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財政政策經濟學

財政政策經濟學

時間:2023-11-16 10:39: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財政政策經濟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新結構經濟學;財政政策;有為政府;垂直結構

【引言】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年,我國GDP以年均9.4%的速度高速增長,2018年GDP總量首次超過9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為90.03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3.6萬億美元,人均GDP為9780美元,很快就要突破1.2萬美元這個世界銀行所定的高收入門檻線。作為處于中等收入階段的GDP總量世界第二的大國,我們內部的經濟結構在不斷地調整,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處于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新常態,同時在過去幾年里我們外部還經受著中美貿易戰等一系列新的挑戰,我們的外部宏觀環境正面臨著系統性的重要轉變,這種內外結構與環境的變化也將是我們在未來“十四五”期間的持續的特點。2018年,我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83352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220906億元。而1978年則分別為1132.26億元和1122.09億元,可見增長迅猛。財政政策是為了實現國家某些目標的重要手段,財政的“收”與“支”的能力、體量、結構與影響都和發展階段及國際環境密切相關。我國的財政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也需要結合這些宏觀趨勢與外部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調整。

經濟學博士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探討如何調整我國的財政政策。新結構經濟學是運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著重研究經濟結構及其變遷的決定因素及對經濟發展的含義,被認為是繼“結構主義”“新自由主義”之后的第三展經濟學思潮,由林毅夫教授首創。新結構經濟學強調“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主張要從本國發展階段與稟賦結構出發分析最適合自己的技術、產業結構、金融結構與政策,自然也就包括財政政策。

本經濟學博士論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結合我國經濟正在同時進行的四個結構性過程闡述財政政策,第三部分是按照新結構經濟學對產業的五大分類來論述財政政策,第四部分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探討各級政府官員的激勵以及財政政策的實施與執行過程,最后是總結。

二、四個同時進行的結構性過程與財政政策

從結構上看,我國目前正在同時經歷四個結構性過程,各自所對應的財政政策也需要作出相應調整。

第一,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過程,即經濟結構隨著人均收入提高,農業比重不斷下降,制造業比重先上升后下降,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也就是所謂的庫茲涅茨事實;另一方面,產業之間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升級,產業鏈內部向微笑曲線兩端附加值高的部分升級。

第二,經濟轉軌過程,即從原來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改革轉變過程,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以合理的速度與次序糾正低效的政策,消除市場扭曲,優化資源配置,逐漸實現從計劃與市場雙軌向市場單軌轉變。這個過程中,如何保持合理的改革轉軌次序與速度,改革的倒逼機制是否有效,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Wang,2015)。

第三,經濟開放過程,即從原來相對比較封閉的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的過程,是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我國在貿易全球化方面進展突出,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而在資本全球化方面,人民幣已經進入SDR,我們現階段也在重點研究和推行與人民幣自由可兌換相關的匯率與資本流動管制問題。除了貿易流動、資本流動之外,還有技術流動。我國總體越來越接近世界技術前沿,在對現有國外技術的模仿吸收和自主創新這兩個方面的比重不斷調整,關于國際與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和力度也需要調整。

第四,大國崛起過程,即我國從原來的軍事、政治、外交等地緣政治方面的弱國逐漸向世界強國的崛起與復興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難免會與現有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形成某些矛盾,甚至包括中美之間可能存在的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問題。事實上,不僅是我國,還有很多其他國家,尤其是在世界經濟總量中份額不斷增長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都有改革現有國際秩序的訴求。因為現有秩序是七十年前“二戰”結束時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產物,在不少方面已經滯后于這個時代了。

中國是人類歷史上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個在同時經歷這四個結構性過程的大國,而財政政策與這四個結構性過程均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國家的財政政策也就顯得尤為復雜。具體而言,對于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過程,財政政策體現在相關的稅收、補貼、基礎設施投資等很多相關方面,稅基也在隨著經濟結構發生變動,這些都與產業政策高度相關,后面會更具體地展開。對于經濟轉軌過程,我們需要研究和梳理中國的補貼與稅收政策,消除和糾正那些低效的或者無效的補貼,優化稅收結構,更好地糾正政府的“亂為”,發揮“有效市場”的作用。對于經濟開放過程,我們的財政收支越來越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財政政策與國際貿易、資本和技術的流動纏繞在一起,影響國際收支平衡,而且作為大國也會影響國際。對于大國崛起過程,我們將不得不考慮那些與國防與經濟安全有關的戰略型產業的財政支持,比如,中美貿易戰過程中的芯片斷供問題、華為的問題,又比如與亞投行、“一帶一路”等相關的問題,等等。

現在有不少學者反對我國的積極的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主要是針對第二個過程,認為那會強化政府的“亂為”,不利于市場化改革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學術界達成共識比較多的是減稅政策,可是減稅的前提應該是切實降低政府開支,否則只能增加政府債務,從而提高通脹可能并增加宏觀風險。無法降低政府開支的所謂“結構性減稅”實際可行性是很低的。但是,經濟轉軌的改革過程本身也是需要有財政支撐的,其他三個結構性過程同樣也需要政府的因勢利導的作用,需要政府開支,有些方面甚至需要增加開支。因此,現階段似乎首先應該討論如何減少政府的低效開支,優化支出結構,進行結構性的開支削減,再來討論如何進行結構性減稅,否則稅只可能越減越多。

以上提到的四個結構性過程顯然并非獨立,而是互相交叉的。。我國正在經歷從農業到非農業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即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過程。而在非農部門中存在一個“垂直結構”,即能源、金融、電力、通訊等幾個核心的上游部門主要由國有企業主導,具有較高的進入壁壘,市場結構偏向壟斷,產業偏向資本密集型。而下游的消費性制造業和消費業則已經放開,國有企業已經大量退出,并且由民營企業主導,進入壁壘比較低,市場結構更接近充分競爭。上游產業為下游產業提供中間產品與中間服務,所以存在投入—產出表的供應鏈關系。這里涉及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的經濟轉軌過程。與此同時,我國的下游民營企業是國際貿易的主力軍,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民營企業更是積極參與貿易的全球化,持續保持第一大出口主體地位。而正因為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與“垂直結構”,使得大國崛起這個結構性過程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并承受著巨大的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

深刻理解當前中國的這種宏觀經濟結構對于我們分析宏觀財政政策將很有幫助。譬如,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上游國有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高于下游的民營企業,但是2008年之后則相反。這是因為,2008年之前,中國下游產業放開,國退民進,下游部門的民營企業利用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廉價勞動力,并充分利用全球化過程將大量產品銷售到國際市場,在此過程中,下游民營企業需要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對于上游國有企業生產的中間產品與中間服務的需求也大量增加,進而上游國企的利潤率也就不斷提高。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過程中,與土地相關的財政收入也在迅速提高。總體而言,無論是下游的民營企業還是上游的國有企業,所上繳的稅收在這段時期都在迅速增加。

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我國的國企的利潤率開始大幅下降,重新回落到低于民營企業利潤率的狀態。這是因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我國下游民營企業面對的外需相對下降,因此下游民營企業的生產規模相對收縮,一部分民營企業破產退出市場,從而降低了對上游原材料與中間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中上游的產業中的國有企業比重比較高,它們面對市場變化的調整速度可能比民營企業更慢,而且面對整體經濟衰退時,國有企業承擔的“保就業、保增長”等政策性負擔就變成顯性的約束,裁員率低、破產率低、投資減少率低,這就導致僵尸企業主要集中在中上游產業,而且國有企業的平均利潤率低于民營企業。我國的四萬億刺激政策,很大一部分通過國有企業的投資增加來實施,間接地通過“垂直結構”影響到產業鏈中的其他部門。對于這個擴張性的反周期的財政政策的效果評估,目前文獻中的學術研究還沒有考慮“垂直結構”,而“垂直結構”值得深入研究。

三、五大類產業劃分與財政政策

這一部分將著重從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析視角結合產業升級過程來看我國的財政政策,因為產業升級中的諸多產業政策是財政政策的具體表現。新結構經濟學分析不僅關注總量指標,而且更加關注各不同發展階段下不同的產業結構等結構性的指標。在新結構經濟學中,我們將產業分為五大類,具體包括:戰略型產業、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轉進型產業和換道超車型產業(林毅夫、張軍、王勇、寇宗來,2018)[9]。按照這五大類劃分以后,針對中國的不同發展階段,需要適時分析在每一類產業的發展中政府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財政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進而對五大類產業制定不同的產業政策,從而確定財政的相應收支結構。

1.針對戰略型產業。比如戰斗機的研發時間很長,資本也非常密集,從經濟效益來說也許并不符合我們的比較優勢,相關企業的“自生能力”不見得很高,但是這些產業和部門涉及國防安全,需要維持必要的財政投入,而且特別是隨著前面提到的第四個結構性過程,即大國崛起過程,這樣的財政投入會不斷提高。再比如中美貿易戰中,高端芯片上我們被卡住脖子了,會使得整個產業鏈面臨癱瘓的危險,這涉及經濟安全,所以也有必要研究是否對此增加財政支持,鼓勵自主創新。

2.針對追趕型產業。我們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技術差距,各地政府可以通過招商引資,通過產業園區和其他方式對外資進行財政補貼,促進對先進技術的吸收與學習。不少實證研究表明,我國的出口加工區的產業政策成效總體是顯著的,支持產業發展的相關的基礎設施的改善力度也很大。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土地與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基礎設施存量已經相當高,在吸引投資方面,與其他地區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可以提供的顯性的政策優惠空間是有限的,此時,如何注重改善產業的營商環境,提升軟的制度安排,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和對人才的搜尋成本,為產業升級提供各種便利的服務,有利于產業向高附加值端升級,這些是產業政策或財政政策需要轉變的方向。

3.針對領先型產業。因為在技術條件上我們已經達到世界前沿,這種領先地位決定了企業主要靠研發創新來提升生產力。所以,如何在財政的收支政策上作出調整,以促進這些產業的自主研發就成為關鍵之舉。相應的,測度與評估我國研發投入上的財政支出的效率問題就十分重要,而這并不僅僅是微觀實證問題,也需要合適的宏觀框架來幫助我們思考。這涉及國家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在上一節中,我們論述了“垂直結構”,上下游所有制結構是非對稱的,市場結構也是非對稱的,下游更加突出競爭性,而上游則更加呈現出壟斷性特征。與此同時,“垂直結構”又結合著產業升級,從農業向非農業結構的轉型以及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國的財政政策,包括R&D的補貼,很多時候是向國企集中的上游產業傾斜的,這個政策可以通過產業鏈傳遞到下游,傳遞到民營企業。比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的四萬億的刺激政策很大一部分是通過上游國有企業投資增加開始傳導的。換言之,我們是需要考慮產業內與產業間的外部性,考慮一般均衡效應的。

4.針對轉進型產業。一是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比如我國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非洲的轉移。二是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的一些產業,比如“四萬億”之后的我國的平板玻璃、電解鋁、鋼材等等普遍存在“產能過剩”,而其中有些產業對于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又恰好是短缺的、需要的。如果把這些產業的部分產能適度轉移到有需要的國家去,就可以實現雙贏。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低效產能無法及時去除的問題,也就是僵尸企業問題。我們的研究發現,2008年之后,我們國家越是上游的產業,僵尸企業的比重越高,這些企業一直享受財政補貼,對戰略性產業或許是必要的,但對部分非戰略型上游行業,就不應將“戰略性”作為提供保護補貼的借口,而是要降低進入壁壘,允許更多民營企業進入,打破國企壟斷,消滅僵尸企業,提高產業效率,提升產品質量。第二類是產業本身技術水平已經比較發達,但是因為政策補貼等原因,導致在國內供過于求。比如在化肥、光伏等產業上,我們實際已經屬于領先型產業,技術已經居于世界前沿,但產能特別高,而非洲和中亞等一些發展中國家需要發展農業,需要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把這些產業引入到“一帶一路”這些國家,并不是淘汰落后產能,而是完全可以實現雙贏的。

從產業國際轉移和對外投資援助的角度,中國作為大國的這些對外的財政政策可能也具有一定的乘數效應。因為這些政策如果真的有助于非洲等的低收入國家變得更加富有,對中國也意味著將有更大的世界市場,進而拉動中國其他產業的出口,提高GDP.當然,這不是“凱恩斯主義”的短期的反周期政策,而是“超越凱恩斯主義”的長期的具有生產性的政策。同時,這不是通過擴大內需產生的“乘數”效應,而是通過擴大長期的外需產生的“乘數”效應,周期會更加長,還有,只有中國這樣的大國,這種通過外需的乘數效應才可能會被政策部門進行內生化考慮,這與新加坡不同。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一種可能性,需要繼續做進一步的相關研究。

5.針對換道超車型產業。因為研發周期短,所需要的人力資本密集,而且這些產業在目前的發達國家也被認為是高端新興產業,比如我們的網絡支付產業、5G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相對于我們國家的總體發展階段而言,我們在這些產業上水平明顯“超車”了。結合之前講到的“大國崛起”過程,如何更好地在財政上對于這些產業予以服務,在相關人才培養上如何在財政上給予傾斜,走向國際化方面政府如何更好地發揮因勢利導的有為作用,如何更好地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以上這些雖然主要是從產業政策的角度去闡述,但是即使是一項貌似產業中性的總量的財政政策,對于以上五種不同的產業的影響常常是非中性的,從而對于不同地區,或者同一地區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影響都是不同的。

四、各級政府官員的激勵問題與財政政策的執行效果

政府與市場的合理角色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有所不同[12]。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央地關系如何調整,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辦法如何調整都是我們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原來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對于產品市場的促進效果明顯,但要素市場改革本質是一體化的問題,各地區利益存在差異,需要中央政府來推動改革。同樣道理,不同的稅種,央地兩級各自分到的稅收收入比重,都會影響稅收執行的力度。如果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是GDP增長速度,那么追求晉升的官員會理性地選擇如何在短期內通過增加政府投資來提高GDP,政府開支就會內生地拉高;即使被迫減稅,地方政府也會有激勵地去增加收費,或者通過增加地方債務的方式去拉高投資。如果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也是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那么就顯然不利于減稅。如果失業率與維穩問題是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高壓線,那么在僵尸企業比例較高、民營企業相對弱小的地區,地方政府就會有足夠的動機去繼續補貼僵尸企業,即使導致資源錯配。之前的分析中提到,作為發展中國家,對于產業升級我們的確需要政府去做配套的基礎設施投資,但是如何保證這些投資的效率足夠高,是具有長期建設性的,這些都與地方官員任期、考核方式等決定的激勵機制有關,與政治體制有關[14]。總之,有效的財政政策的落實執行,最終都要依靠各級政府的官員,所以對他們的考核標準將對財政政策產生重要影響。

總結

本經濟學博士論文嘗試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我國的財政政策。我們的分析強調,我國正在同時經歷結構轉型、經濟轉軌、對外開放以及大國崛起這四個結構性的過程,是一個處于中等收入階段的大國,而且具有“垂直結構”的顯著特點。同時,按照新結構經濟學的劃分,“戰略型”“追趕型”“領先型”“轉進型”“換道超車型”這五大類產業共存。不同地區的發展不平衡,即便同一個產業在不同地方發展階段也不一樣,有些產業內部可能在微笑曲線的底端,有些在微笑曲線的上端。這些結構性差異要求我們必須結合發展階段,結合經濟結構,結合外部宏觀環境,結合各級政府官員考核激勵機制來全面考慮我國財政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以及如何評估政策效果。以上這些都屬于新結構經濟學所強調的“有為政府”在財政政策這個具體問題上的分析視角。

【經濟學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1]王勇:《新結構經濟學思與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2]趙秋運、王勇:《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溯源與進展———慶祝林毅夫教授回國從教30周年》,《財經研究》2018年第9期.

