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6 17:55: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細胞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肺腫瘤;穿刺活檢;細胞學
AbstractPurpose: To evaluate the usefuless in diagosis of lung tumors by cytologic examination of biopsy under CT-guided. Methods:Biopsy was performed on 76 patientss with suspectable bone lesions under CT-guided. Results:The rates of accurac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ytologic examination were 57%,93%.Conclusion:The cytologic diagnoisis of lung tumors in a desirable diagnostic methods, It has many advantages,ie,high-speed,safty,econmicy and accuracy.
key wordslung tumors;biopsy, cytology;pathology
我院腫瘤科自2003年至今,對具有臨床癥狀及在X線、CT、MRI發現有肺部腫塊,高度懷疑為肺腫瘤的患者在CT的引導下穿刺組織,制成涂片,進行細胞學分析,分類診斷,并結合組織學診斷及手術后病理學診斷來驗證細胞診斷的準確性來分析其臨床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76例為我院腫瘤科2003年至2007年12月的門診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6例,女性30例,平均年齡為65歲,病變部位位于右肺41例,左肺35例;中央型的腫塊61例,周圍型的15例。所有病例均在X線檢查顯示有大小不等的腫塊,部分患者進一步作過CT、MRI檢查明確肺部腫塊;尚有部分中央型腫塊患者曾作纖支氣管鏡檢查并作組織學檢查及支刷涂片。
1.2穿刺方法
采用PTC穿刺針,該針為日本八光公司出品的導管類穿刺活檢針。穿刺前先對病變部位進行CT斷層掃描,以確定最佳穿刺點及穿刺途經,穿刺后進行細胞涂片,每例至少3張,一般為4~5張,作HE染色,后鏡檢,部分首次穿刺陰性者而臨床又高度疑為腫塊的患者采用二次穿刺法。
1.3細胞檢查分級
Ⅰ級為良性;Ⅱ級為細胞輕度異型;Ⅲ級為可疑惡性;Ⅳ級為高度可疑惡性;Ⅴ級為明確診斷為惡性腫瘤
1.4結果分析
惡性腫瘤的細胞學診斷確診率為確診陽性數/總例數,有效率為Ⅱ~Ⅴ級數/總例數。
2結果
本組明確診斷為惡性肺腫瘤即為Ⅴ級者為44例,其中鱗形細胞癌24例,腺癌6例,小細胞癌2例,分化差的不能確定癌組織類型者12例;高度懷疑惡性腫瘤即Ⅳ級者21例;有惡性可能即Ⅲ級者6例,5例為良性或不能診斷。有1例我們診斷為Ⅳ級者,手術后為“硬化性血管瘤”,顯微鏡下細胞有一定的異型性,細胞多邊型,中等大小,胞漿透明。
細胞學穿刺的成功率較高,診斷的敏感度較好,確診率達到57%,特異性較高,鏡下觀察的各型細胞學的特點如下:
2.1鱗形細胞癌
在穿刺背景中細胞排列成小巢狀,有層次感,常5~10細胞聚合,細胞大小不一,呈多形性,核深染,易見核分裂。
2.2腺癌
細胞排列成腺腔結構,細胞柱狀及立方狀,細胞核大而淺染,核仁清楚,核分裂相常見。
2.3小細胞癌
癌細胞中等大小或較小而一致,細胞質深染。細胞集成巢、索或小梁狀。
2.4明確惡性但是難以分類的惡性腫瘤
這類細胞異型性大,在細胞學中無法歸入組織學類型。
2.5Ⅳ級高度疑為癌細胞
細胞有較大的異型性,但和間皮細胞、組織細胞相比在明確診斷上有一定的困難。
2.6Ⅲ級為可疑惡性細胞
細胞的異形型不大,但是超過正常細胞。
2.7Ⅱ級為細胞輕度異型
細胞略比正常細胞異形,但是尚在正常范圍。
2.8 Ⅰ級為正常細胞
部分臨床及放射診斷較為確診的患者由于特殊的原因,經過反復的穿刺均無明確的異形細胞。
3討論
細針穿刺技術,最早是在1833年由Stanley和Earle兩位醫師針對肝臟腫瘤施行細針抽吸而提出[1],后來由于其方便性及高診斷率( 80~97% ),已廣為世界各國采用至今,且身體各部位之病灶或腫瘤皆可施行[2]。隨著該技術的進步,細胞學診斷日益反應出其診斷率高、創傷小的優勢,原則上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疼痛度和抽血差不多,因此只要在局部消毒后,不需要局部麻醉,直接以21號針頭及空針刺入腫塊依不同角度做多次抽吸,以取得細胞學檢查,如果是表淺腫瘤在門診即可施行。
我院腫瘤科是較早開展細針穿刺的醫院,身體各部位之病灶及腫瘤均可在CT引導下作針刺細胞學檢查,其中尤以肺部及肝腫瘤穿刺為多,肺部腫瘤的診斷除經典的放射診斷外(含普通X線、CT、MRI)比較多的要借助于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支氣管鏡對于中央型的肺腫瘤有較大的優勢,并可以作組織檢查,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創傷大、患者較痛苦并且對周圍型的肺腫瘤無適用性。
我們通過本組的細胞學診斷分析,敏感度達到了93%,對于惡性腫瘤的確診率也達到較高達到57%,肺部穿刺只是局限于肺部腫塊細針穿刺的一種方法,但是已經顯示出在診斷方面的優勢,因組織學及細胞學診斷是醫學診斷中的“金標準”,帶有確診性質,所以在明確找到腫瘤細胞的情況下其臨床意義要遠遠大影像學診斷,能夠為臨床及時提供治療的依據[3],和組織學檢查不一樣,細胞學檢查的目的是快速確定病變性質及腫瘤的良惡性,在以往的穿刺細胞學的報告中我們僅僅使用“找到或未找到癌細胞”的簡易描述性模式,但是該模式已經有所突破,而直接采用了診斷性的報告模式。
在診斷中應多考慮一點例外因素,我們曾經把一例“硬化性血管瘤”考慮為“高度疑為癌”,因該腫瘤的細胞稍偏大,并且胞漿透明,排列成片,臨床又有明顯的腫塊,在術后我們反復查看原始片給出了陰性的診斷。
在創傷性方面,正如文獻所說的創傷性很小,只有極少數病人活檢出現并發癥(0.1%~0.5%)[4]在穿刺后大部分病人幾乎無任何不適應,除極少數患者外,其他均很完美。
在安全性方面,惡性腫瘤細胞沿肝穿刺針道種植的可能性很小,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另一優勢的地方是活檢往往要經過很多環節,需要至少幾天的時間才能發出報告,而細針細胞活檢可以對材料立即作出檢查,可檢查標本是否足夠,及是否需要另外再進行吸取。
參考文獻
[1] GKocjan.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6:001.
[2] Wolfgang Popp, M.D. *, Monika Merkle, M.D., Brigitte Schreiber, C.et al How much brushing is enough for the diagnosis of lung tumors? Cancer Volume 70 Issue 9, Pages 2278 - 2280.
