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16:31: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工工藝課程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化學工藝,過程裝備,教學模式,課程改革
在化學工藝專業及相近專業如輕工石油化工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化工過程裝備課程僅次于化學工藝課程,完整優秀先進的工藝也必然在系列化工過程裝備中進行,同時化工過程裝備在其工藝中發揮功能作用。即工藝與化工過程裝備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由于新的歷史條件市場經濟的影響,歷史性人才培養和學科設置,如何進行化工過程裝備課程體系設置,提高非機械類學生的工程綜合素質及工程實踐能力,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滿足化學工藝專業培養模式對化工過程裝備課程的要求。
1、化工過程裝備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
化工過程裝備課程是一門專業必修課和專業技術課,課程科目多,內容多。涉及工程力學、工程制圖、化工原理及設備、化工設備機械基礎等。隨著高等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的深化,教學工作課時也隨之逐年減少。這就要求對化工過程裝備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改革,故對化工過程裝備課程計劃要進行適用性調整。化工過程裝備課程必須滿足專業要求,減少化工過程裝備專業課比重。側重厚化工過程裝備基礎、拓展化工過程裝備口徑教學設置模型。加重工程力學、工程制圖、化工原理及設備的教學,夯實化工過程裝備的基礎,滿足適應本專業和其它專業發展要求:在化工過程裝備專業課減少授課學時,同時應加強課程設計力度。內容覆蓋化工工藝設計、化工制圖、設備設計與選擇。這樣刪除過多重復課程內容,加重基礎理論。側重理論結合實際,著眼培養動手能力強,實際應用廣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2、加強實踐性教學理論結合實際的改革
化工過程裝備是理論結合實踐課程,要加強實踐課教學環節的訓練,改革實驗課與實驗項目內容,減少重復實驗,增加綜合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在實驗教學中,即鞏固基礎理論。提高實驗操作技能,掌握實驗設備和實驗技術,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要加強實習環節教學,學生到大學沒有見到過化工過程裝備,化工過程裝備是什么形態。內部結構如何;在工藝流程中如何發揮作用一無所知,所以做好實習教學過程很重要。一方面要引入學生到生產第一線,以產品生產原理為主線,詳細介紹掌握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其次重要內容就是通過現場教學讓學生掌握化工過程裝備在工藝流程中的作用,各種類型化工過程裝備的外觀形狀,及內部結構特征。讓學生建立起各種類型化工過程裝備的印象,分清塔器、容器、釜:哪是靜設備,哪是動設備;及其適應的場合。這對后繼化工過程裝備理論教學起融會貫通作用。
化工過程裝備理論教學,要加強課程設計。適當增加設計周數。如單元設備進行現場測繪、對單元操作設備進行工藝計算和設計訓練。在課程設計中引入計算機輔助繪圖、設計與校核。不斷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全面提高工程技術的綜合素質。
3、探討多種形式教學模式
強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實際。充分反應化工過程裝備課程基本原理及技術,同時要讓學生掌握化工過程裝備的結構和工藝原理,更重要是從工程設計角度讓學生懂得化工過程裝備在產品工藝流程中是如何發揮作用,包括單元化工過程裝備在實際生產中開車停車、生產情況波動時,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如何判斷及分析實際問題,和提出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見。以典型單元設備作為案例,理論教學實驗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開展課堂討論反復論證加深知識的理解及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互動教學,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何讓學生掌握化工過程裝備知識又能學以致用,可采用一方面講授理論課。同時安排相關任務項目,要求學生從查化工過程裝備有關信息資料,分析論證某化工過程裝備技術特征,用數據和圖紙拿出綜合方案。
采用質疑方式開展互動式課堂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意見。教師不斷從多方位提問和質疑,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嚴謹,且給人一種身臨現場的感受,更重要是使學生感悟到化工過程裝備設計方案重要性,從工藝原理加深了認識,對工程設計與計算需反復修改,重要是這不僅是模擬工程技術訓練,更重要通過互動式教學,學生掌握了化工過程裝備理論知識,也提高了查取文獻資料的能力,懂得在今后碰到工程任務中問題,應采取什么措施方法,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關鍵詞 焊接專業 課程設計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28
Study on Quality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Practice Course for Welding Clamp Design
WU Wei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practice course is the main way fusing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and the practice ability cultivation together. The importance of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practice course for welding clamp design is analyzed to solve specific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promote combination of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design course and specific engineering practice more closely, the content is composed of how to optimize curriculum ,cultivate engineering point of view,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welding specialty;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design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焊接已成為一門多學科交融的綜合工程技術,①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不斷變化的趨勢。為了適應焊接技術發展及人才市場需求,絕大部分應用型焊接專業本科院校從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出發,在教學中增加實踐環節的課程和學時,以培養出既有知識又有實踐能力的工程應用型高等技術人才。
