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會因素影響健康的途徑

社會因素影響健康的途徑

時間:2024-01-02 10:35: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會因素影響健康的途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社會因素影響健康的途徑

第1篇

摘要 目的 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初步探討主觀應激、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急救人員心身健康的影響。方法 用中文版的知覺壓力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和SCL-90,隨機抽取111名急救人員進行問卷調查,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技術進行數據分析。結果主觀應激、社會支持和消極應對方式對心身健康均有預測性,其中主觀應激的預測能力最強(62.6%),是影響心身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主觀應激對。身健康既有直接作用,也可通過社會支持和消極應對方式的中介機制影響心身健康,其直接作用大于間接作用。社會支持可直接影響心身健康,也可緩沖應激的消極影響。結論 心身健康是一個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統,主觀應激和社會支持是。身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 心身健康;急救人員;結構方程模型;主觀應激;社會支持;應對方式

心身健康的影響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個體因素,如認知評價、應對方式等;另一類是社會或者情境因素,如社會支持等。面對應激事件時,個體對事件性質、強度的評價被稱為主觀應激。應激的交互作用模型認為,認知是決定應激反應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動因,可以直接影響個體最后的心身健康,也可通過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對心身健康產生影響。應對是個體面對應激事件時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應對與心身健康顯著相關,它可以直接影響應激的結果,也可以改變個體對應激事件的評估、調節與事件有關的軀體或者情感反應,是主觀應激與心身健康的中介機制。社會支持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身健康,也可以通過個體的內部認知系統和應對方式來起作用。急救是一種高應激的職業,急救人員長期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中,會對急救人員的心身健康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那么,急救人員的主觀應激、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心身健康的關系如何?各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機制如何?本文嘗試利用結構方程模型來研究急救人員心身健康的影響因素,探討各因素對急救人員心身健康的作用途徑及大小,以期為該群體的心理健康干預提供一定的幫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第2篇

關鍵詞:義務教育;心理健康;自我調節

一、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發生因素十分復雜,但總的來說可歸于三個方面,即客觀環境因素、主觀心理因素和生物遺傳因素。

(一)客觀環境因素

第一,早期教育與家庭環境的影響。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家庭和學校度過的,因此早期教育和家庭環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兒童早期與父母的關系以及父母的態度和教養方式是個體成長過程中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來自父母的支持、鼓勵和愛可使個體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對子女的過分嚴厲或保護,會影響個體早期獨立性和自信心的發展,出現過早的心理壓力或依賴。因此,家庭環境和早期教育十分重要。

第二,生活事件與環境變遷的影響。生活事件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變動,如開學、錢物被盜、意外傷害、疾病、親人病故、戀愛失敗等,是預測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環境變遷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環境發生較大的改變。如對中學生來說,考入中學后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尤其是來自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學生,在適應新的環境時就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會極大地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狀況。

第三,人際關系的影響。人際關系對中學生心理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強烈渴望與周圍同學的交往與友誼,特別是與異性同學交往的愿望更為強烈。二是心理上還帶有較強的閉鎖性,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勇氣與技巧,從而影響交往,容易產生孤獨感與寂寞感。因此,人際關系不適往往成為困擾學生,甚至是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

(二)主觀心理因素

第一,心理品質的影響。心理品質包括中學生對待挫折的態度、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期望值等因素。中學生活中每個學生都會遇到挫折,挫折是個人動機受阻或干擾情景的主觀感受,如果情感脆弱、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為此而引起強烈的情緒體驗,如不被他人理解和同情,則易造成心理失衡,形成心理障礙。

第二,情緒因素。人類的情緒是逐漸發展而成的,受成熟和后天學習兩個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情緒受學習因素的影響較大。進入青春期后,情緒發展進入到不安定的階段,經濟上的不獨立,家庭觀念的束縛,學習上的壓力,以及由于性心理方面引起的煩惱,都會使中學生的情緒發生波動,如果不及時調節和預防,就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第三,個體的人格特征。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征。人格對心理狀態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是造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主要主觀因素之一。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很多情況下都有相應的特殊的人格特征為其發病基礎。如強迫性神經癥,其發病基礎是患者本身往往具有強迫性人格。

(三)生物、遺傳因素

一般說來,人的心理活動是不能遺傳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在后天的社會影響下,在社會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是一個人的身心狀況卻與遺傳因素有著直接的影響,包括體型、氣質、神經結構等活動特點以及能力和性格的某些成分。調查數據表明,心理疾病與遺傳有重要的聯系,由于血緣關系而引起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趨勢。如精神病人的親屬中患精神病的可能性超出正常人親屬的6倍。

二、保持和增進中學生健康心理的途徑與方法

(一)進行心理教育

中學階段是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學教育對心理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習這個中心環節實現的。中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必然會促進心理健康、促進心理品質的發展,完善和發展自己的個性心理特征?,F在,很多學科在教學實踐中已經滲透了與各學科緊密結合的心理知識的內容,這是中學生學習心理知識的重要渠道。在現代社會,中學生學習心理知識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第3篇

采用Revman5.2版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研究間異質性用I2值進行評估,I2<50%時提示各研究間有統計學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I2>50%時提示各研究間有統計學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2結果

2.1納入研究的一般情況初步初步檢索出1357篇文獻,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審查標題后剔除數據不完整和質量較低的文章,最后納入13篇文獻,其中一些文獻中不止對一種社會心理因素或者呼吸道過敏性疾病進行描述,將這些指標分別納入,共20項研究,納入研究的一般情況見表1、2。

2.2社會心理因素對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影響

2.2.1研究的特點共納入13項研究,樣本量從90到20854不等,平均數為5865。隨訪年限1到21年不等,平均為8.5年。8項是關于兒童的研究,5項是關于成人的研究。各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

2.2.2統計分析結果圖1所示,13項研究對社會心理因素與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關聯進行了報道,各項研究間具有異質性(I2=69%),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OR=1.77,95%CI(1.42,2.22),,合并效應量的檢驗Z=5.06,P<0.00001,表明社會心理因素與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圖2所示對兒童單獨分析時,各項研究間具有異質性(I2=7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OR=1.56,95%CI(1.24,1.97),合并效應量的檢驗Z=3.78,P=0.0002,表明在兒童中社會心理因素與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圖3所示對成人單獨分析時,各項研究間具有異質性(I2=8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OR=2.45,95%CI(1.35,4.62),合并效應量的檢驗Z=2.78,P=0.005,表明在成人中社會心理因素與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

2.3過敏性疾病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2.3.1研究的特點共納入7項研究,樣本量從591到3430不等,平均數為1574。隨訪年限1到21年不等,平均為15.8年。其中1項是關于兒童的研究,6項是關于成人的研究。各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2。備注見表1

2.3.2統計分析結果圖4所示,7項研究對呼吸道過敏性疾病與未來不健康的心理的關聯進行了報道,各項研究間統計學分析無異質性(I2=2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OR=1.73,95%CI(1.47,2.03),合并效應量的檢驗Z=6.67,P<0.00001,提示呼吸道過敏性疾病與未來不健康的心理發生發展有關,對兒童的研究僅1項,OR值為1.90,95%CI(1.09-3.31)。圖5所示,6項研究對成人進行分析,各項研究間統計學分析無異質性(I2=33%),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分析,OR=1.72,95%CI(1.45,2.03),合并效應量的檢驗Z=6.28,P<0.00001,表明在成人中,提示呼吸道過敏性疾病與未來不健康的心理發生發展有關。

3討論

第4篇

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均處于良好狀態。

二、健康教育在創建衛生城市中的作用是什么?

1、進行社會動員,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形成創建衛生城市氛圍;

2、傳播健康相關知識,提高市民健康素質;

3、改變個體和群體不健康、不文明的行為,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三、 健康的10條標準

(1)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的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2)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御一般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四、有害健康的八種行為是什么?

