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全國科普日活動總結

全國科普日活動總結

時間:2022-09-29 01:31: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全國科普日活動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全國科普日活動總結

第1篇

2019年是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9月16日—9月23日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會寧縣科協聯合縣直有關部門、單位,圍繞“禮贊共和國、智慧新生活”主題,為在校中小學生和群眾居民組織策劃了一系列貼近生活的科普活動。在全縣范圍內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跨越提升。現將2019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總結如下:

一、領導重視、組織周密。市科協《通知》要求,縣科學素質綱要辦專門召開全民科學素質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會議,對縣科協提出的科普日活動方案進行了討論,并由縣科學素質綱要辦發文,全縣各鄉(鎮)、科學素質成員單位按照《通知》要求,統一安排部署,明確專人具體負責,落實相關責任,全縣上下形成了黨政領導重視,部門密切配合,群眾積極參與,社會全力支持的科普宣傳氛圍。

二、緊扣主題,面向社會公眾,廣泛開展多層面的系列科普活動。會寧縣2019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立足面向基層、服務發展,按照“一地一策一特色”要求,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圍繞主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日系列活動,推動科普資源普惠共享。

(一)會寧縣“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9月16日上午在會師園舉辦會寧縣2019年“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邀請縣上領導參加啟動儀式,以展板展示、發放資料、互動體驗等為主要形式,以生動活潑、輕松易懂、現場互動等多樣化方式,展現科技的魅力,凸顯智慧生活的便利與快捷,為廣大公眾帶來一場豐富多彩的科普盛宴,提升公眾對新時代智慧生活的認知度,拉開科普日活動帷幕,在縣城各街道懸掛橫幅28條,300多人參加了啟動儀式。

(二)各鄉鎮分會場主題活動。各鄉鎮圍繞主題,結合當地實際,開展會寧縣2019年“全國科普日”分會場活動,帶動區域內掀起科普活動熱潮。

(三)系列聯合行動。在“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集中動員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各成員單位和社會各界,深入農村、社區、學校、企業、機關等,開展形式多樣、覆蓋面廣的系列科普聯合行動,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1.校園科普聯合行動??h科協、縣教育局組織全縣各學校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鼓勵學校利用課余時間,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各班組織一次“禮贊共和國、智慧新生活”為主題的班會,通過互動展覽與科普演講、科學實驗、科普影視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動員科技志愿者開展走進校園科普系列活動,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傳遞給青少年,啟迪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特別是八里灣鄉初級中學、韓家集鎮初級中學等農村中學科技館開展了“中學科技館在行動”主題科普活動,組織中小學生、學生家長及周邊群眾160多人參觀了科技館并體驗展品。

2.鄉村振興科普聯合行動??h人社局、農業農村局、農機局、林草局、自然資源局、水務局等涉農單位,深入鄉村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在全縣貧困村開展生產技術培訓200人次以上,專家講座5次,發放農村先進實用技術圖書資料300余份,提高了貧困戶的科學種養技能;各鄉鎮組織動員當地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聯合會)和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特別是“基層科普行動計劃”表彰獎補對象,圍繞科普日活動周主題,充分利用科普E站,遵循科普對象精準化、科普內容精準化原則,開展農業新技術講座、新品種推廣、新農村建設等相關科普活動10場次,發放宣傳資料1000多份,將科普帶進鄉村,提升農民科學素質,改善了農村面貌,形成了良好的科學氛圍。

3.社區科普聯合行動。各鄉鎮社區組織開展內容豐富的科普宣傳活動,枝陽社區、鐘鼓樓社區、會師門社區圍繞“全國科普日”主題,開展貼近居民生活方面的科普講座、論壇、主題宣教活動6場次,受益群眾680余人。發放資料1300多份。

第2篇

科技館策劃部工作計劃

為了更好地執行本部門職能,充分調動內部能動性并協調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工作聯系,策劃部對2019年工作開展計劃如下:

1.加強科技館網站和微信客戶端等網絡科普宣傳力度,及時關注更新報道最新科普動態。

2.提升自身策劃能力,多看多學多交流,努力提升策劃部內部策劃及與各部門間的協調組織能力。做好場館活動的組織策劃、媒體聯絡工作,及時做好各類活動總結,抓好對外宣傳工作。

3.做好館內外科普活動材料的采集與整理工作。

4.根據上級要求,跟進做好科技館館內公益公告投放事宜。

5.配合上級部門工作需求,配合科協辦公室、普及部全國科普日活動材料、活動信息申報工作。

6.根據現有條件制定的活動計劃開展科普展教活動。

7. 強化科技館對外形象的建立與宣傳。

第3篇

關鍵詞:互聯網+ 科技館 運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3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a)-0138-03

1994年,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于2016年9月份公布的“寬帶狀況報告”顯示,中國以7.21億網民堪稱全球互聯網用戶最多的國家。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在全國第12屆3次會議(2015年)上,同志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并將其作為國家戰略推廣實施。簡而言之,“互聯網+”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創新驅動,實現傳統行業的跨界融合。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時代,實現“互聯網+”的行業越來越多,比如互聯網+外貿業形成的各種海淘平臺,互聯網+教育業形成的網絡課程等。

在新技術、新觀念的支持下,“互聯網+”的提出使得科技館的運作模式進入到了全新的領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新的變化?!盎ヂ摼W+科技館”并不是簡單的“1+1=2”,而是模式、理念、思維等多個方面的“+”,能夠讓科技館的運作模式變得更加具有表現力和魅力。該文就互聯網+科技館運作模式進行深入的探討。

1 實施“互聯網+科技館”的優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在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生產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作用日益加大??萍拣^作為提高國民素質、傳播科學方法與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的場所,務必要與時俱進,緊跟社會潮流。區別于傳統博物館,科技館一直以來都走在科技的前沿,從原來的圖文式轉變為現在的多媒體技術應用、計算機技術應用等,大量互動展項的設置大大提高了科普的趣味性和效果。而“互聯網+科技館”的出現,能夠更好地推動科技館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1)“互聯網+科技館”可以突破傳統科技館的局限性,讓科普資源得到優化共享。

首先,實體科技館受很多條件影響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廣東科學中心為例,位于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雖然環境優美,但是目前交通不是特別便利,所以其游客分布從時間上來說,主要以節假日為主,從空間上來講游客群體也主要來自廣州或周邊市區,要輻射到更廣的范圍很難。其次,現在實體的科技館因為資金、體制等原因,展項設置很難做到與時俱進隨時更新換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設備老化、觀念陳舊的展項自然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最后,科技館作為學校課堂教育的延伸,一直以其互動性和趣味性深受廣大參觀者的喜愛。一來實體場館只能在其建筑空間內盡可能多地去展示科學知識,其接待人數也是有限的,這本身就是一種限制;二來作為動輒投資十多億的科技館,其受惠群眾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難以達到預期,這是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是科技館不能發揮最大效用的可惜之處。

科技館若能夠將實體場館的展覽與互聯網上的活動相互結合,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協調統一,那么必將能夠拓展實體場館在科學傳播、科學教育方面的空間性和時間性,也能夠將科技館的展覽與活動從館內拓展至館外,從線下擴展到線上,進一步拓展、延伸科技館的教育功能。與此同時,很多公眾由于地理位置等條件的制約而不能到科技館參觀, 而互聯網技術則可突破地理位置的制約,可讓遠在千里之外的人群也學習到科普知識。由此可見,“互聯網+科技館”不僅拓展了科技館實體館的功能,還增加了科技館實體館的服務。

