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國旅游文化論文

中國旅游文化論文

時間:2022-04-26 15:04: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旅游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旅游文化論文

第1篇

1.1課程群的內涵

在課程教學體系中,關聯度較大的諸多課程內容一般存在較多的重疊或重復。從“微觀”層面上來看,任何一門單獨的課程教改,是無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幾門課程又達不到專業教學“宏觀”層面的全課程、全方位教學目的。①課程群是從“中觀”層面提出的教學改革,一般是指由3門以上內容相關或相近的單門課程組成的連環式的課程群體,它不只是將幾門課程簡單地湊合在一起的“摻合體”,而是將內容密切相關、相承、滲透、互補的幾門課程組成一個有機整體,②并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和師資團隊等方面進行重新規劃、設計,③按大課程框架進行課程建設。

1.2旅游文化課程群

旅游人才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必須具備較好的旅游文化理論與知識,層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統、越全面。為適應現代旅游人才培養,旅游文化課程要打破以傳授知識或理論研究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課程群,理順學科的理論體系,貫通技能之間的關聯,形成深度不同的課程層次,以適應層次不同的課程體系,實現課程群教學的層次性、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根據旅游文化內容龐大和復雜的特點,各層次教學所涉及到課程名稱相當多,旅游文化課程群最少應選擇五門課程納入其中,包括為旅游從業人員學習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識的導游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理論論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識的系統全面介紹的中國旅游地理、中國旅游文化和中國旅游客源國概況等課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論,適宜更高層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學。

2當前旅游文化課程內容存在的問題

旅游文化類課程根據專業和層次不同,其教學任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事實知識為主體,為學生獲取旅游文化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識為主體,使學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識體系,以適應旅游發展對知識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為主體,培養學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當前的這類課程存在理論薄弱、內容重疊或重復多、表達枯燥等問題。

2.1結構體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類課程的內容以旅游主體文化、客體文化、介體文化為主線,基本停留在旅游客體文化的介紹上。旅游主體、旅游介體的內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較和跨文化交流的內容更是缺少。這與現代旅游業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態化發展是很不相適宜的。旅游文化類課程內容應隨著旅游業發展態勢變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諸如消費文化、經營文化、審美文化、服務文化、外國文化、中外比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課程內容的結構體系。

2.2理論貫通性不強

在對現有有關旅游文化類課程內容研讀中,可以看出都還是從其從屬的學科角度,對旅游文化事項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作為獨立的各門課程論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憑借研究的直覺,缺少從旅游文化學科體系的系統分析。主要表現為:一是現有的旅游文化類課程都強調資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資料分析和直覺的成分,沒有深入的田野調查,理論薄弱,造成了課程內容的許多重復,表達枯燥等問題,課程間理論貫通性不強。二是理論與實踐斷層,要么只有理論的闡述,沒有實際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種文化現象的綜合,缺少理論的系統化,課程內缺少理論貫通性。

2.3課程內容雷同重復

目前,旅游專業開設的旅游文化類課程較多,這些課程在內容編排上有許多交叉,導致了課程內容的很多重疊和教學內容的重復。主要問題在于:一是將旅游文化課程內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資源,只是對旅游景區景點涉及的文化現象進行描述,對其本質和規律探究不夠深入;二是將旅游文化課程內容等同于導游文化基礎,導致諸多課程很多的內容與導游基礎知識重復。

2.4教學內容封閉僵硬

旅游文化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現有課程內容封閉,啟發性和探討性不足,缺少文化現象的深刻描述、案例?,F有考核以考試為主,條條框框的“標準”答案,也導致內容封閉呆板。課程間缺乏橫向交叉與溝通,不可避免出現重復現象,課程的低效率重復,導致學生興趣喪失。

3旅游文化類課程群建設與優化的方式

3.1整合課程內容,實現知識貫通

旅游文化內容是一個龐大而復雜,課程內容就要透過現象提煉本質和精華,既要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又要梳理各類文化使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導游基礎知識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國旅游文化、中國旅游地理、中國旅游客源國概況等課程的內容,還包括旅游其他學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內容。中國旅游文化、中國旅游地理分別從傳統文化和地理資源視角,對中國旅游文化進行的系統梳理。旅游文化學應該是對旅游文化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的課程,理論性比較強,要以豐富的旅游文化知識為基礎。各類旅游文化通過梳理后以專題形式進入課程群平臺,作為各門課程內容的拓展和補充。通過課程群的建設,明確界定各課程之間的邊界,重新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剔除各課程中不必要的重復內容。課程群的建設要對群內課程進行分解,區分核心課程和拓展課程,實現對素質和能力培養的目標。課程群內五門課程各有分工:導游基礎知識課程為旅游從業人員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識,還服務于導游考證,無疑是核心課程;中國旅游文化、中國旅游地理、中國旅游客源國概況等為拓展類課程,都是導游基礎知識課程內容的拓展,有理論論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識的系統全面介紹;旅游文化學課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論,是高層次教育的核心課程,也可作為低層次教育的拓展課程。

3.2注重學生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大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是高等教育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課程群應確立以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培養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表現作為成績的一部分,改變傳統的以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定優劣的教學評價體系。結合課程群平臺建立的各項文化專題,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拓展學習,考核引進平時考核、口試、實際操作、課程論文等方式,提升自學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旅游應用型人才培養,重在“應用”二字。應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職業勝任能力,突出實踐動手能力。旅游文化課程群的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地方旅游文化引進教學中,在對地方文化與旅游發展的實證分析過程中,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3.3重視實踐教學,搭建課程群平臺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課程與專題相結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課程群教學網絡平臺,拓展教學空間,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課程群網站要以精品課程建設模式,建立健全的與課程群教學有關的素材,包括課件、教學大綱、教案、參考書、教學錄像等課程資源。同時,利用課程群網站制作專題資料、匯編案例,進行教學交流互動,使課堂教學有效延伸到課外。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課程群教學網絡平臺,以多媒體的形式給學生觀看相關內容,既生動又直觀,對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幫助;通過多種合作,選擇有建設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區建立觀摩基地,供學生實地觀摩學習與分析研究,深化學生對旅游文化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

3.4加強跨文化研究,組建特色教學團隊

第2篇

關鍵詞:旅游文化研究;熱點;發展趨勢

相對于英語世界對旅游文化的研究,我國國內的旅游文化研究起步要晚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英語世界對旅游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30年代,我國國內的旅游文化研究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1984年,旅游文化作為一個專業概念出現。此后,有關旅游文化的零星論述,頻頻出現于報刊雜志之中,部分文化學的論著也涉及到了旅游文化問題。但總體上。這些研究還是很零散的。未引起旅游理論界和旅游實業界的足夠重視。

一、旅游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關于旅游文化基本理論研究

1、旅游文化的定義之爭。界定旅游文化是進行實質性旅游文化研究的第一步。竇石認為,旅游文化是一個金字塔結構的文化體系。其“主體應當是鮮明地反映了旅游經濟和旅游活動的特殊需要部分。”除主體外,旅游文化還有廣泛的部分,它表現在一般社會文化素養的普遍提高及其與旅游活動和旅游服務體系相交錯的瞬間。楊時進在其由中國旅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專著《旅游述略》中對這一見解進行了進一步完善。魏小安則認為,旅游文化是通過旅游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欲望,由此形成的綜合性現代文化現象。晏亞仙指出:“旅游文化,是根據發展旅游事業的規劃和旅游基地的建設,以自然景觀和文化設施為依托,以包括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內容,以文學、藝術、游樂、展覽和科研等多種活動形式為手段,為國內外廣大旅游者服務的一種特定的綜合性事業?!标愡|主張“旅游文化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與旅游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庇鲗W才在《中國旅游文化傳統》第一章中寫道:“所謂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主體和旅游客體之間各種關系的總和”。20世紀90年代后期,賈祥春提出:旅游文化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盡管旅游文化研究在我國已經發展近30年時間,對于旅游文化的具體指向,到目前為止,學術界仍然沒有一個基本共識,旅游文化的基本內涵與外延一直都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未來的研究中將仍是爭論的焦點問題。

2、旅游文化的學科地位之爭。隨著旅游文化研究熱的出現,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還出現了專門討論“旅游文化學”的學科地位的論文。唐友波、徐吉、郭青生、高蒙河的《旅游文化學發凡》已經意識到旅游文化是一種“從本質的高度對旅游進行綜合研究,進行宏觀的規律性的研究”的學科。據北京劉垣生《文化――旅游的靈魂――第二屆旅游文化學術研討會側記》披露,1994年8月在南戴河會上代表們也曾對旅游文化學科的建立問題進行了討論。毛桃青的《旅游文化應有自己的學科地位》認為無論是對旅游業健康發展,還是從學科分類的角度上都應設立旅游文化學科。它標志著高等旅游教育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了旅游業對旅游文化的呼聲,也從學科建設角度顯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學中的重要地位。與上述學者急于賦予旅游文化研究以學科地位不同的是:郭栩東、傅吉新兩位學者在其《基于旅游文化是一種概念的理解》一文中并不認為旅游文化研究能夠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旅游文化應該被看成是一種概念――“對旅游文化含義進行了闡述。認為旅游文化其實是一種概念而不是一種現實。它是過去發展起來的一種思想,并且與旅游目的地的政治文化密切結合的一種表現形式;作為一個概念,旅游文化不斷地體現一種矛盾:一方面,它吸納了一種均質化的政治議程,它暗示生活在一個特定旅游地場的人以相同的總體方式活動,并為一個群體劃出界限來確定該群體的身份;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仔細觀察被描述的行為模式,將會發現這些模式并非真的可以劃出界限。因此,對旅游文化是一種概念的理解應側重于:作為一種繼承。旅游文化可視為從過去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選擇,旅游文化可以被視為一種接受和妥善處理變化的創造性力量?!痹谡撐闹黧w部分,他們對于這個提法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盡管事實上人們說旅游文化是‘真實的’,確實‘在那里’存在的,但實際上它卻是一種知識觀念,用以表達一系列復雜的人類行為、思想、感情和人工制品。學者們提出這一點已經幾十年了。人類學家洛伊(Lowie)在1937年寫道‘文化不變的是一種為方便之目的而分離出來的人造單元’。克羅伯(Kroeber)在1945年進行了類似的斷言。人類學家格爾茨認為:‘描述一種文化……尤其在描述旅游過程中,并非陳列某種古怪的事物……而是盡力引誘某處的某人來看某些事物,如我被旅行親眼所見和對話所引誘而看它們那樣’,與其陷入對什么是、什么不是旅游文化的爭論和尋找一種(或多種)本質含義,也許不如聰明地采取實際的觀點來問一問:當提及旅游文化時,傾向于表達什么具體問題?”