【關鍵詞】 婦科門診
腹水檢查
細胞學
【適應癥】婦科惡性腫瘤約1/3病人有腹水,常發生腹水的腫瘤為卵巢癌,其次為晚期子宮內膜癌、子宮肉瘤、輸卵管癌等。
【操作方法】腹水多時可經腹壁穿刺抽取,如腹水少可經陰道后穹窿穿刺。卵巢癌細胞常脫落到盆腔內,直接沉積于子宮直腸陷凹處,在此處穿刺找癌細胞陽性率較高,可用18號腰穿針經后穹窿穿刺,抽吸腹腔液做涂片,巴氏法染色后鏡檢。若腹水較多則盡量多吸,最好達200ml以上,2 000r/min離心沉淀后涂片,可提高陽性率。
【注意事項】惡性腫瘤的腹水屬滲出液,內含大量蛋白質、鹽類、電解質,此 外還有細胞成分,即脫落的腫瘤細胞及腹膜的間皮細胞。因此,腹水細胞學檢查,可發現腫瘤細胞,但鏡下須注意腺癌細胞與反應性間皮細胞的區別。
由于腫瘤的性質、期別、技術與經驗的不同,各家報道腹水細胞檢查的陽性率差異很大,一般為60%~94%。高永良等報道細胞學檢查腹水惡性細胞的陽性率為27.7%,可疑惡性細胞為51.0%。可疑惡性細胞比率高是由于反應性間皮細胞與癌細胞的形態難于鑒別。本法有一定的假陰性,這是由于早期腫瘤包膜完整,脫落細胞少,腹水細胞檢查往往為陰性。因此,本法對早期癌診斷價值不大。
【診斷標準】腹水鏡檢的結果分四類:
(1)陽性:找到肯定的惡性細胞;
(2)可疑:找到不肯定的惡性細胞;
(3)陰性:未找到惡性細胞;
(4)不滿意:未找到間皮細胞。但如結果為陰性也不能絕對排除腫瘤的可能。
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有助于婦科良、惡性腫瘤的鑒別,以及早期發現和診斷 轉移和復發。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醫學各領域。但是,由于細針穿刺具有導致腫瘤擴散的可能性,因此,對其使用仍存在著爭議。
【適應證】
1.鑒別盆腔良、惡性腫瘤及非瘤性腫物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炎性腫塊等。本法的準確率可達91.0%~97.9%。
2.早期發現和檢出婦科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復發或轉移表現為盆腔腫塊和淋巴結腫大特別是鎖骨淋巴結的增大,如能觸及可經細針穿刺診斷,有助于臨床分期和選擇適當的治療,可避免探查手術。
3.檢查宮頸癌及宮體癌放療后盆腔病變。放療后病人由于盆腔嚴重纖維化而增厚變硬,此時很難與癌復發鑒別,而且復發及轉移多在盆腔、宮旁、盆壁和 陰道深部,由于放療后陰道狹窄,甚至穹窿閉鎖,宮頸不能暴露,此時在子宮兩旁 多點針吸,取標本檢查,可以早期查出復發。 轉貼于
【操作方法】
1.經皮穿刺 適用于可捫及的淺表淋巴結,如鎖骨上或腹股溝淋巴結等。操作方法:消毒病變處皮膚,一般不需局部麻醉,用手指固定腫物或淋巴結,另一手持帶有22號針頭的10~20ml注射器,快速在腫物中部進針,如有阻力或韌性感即開始抽吸,一邊抽吸,一邊將針在腫物內推進,以后再將針頭稍后退些,改變方向再邊抽吸邊推進,在腫塊內向不同方向不同深度往返抽吸,直至看到有吸出物進入注射器時停止抽吸,然后拔針。拔針時不能吸引。如無吸出物,必要時可多點穿刺,重復抽吸,直到標本足夠。
2.經陰道穿刺 適用于宮旁及陰道病變。常規消毒陰道黏膜,通常不用麻醉。以鼠齒鉗夾住宮頸下唇,消毒穿刺點及其周圍,將帶有10~20ml注射器的22號針頭或6~8號針(直徑0.6~0.8mm)經陰道后穹窿或側穹窿直接刺入腫塊,遇有阻力和韌性感即開始吸引,邊刺邊吸引,改變方向再吸,直到有吸出物為止,拔針時停止抽吸。
3.經直腸穿刺 適用于宮旁及陰道病變。常規消毒直腸黏膜,通常不用麻醉,以鼠齒鉗夾住穿刺點及其周圍,將帶有10~20ml注射器的22號針頭或6~8號針(直徑0.6~0.8mm)直接刺人腫塊,遇有阻力和韌性感即開始吸引,邊刺邊吸引,改變方向再吸,直到有吸出物為止,拔針時停止抽吸。
4.經腹穿刺 適用于超出盆腔而貼近腹壁的腫物。方法與經皮穿刺相同。
將針頭內的吸出物推注到玻璃片上,均勻涂片2~3張,立即用95%乙醇固定,用改良巴氏法或蘇木精伊紅染色。如抽出物為液體或有血液,則先離心,取沉渣涂片鏡檢。吸出物中如有顆粒狀組織,則行病理組織檢查。
【注意事項】
1.安全性 細針穿刺操作簡單、安全,病人僅有輕度不適。用22號細針穿刺播種的可能性極小。如用18號或>18號的大針穿刺,則能使腫瘤沿針的通道種植生長,并可能發生穿孔、出血、感染等合并癥。活動的腫物及囊性腫物不宜用針刺細胞學檢查,以免瘤液漏出,發生腹膜種植。
2.準確性 細針穿刺雖然操作方法簡便,但如果技術不熟練,針刺的部位不準確,或針吸僅局限在一個部位,所取的標本不能代表整個腫瘤的性質;或取材太少不能診斷;或標本制作不合格等均影響診斷的準確性。因此,陽性報告可以肯定診斷,陰性結果卻不能除外惡性病變的存在,必須根據臨床表現或病理等輔助檢查。
參 考 文 獻
[1]魯建華,王惠卿.液基細胞學檢查與宮頸涂片對宮頸癌篩查結果比較與護理配合[J].南方護理學報,2006,9(3):39.
[2]何小梅,李卉,楊霞,張愛玲,羅小虹.腹水細胞學檢查對子宮內膜癌分期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1年04期.
【關鍵詞】液基細胞學; 巴氏涂片; 宮頸病變
巴氏涂片細胞學作為宮頸癌的篩查方法已有50多年的歷史,它的運用明顯降低了宮頸癌的病死率。但巴氏涂片細胞學檢查時宮頸不典型增生及癌前病變檢出率低。近年來,許多新的檢查方法相繼問世。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江西景德鎮市婦幼保健院引進改良的細胞學制樣技術-TCT液基細胞學檢查患者1619例,同期用宮頸巴氏涂片檢查患者1619例,對兩組細胞學陽性患者做病理組織學檢查,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檢查對象 本組病例全部來源于本院門診,從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有1619例液基細胞學檢查,年齡21~70歲,宮頸糜爛Ⅰ、Ⅱ、Ⅲ。同期1619例患者接受巴氏涂片細胞學檢查,年齡23~68歲,宮頸糜爛Ⅰ、Ⅱ、Ⅲ期。
1.2 檢查方法 ①宮頸巴氏涂片:由婦產科醫師用特制木刮板,先輕輕接觸宮頸表面過多的分泌物,將刮片插入宮頸管內圍繞頸管旋轉2圈,將刮出物均勻涂抹在玻片上,95%乙醇固定15~20 min,巴氏染色。②液基細胞標本采集及處理:采用特制塑料頸管刷分別收集宮頸外口和頸管脫落細胞,將收集的細胞洗入盛有TCT細胞保存液小瓶中,保存液中的標本經TCT2000系統程序化處理(將標本中的粘液、血液和炎細胞與上皮細胞分離,經高精密度濾器過濾后轉到靜電處理的載玻片上),制成直徑2 cm的薄層細胞涂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后由醫師于顯微鏡下閱片診斷。③細胞學診斷:TCT檢查結果,上皮內低度病變,上皮內高度病變、癌行陰道鏡檢查活檢取材病理檢查,巴氏涂片Ⅱb以上陰道鏡檢查活檢取材病理檢查。
2 結果
篩查結果見表1、2、3。
3 討論
3.1 TCT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一種宮頸癌細胞學檢查技術,它采用液基薄層細胞檢測系統對宮頸細胞進行檢測并進行TRS細胞學分類診斷,與傳統的宮頸刮片巴氏涂片相比,明顯提高了標本滿意率與宮頸異常細胞檢出率。TCT檢查陽性比宮頸巴氏涂片陽性增加25%,尤其是對宮頸不典型增生,癌前病變明顯提高,TCT陽性活檢CINⅢ比巴氏涂片陽性活檢CINⅢ提高10%。
3.2 與傳統檢查技術比較,TCT克服了傳統涂片固有的局限性,有效解決涂片在細胞丟失、涂片質量差等因素,TCT獨特的液基采樣方法,包括特別的取樣刷,可以刷取宮頸各個部位細胞樣本,標本取出各點即洗入細胞保存液中,這樣幾乎保留了取材器上所得全部標本,也避免了常規涂片過程中所引起的細胞過度干燥造成的假象,保存液中的細胞徑TCT系統程度化處理,黏液、血液、炎細胞與上皮細胞分離,經高精密過濾器過濾,制成均勻的薄層涂片。濕固定的細胞核結構清晰,易于鑒別,明顯提高宮頸不典型增生及癌前病變診斷。
3.3 TCT檢查陽性活檢病理結果與巴氏涂片陽性活檢病理結果相比:CINⅠ提高6%,、CINⅡ提高3%、CINⅢ提高10%,扁平濕度就提高11%。尤其是CINⅢ診斷的提高,對宮頸癌病變,不典型增生診斷,可盡早手術治療,對婦女宮頸癌的防治有質的飛躍。扁平濕疣診斷的提高對臨床宮頸炎抗病毒治療提供了依據。由此可見,液基細胞學檢查用于婦女宮頸篩查對宮頸癌盡早發現,盡早手術治療,盡早有針對性抗病毒或抗菌治療,明顯優于巴氏涂片檢查。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膜式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術(TCT);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篩查
宮頸上皮內病變是女性最常見的疾患之一,其不斷演變最終將發展為宮頸癌。宮頸細胞學檢查是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手段和首選方法。現回顧性分析本院應用新柏氏膜式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技術對3 58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宮頸病變篩查的結果,并通過隨訪其中上皮細胞異常者,對照分析其細胞學與組織學結果,探討該技術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3~7月間我院婦科健康體檢中3580例TCT檢查結果,并對上皮細胞異常者進行隨訪以獲得組織學病理結果,年齡25~73歲,平均(42.11±0.62)歲,中位數43歲。
