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8 04:17: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哲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用一分為二的觀點闡明
經絡唯物辯證法所說的“一分為二”是指一切事物、現象、過程都可分為兩個互相對立和互相統一的部分。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一分為二,就既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對立和排斥,也要看到雙方的聯系和統一,以及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正如《類經•陰陽類》所說“陰陽者,一分為二也”,把人體經絡的陰經和陽經看作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析人體的經絡將變得更加清晰和簡單。就十一經脈而言,除循行于人體的頭面軀干部以外,都在上、下肢內側或外側循行,所以可以將這些相互聯系的經絡分為手足陰經和手足陽經;并且根據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規律,可以把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即在陰則有少陰(陰氣初起)、太陰(陰氣大盛)、厥陰(陰氣殆盡);在陽則有少陽(陽氣初生)、太陽(陽氣大盛)、陽明(陽氣極盛),并以此作為劃分經脈、規定部位的依據。根據矛盾雙方的聯系和統一規律,十一經脈按照手足陰陽表里逐經相連,構成了如環無端的氣血循環傳注系統,其循行走向又無不體現出“陰升陽降”的規律,即矛盾雙方相互排斥和制約的規律,并由此揭示了陰陽經脈的起點和終點。根據唯物辯證法,一個事物內部的矛盾系統不是孤立的,它總要與其它系統相聯系。因此,十一經脈在其循行分布的過程中,還要與臟腑相聯系。其中,臟為陰,“陰脈營其臟”;腑為陽,“陽脈營其腑”。陰陽經脈共同維持機體各部的相對平衡,并進行著“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的功能活動。除此之外,在奇經八脈中,督脈循行于人體的頭背部,聯系各條陽經,總督人體一身之陽;任脈循行在人體的胸腹部,聯系各條陰經,總任人體一身之陰。至于陰陽蹺脈、陰陽維脈等,亦有一定的陰陽屬性,具有協調陰陽的作用。可見,“一分為二”的思想對經絡系統進行分類、組合,使得經絡的循行走向、分布規律、關聯臟腑等井然有序,頗具特點,經絡的生理功能亦因此清楚明晰,一目了然。
2用相互對立的觀點選穴組方
陰與陽代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對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屬性。以陰陽對立的觀點選穴組方,就是根據人體上下、左右、前后、內外等部位的不同,選取陰陽屬性截然相反的穴位配伍組方,并結合相應的針刺手法,以發揮它們的協同作用,從而實現“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過程。①上與下:人體以上部為陽,下部為陰。將人體腰部以上的穴位與腰部以下的穴位配合應用,能夠通經絡、調氣血,治療相關臟腑經絡的病變。如,子宮脫垂,取百會、氣海,能夠補氣升提,固攝胞宮。②左與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類經》云:“陽從左,陰從右”。專取人體左右兩側的瑜穴配伍組方,能夠調和左右經脈陰陽之氣,使之歸于協調統一。如,中風偏枯,即可采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又可左右瑜穴同時并用。③前與后:前指人體的胸腹部,屬陰;后指人體的背腰部,屬陽。《難經本義》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說明人體前后腹背經絡臟腑之氣都是相互貫通的,因此,取前后部位的瑜穴配伍組方,能夠治療相應臟腑的病變。如,胃病,前取中院、梁門,后取胃俞、胃倉。④內與外:內指四肢內側,屬陰;外指四肢外側,屬陽。選用四肢內側穴與外側穴配伍組方,能夠相互協同,提高療效。如,外感咳嗽,在上肢外側取曲池、合谷,在上肢內側取列缺、尺澤,能夠疏風解表,宣肺止咳。
3用辨證統一的觀點選穴組方
唯物辯證法認為,對立的兩個方面又是統一的。針灸治療疾病要產生調和陰陽的作用,其立法處方在體現出陰陽對立的同時還要服從統一的規律。以陰陽統一的觀點指導選穴組方,就是重視陰陽的互根互用,在瑜穴配伍及針刺手法上,或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或取陰養陽、取陽養陰等,用以調節機體陰陽之間的不平衡狀態。①陰中求陽:如,中風脫證,為真氣衰微、元陽暴脫的危重癥候。臨床救治必從陰中求陽,方能轉危為安。故重灸任脈經穴關元、神閩,以救垂絕之陽川,所謂“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景樂全書》)。②陽中求陰:如,遺精一癥,常由腎虛不藏,精關不固,久則陰損及陽,封藏失司而引起。治療取關元、三陰交益陰生精,同時取命門、腎俞溫腎壯陽,意在從陽求陰,固精止遺。正所謂“善補陰者,必從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景樂全書》)。③取陽養陰:如《難經•第七十難》云:“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即根據“陰生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的理論,在秋冬季節施行針刺,宜先淺后深,先“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陽氣所行也”(《難經集注》楊注),得氣后,再“推其氣而入之,至于陰之分也”(《難經經釋》注),其意在于“取一陽之氣以養于陰,免成孤陰也”(《難經集注》虞注)。④取陰養陽:如《難經•第七十難》云:“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即根據“陽生于陰”、“無陰則陽無以化”的理論,在春夏季節施行針刺,宜先深后淺,先“入皮五分,腎肝之部,陰氣所行也”(《難經集注》楊注),得氣后,再提引其陰氣至陽分。其意在于“取一陰之氣,以養于陽”(《難經集注》虞注)。用陰陽學說指導針灸選穴組方,臨床尚有從陽引陰、從陰引陽、補氣生血、補血行氣、虛寒熱補、實熱涼瀉等諸多方法,這其中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和統一。
作者:劉麗 夏文廣 單位:湖北新華醫院康復科
關鍵詞:信息資源;電子印本;科學傳播
中圖分類號:G250.省略上也有為數不少的后印本存在。
研究者究竟愿意以預印本還是后印本的形式公開,涉及不同研究領域的文化和傳統。比如在理論物理領域,特別是高能物理,普遍流行預印本。而對于實驗物理學家,乃至生命科學家,則更習慣使用后印本。隨著電子預印本在學術研究領域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一些大型數據庫商和出版機構合作也開始提供電子預印本(待刊論文)服務,如SDOL、Blackwell、SpringLink等數據庫,只不過它們不是開放獲取的,需要購買數據庫使用權。
二、電子印本的類型、特點及功能
(一)電子印本的類型
電子印本系統中的信息資源類型以學術論文為主,同時包含書籍中的部分章節、會議文獻、學位論文、技術報告和研究手稿等。
目前,主要有三種類型的電子印本系統:(1)電子印本資源搜索系統, 有大量的電子印本文獻索引, 類似搜索引擎;(2)電子印本資源導航,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電子印本資源系統的信息,類似學科信息門戶;(3)電子印本資源系統,提供電子印本的存取服務,是真正的電子印本資源所在。
電子印本系統的創建者多為研究性組織和公益機構(如大學、研究所、圖書館等),他們是學術成果的主要生產者和傳播者。此外,一些政府和商業機構也積極參與創建。目前電子印本的學科范圍以理工科最多,文史哲最少。
(二)電子印本的特點
1. 時效性強,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許多學術文獻若按照傳統出版模式, 從投稿到正式出版通常需要6個月到1年的時間。電子預印本系統改變了這種模式,即使是階段性學術成果都可以隨時,縮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學術研究效率,這正是電子預印本信息資源區別于其他信息資源的價值所在。
2. 學術性強,類型多樣。電子預印本系統的開放特性使其成為學術交流的平臺,但它不同于非正式的論壇(BBS)與新聞組, 上傳到電子預印本系統的論文都是來自學術機構,他們是高質量的學術原創論文,囊括了一般學術論文、會議論文、技術報告、灰色文獻、項目報告等不同的數據類型,已成為數字化文獻的重要來源。
3. 被引用率高。2001年Steve Lawrence在Nature上撰文,通過分析來自數字書目與圖書館項目 [2] 的119 924篇計算機以及相關學科的會議論文,得出以下結論:網上文獻更容易被他人引用,為使研究成果影響最大化、冗余最小化、加快科學的進步,作者與出版者都應致力于文獻的方便獲取。電子預印本論文水平逐漸被學術界認可,權威期刊的文章都將其作為引文來源。
4. 費用低,幾乎都可開放獲取。區別于商業數據庫提供的學術文獻,電子預印本費用低廉,幾乎都可開放獲取。特別是對不在商業數據庫允許范圍(如校園網內)的用戶,以及經費不多和規模不大的文獻機構,該類信息資源更受青睞。
5. 質量良莠不齊。電子預印本大多是有質量控制過程的,而且一些學會、協會、國際組織、基金和熱心開放獲取運動的學者都積極地參與到開放獲取的各個領域,并積極提供信息資源,支撐開放獲取的發展,一些學術論文也像紙本出版物一樣有著嚴格的評審或同行評議進行質量控制。 但是,由于電子預印本的開放特性,盡管在存儲和等環節采取了不少質量控制措施,一些電子預印本的質量還是不高,電子預印本整體來看質量良莠不齊,目前還處于數量增長階段。
6. 其他特性。(1)處愿性:作者自愿按照一定的格式將論文進行排版后,通過網絡、E-mail等方式,按學科類別上傳至相應的目錄或數據庫中,文責自負;(2)交互性:有些系統允許對論文進行評論和交流;(3)多載體性:作者可發表到正式的刊物或其他形式載體上;(4)共享性:任何人在尊重作者版權的基礎上都可合理使用。
(三)電子印本的功能
1.促進預印本交流是電子印本文庫最基本的功能。科學交流可以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個過程,而非正式科學交流過程由于其固有的一些優點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所青睞,利用預印本進行非正式交流是比較常見的做法。如科學家將論文手稿在正式刊物上發表之前會將論文預印本以各種方式分發給其他同行以獲取寶貴的意見;會議主辦機構在會議召開之前,也會將會議論文預印本事先分發給與會代表;等等。這些年,作為預印本交流平臺的電子印本文庫在交流的范圍和交流的透明化兩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2.滿足提高學術影響力的需求。科學家的學術影響力首先來自于對科學發展優先權的確認,電子印本文庫的開放交流機制使得科學家的成果能夠在第一時間為業內學者所知曉,并且能夠提供有力的證據來佐證科學發展的優先。學術影響力的提高其次來自于論文更大范圍的傳播及被引用。網絡環境下,科學家樂于將文章放到網上公開供他人獲取,以盡可能地擴大自身的學術影響力。
3. 有效地保存科研智力產出。科研機構是智力產出的主要機構,有責任對這些智力成果進行保存。機構電子印本文庫以機構為最小單位,在政策制定和運行模式的選擇方面更為靈活;另外,學科電子印本文庫除了反映最新學術文章外,還對“歷史性資料”進行保存,這是日常研究工作賴以進行的基礎,學科電子印本文庫較好地勾勒出研究變化發展的軌跡,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保證。
4. 改革傳統的學術交流。由于學術期刊出版市場的壟斷,傳統的學術交流模式出現了“學術交流危機”。而電子印本文庫的所有資源均可通過網絡免費地被瀏覽、獲取。科學家可以從傳統學術交流模式的被動狀態中解放出來,再次掌握交流上的主動權。另外,高質量的學術資源是學術交流的基礎,是電子印本文庫改革傳統交流模式的客觀條件。
5.省略
網絡地址:http:///(美國主站點);http://cn.省略/(中科院理論物理所鏡像站點)。它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能源部資助,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建立的電子預印本文獻庫,始建于1991年8月,由Dr. Ginsparg發起,旨在促進科學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共享。2001年后轉由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進行維護和管理。arXiv是最早的預印本庫,目前世界各地有17個鏡像站點,涉及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定量生物學方面的學術論文54萬多篇(每年增加幾萬篇)。在物理學的某些領域,它們早已替代傳統的研究期刊,有檢索和瀏覽功能。全文文獻有多種格式(例如PS、PDF、DVI等),需要安裝相應的全文瀏覽器才能閱讀,還提供RSS feeds訂閱最新文章。
(二)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
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聯合建設的以提供預印本文獻資源服務為主要目的的實時學術交流系統,是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條件基礎平臺面上項目的研究成果。該系統由國內預印本服務子系統和國外預印本服務子系統(即國外預印本門戶――SINDAP子系統)構成。
1. 國內預印本服務子系統
網絡地址:http://prep.istic.省略或http://prep.nstl.省略。國內預印本服務子系統收錄的預印本內容主要是國內科研工作者自由提交的科技文章,一般只限于學術性文章。科技新聞和政策性文章等非學術性內容不在收錄范圍之內。系統的收錄范圍按學科分為五大類: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除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外其他每一個大類再細分為二級子類,如自然科學又分為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可以實現二次文獻檢索、瀏覽全文、發表評論等功能。系統實現了用戶自由提交、檢索、瀏覽預印本文章全文、發表評論等功能。用戶可以經過簡單的注冊后直接提交自己的文章電子稿,并在隨后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改動情況追加、修改所提交的文章。
2. 國外預印本服務子系統
網絡地址:http://sindap.istic.省略。國外預印本門戶(SINDAP)子系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丹麥技術知識中心合作開發完成的,目標是為了促進兩國的科研人員自己的文章和使用預印本資源,它實現了全球預印本文獻資源的一站式檢索。通過SINDAP子系統,用戶只需輸入檢索式一次即可對全球知名的17個開放獲取系統(以預印本為主,也包含個別開放獲取倉儲)進行檢索,并可獲得相應系統提供的預印本全文(或其他資料)。目前,SINDAP系統含有預印本二次文獻記錄約80萬條,其檢索頁面比較簡單,除了提供邏輯組配以及標題、作者、摘要等字段的檢索入口外,還有信息來源的選擇,如可選擇僅檢索“有全文的數據資源”,或從17個預印本系統中任選若干個。
(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網絡地址:http://paper.省略/。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是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針對科研人員普遍反映的困難,學術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創建的科技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破傳統出版物的概念,免去傳統的評審、修改、編輯、印刷等程序,給科研人員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提供及時發表成果和新觀點的有效渠道,從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時推廣,科研創新思想得到及時交流。根據文責自負的原則,只要作者所投論文遵守國家相關法律,為學術范圍內的討論,有一定學術水平,且符合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內發表。專業領域按自然科學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分為39類。 每日更新,可為在網站的作者提供該時間的證明,并允許作者同時向其他專業學術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員新穎的學術觀點、創新思想和技術成果能夠盡快對外,并保護原創作者的知識產權。從2006年8月起,已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紙本學術期刊出版,所刊文章應先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網站上發表,對在線論文進行同行專家評審后,所評出的優秀論文作為本期刊的主要稿源,電子形式與紙本形式互相促進。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提供了豐富的瀏覽模式。可按照首發論文、同行評議、首發精品、優秀學者、名家推薦、學者自薦、科技期刊、博士論壇、專題論文、熱度視界、多維論文等類別瀏覽論文。比較有特色的是同行評議的論文可以看到學科專家的評語。
(四)奇跡文庫之奇跡論文預印本
網絡地址:http://省略/eprint/。奇跡文庫是由一群中國年輕的科學、 教育與技術工作者效仿等模式創辦的非贏利性質的網絡服務,主要收錄中文科研文章、綜述、學位論文、講義及專著(或其章節)的預印本以及幻燈片、報告、書章節等,涵蓋所有學科領域。可使用分類瀏覽的方法或用關鍵詞查詢的方法查找所需資料。可以開放申請目錄的編輯員。
(五)E-Print Network
網絡地址:http://osti.省略/。RePEc(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經濟學學術論文庫)由全球志愿者共同建立的可以公開訪問的網站,致力于促進經濟學及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的廣泛傳播與交流,從而促進經濟學研究。目前數據量超過28萬,其核心內容是經濟學的研究手稿、期刊文章、圖書以及應用軟件等資源,此外還包括5200多個專家的聯系方式和出版著作,以及8000多個組織(經濟部門、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組織)信息等特色信息資源。其中,研究手稿可免費訪問全文;期刊可檢索和瀏覽到論文題錄文摘信息,有的可以免費下載全文,商業期刊則需要訂購權限。與RePEc相關的網站有IDEAS(http://ideas.省略/,財經研究網站)。
(七)CogPrints
網絡地址:http:///。CogPrints(Cognitive Sciences Eprint Archive,認知科學電子預印本網站)由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電子及計算機科學系建立,提供有關認知學方面的文章,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及語言學的領域,以及若干計算機科學的內容,部分生物學、醫學的特定領域、人類學的部分內容,以及物理學、社會學與數學中與認知相關的部分。信息資源類型既包括已出版的、同行評審期刊的后印本,也包括未正式出版、未經評審的預印本。系統有簡單檢索、多途徑的高級檢索以及按學科主題或年代的瀏覽功能。還提供RSS的訂閱服務。
(八)SSRN預印本庫
網絡地址:http://papers.省略/。SSRN(社會科學研究網)電子圖書館涉及財經、會計、法律、經濟、管理等學科專業領域,利用率高。目前有14萬多篇可供免費下載的研究手稿全文, 另外還提供17萬多篇論文的摘要信息以及近9萬名作者的信息。
(九)PhilSci Archive
網絡地址:http://philsci-archive.pitt.edu/。PhilSci Archive(科學哲學庫)是一個科學哲學的學科預印本庫,由美國科學哲學學會、匹得堡大學的科學哲學中心和圖書館合作創辦,主要收錄科學哲學相關主題的預印本文獻。
(十)CETH
網絡地址:http://ceth.rutgers.edu。CETH(Center for Electronic Texts in the Humanities,即人文學電子文件中心)是1991年由美國Rutgers與Princeton兩所大學共同建立的,從事人文學方面的電子資源整理工作。它所收集的電子文件資源包括文學作品、歷史文獻、手稿、口傳文件抄本等,還有各機構人文學電子文件中心的網站列表。
四、結語
要想更好地使用電子印本,從建設者方面說,要依賴于整個科學交流系統的改革和發展,必須借助于機構乃至國家的力量,不遺余力地對資源共享的理念進行宣傳,進行技術支持,排除技術障礙,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電子印本的大范圍運用;充足的資金保證也是電子印本得以有效使用的條件之一。從使用者方面說,要想更好地利用電子印本,就需要多方面了解相關學科的電子印本庫,清楚各個印本庫的側重和各自的特點;能夠熟練運用搜索引擎,熟練上傳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下載所需的科研成果,使之更有效地為自己服務。
總之,目前電子印本系統已獲得廣泛的認可,并越來越受到讀者重視。它加快了各學科領域知識的傳播速度,而出版過程反而只是一種形式。越來越多的電子印本資源被正式期刊論文錄用和引用。作為一種可行的傳播方式,它與傳統期刊和其他新的交流方式多維地實現了科學傳播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朱佳鳴,譚瑛. E-print在生物醫學學術交流中的作用[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2):65-67.
[2]馮艷花. 基于OAI的電子預印本資源共享[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28(4):425-427.
