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9:02: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校哲學 社會科學 育人 創新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9C-0021-01
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
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的意識形態既相互吸收,又相互排斥,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堅守原則和價值觀的導向,把哲學社會科學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戰場,不能忽視哲學社會科學在高校教書育人中的作用。這是新時期國家的需要,也是社會需要。
哲學社會科學的性質和內容決定了它在高校教書育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文學科主要研究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和價值,即人的主觀精神世界及其積淀下來的精神文化,它們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對大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的培育和人文關懷。而社會學科更多地是研究客觀的人類社會而外在于具體的個人及其主觀世界,它們對大學生的社會歷史觀尤其是政治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響,并體現在對大學生的政治教育和行為規范上。前者常用意義分析和解釋學方法研究微觀領域的精神文化現象,涵蓋學科包括文、史、哲及其衍生出來的美學、宗教學、倫理學、文化學、藝術學等;后者則側重于運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其涵蓋學科主要有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等。可見,哲學社會科學基本上涵蓋了高校教書育人的關鍵領域,對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二、實現途徑
作為一所高校,一定要重點關注對理論體系進行分析以及有關項目的實施,改善與哲學有關的教書育人的工作。
第一,跟上時代的步伐,始終運用不斷發展的對與哲學有關的專業教育進行指導。如今,人們的思想多元化、價值取向差異化,許多在校大學生有著大量的疑惑。這就需要任課老師以當前出現的情況為基礎給同學們答疑解惑,在講解相關知識的環節中需要做到因人而異。需要在大一的時候設立政治經濟學概論這門課程,闡述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知識;緊接著設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這門課程,以經濟學為基石,主要參照當代的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體系以及經濟創新做更深層次的研究。對2008年發生的國際性金融危機之后,從事經濟學課程的老師需要充分了解國內以及國外對于全新的自由主義經濟的研究,認識對經濟的引領作用,在上課時利用較多的、能夠反映客觀性的實例向同學們證明:中與經濟有關的知識對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而言依然還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想要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作分析依然要參照中與經濟有關的知識,并且需要融合中國的特性不斷創造,將其完全中國化。進行這樣的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們摒棄一味效仿西方經濟學,對于當前出現的“用非常簡單的語言來評判的全部理論系統的利弊、利用中國在進行經濟建設環節存在的部分問題以及困難來批判政治經濟學與時代已經脫離了”等完全不對的思想做必要的疏導,帶領學生們意識到在現揮的作用,使得他們不但能夠取得比較專業的理論,還可以進一步對進行了解。
第二,將理論與實際充分結合起來,將哲學社會科學和個人以及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聯的特征全部表現出來,在帶領學生增強社會實踐以及表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愛中充分實現教書育人作用,在推動個人與社會的整體發展上面具有非凡的意義。學校必須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教育,緊緊圍繞著培養具備“博學、博雅、博愛”等品質的綜合性人才這個中心目的,以哲學社會科學共同教育為重點,增強對同學們人文情懷培養,能夠促進利用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生的要求最終實現。學校還應該利用哲學社會科學的優點進行實踐:對“三農問題”進行調查分析、進社區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對西部偏遠地區的教育進行支援以及百名教師利用假期的時間進行家訪等,盡可能加強同學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弘揚樂于奉獻的精神,盡最大的努力培育出能夠為基層服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倬.充分發揮其他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德育功能[J].高校理論戰線,2011,(10).
要:學科是高校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和龍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學科與管理學科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日益顯現。橫向比較看,無論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國家重點研究基地,還是國家重點學科或博碩士點數量,都表明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整體實力較弱。從省內來看,學術隊伍、科研發展以及已有學科基礎等指標顯示,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呈積聚江西財經大學的明顯趨勢。要從發展思路、學科培育和學術隊伍建設等方面采取措施發展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
關鍵詞:經濟學;管理學;優勢學科;江西
中圖分類號:C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09)05-0114-04
學科是高等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和龍頭,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基本平臺,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沒有一流學科,就沒有一流大學。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兩大重要學科,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是深刻反映了經濟與管理類人才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本研究擬以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建設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現狀及發展對策,這無論是對江西高校的發展,還是對江西經濟與管理英才的培養以及江西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的意義與內涵
“最古老的行當,而最時興的職業”,這是陳岱孫先生對經濟與管理工作的定義。正在發生迅速而深刻變化的中國呼喚著眾多經濟類、管理類英才,而這又取決于高校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學科建設是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學科建設的目標在于提升學科水平和競爭力,而學術隊伍的科研水平、規模、結構和影響力是評價學科水平的重要標志。其中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者等領軍人物的數量,是評價學科隊伍水平的基礎指標。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研究生教育規模、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創新度、的數量和質量,全國優秀博士碩士論文等是評價學科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指標;科研成果的數量和層次是最能代表學科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這些也都可以作為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建設的重要判斷標準。
弄清楚學科的劃分與界定以及經濟學與管理學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是有必要的。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學科的門類也不盡相同。我國現行的學科分類主要有三種:(1)
《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的學科劃分,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對學科門類、二級類和相應專業的劃分,
(3)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關于學科的分類。本文采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劃分方法。依據該標準,學科門類分為12種,經濟學和管理學就是該分類方法下的兩個學科門類。其中,經濟學包括2個一級學科,16種學科、專業;管理學包括5個一級學科,14種學科、專業。
從學生培養的角度來看,2009年許多大學按大類招生,即實行寬口徑、大類培養模式,這有利于學生奠定更堅實的經濟學、數學和英語的基礎,具備更強的發展潛力。此外,許多高校也都在實行經、管融合式的改革,從部分重點高校學院命名(例如經濟與管理學院)也可略見一斑。凡此種種,都顯示出經濟學、管理學交互融合的趨勢。
二、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在全國的影響和地位
1、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據統計,十五期間,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下稱重點研究基地)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8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95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51項、在國外學術刊物上2413篇,人均在CSSCI期刊上6篇、以基地名義出版的學術專著人均兩部。因此,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管理學)重點研究基地名稱及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和地區在該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
從區域分布來看(見表1),重點研究基地70%以上都集中在東部地區高校,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具體就管理學而言,東部地區高校占了六個。中部地區僅有一個,西部地區為零。就經濟學而言,東部所占比例仍然占絕對優勢;中部為四個,其中包括南昌大學的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西部地區有四個。
不難看出,中部地區人文社科總體實力,明顯低于東部地區,略高于西部地區;人文社科領域內,中部地區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實力相對更弱,基本與西部地區持平,這與中西部地區亟需經濟學、管理學人才現狀極不相符。
具體就江西而言,在中部八個省份中,共有一個管理學重點基地,四個經濟學重點基地,武漢大學和吉林大學各占兩個,南昌大學一個,即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這意味著,江西僅在研究中部經濟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2、國家重點學科
由于在學科方向、學術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條件建設等方面,國家重點學科都具有風向標意義。因此,國家重點學科的數量及學科門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衡量高校和地區學科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國家重點學科中包括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和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其中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所覆蓋的二級學科均為國家重點學科。由于一小部分一級學科下只有一個二級學科(即此一級學科等同于二級學科),大部分一級學科下有若干個二級學科;考慮到可比性,也不失參考意義,我們以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總數前三十名的高校為指標度量各省份的學科地位和影響力。
從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總數前三十名的高校來看,位于中部地區的高校有六個,分別為:武漢大學(排名第7位,46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8位、45個)、哈爾濱工業大學(排名第12位,40個)、華中科技大學(排名第16位,37個)、中南大學(排名第18位、33個)、吉林大學(排名第19位、32個);位于西部地區的高校有兩個,為四川大學(排名第10位,43個)和西安交通大學(排名第16位、37個)。中部八省份除江西、山西、河南沒有外、其他各省都有,其中湖北還有兩所高校。
具體從經濟與管理重點學科來看(見表2),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理論經濟學東部高校有5所,中部僅為武漢大學一所;應用經濟學東部高校有4所,中西部均沒有;管理科學與工程東部高校有6所,中部高校有4所,分布在安徽、黑龍江和湖南(2所);工商管理東部高校有4所,中部沒有,西部僅有西安交通大學。可見,對中部地區而言,在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領域處于絕對劣勢,在理論經濟學和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尚有一席之地,尤其是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遺憾的是,目前江西均無緣于上述國家重點經濟與管理學科,在全國甚至在中西部地區都處于一個急需進步的地位。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見表3),經濟學中,東部地區有20個,中部地區有六個,分為為華中科
技大學的西方經濟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財政學和金融學,武漢大學的金融學,湖南大學的國際貿易,吉林大學的數量經濟學;西部地區有七個。管理學中,東部地區有16個;中部地區有三個,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會計學,華中農業大學的農業經濟與管理,武漢大學的社會保障;西部地區有三個。可見,中部地區在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會計學、社會保障以及農業經濟與管理等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只是,湖北、湖南、吉林等省的經濟與管理學科在中部地區處于前列,江西省在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上都沒有國家重點學科,這更凸顯了江西在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方面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3、博、碩士點數量及排名
博士點、碩士點數量是衡量經濟與管理學科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這里以涵蓋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大文科為例進行說明(見表4)。江西高校現學位點名次在全國排名第23位,排在其后的8個省份除海南為東部地區外,其他均為西部省份。也就是說,江西在中部地區排在最后。從博士點數量看,江西省遠低于其他中部省份;碩士點數量比山西和安徽多,比其他省份都少。
總體來看,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整體實力較弱,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有限。從重點研究基地看,江西僅有一個,為南昌大學的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且頗具區域特色。然而從國家重點學科看,江西的重點研究基地并沒有相應經濟與管理重點學科的支持。大文科的博、碩士數量及學位點排名,江西更是處在中部地區的落后位置。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遠不能滿足江西經濟發展的要求。
三、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的比較分析
省際之間的比較可以發現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建設的不足.而省內之間的比較則有利于摸清家底,有針對性地進行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這里以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所列出的江西15所高校為例進行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以社科活動人員指標來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江西財經大學、南昌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三個學校社科活動人員總數占江西15所高校社科活動人員總數的44.5%。從發表學術論文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江西財經大學、南昌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其論文總數占江西15所高校論文總數的50.5%。從研究發展經費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其經費總和占江西15所高校經費總額的60.3%。從課題總數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江西師范大學、南昌大學和江西財經大學,其課題總數占江西15所高校課題總數的58.8%。也就是說,這三所學校人文社科資源及成果占了江西高校的半壁江山。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講,江西財經大學、南昌大學和江西師范大學是江西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心。
進一步從職稱結構上我們還可以發現,在江西15所高校中,江西財經大學無疑是經濟學、管理學研究的大本營。從經濟學科講,江西財經大學正高、副高和講師分別占江西15所高校總數的比例依次為55.2%、44.7%和19.9%;從管理學科講,江西財經大學所占上述比例依次為36.2%、33.0%和36.9%。這意味著,在現有江西15所高校中,經濟學和管理學各層次學術隊伍三分之一都集中在江西財經大學。
從江西省重點學科來看,江西高校“十五”重點學科共72個(給經費的46個和自籌經費建設學科26個),共安排經費750萬元。其中,經濟與管理學科有14個,經費共100萬。14個省級重點學科中,江西財經大學9個。“十一五”江西省重點學科經濟與管理類中,江西財經大學又新增西方經濟學和數量經濟學共11個,在江西高校中名列第一,產業經濟學且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總之,無論從現有學術隊伍、科研發展,還是已有重點學科基礎來看,江西省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呈積聚江西財經大學的明顯趨勢。而從省際之間的比較看,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學科整體實力較弱,與江西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不相符合。為了更好培育經濟與管理英才,服務江西經濟發展,江西有必要建設和發展經濟與管理學科,尤其是江西財經大學的相關優勢學科.努力建設成江西首個經濟與管理國家重點學科。