1.2 液基標本的采集及處理
充分暴露宮頸,用塑料毛刷取樣器采集宮頸外口及宮頸管處的脫落細胞,將采集的細胞洗入盛有ThinPrep保存液的小瓶中,經ThinPrep 2000系統程序化處理制成直徑2 cm的薄片,95%乙醇固定,巴氏法染色,送浙江省腫瘤醫院細胞病理室由專家閱片。
1.3 細胞學診斷方法
采用TBS系統(The Bethesda System)報告,宮頸病變的范圍包括良性細胞改變及宮頸上皮內病變。宮頸上皮內病變根據程度可分為: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意義不明確(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不除外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atypical squamous cells,cannot exclude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ASC-H),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非典型腺上皮細胞(atypical glandular of undermined significance,AGC)和腺癌。
1.4 統計學處理
結果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處理,RR使用Cochran's and Mantel-Haenszel統計分析,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液基細胞學篩查結果
3580例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中有宮頸上皮內病變190例,占5.31%,包括ASC-US102例(2.85%),ASC-H 5例(0.14%),LSIL 69例(1.93%),HSIL 例(0.39%)。
2.2 組織學病理結果
通過對TCT結果為ASC-US及以上者進行隨訪獲得,結果(表1)。
2.3 細胞學結果與組織學病理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因細胞學對ASC-US的診斷缺乏可重復性和一致性,計算細胞學與組織學診斷符合率時指定細胞學陽性診斷為ASC-US以上病變,不包括ASC-US。細胞學診斷SIL(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88例,病理組織學診斷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67例,兩者的診斷符合率為76.1%。細胞學與組織學結果的相關性分析提示TCT結果異常者檢出CIN的風險(RR)遠高于普通人群(表2)。組間比較得出,TCT提示ASC-US組與LSIL組檢出CINⅡ、CINⅢ/CIS的RR值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26、0.76),TCT提示ASC-US組與HSIL組檢出CINⅠ的RR值差異也沒有統計學意義,其他組間比較的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未顯示)。
3 討論
宮頸癌前病變至發展成宮頸癌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大約是5~10年。因此宮頸癌是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關鍵是進行篩查,及時發現早期宮頸癌,及時恰當的處理,治愈率接近100%。在發達國家其發生率明顯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對宮頸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摘 要 目的:探討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對852例漿膜腔積液患者進行細胞學檢查。結果:檢出惡性細胞198例,陽性率23.24%。以上皮來源惡性腫瘤為多,其中以腺癌為最多見133例(67.17%)。惡性胸腔積液和心包積液多由肺癌引起(57.58%);惡性腹腔積液多由卵巢癌、胃癌、肝癌、腸癌引起(25.77%)。結論: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為臨床鑒別疾病的良惡性質提供依據,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漿膜腔積液 胸腔積液 腹腔積液 心包積液 細胞診斷學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cell of serous cavity effusion.Methods:Cyt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 852 patients with serous cavity effusion.Result:Malignant cells were found in 198 patients from 852 people with serouscavity effusion.The positive rate is 23.24%.Most of malignant tumor is epithelial origin.Adenocarcinoma is the most common in 133 cases(67.17%).Multiple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and pericardial effusion was caused by lung cancer(57.58%).Multiple malignant celiac effusion was caused by ovarian cancer,gastric cancer,liver cancer and colorectal cancer(25.77%).Conclusion:The cytology analysis of serous cavity effusion has an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hyarothorax ascites.
Key words Serous cavity effusion;Pleural effusion;Peritoneal effusion;Pericardium effusion;Cytology
目前,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已逐漸開始使用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它可以幫助我們尋找腫瘤細胞,對積液的性質進行鑒別。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漿膜腔積液患者852例,男517例,女335例,年齡20~89歲,大多數在45~75歲。
標本采集與制備方法:在進行標本的采集之前,先要在清潔的標本瓶內先加入一定量的106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標本與抗凝劑的比例10:1,送檢標本100~200ml。對于送檢標本,通常先觀察它的一般情況,如性狀和顏色等,待標本自然沉淀20分鐘后吸取沉淀物裝于離心試管中,安裝玻片和離心濾紙至模具中,使用珊頓cytospin3細胞離心機1500轉/分離心5分鐘,然后棄去上清液,細胞學玻片自動完成,其上細胞均勻分布,薄厚適宜,涂片2~4張,立即固定于95%酒精中15分鐘行HE染色。
診斷標準:采用三級分類法[1]:Ⅰ級陰性:涂片中見數量不等的間皮細胞及炎性細胞;Ⅱ級可疑:涂片中有異型細胞;Ⅲ級陽性:涂片中有肯定的惡性腫瘤細胞。
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P
結 果
漿膜腔積液細胞學檢查結果:852例漿膜腔積液標本中,涂片檢查腫瘤細胞陽性(Ⅲ級)173例(20.31%);可疑(Ⅱ級)32例(3.76%);陰性者(Ⅰ級)647例(75.94%)。對檢測結果為Ⅲ、Ⅱ級的205例經臨床有關資料(X線、B超、CT、MRI、內窺鏡、病理組織活檢、腫瘤標記物)確診為惡性腫瘤198例,檢出率23.24%,其中32例II級者有7例良性病變,假陽性率21.88%。654例Ⅰ級中5例后經臨床證實為惡性腫瘤,重閱存片找到可疑腫瘤細胞,假陰性率0.76%。