3、關于旅游文化在旅游業中的作用的研究。1985年,上海旅游學會率先開展了旅游文化的研討活動。代表們指出:從旅游業的特殊性來看,旅游經濟結構的綜合性、時間和空間的延伸性、形體景觀的趣味性和活動內容的啟示性,及其滿足五洲四海游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律性,迫使旅游業必須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1987年9月,由湖北省青年旅游研究會組織召開的首屆中國旅游學學術討論會也進行了這方面的研討活動。代表們普遍認為:發展旅游事業不接受旅游文化的指導是不可思議的。由于旅游從業人員缺乏對旅游文化特性的了解,因此在旅游服務中出現了許多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誤。加強旅游文化研究,無疑是對現有旅游資源進行深層開發的前提。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學者都指出了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謝春山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質特征,是國際旅游名城的主要標志之一,其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而且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旅游業提高競爭力的法寶。費振家認為旅游者和旅游資源都是一定社會文化背景的產物。旅游設施和旅游服務也是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反映,并強調重視旅游文化營銷。罕華興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于邦成、陳曉輝也指出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活動,發展旅游業必須加強旅游文化建設。晏性枝也指出“文化是旅游的內質(特質),是旅游的高級形式和精神享受”;“發展旅游業要樹立大文化觀”。(2)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續發

展的源泉。黃佛君、金海龍、許豫東提出“在旅游活動中旅游文化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旅游活動的過程是從經濟中進去,從文化中出來的過程,旅游開發的價值最終是體現文化的經濟價值”;“可持續旅游業要求生態文化作為發展支撐”;“旅游文化的可持續成為可持續旅游業的基礎”。趙文紅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動的內涵,旅游文化的載體是旅游資源,而旅游資源又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源泉?!?/p>

(二)關于旅游文化建設及應用的研究

1、關于旅游宗教文化建設及應用的研究。宗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歷史現象。據估計,全世界宗教徒占總人口的3/5以上。我國從來沒有陷入到宗教極端主義的狂熱中,而是以博大的胸懷兼容了許多外來文化,始終沒有被宗教化。楊文棋認為,宗教旅游文化業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秦永紅提出,宗教與旅游通過文化相聯,兩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宗教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途徑之一是通過旅游得以實現的,同時宗教文化又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進程日益成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專項旅游宗教文化之旅。朱桂鳳提出,在新的環境下,作為特殊的旅游文化資源之一的佛教旅游已不僅僅是佛教信徒以朝覲為目的進行佛教文化傳播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人們在旅游中將其作為一種人文景觀加以追求和欣賞。王亞欣提出,藏傳佛教文化是藏區的文化特色和優勢資源。是以旅游業促進藏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們可以看出,旅游與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宗教文化已經成為我國人文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2、關于旅游飲食文化建設及應用的研究。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歷史階段文明基準與文化風貌的綜合反映。如馬曉京提出,我國清真飲食文化的旅游價值主要表現在它的食用性價值和通過清真飲食文化的核心“善”而表現出來的美學價值兩方面。唐留雄提出,我們要繼承與發揚中華飲食的精華,滿足旅游者對“吃”的需要,推進旅游業的發展;營造、提升中華飲食文化氛圍,增強飲食文化作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飲食、飲食文化溶入到旅游節目中去,使其真正成為旅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劉瑞新提出,只有深層次挖掘飲食文化資源、開發多種特色飲食旅游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揚中華飲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綜合吸引力,促進餐飲業和資源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中華民族的祖先在自己的飲食生活中傾注的心血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因此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更為鮮明獨特的“飲食色彩”。這便是中華民族長期積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3、關于旅游民俗文化建設及應用的研究。民俗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礎部分,同時也是旅游者最感興趣的部分之一。如錦英提出,民俗文化與社會生活是水融、混為一體的,民俗從一個角度看。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張文祥提出,民俗文化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以其豐富的內涵和多彩的外在形式成為旅游審美的重要內容。劉雷提出,旅游市場的消費需求是民族特色文化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或者說民俗文化轉變為旅游資源的基本動因。張軍提出,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是相對穩定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民俗傳統也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發生變化,而民俗文化也正是在這種繼承和發展的綜合作用下才得到延續。人人都有獵奇的心理,人人都想從旅游中獲得新奇的體驗和感受,作為具有異國他鄉的民俗文化,正好滿足廣大旅游者獵奇的心理需要。

二、我國旅游文化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回歸文化成為旅游的核心內容和發展方向的趨勢

旅游在經歷了單純的觀光游到如今的深層次的旅游文化,這種回歸文化的趨勢取決于文化對旅游的作用。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于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于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于滿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于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游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游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游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像一只無形的手支配著旅游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游經濟基業長青。

第3篇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意的豐富性,多年來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問題。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義上說,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于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研究的主題?!保ㄒ择R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顧建光、高云霞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它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文化作為制序(institution)、器物與精神產品,它給予我們以歷史感、自豪感,據此我們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符號系統,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一詩:“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從沈詩中看,旅游在當時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覽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爭取最佳生存空間,采取了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們在崇拜遠方的心理的驅使下,懷著對異地的憧憬,不知不覺邁出了旅游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近現代意義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此,人類的旅游活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旅游業逐漸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2.1民族文化關系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游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游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游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游和參與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地學、旅游教育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對旅游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與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與文化聯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游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明顯不足。

3.1旅游資源的賦存狀況與開發錯位。

湖北省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博大精深。但是,從資源開發的現狀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賦存狀況存在著錯位現象,一是在資源開發種類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人文資源的開發明顯不足;二是在資源及其開發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業與資源開發的匹配現狀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業開發層次主要是基本層次,提高層次的開發薄弱,專業層次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3.2旅游產品同質化、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

從總體上看,全省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主要停留在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與組合上,旅游新產品的開發明顯不足,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高品位、大規模、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產品。由于對資源特色與開發方向把握不夠,出現了較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和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突出地表現為各地的旅游產品多以觀光型為主。

4.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4.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夠清晰、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2加強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體會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

4.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格局。

當前,旅游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個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武漢城市圈,三峽與神農架、武當山,武當山與三國、鐘祥明顯陵,以及鄂東地區,或以都市度假旅游為概念,或以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標榜,或以世界遺產、紅色旅游為主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游產品,以及獨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強旅游文化建設。

旅游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游賓館、旅游車船公司等企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游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游飯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游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借以提高旅游區的品位和檔次。旅游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征,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論文關鍵詞: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發展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旅游業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文從旅游文化學的角度,論述了旅游和文化的關系,以及旅游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態勢——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了湖北省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參考文獻:

[1]馬文·哈里斯著.顧建光,高云霞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張文.旅游與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第4篇

    論文摘要: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文從旅游文化學的角度,論述了旅游和文化的關系,以及旅游對的影響,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態勢——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了湖北省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和迅猛發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旅游文化具有繼承性、創造性、服務性和時空差異性;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在旅游、旅游和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意的豐富性,多年來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家、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問題。美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文化指特定的生活方式。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法則、、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義上說,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于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研究的主題?!?引自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顧建光、高云霞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它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的映照。文化作為制序(institution)、器物與精神產品,它給予我們以感、自豪感,據此我們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符號系統,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一詩:“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睆纳蛟娭锌?旅游在當時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覽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爭取最佳生存空間,采取了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們在崇拜遠方的的驅使下,懷著對異地的憧憬,不知不覺邁出了旅游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近現代意義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此,人類的旅游活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旅游業逐漸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2.1民族文化關系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游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游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游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游和參與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游、旅游管、旅游心理學、旅游、旅游、旅游地學、旅游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對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與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與文化聯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游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明顯不足。

    3.1旅游資源的賦存狀況與開發錯位。

    湖北省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博大精深。但是,從資源開發的現狀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賦存狀況存在著錯位現象,一是在資源開發種類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人文資源的開發明顯不足;二是在資源及其開發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業與資源開發的匹配現狀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業開發層次主要是基本層次,提高層次的開發薄弱,專業層次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3.2旅游產品同質化、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

    從總體上看,全省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主要停留在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與組合上,旅游新產品的開發明顯不足,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高品位、大規模、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產品。由于對資源特色與開發方向把握不夠,出現了較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和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突出地表現為各地的旅游產品多以觀光型為主。

    4.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4.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游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夠清晰、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2加強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體會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

    4.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格局。

    當前,旅游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個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武漢城市圈,三峽與神農架、武當山,武當山與三國、鐘祥明顯陵,以及鄂東地區,或以都市度假旅游為概念,或以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標榜,或以世界遺產、紅色旅游為主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游產品,以及獨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強旅游文化建設。

    旅游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游賓館、旅游車船公司等企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游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游飯店,要突出其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游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借以提高旅游區的品位和檔次。旅游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征,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馬文·哈里斯著.顧建光,高云霞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第5篇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意的豐富性,多年來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問題。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義上說,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于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研究的主題?!保ㄒ择R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顧建光、高云霞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它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文化作為制序(institution)、器物與精神產品,它給予我們以歷史感、自豪感,據此我們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符號系統,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一詩:“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睆纳蛟娭锌?,旅游在當時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覽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爭取最佳生存空間,采取了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們在崇拜遠方的心理的驅使下,懷著對異地的憧憬,不知不覺邁出了旅游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近現代意義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此,人類的旅游活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旅游業逐漸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2.1民族文化關系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游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游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游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游和參與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地學、旅游教育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文化。對旅游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與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與文化聯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游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明顯不足。

3.1旅游資源的賦存狀況與開發錯位。

湖北省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博大精深。但是,從資源開發的現狀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賦存狀況存在著錯位現象,一是在資源開發種類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人文資源的開發明顯不足;二是在資源及其開發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業與資源開發的匹配現狀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業開發層次主要是基本層次,提高層次的開發薄弱,專業層次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3.2旅游產品同質化、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

從總體上看,全省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主要停留在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與組合上,旅游新產品的開發明顯不足,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高品位、大規模、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產品。由于對資源特色與開發方向把握不夠,出現了較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和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突出地表現為各地的旅游產品多以觀光型為主。

4.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4.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夠清晰、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2加強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體會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

4.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格局。

當前,旅游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個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武漢城市圈,三峽與神農架、武當山,武當山與三國、鐘祥明顯陵,以及鄂東地區,或以都市度假旅游為概念,或以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標榜,或以世界遺產、紅色旅游為主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游產品,以及獨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強旅游文化建設。

旅游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游賓館、旅游車船公司等企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游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游飯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游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借以提高旅游區的品位和檔次。旅游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征,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馬文·哈里斯著.顧建光,高云霞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張文.旅游與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湖北省旅游局.湖北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1—2020年.中國旅游出版社.