四、促進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建設的政策建議
1、發展思路上,對于現有江西高校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要進行改造、調整和拓展,形成經濟與管理交互融合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的發展要“有揚有棄,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依托現有基礎,保持特色和傳統,又要敢于高瞻遠矚,面向國家需求和學科前沿,找準突破口,拓展學科發展領域和空間,還要打破學科壁壘,面向科學問題凝煉優勢學科方向。
2、學科培育上,在研究國家重大需求、判斷學科方向未來發展空間和前景的基礎上,明確學科發展重點領域。以發展重點為核心,引導學科建設資源的配置。可考慮把產業經濟學發展培育為國家重點學科,這樣既能與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遙相呼應,更能滿足江西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之客觀需求。
3、學術隊伍上,凝聚現有經濟與管理學科尤其是產業經濟學領域的優勢資源,打造一流的創新團隊。在大批引進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的同時,以拓展出國進修、優化在職培訓、強化科研激勵等多種形式進行存量師資的國際化轉型,造就一支在中部領先、在全國有影響的經管研究團隊,為國家重點學科的申報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崔朝棟.關于中國經濟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幾點思考[J].經濟經緯,2002.(5)
[2]霍天強,樊桂清.關于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U].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3]吳航。梁星,劉航.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經濟及經濟學學科建設[J];經濟縱橫,2009,(1)
[4]焦新.制度設計激發活力基地建設成績斐然[N1.中國教育報.2007-01-19
【關鍵詞】英尼斯;制度主義;制度;演化;媒介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英尼斯被稱為“第一位獲得國際聲譽的加拿大本土社會科學學者”和“加拿大經濟史之父”。他還是經濟史協會第二任主席(1942-1944)、美國經濟學協會第54任主席(1952)。在英尼斯的好友、著名歷史學家唐納德•克萊頓看來,他的學術生涯可以以10年為一階段進行劃分。1919年,當英尼斯的博士論文即將出爐時,巴黎和約簽定實施;1920年,他通過對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研究獲得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來到多倫多大學任教;20年代,英尼斯以一個獨立學者的姿態開始了加拿大經濟史研究之旅的第一站――皮貨研究,1930年,《加拿大皮毛貿易》正式出版,此前一年,全球股市狂瀉引發經濟大蕭條;30年代伊始,鱈魚業成為英尼斯的第二個研究主題,他在加拿大經濟學領域的權威地位日益確立,與此相伴,30年代那段蕭條和苦澀的時期讓他開始投身加拿大的公共事務;當1939年“二戰”爆發之際,英尼斯正全力對《鱈魚業:國際經濟史》進行最后的修訂,次年,該書問世。從1940年開始,英尼斯的生命步入了最后12年,這一階段的開始在硝煙彌漫的“二戰”,結束于鐵幕森然的冷戰,英尼斯將學術目光投向更廣泛的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政治和文明危機――一種從傳播角度剖析人類文明史的路徑悄然展開。(Donald Creighton,1957:p96)
如前所述,每十年,英尼斯的學術興趣和研究主題都出現轉變,《加拿大皮毛貿易》著眼的是加拿大經濟史,《鱈魚業》研究北大西洋沿岸的國際經濟競爭;《帝國與傳播》、《傳播的偏向》則在時間和空間上涉足更廣大的領域,通過傳播更替的歷史來探究不同社會文明形態。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英尼斯的傳播研究似乎越來越遠離加拿大,但在他自己看來,卻是逼近了現代西方社會問題的核心。
英尼斯在經濟史的研究中建立起一套以技術為線索、對社會演化歷史進行政治經濟分析的路子,作為一個制度主義經濟學家,英尼斯從來把歷史看作是一個復雜系統,把社會的演進視作多因素復合而成的制度的演進,他的抱負就是如同自己的楷模――經濟學家凡勃倫那樣真實而系統地描述不斷演化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媒介的重大作用,認為信息、知識、思想的傳播對社會組織關系、制度習慣、文化變遷的影響更甚于經濟。與其說英尼斯從經濟研究轉向了傳播研究,不如說傳播研究是他經濟研究的一個延續,延續著對制度演進和社會價值的探索,延續著對權力關系、技術文化的歷史分析,也延續著對壟斷、集中化控制和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批判。
從英尼斯逝世前所撰寫的回憶錄來看,在芝加哥大學期間,他所受到的學術影響和思想沖擊主要來自于經濟系學者的言傳身教和研究著作,特別是在20世紀初期的美國經濟學界盛極一時的大師、舊制度主義經濟學的創始人――索爾斯坦•凡勃倫。當英尼斯1918年來到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時,凡勃倫雖然已經離開,經濟系仍舊浸染在他的影響力之下。因此,英尼斯一邊遙想緬懷當年凡勃倫曾開設的“社會理論史”、“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文明中的經濟因素”等課程,一邊通過全面地閱讀凡勃倫的著作吸取他的思想精髓。1929年,英尼斯在《西南政治與社會科學季刊》上撰《凡勃倫的著作》(《The Work of Thorstein Veblen》)一文捍衛凡勃倫的價值,甚至盛贊凡勃倫為“工業革命之后的亞當•斯密”(Harold Innis,1956:p23)。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之前,美國經濟學最主流的理論是以凡勃倫為代表的“制度主義”經濟思想。作為美國最著名的反正統經濟學家和社會批評家,當其他經濟學家在象牙塔內研究真空條件假設下的人類行為時,擁有哲學博士學位的凡勃倫顛覆了之前正統經濟學僅僅著眼于微觀人和企業的理論范式,引入人類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的知識來拓展經濟學。正如英尼斯1929年對他的高度評價,“如果現代經濟學者是分類學家,那么凡勃倫則力圖進行經濟學的胚胎學、形態學、生理學、生態學和病源學的研究。”(Harold Innis,1956:p24)。英尼斯的傳播研究在如下方面受到以凡勃倫為代表的舊制度主義經濟學決定性影響。
一、文化和整體觀
以19世紀70年代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為標志的新古典經濟學一直在西方經濟學界占統治地位,但到了20世紀一二十年代,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上陷入持久的危機。造成這種危機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它的兩個基本假設:一是孤立的個人主義假設,二是完美的市場假設。在這樣的假設之下,新古典經濟學發展為一門類似于數學、物理學的科學,這種以自發平衡的市場理論為核心的思想與經濟現實嚴重脫節,對現狀的解釋力也日益喪失。以凡勃倫為首的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對之進行批判,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制度主義理論,這一事件在經濟思想史上稱為“制度主義運動”。凡勃倫綜合了德國歷史學派、達爾文進化論、美國早期實用主義的研究方法,從經濟學、人類學、文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的視角來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問題,將經濟學研究對象轉向制度,開創了制度經濟學。他認為,“在正統經濟學內部,社會規范和制度的約束作用普遍被遠遠地推入背景之中以致完全得不到考察,從此也就有了作為顆粒脫離社會的單一經濟人概念。然而,如果承認‘文化適應規定個人的約束和偏好’,那么經濟學家就回避不了有關社會規范的作用以及他們如何跟理性、評判過程的運作相關聯等嚴肅問題。”(馬爾科姆•盧瑟福,1999:p63)。基于這一弊端,凡勃倫提出,社會經濟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展開,經濟學應該將經濟視為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從整體上考察經濟的進化,其研究對象應該是經濟活動借以開展的制度及其變遷,因此,制度經濟學從整體的、演進的角度著重考察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家庭、國家、法律、文化、政治、規則、慣例、習俗等各種制度安排,將制度作為一個變量理解和把握人類行為并據此提出對策。
英尼斯給予凡勃倫“工業革命之后的亞當•斯密”的崇高贊譽,說明他同時從凡勃倫和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那里繼承了社會整體論的研究理念。其實,斯密創立的經濟學最開始是一種政治經濟學理論,在《國富論》中斯密注重制度和人的作用,運用系統的方法,來剖析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乃至整個經濟系統總體的發展,第一次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完整的經濟和社會系統。然而經濟學在馬歇爾那里引入脫胎于牛頓力學的“均衡”概念后,越來越數學化和抽象化,越來越脫離現實,這恰恰是英尼斯在其研究中所反對的,他認為應當復興斯密和凡勃倫所開創的分析復雜系統關系的路數。在英尼斯的傳播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所體現的這種整體的、聯系的視野,他將社會看作一個整體的偉大概念,“就像解剖學那樣,一個整體遠遠不止是各個部分的總和。當各個部分相輔相成,或相互抵觸,或者是由于彼此共同存在而形象有所改變時,情況就肯定是這樣。”(加爾布雷斯,1999:p63)技術通過與法律、政治、經濟、宗教、結構、思維等各個系統之間的互動推動了社會內部循環交流,各種社會結構和組織關系是在眾多社會行動者的互動中產生的副產品,整個文化的前進必須以盡可能綜合的方式來進行評價和調整,因此,英尼斯更多地從制度方面或結構方面來分析社會與技術。
社會整體制度得以形成的基礎是什么?凡勃倫強調要對社會文化心理和思維習慣作分析,這一解答具有強烈的社會心理學具理論色彩。他把制度歸結為人們主觀心理的基礎上累積的思想和習慣,制度本身“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的某些關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維習慣……是人所共有的現存的思維習慣”。(凡勃倫,2004:p149)如果記起凡勃倫曾經在霍普金斯大學與杜威一起追隨皮爾斯攻讀哲學,對他的這種實用主義心理學傾向將不會感到意外。這也同樣說明了為何英尼斯在傳播研究中想要考察“傳播媒介的效用……如何創造出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條件”(英尼斯,2003:p7),看它如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結構和組織方式。在英尼斯看來,社會系統中的個人和行動者是文化的產物,個人行為由社會環境和自我動機共同支配,應當從人的主觀動機以及所存在的環境去尋找決定行為的因素。不同的傳播模式和傳播環境造就了人們不同的環境內容,也決定了行動者與他人所形成的關系模式。時間和空間就是基本的社會關系,它們只有在集體行動中才能共存。正是復雜的傳播過程和傳播系統決定了行動者的行為方式,道德規范、價值觀、信仰、態度和習俗、法律規章、官僚體制、政治政策、社會階層等制度形式都是人類本能與外界環境、其他行動者的互相制約所形成的,是廣泛存在的既定習慣和關系契約。因此傳播就是社會內所有行動者的思想關系和組織活動,傳播研究的內容則如英尼斯所說,“生活永不停息的外在形態展現出各種特性和偏向,從而為我們深入研究生活可能的方向及局限提供可能。個體的習慣與偏向在制度層面進一步累積并得到增強,這種習慣與偏向形成了社會科學學者研究的主要興趣點。”(Donald Creighton,1957:p91)這使得英尼斯的傳播研究展現出濃厚的社會學風貌。
二、演化的觀念
受達爾文進化論、歷史學派的影響,制度經濟學從進化、演變的角度看待制度整體,因而制度學派被某些人看作是德國歷史學派在美國的一個變種。凡勃倫認為,在人的本能所支配的社會行動中思想和習慣逐漸形成,因而制度也是一個歷史進化的過程,“當環境發生了變化,人們通過技術革新的成果克服過去環境下產生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以延續和改善生命過程……制度變遷過程就是工業的和商業的兩個職業各自構成的集團的對抗過程。但這種對抗不會表現為激烈的形式,因為思想和行為習慣的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通過革命式的變革迅速轉變。”(張林,2004:p3)制度的演進過程是人類思想和習慣的自然淘汰過程,是人類應付外界環境的心理變化過程,制度又對人類進一步的行動產生約束力。所以經濟研究應該抓住制度的演化這個核心主題,把演化看作是理解經濟、技術和制度變化的基本方法,而不是遵循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靜態和均衡的思想。
那么,是什么引起制度環境的變革呢?凡勃倫認為,科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技術發展將引發制度變遷。凡勃倫理論體系的哲學來源十分復雜,但實用主義哲學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塊。在杜威手里定型的實用主義哲學明確地提出了制度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將“制度特征”與“技術特征”視為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兩個主要方面,前者關注如何保留歷史遺傳下來的信仰、階級差別、身份認同、文化儀式;而后者與技術、科學、工具相關,是改變世界的動因,并解構著制度特征的內容。制度特征的視角是向后看的,而技術特征則是向前看,正是二者的不斷沖突形成了社會有機體的演變過程。深受這一項影響的凡勃倫提出,社會由兩個體系構成,“一個是由金錢部門及其維護者構成的儀式體系,一個是由工業部門及其維護者構成的技術體系。”(張林,2004:p2)這兩個體系長期持續的沖突、互動形成了制度的演變和社會的進化,而“制度調整的主力就是勞作本能表現得最明顯、受現存制度的約束最大的那個從事工業的、工具性的職業的集團。”(張林,2004:p3)也就是技術集團。在他看來,“物質和技術環境塑造生活模式,后者又轉而變成了常規。生活習慣同樣包括某些成為常規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包括共同體的技術知識及普遍持有的價值和信念。”(馬爾科姆•盧瑟福,1999:p112)長期來看,技術的后果難以控制,也許會有違初衷,“這種后果可能牽涉到甚至是最根本的制度原則的改變。凡勃倫認為,這種根本性改變可能發生在新技術改變某個重要人群的基本生活模式、生活及思維習慣的地方。舊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失去作用并被其他更符合新的生活環境的方式所取代。” (馬爾科姆•盧瑟福,1999:p117)總之,制度演化思想的要義在于外界環境(包括技術)的改變賦予人們心理、思維、習慣等改變的要求。
如同凡勃倫,英尼斯的傳播研究中也強調動態演化和技術的作用,提出了相似的演進結構。英尼斯“堅持認為制度的興衰存在規律,他畢生致力于這種興衰過程的探索與研究。” (Harold Innis,1956:p24)他對人類文明歷史興衰起伏規律的探索訴諸于考察由傳播媒介所引發的社會文化形態(制度)的整體性變革。英尼斯從文化整體的角度看待傳播與社會,認為傳播是一個文化過程,而文化是一個整體范疇,表現為兩個方面,即制度的方面與媒介技術的方面,反映在哲學意義上就是儀式方面與工具方面。任何社會活動都是由兩類行為構成,一方面是技術特征的行為,即傳播技術的更新,人類的本能是推動技術進步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是儀式特征的行為,即制度。技術的特征是發展的,而制度總是過去經驗的產物,其特征是穩定的,并且對變革產生抵觸或者約束變革。一方面,技術起源于文化,羊皮紙、紙張、印刷術、廣播等媒介本身是制度文明的產物,它們體現了某一制度類型下社會的關系原型和思維模式;另一方面,媒介對制度產生影響,它是理解某種文明如何演化的關鍵;同時,制度影響技術變化的發展方向,促進某些技術的發展,阻礙另一些技術的發展。二者之間構成了相抗衡的矛盾并彼此競爭和決定,社會文化過程始終處于兩者的沖突之中,在平衡和失衡的交替中循環演進,歷史也就是傳播技術所引發的新制度對舊制度的修改和替代。
同樣,英尼斯所謂“媒介的偏向”就是媒介同行動者之間互動關系的類型及其演化。媒介帶來了新的信息,改變了知識傳播方式和過程,人們必須在思想和行為上適應變化了的環境,一些與舊環境難以相容的思維習慣和組織行為被改造或淘汰,去釀造新的制度。傳播決定了行動者的思想習慣和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總是不斷變化,因此社會制度總是處于無止境的演進之中,它形成的終點也就是調整的起點,“媒介―行動者―社會制度”模式所組成的體系在英尼斯那里分為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兩類,一旦這個系統完全穩定下來,此時社會或者說文明就被鎖定于某種偏向,英尼斯認為它達到了一個知識壟斷的終點。
可見,在英尼斯那里,文化的變遷“來自于技術的變遷……技術變遷的速度和方向受到現存制度框架的影響,而制度框架是在思維的習慣方式及決策者的利益中表現出來的。技術通過改變物質條件,通過改變個人生活和思想的方法、模式和習慣而產生制度后果。” (馬爾科姆•盧瑟福,1999:p47)占支配地位的媒介“是整個文化結構的動因和塑造力量”,“他把注意力指向……技術的偏向和扭曲力,借以顯示如何去理解文化。”把“歷史環境當作一個試驗場,去檢驗技術在塑造文化中的作用。” (麥克盧漢,2003:p5)早期的學者認為英尼斯把媒介技術作為歷史文化發展的引擎,強調技術的內部特性塑造了使用者的世界觀,人的作用被擱置,于是給他戴上“技術決定論者”的帽子;這種觀點不僅忽視了英尼斯思想的復雜性,也違背了他一再堅持的行動者的作用在文明和帝國發展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英尼斯的傳播學不是單因單果式的,也不是以受限的人類命運為基礎,他用演化的視角來看待技術與文化的歷史變遷,文化的變化依賴于行動者與制度環境的交流互動,這種互動涵蓋了媒介的技術特性、社會結構、地理分布、經濟方式、思想生活等一切事物,并賦予了整個傳播研究動態的歷史發展觀。
三、集體主義視角
凡勃倫和與他同時代的芝加哥社會學派學者一樣,并非采用微觀的個體行為作為考察主體,他不否認個人的選擇,但認為這種選擇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文化框架內進行的選擇。他認為,處于孤立狀態的個人根本不存在,人是一種社會存在,惟有“社會”才使個人行為得以形成,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選擇來源于下列因素的影響:社會經驗、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習和競爭過程等,要承認文化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作為文化整體的一部分。并且,個人行為之和不等于集體行為。社會不是、也不應理解成為個人行為的簡單之和,制度和社會作為一個文化整體有自身的運動特點,不能分解為個人行為之和。
因此,制度主義始終秉持著凸顯社會因素的集體主義方法論,強調在周圍的制度環境中處理人類行為的重要性,通過對群體現象或過程的研究來認識世界,認為“個人的‘氣質狀況是在給定的一組傳統、慣例以及物質環境下累積而成的。’”在凡勃倫的著作中,集體單位中的各種社會階層、利益團體和權力組織成為技術演化和制度變遷的參與者和承受人。
英尼斯繼承這一視角,我們在他的指引下看到各種帝國中政治、經濟、宗教、知識的階層和利益組織如何馳騁于歷史的征戰場角力爭斗。在演化過程中,英尼斯突出了行動者對制度環境的主動適應和創造性,強調團體理性向社會整體理性轉化以及在社會競爭、制度擴散中的作用。通過多個文明帝國的歷史進程,英尼斯剖析,任何制度都會產生一個在該制度下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由于制度的保守和它造成的知識壟斷,總有相對抗的新的媒介出來不斷克服制度阻力,社會就是在這兩股力量的沖突中向前發展。
四、對權力、所有權的關注
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中得出結論,人類社會中有閑階級及有閑階級制度的形成,與所有權私有制的產生相聯系。制度主義的另一位大師康芒斯同樣指出,財產真正的本來的意義不是指物質的東西,而是指擁有、使用和處理某物的絕對權力,財產總是與占有、保留、讓與、取得和不受干涉的權力相聯系。因此,與古典經濟學不同,制度主義者更多地偏向了權力在社會中的作用而不是市場價格;由制度所決定的權力結構才是決定資源配置的最基礎因素,在現實世界,應當關注的是機會集合如何形成。
