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雙減政策的特點

雙減政策的特點

時間:2023-12-20 11:32: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雙減政策的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雙減政策的特點

第1篇

Key words: carbon tax;cap-and-trade;a hybrid policy of cap-and-trade and carbon tax;game model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4-0001-04

0 引言

隨著國際環保法規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等制約日益嚴格以及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中國積極推行基于市場機制的碳減排政策,并承諾在2020年之前將中國的碳排放量降低40%~45%。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碳減排機制,如碳交易機制[1]、碳稅機制[2]、以及碳交易與碳稅兩者相結合的復合機制[3]等,這些機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為了實現2020年的碳減排目標,中國正通過在天津、北京和上海等多個省市建立碳交易所來推進省級碳交易試點。同時,國家財政部門曾多次表示要研究征收碳稅的相關事宜。在環境保護和巨大的碳減排壓力下,我國的減排政策究竟是選擇碳交易還是碳稅,抑或是碳交易與碳稅兩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科學問題。

文獻[4]和文獻[5]認為在完全競爭、完全信息以及零交易費用的條件下,碳交易和碳稅機制具有等效性,兩者可以相互替代,只要將價格或者排放上限確定在邊際減排成本與邊際減排收相等處即可。但現實市場環境具有不確定性,很難滿足完全競爭、完全信息和零交易成本的假設,兩種減排機制的政策效果并不相同。近年來關于碳交易和碳稅的選擇問題,學術界各執己見。部分文獻支持應采取碳交易政策來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6-9]。他們認為:①碳稅雖然可以保持碳價格穩定,但是它不能確保既定的減排目標的實現,而碳交易機制通過確定碳排放總量提高了環境效益,碳交易優于碳排放稅;②碳交易機制為減排提供了時間上的靈活性可以降低企業碳減排成本,受到了企業的青睞和決策者的支持;③從長遠來看,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相對穩定;④在碳交易機制中,碳排放權按照拍賣方式進行分配,一方面,拍賣方式可減輕廣大消費者面臨的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另一方面拍賣帶來的經濟收入可被用于降低其他扭曲性稅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部分文獻認為碳稅機制有優勢[10-13],他們認為:①碳稅比碳交易更簡潔更容易管理,即使在征收碳稅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阻力,隨著對全球變暖問題認識逐步深化,阻力也將會日趨降低;②碳稅可以提供相對穩定的價格信號,反映減排現狀,促使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減少排放;③在既定碳減排目標下,碳稅所需管理成本與經濟成本最低,碳稅優于碳交易;④碳稅的稅收收入如果用于補貼企業提高減排技術和其他扭曲性稅收,不但會有效減少碳排放,而且有利于國家財政的增收。還有部分文獻認為根據減排目標需要和兩種減排機制的適用性,在不同時間和地區使用不同的減排策略或者采取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可以更有有效地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劉小川,汪曾濤[3]認為在近期內應以采用碳交易為主再逐步向以碳稅為主體的減排機制過渡;袁永娜,周晟呂等[17]認為將碳交易和碳稅結合的復合政策可以克服碳交易過于靈活和碳稅過于死板的特點;石敏俊,袁永娜等[15]將碳交易和碳稅結合起來考慮,通過政策模擬手段,比較分析碳交易、碳稅以及兩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在減排效率、減排成本和經濟影響等方面的的優劣,認為復合政策減排策略減排成本適中,不但可以確保既定減排目標的實現,而且可以使較為分散的排放源承擔一定的減排義務,降低減排機制覆蓋行業的減排壓力,是較好的減排政策。

目前,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大有成為潮流之勢。在我國,在碳減排機制的選擇上學術界和政府相關部門存在著分歧,以往文獻的研究多集中在碳交易和碳稅概念和定性的探討[5,15-16],或從減排成本、減排效果以及經濟影響角度比較其優劣[17]。本文考慮碳交易政策和碳稅政策的屬性,設計了單一碳交易、單一碳稅以及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的不同情景。通過構建政府與兩個具有競爭關系制造業在三種不同政策下的三階段博弈模型,逆向求解,比較分析了在單一碳交易政策、單一碳稅政策和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下社會總福利水平、產品的定價策略、制造企業的市場份額及利潤,為政府碳減排政策的制定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規劃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1 問題描述與模型假設

1.1 問題描述

本文以政府和雙寡頭市場下的兩個具有競爭關系的代表性制造業企業為研究主體,其中制造企業1采用常規生產方式生產普通產品,制造企業2采用低碳生產方式生產低碳產品,兩制造企業的生產能力足夠大,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制造企業生產的產品碳排放會造成環境污染,為解決此外部性問題,政府首先根據國家總體減排規劃和以往碳排放情況以及社會總福利水平對市場上兩家企業選取合理的碳減排規制政策,并制定該行業征收碳稅水平或碳交易排放權和單位產量碳排放配權的市場價格;兩家制造企業針對政府實施的碳減排規制政策,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標來確定各自最合理的減排研發技術和生產技術來降低碳排放并獲取利潤;兩家制造企業在充分考慮其之間的競爭關系、各自生產的產品低碳水平的差異性、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偏好程度等因素以及自身利潤最大化確定各自產品的最優定價和最優產量。

1.2 模型假設

為簡化模型,本文作如下假設:

①在雙寡頭市場下,有兩家具有競爭關系的制造企業,分別為:制造商1和制造商2,兩家制造企業生產并在市場上銷售同質產品,兩種產品可相互替代,具有互補性和共存性,消費者根據自身偏好選擇產品。設制造商1生產普通產品,制造商2生產低碳產品,各自的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分別為cj和pj其中j=1,2,本文假設三種減排策略下普通產品和低碳產品的生產成本相同。

②市場容量為N,為簡化計算,取N=1。并記制造商1生產的普通產品和制造商2生產的低碳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分別為q1和q2,并有q1+q2=1

③用T表示低碳技術水平服從均勻分布,制造商1生產的普通產品的低碳技術水平為T0,制造商2生產的低碳產品的低碳技術水平為T2,政府規定企業不被征收碳稅或在碳排放權之內的低碳技術水平為Tl,則有T0

④設產品每提高一個單位的低碳技術水平,消費者愿意支付的費用為k,當滿足條件p2=p1+k(T-T0)時,消費者選擇購買普通產品或低碳產品是無差異的。

⑤制造商2生產低碳產品,由于低碳技術水平的提高節省了部分原材料和能源使得生產的邊際成本下降,設為?濁(T2-T0),其中?濁為成本降低率。

⑥由于生產低碳產品,制造商2需要投入一定低碳技術研發成本R。根據文獻[18]可設投入的研發成本正比于減排率的二次方,設?著2為低碳產品的單位產品減排率,則低碳產品的低碳技術研發成本R=■?茁?著■■(?茁為研發成本系數)。

⑦在單一碳交易(T)規制下,政府初始分配的單位產品的碳配額為g,折算為單位產品的碳減排率即?著0(0?燮?著0?燮?著20)(僅考慮單周期,可認為碳交易價格不變)。

⑧在單一碳稅(S)規制下,普通產品的單位碳排放量為e,政府規定對碳排放征收的碳稅稅率為t(元/噸CO2)。

⑨在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TS)的復合政策下,政府初始分配的單位產品的碳配額與單一碳交易規制下相同,但碳交易價格為■(僅考慮單周期,可認為碳交易價格不變);政府規定對碳排放征收的碳稅稅率為■(元/噸CO2)。

⑩消費者在購買制造商1生產的普通產品和購買制造商2生產的低碳產品時獲得的效用分別記作U■■和U■■,兩個制造企業的利潤記作?裝■■和?裝■■。政府的最優目標是使社會總福利最高。故可用社會總福利表示政府的收益函數,即政府的收益?裝■■=社會總福利=消費者效用U■■+制造企業的利潤?裝■■+政府對企業征收的碳稅[19-20],其中i=T,S,TS;j=1,2。

2 三種碳減排政府規制策略博弈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兩家制造企業產品的產量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三種碳減排規制政策下,市場對低碳產品的需求量為q■■,且q■■=1-q■■,則制造商1和制造商2的需求函數為:

q■■=N×■■dT=1-■,(N=1)(1)

q■■=1-q■■=■(2)

消費者購買制造商1生產的普通產品獲得的效用為:

maxU■■=■■dT=■(3)

消費者購買制造商2生產的低碳產品獲得的效用為:

maxU■■=■■dT=■-p■■+■(4)

2.1 單一碳交易策略(T)

制造商1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q■■-e(1-?著■)q■■?滓(5)

制造商2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濁(T■-T■)]q■■-■?茁?著■■+e(?著2-?著0)q■■?滓(6)

此時,政府的具體收益函數可表示為:

max?裝■■=maxU■■+maxU■■+max?裝■■+max?裝■■(7)

2.2 單一碳稅策略(S)

制造商1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q■■-eq■■t(8)

制造商2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濁(T■-T■)q■■-■?茁?著■■-e(1-?著■)q■■t

(9)

此時,政府的具體收益函數可表示為:

max?裝■■=maxU■■+maxU■■+max?裝■■+max?裝■■+eq■■t+e(1-?著■)q■■t(10)

2.3 碳交易與碳交稅相結合的復合策略(TS)

制造商1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q■■-■eq■■-■e(1-?著■)q■■(11)

制造商2的利潤最大化博弈模型為:

max?裝■■=[p■■-c■+?濁(T■-T■)]q■■-■?茁?著■■-■e(?著■-?著■)q■■

(12)

此時,政府的具體收益函數可表示為:

max?裝■■=maxU■■+maxU■■+max?裝■■+max?裝■■+■eq■■+■e(1-?著■)q■■(13)

根據以上公式分別求得各碳減排規制的最優策略和最優利潤列于表1中。

3 三種碳減排政府規制策略博弈模型的比較

3.1 命題1三種減排策略下,■>0或■>0。

命題1表明在三種減排策略下,政府制定的碳稅稅率或碳交易價格越大,普通產品和低碳產品的價格均會增加。

3.2 命題2 三種碳減排策略相比

①當0■時,普通產品的價格大小關系為p■■

②當0■時,低碳產品的價格大小關系為p■■

命題2中①說明在生產成本相同的前提條件下,若?著2,?著0給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價格和稅率符合0■), 即政府制定碳稅稅率較高(碳交易價格較高),此時,碳稅(碳交易)規制下普通產品的價格最高,碳交易(碳稅)規制下普通產品的價格最低,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復合的政策,普通產品的價格處于二者之間;命題2中②說明低碳產品在三種策略下的價格規律與普通產品相似。不同的是,當■?燮■(■?叟■),即0

將三種碳減排機制下的最優價格帶入需求函數得普通產品和低碳產品的最優市場需求量如表1所示。

3.3 命題3 三種碳減排策略相比

①當0■時,普通產品需求量的大小關系為q■■>q■■>q■■。

②當0■時,在減排機制下低碳產品需求量的大小關系為q■■

命題3說明在生產成本相同的前提條件下,若?著■,?著■給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價格和稅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稅稅率較高(碳交易價格較高),此時,碳稅(碳交易)機制下普通產品的市場份額較低,低碳產品的市場份額較高;碳交易(碳稅)機制下普通產品的市場份額較高,低碳產品的市場份額較低;在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下,普通產品和低碳產品的市場份額處于二者之間。

3.4 命題4 三種碳減排策略相比

當0■時,生產普通產品的制造商1和生產低碳產品的制造商2的最優利潤大小關系分別為?裝■■>?裝■■>?裝■■,?裝■■

命題4說明在生產成本相同的前提條件下,若?著■,?著■給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價格和稅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稅稅率較高(碳交易價格較高),此時,碳稅(碳交易)規制下制造商1獲得的利潤最少,制造商2獲得的利潤最大,碳稅稅率遠高于碳交易價格時,普通產品與低碳產品之間的競爭趨近于低碳產品壟斷情形;碳交易(碳稅)規制下制造商1的利潤最大,制造商2的利潤最小,碳交易價格遠高于碳稅稅率時,普通產品與低碳產品之間的競爭趨近于普通產品壟斷情形;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制造商1和制造商2的利潤處于二者之間,不會形成壟斷。

3.5 命題5三種碳減排策略相比

①當0■時,在減排機制下社會總福利的大小關系為?裝■■

命題5 說明在生產成本相同的前提條件下,若?著■,?著■給定,政府制定的碳交易價格和稅率符合0■),即政府制定碳稅稅率較高(碳交易價格較高),此時,碳稅(碳交易)減排機制下,社會福利最大,碳交易(碳稅)減排機制下社會福利最小。這是因為,當政府制定的碳稅稅率高于(低于)碳交易價格,碳交易(碳稅)帶來的經濟收入影響小,碳稅(碳交易)帶來的收入不但可以用于補貼企業提高減排技術和其他扭曲性稅收,有效減少碳排放,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國家財政的增收。將以上命題結論匯總列于表1。

4 結論與討論

本文考慮同一市場中在三種不同減排政策下不同產品的競爭,基于單一碳交易、單一碳稅以及碳交易與碳稅相結合的復合政策特點,構建了政府與企業間在不同減排機制中的三階段博弈模型,對比分析了在三種減排政策下的社會總福利水平、產品的定價策略、制造企業的市場份額及利潤,分析表明在?著2和?著0一定的情況下,三種減排政策下的社會總福利水平、產品的定價策略、制造企業的市場份額及利潤受碳交易價格?滓和碳稅稅率t取值影響:

①在三種減排策略下,普通和低碳產品的價格與政府制定的碳稅稅率和碳交易價格相關,會隨碳稅稅率或碳交易價格增大而增加;