第6篇

傳統旅游中旅游業的投入是以資源、資金、設備為主,是“物”起決定性作用。而現代旅游業則以營銷、管理、知識、智力為主,根據市場狀況和旅游消費需求進行策劃、組織、創新、反饋、控制,以提供高效的產品和服務。旅游市場營銷需要不斷拓展業務空間和業務范圍,推廣高效運營,使游客滿意,心情愉悅,使企業獲利,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旅游市場營銷非常注重管理與協調,特別是旅游文化服務理念的管理與協調,旅游資源的管理與協調,游客與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與協調。

2我國旅游市場營銷的發展特點

2.1旅游營銷理念的變革

隨著市場營銷從早期的生產觀念階段發展到今天的社會營銷觀念階段,人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注重環境、資源與人口的協調發展,旅游業的經濟效益也與全社會、全人類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F代旅游營銷理念緊扣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綠色營銷觀念、生態環境觀念、品牌服務觀念已經開始成為現代旅游市場營銷的重要理念。

2.2營銷職能的演變

旅游營銷的產品策略、促銷策略、價格策略和渠道策略就與傳統市場營銷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更強調旅游營銷的管理與協調,特別是旅游文化服務理念的管理與協調、旅游資源的管理與協調、游客及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與協調。

2.3營銷組合策略及營銷模式的延伸

隨著市場需求的個性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傳統4Ps策略已滯后于旅游營銷功能及理念的演變,因此美國著名市場學家菲利浦·科特勒于1984年提出的“大市場營銷”理論對旅游企業市場營銷的指導意義得以逐漸體現。大市場營銷理論認為營銷人員要去影響企業所處的營銷環境,而不應單純地順從和適應環境。營銷組合還應融入權力與公共關系兩大要素,特別是將公共關系的手法運用到營銷組合中,運用以整合營銷和關系營銷為基礎的新的營銷傳播模式,進而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紐帶、培養旅游品牌已經逐漸成為世界旅游市場營銷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3我國旅游市場營銷現狀分析及存在問題

3.1旅游產品深度開發不夠

目前,國內大多數旅游產品老化、單一,缺乏較強的吸引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產品結構不合理。現代旅游產品包括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種旅游三大產品結構。國內旅游業迄今為止還是以觀光旅游為主,可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只靠一條腿是站不住的。二是旅游產品質量存在問題。旅游產品質量可分為普品、精品、特品和絕品四大類,國內的旅游產品可以說是普品比較多,特品、絕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三是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慢??偟膩碚f,國內旅游產品,創新不夠,多年一貫制沒有新鮮感。四是旅游產品的參與性不強,給游客帶來的體驗比較少。五是旅游產品開發無序,喜歡盲目從眾跟風,一哄而上,投入產出水平低下。

3.2旅游信息傳遞渠道不健全

受制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居民消費收入等因素的制約,在我國還有絕大部分地區的旅游消費者難以得到具體的旅游綜合資訊服務和市場預測性信息,特別是與目的地旅游相關的交通、飲食住宿、旅游客流等信息的傳遞速度滯后,使旅游客流的區域不平衡性加大,加劇了旅游特別是節假日旅游無序性的產生,并間接影響到熱點線路的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

3.3信息傳遞科技含量低,營銷手段落后

網絡技術具有高效、快捷、信息量大的特點,歐美許多大旅游企業在八、九十年代就廣泛將網絡技術用于市場營銷。但到目前,我國大多數旅行社還是利用電話、傳真進行日常工作。手段上的落后影響了高質量的旅游營銷策略,會制約旅游業的規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這與日益發展的各國旅游業相距甚遠,加大了我國旅游市場營銷與世界各國旅游市場營銷的差距。

4加強旅游市場營銷的幾點建議

4.1完善旅游營銷戰略計劃,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未來旅游市場的競爭實質上是理念、文化及品牌的競爭、是忠誠顧客的競爭,在旅游營銷中必須制定相應的長期戰略計劃,處理好市場短期效益與長遠發

展的關系,確立顧客服務的理念體系并將其視為確立競爭優勢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礎上完善和改進營銷組合,徹底改變現有的粗放的營銷模式,將綠色營銷、

關系營銷、整合營銷及知識營銷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現有的旅游營銷體制中,將這一理念加以有組織的系統化,使之滲透到所有員工意識領域并成為所有員工的基本行為準則以樹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4.2組建高素質的旅游營銷隊伍

旅游企業要重視旅游營銷隊伍的建設,把提高營銷隊伍的素質作為企業員工建設的主要工作,選擇責任心強,文化水平高、熱愛旅游事業有開拓精神的人作為營銷人員。企業要完善用人機制,把好錄用關,提高員工隊伍的知識結構水平,提高營銷隊伍的素質層次;造和諧的企業文化和員工工作環境,把人才的流失速度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

4.3發展旅游網絡營銷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旅游企業市場競爭也越來越集中到獲取經濟信息和營銷信息兩個方面,通過營銷信息系統,可以反饋旅游市場營銷活動效果,并針對不同營銷效果加以控制,為決策層提供最新的營銷動態,使其做出正確的決策,提高旅游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信息系統的建立為管理者提供了一個使產品或服務區別于競爭者的工具,主要表現在信息傳播及時、服務超前和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從發展趨勢來看,互聯網營銷的實施是必然的。傳統營銷也有其長處,互聯網營銷和傳統營銷只有緊密結合才能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把旅游市場營銷做得更好。

第7篇

論文關鍵詞:旅游英語;高職院校;課程教學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國際旅游業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亞太地區躍居世界第二,歐洲、亞太地區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勢真正確立。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旅游發展的亮點在東方,而中國是東亞旅游的領軍者。因此,中國旅游的發展舉世矚目,“中國現象”成為近兩年來的重要話題,中國旅游業也將面臨著重大變革,出入境旅游業務大幅增加,對旅游英語專業的人才需求不斷攀升,使我國的旅游業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場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國內旅游業以其獨特的行業優勢得到快速發展。但是,高素質的旅游從業人員匱乏,尤其是既掌握了較高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較強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旅游英語人才可謂“鳳毛麟角”,影響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在世界旅游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所以,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旅游文化綜合素質及時發現旅游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提高教學質量顯得十分迫切。

一、旅游英語課程教學的現狀

大學旅游英語專業從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出發,旨在培養學生使用涉外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高等職業院校堅持培養實用性人才和“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因此,口語學習是旅游英語學習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個環節。很多學生有較強的閱讀能力,較大的詞匯量,但口語表達能力卻很弱,個別學生甚至是啞巴英語,這一現狀,極不適應目前高速發展的旅游業。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旅游英語進行交際的綜合能力,為此,旅游英語專業的改革必須緊密地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置情景、模擬場景進行課堂討論,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發展創新能力,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而旅游英語專業中核心課程之一的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時間短,要求見效快,對英語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高職旅游英語教學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成績參差不齊,語用能力不強,高職旅游英語教材不夠成熟,教師教法缺乏創新,無法實現用旅游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旅游英語課程在教學安排和設計時與基礎英語課程雷同,缺乏旅游專業特色,高職旅游英語課程師資力量不足,實踐能力弱,“雙師型”教師匱乏。因此,進一步深化高職旅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F今,高職院校旅游英語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基礎英語水平較差

高職學生經過初、高中階段六年的學習,只是擁有英語中基礎的有限知識,而且中學更注重應試教育,學生平時缺乏相應的使用英語的真實環境,在課堂上參與語言實踐的活動就非常有限,尤其在聽、說技能的訓練上。

(二)旅游英語教材偏難

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采用本科院校旅游英語教材,內容偏難,側重知識傳授,倡導教師中心,即重在教師有東西可教,而不是重在如何讓學生參與。這些教材往往很少體現交際性原則,加上聽、說教材與閱讀分立,缺乏聯系,不利于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高職旅游英語教材應當強調實用性、趣味性,始終把聽、說領先放在第一位,把學習語言當作技能訓練,而不是知識傳授的過程。因此,旅游英語專業,應選擇以導游英語,餐廳英語、客房英語為主導,集聽、說、讀、寫,并注重實際應用的教材。

(三)旅游英語專業教師匱乏

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學,既包括使用英語授課的英語專業課,同時也包括使用中文授課的旅游專業課,而往往這些課程都是由英語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和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的教師分別授課。作為英語課程的授課教師,其自身的英語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對旅游專業知識卻一知半解。所以授課重點放在了語法、單詞等內容上,不能使學生通過英語專業課學習到旅游專業知識。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旅游專業的教師身上。一些教師由于自身英語水平所限,無法將旅游專業方面的一些重要詞匯及國際旅游市場的最新動態傳授給學生,教學內容體現不出本學科的時代性和全球化特點。而且,教師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一些教師只是一味地指責學生上課無精打采,殊不知這很可能就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所造成的。如果教師平時沒有注意分析學生的厭學情緒的原因,不注重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研究,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無法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好奇心,而且一如既往的使用同一種教學手段,語言貧乏,語調平平,極易導致學生的興趣喪失。因此,教師應通過課程內容及有計劃的教學活動,激發和增長學生創造行為,同時要求并因時制宜,變化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教學。