在英尼斯對媒介的歷史分析中,權力階級的涌現與知識的私有制同時發生。英尼斯并不是割裂的看待傳播技術,而是把技術本身當作一個復合體,或者更明確地說,他眼中的技術是深度資本化的技術,新技術興起的同時掌握此種新技術的組織權力增強、地位上升,舊的團體力量衰退,于是原有的社會結構和關系形態必須做出變革,形成新的權力模式和制度體系。例如,在《美國的技術與公共輿論》一文中,他分析了美聯社憑借電報技術獲得壟斷地位,并如何與報業爭斗、政黨角逐相互咬合;向廣播的轉軌也不會例外,廣播這個作為空間偏向的印刷業對立物而出現的媒介,原本是倚重連續性和時間,結果卻“訴求于有組織的力量,將有組織力量作為確保連續性的工具。” (英尼斯,2003:p156)為歐美政治、商業權力所操縱,淪為輿論轟炸的機器。他看到政治力量對新聞、出版的操縱,而且,隨著新的的可視性媒介――照相機、攝像機、相片、電影等等的誕生,這種操縱和破壞上升到了更高的水平。攝像機誕生于一個崇拜視覺的印刷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很容易接受下列觀念――新的視覺資源是真實性的客觀替代。于是現代思想中所謂的“照相真實主義”(Judith Stamps ,1995:)信念隨之形成――照相機和攝像機不會說謊。這種信念的嚴重后果從電影媒介的操縱性中可見一斑。英尼斯注意到,在“二戰”中電影被作為一種宣傳工具運用,被用來說服民眾關于本國軍隊的節節勝利。概言之,著眼于權力,英尼斯在傳播研究中發展出了一系列的矛盾與張力:平衡與失衡,時間與空間,帝國與風俗(帝國可以沒有邊界,而風俗卻是本地化的),集中化與非集中化,依附與自治,世俗與宗教……英尼斯通過尋求這些問題答案,建立起了現在稱為媒介帝國主義的傳播研究。對于英尼斯來說,對媒介的興趣更多的在于了解政治經濟歷史中的傳播技術扮演了怎樣的重要角色,他關心媒介生產背后的權力運動,以及特定媒介在管理社會勞動分工、權力分配中所起的作用。他借助媒介“引導我們去考慮結構成分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權力形態和程序。他的研究思路是,弄清每一種權力機構的形態對其他形態起了什么作用。” (麥克盧漢,2003:p6)在他的研究中,無處不體現著他作為一個政治經濟學家在權力與壟斷問題上的警覺和深度。
學界一般認為,凡勃倫理論“體系的主要缺陷在于沒有很好的界定技術變化,技術變化所產生的生活模式的變化以及被凡勃倫看作結果的目標、意識形態及有效性標準的變化這三者之間的聯系。”(馬爾科姆•盧瑟福,1999:p119)與其方法論上的累積因果分析一致的是,他常常寬泛的斷言技術對制度的決定力,卻對于“到底制度變遷如何改變個人的處境和目標,或者改變之后的個人理想實際上到底如何引發社會慣例和法則變遷的” (馬爾科姆•盧瑟福,1999:p37),鮮有辨析,這當然和他將組織、團體作為分析主體直接相關。比凡勃倫成熟的是,英尼斯辨析了傳播技術變革與社會組織結構、文化形態整體模式上的調整甚至重組;然而,他依然沒有解釋技術變化和傳播行為本身是如何發生和展開的,沒有明晰的描繪觀念如何在社會內部進行傳播和共享,未能體察個體與社會如何通過媒介共生互動,無法對作為人類行為的傳播活動過程作出更多的分析,他關注的是傳播技術的偏向如何被塑造、利用以建立起相應的社會類型。
繁人都重評價道,“凡勃倫是世上少有的有所謂超前意識的人……因為他所思考和陳訴的觀點往往都是被后來的成功人士所接受、認可,但卻遭到與他同時代的人的反對。所以,他像個外星人一樣孤單,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繁人都重,2004:p54)對照凡勃倫,英尼斯所開創的傳播技術研究模式在當時無人理解并長期受到冷遇也就不足為奇――這對精神上的師徒堪稱同病相憐。除了研究領域上的超前,二者另一個備受冷落的原因在于他們較早采取的跨學科的研究方式,而這種方法基本與數字和量化技術無關。熊彼特曾評價凡勃倫是社會學家,我們在英尼斯的研究中也看到濃郁的社會學風貌。但新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查爾斯•舒爾茨(Charles Schultze)說:“如果你仔細研究,你會發現經濟學家最怕變成社會學家。” (繁人都重,2004:)他這話反映了西方特別是美國主流經濟學依循的實證研究和定量分析模式強大的輻射力。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北美社會科學界普遍轉向,努力成為像數學和物理學那樣精確的科學,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倡導引入歷史學、人類學和其他定性研究理論與方法的凡勃倫會在數理經濟學家占優勢的美國日益邊緣化。英尼斯深深地為凡勃倫所開創的學術傳統遭到冷遇而鳴不平,他反對單純和機械的量化研究和數學模型,批評實證主義者把研究工具當做研究內容,這種極度抽象的研究放棄在整個外部社會的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所進行的不過是檢測“沒有軀體的血液循環”。他強調我們所處的現實環境糾結著錯綜復雜的權力活動,面臨重重危機,學術研究需要建立在這些現實之上,全面診斷西方社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Donald Creighton.Harold Adam Innis, Portrait of a Scholar[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7:96.
[2]Harold Innis.The Work of Thorstein Veblen[A].In:Harold Innis.Essays in Canadian Economic History[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6:23.
[3]Harold Innis.The Work of Thorstein Veblen[A].In:Harold Innis.Essays in Canadian Economic History[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6:24.
[4]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主義和新制度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63.
[5]加爾布雷斯.經濟學和公共目標[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3.
[6]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49.
[7]英尼斯.帝國與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
[8]Donald Creighton.Harold Adam Innis, Portrait of a Scholar[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7:91.
[9]張林.制度主義中的凡勃倫―艾爾斯傳統:文獻綜述[A].In:制度經濟學研究•第三輯[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3.
[10]張林.制度主義中的凡勃倫―艾爾斯傳統:文獻綜述[A].In:制度經濟學研究•第三輯[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2.
[11]張林.制度主義中的凡勃倫―艾爾斯傳統:文獻綜述[A].In:制度經濟學研究•第三輯(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3.
[12]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主義和新制度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12.
[13]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主義和新制度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17.
[14]Harold Innis.The Work of Thorstein Veblen[A].In:Harold Innis.Essays in Canadian Economic History[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6:24.
[15]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主義和新制度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47.
[16]麥克盧漢.麥克盧漢序言[A].見:英尼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5.
[17]英尼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56.
[18]Judith Stamps.Unthinking Mordernity,Harold Innis and Marshall Mcluhan in dialogue with Theodor Adorno and Walter Benjamin[M].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95:.
[19]麥克盧漢.麥克盧漢序言[A].見:英尼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6.
[20]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主義和新制度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19.
[21]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主義和新制度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37.
曾幾何時,社會問題的探討研究在經濟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以及法學家等等之間的共同合作中展開。但逐漸地,經濟學家不滿足于這樣的參與而開始傾心于建構自身精美的模型架構。試圖用一套以數學為基礎的經濟學分析方法縱橫于一切社會科學的領域,希冀讓一套完美的理論模型框套社會,使之能夠客觀地、精確地解決一切問題。但模型無法框套社會,卻套住了經濟學家自身。當經濟學家對著漂亮的數學建模顧影自憐的時候,哲學與其它社會科學漸漸淡漠了經濟學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討論中來(如果我們在這里可以暫時忽略經濟學在方法論上的意義)。而當經濟學家獨自發表意見時,其已愈來愈缺乏說服力:人們開始不相信經濟學家,冷漠的數字似乎只能視為某利益集團服務的工具。數學不表達思想,緊緊抱著數學不放的當代主流經濟學似乎成為了社會科學的棄嬰。
但畢竟還是有一些經濟學家意識到了這種被遺棄的窘境,因此便有了阿馬蒂亞‧森(AmartyaSen)的《倫理學與經濟學》(OnEthicsandEconomics),通過探尋倫理學與經濟學的源流問題,以期正確面對「隨著現代經濟學與倫理學之隔閡的不斷加深,現代經濟學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貧困化現象(Sen,1987,p.1)。而在國內,雖也有人認識到這一點,卻鮮有論著。即便有,較多的也是一些關于經濟學與哲學關系之類不甚專業的討論,或是局限于狹隘的經濟學范圍內的關于「公平與「效率的探討。
因此,擺在案頭這本薄薄二百頁左右的「小書才更顯得彌足可貴。韋森所著的《經濟學與倫理學──探尋市場經濟的倫理緯度與道德基礎》不拘泥于傳統的經濟數學分析方法,卻用經濟學家的專業眼光探究「社會制序以及制序化的倫理之緯以及市場的道德基礎(第4頁)。該書并不是著眼于經濟學與倫理學的關系問題,更不是對阿馬蒂亞‧森的簡單復制。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該書關注的問題與分析理路比森更進一步,甚至在當代主流經濟學家眼中似乎已經超出經濟學的范疇。因為作者對倫理問題的經濟學的制序分析追溯回到了康德哲學。從康德哲學出發,循著羅爾斯(JohnRawls)、諾齊克(RobertNozick)與哈耶克(FriedrichA.vonHayek),到高德(Gauthier)、賓默爾(Binmore),理出了當代經濟倫理學的宗譜系。
從康德哲學出發以經濟學的角度關注社會經濟問題,尤其是市場經濟的道德倫理問題,這樣的研究進路在國內的經濟學研究中是罕見的。這樣的研究究竟還屬不屬于經濟學范疇的研究,這不是應當關注的問題。當代經濟學的狹隘視角與單純的分析方法已經嚴重限制了經濟學乃至經濟學家自身的發展。不關心倫理、道德與價值的「經濟科學,似乎成為一套「客觀、「精確的技術。而這樣的「技術,對于涉及人類自身命運的問題是不具有發言權的。所以,當哲學與其它社會科學在80年代中期后將目光轉移到社會道德文化問題上來的時候,經濟學被拋到了討論圈子之外。但市場經濟制序的變革與重建中突現的道德倫理問題必須要求經濟學家以經濟學的角度來回答,經濟學必須再度與哲學和其它社會科學展開對話。韋森這本新作的最重要意義即在此,其在探尋道德倫理的經濟學的分析中,也為經濟學研究自身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探尋市場經濟的倫理緯度與道德基礎,作者的論辯理路既不同于森那樣研究二者關系,也不同于貝克爾或波斯納那樣用經濟數學方法取代一切。在本書中,作者采取的是一條獨特的論辯理路。基于「道德和「倫理兩個概念,韋森考察了各種學說思想的爭論和演變。其首先在康德哲學那里作為對倫理探究的切入點,論及現代哲學一個核心問題,即「道德缺位。再將目光從康德轉向當代政治哲學中康德哲學的著名繼承者羅爾斯那里,詳述了羅爾斯的政治建構主義(politicalconstructivism)中制序與倫理關系及其缺陷。并從中引出諾齊克的「最小國家論(theminimalstate)、「資格理論(thetheoryofentitlement)與羅爾斯的爭議以及哈耶克的評論。由此發現社會倫理、個人道德與社會制序為同一文化演進過程之結果。然而這一演進中,道德倫理的原初發生機制又是怎樣的呢?道德哲學家高德的「協議道德(moralsbyagreement)理論提出了一種「新古典式的解釋。然而這種基于理性選擇理論的方法能否推出道德原則卻是有疑問的。著名博弈論經濟學家賓默爾提出了反對觀點:從理性選擇中無力推導出道德原則。因為高德的「協議道德中「有約束的最大化概念很難認為是理性的。鑒于高德理論分析缺乏的堅實基礎,賓默爾通過一個擴展型博弈論模型來證明人們在社會博弈中恪守承諾的可能性。但在擴展的博弈模型中,「交易費用出現了,于是,是「制序而不是「道德確保了人與人的合作。這樣,通過經濟學的推論,似乎「制序替代了「道德,道德變得可有可無了。但作者明確反對這種導向道德虛無主義的結論。上述的推論不能否定道德,而只能說明現性推不出道德,從「實然推不出「應然,或者用維特根斯坦的話來說,「倫理是不可說的(Wittgenstein,1974,§6.421)。制序與道德不應是相互替代,而應是相輔相成的。「道德存在于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的任何人類文明社會之中,并將與人類社會一起存在到永遠。(第68頁)
因此,市場制序應當有其倫理之緯。然而當代經濟學的推導中怎么將這倫理之緯丟失了呢?為尋回倫理之緯,韋森從又回到康德,回到康德的「定言命令(categoricalimperative),因為作者發現,「康德的定言命令的倫理學法則,蘊涵著自由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第81頁)。通過研究康德的「定言命令與社會博弈中的「納甚均衡(Nashequilibrium)的關系,指出納甚均衡本身一般不能直觀顯示出道德內涵。然而在「囚犯困境(Prisoners''''Dilemma)博弈中,康德「定言命令的道德法則彰顯出來了。現實社會既不是新古典經濟學家的伊甸園,也不是盧梭─羅爾斯的「狩獵世界,而是充滿「囚犯困境的「康德世界。因此,這類「市場博弈,既需要制度約束,也需要道德基礎(第110頁)。于是,經濟學與倫理學對話的橋梁又再度架起。接著通過市場重復博弈的進一步考察,揭示了倫理學中「黃金法則(goldenrule)于博弈論中「針鋒相對(titfortat)策略的深層關系。在這段漫長的「曲徑通幽之后,韋森再次回到其最為關注的問題,反思東西方文化中道德倫理在制序演進中的作用。最終確認了道德基礎對于市場經濟的重要意義。
這樣的分析理路不是單純的經濟學推導,亦不是簡單的思想概述。其體現了作者學識之廣博,觀察角度之獨特。或許這樣的論述一方面會使經濟學家摸不著頭腦,另一方面則使哲學、倫理學界的專家譏其為「淺陋,因而兩頭不討好。但是,這樣的分析理路拓寬了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這一點也是不容否認的。
有人在評論此書時認為韋森論述過于偏重于康德。但這不能認為是此書的缺陷。韋森不拒絕在某種程度上把他視為「康德主義者,該書是其「帶著經濟學的思考啃讀康德哲學所思所悟的讀書筆記(序言第4頁)。如果要說該書有任何缺憾,那么我認為就是當韋森費了極大氣力將經濟學家拖到道德倫理面前時,卻無奈地止了步:對于道德本身,無法言說。
但這似乎不應當是作者的失誤,這是整個現代思想的問題。現代思想在看到道德倫理時,也看到了自身的界線。對于界線之外的,應當保持沉默。海德格爾第一個指出現代性下倫理之不可能,而福柯更斷言:「對于現代思想來說,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可能的(MichelFoucault,1970,p.328)。康德處于現代哲學的肇端處,其將道德無條件地擺到至上的地位已經無法給道德本身的存在以理由。韋森已經意識到康德將上帝置于一種為證明道德而功利化的位置上已經出現了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認同施特勞斯(LeoStrauss)和福柯的看法,那么我們可以認為韋森基于現代性下的分析仍未脫出現代性的陷阱:其看到道德,并知道道德之重要性,但就是無法言說道德。所以最終作者只能給出「沒有結論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真正的結論并不在正文第八章「結論中,而在附錄二那篇似乎有些模仿作者最愛的另一位大哲──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的風格的短文〈道德、倫理、市場與詩〉中。
這一點似乎最終減弱了論證的力度,然而將這「缺憾強加于這本書上卻是過于苛刻了些,「大人國與「小人國的問題本就是當代思想界仍爭論不休、難以解決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這本「小書已經非常出色地尋到了市場制序的倫理之緯,架起了經濟學與哲學及其它社會科學溝通的橋梁,為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分析理路。
*本文中依照韋森的解釋一律將"institution"(中文一般作「制度解)翻譯為「制序。關于該詞的解釋,可以參見韋森:《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關鍵詞:統計學;定量分析,應用;
一、定量分析的理解
定量分析方法這一概念出自分析化學,是指對化合物或混合物組分的相對比例進行測定。定量分析方法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基本方法,從哲學的角度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方法論上是相通的,科學的發現遵循相同的邏輯和過程,兩者有時可使用相同的手段,只要對人類社會的研究采用了科學的、可靠的、能夠重復和檢驗的方法,那么這種研究所獲得的知識也是科學。當代自然科學普遍使用實證、推理的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假說,然后嘗試用經驗性的證據來驗證。量化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定量分析(qMantitative analysis)是分析一個被研究對象所包含成分的數量關系或所具備性質問的數量關系;也可以對幾個對象的某些性質、特征、相互聯系從數量上進行分析比較,研究的結果也用“數量”加以描述。
二、定量資料分析的方法的應用
1、國防方面 在國防經濟學研究中,將軍事學、經濟學、系統科學,現代數學、統計學和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共同研究國防經濟現象的數量表現。而運用統計學中定量分析方法,可使國防經濟的研究得到更準確和有效的定性結論,以化人們對國防經濟問題的認識,優化相關決策,促進國防經濟學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經濟學中阿羅不可能性定理是用數量化和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得到定性結論的一個典型,它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都很明顯。用系統聚類方法對國防經濟、軍事格局的研究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對國防經濟問題進行認識、判斷和決策,依賴于對基本情況與基本規律的準確了解和對未來變化的可靠預測,這需要有實用和精密的理論,要求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幫助提高理論的準確程度和實用程度。例如,國防經濟學家認為,一國國防經濟實力的強弱是決定一國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這里的強弱應該是一個相對量。國防經濟實力的對比是更為重要的因素,而要對國家之間的國防經濟實力進行對比,就需要進行定量分析和比較。否則,這種比較就成為主觀的和無根據的東西。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還可以使國防經濟學科走向成熟,有利用開闊研究人員的視野和方法,拓寬國防經濟的研究領域。
2、醫學方面 定量資料是醫學科研及論文中涉及較廣的一類資料 ,其定義為測定每觀察單位某項指標的大小而獲得的資料 ,其變量值是定量的 ,正確合理地選用定量資料的分析方法關系到論文及科研成果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可以使醫學更明確快速的發展,。