1、吸煙;

2、飲酒過量;

3、不恰當的服藥;

4、缺乏經常的體育鍛煉,或突然運動量過大;

5、熱量過高或多鹽飲食、飲食無節制;

6、不接受科學合理的醫療保健;

7、對社會壓力產生適應不良的反應;

8、破壞身體生物節奏的生活方式。

五、影響青少年健康的幾個因素

1、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

青少年正處在各個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成型時期,許多文明衛生習慣的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的確立,都有賴于青少年期的培養和訓練,而不良生活習慣的形成,有害健康的個人嗜好的出現往往也是從青少年期開始的,所以青少年期是容易出現健康問題的危險期,也是形成健康意識,養成健康習慣的關鍵時期。

文明、健康的衛生習慣包括: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養成和發展有利于健康的行為;調整個人行為與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養成講衛生、愛清潔、維護公共衛生的良好品行。

2、合理營養與健康

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期,有著特殊的營養要求。而營養素的功能就在于構成軀體,修補組織,供給熱量,補償消耗及調節生理功能。如果在青春發育期營養不足,不僅會影響身體發育,還會導致容易疲勞、消瘦、抵抗力降低,甚至形成某些疾病。營養不良也是患結核、肝炎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3、環境衛生與健康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與環境息息相關。人們應合理地利用環境因素,消除污染,預防疾病,達到保護人群健康的目的。

人們平均有90%的時間生活在室內,對于青少年,家是他們的主要生活空間,然而一些豪華、舒適的家庭裝修卻隱藏著各種危害,孩子的健康受到急、慢性損害,甚至引發各種疾病,如血液疾病、哮喘、智力降低等。空氣、水、環境的其它污染都會損害孩子的健康。

學校要盡量改善學習環境,其教學建筑、環境噪聲、室內微小氣候、采光、照明等環境質量以及黑板、課桌椅的設置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4、運動與健康

經常的體育鍛煉對促進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心理健康有極大的好處。它能促使身體快速長高,增加食欲,提高抗病能力,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緊張,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興趣。青少年應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不斷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生長發育,達到強健體魄,不斷提高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

六、生活小常識

1、剩飯剩菜為什么要加熱后再吃?

飯菜剩下后,易被病菌污染?;劐仧嵬?,殺滅病菌,可防止食物中毒。

2、發芽的土豆為什么不能吃?

土豆發芽后,能產生一種叫龍葵素的有毒物質,并主要積存在土豆的芽上和芽眼部,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3、四季豆為什么能引起食物中毒?

四季豆在未熟透時,含有一種叫皂素的有毒物質,如果食用可引起食物中毒。皂素遇高熱后可破壞,因此,吃四季豆一定要燒熟煮透。

4、為什么要少吃煙熏食品?

煙熏食品含有致癌物,而且通過加工很難除去。因此,應少吃煙熏食品。

5、怎樣預防高血壓?

(1)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用腦,做到勞逸結合;

(2)避免參加或觀看競爭性激烈的運動;

(3)低鹽飲食,節制飲食,限制體重,不吸煙,不酗酒;

(4)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每周測1-2次血壓;

6、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乙型肝炎主要通過血液傳播,如輸血、輸液、母嬰傳播。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觸也易傳播,如共餐,共用剃刀和牙刷等。

7、怎樣預防乙肝?

(1)注射時一人一針一管;

(2)實行同桌分餐制;

(3)隔離患者,其生活用具和排泄物要嚴格消毒;

(4)注射乙肝疫苗;

(5)不要共用牙刷、剃刀等生活用具。

8、夏秋季腸道傳染病健康教育處方

腸道傳染病的傳染源是病人與帶菌者,細菌或病毒通過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還可借助蒼蠅、蟑螂污染食物和用具,當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能發病,又可傳給其他人。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應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措施;

(1)搞好“三管一滅”(管理飲水、飲食和糞便,殺滅蒼蠅),防止病從口入。災區特別要保護好水源,不要隨地大小便,廁所離飲用水源要有一定的距離。飲用水要消毒,不喝生水。不在蒼蠅滿天飛的地方進食。瓜果要洗凈,生吃去皮。阻斷“糞一口”感染途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搞好家庭、棚區及環境衛生。

第5篇

關鍵詞:醫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壓力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71-01

大學生是當代社會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他們承載著國家未來的發展與建設。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他們往往會是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群。而醫科大學生由于受學習氛圍、學業強度、日后工作期望等的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況便呈現出了一種不同于其他院校學生的特殊性。

1醫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1.1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是個人對于自身內部環境擁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自然的以各種形態去適應的一種狀態。

1.2心理健康的8條標準。以下我根據自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以及各種文獻[1]的分析總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8條標準:

1.2.1對自身是否擁有充分的安全感。

1.2.2對自己是否有充分的認識,能夠做到準確恰當的評價自身的行為。

1.2.3對于自己所確定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是否符合自己的實際能力。

1.2.4能夠輕松的適應周圍的環境和事物,能同其保持良好的接觸。

1.2.5能夠擁有一個穩定的人格,且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1.2.6能夠在一次次失敗后,從經驗教訓中學習到自己所不具備的能力。

1.2.7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妥善的處理好和別人之間的問題。

1.2.8對于自己的情緒能夠較好的控制,不至于在一些場景中有做出情緒失控的表現。

根據指標我們可以大致的了解當我們具備了哪些條件時才真正算是心理健康。

1.3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醫科大學生受學業壓力大,就讀時間漫長,就業心理預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各類大學生中呈現出一種特殊性。通過全國大學生常模[2]和醫科大學生常模我們可以發現醫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理想。

1.4加強對醫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醫科大學生是一群將來要投身于醫療事業,為病人排憂解難的特殊群體;是救死扶傷的醫生的后備力量。因此工作中他們需要具備很多能力,比如持久穩定的注意力,準確快速的記憶能力,敏銳精確的洞察力,靈活多向的思維推算能力,簡潔精練的總結能力,堅定不屈的意志力,謙遜容忍的克制力等等。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這些能力又該如何具備呢?

當前這個社會醫患關系本來就緊張,如果醫生因為受心理健康的影響而導致在救治過程發生失誤時,將會把原本就不容樂觀的醫患關系往絕處逼。對我國的醫療事業產生嚴重的后果,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更何況當前我國的醫療體系還有很多未完善的地方,當前正是加速發展的時候,如果醫生這塊的心理出了問題那將會大大阻礙我國的醫療體系的發展。

2導致醫科大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的原因

要想解決醫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首先我們要分析導致他們心理出現問題的各種原因。

2.1他們的學習負擔重、需要記憶的東西較為繁重、課程難度較高等等情況導致的留級、退學等,而這些是導致醫科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的重要因素。

2.2他們的課程多半是關于疾病以及人生老病死的相關知識。當他們學習了某種疾病后,總會不自覺的聯想最近自己身上是否有類似的癥狀。從而因為心理作用而產生種種不悅沉悶的心理,以至于影響自身心理健康。

2.3他們在學業生涯中和尸體等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愿看到的東西接觸比較多,在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學生肯定會產生一種恐懼的抵觸心理,而為了滿足學業上的要求他們不得不強迫自己去接觸研究尸體。這也可能會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2.4由于醫科大學生的學制往往要比其他大學長的多。因為要真的在醫學事業上有一方天地往往避免不了去考研考博。這也會加長醫學的求學之路。許多學生在學習期間也會聯想到自己以后的工作:將來走上社會,面對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全新的生活環境,陌生的人際關系,以及過高的心理預期帶來的現實與理想的強烈反差。這些因素勢必會帶給他們巨大的壓力,長期生活在這種壓力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將受到嚴重的危害,以至于患上某些心理疾病。

3緩解醫科大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的方法

導致醫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有很多。那我們應該用什么解決方案去處理,怎么改善醫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呢?以下我總結了3個方面需要我們去改變和完善的。

