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0 18:12: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詩歌一
惜時篇
Time is money.
Listen,his steps are light.
Listen,his words are light.
The old man of time is running.
He tells us to catch up with him.
Oh,time is money.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一寸光陰一寸金
你聽,他腳步輕輕。
你聽,他話語輕輕。
時間老人不停地跑。
提醒我們莫落后。
啊,一寸光陰一寸金。
切莫虛度好年華。
這是一首短小的詩歌,簡單,易學,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我們學習這首小詩時,可能幾分鐘就學會了,,然而,關鍵是這首小詩歌會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且不說出現頻率較高的listen,words,steps,light,valuable,money等詞匯。所含的常考語法tellto do sth,告訴某人做某事,tellnot to do sth. 告訴某人不要做某事,catch up with趕上,跟上,這些重要的結構和短語也經常出現在試題中。因此,三五分中所記憶的小詩能教會學生多少東西,相比一些課文來說,我認為本詩學起來更有價值。更重要的是,該詩中所含的情感教育更是一般文章所缺少的。學完之后,我們也可以讓學生找一些有意義的關于惜時的語句。幫他們翻譯成英語。讓他們互相作為贈言。這樣一來,我們的英語教學將不再是枯燥的,繁多的東西,相反,我們帶給學生的將是一種全新的教學上的改革。
詩歌二
Never give up
I know you're going to make it.
It may take time and hard work.
Sometimes you may feel like giving up.
But I have confidence in you.
And I know you'll make it if you try.
永不言棄
我知道你能做到。
那可能需要時間和努力。
有時你可能想要放棄。
但我對你有信心。
我知道如果你去嘗試就一定能做到。
關鍵詞:高中英語詩歌教學
一、通過示范講解法學習英語詩歌
英語詩歌浩如煙海,篇幅長短不一。高中學生剛剛開始接觸英語詩歌,為使大家了解英語詩歌,并能較好地欣賞,少不了教師的示范講解。教師可以從意象、語法、音韻以及主題等不同的層面入手,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一首詩歌。同時也讓他們懂得讀詩必須仔細,不放過詩中應有之意,更不放過言外之意。
童謠是孩子們最早學習的英文詩。如:
Hush, little baby, don’t say a word, (小寶寶,別說話,)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mocking-bird.(爸爸給你買個小嘲鳥。)
If that mockingbird won’t sing, (小嘲鳥,不會唱,)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diamondring. (爸爸給你買個鉆石戒。)
If that diamond ring turns to brass, (鉆石戒,變成銅,)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looking-glass.(爸爸給你買個小鏡子。)
If that looking-glass gets broke, (小鏡子,打破了,)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billy goat. (爸爸給你買只小山羊。)
If that billy goat runs away, (小山羊,跑掉了,)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nothertoday.(爸爸今天再去給你買一只。)
這首童謠的語言簡單明了,是唱給小寶寶聽的。它的主題也很清楚,表明了父母對寶寶的愛。它的語言具體而富有想像力,能使小孩子們快樂,因為它押韻,節奏感強,并有較多重復。童謠不一定有什么意義,甚至有的看來自相矛盾,但是它們容易學,也容易背誦。通過童謠中的文字游戲,孩子們學習了語言,我們的學生同樣也可在其中學到不
少詞匯和動詞,如:mockingbird, diamond ring, say a word, turns to, runs away 等的用法以及句型結構“If...”。
我在播放這首童謠時,聽了幾句后,全班學生就興奮起來,不約而同齊聲跟讀起來了。聽完后還要求重播,結果一次次地聽,聽了幾遍后不少學生都能背誦了。
二、通過詩歌內容和形式的比較學習英語詩歌
人教課標版教材選修6 Unit 2介紹了幾種不同內容和形式的詩歌。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這些詩歌的內容、形式,讓學生了解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寫作方法,并自己嘗試寫簡單的詩歌,同時學會欣賞優美的文學作品。
上文提到的童謠節奏明快、韻律和諧、朗朗上口,不斷重復利于記憶,是語言學習的有效手段。
清單詩,不斷重復短語和節奏,比較容易創作,是學生模仿寫作的好對象。清單詩可長可短,可以重復一些短語,較為靈活。有些清單詩有韻腳,有些則沒有。例如下面這首詩:
Our first football match
(我們的第一場球賽)
We would have won...
(我們本來會得冠軍噎噎)
if Jack had scored that goal,
(如果杰克踢進了那個球,)
if we’d had just a few more min-utes,
(如果我們還有幾分鐘,)
一、仔細揣摩,體味詩歌的語言美
詩歌的語言經過詩人的反復推敲,因而凝煉、含蓄、優美,寓意豐富,是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范本。詩歌的煉字曾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的說法。因此,體味詩歌的語言魅力,是欣賞詩歌的重要一環。教學中,組織學生通過比較辨析、品味推敲、仔細揣摩來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凝煉性、音樂美、色彩美等。如:在欣賞Right here waiting這首詩時,要求學生仔細揣摩“never”和“forever”,“takes”和“breaks”以及“wherever”和“whatever”的對應使用,讓學生明白:普通、常見的詞匯通過巧妙的運用,也可以表達出濃濃的情意,達到了華麗詞藻達不到的境界。A Perfect Day一詩,通過flaming,painted,fade等幾個簡單的色彩詞的運用來表明:友誼不會像色彩那樣退色。讓學生仔細地研讀品味這些詞在詩歌中的妙用,去體會:全詩雖用詞平易,無刻意求工之術,卻含意雋永,把與老朋友分離的淡淡憂傷悄然紙上。
二、反復吟讀,品味詩歌的韻律美
文學中詩歌是以聲律見長的典范,特別是英語詩歌采用的rhyme和rhythm藝術手段,能使詩歌的朗讀產生聲樂般的藝術效果。例如,在教兩首打油詩(lime、rick)時,筆者通過ICA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伴著悠揚的樂曲,反復大聲地吟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入于眼,出于口,積于心,品味詩歌的韻律美。在反復的朗讀中,學生很自然地就會體悟到:第一首詩中的一、二、五行的韻腳Corfu,Peru和through都押相同的韻,三、四行的trains和aeroplanes韻腳相同。第二首詩中的一、三、五行的韻腳Singapore,No4和door押相同的韻,三、四行的long和wrong韻腳相同。由于韻腳的使用,這兩道詩讀起來,節奏明快,瑯瑯上口,極富樂感,增添了這兩首打油詩的詼諧幽默。在欣賞A perfect day一詩時,我讓學生在吟讀時注意詩中使用了哪些韻腳,然后要他們說出全詩的韻腳,這樣就會讓學生品味到詩歌的韻律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詩歌中的rhyme和rhythm的運用所產生的韻律美,筆者還引導學生做SEFC BOOK2A P104的相關練習,要求學生根據提示說出與所給單詞具有相同韻腳的句子,讓學生在實際練習中體會語言的韻律美。
三、心靈感悟,把握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往往是人與物、景與情、景與理相互交融,凝成一個生動的藝術境界。讀詩,要能進入意境,才會如臨其境,如遇其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教學詩歌,要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使詩歌塑造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圖畫,從而進入詩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也就是說,只有細細品味詩歌的意境美,才能領略到詩外的弦音。例如,學生在欣賞白居易的The Unhappy Official(SEFC BOOK2A P106)一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Never tirde of study,reading until he could not see”“he is now an important official but his hair is already white”“he is always playing outside,wearing soft furs and riding upon a fine horse”等詩句的理解,在頭腦中形成兩幅相互對立的人物畫像。
四、揮灑丹青,展現詩歌的繪畫美
宋朝的晁以道在論詩中強調:“詩傳畫外音,貴有畫中態。”通常來說,一首詩也就是一幅畫。每個人從自身的知識和生活經歷出發常常會給詩歌賦以不同的詮釋。在欣賞Dust of Snow和Right here waiting兩首詩時,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這兩首詩添上插圖。為了展現詩歌的繪畫意境,學生對這兩首詩字斟句酌,仔細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最后繪出一幅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合壁”的畫卷。通過枯藤老樹和飄飄揚揚的雪花來表達葉可落,雪可融,人的不快也可隨之飄逝,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開始,暗示了“冬天到了,春天不會遠”的寓意。通過停放的自行車,光禿禿的樹枝以及與之對應的自行車籃里綻放的花朵和巋然不動的身影來表達縱使星移物換,不變的是人的忠貞與癡情。這一嘗試,不僅培養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也再次證明了“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道理。