惡性積液分析:惡性漿膜腔積液中腺癌占絕大多數(67.17%),鱗癌(17.17%)、惡性間皮瘤、未分化癌以及其他類型的惡性腫瘤則少見。惡性漿膜腔積液病理分型,見表1。
惡性積液內腫瘤細胞的來源與腫瘤生長部位有關,腫瘤來源及原發部位的確定對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34例胸腔積液中惡性腫瘤細胞以肺癌比例最大,共104例(77.61%);其次是乳腺癌,共7例(5.22%);卵巢癌、食管癌各4例(2.99%),胃癌3例(2.24%)。49例腹腔積液中卵巢癌16例(32.65%)、胃癌12例(24.49%)、肝癌7例(14.29%)、腸癌5例(10.20%)。惡性腫瘤原發灶分布情況,見表2。
良性漿膜腔積液分析:649例良性積液中,結核性積液占多數,共238例(36.67%),其次為肺感染、膿胸、胸膜炎、腹膜炎、肝硬化、腎病、心力衰竭等。
討 論
細胞學診斷是臨床工作中常用的一種檢查和診斷方法,它從幾百年前開始發展至今,它主要是對細胞形態和性質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近年來,有著許多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它們相對脫落細胞形態學檢查來說有著許多優勢,使得脫落細胞形態學檢查有逐漸被取代的趨勢。但是,由于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形態學檢查費用低廉,設備采購費用也相對較低,并且操作簡單易于掌握等特點,使得它在國內的一些基層醫療單位仍有著廣泛的應用。
漿膜腔積液細胞學檢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尋找腫瘤細胞,對積液的性質進行鑒別,此外,漿膜腔積液中的腫瘤細胞可以由遠處的腫瘤組織中隨血運等途徑轉移而來,也可以是由附近的腫瘤組織中脫落蔓延而來,如果在積液中發現腫瘤細胞,就可以根據它的特點來對原發部位的腫瘤的情況進行推斷[2]。常見到低分化的惡性腫瘤細胞,它們的胞漿通常分化都不明顯,所以在臨床上造成我們對其分型的困難,但它們一般都具備癌細胞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可以幫助我們對原發部位的腫瘤的情況進行推斷,如當我們在積液中看到有大量狀細胞球團,并且這些細胞有砂粒體,則可能是卵巢囊腺癌或甲狀腺癌。如果發現有單個的小細胞癌,則提示有淋巴瘤或小細胞癌的可能。大而單一,有胞質角化現象提示鱗癌(圖1,圖2)。腹水中具典型的印戎細胞(圖3,圖4),可能是胃癌[3]。
漿膜腔積液細胞學檢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尋找腫瘤細胞,對積液的性質進行鑒別,它能夠當作惡性腫瘤額診斷指標。本實驗的陽性檢出率23.24%,在資料報道范圍內(9%~44%)。如果我們在積液中找到了惡性腫瘤細胞,但對該患者的病情尚不能明確診斷時,對這些細胞進行脫落細胞學檢查則可作為診斷的首要依據。因此,無論患者處于疾病的早期或晚期,只要能夠在漿膜腔積液中尋找到脫落的腫瘤細胞,都可以進行脫落細胞學檢查,從而對該患者做出及時正確的診斷,并且脫落細胞學檢查的診斷結果要顯著比傳統的診斷方法高,如CT、MRI等[4]。特別是對于一些找不到原發病灶的惡性腫瘤患者,我們通過脫落細胞學檢查確認該腫瘤細胞的性質,并逐步去推斷它的原發部位,這對我們為患者選擇下一步的檢查和治療方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進行漿膜腔積液檢查時,發現的惡性細胞中,最多見的是上皮癌細胞,這其中又以腺癌為最多見(67.17%),與文獻報道相符[5]。在對胸腔積液進行檢查時,如果我們發現了腺癌細胞,那么首先應該懷疑的是肺癌,其次是乳腺癌。而在對腹腔積液進行檢查時,如果我們發現了腺癌細胞,則可能來自于腹卵巢癌、胃癌及肝癌;鱗癌、未分化癌和其他腫瘤較少見。這是由于原發性肺癌中鱗癌和未分化癌的類型大多數都是中央型,而中央型的癌組織多位于肺門附近,距離胸膜腔的位置較遠,所以它導致胸膜腔積液的可能性比較小,我們在進行胸膜腔積液檢查時找到癌細胞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小。此外由于肺鱗癌的起源部位多數是在主支氣管,這些部位的腫瘤組織隨著發展會逐漸增大,最后導致氣管管腔的阻塞,嚴重時會引起肺不張,從而影響癌細胞的脫落。肺腺癌多是周圍型,它距離胸膜的位置較近,當腫瘤不斷發展時也容易侵及胸膜,從而易造成胸膜腔積液,脫落的腫瘤細胞也容易進入胸膜腔,進行胸膜腔積液檢查則容易發現腫瘤細胞。而腹腔積液多由卵巢癌、胃癌引起(38.4%),與文獻報道相符[6]。當患者發生肝癌時,可引起血性腹水,但此時在腹水中通常難以找到癌細胞。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癌組織多位于肝臟實質,尚未發展到肝表面,從而使癌細胞難以脫落進入腹腔所致[7]。
在漿膜腔積液的良性標本中,我們見到的細胞多是淋巴細胞,還可見到間皮細胞和組織細胞。我們對238例結核性積液進行脫落細胞學檢查,僅在1例樣本中發現有上皮樣細胞成分,2例樣本中找到多核巨細胞。這些患者中都沒有發現有干酪樣壞死和抗酸染色陽性,多以滲出性改變的淋巴細胞反應為主。據此推斷,當我們進行漿膜腔脫落細胞學檢查時,如果發現有大量的淋巴細胞的存在,則很有可能是結核性積液。此外,在一些炎癥性病變中,較多見的細胞則是中性粒細胞和膿細胞。
在一些非腫瘤性的積液中,我們可以看到增生間皮細胞。仔細檢查還可能發現有多核間皮細胞,這種細胞的細胞核一般有3~5個,特殊情況下可達到20個,甚至更多,還可發現有多量的幼稚間皮細胞,它的排列方式和腺癌相類似,但細胞與癌細胞有著本質的不同,如細胞較小,核也非常小并且多位于細胞中央,胞漿豐富,核無惡性特征等。所以,異常細胞的分布排列狀況對診斷亦有一定幫助。總之,當我們對漿膜腔積液細胞進行檢查診斷時,不能僅依據核的狀況進行判斷,還需要把別的一些資料相結合起來一起觀察,如胞漿的特點,細胞的排列方式等,從而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
對于惡性積液中,其不能判斷原發病灶1.0%。即使在臨床上很難發現原發病灶,但可以依據積液中惡性細胞多而典型,然后與該患者的臨床資料相結合,從而對患者做出明確的診斷。所以,對于那些在臨床上不能做出明確診斷的患者,如果發現其有惡性漿膜腔積液,則可以對其進行漿膜腔積液的脫落細胞學檢查,從而明確患者的病情,這對采取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手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單次積液檢查發現腫瘤細胞的陽性率不是特別高,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通常可以采取多次檢查的方式來提高陽性率,特別是對一些高度懷疑有惡性腫瘤的患者,要對其漿膜腔積液進行多次檢查,切不能因為一二次化驗沒發現陽性結果而造成誤診[8]。
852例標本中假陽性率21.88%,假陰性率0.76%。有7例假陽性結果,造成假陽性的原因是我們在檢查時把間皮細胞錯誤當作了異型細胞。這是由于一些刺激因素的存在,如腫瘤、炎癥等,可造成漿膜腔積液中的間皮細胞過度地增生活躍,從而難與腫瘤細胞相鑒別,尤其是一些腺癌細胞。此外,由于一些新的病理醫師的臨床診斷經驗欠缺,從而導致了一些誤診的可能。5例假陰性結果,2例把分化較好、胞質較豐富的腺癌細胞誤為增生間皮細胞,2例把小細胞腫瘤誤認為退變的淋巴細胞,1例制片不理想,片中大量血細胞堆積重疊,診斷者閱片不仔細漏掉了少量的腫瘤細胞。所以,在臨床工作中,為了提高診斷的正確率,就務必要對診斷者進行嚴格要求,使他們對各種細胞的形態學特點熟練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在臨床工作中做出更加細致和嚴謹的診斷,才能保證細胞學診斷結果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 張郭華,胡福定.實用胸膜疾病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182.
2 馬正中,闞秀,劉樹范,等.診斷細胞病理學[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249-250.
3 曹躍華,楊敏軍,等.細胞病理學診斷圖譜及實驗技術[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17-118.
4 王穎,王永才,王忠利,等.重新評價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學病理學診斷價值及意義[J].醫藥世界,2006,(7):65-67.
5 李沛,李娜,章豫,等.367例胸腹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診斷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8):942-943.
6 劉蘊霞,劉玉俠,鐘政榮,等.惡性漿膜腔積液200例細胞學檢驗的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雜志,2012,1(10):112.