[3]李系、劉學文、王勇:《一個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型》,《經濟學報》2014年第4期.

[4]王勇:《“垂直結構”下的國有企業改革》,《國際經濟評論》2017年第5期.

[5]王勇:《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主因是需求還是供給?》,《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10期.

[6]林毅夫、張軍、王勇、寇宗來:《產業政策:總結、反思與展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7]唐恒、王勇、趙秋運:《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知識產權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即將出版.

第2篇

摘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屬國家的需求管理政策,可據宏觀經濟調控要求進行合理搭配。圍繞著這個課題,國內外無論在理論的研究上還是在現實政策的運用上,一直存在爭議。本文重點對我國實行人民幣二籃子貨幣匯率制度后兩大政策有效搭配的文獻進行綜述。

關鍵詞: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績效 政策搭配 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

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實現一國經濟穩定發展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也是學界長期論爭的焦點議題之一。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理論視角。運用各種模型和實證方法,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績效及其搭配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國外研究情況

經濟學文獻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搭配的定量實證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is-lm模型(又稱希克斯一漢森模型)。根據該模型,希克斯和漢森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雖然在短期能夠影響產出,但是從長期來看,對產出都沒有影響,它們都是無效的,除了提高價格之外。之后,經濟學家在其基礎上,將視角延伸到對開放經濟的研究。

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mead,1951)提出了固定匯率制下的內外均衡沖突問題,即“米德沖突”。在匯率固定不變時,政府只能主要運用影響社會總需求的支出增減政策來調節內外均衡,在開放經濟運行的特定區間便會出現內外均衡難以兼顧的情況。而支出轉換政策包括匯率、關稅等的實質是在總需求結構內部進行結構性調整,使需求結構在國內需求和凈出口之間保持恰當的比例,從而開創性地提出“兩種目標,兩種工具”的理論。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tinbergen,19521最早提出了將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聯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丁伯根法則”。若要實現n個獨立的政策目標,政府至少具備n種獨立的政策工具,工具之間不會相互影響。蒙代爾(mundeb,1960)提出了進一步的解決辦法,指出將每一政策工具分配給它能發揮最大影響力和具有絕對優勢的目標。斯旺(swan,1960)用圖形說明了支出增減政策f財政貨幣政策1和支出轉換政策(匯率政策)各自的功用,提出了用支出增減政策和支出轉換政策的搭配來實現內外平衡的模型。蒙代爾(1963)與弗萊明(1962),研究了開放經濟條件下用于實現內外均衡目標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他們的研究成果經不斷完善而成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fmundell-fleming model),并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爾三角”理論,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fpaul krugmanl根據上述原理畫出了一個三角形,他稱其為“永恒的三角形”ftheetelnal trianslel,從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爾三角”的內在原理。這三個目標之間不可調和,最多只能實現其中的兩個,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論”。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將以上理論和研究方法應用于對我國經濟的分析,研究結論不盡相同。馬拴友(2004)運用is-lm模型進行分析得出,在我國is曲線較為陡峭而lm曲線較為平坦,說明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比。對治理通貨緊縮具有更大的效能。張學友、胡鍇(2002)運用修正的mf模型,對我國積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效力進行比較,得出在我國現行匯率制度安排下,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要優于貨幣政策:當前我國的經濟政策應以財政政策為主,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淡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施建淮(2007)運用var模型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和 角聚集于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及內外均衡,鮮有深入到對物價、居民消費、民間投資等重要經濟變量以及經濟內部結構的政策搭配研究。已有的研究結論不盡相同,對我國匯率制度改革以來(2005年7月21日)基于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的相關文獻不多。

本文認為,在后續研究中可進行新的嘗試,若能遵循“緊扣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總攬全局、內外兼顧、兩大政策密切結合”的構想,將會有很大的突破與創新。

第3篇

穿過歷史的骨頭撫摸當下,冰冷的危機恰恰對應著火熱的欲望,失衡的現實恰恰對應著自負的理論,歐債危機的爆發和升級,看上去很突然,感覺上有些偶然,實際上卻是一種無奈的必然。從經濟學誕生那一刻起,其與生俱來的浪漫和逐步放大的貪婪不可避免地將現實世界導向一池萍碎的夜黃昏。

愛因斯坦說:“科學是部劇本”。經濟學的劇本,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神秘的浪漫,而劇本的主角,名叫“均衡”。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從沒有真正提及過“均衡”,但正是他第一次將均衡思想引入了經濟分析,而這也成為古典主義經濟學區別于原始經濟理論,進入“科學時代”的一個標志。

斯密的均衡思想散見于他的名著《國富論》、《道德情操論》和其他論文之中,這位現代經濟學的開山鼻祖用詳盡又略顯干澀的語言表達了均衡的內涵:“經濟系統的引力中心”。它指任何經濟過程都自然趨近的一種終極狀態,經濟系統任何時間都被吸引朝向經濟運行的均衡水平。主角登場之后,經濟學的故事總是圍繞著均衡展開,當代經濟學的輝煌、精美、誘人和極其博雜繁復的理論大廈,幾乎完全是建立在均衡概念和均衡分析之上的。

但“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醉人的浪漫往往被無情的災難所摧殘。盡管在很長時間里,人們并不知道“均衡”是什么,但經濟學家讓人們相信,“看不見的手”會自發引致市場“均衡”,直到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全球,經濟學家們才開始懷疑,所謂均衡,也許不是那么唾手可得,而是需要人為的努力。

這種懷疑直接引致了幾十年的爭論,政府是否需要運用宏觀政策來幫助“看不見的手”實現經濟世界的美麗均衡?盡管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各執一詞,但毫無疑問的是,力主政策干預的凱恩斯占據了上風,就像曼昆總結的那樣:“我們不能因為人體具有‘自我恢復’功能,就否認醫療必要性的存在,并對醫療技術的發展漠不關心”。從此之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變成了改變甚至重塑經濟世界的利器,現代宏觀經濟學也在大蕭條的現實廢墟和凱恩斯的思想創新中建立并成長起來。

事實上,自大蕭條以來,現實經濟世界里政策調控的使用日趨頻繁,熟稔于此之后,費爾普斯等經濟學家開始注意到“凱恩斯在《通論》中雖然主張進行干預,卻沒有充分考慮改變經濟政策的影響”。和浪漫一樣,均衡實際上十分復雜而難以兩全。如果將政策目標定位于代表內部均衡的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代表外部均衡的國際收支平衡,那么單一政策往往難以促成內外均衡的同時實現。這種尷尬的“米德沖突”讓人們意識到,政策工具需要更加豐富一些,政策配合也需要更加緊密一些。

于是乎,經濟學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之上。歐元之父蒙代爾由此提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政策指派法則,即“將財政政策指派給內部均衡,將貨幣政策指派給外部均衡”,理論上看,這種隔離式的指派似乎能夠有效解決政策影響力的沖突,但實際上,這種理想化的指派卻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人們一直忽略了一點,力主政策調控的凱恩斯主義誕生于經濟危機之中,也就是說,人們之所以接受“看得見的手”干預經濟,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深度衰退中對重回經濟繁榮的迫切渴望。某種程度上看,作為經濟學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理論創新,凱恩斯主義中夾雜著貪婪的種子,而伴隨著其后政府力量的不斷壯大,貪婪的種子悄然生根、發芽,并不斷成長。這種理論骨子里的貪婪在政策風格上有兩種體現:一是對財政政策的偏愛,二是對增長偏好的傾斜。

更令人遺憾的是,政策搭配本可以實現對這種貪婪的抑制,但經濟學家們卻并未將注意力集中于此,人們談論政策搭配,本質上是為了實現“更加協調、內外均衡的增長”,而不是為了“約束過強的欲望和制衡過強的力量”。前美聯儲主席威廉?麥克切尼?馬丁曾經有言:“政策制定者的工作是在宴會正進行時拿走盛滿酒的酒杯”,然而,實際上政府對此總是意興闌珊,即便具有獨立性的中央銀行對通脹嫉惡如仇,偶爾大彈緊縮反調,但在絕大多數時候、絕大多數地方,財政政策的“GDP崇拜”和“沖動本能”總是難以遏制、顯露無遺。更重要的是,隔離式的政策指派進一步切斷了政策間的相互約束和相互抑制,跛行的政策組合讓“看得見的手”一步步滑向失控的邊緣。

經濟學對均衡的浪漫情懷和對增長的潛在貪婪,直接導致了全球經濟“赤字化”增長的歷史潮流,這一模式的難以為繼則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債務危機的爆發。而歐洲之所以成為債務危機的重災區,過度的福利政策、老朽的人口結構和僵化的稅收政策僅僅是淺因。深層原因則在于,其政策搭配的“跛行”程度尤甚,財政非一體化和貨幣一體化的對立,既給了歐洲各國更大程度透支財政潛力的搭便車激勵,又使得貨幣政策的約束力缺乏必要的微觀基礎,政策組合上的參差不齊給貪婪以更大空間,進而誘使歐洲債務風險從隱性走向顯性,并最終行至崩潰。

數據不會撒謊。1992~2010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的平均值僅為1.62%,大幅低于同期全球經濟增長率,這種萎靡讓歐洲各國政府的增長需求、赤字傾向更趨強烈,期間歐元區財政赤字的GDP占比均值高達3.24%,讓《馬約》3%赤字上限的約束在十年時間里形同虛設。甚至在產出缺口大于零,即明顯產能過剩的2006~2008年,歐元區財政狀況依舊表現為入不敷出,表明其赤字傾向已然深入骨髓。

第4篇

[關鍵詞]學理爭論

財政政策

功能

目標

后危機

[中圖分類號]F8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10)09―0055―06

眾所周知,凱恩斯經濟學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存在著非常大的分歧,這種分歧不僅影響到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實施,也影響到經濟穩定的效果。其實,在兩大學派碰撞中,如果依據它們針對的問題原因,將政策功能、目標進行二分,很大程度上可避免理論上的混亂和實踐中的偏頗。由此,對處在后危機時代的中國財政政策的制定實施,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在對抗國際金融危機中,史無前例的4萬億擴張性財政政策無疑起了很大作用,然而,隨著經濟復蘇,對后危機時代財政政策的制定實施也提出了新要求。以下僅從財政政策功能、目標二分法視角,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探討中國財政政策雙重任務。

一、財政政策的功能和目標問題

(一)財政政策功能二分法

財政政策是兩大宏觀經濟政策之一,宏觀經濟政策是用來穩定經濟的,至于如何穩定經濟,不同學派觀點不一。凱恩斯學派(財政派)認為:放任市場不能實現經濟穩定,因而需要政府干預:而新古典學派(貨幣派)則相信:自由市場可以實現經濟穩定,因而不需要政府介入。盡管兩派主張相異。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兩派都同意:基于經濟波動所為的巨大經濟損失和社會代價,政府有責任為實現經濟穩定創造前提條件,只不過做法有別。凱恩斯學派主張以動制動,即逆經濟風向行事;而新古典學派則主張以靜制動,即以不變應萬變。對此,弗里德曼聲稱:兩派的論戰是“假論戰,非論戰”。其實。從學理上說,兩派并非經院經濟學,都經歷了邏輯經驗主義的雙重檢驗,皆閃爍著真理光耀,但也投射出謬誤陰影。像凱恩斯學派那樣,完全肯定政策有效性是錯誤的,雖說政府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熨平波動,但基于信息、激勵、不確定時滯等等原因,政策本身也有引起更大波動的可能。而像新古典學派那樣。完全肯定市場穩定性也是不對的,一則壟斷存在影響到經濟自身穩定,二則是經濟受到外來沖擊時。自身很難完全消化經濟波動。因此,單純穿上某一學派理論的緊身衣都是片面,甚至是危險的,它既限制了政策作用發揮,也難以實現經濟穩定。現實可行的做法是兼收并蓄,根據引起波動的不同病因,將財政政策基本功能進行二分,因癥施治。

由于經濟波動原因有別,據此,我們可將財政政策功能一分為二:一是通過穩定財政政策消除威脅經濟自穩定機能的壟斷,將處于穩定狀態的經濟維持下去;二是通過再穩定財政政策對抗外來沖擊,將偏離穩定狀態的經濟復位。這種劃分絕非語言上標新,而是一種政策構想上立異,它可有效吸收兩派之長。避免之短,從而使財政政策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穩定財政政策思想是基于市場具有內在的穩定機能,因此,為了維持經濟穩定,必須消除壟斷對市場穩定機能的危害。在一個壟斷充斥的經濟體系里,缺乏準確反映資源稀缺性的價格信號,缺乏生產和消費自由,市場供求的調節作用也就無法形成,市場的濾波器機能也就無從發揮。由于維護競爭是市場經濟“圣經”,因而通過穩定財政政策維護競爭也就具有長期性、一致性,顯然也就沒有緊縮和擴張性之分。穩定政策持之以恒,能夠穩定人們預期,進而穩定經濟,反之,如果人們預期不穩定,經濟運行就會紊亂無序,經濟也就難以穩定,所以,穩定財政政策的長期性、一致性非常重要,被稱為“穩定政策之穩定”。

然而,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過分高估市場的穩定機能,面對外來沖擊激起的經濟巨浪,僅憑市場濾波器難以吸收消化,此時需要出臺緊縮或擴張性再穩定財政政策對沖。

再穩定財政政策思想是源于市場自穩定機能有限性,當經濟面對外力的強烈沖擊時,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偏離穩定的經濟復位。由于一國經濟易受外來因素沖擊而導致失衡,如戰爭、自然災害、貿易保護、資源短缺、政治動蕩等等,因此,經濟遇到外來沖擊,常與沖擊形成共振,使市場濾波器超載,波動衰減時間會大幅延長,經濟和社會損失會急劇增加,此時就需要再穩定政策的對抗沖擊。與穩定財政政策不同,再穩定財政政策實施具有短期性、機動性。應對外因所致的臨時性經濟失衡,這種糾偏特點決定了其實施具有短期性,逆經濟風向相機抉擇,這個操作原則決定了其實施具有機動性。盡管學者對關于市場能否實現穩定的問題存在分歧,但是無論是對凱恩斯學派,還是新古典學派來說,再穩定財政政策都是必要的,因為當經濟遇到外來沖擊時,需要再穩定財政政策對沖以恢復穩定。