五、咀嚼玩味,鑒賞詩歌的修辭美
英語是一種修辭手法豐富的語言,有比喻、借代、移就、擬人、排比、夸張等多種修辭格。我們知道,修辭用于描寫使形象生動突出;用于說理能夠化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用于抒情可將情、景、物、我溶為一體,給語言增添美感。正因修辭的這一特性,修辭在詩歌中也就俯拾即是。在第四單元的詩歌中出現不少的修辭格的運用。在教學實際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咀嚼玩味這些修辭格來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如:在五行打油詩中作者通過比喻這一修辭格來形象描述“The man was as mad as a door.”。在Right here waiting一詩中,作者用“Oceans apart”夸張(hyperbole)和“If I see you next to never.”迂回說法(periphrasis)來表達遠隔重洋,詩中的我對另一方的思念和憂傷之情。用“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的重復(repletion)來表達詩中的我的癡情。在A perfect day一詩中作者用“Do you think what the end of a perfect day can mean to a tirde heart,…”把形容人的“tired”移位到描繪heart,采用了移就(transferred dpithet)修辭格,更能體現朋友別離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關鍵詞】詩歌;隱喻;文化;詩意
英國詩人托馬斯?納什(Thomas Nash)曾說“詩是百花之蜜,一切學問精髓,智慧的本質,天使的詞語。”而作為人類文化風景的一部分,“英語詩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發展的有機體系,是一個色彩斑斕,意境深遠的文學世界。”翻開英國文學史,“自民族史詩《貝奧武夫》直到18世紀現代小說興起之前,‘詩’幾乎是文學的代名詞。”在語言學習和文化傳承過程中,詩歌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學習詩歌的妙處。然而在當今大學英語教學日益強調語言應用性和實用性的氛圍下,文學的語言特別是英語詩歌卻備受冷落。許多大學生根本不知道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為何許人也,當然也沒有機會欣賞他們優美的詩歌。值得欣喜的是近幾年來也有不少學者專家呼吁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向學生提供旨在提高文學修養和自身素養的英文課程,其中就包括英文詩歌欣賞課程。然而詩歌在英語教學中具體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利用詩歌這種特殊的語言形式達到語言教學的目的呢?怎樣才能讓學生們在大聲朗讀詩歌時像品嘗色香味俱佳的蘋果一樣品嘗英語詩歌聲音、節奏和韻律的甜美,從詩歌中獲得靈感,進而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和創作詩意的生活呢?帶著這些問題,本文通過蘇格蘭詩人本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一首愛情詩歌從四個不同的方面來具體闡述。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
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uve,
And fare thee weel a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
1、英語詩歌獨特的語言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語言本質的認識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語言,詩歌是形式和意義的高度有機結合體。詩歌語言形式包括書寫、詩行、詩節、韻律(節奏、音步、押韻)和詩體等,而這些形式在本質上是詩歌意義的一部分。詩歌語言教學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敏感能力,從而對語言形式與意義的本質統一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人類的任何一種語言從本質上都是形式與意義的結合體,而這種結合在詩歌語言中只不過是更加突出而已。在詩歌《我的愛像一朵紅紅的玫瑰》(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中“Luve”的書寫是英語古體,短短的16行詩歌中詩人用了7個“Luve”,它們就像一串串活潑跳躍的音符,構成整個詩歌愛的旋律。同時第三詩節第一詩行中“my dear”的重復很好地讓詩歌的第二詩節和第三詩節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很好地體現了詩歌情感的發展和升華。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要學會分析英語詩歌和漢語詩歌在語言形式上的差異,更好地了解英語語言的本質特點。英語是一種表音文字,從英語詩歌的結構來講,音節(syllable)是最基礎的語音單位,一個單詞根據元音的數量可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而漢語的單詞都是單音節詞。因此英語詩歌的詩行是以音節為語音單位,而漢語詩歌的詩行是以單詞為語音單位。英語詩歌中一定數量的音節和音節類型(輕音節、重音節)組成音步(foot),而一定數量的音步組合在一起就是詩行(verse line),詩行的組合就是詩節(stanza)。英語詩歌中詩行和詩節的形式是由詩歌的韻律和詩體決定。“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采用的詩體是傳統的“民謠詩”,這種詩體的基本韻律是一、三兩行分別都是四音步,二、四兩行分別都是三音步。其押韻方式是a b c d,即二、四兩行押韻,基本節奏也是抑揚格(Iambus),用重音和輕音的符號表示為:x /。同時英語詩歌韻律美主要是通過詩歌的節奏和押韻體現的。朱光潛在著作《論詩》 探討詩歌起源時指出“詩歌與音樂、舞蹈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種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而三者的共同點就是節奏。節奏的輕重緩急主要是通過“音步”的類型決定,節奏的輕重緩急與詩中表達的情緒是一致的,詩歌節奏本身就是意義的一部分。這首詩歌的整體節奏可以用下圖標表示:
詩歌的整體節奏很好地詮釋詩歌中情緒的發展變化過程,愛情的本身就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旅程。愛情在舒緩和浪漫中羞澀含苞,在激情涌動中綻放,最后在消逝的歲月中平靜和沉淀。同時詩歌的押韻不僅讓詩歌音韻優美,同時也會渲染詩歌的情感。瑞士學者沃爾夫岡?凱賽認為押韻不僅是“一種純粹的聲音的裝飾”(聶珍釗,2007,P8)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押韻“強有力地支持了各行的聯系和溝通”。(同上)押韻可以使一行一行的詩有了內在的聯系,構成完整的詩篇,從而更好的為詩歌的主題和內容服務。詩行“So deep in luve am I:”是一個倒裝句,突出了“deep”愛的深沉,同時也很巧妙地使單詞“I”和同詩節中單詞“dry”押韻,從而做到了音美意美的統一。通過對詩歌形式的分析,學生可以很好地意識到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其語言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結合。當然我們也要提醒學生:不要認為詩歌形式本身與詩歌內容或題材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不同的形式只是詩人表達思想情感的手段之一,同樣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不同的內容也可用同樣的形式表達。關于詩歌形式和內容問題,有一點可以基本肯定,偉大的詩人采用什么形式去表達其主題內容和思想感情肯定有其目的,內容和形式之間總有某種內在的聯系。而這些對詩歌語言形式和內容的認識就是對語言本質更深次認識。
【關鍵詞】英語;詩歌教學;語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的迅速提高,未來對人才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具備基本外語學習技能也是今后人才篩選中的重要參考因素,因此對學生的外語教學不可忽視。高中英語教學是增強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不僅是由于高中英語涉及的基本英語知識內容較多,還有在高中階段學生已形成一定的語言學習能力,其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建立,在外語學習中所達到的效率會很高。
一、要學會讀出詩歌的音調韻律
高中英語詩歌教學四部曲中第一要學會讀出詩歌的音調韻律,體驗音韻的妙趣,要多讀,以好的英語詩歌為例,先讀,讀出其中的音韻感,感受到語言的美。不管是否能準確理解詩歌中所描述的內容,也要先大膽的讀出來,感受單詞間的押韻、感受格式的工整與排列的巧妙。比如說下列一段詩
I remember,I remember,
The house where I was born,
The little window where the sun
came peeping in at morn;
He never came a wink too soon,
Nor brought too long a day,
But now,I often wish the night
had borne my breath away.這首詩句尾都有詞韻,像sun、soon,且句式對仗工整,有幾句都采用的是名詞加where然后加倒裝句,多讀這類詩可以感受到詞匯韻律的節奏,從而可加強自身語感的表達和大腦內語言區域的結構系統構成。
二、要學會感受詩歌的快慢節奏
除了讀出來,還要用心感受,要感受詩歌的快慢節奏,感悟到詩歌的韻味,在這種讀與感中體會詩歌句式,還能了解到相關的語法知識,相比于在長篇閱讀內容或句子句型中理解語法知識,這種有節奏的詩歌詞句不僅更易于記憶也更有利于對其中具體語法內容有了解,從而讓學生學的更輕松,記的更牢固。
I remember,I remember
Where I was used to swing,
And thought the air must rush as fresh
To swallows on the wing;
My spirit flew in feathers then,
That is so heavy now,
And summer pools could hardly cool
The fever on my brow!