論文摘要:在當前我國中醫藥教育實踐過程中,學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維,盲目遵從大家,創新意識薄弱,西方醫學教育色彩過重等弊端成為我國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障礙。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家費鄧阿本德提出的多元主義方法論,其反對科學教條主義、科學霸權主義以及反對一元主義方法論,進而倡導科學認識工具的無限自由、批判理性思維等核心思想,時中醫藥教育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保羅·卡爾·費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一1994年)是當代西方科學哲學集大成者之一,與另外三位科學哲學家一波普爾、庫恩、阿卡托斯并稱為“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四杰”。費耶阿本德的多元主義方法論是其理論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語言描述就是"angthing goes",即“怎么都行”。面對當前我國中醫藥教育出現的一系列弊端,結合多元主義方法論這一主要理論觀點,對于正確認識并采取有效手段改進中醫藥教育有很大的幫助。
1費耶阿本德多元主義方法論核心內涵
非理性批判。多元主義方法論實際上是費耶阿本德對邏輯實證主義哲學流派的一種理性反思,故費耶阿本德也以理性者自稱。盡管費耶阿本德批判理性思維,主張用非理性思維來對待科學,但其批判的整個過程又顯然是理性的。而他對于理性的一元主義方法論的批判,卻是非理性的多元主義方法論的最好體現。
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不存在統一的標準。費耶阿本德之前的邏輯實證主義主張用普適的超越特定語境的定義、標準、理論來為世間萬物奠定基礎。至少在“維也納學派”看來哲學的任務就是為一切知識奠定統一標準,并給人生指示可靠的行為準則。費耶阿本德卻認為只要有助于科學的發現,任何方法和嘗試都是可以被應用的。因此,他說,“沒有‘科學的’方法、沒有任何單一的程序或單一的一組規則能夠構成一切研究的基礎并保證它是‘科學的’、可靠的。
文化需要存在差異性。費耶阿本德承認“不存在什么‘客觀’的理由能使人們寧愿選擇科學與西方理性主義,而不選擇別的傳統,事實上,很難設想類似的理由是什么……所有文化都有它們各自喜歡的‘客觀’理由。對于文化的選擇,人們應該有其自由,而不應該用各種理由來規制人們的權利。
教育應該倡導自由和寬容。費耶阿本德看來,個人的快樂和發展一直以來并最終將是可能的最高價值。這樣的價值不是否定歷史演化而成的現存價值觀,而是排斥用現存或是立足于固定語境下的價值來批評否定另外語境下的價值觀。自由社會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包括科學知識。所以不應當用權威的科學來教育人們,而這樣使得人們喪失了本應該可以改變自己思想、行為等的機會。
2多元主義方法論對中醫藥教育的借鑒意義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多元層次化的就醫格局也日漸形成,而中醫藥成長發展的根基—中醫藥教育,尚未形成開放、自信、包容的思維框架。在全球多元化的進程中,中醫藥教育有必要突破傳統的思維范式,以創新的理念指導,新穎的教學模式來適應社會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元主義方法論為中醫藥教育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了理論和現實的借鑒意義。
用非理性批判的眼光確立中醫藥發展的自信心。一個巨大的問題始終圍繞著中醫藥教育整個過程,即中醫是否科學。一直以來,中醫藥從業者和師生們被冠以“經驗醫學者”的角色。這不僅影響到了中醫藥教師的教學熱情,對中醫藥受教者來說也產生一定的負擔,主要表現在就業上遭受的“歧視”,因而增強教師和學生的自信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要求。用費耶阿本德的批判理性一元主義的觀點,可以從哲學理論的高度予以教師和學生一定的啟迪。由于費耶阿本德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并因此患有殘疾的緣故,此后曾親身體驗到傳統醫學的魅力,費耶阿本德對此總結評論說,“對付一種特定的真實客體,通常有不止一種實踐,而是有許多種實踐。在醫學中,人們有西方的科學方法(它產生于17世紀的科學向人體領域的可疑擴展),還有《內經》的醫學和部落醫學。這些實踐要么產生機體的狀況,要么能夠說出這些狀況是怎么產生出來的,在這個意義上,它們是科學的”。費耶阿本德認為科學和非科學之間應該有一定的張力和空間,這樣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才能有更加寬廣的視野。所以在中醫藥教育創新意識培養上,首要的任務是建立教師和學生強大的民族自信心,自信才是創新的基礎。
提倡質疑的精神。教育的創新有漸進創新、結構創新和突破創新。通過醫學的客觀經驗總結到對權威的質疑最后創造出新的理論,這一系列的過程涵蓋了整個三種教育創新。從我國的傳統文化淵源來看,尊師重教的理念縱向貫穿了整個民族教育,當然也包括中醫藥教育,而這又導致了中醫藥創新意識的發展顯得非常緩慢。對先人及大家的盲目遵從,使得中醫藥的實踐要求與理論無法很好的匹配。費耶阿本德認為既然科學沒有統一的標準,那么這個自由的社會中專家學者也應該沒有特殊的話語權,“問題不是被專家們解決的(雖然他們的建議不會被忽視),而是被有關的人們按照他們所重視的思想,根據他們認為最適當的程序來解決的”。從這點來說,對權威的質疑會極大的促進中醫藥的發展。中醫易水學派的創始人張元素有李東垣、王好古、羅天益等弟子。張元素在《內經》《中藏經》的臟腑辨證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臟腑辨證理論體系,弟子李東垣則發展了張元素的學說創立脾胃學說,自成“補土”一派;王好古則創“陰證論”;羅天益則著意闡發脾胃虛損病機外,對三焦辨治又有進一步的發揮,這一例子很好地證明了質疑精神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最好途徑。
中醫藥的發展要因時因地因人。醫學的發展更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樣才能達到兩者和諧共生。創新的觀點要用動態的眼光來捕捉,文化生態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共生性,用“兼收并蓄”的態度對待各種醫學才是中醫藥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國古代使用虎骨、野生羚羊角等野生中藥材是合法的,但是在當今生態系統弱化的情況下,使用野生中藥材顯然不太現實,因而利用藥物化學技術制造生物活性相同或相仿的藥材便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再者一個例子,中醫流派中有一個“火神派”,其核心理念是用附子、干姜等烈藥“洞明陰陽之理”。火神派發端于川蜀,用藥適應了當地人的體質,但是在江南或是其他地區,由于不適應當地環境和群眾體質,療效沒有在川蜀地區顯著,然而也不能由此斷定火神派的理論錯誤。中醫藥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上,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對待文化的差異性也正是培育中醫藥教育創新意識的方法。
中醫藥教育應該因才施教。療效是檢驗醫學的唯一標準,從這個角度出發中醫藥的教育更應該以臨床實踐為主,理論教學為輔。中醫藥教育走高質量的道路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當前的中醫藥高等教育統一化、標準化的教學模式已經缺乏足夠的激勵機制來鼓勵學生進行創新,而中醫藥教育又是中醫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在自由社會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話語權,亦即有了平等的選擇權。專家和權威的話語只能是作為參考,因此對學生進行因才施教,切實尊重學生的選擇,正確引導學生的中醫藥價值觀也是中醫藥教育的創新之處。
3差異化引導教學培育創新意識
哲學是一個認識工具,它能為人們認識和解決新問題提供智慧和方法論的指導,同時哲學又是培養創新意識的思維導向。通過多元主義方法論的理論支撐,對比中醫藥教育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實行差異化引導的教學模式對中醫藥教育整體改善將有促進作用。
中西醫理論教學需要交叉整合。當前中醫藥院校面臨的尷尬境況是中醫不中,逐漸淪落為二流的西醫院校,集中表現為中醫藥院校的學生接受西醫理論課時明顯多于中醫理論課時。多元主義方法論看來,用一種思維方式解決不了層出不窮的醫學問題,那么多種醫學思維的有效整合才能避免醫學上的短板理論。常用藥安宮牛黃丸中有一味清熱解毒的君藥—牛黃,古人所著的辨證用藥理論基礎《溫病條辨》中用的都是天然牛黃,然而天然牛黃少之又少,不能滿足現代市的需求,因此現代多采用了人工牛黃加以制造,而人工牛黃在效用上顯然不能十分準確地匹配天然牛黃。那么在臨床實踐中,中醫就應當通過西方醫學的還原論觀點,對比總結用量一療效之間的規律,找出符合現代特征的用藥量。中醫教育要回歸其本質,并不是說要全盤中化,否定西醫的優點。正確的做法是合理設置課程,以中醫藥傳統理論教學為主,西醫理論教學為輔。中醫藥傳統理論教學以古籍經典為主,西醫理論教學以實用性為首要原則,以此來體現中醫藥教育兼容并包的系統醫學理念而又有差異化的策略。
公共課程教學與開放式教學有機結合。規模化的教育有助于從數量上培養中醫藥技術人員,卻無法很好地保證質量上的優質性。培養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基礎知識和發散性的思維方式,同時又需要在發散后形成收斂性的思維意識。在發散過程中能提出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質疑問題,總結規律后收斂成獨特的技能和理論。公共課程的教學應該多注重灌輸體現中醫藥價值導向的理論特別是中醫藥人文精神的培養,以集中授課的形式展開,奠定一定程度的中醫藥基礎知識,形成發散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借鑒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形式共同討論和解決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以此形成批判教條主義一元方法的收斂性思維,契合多種思維方式有機結合的曲線知識結構。
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相輔相成。中醫藥教育的另一遭人垢病之處就是理論教育無法適應臨床實踐的需要。多元主義方法論觀點看來,只要是能夠對認識客觀事物有好處的方法都應該被加以應用。臨床療效是醫學價值和尊嚴最直接的體現,實踐亦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故而突出臨床實踐教學的首要性,以實踐總結理論,深化理論教學在中醫藥教育中應當被一以貫之的執行。具體教學中,臨床實踐教學時間需要增加,理論教學應當以實用和簡潔的方式為實踐教學服務;探索本科導師制、研究生教學師承制的可行性;臨床實踐學分要求需要被提高;鼓勵臨床實踐經驗總結和出版文章、著作,形成有價值的理論體系,由此用具有時效性的理論反哺理論教學滯后的弱點。
歷史上有著是否有必要開展對教育哲學主流,即教育哲學與教育基本原理的本質區分的探討,我出于對哲學本質地位的推崇,以及對哲學在指導普遍原理、規則方面效用的認可,以此為前提,認為教育原理是教育哲學指導教育實踐的基本規則,即教育原理源于教育哲學之生化。但這里的教育哲學又不同于傳統哲學之抽象思辨,它基于實踐觀察參與而提煉升華之理論,這里的理論具有形而上的最高意義,將這一深層理論應用于教育實踐的基本規則即是教育原理。教師在工作實踐中通過觀察、參與和反思提煉個性化色彩的教育哲學,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境界提升的重要途徑,如教師將個性化色彩的教育哲學心得付諸版面,其普遍性指導的意義越大,論文質量就越上乘。本文以個人思想心得為前提,從三個方面建言創寫優秀教育哲學論文的思想源泉和實施要領。
一、堅實哲學素養,同時豐富其他學科知識之輔助
在國外,教育哲學從業人員大多數是一些哲學家,或有很好哲學學習背景的人。而我國從事教育哲學工作的人主要是應教學需要從教育理論從業人員中抽取出來的,他們一般哲學基礎比較差[1].缺乏哲學素養就難以以哲學的視界審視教育領域之根本問題,夯實哲學基礎勢在必行,究其途徑,首先應研習哲學基礎理論,以熟知其基本概念、方法論原則、各流派的發展脈絡及各家學說觀點;其次,應廣泛閱讀最優秀哲學家之最精要著作,以了解哲學領域的學術深度,侵染大師之思想光芒,為自己開展學術研究做好思想前提;最后,實現由抽象的哲學轉化成具體的哲學。由于受傳統哲學研習模式之抽象思辨影響,前期的哲學學習顯得空洞理論化,但如果摒棄前期形而上學的理論修養,就失去后期形而下的實踐指導能力,最重要的是將前期所學哲學理論與生活、教育實踐結合起來以實現具體化。
各學科在內在脈絡方面有時驚人地相似,一些優秀的哲學家,有時還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甚至于是出眾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擁有多學科背景。特別是人文與社科知識背景的學者,對同一哲學和教育問題的思考更具多元化和全面化,譬如對學生失眠問題,若僅具備心理學知識,可能將其失眠歸于情緒不穩,心事重重,若同時具有心理學和醫學知識,則可能思考到學生是否由肝火過旺、心脾不足、心腎不交等癥候導致的失眠。與教育哲學密切相關的其他學科主要有社會學、心理學,甚至于人類學和管理學等,把握好這些學科與教育哲學的關系,有助于深入教育哲學研究,并提升教育哲學的學科地位。
二、研讀并吸納世界教育名著之精髓以期境界之提升
創寫優秀的教育哲學論文不僅需要深厚的哲學功底,對教育學本學科學術思想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世界著名教育學家的教育名著,本身就蘊含豐富的哲理,這些經過歷史考驗而沉淀下來的名著永遠閃耀著思想的光芒,有利于教育哲學的研究符合人的本性,順應生命的發展,體味這些思想并進行甄別和判斷,也有利于自身思想的成熟。只有知曉本領域思想家的學術功底和研究動態,才有利于尋覓自身之局限,奮斗方向的指向性也就更明確。這些優秀的教育名著主要有: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盧梭的《愛彌爾》,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馬卡連柯的《家庭和兒童教育》,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人格教育》
三、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提煉,在實踐中升華
縱然人類早期的哲學家偏重于對萬物本體和宇宙起源的研究,得出的結論雖是濃重抽象思辨的經驗之談,但是他們的研究路徑源于在實踐中對宇宙萬象的迷惑所作的思索,哲學本身的學科體系是現實矛盾激烈交鋒后的產物,只是哲學具有普遍指導意義,這一特質讓人覺得高深莫測而有脫離現實之嫌。人類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應回歸到人自身的幸福,這是一切研究的初衷,也符合人類本性特質。教育哲學的研究者不應該僅僅游刃在這個學科的知識體系中翻翻書、讀讀書,還應在概念、原理和方法論方面作一些形而上的探討,教育哲學的研究路徑應該是:掌握教育哲學基礎知識及相關學科輔助知識-在實踐中反思-聽取同行及學生意見-批判教法之不妥,總結經驗之不足-不斷地深化和完善經驗以升華教育哲學理論。哲學與實踐的密切聯系并非為了迎合現實世俗之需要,而是本身符合人類作為生物體的本性特質,一切不符合人類生存、發展、幸福的人、事、物皆應舍棄。哲學探討如果在一些諸如語言辨析、邏輯辯論等一些細枝末節問題上糾纏不清,就已經是脫離實踐的滑稽之談。當代中國哲學家馮友蘭發現,西洋哲學總是在一些枝節問題上鉆牛角尖,對于人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反而不講,只有存在主義是例外[2].而中國哲學歷來關注人類命運、人類的倫理法則與生命幸福的探索,教育哲學的研究應繼續中國哲學對人性問題關注的傳統,同時又要吸收西洋哲學嚴謹、實證、條理化的學術態度,讓教育哲學為教育領域根本問題的指導服務。
參考文獻:
[1]石中英.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49.
[2]鈕則誠.從臺灣生命教育到華人生命教育[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論文關鍵詞:《刮痧》,中美文化,沖突,根源
國產電影《刮痧》以熱門的移民文化主題、傳統的敘述手法,引發了國內外對跨文化主題討論的熱潮。該影片展示了一個中國移民家庭在美國生活的一段插曲。許大同夫婦在美國奮斗八年,對美國文化甚是精通,不但事業小有成就,并決心融入美國生活。許大同之父,一位傳統中國老人,在美國探親期間替孫子用刮痧療法治病,引發了一系列的中美文化沖突。
影片中,在親情、友情、個體與群體、思維模式、人際關系、法律觀念諸方面的中美文化沖突主題極為鮮明,受到了國內外評論界的廣泛關注,探討和研究的角度也有諸多不同。本文主要分析《刮痧》中中美對“刮痧”理解的沖突,闡釋導致這一沖突的根源,為進一步解讀影片、研究中美文化差異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刮痧》中中美對“刮痧”理解的沖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傳統醫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是一門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學科。中醫注重的是平衡氣、血、陰、陽,從而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中醫的陰陽說、經絡說注重整體觀察,診斷的手法是望、聞、問、切、察言觀色,臨床經驗口耳相傳,師徒相授。
刮痧是中醫中的一種輔助療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1](P9)正是因為有如此之多的功能和療效,刮痧成為中國最常用的家庭療法之一。電影《刮痧》中的小丹尼斯中暑了,來美國探親的爺爺由于不懂西藥上的英文便以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刮痧為孫子治病,事后許大同知道后并不以為奇,其妻子則以默認的方式認同了。相信我們中國人,特別是在農村,如果中暑了,經常采用傳統而常用的中醫療法—刮痧。
而西方醫學注重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的研究,注重化驗、透視、切片、照影等科學驗證手段。因此,作為一種經驗醫學,中醫對于只具有科學實證頭腦的美國人來說,自然難于理解。
在《刮痧》中,許大同在法庭上試圖對刮痧進行解釋:“這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中醫認為,人體的七經八脈,就像無數條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命脈絡,氣在全身流動,氣沉丹田。”[2]許大同基于人體生病的理解是一個陰陽調和得過程,但美國人聽了他的解釋后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能被美國人所接受的、用現代科學話語解釋的、刮痧的概念是“凡是針灸,按摩能治的,刮痧都能治。它應用的是熱脹冷縮原理,通過刮痧造成局部毛細血管擴張,以增加血容量和血流量,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或重建人體自然生理循環系統。”[3](P159)中國人對丹尼斯背上因刮痧而留下的淤痕的解釋是為了治病,這是美國人萬萬不能接受的。
在中醫學中,刮痧這種經絡學說實際上也是實證的科學,不過是一種陰性科學。而美國人覺得只能拿人體外部的儀器去觀察、去做實驗,從未想到過人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實驗儀器。不同的文化體系和文化背景,決定了來自于某種文化的人對另一種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的差異,因而產生的文化沖突也是尖銳的。從表面上看,中美醫學的不同成了產生整部電影中一系列誤會和矛盾的根源。
二、中美對“刮痧”理解沖突的文化根源
電影《刮痧》中中美對“刮痧”理解的沖突顯而易見,引起這一沖突的文化根源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沖突實質上是哲學觀點迥異的表現
從哲學層面上來看,人類的社會活動和言行無不受到哲學觀念的制約,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哲學觀,因而文化差異實質上是哲學觀點迥異的表現。
中國的哲學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孔孟哲學強調的是“仁、義、禮、智、信”,尋求人倫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規范與有序;而道家哲學則推崇“陰、陽、五行、八卦”,以天、地、人、物為研究對象,認為天地萬物皆為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4](P45-63)中醫的陰陽學說是基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哲學范疇,即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樸素自然觀。這充分顯示了主客體認同的關系,體現了“天人合一,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之際,合二為一”的中國哲學思想。
美國人的哲學則注重對自然和宇宙的探索與認知,以自然為認知對象,力圖認識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美國人的哲學重科學、重理性、重分析、重實證,是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創立的形式邏輯對人類思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兩種思維方法(歸納法、演繹法)、三大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以及論證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斷、推理)大大豐富和發展了人的思維能力,形成了美國人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基礎。
西醫正是建立在這種科學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的。如解剖學,把人每個部分肢解開來,用化驗、透視、切片、造影、CT、同位素描等科學的驗證手段和理論來逐個研究。如果用西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的七經八脈是解釋不了的,用中醫的陰陽之說解釋解剖學的方法也是解釋不出來的。基于哲學思想觀點的迥異以及美國人對中醫療法缺乏了解,中美雙方對“刮痧”理解產生沖突就顯得情有可原,影片中法庭上的激烈辯論和沖突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文化沖突本質上是思維方式差異的呈現
思維是人腦反應和認識客觀事物的意識活動,思維是溝通語言和文化的橋梁。可見,思維方式隸屬于文化范疇,并體現于民族文化的一切領域。并且思維方式是歷史的產物,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每一時代的思維方式都具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水平以及社會狀況。因此,文化差異本質上就是思維方式差異的呈現。
中國的傳統思想不注重語言的邏輯分析,而注重語言所指稱的抽象意義。漢語是意象性語言:以形表意,言簡意賅,詞匯沒有形態變化,斷句不嚴,句子結構沒有焦點,但內容上自足,詞義、語用因素大于語法因素。中國人注重“意在言外”,注重在語言背后的“象”和“意”,以形象符號隱藏意義,把意象看得比語言還重要。因此,中國人的思維具有形象和意象思維的特征,其思維方式定式為意象—聯想—想象。
在《刮痧》影片中,控方律師竟不惜用許大同給兒子講的《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偷吃蟠桃宴、打翻煉丹爐、大鬧天宮的故事來證明許大同具有暴力傾向。這種莫名其妙的罪名無疑激怒了許大同,進而法律強行剝奪了許大同對兒子的監護權,由美國兒童福利局照看丹尼斯。控方律師這種推理和判斷的思維方式無疑給了許大同沉重一擊,同時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也表現了淋漓盡致。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美國人的思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認識世界、認識事物。他們對《西游記》的理解不可能像中國人那樣去理解《西游記》故事背后所聯想的言表之外的社會文化。影片中的控方律師采用邏輯思維的方式來求證、推理、判斷,從而得出結論,使許大同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在法庭辯論中充分地顯示出來。
(三)文化沖突根本上是文化身份不同的體現
“集體身份”,根據哥勞斯伯格的理解,是指“人們屬于某個單一群體的持久性標志”,包含“這樣的一些共享的感情和價值觀,認同于某個具有公共性記憶的延續性與共同的經歷和文化特性的某個群體”。[5](P13)集體身份起源于對“我們”和“他們”之間差異的歷史性認識,但作為對文化者的基本界定方式,這也是對文化差異的本質化結果。然而,隨著全球化的同質效應的擴展尤其是移民群體的擴張,傳統的地緣、血緣等身份傳承模式幾乎面臨被顛覆的局面,國別身份、民族身份以及種族身份在某些移民國家已逐漸模糊和淡化,文化身份反而成為了歸屬感的最后家園。在身份建構中,文化不僅有其自身本體存在的意義,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論的意義。
刮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代表著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異質之處,其文化內涵是中國文化身份的表征。對許大同這一代移民來說,在美國生活多年以后,對中國文化的記憶變得模糊,身份也變得游離,“他們只能生活在破碎的歷史記憶與文化選擇的交叉地,正在承受著被美國文化同化的‘身份危機’,而無法正確定位自身的文化身份與認同”。[6]刮痧沖突的發生,一方面徹底打破了許大同的美國夢,另一方面也使他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身份問題以及刮痧對在異國他鄉回歸文化身份的重要意義。在法庭上,他為刮痧做辯解,堅持刮痧的合法性,表明了自身向集體身份的回歸以及中國文化的認同。
對于美國文化來說,刮痧對于集體身份的延續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發展改變了國內的文化構成,造成了文化與身份的多樣化現狀。不同文化的和睦相處的理想可以實現,但“中心與邊緣”的現實卻無法改變。[6]換句話說,美國文化的純潔性和統一性,也受到了多元化的威脅,同樣存在多樣化和碎片化的困擾。因此,對待刮痧療法,美國文化固執地堅持其自身文化知識系統,斷然拒絕接受這種異質文化。主流的美國文化竭力消除來自異國文化的威脅,暫時維持“文化熔爐”的現狀,保持自身文化的純潔性和統一性,同時對移民施加文化壓力,迫使其放棄自身文化記憶,接受并認同美國文化身份。
總的來說,如果許大同能夠突破對文化身份的理解,認識到移民身份中潛在的復雜性,相應地改變捍衛刮痧與中國文化的策略,從而文化沖突的發生以及文化身份的對立可能會避免。
中美兩種文化身份的對立影響了中國移民身份的重構,并使其在兩種文化身份的沖突中左右為難,無法維持平衡。
引起中美文化沖突的根源,不但體現了兩國文化差異,也為我們解決這些文化沖突提供了思路。
四總結
文化因為差異的存在而碰撞,在碰撞中也會有融合。文化沖突在影片中算是一種瘀病,需要刮痧才能把經脈的兩端連在一起。中美文化沖突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分析它,更需要解決它。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和研究中美文化,吸收和利用兩種文化的精髓,同時以積極的態度了解和尊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信息誤解,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架起一座橋梁,讓異質文化中的人相互理解,從而實現文化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參考文獻:
[1]王小平.A13155 中醫書《刮痧》[M]現代出版社, 2001.