[關鍵詞] 超薄液基細胞學(TCT);宮頸上皮內病變;TBS診斷系統;陰道鏡;活檢
[中圖分類號] R446.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c)-186-02
本文采用新柏氏超薄液基細胞學技術篩查宮頸細胞病變,診斷率高,結果可靠,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在2005年6月~2007年6月婦科門診就診的患者和體檢科健康體檢女性人群,共12 544例,常規做TCT篩查,年齡21~72歲,均有性生活史。
1.2液基細胞學標本的采集、處理及制片
采用掃帚樣采樣器全接觸子宮頸,按同一方向旋轉5周,然后把采樣器推入Thinprep保存液小瓶中上下涮動10次,然后旋轉,進一步把細胞漂洗下來,經新柏氏2000程序化處理[1],將標本中的黏液、血液和炎細胞與上皮細胞分離,經膜式過濾器負壓吸引將細胞吸至膜上,再轉移至經靜電處理過的載玻片上,制成直徑2 cm的薄層細胞涂片,酒精固定15~20 min,經巴氏染色后閱片。
1.3細胞學診斷
對滿意標本,采用TBS診斷系統(The Bethesda System)報告[1],即正常范圍、良性反應性細胞改變,及宮頸上皮病變。上皮內病變可分為不明意義的非典型鱗狀上皮(ASCUS)、傾向上皮內瘤變的非典型鱗狀上皮(ASC-H)、低度鱗狀上皮病變(LSIL相當于CINⅠ)、高度鱗狀上皮病變(HSIL 相當于CINⅡ、CINⅢ)和鱗狀上皮癌(SCC),非典型腺上皮(AGUS)和腺癌(AC)。
1.4陰道鏡檢查和活檢
對618例細胞學陽性病例中ASC-H以上病例行陰道鏡檢查及活檢。陰道鏡檢查包括醋白試驗、碘試驗、肉眼觀察、定點取材做病理活檢。活檢診斷:上皮內瘤變CIN包括CINⅠ、CINⅡ、CINⅢ,鱗狀細胞癌SCC,腺癌AC。
1.5診斷標準
以病理活檢結果為診斷標準。細胞學陽性診斷包括ASCUS以上結果,ASCUS建議3~6個月復查,ASC-H及以上結果做病理活檢對照,分級準確性按照細胞學與組織學相差一級的國際原則。
2 結果
2.1細胞學診斷結果
12 544例標本中12 318例為滿意標本,滿意度為98.2%,其中,正常范圍1 553例,占12.61%;良性反應性細胞改變10 147例,占82.38%;細胞學陽性618例,占總例數的5.02%。陽性病例中ASCUS 214例占陽性的34.63%;ASC-H 20例3.24%;LSIL 265例42.88%;HSIL 100例16.18%;SCC11例1.78%;AGUS 8例1.29%。細胞學結果與活檢符合情況見表1,細胞學陽性者年齡分布見表2。
2.2 微生物檢出情況
滴蟲216例,霉菌369例,線索細胞431例,放線菌32例,細胞學改變與人瘤病毒有關的155例,細胞學改變與皰疹病毒有關的2例。
3 討論
子宮頸病變是威脅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在發達國家中其發病率明顯下降,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宮頸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在發展中國家,由于宮頸篩查工作的不完善或方法的欠科學,宮頸癌的發病率是發達國家的6倍,且近年來青年宮頸癌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且以每年2%~3%的速度遞增,并與HPV感染的增加有關。從癌前病變發展到宮頸癌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大約10年,因此宮頸癌是可以預防、可以治愈的疾病,關鍵是篩查防患于未然。早期診斷和治療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是目前降低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關鍵[2,3]。
新柏氏液基細胞學檢測法近年來作為細胞學技術改進方法,于1996年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通過,它與傳統巴氏法比較,有了很大進步。常規巴氏涂片假陰性率較高,其原因是缺少具有診斷意義的細胞,或涂片質量差;或黏液、血液過多;或炎癥細胞以及上皮細胞過度重疊,使異常細胞被遮蓋[4,5]。新柏氏技術克服了傳統巴氏涂片的不足,將標本刷出后立即洗入細胞保存液中,使細胞能及時得到固定,避免了干燥等外界因素影響,保存液中的細胞經Thin Prep2000系統程序化處理后隨機取樣制成均勻的薄層涂片,使細胞結構更清晰,異常細胞更易觀察,尤其是HSIL以上的細胞。
由表1可以看出SCC、HSIL與活檢有較高的符合率,分別達100%(11/11)和88%(88/100);而LSIL和ASC-H相對較低,為63%(169/265)和70%(14/20)。這說明TCT對SCC和HSIL篩查更具敏感性,其細胞學的結果是可靠的。液基細胞學不僅能提高細胞學的診斷,還能從微生物學的角度做出診斷,可識別炎細胞及滴蟲、霉菌、線索細胞;還能識別皰疹病毒和人瘤病毒等感染;同時,剩余的保存液中的標本可重復制片,還可進行HPV-DNA的檢測,且采用TBS診斷系統更全面,更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由表2可以看出,618例細胞學陽性病例的年齡分布在25~50歲年齡段,細胞學陽性病例發病率較高,說明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更趨于年輕化。因此除了做好老年婦女的防癌普查工作外,對中青年婦女防癌的宣傳及篩查工作,應當成為今后對宮頸病變防治工作的一個重點。
[參考文獻]
[1]朗景和. 子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與治療[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0,36(5):261.
[2]National cancer lnstitute. The 1989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vaginal cytological diagnoses[J]. JAMA, 1989, 262(8): 931.
[3]朗景和. 迎接子宮頸癌預防的全球挑戰與機遇[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2,37(3):129.
[4]Lee KR, Ashfag R, Birdsong GC, et al.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papanicolaou smears and a fluid based, thinlayer system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J]. Obstet Gynecol, 1997, 90:278.
[5]Papillo Jl, Zarka MA, Stjohn TL. Evaluation of the thinprep pap test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even month. 16314-case experinence in northern Vermont[J]. Acta Cytol, 1998,42:203.
1 資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門診行液基細胞(TCT)篩查宮頸癌共10000余例,患者年齡18~70歲, LBP 檢測結果顯示ASC-US、ASC-H、LSIL 和 HSIL 檢出率分別為 6.21%, 0. 54%, 6. 13%, 1.08%。液基薄片標本滿意度98%標本滿意, 1.5%基本滿意, 0.5%標本不滿意。
2 標本采集與檢測
用特制的宮頸刷插入宮頸管內約0.5~1 cm,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10周,收集宮頸口處的脫落細胞,將宮頸刷裝入盛有保存液的的小瓶內,經處理制成薄層涂片,染色固定,專人閱片診斷。
3 討論
3. 1 液基細胞的優點 巴氏涂片法一直是宮頸癌篩查常用的方法,其能夠使宮頸癌的死亡率降低70%,但診斷的假陰性率很高,造成假陰性的主要原因是標本制作的缺陷[1]。陽性細胞數量少、涂片不均勻、標本過厚或宮頸粘液、血液、炎細胞的影響是造成巴氏涂片結果出現誤差的主要原因。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技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則大大提高。液基細胞由于其獨特的取材和制片方法,不僅使取材器上的標本得到全部保留,而且標本經系統程序化處理,使雜質與上皮細胞分離,制成均勻的薄層涂片。這種薄層涂片細胞成分齊全,結構清晰,背景干凈,大大提高了陽性診斷率,減少了漏診。一次可以同時處理48份標本,并在全自動制片過程中同時完成細胞染色。這種技術將閱片范圍縮小到13 mm直徑內,可使細胞學專家更容易觀察,且細胞核結構清晰,易于鑒別。大量文獻通過對液基細胞學檢查與組織學診斷進行對照研究, 發現其與病理學有較高的符合率, 完全適合篩查宮頸癌尤其適合于基層醫院或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李曉紅等[2]報道對2 198例液基細胞學宮頸癌篩查進行了臨床分析, 液基薄片細胞學診斷采用TBS分級系統,陽性診斷包括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及以上病變。對于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及以上的受檢者行陰道鏡活檢,并將兩種結果作對照。結果發現液基細胞學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達到81.6%、91.4%和87.7%,對鱗狀細胞癌(SCC)、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的分級敏感性分別為100.0% (10/10)、85.9% (61/71)、77.9% (106/136)。細胞學與組織學級別基本達到一致。他們認為液基細胞學應用于宮頸癌篩查能明顯提高標本質量和宮頸異常細胞診斷的準確性,尤其是對HSIL。
3. 2 ASC-US的臨床處理 ASC-US 即未明確診斷意義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 其診斷標準為細胞的異常較感染、炎癥、反應性改變明顯, 但未達到癌前病變和惡性的程度。包括了不典型化生細胞、不典型修復細胞、角化不良細胞和與萎縮有關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由于其范圍廣泛, 所以它是一個描述性診斷, 而非明確診斷。2001年版TBS方案允許有ASC診斷,但作為醫院應努力保證標本制作的高質量,細胞病理學醫師應不斷積累經驗,提高讀片水平,盡量減少這種診斷。作者的體會是對ASCUS以上病變的被檢者均應該進行陰道鏡活檢,活檢診斷。為早期防治宮頸癌提供可能。
3. 3 液基細胞學的局限性 有報道認為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液基細胞學與傳統的巴氏涂片在檢查良性細胞改變和炎性反應變化方面有明顯差異。而且液基細胞學只是制片技術的重大革新,閱片仍要靠細胞學專家肉眼去判斷,其診斷準確率易受人眼疲勞及閱片人的經驗的影響,即使電腦輔助子宮頸抹片篩查也會有一定的假陰性率。
3. 4 篩查年輕婦女宮頸病變的必要性 部分早期宮頸癌前病變可能逆轉,但是一旦發展到HSIL則很難逆轉。近年來宮頸癌呈現出年輕化的傾向。顧蕓等[3]報道18 340例受檢者中, 70%以上多因白帶增多、血性白帶、后出血而就醫。但婦科發現少數宮頸CIN患者無臨床癥狀,宮頸光滑,因此組織健康已婚婦女特別是年輕婦女體檢就顯得很有必要[4]。頸癌前病變發展成宮頸癌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 一般說, CIN 級別越高發展為浸潤癌的機會越多; 級別越低, 自然消退的機會越多。宮頸不典型增生經治療后, 多數可消退, 所以早發現、早治療對宮頸癌至關重要。對于ASC-US、ASC-H的處理應重視,及時配合其他檢測手段如高危型HPV檢測或陰道鏡下活檢,以免漏診,延誤病情。
總之,液基細胞學技術由于其先進的取樣和制片方法,克服了傳統巴氏染色涂片假陰性率高的缺點,為早期診斷宮頸癌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方法,已為廣大專業技術人員及患者的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Kuramoto H, Banno M, Hori M, et al.Optimal sampling devices for liquid-based procedure in screening for cervical cancer: comparison between cotton stick/Cytobrush and Cervex-Brush. Acta Cytol, 2013,57(2):153-158.
[2] 李曉紅,黃在菊,王澤華. 2198例液基細胞學宮頸癌篩查的臨床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05,20(18):2307-2309.