②政府制定碳稅稅率較高時,在碳稅減排政策下社會福利較大,低碳商品的價格較高,市場份額較大,生產低碳商品的制造商獲得的利潤較大;碳交易減排機制下社會福利較小,低碳商品的價格較低,市場份額較小,生產低碳商品制造商獲得的利潤較小。

③政府制定碳交易價格較高時,碳稅減排政策下社會福利較小,低碳商品的價格較低,所占市場份額較小,生產低碳商品的制造商獲得的利潤較小;碳交易減排機制下社會福利較大,低碳商品的價格較高,市場份額較大,生產低碳商品制造商獲得的利潤較大。

第2篇

【關鍵詞】“營改增” 交通運輸業 稅負增加

一、背景

我國自2012 年從上海開始,在部分行業部分地區進行“營改增”試點。具體稅率為:在現行增值稅17%和13%兩檔稅率的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營改增”是結構性減稅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減輕企業稅負提高企業效益。但是,在試點過程中,出現了部分企業稅負增加的現象。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總隊對91家試點企業的抽樣調查結果,有超過40%的交通運輸企業一般納稅人稅負增加。這一現象引起了其他服務業企業對“營改增”推行前景的擔憂。

二、“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稅負的影響理論模型

“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稅負的影響分為兩種。第一,通過實施“營改增“可以實現實現進項抵扣,減少重復征稅,從而實現減稅,在此稱之為抵扣效應。第二,實行“營改增”的企業適用的稅率也會進行調整,稅率升高會增稅,反之會減稅,在此稱之為稅率增(減)效應。因此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企業稅負的最終影響,取決于以上兩種效應的綜合結果,在此稱之為減稅凈效應=抵扣效應-稅率增(減)效應。

以下運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對稅稅率增()稅效應和抵扣效應進行分析,以探究“營改增”使交通運輸業企業稅負增加的原因。

設某個交通運輸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為R,“營改增”前適用的營業稅稅率為t0,則在“營改增“前,該企業應繳納的營業稅額為Rt0。“營改增”后,設該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t1,那么企業的增值稅銷項稅額為Rt1。設企業可實現進項稅抵扣的第i種外購商品的價格為Pi,其所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ti,則此企業的進項抵扣額為∑Piti,因此“營改增”后企業的稅負為(Rt1-∑Piti),稅負變化為Δt= Rt1-∑Piti-Rt0=R(t1-t0)-∑Piti ,其中R(t1-t0)就是稅率增(減)效應,-∑Piti是抵扣效應。

以下著重分析抵扣效應。為了體現產業分工的專業化水平和進項稅抵扣全鏈條的完整性,需要分析企業外購商品的總價格即中間投入①占總成本的比重以及外購商品中可進行進項稅抵扣的比重,因此引入進項平均稅率 ,使 ∑Pi=∑Piti,∑Pi為企業外購商品中可進行進項稅抵扣的商品總價格。設企業外購商品的總價格為P,則-∑Piti=-∑Pi=-P其中,表示外購商品總價格中可實現進項稅抵扣的比重。(①企業中間投入指企業生產經營中所消耗的外購物質產品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之和)。因此Δt=Rt1-∑Piti-Rt0=R(t1-t0)-∑Piti=R(t1-t0)-P。

三、具體原因分析

(1)企業新適用的增值稅稅率t1過高。交通運輸業的營業稅稅率為3%,但實施“營改增”后交通運輸業一般納稅人適用11%的稅率,比較“營改增”政策實施前后,稅率提高了8%,幅度過大,稅率的增稅效應明顯。

(2)外購商品總價格中可實現進項稅抵扣的比重 較小。在增值稅抵扣全鏈條沒有打通的情況下,

(3)企業中間投入P的特殊性。交通運輸企業的中間投入具有特殊性,其所用的主要生產資料為汽車飛機輪船等,雖然當期購入設備進項稅額可以抵扣,但是這些設備使用壽命較長,一般不可能每年大批量購進,日常成本主要以維修費和燃料費為主,因此實際中可抵扣的金額有限,導致企業稅負增加。

四、建議

(1)建立健全財政補貼機制。在“營改增”政策實施的過渡期,對因稅改造成稅負增加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以彌補增值稅全鏈條打通前企業的進項抵扣不足和稅率提高帶來的損失。但是在實際實行中一定要落實,透明化運作,簡化行政手續,確保企業可以獲得補貼資金。

(2)調整增值稅稅率水平與結構。但從長遠來看,也應對增值稅稅率水平與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促進行業稅負的優化。不同行業的成本結構和中間投入的比率即特點上存在差異,交通運輸業的成本結構中有相當大的部分不能實現進項稅抵扣,同時其固定資產更新周期長,會導致實際中可抵扣的金額有限。但是,目前其適用11%的增值稅,相比原來的營業稅率大幅上升,為此,可以適當增加幾檔增值稅稅率,但也不能設置過多的稅率檔次,否則會給稅收的征收征管帶來困難。

(3)解決增值稅發票取得困難的問題。對企業財務部門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結合“營改增”政策進行相應的稅務籌劃調整。做好企業增值稅發票的歸集和管理工作,盡量選擇可以開具專用增值稅發票的客戶。另外,為了解決開票據繁瑣的問題,可以采取集中采購分散適用的措施,例如企業為了取得燃油費的增值稅發票,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同意集中購買油卡,再發放給駕駛員使用。

(4)加快“營改增”的雙擴圍。雙擴圍一是從地域上,向全國擴圍。另一個擴圍是從行業上,將更多行業納入“營改增”的范圍,這有利于打通增值稅的全鏈條,增加進項抵扣效應,減輕企業稅負,同時可以促進行業的專業化分工和結構調整,實現“營改增”的最終目的。但在雙擴圍的同時要注意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區的特殊性,進行相應的調整,切勿簡單復制、一刀切。

第3篇

9月7日,在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上,一組數據極為亮眼。

 

在四川,“十三五”前四年,在全省GDP年均增長7.8%、城鎮率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年均增長3.2%的情況下,人均碳排放為3.2噸,是全國最低的兩個省份之一。

 

與此同時, “十四五”開局,四川定下“高水平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目標,明確要“把數字牽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聚焦激活新要素、推進新治理、營造新生態,加速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打造西部領跑、全國領先的數字驅動發展高地。”

 

若是將二者聯系在一起,一方面,作為全國的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和能源大省,四川是長江黃河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在全國生態安全格局中肩負著重要使命,實現碳中和碳排放任重道遠;另一方面,數字化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是實現碳中和促進可持續發展重要路徑。

 

這意味著,在“數字化”“低碳化”浪潮下,如何加快推動“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發展,探索出數字空間綠色低碳發展的四川方案,將成為天府四川在“雙碳”目標下的“破局”之路。

 

這趟跋涉中,也正醞釀出前所未有的新機。

 

這里將匯聚數字經濟新業態帶來的新機遇,將肩負起創構理想城市形態的時代使命,還將承載起每一個個體對于生活和工作、現實和理想的更多想象……

 

毫無疑問,“雙碳”目標下的四川故事,正入佳境。

 

格局

 

“十三五”期間

 

四川碳排放總量快增態勢基本扭轉

 

從初春到立秋,四川很“忙”。

 

四月初,省會成都,首個冠以“數字”之名的產業功能區正式官宣——位于新津區的天府牧山數字新城,其定位為“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重要功能是“成渝數字經濟新名片”。

 

到了初夏,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聯合召開覆蓋21個市(州)、183個縣(區、市)政府的重要會議,聚焦“兩高”項目分類處置。隨后,省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對上半年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紅色預警的3個市(州)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

 

隨后,傳統產業主動謀變。四川省釩鈦鋼鐵產業協會發出全省首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倡議,呼吁釩鈦鋼鐵低碳轉型。7月27日,四川冶控集團揭牌成立,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短流程綠色煉鋼集團。

 

來到9月,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在蓉召開,論壇以“數字助力,綠色發展”為主題,旨在動員聚集各行業各政府部門,各領域專家學者和企業等社會力量,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數字化手段助推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大目標,備受關注。

 

數月之間,針對“雙碳”的目標,四川就涉及到了數字產業集聚、嚴控“兩高”項目發展、助推清潔能源轉型等多個領域,再細化下去,新場景新業態、新生態等題中之意更是貫穿于每個日常中。

 

也正因為這樣的快節奏,眼下,四川的碳排放總量快增態勢已基本扭轉,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

 

“十三五”期間,四川全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7.4%。全省水電裝機達到7892萬千瓦,居全國第一,水電外送電量累計6698億千瓦時,全省森林覆蓋率累計提高4個百分點,達到40%。

 

在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的背后,是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加快。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創建國家和省級綠色工廠296家,建設工程節能標準設計階段執行率達100%,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車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連續3年超過90%,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占比突破84%,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50%以上,化肥使用量連續4年負增長。

 

這也印證了一個事實邏輯,從微觀主體的“一小步”,匯聚成助推能源轉型的“一大步”,再到探索出數字碳中和中的四川“樣板”。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時間節點,四川正積極搶占數字經濟發展的新高地,從頂層設計入手,以數字技術助推能源轉型、引領市民生活減碳合,實現經濟效益和降碳減排雙提升。

 

天府四川,新的格局,正在崛起。

 

破局

 

發展階段不平衡不充分

 

區域間減碳壓力差異明顯

 

何為數字碳中和?

 

“我理解有兩個層面的意思。”在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講到,題中之意,除了包含讓數字產業低碳化、綠色化之外,還有讓數字產業為碳達峰、碳中和賦能增綠的思考。

 

王金南坦言,國家要實現“雙碳”目標,勢必將目標任務分解和細化到各地,各地方政府將成為實現目標的關鍵,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過程中,各地因能源結構不同,產業結構不同,必然節能減排任務不同,完成時間也將有所不同。

 

事實上,發展階段不平衡不充分,這樣的困局在四川同樣存在。

 

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在趙樂晨看來,四川下一階段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思想認識和能力薄弱與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存在巨大差距;發展階段不平衡不充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挑戰十分巨大;碳達峰、碳中和縱深推進的發展基礎和政策行動差距較大。

 

對此,四川正通過統籌謀劃、系統推進、戰略布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目標、碳中和愿景作出更大貢獻。

 

具體而言,達峰時間有先后,區域上,成都、廣元等已經作出承諾的地區要錨定目標推進達峰,攀枝花、眉山等具備條件的地區要加快達峰,多數城市應于2029年及之前達峰;行業上,特別是煤電、鋼鐵、水泥、化工等傳統高碳產業要率先達峰,建筑、交通要通過提升能效、優化用能結構實現低碳化。達峰水平有高低,四川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和資源大省,要樹立全國和全省一盤棋理念,增強大局、全局意識,設立總量剛性目標,實施差異化增量控制。

 

而這樣的探索,其實已有成果。在成都,以數字經濟推動低碳增長、以數字治理助力低碳生活、以數字創新驅動低碳發展、以數字基建支撐低碳轉型,“十三五”時期,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分別累計降低14.2%、21%,清潔能源占比提升至62.6%,森林覆蓋率達40.2%、年固碳量超過200萬噸,人均碳排放位居全國十大城市最低,榮獲聯合國“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

 

解局

 

著力提升數字碳綜合的能力和水平

 

積極探索多路徑減碳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經濟系統變革,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論壇上,有專家舉例道,浙江、上海等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可重點關注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優化等;甘肅、寧夏等西部省份可在探索新能源發展方面持續發力;四川、福建等森林覆蓋率較高的省份可重點關注生態碳匯。

 

整體上看,“十四五”期間,四川將以碳中和愿景為引領,圍繞2030年前達峰目標,積極探索符合四川戰略定位、發展階段、產業特點、能源結構和資源稟賦的低碳轉型路徑。

 

對此,論壇上,相關領導透露,下一步,四川將著力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抓好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運用互聯網加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升,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著力推動能源數字化轉型,加快普及智能化用人監測和診斷技術,強化能源使使用的精準調控,優化能源生產運輸交易和消費環節的資源配置能力。著力推動市場數字化轉型,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賦能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新場景新業態正在不斷涌現。例如,科技戰線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號召,四川大學聯合東方電氣集團等單位組建全國省級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布局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三大研發方向。西南石油大學掛牌碳中和研究院,設立天然氣綠色開發利用、零碳能源系統、儲能技術、二氧化碳高效捕集與綠色轉化4個研究中心。

 

綠色金融創新邁向2.0時代。人行成都分行實施碳減排票據再貼現專項支持計劃,加大對碳減排企業的融資支持。中航成都碳中和產業基金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四川機場集團、雅礱江水電參與發行全國首批碳中和債券,全國首單區縣級碳中和綠色中期票據在成都新都區發行。

 

此外,四川也是林草碳匯的“沃土”。《四川林草碳匯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林草碳匯項目規模達3000萬畝。支持涼山州鄉村振興、宣漢森林經營、天全大熊貓棲息地恢復、龍泉山城市森林、若爾蓋濕地等林草碳匯項目示范,還將探索林農碳匯+互聯網“微碳匯”模式,開發鄉村林草碳匯產品。

 

第4篇

XX縣按照《市“四控”行動一個意見和四個辦法》要求,綜合施策,出臺方案,有序推進。制定并印發《XX“四控”行動實施方案》。堅持政府主導、典型帶動、綜合施策、全民動員的原則,結合地方實際,全面開展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動工作。

一、“四控”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控肥增效采取的措施:

1、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一是開展土樣調查。借助鹽堿化耕地的普查和綜合治理工作實施,完成我縣土壤普查工作,建設完善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田園綜合體內推廣使用有機肥、摻混肥、復合肥、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二是加快智能配肥的推進。引進推動肥料企業建設“液體加肥站”和“固體配肥站”,為農民開展個性化的配肥服務,實現精準施肥,減少化肥用量。2019年建設   個智能配肥站,測土配方施肥達到  萬畝以上。

