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勞動力市場的變化

勞動力市場的變化

時間:2023-10-17 09:40: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勞動力供給 勞動力需求 供求關系 人力資本

一、勞動力市場供求相互關系

勞動力市場與產品市場最大的不同在于參與交易的對象是人的勞動,但是,勞動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因此,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只能是對勞動力本身和勞動生產率的需求。同樣,勞動供給也在于勞動力所提供的勞動本身。從這種意義上來看,勞動力供求關系的形成實際是基于對勞動的供求所形成的,勞動力供給與需求一旦匹配成功,就進入了微觀的勞動力配置領域,因為勞動提供過程與勞動需求滿足的同時性,當勞動者提供的供給無法滿足勞動力資源配置的要求時,就會導致在外部勞動力市場上尋求更佳的勞動力來提供勞動。這樣內部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會間接影響到對勞動力的需求。同理,由于企業提供的工資水平和環境使得勞動者無法提供充足的勞動,勞動力就會退出企業(失業)或消極怠工,勞動需求無法滿足,進而企業會形成新的勞動需求,而且也可以成為一種信號,引導勞動力的供給。在目前勞動力供求相互匹配的過程中,會因為勞動力總量與結構兩個方面匹配不到位,使得勞動力供求呈現著相應的特點。

二、勞動力供給的特點

1、勞動力供給總量在不斷增加,但增幅趨緩。從勞動供給的角度來看,中國勞動力供給最為豐富的時間還會維持10年左右,之后,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將不再增長,其規模會逐漸縮小(張車偉,2007)。與其他國家比較,我國的勞動參與率較高,特別是青年和婦女的參與率較高。但由于在校學生會有所增加、自動失業者的比例增加、女性就業結構和比重趨向合理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傷殘人口比重會有所下降,我國的勞動參與率會在年齡構成上有所改善,在總量水平上有所下降(金玉秋,2005)。因此,從勞動力供給總量來看,目前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量不會一直持續增加,而是會到某個時點(2011年)后逐漸縮小,而且會因為勞動參與率下降使得整個規模下降得更快。

2、勞動力供給的年齡相對高齡化。從目前勞動力市場供給年齡結構來看,45-59歲和60-64歲相對高齡的勞動年齡人口在未來20年里將迅速增加,4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由2000年的19227萬增加到2010年26151萬,再增加到峰值年(2025年)的32642萬人,其后緩慢減少;60-64歲老年勞動年齡人口由2000年的4136萬增加到2010年的5693萬,到2030年前后達到11000萬以上。這期間相對高齡勞動力人口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遠大于這一時期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從2007年第四季度我國9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來看,16-24歲求職人數較2006年有降低2%,25-34歲求職人數則增加2.9%,45歲以上求職人數增加0.9%,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勞動力供給的年齡結構變化趨勢。

3、勞動力供給整體素質水平偏低,但隨著教育水平和范圍的擴大,素質水平在逐步提高。根據勞動保障部在2007年年初組織開展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雖然其中有2/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但近半數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培訓,只接受過15天內簡單培訓的占25%,接受過正規職業培訓的僅占13%。從勞動力市場信息監測中心的數據發現,2007年第四季度,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職者是勞動力市場的求職主體,占全部求職者的43.9%,其中58.5%的求職者是職高、技校、中專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職比重為26.6%;大專文化程度的求職比重為20.6%;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職比重為9%。由于大量新成長失業青年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使得勞動供給隊伍的整體素質在提高。

4、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轉移數量的勢頭會逐步減弱,但仍然會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長。在農村,雖然鄉鎮企業和進城務工轉移了2億人,由于土地容納的農業勞動力有限,按1.7億計算,則農村富余勞動力還有1.2億以上。中西部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仍有存量和增量,存量大部分為中年勞動力,真正剩余的農村勞動力中50%年齡在40歲及以上,也就是說,40歲以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絕對數量只有5212萬,剩余比例僅為10.7%。增量主要是農村初高中畢業后不能繼續升學的畢業生。因此,作為勞動供給重要來源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勢必會減弱,會影響到未來城鎮勞動力的進一步增長。

三、勞動力需求的特點

1、勞動力需求總量在不斷擴大。中國GDP連續5年持續增長10%以上,超出了以往的任何時期,經濟增長帶來了勞動需求量的增加,按照經濟增長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萬個就業崗位,具體而言,非農GDP增長所引致的新增非農就業需求在795萬人到1530萬人之間變化(都陽,2007)。

2、素質要求在提高。根據勞動力市場信息監測中心數據顯示,用人單位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總體需求的39.5%,其中對職高、技校、中專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占59.3%;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比重為24.8%;對大專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比重為15.9%;對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比重為7.7%。從用人需求對技術等級要求看,對技術等級有明確要求的占總需求人數的55.4%,主要集中在初級技能人員、中級技能人員和技術員、工程師,其所占比重合計為46.6%。

3、第二產業需求比例有所增加,第三產業需求比例有所降低。我國經濟增長是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拉動的,而產品更多集中于工業消費品等低值商品,在2006年對121個城市進行的數據分析表明,在所有人員需求中,制造業占24.9%、批發和零售業占17.9%,住宿和餐飲業11.7%和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11.8%;在2007年表現出制造業需求增加,而服務業需求量有所下降。正是第二產業的迅速發展吸引了眾多的勞動力,使得服務行業的需求比重有所下降。

4、國有企業需求變緩,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占據主體地位。從企業性質來看,經過前些年的國企改革,許多企業獲得了一定的生存發展,但是總體來看,除了極少數國有壟斷企業以外,大部分國有企業的需求并不旺盛;相反,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需求在持續增加。

5、地區勞動力需求不平衡。由于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仍然吸引更多的投資,使得這些地區的勞動需求一直并未下降。但要注意到,因為工資成本在緩慢上升,再加上本地企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在中西部的許多地區已經開始出現外出打工者回流的現象。因此,已有企業將投資目光轉向了中西部地區,這將會給地區勞動力需求的布局帶來較大的影響。

四、勞動力市場勞動力供求關系的特點

1、供給大于需求的態勢短期內不會改變,但不排除出現拐點的可能性。通過前面對勞動力供給問題與需求總量來看,勞動力供給仍然大于需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不會改變的。但相對于新增的勞動力資源來看,中國很可能面臨著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轉折(都陽,2007)。

2、素質結構不匹配,高技能人才缺乏。從供求兩個方面來看,低素質的人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企業對于高素質人員的追求,特別是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職稱的人才更為難得。因為在目前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水平與素質要求與企業的要求并不相配,經常出現“畢業就失業”的尷尬現象。這并不正常。而且大量農民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就業,由于缺少相關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培訓,使得他們更多集中于次級勞動力市場上,造成就業擁擠效應。因此,素質結構的不匹配是造成供求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

3、地區供求結構矛盾依然突出。2004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引發的“民工荒”現象目前已成為勞動力市場的常態。從企業(行業)看,招不到農民工的主要是一些條件比較艱苦、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較低的企業(行業),以民營企業居多。

五、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影響

1、勞動力短缺會造成工資水平的上升。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點會逐步消失。與其他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工資大幅增長不同,我國保持了比較平緩的工資增長勢頭,而且比勞動力生產率的提高低很多。一旦我國勞動力出現短缺現象,也就是說存在一個拐點以后,工資水平將會有較大程度的上漲。因此,關注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將會給未來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視角,也是尤其需要注意的方面。

2、引導地區勞動力的跨地區配置,流動的障礙將會進一步拆除。勞動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將會引導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為了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在某些發達地區將會進一步完善各種社會保障機制,提升工資水平,掃清各種障礙,為勞動力市場的充分發育提供極佳的條件,最終形成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由于人工成本的考慮,中西部地區將會吸引較多的投資,這也會促使這些地區的政府完善公共物品的供給,為勞動力的流動提供更為完善的機制。

3、引導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勞動力供求重要的特點即為結構不匹配,而素質結構則成為重中之重。加強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進行勞動工的培訓等都會引導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關注技術工人的培養,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就會成為目前政府和社會充分考慮的事情。如何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如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也會成為大學教育的核心。

4、引導家庭人力資本投資行為。家庭為何進行人力資本投資關鍵在于投資的收益,在過去的幾年,大學生的投資收益銳減,甚至有的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會造成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失敗,經過幾年的市場檢驗以后,家庭也會逐步扭轉觀念,不再盲目進行大學教育投資,而是投向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上。比如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較高,投資于職業教育、專業的技術班等則有可能獲得這樣的回報。

5、勞動政策、人口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的調整。從我國長期的發展來看,即使勞動力人口出現了降低的現象,并不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優勢不再,勞動力短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來消除,因此,目前著眼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可以是一種有效的措施。同時,考慮到勞動力供給本身,調整我國的人口政策與勞動政策也可能是一種選擇。

【參考文獻】

[1] 張車偉:中國會出現勞動力短缺嗎?――也談勞動成本優勢能保持長久嗎?[DB/OL].中國人口網,2007-2-5.

[2] 金玉秋:2001- 2020 年我國勞動力供給與需求預測分析[J].集團經濟研究,2005(12).

[3] 王金營、藺麗莉:中國人口勞動參與率與未來勞動力供給分析[J].人口學刊,2006(4).

[4] 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2007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EB/OL].http://molss.省略/gb/zwxx/2008-01/22/content_222087.htm,2008-3-5.

[5] 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2006年度全年全國部分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EB/OL].molss.省略/gb/zwxx/2007-04/27/content_175320.htm,2008-3-5.

[6] 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當前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報告[R].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7-6-13.

第2篇

論文關鍵詞:薪酬;勞動力市場;職位評價;市場定價

引言

從人力資源管理視角而言,企業人力資源活動的成功要么取決于薪酬政策或實踐,要么與薪酬政策或實踐相關。首先,企業能否吸引和招聘到合適的員工與它所提供的薪酬直接相關。其次,薪酬還會影響企業激勵和留住核心員工、關鍵員工的能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薪酬是個人和組織之間的一種心理契約,這種契約通過員工對于薪酬狀況的感知而影響員工的工作行為、工作態度以及工作績效。

綜觀以往薪酬領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從企業內部勞動力市場出發,強調薪酬在企業內部的公平性和一致性。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自由化的不斷深化,內部勞動力市場開始暴露出弊端,正面臨著被外部勞動力市場所替代的新挑戰。相應地,薪酬研究關注的焦點應該從先前的只注重組織內部標準轉向關注外部勞動力市場的作用以及薪酬的外部競爭力問題。

一、內部勞動力市場的薪酬管理評述

企業內部勞動力市場是指勞動力資源在企業內部的流動與配置。美國經濟學家Doeringer和ore第一次明確總結和概括了內部勞動力市場的概念。他們定義內部勞動力市場是“一個行政性的單,例如一個制造企業,在那里,勞動力的定價和配置是通過一系列的行政性規則和程序來管理的。”這些行政性的規則和程序給內部勞動力市場上的成員提供一定的福利包括工作安全性,晉升和職業流動機會,公平待遇等。20世紀80年代之前,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勞動力資源大部分是在內部勞動力市場上進行配置的,在美國,擁有目前工作已超過25年時間的職工約占全部員工的25%;在法國、德國和日本,勞動力擁有穩定工作的傾向更加明顯。