3、旅游方面 對旅游資源進行必要而準確的定量分析,不是可有可無,更不能隨心所欲(或者憑長官意志)。在整個社會所處于的市場經濟中,旅游文化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它有著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活動規律。對現今社會,旅游資源的定位分析是從客觀方面所作出的價值判斷,而我們需要對他作出的定量分析,就是從主觀方面的一種價格定位,也就是可以進入旅游市場的文化產品作出明確的、可以浮動的價格審定。通過定量資料分析,得出具有主導性的清晰、明確的認知之后,才能根據結果發掘出更好更有潛力的旅游資源。
4、市場營銷方面 為順應市場競爭形勢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精確營銷的重要性,而實現精確營銷目標的前提是對市場做出精準的認識和判斷,因此市場研究也就越來越為現代企業所依賴。統計分析是認識事物的重要工具,一旦有效地運用于市場營銷就會為營銷決策者提供精準指導。因此,有效的將定量資料分析運用到市場營銷中并分析得出準確清晰的分析判斷,是順應現代市場形勢變化的必要條件。
5、教學方面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展,高等教育在社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教研究逐步受到重視。但高等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光有理論還不足以學有所用同時還要有教育實踐。高等教育研究采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就是把多種學科領域中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作為工具來分析和表述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將統計學的相關理論應用在高等教育中的一個比較特殊的教學實踐中,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探討差異素質學生的教育,為如何因材施教提供方便的方法。
6、市場服務方面 服務行業的質量提升涉及方方面面,量化指標是改進工作中的基礎組成部分,對服務時限的控制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因為在業內人士中流傳著一句諺語:遲到的服務就像是雨過送傘。養成以客戶為導向、以數據分析為手段的理念對我們尋找影響服務過程質量的關鍵因素來說意義深遠。市場經濟下,市場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通過定量分析數據得出加強專業人才的教育和培養的方式,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智力資源,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努力提高其綜合素質,提高服務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7、投資與能源消耗方面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造成了高投入、高消耗、低能源利用率、低產出的現象。國家提倡節能減排,必然會要求對能源的需求量下降,從而會放緩經濟的增長速度。通過利用定量資料的分析,可以對我國GDP與能源消耗、投資長期均衡和短期調整狀況進行實證分析,為我國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導,實現節能降耗與經濟增長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鄭學詳李劍華.軍事經濟研究方法[M].解放軍出版社,2007.
[2]庫桂生. 沈志華.國防經濟學[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3]孫振球,徐勇勇.醫學統計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
[4]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歷史與未來(M).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5]潘懋元.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關鍵詞】凱恩斯;《通論》;滯漲
一、引言
不同流派的經濟學家由于使用不同的經濟術語和解釋體系,會得出相異的結論,并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政治訴求和政策主張。事實上,經濟學家們在微觀和實證方面的分歧要少得多。即使是大家認為爭論最激烈的宏觀經濟學領域,對長期問題的看法也基本一致。弗里德曼曾說,“經濟學家對實現‘穩定’這一目標并沒有分歧,爭論在于對各種問題的解釋,以及相應的政策主張上。”經濟學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其理論主線一直圍繞著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進行討論。
二、經濟自由主義
在《通論》出版之前,經濟學中占主流地位的是新古典經濟學。這種自由主義的思想基礎來自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和其經濟自由的哲學觀,它提倡自由市場機制、反對政府干預,認為是自由價格的作用調節著受利益驅動的經濟活動者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的行為,在無意中促成整個社會福利和經濟的增長。方法上,新古典運用了邊際分析,構建了一般均衡的市場模型,其集大成者就是馬歇爾,即20世紀微觀經濟學的主流。新古典經濟學家們否認了市場經濟會發生以生產剩余和失業為特征的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他們認為只要市場機制正常發生作用,供求就會自發平衡,充分就業也就得以實現。在新古典經濟學看來,市場經濟是一部自發運行的機器,無需大量政府干預,否則擾亂內在的作用機制會引發無法預見或解決的問題。
三、國家干預主義
20世紀30年代,那一場經濟危機打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神話,引起人們對自由放任經濟和自由主義哲學觀的重新審視。退回一戰前的生產水平、25%的勞動力失業使傳統的古典經濟學束手無策,既無法解釋現實問題,亦無法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這時凱恩斯發表了《通論》,不但建立了一種新的經濟學體系,同時提出了國家干預主義學說以及相適應的財政、貨幣政策。當然,《通論》并不完全是大蕭條的產物。早在20世紀初,大英帝國就陷入了長期停滯,凱恩斯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早已反映在了他其他一些著作中,而大蕭條只是《通論》的催生劑而已。可以說,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在這里產生了一個分水嶺。
凱恩斯的《通論》是一種思想創新,它拋棄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同時回答了當時最迫切的問題,解開了人們久久無法擺脫的困惑。根據凱恩斯的理論,無為而治的結果是失業的存在;因此必須用政府的支出來彌補私人的有效需求不足,即對經濟實行國家干預。凱恩斯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中最重要的是財政政策,尤其是用赤字財政支出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這種政策的出臺標志著自由放任時代的結束。
長期以來,凱恩斯提出的國家干預主義學說和相匹配的財政、貨幣政策,成為了歐美國家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參照,并使得歐美國家實質性的走出了經濟衰退的陰影,并引領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凱恩斯革命的意義在于,它對古典學派以來奉為神明的完全競爭、市場機制和自由放任等思想提出了挑戰。20世紀30年代以前,整個西方經濟學界幾乎都一直信奉著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自由市場”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思潮,任何超出“保護性國家”職能范圍的政府干預措施都被認為是多余的,以至于任何偏離國家干預主義的自由言論和觀點都會遭到攻擊和排擠。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和而后的大蕭條,使得那些長期恪守“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開始懷疑市場調節的有效性,凱恩斯的理論使人們開始放棄了“市場萬能”的信條而接受了國家干預的思想,即市場經濟中,國家應作為宏觀經濟積極干預者和管理者,在財政、貨幣和分配等諸多方面發揮矯正市場失靈的作用。
四、新自由主義
大蕭條之后,人們將凱恩斯的理論奉為神明。但此時,這樣的信條又要經受現實的考驗。一旦某種理論完全變成了宗教,它就失去了生命力。20世紀70年代以后,凱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論開始無法解釋英美發達國家的“滯漲(Stagflation)”現象,即通貨膨脹、失業和生產停滯并存,因此遭受到了越來越激烈的攻擊。而在這個背景下,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幾乎同時上臺執政,他們的經濟政策都體現出這樣一些理念:限制工資增長,減輕稅負,令商人賺的更多的利潤,再將這些利潤用于擴大再生產,創造就業,從而刺激經濟發展,也讓低收入人群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
代表新自由主義的各種學派應運而生,它們都力圖恢復經濟自由主義在經濟學理論中的正統和主流地位,打破凱恩斯理論的壟斷。從學術思想淵源看,它們都來自于古典經濟學的自由主義及其哲學觀。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在1970年以后幾乎恢復了古典經濟自由主義哲學的地位,并提出了使資本主義回到自由競爭體系的政策主張。弗里德曼對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與凱恩斯相反的結論。他認為大蕭條不是一個必然事件,聯邦儲備體系對此負主要責任,貨幣量前所未有的急劇下降是貨幣當局未能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以使那些瀕臨破產的銀行及時償還債務的結果。他批判了凱恩斯的“貨幣無用論”,認為貨幣至關重要,貨幣政策在蕭條時期是根本沒有運用;并且發現,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聯邦儲備體系曾經從事公開市場操作或者以任何卓有成效的方式向銀行提供流動性。
五、結語
今天,無論我們怎樣評價凱恩斯,都無法否定他在現代經濟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美國《時代》雜志曾提到,不了解凱恩斯就無法了解當代。經濟學中的各種流派,無論是繼承和發展凱恩斯主義的,還是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其出發點都是凱恩斯。可以說在現代經濟學中,沒有一個人的影響超過凱恩斯,沒有一本書像《通論》一樣廣為人知。
參考文獻:
[1]劉燦.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一個基于經濟思想史的理論回顧[J]. 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
[2]梁小民.讀經濟學書[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一、何謂法學實驗
(一)法學實驗的概念
分析法學實驗必須先了解實驗。實驗是根據一定的科學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包括科學儀器和設備,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通過模擬或改變事物研究事物之間或事物及其現象之間確定性聯系的方法。法學實驗是在可控制的條件下模擬或創設法律場景,通過研究人在法律場景中的行為,進而研究法學理論和法律現實之間的確定性聯系的法學方法。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形象地指出:“實驗好像是把各種現象拿在自己的手中,并時而把這一現象、時而那一現象納入實驗進程,從而在人為的簡化的組合中確定現象間的真實聯系。”[4)實驗具有可重復性的特點,在實驗中通過人為控制,排除偶然性和其他干擾因素而呈現出來的事物之間或事物及其現象之間的確定性聯系,在同樣的條件下可以重復出現0“判定一個實驗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看其是否具有可重復性。”
可重復性驗證和意味著實驗結論的科學性和可信性。正是因為可重復性,實驗成為證明或發現事物之間或事物及其現象之間的確定性聯系的最為有效的方法,也是驗證人們的主觀認識與現實是否一致的重要方法。近代以來,經過伽利略、牛頓等人,實驗成為自然科學研究中的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沒有實驗就沒有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實驗也得到系統的發展并逐步和生產實踐相分離,成為以認識世界為目的的獨立的實踐形式。與實驗的一般原理相一致,法學實驗同樣是通過排除偶然或干擾性因素,將法學理論和法律現實之間的確定性聯系凸顯出來,通過可重復性將實驗結論轉換為公共所接受的法學知識和理論。
(二)實驗促進了當代哲學社會科學中許多學科的發展
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由于其客觀性和準確性,不僅在改造自然方面突飛猛進,而且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也產生巨大影響。盡管存在著諸多的爭論和理論探索的誤區以及19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狄爾泰、文德爾班等人強烈地認為社會科學不能適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但“從自然科學奔向社會科學的強大潮流”6)一直沒有停止。這種強大的歷史潮流表明,社會科學的創新并不完全排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關鍵是社會科學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包括實驗在內的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英國著名哲學家丹皮爾這樣論述自然科學領域與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在當代的關系“文藝復興以后,采用實驗方法研究自然,哲學和科學才分道揚鑣’,“不過進化論的生物學以及現代數學和物理學,卻一方面使科學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學家對科學不得不加以重視,因為科學現在對哲學、對神學、對宗教,又有了意義。”7〕伴隨著當代生命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計算科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實驗哲學開始興起“在傳統哲學研究越來越走向狹窄的概念分析困境之時,科學的實驗方法走進了傳統哲學的研究領域,并對研究方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戰。”85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事實驗哲學的人員迅速增加,美國的耶魯大學、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英國的謝菲爾德大學、意大利的帕爾維亞大學等著名高校都設立了哲學實驗室。實驗哲學以實驗的研究方法豐富和促進了當代哲學研究。哲學尚且如此,何況研究對象更為具體的其他學科呢,經濟學等研究人的行為選擇的學科也紛紛引入實驗方法,形成了實驗經濟學等新的研究領域和方法。
(三)法學家對實驗的矛盾態度
法學家基本上繼承了19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的觀點,即包括法學在內的社會科學不能進行實驗研究。但面對實驗在研究事物之間的確定性聯系方面的強大功能,法學家又表現出自我矛盾的學術態度。一方面承認實驗對法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認為法學‘‘只有通過實驗方法和科學方法”9]的研究,法律才能更好地規范人的行為,司法才能實現醫治社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認為法律所包含的‘‘道德和社會現象不同于自然和生物學現象,很難甚至于一般不可能進行實驗,所以在這一領域所進行的觀察最有助于科學研究。”10〕當代最偉大和多產的現實主義法學家波斯納一直把法律缺乏可控的實驗檢驗嚴格的理論假說視為法理學的重要缺陷。
(四)實驗向法學研究滲透的表現:田野實驗、思想實驗和教學中的法學實驗室
法學家雖然堅持法學不能進行實驗研究,但實驗作為探索事物之間確定性聯系的方法和思想卻影響著法學研究,這集中表現為法學研究中的田野實驗和思想實驗。田野實驗是實地實驗,它是在不可控的環境中進行的。法學中有很多著名的田野實驗,如對青少年犯罪問題進行研究的持續16年的“美國波瑞學前教育實驗”。25思想實驗是法學家在主觀世界中構想不同的場景,舍棄或增加某些因素,探索法學理論和法律現象的聯系。在法學研究中,思想實驗是被廣泛采用的思考方式。35除了田野實驗和思想實驗,法學和實驗的聯系還表現在法學研究借鑒了通過實驗而得來自然科學成果。如李昌鈺博士在紐黑文大學創立的李昌鈺法醫學研究所,主持了一系列著名案件的證據鑒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等院校也設立了刑事科學技術實驗室。但這些通過實驗開展的研究工作都是利用自然科學進行證據鑒定,為適用法律創造條件,并不是針對法律或法學本身而展開實驗。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著名高校也設有法學實驗室,通過模擬法庭等方式進行法律教學,增強學生對法律和法學的認識。
(五)田野實驗、思想實驗、教學中的法學實驗室的方法缺陷
無論田野實驗、思想實驗還是高校中現有的法學實驗室,都不是開展可控的實驗進行法學理論研究。田野實驗難以或者不能排除干擾因素,導致結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田野實驗“并沒有提供因果關系的確鑿證明,而主要是提供了需要進一步證實的假設的源泉。”田野實驗與其說具有實驗性質,還不如說更具有觀察的性質,它能觀察到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行為卻不能準確地揭示社會行為背后的原因。所以,在很多法學家那里,田野實驗同田野觀察、田野調查的概念是通用的〔15〕思想實驗雖然對法學理論研究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但思想實驗是想象的,而非現實的。人們頭腦中的想象是否和現實相一致,通過思想實驗是不能證明的,這也是不同的法學家以同樣的法律現實為對象進行思想實驗卻會產生不同結論的原因。這些研究、教學方法和實驗聯系起來,更多的是寄托了法學家希望探索法學理論與法律現實之間的確定性聯系的理論愿望。探索法學理論和法學現象之間的確定性聯系,必須開展可控的法學實驗,正如實驗經濟學家所說“一個理論若經受不住簡單實驗,則更無理由相信它能與更為復雜的自然環境相吻合。”
(六)法學實驗的要素
可控的法學實驗作為法學研究的方法應該有三個基本的要素構成:法學理論假說、實驗對象和設備、數據分析。一是法學理論假說。法學理論假說是進行法學實驗研究的理論起點,阿爾溫托夫勒指出:“研究社會變革的時候,先有個假設,那就是社會事件、社會現象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有內在聯系。”[17)實驗中的法學理論假說可以是已有的法學理論結論,也可以是已有的法學理論中所沒有涉及或者與原有的法學理論相反的命題。法學實驗的過程就是對法學理論假說進行驗證的過程。法學實驗要證明理論假說指向的法律現實和法學理論之間的聯系具有確定性和可重復性。通過實驗證明的假說可以豐富甚至推翻已有法學理論,推進法學研究。通過實驗不能證明的法學假說,且假說又與已有的理論相反,則假說就有可能是錯誤的結論。如果假說和已有的理論相一致,但假說不能通過實驗證明,則說明假說和理論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驗證。
二是實驗對象和設備。法學研究是為了使法律更好地規范人的行為。法學實驗的對象一般應為人,以對人的實驗驗證法學假說或已有的法學理論。與自然科學研究的物不同,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在社會科學中,被實驗者知道別人在研究他們時,被實驗者往往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這被稱為霍桑效應最理想的實驗場景是使研究對象保持實驗以外所具有的常態,霍桑效應一般不利于實驗獲得客觀、準確的結論。但經濟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實驗表明,如果方法得當,運用科學的實驗設備,霍桑效應是可以盡量避免或完全避免的。為了保證實驗數據的客觀性,還應該做到選擇實驗對象的代表性。民商法領域的法學實驗一般不能選擇正在服刑的人員進行,關于刑法適用的實驗一般也不能選擇未成年人進行。法學實驗還不能違反倫理原則,不能對實驗對象造成身體和心理傷害。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實驗設備的選擇也至關重要。法學實驗是基于假說和理論驗證的實驗,強調的是理論檢驗,簡單的實驗對實驗設備的要求并不一定很高。但復雜的實驗涉及到模擬生活和法律場景,就需要具有針對性和專門性的實驗設備,這樣的設備要求的科技含量比較高,設備的開發也需要自然科學家和法學家合作進行。法學實驗還應該具有較為先進的觀察工具和軟件設備,保證實驗能得到準確數據。