這段詩是承接上一段,兩段表述的內容大致相同,且相互關聯,兩段之間的節奏步調也一致。這種相互連接的詩有著一定的意義,研究起來耐人尋味,是作者心里路程的體現,能夠表現出一定的語義表達技巧與魅力。就此,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體驗詩歌創作。定期組織學生參加詩歌創作比賽,開展一些詩歌創作互動活動,讓學生以個人或者團隊之間進行比賽。通過合作研究或者個人設計,在不斷討論與反復推敲中得到完整的詩歌創作成果,再而將成果拿出來進行共享與評比,用以增強與改善,使得學生自己想出來的詩歌變得更加完整,也能提升其水平,從而達到有效提高學生自身能力的作用。
三、要學會賞析詩歌的不同類型
高中英語詩歌的基本類型主要包括敘事詩和抒情詩。因此,要讓學生從這兩種基本類型的詩歌入手,學會賞析詩歌,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英語詩歌的理解。
1.賞析敘事詩
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詩歌的類型,比如說從敘事類型詩歌中開始,在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學中以與課堂內容有關的敘事詩為例,讓學生先從敘事詩音韻中感知,然后結合這類詩歌體裁特點鼓勵學生自己仿照創造,再而可提供更多其他敘事詩,讓學生通過多種內容的學習與感悟了解到更多英語有關語法知識。其次,敘事這種外語詩歌體裁所涉及到的英語詞匯一般不多,有些語法知識也不復雜,是比較基礎的一類外語詩歌教學參考材料。也可利用這種較為簡單的詩歌內容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解決能力,讓學生在獨立學習方面有更多領悟,達到綜合能力提升。
2.賞析抒情詩
高中英語詩歌教學中還有帶領學生賞析抒情詩這一類的詩歌,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比如在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學中,有一章節內容是講倒裝句的,針對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包含倒裝句型的抒情詩,讓學生多讀多背,從而加深學生對倒裝句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在感受中實現自身語感加強。除此之外,利用抒情詩的意境美也能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之外收獲更多的心靈感悟,可以放松自己心境,緩解學習壓力。今后,教師還可開展專門就抒情詩為主題賞析的活動,用以提高學生賞析水平以及增強課堂上學習氣氛。
例如下面舉例的詩,在這種抒情表達中句式對仗工整,在語調上有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詞句間也表現出作者感受。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案例;教后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9-063-1
一、案例背景
我校教學構建了“目標導學――自主研學――合作解惑――反饋提升”四個主要環節的教學基本模型。“目標導學”指學生明確一節課所要達成的三維目標,學習目標可以通過導學稿等方式來呈現,教師在目標的指引下有需可學地開展教學活動;“自主研學”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通過生生合作和師生合作自主學習;“合作解惑”主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研討,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基礎上解決疑難問題;“反饋提升”是為了檢測學習的目標達成度,通過當堂練習查找缺漏,課后進行修補。
二、案例描述
本課是七年級下冊英語第七單元Reading的一首詩,詩名Seasons of the Year.下面是筆者執教這一課時的過程簡述。
課前準備,我告知學生通過本節課學習應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并請學生在黑板上抄了一首學生很熟悉的《靜夜思》,而且用紅筆標出“光,霜,鄉”為,后面的“rhyme”做了鋪墊。一上課就通過這首古詩介紹今天學的文章體裁為詩歌。
情境導學:上課時,首先請學生看一小段視頻,回答一個問題How many seasons are mentioned(提到) in the video?引出本節課話題 Seasons.然后,呈現圖片,創設情境,教新單詞,讓學生了解四個季節的特征,初步體驗四季的自然美。
自主研學:(任務一)學生借助黑板上《靜夜思》的韻腳“光,霜,鄉”了解rhyme,瀏覽全文,嘗試完成句子 rhymes with ,找出韻腳。練習[][eI][aI][a][][u][][I]發音,感受詩歌的韻律美。(任務二)學生賞析“lazy afternoons by a pool”,說出這里運用的修辭手法,并在詩歌中找出類似的句子“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hide from the April showers”,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合作解惑:(任務一)學生欣賞教學光盤的課文視頻,思考如何朗誦這首詩歌,小組討論總結出朗誦要求有:正確、清晰、大聲、有感情等。先個人練讀,有讀不準的詞向組內成員請教,力求正確、清晰、大聲朗讀;之后小組分段有感情地賽讀;最后全班配樂朗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任務二)教師根據最喜歡的季節將全班同學分成四組,請他們把自己喜歡的季節畫成一幅畫,然后看著圖畫用英語流利地說出一段話,要求能表達清楚季節特征及該季節里可以做的事,體現出該季節的美。
反饋提升:(任務一)學生完成自編檢測練習【夯實基礎】【走近中考】部分,以鞏固本課時知識點。(任務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給出的首字母填空,合作完成一首新詩。
三、教后反思
1.反復朗讀韻腳,練習發音,體會詩歌的音律之美。朗讀可以讓學生注意詞句的準確度,把握內在節奏及詩作作者滲透情感的各個角度。對于節奏感較強的詩歌,可以在朗讀中伴以動作、節拍;對于寫景的我們可以配放背景音樂,如本課時寫季節的詩歌配以《秋天的童話》朗誦。老師要善于營造氣氛,充分運用生動的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來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2.仔細賞析語言,豐富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著名美學專家朱光潛說:“詩比別類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可以說,詩歌是語言藝術的精髓所在,英語詩歌也是如此。如本課時的詩歌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如“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 then hide from the April shower”,讓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幅生動的圖畫。畫里,蜜蜂和蝴蝶像頑皮的孩童在芬芳的花叢中快樂地玩耍,又機靈地躲避了春天的陣雨,擬人手法賦予它們人類的靈性,語言精簡優美。
一、可數名詞的復習
在復習可數名詞的復數這一語法點時,以o結尾的名詞的復數形式有兩種:一種在詞尾加-s;另一種在詞尾加-es.在做練習時很多同學混淆不清,針對此情況,我編了一句順口溜:英雄的黑人喜歡吃西紅柿和土豆(hero Negro tomato potato),其復數形式加-es,其它的在詞尾加-s ( photo kilo zoo eg.)。學生覺得新奇而又好玩,效果出奇好,此后再做這類練習,錯誤率為零。
以-f、 -fe結尾的名詞的復數形式,絕大多數都是改f、fe為v再加es,到底是哪些詞呢?我要求學生記住下面這首小詩:
賊、狼、刀;(thief wolf knife)
小牛精靈啃面包;( beef )
妻子生命輕輕葉;( wife life leaf )
書架自己一半高。(shelf self half )
二、冠詞的復習
1. 定冠詞的用法
特指雙熟悉,上文已提及;
世上獨無二,序數最高級;
某些專有名,習語及樂器。
“特指雙熟悉”用于特指某個(些)人或某(些)事物,用在談話人雙方都熟悉的人或事物之前。例:This is the hill where we are going to climb up. Close the door,please.
“上文已提及”用來復述上文提到過的人或物之前,例:There is only one window in my room. But the window is big enough.
“世上獨無二”用在表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物之前,例:The moon is as round as a plate.
“序數最高級”用在形容詞、副詞的最高級之前,例:Which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China? He is the first man who landed on to the moon.
“某些專有名”,一些專有名詞如江河名、山脈名、海洋名、國家的全稱、報紙名稱等,其前面習慣上要加上冠詞,例:the Yellow River, the Tianshan Mountains, the Pacific (Ocea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ople’s Daily.
“習語及樂器”指一些習慣用語、樂器前要加定冠詞,例:in the morning,by the way, at the same time, play the piano/ guitar/ violin.
2. 冠詞的省略
專有名詞不可數,學科球類三餐飯:
復數名詞表泛指,兩節星期月份前;
顏色語種和國名,稱呼習語及頭銜。
“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街名、廣場名、公園名、大學名前一般不加冠詞,例:Li Ping, Shanghai, Nanjing Road, Tian’anmen Square, Baiyun Park, Beijing University.
“不可數”指物質名詞、抽象名詞前不加冠詞。
“兩節星期月份前”,兩節指節日和季節,例:May Day,spring,winter.
稱呼語、習慣用語或頭銜前面常不用冠詞,例:Mother, Father is back. at night, at noon, at home. He is head of the factory.
三、序數詞的復習
基變序,有規律,末尾加上th;
一、二、三特殊記,詞尾字母t,d,d;(first, second, third )
八減t,九去e,f要將ve代替;(eight-eighth, nine-ninth, five-fifth, twelve-twelfth)
結尾是y變ie,詞尾再加th;(twenty-twentieth, thirty-thirtieth)
要想表示幾十幾,只變個位就可以。(twenty-fourtwenty-fourth)
四、修飾天氣的形容詞的復習
thick冰厚 thin冰薄;
strong 風大 gentle小
heavy雨雪樹飄搖;
light到來靜悄悄;
一、話題導入
2016年10月13日,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Bob Dylan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在世界范圍內引發熱議。鑒于高二學生對流行歌曲很感興趣,對這個熱門話題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作為話題導入新課,學生勢必有話要說、愛說、能說。
開課伊始,筆者先用課件展示了下面兩張照片。學生小聲議論著,不少學生已經認出了照片中的人物。
【片段實錄】
師:Do you know this American?