從薪酬視角來看,內部勞動力市場強調不同工作薪酬支付的內部公平性和一致性,而不關心與外部勞動力市場上類似工作的工資率比較是否具有公平性。內部勞動力市場上薪酬體系設計的主要方法是職位評價。職位評價是指對不同職位的價值及其在企業內的重要性高低進行評價和比較,然后再以評價結果為主要參照確定不同職位的薪酬水平。所以,內部勞動力市場上的薪酬體系是以職位為中心構建的。在這種薪酬體系里,員工的薪酬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所在職位,而不是員工個人擁有的知識、技能和人力資本。在做職位評價的時候,企業只需要考慮職位的內在特征以及職責,而排除對外部因素的考慮比如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當地的工資率和地理位置等。職位評價方法在以制造業等集約化生產為特點的工業化時期被廣泛的采用。

二、基于外部勞動力市場的薪酬管理

20世紀90年代之后,內部勞動力市場有效運行的條件發生了變化。首先,在美國,雇主開始通過裁員解雇工人,并且日益增加使用多種靈活化的短期雇用形式,包括非全日制就業、臨時就業、承包就業和派遣就業等。其次,這種短期雇用形式在其他發達國家也呈現出很快的增長勢頭,如l985—1995年間,歐盟臨時就業增長了2.5個百分點,其中增速最快的西班牙增長了約20%。目前,其臨時就業占就業總量的30%。《經濟學家》(2000)作了如下評論:“雇主和工人之間那種舊的社會契約正在被撕碎,現在還不清楚取代它的是什么,但這意味著先前的職業生涯模型,即一名員工在一家公司沿著工作階梯晉升將會變得越來越稀少。”嘴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既有宏觀層面的變革,例如經濟全球化、自由化的不斷深化,從工業化向知識經濟的轉化;也有微觀層面組織發生的技術、生產方法的變革以及市場對組織內部勞動力市場的滲透。

這種變革已經導致組織和個人更加關注外部勞動力市場。現在,組織開始在所有的管理層次從外部雇用那些擁有合適技能的員工,而不僅僅是局限于從工作階梯的進入口雇用新工人然后對他們進行培訓,再從內部晉升。組織為了提高對外部環境的反應能力和反應速度,在進行組織變革的時候,越來越強調組織的扁平化,即縮減組織的管理層次,使組織從原來的眾多級別變成少數的幾個級別。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組織日益增加使用了臨時雇用而不長期雇用。與此同時,組織也逐漸放棄了內部勞動力市場上以職位為中心的薪酬體系,而用密切的與變化的外部勞動力市場相聯的工資結構取代它。薪酬體系設計的基礎已經由職位逐步轉向人的技能和能力,這意味著組織現在是在向人而不是職位支付薪酬。薪酬與技能和能力的高度關聯不僅可以有效地激勵員工不斷獲取新知識和技能,而且也消除了員工在不同職位間橫向和縱向流動的障礙,使組織結構根據外部環境不斷調整和重組成為可能。

目前,在咨詢專家和HR人事專員之間,職位評價已經不再受到歡迎,基于外部勞動力市場的方法已經取代它。越來越多的組織利用外部市場直接為職位定工資,這種方法被稱為薪酬的市場定價法。美國咨詢公司HayGr0up在2003年發起了一次面向大企業人事專員的大規模市場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有59%的企業只依賴市場定價為所有的職位定薪水,而較少考慮內部公平性;與之相反,只有2%的企業在設計薪酬體系的時候使用內部職位評價方法;而17%的企業采用的則是內部職位評價和市場定價的組合方法。薪酬體系設計已經從強調內部公平轉向強調外部競爭力以及從以職位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先前,針對職位而不是個體決定工資率首要強調職位評價,今天,為個體決定薪酬需要基于市場考慮以及他們貢獻于組織的技能、知識和人力資本。

結語

第3篇

靠發育勞動力市場增加就業

目前,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唯一可能出路是加快勞動力市場的發育。

隨著50年代資本密集型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格局確定下來,一系列相關的制度安排把資本和勞動力的配置,按照地域、產業、所有制等分類人為地畫地為牢,計劃之外的生產要素流動成為不合法的現象。其中把城鄉人口和勞動力分隔開的戶籍制度,以及與其配套的城市勞動就業制度、基本消費品供應的票證制度、排他性的城市福利體制等,嚴重地阻礙了勞動力這種生產要素在部門間、地域間和所有制之間的流動。

在80年代改革以前,我國不存在勞動力市場。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城鄉之間勞動力配置的分割,即統購統銷政策、制度和戶籍制度這一傳統體制的三套馬車,把城鄉勞動力人為地分割開,城鄉之間的人口遷移和勞動力流動幾乎從不發生。在這期間,中國的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化的速度雖然較快,但沒有以相應的速度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第二個原因是城市就業的剛性特征。為了保持社會穩定,城市居民的就業在傳統體制下得到充分的保障,由勞動部門或人事部門按照整體經濟計劃和資源配置優先順序安排就業和崗位。一旦這種就業被安置妥當,一個職工幾乎就不再有機會改變就業單位,也沒有被解雇和失業之慮。因此,尋求就業者并不面對一個競爭性的勞動力市場,只需要具有城市戶口,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就業安置。

為此,改革以前的城市就業機制有兩個特點:第一,就業者面對的機會是均等的,就業的過程大同小異,因而勞動力配置在城市內部是一個一元化的過程;第二,這種就業機會是絕對排他性的,即只要一個人沒有本地的戶口,無論其人力資本如何,無論企業有何等迫切的需要,只要不是在計劃安排之內,雇傭關系就不會發生。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城鄉勞動力市場應該說有所發育。農村實行家庭承包制以來,農村剩余勞動力經歷了離土不離鄉的階段之后,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部門轉移。由于戶籍制度尚未徹底改革,這些勞動力形成了一種流動人口。據估計,這種流動中的勞動力的人數大約在7000萬左右。經過了大約20年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增長、結構變化以及城鄉勞動力市場發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具體來說產生了三種效果。

第一,居住在農村的勞動力不再局限于從事農業勞動,而其就業已經廣泛地分布在城鄉各種行業中。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超過20%的農村勞動力已經轉移出農業,在工業、建筑業和第三產業等部門就業,其中超過一半轉移到本鄉以外。按照這個比例,目前農村勞動力的行業和地域分布大致是:農村勞動力總數約5億人,大約1億人轉移到非農產業,其中約7000萬人轉移到本鄉以外包括城鎮地區的非農產業就業。雖然根據我國經濟結構轉變的要求,這種農村勞動力轉移仍然是不充分的,但與改革以前的情況相比,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第二,城市職工現在不僅不再享受傳統就業體制的"鐵飯碗",而且面臨著與外地勞動力的競爭。國有企業勞動制度的第一輪改革開始于1987年。當時針對的是固定工的雇用政策改革,第一次動搖了存在了幾十年的終身雇用制度,即"鐵飯碗"。同時,從80年代后期開始,農村勞動力中的一部分轉移到城市,參與了城市就業機會的競爭。雖然這些外地勞動力大多從事那些城市居民不愿意接受的工作,但潛在的工作競爭畢竟已經出現,勞動力市場開始發揮其職能。

第三,國有經濟不再是勞動者就業的唯一渠道,國有經濟吸納勞動力的比重大大下降。隨著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需求越來越大,吸收了大量城市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就業者和農村轉移勞動力。而隨著國有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趨于下降,其就業比重也相應下降。例如,在1978~2000年期間,國有企業雇用勞動力比重從占城市全部就業的78.4%下降到38.1%;城市集體經濟就業比重從21.6%下降到7.0%;其他城鎮非國有經濟的就業比重則從無到有,2000年達到54.9%。正是在國有經濟和傳統集體經濟就業比重下降這個背景之下,城鄉勞動力市場開始形成。

政府還要發揮積極作用

當前,要想真正發揮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功能,必須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解決失業問題,歸根結底需要依靠社會總需求的擴大,而農村市場的開拓,對于啟動總需求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目前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的7成左右,而其實現的社會零售商品總額卻不到一半。原因沒有別的,只因為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緩慢,導致農民這一龐大消費群體的需求嚴重不足。而且,農民收入中相當大一部分來自于外出打工收入,一旦這個收入來源被斷流,我們不難預期我國的消費總需求的進一步萎縮。

第二,解決失業問題,還要靠勞動力市場本身的調節功能。我們需要問一問,在城市存在失業現象的情況下,為什么外地勞動力反而比本地職工更具有競爭力?原因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外地勞動力愿意接受相對低的工資,而符合雇主降低勞動成本的意愿。靠人為的保護,無異于提高了勞動力價格。如果與增加勞動相比,提高企業的資本構成更為合算,誰又能阻擋得住企業家這樣做?結果是事與愿違,勞動力市場上的總需求反而因就業保護而降低了。

第4篇

[關鍵詞]供需不匹配;在職培訓;高等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6.42.040

1 勞動力市場現狀

人社部根據11個省市的勞動力市場供求的數據分析得出,今年4月份,市場求人倍率(崗位空缺數量與求職人數之比)是1.12,而且在2001年第一季度,求人倍率僅為0.65,21世紀以來,求人倍率是逐步提高的。為此我們可以看出其中是有一個結構性的不匹配,這就是所謂的結構性矛盾。這種結構性矛盾成為常態,阻礙著過剩產能和污染產業的退出,更抑制了勞動力市場搜尋――匹配機制的良性運轉,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1.1 勞動力市場供求分析:供求缺口依然存在

現階段,從勞動力市場供給端情形來看:新成長勞動力供給仍處于高峰期,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還將有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而從現階段勞動力市場需求端情形來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穩定現有崗位和進一步擴大就業面臨較大壓力。因此,供求缺口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

1.2 從高端勞動力市場來看,現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任務更加艱巨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始終保持較快增長,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756萬人,創歷史新高,再加上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男棖罌矗目前轉型升級創造高端崗位的速度還難以跟上畢業生數量的增加,適合畢業生的有效崗位相對不足,畢業生專業結構、就業觀念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些影響畢業生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另外,在轉型升級中,產業和崗位需求加速調整,也將對教育適應市場需求的改革提出挑戰。

1.3 從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來看,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當前勞動力市場既面臨招一線普通工人難和技術工人的嚴重短缺,也面臨高校畢業生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難。特別是隨著轉型升級的加快,受產業需求變化和勞動力供給變化的共同作用,這一矛盾將更加突出。

2 勞動力市場供求不匹配的成因

2.1 勞動力供給方面

2.1.1 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邁進

從1978年以來,中國普通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質的擴張。1999年擴招比例高達47%,其后三年分別以25%、17%、10%的速度增長。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數已達到530萬人。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達到540萬人。同時,高校擴招給了農村孩子、特別是困難群體子女更多上學機會,使知識改變他們命運的愿望得以實現。大學擴招從5%的毛入學率,一下超過了15%,后來又超過了20%,現在是23%。我們從精英化高等教育到大眾化高等教育,才用了五六年時間,西方國家一般要用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有增無減,就業工作任務仍相當繁重。

2.1.2 教育體制問題:強調傳統教育,忽略在職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歷經了30年的高速發展,我們知道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也是我們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最初因為沒有意識到教育的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是一度強調傳統教育,而忽略了在職培訓對提升人力資本這一快捷有效的方法,導致了如今勞動力市場上人力資本的供給結構與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本的需求結構的不匹配。