總之,穩定財政政策功能是維持穩定,而再穩定財政政策功能是恢復穩定,這種一字之差政策劃分絕非文字游戲,而是吸收了不同宏觀經濟思想養分,體現了一種經濟宏觀政策的重構。根據經濟波動不同原因,制定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利于避免在凱恩斯經濟學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之間,宏觀經濟政策走極端,宏觀經濟運行走刀鋒。

(二)財政政策目標二分法

前面分析可知,經濟穩定時,需要穩定財政政策維持,經濟不穩定時,則需要再穩定財政政策糾偏,然而,如何理解經濟穩定很重要。壟斷存在使得市場調節失靈,自然危及到經濟穩定,失業和通脹的存在同樣使得經濟時冷時熱,導致經濟波動。顯然,作為穩定經濟的財政政策目標應是雙重的,即用穩定財政政策反壟斷,用再穩定財政政策促就業。

在大多情形下,經濟呈現穩定狀態,穩定財政政策功能就是保持這種穩定狀態,由于壟斷是經濟穩定的天敵,因而穩定財政政策目標就是反壟斷,這也是政府的天職。

市場穩定機能的核心是競爭,因此,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大力倡導反壟斷。壟斷抑制了市場調節機能,這可從壟斷成因和行為兩方面看出。1.壟斷成因是進入障礙,而進入障礙限制了廠商投資和居民就業,從而抑制了產出、投資和就業增加。2.壟斷行為是限產保價,壟斷價格偏離了由供求決定的均衡價格,使得價格作為市場配置資源信號失靈,實際上也使得生產成本失真。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前者具有自我調節依據,而后者屬于盲目人為調節。市場競爭提供了真實生產成本和消費偏好信息,而且競爭越充分信息越真實,市場調節也就越有效。而計劃經濟無競爭,也就無真實成本和偏好信息,政府成了一個萬能壟斷者,如此調節也多是在“一個腦袋思維,一只手指揮”下進行,盲目性極大。

壟斷使市場機能麻痹,商品和勞動市場供求失衡。因此,穩定財政政策的著力點是消除壟斷,促進競爭,通過強化競爭提高商品和要素價格彈性,通過降價競爭增加消費和要素需求,使價格逼近生產成 本,特別是通過消除進入障礙,可以驅動穩定經濟的最重要需求――投資需求增加,增強市場穩定機能。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市場穩定機能的增強,反過來又可增強再穩定財政政策有效性,畢竟宏觀經濟政策調節的對象主要還是市場,那么市場機能越靈敏,再穩定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在特殊情形下,經濟遭受外來沖擊時會劇烈波動,出現通脹和失業,此時就需運用再穩定財政政策進行糾偏。然而,糾偏的準星――再穩定財政政策目標,需要專門分析。

一般經濟穩定衡量包括了一個目標序列,即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然而這些號稱神秘四角的目標很難同時實現,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政策目標的矛盾性。由于四個目標之間相互牽扯,沖突難免,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就說明了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間的矛盾。二是政策作用的有限性。即使四個目標不沖突,由于政策能夠針對的經濟變量有限,一個政策也不可能同時實現四個目標。丁伯根指出:你可以安然地接受這樣一個命題,為實現N個目標,就必須有N個政策。據此,在宏觀經濟政策只有財政和貨幣兩種主要工具,卻要面對四個目標情況下,就存在一個目標選擇問題。此問題非常重要,這不僅事關社會目標實現,而且涉及政策角色分工。

從實現社會目標來看,在設定再穩定財政政策目標時,人們常常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經濟穩定后面的社會目標問題。單純追求GDP,往往容易患上有經濟增長無社會發展的“發展病”,這警示我們在選擇政策目標時,一定要明確經濟穩定的最終目的,即增進社會福利,促進社會發展,一定要樹立一個理念,即注重對社會大多數人――勞動者利益的保護。一個好的經濟制度必須具有以人為本的屬性,經濟過程應服務于人,而不是相反。由此,社會發展目的決定了經濟穩定最終目的,經濟穩定只是實現社會發展的手段,只具有工具性的意義。因此,選定經濟穩定目標要有利于社會發展目標實現。那么,社會發展包括哪些目標呢?按照注重市場調節與社會和諧的德國經濟學家觀點:對于這一問題。在科學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目標體系。人們幾乎一致認為自由、安定、公正是社會總目標或基本目標。由此,如何選擇經濟穩定目標,實現自由、安定、公正就大有講究。在經濟穩定目標序列中,相對說來充分就業與社會總目標聯系最為密切,究其原因可以很多:一是失業率的增高會惡化收入分配,影響社會公正;二是失業率的增高容易滋生政治和意識形態上激進傾向,影響社會安定;三是失業率的增高限制了就業者和失業者自由選擇職業,影響社會總效用水平的提升。因此,在確定經濟穩定目標時,理應以充分就業為首要目標。

再從政策作用分工分析。就政策作用效果來說,財政政策工具的特性決定了其目標應瞄準充分就業。經濟學家早已形成共識,通貨膨脹作為一種貨幣現象,貨幣政策抑制通脹相對有效;失業由需求不足所致,財政政策刺激需求減少失業作用較好,特別是在經濟遭到較大外來沖擊時,更是如此。此時,在人們悲觀的預期下,盡管價格和利率很低,但消費和投資依舊難以增加,需要政府增加支出。一方面恢復人們信心,一方面拉動需求。因此,從政策分工考量,再穩定財政政策目標理應盯住充分就業。

其實,從單純理論分析看,經濟增長并非經濟穩定的目標,個中原因很多:一是經濟增長只是一個中間目標。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由于政策手段和穩定目標之間存在著很長的因果鏈,即政策手段一策略變量一中間目標變量一目標變量一穩定目標,產出只是此鏈的一個中間目標,并非可調整目標。二是經濟增長被包括在充分就業中。宏觀生產函數Y=f(N?K)清楚表明:充分就業之前,就業量N增加。產業Y必然增加,而不是相反。充分就業之后,產出Y的增加則取決于競爭導致的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這里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針對反映增長和就業關系的奧肯定理,美國經濟學家凱斯對美國的增長和失業關系研究發現:產出增加引起的就業增加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損耗,兩者關系并非奧肯定理所言那般。H㈣”其實這里損耗的原因很簡單,隨著收入的增長,勞動價格提高,廠商必然會用資本替代勞動,結果導致增長帶動就業的作用有限。三是經濟增長目標本身無法說明經濟穩定。由于通脹與失業成因不同。可容忍物價上漲率與可容忍失業率兩者對應的產出,根本不可能相同。如此產出增長多少才是穩定?無從知曉,這也說明經濟增長目標無法描述經濟穩定。按多恩布什的觀點,經濟穩定的過程也就是穩定物價和增加就業的過程。只有在實現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基礎上的增長,才是穩定的增長,或最佳的增長,此時無論增長高低,經濟依然是穩定的。

顯然,如果再穩定財政政策瞄準經濟增長,實屬張冠李戴,不得要領,而且這種目標錯位也不利于經濟穩定。

二、后危機時代中國財政政策的雙重任務

依據經濟波動的原因,將財政政策功能和目標進行二分,對于中國宏觀調控實踐益處非淺。后危機時代主要特點就是經濟有所企穩,但又未完全穩定。這一特點決定了此間財政的政策任務與此前不同,如果說此前的重點是要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糾正經濟失衡的話,那么現階段隨著國際經濟的復蘇,國內經濟趨于穩定,保持經濟穩定的重要性也就顯現。因此,此間財政政策面臨的任務也是雙重的,既需要穩定財政政策反壟斷,也需再穩定財政政策促就業。

(一)利用穩定的財政政策反壟斷

在中國,由于缺乏運用穩定財政政策反壟斷的意識,致使穩定財政政策的實施空間很大。改革以來,盡管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但時至今日,壟斷現象依然橫行,利益集團更是霸道,表現在許多行業未對民營資本開放,投資需求彈性受限;戶籍制度桎梏猶在,勞動供求彈性受限;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陰影未散,產品供求彈性受限。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極大損害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減損了社會福利。而且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市場穩定的機能。

目前房地產市場就是一個典型的賣方壟斷市場,其壟斷價格持續多年大幅上漲。就與進入障礙有關。地方政府作為土地的實際控制者,形成資源控制型壟斷,以極高價將土地賣給開發商,在開發市場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開發商又將含有高地價和暴利的房價銷售給土地真正所有者買房人(因為名義上土地還是全民和集體所有,并非政府所有),結果政府和開發商皆得暴利,這種所謂“雙贏”主因還在于市場壟斷,也即土地市場完全壟斷和開發市場不完全壟斷,這種壟斷使得“很多開發商自己都說‘賺錢賺得不好意思了”’。其實影響中國經濟穩定的房價泡沫很好刺破,也即放開土地和開發市場。當然,這里的問題是政府自身的壟斷如何反?

再如,在技術上早無問題的三網合一,在中國卻是步履維艱。由于推動三網融合不可避免地牽扯到現行體制下既得利益的分割,結果相關主體為了一己私利,勾心斗角,爭權奪利,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直到現在也無改觀。由此說明經過30年改革開放,壟斷集團利益已經凝固成堅冰,其固有的高收入極大地拉大了收入差距。早在10多年前,總理就說過:銀行加證保,兩電加一草,石油加石化,掃地都不掃。而現在的央企壟斷地位更高了,壟斷利潤更多了,對基尼系數連續多年超過國際警戒線推動很大。這說明長期以來我們的反壟斷工作成效不大,也說明后危機時代反壟斷工作依然十分艱 巨。

無論如何,政府應該一以貫之地實行穩定的財政政策,通過調節財政收支總額和結構,懲罰壟斷,掃除進入障礙,激勵競爭,如此,既能增強市場自穩定機能,又能增加社會福利。

(二)利用再穩定財政政策促就業

1.調整再穩定財政政策目標。

如前所述,再穩定的財政政策目標是促進就業。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宏觀經濟政策卻是用來刺激經濟增長,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依然如此,如保八目標的確定。這種目標錯位的一個基本原因就是簡單地以為只要經濟增長就業自然就會增加。這種觀點不僅缺乏理論支持,也與事實不符,這種GDP拜物教的長期苦果必然是失業問題長期未能得以很好的解決,地方政府經濟行為地扭曲,經濟不是過熱就是過冷。

其實,經濟增長與就業的相關性并不強。實證研究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就業彈性逐漸下降。就業彈性系數從1978-1991年的0.38急劇減少到2001-2005年的0.11,由此說明經濟增長對就業地拉動作用越來越小。失業問題長期困擾著中國經濟,結果產生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這與我們政策目標張冠李戴不無關系。其實,金融危機起始于美國(這次金融危機的主因還是所謂金融創新,按多恩布什的話來說,金融創新通常是規避政府管制的結果)。在金融危機出現以后,聯邦政府也沒有一個保GDP的政策,而是通過經濟政策刺激就業,這對于我們這個邁向市場化改革的國家很有啟發。除了目標錯位,在中國還有一個被人們長期忽略的問題,就是額定目標值的僵硬化。長期以來,政策目標值都習慣于確定為一個固定數字,如保八目標的確定,缺乏一個調整范圍,如7.5%-8.5%。這是有失科學的。因為統計數據和計算方法缺陷的存在,以及經濟運行的復雜多變,使得財政收支多少與額定值高低缺乏精確對應關系,往往使得精準實現額定目標成為空想。

以上問題很重要,特別是在后危機時代,更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再穩定政策的目標及目標值。其實,這次外部沖擊對中國經濟影響最大的還是失業,如首先是廣東沿海出現的工廠關門倒閉的,引發失業潮,進而影響經濟穩定。而且今年還面臨著加薪潮,以及4萬億振興計劃工程的逐漸完工,數千萬臨時工可能面臨失業,如此就業問題會更加突顯。因此,在后危機時代,再穩定財政政策目標也應選擇充分就業。后危機時代,無論是保障社會穩定,還是實現經濟穩定,財政政策目標都應盯住充分就業。政府應該確立一個社會可容忍的失業率,以此作為再穩定的財政政策目標,而且這個目標最好具有一定的變化范圍,以便增加目標的可實現性,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穩定。

2.從勞動供求兩方面促就業。

在后危機時代,再穩定財政政策盯住充分就業,需要政府轉變觀念短期內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人口眾多的國度里實現充分就業,這本身就是一個普世經濟難題,解決不易,不過結合中國特點和國外經驗,從解決問題的方向來說,重點還應從勞動供求兩方面著手。

首先,從勞動需求方面來看,政府可通過再穩定財政政策增支減收刺激廠商投資,從而引起總需求增加,進而帶動勞動需求增加。除此之外,還可重點做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加強對小企業創辦和經營的扶持。支持自我創業有利于減少失業。據調查:美國高中生中,想自主創業當老板的占到了學生人數70%,而英國只占32%。這種差距可在一定程度解釋為何美國失業率比英國低。支持小企業經營也有利于增加就業。中外經驗都表明,小企業占一國總產出比重不大,但吸收勞力卻占一國總就業中的比重非常大。因此,從實現經濟穩定和社會和諧的角度出發,增加就業要求政府應該“抓小放大”。在美國小企業中,就業人員占整個社會就業的70%,自1970年開始,美國《財富》500強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就逐年下降,其減少的崗位大多被小企業所彌補,因此,政府解決就業的重點應為“抓小放大”。并且政府人為“抓大”也極易形成壟斷,比如現在很多效率不高、利潤很高的央企。二是加強對服務業的支持。由于服務業規模經濟效應不明顯,且大多屬勞動密集型生產,資本難以替代勞動,因此,可吸收大量勞力,而且服務業產品需求較為穩定,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小,因而對穩定一國就業特別是減少周期性失業效果更好。因此,政府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三是加大制造業資本的投入。減少資本閑置短期就可吸收更多的勞力,而且從長遠看,由于資本就業率高,提高了資本收益率,如此又會導致未來更多的投資,從而吸收更多的勞力。這里不能依靠高科技企業解決就業問題,這一方面是高科技企業大多壽命較短,在美國一般為5年,另一方面是吸收勞力較少,其就業人數還不到全部就業人數的1/8。而且其發展的速度也不如制造業,據美國芝加哥《企業》雜志對每年100家盈利最好企業進行評選,一半以上是制造業,只有不到1/4是高科技企業。

其次,從勞動供給方看,政府可通過財政收支,保證勞動的有效供給,具體表現為:一是提供免費的職業培訓和教育,使勞動者掌握一門符合市場需求的就業技能。二是向勞動者提供就業信息,建立免費的勞動力市場。加強供求雙方的信息溝通,使技能與崗位相適應,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

第5篇

一、經濟增長理論與財政政策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經濟增長理論是經濟理論發展的產物,其自身的發展及其與財政政策理論的相互關系,都與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濟理論特點緊密聯系,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目前,一般認為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一)經典經濟理論。

