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7 13:04: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西方哲學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中國哲學史方法論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是兩種不同的哲學形態。同時二者又是可以通約、可以比較的。現階段,在重視中西哲學對話時,應注意到中國哲學史特殊的方法論。討論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首先需要確立“中國哲學”學科的自主性,進而才能對中國哲學的未來發展作出展望。陳來對于目前國內有關“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培養與學科發展等基礎性問題作了總結發言。他指出,“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早已成為世界性的知識領域和世界性的學術領域,因此要使本學科的學者具有世界性的學科眼光,尤其要重視海外中國哲學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圍內回應與中國哲學研究相關的各種挑戰,逐步掌握中國哲學研究的主導權。其次,要提高研究的內在性和主體性,既需要“內在的理解”,又需要“客觀的呈現”。郭齊勇總結并評述了蕭萐父先生及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學科點在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課程的教學方面的經驗,強調訓詁、考據與義理并重,以及中西互動的中國經典詮釋方法學,并注意理解中國哲學范疇、價值、意境的特殊性及其普世化。
李維武認為,研究中國哲學史,應堅持歷史主義原則。19、20世紀中國哲學的主軸是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其總的特點是西方哲學的中國化與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對這一時期中國哲學的研究應堅持和貫徹歷史主義原則。這一原則表現為時間向度和空間向度兩個方面。從時間向度看,首先要處理好中國哲學開展的過去與現在之間的聯系:從空間向度看,要處理好哲學史與文化歷史之間的聯系。田文軍指出,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出現了多種研究形式,學者們或從哲學發展史的角度、或從思想史的角度、或以史論批判的形式、或以哲學問題史的形式、或以文獻考釋的角度研究中國哲學史。因此,同樣是以指導的中國哲學思想史研究,侯外廬、杜國庠先生批孔批儒,而郭沫若先生尊孔尊儒,郭沫若的研究強調轉化儒家傳統的現代意義,很值得重視。
關于中國哲學史的方法論有很多,其書寫方式也是多元的。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經典詮釋的方法學值得重視。黃玉順指出,哲學之變化發展,乃淵源于當下的生活。中國哲學亦然,現代中國哲學淵源于現代性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國哲學學科發展的核心任務既不是回到前現代的形上學,也不是拒斥形上學,而是要從當今世界、當今社會的現實生活出發,去重建形而上學。高華平指出,從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學科屬性、研究現狀和研究對象等幾個方面加以考察,可以看出對中國哲學史進行文、史、哲綜合研究,既是必要的又是緊迫的。同時,這一綜合研究是現實可行的,比如各高?!皣鴮W班”的開辦就是很好的例證。柴文華指出人的視域決定了原典的意義,以現代視域研究傳統原典符合中國哲學走向世界的歷史發展趨勢。因此。在中國哲學史的多維度書寫方式中,現代視域與傳統原典的結合應是較佳的選擇。
二、中國哲學的創新與發展
近年來,中國哲學界學者們試圖突破原有范式的局限,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等方面不斷探索、積累和創新,以期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楊國榮對實踐過程的理性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認為,這一理性化從實質的層面看,不僅與“理”相關,而且也與“情”相涉。實踐活動的合“情”合“理”,意味著既合乎普遍的法則和規范,又適合于特定的實踐情境,二者的統一,構成了實踐過程中理性化的具體形態之一。高瑞泉認為動力與秩序是中國哲學的雙重關懷,它源于中國社會轉型和發展的歷史,并隨之而呈現出某種復雜變奏。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中國哲學“動力”的追求開始讓位于秩序的重建,它表現為“啟蒙反思”、進步主義批判和儒家的重光等。喬清舉指出目前中國哲學研究的趨勢是“在中國的哲學”逐漸成為“中國的哲學”,當代中國哲學研究需要“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主體性其實是一種創造性,更具體地說是原創性。
在中國哲學的現展中,應如何與現代西方哲學接軌,凸顯創新性?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設想。陳道德分析指出,名辯學中所討論的推理都是語用推理,而這恰是西方傳統形式邏輯中根本沒有的。符號和語用推理在符號學中被給予了充分的研究,符號學應是深化先秦名辯學研究的更優范式。李廣良指出中國現象學的成就不僅在于對胡塞爾等現象學家的研究,而且在于現象學的中國化?,F象學儒學是儒學史上的一種新的形態,它有著豐富的可能性,其中包含著現象學與儒學的比較研究。其本質在于通過現象學回歸儒家的源初存在,激活儒學的活力或“內在生命”,開始面向儒學的“事情本身”。
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既具有普適性的一面,又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李翔海提出要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以“時代性”為衡量中國哲學基本標準的理論立場,轉而從時代性與民族性兩個維度對中國哲學予以更完整的關照,以確立中國哲學作為一種特定哲學形態所具有的獨立自足的內在意義,突顯其立足于“人類哲學”之一般的高度。
三、對中國傳統哲學及其價值的再認識