2.1.3 高等教育無法準確預測,匹配市場需求

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和教育質量等教育產出與社會需求不一致。高等教育對勞動力市場需求能夠準確預測、靈敏適應,使受過高等教育者完成學業后都能夠找到適當的工作崗位,這是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關系的理想狀態。然而,現實中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現實關系和這種理想狀態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偏差。

2.1.4 高等教育自身的特點:教育培訓年限長

我國高等學校的結構調整往往滯后于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化。由于教育培訓年限的存在,教育系統對信號做出的反應總滯后于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與此相應,2000―2011年,我國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7.62年延長至8.85年,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長更為明顯。因此,單靠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的自發調節所產生的高等教育被動性調整,不足以解決當前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的矛盾問題,所以,高等教育的主動性適應調整必須首先研究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互動機制。

2.2 勞動力市場需求方面

第一,從需求角度考慮,勞動力市場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取決于經濟發展規模、速度、產業結構狀況,以及經濟發展戰略等。岳昌君和丁小浩(2003,2004)計算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增長的一般就業彈性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彈性,發現經濟增長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能力并不大,而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作用相對而言更明顯。如果產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按目前8%左右的經濟發展速度計算,難以吸納日益增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隨著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從“精英式”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邁進;但同時,中國經濟的增長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接納能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這其中既有總量矛盾,也有結構矛盾。

第二,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在轉型升級中,產業和崗位需求加速調整,也將對教育適應市場需求的改革提出挑戰。

3 在職培訓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呈現出明顯的不協調不均衡,空崗與失業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尤為突出,化解勞動力市場的結性失業矛盾是促進我國勞動力市場穩定的重要途徑。從人力資本的供給側出發,提出解決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業的有效途徑是在職培訓。

3.1 職業培訓寫進“十三五”規劃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的戰略目標。但要有效化解這一矛盾,單純靠崗位創造和自主創業遠遠不夠,還必須著眼長遠,從根源入手,使現有勞動力的人力資本結構與需求形成動態適配機制。國家就業規劃提出的終身就業技能培訓制度,強調了職業培訓在化解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中的重要作用,我們通過分析在職培訓不足的原因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出在職培訓常態化的建議。

3.2 世界發達的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地位重要

歐洲大陸的職業培訓起步最早,發育也最成熟。工業化革命卻摧毀了長期存在的具有深刻影響和廣泛一致性的以傳統手工業為基礎的傳統學徒制,代之以各具特色的職業培訓新模式,其中以英、法、德三國最具代表性。英國的自由市場模式、法國的政府主導模式和德國的雙元合作模式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征,所折射的社會文化背景也各具特色。如在德國雙元模式中,市場導向(在繼續職業培訓領域)和學術導向原則(在職業學校)與職業導向原則結合,法國的培訓模式把職業和市場導向與學術導向合并于一體,即使是市場主導的英國培訓模式,國家繼續教育機構也在根據職業類型和專門的職業學科進行重構。

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反復證明:在工業化、信息化時代,在制造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任何輕視、逃脫職業教育的高等教育都注定是跛足的、殘缺不全的。相反,包括美、德在內的高等教育強國,無一不是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齊頭并進、彼此推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既順應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也完全符合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

3.3 在職培訓的優點

因為在職培訓具有時間靈活、針對性強、周期短、見效快、可持續、有利于終身學習等優點,是抵消人力資本快速折舊、形成和積累新技能的重要方式,尤其對于專業技能性人力資本而言。

參考文獻:

[1]CEDEFOP.Towards a Histo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urop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4.

[2]姚先國.中國人力資本投資與勞動力市場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3]賴德勝.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4]李鋒亮.中國的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J].復旦教育論壇,2005(4).

第5篇

關鍵詞:結構性失業;新興產業;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比較優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完善和勞動力市場配資資源的作用增強,我國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業問題再次引起學界和社會的普遍關注。

一、現狀

我國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業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大學生就業難與新興產業發展人才供給不足并存;新增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困難與研發人員、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工人供給缺乏并存。

1、大學生就業難與新興產業人才不足并存

自1999年中央政府做出高校擴招政策后,高等院校的數量和在校生的數量迅速增加。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已經發展到2409所,在校本專科學生數量達到68.15萬人。從1998―2011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從108.4萬人增加到681.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9.8%上升到26.9%。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加,就業難度也日益增長。與此同時,已經畢業的大學生遠遠不能滿足新興產業需要,這些新興產業集中在產業發展前沿,雖然高等學校的教育培訓模式在逐步調整,但是面臨著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如何提高大學生在新興產業的就業率仍然是一個難題。

2、研發人員、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工人供給缺乏與新增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就業難并存

自2004年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普遍出現“用工荒”以來,這一現象呈現愈演愈烈之勢。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區是“用工荒”最嚴重的地區,目前有近200萬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為10%。新增勞動力由于工作經驗缺乏、工作技能低等原因難以滿足較高要求的企業用工需求,但是一些對工作經驗要求低,工作技能需要“干中學”培養的企業來講,由于無法滿足新增工人的較高收入期望而招不到人。下崗工人由于工廠倒閉、企業經營不善等原因離開勞動力市場,他們中的大部分由于預期流動成本高、再就業信心喪失等因素而自愿失業。

二、不利影響

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常不利。一方面是結構性失業導致失業率上升。相對于周期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的危害是雙向的、長期的,且治理難度非常大,難以在短期實現勞動力市場出清,從而造成經濟社會不能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因為招不到合適的勞動者,導致其減產甚至停產,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容易引發深層次結構性矛盾

我國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業的最大不利影響在于它的難根治性。結構性失業傾向于集中在某些確定的群體,例如那些容易受到技術改變、受所在企業衰退或在整個國家內的勞動力流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所影響的群體。同時,結構性失業的影響是長期的,在一個區域或行業中,那些被新技術替代或工廠倒閉的工人可選擇的就業機會很少,且這種工作搜尋可能要持續好幾個月,甚至以年來算。

2、嚴重阻礙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換。由于勞動力結構變化的滯后性和緩慢性,決定了它有一個相對較長的適應期或調整期,難免出現勞動力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之間的脫節,從而影響到新興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同時,也可能會進一步導致勞動力結構的失衡,造成失業率上升。

3、制約社會生產順利完成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發展中期,制造業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是,我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正在遭遇技工人才短缺的困擾,技工的短缺已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的生產和發展。許多企業由于技工的短缺,一些大的訂單都不得不放棄。技工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瓶頸”,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壁壘”。根據廣東省勞動力市場的一項統計顯示,廣東省普工求職者與用人需求缺口達38.5萬人,具有職業資格一到五級的技工缺口更是高達71.5萬人,其中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的求人倍率分別是1.79、1.98、1.33。雖然目前廣東就業難度有所提高,但對于有一技之長的技工仍供不應求。

三、原因分析

1、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導致勞動力需求結構變化

當前,我國處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這一轉變不可避免地促使傳統產業對勞動者需求減少,新興產業對勞動者的需求增多。不同產業對勞動者的技能、知識、經驗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原來在傳統產業就業的人員如果無法對自身技能、知識、經驗等各方面素質及時做出調整或沒得到相應的培訓,就不能順利轉入新興產業就業,這會造成大中城市普遍就業飽和狀態下的某些類型職位空缺現象的出現。

2、教育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特征,即高職高專和研究生規模相對較小,本科教育規模相對較大。高等教育的這種層次結構難以滿足社會各個領域對研究生和高職生的需求,導致技術型人才的短缺,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除了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不合理,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也存在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地方,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高校之間專業設置互相重疊,很難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是隨著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一些傳統專業的課程已經過時,與現有的勞動力市場需求不一致。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設置和專業設置的不合理使得高校培養的人才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人才之間有很大差距,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和新興產業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3、勞動力市場分割

在傳統計劃體制下,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分割主要是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力市場分割現象趨向于復雜化和多樣化,除了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以外,在城市中還存在首要勞動力市場與次級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城鄉兩級勞動力市場分割最初是由于體制性分割造成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體制性分割效應不斷弱化,行業分割開始逐步顯現。由于兩級勞動力市場之間“流動壁壘”存在,所以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勞動力也極少降級到次級勞動力市場就業,這反過來又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行業分割,造成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業難以治理。

四、對策建議

解決我國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業,必須從調整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供給結構及完善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入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優化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結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滿足勞動力市場的新需求;加大相關制度改革與創新,逐步建立統一、高效、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從大學生供給方面來說,我國高等教育體系與勞動力市場之間存在脫節,“學非所用”和大學生就業能力較弱。因此,解決大學生就業難不僅要依賴于經濟增長和新興產業發展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要依賴于在大學生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之間建立更加有效地聯系。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通過提高就業能力來擴大就業機會,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提高就業的良性互動。

2、加大培訓力度,增強新增勞動力、下崗工人適應市場能力

結構性失業的根本原因在于勞動者與工作崗位匹配效率低,增強勞動力適應市場能力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要加大對技能型勞動力的培訓力度,盡快扭轉當前企業對技術型人才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局面,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活動,加快技能型勞動力的培養。高度重視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訓工作,通過建立市場導向的運作機制使勞動者和企業都能從職業培訓中獲取最大收益,采取企業培訓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相結合、在職培訓與脫產學習相結合等措施來增強勞動者適應市場的能力。

3、利用比較優勢,提高勞動力市場需求

我國的勞動力供給以低知識、低技能素質的勞動力為主體,高技術、高技能勞動力相對比較短缺。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在當前情況下,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一種更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的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勞動者就業以后的“干中學”目標。這不僅可以增加這些企業商品的附加值、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技能,還可以為企業儲備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蔡P、王美艷:“民工荒”的經濟學分析――珠江三角洲調查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05(2).

[2] 張展新:勞動力市場的產業分割與勞動人口流動[J].中國人口科學,2004(2).

[3]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年鑒出版社,1994―2012.