[2]梁家輝.《刮痧》letv.com/ptv/pplay/26506
[3]姚二龍譯.民俗論[M]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8.
[4]吳康.孔孟荀哲學[M]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87.
引言
如何正確認識現實世界一直是哲學研究討論的重要課題之一。早期的哲學思想具有靜態、抽象等顯著特征,比如認為整體由部分組成,人們可以通過認識部分來認識整體。其在哲學方法上表現為典型的機械論、還原論和形式邏輯。
隨著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逐漸深入,發現早期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日益顯示出局限性。仍以整體與部分這對古老的哲學范疇為例,線性疊加原理顯然忽視了子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實際上,“隨便堆放在一起的材料并不必然構成一所房子”(亞里士多德,1990)。可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視,世界并非是線性疊加的。要深刻認識現實世界的非線性特征,有必要借助新的哲學思維和方法。分形理論的產生正好為現代哲學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
分形理論(fractal theory)產生20世紀70年代,其與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s)、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一起被認為是該時期科學史上的三大重要發現。分形理論最初被應用于水文觀測、海岸線勘測等自然科學領域,其后逐漸延伸到數理化、生物醫學、地質與地理學、天文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等諸多領域,近年來已滲入到經濟學、金融學、繪畫、電影等社會科學領域。美國著名科學家約翰·惠勒指出:“可以相信,明天誰不熟悉分形,誰就不能被認為是科學上的文化人”。
本文首先介紹了古代哲學中的還原論觀點,指出線性科學的局限與不足;其次介紹了分形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并用實例來展示分形幾何的魅力;然后詳細介紹了分形理論在我國的發展現狀;最后闡述了分形理論在資本市場研究方面的若干成果。
還原論與線性科學
(一)還原論的產生及意義
1951年,奎因在《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一文中,首次使用了還原論(reductionism)一詞。以科學哲學方法來定義,還原論是一種旨在將復雜性分解為更為簡單的組成部分以研究其本質與規律的認識復雜性的方法。此后,牛頓進一步發展了還原論思想。牛頓力學拆整為零的做法,對整個古典科學起了示范作用,也使還原論成為近代科學占主導地位的方法論原則。
還原論在科學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以線性疊加原理為基礎,將復雜的、整體的系統還原為簡單的、部分的子系統來研究,通過分析部分的性質、規律來認識整體的性質、規律。不僅如此,還原論還直接影響了人們對物質可分性的理解,如古希臘的原子論、印度的“四因說”、中國的“五行說”。即使是結構主義的理論也能隱見還原論的影子。
(二)線性科學的產生和發展
1687年,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一書的出版標志著近代科學的誕生,也奠定了線性科學發展的基礎。
線性科學研究的主要是線性的、可解析表達的、平衡態的、規則的、確定的、可逆的、可用邏輯分析的對象。在方法論上,往往把一些復雜系統分解為幾個簡單化的子系統,分門別類地去研究。從哲學思想上說,線性科學方法是一種典型的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問題處理方法。牛頓第二定律認為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唯一原因,加速度是力作用的結果,因果關系一目了然。
線性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幾百年的歷史中,一直左右著近現代科學的發展。直到20世紀中期,隨著新的理論和技術手段的出現,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看法才發生了新的變化。
20世紀40年代后期,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先后產生;20世紀70年代,混沌理論、分形理論和耗散理論相繼問世。當代科學逐漸從簡單轉向復雜,從線性轉向非線性。科學的發展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分形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一)分形理論的產生
美籍法國數學家b.b.mandelbrot于1967年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的著名論文,標志著分形學科正式誕生。1977年,mandelbrot發表了《分形:形、機遇和維數》的專著,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分形幾何的思想、內容、意義和方法,將分形理論推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82年,mandelbrot又出版了另一部專著《自然界的分形幾何學》,分形理論至此初步成形。
mandelbrot將分形定義為局部和整體按某種方式相似的集合,這是目前關于分形定義普遍被接受的說法。然而,該定義并不明確。一般認為,某集合f是分形集,一般要求具有以下性質:f具有精細的結構,即在任意小的尺度下,它總是有復雜的結構;f是不規整的,其整體與局部都無法用傳統的歐氏幾何來描述;f通常有自相似性,這種自相似可以是形狀上或統計意義上的;一般地,f的某種定義之下的分形維數大于它的拓撲維數;在大多數情形下,f可能由迭代過程產生。
(二)分形理論特征及實例
分形理論研究的對象通常具有難以用歐式幾何描述其形態的客體,具有標度不變性(對稱性)(invariant scale)和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等顯著特征,體現了自然的造化之神奇和藝術之美。
標度不變性指事物的局部與整體雖然不同,但經過拉伸、壓縮等操作后,不僅相似而且可以重疊。標度不變性表明系統中的每一元素都反映或含有整個系統的性質和信息,從而可以通過認識部分來認識整體。
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論的核心,指某種結構或過程的特征從不同的空間尺度或時間尺度來看都是相似的,或者某系統或結構的局域性質或局域結構與整體類似。對于有規則分形,這種自相似性表現為無窮嵌套;對于無規則分形,這種自相似性表現為統計的自相似性,在無標度空間中表現出自相似性。雪花、晶體,以及人體的小腸,都具有高度的自相似性。
轉貼于
以下是幾個有規則的分形圖形:
馮科克曲線(van koch’s curve)是瑞典數學家赫爾奇·馮·科克在1904年創造的。具體生成的方法是:把等邊三角形的每一條邊三等份,去掉中間的三分之一,在被去掉線段處向外做出兩邊為此線段三分之一的尖角;重復這一過程以至無窮。其形狀類似雪花,又名雪花曲線。馮科克曲線具有獨特的數學性質:處處連續,但處處不可微;長度無限,面積為零(見圖1)。
希爾賓斯基三角形(sierpinski pyramid)由正三角形不斷去掉中間占四分之一面積的正三角形得到。可以證明,希爾賓斯基三角形的面積也為零(見圖2)。
康托爾集(cantor set)生成方法為:從單位區間[0,1]出發,三等分并去掉中段,得e1,將e1兩個區間繼續三等分并去中段得e2,以此類推,所得極限集合為cantor集。其由德國數學家格奧爾格·康托爾在1883年引入。康托爾集的一個典型性質是點數無限,但長度為零(見圖3)。
(三)分形理論產生的意義
分形理論的產生,對于人們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在深刻理解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方面,分形理論與還原論的方法和實質并不相同,前者是對后者的有力補充和突破(李后強,1993;李后強、汪富泉,1992;王世進,2006)。
還原論認為,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部分包含在整體之中;部分相加可以構成整體,整體大于部分。微積分中求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就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不過,還原論將部分轉化為整體的過程是機械的、靜態的,這是還原論的局限性。
分形理論認為,部分以與整體相似的方式存在于整體之中,部分可以反映整體。同時,分形理論提供了部分到整體的生成規律、形成方式。分形理論體系中的有限和無限關系是建立在數學理論基礎上的,并非簡單的哲學思辨。它融進了整體方法、非線性方法、非解析方法、概率論方法等,正確地理解了數學的可分割和物理的可分割、思維的可分割與物質可分割之間存在的辯證關系。
綜上可知,在分析事物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時,還原論是基于線性研究的,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分形論為研究復雜問題提供了一種工具,在認識論上進步到非線性層次,從更深的層面揭示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進一步深化了科學哲學中的普遍聯系和世界統一性原理。
分形理論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分形理論已成為非線性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分形理論在國外的研究于20世紀末就有重大突破,并且已將理論成果付諸實踐中。好萊塢影片《星球大戰》中,就使用了分形技術。
我國的分形理論研究在最近20多年才開始。1989年4月,中科院國際材料物理中心為推動分形理論研究而特別舉辦了分形學習班。曾任該中心主任的龍期威教授關于“分形和固體斷裂”的研究在當時處于國際先進行列,并完成了兩本比較有影響力的專著:《金屬中的分形與復雜性》(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金屬的力學性質:原子觀點、分形和連續介質方法》(與英國n.hmarch合著,英文)。
1989年7月,由四川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組織召開了第一屆“全國分形理論及應用學術討論會”。其后,第二屆和第三屆會議分別于1991年11月在武漢華中理工大學、1993年10月在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召開。第四屆會議于2011年底在東北大學召開。該研討會為分形理論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科研支持方面,1991底,中國國家攀登計劃(“八五”計劃:1991-1995)首次啟動了“非線性科學”研究項目。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指南中,首次列出“分形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內容,此后每年都資助若干有關項目的研究。
綜合來看,分形理論在我國發展的特點是起步晚、發展快、理論與應用并舉。大家自始就比較重視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相結合。重慶大學的孫隸華教授等研究了“分形理論在制造決策模型實驗數據建模中的應用”;北京科技大學的呂志民等研究了“分形維數及其在滾動軸承故障診斷中的應用”,將分形維數作為識別滾動軸承故障的特征量;上海交通大學的汪慰軍研究的“關聯維數在大型機組故障診斷中的應用”,提出了將分形理論用于故障診斷的技術路線及基本計算方法。
分形理論應用于資本市場研究綜述
分形理論除應用于自然科學領域外,近年來也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實際上,在公司財務和資本市場研究方面,已有學者試圖用分形理論重構市場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獲得一些投資績效測算和評估的新方法和新結論。
(一)分形市場理論形成與辨析
分形(fractal)一詞源于拉丁語“fractus”,意為“碎化、分裂”等。peters(1991;1994)首次將分形應用于資本市場,通過分析有效市場假說在理論和實踐中的不足,突破了有效市場理論的獨立、線性、正態、靜態等假定,是分形理論在金融市場中的直接應用。
國內學者樊智等(2002)在系統回顧emh的內涵并指出其存在不足的基礎上,將分形理論引入到金融市場效率研究領域中,分析了分形時間序列的經濟涵義并提出分形市場理論的意義。黃詒蓉等(2006)認為emh無法解釋資本市場具有的實際特性,指出分形市場假說框架下的分形結構特征更能有效地解釋資本市場的實際特性,分形方法是認識資本市場的有效非線性工具。
(二)分形理論在資本市場的應用
分形理論在資本市場中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形成的研究成果并不系統。
國外學者triki mohamed bilel&selmi nadhem(2009)以g7股票市場數據為樣本,采用分形檢驗與修正r/s分析法研究發現,股票市場具有正的長記憶性;siow-hooi tan, lee-lee chong, peik-foong yeap(2010)以1985年1月-2009年12月馬來西亞股票牛熊市場數據,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分析,實證結果表明:在早期—尤其1997年金融危機之前,股票市場具有長記憶性,可以一定的概率對股票價格進行預測。
轉貼于
國內學者宋加旺(2005)介紹了分形市場理論在我國資本市場的應用,運用r/s與修正r/s方法實證發現我國資本市場具有長記憶性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其成因。胡彥梅等(2006)運用修正r/s方法分析檢驗我國滬深股市日收益序列的長記憶性,發現兩市的日收益序列均無長記憶,但深圳成指日收益序列的記憶長度比上證綜指日收益序列的記憶長度要長。李宇海(2009)運用r/s方法來研究我國證券市場分形特征,發現我國股市的趨勢周期成分具有56個月左右的非周期性循環;季節成分中記憶性可覆蓋約10個月;短期波動成分中記憶性可覆蓋3.3個月。王鵬等(2009)把分形理論引入到我國債券市場中,實證結果顯示我國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價格變動是以分數布朗運動方式進行的,呈現出典型的特征指數2<α的穩定帕累托分布,說明分形特征廣泛存在于我國交易所債券市場各時間標度下的收益中。
(三)分形市場理論的發展
在早期的分形理論產生后,也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不斷完善和發展,獲得了一些新的成果。比如在多重分形理論研究方面,苑瑩等(2010)從資本市場的多重分形結構、資本市場多重分形特性及多重分形在資本市場風險管理中的應用3個方面,重點分析了資本市場中多重分形理論的研究進展,指出了多重分形理論在該領域所面臨的困難與不足,并展望了該研究的發展方向,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此外,許林等(2011)在分析及修正r/s分析法的基礎上,首次把多重分形r/s分析法引入到基金投資風格領域,通過計算6種風格資產指數在不同時間標度下的收益率序列hurst指數與平均循環長度來挖掘風格漂移及輪換規律,為基金經理及投資者在不同的股市風格行情下構建適度風格漂移投資策略提供了決策參考與理論支持。
[關鍵詞]醫學院校;文科;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2)01-0139-03
在當今政治、經濟和文化多元發展的大環境下,醫學院校也在向多科性方向發展,其中以人文科學學科為主要代表的文科專業受到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的重視。同時隨著社會對復合型、專業型人才需求的增大,醫學院校中文科專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教學水平也得到提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獨立設置的醫學(藥學)院校有75所,絕大多數院校都開設了文科專業,涉及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等多個學科。
但是,當今醫學院校文科的發展依然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復合型、應用型醫學人才的需要。同時醫學院校文科發展現狀也造成這樣一種現象――世界上最好的醫學院校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
因此,醫學院校如何依托雄厚的醫學資源,通過醫科與文科的交叉、融合、滲透,使學生具備交叉型知識結構和應用創新能力,凸顯出醫科院校的文科特色,進而打破文科人才培養的瓶頸,構建特色人才培養平臺,是當今醫學院校急需探索的一個問題。
一、我國醫學院校文科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文科的概述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學科專業目錄,文科主要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等學科。當前,在醫學院校普遍設立的文科專業包括: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衛生經濟學、(醫藥)市場營銷、衛生法學、醫學英語、勞動與社會保障等。
對于文科的性質與特點,應有如下認識:研究對象主要是人而不僅僅是物;研究的方式一般來說主要是個體勞動;研究的產品不僅僅是科學知識,而且更主要的是思想、是具有個性化的東西;其成果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論文和論著;文科的研究周期比較長、成果見效較慢等。這些特點都要求我們在文科的管理中必須充分尊重其個性,而不能照搬工科的管理模式。
(二)當代醫學院校文科發展的瓶頸
隨著醫學的研究范圍從生物拓展到社會、經濟、倫理、心理、法律、哲學等各領域,醫學模式相應地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形成了體系嚴密、內容廣博、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于一體的多元文化體系。同時多元化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復合型、專業型、應用性人才的需要,促使醫學院校培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存的醫科人才。文科的發展雖然受到醫學院校的重視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阻礙文科發展的瓶頸依然存在,并將長期影響到醫學院校文科的長遠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1 在追求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理工科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技術人才的源泉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而受社會上越來越多流傳的“文科無用論”思想的影響,文科的招生、發展以及文科生的就業狀況都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頸。這種思想在醫學院校主要表現為:認為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只要有了科學技術,什么樣的醫學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其實,應該看到這種從技術層面對醫學本質的闡釋是不完整的,或者說是不全面的,嚴重影響了文科在醫學院校的發展。
2 必須注意醫學院校這類理工科院校所面臨的獨有瓶頸問題。對于一所高校而言,教學、科研是其基本要求,正是因為這是普遍的要求,因此即使生源一流,教學成果一流,在諸多同類學府中不過是立于雞群之鶴,缺乏富有人文色調的文化背景做支撐,仍然無法躋身一流大學之列,無法達到俯瞰的高度。而造成這種瓶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長期重理科建設輕文科發展,忽視了大學自身的文化積淀。
3 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與理工科畢業生相比,文科大學生的就業難度明顯高于理工科。
4 文理醫工多學科研究型大學的客觀優勢未能較好地發揮,文科各學科之間難有合作,文理之間更是難以合作。
二、當代醫學院校在發展文科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問題
(一)醫學院校普遍存在的對文科學科發展的輕視
文科在醫學院校的發展受到輕視,主要以醫學人文學科的發展為例。雖然我國醫學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由于人文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受到社會關注,且各院校間很不平衡,沒有建立起合理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重專業、輕人文”的現象總體上并沒有根本改變。許多醫學院校雖然增加了人文課程的設置,但由于醫學專業課業繁重,加上學校對人文課程學分的要求一般不高,所以大多數學生個體能接受到的人文教育還是少之又少。也就是說,目前在醫學院校還沒有徹底喚起對文科發展重要性的普遍認識,還沒有認識到醫學并非專屬于人文學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三個體系中的某一個,而是這三大體系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交融的典型代表。
(二)醫學院校文科教師師資隊伍相對薄弱
在醫學院校,由于依然存在對文科教育不夠重視的情況,一些文科課程的師資匱乏,學科建設欠佳。以人文醫學課程為例,由于我國醫學院校醫學人文課程起步晚,醫學人文課程授課老師缺乏,尤其是受過專門教育的醫學人文課程老師更是稀缺,有些醫學院校出現近親繁殖的現象,人文學科本科生畢業后直接成為本校教師,使人文知識的單一I生更加突出。另外,由于學校對文科專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投人相對較少,優勢不高,無法培養一支高水平的文科教師隊伍。