2、提高耕地質量。一是大力推廣有機肥。引進商品有機肥生產企業,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引導農民使用,培肥土壤。開展商品有機肥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擴大施用面積,推廣有機替代無機。2018年使用有機肥達到  萬畝,2019年達到  萬畝。二是加大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推廣力度。依托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項目,配合耕地機械深松旋耕,輻射帶動農民開展向日葵、玉米、小麥秸稈還田,改善土壤結構。2018年小麥、玉米、向日葵秸稈還田面積達到種植面積的  %,2019年達到  %。推廣麥后綠肥還田技術,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三是實施工程提升地力。大力爭取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深耕深松等項目,全力推進改鹽增草(飼)興牧等工程,提高耕地質量,促進化肥使用量的減少。

3、轉變施肥方式。一是按照農藝農機融合、基肥追肥統籌的原則,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減少養分揮發和流失。在農業科技產業園、示范園內建設種肥同播、機械深施肥技術示范點,以點帶面,逐步轉變農民施肥方式。二是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依托項目,引導、扶持有條件的地區全面推廣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較農民常規施肥方式畝均減少氮肥  kg,節肥  %,氮肥利用率提高到  %。

4、推廣應用新型肥料。建立有機肥、摻混肥、復合肥、緩控釋肥等肥料生產、銷售的獎補機制,加快我縣肥料減量增效步伐。在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園區,全面推廣示范緩釋肥料、水溶性肥料、液體肥料、葉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調理劑等高效新型肥料,引領帶動新型肥料的使用,逐步替代傳統肥料。加大宣傳力度,改變農民施肥觀念,以項目、惠農政策等對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園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補貼,引導農民使用緩控釋、水溶性等新型肥料,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動肥料產業轉型升級。

5、建設試點示范帶動。整合項目和資金,由各蘇木鎮、農場和農業部門聯合開展示范園區建設,集成推廣以上多項技術,促進化肥減量增效工作。

6、堅持源頭控制。嚴格執行《市化肥減量增效實施辦法》,根據我縣化肥施用量較大、肥料品種較多的實際情況,由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其他各相關單位配合,完成縣內化肥生產企業和銷售點登記備案庫建設并進行動態管理,建立完善并嚴格執行肥料銷售登記備案制度,進一步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堅決杜絕假化肥、劣質化肥的生產銷售,動態監測全縣化肥生產和銷售情況。

(二)控藥減害工作采取的措施:

1、加強農藥監管。一是嚴格執行國家對高毒、高殘留農藥不許生產、銷售、使用的規定,對違規生產、銷售和使用的,按照相關法規條例,追究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二是嚴格管理限用農藥。對國家農業部限用農藥分類準入,實施定點銷售制度,全縣設立  個銷售點。限用農藥進貨時必須到縣農藥管理部門備案,建立全程可追溯平臺,采用實名制購藥,實現購藥、使用全程可追溯。三是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農藥經營、使用監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的進行執法檢查,對違法經營、使用農藥行為嚴厲查處。鼓勵廣大群眾進行舉報,鼓勵農林牧水綜合執法監督執法局監督舉報電話   。同時,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加強農貿市場內農殘檢測室的建設,加大農產品農殘抽檢力度。

2、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積極爭取農業部“農作物疫情田間監測點”建設項目和資金,完善重大病蟲數字化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力爭監測預警體系實現重點鄉鎮全覆蓋。

3、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一是扶持發展裝備精良、服務高效、規模適度的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對統防統治作業費給予一定補貼,統防統治面積達到  萬畝,力爭達到  萬畝。二是鼓勵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提升裝備水平,所需統防統治機械納入農機補貼范圍。三是利用高效施藥機械減量,避免農藥“跑、冒、滴、漏”等現象。推廣使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高效常溫煙霧機,采用低容量噴霧、扇形噴頭、靜電噴霧施藥技術,降低藥效飄移損失,提高農藥利用率。

4、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率先在科技示范園區、合作社基地等實施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并以此進行展示示范,以點帶面,提高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  萬畝。以物理、生物防控代替化學防控。物理防治方面大力推廣殺蟲燈、黃板、藍板,性誘劑等物理方式誘殺害蟲,減輕病蟲危害,降低農藥使用量;化學防控方面一是推廣使用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二是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三是合理使用助劑,提高藥效,減少藥液流失。

5、加大宣傳培訓力度。針對農民意識淡薄、對農藥安全使用知識一知半解等問題,通過發放農藥安全使用技術手冊,并加強對農藥安全使用技術的培訓等途徑加大宣傳力度。同時,加強現場指導,引導農民堅持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并重,在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規定的基礎上,根據病蟲發生期及農藥作用特點,選擇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三)控膜提效工作采取的措施:

1、加強農膜市場監管。市場監督管理和農牧業綜合執法等執法單位負責從生產、銷售、使用三個環節,加大監督檢查處罰力度。嚴格執行《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GB13735-2017國家標準,根據《  市農用地膜管理辦法》,從2018年5月1日開始執行,禁止在我縣生產、銷售、使用厚度低于0.01mm的非國標農用地膜。農用地膜生產企業、銷售者應當加強行業自律,規范生產、經營行為。農用地膜生產應符合國家政策。政府鼓勵和支持農用地膜生產企業研發生產高標準、長壽命及按需求定制的農用地膜產品。農用地膜新產品須由生產企業或生產企業委托有關部門進行2年以上的多點田間應用試驗,經農牧業環境保護部門評估確認達到國家標準后,方可大面積推廣應用。

2、加大廢舊殘膜回收力度。本著誰生產、誰銷售、誰回收的原則,鼓勵生產企業、銷售企業、農機合作社積極回收廢舊殘膜;鼓勵農民自發收集廢舊殘膜,以舊換新,實現廢舊農膜資源再利用。農膜回收機械全部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在每個鄉鎮建立一個回收站點,政府對回收企業予以補貼,具體補貼辦法參考《  市農用地膜管理辦法(暫行)》。農膜回收機械全部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爭取上級資金  萬元,每個回收網點補貼  萬元,主要用于回收場所建設、設施設備購置等。開展廢舊地膜殘留定位監測,共設置監測點  個,按年度采集數據。推廣“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技術”,地膜玉米后茬免耕種植向日葵技術  萬畝,減少地膜投入,實現控膜提效。制定和報送了《XX縣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與處置實施方案》,有關事宜正在落實中。推廣新國標地膜  噸,開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試驗、示范  畝。

3、大力推廣可降解地膜的使用。在農業科技產業園、示范園內推廣可降解地膜,并開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示范。

4、推廣節約型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技術”,達到一膜多用、重復利用的目的,減少地膜投入,實現控膜提效。

(四)控水降耗工作采取的措施:

1、切實加強用水管理,提高灌溉利用效率。嚴格執行《   市農業用水“控水降耗”實施辦法》,全面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灌溉管理制度,堅持“早澆、節水、保墑”,堅持總量分配、用水管理、用水計量、水費計收“四到直口”的用水制度和“指標到渠,供夠關口”的供水原則,嚴控秋澆用水量、春灌用水定額和井渠雙灌提取地下水總量。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對水資源管理的總體要求,秋澆實行統澆、包澆,推行“一把鍬”澆地統一秋澆灌水標準等措施,嚴禁深澆復澆,提高灌溉效率。嚴控井渠雙灌提取地下水總量,實現采補平衡。將灌區內井渠雙灌區納入統一調度管理,正常年份利用井灌用于青苗灌溉,春灌干地和秋澆用水采取引黃灌溉,實現采補平衡。

2、積極改變用水方式,加快工程措施節水。農業綜合開發、水利、國土等部門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水權轉換、土地整理等項目,實施土地整理大破大立工程,倒逼農民土地按照“一戶一田”的模式規模化經營,為高效節水創造先決條件。一是繼續實施渠道襯砌工程,推進工程節水源頭減量。二是在科技示范園區、設施農業、露天瓜菜、玉米生產上配套水肥一體化工程,推廣水肥一體化“井黃雙灌”技術,推進農藝節水過程減量。三是利用各類水產養殖區等儲水池塘湖泊,試驗應用黃河水二次澄清后水肥一體化技術,扶持鼓勵生產者通過渠道取水、機械運水等“土辦法”,在農作物果實膨大的關鍵時期適時補水,推進“魚農互補”二次利用措施減量。四是有序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與優勢農作物輪作倒茬,發揮好“河長制”的作用,推進管理節水終端減量。水利部門負責積極爭取國家節水改造資金投入,重點要做好骨干渠道的節水改造與維修養護,減少輸配水過程損失,同時加快推進高效節水項目的實施,強化已建成的高效節水項目的管理,提高節水效果。

3、注重農藝措施節水,不斷調優種植結構。加大推廣立體種植技術力度,推廣小麥套葵花、小麥套玉米和瓜類、葫蘆等經濟作物間種葵花等立體栽培模式,高效利用水資源,實現節水降耗  %。引導、鼓勵合作社、農企等社會化組織按照區域化、規模化種植,實現統一種植、統一灌溉、統一收獲,確保作物生育期內高效利用水資源。嚴格執行《  市農業用水“控水降耗”實施辦法》,全面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灌溉管理制度,大力推廣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和小麥套葵花、小麥套玉米等立體栽培模式,全年實現節水  多萬立方米。

二、“四控”工作取得的效果

(一)控肥增效的效果:逐步建立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科學施肥水平明顯提升,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等養分結構趨于合理,有機肥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  萬畝以上;機械深施占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  %以上;逐步增加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  %以上。

(二)控藥減害的效果:初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科學用藥水平明顯提升,農藥使用總量實現負增長。綠色防控面積達到  萬畝以上,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  %以上,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比例明顯提高。

第5篇

關鍵詞:碳排放;區域劃分;面板數據;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69(2012)06000707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我國碳排放問題,尤其是區域碳排放問題,越來越受到學者關注。他們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我國區域碳排放問題進行研究,試圖探尋出一條適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現狀的碳減排路徑。考慮到我國省市地區較多,而且人均碳排放量在部分地區間存在“俱樂部收斂”[1](P31-42)[2](P35-46),即地區間碳排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大部分學者在研究我國區域碳排放問題時,一般會在一定的標準下,對我國30個省市地區①進行分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我國區域碳排放問題的研究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從目前的碳排放區域劃分方法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使用國家已有的區域劃分結果,一類是基于某些與碳排放相關的指標進行區域劃分。

我國已有的區域劃分主要有三種,部分學者選擇其中一種,對區域碳排放問題進行研究。(1)東中西區域劃分②。使用該區域劃分的學者較多,且研究視角豐富。其中,陳詩一等[3](P111-119)、雷厲等[4](P59-65)和仲云云等[5](P123-133)使用LMDI方法,研究了我國區域碳排放量及其因素效應的差異性問題;李國志等[6](P32-39)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人口、經濟和技術對各區域碳排放的影響;許廣月等[7](P37-47)、張為付等[8](P14-23)研究了全國及各區域碳排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存在性問題;許廣月[1](P31-42)、林伯強等[2](P35-46)研究了我國區域碳排放的“俱樂部收斂”問題。(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中所提出的經濟區域劃分③。使用該區域劃分的學者較少,王文舉等[9](P442-447)使用該區域劃分結果,利用對應分析,對碳稅政策效應的區域差異特征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3)《中國區域間投入產出表》中的經濟區域劃分④。使用該區域劃分的,主要是因為要用到中國區域間投入產出表進行相關研究。其中,劉紅光等[10](P129-135)建立我國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碳減排模型,對各區域各行業的減排效果進行了分析。姚亮等[11](P16-19)利用投入產出技術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對我國區域間產品(服務)以及隱含的碳排放在區域之間流動和轉移總量進行了相關核算與分析。以上這三種區域劃分結果,均是基于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及地域分布特點,并未充分考慮到區域間的碳排放特征。使用這三種區域劃分結果去研究區域碳排放問題,均缺少較強的針對性。因此,大部分學者在研究區域碳排放問題時,基于其研究視角,采用不同的分類指標和方法,進行碳排放區域劃分。這里也可以分為三種分類方式:(1)單指標分類方式,由于這種方法較為簡便,大部分學者選擇了該方法。比如,李國志等[12](P22-27)、宋德勇等[13](P8-14)選擇碳排放量年度均值指標,設置一定的大小區間,均將我國劃分為高排放、中排放和低排放等三個地區,并在此基礎上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全國及不同地區城鎮化對碳排放的影響;張雷等[14](P211-217)根據2005年碳排放量的截面數據,將我國分成超重碳排放型、重碳排放型I、重碳排放型II、一般碳排放型I、一般碳排放型II和輕碳排放型等六個地區;肖黎姍等[15](P21-27)選擇1990—2007年的碳排放強度(即單位GDP碳排放量)年度均值,將我國劃分為三類地區;曲如曉等[16](P10-17)為驗證中國省級收入排放的不一致性,選擇1997—2010年的人均GDP年度均值,將我國劃分為高收入、較高收入、低收入和最低收入等四個地區。(2)雙指標分類方式,部分學者選擇了該方法。比如,何建武等[17](P9-16)在研究統一碳稅對各區域的經濟影響時,選擇2002年人均GDP和碳排放強度兩個指標,將中國劃分為三大地區,即第一類地區(人均GDP水平很高,碳排放強度較低)、第二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碳排放強度卻很高)和第三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碳排放強度也較低)。許泱等[18](P1 304-1 309)根據2008年城鎮化水平和1995—2008年的城鎮化年均增長率,將我國劃分為四個地區。(3)聚類分析分類方式。前面兩種分類方式,均是采取數據間簡單大小排序,此種分類方式則全然不同。張彬等[19](P53-56)通過Kaya恒等式得到人口、人均GDP和碳排放強度等三個碳排放區域劃分的模糊聚類指標,然后基于截面數據,將我國按碳排放驅動因素分為四大地區,即北京、上海完全城鎮化地區、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和天津。