(四)教學與專業實習脫節

實習對于在校的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來講是增強實踐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促使中旅、國旅、中青旅等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較高知名度、美譽度、較新經營管理理念的旅游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些旅游企業也成了各大旅游專業院校爭相搶奪的合作伙伴。但是這種合作更多時候只是停留在表面,雙方各取所需,學校完成其教學計劃中的實踐課程要求,擴大知名度,提高招生入學率;旅游企業得到較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人力資源成本。至于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否符合從業要求卻很少過問。這就使得教學與實踐生產脫節,在就業競爭中無法體現出旅游英語專業學生在旅游和英語兩個方面的優勢。

二、旅游英語專業教學的實踐

作為高等職業院校,英語專業的設置必須緊密地與實踐生產相結合。培養出有一技之長的英語專業大學生。為此探索符合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特色,適應當今時展潮流的旅游英語專業教學新模式顯得十分重要。

(一)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注重口語交際能力培養

高等職業院校旅游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掌握旅游專業知識,具備英語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尤其是口語交際能力的旅游英語人才。從旅游市場的需求及畢業生的反饋信息來看,多數畢業生的英語口語水平無法達到旅游企業單位的要求。為此,我們應在保證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加大了口語技能的培訓,口語課貫穿于每單元的教學當中,加大口語課的課時量,達到每周2學時。我院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對于旅游文化知識的掌握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重點對學生進行口語能力的培養,掌握旅游英語口語的基本運用,并適當進行聽、讀、譯的訓練,使其了解旅游文化基本知識。

(二)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引進“合作學習”

旅游英語專業應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其中包括旅游英語的業務操作能力、學習與研究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信息與網絡應用能力等。為此,我們改變了以往“學科本位”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合作學習”的模式,以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合作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課堂教學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兩人對話、小組討論、小組作業、組間交流、組間競賽、角色扮演等。首先,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使具有相同興趣和不同能力的學生合理的搭配,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補性,進行模擬對話訓練。其次,教師把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例如上英語導游課時,教師要求各小組課前收集某一旅游景點的材料,在課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然后模擬旅游景點現場對學生進行訓練。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個人和同伴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相互幫助、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并且相互妥協讓步的團隊精神和責任意識。

此外,我們與一些旅游企業加強聯系,實行合作教學。我院與陽光旅行社、酒城賓館、南苑賓館等單位簽訂協議,給旅游英語等專業的學生提供短期的實踐培訓。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們對旅游業有了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同樣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日后的學習中,端正了學習態度,激發學習熱情。

(三)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估

為了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對學生采取了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在內容方式上包括:期末考試、課堂討論、角色扮演、英語演講等綜合成績;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發現問題與不足,找出與相關標準的差距,鍛煉學生終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潛能和學業成就,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師資問題的解決

為了使英語教師掌握一定的旅游實踐知識,應安排旅游專業教師定期參加英語口語培訓,不斷提高英語水平,在教學中進行雙語教學。使其成長為“雙師型”的教師,為旅游英語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證。

(五)對旅游英語教材進行改革

第8篇

陳文志,男,雅安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經濟管理系副主任;勒偉,男,雅安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人事處。

劉永恩,女,雅安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經濟管理系副書記。

摘要:隨著旅游者求知欲望的日益強烈,文化旅游已成為旅游的熱點之一,旅游經營者要大力發展文化內涵豐富的文化旅游,提高區域旅游業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雅安寶興縣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其發展文化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寶興;文化旅游;旅游深度開發

隨著大眾旅游需求的不斷變化,文化成為旅游業最富魅力的賣點,在旅游中積累文化知識,追求文化享受,成為一種新的旅游需求。國家旅游局從1992年開始策劃中國旅游主題游活動,吸引不同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如“94中國文物古跡游”、“ 95中國民俗風情游”、“ 2005紅色旅游年”、“ 2011 中華文化游”等,其中大部分主題旅游項目都體現了中國文化旅游的獨特魅力。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旅游

近年來,學術界對文化旅游的研究頗多,分別從旅游經營者、旅游消費者和旅游產品構成等角度闡述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最為典型的是美國旅游人類學家史密斯(1977年)指出文化旅游是指人類記憶中一種正在消失的生活的“圖景”或“地方特色”,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殘余。 郭麗華(1999年):“通過旅游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眲⒂竦龋?000年):“從旅游者旅游動機、旅游者活動內容角度出發,將旅游分為觀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特種旅游,特種旅游包括娛樂旅游、文化旅游、探險旅游等。其中文化旅游是指集文化、經濟、科技、教育、旅游于一體的大旅游?!?蒙吉軍等(2001年):“文化旅游是指旅游產品的提供者為旅游產品的消費者提供的以學習、研究考察所游覽國文化的一方面或諸方面為主要目的的旅游產品。”

歸納起來,文化旅游即是指旅游者對異地或異質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發的,前往異地進行以增長文化知識、體驗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旅游活動過程。

(二)文化旅游資源

文化旅游資源是對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并能被旅游業利用,產生社會、經濟和環境價值的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文化旅游資源按時間維度分為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和現代文化旅游資源;按景觀存在的形態可以分為有形文化旅游資源和無形文化旅游資源。由于文化旅游資源是人類創造的財富,與其他旅游資源相比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資源的特點外還具有其更加鮮明的特點。如,可持續性,知識密集性,啟迪創新性,強參與性,強壟斷性等。

二、寶興縣旅游開發的優勢

(一)地理區位優勢

寶興縣是四川省雅安市所轄的一個縣,幅員面積3114平方公里。1933年置寶興縣,因礦產等自然資源豐富,取《禮記.中庸》“寶藏興焉”之意而命名。寶興縣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雅安市北部,東鄰蘆山縣,南界天全縣,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小金縣接壤,西與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相連??h城穆坪鎮距成都市210km,距雅安市80km,距四姑娘山風景區155km,距碧峰峽風景區76km,位于從九寨溝黃龍寺紅原四姑娘山夾金山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碧峰峽的旅游環線上,是四川西部生態旅游大環線上的重要部份。

(二)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寶興縣具有豐富的旅游文化,奇異的自然風光,古樸的原始生態,獨特的藏鄉風情。“大熊貓”是世界級的旅游品牌,寶興縣作為世界上第一具大熊貓模式標本的產地和大熊貓的重要棲息地,是展示大熊貓旅游品牌的重要場所。寶興境內夾金山是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的豐碑,是精神的見證,是進行文化旅游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寶興是始自漢代的民族遷徙走廊的必經之地,其典型代表是磽磧的藏族風情,在其民族語言、服飾、飲食、藏家山寨、民族節慶、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折射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點。磽磧作為距成都最近的藏族鄉,是展現藏族風情及藏漢民族團結的重要窗口。寶興,古代為青衣人居地,歷史文化豐富。同時,寶興生態資源好,有宜人的氣候和山青水秀的良好環境,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優勢明顯。

三、寶興縣文化旅游開發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寶興縣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寶興縣是四川省列為優先發展旅游的12個重點縣市之一, 1995年,夾金山被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國家林業局批準成立夾金山國家森林公園。同年,成都花水灣溫泉公司與縣國資公司聯合投資,組建了四川夾金山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對夾金山風景區進行開發。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寶興縣作為汶川地震重災縣,抓住了災后恢復重建機遇,成功推出了神木壘和東拉山景區,迅速成為全省旅游的熱點,實現了生態旅游產業的突破發展,被評為全省生態旅游十佳縣。2012年,福建省正興集團與寶興縣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將陸續投資10億元人民幣重點打造鐵坪山、撲雞溝、熊貓古城等旅游景點,進一步提升寶興旅游品牌影響力。

寶興縣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品味較高,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寶興縣的旅游資源大多處于待開發狀態。現已開發的旅游產品主要有以下幾處 :

景區(點)名稱

分類依據

按資源類型分按產品屬性分按旅游目的分

蜂桶寨大熊貓自然產品觀光型

磽磧鄉藏族風情人文產品娛樂型

鐵坪山云海佛光自然產品休閑型

夾金山生態觀光、紅色旅游人文產品 觀光型

鄧池溝熊貓文化人文產品 觀光型

神木壘自然景觀、民族風情自然與人文產品觀光、體驗

東拉山大峽谷生態景觀自然產品觀光型

近幾年旅游接待情況如下:

年份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綜合收入

2009年44萬2.154億元

2010年81.45萬人次41500萬元

2011年101.5萬人次5.45億元

2012年125.66萬人次6.85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及問題

1.旅游進入性差,嚴重制約旅游發展

寶興縣交通以公路為主,對外通道單一,貫穿縣境的主干道僅S210線一條,多雨季節,道路塌方事故頻發,致使寶興縣可進入性差。其次,縣內景區之間未能形成環線,使自駕游不暢。受“4.20”蘆山大地震影響,318國道和210線路交通不暢,使得寶興縣旅游業受到較大影響。

2. 旅游文化挖掘不夠,游客駐留時間短

寶興縣的景區開發以自然資源的初級階段開發為主,旅游文化只停留在觀光層面,沒有充分體現出旅游的價值,現階段的開發只是直接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組合,沒有進行系統的整合和創新,尤其在開展游客旅游互動上缺少有力的產品開發,缺少游客體驗和互動參與的旅游項目,旅游內容過于單一,景區游客僅是被動的進行旅游活動,難以激發游客的回頭率和旅游活力。

同時,寶興縣接待條件最好的酒店是夾金山大酒店,其余多數為個體賓館和老百姓自主經營的農(藏)家樂,沒有一家旅游接待龍頭企業,難以滿足高消費、高享受層次游客需求。

3. 旅游商品可購性不強

近年來,寶興開發了一些石雕工藝品和農副土特產品,以及一些紀念物品,但旅游商品仍存在品種單一、制作粗糙、附加值不高、紀念意義不強等問題。加之寶興縣在大型的旅游購物超市等場所建設上長期滯后,給外地游客購物帶來不便,綜合消費體現困難。