三、醫學院校文科發展的戰略及對策研究
人文社會科學作為一個有別于理工科等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體系,有其自身發展的特定規律。文科發展的一般性戰略可以概括為:以觀念為先導,全校上下統一思想,科學認識文科,在尊重文科研究規律的前提下,采取有別于理工科管理方式而進行一系列探索。具體的發展對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明確定位文科發展的方向
教育部社政司司長靳諾在清華大學舉辦的大學文科發展研討會上的發言對文科發展的定位給出了明確闡釋。他指出:大學重視和發展文科,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進行大學文科建設和文科發展的目標和原則,是為社會培養所應具有全面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需要。大學辦文科,特別是理工科大學辦文科,絕不是點綴裝飾,而是歷史的必然,與自然科學同等重要。
要進一步明確在我國經濟社會進人新時期辦好大學文科的新理念,明確大學文科的地位,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要繼續深入研討大學文科建設的規律,要努力貫徹落實教育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發展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若干意見”,在準確定位文科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大力改善醫學院校文科的發展,努力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大部分的知識來
源于課堂上老師的教授,因此,教師的素質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影響關系重大,教師本身的魅力是學生對課程的好惡影響最大的因素。因此組建一支高水平文科教師隊伍也是醫學院校發展文科的當務之急。首先,要通過多種渠道更新教師教育觀念,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技能,提升理論素養。其次,克服醫學院校文科教師缺乏的困難,充分利用資金聘請綜合院校的知名學者來校講學,逐漸建立一支知識結構完整、教學水平高的教師隊伍,提升文科教學水平。
(三)調整課程結構,合理設置課程
當前,在醫學院校普遍設立的文科專業包括: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衛生經濟學、(醫藥)工商管理、(醫藥)市場營銷、衛生法學、醫學英語、勞動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醫學院校中的文科課程,僅僅是相應文科生的必修課,對于臨床學生來說僅僅作為選修課,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學科領域狹窄。要想緩解這種局面,使文科專業在醫學院校得到充分發展,可以學習一下國外經驗,例如牛津大學實行文理一體的“復合課程”,麻省理工學院實行的跨學科選課制度。同時,課程的設置要與時俱進,要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合理設置,有效地調整課程體系,使得培養出來的醫學人才更適合社會的需要。
(四)改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以醫學院校普遍開設的醫學人文課程為主要代表的文科課程為例,出自《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實踐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喜歡醫學人文課程的影響因素,除教師本身的講課魅力影響最大外,其次是培養創新能力(38.9%)和生動的案例教學(31%)。此外,就學生喜歡的醫學人文素質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最喜歡的是觀看影像資料(32.3%),其次是專家講座(31.4%)和課堂情景劇演出(25.7%);而學生最不喜歡的就是理論學習(7.9%)。以上調查結果顯示,教學方式會極大地影響學生學習熱情,在醫學院校實際教學實踐中,要更多地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多樣化地展示在同學們面前,例如采用精彩短片、案例展示、小組討論、專家講座等生動的教學方式將原本枯燥的內容更好地呈現在同學面前。
教學內容也是影響文科學習的主要影響因素。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知識是一種反思性的知識,帶有很強的個性與隱喻性,因此也就決定了教學內容的枯燥性。如何將枯燥的人文知識生動地展現在同學面前,需要借鑒國外經驗,特別需要將臨床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同所教授的文科知識結合起來,切不可將枯燥抽象的文科知識強行灌輸進同學腦中,這樣既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大大降低同學們學習文科知識的熱情。
綜上所述,要根據文科本身的特點,改善教學方式,拓寬文科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改變原有的枯燥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同學們改變原本對文科的認識,充分調動起學生對文科學習的熱情。
綜合起來看,在以理工科學生培養為主的醫藥院校,文科的發展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遵循共性與特性相統一的原則,要符合學生培養的一般規律和共性要求,同時也要體現文科類學生的培養特點。(2)要充分考慮醫藥院校學術氛圍和文化環境對在其中發展的文科學科的影響,在文科的發展過程中要強調文理兼容和互補。(3)要注意與其他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培養相區別,立足于醫藥院校自身的專業背景與文化環境,培養與醫學自身發展密切相關的文科生,使這批文科生充分為醫學服務,如以醫學人文學科為代表的文科的發展正是體現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莉,吳砂,醫學院校特色文科人才培養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8,(21)
[2]杜珍媛,醫學院校學生人文社科素質培養體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
[3]張婷姣,陳國清,發展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學研究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1997,(7)
[4]張亞斌,石凱,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意義及對策研究[J],社科縱橫,2010,(25)
[5]蔣桂花,全球化背景下醫學院校人文課程教學的優化整合[J],教學研究,2008
[6]胡涵錦,顧嗚敏,醫學人文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論文摘要:本文概括了德國、美國和中國技術哲學的歷史發展,揭示了當代技術哲學研究的自覺意識,并進而提出,現階段技術哲學研究的關鍵任務有兩項:其一,面向技術,進行技術創新研究;其二,面向社會,進行技術啟蒙。
一、技術哲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技術哲學”研究起源于德國。1877年,德國哲學家卡普(E.Kapp)發表《技術哲學綱要》一書,這是德國系統地進行技術哲學研究的開端。在這之后,基默扼(E.Zschimmer!和德韶爾(F.Dessauer)分別在1913年和1927出版了各自的《技術哲學》專著。從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哲學家胡塞爾(E.Husser1)、舍勒(M.Scheler)和海德格爾(M.Heidegger)從現象學和存在論角度對技術作了大量研究。近30年,德國的技術哲學研究又經歷了持續的、系統的增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德國工程師協會人文與技術委員會的研究。該委員會成立于1956年,會員中有德國當代最杰出的技術哲學家胡寧(A.Huning)、倫克(H.Lenk)、莫瑟(S.Moser)、拉普(F.Rapp)、羅波爾(G.Ropoh1)、薩克塞(H.Sachsse)、塔克爾(K.Tuche1)、茲默理(w.C.Zimmerli)。迄今,該委員會的技術哲學家們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倫克的《技術時代的哲學》(1971)、《論技術的社會哲學》(1982);羅波爾_的《系統技術:基礎和應用》(1975)、《有缺點的技術》(1985)、《技術啟蒙》(1991);拉普的《分析的技術哲學》(1978)、《現代世界的動力學》(1994);胡寧的《工程師的創造力》(1974);薩克塞的《技術人類學》(1978)等等。
從整體上看,經過百余年發展的德國技術哲學,雖在學術界逐漸獲得了承認,但仍屬于哲學的邊緣領域。德國技術哲學研究呈現以下特點:…其一,該領域的智力結構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和標準化的。大致有經驗主義、存在主義、實用主義、人類學等不同的研究視角。其二,與技術社會學、技術經濟學和技術政治學等相關的研究聯系密切,彼此的界限不甚分明。其三,技術的倫理、生態和資源問題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有突出的現實主義轉向。技術哲學研究由過去的玄思轉向現在的實踐導向。
就世界范圍看,德國技術哲學首先在法國、荷蘭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和日本有所呼應。20世紀60—70年代始在美國興起。1975—1977年,美國哲學與技術學會(sf,r)成立。1978年開始出版技術哲學年鑒,1981年開始了每兩年舉辦一次的SPT國際研討會,1995年創辦學會期刊(Techne)。近30年,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發展迅速,出現了一批知名的技術哲學家及其優秀的學術專著。如:米切姆(c.Mitcham)的《技術的思考:工程和哲學之間的道路》(1994);伊德(D.Ihde)的《技術與生活世界》(1990);費雷(F.Ferre)的《存在與價值:面向建設性后現代形而上學》(1996)和《認識與價值:面向建設性后現代認識論》(1998);勃格曼(A.Borgmann)的《技術與當代生活特征》(1984)、《堅持實在》(1999);溫納(L.Winner)的《自治的技術》(1977);費恩伯格(A.Feen—berg)的《追問技術》(1999)和《改造技術》(2002);杜爾賓(P.Durbin)的《科學、技術和醫學中的社會責任》(1992)等。
從整體上看,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的特點是:其一,美國技術哲學研究有了迅速的乃至可說是突飛猛進的發展。近30年中,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的發展,與相關的科學哲學和技術社會學研究的發展相比,毫不遜色。l2J這一點主要表現為高水平文獻的增長,而研究隊伍并沒有擴大。SPT的規模始終保持在成立之初的水平,成員不足300人。其二,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的范式是多元的。在SPT內部有杜威主義者、埃呂爾主義者、者和海德格爾主義者。其三,美國技術哲學研究中技術批判研究占有突出的比重。在哲學領域中,技術哲學仍處于邊緣。由于許多SPT成員對技術持批判態度,SPT前會長皮特(J.Pit)認為美國技術哲學研究負荷著意識形態框架,其核心是敵視技術。由于不能全面、公正的對待技術的所有方面,皮特認為,美國技術哲學研究,特別是SPT的研究,存在著“智力誠信危機”的問題。
我國技術哲學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在學科建制上已成立了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技術哲學委員會,已有幾個以技術哲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學技術哲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從研究成果上看,1999年陳昌曙先生出版《技術哲學引論》,這是我國第一部標有“技術哲學”書名的學術著作。從總的看,我國技術哲學研究還少有人系統地進行,在哲學大家族中也處于邊緣地位。
二、技術哲學研究的“自我反思”
綜上所述,技術哲學研究雖然經歷了30年左右的系統努力,但仍處于無統一范式、無哲學地位的困境中。與此同時,人類社會更急劇地步入技術社會,而技術,特別是當代高技術,更尖銳地激起一系列亟待研究的哲學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認識和進行技術哲學研究,便成為當代技術哲學家們思考的主題,從而產生了技術哲學研究的“自我反思”。
關于技術哲學的性質。技術哲學是否是一個新的獨立的哲學分支,研究者們曾進行過爭論。拉普認為,技術哲學既不是工程科學的元理論;也不是社會學或歷史學等獨立學科的一部分;更不能歸結為某一個哲學分支。它與認識論、社會哲學、哲學人類學、歷史哲學和形而上學有密切的聯系,但并不從屬于它們。鑒于技術的認識論、倫理學、文化、社會和形而上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如此密切,拉普認為有必要發展一個新的哲學分支——技術哲學統一地加以研究。拉普的這個觀點基本上得到了學界的認同:技術哲學是一個新的獨立的哲學分支。作為一個獨立的哲學分支,米切姆指出,技術哲學就是關于人工制品的制作和使用的哲學反思。陳昌曙認為,技術哲學大致上可視為自然改造論,主要是對改變自然的窮根究底的反思。
關于技術哲學研究的內容。通常認為,技術哲學要研究技術本體論、技術認識論、技術價值論、技術社會批判論等等問題。而其中哪一類問題是當今技術哲學研究的核心,哲學家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國,張華夏和張志林等先生認為,技術的認識論和邏輯結構問題是技術哲學研究的核心。他們呼吁“技術哲學要轉向技術知識論和技術邏輯的研究”。陳昌曙和遠德玉先生則認為,技術與科學相比,具有更直接、更鮮明、更強烈的價值性,鑒于此,應當把技術的價值論作為技術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在美國,許多學者主張技術哲學主要是對技術進行倫理的、政治的分析;而皮特堅持認為,“技術哲學的首要問題是認識論”。他說只有從認識論問題著手研究,技術哲學才可能容身于主流哲學討論之中。應該強調,在討論技術認識論和技術價值論研究孰重孰輕時,不要忽視了兩者的密切關系,特別不要把兩者對立起來,兩者都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技術哲學所不可或缺的。或許,洞察在特定情景下技術哲學應研究的特定問題更有實際意義。拉普認為,今日技術哲學研究的當務之急是研究技術變革的動力學,關鍵是要明確在“技術決定論”中人們可能的作為。
關于技術哲學研究的方法。由于沒有特定的強大的歷史傳統,技術哲學研究缺少公認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手段。從實際來看,米切姆辨別了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或傳統,一種是由工程師和技術專家自己創立的工程技術哲學,這種哲學著重研究技術的內在結構;另一種是人文學者創立的人文技術哲學,這種哲學著重研究和闡釋技術的意義,對技術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種種后果進行反思。工程技術哲學傾向于分析的和贊成技術的,而人文技術哲學則更傾向于解釋的和批判技術的。從理論上說,技術現象是一種復雜的現象,僅局限于從認識論、方法論的角度,或僅局限于從思辨的、“純形而上學的”角度研究技術都是不夠的,而應當從多個角度進行綜合性研究。如倫克和羅波爾所說:“跨越陳舊的系科和學術邊界,尤其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技術科學之間的邊界,進行富有成效的和現實主義的合作,在今天技術哲學研究中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在技術哲學研究中,處理好理論思辨和經驗研究的關系極為重要,“唯理論”或“經驗論”的方法都不可取。針對“唯理論”,拉普指出:“不能無視具體的經驗證據,只根據對技術的邏輯的、不變的本質的思考,演繹出技術的現實特點。為了防止任意的和不可信的思辨,哲學分析和思考必須以有條件的事實為依據。從這一點出發,才能進行概括。”而針對“經驗論”,拉普則指出:“技術哲學解釋必須利用并努力整合于哲學傳統之中。形象地說,哲學傳統是任何哲學解釋得以生長的土壤,不利用這個基礎,為技術哲學研究重新發明‘輪子’是愚蠢的。”應該說,拉普的這個意見是非常中肯的。
關于技術哲學的研究方法,費雷基于幾十年的教學、研究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四個信條:其一,技術哲學應聯合西方主流的哲學傳統思考技術;其二,應用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哲學、科學哲學、社會哲學等學科的范疇,能夠闡明技術現象;其三,技術哲學在理解何為合法的哲學方法時應該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其四,一種全面的、批判的、多元的技術哲學研究方法對認識技術和制定有關的社會政策是有益的。
關于技術哲學研究的未來走向。從技術的文化環境看,隨著冷戰的結束,20世紀90年代以來,技術的文化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果說過去人們蜷縮在防空洞中,那么現在人們暢游在網絡中。伊德認為,技術哲學研究必須應對這種文化環境的變化,反思當代技術世界的新問題,而不能僅是繼續研究與埃呂爾、海德格爾和馬爾庫塞相同的主題。從技術自身看,隨著全球電子媒介基礎設施及其文化的發展,米切姆認為,現代技術(與背景分離化)正在被一種新的“元技術”(meta—technology)取代。元技術正以虛擬的形式重新使分離的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在這樣的情況下,米切姆指出,“過去二十年,技術哲學努力思考我們做的技術,下一個二十年必須努力思考我們作為其中一部分的元技術。”從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角度,杜爾賓則呼喚行動主義。杜爾賓說,雖然需要理論的進步,但更需要的是在解決技術社會的現實問題上取得進步;雖然理解技術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圍繞它們的有關的社會問題做些什么。為此,他呼吁學院的技術哲學家們走進行動主義的領域,加入到解決實際問題韻行列中來。從根本精神看,無論技術哲學研究將怎樣發展,陳昌曙先生提出,技術哲學研究必須要有自己的學科特色、基礎研究和應用。他講,技術哲學研究“沒有特色(學科特色)就沒有地位,沒有基礎(基礎研究)就沒有水平,沒有應用(現實價值)就沒有前途。”
三、技術哲學研究之關鍵:技術創新研究與技術啟蒙
基于上述的技術哲學研究的“自我意識”的考察,本文以為,技術哲學研究在走向繁榮之途中至少有兩項的關鍵任務:其一,面向技術,進行技術創新研究;其二,面向社會,進行技術啟蒙。
進行技術創新研究的理由至少有以下三點:其一,從歷史實踐來看,技術創新始終是人類社會的軸心,技術哲學研究只有牢牢抓住這一社會軸心,才能向社會“敞開”,與社會現實相切近。在古代,這個社會軸心是隱含著的,這可以從史前各種傳說中窺其蹤跡,如《易·系辭》講中國先王伏羲作八卦、網罟,神農作耜耒,黃帝堯舜作舟楫、杵臼、弧矢等;在現代,這個社會軸心是顯在的。種種事實顯示,技術創新是現代企業和社會的活力之源,是經濟發展、生產率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驅動力。可以說,技術創新正作為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第一戰斗力,成為世界各國企業家、政治家、軍事家頭等關切的主題。所以,研究技術創新,密切技術哲學研究與社會實際的聯系,從而促進技術哲學的發展和實際社會問題的解決。
其二,從理論邏輯來看,技術創新是技術成為技術的過程,技術哲學研究只有牢牢抓住這一技術形成的過程,才能向技術“敞開”,與技術現實相切近。通常認為,技術歸根到底是一種實踐活動,而技術創新又是一種最基本的技術實踐活動,因而,技術哲學研究若要反思技術就必然要首先研究技術創新。技術從構思到社會的實際應用,是一個復雜的創造性的技術一社會過程,其中,技術的、經濟的、政治的、社會文化的和自然地理的諸多因素相互作用,最終產生與社會相適應的技術。這個技術產生的過程,這個技術成其所是的過程,被稱之為技術創新。所以,技術哲學也只有研究技術創新,才可能切實知曉技術是什么,它何以可能、何以產生、如何產生、產生什么。
其三,從技術哲學自身發展看,技術哲學研究之所以分裂為工程的和人文的兩個對立的流派,主要是因為各自偏執于一端:工程的技術哲學,如德紹爾等以技術發明為研究對象,只關心純粹技術是如何可能的,而忽視了技術與整個社會的復雜關系;人文的技術哲學,如埃呂爾等以技術的社會影響為研究對象,只關心從人文社會的角度評價技術,往往對技術持敵對態度,而忽視了對技術自身的全面認識。由前所述,技術創新是技術成其所是的技術一社會過程,技術哲學研究技術創新,既能向技術“敞開”,又能向社會“敞開”,因此,研究技術創新可以在工程的技術哲學與人文的技術哲學之間架起橋梁,實現兩者的融通,從而為建立一種健全的、連貫的、一致的技術哲學奠定基礎。
技術創新哲學研究至少要包括技術創新實踐論、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等內容。技術創新實踐論,是研究技術創新實踐活動的本質、特性、類型、結構和形態。技術創新本體論,是研究技術創新實踐的“本原”或“本體”,是尋求技術創新成其所是的“最高原因”。技術創新認識論,是研究技術創新認識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技術創新價值論,是研究技術創新的價值標準、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等問題。顯然,這幾方面的研究內容是相互依賴、融會貫通的,比較而言,技術創新實踐論是其它研究的基礎,由它們共同組成的技術創新哲學研究,實質上可以被視為廣義的技術創新實踐論。
一、科學史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部分