綜上,已有文獻在碳排放區域劃分方面各具特色,但仍存在尚可完善的地方:(1)由于影響區域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不止一兩個,所以采用單指標和雙指標的分類方式,指標選取過于單一,未能充分反映區域間的碳排放特征,且其選取也尚未統一;(2)張彬等[19](P53-56)采用模糊聚類分析,雖然較為全面地考慮到了區域間的碳排放特征,但是并未充分結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碳排放特點,同時由于使用截面數據,僅考慮區域碳排放在截面上的特征,而忽略了其在時序變化上的特征。因此,是否存在一種有效的分類方式,對碳排放區域進行劃分呢?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方法在進行分類時,不僅能充分考慮指標在時間和截面兩個維度上的特征,而且能一次容納多個指標。這恰恰為碳排放區域劃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思路。聚類分析是多元統計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也是處理分類問題的主要方法。近年來,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成為了熱點研究領域。Bonze和Hermosilla[20](P339-360)首次將聚類分析引入到面板數據中,運用概率連接函數和遺傳算法改進聚類分析算法,從而提出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方法。Ren和Shi[21](P253-258)基于費舍爾次序集群理論,通過Frobenius準則重建Ward函數,提出了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方法。這兩種方法較為復雜,且李因果等[22](P73-79)指出他們都沒有詳細考察面板數據的動態分類統計特征。朱建平等[23](P11-14)提出了單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方法,但是單指標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少,且在現實應用中多為多指標問題,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解決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問題。鄭兵云[24](P265-270)對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做了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對時間進行了“降維”,即每個指標在時間維度上取均值,消去時間維度,退化為截面數據的聚類分析問題。但這種處理方法存在兩個缺陷:一是信息損失問題,均值只能表現平均變動情況,不能反映其他分布特征,如離散程度等;二是存在一個隱形假設,即各樣品的每一相同指標在時間維度上同方向變化,否則會得出不準確或錯誤的結論。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李因果等[22](P73-79)選取面板數據的絕對量、增長速度、變異系數三個統計指標,分別建立測度相似性的歐式距離函數,將其賦權構建綜合距離函數,并重構Ward聚類算法,從而提出了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方法。雖然其研究綜合考慮了面板數據的時序和截面特征,但仍存在一定問題。其一,綜合距離函數權重的選擇帶有一定的主觀因素,如果選取的權重不一樣,可能會導致不同的聚類結果;其二,增長速度和變異系數均可能遠遠小于絕對量,尤其是增長速度,這樣如果綜合到一起來構建Ward聚類算法,即便選取較大的權重,也很容易忽略增長速度和變異系數的影響。

鑒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種較為簡單、可操作性強的方法,即綜合各指標的年度均值和年均增長率的聚類結果,來解決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在這樣的思路下,基于我國30個省市1995-2010年與碳排放直接相關的相對指標數據,對我國進行碳排放區域劃分。相比已有文獻,本研究有以下特色與拓展:(1)分類指標的選擇。結合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的區域碳排放特點,基于涂正革等⑤⑥的LMDI“兩層完全分解法”,提取影響區域碳排放的指標,在分類指標選擇上不僅較為全面合理,而且首次區分了生產和生活兩大部門的影響因素;(2)分類方法的選擇。選取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進行區域分類,在分類時不僅考慮到區域碳排放的截面特征,而且也考慮到區域碳排放的時序變化特征。

二、理論方法框架

(一)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

由于對各指標進行時間“降維”再聚類分析,可以體現面板數據的截面特征;取各指標的年度平均增長率進行聚類分析,可以顯示面板數據的時序特征。那么綜合這兩個指標,便能較全面地說明面板數據的時序和截面特征。于是,本文提出以下思路,進行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第一步,計算各指標的年度均值,在時間上對各指標“降維”,并對其進行聚類分析。第二步,計算各指標的年均增長率,并對其進行聚類分析。第三步,綜合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聚類結果,將其作為最終的聚類分析結果。如第一步的聚類結果將北京劃為第一類,而第二步的聚類結果北京被劃到了第二類,但其他省市均沒變化,那么便可以將北京單獨劃為一類。

本文選用歐氏距離,選取系統聚類法中的離差平方和法(或稱Ward法)進行聚類分析。相比已有的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該聚類思路操作較為簡單,操作性強,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面板數據的時序和截面特征。此外,在進行第二步,即對各指標的年均增長率進行聚類分析時,若相異性取到較小的值,仍未獲得良好的分類結果,那么便說明各個體的每一相同指標在時間維度上同方向變化。此時,便可以不考慮面板數據的時序特征,即不進行第二步操作,此時本文的方法便退化為鄭兵云[24](P265-270)所提出的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

(二)碳排放區域聚類的指標選取

為了得到較為科學的碳排放區域劃分結果,必須選取合理的分類指標。從已有研究文獻來看,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人均GDP、城鎮化水平和人口等指標先后被用于進行碳排放區域劃分。

第6篇

【關鍵詞】減排節能;電除塵技術;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TE08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了更好的進行節能減排,并且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節能減排電除塵新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電除塵器技術發展現狀

我國全面系統地對電除塵器技術進行研究和開發始于上個世紀60年代。在1980以前,我國在國際電除塵器領域還處于非常落后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不斷地高速增長,環境保護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得愈來愈重要。受市場經濟下的利益驅動,國內許多大、中型環保產業對電除塵器進行技術研究和開發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電除塵器的應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家更是將高效電除塵器技術列入“七五”國家攻關項目。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合理借鑒,到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電除塵器技術水平基本上趕上國際同期先進水平。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把“大力推進科學技術進步,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積極發展環保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相關政策,環保產業進一步得到重視。隨著國家對污染控制要求的不斷提高,對粉塵排放的要求也大幅提高。電除塵器作為控制大氣污染、解決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的主要設備之一,其應用技術進一步得到飛速發展。

目前,電除塵器已廣泛應用于火力發電、鋼鐵、有色冶金、化工、建材、機械、電子等眾多行業。我國作為世界電除塵器大國立足于國際舞臺,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技術水平上都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電除塵器技術從設備本體到計算機控制的高低壓電源,以及絕緣配件、振打裝置、極板極線等已全部實現國產化,并且已有部分產品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1980年以前,我國電除塵器的規模絕大多數都在100m2以下,而其行業占有量為有色冶金行業32% ,鋼鐵行業30% ,建材行業18% ,電力行業8% ,化工行業5% ,輕工行業4% ,其他行業0% 。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尤其是電力、建材水泥行業的發展達到空前水平,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電除塵器行業占有量的格局已改變為:電力行業72% ,建材水泥行業17% ,鋼鐵行業5% ,有色冶金行業3% ,其他行業3% 。目前火力發電行業的電除塵器用量已占全國總量的75% 以上,648m2的電除塵器已在100MW的火電廠中成功運行。在化工行業,由于受國際硫磺價格的影響,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采用硫磺制酸工藝取代硫鐵礦制酸工藝的企業急劇上升,使得電除塵器的行業占有量也隨之大幅下降,直到近兩年才有觸底反彈的跡象。

三、減排節能電除塵新技術

1、余熱利用提效技術

在火力發電中,由于煤粉變粗、煤的含水量過多等因素很容易造成鍋爐排放的煙霧溫度過高,很大程度地降低了電除塵器的工作效率。煤煙溫度的過高對電除塵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高溫煙霧會增加煙氣量,同時使得電場的風速增加,造成煙塵經過電除塵器的處理時間變短,降低除塵效率。

2)高溫煙霧也會降低電場的擊穿電壓,增加了氣體分子間的間隙,不利于電子與之碰撞,從而造成電離效應增加,降低除塵效率。

3)容易形成反電暈(除塵器極板上高比電阻塵產生的局部放電),早晨塵粉二次飛揚,降低除塵效率。

2、高頻供電技術

火電廠使用的電源主要為工頻段在50Hz 的常規電源,而高頻電源對電子和微電子等技術的應用,利用波形轉換可以滿足電除塵電力要求的同時,有很多優點:

1)提高效率。如果給電除塵器使用高頻電源,利用高頻電源的電氣特性以及放電的性能,可以將電除塵的效率提高很多倍,同時還能降低煙氣的排放量。

2)節能。同樣利用高頻電源的一些特性,可以將電除塵的效率因數提高至0.9,更加的節省能源消耗。

3)體積小,使用便捷。普通的電源在制作中由于工藝的局限性,很難在現有的基礎上將體積進一步縮小。而高頻電源則因使用的變壓器與控制系統集成的技術,體積很小,在安裝中可以考慮安裝在電除塵器的頂部。集成化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可以使用更少的電纜,也更加節省空間。

4)綠色環保。高頻電源采用了三相電源供電的方法,使用起來對整個電網的影響小,其最大的特點還是無缺相的損耗以及無污染,同時在電路的設計中增加了短路、開路、超溫保護等功能,完全可以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使用。

3、三氧化硫調質技術

三氧化硫是火電廠煙氣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所以在電除塵技術中如果能減少三氧化硫的排放量,或者能進一步減小排放的三氧化硫對環境的污染,才能達到國家減排的要求。三氧化硫煙氣調質技術可以將一定量的三氧化硫與煙氣中的少量水分通過一定手段結合成酸氣溶膠,這種溶膠在通過除塵器的時候能夠輕易地吸附于粉塵表面,從而達到電除塵的效率。

4、低二次揚塵技術

低二次揚塵技術主要是為了解決在電除塵過程中煙氣在電風作用下產生的二次揚塵帶來的除塵效率低的問題。低二次煙塵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

1)對電除塵器內部的振打機構進行一定的改進,優化振打工作的程序,通過合理配置振打的強度以及去除不必要的振打來降低二次揚塵的濃度,讓聚集在極板上的粉塵聚成塊狀而脫落。

2)對電場進行改進來克服高流速下的二次揚塵。目前使用的對電場的改進主要有使用高頻電源來減少電暈閉塞,增加電場的工作效率;在電場中增加變阻流格柵,減少揚塵量;增加電場的面積來擴大對煙氣流通的阻斷作用范圍,進一步降低風速。

5、氣流分布技術

在對火電廠電除塵技術進行改進的時候,出了對于煙塵成分的研究,還出現了一種氣流分布的新技術。這種技術是考慮了在大型的電除塵器中氣流分布和濃度分布對于排放量的影響。

為了解決這種氣流分布不均帶來的影響,氣流分布技術從最原始的檢測分析入手,通過對電除塵器內部的結構以及氣道中氣流分布裝置的安裝情況進行研究,經過一系列的實驗來找到影響氣流分布的原因,從而對癥下藥。這種技術主要是通過復雜的運算來找出修正的方案,可以有效保證氣流室內的氣流分配均勻,最大限度地提高電除塵的效率。

四、其他技術

1、機電多復式雙區電收塵技術

常規的電除塵器粉塵荷電與收塵功能是在同一個電場內完成,電場場強往往受荷電電壓限制,使電除塵效果不能得到最佳發揮。這里提供一種陰陽極分小區布置、復式組合的機電多復式雙區收塵電場新型產品技術,根據設計要求,可沿電場長度方向設置2~3 組荷電與收塵小區并呈復式交錯布置。

2、節能電控提效技術

主要是通過對不同煤種、不同工況、不同負荷條件下的各種運行數據的分析、歸納和總結,對電場動態伏安曲線族與工況特性變化的關系規律進行對比和分析,建立不同的工況特性分析診斷的數學模型,基于該模型可以可靠地計算出電除塵器的反電暈指數和常電暈指數,正確地反映整臺電除塵器的工況狀態和變化趨勢。結合鍋爐負荷、煙氣量、煙氣溫度、吹灰信號等多種信號;自動分析、診斷電場工況;實時自動選擇高壓供電的供電占空比和運行參數;實現綜合節能,使電除塵器始終運行在功耗最小、效率最高狀態。

3、濕法電收塵技術

濕法電除塵器采用洗滌電極的方法,可確保電極清潔,并可有效捕集細微粉塵、去除 SO3及一些重金屬等,主要應用在冶金環境除塵等常溫型工況場合。用在燃煤鍋爐濕法脫硫后,可捕集逃逸的 PM2.5 細微粉塵等,有效解決石膏雨等問題,實現近似零排放。但要注意解決好設備防腐以及廢水循環處理。

4、全布袋技術和電加袋技術

全布袋除塵工藝不僅在技術上可行,且具有投資省、占地少、運行費用低等優勢,是符合我國特點的新技術,是典型的節能環保工程。電加袋除塵器由電除塵器改造而成,改善了電除塵器的除塵效率收粉塵“比電阻”的影響很大,除塵效率低的缺點。

五、結語

總的來說,各種新技術的不斷被研發和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節能減排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顆粒污染物的排放,促進了生活環境的改善。

參考文獻

[1]胡 減排節能電除塵新技術應用研究 [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3年9期-

[2]羅如生,廖增安,陳麗艷 滿足新標準采用電除塵新技術改造的應用與分析 [J] 《電力科技與環保》 -2012年4期-

第7篇

關鍵詞:混合寡頭;國企私有化;污染物排放;環境稅

中圖分類號:F27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70(2012)01-0059-06

收稿日期:2011-09-26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中國頻繁遭遇反傾銷的政治經濟學研究”(11YJC790217);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頻繁遭遇貿易摩擦與爭端的形成機理與對策研究”(ZR2011GQ005);中國人民大學新教師啟動金項目“中國遭遇國際貿易摩擦的新動向:特點、成因及應對”(10XNF062)

作者簡介:謝申祥(1978-),男,湖北荊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博士后,山東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王孝松(1983-),男,天津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商龍燕(1976-),女,山東齊河人,中國重汽集團設計研究院會計師,研究方向:貿易與會計關系。