第6篇

關鍵詞: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8)08-0087-04

勞動力市場是指勞動力要素買賣雙方從事交易活動的場所和空間,其具有通過勞動力使用權的轉讓與購買來實現勞動力在各種社會用途之間的分配并且協調就業政策的基本功能。中國勞動力市場是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勞動力的流動而逐步建立和發育起來的。

在中國,對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由于勞動力市場交易雙方的特殊性,雇傭者和求職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逆向選擇及道德風險的發生,并導致資源錯誤配置(鄭倫衛,2003);(2)存在于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影響著實際就業水平,在消除信息不對稱方面,信譽機制發揮著重要作用(郭艷茹,徐鈞,2004);(3)信息障礙是影響中國勞動力匹配供需能力的主要因素,信息不充分不僅會導致失業時間延長,而且會增加勞動力供需雙方的風險,對勞動力跨地區流動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從而使勞動力資源的最優配置無法實現(高謀洲,2003);此外,近幾年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較多,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是當前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它所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會加大交易成本,降低市場效率,制約就業市場的發展,從而對畢業生的就業產生不利影響。

一、中國勞動市場的現狀

勞動力市場是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但是,在全部生產要素市場中,中國勞動力市場仍處于不完善和不健全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阻礙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勞動力供給總量持續增加

目前,中國勞動力資源①總量不斷增加,主要源于兩方面的因素:

1. 人口增長高峰慣性的作用。1996-2006年間,中國人口數由1996年的122 389萬人上升到2006年的131 448萬人,增加了9 059萬人,年均增加人數約823.55萬人。經濟活動人口②也由1996年的69 765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78 244萬人(見表1)。如此巨大的勞動力資源供給,給中國就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2. 勞動力參與率較高。勞動力參與率是經濟活動人口(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是用來衡量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狀況、反映勞動力供給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勞動力參與水平的提高,加劇了中國勞動力供需矛盾。1996年末,中國勞動力參與率為57%,之后逐步上升到2006年末的59.52%(見表1)。

(二)勞動力需求量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漸下降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長的能力有所減弱,就業彈性在降低。所謂就業彈性,就是經濟增長每變化1個百分點所對應的就業數量變化的百分比數。在同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下,就業彈性越大,所能夠帶來的就業崗位就越多,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則越少、越弱。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GDP就業彈性系數為0.303,90年代為0.104,21世紀前5年就業彈性系數為0.105,顯然,中國就業彈性在逐步下降③。1996-2006年,中國的就業彈性由1996年的0.14下降到2006年的0.07,每年凈增加的就業機會由885萬個減少到575萬個(見表2)。可見,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帶動的就業增長的能力在減弱。

目前中國勞動力供求缺口拉大,總量供大于求,而且許多專家的研究表明,在未來數年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將持續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這使得中國的就業壓力更加嚴峻。

二、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y)是由英國詹姆斯?莫里斯(James?A?Mirrlees)和美國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在信息經濟學中所提出的重要理論,用以說明相關信息在交易雙方的不對稱分布對于市場交易行為和市場運行效率所產生的一系列重要影響。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如斯彭斯(Spence)等就把這一理論引入了對勞動力市場的研究領域。由于信息在雙方的分布是不對稱的,這種不對稱嚴重阻礙了勞動力就業市場基本經濟功能的發揮,主要表現在:

(一)信息不對稱造成勞動力市場運行效率低下

信息不對稱具體表現為在勞動力市場中,雇主、雇員和政府三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1. 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雇主和雇員是一組最基本的關系,在勞動力市場上,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表現為:(1)雇員和雇主提供的信息不真實。例如有些雇員為了更好地包裝自己,制作了精美的推薦材料,將個人優秀的一面凸現出來,而將薄弱或不足的方面進行“包裝”;而某些雇主,為吸引優秀雇員,也將單位的情況進行“包裝”,制作了漂亮的宣傳海報,許以豐厚的待遇,很多雇員難以掌握其完整的信息,簽約后才發現上當受騙。(2)雇員和雇主之間信息不暢通。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如崗位、人數等,由于公布渠道問題,使得很多雇員不能及時了解。

2. 雇主與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雇主與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體現在用人單位的發展狀況、對人才需求的量、質的情況,政府未能充分掌握;政府依據規劃制定的當地經濟發展的計劃、作出的相關策略,用人單位也是不能充分了解,彼此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

(二)信息不對稱使社會運行成本加大

1. 勞動力市場上的人才高消費現象。人才高消費是指由于用人單位在人才招聘和使用上,不切實際地盲目招攬和囤積高層次人才,從而造成人才閑置和浪費的不良現象。產生人才高消費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雇主與應聘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造成人才高消費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就業市場中,雇主對應聘者的真實信息掌握的不多,和應聘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在大多數就業市場中,當雇主要招聘一名雇員時,他并不了解這個人的生產能力,即使在雇用后也不能立即了解他的能力,雇主對求職者缺乏了解,缺乏完全的信息,為了使雇員能快速勝任工作,就要對其進行專業培訓,這就意味著,雇用一個人是一項投資決定,又由于雇主并不能完全了解求職者的生產能力,因而雇主的決定就成了一種風險投資。為減少風險,同時又能簡捷、經濟,雇主對應聘者學歷的要求就提高了,于是也就出現了需要中專生做的事就要求大專生來做,大專生能做的事就要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來做,從而導致人才高消費現象的發生。再加上當前人才市場供求失衡,雇主掌握著較大的選擇自,致使這一現象愈演愈烈。

2. 勞動力為獲得有利信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膨脹。信號傳遞理論把教育作為一種顯示個人能力的信號,能為雇主發揮判斷雇員能力的信號作用,從而使得雇員的資源得到合理、優化的配置。于是越來越多的雇主把受教育程度當作錄取員工的先決條件。一般情況下,雇主根據雇員的教育程度支付工資,這應該是一種均衡,也沒有效率的損失。但問題是,畢業文憑基本上只能作為一種有“缺陷”的衡量工作能力的尺度和信號,與其他所有市場信號一樣,以文憑作為衡量尺度也會帶來“統計歧視”的負作用,實際上,“重文憑”是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雇主所作的一種不得已的次佳選擇。

由于高等教育文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信號作用,個人為獲取將來在勞動力市場中的有利信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漸膨脹。同時,個人對高等教育的無限需求也使得職業技術教育出現門可羅雀的現象。這種高等教育結構的失衡,不但使得稀缺的高等教育資源嚴重浪費,而且造成教育系統資源配置失衡,使得整個教育系統效率低下。

三、優化中國勞動力市場就業信息傳播機制的具體措施

(一)政府方面

在不對稱的勞動力信息市場,由于其自身的不完善和盲目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失靈――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因此,政府應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各方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和指導,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從而保證信息能被如實、充分的傳遞。具體包括以下3個方面。

1. 政府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以鑒別和評估各種資質認證,如勞動力需求方的身份認證、信用水平認證,勞動者的健康狀況認證、從業資格和水平認證等。權威的評估和鑒定是政府傳遞教育信息的重要方式,可以解決勞動力市場中許多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2. 政府應成立一個專門的信息部門,由其負責把包括各個學校、各個企業、各種勞動力市場的準確信息建成數據庫,并隨時更新,做到準確、快速地為勞動力市場中信息需求者傳遞所需信息,降低信息搜尋成本,減少信息誤導的情況。

3. 破除勞動力市場人為分割的制度壁壘,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當前勞動力市場是一種體制性人為分割的市場,因戶籍、人事、檔案、住房、保障等制度的不合理阻礙了勞動力自由流動,這也使得大量的人才囤積于大、中型發達城市而不愿到一些落后的城市或縣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發達地區人才高消費、欠發達地區人才短缺的現象。所以,應改革傳統的人事制度,使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成為勞動力市場主體,并加快戶籍、檔案、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一體化的勞動力自由流動體系。

(二)勞動力市場方面

為了更好地為企業和求職者服務,保證信息傳遞的順暢、準確和真實,勞動力市場要充分發揮其中介、協調管理及信息溝通的職能。

1. 勞動力市場必須具有對各類文憑、證書評估鑒定的機構。這種方便企業鑒定的做法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鑒定成本,并對造假、偽造者起到震懾作用,為信息的準確傳遞創造了條件。

2. 做好協調和管理職能。勞動力市場作為中介機構,掌握的信息相對較為充分,在充分考慮雙方要求和現實條件的情況下,它可以作為雙方利益的代言人,一方面向應聘者介紹用人單位的情況,另一方面向企業推薦應聘者,讓用人單位和應聘者雙方的相關信息能得以充分的溝通,促成雙方的合作,達到“雙贏”。

3. 改善勞動力市場信息披露機制,減少信息的不對稱。首先,要求就業市場參與主體充分公開自己的相關信息,提供真實的市場信號,減少私人信息或隱蔽信息,并對提供誤導信息的行為進行處罰。其次,改善信息傳遞機制,提供真實的市場信號。如利用媒體面向社會公布畢業生及用人單位供求的詳細情況。

(三)企業方面

企業要有適合本企業的信息識別方法。很多企業僅通過閱覽畢業生簡歷的簡單方法來判斷其能力的高低,或一味追求高學歷,這樣會助長虛假信息的泛濫。企業可以根據本企業的現實情況,采用看簡歷、面試、筆試、試用等一系列識別勞動力信息的方法,與應聘者進行更多的了解與溝通。例如現在大多數企業都采取了實習或是試用的方法,先給雇員3~6個月的試用期,在這段時間里,通過觀察、試用來測試其能力,最后才決定是否雇用。

(四)求職者方面

求職者一是應該擺正心態,認清形勢,根據現實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確立適當目標;二是要盡量充分收集就業信息,掌握求職技巧;三是應充分公開自己的相關信息,以減少私人信息或隱藏信息,向雇主傳遞有效的信號。此外,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快立法步伐,建立一套使提供真實信息者受益、武虛作假者付出代價的制約機制;加大執法力度,提高企業及求職者的違約成本,使中國的就業體系及其發展真正建立在法制化的軌道上。

注釋:

①勞動力資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有勞動能力人口的總稱,是反映勞動力供給狀況的重要指標,其是指16歲及以上的全部勞動人口。

②經濟活動人口指在16歲以上、有勞動能力、參加或要求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包括就業人員和失業人員。

③數據來源:cyx.smehen.省略/ArtPaper/Show.aspx?Id=910。

參考文獻:

[1]陸宗祥.論勞動力市場與政府就業政策選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03,(5).

[2]楊青松.試論勞動力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及其影響[J].理工高教研究,2005,(2).

[3]駱,楊樨.勞動力市場的信息經濟學解讀[J].商業時代?學術評論,2006,(11).

[4]高謀洲.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信息障礙及對策[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3,(4).

[5]陳瑛,張錦.勞動力市場中企業信譽不確定時的就業者策略選擇[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3,(1).

[6]曾之光,沈士倉.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及其對策[J].人口與經濟,2003,(6).

[7]鄭倫衛.勞動力市場的非對稱信息問題研究――湖北荊門市專業技術人才市場的實證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03,(8).

[8]孫麗文,孟海濤,孫玉梅,李娜.從勞動力市場的特征看中國就業[J].工業技術經濟,2006,(4).