3.1社會方面需要的改善。社會是我們的立足的舞臺,要想改善這一現狀,社會就要完善不足之處。比如說我們需要呼吁盡全社會的力量給醫科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緩解他們的心理負擔。相關部門應該出臺一些政策大力的改善醫生的待遇,以及要完善我國的就業市場,建立一種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盡量多的為醫科大學生提供就業的崗位,真正讓他們學以致用。真正讓醫科大學生不為就業難而憂心。

3.2學校方面所要做的措施。學校的領導和老師要將怎么培養好醫科大學生的問題放在首位。在平時就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改革教學制度、內容、方法上的不足之處,并著力培養學生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上的能力。以及幫助他們充分的了解自身狀況,讓他們在求學的道路上逐漸的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并能做到冷靜的看待周圍的事物,保持克制的心理。

學校除了開設一些和醫學相關的心理學課程外,也可以花些精力去邀請一些知名人士來校做幾次公開的心理演講。我想這些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除此之外學校也要開設一些心理咨詢室,幫助學生處理心理問題,并要定期開展心理檢查及咨詢服務,對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仔細的備案,并且積極主動的開展定期的心理咨詢和疏導,使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能及時得到幫助。并且要經常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對于人本身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3.3學生自己所要做的事項。學生要通過一些書籍以及其他途徑充分了解自身的心理發展的規律。并能通過各種有效地途徑來調節自身不良的情緒,逐漸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保持一個陽光向上的心態。

參考文獻

第6篇

一、健康管理的概述

健康是指無疾病(不虛弱),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處于良好狀態。健康管理指的是對個人或群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管的動態過程,是基于個人檔案基礎上的個性化健康事務性管理服務,也就是建議在現代生物醫學和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技術模式上,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實現對每個人進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務。其目的是對個人或群體的健康進行全面的檢測、評估、分析,提供健康咨詢和知識,制定健康計劃管理,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防患未然。

二、 健康管理的主要內容

健康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生活方式、心態、體質和體檢。

1.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包括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與長時間的飲食不合理、沒有進行科學的運動、心態的不平衡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良生活方式的積少成多,則會形成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我們要對健康進行學習,做到合理搭配營養,堅持多做運動,注意休息,遠離不良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良好的心態,才能夠健康。其中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包括吸煙、酗酒、過度飲水、失眠等。

2.心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在享受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舒適生活和各種便利的同時,受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精神壓力。在這個生活節奏快速增長的社會里,心理健康也逐漸上升為核心地位。科學研究表明:運動可以緩解精神壓力,預防各種疾病的產生。因此,我們要進行適當運動來調整自己的情緒,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走向更加健康美好的新生活。

3.體質。“生命在于運動”,這句名言揭示了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運動健身能夠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緩解心理壓力,有助于機體康復,有助于緩解身心疲勞。運動能夠給身體帶來健康,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知識,但是運動的適當不適當對健康有一定的影響。長期的運動過少會造成新陳代謝的減弱,血液循環減慢,容易引起肥胖,因而我們要經常運動鍛煉。運動在堅持的基礎上顯得更加完美,所以我們要保持好堅持每天運動的心態。

4.體檢。面對最主要的健康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建立以問卷、體檢和疾病診療檔案為基礎的一些信息,實現以預防為主,逐步建立患者慢性病人的完整檔案;其次我們要建立健康查體管理模式,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第三還要普及更多的健康管理的相關知識,大力向人們宣傳經常性健康查體的益處;第四要讓人們多深入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醫療信息;最后把亞健康管理列入重要議程。

三、體質概述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適應能力和心理因素綜合穩定的特征。體質是人類生命活動和勞動工作能力的物質基礎,它反映了生命活動和身體運動的水平,是人類的自然屬性,是健康的重要前提,是人體機能強弱的標志。

四、體質鍛煉的方法與途徑

從運動的精髓看,有氧運動、力量訓練、柔韌運動等運動中都能體現出體質鍛煉的方法。有氧運動是一種運動強度低、持續時間長、有一定的節奏、方便易行、易于掌握的鍛煉方法。體質的鍛煉途徑是多方面的,我們在進行有氧運動的同時,要結合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在進行力量運動練習時我們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五、結論

1.人們對健康的認識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著,健康不僅僅指身體健康,它還是自身機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動態平衡。

2.健康管理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體質、心態和體檢等內容。運動健身能夠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緩解心理壓力,有助于機體康復,有助于緩解身心疲勞。

3.合理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的加快,可以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還可以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等。

4.無論運動、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體質鍛煉是防治疾病最根本的手段,是任何藥物都無法取代的,要堅持“適度運動,貴在堅持,張弛有度,因人而異,動靜結合”的方法,才能達到體質鍛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繼平 中外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11),11-16。

[2]唐月香 從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0,(11),193-194。

[3]陳志崗 大學生體質影響因素與改善方法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1,(03),312-313。

第7篇

【關鍵詞】時代 教師心理 心理品質 個人成長

教師被人喻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時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當前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爆炸式地更新,人們在感受到生活日新月異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同情狀的生活壓力,作為中學教師由于職業的特殊性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問題,如果沒有認真地加以調試,將嚴重影響教師個人的成長。我認為當前中學教師應主動地融入時代生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理念,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勇于超越自我,活出真我風采,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具體闡釋如下:

一、新時期教師生存現狀和心理狀況特點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而教師的勞動具有很大的復雜性和更為靈活的創造性,因此對教師個人素質要求很高,而教師在社會地位上獲得認可的程度上雖越來越大,但他們生活質量很難體現明顯的優勢,生存壓力大,促使一部分教師中很容易產生“教育難搞、學生難教”的緊張心情,容易產生了許多心理問題,比如對自己職業的倦怠、社會適應不良、心理失衡等諸多問題,心理健康堪憂??偟恼f來,新時期教師心理狀況呈現出角色意識不強、人際關系緊張、情緒穩定性差、自我評價失衡的特點。

二、教師構建自身健康心理的途徑

所謂的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關系的維持,即不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獲得和確保,還要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服務的能力。教師的心理健康有賴于自身主體的覺醒,即教師能在繁雜的社會生活中堅持本真的自我,不困惑于心,不畏懼做事,堅持職業操守,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筆者認為教師構建自身健康心理應從以下三方面出發:

1、認清自我,保持良好心態,制定職業規劃

認清自我就是要認清自身條件的優缺點,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保持良好心態,在教育活動中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工作目標和個人抱負。認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升華工作內涵,制定出個人科學的職業規劃,才能在教育實踐中保持良好心態并把教師工作當成是一種事業。職業規劃應當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制定,切莫脫離教師生活的實際,應有利驅使個人在自覺活動中逐步去實現個人的理想和價值。例如許多老師由于看不清自我,導致在教學中容易出現教學的困頓,導致自己內心的緊張焦慮和無所適從。

2、融入生活,構建健康的心理,活出真我風采

教師心理健康應體現為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正確的自我意識。教師構建自身健康的心理和現實生活密不可分,因為每個生命個體都無法脫離于它生存的環境,達爾文曾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夠在環境中找到生存的法則,這種生命個體才有意義。當前社會變化如此巨大,知識更新非???,生活也日益豐富多彩,教師應該適應大時代這種變化,主動融入生活,在生活浪潮中構建與時俱進的健康心理,才能成長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融入生活是指教師不僅要關注自我的生活(比如構建自身和諧的家庭生活),而且要充分發揮自身主體能動性自覺關照學生的生活,進而形成自己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個體快樂成長,這有利于教師融洽和學生關系,避免工作的緊張感,構建教師健康的心理,創造良好工作業績,活出真我風采。