【關鍵詞】 宮頸細胞素檢查;問題;分析
以宮頸細胞學輔助診斷女性生殖道腫瘤及測定女性內分泌情況是一種十分簡便易行、經濟有效、便于隨診觀察、患者又無痛苦且準確性高的婦科檢查及診斷方法,對女性生殖道腫瘤的防治有重要的意義。然而,一直以來,在宮頸細胞學檢查中都只強調患者在檢查中所要注意的問題,而在檢查過程中對醫務人員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卻從未提出過,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有些問題有可能造成最后診斷的誤診及患者的誤解,而產生醫患矛盾。
1宮頸細胞學檢查中常規處理中存在的問題
1.1填寫細胞學申請單存在的問題宮頸細胞學檢查申請單是病理醫師了解患者信息的第一資料,臨床醫師應盡可能地將患者的相關信息詳細地填寫在申請單上,包括患者的年齡、月經周期、既往病史、是否用藥、大體觀察所見等。一份臨床信息不全的申請單,有時可誤導細胞病理醫師的診斷[1]。因此,送檢時必須提供正確地填入詳細相關臨床數據
的申請單,這對細胞病理診斷醫師來說是很重要的。1.2送檢標本在取材中存在的問題宮頸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界處為鱗柱狀上皮移行區,常發生兩種上皮的變動,這是子宮頸癌最易發生的部位。而臨床醫師在刷取宮頸陰道涂片時,有時僅僅為了完成留取細胞標本,而對細胞標本的質量和數量往往沒有足夠的重視,而大多數的假陰性的診斷結果都是由于取材不當或標本不足造成的[1]。這無形之中給細胞病理診斷醫師的診斷造成很大的壓力,有時會造成漏診、誤診,如處理不當,不但可能造成病理醫師和臨床醫師之間在溝通上的誤解,而且有可能產生醫患之間的矛盾,甚至可造成醫患糾紛。
1.3細胞學檢查讀片中易出現的問題[2]雌激素可使鱗狀上皮在脫落前成熟到中層和表層。當雌激素缺乏時,宮頸的鱗狀上皮細胞呈萎縮改變而且不夠成熟,涂片上的細胞特點為萎縮的外底層細胞,背景有細胞碎片和炎性碎片,鱗狀細胞可顯示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成為診斷困難的原因,此時鱗狀細胞核常增大,染色質淡且模糊不清,形狀和大小多形性明顯,又有核增大,酷似上皮內病變或浸潤性改變。在妊娠期或產后期,病人的宮頸陰道涂片上可以識別的細胞學改變是各種各樣的。這些改變包括偶然出現的和與細胞滋養層細胞、蛻膜細胞和具有A-S樣反應的宮頸內膜細胞,這些細胞可被誤認為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ow grade squmous intraepithelial lision,LSIL)。在產后、流產后、放置宮內避孕環、用避孕藥引起突破性出血、宮腔手術操作后近期、急性子宮內膜炎、與子宮內膜病變有關的異常出血、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和子宮內膜癌等都可在涂片中出現子宮內膜細胞或異常的腺上皮細胞。因此,應要求臨床醫師提供詳細病史及資料,以免造成誤診。
2宮頸細胞學檢查結果的處理原則
2.1對異常涂片的處理。組織病理檢查能看到病變組織的結構,而細胞病理檢查只能根據涂片中散在的異型上皮細胞,綜合分析病變性質,宮頸細胞學檢查中不能單憑涂片中有中性白細胞就診斷為炎癥,而需根據上皮細胞有無炎癥改變及白細胞有無變性壞死表現來判斷。另外對涂片檢查有異常的患者,應進一步陰道鏡檢查,必要時應取活體組織做病理檢查[3],根據病理活檢結果做最后診斷。
2.2有研究提示[4]LSIL應當接受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 grade squmous intraepithelial lision,HSIL)同樣的治療。LSIL的婦女有發展為HSIL的危險,也有消退的可能。有少數LSIL變進展極慢,以至于有生之年都達不到HSIL,而少數婦女則完全相反,進展極快,發展到HSIL以月而非年計算。因此,細胞學檢查發現異常,應及時做病理活檢是很有必要的。當前,年輕婦女宮頸癌的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宮頸癌防治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宮頸細胞學檢查是目前推行最廣、最有成效的防癌方法,對女性生殖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目前的工作及各種文獻資料中很多內容都只是提到女性在宮頸涂片檢查時應注意的問題,而從未提到宮頸涂片檢查過程中醫務人員應注意的一些問題,為了更好地將宮頸細胞學檢查應用于臨床,為廣大女性患者服務,宮頸細胞學檢查中所出現的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問題,理應得到各級醫師關注。這樣不但可以避免臨床醫師與病理醫師之間的誤解,還可以避免醫患之間的矛盾,減少醫療糾紛,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診、漏診,使廣大女性患者的健康得到更大的保障。
【參考文獻】
1Sudha R.Kini(編著),張慧英(主譯), 譚郁彬(主審). 細胞病理學鑒別診斷彩色圖譜. 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出版,2000:13-60.
2曹躍華,楊敏,陳隆文,等. 細胞病理學診斷圖譜及實驗技術.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12.
【摘要】 目的 探討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查在宮頸病變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采集350例受檢者的宮頸脫落細胞,采用TCT技術,診斷按TBS標準。將診斷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以上病變者行陰道鏡下活檢,將細胞學檢測結果與活檢結果作對比分析。結果 350例TCT檢測的患者中,宮頸病變發生率達83.1%,其中良性病變228例(占65.1%),宮頸上皮內病變78例(占22.3%),對78例異常者進行陰道鏡下活檢與組織病理學診斷比較,符合率為83.3%。結論 TCT技術在宮頸病變診斷中具有準確率高的特點,配合陰道鏡檢查能及時發現宮頸早期病變,是防止宮頸癌發生的有力措施。
【關鍵詞】 液基薄層細胞學(TCT);宮頸癌;上皮內病變;TBS系統
宮頸細胞學巴氏涂片經歷了半個世紀,為宮頸癌篩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作出巨大貢獻,近年來有許多關于巴氏涂片準確性研究報道,假陰性率至少10%~20%,最高達50%。影響準確性原因有:涂片不均勻、過厚、過多分泌物;取材器中病變細胞80%沒有被轉移到載玻片上。另外,檢查者顯微鏡下讀片易發生視覺疲勞、注意力分散造成漏診也是原因之一。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改變了傳統操作方法,標本取出后立即洗入細胞保存液中,保留了取材器上所得到的全部標本,經全自動制片過程達到高質量、超薄層細胞于載玻片上,從而降低了假陰性率。我院采用最新的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技術進行宮頸病變的普查,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收集 2007年3月~2008年5月在我院婦科門診及住院患者行TCT宮頸細胞學檢查的350例患者,年齡25~65歲,細胞學檢查異常者228例。
1.2 方法 標本采集,使用特制的頸管刷在宮頸外口及宮頸管旋轉5周收集脫落細胞,并將其洗入盛有保存液的小瓶內,采用廣州鴻琪光學有限公司提供HQTCT-2000液基薄層細胞制片機處理制成均勻的薄層涂片,95%酒精固定、染色、閱片。采用2001年TBS診斷系統標準[4]。
1.3 細胞學診斷方法 采用TBS分級系統的診斷標準[2],即:(1)正常范圍(With in nomal limits WNL);(2)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3)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4)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5)宮頸癌(CA)。仍采用細胞學和組織學相對應的診斷術語,LSIL即CINⅠ;HSIL包括CINⅡ和CINⅢ。
2 結果
2.1 TCT細胞涂片異常情況分布 350例TCT檢查中異常291例,宮頸病變發病率為83.1%,其中良性細胞改變228例(占65.1%),異常宮頸內病變78例(占22.3%),CA 2例,HSIL 6例,LSIL 27例,ASCUS 42例,HPV感染5例,滴蟲2例,念珠菌2例。
2.2 陰道鏡活檢與TCT細胞學檢測診斷比較 TCT于組織活檢病理符合率:CA 100%(2/2),HSIL 83.3%(CINⅡ 3/6,CINⅢ 2/6),LSIL 74.1%(20/27),ASCUS 90.4%(38/42),總符合率為83.3%
轉貼于 3 討論
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改變了傳統操作方法,標本取出后立即洗入細胞保存液中,保留了取材器上所得到的全部標本,經全自動制片過程達到高質量、超薄層細胞于載玻片上,從而降低了假陰性率。TCT檢測技術在宮頸癌篩查中的作用得到肯定,不少醫院將TCT檢測作為宮頸異常進一步檢查的主要手段。TCT檢測技術明顯提高涂片滿意率及異常細胞檢出率,使假陰性率降低,采用TBS診斷系統,使診斷術語標準化,客觀反映有意義的形態學發現,利于細胞病理與臨床間溝通,增加了標本的可信度[3]。本文350例TCT細胞學檢查結果顯示,宮頸病變發生率達83.1%。HPV感染5例,其中2例合并CINⅠ~CINⅡ,這與過早的性生活、多等發病的高危因素有關。TCT檢測陽性的患者進行陰道鏡下活檢,可進一步確定病變的部位、性質和范圍,提高宮頸癌早期診斷的準確率。本文78例TCT陽性病例,進行陰道鏡活檢,總符合率為83.3%。因此,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測配合陰道鏡活檢,對提高宮頸病變的診斷率有重要意義,TCT是早發現、早預防宮頸癌發生的有力措施。
近年來我國宮頸癌的發生有明顯上升和年輕化趨勢,發病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國內外研究表明:宮頸癌是一種人瘤病毒感染性疾病(HPV感染),是可以預防、可以治愈的疾病,宮頸癌是一個從宮頸CIN早期浸潤癌浸潤癌的漫長連續發展過程。早期宮頸癌的治療效果好,宮頸浸潤性癌5年生存率67%,早期癌為90%,原位癌即CINⅢ為100%[4]。因此對宮頸CIN和早期癌的及時高效篩查和正確處理是防止宮頸癌的關鍵。本文350例TCT細胞學檢查結果顯示,宮頸病變發生率達83.1%。HPV感染5例,其中2例合并CINⅠ~CINⅡ,這與過早的性生活、多等發病的高危因素有關。Schiffman等報道HPV感染是宮頸癌發病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研究提示HPV感染與宮頸癌發生的關系密切相關,高危型HPV感染是宮頸癌和CIN的主要病因[5]。據文獻報道宮頸癌患者中HPV感染率達99.7%,無感染者極少發生宮頸癌,及時發現并密切檢測HPV感染人群,積極治療癌前病變是預防宮頸癌的重要手段。本文資料顯示:由于經濟條件、地域差異及人們開放意識的增強,性生活過早、過頻及多性伴的出現,導致HPV感染的機會增加,使得宮頸癌的發病年齡趨向年輕化,CIN的高發年齡25~35歲之間,可能與其處在性活動高峰時期有關,因此對檢測高危HPV陽性患者應進一步行陰道鏡下活組織檢查,且應加強隨訪。
參考文獻
1 李元堂,李桂琴.臨床脫落細胞學圖譜.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215-267.