①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計算而得。

②鳳凰網,“江西地稅官員稱正向國務院申請環境稅開征試點”, finance.省略/news/20100810/2493614.shtml。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以年均近10%的速度快速增長。與此同時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1995年我國工業廢氣的排放量約為12萬億標立方米,而到了2008年,我國工業廢氣的排放總量超過40萬億標立方米①。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就顯得尤為迫切。正因為如此,開征環境稅的呼聲日益高漲,根據媒體報道,江西省正向國家申請開征環境稅,而湖北、湖南、江西、甘肅四省則有望成為首批開征環境稅的試點地區②。可以預見,我國開征環境稅指日可待。

由于國有企業承載著部分政府的職能,許多國有企業經營效益較差,常被大眾所詬病。而以股份制改造為核心內容的國有企業經營目標轉換改革在中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希望借助股份制改造,轉變國有企業的經營目標,進而提高經營效益。不過,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對環境質量的影響似乎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本文試圖討論在一國開征環境稅的背景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進程對污染物排放和社會福利,以及環境稅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就我國而言,本文的研究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一般來說,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會排出廢水,排放廢氣,同時還會產生固體污染物,生產的產品越多,排出的污染物也會越多。經典的產業組織理論認為,當國有企業從以社會福利為目標的取向轉向以企業自身利潤為目標的取向時,國有企業的產量將會下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將降低,因而環境質量會得到改善。但是,這種情況可能只在一定條件下成立。Beladi和Chao[1]的研究表明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在只有一個國有企業的經濟里,如果社會的需求函數很凸(需求曲線十分凹向原點),盡管開征的環境稅隨著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但是較低的環境稅導致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量超過國有企業由產量降低而減少的污染物排放量,最終導致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因此,文獻[1]從需求的角度論證了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并不一定會導致環境質量的提升。

而Wang L和Wang J[2]則在一個混合雙寡頭模型下,引入產品差異因素,通過比較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競爭的兩種極端情況,即國有企業百分之百為國有時和私營企業的競爭以及國有企業百分之百私有化為私營企業時與私營企業的競爭,研究結果表明,當產品的差異化程度較高時,國有企業完全私有化時的環境污染會超出國有企業完全為國有時的環境污染。因此,文獻[2]的研究側重的是產品質量差異,同時也發現產品質量差異這一因素會導致國有企業私有化時污染物的排放增加。

國內學者就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研究似乎并不多見。徐有俊等[3]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國有工業企業在部分私有化后,政府征收環境稅對企業產量、勞動力就業以及社會福利水平的影響。其研究表明,當政府能夠決定環境稅稅率和國有控股比例的情況下,部分私有化和環境稅將通過資本租金和工資率的變化來影響企業的產出量。工業企業產量的變化會進一步引起城市就業水平的變化,從而對社會福利水平以及農業企業中工人工資水平的變化產生影響。

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2年

第1期謝申祥,王孝松,商龍燕:混合寡頭競爭、污染物排放與環境稅

本文沿襲文獻[2]的混合雙寡頭競爭框架,在相對更加現實的設定國有企業目標函數的基礎上,發現國有企業最初的私有化水平確定了污染物排放量和社會福利與國有企業私有化方向的關系。因為國有企業不僅關注自身的利潤,同時也關注社會中其它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因此國有企業最初的私有化程度影響了國有企業繼續私有化時的產量,進而影響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時政府為平衡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和污染物排放量,致使其在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中降低環境稅。這樣環境稅的下降又會反過來對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產生影響,由于這些影響不是單調的,因此決定了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對環境和社會福利的影響也不是單調的關系。因此,本文的研究從另一個視角論證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并不一定導致環境質量的改善。這也正是本文的創新所在。

二、理論模型與分析結果

假定本國市場有兩個企業1和2,其中,企業1為國有企業(public firm),企業2為私營企業(private firm)。兩個企業生產同質產品。代表性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

U(q1,q2)=(q1+q2)-12(q1+q2)2(1)

qi為企業i的產量。因而,消費者剩余可以表示為:CS=U-∑2i=1pqi,其中p表示產品的價格。由消費者剩余最大化的一階條件,我們得到市場的需求函數為:

p=1-q1-q2(2)

兩個企業的生產成本函數相同,均設定為:

C(qi)=F+cq2i

為分析和計算的簡便,不失一般性,我們限定F=0,c=1。需要說明的是企業成本函數通常設定為關于產量的線性或二次函數形式。盡管更為常見的是采用遞增的線性形式[4-7],然而為了與文獻[2]進行比較,我們將成本函數同樣設定為二次形式。

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它們在生產過程中均排出污染物,假定其污染物的排放和產量之間的關系為ei=qi-ai,其中ai為企業自身的減排量,ei為企業的最終排放量。企業的減排成本為a2i/2。污染排放物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和其排放量有關,按照通常的設定方式為:D(ei)=m•(∑iei)2/2,m為損害的技術參數,同樣為便于計算,我們設定m=1。另外,政府為保護環境,限制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特征收環境稅,其標準為每排放單位污染物征收t元稅。

因此,兩個企業的利潤表達式為:

πi=pqi-q2i-tei-a2i2, i=1,2(3)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已具有高度自,其所要實現的目標已和計劃經濟時的國有企業發生了很大變化。盡管在許多方面仍會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但是畢竟作為企業,它有追逐利潤的本性,同時對一些負的外部性問題不會像計劃經濟時試圖去內部化,典型的如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根據2010年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公布的《關于限期完成上市環保核查整改承諾的通知》,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冷軋薄板廠因“周邊富浩小區居民對寶鋼薄板廠的異味問題仍投訴不斷,新的酸洗機組工程尚未建設完成,無組織排放擾民問題尚未徹底解決”,再次被要求限期整改。與此同時,還有大型的國有控股企業,諸如青島啤酒、中國石油、和江西銅業等業內知名企業騰訊網,“寶鋼陷排放門 環保部發通牒”,finance.省略/a/20100601/000631.htm。。正因為如此,我們參考文獻[1],將國有企業的目標函數設定為:

V=kπ1+(1-k)Wp(4)

其中:Wp=p1+p2+CS,表示國家所關注的微觀經濟主體利益,Beladi、Chao稱之為私人經濟部門利益(private welfare),k(0≤k≤1)表示國有企業被私人持有的份額。當k=0時,企業1為百分之百的國有企業,而當k=1時,企業1則為百分之百的私營企業,因而此時稱企業1仍為國有企業似乎不合適,不過,為了表述方便,我們仍然稱企業1為國有企業,只不過此時的份額全部為私人所用。

本國的社會福利表達式為:

W=π1+π2+CS+t(e1+e2)-(e1+e2)22(5)

本文的博弈時序如下:在博弈的第一階段,政府為控制污染物排放,特制定征收標準為t的環境稅率;在博弈的第二階段,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進行產量競爭,同時確定產量和污染物減排量。根據處理這類問題的常規做法,我們采取倒推法進行求解。

首先,我們分析產量競爭階段的情況。在這一階段,國有企業1和私營企業2共同決定各自的產量和污染物減排量。由國有企業目標函數的一階條件,我們有:

Vq1=1-2q1-kq2-t=0, Va1=t-a1=0(6)

由私營企業目標函數的一階條件,我們有:

π2q2=1-q1-3q2-t=0, π2a1=t-a2=0(7)

聯立(6)、(7),我們求得:

a1=a2=t, q1=2(1-t)5+3k, q2=(1+k)(1-t)5+3k(8)

由(8)可知,企業的邊際減排成本正好等于政府征收的環境稅率。

回到政府制定環境稅階段,在這一階段,政府根據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確定環境稅。將(8)代入(5),我們得到:

W=7+76t-233t2+k(14+56t-250t2)+k2(3+12t-69t2)2(5+3k)2(9)

由(9)的一階條件,容易求得:

t=38+28k+6k2233+250k+69k2(10)

進一步由(10),得到:

tk=-48(62+51k+9k2)(233+250k+69k2)2

命題1:在混合雙寡頭競爭條件下,政府的最優環境稅隨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增加而減少。

命題1的直觀經濟學解釋是:因為隨著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提高,國有企業關注企業的利潤程度增加,其產量相應降低,企業的減排量下降,邊際減排成本下降,因而環境稅率也相應降低。

將(10)代入(8)、(9),我們求得:

q1=78+42k233+250k+69k2, q2=3(1+k)(13+7k)233+250k+69k2(11)

進一步,可以求出:

π1=2(1882+5212k+4027k2+966k3+9k4)(233+250k+69k2)2

π2=6007+16168k+16954k+7896k3+1359k42(233+250k+69k2)2(12)

CS=9(39+34k+7k2)22(233+250k+69k2)2

兩個企業最終污染物的排放總量E:

E=e1+e2=41+46k+9k2233+250k+69k2(13)

對(13)求一階導數,有:

dEdk=-12(77k2+122k-39)(233+250k+69k2)2,也就是說當k0;當k>k*時,dEdk

命題2:在混合雙寡頭競爭條件下,社會的污染物排放量與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呈倒U形關系。

直覺上企業的私有化程度越高,其產量越低,因而污染物的排放量越少,從而整個社會的污染物排放也將越少。然而命題2顯示,僅當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達到一定水平以后,整個社會的污染物排放量方才隨企業的私有化程度上升而下降,相反,當國有企業在私有化程度很低時,整個社會污染物的排放量反而會隨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增加而增加。

圖1E和k的關系圖

事實上,在雙寡頭市場結構下,盡管國有企業會隨其私有化程度的上升,產量會降低,因而自身的污染物排放量會下降,但是由于國有企業生產的產品和私營企業生產的產品間的替代關系,在國有企業產量下降的同時,私營企業的產量會上升①,因而私營企業的排放量會增加。當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很低時,國有企業的

①因為:dq2dk=6(705+734k+185k2)(233+250k+69k2)2>0

產量降低較小,而私營企業產量增加較多,因此,所引致的污染物的凈排放量反而增加,而當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隨著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的繼續提高,國有企業的產量將降低的較多,污染物排放量也將減少的較多,而私營企業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幅度將低于國有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的降低幅度,因而污染物的凈排放量將下降。

盡管Beladi和Chao在壟斷市場結構下,發現較凸的市場的需求函數會導致私有化的提高反而會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結論,不過,在雙寡頭市場結構下,由于國有企業初始的私有化程度較低,國有企業的進一步私有化也會導致污染物排放量反而增加的情形。

我們可以進一步求得本國的社會福利為:

W=3(41+46k+8k2)466+500k+138k2(14)

將(14)對k求一階導數,我們得到:

dWdk=-18(77k2+122k-39)(233+250k+69k2)2,同樣,我們發現當k0;當k>k*時,dWdk

于是,我們得到下述命題:

命題3:在混合雙寡頭競爭條件下,本國的社會福利與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也呈倒U形關系。

本國的社會福利由五部分構成,即國有企業的利潤、私營企業的利潤、消費者剩余、環境稅收入以及環境損害,前四項對社會福利的影響為正,最后一項對社會福利的影響為負。因為國有企業的產量隨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增加而降低,引致產品的價格增加,不過在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不太高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的產量較高,市場對國有企業的產品需求彈性較低,因而國有企業的利潤反而隨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增加而上升,而當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較高時,國有企業的產量較低,此時,市場上國有企業的產品需求彈性較高,因而國有企業隨企業私有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利潤反而下降。這樣從整體上看,國有企業的利潤隨企業的私有化程度提高而呈現倒U形。對于私營企業來說,由于價格提高和產量增加,私營企業的利潤增加。因為國有企業的產量在私有化進程中下降的幅度要超過私有企業產量增加的幅度,因而消費者剩余是逐步下降的。而就征收環境稅而形成的稅收而言,在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盡管污染物排放量隨企業私有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不過這種增加的幅度要遠遠低于環境稅率的下降幅度,因此,從整體看環境稅隨著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是下降的。對于環境損害來說,因為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先增加而后下降,因此環境損害也是隨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提高而先增高后降低。上述五部分對社會福利的綜合影響就是隨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的提高而呈現倒U形。

從命題3我們很容易推知,一味地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可能并不會提升一國的整體社會福利。

三、結論性評述

在文獻[2]的研究中,他們將國有企業的目標函數設定為國有企業的利潤和國有企業利潤與消費者剩余之和的加權函數,然而,由于國有企業作為代表政府的經濟行為主體,除了關注消費者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利益以外,還會關注其他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因此,將其他微觀經濟主體的利益排除在國有企業的目標函數之外,顯然并不能反應國有企業的本質。因此,盡管本文和文獻[2]研究所使用的理論框架基本一致,但是由于我們基于國有企業在各國經濟運行中所承載的作用,采取了更接近現實的設定,進而我們發現了私有化影響污染物排放的又一重要因素。

自巨變后,一些轉型經濟體紛紛掀起了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浪潮。同時,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使得我們更加清醒的意識到,在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環境保護。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會通過降低國有企業的產量,從而可能達到降低國有企業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然而,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存的經濟體中,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可能會通過替代效應,致使私營企業的污染物排放增加,進而使得整個社會的污染物排放量上升,惡化環境。因此,借助將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途徑達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可能并不可行。同時,本文的研究也表明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在一定條件下會惡化一國的社會福利,所以,我們必須更加審慎的對待期望借助將國有企業私有化以提高社會福利的策略。

參考文獻:

[1]BELADI H, CHAO C C.Does privatization improve the environment?[J].Economics Letters, 2006,93:343-347.

[2]WANG L,WANG J.Environmental taxes in a differentiated mixed duopoly[J].Economic Systems,2009,33:389-396.

[3]徐有俊,江旭,沈悅.發展中經濟部分私有化、環境稅及其影響[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7):36-41.