3、創新工作,培養優秀的心理品質,追求自我超越

教師健康的心理關系到學生健康成長,教師想要有健康心理就要求自身要有寬闊的視野,在自我的教育實踐中,緊跟時代要求,勇于創新,確立自己的價值追求,充分自然表達職業的心聲,培養自己優秀的心理品質。心理品質是由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等心理成分構成的。它是一個發展和不斷訓練提升過程,教師只有創新工作,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進而增強自己的實力,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培養自己優秀心理品質。例如教師良好情感表現為:樂觀向上、合理宣泄、幽默詼諧、學會寬容、目標升華、用微笑面對學生、學會自我解嘲,教師要有如此的情感態度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在愉悅的教學活動中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從而獲得學生、家長、社會的認可,教師在創新工作中超越了自我,主體的心理品質得到培養,心靈獲得了極大的滿足,這樣反過來有利于增加教師的工作熱情,使教師更熱愛教育事業,增強教師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然,教師健康心理的構建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但只要教師自我構建起健康的心里長城,那影響就不起根本作用,因為所有因素的影響都將作用教師個人身上,影響的大小取決于個人心理調節能力的大小,只要教師能主動介入、加強自我調試必然會構建起健康的心理。

三、教師健康心理自我構建的意義

教師健康心理自我構建,將提升教師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教師建立起師生之間、同事之間等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健全教師人格魅力,戒除教師的職業倦怠。教師的心理若不健康,將影響教師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也勢必深刻影響正常的師生關系,進而引發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就必須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讓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構建健康的心理,應該說教師心理健康將直接關系到教育發展的成敗。

總之,社會發展離不開教育的發展,教師身心健康是推動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們應該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保障教師生活的質量,真正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讓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使他們安于教書,樂于教書,真正落實“科教興國”的要義,早日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心理健康;聾啞學生;述評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10)07-0014-03

由于生理方面的障礙或疾病,使得許多殘疾人不能正常參與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殘疾人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相對于他們已經存在的生理上的不幸,他們的心理健康是促進幸福生活的一種彌補,也是我國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我國對殘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受到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其中由于聾啞學生作為殘疾人群體的特殊部分,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既影響到自己,也影響到他們的家庭和社會, 更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本文將對近十年來我國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作一述評,為以后的殘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10年來研究現狀

近10年來我國的研究主要針對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干預對策方面。

1.聾啞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現狀研究

我國目前對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調查,所得出的結論也略有爭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或正常,如張頡通過多種調查方法(問卷法、教育觀察活動、個案實證研究法、訪談法、組織活動法等)、張宇迪等人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進行的調查研究認為聾生的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良好,劉毅瑋等人使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MHT)和《家庭環境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初中聾生和健聽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沒有差異。二是發現聾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顯著差于一般中學生。如馮年琴的研究發現聾校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一般中學生明顯差,軀體化、強迫、偏執是他們最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而林于萍的研究反映出聾啞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其焦慮程度高于普通學生。

2.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研究

任何個性的發展所受的影響差不多都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外部因素,諸如家庭、社會、學校以及社會支持等情境因素;二是個體自身的內部因素等。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也基本上分為這兩類。劉毅瑋等人的調查發現家庭環境是影響聾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李強等人還發現家庭經濟和大學生的專業也是影響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楊素華發現,主觀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殘疾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他認為殘疾學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而且無論來自哪一方面的支持或何種支持,都能減輕他們的心理危機。馮年琴等人認為影響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自身因素包括耳聾因素和言語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是聾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促進聾生身心健康發展,聾生心理問題的防治應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一項綜合工程。

也有研究擴展到了人格特征與殘疾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熊昌娥等人的研究發現,聾啞學生的人格特征和孤獨水平明顯偏離正常,聾啞學生的孤獨水平與人格、家庭因素可能相關。胡立榮等人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兒童社交焦慮量表、自尊量表和兒童孤獨量表對聾啞學生進行測評,研究發現聾啞學生的心理特征明顯有別于正常學生,聾啞學生社交焦慮、自尊心、孤獨感可能與人格特征有關。陶新華等人的研究認為,學業壓力、應對方式、內部成就動機和外部成就動機是影響聾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且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預測作用。

3.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對策研究

對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對策目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學校教育的途徑,二是通過心理咨詢和輔導的一些治療方法和技術。

學校教育如何能促進聾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促進其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這是許多研究者越來越關注的問題。通過教育可以幫助聾啞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挑戰和他們應承擔的責任,促進聾啞學生自身社會、情緒、行為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進而培養生活中需要的各種必要的技能,包括調節情緒、作決策、解決問題等。學者王雁認為生活技能教育能促進能力的學習,有助于建立積極健康的行為和積極的人際關系,促進心理的完美狀態。生活技能賦予個人渴望以健康的方式,并有能力有機會以健康的方式制定自己的行為,使聾生避免不健康的行為,并且以健康的個體進入成年期。馬宏斌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觀摩教學、開設體育選項課、開展心理拓展訓練等干預手段進行實驗干預,發現體育教育的干預手段,不僅使聾人學生的應付方式、自我效能等心理特征得到明顯的改善,而且在整體上提高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陳光華等人采用第二課堂活動對聾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干預訓練,干預后聾生在軀體、抑郁、偏執三個因子癥狀上顯著降低,團體干預活動對聾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另外,一些學者也認為心理咨詢的一些治療方法也可以適用于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作為一種干預手段來提高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陳順森等人認為可以利用箱庭療法獨特的游戲性質及其非言語特性,促進聾生的心理健康。聾生在“自由和受保護的空間”里,通過玩沙、水和玩具模型,統合聾生的感覺,調節社會認知,幫助宣泄情緒、表現心理,激活心理治愈力,促進聾生的心理健康。郝振君認為團體心理輔導特別適合于以認知發展水平滯后、言語和社交能力發展受阻、情感發展存在偏差、社會適應能力較差、人格發展不夠健全的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將團體心理輔導的內容、原則、方法用于聾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有眾多的研究在關注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綜合這些研究也發現,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研究工具缺乏合理性、方法比較單一、研究的訓練缺乏實踐性、研究范圍狹小、研究視角狹窄等方面。

1.研究工具缺乏合理性

我國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較多的成果,但從目前現有的研究來看,許多研究存在分歧。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測量工具的選擇沒有統一的標準而導致的,大多數研究者基于自己研究的視角而選擇量表對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評,導致在不同的調查中造成很大的結果差異。此外,一些學者采用了一些研究普通學生心理健康的診斷量表來研究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雖然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聾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但是由于聾啞學生的特殊性,從而造成了一些特殊的心理問題不能夠被很好地反映出來。其次,研究者們所采用的測量工具多為SCL-90、MHT 等問卷。這些問卷的施測對象通常是成年人,直接用于聾啞學生身上,信度及效度有待商榷。徐美貞也認為,標準化診斷工具的修訂和有關量表的信效度檢驗,應成為當前我國聾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2.研究方法缺乏多樣性

目前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采用了量化的研究,雖然定量研究因其能較客觀地提示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心理學研究中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定量方法也有自身不能擺脫的局限性。由于聾啞學生的特殊性,為了透過許多的表面現象而挖掘更多隱秘的線索,力求保證研究的全面性,針對他們的研究應該采用多種研究方法,或者運用綜合方法來進行測評,如投射測驗、作業法、作品分析法以及活動法,等等。

3.干預訓練研究缺乏實踐性

心理健康的研究本質上來說就是為了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已有的研究已經幫助我們了解影響聾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從而也為我們正確制定和實施干預措施、評價干預效果指出了方向。同時也有研究探討了心理咨詢方法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適用性,但是卻較少有干預訓練的實證研究。加強對聾啞學生的干預訓練,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將有效的干預訓練結論進行推廣將是我們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4.研究范圍較狹窄

我國目前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現狀調查方面,主要考察了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因素,較少的研究涉及到了人格因素及社會支持等方面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但是心理健康的范圍較為寬廣,自我觀、認知、情緒、意志、人際關系、社會適應以及人格發展都屬于心理健康研究的范疇,在這幾個方面的研究較少涉及。