課程設計是工科專業大學生將課程理念轉化為實踐活動的“橋梁”。②國內大多數焊接方向開設的課程設計主要有焊接結構和焊接工裝設計,通常布置給學生一人一個設計項目,要求在限定的實踐專周內集中完成。我校處汽摩行業背景,焊接工裝在汽摩加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夾具設計是我校焊接專業課程設計訓練內容,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識和創新意識,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問題。但從我校近年來實際教學情況看,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沒有被加強,反而出現弱化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對此,本文通過分析焊接夾具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踐教學體會提出一些改進措施。
1 焊接夾具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對課程設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
由于不少學生缺少對將來從事專業工作的了解,不清楚焊接夾具重要性以及在工程中的作用,更沒有意識到焊接夾具課程設計是相關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與實踐能力的綜合提升及訓練的過程,因此表現出對夾具課程設計興趣不高,主動性不強,在設計過程中僅認為按照設計任務書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簡單地畫完圖就行,對設計結構的合理性、實用性、制造成本,以及是否合乎加工工藝要求等更是很少考慮。
課程設計的成績由指導教師自己給定,采用平時成績加上設計成績作為總成績。由于缺乏有效的評價指標,不同老師之間題目的難易程度不同,給定成績的標準不一,往往出現簡單題目,學生花費時間少,還能得高分,而有些老師給的題目相對較難,學生需要付出較多的努力才可能獲得高分,這種不均等的回報影響了公平性,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
1.2 專業知識之間的銜接性和連貫性不夠 ,任務相對陳舊
焊接夾具課程設計中,學生需要按照老師給的焊接組合件藍圖或實物要求,制定焊接工藝,構思焊裝夾具設計方案,用時4周。在這期間,學生主要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夾具設計上,由于不需要用實驗驗證所制定的工藝是否合適,所以為完成任務,學生往往從網上或其他文獻上抄取一些數據應付,忽視了對所焊組件焊接結構和焊接工藝的綜合考慮,造成課程設計內容單一、綜合度低,焊接專業知識之間的銜接性和連貫性不夠。
課程設計題目由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經驗確定,設計任務通常多年不變,學生對這種較為陳舊、與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工程實際脫節的設計內容缺少興趣。加上不少教師對設計過程指導過于詳細,要求學生用同樣的焊接方法、相同的定位夾緊方式進行設計,這樣似乎表面上使設計質量提高了,但卻忽視了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
1.3 學生先修課程知識的交互掌握和應用能力較差
我校的焊接夾具課程設計,安排在本科第七學期末執行,這個階段學生已經學完所有專業理論課程,但由于對自動控制、電子技術、機械方面的知識掌握較少,只能設計簡單的手動裝夾操作的焊裝夾具,且絕大部分同學對所設計的零部件選材,熱處理要求不清楚,零件加工工藝性差,所繪制的夾具圖總習慣于機械模仿指導書,公差配合、粗糙度等級不會選,行位公差不會用,技術要求不會寫,這主要是學生對先修課程掌握不牢或不會綜合應用,學生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融合實踐知識。實際上,焊接夾具課程設計涉及多方面知識,綜合性較強,除了基本的焊接理論知識外,學生還要對機械設計制造工藝流程、電氣等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1.4 缺乏工廠觀點和工程設計規范指導
焊接夾具設計與現場自動化程度、焊接工藝,焊件的結構方案、產量有關,學生在設計時,很難從多角度考慮。由于接觸不到工程實際,學生對一些焊接方法和設備的認識僅限書本上的理論、圖片和指標,出現閉門造車現象。如一摩托車零件吊環與筒體端蓋的連接,實際工廠基本淘汰了熔焊方法,普遍改為了點焊連接,但是由于點焊夾具設計涉及到電極結構,而學生對設備、電極以及夾具之間的裝配、接口要求完全沒有概念,再加上大部分教師沒有豐富的工程經驗,這樣的結果是學生要么閉門造車,要么不敢選用先進自動化的焊接方法,只能選擇不適用的焊接工藝并據此進行簡單夾具設計。此外,高校課程設計題目由任課教師自己確定,大部分高校教師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缺少工程經驗,對工廠使用的標準和法規認識不足,使得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與交流有限;而且學生更多關注功能的實現,對性能指標、成本控制、設計報告的規范性不太重視,難以從工程實踐的角度使焊接工藝設計和夾具設計達到合理。
2 提高焊接夾具課程設計質量的措施
(1)充分提高學生對夾具設計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提高學生對焊接夾具課程設計的重視程度,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要用具體事例來強調焊接夾具設計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加強學生對這門課程認識上的引導,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激發他們的興趣,使學生充分認識焊接夾具設計的特殊性,同時通過制定有效的檢測考核評價指標,增加學生互評、答辯環節引導學生培養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各專業課老師教學時要加強知識之間的相互交融講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對知識的綜合運用。