中國哲學學科的成立,意味著中國哲學實現了從古代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化,在這一過程中,必然存在對中國傳統哲學及價值的再認識、對中國哲學現代轉化之途徑的思考。張學智對儒學特別是理學的宗教性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儒學特別是宋明理學具有獨特的宗教性格,它以其形上學、超越性而又具有精神追求的具體在場性帶上了精神宗教的性質,并從而抑制了基督教那樣的典型宗教的產生。這種宗教性格,可以對中國文化自身的許多特點予以根本性說明,同時克服由于宗教與現實力量分離所造成的諸多弊端。
溫海明討論了儒家實意倫理學,這種哲學意識認為人在世間并與世界共同創生,人與人的關系開始于人與世界相交接的緣發端點,其目的是為了從意識的緣發端點出發說明人在變化的世界中的生存與運作狀態。“實意”是儒家倫理學中推己及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儒家傳統的“誠意”可以解釋為將意念的實化。
隨著出土文獻的不斷發掘,以及現代研究方法的廣泛運用,傳統哲學的研究領域處于不斷拓展之中,字義的考證、文獻的梳理、義理的闡發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推動了現代哲學的發展。王中江對簡帛文獻《凡物流形》中的“一”進行了專門而深入的探討,認為在這篇文獻中,“一”是首要的概念,有四重構造,并據此證明《凡物流形》是黃老學的文獻。吳根友主要以《周易》與《老子》中“復”的觀念為核心,考察了“復”在中國美學方面所具有的意蘊。陳喬見對明清之際思想家們的公私觀念進行了梳理。他認為,這一時期思想家們“合私成公”的理念,實際上源自于原始儒家的仁義觀念和忠恕之道,二者有著內在的融貫性和一致性。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 橫向拓展教學
西方音樂史通常也被稱作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本科專業(教師教育方向)的一門必修課程。是對原音樂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西方音樂史和音樂欣賞(西方音樂部分)兩門課的有機整合。其特點是將西方音樂作品的欣賞置身于西方音樂歷史文化的背景中進行,使原本枯燥的西方音樂史的教學更加生動鮮活。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基本掌握和了解西方音樂文化的歷史進程、主要流派、重大事件、作曲家、知名音樂作品和音樂體裁。課程的教學一般以音樂風格為主線索,通過對音樂本體的剖析,使學生清楚地了解西方音樂歷史的整體發展脈絡,進而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以及對音樂作品的鑒賞和評價能力。本課程在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知識結構、樹立辯證唯物史觀、適應基礎音樂教育需要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國內各高等音樂院校音樂史類的課程教學多局限在音樂本身的發展規律層面。特別是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往往呈現為是一門講述作曲家生平與其代表音樂作品以及該作曲家的音樂創作風格的課程,而與同時期其他藝術門類的知識橫向聯系甚少。但在西方音樂的發展歷史上,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主義時期再到浪漫主義時期,在各個階段,音樂藝術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和同時期其他藝術品種互相錯綜復雜地交織著、聯系著,相互賴以生存地發展著。眾所周知,文藝復興時期帕勒斯特里那和拉索的無伴奏宗教合唱同該時期波提切利等人在美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人和自然的贊美之情之間的緊密聯系;啟蒙運動時期哲學和文學詩歌對維也納古典樂派形成的引導;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歌德的《浮士德》在19世紀先后被不同作曲家的創作題材頻繁運用;以及馬奈、莫奈的印象主義繪畫對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等等。
因此,筆者以為,音樂絕不僅僅是一串串孤立的音符,而是一種文化現象。要了解、把握某個時代和某個民族的音樂,就必須把它放在那個時代的整體文化背景中去有機地、多角度地立體考察。如果把整個西方文化看成是一個復雜的、統一的大系統,那么,音樂、文學、繪畫、哲學宗教和科學便是構成它的5個主要的子系統。如果想全面地把握其中任何一個子系統,我們就有必要考察它同其他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同它使用的教材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多年以來,在西方音樂史教學領域,有兩本教材因其作者在國內學術界的權威性而受到眾多高校授課教師的青睞。這兩本教材分別是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錢仁康編寫的《歐洲音樂簡史》(1991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和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于潤洋主編的《西方音樂通史》(2001年5月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它們在10年中先后成為我國在西方音樂史學教材方面的經典代表作,二者各有千秋。錢仁康編著的《歐洲音樂簡史》是一本非常適合初學者使用的教材。這本書的特點是筆觸生動、簡約明快、思路清晰、深入淺出。書中除文字敘述以外,還附帶一些譜例,且插入各時期作曲家的肖像圖。全書行文流暢、圖文并茂。但此書由于寫作年代較早,受當時國人對西方音樂史占有資料的限制,對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20世紀音樂的講述較少。于潤洋的《西方音樂通史》是本世紀初在國內西方音樂史教學中較有影響的一本教材。這本教材不僅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西方音樂在各個歷史時期所呈現的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且對巴洛克之前以及20世紀音樂較之前人在內容上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由此看出國人在研究西方音樂史領域的長足進步,也體現了我國音樂理論家近些年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上述兩本教材可以看成是在不同歷史階段我國西方音樂史教材的縮影。