李約瑟在SCC第一章序言中指出:“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科學史是人類文明史中一個頭等重要的組成部分。”(〔2〕,p.1)科學史的發展既影響文明史的進程,也受文明史的制約。因此它的研究不能孤立地進行,而必須具備統觀人類文明的廣闊視野。這可以說是李約瑟研究科學史的指導思想。
按照英美文化學及科學史的傳統,“文化”與“文明”在其廣義上可以混用,而科學技術作為一個組成部分則包含在其中。在文化學方面,泰勒(EdwardBurnettTylor,1832-1917)對“文化”概念作了基礎性的開拓。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的整體。”(〔3〕,p.99)顯然,科學作為知識被排到了第一位。這個經典定義在西方具有深遠的影響。繼泰勒之后,弗雷澤(J.Frazer1854-1941)進一步從進化的角度提出了“巫術——宗教——科學”的發展模式,在西方科學史中引起廣泛地共鳴。比如,李約瑟關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主要起源于道教的觀點,便與弗雷澤的影響有關。(參見〔4〕,p.304)繼弗雷澤之后,馬林諾斯基(BronislawKasparMalinowski,1884-1942)進一步完成了文化學從古典研究到現代研究的轉折,他從泰勒的廣義文化著眼,打開了跨學科研究文化動態發展的大門,揭示了文化功能的整體性。精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馬林諾斯基對于開拓科學史家的視野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科學史方面,薩頓(GeorgeSarton,1884-1956)的五卷本《科學史導論》給李約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約瑟指出,“它是一部卓越的巨著”,并且“將永遠是指引這方面研究的寶庫,同時也是提供資料的百科全書。”(〔2〕,p.42)《科學史導論》在內容上包括三大系列:一,總概述(以年代為序)二,不同文明概述(猶太、穆斯林、印度、中國等)三,各門科學發展概述(數、理、化、生等)。顯然,這是一個既有“總”又有“分”;既有“塊”又有“條”的龐大體系結構。薩頓自稱:“我這部《科學史導論》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人類文明的首次概觀”。“我努力勾劃出一幅文明圖,它盡可能地全面和精確,卻又足夠簡單;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細節,盡量濃縮,而又不有損于全面的看法。”(〔5〕,p.159)在這個設計的背后包含著他的科學史觀:“簡言之,按照我的理解,科學史的目的是,考慮到精神的全部文化和文明進步所產生的全部影響,說明科學事實和科學思想的發生和發展。從最高的意義上說,它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歷史。”(〔6〕,p.29)
李約瑟高度評價薩頓的《科學史導論》還因為:“在一切關于科學史的著作中,它是最先詳細地談到許多中國科學家和他們的成就的。……當然,該書采用的百科全書式的方法無法對世界的這一部分的科學發展給出一個連續的史實。”(〔2〕,p.42)薩頓不能做到的事李約瑟做到了。SCC正是一部專門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百科全書。在內容上它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它介紹了中國的地理、歷史、語言以及科學文化傳播、交流的概況。第二部分,科學思想史。它從哲學的角度概述了各家傳統對科學發展所起到的作用。第三部分,各門科學史。它按數、理、化、生的順序依次介紹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及成就。第四部分,結論。它集中探討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可以看出,前三個部分與薩頓的“三大系列”具有某種對應關系。仿佛李約瑟的SCC是薩頓《科學史導論》的一種縮影。第四部分則表明了,李約瑟在把科學史當作文明史來研究這一點上比薩頓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寫法在某些專業科學史家看來或許太過于廣泛。然而李約瑟卻不這么看,他認為:“在這部交響樂中并沒有一個多余的音符。”(〔4〕,p.1)這正好表明了其科學史觀的人文主義特點。
關于SCC基本設想,李約瑟指出:“它的對象是一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們。不管他們是不是科學家,只要從全人類文明史的角度對科學史、科學思想史、技術發展史,特別是對歐亞兩洲的發展的對比情況感興趣就行了。因而本書的意圖是使內容廣泛到不遺漏重大史實的程度。可又并不是象學術雜志上的論文那樣詳盡無遺,對最細微的情節都詳加考證……。”(〔2〕,p.6)這些話就象從薩頓口中說出的一樣!這種廣而不泛、精而不繁的風格正好能夠達到他們把科學史當作文明史來加以闡明的目的。
李約瑟是成功的。SCC的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參見〔7〕,p.23~p.24)比如,英國評論家皮肯(LanrencePicken)把它譽為:“由一個人所獨立進行的歷史綜合與溝通各國文化的最偉大的前所未有的舉動。”法國科學史家華德(P.Huard)認為:“李約瑟把科學和技術戲劇性地溶化在漢學中……這部書可以說是劃時代之作。”德國科學史家卡羅(OttoKarow)指出:“李約瑟在西方科學領域內開創了一個新的至今不為人所知的領域——中國文化史,為此他應得到我們的感謝。”美國著名漢學家富錄特(L.CGoodrich)感嘆道:“李約瑟的閱歷及其思想之透徹,使人對他的研究及其結論產生最大的敬意。正是這樣一部書在改變著所有以后的中國思想史和整個世界范圍內的思想史。”從上述評論可見,SCC的確不是一部通常含義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而是一部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壯麗史詩!
二、科學史具有溝通文理的兩棲特性
李約瑟認為,科學史不僅是文明史的組成部分,也是溝通科學與人文、社會的重要橋梁。因此,科學史的作者必須具備多方面的良好素養。在這一點上李約瑟本人是非常杰出的:他在劍橋大學先后得到哲學與科學兩個博士學位;他在英國先后榮獲皇家科學院和文學院兩個院士的稱號……正如魯桂珍博士所指出的:“他的特點之一就是‘多面性’,就在于他從不肯從他生活中擯除多種形式的人類經驗的任何一個方面。”(〔8〕,p.1)這種難得的“多面性”是其科學史觀的心理基礎。因此,我們可以從個性發生與發展的角度來考察其科學史觀的形成。
斯諾(CharlesPercySnow,1905-1980)在其《兩種文化》中指出:“整個西方社會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為兩個極端的集團。……一極是文學知識分子,另一極是科學家,……二者之間存在著互不理解的鴻溝。……他們對待問題的態度全然不同,甚至在感情方面也難以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礎。”(〔9〕,p.3~p.4)此說雖然過于極端,但也反映了部分的現實。李約瑟的家庭正好是這樣一個縮影。他的父親專長醫學,曾在蘇格蘭的阿伯丁大學任教,后成為一名專職醫生。他的母親善長音樂,特別是作曲,有不少作品在社會上流傳,其中有一首(《我的黑玫瑰》)差點被選為愛爾蘭的國歌。父母性格不同,缺乏共識,管教孩子也沒有默契。比如,父親要李約瑟早認字,母親為此大發雷霆……類似這樣的當面爭吵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可見李約瑟從一開始就生活在“兩種文化”的沖突之中。
魯桂珍博士在《李約瑟的前半生》一文中精辟地分析到:“父母性格的分歧到底對李約瑟產生了什么影響呢?一個敏感的少年的心靈,在力求達到它自己的平衡過程中,可能無意識地從這邊吸收一些因素,又從另一邊吸收另一些因素,實際上也正是如此。……可以想象,這孩子企圖連結這兩塊陸地的努力,使他的心靈形成了永遠是在搭橋的狀態之中,永遠謀求調和,謀求使分裂的東西結合起來。”(〔8〕,p.13)確實,李約瑟的一生可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搭橋”。
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李約瑟寫到:“我自小就繼承了一種頗為靈感性的稟賦,即理論與浪漫性的結合。”(參見〔10〕,p.21)開始“我深為父親的治學精神所感動,所以有意識地模仿父親。但是后來我又覺得從母親那里也受益匪淺。”(參見〔1〕,p.563)在父親的影響下李約瑟考進了劍橋大學,并有幸成為世界著名科學家霍普金斯(FrederickGowlandHopkins,1861-1947)的學生。在霍普金斯的誘導下,李約瑟改變了原來打算要走的醫學道路,轉而研究生物化學并取得了成果。在母親的熏陶下李約瑟多才多藝:背詩、唱歌、跳舞、拉琴……可別以為這只是工作之余的雅興,其中所包含的審美價值觀反過來也影響他的科研風格。即他不滿足于象父親那樣在狹窄的領域中埋頭鉆研,而更喜歡以廣闊的視野去思考問題。三卷本的《化學胚胎學》和大部頭的《生物化學與形態發生》明顯帶有廣泛綜合的特點。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搭橋”:前者把化學與胚胎學連結起來開創了新的學科;后者把微觀的生化過程與宏觀的形態發生連結起來更是生物學中的一大創舉。
以廣闊的視野看問題,使得李約瑟的科學研究總伴隨著哲學的思考。從1925年到1942年,李約瑟編著并出版的哲學著作有:《科學、宗教與現實》、《人,一部機器》、《唯物主義與宗教》、《秩序與生命》。同期撰寫并發表的哲學論文有:“生物化學的哲學基礎”、“機械論生物學與宗教意識”、“生物學中的有機論”、“生物學哲學的最新發展”、“哲學與胚胎學”、“物質、形態、進化與我們”。從以上論著可見,李約瑟的哲學思想有一個從傾向機械論到傾向有機論的轉變。李約瑟在生物與化學之間搭橋,開始受到機械論的驅動,但后來卻被有機論所征服。這一轉變為他日后“皈依”中國文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以廣闊的視野看問題,在科學與哲學的結合點上,李約瑟步入了一個新的領域——科學史。在這方面對他幫助最大的是著名科學史家辛格(CharlesSinger1876-1960)。辛格是牛津大學醫學、科學和文學三個博士學位的獲得者,精通醫學史、解剖學史、生物學史和科學通史。他的夫人也是一位科學史家。李約瑟有幸通過劍橋大學的化學史家帕廷頓(JamesRiddickPartinton,1886-1965)的介紹認識了辛格夫婦,以后便成為辛格家的常客。在那里李約瑟讀到了大量的科學史著作,包括丹皮爾(WilliamCecilDampier,1867-1952)的《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和薩頓的《科學史導論》。在那里李約瑟還同辛格夫婦討論了許多的問題,他們保持著終生的聯系和友誼。
在辛格的幫助下李約瑟開始在科學史方面初露鋒芒:從1925年到1942年,先后出版了《插圖本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史》、《胚胎學史》、《近代科學的背景》等專著;先后發表了“生物化學的最新發展”、“從胚胎學史看科學發展的限制因素”、“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等論文。為其日后寫作SCC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以上論著可見,李約瑟科學史的興趣有所改變:即從“專史”到“通史”;從“內史”到“外史”;從“科學與哲學、宗教”到“科學與社會”。其中關鍵性的影響來自1931年在倫敦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科學史大會。李約瑟協助辛格(主席)籌備并參加了這次大會。會上蘇聯代表的發言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別是著名物理學家、莫斯科物理研究所所長赫森(BovisHessen)的報告《牛頓‘原理’的社會經濟根源》給李約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進一步開闊了他科學史研究的視野。1937年魯桂珍等中國留學生的到來,以其毫不遜色的才華使李約瑟為之震動,由此產生了了解中國文化、比較東西方科學發展的念頭。1942—1946年的援華之行,使李約瑟有機會與許多中國科學家、社會科學家深入地接觸,從而加速了他科學史觀的形成,甚至改變了他后半生的道路。
三、科學史東西方比較的三個問題
在李約瑟看來,科學史不僅是連結科學與人文的橋梁,而且也應當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SCC正是這樣一座雄偉的橋梁。它充滿著東西方比較的色彩,通過比較令人信服地說明了“近代科學實際上包含了舊世界所有民族的成就,”,“不同文明的古老的科學細流正象江河一樣奔向現代科學的大海。”(〔7〕,p.195)具體來說,李約瑟的功績在于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古代中國人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到底有多少貢獻?第二,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產生?第三,現代科學革命中的“有機自然觀”是否根植于中國?整部SCC正是圍繞著這三個問題而層層展開的。
回答第一個問題是李約瑟寫作SCC的主要動機,在“本書的計劃”中李約瑟強調說:“我們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歷史上各個世紀中,中國人對純科學和應用科學究竟作出了什么貢獻。”(〔2〕,p.41)提出這個問題基于這樣的現實:一方面以往西方人寫的科學史,受“歐洲中心論”的影響而很少提及東方人的貢獻;另一方面中國人受儒家正統的影響,看重社會倫理,輕視自然科學,因此,不但沒有寫自己的科學史,而且在正史中也很少記載科學發現的事實。值得一提的是,薩頓雖然承認“光明從東方來。”(〔6〕,p.116)但其所指的卻并非遠東。而馮友蘭對中國的了解雖然透徹,可還是斷言“中國沒有科學”。(參見〔7〕,p.266)李約瑟竟然不受其影響,也可算是一個奇跡。
李約瑟的最大功績在于,從大量被儒家學者視為“異端”或“雜著”的文獻中;甚至于從人們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民謠、詩歌、繪畫、雕像等)發現并收集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它們足以表明中國人在許多方面都“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并在公元三世紀到十二世紀之間保持了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2〕,p.1)英國記者坦普爾(RobertTemple)利用李約瑟收集到的資料,并在其指導下寫成通俗讀物《中國——發現與發明的搖藍》。其中列舉出中國古代科技的“100個世界第一”,讓世人能在SCC尚未完成時便得以先睹為快地領略其中的點點滴滴。其實“100”只不過是一個有份量而引人注目的數字,作者的結論是:“在現代世界賴以存在的重大發明創造中有一半來自中國。”(參見〔1〕,p.503)這一點連中國人本身也感到驚訝。
第二個問題的提出以第一個問題的解答為邏輯前提。即“為什么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會讓歐洲人執了先鞭呢?”(〔7〕,p.7)李約瑟認為這是“比較科學史的領域中最誘人的一個問題”。也是“文化與文明史中一個最大的問題”。(〔7〕,p.56,p.36)正因為如此,李約瑟在他所有涉及SCC的演講、報告和著述中不厭其煩地一再發問,而且又常常不急于作答。因為這個問題廣泛涉及地理、水文、經濟、政治、學術和習俗等眾多的相關因素。要理出一個頭緒決非易事,恐怕第七卷(結論)的出版也未必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被稱之為“李約瑟難題”(Needhampuzzl)
或許李約瑟的真正功績不在于給出一個最終的答案,恰恰在于提出了這個問題。半個世紀以來,它一直吸引著人們不斷加入討論的行列。盡管問題的表述及本身的合理性引起了一些疑議。(參見〔11〕,p.35~p.44)但即使是批評者也還承認:“李氏難題實際上已成為中國科學史這門學科的一面號召性的旗幟”,它“日益成為聯系多學科學者進行中西科學史比較研究的紐帶和橋梁”,并“成為促進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之間真正了解與溝通的一個文化生長點”。(參見〔11〕,p.35p.43)筆者認為,李約瑟的前兩個問題是不可分割的,它們構成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一面橫掃“歐洲中心論”;另一面直砍“中體西用說”。其結果不僅使西方人,而且使中國人都大開眼界,進一步認識了對方,也反省了自己。這一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第三個問題與前兩個問題都有關系。李約瑟認為,東方古代科學的繁榮與西方近代科學的騰飛,同兩地自然哲學的傳統差異有關。具體來說,中國的“有機論”與歐洲的“原子論”在科學發展過程中分別扮演過重要的角色,也各有其發展與傳播的過程。問題是這些古老的傳統與現代科學的關系如何?李約瑟有如下的概說:“中國的這種有機自然主義最初以‘通體相關的思維’體系為基礎,公元前三世紀已經由道家作出了光輝的論述,又在十二世紀的理學家那里得以系統化。早期‘近代’自然科學根據一個機械的宇宙假設取得勝利是可能的——也許這對它們還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知識的增長要求采納一種其自然主義性質并不亞于原子唯物主義而卻更為有機的哲學的時代即將來臨。這就是達爾文、弗雷澤、巴斯德、弗洛德、斯佩暈、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的時代。當它到來時,人們發現一長串的哲學思想家已經為之準備好了道路——從懷特海上溯到恩格斯和黑格爾,又從黑格爾到萊布尼茲——那時的靈感也許就完全不是歐洲的了。也許最現代的、‘歐洲的’自然科學理論基礎應該歸功于莊周、周敦頤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認識的更多。”(〔4〕,p.538)
李約瑟首次為我們勾劃出一條有機自然主義東西接軌而連續發展的線索。其中包含著一個重要的猜測:“萊布尼茲在哲學史上起了一個橋梁建筑師的作用”,(〔4〕,p.529)應該承認李約瑟的猜測是有根據、有道理的,只不過有機自然主義由東到西的傳播未必是一條“單通道”。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李約瑟的這種“尋根意識”在倡導現代觀念的科學家中引起了不小的共鳴。他們紛紛把目光轉向東方以尋求新的靈感和啟迪。在國內有人把它稱之為“李約瑟現象”。(〔12〕,p.49)
最后,必須指出的是,上面三個問題的提出和解答都與李約瑟的科學史觀密切相連。首先,李約瑟堅信古代科學的發展必然在文化整體中留下痕跡,一種偉大的古老文明中不可能沒有科學。問題是怎樣把它們挖掘出來?其次,李約瑟堅信近代科學的興衰必然有其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不深入探討這一背景就不能理解科學發展本身。問題在于怎樣從中理出一個頭緒?再次,李約瑟堅信現代科學的革命有其古老的思想淵源。任何偉大的自然哲學傳統都不會輕易地喪失其生命力。問題是怎樣從眼花liáo@①亂的叢林中尋得其根,從而發揚光大?李約瑟以其卓越的研究,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樣板。
參考文獻
[1]王國忠:《李約瑟與中國》,上海科普出版社,1992年。
[2]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莊錫昌、顧曉鳴、顧云深編譯:《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4]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薩頓:《科學的歷史研究》,劉兵等譯,科學出版社,1990年。
[6]薩頓:《科學的生命》,劉jùn@②jùn@②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
[7]潘吉星主編:《李約瑟文集》,遼寧科技出版社,1986年。
[8]李國豪、張孟聞、曹天欽主編:《中國科技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9]斯諾:《兩種文化》,紀樹立譯,三聯書店,1994年。
[10]張孟聞編:《李約瑟博士及其〈中國科學技術史〉》,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年。
1回歸人文是當代醫學面臨的迫切課題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現代醫學由于遵循生物醫學發展模式,其人文性的日益淡薄一直受到社會公眾的批評。無論是就現代醫學的診療思想、許多診療技術的實際運用,或是從保健政策的宏觀決策與醫院管理的某些舉措,還是從眼前持續緊張的醫患關系來看,強化醫療保健服務的人文性,不僅是廣大患病人群和全社會對醫學的期求,也是廣大醫學專家和人文學者共同關注的課題。醫學如何回歸人文,醫療保健服務如何增強對病人的關愛,如何使醫學成為一門充滿人性的醫學,要從多方面著手,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它涉及衛生保健政策對保健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等問題的正確處理;涉及醫院管理各個環節如何體現對病人關愛,革除那些在病人與醫院、病人與醫生之間破壞和諧關系的種種陳規舊制;當然也涉及醫生們在醫療服務工作中,如何強化對病人生命與健康負責的職業良心和盡心盡力的努力。但更為重要的方面,或者說一個不可忽視的基本方面,是如何改變生物醫學自身對人、對生命尊嚴的冷漠,是如何改變“現代醫學本身改變著運用醫學的醫生的人格,不斷奪去醫生對生命的尊嚴觀”[1]97的特質。因此,探索醫學如何回歸人文,如何改變現代醫學某種對人性冷漠的屬性,恢復醫學以往那種閃耀人性的光輝,促進醫學人文與醫學專業的結合,既是醫學專家的追求,也是醫學人文學者的期盼。從人文學者的角度看,所有一切醫學人文學的努力,其中包括加強和改善醫學人文學的教學,開展有關醫學人文課題的研究,組織醫學人文學術交流,其最終指向仍是促進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的結合,促進醫學科學的人性化。所有一切醫學人文活動的最終落腳點,仍是醫學專業實踐,并且也只能是醫學專業實踐。這就是說,醫學人文的教學成果,醫學人文研究的價值取向,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最終仍是只能通過醫學專業的人性化,通過醫生們人性化的診療服務,才能給病人帶來福祉;醫學人文學并不直接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務,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是通過醫生們的診療實踐實現的。因此,醫學人文學者不能滿足于幾門人文課程的開設,不能將醫學人文停留在學術層面和講稿層面,雖然搞好人文教學和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促進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的結合,也是醫學人文學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2當代醫學人性冷漠的根源
