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3 11:46: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酒廠考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廣西白頭葉猴;研究簡史;森林動物環境教育觀
1. 20世紀白頭葉猴的發現與研究
1955年我國學者譚邦杰先生在廣西發現并命名白頭葉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俗稱烏猿、白烏猿、白葉猴等,隸屬靈長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亞科(Colobinae)。并指出白頭葉猴是我國獨有的一種珍貴而稀少的動物如何使這種野生動物能夠接受人工飼養,并繁殖后代,北京動物園經過一番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果。
1979年建立白頭葉猴保護區,1980年和1981年原板利自然保護區和岜盆自然保護區位于廣西西南部的崇左市江州區和扶綏縣,分別于經廣西人民政府批準為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白頭葉猴、黑葉猴等珍稀瀕危動物。
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對白頭葉猴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以及生態習性進行了初步的報道。
1980年經國家批準,專為保護白頭葉猴而設的羅白白頭葉猴保護區位于崇左縣城東南31公里的板利鄉與羅白鄉交界處,由弄官山、弄挑山、弄火山等200多座大小山嶺組成,總面積約30多平方公里。
1981年譚邦杰在論中國的猿猴指出有些收購部門至今還敞開收購白頭葉猴的皮張;龍州烏猿酒廠仍在收購烏猿進行生產;寧明縣派陽山林場制藥廠以白頭葉猴為原料,配制加味桂龍羔,銷售區內外。寧明縣馱龍公社一個社員,才二十六歲,經他打死的白頭葉猴就有七十多只。1982年南寧動物園成功進行了白頭葉猴的室內繁殖。
在20世紀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政府采取果斷的措施,大規模收繳獵槍,基本消除了對這些靈長類動物的人為獵殺。我國學者對該物種的棲息生境和野外行為生態學進行了系統地研究,研究內容涉及到白頭葉猴棲息生境的植被組成、食性、日活動時間分配、家域和棲息地選擇以及社會行為的研究。除此這外,我國學者還開展了白頭葉猴的系統演化和種群遺傳學研究。
1991年白頭葉猴目前僅分布于廣西省西南部的左江以南及其支流明江以北的扶綏、崇左、寧明、龍州共4縣、11個鄉的范圍內,其中以扶綏縣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
2. 21世紀白頭葉猴的保護與研究
2002年8月的第世界靈長類學大會上,白頭葉猴已經被確定為全球25種最瀕危靈長類動物之一。
2003年潘文石感到“以白頭葉猴為中心開展生態旅游,”是一個可以實現的計劃,其成功的基礎,就是依賴于還沒有完全消失的昔日地球的象征白頭葉猴及維持白頭葉猴生存及繁衍生態系統的存在。2004年發現左江東岸的崇左仁良地區為白頭葉猴分布區,也發現了似白頭葉猴而又非白頭葉猴的居間群;左江西岸為黑葉猴分布區,而在大新六榜地區,發現群體中混有白頭葉猴的色型。李漢華等把白頭葉猴的形態解剖和分布與黑葉猴進行比較。2004胡艷玲等已經通過雜交代的成功繁殖表明白頭葉猴與黑葉猴不存在生殖隔離,從而斷定白頭葉猴是黑葉猴的一個亞種。貴陽市黔靈動物園再次證明了白頭葉猴的分類地位。
2004年陳培棟指出與白頭葉猴同時代的許多種動物早已埋沒在地層之中,它們不僅僅是一種可愛的熱帶猴子,它們還是這個星球上生命進化長河中的一個環節。200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了桂政涵〔2005〕100號文件,將板利自然保護區和岜盆自然保護區合并建立廣西崇左白頭葉猴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這對于整個野生白頭葉猴種群的恢復和集合種群的建立將具有重大的意義。
2005年黎向東 ,李士進行白頭葉猴采食植物初析,2008年.黎向東 殷麗潔 等指出白頭葉猴是典型的植物雜食性動物,從全程錄像直接觀察到白頭葉猴采食的植物總數應該是兩次記錄數量之和,即共有62科130屬169種植物。
2007年山岡指出作為一個物種,白頭葉猴僅僅在一個地域的2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棲息繁衍,地盤實在是太“專一”、太狹小了。再說,種群數量也是極少的,總共只有600~700只。因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宣布承認白頭葉猴命名之后不久,就在紅皮書中將白頭葉猴列為了“極危”物。
2008年以來在崇左市板利鄉與羅白鄉種植了大面積的速生桉,對白頭葉猴采食構成影響。
201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組織了北京大學、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學院、廣西機電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水產研究所、廣西自然博物館、貴州科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當地林業局、氣象局、水文局等相關專家編著了廣西崇左白頭葉猴綜合科學考察報告。指出白頭葉猴僅分布于廣西崇左市江州區、扶綏縣、龍州縣和寧明縣境內面積約200 km2的喀斯特石山地區,個體數量僅存858只。發現崇左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的昆蟲有15目103科387屬585種。
3. 未來白頭葉猴的保護與恢復研究的教育觀
首先必須重視野生動物保護的社會群體教育,從孩子抓起,讓他們從小就知道,白頭葉猴是自己家鄉的榮譽,保護白頭葉猴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這不應僅是國際靈長類學家向廣西林業部門領導的進言,應該成為教育界現代學生與老師的共識。
自從有了在建筑物內的老師教授學生學習的系列文字教育模式之后,大自然的野外教育就僅限于美術寫生和生物類學生的短暫實習(農林牧中醫學科)。真正有成就的學子歷來都是在向自然、社會非正式職業老師的潛移默化學習中獲益的。特別是在水泥鋼筋房屋、汽車、交通道路發達、塑料制品充斥,電腦網絡泛濫的追逐金錢的現代市場經濟社會里,新一代的青年人漠然冷淡自私心理與白頭葉猴的保護恢復和生態環境恢復保護是互悖的,因此建議建立在生態旅游框架的森林動物環境教育觀,要保護、恢復白頭葉猴就必須保護、恢復其生存的棲息地,就必須首先讓當地棲息地的農戶通過教育學習改變貧困與陋習。
參考文獻
[1] 戚靜芬 譚邦杰.白頭葉猴的飼養.大自然,1980年 第01期
[2] 申蘭田 李漢華 .廣西的白頭葉猴.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2年 第00期
[3] 黃乘明 盧立仁 .白頭葉猴對陽光和降雨因子的行為對策.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3年 第01期
[4] 黎向東 ,李士.白頭葉猴采食植物初析. 廣西農業生物科學 2005年 第02期
[5] 彭燕燕, 陳珉, 王愛善, 姚建莊, 張恩迪. 圈養白頭葉猴春季晝夜活動節律[J]. 獸類學報, 2010, (01)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