在音樂自身的發展歷史上,經過兩代學者的辛勤努力,教材內容逐漸變得翔實、豐富起來。但西方音樂史教材內容的拓寬僅僅局限在音樂本身的歷史范疇內。藝術是相通的,有時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也可以互相闡述對方的意旨,相互補充影響。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在柏遼茲的倡導下,歐洲出現了標題音樂。它的一個主要宗旨是強調音樂同其他姊妹藝術的聯姻。在這個音樂創作思潮的影響下,很多作曲家不約而同地從其他藝術領域的作品中尋找創作素材。如李斯特根據歌德的詩作寫成了同名標題交響曲《浮士德》、理查?斯特勞斯根據尼采的哲學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創作了同名交響詩。根據浪漫主義時期標題音樂作品中所普遍存在的文化遷移現象,在欣賞這類作品時,在教材內容的安排上,可適當增加與音樂作品相關聯的文學或哲學作品的介紹文字,讓學生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上來加深對音樂作品的領悟程度。因此,在以往的音樂史教材中,在橫向拓展方面,尤其在介紹音樂文化和同時期其他門類藝術文化的橫向聯系上還做得不夠,與其他邊緣學科以及社會生活聯系較少,多局限在音樂本身的發展研究的層面上。這也許是西方音樂史教材內容方面所普遍存在著的一個缺陷,但這也是西方音樂史教材編寫工作中下一個10年所努力的一個方向。
西方音樂史課程就其學科歸屬來講應屬于人文學科范疇。在國外,多開設在綜合性的文科大學當中。但我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音樂史課最早出現在音樂學院的音樂學系,后來在音樂學院其他系部推出“音樂史共同課”。到了七八十年代,在這個“音樂史共同課”的基礎模式之上,這門課程又過渡到高等師范院校音樂系的課程設置中。
雖然這門課程最終由專業音樂院校衍生到高師綜合類大學,但由于歷史原因,此門課程的傳授模式和音樂學院的教學體系一脈相承,重點集中在對音樂歷史的本體學習上。這包括作曲家生平、音樂創作風格及作曲家的代表作品,而對作曲家所處時代的廣闊社會文化背景缺乏進一步探究,往往以“音樂史上的作品”講述為中心內容。且在音樂作品賞析的過程中,往往引導學生重視屬于音樂形態學范疇的奏鳴曲式主題樂譜,以及對主題的節拍、調性、旋律及發展手法等方面的精準分析。長此以往,使學生的潛意識中形成對欣賞課中音樂本體過于依賴,因而在不知不覺中疏離了隱藏在音樂主題之后的音樂文化乃至整個西方文化。
因此,在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的教學中,應打破以往的那種音樂文化孤立現象。在具體講到某一個時期、某一個音樂流派甚至是某一首音樂作品時,除了從音樂本身的形態、創作背景、情感和風格等方面講述之外,還要觀察同時期其他藝術門類的文藝思潮對此音樂史階段、流派以及作品的影響,以此來開闊學生視野,橫向擴展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同其他姊妹藝術之間的聯系、對比的學術思辨能力。
當下的高等師范院校多為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是指學科比較齊全,文理科皆有,而且往往是以理論性見長的傳統型大學。在綜合性大學里,通常設置有多個學科(學院)。文科類常見的有文學院、音樂美術學院、歷史文學院、哲學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等,往往這些學科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在綜合性大學中從事西方音樂史的教學工作者應該利用這樣一個有利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在每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邀請其他院系的專家學者來為音樂學專業學生講授西方美學史、西方文學史、西方哲學史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讓學生在了解西方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立體思維,讓他們能夠全方位地認識、剖析和理解每一個時期的藝術風格。這樣的教學,是一種資源共享、學科交融的教學。其信息量涵蓋豐富,知識橫向遷移寬廣,可以培養學生較全面的西方音樂文化底蘊,使學生從更加寬泛的選題視角來進行本科階段的論文寫作。這樣的教學,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進他們的知識修養,使之形成立體知識構架都將是大有裨益的。
音樂學本科專業(教師教育方向)主要培養能夠適應中小學教學的音樂教師,畢業生們出去之后是要走上講臺,而不是走向舞臺。一個合格的教師應具有全方位的知識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對于過去西方音樂史課程那種單一且專業性極強的課程教育模式,有重新反思和修改的必要。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必然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而且與其他學科的發展總有必然的聯系。所以,應積極在該課程乃至所有高師音樂專業課中大力推廣橫向文化拓展教學理念,為培養以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知識能力為主導的21世紀創新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音樂文化基礎。
(注: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 2011年高校教學教改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1]315-394)
參考文獻:
[1]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2]葉松榮.歐洲音樂文化史論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8.
[3]王志毅.西方音樂史教學的新理念[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