5.研究視角較單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主要有積極任務和消極任務(促進性和預防性),積極任務(促進性)是通過對智力、情感、意志的培養來達到優化心理過程,促進個體全面發展,而消極任務(預防性)是通過對心理障礙的治療來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在國內過去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當中,大部分是從消極的視角,即預防性的任務來作為切入點,主要解決已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對將要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防御,而對于促進性任務的研究較少。對于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應該能夠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實現他們的全面發展。

三、總結及展望

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國已經初具規模,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還沒有形成體系,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圍、研究視角、實證性研究方面還有待完善。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個較大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階層的共同努力。在未來的研究中,更應該注重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編制符合中國人人格特點、符合殘疾人心理發展特點的有較高信效度的量表,對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階段的殘疾人進行比較研究,力求在掌握他們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實驗干預,預防心理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馬斯洛認為全面實現是人類獨有的需要,而殘疾人作為人類社會的特殊組成部分,也應該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所以應該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觀點,注重培養殘疾人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和生活態度,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稿件編號:100105007)

參考文獻:

[1]張頡.天津地區聾啞初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J].社會心理科學,2008,23(1):76~82.

[2]張宇迪,陳呈超.聾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6,5:28~32.

[3]劉毅瑋,馮謙.初中聾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5:56~60.

[4]馮年琴.聾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10:64~68.

[5]林于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0,4:9~12.

[6]李強.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4,2:68~71.

[7]楊素華.殘疾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01,5:11~13.

[8]熊昌娥,陳曉,陳子敏,熊虎,喻嫦娥.咸寧市聾啞學生人格特征和孤獨感的相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6:529~530.

[9]胡立榮,鄭維峰,丁萬濤.聾啞學生人格特征與社交焦慮、自尊、孤獨的研究[J].中國民政醫學雜志,2002,14(1):24~25.

[10]陶新,華朱艷,張卜林.聾生心理健康與成就動機、行為方式的相互影響[J].心理學報,2007,39(6):1074~1083.

[11]王雁,林紅.生活技能教育與聾生的心理健康促進[J].中國特殊教育,2007,4:13~17.

[12]馬宏斌.體育教育對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08,6:74~75.

第9篇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已被廣泛認同并使用: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指沒有疾病或虛弱。

這是一種多元的健康觀,它將健康從身體的結構和功能擴展到感覺、價值和認知各方面,甚至包括你的人際間特性。這樣,它暗示了健康其實可以存在于患病及虛弱的人身上;

健康成為有活力、快樂人生的必備因素。

近年,健康專家又為這一健康概念補充了新的內涵:在原有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維度上,人們又加入了心智和精神兩個維度。

一、身體健康。你的一系列生理和結構上的特性將與你相伴一生。在這些物質的特性中,包括了你對疾病的易感性水平、體重、視力、力量、協調性、耐力、身體復原的能力等等。一般說來,身體健康的維度在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中,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維度,以至于長久以來專家都將關注健康的目光投向了對身體的研究和操控。

二、情感健康。你自身的情感特性,可以說也是獨一無二的。健康的情感維度包括了你應對壓力、保持靈活和彈性、尋求折衷以解決沖突的能力。在生活中,我們會不斷碰上情感上的打擊和傷害,讓我們感覺到被拒絕、失敗,降低我們對生活的創造性和滿意度。在此情況下,只有不斷提高情感的健康水平,才能享受更愉快的人生;不然,受傷害的感覺將吞沒我們,成為我們過充實生活的大障礙。

三、健康的社會維度。社會能力成為健康的第三個維度。它可以被標示為社交禮儀、社會技能或者對人際的洞察力。社會化過程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我們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承擔著一定的社會義務。角色扮演的好壞,責權落實的程度,都將影響和決定我們對自身的認同和滿意度。不斷提高社會生活能力,是健康的重要保證。

四、心智健康。進入21世紀,心甘情愿也好,無可奈何也罷,人類將不可避免地迎來一個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獲得信息,理解新的思想,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運用,澄清價值和信仰,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以及應對技巧、靈活的頭腦、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場合說出恰當話的本領等等,都將成為能否保持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拒絕面對時代的這種挑戰,將阻礙個人的進步和發展。而在這種壓力面前尋找提高和平衡,才是獲取健康的有效途徑。

五、精神健康。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定義為五大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精神健康是人的高級需要得到滿足后的生活狀態。它包括了對整個人類生活的關注、對人與其它生物的關系的關注、對人的生活本質的關注等等精神層面的東西。失卻這個層面,人的健康質量是不完整的。

第10篇

關鍵詞:大學體育;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由于經濟、文化、價值觀念等因素處于劇烈變動階段,人們承受著來自于生活、工作、學習、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壓力。當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超過一定限度的時候,就會影響人們心理狀態的平衡。對于大學生來說,一方面,面臨著這種由時代變革而導致的觀念沖突,另一方面,他們的心理正在逐步向著成熟的階段發展,這也意味著其心理狀態相對的不穩定。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從高中到大學是人生重要的轉折時期,進入大學后,和以往生活相比較,飲食、住宿、人際關系、學習狀態等方面都呈現出較大改變,由于無法適應這種改變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學習由以前的被動變成自主,學習過程中缺乏有效監督,再加上自理性普遍較差,這都會使一部分學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極容易導致他們找不到自我價值,產生焦慮、茫然、失落感等不良情緒,進而形成心理障礙。

二、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塑造健康的心理

身體方面各項指標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條件,然而健康的心理又是判定一個人是否健康的必要條件。在各種各樣的生活中實踐,學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必要的生活實踐是人們心理活動產生的動力和源泉,實踐使人們的能力和智慧得以全面展示,并且豐富與發展自己的心靈。體育活動是運用人的身體去滿足各種需要的一種實踐活動,大量實踐表明,合理的體育活動除了可以提高人體的機能,避免亞健康之外,對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積極的影響。體育活動的雙重效應已經被許多科學研究加以證實。

2.緩解、消除大學生的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

體育運動有利于緩解生活壓力,促使大學生樂觀、積極向上,因而可以有效化解負面思想情緒,成為不可替代的精神的需要,能促進大學生身體與心理全面發展。研究表明:適當的體育活動對憂郁、焦慮、自閉等不良情緒都具有有效的作用。經常進行有氧體育運動的學生,能較大的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是練習前就有著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其心理狀況的改善程度更為顯著?,F在,許多國家已經將體育鍛煉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

3.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體育鍛煉是人與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一種良好的形式,能夠使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明顯的加大。參與體育活動,可以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交往需要充分得到滿足,豐富個人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減輕生活各方面所帶來的種種煩惱,有利于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

4.在運動中可以建立自信,驅趕自卑

大多數的不良情緒都源于自卑心理。自卑行為的表現是多樣的,有退縮、過激、過度依賴和自以為是等,都是恐懼的一種表現,尤其是害怕自尊心和榮譽受到損傷。體育運動所具有的競爭性、挑戰性和趣味性是有目共睹的,不能替代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學方法使用恰到好處,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學生心理恐懼的產生。讓學生從教學過程中得到啟示,建立自信,驅趕自卑,從而形成一種行為圖式,去勇于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挑戰。隨著應對方法與策略的改變,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也會得到有效的改善。

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心理穩定性等方面逐漸定型的時期,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在這個階段,過大的學習壓力、個人價值感的喪失、個人情感問題、人際交往障礙等都容易使大學生心理失衡,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為此,要通過有效的途徑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而體育活動就是其中的有效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常乃軍.大學體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劉玉蘭.論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促進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11):121-122.

[3]張順星,張紅英.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特征及對策[J].中國臨床康復,2006,34(10):153-155.