三是數據分析。1971年,哈佛大學的卡爾多伊奇等人在《自然》雜志發表文章,對20世紀以來直到60年代中期社會科學中的62項重大研究成果作出考察。這些重大研究多數是通過數學和統計方法進行定量分析推導出來的理論。在這些成果中,定量研究占到2/3,在定量研究中,1930年以后的研究占到5/6。當時,卡爾多伊奇等人的研究并沒有涉及到法學。但現在‘‘有理無數,莫談學術”成為很多法學家的學術追求,通過數學對法學理論進行定量研究,已經大量存在于各種學術雜志。這些定量研究中,最初往往只是加、減、乘、除的初等數學水平,近一兩年才擴展到數理統計和概率論運用,運用已有的軟件輸入數據得出統計結論。但這些軟件并非專門為法學統計而設計,法學作為研究法律和人的行為的科學,其數據統計應該具備與其研究對象相一致的專門軟件。而且概率論和數理統計也只是能反映宏觀的結果。對于其中發生的微觀變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是無能為力的,這就要求法學家掌握較多的數學工具。同樣是對人的行為的分析,經濟學用到了微積分、離散數學、集合論、群論、拓撲學等幾乎全部的數學工具,一流的經濟學家首先是數學家。法學應該而且也能夠運用較多的數學工具進行量化分析,提高法學研究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二、為什么需要法學實驗
(一)采用實驗方法研究人的行為是法學發展的理論根基
縱觀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其研究的對象均是人,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人構成了社會科學的各個具體學科。法學研究的目的是法律如何才能更好地規范人的行為,從不同的領域和視角研究法律對人的行為的規范,構成了各個部門法學。對人的行為選擇的分析應該成為法學研究的邏輯起點。但在法學的研究傳統中,人的行為選擇是缺失的,或者人的行為選擇已經成為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而被忽略。在古希臘“人們感覺到的變化的世界是不可捕捉和把握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只有那些由理性心靈所能把握的不變的、永恒常駐的、普遍存在的東西才是真實可靠的實在”。0〕這逐漸形成了西方普遍主義的哲學傳統。這種哲學傳統,經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羅馬法學家、中世紀神學自然法、近代古典自然法和德國的自然法學等歷代法學家的闡述,普遍主義哲學不斷地滲透到法學中,形成自然法的普適主義哲學。這種法哲學主張:“第一,相信在制定法之外存在著1種客觀力量對人類的思想和行為起規范作用;第二,這種精神性的客觀存在對人類行為的規范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普遍有效性。”2122〕這種普適主義的法哲學導致了法學不是通過研究人的行為選擇去更加科學地研究和制定法律,而是探索和研究所謂的普適精神和普遍規則。在法學理論中,主流的規范分析方法沒有對人的行為選擇進行研究,或者人的行為選擇似乎成為一個已經解決的既定前提而被忽略。在法學研究中,‘‘只見法不見人’,使法學研究越來越遠離居于主體地位的人”,[22)法學理論成為根基不牢的空中樓閣〇“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我們的行為為什么是如此?”23〕“從理論上講,能夠對各種人類行為得出具有較高價值結論的研究方法是真正的實驗。”24〕當今的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語言學等學科之所以能夠突飛猛進,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采用實驗方法研究人的行為選擇。法學在借鑒其他學科成果的同時,也應該自覺地用實驗方法研究人的行為選擇,堅實法學研究的理論根基。
(二)法學實驗是研究法律實現確定性的根本方法
定性問題是法律的根本問題,對于這一問題,法學家已有諸多的論述。以筆者之見,確定的法律能否實現確定的效果是法律確定性問題的重要內容。確定性是構成秩序,實現公正的前提。沒有法律的確定性,人們就會缺乏明確的預期,所謂“公平“正義“客觀“穩定解決沖突、化解矛盾”等法律的價值和功能是不能實現的,法律也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對法律的確定性持積極態度的人認為‘‘確定性是和諧之母,因而法律的目的就在于確定性”法律能夠實現確定性,人們可以對自己的行為后果有所預期,在此基礎上,人們才可以彼此交往,形成秩序“把眾多的、不同的和多樣的人類行為和關系,歸結為某種程度的秩序”26〕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但現實主義法學家認為:“人們只能極為有限地獲得法律的確定性。對法律的準確性和可預測性的要求總是不能獲得滿足,因為,這類對法律最終性的追求,超越了實際可欲可得的現實”“認為法律是或可以是穩定的、確定的這一觀念并非是理性的觀念,而是應該歸入虛幻或神話范疇的觀念。”27)雙方的分歧與其說是法律能否實現確定性的問題,還不如說是法律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確定性的問題。法律的確定性實現得越多越好,這樣的觀點現實主義法學家也不會反對。
及其現象之間的確定性聯系的最為有效的方法,也是驗證人們的主觀認識與現實是否_致的重要方法。近代以來,經過伽利略、牛頓等人,實驗成為自然科學研究中的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沒有實驗就沒有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實驗也得到系統的發展并逐步和生產實踐相分離,成為以認識世界為目的的獨立的實踐形式。與實驗的一般原理相一致,法學實驗同樣是通過排除偶然或干擾性因素,將法學理論和法律現實之間的確定性聯系凸顯出來,通過可重復性將實驗結論轉換為公共所接受的法學知識和理論。
(二)實驗促進了當代哲學社會科學中許多學科的發展
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由于其客觀性和準確性,不僅在改造自然方面突飛猛進,而且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也產生巨大影響。盡管存在著諸多的爭論和理論探索的誤區以及19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狄爾泰、文德爾班等人強烈地認為社會科學不能適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但“從自然科學奔向社會科學的強大潮流”6)_直沒有停止。這種強大的歷史潮流表明,社會科學的創新并不完全排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關鍵是社會科學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包括實驗在內的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英國著名哲學家丹皮爾這樣論述自然科學領域與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在當代的關系“文藝復興以后,采用實驗方法研究自然,哲學和科學才分道揚鑣’,“不過進化論的生物學以及現代數學和物理學,卻一方面使科學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學家對科學不得不加以重視,因為科學現在對哲學、對神學、對宗教,又有了意義。”7〕伴隨著當代生命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計算科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實驗哲學開始興起“在傳統哲學研究越來越走向狹窄的概念分析困境之時,科學的實驗方法走進了傳統哲學的研究領域,并對研究方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戰。”85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事實驗哲學的人員迅速增加,美國的耶魯大學、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英國的謝菲爾德大學、意大利的帕爾維亞大學等著名高校都設立了哲學實驗室。實驗哲學以實驗的研究方法豐富和促進了當代哲學研究。哲學尚且如此,何況研究對象更為具體的其他學科呢,經濟學等研究人的行為選擇的學科也紛紛引入實驗方法,形成了實驗經濟學等新的研究領域和方法。
(三)法學家對實驗的矛盾態度
法學家基本上繼承了19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的觀點,即包括法學在內的社會科學不能進行實驗研究。但面對實驗在研究事物之間的確定性聯系方面的強大功能,法學家又表現出自我矛盾的學術態度。一方面承認實驗對法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認為法學‘‘只有通過實驗方法和科學方法”9]的研究,法律才能更好地規范人的行為,司法才能實現醫治社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認為法律所包含的‘‘道德和社會現象不同于自然和生物學現象,很難甚至于_般不可能進行實驗,所以在這_領域所進行的觀察最有助于科學研究。”10〕當代最偉大和多產的現實主義法學家波斯納_直把法律缺乏可控的實驗檢驗嚴格的理論假說視為法理學的重要缺陷。
(四)實驗向法學研究滲透的表現:田野實驗、思想實驗和教學中的法學實驗室
法學家雖然堅持法學不能進行實驗研究,但實驗作為探索事物之間確定性聯系的方法和思想卻影響著法學研究,這集中表現為法學研究中的田野實驗和思想實驗。田野實驗是實地實驗,它是在不可控的環境中進行的。法學中有很多著名的田野實驗,如對青少年犯罪問題進行研究的持續16年的“美國波瑞學前教育實驗”。25思想實驗是法學家在主觀世界中構想不同的場景,舍棄或增加某些因素,探索法學理論和法律現象的聯系。在法學研究中,思想實驗是被廣泛采用的思考方式。35除了田野實驗和思想實驗,法學和實驗的聯系還表現在法學研究借鑒了通過實驗而得來自然科學成果。如李昌鈺博士在紐黑文大學創立的李昌鈺法醫學研究所,主持了一系列著名案件的證據鑒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等院校也設立了刑事科學技術實驗室。但這些通過實驗開展的研究工作都是利用自然科學進行證據鑒定,為適用法律創造條件,并不是針對法律或法學本身而展開實驗。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著名高校也設有法學實驗室,通過模擬法庭等方式進行法律教學,增強學生對法律和法學的認識。
(五)田野實驗、思想實驗、教學中的法學實驗室的方法缺陷
無論田野實驗、思想實驗還是高校中現有的法學實驗室,都不是開展可控的實驗進行法學理論研究。田野實驗難以或者不能排除干擾因素,導致結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田野實驗“并沒有提供因果關系的確鑿證明,而主要是提供了需要進一步證實的假設的源泉。”田野實驗與其說具有實驗性質,還不如說更具有觀察的性質,它能觀察到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行為卻不能準確地揭示社會行為背后的原因。所以,在很多法學家那里,田野實驗同田野觀察、田野調查的概念是通用的〔15〕思想實驗雖然對法學理論研究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但思想實驗是想象的,而非現實的。人們頭腦中的想象是否和現實相一致,通過思想實驗是不能證明的,這也是不同的法學家以同樣的法律現實為對象進行思想實驗卻會產生不同結論的原因。這些研究、教學方法和實驗聯系起來,更多的是寄托了法學家希望探索法學理論與法律現實之間的確定性聯系的理論愿望。探索法學理論和法學現象之間的確定性聯系,必須開展可控的法學實驗,正如實驗經濟學家所說“一個理論若經受不住簡單實驗,則更無理由相信它能與更為復雜的自然環境相吻合。”
(六)法學實驗的要素
可控的法學實驗作為法學研究的方法應該有三個基本的要素構成:法學理論假說、實驗對象和設備、數據分析。一是法學理論假說。法學理論假說是進行法學實驗研究的理論起點,阿爾溫托夫勒指出:“研究社會變革的時候,先有個假設,那就是社會事件、社會現象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有內在聯系。”[17)實驗中的法學理論假說可以是已有的法學理論結論,也可以是已有的法學理論中所沒有涉及或者與原有的法學理論相反的命題。法學實驗的過程就是對法學理論假說進行驗證的過程。法學實驗要證明理論假說指向的法律現實和法學理論之間的聯系具有確定性和可重復性。通過實驗證明的假說可以豐富甚至推翻已有法學理論,推進法學研究。通過實驗不能證明的法學假說,且假說又與已有的理論相反,則假說就有可能是錯誤的結論。如果假說和已有的理論相_致,但假說不能通過實驗證明,則說明假說和理論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驗證。
二是實驗對象和設備。法學研究是為了使法律更好地規范人的行為。法學實驗的對象_般應為人,以對人的實驗驗證法學假說或已有的法學理論。與自然科學研究的物不同,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在社會科學中,被實驗者知道別人在研究他們時,被實驗者往往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這被稱為霍桑效應最理想的實驗場景是使研究對象保持實驗以外所具有的常態,霍桑效應_般不利于實驗獲得客觀、準確的結論。但經濟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實驗表明,如果方法得當,運用科學的實驗設備,霍桑效應是可以盡量避免或完全避免的。為了保證實驗數據的客觀性,還應該做到選擇實驗對象的代表性。民商法領域的法學實驗一般不能選擇正在服刑的人員進行,關于刑法適用的實驗_般也不能選擇未成年人進行。法學實驗還不能違反倫理原則,不能對實驗對象造成身體和心理傷害。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實驗設備的選擇也至關重要。法學實驗是基于假說和理論驗證的實驗,強調的是理論檢驗,簡單的實驗對實驗設備的要求并不_定很高。但復雜的實驗涉及到模擬生活和法律場景,就需要具有針對性和專門性的實驗設備,這樣的設備要求的科技含量比較高,設備的開發也需要自然科學家和法學家合作進行。法學實驗還應該具有較為先進的觀察工具和軟件設備,保證實驗能得到準確數據。
三是數據分析。1971年,哈佛大學的卡爾多伊奇等人在《自然》雜志發表文章,對20世紀以來直到60年代中期社會科學中的62項重大研究成果作出考察。這些重大研究多數是通過數學和統計方法進行定量分析推導出來的理論。在這些成果中,定量研究占到2/3,在定量研究中,1930年以后的研究占到5/6。當時,卡爾多伊奇等人的研究并沒有涉及到法學。但現在‘‘有理無數,莫談學術”成為很多法學家的學術追求,通過數學對法學理論進行定量研究,已經大量存在于各種學術雜志。這些定量研究中,最初往往只是加、減、乘、除的初等數學水平,近一兩年才擴展到數理統計和概率論運用,運用已有的軟件輸入數據得出統計結論。但這些軟件并非專門為法學統計而設計,法學作為研究法律和人的行為的科學,其數據統計應該具備與其研究對象相_致的專門軟件。而且概率論和數理統計也只是能反映宏觀的結果。對于其中發生的微觀變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是無能為力的,這就要求法學家掌握較多的數學工具。同樣是對人的行為的分析,經濟學用到了微積分、離散數學、集合論、群論、拓撲學等幾乎全部的數學工具,_流的經濟學家首先是數學家。法學應該而且也能夠運用較多的數學工具進行量化分析,提高法學研究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二、為什么需要法學實驗
(一)采用實驗方法研究人的行為是法學發展的理論根基
縱觀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其研究的對象均是人,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人構成了社會科學的各個具體學科。法學研究的目的是法律如何才能更好地規范人的行為,從不同的領域和視角研究法律對人的行為的規范,構成了各個部門法學。對人的行為選擇的分析應該成為法學研究的邏輯起點。但在法學的研究傳統中,人的行為選擇是缺失的,或者人的行為選擇已經成為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而被忽略。在古希臘“人們感覺到的變化的世界是不可捕捉和把握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只有那些由理性心靈所能把握的不變的、永恒常駐的、普遍存在的東西才是真實可靠的實在”。0〕這逐漸形成了西方普遍主義的哲學傳統。這種哲學傳統,經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羅馬法學家、中世紀神學自然法、近代古典自然法和德國的自然法學等歷代法學家的闡述,普遍主義哲學不斷地滲透到法學中,形成自然法的普適主義哲學。這種法哲學主張:“第_,相信在制定法之外存在著1種客觀力量對人類的思想和行為起規范作用;第二,這種精神性的客觀存在對人類行為的規范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普遍有效性。”2122〕這種普適主義的法哲學導致了法學不是通過研究人的行為選擇去更加科學地研究和制定法律,而是探索和研究所謂的普適精神和普遍規則。在法學理論中,主流的規范分析方法沒有對人的行為選擇進行研究,或者人的行為選擇似乎成為_個已經解決的既定前提而被忽略。在法學研究中,‘‘只見法不見人’,使法學研究越來越遠離居于主體地位的人”,[22)法學理論成為根基不牢的空中樓閣〇“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我們的行為為什么是如此?”23〕“從理論上講,能夠對各種人類行為得出具有較高價值結論的研究方法是真正的實驗。”24〕當今的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語言學等學科之所以能夠突飛猛進,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采用實驗方法研究人的行為選擇。法學在借鑒其他學科成果的同時,也應該自覺地用實驗方法研究人的行為選擇,堅實法學研究的理論根基。
(二)法學實驗是研究法律實現確定性的根本方法
【關鍵詞】經濟學;教學;研究;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發展,在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與研究當中,西方經濟學的影響力逐步提升,甚至有學者提出應當將西方經濟學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流指導思想。而經濟學在日常的教學當中已逐步被忽視,出現了邊緣化的傾向。因而,開展相關的研究與探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價值,應當引起相關經濟學教師與研究人員的重視與思考。據此下文之中將主要就,當前我國經濟學的教學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并針對經濟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以及意識形態與分析工具等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當前經濟學教學現狀的問題
在我國逐步邁向全球化的過程當中,西方經濟學對于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產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并且出現了經濟學被逐步邊緣化的傾向。有許多學生甚至是經濟學的授課教師以及相關的研究學者,不自覺的將西方經濟學作為我國主流的經濟學指導思想。出現這種狀況問題的原因,主要包含了兩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外部因素,我國的經濟制度在由計劃經濟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轉變的過程當中,一些人誤以為我國這些年來所取得的發展成果,均是由西方經濟學帶來的。其次為內部因素,在此方面所牽涉的問題較多,總體而言大致可歸為三類,第一,教學目標問題。我國各個高等院校在進行經濟學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教學的方向與目標不甚明確。第二,教材問題。所選用的教材往往不能夠同社會的經濟發展形式相適應,內容還不夠豐富,數量也不夠充足,未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教師隊伍問題。當前我國對于經濟學,教師隊伍的培養力度逐步降低,而在高校當中對于經濟學教師的培養投入也較低。
二、經濟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問題
在經濟學教學當中,關于教學模式的討論,目前被熱切討論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問題源于有一些西方經濟學的學者。他們認為,經濟學不存在國界問題,基礎的經濟學理論內容都體現了人類所普遍共存的規律,不存在東西方經濟學理論之分,所有的經濟學理論都是普遍適用的。有一些研究學者就提出,在經濟學當中對于學術理論當中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問題,根本實質是對于理論性內容,同一些地區性的特殊問題兩者間的關系;國際化的過程即為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內容相適應,逐步向西方化的經濟學理論靠攏,而本土化則是要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加以相應的結合。并且還提出了能夠因為地區性的問題而否認了基礎理論,這些西方經濟學當中的基礎性經濟學內容是普遍適用的。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經濟學理論內容的“國際化”在本質上也是“本土化”化的過程。將的理論內容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是需要長期的實踐努力的。而那些鼓吹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人,其所理解的“國際化”與“本土化”是要將邊緣化。所認為的同國際接軌的本質,是在運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內容,同中國實際國情進行結合,所采用的經濟學理論框架應當以西方經濟學為指導思想。對于這種思潮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與思考,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便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將經濟學理論內容作為我們經濟理論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而對于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內容應當僅做參考之用。