生:Yes!He is Bob Dylan.(大多數學生肯定地回答)
師: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What did he win in 2016?
生: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師:That’s right!But as we know,he is a singer.Why did he win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生1:Because he is also a poet.
生2:Because his songs are also like poems.
師:Perfect!Because he has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筆者用Bob Dylan兩張不同年齡的照片引入,激發學生對這位時下熱門人物的討論興趣;再用師生對句預熱氛圍,用一個一個的問題引導著學生思考的方向,并以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對他的嘉許“他在偉大的美式歌謠的傳統下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作結,讓學生明白了詩與歌二位一體,相互影響、難以分割。
二、文本賞析
(一)承接前面的話題,引導學生“走進”英文詩歌閱讀,從中揣摩、體會英文詩歌的寫作技巧
承接導入環節的話題,筆者先讓學生聽了一首Bob Dylon的歌If not for you,然后用這首歌的歌詞作為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這首英文詩歌寫作中所運用的寫作技巧。
【片段實錄】
師:Would you like to enjoy Bob Dylan’s song?
生:Of course!
師:(播放Bob Dylan的歌If not for you)Do you enjoy the song?
生:Yes!/No.
師:Actually,many people don’t like this song. Maybe it’s the reason why Bob Dylon is thought to be more of a poet than a singer. Now it’s our turn to find out the poetic devices in the song. Rea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ong together please.(師隨即課件呈現這首歌的歌詞,生大聲朗讀)
If not for you的歌詞:
If not for you,babe I couldn’t find the door,couldn’t even see the floor.
I’d be sad and blue,If not for you.
If not for you,babe I’d lay awake all night.
Wait for the morning light to shine in through.
But it would not be new,if not for you.
If not for you,my sky would fall. Rain would gather too.
Without your love,I’d be nowhere at all.
I’d be lost,if not for you.
And you know it’s true.
師:When you read a poem or sing a song,sometimes your voices are louder,and sometimes your voices are lower. What is it called?
生:Rhythm.
師:Yes. Rhythm!Rhythm is the beat that runs through the line,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poetic devices. Are you clear?
生:Yes!
師:Look at the screen again,please!Read the following words with me.(師生齊讀)door、floor、fall、all、night、light、blue、through、too、you、true. My question is,What do these words have in common?
生:Rhyming!
師:Great!These are rhyming words. You can take notes on your handout.
Bob Dylan獲諾貝爾文學獎原本就有很大爭議,對中國聽眾來說,受跨文化因素影響,對其認同度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筆者所播放的這首歌,學生不出意外地出現了意見分歧,有些認為好聽,有些認為不好聽,但歌曲中的旋律與歌詞既相互影響又各自獨立,從歌詞的語言角度講,它確實不愧為一首好詩,比如語言的節奏、押韻、反復等,均可以成為筆者展開詩歌教學的好素材。此外,這首歌詞中多處使用了虛擬語氣,而這個單元的語法就是關于if從句的虛擬語氣用法,用它作為素材,便于學生在詩歌鑒賞中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
(二)走進教材,讀中品悟,引領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鑒賞的目標,須在朗讀品悟的過程中逐漸達成。教師用配樂詩朗誦的方式播放教材中呈現的另外一位美國作家Rod McKuen所寫的一首詩I’ve Saved The Summer(見下文,文中加粗處為朗讀重音提醒),引導學生從中感受詩歌的節奏變化,進而通過自己多樣化的朗讀,揣摩、體會并表現英文詩歌的節奏美。
I’VE SAVED THE SUMMER
I’ve saved the summer
And I give it all to you
To hold on winter mornings
When the snow is new.
I’ve saved some sunlight
If you should ever need
A place away from darkness
Where your mind can feed.
And for myself I’ve kept your smile
When you were but nineteen
Till you’re older you’ll not know
What brave young smiles can mean.
I know no answers
To help you on your way
The answers lie somewhere
At the bottom of the day.
But if you’ve a need for love
I’ll give you all I own
It might help you down the road
Till you’ve found your own.
在以上教學環節,筆者以全詩配樂朗誦開啟了詩歌鑒賞的過程,然后是師范讀第一節,再配樂讓全體學生帶感情大聲朗讀第二、第五節,第三、第四節配樂讓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分別朗讀。音樂情景的創設和師生多種方式的朗讀品悟,將學生自然地帶入到了這首詩所表達的暖暖情意中。學生在聽讀與朗讀的過程中慢慢熟悉了詩歌的內容,并感受到了詩歌中的節奏、音韻等詩意的味道。
三、激疑探究,問題導析
為了讓學生深入、細致地把握詩歌的寫作技法,筆者設置了四個問題(1.Can you find some rhyming words?Is there repetition?Is the line length fixed?2.Do the two rhyming words“own” in the last part have the same meaning?3.What’s the theme of the poem?4.Who is the speaker?Who is he/she speaking to?),安排學生分組探討該詩的創作技法,以此扎實提高學生的英文詩歌鑒賞水平。
【片段實錄】
師:Time is up!Let’s check your answers. First,Can you find some rhyming words?
生:Yes!you,new,need,feed,nineteen,mean,way,day,own,own!(學生異口同聲地讀出所有押韻的單詞)
師:Well done!Is there repetition?(引導學生尋找“反復”的技法)
生:Yes!
師:Is the line length fixed?
生:No!(學生對于押韻和反復的寫作手法已經了然于胸)
師:Okay!Now let’s see whether the two rhyming words“own” in the last part have the same meaning.(品析重點詞句)
生:No. The first“own”means“have”,but the second“own”means“自己的”.
師:Good!So in some poems the poet sometimes will play with words. They are the same word but they each have a different meaning. Now comes the third question,What’s the theme of the poem?(引а生領會詩歌的主旨要義)
生:Love!
師:How do you get your answer?(引導學生尋找支撐答案的關鍵信息)
生:From the sentence“But if you’ve a need for love,I’ll give you all I own”.
師:So Who is the speaker?Who is he/she speaking to?(引導學生嘗試理解詩歌中沒有出現的表達愛意的主體)
生:Maybe the poet is a mother or a father.
師:Why?(引導學生學會依托文本品析詩意內涵,并論證自己的觀點)
生:There is a sentence“When you were but nineteen”.
師:You did a very good job. The poet is written by a parent who is speaking to a young adult. A mother or a father is expressing her/his unconditional love to her/his son/daughter.(肯定學生的“發現”和論證,揭示內涵)
教師用四個問題,關注到了詩歌的細節、主題和寫作手法,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入解析,學會鑒賞詩歌中的詩意所在。
為了鞏固之前所教授的英文詩歌的寫作技法,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出示了兩首經典的小詩,同樣以“愛”為主題,要求學生一起有節奏地朗讀,為下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Poem 1:Hours fly,/Flowers die:/New days,/New
ways./Pass by!Love stays.
Poem 2:Without you I’d be a soul without a purpose./ Without you I’d be an emotion without a heart./Without you by my side,I’m just a flame without heat.
墑仔∈都不長,但是都包含了節奏、押韻、重復等詩歌的寫作技法,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再次體會運用技法的妙處。
四、順應主題,聯結生活,點燃創作激情
為了激發學生的詩歌創作欲望,降低學生的創作焦慮,有效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和語言能力的發展,筆者承接以上詩歌賞析中“愛”的主題,并給學生提供了一首相同主題的中文詩作為“腳手架”,讓學生嘗試獨立創作英文詩歌。
【片段實錄】
師:Now you can see that love is an eternal theme.Love is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Don’t you think so?
生:Yes!
師:So think about it,Who or what do you love?(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情境出發,去創作自己的“愛”的主題詩)
生1:I love my parents because they give me so much love.
生2:I love basketball because it brings me happiness.
生3:I love computer games because I feel relaxed when I play games.
師:We love nature,animals and plants. We love our friends. And there is love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also lovers. Do you agree with me?So in your opinion,What is love?(教師用幾個例說來拓寬學生的思維,給出多個思維向度,將“愛”的主題引向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去表達“什么是愛”)
生1:I think love is everything.
生2:I think love is care.
生3:Love is a beautiful song.
生4:Love is the time I spend with my parents.