(2)更新拓寬選題,強調工程設計規范,鼓勵探索與創新。工裝夾具設計本身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③為了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培養探究精神,老師可以對學生采用的焊接方法和夾具類型不做具體規定,留給學生較大構思空間。同時根據地區行業特點和實驗室的設備情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置面向工程實際,有基礎性和代表性,適合教學的設計題目供學生選擇。并有意識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加強自動化和電氣控制等知識的滲透,綜合培養學生對焊接夾具系統設計和實施的能力。老師還應將工程技術指標納入任務書,讓學生對工程實際需求有明確的認識,幫助學生學習用工程的觀點看待設計任務。老師自己也要強化工程背景,不斷學習提高素質。
(3)加強相關課程之間的銜接,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建立課帶實驗和課程設計之間的聯系,將焊接結構、焊接工藝課帶實驗與夾具課程設計選用相同的題目,增加課程設計之間的銜接和連貫性,增強焊接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④學生首先在課帶實驗中進行焊接結構設計、尺寸計算、布置焊縫、焊接順序、設計坡口等,然后進行工藝設計,完成工藝卡的編制,最后根據選定的焊接方法和設定的工藝設計夾具,使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增加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有用的東西,為學生的就業提供競爭力。
3 結論
課程設計是工科大學生實踐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檢驗。本文就焊接夾具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為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訓練,從課程設計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討,為加強實踐教學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求促進本專業課程設計學習與工程實踐更進一步緊密結合。
本文得到核心課程“材料連接方法與工藝”資助。基金項目:重慶理工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3YB08)
注釋
① 于彩云.《焊接技術》課程問題及教學設計的改進[J].職業教育研究,2010(12):82-83.
② 劉家訪.我國“ 課程設計” 研究問題的檢視.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262-268.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應用型;課程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128-03
以地方特色食品為代表的食品工業,已成為支撐貴州省工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貴州省食品工業總產值接近全省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國發2號文指出“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積極發展特色輕工業,做強做優特色食品工業”,按照《貴州省工業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貴州省特色食品產業振興計劃”的要求,提出“立足我省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結合特色農產品基地和旅游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作為一所市屬地方高校,“突出實用,服務本地”是貴陽學院的辦學定位。
2014年教育部高校轉型改革方向已明確,全國將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轉為應用型本科教育,而此次高校改革調整的重點是1999年擴招后“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貴陽學院正是一所面臨改革調整的地方性高校,在此轉型背景下,我們如何準確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盡快適應轉型要求,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當前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按照貴州省規劃和發展的要求,只有進一步加強課程體系的改革,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大力培養應用型人才才能適應行業發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我們結合地方食品行業、企業的特點和對食品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進行了廣泛調研。根據我校的發展規劃和學科建設,對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建設和改革。
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現狀
貴陽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始于1984年原貴陽市金筑大學食品分析與檢驗和食品工程專業專科教育,2008年獲批“生物工程”(設食品工程、制藥工程兩個方向)本科專業,并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開始了本科教育;2012年12月,“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獲批貴州省“重點支持學科”建設,2014年升級為貴州省“重點學科”建設。目前,學院已建立了良好的教學、科研體系,保障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由于受師資及基礎條件限制,我校原有教學體系比較傳統,課程體系設置大多借鑒兄弟院校,教學內容設置特色不足,工科課程設置較弱。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原有的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遠遠脫離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及綜合素質的培養。
現有課程體系設置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是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的特色不凸顯,沒有體現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與優勢;