三、意識形態與分析工具的問題
經濟學的教學活動不但是意識形態上的教育,同時也是對于分析工具的教育。然而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教學當中,往往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經濟學的教育僅僅是分析工具的教育,同意識形態的教育完全無關。但是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經濟學是一種社會學科,而并非自然學科,在自然學科當中無關意識形態的問題,因為自然學科通常都是關于分析工具的問題,不存在國界、利益等方面的劃分。而社會學科則卻存在這些問題,社會科學必須依存于一定的利益集團、社會階級之上,反映了相應的社會階級與利益集團,對于各類經濟狀況的認識與理解,而在經濟學當中,對此也絲毫不避諱,并且也十分重視對于經濟問題的分析方法。因此,經濟學的教學活動,不但是分析工具的教育,同時也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同理,對于同為社會科學的西方經濟,必然也會牽涉到意識形態的問題,因此在經濟學的教學活動當中,不能夠刻意的回避意識形態的問題,也不能將經濟學教學去政治化。
在經濟學當中,所重點闡述的即為研究與敘述方法,這當中便包含了歷史與邏輯的經濟學理論研究方法,這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當中所采用的即為歷史與邏輯方法,在經濟學的研究當中要遵從邏輯與歷史的規律次序,要具有歷史層面的價值評價,并將之結合起來,不但要重視對于經濟學當中邏輯抽象內容的認識,同時還要重視歷史的價值評判。
四、結束語
本文所重點討論的為經濟學教學當中的,理論領域、教育領域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等方面的問題。政治經濟學,不應當、也不能夠被西方經濟學所取代,意識形態的問題不僅涉及政治、文化、軍事等相關方面,在經濟領域當中也牽涉有意識形態的問題,并且異常重要。在經濟學教學當中要牢牢把握,基礎理論內容,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學教學與研究,才能夠促使我國的經濟發展保持正確的前進道路。
【參考文獻】
[1]范超.淺談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21)
論文摘要:經濟法與民法作為規制市場交易和經濟運行的主要法律,是社會主義市場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理清兩者之間的差異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選擇“經濟人”假設的視角,以“經濟人”假設的完善和傳統民法的修正及經濟法的勃興為線索,對經濟法與民法的差異進行經濟學診釋,最后指出經濟法建立在有限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而傳統民法則建立在完全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
一、研究視角的選擇
什么是假設?所謂假設通常是指在現存的事實和理論的基礎上,對某些事物的存在或與其相關的規律所作的推測性的解說或虛擬性的預設。假設只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一種推斷和猜測,但這種推測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實和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他既非成熟理論亦非主觀臆測。”提出和確立假設,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提。
在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對于學科的基本假設問題的探討是相對較多的,因而其“科學性”也相對較強,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假設由于確定的條件約束以及數學方法、統計學方法的應用等,更是給人以“精確”的感覺。盡管對于法學是否屬于“科學”尚存爭議,但對于廣義上的科學可以包括法學,或者說法學中可以包含一定的科學成分的觀點,則殆無異議。正是在此意義上,才可以把法學同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一起,放入廣義的科學之中,并研究其基本假設問題。另一方面,與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現象的科學不同,社會科學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學。因此,恰如自然科學的假設離不開對隱藏在自然現象背后的自然規律的假設一樣,社會科學的假設也離不開對隱藏在人的行為背后的人性的假設。人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往往導致不同的研究結論,從而產生不同的社會科學理論。法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理論的分歧,如果不停地追問下去,往往可以追溯到對人性的不同假設。所以,人性假設可以作為法學研究的邏輯起點。
古今中外,對人性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設,在這些不同的人性假設中,“經濟人”假設是最為流行的人性假設之一。市場經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建立在“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之上,作為市場經濟法律主體的民法和經濟法,其理論構架也是以“經濟人”為基本假設的,但由于二者產生的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它們所設想的“經濟人”也有很大差異。因此,研究民法和經濟法的差異,選擇“經濟人”假設的視角是可行的。這對于法學研究范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二、“經濟人”假設的基本思想
“經濟人”假設,簡言之,即假設每個人都是“經濟人”,都會從個人利益最大化出發,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經濟人”這個命題最初源于亞當·斯密在19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的表述。在該書中,斯密認為“利己性”是“經濟人”的本性,“利己心”是每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動機。“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斯密認為,“在分工基礎上的市場競爭中,如果每個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則會實現社會利益,”因為‘他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事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3]
可見,“經濟人”假設歸納起來包括三個基本命題:(l)“經濟人”是自利的,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驅策人的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這是“經濟人”的內容,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2)“經濟人”是理性的,“理性”意味著人總是根據自身的處境和條件,利用自身的知識和經驗,使自己所追求的利益盡可能最大化。(3)“經濟人”假設的核心是: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證,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行為,會有效地增進社會利益。有的學者稱它為“經濟人的靈魂”岡。這一核心命題說明,“個人理性”(個人利益最大化)和“社會理性”(社會利益最大化)是可能沖突的,但靠法律和制度的調整可以使“個人理性”與“社會理性”相一致。
此后,盡管“經濟人”假設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但并沒有妨礙它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之一。20世紀下半葉,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它又被經濟分析法學派引人法學研究中。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波斯納明確提出“人是其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并將其作為對法律進行經濟分析的前提假設。”在《法理學問題》一書中,波斯納強調:“我將表述的那一派法律解釋的經濟學指導性基本假設是:人們總是理性地使他們的滿足得以最大化—一切人(只有很小的孩子和智力有非常大障礙的人是例外)在他們一切涉及選擇的活動中(除了那些受精神變態或者其他由于濫用和酒精而產生類似的精神錯亂影響的活動)。”
三、“經濟人”假設與近代民法的建構
近代民法起源于古羅馬的市民法,確立于19世紀。近代民法的物質基礎是19世紀的社
會經濟生活。”這一時期的商品經濟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市民社會。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經濟關系主體的經濟實力雖有差別,但差別不大。他們之間交換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生活及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生產活動,即交換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追求物品的“效用”—“一件物品提供的滿足”。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近代民法把“經濟人”理解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一方面,每個人都是其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其所追求的唯一目標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每一主體都能通過成本—收益比較或依據趨利避害原則,對其面臨的一切機會和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優化選擇。這種假設的實質是從利己主義出發,把人類一切行為的目的都看成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私利,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如上所述,按照“經濟人”假設的思想,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是一致的,并且個人利益是社會利益的基礎,只要充分保證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實現就可以促成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實現意味著人們要有經濟上選擇的自由,而自由選擇的實現是以民事主體的平等為前提條件的,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平等,那么自由選擇就無從實現。近代民法通過對民事主體的高度抽象,剔除了主體之間僅有的區別,而把每一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想象成完全相同、無差異的主體。在簡單的小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高,社會分工不明顯,商品的技術含量低,交易也局限在狹小的范圍內,完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滿足了市民社會對平等自由的追求。在這個假設基礎上,構筑了近代民法的龐大理論體系。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則,即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錯責任原則,無不源于它對民事主體的同質、平等的抽象假設。立法者相信,惟有如此,才能體現法律的公平和正義價值,才能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的個性得以充分發展,并在自由的逐利過程中,實現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
四、現代民法的修正與“經濟人”假設的完善
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到了壟斷階段,自由競爭為壟斷所取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的生產部門不斷涌現,使得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在這種形勢下,小商品生產者和大壟斷企業、工人和資本家、消費者和經營者已經不再處于平等地位。近代民法對社會生活的兩大判斷—平等性和互換性,已不復存在。面對現代社會的變遷,建立在完全理性經濟人假設基礎之上的法律制度設計—近代民法顯得軟弱無力。對個人利益的極力追求不能克服市場秩序的盲目性狀況;注重抽象的人格平等無法解決民事主體經濟實力上不平等現象;權利行使自由和意思自治成了經濟上占優勢地位一方壓迫劣勢一方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而過錯責任則以某些受害人利益的犧牲為代價。面對這一困境,現代民法不斷通過自身的調整,力圖發揮自身的自足功能,來適應社會經濟生活的需要。現代民法對自己確立已久的三大原則做出了修正—所有權絕對性的限制、契約自由的限制以及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確立。但是,由于假設基礎的喪失,民法作用的發揮仍然受到極大限制。
與此同時,傳統的完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與現代社會的現實也日趨背離。因為在現代人看來,完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不僅會抹煞每個自然人的個性,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對相當部分人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確實由于天生而不可能達到理性人的標準”。這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經濟人”不可能獲得完成決策所需的完全和完美的信息,原因在于信息成本和交易費用太高,這使得“經濟人”不可能具有窮盡所有備選方案的能力,他所能選擇的只是理想可行域的子集;其次,“經濟人”在抉擇過程中知識和能力的缺乏約束了他對備選方案經濟后果的評價和判斷,這使得一些客觀上較優的方案可能被剔除出選擇集;最后,由于人是環境中的人,“經濟人”的行為不可避免地帶著所處環境的烙印,要受具體所處環境和地位身份等條件的制約。基于“經濟人”的上述局限性,美國管理學家西蒙提出了著名的有限理性經濟人假設。他認為由于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人類預期等的存在,人類并不能像斯密時代所假設的那樣—人可以具有完全理性,對于自己的成本和收益有完全和清晰的認識并對其有完全理性的把握。可見,西蒙的學說,發展了“經濟人”假設完全理性的學說,是“經濟人”假設的一個完善和發展。
五、有限理性經濟人假設與經濟法的勃興
如上所述,現代民法對其自身做出了相應修正,然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法調節的局限性導致社會經濟生活出現了“法律空白狀態”,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社會調節的現實要求,“法律空白狀態”必須填補。于是,經濟法作為對民法的超越和彌補應運而生。經濟法產生之始,就是建立在有限理性經濟人假設基礎之上的。此時,交易雙方已經不是平等關系,實質上是一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不平等的經濟主體之間相互依存,個人利益的取得依賴于社會和他人。總之,人在知識、預見力、技術和時間上具有差異性和有限性。這意味著面對現實
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人在進行交易時并不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
為了克服經濟人由于先天條件、機遇、經濟實力等方面的事實不平等對交易的負面影響,經濟法的價值取向由形式正義轉向實質正義,對強者進行限制而對弱者給予更多的救濟。經濟法為彌補經濟人有限理性而采取以下兩種手段:(l)國家干預。經濟法主張通過國家直接介人經濟運行,來構建一種能有效克服市場機制缺陷的更高層次的交易秩序,保證實現宏觀經濟安全。經濟民主要求每個人都有平等進人市場參與交易的機會,在平等的條件下公平競爭。但事實上的不平等很可能發生經濟強者利用自身優勢對弱者進行打壓和限制。此時,就需要國家運用自己的強制力,如制定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限制強者行為,對弱者提供救濟。(2)差別待遇。在經濟學中,對相同的人同等對待稱為水平公正,而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待遇稱為垂直公正。經濟法所追求的是實質正義,強調在機會均等的同時實現分配領域的結果公平,追求國民經濟整體效益最優和社會的實質正義與可持續發展。因而它可能采取一些對特定主體而言在形式上表現為不公正但求達到結果和實質公正的措施。可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和制度設計都是建立在有限理性經濟人這一假設上的。
以上我們結合社會生活的變遷對民法和經濟法的差異從“經濟人”假設的視角進行了系統考察。通過分析和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性的啟示:
第一, 民法和經濟法分別是以經濟人的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為前提假設的,正是這種人性觀的差別導致它們在制度設計、立法本位和價值取向上也有很大差異。
第二, 民法和經濟法對于主體的認識與假設的不同,體現了法律保護的目標由個體利益向整體利益的發展過程。
第三,在現代社會中,人格平等與人在現實中的差別都應予以承認。面對如此復雜的人,民法與經濟法在調整現代市場經濟關系中將長期并存,二者應當有機結合、相互借鑒、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
[l]張守文.經濟法的基本假設[J].現代法學,2001,(11).
[2][3]葦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4、27.
[4]楊春學.經濟人理論價值及經驗基礎[J].經濟研究,1996,(7).
[5][英]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3-4.
[6][英]理查德·A·波斯納.法理學問題[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444.
[7]梁慧星.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J].中外法學,1997,(2).
[8][英]勞埃德·雷諾茲.微觀經濟學—分析與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9.
[9][英]赫伯特·西蒙.現代決策理論的基石—有限理性說[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4.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1)中國民間信仰之性質、結構與特征理論探析 劉道超
(13)壯族麼經“作賊”(guegcaeg)背后的文化意義 林安寧
(19)隴南白馬藏族池哥晝儺面具色彩文化成因探析 豆海紅
文學·藝術學研究
(24)《四世同堂》的當代文化意義 孔慶東
(29)《羊的門》和道家思維 湯晨光
(35)尋找“尺八”:卞之琳對古典詩傳統的回望 羅小鳳
(42)合浦南珠美譽升降論 吳錫民
(46)北魏初四言詩興盛之緣由 盧有泉
(49)漢代審美意識的嬗變:從“天人之美”到“人和之美” 謝雪蓮
教育學研究
(54)從藝術品市場看女畫家地位的提升 程平 梁冰 梁建春