經典的經濟學理論總體上看沒有明確涉及經濟增長的論述,也沒有涉及相關財政政策的論述。經典經濟理論在供給與需求關系方面采用薩伊的供給創造需求理論,認為市場會自動均衡,強調市場自由,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但若深入分析,可以注意到經典經濟學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問題作了許多分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生產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時提出:“生產逐年擴大是由于兩個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產的資本不斷增長;第二,由于資本使用的效率不斷提高,在再生產和積累期內,小的改良日積月累,最終就是生產的整個規模完全改觀。這是進行著改良的積累,生產力日積月累地發展。”強調了生產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動力作用。他還分析了公共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動力作用,提出公共基礎設施是“為資本提供資本的資本”。亞當。斯密在他所著《國富論》中分析了一國財富增加的途徑,認為只有通過經濟增長才能實現財富的增加。亞當·斯密提出,社會財富的增加意味著人均國民產值的提高表現出來的個人財富的增加。在如何實現國民財富增加的途徑問題上,他強調了資本積累和資本的正確配置,這實際上強調了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關于資本的內涵,亞當·斯密認為不僅包括機器和工具、建筑物、改良的土地,而且還包括“社會上一切人所學到的有用才能,這種才能對個人和個人所屬的社會都是財產的一部分。”這實際上隱含著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關于人力資本的思想。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著述中,也包含了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的思想,并強調了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動力作用,認為如果沒有投資產生的資本積累,經濟就不可能增長,增長過程就會停止。總之,經典經濟理論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已經有重要論述,但沒有形成經濟增長理論,也沒有提出財政政策問題,因此沒有經濟增長與財政政策關系的論述。這時對財政收支的分析主要是從利益和政治的角度進行。

(二)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

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在宏觀經濟分析和財政政策理論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被認為是使宏觀經濟理論成為了系統性的理論,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一套財政政策理論。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是應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的背景而產生的,強調市場失靈,主張發揮政府在經濟總量調控中的作用,認為政府主要是通過財政政策干預經濟。該經濟理論從總量分析入手,以有效需求管理為核心,構建投資儲蓄曲線(1s曲線)和貨幣供求曲線 (lm曲線)分析模型(is-lm模型),進行了一系列總量分析。在財政政策方面,提出了財政政策和宏觀調控的目標主要是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保持物價穩定等:分析了財政收支規模變化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從而對財政支出、稅收等財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條件進行了分析,形成了相機抉擇等應用理論,其中許多結論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仍在運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凱恩斯經濟理論進行財政政策分析時,必須考慮政策產生作用的條件。比如投資(政府支出)的乘數原理成立的條件就包括了5個方面:一是在投資中沒有引進進口的產品和服務;二是經濟中有足夠的閑置生產能力、勞動力和尚未充分利用的資源;三是總產值中增加值比例保持不變;四是增加值中用于消費的比例不變;五是居民消費構成沒有變化。當這些條件不能同時滿足時,投資的乘數原理就不能成立,這些條件實際上是短期性的具體表現。總體看,凱思斯經濟理論是從流量的角度分析了短期經濟波動問題,沒有對經濟保持長期、持續增長的動力機制進行分析,所提出的財政政策也都是只能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短期效果的政策。

(三)新古典經濟理論。

新古典經濟理論是在凱恩斯經濟理論面對資本主義經濟中出現“滯脹”而束手無策的背景下,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也稱為理性預期學派,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起點和標志。該理論有三個重要特征。一是理論的前提條件。立足于長期分析,認為在長期中在競爭性領域市場機制總體上就是完備的(即所謂市場出清),信息總是對稱的,經濟總體能夠運用對稱的信息對經濟變量做出正確的預期,即理性預期。這樣的前提假設與經典經濟理論關于市場本身是完備的觀點相同,因此也被稱為新古典經濟理論。二是該理論的前提假設導致了政府干預經濟無效,即財政政策無效甚至有害的結論,因此該理論唯一的政策建議就是政府不要干預經濟。三是該理論使經濟學研究致力于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分析,并且將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工具進行了重大改進,構造出許多數學邏輯嚴謹的動態經濟增長模型。因此,普遍認為雖然由于該理論認為財政經濟政策無效而在政策建議中無所作為,但卻在發展宏觀經濟研究工具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四)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是20世紀60年代與新古典經濟理論相同時期發展的經濟理論,與新古典理論的主要不同,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進行診斷并提出政策建議。該理論的特點,一是在研究對象方面,不僅研究經濟增長(即gdp的增長率),而且注重相關的社會問題、生存環境問題等,即所謂發展問題。二是在研究方法上比較綜合,往往采取定性分析為主,用一些簡單的數學模型或圖形進行解釋,重點放在提出政策建議等方面。發展經濟學理論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觀點和建議,例如邁克爾·托達羅(michael p. todaro)提出了發展的新經濟觀點,他認為,發展必須包括經濟加速增長、縮小不平等狀況和消滅絕對貧困,也包括社會結構、民眾態度和國家制度的重要變化的多方面過程。他還提出了發展的三個核心價值:生存、自尊、從奴役中解放出來。此外,他還提出了發展的三個目標,一是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數量的可得性,二是提高生活水平,三是擴大對個人和國家可得的經濟和社會選擇范圍。西蒙。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197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出了經濟增長的定義,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位為給它的居民提供種類日益增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之相應的調整的舉措上的”,此外,他還提出了經濟增長的六個特征。保羅·羅森斯坦-羅丹(paul n.resenstein-rodan)強調了社會基礎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他指出“要想有任何成功的機會的話,用于一個發展項目的資源就必須有一個最低限度水平。啟動一個國家進入自我持續增長,頗有點像讓一架飛機起飛。在飛機起飛之前,有一個超越的地面臨界速度……”,此外,他還指出了起飛所需的基礎設施資本形態、投資所需的儲蓄等方面的不可分性。岡納·米爾達爾(gurmar myrdal,1974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出了著名的“回波效應”和“擴散效應”。所謂的“回波效應”是指經濟活動正在擴張的地點和地區將會從其他地區吸引凈人口流入、資本流入和貿易活動,從而加快自身發展,并使其周邊地區發展速度降低;而“擴散效應”是指所有位于經濟擴張中心的周圍地區,都會隨著與擴張中心地區的基礎設施的改善等情況,從中心地區獲得資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進本地區的發展,逐步趕上中心地區。

目前,發展經濟學的許多前沿問題仍然很受人們關注,如農業中的制度與技術變遷問題、食物(糧食)保障問題、外部(貿易投資、外匯)沖擊下的宏觀經濟問題、經濟發展與勞務問題、發展中國家工業成功的解釋等。

(五)新經濟增長理論。

新經濟增長理論是宏觀經濟學最前沿的理論,該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致力于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研究。該理論在對經濟環境的前提設定方面與新古典理論相同,包括市場出清、信息對稱和理性預期等,該理論與新古典理論的根本不同是否定了邊際收益遞減的假設,認為在特定的條件下產出和資本積累都具有正反饋效應,經濟增長率是內生于經濟系統的,因此,經濟能夠實現長期持續的增長。該理論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再次肯定了宏觀經濟政策和財政政策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并從全新的角度分析了財政政策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機制,因此受到政府部門特別是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部門的普遍重視。

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的財政政策

以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對財政政策的宏觀經濟理論基礎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這里結合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主要內容,具體分析財政政策理論基礎的變化。

(一)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問題。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問題來源于對長期經濟增長的核算結果,包括對多國從1870年到1995年的100多年經濟增長核算和從1960年到1985年的25年經濟增長核算,結果發現僅有40%到70%不等的產出增長率來源于資本生產要素和勞動生產要素的投入。

(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框架。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體現了宏觀經濟理論向使用完備工具發展的趨勢,與此前的經濟理論形成明顯不同。其基本條件假設包括長期中競爭完備的市場、信息對稱以及經濟實體的理性預期等。在研究方法上的特點:一是從微觀機制入手分析宏觀經濟問題,注重宏觀經濟現象的微觀基礎。二是進行動態的數量分析,普遍采取構建數量經濟模型的方法進行研究,注重經濟分析的邏輯嚴密性和實證性。三是注重用數據檢驗理論推導結論的正確性。經濟增長理論的動態經濟增長模型普遍采用的框架是:經濟活動的目標是追求由消費(或消費為主)產生的效用最大化,但消費和生產行為受到預算約束的限制,或者說受到資本積累速度的限制,在目標和約束條件之間找到最優的消費增長規律、最優的資本積累規律以及最優的經濟增長規律;在這個框架下,通過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的不同特性,分析財政政策、生產技術、人力資本等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這個框架即所謂拉姆奇(ramsey)模型框架。

(三)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理論模型。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特點是對所研究的所有問題,都通過構建數量經濟模型進行分析,針對不同經濟問題,結合不同條件,構建了大量的動態經濟增長模型,以下介紹的是其典型的并與財政政策密切相關的模型及其經濟含義(各模型數學表達式略,可參見文后所列參考文獻)。

1.哈羅德一多馬模型。

這是凱恩斯經濟理論后期出現的模型,雖然嚴格地說還不屬于現代經濟增長模型,但卻是第一個出現的動態增長模型。該模型在微觀機制上假定企業的生產按照里昂惕夫生產函數進行,即資本(k)和勞動(l)不能相互替代,產出由資本或勞動中投入少的量決定(即所謂“水桶原理”,水桶容量由短邊決定),宏觀上采用凱恩斯的需求決定原理,即儲蓄全部用于投資,不考慮折舊,總產出中用于儲蓄的比例是固定的,勞動力是自然增長的。在這樣的條件下,推導出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條件是總產出、消費、生產資本存量和投資都要同比率增長,保持齊步走,其中任何一項產生波動,經濟會立即失去平衡,這樣的均衡增長被稱為“刀鋒上的均衡增長”,很難達到。為此,人們認為此模型不宜用來解釋和分析經濟增長實踐,或者說以需求分析為核心的短期波動理論無法分析解釋如何保持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問題。

2.索洛模型。

這是新古典經濟理論最典型的經濟增長模型,通常稱為新古典增長模型。該模型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出現“滯脹”的情況下,重新強調依靠市場本身的作用推動經濟增長,但與經典經濟理論相比較,對市場的環境條件作了更為全面的假設。新古典增長模型假定市場機制是競爭性的、完備的,信息是對稱的,經濟主體的行為是理性的。按此假設,市場經濟國家在國內普遍重視保持自由,競爭(防止壟斷),強調信息透明,注重政府職能主要在公共領域發揮作用。

在設定的條件下,新古典增長模型建立的微觀經濟機制是:家庭追求由人均消費產生的效用最大化目標,但受到家庭資產積累速度的預算限制;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但受到人均資本積累速度的限制。無論是資產積累還是資本積累,都服從邊際遞減的規律。在宏觀經濟中,家庭向企業按特定價格提供勞動力和資本(儲蓄),獲得工資和利息向企業購買產品進行消費,企業按特定價格使用勞動力和資本,向家庭提品供家庭消費,并由此構造了人均資本積累等于人均投資減去折舊和新增人口的單位消耗的“人均資本積累方程”,并由此推導出結論,即在邊際產出遞減的情況下,宏觀經濟的穩定狀態是經濟增長率等于零,新增投資正好與折舊和新增人口消耗相等,即經濟增長率終將趨于零,停止增長,實踐中經濟之所以還在增長,是因為人們所不能控制的(即外生的,與產出、資本積累等都無關的)技術進步導致的。

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由此項理論推導的結果得出了一系列經濟分析結論并解釋了人們觀察到的絕大部分經濟現象。主要結論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絕對收斂。即不同的經濟體人均資本(產出、消費)越低的,增長率應當越高,最終人均實際gdp將趨于一致。按此結論,窮國的人均實際gdp增長應當比富國更快,并最終趕上富國,即實現趕超。但通過對118個國家從1960年到1985年的數據檢驗表明,不僅沒有實現趕超,差距反而有拉大的趨勢。因此不同質的經濟實際上否定了絕對收斂結論。但是,對最初的20個oecd國家從1980年到1985年的數據檢驗發現,窮國的人均實際gdp確實增長的更快,明顯存在趨于一致的趨勢,因此比較同質的經濟集團,存在一定程度的絕對收斂趨勢,趕超較為容易。對美國各州從1880年到1990年的數據檢驗發現,較窮的州的長期人均實際gdp趨勢高于較富的州,實現了趕超,并趨于一致,表明同質的經濟確實存在絕對收斂。

二是相對收斂。即一個經濟體(一國)距離其自身經濟的穩定狀態越遠,其增長就越快,也就是從長期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經濟體存在一個自身的穩定狀態,經濟如果離此穩定狀態較遠,就會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但隨著趨近此穩定狀態,增長速度也會逐漸變慢。同時,不同的經濟體具有人均實際gdp不同的穩定狀態,因此在一定的條件下,窮國可能永遠趕不上富國。

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似乎解釋了經濟增長方面的絕大部分現象,但卻不能解釋為什么發達國家的經濟并未停止增長,而且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發達國家經濟還實現了新的較快增長。此外,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認為技術進步是外生的,財政政策是無效的等結論,也明顯與經濟增長的實踐不符,因此產生了新經濟增長理論,作出新的分析和解釋。

3.區域經濟模型。

這是一個分析存在貧富差距的兩個地區如何實現公平與效率平衡的模型,構建于20世紀60年代。此模型雖然是一個靜態模型,并不屬于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模型,但卻有利于分析不同發達程度地區的均衡增長問題。該模型通過推導得出的結論,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如果兩個地區的生產是由資本和勞動不能互相替代的生產函數(里昂惕夫生產函數,表明生產力很低)確定的,則兩地區收入平等的唯一途徑是使富裕地區的人均收入降至貧窮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即只能通過共同貧窮來實現公平。

二是如果兩個地區的生產是由資本和勞動能夠相互替代的生產函數(如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表明生產力水平較高)確定的,則兩個地區實現總體收入最大化(效率),并使兩個地區人均收入水平相等 (公平)的途徑,既可以通過勞動力的轉移實現,也可以通過資本的移動實現。并且認為從短期看,移動勞動力比移動資本的總體成本更低。

4.線性生產技術模型。

此模型是新經濟增長理論最基本、典型的模型,由巴羅等人1990年構建。該模型與整個新經濟增長理論體系一樣是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最重要的突破是從宏觀經濟的微觀生產機制上否定了邊際產出遞減的假設,認為產出的增長帶來知識、技術等方面的提高,并將這些內容作為資本積累的內容構建模型(即內生化構建內生增長模型,也稱ak模型),以此為基礎分析宏觀經濟問題。線性生產技術模型的結論是,人均資本的積累如果包含人力資本積累,則產出就與資本積累成正比例關系,按此關系,只要將產出用于保持人均資本積累和人均消費的合適比例,宏觀經濟就能實現長期穩定增長。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政策將用于資本積累的一部分用于教育等人力資本投資,就能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