促進醫學與人文的結合,首先要弄清楚醫學與人文分離的癥結。本來是充滿人性的醫學,為何在其獲得科學意義的存在以后,反而總是遭到缺乏人性的批評呢?這要從現代醫學的淵源與結構說起。眾所周知,現代醫學為了擺脫古代醫學的抽象性與模糊性的缺陷,為了突破宗教神學設置的禁錮。在14世紀~15世紀整個科學革命思潮的影響下,接受了培根、笛卡爾等哲學家的實驗科學方法并受到心身二元論的影響,在維薩里、哈維、魏爾嘯、科赫等一大批醫學家的努力下,撇開與人體密不可分的心理、社會、環境的關系,將人體及其組織作為一種純粹客體的物質加以研究,并且因此獲得了空前的進步,涌現了無數的發明和發現,為人類戰勝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種哲學影響下形成的生物醫學模式及特異性病因說的醫學思想,認為任何疾病必然表現為局部的器質性病變,都有特異性的病因引起,因而也必然有特異的方法來治療,整個醫學近幾百年的努力,可以歸結為尋找特異性的病因與特異的治療方法。正是在這種醫學思想的指導下,人體組織與人的整體、病與人、心與身發生了分離,并形成了重疾病、輕病人,重治療、輕照料,重實驗證據、輕病人體驗,重器質的恢復、輕心理調節與支持,重技術處置、輕倫理社會思量等一系列診療規則,而其后果當然是對人、對人的心理與情感的忽視以及對病人關愛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正如湯比因與池田大作所指出的那樣:“在現代科學中,醫學部門也和其它部門一樣,獲得業績的關鍵是選擇、定量化、機械化和非人格化。”[1]94“現代醫學是建立在笛卡爾以來的科學思維方法上的,科學給醫學以究明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現代醫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另一方面,科學包含著這樣的性質,即對一切事物都客觀地審視,摒棄感情,用理性的手術刀解剖。因此,用科學的眼光看自然界時,自然就成為與自己割裂的客觀存在。同樣,當科學之光照在人的生命上時,人的生命自身就成了與醫生的精神交流斷絕的客體。這當然就引起了人類生命的物質化。”[1]96這就是現代醫學人性冷漠的病根。今日我們探求醫學與人文的結合,期盼恢復醫學的人性,須從糾正此種醫學思想著手。人們在對現代醫學人性冷漠提出種種批評時,常將目光指向醫生,指向醫院及相關的管理機關,指向推行保健服務市場化的政策和措施。的確,部分醫務人員對病人不負責或不夠負責的言行,一些醫院的不當管理措施及不當管理,使人性化的醫學蒙上了陰影,在人性化的醫學上增加了灰塵。而本屬于公共產品的保健服務市場化,更是雪上加霜,把本來在原質上就存在人性缺失的生物醫學的弱點推向了極端,新聞界論文格式報道的因無錢支付費用發生的見死不救的慘景,極個別的醫院半夜將付不起醫療費的病人拋在荒郊野嶺的事例,理所當然地引起人們對醫療部門的公憤與不平。但是,醫學人性淡漠的根本不在這些方面,醫學人性淡漠的根本不是醫生,不是醫院,甚至還可以說不是醫療服務的市場化,而是醫學自身,是現代醫學的生物醫學模式,是它的一系列的診療思想與理念。
3從根本上轉變醫療思想
克服當代醫學對人性的冷漠,不能僅限于對醫生提出一些重視人文行醫的要求,也不能僅限于端正醫院人文管理的理念,雖然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要徹底扭轉現代醫學人性冷漠的局面,必須從根本上轉變醫學思想著手。
3.1努力促進醫學模式的轉變,切實推行全人醫療的理念,克服病與人、身與心、病與環境分離的醫學觀念,將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就要求:(1)在診療中提倡對病人的全面了解:重視病,同時也重視病人;不僅要了解病,也要了解病人,要全面了解病人。“觀察病人是醫生最基本的職責。”[2]108(2)對疾病的認識與判斷,不僅重視對疾病的生物學的了解,同時也重視對疾病的社會學、心理行為和疾病歷史學的了解。(3)不僅是要重視解除病人器質上的病變,消除疼痛,還要致力于解除病人的痛苦,為病人提供心理、社會安寧的支持。(4)為此,需要探索臨床醫學學科的重新組合與多學科的協作的形式與方法,革除只重專科的弊病,強化心理社會支持,不斷探索心理、社會支持與服務的方法與途徑。
3.2探索人性化的治療理念與方法。人性化的醫療很大程度是通過各種具體診療環節實現的,一些人性淡薄的醫療也常表現在具體的診治環節上。探索改進診療方法,提高診療方法的人文性,充分體現對生命的尊嚴與關愛,是醫學專業與人文結合極為重要的方面。(1)不斷探索對癥治療與整體治療的結合,正確處理整體固本與清除局部病變的關系、清創與維護機體的自然力的關系。(2)提倡微創或無創療法,盡力減少對機體的損傷,減少對機體不必要的干預,維護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謹慎地使用手術、介入療法。“自然力是疾病的醫生。”“治療的目的是幫助自然的治愈力。”[2]131(3)提倡規范治療與個體化相結合,循證醫學與經驗醫學相結合;提倡適宜技術,不搞過度醫療,不濫用藥物,盡可能地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4)重視對病人生命的維護,同時也重視病人生命質量的提高,在危重病人的治療上盡力探索延長生命與提高生命質量相結合的方法。(5)重視對病人的照料,為病人提供全程服務與心理支持。特別是晚期病人,老年病人,這種服務應當成為醫療的主要任務。眾所周知,當前病人住不上院、看不起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醫療費用太高。那么,有沒有可能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呢?這種負擔是否僅是國家對醫療投入不足造成的呢?據《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4月22日報道,黑龍江省衛生廳近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該省兩所體制相同、規模相近的公立三級甲等醫院,診療總量、重癥患者比例、治療水平大體相當,但是2008年度的經濟收入分別是19億元和7億元。相差竟到12億元。這條新聞的作者要求醫院要算算良心賬[3]。無獨有偶,2005年6月3日,遼寧省衛生廳公布了省屬14所規模較大的醫院單病種每例病人平均醫療費用、藥品價格、醫療收費、患者滿意度五個項目的調查情況,其中胃癌(沒有并發癥,只接受一次手術,未接受化療)治療在錦州醫學院附屬二院為8800元,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為47000元;單純闌尾炎治療在沈陽市兩家大醫院費用相差1700元[4]。這種情況清楚地表明,生物醫學的缺陷為市場提供了可乘之機,市場反過來又極大地擴大和提升了生物醫學的缺陷。生物醫學的缺陷與市場的結合,是通過醫生筆下的處方實現的。這說明當前醫療費用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醫生的醫療決策所決定的,是由醫生為病人治病采用的方法決定的,而這種情況又與現在的生物醫學模式息息相關。黑龍江省和遼寧省一些大醫院收費相差懸殊的情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醫療思想的體現,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辦院思想的體現,即以人文的理念行醫、經營醫院,還是以謀利為目的行醫、辦院方針的體現。盡管可以在醫院各種場地高掛“一切為了病人著想”的標語,盡管醫生可以帶著微笑服務,盡管可以在病人生活方面安排得井井有條,但這一切如果都是為了謀取高利的本質,都是為了更多的收取病人的費用,這又何談醫學人文精神?這不是什么人文精神,這是“人文秀”。醫學人文的實質不是形式,而是我們的努力是否能夠真正落在病人健康的實處,是否能夠真正體現醫療服務的公平性與可及性。
3.3關注臨床診療中的倫理社會問題。在新技術的運用、實驗性治療、臨床試驗、新藥物、安慰劑的使用等問題上嚴格把關,執行相關的倫理規則,正確處理診治中的倫理社會問題,為某些診療方法設置倫理底線,維護病人的生命尊嚴,不歧視病人,避免以往發生過的諸如手術戒毒、手術切除精神病患者少女子宮的背離倫理原則的醫療行為再次發生。
3.4重視與病人的交流與溝通,認真履行知情同意原則,引導病人參與治療決策,尊重病人的自。
3.5促進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公共衛生的結合,提倡臨床醫學走出醫院,進入社區,進入社會,開展健康教育,對常見的慢性病進行行為干預,積極推動醫療保健與全民健康管理的結合,進而促進醫療公平的實現。此次研討會上,南京醫科大學的王錦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郭方華,北京玄武醫院的李明,中國醫科大學的王麗宇,‘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張萬岱、汪能平等教授的發言,就此提出了很好的見解,有助于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與實踐。應當說,自現代醫學從受到人性冷漠批評的那一天開始,醫生們和一些醫院就已經開始了探索克服醫學冷漠化的努力。以上醫學人文化的種種構想,實際上已經成為某些醫院或醫院某些科室的實踐。只要我們及時發現和總結醫療實踐中不斷出現的醫學人文化的新成果,現代醫學一定能夠煥發她昔日那種關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輝。
4為醫學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提供平臺
鑒于當前醫學與人文的分離已經是生物醫學一個歷史時代的現實:醫學專業的教學,不講醫學人文;幾乎所有專業教材中,沒有任何討論倫理社會問題內容的章節,不關心醫學面臨種種倫理社會法律問題;醫學專業刊物,沒有人文的席位,不發表任何人文內容的文章;醫學專業會議,沒有人文的報告和論文,沒有人文的聲音;一些醫學專業人士,將醫學人文視為醫學的異己與醫學專業不相關或多余的事情,醫學技術與人文似乎沒有任何關系,似乎醫療技術的運用與實踐可以完全避開倫理社會問題。盡管在現時的醫療實踐中不時出現一些醫生關心醫學人文、積極探索醫學人文與醫學專業的結合,但就總體情況而言,現實的診療體制與學術結構仍是排斥人文的。因此,突破此種格局,迫切需要構建兩者結合的陣地與平臺,為醫學專業與醫學人文結合提供機會,為兩方面學者的接觸提供場所。為此,在會議中一些學者建議向醫學界發出如下倡議:(1)在臨床學專業課的教材中適當增加闡述涉及該學科倫理問題等人文內容的章節;(2)在醫學專業期刊上設置人文專欄,發表醫學倫理等人文內容的文章;(3)在醫學專業學術會議中開辟醫學人文講壇;(4)在內、外、婦、兒、影像等臨床教學中安排適量學時的人文內容的授課;(5)邀請臨床醫師參加醫學人文方面的學術會議,也邀請人文學者參加醫學專業的會議;(6)提倡人文學者主動與臨床醫師交朋友,加強人文學者與醫師之間的交流;(7)人文學者主動參加疑難病例的會診和醫患糾紛的案例研究。20世紀80年代,一位英國的小說家、分子生物物理學家兼政府官員查爾斯•P•斯諾發表了一本名為《兩種文化》的小冊子。在這本書中,斯諾以科學家與人文學者雙重身份,呼吁人文學者與科學家加強聯系與合作。他認為:“整個西方社會的知識生活日益分化成兩個群體”,“一極是文學知識分子”,“另一極是科學家。”,“在這兩極之間是一條充滿互不理解的鴻溝,有時是亂意和不喜歡,但大多數是由于缺乏了解。”[5]243“雙方的相互不理解已經達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5]246他指出,這種分離及整個西方世界,尤以本英國更為明顯,其原因:“一個是我們對教育專業化的狂熱信仰;另一個是我們傾向于社會形態的具體化。”[5]249他認為,“這樣的兩極分化對大家來說只能造成損失,對人民,對社會也是一樣。”[5]246因此,他呼吁實現兩種科學文化,即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結論文格式合,呼吁人文知識分子與科學家加強合作,加強相互交往。而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當然就是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5]249此次會議上,北京大學醫學部張大慶、叢亞麗,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涂玲,廣州醫學院的劉俊榮,南京醫科大學的孫樂棟等教授發言,也證實了從教育著手,從根本上改變醫學人文與醫學專業分離的狀況,實現兩者的結合。今日擺在我們面前的醫學與人文的分離與結合的課題,不也正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離與結合的問題嗎?加強這兩個社會群體的結合,為他們相互溝通創造條件,不正是促進兩者結合的最佳途經么?
5提高臨床醫師的人文素養
醫學專業與醫學人文的結合,有賴于醫師們對當代醫學人文缺失弊端的深刻了解,有賴于他們對人性化的醫療實踐的探求,有賴于他們對醫療技術及技術結構的不斷改進與革新,而這一切的基礎,取決于醫師的人文素質的提高。可以說,有什么樣的人文水平的醫師,就有什么樣的醫療人文水平的診療實踐與服務。醫師的人文素養與品格包涵的內容較為廣泛,一般地說,以下幾方面最為重要。首先,是對醫學人文觀的全面理解與認知,其核心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這是醫學人文的基礎,也是醫學人文實踐的前提,同時也是醫學人文最起碼的要求,如果視生命如螻蟻,對危在旦夕的生命沒有憐憫之情,對那些帶著期盼與乞求的病人無動于衷,對那些痛苦難忍、之聲不絕于耳的病人路若旁人,那是沒有醫學人文可言的;其次,是人文服務的熱情及誠摯的服務態度,對病人的親切關懷與體貼,從言語到醫護人中的一舉一動,使病人感到關懷與體貼,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生命與健康的歸宿感與安全感。這是醫學人文的情感力與感染力;第三,是醫療服務過程中人文的執業能力。因為醫師對病人的診療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要圍著病人轉,都要多次接觸病人,要與病人交談,要和病人的家屬溝通;要了解國家的相關醫療政策、法規與其他有關方規定,同時要了解與治療相關的倫理、社會、法律、經濟方面的知識及如何實際運用這些知識;要處理醫生、醫護之間的種種關系。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就必然養成醫師之方面的執業能力。如“人際溝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緒調控能力,人性化服務能力,醫德認知能力,醫德修養能力,危機處理能力”[6];此次研討會上,山東大學人文醫學研究中心曹永福教授做了很好的論述,他認為醫師的執業能力應包括醫患溝通能力、倫理決策能力、人文服務能力、和諧行醫能力、依法行醫能力等五方面的能力。從我們觀察的實際情況看,我們以為,醫師的人文執業能力和水平,在診療實踐中最影響診療效果的執業能力較迫切和重要的是:對影響疾病與健康的人文社會因素的發現與分辯能力及采取相應的對策能力;對醫療決策中涉及倫理、社會、法律、經濟問題的認知與處理能力;危重病情或某些緊急事件應變能力。我們以為,這方面的能力有無,基本上反映醫師執業的人文水平的高低。此次會議上廣州醫學院附屬一院賴永洪教授對醫生執業能力的培訓工作的報告,也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意見,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張濤教授關于醫學人文管理的經驗,表明良好的醫院人文管理,對于促進醫學的人文化與醫師的人文執業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義。醫學的人文水平,不僅體現在醫師的人文執業水平,同時更為重要的還體現在醫學自身的人文水平高低,而醫學人文水平,又與醫師的人文水平是正相關的。醫師的人文素養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是促進醫療技術與人文結合的能力,即對醫療技術本身的人文性的謀求與探索的能力。就當前在臨床中實際運用的許多醫療技術而言,雖然它們在治愈和減輕各種疾病的痛苦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毋庸諱言,也存在改進和提高人文性的巨大空間。如目前對各種心臟病的治療、對癌癥的治療,對腎衰、心衰、呼衰病人的治療,對截肢病人的治療,對帕金森綜合癥和其他一些認知能力消失病人的治療,常常可以看到這些病人痛苦掙扎的面容,都可以看到這些療法人文關愛的不足。任何一個人文意識強烈和對病人盡職盡責的醫師,都會意識到醫學在這方面的責任,都會產生致力于改進此種人性不太完滿的醫療技術的意愿與要求。事實上,由于一些醫師們的努力,許多醫療技術已經在人性化方面做出了成效。如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腫瘤綜合治療;開通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的治療;乳腺癌保乳治療方法的探索;癌癥晚期患者的安寧醫療(包括減輕其疼痛的三級鎮痛法);糖尿病從治療走向預防;在不影響療效前提下盡量縮小手術切口,微創手術的廣泛采用;采用llizarov牽拉成骨組織以避免截肢、重建肢體功能等等,都是人文精神滲透到醫學技術中的成功范例。這是醫學最高境界的人文關愛,也是病人對醫學最迫切的期待,我們應為此而努力。超級秘書網
6向人文科學注入科學精神
醫學科學與人文的結合,還包括向人文注入醫學科學精神,使人文精神科學化。當前在加強人文學科的建設的呼聲中,我們人文學者似乎忽視了這一點。因而影響人文學科的建設及其作用的發揮。以人作為主體對象的人文科學,其實“并不存在人文這種實體。只有把各學科視為主體性的不同領域,即人的存在的不同形式或載體,視為人的本質的多項規定域,才能獲得人文學科概念。”[7]5人文學科是評價性而描述性,人文學科的內涵是它的價值指向,其終極旨歸是作為人文本體意義的人,“人文學提供超越實用主義之上而又與宗教虛幻彼岸迥然有別的目的觀與價值觀,給人以安心立命的生活在之源。”[7]5“就社會職能而言,與其說人文學科是認識或實踐的工具,毋寧說是借以鍛煉發揮人性的場所或器具。”“人文學科與其說是教人知識,不如說是予人以自我認識;與其說它是技術,不如說是人的素質修養。人文學科沒有直接的功利用途。”[7]6因此,人文主義并不排斥科學,也不能排斥科學,相反它將最大限度地開發科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必須依托科學,醫學人文學科的對象和基礎是科學。因此,作為醫學人文學科,只有與醫學科學結合,將醫學科學精神滲入其中,才能獲得實在的意義,才能發揮引領醫學發展方向、為醫學提供社會倫理支撐的作用。這就要求醫學人文學要走進醫學,特別是要走進臨床醫學的各學科,和醫學專家共同研究這些學科領域中的人文社會問題,找出人文與醫學科學的交接點,在此基礎上形成內容充實的、緊密與醫學科學相結合的各醫學人文學科。醫學人文學不能空洞地、抽象地呼喚人文精神,不能抽象地呼喚對人、對生命的關愛,是通過醫學科學的各種實踐體現對人和生命的關愛,這正是當前我國醫學人文學發展的軟肋。醫學人文學科能夠從哪些方面吸取醫學科學精神的營養呢?這是一個有待探討的課題,但以下幾點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密切關注醫學發展中的新觀念、新成果,及時探討各種新觀念、新成果在應用中的社會、倫理問題,研究這些醫學成就所需的社會支持,并將之納入人文學的研究范圍;其次,是在醫學人文學科建設中引進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對一些人文課題,不僅要做定性研究,而且也做定量的研究。眾所周知,馬克思一生別關注自然科學和歷史學領域內的每一個新現象和新成就。他認為:“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8]當前醫學倫理學、醫學哲學、醫學心理學面臨一些爭論不休的課題,如果能提供數量的分析,醫學人文學的信服力與吸引力將大大提高;再次,是大力提倡描述性的研究。盡管人文學是分析和批判性的,但如果我們在一些課題的研究中,引用自然科學描述性的方法,例如對一個病人訴說病史的描述,對某一醫患對話進行描述,對醫生診療活動進行描述,并以此種描述為基礎進行分析,我們的醫學人文的狀況是大不相同的。關于人文主義的科學實驗研究,也可視為人文學科引入科學方法的一種有益嘗試。作為人文學科重要學科之一的心理學,早在19世紀就開始了心理學的生理學基礎的研究。德國心理學家費希奈(GustavTheoderFechner,1801-1887)創用實驗方法,以物理刺激的變化轉化為心理的經驗的歷程;20世紀初,H•艾賓浩斯(1850-1903)就將實驗方法應用于記憶的研究,從那時起,聯想主義的心理學開始進入實驗研究的階段;近幾年來,神經生理學出現的一種有趣的研究動向,即倫理學的神經生理學的研究。這種研究提出了大腦是如何決策的?在大腦中價值觀是如何體現的?最近的研究表明:情感在倫理道德認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引發探討倫理學道德認知的神經科學基礎。他們甚至認為,存在一種神經本質論,即大腦比基因更多的決定我們是什么。大腦能否作為個人身份的標志?這種個人身份對個人其它特征有何后果?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何影響對倫理法律的理解?已經成為神經生理學研究關注課題[9]。類似這種研究是否也可以成為人文科學化的一種努力呢?正確看待人文學中的非理性與理性的關系,是關系醫學人文精神要不要科學化的重要問題。一般說來,人文精神是強調非理性的。人文主義作為對唯科學主義的反駁,正是唯科學主義將理性絕對化和普遍化,而強調人的主體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個性、不可預測性等。但是,人文主義不應絕對排斥理性,不應將理性視為人文科學的敵人。其實,人文與科學并非水火不相容,人文主義并不排斥科學精神。“人文所拒斥的科學實質并非作為技術生產力的科學本身,也非這一意義下的科學賴以發生發展的科學精神,而是作為文化觀念的唯科學主義。”[7]23新人文主義與舊人文主義、后現代主義人文觀的不同,也正在于新人文主義并不反對科學,不反對科學的發展,而且認為:新人文主義可以圍繞科學建立起來。“科學是我們精神的中樞;也是人們文明的中樞。”“我們不能只靠真理生活。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說新人文主義是圍繞科學而建立的原因。科學是它的核心,但只是核心而已。”[7]32人文主義當然有其不可理性化的方面,如果試圖用科學精神武裝全部人文學科,實現人文學科全部理性化,那無疑會妨礙、毀滅人文精神,但人文主義絕不能無條件的排斥理性。相反,人文科學的一定程度的理性化,在其可以理性化的場所理性化,將會給人文科學帶來新品質,增加人文學科的時代感和責任感,更好地發揮人文精神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湯比因,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896:97.