(60)高等教育系統生態承載力調控模型研究 賀祖斌 林盟初
(66)民族地區以實習支教為核心的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初探——以廣西師范學院為例 彭寧
(70)非綜合性院校英美文學方向碩士學位論文調查與分析 陳立華 郭躍華 涂?
(74)地方高師院校對于教師教育人才培養作用的再認識 熊孝梅
(78)建構主義教學設計觀在高師院校課程中的應用——以《幼兒園課程與教學論》為例 李香玲
(83)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模式面臨的困境及其解決對策 鄭世冰 曾令輝 黃瑋?
(87)問題導向聯合案例教學法在應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韋小晶 譚軍 蔣雋
語言學研究
(92)壯、漢語言接觸引發的廣西南寧市五塘平話古全濁聲母音值變異 李連進
(96)生成語法中的四種空語類 蔡焱
(100)語塊法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陳光偉
(104)esl看圖作文:批判思維研究及其案例解讀 葉小廣
(112)英語專業本科生寫作策略與寫作成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蒙梅 吳紅
(118)基于需求分析的廣西高職外語教學模式研究 農德昌 鄭瑾璇 謝德榮 羅妍
法學·經濟學研究
(123)我國小額訴訟與民事速裁趨同現象研究 黃琨
(129)廣西知識產權現狀及戰略發展研究 梁雪強 黃文九 羅良為
(135)試論高校顧問律師在依法治校中的作用 康治余 劉順珍
(139)國際文化經濟合作研究的新視角——評《國際文化合作的經濟分析》 李富強
新聞傳播·寫作學·史學研究
(143)突發事件中網民心理特征與微博傳播效果分析——以上海地鐵事故為例 劉新傳 陳璐
(147)巧想精思提高寫作構思能力——寫作思維技巧探秘之二 覃可霖
(152)岳飛在賀州殲滅曹成主力之進程考 黃權才
無
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
經濟一詞,在西方源于希臘文,原意是家計管理。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中論述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奴隸制經濟的管理,這和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適應的。
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
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譯為“經濟學”,中國的嚴復則譯為“生計學”。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為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現代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這是由于現代經濟發展日益錯綜復雜,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運用這些新的方法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解釋。經濟學各門學科依據本身的特點,適當運用現代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對于增強經濟科學的精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濟學發展簡史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對當時的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形成了某種經濟思想,但是并沒有形成系統。
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的經濟思想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里士多德關于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
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了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莊,如何使具有實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后法國中重農學派都有影響。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國家組織原理以及使用價值的生產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論和孟子的農耕與百業、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指出,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系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和貨幣性質的學者。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于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瓦羅等人的著作中。古羅馬對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是羅馬法中關于財產、契約和自然法則的思想。
古羅馬早期有十二銅表法,以后在帝國時期有適用于羅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適用于帝國境內的各族人的萬民法。在這些法律中,對于財產權、契約關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買賣、借貸、債務等關系都有明確的解釋。萬民法所依據的普遍性原則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漸形成自然法則思想,成為資本主義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來源。
西歐中世紀雖然經歷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紀才真正建立起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為教會所壟斷,形成所謂經院學派。
經院學派主要用哲學形式為宗教的神學作論證,但也包含某些經濟思想,用來論證某些經濟關系或行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來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教會不得不回答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貸款利息的正當性問題,一是交換價格的公正性問題。
貸款取息與教義抵觸,教會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來迫于大量流行的貸款取息的現實,經院學派不得不采取調和態度。
在中世紀神學家中較早論述公平價格的是大阿爾伯特,他認為公平價格是和成本相等的價格,市場價格不能長期低于成本。對這兩個問題,在中世紀并未形成有說服力的觀點,但為以后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研究的課題。
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義利思想、富國思想、賦稅思想、平價思想、奢儉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當時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后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是關于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儒家貴義賤利,成為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孔子的學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了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后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末業,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產,因而主張“禁末”。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對農業生產改為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于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
平價思想,即關于穩定物價的思想。戰國時代,李悝、范蠡鑒于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范圍內漲落。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于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中。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系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
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為擴大商品生產與交換、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發展和演變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在西歐各國逐漸形成了資產階級經濟學。
重商主義16~17世紀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這一時期商業資本的興起和發展,促使封建自然經濟瓦解,國內市場統一,并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對外貿易的擴張積累了大量資金,推動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產生了代表商業資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義思想。
重商主義原指國家為獲取貨幣財富而采取的政策。16世紀末以后,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不少宣揚重商主義思想的著作。重商主義重視金銀貨幣的積累,把金銀看作是財富的唯一形式,認為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過出超才能獲取更多的金銀財富。因此,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
古典經濟學17世紀中葉以后,首先在英國,然后在法國,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重商主義已經不適應日益壯大的產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資產階級面臨的任務是對封建勢力作斗爭,這種斗爭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怎樣使財富迅速增長,探討財富生產和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優越性。由此,產生了由流通過程進入生產過程研究的古典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的先驅是英國的配第和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配第的主要貢獻在于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初步考察了工資、地租、利息等范疇。布阿吉爾貝爾認為流通過程不創造財富,只有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財富的源泉。
出現于18世紀50~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爾戈為主要代表的法國重農學派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一個系統理解。他們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農業來概括資本主義,用的生產經營活動來分析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
斯密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杰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他所著《國富論》一書把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他批判了重商主義只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源泉的錯誤觀點,并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
他克服了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指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造財富。他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以及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他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
李嘉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分配論為中心的嚴謹的理論體系。他強調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財富在社會各階級間分配的規律,認為全部價值都是由勞動生產的,工資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利潤是工資以上的余額,地租是工資和利潤以上的余額。由此,他闡明了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對立。此外,李嘉圖還論述了貨幣流通量的規律、對外貿易的比較成本學說等等。古典經濟學到李嘉圖時達到了頂峰,對后來的經濟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典經濟學產生于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處于上升發展的時期,在這種條件下,古典經濟學還能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和矛盾進行較為客觀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成份。古典經濟學員主要的貢獻是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從而成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一個重要來源,但由于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他們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庸俗因素。
歷史學派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還遠遠落后于英法。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以國家主義為先驅的德國歷史學派。
歷史學派分為舊歷史學派和新歷史學派兩個階段。以羅雪爾為創始人的舊歷史學派活動于19世紀40~70年代。他們反對19世紀中葉以前的英法傳統經濟學,以歷史歸納法反對抽象演繹法;以歷史反對理論,否認經濟規律的客觀存在;以國家主義反對世界主義;以生產力的培植反對交換價值的追求;以國家干預經濟反對自由放任。
隨著19世紀7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出現了以施穆勒、瓦格納、布倫塔諾等為主要代表的新歷史學派,他們在上述基本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改良主義的“社會經濟政策”,因而被稱為“講壇社會主義者”。
邊際效用學派這是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在西歐幾個國家的一個庸俗學派,以倡導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為共同特點,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兩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為基礎的心理學派,其主要代表為奧地利的門格爾、維塞爾和帕姆·巴維克等;一是以數學為分析工具的數理學派或稱洛桑學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國的杰文斯、法國的瓦爾拉斯和帕雷托。
邊際效用學派在美國的主要代表是克拉克,他在邊際效用論的基礎上提出邊際生產力分配論。當代經濟學家把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出現稱為“邊際主義革命”,即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這個學派運用的邊際分析方法,后來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新古典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繼承19世紀以來英國庸俗經濟學的傳統,兼收并蓄,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這是繼密爾之后庸俗經濟學觀點的第二次大調和、大綜合。
馬歇爾用均衡價格論代替價值論,并在這個核心的基礎上建立各生產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分配論。他頌揚自由競爭,主張自由放任,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范。
制度學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的歷史學派變種。它的主要代表有范勃倫、康蒙斯、米切爾等。他們把歷史學派的方法具體化為制度演進的研究,否認經濟理論的意義,以批判資本主義的姿態出現,提倡改良主義政策。
此外,在北歐出現了以維克塞爾為代表的瑞典學派,提出與馬歇爾不同的理論體系,強調投資與儲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論,在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說中,占有特殊地位。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學
這里主要指經過所謂“凱恩斯革命”迄至今日的資產階級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與后凱恩斯主義1929年爆發空前規模的世界經濟危機后,資本主義經濟陷入長期蕭條狀態,失業問題嚴重。經濟學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可以借助市場自動調節機制,達到充分就業的傳統說教徹底破產,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一套“醫治”失業和危機,以加強壟斷資本統治的新理論和政策措施。正是適應這個需要,凱恩斯于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
《通論》的出現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震動,把它說成是經濟學經歷了一場“凱恩斯革命”。凱恩斯抨擊“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的薩伊定律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觀點,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總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決定就業量的理論。
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它主要由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費傾向、收益預期、流動偏好和貨幣供應量決定的。他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存在失業和蕭條,就是由于這些因素交相作用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據此,他提出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采取財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開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凱恩斯這一理論為根據而形成的凱恩斯主義,不僅成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占統治地位的一個流派,而且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具有重大的影響。