The Perfection of Employment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China's Labor Market

Li Xia1, Li Ji2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41, China;

2. Bengbu Institute, Bengbu 233041, China)

第7篇

失業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問題,傳統失業理論主要研究兩個問題:一是長期內平均失業的決定因素問題,中心問題是研究市場確實無法出清,以及失業的原因及結果,一種觀點認為失業是工人和工作相互匹配的過程中出現的不重要的摩擦的結果,另一種觀點認為失業是經濟的非瓦爾拉斯特征的結果;二是研究勞動力市場的周期,認為勞動力市場的非瓦爾拉斯特征是勞動力市場周期的關鍵。如果瓦爾拉斯勞動力市場中存在失業,則失業的工人會立即壓低工資直至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當工人異質性和工作的異質性成為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特征時,每個工人和工作應該被看做獨特的,就業過程是通過一個復雜的搜尋匹配過程進行的。

針對后一個問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可以通過就業政策的調整來緩解失業問題。如Willams認為可以通過如推行有利減少失業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提供勞動市場信息,擴大公共就業等手段緩解失業問題。Sherraden根據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源于市場失調,提出針對摩擦性失業采取制訂匹配工人和崗位的政策,針對結構性失業采取培訓工人的政策,針對周期性失業,采取在短期內刺激經濟、創造就業崗位的政策。Mortensen以及nssarides的研究構建了一些模型來研究就業政策的影響,認為勞動力市場是雙向匹配的過程,失業是由于非完全信息、流動成本和市場的異質性造成的。就業政策通過補貼等方式可以增加新創造工作合同的數量。這些研究雖然對解決商業周期下的就業問題具有積極的作用,但缺乏對就業政策是通過何種路徑來對沖擊做出反應的分析以及對策研究。

當前,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受到出口需求大幅減少和經濟增速減緩的影響,就業形勢嚴峻。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加劇。一方面,勞動力供給增加,主要表現在:一是勞動力人口存量大。近一個時期正值我國勞動力人口增加的高峰期,平均年增加約1500萬人,給就業帶來較大的困難;二是農民工就業問題突出。2009年初約2000萬人需要重新尋找工作;三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據有關部門測算,不考慮2009年新增的611萬大學畢業生,歷年積累的就有近100萬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勞動力需求減少,據對5個省15個城市513家企業的持續監測顯示,2009年3月份企業崗位累計增減相抵為凈減,3月底減幅達5.3%。在這一背景下,失業問題受到日益關注。因此,如何依據現實基礎,調整公共就業政策,緩解就業壓力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公共就業政策的現實基礎

公共就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依據一定的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它們決定了公共就業政策的規模、范圍和效果。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公共就業政策已經具備了堅實的基礎。

1.具有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制度基礎

我國的就業制度是與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制度相伴而生的。我國傳統的就業制度是以城鄉勞動力分割、城市就業統包統配、低工資高福利為主要特征的,它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產生和發展并與國家確定的重工業優先發展相對應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商品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推動了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勞動力市場價格逐步成為反映勞動力供求變化和引導勞動力流動的重要工具。我國開始以勞動力市場作為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實行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新型的就業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企業依據《勞動法》可以自主用人,勞動者可以自主擇業,企業用人機制更加靈活。在工資分配上,國家從微觀管理轉變為宏觀調控,工資形成市場機制逐步發展,工資成為反映勞動力供求狀況、引導勞動力流動的重要杠桿。同時,與就業制度變遷相適應,國家建立了比較健全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體系。

2.具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等較完備的物質基礎

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通過政府財政支持,為求職者提供公益性就業服務,并為就業困難群眾提供就業援助,包括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培訓和公益崗位開發。越來越多的國家依靠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作為政府就業政策和勞動力市場調節政策的載體來解決失業問題。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作為公共就業政策的載體,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具有降低經濟周期對就業的影響的功能;二是可以減少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的不平衡;三是具有改善一般性勞動力市場的功能;四是具有增強勞動者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功能;五是可以支持弱勢群體或處于長期失業狀態的求職者就業。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建立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發展到今天,我國的各城市和區縣基本設立了綜合性的公共就業服務場所,向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提供功能比較完善的一站式就業服務。到2005年底,全國縣區以上公共職業介紹機構3860個,工作人員2.7萬人。全國98%的街道和70%的鄉鎮設立了勞動保障工作機構,89%的社區配備了專職的勞動保障工作人員。街道、鄉鎮和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共有17萬人,構成了實施公共就業政策的主要載體。

三、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公共就業政策面臨的挑戰

1.出口沖擊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主要貿易伙伴需求萎縮,我國進出口出現收縮趨勢。海關統計顯示,2009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4287億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億美元,下降19.7%;進口1832億美元,下降30.9%。由于在我國近年的就業增長中,外向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我國外貿最大的出口國——美國和歐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嚴重,對我國產品的總需求由持續高增長轉為低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出口下降直接和較大地影響到我國的就業。從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的出口企業和產業部門受到影響較大,這些企業和部門的就業彈性較高,因此對就業的影響較大。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出口占全國的1/3,外向型程度較高。由于加工貿易企業占制造業很大比例,行業的利潤率較低,抵御沖擊的能力較弱,在出口沖擊下,廣東加工貿易企業拉動的新增就業人數從2005年的76萬人下降到2007年的43萬人,減少了33萬人。從行業來看,紡織、服裝、塑料制品等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加工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明顯沖擊。同時,吸納就業能力較強的中小企業也面臨就業需求下降的壓力。

2.外資增幅減少

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也是擴大就業的重要力量。就業量究竟穩定在較高水平上還是停留在較低水平上,也就是國民收入是在較高水平上實現均衡還是在較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我國是全球吸收FDI投資最大的國家。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跨國企業或投資者由于受到資本市場籌資和融資的約束,無法籌措資金繼續進行投資。同時,我國制造業成本上升也減少了投資者的盈利預期,從而減弱對中國的投資意愿。在外部訂單減少的影響下,很多外商企業和國內企業面臨著虧損甚至倒閉的威脅,不得不削減生產或關門倒閉,從而加劇了就業問題。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1-11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952家,同比下降27.51%;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64.18億美元,同比增長26.29%。但11月份當月統計顯示,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216家,同比下降38.3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3.22億美元,同比下降36.52%。

3.經濟增速放緩

就業機會的創造,取決于諸多結構性變量,但在我國工業化的過程中,經濟增長一直是最基本的決定性的變量。一般來說,一定的經濟增長會帶來一定的就業增長。一方面,勞動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經濟增長與勞動之間存在函數關系,因此,經濟增長可以促進勞動需求的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中,投資對于消除失業具有重大的作用。在經濟增速與就業率的關系上,各國的經驗證明,經濟高速增長會降低失業率,而經濟低速增長仍然會使失業率上升。由于經濟周期因素和世界經濟危機因素的共同影響,自2008年10月份以后全國工業生產增速陡然大幅下滑,月度落差最大達3.2個百分點之多。由于工業經濟在我國GDP中所占比重最高,預計2009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將比2008年下降,并對我國就業產生了較嚴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速下降;二是企業用工需求出現下滑;三是企業現有崗位流失嚴重。

4.經濟周期調整

在本輪經濟增長中,2007年處于我國經濟周期性變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貨膨脹的措施下,經濟增長處于下行態勢。經濟周期調整對就業的影響表現為:在勞動力供給一定的情況下,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過低,對勞動力需求就少,形成周期性失業。而且,存在周期性失業的勞動力市場必然處于非均衡狀態,一些愿意工作的求職者無業可就。受經濟周期調整的影響,今后2-3年內的經濟減速將對城鎮總體就業形勢產生較大的影響。對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如大學畢業生就業會產生擠壓。對于部分倒閉的制造企業而言,由于存在結構性失業問題,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勞動力需求結構是不吻合的,求職者找不到與自己技能相符合的工作,尋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延長,從而在加大城市勞動力市場的新增勞動力的供給壓力的同時,會加劇失業問題。

四、我國公共就業政策的調整方向與改進策略

在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勞動力市場將逐漸在一個新的層次上達到一種供求平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與周期性失業并存。由于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不適應這種變化,造成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因此,我國政府需要調整公共就業政策向積極的公共就業政策轉變。在危機下,推動積極的就業政策已經成為歐美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共識。積極的就業政策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為基礎,公共投入集中用于提高職業咨詢、就業培訓和改善勞動力市場的效率。從各國實踐來看,與消極的就業政策主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失業保障和養老金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同,各國在實施積極就業政策的過程中,通過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并增強職能,在緩解失業問題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具體來看,我國公共就業政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轉變:

1.完善公共就業機構與體系建設

完善公共就業機構的主要目標是增加管理失業人員的福利并提高求職者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效率。為此,政府需要一方面改善涵蓋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培訓和公益崗位開發的公共職業服務機構;另一方面要延伸服務網絡,延伸到各街道和社區,形成以社區服務為主的基層服務網絡,充分發揮公共就業服務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的主導作用并促進各種形式的服務機構的共同發展,以實現提高就業率的目標。在運行機制的調整上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公共就業服務組織機構需要在雇主和求職者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渠道,主要的標準是雇主與求職者之間能夠進行方便和有效的溝通,并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其次,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建立能夠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靈活的協調機制,也就是說,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根據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準確的調整。針對不同群體調整服務的方式和重點,如在下崗職工比例大的時候,提供更有效的職業培訓服務,有利于職工的再就業;“4050人員”比例大的時候,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崗位和新的就業崗位開發計劃。

2.改善就業培訓的內容和方式

在公共就業政策中,就業培訓越來越成為一項重要內容。現階段,就業培訓除主要為失業人員提供崗位技能培訓,還為就業人員提供培訓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在就業培訓,內容上,強化實用技能、職業資格技能和創業培訓;在培訓方式上,采取實地實習的方式,將黑板講授和專家咨詢案例分析相結合,并根據就業形勢的變化和求職者的需求,來及時調整培訓的內容和方式。

3.為新增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崗位和培訓

為新增勞動力提供的項目包括為新失業青年提供的就業咨詢、求職培訓和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的技能培訓。為畢業生提供的求職培訓,主要是幫助畢業生完成從學校向工作崗位的過渡。當前,從城市就業人員結構來看,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上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與其他求職者相比,農民工在就業方面表現出工作持續時間短、流動性大等特點。公共就業機構可以通過信息交流和等形式,引導農民工的有序流動,減少農民工中長期失業的比例,以提高我國就業的整體水平。當然由于公共就業機構主要針對的對象是長期失業的弱勢群體,主要由國家財政來負擔,所以在考慮擴大服務范圍的同時,需要考慮費用的合理分擔。

第8篇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近年來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其突出的特征是普通工人工資迅速上漲,低技能勞動力短缺頻繁出現。

扣除價格上漲的因素,2006?2012年,農民工實際工資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2.7%,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長速度。正是這一轉折性變化,使得勞動力市場近年來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背景下,仍然得以保持總體穩定。

然而,強勁的勞動力市場蘊含著潛在的就業風險。如不積極應對,來自勞動力市場的挑戰,將有可能成為中國從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邁進的掣肘。

觀察部分發達經濟體,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越來越轉向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行業,隨之出現了技能偏向的技術變遷。這種變遷使得勞動力市場對高技能者的需求不斷增加,工資水平不斷上升,教育投資的回報也不斷增加。這不僅激勵了個人的人力資本投資,也為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創新儲備了人才。

反觀目前中國普通工人的工資上漲,很大程度是勞動力供給下降的結果。低技能的勞動者無須提升自身的生產率,也會獲得更高的收入,這提高了教育的機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正在接受教育者繼續求學的積極性。

國際經驗表明,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過渡,不僅意味著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升,也會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和不斷升級。可是一旦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和結構與未來經濟結構的需求不相適應,結構性失業風險將會大大增加。歐洲一些高失業率國家的教訓表明:在勞動力市場強勁時忽視人力資本投資,很容易在面臨結構轉換壓力時出現大規模結構性失業。

對于目前中國經濟而言,中等收入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已在眼前,如不加速推進經濟結構轉變,中國可能出現大規模結構性失業。

首先,順應經濟結構的變化需要訓練有素的勞動力。中國出現普通勞動力的短缺大致發生于2004年,而農民工工資增速快于城鎮職工則是近幾年的事。這說明此前以計劃方式推行的高校擴招,由于缺乏和勞動力市場的聯系,并不能為產業結構升級有效地儲備人才。

其次,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是存在大量對要素價格反應靈敏的企業。例如,普通工人的工資快速上漲,理性的企業應用更高技能的工人來替代普通勞動力。

目前,技術工人和低技能個人的替代彈性為0.26,而發達國家一般為1.5?2.0。也就是說,對技能的需求以及對普通勞動投入的替代只是剛剛開始。而要實現企業對要素價格的靈敏反應,不僅需要深化企業微觀機制的改革,更需要深化要素市場改革,使價格能夠真正反映生產要素的供求關系。

再次,靈活安全的勞動力市場制度。歐洲一些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忽視了靈活性與安全性的統一,最終會損害經濟的結構調整,也會成為結構性失業的根源。

第9篇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廣州 510800)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800,China)

摘要:大學生失業現象普遍存在,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較高的失業率表現為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造成失業的原因多樣,研究顯示,勞動力市場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市場分割、信息不對稱和市場成本高的問題。構建高效的勞動力市場是降低失業的重要手段,亦須從市場的角度尋找改善途徑。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unemployment is widespread.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high unemployment rate shows th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and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The causes of unemployment are divers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mpact of labor market can 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the market of labor market in China has the problems of market segmentati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high market cost. To build efficient labor marke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reducing unemployment, and it must seek improvement ways from the market point.