師:Wow!Your answers are so poetic. Since all of you have love in heart,then how do you express your love ?(肯定學生的“詩意”表達,引導學生關注“心”中的真愛,學會用心去表達自己的愛)
生1:Maybe I will give the person a hug.(用擁抱表達愛)
生2:I will write a poem for him or her.(用寫詩表達愛)
師:Do you agree with her?Will you write some simple poems in English?Challenge yourself!(抓住后一名學生的回答,進入任務狀態,指引學生挑戰自我,寫一首簡單的英文詩)
在筆者的激勵下,學生的情緒被點燃,個個躍躍欲試,愿意去迎接挑戰。此時此刻,筆者沒有立即放手給學生嘗試,而是先給出了一首關于愛的中文詩:“愛是什么?/愛是財富 愛是健康; /愛是生活 愛是給予; /愛是關懷 愛是分享; /愛究竟是什么?/愛就是一切!”然后帶領學生一起翻譯并朗讀它的英譯版:“What is love?/Love is wealth,Love is health;/ Love is living, Love is giving; / Love is caring,Love is sharing; / What is love at all?/ Love is all.”
詩歌創作是需要靈感的,而靈感的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之上的。有了以上教學環節的鋪墊,加上“愛”又是學生最熟悉的情感,學生針對筆者三個問題“Who or what do you love?”“What is love?”“How do you express your love?”的回答本身就已經很有創意、詩意,這一切都為學生接下來創作以愛為主題的詩歌做好了情感和技巧鋪墊。
五、實踐運用,在任務驅動下完成以“愛”為主題的詩歌創作
本環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嘗試運用習得的方法,自主創作以愛為主題的英文詩歌,表達真情實感,提升文化品格和語言能力,實現讀寫結合。因為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同,所以這個環節應充分彰顯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立創作,師相機給遇到困難的學生提供指導幫助,在確定每個學生都完成創作之后再引導他們互相分享,做一些必要的反思和調整。
師首先課件出示了詩歌創作要求及相關提示,要求學生用五分鐘時間完成詩歌創作。
詩歌創作要求及提示:
1.The poem can but doesn’t have to rhyme;
2.The poem has 3-5 lines;
3.It can be a list poem starting with“Love is...” or“I love...”; It also can be a cinquain.(五行)
【片段實錄】
師:Time is up!Who’d like to read aloud your poem?
生1:(一女生快速舉手應答)Love is you and you are my world./ Love is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brings ha-ppiness./Love is just you and me,/ With you I am happy.
師:Fantastic!You are so creative. Who else want to try?(盛贊該生的詩充滿創意,然后尋找下一個愿意展示的學生)
生2:(坐在角落處的男生站起來朗讀自己的作品)Love is sunshine when you smile,/Love is moonshine when there is a star,/Love is tonight when we stay in a room,singing and playing,/Oh,we fall in love!
師:Oh,I love you too!Your poem is awesome and there are some rhyming words too.(從寫作技法上表揚學生的詩“極好”并且有些詩意的詞匯在里面)
生3:Love/ Warm,Nice/ Caring,helping,sharing/ Day and night/ Everywhere.
師:Simple but meaningful!The cinquain expr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ve.(肯定學生的五行詩形式獨特且內容意味深長)
這個環節是整節課的,在前面層層鋪墊搭建“腳手架”之后,學生的創作水到渠成,而且學生的表現表達欲很強,踴躍舉手分享自己創作的詩歌作品。學生的原創作品不僅有畫面感,充滿了浪漫的幻想,描述了星空下相愛的人們一起唱歌跳舞,而且運用了很多剛剛學到的押韻、重復等寫作技法;筆者在每一個學生做出分享后都會對他們的詩歌創作進行適度、中肯的評價,很好地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新批評 英語專業 英美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0-0064-02
新批評,即英美新批評派,肇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30年代形成于美國,并在美國獲得蓬勃發展,是20世紀西方文藝理論中一個重要且影響深遠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艾略特、瑞恰茲、蘭色姆、布魯克斯、維姆薩特、韋勒克等。新批評與詩歌研究有著天然的默契,而對于小說等其他領域的研究卻力不從心。“布魯克斯和沃倫合編的《理解詩歌》(Understanding Poetry,1938)風行英美,60年代被許多大學作為文學課的教材使用。后來布魯克斯和沃倫又編了一本《理解小說》(Understanding Fiction,1943),希望把他們的原理和主張應用到小說領域內,這次卻沒有獲得成功。看來,新批評的方法體系更適應于詩歌。”英美文學是大學英語專業知識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同時也為英語專業技能課程如閱讀、寫作等奠定良好的語言與文化基礎,而英美詩歌教學向來是大學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依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英美文學課程的授課內容包括文學導論、英國文學概況、美國文學概況以及文學批評。新批評是西方文學批評的一個流派,既符合授課內容,又可對學生閱讀與理解英美詩歌做有效的理論導引。本文正是基于筆者長期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實踐與思考,借助新批評的理論利器,來探討新批評與英美詩歌教學的有效結合,從而為提升英美詩歌教學水平提供有益的啟示,并為英美文學課程進一步的教學改革拋磚引玉。
一 新批評文論的基本特征
“新批評文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概念:作品本體論、有機整體論、張力、反諷和細讀法等。本體論(ontology)本是一個哲學術語,蘭色姆卻把它用于文學理論。”本體論是新批評的本質特征,彰顯了新批評一貫高舉的文本中心主義的旗幟。新批評用意圖謬見(Intentional Fallacy)斬斷了文本與作者的聯系,又用感受謬見(Affective Fallacy)割裂了文本與讀者的聯系,從而將文學批評的視線集中于文本本身。
張力(tension)與反諷(irony)是新批評的常用術語,也是分析、解讀詩歌文本的概念工具。“退特建議將extension(外延)與intension(內涵)兩詞削去前綴,創造一個詞:tension。這詞在英語中原義為‘緊張關系’,即物理中的‘張力’。他們(指新批評派)把外延理解為文詞的‘詞典意義’,或指稱意義,而把內涵理解為暗示意義,或附屬文詞上的感彩。”“反諷”的主要闡述者是布魯克斯,他說:“語境對一個陳述語的明顯的歪曲,我們稱之為反諷。”“無論何種‘反諷’類型,都呈現出語義疊加和語義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語義層次,有力地強化了語言的可感性。”
細讀(close reading)不但是新批評著名的方法論,而且在詩歌教學實踐上,對培養學生的語言敏感性、自主學習能力及文本分析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所謂細讀,其實就是對作品進行細致入微的研讀和評論。細讀者主張認真、審慎、仔細地研讀原文,從詞、詞組、詞義及其關系中把握和解釋原文及意義,從而闡釋作品的結構和意義的‘有機統一’。”
二 新批評與英美詩歌教學的結合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決定了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這些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英美文學作為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對于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學知識、增強學生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了解,以及培養學生較高的文化素質均具有重要的意義。英美詩歌教學長久以來都是英美文學課程的難點與重點,而新批評理論對于詩歌研究、解讀的獨特適用性,使兩者的結合成為可能。
英美文學課程中常出現的詩人有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約翰?濟慈(John Keats)、菲利普?弗瑞諾(Philip Freneau)、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愛米麗?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等等,他們的詩歌文字是英語語言的濃縮與精華,深入學習英語詩歌,無疑對學生提高英語閱讀、寫作水平大有裨益。新批評的細讀法如果貫穿在詩歌教學中,將有效地培養學生語言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探索精神。教師可要求學生通過細讀詩歌文本提出問題或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探索問題的答案,使學生對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有切實的體會,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理論素養與閱讀分析能力,有效地促進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
以英國浪漫主義大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著名詩篇《她住在沒人到的幽徑》(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為例,教師要求學生細讀,可提示學生特別要關注該詩的時態、詞義、比喻、各詩節間的相互關系等,在細讀中提出問題,并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等方式尋找答案,從而獲得對該詩較深入的理解。教師可做如下引導:首先,各個詩節的時態并不一致。第一詩節為什么用過去時?而第二詩節用一般現在時?其次,violet一詞的詞典意義與暗示意義是什么?此處可從張力的觀點來思考。紫羅蘭與孤星的比喻是否蘊含了基督教或希臘羅馬神話的文化背景?最后,該詩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又是如何通過新批評代表人物艾略特所提出的“客觀對應物”來表達的?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探討,學生將會對該詩有比較深入的認識。教師可做如下引導:第一詩節中的she即是第三詩節中的Lucy,她已過世,第一詩節是對其生平的追憶,故而用過去式。第二詩節中詩人用violet與star這兩個客觀對應物來寄托詩人對露西姑娘的情意,是長久存在的,故用現在時。第三詩節是今昔對比,所以“昔”的部分用過去時,“今”的部分用現在時。按新批評的思想,Violet的外延是指紫羅蘭花,或是謙卑、害羞的人,而內涵可以是詩人憐惜露西孤單寂寞、默默無聞的一生,也可以是象征露西生前孤獨的身影,因為紫羅蘭不是成片盛開,而是孤零零的一株,這孤獨的身影永遠銘記在詩人的腦海中――由此張力便在該詞的多義性中產生了。“紫羅蘭在基督教文化中,象征著謙卑,同時也象征著悲慟。據說這花原本是白色的,由于圣母見到耶穌受難而過度悲傷,所有的紫羅蘭便一夜之間成了紫色……這顆孤星令人想到金星,金星通常最早升上夜空,其英文名是Venus,即‘愛神’……”詩人正是選擇了蘊含著孤獨、愛與憂傷情感的客觀對應物――紫羅蘭與孤星,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再以美國詩歌史上熠熠生輝的龐德的經典名作《在地鐵車站》為例,原詩如下: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is poem is an observation of the poet of the human
faces seen in a Paris subway station.)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 on a wet,black bough.