(2)“互聯網+科技館”可拓寬科技館科普手段,滿足不同群體的科普需求。

傳統科技館往往是由幾大常設展館加上一些不定期舉辦的臨時展覽構成,其展項設置一般具有綜合性和基礎性的特點,來科技館參觀的游客具備不同的專業背景,擁有不同的年齡和喜好,面對科技館統一提供的科技信息他們的接受度不一樣,所以一位宇宙學愛好者選擇去天文館的可能性就要大于去科技^了。而且如果公眾要在科技館實時了解一些前沿或者邊緣的科技信息也往往會覺得無從下手。由于“互聯網+科技館”突破了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以智能移動終端為載體,公眾可基于自己的個人愛好、年齡特征、知識儲備、專業背景等知識來對學習內容進行自由、靈活的選擇,其選擇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學習體驗的觸控式、圖片文字的精美性、引導步驟的探索性、動畫形式的靈活性,無疑能夠讓廣大公眾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開闊科學視野,探索科學過程,增長科學知識,進一步提高公眾科學學習的自主性。

(3)“互聯網+科技館”可以促進科普傳播效率的提高和范圍的擴大。

“互聯網+科技館”能夠讓全民參與科普成為可能。只要你能上網、會上網,只要你愛好科普知識,那么就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向公眾展示出你自己的科普風格。科技館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多種形式的科普,而公眾則可以利用微博、播客、博客等載體來對科技館所展示的信息進行傳播,互聯網傳播本身具有速度快、渠道廣的優點,這樣一來,既能夠增強科普受眾的歸屬感和滿足感,又能夠提高科普知識的傳播效率。與此同時,公眾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科技館”來實現實時咨詢、即時查詢、隨時隨地答疑解惑,無疑可大幅度提高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的效率。比如新加坡科學中心設有“網上問題解答”,在線回答人們的提問,由于它有南洋技術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共同支持,使得對問題的答復既快又準,同時也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與專家交流的機會。筆者相信,只要科技館和公眾把互聯網這個平臺利用好,最終就能實現“全民科普”的目的。

2 互聯網+科技館的運作模式

2.1 “互聯網+”帶動群眾性科普活動新發展

科技館可通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普新模式,采用線下展品參觀、科技體驗,與線上活動預約、交流互動兩大空間齊頭并進的形式,打破以往區縣市民獲得信息不對稱、獲取信息不及時的狀況,以及地域差異對科學普及的格局限制,讓科普資源更加公平高效地輻射到各個區縣。以重慶科技館為例,在重慶科技館Light on親子科學時間6月的活動現場,十余組來自長壽區第一實驗小學的家庭,專程組團前來科技館參加該活動,而他們正是通過重慶數字科技館了解到了活動信息并第一時間進行了線上預約。不少家長表示,孩子和自己都十分喜愛這項活動,但以往總是錯過報名,感到非常遺憾。據統計,重慶科技館已先后在數字科技館平臺上,為市民朋友帶來Light on親子科學時間、科技?人文大講壇等多項品牌活動的不同主題近30場,預約參加的市民上千人。結束一天的活動之后,游客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意見反饋。事實上,目前已有許多科技館在進行這項“售后服務”,網絡成為科技館開展科普活動的重要場所,除了線上預約,還可以進行活動的線上安排、線上討論、活動總結等,即使是未能參加該活動的公眾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很多活動信息,而對于科技館來說,這也未嘗不是活動的一種宣傳方式。