2 馬博文,郭云泉,馬麗麗.液基細胞學技術對宮頸上皮細胞異常篩查作用的研究.中華病理學雜志,2004,33(3):287.
3 朗景和.子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與治療.中華婦產科雜志,2001,36(5):261.
【關鍵詞】液基細胞學; 宮頸病變
【中圖分類號】 R32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1-61-01
宮頸癌是一種嚴重危害我國婦女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婦科惡性腫瘤發病率中居第二位[1],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但宮頸癌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宮頸癌主要有宮頸上皮內瘤變連續發展而來,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治愈率可達90%以上[2],在我國宮頸癌每年新發病例約13.15萬,占世界宮頸癌新發病例總數的28%,所以對婦女進行宮頸疾病的檢查、積極處理癌前病變、預防宮頸癌的發生是十分重要的。液基細胞學檢查(TCT)技術是一種先進的診斷方法,大量研究證實能大大提高宮頸病變檢出率和準確率,使患著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本文對787例患者應用液基細胞學進行宮頸病變檢查的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婦科門診787例進行婦科檢查的患者進行TCT檢測,主訴為白帶增多者:其中白帶帶血者、接觸出血者、陰道流水樣分泌物者、無癥狀者。婦科檢查:宮頸光滑者、宮頸肥大者、宮頸糜爛者、宮頸息肉者、宮頸那囊者,對陽性病例進行陰道鏡下活檢,以組織學診斷為標準。
1.2 檢查方法: 在做TCT檢查前24小時避免性生活,24―48小時內不要沖洗陰道或使用陰道栓劑,不要做陰道內診,避開月經期。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外陰清潔后充分暴露宮頸,棉簽插去分泌物和粘液,專用宮頸細胞采集刷中央部分輕輕深插入子宮頸管,前面刷毛伸入頸管內,向頸管的方向輕壓直到兩側的刷毛接觸到宮頸外部而彎曲接觸整個宮頸表面,順時針轉動宮頸刷3―5圈,切勿來回轉動,收集宮頸表面和宮頸管的脫落上皮細胞,取下專用子宮頸細胞采集刷刷頭放入細胞保存液的小瓶內,貼上標簽后送檢。收集到的標本進行攪拌、離心、分層,使細胞均勻分散在液體里,通過過濾膜吸附細胞,去除血液、粘液及過多性細胞的干擾,制片完成后染色、封片,顯微鏡下閱片,采用2001年TBS診斷標準[3],即正常范圍(WNL),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不除外高度病變(ASC-H),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鱗狀細胞癌(SCC),意義不明的不典型腺細胞(AGUS)和腺癌(AC)。
1.3陰道鏡和活檢: 當細胞學檢查結果為(ASCUS)以上病變者,均在陰道鏡下行活檢,并行病理組織學檢查,活檢前行宮頸醋酸發白和碘試驗了解病變范圍,在陽性區域取活檢,宮頸病變的組織學陽性診斷包括CINⅠ級(相當于TBS分級的LSIL),CINⅡ級 、CINⅢ級(相當于TBS分級的HSIL)、鱗癌。
2結果
787例行液基細胞學檢查的患者中,液基細胞學檢查陽性28例,其中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19例,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5例,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4例。28例陽性病例病理結果:炎癥21例,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Ⅰ級4例,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Ⅱ級2例,宮頸上皮內瘤變CIN Ⅲ級1例。微生物檢查項目陽性31例,其中細菌感染22例,滴蟲感染7例,念珠菌感染2例。
3討論
宮頸病變是女性最常見的疾患之一,最嚴重的病變是宮頸癌,宮頸癌嚴重威脅婦女健康的程度僅次于乳腺癌,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報道,全世界每年大約有50萬例新發病例,我國每年新發病例13.15萬,約占全世界新發病例的1/3[4],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宮頸癌有較長的癌前病變階段,是一個從宮頸CIN,宮頸原位癌,早期浸潤癌,浸潤癌連續發展過程,所以早發現,早治療宮頸疾病是防止宮頸癌的關鍵。自上個世紀50年代引進巴氏陰道細胞學以來,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宮頸涂片在我國宮頸癌普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從而大大降低了我國宮頸癌的發病率,但是它也有不足之處,特異性和敏感性不高,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假陽性率高,主要原因包括涂片細胞少,涂片中大部分未能夠發現陽性細胞,涂片質量差,粘液,血液或炎癥細胞過多以及上皮細胞使異常細胞被遮蓋等。TCT檢查采用薄層細胞檢查系統技術,薄層涂片細胞成分齊全、結構清晰、背景干凈,提高了標本的檢測質量及宮頸異常細胞的檢出率,減少漏診率。
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宮頸病變遵循 “三級階梯式”診斷程序:現代宮頸細胞學篩查出可疑病例后在陰道鏡下準確定位取活組織再經病理組織學做出診斷,不僅為臨床提供正確的治療方案,也是減少誤診和漏診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樂杰主編. 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86-401.
[2] 羅艷霞,張江寧,張小莊.宮頸液基細胞學在婦女普查中的應用[J].廣州醫藥,2005,36(5):41.