這首詩語言簡潔,意味雋永,是美國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從新批評張力論出發,petal(花瓣)一詞字面意義與隱喻意義同時并存:在幽暗的地鐵車站,穿梭往來的人群中幾張女人、孩子的臉龐生動、嬌嫩,如同潮濕、黝黑樹枝上的花瓣。petal(花瓣)一詞的張力擴大了該詩的想象空間,賦予該詩濃厚的藝術美。bough(樹枝)一詞產生的張力較petal(花瓣)的張力更強大,因為符合新批評的“遠距異質”原則,bough的本義是樹枝,而比喻意義卻是在地鐵車站幽暗的光線里魚貫而行的人流,它們屬于非常不同的經驗領域,即比喻兩極的距離相當遠、不常見,也即所謂新奇的比喻,由此產生較之常見比喻更為強大的張力。維姆薩特曾舉例說明,“人像野獸般嗥叫”較之“狗像野獸般嗥叫”更為生動有力。此外,通過細讀,教師可指導學生發現該詩存在的意象疊加。該詩呈現了兩個意象――人面與花瓣,這兩個并置的意象存在著比喻關系,所以是意象疊加。
三 新批評的局限性
受中國傳統詩學“知人論世”說以及注重社會歷史批評的文論的影響,我國高校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普遍涵蓋作家生平、寫作意圖等的講解介紹,而這正是新批評所拒絕的部分。新批評固然具有一套科學的研究文學文本的理論體系,然而也有它先天的局限性――將文本與作者、讀者的聯系悍然割斷。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有清醒的認識,揚新批評之長避其短,以新批評促進詩歌本體教學的同時,也要注重對作者生平、寫作意圖等的相關講解,綜合、全面、有效地切實培養學生的文學理論素養以及實際閱讀、分析、鑒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章燕.永生的啟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名篇賞析[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2]趙毅衡.重訪新批評[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3]羅益民.新批評的詩歌翻譯方法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2):73~74
一.詩歌教學的優點
詩歌有著詞句簡單,內容生動,形式活潑,韻律優美,且可伴隨動作,節拍進行朗誦表演的特點,它符合中學生想像力豐富,愛好玩動的天性。詩歌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創設一定的語境,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感,從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如果使用恰當,詩歌將宛如給課堂注入一支興奮劑,能極大提高教學效果。如在學顏色類單詞時,我把單詞放入句中:“red,red,I like red; blue,blue,the sky is blue; orange,orange,the orange is orange?”又如學習了家居類單詞后我讓學生這吟誦:“door,door,open the door; tap,tap,turn on the tap;? ”另外如:“man,man,he is a man; woman,woman,she is a woman; tall,tall,the boy is tall; long,long,the hair is long?” 詞句一體化,學生記憶的單位則是句子,有整體感,有助于他們體會英語的語流。長期訓練可以培養學生造句的能力,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二.詩歌的創編
要想詩歌在教學中起到滿意的效果,創造出實用,易于記憶的詩歌是詩歌教學的關鍵。筆者主要采用全英文模式,英漢結合,全漢語的三種模式來編詩歌:
1. 筆者在教學“in/on/under/beside/between/”等方位詞時。為了讓學生迅速、準確的掌握其用法,筆者根據一幅書房圖編寫這樣一首My Study情景結合的小詩。
Oh,where? Oh,where?
Where is my notebook? It is on the desk.
Where is my desk? It is beside the bed.
Where is my bed? It is between the walls.
??
2.筆者在初一教學be動詞搭配時曾用過英漢結合的詩歌,如:
我是am,你是are,is用于他,她,它,所有復數都用are .
這樣有助于學生使用be動詞,從而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3.為了幫助學生牢固地記住英語分數的表達方法,筆者可以采取全漢模式:
英語分數不費事,母序子基四個字。
分子若是大于一,分母還須加- S。
三.詩歌教學的運用
詩歌教學可作為課堂任務型教學的一種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誦韻律詩歌,歌謠等,或者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創作一首詩歌,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到一些知識,而且也不會枯燥無味,如:
One,two,. go to school.
Three,four,close the door.
Five,six,sit down please.
Seven,eight,you’re late.
Nine,eight,Don’t be late again.
學生在朗誦時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形體動作,并可用鑼,鼓等打拍子,增強朗誦的效果
四.詩歌教學可以在任務型課堂教學之外延伸
詩歌可以體現在學生的課外作業中,可以布置學生一個任務,讓學生課后收集創作英文詩歌。如:筆者在教學動物單詞時,要求學生根據動物叫聲編寫歌謠:
Cat,cat,cat,miaow - - - - - - miaow- - - - - - - - miaow.
Dog,dog,dog,woof- - - - - woof- - - - - - - - - - woof.
Duck,duck,duck,quack - - - - quack- - - quack.
筆者相信這首詩將永遠停留在學生的腦海里,這是他們自己的創作成果。
五.詩歌教學注意事項:
1.導向性 詩歌要生動活潑,易學易記,要與所學的新知密切相關,能強化教學目標,突出教材重點、難點,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2.啟發性 敏捷的思維能力是培養交際能力的根本條件。教師所選的英語詩歌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必須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
關鍵詞:展評學習法;詩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3)11-0073-04
一、展評學習法
英語課堂實施“展評學習法”,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即在前端學習(個人自學或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方式向他人展示個人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其他學生對展示者前端學習成果進行評點、質疑和討論,在評的過程中引發對問題的思辨,實現知識建構,自主完成學習。
展是指通過語言表達、視頻展示臺、多媒體設備等途徑把前端學習成果展現在師生面前。展現的可以是個人自學后的學習成果,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后的學習成果。評是指對他人展現的前端學習成果進行評點、質疑、補充,使其得到更正、修改或完善,在評的過程中形成更多的學習思路和方法。[1]
“展評學習法”能很好地解決傳統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能更好地實現新課程提出的教學目標,加深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二、問題的提出
詩歌是語言藝術的精華,其實質是一種創新。它不僅語言精練、節奏感強,而且滲透了大量的英語語言文化內容和人文底蘊,是非常好的教學資源。英語新課程標準中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等方面都闡述了中小學詩歌教學,列出的要求如下:三級能辨認歌謠中的韻律,能背誦一定數量的英語小詩或歌謠:七級能夠理解和欣賞一些經典的英語詩歌,八級了解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等。[2]
然而,英語詩歌作為一種很好的目標語學習資源,目前在我國的基礎英語教學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和利用。除了教材資源稀缺外,英語教師對詩歌教學的認識也存在問題。[3]有的教師或許認為英語詩歌難懂,英語詩歌欣賞是大學文學課的任務,要中學生去欣賞英語詩歌太牽強了。另外,評價和測試中并不體現詩歌教學,這樣的不足也影響了學生學習和教師教授詩歌的積極性。
三、教學策略
筆者在教學牛津教材7B教材中的詩歌時,最初的想法就是以欣賞為主,希望通過課堂教學引導,把對美的感悟帶進學生的心靈,把對英語詩歌的熱愛傳遞給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對英語詩歌的熱情超出教師的想象,也使得教師本人在探索詩歌課堂教學方面受益匪淺。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力求根據學情,運用好聞名江浙的“展評學習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文就是筆者在教學策略上所做的積極嘗試。
(一)自選方式 傾情朗誦
筆者把獨自吟誦、輪流吟誦、共同吟誦分別起名為個唱、輪唱、合唱。讓學生自選吟誦方式,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為了在班級學生面前展示就要做好充分準備。學生可以對展示進行點評。要求學生進行評價,既能訓練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也可引領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表現,同時,還能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學生的評價語有:You speak very clearly and loudly. If you can speak slower, that’ll be better.或者Your pronunciation sounds great and you have a good sense of rhythm.這樣的評價語既有肯定也有建議,有主見。
(二)探究質疑 斟字酌句
為了引導學生學會品讀詩歌中的用詞,學會“咬文嚼字”,可以讓學生對詩歌中出現的任何語法現象進行質疑,通過小組合作、自查資料、尋求教師幫助等方式,理解詩歌中的語言運用。在小組中不能解決的,把問題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全班討論,教師做適當點撥。如筆者在教授Unit 8 Pets 中的一首小詩“my dog”時,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能提出不少問題:
1.with eyes open wide中的wide的詞性?可以放到open的前面嗎?