5.生產型知識資本模型。

此模型也稱為邊干邊學模型,由羅默于1986年構建,屬于新增長理論模型。該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認為社會總資本(k)在積累增加的同時,由于專利等封閉手段不可能對技術長期封鎖或保密,因此在長期中會增加全社會生產經驗,所有的單個勞動力(11)在不斷的生產投入中,通過教育、培訓等都具備了新的知識和經驗,從而提高了勞動者的整體效率,使得單個企業的邊際產出不僅不遞減,而且會保持穩定增長,從而在宏觀經濟上使人均實際 gdp增長率保持穩定或不斷提高。該模型比較具體地分析了生產知識和經驗對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機制,因此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一是政府和企業都要重視生產經驗和知識對長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注重加強研發、不斷創新,獲得社會整體技術進步的外溢效應,提高社會生產的知識和經驗;二是發展中國家在引進資本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引進相關技術和消化吸收相關技術 (有關分析認為,當年亞洲四小龍的高增長率與其在引進資本投資過程中消化吸收先進生產技術密切相關,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這方面的不足并未實現同樣的增長);三是政府應當通過制定行業技術標準等手段進行干預,提高相關行業乃至全社會生產技術標準,推動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

6.生產性公共資本模型。

此模型由阿羅和巴羅在1990年構建,屬于新增長理論模型。模型提出了政府提供的生產性公共資本對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動力作用機制,是新經濟增長理論對財政政策在經濟增長能夠發揮何種作用以及如何運用財政政策的一個理論分析。該模型在分析生產性公共資本 (如交通、通訊、城市公共設施、教育等能夠直接服務于生產的公共服務)性質的基礎上,將生產性公共資本的外溢性納入微觀生產機制,通過理論推導得出的結論是,政府通過征稅用于生產性公共資本投資,并將公共資本無償或低價格提供于社會生產,就能夠提高企業的邊際產出和邊際利潤,防止邊際產出遞減,從而提高長期人均實際gdp增長率。該模型還推導出了最優經濟增長率與最優稅率的關系。該模型的實踐意義十分重要:一是生產性公共資本的適當規模對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稅收的比重應當適當,過低或過高都不能使長期經濟增長率達到最優,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最優稅收比重(稅率)應當與勞動力的產出彈性相等;三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勞動力的投入就能夠提高經濟增長率,因此勞動力充裕的國家應當更加重視生產性公共資本投資。

7.一般擁擠性基礎設施模型。

此模型在生產性公共資本模型基礎上(該模型假定生產性公共資本是純公共性的)進一步考慮了生產性公共資本具有一般擁擠性(如道路擁擠會提高運輸的時間成本等)的情況下,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通過推導得出的結論是:一般擁擠性的生產性公共資本能夠阻緩增長率的降低,從而提高長期增長率;生產資本的積累終將導致生產性公共資本的擁擠,擁擠度越大,長期經濟增長率的衰減速度越快,生產性公共資本為純公共性時,存在一個穩定的經濟增長率;存在一個與擁擠度相適應的最優稅率,并認為由于環境、資源具有公共使用性,因此具有提高長期經濟增長率的作用。模型的經濟意義除與前一模型類似的外,還包括:生產性公共資本的投資建設應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政府征稅融資應當保持最優比率,應當保護性地開發和利用具有公共性的資源,注重環境保護,特別是要重視國家總體的環境保護。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特別是新經濟增長理論還對財政管理體制、各類稅收制度、政府債務、社會保障政策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構建了其他大量的增長模型,如貧困陷阱模型、小國開放經濟模型、多級政府轉移支付模型、技術變遷模型、人口遷移模型、生育選擇模型、勞動閑暇選擇模型、具有政府債務約束的經濟增長模型等,上述模型也有大量的變種,在此僅介紹了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思路和一些典型分析。

三、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與財政政策的新特點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對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機制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并在許多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中得到運用。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為更加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努力完成新時期財稅改革的主要任務和措施,應當重視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及其對財政政策影響的參考和借鑒價值。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影響下的財政政策新特點值得關注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政策實施范圍的綜合性。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影響下,財政政策由過去調節經濟總量為重點轉為涵蓋涉及社會和經濟領域的所有公共性問題,主要是推動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和保障社會的安全穩定這兩大方面。在保障社會安全穩定方面包括國防與安全、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教育等方面政策;在推動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方面包括與貨幣政策的配合、財政本身的可持續性、提供公共品與公共支出、環境保護等方面政策。受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研究方法的影響,財政政策內容也往往是綜合性的,一項具體政策往往是將政策涉及的社會與經濟問題綜合分析,如財政體制、稅收問題、社會保障、勞動力經濟學、教育經濟與人力資本等。同時將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聯系起來分析,甚至專門研究全球問題,也是重要特征。

2.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的長期性。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強調有效的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因此在社會生產領域注重技術創新和新增生產資本的技術水平,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在社會經濟領域則強調外溢性強的公共資本積累。在此背景下,財政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丁具,從注重總量短期平衡為重點,轉為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為重點。財政政策更加注重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注重在加強教育促進人力資本積累、促進技術創新和提高行業技術水平、改善經濟結構、保護環境資源等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動力因素方面運用財政政策。對于短期波動問題,只是在十分必要時才運用財政政策進行總量調控。即使有些國家(如美國)在評價赤字政策時,著眼點已非調節短期波動,而是通過促進有效資本積累推動經濟長期增長。因此,總量上穩健的中性的財政政策往往是常態的財政政策。

3.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中的穩定性。宏觀經濟的短期總量調控更多是運用貨幣政策,在此過程中注重財政政策(國債發行、赤字規模等)的穩定性,為貨幣政策提供穩定的運行環境,增加可控性,減少不可控性和風險。比如魯賓(美國財長)在2005年8月在美聯儲舉辦的“格林斯潘時代:對未來的啟示”經濟論壇年會上就說,債券市場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受包括財政政策走勢和未來財政狀況的影響,認為務必奉行穩健的財政政策,這有利于利率政策能夠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他還強調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必須密切配合。

第6篇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經濟形勢令人滿意,主要表現在:投資需求平穩增長,消費需求趨于改善,出口增長不會出現明顯下滑,未來經濟走勢預期樂觀;外貿順差呈縮小趨勢,但貿易摩擦尚難緩解;預期CPI呈現溫和上升態勢,出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可能性都不大;人民幣仍存在一定的升值壓力。總而言之,經濟運行處于“不冷不熱”的良好狀態。

經濟學家建議繼續實行“雙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即穩健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保持利率基本穩定;加強國家財政對農村的支持,調整城鄉在農民出讓土地中的收益分配;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步伐;關注可能存在的外資控制和壟斷風險。

本次調查回收問卷80份,參與調查的有(按姓氏拼音為序):巴曙松、白永秀、陳淮、陳浪南、陳興動、程恩富、丁寧寧、馮貴盛、馮興元、郭克莎、賀力平、胡必亮、黃少安、黃衛平、雎國余、紀玉山、金雪軍、李泊溪、李、李善同、李天德、李曉西、李子奈、李稻葵、梁優彩、梁中堂、劉世錦、劉小川、盧中原、馬曉河、茅于軾、潘云、喬寶云、史晉川、宋國青、談敏、談世中、湯敏、唐壽寧、汪丁丁、汪同三、王廣謙、王建、王、王小廣、王小魯、魏加寧、魏杰、溫鐵軍、吳曉求、夏興園、夏業良、許憲春、易憲容、喻新安、余永定、袁鋼明、袁志剛、曾五一、張寶通、張軍、光、張卓元、章錚、趙凌云、趙敏、趙志耘、鄭超愚、鄭京平、鐘偉、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學曾、周業安、周振華、祝寶良、朱民、左小蕾等。

經濟運行穩健

2006年一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5.71(取值范圍在1-9之間),在去年四季度回升的基礎上,再度提高0.29點,恢復到去年同期的水平(參見圖1)。

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即期經濟景氣指數與預期經濟景氣指數的算術平均數。大于5分,表明對經濟形勢的評價是積極的、樂觀的,分值越高說明越充滿信心;小于5分,表明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是消極的、悲觀的,分值越低說明越缺乏信心。

即期經濟景氣指數,是根據經濟學家對當前總體經濟形勢的判斷得分計算得到的。對回答“好”的賦予9分,對回答“滿意”的賦予5分,對回答“差”的賦予1分。對所有專家判斷得分進行平均即得到即期經濟景氣指數,取值在1-9之間,5分表示中間狀況(即處于“滿意”狀況)。

預期經濟景氣指數,為經濟學家對未來六個月總體經濟發展趨勢的判斷得分。其中,對回答“好轉”的賦予9分;對回答“持平”的賦予5分;對回答“惡化”的賦予1分。對所有專家判斷得分進行平均即得到預期經濟景氣指數,取值在1-9之間,5分表示中間狀況(即處于“持平”或“不變”的狀況)。

從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的構成看,造成經濟學家信心進一步增強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學家對當前經濟形勢比較滿意,對未來經濟走勢的預期明顯看好。其中反映經濟學家對當前經濟形勢判斷的即期經濟景氣指數為5.91,雖低于2005年四季度的6.2,仍處于較高的滿意水平;預期經濟景氣指數為5.51,比2005年四季度的4.7提高了0.81點。

從當前需求的角度看,12%的經濟學家認為投資需求形勢“好”,比2005年四季度減少三個百分點,76%表示“滿意”,12%選擇“差”;12%認為消費需求形勢“好”,比四季度減少八個百分點,63%表示“滿意”,25%選擇“差”;22%認為出口形勢“好”,比四季度減少十個百分點,77%表示“滿意”,1%選擇“差”。

調查表明,經濟學家對當前的投資、消費和出口需求形勢都比較滿意,但滿意程度比2005年四季度略有降低。

從未來六個月的需求情況看,16%認為投資需求增長會“加快”,76%認為“持平”,8%認為會“減慢”;29%認為消費需求形勢會“好轉”,61%認為會“持平”,10%認為會“惡化”;14%認為出口需求形勢會“好轉”,56%認為會“持平”,30%認為會“惡化”,認為會“惡化”的比四季度減少十個百分點。

外貿順差呈縮小趨勢,但貿易摩擦尚難緩解。結合進出口的情況看,16%的經濟學家認為出口額增長會“加快”,32%認為會“持平”,52%認為會“減慢”;51%的經濟學家認為進口額增長會“加快”,39%認為會“持平”,10%認為會“減慢”。

調查表明,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出口增長趨于放慢,進口增長趨于加快,因此近六成的經濟學家認為,2006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順差會比2005年縮小,認為順差會擴大的僅占四分之一。

在預期外貿順差趨于縮小的同時,經濟學家仍然認為,2006年中國與美歐等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摩擦會進一步加劇。調查結果顯示,63%的經濟學家預期貿易摩擦會“加劇”,比去年四季度增加14個百分點;25%認為會“不變”,12%認為會“緩和”,分別比四季度減少十個和四個百分點。

預期消費價格指數(CPI)呈現溫和上升態勢。對于未來的價格走勢,考慮到石油等資源型價格上漲的影響,31%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六個月的通貨膨脹率(以消費價格指數計)會“上升”,比去年四季度增加14個百分點;51%認為會持平,18%認為會“下降”,比四季度分別減少六個和八個百分點。28%的經濟學家預期2006年CPI在2%以內,比去年四季度減少21個百分點;58%預期在2%-3%之間,比四季度增加16個百分點;14%預期在3%以上,比四季度增加五個百分點。

調查表明,經濟學家預期CPI將呈現溫和上升趨勢,并處于既不會出現通脹、也不會出現通縮的良好狀態。

人民幣仍存在一定的升值壓力。關于各主要貨幣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是否存在高估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51%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元“高估”,與去年四季度比重大體相當,比三季度提高9.5個百分點;31%認為“合適”,18%認為“低估”。38%認為歐元“高估”,比四季度增加13個百分點;47%認為“合適”,比四季度減少了13個百分點。24%認為日元高估,比四季度減少六個百分點;60%認為“合適”,比四季度增加12個百分點。

調查表明,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和歐元均存在升值壓力,與日元的匯率趨于合理。

預期股市繼續保持平穩。關于未來六個月國內股市價格,調查結果顯示,27%認為會“上升”,比去年四季度增加七個百分點;68%認為會保持“穩定或波動”,5%認為會“下跌”,比四季度分別減少五個和兩個百分點。

調查表明,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未來一個時期股市將繼續保持平穩態勢。

經濟運行“體溫”正常。綜合上述判斷,經濟學家對于當前的經濟運行狀況進行了綜合判斷。調查結果顯示,19%認為“偏熱”,77%認為“正常”,4%認為“偏冷”,與2005年四季度的情況大體相同。

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經濟運行處于既不冷又不熱的正常狀態。

宏觀經濟政策需保持“雙穩健”

――經濟學家們對放松貨幣政策的呼聲有所減弱。

當前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運行態勢,進一步加強了經濟學家對“雙穩健”政策的認可程度。他們對通縮的擔心有所減弱,進而降低了對放松貨幣政策的期望;同時,出于對“新農村建設”等因素的考慮,選擇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經濟學家比重有所上升。

調查結果顯示,58%的經濟學家認為,2006年應繼續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比去年三季度增加三個百分點;15%認為應采取“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比四季度減少十個百分點;24%認為應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比四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另有4%認為,應采取“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

關于未來六個月存貸款利率是否變動,32%的經濟學家認為應“提高”利率,比2005年四季度增加14個百分點;64%認為利率應保持 “不變”,比四季度減少14個百分點。

調查表明,期望加息的經濟學家的比重有所上升,期望放松銀根的經濟學家的比重有所下降。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應繼續實施“雙穩健”政策,保持利率不變。

――經濟學家們呼吁,促進“新農村建設”應加強國家財政對農村的支持,調整城鄉在農民出讓土地中的收益分配。

加強國家財政對農村的支出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農村投資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支出”的經濟學家占71%;認為農村投資資金來源于“農戶投入”、“其它社會投資”、“銀行貸款”的經濟學家分別占28%、19%、15%;另有6%的經濟學家學家選擇“其它”。

與此同時,超過半數(53%)的經濟學家認為,國家財政對農村支出導向作用發揮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對農村財政支出規模偏小”。此外,分別有24%、18%的經濟學家認為,原因是 “農村比較收益低”和“農村投資環境較差”,難以吸引其它方面的資金。

對于城市資金在反哺農村、支持農村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46%的經濟學家認為,“城市在農村出讓土地收益中的比重過大”是這方面的主要問題;31%的經濟學家選擇了“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仍然存在”;18%認為“城市通過郵政儲蓄等渠道吸收農村資金”對城市資金支持農村方面有影響;還有24%的經濟學家選擇了“其他”,如“城鄉的戶籍障礙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本”、“城市對農民培訓經費支持不夠”等。

――部分經濟學家提醒,要防范部分行業被外資控制或壟斷的風險。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56%)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存在部分行業被外資控制或壟斷”的風險,而認為“不存在風險”的經濟學家也達到44%,表明經濟學家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存在較大的分歧。

在認為“可能存在外資控制或壟斷風險”的經濟學家中,對這種風險的主要表現,43%的經濟學家認為是“外資控制或壟斷部分行業產品市場”,28%認為是“部分行業中外資獨資和并購比重偏高”,13%認為是“外資在部分行業投資中的比重過高”,16%選擇了“其他”。具體可能存在這種風險的行業,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是汽車、部分裝備制造業、電子通訊業、超市等零售業、部分高科技行業、部分金融和保險業等。關于這種風險對中國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22.5%的經濟學家認為不大,44%認為“不利于中國經濟安全”,38%認為“不利于內外資公平競爭”;23%認為“影響不大”。