[4]謝申祥,黃保亮.產業安全視角下的外資并購[J].統計與決策,2009(1):131-132.

[5]李長英,謝申祥,王孝松.異質產品、中間品貿易與最優研發政策[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9(4):191-202.

[6]謝申祥,王孝松.技術外溢、國有企業并購與FDI[J].世界經濟研究,2009(4):63-69.

[7]KATO K.Can allowing to trade permits enhance welfare in mixed olig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88:263-283

.

Mixed Duopoly Competition, Pollutant Emission and Environmental Taxes

XIE Shenxiang1,2, WANG Xiaosong3, SHANG Longyan4

(1.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4.Institute of Design and Research,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Corp. Ltd, Jinan 250100, China

第8篇

[關鍵詞] 2012汽車銷量;市場;分析;預測

一、近期汽車市場總體分析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統計分析,2011年,全國汽車產銷總量雙超1800萬輛,但是銷量增幅明顯回落,同比增長不到3%,為13年來最低。

乘用車方面,全年乘用車銷售1445.75萬輛,同比增長5.19%。月度銷售除2月份外,其余各月增速均高于汽車總體增速。乘用車市場增速依然趨緩;但多功能MPV和運動型多用途SUV增長明顯,比重提高。其中,轎車銷售1010.78萬輛,增長6.57%;MPV銷售49.77萬輛,增長11.74%;SUV銷售159.37萬輛,增長20.19%;微客銷售225.83萬輛,下降9.38%。

商用車方面,貨車占商用車市場的近90%份額,由于2011年宏觀調控力度較大,經濟增速放緩,影響貨車需求,市場表現不甚理想,貨車銷售270.20萬輛,同比下降4.57%;半掛牽引車銷售25.76萬輛,下滑27.37%;貨車非完整車輛銷售58.53萬輛,下滑13.31%。而輕型客車受城市物流需求強勁因素影響,增長較快,成為拉動客車增長的主要動力,客車(含非完整車輛)銷售雖然有一定的增長,但銷售也只有48.79萬輛,難以支撐整個商用車市場。

我國汽車出口81.43萬輛,同比增長49.45%,創歷史新高,對汽車銷量增長貢獻度達60.79%。另外增長快速的還有新能源汽車,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汽車整車企業銷售新能源汽車8159輛;另外,2011年代用燃料汽車銷售3.13萬輛。隨著新能源汽車規劃即將推出,相信今后幾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將增長迅猛。

二、近五年中國汽車銷售情況分析

2007年起,中國汽車工業已經明顯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力量;2008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和重大自然災害,中國車市可謂是高開低走,跌宕起伏,全年以900余萬輛的成績讓業內對汽車行業的未來恢復信心;而2009年對于中國汽車工業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在國家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等一系列鼓勵政策的刺激下,中國車市一反全球頹勢,呈現出一派火熱景象,同比增長創歷年最高,乘用車產銷首次超過1000萬輛,產銷雙超1360萬;2010年,政策優惠開始減弱,需求卻沒有因此下降,正如業內人士樂觀預測的,全年以1800余萬輛收尾,世界各大汽車企業也以中國汽車市場為主要投資區域;2011年,在業內的擔憂和期盼中開局,在經歷了2009年和2010年高達30%以上的跨越式發展之后,2011年進入了調整期,同時在這一年中,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扶持政策的退出、多地限購政策的出臺等不利因素,但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增長勢頭,這無疑再次證明中國汽車市場的巨大潛力。

三、影響2012年汽車銷量的因素分析

(一)經濟因素分析

宏觀經濟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和基礎。

今年以來,中國車市呈現低迷態勢,但我們依然對未來持謹慎樂觀的判斷。據有關預測,中國車市還可以穩定增長20年左右。

首先,2012年,預計歐美債務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將保持穩定,世界經濟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2012年上半年中國將延續2011年宏觀調控政策,預計2012年中期將對調控政策進行局部放松,基礎建設投資將得到發展。

2012年宏觀調控的重點仍將是調結構、控通脹、穩增長;通脹形勢將好于2011年,貨幣政策可能出現轉向;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繼續放緩,主要動力已從過去鐵路、公路、機場建設投資轉向保障房、水利建設等新興力量。受外需不振和投資放緩影響,預計2012年GDP增長將下滑至8.7%左右。

其次,中國經濟東部、中部、西部呈梯度發展,各區域發展不平衡,提供新的增長機會。東部、中部、西部呈梯度發展。

近幾年,國家把區域規劃提升到戰略高度,中國區域經濟版圖初步顯現——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尤其是天津濱海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等區域快速發展,以長沙、鄭州、武漢為中心的中部經濟走廊逐漸提速,以重慶、成都為中心的西南經濟區初步形成。這些區域的快速發展,及其帶來的協同效應和擴散效應將會給汽車產業帶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二)市場因素分析

目前我國的汽車人均購買力不斷提高,推動乘用車消費進一步普及,為乘用車市場帶來長期增長動力;一、二線城市將出現以SUV增長為特點的二次購車熱點;隨著各車企在三線以下市場的布局完善,三、四線城市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環保節能等政策將促進老舊車加快淘汰;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實質推動階段,新能源汽車將成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

(三)政策因素分析

小企業減稅政策、惠農政策的繼續,以及進一步加快西部開發等都對乘用車市場的擴大起到推動作用,而國內增大燃油稅的政策可能最早要到2012年四季度或2013年才能措施。

新的節能汽車推廣補貼政策從2011年10月起生效,隨著更多的補貼車型在2012年逐步,也會對汽車消費形成一定刺激;2012年各地方已經開始實施新車船稅,新車船稅體現了抑制大排量車,鼓勵小排量車消費的目的,但是對車市的影響非常有限,本次調整更多的是一種導向作用;而新能源汽車關系到中國汽車產業未來幾十年的發展,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綱要性政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能夠加快新能源汽車市場化。

汽車限購或將繼續,雖然限購范圍在2012年不太可能繼續擴大,但已經實施限購的北京、貴陽等地很可能會繼續執行該政策,上海也會繼續高價拍賣號牌,更多的城市為了緩解擁堵將提高停車費用和區域限行作為主要手段,這將影響全國整體汽車市場的增速。

第9篇

關鍵詞:改造 能源利用率 探討

中圖分類號:TM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11-036-02

90年代初期,由于全國各地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造成各用熱用電企業的熱能電能嚴重供應不足,各企業都想盡辦法進行老廠擴建或進行老廠改造。現根據其中典型的工程實例,詳細論述中壓熱電機組采用高壓抽汽機組迭置技術改造后的能源利用率。

1 改造前熱電廠機組狀況

(1)汽輪機組:兩臺12MW抽凝機,兩臺6MW背壓機,具體參數如表1。

(2)鍋爐:五臺65T/H煤粉爐,具體參數如表2。

(3)機組汽平衡表,具體參數如表3。

2 改、擴建原因

根據統計及計算,設計熱負荷為:年加權平均熱負荷為334 t/h,冬季最高熱負荷為501.35 t/h,冬季平均熱負荷為414.1 t/h,夏季平均熱負荷為276.8 t/h。供熱蒸汽壓力為0.98~1.27MPa。原機組供熱能力為198 t/h,這樣缺口負荷為:年加權平均熱負荷為136 t/h,冬季平均熱負荷為216.1 t/h,夏季平均熱負荷為78.8 t/h。

熱電廠經過前期工程建設后,鍋爐容量已不能滿足四臺中溫中壓汽輪機滿負荷運行。缺口負荷為50.43 t/h。

而在供電能力方面,因嚴重缺電而制約了當地國民經濟發展。

3 擴建方案

根據擴建場地條件及以熱定電、熱電結合的原則擬定方案如下:

方案一:采用高壓迭置。

方案二:獨立高壓抽汽機。

具體參數如表4。

對于方案一,雙抽機的一段工業抽汽作為中溫中壓機組的入口蒸汽。這樣相當于多了一臺中溫中壓鍋爐,使得老廠四臺中溫中壓汽輪機組可以同時滿負荷運行。新老鍋爐的額定蒸發量略有富裕,全廠汽平衡狀態良好。機組對外供熱為363T/H。與熱負荷年加權平均值334T/H相平衡。在冬季工況下,機組額定供熱能力略顯不足,此時可通過減溫減壓器供鍋爐富裕蒸汽86.2T/H。

對于方案二,三期工程以獨立形式建成并投運。中溫中壓機組的蒸汽平衡為-50.43 T/H。高溫高壓蒸汽的富余量與方案一相當。全廠供熱能力為428T/H,滿足冬季平均熱負荷的需求,在冬季最高熱負荷時,可通過減溫減壓器供鍋爐富裕蒸汽62.7T/H。夏季需降負荷運行。

由于方案一雙抽機的一段工業抽汽可帶一臺背壓機(中溫中壓)運行,方案一的各項經濟指標均優于方案二,發電能力高于方案二,鍋爐的最低負荷率也低于方案二。且方案一投資略省。因此推薦方案一,即高壓迭置系統。

4 高壓迭置系統的特點

(1)高壓汽輪機的第一段中壓抽汽4.12 MPa、435℃補充原鍋爐容量的不足。

(2)在滿足各項生產指標的條件下,高壓機組和中壓機組都完全獨立運行,僅把高壓機組抽汽供給中壓機組的主蒸汽對高壓機組而言視為抽汽對外供熱、而對中壓機組而言視為鍋爐所提供的主蒸汽。

(3)根據《小型火力發電廠設計規范》GB50049-2011中13.10.2的規定:裝有抽汽式汽輪機或背壓式汽輪機的熱電廠,應按生產抽汽或排汽每種參數各裝設一套備用減溫減壓器裝置,其容量等于最大一臺汽輪機的最大抽汽量或排汽量。這樣可使中壓汽輪機不會因高壓汽輪機事故停機時而受到影響。

(4)為保證安全,除高壓汽輪機在中壓抽汽管路上串聯設置兩個抽汽止回閥外,還根據《防止電力生產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項反措》9.1.10中要求的:抽汽機組的可調整抽汽逆止門應嚴密、連鎖動作可靠,并必須設置有能快速關閉的抽汽截止門,以防止抽汽倒流引起超速。

5 高溫高壓汽輪機迭置改造中溫中壓汽輪機的優點

5.1 提高了經濟效益

(1)提高了循環熱效率。在蒸汽量不變、蒸汽終參數不變的條件下,供電標煤耗率由300~400g/kw.h可降至250~335g/kw.h,節約50~65g/kw.h。全廠熱效率可大幅提高。

(2)降低了供熱標準煤耗率。因高壓煤粉鍋爐熱效率比中壓煤粉爐熱效率高約5%,則供熱標準煤耗率由41.8kg/GJ降至39.5kg/GJ,每吉焦節標煤2.3kg。

5.2 增加了發電能力與供熱能力

(1)增加了發電能力。由于蒸汽初參數從中溫中壓提高至高溫高壓,如終參數不變,一公斤新蒸汽可多做功~0.53kw.h/kg。如每小時新蒸汽流量為415T/H,則每小時多發電能219950 kw.h,年發電量和供電量大幅提高。

(2)增加了供熱能力。CC50-8.83/4.12/1.47機組一段抽汽(額定/最大)75/220 T/H,二段抽汽(額定/最大)120/200 T/H。按本期全迭工程工況,除一段抽汽用作中溫中壓汽輪機組發電后還可供熱外,二段抽汽均作供熱之用。

5.3 降低造價和縮短建設周期

(1)老廠主要設備和附屬設備均可利用。

(2)本期擴建2X220 T/H鍋爐和1X CC50-8.83/4.12/1.47汽輪機。總投資為4.04億元。單位投資為8080元/kw.h。但是實際上總發電量大于50+9.5MW,所以單位投資少于6789元/kw.h,比新建熱電廠投資省。

(3)因原有中壓電廠的化學水、生活水、輸煤、壓縮空氣、疏水等公用系統可以部分利用部分擴建,金屬實驗室;鍋爐、汽輪機、熱控、輸煤、電氣、化水等各檢修設備間;綜合辦公樓;廁所和浴室等公用建筑(構筑物)可合并利用,然后根據《火力發電廠試驗、修配設備及建筑面積配置導則》DL/T5004-2010中規定的輔助建筑面積,采取不足部分進行擴建,因此可縮短擴建電廠建設周期。

5.4 可充分利用老廠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新建熱電廠需要一批技術工人和技術管理人員,這些人員必須經過嚴格培訓達到一定要求方能上崗。而老廠改、擴建可利用老廠原有的技術力量帶動新生力量即“以老帶新”和一套成熟的管理經驗,使新擴建的高壓熱電廠快速投運并實現安全經濟運行。

6 結論

(1)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投產了一大批中溫中壓熱電廠,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所伴隨的熱負荷的增長,以及技術的進步,改、擴建這些中溫中壓熱電廠機組成為必然。

(2)有較好的環境效益。熱電廠供熱能力的大幅提高即使用集中熱電聯產供熱,替代各用熱企業大量小容量鍋爐,不僅可以有效地節約能源,而且還可以極大的改善環境質量。這也符合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環境保護總體政策和精神。

(3)選擇 CC50-8.83/4.12/1.47高溫高壓汽輪機組作為原中溫中壓汽輪機組的前置機,實現高壓迭置是變中壓熱電廠為高壓熱電廠較為合理的一種技改措施,在有條件的地方值得大力推廣。熱力系統緊密相連,可提高發電出力和供熱能力。大大降低全廠供熱煤耗率和供電煤耗率。因此,它是一種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技術改造措施之一。在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國際收支;雙順差;經常項目;資本金融項目;對策