四、寶興縣文化旅游深度開發建議

(一)挖掘寶興旅游文化底蘊,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進一步做大做強“熊貓老家·傳奇寶興”這一品牌建設,充分挖掘寶興的熊貓文化、紅色文化、土司文化、藏鄉文化、生態文化等特色文化,豐富完善旅游景區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加強宣傳營銷力度,加快推出一批品位較高、獨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區;進一步培育“紅葉節”、“上九節”、“冰雪節”等旅游節會品牌;進一步促進有機農業、中草藥、漢白玉石材等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強高山、蜂蜜、中藥材、茶葉飲品、漢白玉工藝品、特色食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研發、品牌包裝及宣傳力度。

(二)拓展旅游合作空間,提升文化旅游產品知名度

寶興作為世界了解中國大熊貓的窗口,雅安市和四川省旅游聯接世界的紐帶,寶興縣需加大旅游整體形象的宣傳,加強和周邊地區的旅游合作,樹立大熊貓文化之源的形象,將大熊貓作為必不可少的的文化節點,真正促進寶興的文化旅游經濟發展。

2013年4月20日0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寶興縣旅游業受到重大的打擊,同時也是一個機遇,寶興縣經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連續報道關注,知名度驟然提升,應以此為重要契機,狠抓城市宣傳營銷工作,培育和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圍繞核心品牌加強基礎設施投入、宣傳推介,圍繞核心品牌規劃開發點、線、面的旅游產品。重視改善硬環境,加快文化旅游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改善軟環境,提升服務層次,健全服務體系,切實增強文化旅游產業的軟實力。同時,加強旅游品牌建設,大力推行旅游標準化,規范旅游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打造旅游高端品牌,樹立和強化全域旅游、立體旅游的理念,對寶興縣旅游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在旅游產業中處處體現文化內涵,精心做好寶興整體形象的塑造,豐富旅游線路和內涵,對暫未開發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深度挖掘,使寶興成為人們心馳神往的旅游目的地。

(三)加強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寶興縣文化旅游的開發,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業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實現文化的經濟價值,而且可以增強人們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文化傳承和創新,為文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深度開發文化旅游將對寶興縣旅游業發展提供多樣化的旅游產品和文化內涵。

2012年8月,寶興縣教育局與廣東省中山市某知名學校共同策劃和實施了寶興 “四化三旅” (四化:熊貓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三旅:發現之旅、體驗之旅和愛心之旅)主題活動,并收到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寶興縣文化旅游資源與青少年“三觀”教育的主題旅游項目結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初現了寶興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雛形。寶興縣在文化旅游產品創新等方面蘊含著較大潛力,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模式還需繼續探索。

(四)整合文化資源,大力促進功能升級

要用差異競爭的理念,整合商貿、民俗、文化旅游,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實施文化與商貿的聯姻,以提升文化配套功能為突破口,精心策劃,舉辦展銷會、交易會、促銷會,開展節日慶典,戲劇演出等文娛活動,促進其他與商貿配套功能的完善,形成以商帶旅、以旅促商的新格局,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效應的雙贏。以寬松的環境和優惠的條件吸引全國各地商業巨頭,大型經銷商、商來這里創業和發展。(作者單位:雅安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經濟管理系)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雅安市2013年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課題(項目編號:YA20130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寶興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2] 梅青孫淑榮李國昊:論濟南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張濤 :論成都文化旅游資源現狀及開發,云南大學學報,2008年5月

[4]張占福:關于武川縣文化旅游產業特色深度開發的思考,2009年9月

[5]胡春麗:論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河南大學,2011年

第9篇

摘要__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豐厚的人文景觀,旅游業的發展極具潛力。但由于可進入性差、文化開發意識的欠缺、旅游之間的要素組合不完善等原因,造成__旅游業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只有堅持求異導向,使__的本土文化特色貫穿整個旅游過程,__的文化旅游事業才能有所作為。關鍵詞__文化旅游發展位于__省寧德市__縣境內的“__”,平坦的巖石河床為一石而就,凈無沙礫,布水均勻,寬處達150米以上,形成面積近八萬平方米的水上廣場,溪水皆剛沒腳背,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一片白光耀眼,被譽為“天下絕景”。__境內還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鴛鴦溪、全國五大水簾洞之首的“百丈際水簾洞”、木拱廊橋、庶民古戲以及展現農耕文化的各種人文活動。__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豐厚的人文景觀,__旅游業的發展極具潛力。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者的需求已經從走馬觀花的年代進入了文化陶冶的時期。旅游者將不再滿足于大眾化的景點、面目雷同的景區。于是,景點景區文化內蘊的魅力便一步步地浮上了層面,成為新世紀旅游開發的重點。一、文化旅游的界定世界旅游(業)發展的初期正好同步于工業經濟的崛起,從事旅游的人們以其巨大的經濟價值為開發動力,把旅游定位為一種經濟現象。其主要功能成為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一種手段,推動了之后很長一段時期旅游的發展,同時也成為當時旅游開發中過度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本質上的文化功能的直接原因。我國旅游業經過從一種接待事業到一種經濟手段到今天完備的產業地位的發展歷程,人們逐漸認識到旅游的本質是它的文化內涵。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旅游者花費大量的經費、時間、精力,收獲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具體的物品,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一種旅游過程中形成的概念,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是追尋一種文化上的差異。文化是旅游產生的基礎,是構成旅游的一個基本條件,把文化作為旅游的一個要素或把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更加符合文化要素在旅游中的地位。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已經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重視,一些學者認為所有的旅游活動都可視為文化旅游。二、__(__)文化旅游的現狀1、基本狀況__鴛鴦溪景區在1993年就獲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稱號,但多年以來,由于旅游市場的不成熟、投入不足、文化旅游開發意識不強等方面的原因,__旅游資源的開發基本上還是處在初級階段,旅游資源開發尚處于原始狀態。然而,目前無論是寧德市還是__縣政府,對旅游業的發展都非常重視。充分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改變長期以來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旅游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已成為省、地、縣政府的共識。寧德市的旅游總體規劃體系即將形成,旅游產業鏈條不斷完善。在可預見的未來,__縣的旅游資源開發將進入一個新階段。2、__文化旅游的資源(1)自然景觀對于追求景觀豐度的旅游產業來說自然景觀的優勢是一個地方發展旅游產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__文化旅游的前提。表1__境內的主要自然景觀及主要特征景點景區主要特征等級__“__省景觀”之一,有“天下絕景”的美譽。特級景點鴛鴦溪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又是中國傳統名禽鴛鴦的祖籍地。特級景點百丈際水簾洞全國五大水簾洞之首特級景點鼎潭仙宴谷、小壺口瀑布等峽谷地貌,形成了溝谷縱橫的瀑布、深潭、急流、險灘。一級景點鴛鴦湖湖面面積達五千畝,同時有面積220多畝的臥牛山,一級景點太堡樓、劉公巖、仙山牧場、天湖濕地頗具特點自然景觀資料來源:__鴛鴦溪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__—2020)(2)人文景觀以木拱廊橋、庶民古戲、巖后革命根據地村等為代表的__人文景觀和古老的農耕文化構成了__獨具特色鄉土文化,為__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表2__境內的主要人文景觀及主要特征種類名稱主要特征文化古跡木拱廊橋四座省級文保單位。萬安橋、千乘橋、百祥橋正在申報國家級文保單位。雙溪古鎮東南沿海保留最完整的古縣城。棠口西洋建筑群有圣公會教堂,潘美顧醫院,淑華女子學校等三個建筑群,面積25畝。小梨洋清朝虎將,__省歷史文化名人甘國寶故居虎婆遺跡與媽祖、陳靖姑齊名的三姐妹之一革命歷史遺跡巖后村革命根據地村。葉飛將軍曾在此組織指揮閩東北的游擊戰爭。北上抗日紀念地閩東獨立師分批從棠口、雙溪出發,揮師北上抗日。上樓閩東北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地。民俗風情庶民古戲1982版《辭?!酚杏涊d并稱它已失傳,被譽為我國戲劇研究的“活化石”。傳統武術閩東北提起“__師傅”無不嘆其武藝精湛,香火龍為國內獨具特色的舞龍活動。鳳凰茶20__年畬族歌舞團代表__省參加香港“__節”中所表演的鳳凰茶。古法制陶等技藝不合當代人之所需,技藝已瀕臨失傳,但__農村還有個別老人會此技藝。(3)生態觀光農業__海拔800多米,日照充沛土壤肥沃雨水充足,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在__縣城至__的途中這幾年發展了很多個體生態農莊。