針對外資可能控制或壟斷中國部分行業的風險,在肯定其風險存在的專家中,接近一半(49%)的經濟學家認為,應調整外資進入的行業結構,特別是適當減少汽車、電子、超市零售業等行業的外資進入,同時加強農業和西部地區的外資引進,并制定和完善反壟斷法。

第7篇

關鍵詞: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歐洲經貨聯盟 協調

歐洲經貨聯盟的建立,使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理論范疇、內容體系和工具方法,在借鑒了其他學科和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后,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最近20多年,經濟學家開始更多地注意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協調,尤其是在醞釀歐洲經貨聯盟過程中。歐洲經貨聯盟的政策協調逐漸成為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焦點。下面對經貨聯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的理論進行簡要回顧。

一、經貨聯盟建立前關于政策協調理論的研究

1.關于財政紀律(fiscal discipline)。對財政紀律研究起源于薩金特和華萊士(sargent,wallace,1981),他們強調政府財政赤字的程度是預先確定的,并具有非持續性,貨幣政策和價格水平不是外生的。然而,他們都沒有明確制定財政政策的目標,尤其是沒有包括宏觀穩定的目標。不過薩金特和華萊士所分析的方案在強調財政紀律是貨幣穩定的先決條件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經貨聯盟設計者將這一思想加以吸收,并寫入《馬斯特利赫特條約》(簡稱《馬約》)中的關于經貨聯盟第三階段標準的有關條款。

2.關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tabehini(1986)是最早運用微分博弈模型來分析單一國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的。他證明,與非合作博弈結果相比,政策協調加快了經濟向穩定狀態演進并趨同的速度,從而使經濟向預定的目標更加靠近。

3.關于貨幣政策協調。tumovski和d‘orey(1986)分析了跨國間貨幣政策協調問題。他們的模型以兩個相同的開放的經濟為特征,并受到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沖擊。中央銀行在產出和通貨膨脹方面具有同一的線性二次參數選擇。在靜態框架下,他們比較了納什均衡、斯坦克爾伯格均衡和合作均衡,他們發現,合作收益可能很小。這個結論后來被turnovsky,basar和d’orey (1988)所校正,他們分析了同一模型的動態情況,證明合作收益可能變得正相關。

二、經貨聯盟框架確立后關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研究的新發展

隨著經貨聯盟框架的確立,《馬斯特利赫特條約》的通過及1999年歐元的問世和經貨聯盟的正式成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理論研究也進入了空前發展階段。大量文獻直接以歐洲經貨聯盟為研究對象,通常是在一個集中的貨幣當局(centralized monetary authority)和多個分散的財政當局(decentralized fiscal authorities),即幾個主權國家共同擁有同一貨幣政策的框架下進行研究的。經貨聯盟后貨幣和財政政策協調理論的研究總結如下:

1.關于動態不一致性問題。這一問題實際上也是共同貨幣當局及分散的財政當局的信譽問題。mourmouras和su(1995)建立了成員國債務不確定前提下的共同貨幣當局和成員國政府之間的博弈模型。如果共同貨幣當局能夠保證其獨立性和信守物價穩定的承諾,那么就會有助于貨幣政策主導體制的形成,從而嚴肅財政紀律,防止無約束的財政政策對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beetsma和bovenberg(1995),beetsma和uhlig(1997)對稅收發生扭曲情況進行研究時發現,如果央行缺乏信守承諾的能力,政府就會進行赤字融資,最終將迫使央行放棄物價穩定的目標,導致更高的通貨膨脹;而一個獨立的信守承諾的中央銀行,則能夠起到對財政紀律約束的作用。beetsma和uhlig(1999)認為財政政策會誘導實際產出和自然產出的缺口,從而誘導中央銀行(希望將產出穩定在自然水平)采取通貨膨脹政策(動態不一致)。banerjee(2001)分析了中央銀行采取動態不一致的行為時歐洲經貨聯盟政策制定者之間的協調。dixit和iatmbertini (2001)分析了財政政策的反周期作用。他們考察了中央銀行和政府在產出和通脹目標相矛盾時,有和沒有貨幣承諾時的均衡,包括納什均衡和先行者均衡。他們的結論是:中央銀行和財政當局之間非合作的相互作用導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競爭,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增加產出為目的,而緊縮的貨幣政策以降低通脹為目的。對財政政策的制度限制,如《穩定與增長公約》,在改變財政反應函數和影響產出——通脹結果方面可能是有效的。dixit和lambertini(2003)假設中央銀行產出和通脹目標都低于財政當局的目標值,建立了兩政策之間競爭模型。在這種博弈下,中央銀行受規則約束,而財政當局有權視情況決定其財政政策,財政當局很可能會破壞中央銀行的承諾。博弈結束時,貨幣政策過于緊縮,財政政策又不夠擴張。他們的結論是:如果貨幣和財政當局保持政策動態一致時,他們應當具有相同的產出和價格目標,這些目標與社會最優目標相一致。當存在動態不一致時,通貨膨脹目標應當降低,但是至關重要的是,兩當局的產出和通脹目標應當一致(目標偏好的權重可以不同)。

2.關于分散的財政當局問題(decentralized fiscal authorities)。這類分析對不同當局的目標函數進行了假設。bane-jee(2001)分析了兩國具有各自的財政政策,并擁有共同的貨幣政策的情況。他分別假設了政策制定者自由選擇政策工具和選擇政策工具時受到約束的兩種情況,然后對不同假設條件下的產出和通貨膨脹結果進行了比較。beetsma,xavier debrun和frank klaassen(2001)也對此進行了分析并得出相似的結論。torben andersen(2002)發現,在出現對稱沖擊和政策參與者增加的時候,非合作的財政政策的成本很大。相反,在特殊沖擊和政策參與者減少的情況下成本很小。uhlig(2002)假設,中央銀行致力于將產出偏離自然水平和通脹偏離其目標水平最小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財政當局只關心產出,會導致無效率,對產出穩定會造成壓力,產生通貨膨脹的傾向,從而誘導中央銀行提高利率。在他的模型中,中央銀行沒有對利率水平附加任何成本。在這種情況下,財政當局間的協調將是有利的,有助于保持利率下降。

3.財政約束(fiscal restraint)和協調問題(楊照東,王勁松,2004)。由于財政政策對貨幣政策具有制度外溢性,因此需要財政約束。bliss和nalebuff(1984),alesina和drazen(1991)提出,在貨幣聯盟中如果其他國家主動控制債務和赤字,提供財政紀律公共產品的話,則每個國家都會存在一種放松自身預算的動機,從共同預算穩定中“搭便車”,最終導致共同財政紀律松弛,危及共同貨幣的信譽和貨幣聯盟的穩定;而《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穩定與增長公約》則可以作為一種成員國財政協調的外在約束機制,減少各國財政的溢出(allsopp和vinesl996)。

giovannini(1994)也指出,對財政預算硬約束的規定,可以阻止成員國將內部財政困難輸出,危及整個聯盟的利益,在缺乏“共同聯邦預算”約束的情況下,關于財政約束的條約規定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當然也存在著與上述相沖突的觀點,如dombusch(1997)認為,財政約束雖然在理論上是合理的,但在實際中,如果共同貨幣當局信守承諾的話,這樣的約束反而會束縛財政政策穩定經濟功能的發揮。

財政協調源自成員國財政政策的相互溢出。laursell和metzler(1950)在一個傳統的凱恩斯主義模型中分析認為,一國財政支出的擴張,將增加本國產出水平,但通過對世界利率的溢出效應,將使其他國家的產出下降,其國內開支增加,最終對其他國家產生負面影響。masson和talor(1993)發現了財政協調的重要性。歐洲匯率機制(erm)體制下,德國財政擴張在增加產出時,傾向于降低其他成員國的國內產出,形成外部溢出的負效應。也有一些學者反對財政政策協調,如eichengreen(1996)認為,在經貨聯盟中財政政策的跨界溢出的負效應并不顯著,從而使超過《馬約》規定之外的財政政策協調的經濟收益十分微小。beetsma和bovenberg(1998),uhlig(1999)進一步指出,如果在成員國層次上有足夠的空間讓市場機制和財政“自動穩定器”發揮作用的話,財政政策的跨區溢出效應也許很有限,因而不必進行財政政策協調。

4.關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相互作用。sibert(1992),levine和brocine(1994),beetsma和bovenberg(1998)等人的研究發現,在一個由分散的財政政策和共同的貨幣當局組成的貨幣聯盟中,如果貨幣當局對于貨幣政策控制不嚴格,容易產生通貨膨脹傾向和公共產品的過度供給;當存在財政合作或財政先行時,則可以嚴格財政和貨幣政策紀律,避免上述情況發生。

macro buti,werner roeger和ian int veld(2001)分析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相互作用。假定財政當局確實關心通貨膨脹,當經濟受到供給沖擊時,合作是值得的。bas van aarle,jacob engwerda和joseph plasmans(2001)分析了兩個國家具有各自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的情況。他們采用不同損失函數的靜態設計,包括兩國間溢出競爭。他們運用數字模擬分析了兩個財政當局和一個貨幣當局的非合作、完全合作、兩個財政當局聯合、財政當局和貨幣當局的合作的情況。他們發現,在兩國受到對稱和非對稱沖擊時,合作對于財政當局是有效率的,兩個財政當局采取共同的政策傾向,會產生帕累托改進。luca lambertini和ricccardo rovelli (2004)考察了在宏觀經濟穩定條件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間的關系。他們的分析表明,如果財政政策考慮到產出和通脹福利函數(通脹福利函數與中央銀行定義的相一致),那么,兩個當局都會從合作中獲利。kooper和kempf(2000)在兩國模型中分析了組建和不組建貨幣聯盟兩種情況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行為。當財政政策制定者和貨幣政策制定者的政策目標一致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間便會相互作用。在他們的模型中,兩國有共同的財政限制,兩國政府盡量以較高的共同價格的形式將成本傳給另一方。他們的結論是:當貨幣當局作為先行者,貨幣聯盟會得到帕累托效率改進的結果;而如果財政當局是先行者或財政當局的赤字融通受到限制,貨幣聯盟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取得福利改進的結果。

主要參考文獻:andersen, t., 2002. “fiscal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a monetary union with inflation  targeting. ” ecpr discussion paper no. 3232.

barro, r. and gordon d. b., 1983. “rules, discretion and 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2(1): 101——21.

banerjee, g.,2001. “rules and discretion with common central bank and separate fiscal  authorities. ”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53: 45——68.

beetsma, r. and h. uhlig, 1999. “an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 ” the  economic journal. 109: 546——571.

dixit, a. and l. lambertini, 2001. “monetray - fiscal policy interactions and commitment  versus discretion in a monetary union.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5: 977-87.

tabellini g., 1986. “money, debt and deficits in a dynamic game. ”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december.

tumovsky, s.j. and v. d‘ orey, 1986. “monetary policies in interdependent economies  with stochastic dis turbances: a strategic approach. ” economic journal. 96: 696——721.

第8篇

一、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差異性

1.兩者調節的領域存在差異性貨幣政策的調節領域主要集中于經濟領域,而相比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調節領域更為寬泛,不僅局限于經濟領域,還涉及社會發展的非經濟領域。具體地說,貨幣政策是通過改變貨幣供應量來影響國民經濟,貨幣供應量的改變主要發生于流通環節,對流通環節的調控主要集中于市場經濟領域,在這一系列的連鎖反饋過程中,貨幣政策要發揮其功能需要商業銀行的配合和傳導,因此受金融系統邊界的制約,由此可見這種政策的調節領域比較有限。財政政策主要發生于國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環節,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的變動涉及社會穩定各個方面的實現,特別是在縮小收入差距,推動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等領域,具有貨幣政策無法比擬的優勢。

2.兩者調節的作用機制存在差異性財政政策更關注經濟公平,貨幣政策更體現經濟效率。這是因為,盡管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調控的都是貨幣資金,但其資金的性質明顯不同。貨幣政策調控的資金為借貸資金,具有明顯的償還性,其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會使經濟的運行更富有效率;相比之下,財政政策的貨幣資金較具有無償性。通過資金的無償占有和使用,調節不同人群、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實現社會的公平。

3.兩者調節的時滯存在差異性從政策制定角度來看,財政政策的制定時滯較長,而貨幣政策的制定時滯較短。政府制定和修訂財政政策要經過立法機關審議和批準,有一整套極其嚴格的程序,不允許隨意變動年初的財政預算,因此往往需要較長的周期。貨幣政策的制定和修訂由中央銀行決定,中央銀行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所以政策的變動時滯較短。從政策執行角度來看,貨幣政策時滯較長,財政政策時滯較短。貨幣政策的實施要有傳導渠道承載,無論通過利率渠道傳導還是通過信貸渠道傳導,都需要較長的傳導鏈條,因而貨幣政策部分乃至全部效力的發揮要有較長的時間分布間隔。財政政策一般通過政府直接安排收支,且政策實施具有某種強制性,其達到的效果也較易在短時間內顯現。

4.兩者調節的方式存在差異性盡管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以間接調控為基本特點,但財政政策能夠由政府直接調節和控制來實現,因而更具有直接性,特別是在調節經濟結構領域,通過財政支出的增減變動和稅率的大小變化,可以直接作用于投資和消費的結構與規模。相比較而言,貨幣政策的間接性較強。政策的實施不僅需要暢通的傳導路徑為依托,還需要商業銀行的緊密配合,且政策效應的發揮還受到企業管理經營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以及居民的消費意愿等因素的制約。綜上所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既具有一致性也存在差異性,表明二者之間密切相關,在宏觀調控中不可替代和相互補充。因此在實踐中,只有根據自身特點將兩者有效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容易和準確地達到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

二、財政與貨幣政策搭配的理論綜述

1.封閉經濟條件下IS-LM模型IS-LM模型是由JohnRichardHicks和AlvinHansen(1937)在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基礎上得出的一個經濟分析模型,用于反映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的條件下,國民收入和利率的關系,該模型廣泛應用于財政與貨幣政策研究。IS曲線用來描述產品市場均衡,根據封閉經濟國民收入等式:Y=C+I+G可以獲得關于收入和利率關系的向右下方傾斜的IS曲線。LM曲線用來描述貨幣市場均衡,根據等式M/P=L1(r)+L2(y)可以獲得關于收入和利率關系的向右上方傾斜的LM曲線。IS與LM曲線的交點意味著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然而這一均衡并不是充分就業時的均衡,因此需要財政與貨幣政策進行調節,其中財政政策改變IS曲線的位置,貨幣政策改變LM曲線的位置,通過IS和LM曲線位置的變化,實現充分就業下的均衡狀態。伴隨著IS-LM模型的誕生,經濟學家對它的批評和指責就不絕于耳。例如,模型的創始人J.R.Hicks就公開表達了對該模型的不滿:IS曲線表示的是流量均衡關系,而LM曲線表示的是存量均衡關系。若要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在一年中同時達到均衡,則在整個過程中貨幣的供給必須與需求保持相等,這只有在不確定的預期每天都正確的情況下實現,這顯然不可能。A.Leijonhufvud的批評指出:IS-LM模型的一個假設是兩種市場的均衡相互獨立,一條曲線的變動不會引起另一條曲線的變動,這種假設不正確,IS和LM應該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盡管各種對IS-LM模型的批評不無道理,但并沒有因此撼動該模型在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地位。無論是后來的貨幣學派、理性預期學派還是供給學派,其理論都沒有取代正統的IS-LM模型,反而被納入該模型,豐富和拓展了該模型。因而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證明IS-LM模型的巨大價值,是政府分析財政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