二是有些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存在交叉,傳統課程結構變化不大,體現社會需求的課程設置不夠;
三是實踐課程屬傳統知識型,教學內容與科研、工程、社會應用實踐之間缺乏良性互動,因此,學生解決綜合、復雜的實際問題能力較低;
四是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未能有效地顧及師生間交流,使得師生交流多限于課堂,缺乏必要的溝通和指導。
二、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
課程改革遵循我院“強化基礎、注重應用、塑照個性、求實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立足于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并進的教學理念,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優化教學內容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和應用型能力為目標,以創新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為特色,滿足我省對食品專業人才的需求。通過這次課程體系調整,力爭使學生的理論能力、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都能得到明顯的提高。
1.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是依據我校“突出實用,服務本地”的辦學定位,結合貴州特色資源和行業發展方向而調整制定,培養具有工學學士學位的應用型食品行業專業技術人才。在人才培養構建上強調突出我校的學科特色,改變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沒有明確的方向,在專業上也沒有明顯的特色與優勢。這幾年我院在果品加工與貯藏方面顯示出一定成績,先后以我院為依托獲批了“貴州省果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省果品加工貯藏與安全控制協同創新中心”、“貴州省果品加工與貯藏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等科研平臺,聚集了科研隊伍,提升了教師科研教學能力,建立了良好的專業基礎與實踐條件。如何把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以科研促進平臺建設、以平臺建設促進學科發展、以學科發展促進專業建設、實現辦學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改革。以此為基礎,我們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形成了系統的方向培養和拓寬口徑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即以食品加工與貯藏為培養方向,同時兼顧糧油、乳制品、畜禽、調味品、烘焙等方向的培養,以適應社會需求。
2.課程設置調整。原有教學計劃中學分分布不均勻,課程設置較多,沒有體現專業的核心內容,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與調研,這次教改明確了本專業的主干課程。確定了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化學、食品分析、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廠設計、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工藝學為主干課。在主干課的授課內容上,以食品加工與貯藏培養方向為主線,調整了食品工藝及食品貯藏保鮮課程教學內容,加強了軟飲料工藝學、發酵工藝學、農產品貯運學等課程的內容,同時,調整了調味品工藝學、糧油加工工藝學課程學分,通過食品工藝學的教學內容調整拓寬專業知識面。這樣既彰顯了我院的學科特色,又拓寬了學生的專業口徑,為其今后發展奠定基礎。
3.突出工程教育特點。原有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雖是工學學科,但課程內容總體偏理,工程性不強,新的課程設置上系統地增加了工程類課程,并按專業方向增加或刪除了相關課程,實踐課中還在第四學期增加了金工實習。經過這兩年的調整,工程類課程明確了以機械制圖、機械原理與設計、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廠設計六門課程為核心,突出工程教育的特點,使學生建立工程化概念,適應食品行業的需求。
近年來,我院在食品工程領域發展迅速,先后建立了金工實習車間,與企業聯合投資合作建設了省內一流的食品工程教學中試基地,包括:年產3000噸飲料中試生產線、500公斤天然產物提取中試線、200升發酵中試線、超臨界CO2萃取等,使得我院學生實習實訓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為學科的教學、科研、實習、實訓等提供了保障,學生可以此作為實踐基地,了解、熟悉、強化了工程化概念。
4.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屬應用型學科,實踐是培養學生工作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包括實驗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1]。
在實踐教學的設置方面遵循以下原則:培養學生建立專業的意識,通過日常訓練提升專業興趣,最終達到掌握專業技能的目的。依據這樣的原則我們設計了三個梯度層次:一年級為認知性實踐,主要通過參觀實驗室、生產車間及講座來建立對專業的認識,并學習基礎實驗知識;二、三年級通過專業課程實驗來訓練動手動腦能力,通過參觀、了解企業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四年級綜合實驗及參與老師的科研工作以及畢業實習提升專業的技能。
在實踐教學設置上,調整了部分課程的實驗課學時數,并把原來的課含實驗課程全部調整為單獨的實驗課和理論課,并單獨考核,這樣在期末計算綜合成績及評定學生實驗能力時更科學合理。在實踐教學安排上,一年級實踐環節以化學基礎實驗訓練為主,二、三年級增加金工實習、課程實習和課程設計,四年級除畢業環節的實踐外,還增加了大綜合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占總學時的28.5%。
三、教學方式的改革與探索
1.課堂教學改革。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工科應用型專業,一些工藝課程及工程類課程光靠教師課堂講授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在此次教改中,以食品工廠設計、食品機械設備和軟飲料工藝學等課程作為試點,進行教學方式上的探索,將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是學院發展的思路。以我院兩個中試基地為依托,在教學中,適時把學生帶到中試基地中進行實地教學,將教學中涉及的設備、設施以及工藝流程實際展現在學生面前,把理論教學和實體、現場教學相結合,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枯燥難懂的概念轉化為實景。同時強化了學生專業的系統性,把三門課程有機地聯系起來,深受學生的歡迎。