第11篇

[關鍵詞]體育鍛煉;健康;亞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06 ― 0108 ― 02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大,人們不僅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和家庭瑣事,而且還要處理好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面對越來越多的來自不同方面的競爭和挑戰,使人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弱和病變。盡管這一過程是緩慢的、無形的,但一旦患上疾病,就算你擁有萬貫財產恐怕也很難挽回健康。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和關注。斯賓塞說:“維護健康是我們的義務。”為使我們盡快走上全面健康之路,提高生活質量,必須盡快樹立健康新觀念,維護好我們的健康。

一、健康與亞健康

健康是人生首要的財富。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如果沒有健康,智慧就難以表現,文化就無從施展,力量就不能戰斗,財富就變成廢物,知識也無法利用?!彼?,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世界衛生組織明確告訴人們,健康就是自我對身體和心理的一種滿意程度,而健康的自我滿意程度將充分體現出社會性。因為人的幸福感與滿意程度是在人際交往中實現的,他不僅能夠充分地享受生活,而且有能力適應社會環境所提出的各種要求。從人的內在平衡到人和環境外在平衡;從單純生物因素到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綜合;從一時的健康到整個人生的健康;從個人的健康到社會整體健康;從人類健康到人類和環境共同健康。所以現代社會中,健康是在自然、人與社會這個動態大系統中,人類用以表示生命存在、生命質量、生命價值的范疇。現代人應從時代和文化之高度,從生理、心理、社會和道德幾方面去珍惜生命之存在,提高生命之質量,創造生命之價值。用系統發展的觀點把握健康,確立自己的健康觀,樹立自己的健康目標。

亞健康是現代社會人群普遍表現出來的一種疾病,它主要是指經過醫學檢查身體健康、沒有疾病,但個體在日常表現出生理功能低下,自身感覺又不舒服的人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體力活動的減少,生活節奏的加快等等因素,造成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環境的惡化、來自工作和學習等各方面的壓力以及酗酒、吸煙、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對人類的亞健康狀態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體育鍛煉對健康的影響

(一)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健康是生命的象征,幸福的保征。人人需要健康,向往長壽。因為健康有利于你,有利于我,有利于他。人的健康水平要受到很多內外因素的影響,但是,體育鍛煉對人們體質健康影響是最大的。同是健康人,體質則可能有別。體質好的人一般也是健康的,而且體質好,抵抗疾病的能力強。所以當某些器官系統、生理功能出現異常處于不健康狀態時,也能很快消除這些不健康的因素,使身體重新達到完好的狀態。而體質弱的人,身體也可能是健康的,但是由于體質弱,對生活條件、環境和社會變化的適應能力差,抵抗疾病能力弱,易患某些疾病,成為身體不健康的人。所以人們應采用體育鍛煉這種有效的科學手段不斷增強體質。有計劃、有目的、有規律地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最積極有效的途徑。

(二)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社會的發展進步,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也隨之加快,社會競爭更加激烈,人們心理上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 不安,進而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轉移人們對同一個目標的緊張程度,進而轉移對不良事物的注意力;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調整人們的心理狀態,進而達到愉悅心情的目的;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緒,進而消除心理緊張,放松身心;體育鍛煉可以培養人們勇敢頑強的優良意志品質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三)體育鍛煉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體育活動可以使人們有機會參與到更多的社會交往之中,通過體育競賽活動可以提高人們的團隊意識和拼搏精神,提高人們的競爭意識,進而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通過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活動所提高的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會遷移到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去。

通過體育鍛煉,增加了人與人之間接觸和交往的機會,使人們融入到更多的集體之中。在體育鍛煉和競賽中,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可以使個體忘卻煩惱和痛苦,消除孤獨感,愉悅心情,并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性。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加人們的社會交往和適應能力,而且體育鍛煉的這種社會交往特性,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和堅持體育鍛煉,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合作這種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對現代人非常重要,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活動可以有效地培養人們的團結合作精神,例如在籃球比賽中,要想使團體獲得成功,團體成員就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通過有效地團結合作,共同努力,最終達到比賽的勝利,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再例如現在非常盛行的廣場舞,使眾多毫不相識的人們為了健身走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團結一致的團隊,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增強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一個人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就必須與他人進行良好的合作,得到他人的熱心支持和幫助。經常參與體育活動,可以有效地增強人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進而提高個體的融入性和社會的適應性。

現代社會競爭異常激烈,人們競爭能力的提高,是對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的很好表現。體育競賽就是一種競爭,競爭是體育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競爭,有對自己運動能力挑戰的戰勝自我的競爭,有與他人競賽比出勝負的勇往直前戰勝他人的必勝心理競爭,還有通過團隊良好合作,增強集體凝聚力的競爭。通過競爭來提高自我的社會適應性,培養自己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優良精神。

三、體育精神的重要性

(一)體育具有一種人生需求的拼搏精神

現代社會各種工作都競爭異常激烈,人們要具有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那么,如何獲取不斷進取、拼搏向上的這種體育精神呢?要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相信自己選擇目標的正確性,并為這一目標而奮斗。培養不斷進取、拼搏向上的精神是不可能拍拍腦袋、一下決心就能夠做到的。必須經過長期的磨煉,比如,排球訓練中反復、多次的撲救險球,比賽中多次的頑強拼搶,都會強化自己勇于克服困難、樹立不斷進取、拼搏向上的精神。

(二)堅強的意志和永不言敗的精神

在我們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和參與體育競賽活動中,在我們觀看體育比賽中都可以感受和親身體驗到一種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永不言敗的精神。這種精神運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必將使人的一生大放異彩。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堅強的意志能使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良好的精神狀態、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保持這種堅定性和持久性,則有利于戰勝困難。而意志薄弱的人,一旦遇到一點困難,碰到情況較復雜時就容易失去信心、迷失方向。特別是當有一定的誘惑,丟掉一些對自己有利的利益時,保持堅強的意志確實是一個考驗。堅強的意志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多方面的失敗和痛苦的磨煉,才能獲得。

(三)自信源于信心長期的磨煉與培養

信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條件。因此,在事業、工作和生活中樹立自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信心是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一件事或者相信自己的判斷力。運動競賽與訓練是促使一個人下定決心,保持旺盛的精神狀態,堅持到底,磨煉與培養自信心的最佳手段之一。信心和自信的區別是:信心一般是指對一件事、一個問題的判斷,而自信是指經過多次地樹立信心積累起來的一種對許多事、許多問題的綜合性、長期的判斷所建立的信心。自信是指經過長期的各種磨煉(成功與失?。瑢ψ约旱哪芰团袛啾容^有信心的那么一種精神狀態。

人的一生,從事某項活動或選擇一項工作都來自于信心,以及客觀的判斷與選擇。然而,如何樹立信心呢?首先要對自己作出客觀的判斷。假如你有過體育鍛煉的經歷,你就會感到,興趣驅使你參加體育活動,而信心使你能長期堅持,自信使你不畏困難,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

(四)鍛煉(訓練)中所具有的目的、計劃和創造性精神

人們參與體育活動往往遵循著這樣一種模式:第一步,出于對項目的興趣、時尚和健身的目的;第二步,對某一運動項目較長時期的興趣和積極的參與,使其開始考慮每周1-2次的鍛煉時間;第三步,參加小范圍的比賽,此時某種創造性的特點就顯現出來。

人和人之間雖然有差異,但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則可以少走彎路,同時,為實現這個目的,嚴格要求自己,調動自己的一切積極因素,并為此而努力。由目的到實現要有科學的計劃作保證,計劃促使自己的主觀想法和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與時間結合起來,有利于自己逐步地實現目標。然而,如何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卻是實現人生理想的關鍵。事實上,當你面對體育比賽時,你會揚己之長,克彼之短,在常規中尋求突破。如果你在工作中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借鑒他人經驗,在復雜事物的規律中尋找突破口就會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提高,以至發揮自己所有的潛能,一旦遇到困難就有可能超水平地(創造性的)發揮自己的能力,最終實現預定的目標。

〔參 考 文 獻〕

〔1〕白莉,等.體育健康實踐與探索〔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4.