[2]卡斯蒂廖尼.醫學史(上冊)[M].程之范,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佚名.新華之義會每日電訊:壓縮醫療成本要算良心賬[N].報刊文摘,2009-04-09(1).
[4]佚名.醫院收費曝光醫療市場地震[N].大連晚報,2005-06-14(B14).
[5]任定成.科學人文高級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董茂龍,胡大海.重視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2,10(1):126-128.
[7]尤西林.人文精神與現代性[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科學哲學中的分析哲學有其較強的傳統,即主要關注科學知識的本質和科學變革與進步的機制,認為正是憑借著理性的證明人們才能提出科學主張并在并存的多種理論當中做出選擇。由于在公眾的心目中科學與技術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所以科學哲學家們認為他們的研究領域中當然地包含了技術問題。也有非哲學的理由可以說明這種研究為什么能得到研究基金會的資助。許多政府和大的跨國公司都對借助什么方法才能推動技術進步很感興趣。為了便于決定哪些科學的和技術的研究應當得到資助,以在工業和軍事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并推動進步,一整套科學政策法規已經建立。新的高尖技術成為致勝工業競爭、爭奪軍事霸權、促進國家繁榮、保護國家安全的關鍵因素。至少有的科學哲學家已經提出了一些可以促使科學進步的辦法。那么,關于技術的哲學研究能否加深人們對技術變革過程的理論理解,并為鞏固和發展技術領域的政策決策提供理論的根據呢?
乍看起來,復雜的技術好象是在解決難題的實踐中運用科學知識的結果。按照這種看法,答案很簡單,技術進步依賴于并產生于科學研究。正是基于這種看法,政府和公司曾為基礎科學研究提供了慷慨資助。但是,隨著財政預算吃緊,和基礎科學研究與發展所需費用越來越高,這種戰略的效益受到了質疑。關于技術進步的歷史研究表明,二者之間并不總是一致的。盡管有些技術是從基礎科學研究中引伸出來的,但許多卻不是。即便在象曼哈頓原子彈制造工程那種純理論與實踐技術聯系最直接的項目中,應用技術也比純科學要多得多〔1〕。在象蒸汽機這樣的例子里,新技術的廣泛運用領先于并似乎刺激了科學研究的發展,影響了熱力學的發展方向。
簡而言之,技術發明,就象科學思想的最初萌發一樣,在各種情況下都有可能發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科學哲學家們不太在意一種科學思想如何產生,卻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對承認還是拒絕這種思想提供依據的科學證明上。在技術的范圍內,承認、拒絕和證明意味著什么呢?承認即被采用或叫廣泛應用;拒絕即不被采用;證明則可以為作出技術選擇提供依據。合理的技術選擇意味著該項技術能夠最好地完成預期的任務,或者最好地解決了實踐中的問題(這也是真理的同義語,或最佳解釋)。
而重要的區別在于,理論只能被假定為是真或是假,而技術則總是要么被采用,要么被完全忽略。
這個區別也預示了科學與技術的更深層差異。科學的分析哲學假定科學理論之為科學,要么在于它們的真理性,要么在于它們作為真理的標志而得到成功預測。但是非常清楚的是,人們之所以做出某項技術選擇,不是因為某種方法在某種狹隘的“最佳”工藝的意義上能最好地完成某項任務。“最佳”的選擇是相對于其它所有可能的手段而言的,也包括那些只能完成特定技術任務的手段。這就等于說,要運用技術去解決那些并決不純粹是技術性的問題。被廣泛采用的技術必須被投入大規模生產,有廣闊的市場并投入交換。技術的采用于是便最終地依賴于對它的生產,實際的和計劃中的貿易決定。眾所周知,既便是在最合理的情況下,貿易決策也是許多因素綜合平衡的結果。價格、外觀、規格、操作費用、部件的效能、售后服務、原材料進口需要及其便利程度等都被列入考慮范圍。正如廣告商們知道并力圖使人確信的,貿易決定總是按照這種效用最大原則來做出的。
這就說明,在廣泛使用技術意義上的技術變革,不管這種變革是軍用的還是民用的,都不能簡單地被看作是技術問題和它的方法的解決,不僅僅是發生在與理論科學最接近的關于機械研究和發展的那些實踐和認識范圍內的事,而應當看作復雜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技術決策基礎的巨大變化〔2〕。由于這種原因,科學和技術研究正在變成科學、技術和社會的交叉學科項目,需要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工程學家……甚至有時還需要哲學家的共同投入。在這種意義上,與其問哪種哲學能夠有助于STS(科學、技術、社會)研究,不如繼續嘗試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技術哲學領域。拉圖爾曾經指出,哲學對當代無所貢獻,因此它從社會學方法中提升出一種方法論,用于在社會背景中考察技術-科學問題,并對它們做出了有說服力和富于挑戰性的分析。〔3〕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在一種長期忽視技術問題的哲學傳統中,已經有了一種“技術哲學”(一種關于技術的理論觀點和態度立場)。這種觀點不是一種簡單的疏忽,而是沒有把技術作為哲學家們應當關心的研究題目的結果(在這方面它就象性和人的機體)。在談到關于人工智能的爭論時,伍爾加提出了以下著名見解:
討論技術,討論它的能力,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等,與討論人的才華、能力和道德權利問題好比是一個硬幣的另一面。〔4〕
如果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如果技術觀已經蘊含在對于人類存在的討論中,也包含在一直拒絕討論技術問題的哲學實踐中,則關于什么是人的哲學爭論應當被引向深入,而技術應當在哲學體系中占據更加核心的地位,而不應僅僅是一個處于外圍的分支學科。技術哲學可以對展開和深化這些討論做出更大的貢獻,正如它在醫學和法律道德方面變得日益重要一樣。如果在長期的哲學實踐傳統中已有技術觀蘊含其中,那這個傳統為什么要拒絕關于技術問題的哲學爭論呢?這就有助于說明,為什么盡管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且與純科學相比,技術與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更為直接,但技術哲學卻遠未達到象科學哲學那樣的地位。這也有助于說明,為什么技術的定義會存在如此多的爭議,并且成為技術哲學討論中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如果關于技術的討論真的僅是關于人類本性討論的另一方面,那么關于技術的定義就應當簡單地包含在關于人類本性的概念中了。
例如,梅塞尼認為:“現代技術和它的作用能否成為一個主題并得到特別的關注,在很大成分上取決于如何界定技術”〔5〕。艾德則告誡我們,技術的定義是非中性的。目前已經提出的技術定義主要有:(1)“服從于為了實踐目的的知識體系”(梅塞尼,1969);(2)人類創造出來用于完成他們以別的方式所不能完成的任務的系統(克蘭和卡什,1992);(3)“建立在應用知識基礎上,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顯現于物理客體和有機組織形式上的系統(沃爾特,1992);(4)由少數技術熟練者通過有組織的群體去理性化地控制更大的群體、設備和機器的系統”(麥克德莫特,1969);(5)“人類和非生命客體以多種方式相互關聯的生活方式”(溫納,1991);(6)“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中(和在已達到的發展水平上)以理性方式獲得并絕對有效的方法的總稱”。(埃留爾,1964);(7)“一種社會建構的社會實踐”(斯坦普,1989)。
借助于芬尼伯格(Feenburg)的分類我們可以在這個紛爭的技術定義領域中找到某種條理。他認為,已經建立的大多數技術理論都屬于兩種主要類型中的一種,它們要么屬于工具理論,要么屬于實體理論。他自己提出了第三種理論,叫做批判的技術理論。
工具理論(Instrumental Theories)是基于這種共識:技術是由工具組成的,這些工具是為了一定目的而以便于使用的方式由潛在的使用者設計的。換句話說,技術是那些其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價值但卻有助于其它各領域(如政治、文化、宗教、經濟)的價值創造的人工制品。于是工具理論要么把技術僅僅看成各種人工制品和設備(工具和機器)的系統,要么更廣泛一點把它看作科學的應用并相應地作出界定。以上關于技術的第一、第二種界定便屬此類。
實體理論(Substantive Theories)把技術看作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所有傳統的和現存的價值體系。他們認為,技術的充分運用對于人和人的本性的重要意義遠遠超過使用它的表層目的。正如馬爾庫塞(Marcuse)指出的,“技術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轉而成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6〕埃留爾的定義就力圖把握技術的這個方面。
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ies)既不把技術看作工具也不看作獨立的工藝系統,而是看作非中性的社會性產物,因為不僅在技術的使用中,而且在技術系統的設計中就已滲進了社會價值(參看上面的第4和第7種定義)。于是,技術的發展被看作一種充滿矛盾的政治過程。“技術不是一種命運而是一個斗爭的舞臺。它是一個社會的戰場,……,在它上面人們討論并進行著文明的選擇。”〔7〕
梅塞尼是工具理論的鼓吹者。在他看來,新技術的最根本作用是創造新的可能性。由于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供選擇,就會產生新的價值事件,就需要做出過去不需去做的選擇(比如是否要對先天畸形的胎兒實施墮胎等)。而技術本身作為可能性的創造者則是價值中性的。而這種價值中立性不過是工具手段的普遍中立性的一種特殊表現。所有的工具手段僅僅是偶然地與它們所服務的目的相聯系,并且是相對獨立于這種目的中蘊含的價值傾向的。這是關于人類存在的另一方面。他們既作為自主地決定活動目的和實現其價值目標的存在,也作為不僅為了達到他所追求的目的而理智地選用所需要的手段,而且能夠為之而創造新手段的理性存在物。手段與目的之間聯系的偶然性反映了與純粹物質決定論不同的理性和意愿的自主性,也就是說,反映了人作為有理性和能力的存在物能夠運用它們去指導自己的行動。
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里,我們便已看到了關于理性標志著人從動物界中分化出來的明確論述。對于人類來說,為了完全實現他們作為人的潛能,就必須通過文化培養去超越他們的動物本性、本能和需要,并運用他們的理性能力去支配他們的行動。這就意味著,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的時間(閑暇)去培養他們的理性素質,并能從直接的生物性物質需要中超脫出來的人,才能真正過一種全面的人的生活。手工業者和農業生產者的實際勞動由此而貶值了,人為了成為全面的人而必須努力從勞動中超脫出來。更進一步說,活動的功能和方向在觀念上都應該受到知識的指導,并作為一種手段而服從于對它所應達到的目的的本質的理解。工藝生產者(如武器生產者)必須接受將要使用他們的人(如武器的軍事人員)的特殊要求和設計,而他們進而又必須接受將軍們的指揮(比如軍事戰略家),因為他們決定著該項成果(如炸彈和導彈)的用處,而將軍們又取決于政治家們為他們設置的軍事目標。在一個組織有序的國家(理想國)里,手段、目的和統治者構成了一個社會政治等級制度,一種權力結構。在那里,那些具有很好教養、集中了理論和實踐智慧、具有美德的人去仔細設計活動目的和實現目的的最佳手段,然后交給手工業者和勞動者們去付諸實施。
對于古希臘人來說,將一些人導向全面的人的生活的自由是建立在占有另一些人(奴隸和婦女)的勞動的基礎上的。這些人創造了生命的生產和再生產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能夠通過工業技術的發展消除這種勞動的異化。那些屬于社會整體并且為了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而由整個社會所掌握的技術及其應用,將消滅奴役制度,使人們從謀生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并使一種全面的人的生活完全成為可能。這種愿望弗蘭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中也曾以不同的技術體系而有所規劃。換句話說,現代科學進程和的革命政治理論都是建立在技術的工具理論和相應的科學觀上的。這種科學觀認為,科學為人類控制自然和從奴役制中解放自身提供了理性的武器。這種工具觀力圖把人類從自然中明確地區分開來,認為人類只有在擺脫了為他們的生物性存在所必需的工作和勞動的實踐需要時才能實現和發揮他們的潛能。這種技術觀已經改變了冷戰年代的政治劃分,并為技術的價值中立性觀點提供了根據——它好象可以在民主的、個人主義的和自由貿易市場的資本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和集權主義這樣兩種根本不同的價值體系之間保持價值中立性。
按照這種觀點,發展技術的道路就是發展科學。技術是應用的科學。通過理性方式可以解決技術問題,也可以通過對于物質環境的必要的理性理解去達到自由地選擇目的。這種把科學與物質問題都同社會決定作用割裂開來的假設為技術提供了雙重的客觀性。它是人類理性所追求的關于自然規律的普遍性知識的產物。這種規律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存在并發生著作用。這種知識被運用于物質環境,而且不管這種環境在什么地方出現,它都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被應用并得到相同的結果。不管目的是否達到,成功或失敗都是明顯的。技術進步在于制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以便做更多的事情,和使更多的預期目的得以實現并且實現得更有效率。
就是這種觀念蘊含在哲學的傳統中并支配著當代許多機構的決策實踐。斯坦普借助于發展機制對此做了說明,〔8〕發展的觀念是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的。發展匱乏僅僅是由于缺乏獲得所需的必要技術的資金所造成的。這就是假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很好發揮作用的一種機器或一個過程搬到另一個地方也同樣可以發揮作用。發展援助于是變成了為求得技術轉讓而提供的財政支持。斯坦普也指出了這種辦法的謬誤。對此最觸目驚心的說明,是由于發展政策的失敗而造成的人類困境和社會動蕩。在技術轉讓問題上,僅從純粹工具的角度看待技術的觀點所具有的局限性已變得十分明顯。通過它們的各種特殊方式,技術不是被引入純粹的物質系統而是被引入社會系統。它們是被人所使用,以完成以前可能是由別的人借助別的手段而以別的方式才能完成的任務,或完全是做一些全新的事情。它們的引入是為了取得社會效益。
由于這種原因,絕大多數關于技術的哲學論文都對工具理論持批評態度。于是自然地提出了尋求更好的技術定義的需要。這個定義應當重視技術的社會內容。實體理論基本上把技術與理性、工具看作相同的東西,但它注意到了這樣的事實,即如果想用工具或器械來實現任何目的,就必須把它們投入使用,一種為特定目的而合理地設計出來的工具必須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來使用。于是工具的設計和使用便必然向那些將要使用它們的人(也包括那些由于這種使用而將被改變的人)傳授相應生產實踐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按照對于技術的工具解釋,為了達到對于技術設備的有效使用,必然會象對待工具和自然物質那樣來對待使用和操作它的人,把他們當作工具和自然物質的一部分來加以占有和控制,以便實現預期的目的。這就好象現在的某些人文科學,它們按照自然科學的模式來裝飾和要求自己,為了尋求在最初階段的人的行為規律,他們象對待其它任何自然客體那樣來對待人、研究人。這種規律可以通過改變人們的生存環境來預測和改變人們的行為。
于是,實體理論更多地談論技術系統與技術實踐而不是設備。他們認為這些系統蘊含的價值超過了那些通過技術手段而力圖加以實現的預期目的。“效益”的工具標準表明了這種價值存在。如果“效益”是成本與利潤的比例的測量單位,那么如何計算成本和利潤就變得非常關鍵:誰的成本?誰獲利潤?以什么方式獨得?純粹的技術方法是建立在世界分化為自然和人類這種二元觀念之上的,因此它必然忽視以一種社會方式(而不是實體方式)推行一種技術所需要的社會成本。實體理論把社會結構作為現實存在的一部分,把技術看作不僅是為了人類的利益而控制自然的活動,也是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社會現實環境中的活動。于是,技術系統便成為他們通過保護性和創造性活動來建設這個環境的現實存在的組成部分。
所以,實體理論同意把技術界定為為了保障物質福利而運用工具理性的產物。他們之所以反對工具主義者把技術作為人類進步的動力,是因為他們不同意把人類的全面實現概念僅僅看作要么是理性的運用,要么是物質的滿足。相反,他們強調人類全面實現的其它途徑和方式,例如宗教、藝術創造或人際交往的發展等。他們認為這些都是被技術系統的應用所掩蓋了或踐踏了的有價值東西。因為生活方式的破壞需要維護和實現這些價值,而在評價技術的效益時,它們并沒有被作為一種代價或成本而計入其中,因此技術本身不能被認為是價值中立的。技術的引入提升了某些方面的價值,但卻是以犧牲意識形態水平的選擇為代價的,并且使在實際水平上的價值選擇成為不可能。在這種意義上,價值體系被摧毀了。技術不是創造了人類的新的可能而是摧毀了它。技術系統既然使人無可選擇地成為別的什么東西,也就將其變成了純粹的自然客體。一些實體理論的支持者比如埃留爾和海德格爾把完全拒絕技術和回到原始狀態看作保護人的本性并導向充分實現的全面的人的生活的唯一途徑。其他的,比如溫納和博格曼則考察了限制技術的可能性。博格曼呼吁一種“二元經濟”,其中一種不斷擴大的技術因素受到一種不斷增長的自主的經濟內核的調節與控制。
批判理論對用工具合理性來界定技術提出了質疑。這種質疑是建立在沒有不變的人類本質這種觀念基礎上的,這種觀念在很大成分上來自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和存在主義。馬克思反對唯心主義哲學,認為人既有較高級的精神、智力和智慧的方面,又有較低級的物理的和物質的方面。這兩個方面以特殊的方式相互作用。這就為解決關于技術的爭論鋪平了道路。深入研究馬克思的原著,可以看到在他的政治理想和辯證唯物主義中,工具主義和二元論的價值傾向交織在一起。前者認為人類只有通過工業技術和大生產及其成就才能征服自然,求得自由。后者則把人類看作一種必須滿足其生物性需要才能生存的生物性存在,但是,一旦他們開始生產他們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時,他們便把自己從動物界中區別開來了,人類智慧的進步是社會組織和為了生產物質生活資料所結成的社會關系的產物。而這些關系是依次由物質環境、技術和技術的使用方式(生產方式)決定的。于是,技術在任何歷史時期都對社會的構成和它們的意識形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馬克思認為技術展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活性關系,他們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它也決定著他們生活的社會關系的生產過程,和由這些關系產生的思想觀念。的歷史決定論者也可以將這種觀點引向實體理論的一個變種,但這種理論卻不可能拒絕或限制技術。在一個歷史地決定了的過程中,技術和社會變化與個人的行為毫不相干。但另一方面,強調辯證法的又認為,由他們賴以生存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所決定和造就的每一代人又力圖通過探索和改變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而改變環境。