2.米德沖突開放經濟下,宏觀經濟政策不僅要實現內部均衡,還要實現外部均衡。當一種經濟政策面對兩個宏觀經濟目標時,就會出現內外沖突的問題。詹姆斯•米德最早研究了這個問題,稱之為“米德沖突”。他詳細分析了兩國為維持內外均衡的金融政策之間存在的沖突:設定兩個國家A和B,在A國的國內支出上出現了自發緊縮,其結果導致了A、B兩國國民收入的緊縮,并且使國際貿易朝著有利于A國的方向變動。在這種情況下,A國需要采取政策性膨脹來實現內外均衡。具體地說,就是一方面停止國內的蕭條以實現內部均衡,另一方面抑制A國進口需求的縮減和A國的貿易差額移向順差以實現外部均衡,對A國來說,這不會產生政策沖突問題。但如果A國不這樣做,B國就會面臨嚴重的政策沖突。為了實現內部均衡,B國的國內支出需要有政策性膨脹來制止經濟蕭條,但為了外部均衡,B國又要求國內支出有政策性收縮,以便在A國對B國出口需求縮減的同時,限制B國的進口需求。這就存在尖銳的政策沖突,穩定國民收入的政策性膨脹會導致國際收支更加不均衡,可使國際收支達到均衡的政策性緊縮又會加劇國民收入的下降。可見,在米德的分析中,內外均衡的矛盾表現為國內總需求緊縮和國際收支逆差之間的矛盾。由于政府只能運用金融政策一種工具,因此必然導致調控中左支右絀的情況。以上米德的論述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在開放經濟中內外均衡的沖突十分常見和頻繁,單一的金融政策無法解決內外均衡沖突的兩難困境,運用政策搭配才是治本之道。米德的這一思想構筑了政策搭配理論的基石。隨后經濟學家們在此領域的研究都是以米德沖突理論為依據展開的。

3.丁伯根法則為解決內外均衡的沖突問題,經濟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丁伯根(J.Tinbergen)最早提出將政策目標和工具聯系在一起的數學模型,論證了要實現N個獨立的政策目標,至少要有相互獨立的N種有效的政策工具。這一理論被稱為丁伯根法則。這說明,只要政府能夠運用兩種獨立的政策工具,就可以通過政策工具的配合達到理想的經濟目標。當A1/B1=A2/B2時,方程組無解,這意味著兩種政策工具對兩個宏觀經濟目標有相同的影響,可以視為一個獨立的政策工具,因而不可能全部實現兩個獨立的經濟目標。丁伯根法則對經濟政策理論具有深遠意義,它的重要貢獻在于研究了政策搭配的數量匹配性,并提供了一個可擴充性較強的數學模型。該法則還進一步強調了眾多且廣泛的政策搭配是實現經濟內外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

4.蒙代爾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在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的匹配問題上,盡管“丁伯根原理”被廣為認同,但缺乏可操作性。現實中政府在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對內外均衡兩種目標時常常會遇到邏輯上和指導思想上的困難,不能實現政策目標。蒙代爾認為,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在于丁伯根原理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視為同等效力的政策工具,但實際上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同的。蒙代爾借用兩目標-兩工具模型提出了絕對優勢原則和比較優勢原則,構成了蒙代爾有效市場分類原則的核心內容。該原則的政策決策模型可簡單概括為。蒙代爾在指派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認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財政政策對外,貨幣政策對內,這樣搭配的結果會擴大國際收支不平衡;另一種方法是以貨幣政策對外,財政政策對內,這樣能夠實現良性循環,縮小國際收支的失衡。據此蒙代爾主張以財政政策促進內部均衡,以貨幣政策促進外部均衡。有效市場分類原則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其意義在于揭示出不同政策工具擁有不同政策效果,以絕對優勢或相對優勢指派政策工具,有利于政策目標的實現。

作者:張麗莉單位:黑龍江省委黨校

第9篇

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方式與內容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如果從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1]:

第一,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和財政政策工具協調配合主要表現為財政投資項目中的銀行配套貸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還要求國債發行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反向操作結合。也就是說,在財政大量發行國債時,中央銀行應同時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國債以維護國債價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

第二,政策時效的協調配合。在西方經濟理論中,通常把政策時滯分兩類三種,即認識時滯、行動時滯和外部時滯三種,其中前兩種時滯又稱為內部時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也是兩種長短不同的政策時效的搭配。貨幣政策則以微調為主,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后,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具有長期成效。財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為特征,有迅速啟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容易引起過渡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而,財政政策發揮的是經濟增長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調整,不能長期大量使用。

第三,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還體現在:“適當的或積極的貨幣政策”,應以不違背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為前提,這樣可以減少擴張性財政政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政策性貸款風險。財政政策的投資范圍不應與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完全重合。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項目還是應該以財政政策投資為主,而競爭性投資項目只能是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否則就會形成盲目投資,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第四,調控主體、層次、方式的協調配合。由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調控主體上的差異,決定了兩大政策在調控層次上亦有不同,由于貨幣政策權力的高度集中,貨幣政策往往只包括兩個層次,即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2,3]宏觀層面是指貨幣政策通過對貨幣供應量、利率等因素的影響,直接調控社會總供求、就業、國民收入等宏觀經濟變量,中觀層指信貸政策,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發展需要,調整信貸資金存量和增量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而財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層次性及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形成了多層次的調節體系,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宏觀層是國家通過預算、稅率等影響宏觀經濟總量,影響社會總供求關系。中觀層則主要是通過財政的投資性支出、轉移性支出等,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解決公平、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微觀層則是指通過財政補貼、轉移性支付中形成個人收入部分對居民和企業的影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還可以從宏觀調控目標、結構調整和需求調節方面的協調配合三方面進行分析。

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的實踐分析

政府在對宏觀經濟調節過程中,要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要根據宏觀經濟調節目標、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和經濟管理體制的特征來選擇某種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合方式。政策配合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到宏觀調節效果。

(一)改革開放以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運行的基本軌跡

初略統計,改革開放23年間,實行“雙松”政策組合的達13年,實行“雙緊”政策組合9年,實行“松緊”組合只有1年,具體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初期(1979~1984年)。這一階段,總體上說執行的是“雙松”的政策搭配,即“松”的貨幣政策與“松”的財政政策的搭配。在“雙松”政策模式中,銀行系統通過降低存款準備率,降低利率,擴大貸款規模,增加貨幣供給。財政系統通過減少稅收,增加財政支出,擴大社會總需求[4,5];社會總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內迅速擴張起來,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別是1984年以前,在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和生產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條件下,利用這種政策配合,能夠推動閑置資源的運轉,刺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經濟中不存在足夠的閑置資源,“雙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貨幣則會堵塞流通渠道,導致通貨膨脹,對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階段(1985~1997年)。1985年后,一方面中央銀行體制的建立,確立了貨幣政策作為一項宏觀經濟政策工具開始具有了特定的內涵和應有的作用,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開始得到確立。另一方面過渡投資、經濟過熱的癥狀越來越明顯。在這一階段中執行的是“雙緊”的政策搭配,即“緊”的貨幣政策與“緊”的財政政策的搭配。在“雙緊”政策模式中,銀行系統通過收回貸款,壓縮新貸款,減少貨幣供給量,從而使社會總需求在短時間內迅速收縮;財政系統通過增加稅收,削減財政開支,增加財政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減少市場貨幣流通量,壓縮社會總需求。

(二)轉型時期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組合作用的基本估價

“轉型”是近幾年我國經濟金融改革與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任何政策措施都不能離開這條主線,并在服務服從于這條主線的前提下,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完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地位作用的發揮亦離不開這個基本前提。

第一,公共財政理論及政策框架的確立,標志著政策本位的徹底回歸,是轉型時期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組合的顯著特征。從改革初期的大財政、小銀行,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前期的“大銀行、小財政”,到90年代末期財政政" 策在治理通貨緊縮過程中主體地位的確立,財政政策本身從行為而言經歷了一個“強——弱——強”的過程,從職能上講也經歷了一個由金融財政到吃飯財政、由建設財政到公共財政的轉軌和演化過程,公共財政理論及政策框架的初步確立及分步實施,標志著我國財政體系及建設開始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是財政政策本位的徹底回歸,是市場經濟建設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第二,政策搭配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必須與當時的經濟運行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重點緊密聯系起來,相機抉擇,協調推進,才能收到最好的政策效果。近二十年來,我們在宏觀調控建設方面雖然有很大的成就,但仔細總結檢驗,宏觀調控的政策績效與預期政策目標相差較大。時至今日,尚未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宏觀調控理論與政策規范,“相機抉擇”變成了“隨意選擇”,宏觀調控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中后期政策目標不明確,基本處于“一松就亂,一緊就死,緊緊松松,松緊交替”的怪圈之中,滯延了經濟發展的步伐和經濟體制轉軌的步伐。甚至在90年代末期把“實行雙緊”的政策搭配作為我國既定的一項中長期宏觀經濟選擇寫入了我國的許多重要文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證明我們的決策部門以及理論界對宏觀調控認知的膚淺,自主運用能力與水平較差。政策搭配缺乏權威部門,往往政出多門,形成政策效應的相互抵銷,在1998年就呈現出了財政政策擴張效應被稅收的制度收縮效應抵銷,積極的貨幣政策效應被整頓金融秩序、治理三亂的制度收縮效應所抵銷等局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理論及政策搭配框架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第三,財政政策的擴張效應呈現遞減態勢,在宏觀調控中的主體地位有所下降。眾所周知,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是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財政政策的目標是通過其收支的規模和結構來實現的。因此,政府有能力改變財政收支的規模和結構,是有效實現財政宏觀調控的前提和重要保證。近幾年來,我們加大了財政體制改革的力度,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收到了明顯的政策效果。但是,擴張的財政政策已經持續了將近5個年頭,通貨緊縮的勢頭開始得到遏制,實施擴張財政政策的經濟運行背景有了較明顯的變化。按照經濟學的一般公理,繼續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刺激效應要呈下降趨勢。如何保持財政政策的擴張效應是宏觀調控體系建設、政策搭配與選擇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第五,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已經形成了以“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等三大傳統工具和“窗口指導”為主體的政策工具體系,但由于上述工具的使用及運行尚缺乏必要的制度載體和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利率市場化的步伐舉步維艱,金融系統及金融體制存在明顯的“雙軌”并存特征,完善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缺乏制度保證和運作機制的支撐,貨幣政策效應特別是對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修復作用,往往受制于行政或決策者能力、操作者能力的制約,特別是作為兩大宏觀經濟政策聯結的重要工具——國債在運行及市場化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尚未形成全國性的有效的國債市場,加上國債種類、期限中存在的問題,中央銀行能夠買進賣出的國債數量不大,因而難以達到利用國債市場進行微調的目的。為此,今后的改革應當通過完善國債的品種、期限結構,逐步建立健全國債市場,為擴大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創造條件。總而言之,只有存在一個高效流動的國債市場,才能既為財政提供巨額資金來源,又能為中央銀行提供調控經濟的手段,充分實現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結合的作用。

「參考文獻

[2] 陳銀娥。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3] 朱忠明。中國貨幣市場發展新論[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4] 巴曙松。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5] 胡海鷗。中國貨幣供給機制轉軌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6] 王朝弟。轉型時期中國金融熱點問題探索[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第10篇

摘要:求學網為大家整理了稅收的經濟增長效應,希望大家認真閱讀,相信對大家能有幫助!

經濟增長一向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對經濟增長的研究可以說是宏觀經濟學研究中至關重要的內容。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在財政政策中,稅收是主要的工具之一。以往對稅收與經濟增長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從財政理論層面上說明如何制定和調整稅收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或是分析稅收收入與GDP二者之間增長速度的差異及造成不同步的原因,但對稅收這個經濟變量到底是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二者之間存在怎樣的數量關系,稅收及稅收結構是通過哪些途徑作用于經濟增長的,適合我國目前經濟形勢和財政體制要求的最優稅收結構是什么樣的研究則很少。本文基于經濟增長理論對稅收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了述評。

一、稅收的經濟增長作用

(一)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稅收的作用

政府的稅收政策和經濟增長很久以來就被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聯系在一起。對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Adam Smith(1776)的《國富論》。Smith認為,經濟增長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一國的勞動生產率,二是生產工人與其他人口的比例,其中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勞動效率的提高,依賴于勞動分工,而產生分工的必要條件則是資本積累,因此分工協作和資本積累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因。基于以上分析,Smith認為,稅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通過影響資本積累來實現。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稅收降低了投資者的預期收益率,由于資本積累依賴于投資,而投資的動機來源于預期利潤的驅動,征稅會降低預期利潤,影響資本積累;另一方面,稅收減少了各階層的可支配收入,從而直接減少投資,影響資本積累。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稅收都是經濟增長的阻礙因素。所以,稅收不應該設定得過高,設定稅負水平的原則應該是能低則低;同時,國家的職能應盡量減少,政府的最佳角色是充當經濟生活的“守夜人”,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自動調節經濟。

(二)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稅收的作用

20世紀30年代,Keynes(1936)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論,顛覆了傳統的“供給自行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認為有效需求決定供給水平,為促進經濟增長,政府必須干預經濟運行。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手段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中,稅收是主要的工具之一。Keynes認為,稅收是調節經濟運行的重要杠桿,合適的稅收政策取決于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需要。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首先應該減稅并擴大政府支出,以提高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其次應該運用稅收手段調節收入分配,提高社會整體的消費傾向,促使有效需求的提高,最終使得宏觀經濟實現穩定增長。在凱恩斯學派稅收調節理論的基礎上,Paul Samuelson(1948)發現,當實行超額累進所得稅制時,稅負水平會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自行進行調整,對經濟運行具有自動穩定的功能,發揮著“自動穩定器”的作用。與此相應,政府可以根據經濟形勢通過稅收政策來調節經濟發展,這時稅收可以被視為經濟的“人為穩定器”。