第12篇

關鍵詞:身體鍛煉;大學女生;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1)05-009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xercise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intermediary role, 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natural experiments,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the author has 207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or aerobics exercise intervention. Results: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anxiety, social attack,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has a direct effect.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ommon intermediary effects are not significantly. The path model of Physical exercise through subjective well-being affecting mental health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exercise is a positive coping style. Exercise duration can directly reduce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anxiety,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he intensity of exercise can directly reduce the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social attack,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exercise are produced the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 words: exerci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 coping styles; subjective well-being; mental health

1 引 言

影響大學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到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自尊、自我效能感[1-3]等主觀因素和生活事件、家庭背景、社會支持[4-6]等客觀因素。其中應對方式是一種緩解情緒緊張、維持心理平衡、調節行為表現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影響著應激反應的性質與強度,并進而調節應激與身心健康的關系,是影響個體環境適應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8]。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己生活的整體評價與感受,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9],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把主觀幸福感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10]。研究表明,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水平[11-13]、應對方式[14-16]和主觀幸福感的某些維度[17-19]有積極作用。

但是,已有探討身體鍛煉、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之間關系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和單因素的分析,且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有待探索的方面:第一,缺乏身體鍛煉改善心理健康心理機制的深入探討。目前大量的調查結果僅可表明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尚無充分的證據說明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涉及其之間的中介變量或調節變量的探討更少,因此尚需嚴格控制混淆變量、科學嚴謹設計的實驗研究確立因果關系。第二,心理健康測量工具的可靠性有待提高。目前國內以SCL-90作為心理健康的測量工具似乎占據了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主流地位,但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用于醫學臨床的診斷性工具,是專門用于判別精神病人、神經癥患者的[20]。然而大學生是充滿活力、思維活躍的群體,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大多是發展性的問題,而不是精神疾病,所以用這些測量工具來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十分不準確的。依據SCL-90所測量的心理健康,實際上是“心理不健康”的狀況,它的致命缺陷是無法測量“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對身體活動或身體鍛煉能否使“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問題,是無法回答的。這也使得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受到質疑。第三,研究對象性別差異未引起重視。研究男女不同性別在心理上的差異及其性別差異造成的男女在不同領域所擁有的優勢和弱點,一直都是心理學研究工作的關注點。如果能揭示不同性別之間的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并針對不同性別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具有深遠的意義。

建立在已有的研究結果和實踐基礎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身體鍛煉可以直接影響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通過應對方式和主觀幸福感這兩個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

2 實驗方法

2.1 實驗對象

抽取大學公共體育課一年級健美操選修班志愿者作為實驗對象。分為小強度實驗組35人、中等強度實驗組37人和大強度實驗組35人。

2.2 實驗程序

被試在相同的時間、地點由同一教師指導。鍛煉持續12周,每周2次,每次鍛煉時間為45分鐘(不包括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鍛煉強度通過心率指標進行控制,每次鍛煉選取4名學生佩戴Polar心率遙控儀。小強度鍛煉干預心率控制在105-120次/min,中等強度鍛煉干預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大強度鍛煉干預心率控制在155次/min以上[21]。要求各組在其他時間不參加身體鍛煉。

在相同的時間、地點采用團體心理測量。實驗前測量被試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項指標,在健美操運動干預6周和12周后分別采用相同量表再次測試被試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項指標。

2.3 測量工具

2.3.1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該量表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鄭日昌等教授編制[22]。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共有104個問題,包括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會退縮、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12個維度。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7330-0.8552之間,各個分量表間相關系數在0.320-0.672之間。

2.3.2 大學生應對方式量表

該量表由我國學者劉鳳娥編制[23]。采用李克特自評式5點量表記分,有64個問題,由問題解決、求助、轉移、忍耐、逃避、幻想、抱怨、壓抑、退縮等9個因素構成,其中將問題解決、求助和忍耐歸為問題取向途徑,抱怨和轉移歸為情緒取向途徑,逃避、壓抑、幻想和退縮歸為回避途徑。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872,各因素與問卷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343-0.610之間。

2.3.3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

該量表由天津師范大學吉楠編寫[24]。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共41個題目,由自我滿意、家庭滿意、消極情緒、積極情緒、精力、生活滿意、社會和人際關系8個維度構成。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864。

2.4 數據處理

使用SPSS17.0對回收的相關心理量表的測量結果進行統計,采用依次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對中介作用假設模型進行驗證分析。統計顯著性為P < 0. 05。

3 結果

3.1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我們呈現顯著性的維度利用依次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檢驗大學女生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應。假設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強度影響心理健康及各維度,同時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強度也可以通過影響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來影響心理健康及各維度,則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是中介變量。根據溫忠麟中介效應的檢驗程序[25],本研究將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和強度作為自變量,鍛煉持續時間編碼用C表示,強度編碼用Q1、Q2表示(均采用虛擬變量表示)。心理健康及各維度作為因變量,主觀幸福感(M1)、應對方式的問題取向(M21)、情緒取向(M22)和回避(M23)作為中介變量,依次進行回歸分析(這里不考慮自變量、中介變量的交互作用)。

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維度較多,為了便于表述,僅將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及各維度回歸呈現顯著性的列出。結果發現,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焦慮(Y1)、社會攻擊(Y2)、性心理健康(Y3)等維度的三個回歸方程存在顯著性(PY1=0.046,PY2=0.017,PY3=0.001)。

3.1.1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溫忠麟中介效應的檢驗程序,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焦慮的回歸系數顯著(t=-2.431)。但是由于依次檢驗中的第二步M21、M22、M23對C的回歸系數不顯著,第三步中M1對焦慮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必須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101,ZM22=-0.197,ZM23=-0.182,ZM1=0.04;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回歸系數不顯著(tQ1=-0.276,tQ2=-1.519),檢驗終止。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強度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3.1.2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檢驗

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社會攻擊的回歸系數不顯著(t=-0.670),終止檢驗。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影響社會攻擊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回歸系數顯著(t=-2.607),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Q的回歸系數不顯著,第三步中M1對社會攻擊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必須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043,ZM22=0.035,ZM23=-0.014,ZM1=0.0195;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強度影響社會攻擊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3.1.3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

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顯著(t=-3.150),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C的回歸系數不顯著,第三步中M1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必須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003,ZM22=0.079,ZM23=-0.185,ZM1=0.039;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影響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顯著(t=2.478),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Q的回歸系數不顯著,第三步中M1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必須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015,ZM22=-0.092,ZM23=-0.028,ZM1=-0.129;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強度影響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3.2 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影響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

3.2.1 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檢驗

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焦慮的回歸系數顯著(t=-2.431)。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C的回歸系數不顯著,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 0504,ZM22=-0.1026,ZM23=-0.0354;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焦慮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回歸系數不顯著(tQ1=-0.276,tQ2=-1.519),檢驗終止。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強度對焦慮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3.2.2 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影響社會攻擊的中介效應檢驗

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社會攻擊的回歸系數不顯著(t=-0.670),終止檢驗。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社會攻擊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回歸系數顯著(t=-2.607),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Q的回歸系數不顯著,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0433,ZM22=0.0349,ZM23=0.0141;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強度對社會攻擊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3.2.3 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影響性心理障礙的中介效應檢驗

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顯著(t=-3.150),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C的回歸系數不顯著,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 0504,ZM22=0.1017,ZM23=0.0353;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性心理障礙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顯著(t=2.478),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Q的回歸系數不顯著,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0149,ZM22=-0.0921,ZM23=-0.0278;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強度對性心理障礙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3.3 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