目前我院除擁有兩個中試基地外,還建有一個冷庫兩個保鮮庫等冷鏈設施,還擁有一批具備工業生產能力的中試生產設備,學生在相關課程中涉及的設備設施大部分能看到實物,如均質機、超高溫瞬時滅菌設備、超臨界CO2萃取設備、發酵罐、超高壓滅菌機、真空冷凍干燥機等,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更直觀和有效。在分析檢測方面,我院還與貴州省理化測試院共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貴陽學院-貴州省分析測試研究院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雙方共建的“貴州省流通環節食品安全檢驗中心南明區分中心”,也將為提高學生的分析測試能力提供學習的平臺。
除實地教學外,還推廣以精品課帶動相關課程的活動。我院的食品微生物已被評為校級精品課及雙語建設課程,以精品課雙語課的建設推動其他課程教學。食品教研室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利用說課、評課、“老帶新”方式帶動大家,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學水平。
2.實驗教學改革。近幾年來,學校和財政資金大量投入及獲得的科研項目資助,我院現建有8個專業實驗室,即食品分析實驗室、食品化學實驗室、食品工藝實驗室、果蔬貯藏與保鮮實驗室、果蔬加工實驗室、食品微生物實驗室、微生物理化測試室和精密儀器室等。實驗室面積1000M2,教學、科研設備總值近1000萬元,使我院的實驗條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為我們的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條件。
實驗教學的改革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1)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的開展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改變實驗教學中學生被動、應付實驗的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學科發展和課程教學工作需要,并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科研工作。如可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學生實驗,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并親自去操作,去體會,不但拓寬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通過教研室課前的說課活動及教學大綱的修訂制訂,使各科課程的實驗項目減少重復性,增加后繼課程的銜接性,并在實驗項目安排上有意識地向培養方向靠攏。
(3)開放實驗室。開放實驗室主要以果蔬加工實驗室、果蔬貯藏與保鮮實驗室和微生物理化測試室為主。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可以到開放實驗室做實驗,現在的開放實驗室不僅有我院的同學還接納我校其他學院的同學,實驗室每學期接納學生達到300人次,同學也在實驗的過程中學到了知識激發了興趣。
(4)每學年舉辦一次實驗挑戰賽,通過各小組的實驗挑戰,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實習模式改革。教學實習包括課程實習、生產實踐、畢業實習,我院的教學實習改革主要是利用中試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院現有省級食品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一個,省級果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一個,飲料加工中試線和天然產物提取中試線各一條,冷庫一個,保鮮庫兩個,還具有高新設備單元教學車間、鍋爐房、純水制備間、原料和成品倉庫等。其中中試車間除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外,還承擔與之相關的科研項目的研制、開發和中試生產,使之成為兼具教學、科研和生產三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新型校內實習基地,較好地滿足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試車間可接納學生長期的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有效緩解校外實習難的問題,為食品科學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工程實踐環境,把學科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2]。除利用自有中試基地強化實習外,我院還與省內多家知名食品企業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通過參觀認識這些優秀食品企業,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四、結論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門集生物、化學、物理、機電、化工等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綜合性學科,學科領域涉及面廣,而貴陽學院又是一所地方性高校,從資歷從實力無法與省屬高校相比,在學術教育向職業教育轉型的時期,我院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就必須緊緊圍繞“夯實基礎、擴寬口徑、注重應用、提高能力”的方針,結合我省食品行業需求及我院實際情況,突出自身特色方向、帶動相關領域、打造特色專業。通過對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提出的改革辦法得到學院的重視,并在教學中得到實施,受到師生的歡迎,收到良好的效果。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對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工程、食品工藝等骨干課程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優化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更新,密切注意學科發展的大趨勢和最新動態,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具有良好的實踐能力,能夠適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