三、文化旅游發展存在的不足

1、可進入性差制約文化旅游的發展地處山區,目前境內僅有省道202線從中穿過,無高等級公路,景區可進入性差,如--寧德僅120公里,中巴車約3小時,--福州172公里,中巴車約4.5小時。路面等級差,坡陡彎多,給游客的出行造成了許多不便。2、文化開發意識的欠缺文化旅游開發存在的不僅僅是投入的問題,而且文化開發意識也有欠缺,把旅游定位在初級階段的旅游。這表現在線路的設計上,多為自然景觀的觀賞,片面強調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鴛鴦溪和“天下絕景”__,人文景觀等文化內涵的則一帶而過,這既不能反映的整體資源形象,也不能深入到的文化核心,與的旅游資源現狀是不相符的。3、旅游之間的要素組合不完善完整的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目前的接待能力僅有天外天、 電信賓館、郵電公寓和華僑旅行社等4家賓館,350多個床位。其他的吃、行、游、購、娛也還處于自給自足的階段。而且景區的配套的設施、娛樂項目、參與性游戲沒有跟上,景區還顯原始狀態,遠不能滿足旅游發展的需要。4、缺乏專業的形象設計由于旅游專業人才奇缺,聘請來的專家也往往淺嘗輒止,在只是住上2--3天就走,只注重表面的自然景觀,而不能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的旅游規劃不理想,形象策劃不理想,沒有對外形成自己獨特的旅游形象。5、旅游網絡沒有形成。三、(__)文化旅游的分析。一、客源條件分析1、地處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間。長三角和珠三角也是我國旅游人口最多的區域,__在接受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幅射時吸引此兩地人口到__旅游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以“天下絕景”__為龍頭的文化旅游完全可以打造成為吸引游客進入的重要品牌。2、是閩東北、華東旅游網絡的重要連結點。拓展文化旅游有利于武夷山景區和太姥山景區的聯系和銜接。武夷山年旅游人次超過250萬,年旅游收入超過10億,是__省最重要的首選的旅游景區。因此吸引到武夷山旅游的游客進入閩東旅游是非常重要的。而“__”正地處武夷山旅游網絡和太姥山旅游網絡之間,是吸納武夷山游客的一個重要的支點。3、當前旅游市場的客源構成,呈現以本地及周邊市場為主要客源方向的基本特征,閩東各縣市、閩北各縣市、福州市、泉州市、廈門市、浙南地區等客源地,是的近時距(2-3小時車程)市場和中時距(3-5小時車程)市場。這些地區大多屬于經濟發達或較發達地區,出游率高,由其構成的客源市場是旅游資源頗具潛力的市場。4、是__省27個重點僑鄉之一,歷史名人甘國寶兩任臺灣總兵,因此回國觀光的“三胞”也會在__的旅游者中占一定的比例。因此,的旅游市場定位應當是:近期主要依托福州、廈門、溫州及周邊地區,把“__”打造成為福州、廈門、溫州的后花園;中期進入長三角、珠三角,東接太姥山、雁蕩山,北接武夷山、華東地區,進入全國旅游網絡;遠期進入東南亞、國際市場,使鴛鴦溪—__景區成為全國旅游網絡的重要連接點。二、旅游資源分析1、珍稀奇特程度眾所周知,旅游資源的奇特性越是突出,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從而具有越高的旅游價值。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大多具有奇特性,其中的“__”景區,更是具備了世界難得一遇的奇特景觀特性,可以起到帶動整體旅游的龍頭作用。而像廊橋類資源,因其屬于特定地域的特殊建筑,且年代相對久遠,在一般旅游景區并不易見,因此也具備了這一特性。有被譽為戲曲研究“活化石”的“庶民戲”,這是可挖掘的、頗能體現傳統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源。2、文化差異性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社會發展相對落后。而從某種意義上說的優勢就在其相對滯后,因為落后,許多東西還沒來得及破壞,還保持著其相對原始的狀態。源遠流長的閩文化中的農耕文化依然在傳承不息。而沿海城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城市建設的趨同和文化的趨同,城市之間已經沒有個性。而相對滯后所造成的與城市之間文化的差異,也正是我們發展旅游經濟吸引發達的城市人來感受我們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因素。3、規模、豐度與幾率旅游資源的規模是指景觀對象數量的多少、體量及占地面積的大小等。旅游資源豐度,一是指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結合與補充情況;二是指各類要素的組合及協調性;三是指景觀的集聚程度。只有在一定區域內,旅游>文秘站:交通干道兩側,現有在建的幾條景區公路及步游道完工后,將不但能解決可進入性難的問題,而且也將進一步完善旅游景觀的有機組合。4、適游期主要指旅游資源因受地理位置、氣候等自然條件限制,適于開展旅游活動的時期。由于地處亞熱帶高山地區,平均海拔八百多米,冬暖夏涼,理論上說,可常年適宜開展旅游活動。但在冬季,__景點的可參與性和夏季時相比,反差很大,這將會導致游客在冬季的大量減少,降低旅游資源的總體價值。當然,由于旅游主要屬于資源依托型,其旅游資源基本上能夠滿足多種旅游的需求,能夠吸引多種客源群體,宜于進行多種旅游活動。所以,旅游資源在先天上具有了觀光、度假、探險、修學、宗教等多種功能,如能建設好,將能吸引大量需求各異的游客光顧。四、(__)文化旅游發展對策

1、完善交通網絡,改善可進入條件處于規劃中的連接__省幾大著名旅游景區的重要位置,也是未來省內高速交通網的重要節點?!笆敝幸巹澋倪B接武夷山和寧德的寧邵高速公路、寧邵高速與京福高速的連接線都經過,使得未來由閩南方向、福州方向、浙南方向的客源前往武夷山和寧德旅游,或經由武夷山和寧德前往閩南旅游的游客,有可能成為他們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必須及時抓住這一機遇,改變不利的區際交通條件。與時同時,在區際交通狀況改變之前,應極力改變區內交通,修建景區內的旅游公路和安全的步游道,形成區內、區外暢通的交通網絡,使游客能更悠閑、更安全欣賞秀美的風景。2、制定旅游和文化一體化發展策略由于旅游資源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只要能引起旅游者觀賞和探究欲望的各種自然和人文因素,都能產生旅游效益。而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大動力,異域文化一般都能引起人們的探究興趣,無論是自然旅游資源還是人文旅游資源,都包含著特定的文化內質,都是文化資源。人們的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高雅的獨特的文化活動形式,所以旅游和文化從來就是高度融合的。因此要求人們在發展旅游業中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價值,旅游產品的設計要富有文化含量,這樣才能打動和吸引旅游者。開發文化旅游和發展旅游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旅游和文化一體化發展可以將兩者相互促進,兩者相得益彰,這應該成為文化旅游發展的一大策略。3、打造由資源型向市場型轉化的旅游產品旅游市場不同于一般的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它具有異地性、多樣性、季節性、波動性和高度競爭性等特征,而且現代旅游市場的需求也呈現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新趨勢,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不斷地持續增長。對特色旅游項目、“自然”和“本色”的旅游項目、參與性旅游項目以及旅游者的多重需求等都對旅游業者提出了新的課題。這些都表明了無論旅游資源如何地“天生麗質”,如果缺乏對目標客源地和目標客戶的長期培養,再好的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也可能是“藏在深閨人未識”,最終難免落得個“敝帚自珍”的結局。文化旅游發展,市場和營銷才是真正的瓶頸。因此,政府和旅游資源開發者應轉變觀念,把市場放在旅游資源開發極為重要的地位,要整合相關旅游產品、宣傳和策劃、市場推廣和營銷等相關部門,不要一味地把旅游業發展緩慢的原因簡單歸罪于路況不好和投入不足,要“眼光向外”,把工作重點放在目標客戶市場,通過明確定位、細分市場、尋找喜好自身資源的目標客戶,實施準確定向的營銷推廣活動。4、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提高(__)的品牌知名度。舉辦各類具有(__)特色的文化活動,擴大其舉辦次數、范圍、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提高(__)的品牌知名度。例如:1、舉辦全國性的“中國·__·天下絕景”探秘攝影大獎賽。2、召開全國性的“木拱廊橋”、“庶民戲”、“__地質結構”研討會。3、承辦“__小姐”乃至“中國小姐”等有影響的全省、全國性文體活動。4、每年酷夏舉辦“中國·__趣味親水活動”。5、每年元宵舉辦農耕文化節,同時配套小吃評選活動等等5、各項旅游服務功能區的設立和完善按面積法和游覽線路法計算旅游的環境容納為8000-10000人/日??紤]到可進入性、景點的吸引 力以及氣侯等因素,旅游的床位規模近期必須達到1500床,遠期必須達到5000床,直接服務人口和間接服務人口達到600-20__人。吃、住、行、游、購、娛等一系列旅游服務設施的建立需要占用大量空間,因此必須根據各景區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規劃并建設??h城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目前的接待服務能力也集中在縣城,且地理位置上位于全縣中部,因此在一定的時期內還是以縣城為旅游網的中心接待服務基地。鴛鴦湖緊鄰雙溪古鎮,湖面面積5000畝;棠口“燕畔”有木拱廊橋群,三溪交匯。鴛鴦湖和“燕畔”還有共同的特點:處于旅游景區、寬廣的水面、大量的土地、交通便捷和可建設大型停車場等。由于__和宜洋屬于峽谷地貌,又是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不宜修建大量的接待設施。因此鴛鴦湖和“燕畔”應該是未來旅游網的中心接待服務基地以及大型的購物、娛樂場所。由于風景區范圍大、游程長,各個景區又相對獨立,所以在風景區需設立各級小型的服務接待設施??傊挥芯哂邪l展文化旅游的意識,才可以讓的文化意蘊彌漫整個旅游活動的空間,才能夠使的本土文化特色貫穿整個旅游過程。這需要巨大的文化投入,既包括資金、物資等有形的投入,也包括公眾意識的引導、媒體的關注等無形的投入,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體現本土文化風格。對于旅游業而言,差異性有如旅游事業的生命,求異就是求生。立足本土文化,堅持求異導向,的文化旅游事業一定可以大有作為。__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不可多得的一項寶貴財富,是旅游資源的一大亮點,是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大優勢,也是旅游宣傳促銷中的一大賣點。要精心謀劃、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旅游開發和宣傳促銷工作,應把握當前有利時機,立足自身資源優勢,積極營造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氛圍,將建成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位包裝的文化旅游精品,樹立文化旅游強縣形象,把以__為龍頭的文化旅游建設成為名冠東南的一流品牌。參考文獻[1]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__.5[2]顏亞玉.旅游資源開發[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__.9[3]肖星、嚴江平.旅游資源與開發[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__.8[4]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寧德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未定稿)及規劃說明書[R]20__.10[5]鐘亮等.寧德市虹梁式木構廊屋橋考古調查與研究[R]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編號:20__034)[6]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7]__省城鄉規劃設計院.__鴛鴦溪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__—2020)[R]20__.9[8]沈祖祥.文化旅游概論[M]__人民出版社.[8]黃佛君等.試論文化旅游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__(9)[10]王松濤.從旅游文化到文化旅游[N]光明日報,20__.03.16.[11]王會昌.中國旅游文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__.