3.3.1 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檢驗

主觀幸福感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見表1。假設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會影響大學女生的焦慮程度,同時又可以通過影響她們的主觀幸福感來影響其焦慮水平,那么主觀幸福感就是中介變量。其中的結果是標準化解,由于依次檢驗(指第一步中的C、第二步中的C、第三步中的M1的回歸系數)都顯著,表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三步中M1的回歸系數也顯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應,主觀幸福感影響焦慮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226×0.229/0.183=28.28%。

身體鍛煉強度對焦慮的影響不顯著,終止檢驗。

3.3.2 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檢驗

主觀幸福感影響社會攻擊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見表2。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社會攻擊的影響不顯著,所以終止檢驗。

假設身體鍛煉的強度會影響大學女生的社會攻擊,同時又可以通過影響她們的主觀幸福感來影響其社會攻擊,那么主觀幸福感就是中介變量。表2中的結果是標準化解。由于依次檢驗(指第一步中的Q2、第二步中的Q1、第三步中的M1的回歸系數)都顯著,表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三步中Q2的回歸系數也顯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應,主觀幸福感影響社會攻擊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044×0.234/0.224=4.6%。

3.3.3 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性心理障礙的中介效應檢驗

主觀幸福感影響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見表3。假設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會影響大學女生的性心理健康,同時又可以通過影響她們的主觀幸福感來影響其性心理健康,那么主觀幸福感就是中介變量。表3中的結果是標準化解。由于依次檢驗(指第一步中的C、第二步中的C、第三步中的M1的回歸系數)都是顯著的,表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三步中C的回歸系數也是顯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應,主觀幸福感影響性心理障礙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226×0.166/0.231=16.24%。

假設身體鍛煉的強度會影響大學女生的性心理健康,同時又可以通過影響她們的主觀幸福感來影響其性心理健康,那么主觀幸福感就是中介變量。由于依次檢驗(指第一步中的Q1、第二步中的Q1、第三步中的M1的回歸系數)都顯著,表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三步中Q1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表明是完全中介效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和鍛煉強度對焦慮、性心理障礙、社會攻擊影響的路徑如下:

從圖1可見,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可以直接降低大學女生心理健康的焦慮、性心理障礙,身體鍛煉的強度可以直接降低大學女生心理健康的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身體鍛煉強度和持續時間還可分別通過主觀幸福感對大學女生心理健康的焦慮、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產生間接作用。

研究結果驗證了部分實驗假設:身體鍛煉可以直接改善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如降低焦慮、社會攻擊和性心理障礙等,也可以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改善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

4 討 論

本研究發現,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總體不能起到預測作用,但是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心理健康的焦慮和性心理障礙起到很好的預測作用,身體鍛煉強度對心理健康的社會攻擊和性心理障礙起到很好的預測作用。也就是說,持續堅持身體鍛煉可以降低焦慮和性心理障礙,增加身體鍛煉強度可以降低社會攻擊行為和性心理障礙。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26],其主要原因可能有:第一,心理測量工具不同。以往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一般是以SCL-90作為測量工具,由于測量工具不同,所以測量結果存在一定差異,且SCL-90量表實際上是測量 “心理不健康”狀況。其二,本研究雖嚴格控制了實驗額外變量,但是由于條件的限制,沒能進行更長時間的實驗研究,所以還不能更具體的說明身體鍛煉的長期心理效益。但也有研究表明,身體鍛煉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焦慮、敵對等維度[27,28]。雖然本研究結果沒有顯示身體鍛煉能對心理健康總體有預測作用,但在不同維度上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所以,探討身體鍛煉的心理健康效益還需要持續更長時間的實驗研究。

在身體鍛煉影響心理健康的路徑分析中,當把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進行中介變量(指實驗的自變量對因變量發生影響的中介,是自變量對因變量產生影響的實質性的、內在的原因。通俗地講,就是自變量通過中介變量對因變量產生作用)檢驗時,發現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共同中介效應不顯著,也就是說身體鍛煉提高心理健康不是通過主觀幸福感和應對方式兩個變量共同作用實現的??赡苌眢w鍛煉只是通過其中一個變量來影響大學女生心理健康,所以本研究又嘗試單個中介變量的分析。在進行應對方式的中介變量檢驗時發現,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影響大學女生心理健康中不具中介作用,但其同時提示:身體鍛煉本身可能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因為體育鍛煉不僅是以神經興奮為特點的一項活動,而且體育活動能夠增強自我效能、自尊等心理資源[29,30]。進行身體鍛煉可以使個體變得放松,注意力得到轉移或心境得以改善,為應對應激提供了一種情緒調節或生理對抗,因此,有理由推斷身體鍛煉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我國學者畢業的研究發現,[31]身體鍛煉作為應對策略,有助于學生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緩解應激對人體的損害。本結果也證實了Failth等人提出的“身體鍛煉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的觀點[32,33]。

在進行主觀幸福感的中介變量檢驗時發現,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大學女生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作用。研究結果還顯示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焦慮、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有直接效應,而且身體鍛煉可以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對其產生間接的效應。具體表現為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可以直接預測心理健康的焦慮、性心理障礙,也可以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心理健康的焦慮、性心理障礙。身體鍛煉的強度可以直接預測心理健康的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也可以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

5 結 論

5.1 身體鍛煉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

5.2 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可以直接或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降低焦慮、性心理障礙,進而改善大學女生心理健康。

5.3 身體鍛煉的強度可以直接或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降低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進而改善大學女生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江巧瑜.大學生應對方式、社會適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路徑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0,27(1):25-26.

[2] 王小新.初中生自尊主觀幸福感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8):744-746.

[3] 王洪禮.貴州省高師本科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3):675-677.

[4] 金政國,熊英環,方今女.漢族和朝鮮族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生活事件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9):1082-1084.

[5] 阮碧輝.家庭背景特征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2):1116-1117.

[6] 王雁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關系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 2004,27(5): 1175-1177

[7] Edwards JR, Cooper C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8,(18):15-20.

[8] Ebata AT, Moos RH. 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Distressed and Healthy Adolescents. Journal Appl[J]. Develop Psychol,1991,17:33-54.

[9] 方紅麗.醫學碩士研究生人格特征、應對方式對其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D].石河子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趙淑媛.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1]付奕.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鍛煉的相關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5):120-122.

[12]斯圖爾特·比德爾.心理學在鍛煉及與健康相關的身體活動中的應用[J].體育科學,2000,20(4):71-74

[13]葉景山.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5):595-596.

[14]崔冬雪.高師女大學生身體鍛煉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抑郁傾向的相關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19(4):66-68.

[15]林德明.體育專業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的特點[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1):92-94.

[16]成航宇.不同專業、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防御方式比較[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6,25(1):112-113.

[17]Rayro, Gissal M L, Smith E L.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Morale of Older Adults [J].Physical Occupational Therapy Geriatrics,1982,2(2):53-62.

[18]Coleman M, Washington M A,Pice S. Physical Exercis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Well-being of Older Adult Woman[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5,(60):737-738.

[19]Gauvina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 Sport Behavior, 1989,12(2):107-114.

[20]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現狀及檢測心理健康的異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51-52.

[21]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7th ed. New York: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22]鄭日昌.《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102-108.

[23]劉鳳娥.大學生應對方式問卷的初步編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24]吉楠.《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1):49-54.

[25]溫忠麟,張雷.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26]邱遠.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2):1637,1638,1641.

[27]章巨煥.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8):757,758.

[28]邱新宇,王麟.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0(1):122-124.

[29]D.Shaw,T.Gorely & R.Corban. Sport & Exercise Psychlogy[M]. Bl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7.:192-198.

[30]McAuley E,Mihalko SL. Measuring exercise-related self-efficacy[M]. In: Duda J L. 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8.317-390.

[31]畢業.運動處方鍛煉對中考前學生應對方式的影響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6,28(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