不論是強調整體聯系、特殊性還是背景方面都不限于。存在主義者通過強調生活經驗也接近了“技術現象”。他們審視了它被體驗的方式和它影響人類生活的許多途徑。由于否定存在不變的人的本質的觀點,存在主義者明確否定存在有任何普遍的價值體系。這就為重新評價對于存在著一種必要的惡的質疑留下了余地。例如,阿倫德探討了工作(work)和勞動(Labour)的區別,以便揭示與它們相關聯的人類價值體系之間的區別。〔9〕芬尼伯格做出了類似的區別。他說,我們現有的和繼承的工作實踐傳統使關于技術的這種觀念成為可以接受的了,就是說,技術可以提高工作的價值并且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實現,而不是僅僅作為消除作為勞動的手段。〔10〕這也是舒馬赫(Schumacher)提出的一種見解。他在佛教中尋找人類的全面實現。這種實現不排除技術的和經濟的發展,但卻為批判它們通常的支配作用形式提供了一種基礎,這種批判對發展中國家顯得尤為緊迫。舒馬赫認為,在佛教中,工作至少有三種功能:給人以機會去發揮和發展他的才能;使人在參加公眾活動中消除自己的自我中心化傾向;為未來的生存提供財物和服務。〔11〕
正是出于關注人類本性和人類實現的一貫傳統,哲學才有可能在關于技術的研究和討論中發揮作用,但它只有在深刻知曉在過去的哲學實踐中探討這個問題的全部內容時,才能把這場討論引向深入,它也才能真正充分地加入其中。隨著女權主義者和后現代主義者的產生,這場討論已經開始了。他們的批評為將技術問題列入哲學議程提供了可能。如果哲學希望在這里也能夠象在對于環境、保健治療、失業、發展和文化多元化,以及教育等的公開討論中那樣有所貢獻的話,它就應對技術問題展開全面深刻的探討。
引用和參考文獻
〔1〕參見托馬斯·庫恩:《能源保護與一個同時性發現的例子》,載Marshal Clagett 編:《科學史上的批評問題》,威士康辛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參見莫厄里等:《技術與尋求經濟增長》,第11章,劍橋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3〕參見拉圖爾著:《行動中的科學》,哈佛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4〕伍爾加:《人和機器的重建》載Bijker等編:《技術系統的社會結構》,MIT出版社1989年版,第312頁。
〔5〕梅塞爾:《技術在社會中的作用》,載《技術與文化》1969年第10期。
〔6〕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羅特利茲出版公司1968年版第131頁。
〔7〕〔10〕芬尼伯格:《技術批判理論》,牛津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8〕斯坦普:《技術性與非洲能源》,國際發展研究中心1989年,加拿大,渥太華。
1臨床藥學碩士生教育模式的現狀與不足
當前,我國臨床藥學的發展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機遇與挑戰,除了國家政策與制度層面的問題外,加快培養一批專業知識與技能扎實、實踐與科研能力全面的高素質臨床藥師已成為衛生保健與教育界人士的共識[2]。為此,衛生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臨床藥師制”試點工作,并在29個省市自治區設立了92家臨床藥師培訓基地,以期為臨床藥學發展初期輸注應急性專業人才。眾多高校也在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學位培養中設置了臨床藥學專業方向。然而,由于教育部并沒有專門設立臨床藥學碩士或博士學位制度,各高校也只是在原來大藥學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各自探索,還是秉承以科研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模式,以學位論文為主的考核模式,至今尚未形成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教育體系,致使培養的臨床藥學研究生由于缺乏臨床實踐能力而無法完全勝任臨床藥師應該勝任的臨床藥學工作。綜合來看,除學位制度之外,目前在我國臨床藥學碩士研究生培養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培養定位尚不精確臨床藥學雖然涵蓋的內容很多,如臨床藥理、藥物動力學、藥物相互作用等等,但其核心是臨床合理用藥,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能夠解決臨床用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而目前我國高校的臨床藥學研究生培養,大多還是側重于科研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由于定位不準,導致培養模式、考核方式均出現偏差,結果培養的學生大多只能在實驗室搞科研,而一到臨床就兩眼茫然,束手無策。
1.2導師隊伍背景復雜目前,臨床藥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大多為高校的藥理學、藥劑學、藥物分析或藥事管理學專家,部分高校聘請醫院藥學部門的高職人員作為帶教導師,真正專業的臨床藥學帶教導師極度匱乏。由于高校老師絕大多數不從事臨床藥學的實際工作,對臨床藥學工作相對陌生,帶教臨床藥學研究生也缺乏相應的便利條件。而來自醫院的專家絕大多數是自學成才,有的甚至并不直接從事一線的臨床藥學工作,其中多數并不具有系統的臨床藥學知識結構,也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缺少帶教經驗。如此背景復雜的帶教導師隊伍,勢必導致帶教方式的千差萬別,帶教水平的參差不齊,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臨床藥學碩士生的質量。
1.3學生來源有待規范正是由于培養定位不明確,導致研究生生源魚龍混雜。有的學校為了完成招生任務,對于學生在本科階段的教育背景不加詳細甄別,導致所招的臨床藥學研究生很多并非來自藥學或醫學院校。由于這些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缺乏臨床藥學所需的較為系統的醫學和藥學專業背景,知識體系不完整,且缺乏臨床思維模式,致使在研究生教育階段不得不去彌補一些基礎課程,在臨床實踐與科研中也會碰到很多實際困難,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臨床藥學高級人才的培養難度。
1.4培養模式有待改進正是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導致臨床藥學碩士生的培養模式五花八門。首先,課程設置缺乏臨床藥學特色,更缺乏臨床藥學專用教材,由于拿學分的需要,學生不得不選修一些與臨床藥學關系不大的課程,而很多應該學、必須學的課程卻無處選、學不到或沒有學。其次,科研選題常常偏離臨床藥學實際工作,很多臨床藥學研究生所選課題與臨床脫節,是純粹的實驗室工作,如動物、細胞學實驗,如此就導致學生在研究生階段不得不花費絕大部分時間于實驗室中,而缺少與臨床接觸的機會,更無從談起臨床藥學科研工作。再者,有些高校沒有附屬醫院,導致臨床藥學研究生缺少真正的臨床藥學實踐,即使有些學生被輸送到相關臨床藥學機構進行見習,但由于缺少正規系統的臨床藥學實踐教育,最終導致學生僅僅初步具備了臨床思維,而缺少臨床藥物治療思維。
1.5考核方式尚需修善目前,很多高校還是采取理論考試的方式對臨床藥學研究生的課程學習進行成績考核,并未完善臨床用藥實踐技能的考核。畢業評估也僅是采用科研論文答辯的形式進行,這就導致學生過多重視課本與科研,何況多數科研僅僅是實驗室工作。最終,無法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從事、甚至不得不減少了臨床藥學實踐工作。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畢業的臨床藥學碩士生幾乎成了純藥學科研型人才,而無法適應未來實際的臨床藥學工作。
2臨床藥學碩士生培養模式探討
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建立科學成熟的臨床藥學碩士生培養模式并非一蹴而就,尚需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科教育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培養定位,即培養什么樣人才的問題,就目前來看,臨床藥學碩士生的培養應該定位于培養以實踐能力為主的臨床與科研能力兼備的復合型人才。而師資力量是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除進一步培養和選拔優秀師資之外,應建立由臨床藥學和醫療專家組成的導師組制度,也可吸收一些年輕的高素質臨床藥師和醫師協助培養,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參與臨床一線的工作。規范生源也很重要,在招生中一定要關注其教育背景、整體素質和是否對臨床藥學工作感興趣,而不僅僅是為了拿學位,做到寧缺毋濫。此外,高校應改變現行的考核方式,在進行畢業科研論文答辯的同時,應更多地結合臨床進行臨床藥物治療能力的考核,以督促導師和學生切實加強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當然,問題的核心還是在于建立系統科學、詳細可行的教育計劃和培養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兼具臨床與科研能力的、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臨床藥學高級人才。
2.1夯實系統的專業基礎
2.1.1查缺補漏,構建完善的專業知識結構臨床藥學作為一門融合醫學與藥學的綜合叉學科,熟練掌握藥學與醫學的專業知識是最基本的要求。導師組要根據學生的教育背景和臨床實際要求,選修課程,學校未設置的必要課程,一定要督促學生進行自學,以盡量完善其必需的知識體系。藥學知識方面,除藥學本科生必須掌握的課程外[3],還需要深入學習臨床藥物治療學、藥物基因組學等專業知識;醫學知識方面,除解剖病理生理外,還需要強化內科學、診斷學等專業知識[4];此外,還要掌握醫學統計學及試驗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只有扎實地掌握了這些專業理論知識,才能為以后的臨床實踐與科研奠定堅實的基礎。
2.1.2外延內擴,加強相關的知識技能儲備臨床藥學不僅與物(藥品)打交道,還要和人(醫、護、患)以及和社會打交道。因此,還要加強心理學、管理學、醫藥衛生特別是藥事管理法規的學習,培養知識檢索能力,提高“搜商”,緊跟學科發展前沿,了解常見或重大疾病治療指南的最新變化,掌握本專業的最新動態。如此,才能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融會貫通、游刃有余。
2.2了解醫療機構藥學部門的工作流程與內涵在理論學習結束后,應先安排研究生在醫院藥學部門各室間進行短期輪轉。在藥品調劑室,可了解醫院現有的藥物品種、藥品請領發放的流程、如何進行醫囑(處方)審核與點評以及如何進行藥物利用分析等;在制劑藥檢室,則可加深對藥物制劑及質量控制的認識和理解;在臨床藥學室,可熟悉治療藥物監測、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用藥咨詢、藥歷書寫與案例分析等工作。對醫療機構藥學部門工作流程與內涵的了解,不僅可讓學生初步掌握醫院藥品監督管理的整體情況與醫師用藥習慣,而且也可讓學生對臨床藥學工作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臨床、有的放矢去學習。
2.3深入病房,強化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2.3.1確保參與臨床實踐的時間臨床藥學的實踐性很強,只有通過臨床實踐,才能了解醫師護士和患者對臨床藥學專業的需求,才能發現臨床用藥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夠將自己所學應用到實際中去,只讀書、不實踐,專業知識記不住、也不會用,只有活學活用,才能夠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書本上學來的知識,才能夠逐步建立起臨床藥物治療思維,最終才能夠體現臨床藥師的價值、樹立職業的神圣感。而這個過程是需要有足夠時間作為保證的,我個人認為,讓學生在1~2個臨床科室或專業直接參與臨床實踐的時間應在8個月以上為妥。期間,最好不要把學生交給臨床醫師任其“放羊”,而是要在專職臨床藥師和醫師的共同指導下參與臨床用藥。
2.3.2樹立正確的臨床藥師職業觀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臨床藥師是多專業臨床治療團隊中的一員,與醫師和護士是伙伴關系,不是“助手”、也不是合理用藥“指導者”,是運用所掌握的藥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參與臨床藥物治療,不是頂替醫師進行藥物治療,是醫、藥、護共同承擔藥物治療責任,維護患者公平、合理使用藥品的權益。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掌握基礎醫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藥學專業知識,要參與臨床用藥,不掌握一些醫學知識、不懂得常用醫學術語,在查房、會診、病例討論時只能當“旁聽生”;到臨床去,不是為了當臨床醫師,而是為了當臨床藥師,臨床藥師和臨床醫師可做到專業互補,而不是互相替代;在臨床工作的主要內容,應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而不是以臨床診斷為主。
2.3.3培養建立臨床藥物治療的思維模式在臨床用藥實踐中,一定要讓學生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指導思想,逐漸培養臨床藥物治療的思維模式,而不能僅僅具有醫師的臨床思維,更不能只有與臨床相分離的藥學思維,脫離開患者與病情的單純的藥學思維必定會使學生的藥學知識在面對患者時顯得蒼白無力。
臨床思維是指在對患者及其所患疾病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與經驗,對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和邏輯推理,從龐雜的線索中尋找出主要矛盾,通過已知的前提,推出新的結論,及時解決臨床問題的理性認識過程[5]。簡言之,臨床思維就是如何判斷具體患者的疾病,如何實施個體化治療,即提出臨床問題,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思維和實踐過程。醫師的臨床思維培養模式和內容有可鑒之處,然而,由于臨床藥師與醫師的工作性質和內容不盡相同,所以思維培養的側重點也存在著很多不同之處。
臨床藥物治療思維的培養應圍繞識別和解決藥物相關問題這一核心內容展開[6]。要培養學生注重收集患者的與藥物治療有關的數據資料,根據臨床診療指南或規范,結合所學藥學知識,尋找國內外最新的醫學藥學循證資料,分析出那些通常不被醫師所關注的用藥問題,將各種資料進行整合后提出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案,并與傳統方案進行比較,在充分評估不同方案的利益風險后,協助醫師從中選擇一個最佳藥物治療方案。臨床藥物治療思維的要點是明確藥物治療的目的、制定藥物治療方案、用法用量、監測療效和不良反應、分析療效不佳的原因以及提高療效的方法。這就要求學生要將思維的重點放在藥物使用的合理性上。通過臨床藥物治療思維模式的培養,也可減少或避免與醫師的職業摩擦,獲得和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與尊重,產生共識,在參與臨床藥物治療中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2.4立足實用,提高科研能力與水平
2.4.1立足于解決臨床實際用藥問題,做好科研選題參與臨床實踐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識別和發現臨床用藥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親身感受、分析思考,可提煉出較好的科研課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類課題往往更具實際應用價值,并會得到臨床醫師的歡迎與支持。臨床藥學的科研選題十分廣泛,如前瞻性的用藥干預研究、臨床時辰藥理學研究、藥物相互作用研究、藥物基因組學與個體化給藥研究等,但無論何種形式的課題,都應該立足于解決臨床用藥中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能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能夠與臨床所學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參與臨床藥物治療的能力與水平。
2.4.2著眼于提高能力與水平,進行科研設計與研究對于臨床藥學研究生來說,科研能力的培養亦至關重要。但是,科研的目的絕不應該僅著眼于撰寫畢業論文和拿畢業證書,而應該通過立題論證、實驗設計、實驗準備與實施、過程控制、數據統計與分析以及論文撰寫與發表等,使學生了解科研的組織實施程序與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試驗操作的水平,加強科研意識,提升科研素養。只有具備了較高的科研能力與水平,才能在未來的臨床藥學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5多方位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5.1溝通能力的培養在臨床實踐工作中,溝通能力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臨床藥學工作者實際工作的效果。與醫師的有效溝通,可增進相互理解與合作,醫師樂而為之,進而可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藥物治療方案。與護士的有效溝通,可掌握具體的用藥流程,了解患者的最新病情變化與藥物是否存在必然聯系,護士是否準確地按照藥物治療方案進行了實施。與患者的有效溝通,不僅可以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藥物和評估藥物的治療效果,而且能夠讓患者對臨床藥師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了解,使其對臨床藥師產生信賴和需求,擴大臨床藥師的影響力。其實,在科研工作中溝通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要切實加強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掌握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并經常性地付諸于實踐,使"溝通"成為必備的能力。
2.5.2自我展示能力的培養導師可有意識地讓學生翻譯一些外文文獻、撰寫綜述、總結階段性科研成果與臨床實踐心得體會,并讓他們做成幻燈,在科內進行匯報;讓學生參加省內外學術會議,爭取給予上臺報告的機會;在案例討論中,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通過以上種種途徑,不僅可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幻燈制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可增強他們的自我展示能力,提升其自信心,更有利于未來的臨床實踐與學術交流。
2.5.3帶教能力的培養對于高年級的研究生,可讓他們協助導師帶教低年級的研究生或本科實習生,這樣不但可以減輕導師的工作壓力,而且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學習氣氛,促進知識交流,形成一個合作緊密、相處融洽的學術團隊。此外,優秀的帶教能力,對于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2.5.4人文素質的培養人文素質的高低往往會成為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對于一名未來的臨床藥學工作者來說,更尤為重要。因此,導師要加強學生人文知識的培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學會為人處事,淡泊名利,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法制意識,提升醫學哲學素養。以促進研究生心智的健康發展,并能夠勝任未來的臨床藥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