2.Wide和widely的區別;
3.He’d never bark or bite 中’d 表示would還是had?
……
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看出他們的鉆研深度。有的問題學生通過查資料便能解決。為了解決同學提出的問題,學生們學習探究的熱情高漲,以能回答他人的提問為榮,這是教師長期引導的結果。教師需要通過行動保護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位聽課的教師對這種做法做了這樣的評價:“教師很大膽,學生很靈活。改變了過去老師提問,學生嘗試回答的方式。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提問,小組解決問題。他們的提問能看出他們鉆研文本的深度,課外知識也較為豐富(如問widely和wide區別)。這對學生的要求也高,他們需要查找參考資料(如第一題的回答,有男生說請大家把書翻到p106的notes)。同時,對教師的要求較高,要能不被學生的問題難倒,教師需要非常扎實的基本功。”
展評學習法要求學生對他人展現的前端學習成果進行評點、質疑、補充,使其得到更正、修改或完善,在評的過程中形成更多的學習思路和方法。[4]對所學詩歌內容中的語法知識進行自主提問,正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一種方式。語法問題的提出,是一種個性自主學習的結果。這種做法能讓學生體會詩歌中的用詞講究,鍛煉他們斟字酌句的能力。
(三)精選精編 品味經典
在選材上面,筆者也做了大量嘗試。首先教師自己要博覽,挑選適合學情與學段的材料,作為教材的有益補充。一些原版的真實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which is written by and for the native speakers),就是很好的材料。英國的童謠集“goose”、網上搜尋到的詩歌,都是可以選取的材料。可以找中英文對照版的,讓學生在品味英文經典的時候,試著翻譯成中文。中英文互譯的能力,也是中國人學習英語的一種必備能力。
在中文材料中也有經典作品。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學生耳熟能詳,可是英語譯文卻不為學生所知。詩中那美妙的意境在英語中是否也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呢?我們教師不妨讓學生試著翻譯,然后提供參考譯文,讓學生進行比較,修改,用動手動腦的方式進行品味。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比較之后,學生們會嘆服譯文的語言同樣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5]
以下是筆者曾推薦給學生欣賞的一首小詩。詩作的立意好,韻律美,短小精悍,堪稱經典。譯成中文,依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小詩內容積極向上,引導學生珍惜早晨時光,對學生的情感升華能起到積極作用。
Good night, 晚安,
Good night, sleep tight. 晚安吧,酣睡吧,
Wake up bright,
In the morning light. 在晨光中醒來,
To do what’s right, 全力以赴,
With all your might. 去做正確的事吧!
(四)教師創作 引領激發
為了引導學生創作,教師自己也可以先行創作,為學生的創作鋪設臺階。教師可以尋找學生比較易于接受的選材,用學生能讀懂的語言,來進行創作。第一次出示教師自己的創作時,可以讓學生幫忙,想想缺的空填什么詞好,以求押韻。這樣也能調動學生的創作熱情,降低他們創作的畏難情緒,激發他們與老師一比高下的勇氣。
筆者曾經展示自己有關寵物的詩作,在出示文字前出示圖片。圖片體現了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場景和理念。
For my favourite dog-Jimmy
Jimmy, do you still remember me?
That sunny morning,
I fed you some bread,
You touched me with your ___1___.
We took a relaxing walk,
We had a pleasant _2___,
in the quiet park.
Then I left you a pie,
Without saying _____3____,
In the heavy rain,
To catch the last ___4___.
Do you still wait on the way?
Do you miss our sunny ___5___?
I’ll go to see you ___6_____,
On a train.
I’ll hug you in the sun,
With my lovely ____7_____.
教師設置臺階,征求學生如何填詞的建議,學生做了積極的嘗試。如在填第一空時,第一個學生認為填hand,第二個學生認為填head,全班學生比較意義和押韻后,一致認為最佳答案是head。在填第四個空時,學生們能聯系上下文,填出train;對老師的熟悉幫助他們填第七空son。
在填詞的過程中,學生能關注詩的結構、押韻、用詞。賞析詩歌,也為后面學生自主創作奠定了基礎。
(五)歸納總結 創作展示
如何寫好一首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思考,通過總結與提煉,幫助學生領悟寫一首好詩的要領,為后面的創作與點評做好鋪墊。教師可以通過板書或ppt呈現觀點。以下是學生可能考慮到的關于詩歌的評價標準。
1.Use short sentences.
2.Use beautiful adjectives and adverbs.
3.Use tenses correctly.
4.Pay attention to the rhyme.
5.Pay attention to grammar.
6.Express true feelings.
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方法,是“授之以漁”。有了吟誦、品味經典、賞析作為鋪墊,歸納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了。學生能注意到第6條“Express true feelings”,其實是他們的情感體驗。
獨立創作之后,學生可以三人組成一小組,交流修改,準備上臺展示。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作品,既有自豪也有壓力。他們很想展示自己的作品,因此努力把自己的小詩變得更完美。小組活動保留了這樣一個空間給學生們,給他們機會糾錯、修改、逐步完善。[6]三人一小組,是為了便于交流與修改,每個小組三人站成一排,站在中間的一位執筆修改,下筆要快而準,其他兩位提出修改意見,這樣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小組合作的效率,確保小組能夠在課堂上高效修改完三個人的作品。
當學生在實物展臺上展示自己作品時,學生非常自豪。很多學生的作品極有創意,選材豐富。學生修改的熱情和點評的水平都很高。下面以一首小詩為例。
My parrot (作者:劉偉康)
I have a lovely parrot,
He doesn’t eat the carrot.
He can fly,
And fly in the sky.
He isn’t careless, (學生修改建議:此處另起一段.)
And does well in playing chess.
I don’t feed him much,
He likes watching the match. (學生修改建議:盡量用短句,由原來的to watch改成watching)
My parrot is my good friend,
I’ll be kind to him until the end.(學生修改建議:同樣理由,把I will be 改成I’ll be)
(學生點評:注意押韻,運用短句,有韻律美。其中does well in playing chess很有趣。)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體驗創作的樂趣。通過評價,學習其他學生創作中的閃光點或提出修改意見,在過程中收獲進步。教師要敢于放開,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選擇不同的話題寫(同學、校園、景物等),這樣能給學生提供創作空間,拓展他們的思維。作品中很多學生多處注意到押韻,詩的結構安排也很完整。
(六)拓展延伸 延續熱情
很多作家和名人都有關于創作詩歌的名言。教師可以與學生分享。閱讀名人名言,是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對詩歌學習的認識。如:
People always think that poems have magic powers because they can lift up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Francis Bacon(英國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
挑選并推薦學生閱讀詩歌,可成為延伸拓展部分。推薦詩歌可附上詞匯表,幫助學生自學。
另外,教師鼓勵學生創作,幫他們做一些修改后,匯編成詩集,一定會讓學生的創作熱情更持久,這也是筆者以后要嘗試做的。
深圳來的宋丹老師對展評的英語詩歌教學課堂是這樣評價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表現是富有激情的,隨著教學流程的繼續,課堂的氣氛變得富有情趣,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上,教師很‘忙’,忙于傾聽學生的發言與反駁,忙于分析學生發言中表達的學習信息,調整教學策略,忙于為學生的‘學’提供幫助。課堂上,學生也很‘忙’,忙于投入學習活動和詩歌創作活動,忙于思考同學和教師提出的疑問。師生們為‘學’而合作忙碌,其樂融融。我作為聽課者,常常忘了自己是一個老師,被這‘忙樂’的課堂吸引,真愿自己也是學生中的一員。”
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欣賞英語詩歌的同時,不斷地進行詩歌教學策略的嘗試,為學生打開英語詩歌這扇大門,讓他們在藝術的殿堂里享受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同時更激勵自身加強對詩歌教學藝術的研究,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挖掘、教學結構的設計,以及課堂氛圍的創設等途徑,積極探索并優化英語詩歌教學藝術。
四、結束語
一位教育家試驗證明:聽來的忘得快,看來的記得住,做過的記得牢,討論過的理解深。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尊重學生,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努力激發學生天生具有的學習潛能,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本來具有的上進好學的品質,英語詩歌學習才能不成為一種負擔,才能變得積極和愉悅。[7]
通過展評學習的方式來賞析、品味詩歌,學生們普遍對英語詩歌產生了興趣,許多學生愿意吟誦欣賞詩歌,甚至有興趣創作詩歌,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了英語學習和對語言的理解把握。
參考文獻:
[1][4][7]孫國平.展評學習法:勤業中學的課堂密碼[J].江蘇教育研究,2012(9C).