第10篇

創意旅游是指用創意產業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整合旅游資源、創新旅游產品、鍛造旅游產業鏈。創意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大力培養創意旅游人才,需要具有旅游體驗產品原創設計能力和技術能力的專門人才,需要將創意旅游產品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專門人才。為適應旅游業目前形勢的發展,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應積極培養能策劃、有創意、會管理、懂營銷的復合型應用型旅游人才。

在學校教育中,開放式教學法是培養創意旅游人才的主要渠道。開放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一個愉快的、和諧的、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熱情,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創新的一種教學實踐。在開放式教學法中,應做到教學理念的開放、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教學空間的開放和教學評價的開放,以期更好的培養創意旅游人才。

一、教學理念的開放

創意需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本領,創意是個性的、求異求新的,創意是綜合能力和文化素養的集中體現。創意型人才的培育離不開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基本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的開放程度會直接影響創意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師應清晰的認識到自己角色的轉變,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擯棄注入式、教條式、單向縱深式等側重于知識的傳承和記憶的教學方式,積極培養學生的發散式思維,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意沖動和快樂;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享受,積極培養學生去發現、去想象、去探索、去創造的能力,讓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品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應注重師生互動、小組協作的學習方式,創設愉快、民主的學習氛圍;應注重對學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給予指導,與學生一起探索、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

二、教學內容的開放

創意旅游強調對各類資源的多維化整合。強調對未來文化遺產的創造。強調對旅游消費潮流的引領和塑造。強調旅游產業鏈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區域整體價值的提升。創意旅游來源于生活,并引領生活潮流。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創意旅游人才時,教學內容的安排應具有更大的開放性。

其一,教師不能刻意追求課程體系的嚴密與穩定,追求課程要求與教學內容的統一。知識無法窮盡,學習內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如《中國旅游歷史文化》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綜合學科。五千年文明不是一朝一夕能被導游們掌握,也沒有必要全部掌握,這就要結合企業需求,以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為度”,對歷史知識進行有效選取。在《中國旅游歷史文化》課程中,歷史、建筑、園林、飲食、民俗、旅游景觀與山水文化、旅游文學藝術、宗教等是客體文化的重要基礎和主要內容??梢栽O立歷史與宗教文化走廊、建筑與景觀文化走廊、飲食與民俗文化走廊、旅游與藝術文化走廊等五大教學模塊。以適應旅游創意人才需要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的要求。

其二,課堂傳授的知識內容是開放的。一方面教材只是其中諸多學習材料中的一種,學習材料是多樣化的。另一方面應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新知與日俱增,及時吸收本專業的新知識、新理論、新信息,引導學生關注前沿知識,面向未知領域。如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在《旅游市場營銷》課程中,教師應該積極補充移動營銷的知識,介紹微博和微信的營銷原理,并結合現實中的微博、微信營銷案例,分析微博和微信兩大社交平臺的營銷方式,引導學生關注并研究――微博與微信營銷的利弊。

其三,教師還應結合本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有意識地傳授一些跨學科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如在《旅游線路產品設計》課中,跨學科傳授攝影與美學欣賞的一些知識,激發學生設計靈性。

其四,根據學生實際知識水平、需求和地方旅游資源特色,按需施教、靈活施教。在創意旅游人才的培養中,課程教學要分級而定,讓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學習相應的知識點。結合四川和成都地方旅游資源的特色,從區域崗位需求出發,調整教學內容。例加:四川地區三國文化的旅游景點十分豐富,在《中國旅游歷史文化》教學中,增加對三國旅游文化的講解,更好地服務區域旅游經濟。這對于四川三國文化旅游產業鏈的文化創意思維、創意表達、創意傳播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的開放

創意就是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想法。創意是創新之源,創意人才最明顯的特征是思維敏捷、異想天開、勇于創新。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討者?!痹陂_放的教學過程中,注入式、教條式沒有市場,教師注重運用啟發、討論、探究、實驗、質疑、爭論、搜集信息、自主學習等開放的教學形式,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與訓練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沖動,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實現教學的根本目的。如,旅游法規課程教學中,讓學生根據合同法相關知識,自編合情合理的創新案例,然后分小組進行模擬法庭辯護比賽.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意思維的培養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在教學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應重視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和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靈活運用協作法、探究法、案例法、情景法和角色扮演法。注重引導學生探究思考,主動尋求和發現新的問題。注意制造教學疑問,引發學生開展研討和爭論。積極培養學生自信、質疑、不怕失敗、不滿現狀的創意意識。

四、教學空間的開放

開放式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開放探索空間。其一,課堂向社會和企業延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和企業,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開闊他們的視野,在感受新知的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知識,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從而解決問題;其二,課堂向校園文化活動延伸。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創意設計競賽和展覽活動,以激發旅游創意人才創造原創文化產品的激情和動力;其三,課堂向傳媒和網絡延伸。讓學生通過媒體和互聯網吸收更豐富、更生動、更鮮活的知識信息。這種空間的開放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多維度思維的能力。

五、教學評價的開放

開放式教學評價既有老師評“學”,也有學生評“教”,在教學評價的開放中,需要注意的有二點:其一,特別注重評“學”。以此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完成學習目標。在評“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評價的整體性,改變單一的考分評價方式,以全面綜合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如設立創新創意分,將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的創新表現和行為納入學科成績的考核范圍,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注意考核形式多樣化,以開卷、閉卷、論文、設計、調研報告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考核。其二,關注評“教”的動態性,教學評價應與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緊密結合起來,對教師教學的質量進行跟蹤監控。此外,特別要把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創意能力的培養做為一項重要的評教指標。

第11篇

關鍵詞:信息系統;空間數據庫;軟件開發;;南昌

中圖分類號:TP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18-4956-02

Tourism Information Query System Based on GIS of Nan Chang

HUANG Ya-qiong, LIANG De-hua

(Jiangxi Traveling Business Trade Professional Institute, Nanchang 33011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ourism information query system development way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and the main function,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design method of database of tourism spatial database, and relational database connection and information data of graphical display. In tourism management of spatial database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are discussed, with nanchang tourism as an example, the attribute database and the spatial databas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 specific instructions, tourism information spatial database, and can be layer of tourism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n analyze success calls.

Key words: data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spatial database; software development; ; Nanchang

進入21世紀,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對外政策的深入,旅游業面臨著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如何抓住歷史機遇,以南昌的旅游資源信息為依靠,發揮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創建一個旅游文化名城,確保旅游業在南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向外界全方位的展示南昌旅游的嶄新面貌,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而該系統也正是以此為出發點,通過深入的調查、分析,設計出了南昌鄉村旅游信息查詢系統。

1 研究背景

1.1 國內外旅游信息系統研究現狀

在國外,旅游信息系統的研究起步早,發展迅速。20世紀80年代,許多旅游景區相繼出現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Destination information system),在許多公共場所安裝了信息系統終端設備,從終端設備上,游客可以獲取旅游景區的多種信息。世界旅游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建立的世界旅游數據網絡,己有近20多個國家的旅游數據庫與之實現了連接。其數據庫信息包括旅游景區出入境的人數、運輸工具的種類、旅游消費額、旅客流向和飯店服務設施等閣。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也正得到迅猛發展,新系統能提供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信息,逐漸集合了查詢、預訂、檢索的功能。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旅游信息系統的研究工作才開始進行的。理論研究方面,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較多。如羅平、陳慶同等人的《佛山市旅游信息系統開發》,該系統由旅游GIS模塊和旅游多媒體模塊兩部分構成,滿足查詢和觸摸屏導游功能;王鵬和戴學軍的《GIS的中國旅游流信息系統的建模方法研究》;陳普的《基于GIS的福建省旅游信息系統研究》;李君軼和馬耀峰的《基于GIS的區域旅游規劃與管理信息系統設計》;向華、許曉宏等人的《基于ActiveX技術開發數字化旅游信息系統》等學術論文。

旅游信息系統最早是由中科院遙感所開始研發的。在國家“六五”計劃期間,中科院承擔了科技攻關項目專題――“建立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實驗研究和計算機技術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微機國家旅游資源信息系統”。全國旅游資源普查完成基礎上完成該系統。

1.2 主要研究內容和創新點

本文的研究內容是結合國內外旅行網站旅游信息系統的所長,在主要實現技術和開發方法的比較和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借助面向對象開發方法的強大優勢,結合B/S體系結構和技術來構建景區、景點、留言系統等模塊的開發。依據網絡用戶和后臺維護人員的總體需求,通過對系統中具體對象的分析,構建起系統的動態行為模型。對系統的配置情況進行分析,完成系統的分析和設計。

本文的創新點是:將組件式開發與旅游規劃管理相結合,提出旅游管理信息系統總體設計方案,運用MAP Objects組件開發查詢和旅游規劃的管理信息系統,并對核心技術進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技術與旅游規劃管理相結合,實現基于web的信息的空間管理功能和數據庫管理功能。

2 旅游信息查詢系統的設計

2.1 系統設計原則

系統總體設計應當根據系統工程的設計思想,是應用GIS技術滿足合理化、經濟化、科學化的總體要求。一般遵循實用性原則、標準化原則、可靠性原則、可更新性原則、前瞻性原則等基本原則。而系統構建目標則是在旅游線路最近、或最佳分析、最佳服務設施選擇和旅游發展對策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技術、Internet技術、GIS技術等建成一個信息導航平臺,為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宣傳手段,給游客提供輔助決策。所以系統應該具有:地圖控制、游客查詢、地圖分析、評價預測、地圖輸出、數據庫更新等功能。

2.2 系統結構設計

基于GIS的南昌市旅游信息系統的開發以Windows XP為操作系統平臺,采用B/S三層結構,客戶端不需要開發和安裝特別的應用程序,所有的應用都集中在服務器端。根據系統構建的目標,按照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的思路,旅游信息查詢系統可分為五個模塊:地圖控制管理模塊、游客查詢管理模塊、地圖分析管理模塊、預測與評價模塊、地圖輸出管理模塊。整個系統總體結構圖如圖1所示。

3 設計與實現

基于GIS技術,在系統地圖上除了能以點擊方式作一般查詢、檢索外,還可以根據空間圖形要素來定位數據、通過數據集合的集合分析方法,確定空間要素相互間的聯系及多重屬性特征;通過對圖層的疊加、多邊形的結點分析等能生成特定區域范圍的專題和綜合信息。此外,還具有固定線路、最短路徑、緩沖區分析等空間分析功能。

