境、農牧業經濟、經濟重心、交通網絡和區域經濟為主體構成部分.這也理應成為學界探討此課題的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