[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
【關鍵詞】詩歌的特點;英漢詩歌對譯;翻譯原則;翻譯目的;語境
英語詩歌注重故事情節的發展,比較直白,在感情手法上不如中國詩歌含蓄委婉。本文主要從英漢詩歌對譯的幾個基本方面進行翻譯方法的詳細闡述,同時也將從美學的角度來探討英漢詩歌對譯的發展方向。
一、漢英對譯的基本方法
在張春柏主編的《英漢翻譯教程》中,提到過四種基本的翻譯方法:形式翻譯(formal translation);闡釋性翻譯(interpretive translation);擴張性翻譯(expansive/free translation);模仿性翻譯(imitative translation)。簡單地說,形式翻譯追求的是譯詩的學術價值,而不是文學價值,通常是直譯;闡釋性翻譯是面對廣大讀者的文學翻譯的方法,追求的是詩歌的文學價值;擴張性翻譯是一種極度自由的翻譯方法,改掉了原詩的風格和意象,還添加了自己對詩的理解和闡釋,這種方法通常偏離原詩的主旨;模仿性翻譯則是譯者借用原詩的形式或思想,用自己的譯入語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在我們的日常翻譯活動中常常提倡用闡釋性翻譯的方法進行詩歌的翻譯,而另外三種方法則分別具備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Sweet day,so cool,so calm,so bright!甜蜜的一天,如此清爽、如此安靜、如此明亮!給譯文添加一些語言上或文化上必不可少的闡釋性的詞或短語,這種方法被稱為“解釋性翻譯”或者“闡釋性翻譯”,其目的是向譯入語讀者傳遞源語的隱含義,使譯文更加充分地再現原意。再比如:Sweet rose,whose hue angry and brave.美麗的玫瑰,色澤紅潤艷麗。這里也運用到了闡釋性翻譯的方法,使得原文的意思很好地傳達給讀者。
詩歌翻譯不能拘泥于原詞的表面意義,而要根據上下文悉心揣摩這個詞在原文中的特定含義,選擇符合譯入語習慣的對應詞語。一般說來,選擇和確定詞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根據詞類選擇詞義。首先要判斷一個詞在句中屬于哪一種詞類,起什么作用,然后再根據詞類選擇恰當的詞義。如:Bullets fell round him.(prep.)子彈落在他的周圍。首先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得出劃線詞在這里是介詞,可以譯作“在……的周圍”。又如:Shall I show you round?(adv.)我領你四處看看好嗎?同樣的詞語在這個句子里作副詞,所以應該翻譯成“到處”的意思。再看It is as round as a ball.(adj.)它像球一樣圓。這個句子中,劃線詞在“as…as…”結構中,因此是形容詞詞性,翻譯成“圓的”。
值得指出的是,詞類轉換使英語獲得了無數生動的詞匯。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它也是英語在歷史發展中的產物。認識到這一點可以提高我們運用英語詞匯的能力,從而提高翻譯能力。
2.根據詞的搭配習慣確定詞義。英語和漢語的搭配習慣不同,主要是動詞和賓語,主語和謂語動詞,以及形容詞和名詞的搭配。英漢互譯時需要按譯入語的搭配習慣來處理不同的語言現象。比如:英語動詞make后接不同的賓語時,翻譯成中文則要選擇不同的動詞:
to make a dress做一件衣服
to make trouble惹麻煩
to make a fire生火
to make a living謀生
to make money賺錢
3.根據詞的使用場合確定詞義。英語中的同一個詞用于不同的場合,就會有不同的詞義,必須充分考慮詞的使用場合以及上下文的聯系,才能選擇其恰當的詞義。比如claim這個詞,一般都認為他的對等詞是“(根據權利)提出要求、所有權”。但是,在不同的場合中,譯者應選用帶有不同感彩的詞語。
在進行翻譯時,翻譯者必須用心地對漢語原文的特點進行理解和分析,這就要求翻譯者對英漢兩種語言及其相關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功底。譯者還要考慮到譯入語的語法規則、寫作風格、表達習慣等。要想把源語的意思用譯入語準確地表達出來,用比較通順的譯入語來表達地道的源語,譯者還必須對兩種語言的語法、語義、句法、慣用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深刻的了解。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其翻譯的原則同樣應遵循英漢互譯的基本方法,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用符合譯入語習慣的表達盡量再現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
二、詩歌翻譯的要點
在翻譯詩歌的過程中,譯者首先要理解和分析詩歌,抓住中心思想,做到表達有主有次。一首詩歌的重點是什么呢?當然是詩歌的主旨和靈魂,我們如何能探到詩歌的靈魂呢?詩歌的靈魂也是詩人的靈魂,詩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感而發,抒發出不同的意境和美感。
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平生大多抒發自己的壯志和對國家的赤誠之心,他的絕筆詩《示兒》家喻戶曉: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Testament to my sons
I know that after death everything will be vain,
But I’m grieved not to see our country reunite.
When Royal Armies recover the Central plain,
Do not forget to tell your sire in sacred rite.
要想全面理解這首詩,我們必須和詩人所處的時代相關聯,詩人經歷了怎樣的一生,他想通過精練的語言表達什么。只有全面理解了詩歌背景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我們才能原汁原味再現它的靈魂。因此,在翻譯這首詩的時候,譯者應讀懂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突出詩歌中“萬事空”、“悲”、“九州同”的信息轉達。而“悲”字則是全詩的詩眼,形象地勾勒出了整首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意境,本是一種唯美的感覺。我們從詩中可以領略詩人帶給我們小橋流水人家的細膩,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澎湃,一覽眾山小的氣勢。基于譯者自身的水平,在翻譯詩歌的時候是否能攀登上詩的頂峰,活靈活現地表達出原詩的意境?
要做到詩歌意境的再現,首先要求譯者具備心靈的美感,也就是審美。拿起手中的詩歌,找一個暖暖的午后,亦或自己喜歡的清凈地方,大聲或輕聲的讀出來,一遍或幾遍,讀出詩的音韻美,邊讀邊思考,去想象詩人所描繪的情景,詩人所處的環境,慢慢的融入到自己的腦中,自己的心靈里,再翻譯于筆下,我們的譯詩就更充滿了靈氣,盡可能地達到美學的境界。
漢語是一種意境語言,“只要排列出奇,組合得當,三言兩語就能出景、出情,情景交融”。而英語則注重邏輯分析,少了“虛”和“意”,更多的是“實”和“境”。比如:余冬日往視,但見衰柳寒煙,一水茫茫而已。此漢語句子里的“意”——衰、寒、茫茫,和“境”——冬日、柳、煙、水,情景交融,讓人充滿聯想和感觸。林語堂曾經這樣翻譯:I went there,however,on a winter day and saw only a stretch of cold water againstsomesparsewillowtreesanda frosty sky.雖說林譯切合原文,也傳達了原文的情與景,但由于英語沒有漢語那么多產生朦朧美的詞,使得譯者無法完全再現和傳遞原句特有的意境。
文學翻譯并不是發生在真空中,當兩種語言發生碰撞時,它們是在兩種文化傳統的背景下進行的。由于不同的文化會有不同的表達特色,所以每一種文化都存在于與另一種文化相互作用的環境中。文學作品,特別是古典詩詞,常常具有一詞多義、象征性、審美意象和隱喻等特征,字里行間別有一番韻味和意境。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詩歌作為文學藝術表現領域中最美的藝術形式之一,從古到今千百年來散發著醉人的芳香。詩歌是如此的令人著迷,以致于有那么多的追捧者爭著要學習詩歌、欣賞詩歌、翻譯詩歌。翻譯是一個實踐性、藝術性相結合的很復雜的過程。朱光潛曾經這樣說過:“翻譯好比畫家作畫,先抓住客觀人物或者事物的形態和神態,然后用畫筆把它表現在畫面上。同樣的,作為譯者也總是先掌握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風格,然后再用另一種語言把它們表現出來。”總之,譯好一段優美文章或對別人的譯文進行評論,都離不開翻譯理論體系和翻譯規范標準的指導。
參考文獻:
[1]鄧曼娜.Simile——一種積極的修辭手段[J].高教研究,2001.
[2]馮翠華.英語修辭大全[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黃知常.修辭中的語言經濟學[J].修辭學習,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