關鍵詞 :勞動力市場;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

Key words: labor market;frictional unemployment;structural unemployment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19-0245-03

基金項目:本研究得到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項目《如何加強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和就業信息化建設研究》(CR140708)的資助。

作者簡介:米君龍(1987-),男,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生,中級經濟師,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

0 引言

失業率是反應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數據,同時也是社會穩定的主要指標,而其背后隱藏著復雜的失業現象。一份來自國家統計局(NBS)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7.4%,這是自1990以來最慢的增長步伐。經濟的轉型升級意味著對就業貢獻最大的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將逐漸提高。2014年新增就業崗位1322萬個,調查失業率為5.1%左右,而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至4.3%微小區間變動。因為統計方法的局限、未登記失業人員以及隱形失業的存在,上述失業率低估了我國的真實失業率。據經濟學人信息部的估計,2014年中國的真實失業率高達6.3%。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就業群體,在不斷加劇的就業壓力下,失業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大學生失業的的影響因素很多,如:經濟發展方式、高等教育擴招以及畢業生缺乏就業競爭力等。但勞動力市場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視。

1 失業理論與勞動力市場

失業理論認為,失業可分為:周期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由于國民經濟周期性波動,勞動力市場受到經濟周期的沖擊,人力資源供求關系受到影響,從而導致的一般性失業,因而也稱為總量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指人力資源在市場中尋找匹配職位的過程。因為人力資源在搜尋匹配職位必然需要一定的時間,摩擦性失業屬于暫時性失業,是勞動力市場中不可避免的失業現象。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結構變化導致的特定區域或行業勞動力市場中,因勞動力與崗位不匹配,出現的失業與崗位并存的現象。結構性失業的影響因素多樣,例如:畢業生的同質化、人才培養與市場所需錯位、過度教育等。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統稱為自然失業,是弗里德曼認為的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均衡失業率。而在中國的失業現象中,因為市場發育不成熟以及體制制約等因素,使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成為主要的失業類型,同時也是影響職業穩定性的重要因素。特別對于大學生群體,這兩類失業類型尤為顯著。

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供求雙方進行勞動使用權轉讓和購買的場所,并在此基礎上達成一系列合約的總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市場與其他交易市場一樣,充分發揮其在人力資源的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并且是高效的。但勞動力市場又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受到眾多非經濟因素的干擾,使其很難達到供給與需求的自動平衡。大學生就業市場是勞動力市場的一個子市場,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完成勞動使用權交易的主要場所,因而大學生實現就業實質上是基于該市場完成交易的過程。

2 失業的市場因素分析

2.1 勞動力市場分割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從市場的非經濟因素出發,給出了相對合理的描述,即基于政治、社會以及經濟因素的制約,勞動力市場被劃分為相互隔絕、自成系統的不同部分,并且阻止了勞動力在不同市場間的流動。經典的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將整個市場劃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兩大部分,并且他們在報酬率、職業穩定性、發展前景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主要勞動力市場與次要勞動力市場相比具有較高的報酬率、工作穩定,并且享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等。我國勞動力市場呈現明顯的制度性分割特點,首先是所有制體制分割,盡管近年來,民營經濟所占比重逐漸增加,并且國家采取了很多扶持政策,但公有制企業依然在工資待遇、福利保障、職業培訓以及發展前景等方面具備足夠的優勢;其次是區域分割,由于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城鄉之間的差異而導致的分割,具體分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形成的主要勞動市場和經濟欠發達的內地、縣級、鄉鎮等組成的次級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最集中的市場,就業市場競爭激烈,而相比之下,次級勞動力市場則出現了勞動力供給小于需求的情況,特別是在吸納較高層次人才方面。

勞動力市場分割是造成摩擦性失業,特別是結構性失業的重要原因。以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為例,主要原因為:首先,勞動力市場分割降低了主次市場之間的正常流動。主次勞動力市場之間的待遇性差異被稱為“分割性收益”。高等教育是一種人力資源投資活動,畢業生就業則傾向于選擇能提供較高投資回報的主要勞動市場就業,即對“分割性收益”的追逐,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則“分割性收益”消失;同時,畢業生一旦選擇次級勞動市場就業,則被普遍認為是缺乏競爭力的體現。其次,勞動力市場分割增加了市場成本。我國現行的戶籍、福利、社會保障制度使得選擇次級勞動力市場就業的畢業生很難再次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相反,由主要勞動力市場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則要在接受較低期望收益的同時承擔更大的機會成本,這種機會成本不僅僅體現在戶籍、福利、社會保障方面,更為可觀的是終身報酬,因而優質勞動力資源對低質勞動力資源的替代性較差,從而加大市場成本。再次,勞動力市場分割造成了主次市場間發展的不平衡。畢業生普遍偏好于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增加了東部沿海城市、發達地區就業市場的競爭,但這些市場的人才容量是有限的,畢業生的過度集中必然會導致就業市場的供求失衡,造成部分畢業生失業,而失業的畢業生不愿意在次級勞動市場就業,因而同時造成次要勞動力市場蕭條和畢業生的自愿失業現象。

2.2 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信息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對市場的交易行為和運行效率會產生重要影響。具體到勞動力市場,勞動者和需求企業必須通過特定的渠道搜尋對方的信息,通過信息傳遞,雙方在掌握對方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匹配,最終達成勞動使用權的交易。但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由于雙方對現實存在的事實不了解,或者了解程度不夠,或者故意隱瞞或掩蓋真實信息,造成雙方在信息占有上處于不對等的地位,這就形成了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第一、交易雙方在信息獲取的地位是不對等的。第二、信息在交易雙方的分布是不對稱的。第三、交易雙方對各自在信息占有的相對地位是清楚的。

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根據麥克利蘭經典的“冰山模型”,該理論認為勞動者的個體素質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分為海面以上的裸露部分和海面以下的隱藏部分,知識、技能作為勞動者的基本信息,相對容易觀察和評價,但對勞動者優異與否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諸如:內驅力、社會動機、個性品質、自我形象、態度等,屬于潛藏于水下的隱藏信息,這部分稱為鑒別性素質,也是用人單位最關心的素質條件。于此,不難發現,用人單位很難獲取畢業生的全部信息,尤其是鑒別性素質,在實際的就業工作實踐中,既是基礎信息,因為部分畢業生的造假現象,加之校方的監管不嚴,也存在欺騙和隱瞞情況,此時用人單位處于信息上的劣勢地位。有時,用人單位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出現虛假招聘、只招不聘現象,虛假招聘是隱瞞勞動報酬、工作職位、晉升空間等信息;只招不聘則出于開發大學生市場,推銷企業形象等目的,此時,畢業生則處在信息上的劣勢地位。

通常,信息不對稱按照發生時間和內容來看可分為兩類:發生在簽訂合約之前的事前信息不對稱和發生在簽訂合約之后的事后信息不對稱,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下,信息優勢的一方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在事前和時候分別隱藏信息或行動,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2.2.1 逆向選擇由是指某一市場上,劣質產品排斥優質產品的現象,其是指是市場失敗或無效率,阿克洛夫的經典舊車市場模型是逆向選擇的經典分析。具體到大學生就業市場中,根據前文分析:第一,用人單位無法獲得畢業生的全部信息;第二,較差畢業生通過隱藏信息可以達到與優秀畢業生具備同等的競爭力;第三,在假定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與保留工資(即畢業生可接受的最低工資)正相關,使得較差畢業生在保留工資上具備相對優勢,即在同等保留工資的條件上,較差畢業生更愿意受雇,進而弱化了優秀畢業生的競爭優勢,甚至將其逐出市場,進而造成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

2.2.2 道德風險是指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為最大限度增進自身效用而做出的不利于另一方的活動,是市場經濟活動的普遍現象。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首先,畢業生在與一家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之后,并未退出市場,在另外企業提供較為優厚的待遇時,畢業生因不用或很少承擔違約成本,因而存在道德風險;其次,如若企業不能兌現承諾待遇,畢業生可能會在短期內離職,既浪費了招聘機會和資源,同時造成畢業生的失業,特別是摩擦性失業。

2.2.3 勞動力市場成本 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主要包括企業成本和就業成本。企業成本即企業為選擇合適的人力資源所付出的所有費用與支出的總和,具體包括:搜尋、招聘、訂立合約、培訓及監督成本。而就業成本則指大學生實現就業過程中發生的各類費用的總和。根據威廉姆森的三維度理論:交易市場成本取決于資產的專用性、交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發生的頻率。大學生就業市場中:首先,精細的專業劃分決定了畢業生專用性較高,按照經驗不難看出,專業化程度越高的專業,畢業生越難找到相匹配的崗位,相應的畢業生所承擔的就業成本也越高昂。其次,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以及伴隨著其他偶然事件的存在,使得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高,同時,雙方在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市場成本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再次,畢業生找到匹配職位是一個頻繁交易的過程,畢業生在就業前期,需要不斷進行職位搜索;即使簽訂就業協議,因為違約成本較低,畢業生并未迅速退出就業市場,而是進行持續的搜尋,以期獲得能提供更加優厚報酬的崗位,供求雙方的頻繁交易,增加了市場成本。大學生就業市場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影響摩擦性失業的重要因素,因而交易成本越高,摩擦性失業率也越大,市場成本越大使人才替代和流動阻力更大,所以容易產生人才和崗位的不匹配,造成結構性失業。

3 結論與建議

我國長期處于經濟的繁榮期,伴隨著轉型升級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增加,周期性失業不是主要的失業現象,但大學生群體一直保持較高的失業率,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其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勞動力市場分割、信息不對稱、市場成本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勞動力市場分割對兩種失業現象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認為是最重要的就業市場影響因素。信息不對稱是市場機制問題,對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均產生影響。市場成本決定著人才流動和替代,成本越高將導致較高的失業率,特別摩擦性失業率。

降低大學生失業率需要以下方面的措施改善就業市場方面的影響:首先、打破就業市場分割。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我國,需要經濟和制度兩個層面的努力。經濟層面需逐步縮小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通過經濟手段縮小或消除“分割性收益”,分流發達地區就業市場過分集中的勞動力資源,進而緩解其競爭壓力。制度層面則需徹底掃除阻礙人才流動的“制度性壁壘”,減小市場阻力,逐步改革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公平的就業機制。其次、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引入更多的非市場手段對大學生就業市場進行干預,特別是政府和高校層面,雙方需協力改善就業市場的信息披露機制,提高市場的透明度,搭建高效的信息平臺,制定科學畢業生鑒定方法,規范企業招聘管理等。再次、降低就業市場成本。降低市場成本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和畢業生共同努力,其中政府作用最為關鍵。政府就業市場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傳統經濟學認為:在信息不對稱和公共物品提供不充分的情況下,將會造成市場失靈,就業市場亦是如此。

參考文獻:

[1]張建軍.基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透視大學生就業市場[J]. 思想理論教育,2007(3).