2.2 利用“互聯網+”來進一步整合科普資源

網絡時代高速發展,人們利用網絡的方式也開始五花八門起來,除了網頁、網絡通訊工具等,現在還有各種應用程序開始流行,這也給科技館開展科普工作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方式。在“互聯網+”理念的推動下,科技館將進一步整合科普資源、科普教育活動等,形成能夠提供綜合服務的網絡科普平臺,帶動各項優質科普資源真正成為群眾性的科普活動,并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廣,引導公眾高效快捷地參與。通過運用互聯網創新、共享的精神,讓網絡與傳統科普行業不斷碰撞融合,促進互聯網環境下的科普事業穩步向前發展。比如可以利用科技館的資源優勢,在互聯網上除了將科技館現有展項資源進行,還可以聯絡國內外各大科技館,對一些有意義的展覽和活動信息進行統一公告。在這個方面,現有的科技館論壇就是一個示例,它除了更新一些科技館的新聞以外,還整理了近幾年科技館業內一些重大活動的信息,比如輔導員大賽的視頻資料以及業內專家的新銳觀點、經驗積累等等,作為一個行業內交流論壇它是一個非常全面的學習平臺。那么科技館可以參考這個論壇的做法,將各種科普信息整合,做成一個不僅業內人士可以互相交流學習,普通公眾也可以獲取有益信息的網絡平臺,它可以是一個網頁,也可以做成手機應用軟件,甚至是現在被大家廣為熟知的公眾號,總之人們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在打造一個科技館資源的集合體,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的科普服務。

2.3 新建互聯網+展廳

科技館新建互聯網+展廳,把科普教育和應用進行有機結合,觀眾在這個地方就可以完成互聯網加服裝、加建筑,實實在在的操作讓觀眾切切實實感受到原來互聯網加某一個產業改變了這個產業的發展方向。千里之間,一線相牽,這就是互聯網的魅力?;ヂ摼W+把外網和內網進行了一個互聯,創客在里面可以把點子通過這個小的平臺和外界相連。廣東科學中心就自主設計了一個“互聯網+的化學反應”展覽,它以展板加實物展示的方式向公眾展示出互聯網+的含義以及互聯網+行業,互聯網+城市將會產生什么由衿嫻男Ч。通過生動的示例,觀眾可以了解到互聯網+的作用,尤其是觀眾可以在現場操作一些互聯網+的產品,比如互聯網+家居行業所產生的智能燈,現場觀眾就可以通過手機APP對展覽上的燈進行亮度、風格等參數進行調控??萍拣^利用形式多樣的展覽對互聯網+進行宣傳,并向公眾普及互聯網+的相關知識,公眾由此可以深刻體會到互聯網+給生活、城市以及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這也是科技館對于互聯網+的有效利用。

2.4 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

現代科技高速發展,通過虛擬現實技術(VR)和增強現實技術(AR)可以把以前難以一一置于眼前的事物得以精彩展現,對于科技館來說,這無疑為科技館的展項設計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以互聯網+建筑業為例,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各種建筑風格,科技館可以利用混合現實技術將不同風格的建筑物以非常逼真的形式展現在觀眾眼前,觀眾甚至可以“身臨其境”,去觸摸、去感受不同的藝術魅力。另外,建設虛擬的數字科技館,將整個實體科技館的展區、展品都數字化、虛擬化,這樣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利用一些虛擬現實的設備,比如虛擬現實眼鏡、頭盔等,調動人的視覺、觸覺等感覺來實現人機互動參觀科技館??萍拣^務必要充分運用“科技館+互聯網”網絡平臺,基于不同層面來展現、剖析科學知識,并融互動性、創新性、趣味性、故事性、知識性等多個方面于一體, 成為一種有別于其他知識載體、特性突出的科普傳播教學工具。

3 結語

總之,互聯網技術改變了科技館傳統的運作模式,也對科技館的日常工作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互聯網+”如同一縷清風為科技館帶來了全新的活力,充分利用互聯網+能夠更好地推動科技館進行運作模式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旭東.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科普新模式研究[C]//安徽科普產業博士科技論壇.2012.

[2] 張遇,王超.智慧博物館,我的博物館――基于移動應用的博物館觀眾體驗[J].中國博物館,2012,15(1):46-51.

[3] 廖紅,韓景紅.基于科技館的泛在學習――中國數字科技館的實踐與思考[C]//中國科協年會――分16以科學發展的新視野,努力創新科技教育內容論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