第11篇

關鍵詞:不確定環境;財政政策;規則選擇;相機抉擇;城市經濟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未能幸免。本次經濟危機讓我們看到,世界經濟與國內經濟緊密相連,世界主要經濟大國經濟出現重大波動,其危害都會波及到其他國家。全球化給世界經濟埋下了不穩定因素,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型城市數量增加了兩倍多,占建制市數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目前,一批中小型城市創造的GDP已達數百億,創造的財政稅收已達數十億。中小型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我國城市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環節。中小型城市經濟的良好發展狀況是未來中國經濟穩定和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的前提下,如何選擇最優的財政政策規則,保證我國中小型城市經濟平穩的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J城市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全市土地面積約525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約422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約72.84平方公里,2008年全市人口約156.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約62.64萬人。國民生產總值約321.98億元。J城市的主要產業包括化工、陶瓷汽車、旅游、農業等,且已被國務院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該城市的發展現狀,在我國中部中小型城市中很具有代表性。本文將以J城市為例,分析不確定經濟環境下我國中部地區欠發達中小型城市最優財政政策規則選擇的一般規律和原則。

二、經濟理論中不確定性的概述

經濟理論中的不確定性指經濟行為者在事先不能準確地知道自己的某種決策的結果,或者說,經濟主體對于未來的經濟狀況(尤其是收益和損失)的分布范圍和狀態不能確知。只要經濟行為者的一種決策的可能結果不止一種,就會產生不確定性。在經濟理論中,對不確定性的分析和認識是各經濟學學科的基本內容之一。根據不確定性的性質,可以分為主觀的不確定性和客觀的不確定性。根據經濟行為主體的不確定性,又可以分為偏離完全理性假設行為的不確定性和由經濟行為主體所處環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經濟理論的創始人凱恩斯認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事物的未來狀態是一無所知的,存在一定風險性。因而,通常也可以簡單的認為“不確定性”的實質就是風險。“不確定性”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既存風險”,如銀行壞賬、通貨緊縮、不適宜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等。二是“突發危機”,如重大政治與經濟事件、地震、洪災、疫病、等。三是“既存”與“突發”同時存在,相互轉變,“既存風險”經過一定的量變積累后發生質變,則演化為“突發危機”。但兩者也是有區別的,奈特和凱恩斯首先提出:“不確定性是無法知道未來會有什么變化,從而也無法知道其發生的概率。風險是指可以計算其概率的未來變化,指的是我們不僅知道會發生各種可能性結果,而且知道各種結果發生的概率”。它們無疑存在于社會經濟和自然界等各領域,但我們這里僅僅討論與人們的經濟選擇行為相關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關注的是人自身的經濟行為所可能帶來的變化。

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消除風險(或者說得到確定的結果)一直是人們努力實現的目標,社會通過構建各種組織與制度來力圖做到這一點,如:政府通過選擇最優化的財政政策規避經濟風險。在經濟學領域中,研究者一般通過研究人的經濟行為來分析社會的經濟現象,將人的行為過程描述為決策過程。這種經濟決策的原則或方式是理性條件下的最優化選擇。確定條件下的理性決策是很容易理解和說明的。但是,在不確定性條件下應該如何決策,是我們需要更加重視的問題。決策者在不確定經濟環境下對行動的選擇,主要體現在通過合理的經濟政策的選擇,來消除經濟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的風險。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及其不同地域而言,置身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復雜經濟環境,甚至面對經濟危機時,是否能采用有效的經濟策略搭配來抵御本國經濟大幅度動蕩,并最終能夠化險為夷,促使各地方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各種經濟策略中,財政政策是政府干預和調節經濟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過對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活動,實現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三、J城市近幾年宏觀經濟現狀及財政政策的實證分析

最近幾年,由于受到國內外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方面重大事件的影響,中國經濟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特別是金融危機發生以后,盡管經過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世界經濟整體向著平穩方向發展,但是未來的中國經濟,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制定最優的財政政策能夠幫助我國中小型城市抵御由外部經濟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此外,中國中小型城市在城市化、產業轉移、人口轉移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正在進行產業升級,部分粗放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很可能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該地區中小型城市在這個歷史時期必須抓住歷史機遇,努力接受和消化這些由于產業轉移帶來的投資,并保證其能夠持續和諧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當前這種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良好的財政政策選擇,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J城市就是上述中小型城市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本文將對該市的經濟狀況和經濟政策進行分析,探討類似中小型城市在不確定經濟環境下,如何選擇最優的財政政策來規避風險,獲得穩步發展。

(注:數據資料來源于J城市統計局)

根據上述資料,本文按照OLS回歸方法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模型如下:

Y=1.67G+0.041XM+1.7I+05C (公式1)

通過模型發現,在J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構成中,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支出的相關性最大,而進出口總值的相關性最小。其中財政支出與生產總值的相關性為1.67,即增加1單位財政支出,會增加1.67單位生產總值,而由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情況主要與財政政策的方向,如果是寬松的財政政策,則固定資產投資會增加,從而帶動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加,而如果是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則固定資產投資會相應減少,從而降低地區生產總值。由于J城市的城市特點,企業較少,外貿企業更是少之又少,因而進出口總額相對來講較低,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的力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記。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07年3季度金融危機爆發后,地方政府雖然響應了國家實施積極宏觀政策的方案,但是政策的力度不明顯。其中,危機爆發后,可以看到,財政支出并沒有明顯的增加,說明政府在實施財政政策的力度是不足的,當然這和地區的財政收入也有一定的相關性。而固定資產投資在積極財政政策方案的刺激下有小幅增長,但是幅度依然不明顯,由于這兩大主要支出在金融危機爆發后,沒有明顯的增長,因而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是明顯低于國家目標。因此為了實現國家今年保八的GDP增長目標,地方政府還需加大財政政策的力度,繼續實施寬松的財政政策支出,鼓勵企業加大投資,從而才能帶動地方經濟走出危機,增加城市就業率和地方生產總值。

通過表1、表2的數據,根據0LS-多線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得出:

LM曲線方程:R=0.005+0.009417T-0.081614XM-0.005439I+0.102919C-0.012829Y(公式3)

IS曲線方程:

R=0.002232Y-0.021002M(公式4)

通過公式,可以發現J城市的投資彈性系數較小,即利率的變化對投資的影響不大。因而IS曲線較為平緩。而貨幣需求的彈性系數則更小,因而LM曲線表現的更為平緩。通過對數據分析,可以畫出上述圖1,由于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因而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對J城市的國民生產總值只帶來了一定改善。

四、結論

通過對J城市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該市在200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過程中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受到外部經濟動蕩的影響相對較小。這表明此類城市經濟發展相對保守和封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但是這在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此類城市與外界,特別是國外經濟的聯系比較少,說明其經濟發展情況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要滯后很多。在J城市的財政支出方面,近年持續增加的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是其中的重點。這表明該市比較重視社會保障與就業工作,但是也反映出此類中小城市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可能存在持續上升的趨勢,這對地方財政是一種壓力,也關系到地方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是地方政府必須予以解決的問題。

對于類似于J城市這樣的內地中小型城市,要解決上述問題,在財政政策的搭配選擇方面,應該借助不確定性的外部經濟環境帶來的政策優惠,合理選擇擴張性財政政策和適度擴張貨幣政策的搭配,更好更快的發展自身經濟。在財政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關注:首先,在保持中長期財政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根據短期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和波動,應對不確定環境下的不同經濟問題,相機抉擇最優化的政策。其次,增強財政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調節貨幣流向,保持信貸投放增長、優化結構、抓住重點、合理使用。第三,相機調整,不斷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的引導,完成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進程,保證經濟持續增長和財政收支平衡。第四,關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民生問題。平抑房價,積極進行短期良性的物價干預。保證地方充分就業。

其中保持穩定持續的中長期財政貨幣政策是宏觀指導思想;相機抉擇的靈活財政貨幣措施是現實調節手段;經濟總量穩定較快增長和經濟結構轉型是主要目標;解決民生問題,建設和諧社會是根本宗旨。為了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完成經濟結構調整,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經濟平穩發展。在具體財政貨幣政策選擇時應該按照“遠近協調、規劃合理、重點突出、特色明顯”的原則。主要涉及到以下措施:

(一) 增加財政支持、加大資金投入

在現有條件下,努力爭取上級財政部門的投入和支持,同時充分發揮既有財政資金作用,做強做大重要企業,壯大支柱產業,扶持重大項目。通過財政貼息、結構性減稅、創新能力建設等,促進有利于城市軟實力提升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設良好的投資環境。建立投資-消費-出口的聯動機制,健全出口退稅制度,幫助企業節本增效,提高產品品質,建立行業規范和拓寬產品出口渠道;注重知識積累與高端人力資本的引進。

(二) 調整投資結構,突出投資重點、規范投資行為

要使有限的財政資金得到合理使用,就必須建立科學決策機制,減少盲目無效投資,優化政府投融資運作,防范潛在的財政金融風險,建立合理的項目評估指標體系。進行自身資源的最大化挖掘和產業的自主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選擇合適的投資項目,形成驅動經濟增長的新的動力源泉,提高經濟潛在增長能力和水平,為新一輪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平臺。

注重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完善產業鏈條,加大投資健全產業鏈中的欠缺薄弱環節,做大做強具有地方特色、帶動力強的行業;在特色產業建設過程中,引進高新技術和相關專業人才,促進高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品、成規模生產產品的投資,實現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和高端化,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促進科學的生態農業的發展,提升旅游、金融等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優化投資理念、調整投資結構、實行投資準入等,在生產、流通和消費循環中導入“兩型”觀,提倡綠色投資、文明消費。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刺激環保投資,改變資源消耗型生產模式。減少土地浪費,加強土地管理,根據供求需要進行土地規劃,防止房地產過度開發造成經濟泡沫。

(三)推進民生工程全面實施,保證城鄉共同發展

針對各項民生政策的要求,做好所需負擔資金的測算,優先將這部分資金足額列入預算。切實從擴大就業、提高養老金水平、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醫療保障、積極發展教育文化事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增加廉租房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可持續的社會保障機制。通過制度化的再分配調節,實現收入財富分配的相對公正,保證城鄉之間的經濟更為均衡地發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中的顯著差異。促進城鄉消費水平的同步提高。推進扶貧開發、家電下鄉,改善農村生活條件。

參考文獻:

[1] “J城市2008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09年市級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J城市日報》,2009.3.11。

[2] “關于J城市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J城市日報》,2009.3.9。

[3] 江曉薇: “宏觀經濟運行中的財政政策”,《經濟研究》[J],1996(10)

[4] 戴園晨:“'投資乘數失靈'帶來的困惑與思索”,《經濟研究》[J],1999(8)

[5]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宏觀課題組:“尋求更有效的財政政策――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經濟研究》[J],2003(3)。

[6] 劉溶滄,馬栓友:“赤字、國債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兼評積極財政政策是否有擠出效應”. 《經濟研究》[J],2001(2)。

[7] 胡琨,陳偉珂:“中國財政政策有效性實證研究”,《中國軟科學》[J],2004(5)。

[8] 從樹海:《財政支出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9] 何乘材:“積極財政政策的回顧與評價” ,《經濟研究參考》,2003(81)。

[10] Feldstein.M:“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y,(82):905-926,1974.

[11] Feldstein,Martin.S: “Distributional Equity and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Public Pric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2, No. 1/2, pp. 32-36,1972.

第12篇

【關鍵詞】循環經濟;財政政策;外部性;資源稅改革

西方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說過:“歷史上的重大經濟變革一般都可以從財政上找到原因。”發展循環經濟也應從財政因素方面尋求突破。

一、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支持

(一)循環經濟的正外在效應需要財政資金支持

外在經濟(不經濟)或生產中正的(負的)外在效應,是一個生產者的產出或投入對另一個生產者的不付代價的副作用。[1]

外在經濟又稱正外部性,是生產者的產出或投入對另一個生產者的不付代價的正向作用。循環經濟就帶有外在經濟的特點:從事循環經濟的企業所帶來的環境質量改善、廢棄物減少等效益同時也會使社會或其他企業受益,但從事循環經濟的企業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這就會造成私人活動的產品供給往往小于社會所要求的最優水平,不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為此政府需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使其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等。

循環經濟的方法常常需要前期資金投入,并要求企業增加生產成本。由于循環經濟的很多益處由廣大公眾或社會獲得,而實施成本由企業和(或者)消費者承擔,因此實施循環經濟一般需要政府的介入,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

(二)環境污染的負外在效應需要財政手段干預

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是指生產者造成的環境污染給社會帶來危害而自身卻沒有為此支付成本。為此政府必須通過財政手段對其進行干預,對污染企業征稅,將企業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使其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相等,到達減輕環境污染的目的。

循環經濟注重經濟和環境之間的全過程循環,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逐步以最小代價、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2]可以看出,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環境污染治理息息相關,環境污染的治理可以減輕循環經濟發展的壓力,而循環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可以更好的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從這一層面講,循環經濟目標的實現需要財政手段干預。

二、財政政策的含義及其作用

財政政策是指為了促進就業水平的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決策。[3]定義中財政政策功能的著眼點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的發展與穩定上。但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循環經濟的開展,財政政策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將越來越顯著。我們國家2005年以來在一些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生態園區以及一些資源型城市投入大量財政資金設立循環經濟試點,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稅收、財政支出和發行債券,三個方面對循環經濟的發展各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一)稅收

稅收是財政政策常用的調節手段,直接關系到資本使用者成本的高低,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降低資本的使用成本,激勵企業采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設備,提高生產效益,不僅可以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而且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4]這里以稅收補貼為例,說明稅收激勵政策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們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入手加以分析。

D和S分別是補貼前的市場需求曲線和市場供給曲線,相應的市場均衡為E。現在政府對從事循環經濟企業的產品實行從量稅補貼,單位商品的補貼額為s,那么企業的供給曲線就會向下平移s個單位,新的市場均衡變為E’,均衡的交易數量是Q’。消費者付出的價格為Pp=P’,較原來的均衡價格Pe有所下降;企業收到的價格為Pr=P’+S,較原來的均衡價格Pe有所上升;商品交易數量為Q’,較原來的均衡交易數量Qe有所增加。

由上可知,通過補貼,消費者不僅得到了實惠,生產者的產量和收益也有所提高,從而可以實現企業的良性循環發展。相反,不對企業進行補貼,企業生產成本就會加大,產品的成本又轉移給消費者,消費者購買力下降,最終又導致企業生產的萎縮,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所以稅收補貼政策對發展循環經濟十分重要。

(二)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于循環經濟,一定的財政支出更是不可或缺。許多企業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和相關的技術實施循環經濟,缺乏資金是企業執行不力的重要因素。大多數企業仍采用標準相對較低的技術和生產流程以及資源和污染密集型的傳統生產方式,如果以循環經濟為導向對這些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再造,可能會導致企業成本增加而負擔不起。政府必須加大財政支出對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

(三)政府債券

當政府稅收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時,就會發行債券,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券和地方政府的債券,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國家發行債券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特定的債券則能通過吸收民眾的外來資金以促進特定項目的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日前聯合了《關于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措施意見的通知》,指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示范基地)、企業發行企業(公司)債券、可轉換債券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探索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示范基地)內的中小企業發行集合債券。”這必將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

然而我們的財政政策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方面仍有許多不足。

三、我國財政政策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