[2]田靜.基于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二維度的職業穩定性測度[J].決策參考,2015(2).

[3]曾之光,沈士倉.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及其對策[J].人口與經濟,2003(6).

[4]任國友.基于冰山理論的大學生安全素質三角形模型[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24).

[5]胡永遠,李少斌.“逆向選擇”下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J].人口與經濟,2001(6).

第10篇

關鍵詞:創業投資;波動;影響因素;IPO;勞動力市場剛性

中圖分類號:F83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8-0004-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01

一、引言

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是向具有高成長性的創業企業投入資本以期獲得高回報的一種股權投資[1]。創業投資最早出現在美國,而后逐步得到其它各國政府的重視和推廣,為各國的經濟進步做出了較大的貢獻[2-3]。我國的創業投資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根據統計,我國創業投資年度投資總額在1994年僅有2.3億元,而2010年總量已達到343.8億元,增長趨勢明顯。我國創業投資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的,整個發展過程中波動較為劇烈。研究表明,1994—2010年間,我國創業投資行業共經歷了3個較為完整的波動周期[4]。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關于創業投資波動的原因,研究者們多是從創業資本需求和供給的變化方面來考察的。一般認為,當某些影響因素發生劇烈變化時,創業資本需求或供給曲線具有粘滯性,從而引起創業投資的波動[5-6]。考慮到我國創業投資行業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在很多方面有獨特的國情,例如還未開征資本利得稅、養老基金也未被允許進入創業投資行業等,因此,下文將結合我國國情,對我國創業投資波動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研究假設。

(一)IPO

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回報,在創業投資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是無法回收投資的風險。因此,一個可行的退出機制對于創業投資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創業資本實現退出變現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最具吸引力的一種方式是通過IPO退出。Jeng、Wells(2000)認為IPO可以直接體現出創業投資的收益率,所以它是創業投資首要的推動力[7]。Black、Gilson(1998)的觀點與此相似,他們認為IPO是一個影響創業投資非常重要的因素[8]。但Gom-pers、Lerner(1998b)卻得出不同的結論,經過研究,他們并未發現IPO對創業投資有任何實質性的影響。我國的企業IPO地點有美國、內地、香港、新加坡等市場可供選擇,而近年來我國企業越來越多的選擇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因此本文主要關注香港股票市場IPO情況對創業資本量的影響。

假設1: 香港股票市場上中國企業IPO的規模與創業資本量密切相關,IPO規模越大,則創業資本量越大。

(二)GDP

關于GDP對創業投資的影響,學者們意見并不一致。認為GDP增長率對創業資本籌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的有Gompers、Lerner(1998)和Astrid、Bruno(2004),后者的研究表明,創業投資強度是與經濟周期正向相關的[9]。而Jeng、Wells(2000)卻持有相反的觀點,他們把GDP增長率作為宏觀經濟波動的替代變量,把股票市場總市值的增長作為創業投資的解釋變量,結果發現GDP對創業資本的影響并不顯著。考慮我國的情況,雖然創業資本通常會通過美國、香港以及其它海外股票市場實現退出,但其投資地點在我國,目標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我國宏觀經濟條件的影響。我國GDP增長率會影響創業投資的需求和回報,本文預期我國GDP增長率和創業資本量之間存在一種正向的相關關系。

假設2:中國GDP增長率與創業資本量密切相關, GDP增長率越大,則創業資本量越大。

(三)利率

利率也是一個對創業投資波動有重要影響的因素。Gompers、Lerner (1998)主要考察了利率對創業資本募集過程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美國利率與創業資本募集的需求正相關。Astrid、Bruno(2004)經過深入研究認為,只有短期利率才與創業資本額正相關,這意味著利率對創業投資需求的影響要大于供給的影響。Jeng、Wells(2000)在研究中則并未考慮這個變量。考慮我國的情況,長期利率的變化對創業資本的變化可能有一定的影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預期利率對創業資本量有正向影響。

假設3:利率與創業資本量密切相關,利率越高,則創業資本量越大。

(四)勞動力市場剛性

一般認為,勞動力市場剛性是創業投資發展的障礙。Sahlman(1990)通過對德國和日本勞動力市場的考察,認為勞動力市場剛性是阻礙創業投資成功的一個因素[10]。Ramón、Marti(2001)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歐洲,勞動性市場剛性可能會成為創業投資募集的障礙[11]。Jeng、Wells(2000)的研究考慮了創業投資的不同階段,研究結果表明勞動力市場剛性對整體創業投資不具有顯著影響,而只對早期階段的創業投資有負面影響。Shertler (2003)對不同剛性的勞動力市場細分,發現在高技術公司里勞動力市場剛性對創業投資的影響是顯著的正向作用。本文選取了私營企業雇主數量占全部勞動力數量的比例來衡量勞動力市場剛性。私營企業雇主數量可以描述創業者的數量,其與全部勞動力數量的比例越小,表示勞動力市場剛性越大。本文預期勞動力市場剛性與創業資本量存在負相關關系。

假設4:中國勞動力市場剛性與創業資本量密切相關,勞動力市場剛性越大,則創業資本量越小。

第11篇

關鍵詞:全球金融危機;失業;公共就業政策

中圖分類號:F062.6 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9)07009904

一、 引 言

失業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問題,傳統失業理論主要研究兩個問題:一是長期內平均失業的決定因素問題,中心問題是研究市場確實無法出清,以及失業的原因及結果,一種觀點認為失業是工人和工作相互匹配的過程中出現的不重要的摩擦的結果,另一種觀點認為失業是經濟的非瓦爾拉斯特征的結果[1];二是研究勞動力市場的周期,認為勞動力市場的非瓦爾拉斯特征是勞動力市場周期的關鍵。如果瓦爾拉斯勞動力市場中存在失業,則失業的工人會立即壓低工資直至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當工人異質性和工作的異質性成為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特征時,每個工人和工作應該被看做獨特的,就業過程是通過一個復雜的搜尋匹配過程進行的。

針對后一個問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可以通過就業政策的調整來緩解失業問題。如Williams認為可以通過如推行有利減少失業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提供勞動市場信息,擴大公共就業等手段緩解失業問題[2]。Sherraden根據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源于市場失調,提出針對摩擦性失業采取制訂匹配工人和崗位的政策,針對結構性失業采取培訓工人的政策,針對周期性失業,采取在短期內刺激經濟、創造就業崗位的政策[3]。Mortensen以及Pissarides的研究構建了一些模型來研究就業政策的影響,認為勞動力市場是雙向匹配的過程,失業是由于非完全信息、流動成本和市場的異質性造成的。就業政策通過補貼等方式可以增加新創造工作合同的數量[4]。這些研究雖然對解決商業周期下的就業問題具有積極的作用,但缺乏對就業政策是通過何種路徑來對沖擊做出反應的分析以及對策研究[5]。

當前,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受到出口需求大幅減少和經濟增速減緩的影響,就業形勢嚴峻。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加劇。一方面,勞動力供給增加,主要表現在:一是勞動力人口存量大。近一個時期正值我國勞動力人口增加的高峰期,平均年增加約1 500萬人,給就業帶來較大的困難;二是農民工就業問題突出。2009年初約2 000萬人需要重新尋找工作;三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據有關部門測算,不考慮2009年新增的611萬大學畢業生,歷年積累的就有近100萬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勞動力需求減少,據對5個省15個城市513家企業的持續監測顯示,2009年3月份企業崗位累計增減相抵為凈減,3月底減幅達5.3%。國家統計局網站 stats.省略/tjfx/ztfx/2005sbnjjsp/t20090424_402554241.htm。在這一背景下,失業問題受到日益關注。因此,如何依據現實基礎,調整公共就業政策,緩解就業壓力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公共就業政策的現實基礎

公共就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依據一定的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它們決定了公共就業政策的規模、范圍和效果。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公共就業政策已經具備了堅實的基礎。

1.具有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制度基礎

我國的就業制度是與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制度相伴而生的。我國傳統的就業制度是以城鄉勞動力分割、城市就業統包統配、低工資高福利為主要特征的,它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產生和發展并與國家確定的重工業優先發展相對應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商品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推動了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勞動力市場價格逐步成為反映勞動力供求變化和引導勞動力流動的重要工具。我國開始以勞動力市場作為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實行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新型的就業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企業依據《勞動法》可以自主用人,勞動者可以自主擇業,企業用人機制更加靈活。在工資分配上,國家從微觀管理轉變為宏觀調控,工資形成市場機制逐步發展,工資成為反映勞動力供求狀況、引導勞動力流動的重要杠桿。同時,與就業制度變遷相適應,國家建立了比較健全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體系[6]。

2.具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等較完備的物質基礎

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通過政府財政支持,為求職者提供公益性就業服務,并為就業困難群眾提供就業援助,包括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培訓和公益崗位開發。越來越多的國家依靠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作為政府就業政策和勞動力市場調節政策的載體來解決失業問題。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作為公共就業政策的載體,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具有降低經濟周期對就業的影響的功能;二是可以減少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的不平衡;三是具有改善一般性勞動力市場的功能;四是具有增強勞動者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功能;五是可以支持弱勢群體或處于長期失業狀態的求職者就業。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建立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發展到今天,我國的各城市和區縣基本設立了綜合性的公共就業服務場所,向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提供功能比較完善的一站式就業服務。到2005年底,全國縣區以上公共職業介紹機構3 860個,工作人員2.7萬人。全國98%的街道和70%的鄉鎮設立了勞動保障工作機構,89%的社區配備了專職的勞動保障工作人員。街道、鄉鎮和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共有17萬人,構成了實施公共就業政策的主要載體[7]。

三、 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公共就業政策面臨的挑戰

1.出口沖擊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主要貿易伙伴需求萎縮,我國進出口出現收縮趨勢。海關統計顯示,2009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4 287億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 455億美元,下降19.7%;進口1 832億美元,下降30.9%。由于在我國近年的就業增長中,外向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我國外貿最大的出口國――美國和歐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嚴重,對我國產品的總需求由持續高增長轉為低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出口下降直接和較大地影響到我國的就業。從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的出口企業和產業部門受到影響較大,這些企業和部門的就業彈性較高,因此對就業的影響較大。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出口占全國的1/3,外向型程度較高。由于加工貿易企業占制造業很大比例,行業的利潤率較低,抵御沖擊的能力較弱,在出口沖擊下,廣東加工貿易企業拉動的新增就業人數從2005年的76萬人下降到2007年的43萬人,減少了33萬人。從行業來看,紡織、服裝、塑料制品等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加工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明顯沖擊。同時,吸納就業能力較強的中小企業也面臨就業需求下降的壓力。