所謂雙順差,是指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與資本、金融項目同時出現外匯收入大于外匯支出的盈余狀態。在理論上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是互補的,所以從世界范圍來看,大多數國家都不會同時出現順差,但在我國卻出現了這種獨有的現象。這一特殊的經濟問題,便引起了國內學者對此的廣泛關注與研究。項妍妍(2011)以1985~2010年的數據為基礎,對兩個項目順差成因之間進行相關性研究,并得知兩者的原因中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是共同的因素。實證研究表明,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升一方面刺激了我國出口行業的發展,促進了經常項目順差的形成;另一方面還吸引了外國企業大量在國內投資生產,誘發了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順差。劉興宇(2012)以經常賬戶失衡為例,分析由于處在微笑曲線的最底部,我國的勞動密集性產業的對外貿易,尤其是加工貿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經常項目余額。另外,認為雙順差這種不合理的國際收支格局是同各種制度缺陷、價格扭曲、宏觀經濟不平衡相聯系的。陳騰龍(2012)由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恒等式:Y=C+I+CA,來推導出S=I,S>I,S

1.總體趨勢。中國國際收支失衡表現為以貿易順差為主的經常項目順差和以直接投資順差為主的資本項目順差。我國從2006年起開始保持著連續多年的雙順差,自從“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政策之后,2012年我國國際收支從往年的“雙順差”格局轉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一順一逆”狀態。國際收支總順差大幅下降。2012年,經常項目順差1931億美元,較2011年增長42%;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168億美元,為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逆差,上年為順差2655億美元;國際收支總順差1763億美元,下降56%,大大低于2007~2011年年均順差4552億美元的規模。

2.經常項目。第一,經常賬戶仍是國際收支雙順差的主要來源。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積極融入到世界市場中,并增加經濟對外開放度。因國內外市場結構特點,國內鼓勵出口貿易,國外對華出口限制,導致中國出口貿易發展遠遠快于進口貿易。經常項目順差一直呈增長趨勢,對雙順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最高時達到4206億美元,占國際收支總差額比重為91%,占GDP之比為9.3%,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才有些許下降,2012年又有反彈。(見表1)。第二,貨物貿易順差較快增長。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12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20569億美元,進口17353億美元,分別較2011年增長8%和5%。近年來,貨物差額的增長幅度與經常項目的增長幅度是大致相當的,其中經歷了基本平穩期(2001~2004)、大幅上升期(2005~2008)和金融危機之后的下降期(2009~2012)。

第三,服務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20世紀80年代以來,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日益體現,但是我國的服務貿易狀況仍然相對落后,甚至常年保持逆差。從2001年的-59億美元到2012年的-897億美元,服務貿易的逆差規模還在逐漸擴大。第四,收益項目逆差有所收窄。收益項目在這十二年期間,除了2007、2008年出現順差之外,其余年份一直為逆差。2012年,收益項目收入1604億美元,投資收益逆差574億美元,下降33%。主要是因為外商投資企業外方投資收益較上年有所下降,導致投資收益差額偏小。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歷年國際收支平衡表整理。

3.資本、金融項目。第一,資本、金融賬戶比重上升。2001年以來,我國的資本和金融項目始終保持順差狀態,從兩大項目的貢獻率中可以看出,幾乎完全由金融項目主導。與經常賬戶相反,資本、金融賬戶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順差規模反倒逐步擴大,占國際收支總差額比重從2208年的9%上升到66%,與GDP之比也相應的從0.9%上升到3.6%。直到2012年才首次出現逆差(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第二,直接投資保持較大順差。作為直接投資的兩大組成部分,我國在外直接投資和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分別呈現長期逆差和長期順差的狀態,并且兩者之間的比重除2009年外,其他幾年為1:0.3左右,這說明我國的直接投資項目存在嚴重失衡。直接投資差額是金融賬戶順差的主要原因,兩者走勢基本一致。2012年,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呈現逆差,但直接投資依然保持著較大的凈流入。第三,證券投資凈流入大幅增長。2012年,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入478億美元,較2011年增長143%。其中,我國對外證券投資凈流出64億美元,2011年為凈回流62億美元;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凈流入542億美元,較2011年增長305%,創歷史新高。第四,其他投資大幅凈流出。2012年,其他投資項下凈流出2600億美元,而2011年為凈流入87億美元。其中,其他投資項下對外資產凈增加2316億美元,較2011年增長26%;其他投資項下對外負債減少284億美元,而2011年為凈增加1923億美元。

三、對2012年中國國際收支運行的原因與評價

(1)國際收支平衡新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我國經濟呈現緩中趨穩的走勢,國內物價水平保持穩定。我國國際收支從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持續“雙順差”首次轉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狀態,這顯示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經濟增長的內生性、自主性進一步增強。(2)國內消費增強、國際經濟增長放緩。中國國際收支一直以來都飽受內部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影響。由于國內儲蓄率高、內需長期不足,同時又因為價格優勢,以“世界工廠”的地位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發達國家的長年赤字經濟結構又為中國提供了廣闊的貿易出口市場,使得我國經常項目中的貨物貿易不斷增長,國際收支持續了多年的雙順差。(3)國際市場波動、資本流動變化明顯。一方面,國內外經濟和金融運行穩定時,新興經濟體重現資本流入;又加上主要發達經濟體繼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人民幣匯率重拾升勢,境內外正利差刺激了套利資本流入我國。但是當歐債危機再次惡化,市場避險情緒加重,新興經濟體普遍出現資本外流。受國際經濟環境動蕩及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2012年外商來華直接投資新設及增資流入有所下降,對外直接投資資本金跨境流動規模大幅增長是帶動總流出與流入上升的直接原因。

四、結論及建議

2013年“促平衡”任務依然艱巨,但是我們要抓住機遇,按照“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思路,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國際收支平衡機制,選擇有效的對策實現預期目標。(1)降低高儲蓄,堅定不移地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當前,中國政府短期內要堅持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消費,拉動生產,提高中低群體收入水平,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同時逐步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推動醫療、住房和教育等領域的改革,擴大有效需求,增加政府支出來克服內需不足。(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穩定出口和擴大進口,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調整出口優惠政策,借助于出口政策的調整促進產品結構升級,提高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鼓勵企業引進適用的技術設備,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和旅游帶動進口。(3)把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結合起來,支持企業“走出去”,優化投資結構。應加強對跨境資本的管理,阻止熱錢流入,平穩國際收支的劇烈波動。適當調整吸引外資政策,提高外資利用效率,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加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鼓勵更多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4)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發揮外匯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的作用。我國目前應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加速建立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決定機制,從而發揮匯率制度調節貿易及資本有序流動的作用,進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項妍妍.淺析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成因及治理[J].時代金融.2011(9)

第11篇

關鍵詞:國際收支;現狀;對策

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而經常賬戶的盈虧取決于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金融賬戶則主要決定于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投資報酬率與其他非經濟因素的變動。從動態上講,國際收支活動描述了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對外往來的貨幣收付活動。就靜態而言,國際收支描述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貨幣收支的對比結果,把這種結果加以系統地記錄,就形成了國際收支平衡表。

我國國際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特別是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出現迅速擴大的趨勢。正是由于這種國際收支雙順差所引起的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導致了我國目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對沖銀行體系過多的流動性。近兩年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注。

一、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對外投資增長較快,“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2004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逆差分別為49億美元、40億美元。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外匯儲備增長208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2.6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增加0.05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19億美元。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凈誤差與遺漏”出現在借方,為168億美元,相當于國際收支口徑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21%,在國際公認5%的合理范圍以內。2005年,我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2.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占GDP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09%。國家外匯局在《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這表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對外經濟運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增強。

2005年,國家繼續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整體穩健性增強。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積極發展外匯市場,放寬匯價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2006年,我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對外開放邁上新的臺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匯率彈性提高。國際收支延續“雙順差”的格局,經常項目實現順差2498.66億美元,同比增長55.37%,其中出口11444.99億美元,進口8946.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66%和20.45%。我國進出口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形勢大好。在進口方面,我國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進口需求穩步增長,使得我國進口持續快速發展。從整體數據來看,運輸是導致經常項目中的服務項目出現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億美元,支出343.69億美元,逆差133.54億美元,與2005年運輸逆差63.32億美元相比,同比擴大70.22億美元。

從2003年到2007年經濟保持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態勢,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順差式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這幾年里,“雙順差”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國際收支的“慣例”。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同比增長78%,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個百分點。調整、對部分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執行前搶先出口,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5472億美元,進口4115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8%和18%;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較上年增長1.3倍,改變了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6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80億美元,增長21%。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4億美元。其中,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凈流出1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97億美元;我國從境外證券市場融資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流入1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80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78億美元,增長21%;對外直接投資撤資清算匯回6億美元,增長142%;凈流出74億美元,增長17%。“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特征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截至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332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億美元。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有助于提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并且增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

我國連續的、長期的、大幅度的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已明顯表現為經濟的外部失衡。這既有悖于傳統的國際收支結構理論,又是各國國際收支結構實踐中罕見的,其之所以能夠維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和國內特殊的管理體制與鼓勵政策,但其本身也潛伏著一定的風險,引發諸多矛盾和問題。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從國際上來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日趨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國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些都使得我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由于我國國內金融市場比較不發達,國內企業往往借助境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從而增加了資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也促進出口的增長,1992年以來境外資本流入中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的持續大額順差。

(一)儲蓄率過高

我國經濟增長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儲蓄率過高。國內總儲蓄率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盡管投資率在此期間也有所增長,但儲蓄快于投資的增長,擴大了經常帳戶順差。當前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無論與本國歷史平均相比還是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均處于高位。一般認為中國儲蓄率高主要是因為個人儲蓄欲望強烈,但更主要的是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高,企業高儲蓄率帶來的投資增長效益較低并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此外,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渠道不暢,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有儲蓄。

(二)加工貿易仍占主導地位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和領域,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而加工貿易出口方式與貿易出口數量的增加呈明顯正相關的關系。深入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可以發現,一般貿易及其他貿易實際上處于逆差狀態,持續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無論是通過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最終產品一般銷往國外,在我國境內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構成順差。因此,加工貿易的規模越大,相應的順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對稱性的國際收支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鼓勵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的非對稱性國際收支政策。我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多年的“獎出限出”的傳統思想和對外資不加選擇的“超國民待遇”等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資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導致資本項目凈流入大于凈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資的大量涌入不僅拉動了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而且加大了外資企業在我國出口中不斷增長的比重。

三、促進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主要對策

我國目前的“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與其基本國情是極不相稱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較為理想的國際收支結構應是:貿易項目逆差,經常項目保持平衡,資本項目下的順差。而目前的國際收支失衡、巨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家提出“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的政策導向,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國過高的儲蓄率

貨幣政策的取向應當是貨幣供應收緊,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幣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實行降低投資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當前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從緊,包括降低貨幣供應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應當繼續加息并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控制流動性。同時,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更加富有彈性。這些政策措施都將有助于糾正內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進行進出口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力

經常項目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出口產業結構失衡,出口集中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國際上以低價量大為特點,企業利潤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傾銷訴訟。進口缺乏中國真正急需的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僅僅把我國作為制造業基地,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都在發達國家國內。因此,我國現在必須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限制高耗能高耗資源型出口;并把環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開發產品核心技術創造力,提高企業自主競爭力,實現在平穩出口量的基礎上利潤最大化。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

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王子先,張曉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際經驗及對策[J].中國金融,2007(10).

2、唐麗麗,趙雪梅.淺論中國國際收支失衡調節[J].當代經濟,2007(7).

第12篇

【關鍵詞】凱恩斯效應 非凱恩斯效應 馬爾科夫區制

內需不足已經成為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增長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1998年我國啟動了積極財政政策,政府財政支出規模也隨著不斷擴大,2008年在全球性次貸危機日趨嚴峻的情況下,中國政府計劃啟動4萬億資金,以強力啟動內需,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然而由此產生的一個擔憂是龐大的財政支出是否會擠占居民消費,從而降低國內實際消費需求,即我國財政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是否可能存在非凱恩斯效應區域。本文運用內生識別方法馬爾科夫轉換MS-VAR模型實證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出(主要是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是否存在非線性效應,以期評價我國財政支出,特別是1998年以來擴張性的財政支出在宏觀需求管理中的有效性。

一、非線性有效需求跨期替代模型的理論分析

在Karras(1994)、Evan和Karras(1996)以及Ho(2001a,2001b)等人的研究中,他們假定凱恩斯有效需求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支出的簡單線性(C■■=Ct+■Gt)關系所決定,其中參數■為正(或負)表示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存在替代(或互補)關系。由于效用函數是有效需求(C■■)的增函數,參數■為負意味著消費者總效用函數U(C■■)為政府支出(Gt)的減函數,即當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呈互補關系時,政府支出性支出增加降低了代表性消費者的效用,這與效用函數的經典假設相矛盾。為了有效克服該問題,與陳創練(2010)和陳創練、陳國進和陳娟(2010)相一致,本文建立了一個政府支出(G■)和居民消費(Ct)具有不完全替代性質的非線性凱恩斯有效需求函數(C■■),即:

C■■=C■■C■■ (1)

其中,α為居民消費對有效需求的彈性系數。黃賾琳(2005)分別對我國居民消費和政府支出的原值比Gt/(Gt+Ct)和增量比ΔGt/(ΔGt+ΔCt)兩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原值比序列是非平穩的,而增量比序列則是平穩的,這表明使用非線性刻畫中國居民的有效消費行為更為合適。此外,政府公共物品提供不僅僅是居民單純私人品消費的等量替代,而通常具有某種彈性效應關系,直觀上這也比較符合經濟含義。由此可見,使用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的非線性關系能夠更加有效地刻畫中國居民的實際有效消費行為。

考慮在一個無窮期限的經濟體中,代表性消費者在0時刻終身效用總和最大化可表示為:

U(C■■,G■)=■ E0■β■[u(C■■)+φ(G■)] (2)

s.t.At=At-1(1+r)+Yt-Ct-Gt (3)

其中,Et是基于t時期信息的期望算子,β為主觀貼現因子,C■■表示代表性消費者的有效消費需求,At表示代表性消費者t期持有的金融資產,Yt表示t期的勞動收入,假定實際利率r為一個不隨時間變化的常量。而有效需求的即時效用函數為u(C■■)=C■■/(1-σ),在此類相對風險規避系數不變的效用函數中,σ表示曲率參數,特別當σ=1時,C■■/(1-σ)=lnC■■。φ(?)為政府購買的效用函數,必須強調的是由于消費者不能夠對政府購買行為決策產生影響,因此代表性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問題可忽略考慮效用函數φ(?),而簡單考慮關于有效需求的即時效用函數u(C■■)。那么,以上最大化問題可轉換為確定性條件下的消費者決策模型,其拉格朗日函數為:

E0■β■u(C■■)+λ■(Y■+(1+r)A■-C■-G■-A■ (4)

其中,拉格朗日乘子λ■度量了財富的邊際效用,對上式進行一階條件求解,可得:

αC■■G■■=(1+r)βE■(1-α)C■■G■■ (5)

在最優化條件下,居民消費和政府支出給居民帶來的邊際效用相等,則有Gt=(1-α)Ct/α①,將其代入(5)式做進一步分析,兩邊同時取對數并整理可得實證方程:

ΔlnCt=μ+θ1ΔlnGt+et (6)

其中,μ=ln[β(1+r)]/[1-α(1-σ)],θ1=[(1-α)(1-σ)]/[1-α(1-σ)],et是均值為零的隨機擾動項。由于在計量實證分析中如果模型設定遺漏了重要解釋變量,則估計結果將會是有偏的。Graham(1993)、Evan與Karras(1996)以及Ho(2001a,b)研究表明,由于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影響居民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實證模型中綜合考慮居民的個人可支配收入(y■■)對消費的影響,將會弱化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我們考慮兩狀態下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的關系,從而,待估模型可進一步完善為:

ΔlnCt=μ+θ1(st)ΔlnGt+θ2(st)Δlny■■+et (7)

其中,st表示狀態變量。在本文的理論框架中,由相關數學證明可知:當θ1(st)>0時,表示政府支出增加擠入(促進)居民消費,則政府支出具有“凱恩斯效應”;反之,當θ2(st)

二、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非線性影響的經驗研究

(一)馬爾科夫區制轉換模型

本文采用兩狀態下的馬爾科夫區制轉移模型對式(7)進行估計,兩狀態即St=1和St=2。模型中θ1(st)和θ1(st)都具有區制轉移特征,且隨狀態St變化估計系數數值也發生變化。假定St為不可觀測的狀態變量,并且采用經驗數據對內生狀態的轉變過程進行估計,首先考慮yt和St的聯合分布:

f(yt,st|?漬t-1)=f(yt|?漬t-1,st)f(st|?漬t-1) (8)

其中,f(y■|?漬t-1,s■)=■exp(■) (9)

在正態分布的條件函數中,?漬t表示直到t期的信息集(Kim和Nelson,1999),具體算法由Hamilton濾波實現。因此模型參數可由以下極大似然估計(即最大化下面的對數似然函數)得到:

lnL=■ln■f(y■|?漬■,s■)Pr[s■=i|?漬■] (10)

本文采用迭代極大似然函數的方法對模型進行估計。Pr[s■=i|?漬■]表示在t時時刻狀態為1或2的概率。假定不可觀測的狀態變量s■服從遍歷不可約的一階馬爾科夫過程,其轉移概率為Prt[s■=j|S■=i]=pij,且對于所有的時間t,i,j=1,2滿足■■■p■=j=1。在本文中:

p=Pr[s■=2|s■=2]1-p=Pr[s■=1|s■=2]q=Pr[s■=1|s■=1]1-q=Pr[s■=2|s■=1] (11)

從t時刻開始的概率計算公式為:Pr[s■=i|?漬■]=■Pr[s■=i|s■=j]Pr[s■=j|?漬■]。其中,Pr[s■=i|s■=j是由(11)式定義。在每一時期的末尾,用以下迭代濾波對起初計算的概率進行修正(Kim and Nelson,1999):

Pr[s■=i|?漬■]=Pr[s■=i|?漬■,yt]=■ (12)

其中,f(y■|?漬■,st)是由(9)式定義,然后再通過采用迭代極大似然函數的方法即可獲取模型收斂的各個估計值。

(二)經驗研究結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年度頻率數據,考慮到制度變遷因素,選取樣本的時間跨度為1978~2008年②,并且所有序列均采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基期為1978年)進行調整為實際變量。與此同時,為了對理論模型進行估計,分別使用人均實際居民消費、人均實際政府消費和人均實際國民收入對數的差分序列③。三個序列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列于表1中,檢驗結果表明ΔlnCt、ΔlnGt和Δlny■■序列都為平穩序列,從而可使用MSIAH模型對(7)式進行估計。

說明:(1)ADF單位根檢驗形式(C,T,K),其中C表示常數項,T表示時間趨勢項,K表示根據SC準則選擇的滯后階數;PP單位根檢驗形式(C,T,B),其中C表示常數項,T表示時間趨勢項,B表示采用Newey-West(1994)選擇的帶寬;(2)變量前加“Δ”表示對變量做一階差分;(3)**和***分別表示在5%和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有單位根的零假設,其中檢驗臨界值根據MacKinnon(1996)確定,并由Stata10.0給出。

根據AIC、HQ和SIC等信息準則,本文選取q=0,p=0。與此同時,利用極大似然法得到本文選取MSIAH(2)估計模型中方程截距項和各系數的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

說明:(1)估計模型MSIAH(2)允許截距項、自回歸參數和異方差性轉變。

(2)*、**和***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拒絕零假設。

模型非線性檢驗統計量LR為17.28,其伴隨概率χ2(6)= [0.0083***],④在1%的顯著水平拒絕了原假設H0:μ1=μ2;θ1=θ2;γ1=γ2,這說明在1978~2008年間我國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制轉移非線性效應,各區制轉移概率矩陣的估計結果列于表3。從表3估計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明顯存在兩個區制。在非凱恩斯效應區制1中,政府消費增加將降低居民消費,從而減弱了我國財政政策在刺激消費和擴大內需上的乘數效應,即為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存在非凱恩斯效應;在凱恩斯效應區制2中,政府支出具有顯著擠入的凱恩斯效應,即政府消費增加刺激了居民消費,這進一步為中國政府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帶動內需提供了理論依據。就表3中的估計結果而言,兩個區制都相對穩定,其轉移概率分別為P11=0.79,P22=0.85。

與此同時,表4給出了各區制的樣本數、區制出現的頻率以及平均持續期,其中在同一區制的持續時間為D(St)=1(1-pii)。估計結果顯示,在1978~2008年間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的非凱恩斯效應區發生制頻率為41.47%,而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的凱恩斯效應區制發生頻率為58.53%,這說明凱恩斯效應發生的年份多于非凱恩斯效應。

表5給出了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凱恩斯效應和非凱恩斯效應的區制劃分,從表中可以看出,非凱恩斯效應區制主要發生在1985~1997年間,隨著1985年中央銀行體系的建立,貨幣政策作為一項調控宏觀經濟的政策工具開始走向歷史舞臺,與此同時,為了預防改革初期和經濟轉軌過程中的過熱現象,在此期間我國政府實施了適度“雙緊”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成功推動國民經濟實現了“軟著落”。而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降低了經濟的活力,減少了居民能夠獲取的可支配資源,這直接導致政府消費增加擠占了居民消費。凱恩斯效應區制主要發生在1979~1984年間和1998年以后,在這兩個階段,我國主要實施了“雙緊”的財政貨幣政策或雙“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從而刺激了國民經濟整體的活力,使得政府支出在某種程度上擠入了居民消費。

從表5以及圖1和圖2中還可以看出,1979~1984年和1998~2008年等區制里,發生政府消費發生凱恩斯效應的概率接近于0.9(如圖1所示),而1985~1997年區制里發生非凱恩斯效應的概率接近于0.9(如圖2所示),這說明我國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存在非線性現象,這為合理評價我國財政政策有效性以及后續財政貨幣政策安排提

說明:方括號里的數值表示政府支出發生非凱恩斯效應的概率,如[0.9042]表示發生非凱恩斯效應的概率為90.42%。

在非凱恩斯效應區制內,政府不能夠一味依靠增加政府支出來刺激經濟和擴大內需,這樣不但不能達到帶動內需的目的,而且還有可能造成不可持續的財政赤字或國債規模。政府為了刺激消費,應該采取配套的貨幣政策,實施結構性減稅,增加轉移性支付、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地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從根本上刺激居民的實際消費需求。在凱恩斯效應區制里,政府則可通過增加政府支出來刺激消費或經濟總需求。此外如圖1所示,1998年以來我國擴張性的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一直位于凱恩斯效應區制內,這充分說明近年來我國的財政政策是積極有效的,而在國民經濟出現局部過熱現象的情況下,由于“雙松”政策轉而實施“雙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是正確的。

三、財政支出非線性效應的宏觀決定因素分析

縱觀現有文獻,主要是從預期觀點和勞動力市場觀點對財政政策的凱恩斯非線性效應進行解釋。能夠影響個體對未來政策預期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初始財政水平(國債、赤字)或財政政策的調整力度(政府支出調整、赤字調整)兩個方面上。本文試圖從這兩個方面上給出改革開放以來到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國財政發生非線性效應的宏觀決定因素。

(一)初始財政水平

國外研究文獻表明,初始財政條件可能改變人們對未來政策的預期,從而產生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Blanchard,1990;Felcdstein,1982;Sutherland,1997)。下面將利用中國國債、赤字數據對初始財政條件在引起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方面的作用進行檢驗。圖3表示中國國債比例(國債余額/GDP)和赤字比例(赤字總額/GDP)波動路徑。

圖中陰影區域表示檢驗出的財政政策產生非線性效應的區制(下同)。從圖3可以看出,中國國債比例連年升高,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都產生在國債比例較低的時間段。而國債比例較高的近兒年財政政策具有顯著凱恩斯效應。圖3中的赤字比例具有同樣的現象,即在赤字較高的近兒年單財政政策對私人消費并未產生非凱恩斯效應。可見,初始財政條件在中國并不是財政政策對私人消費產生非線性效應的必然原因。

(二)財政政策調整

現有文獻中將財政擴張或調整的幅度作為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產生的原因,即大幅度財政擴張或調整會影響人們對未來政策的預期,從而產生非線性效應。我們在此采用中國赤字比例的變化幅度作為對財政擴張或調整幅度的衡量。圖4表示赤字比例變化額的波動路徑。

從圖4可以看出,1978~1980年中國財政赤字比例波動較大,似乎印證了大幅度的財化是產生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的原因,然而,在財政政策非凱恩斯效應的1984~1997年的區制中,赤字比例變化極小。同時,1998~2004年的赤字比例變化比1984~1997年大很多,但財政政策在該區制內卻具有顯著的凱恩斯效應。可見,財政調整幅度與非凱恩斯效應并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系。據此,本文認為在中國,初始財政條件和財政調整幅度并不是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產生的必然原因。

事實上,正如王立勇和劉(2010)指出,我國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是由我國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程度和特點決定。這表明政府要識別財政政策效應類型,則應密切關注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特征變化。

四、結論

財政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是宏觀經濟學長期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90年中后期以來,我國經濟在轉軌過程中出現了以有效需求不足為主要特征的運行態勢,居民消費率一直處于低位并且逐年下降。1998年以來國家一直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刺激內需和居民消費增長。本文采用MSVAR模型,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進行識別。研究表明,在1979~1984年和1998~2008年份,財政政策具有凱恩斯效應,而1985~1997年份則具有非凱恩斯效應,說明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存在非線性現象,同時也表明1998年以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積極有效的,而在國民經濟出現局部過熱現象的情況下,由“雙松”政策轉而實施“雙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是正確的。最后,指出初始財政條件和財政調整幅度并不是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產生的必然原因,而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程度和特點變化可能導致了我國財政政策對居民消費產生非對稱性影響。

注釋

①對上述最優化問題,分別求出居民消費邊際效用和政府消費邊際效用,令兩者相等可獲得該等式。

②本部分所用數據均來自于中經網數據庫(cei.省略)及《中國統計年鑒》(1978年~2009年)各卷整理獲得。

③人均實際國民收入、人均實際政府支出和人均實際居民消費分別使用各變量除以總人口獲得。

④檢驗統計量LR=-2(LR-LU)~χ2(q),LR和LU分別是有約束和無約束模型的極大似然函數值,其中,q為約束個數。根據LR統計量可算出其對應的P值,當P值較小時則拒絕原假設,選擇無約束制估計模型;反之,當P值較大而無法拒絕原假設時,則選擇有約束估計模型。

參考文獻

[1]陳創練.政府財政收支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擠入效應[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6):7-14。

[2]陳創練,陳國進,陳娟.政府消費最優規模對私人消費的影響研究:基于門限面板回歸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12):5-14。

[3]方紅生,張軍.中國財政政策非線性穩定效應:理論和證據[J].管理世界.2010(2):pp10-24.

[4]郭慶旺,賈俊雪,劉曉路.財政政策與宏觀經濟穩定:情勢轉變視角[J].管理世界.2007(5):7-15.

[5]郭慶旺,賈俊雪.穩健財政政策的非凱恩斯效應及其可持續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6(5):58-67.

[6]王立勇,劉.財政政策非線性效應及其解釋[J],經濟研究.2010(7):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