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呈現增高、發病的年輕化趨勢,使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形勢更為嚴峻。宮頸細胞學檢查可使宮頸病變得到早診斷,傳統巴氏涂片已滿足不了臨床診斷的需要,而液基薄層細胞學(autocyte prep ligviel based cytology test,LCT)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宮頸病變的陽性診斷率。本院自2006年2月開始開展液基薄層細胞學技術,并按2001年修改版TBS(the Bethesda system)分類法分類,極大地克服了傳統巴氏涂片檢測中的不足,明顯提高了標本滿意度及宮頸異常細胞檢出率,報道如下。
對象與方法
1.對象: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在我院門診就診及住院病人1 000例,患者行宮頸細胞巴氏涂片染色及巴氏分級作出診斷。年齡22~65歲,有性生活史;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應用LCT技術,對1 100例患者行宮頸細胞LCT檢測,行TBS細胞學分類診斷,年齡20~65歲,有性生活史。
2.傳統巴氏涂片:將宮頸板(或竹簽)插入子宮頸管內,圍繞宮頸旋轉360°,將刮出物涂在玻片上,用95 %酒精固定30 min,巴氏染色后由細胞學診斷醫師對細胞進行評價。
3.LCT標本制作:將宮頸刷插入子宮頸管內,圍繞子宮頸管旋轉3周,將收集的細胞洗入盛有LCT細胞保存液的小瓶中,保存液中的標本經LCT系統化處理,制成直徑為2 cm的薄層細胞涂片,經95 %酒精固定,巴氏改良染色,供顯微鏡下分析,并依據2001年版TBS診斷標準報告結果,將診斷為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及ASC-H)及不典型腺細胞(AGUS),以上病變(包括ASCUS、ASC-H、AGUS)均列為陽性病例。巴氏5級分類法中巴氏Ⅱ~Ⅴ級為陽性病例。
4.LCT報告內容和標準與巴氏分級報告內容對比:LCT診斷報告內容及標準[1]。(1)涂片質量;(2)微生物項目;(3)病毒項目;(4)對細胞改變的描述性診斷。傳統巴氏技術共分V級,對涂片質量不作報告內容,兩者對照見表1。表1 巴氏分級與TBS對照表
5.陰道鏡下病理活檢:對1 000例巴氏涂片中34例陽性病例及1 100例LCT檢測中108例陽性病例均行陰道鏡下活組織病理檢查,分別了解巴氏涂片和LCT檢測與病理檢查結果符合情況。
結果
1.LCT細胞涂片異常情況分布:LCT細胞檢測法標本滿意率100.00 %,1 100例涂片中陽性率9.9 %(108/1 100),其中SCC為0.19 %(2/1 100),HSIL-CINⅡ為1.36 %(15/1 100),HSIL-CINⅢ為0.73 %(8/1 100)(HSIL共為23例),LSIL-CIN I 為4.64 %(51/1 100),ASCUS和ASC-H共為2.91 %(32/1 100)(ASCUS 22例,ASC-H 10例,AGUS 0例)。另外查出各類微生物感染為2.36 %(26/1 100)(其中微生物感染中滴蟲7例,念珠菌17例,支原體和衣原體各1例)。正常范圍為87.74 %(966/1 100)。
2.LCT細胞學檢測陽性病例與陰道鏡活體組織病理檢查陽性病例對比:SCC診斷符合率100.00 %(2/2),HSIL診斷符合率82.60 %(23/19),LSIL診斷符合率為68.62 %(51/35),ASCUS22中有9例病理為CINⅠ,7例病理為CINⅡ,ASC-H10例中1例病理為CINⅢ,6例病理為CINⅡ,總陽性符合率為73.15 %(79/108)。
3.巴氏涂片巴氏分類法診斷與陰道鏡活體組織病理檢查陽性病例對比:巴氏涂片檢出高危可疑癌細胞2例,陰道鏡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均為SCC,可疑癌細胞2例中病理檢查1例為SCC,巴氏涂片炎癥30例中病理檢查陽性病例為9例,總陽性符合率為35.29 %(12/34)。LCT檢測在宮頸疾病篩查中陽性病例診斷率明顯高于傳統巴氏涂片,見表2。表2 LCT細胞學診斷陽性病例與陰道鏡活體組織檢查陽性病例檢查結果對比
討論
自1943年應用宮頸涂片巴氏染色及分級法進行婦女防癌普查后,宮頸癌發生率明顯下降,但近年來與其發病有關的高危因素如過早性生活,多,HPV感染性病等上升,宮頸癌對婦女的威脅仍占首位[2],防癌普查更應引起重視,及早發現及治療癌前病變是防止宮頸癌發生的關鍵。以往采用傳統巴氏法假陽性發生率高,產生的原因除病變細胞沒有被取到外,主要有以下2種原因:(1)取材器上的病變細胞沒有被轉移到載玻片上。(2)涂片質量差,不均勻,過厚,過多的黏液、血液或細胞遮蓋了不正常細胞,LCT檢測幾乎保留了取材器上所得到的全部標本,也避免了常規涂片過程中所引起的過度干燥的假象。本組資料中發現巴氏涂片陽性率僅達35.29 %,LCT檢測提高到73.15 %,LCT檢測除提供癌前病變、癌變的診斷外,還能對各種微生物如滴蟲、念珠菌感染提供診斷。因此,全面開展LCT檢測,加強高危人群隨訪,液基細胞學是最簡便,患者最容易接受,檢出率高的重要手段,配合陰道鏡下活檢,能及早發現宮頸早期病變,并及時治療,是防止宮頸癌發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CAP全球陽性報告率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總體陽性報告率比較
2014年CAPchecklist宮頸傳統巴氏涂片的全球陽性分級報告率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陽性分級報告率的對比顯示:該實驗室陽性分級報告率處于CAP所提供實驗室全球陽性分級報告率的50%~95%區間,實驗室結果在控(表1)。
2個人陽性報告率同實驗室總體陽性報告率比較
2013年該實驗室個人陽性報告率同實驗室總體陽性報告率對比顯示,人員B陽性分級報告率ASC-H,AGC處于警告范圍;人員C陽性分級報告率ASC/SIL處于警告范圍;人員E陽性分級報告率ASC-H,HSIL處于警告范圍。其余人員均在控(表2)。
3宮頸HSIL及惡性腫瘤與宮頸活檢組織學結果對比
2013年全年標本總量73268例,陽性總量為7742例,陽性率為10.57%,其中HSIL及以上病例381例,失訪49例。332例HSIL及以上與宮頸組織學結果對比符合308例,吻合率為92.77%。24例不吻合病例中,組織學診斷為炎癥15例,其中高危HPV陽性6例,HPV陰性1例,其余未做HPV檢查;組織學診斷為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Ⅰ)或者輕度不典型增生9例,其中高危HPV陽性5例,HPV陰性1例,其余未做HPV檢查。
4討論
質控是實驗室結果準確性和穩定性的重要保證。最常見的質控方法是利用質控品的定量實驗的室內質控[4]。對于宮頸細胞學巴氏涂片這種分等級描述性診斷目前尚未有成熟的室內質控方法。萬芳用Levey-Jennings質控圖作為霉菌性陰道炎假陽/陰性的室內質控方法[5],但是具體操作過程復雜,人為因素干擾大,沒有失控后整改措施。由于病例資料的類型不詳,我們參照相關文獻[6],引用20140421版CAPChecklist中傳統巴氏涂片的陽性報告率百分位法,即所有參加CAP認可實驗室宮頸傳統涂片的百分數分布的統計學結果。通過比較,實驗室陽性報告率處于CAP所提供陽性報告率的5%~95%區間,實驗室結果在控。因為ASC和SIL病例數量在不同的實驗室差別可能很大,因此ASC/SIL是實驗室間評價更好的指標。對于同一個實驗室,由于總體相同,個人陽性報告率每一個指標都很重要,該實驗室個人結果在控。其中有5個結果處于警告范圍。警告范圍相關病變分級由另一位結果在控的報告審核人隨機抽取相應部分標本進行復檢。其中人員C陽性分級報告率ASC/SIL處于警告范圍,可能是將一部分ASC-US判斷為LSIL,故應加強對人員C的ASC-US和LSIL判讀的培訓,并由另一位結果在控的報告審核人隨機抽取部分ASCUS和LSIL的標本進行復檢。復檢與初檢不符合病例全科進行討論。24例細胞學與組織學不符病例均由全科所有報告審核人重新復檢,討論并記錄。復檢結果和初檢無顯著差異。考慮可能與取材位置,判斷過重等原因有關,不排除自然轉歸等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常見的質控方法是宮頸細胞學涂片的ASC-US比例的統計及結果分析[7-10],但是對于宮頸細胞學的整體結果沒有分析,對ASC/SIL沒有報道,因此不能排除不同醫院個體之間的影響。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依托CAP實驗室總體結果,結合該實驗室各個報告審核人個人結果,細胞學和組織學結果對比進行三管齊下的質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一致性和重復性。對于與組織學結果不符的病例需要進一步隨訪,觀察病情變化,并加強人員培訓,進一步提高實驗室診斷質量。值得注意的是臨床檢驗的質控必須有醫護人員的共同參與,分析前的質控十分重要,包括婦產科醫生詳細的病史詢問記錄,規范采樣取樣等等[11-12]。在美國因宮頸細胞學漏診索賠頻率很高,僅次于乳腺活檢的誤診和皮膚色素性病變的誤診[13]。血性/炎性背景是造成宮頸上皮病變低診斷和漏診的主要原因,需要宮頸細胞學診斷醫師高度重視[14]。
作者:唐袁婷 岳新愛 陳平 彭英 玉潔 吳秀麗 胡正強 單位: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檢驗科