2.外資增幅減少

投資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也是擴大就業的重要力量。就業量究竟穩定在較高水平上還是停留在較低水平上,也就是國民收入是在較高水平上實現均衡還是在較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我國是全球吸收FDI投資最大的國家。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跨國企業或投資者由于受到資本市場籌資和融資的約束,無法籌措資金繼續進行投資。同時,我國制造業成本上升也減少了投資者的盈利預期,從而減弱對中國的投資意愿。在外部訂單減少的影響下,很多外商企業和國內企業面臨著虧損甚至倒閉的威脅,不得不削減生產或關門倒閉,從而加劇了就業問題。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1―11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 952家,同比下降27.51%;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64.18億美元,同比增長26.29%。但11月份當月統計顯示,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 216家,同比下降38.3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3.22億美元,同比下降36.52%。

3.經濟增速放緩

就業機會的創造,取決于諸多結構性變量,但在我國工業化的過程中,經濟增長一直是最基本的決定性的變量。一般來說,一定的經濟增長會帶來一定的就業增長。一方面,勞動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經濟增長與勞動之間存在函數關系,因此,經濟增長可以促進勞動需求的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中,投資對于消除失業具有重大的作用。在經濟增速與就業率的關系上,各國的經驗證明,經濟高速增長會降低失業率,而經濟低速增長仍然會使失業率上升[8]。由于經濟周期因素和世界經濟危機因素的共同影響,自2008年10月份以后全國工業生產增速陡然大幅下滑,月度落差最大達3.2個百分點之多。由于工業經濟在我國GDP中所占比重最高,預計2009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將比2008年下降,并對我國就業產生了較嚴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速下降;二是企業用工需求出現下滑;三是企業現有崗位流失嚴重。

4.經濟周期調整

在本輪經濟增長中,2007年處于我國經濟周期性變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貨膨脹的措施下,經濟增長處于下行態勢。經濟周期調整對就業的影響表現為:在勞動力供給一定的情況下,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過低,對勞動力需求就少,形成周期性失業。而且,存在周期性失業的勞動力市場必然處于非均衡狀態,一些愿意工作的求職者無業可就。受經濟周期調整的影響,今后2―3年內的經濟減速將對城鎮總體就業形勢產生較大的影響。對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如大學畢業生就業會產生擠壓。對于部分倒閉的制造企業而言,由于存在結構性失業問題,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勞動力需求結構是不吻合的,求職者找不到與自己技能相符合的工作,尋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延長,從而在加大城市勞動力市場的新增勞動力的供給壓力的同時,會加劇失業問題。

四、我國公共就業政策的調整方向與改進策略

在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勞動力市場將逐漸在一個新的層次上達到一種供求平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與周期性失業并存。由于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不適應這種變化,造成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因此,我國政府需要調整公共就業政策向積極的公共就業政策轉變。在危機下,推動積極的就業政策已經成為歐美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共識。積極的就業政策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為基礎,公共投入集中用于提高職業咨詢、就業培訓和改善勞動力市場的效率。從各國實踐來看,與消極的就業政策主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失業保障和養老金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同,各國在實施積極就業政策的過程中,通過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并增強職能,在緩解失業問題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具體來看,我國公共就業政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轉變:

1.完善公共就業機構與體系建設

完善公共就業機構的主要目標是增加管理失業人員的福利并提高求職者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效率。為此,政府需要一方面改善涵蓋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培訓和公益崗位開發的公共職業服務機構;另一方面要延伸服務網絡,延伸到各街道和社區,形成以社區服務為主的基層服務網絡,充分發揮公共就業服務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的主導作用并促進各種形式的服務機構的共同發展,以實現提高就業率的目標。在運行機制的調整上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公共就業服務組織機構需要在雇主和求職者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渠道,主要的標準是雇主與求職者之間能夠進行方便和有效的溝通,并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其次,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建立能夠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靈活的協調機制,也就是說,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根據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準確的調整。針對不同群體調整服務的方式和重點,如在下崗職工比例大的時候,提供更有效的職業培訓服務,有利于職工的再就業;“4050人員”比例大的時候,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崗位和新的就業崗位開發計劃。

2.改善就業培訓的內容和方式

在公共就業政策中,就業培訓越來越成為一項重要內容。現階段,就業培訓除主要為失業人員提供崗位技能培訓,還為就業人員提供培訓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在就業培訓內容上,強化實用技能、職業資格技能和創業培訓;在培訓方式上,采取實地實習的方式,將黑板講授和專家咨詢案例分析相結合,并根據就業形勢的變化和求職者的需求,來及時調整培訓的內容和方式。

3.為新增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崗位和培訓

為新增勞動力提供的項目包括為新失業青年提供的就業咨詢、求職培訓和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的技能培訓。為畢業生提供的求職培訓,主要是幫助畢業生完成從學校向工作崗位的過渡。當前,從城市就業人員結構來看,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上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與其他求職者相比,農民工在就業方面表現出工作持續時間短、流動性大等特點。公共就業機構可以通過信息交流和等形式,引導農民工的有序流動,減少農民工中長期失業的比例,以提高我國就業的整體水平。當然由于公共就業機構主要針對的對象是長期失業的弱勢群體,主要由國家財政來負擔,所以在考慮擴大服務范圍的同時,需要考慮費用的合理分擔。

4.增加政府提供的公共補貼

補貼的主要對象涵蓋失業人員和其他特定的人群。

補貼的目的主要包括:一是為私企提供的雇傭補貼,主要彌補私企雇傭失業人員所需要提供的培訓等費用;二是為失業人員創業提供的資助;三是為失業人員提供公益崗位的支出。從用人單位來看,在勞動力市場中,用人企業通過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費或優惠的服務或一定數量的補貼,這些補貼主要發生在匹配模型中的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簽訂雇傭合同時以及由此導致的培訓成本,可以彌補部分成本。從求職者來看,政府的公共補貼增強創造工作崗位的機會和求職者討價還價的能力,從而增加了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獲得的匹配租金,相當于用人單位提供了更好的培訓等服務。因此,公共補貼通過減少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成本,有利于促進就業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David R. Advanced Macroeconomics[M].Boston, MA: McGraw Hill, 2001.603-632.

[2] Williams,C.A.Meeting the Risk of Unemployment: Changing Societal Responses[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79,Vol.443(5):12-24.

[3] Sherraden,M.W. Chronic Unemployment: A Social Work Perspective[J].Social Work,1985,Vol.30(5):403-407.

[4] Mortensen, D.T., C.A.Pissarides.New Developments in Models of Search in the Labour Market[J].Handbook of Labour Economics,1999,Vol.3B,Amsterdam, 2567-2627.

[5] 顧東輝.支持與回應[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6] 幸仁周.制約我國勞動力市場發展的若干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1995,(1).

[7] 周其仁.體制轉型、結構變化和城市就業[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7,(3):9-16.

第12篇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以統計資料和對農民工的訪談為基礎,對轉型期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家庭、婦女的互動關系進行性別反思。佟新的研究認為,在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政府、市場和社會(網絡)力量無不作用于家庭,女性廉價勞動力市場在此過程中形成。

30年來,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已經形成如下局面:首先,通過改造國有企業、鼓勵私營企業或民營企業的發展、引進外資企業,中國已經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其次,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和城鎮貧困人口。中國的基尼系數在2000年后一直在0.4以上。國家福利政策的實施維護了低水平的平等。

那么,人們如何應對這種經濟的迅速變化呢?

在劇烈的經濟變遷面前,家庭成為應對經濟變遷的重要單位,至少在精神意義上,家庭利益成為了社會團結的基礎,并發展出各類應對模式。城市底層居民多以家庭共同體模式為主。以競爭為核心的現代化過程迫使城市居民走向個體競爭,但面對殘酷的競爭,個體家庭作為經濟單位的功能顯得更為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家庭內部的團結,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家庭共同體。而農村居民則以想象的家庭利益模式為主。對于廣大的鄉村來說,現代性為每個家庭提出了一個像城市人一樣生活的目標,其結果就是在一個“想象”的家庭利益模式下,每個家庭成員為應對變遷付出成本:老人和孩子守在村莊,青壯年勞動力以個體的方式走進城市,家庭生活變得支離破碎。

隨著中國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傳統計劃經濟下具有國家保障意義的商品供應被市場化,家庭成為人們應對經濟變遷的重要單位,經由家庭分工來削減經濟發展的成本,變個人成本為家庭成本。而家庭中的女性成為家庭成本的承擔者。

經濟轉型使平均每戶就業人口數減少,最低收入戶就業人口數遠低于平均水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鎮居民的住房和交通等都有國家的最低保障,而市場化條件下,人們的居住支出和交通通信支出都大幅增長。每人年收入2005年比1990年增長了746.4%,但食品支出增長了420%,居住支出增長了1328%,交通通信支出增長了2460%。這種增長給貧困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對城鎮失業人員失業原因的調查表明,有29.7%的失業女性是因為要“料理家務”而失去工作,這占了女性失業原因的第一位;而同樣原因的男人只占16%。毫無疑問,婦女會像男人一樣承擔著家庭經濟開支和消費的重負,特別是在貧困家庭中。

當實踐家庭計劃時,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個“家庭利益”,并可以站在家庭利益的立場上來分析家庭應對策略。但是,家庭利益的實現意味著家庭成員間的利益合作和競爭關系。而非一致性的利益則意味著不公平的權威關系,如丈夫對家庭事務似乎具有更多的合法性權威;如男性比女性能夠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因此更應當讓男性發展其社會能力等。那么,站在女性立場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家庭利益掩蓋下的女性利益的缺失,正是經由市場化過程和家庭的中介,一個廉價的女性勞動力市場才得以穩定的存在,成為一個勞動力的蓄水池。

佟新認為,廉價的女性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就是嵌入在市場化與家庭利益之下的。當國有企業改制,迫使大量的女工在“減員增效”的名義下退出正規勞動力市場時,女性“更適合在家庭”的意識形態使女性合理和合法地“回家”。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國有企業主要集中于黑龍江、吉林和遼寧東北三省和京津滬三個直轄市。1982年,這6個省市的女工人數為767萬人,占全國女工比重的25.98%;2000年這6個地區的女工人數大幅度下降,僅有476萬人,比重降到12.78%。但是,“回家”的女性直接感受著家庭收入的銳減,因此她們不得不再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此時,她們只能進到工資更為低下、缺少社會保障和工作更不穩定的非正規就業領域。

當家庭就業人口趨于減少,家庭支出又有所增加的情況下,女性勞動力就不得不出外尋找工作才能維持家庭開支。兩種力量的擠壓:――正規勞動力市場對女性的排斥和家庭經濟的壓力――迫使婦女不得不在一個“廉價”的勞動力市場中尋找工作,進入到沒有保障的各類加工業和照顧性工作中。女性勞動力在市場中結構位置的變化大大降低了女性勞動力的市場成本。女性勞動力成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廉價勞動力”;市場化又使女性以個體化的方式應對排斥,而無法形成團結的力量,幾乎毫無談判能力而言。其結果是女性不僅以自己低價的勞動來應對市場變化,同時她們的勞動貢獻還被掩蓋在巨大的市場陰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