新經濟自由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20世紀50~60年代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促成了凱恩斯主義的盛行。但是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激化,國家干預經濟不斷引起一系列的新問題,特別是70年代以來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并存的“滯脹”局面,使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經濟自由主義流派的挑戰。
各種色彩的新經濟自由主義具有各自的論點和論證方法,但是,反對國家干預經濟,鼓吹恢復和加強自由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作用,是他們的共同立場。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面臨的問題愈來愈復雜,所研究的范圍也愈來愈廣泛。不同的流派出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及其有效運行的共同目的,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別性,既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課題,又各有側重地研究不同的經濟領域。因而,不僅在理論上彼此有爭論,而且出現了門類繁多的“經濟學科”。
經濟學說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濟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馬克思從分析商品開始,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地繼承并發展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派奠立的勞動價值理論,指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二重性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
剩余價值學說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石。馬克思把社會總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并把每一部類產品的價值,分解為由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所構成。馬克思還考察了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以及相應的剩余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
經濟學學科分類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深化,人類經濟活動的內容愈來愈復雜、豐富,專業化程度愈來愈細密;同時,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經濟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聯系,也愈來愈緊密。
為了適應這種情況,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也愈來愈擴展。一方面,從帶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論經濟學中,不斷分化出帶有應用性和獨立的部門經濟學、專業經濟學等分支學科;另一方面,也出現了經濟學科內部各個分支相互交叉的學科,以及經濟學科與其他社會科學,以至自然科學學科之間彼此聯結的邊緣學科。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學研究的深化,對分析的精確性的要求愈來愈高,出現了研究經濟數量的分析和計量方法的學科;為了總結歷史經驗,為理論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系統的歷史依據,出現了各種經濟史的學科。這樣,就在社會科學中逐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門類分支繁多的經濟學科體系。
關于現代經濟學的學科分類,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門類:
理論經濟學論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各個經濟學科提供基礎理論。理論經濟學通常稱為一般經濟理論,它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個分支。
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視野,以經濟活動總過程為對象,考察國民收入、物價水平等總量的決定和波動。其中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波動(經濟周期)理論又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個獨立分支。
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經濟中單個經濟單位即生產者(廠商)、消費者(居民)的經濟行為,包括供求價格平衡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在不同市場類型下廠商成本分析與產量、價格決定理論、生產要素收入決定即分配理論等。
經濟發展史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發展演變的具體過程及其特殊規律的學科。它為總結歷史經驗和預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提供依據,也為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經濟思想、學說、政策提供歷史背景。
經濟史按地域范圍劃分,有國別經濟史(如中國經濟史、英國經濟史等),地區經濟史(如歐洲經濟史、拉丁美洲經濟史等),世界經濟史(以世界為整體,研究世界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按部門或專業來區分,有農業發展史、工業發展史、銀行發展史等;按歷史分期,有古代經濟史、近代經濟史、現代經濟史之分。關于世界經濟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實際上屬于現代經濟史范圍。經濟史如同理論經濟學一樣,要受研究者的階級立場、觀點、方法的影響。
經濟思想史或稱經濟學說史。它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經濟觀點、經濟思想、經濟學說及其產生的經濟政治背景、所起的影響、所占的歷史地位,以及各個人物、各個學派之間的承襲、更替、對立的關系等方面的學科。
經濟數量的分析、計量方法包括數理經濟學、經濟數學、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等學科。
經濟學家比較注重各種經濟現象之間數量關系的分析。自19世紀70年代起,就有一些經濟學家應用數學推導經濟理論,建立數理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數理經濟學得到進一步發展,廣泛應用現代數學方法建立了各種靜態的、動態的、微觀的宏觀的經濟模型。與之相聯系的一個分支是經濟數學,它側重闡述現代經濟分析中運用的各種數學方法,這實際上屬于應用數學范圍。
應用經濟學主要指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專業領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規律性,或對非經濟活動領域進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經濟學科。應用經濟學大體上可分為:
以國民經濟個別部門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農業經濟學、建筑經濟學、運輸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等;
以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計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財政學、貨幣學、銀行學等等;
以地區性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地區規劃、生產力布局)等等;
以國際間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國際經濟學及其分支: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學、國際投資學等等;
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企業管理、企業財務、會計學、市場(銷售)學等等;
與非經濟學科交叉聯結的邊緣經濟學科,如與人口學相交叉的人口經濟學;與教育學相交叉的教育經濟學;與法學相交叉的經濟法學;與生態學相交叉的生態經濟學或環境經濟學;與社會學相交叉的社會經濟學;與自然地理學相交叉的經濟地理學、國土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等等。
這些邊緣經濟學科主要研究這些非經濟領域發展變化的經濟含義、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中找出它們的規律性。
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不斷擴展、不斷充實的。應用經濟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實踐,離不開理論經濟學的指導,但它們的發展反過來又豐富了理論經濟學的內容,起著指導實踐的作用。
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
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的理論和歷史的多種學科的總稱。經濟活動是其他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經濟關系也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物質基礎。因而,除了哲學之外,經濟學,特別是作為理淪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學,就成為社會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成為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著名代表,哈耶克稱他為與伏爾泰、孟德斯鴻、托克維爾和穆勒不相伯仲的偉大思想家。米塞斯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國家干預主義,這種立場使他的學說在凱恩斯主義盛行的年代受到人們的冷淡。但是,隨著過度的國家干預所造成的社會問題逐漸暴露,米塞斯的學說在西方社會又重新受到重視,在70年代開始的所謂“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危機”中,新奧地利經濟學派主要是從米塞斯(以及哈耶克)那里發掘“挽救和重建”經濟學的思想源泉。
米塞斯深刻地意識到,他以及他所繼承和發展的奧地利經濟學派與西方主流經濟學之間的分歧不僅僅是經濟學具體觀點的分歧,而且也是它們所建諸的哲學基礎的分歧。因此他對經濟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研究投入了很大精力,這方面的著作有《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1933)、《理論與歷史》(1957)和《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1962)等。米塞斯認為經濟學和經濟法則是一門演繹科學,一種先驗的、非假設性的真實陳述,“賦予經濟學在純知識界特殊和獨立地位的是它的特殊定理不受任何以經驗為基礎的證實與證偽的檢驗……經濟定理的正確與否的最終尺度,完全在于不借助經驗的推理。”然而,奇怪的是.米塞斯的先驗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立場卻是由他的學生羅賓斯的著作《論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1932)而首先引起世人重視的。直到50年代初實證主義和波普爾的學說興起為止,羅賓斯的這部著作一直被看成是經濟學方法論的基礎教材和指南;米塞斯本人的觀點則僅僅被視為它的一種夸張和極端的表現而卑之無甚高論。薩繆爾遜說道:“想到過去在經濟學中對演繹和先驗的論證作用的夸大地宣揚――被福蘭克?奈特、被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夸大地宣揚――我對我的學科的聲譽感到不寒而栗。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拋掉了這些東西。”
然而,姑且不論經濟學是否真的能拋掉先驗方法,從米塞斯所產生的持續影響來看,米塞斯經濟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重點不在于它的先驗論立場,而在于它揭示了社會科學研究中事實性內容和規范性內容的互動關系。自新古典學派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一般都采取實證經濟學的立場,它們認為自由主義的社會理論或政治哲學是摻雜于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意識形態成分,是嚴格的科學研究應當剔除的東西。而米塞斯則認為它們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自由主義的規范性內容必須建立在經濟學的基礎上,“不懂國民經濟就不能理解自由主義。因為自由主義是一種應用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國家政治和社會政治。”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自由主義作為一種規范性的社會理論,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盡管經濟學必須避免直接進行價值判斷根據經濟學理論作政策建議是另一回事),但在元理論的層次上卻不可避免地具有規范性內容。
因此,米塞斯所說的經濟學方法論實際上有兩個層次:一是如何進行經濟研究的具體方法,先驗性演繹是其特征。二是關于究竟什么才被算作一種經濟學解釋的認可,其基礎是自由主義的社會理論。正是后者持續地同時影響著新奧地利經濟學派和自由至上主義者的性質不同的理論工作。
米塞斯認為,經濟學是“人類行動科學”(the science of hu-man action)的一個分支。行動(action)和行為(behavior)是兩個概念。行為是人的身體的物理過程之統稱,而行動則是與行動者的意識不可分的。“行動是目的性的活動,它不僅僅是行為,而是由于價值判斷而產生的行為;它指向明確的且的,并以關于特定手段之適合性與否的觀念為指導。”行動是有意識的行為,是選擇和意志力的行使。因而,行動是人的本質特征,“對人的研究,如果不是生物學的話,就始終是對人類行動的研究。”作為人類行動科學的分支,經濟科學是對人類行動及其效果的研究而不是對非人格化的經濟變量的數學分析。
米塞斯認為,經濟學的性質決定了實證主義方法對于經濟學的不適應。實證主義的本質是泛物理主義,它企圖把以物理學為典范的自然科學方法運用于一切領域。在米塞斯看來,這一目標,無異于“取消人類行動科學”。自然科學方法之所以無法研究人類的行動,首先是因為行動與行動者的目的和價值觀念不可分。“如果不參照價值判斷,就不可能對人的行動說出任何東西。”“將自然科學的方法和認知原則運用于人類行動問題的企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這些科學沒有處理價值評判的工具……價值判斷不可能由實驗者的觀察地位所感知,也不能由物理學語言的基本句子(描述直接經驗或知覺的命題――筆者插注)所描述。”人類行動科學的目的是“理解”行動的意義。這種理解即是狄爾泰和韋伯所定義的理解,即對行動之主觀意義的理解。“理解涉及的是價值判斷,涉及的是目的的選擇以及借以達成這些目的之手段的選擇,涉及的是對行動結果的評價。”
米塞斯認為人類行動科學有兩個分支:歷史學和“人類行動學”(praxeology或praxiology)。歷史學是關于人類行動的理解性的經驗科學,而人類行動學則是關于人類行動的先驗性的演繹科學。對經濟現象的解釋不能離開歷史學的研究,但經濟學理論本身則屬于人類行動學。使得經濟學成為一門嚴格科學的并不是多少帶有推測性的理解,而是一種嚴格的邏輯演繹。經濟學法則不是經濟歸納的結果,而是從不依賴于具體經驗而不言自明地呈現于人類心智中的公理邏輯演繹的產物。這個公理即“行動范疇”(categoly of aciaon),它包含了我們賴以理解具體行動經驗的所有結構性要素,如目的和手段、偏好和無謂、收益和損失等等。它比具體經驗更具有一般性,更加可靠。同公理具有先驗性和真實性一樣,在借助附加的、以經驗為根據的,而且可以證實的假設前提下,所有直接或間接地從公理演繹和推導出來的經濟法則也具有先驗性和真實性。
米塞斯的公理演繹方法對于建構一個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是否可行,不是這里所討論的問題。這里所要指出的是,米塞斯的先驗論主張有其獨特的哲學意義。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實證主義立場不但是一種“泛物理主義”;同時,在有關經濟學知識的意義問題上,它又是一種波普爾式的證偽主義。用薩繆爾遜的話說,經濟學的目的是導出“在操作上有意義的原理”,而“對于有意義的原理我只不過是指,如果只是在理想的條件下做出關于經驗資料的假說,那么可以想象這個假說會遭到反駁。”“事實上,從操作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理論是沒有意義的,除非它的確暗示了對可觀察的量的某種限制。可以想象,通過這樣做它可能遭到反駁。”只有這種知識才能提供對經濟過程的科學預測。而米塞斯則認為,經濟法則事實上不依賴于經濟事實的證實或證偽,它沒有預測性價值,然而卻不能由此說它沒有意義。經濟法則作為人類行動的一般結構,其意義在于提供了我們賴以理解經濟現象的“必要真理”。理解科學和演繹科學是一種互補的關系。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科學,是演繹性的,但經濟科學的總目標則是理解人類行動及其結果。
以上的分析說明,米塞斯的先驗認識論是服務于一個更為深刻的立場的,即經濟學是旨在理解人類行動的科學,而不是預測和操縱經濟生活的科學。但為什么說經濟學的目的是理解而不是預測和操縱呢?米塞斯認為,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總是不可避免地預設著一種社會哲學或社會理論,對社會的存在和運作方式作出理論說明。關于社會的存在方式,米塞斯認為一種常見的錯誤是把社會當作一種實體性的存在。在他看來,社會只是個人之間的合作,必須還原為個人的行動。“諸個人行動的特定方面構成了所謂的社會或‘大社會’(great society)。但社會本身既不是實體,也非權能(power)或行動者。行動的只有個人。個人的某些行動帶有與他人合作的意圖。而個人間的合作則產生了由社會這個概念所描述的那種事態。社會并不能脫離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而存在。”社會實在的本質在于諸個體的互動,因此,任何科學有效的對社會實在的分析,都必須回過頭來指涉個人的行動,而行動是由行動者主觀預期的意義所塑造的。對社會現象的研究最終必須追溯到對個人行動及其意義的理解,這便是與自由主義互為表里的“方法論的個體主義”。
米塞斯認為,人類經濟生活中那些明顯的秩序并非人們有意設計的結果,而是諸多并未明確意識到其所做所為會有如此結果的個人的行動之產物。它們是一種“自發性的秩序”(spon-taneous order)。自發性秩序的典型例子是貨幣的使用。貨幣作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交換媒介,是誰也沒打算創造貨幣制度的許多單個交易者的一系列活動的結果。各種經濟的和社會的制度,從簡單的分工到高度復雜的市場經濟,也同樣如此。經濟學對經濟秩序的解釋,必須追溯到產生這種秩序的有意識的個人行動。自凱恩斯以來的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普遍傾向是通過對宏觀經濟總量的數學分析提供預測和操縱經濟過程的理論依據。用凱恩斯的話說,“經濟學家”的最后任務,也許是在我們實際生活其中的經濟體系中找出幾個變數,可以由中央當局來加以統制或管理。而在米塞斯看來,這完全是建立在錯誤方法論基礎上的錯誤意圖。宏觀經濟總量的分析完全忽視了個人選擇和相互預期的作用;而按照社會的愿望統制或管理經濟生活,則進一步破壞了經濟的自發性秩序。米塞斯并不像古典經濟學家那樣認為秩序的自發性意味著秩序本身的完美;但是,經濟秩序的自發性卻意味著必須高度重視個人的選擇、行動和預期在經濟秩序的形成和運作中的作用。這既是經濟學研究的根本性方法防法論的個體主義),也是自由主義社會哲學、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規范性主張(尊重個人的經濟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