開發本系統主要依靠三項技術:一是網頁制作ASP技術,二是虛擬現實技術,三是Map API技術。ASP技術已經成熟,在網頁制作上完全能滿足本系統開發的要求; VRML是Internet上基于WWW的三維互動網站制作的主流語言,VRML不僅支持過程和數據的三維表示,而且能提供帶有音響效果的結點,使游客能走進視聽效果十分逼真的虛擬世界;Map API不但具有絕大部分傳統GIS軟件具有的功能,而且還能夠利用因特網優勢的特有功能,在網絡上提供交互的地圖和數據。

正如前文所述,以南昌的旅游資源信息為依靠,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創建一個旅游文化名城,以求確保旅游業在南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向外界全方位的展示南昌旅游的嶄新面貌,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而該系統也正是以此為出發點,通過深入的調查、分析,設計出了南昌鄉村旅游信息查詢系統,系統的總體設計、數據計庫、設程序的編寫、調試、測試等多項工作,基本上實現了南昌旅游資源信息和旅游服務設施等的查詢功能,并且系統具有部分空間分析的功能,以輔助用戶進行所需要的決策。

4 結束語

本論文所取得研究成果如下:

1)從南昌的旅游現狀著手,通過調查、分析,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功能、特點以及在旅游業中的應用,提出了采用地理信息系統的方法解決南昌的旅游信息和旅游設施的查詢以及旅游信息的管理問題。

2)實現了南昌鄉村旅游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圖文并茂,具有多媒體功能,可以全面、詳細地向游客介紹旅游景點的信息。通過信息查詢,可以使游客直觀、清楚、方便地了解南昌的旅游景點、景觀特色和相關的服務設施,從而便于游客的出行。

3)系統除了具有相應的旅游資源和旅游設施的查詢功能外,還具有空間分析功能,能夠滿足游客決策的需要。

通過對南昌旅游業現狀的調查、分析和對南昌旅游業的發展的展望,現在的旅游信息系統還是跟不上信息現代化發展步伐。由于本系統調試時間非常短暫,要將系統功能做的非常完善是不太可能的,系統是一個實驗性的系統,只是實現了部分系統功能,因此系統要完善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整理和充實工作。隨著時間和費用的增加,大部分的數據將會錄入到系統數據庫中,伴隨著本系統的不斷改進,一定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參考文獻:

[1] Monti C.AGILE SERVICES DISTRIBUTION,“Dynamic and Multi-Dimensional GIS”[Z].Beijing,1999.

[2] Johnson R.Expert One-on-One J2EE Design and Development[M].Wrox,2002:18-66.

[3] Leffingwell D,Widrig D.Managing Software Requirements:A Unified Approach[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125-141.

[4] RTP: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RFC 1889[Z].IETF,1996.

[5] Kruchten P.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An Introduction[M].Addison-Wesley,2003.

[6] Martin R C.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inciples,Patterns,and Practices[M].Pearson Education,2003.

[7] ??藸?Java編程思想(英文版[M].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8] John J.SQL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0-97.

[9] Couzin G.搜索引擎優化[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51.

[10] 黃易.WEB程序開發[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9.

[11] 羅云啟.數字化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與MapInfo高級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第12篇

論文關鍵詞:旅游市場,一體化發展,4P

 

旅游業是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潛力的朝陽產業,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結合點。近幾年來,全國絕大部分省份都把旅游業確定為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競爭比較激烈。冀東“金三角”指的是唐山、秦皇島、承德三市,這三市是河北省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地區,不論是資源和市場,還是發展的基礎和質量,在河北省旅游業發展中都處于領先水平。

一、促進冀東“金三角”旅游市場一體化發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優勢資源的互補

唐、秦、承處于冀東一個大板塊之中,唐山市東隔灤河與秦皇島市相望,西與天津市毗鄰,南臨渤海,北依燕山隔長城與承德地區接壤,而承德又南鄰秦皇島、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濱重要的區域性城市。從地理位置上看,這三市相鄰,潛力巨大,能夠實現資源互補。促進冀東“金三角”旅游市場一體化發展,會對游客產生更強的吸引力,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有利于形成大旅游經濟圈

冀東是河北省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地區:唐山有清東陵、景忠山、湯泉、潘家口、大黑汀、青山關、靈山、白羊峪等旅游景區;秦皇島有老龍頭、天下第一關、長壽山、孟姜女廟等旅游景點雜志網,還有北戴河、南戴河旅游度假區和昌黎黃金海岸等海濱旅游圣地;承德有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普寧寺、普佑寺等景區。冀東這三市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促進冀東“金三角”旅游市場一體化發展,有利于形成大旅游經濟圈。

(三)從整體上提升河北旅游業的發展水平

合作旅游作為冀東經濟合作的一個方面,統籌發展、加強區域合作已成為進一步提升旅游業發展水平的迫切需求。加強區域旅游合作發展,可以增加唐、秦、承地區的人員和信息交流,促進交通、通訊、環保等基礎設施的改善,為區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提供有利環境,從而整體上提升河北旅游業的發展水平。

二、冀東“金三角”旅游市場一體化發展4P策略

(一)完善旅游資源,構筑品牌

秦皇島共有5A景區1家(山海關古城景區管理處、老龍頭景區、孟姜女廟景區),4A景區11家,3A景區4家,2A景區5家。承德共有4A景區8家,3A景區3家,2A景區4家。唐山市旅游資源很豐富,既有世界文化遺產、文化古跡旅游景區、紅色旅游景區,也有都市旅游景區、海濱旅游景區、工業旅游景區等。河北省3處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中的2處(山海關、避暑山莊和外八廟)都集中在冀東地區。冀東這三市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基本上都是自成體系。實現這三市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樹立冀東“金三角”旅游品牌,只有形成特色的品牌,才能不斷擴大影響力。

旅游產品對于完善這三市的旅游業很重要,秦皇島比較著名的“楊腸子”火腿腸,唐山的麻糖,承德的露露等,要不斷擴大品牌的宣傳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另外,需要根據自己地區的特色優勢,形成特色的品牌。從目前狀況看,秦皇島和唐山兩市海產品比較豐富,基本上都是散裝或者簡易包裝的產品,真正有影響力的海產品品牌很少,產品開發應針對目標市場,品質與深度并重,力求特色化、精品化、整合化,從而促進冀東“金三角”旅游市場一體化發展。

(二)采取靈活價格策略,樹立優勢

唐山、秦皇島、承德三市旅游景點的價格制定缺乏科學性,定價方法比較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價格體系。基本上都是一個旅游景點一張門票雜志網,還處于傳統的旅游景點價格戰惡性循環中。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靈活的價格策略,針對選擇旅游地市的不同、旅游時間的長短、季節的不同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價格。比如,如果選擇去冀東“金三角”旅游,可以采用一張通用門票,適合旅游者的需求導向定價。選擇這三市的通用門票,相對而言比較便宜,容易樹立價格優勢。

(三)建立多條渠道途徑,拓寬銷路

1.傳統旅游景區銷售點。充分發揮傳統渠道的作用,在宣傳本景點的同時,也要宣傳冀東“金三角”旅游景點一體化。

2.自建網絡渠道。在信息技術大力發展的今天,利用網絡渠道,能夠很好地獲取客戶資源。網絡上除了展示景點風光、活動項目、食宿信息、購物指南、自駕線路等必要內容外,還應設立即時在線交流窗口和在線訂購欄目,隨時解答訪問者的問題,提供在線購買服務。

3.借助旅游電子商務渠道。電子商務正成為中國旅游業越來越強大的助推器,電子商務搭建起全方位的互動平臺,多角度吸引游客,激發游客的旅游熱情。借助旅游電子商務渠道,能夠讓消費者享受到一站式服務,實現服務的一體化,比如門票、導游、團購、機票、車票、住宿、餐飲、旅游購物等,能夠很快地實現,并且很方便,點點鼠標就可實現操作,這樣的便捷出游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

4.與中間商合作。可以與旅游社、旅行社以及企事業單位合作,找準雙方的利益共同點,有效地利用好這個渠道,使其有利可圖,從而為我所用。

(四)開展多種促銷方式,強化宣傳

運用廣告、營業推廣、人員推銷和公共關系等多種方式進行促銷。

1?廣告宣傳。首先,建立圖文并茂的網站,這三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網站,秦皇島旅游? qhdta.gov.cn;唐山旅游政務網tourism.gov.cn;承德旅游政務網 cdtour.gov.cn,要大力宣傳這三市的有效整合。還可以借助第三方網絡平臺,比如,通過搜狐、新浪、百度等網站大力宣傳冀東“金三角”旅游信息,這樣旅游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其次雜志網,廣泛利用電視、廣播、報紙、期刊等媒體進行宣傳。精美的導游圖、宣傳冊是一個城市形象的縮影,既可為游客指路導向,又能起到極好的宣傳作用。再次,在機場、車站、城市的主要干道、所依托景區的出入口以及游客集散地設置大標語、大廣告牌等。

2.人員推銷。在居民社區、購物中心、大型活動會場等地進行人員推銷,宣傳旅游信息,從點到面,從少到多,逐漸讓消費者了解其信息,并且能夠去體驗。

3.公共關系。邀請名人或受公眾關注的明星參加相應的旅游活動,并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報道;舉辦紀念活動、重大活動、公益活動等為依托,宣傳旅游;比如,秦皇島有比較出名的奧體中心,國家足球賽及其他足彩賽事在這里舉辦;從2010年開始的“七夕情人節”在秦皇島舉辦,可以借此宣傳,擴大影響。舉辦推介會、旅游文化節、旅游研討會等活動,構筑宣傳促銷平臺;在知名度高的網站上開展以企業或產品命名的游記征文大賽、旅游專欄等;通過各種公關活動潛移默化地進行宣傳。

4.營業推廣。對于旅游者可以實行會員制,旅游景區的光顧就如同去超市購物一樣,不僅能夠打折優惠,還可以提供免費旅游的次數,從而培育忠誠的顧客,有利于提高景區的美譽度。

參考文獻:

[1]張春梅.秦皇島城市旅游SWOT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J].企業活力,2010,(1).

[2]張廣瑞.京津冀旅游合作發展的新起點[J].首都經濟雜志,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